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9318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9318B
TWI399318B TW097135875A TW97135875A TWI399318B TW I399318 B TWI399318 B TW I399318B TW 097135875 A TW097135875 A TW 097135875A TW 97135875 A TW97135875 A TW 97135875A TW I399318 B TWI399318 B TW I3993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frame
rail
cover
stradd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358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32613A (en
Inventor
Shao Hua Chung
Jung Kai Hsu
Zheng Zhi Peng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932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32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93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931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括:車架,其可擺動地支撐動力單元,並於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以及護蓋,其覆蓋動力單元之上方且車架上方所設置之車座下方之空間的至少一部分。
先前,機車等跨坐型車輛中廣泛應用如下構造,該構造包括:組合擺動型之動力單元,其可旋轉地支撐後輪;車架,其可擺動地支撐動力單元,且於跨坐型車輛之前後方向延伸;以及車座,其設置於動力單元之上方且車架之上方。
眾所周知之構造係於如此之跨坐型車輛中具備護蓋,該護蓋覆蓋車座下方之空間之至少一部分(例如專利文獻1)。
對於如此之跨坐型車輛始終期望擴大車座下之空間、具體而言擴大擺動之動力單元與車座之間之空間以確保收納頭盔等物品之空間等,提高便利性。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6-281919號公報(第4-5頁、第1圖)
然而,若為了單純地擴大車座下之空間而將車架配設於車寬方向外側,則存在難以確保車架剛性之問題。因此,正研究車架或護蓋之布局以努力擴大車座下之空間,但期望藉由進一步擴大該空間而提高便利性。
因此,本發明係鑒於如此之狀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其係於以護蓋覆蓋車座下之空間之情形時,一方面確保車架之剛性一方面進一步擴大該空間。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具有如下特徵。首先,本發明之第1特徵之要旨係一種跨坐型車輛(機車10),其包括:動力單元(組合擺動型引擎50),其可旋轉地支撐後輪;車架(車架100),其可擺動地支撐上述動力單元,且於車輛前後方向延伸;車座(車座80),其設置於上述動力單元之上方且上述車架之上方;及護蓋(側罩520L、520R),其覆蓋上述車座下方之空間之至少一部分;上述車架具有使上述車座之下方部分之至少一部分露出於外部之露出框架部(箱軌130以及座軌140L、140R),上述露出框架部包括車寬方向之上述車架之最大寬度部分(最大寬度部分WMAX ),上述最大寬度部分之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端(外側端140Lb)於車寬方向上配設於與上述護蓋之外表面(外表面521)大致相同之位置上,或者較上述外表面更車寬方向外側。
通常,於可擺動地支撐動力單元並由護蓋覆蓋車座下方之空間之至少一部分的速克達等跨坐型車輛中,於由車座與護蓋所覆蓋之空間中設置有動力單元之零件或車架等。並且,研究該等配置而設置收納其它零件,例如燃料箱或頭盔等之收納箱等。
本案之發明者經過銳意研究之結果,發現先前認為理所當然之方法,即讓車架通過車座下之護蓋所覆蓋之空間,會限制該空間。因此,考慮停止以護蓋覆蓋車架,而使其露出於外部,藉此可擴大車座下之護蓋所覆蓋之空間。
然而,得知若將車架以露出於外部之狀態配設於車寬方向外側,則受到車架之剛性等之限制,並不一定有助於擴大該空間。發明者進一步研究之結果,發現車座下之空間於車輛前後方向較長,車寬方向之最大寬度部分上之空間尤其受到限制。
因此,發明者完成了以下發明:使車架之最大寬度部分露出於外部,並且使最大寬度部分之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端於車寬方向上配設於與護蓋之外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較外表面更車寬方向外側。使有助於擴大車座下之空間之車架之最大寬度部分露出於外部,並使最大寬度部分之外側端配設於與護蓋之外表面大致相同之位置,或者較外表面更車寬方向外側,藉此容易地擴大車寬方向上之該空間。又,並非車架全體而是車架之最大寬度部分配設於與外表面大致相同之位置或者車寬方向外側,因此亦容易地確保車架之剛性。
本發明之第2特徵之要旨係關於本發明之第1特徵,上述護蓋覆蓋上述車架與上述車座之間。
本發明之第3特徵之要旨係關於本發明之第2特徵,上述護蓋之外表面具有如下部分:於上述車座之下方部分中之與上述最大寬度部分不同之部分(箱軌130)上,位於較上述車架之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端(外側端130out)更車寬方向外側。
本發明之第4特徵之要旨係關於本發明之第1特徵,上述護蓋具有自上述外表面之外緣(外緣521a)朝向上述跨坐型車輛之車寬方向內側延伸之外緣部(外緣部512、外緣部522)。
本發明之第5特徵之要旨係關於本發明之第1特徵,其具備配設於較上述車架更車寬方向內側之車輛搭載零件(收納箱300),上述車架具有左側車架部分(左側軌道部130a以及座軌140L)、以及右側車架部分(右側軌道部130b以及座軌140R),且俯視上述跨坐型車輛時,上述車輛搭載零件係配設於上述左側車架部分與右側車架部分之間。
