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5659B - A polyamide-based resin film roll,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A polyamide-based resin film roll,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5659B
TWI395659B TW94118011A TW94118011A TWI395659B TW I395659 B TWI395659 B TW I395659B TW 94118011 A TW94118011 A TW 94118011A TW 94118011 A TW94118011 A TW 94118011A TW I395659 B TWI395659 B TW I39565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average
boiling water
resin film
water shrink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41180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15128A (en
Inventor
Naonobu Oda
Katsuhiko Nose
Original Assignee
Toyo Bosek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Boseki filed Critical Toyo Boseki
Publication of TW200615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151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56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565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1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 B29C55/1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7Flat, e.g. panels
    • B29C48/08Flat, e.g. panels flexible, e.g. fil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88Thermal treatment of the stream of extruded material, e.g. cooling
    • B29C48/91Heating, e.g. for cross lin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88Thermal treatment of the stream of extruded material, e.g. cooling
    • B29C48/911Cooling
    • B29C48/9135Cooling of flat articles, e.g.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supporting means
    • B29C48/914Cooling of flat articles, e.g.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supporting means cooling dru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077/00Use of PA, i.e. polyamides, e.g. polyesteramide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moulding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13Hollow or container type article [e.g., tube, vase, etc.]
    • Y10T428/1334Nonself-supporting tubular film or bag [e.g., pouch, envelope, packet,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725Of polyami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Description

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涵蓋捲取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而成之長條物而物性均一且高品質之薄膜捲,更詳而言之,係關於一種與聚烯烴系樹脂薄膜層疊而使用於蒸煮食品等包裝時之加工性良好的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者。
以尼龍為主要成分之二軸配向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係強軔、且氣阻性、耐針孔性、透明性、印刷性等優,故被廣泛使用於各種液狀食品、含水食品、冷凍食品、蒸煮食品、糊狀食品、畜肉/水產食品等之各種食品的包裝材料,尤其,在近年中,被廣泛利用於蒸煮食品的包裝。如此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係例如與聚乙烯或聚丙烯等之聚烯烴系樹脂薄膜等層疊,朝流動方向呈平行折疊2次後熱熔接3邊而切出,形成一邊開放之開封狀態的3向密封袋,於內部充填各種食品等而密封後,在沸騰水中加熱殺菌而供給至市場。
然而,使用二軸配向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時,加熱殺菌處理後在包裝袋的角落部會產生翹曲而4邊呈S字狀捲曲的現象(以下稱為S字捲曲現象),作為包裝商品之美觀明顯惡化。因此,減少如此之捲曲現象的方法,如專利文獻1,已提一種將二軸配向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中之沸水收縮變形率與分子配向角之薄膜幅方向之變化率的積調整至特定之值的方法,但,在如此之方法中,為提高沸水處理時之尺寸安定性,必須極充分提高熱固定時之溫度,或過度實施延伸後之緩和熱處理,故造成損及所得到之薄膜強軔性或耐針孔性的問題。
是故,本案申請人等已發明提出一種方法,其係如專利文獻2,藉由調整薄膜之沸水收縮率或折射率至特定的數值範圍內,不使強軔性或耐針孔性降低,不產生S字捲曲現象的二軸配向聚醯胺系樹脂薄膜。
[專利文獻1]特開平4-103335號公報[專利文獻2]特開平8-174663號公報
[發明之揭示]
若依上之專利文獻2的方法,可得到強軔且耐針孔性優,不產生S字捲曲現象之二軸配向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然而,在層疊之製袋加工中,熱熔接時之壓力或時間等的條件係微調所使用之每一薄膜捲,故即使捲曲成薄膜捲之薄膜的沸水收縮率或折射率等的物性值之平均值落入專利文獻2的範圍時,一條薄膜捲的變動量很大時,在製袋加工中,層疊時於薄膜之間易造成皺折,或良率變差等的麻煩。
另外,本案申請人係在混合複數樹脂而熔融押出後捲取二軸延伸的薄膜之二軸延伸薄膜捲的製造方法中,已提出一種用以縮小動摩擦係數變動之方法,其係藉由使原料屑片的形狀一致或增大對押出機之原料供給部即漏斗狀送料斗的傾斜角度,以減少原料之偏折的方法。(特開2004-181777)。但,如此之方法,就用以抑制捲成薄膜捲之薄膜的沸水收縮率或折射率等物性變動或參差不均的方法而言,亦難謂必要的決定性方法。
本發明係對於用以生產高度均一之二軸配向薄膜捲的生產技術,經專心研究開發之結果,終達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解決習知之二軸配向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的問題點,可幾乎無麻煩且順利地進行層疊之製袋加工,並可有效率地得到無S字捲曲之包裝物的二軸配向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在於提供一種在製袋加工等之後加工中,可以高良率得到加工品之二軸配向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更且,在於提供一種可高效率地製造如此之二軸配向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
如此之本發明中,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的構成,係捲取幅寬為0.2m以上3.0m以下且長度為300m以上30000m以下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而構成之薄膜捲,從薄膜之捲曲終點至2m以內設有第1之試料切出部,從薄膜之捲曲起點至2m以內設有最終之切出部,同時並從第1之試料切出部約每100m設有試料切出部時,滿足下述要件(1)~(3)。
(1)對於從前述各切出部所切出之各試料,測定全方向之沸水收縮率之中的最大值即最大沸水收縮率時,其等之最大沸水收縮率的平均值即平均沸水收縮率為3%~6%,同時全部之試料的最大沸水收縮率之變動率相對於前述平均沸水收縮率為±2%~±10%的範圍內。
(2)對於從前述各切出部所切出之各試料,求出相對於縱向,+45度方向之沸水收縮率,與,相對於縱向,-45度方向之沸水收縮率之差的絕對值即沸水收縮率方向差時,其等之沸水收縮率方向差的平均值即平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為1.5%以下,同時全部之試料的沸水收縮率方向差之變動率相對於前述平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為±2%~±10%的範圍內。
