TWI436678B - 於多重載波通訊系統中傳輸之方法及裝置 - Google Patents

於多重載波通訊系統中傳輸之方法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6678B
TWI436678B TW097107952A TW97107952A TWI436678B TW I436678 B TWI436678 B TW I436678B TW 097107952 A TW097107952 A TW 097107952A TW 97107952 A TW97107952 A TW 97107952A TW I436678 B TWI436678 B TW I43667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cs
resource block
pdu
transmitting
resour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079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13736A (en
Inventor
Philippe J Sartori
Kevin L Baum
Brian K Classon
Arvind Krishnamoorthy
Robert T Love
Yakun Sun
Original Assignee
Motorola Mobility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torola Mobility Llc filed Critical Motorola Mobility Llc
Publication of TW2009137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137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66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667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 H04W72/56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of the wireless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22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using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 H04L5/225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using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bined with the use of transition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H04L5/0021Time-frequency-code in which codes are applied as a frequency-domain sequences, e.g. MC-C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2Timing of allocation at predetermined intervals
    • H04L5/0083Timing of allocation at predetermined intervals symbol-by-symb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於多重載波通訊系統中傳輸之方法及裝置
本發明一般而言係關於資源分配,且尤其係關於一種用於分配資源及關聯調變/編碼方案給一使用者之方法及裝置。
許多現代正交分頻多工(OFDM)系統之建議包含用以支援頻率選擇性資源分配之能力。於頻率選擇性資源分配期間,該通道頻寬係分割成數個次頻帶,其可稱為微磚或資源區塊。每一資源區塊包含數個相鄰OFDM副載波,而且可跨越多重OFDM符號週期。例如,在該3 gpp長期演化(LTE)標準化努力中已考慮的一資源區塊大小係12個相鄰副載波乘14個OFDM符號週期。使用資源區塊致能在具有該最佳通道品質之資源區塊進行對一特定使用者之資料分配。
然而,當需要支援至/來自一使用者的一高資料率時,必須分配多重資源區塊(在頻率上)給該使用者。此導致如何處理該多重資源區塊分配之困難。在一可能途徑中,可獨立選擇該調變與編碼方案(MCS),以用於每一已分配資源區塊。然而,當該組可用調變編碼方案受到限制時,此途徑將無效率,因為該最佳資源區塊之品質可能較實際支援該系統中可用之最高速率MCS所需更高。另一可能途徑係在所有已分配資源區塊上利用一單一MCS,其中該碼字跨越所有已分配資源區塊,以提供頻率分集。使用此途徑 之問題在於其可能導致較該第一途徑更低的一資料率或通量。因此,需要一種用於分配資源及關聯調變/編碼方案給一使用者之改良式方法及裝置。
為了因應上述需要,提供一種方法及裝置,其對一通訊單元指示用於通訊之複數個調變與編碼方案(MCS)。決定欲傳送至一第一遠端單元或基地台之第一資源區塊的一第一MCS及決定欲傳送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之一第二資源區塊的一第二MCS。傳輸一訊息,其指示該第一及該第二MCS,而且亦指示該等第一資源區塊及該第二資源區塊。最終,於一第一時間使用該第一MCS及該第一資源區塊將一第一PDU傳輸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而且於該第一時間使用該第二MCS及該第二資源區塊將一第二PDU傳輸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
以上技術提供一種用於決定將哪些資源分配給一使用者及應將哪些調變/編碼方案(MCS)用於該等資源之改良式方法(例如,用於改良式鏈路適應效能)。以上技術考慮以下事實:該組可用MCS受到限制,而且在某些資源之通道品質可能較支援來自該組可用MCS之最高速率MCS所必需更高。提供之技術以下列的一方式執行該等資源分配及MCS選擇:當將多重資源(例如,在頻率上之多重資源區塊)分配給該使用者時,利用超額信號品質增加該總體資料率。
在頻率上指派給一使用者之不同組資源可承載該使用者之不同封包資料單元(PDU)。提供之技術亦提供縮減用於 識別應指派給該使用者之資源及MCS之發信附加項之發信方法。
本發明包含一種對一通訊單元指示用於通訊之複數個調變與編碼方案(MCS)之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決定欲傳送至一第一遠端單元或基地台之第一資源區塊的一第一MCS、決定欲傳送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之一第二資源區塊的一第二MCS,其與該第一MCS相異,以及傳輸一訊息,其指示該第一及該第二MCS而且亦指示該等第一資源區塊及該第二資源區塊。一第一PDU係於一第一時間使用該第一MCS及該等第一資源區塊傳輸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而且一第二PDU係於該第一時間使用該第二MCS及該第二資源區塊傳輸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
此外本發明包含一種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決定第一資源區塊的一第一品質索引、決定至少一第二資源區塊的一相對品質索引,其中該相對品質索引係基於相對於該第一資源區塊之一品質之至少第二資源區塊的一品質,傳輸指示該第一品質索引及該相對品質索引的一訊息,其中該訊息造成一接收器決定該第一資源區塊的一第一調變與編碼方案及該至少第二資源區塊的一第二調變與編碼方案。在此方法中,用以代表該第一品質索引之位元數可與用以代表該相對品質索引的一位元數相異。
此外本發明包含一種裝置,其包括執行以下步驟之邏輯電路:決定欲傳送至一第一遠端單元或基地台之第一資源區塊的一第一MCS,及決定欲傳送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 之一第二資源區塊的一第二MCS,其與該第一MCS相異。提供一種發射器,用於傳輸一訊息,其指示該第一及該第二MCS而且亦指示該等第一資源區塊及該第二資源區塊,於一第一時間使用該第一MCS及該第一資源區塊將一第一PDU傳輸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及於該第一時間使用該第二MCS及該第二資源區塊將一第二PDU傳輸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
此外本發明包含一種裝置,其包括執行以下步驟之邏輯電路:決定第一資源區塊的一第一品質索引、決定至少一第二資源區塊的一相對品質索引,其中該相對品質索引係基於相對於該第一資源區塊之一品質之至少第二資源區塊的一品質。提供一種發射器,用於傳輸指示該第一品質索引及該相對品質索引的一訊息,其中該訊息造成一接收器決定該等第一資源區塊的一第一調變與編碼方案及該至少第二資源區塊的一第二調變/編碼方案。
為了以下描述,可將一封包資料單元(PDU)視為其上存在一單一調變與編碼方案(MCS)(例如,具有R=1/2加速編碼之QPSK調變)之資料的一特定區塊。一PDU可含有一或多個碼字,或一單一碼字的一部分,而且可存在具有相同MCS之多重PDU。
現在參考該等圖式,其中類似元件符號指定類似組件,圖1係通訊系統100的一方塊圖。通訊系統100包括一或多個小區105(僅顯示一個),各具有與複數個遠端或行動單元 101至103進行通訊的一基地收發台(BTS,或基地台)104。(遠端單元101至103亦可稱為通訊單元、使用者設備(UE)、行動,或簡單為使用者,而基地台104亦可稱為一通訊單元或簡單為節點B)。在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通訊系統100利用一正交分頻多工(OFDM)或以多重載波為主之架構。亦可利用傳輸分集之使用。當使用傳輸分集時,基地台104利用多重天線(圖1中未顯示)將橫跨多重OFDM副載波之多重資料串流傳輸至一或多個接收器件101至103。基地台104亦可使用展開技術,例如多重載波CDMA(MC-CDMA)、多重載波直接序列CDMA(MC-DS-CDMA)、具有一或二維展開之正交分頻與分碼多工(OFCDM),或者可基於較簡單之分時及/或分頻多工/多向近接技術,抑或此等各種技術的一組合。