本發明之第6特徵之要旨係關於本發明之第5特徵,上述左側車架部分與右側車架部分係支撐上述車座之左右一對座軌(座軌140L、140R),上述車輛搭載零件係可收納物品之收納箱(收納箱300),且俯視上述跨坐型車輛時,上述收納箱配設為與上述座軌重疊。
本發明之第7特徵之要旨係關於本發明之第1特徵,上述車架係由管狀構件所形成。
本發明之第8特徵之要旨係關於本發明之第6特徵,其具備吸收車輪所受到之衝擊之緩衝單元(緩衝單元95L),且上述緩衝單元之上端部(上端部95a)位於較上述收納箱之底部(底部300a)更下方。
本發明之第9特徵之要旨係關於本發明之第8特徵,上述車架具有自上述左側車架部分朝向下方延伸之左支架部分(左支架部151L)、自上述右側車架部分朝向下方延伸之右支架部分(右支架部151R)、以及連結上述左支架部分與右支架部分之連結部(連結部152),且上述緩衝單元之上端部連結於上述連結部。
本發明之第10特徵之要旨係關於本發明之第6特徵,側視上述跨坐型車輛時,上述收納箱之底部(底部300a)朝向後方且上方傾斜。
本發明之第11特徵之要旨係關於本發明之第10特徵,上述收納箱之下部(下部300b)係露出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之側方。
其次,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實施形態加以說明。具體而言,對(1)跨坐型車輛之整體概略構成、(2)跨坐型車輛各部之詳細構成、(3)作用、效果、以及(4)其它實施形態加以說明。
再者,以下圖式之揭示中,對於相同或者類似之部分附上相同或者類似之符號。然而,應留意圖式係示意性表示,各尺寸之比率等與實際情況不同。
因此,具體之尺寸等應參照以下說明來進行判斷。又,當然亦包含圖式彼此之間各自之尺寸關係及比率不同之部分。
(1) 跨坐型車輛之整體概略構成
圖1係本實施形態中構成跨坐型車輛之機車10之左側視圖。圖2至圖4分別表示機車10之立體圖、俯視圖、及後視圖。
機車10具備前輪20以及後輪90。機車10係所謂之速克達型,即於騎車者、具體而言係駕駛機車10之主騎車者乘坐之車座80之前方形成凹向下方之凹狀,而形成便於主騎車者上下車之空間S。
為應對越野駕駛,機車10具備大型之前擋泥板400及擋泥板640。
前輪20藉由左右一對之前叉21而可旋轉地被支撐著。於前輪20之後方配設有腿部防護板30。
腿部防護板30位於主騎車者之腳部之前方,其防止主騎車者之腳部直接接觸駕駛時產生之風等。腿部防護板30上連結有腳踏板40。
腳踏板40具有大致平坦之擱腳部41。擱腳部41設置於車座80之前部80a之下方,用以擱放主騎車者之雙腳。於擱腳部41之後方,配設有覆蓋車座80之下方之車座下護蓋510。車座80設置於組合擺動型引擎50之上方及車架100之上方。
於擱腳部41之後方,設置有擱腳部42,該擱腳部42用來擱放坐在主騎車者後方之後座騎車者之腳。擱腳部42設置於側罩520L、520R之下方。車座下護蓋510以及側罩520L、520R露出於外部。
於擱腳部42之後方配設有組合擺動型引擎50。組合擺動型引擎50用作機車10之動力單元。具體而言,組合擺動型引擎50可旋轉地支撐後輪90,並經由傳動皮帶(未圖示)而驅動後輪90。
圖5係構成機車10之車體11之後部放大側視圖。再者,圖5中省略車座80及側罩520L之圖示。組合擺動型引擎50藉由車架100上所形成之引擎支撐部105而與後輪90一併受到可擺動地支撐著。車架100可擺動地支撐組合擺動型引擎50,並於車輛前後方向延伸。
於組合擺動型引擎50之上方配設有空氣清潔器60。空氣清潔器60與組合擺動型引擎50連接。空氣清潔器60對供給至組合擺動型引擎50之空氣進行淨化。
如圖5所示,於組合擺動型引擎50之前方及斜上方,配設有燃料箱70。燃料箱70可儲存供給至組合擺動型引擎50之燃料。
又,於車座80之下方設置有可收納頭盔等物品之收納箱300。車座80藉由安裝於托架132(圖1至圖5中未圖示,參照圖6)上之車座鉸鏈(未圖示),而於機車10之前後方向可轉動地被支撐著。藉由轉動車座80而可將物品收納至收納箱300中。
於組合擺動型引擎50與車架100之間,設置有吸收後輪90所受到之衝擊之緩衝單元95L、95R。
(2) 跨坐型車輛各部之詳細構成
繼而,對本實施形態中構成跨坐型車輛之機車10各部之詳細構成加以說明。具體而言,對(2.1)車架、(2.2)收納箱、(2.3)燃料箱、(2.4)車體護蓋、(2.5)擱腳部、(2.6)空氣清潔器以及(2.7)尾燈單元之詳細構成加以說明。
(2.1) 車架
首先,對車架100之整體構造以及車架100各部之形狀加以說明。
(2.1.1) 整體構造
圖6係車架100之立體圖。圖7係車架100之左側視圖。
如圖6以及圖7所示,車架100包括引擎支撐部105、轉向頭管110、下管120、底軌125、箱軌130、座軌140L、140R、框架托架150以及後軌160。
引擎支撐部105於大致上下方向可擺動地支撐組合擺動型引擎50。
轉向頭管110可轉動地支撐與前叉21(參照圖1以及圖2)連結之轉向軸(未圖示)。
下管120自轉向頭管110朝向下方延伸,並連接左右一對底軌125。
底軌125朝向機車10之後方延伸。底軌125之後端部125a朝向後上方傾斜延伸。後端部125a上連接箱軌130。又,底軌125連接左右一對之座軌140L、140R。
底軌125之後端部125a、箱軌130以及座軌140L、140R並未被側罩520L、520R等覆蓋(參照圖1至圖3)。即,底軌125之後端部125a、箱軌130以及座軌140L、140R朝向外部、具體而言朝向機車10之外側露出。側視車輛時,箱軌130以及座軌140L、140R使車座80之下方部分之一部分露出於外部。本實施形態中,箱軌130以及座軌140L、140R構成露出框架部。
又,車架100、具體而言底軌125、箱軌130以及座軌140L、140R係由管狀構件形成。本實施形態中,底軌125、箱軌130以及座軌140L、140R係由沿著與該軌道之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且剖面形狀大致為圓形之構件而形成。即,底軌125、箱軌130以及座軌140L、140R係由圓筒狀之管狀構件而形成。
箱軌130支撐燃料箱70(參照圖5)。箱軌130自底軌125之後端部125a朝向前上方傾斜延伸。箱軌130分別連結左右一對底軌125之後端部125a。俯視機車10時箱軌130為U字狀。
