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5011B - 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 - Google Patents

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5011B
TWI435011B TW99100068A TW99100068A TWI435011B TW I435011 B TWI435011 B TW I435011B TW 99100068 A TW99100068 A TW 99100068A TW 99100068 A TW99100068 A TW 99100068A TW I435011 B TWI435011 B TW I43501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ulley
shaft
movable pulley
movable
output shaf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91000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37190A (en
Inventor
Koji Kobayashi
Kenji Oki
Go Morita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037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371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50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5011B/zh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Description

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
習知,例如專利文獻1(圖2~圖5)所示,已有包括如下構件之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支持於主軸(11)之驅動帶輪(47);支持於副軸(50)之從動帶輪(52);架設於該等驅動帶輪(47)與從動帶輪(52)之間之V型皮帶(55);藉由使驅動帶輪(47)之可動帶輪(可動半體49)朝可動帶輪(49)之軸線方向滑動而變更帶輪(47)之槽寬之槽寬可變機構;使該槽寬可變機構作動之驅動馬達(81);及將該驅動馬達(81)之動力傳達至槽寬可變機構之動力傳達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6-153057號公報
於上述習知之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中,將驅動馬達(81)之動力傳達至槽寬可變機構之動力傳達部係藉由減速齒輪機構(82)及螺旋式之滑塊機構(71)而構成。
因此,必須於動力傳達部設置複數個齒輪及其等之軸承構件等,結果導致有動力傳達部大型化之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可使動力傳達部小型化之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包括:支持於主軸之驅動帶輪;支持於副軸之從動帶輪;架設於該等驅動帶輪與從動帶輪之間之V型皮帶;藉由使上述驅動帶輪及/或從動帶輪之可動帶輪朝該可動帶輪之軸線方向滑動而變更帶輪之槽寬之槽寬可變機構;使該槽寬可變機構作動之驅動單元;及將該驅動單元之動力傳達至上述槽寬可變機構之動力傳達部;其特徵在於,上述驅動單元包括與上述可動帶輪之軸線呈平行之輸出軸,且使該輸出軸朝該輸出軸之軸線方向進退,上述動力傳達部與朝上述軸線方向進退之輸出軸連動而朝與上述可動帶輪之軸線平行之方向進退,且包括直接或間接地與該可動帶輪之轂部相卡合而使上述可動帶輪滑動之卡合部。
根據該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驅動單元包括與可動帶輪之軸線平行地進行進退移動之輸出軸,藉由該進退移動,可動帶輪經由朝與上述可動帶輪之軸線平行的方向進退之動力傳達部之卡合部而滑動,因此無須設置習知技術之動力傳達部中為必要之複數個齒輪及其等之軸承構件。
因此,根據該發明,可使動力傳達部小型化,其結果為可使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整體小型化。
較理想的是構成為,將上述動力傳達部之卡合部就上述可動帶輪之軸線方向,在上述可動帶輪與支持安裝有該可動帶輪的帶輪軸之軸承部之間與該軸承部相鄰接而配置。
若以如此構成,則當卡合部使可動帶輪滑動時,即使對帶輪軸會作用有與該帶輪軸呈正交方向之力量,帶輪軸亦不易彎曲,且可動帶輪可容易順暢地滑動。