(3)涵蓋所捲取之捲的縱向全長的厚度之變動率,相對於平均厚度為±2%~±10%的範圍內。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中,其係對於從各切出部所切出之各試料,測定厚度方向之折射率時,其等之折射率的平均值即平均折射率為1.505以上1.520以下,同時全部之試料的折射率之變動率相對於前述平均折射率為±2%以內的範圍。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中,其係對於從各切出部所切出之各試料,測定厚度方向之折射率時,其等之折射率的平均值即平均折射率為1.505以上1.520以下,同時全部之試料的折射率之變動率相對於前述平均折射率為±1%以內的範圍。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中,其係構成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之聚醯胺的主成分為尼龍6。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中為捲取從相異2種以上之聚醯胺系樹脂的混合物所形成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者。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中,其係所捲取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為與聚烯烴系樹脂薄膜層疊者。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中,其係從T模頭押出所熔融之聚醯胺系樹脂,藉由接觸於金屬輥而冷卻所得到之未配向的片狀物朝二軸延伸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經捲取者。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中,其係捲取一以拉張器延伸法所延伸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者。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中,其係捲取經逐次二軸延伸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者。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中,其係捲取一經縱方向與橫方向之二軸延伸的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者。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中,其係實質上使由未配向之聚醯胺系樹脂所構成的片狀物,以在比前述聚醯胺系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高+20℃之溫度且成為3倍以上之倍率的方式,以至少二階段朝縱方向實施延伸後,以成為3倍以上之倍率,捲取一朝橫方向實施延伸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者。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中,其係捲取實施最終延伸處理後經熱固定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者。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中,其係捲取一熱固定後實施弛緩處理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者。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中,其係於所捲取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中,添加滑劑、防壓黏劑、熱安定劑、抗氧化劑、帶電抑制劑、耐光劑、耐衝擊性改良劑之中的至少一種。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其中於所捲取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中,添加無機粒子。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其中無機粒子為平均粒徑0.5~5.0μm的氧化矽粒子。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其中於所捲取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中,添加高級脂肪酸。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發明的構成,其係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之製造方法,係包括如下步驟:薄膜化步驟,其係一面熔融押出聚醯胺系樹脂屑片一面進行製膜;二軸延伸步驟,其係使於其薄膜化步驟所得到之未延伸薄膜朝縱方向及橫方向進行二軸延伸;及,捲化步驟,其係捲取被二軸延伸之薄膜;其特微在於:前述二軸延伸步驟係以2階段朝縱方向延伸後,朝橫方向進行延伸者。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發明中,其係在二軸延伸步驟中之縱方向的二階段延伸為使第1段之延伸倍率高於第2段之延伸倍率者。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發明中,其係薄膜化步驟為使由使用量最多之聚醯胺系樹脂所構成的屑片、及、與其聚醯胺系樹脂屑片組成相異之其他的聚醯胺系樹脂屑片1種類以上混合後,進行熔融押出者,同時,所使用之各聚醯胺系樹脂屑片的形狀形成具有一含長徑及短徑之橢圓剖面的橢圓柱狀,且使用量最多之聚醯胺系樹脂屑片以外的聚醯胺系樹脂屑片,相對於使用量最多之聚醯胺系樹脂屑片之平均長徑、平均短徑及平均屑片長度,分別被調整成具有在±20%以內之範圍所含有的平均長徑、平均短徑及平均屑片長度者。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發明,其中包含一使用具備漏斗狀送料斗作為原料屑片供給部之押出機而進行熔融押出的步驟,同時將前述送料斗之傾斜角度調整至65度以上。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發明,其中包含一使用具備漏斗狀送料斗作為原料屑片供給部之押出機而進行熔融押出的步驟,同時供給至前述送料斗之前的聚醯胺系樹脂屑片的水分率被調整至800ppm以上1000ppm以下。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發明,其中包含一使用具備漏斗狀送料斗作為原料屑片供給部之押出機而進行熔融押出的步驟,同時供給至送料斗之前的聚醯胺系樹脂屑片之溫度被調整至80℃以上。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發明,其中薄膜化步驟包括一藉由將從押出機所押出之熔融樹脂捲取至冷卻捲進行冷卻之步驟,同時使熔融樹脂接觸於冷卻輥之表面的部分,涵蓋熔融樹脂之全幅寬,受吸引裝置朝與捲取方向相反方向吸引。
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發明的構成,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發明,其中包含在縱延伸步驟之前所實施的預備加熱步驟、與在縱延伸步驟之後所實施的熱處理步驟,在其等之縱延伸步驟、預備加熱步驟與熱處理步驟中之任意點的薄膜之表面溫度的變動幅寬,涵蓋薄膜全長而被調整至平均溫度±1℃的範圍內。
若依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可幾乎無麻煩且順利地進行層疊之製袋加工,並可有效率地得到無S字捲曲之包裝袋。在製袋加工等之後加工中,可以高良率得到加工品。尚且,若使用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以層疊之製袋加工後的食品包裝用之袋子,為強軔且耐針孔性亦優者。
(用以實施發明之最佳形態)
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係以後述方法切出試料之情形下,對於全部之試料,測定全方向之沸水收縮率中的最大值即最大沸水收縮率時,可調整其等之最大沸水收縮率的平均值即平均沸水收縮率成為3%以上6%以下。
又,本發明中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係以後述方法切出試料之情形下,對於全部之試料,求出相對於長度方向+45度方向之沸水收縮率,與相對於長度方向-45度方向之沸水收縮率之差的絕對值即沸水收縮率方向差時,調整成其等之沸水收縮率方向差的平均值即平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為1.5%以下。
本發明中之試料的切出,首先,從薄膜之捲曲終點至2m以內設有第1之試料切出部,從薄膜之捲曲起點至2m以內設有最終之切出部,同時並從第1之試料切出部約每100m設有試料切出部。又,所謂「約每100m」係於100m±1m左右之處切出試料亦無妨者。
若更具體地說明有關上述試料之切出,例如長498m之聚醯胺系薄膜被捲繞成捲時,從薄膜之捲終止至2m內之間,切取最初之試料(1)。又,試料之切出係權宜上,以具有沿著薄膜之縱向的邊與沿著相對於縱向而呈正交的方向之邊的方式,呈矩形狀切取(不朝斜方向切取)。繼而,從所切取之部分離100m捲始側之處,切取第2號試料(2)。同樣做法,在離200m捲始側之處切取第3號試料(3),在離300m捲始側之處切取第4號試料(4),在離400m捲始側之處切取第5號試料(5)。如此地,切出試料時,其餘係短於100m,故第6號(最終)試料(6)係從薄膜之捲始切取2m以內之任一部分。繼而,所切取之各試料,以下述之方法,測定沸水收縮率(以下稱為BS)、最大沸水收縮率(以下稱為BSx)、平均沸水收縮率(以下稱為BSax)、沸水收縮率方向差(以下稱為BSd)、平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以下稱為BSad)。
[沸水收縮率(BS)、最大沸水收縮率(BSx)、平均沸水收縮率(BSax)、沸水收縮率方向差(BSd)、平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BSad)之測定方法]。
將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之各切出部所切出之二軸配向聚醯胺系樹脂薄膜呈正方形狀切出,在23℃、65%RH之氣氛下放置2小時以上。描繪以此試料之中央作為中心之圓(直徑約20cm左右),以縱方向(薄膜拉出方向)作為0°,以15°間隔繞時鐘朝0~165°方向劃一條通過圓的中心之直線,測定各方向之直徑,作為處理前之長度。然後,在沸水中加熱處理所切出之試料30分鐘後,取出而拭去附著於表面之水份,風乾後,23℃ 65%RH之氣氛中放置2小時以上,如上述般,測定朝各直徑方向之劃出之直線的長度而作為處理後之長度,依下式1~5,而算出BS(沸水收縮率)、BSx(最大沸水收縮率)、BSax(平均沸水收縮率)、BSd(沸水收縮率方向差)、BSad(平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
