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4954B - 奈米碳管複合結構 - Google Patents

奈米碳管複合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4954B
TWI424954B TW98143542A TW98143542A TWI424954B TW I424954 B TWI424954 B TW I424954B TW 98143542 A TW98143542 A TW 98143542A TW 98143542 A TW98143542 A TW 98143542A TW I424954 B TWI424954 B TW I42495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nanotube
carbon
carbon nanotubes
composite structure
nanotube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8143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21877A (en
Inventor
Kai Liu
Rui-Feng Zhou
ying-hui Sun
Kai-Li Jiang
Shou-Shan Fan
Original Assignee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to TW981435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2495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1218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218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49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4954B/zh

Links

Landscapes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Description

奈米碳管複合結構
本發明涉及一種複合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奈米碳管複合結構。
自九十年代初以來,以奈米碳管為代表之奈米材料以其獨特的結構和性質引起了人們極大之關注。近幾年來,隨著奈米碳管及奈米材料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廣闊的應用前景不斷顯現出來。例如,由於奈米碳管所具有獨特的電磁學、光學、力學、化學等性能,大量有關其於場發射電子源、感測器、新型光學材料、軟鐵磁材料等領域之應用研究不斷被報導。
由於單個奈米碳管為中空結構且具有較大之長徑比,具有許多優異的特性,惟,先前之奈米碳管通常為粉末狀,不利於奈米碳管之廣泛應用。因此,人們一直致力於研究如何得到有利於奈米碳管廣泛應用之奈米碳管宏觀結構。
范守善等人在Nature,2002,vol.419,p801,Spinning Continuous CNT Yarns一文中揭露了從一超順排奈米碳管陣列中可以拉出一連續之純奈米碳管結構,這種奈米碳管結構包括複數個於凡德瓦爾力作用下首尾相接的奈米碳管片段,每個奈米碳管片段具有大致相等的長度,且每個奈米碳管片段由複數個相互平行的奈米碳管束構成。惟,該奈米碳管結構之機械強度及韌性等都比較差,例如,拉出一根200微米寬的奈米碳管結構只需要0.1 毫牛頓之力,而用0.5毫牛頓之力就可以將200微米寬的奈米碳管結構拉斷了。
有鑒於此,確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良好的拉伸強度及楊氏模量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
一種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其包括:一奈米碳管結構,該奈米碳管結構為複數個奈米碳管組成之自支撐結構,其中,進一步包括一增強體,該增強體設置於所述複數個奈米碳管之表面,且該奈米碳管結構相鄰的奈米碳管之間藉由該增強體緊密結合。
與先前技術相比較,本發明提供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中由於增強體設置於所述複數個奈米碳管之表面,該增強體具有良好的拉伸強度及楊氏模量,且相鄰的奈米碳管之間藉由該增強體相互作用而緊密連接在一起,因此,由所述增強體及奈米碳管組成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具有良好的拉伸強度及楊氏模量。
10;20;30;40‧‧‧奈米碳管複合結構
110;210;310;410‧‧‧奈米碳管結構
112;212;312;412‧‧‧奈米碳管
120;220;320;420‧‧‧增強體
第1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之結構示意圖。
第2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中之奈米碳管之透射電鏡照片。
第3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中之奈米碳管拉膜之掃描電鏡照片。
第4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之結構示意圖。
第5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中之奈米碳管之透射電鏡照片。
第6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之結構示意圖。