更理想的是構成為,上述卡合部於隔著上述帶輪軸而對向之至少兩個部位處與上述可動帶輪之轂部相卡合。
若以如此構成,則當卡合部使可動帶輪滑動時,難以對帶輪軸作用與該帶輪軸呈正交方向之力量,帶輪軸更不易彎曲,且可動帶輪容易更順暢地滑動。
又,較理想的是構成為,上述動力傳達部包括與上述驅動單元之輸出軸連結之連結部,且該連結部係連結於上述輸出軸之前端面。
若以如此構成,則可消除或至少減少上述輸出軸前端周圍之連結部朝上述V型皮帶方向的突出,而可防止連結部與V型皮帶之干涉。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之實施形態。
圖1係表示作為使用本發明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之一實施形態之一例的速克達型二輪機車之側視圖,圖2係上述二輪機車中包括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之動力單元之側視圖,圖3係省略圖2局部之III-III剖視圖。
如圖1所示,該二輪機車10為於車架11之後部,藉由樞軸12與後避震器單元13而將動力單元20相對於車架11可搖動自如地懸掛於樞軸12周圍之車輛。於前管11h可操舵自如地安裝有前叉14,且於該前叉14之下端處安裝有前輪15F。於前叉14之上部安裝有轉向把手15。
車架11於後部具有左右一對座架11s(僅圖示其中一者)。於該座架11s上設置有供乘客跨坐之座部16,於該座部16之下方設置有朝向上方開口之儲物箱17。於儲物箱17之後方配置有燃料箱18。
動力單元20包括作為驅動源之引擎30、及設置於該引擎30後方之變速箱40。變速箱40中內置有將引擎30之驅動力傳達至後輪15R之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50。動力單元20可搖動自如地安裝於車架11之後端部,且引擎30之動力係經由變速箱40內之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50而被傳達至後輪15R。因此,動力單元20兼作後搖臂。
如圖3所示,引擎30主要包括曲柄軸箱31、氣缸體32、氣缸頭33、以及氣缸頭蓋34。於曲柄軸箱31之前端結合有指向大致水平方向之氣缸體32,於該氣缸體32之前端結合有氣缸頭33,且於該氣缸頭33之前端結合有氣缸頭蓋34。
藉由曲柄軸箱31中所保持之滾珠軸承31b、31b而可旋轉地支持曲柄軸31c,於氣缸體32內可滑動地設置有活塞32p。曲柄軸31c與活塞32p藉由連桿32c而連結,且曲柄軸31c藉由活塞32p之往復移動而旋轉。曲柄軸31c構成下述主軸51。於氣缸頭33連接有與燃燒室33c連通之進氣管35(圖1)及排氣管36(圖1)。如圖2所示,於進氣管35連接有燃料供給裝置35a及空氣淨化器35c。於排氣裝置36連接有消音器(未圖示)。
於圖3中,元件符號30p係火星塞,元件符號30c係設置於氣缸頭蓋34內並由曲柄軸31c經由鏈條c而受旋轉驅動之氣動閥用凸輪軸,元件符號31g係於曲柄軸箱蓋31e內具有設置於曲柄軸31c周圍之定子與固定於曲柄軸31c之轉子的發電機。
如圖3所示,變速箱(亦僅稱作箱體)40為構成上述動力單元20之一部分之箱體。該箱體40包括右箱體40R及與其結合之左箱體40L。右箱體40R與上述曲柄軸箱31製成一體。於右箱體40R之後部結合有構成使副軸52之旋轉減速並將其傳達至後輪軸55之齒輪箱(40G)的齒輪箱蓋40C。
圖4係圖3之局部放大圖,圖5係省略圖3局部之V箭視圖。
如圖3所示,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50主要包括:支持於作為第1帶輪軸之主軸51的驅動帶輪60;支持於作為第2帶輪軸之副軸52的從動帶輪70;及架設於該等驅動帶輪60與從動帶輪70之間的V型皮帶53。又,該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50包括:收納上述驅動帶輪60、從動帶輪70、及V型皮帶53之箱體40;變更上述驅動帶輪60之槽寬之槽寬可變機構80(圖4);使該槽寬可變機構80作動之驅動單元90;及將該驅動單元90之動力傳達至上述槽寬可變機構80之動力傳達部100。
再者,槽寬可變機構80(故而上述動力傳達部100等亦可)可構成為變更從動帶輪70之槽寬而非變更驅動帶輪60之槽寬,亦可構成為變更驅動帶輪60之槽寬及從動帶輪70之槽寬。因此,本案中當稱作「帶輪軸」時,係指第1及/或第2帶輪軸。
本實施形態之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50之特徵之一在於,將驅動單元90及動力傳達部100配置於箱體40內。
以下,依序說明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50之構成。
如圖3、圖4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主軸51如上述由曲柄軸31c所構成。