座軌140L、140R係配設於車座80(參照圖1至圖3)之下方。座軌140L、140R支撐車座80。即,車座80係配設於座軌140L、140R之上方。
又,於座軌140L、140R上接合有框架托架150以及後軌160。
(2.1.2) 車架100各部之形狀
繼之,對車架100各部之形狀、具體而言對箱軌130、座軌140L、140R、框架托架150以及後軌160之形狀加以說明。
(2.1.2.1) 箱軌130
如圖6所示,箱軌130係由左側軌道部130a、以及右側軌道部130b而形成。又,於箱軌130上設置有托架131L、131R以及托架132。
於托架131L(131R)上安裝有側罩520L(520R)。圖8係設置有托架131R之右側軌道部130b之部分放大立體圖。如圖8所示,右側軌道部130b與托架131R之連接部分131c,較車寬方向之右側軌道部130b之外側端130out位於車寬方向之更內側。
具體而言,托架131R較機車10之車寬方向上之右側軌道部130b之中心,具體而言較通過右側軌道部130b之中心之鉛垂線即中心線CT1而設置於車寬方向的更內側。即,連接部分131c較車寬方向之右側軌道部130b之中心而位於車寬方向之更內側。
托架131R具有連結右側軌道部130b之底部131Ra、以及安裝有側罩520R之安裝面131Rb。
底部131Ra較右側軌道部130b之外側端130out,具體而言較中心線CT1而設置於車寬方向之更內側。另一方面,安裝面131Rb較右側軌道部130b之中心線CT1而設置於車寬方向之更外側。再者,托架131L具有與托架131R對稱之形狀,且設置於左側軌道部130a上。
燃料箱70較U字狀之箱軌130,具體而言較左側軌道部130a以及右側軌道部130b而設置於車寬方向之更內側。
於托架132上,經由車座鉸鏈(未圖示)而安裝有車座80。又,托架132支撐燃料箱70之凸緣部70a(參照圖5)。進而,於托架132上安裝有收納箱300之前部安裝部330(參照圖12)。
於箱軌130之後方設置有油箱托架135,該油箱托架135上安裝有燃料箱70之凸緣部70a。油箱托架135跨越底軌125之各後端部125a而設置。即,燃料箱70係安裝於托架132以及油箱托架135上。油箱托架135亦較右側軌道部130b(左側軌道部130a)之中心線CT1而設置於車寬方向之更內側。
又,於油箱托架135之側部設置著安裝有側罩520L(520R)之托架136L(136R)。
(2.1.2.2) 座軌140L、140R
如圖5至圖7所示,車架100具有延伸至空氣清潔器60之上方為止之座軌140L、140R。具體而言,座軌140L、140R係朝向機車10之後上方延伸。
又,圖9係車架100之後部俯視圖。如圖9所示,俯視機車10時,座軌140L、140R包含車寬方向之車架100之最寬部分WMAX ,且隨著自後端142La(142Ra)向機車10之前側行進而朝向車寬方向外側。
座軌140L(140R)具有沿機車10之上下方向延伸之前部軌道141L(141R)、以及連結前部軌道141L(141R)並向機車10之後方延伸之後部軌道142L(142R)。
座軌140L(140R)配設於側罩520L(520R)之下方。具體而言,座軌140L(140R)與側罩520L(520R)相鄰接。
後部軌道142L(142R)構成為經由後軌160、安裝於後軌160上之托架161(參照圖6)以及收納箱300等而支撐車座80。
(2.1.2.3) 框架托架150
如圖5至圖7以及圖9所示,於座軌140L、140R上,接合有沿車寬方向而配設之框架托架150。
框架托架150由左支架部151L、右支架部151R、連結部152以及安裝部153L、153R而構成。
左支架部151L(右支架部151R)自用以安裝緩衝單元95L(95R)之座軌140L而延伸。具體而言,左支架部151L自座軌140L朝向下方而延伸。同樣,右支架部151R自座軌140R而朝向下方延伸。
安裝部153L(153R)設置於左支架部151L(右支架部151R)上。
連結部152使左支架部151L與右支架部151R連結。於安裝部153L(153R)上,安裝有側罩520L(520R)。
圖10係接合有右支架部151R之座軌140R之部分放大立體圖。如圖10所示,安裝部153R具有連結右支架部151R之底部153Ra、以及安裝有側罩520R之安裝面153Rb。
座軌140R與右支架部151R之連接部分151c,較車寬方向之座軌140R之外緣140out而位於車寬方向之更內側。具體而言,安裝部153R較機車10之車寬方向上之座軌140R之中心、具體而言較通過座軌140R之中心之鉛垂線即中心線CT2而設置於車寬方向的更內側。即,連接部分151c較車寬方向之座軌140R之中心而位於車寬方向之更內側。又,右支架部151R較座軌140R之外緣140out而設置於車寬方向之更內側。
安裝部153R於離開座軌140R之狀態下設置於右支架部151R上。具體而言,安裝面153Rb沿著圓筒狀之座軌140R之內側面140Rb而彎曲。
(2.1.2.4) 後軌160
如圖5至圖7以及圖9所示,於座軌140L、140R上接合有沿車寬方向配設之後軌160。
後軌160具有安裝著收納箱300之托架161。托架161自後軌160豎立設置,且具有門型之形狀。於托架161上安裝有收納箱300之後部安裝部340(參照圖12)。
如圖9所示,於後軌160與托架161之間之間隙中設置有車座鎖85。車座鎖85與車座80上所設置之車座鎖桿(未圖示)扣合。車座鎖85經由車座鎖拉索86,且藉由腿部防護板30上設置之主鑰匙(未圖示)而進行上鎖及開鎖。
又,車座鎖拉索86插通至座軌140R之內部。車座鎖拉索86自座軌140R之後端142Ra引出至座軌140R之外部,並連接於車座鎖85。於座軌140R之後端142Ra與尾燈單元600之間,形成有車座鎖拉索86可通過之間隙143。
(2.2) 收納箱
其次,對收納箱300之形狀以及安裝狀態加以說明。圖11係收納箱300之俯視圖。圖12係收納箱300之左側視圖。
如圖11以及圖12所示,於收納箱300上形成有燃料蓋孔310以及箱部320。
形成燃料蓋孔310係為了使燃料箱70上安裝之燃料蓋75(參照圖5)露出於車座80之前部80a。箱部320中收納頭盔等物品。
又,於收納箱300上設置有前部安裝部330以及後部安裝部340。前部安裝部330安裝於箱軌130上所設置之托架132上。後部安裝部340安裝於後軌160上所設置之托架161上。
俯視機車10時,收納箱300係配設於座軌140L與座軌140R之間。即,如圖5所示,於收納箱300之側方配設有座軌140L(140R),收納箱300較座軌140L(140R)而配設於車寬方向之更內側。又,收納箱300較座軌140L(140R)而朝向更下方延伸。
