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5218B - 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5218B
TWI395218B TW95142591A TW95142591A TWI395218B TW I395218 B TWI395218 B TW I395218B TW 95142591 A TW95142591 A TW 95142591A TW 95142591 A TW95142591 A TW 95142591A TW I395218 B TWI395218 B TW I3952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tamper
resin
recording medium
optical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51425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02360A (en
Inventor
Komura Atsushi
Aga Masafumi
Matsumura Yumi
Mizuno Kumi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Kagaku Medi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Kagaku Media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Kagaku Media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802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023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52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521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record carriers
    • G11B7/263Preparing and using a stamper, e.g. pressing or injection molding substr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02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 B29C43/021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02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 B29C43/14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in several steps
    • B29C43/146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in several steps for making multilayer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02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 B29C43/021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surface
    • B29C2043/023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surfa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grooves
    • B29C2043/025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surfa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grooves forming a microstructure, i.e. fine patter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02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 B29C43/14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in several steps
    • B29C43/146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in several steps for making multilayered articles
    • B29C2043/147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in several steps for making multilayered articles by compressing after the laying of furthe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17/00Carriers for sound or information
    • B29L2017/001Carriers of records containing fine grooves or impressions, e.g. disc records for needle playback, cylinder records
    • B29L2017/003Records or discs
    • B29L2017/005CD''s, DV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ing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REA)
  • Casting Or Compres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Description

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等,更詳言之,係關於可低價地製造記錄特性良好之光記錄媒體的技術。
近年來,為了記錄.再生長時間且高畫質之動畫等之大容量資料,期望開發出可較習知使資訊更加高密度化的光記錄媒體。作為此種可使資訊高密度化之光記錄媒體,可舉例如具有於一片媒體上設有2層記錄層(雙層,dual layer)之層合構造的DVD-ROM等層合型多層光記錄媒體。若使用此種多層化之技術,可不使每一層之記錄密度變化而將容量增大。
層合型多層光記錄媒體一般係藉由稱為光聚合法(Photo Polymerization:以下有時亦稱為「2P法」)之製造方法進行製造。根據2P法,例如係於形成了記錄軌用凹凸形狀之透明第1基板上,依序形成第1記錄層、第1反射層、形成了記錄軌用凹凸形狀之中間層、第2記錄層、與第2反射層,最後使第2基板接黏,藉此製造2層構造的光記錄媒體。
於2P法的情況下,中間層一般係如下述進行製造。亦即,首先,於第1反射層上,塗佈藉由光(作為光,可舉例如紫外線等之放射線)進行硬化之光硬化性樹脂原料等而形成樹脂原料層後,於其上載置具有轉印用的凹凸形狀(以下適當稱為「轉印用凹凸形狀」)之壓模。其次,使上述光硬化性樹脂原料等硬化後,將壓模剝離。如此,使壓模之轉印用凹凸形狀轉印至光硬化性樹脂的表面上,而可藉由硬化性樹脂之硬化物形成具有凹凸形狀的中間層。
從而,於2P法中,期望於使光硬化性樹脂硬化後能將壓模順利地剝離。其理由在於,於藉由2P法形成具有記錄用軌用之凹凸形狀的中間層時,若發生光硬化性樹脂與壓模之間難以剝離、或即使進行剝離而中間層表面的均勻性降低等製造上的課題,則於中間層將產生損傷和剝落等缺陷,而有無法使光記錄媒體穩定並適切地利用光進行資訊之記錄.再生的可能性。
然而,於使用聚碳酸酯系樹脂和丙烯酸系樹脂所形成之壓模的情況下,以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等所形成之中間層與壓模之間的剝離變得困難(專利文獻1、2)。因此,提案有如專利文獻2、3所記載之應可將壓模順利地剝離的技術。
於專利文獻2中,提案有對於丙烯酸系樹脂製之壓模,進行無機系材料之表面塗敷。然後,藉此可良好地進行上述剝離。再者,於相同文獻中,係使用於壓模之溝槽/訊坑(對應至轉印用凹凸形狀)之表面上形成了SiO2 介電質膜的丙烯酸壓模。
另一方面,於專利文獻3中,提案有以環狀聚烯烴或聚苯乙烯系樹脂構成壓模整體,或者,以環狀聚烯烴或聚苯乙烯系樹脂構成壓模之至少形成有母型圖案(相當於轉印用凹凸形狀)的表面。然後,藉此可使相對於由放射線硬化型樹脂之硬化物所構成之中間層的壓模離型性變得良好。又,於專利文獻3中,環狀聚烯烴將使相對於由放射線硬化型樹脂之硬化物所構成之中間層的壓模離型性變得特別良好。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05/048253號說明冊(段落[0100])(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第2002-279707號公報(段落[0021]、[0028])(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第2003-85839號公報(段落[0006]、[0016]、[0046]~[0055]等)
然而,如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方法般,為了於2P法中所使用之壓模上預先將透明性的無機系材料進行表面塗佈,則需要下述步驟。亦即,必須於形成在壓模表面上之溝槽/資訊訊坑等上,藉由真空濺鍍裝置等,將由SiO2 等無機系材料所構成之介電質膜形成為既定厚度。然而,依此則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步驟變得複雜,而成為製造成本增加的原因之一。
另外,專利文獻3所使用之環狀聚烯烴,係具有良好剝離性且工業性優越的材料。然而,由於環狀聚烯烴屬於特殊材料而價錢較高,將使壓模的成本增加。由於樹脂製的壓模一般為拋棄式,故實際上將使壓模於光記錄媒體整體中所佔成本負擔變大。
另外,目前對於層合型多層光記錄媒體,除了要求更高性能化,亦要求更低成本化。