主軸51包括:由作為軸承構件之軸承31b、31b以兩端支持的大徑部51a;及經由階差部51d設置於該大徑部51a且構成驅動帶輪60中之可動帶輪62之支持部的小徑部51b。
如圖4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於驅動帶輪60設置有槽寬可變機構80。
驅動帶輪60包括:無法於主軸(帶輪軸)51之軸方向移動之固定帶輪(固定半體)61;及相對於主軸51而可在軸方向移動但無法相對旋轉而安裝的可動帶輪(可動半體)62。
槽寬可變機構80為用於如下機構:藉由使可動帶輪62沿帶輪軸51中可動帶輪62之支持部51b而朝向軸方向滑動,而變更帶輪60之槽寬、即變更固定帶輪61與可動帶輪62之間隔。
槽寬可變機構80包括:設為無法相對於帶輪軸51而相對旋轉之扭矩傳達部110;及設置於可動帶輪62且與扭矩傳達部110之間進行扭矩傳達之轂部63。
圖6係表示扭矩傳達部110之主要部分之分解立體圖。
如圖4~圖6所示,扭矩傳達部110包括:朝帶輪軸51之半徑方向延伸之半徑方向部分111;及與該半徑方向部分111成一體設置且朝軸線方向延伸之軸線方向部分112。軸線方向部分112位於半徑方向上較可動帶輪62中與帶輪51之可動帶輪62之支持部51b之對向面(本實施形態中為轂部63之內周面)63a而更靠外側處。軸線方向部分112設置有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於圓周方向上等間距設置有3個)。
扭矩傳達部110亦可與主軸51成一體而形成,但本實施形態中,扭矩傳達部110由與帶輪軸51分離之其他構件(亦將該構件稱作扭矩傳達構件)所構成。
扭矩傳達部110之半徑方向部分111之形狀如下:使圓板狀部分111a於3個部位朝半徑方向呈輻射狀延設,且於該延設部之前端分別一體地形成有軸線方向部分112。
於可動帶輪62之轂部63設置有與扭矩傳達部110之軸線方向部分112之間進行扭矩傳達的扭矩傳達面64。該扭矩傳達面64可相對於軸線方向部分112而朝軸線方向進行相對移動。
於可動帶輪62之轂部63設置有供扭矩傳達部110之軸線方向部分112插入之孔65。該孔65橫剖面呈扇形,且與軸線方向部分112之橫剖面相對應而大致吻合。該孔65圓周方向之端面形成為扭矩傳達面64。軸線方向部分112於已插入至轂部63之孔65中之狀態下,如上述位於半徑方向上較轂部63之內周面63a更靠外側處。
於扭矩傳達部110之軸線方向部分112、與轂部63之扭矩傳達面64之間,設置有合成樹脂製(例如於聚醯胺樹脂(例如PA66)中混合硬化材(例如碳)而成所需硬度之材料)之緩衝構件66。
緩衝構件66係安裝於扭矩傳達部110之軸線方向部分112之前端部內側者,其具有與軸線方向部分112之前端部相符合之形狀。圖6所示之緩衝構件66為一體成型品,其包括彎曲狀之內周壁部66a、兩側壁部66b、66b、底壁部66c、及於內周壁部66a朝向半徑方向外側突出之突起66d。
於扭矩傳達部110之軸線方向部分112設置有孔112d。
緩衝構件66使內周壁部66a之突起66d嵌合至軸線方向部分112之孔112d中,使內周壁部66a接合於軸線方向部分112之前端部分內側,藉此安裝於軸線方向部分112之前端部分。
軸線方向部分112於安裝有緩衝構件66之狀態下與緩衝構件66一併插入至轂部63之孔65中。於緩衝構件66已插入至孔65之狀態下,緩衝構件66之側壁部66b之外側面66b1構成與轂部63之扭矩傳達面64相抵接的扭矩傳達面。
緩衝構件66可與軸線方向部分112一併於轂部63之孔65內朝軸線方向滑動,但由於緩衝構件66之突起66d與軸線方向部分112之孔112d相卡合,故即使軸線方向部分112滑動,緩衝構件66亦不會自軸線方向部分112脫離。
再者,於圖6中表示出將緩衝構件66安裝於軸線方向部分112之前端部內側之構成,但亦可構成為將緩衝構件66安裝於軸線方向部分112之前端部外側。又,亦可構成為不於軸線方向部分112安裝緩衝構件66,於該情形時,軸線方向部分112之側面構成與轂部63之扭矩傳達面64相抵接的扭矩傳達面。
於圖5、圖6中,元件符號67係圓筒構件。該圓筒構件67插通於可動帶輪62之轂部63中且安裝於帶輪軸51之小徑部51b。如圖4所示,於小徑部51b之前端安裝有雙螺帽68,藉由該雙螺帽68,而於上述小徑部51b與主軸51之階差部51d之間共同緊固有扭矩傳達構件110、圓筒構件67、及固定帶輪61,使固定於小徑部51b上。即,以圓筒構件67之一端部67a、及上述階差部51d夾持半徑方向部分111,而將扭矩傳達構件110固定為無法相對於帶輪軸51進行旋轉。又,以被圓筒構件67之另一端部67b、及雙螺帽68夾持固定帶輪61,而將其固定為無法相對於帶輪軸51進行旋轉。
可動帶輪62如上述藉由將扭矩傳達部110之軸線方向部分112插入至轂部63之孔65中,安裝成相對於帶輪軸51而無法旋轉但且可滑動。
如圖4、圖5所示,於可動帶輪62之轂部63外周,配置有用於使該可動帶輪62滑動之卡合構件120。關於卡合構件120,將與動力傳達部100一併於下文詳細說明。
如圖4、圖5所示,驅動單元90包括:收容有作為驅動源之馬達(伺服馬達)M(圖5)之馬達部M1(圖4);及藉由馬達M之動力而作動之該驅動單元90之輸出軸91;該輸出軸91與上述主軸51保持平行配置。再者,於藉由驅動單元90而變動從動帶輪70之槽寬之情形下,輸出軸91與副軸52保持平行配置。