如圖12所示,俯視機車10時,收納箱300之底部300a係朝向後上方傾斜。又,收納箱300之下部300b露出於機車10之側方。即,可自機車10之外側一方看到收納箱300之下部300b。
圖13係收納箱300後部之放大剖面圖。如圖13所示,收納箱300之後部安裝部340係藉由後軌160上所設置之托架161而支撐。
又,於收納箱300之下方配設有框架托架150之連結部152。再者,於收納箱300、與框架托架150之連結部152之間形成有間隙。即,框架托架150並不用於支撐收納箱300。
緩衝單元95L(95R)連結座軌140L上接合之框架托架150、以及組合擺動型引擎50。具體而言,於框架托架150之連結部152上,設置有支撐緩衝單元95L之緩衝支撐托架154L。再者,於框架托架150之連結部152上亦設置具有與緩衝支撐托架154L相同之形狀並支撐緩衝單元95R的緩衝支撐托架(未圖示)。
如圖5所示,緩衝單元95L(95R)之上端部95a連結於緩衝支撐托架154L。因此,緩衝單元95L(95R)之上端部95a較收納箱300之底部300a而位於更下方。
又,緩衝單元95L(95R)之下端部95b連結於組合擺動型引擎50。
(2.3) 燃料箱
繼而,對燃料箱70之形狀以及安裝狀態加以說明。如圖5所示,燃料箱70具有燃料蓋75,該燃料蓋75係安裝於注入燃料(汽油)之注入口(未圖示)上。
如圖2以及圖3所示,燃料蓋75以露出於車座80之前部80a之狀態配設。即,並不設置覆蓋燃料蓋75之蓋子。
如上所述,燃料箱70之凸緣部70a係安裝於托架132以及油箱托架135(參照圖6以及圖7)上。
(2.4) 車體護蓋
其次,對車體護蓋之形狀以及安裝狀態加以說明。具體而言,對車座下護蓋510以及側罩520L、520R之形狀以及安裝狀態加以說明。
(2.4.1) 車座下護蓋510
圖14係車座下護蓋510之左側視圖。如圖14所示,於車座下護蓋510上,形成凹向機車10之後方之凹部510a。凹部510a位於擱腳部41之上方。
又,車座下護蓋510具有外表面511、以及自外表面511朝向機車10之車寬方向內側延伸之外緣部512。
如圖1以及圖2所示,車座下護蓋510沿著箱軌130而配設。具體而言,車座下護蓋510較燃料箱70而配設於車寬方向之更外側,並覆蓋燃料箱70之下方。進而,車座下護蓋510自車輛外側覆蓋安裝部153L、153R之至少一部分。
又,車座下護蓋510配設於車座80之前部80a與擱腳部41之間。再者,關於車座下護蓋510之更具體之配設狀態,於(2.5)擱腳部之一項中加以說明。
(2.4.2) 側罩520L、520R
圖15(a)係側罩520L之俯視圖。又,圖15(b)係側罩520L之側視圖。如圖15(a)以及圖(b)所示,側罩520L具有外表面521以及外緣部522。
俯視車輛時,側罩520L、520R覆蓋露出之車架100、具體而言覆蓋座軌140L、140R、與車座80之間。
側罩520L較燃料箱70及收納箱300(參照圖5)而配設於車寬方向之更外側。側罩520L覆蓋車體11之側部、具體而言覆蓋燃料箱70及收納箱300。側罩520L形成機車10之外側面。
又,側罩520L配設於車座80之下方。再者,側罩520R具有與側罩520L大致對稱之外形,且與側罩520L相同地配設於車座80之下方。
外表面521位於機車10之側部。外緣部522自外表面521之外緣521a朝向機車10之車寬方向內側而延伸。
如圖3所示,俯視機車10時,側罩520L(520R)與座軌140L(140R)重疊。又,本實施形態中,俯視機車10時,側罩520L(520R)之外表面521、與座軌140L(140R)大致平行。
圖16係表示車架100與側罩520L之配設關係之圖。如圖16所示,側罩520L安裝於車架100上。具體而言,於側罩520L之內側面,在與托架131L、托架136L以及安裝部153L對應之位置上形成有凸部。該凸部分別插通托架131L、托架136L以及安裝部153L上所設置之套環(未圖示)。即,側罩520L自車輛外側覆蓋托架131L、托架136L以及安裝部153L之至少一部分,以便無法自外部看到托架131L、托架136L以及安裝部153L。
側罩520L之下端523較座軌140L而位於更上方。又,座軌140L較側罩520L而位於更後方,即較側罩520L向更後方延伸。具體而言,座軌140L之後端142La較側罩520L(520R)之後端524而位於機車10之更後方側。再者,配設於機車10之右側部之側罩520R與座軌140R之配設關係,與圖16所示之側罩520L與座軌140L之配設關係相同。
圖17係表示側罩520R之內側面之圖。如圖17所示,於側罩520L之內側面,在與托架131R對應之位置上形成有凸部525A。同樣,於側罩520L之內側面,在與托架136R(參照圖6)對應之位置上形成有凸部525B、以及與安裝部153R(參照圖6)對應之位置上形成有凸部525C。
又,於側罩520R之內側面形成導線保持部526A、526B,該導線保持部526A、526B保持與尾燈單元600連接之導線。
圖18係沿圖1所示之F18-F18線之機車10之剖面圖。如圖18所示,側罩520L之外表面521之位置,於車寬方向上與座軌140L之外側端140Lb之位置大致相同,即外表面521與外側端140Lb處於同一平面上。側罩520L於空氣清潔器60之上方覆蓋車體11(參照圖5)。
又,如圖8所示,側罩520R之外緣部522進入安裝面131Rb與底部131Ra之間。即,外緣部522配設於安裝面131Rb與底部131Ra之間。
圖19係沿圖1所示之F19-F19線之機車10之剖面圖。圖19係沿著車架100之最寬部分WMAX (參照圖9)上之機車10之車寬方向的剖面圖。
如圖19所示,最寬部分WMAX 之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端140Lb,於車寬方向上配設於與側罩520L之外表面521大致相同的位置上。
(2.5) 擱腳部
如上所述,機車10上設置有擱腳部41以及擱腳部42(參照圖1至圖3)。於擱腳部41上擱放主騎車者之雙腳。於擱腳部42上擱放後座騎車者之腳。
圖20係沿圖1所示之F20-F20線之機車10之剖面圖。如圖20所示,擱腳部42設置於腳踏板40上,且位於底軌125之上方。於擱腳部42之車寬方向內側配設有車座下護蓋510。
於車座下護蓋510之上方配設有箱軌130。於車寬方向上,車座下護蓋510之外表面511之位置與箱軌130之位置大致相同,即外表面511與箱軌130處於同一平面。因此,俯視機車10時,外表面511與箱軌130重疊。又,車座下護蓋510具有自外表面511之端部511a朝向機車10之車寬方向內側延伸的外緣部512。
