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6080B - 相機模組 - Google Patents

相機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6080B
TWI406080B TW098106446A TW98106446A TWI406080B TW I406080 B TWI406080 B TW I406080B TW 098106446 A TW098106446 A TW 098106446A TW 98106446 A TW98106446 A TW 98106446A TW I406080 B TWI406080 B TW I40608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oils
barrel
camera module
wa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064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42943A (en
Inventor
Satoru Yoshioka
Takahiro Okabe
Masashi Nishimoto
Yasutaka Takahashi
Mitsuru Ichikawa
Satoshi Ima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9429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429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60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608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相機模組
本發明係有關於例如被內嵌在攜帶用電子機器等的相機模組。
近年來,內嵌有相機模組的行動電話機,或是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等電子機器,係被提供。
相機模組,係具備:將攝像光學系予以保持的透鏡保持部、收容透鏡保持部的鏡筒部、在鏡筒內將攝像光學系支持成可沿著攝像光學系之光軸移動的簧片、將被攝像光學系所引導之被攝體像予以攝像的攝像元件、使透鏡保持部沿著光軸移動的驅動部(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108597
可是,近年來,內嵌有相機模組的電子機器係朝著小型化、薄型化、輕量化邁進,因此如何達成相機模組的小型化,是很大的課題。
本發明係有鑑於此種情事而研發,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對謀求小型化而言是有利的相機模組。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係一種相機模組,係屬於具備:後鏡筒;和前鏡筒,係被組裝在前記後鏡筒上而與前記後鏡筒一起形成收容空間;和透鏡保持部,係被收容在前記收容空間,用以保持攝像光學系;和導引機構,係用以將前記透鏡保持部支持成可沿著前記攝像光學系之光軸移動;和驅動部,係用以使前記透鏡保持部沿著前記攝像光學系之光軸移動;前記驅動部係具備:被設於前記透鏡保持部的磁石;和面對前記磁石的線圈;的相機模組,其特徵為,前記後鏡筒,係具有面對前記收容空間的底壁;前記線圈,係含有:對向於在前記收容空間內夾著前記光軸的前記後鏡筒之地點而配設的第1、第2線圈所構成;構成前記第1線圈之捲線與構成前記第2線圈之捲線是透過中繼線而被電性連接,藉此而作串聯連接;前記中繼線係具有,沿著位於前記收容空間相反側位置的前記底壁之面,而在前記第1線圈與前記第2線圈之間延展的部分。
因此,若依據本發明,則由於是將第1、第2線圈的中繼線,利用位於與收容空間相反側之位置的底壁的屬於死角的面來進行配設,因此不需要確保用來配置中繼線所需之空間,可謀求底壁的小型化,因而在相機模組的小型化上是較為有利。
接著,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圖1(A)、(B)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相機模組20所嵌入的電子機器之一例的外觀圖。
如圖1所示,電子機器10係為行動電話機,具有被鉸鏈部12連結成可搖動的第1、第2框體14、16。
在第1框體14的內面係設有液晶顯示面板1402,在第2框體16的內面係設有數字鍵或功能鍵等操作開關1602。
相機模組20係具有捕捉被攝體像的攝像光學系28。
相機模組20,係將攝像光學系28以面對著被設在第1框體14之開口1410的狀態而嵌入在第1框體14的內部,以相機模組20所拍攝到的影像係被顯示在液晶顯示面板1402。
接著,詳細說明本發明所述的相機模組20之構成。
圖2(A)、(B)係相機模組20的斜視圖,圖3、圖4係相機模組20的分解斜視圖。
圖5係前鏡筒22、透鏡保持部30、後鏡筒24的組裝說明圖。
圖34係圖2的XX線剖面圖,圖35係圖2的YY線剖面圖。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是假設被攝體像為前方,其相反側為後方來說明。
相機模組20,係如圖3、圖4所示,除了上記的攝像光學系28以外,還含有:前鏡筒22、後鏡筒24、外罩26、透鏡保持部30、前簧片32、後簧片34、攝像元件36、驅動部38(圖34、圖35)等所構成。
(前鏡筒22)
圖6係前鏡筒22從前方觀看的斜視圖,圖7係前鏡筒22從後方觀看的斜視圖,圖8係前鏡筒22的平面圖,圖9係圖8的A箭頭觀視圖,圖10係圖8的B箭頭觀視圖,圖11係前鏡筒22的後面圖,圖12係前簧片32所被嵌入之前鏡筒22的後面圖。
前鏡筒22,係被組裝在後鏡筒24而與後鏡筒24一起形成了收容空間S。
如圖6乃至11所示,前鏡筒22係呈筒狀,前鏡筒22係含有周壁40所構成,該周壁40的內面,係區隔成位於攝像光學系28(圖5)之光軸周圍的收容空間S(圖34、圖35)的側面。
周壁40,係具有彼此對向的1組第1側壁42、彼此對向的的另1組第2側壁44,並呈矩形框狀。
這些側壁42、44係具有沿著前記光軸方向之高度與正交於該高度方向的寬度,在本實施形態中,膨出壁46是沿著高度方向而被分別延展形成在2個第1側壁42的內面的寬度方向之中央。
前鏡筒22係藉由將合成樹脂材料以模具成形而被形成。
如圖7所示,2個第1側壁42面向後方之後端面係被形成為第1、第2對合面4202、4204。
又,2個第2側壁44面向後方之後端面係被形成為第3、第4對合面4402、4404。