BS=[(處理前之長度-處理後之長度)/處理前之長度]×100(%)………1 BSx=以15°間隔朝0~165°方向測定之中最大的收縮率(%)………2 BSax=全部之試料的BSx之總和/試料之數目………3 BSd=|(45°度方向的BS)-(135°度方向之BS)|………4 BSad=全部之試料的BSd的總和/試料之數………5
又,構成聚醯胺系薄膜捲之聚醯胺薄膜的BSx之值,係呈袋狀成形二軸配向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確保實施過熱水處理時之耐熱性(亦稱層疊強度或耐熱層疊強度),同時並在提高薄膜本身之強靭性/耐針孔性之上很重要,BSx之值不足3%,強靭性/耐針孔性不充分,另外,若超過6%,成為層疊不良,熱水處理時之耐熱層疊強度不足,故不佳。在提高強靭性/耐針孔性與層疊性或耐熱層疊強度上,較佳之BSx的範圍為3.5~5.0%。
構成聚醯胺系薄膜捲之聚醯胺薄膜的BSd之值,係對沸水處理時產生之捲曲現象有很大的影嚮,BSd之值愈大,袋子愈易翹回而捲曲成為很明顯,但BSd為1,5%以下,更宜若抑制至1.2%以下,可有效地抑制沸水處理時之袋子的翹回,並可防止S字捲曲現象的發生。
又,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係所切出之全部的試料之最大沸水收縮率(BSx)的變動率必須調整成為平均沸水收縮率(BSa)的±2%~±10%(±2%以上±10%以下)的範圍內。此處,所謂全部之試料的最大沸水收縮率(BSx)的變動率,係謂求出全部之試料的最大沸水收縮率(BSx)中的最大、最小,並求出其等之最大、最小之內的平均沸水收縮率之差的大者與平均沸水收縮率之差時,對於其差之平均沸水收縮率的比率。
亦即,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中係以試料(1)~(6)之沸水收縮率作為Xn(n=1~6)時,必須Xn之最大值Xmax與平均沸水收縮率(BSax)之差,與最小值Xmin與平均沸水收縮率(BSax)之差的任一者為±10%以內,換言之,必須|BSaz-Xn|(又,||表示絕對值)任一者均為10%以下。
又,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係所切出之全部的試料之最大沸水收縮率(BSx)的變動率宜在於平均沸水收縮率(BSa)的±9%以內的範圍內,更宜在於±8%以內的範圍內,最宜在於±7%以內的範圍內。
尚且,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係所切出之全部的試料之最大沸水收縮率(BSx)的變動率愈小愈佳,但該變動率之下限若考慮測定精度,認為2%左右為臨界。
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係所切出之全部的試料之最大沸水收縮率方向差(BSd)的變動率必須調整成為平均沸水收縮率(BSad)的±2%~±10%(±2%以上±10%以下)的範圍內。此處,所謂全部之試料的最大沸水收縮率(BSd)的變動率,係謂求出全部之試料的最大沸水收縮率方向差(BSd)中的最大、最小,並求出其等之最大、最小之內的平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之差的大者與平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之差時,對於其差之平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的比率。
亦即,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中係以試料(1)~(6)之沸水收縮率方向差作為Yn(n=1~6)時,必須Yn之最大值Ymax與平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BSad)之差,與最小值Ymin與平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BSad)之差的任一者為±10%以內,換言之,必須|BSad-Yn|(又,||表示絕對值)任一者均為10%以下。
又,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係所切出之全部的試料之最大沸水收縮率方向差(BSd)的變動率宜在於平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BSad)的±9%以內的範圍內,更宜在於±8%以內的範圍內,最宜在於±7%以內的範圍內。
尚且,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係所切出之全部的試料之最大沸水收縮率方向差(BSd)的變動率愈小愈佳,但該變動率之下限若考慮測定精度,認為2%左右為臨界。
又,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係必須涵蓋縱向全長之厚度的變動率相對於平均厚度調整成±2%~±10%(±2%以上±10%以下)之範圍內。此處,所謂長度方向全長之厚度的變動率係求出涵蓋長度方向全長之厚度中之最大、最小,求出與其等之最大、最小之內的平均厚度的差之大者、與平均厚度之差時,相對於其差之平均厚度的比率。
亦即,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中係必須涵蓋長度方向全長之厚度的最大值Tmax與平均厚度(涵蓋長度方向全長之平均厚度Ta)之差,最小值Tmin與平均厚度(Ta)之差的任一者亦±10%以內。
又,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係涵蓋長度方向全長之厚度的變動率宜在於平均厚度(Ta)的±8%以內的範圍,在於±6%以內的範圍更佳。
尚且,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係涵蓋長度方向全長之厚度的變動率愈小愈佳,但該變動率的下限認為從製膜裝置的性能上2%左右為臨界。
進一步,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係依上述方法切出試料時,對於全部的試料,求出厚度方向的折射率(Nz)時,其等之折射率的平均值即平均折射率(Nza)宜調整成為1.505以上1.520以下。又,平均折射率係依下述6而算出。
Nza=全部之試料的Nz之總和/試料的數目………6
又,構成聚醯胺系薄膜捲之聚醯胺薄膜的Nz之值對層疊強度與厚斑等之薄膜品質有很大影嚮。因此,所謂平均折射率為1.505以上1.520以下之要件係二軸配向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與聚烯烴系樹脂薄膜層疊而使用時的必須要件。繼而,Nz不足1.505,係與聚烯烴系樹脂薄膜等之層疊強度不充分,以製袋後之沸水處理等在與層疊基材之間易引起剝離。另外,此Nz係在使未延伸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進行二軸延伸之過程依序降低。換言之,Nz亦可認為延伸的指標之一,所謂Nz大者係表示延伸不充分,Nz超過1.520係明顯出現因二軸延伸不足之厚斑等,無法得到滿意的薄膜品質。考慮層疊強度與薄膜品質之兩面,尤佳之Nz的範圍為1.507~1.516的範圍。
又,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係所切出之全部的試料之折射率(Nz)的變動率直調整成相對於其等之折射率的平均值(以下稱為平均折射率)為±2%以內的範圍內。此處,所謂全部之試料的折射率(Nz)的變動率,係謂求出全部之試料的折射率(Nz)中的最大、最小,並求出其等之最大、最小之內的平均折射率之差的大者與平均折射率之差時,對於其差之平均折射率的比率。
亦即,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中係以試料(1)~(6)之折射率作為Nz1~Nz6時,宜Nz1~Nz6之最大值Nzmax與平均折射率之差、Nz1~Nz6之最小值Nzmix與平均折射率之差的任一者為±2%以內,換言之,宜|平均折射率-Nz1|~|平均折射率-Nz6|任一者均為2%以下。又,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係所切出之全部的試料之折射率(Nz)的變動率更宜相對於平均折射率為±1%以內的範圍內。
尚且,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係所切出之全部的試料之折射率(Nz)的變動率愈小愈佳,但該變動率的下限認為從測定精度或機械精度之面而言2%左右為臨界。
如上述般,將一條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中之最大沸水收縮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調整至特定的範圍之值,同時並減少其等之最大沸水收縮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的變動,可防止製袋加工或層疊加工之外觀的惡化,可良率佳順利地進行加工。
在本發明中所使用之聚醯胺樹脂係可舉例如以ε-己內醯胺作為主原料之尼龍6。又,其他之聚醯胺樹脂係可舉例藉由3員環以上之內醯胺、ω-胺基酸、二價酸與二胺等之聚縮合所得到之聚醯胺樹脂。具體上,內醯胺類除先前所示之ε-己內醯胺外,尚有庚內醯胺、辛內醯胺、月桂基內醯胺,ω-胺基酸類係可舉例6-胺基辛酸、7-胺基庚酸、9-胺基任酸、11-胺基十一碳烷酸。又,二價酸類係可舉例:己二酸、戊二酸、庚二酸、軟木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一碳烷二酸、十二碳烷二酸、十六碳烷二酸、二十碳烷二酸、二十碳烯二酸、2,2,4-三甲基己二酸、對酞酸、異酞酸、2,6-萘二羧酸、二甲基苯羧酸。進一步,二胺類係可舉:乙二胺、三亞甲基二胺、四亞甲基二胺、六亞甲基二胺、五亞甲基二胺、十一亞甲基二胺、2,2,4(或2,4,4)-三甲基六亞甲基二胺、環己烷二胺、雙-(4,4'-胺基環己基)甲烷、間位二甲苯二胺等。繼而聚縮合此等所得到之聚合物或此等之共聚合物例如可使用尼龍6、7、11、12、6.6、6.9、6.11、6.12、6T、6I、MXD6(間位二甲苯二碸醯胺6)、6/6、6、6/12、6/6T、6/6I、6/MXD6等。尚且,製造本發明之聚醯胺薄膜捲時,可單獨使用上述聚醯胺樹脂或混合聚醯胺樹脂2種以上而使用。
又,在上述聚醯胺系樹脂中,本發明中尤宜為相對黏度為2.0~3.5的範圍者。聚醯胺系樹脂之相對黏度係對所得到之二軸延伸薄膜的強靭性或延展性等有影嚮,相對黏度為2.0以下者係衝擊強度有點不足,相反地,相對黏度超過3.5者係隨延伸應力增大而有逐次二軸延伸性變差之傾向,又,在本發明之相對黏度謂使用一將聚合物0.5g溶解於97.5%硫酸50ml的溶液而在25℃下測定的情形之值。
