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0125B - 構圖判定裝置、構圖判定方法、程式 - Google Patents

構圖判定裝置、構圖判定方法、程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10125B
TWI410125B TW097133600A TW97133600A TWI410125B TW I410125 B TWI410125 B TW I410125B TW 097133600 A TW097133600 A TW 097133600A TW 97133600 A TW97133600 A TW 97133600A TW I410125 B TWI410125 B TW I41012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ion
subject
image
control
image dat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336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34228A (en
Inventor
Shingo Yoshizumi
Hiroki Yamawak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9342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342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01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012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222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 H04N5/262Studio circuits, e.g. for mixing, switching-over, change of character of image, other special effects ; 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4Computer-aided capture of images, e.g. transfer from script file into camera, check of taken image quality, advice or proposal for image composition or decision on when to take im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Control of means for changing angle of the field of view, e.g. optical zoom objectives or electronic zoo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5Control of camera direction for changing a field of view, e.g. pan, tilt or based on tracking of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1/00Still video camer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Description

構圖判定裝置、構圖判定方法、程式
本發明係有關於,例如以作為靜止影像的影像資料為對象,判定該畫面內容所具有之構圖的裝置,亦即構圖判定裝置和其方法。又,是有關於此種裝置所執行的程式。
例如,作為用來拍攝能夠給人良好印象之照片的技巧的一個要素,可舉出有構圖設定。此處所謂的構圖,係也稱作取景(Framing),是指例如在照片的畫面內,被攝體的配置。
想要獲得良好構圖,一般的基本手法係有數種,但要讓一般的相機使用者拍攝良好構圖的照片,若其不具備寫真攝影相關的充分知識、技術,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例如能狗輕易簡單地得到良好構圖之照片影像的技術構成,係有需求。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係揭露了,作為自動追蹤裝置,是偵測出每一定時時間間隔的影像間的差異,算出影像間之差異的重心,根據該重心的移動量、移動方向來偵測被攝體影像對攝像畫面的移動量、移動方向,以控制攝像裝置,將被攝體影像設定在攝像畫面的基準領域內之技術構成。
又,專利文獻2中係揭露了,作為自動追蹤裝置,係在自動追蹤人物時,以使人物顏面位於畫面中央的方式,對畫面上人物象全體的面積,將該人物上側起20%面積之位置設在畫面中央而進行追蹤,而可一面確實拍攝人物顏面一面進行追蹤的技術構成。
這些技術構成若從構圖決定的觀點來看,自動探索人物的被攝體,使其以撮影畫面中某種決定之構圖來配置該被攝體,是可能的。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59-20898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1-268425號公報
例如考慮到,對應於被攝體的相關之所定狀況、狀態,最佳構圖也會不同。可是,在上記專利文獻所記載的技術中,只能使所追蹤的被攝體,以固定的構圖加以配置。因此,無法對應於被攝體的狀態等來變更構圖進行攝影。
於是,在本案發明中,目標是提出一種關於例如作為照片等之影像,能夠輕而易舉獲得良好構圖的技術,此時,也能適應於被攝體的狀況、狀態之變化,來進行更高度有彈性之構圖決定。
於是本發明係考慮上記課題,將構圖判定裝置構成如下。
亦即,構成一種構圖判定裝置,其係具備:被攝體偵測手段,係在基於影像資料的影像中,偵測出特定之被攝體之存在;和構圖判定手段,係隨應於已被該被攝體偵測手段所測出之被攝體亦即測出被攝體之數目,來判定構圖。
在上記構成中,係隨應於在基於影像資料的影像中所偵測出的被攝體之數目,來進行最佳的構圖之判定。例如,雖然在1畫面內,隨應於所存在的被攝體之數目,最加的構圖也會不同,但若依據本案發明,則可適應於被攝體數此一狀況的變化,來獲得最佳構圖。
如此藉由本發明,針對影像資料所具有之影像的內容,就可獲得相應於被攝體數的最佳構圖。亦即,相較於單純以某固定性構圖來進行被攝體之配置的情形,可更高度且有彈性地自動進行構圖決定。藉此,利用著適用本案發明之裝置的使用者,可省去麻煩的手續,就可獲得最佳構圖的影像,例如可提供比目前為止更高的便利性。
以下,說明用以實施本案發明之最佳形態(以下稱為實施形態)。本實施形態,係將基於本案發明的構成,適用於以數位靜態相機、和該數位靜態相機所被安裝的雲台所構成的攝像系統時的情形為例子來說明。
圖1係以正面圖來圖示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攝像系統的外觀構成例。
如該圖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攝像系統,係由數位靜態相機1和雲台10所成。
數位靜態相機1,係基於被設在本體正面側之面板上的鏡頭部3所拍攝獲得的攝像光來生成靜止影像資料,並可使其被記憶在裝填於其內部的記憶媒體。亦即具有,將以照片方式而拍攝下來的影像,以靜止影像資料的方式使其被記憶保存在記憶媒體中之機能。在以手動進行如此照片攝影時,使用者係按下設於本體上面部的快門(釋放)鈕來進行操作。
雲台10上,係可固定安裝上記數位靜態相機1。亦即,雲台10和數位靜態相機1,係具備可彼此安裝用的機構部位。
然後,於雲台10上係具備有,用來使被安裝的數位靜態相機1,往橫搖方向(水平方向)與水平方向縱搖方向之兩方向運動所需的橫搖‧縱搖機構。
藉由雲台10的橫搖‧縱搖機構所帶來的數位靜態相機1之橫搖方向、縱搖方向各自之運動方式,係示於例如圖2(a)(b)中。圖2(a)(b),係將被安裝在雲台10上的數位靜態相機1加以抽出,分別從平面方向、側面方向來觀看的圖示。
首先,關於橫搖方向,數位靜態相機1的本體橫方向與圖2(a)所示之直線X1是呈同方向之位置狀態為基準,例如以旋轉軸Ct1為旋轉中心而進行沿著旋轉方向+α之旋轉,以給予往右方向的橫搖運動。又,進行沿著旋轉方向-α之旋轉,以給予往左方向的橫搖運動。
又,關於縱搖方向,以數位靜態相機1的本體縱方向是一致於垂直方向之直線Y1的一狀態為基準,例如以旋轉軸Ct2為旋轉中心而進行往旋轉方向+β之旋轉,以給予往下方向的橫搖運動。又,進行往旋轉方向-β之旋轉,以給予往上方向的橫搖運動。
此外,雖然並未提及圖2(a)(b)中所示的、±α方向、及±β方向之各者的最大可動旋轉角度,但若考慮捕捉被攝體的機會越多越好,則應儘可能地採取較大之最大可動旋轉角度,較為理想。
圖3的區塊圖係圖示了,本實施形態的數位靜態相機1的內部構成例。
於此圖中,首先,光學系部21,係具備例如包含變焦透鏡、聚焦透鏡等的所定片數的攝像用透鏡群、光圈等所構成,可使入射的光成為攝像光而在影像感測器22的受光面上成像。
又,於光學系部21中,也還具備用來驅動上記變焦透鏡、聚焦透鏡、光圈等的驅動機構部。這些驅動機構部,係例如藉由控制部27所執行的變焦(攝角)控制、自動焦點調整控制、自動曝光控制等所謂相機控制,而控制著其動作。
影像感測器22,係將上記光學系部21所得之攝像光轉換成電子訊號,亦即進行所謂光電轉換。因此,影像感測器22,係將來自光學系部21的攝像光,以光電轉換元件的受光面進行受光,隨應於被受光的光之強度而累積的訊號電荷,會以所定的時序依序輸出。藉此,對應於攝像光的電子訊號(攝像訊號)就會被輸出。此外,作為影像感測器22而被採用的光電轉換元件(攝像元件),雖無特別限定,但就現況而言,係可舉例如CMOS感測器或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等。又,採用CMOS感測器時,作為相當於影像感測器22的裝置(零件),係可為亦包含相當於下面所述之A/D轉換器23的類比-數位轉換器之構造。
從上記影像感測器22所輸出的攝像訊號,係被輸入至A/D轉換器23,而被轉換成數位訊號,輸入至訊號處理部24。
在訊號處理部24,係針對從A/D轉換器23所輸出的數位之攝像訊號,例如以相當於1個靜止影像(畫格影像)之單位進行擷取,針對如此擷取到的靜止影像單位的攝像訊號施以所要之訊號處理,就可生成相當於1張靜止影像的影像訊號資料亦即攝像影像資料(攝像靜止影像像資料)。
使如上記以訊號處理部24所生成之攝像影像資料,以影像資訊之方式而被記錄至記憶媒體(記憶媒體裝置)的記憶卡40時,例如是將對應於1個靜止影像的攝像影像資料,從訊號處理部24對編碼/解碼部25進行輸出。
編碼/解碼部25,係針對從訊號處理部24所輸出過來的靜止影像單位的攝像影像資料,以所定之靜止影像像壓縮編碼方式執行壓縮編碼後,例如,隨應於控制部27之控制而附加上標頭等,轉換成被壓縮成所定格式的攝像影像資料之格式。然後,將如此生成之攝像影像資料,傳送至媒體控制器26。媒體控制器26,係依照控制部27的控制,對記憶卡40,令被傳送過來的攝像影像資料進行寫入而記錄。此情況的記憶卡40,係例如為具有依照所定規格之卡片形式的外形形狀,內部係為具備快閃記憶體等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元件,是採取如此構成的記憶媒體。此外,將影像資料加以記憶的記憶媒體,亦可為除了上記記憶卡以外的種別、形式等。
又,作為本實施形態的訊號處理部24,係亦可利用如先前說明所取得之攝像影像資料,執行用以偵測被攝體的影像處理。關於本實施形態中的被攝體偵測處理是如何進行,將於後述。
又,數位靜態相機1係利用訊號處理部24所獲得之攝像影像資料來令顯示部33執行影像顯示,就可使得目前拍攝中的影像也就是所謂的透視檢視影像,被顯示出來。例如於訊號處理部24中,係將如之前說明從A/D轉換器23所輸出之攝像訊號加以擷取而生成相當1張靜止影像的攝像影像資料,但藉由持續該動作,就可逐次生成相當於動畫的畫格影像的攝像影像資料。然後,如此依序生成之攝像影像資料,會遵照控制部27的控制而對顯示驅動器32進行傳送。藉此,就會進行透視檢視影像的顯示。
顯示驅動器32,係基於如上記所述而從訊號處理部24所輸入過來的攝像影像資料,生成用來驅動顯示部33的驅動訊號,對顯示部33進行輸出。藉此,於顯示部33上,基於靜止影像單位之攝像影像資料的影像,就會被依序顯示出來。使用者只要觀看其,就會看成將此時正在拍攝之影像,於顯示部33上以動畫方式被顯示出來。亦即,會顯示出監視器影像。此外,之前以圖1所說明的顯示畫面部5,係相當於此處的顯示部33的畫面部分。
又,數位靜態相機1,係亦可使記憶卡40中所記錄的攝像影像資料進行再生,然後將該影像對顯示部33進行顯示。
因此,控制部27係指定攝像影像資料,對媒體控制器26命令從記憶卡40中讀出資料。回應於該命令,媒體控制器26係對所被指定之攝像影像資料所被記錄之記憶卡40上的位址進行存取,以執行資料讀出,並將所讀出的資料,對編碼/解碼部25進行傳送。