(第1、第2線圈58、60)
驅動部38係含有第1、第2線圈58、60而被構成。
第1、第2線圈58、60,係呈現大致同一形狀的扁平板狀,其係在構成這些線圈之捲線的繞捲中心軸方向上具有較薄之厚度,並且在與該厚度正交之方向上具有沿著前記光軸方向之高度、和正交於前記高度之寬度。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第2線圈58、60係如圖19、圖20所示,具有2個平行的直線部、連接直線部兩端的2個彎曲部而呈現長圓狀,在中央形成有細長的中央開口。
構成第1線圈58之捲線與構成第2線圈60之捲線,是透過中繼線62而被電性連接,藉此而作串聯連接。
本實施形態中,第1、第2線圈58、60、中繼線62,係以單一的捲線所形成。
(後鏡筒24)
圖13係後鏡筒24從前方觀看的斜視圖,圖14係後鏡筒24從後方觀看的斜視圖,圖15係後鏡筒24的平面圖,圖16係圖15的A箭頭觀視圖,圖17係圖15的B箭頭觀視圖,圖18係後鏡筒24的後面圖。
圖19、圖20係安裝有線圈之後鏡筒24從前方觀看的斜視圖,圖21係安裝有線圈之後鏡筒24從後方觀看的斜視圖,圖22係安裝有線圈之後鏡筒24的平面圖,圖23係圖22的A箭頭觀視圖,圖24係圖22的B箭頭觀視圖,圖25係安裝有線圈之後鏡筒24的後面圖,圖26係後簧片34抵接於後鏡筒24之後部之狀態的說明圖。
如圖13乃至18所示,後鏡筒24係具有底壁48、開口50、卡合突起52、線圈安裝部54。
底壁48,係在與前記光軸正交的面上延展,被形成為將收容空間S的前記光軸方向之後端予以封閉的矩形狀,因此,底壁48的前面係面對著收容空間S。
底壁,係具有彼此對向的的2組邊4802、4804,其中1組邊4802上,分別被突出設置有用來安裝後簧片34用的插銷56。
然後,剩下的1組邊4804上設有線圈安裝部54,換言之,線圈安裝部54係被設在夾著前記光軸的底壁48的2地點。
第1、第2線圈58、60,係使它們的厚度方向之面保持平行,將高度方向之兩端及寬度方向之兩端予以對齊而被安裝在線圈安裝部54。
藉此,第1、第2線圈58、60係如圖3、圖35所示,是在收容空間S內對向於夾著光軸之後鏡筒24的地點而配設,又,對於通過前記光軸之單一假想平面保持平行而被配設。
各線圈安裝部54,係含有2個柱部5402與立起壁5404等所構成。
2個柱部5402,係以位於第1、第2線圈58、60之寬度方向的兩端位置之方式,從底壁48彼此保持間隔而被突出設置。
在2個柱部5402設有線圈抵接面5402A,係在收容空間S之外側所面對之同一面上延展的方式而被形成,被第1、第2線圈58、60的厚度方向的一方之面所抵接。
立起壁5404,係從2個柱部5402之間的底壁48突出設置,並在2個柱部5402間延展。
在立起壁5404,係面對著一方之面是抵接於線圈抵接面5402A之第1、第2線圈58、60之厚度方向的另一方之面,設有接著劑充填用壁面5404A。
接著劑充填用壁面5404A,係由越從底壁48遠離,則越從第1、第2線圈58、60之厚度方向的另一方之面逐漸遠離的傾斜面所形成。
又,如圖13所示,從2個柱部5402的線圈抵接面5402A的彼此遠離之地點起,突出設置有膨出壁5410,在該膨出壁5410形成有用來卡合於前鏡筒22之內面的導引面5412。
如圖13、圖15所示,在沿著底壁48的1組邊4802之其中一邊4802的底壁48之前面地點,形成有第1對合面4810。
又,在沿著底壁48的1組邊4802之其中另一邊4802的底壁48之前面地點,形成有第2對合面4812。
在沿著底壁48的剩餘1組邊4804之其中一邊4804的底壁48之前面地點的兩端,形成有第3對合面4814。
在沿著底壁48的剩餘1組邊4804之其中另一邊4804的底壁48之前面地點的兩端,形成有第4對合面4816。
這些後鏡筒24的第1乃至第4對合面4810、4812、4814、4816,係分別對向於圖7所示的前鏡筒22的第1乃至第4對合面4202、4204、4402、4404。
如此,藉由分別對合前鏡筒22與後鏡筒24的對合面,收容空間S就會被密閉而確保防塵性。
又,如圖14所示,底壁48係具有位於第2對合面4812相反位置的後面4818,該後面4818係配設有後述的中繼線62(圖20)。
如圖19、圖20、圖21、圖25所示,在比第2對合面4812更靠底壁48之內側的地點,且,第1、第2線圈58、60之寬度方向之同側的一端所面對之底壁48的地點,分別設有貫通該底壁48並可讓捲線插通的缺口部4820。
缺口部4820,係被形成為朝底壁48的外側呈開放狀。
中繼線,係具有:構成第1線圈58之捲線從第1線圈58遠離而從缺口部4820往後面4818拉出的第1捲線部分、構成第2線圈60之捲線從第2線圈60遠離而從缺口部4820往後面4818拉出的第2捲線部分、沿著位於收容空間S相反側位置的底壁48之後面4818,而在第1線圈58與第2線圈60之間直線狀延展的部分(連接部分)。
在後面4818係膨出形成有,可抵接於中繼線62並用來阻止中繼線62往遠離前記光軸方向活動的擋止壁4822。
(攝像元件36)
攝像元件36係用來拍攝被攝像光學系28所引導之被攝體像的元件。
如圖34、圖35所示,攝像元件36係被設在矩形板狀的基板56的前面。
在攝像元件36位於開口50內之狀態下,基板56係被接著在底壁48之後面,並且在底壁48的前面接著有用來覆蓋開口50之光學濾光片51,藉此以將攝像元件36密封,因此,攝像元件36係被設在後鏡筒52。
(外罩26)
如圖2、圖5所示,外罩26係具備有前面部2602、側面部2604。
前面部2602係呈矩形板狀,是用來覆蓋前鏡筒22之前面。
在前面部2602面對攝像光學系28的地點,形成有開口2606。
側面部2604係從前面部2602的對向之2邊被彎折形成,係用來覆蓋前鏡筒22及後鏡筒24之兩側。
在各側面部2604係設有,用來卡合至後鏡筒24之各卡合突起52用的卡合溝2608。
藉由外罩26的各卡合部2608可合至各卡合突起52,前鏡筒22就被挾持在外罩26的前面部2602與後鏡筒24的底壁48之間,藉此,前鏡筒22與後鏡筒80就被結合。
(透鏡保持部30)
圖27係被後簧片34所抵接之透鏡保持部30從前方觀看的斜視圖,圖28係被後簧片34所抵接之透鏡保持部30從後方觀看的斜視圖,圖29係被後簧片34所抵接之透鏡保持部30的平面圖,圖30係圖29的A箭頭觀視圖,圖31係圖29的B箭頭觀視圖,圖32係被後簧片34所抵接之透鏡保持部30的後面圖。
透鏡保持部30,係如圖34、圖35所示,將攝像光學系28予以保持並收容在收容空間S,攝像光學系28係含有複數透鏡群所構成。
如圖27至圖32所示,透鏡保持部30係具有筒部3002,筒部3002係具有:配置著攝像光學系28的內面、和位於前記內面相反位置的外面。
在筒部3002的外面的前後,係分別被形成有前翼緣3004、後翼緣3006。
又,如圖27所示,在筒部3002的外側在圓周方向上保持等間隔的4個地點,位於較前翼緣3004靠近前方之位置,形成有簧片抵接面3008,這些簧片抵接面3008係在正交於前記光軸的平面上延展。