基地台104包括一發射器及接收器,其伺服一扇區內之若干遠端單元。如該技術中已知,可將由該通訊網路所伺服之整體實體區域分割成小區,而且每一小區可包括一或多個扇區。基地台104可利用多重傳輸天線及/或多重接收天線伺服每一扇區,以便提供各種進階通訊模式(例如,適應性波束形成、傳輸/接收分集、傳輸/接收空間分割多向近接(SDMA)、多重串流傳輸/接收等)。
熟諳本項技術之人士應瞭解,在一OFDM系統的操作期間,可運用多重副載波(即如300個副載波)以傳送寬帶資料。這可如圖2所示。如圖2所說明,該寬帶通道被分割成多個窄頻帶(副載波)201,而資料係在副載波201上平行傳 輸。除OFDM外,通訊系統100利用"適應性調變及編碼(AMC)"。使用AMC,以基於對該所傳送之特定訊框的預期接收信號品質(在該接收器處)或鏈路品質來改變對一特定接收器之所傳輸資料串流的調變及編碼格式。
該調變與編碼方案可以逐訊框為基礎(其中可將一訊框定義成一或多個OFDM符號週期)而改變,以便追蹤出現於行動通訊系統中之通道品質變化。如此,具高品質之資源區塊或鏈路通常會被指配較高階的調變率,及/或較高的通道編碼率,而當品質降低時,該調變階數及/或該編碼率也會減少。對於該等體驗高品質之接收器,可利用例如16 QAM、64 QAM或256 QAM之調變方案,而對於體驗低品質之接收器,可利用例如BPSK或QPSK之調變方案。所選定之調變及編碼可對於例如通道品質測量延遲或錯誤、通道品質報告延遲及錯誤、為測量或預測目前及未來干擾之努力,以及為測量或預測未來通道之努力的理由,而僅主要匹配目前的接收信號品質。
多重編碼率可為運用於各種調變方案以提供更細微的AMC粒度,以致能品質與所傳輸信號特徵之間更緊密的匹配(例如,對於QPSK,R=1/4、1/2及3/4;對於16 QAM,R=1/2及2/3等等)。應注意,可在時間維度上(例如,每Nt 個OFDM符號週期更新該調變/編碼),或在頻率維度上(例如,每Nsc 個副載波更新該調變/編碼)或二者之一組合,執行該適應性調變與編碼(AMC)。一特定調變方案(例如,16-QAM)與一特定編碼方案(例如,R=1/2加速編碼)之組合 可稱為一MCS。用於一系統之每一MCS可具有一關聯資料率數值,較佳者將其正規化成每符號資訊位元之單位。例如,R=1/2 QPSK之MCS可提供每符號1資訊位元(若存在,例如尾位元之附加項,若需要的話,亦可將其分解成該速率值)。為了方便,一MCS之速率值將稱為MCSR。中顯示MCS的一範例集合。表1
圖3說明資源區塊(RB)之概念。一類型之資源區塊由佔有一或多個OFDM符號的一或多個副載波所組成。譬如,一資源區塊可為12個副載波乘14個OFDM符號的一微磚。並非一RB內之所有調變符號均可供用於資料封包承載傳輸,因為某些調變符號可用於例如控制通道或參考(例如,前導)信號之其他用途。再者,未必將一RB之所有符號指派給一單一使用者。例如,可將某些符號指派給一第一使用者,而且可將其他符號指派給一第二使用者。
圖4說明使用圖3之資源區塊結構的一示範性訊框結構。如圖4中所示,將該總頻寬分割成數個資源區塊(例如401及403)。如資源區塊401之詳細顯示,每一資源區塊可具 有圖3之結構。為了簡化發信並且縮減發信附加項,較佳者將一資源區塊定義成一使用者可在一單一訊框中獲得之基元資源分配。一可能性係指派所有資源區塊給一使用者及一封包資料單元(PDU)。另一可能性係在該訊框中指派數個使用者,其係藉由給予其不同資源區塊。例如,一使用者可被分配資源區塊401,而另一使用者被分配資源區塊403。又另一可能性係分配該整體訊框給一使用者,但在一或多個PDU間共享該等資源區塊。譬如,可將資源區塊401分配給使用者1以作為PDU1,而可將資源區塊403分配給使用者2以作為PDU2。亦存在其他可能性。
分配一或多個PDU給相同訊框中之相同使用者(其中每一PDU被指派其本身之MCS)可帶來顯著效能利益。較佳者以一MCS編碼的一PDU將包括例如加速編碼碼字之至少一錯誤校正碼字。此等碼字可稱為前向錯誤校正(FEC)碼字。在某些情況中,例如當該PDU係大於可包含於一單一FEC碼字內之最大資訊位元數量時,以一MCS編碼的一PDU可包括一個以上FEC碼字。關聯於一PDU之該(等)碼字可在相同ARQ或混合ARQ(HARQ)通道進行通訊,或者可在分離ARQ或HARQ通道進行通訊。亦可能對於一或多個MCS位準,除了或取代FEC外,可使用具有或不具有多重碼傳輸之展開。就像FEC,展開引入橫跨該已傳輸資料之記憶體。
圖5係可用作一基地台或使用者設備之設備500的一方塊圖。如所示,設備500包括邏輯電路501、傳輸電路502、 接收電路503,及儲存器(資料庫)504。儲存器504用以儲存各種調變與編碼方案之索引值或品質位準。例如,一1之索引可對應於QPSK 1/8、一2之索引對應於QPSK等。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若使用該指數有效SNR映射方法,則可將貝他(beta)值及對應的靜態Es /N0 臨界值儲存於504。
較佳者邏輯電路501包括一微處理器控制器,例如但不限於Freescale PowerPC微處理器。在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邏輯電路501用作用於控制設備500之構件,以及作為用於分析已接收訊息內容之構件,及用於決定各種資源區塊之調變與編碼方案之構件。傳輸及接收電路502至503係該技術中已知之共同電路,用於利用熟知OFDM協定之通訊,而且用作用於傳輸及接收訊息之構件。
圖6係顯示當圖5之裝置充當一基地台時之操作的一流程圖。尤其,圖6之邏輯流程說明實施以下之此一程序的一範例,其中將各具有其本身之MCS的一個以上PDU指派給一單一使用者。該邏輯於步驟601開始,其中由邏輯電路501以遞減品質次序將一組RB(例如,橫跨該通道頻寬之所有RB,或該等RB的一子集)定等級,因而該組之第一等級RB係可預期(例如,基於信號品質測量,或通道品質回授資訊)該最佳無線電效能(例如,最高鏈路品質、最高MCS、信號對雜訊比(SNR)等)之RB,而且該組之最後等級RB係預期該最差效能者。通道品質資訊可例如在接收器503中接收。於步驟603,由邏輯電路501起始一第一RB分配S,其係藉由將S初始化成該組之第一RB(該最佳者)。於 步驟605,由邏輯電路501決定在S上之最佳可維持MCS(MCSsel )。一最佳可維持MCS的一範例準則係如下的一MCS:若被指派,則提供最高可能資料率(例如,最高MCSR),以達到成功傳輸的一可接受機率。於步驟607,由邏輯電路501選擇該組之最佳剩餘RB(例如,排除於步驟603所選擇之RB)。於步驟609,由邏輯電路501執行一評估,以決定MCSsel 是否仍然可在跨越S及此最佳剩餘RB二者的一分配(亦即,包含該最高等級RB及該第二高等級RB二者的一資源分配)上維持。若為是,則於步驟619邏輯電路501將該最佳剩餘RB新增至S,而且該邏輯流程繼續至步驟615,其中邏輯電路501決定是否從該集合留下尚未考慮之任何剩餘RB。若於步驟615中該決定為是,則該程序返回至步驟607,繼而再度為步驟609。
若步驟609之結果為否,則已決定可在其上維持MCSsel 之總分配S,而且於步驟611可將其伴隨MCSsel 指派給該使用者(或者儲存於儲存器504,直到該整體程序流程完成,供以後使用)。指派之程序包括指派在具有MCSsel 之分配中之RB上的一PDU(欲以發射器502加以傳輸)。
繼續,該邏輯流程繼續至步驟613,其中邏輯電路501將S重新初始化成如步驟607中所決定之集合之最佳剩餘RB。同時於步驟607,由邏輯電路501決定該新定義之S之MCSsel 的一新值。然後該邏輯流程進行至步驟615,其中邏輯電路501決定是否從該集合留下尚未考慮之任何剩餘RB。若步驟615之決定為是,則該邏輯流程返回至步驟 609。若步驟615之決定為否,則已考慮該集合之所有RB,而且目前分配S及MCSsel 可由邏輯電路501伴隨所有先前決定之分配而指派給該使用者。應注意,每一分配S具有一不同MCS。同時應注意,包括基於此程序之一特定分配之RB未必相連。
圖6之程序可潛在指派數個PDU給一單一使用者。然而,預期僅允許將二個PDU指派給一使用者將提供所提供技術之大部分效能利益,同時簡化該程序,而且潛在縮減發信附加項。
圖7中係顯示當圖5之裝置指派至多二個PDU時之操作的一流程圖。該邏輯於步驟701開始,其中由邏輯電路501以遞減品質次序將該集合之RB定等級,因而該第一RB係可預期該最佳無線電效能之RB,而且該最後RB係預期該最差效能者。然後,於步驟703,由邏輯電路501初始化一第一RB分配S,其係藉由將S起始至該第一RB(該最佳者)。於步驟705,由邏輯電路501決定在S上之最佳可維持MCS(MCSsel )。於步驟707,由邏輯電路501選擇該最佳剩餘RB。於步驟709,邏輯電路501評估是否可在跨越S及此最佳剩餘RB的一RB分配上維持MCSsel 。以集合記號,此係該集合S∪{RB}。若為是,於步驟715由邏輯電路501將該最佳剩餘RB新增至S。然後該邏輯流程於步驟717繼續,其中邏輯電路501決定該集合中是否存在某些剩餘RB待處理:若為是,該邏輯流程返回至步驟707。不再存在剩餘RB,該邏輯流程繼續步驟719,其中邏輯電路501分配在S 上的一第一PDU(可能該等可用RB之全部),而且指導發射器501使用MCSsel 進行傳輸。若另一方面,於步驟709決定無法在跨越S及該最佳剩餘RB的一RB分配上維持MCSsel ,則於步驟711邏輯電路501評估在非S之部分之集合之所有剩餘RB上之最佳可維持MCS(MCSrest )。於步驟713,由邏輯電路501指派一第一PDU給欲以MCSsel 傳輸之S,及欲以MCSrest 傳輸並且欲在該集合之所有剩餘RB(非S之部分)上傳輸的一第二PDU。
圖8中顯示用以指派至多二個PDU給一相同訊框中之一相同使用者之另一程序。相較於圖7之程序,圖8中所述之處理可潛在提供增加之頻帶平均鏈路效率或資料率,其代價為該處理中增加複雜度。該邏輯於步驟801開始,其中由邏輯電路501以遞減品質次序將一組RB定等級,因而該第一RB係可預期該最佳無線電效能之RB,而且該最後RB係預期該最差效能者。於步驟803,由邏輯電路501初始化一索引。於步驟805,由邏輯電路501決定二個MCS:i個最佳RB上之最佳可維持MCS(MCSbest (i)),及N-i個剩餘RB上之最佳可維持MCS(MCSrest (i))。關聯於MCSbest (i)及MCSrest (i)之速率值係分別表示成MCSRbest (i)及MCSRrest (i)。於步驟807,由邏輯電路501計算另一數值MCSReq (i),其代表在整組RB上之等效或淨MCSR,而且較佳者基於下列方程式加以計算: MCSReq (i)=i MCSRbest (i)+(N-i) MCSRrest (i)。