第7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之結構示意圖。
第8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之低倍掃描電鏡照片。
第9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之高倍掃描電鏡照片。
第10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與直徑約為27微米之奈米碳管線之拉伸強度對比圖。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提供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作進一步之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至圖2,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一奈米碳管複合結構10。該奈米碳管複合結構10為一奈米碳管複合膜,其包括一奈米碳管結構110,該奈米碳管結構110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112,以及形成於該複數個奈米碳管112之表面的增強體120;其中,所述複數個奈米碳管112之間藉由該增強體120相互緊密結合在一起。
所述奈米碳管結構110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112,該複數個奈米碳管112藉由凡德瓦爾力相互連接,相互吸引,緊密結合,使得該 奈米碳管結構110為一自支撐結構。其中,該複數個奈米碳管112均勻分佈於所述奈米碳管結構110中。所謂“自支撐結構”即該奈米碳管結構110無需藉由一支撐體支撐,也能保持自身特定之形狀。所述奈米碳管110中相鄰的奈米碳管112之間具有一定間隙,從而在該奈米碳管結構110中形成複數個微隙,微隙之大小約小於1微米。所述奈米碳管結構110包括至少一個奈米碳管膜。當所述奈米碳管結構110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膜時,該複數個奈米碳管膜可以共面設置或層疊設置。所述奈米碳管結構110也可以包括一個奈米碳管線,且該奈米碳管線折疊或纏繞成一層狀結構。所述奈米碳管結構110也可以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線,且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線可以平行設置、交叉設置或編織成一層狀結構,也可以平行設置組成一束狀結構,還可以相互扭轉組成一絞線結構。所述奈米碳管結構110還可以包括奈米碳管膜及奈米碳管線,且可以將奈米碳管線設置於奈米碳管膜之至少一個表面。由於該奈米碳管結構110中之奈米碳管具有很好的柔韌性,使得該奈米碳管結構110也具有很好的柔韌性,可以彎曲折疊成任意形狀而不易破裂。
所述奈米碳管膜包括均勻分佈的複數個奈米碳管,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之間藉由凡德瓦爾力緊密結合。該奈米碳管膜中之奈米碳管為無序或有序排列。所謂無序係指奈米碳管之排列方向無規則。所謂有序係指奈米碳管之排列方向有規則。具體地,當奈米碳管結構110包括無序排列的奈米碳管時,奈米碳管相互纏繞或者各向同性排列;當奈米碳管結構110包括有序排列的奈米碳管時,奈米碳管沿一個方向或者複數個方向擇優取向排列。所謂“擇優取向”係指奈米碳管結構中的奈米碳管於一個或幾個方向上具有 較大的取向幾率;即,該奈米碳管結構中的奈米碳管之軸向基本沿同一方向或幾個方向延伸。所述奈米碳管膜包括奈米碳管拉膜、奈米碳管碾壓膜或奈米碳管絮化膜。
所述奈米碳管結構110中之奈米碳管包括單壁奈米碳管、雙壁奈米碳管及多壁奈米碳管中之一種或多種。所述單壁奈米碳管之直徑為0.5奈米-50奈米,雙壁奈米碳管之直徑為1.0奈米~50奈米,多壁奈米碳管之直徑為1.5奈米~50奈米。所述奈米碳管之長度大於50微米。優選地,該奈米碳管之長度優選為200微米~900微米。
請參閱圖3,所述奈米碳管拉膜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該複數個奈米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且基本平行於該奈米碳管拉膜之表面。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拉膜包括複數個藉由凡德瓦爾力首尾相連且基本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之奈米碳管;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之軸向基本沿同一方向延伸。所述奈米碳管拉膜可藉由從奈米碳管陣列直接拉取獲得。可以理解,藉由將複數個奈米碳管拉膜平行且無間隙共面鋪設或/和層疊鋪設,可以製備不同面積與厚度之奈米碳管結構。當奈米碳管結構包括複數個層疊設置的奈米碳管拉膜時,相鄰的奈米碳管拉膜中的奈米碳管之排列方向形成一夾角α,0°≦α≦90°。所述奈米碳管拉膜之結構及其製備方法請參見於2008年8月16日公開的第200833862號中華民國公開專利申請公佈本。