編碼/解碼部25係例如依照控制部27的控制,從媒體控制器26所傳送過來的攝像影像資料中取出壓縮靜止影像資料的實體資料,針對該壓縮靜止影像資料,執行對其壓縮編碼的解碼處理,獲得對應於1個靜止影像的攝像影像資料。然後,將該攝像影像資料對顯示驅動器32進行傳送。藉此,於顯示部33上,記憶卡40中所記錄之攝像影像資料之畫面,就會被再生顯示出來。
又,對顯示部33,除了上記監視器影像或攝像影像資料的再生影像,還可使使用者介面影像也被顯示出來。此情況下係例如,隨應於此時的動作狀態等,控制部27會生成必要的使用者介面影像的顯示用影像資料,將其對顯示驅動器32輸出而為之。藉此,於顯示部33上,就會顯示出使用者介面影像。此外,該使用者介面影像,係也可例如特定的選單畫面等,監視器影像或攝像影像資料之再生影像係個別地被顯示在顯示部33的顯示畫面中,也可在監視器影像或攝像影像資料之再生影像上的一部分進行重疊、合成的方式來加以顯示。
控制部27實際上係具備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所構成,是與ROM28、RAM29一起構成了微電腦。ROM28係記憶著,例如,作為控制部27的CPU所需執行的程式,還有關連於數位靜態相機1之動作的各種設定資訊等。RAM29係為CPU所用的主記憶裝置。
又,此時的快閃記憶體30,係作為隨應著例如使用者操作或動作履歷等而將有必要變更(改寫)之各種設定資訊等加以記憶所使用的非揮發性記憶領域而加以設置。此外關於ROM28,例如在採用快閃記憶體等為主的非揮發性記憶體的情況下,則亦可不需要快閃記憶體30,改為使用該ROM28中的一部分記憶領域來為之。
操作部31係為總括代表了:數位靜態相機1所具備的各種操作件、隨應於對這些操作件進行之操作而生成操作資訊訊號並輸出至CPU的操作資訊訊號輸出部位。控制部27,係隨應於從操作部31所輸入之操作資訊訊號,來執行所定之處理。藉此,數位靜態相機1就會執行相應於使用者操作之動作。
雲台對應通訊部34,係在雲台10側與數位靜態相機1側之間執行依照所定通訊方式之通訊用的部位,例如係具有:在數位靜態相機1對雲台10安裝的狀態下,可與雲台10側的通訊部之間以有線或無線方式收送通訊訊號所需的實體層構成、和用來實現對應於更上位之所定層的通訊處理所需之構成而成。
圖4係以區塊圖來圖示雲台10的構成例。
如之前所述,雲台10係具備橫搖‧縱搖機構,作為對應於其之部位,係具備:橫搖機構部53、橫搖用馬達55、縱搖機構部56、縱搖用馬達57。
橫搖機構部53,係針對被安裝在雲台10的數位靜態相機1,用來給予如圖2(a)所示之橫搖(橫)方向之運動所需之機能而構成,該機構的運動,係藉由橫搖用馬達54往正反方向旋轉而獲得。同樣地,縱搖機構部56,係針對被安裝在雲台10的數位靜態相機1,用來給予如圖2(b)所示之縱搖(縱)方向之運動所需之機能而構成,該機構的運動,係藉由縱搖用馬達57往正反方向旋轉而獲得。
控制部51,例如係具有由CPU、ROM、RAM等所組合而形成的微電腦,控制著上記橫搖機構部53、縱搖機構部56之運動。例如,當控制部51在控制橫搖機構部53的運動時,係將橫搖機構部53所需要的移動量與移動方向所對應之控制訊號,對橫搖用驅動部55進行輸出。橫搖用驅動部55,係生成對應於所輸入之控制訊號的馬達驅動訊號,輸出至橫搖用馬達54。藉由該馬達驅動訊號,橫搖用馬達54係例如以所要的旋轉方向及旋轉角度進行旋轉,其結果為,橫搖機構部53也會以對應於其的移動量與移動方向運動而被驅動。
同樣地,當在控制縱搖機構部56的運動時,控制部51係將縱搖機構部56所需要的移動量與移動方向所對應之控制訊號,對縱搖用驅動部58進行輸出。縱搖用驅動部58,係生成對應於所輸入之控制訊號的馬達驅動訊號,輸出至縱搖用馬達57。藉由該馬達驅動訊號,縱搖用馬達57係例如以所要的旋轉方向及旋轉角度進行旋轉,其結果為,縱搖機構部56也會以對應於其的移動量與移動方向運動而被驅動。
通訊部52,係為與被安裝在雲台10之數位靜態相機1內的雲台對應通訊部34之間,執行依照所定通訊方式之通訊用的部位,與雲台對應通訊部34同樣地,具有可與對方側通訊部以有線或無線方式收送通訊訊號所需的實體層構成、和用來實現對應於更上位之所定層的通訊處理所需之構成所成。
在由上記構成之數位靜態相機1與雲台10所成的攝像系統中,例如,以人為主體被攝體(以下簡稱為被攝體)來看待時,除了進行用以偵測該被攝體的探索,若有偵測到被攝體之存在,則以使得該被攝體所被映出之影像會是最佳之構圖(最佳構圖)的方式(進行取景)而驅動雲台10的橫搖‧縱搖機構。然後,在獲得最佳構圖的時間點上,將此時的攝像影像資料,記錄至記憶媒體(記憶卡40)。
亦即,本實施形態的攝像系統中,在以數位靜態相機進行照片攝影時,針對所探索到的被攝體,會自動地執行決定(判定)最佳構圖然然後進行攝影記錄。藉此,即使使用者本身不判斷構圖進行攝影,也能獲得相應較為優質之照片的影像。又,在此種系統中,由於不需要任何人手拿相機來進行攝影,因此進行該攝影之場所所在的全體人員,都可成為被攝體。又,成為被攝體的使用者,係不需要特別意識自己有沒有被納入相機的視野角範圍,就可獲得有納入被攝體的照片。亦即,拍攝該攝影場所中存在之人的自然樣子的機會是增加,可獲得較多目前為止都不太能看到之氣氛的照片。
又,所謂最佳構圖,雖然會隨著被攝體數而會有各種不同的考量方式,但關於本實施形態中的構圖決定則是構成為,可基於所測出之被攝體之數目來判定不同的最佳構圖。藉此,例如相較於位考慮被攝體數就進行構圖決定時之情形,綜合來說,本實施形態可以獲得較為優質的影像。
以下就逐一說明,關於本實施形態中的構圖控制。
圖5係數位靜態相機1側所具備的,本實施形態之構圖控制所對應的機能部位的構成例。
於該圖中,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61,係基於影像感測器22所得之攝像訊號而利用訊號處理部24所得之攝像影像資料,來執行包含被攝體之探索控制的被攝體偵測處理。此處的被攝體偵測處理係指,首先根據攝像影像資料之畫面的畫面內容,辨別出人的被攝體而進行偵測的處理;作為此處的偵測結果而得到的資訊(測出資訊),係為人之被攝體之數目、關於每個被攝體(個別被攝體)在畫面內的位置資訊、及關於每一個別被攝體在畫面內的尺寸(佔有面積)等。此外,隨著構圖判定的演算法等之構成,若為僅獲得被攝體之數目來作為測出資訊,則仍可實現本實施形態的構圖控制。
又,作為此處的被攝體偵測處理之具體手法,係採用了顏面偵測之技術。又,顏面偵測的方式、手法已知的也有數種,但本實施形態中關於要採用何種方式係並無特別限定,只要考慮偵測精度或設計難易度等來採用適當的方式即可。
又,該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61所執行的被攝體偵測處理,係可以訊號處理部24上的影像訊號處理之方式來實現。如之前的說明,訊號處理部24是以DSP來構成時,該被攝體偵測處理,係藉由對作為訊號處理部24之DSP所給予的程式、指令而加以實現。
又,在被攝體探索控制時,為了控制雲台10的橫搖‧縱搖機構,而是經由通訊控制處理區塊63,輸出用以驅動上記橫搖‧縱搖機構的控制訊號。
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61的被攝體偵測處理結果亦即測出資訊,係對構圖控制處理區塊62進行輸入。
構圖控制處理區塊62,係利用所被輸入的關於被攝體之測出資訊,來決定其認為是最佳的構圖(最佳構圖)。然後,執行用以獲得所決定之最佳構圖所需之控制(構圖控制)。作為此時的構圖控制,係由:攝角(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指,例如隨著變焦透鏡之控制而可變更之視野角)的變更控制、沿著橫搖(左右)方向的攝像方向之控制(橫搖控制)、沿著縱搖(上下)方向的攝像方向之控制(縱搖控制)所成。為了變更攝角,是進行使數位靜態相機1之光學系部21中的變焦透鏡進行移動的變焦控制,或是對攝像影像資料進行影像切出等之影像訊號處理的至少任意一者。又,橫遙控制、縱搖控制,係藉由控制雲台10的橫搖‧縱搖機構使其運動而進行之。在進行橫搖‧縱搖機構的控制時,構圖控制處理區塊62係將用以使橫搖‧縱搖機構成為其所應在之位置狀態所需的控制訊號,經由通訊控制處理區塊63,發送至雲台10側。
此外,上記構圖控制處理區塊62所執行的構圖決定與構圖控制之處理,係可構成為,例如,控制部27(CPU)基於程式來加以執行。或者亦可考慮,其還並用了由訊號處理部24基於程式所執行的處理來進行之構成。又,通訊控制處理區塊63,係與雲台10側之通訊部52依照所定協定來執行通訊處理而被構成的部位,是對應於雲台對應通訊部34的機能部位。
接著,參照圖6,舉出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61所執行的被攝體偵測處理的實例。
此處,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61,係將圖6(a)所示之畫面內容的攝像影像資料,加以擷取。作為該攝像影像資料的畫面內容,係為將人物之被攝體是存在1個之畫面加以攝影而得。又,圖6(a)(及圖6(b))中雖然是圖示了將1畫面分割成矩陣狀之狀態,但這是模式性地表示攝像影像資料的畫面是由所定數的水平、垂直像素之集合而成的意思。
以圖6(a)所示之畫面內容的攝像影像資料為對象來進行被攝體影像(顏面偵測),則圖中所示的1個個別被攝體SBJ的顏面,會被偵測出來。亦即,藉由顏面偵測處理而偵測出1個顏面,此處就視為偵測到1個個別被攝體。然後,作為如此而偵測到個別被攝體的結果,係如先前所述,會獲得個別被攝體的數目、位置、尺寸之資訊。
首先,關於個別被攝體數,係例如求出藉由顏面偵測所偵測到的顏面的數目即可。在圖6(a)的情況,由於所測出的顏面是1個,因此得到個別被攝體數也是1之結果。
又,關於每一個別被攝體的位置資訊,係至少求出攝像影像資料的影像內的個別被攝體SBJ的重心G(X,Y)。此外,此時成為重心G(X,Y)基準的攝像影像資料之畫面上X,Y原點座標P(0,0),係如圖7所示,是對應於畫面尺寸的X軸方向(水平方向)之寬度(水平畫面尺寸)Cx之中間點、和Y軸方向(垂直方向)之寬度(垂直畫面尺寸)Cy之中間點的焦點。
又,關於此重心G在個別被攝體之影像內的位置之定義、還有要如何設定重心G,係可採用例如目前已知的被攝體重心偵測方式。
又,針對每一個別被攝體的尺寸,則只要例如將藉由顏面偵測處理所特定、偵測為顏面部分之領域的像素數加以求出即可。
又,若將圖6(b)所示的攝像影像資料予以擷取而由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61來執行被攝體偵測處理,則首先,因為藉由顏面偵測而特定到有2個顏面存在,因此會得到個別被攝體數是2之結果。此處,在2個個別被攝體當中,令左側為個別被攝體SBJ0、右側為個別被攝體SBJ0,而使其具備識別性。又,關於針對個別被攝體SBJ0、SBJ1所各自求出的重心之座標,分別以G0(X0,Y0)、G1(X1,Y1)來表示。
又,像這樣,當偵測有2以上的個別被攝體時,則是將這些複數之個別被攝體總和視為一個被攝體(總合被攝體),而求出其重心,亦即總合被攝體重心Gt(Xg,Yg)。
關於要如何設定該總合被攝體重心Gt,係可考慮數種方式,但此處係以最簡單的例子來表示,在已測出的複數之個別被攝體當中,將位於畫面左端與右端兩端位置的個別被攝體之重心所連結的線上,將中間點視為總合被攝體重心Gt而加以設定。該總合被攝體重心Gt,係為例如後述,是於構圖控制中可被利用的資訊,是若有取得個別被攝體之重心的資訊,則可藉由演算而求得的資訊。因此,關於總合被攝體重心Gt,係由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61所求得,將其當成測出資訊而加以輸出即可,但亦可由構圖控制處理區塊62,根據作為測出資訊而取得的表示個別被攝體重心之位置的資訊當中,利用位於左右兩端之個別被攝體之重心之有關資訊來加以求出。
此外,其他設定手法還可考慮的有,例如,隨著複數之個別被攝體的尺寸來給予加權係數,利用該加權係數,例如使總合被攝體重心Gt的位置是配置在尺寸較大的個別被攝體附近等。
又,關於個別被攝體的尺寸,係例如對每一個別被攝體SBJ0、SBJ1,求出該已被測出之顏面所佔有的像素數即可。
接著,參照圖8~圖10,說明本實施形態中作為第1例的構圖控制所獲得之構圖。
在圖8(a)中係圖示了,根據構圖控制前的被攝體影像之結果所得到的攝像影像資料,是1個個別被攝體SBJ0被拍攝而成的畫面內容。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當安裝數位靜態相機1的雲台10是被通常設置時,是將數位靜態相機1的朝向設定成會拍攝出橫長的影像。因此,在第1例中,是以藉由拍攝而得到橫長影像為前提。
如上記圖8(a)所示,當1個個別被攝體被偵測到時,則例如從圖8(a)遷移至圖8(b)的方式,執行縮窄攝角的變焦控制以使該個別被攝體SBJ在攝像影像資料之畫面內的佔有率成為所定值,而將個別被攝體的尺寸加以變更。此外,在圖8(a)(b)中,雖然圖示了,為了擴大個別被攝體SBJ0的尺寸而進行使攝角變窄之方向上的變更之情形,但於個別被攝體被測出的階段中,當該個別被攝體在畫面內的佔有率是超過上記所定值時,則執行擴大攝角的變焦控制野史該佔有率縮小至所定值為止。
又,雖然是有關於個別被攝體是1個時在畫面內的位置,但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關於左右方向,係使其位置在大略中央處。因此,例如只要使個別被攝體SJB0的重心G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調成大略中央即可。