如圖27、圖28所示,在筒部3002的前記外面的對向之2地點,形成有與通過前記光軸之單一假想平面平行之用來安裝磁石用的安裝面3010。
又,如圖28所示,在後翼緣3006的後面的4角,分別形成有,在正交於前記光軸之單一平面上延展的4個簧片抵接面3012。
透鏡保持部30係藉由將合成樹脂材料以模具成形而被形成。
(前簧片32、後簧片34)
圖33係後簧片34的平面圖。
前簧片32、後簧片34,係如圖34、圖35所示,被配設在收容空間S,構成了將透鏡保持部30支持成可沿著攝像光學系28之前記光軸而移動的導引機構。
前簧片32係被配設在前鏡筒22與透鏡保持部30之間,後簧片34係被配設在後鏡筒24與透鏡保持部30之間。
如圖3所示,前簧片32、後簧片34,係由薄小寬度之片體,在中央分別保留有攝像光學系28之光錄用的開口3202、3402,而被形成為環狀。
若更詳細說明,則如圖12所示,前簧片32係具有:在內側形成有開口3202的環板部3204、被連接在環板部3204之外周的2個支持片3206,是被形成為可在前記光軸方向上作彈性變形。
前簧片32,係各支持片3206的外周部分是被安裝在前鏡筒22的各膨出壁46的前部4602,開口3202中有透鏡保持部30的筒部3002的前部插通,環板部3204是抵接於透鏡保持部30的4個簧片抵接面3008(圖27)而被配設在前鏡筒22與透鏡保持部30之間。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2所示,2個支持片3206的外周部分係在前鏡筒22形成時藉由嵌埋插入成形而被安裝在膨出壁46的前部4602。
如圖33所示,後簧片34係具有:在內側形成有開口3402的環板部3404、連接至環板部3404外周的2個支持片3406。
後簧片34係如圖28所示,環板部3404係被接著在透鏡保持部30的簧片抵接面3012。
然後,後簧片34的2個支持片3406上所被形成之孔3410是被後鏡筒24的插銷56(圖34)所插通,支持片3406的孔3410的周圍部分是被前鏡筒22與後鏡筒24之間所挾持,藉此,後簧片34係被配設在後鏡筒24與透鏡保持部30之間。
又,本實施形態中,後簧片34係被2個支持片3406所支持,因此在2個支持片3406與環板部3404之間延展之彈簧部之長度的確保上,較為有利。
因此,有利於將彈簧部的撓屈量與反彈力的線性關係保持得較廣,因此,可減輕藉由驅動部38使透鏡保持部30在光軸方向上移動之際的位置控制之負擔,同時在提升透鏡保持部30之位置控制特性上,也較為有利。
(第1、第2磁石70、72)
驅動部38,係用來使透鏡保持部30沿著前記光軸移動的機構,如圖3所示,除了具有第1、第2線圈58、60還具有第1、第2磁石70、72。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3、圖35所示,第1、第2磁石70、72,係被形成為,具有沿著前記光軸方向延展之高度和寸法大於該高度且沿著正交於該高度之方向而延展之寬度的長方形板狀。
第1、第2磁石70、72,係在夾著前記光軸的透鏡保持部30之地點,對通過前記光軸之單一假想平面呈平行而配設。
具體而言,第1、第2磁石70、72,係被配設在透鏡保持部30的各安裝面3010上而被接著。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第2磁石70、72係被賦磁成N極與S極是位於沿著前記光軸之兩端,第1、第2磁石70、72,係如圖35所示,隔著用來使這些磁束效率良好地導入第1、第2線圈58、60所需之板狀磁軛73,而被接著在安裝面3010。
如圖22乃至圖24所示,第1、第2線圈58、60之捲線的端部63,係分別被繞捲在從底壁48所突出設置的軸部4850上,這些繞捲部分63A是藉由焊料而被焊接在基板56(圖5)之表面的未圖示之焊墊上而被連接。
驅動訊號係從基板56透過前記各焊墊而被供給至捲線,藉此,就會從第1、第2線圈58、60產生磁場。
因此,藉由第1、第2線圈58、60所產生的磁場,和從第1、第2磁石70、72的磁極所產生之磁場的交互作用,對第1、第2磁石70、72就會產生往前記光軸方向的力(推力),藉此,被前簧片32、後簧片34所保持之透鏡保持部30極攝像光學系28就會往前記光軸方向移動,進行被攝像光學系28成像在攝像元件36之攝像面的被攝體像之對焦動作。
(組裝方法)
接著,說明第1、第2線圈58、60、基板60對後鏡筒24的安裝。
首先,假設第1、第2線圈58、60係由單一捲線所捲繞而構成,第1、第2線圈58、60係被中繼線62所連接,從第1、第2線圈58、60分別有導出端部63。
此外,在將第1、第2線圈58、60定位於後鏡筒24之狀態下,以使得連接第1、第2線圈58、60的中繼線62產生充分鬆弛的方式,預先設定好該中繼線62的長度。
首先,使用調整夾具將第1、第2線圈58、60予以抓持,將中繼線62通過缺口部4820而往後面4818拉出,使中繼線62的中間部位於比擋止壁4822更靠近內側之位置。
接著,將第1、第2線圈58、60的厚度方向之一方之面抵接於各線圈抵接面5402A之狀態下進行定位,使第1、第2線圈58、60的第2線圈厚度方向之面彼此平行,將高度方向的兩端極寬度方向的兩端予以對齊。
一旦定位完成後,則如以下說明的方式來去除中繼線62之鬆弛。
亦即,將構成第1線圈58之捲線從第1線圈58遠離而從缺口部4820往後面4818拉出的第1捲線部分P、或者,構成第2線圈60之捲線從第2線圈60遠離而從缺口部4820往後面4818拉出的第2捲線部分P,如圖37所示,沿著線圈抵接面5402A而使用鑷子等夾具稍微扭成S字型以形成用來去除鬆弛的曲折部,藉此以去除中繼線62之鬆弛。
或著,如圖38所示,將捲線部分P沿著線圈抵接面5402A而使用鑷子等夾具稍微扭成U字型以形成用來去除鬆弛的曲折部,藉此以去除中繼線62之鬆弛。
或著,如圖39所示,將捲線部分P沿著線圈抵接面5402A而使用鑷子等夾具稍微扭成M字型以形成用來去除鬆弛的曲折部,藉此以去除中繼線62之鬆弛。
在該狀態下,以接著劑,將稍微扭曲之捲線部分亦即曲折部,接著固定在線圈抵接面5402A。
亦即,將第1、第2線圈58、60設定成定位在後鏡筒24之狀態下會在中繼線62產生鬆弛,一面將第1、第2線圈58、60抵接於線圈抵接面5402A,一面將中繼線62通過缺口部4820而往後面4818拉出,使中繼線62的中間部位於較擋止壁4822為內側之位置,此種配線作業可被簡單且確實地進行。
又,將第1、第2線圈58、60設定成定位在後鏡筒24之狀態下會在中繼線62產生鬆弛,可防止誤將中繼線62勾掛在後鏡筒24的部分,因此在謀求作業性之提升上,較為有利。
又,在使中繼線62的中間部位於較擋止壁4822更為內側之位置之狀態下,才去除中繼線62之鬆弛,藉此,可使中繼線62正確地位於後面4818的所望位置,且不會沿著後面4818鬆弛而是呈直線狀延展配置,因而較為有利。
此外,除了沿著線圈抵接面5402A而使用鑷子等夾具稍微扭曲以去除中繼線62之鬆弛以外,亦可利用形成在後鏡筒24的鬆弛去除用構造而將捲線部分P作三維性的變形,藉此來去除中繼線62之鬆弛。