驅動單元90包括將馬達M之動力傳達至輸出軸91之減速齒輪組92。於減速齒輪組92之最末段齒輪92e,同心狀地連接有滾珠螺桿(外螺紋)93。輸出軸91之基部側形成為圓筒狀,且於其內面形成有滾珠螺桿(內螺紋)91b,該內螺紋91b螺合於滾珠螺桿(外螺紋)93。因此,若藉由馬達M之驅動而經由減速齒輪組92使滾珠螺桿93旋轉,則輸出軸91隨該旋轉方向朝其軸線方向(圖4中之箭頭X1、X2方向)進退移動。
藉由以螺釘95將收容有減速齒輪組92之齒輪箱94緊固於箱體40內所設置之安裝部41(圖3),而將驅動單元90固定於箱體40內。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藉由側蓋40LC來覆蓋齒輪箱94(即驅動單元90),而將驅動單元90收容於箱體40內,其中該側蓋40LC以螺釘42可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左箱體40L,形成左箱體40L之一部分,但亦可構成為使側蓋40LC與左箱體40L完全成一體化而將驅動單元90及動力傳達部100收容於箱體40內。
如圖4所示,輸出軸91之前端91a朝向較驅動單元90之馬達部M1更靠V型皮帶53側突出,且自與輸出軸91呈正交之方向觀看下,該輸出軸91之至少一部分91c被配置於上述V型皮帶之皮帶寬度W內。馬達部M1被配置於皮帶寬度W外。如圖2、圖5所示,自輸出軸91之軸線方向觀看下,輸出軸91被配置於V型皮帶53之旋轉軌跡內53i中連接主軸51與副軸52的線L1上。如圖4所示,減速齒輪組92係配置於V型皮帶53之皮帶寬度W外,同時如圖5所示,自輸出軸91之軸線方向觀看下,減速齒輪組92與V型皮帶53保持重疊配置。
如圖4、圖5所示,動力傳達部100係用於將驅動單元90之動力傳達至上述槽寬可變機構80者,其包括上述卡合構件120及連結構件130。卡合構件120與連結構件130藉由螺釘131而結合。連結構件130藉由螺釘132而結合於輸出軸91。因此,若輸出軸91進退移動,則卡合構件120及連結構件130亦與該輸出軸91一併進退移動。
如圖4所示,連結構件130中與輸出軸91之連結部133係連結於輸出軸91之前端面91e。
如圖5所示,卡合構件120包括間接地卡合於可動帶輪62之轂部63而使可動帶輪62滑動之卡合部121。如圖4所示,於可動帶輪62之轂部63外周,固定有無法於轂部63之軸線方向滑動之軸承69。於該軸承69之外周固定有同樣無法於軸線方向滑動之卡合環122。於卡合環122之外周設置有環狀之卡合槽123,且於該卡合槽123卡合有上述卡合構件120之卡合部121。如此,圖示中係使卡合構件120之卡合部121間接地(經由卡合環122及軸承69)卡合於可動帶輪62之轂部63,但亦可使卡合部121直接地卡合於轂部63。
如圖4所示,卡合部121係就可動帶輪62之軸線方向上,在可動帶輪62與支持安裝有該可動帶輪62的帶輪軸51之軸承部31b之間鄰接於該軸承部31b而配置。即,卡合部121被配置為儘可能靠近軸承部31b。較理想的是,卡合部121在隔著帶輪軸51而相對向之至少兩個部位處與可動帶輪62之轂部63相卡合,於本實施形態中,卡合部121就帶輪軸51(即就轂部63之旋轉中心)呈點對稱狀地於兩個部位處保持卡合。
如圖3所示,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50之作為從動軸的副軸52可旋轉自如地支持於上述箱體40之左箱體40L及齒輪箱蓋40C。於該副軸52經由離心式離合器54而設置有從動帶輪70。
從動帶輪70包括固定帶輪(固定半體)71及可動帶輪(可動半體)72。於上述驅動帶輪60與從動帶輪70架設有環狀V型皮帶53,用於將驅動帶輪60之旋轉傳達至從動帶輪70。若從動帶輪70之轉速超過既定轉速,則設置於從動帶輪70與副軸52之間之離心式離合器54變成連接狀態,副軸52開始旋轉。
使副軸52之旋轉減速並將其傳達至後輪軸55之齒輪組(齒輪箱)40G包括:設置於副軸52之齒輪52g;嚙合於該齒輪52g之大徑齒輪141;直徑小於該大齒輪141且與大齒輪141一併旋轉之小齒輪142;及與該小齒輪142嚙合之大齒輪143。大齒輪143係無法相對旋轉地安裝於後輪軸55。
因此,副軸52之旋轉經減速後傳達至後輪軸55,而驅動安裝於後輪軸55上之後輪15R(圖1)。
從動帶輪70之可動帶輪72安裝為可相對於副軸52而於軸方向呈移動自如。可動帶輪72由螺旋彈簧73而被賦予朝靠近固定帶輪71方向勢能,並根據作用於V型皮帶53之張力,於軸方向上移動。即,若驅動帶輪60之可動帶輪62朝槽寬縮小之方向位移,增大V型皮帶53對於驅動帶輪60之捲繞直徑,則捲繞於從動帶輪70之V型皮帶53被拉向驅動帶輪60側,作用於V型皮帶53之張力變大,藉由該張力之增大,從動帶輪70之可動帶輪72朝槽寬擴展之方向位移,V型皮帶53對於從動帶輪70之捲繞直徑變小,副軸52以高速旋轉。當驅動帶輪60之可動帶輪62朝槽寬擴展之方向位移時,則進行相反之作動,副軸52以低速旋轉。