其次,說明用以得到本發明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之較佳的製造方向,本發明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係藉由將原料之聚醯胺樹脂屑片熔融押出所得到之未延伸薄膜朝縱向(長度方向)及橫方向(幅度方向)二軸延伸後捲取成捲狀而製造。
本發明人等研究有關薄膜捲之縱向的厚斑(涵蓋薄膜捲的全長之厚斑)、沸水收縮率等之物性的變動或參差不齊,結果,如此之縱向的厚斑或物性的變動或參差不齊,可知主要受到使熔融的樹脂形成末延伸薄膜之澆鑄步驟中的各種因素很大的影嚮。亦即,若供給至與押出機串聯之漏斗狀送料斗(以下僅稱送料斗)時之樹脂溫度低,或供給至送料斗之樹脂的水分率高,可知未延伸薄膜中之縱向的厚斑變大,二軸延伸薄膜中之物性的變動或參差不齊變大。又,從T模頭押出之樹脂捲繞於金屬捲時,樹脂與金屬捲之接觸點混亂時,可知未延伸薄膜中之縱向的厚斑變大,二軸延伸薄膜中之物性的變動或參差不齊變大。進一步,亦可知若二軸延伸歲中之延伸條件不適當,未延伸薄膜中之縱向的厚斑被增幅,助長物性之變動或參差不齊。
進一步,本發明人等,依據上述事實而專心研究之結果,薄膜捲製造時,藉由訴諸以下之手段,發現可得到物性變動很少之薄膜捲。
(1)樹脂屑片之形狀的均一化(2)送料斗形狀之適當化(3)樹脂屑片乾燥時之水分率降低(4)對送料斗供給樹脂時之溫度保持(5)使熔融樹脂接觸金屬捲時之吸引(6)延伸條件之適當化。
以下,依序說明有關上述之各手段。
(1)樹脂屑片之形狀的均一化在本發明之薄膜捲的製造方向中,採用混合方式時,使組成相異之複數的原料聚醯胺樹脂屑片在送料斗內混合後,熔融混練,從押出機押出,進行薄膜化。例如,成為原料之聚醯胺有3種類時,於3個送料斗連續或間歇式地分別供給聚醯胺樹脂屑片,依需要,介由緩衝送料斗,最後在押出機之前或上方的送料斗(以下,稱「最後送料斗」)混合3種類之聚醯胺樹脂屑片,同時並符合於押出機之押出量而將原料屑片定量地供給至押出機而形成薄膜。
但,依最後送料斗之容量或形狀,係最後送料斗內之屑片量多時及最終送料斗內之屑片的殘留量變少時,產生原料偏析的現象,亦即從最後送料斗供給至押出機之屑片的組成成為相異者之現象。如此之偏折現象當屑片之形狀或比重相異時,結別明顯。進一步,藉由如此之偏析現象,當製造縱長的薄膜時,最大沸水收縮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薄膜厚度、厚度方向之折射率會變動。
亦即,若屑片之尺寸有不同,最後送料斗內屑片之混合物落下時,小屑片易先落下,若最後送料斗內之屑片殘留量變少,則大屑片的比率變多,此成為原料偏折之原因。因此,為得到物性變動少之薄膜捲,故符合所使用之複數種的聚醯胺樹脂屑片的形狀,必須抑制在最後送料斗內之原料偏折的現象。
聚醯胺之原料屑片一般在聚合後以熔融狀態從聚合裝置以股狀取出,立即冷卻後,以股切刀切割而形成。因此,聚醯胺之屑片係截面成為橢圓形之橢圓柱狀。此處,研究有關聚合物屑片之形狀與原料偏析之關係,結果,藉由於使用量最多之聚醯胺屑片所混合之其他聚醯胺屑片的截面橢圓之平均長徑(mm)、平均短徑(mm)、平均屑片長度(mm)分別相對於使用量最多之聚醯胺的原料屑片的截面橢圓之平均長徑(mm)、平均短徑(mm)、平均屑片長度(mm)而調整至±20%以內之範圍,可降低上述原料偏析。又,若使用量最多之聚醯胺屑片以外之聚醯胺屑片的截面橢圓之平均長徑、平均短徑、平均屑片長度分別相對於使用量最多之聚醯胺的原料屑片的截面橢圓之平均長徑、平均短徑、平均屑片長度而調整至±15%以內之範圍,防止偏析效果極顯著,故更佳。
(2)送料斗形狀之適當化使用漏斗狀送料斗作為最後送料斗,藉由使其傾斜角度形成65°,而大屑片亦與小屑片同樣地容易落下,內容物之上端部保持水平面同時並下降,故於原料偏析之降低很有效。更佳之傾斜角為70°以上。又,所謂送料斗之傾斜角係漏斗狀之斜邊與水平線分之間的角度。於最後送料斗的上流易可使用複數之送料斗,此時,即使在任一送料斗中,亦必須使傾斜角為65°以上,更宜為70°以上。
使藉所使用之原料屑片的切削等所產生之微粉末的比率降低,抑制沸水收縮率之變動,故佳。因微粉末助長原料偏析的發生,故宜除去在步驟內所產生的微粉末,降低送料斗內所含有的微粉末之比率。所含有之微粉末之比率,經由原料屑片至進入押出機之全步驟,宜為1重量%以內,更宜為0.5重量%以內。用以降低微粉末之比率的具體方法,以股切刀在屑片形成時通過篩網,空送原料屑片時藉由通過迴旋式空氣過濾器,以除去微粉末之方法。
尚且,降低在送料內之原料偏析的手段,使所使用之送料斗的容量適當化者亦為較佳之手段。此處,送料斗之適當容量相對於押出機之每一小時的吐出量為15~120重量%的範圍,更宜為相對於押出機之每一小時的吐出量為20~100重量%的範圍。
混合2種以上組成相異之聚醯胺的原料屑片之方法,最宜為在押出機正上方之送料斗(最後送料斗)連續地對押出機定量供給各原料,同時並進行混合的方法。預先混合一將原料屑片大小控制於前述範圍內者後,亦可介由數個之中間送料斗(緩衝送料斗),而供給至最後送料斗及押出機。混合複數種原料時,係可舉例從連續地定量供給原料屑片之裝置,一面定量供給複數種之原料至送料斗內,一面進行混合的方法,或,使用混合機或槳葉式乾燥機等而預先混合之方法等,利用後者時,為免於混合物之排出時產生原料偏折,宜減小原料屑片尺寸。
(3)樹脂屑片乾燥時之水分率降低供給至送料斗內之屑片一般係藉混合機等之裝置,加熱,降低水分。如此屑片乾燥之際,在聚酯薄膜捲或聚丙烯薄膜捲之製造中,一般,乾燥時愈降低水分率,愈可抑制押出步驟之水解而得到良好的薄膜捲。但,本發明人研究之結果,在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之製造中,乾燥時只單純地降低水分率,延伸會變困難,無法得到均一之薄膜捲而將水分率控制於特定範圍,確保某程度之水分,俾於押出步驟中不水解,而適度地可塑化,得到物性均一之薄膜捲。亦即,為得到本發明之薄膜捲,必須使屑片之水分率控制於800ppm以上1000ppm以下。屑片之水分率若高達1000ppm,熔融時助長水拳,黏度降低,而未延伸薄膜之縱向的厚斑會變差,成為二軸延伸薄膜之縱向的厚斑增加、物性變動或參差不均的原因。反之,若屑片之水分率降至800ppm,熔融時之黏度會太高,而製膜性(易延伸性)惡化。又,供給至送料斗內之屑片的最適水分率為850ppm以上950ppm以下。
(4)對送料斗供給樹脂時的溫度保持如上述,即使調整屑片之水分率至800ppm以上1000ppm以下,放置加熱乾燥後之屑片而使溫度降低至常溫(室溫)後,供給至送料斗時無法得到物性均一之薄膜捲。亦即,為得到本發明之薄膜捲,必須以混合機等加熱乾燥之屑片保持於高溫,直接供給至送料斗。具體上,以混合機加熱乾燥之屑片必須保持於80℃以上直接供給至送料斗,更宜保持於90℃以上直接供給至送料斗。若供給至送料斗之屑片溫度降至80℃,樹脂之嵌入會變差,成為縱向的厚斑或物性變動或參差不均的原因,無法得到本發明之薄膜捲。又,藉混合機等之裝置,乾燥屑片時,乾燥溫度必須調整至150℃以下。若乾燥溫度高達150℃,乾燥時有可能水解,故不佳。以混合機加熱乾燥之屑片的溫度,下降至80℃時,必須再次加溫成為80℃以上而供給至送料斗。
(5)使熔融樹脂接觸於金屬捲時之吸引熔融押出屑片而得到未延伸薄膜時,藉押出機使屑片在200~300℃的溫度熔融而從模頭押出,而呈薄膜狀(片狀)成形(亦即,澆鑄)後,藉捲附於冷卻至特定溫度之金屬輥等的冷卻輥之方法進行急冷。又,從縱向之厚斑、物性變動或參差不齊的觀點,較佳之熔融押出溫度為240℃~290度。為得到本發明之薄膜捲,將所熔融之樹脂捲繞於金屬輥時,將空氣間隙(亦即,從T模脣之出口至冷卻輥表面的垂直方向之距離)至20~60mm,同時並利用一具有寬幅吸引口之真空箱(Vacuum chamber)等之吸引裝置,使接觸於熔融樹脂與冷卻輥表面之部分,涵蓋熔融樹脂的全幅而吸引至與捲取方向相反的方向,俾使熔融樹脂強迫地密接於金屬輥。又,其時,必須調整吸引口之部分的吸引風速至2.0~7.0 m/sec,更宜調整至2.5~5.5m/sec。進而,真空箱亦可吸入口呈串聯,但很容易調整吸引口之吸引風速,吸引口朝橫方向被區分成特定數的區段,每一區段可調整吸引風速。若澆鑄之速度變大,隨金屬輥之旋轉而產生隨伴流,阻礙熔融樹脂密接於金屬輥,故使吸引裝置之吸引更有效,為提昇熔融樹脂於金屬輥之密著度的情形,宜使以鐵氟龍(註冊商標等)等之軟質材料形成寬幅之遮蔽板設置於與吸引裝置鄰接之上流側(相對於吸引裝置而與金屬輥的旋轉方向相反側),宜遮斷伴隨流。進一步,為得到本發明之薄膜輥,必須將真空箱之吸引速度的參差不齊抑制至平均吸引風速(設定值)±20%以內,更宜抑制至±10%以內。尚且,為免真空箱之吸引風速受寡聚物的粉塵等變動,於真空箱內設有過濾器,同時宜藉回饋其過濾器前後的差壓,調整吸引力。
為得到本發明之薄膜捲,將所熔融之樹脂捲繞於冷卻捲時,必須對所熔融之樹脂片從針狀電極以2~15KV施加90~105mA之直流負電荷,使之輝光放電同時並於金屬輥連續地密著急冷。又,此時,若將所施加之直流負電荷調整至7~14kv的範圍,縱向之厚斑、物性之變動或參差不齊會降低,故佳。為得到本發明之薄膜捲,必須將所施加之直流負電荷之參差不齊抑制至平均負電荷(設定值)±20%以內,更宜抑制至±10%以內。
(6)延伸條件之適合化二軸延伸未延伸薄膜之方法,必須採用一以捲式延伸機朝縱向延伸未延伸薄膜,再以拉張式延伸機朝橫方向延伸後,進行熱固定處理及緩和處理之縱/橫延伸方法等。進一步,為得到本發明之薄膜捲,二軸延伸之方法必須採用所謂縱-縱-橫延伸方法。如此之縱-縱-橫延伸方法係實質上縱延伸未配向之聚醯胺薄膜時,實施第一段延伸,不冷卻至Tg以下,繼而進行第二段延伸,此後,以3.0倍以上、宜3.5以上之倍率進行橫延伸,再進一步熱固定的方法。繼而,為得到本發明之薄膜捲,進行上述縱-縱-橫延伸時,必須使第一段之縱延伸倍率高於第二段之縱延伸倍率。亦即,如此地,藉由使第一段之縱延伸倍率高於第二段之縱延伸倍率,可得到沸水收縮率等之物性良好而且其等之物性參差不齊很少之薄膜捲。又,進行蹤-縱-橫延伸時,一般使第一段之縱延伸倍率低於第二段之縱延伸倍率,乃於第一段延伸時不產生對輥之黏著,而可容易延伸,但藉由使用鐵氟龍製輥等之特殊輥,即使使第一段之縱延伸倍率高於第二段之縱延伸倍率,亦不會引起對輥之黏著,而可容易地延伸。
如上述般,進行縱-縱-橫延伸時,宜使第一段之縱延伸在80~90℃的溫度下延伸2.0~2.4倍。若第一段之延伸倍率超出上述範圍而變高,縱向的厚斑會變大,故不佳。尚且,宜使第二段之縱延伸在65~75℃的溫度下延伸約1.3~1.7倍。若第二段之延伸倍率超出上述範圍而變低,沸騰變形會變大,成為無實用性者,故不佳,反之,若第二段之延伸倍率超出上述範圍而變高,縱向之強度(5%伸長時強度等)變低,成為無實用性者,故不佳。
如上述般,進行蹤-縱-橫延伸時,縱延伸方法可採用熱輥延伸、紅外線輻射延伸等。藉如此之縱-縱-橫延伸方法而製造本發明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時,不僅縱向之厚斑、物性變動或參差不齊變小,亦可降低橫向之物性變動或參差不齊。又,縱-縱-橫延伸時,宜使總縱延伸條件為3.0~4.5倍。
進行縱-縱-橫延伸時,宜使橫延伸在120~140℃之溫度下延伸約4.0~5.5倍。若橫延伸之倍率超出上述範圍而變低,橫方向之強度(5%伸長時強度等)會變低,成為無實用性者,故不佳,反之,若橫延伸之倍率超出上述範圍而變高,橫方向之熱收縮率變大,故不佳。若橫延伸之溫度超出上述範圍而變低,沸騰變形會變大,成為無實用性者,故不佳,反之,若橫延伸之溫度超出上述範圍而變高,橫方向之強度(5%伸長時強度等)會變低,成為無實用性者,故不佳。
