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5562B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5562B
TWI405562B TW96112546A TW96112546A TWI405562B TW I405562 B TWI405562 B TW I405562B TW 96112546 A TW96112546 A TW 96112546A TW 96112546 A TW96112546 A TW 96112546A TW I405562 B TWI405562 B TW I40556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akage preventing
side leakage
portions
layer
convex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61125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00116A (en
Inventor
Harumi Miura
Hironori Kawasaki
Hiroyuki Yokomatsu
Haruo Sakahashi
Shinsuke Nagahara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246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2292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390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4928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390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4928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800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001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55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5562B/zh

Link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衛生棉、衛生護墊、失禁墊等吸收性物品。
於先前之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中,存在設置有一對側防漏部者。此種吸收性物品中,為防止自具有吸收層及防漏層之吸收性本體的兩側部所產生之側漏,而於吸收性本體之皮膚接觸面側的兩側部設置有一對側防漏部。藉此,於吸收性物品之皮膚接觸面側之長度方向兩側部,形成抑制液體擴散之區域,視情況,有時形成立體狀之壁,從而防止液體橫向移動。
繼而,提出有一衛生棉,該衛生棉具有一對側防漏部,該側防漏部包含施加壓縮阻力及彎曲阻力之柔軟性構件及彈性構件(參照日本專利特表平11-514551號公報)。
於日本專利特表平11-514551號公報中,揭示有一衛生棉,其實質上為縱長形,包括具有吸收層及防漏層之吸收性本體,將一對側防漏部設置於上述吸收性本體之皮膚接觸面側之長度方向兩側部,一對側防漏部分別具有對該側防漏部施加壓縮阻力及彎曲阻力之柔軟性構件及彈性構件,彈性構件具有第一部位及第二部位,且視覺上彈性構件之第一部位與第二部位互不相同,第二部位具備複數個隆起之羅紋狀要素,第一部位具有至少2個實質上為平面之部位,在柔軟性構件周圍彈性構件折疊成C字狀。
又,揭示有一合身性較佳且防皺性、防滲漏性優異之衛生棉(參照日本專利特表平11-299821號公報)。
之前,本申請人於日本專利特表平11-299821號公報中,提出有一衛生棉:其實質上形成為縱長形,具有液體透過性之表面層、液體不透過性之防漏層、及介於兩層之間之液體保持性之吸收層,於吸收性物品之左右兩側緣部,以使該等兩側緣位於較吸收層側緣更靠近吸收性物品內側的位置之方式分別配設帶狀彈性薄片,藉由該彈性薄片形成左右一對之環狀中空部。
又,於日本專利特開2001-145667號公報中,揭示有一衛生棉,其具有設置於表面之液體透過性之正面薄層、背面薄層、夾持於兩薄層間之吸收層、及位於表面寬度方向兩側且沿縱方向延伸之側防漏部;側防漏部,具有自表面上升之側壁部、及自側壁部上端向寬度方向的外側延伸之皮膚接觸部,於側壁部之高度方向中間部分,沿縱方向設置有折疊引導部,在將皮膚接觸部擠壓至接觸表面時,將側壁部折疊,以使折疊引導部朝向寬度方向外側。側防漏部係將熱壓成波形之不織布折疊成2折而形成,從而實現其立體形狀之穩定化。
本發明之第一發明之吸收性物品實質上為縱長形,其包括具有吸收層及防漏層之吸收性本體,將一對側防漏部設置於上述吸收性本體之皮膚接觸面側之長度方向兩側部,一對上述側防漏部分別由具有凹凸的蓬鬆的不織布所構成,上述不織布係以使上述具有凹凸之面彼此相對向之方式重疊成2層,相對向的該面彼此係一方之面上之凸部與另一方之面上之凸部相接。
本發明之第二發明之吸收性物品實質上為縱長形,其包括具有吸收層及防漏層之吸收性本體,將一對側防漏部設置於上述吸收性本體之皮膚接觸面側之長度方向兩側部,一對上述側防漏部分別係利用具有多個壓花部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且以使上述吸收性本體之寬度方向之內側具有翻折端部之方式,將該側防漏部形成薄層向上述吸收性本體之上述寬度方向的外側翻折而形成,於上述翻折端部之前端不形成上述壓花部,上述側防漏部形成薄層係將2片以上之不織布疊層,且藉由多個壓花部相互接合而形成一體化,且因形成有上述壓花部,故非壓花部朝向外側隆起。
本發明之第三發明之吸收性物品實質上為縱長形,其包括具有吸收層及防漏層之吸收性本體,;將一對側防漏部設置於上述吸收性本體之皮膚接觸面側之長度方向兩側部,一對上述側防漏部分別係藉由具有多個壓花部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以使上述吸收性本體之寬度方向之內側具有翻折端部之方式,將該側防漏部形成薄層向上述吸收性本體之上述寬度方向之外側翻折而形成;上述壓花部分別向被翻折的上述側防漏部形成薄層的相對向之內面側突出,上述壓花部各自的前端形成平面狀,該平面狀部分被薄膜化。
日本專利特表平11-514551號公報中所揭示之衛生棉側防漏部之與衛生棉穿戴者的皮膚相接觸之彈性構件係由薄膜所形成,穿戴感較差。又,其羅紋狀要素為中空,彈性構件自身不具有立體形狀之穩定性,故而必須以柔軟性構件作為支持材料。
又,日本專利特表平11-299821號公報中所揭示之衛生棉,具有由彈性薄片所構成之中空環作為側防漏部,但由於該側防漏部為中空,故期待對其立體形狀之穩定性進行進一步改善。
因此,本發明之第一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構造簡單且立體形狀穩定性及穿戴感優異的側防漏部之吸收性物品。
又,本發明之第二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穿戴感及立體形狀穩定性優異的側防漏部之吸收性物品。
又,於日本專利特開2001-145667號公報中所記戴之衛生棉之側防漏部中,波形之頂部及底部係藉由熱壓強力壓縮不織布纖維而形成。因此可認為,在穿戴衛生棉時,因較硬的頂部與穿戴者皮膚接觸,故側防漏部之穿戴感並不好。
因此,本發明之第三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構造簡單且穿戴感及立體形狀穩定性優異的側防漏部之吸收性物品。
本發明之第一發明係一種吸收性物品,實質上為縱長形,其包括具有吸收層及防漏層之吸收性本體;將一對側防漏部設置於上述吸收性本體之皮膚接觸面側之長度方向兩側部,一對上述側防漏部,分別由具有凹凸的蓬鬆的不織布所形成,上述不織布係以使上述具有凹凸之面彼此相對向之方式而重疊成2層,相對向之該面彼此係一方之面的凸部與另一方之面的凸部相接。
本發明之第二發明係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實質上為縱長形,其包括具有吸收層及防漏層之吸收性本體;將一對側防漏部設置於上述吸收性本體之皮膚接觸面側之長度方向兩側部,一對上述側防漏部分別係藉由具有多個壓花部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以使上述吸收性本體之寬度方向之內側具有翻折端部之方式,將該側防漏部形成薄層向上述吸收性本體之上述寬度方向外側翻折而形成;於上述翻折端部之前端,不形成上述壓花部;上述側防漏部形成薄層係將2片以上不織布加以疊層,再藉由多個壓花部相互接合而形成一體化;因形成上述壓花部,故非壓花部向外側隆起。
本發明之第三發明係一種吸收性物品實質上為縱長形,其包括具有吸收層及防漏層之吸收性本體;將一對側防漏部設置於上述吸收性本體之皮膚接觸面側之長度方向兩側部;一對上述側防漏部分別係藉由具有多個壓花部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以使上述吸收性本體寬度方向之內側具有翻折端部之方式,將該側防漏部形成薄層向上述吸收性本體的上述寬度方向外側翻折,而形成;上述壓花部分別向經翻折的上述側防漏部形成薄層的相對向之內面側突出,上述壓花部各自之前端形成為平面狀,且使該平面狀部分薄膜化。
根據本發明之第一發明之具有側防漏部之吸收性物品,其側防漏部之構造簡單,且立體形狀的穩定性及穿戴感優異。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發明之具有側防漏部之吸收性物品,其側防漏部之穿戴感優異。又,藉由以使側防漏部形成薄層之相對向的內面上的非壓花部彼此相接之方式將該側防漏部形成薄層翻折,而提昇側防漏部之立體形狀穩定性及穿戴感。
根據本發明之第三發明之具有側防漏部之吸收性物品,其側防漏部之構造簡單,且穿戴感優異。又,藉由以使側防漏部形成薄層之相對向的內面上的壓花部彼此相接之方式,將該側防漏部形成薄層翻折,而提昇側防漏部之立體形狀穩定性及穿戴感。
以下,參照圖1~圖4,就本發明之第一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較佳第一實施形態加以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吸收性物品1為衛生棉,如圖1及圖2所示,且實質上為縱長形,其包括具有液體保持性吸收層11及液體不透過性防漏層12之吸收性本體10。衛生棉1中之吸收層11係由液體透過性正面薄層2及液體保持性吸收體4所構成,且防漏層12係由具透氣性且具液體不透過性之背面薄層3所構成。
又,與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中,將其一對側防漏部5、5設置於吸收性本體10之皮膚接觸面側之長度方向兩側部,且覆蓋該兩側部。一對側防漏部5、5分別係由具有凹凸之蓬鬆的不織布50所形成;以使具有凹凸之面50a、50a'彼此相對向之方式將不織布50重疊成2層,相對向之該面50a、50a'彼此係一方之面上之凸部53與另一方之面上之凸部53'相接。
進而,就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加以詳細說明。正面薄層2及背面薄層3分別為縱長形,其長度方向與衛生棉1之長度方向一致。吸收體4為縱長形,其長度方向與衛生棉1之長度方向一致,且夾持固定於正面薄層2與背面薄層3之間。所形成之正面薄層2之寬度與吸收體4之寬度大致相同,窄於背面薄層3之寬度。正面薄層2覆蓋吸收體4之皮膚接觸面側之面的整個區域。正面薄層2及背面薄層3分別自吸收體4之長度方向兩端延伸出;該伸出部分係藉由熱封、使用接著劑進行接著等公知的接合方法而互相接合。
又,如圖2所示,衛生棉1具有一對自吸收性本體10長度方向之兩側緣延伸出之側翼部6、6,一對該側翼部6、6分別係由自側防漏部5延伸出之不織布50而形成。
繼而就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之一對側防漏部5、5加以說明,如圖13所示,一對側防漏部5、5分別形成為縱長形,其長度方向與衛生棉1一致。又,一對側防漏部5、5,分別係以跨越衛生棉長度方向的兩端部之方式而配置。
如圖2所示,於衛生棉寬度方向內側,將形成一對側防漏部5、5的各個之不織布50向吸收層11側翻折,其翻折端部形成側防漏部5之內側緣部51。又,經翻折之不織布50之前端部,於密封部9(第2密封部)處與正面薄層2相接合。側防漏部5,於背面薄層3之寬度方向端部附近,藉由密封部8(第1密封部)與背面薄層3相接合。密封部8及密封部9係藉由熱封、使用接著劑進行接著等公知的接合方法而形成。
經翻折之非皮膚接觸面側之不織布50中之內側緣部51與密封部9之間的部分,並不與正面薄層2相接合,而是形成立體障壁,進而形成下述槽7,藉此吸收層11於槽7周圍下沉,使得立體度增加,自衛生棉寬度方向內側,於正面薄層2上流動之液體,於側防漏部5處停止其進一步之移動。 又,於衛生棉長度方向兩端部,經翻折之非皮膚接觸面側之不織布50之內側緣部51與密封部9之間的部分,橫貫大致整個面或者於內側緣部51附近與正面薄層2相接合(未圖示)。
如上所述,如圖2所示,一對側防漏部5、5,分別於吸收性本體10之長度方向兩側緣附近區域的密封部8處,與背面薄層3相接合。密封部8之形狀係具有於長度方向之中央部向衛生棉寬度方向內側逐漸變細之形狀,以使得在相連設置之側翼部6沿短褲股下部的緣部彎折時,易於適合該短褲股下部的緣部。