由以上背景,而期望開發出可使用如聚碳酸酯系樹脂或丙烯酸系樹脂般之便宜樹脂作為壓模,同時可使壓模剝離良好的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課題而提案者,係以低價地製造具備具有良好凹凸形狀、缺陷少之中間層的光記錄媒體為目的。
本發明之發明者等人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潛心研究,結果發現,於藉2P法的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中,於經加熱的狀態下將壓模自樹脂原料層進行剝離的方法。而且,發現藉由導入此方法,即使於以習知未能使用作為壓模的聚碳酸酯系樹脂形成壓模的情況下,仍可得到具有良好凹凸形狀之中間層。再者,發現根據此方法,即使於習知即具有良好剝離性的環狀聚烯烴的壓模中,亦可輕易地進行剝離。
亦即,本發明之主旨在於:一種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係至少具有基板、記錄層、及具有凹凸形狀之中間層的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具有下述步驟:於上述基板上,直接或隔著其他層而形成上述記錄層的步驟;於上述記錄層上,直接或隔著其他層而形成樹脂原料層的步驟;於上述樹脂原料層上,於載置具有對應至上述凹凸形狀之轉印用凹凸形狀的壓模之狀態下,使上述樹脂原料層硬化,而得到具備上述基板、上述記錄層、上述樹脂原料層、及上述壓模之接黏體的步驟;與自上述接黏體使上述壓模剝離,於上述樹脂原料層上轉印上述轉印用凹凸形狀以形成上述中間層的步驟;且,將上述使壓模剝離之步驟於使上述接黏體經加熱的狀態下進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此時,使上述壓模剝離時之上述接黏體的溫度為50℃以上(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
另外,使上述壓模剝離時之上述接黏體的溫度,較佳為上述壓模之玻璃轉移溫度以下(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
再者,於上述樹脂原料層為由複數之樹脂層所構成,而將上述複數之樹脂層中與上述壓模接觸之樹脂層作為最外樹脂層的情況下,使上述壓模剝離時之上述接黏體的溫度,較佳為上述壓模之玻璃轉移溫度及上述最外樹脂層之硬化後的玻璃轉移溫度以下(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
另外,上述壓模較佳為聚碳酸酯系樹脂製(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
再者,上述樹脂原料層較佳為包含放射線硬化性樹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
另外,上述光記錄媒體較佳為具有2層以上之記錄層的多層光記錄媒體(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
本發明之其他主旨在於:一種光記錄媒體之製造裝置,係至少具有基板、記錄層、及具有凹凸形狀之中間層的光記錄媒體之製造裝置,其特徵為,具有下述手段:於上述基板上,直接或隔著其他層而形成上述記錄層的手段;於上述記錄層上,直接或隔著其他層而形成樹脂原料層的手段;於上述樹脂原料層上,於載置具有對應至上述凹凸形狀之轉印用凹凸形狀的壓模之狀態下,使上述樹脂原料層硬化,而得到具備上述基板、上述記錄層、上述樹脂原料層、及上述壓模之接黏體的手段;與自上述接黏體使上述壓模剝離,於上述樹脂原料層上轉印上述轉印用凹凸形狀以形成上述中間層的手段;且,上述使壓模剝離之手段係於使上述接黏體經加熱的狀態下進行剝離(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
本發明中,由於在經加熱之狀態下可進行壓模之良好剝離,故可於中間層形成良好的凹凸形狀。其理由尚不明朗,但推測係如以下(i)~(iv)。
(i)第一,認為係由於加熱造成接黏體之溫度變為高溫,而載置有壓模之樹脂原料層表面附近之材料的彈性模數下降,故該表面附近的材料變柔軟,壓模變得容易剝離。
(ii)第二,認為係由於加熱造成接黏體之溫度變為高溫,而載置有壓模之樹脂原料層表面的化學活性下降,故壓模變得容易剝離。亦即,認為係於樹脂原料層與壓模之間,在兩者材料界面處形成有分子間鍵結,但此分子間鍵結將因接黏體高溫而變弱,故壓模變得容易剝離。
(iii)第三,認為係由於加熱造成接黏體之溫度變為高溫,而樹脂原料層表面及壓模表面中之分子運動變得活躍,兩者之表面自由能將變小(亦即,表面張力變小),而壓模變得容易剝離。
(iv)於在樹脂原料層硬化後進行加熱情況等的在樹脂原料層硬化後伴隨接黏體之溫度變化的情況下,推論以下論點亦成為上述剝離變得容易的原因之一。亦即,因為使構成壓模之材料的收縮率或膨脹率的溫度依存性、與載置有壓模之樹脂原料層之表面附近材料的收縮率或膨脹率的溫度依存性不同,故加熱將造成接黏體溫度變化,因此,各材料將發生收縮或膨脹。藉此,於接黏體中將產生使壓模與樹脂原料層之間容易剝離的應力,而壓模變得容易剝離。
根據本發明的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將可低價地製造具備有良好凹凸形狀、缺陷較少之中間層的光記錄媒體。
以下,針對本發明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實施形態,無須贅言,可於其要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化而實施。
[I.第一實施形態]
圖1(a)~圖1(g)係用於說明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所應用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的較佳例子的示意圖。又,圖1(a)~圖1(g)中,作為層合型多層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係例示具有含有機色素之2個記錄層的雙層式單面入射型光記錄媒體(單面2層DVD-R或單面2層DVD可錄式碟片)之製造方法。
首先,針對本實施形態中所欲製造之光記錄媒體的構成進行簡單說明。如圖1(g)所示,以單面2層DVD-R為代表之單面2層的光記錄媒體100,係具備碟狀的光穿透性之第1基板101,並具有下述構造:於此第1基板101上,依序層合有含色素之第1記錄層102、半透明之第1反射層103、由紫外線硬化性樹脂所構成之光穿透性的中間層104、含色素之第2記錄層105、第2反射層106、接黏層107、與形成最外層之第2基板108。
另外,於第1基板101及中間層104上分別形成凹凸,此等凹凸係構成各個記錄軌。亦即,第1基板101及中間層104分別於表面上所具有之凹凸形狀(亦即,上述凹凸之形狀)係成為記錄軌之形狀。
再者,光記錄媒體100之光資訊的記錄.再生,係藉由自第1基板101側照射至第1記錄層102及第2記錄層105之雷射光109所進行。亦即,第1記錄層102及第2記錄層105係藉由所照射之雷射光109而使資訊記錄及再生。
尚且,本實施形態所應用的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中,「光穿透性(或透明)」係指對於為了記錄.再生光資訊而照射之光之波長的穿透性。具體而言,光穿透性係指針對用於記錄.再生之光波長,具有一般30%以上、較佳50%以上、更佳60%以上之穿透性。另一方面,相對於用於記錄.再生之光波長的穿透性,理想者為100%,但一般係成為99.9%以下之值。
其次,說明本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中,係具有第1記錄層形成步驟、第1反射層形成步驟、樹脂原料層形成步驟、樹脂原料層硬化步驟、壓模剝離步驟、第2記錄層形成步驟、第2反射層形成步驟、與第2基板形成步驟。
[1.基板之準備]首先,準備第1基板101。作為第1基板101,係如圖1(a)所示,準備於表面上以凹凸形成有溝槽、訊面及預訊坑者。第1基板101例如可使用鎳製壓模等並藉由射出成形等而進行製造。
[2.第1記錄層形成步驟]其次,於第1記錄層形成步驟中,係於第1基板101上形成第1記錄層102。第1記錄層102的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依以下方法形成。亦即,將含有有機色素之塗佈液藉由旋塗法等塗佈至第1基板101之具有凹凸之側的表面上。其後,為了去除塗佈液中所使用之溶媒而進行加熱等,而形成第1記錄層102。又,於本實施形態中,雖如上述般以於第1基板101上直接形成第1記錄層102為例進行說明,但第1記錄層102亦可配合光記錄媒體100之種類和構成等,於第1基板101上隔著其他層而予以形成。
[3.第1反射層形成步驟]成膜第1記錄層102後,於第1反射層形成步驟中,係於第1記錄層102上形成第1反射層103。第1反射層103之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例如藉由於第1記錄層102上將Ag合金等進行濺鍍或蒸鍍,而於第1記錄層102上形成第1反射層103。
如此,藉由於第1基板101上依序層合第1記錄層102及第1反射層103,則可得到資料基板111。又,本實施形態中,係將資料基板111作成為透明者。
[4.樹脂原料層形成步驟]接著,於樹脂原料層形成步驟中,如圖1(b)所示,係於第1反射層103之表面(亦即,資料基板111之表面)整體上,形成樹脂原料層。亦即,於第1記錄層102上,隔著第1反射層103而形成樹脂原料層104a。
於此,所形成之樹脂原料層104a係於光記錄媒體100完成時成為構成中間層104之層,屬於由藉由實施任何處理而可進行硬化之硬化性樹脂或其前驅體所形成之層。
樹脂原料層104a之形成方法並無限制而可為任意,一般係如以下般予以形成。
作為上述硬化性樹脂可任意使用可使用於光記錄媒體之硬化性樹脂。作為硬化性樹脂之例子,可舉例如放射線硬化性樹脂、熱硬化性樹脂等。於使用熱可塑性樹脂、熱硬化性樹脂等形成樹脂原料層104a的情況下,一般係將熱可塑性樹脂等溶解於適當之溶劑中而調製塗佈液,將此塗佈液進行塗佈即可。然後藉由將此樹脂原料層104a進行乾燥(加熱),則可形成中間層104。另一方面,於使用放射線硬化性樹脂形成樹脂原料層104a的情況下,一般係將直接或溶解於適當溶劑中而調製塗佈液,將此塗佈液進行塗佈即可。然後,藉由對此樹脂原料層104a照射適當的放射線而使其硬化,則可形成中間層104。其中,較佳為屬於放射線硬化性樹脂之一種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又,本說明書中,「放射線」係包括電子射線、紫外線、可見光、及紅外線。又,硬化性樹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例併用2種以上。