於步驟809,由邏輯電路501將i增量1。於步驟811,邏輯電路501比較i與N+1。若i<N+1,則該邏輯流程返回至步驟805。若i=N+1,於步驟813由邏輯電路501決定最大化MCSReq 之索引j。於步驟815,由邏輯電路501分配一第一PDU用於j個最佳RB,而且邏輯電路501將指導發射器502以MCSbest (j)傳輸,及一第二PDU用於該等剩餘RB(MCSrest (j))。
在一額外態樣中,可視需要地利用功率重新分佈,以便進一步改良系統效能。譬如,當已使用圖8中所述之演算法指派二個MCS時,可收集在PDU1(具有MCS1 )及PDU2(具有MCS2 )二者之超額功率:對於每一PDU分配恰好足夠之功率,以維持該選定MCS。然後可重新分佈該剩餘功率:一政策可重新分佈功率,以便將最初分配之RB新增至具有該較低MCSR之PDU(PDU2)、至具有該最佳MCS之PDU(PDU1)。當將該等RB從最佳至最差而分類時,可依序取得,以便藉由某數量改良在所考慮RB上之MCS。或者,可以下列的一方式選擇該等RB:功率重新分佈將最大化該鏈路效率(在該二個PDU上之平均,例如等效或淨MCSR)。在一多重使用者背景中,功率重新分佈係尤其有用,其中很可能將使用者排程在其最佳RB,而且分配給該第二PDU之資源區塊或頻率組很可能用於碰撞解析度。
可將前面所述之任何技術應用於該上行鏈路或下行鏈路上,而不管雙工方法(例如,TDD或FDD)。同時,可對該 等處理進行各種修改,而保持在所提供技術之範疇內,或者可使用不同程序,而保持在所提供技術之範疇內,其提供相同努力於:分配在頻率上之多重MCS給一單一使用者,同時利用在一或多個RB之超額信號品質,以擴展有效地支援/利用一特定MCS之RB數。
所提供技術的一額外態樣牽涉改良式發信/傳訊。下列具體實施例將對於以下情況加以描述:其中該使用者將通道品質資訊傳輸至一基地台,以便輔助該基地台決定該等RB集合及其關聯MCS,而當在該下行鏈路上傳輸至該使用者時使用,但所提供技術亦可應用於其他情節(例如,反轉下行鏈路與上行鏈路之作用、反轉基地台與使用者之作用等)。
令每一組資源區塊使用相異調變與編碼方案要求傳訊,以識別每一組資源區塊,及用於每一組資源區塊之調變與編碼方案。支援此資訊增加該發信附加項,而且為了儘可能有效,需要縮減回授數量。
為了因應此課題,使用者設備可決定通道品質資訊(CQI),其由以下所組成:例如推薦包含於每一分配中之該組資源區塊,伴隨每一已推薦分配的一通道品質指示器(例如,SNR、SINR或MCS索引)。然後該使用者設備可在一單一訊息中回授每一組資源區塊之通道品質資訊(CQI),因而可選擇每一組資源區塊之適當MCS。例如,當利用二組資源區塊時,該使用者設備將決定一第一組資源區塊之第一品質資訊及一對應第一索引,而且決定一第 二組資源區塊之第二品質資訊。將決定該第一及該第二品質資訊之品質索引值,而且將從該使用者設備傳輸一單一訊息,用於指示該第一及該第二品質。該第一及該第二品質可個別或藉由將一品質索引之值連結至另一者(例如,分別藉由該第一品質索引及該第二索引與該第一品質索引間的一差異)加以代表。更特定言之,對於該連結之情況,該第二品質資訊可相對於該第一品質資訊,而且可藉由如該第一與第二品質索引間之品質索引之一差異的一相對品質索引加以傳遞。當已知該第一品質索引及該相對品質索引二者時,該相對品質索引致能該接收器決定該第二品質索引。在一範例中,可使用一單一位元指示器發信品質索引之差異,因而若該位元值係"0",則MCS2 之索引係MCS1 之索引減1,而且若該位元值係"1",則MCS2 之索引係MCS1 之索引減2。此外,該訊息可包括哪些資源區塊應使用該第一MCS(或者哪些資源區塊係關聯於該第一品質值)而且哪些資源區塊應使用該第二MCS(或者哪些資源區塊係關聯於該第二品質值)的一指示。一位元映射表示法可用以有效率傳遞此資訊。一示範性CQI訊息可係如下: 1. MCS1 2. MCS2 3.一N個位元之位元映射訊息,其中N係可用資源區塊數。在位置k處的一位元值"1"將意謂MCS1 係與第k個RB關聯,反之在位置k處的一位元值"0"將意謂MCS2 係與第k個RB關聯。
應注意,使用此類型的一CQI訊息,該使用者設備對該基地台指示:當該基地台隨後傳輸至該使用者設備時,一第一PDU可藉由在具有一位元值"1"之所有RB上之最佳可維持MCS1 加以支援,而且一第二PDU可藉由在具有一位元值"0"之所有RB之最佳可維持MCS2 加以支援,其中每一PDU係分離地調變及編碼。同時應注意,若該通道品質係時變,則可能需要由該使用者設備週期性傳輸基於該等目前通道條件的一新CQI訊息,以致能追蹤之品質改變。
用於傳輸之實際RB及MCS可能與CQI所報告之RB及MCS相同或不同。同時,該CQI訊息可能並非全部在一單一訊框中傳輸。例如,一訊框可含有MCS1 或MCS2 或該位元映射的部分。如另一範例,一訊框可含有MCS1 及該位元映射的部分,而且另一者可含有MCS2 及該位元映射的部分。在另一範例中,可將某些訊框中的一CQI訊息組態成用以提供先前訊框中傳輸之資訊的一差別更新。
MCS1 及MCS2 可由一MCS索引加以代表。為了進一步縮減回授,MCS2 可相對MCS加以傳送:換言之,對應於MCS2 之索引可以對應於MCS1 之索引與對應於MCS2 之索引間的一差異加以傳送。例如,在該訊息中由對應位元所代表之差異值可為固定,或者可端視MCS1 之值或其他因數。一般而言,為了縮減附加項,MCS2 可端視由該基地台及該遠端單元二者已知之任何資訊。此其他資訊之某些範例可為MCS1 之值,或一頻帶平均SNR值。譬如,除了其他CQI資訊外,該使用者設備可回授一頻帶平均通道品質 指示器(例如,SNR)。在利用該頻帶平均CQI的一範例中,對於大於10dB的一頻帶平均SNR,MCS2 的一數值"1"(另為"0")可意謂對於該第二組資源區塊,該發射器應使用對應於MCS1 之MCS索引減一(另為減二)之MCS索引。譬如,對於大於10dB的一頻帶平均SNR,MCS2 的一數值"1"(另為"0")可意謂對於該第二組資源區塊,該發射器應使用對應於MCS1 之MCS索引減二(另為減三)之MCS索引。同時,或者,取代傳送MCS索引值,該使用者設備可傳輸可用以決定一MCS之任何無線電鏈路品質資訊,例如一SNR值、一有效SNR值、一共通資訊值,或一資料率數值。例如,端視該頻帶平均SNR值及用於MCS2 的一單一位元,一數值"1"可對應於頻譜效率之每符號1位元的一縮減,而一數值"0"可對應於頻譜效率之每符號0.5位元的一縮減。或者,MCS2 亦可始終選擇一已知值(例如,QPSK R 1/3)。在另一範例中,為了縮減發信,可決定選定用於PDU1及PDU2之該等MCS及該組RB,因而可能在MCS1 與MCS2 之索引間存在一有限組之差異。此進一步縮減用以編碼該MCS2 索引與該MCS1 索引間之差異之位元數。
於該基地台決定實際指派給該使用者設備哪些資源區塊及MCS(供該使用者設備接收來自該基地台之資訊)後,可使用一下行鏈路控制通道將該指派資訊傳遞至該使用者設備。為了限制由該基地台傳輸至該遠端單元之控制通道之訊息大小,將數個可能性列表於下,以作為該指派訊息格式:
範例1:固定大小指派,一HARQ通道
對於某些具體實施例,用於每一使用者設備之控制訊息大小可為固定。在此一情況中,下列欄位可包含於該固定大小指派訊息中:1. HARQ通道ID。2.使用者ID;3.用於PDU1之該組資源區塊(RB1);4.用於RB1之調變與編碼方案;5.用於PDU2之該組資源區塊(RB2);以及6. RB2之調變與編碼方案(MCS2 )。
在此範例中,相同HARQ通道係用於PDU1及PDU2二者,其結果係唯有無法解碼二個已傳輸PDU之一,才須再傳輸該二者。該使用者ID係一唯一指派識別符,因而可決定此資源指派訊息施加於哪一使用者設備。該MCS可以一類似用於該CQI資訊之方式發信。尤其,MCS2 可以相對於MCS1 的一索引加以指示,而且具有一類似於上述用以保存發信位元之程序。類似地,該二組資源區塊可以類似於該CQI位元映射欄位的一位元映射欄位加以指示。其隱含指示然後一分離封包資料單元(PDU)將於相同時間週期期間在每一組資源區塊上傳輸,而且每一PDU將分離地調變及編碼。該使用者ID可為一MAC ID。
範例2:固定大小指派,二個HARQ通道
在範例1中,當傳送一單一HARQ通道ID時,即使正確地接收其一者,該二個已傳輸PDU之一之失效將觸發該二個 已傳輸PDU之再傳輸。為了避免此問題,該基地台可在該指派訊息中傳送二個HARQ通道ID(一用於PDU1,而且另一者用於PDU2)。此外,可隱含地發信PDU2之HARQ通道ID:譬如,若HARQ_ID1係用於PDU1,則HARQ_ID2可自動設定成HARQ_ID1+1,並以HARQ通道數目按模計算。
範例3:聯合指派,一HARQ通道
由於可在一訊框中排程一個以上使用者,該基地台可藉由將所有指派訊息聯合編碼於一單一指派訊息中而利用此多重使用者之情形。例如,該基地台可傳輸:1.一使用者ID之清單2.下列欄位,M次(其中M係該相同訊框中排程之使用者設備數):a. HARQ通道ID b. MCS1 c. MCS2 3.具有下列欄位的一位元映射區,N次(其中N係可用資源區塊數):a.短使用者設備ID b.一位元,其中"0"意謂此特定資源區塊係用於該第一組資源區塊(對應於PDU1),而且"1"意謂此特定資源區塊係用於該第二組資源區塊(對應於PDU2)。
該短UE ID係一特定使用者ID的一唯一識別符,而且僅對於此訊框有效。其可從用以傳輸該M個使用者ID之次序 導出:譬如,最先列表其使用者ID之使用者將被指派數值"0"(以十進位計)之短ID,該第二者係一數值"1"之短ID等。或者,該短ID可於傳輸使用者ID之清單時明確地發信,而且可對於一個以上訊框有效。
範例4:聯合指派,二個HARQ通道
此具體實施例係類似於前一者,但將二個HARQ通道ID發信成:一用於該第一PDU,而且一用於該第二PDU。
範例5:具有可變控制指派大小之聯合指派
使用範例3,該控制指派訊息之大小係固定。儘管若所有使用者傳輸二個PDU,此係合適,但若某些使用者僅傳輸一PDU,其可能導致資源的一浪費。此情況的一解決方案在於僅當需要時才傳送PDU2之資訊。該資源指派訊息之格式可係如下:1.一使用者ID之清單2.下列欄位,M次(其中M係相同訊框中排程之使用者設備數):a.用以指示該指派係用於一或二個PDU的一位元b. HARQ通道ID c. MCS1 d. MCS2 (若為二個指派)3.具有下列欄位的一位元映射區,N次(其中N係可用資源區塊數):a.短使用者設備IDb.若僅一指派,則無其他。若為一個以上指派,則 為一位元,其中"0"意謂此特定資源區塊係用於該第一組資源區塊(對應於PDU1),而且"1"意謂此特定資源區塊係用於該第二組資源區塊(對應於PDU2)。
當然,若需要的話,可能發信二個HARQ通道ID。
然後一封包資料單元(PDU)將於相同時間週期期間在每一組資源區塊上傳遞。每一PDU將分離地調變及編碼。
該系統可支援多重天線傳輸,例如傳輸分集、開放迴路MIMO、閉合迴路波束形成,或閉合迴路MIMO。一多重天線格式很可能包含施加於每一資源區塊之不同複數傳輸天線權重。一多重天線傳輸可包含希望用於一單一遠端單元之一資源區塊之多重空間串流,其中在該資源區塊,使用不同天線權重傳輸每一空間串流。希望此等空間串流各可具有其本身之PDU,或者希望所有串流具有一單一PDU,抑或某種組合。使用多重串流傳輸,存在至少一資源區塊,其中二或多個串流係藉由空間多工加以傳輸。