進一步,為得到本發明之薄膜捲,宜使縱-縱-橫延伸後之熱固定處理在180~230℃的溫度下進行。若熱固定處理之溫度超出上述範圍而變低,縱向及橫向之熱收縮率會變大,故不佳,反之,若熱固定處理之溫度超出上述範圍而變高,二軸延伸薄膜之衝擊強度會變低,故不佳。
尚且,為得到本發明之薄膜捲,宜使熱固定後之緩和處理形成2~10%緩和者。若緩和處理之比率超出上述範圍而變低,縱向及橫向之熱收縮率會變大,故不佳,反之,若緩和處理之比率超出上述範圍而變高,縱向及橫向之強度(5%伸長時強度等)會變低,成為無實用性者,故不佳。
又,薄膜捲之幅寬並無特別限制,但就處理容易性而言,薄膜捲之幅的下限宜為0.35m以上,更宜為0.50m以上。另外薄膜捲之幅寬的上限宜為2.5m以下,更宜為2.0m以下,最宜為1.5m以下。尚且,薄膜捲之捲長亦無特別限制,但就易捲性或處理容易性而言,薄膜捲之捲長的下限宜為500m以上,更宜為1000m以上。另外薄膜捲之捲長的上限宜為2500m以下,更宜為20000m以下,最宜為15000m以下。膜厚為15μm時,尤宜為12000m以下。又,捲取芯一般可使用3英吋、6英吋、8英吋等之紙、塑膠芯或金屬製芯。
另外,構成本發明之聚醯胺系薄膜捲之薄膜的厚度,亦無特別限定,但例如包裝用聚醯胺系薄膜宜為8~50μm,更宜為10~30μm。
尚且,構成本發明之薄膜捲的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中,在不妨礙特性之範圍內,亦可含有滑劑、壓黏抑制劑、熱安定劑、抗氧化劑、帶電抑制劑、耐光劑、耐衝擊性改良劑等之各種添加劑。尤其,就使二軸延伸薄膜的滑性良好之目的,宜含有各種之無機粒子。尚且,無機粒子宜具有0.5~5.0μm之平均粒徑(亦即,平均粒徑),尤宜為氧化矽粒子。若平均粒徑低於0.5μm,無法得到良好的滑性,反之,若平均粒徑高於5.0μm,透明性會不良,印刷時產生所謂"脫落",故不佳。又,平均粒徑之測定係可採用從科特(Coulter)計數器所得到之粒度分布算出重量平均徑之方法,亦可從在添加於聚醯胺樹脂之前的粒子進行測定,亦可從藉由以酸溶解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所析出之粒子進行測定。又,若添加一發揮降低表面能量之效果的乙烯基雙硬脂酸等之有機滑劑,則構成薄膜捲之薄膜的滑性優者,故佳。
進一步,構成本發明之薄膜捲的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中,依用途而使尺寸安定性良好,亦可實施熱處理或調濕處理。尚且,為使薄膜表面之接著性良好,亦可實施電暈處理,塗布處理、或火焰處理等,或實施印刷、蒸鍍等的加工。
又,僅上述(1)~(6)之方法中的特定任一者,不僅有效地助於薄膜捲的物性變動之降低,亦可藉由組合使用(1)~(6)之方法,以非常有效率地降低薄膜捲之物性變動。
[實施例]以下,依實施例而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受如此之實施例態樣任何限定,在不超出本發明之旨意的範圍,可適當變更。將實施例及比較例所使用之原料屑片A~E的性狀、實施例及比較例所使用之原料屑片的組成、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之薄膜捲的製膜條件分別表示於表1、2中。屑片A、C、D係由尼龍6(相對黏度=2.8,Tg=41℃)97.00重量%、氧化矽粒子3.00重量%所構成者,屑片B、E係由尼龍6(相對黏度=2.8,Tg=41℃)96.45重量%、聚間位二甲苯己二醯胺(相對黏度=2.1)3.00重量%、乙烯基雙硬脂酸醯胺0.15重量%、氧化矽粒子0.40重量%所構成者。尚且,添加於屑片A、C的氧化矽粒子係平均粒子系約為3.0μm者,添加於屑片B的氧化矽粒子係平均粒子系約為1.8μm者,添加於屑片D、E的氧化矽粒子係平均粒子系約為2.0μm者。屑片A~E的形狀任一者均為橢圓柱狀,屑片A與屑片D、屑片B與屑片E係分別為剖面長徑、剖面短徑、屑片長為均一。
[實施例1]使用15kl之混合機裝置而花約8小時分別將上述屑片A、B加溫至約120℃同時並預備乾燥。在混合機內採取各屑片特定量而測定水分率後,屑片A、B之水分率任一者均為800ppm。又,水分率之測定係使用Karl Fischer水分計(KYOTO Electronics公司製MKC-210),在試料重量1g、試料加熱溫度230℃的條件下實施。
如此之後,使各混合機內之屑片以定量螺桿餵料機分別連續地供給至押出機正上方的送料斗。又,使屑片A之供給量為5.0重量%,屑片B之供給量為95.0重量%。送料斗係具有原料膠料150Kg裝之容量,押出機之吐出量每1小時為450kg。送料斗之傾斜角調整至70°。在實施例1中,使用量最多之聚醯胺系樹脂屑片以外的聚醯胺系樹脂屑片(屑片A)的平均長徑、平均短徑、平均屑片長係相對於使用量最多之聚醯胺系樹脂屑片(屑片B)的平均長徑、平均短徑、平均屑片長,分別包含於±20%以內之範圍。
將屑片A、B供給至送料斗時,為免各混合機內之屑片溫度太低,從乾燥於短時間內供給至送料斗。供給至送料斗之前的屑片A、B的溫度,均為91℃。繼而,在送料斗內混合所供給之屑片A、B,藉單軸式押出機以270℃從T模頭熔融押出,捲繞於冷卻至17℃且旋轉的金屬輥而急冷,俾得到厚257μm之未延伸薄膜。又,未延伸薄膜之拉引速度(金屬輥之旋轉速度)約為60m/min。
將所熔融之樹脂捲繞於金屬輥時之空氣間隙,係調整至40mm,對熔融薄膜從針狀電極以11±1.1kv施加100mA之直流負電荷,藉使之輝光放電,使所熔融之樹脂靜電密接於金屬輥。進一步將所熔融之樹脂捲繞於金屬輥時,使所熔融之樹脂與金屬輥接觸之部分,涵蓋所熔融之樹脂的全幅而利用真空箱,藉由朝與樹脂被捲取之方向相反的方向吸引,俾促進熔融樹脂密接於金屬輥。又,真空箱的吸引風速係涵蓋吸引口之全幅(亦即熔融樹脂之全幅)而調整至5.0~0.5m/sec。
如此之後,所得到之未延伸薄膜,藉鐵氟龍製輥而在延伸溫度85℃下縱延伸(第1縱延伸)成約2.1倍後,藉陶瓷製輥而在延伸溫度70℃下縱延伸(第2縱延伸)成約1.6倍後。進一步,將被縱延伸之薄片連續地導引至定型機,以約130℃下橫延伸4.0倍,以約210℃熱固定而實施5.0%的橫弛緩處理後,冷卻,裁斷除去兩緣部,而使約15μm之二軸延伸薄膜涵蓋1000m以上而連續地製膜製作研磨輥。又,連續製造薄膜1000m時之薄膜表面溫度的變動幅,係在預熱步驟為平均溫度±0.8℃、在延伸步驟為平均溫度±0.6℃、在熱處理步驟為平均溫度±0.5℃之範圍。進一步,所得到之研磨輥通過幅400mm、長1000m狹縫,捲取成3英吋紙管,得到2條之聚醯胺系薄膜捲(狹縫輥)。繼而,使用所得到之2條狹縫輥(亦即,從同一研磨輥所得到者),而以如下之方法進行特性評估。又,在以下之BS(沸水收縮率)、BSx(最大沸水收縮率)、BSd(沸水收縮率方向差)、折射率之測定中,從薄膜之捲曲終點在2m以內設有第1之試料切出部,從第1之試料切出部在約每100m設有從第2至第10之試料切出部,從薄膜之捲曲起點在2m以內設有第11之試料切出部,從其等之第1號至第11號的各試料切出部切出試料薄膜。評估結果表示於表3~7中。表示評估結果時,有關衝擊強度、層疊強度係表示所測定之各試料試樣之數值的平均值、與各試料試樣之數值之變動範圍。有關S字捲曲係表示成為各評估程度之試料試樣的個數、與全試料試樣的總合評估的程度。
[沸水收縮率]將單邊之狹縫輥的各切出部所切出之二軸配向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試料薄膜)切出成一邊21cm的正方形狀,在23℃、65%RH之氣氛下放置2小時。描繪以此試料之中央作為中心的直徑20cm的圓,以縱向(薄膜拉出方向)作為0°、以15°間隔朝順時針朝0~165°方向劃出一條通過圓的中心之直線,測定各方向之直徑,作為處理前之長度。然後,所切出之試料在沸水中加熱處理30分後,取出而擦拭附著於表面之水分,風乾後,在23℃、65%RH之氣氛中放置2小時以上,如上述般,測定朝各直徑方向劃出之直線的長度而作為處理後的長度,依上式1~5,算出BS(沸水收縮率)、BSx(最大沸水收縮率)、BSax(平均沸水收縮率)、BSd(沸水收縮率方向差)、BSad(平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
繼而,藉由求出全部之試料的最大沸水收縮率(BSx)中的最大、最小,並算出其等之最大、最小之內的平均沸水收縮率(BSax)之差的大者與平均沸水收縮率之差時,對於其差之平均沸水收縮率(BSax)的比率(%),而求出對於平均沸水收縮率(BSax)的最大沸水收縮率(BSx)之變動率。又,藉由求出全部之試料的沸水收縮率方向差(BSd)中的最大、最小,並算出其等之最大、最小之內的平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BSad)之差的大者與平均沸水收縮率之差,對於其差之平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BSad)的比率(%),而求出對於平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BSad)的最大沸水收縮率方向差(BSad)之變動率。
[縱向厚斑]使狹縫輥涵蓋長度方向全長形成約3cm幅狹縫而製作厚斑測定用之狹縫輥。如此之後,使用Anritsu公司製之厚斑測定裝置(廣範圍高感度電子Micrometer K-313A),求出涵蓋長度方向全長之平均厚度、最大厚度、最小厚度。繼而藉下式7,算出與其等之最大厚度、最小厚度之內的平均厚度的差之大者、與平均厚度之差時,算出相對於其差之平均厚度的比率(%),而算出涵蓋長度方向全長之厚度之變動率。
厚度之變動率=|最大厚度或最小厚度-平均厚度|/平均厚度………7
[折射率]使用Atago公司製之「Oepa折射計4T型」,將從各試料切出部所切出之各試料薄膜在23℃、65%RH之氣氛中放置2小時以上後,測定厚度方向之折射率(Nz)。算出全試料薄膜之平均的平均折射率,而如表6般,算出在全試料中最大或最小之Nz與平均折射率之差,同時並算出對其差之平均折射率的比率作為變動率。
[衝擊強度]將從各試料切出部所切出之各試料薄膜在23℃、65%RH之氣氛中放置2小時以上後,使用東洋精機製作所公司製之「Film Impact tester TSS式」,藉直徑12.7mm的半球型碰撞子測定破裂強度,作為衝擊強度。亦算出全試料薄膜之平均的衝擊強度。
[層疊加工性]使用與測定上述沸水收縮率、縱向厚斑、折射率、衝擊強度之狹縫輥相異之另一狹縫輥(從同一研磨輥所得到者),在構成其狹縫輥之二軸配向聚醯胺系樹脂薄膜塗布胺基甲酸酯系AC劑(東洋Morton公司製「EL443」後,於其上,使用Modern machinery公司製之Single test laminator裝置而以315℃押出厚15μm之LDPE(低密度聚乙烯),進一步於其上連續地層疊厚40μm之LLDPE(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薄膜,得到聚醯胺系樹脂/LDPE/LLDPE所構成之3層層疊構造的層疊薄膜捲。以下述之3階段評估製造層疊薄膜捲時之加工性。
○:於輥不產生皺折而亦不須調整條件。△:依調整條件而解決輥之皺折×:即使如何地調整條件亦會於輥產生皺折