於箱軌130之上方配設有側罩520L,該側罩520L包括外表面521以及外緣部522。擱腳部42於車寬方向外側之端部42a,較位於側罩520L之車寬方向外側之外表面521而位於車寬方向的更外側。
又,如圖20所示,外表面521具有車座80之下方部分中之與最寬部分WMAX (參照圖9)不同之部分,具體而言,具有並非於座軌140L而於箱軌130中較箱軌130之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端130out位於車寬方向更外側的部分。
(2.6) 空氣清潔器
繼而,對空氣清潔器60之構造以及配設狀態加以說明。如圖18所示,空氣清潔器60具有外側空氣清潔器部61、以及內側空氣清潔器部62。內側空氣清潔器部62與外側空氣清潔器部61組裝於一起。內側空氣清潔器部62較外側空氣清潔器部61而位於車寬方向之更內側。
又,空氣清潔器60具有朝向座軌140L凸出之形狀之凸狀部63。即,空氣清潔器60為凸形狀,該凸形狀係與包括機車10之車寬方向及上下方向之面平行之剖面形狀凸向上方的形狀。凸狀部63較座軌140L而位於車寬方向之更內側。
凸狀部63形成於外側空氣清潔器部61與內側空氣清潔器部62之對接部分60b上。
空氣清潔器60中,位於車寬方向外側之外側端60e較座軌140L之外側端140Lb而位於車寬方向之更外側。
又,於空氣清潔器60於車寬方向內側之側面形成有凹部60f。形成凹部60f係為了防止組合擺動型引擎50向上方擺動時與收納箱300之下部300b(參照圖12)干涉。
圖21係空氣清潔器60之側視圖。如圖21所示,空氣清潔器60具有朝向機車10之上方、具體而言朝向座軌140L凸出之凸出部64。凸出部64形成於空氣清潔器60之前部60a上。
又,於凸出部64之前方設置有通氣裝置65,該通氣裝置65排出組合擺動型引擎50之曲柄軸箱(未圖示)之內部等積存之氣體(漏氣)。
空氣清潔器60之外緣部60c具有沿著前部軌道141L以及後部軌道142L之形狀。又,空氣清潔器60之後端部60d沿著緩衝單元95L(參照圖5)。
又,如圖5所示,俯視機車10時,空氣清潔器60與收納箱300重疊。
(2.7) 尾燈單元
接著,對尾燈單元600之構造以及配設狀態加以說明。圖22係尾燈單元600之左側視圖。如圖9以及圖22所示,尾燈單元600安裝於座軌140L以及座軌140R上。
尾燈單元600具有尾燈部610、蓋部620、閃光燈630以及擋泥板640。
尾燈部610向機車10之後方發光。尾燈部610具有紅色之透鏡面611。透鏡面611大致為圓形。
蓋部620連結尾燈部610,且分別設置於尾燈部610之車寬方向外側。蓋部620覆蓋座軌140L、140R之後端部分。具體而言,蓋部620分別覆蓋座軌140L之後端142La、以及座軌140R之後端142Ra。
如圖4所示,後視跨坐型車輛時,蓋部620之外緣620a為圓弧狀。
閃光燈630配設於蓋部620之下方。擋泥板640自尾燈部610向下方延伸。擋泥板640防止後輪90捲起之泥土等之飛濺。
(3)作用、效果
根據機車10,使有助於擴大車座80下之空間之車架100的最寬部分WMAX 露出於外部,並將最寬部分WMAX 之外側端140Lb配設於與側罩520L之外表面521大致相同之位置上,藉此容易於車寬方向上擴大該空間。又,並非車架100整體,而係最寬部分WMAX 較外表面521而配設於車寬方向之更外側,因此亦可容易地確保車架100之剛性。
本實施形態中,側罩520L(520R)覆蓋車架100與車座80之間。即,藉由將車架100儘可能地配設於下方,而可擴大側罩520L(520R)之內側空間。
本實施形態中,側罩520L之外表面521具有車座80之下方部分中之與最寬部分WMAX 不同之部分,具體而言具有箱軌130中較車體框架100之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端130out而位於車寬方向之更外側的部分。因此,將車架100儘可能地配設於下方,並且使外表面521較外側端130out而位於車寬方向之更外側,藉此可進一步擴大側罩520L(520R)之內側空間。
尤其,配設於側罩520L(520R)之內側之收納箱300係合成樹脂之成形品,因此考慮來自模具之成形品之脫模斜度,若使較車架100位於更上方之側罩520L(520R),較車架100(箱軌130)而位於車寬方向之更外側,則可對應脫模斜度而隨著自收納箱300之底部300a朝向上方逐漸擴大收納箱300之寬度。
此時,藉由將車架100(箱軌130)儘可能地配設於下方,而可使左右車架100(箱軌130)彼此之間隔縮小脫模斜度之程度,從而亦容易地確保車架100(箱軌130)之剛性。
本實施形態中,燃料箱70以及收納箱300配設於車架100(箱軌130、座軌140L、140R)之內側。
又,緩衝單元95L(95R)之上端部95a較收納箱300之底部300a而位於更下方。俯視機車10時,收納箱300之底部300a朝向後上方而傾斜。進而,收納箱300之下部300b露出於機車10之側方。
因此,可避免與配設於周圍之車輛搭載零件產生干涉,並且可增大燃料箱70以及收納箱300之容量。
本實施形態中,燃料蓋75以露出於車座80之前部80a之狀態配設著。即,並不設置覆蓋燃料蓋75之蓋子,因此可增大燃料箱70之容量。
本實施形態中,車體護蓋(車座下護蓋510以及側罩520L、520R)具有自外表面(外表面511、外表面521)朝向機車10之車寬方向內側延伸之外緣部(外緣部512、外緣部522)。又,托架131L、131R、安裝部153L、153R以及托架161較車寬方向之車架100之中心(中心線CT1、CT2)而設置於車寬方向內側。
因此,不會容易地自外部看到車體護蓋之安裝部分。即,即便於為增大燃料箱70以及收納箱300等之配設空間而使車架100(箱軌130、座軌140L、140R)朝向機車10之外側露出的情形時,亦可確保機車10之外觀品質。
(4) 其它實施形態
如上所述,透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而揭示了本發明之內容,但不應認為形成該揭示之一部分之論述以及圖式係限定本發明者。根據該揭示,業者應明瞭可實施各種代替實施形態。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中,座軌140L之後端142La、以及座軌140R之後端142Ra係分別由尾燈單元600上所設置之蓋部620覆蓋,但亦可以如下方式進行變更。
圖23表示尾燈單元600上所設置之蓋部620之變更例。如圖23所示,可不於尾燈單元600上設置蓋部620,而使用覆蓋座軌140R之後端142Ra之尾蓋650R。