其中,樹脂原料層104a由於其後將藉由壓模110(後述)於表面上成形凹凸,故在樹脂原料層硬化步驟中被成形前,將呈不定形的狀態(一般為具有既定黏度之液體狀態)。
另外,樹脂原料層104a之形成方法並無限制,係使用例如旋塗法或澆鑄(casting)法等之塗佈法等之方法。其中,以旋塗法為較佳。特別是於使用高黏度樹脂的情況下,亦可藉由網版印刷等進行塗佈形成。又,於採用旋塗法的情況下,例如樹脂原料層104a可藉由將硬化性樹脂之前驅體以旋塗法等進行塗佈而形成。
本實施形態中,係將屬於放射線硬化性樹脂之一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的前驅體藉由旋塗法進行塗佈,而形成樹脂原料層(以下,為了方便說明,有時亦稱為「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者。
然而,本實施形態中,雖如上述般以於第1記錄層102上隔著第1反射層103形成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為例進行說明,但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亦可配合光記錄媒體100之種類和構成等,直接形成於第1記錄層102上,或隔著第1反射層103以外之其他層而予以形成。
[5.樹脂原料層硬化步驟]其次,於樹脂原料層硬化步驟中,如圖1(c)所示,係將壓模110載置於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上,使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硬化。亦即,成為於與第1記錄層102相反側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的表面上載置壓模110的狀態。
壓模110係於表面上具有與形成於中間層104上之凹凸之形狀(凹凸形狀)相對應之形狀(轉印用凹凸形狀)的凹凸(轉印用凹凸)的模具。而且,以藉由將壓模110所具有之轉印用凹凸之轉印用凹凸形狀被轉印至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上,則可於中間層104上形成所需之凹凸形狀的凹凸的方式,設定轉印用凹凸形狀。
另外,作為壓模110之材料,考量到光記錄媒體100之製造成本,一般係使用樹脂。如後述般,用於使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硬化之紫外線,較佳為隔著壓模110而進行照射。從而,作為壓模110之材料若使用金屬等之不透明材料,則不可能隔著壓模110照射紫外線。於此種情況下,由於無法藉由紫外線使樹脂原料層充分硬化,故有造成各層劣化等不良影響的可能。
然而,本發明中,係如後述般,由於在加熱環境下速行壓模110之剝離,故可發揮壓模110所使用之材料之自由度增大的優點。亦即,習知由使形成壓模110時之表面能量減小的觀點而言,作為形成壓模110之樹脂,係適合使用聚烯烴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等。而且,實際上被實用化者,有如非晶質環狀聚烯烴樹脂(例如,ZEONEX及ZEONOR(均為日本ZEON股份有限公司製))。然而,本發明中並不限定於上述之高機能性樹脂,亦可使用聚碳酸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等之廣用且低成本的樹脂。由使上述優點顯著發揮的觀點而言,作為壓模110之材料,較佳係使用聚碳酸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更佳係聚碳酸酯系樹脂。又,壓模110之材料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例使用2種以上。
再者,壓模110一般係形成為於中央部形成貫通表背之中心孔的圓板形狀。於本實施形態中,壓模110亦作成為使用於表面具有轉印用凹凸形狀、並於中央部形成中央孔(省略圖示)之圓板形狀者。
尚且,於製作壓模110時,其製作方法為任意,例如於將壓模110作成為樹脂製壓模的情況下,係使用具有與壓模110所具有之轉印用凹凸形狀為相反(負型)之凹凸圖案的金屬製壓模(例如鎳製壓模),藉由射出成形而進行製作。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壓模110的厚度,係由形狀安定性及操作容易度之觀點而言,一般以0.3mm以上為佳。其中,厚度一般為5mm以下。若壓模110之厚度為此範圍內,由於具有充分的光穿透性,則即使如後述般隔著壓模110照射紫外線,亦可效率良好地使紫外線硬化樹脂等硬化,而可使生產性提升。
再者,壓模110之外徑較佳係設為較第1基板101之外徑(通常等於光記錄媒體100之外徑)更大。若將壓模110之外徑預先設計為大於第1基板101之外徑,則於以射出成形製造壓模110時,於較第1基板101之外徑更外側之外周部上亦可輕鬆地形成轉印用凹凸形狀,可涵括壓模110整面而形成良好的轉印用凹凸形狀。
另外,藉由將壓模110之外徑設為大於第1基板101之外徑,壓模110之外徑將變得大於中間層104(及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之外徑。若如此進行,將容易使中間層104之端面形狀變得良好。亦即,假設於將壓模110之外徑設為第1基板101之外徑以下的情況下,在將壓模110載置於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上時,將有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之樹脂附著於壓模110之外周端部上的情形。此樹脂於剝離壓模110時將有變成毛邊(burr)的情形。從而,若壓模110之外徑大於中間層104(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之外徑,則容易成為毛邊之存在於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端部的樹脂,將存在於較中間層104外徑之更外側。結果,即使發生了毛邊,藉由將毛邊發生部份去除,則可使中間層104之端面形狀變得良好。
具體而言,壓模110之外徑係設為相較於第1基板101之外徑,於直徑上一般大1mm以上、較佳2mm以上。其中,將壓模110之外徑設為較第1基板101之外徑大的程度,於直徑上一般係15mm以下、較佳10mm以下。
然而,於載置壓模110時,係載置成將形成有壓模110凹凸的面按壓至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此時,將壓模110按壓至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的程度,係調節成使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之膜厚成為既定範圍而進行。
然後,於將壓模110載置至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上的狀態下,使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硬化。使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硬化時,於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上照射紫外線即可。紫外線之照射方法並無限定,可隔著壓模110進行照射,亦可由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之側面進行照射,再者,亦可由第1基板101側進行照射。於由壓模110側照射紫外線的情況下,工業上較佳係使用可透過紫外線者作為壓模110者(光穿透性者)。於由第1基板101側照射紫外線的情況下,較佳係使第1記錄層102不受到紫外線照射所造成的損傷。由紫外線照射效率及減輕紫外線對各層材料之不良影響的觀點而言,較佳係隔著壓模110照射紫外線。
於本實施形態中,係說明隔著壓模110,自壓模110側對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照射紫外線,以使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前驅體聚合,藉此使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硬化者。
如此,使上述樹脂原料層104a硬化,可得到具備資料基板111(亦即,第1基板101、第1記錄層102及第1反射層103)、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及壓模110的接黏體112。
[6.壓模剝離步驟]然後,於壓模剝離步驟中,如圖1(d)所示,係由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參照圖1(c))(亦即由接黏體112)使壓模110剝離。藉此,於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上轉印壓模110之轉印用凹凸形狀,形成中間層104。又,於本說明書中,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係指塗佈後使其硬化並剝離壓模之前者。又,中間層104係指經壓模110剝離後者。從而,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與中間層104係指形成於同樣位置之層,但其狀態不同者。
使壓模110剝離之具體方法並無限制,一般係藉由於光記錄媒體為圓盤形狀的情況下,真空吸附內周,於光記錄媒體之內周形成刀緣(knife edge),於該處吹入空氣並同時拉離碟片(後述之光記錄媒體用層合體113)與壓模110之方法而進行剝離。
其中,於作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中,係於使接黏體112經加熱的狀態下進行上述壓模110之剝離。藉由於經加熱之狀態下進行壓模110之剝離,則可進行良好的剝離,並可得到具有良好凹凸形狀之中間層104。
藉由於經加熱之狀態下進行壓模110之剝離,則可進行良好的剝離,並可於中間層104形成良好凹凸形狀的理由尚不明朗。然而,如上述所說明般,推測係因下述者而得到上述優點:(i)加熱環境下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之表面的彈性模數降低;(ii)加熱環境下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及壓模110之表面的化學活性下降;(iii)加熱環境下之表面自由能降低;(iv)構成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及壓模110之材料的收縮率或膨脹率的溫度依存性之差異;等。