亦即,如圖40所示,在後鏡筒24面對捲線部分P的地點,設置立起壁74,其係具有沿著捲線部分P延展方向而延展的抵接面7402。
在該立起壁74,設有:在與捲線部分P交叉方向上延伸的2個勾部76、和位於溝部76之間的中間壁78。
在中間壁78,設有V溝7802。
然後,將面對2個溝部76的捲線部分P地點,例如,以一字螺絲起子等之類的工具將其押入至溝部76內以形成用來去除鬆弛的2個曲折部,而且將它們的中間部,抵接於V溝7802。
藉此以將連接第1、第2線圈58、60用的中繼線62之鬆弛,予以去除。
一旦中繼線62之鬆弛已被去除,則將中繼線62的適宜地點以接著劑接著固定於抵接面7402。
或者,如圖41所示,在後鏡筒24面對捲線部分P的地點,設置立起壁74,其係具有沿著捲線部分P延展方向而延展的抵接面7402。
在該立起壁74,設置往捲線部分P交叉方向延伸的溝部80。
然後,將面對溝部80的捲線部分P的地點,以一字螺絲起子等之類的工具將其押入至溝部80內以形成用來去除鬆弛的曲折部。
接著,在形成了曲折部後,在曲折部內令工具旋轉而將曲折部的輪廓予以擴張,藉此以去除中繼線62之鬆弛。
一旦中繼線62之鬆弛已被去除,則將中繼線62的適宜地點以接著劑接著固定於抵接面7402。
若利用如此鬆弛去除用構造而將捲線部分P作三維性的變形,則可用更簡單的工具就能藉由更為容易之作業,確實地去除中繼線62之鬆弛,同時,可使中繼線62配置在所望之位置,在謀求作業性之提升上,較為有利。
在如此去除了中繼線62之鬆弛之後,在第1、第2線圈58、60與各線圈抵接面5402A之間填充接著劑然後使接著材硬化,將第1、第2線圈58、60暫時黏住。
接著,在暫時黏住的第1、第2線圈58、60的厚度方向的另一方之面與接著劑充填用壁面5404A之間填充接著劑然後使接著劑硬化,而將第1、第2線圈58、60予以接著、固定。
又,將第1、第2線圈58、60的捲線的端部63,分別從底壁48繞捲至被突出設置的軸部4850而形成繞捲部分63A。
接著,將後鏡筒24的後面與基板56的前面用接著劑加以接著,將繞捲部分63A以焊料而焊接在基板56的未圖示之焊墊。
藉此,就完成了在後鏡筒24組裝了第1、第2線圈58、60和攝像元件36和基板56而成的第3單元U3(圖5)。
接著,說明相機模組20的組裝方法。
如圖5所示,在前鏡筒22組裝了前簧片32而成的第1單元U1,在透鏡保持部30組裝了攝像光學系28、第1、第2磁石70、72、後簧片34而成的第2單元U2,如上述而構成之第3單元U3,分別各自組裝並備妥。
然後,將第2單元U2組裝至第3單元U3。詳細而言,係如圖26所示,在後簧片34的孔3410中插通過後鏡筒24的插銷56,以使第2單元U2與第3單元U3對合。
接著,將該組裝好的物品,組裝至第1單元U1。詳細而言,是在前簧片32的開口3202中插通過透鏡保持部30的筒部3002的前部,並將環板部3204抵接於透鏡保持部30的4個簧片抵接面3008,以使第1單元U1與第3單元U3對合。
最後,將外罩26罩在第1單元U1之上,將其卡合溝2608卡合至卡合突起52。詳細來說,將外罩26罩在第1單元U1之上,令外罩26的上面部2602與後鏡筒24的底壁48之間,挾持著前鏡筒22。
藉此,第1單元U1、第2單元U2、第3單元U3就被結合,完成了相機模組20。
如以上說明,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則由於是將電性連接第1、第2線圈58、60的中繼線62,利用位於收容空間S相反側之底壁48的死角亦即後面4818而加以配設,因此在底壁48的收容空間S所面對的面上不需要確保用來配置中繼線62的空間,可謀求底壁48的小型化,進而對謀求相機模組20的小型化上,較為有利。
又,在比第2對合面4812更靠近底壁48內側的地點,且第1、第2線圈58、60之寬度方向的同側之一端所面對之底壁48的地點,分別設有貫通底壁48而可讓捲線插通的缺口部4820,因此藉由將第1、第2線圈58、60的捲線分別通過缺口部4820而往後面4818拉出,中繼線62就可容易沿著後面4818而配設,在謀求作業性之提升上是較為有利。
又,由於在後面4818形成了可抵接於中繼線62並用來阻止中繼線62往遠離前記光軸方向活動的擋止壁4822,因此除了可謀求中繼線62的配線作業的效率化,還利用位於收容空間S相反側之底壁48的死角亦即後面4818來配設擋止壁4822,因此可謀求底壁48的小型化,進而對謀求相機模組20的小型化上,較為有利。
又,由於利用了位於被前鏡筒42的第2對合面4204所對合的底壁48的第2對合面4812之相反側之位置的後面4818來配設中繼線62,因此於相機模組20的組裝作業中,可確實防止前鏡筒42的第2對合面4204與中繼線62接觸等等而對中繼線62施加過度應力導致中繼線62切斷這類不良情形,在謀求作業性之效率化上,較為有利。
又,線圈安裝部54的接著劑充填用壁面5404A,係由越從底壁48遠離,則越從第1、第2線圈58、60之厚度方向的另一方之面逐漸遠離的傾斜面所形成。
因此,在接著劑充填用壁面5404A的上緣與第1、第2線圈58、60的厚度方向的另一方之面之間就會保留有空間,因此對於有效利用該空間來填充接著劑是有利的,又,可確保第1、第2線圈58、60對線圈安裝部54的接著強度,在耐振動性、耐衝撃性之提升上,較為有利。
(比較例)
接著說明比較例。
圖36係比較例的後鏡筒24的斜視圖。
比較例和上述實施形態不同的是,僅配置了第1、第2線圈58、60的中繼線62,其他構成均和實施形態相同,因此和實施形態同樣地點係在圖面中標示同一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在比較例中,為了防止在前鏡筒22的第2對合面4204(圖7)與後鏡筒24的第2對合面4812之間中繼線62被夾入而造成斷線等不良,中繼線62係被延伸配設在後鏡筒24的底壁48的前面當中的第2對合面4812之內側的地點。
此時,用來將中繼線62導引至第2對合面4812的內側箇所用的2個導引突起74,係被突出設置在底壁48的前面。
因此,於比較例中,由於是將中繼線62配設在底壁48的前面,因此用來配置中繼線62所需的空間就必須要在底壁48面對收容空間之前面的第2對合面4812的內側箇所作確保,不利於底壁48的小型化。
又,由於將導引突起74設置在較底壁48的第2對合面4812更為內側,因此必須要在底壁48的前面的第2對合面4812的內側箇所確保較大的空間,所以不利於底壁48的小型化。
又,由於在被前鏡筒42的第2對合面4204所對合的底壁48的第2對合面4812之內側的地點配設中繼線62,因此於相機模組的組裝作業中,會有前鏡筒42的第2對合面4204與中繼線62接觸等等而對中繼線62施加過度應力導致中繼線62切斷之疑慮,在謀求作業性之效率化上,較為不利。
如此,在比較例中,在相機模組的小型化,還有作業性的效率化上均為不利;相對於此,若採取上述構成,則藉由在底壁48的後面4818配設中繼線62這種如此極為簡要的構成,就可謀求相機模組的小型化、作業性的效率化,而為有利。