[層疊強度]從其層疊薄膜輥所切出之層疊薄膜切出幅15mm、長200mm而作為試驗片,使用東洋Baldwin公司製之「Tensilon UMT-II-500型」,於溫度23℃、相對濕度65%的條件下測定聚醯胺系樹脂薄膜層與LDPE層間的剝離強度。又,抗拉速度係10cm/分,剝離角度為180度,剝離部分賦予水而測定。層疊強度之測定係從層疊薄膜輥之捲曲終點在2m以內切出第1之試料片,從第1之試料片之切出部分在約每100m切出第2至第9之試料片,從薄膜之捲曲起點在2m以內切出第10之試料片,測定有關從其等之第1至第10的各試料片。亦算出其等之測定值之平均。
[S字捲曲現象]被捲取作為如上述之層疊薄膜輥之層疊薄膜,使用西部機械公司製之test sealer而朝捲長方向呈平行地折疊2次並朝縱向使各兩端20mm以150℃連續地熱密封,再朝垂直方向以150mm間隔斷續地熱密封10mm而得到幅200mm之半製品,再朝捲長方向,將兩緣部裁斷成密封部分呈10mm後,朝與此垂直方向於密封部分之境界切斷,製作3向密封袋(密封幅:10mm)。從其等之3向密封袋的中央,選擇從層疊薄膜輥之捲曲終止至2m以內的部分所製作之3向密封袋作為第1試樣,選擇從其第1試樣的製作部分離約100、200、...900m的部分所製作之3向密封袋,分別作為第2~第10試樣,選擇從層疊薄膜輥之捲曲起始至2m以內的部分所製作之3向密封袋作為第1試樣。繼而使其等之11片的3向密封袋於沸騰水中熱處理30分鐘後,在23℃、65%RH的氣氛下保持一晝夜,進一步,重疊其等之11片的3向密封袋而從上方對袋全面施加1kg之荷重,保持一晝夜後,卸掉荷重而評估袋子的翹曲(S字捲曲)的情形如下。
◎:完全無翹曲○:僅可看到少許翹曲××:明顯可看到翹曲×:翹曲顯著
[實施例2]與實施例1同樣做法而所得到之未延伸薄膜,藉鐵氟龍製輥而在延伸溫度約90℃下縱延伸(第1縱延伸)成約2.2倍後,藉陶瓷製輥而在延伸溫度70℃下縱延伸(第2縱延伸)成約1.5倍。進一步,將被縱延伸之薄片,與實施例1同樣地,連續地導引至定型機,以約130℃下橫延伸4.0倍,以約210℃熱固定而實施5.0%的橫弛緩處理後,冷卻,裁斷除去兩緣部,而使約15μm之二軸延伸薄膜涵蓋1000m以上而連續地製膜。又,連續製造薄膜時之薄膜表面溫度的變動幅,係與實施例1同樣。所得到之薄膜,與實施例1同樣地通過狹縫而捲取,得到實施例2之聚醯胺系薄膜捲。繼而,與實施例1同樣方法而評估所得到之薄膜捲之特性。評估結果表示於表3~7。
[實施例3]與實施例1同樣做法所得到之未延伸薄膜,與實施例1同樣地於二階段縱延伸。如此之後,經縱延伸之薄片,連續地導引至定型機,以約130℃下橫延伸3.6倍,以約215℃熱固定而實施3.0%的橫弛緩處理後,冷卻,裁斷除去兩緣部,而使約15μm之二軸延伸薄膜涵蓋1000m以上而連續地製膜。又,連續製造薄膜時之薄膜表面溫度的變動幅,係與實施例1同樣。所得到之薄膜,與實施例1同樣地通過狹縫而捲取,得到實施例3之聚醯胺系薄膜捲。繼而,與實施例1同樣方法而評估所得到之薄膜捲之特性。評估結果表示於表3~7。
[實施例4]原料屑片A與原料屑片B之混合比率,除使屑片A為15.0重量%而屑片B為85.0重量%以外,其餘係與實施例1同樣做法,而得到實施例4之聚醯胺系薄膜捲。即使在實施例4中,使用量最多之聚醯胺系樹脂屑片以外之聚醯胺系樹脂屑片(屑片A)之平均長徑、平均短徑、平均屑片長度,係相對於使用量最多之聚醯胺系樹脂屑片以外之聚醯胺系樹脂屑片(屑片B)之平均長徑、平均短徑、平均屑片長度,分別包含於±20%以內的範圍中,繼而,與實施例1同樣方法而評估所得到之薄膜捲之特性。評估結果表示於表3~7。
[實施例5]原料屑片A、B之替代,除分別使用原料屑片D、E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相同做法,而得到實施例5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亦即在實施例5中係使用5.0重量%之屑片D與95.0重量%之屑片E而製造聚醯胺系薄膜捲)。即使在實施例5中,使用量最多之聚醯胺系樹脂屑片以外之聚醯胺系樹脂屑片(屑片D)之平均長徑、平均短徑、平均屑片長度,係相對於使用量最多之聚醯胺系樹脂屑片(屑片E)之平均長徑、平均短徑、平均屑片長度,分別包含於±20%以內的範圍中,繼而,與實施例1同樣方法而評估所得到之薄膜捲之特性。評估結果表示於表3~7。
[實施例6]將混合機內之原料屑片供給至押出機正上方之送料斗時,除使送料斗的傾斜角變更成65°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做法,而得到實施例6之聚醯胺系薄膜捲,繼而,與實施例1同樣方法而評估所得到之薄膜捲之特性。評估結果表示於表3~7。
[實施例7]已熔融之樹脂捲繞於金屬輥時之真空箱的吸引風速,涵蓋吸引口之全幅而調整成為3.0±5.0m/sec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做法,而得到實施例7之聚醯胺系薄膜捲。繼而,與實施例1同樣方法而評估所得到之薄膜捲之特性。評估結果表示於表3~7。
[比較例1]與實施例1同樣做法所得到之未延伸薄膜,藉鐵氟龍製輥而在延伸溫度約90℃下縱延伸(第1縱延伸)成約1.5倍後,藉陶瓷製輥而在延伸溫度70℃下縱延伸(第2縱延伸)成約2.2倍。進一步,將被縱延伸之薄片,連續地導引至定型機,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橫延伸,熱固定而實施橫弛緩處理後,冷卻,裁斷除去兩緣部,而使約15μm之二軸延伸薄膜涵蓋1000m以上而連續地製膜。又,連續製造薄膜時之薄膜表面溫度的變動幅,係與實施例1同樣。如此之後,所得到之薄膜,與實施例1同樣地通過狹縫而捲取,得到比較例1之聚醯胺系薄膜捲。繼而,與實施例1同樣方法而評估所得到之薄膜捲之特性。評估結果表示於表3~7。
[比較例2]除使用原料屑片C取代原料屑片A以外,其餘係與實施例1同樣做法,而得到比較例2之聚醯胺系薄膜捲。即使在比較例2中,使用量最多之聚醯胺系樹脂屑片以外之聚醯胺系樹脂屑片(屑片C)之平均長徑、平均屑片長度,係相對於使用量最多之聚醯胺系樹脂屑片(屑片B)之平均長徑、平均屑片長度,分別包含於±20%以內的範圍中。繼而,與實施例1同樣方法而評估所得到之薄膜捲之特性。評估結果表示於表3~7。
[比較例3]除將原料屑片A、B之預備乾燥條件變更成經過約4.0小時而加溫至約100℃之方法以外,其餘係與實施例1同樣做法,而得到比較例3之聚醯胺系薄膜捲。又,預備乾燥後,從混合機內採取各屑片特定量而測定水分率後,原料屑片A、B之水分率,任一者均為1500ppm,供給至送料斗之前的屑片A、B之溫度,任一者均為約85℃。繼而,與實施例1同樣方法而評估所得到之薄膜捲之特性。評估結果表示於表3~7。
[比較例4]除在原料屑片A、B預備乾燥後供給至押出機正上方之送料斗之前,於各混合機內經約5小時放置以外,其餘係與實施例1相同,而得到比較例4之聚醯胺系薄膜捲。又,供給至送料斗之前的屑片A、B的水分率任一者均為800ppm,供給至送料斗之前的屑片A、B之溫度,任一者均約為30℃。繼而,與實施例1同樣方法而評估所得到之薄膜捲之特性。評估結果表示於表3~7。
[比較例5]除在已熔融之樹脂捲繞於金屬輥時,不進行真空箱的吸引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做法,而得到比較例5之聚醯胺系薄膜捲。繼而,與實施例1同樣方法而評估所得到之薄膜捲之特性。評估結果表示於表3~7。
全部之試料的最大沸水收縮率中之最大/最小之內、具有平均沸水收縮率之差的大者而計算變動率。
全部之試料的最大沸水收縮率中之最大/最小之內、具有平均沸水收縮率之差的大者而計算變動率。
涵蓋全長的厚度之最大.最小中取與平均厚度之差較大者計算變動率。
全部之試料的最大折射率中之最大/最小之內、具有平均折射率之差的大者而計算變動率。
[實施例之薄膜的效果]從表3~7可知,實施例1~7的薄膜捲任一者均涵蓋輥全體之縱向的厚斑非常小,沸水收縮率或折射率等之物性變動很小。如此地,沸水收縮率或折射率等之物性變動很小的實施例1~7的薄膜捲係任一者均不產生S字捲曲現象,而層疊加工性良好。其上,構成實施例1~7的薄膜捲之薄膜,係衝擊強度(強軔性,耐針孔性)良好,層疊強度高。然而,比較例1~5的薄膜捲係涵蓋輥全體之縱向的厚斑,或沸水收縮率或折射率等之物性變動變大。可看到S字捲曲現象,而層疊加工性不良。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本發明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係具有如上述之優異的加工特性,故可適宜使用於食品的蒸煮加工用途。

Claims (19)

  1. 一種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其係捲取幅寬為0.2m以上3.0m以下且長度為300m以上30000m以下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而成的薄膜捲,其特徵在於前述聚醯胺系樹脂為尼龍6,且被捲取之薄膜的厚度為10μm以上,30μm以下,從薄膜之捲曲終點至2m以內設有第1之試料切出部,從薄膜之捲曲起點至2m以內設有最終之切出部,同時並從第1之試料切出部起約每100m設有試料切出部時,滿足下述要件(1)、(2)同時滿足下述要件(3)(1)對於從前述各切出部所切出之各試料,測定全方向之沸水收縮率之中的最大值即最大沸水收縮率時,此等最大沸水收縮率的平均值即平均沸水收縮率為3%~6%,同時全部之試料的最大沸水收縮率之變動率相對於前述平均沸水收縮率為±2%~±10%的範圍內;(2)對於從前述各切出部所切出之各試料,求出相對於長度方向,+45度方向之沸水收縮率,與相對於長度方向,-45度方向之沸水收縮率之差的絕對值即沸水收縮率方向差時,此等沸水收縮率方向差的平均值即平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為1.5%以下,同時全部之試料的沸水收縮率方向差之變動率相對於前述平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為±2%~±10%的範圍內;(3)涵蓋所捲取之捲的長度方向全長的厚度之變動 率,相對於平均厚度為±2%~±10%的範圍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其中對於從各切出部所切出之各試料,測定厚度方向之折射率時,此等之折射率的平均值即平均折射率為1.505以上1.520以下,同時全部之試料的折射率之變動率相對於前述平均折射率為±2%以內的範圍。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其中對於從各切出部所切出之各試料,測定厚度方向之折射率時,此等之折射率的平均值即平均折射率為1.505以上1.520以下,同時全部之試料的折射率之變動率相對於前述平均折射率為±1%以內的範圍。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其中構成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之聚醯胺的主成分為尼龍6。