於此,若進行壓模110剝離時若接黏體112之溫度成為既定的加熱溫度,則進行加熱操作的時期為任意。亦即,本發明中所謂「經加熱之狀態」,並非指升溫操作本身,係指使既定處成為後述之較室溫更高溫度的狀態。從而,例如可藉由將製造線之系統本身保持於高溫等,而使本發明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之全部步驟於加熱環境下進行。又,亦可例如於較壓模剝離步驟更早之任一步驟中進行加熱操作。再者,亦可於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之硬化後的壓模剝離步驟中進行加熱操作。其中,較佳係於壓模剝離步驟中進行加熱操作。如上述,其理由在於係利用構成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及壓模110之材料的收縮率及膨脹率之溫度依存性的差異而可進行壓模110的剝離。
另外,加熱操作的次數不限於1次,亦可為2次以上。
再者,於進行加熱操作之期間中,在不脫離本發明要旨的範圍內亦可使溫度變化。
於此,作為剝離壓模110時之接黏體112之溫度(加熱溫度),若為可良好剝離壓模則為任意。一般係加熱溫度若為較室溫(於日本,通常為25±5℃)高溫即可。具體而言,係於將接黏體112之溫度保持於一般為50℃以上、較佳70℃以上之溫度的狀態下進行剝離。
其中,加熱溫度之上限較佳係設為中間層104、亦即樹脂原料層(本實施形態中,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之硬化後的玻璃轉移溫度以下。又,於在壓模110使用樹脂製者的情況下,加熱溫度的上限較佳係設為壓模110之玻璃轉移溫度以下。亦即,加熱溫度的上限較佳係設為樹脂原料層104a之硬化後的玻璃轉移溫度及壓模110之玻璃轉移溫度以下。此係因為考慮到壓模110或樹脂原料層104a之收縮或膨脹,並使形成於中間層104表面之凹凸形狀變得更良好。
另外,於壓模110的玻璃轉移溫度和樹脂原料層104a之硬化後的玻璃轉移溫度為不同時,接黏體112之加熱溫度較佳係設定為上述二玻璃轉移溫度中較低者的溫度以下。再者,上述加熱溫度較佳係設定為於壓模110之玻璃轉移溫度及樹脂原料層之硬化後的玻璃轉移溫度中,以較低者之玻璃轉移溫度為基準,較該玻璃轉移溫度低20℃以上。更佳係設為較該玻璃轉移溫度低30℃以上。藉由將加熱溫度設定為此種溫度,則容易使形成於中間層104表面上之凹凸形狀變得更加良好。
加熱方法和加熱裝置並無限定,但最好涵括接黏體112之整面而均勻地進行加熱。由此觀點,則適合烘爐式之加熱裝置、使用了紅外線燈之加熱方法、或使用了紅外線之加熱方法等。於使用紅外線進行加熱的情況,由於可瞬間地進行加熱,故可依數秒左右的加熱得到充分之壓模110剝離溫度,而屬較佳。又,加熱時間在接黏體112成為上述加熱狀態的前提下並無限定。
尚且,接黏體112之溫度可藉由非接觸型溫度計(例如,KEYENCE股份有限公司之非接觸型溫度計IT2-60)進行測定。於接黏體112在厚度方向上具有溫度分佈的情況下,本發明中之接黏體112的溫度係指樹脂原料層104a之溫度。又,在載置有壓模110之狀態下而無法直接測定樹脂原料層104a之溫度的情況下,係指屬於與樹脂原料層104a接觸之層的壓模110之溫度。
隔著以上操作,可於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之表面上,形成轉印有壓模110之轉印用凹凸之形狀(亦即,轉印用凹凸形狀)之中間層104,而得到具備第1基板101、第1記錄層102、第1反射層103及中間層104之光記錄媒體用層合體113(參照圖1(d))。
於本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中,藉由於加熱狀態下進行壓模110之剝離,則可不致於造成過多負荷而將中間層104與壓模110輕易地剝離。結果,可於中間層104上形成良好的凹凸形狀。又,可減少第1記錄層102及第1反射層103發生變形之虞。再者,藉由保持中間層104之表面均勻性,則可使用於光資訊記錄.再生之信號波形穩定。從而,可形成具有良好凹凸形狀之缺陷較少的中間層104。
另外,本實施形態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中,由於可不致於造成過多負荷而將中間層104與壓模110輕易地剝離,故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殘渣不易附著於壓模110側上。藉此,壓模110將容易進行再利用。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中,由於中間層104與壓模110之剝離變得容易,故可得到使用於壓模110之材料的自由度變得廣大的優點。
[7.第2記錄層形成步驟]其次,於第2記錄層形成步驟中,如圖1(e)所示,係於中間層104上形成第2記錄層105。第2記錄層105之形成方法並無限制,可藉由例如以下之方法形成。亦即,將含有有機色素之塗佈液藉由旋塗法等塗佈於中間層104表面。然後,為了去除塗佈液所使用之溶媒而進行加熱等,將第2記錄層105成膜。藉由重複[4.樹脂原料層形成步驟]至[7.第2記錄層形成步驟],則可效率良好地製造層合型多層光記錄媒體。
尚且,本實施形態係以將第2記錄層105直接形成於中間層104上為例進行說明,但當然亦可配合光記錄媒體100之種類和構成等,隔著其他層(例如保護層或緩衝層)而形成第2記錄層105。
[8.第2反射層形成步驟]其次,於第2反射層形成步驟中,如圖1(f)所示,係於第2記錄層105上形成第2反射層106。第2反射層106之形成方法並無限制,例如可將Ag合金等藉由進行濺鍍蒸鍍而將第2反射層106成膜於第2記錄層105上。
[9.第2基板形成步驟]其後,於第2基板形成步驟中,如圖1(g)所示,係於第2反射層106上形成第2基板108。第2基板108之形成方法並無限制,例如可將第2基板108隔著接黏層107貼合至第2反射層106上而予以形成。又,第2基板108並無限制,於此,係使用將聚碳酸酯進行射出成形所得之鏡面基板作為第2基板108。
於此,接黏層107之構成為任意。例如,接黏層107可為透明,亦可為不透明。又,表面亦可為稍微粗糙。再者,亦可無問題地使用延遲硬化型之接黏劑。又,例如可於第2反射層106上以網版印刷等方法塗佈接黏劑,照射紫外線後載置第2基板108,藉由押壓而形成接黏層107。又,亦可藉由於第2反射層106與第2基板108之間夾持感壓式雙面膠帶並進行押壓而形成接黏層107。
如以上般,完成光記錄媒體100之製造。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可得到如圖1(g)所示之層構成的光記錄媒體100。
尚且,圖1(g)所示之層構成僅為一例子,例如,藉由本實施形態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亦可製造具有圖1(g)未圖示之其他層(例如,於第1基板101與第1記錄層102之間插入基底層)之光記錄媒體。又,於上述各步驟前、中途、後,亦可進行上述步驟以外的其他步驟。
此種本實施形態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可藉由例如圖4所示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裝置1進行。亦即,此製造裝置1係具備下述裝置而構成:進行第1記錄層形成步驟之操作的第1記錄層形成裝置2;進行第1反射層形成步驟之操作的第1反射層形成裝置3;進行樹脂原料層形成步驟之操作的樹脂原料層形成裝置4;進行樹脂原料層硬化步驟之操作的樹脂原料層硬化裝置5;進行壓模剝離步驟之操作的壓模剝離裝置6;進行第2記錄層形成步驟之操作的第2記錄層形成裝置7;進行第2反射層形成步驟之操作的第2反射層形成裝置8;進行第2基板形成步驟之操作的第2基板形成裝置9;與依上述順序於此等各裝置2~9之間搬送光記錄媒體100及其製造中途之中間品的搬送裝置10。
藉此,此製造裝置1係具備:於第1基板101上,直接或隔著其他層,形成第1記錄層102之手段(第1記錄層形成裝置2);於第1記錄層102上,直接或隔著其他層,形成樹脂原料層104a之手段(樹脂原料層形成裝置4);於樹脂原料層104a上,在載置有具有對應至上述凹凸形狀之轉印用凹凸形狀的壓模110的狀態下,使樹脂原料層104a硬化,而得到具備第1基板101、第1記錄層102、樹脂原料層104a及壓模110之接黏體107之手段(樹脂原料層硬化裝置5);以及自接黏體107剝離壓模110,將轉印用凹凸形狀轉印至樹脂原料層104a而形成中間層104之手段(壓模剝離裝置6);且,將壓模110剝離之手段(壓模剝離裝置6)係構成為於經加熱接黏體107之狀態下將其剝離。從而,藉由此製造裝置1實施上述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除了可低價地製造具備具良好凹凸形狀之缺陷少之中間層的光記錄媒體之外,亦可得到上述作用、效果。
其中,於此所例示之製造裝置1係用於實施上述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的製造裝置之一例,本發明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裝置並不限定於此,在不脫離本發明要旨之範圍內可任意變更而實施。例如,可任意組合裝置2~10而予以構成。又,製造裝置1亦可組合此處未舉例之其他裝置而予以構成。再者,裝置2~10可如本例般組裝至一個製造裝置1中,亦可將分別各自構成之裝置2~10視為整體而構成製造裝置1。
再者,一個裝置亦可兼具製造裝置1中之不同裝置的功能。作為此種例,可舉例如第1記錄層形成裝置2與第2記錄層形成裝置7,或第1反射層形成裝置3與第2反射層形成裝置8等。
[II.第二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中,考慮到光記錄媒體之翹曲、和形成於中間層上之記錄層的記錄特性等,亦可由複數之樹脂層形成樹脂原料層。此情況下,構成樹脂原料層之複數的樹脂層中,與壓模接觸而形成凹凸形狀之樹脂層將成為最外樹脂層。
於此種由複數樹脂層構成樹脂原料層的情況下,構成樹脂原料層之樹脂層的數目,並無特別限制。具體而言,上述樹脂層的數目一般為10層以下、較佳5層以下、更佳4層以下。另一方面,上述樹脂層的數目係設為2層以上。其中,由生產效率之觀點而言,構成樹脂原料層之樹脂層的數目,以2層以上、5層以下為較佳。由生產效率之觀點而言,特佳係將構成樹脂原料層之樹脂層的數目設為2層或3層。