接著,說明後鏡筒24與透鏡保持部30與前鏡筒22的定位。
如上述,相機模組20,係具備有:後鏡筒24、前鏡筒22,係被組裝在後鏡筒24而與後鏡筒24一起形成了收容空間S;和透鏡保持部30,係被收容在收容空間S,用以保持攝像光學系28;和攝像元件36,係被後鏡筒24所支持,用來拍攝已被攝像光學系所引導之被攝體像;和導引機構,係用以將透鏡保持部30支持成可沿著攝像光學系28之光軸移動;和驅動部38,係用以使透鏡保持部30沿著攝像光學系28之光軸移動。
透鏡保持部30,係具有在光軸方向上位於攝像元件側的後部,和在光軸方向上與後部相反側的前部。
導引機構,係含有跨越透鏡保持部30之後部、後鏡筒24而設置的薄板狀彈簧材所成之後簧片34,和跨越透鏡保持部30之前部、前鏡筒22而設置的薄板狀彈簧材所成之前簧片32所構成。
然後,如圖13所示,在夾住後鏡筒24光軸的對向之2地點,設置與光軸平行而往前方突出的定位插銷56。
在本實施形態中,後鏡筒24係具有在光軸交叉方向上延展並面對收容區間S的底壁48,定位插銷56係被設在將面對收容區間S之地點予以夾住之底壁48的2地點。
如圖26所示,在後簧片34,設有讓2根定位插銷56分別插通的2個插通孔3410。
2個插通孔3410當中的一者,係被形成為與定位插銷56吻合的圓形,另一者則形成為長孔狀,在圓形的插通孔3410中被一方之定位插銷56所插通之狀態下,在長孔狀的插通孔3410中插通另一方之定位插銷56,藉此以阻止後簧片34以圓形插通孔3410為中心而旋轉,後簧片34就被定位。
如圖7、圖34所示,在前鏡筒22,設有被2根定位插銷56卡合的卡合部80。
各卡合部80係朝彼此面對的地點呈開放。
2根定位插銷56,係藉由插通過後簧片34的插通孔3410,而在後鏡筒24與透鏡保持部30的正交於光軸之面內,進行定位。
2根定位插銷56,係藉由卡合至前鏡筒22的卡合部80,以在前鏡筒22與後鏡筒24的正交於光軸之面內,進行定位。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7所示,透鏡保持部30係具有保持攝像光學系28用的筒部3002。
筒部3002的外周係設有朝向前方的簧片抵接面3008。
如圖12所示,前簧片32係具有可抵接於簧片抵接面3008的環板部3204。
前簧片32的面對收容空間S之地點予以夾住的2地點係被安裝至前鏡筒22,前簧片32的環板部3204係藉由抵接於簧片抵接面3008而配設了前簧片32。
又,如圖28所示,在透鏡保持部30的後部且筒部3002的半徑方向外側的地點,形成有朝向後方的簧片抵接面3012。
如圖33所示,後簧片34係具有可抵接於簧片抵接面3012的環板部3404。
後簧片34的環板部3404係被安裝至簧片抵接面3012。
後簧片34的面對收容空間S之地點予以夾住的2地點係被前鏡筒22與後鏡筒24所挾持,藉此就配設了後簧片34。
若依據上記構成,則由於是以2根定位插銷56來將後鏡筒24與透鏡保持部30與前鏡筒22這3個零件作定位,因此在謀求定位精度之提升上是有利的,且對小型化而言是有利的。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針對相機模組20所被嵌入的電子機器10是行動電話機時的情形加以說明,但本發明的攝像裝置係可廣泛適用於,例如PDS、筆記型個人電腦等攜帶資訊終端、或是數位靜態相機、視訊攝影機等各種電子機器。
10...電子機器
12...鉸鏈部
14...第1框體
16...第2框體
20...相機模組
22...前鏡筒
24...後鏡筒
26...外罩
28...攝像光學系
30...透鏡保持部
32...前簧片
34...後簧片
36...攝像元件
38...驅動部
40...周壁
42...第1側壁
44...第2側壁
46...膨出壁
48...底壁
50...開口
51...光學濾光片
52...卡合突起
54...線圈安裝部
56...定位插銷
58...第1線圈
60...第2線圈
62...中繼線
63...端部
70...第1磁石
72...第2磁石
73...磁軛
74...立起壁
76...溝部
78...中間壁
80...溝部
1402...液晶顯示面板
1410...開口
1602...操作開關
2602...前面部
2604...側面部
2606...開口
2608...卡合溝
3002...筒部
3004...前翼緣
3006...後翼緣
3008...簧片抵接面
3010...安裝面
3012...簧片抵接面
3202...開口
3204...環板部
3206...支持片
3402...開口
3404...環板部
3406...支持片
3410...孔
4202...第1對合面
4204...第2對合面
4402...第3對合面
4404...第4對合面
4602...前部
4802...邊
4804...邊
4810...第1對合面
4812...第2對合面
4814...第3對合面
4816...第4對合面
4818...後面
4820...缺口部
4822...擋止壁
4850...軸部
5402...柱部
5404...立起壁
5410...膨出壁
5412...導引面
7402...抵接面
7802...V溝
5402A...線圈抵接面
5404A...接著劑充填用壁面
63A...繞捲部分
S‧‧‧收容空間
U1‧‧‧第1單元
U2‧‧‧第2單元
U3‧‧‧第3單元
[圖1](A)、(B)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相機模組20所嵌入的電子機器之一例的外觀圖。
[圖2](A)、(B)係相機模組20的斜視圖。
[圖3]相機模組20的分解斜視圖。
[圖4]相機模組20的分解斜視圖。
[圖5]前鏡筒22、透鏡保持部30、後鏡筒24的組裝說明圖。
[圖6]前鏡筒22從前方觀看的斜視圖。
[圖7]前鏡筒22從後方觀看的斜視圖。
[圖8]前鏡筒22的平面圖。
[圖9]圖8的A箭頭觀視圖。
[圖10]圖8的B箭頭觀視圖。
[圖11]前鏡筒22的後面圖。
[圖12]前簧片32所被嵌入之前鏡筒22的後面圖。
[圖13]後鏡筒24從前方觀看的斜視圖。
[圖14]後鏡筒24從後方觀看的斜視圖。
[圖15]後鏡筒24的平面圖。
[圖16]圖15的A箭頭觀視圖。
[圖17]圖15的B箭頭觀視圖。
[圖18]後鏡筒24的後面圖。
[圖19]安裝有線圈之後鏡筒24從前方觀看的斜視圖。
[圖20]安裝有線圈之後鏡筒24從前方觀看的斜視圖。
[圖21]安裝有線圈之後鏡筒24從後方觀看的斜視圖。
[圖22]安裝有線圈之後鏡筒24的平面圖。
[圖23]圖22的A箭頭觀視圖。
[圖24]圖22的B箭頭觀視圖。
[圖25]安裝有線圈之後鏡筒24的後面圖。
[圖26]後簧片34抵接於後鏡筒24之後部之狀態的說明圖。
[圖27]被後簧片34所抵接之透鏡保持部30從前方觀看的斜視圖。