驅動單元90藉由未圖示控制部之控制而作動,於圖4中若輸出軸91朝箭頭X1方向突出且可動帶輪62朝X1方向滑動,則固定帶輪61與可動帶輪62之間隔擴大,V型皮帶53對於驅動帶輪60之捲繞直徑變小,同時V型皮帶53對於從動帶輪70之捲繞直徑變大,後輪15R以低速受到旋轉驅動,以亦可承受高負載。相反,若輸出軸91朝箭頭X2方向滑動且可動帶輪62朝X2方向滑動,則固定帶輪61與可動帶輪62之間隔變窄,V型皮帶53對於驅動帶輪60之捲繞直徑變大,同時V型皮帶53對於從動帶輪70之捲繞直徑變小,後輪15R以高速受到旋轉驅動。
根據如上所述之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50,可獲得如下之作用效果。
(a)驅動單元90包括與可動帶輪62之軸線平行之輸出軸91,使該輸出軸91朝該輸出軸91之軸線方向進退,動力傳達部100與朝軸線方向進退之輸出軸91連動而朝與可動帶輪62之軸線相平行之方向進退,且包括直接或間接與該可動帶輪62之轂部63相卡合而使可動帶輪62滑動之卡合部121,因此可獲得如下之作用效果。即,
驅動單元90包括與可動帶輪62之軸線平行地進行進退移動之輸出軸91,藉由該進退移動,可動帶輪62經由朝與可動帶輪62之軸線平行之方向進退的動力傳達部100之卡合部121而滑動,因此無須設置習知技術之動力傳達部中所必要之複數個齒輪及其等之軸承構件。
因此,可使動力傳達部100小型化,其結果為可使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50整體小型化。
(b)將動力傳達部100之卡合部121就可動帶輪62之軸線方向,在可動帶輪62與支持安裝有該可動帶輪62之帶輪軸51之軸承部31b之間與該軸承部31b相鄰接而配置,因此當卡合部121使可動帶輪62滑動時,即便對於帶輪軸51作用與該帶輪軸51呈正交方向之力量,帶輪軸51亦不易彎曲,且可動帶輪62可容易順暢地滑動。
(c)卡合部121於隔著帶輪軸51而相對向之至少兩個部位處與可動帶輪62之轂部63相卡合,因此當卡合部121使可動帶輪62滑動時,難以對帶輪軸51作用與該帶輪軸呈正交方向之力量,帶輪軸51更不易彎曲,且可動帶輪62容易更順暢地滑動。
(d)動力傳達部100包括與驅動單元90之輸出軸91連結之連結部133,該連結部133係連結於輸出軸91之前端面91e,因此可消除或至少減少輸出軸91之前端周圍的連結部133朝V型皮帶53方向之突出,可防止連結部133與V型皮帶53之干涉。
以上,已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不受限於上述實施形態,於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可予以適當實施變形。
10...二輪機車
11...車架
11h...前管
11s...座架
12...樞軸
13...後避震器單元
14...前叉
15...轉向把手
15F...前輪
15R...後輪
16...座部
17...儲物箱
18...燃料箱
20...動力單元
30...引擎
30c...氣動閥用凸輪軸
30p...火星塞
31...曲柄軸箱
31b...軸承部
31c...曲柄軸
31e...曲柄軸箱蓋
31g...發電機
32...氣缸體
32c...連桿
32p...活塞
33...氣缸頭
33c...燃燒室
34...氣缸頭蓋
35...進氣管
35a...燃料供給裝置
35c...空氣淨化器
36...排氣裝置
40...變速箱
40C...齒輪箱蓋
40G、94...齒輪箱
40L...左箱體
40LC...側蓋
40R...右箱體
41...安裝部
42、95、131、132...螺釘
50...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
51...主軸
51a...大徑部
51b...支持部(小徑部)
51d...階差部
52...副軸
52g...齒輪
53...V型皮帶
53i...旋轉軌跡內
54...離心式離合器
55...後輪軸
60...驅動帶輪
61、71...固定帶輪
62、72...可動帶輪
63...轂部
63a...對向面
64...扭矩傳達面
65、112d...孔
66...緩衝構件
66a...內周壁部
66b...兩側壁部
66b1...外側面
66c...底壁部
66d...突起
67...圓筒構件
67a...圓筒構件67之一端部
67b...圓筒構件67之另一端部
68...雙螺帽
69...軸承
70...從動帶輪
73...螺旋彈簧
80...槽寬可變機構
90...驅動單元
91...輸出軸
91a...前端面
91b...滾珠螺桿(內螺紋)
91c...輸出軸91之至少一部分
91e...前端面
92...減速齒輪組
92e...最末段之齒輪
93...滾珠螺桿(外螺紋)
100...動力傳達部
110...扭矩傳達部
111...半徑方向部分
111a...圓板狀部分
112...軸線方向部分
120...卡合構件
121...卡合部
122...卡合環
123...卡合槽
130...連結構件
133...連結部
141...大徑之齒輪
142...小齒輪
143...大齒輪
c...鏈條
L1...線
M...馬達
M1...馬達部
W...皮帶寬度