以下,針對由2層樹脂層構成樹脂原料層的情況,以第二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又,以下第二實施形態係對於第一實施形態,將樹脂原料層之形成方法及壓模之載置方法進行變更者。又,作為形成樹脂原料層104a之樹脂,係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地,以使用紫外線硬化性樹脂者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中,基板之準備、第1記錄層形成步驟、及第1反射層形成步驟係分別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進行。
然後,其後進行樹脂原料層形成步驟。
圖2(a)、圖2(b)係用於針對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所應用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之樹脂原料層形成步驟進行說明的示意圖。又,圖2(a)、圖2(b)中,針對與圖1(a)~圖1(g)相同之部位,係附加與圖1(a)~圖1(g)相同的符號而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中,於樹脂原料層形成步驟中,係如圖2(a)、圖2(b)所示,於在表面上形成有第1樹脂層104a1 之資料基板111上,載置形成有屬於最外樹脂層之第2樹脂層104a2 之壓模110,由第1樹脂層104a1 與第2樹脂層104a2 形成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參照圖3)。亦即,於第1樹脂層104a1 上,藉由載置形成有屬於最外樹脂層之第2樹脂層104a2 的壓模110,則成為於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上載置壓模110的狀態。以下,對此點進行詳細說明。
亦即,為了形成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係如圖2(a)所示般,於由第1基板101、第1記錄層102及第1反射層103所構成之資料基板111上,形成第1樹脂層104a1 。又,資料基板111之製造方法係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又,第1樹脂層104a1 之形成方法並無限制,例如可與第一實施形態中形成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者相同地進行而形成。
另一方面,於壓模110上,係如圖2(b)所示般,在具有轉印用凹凸形狀之側的表面上,形成第2樹脂層104a2 。又,壓模110可使用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者。又,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第2樹脂層104a2 與壓模110相接觸而形成凹凸形狀,故第2樹脂層104a2 將發揮作為最外樹脂層的功能。
又,第2樹脂層104a2 之形成方法並無限制,例如可於壓模110之表面整體上,藉旋塗法等將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前驅體進行塗佈而成膜。
然後,依使第1樹脂層104a1 與第2樹脂層104a2 相對向的方式,將形成有第2樹脂層104a2 之壓模110,載置於形成有第1樹脂層104a1 之資料基板111上。藉此,於資料基板111之表面(亦即,第1反射層103之表面)整體上,形成由第1樹脂層104a1 與第2樹脂層104a2 所構成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亦即,於第1記錄層102上,隔著第1反射層103形成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然後,藉由上述操作,可於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上,得到載置有具有轉印用凹凸形狀之壓模110的狀態。換言之,將成為於與第1記錄層102相反側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的表面上載置有壓模110的狀態。
於此,在載置壓模110時,係將使壓模110按壓於資料基板111上之力,調節成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之膜厚成為既定範圍而進行載置。
然後,作為樹脂原料層硬化步驟,係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如圖3所示般,於此狀態下隔著壓模110,由壓模110側照射紫外線而使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硬化。如此,可得到具備資料基板111、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及壓模110之接黏體112’。又,圖3為用於針對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所應用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之樹脂原料層硬化步驟進行說明的示意圖。又,圖3中,針對與圖1(a)~圖1(g)及圖2(a)、圖2(b)相同之部位,係附加與圖1(a)~圖1(g)及圖2(a)、圖2(b)相同的符號而進行說明。
其後,與第1實施形態之壓模剝離步驟同樣地進行,於將接黏體112’加熱之狀態下自紫外線樹脂原料層104a剝離壓模110,藉此可形成良好的中間層104。
其中,於此第二實施形態中,進行壓模110剝離時之接黏體112’之溫度(加熱溫度)的上限設定,較佳係設為壓模110之玻璃轉移溫度及屬於最外樹脂層之第2樹脂層104a2 硬化後之玻璃轉移溫度以下。亦即,較佳係設為壓模110之玻璃轉移溫度以下、且第2樹脂層104a2 (最外樹脂層)硬化後之玻璃轉移溫度以下的溫度範圍。此係因為中間層104之表面的凹凸形狀係藉由第2樹脂層104a2 (最外樹脂層)所形成,故若考慮第2樹脂層104a2 (最外樹脂層)硬化後之玻璃轉移溫度而設定加熱時之溫度,則容易使中間層104之凹凸形狀變得良好。
另外,於壓模110之玻璃轉移溫度與第2樹脂層104a2 之硬化後的玻璃轉移溫度為不同時,接黏體112’之加熱溫度較佳係設定為上述兩玻璃轉移溫度之中較低者的溫度以下。再者,上述加熱溫度較佳係設定為於壓模110之玻璃轉移溫度及第2樹脂層104a2 (最外樹脂層)之硬化後的玻璃轉移溫度中,以較低者之溫度為基準,較該玻璃轉移溫度低20℃以上。更佳係設為較該玻璃轉移溫度低30℃以上。藉由將加熱溫度設定為此種溫度,則容易使形成於中間層104表面上之凹凸形狀變得更加良好。
其後之第2記錄層形成步驟、第2反射層形成步驟、及第2基板形成步驟,係可分別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進行。
若為如上述,則可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製造具備具有良好凹凸形狀、缺陷較少之中間層104的光記錄媒體100(參照圖1(g))。又,根據本發明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可得到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的優點。
再者,根據本實施形態,為了形成中間層104,係藉由複數之樹脂層(第1樹脂層104a1 、第2樹脂層104a2 )構成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104a。因此,可得到下述優點:可使用使第2記錄層105之記錄特性容易變得良好之材料作為最外樹脂層;可將與第1反射層103密黏性較佳的材料使用於與資料基板111接觸之樹脂層;將改善光記錄媒體翹曲之材料使用於對資料基板111接觸之樹脂層。
藉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作為第1樹脂層104a1 ,可使用較第2樹脂層104a2 於硬化後之玻璃轉移溫度更低的樹脂。具體而言,作為第1樹脂層104a1 ,可使用較第2樹脂層104a2 之硬化後之玻璃轉移溫度低20℃以上、再者低40℃以上、尤其是低80℃以上的樹脂。
此種本實施形態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亦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係例如圖4所示般,可藉由具備下述裝置而構成的製造裝置1而進行:進行第1記錄層形成步驟之操作的第1記錄層形成裝置2;進行第1反射層形成步驟之操作的第1反射層形成裝置3;進行樹脂原料層形成步驟之操作的樹脂原料層形成裝置4;進行樹脂原料層硬化步驟之操作的樹脂原料層硬化裝置5;進行壓模剝離步驟之操作的壓模剝離裝置6;進行第2記錄層形成步驟之操作的第2記錄層形成裝置7;進行第2反射層形成步驟之操作的第2反射層形成裝置8;進行第2基板形成步驟之操作的第2基板形成裝置9;與依上述順序於此等各裝置2~9之間搬送光記錄媒體100及其製造中途之中間品的搬送裝置10。
其中,本實施形態中,亦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可任意變更而實施。
[III.可適用本發明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之光記錄媒體的說明。]
上述之第一及第二實施形態中,作為成為製造對象的光記錄媒體之例子,係以具有含有機色素之2層記錄層之雙層型的單面2層DVD-R為例進行說明,但可應用本發明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的光記錄媒體並不限定於此。亦即,若為對至少具有基板、記錄層、凹凸形狀之中間層,並藉由含有於記錄層上直接或隔著其他層而形成樹脂原料層,於樹脂原料層上載置具有轉印用凹凸形狀之壓模,於使樹脂原料層硬化後,自樹脂原料層剝離壓模,將壓模之轉印用凹凸形狀轉印至樹脂原料層上而形成中間層之步驟的製造方法所製造之光記錄媒體或光記錄媒體用層合體者,則可應用本發明,藉此,將良好地發揮本發明效果。從而,例如對於其他構成的光記錄媒體,亦可應用本發明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另外,例如本發明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亦可應用至僅具有1層記錄層之光記錄媒體。
再者,例如本發明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亦可應用至具有3層以上記錄層、並具有2層以上中間層之光記錄媒體。此情況下,為了分別形成2層以上之中間層,可應用上述實施形態所說明之中間層的形成方法。