一對側防漏部5、5各自之寬度,就獲得良好的防漏性及穿戴感方面而言,較好的是具有如下之尺寸。於衛生棉長度方向設置有一對側翼部6、6的部分,於其側翼部6的長度方向中心線上,於衛生棉寬度方向沿側防漏部5的表面所測定之密封部8與內側緣部51側的端緣之間之長度,較好的是10~30 mm,特別好的是15~25 mm。
形成側防漏部5之不織布50係蓬鬆的不織布受到自其兩面受到壓花加工而形成者,如圖2及圖3所示,該不織布50之兩面上具有凸部53。
於不織布50中,經壓花加工所形成之接合部52係以所謂千鳥狀圖案而加以配置;各接合部52,俯視分別為圓形且係不連續地形成。接合部52被壓密化,因而與不織布50中的其他部位相比,厚度較小且密度較大,形成凹部。
如圖3所示,位於接合部52之間的部分(詳細而言,四角部具有接合部52之大致矩形狀部分)形成為凸狀(圓頂狀),藉此,於不織布50之兩面上形成多個凸部53。以構成不織布50的纖維將各凸部53的內部填滿,凸部53為填充有纖維材料之狀態。於不織布50之兩面上,分散配置有各自獨立之凸部53。
不織布50之基重,就提高側防漏部5之立體性從而提昇防漏性、並且獲得側防漏部5之良好穿戴感方面而言,較好的是20~100 g/m2 ,特別好的是25~50 g/m2
基重之測定,例如可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將不織布50裁剪成10 mm×10 mm以上、較好的是30 mm×30 mm以上之大小,自一個衛生棉中取出總面積為250 mm2 以上之測定片,使用最小刻度為1 mg的電子天平測定該測定片之重量且換算成基重,藉此求出基重。為提昇基重之測定精度,較好的是,自複數個衛生棉中取出測定片,求出5個以上計測值之平均值。
不織布50中之凸部53之高度T(參照圖4),就與上述相同之觀點而言,較好的是0.3~5 mm,特別好的是0.5~3 mm。又,將接合部52作為分界,內面側凸部53之高度T與外面側凸部53之高度T1 ,就易於獲得緩衝感及表面光滑的觸感之方面而言,較好的是T高於T1 或相等。
此處,凸部53之高度T,例如可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首先,自不織布50中切割出縱橫長度為10 mm×10 mm以上之大小之試片。繼而,沿通過接合部52及凸部53之線製作剖面。藉由顯微鏡(Keyence(股)製,VH-8000)獲得該剖面之放大照片。結合放大照片的比例尺,測定自凸部53的頂部至底部(相鄰接合部52之上表面)之高度T(參照圖4)。高度T係對向衛生棉寬度方向的內側延伸出的皮膚接觸面側的不織布50之內面50a側加以計測而獲得。經翻折之非皮膚接觸面側之不織布,有時會與正面薄層相接合,將其用於高度計測並不好。再者,較好的是,於進行剖面測定前,事先使用KES計測系統之KES-G5 HANDY-TYPE COMPRESSION TESTER(Kato tech(股)),計測厚度T0 (0.5 g/cm2 負重下之厚度),確認厚度TZ (參照圖4)為厚度T0 之90~110%,於小於90%或140%以上之情形時,變更測定部位,於為110~130%之情形時,將樣品夾入2片平板內進行厚度調整後,再由放大照片計測出高度T。
又,於不織布50中,距離最近的接合部52之間之長度(接合部中心間距離),就使不織布50易於彎曲或彎折、並且形成多個凸部53而言,較好的是1~10 mm,特別好的是2~7 mm。
如圖3所示,上述不織布50中,形成多個凸部53與接合部52交替排列之列。不織布50係蓬鬆之不織布,但因設置形成作為凹部之接合部52,故變得易於彎曲或彎折。尤其是,不織布50可容易地沿多個接合部52相互離開而排列的上述列而彎折。詳細而言,作為凹部之接合部52自身,因存在由於厚密化而較周圍堅硬之傾向,故沿不引起因接合部52周圍厚度而造成彎折困難之程度之厚度部分、即凹部周邊而彎折。
一對側防漏部5、5,分別以使不織布50中的凸部53與接合部52交替排列之列沿衛生棉長度方向之方式,與吸收性本體10相接合。又,於側防漏部5中,除衛生棉長度方向以外,亦沿衛生棉寬度方向以及與衛生棉寬度方向或長度方向傾斜方向,形成複數個凸部53與接合部52交替排列之列。
側防漏部5之內側緣部51係將不織布50沿凸部53與接合部52交替排列之列翻折而形成,因此既使不織布50較為蓬鬆,其翻折亦容易進行,且難以產生由於該翻折所造成之折痕。
又,在穿戴衛生棉1使衛生棉1沿穿戴者的皮膚彎曲之時,根據同樣理由,不織布50中難以產生折痕。因此,側防漏部5中,難以產生沿衛生棉寬度方向延伸之折痕,故該方向上之防液體滲漏性優異。
於將側防漏部5之不織布50折疊成2折的部分中,如圖2及圖4所示,相對向之面50a、50a'彼此係一方之面50a上之凸部53與另一方之面50a'上之凸部53'相接。
此處,所謂接觸係指凸部53與凸部53'伴隨至少凸部53或凸部53'中的任意一者產生變形而相互接觸,且於俯視觀察之情形時,凸部之剖面相重疊之狀態。凸部53、53'係處於填充纖維材料之狀態,對變形具有彈性。因此,側防漏部5之立體形狀係藉由凸部53、53'之間伴隨變形之接觸狀態而構成,對於來自外部壓力之側防漏部5的變形,具有因彈性而產生的恢復力且具有穩定性。
又,所謂凸部之剖面係指於不織布50厚度方向上,將凸部最高部分與凹部最低部分劃分成2部分之位置處,利用假想面P將凸部切斷時之該切割面(參照圖4)。
凸部53剖面之重疊之比例,就使側防漏部5的立體形狀穩定而言,較好的是10~90%,特別好的是20~80%。此處,凸部剖面之重疊比例係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一個凸部之剖面與另一個凸部之剖面相重疊之比例。即,若一個凸部之剖面與另一個凸部之剖面完全重疊,則凸部剖面之重疊比例為100%。於凸部剖面面積不同的凸部相接觸之情形時,將該剖面面積較大之凸部剖面,作為一個凸部之剖面。
此處,將凸部定義如下。
以與上述高度T相同之步驟及計測方法,求出藉由壓花加工而形成的凹部與鄰接該凹部的凹部之間的隆起最高部分之高度H1 。此時,於不通過隆起最高之凸部53頂部而對凹部之間進行多次計測之情形時,將計測結果之隆起最低之結果作為高度H1 。將較該高度H1 突出之部位作為凸部。
繼而,以如下之方式計測凸部剖面的面積。凸部53之剖面面積係假定於高度H1 將凸部53切斷之情形時之面積。
首先,使用前述顯微鏡,以20~100倍之任意倍率(選擇可拍攝5~10個頂部之倍率)分別拍攝相對向之不織布50之內面50a、50a'彼此之平面照片,且保存圖像(若有需要則印刷圖像)。繼而,於平面照片上,標記出自各凸部頂部直至與該凸部相鄰的凹部之線(以下稱為頂部-凹部線)。
繼而,著眼於某個凸部53,計測剖面。剖面之計測,必須是對與上述凸部相鄰的所有凹部進行。與上述凸部相鄰的凹部之數量,較好的是3個以上。各計測係使用如求出上述高度H1 之切割面,於該切割面上標記表示高度H1 之線(H1 線),求出相當於H1 線上的頂部位置至凸部的輪廓之長度,根據將該等長度的平均值反映於平面照片上之結果,將凸部之輪廓表示為圓形或楕圓形,且將該圓形或楕圓形作為凸部剖面之面積。
對平面照片中的所有凸部進行相同之操作。
凸部剖面之重疊係在重現於內側緣部51處進行翻折的狀態下計測向衛生棉寬度方向內側延伸出之皮膚接觸面側之不織布50的內面50a之平面照片以及標記於此之凸部剖面面積、及經翻折之非皮膚接觸面側之不織布50的內面50a'之平面照片以及標記於此之凸部剖面面積。為重現重疊狀態,可使用以下方法等:於其中一張平面照片上,將透明或半透明的另一張凸部剖面面積反映於薄膜上而形成者、以軟體的層構造使凸部剖面面積重合,且以圖像分析軟體(例如NEXUS製NEW QUBE ver.4.22)計測重疊部面積。根據所獲得重疊部面積及平面照片之凸部剖面面積(剖面之面積較大者),計測出凸部53剖面重疊之比例。
再者,於側防漏部5之不織布50折疊成2折之部分中,亦可並非相對向之各面彼此上之所有凸部均相互接觸。其原因在於:於內側緣部51與接合部9之間,藉由內側緣部51附近之凸部重疊,面50a與面50a'易相互分離,形成凸部之間不接觸之狀態。於如此脫離狀態之情形時,使得緩衝感提高,故而更好。
就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加以進一步說明:一對側翼部6、6,其中於衛生棉長度方向上的同側側防漏部5與一片不織布50形成一體,該一對側翼部6、6自側防漏部5長度方向的外側緣部中央區域向外側延伸。
以密封部8為分界將一片不織布50分成側防漏部5與側翼部6。一對側翼部6、6分別係由具有凹凸之不織布50構成,易於沿短褲股下部之緣部產生彎折。
又,於構成一對側翼部6、6中之各個不織布50之單面上設置有黏著層(未圖示),用以將沿短褲股下部之緣部彎折之側翼部6固定於該短褲之外表面上。
如圖1所示,於衛生棉1中之吸收性本體10之皮膚接觸面側設置有槽7。槽7係由沿長度方向延伸之一對壓花槽、以及該壓花槽長度方向兩端部的沿寬度方向延伸之圓弧狀雙重壓花槽所形成。又,沿長度方向延伸之一對上述壓花槽,分別具有向內側變細之形狀。藉由槽7將正面薄層2與吸收體4相互接合。
如圖2所示,側防漏部5之內側緣部51係緊靠槽7之外側。
其次,就形成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之材料加以說明。作為形成側防漏部5之不織布,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中先前使用之各種不織布,較好的是使用斥水性不織布。例如可列舉:紡黏不織布、將紡黏不織布(S)與熔噴不織布(M)複合化之薄片(例如SM、SMS、及SMMS等)、藉由梳棉法或氣流成網法形成網狀物之熱輥不織布、熱風不織布等斥水性(疏水性)不織布。就藉由增加蓬鬆度而提昇緩衝感之觀點而言,亦較好的是,如紡黏不織布或將SMS薄層與熱風不織布複合薄層化而形成者般,將多片不織布重合而使用,於此情形時,於成為表面側之部分使用斥水性不織布即可。
又,作為正面薄層2、背面薄層3或吸收體4之形成材料,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中先前所使用的各種材料。
根據上述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具有凹凸之蓬鬆的不織布50,以使該具有凹凸之面彼此相對向之方式折疊成2折,形成側防漏部5,該側防漏部5構造簡單,製造容易,且立體形狀穩定性及穿戴感優異。又,側防漏部5係於其凸部53處與穿戴者皮膚接觸,故而皮膚觸感良好。
又,側防漏部5及側翼部6係由一片不織布50而形成,因而其製造變得容易。
其次,參照圖5,就本發明(第一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之衛生棉加以說明。對第二實施形態之未加以特別說明之方面,可適當參照上述實施形態之詳細說明。又,圖5中,對與圖1~圖4相同之構件標註相同之符號。
於本發明之較佳第二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中,一對側防漏部5、5分別於衛生棉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之各方向上具有伸縮性。一對側防漏部5、5分別於沿長度方向伸長狀態下,與吸收性本體10之皮膚接觸面側之長度方向兩側部相接合。
自然狀態下之衛生棉1,藉由一對側防漏部5、5的收縮力,於衛生棉長度方向上,向該衛生棉1之皮膚接觸面側彎曲。自然狀態係指除重力以外的外力實質上不對衛生棉1產生作用之狀態。
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中,將側防漏部5與側翼部6一體形成之不織布50,具有伸縮性。此處,本說明書中所謂伸縮性係指以可用手拉伸程度的拉力使其伸長,若該拉力消失則收縮恢復至原來狀態之性質;較好的是,具有當施加用手輕輕拉伸程度的拉力時,由於該拉力消失而恢復至大致原來狀態之程度之彈性。
由不織布50所構成之側防漏部5,可於包含衛生棉1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兩方向之不織布50面內的360°所有方向上進行彈性伸縮。
本實施形態之其他構成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
其次,就本實施形態之不織布50加以進一步說明。
如圖5(a)及圖5(b)所示,於不織布50中,疊層有配置於其中一面上的第1層54及配置於另一面上的第2層55、及位於該兩層之間的第3層56,且於具特定圖案之接合部52處局部接合。不織布50中之接合部52係以所謂千鳥狀圖案加以配置;各接合部52,俯視分別為圓形、且不連續地形成。接合部52經壓密化,與不織布50其他部位相比,其厚度較小且密度較大,形成為凹部。
第1層54,其除接合部52以外的部分形成為凸狀。即,於俯視不織布50之情形時,位於第1層54之接合部52之間的部分(詳細而言,四角部具有接合部52之大致矩形狀部分)形成凸狀(圓頂狀),藉此,形成多個凸部53a。各凸部53a之內部充滿構成第1層54之纖維,又,並未將接合部之間之第1層54與第3層56之介面接合,但於整個區域處於接著狀態。
第2層55中,除以向第1層54之凸部53a的相反側形成其多個凸部53b,以外,其餘成為與第1層54相同之構成。
其次,分別就構成形成不織布50之第1層54、第2層55及第3層56的纖維加以詳細說明,首先,作為構成第1層54及第2層55之纖維,可較好地使用由熱可塑性聚合物材料所構成之纖維。至於熱可塑性聚合物材料,可列舉: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烴、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聚醯胺等。又,亦可使用由該等熱可塑性聚合物材料的組合所構成之芯鞘型複合纖維或並列型複合纖維。