X1、X2...箭頭
圖1係表示作為使用本發明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之一實施形態之一例的速克達型二輪機車之側視圖。
圖2係上述二輪機車中包括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之動力單元之側視圖。
圖3係省略圖2局部之III-III剖視圖。
圖4係圖3之局部放大圖。
圖5係省略圖3局部之V箭視圖。
圖6係表示扭矩傳達部110之主要部分之分解立體圖。
31b...軸承部
31c...曲柄軸
51...主軸
51a...大徑部
51b...支持部(小徑部)
51d...階差部
53...V型皮帶
60...驅動帶輪
61...固定帶輪
62...可動帶輪
63...轂部
63a...對向面
66...緩衝構件
67...圓筒構件
67a...圓筒構件67之一端部
67b...圓筒構件67之另一端部
68...雙螺帽
69...軸承
80...槽寬可變機構
90...驅動單元
91...輸出軸
91a...前端面
91b...滾珠螺桿(內螺紋)
91c...輸出軸91之至少一部分
91e...前端面
92...減速齒輪組
92e...最末段之齒輪
93...滾珠螺桿(外螺紋)
94...齒輪箱
100...動力傳達部
110...扭矩傳達部
111...半徑方向部分
112...軸線方向部分
120...卡合構件
121...卡合部
122...卡合環
123...卡合槽
130...連結構件
131、132...螺釘
133...連結部
M1...馬達部
W...皮帶寬度
X1、X2...箭頭

Claims (3)

  1. 一種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其包括:支持於主軸之驅動帶輪;支持於副軸之從動帶輪;架設於該等驅動帶輪與從動帶輪之間之V型皮帶;藉由使上述驅動帶輪及/或從動帶輪之可動帶輪朝該可動帶輪之軸線方向滑動而變更帶輪之槽寬之槽寬可變機構;使該槽寬可變機構作動之驅動單元;及將該驅動單元之動力傳達至上述槽寬可變機構之動力傳達部;如此之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其特徵在於,上述驅動單元包括與上述可動帶輪之軸線呈平行之輸出軸,使該輸出軸朝該輸出軸之軸線方向進退,上述動力傳達部與朝上述軸線方向進退之輸出軸連動而朝與上述可動帶輪之軸線平行之方向進退,且包括直接或間接地與該可動帶輪之轂部(boss)相卡合而使上述可動帶輪滑動之卡合部;將上述卡合部就上述可動帶輪之軸線方向,在上述可動帶輪與支持安裝有該可動帶輪的帶輪軸之軸承部之間與該軸承部相鄰接而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其中,上述卡合部於隔著上述帶輪軸而對向之至少兩個部位處與上述可動帶輪之轂部相卡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其中,上述動力傳達部包括與上述驅動單元之輸出軸連結之連 結部,該連結部係連結於上述輸出軸之前端面。
TW99100068A 2009-02-28 2010-01-05 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 TWI4350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47425A JP5269646B2 (ja) 2009-02-28 2009-02-28 自動二輪車の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37190A TW201037190A (en) 2010-10-16
TWI435011B true TWI435011B (zh) 2014-04-21

Family

ID=42654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9100068A TWI435011B (zh) 2009-02-28 2010-01-05 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269646B2 (zh)
CN (1) CN101818792B (zh)
IT (1) IT1399044B1 (zh)
TW (1) TWI4350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51594B2 (ja) * 2014-02-24 2017-1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16142384A (ja) * 2015-02-04 2016-08-08 Ntn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CN107468730A (zh) * 2017-09-07 2017-12-15 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2142B2 (ja) * 1986-10-16 1994-02-16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可変プ−リ装置