當使用多重天線傳輸多重串流時,可將每一串流組態成具有二個PDU,各具有一MCS及一RB集合。除了該等PDU之指派資訊(MCS1 、RB1集合、MCS2 、RB2集合)外,可傳遞一多重天線傳輸格式。此類通訊可包含例如經由一碼簿之天線傳輸權重的一指示。若存在多重空間串流並且希望多重PDU,則可傳輸多重組之PDU1及PDU2(具有關聯MCS1 及RB1)。例如,串流1可具有PDU1及PDU2,而串流2可具有PDU3及PDU4。為了縮減發信,RB1=RB3而且 RB2=RB4。或者,串流2可僅具有一單一MCS在其指派的多個RB上,其可為一些或全部之RB1及RB2。
當支援多重天線技術時,為了縮減發信,可將該發信組態成支援多重串流MIMO,或者在非重疊組RB之二或多個PDU。若該多重串流情況具有二個所期望的PDU,而且亦支援二個PDU(具有不同RB及MCS),則此類可重組態發信可特別有效率。在此情況中,該系統可具有含PDU1/MCS1 /RB1及PDU2/MCS2 /RB2之串流1,或者串流1 PDU1/MCS1 及串流2 PDU2/MCS2 。對於該多重串流情況,RB1及RB2重疊於至少一RB,而且RB1可等於RB2。該發信之組態可以若干方式加以執行,其包含:
.指示是否係多重串流MIMO的一位元
.藉由一多重位元"多重天線"欄位加以編索引之一表中的一項目
.一碼簿項目,其具有用以指示一單一串流上之2個PDU之某一值
.二個碼簿項目,其具有用以指示一單一串流上之2個PDU之相同值
.傳送秩為1的一傳輸矩陣
.遠端單元盲目地解碼控制通道,以尋找二個可能格式之每一格式。格式可於資訊位元數、編碼率或播種CRC中實體相異。
除了該總體組態,可保留或重映射不同位元欄位。例如,二個模式可要求用於每一PDU的一MCS欄位。若對於 該多重串流組態,僅存在一單一RB分配(二者串流使用相同組RB),則在該單一串流2 PDU情況,可提供一第二RB分配,或者可假設該RB分配係在該頻帶之全部或部分之第一PDU之RB分配之反相。
可由多重串流傳輸加以支援之串流數並非恆定。譬如,因為該空間環境之改變,可能不再支援二個串流。當終止一串流時,可將該串流上之目前HARQ程序映射至使用一不同組RB之剩餘串流之一。可使用前述演算法之一決定在該二組RB上之MCS。當新增一串流時,可使用一第二HARQ通道之發信。
範例7:具有功率分配之固定指派訊息:
為了進一步改良系統效能,可能以每RB為基礎而執行功率分配。在該情況中,可再使用範例1之訊息。此外,可傳輸具有每RB之功率分配的一位元映射訊息。為了限制該回授,可將該功率指示差別地編碼,其中該參考功率值係由該發射器及該接收器二者已知。
圖9係顯示當設備500用作一基地台時之操作的一流程圖。於操作期間,由接收器503接收來自使用者設備的一CQI訊息(步驟901)。如以上所討論,該CQI訊息將包括有關所使用之若干資源區塊之任何已接收信號之品質之資訊。因此,於步驟901,接收一第一組資源區塊之至少第一品質資訊,而且接收一第二組資源區塊之第二/相對品質資訊(其在以上概述之許多範例之一中)。該第一及該第二組資源區塊可簡單地包括一資源區塊。此外,如以上所 討論,每一資源區塊包括一相連組之副載波。
於步驟903,邏輯電路501決定一第一組資源區塊的一第一MCS及一第二組資源區塊的一第二MCS。如熟諳此技術者將明瞭,選定用於每一組資源區塊之MCS係關於至少由該使用者設備在此組資源區塊上之感知品質。然後邏輯電路存取儲存器504,而且決定該第一組資源區塊的一第一MCS索引及該第二組資源區塊的一第二MCS索引(步驟905)。此等可以一第一及一第二位元加以代表,該第一位元指示分配該第一資源區塊的一組資源區塊,而且該第二位元指示分配該第二資源區塊的一第二組資源區塊。
於步驟907,邏輯電路501指導發射器502將一訊息傳輸至該使用者設備,該訊息指示該第一及該第二MCS,而且亦指示該第一及該第二資源區塊。該第一及該第二MCS係藉由該第一及該第二MCS索引加以代表。或者,該第一及該第二MCS可分別藉由該第一MCS索引及該第一MCS索引與該第二MCS索引間的一差異加以代表。或者,該MCS可藉由以上給定之任何範例加以發信。最終,於步驟909,發射器502於一第一時間使用該第一MCS及第一組資源區塊將一第一PDU傳輸至該使用者設備,而且此外於該第一時間使用該第二MCS及該第二組資源區塊將一第二PDU傳輸至該使用者設備。
應注意,雖然以上邏輯流程係引導向傳輸至一行動或遠端單元的一基地台,熟諳此技術者將明瞭,可將以上邏輯流程實施於使用多重資源區塊將資料傳輸至一基地台的一 遠端單元內。亦應注意,當發生功率分配時,可由邏輯電路501決定該第一資源區塊的一第一功率分配及該第二資源區塊的一第二功率分配,而且可由發射器502傳輸一第二訊息,其指示該等第一及第二功率分配。同時,當決定需要在一單一MIMO串流內傳送該第一及該第二PDU時,可在該第一訊息內傳輸一第一MIMO碼簿索引。此外可在該第一訊息內傳輸一多重天線欄位,其中該多重天線欄位指示該傳輸並非一多重串流傳輸。
當利用HARQ時,發射器502亦可傳輸在該第一資源區塊上傳送之第一PDU及在該第二資源區塊上傳送之第二PDU的一單一HARQ通道指示器。或者,可傳輸在該第一資源區塊傳送之第一PDU的一第一HARQ通道指示器及在該第二資源區塊傳送之第二PDU的一第二HARQ通道指示器。
圖10係顯示當設備500用作使用者設備時之操作的一流程圖。該邏輯流程於步驟1001開始,其中邏輯電路決定一第一組資源區塊之第一品質資訊及一第二組資源區塊的一第二品質資訊。每一組資源區塊可僅包括一單一資源區塊。於步驟1003,邏輯電路存取儲存器504並且決定一第一品質索引及一第二品質索引。一品質索引以某種預定格式(例如,一組直接或間接代表一數字品質值的一或多個位元、用作一預定義表中之一指標的一或多個位元(例如,表1、一SINR表中的一MCS索引)等)反應一品質值。該第二品質索引可直接或當作與該第一品質索引的一相對或差異品質索引加以代表,所以可將該第二品質稱為或表 示成一第二/相對品質。較佳者該品質資訊及/或索引係基於SNR、有效SNR、SINR、有效SINR、共通資訊、MCS或資料率之至少一者,或者可包括其他品質資訊。應注意,若使用相對品質,則可縮減回授附加項,因為用以代表該第一品質索引之位元數將與用以代表該相對品質索引之位元數相異。例如,可使用複數個位元代表具有良好精確度之第一品質索引,而且該相對品質索引可以(如1位元般少的)一較小位元數加以代表,以縮減附加項,特別當預期該(等)第二資源區塊之品質相關或接近於該等第一區塊之品質時。
然後邏輯電路501指導發射器502傳輸一訊息,其指示該第一品質及該相對品質資訊(步驟1005)。如所討論,該第一品質及該相對品質係分別藉由該第一品質索引及一相對索引加以代表。該訊息造成一接收器決定該等第一資源區塊及該等第二資源區塊之調變及編碼方案。
最終,於步驟1007,接收在該第一及該第二組資源區塊上之資料。如以上所討論,每一組資源區塊之資料將具有基於每一組資源區塊之品質的一唯一調變與編碼方案。
雖然所提供技術已參考特定具體實施例而特別顯示及描述,但熟習本技術之人士應瞭解可對形式及細節進行各種變更,而不致悖離所提供技術之精神及範圍。例如,在利用一多重輸入多重輸出(MIMO)的一通訊系統中,可至少部分再使用用於發信二個PDU情況之發信。譬如,若該等第一與第二碼簿索引係一樣,則可意謂二個PDU傳送於一 單一串流上。串流一之MCS可用於PDU1。所期望者係此等變化屬於下列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
100‧‧‧通訊系統
101‧‧‧遠端或行動單元/接收器件
102‧‧‧遠端或行動單元/接收器件
103‧‧‧遠端或行動單元/接收器件
104‧‧‧基地收發台/基地台
105‧‧‧小區
201‧‧‧副載波
401‧‧‧資源區塊
403‧‧‧資源區塊
500‧‧‧設備
501‧‧‧邏輯電路
502‧‧‧傳輸電路/發射器
503‧‧‧接收電路/接收器
504‧‧‧儲存器(資料庫)
圖1係一通訊系統的一方塊圖。
圖2說明圖1之通訊系統之多重副載波傳輸。
圖3係用於一OFDM系統之一資源區塊的一說明。
圖4描述一示範訊框結構。
圖5係可用作一基地台或使用者設備之設備的一方塊圖。
圖6係顯示當圖5之裝置充當一基地台時之操作的一流程圖。
圖7中係顯示當圖5之裝置指派至多二個PDU時之操作的一流程圖。
圖8中係顯示當圖5之裝置指派至多二個PDU時之操作的一流程圖。
圖9係顯示當圖5之裝置用作一基地台時之操作的一流程圖。
圖10係顯示當圖5之裝置用作使用者設備時之操作的一流程圖。
500‧‧‧設備
501‧‧‧邏輯電路
502‧‧‧傳輸電路/發射器
503‧‧‧接收電路/接收器
504‧‧‧儲存器(資料庫)

Claims (18)

  1. 一種對一通訊單元指示用於通訊之複數個調變與編碼方案MCS之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決定欲傳送至一第一遠端單元或基地台之多個第一資源區塊的一第一MCS;決定欲傳送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之一第二資源區塊的一第二MCS,其與該第一MCS相異;傳輸一訊息,其指示該第一及該第二MCS,而且亦指示該等第一資源區塊及該第二資源區塊;於一第一時間使用該第一MCS及該等第一資源區塊將一第一PDU傳輸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於該第一時間使用該第二MCS及該第二資源區塊將一第二PDU傳輸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以及傳輸對於在該等第一資源區塊上傳送之該第一PDU及在該第二資源區塊上傳送之該第二PDU的一單一HARQ通道指示器。
  2.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及該第二資源區塊之每一資源區塊包括一相連組之副載波。
  3.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及該第二MCS係藉由分別在該訊息內的一第一及一第二MCS索引加以代表。
  4.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及該第二MCS係分別藉由一第一及一第二MCS索引加以代表,而且該訊息包括該第一MCS索引及該第一MCS索引與該第二MCS索引間的一差異。
  5.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決定該等第一資源區塊的一第一功率分配,及該第二資源區塊的一第二功率分配,而且傳輸一第二訊息,其指示該第一及該第二功率分配。
  6.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決定在一單一MIMO串流內傳送該第一及該第二PDU的一需要;以及在該訊息內傳輸一第一MIMO碼簿索引。
  7.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在該訊息內傳輸一多重天線欄位,其中該多重天線欄位指示該傳輸並非一多重串流傳輸。