接著,如圖9(a)所示,當偵測到2個個別被攝體時,作為其構圖控制,首先,求出這2個個別被攝體SBJ0、SBJ1間的距離(被攝體間距離)K。該距離K,例如是以個別被攝體SBJ0的重心G0的X座標(X0)與個別被攝體SBJ1的重心G1的X座標(X1),兩者的差(X1-X0)來表示。然後,如上記而求出的被攝體間距離K,是如圖9(b)所示,使其成為水平畫面尺寸Cx的1/3(K=Cx/3)的方式,來進行攝角的調整。又,此情況下也是,2個個別被攝體SBJ0、SBJ1被拍攝的領域,係要被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是在畫面大略中央處,因此,例如,將這些個別被攝體SBJ0、SBJ1的總合被攝體重心Gt,配置在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處。
此外,將被攝體間距離K設成水平畫面尺寸Cx的1/3的理由,係基於稱作三分割法的構圖設定手法。所謂三分割法,係為最基本的構圖設定手法之一,是將方形的畫面分別沿著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做三等分的假想線上,使被攝體位於其上而可獲得良好構圖的手法。使被攝體間距離K=Cx/3,然後如上記所述使總合被攝體重心Gt位於左右方向的中央,則個別被攝體SBJ0的重心G0就會大致位於沿著畫面縱方向的左側之假想線上,又,個別被攝體SBJ1的重心G1就會大致位於沿著畫面縱方向的右側之假想線上。亦即會獲得遵照三分割法的構圖。
又,如圖10(a)所示,在偵測到3個個別被攝體時的構圖控制,係求出於畫面內位於最左側之個別被攝體SBJ0、與位於最右側之個別被攝體SBJ2之間的被攝體間距離K。亦即,在求出被攝體間距離K的時候,當個別被攝體是被偵測出n個時,從畫面由左往右地對個別被攝體分配0號至n-1號的號碼,然後令畫面內位於最左側之個別被攝體SBJ0的重心G0的X座標為(X0),令畫面內位於最右側之個別被攝體SBJ(n-1)的重心Gn-1的X座標為(Xn-1),以(Xn-1)-(X0)所表示的一般式來加以求出。
然後,此情況下,關於該被攝體間距離K,係如圖9(b)所示,使其成為水平畫面尺寸Cx的1/2的方式,來進行攝角的控制。又,關於在左右方向上的被攝體影像,係使總合被攝體Gt位於畫面左右方向上大略中央之位置,而使3個個別被攝體所存在的領域部分,調整成在畫面左右方向上略近中央處。作為本實施形態,當有3個以上之個別被攝體被偵測到時,是進行該圖10所示的構圖控制。
當有3個以上之個別被攝體在畫面內存在時,例如,與其忠實於三分割法而將被攝體間距離K設成水平畫面尺寸Cx的1/3,不如相對於水平畫面尺寸Cx將被攝體間距離K的比率加大,一般而言可獲得較佳的構圖。於是,作為本實施形態,係如上記,當有3個以上之個別被攝體被偵測到時,則是形成被攝體間距離K=Cx/2的構圖。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在所偵測出的個別被攝體為1時、為2時、為3以上時,會進行各自不同的攝角調整所致之構圖控制。
圖11係對應於作為上記圖8~圖10而說明過的第1例的構圖控制,將圖5所示的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61、構圖控制處理區塊62、及通訊控制處理區塊63所執行的程序例子加以圖示。又,此圖所示的處理係可視為,作為DSP的訊號處理部24、控制部27中的CPU,藉由執行程式所實現者。此種程式,係例如除了在製造時就對ROM等進行寫入而記憶外,還可考慮使其被記憶在可移除式記憶媒體中,然後從該記憶媒體進行安裝(亦包含升級)的方式,使其記憶至DSP對應的非揮發性之記憶領域或快閃記憶體30等中。又,還可考慮經由USB或IEEE1394等資料介面,藉由來自其他主機機器的控制,來進行程式的安裝。甚至可以考慮,使其先被網路上的伺服器等之記憶裝置所記憶,而令數位靜態相機1帶有網路功能,然後可從伺服器下載而加以取得之構成。
首先,步驟S101~S106為止,係用來探索被攝體以進行偵測所需之程序,主要是由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61所執行。
步驟S101中,係將基於來自影像感測器22之攝像訊號的攝像影像資料,進行擷取而取得。步驟S102中,係利用上記步驟S101所取得的攝像影像資料,來執行被攝體偵測處理。作為此處的被攝體偵測處理,係例如首先以之前所述的顏面偵測等手法,偵測攝像影像資料的畫面內容中是否有個別被攝體存在,當有個別被攝體存在時,則至少將個別被攝體數、每一個別被攝體的位置(重心)、尺寸,當成測出資訊而取得。
在步驟S103中,就上記步驟S102所做的被攝體偵測處理之結果,針對是否有偵測到個別被攝體之存在,進行判定。此處若沒有偵測到個別被攝體之存在(測出的個別被攝體數為0)而獲得否定之判別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104,執行用以擴大攝角的變焦透鏡之移動控制(變焦縮小控制)。藉由如此擴大攝角,就會拍攝較廣範圍,因此就可容易補足個別被攝體。又,與此同時地,藉由步驟S105,為了探索被攝體,而執行用以使雲台10之橫搖‧縱搖機構運動所需之控制(橫搖‧縱搖控制)。此時,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61會將橫搖‧縱搖控制所需的控制訊號,交給通訊控制處理區塊63,並進行控制使其對雲台10的通訊部52發送。
此外,上記被攝體探索所需的橫搖‧縱搖控制,要使雲台10的橫搖‧縱搖機構以何種模式來運動,則是例如考慮讓探索能有效率地被進行而決定即可。
又,於步驟S106中,將模式旗標f設定為0(f=0),返回至步驟S101。
如此一來,直到攝像影像資料的畫面內容中至少有偵測到1個個別被攝體為止,步驟S101~步驟S106的程序會一直反覆。此時,由數位靜態相機1與雲台10所成之系統,係為了被攝體影像,而成為數位靜態相機1是在橫搖方向及縱搖方向上運動中的狀態。
然後,於步驟S103中,若有偵測到個別被攝體之存在而獲得肯定的判別結果,則進入步驟S107以降的程序。步驟S107以降的程序,主要是由構圖控制處理區塊62所執行。
於步驟S107中,判別目前的模式旗標f是被設定成何種值。
若判定為f==0,則係表示構圖控制,是應執行最初的粗略被攝體捕捉模式,如圖所示,執行從步驟S108開始的程序。
於步驟S108中,針對總合被攝體重心Gt是否位於攝像影像資料之畫面(以攝像影像資料之畫面內容來表示時所得之畫面)中的原點座標P(0,0)(參照圖7)之位置上,進行判定。此處,當總合被攝體重心Gt係尚未位於原點座標而獲得否定之判別結果時,則藉由步驟S109,使總合被攝體重心Gt調整成位於原點座標的方式,執行使雲台10的橫搖‧縱搖機構運動所需之控制,並返回至步驟S101。如此一來,在有偵測到個別被攝體之存在的狀態下,屬於最初的構圖控制程序的捕捉模式,係使首先總合被攝體重心Gt位於初期的基準位置亦即原點座標的方式來控制雲台10的橫搖‧縱搖機構,使得已被偵測到之個別被攝體被映出的影像領域,成為位在畫面內的中央。
此外,上記步驟S109的橫搖‧縱搖控制在實際進行之際的演算法之一例,表示如下。
在模式旗標f==0之狀態下偵測出個別被攝體的狀態中,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61係進行下記(數1)所示的演算,求出橫搖方向上必要移動量Span與縱搖方向上必要移動量Stilt。下記(數1)中,n係表示已被測出的個別被攝體數,p(Xi,Yi)係表示被給予第0號至第n-1號的個別被攝體當中的第i個個別被攝體之重心的X,Y座標。為求明確,如圖7所示,此時的原點座標(0,0),係為畫面水平方向上之中點線與垂直方向上之中點線的交點。
例如在步驟S108中,係判別如上記般所求出的必要移動量Span,Stilt的絕對值是否在所定值以內(嚴謹來說是0,但亦可設成大於0的值),就可判別總合被攝體重心Gt是否等同於位在原點座標P。然後,於步驟S109中,執行橫搖‧縱搖控制,使步驟的必要移動量Span,Stilt成為所定範圍內。此外,此時的橫搖‧縱搖控制之際,橫搖機構部53、縱搖機構部56的速度係可以為一定,但亦可考慮例如,隨著必要移動量Span,Stilt越大時則速度越快的方式而設計為可變。若如此設計,則橫搖或縱搖所需要的移動量較大時,可以用較短的時間使總合被攝體重心Gt靠近原點座標。
然後,於步驟S108中,若已使總合被攝體重心Gt調整成位於原點座標而得到肯定的判別結果,則藉由步驟S110把模式旗標f設定為1(f=1)然後返回至步驟S101。藉由該步驟S109而把模式旗標f設定成1的狀態,係代表構圖控制中的最初程序亦即捕捉模式已結束,必須執行後續之第1構圖之調整控制(構圖調整模式)的狀態。
然後,模式旗標f==1而要開始執行第1構圖調整模式時,係從步驟S107前進至步驟S111。第1構圖調整模式,係可從以下的說明來理解,是用來隨應於所測出之每一個別被攝體數而獲得最佳構圖的變焦(攝角)調整模式。此外,隨著攝角調整,會產生畫面內的個別被攝體的尺寸等、複數個別被攝體間的距離有所變化。
步驟S111中,係判別目前偵測到的個別被攝體數是多少,若為1則執行從步驟S112開始的程序。
於步驟S112中,判別所測出的個別被攝體的尺寸是否OK。所謂個別被攝體的尺寸OK的狀態,係如圖8(b)所示,作為個別被攝體的影像部分在畫面內的佔有率是在所定範圍值內的狀態。於步驟S112中獲得否定之判別結果的情況下,則前進至步驟S113,以使上記佔有率變成所定範圍值內(收斂在所定範圍內)的方式來執行變焦透鏡的驅動控制(變焦控制),返回至步驟S101。此外,此時,關於個別被攝體之重心G(總合被攝體重心Gt)的水平方向(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係係以使其維持在步驟S109中所設定之X座標(X=0)所對應之位置的方式,來進行變焦控制。藉此,就可使個別被攝體在左右方向上維持在位於中央之狀態。又,於被攝體探索、偵測動作的執行時,由於是以步驟S104來進行變焦縮小控制,因此可想而知,步驟S113的變焦控制之際,經常會是變焦放大控制之情形。可是,當因某種原因導致上記佔有率超過所定範圍值的畫面內容之狀態,而使步驟S112中獲得否定之判別結果時,在步驟S113中則執行變焦縮小以控制使佔有率會收斂在所定範圍值內。
然後,於步驟S112中若獲得肯定之判別結果則前進至步驟S114,將模式旗標f設定成2然後返回至步驟S101。此外,模式旗標f==2係也可從以下的說明來理解,係代表著第1構圖調整結束,要執行後續的第2構圖調整然後執行快門釋放動作。
又,於步驟S111中當個別被攝體數判別為2時,則執行步驟S115起的程序。
於步驟S115中,攝像影像資料之畫面中的2個個別被攝體的被攝體間距離K,是如圖9(b)所示,判別是否處於水平畫面尺寸Cx的1/3之狀態(K==Cx/3)。當此處得到否定之判別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116,以使其成為上記的K==Cx/3之狀態的方式,執行變焦控制。此外,此時關於總合被攝體重心Gt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也是,係以使其維持在步驟S109中所設定之X座標(X=0)的方式,來進行變焦控制。關於這點,在後述的步驟S119亦同樣如此。然後,藉由步驟S115而成為K==Cx/3之狀態而獲得肯定之判別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117,將模式旗標f設定成2然後返回至步驟S101。
又,於步驟S111中當個別被攝體數判別為3以上時,則執行步驟S118起的程序。
於步驟S118中,攝像影像資料之畫面中的被攝體間距離K(此時係為,畫面內最左邊的個別被攝體之重心起,至畫面內最右邊的個別被攝體之重心的距離),是如圖10(b)所示,判別是否處於水平畫面尺寸Cx的1/2之狀態(K==Cx/2)。當此處得到否定之判別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119,以使其成為K==Cx/2而執行變焦控制。然後,成為K==Cx/3之狀態而獲得肯定之判別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120,將模式旗標f設定成2然後返回至步驟S101。
如此一來,在把模式旗標f設定成2的狀態下,係如圖8~圖10所說明的,是當個別被攝體是1、2、或3以上時所對應之構圖控制為止的程序是已經結束之狀態。於是,於步驟S107中若判別模式旗標f為2時,則藉由步驟S121以降的程序,執行第2構圖調整模式。
例如,在圖8~圖10中的構圖控制之說明中,雖然為了使該說明簡化,而沒有言及在畫面上下方向上要將個別被攝體之重心位置做如何設定,但實際上若使其從畫面的中央往上方向移動(偏置)某個必要量,有時反而會成為較佳之構圖。於是,作為本實施形態的實際之構圖控制,其最佳構圖是以能夠獲得更良好者,而可設定總合被攝體重心Gt的縱(垂直)方向的偏置量。為達成此點所需的程序,係為第2構圖調整模式,是以步驟S121及以下所說明的步驟S122來執行之。
步驟S121中,關於總合被攝體重心Gt(個別被攝體為1時則就是該個別被攝體之重心G)的位置,判別其是否為,從通過畫面上原點座標P的水平直線(X軸)起偏置了所定偏置量之狀態(重心偏置是否OK)。
於步驟S121中獲得否定之判別結果的情況下,則藉由步驟S122,以使重心被偏置成所設定的偏置量來移動雲台10的縱搖的方式,執行縱搖控制,然後返回至步驟S101。然後,於步驟S121中獲得肯定之判別結果的階段時,則獲得了相應於個別被攝體數而能得到最佳構圖之狀態。