再者,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針對所謂基板面入射型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當然亦可應用至所謂膜面入射型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另外,作為可應用本發明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的光記錄媒體,較合適者為僅可一次記錄之單寫多讀型媒體(CD-R或DVD-R等之Write Once媒體)、或可重複進行記錄刪除之重寫型媒體(CD-RW或DVD-RW等之ReWritable媒體),但並未排除再生專用媒體(CD-ROM或DVD-ROM等之ROM媒體)。尤其是將本發明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應用至單寫多讀型媒體的情況下,由於可表現穩定之記錄.再生特性,故為較佳。
其次,針對構成以圖1(g)所示之單面2層DVD-R為代表之單面2層之光記錄媒體100的各層進行說明。
[第1基板]
第1基板101較佳係具有光穿透性,且雙折射率小等光學特性優越。又,第1基板101較佳係射出成形容易等成形性優越。再者,第1基板101較佳係吸濕性較小者。更且,第1基板101較佳係使光記錄媒體具有某程度剛性般之具備形狀安定性。
另外,作為構成第1基板101之材料,並無特別限定,可舉例如丙烯酸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聚烯烴系樹脂(尤其是非晶質聚烯烴)、聚酯系樹脂、聚苯乙烯樹脂、環氧樹脂、玻璃等。又,構成第1基板101之材料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例使用2種以上。
再者,第1基板101之厚度一般為2mm以下、較佳1.1mm以下。物鏡與記錄層之間的距離越小、或基板越薄,則球面收差有越小的傾向,故容易提升記錄密度。其中,為了充分得到光學特性、吸濕性、成形性、形狀安定性,一般為10 μ m以上、較佳30 μ m以上。
[第1記錄層]
第1記錄層102一般係相較於CD-R或單面型DVD-R等所使用之光記錄媒體中所用之記錄層,最好屬於較高感度。例如,於應用至上述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於光記錄媒體100中,一般係將第1反射層103作為半透明反射膜。因此,入射之雷射光109的一半將穿透第1反射層103。結果,入射至第1記錄層102之雷射光109的能量將半減。從而,由於可依入射之雷射光之約一半能量對第1記錄層102進行記錄,故第1記錄層102係以感度特高者為佳。
另外,第1記錄層102所使用之色素,較佳係於350~900nm左右之可見光~近紅外區域具有最大吸收波長λ max,並為適合於以藍色~近微波雷射進行記錄之色素化合物。一般而言,作為色素化合物係以下述者為更佳:適合於以如CD-R所使用之波長770~830nm左右之紅外雷射所進行之記錄的色素;適合於以如DVD-R所使用之波長620~690nm左右之紅色雷射所進行之記錄的色素;或適合於以波長410nm或515nm等之所謂藍色雷射所進行之記錄的色素等。
作為第1記錄層102所使用之具體色素,並無特別限定,一般係使用有機色素材料。作為有機色素材料,舉例如大環狀氮雜輪烯(azaannulene)系色素(酞菁色素、萘酞菁色素、紫質(porphyrin)色素等)、吡咯亞甲基(pyrromethene)系色素、聚次甲基系色素(菁色素、部花菁(merocyanine)色素、鯊鎓(squalilium)色素等)、蒽醌系色素、薁鎓(azulenium)系色素、含金屬偶氮系色素、含金屬吲哚苯胺系色素等。又,此等色素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例併用2種以上。
再者,第1記錄層102之膜厚,由於視記錄方法等而所適合的膜厚不同,故並無特別限定。其中,為了得到充分的調變度,一般為5nm以上、較佳10nm以上、特佳20nm以上。又,為了使光穿透,一般為3 μ m以下、較佳1 μ m以下、更佳200nm以下。
另外,作為第1記錄層102之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一般係可舉例藉由真空蒸鍍法、濺鍍法、刮刀法、澆鑄法、旋塗法、浸漬法等一般所進行的薄膜形成法。成膜形成法係由量產性、成本面而言,較佳為旋塗法等之濕式成膜法。又,由可得到均勻記錄層之觀點而言,以真空蒸鍍法為較佳。
[第1反射層]
第1反射層103較佳係其記錄再生光之吸收較小、光穿透率一般為40%以上,且具有適度之光反射率。作為第1反射層103之具體構成例,可舉例如藉由較薄地設置反射率高之金屬而具有適度穿透率之層。再者,第1反射層103較佳係具有某程度的耐蝕性。又,較佳係藉由自第1反射層103之上層(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為中間層104)滲出之其他成分,而具有不影響至第1記錄層102之阻斷性。
另外,作為構成第1反射層103之材料,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再生光之波長中之反射率為適當地較高者。若舉例構成第1反射層103之材料的例子,則可將Au、Al、Ag、Cu、Ti、Cr、Ni、Pt、Ta、Pd、Mg、Se、Hf、V、Nb、Ru、W、Mn、Re、Fe、Co、Rh、Ir、Zn、Cd、Ga、In、Si、Ge、Te、Pb、Po、Sn、Bi、稀土類金屬等之金屬及半金屬單獨使用,或作成為合金使用。又,形成第1反射層103之材料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例併用2種以上。
再者,第1反射層103之厚度一般為50nm以下、較佳30nm以下、更佳20nm以下。藉由設為上述範圍,則容易使光穿透率成為40%以上。其中,為了不受到於第1反射層103上存在有第1記錄層102之層的影響,第1反射層103之厚度一般為3nm以上、較佳5nm以上。
另外,形成第1反射層103之方法為任意,可舉例如濺鍍法、離子電鍍法、化學蒸鍍法、真空蒸鍍法等。
[中間層]
中間層104係透明、且可形成溝槽或訊坑之凹凸形狀,又,係由與其他層之接黏力較高的樹脂所構成。再者,若使用硬化時之收縮率較小的樹脂,則媒體之形狀安定性較高而屬較佳。
另外,中間層104可為如第一實施形態般之單層,亦可為如第二實施形態般之多層。
再者,中間層104一般係與第2記錄層105容易相溶的情況居多。因此,為了防止中間層104與第2記錄層105之相溶而抑制對第2記錄層105所造成之損傷,較佳係於兩層之間設置適當的緩衝層。又,中間層104亦可於與第1反射層103之間設置緩衝層。
另外,中間層104較佳係由對第2記錄層105不造成損傷之材料所構成。作為構成中間層104之材料,可舉例如熱可塑性樹脂、熱硬化性樹脂、放射線硬化性樹脂等之硬化性樹脂。又,中間層104之材料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例使用2種以上。
中間層104之材料中,以放射線硬化性樹脂為較佳,其中又以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為佳。藉由採用此等樹脂,則容易進行壓模之凹凸形狀的轉印。
作為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可舉例如自由基系(自由基聚合型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與陽離子系(陽離子聚合型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可使用任一種。
自由基系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係可使用含有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化合物(自由基系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與光聚合起始劑作為必須成分之組成物。作為自由基系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例如可將單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及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使用作為聚合性單體。此等分別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例併用2種以上。又,於此,丙烯酸酯與甲基丙烯酸酯將合併稱為(甲基)丙烯酸酯。
另外,光聚合起始劑並無限制,較佳為例如分子開裂型或脫氫型者。本發明中,較佳係使用以自由基聚合型之丙烯酸酯作為主體之未硬化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前驅體,使其硬化而得到中間層。
另一方面,作為陽離子系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可舉例如含有陽離子聚合型之光起始劑的環氧樹脂。作為環氧樹脂,可舉例如雙酚A-表氯醇型、脂環式環氧、長鏈脂肪族型、溴化環氧樹脂、環氧丙基酯型、環氧丙基醚型、雜環式系等。作為環氧樹脂,較佳係使用游離之氯及氯離子含有率較少者。氯之量較佳為1重量%以下、更佳0.5重量%以下。
另外,作為陽離子聚合型之光起始劑,可舉例如鋶鹽、碘鎓鹽、二偶氮鎓鹽等。
另外,於使用放射線硬化性樹脂作為中間層104之材料的情況下,較佳係使用於20~40℃時呈液狀者。此係因為於樹脂原料層104a之形成時,由於可藉由使用上述放射線硬化性樹脂而不使用溶媒進行塗佈,故可提升生產性。又,較佳係調製成黏度為20~4000mPa.s者。
再者,於中間層104上,係將凹凸形狀設為螺旋狀或同心圓狀。然後,此凹凸形狀將形成溝槽及訊面。一般而言,作為包含此種溝槽及/或訊面之記錄軌,係於第2記錄層105上進行資訊的記錄.再生。本發明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中,由於具有可良好地形成一般使用作為記錄軌之上述凹凸形狀的優點,故可得到具有缺陷較少之中間層104的光記錄媒體100。
尚且,上述溝槽寬度一般為100~500nm左右,溝槽深度為10~250nm左右。又,於記錄軌為螺旋狀的情況下,軌間距以0.1~2.0 μ m為較佳。
再者,中間層104之膜厚較佳係正確地予以控制,一般為5 μ m以上、較佳10 μ m以上。又,通常為100 μ m以下、較佳70 μ m以下。
[第2記錄層]
第2記錄層105係與上述第1記錄層102之情況相同,相較於CD-R或單面型DVD-R等所使用之光記錄媒體中所用之記錄層,最好屬於更高感度。又,第2記錄層105係為了實現良好的記錄再生特性,較佳為低發熱且高折射率之色素。再者,於第2記錄層105與第2反射層106之組合中,較佳係將光反射及吸收設於適當範圍內。