又,作為構成第1層54及第2層55之纖維,使用實質上不具有熱收縮性、或者於下述構成第3層56之纖維的熱收縮溫度以下產生熱收縮之纖維。
作為構成第3層56之纖維,主要是較好地使用由熱可塑性聚合物材料所構成之熱收縮性纖維。又,該纖維,可使用顯示彈性體特性之纖維。至於如此纖維之例,可列舉潛在捲縮性纖維。潛在捲縮性纖維係具有下述性質之纖維:在被加熱前,可以與先前不織布用纖維同樣之方式進行操作,且藉由於特定溫度下的加熱而表現出螺旋狀捲縮繼而收縮。可藉由使用潛在捲縮性纖維,而同時表現熱收縮性與彈性體性特性。
潛在捲縮性纖維係由以例如收縮率不同的2種熱可塑性聚合物材料為成分之偏心芯鞘型複合纖維或並列型複合纖維所構成。至於其例,可列舉日本專利特開平9-296325號公報及專利2759331號說明書中所記載者。
構成不織布50之各纖維層之上述纖維之纖度,就製造纖維之容易性、及使其表現出作為吸收性物品構成構件之良好觸感而言,較好的是1.0~10 dtex,特別好的是1.8~4.0 dtex。
至於構成第1層54之纖維之集合體之形態,例如可列舉:藉由梳棉法而形成之網狀物、藉由氣流成網法而形成之網狀物、將具有自我熔接性的纖維(黏合纖維)與非熔接性纖維(熔點較高之纖維)混合解纖後進行不織布化之熔接點較低之不織布、將不織布與上述網狀物重合之集合體等。於第1層54為藉由梳棉法而形成的網狀物形態之情形時,於不織布上形成有蓬鬆且以構成該網狀物之纖維充滿之凸部,又,該纖維係以沿凸部而配向。尤其是,若第1層54係使用藉由梳棉法而形成的網狀物而構成,則第1層54成為極疏鬆之構造,可使高黏度液體透過或保持該高黏度液體。又,於厚度方向對該第1層54進行壓縮時之壓縮變形性亦變大。作為高黏度液體,可列舉:軟便或經血、對人用之清潔劑或保濕劑、或者對物用之清潔劑。
所謂藉由梳棉法或氣流成網法形成之網狀物係指進行不織布化之前狀態之纖維集合體。即係指處於未實施於製造不織布時所使用之網狀物化步驟後所施加之處理、例如熱風法或熱輥(壓花)法之加熱熔接處理之狀態之纖維之間處於極鬆散交織狀態之纖維集合體。於將藉由梳棉法而形成的網狀物用於第1層54之情形時,與使第1層54與其他纖維層相接合之同時或者於接合後,利用熱熔接或溶劑使第1層54中的纖維相互接著或者機械性交織。
關於第1層54之上述說明,亦適用於第2層55。
至於構成第3層56之纖維之集合體之形態,可列舉:(1)包含潛在捲縮性纖維且藉由梳棉法而形成之網狀物,或者作為(2)具有熱收縮性之不織布之,藉由熱熔接法而形成之不織布、藉由水流交織法而形成之不織布、藉由針軋法而形成之不織布、藉由溶劑接著法而形成之不織布、藉由紡黏法而形成之不織布、藉由熔噴法而形成之不織布。此處,所謂具有熱收縮性之不織布係指具有藉由特定溫度下之加熱而收縮之性質的不織布。進而,可列舉(3)具有熱收縮性之網狀物。
根據上述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一對側防漏部5、5分別具有伸縮性,因此當穿戴衛生棉1使衛生棉1沿穿戴者皮膚彎曲時,側防漏部5中亦更難以產生折痕。
又,於側防漏部5之不織布50折疊成2折之部分,相對向之面彼此係一方之面50a上之凸部53與另一方之面50a'上之凸部53'相接觸,但凸部53、53'之緩衝性得以提昇,側防漏部5之立體形狀穩定性及穿戴感得以進一步提高。
又,可起到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
本發明(第一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之範圍內可作適當變更。
例如,於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衛生棉中,側防漏部,亦可藉由以使具有凹凸的面彼此相對向之方式將2片具有凹凸之蓬鬆的不織布重疊而形成。
又,於各實施形態中,形成側防漏部5之不織布50上,分散配置有各自獨立之凸部53,但不織布亦可係於蓬鬆的不織布上分散配置凹部者。即,不織布之凸部亦可大致連續,且外觀上該凸部區域平坦。又,不織布之凸部53,可位於折疊成至少2折之內側面上,亦可位於外側面上。又,各實施形態中,接合部52之自俯視形狀為圓形,但除圓形以外,亦可為楕圓形、三角形、矩形或該等之組合等。又,亦可使接合部52形成為連續形狀,例如直線或曲線等線狀、網格狀等。又,一對側防漏部5、5,較好的是跨越吸收性本體10之總長,但至少跨越與穿戴者之排泄部相對向部之部分即可。
進而,本發明(第一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衛生棉1中,如圖6所示,分別形成一對側防漏部5、5之不織布50,可自衛生棉寬度方向外側向內側延伸,於該內側,向皮膚接觸面側翻折,於該翻折端部形成側防漏部之內側緣部51後,向衛生棉寬度方向外側延伸,於衛生棉寬度方向端部,向吸收層11側翻折。又,衛生棉1,如圖7所示,其一對側翼部6、6中各自可由與側防漏部5不同的構件所形成,側防漏部5,可於密封部8處被重合而固定於背面薄層3上。又,衛生棉1亦可不具有一對側翼部。
本發明(第一發明)之吸收性物品,可為衛生棉,亦可為衛生護墊、失禁墊等。
上述一實施形態之省略說明部分以及僅一實施形態所具有之部分,均可適當相互利用。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基於較佳實施形態來說明本發明之第二發明之吸收性物品。
如圖8及圖9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吸收性物品1為衛生棉,包括具有液體保持性的吸收層11及液體不透過性的防漏層12、且實質上為縱長形之吸收性本體10;藉由一對側防漏部5、5包覆吸收性本體10之皮膚接觸面側之長度方向兩側部。衛生棉1中之吸收層11係由液體透過性的正面薄層2及液體保持性的吸收體4所構成,防漏層12係由具有透氣性及液體不透過性之背面薄層3所構成。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中,一對側防漏部5、5,分別係利用具有多個壓花部52、52…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以使吸收性本體10寬度方向之內側具有翻折端部51之方式,將該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向吸收性本體10寬度方向之外側翻折,而形成;於翻折端部51之前端,並未形成壓花部52。
就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以下,亦簡稱為衛生棉)加以進一步詳細敍述。衛生棉1為縱長形,其長度方向與吸收性本體10之長度方向(以下,亦稱為本體長度方向)一致。正面薄層2及背面薄層3分別為縱長形,其長度方向與本體長度方向一致。吸收體4為縱長形,其長度方向與本體長度方向一致,且被夾持固定於正面薄層2與背面薄層3之間。正面薄層2之寬度與吸收體4之寬度大致相同,且窄於背面薄層3之寬度。正面薄層2,覆蓋吸收體4之皮膚接觸面側之面之整個區域。正面薄層2與背面薄層3分別自吸收體4之長度方向兩端延伸出,於該延伸部分中,藉由熱封、使用接著劑進行接著等公知的接合方法而接合。
就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中之一對側防漏部5、5加以進一步說明,如圖8所示,一對側防漏部5、5分別形成為縱長形,其長度方向與本體長度方向一致。一對側防漏部5、5,分別係以跨越本體長度方向兩端部間之方式加以配置。
如圖9所示,一對側防漏部5、5,分別於吸收性本體10之側緣部,藉由第1密封部8與背面薄層3接合。一對側防漏部5、5各自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自吸收性本體10之側緣部向吸收性本體之寬度方向(以下,亦簡稱為本體寬度方向)內側延伸,以可形成作為翻折端部51的內側緣部之方式,向吸收層11且向本體寬度方向外側翻折後,向本體寬度方向外側延伸。經翻折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前端部,於沿本體長度方向延伸之第2密封部9處,與正面薄層2接合。第2密封部9係跨越本體長度方向之兩端部之間而形成。第1密封部8及第2密封部9,均可藉由熱封、使用接著劑進行接著等公知的接合方法而形成。
於側防漏部5中,較第2密封部9更靠近本體寬度方向內側之部分,較好的是不與正面薄層2接合。又,於本體長度方向之兩端部中,經翻折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中內側緣部51與第2密封部9之間的部分,較好的是,橫跨大致整個面或在內側緣部51附近與正面薄層2接合(未圖示)。
其次,就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加以進一步說明。
如圖9及圖10(a)所示,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係將5片不織布疊層,自其兩側藉由具有特定圖案的多個壓花部52、52…而接合而形成一體化;藉由形成壓花部52、52…,非壓花部朝向外側隆起,形成多個凸部53、53…。
側防漏部5之外表面係由其中之一的最外層不織布54a所形成;側防漏部5之內面係由另一最外層不織布54b所形成。
較好的是,位於兩最外層不織布54a、54b之間的內層之3層不織布55a、55b、55c之中,至少一層於吸收性本體之寬度方向(以下,亦簡稱為本體寬度方向)上具有伸縮性。於本實施形態中,位於經疊層之不織布中央之內層不織布55b具有伸縮性。
於本實施態樣中,兩最外層之不織布54a、54b以及與該兩不織布54a、54b相鄰之內層不織布55a、55c,分別由於內層不織布55b的收縮,而向外側隆起。
於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中,如圖8所示,以所謂千鳥狀圖案來配置壓花部52,各壓花部52俯視分別為楕圓形且不連續地形成,壓花部52沿衛生棉1之長度方向為縱長形。即,楕圓形之長軸方向,與衛生棉1之長度方向大致一致。壓花部52經壓密化,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的其他部位相比,其厚度變小且密度變大。
於兩最外層之不織布54a、54b中,除壓花部52以外之非壓花部形成為凸狀。即,於俯視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情形時,兩最外層之不織布54a、54b之位於壓花部52之間的非壓花部(詳細而言,四角部具有壓花部52之大致矩形狀部分)形成為凸狀(圓頂狀),藉此形成多個凸部53、53…。又,於本實施態樣中,與兩最外層不織布54a、54b分別相鄰之內層55a、55c之除壓花部52以外之部分亦形成為凸狀。
於各凸部53之內部,兩最外層不織布54a、54b以及內層不織布55a、55b、55c各自的界面並不接合,至少是部分地分離。
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中之凸部53之高度T(參照圖10(a)),就提昇側防漏部5之立體性從而提昇防漏性、並且獲得側防漏部5之良好的穿戴感而言,較好的是0.1~1 mm,特別好的是0.2~0.5 mm。又,以壓花部52作為分界,內面側凸部53之高度T與外面側凸部53之高度T1 ,就易於獲得緩衝感及表面之光滑觸感而言,較好的是T高於T1 或相等。
此處,凸部53之高度T,例如可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首先,自不織布50中切割出縱橫長度為10 mm×10 mm以上之大小之試片。繼而,沿通過接合部52及凸部53之線製作剖面。使用顯微鏡(Keyence(股)製,VH-8000),獲得該剖面之放大照片。結合放大照片之比例尺,測定自凸部53之頂部至底部(相鄰之接合部52之上表面)之高度T(參照圖10(a))。高度T,較好的是,對自吸收性本體10的側緣向本體寬度方向內側延伸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部分(側防漏部5之其中一方之內面50a)進行計測。經翻折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部分(側防漏部5之另一方之內面50b),有時會與正面薄層2接合,將其用於高度計測並不好。再者,較好的是,於進行剖面測定前,使用KES計測系統之KES-G5 HANDY-TYPE COMPRESSION TESTER(Kato tech(股)),計測厚度T0 (0.5 g/cm2 荷重下厚度),確認厚度TZ (參照圖10(a))為厚度T0 之90~110%,於小於90%或為140%以上之情形時,變更測定部位,於為110~130%之情形時,將樣品夾入2片平板內進行厚度調整後,根據放大照片計測出高度T。
於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中,壓花部52之長軸與短軸之長度比,就使多個凸部53以具有適當的高度及緩衝性之方式形成、並且使側防漏部5易於彎曲或彎折而言,較好的是為1:1~3:1,特別好的是3:2~2:1。
又,距離最近之壓花部52間之間隔(中心間之間隔),根據同樣理由,於本體長度方向上較好的是1~5 mm、特別好的是2~3 mm,於本體寬度方向上為1~10 mm、特別好的是2~8 mm。再者,因根據某些壓花配置有時中心間之間隔並不成為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故本體長度方向及本體寬度方向,有時亦假想設定連接壓花的長度方向線、寬度方向線,且根據與距離該假想線最近之壓花部52中心間之間隔而求出。