[圖28]被後簧片34所抵接之透鏡保持部30從後方觀看的斜視圖。
[圖29]被後簧片34所抵接之透鏡保持部30的平面圖。
[圖30]圖29的A箭頭觀視圖。
[圖31]圖29的B箭頭觀視圖。
[圖32]被後簧片34所抵接之透鏡保持部30的後面圖
[圖33]後簧片34的平面圖。
[圖34]圖2的XX線剖面圖。
[圖35]圖2的YY線剖面圖。
[圖36]比較例的後鏡筒24的斜視圖。
[圖37]用來去除中繼線62之鬆弛的曲折部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38]用來去除中繼線62之鬆弛的曲折部之另一例的說明圖。
[圖39]用來去除中繼線62之鬆弛的曲折部之又再另一例的說明圖。
[圖40]用來去除中繼線62之鬆弛的構造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41]用來去除中繼線62之鬆弛的構造之另一例的說明圖。
24...後鏡筒
48...底壁
50...開口
52...卡合突起
54...線圈安裝部
60...第2線圈
62...中繼線
4812...第2對合面
4818...後面
4820...缺口部
4822...擋止壁

Claims (8)

  1. 一種相機模組,係屬於具備:後鏡筒;和前鏡筒,係被組裝在前記後鏡筒上而與前記後鏡筒一起形成收容空間;和透鏡保持部,係被收容在前記收容空間,用以保持攝像光學系;和導引機構,係用以將前記透鏡保持部支持成可沿著前記攝像光學系之光軸移動;和驅動部,係用以使前記透鏡保持部沿著前記攝像光學系之光軸移動;前記驅動部係具備:被設於前記透鏡保持部的磁石;和面對前記磁石的線圈;該相機模組之特徵為,前記後鏡筒,係具有面對前記收容空間的底壁;前記線圈,係含有:對向於在前記收容空間內夾著前記光軸的前記後鏡筒之地點而配設的第1、第2線圈所構成;構成前記第1線圈之捲線與構成前記第2線圈之捲線是透過中繼線而被電性連接,藉此而作串聯連接;前記中繼線係具有,沿著位於前記收容空間相反側位置的前記底壁之面,而在前記第1線圈與前記第2線圈之間延展的部分。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相機模組,其中,前記前鏡筒係呈筒狀;前記底壁,係具有:在與前記光軸交叉之面上延展並被前記前鏡筒的後端所對合的對合面,和位於其相反側的後面;前記第1、第2線圈,係呈現扁平板狀,其係在構成這些線圈之捲線的繞捲中心軸方向上具有較薄之厚度,並且在與該厚度正交之方向上具有沿著前記光軸方向之高度、和正交於前記高度之寬度;前記第1、第2線圈,係使它們的厚度方向之面保持平行而配設;在比前記對合面更靠前記底壁之內側的地點,且,前記第1、第2線圈之寬度方向之同側的一端所面對之前記底壁的地點,分別設有貫通該底壁並可讓前記捲線插通的缺口部;前記中繼線,係由:構成前記第1線圈之捲線從前記第1線圈遠離而從前記缺口部往前記後面拉出的第1捲線部分、和構成前記第2線圈之捲線從前記第2線圈遠離而從前記缺口部往前記後面拉出的第2捲線部分、和於前記後面連接前記第1、第2捲線部分的連接部分所構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相機模組,其中,在前記後面係膨出形成有擋止壁,係可抵接於前記中 繼線並用來阻止前記中繼線往遠離前記光軸方向之活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相機模組,其中,前記第1、第2線圈,係呈現扁平板狀,其係在構成這些線圈之捲線的繞捲中心軸方向上具有較薄之厚度,並且在與該厚度正交之方向上具有沿著前記光軸方向之高度、和正交於前記高度之寬度;在前記底壁的彼此對向之地點,分別設有線圈安裝部;前記第1、第2線圈,係使它們的厚度方向之面保持平行而被安裝在前記線圈安裝部;前記各線圈安裝部,係具備:2個柱部,係以位於前記第1、第2線圈之寬度方向的兩端位置之方式,從前記底壁彼此保持間隔而被突出設置;線圈抵接面,係在前記收容空間之外側所面對之同一面上延展的方式而被形成在前記2個柱部,並被前記第1、第2線圈的厚度方向的一方之面所抵接;立起壁,係從前記2個柱部之間的前記底壁突出設置,並在2個柱部間延展;接著劑充填用壁面,係以面對著前記一方之面是抵接於前記線圈抵接面之前記第1、第2線圈之厚度方向的另一方之面的方式,而被設在前記立起壁。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相機模組,其 中,前記第1、第2線圈,係在其寬度方向的兩端,以前記厚度方向的一方之面是抵接於各柱部之前記線圈抵接面的方式,而藉由接著劑而被安裝,並且,藉由被填充在前記第1、第2線圈之厚度方向之另一方之面與前記接著劑充填用壁面之間的接著劑而被安裝。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相機模組,其中,前記接著材充填用壁面,係由越從前記底壁遠離,則越從前記第1、第2線圈之厚度方向的另一方之面逐漸遠離的傾斜面所形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相機模組,其中,在前記中繼線的一部分,設有用來去除該中繼線之鬆弛的曲折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相機模組,其中,前記曲折部係藉由接著劑而被固定在前記後鏡筒。
TW098106446A 2008-03-05 2009-02-27 相機模組 TWI4060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54513A JP4457320B2 (ja) 2008-03-05 2008-03-05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2943A TW200942943A (en) 2009-10-16
TWI406080B true TWI406080B (zh) 2013-08-21

Family

ID=41053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06446A TWI406080B (zh) 2008-03-05 2009-02-27 相機模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864461B2 (zh)
JP (1) JP4457320B2 (zh)
CN (1) CN101526658B (zh)
TW (1) TWI4060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0472B (zh) * 2009-12-25 2014-11-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攜帶型電子裝置