尾蓋650R安裝於座軌140R上。尾蓋650R安裝於座軌140R之後端142Ra上。又,與尾蓋650R形狀相同之尾蓋亦安裝於座軌140L之後端142La上。
於座軌140R之後端142Ra與尾蓋650R之間,形成有車座鎖拉索86可通過之間隙143。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於車體護蓋(車座下護蓋510以及側罩520L、520R)上,設置有自外表面(外表面511、外表面521)朝向機車10之車寬方向內側延伸之外緣部(外緣部512、外緣部522),但並非一定設置外緣部。
上述實施形態中,側罩520L、520R安裝於車架100上所設置之托架131L、131R、安裝部153L、153R上,但側罩520L、520R亦可安裝於車架100以外,例如安裝於收納箱300上。
進而,側罩520R(520L)、與箱軌130亦可以如下方式配設。圖24係側罩520R、以及箱軌130(右側軌道部130b)沿車寬方向之剖面圖。具體而言,圖24係自圖8所示之F24方向之箭頭觀察的視圖。
如圖24所示,於右側軌道部130b與側罩520R之間,形成有右側軌道部130b與側罩520R之外緣部522最接近之區域即間隙部137。俯視機車10時,間隙部137亦為右側軌道部130b與側罩520R之外緣部522最接近之區域。
如圖24所示,間隙部137於車寬方向上至少較右側軌道部130b之外側端130out而位於車寬方向內側。托架131R、具體而言係底部131Ra自右側軌道部130b通過間隙部137之車寬方向內側並朝向側罩520R延伸。
根據如此之構成,間隙部137較右側軌道部130b之外側端130out 而位於車寬方向內側,因此可更確實地隱藏托架131R。即,可進一步減少自機車10之外側看到托架131R之連接部分131c之出現率。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箱軌130及座軌140L(140R)係由沿與該軌道之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剖面形狀大致為圓形的構件而形成,但剖面形狀亦可為多邊形狀。具體而言,剖面形狀亦可為四邊形狀。於該情形時,該軌道(例如箱軌130)與托架131R(131L)之連接部分131c,較車寬方向之箱軌130之外側端130out而位於車寬方向內側即可。根據如此之構成,可難以自機車10之外側看到托架131R之連接部分131c。
上述實施形態中,最寬部分WMAX 之外側端140Lb配設於與側罩520L之外表面521大致相同之位置上,但外側端140Lb亦可於車寬方向上較側罩520L之外表面521而配設於車寬方向之更外側。
如此,當然,本發明包含此處並未揭示之各種實施形態等。因此,根據上述說明,本發明之技術範圍僅藉由恰當之專利申請範圍之發明特定事項而規定。
再者,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07-241630號、第2007-241632號、以及第2007-241653號(2007年9月18日申請)之全部內容以參照之方式併入本案說明書。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發明於以護蓋覆蓋車座下之空間之情形時,可確保車架之剛性並進一步擴大該空間,因此可有效地用於機車等跨坐型車輛。
10...機車
11...車體
20...前輪
21...前叉
30...腿部防護板
40...腳踏板
41,42...擱腳部
42a...端部
50...組合擺動型引擎
60...空氣清潔器
60a...前部
60b...對接部分
60c,512,522...外緣部
60d,125a...後端部
60e,130out,140Lb...外側端
60f...凹部
61...外側空氣清潔器部
62...內側空氣清潔器部
63...凸狀部
64...凸出部
65...通氣裝置
70...燃料箱
70a...凸緣部
75...燃料蓋
80...車座
80a...前部
85...車座鎖
86...車座鎖拉索
90...後輪
95a...上端部
95b...下端部
95L,95R...緩衝單元
100...車架
105...引擎支撐部
110...轉向頭管
120...下管
125...底軌
130...箱軌
130a...左側軌道部
130b...右側軌道部
131Ra,300a,153Ra...底部
131Rb...安裝面
131c...連接部分
131L,131R,132,136L,136R,161...托架
135...油箱托架
137...間隙部
140out,620a...外緣
140L,140R...座軌
140Rb...內側面
141L,141R...前部軌道
142L,142R...後部軌道
142La,142Ra...後端
143...間隙
150...框架托架
151c...連接部分
151L...左支架部
151R...右支架部
152...連結部
153L,153R...安裝部
153Rb...安裝面
154L...緩衝支撐托架
160...後軌
300...收納箱
300b...下部
310...燃料蓋孔
320...箱部
330...前部安裝部
340...後部安裝部
400...前擋泥板
510...車座下護蓋
510a...凹部
511...外側面
511a,521a...端部
520L,520R...側罩
521...外表面
523...下端
524...後端
525A,525B,525C...凸部
526A,526B...導線保持部
600...尾燈單元
610...尾燈部
611...透鏡面
620...蓋部
630...閃光燈
640...擋泥板
CT1,CT2...中心線
S...空間
WMAX ...最寬部分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機車10之左側視圖。
圖2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機車10之立體圖。
圖3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機車10之俯視圖。
圖4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機車10之後視圖。
圖5係構成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機車10之車體11之後部放大側視圖。
圖6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車架100之立體圖。