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其中係捲取從相異2種以上之聚醯胺系樹脂的混合物所形成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所成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其中所捲取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為與聚烯烴系樹脂薄膜層疊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其係將熔融後之聚醯胺系樹脂從T模頭押出,藉由接觸於金屬輥而冷卻所得到之未配向的片狀物捲取朝二軸延伸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者。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其 係捲取以拉張器延伸法所延伸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者。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其係捲取經逐次二軸延伸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者。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其中捲取經縱方向與橫方向之二軸延伸的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者。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其係將實質上使由未配向之聚醯胺系樹脂所構成的片狀物,以在比前述聚醯胺系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高+20℃之溫度,成為3倍以上之倍率的方式,以至少二階段朝縱方向實施延伸後,以成為3倍以上之倍率的方式朝橫方向實施延伸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經捲取者。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其係捲取實施最終延伸處理後經熱固定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者。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其係捲取熱固定後實施遲緩處理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者。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其中經捲取後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中,添加滑劑、抗結塊劑、熱安定劑、抗氧化劑、帶電抑制劑、耐光劑、耐衝擊性改良劑之中的至少一種。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其中經捲取後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中,添加無機粒子。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 其中無機粒子為平均粒徑0.5~5.0μ m的氧化矽粒子。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其中經捲取後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中,添加高級脂肪酸。
  18. 一種製造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之製造方法,其係包括以下的步驟:係一面熔融押出聚醯胺系樹脂屑片一面進行製膜之薄膜化步驟;係使該薄膜化步驟所得之未延伸薄膜朝縱方向及橫方向進行二軸延伸的二軸延伸步驟;及捲取經二軸延伸之薄膜的捲化步驟;其特微在於:前述二軸延伸步驟為以2階段朝縱方向延伸後,朝橫方向進行延伸者,同時使前述縱方向的二階段延伸之第1段之延伸倍率高於第2段之延伸倍率者,前述薄膜化步驟為使由使用量最多之聚醯胺系樹脂所構成的屑片、及與其聚醯胺系樹脂屑片組成相異之其他的聚醯胺系樹脂屑片1種類以上混合後,進行熔融押出者,同時,所使用之各聚醯胺系樹脂屑片的形狀形成具有含長徑及短徑之橢圓剖面的橢圓柱狀,且使用量最多之聚醯胺系樹脂屑片以外的聚醯胺系樹脂屑片,相對於使用量最多之聚醯胺系樹脂屑片之平均長徑、平均短徑及平均屑片長度,分別被調整成具有在±20%以內之範圍所含有的平均長徑、平均短徑及平均屑片長度者,前述薄膜化步驟包含使用具備漏斗狀送料斗作為原料屑片供給部之押出機而進行熔融押出的步驟,同時,將前述送 料斗之傾斜角度調整為65度以上,且供給至前述送料斗之前的聚醯胺系樹脂屑片的水分率被調整至800ppm以上1000ppm以下,此外,供給至前述送料斗之前的聚醯胺系樹脂屑片之溫度被調整至80℃以上,前述薄膜化步驟包括藉由將從押出機所押出之熔融樹脂捲取至冷卻輥進行冷卻之步驟,同時該冷卻步驟係使熔融樹脂接觸於冷卻輥之表面的部分,涵蓋熔融樹脂之全幅寬,受吸引裝置朝與捲取方向相反方向吸引。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捲之製造方法,其中包含在縱延伸步驟之前所實施的預備加熱步驟、與在縱延伸步驟之後所實施的熱處理步驟,在此等之縱延伸步驟、預備加熱步驟與熱處理步驟中之任意點的薄膜之表面溫度的變動幅度,涵蓋薄膜全長被調整至平均溫度±1℃的範圍內。
TW94118011A 2004-06-02 2005-06-01 A polyamide-based resin film roll,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TWI3956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64971 2004-06-02
JP2004262922A JP3671978B1 (ja) 2004-06-02 2004-09-09 ポリア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15128A TW200615128A (en) 2006-05-16
TWI395659B true TWI395659B (zh) 2013-05-11

Family

ID=34797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4118011A TWI395659B (zh) 2004-06-02 2005-06-01 A polyamide-based resin film roll,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137817B2 (zh)
EP (1) EP1754588B1 (zh)
JP (1) JP3671978B1 (zh)
CN (1) CN100349724C (zh)
TW (1) TWI395659B (zh)
WO (1) WO20051182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71978B1 (ja) * 2004-06-02 2005-07-13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ポリア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022941A (zh) * 2004-08-25 2007-08-22 东洋纺织株式会社 双轴取向聚酰胺类树脂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JP4001156B2 (ja) * 2005-04-01 2007-10-31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ポリアミド系混合樹脂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6117898A1 (ja) * 2005-04-28 2006-11-09 Toyoboseki Kabushiki Kaisha ポリア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JP3829863B1 (ja) 2005-06-10 2006-10-04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ポリアミド系樹脂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829864B1 (ja) 2005-06-22 2006-10-04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ポリアミド系混合樹脂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39654A (ja) * 2007-03-26 2008-10-09 Unitika Ltd ポリアミ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012279B2 (ja) * 2007-07-23 2012-08-29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二軸延伸ポリアミ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US20100221554A1 (en) * 2007-11-08 2010-09-02 Unitika Ltd. Process for producing polyamide resin film and polyamide resin film obtained by the process
JP5326560B2 (ja) * 2008-12-26 2013-10-30 東洋紡株式会社 ポリアミド系積層二軸延伸フィルム
JP5326559B2 (ja) * 2008-12-26 2013-10-30 東洋紡株式会社 ポリアミド系積層二軸延伸フィルム
KR101749771B1 (ko) * 2009-03-31 2017-06-21 도요보 가부시키가이샤 표면 보호용 폴리프로필렌계 수지 필름 및 표면 보호 필름
US10093083B2 (en) 2011-08-22 2018-10-09 Toyobo Co., Ltd. Biaxially oriented, laminated polyamide resin film