此外,關於對應該步驟121、S122之重心偏置的偏置量之值要如何設定,因為可考慮有數種手法,所以此處不應做特別的限定。最為簡單的設定之一,係可考慮例如基於三分割法,從縱方向的中心位置起算,給予相當於垂直畫面尺寸Cy之1/6長度的偏置值。當然,例如亦可考慮構成為,例如隨著個別被攝體數不同,而依照所定的規則來設定不同的偏置值。
然後,當藉由步驟S121而得到肯定之判別結果時,則執行步驟S123起的對應於快門釋放動作的處理程序。此處所謂的快門釋放動作,係指令此時所獲得的攝像影像資料,以靜止影像資料的方式,記錄至記憶媒體(記憶卡40)的動作。亦即,當以手動進行快門操作時,係回應於該快門操作,將此時所得到的攝像影像資料,以靜止影像資料的方式,對記憶媒體進行記錄之動作。
於步驟S123中,判別現在是否已經滿足可執行快門釋放動作之條件。作為條件係例如可舉出有,是處於對焦狀態(自動對焦控制被設定為有效時)、雲台10的橫搖‧縱搖機構是處於停止狀態,等等。
當上記步驟S123中獲得否定之判別結果時,則返回至步驟S101。藉此,就可等待直到其成為滿足可執行快門釋放動作之條件的狀態。然後,於步驟S123中若獲得肯定之判別結果,則以步驟S104來執行快門釋放動作。如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就可記錄下最佳構圖的攝像影像資料。
一旦快門釋放動作結束,則以步驟S125來進行所要之參數的初期設定。藉由此處理,模式旗標f係被設定成初期值的0。又,變焦透鏡的位置,也會回到預設的初期位置。
然後,執行完步驟S125之處理後,就返回至步驟S101。藉由如此從步驟S125返回至步驟S101,探索被攝體、隨應於藉由該探索而測出的個別被攝體數而獲得最佳構圖以進行攝像記錄(快門釋放動作)的如此動作,就會被自動地反覆執行。
此外,上記圖11中的快門釋放動作,雖然是指根據攝像影像而將靜止影像記錄至記錄媒體的動作,但本實施形態中的快門釋放動作,就較為廣義而言,是包含上記的將靜止影像記錄至記錄媒體這件事情,例如係指從攝像影像中取得必要之靜止影像資料。因此,例如為了以本實施形態的數位靜態相機1,經由資料介面等而向其他記錄裝置進行傳送,而從攝像影像中取得靜止影像資料的如此動作,亦可視為快門釋放動作。
又,於上記圖11中,隨著步驟S111所致之判別結果,對應於步驟S112、S113的變焦控制、對應於步驟S115、S116的變焦控制、或是步驟S118、S119所執行變焦控制的如此構成,係可視為隨著目前所測出之個別被攝體數,來變更構圖判定方法的構成。
這裡所謂的構圖判定方法之變更,係指例如變更構圖判定、構圖控制所需之演算法、或變更構圖判定、構圖控制所需之參數。當判別為以步驟S111所測出的個別被攝體數是1時,藉由步驟S112、S113,基於個別被攝體之影像部分在畫面內的佔有率來進行變焦控制;相對於此,當判別為以步驟S111所測出的個別被攝體數是2以上時,則不是基於上記佔有率,而是基於被攝體間距離K來進行變焦控制。這可以說是,調整個別被攝體的尺寸的相關之構圖判定、構圖控制時,其所用的演算法,是隨著個別被攝體數來做變更。再者,當所測出之個別被攝體數係為2以上時,則因個別被攝體數為2的情形和為3以上的情形,關於被判定為最佳構圖的被攝體間距離K,係被設定成Cx/3與Cx/2而為不同的值。這可以說是,隨著所測出的個別被攝體數,來變更調整個別被攝體的尺寸的相關之構圖判定、構圖控制時,其所用的參數。
接下來,說明本實施形態中的第2構圖控制。在第2構圖控制中,係隨著所測出的個別被攝體數,如以下所說明般地,針對作為攝像影像資料的畫面設定(構圖),進行縱長與橫長之切換。
在第2構圖控制中,首先,假設初期狀態是設定為橫長之構圖的狀態來進行被攝體的偵測。
然後,假設例如圖12(a)所示,於攝像影像資料的畫面內,偵測出1個個別被攝體SBJ0。當如此偵測到的個別被攝體數是1的情況下,在第2構圖控制中,係如圖12(a)至圖12(b)之遷移所示,會將構圖設定成縱長。
因此,關於個別被攝體SBJ0,是使其在畫面內的佔有率成為所定範圍值內,來進行尺寸的調整(變焦)控制。又,此情況下,個別被攝體SBJ0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係為大略中央,垂直方向上的位置係為,按照所定規則而從中央往上方向偏置。
關於被攝體是1個時的構圖,尤其是在人物的情況下,縱長一般認為較橫長的構圖,在整體而言,綜合性的構圖會較為良好。於是,在第2構圖控制中,基於此種思考方式,當個別被攝體是1個時,使其成為縱長之構圖,並且進行個別被攝體的尺寸、位置調整,進行如此構圖控制。
此外,於本實施形態中,為了如上記般使構圖從橫長變更成縱長,係考慮例如從獲得橫長之構圖的攝像影像資料中切出縱長尺寸部分的影像領域,利用如此所得到的縱長尺寸之影像資料部分。
或者,亦可考慮如下構成,例如針對雲台10,設置可使數位靜態相機1在橫置狀態與縱置之間活動的機構,然後藉由驅動控制該機構就可變更構圖。
又,假設如圖13(a)所示,於攝像影像資料的畫面內,偵測出2個個別被攝體SBJ0、SBJ1。在第2構圖控制中,係在如此而測出2個個別被攝體數時,係針對該偵測時所對應的攝角下,被攝體間距離K是否為所定閾值以下,來進行判斷。
若被攝體間距離K是閾值以下時,則2個個別被攝體係為彼此相當接近之狀態。若為此種狀態,則就構圖而言,可以考慮與其橫長不如縱長會較為理想。於是,在此情況下,係如圖13(a)至圖13(b)的遷移所示,將構圖變更成縱長。此外,作為用來變更構圖的手法,例如係如上記所述。因此,使個別被攝體SBJ0、SBJ1的尺寸與位置成為適切狀態,來進行變焦控制或橫搖‧縱搖控制。此情況下也是,畫面內的個別被攝體SBJ0、SBJ1所成之影像部分的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係為大略中央;垂直方向上的位置係為,按照所定規則而從中央往上方向挪移。
另一方面,當所測出的2個個別被攝體SBJ0、SBJ1的被攝體間距離K是超出閾值時,則表示2個個別被攝體係彼此距離較遠,此情況下,其構圖是以橫長較為理想。於是,此情況下,則是進行與之前以圖9說明過的相同之構圖控制。
又,假設於攝像影像資料的畫面內,偵測到3個以上之個別被攝體SBJ0~SBJn(n為3以上的自然數)。此處,當測出3人以上的個別被攝體時,關於其構圖的思考方式則是採取,設成橫長,則全體構圖來看會較佳。於是,此情況下,作為第2構圖控制也是進行,例如與之前以圖10說明過的相同之構圖控制。
圖14係對應於第2構圖控制而將圖5所示的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61、構圖控制處理區塊62、及通訊控制處理區塊63所執行的程序例子,加以圖示。
於該圖中,步驟S201~S210的程序,係和圖11的步驟S101~S110的程序相同。只不過,於步驟S204中,是和步驟S104同樣地執行變焦縮小控制,除此以外,當目前為止所被設定的構圖是縱長時,則還會執行使其設定成初期狀態之橫長所需之控制。
在模式旗標f==1之狀態下,和步驟S111同樣地,藉由步驟S211,針對已測出的個別被攝體數,判定其係為1、2、還是3以上。
首先,於步驟S211中若判別為,個別被攝體數是1時,則執行步驟S212起的程序。
於步驟S212中,若目前為止所設定的構圖為橫長時,則執行用來使其變更成縱長所需之控制。作為該處理,係可為例如之前所說明,執行從獲得橫長之構圖的攝像影像資料中切出縱長尺寸部分的影像領域所需的訊號處理即可。此種處理,係應藉由訊號處理部24中的構圖控制處理區塊62之機能來加以實現。一旦執行步驟S212的程序,則前進至步驟S213。
步驟S213~步驟S215,係分別和圖11的步驟S112~S114相同。
藉由上記步驟S212~S215為止的程序,以圖12所說明之構圖控制(針對個別被攝體的往上方向偏置除外)就會被進行。
又,於步驟S211中當個別被攝體數判別為2時,則執行步驟S216起的程序。
於步驟S216中,判別關於已被測出的2個個別被攝體的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是否為閾值以下。此處,若得到否定之判別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217,當目前為止所設定的構圖係為橫長時,則執行用以將其變更成縱長所需之控制。然後,執行步驟S213~S215的程序。
只不過,在從步驟S217來到步驟S213的情況下,執行步驟S213~S215之程序之際,針對對應於個別被攝體為2個時而設定的、不同於個別被攝體是1個時之佔有率,設定所定範圍值。然後,2個個別被攝體的佔有率,若有收斂在該所定範圍值內,則視為個別被攝體有獲得適切的尺寸,於步驟S215中將模式旗標f設定成2。
另一方面,於步驟S216中,若獲得否定之判別結果的情況下,則執行步驟S218起的程序。
於步驟S218中,若目前為止所設定的構圖為縱長時,則執行用來使其變更成橫長所需之控制。其後續的步驟S219~S221的程序,係和圖11的步驟S115~S117相同。
藉由上記步驟S216~S221的程序、及從步驟S217起到後續的步驟S213~S215的程序,當個別被攝體數為2時的第2例的構圖控制會被進行。亦即,將被攝體間距離K較短時的畫面設成縱長的構圖控制,和將被攝體間距離K較長時的畫面設成橫長的構圖控制,會分情形使用。
此外,關於要將構圖設成縱長與橫長之哪一者,於步驟S216中,僅將畫面水平方向所對應之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當作判定的要素。可是,實際上,例如,除了對應於畫面水平(左右)方向的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以外,還加上對應於畫面垂直(上下)方向的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v)也列為判定要素。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v)係可定義為,於畫面中位於最上方之個別被攝體之重心與位於最下方之個別被攝體之重心之間的距離。
例如,於實際的畫面中,在上下方向,2個個別被攝體間的距離,有時候會分離得較遠。此種時候,例如,即使左右方向上的2個個別被攝體間之距離是遠離某種程度,就全體構圖而言,仍有可能是縱長的構圖較為良好。
左右方向S216係舉例,除了對應於畫面水平方向的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還將對應於畫面垂直方向的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v利用為判定要素時的演算法之例子。
例如,將對應於畫面水平方向的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與對應於畫面垂直方向的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v的比值,K/Kv加以求出。然後,針對該K/Kv,判別是否為所定的閾值以上。若K/Kv是閾值以上時,若和上下方向的個別被攝體間之距離相比較,則水平方向的2個個別被攝體間之距離會是較長。此時,藉由步驟S218而設定橫長之構圖。相對於此,若K/Kv是未滿閾值,則上下方向的個別被攝體間之距離是相對較長。於是,此情況下,藉由步驟S217而設定縱長之構圖。
或者,如之前所說明,將對應於畫面水平方向的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與所定之閾值進行比較,若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是閾值以下,則此時就前進至步驟S217而設定縱長之構圖。相對於此,若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超過閾值時,則接著針對對應於畫面垂直方向的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v,與所定之閾值進行比較。此外,與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v進行比較的閾值,係不一定要和對應於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的閾值為相同值,只要利用對應於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v所適切設定之值即可。然後,若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v為閾值以內,則藉由步驟S218而設定橫長之構圖,但是若超過閾值的話,則藉由步驟S217而設定縱長之構圖。
於步驟S211中當個別被攝體數判別為3時,則執行步驟S222起的程序。於步驟S222中,若目前為止所設定的構圖為縱長時,則執行用來使其變更成橫長所需之控制。其後續的步驟S223~S225的程序,係和圖11的步驟S118~S120相同。
經過目前為止的程序後的處理結果,在模式旗標f是被設定成2的狀態下,則會執行步驟S226起的程序。
步驟S226、S227進行的程序,係和圖11的S121、S122相同。藉由執行該程序,例如之前以圖12、圖13所說明,可獲得個別被攝體是於畫面內位在較中央上側之位置之構圖。
步驟S228~S230,係和圖11的步驟S123~S125相同,是關連於快門釋放動作的程序。藉由執行該程序,就可將藉由構圖控制所得之最佳構圖的攝像影像資料,記錄至記憶媒體。
此外,之前圖11及上記圖所示的各構圖控制的程序,若從整體的流程來看則可視為,隨著所測出的個別被攝體的數目來判定、決定被認為最佳的構圖,並使該判定之構圖的攝像影像資料能夠實際被得到(反映)的方式,來適宜執行變焦控制、及橫搖‧縱搖控制。