  8.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訊息包括一第一及一第二位元,該第一位元指示分配該等第一資源區塊的一組資源區塊,而且該第二位元指示分配該第二資源區塊的一第二組資源區塊。
  9.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訊息另外包括:關聯於一發射器及一位元之一識別,該位元用以指示該等第一資源區塊是否屬於該發射器ID的一第一或一第二組資源區塊;以及關聯於該發射器及用以指示該第二資源區塊是否屬於該發射器ID的該第一或該第二組資源區塊之一位元之一識別。
  10. 一種對一通訊單元指示用於通訊之複數個調變與編碼方案MCS之裝置,該裝置包括: 邏輯電路,其執行以下步驟:決定欲傳送至一第一遠端單元或基地台之多個第一資源區塊的一第一MCS;以及決定欲傳送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之一第二資源區塊的一第二MCS,其與該第一MCS相異;一發射器,其執行以下步驟:傳輸一訊息,其指示該第一及該第二MCS,而且亦指示該等第一資源區塊及該第二資源區塊;於一第一時間使用該第一MCS及該等第一資源區塊將一第一PDU傳輸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於該第一時間使用該第二MCS及該第二資源區塊將一第二PDU傳輸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以及傳輸對於在該等第一資源區塊上傳送之該第一PDU及在該第二資源區塊上傳送之該第二PDU的一單一HARQ通道指示器。
  11. 如請求項10之裝置,其中該訊息包括一第一及一第二位元,該第一位元指示分配該等第一資源區塊的一組資源區塊,而且該第二位元指示分配該第二資源區塊的一第二組資源區塊。
  12. 一種對一通訊單元指示用於通訊之複數個調變與編碼方案MCS之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決定欲傳送至一第一遠端單元或基地台之多個第一資源區塊的一第一MCS;決定欲傳送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之一第二資源區塊 的一第二MCS,其與該第一MCS相異;傳輸一訊息,其指示該第一及該第二MCS,而且亦指示該等第一資源區塊及該第二資源區塊;於一第一時間使用該第一MCS及該等第一資源區塊將一第一PDU傳輸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於該第一時間使用該第二MCS及該第二資源區塊將一第二PDU傳輸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傳輸對於在該等第一資源區塊上傳送之該第一PDU的一第一HARQ通道指示器;傳輸對於在該第二資源區塊上傳送之該第二PDU的一第二HARQ通道指示器;以及在該訊息內傳輸一多重天線欄位,其中該多重天線欄位指示該傳輸並非一多重串流傳輸。
  13. 如請求項12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及該第二資源區塊之每一資源區塊包括一相連組之副載波。
  14. 如請求項12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及該第二MCS係藉由分別在該訊息內的一第一及一第二MCS索引加以代表。
  15. 如請求項12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及該第二MCS係分別藉由一第一及一第二MCS索引加以代表,而且該訊息包括該第一MCS索引及該第一MCS索引與該第二MCS索引間的一差異。
  16. 如請求項12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決定該等第一資源區塊的一第一功率分配,及該第二資源區塊的一第二功率分配,而且傳輸一第二訊息,其 指示該第一及該第二功率分配。
  17. 如請求項12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決定在一單一MIMO串流內傳送該第一及該第二PDU的一需要;以及在該訊息內傳輸一第一MIMO碼簿索引。
  18. 一種對一通訊單元指示用於通訊之複數個調變與編碼方案MCS之裝置,該裝置包括:邏輯電路,其執行以下步驟:決定欲傳送至一第一遠端單元或基地台之多個第一資源區塊的一第一MCS;以及決定欲傳送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之一第二資源區塊的一第二MCS,其與該第一MCS相異;一發射器,其執行以下步驟:傳輸一訊息,其指示該第一及該第二MCS,而且亦指示該等第一資源區塊及該第二資源區塊;於一第一時間使用該第一MCS及該等第一資源區塊將一第一PDU傳輸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於該第一時間使用該第二MCS及該第二資源區塊將一第二PDU傳輸至該遠端單元或基地台;傳輸對於在該等第一資源區塊上傳送之該第一PDU的一第一HARQ通道指示器;以及傳輸對於在該第二資源區塊上傳送之該第二PDU的一第二HARQ通道指示器,以及其中該訊息包括一第一及一第二位元,該第一位元指 示分配該等第一資源區塊的一組資源區塊,而且該第二位元指示分配該第二資源區塊的一第二組資源區塊。
TW097107952A 2007-03-07 2008-03-06 於多重載波通訊系統中傳輸之方法及裝置 TWI4366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683,030 US7933238B2 (en) 2007-03-07 2007-03-07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within a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13736A TW200913736A (en) 2009-03-16
TWI436678B true TWI436678B (zh) 2014-05-01

Family

ID=39590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07952A TWI436678B (zh) 2007-03-07 2008-03-06 於多重載波通訊系統中傳輸之方法及裝置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2) US7933238B2 (zh)
EP (1) EP2135398B1 (zh)
JP (2) JP5130584B2 (zh)
KR (1) KR101479792B1 (zh)
CN (1) CN101627589B (zh)
AR (1) AR065627A1 (zh)
BR (1) BRPI0808537A2 (zh)
MX (1) MX2009009487A (zh)
TW (1) TWI436678B (zh)
WO (1) WO2008109269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2067B (zh) 2006-04-28 2016-08-03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用于多载波通信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US20150030058A9 (en) * 2006-05-17 2015-01-29 Texas Instruments Inc. Cqi feedback for mimo deployments
JPWO2008056774A1 (ja) * 2006-11-10 2010-02-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移動局装置およびmcs選択方法
WO2008115377A2 (en) * 2007-03-15 2008-09-25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blind transport format detection
WO2008120925A1 (en) 2007-03-29 2008-10-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942164B2 (en) * 2007-10-22 2015-01-2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Differential CQI for OFDMA systems
US7907677B2 (en) * 2007-08-10 2011-03-15 Intel Corporation Open loop MU-MIMO
EP2180629B1 (en) 2007-08-14 2017-1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cquiring resource region information for PHICH and method of receiving PDCCH
KR101507785B1 (ko) * 2007-08-16 2015-04-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입출력 시스템에서, 채널품질정보를 송신하는 방법
KR101405974B1 (ko) * 2007-08-16 2014-06-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입력 다중출력 시스템에서 코드워드를 전송하는 방법
US8737383B2 (en) * 2008-07-07 2014-05-27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enhanced persistent scheduling with efficient link adaptation capability