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包括均勻分佈的複數個奈米碳管。所述複數個奈米碳管無序,沿同一方向或不同方向擇優取向排列。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中之奈米碳管相互部分交疊,並藉由凡德瓦爾力相 互吸引,緊密結合。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可藉由碾壓一奈米碳管陣列獲得。該奈米碳管陣列形成於一基底表面,所製備之奈米碳管碾壓膜中的奈米碳管與該奈米碳管陣列之基底的表面成一夾角β,其中,β大於等於0度且小於等於15度(0°≦β≦15°)。優選地,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中之奈米碳管平行於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之表面。依據碾壓之方式不同,該奈米碳管碾壓膜中之奈米碳管具有不同的排列形式。由於奈米碳管碾壓膜中的奈米碳管之間藉由凡德瓦爾力相互吸引,緊密結合,使奈米碳管碾壓膜為一自支撐的結構,可無需基底支撐,自支撐存在。所謂自支撐結構即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中的複數個奈米碳管間藉由凡德瓦爾力相互吸引,從而使奈米碳管碾壓膜具有特定的形狀。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及其製備方法請參見於2009年1月1日公開的第200900348號中華民國專利申請公佈本。
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包括相互纏繞的奈米碳管,該奈米碳管長度可大於10釐米。所述奈米碳管之間藉由凡德瓦爾力相互吸引、纏繞,形成網絡狀結構。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各向同性。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中之奈米碳管為均勻分佈,無規則排列,形成大量之微孔結構。可以理解,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之長度、寬度和厚度不限,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及其製備方法請參見於2008年11月16日公開的第200844041號中華民國專利申請公佈本。
所述奈米碳管線可為一非扭轉之奈米碳管線或扭轉之奈米碳管線。所述非扭轉之奈米碳管線可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之軸向沿基本平行於該非扭轉之奈米碳管線軸的方向延伸 。非扭轉之奈米碳管線可藉由將奈米碳管拉膜經有機溶劑處理得到。具體地,該奈米碳管拉膜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片段,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片段藉由凡德瓦爾力首尾相連,每一奈米碳管片段包括複數個相互平行並藉由凡德瓦爾力緊密結合之奈米碳管。該奈米碳管片段具有任意的長度、厚度、均勻性及形狀。該非扭轉之奈米碳管線長度不限,直徑為0.5奈米-1毫米。具體地,可將揮發性有機溶劑浸潤所述奈米碳管拉膜之整個表面,在揮發性有機溶劑揮發時產生的表面張力之作用下,奈米碳管拉膜中之相互平行的複數個奈米碳管藉由凡德瓦爾力緊密結合,從而使奈米碳管拉膜收縮為一非扭轉之奈米碳管線。該揮發性有機溶劑為乙醇、甲醇、丙酮、二氯乙烷或氯仿,本實施例中採用乙醇。藉由揮發性有機溶劑處理的非扭轉奈米碳管線與未經揮發性有機溶劑處理的奈米碳管膜相比,比表面積減小,粘性降低。
所述扭轉之奈米碳管線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之軸向繞該扭轉之奈米碳管線軸向螺旋延伸。該奈米碳管線可採用一機械力將所述奈米碳管拉膜兩端沿相反方向扭轉獲得。進一步地,可採用一揮發性有機溶劑處理該扭轉之奈米碳管線。在揮發性有機溶劑揮發時產生的表面張力之作用下,處理後的扭轉之奈米碳管線中相鄰的奈米碳管藉由凡德瓦爾力緊密結合,使扭轉之奈米碳管線的比表面積減小,密度及強度增大。
所述奈米碳管線及其製備方法請參見2008年11月21日公告的,公告號為I303239的中華民國專利公告本;以及於2009年7月21日公告的,公告號為I312337的中華民國專利公告本。
本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結構110為20層層疊設置的奈米碳管 拉膜,其中,相鄰兩層奈米碳管拉膜中的擇優取向排列的奈米碳管112之間形成的交叉角度為90°,所述奈米碳管112係直徑為1.5奈米-50奈米的多壁奈米碳管。
所述增強體120設置於每一個奈米碳管112之表面,且相鄰的奈米碳管112藉由該增強體120相互結合在一起。具體地,所述增強體120以顆粒狀間隔分散於每一個奈米碳管112之表面,並且一個增強體顆粒設置於至少一個奈米碳管112之表面。其中,所述奈米碳管結構110包括複數個相互間隔的奈米碳管112,該相互間隔的奈米碳管112之間形成有微隙,該微隙中形成有所述增強體顆粒,且藉由該增強體顆粒緊密連接在一起。另外,所述奈米碳管結構110還包括複數個相互接觸的奈米碳管112,在該相互接觸的奈米碳管112之間的接觸處也有所述增強體顆粒形成,將相互接觸的奈米碳管112緊密的連接在一起。因此,所述奈米碳管複合結構10具有較好的拉伸強度及楊氏模量。所述增強體顆粒之尺寸為1奈米-50奈米;優選地,增強體顆粒之尺寸為1奈米-20奈米。
所述增強體120包括金屬、金屬氧化物中之至少一種。所述金屬包括鋅(Zn)、鐵(Fe)、鈷(Co)、錳(Mn)、銅(Cu)、鎳(Ni)、金(Au)、銀(Ag)、鉑(Pt)、銠(Pt)、釕(Ru)及鈀(Pd)中之一種或其任意組合。所述金屬氧化物包括氧化鋅(ZnO)、三氧化二鐵(Fe2O3)、四氧化三鐵(Fe3O4)、二氧化錳(MnO2)、氧化鎳(NiO2)、氧化銅(CuO)、四氧化三鈷(Co3O4)及三氧化二鈷(Co2O3)中之一種或其任意組合。
本實施例中,所述增強體120為複數個奈米級四氧化三鈷顆粒,該複數個奈米級四氧化三鈷顆粒間隔分散在每一個奈米碳管112 之表面,並形成於所述奈米碳管結構110中相鄰的奈米碳管112之間,且使得相鄰的奈米碳管112之間藉由該複數個奈米四氧化三鈷顆粒相互結合,緊密連接在一起;另外,一個奈米級四氧化三鈷顆粒設置於至少一個奈米碳管112之表面。所述奈米級四氧化三鈷顆粒之尺寸為1奈米~20奈米。可以理解,所述增強體120可以為兩種或兩種以上之不同材料之顆粒分散在每一個奈米碳管112之表面。由於所述奈米碳管結構110中之複數個奈米碳管112藉由四氧化三鈷顆粒相互作用而緊密連接在一起;因此,由奈米碳管及四氧化三鈷組成之所述奈米碳管複合結構10具有良好的拉伸強度及楊氏模量,且該奈米碳管複合結構10相較於所述奈米碳管結構110也具有較好的拉伸強度及楊氏模量,可以廣泛應用到各種領域。