具有上述結構之凸部53,因對如擠碎該凸部之壓縮力具有恢復力,故在穿戴衛生棉時,亦可維持其立體形狀。
側防漏部5係將具有上述多個凸部53、53…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翻折成2層而形成,因此具有緩衝性,且穿戴感優異。
如圖11所示,於展開狀態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中,設置有非壓花區域Q,其中沿本體長度方向且於本體寬度方向上具有特定之寬度,形成該薄層50之多個不織布54a、54b、55a、55b、55c並未接合。
側防漏部5係以沿本體寬度方向將非壓花區域Q大致分成2等份之假想線L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翻折而形成,其翻折端部形成側防漏部5之內側緣部51。
具體而言,非壓花區域Q,就內側緣部51之緩衝感及形成側防漏部5之立體高度而言,較好的是,本體寬度方向之寬度為1~15 mm,特別好的是為2~10 mm。又,就易於翻折而言,較好的是,長於上述壓花部52間之寬度方向距離。
又,較好的是,如圖11所示,於展開狀態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中,將多個壓花部52、52…分別形成於相對於假想線L為線對稱之位置處。同樣,亦較好的是,將作為非壓花部之凸部53、53…形成於相對於假想線L為線對稱之位置處。於至少沿假想線L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翻折之情形時,較好的是,以使作為非壓花部之凸部53彼此部分接觸之方式,形成壓花部52、52…。
因此,因側防漏部5係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沿假想線L翻折而形成,故如圖9及圖10(a)所示,於經翻折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相對向之內面50a、50b中,作為非壓花部之凸部53彼此相接。圖10(a)係圖9之圓標記A部分之放大圖。
此處,所謂接觸係指下述狀態:伴隨側防漏部5之一方之內面50a上之凸部53或另一方之內面50b上之凸部53中的至少任意一者產生變形而接觸,且於俯視時,凸部之剖面重疊。凸部53係將複數層不織布加以疊層而形成,對變形具有彈性。因此,側防漏部5之立體形狀係藉由伴隨凸部53產生變形之接觸狀態而構成,對因來自外部壓力使側防漏部5產生變形具有因彈性所致的恢復力,因而具有立體形狀穩定性。
凸部53之剖面重疊之比例,就使側防漏部5之立體形狀穩定而言,較好的是10~90%,特別好的是20~80%。此處,凸部53之剖面重疊之比例,指接觸的2個凸部53中的一個凸部53之剖面與另一個凸部53之剖面重疊之比例。即,若一個凸部53之剖面全部與另一個凸部53之剖面重疊,則凸部53之剖面重疊之比例為100%。於一個凸部53之剖面面積與另一個凸部53之剖面面積不同之情形時,將該剖面面積較大之凸部53作為一個凸部。
凸部53之剖面積之計測係藉由以下方法進行。
首先,於此處將凸部定義如下。
以與上述高度T相同之步驟及計測方法,求出壓花部與鄰接該壓花部的壓花部之間的最高隆起部分之高度H1 (所示於圖式)。此時,於可在不通過最高隆起的凸部53之頂部下對凹部間進行多次計測之情形時,將計測結果之最低隆起結果作為高度H1 。將較該高度H1 突出之部位作為凸部。
繼而,以如下所述之方式計測凸部剖面之面積。凸部53之剖面面積,為假定於高度H1 處將凸部53切斷之情形時之面積。
首先,使用前述顯微鏡,以20~100倍中之任意倍率(選擇可拍攝5~10個頂部之倍率)拍攝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相對向之內面50a、50b彼此各自之平面照片,且保存圖像(若有需要則印刷圖像)。繼而,於平面照片上,標記出自各凸部的頂部至與該凸部相鄰接之壓花部之線(以下稱為頂部-壓花部線)。
繼而,著眼於某一凸部53,計測剖面。剖面之計測,必須是針對與上述凸部鄰接的所有壓花部進行。與上述凸部相鄰接之壓花部數量,較好的是3個以上。各計測係使用如求出上述高度H1 之剖面,於該剖面上標記出顯示高度H1 之線(H1 線),求出H1 線上自相當於頂部的位置至凸部的輪廓之長度,根據將該等長度的平均值反映於平面照片上之結果,將凸部之輪廓表示為圓形或楕圓形,將該圓形或楕圓形作為凸部剖面之面積。
對平面照片中之所有凸部進行同樣之作業。
關於凸部剖面之重疊係在重現下述於內側緣部51處翻折之狀態下,計測向本體寬度方向內側延伸出之皮膚接觸面側的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中的內面50a的平面照片以及標記於此的凸部剖面之面積、及經翻折之非皮膚接觸面側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內面50b的平面照片以及標記於此的凸部剖面之面積。為重現重疊狀態,可使用如下方法:於其中一張平面照片上,以軟體之層構造而重疊透明或半透明之另一張將凸部剖面之面積反映於薄膜上而形成者,使凸部剖面之面積重合,且以圖像分析軟體(例如NEXUS製NEW QUBE ver.4.22)計測重疊部之面積。根據所獲得重疊部面積及平面照片之凸部剖面面積(剖面面積較大者),計測凸部53之剖面重疊之比例。
再者,於內側緣部51與第2密封部9之間,側防漏部5之相對向的各內面50a、50b上之凸部53彼此亦可不接觸。因內側緣部51附近之凸部53彼此間之重疊,故其中一方之內面50a與另一方之內面50b變得易於相互分離,可形成凸部53彼此不接觸之部分。形成如此之分離之部分,就提昇側防漏部5之緩衝感而言為較好。
其次,就側防漏部5之內側緣部51加以進一步說明。
側防漏部5之內側緣部51係於上述非壓花區域Q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翻折而形成。內側緣部51,形成側防漏部5之本體寬度方向內側之自由端部,沿本體長度方向以直線狀延伸。
內側緣部51,就形成立體障壁而言,較好的是與正面薄層2分離。又,內側緣部51,藉由形成後文所述之槽7,而使得正面薄層2在槽7之周圍下沉,故而側防漏部5相對於正面薄層2之立體度增加,且有效防止自本體寬度方向內側向外側、於正面薄層2上流動之體液之移動。
於衛生棉1之皮膚接觸面側,內側緣部51之外表面係由與形成側防漏部5之皮膚接觸面側之面的最外層不織布54a連續連接之不織布所形成。
於作為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翻折端部前端之內側緣部51的外表面上,並未形成壓花部52。即,內側緣部51之外面係僅由作為非壓花部之凸部53所形成。
形成內側緣部51前端之一最外層不織布54a,具有如圖10(b)所示,向本體寬度方向內側方向具有凸狀彎曲之形狀。同樣地,與最外層不織布54a鄰接之內層不織布55a,亦向本體寬度方向內側方向具有稍稍凸狀彎曲之形狀。圖10(b)係圖9之圓形標記B部分之放大圖。
如此,內側緣部51之前端呈圓形,具有緩衝性,穿戴感良好。
又,內側緣部51之內面係由與分別形成側防漏部5之相對向之各內面50a、50b的不織布54b連續連接之不織布所形成。
形成內側緣部51之內面之另一方之最外層不織布54b,如圖10(b)所示,向本體寬度方向之外側突出。同樣地,與最外層不織布54b相鄰接之內層不織布55c,亦向本體寬度方向之外側方向具有稍微突出之形狀。
如此般,作為翻折端部之內側緣部51的內面,因如圖10(b)所示,形成非壓花部之內面側不織布54b、55c突出,故於穿戴衛生棉時,難以擠壓內側緣部51,且維持上述內側緣部51前端之呈圓形之形狀。
如圖8所示,於上述側防漏部5上,形成有許多凸部53與壓花部52交替排列之列。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係將多層不織布疊層而形成,但藉由設置多個壓花部52,而變得易於彎曲或彎折。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尤其是可容易地沿多個壓花部52相互分離排列之上述列彎折。詳言之,壓花部52自身,因厚密化從而較凸部53硬,故係難以彎折之部位,但凸部53之壓花部52附近部位之厚度相對較小,因而易於彎折。即,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易於沿壓花部52周邊彎折。
又,於穿戴衛生棉1、衛生棉1沿穿戴者皮膚彎曲之時,根據同樣理由,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中亦難以產生折痕。因此,側防漏部5中,難以產生沿衛生棉寬度方向延伸之折痕,於該方向上之防液體滲漏性優異。
一對側防漏部5、5之各自寬度,就獲得良好的防漏性及穿戴感而言,較好的是,分別具有如下之尺寸。於本體長度方向上設置有一對側翼部6、6的部分,於其側翼部6之長度方向中心線上,沿本體寬度方向沿側防漏部5表面,測定第1密封部8與內側緣部51側之端緣之間之長度,該長度較好的是10~30 mm,特別好的是15~25 mm。
又,沿本體寬度方向沿側防漏部5表面,測定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翻折部分之長度,就同樣理由以及易於形成第1密封部8而言,較好的是,該長度相對於側防漏部5之上述寬度為70~100%,特別好的是85~95%,並且至少為10 mm以上。
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基重,就提高側防漏部5之立體性從而提昇防漏性,並且獲得側防漏部5之良好穿戴感而言,較好的是20~100 g/m2 ,特別好的是25~50 g/m2
基重之測定,例如可以如下之方式進行測定。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裁剪成10 mm×10 mm以上、較好的是30 mm×30 mm以上之大小,自一個衛生棉中取出總面積為250 mm2 以上之測定片,使用最小顯示為1 mg的電子天平測定該測定片之重量,再換算成基重,藉此求出基重。為提昇基重之測定精度,較好的是,自多數個衛生棉中取出測定片,求出5點以上之計測值之平均值。
就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加以進一步說明,如圖9所示,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具有自吸收性本體10之長度方向之兩側緣延伸出之一對側翼部6、6,一對該側翼部6、6分別係由自吸收性本體10延伸出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而形成。
一對側翼部6、6中之各個、及於本體長度方向之同側之側防漏部5係由一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而形成一體化;一對側翼部6、6中之各個,自側防漏部5之長度方向之側緣中央區域向外側延伸。
一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可以第1密封部8為分界,將其劃分為側防漏部5及側翼部6。一對側翼部6、6,分別係由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而形成,易於沿短褲股下部之緣部彎折。
於構成一對側翼部6、6之各個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的單面上,設置有黏著層(未圖示),其係用以將沿短褲股下部緣部彎折之側翼部6固定於該短褲外表面上。
如圖9所示,一對側防漏部5、5,分別於吸收性本體10之長度方向兩側緣部之第1密封部8處,與背面薄層3接合。第1密封部8之形狀係具有於長度方向中央部,向本體寬度方向內側變細之形狀,以使於連設的側翼部6沿短褲股下部的緣部彎折時,易於適合該短褲股下部的緣部。
又,如圖8所示,於衛生棉1中之吸收性本體10之皮膚接觸面側,設置有槽7。槽7係由沿本體長度方向延伸之一對壓花槽、以及該壓花槽長度方向之兩端部之沿本體寬度方向延伸的圓弧狀2重壓花槽而形成。又,沿本體長度方向延伸之一對上述壓花槽,分別具有向內側變細之形狀。經由槽7將正面薄層2與吸收體4接合。如圖9所示,側防漏部5之內側緣部51位於緊靠槽7之外側。
其次,就形成本實施形態衛生棉1之材料加以說明。
首先,就形成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兩最外層不織布54a、54b及內層不織布之形成材料加以詳細說明。
作為形成位於側防漏部5外表面之最外層不織布54a的不織布,例如,可較好地使用對藉由梳棉法製造之熱熔接纖維網狀物進行熱風處理而獲得之熱風不織布、紡黏不織布、熔噴不織布及水刺不織布等各種不織布。作為該等不織布中纖維之結合方法,就獲得良好的穿戴感而言,較好的是,與其他部位相比,其結合部位之厚度並不變得較小且密度並不變得較大之方法。例如,可採用使用黏合劑之結合或利用熱熔接之結合。又,亦可如水刺不織布(spunlace nonwoven)等,利用纖維之機械性交織來代替纖維之結合。為使立體薄片顯著地實現光滑的皮膚觸感、及柔軟度,最好的是,使用對藉由梳棉法而獲得之熱熔接纖維網狀物進行熱風處理,在不施加強力壓縮下進行不織布化所形成之熱風不織布,作為不織布。
形成位於側防漏部5外面之不織布54a的不織布之基重,就使側防漏部5之皮膚接觸面側具有良好的穿戴感、且使內側緣部51之皮膚接觸面側呈圓形且具有緩衝性而言,較好的是5~30 g/m2 ,特別好的是12~20 g/m2