又,圖11及圖14所示的各構圖控制之程序,基本上是對應於所測出之個別被攝體數為1、2、3以上的3種條件分歧,來判定構圖。可是,這僅不過是一個例子而已,例如亦可設計成,即使個別被攝體數是3以上的情況下,還能更加具體區分各種個別被攝體數來判定構圖之構成。
例如,關於要怎樣設定縱長與橫長之任一種構圖、如何判定構成的演算法,在圖14的情況中係為,當所測出的個別被攝體數為2時,隨應於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來選擇縱長與橫長之任一者,但當個別被攝體數為3以上時,則一律設定為橫長。可是,例如,亦可構成為,當所測出之個別被攝體數為3以上時,也是基於對每一種所測出之個別被攝體數所合適設定的閾值、與此時的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進行比較後的結果,來決定要設定成橫長與縱長之哪一種構圖。亦即可以構成為,若所測出之個別被攝體數為2以上,則基於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來進行縱長構圖與橫長構圖之判定。又,在此時也可如之前於步驟S216中所述,增加垂直方向所對應之個別被攝體間距離Kv作為判定要素。
順便一提,在利用本實施形態的攝像系統時,也可以想像到,在其周圍有眾多人數存在的環境中,想要僅將特定的1位或複數位人物當作對象來執行構圖控制之狀況。然而,被攝體偵測處理是基於顏面偵測技術,而若為單純地將所測出的顏面全部識別成為個別被攝體數的此種演算法構成,則會如上述般地,無法適切的進行僅把特定人物當作對象的構圖控制。尤其是,本實施形態的構圖控制,因為是隨著個別被攝體數而設定不同的構圖,因此產生使用者所不期望之構圖的可能性也相對認為較高。
於是,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了對應如上記的狀況,係於圖11的步驟S102或是圖14的步驟S202的被攝體偵測處理中,可構成如下述般地,使得被攝體的辨別處理成為可能。
此情況下,首先,例如可先藉由對數位靜態相機1的操作,將視為構圖控制之對象的個別被攝體(對象個別被攝體)的上限數加以設定。已被設定之對象個別被攝體上限數之資訊,係例如由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61加以保持備用。此處,作為具體例子,假設對象個別被攝體上限數是設定為2。
然後,假設例如被攝體探索動作(步驟105、S205)的執行結果,係得到如圖15(a)所示之畫面內容的攝像影像資料。對應於此的步驟S101或S202之被攝體偵測處理,係為藉由顏面偵測而偵測出4個個別被攝體之存在。於此階段中所測出的個別被攝體,此處係視為「被攝體候補」。在圖中,針對畫面內的4個被攝體候補,從左往右標示為被攝體候補DSBJ0、DSBJ1、DSBJ2、DSBJ3。
如此一來,單純進行顏面偵測的結果,係偵測到4個被攝體(候補被攝體)。可是,如上記,假設此時,對象個別被攝體上限數係被設定2。基於這個設定,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61係在4個候補被攝體DSBJ0、DSBJ1、DSBJ2、DSBJ3當中,將尺寸依序來看較大的2個候補被攝體加以選出,將這些候補被攝體視為對象個別被攝體。此例中,在候補被攝體DSBJ0、DSBJ1、DSBJ2、DSBJ3當中尺寸最大的2個,係為候補被攝體DSBJ2、DSBJ3。於是,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61,係如圖15(b)所示,將候補被攝體DSBJ2、DSBJ3分別視為對象個別被攝體SBJ0、SBJ1,而針對候補被攝體DSBJ0、DSBJ1,係不當作對象個別被攝體而加以忽視。然後,在執行圖11的步驟S107以降或是圖14的S207以降的構圖控制所需之程序時,就僅將對象個別被攝體視為控制的對象。藉由進行此種被攝體之辨別,例如在周圍有許多人的環境、狀況下,仍藉由使視為構圖控制對象的人物居於對攝像系統最為靠近之位置,就可僅將這些人物當作對象來陣行適切構圖控制所致之攝影。
圖16的流程圖係圖示了,作為圖11的步驟S102或圖14的步驟S202的被攝體偵測處理之一部分而被執行的,上記被攝體辨別所需之程序例子。
在該處理中,例如首先將藉由顏面偵測處理所測出的所有被攝體,當成被攝體候補。然後,於步驟S301中,等待直到該被攝體候補至少有被偵測到1個,若有偵測到被攝體候補,則前進至步驟S302。
於步驟S302中,判定現在所設定的對象個別被攝體上限數,是否為對應於上記步驟S301所被偵測到之被攝體候補數以上。
於步驟S302中獲得肯定之判別結果的情況下,則被攝體候補之數目就未超過對象個別被攝體上限數。於是,此情況下,藉由步驟S303,將已測出的所有被攝體候補,當作對象個別被攝體看待而加以設定。
相對於此,於步驟S302中獲得否定之判別結果的情況下,則被攝體候補之數目就多於對象個別被攝體上限數。於是,此情況下,藉由步驟S304,按照已被偵測出之被攝體候補的尺寸,由大而小地選別出對象個別被攝體上限數之個數的被攝體候補。然後,將步驟S305所選別出來的被攝體候補,當作對象個別被攝體而加以設定。藉此,就進行了被攝體辨別。
如此經過圖16的程序,圖11的步驟S102或圖14的步驟S202的被攝體偵測處理之結果,係將上記步驟S303或步驟S205所設定的對象個別被攝體的數目、每一對象個別被攝體的尺寸、位置等資訊,當成測出資訊而輸出至構圖控制處理區塊62。構圖控制處理區塊62,係利用該測出資訊,執行圖11的步驟S107以降、或圖14的步驟S207以降的構圖控制。
圖17係圖示本實施形態之攝像系統的變形例的構成例。
在該圖中,首先,從數位靜態相機1經由通訊控制處理區塊63,將基於攝像而在訊號處理部24中所生成的攝像影像資料,對雲台10進行發送。
於此圖中,雲台10的構成係圖示有:通訊控制處理區塊71、橫搖‧縱搖控制處理區塊72、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73、及構圖控制處理區塊74。
通訊控制處理區塊71,係對應於圖4之通訊部52的機能部位,係與數位靜態相機1側之通訊控制處理區塊部63(雲台對應通訊部34)依照所定協定來執行通訊處理而被構成的部位。
被通訊控制處理區塊71所接收的攝像影像資料,係交給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61。該被攝體偵測區塊73,例如係具備至少可進行與例如圖5所示之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61同等之被攝體偵測處理的訊號處理部而構成;會將所擷取到的攝像影像資料當成對象而執行被攝體偵測處理,將其測出資訊輸出至構圖控制處理區塊74。
構圖控制處理區塊74,係可執行與圖4之構圖控制處理區塊62同等的構圖控制,該構圖控制處理之結果,為進行橫搖控制、縱搖控制時,則將其所需的控制訊號,對橫搖‧縱搖控制處理區塊72進行輸出。
橫搖‧縱搖控制處理區塊72,係例如圖4中的控制部51所執行之控制處理當中,對應於橫搖‧縱搖控制相關處理之執行機能;隨應於所輸入之控制訊號,而將用來控制橫搖機構部53、縱搖機構部56之運動的訊號,對橫搖用驅動部55、縱搖用驅動部58進行輸出。藉此,就會使其獲得構圖控制處理區塊62上所判定出來之構圖的方式,來進行橫搖動作、縱搖動作。
如此一來,圖17所示的攝像系統係構成為,從數位靜態相機1往雲台10發送攝像影像資料,藉由雲台10側,基於所擷取之攝像影像資料,來執行被攝體偵測處理與構圖控制。
圖18係圖示關於本實施形態之攝像系統的另一變形例的構成例。此外,於此圖中,和圖17相同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並省略說明。
於此系統中,係在雲台10側具備有攝像部75。該攝像部75,係具備有例如用來攝像的光學系與攝像元件(成像器),可獲得基於攝像光之訊號(攝像訊號),還具備有可根據該攝像訊號來生成攝像影像資料所需的訊號處理部。其係對應於,例如圖1所示的光學系部21、影像感測器22、A/D轉換器23、及訊號處理部24中獲得攝像影像資料為止之訊號處理段所成的部位。攝像部75所生成的攝像影像資料,係輸出至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73。此外,攝像部75擷取攝像光的方向(攝像方向),係儘可能地一致於例如載置於雲台10上的數位靜態相機1的光學系部21(鏡頭部3)的攝像方向。
此時的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73及構圖控制處理區塊74,係執行和上記圖17同樣的被攝體偵測處理、構圖控制處理。只不過,此時的構圖控制處理區塊73,係除了橫搖‧縱搖控制以外,還對應於令快門釋放動作執行之時序,將快門釋放指示訊號,從通訊控制處理區塊71對數位靜態相機1進行送訊。在數位靜態相機1上,隨應於接收到快門釋放指示訊號,就會執行快門釋放動作。
如此在另一變形例中,關於被攝體偵測處理與構圖控制,除了快門釋放動作本身以外,全部的控制、處理都在雲台10側上就可完成。
再者,關於是否為本實施形態的攝像系統所致之被攝體影像的構圖控制,亦可考慮採用如下記的變形。
例如,目前為止,雖然都是描述尤其關於水平方向(左右方向)的構圖控制,但若依據例如三分割法等,則可不把被攝體配置在中央,而是使其偏擺在左右任一方向,也能獲得良好構圖。於是,在實際實施時,相應於個別被攝體數的構圖控制亦可構成為,例如針對被攝體重心(個別被攝體重心、總合被攝體重心),在左右方向進行所要量之移動。
又,圖11、圖14所示的構圖控制中所執行的橫遙控制、縱搖控制,係雖然藉由雲台10的橫搖‧縱搖機構之運動來進行,但亦可考慮取代雲台10,改成例如,對數位靜態相機1的鏡頭部3,讓反射鏡所反射的攝像光入射,然後針對基於攝像光而得之影像進行了橫搖、縱搖後而得到結果的方式,使上記反射光挪動的構成。
又,從數位靜態相機1的影像感測器22擷取有效攝像訊號作為影像所用的像素領域,進行使其往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控制,也可獲得和進行橫搖、縱搖等同之結果。此情況下,雲台或是其相當物、數位靜態相機1以外的橫搖‧縱搖所需的裝置部就不需要具備,可藉由數位靜態相機1單體就能完成本實施形態的構圖控制。
又,具備可使在光學系部21中的透鏡之光軸往水平、垂直方向變更的機構,控制該機構的運動之如此構成,也可以進行橫搖‧縱搖。
又,基於本案發明的構圖判定所需之構成,除了目前為止以實施形態方式所說明的攝像系統以外,也能適用。於是以下就說明本案發明所述之構圖判定的適用例。
首先,圖19係將本案發明所述之構圖判定,對數位靜態相機等攝像裝置單體適用的例子,例如在攝像模式時以攝像裝置所拍攝之影像是已為適切的構圖時,藉由將此一事實加以顯示以向使用者進行通知的例子。
為此,作為攝像裝置所應具備的構成,此處係圖示了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81、通知控制處理區塊82、顯示部83。
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81係為,擷取攝像影像資料,而進行例如與圖5的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61等同的被攝體偵測處理,以及利用該被攝體偵測處理之結果的測出資訊,進行例如與圖5等同的構圖判定所需之處理。
例如假設使用者先將攝像裝置設定成攝像模式,然後手持攝像裝置,成為只要進行快門釋放操作(快門鈕操作)就能進行攝像影像之記錄的狀態。
此種狀態之下,在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81中,將此時攝影所得的攝像影像資料,加以擷取,並進行被攝體偵測。如此一來,藉由構圖控制處理,首先,隨應於已被偵測到之個別被攝體的數目等,特定出最佳構圖應該是怎樣的,但作為此情況時的構圖判定處理,係要求此時所得之攝像影像資料的畫面內容之構圖、與最佳構圖的一致性、類似度。然後,例如當類似度達到一定程度以上時,就判定實際攝影所得的攝像影像資料的畫面內容,是最佳構圖。此外,例如在實際上,若攝像影像資料之畫面內容的構圖與最佳構圖被視為一致的程度,是得到所定以上的類似度,則判定為最佳構圖的此種演算法構成亦可考慮。又,關於此處的一致性、類似度是如何求出,因為可以想到眾多的演算法,因此此處針對其具體例就不做特別說明。
如此一來,攝像影像資料的畫面內容是最佳構圖的判定結果之資訊,係對通知控制處理區塊82進行輸出。通知控制處理區塊82,係隨應上記資訊之輸入而執行顯示控制,使目前正在攝影之影像是最佳構圖之事實通知給使用者所需的所定樣態所致之顯示,在顯示部83上進行。此外,通知控制處理區塊82,係藉由攝像裝置所具備的微電腦(CPU)等所進行之顯示控制機能、和用來實現對顯示部83之影像顯示所需之顯示用影像處理機能等,而加以實現。此外,此處給使用者的這是最佳構圖之通知,係亦可構成為,藉由電子音、或是合成語音等事先設定的聲音來進行之。
又,顯示部83係例如是對應於本實施形態的數位靜態相機1的顯示部33,例如在攝像裝置的所定位置讓其顯示面板外露而設置,一般係在撮影模式時會將所謂的透視檢視影像,亦即此時正在拍攝之影像加以顯示。因此,在此攝像裝置的實際上,於顯示部83中,是以對透視檢視影像重疊的樣態,來顯示用來通知此為最佳構圖的內容影像。使用者係在該此為最佳構圖之通知出現時,進行快門釋放操作。藉此,就算是對寫真攝影的知識或技術不是很熟悉的使用者,也能簡單地進行良好構圖的寫真攝影。