圖7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車架100之左側視圖。
圖8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右側軌道部130b之部分放大立體圖。
圖9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車架100之後部俯視圖。
圖10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座軌140R之部分放大立體圖。
圖1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收納箱300之俯視圖。
圖12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收納箱300之左側視圖。
圖13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收納箱300後部之放大剖面圖。
圖14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車座下護蓋510之左側視圖。
圖15(a)、(b)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側罩520L之俯視圖以及側視圖。
圖16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車架100與側罩520L之配設關係之圖。
圖17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側罩520R之內側面之圖。
圖18係沿圖1所示之F18-F18線之機車10之剖面圖。
圖19係沿圖1所示之F19-F19線之機車10之剖面圖。
圖20係沿圖1所示之F20-F20線之機車10之剖面圖。
圖2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空氣清潔器60之側視圖。
圖22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尾燈單元600之左側視圖。
圖23係表示本發明之變更例之尾燈單元600上設置之蓋部620之變更例之尾蓋650R的圖。
圖24係側罩520R、以及箱軌130(右側軌道部130b)沿車寬方向之剖面圖。
10...機車
20...前輪
41,42...擱腳部
75...燃料蓋
80...車座
80a...前部
140L...座軌
400...前擋泥板
520L,520R...側罩
600...尾燈單元

Claims (10)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括:動力單元,其可旋轉地支撐後輪;車架,其可擺動地支撐上述動力單元,並向車輛前後方向延伸;車座,其設置於上述動力單元之上方及上述車架之上方;護蓋,其覆蓋上述車座下方之空間之至少一部分;及空氣清潔器,其配置於上述動力單元之上方及上述後輪之側方;上述車架具有使上述車座之下方部分之至少一部分露出於外部之露出框架部;上述露出框架部包含車寬方向上之上述車架之最大寬度部分;上述最大寬度部分之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端係配設於在車寬方向上與上述護蓋之外表面大致相同之位置,或者較上述外表面更為車寬方向外側之處,上述護蓋覆蓋上述露出框架部與上述車座之間,且上述露出框架部僅通過上述護蓋之下方並且配置於上述空氣清潔器之上方而於俯視時與上述空氣清潔器重疊。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護蓋之外表面之於上述車座之下方部分之中與上述最大寬度部分不同之部分係包含有較上述車架之車寬方向之外側端更位於車寬 方向外側的部分。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護蓋包括自上述外表面之外緣朝向上述跨坐型車輛之車寬方向內側延伸之外緣部。
  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包括配設於較上述車架更為車寬方向內側之處之車輛搭載零件;上述車架包括左側車架部分及右側車架部分;俯視上述跨坐型車輛時,上述車輛搭載零件配設於上述左側車架部分與右側車架部分之間。
  5.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左側車架部分與右側車架部分係支撐上述車座之左右一對座軌;上述車輛搭載零件係可收納物品之收納箱;側視上述跨坐型車輛時,上述收納箱配設為與上述座軌重疊。
  6.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車架係由管狀構件所形成。
  7. 如請求項5之跨坐型車輛,其中包括吸收車輪所受到之衝擊之緩衝單元;上述緩衝單元之上端部位於較上述收納箱之底部更下方之處。
  8.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車架包括:左支架部分,其自上述左側車架部分朝向下方延伸;右支架部分,其自上述右側車架部分朝向下方延伸;及連結部,其連結上述左支架部分與右支架部分;上述緩衝單元之上端部連結於上述連結部。
  9. 如請求項5之跨坐型車輛,其中側視上述跨坐型車輛時,上述收納箱之底部朝向後方且上方傾斜。
  10. 如請求項9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收納箱之下部露出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之側方。
TW097135875A 2007-09-18 2008-09-18 跨坐型車輛 TWI3993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41632 2007-09-18
JP2007241653 2007-09-18
JP2007241630 2007-09-18
PCT/JP2008/066683 WO2009038051A1 (ja) 2007-09-18 2008-09-16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32613A TW200932613A (en) 2009-08-01