作為具有伸縮性之內層不織布,可使用單獨利用熱風法、紡黏法、熔噴法或利用其等之組合而形成之不織布,可使用下述構成:於熱熔接性纖維中混合入非熔接性纖維,使纖維之間的熔接點數減少之構成;形成折疊構造,將折疊部的頂部部分接合而獲得之構成;包含由形成顯示彈性特性的樹脂形成結合點的纖維所構成之構成等。
又,作為具有伸縮性之內層不織布,例如,亦可較好地使用日本專利特開2002-187228號公報說明書中所記載之不織布。
又,作為位於側防漏部5內面之最外層不織布54b及不具有伸縮性之內層不織布,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先前公知不織布。例如,可根據立體薄片之具體目的及用途,適當選擇對藉由梳棉法製造的熱熔接纖維網狀物進行熱風處理而獲得之熱風不織布、紡黏不織布、熔噴不織布、水刺不織布及針軋不織布等各種不織布。對該等不織布中之纖維結合方法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利用使用黏合劑之結合或熱熔接之結合。又,亦可如水刺不織布等,利用纖維之機械性交織來代替纖維之結合。為使立體薄層顯著地實現光滑的皮膚觸感、柔軟度,最好的是,使用對藉由梳棉法而獲得的熱熔接纖維網狀物進行熱風處理,且在不施加強力壓縮下進行不織布化之熱風不織布,作為不織布。
該等不織布之基重,就使內側緣部51難以壓壞且獲得良好的穿戴感而言,較好的是5~30 g/m2 ,特別好的是10~20 g/m2
例如,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較佳構成,就確保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強度之觀點而言,可列舉下述者:使用熱風不織布作為其中之一之最外層不織布54a,使用SMS(紡黏、熔噴、紡黏)不織布作為另一最外層不織布54b,使用日本專利特開2002-187228號公報說明書中所記載之熱捲縮性纖維層作為具有伸縮性之內層不織布55b,使用SMS不織布作為不具有伸縮性之內層不織布55a、55c。
又,作為正面薄層2、背面薄層3或吸收體4之形成材料,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於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中先前所使用的各種材料。
根據上述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其構造簡單,且穿戴感及立體形狀穩定性優異。又,側防漏部5,因係於其凸部53處與穿戴者皮膚接觸,故其皮膚觸感良好。
又,側防漏部5及側翼部6係由一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而形成,其製造正如以下說明較為容易。
其次,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基於上述衛生棉之較佳製造方法之實施態樣就本發明第二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製造方法加以說明。
作為製造本發明之衛生棉之較佳第一實施態樣,例如可列舉以下方法。
衛生棉1之製造方法之第一實施態樣係於側防漏部5之製造方法中,首先,於內層中配置具有伸縮性之不織布55,將3片不織布54a、54b、55加以疊層,其次,將具有伸縮性之內層不織布55伸長,於使該不織布55伸長之狀態下,沿與該伸長方向垂直的方向設置不結合3片不織布54a、54b、55之非壓花區域Q,並且於多個壓花部52、52…處將經疊層的3片不織布54a、54b、55接合一體化,然後使內層不織布55之伸長狀態緩和,以製作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然後於非壓花區域Q處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翻折,以製作側防漏部5。
再者,於上述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中,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係將5片不織布加以疊層而形成,但於本實施態樣中,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係將3片不織布加以疊層而形成。
以下,就本實施態樣之衛生棉1之製造方法加以進一步說明。
首先,依常法製作具有正面薄層2、背面薄層3及介於兩薄層之間的吸收體4之圖8及圖9所示之吸收性本體10。
其次,於側防漏部5之製造方法中,首先,準備1片縱長矩形形狀之具有伸縮性之不織布55以及2片同樣形狀之不織布54a、54b。其次,於內層中配置具有伸縮性之不織布55,如圖12(a)所示,將3片不織布54a、54b、及55加以疊層。不織布55,較好的是,以使其具有伸縮性之方向與下述使其伸長之方向一致之方式加以配置。3片不織布54a、54b、55具有相同形狀,其尺寸,較好的是可一體地形成衛生棉1之側防漏部5及側翼部6之大小。
其次,如圖12(b)所示,將具有伸縮性之內層不織布55,沿與其長度方向垂直之方向,自兩側拉伸而使其伸長。其次,如圖11所示,於使不織布55伸長之狀態下,在沿與該伸長方向(以下,亦稱為方向D1)垂直之方向(以下,亦稱為方向D2)跨越不織布55之長度方向之兩端部下,設置不結合3片不織布54a、54b、55之非壓花區域Q,並且如圖12(c)所示,於多個壓花部52、52…處使經疊層的3片不織布54a、54b、55相接合且一體化。
於疊層不織布之寬度方向上形成非壓花區域Q之位置,較好的是,以使於該非壓花區域Q兩側均可確保展開狀態的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的寬度以及側翼部6的寬度之方式加以設定。
較好的是,例如如圖11所示,將多個壓花部52、52…配置成千鳥狀。又,較好的是,將各壓花部52於方向D1上形成為縱長形。進而,多個壓花部52,較好的是,與在方向D2上將非壓花區域Q大致分成2等分之假想線L為線對稱性地形成。壓花加工,例如較好的是採用熱封。
其次,如圖12(d)所示,使內層不織布55的伸長狀態緩和,以製作出具有多個凸部53、53…之縱長形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藉由已伸長的內層不織布55之收縮,使得兩最外層之不織布54a、54b分別向外側隆起,將各凸部53形成於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兩面上。以同樣方式,製作另一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
其次,藉由熱封,將以如上述方式所製作之一對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50各自之寬度方向的一端緣部與吸收性本體10之正面薄層2的兩側緣部接合。
然後,以具有多個凸部53、53…之面50a、50b彼此相對向之方式,以假想線L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向上方、向吸收性本體10之寬度方向外側翻折,使其中一內面50a得凸部53與另一內面50b得凸部53接觸。一對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50各自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緣側部分,自吸收性本體10之長度方向兩側緣向外側延伸。
進而,沿吸收性本體10之側緣部,藉由熱封將以上述方式翻折之狀態的一對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50與吸收性本體10接合,並且於吸收性本體10之長度方向之兩端部,利用接著劑將一對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50與正面薄層2接著。
進而,又將吸收性本體10及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各自的外形切割成特定之輪廓,製作出側防漏部5,並且製作出側翼部6,而獲得本發明之第二發明之衛生棉1。
於上述本實施態樣中,亦較好的是,分別製作衛生棉1,使用長尺狀的側防漏部形成薄片及長尺狀之吸收性本體,而連續地製作衛生棉。作為形成長尺狀之上述側防漏部形成薄層之長尺狀不織布坯布,較好的是,使用以其他方法製作且以捲繞狀態保管之不織布。於捲繞不織布之體積減小之情形時,較好的是,使捲繞不織布的坯布體積恢復,且使用體積恢復之不織布坯布製作側防漏部形成薄層。
作為使用熱風使捲繞不織布體積恢復之方法,例如有於日本專利特開2004-137655號公報說明書中所記載之方法。
又,具有伸縮性之內層不織布55,較好的是,沿其具有伸縮性之方向上伸長20%時(將100 mm伸長至120 mm之狀態)之伸長恢復率為3%以上,特別好的是5%以上。不織布55所要求之伸縮性並非如此高。
上述伸長恢復率,例如可藉由以下方法進行測定。使用ORIENTEC公司製造之拉伸壓縮測試機TENSILON「RTA-100」,於拉伸模式下進行測定。首先,將不織布55裁剪成具有伸縮性之方向70 mm×與該方向垂直之方向50 mm之大小,取出測定片。於安裝於拉伸壓縮測試機中之氣動夾盤之間,使該氣動夾盤間的朝向與不織布55具有伸縮性的方向相一致,以初期試料長(夾盤間距離)50 mm設置測定片,使安裝於拉伸壓縮測試機之荷重計(額定輸出為5 kg)上的夾盤以100 mm/分速度上升,以使測定片伸長。於測定片之伸長初期試料長伸長20%即10 mm之時點,將夾盤移動方向反轉,使夾盤以100 mm/分速度下降,返回至初期試料長之位置。將藉由此期間之操作以荷重計檢測出的荷重與測定片的伸長之關係記錄於圖表中,基於該圖表根據下述式求出伸長恢復率(%)。
伸長恢復率=恢復伸長/最大伸長長度(=10 mm)×100
此處,恢復伸長之定義為:自最大伸長長度(=10 mm)處使夾盤下降,自最初記錄荷重為零時的最大伸長長度起之夾盤移動距離。
其次,說明作為本發明第二發明之衛生棉之較佳製造方法之、第二實施態樣。關於第二實施態樣之未特別說明之方面,可適當參照關於第一實施態樣之詳細說明。
衛生棉1之製造方法之第二實施態樣係於側防漏部5之製造方法中,首先,將具有伸縮性之不織布54a、54b配置於兩最外層上,再將3片不織布54a、54b、55加以疊層。具有伸縮性之不織布54a、54b,較好的是,以使其具有伸縮性的方向與下述使其伸長的方向一致之方式加以配置。其次,分別將兩最外層不織布54a、54b伸長,於將該不織布54a、54b伸長之狀態下,於與該伸長方向D1垂直的方向D2上設置未接合3片不織布54a、54b、55之非壓花區域Q,並且於多個壓花部52、52…處使經疊層之3片不織布54a、54b、55接合且一體化,然後使兩最外層不織布54a、54b各自之伸長狀態緩解,以製作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然後於非壓花區域Q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翻折,以製作出側防漏部5。
以下,就本實施態樣之衛生棉1之製造方法加以進一步說明。
於側防漏部5之製造方法中,首先,準備2片具有伸縮性之縱長矩形之不織布54a、54b以及1片同樣形狀之不織布55。其次,將具有伸縮性之不織布54a、54b配置於兩最外層,再如圖13(a)所示,將3片不織布54a、54b、55加以疊層。
其次,如圖13(b)所示,分別將具有伸縮性之兩最外層不織布54a、54b,沿與其長度方向垂直方向自兩側拉伸,使其等以相同程度伸長。其次,如圖11所示,於將不織布54a、54b伸長之狀態下,沿與該伸長方向D1垂直之方向D2,以跨越不織布54a、54b之長度方向之兩端部,設置未接合3片不織布54a、54b、55之非壓花區域Q,並且如圖13(c)所示,於多個壓花部52、52…處使經疊層之3片不織布54a、54b、55接合且一體化。
其次,將兩最外層不織布54a、54b之伸長狀態緩解,如圖13(d)所示,製作具有多個凸部53、53…之縱長形側防漏部形成薄片50。藉由伸長之兩最外層不織布54a、54b收縮,而使內層不織布55收縮,於不織布55上形成55a、55b。繼而,以同樣之方式,製作另一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
然後,以與上述本實施態樣同樣之方式製作側防漏部5,並且製作側翼部6,而獲得本發明之第二發明之衛生棉1。
如圖13(d)所示,根據本實施態樣製作之衛生棉1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係將3片不織布54a、54b、55加以疊層,再藉由多個壓花部52、52…將該3片不織布接合而形成一體化。
作為非壓花部之凸部53之內層不織布55,具有55a、55b;與該不織布55鄰接之不織布54a、54b藉由皺褶55a、55b向外側頂起;兩最外層不織布54a、54b分別向外側隆起,從而於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兩面上形成凸部53。
詳細而言,例如如圖13(d)所示,凸部53之內層不織布55具有55a、55b,其中之一褶皺55a向鄰接的最外層不織布54a側突出,另一褶皺55b向鄰接之最外層不織布54b側突出。由於兩最外層不織布54a、54b均具有伸縮性,故易向外側隆起。
本發明(第二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或實施態樣,只要不脫離本發明之宗旨,則可作適當變更。