又,圖20也是和上記圖19同樣地,對數位靜態相機等攝像裝置單體,適用本案發明所述之構圖判定的例子。
首先,在該圖所示的構成中,和圖19同樣地,藉由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81,將此時攝影所得之攝像影像資料加以擷取並進行被攝體偵測處理,並且基於被攝體測出資訊,判定上記的攝像影像資料之畫面內容是否為最佳構圖。然後,若判定為最佳構圖,則將此事實對快門釋放控制處理區塊84進行通知。
快門釋放控制處理區塊84,係用來執行攝像影像資料記錄所需之控制的部位,例如是由攝像裝置所具備的微電腦所執行的控制等,而加以實現。受到上記通知的快門釋放控制處理區塊84,係使此時所得到的攝像影像資料記憶至例如記憶媒體,而執行影像訊號處理、記錄控制處理。
若依據如此構成,則可獲得一種攝像裝置,係例如在拍攝最佳構圖的影像時,就可自動地進行攝像影像之記錄。
此外,上記圖19及圖20之構成,係例如只要是靜態相機的範疇,則除了可適用於例如圖1所示之構成的數位靜態相機上以外,在將攝像影像記錄至銀鹽底片等所謂銀鹽相機上,藉由設置例如將光學系所得之攝像光予以分光而取入的影像感測器、和將來自該影像感測器的訊號加以輸入並處理的數位影像訊號處理部等,就可適用。
又,圖21係為在對既存之影像資料進行影像編輯的編輯裝置上適用本案發明之例子。
於該圖中係圖示了編輯裝置90。此處的編輯裝置90,作為其既存之影像資料,例如係將記憶在記憶媒體中的資料予以再生而取得的影像資料(再生影像資料)。此外,除了從記憶媒體中再生以外,例如也可將經由網路下載者加以取入。亦即,編輯裝置90所要擷取的攝像影像資料是由哪種路徑取得的,並無特別限定。
編輯裝置90所擷取的再生攝像影像資料,係分別對修剪處理區塊91、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92進行輸入。
首先,在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92,例如先執行和圖19、圖20同樣的被攝體偵測處理並輸出測出資訊。然後,利用該測出資訊的構圖判定處理,在此情況中係為,於所輸入之再生攝像影像資料的全畫面中,會特定出可獲得最佳構圖的所定縱橫比所成的影像部分(最佳構圖的影像部分)究竟在哪裡。然後,一旦最佳構圖的影像部分被特定,則例如將表示該影像部分之位置的資訊(修剪指示資訊),對修剪處理區塊91進行輸出。
修剪處理區塊91,係對如上記而被輸入的修剪指示資訊進行回應,根據所輸入的再生攝像影像資料,執行用以將修剪指示資訊所示的影像部分加以裁切出來的影像處理,將裁切出來的影像部分當成1個獨立的影像資料而加以輸出。這就是編輯攝像影像資料。
若依據如此構成,則例如在影像資料的編輯處理時,從原本的影像資料之畫面內容中,裁切出最佳構圖部分之內容而獲得新的影像資料的此種修剪,就會自動地進行。此種編輯機能,例如係可被個人電腦等所被安裝的影像資料編輯用的應用程式,或是管理影像資料之應用程式中的影像編輯機能等所採用。
圖22係將本案發明的構圖判定適用於數位靜態相機等攝像裝置之構成的一例。
此處未圖示的攝像部所拍攝而得的攝像影像資料,係對攝像裝置100內的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101、檔案作成處理區塊103進行輸入。此外,在此情況下,被輸入至攝像裝置100內的攝像影像資料,係為例如是隨應於快門釋放操作而應被記憶至記憶媒體的攝像影像資料,是根據此處未圖示之攝像部藉由攝影所得的攝像訊號所產生者。
首先在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101中,以所輸入之攝像影像資料為對象來進行被攝體偵測,基於該測出資訊來判定最佳構圖係為如何。具體而言,例如和圖21的情形相同,在所輸入的攝像影像資料的全畫面中,特定出成為最佳構圖之影像部分,得到如此資訊即可。然後,將針對如此得到的最佳構圖的判定結果加以表示的資訊,對元資料作成處理區塊102進行輸出。
在元資料作成處理區塊102中,基於所輸入的資訊,作成從對應的攝像影像資料取得最佳構圖所必須之資訊所成的元資料(構圖編輯元資料),對檔案作成處理區塊103進行輸出。該構圖編輯元資料的內容係為,例如,於對應的攝像影像資料的畫面中,表示要進行修剪之影像領域部分是何處的位置資訊等。
在該圖所示的攝像裝置100中,關於攝像影像資料,是以所定形式之靜止影像像檔案來被管理的方式,記錄至記憶媒體中者。對此,檔案作成處理區塊103係將攝像影像資料,轉換成(作成)靜止影像像檔案。
檔案作成處理區塊103,首先係針對所輸入的攝像影像資料,進行對應於影像檔案形式的影像壓縮編碼,作成由攝像影像資料而成的檔案本體部分。與此同時地,為了把從元資料作成處理區塊102所輸入之構圖編輯元資料,對所定儲存位置進行儲存,而作成標頭及附加資訊區塊等資料部分。然後,由這些檔案本體部分、標頭、附加資訊區塊等,作成靜止影像像檔案,並輸出之。藉此,如圖示,應記錄至記憶媒體的靜止影像像檔案,係可為除了攝像影像資料還含有元資料(構圖編輯元資料)之結構。
圖23係圖示了,針對上記圖22之裝置所做成的靜止影像像檔案進行編輯的編輯裝置之構成例。
圖中所示的編輯裝置110,係將靜止影像像檔案的資料加以擷取,首先輸入至元資料分離處理區塊111。元資料分離處理區塊111,係從靜止影像像檔案的資料中,將相當於檔案本體部分的攝像影像資料與元資料加以分離。分離而得之元資料,係對元資料解析處理區塊112進行輸出,而攝像影像資料則對修剪處理區塊113進行輸出。
元資料解析處理區塊112,係為執行已擷取之元資料的解析處理之部位。然後,解析處理係為,針對構圖編輯元資料,係根據可獲得其內容亦即最佳構圖的資訊,至少將對應的攝像影像資料當作對象,特定出要進行修剪的影像領域。然後,將用來指示該特定之影像領域之修剪的修剪指示資訊,對修剪處理區塊113進行輸出。
修剪處理區塊113,係和之前的圖21之修剪處理區塊91同樣地,根據從元資料分離處理區塊111側所輸入的攝像影像資料,執行將上記元資料分離處理區塊112所輸入之修剪指示資訊所示的影像部分予以裁切出來的影像處理,將裁切出來的影像部分當成1個獨立的影像資料、亦即編輯攝像影像資料而加以輸出。
若依據上記圖22、圖23所示的攝像裝置與編輯裝置所成的系統,則例如攝影所得之原始的靜止影像資料(攝像影像資料)係可直接無加工地保存,然後可從該原始靜止影像資料中利用元資料,進行將最佳構圖的影像加以裁切出來的編輯。又,此種對應於最佳構圖的裁切影像部分之決定,係為自動進行。
圖24係在視訊攝影機等可攝影記錄動影像之攝像裝置上,適用本案發明之例子。
此圖所示的攝像裝置120,係輸入著動影像資料。該動影像資料,係例如基於由攝像裝置120所具有的攝像部進行攝像所得的攝像訊號所生成者。該動影像資料,係對攝像裝置120中的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122、及檔案作成‧記錄處理區塊124進行輸入。
此時的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122,係針對所被輸入過來的動影像資料,進行構圖良好與否之判定。例如,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122中,預先保持了針對視為良好構圖應該是怎麼樣子的參數(良好構圖對應參數)。該參數係為,隨應於所測出之每一個別被攝體數而適切設定的畫面內的個別被攝體之佔有率、被攝體間距離K等,然後,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122係針對所被輸入過來的動影像資料,例如持續性地進行要變成哪種構圖的構圖判定(例如求出動影像資料中的實際之個別被攝體的佔有率、被攝體間距離K等之構圖參數),並且將該判定結果所得之動影像資料的構圖參數、與上記良好構圖參數進行比較。然後,若動影像資料的構圖參數對良好構圖對應參數有一定程度以上的類似度,就判定為是良好構圖,若上記類似度為一定程度以下,則判定為並非良好構圖。
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122,係如上記而針對動影像資料判定獲得到良好構圖時,對元資料作成處理區塊123,輸出一資訊(良好構圖影像區間指示資訊),其係表示於動影像資料中,判定為可獲得上記良好構圖之影像區間(良好構圖影像區間)是位於哪裡。良好構圖影像區間指示資訊,係例如為表示動影像資料中的構成良好構圖影像區間的開始位置與結束位置之資訊。
此時的元資料作成處理區塊123,係針對以下說明的動影像記錄處理區塊124而對記憶媒體以檔案方式加以記錄的動影像資料,生成各種所需之元資料。然後,如上記而從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122輸入了良好構圖影像區間指示資訊的情況下,則生成表示已被輸入之良好構圖影像區間指示資訊所示之影像區間係為良好構圖的元資料,對動影像記錄處理區塊124進行輸出。
動影像記錄處理區塊124,係針對所被輸入的動影像資料,使其以所定形式而成的動影像檔案方式而被管理的方式,執行記錄至記憶媒體所需之控制。然後,當從元資料作成處理區塊123有元資料被輸出時,執行使該元資料被含在附隨於動影像檔案之元資料的方式加以記錄所需之控制。
藉此,如圖所示,被記錄至記憶媒體的動影像檔案,係具有對攝影所得的動影像資料中,附隨有表示可得到良好構圖之影像區間之元資料的內容。
此外,如上記,被元資料所表示的、可獲得良好構圖的影像區間,係可為具有某種程度之時間幅度的動影像所致之影像區間,也可是從動影像資料中裁切出的靜止影像所致者。又,亦可考慮如下構成,取代掉上記元資料,改為生成已得到良好構圖之影像區間之動影像資料或是靜止影像資料,將其附隨於動影像檔案而以附加性影像資料靜止影像資料(或與動影像檔案獨立的檔案)之方式,進行記錄。
又,如圖24所示,在對攝像裝置120具備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122之構成中,亦可考量僅將已被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122判定為良好構圖影像區間的動影像之區間,當成動影像檔案而加以記錄之構成。甚至,亦可考量將已被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122判定為良好構圖的影像區間所對應的影像資料,經由資料介面等而輸出至外部機器的構成。
圖25係在進行印刷的印刷裝置上,適用本案發明之例子。
此情況下,印刷裝置130,係將具有要印刷之影像內容的影像資料(靜止影像)加以擷取,將如此擷取到的資料,對修剪處理區塊131、及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132進行輸入。
首先,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132,係執行和圖21之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92同樣的被攝體偵測處理、構圖判定處理,以執行在所輸入之影像資料之全畫面中特定出最佳構圖之影像部分的處理,生成隨應於該處理結果之內容的修剪指示資訊,然後對修剪處理區塊131進行輸出。
修剪處理區塊131,係和圖21的修剪處理區塊91同樣地,執行從已輸入之影像資料中裁切出修剪指示資訊所示之影像部分所需的影像處理。然後,將該裁切出來的影像部分的資料,當作印刷用影像資料而對印刷控制處理區塊133進行輸出。
印刷控制處理區塊133,係利用所被輸入的印刷用影像資料,執行令此處未圖示之印刷機購動作的控制。
藉由如此動作,藉由印刷裝置130,就根據所輸入的影像資料之畫面內容,自動地裁切出獲得最佳構圖之影像部分,然後成為1張圖畫的方式印刷出來。
圖26所示的例子,係在例如記憶多數靜止影像像檔案、提供利用這些靜止影像像檔案之服務用的裝置、系統上,可以理想適用。
記憶部141中係記憶著多數的靜止影像像檔案。
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142,係在所定的時序,將記憶部141中所記憶的靜止影像檔案加以擷取,並將該檔案本體部所儲存的靜止影像資料加以取出。然後,將該靜止影像資料當作對象,執行例如和圖22之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101同樣的處理以針對最佳構圖獲得表示判定結果之資訊,將該資訊對元資料作成處理區塊143進行輸出。
元資料作成處理區塊143,係基於所輸入之資訊,和之前圖22的元資料作成處理區塊102同樣地,作成元資料(構圖編輯元資料)。然後,此時,已作成之元資料,係登錄至記憶部141中所記憶的元資料表。此元資料表,係為了表示與同樣被記憶部141所記憶之靜止影像資料之對應關係,而將元資料加以儲存而成的資訊單位。亦即,藉由元資料表係表示出了,元資料(構圖編輯元資料)、與為了作成該元資料而被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101當作被攝體偵測處理及構圖判定處理之對象的靜止影像像檔案的對應關係。
然後,例如隨應於來自外部的靜止影像檔案之要求,將記憶部141中所記憶之靜止影像像檔案加以輸出(例如若為伺服器,則是隨應於來自客戶端之下載要求而將靜止影像像檔案進行下載的情形等)之際,靜止影像檔案輸出處理區塊144,係從記憶部141中檢索出所被要求之靜止影像像檔案並加以擷取,並且該檢索到之靜止影像檔案所對應的元資料(構圖編輯元資料),也被從元資料表中檢索出來而擷取。