KR101199572B1 (ko) * 2008-09-05 2012-11-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반송파 통신 시스템의 데이터 송신 장치 및 방법과 데이터 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8310981B2 (en) 2008-10-22 2012-11-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on and dedicated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for a multicarrier system
US8300601B2 (en) * 2008-10-27 2012-10-30 Fujitsu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effective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WO2010049754A1 (en) * 2008-10-28 2010-05-06 Nokia Corporation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configuration for extended bandwidth systems
WO2010049007A1 (en) * 2008-10-31 2010-05-06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A method of scheduling data
US8737319B2 (en) * 2008-12-15 2014-05-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map overhead in a broad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A2750580C (en) 2009-01-30 2016-05-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ntrol signaling for transmissions over contiguous and non-contiguous frequency bands
US8644409B2 (en) * 2009-02-11 2014-02-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dulation and layer mapp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270517B2 (en) * 2009-02-13 2012-09-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rthogonal pilot tone mapping in multiple-in and multiple-out (MIMO) and spatial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DMA) systems
FR2942684B1 (fr) 2009-02-27 2012-12-28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Methode de signalisation de la qualite d'un canal de transmission.
EP2415194B1 (en) * 2009-03-30 2020-02-26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ccess node and user equipment for supporting harq transmission during component carrier reallocation
US20100260114A1 (en) * 2009-04-10 2010-10-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knowledgement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cheduling for wlans
KR101684969B1 (ko) * 2009-07-27 2016-12-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JP5542825B2 (ja) * 2009-08-17 2014-07-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基地局、ならび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101296002B1 (ko) * 2009-08-27 2013-08-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의 변조 및 코딩 방식 설정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GB2476488A (en) * 2009-12-23 2011-06-29 Nec Corp Allocating physical resource blocks to a user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data
US8315183B2 (en) * 2009-12-23 2012-11-20 Intel Corporation Channel quality indexing and reverse indexing
JP5586043B2 (ja) * 2010-01-12 2014-09-10 独立行政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Mimo−ofdm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電力割り当て方法,及び電力割り当て装置
JP2011151499A (ja) * 2010-01-19 2011-08-04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Mimo−ofdm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線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及び無線リソース割り当て装置
WO2011136958A1 (en) * 2010-04-30 2011-11-03 Motorola Mobilit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 block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960039B (zh) * 2010-07-09 2015-08-26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和资源导出方法
US8934466B2 (en) 2010-12-16 2015-01-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modulation-coding scheme set in very high throughput wireless systems
US8873441B2 (en) * 2011-01-04 2014-10-28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Method for LTE downlink scheduling with MIMO
PL2689540T3 (pl) * 2011-03-25 2018-05-30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Urządzenie i sposób do przydzielania zasobów dla skoordynowanych transmisji z wielu komórek
US9055457B2 (en) 2011-08-25 2015-06-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for very high throughput transmission
JP5647085B2 (ja) * 2011-09-21 2014-12-2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送信方法及び送信装置
US8942119B1 (en) * 2011-11-15 2015-01-27 Sprint Spectrum L.P. Determining a burstiness profile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094982B2 (ja) * 2012-08-24 2017-03-15 サン パテント トラスト 通信方法およびユーザ機器
CN104871581B (zh) 2012-11-02 2018-09-2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蜂窝无线通信中的灵活频谱支持
US9419772B2 (en) 2012-12-17 2016-08-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MCS index for 256QAM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JP5852616B2 (ja) 2013-01-29 2016-02-03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適応変調符号化方法
US20140241168A1 (en) * 2013-02-25 2014-08-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dicating whether data was subjected to interference
EP2787670A1 (en) * 2013-04-05 2014-10-0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MCS table adaptation for 256-QAM