例如,於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衛生棉中,本實施形態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係由多層不織布所形成,但亦可由一片不織布所形成。例如,亦可為於蓬鬆的不織布之一面或兩面上形成多個壓花部,並且形成多個凸部者。
又,本實施形態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係由5片不織布所形成,但亦可將5片以下或5片以上之不織布加以疊層,再藉由多個壓花部52、52…使該等不織布接合而形成一體化。於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係由2片不織布所形成之情形時,凸部53係其中之一不織布向外側隆起而形成。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壓花部52係不連續地形成,但壓花部52亦可以跨越側防漏部5長度方向之兩端部之方式連續地形成。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壓花部52之俯視形狀為楕圓形,但除楕圓形以外,亦可為圓形、三角形、矩形或該等之組合等。又,可使壓花部52形成為連續形狀,例如直線或曲線等線狀、網格狀等。又,一對側防漏部5、5,較好的是,跨越吸收性本體10之全長而形成,但若至少形成於與穿戴者的排泄部相對向部之部分即可。
進而,於第一實施態樣中,由3片不織布形成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但亦可由2片或3片以上之不織布形成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又,於第二實施態樣中,由3片不織布形成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但亦可由3片以上之不織布形成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
進而,衛生棉1亦可不具有一對側翼部。
本發明(第二發明)之吸收性物品可為衛生棉,亦可為衛生護墊、失禁墊等。
上述一實施形態中省略說明之部分與僅一實施形態所具有之部分,均可適當相互利用。又,上述一實施態樣中省略說明之部分與僅一實施態樣所具有之部分,均可適當相互利用。
以下,基於較佳實施形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就本發明第三發明之吸收性物品加以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吸收性物品1係衛生棉,如圖14及圖15所示,包括具有液體保持性吸收層11及液體不透過性防漏層12、且實質上為縱長形之吸收性本體10;藉由一對側防漏部5、5包覆吸收性本體10之皮膚接觸面側之長度方向兩側部。衛生棉1中之吸收層11係由液體透過性正面薄層2及液體保持性吸收體4所形成,防漏層12係由具有透氣性及液體不透過性之背面薄層3所形成。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中,一對側防漏部5、5分別係:以利用具有多個壓花部52、52…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以使於吸收性本體10寬度方向內側具有翻折端部51之方式,將該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向吸收性本體10之寬度方向之外側翻折而形成;壓花部52、52…分別向經翻折的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相對向之內面50a、50b側突出,使壓花部52、52…各自之前端56形成為平面狀,再將該平面狀部分薄膜化。
就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以下,亦簡稱為衛生棉)加以更詳細說明。衛生棉1為縱長形,其長度方向與吸收性本體10之長度方向(以下,亦稱為本體長度方向)一致。正面薄層2及背面薄層3分別為縱長形,其長度方向與本體長度方向一致。吸收體4為縱長形,其長度方向與本體長度方向一致,且被夾持固定於正面薄層2與背面薄層3之間。正面薄層2之寬度與吸收體4之寬度大致相同,且窄於背面薄層3之寬度。正面薄層2,包覆吸收體4之皮膚接觸面側之面的整個區域。正面薄層2及背面薄層3,分別自吸收體4之長度方向兩端延伸出,於該延伸部分藉由熱封、使用接著劑進行接著等公知接合方法相互接合。
就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中之一對側防漏部5、5加以進一步說明,如圖14所示,一對側防漏部5、5分別形成為縱長形,其長度方向與本體長度方向一致。一對側防漏部5、5,分別係以跨越本體長度方向之兩端部間之俯視而配置。
如圖15所示,一對側防漏部5、5,分別於吸收性本體10之側緣部,藉由第1密封部8而與背面薄層3接合。一對側防漏部5、5各自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自吸收性本體10之側緣部向吸收性本體寬度方向(以下,亦簡稱為本體寬度方向)之內側延伸,以形成作為翻折端部51之內側緣部之方式,向吸收層11向本體寬度方向之外側將其翻折後,向本體寬度方向之外側延伸。經翻折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前端部,於沿本體長度方向延伸之第2密封部9處,與正面薄層2接合。第2密封部9係以跨越本體長度方向兩端部間之方式而形成。第1密封部8及第2密封部9,均可藉由熱封、使用接著劑進行接著等公知接合方法而形成。
又,如圖15及圖16所示,於經翻折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相對向之內面50a、50b中,壓花部52之前端56彼此相接。
於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中,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係由不織布所形成。
於側防漏部5中,就形成袋之容易性而言,較好的是,較第2密封部9更靠近本體寬度方向內側之部分並不與正面薄層2接合。又,於本體長度方向之兩端部,經翻折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內側緣部51與第2密封部9之間的部分,較好的是,橫跨大致整個面或者在內側緣部51附近與正面薄層2接合(未圖示)。
其次,就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加以進一步說明
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係於不織布上設置多個壓花部52、52…而形成。側防漏部50中未形成壓花部52之部分,為不織布之非壓花部分。
於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中,如圖14所示,壓花部52係以所謂千鳥狀圖案加以配置,各壓花部52,俯視分別為圓形,且不連續地形成。對壓花部52之不織布纖維進行壓密化,因而密度變大。
如圖15及圖16所示,藉由壓花部52於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上形成凹部52a。該凹部52a係由自側防漏部5之外面50c側向內面50a、50b側伸出之不織布所形成。凹部52a於側防漏部5之外面50c上具有開口。較好的是,各凹部52a之尺寸相同。
此處,側防漏部5之外面50c係側防漏部5之皮膚接觸面側之面;側防漏部5之內面50a、50b係經翻折的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相對向之面。再者,側防漏部5之外面50c,藉由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翻折,而使其一部分與正面薄層2相對向。
作為凹部52a之態樣,例如可列舉圓筒狀、或凹部52a之直徑自外面50c側向內面50a、50b側逐漸增大之錐台狀形狀;就凹部52a之立體形狀之穩定性之觀點而言,較好的是,如圖15及圖16所示,凹部52a之直徑自外面50c側向內面50a、50b側逐漸減小之倒錐台狀形狀。於本實施形態中,凹部52a具有倒圓錐台狀形狀。凹部52a包括底面部56a以及與該底面部56a的周圍連設之壁部57;該底面部56a之前端56形成凹部52a之外表面。底面部56a之外表面係側防漏部5之內面50a、50b的一部分。
凹部52a於側防漏部5外面50c上之開口直徑,就獲得側防漏部5之良好的緩衝性及光滑的觸感而言,較好的是1~5 mm,特別好的是1.5~3 mm。
凹部52a之底面部56a,如圖17所示,俯視為圓形,形成為平板狀,將其薄膜化。底面部56a之經薄膜化部分,就獲得側防漏部5立體形狀之穩定性而言,較好的是,其相對於俯視底面部56a面積,為30~100%,特別好的是60~100%。於本實施形態中,底面部56a全部被薄膜化。
於本說明書中,薄膜化係指不織布之構成纖維之構成樹脂中的至少熔點最低之樹脂產生軟化(較好的是玻化)而使構成纖維相互接著成薄膜狀之狀態;較好的是,該薄膜化部分中之纖維形狀幾乎消失。與凹部52a之未薄膜化部分相比,經薄膜化之底面部56a之厚度變薄、密度變高,又,其表面變得平滑。
如圖18所示,於展開狀態下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上,沿本體長度方向設置有於本體寬度方向上具有特定寬度之非壓花區域Q。
側防漏部5中,以於本體寬度方向上將非壓花區域Q劃分成2等分之假想線L將非壓花區域Q加以翻折而形成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其翻折端部形成側防漏部5之內側緣部51。
具體而言,非壓花區域Q,就內側緣部51之緩衝感及側防漏部5之防漏性之觀點而言,其本體寬度方向之寬度,較好的是1~15 mm,特別好的是2~10 mm。
又,如圖18所示,於展開狀態下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中,多個凹部52a、52a…,較好的是,分別以成為相對於假想線L呈線對稱之位置之俯視而形成。至少於以假想線L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加以翻折之情形時,較好的是,以使凹部52a之底面部56a部分相接之方式形成凹部52a、52a…。
因此,因側防漏部5係以假想線L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加以翻折而形成,故如圖15及圖16所示,於經翻折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相對向的內面50a、50b中,凹部52a之底面部56a相接。圖16係圖15之圓形標記之部分放大圖。如圖16所示,將凹部52a之底面部56a薄膜化成平板狀。
底面部56a之外表面為平面狀,底面部56a彼此之面與面相接,故而底面部56a彼此之間具有比較大之接觸面積。
凹部52a之底面部56a之間,較好的是,大致整體重合,於此情形時,一對倒圓錐台形狀成為以底面(直徑較小者之底面)相接之形狀。具有如此結構之側防漏部5,其構造簡單、蓬鬆且具有緩衝性,穿戴感優異,並且立體形狀之穩定性優異。
又,由於製造步驟之加工精度的原因,故在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翻折形成側防漏部5之時,有時實際的翻折位置會偏離假想線L,但本實施形態之側防漏部5中,若實際的翻折位置於本體寬度方向上所產生之偏移,相對於假想線L,在底面部56a直徑的一半以下,則可獲得底面部56a至少部分相接之狀態。
較好的底面部56a之直徑,也取決於製造步驟之加工精度,但就獲得底面部56a彼此相接之狀態而言,通常較好的是在以下之範圍內。凹部52a之底面部56a之直徑,較好的是0.5~4 mm,特別好的是1~3 mm。
又,互相重合之底面部56a之比例,就獲得側防漏部5之立體形狀之穩定性而言,較好的是,相對於自俯視觀察底面部56a時的面積,為10~90%,特別好的是20~80%。
又,距離最近之凹部52a間之間隔(例如中心間之間隔),根據同樣理由,較好的是1~5 mm,特別好的是2~3 mm,於本體寬度方向上,較好的是1~8 mm,特別好的是2~5 mm。再者,由於壓花部配置的原因,中心間之間隔,有時會不成為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故而本體長度方向及本體寬度方向,有時是假想設定連接壓花部之長度方向線、寬度方向線,且根據該假想線與距離最近的壓花部52的中心間之間隔而求出。
當穿戴衛生棉1時,有時形成於側防漏部5之凹部52a會受到如使凹部52a壓曲之壓縮力。凹部52a,較好的是,於受到如此的壓縮力之情形時,亦難以壓曲,於假設52a壓曲之情形時,就獲得側防漏部5之良好的緩衝性及防漏性而言,較好的是,使其恢復成原來的形狀。
對於側防漏部5,如圖17所示,為實現上述較好的側防漏部5,而將凹部52a之壁部57部分地薄膜化。
壁部57具有經薄膜化之部分57a及未經薄膜化之部分。凹部52a,由於壁部57具有經薄膜化的部分57a,而變得對壓縮力難以產生壓曲。又,凹部52a,由於壁部57具有未經薄膜化的部分,故而於假設凹部52a壓曲之情形時,可藉由未經薄膜化之部分之柔軟性而復原成原來之形狀。例如,於將壁部57全部薄膜化之情形時,一旦壁部57產生壓曲,則凹部52a將難以恢復成原來形狀。進而,凹部52a,藉由具有未經薄膜化之部分,而維持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形狀穩定性及柔軟性,從而確保側防漏部5之良好的穿戴感。