TWI484745B (zh) * 2010-12-07 2015-05-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驅動器、相機模組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KR101860156B1 (ko) * 2011-06-03 2018-05-2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US9323023B2 (en) * 2012-08-17 2016-04-26 Tdk Taiwan Corporation Lens focusing device
JP5988783B2 (ja) * 2012-09-06 2016-09-0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310237B2 (ja) * 2013-11-19 2018-04-11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313040B2 (ja) * 2013-12-27 2018-04-18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EP2916153B1 (en) 2014-03-05 2021-04-07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v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US9681053B2 (en) * 2014-07-08 2017-06-13 Apple Inc. Single piece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actuator coil assembly
KR101507477B1 (ko) * 2014-09-29 2015-03-31 (주)아이엠 카메라 모듈용 액추에이터
KR20160045385A (ko) * 2014-10-17 2016-04-2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FR3028100B1 (fr) * 2014-11-05 2016-12-30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s Systeme comprenant une embase et un module debrochable a chaud
KR102139937B1 (ko) * 2014-12-22 2020-07-31 (주)아이엠 카메라 모듈용 액추에이터
EP3040753B1 (en) 2014-12-30 2024-02-21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ving apparatus
KR102311663B1 (ko) 2015-03-18 2021-10-1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TWI533073B (zh) * 2015-04-27 2016-05-11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線路溝槽結構的鏡頭驅動裝置
KR101624241B1 (ko) * 2015-05-18 2016-05-25 (주)아이엠 카메라 모듈용 액추에이터
CN107315232B (zh) * 2016-04-26 2023-10-31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配置有透镜驱动装置的摄像头装置与电子设备
CN114326263B (zh) * 2017-03-30 2024-03-08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装置模块以及光学设备
CN113848622B (zh) * 2017-05-17 2023-08-15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机构
US11105962B2 (en) * 2018-01-25 2021-08-31 Tdk Taiwan Corp. Optical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optical system
TWI718900B (zh) 2019-09-19 2021-02-1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JP7446825B2 (ja) 2020-01-21 2024-03-11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2022073559A (ja) * 2020-11-02 2022-05-17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3341530B (zh) * 2021-06-15 2022-07-05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4624A (en) * 1981-07-14 1985-08-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struction of lens barrel operated by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TWM257461U (en) * 2004-05-25 2005-02-21 Velon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axis stepping motor having a guiding device
JP2005070212A (ja) * 2003-08-21 2005-03-17 Sony Corp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070039015A1 (en) * 2005-07-29 2007-02-15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ptical devices