請參閱圖4及圖5,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一奈米碳管複合結構20。該奈米碳管複合結構20為一奈米碳管複合膜,該奈米碳管複合膜包括一奈米碳管結構210,該奈米碳管結構210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212,以及形成於該複數個奈米碳管212表面之增強體220。具體地,所述增強體220設置於每一個奈米碳管212之表面;相鄰的奈米碳管212之間藉由該增強體220緊密結合在一起。
所述奈米碳管複合結構20之結構與所述奈米碳管複合結構10之結構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所述增強體220為複數個奈米增強體顆粒,該複數個奈米增強體顆粒在每一個奈米碳管212之表面連成一片,形成一增強體層,且該增強體層包覆至少一個奈米碳管212。其中,所述奈米碳管結構210包括複數個相互間隔的奈米碳管212,該相互間隔的奈米碳管212之間形成有微隙,該微隙中 形成有所述增強體層,且該增強體層將相互間隔的奈米碳管212緊密連接在一起。另外,所述奈米碳管結構210還包括複數個相互接觸的奈米碳管212,在該相互接觸的奈米碳管212之間之接觸處也藉由所述增強體220緊密連接在一起。所述增強體層之厚度為1奈米-1微米;優選地,增強體層之厚度為1奈米-100奈米。
本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結構210包括6層層疊設置的奈米碳管拉膜。所述增強體220為複數個奈米鉑金屬顆粒,該複數個奈米鉑金屬顆粒在每一個奈米碳管212之表面連成一片,形成一鉑金屬層包覆於每一個奈米碳管212之表面,相鄰的奈米碳管212之間藉由該鉑金屬層相互作用而緊密連接在一起。所述鉑金屬層之厚度為1奈米-15奈米。可以理解,所述增強體220可以包括兩種或兩種以上之顆粒在每一個奈米碳管212之表面連成一片,形成一增強體層。所述增強體220也可以係兩層或兩層以上之不同材料之結構。
由於鉑金屬及奈米碳管都具有良好的導電性,所述複數個奈米碳管212之間藉由鉑金屬層相互作用,緊密連接在一起,所以,所述奈米碳管複合結構20除了具有良好的拉伸強度及楊氏模量以外,還具有良好的導電性能,且該奈米碳管複合結構20之導電性能優於所述奈米碳管結構210之導電性能,可以用作電極。
請參閱圖6,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一奈米碳管複合結構30。該奈米碳管複合結構30為一奈米碳管複合膜;該奈米碳管複合膜包括一奈米碳管結構310,該奈米碳管結構310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312,以及形成於該複數個奈米碳管312表面之增強體320。
本實施例提供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30與第二實施例提供之奈米碳 管複合結構20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所述奈米碳管結構310為一層奈米碳管絮化膜,該奈米碳管絮化膜包括複數個相互纏繞的奈米碳管312,所述增強體320為奈米級氧化鋅顆粒,一部分奈米級氧化鋅顆粒在複數個奈米碳管312之表面連成一片形成一氧化鋅層,構成一增強體層,即該氧化鋅層包覆至少一個奈米碳管312;一部分奈米級氧化鋅顆粒間隔設置於複數個奈米碳管312之表面;且相鄰的奈米碳管312,尤其係相互纏繞的奈米碳管312藉由該增強體320相互作用而緊密連接在一起。可以理解,所述增強體320可以為兩種或兩種以上之不同材料之奈米級顆粒。
請參閱圖7至圖9,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一奈米碳管複合結構40。該奈米碳管複合結構40為一奈米碳管複合線,該奈米碳管複合線包括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線410,該奈米碳管線410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412,該複數個奈米碳管412之表面設置有所述增強體420。具體地,所述增強體420設置於每一個奈米碳管412之表面;相鄰的奈米碳管412之間藉由該增強體420相互作用而緊密連接在一起。
本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線410為一個扭轉之奈米碳管線,因此,所述奈米碳管複合結構40也為一個扭轉之奈米碳管複合線,即該奈米碳管複合結構40為一絞線結構。所述增強體420之材料為三氧化二鐵,在每一個奈米碳管412之表面形成有一個奈米級之三氧化二鐵層,且相鄰的奈米碳管412之間藉由該奈米三氧化二鐵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該奈米碳管複合結構40為三氧化二鐵奈米碳管複合絞線。
請參閱圖10,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40與所述奈 米碳管線相比具有較高之拉伸強度及楊氏模量。圖10中的奈米碳管線係一直徑為27微米左右之奈米碳管絞線,該奈米碳管絞線之拉伸強度大約為447兆帕(MPa),經過計算,楊氏模量大約為10.5千兆帕(GPa)。圖10中的奈米碳管複合結構之直徑為18微米左右,其拉伸強度大約為862MPa,經過計算,楊氏模量大約為123GPa。可以理解,當奈米碳管複合結構之直徑為27微米時之拉伸強度及楊氏模量要比奈米碳管複合結構40之拉伸強度及楊氏模量高,因此,相同直徑之奈米碳管複合絞線與奈米碳管線相比,奈米碳管複合絞線之拉伸強度及楊氏模量要比奈米碳管線之拉伸強度及楊氏模量高得多。