WO2013128599A1 (ja) * 2012-02-29 2013-09-0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長尺斜め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US20180264711A1 (en) 2014-12-17 2018-09-20 Unitika Ltd. Polyamide fil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TWI803697B (zh) * 2018-10-05 2023-06-01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雙軸配向聚醯胺膜以及聚醯胺膜輥
JP2022176652A (ja) * 2021-05-17 2022-1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CN116160669B (zh) * 2023-03-23 2024-05-10 江苏新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聚乙烯吹膜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90565A (ja) * 1994-04-28 1995-11-07 Toyobo Co Ltd 二軸配向ポリアミ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EP0927624A2 (en) * 1994-12-22 1999-07-07 Toyo Boseki Kabushiki Kaisha Biaxially oriented polyamide resin film and production thereof
JP2003170494A (ja) * 2001-04-26 2003-06-17 Toyobo Co Ltd 熱収縮性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23939B2 (ja) 1990-08-23 1997-06-25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二軸配向ポリアミドフイ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47545A (ja) * 1993-08-05 1995-02-21 Mitsubishi Chem Corp 脂肪族ポリアミド系樹脂組成物ペレットの製造方法
JPH0747454A (ja) 1993-08-06 1995-02-21 Kubota Corp 遠心力鋳造方法
JPH08120099A (ja) * 1994-10-27 1996-05-14 Unitika Ltd ポリアミドフイ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569989B2 (ja) * 1995-01-24 2004-09-29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2軸配向ポリアミドフィルムの製造法
JP3726304B2 (ja) * 1995-03-30 2005-12-14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2軸配向ポリア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を用いてなる3方シール袋
JPH08309074A (ja) 1995-05-18 1996-11-26 Sharp Corp 全自動洗濯機
JP3676883B2 (ja) * 1996-07-05 2005-07-27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ポリアミ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で得られた二軸配向ポリアミドフィルム
JP3660063B2 (ja) * 1996-07-31 2005-06-15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二軸延伸ポリアミ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3731262B2 (ja) * 1996-10-01 2006-01-05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法
JP2000062019A (ja) * 1998-08-17 2000-02-29 Toray Ind Inc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2000309074A (ja) * 1999-02-23 2000-11-07 Toyobo Co Ltd 積層二軸配向ポリアミドフィルム
JP4508341B2 (ja) * 2000-02-28 2010-07-21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二軸延伸ナイロン6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029014A (ja) * 2000-07-17 2002-01-29 Toyobo Co Ltd 積層フィルム
JP2004181777A (ja) * 2002-12-03 2004-07-02 Toyobo Co Ltd ポリアミド系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671978B1 (ja) * 2004-06-02 2005-07-13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ポリア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90565A (ja) * 1994-04-28 1995-11-07 Toyobo Co Ltd 二軸配向ポリアミ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EP0927624A2 (en) * 1994-12-22 1999-07-07 Toyo Boseki Kabushiki Kaisha Biaxially oriented polyamide resin film and production thereof
JP2003170494A (ja) * 2001-04-26 2003-06-17 Toyobo Co Ltd 熱収縮性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754588A4 (en) 2008-05-14
WO2005118262A1 (ja) 2005-12-15
JP2007130759A (ja) 2007-05-31
EP1754588B1 (en) 2012-08-29
US8137817B2 (en) 2012-03-20
JP3671978B1 (ja) 2005-07-13
TW200615128A (en) 2006-05-16
US20070259164A1 (en) 2007-11-08
CN100349724C (zh) 2007-11-21
EP1754588A1 (en) 2007-02-21
CN1648012A (zh) 2005-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5659B (zh) A polyamide-based resin film roll,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4432848B2 (ja) ポリアミド系樹脂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TWI404750B (zh) Polyamide-based mixed resin film roll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402158B (zh) Polyamide-based mixed resin laminated film roll,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4449822B2 (ja) 蒸着ポリア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18228B2 (ja) ポリアミド系混合樹脂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402168B (zh) Polyamide resin laminated film roll,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4289323B2 (ja) ポリア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6015743A (ja) ポリアミド系樹脂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015304A (ja) ポリアミド系混合樹脂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8087350A (ja) ポリアミド系混合樹脂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JP3829866B1 (ja) ポリアミド系混合樹脂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6117898A1 (ja) ポリア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7262411A (ja) ポリアミド系混合樹脂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842148B1 (ko) 폴리아미드계 수지 필름 롤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3829865B1 (ja) ポリアミド系混合樹脂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015188A (ja) ポリアミド系混合樹脂フィルム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7015301A (ja) ポリアミド系混合樹脂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7015303A (ja) ポリアミド系混合樹脂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