關於構成第2記錄層105之材料、成膜方法等,可與第1記錄層102相同。其中,第2記錄層105之成膜方法以濕式成膜法為較佳。
尚且,使用於第1記錄層102與第2記錄層105之材料,可為相同,亦可不同。
使用於第2記錄層105具體化合物並無限定,適合使用與第1記錄層103相同之化合物。一般而言,於使用有機色素材料作為記錄層的情況下,相較於後述之相變化型光記錄媒體之記錄層,形成於中間層104之引導溝槽為較深。因此,尤其於將第2記錄層105作成為含有有機色素材料之層的情況下,於維持形成於中間層104之較深溝槽形狀之下,將難以形成第2記錄層105。然而,本發明中,即使在含有有機色素材料作為第2記錄層的情況,仍可良好地將形成於中間層104上之凹凸形狀反映成記錄層之凹凸。
另外,由於第2記錄層105之膜厚將視記錄方法等而適合之膜厚不同,故並無特別限制,一般為10nm以上、較佳30nm以上、特佳50nm以上。其中,為了得到適當的反射率,第2記錄層105之膜厚一般為3 μ m以下、較佳1 μ m以下、更佳200nm以下。
[第2反射層]
第2反射層106較佳為高反射率且高耐久性。
作為構成第2反射層106之材料,較佳為於再生光之波長中反射率充分高者。作為構成第2反射層106之材料,例如可將Au、Al、Ag、Cu、Ti、Cr、Ni、Pt、Ta、及Pd等之金屬單獨使用或作成為合金使用。其中,Au、Al、Ag係反射率高,而適合作為第2反射層106之材料。另外,除了以此等金屬作為主成分之外,亦可含有其他成分。作為其他成分之例,可舉例如Mg、Se、Hf、V、Nb、Ru、W、Mn、Re、Fe、Co、Rh、Ir、Cu、Zn、Cd、Ga、In、Si、Ge、Te、Pb、Po、Sn、Bi及稀土類金屬等之金屬及半金屬。又,形成第2反射層106之材料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例併用2種以上。
另外,為了確保高反射率,第2反射層106之厚度一般為20nm以上、較佳30nm以上、更佳50nm以上。其中,為了提升記錄感度,一般為400nm以下、較佳300nm以下。
再者,形成第2反射層106之方法並無限制,可舉例如濺鍍法、離子電鍍法、化學蒸鍍法、真空蒸鍍法等。
另外,為了於第2反射層106之上下使反射率提升、改善記錄特性、提升密黏性等,亦可設置公知之無機系或有機系之中間層、接黏層。
[接黏層]
接黏層107若其接黏力高、硬化接黏時之收縮率小,則光記錄媒體100之形狀安定性變高,而為較佳。又,接黏層107較佳係由對第2反射層106不造成損傷之材料所形成。其中,為了抑制損傷,亦可於第2反射層106、接黏層107之間設置公知的無機系或有機系之保護層。
接黏層107之材料可使用與中間層104之材料為相同者。
另外,接黏層107之膜厚一般為2 μ m以上、較佳5 μ m以上。其中,為了使光記錄媒體100儘可能地減薄,或為了抑制硬化所需時間而生產性降低等情況,接黏層107之膜厚一般以100 μ m以下為佳。
尚且,作為接黏層107亦可使用感壓式雙面膠帶。藉由將感壓式雙面膠帶夾持於第2反射層106與第2基板108之間並進行按壓,則可形成接黏層107。
[第2基板]
第2基板108較佳係機械安定性高、剛性較大者。又,較佳係與接黏層107之接黏性較高者。
作為此種第2基板108之材料,可使用與於第1基板101中可使用之材料為相同者。又,作為上述材料,可使用例如以Al作為主成分之Al-Mg合金等之Al合金基板;Mg作為主成分之Mg-Zn合金等之Mg合金基板;由矽、鈦、陶瓷之任一種所形成之基板;和組合該等之基板等。又,第2基板108之材料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例併用2種以上。
尚且,由成形性等之高生產性、成本、低吸濕性、形狀安定性等觀點而言,第2基板108之材料以聚碳酸酯為較佳。又,由耐藥品性、低吸濕性等觀點而言,第2基板108之材料以非晶質聚烯烴為佳。又,由高速回應性等觀點而言,第2基板108之材料以玻璃基板為較佳。其中,於如Blu-ray碟片般入射光為自第2基板108側入射之光記錄媒體(所謂膜面入射型)的情況下,作為第2基板108之材料可任意使用硬化性樹脂。作為硬化性樹脂之例,可舉例如放射線硬化性樹脂、熱硬化性樹脂等,其中,較佳為屬於放射線硬化性樹脂之一種的紫外線硬化樹脂。又,亦可將聚碳酸酯樹脂、丙烯酸系樹脂等廣用且低成本之樹脂作成為薄膜狀而使用。
再者,為了使光記錄媒體100具有充分的剛性,第2基板108較佳為具有某程度之厚度,第2基板108之厚度以0.3mm以上為較佳。其中,一般為3mm以下、較佳1.5mm以下。
[其他之層]
光記錄媒體100係於上述層合構造中,視需要亦可挾持任意之其他層。或者,亦可於光記錄媒體100之最外面設置任意之其他層。再者,於光記錄媒體100中,視需要可非於記錄光或再生光之入射面的面上,設置可依噴墨、熱感應轉印等之各種印刷機或各種筆記工具進行記載(印刷)之印刷受容層。又,可將2片光記錄媒體100以第1基板101作為外側而貼合。藉由貼合2片光記錄媒體100,可得到具有4層記錄層之大容量媒體。另外,於此種貼合2片光記錄媒體100之情況下,接黏層107與第2基板108並不需要一定各為2層。亦即,接黏層107和第2基板108中至少任一層可為單層,亦可不使用。
另外,本發明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可應用至相變化型之重寫型碟片(CD-RW、CD-Rewritable),或相變化型之重寫型DVD。關於適用於相變化型之光記錄媒體時之記錄層等之層構成,可適當使用公知者。相變化型之CD-RW或重寫型DVD係由相變化型記錄材料所構成之利用記錄層中之非晶質狀態與結晶狀態之折射率差所造成的反射率差及相位差變化,而進行記錄資訊信號的檢測。作為相變化型記錄材料之具體例,可舉例如SbTe系、GeTe系、GeSbTe系、InSbTe系、AgSbTe系、AgInSbTe系、GeSb系、GeSbSn系、InGeSbTe系、InGeSbSnTe系等材料。此等之中,為了提高結晶化速度,較佳係於記錄層使用以Sb為主成分之組成。又,此等材料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例併用2種以上。於相變化型之光記錄媒體的情況下,係如上述般取代於記錄層使用色素,而使用如上述所例示之記錄材料。
[實施例]
以下,根據實施例更加具體地說明本發明。又,本發明在不脫離其要旨之前提下,並不限定於以下實施例。又,實施例說明中「Tg」係表示硬化後之玻璃轉移溫度。
[實施例1~4、比較例1、2] (1)光記錄媒體之製作
(1-1)壓模之準備以聚碳酸酯作為材料,藉由射出成形法,形成具有內徑15mm之中心孔、外徑120mm、厚度0.6mm之圓盤狀壓模(以下,有時亦稱為PC壓模)。射出成形係使用具有軌間距0.74 μ m、寬度0.32 μ m、深度175nm之引導溝槽的鎳製原盤。又,藉由原子間力顯微鏡(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e),於PC壓模上確認到鎳製原盤之引導溝槽(凹凸)被正確地轉印。
(1-2)資料基板之製造使用鎳壓模將聚碳酸酯進行射出成形,可得到形成了間距0.74 μ m、寬度0.33 μ m、深度160nm之溝槽的直徑120mm、厚度0.57mm之基板(第1基板)。其次,調製含金屬偶氮色素之四氟戊醇溶液(濃度2重量%),將其滴下至基板上藉旋轉法進行塗佈。塗佈後,於70℃乾燥30分鐘,形成第1記錄層。再者,於第1記錄層上,使用由Ag-Bi(Bi:1.0原子%)所構成之Ag合金,將厚度17nm之半透明第1反射層藉由濺鍍法進行成膜。
(1-3)中間層之形成其次,於第1反射層上,將用於形成第1樹脂層之既定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1)滴下成圓形,藉由旋轉法形成厚度約25 μ m之膜(第1樹脂層)。另一方面,於形成了PC壓模之引導溝槽之面上,將用於形成第2樹脂層(最外樹脂層)之既定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2)滴下成圓形,藉由旋轉法形成厚度約25 μ m之膜(第2樹脂層)。
其次,以使第1樹脂層與第2樹脂層相對向之方式,貼合第1基板與PC壓模。接者,由PC壓模側照射紫外線,使第1樹脂層及第2樹脂層硬化接黏,形成接黏體。
尚且,分別使用自由基系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作為紫外線硬化性樹脂(1)、(2)。詳細係如下述。又,將使用於PC壓模之聚碳酸酯、與形成最外樹脂層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2)之硬化後的玻璃轉移溫度示於表-1紫外線硬化性樹脂(1):大日本油墨股份有限公司製SD6036(Tg=60℃)紫外線硬化性樹脂(2):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製MPZ388(Tg=161℃)
其後,將接黏體於經加熱至100℃之恒溫槽(烘爐)保持既定時間(依實施例、比較例使保持時間變化)。
其後,將接黏體自恒溫槽取出,以KEYENCE股份有限公司製之非接觸型溫度計IT2-60測定接黏體之表面溫度後,將PC壓模剝離。於此,將保持於恒溫槽之時間及剝離PC壓模即刻前所測定之接黏體的表面溫度,示於表-2。
尚且,PC壓模與第2樹脂層(最外樹脂層)之間的剝離係如以下般進行。亦即,於接黏體之外周部插入刀緣後,施加力使PC壓模自第2樹脂層(最外樹脂層)剝離。
然後,針對剝離後之PC壓模表面,進行螢光燈下之目視檢查或光學顯微鏡觀察,藉由以下基準,評估剝離性。
○:可容易地剝離,於PC壓模表面無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殘渣。
×:剝離困難,或剝離後之PC壓模表面上依目視檢查辨識到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殘渣(損傷)。
分別針對實施例1~4、比較例1、2,將依上述基準所評估之剝離性結果示於表-3。經以上,則形成層合了第1樹脂層與第2樹脂層之厚度約50 μ m之中間層。
(1-4)第2記錄層等之形成於中間層上,滴下含金屬偶氮色素之四氟戊醇溶液(濃度2重量%)並藉旋轉法進行塗佈。塗佈後,於70℃乾燥30分鐘,形成第2記錄層。
接著,使用由Ag-Bi(Bi:1.0原子%)所構成之Ag合金,將厚度120nm之第2反射層藉由濺鍍法進行成膜。
再者,於第2反射層上,將紫外線硬化性樹脂進行旋塗而設置接黏層。然後,於此接黏層上載置直徑120mm、厚度0.6mm之聚碳酸酯基板作為第2基板,並照射紫外線使其硬化接黏。
如此,製造具有2層記錄層之多層型的光記錄媒體。
(2)光記錄媒體之記錄再生特性評估
(2-1)光記錄媒體之Push-Pull信號測定測定預先調製之具有2個記錄層之光記錄媒體(依上述「(1)光記錄媒體之製作」所製作的光記錄媒體)之由第2記錄層所得到的Push-Pull信號。數值越大、則記錄特性越良好。又,Push-Pull信號係以下式定義。