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具有以下優點:第一,所述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包括奈米碳管結構及增強體,所述奈米碳管結構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所述增強體設置於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之表面,且相鄰的奈米碳管之間藉由該增強體相互作用而緊密結合在一起,該增強體具有良好的拉伸強度及楊氏模量,因此該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具有良好的拉伸強度及楊氏模量,且相較於所述純的奈米碳管結構也具有較好的拉伸強度及楊氏模量。第二,當所述增強體具有良好的導電性時,由於該增強體將相鄰的奈米碳管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由奈米碳管結構及上述增強體組成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具有優異之導電性,且比純的奈米碳管結構具有更好之導電性能。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 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奈米碳管複合結構
110‧‧‧奈米碳管結構
112‧‧‧奈米碳管
120‧‧‧增強體

Claims (16)

  1. 一種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其包括:一奈米碳管結構,該奈米碳管結構為複數個奈米碳管組成之自支撐結構,其改良在於,進一步包括一增強體,該增強體設置於所述複數個奈米碳管之表面,且該奈米碳管結構中相鄰的奈米碳管之間藉由該增強體緊密結合。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其中,每個奈米碳管表面包覆一增強體層。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其中,所述增強體層之厚度為1奈米至1微米。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其中,每個奈米碳管表面分佈有複數個增強體顆粒。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其中,所述增強體顆粒之尺寸為1奈米至50奈米。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其中,所述增強體之材料為氧化鋅、氧化鐵、四氧化三鐵、二氧化錳、氧化鎳、氧化銅、四氧化三鈷及氧化鈷中之一種或其任意組合。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其中,所述奈米碳管結構包括至少一個奈米碳管膜、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線或其組合。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其中,所述奈米碳管膜包括複數個藉由凡德瓦爾力首尾相連且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的奈米碳管。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其中,所述奈米碳管膜包括複數個藉由凡德瓦爾力相互纏繞的奈米碳管。
  10. 如請求項7所述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其中,所述奈米碳管膜包括複數個均勻分佈,且沿同一方向或不同方向擇優取向排列的奈米碳管。
  11. 如請求項7所述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其中,所述奈米碳管結構包括至少兩個平行且無間隙共面設置或層疊設置的奈米碳管膜。
  12. 如請求項7所述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其中,所述奈米碳管線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該複數奈米碳管的軸向沿基本平行於該奈米碳管線之軸向方向延伸。
  13. 如請求項7所述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其中,所述奈米碳管線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該複數奈米碳管的軸向繞該奈米碳管線之軸向螺旋延伸。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其中,所述奈米碳管結構中有微隙,所述增強體設置於該微隙中。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其中,所述奈米碳管結構包括複數個相互間隔的奈米碳管,該相互間隔的奈米碳管藉由所述增強體相互連接。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奈米碳管複合結構,其中,所述奈米碳管結構包括複數個相互接觸的奈米碳管,所述增強體形成於該相互接觸的奈米碳管的接觸處。
TW98143542A 2009-12-18 2009-12-18 奈米碳管複合結構 TWI4249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8143542A TWI424954B (zh) 2009-12-18 2009-12-18 奈米碳管複合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8143542A TWI424954B (zh) 2009-12-18 2009-12-18 奈米碳管複合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1877A TW201121877A (en) 2011-07-01