又,於壁部57上形成有開口部57b,該開口部57b之周圍被薄膜化。可藉由於經薄膜化部分57a中設置開口部57b,而防止部分57a變得過硬,故而既使凹部52a產生壓曲,亦易於復原成壓曲前之凹部52a之形狀。
就凹部52a之壁部57加以進一步說明,如圖17所示,壁部57,跨越凹部52a之深度方向兩端部之間且以特定寬度被薄膜化,故而凹部52a之抗壓曲性得以進一步提高。
經薄膜化部分57a之特定之上述寬度,就防止凹部52a產生壓曲並且獲得側防漏部5良好的穿戴性而言,相對於凹部52a之底面部56a之直徑,較好的是20~90%,特別好的是30~80%。又,經薄膜化之部分57a,就形狀穩定性、柔軟性及難以產生壓曲而言,與其全部成為薄膜狀相比,較好的是,具有未成為薄膜狀的部分,特別好的是,於未經薄膜化部分內獨立地分散。
又,如圖17所示,壁部57沿本體長度方向被薄膜化。經薄膜化之部分57a,沿本體長度方向,而形成於夾持底面部56a且與壁部57相對之處。於各凹部52a中,藉由使經薄膜化之部分57a之方向與本體長度方向一致,而確保側防漏部5之本體寬度方向之柔軟性。
於在穿著者之股下部,衛生棉1受到穿著者兩大腿的根部內側左右方向向內側之壓縮力,而變形成向使用者皮膚凸起彎曲之形狀之情形時,側防漏部5亦會柔軟地變形,且給予衛生棉穿戴者以良好的穿戴感。
側防漏部5中之凹部52a之深度T(參照圖16),就提昇側防漏部5之立體性以提昇防漏性、並且獲得側防漏部5之良好的穿戴感而言,較好的是0.2~5 mm,特別好的是0.5~2 mm。
此處,凹部52a之深度T,例如可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首先,自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中切割出縱橫長度為10 mm×10 mm以上尺寸之試驗片。繼而,沿通過壓花部52及非壓花部分之線製作切割面。以顯微鏡(Keyence(股)製,VH-8000)獲得該剖面之放大照片。結合放大照片之比例尺,測定自壓花部52的前端56至非壓花部分的外表面之高度T(參照圖16)。高度T,較好的是,對自吸收性本體10的側緣向本體寬度方向的內側伸出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部分(側防漏部5之其中一內面50a側)。經翻折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部分(側防漏部5之另一內面50b側),有時會與正面薄層2接合等,故將其用於高度計測並不好。再者,較好的是,於剖面測定前,使用KES計測系統之KES-G5 HANDY-TYPE COMPRESSION TESTER(Kato tech(股))計測厚度T0 (0.5 g/cm2 負重下之厚度),確認厚度Tz (參照圖16)為厚度T0 之90~110%,於小於90%或為140%以上之情形時,變更測定部位,於為110~130%之情形時,將樣品夾入2片平板內進行厚度調整,然後根據放大照片計測高度T。
側防漏部5中,形成如上所述之多個凹部52a、52a…,凹部52a會因壓縮力而變形,故而衛生棉穿戴者感覺到側防漏部5較為柔軟。又,若壓縮力消失,則凹部52a再次恢復成原來的形狀,故而可維持側防漏部5之立體高度,從而保持良好的防漏性。
又,因側防漏部5具有多個凹部52a、52a…,故於體液附著於側防漏部5的皮膚接觸面側之面上之情形時,體液會流入凹部52a中,因此液體較難殘留於側防漏部5之皮膚接觸面側上。
另一方面,側防漏部5之非壓花部分之不織布,因既未形成壓花部亦未將其薄膜化,故其手感良好。因與衛生棉穿戴者的皮膚直接接觸之側防漏部5之外面係由不織布的非壓花部分所形成,故皮膚觸感良好。
其次,就側防漏部5之內側緣部51加以進一步說明。
側防漏部5之內側緣部51係於上述非壓花區域Q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加以翻折而形成。內側緣部51,形成側防漏部5之本體寬度方向內側的自由端部,沿本體長度方向以直線狀延伸。
內側緣部51,就形成立體障壁而言,較好的是與正面薄層2分離。又,內側緣部51,藉由形成下述之槽7而使得正面薄層2在槽7之周圍下沉,故而側防漏部5相對於正面薄層2之立體度增加,可有效地防止自本體寬度方向內側向外側、於正面薄層2上流動的體液之移動。
又,內側緣部51上並未形成壓花部52。即,內側緣部51僅係由非壓花部分形成;內側緣部51之前端呈圓形,具有緩衝性,穿戴感良好。
如圖14所示,於上述側防漏部5上,形成有多數壓花部52與非壓花部分交替排列之列。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因設置多個壓花部52、52…,而變得易於彎曲或彎折。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尤其是可沿多個壓花部52相互分離排列之上述列而容易地彎折。詳細而言,壓花部52自身因被厚密化而較非壓花部分硬,故係難以彎折之部位,但非壓花部分中之壓花部52附近的部位,變得易於彎曲。即,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變得易於沿壓花部52周邊而彎曲。
又,在穿戴衛生棉1使衛生棉1沿穿戴者的皮膚彎曲之時,根據同樣理由,於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中亦難以產生折痕。因此,側防漏部5中,難以產生沿衛生棉寬度方向延伸之折痕,向該方向之抗液體滲漏性優異。
一對側防漏部5、5之各自寬度,就獲得良好的防漏性及穿戴感而言,較好的是,分別具有如下之尺寸。於本體長度方向上設置有一對側翼部6、6的部分,於其側翼部6之長度方向中心線上,沿本體寬度方向沿側防漏部5之表面,測定第1密封部8與內側緣部51側的端緣之間之長度,該長度較好的是10~30 mm,特別好的是15~25 mm。
又,沿本體寬度方向沿側防漏部5表面測定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翻折之部分之長度,就同樣理由及易於形成第1密封部8而言,相對於側防漏部5之上述寬度,較好的是70~100%,特別好的是85~95%,較好的是至少10 mm以上。
就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加以進一步說明,如圖15所示,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具有自吸收性本體10之長度方向之兩側緣延伸出之一對側翼部6、6,該一對該側翼部6、6分別係由自吸收性本體10延伸出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所形成。
由一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將一對側翼部6、6各自與本體長度方向的同側之側防漏部5形成為一體,自側防漏部5中之長度方向的側緣中央區域向外側延伸。
一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可以第1密封部8為分界劃分為側防漏部5及側翼部6。一對側翼部6、6中之各個係由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所形成,易於沿短褲股下部之緣部彎曲。
於構成一對側翼部6、6之各個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單面上,設置有用以將沿短褲股下部的緣部而彎曲之側翼部6固定於該短褲外表面之黏著層(未圖示)。
如圖15所示,一對側防漏部5、5,分別於吸收性本體10之長度方向兩側緣部之第1密封部8處,與背面薄片3接合。第1密封部8之形狀,具有於長度方向中央部向本體寬度方向內側變細之形狀,以使得在連設的側翼部6沿短褲股下部的緣部彎曲時,易合身於該短褲股下部之緣部。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其側防漏部5及側翼部6係由一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所形成,因而其製造較為容易。
又,如圖14所示,於衛生棉1中之吸收性本體10之皮膚接觸面側,設置有槽7。槽7係由沿本體長度方向延伸的一對壓花槽、以及該壓花槽之長度方向之兩端部中沿本體寬度方向延伸之圓弧狀雙重壓花槽所形成。又,沿本體長度方向延伸之一對上述壓花槽,分別具有向內側變細之形狀。正面薄層2與吸收體4藉由槽7而接合。如圖15所示,側防漏部5之內側緣部51,位於緊靠槽7之外側。
其次,就形成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之材料加以說明。
作為形成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不織布,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先前公知之不織布。例如,可使用對藉由梳棉法製造的熱熔接纖維網狀物進行熱風處理而獲得之熱風不織布、紡黏不織布、熔噴不織布、水刺不織布及針軋不織布等各種不織布。對該等不織布中之纖維之結合方法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採用使用黏合劑進行結合或熱熔接之結合。又,亦可如水刺不織布等,利用纖維之機械性交織,來代替纖維之結合。為顯著地實現側防漏部5之光滑的皮膚觸感、及柔軟度,最好的是,使用對藉由梳棉法所獲得的熱熔接纖維網狀物進行熱風處理、且在不施加強力壓縮下所形成之熱風不織布,作為不織布。
形成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不織布之基重,就提昇側防漏部5之立體性從而提昇防漏性、並且獲得側防漏部5之良好的穿戴感而言,較好的是20~100 g/m2 ,特別好的是25~50 g/m2
基重之測定,例如可以如下之方式進行測定。將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裁剪成10 mm×10 mm以上、較好的是30 mm×30 mm以上之大小,自一個衛生棉中取出總面積為250 mm2 以上之測定片,使用最小顯示為1 mg的電子天平測定該測定片之重量,再換算成基重,藉此求出基重。為提昇基重之測定精度,較好的是,自多個衛生棉中取出測定片,求出5點以上計測值之平均值。
又,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中所先前使用之各種材料,作為正面薄層2、背面薄層3或吸收體4之形成材料。
如圖19(a)及圖19(b)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可藉由使作為坯布之不織布50'介於第1壓模100與第2壓模102之間再加以行按壓,而簡易且高效率地製造。圖19(b)係於與不織布50'之搬送方向垂直方向上,表現圖19(a)之主要部分之放大剖面圖。
第1壓模100係由金屬輥構成,該金屬輥沿不織布50'之搬送方向具有多個圓錐台形狀之凸部101,且該列以多列並設。於各列中,凸部101係留出間隔而加以設置,在著眼於一列中之任意一凸部101時,凸部並不位於於與該列相鄰之左右列中之與該一凸部101相鄰之位置。第2壓模102係由金屬輥所構成,該金屬輥具有嵌入有第1壓模100之多列凸部101之凹部103。
又,如圖19(b)所示,關於第1壓模100及第2壓模102,將凸部101的前端面與凹部103的底面之間的間隙,相對於不織布50'的厚度設為足夠小;又,將凸部101的前端面及/或凹部103的底面,設為構成至少不織布50'的構成纖維的樹脂中熔點最低的樹脂之軟化點或熔點以上。又,於多列凸部101間之部分104中,就皮膚觸感等方面而言,較好的是,將第1壓模100與第2壓模102間之間隙設為不織布50'之厚度以上,使得不織布不易產生由於熱所造成的變化。
並且較好的是,於第1壓模100之周面上,以特定寬度設置不具有多列凸部101之區域Q'(未圖示),使該區域Q'之第1壓模100與第2壓模102之間的間隙與部分104相同。
於第1壓模100與第2壓模102之間進行按壓之結果為:不織布50'變形而形成凹部52a,且該凹部52a之底面部56a被薄膜化成平板狀,又,與此同時,於凹部52a之壁部57上,形成沿不織布50'搬送方向被薄膜化之部分57a,而獲得具有多個凹部52a、52a…之本實施形態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再者,於多列凸部101間之部分104及區域Q'中,較好的是,對不織布50'既未薄膜化亦未厚密化。
於凹部52a之壁部57上形成沿不織布50'之搬送方向經薄膜化之部分57a之理由係如下所述。第一,於搬送方向上,壓模100之多列凸部101最先與不具有凹凸構造之不織布接觸。因此,與其他部位相比,熱量之總量較大且易於承受壓力。第二,於嵌合並分離之凸部101係在搬送方向之後部易於承受壓力。第三,於裝置上的寬度方向上難以產生偏移,有時於搬送方向上定時會產生偏差。根據以上之主要原因可推斷:因熱量及壓力易於施加於搬送方向上,故易於進行薄膜化。
又,於各凹部52a中,由於以下理由,將開口部57b形成於壁部57之經薄膜化部分57a中。由於下述主要原因而形成開口部57b:如上所述,因於易於施加壓力,故於薄膜化部分樹脂厚度易於變薄,於熔融狀態或與此相近之狀態下,樹脂易於聚集,不織布50'自身具有不均等。