US10015031B2 (en) 2013-11-28 2018-07-03 Lg Electronics Inc. Data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supporting expansion modulation scheme
US20150195819A1 (en) * 2014-01-06 2015-07-09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CN104202115B (zh) * 2014-05-09 2019-05-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高阶编码的调制处理方法及装置、基站、终端
EP2945307A1 (en) 2014-05-12 2015-11-18 Telefonica S.A. Method and transmitter for 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of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wireless networks
WO2015185126A1 (en) * 2014-06-04 2015-12-10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Signalling of link adaptation scheme
US9780911B2 (en) * 2014-08-27 2017-10-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gnaling different MCS sets for different bandwidths
US10440704B2 (en) 2014-11-01 2019-10-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allocating resource units in wireless LAN
JP6517347B2 (ja) 2014-12-22 2019-05-22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指示情報伝送方法および装置
US9661670B2 (en) * 2014-12-29 2017-05-23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Idle mode load balancing
US9614711B2 (en) * 2015-01-12 2017-04-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semi-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US10182419B2 (en) * 2015-01-29 2019-01-15 Sony Corporation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JP7120627B2 (ja) * 2016-02-02 2022-08-1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基地局、ue、及び方法
CN108702241B (zh) * 2016-03-09 2021-12-2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基于分组的通信网络中的无线通信的方法和收发机
CN107666364A (zh) * 2016-07-27 2018-02-06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选择和确定调制编码方式的方法、相应的终端设备、基站设备
WO2018094713A1 (zh) * 2016-11-26 2018-05-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8242989B (zh) * 2016-12-27 2022-07-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解调方法、装置及终端
WO2018145258A1 (zh) * 2017-02-08 2018-08-16 南通朗恒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动态调度的终端、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7483156B (zh) * 2017-08-23 2020-09-18 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0992396B1 (en) * 2020-02-07 2021-04-27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pping resource blocks to network slices
US20210288752A1 (en) * 2020-03-13 2021-09-16 Jung Hoon SUH Modulation and binary convolutional coding for multiple resource units in wireless network
WO2022005200A1 (ko) * 2020-06-30 2022-01-0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스케줄링 방법 및 장치
WO2022021442A1 (zh) * 2020-07-31 2022-0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1824693B2 (en) * 2021-02-05 2023-1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state feedback extensions for multi-level coding
US20230388043A1 (en) * 2022-05-26 2023-1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oriented modulation selection for improved spectral efficiency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3779C (zh) * 2001-07-13 2008-03-05 阿尔卡特公司 在无线分组通信网络上传输实时数据的方法
US7126996B2 (en) 2001-12-28 2006-10-24 Motorola, Inc. Adaptive transmission method
JP3882665B2 (ja) * 2002-04-17 2007-02-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複数の搬送波を用いる無線通信方式のための通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2003333010A (ja) * 2002-05-15 2003-11-21 Sony Corp 通信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US7666083B2 (en) * 2002-09-11 2010-02-23 Igt Gaming device having a free spin game including an accumulated modifier
JP4353774B2 (ja) * 2002-12-04 2009-10-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ータ送信方法とデータ受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らを用いた送信装置と受信装置
JP4256158B2 (ja) * 2002-12-26 2009-04-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7733846B2 (en) * 2003-08-26 2010-06-08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 and control channel for uplink signal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943624B1 (ko) * 2003-09-15 2010-02-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동적 자원 할당장치 및 방법
WO2005050875A1 (en) * 2003-11-19 2005-06-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mmon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015736B1 (ko) 2003-11-19 2011-02-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방식의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선택적 전력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US7134201B2 (en) * 2004-11-12 2006-11-14 Agc Automotive Americas R&D, Inc. Window pane and a method of bonding a connector to the window pane
EP1816772A1 (en) 2004-11-30 2007-08-08 Matsus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mission control frame generation device, transmission control frame processing device, transmission control frame generation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control frame processing method