然後,該靜止影像檔案輸出處理區塊144,係例如至少具有相當於圖23所示之元資料解析處理區塊112、及修剪處理區塊113的機能區塊而構成。
於靜止影像像檔案輸出處理區塊144中,藉由內部的元資料作成處理區塊,將所擷取之元資料進行解析,獲得修剪指示資訊。然後,藉由同樣內部的修剪處理區塊,將已擷取之靜止影像像檔案中所儲存的靜止影像資料視為對象,執行相應於上記修剪指示資訊的修剪。然後,將修剪所得之影像部分,重新當作1個靜止影像資料而加以生成,並輸出之。
上記圖26的系統構成,係可考量適用至眾多服務。
例如,其1者為,可適用至經由網路的照片列印服務。亦即,使用者係向列印服務的伺服器,將想要令其列印(印刷)的影像資料(靜止影像像檔案),經由網路而上傳。在伺服器上,將如此被上傳而來的靜止影像像檔案,記憶在記憶部141中,然後也會作成該檔案所對應的元資料,登錄至元資料表。然後,在實際進行印刷輸出之際,藉由靜止影像像檔案輸出處理區塊144,將裁切出最佳構圖的靜止影像資料,當成印刷用的影像資料而輸出。亦即,藉由此服務,一旦委託了照片列印,就會送回補正成最佳構圖所印列成的成本。
另外一者是,例如亦可適用於部落格(Blog)等之伺服器。記憶部141,係將連同部落格之文字資料一併被上傳的影像資料,加以記憶。然後,例如在部落格的網頁中,就可將從使用者上傳之影像資料中裁切出最佳構圖的影像,進行貼付。
此外,上記圖17~圖26所說明的例子係僅為一部分,可適用本案發明所述構圖判定的裝置、系統、應用程式軟體等,還有其他各種樣態可以思及。
又,目前為止的實施形態之說明,係以被攝體(個別被攝體)是人物為前提,但例如在以動物或植物等,人物以外的種類為被攝體的情況下,亦可考量適用本案發明。
又,作為被攝體偵測對象的影像資料,並不僅限定於攝影由來獲得者(攝像影像資料),例如,亦可為具有繪畫或是設計圖畫等畫面內容的影像資料,來當作對象。
又,基於本案發明所判定之構圖(最佳構圖),並非限定於僅基於三分割法來決定。例如,除了三分割法,黃金比例所致之構圖設定的手法亦為人所知,而採用黃金比例等其他手法來實施,也不會有任何問題。甚至,上記三分割法、黃金比例等,並不限定其係一般認為良好的構圖。例如即使是一般認為良好之構圖,但隨著構圖設定之不同,可讓使用者感到有趣、甚至覺得這樣比較好的情形,也是存在的。因此,基於本案發明所判定之構圖(最佳構圖),係只要考慮到實用性、娛樂性等來做任意設定即可,實際上不需要做特別的限制。
1...數位靜態相機
2...快門鈕
3...鏡頭部
10...雲台
21...光學系
22...影像感測器
23...A/D轉換器
24...訊號處理部
25...編碼/解碼部
26...媒體控制器
27...控制部
28...ROM
29...RAM
30...快閃記憶體
31...操作部
32...顯示驅動器
33...顯示部
34...雲台對應通訊部
40...記憶卡
51...控制部
52...通訊部
53...橫搖機構部
54...橫搖用馬達
55...橫搖用驅動部
56...縱搖機構部
57...縱搖用馬達
58...縱搖用驅動部
61...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
62...構圖控制處理區塊
63...通訊控制處理區塊
SBJ(SBJ0~n)...個別被攝體
71...通訊控制處理區塊
72...橫搖‧縱搖控制處理區塊
73...被攝體偵測處理區塊
74...構圖控制處理區塊
75...攝像部
81、92、101、122、132、142...被攝體偵測‧構圖判定處理區塊
82...通知控制處理區塊
83...顯示部
84...快門釋放控制處理區塊
91、131...修剪處理區塊
102、123、143...元資料作成處理區塊
103...檔案作成處理區塊
111...元資料分離處理區塊
112...元資料解析處理區塊
113...修剪處理區塊
124...檔案作成‧記錄處理區塊
133...印刷控制處理區塊
141...記憶部
144...靜止影像檔案輸出處理區塊
[圖1]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攝像系統(數位靜態相機、雲台)之外觀構成例之圖示。
[圖2]實施形態的攝像系統之動作,被安裝在雲台上的數位靜態相機,沿著橫搖方向及縱搖方向運動之例子的模式性圖示。
[圖3]實施形態的數位靜態相機之構成例之圖示。
[圖4]實施形態的雲台之構成例之圖示。
[圖5]實施形態的數位靜態相機對應於構圖控制所具備之機能,以區塊單位之構成加以表示之圖示。
[圖6]個別被攝體之重心、和針對複數之個別被攝體之總合被攝體重心的說明圖。
[圖7]攝像影像資料之畫面中所設定之原點座標的說明圖。
[圖8]第1構圖控制中,已被偵測到之個別被攝體為1個時的構圖控制例的模式性圖示。
[圖9]第1構圖控制中,已被偵測到之個別被攝體為2個時的構圖控制例的模式性圖示。
[圖10]第1構圖控制中,已被偵測到之個別被攝體為3個以上時的構圖控制例的模式性圖示。
[圖11]第1構圖控制所需之處理程序例的流程圖。
[圖12]第2構圖控制中,已被偵測到之個別被攝體為1個時的構圖控制例的模式性圖示。
[圖13]第2構圖控制中,已被偵測到之個別被攝體為2個,且這些個別被攝體間之距離為一定以下之狀態下所測出(補足)時的構圖控制例的模式性圖示。
[圖14]第2構圖控制所需之處理程序例的流程圖。
[圖15]實施形態中的被攝體辨別之說明圖。
[圖16]用以實現實施形態中的被攝體辨別所需之處理程序例的流程圖。
[圖17]實施形態的攝像系統之變形例的構成例之圖示。
[圖18]實施形態的攝像系統之另一變形例的構成例之圖示。
[圖19]基於本案發明之構圖判定的適用例之圖示。
[圖20]基於本案發明之構圖判定的適用例之圖示。
[圖21]基於本案發明之構圖判定的適用例之圖示。
[圖22]基於本案發明之構圖判定的適用例之圖示。
[圖23]基於本案發明之構圖判定的適用例之圖示。
[圖24]基於本案發明之構圖判定的適用例之圖示。
[圖25]基於本案發明之構圖判定的適用例之圖示。
[圖26]基於本案發明之構圖判定的適用例之圖示。
1...數位靜態相機
2...快門鈕
3...鏡頭部

Claims (7)

  1. 一種構圖判定裝置,其特徵為,具備:被攝體偵測手段,係在基於影像資料的影像中,偵測出特定之被攝體之存在;和構圖判定手段,係隨應於已被上記被攝體偵測手段所測出之被攝體亦即測出被攝體之數目,來判定構圖;上記構圖判定手段,係隨應於上記測出被攝體之數目來變更構圖判定方法;當上記測出被攝體之數目為2以上時,針對位在左右兩端的被攝體間之距離相對於影像水平方向之長度的比率,係隨應於上記測出被攝體之數目而設定成互異之值。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構圖判定裝置,其中,上記構圖判定手段,係隨著上記測出被攝體之數目的增加而增加上記比率。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構圖判定裝置,其中,上記構圖判定手段,係隨應於上記測出被攝體之數目來變更構圖判定的演算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構圖判定裝置,其中,上記構圖判定手段,係 還具備有:機構控制手段,係將機構予以控制,以獲得被上記構圖判定手段所判定出來的構圖。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構圖判定裝置,其中,還具備有:通知控制手段,係當已經變成上記所判定出來之構圖時,向使用者進行通知。
  6. 一種構圖判定方法,其特徵為,執行:被攝體偵測程序,係在基於影像資料的影像中,偵測出特定之被攝體之存在;和構圖判定程序,係隨應於已被上記被攝體偵測程序所測出之被攝體亦即測出被攝體之數目,來判定構圖;上記構圖判定程序,係隨應於上記測出被攝體之數目來變更構圖判定方法;當上記測出被攝體之數目為2以上時,針對位在左右兩端的被攝體間之距離相對於影像水平方向之長度的比率,係隨應於上記測出被攝體之數目而設定成互異之值。
  7. 一種構圖判定程式,其特徵為,使構圖判定裝置執行:被攝體偵測程序,係在基於影像資料的影像中,偵測出特定之被攝體之存在;和構圖判定程序,係隨應於已被上記被攝體偵測程序所測出之被攝體亦即測出被攝體之數目,來判定構圖;上記構圖判定程序,係隨應於上記測出被攝體之數目來變更構圖判定方法;當上記測出被攝體之數目為2以上 時,針對位在左右兩端的被攝體間之距離相對於影像水平方向之長度的比率,係隨應於上記測出被攝體之數目而設定成互異之值。
TW097133600A 2007-10-17 2008-09-02 構圖判定裝置、構圖判定方法、程式 TWI4101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70392A JP4894712B2 (ja) 2007-10-17 2007-10-17 構図判定装置、構図判定方法、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34228A TW200934228A (en) 2009-08-01
TWI410125B true TWI410125B (zh) 2013-09-21

Family

ID=40010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33600A TWI410125B (zh) 2007-10-17 2008-09-02 構圖判定裝置、構圖判定方法、程式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164643B2 (zh)
EP (1) EP2051505A3 (zh)
JP (1) JP4894712B2 (zh)
KR (1) KR20090039595A (zh)
CN (2) CN101415076B (zh)
TW (1) TWI4101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04243B2 (ja) * 2007-10-17 2012-03-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制御方法
JP5206095B2 (ja) 2008-04-25 2013-06-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構図判定装置、構図判定方法、プログラム
KR101599871B1 (ko) * 2009-02-11 2016-03-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상 장치 및 촬상 방법
JP2010268184A (ja) * 2009-05-14 2010-11-25 Hoya Corp 撮像装置
JP5577623B2 (ja) * 2009-05-14 2014-08-27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5347802B2 (ja) * 2009-07-27 2013-11-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構図制御装置、撮像システム、構図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446546B2 (ja) * 2009-07-28 2014-03-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撮像システム
JP5434338B2 (ja) 2009-07-29 2014-03-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434339B2 (ja) * 2009-07-29 2014-03-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システム、撮像方法、プログラム
WO2011043104A1 (ja) * 2009-10-09 2011-04-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画像表示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2011082881A (ja) * 2009-10-09 2011-04-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子カメラ
JP2011139231A (ja) * 2009-12-28 2011-07-14 Sony Corp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533048B2 (ja) * 2010-03-08 2014-06-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制御方法
JP5648298B2 (ja) * 2010-03-15 2015-01-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625443B2 (ja) * 2010-03-30 2014-11-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システムおよび撮像装置