JPS63303247A (ja) * 1987-05-30 1988-12-09 Diesel Kiki Co Ltd 自動変速装置
JPH0312056U (zh) * 1989-06-15 1991-02-07
JP2000283261A (ja) * 1999-03-29 2000-10-13 Okuma Corp 移動体駆動装置
JP4573720B2 (ja) * 2005-07-20 2010-11-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4490993B2 (ja) * 2007-06-12 2010-06-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及び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T1399044B1 (it) 2013-04-05
ITTO20100053A1 (it) 2010-08-29
JP2010203483A (ja) 2010-09-16
CN101818792A (zh) 2010-09-01
TW201037190A (en) 2010-10-16
JP5269646B2 (ja) 2013-08-21
CN101818792B (zh) 2013-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5010B (zh) 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
JP5506601B2 (ja) 無段変速機構造
JP5241642B2 (ja)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WO2017013977A1 (ja) シフトドラム駆動ユニットおよび鞍乗り型車両
TWI435009B (zh) 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
TWI435011B (zh) 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
TWI414699B (zh) 無段變速器及具備該變速器之跨坐型車輛
JP5654389B2 (ja) 無断変速機構造
JP5689770B2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9083665A (ja) 小型車両のパワーユニット
EP1564441B1 (en) V-belt type variable speed drive
US8167108B2 (en) Clutch,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engine unit including them,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including them
JP5361460B2 (ja)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526964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EP3421839B1 (e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v-belt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5506602B2 (ja) 無段変速機構造
JP2011033066A (ja)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5339353B2 (ja)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03301903A (ja) エンジン
JP4781335B2 (ja) 車両搭載パワーユニット
JP5688482B2 (ja) 無段変速機構造
JP2007177689A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
TWI707788B (zh) 跨坐型車輛
EP3421840B1 (e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v-belt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2009079691A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