本發明(第三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或實施態樣,只要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則可作適當變更。
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中,壓花部52之俯視形狀為圓形,但除圓形以外,亦可為惰圓形、三角形、矩形或該等之組合等。又,一對側防漏部5、5,較好的是,以跨越吸收性本體10之全長之方式而形成,但若至少形成於與穿戴者的排泄部的相對向的部分即可。
又,如圖18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側防漏部10之展開狀態下,以千鳥狀配置俯視為圓形之凹部52a,但亦可以圖20所示之方式來配置縱長形之凹部52a。於凹部52a中,沿本體長度方向形成列T1、T2、T3、T4。於各列中,凹部52a彼此之間隔長度為P1,該P1短於凹部52a之本體長度方向上之長度P2。列T1及列T3、以及列T2及列T4,分別於本體寬度方向上,對於假想線L為等距離進行配置。又,列T1及列T2之凹部52a係以本體長度方向的位置相對於列T3及列T4的凹部52a產生偏移之方式加以配置。又,就增加側防漏部5之立體高度以提昇其防漏性而言,較好的是,將絲狀之彈性構件,於伸長狀態下,沿假想線L接合於圖20所示之側防漏部薄層50上,而形成側防漏部5。
進而,上述本實施形態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50之較佳造方法,僅為一例,亦可藉除此處所例示方法以外之方法進行製造。又,衛生棉1亦可不具有一對側翼部。
本發明(第三發明)之吸收性物品,可為衛生棉,亦可為衛生護墊、失禁墊等。
上述一實施形態中之省略說明之部分以及僅一實施形態所具有之部分,均可適當相互利用。
1...吸收性物品
2...正面薄層
3...背面薄層
4...吸收體
5...側防漏部
6...側翼部
7...槽
8、9...密封部
10...吸收性本體
11...吸收層
12...防漏層
50...不織布(側防漏部形成薄層)
50'...不織布
50a、50b、50a'...內面
50c...外面
51...內側緣部
52...壓花部
52a、103...凹部
53、53a、53'、53b、101...凸部
54...第1層
54a、54b...最外層不織布
55...第2層
55a、55b、55c...內層不織布
56...第3層
56a...底面部
57...壁部
57a...薄膜化之部分
57b...開口部
100...第1壓模 102...第2壓橫
104...部分
L...假想線
Q...非壓花區域
T1、T2、T3、T4...列
圖1係表示作為本發明之第一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衛生棉之第一實施形態之立體圖。
圖2係圖1中之X-X線剖面圖。
圖3係將形成圖1所示實施形態之側防漏部的不織布之一部分放大表示之立體圖。
圖4係表示將圖3所示不織布折疊成2折,凸部相互接觸之狀態之圖3之Y-Y線剖面圖。
圖5(a)及圖5(b)係將形成第二實施形態之衛生棉之側防漏部的不織布的一部分加以放大表示,圖5(a)係與圖3相當之立體圖,圖5(b)係圖5(a)之Z-Z線剖面圖。
圖6係表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之與圖2相當之剖面圖。
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進而其他實施形態之與圖2相當之剖面圖。
圖8係表示本發明第二發明之作為吸收性物品之衛生棉之一實施形態之立體圖。
圖9係圖8之X-X線剖面圖。
圖10(a)及圖10(b)係將圖8所示之衛生棉之側防漏部之一部分加以放大表示之剖面圖,圖10(a)係非壓花部彼此接觸之部分,圖10係(b)翻折端部。
圖11係表示形成圖8所示衛生棉之側防漏部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之展開狀態之部分平面圖。
圖12(a)~圖12(d)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製造方法的第一實施態樣之主要部分之圖。
圖13(a)~圖13(d)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其他吸收性物品之製造方法之第二實施形態之主要部分之圖。
圖14係表示本發明第三發明之作為吸收性物品之衛生棉之一實施形態之立體圖。
圖15係圖14中之X-X線剖面圖。
圖16係將圖14所示衛生棉之側防漏部之一部分加以放大表示之端面圖。
圖17係將圖14所示衛生棉之側防漏部的內側緣部附近加以放大表示之平面圖。
圖18係表示形成圖14所示衛生棉之側防漏部之側防漏部形成薄層之展開狀態之部分平面圖。
圖19(a)及圖19(b)係本發明之較佳吸收性物品之製造方法之說明圖。
圖20係表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變形例的與圖18相當之平面圖。
1...吸收性物品
2...正面薄層
5...側防漏部
6...側翼部
7...槽
8...密封部
10...吸收性本體
11...吸收層
50...不織布(側防漏部形成薄層)
51...內側緣部

Claims (3)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實質上為縱長形,包括具有吸收層及防漏層之吸收性本體,且於該吸收層形成有槽者,將一對側防漏部設置於上述吸收性本體之皮膚接觸面側之長度方向兩側部,一對上述側防漏部分別係於上述吸收性本體之長度方向兩側緣附近區域之第1密封部與上述防漏層接合,且上述第1密封部之俯視之形狀係具有向上述吸收性物品之寬度方向內側內凹之形狀,上述側防漏部係由具有凹凸之蓬鬆的不織布所形成,上述不織布係以使上述具有凹凸之面彼此相對向的方式重疊成2層,相對向之該面彼此係一方之面上之凸部與另一方之面上之凸部係以兩凸部中的至少任一者產生變形而接觸,且於俯視觀察時凸部之剖面成為相重疊之狀態之方式相接觸,上述凸部係填充有纖維材料之狀態,上述不織布係上述蓬鬆的不織布自其兩面受到壓花加工而形成者,於其兩面分別具有複數個上述凸部及形成凹部之由壓花加工而得之接合部,以上述接合部作為分界,將內面側之上述凸部之高度設為T且將外面側之上述凸部之高度設為T1 時,T高於T1 或與其相等,上述不織布係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寬度方向內側向上述吸收層側翻折,其翻折端部形成上述側防漏部之內側緣部, 經翻折之上述不織布之前端部係於第2密封部與上述吸收層相接合,且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除了長度方向兩端部以外之部位,經翻折之非皮膚接觸面側之上述不織布之上述內側緣部與上述第2密封部之間的部分係不與上述吸收層接合。
  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防漏部係至少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長度方向上具有伸縮性。
  3.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具有自上述吸收性本體上之長度方向之兩側緣延伸出之一對側翼部,該側翼部係由自上述側防漏部延伸出之上述不織布所形成。
TW96112546A 2006-04-28 2007-04-10 吸收性物品 TWI4055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24611A JP4822923B2 (ja) 2006-04-28 2006-04-28 吸収性物品
JP2006239023A JP4749283B2 (ja) 2006-09-04 2006-09-04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239024A JP4749284B2 (ja) 2006-09-04 2006-09-04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00116A TW200800116A (en) 2008-01-01
TWI405562B true TWI405562B (zh) 2013-08-21

Family

ID=44764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6112546A TWI405562B (zh) 2006-04-28 2007-04-10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055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13494U (ja) * 2017-09-01 2017-11-0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機能性物品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20191A (ja) * 1992-02-12 1993-08-31 Shiseido Co Ltd 生理用ナプキン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550317B (en) * 2000-10-12 2003-09-01 Kao Corp Bulky sheet material having three-dimensional protrusions
JP2005212405A (ja) * 2004-01-30 2005-08-11 Kao Corp 複合伸縮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167141A (ja) * 2004-12-15 2006-06-29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20191A (ja) * 1992-02-12 1993-08-31 Shiseido Co Ltd 生理用ナプキン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550317B (en) * 2000-10-12 2003-09-01 Kao Corp Bulky sheet material having three-dimensional protrusions
JP2005212405A (ja) * 2004-01-30 2005-08-11 Kao Corp 複合伸縮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167141A (ja) * 2004-12-15 2006-06-29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00116A (en) 2008-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609361B2 (ja) 立体シート材料
JP3883530B2 (ja) 複合伸縮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868892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508603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4004317B2 (ja) 吸収性物品
JP4033774B2 (ja) 吸収性物品
JP4889273B2 (ja) 表面シート
JP482292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368961B2 (ja) 生理用ナプキン
WO2008065945A1 (fr) Article absorbant
JP4535771B2 (ja) 複合伸縮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22140B2 (ja) 複合伸縮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12614B2 (ja) 吸収性物品
JP4294045B2 (ja) 吸収性物品
JP4916296B2 (ja) 生理用ナプキン
JP2006311939A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2647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4745079B2 (ja) 吸収性物品
JP475372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4822922B2 (ja) 吸収性物品
TWI405562B (zh) 吸收性物品
JP392625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04345357A (ja) 立体シート材料
JP4749283B2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26434B2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