US9526156B2 (en) * 2010-05-18 2016-12-20 Disney Enterpris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atrical followspot control interface
JP5577900B2 (ja) * 2010-07-05 2014-08-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3214858A (ja) * 2012-04-02 2013-10-17 Sony Corp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3197491B (zh) 2013-03-28 2016-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快速自动聚焦的方法和图像采集装置
JP6171628B2 (ja) * 2013-06-28 2017-08-02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4883506B9 (zh) * 2015-06-26 2021-09-03 重庆智韬信息技术中心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实现的自助拍摄方法
KR102469694B1 (ko) * 2015-08-24 2022-11-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카메라를 구비하는 장치에서 사진 촬영 지원 기법
CN106331508B (zh) * 2016-10-19 2020-04-03 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拍摄构图的方法及装置
JP6875196B2 (ja) * 2017-05-26 2021-05-19 エスゼット ディージェイアイ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Sz Dji Technology Co.,Ltd モバイルプラットフォーム、飛行体、支持装置、携帯端末、撮像補助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CN113038016B (zh) * 2017-09-27 2023-05-19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无人机图像采集方法及无人机
WO2019136636A1 (zh) * 2018-01-10 2019-07-18 深圳前海达闼云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图像识别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JP7049632B2 (ja) * 2018-03-31 2022-04-07 株式会社ウォンツ 車両画像撮影システム
JP6873186B2 (ja) * 2019-05-15 2021-05-19 日本テレビ放送網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スイッチング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及び方法
CN113875225A (zh) 2019-06-04 2021-12-31 索尼集团公司 成像设备和成像控制方法
CN112154654A (zh) * 2019-08-21 2020-12-29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比赛拍摄方法、电子设备、无人机与存储介质
CN111277763A (zh) * 2020-03-06 2020-06-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拍摄提示方法
CN111756998B (zh) * 2020-06-22 2021-07-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构图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KR20220152019A (ko) * 2021-05-07 2022-11-15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이미지 센싱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JP6970945B1 (ja) * 2021-06-18 2021-11-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61295A1 (de) * 2002-12-27 2004-07-08 Bernhard Rauscher Verfahren zur Messung der Kameraposition bei einer Bildaufnahme
US20040191860A1 (en) * 2001-04-24 2004-09-30 Anie Philip 150 Kda accessory receptor for tgf-beta
EP1699013A1 (en) * 2003-12-10 2006-09-06 Sony Corporation Image judgment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JP2007036584A (ja) * 2005-07-26 2007-02-08 Canon Inc 画像出力装置及び画像出力方法
US20070147826A1 (en) * 2005-12-22 2007-06-28 Olympus Corporation Photographing system and photograph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4698B2 (ja) 1983-05-13 1994-02-2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自動追尾カメラ
JP2000098456A (ja) * 1998-09-28 2000-04-07 Minolta Co Ltd オート構図機能を有するカメラ
JP2001268425A (ja) 2000-03-16 2001-09-28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自動追尾装置
US6661450B2 (en) * 1999-12-03 2003-12-09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Automatic following device
JP2001167253A (ja) * 1999-12-10 2001-06-2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撮像画像を評価する撮像装置、方法および記録媒体
EP1382017B1 (en) * 2000-12-22 2018-08-2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mage composition evaluation
US8045007B2 (en) * 2004-12-24 2011-10-25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e capturing system and image capturing method
JP4404805B2 (ja) * 2005-05-10 2010-01-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4555197B2 (ja) * 2005-09-16 2010-09-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レイアウト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4466585B2 (ja) * 2006-02-21 2010-05-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対象物が表現された画像の数の算出
JP4894328B2 (ja) 2006-03-31 2012-03-14 東レ株式会社 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カーペット用捲縮糸
TW200828988A (en) * 2006-12-22 2008-07-01 Altek Corp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age evaluation
JP2009088710A (ja) * 2007-09-27 2009-04-23 Fujifilm Corp 撮影装置、撮影方法及び撮影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91860A1 (en) * 2001-04-24 2004-09-30 Anie Philip 150 Kda accessory receptor for tgf-beta
DE10261295A1 (de) * 2002-12-27 2004-07-08 Bernhard Rauscher Verfahren zur Messung der Kameraposition bei einer Bildaufnahme
EP1699013A1 (en) * 2003-12-10 2006-09-06 Sony Corporation Image judgment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JP2007036584A (ja) * 2005-07-26 2007-02-08 Canon Inc 画像出力装置及び画像出力方法
US20070147826A1 (en) * 2005-12-22 2007-06-28 Olympus Corporation Photographing system and photograph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90039595A (ko) 2009-04-22
CN102158650B (zh) 2015-11-25
CN101415076B (zh) 2011-04-20
JP4894712B2 (ja) 2012-03-14
US20090102942A1 (en) 2009-04-23
TW200934228A (en) 2009-08-01
EP2051505A3 (en) 2012-01-25
US8164643B2 (en) 2012-04-24
CN101415076A (zh) 2009-04-22
CN102158650A (zh) 2011-08-17
EP2051505A2 (en) 2009-04-22
JP2009100301A (ja) 2009-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10125B (zh) 構圖判定裝置、構圖判定方法、程式
TWI386056B (zh) A composition determination means, a composi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a composition determination program
US8594390B2 (en) Composition determination device, composi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JP5359645B2 (ja) 構図判定装置、撮像システム、構図判定方法、プログラム
TWI398826B (zh) 構圖判定裝置、構圖判定方法、程式
JP4640456B2 (ja)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記録方法、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440588B2 (ja) 構図判定装置、構図判定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0074399A (ja) 構図判定装置、構図判定方法、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098917B2 (ja) 構図判定装置、構図判定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1061857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