TWI399318B true TWI399318B (zh) 2013-06-21

Family

ID=40467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35875A TWI399318B (zh) 2007-09-18 2008-09-18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01777B (zh)
TW (1) TWI399318B (zh)
WO (1) WO20090380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83273B2 (ja) * 2008-03-31 2013-04-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2012111278A (ja) * 2010-11-22 2012-06-14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858808B2 (ja) * 2011-03-26 2016-0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4281A (ja) * 1988-07-14 1990-01-26 Suzuki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の外殻カバー構造
TW575511B (en) * 2001-10-01 2004-02-11 Yamaha Motor Co Ltd Body frame of scooter type motorcycle
TWI233415B (en) * 2000-07-12 2005-06-01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39619B2 (ja) * 1998-03-16 2001-03-0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三輪車
JP2003112679A (ja) * 2001-10-03 2003-04-15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CN100551765C (zh) * 2005-11-22 2009-10-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车的收纳结构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4281A (ja) * 1988-07-14 1990-01-26 Suzuki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の外殻カバー構造
TWI233415B (en) * 2000-07-12 2005-06-01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TW575511B (en) * 2001-10-01 2004-02-11 Yamaha Motor Co Ltd Body frame of scooter type motorcy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38051A1 (ja) 2009-03-26
CN101801777B (zh) 2012-07-25
TW200932613A (en) 2009-08-01
CN101801777A (zh) 2010-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02907B2 (en) Vehicle
JP5030914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キャニスタ取付け構造
JP5246431B2 (ja) 自動二輪車
EP2176115B1 (en) Scooter type vehicle
JP572787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WO2006035920A2 (en) Vehicle body cover structure in motorcycle
TWI435819B (zh) 跨坐型車輛
JP579393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826580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93830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ッドロック構造
JP546052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JP2009162093A (ja) 消音器プロテクタ及び鞍乗型車両
TWI399318B (zh) 跨坐型車輛
JP542315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カバー取付構造
WO2014181651A1 (ja) 自動二輪車
JP2019048575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0126055A (ja) 鞍乗型車両
JP615189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配索構造
JP6118216B2 (ja) 自動二輪車
JP4097669B2 (ja) 自動二輪車
TWM316841U (en) Storage structure of motorbike
JP2011031714A (ja) 電装品取付け装置
JP559312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I359763B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4047924B2 (ja) 自動2輪車のステップ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