TW200804961A (en) * 2006-07-05 2008-01-16 Young Optics Inc Lens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76543A (en) * 1981-04-20 1982-10-29 Sony Corp Optical type track scanner
US7440201B2 (en) * 2003-04-16 2008-10-21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portable equipment with camera
JP3952049B2 (ja) * 2004-08-12 2007-08-0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4517297B2 (ja) 2005-10-17 2010-08-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TW200730997A (en) * 2006-02-10 2007-08-16 Asia Optical Co Inc Camera module
TWI307781B (en) * 2006-07-05 2009-03-21 Ind Tech Res Inst Optical device
EP1998202B1 (en) * 2007-06-01 2013-12-18 STMicroelectronics (Grenoble) SAS Mobile lens unit with detection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4624A (en) * 1981-07-14 1985-08-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struction of lens barrel operated by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JP2005070212A (ja) * 2003-08-21 2005-03-17 Sony Corp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TWM257461U (en) * 2004-05-25 2005-02-21 Velon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axis stepping motor having a guiding device
US20070039015A1 (en) * 2005-07-29 2007-02-15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ptical devices
TW200804961A (en) * 2006-07-05 2008-01-16 Young Optics Inc Lens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225454A1 (en) 2009-09-10
TW200942943A (en) 2009-10-16
CN101526658A (zh) 2009-09-09
JP4457320B2 (ja) 2010-04-28
US7864461B2 (en) 2011-01-04
CN101526658B (zh) 2012-03-21
JP2009210863A (ja) 2009-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6080B (zh) 相機模組
JP4844829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5338025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6476981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KR20100120619A (ko) 카메라 모듈
KR20060092069A (ko) 렌즈 유닛 및 촬상 장치
JP2016126118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WO2017138041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2017049343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2008111876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16122136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2016180879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WO2018100646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6730646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5909679B2 (ja) レンズ鏡筒
JP2012042937A5 (zh)
JP2020095217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4153102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JP5082934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20095216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2012002837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20230225211A1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JP2007134772A (ja) 撮像装置
CN110703401A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电子设备及这些的制造方法
CN110703402A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电子设备及这些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