JP4177808B2 (ja) 2004-12-24 2008-11-05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
RU2369027C2 (ru) 2005-01-11 2009-09-27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 Лтд.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указания назначения пакета данных в системе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JP2006211210A (ja) * 2005-01-27 2006-08-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基地局装置及び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
JP2006211252A (ja) * 2005-01-27 2006-08-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基地局装置、通信端末装置及び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
US20060245384A1 (en) * 2005-05-02 2006-11-02 Talukdar Anup K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8189714B2 (en) 2005-05-04 2012-05-29 Rockstar Bidco, LP Wireless feedback system and method
JP4671771B2 (ja) 2005-06-10 2011-04-2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0574177C (zh) * 2005-06-23 2009-12-23 上海原动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多载波hsdpa控制信道的分配方法和分组数据传输方法
US9184898B2 (en) 2005-08-01 2015-11-10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for time, frequency and spatial channel in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S2377652T3 (es) * 2005-08-16 2012-03-29 Panasonic Corporation Método y aparato para configurar nuevamente un número de secuencias de transmisión (NST)
CN101248604A (zh) * 2005-08-19 2008-08-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4757878B2 (ja) * 2005-11-10 2011-08-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KR100880171B1 (ko) * 2005-12-29 2009-01-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디코딩 장치 및 방법
US10044532B2 (en) * 2006-03-20 2018-08-0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re-coder selection based on resource block grouping
US8112075B2 (en) * 2006-03-24 2012-02-07 Nokia Corporation HARQ-aware CQI reporting
CN101422067B (zh) * 2006-04-28 2016-08-03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用于多载波通信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US7751368B2 (en) * 2006-05-01 2010-07-06 Intel Corporation Providing CQI feedback to a transmitter station in a closed-loop MIMO system
US20150030058A9 (en) * 2006-05-17 2015-01-29 Texas Instruments Inc. Cqi feedback for mimo deployments
US7664467B2 (en) * 2006-06-19 2010-02-16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 for coordinated control of radio resources for multicasting in a distributed wireless system
US7661038B2 (en) * 2006-10-09 2010-02-09 Intel Corporation Link adaptation for retransmission error-control technique transmissions
US20080107193A1 (en) * 2006-11-06 2008-05-08 Vinko Erceg Method and system for an improved mimo modulation coding set feedback system
RU2501191C2 (ru) * 2008-01-04 2013-12-10 Панасоник Корпорэйшн Способ компоновки каналов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азовой станции для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219219A1 (en) 2008-09-11
CN101627589A (zh) 2010-01-13
WO2008109269A3 (en) 2008-12-04
JP5130584B2 (ja) 2013-01-30
JP5376539B2 (ja) 2013-12-25
KR101479792B1 (ko) 2015-01-06
BRPI0808537A2 (pt) 2014-08-26
KR20090127130A (ko) 2009-12-09
JP2011254513A (ja) 2011-12-15
MX2009009487A (es) 2009-09-16
AR065627A1 (es) 2009-06-17
US7933238B2 (en) 2011-04-26
EP2135398B1 (en) 2018-11-28
EP2135398A2 (en) 2009-12-23
US20110216723A1 (en) 2011-09-08
TW200913736A (en) 2009-03-16
WO2008109269A2 (en) 2008-09-12
JP2008263596A (ja) 2008-10-30
CN101627589B (zh) 2013-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6678B (zh) 於多重載波通訊系統中傳輸之方法及裝置
US1088715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 a multiuser downlink cellular system
EP2801165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link adaptation for single user and multi-user mimo
US848308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port block signa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464428B (zh) 利用蜂窝通信网络中256qam的有效tbs表设计的系统和方法
JP5733847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制御チャネルにおける、無線リソース割当方法のための装置
KR100967774B1 (ko) 제어 채널 송신 및 수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EP1903735B1 (en) A multicarrier hsdpa traffic transmission channel coding method and the coding apparatus thereof
KR20100048496A (ko) 이동무선 통신시스템의 하향링크 제어채널의 페이로드 크기결정장치 및 방법
CN107925490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无线电链路监视的方法和装置
CN101682451A (zh) 用于在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将调制码元映射到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CN111480383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分配资源的装置和方法
CN113395147A (zh) 主站装置、基站以及通信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