TWI424954B true TWI424954B (zh) 2014-02-01

Family

ID=45045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8143542A TWI424954B (zh) 2009-12-18 2009-12-18 奈米碳管複合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249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7749B (zh) 2012-04-25 2016-08-10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
CN103373719B (zh) 2012-04-25 2015-11-25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碳纳米管膜的制备方法
CN103377755B (zh) 2012-04-25 2015-12-09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导电元件
CN103377774B (zh) * 2012-04-25 2015-11-25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导电元件的制备装置及制备方法
CN103813554B (zh) 2012-11-06 2016-01-13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除霜玻璃及应用该除霜玻璃的汽车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57333A1 (en) * 2002-01-11 2003-08-21 Trustees Of Boston College Reinforced carbon nanotubes
TW200938481A (en) * 2008-03-07 2009-09-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Carbon nanotube yarn strucutr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57333A1 (en) * 2002-01-11 2003-08-21 Trustees Of Boston College Reinforced carbon nanotubes
TW200938481A (en) * 2008-03-07 2009-09-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Carbon nanotube yarn strucut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1877A (en) 2011-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40212B (zh) 碳纳米管复合结构
TWI424954B (zh) 奈米碳管複合結構
TWI557060B (zh) 奈米碳管複合導線
CN101499328B (zh) 绞线
US9682862B2 (en) Carbon-based fine structure array, aggregate of carbon-based fine structures, use thereof and method for preparation thereof
CN102648088B (zh) Cnt并入的金属纤维材料及其方法
CN102063959B (zh) 线缆
JP5528982B2 (ja) 電気二重層コンデンサー
TWI429296B (zh) 揚聲器
JP2011088813A (ja)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複合材料体
TWI320026B (en) Field emission componet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CN101499338A (zh) 绞线的制备方法
TWI380949B (zh) 奈米碳管長線結構
TWI411574B (zh) 奈米碳管複合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TWI233425B (en) Aggregation of radially-protruding sharp end multi-layer carbon nanotube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in same
TW200939249A (en) Method for making twisted yarn
TWI649260B (zh) 多孔金屬複合結構的製備方法
TWI543929B (zh) 一種奈米級微結構的製備方法
TWI393669B (zh) 奈米碳管複合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KR20040039325A (ko) 전계전자방출소자
TWI501916B (zh) 奈米碳管複合材料之製備方法
TWI413131B (zh) 線纜
JP6719244B2 (ja)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線材の接続方法及び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線材接続構造体
TWI405719B (zh) 奈米碳管複合薄膜及其製備方法
TWI661602B (zh) 燃料電池電極及燃料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