式中,(I1 -I2 )p p 為(I1 -I2 )信號之頂點間振幅。(I1 +I2 )m a x 為(I1 +I2 )信號之最大值。(I1 +I2 )m i n 為(I1 +I2 )信號之最小值。又,(I1 )為將由光記錄媒體之再生信號藉由4分割光偵測器,以4分割之偵測器(PD1、PD2、PD3、PD4)受光時,相對於引導溝槽之假想中心,位於左側之PD1及PD2之輸出的和(I1 =PD1+PD2)。(I2 )為相對於引導溝槽之假想中心,位於右側之PD3及PD4之輸出的和(I2 =PD3+PD4)。
尚且,聚焦伺服係聚焦於第2記錄層,循軌伺服係設為開迴路狀態,依3.8m/s使光記錄媒體旋轉。一般,碟片係存在有數十分厘之偏心,故再生光束係將引導溝槽與訊面依一旋轉進行數十次的跨越。(I1 -I2 )信號及(I1 +I2 )信號將顯示正弦波的輸出。
Push-Pull信號係於光記錄媒體上之3處(半徑位置:25mm、40mm、55mm)進行測定。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光記錄媒體的Push-Pull信號之測定結果係示於表-3。
(2-2)光記錄媒體之PI錯誤之測定測定係使用Expert公司DVDT-SD1而進行。根據DVD+R 8,5 Gbytes Basic Format Specifications verson 1.0,PI Error之值係以280個以下為合格,值越小則越佳。
PI錯誤係於光記錄媒體上之3處(半徑位置:25mm、40mm、55mm)進行測定。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光記錄媒體的PI錯誤之測定結果係示於表-3。
由表-3所示結果,可知以下事實。亦即,可知於剝離PC壓模之步驟中,於剝離前加熱而進行剝離的情況下(實施例1~實施例4),PC壓模之剝離性亦良好。此外,光記錄媒體之記錄特性(PI Error、Push-Pull信號)之均衡良好。
其認為係因為藉由加熱接黏體,而於PC壓模與第2樹脂層(最外樹脂層)之間發生熱膨脹的差異,且PC壓模與第2樹脂層(最外樹脂層)之界面(接黏面)的分子間鍵結變弱等,藉此使剝離變得容易。
另一方面,可知於將PC壓模進行剝離之步驟中,於未加熱而進行剝離的情況下(比較例1)、與加熱後自然冷卻並冷卻至室溫後再進行剝離的情況下(比較例2),雖取得光記錄媒體之記錄特性(PI Error、Push-Pull信號)之均衡,但PC壓模與第2樹脂層(最外樹脂層)之間的剝離無法順利進行。
亦即,由於比較例1、2中剝離性不良,故剝離後之PC壓模上觀察到以目視可確認之損傷(殘渣)。此係表示於中間層表面存在有微小損及和剝落等缺陷的可能性。
比較例1、2之光記錄媒體中,半徑位置25mm、40mm、55mm中之Push-Pull信號和PI錯誤良好,但於在光記錄媒體整面進行記錄的情況下,將有因上述缺陷而記錄中斷的可能性。
比較例1、2中剝離性不良的理由,認為係聚碳酸酯之極性基於第2樹脂層(最外樹脂層)之界面形成分子間鍵結,該分子間鍵結之能量大於將PC壓模與第2樹脂層(最外樹脂層)之界面剝離時所產生的能量,而破壞了第2樹脂層(最外樹脂層)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的結合。
從而,若考慮工業生產時之品質穩定性和成本等,則壓模剝離時之加熱可謂非常有效。
尚且,作為第2樹脂層,取代使用紫外線硬化性樹脂(2),而除了分別使用以下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3)~(5)之外,其餘依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製造光記錄媒體,分別依與實施例3相同之方法測定Push-Pull信號、PI錯誤、及剝離性,其結果係任一情況均與實施例3同樣地得到良好結果。
紫外線硬化性樹脂(3):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製MPZ383A(Tg=150℃)紫外線硬化性樹脂(4):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製MPZ368(Tg=193℃)紫外線硬化性樹脂(5):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製MPZ383B(Tg=165℃)
(3)用於觀察中間層表面狀態之基礎實驗
於實施例1所使用之第1基板上,將上述紫外線硬化性樹脂(1)滴下成圓形,藉由旋轉法形成厚度約25 μ m之膜(第1樹脂層)。另一方面,於形成了PC壓模之引導溝槽的面上,將上述紫外線硬化性樹脂(2)滴下成圓形,藉由旋轉法形成厚度為25 μ m之膜(第2樹脂層)。
其次,以使此第1樹脂層與第2樹脂層相對向之方向,貼合第1基板與PC壓模。接著,自PC壓模側照射紫外線,使第1樹脂層及第2樹脂層硬化接黏,形成基礎實驗用之接黏體。
其後,於室溫(25℃)下剝離PC壓模。又,PC壓模與第2樹脂層(最外樹脂層)之剝離係如以下般進行。亦即,於上述基礎實驗用之接黏體外周部插入刀緣後,施加力將PC壓模自第2樹脂層(最外樹脂層)剝離。
剝離性係與比較例1為相同水準(評估基準:×)。又,剝離後之PC壓模表面與中間層表面係以目視、顯微鏡進行觀察。結果,除了於壓模表面上確認到存在損傷和中間層之殘渣,於中間層表面上亦確認到存在損傷。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廣泛使用於相關光記錄媒體之任意領域,特別適合使用於包含具有凹凸形狀之中間層的光記錄媒體之製造。作為具體例,係特別適合使用於CD、DVD、藍色雷射對應光記錄媒體等。
以上,雖使用特定態樣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在不脫離本發明意圖與範圍之下,本領域從業者當知可進行各種變更。
尚且,本申請案係根據2005年11月18日所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05-334434號),並引用其整體。
1...製造裝置
2...第1記錄層形成裝置
3...第1反射層形成裝置
4...樹脂原料層形成裝置
5...樹脂原料層硬化裝置
6...壓模剝離裝置
7...第2記錄層形成裝置
8...第2反射層形成裝置
9...第2基板形成裝置
10...搬送手段
100...光記錄媒體
101...第1基板
102...第1記錄層
103...第1反射層
104...中間層
104a...樹脂原料層(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原料層)
104a1 ...第1樹脂層
104a2 ...第2樹脂層(最外樹脂層)
105...第2記錄層
106...第2反射層
107...接黏層
108...第2基板
109...雷射光
110...壓膜
111...資料基板
112、112’...接黏體
113...光記錄媒體用層合體
圖1(a)至圖1(g)均為用於說明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所應用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的較佳例子的示意圖。
圖2(a)及圖2(b)均為用於針對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所應用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之樹脂原料層形成步驟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3為用於針對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所應用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之樹脂原料層硬化步驟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4為示意性地表示作為本發明第一及第二實施形態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裝置的方塊圖。

Claims (8)

  1. 一種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係用以製造至少具有基板、記錄層及具有凹凸形狀之中間層的光記錄媒體者,其特徵為,具有下述步驟:於上述基板上,直接或隔著其他層而形成上述記錄層的步驟;於上述記錄層上,直接或隔著其他層而形成由紫外線硬化性樹脂所構成之樹脂原料層的步驟;於上述樹脂原料層上,在載置具有對應至上述凹凸形狀之轉印用凹凸形狀的壓模之狀態下,使上述樹脂原料層硬化,而得到具備上述基板、上述記錄層、上述樹脂原料層及上述壓模之接黏體的步驟;以及自上述接黏體將上述壓模剝離,於上述樹脂原料層上轉印上述轉印用凹凸形狀而形成上述中間層的步驟;且,於使上述接黏體被加熱的狀態下,進行上述剝離壓模之步驟;於上述樹脂原料層為由複數之樹脂層所構成,而將上述複數之樹脂層中與上述壓模接觸之樹脂層作為最外樹脂層的情況下,使剝離上述壓模時之上述接黏體的溫度為上述壓模之玻璃轉移溫度及上述最外樹脂層之硬化後的玻璃轉移溫度以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剝離上述壓模時之上述接黏體的溫度為50℃以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將上述壓模剝離時之上述接黏體的溫度,為上述壓模之玻璃轉移溫度以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壓模為聚碳酸酯系樹脂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光記錄媒體為具有2層以上之記錄層的多層光記錄媒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對上述接黏體的加熱係利用紅外線燈進行。
  7. 一種光記錄媒體之製造裝置,係用以製造至少具有基板、記錄層及具有凹凸形狀之中間層的光記錄媒體者,其特徵為,具有下述手段:於上述基板上,直接或隔著其他層而形成上述記錄層的手段;於上述記錄層上,直接或隔著其他層而形成由紫外線硬化性樹脂所構成之樹脂原料層的手段;於上述樹脂原料層上,於載置具有對應至上述凹凸形狀之轉印用凹凸形狀的壓模之狀態下,使上述樹脂原料層硬化,而得到具備上述基板、上述記錄層、上述樹脂原料層及上述壓模之接黏體的手段;以及自上述接黏體將上述壓模剝離,於上述樹脂原料層上轉印上述轉印用凹凸形狀而形成上述中間層的手段;且,剝離上述壓模之手段係於使上述接黏體被加熱的狀態 下進行剝離;於上述樹脂原料層為由複數之樹脂層所構成,而將上述複數之樹脂層中與上述壓模接觸之樹脂層作為最外樹脂層的情況下,使剝離上述壓模時之上述接黏體的溫度為上述壓模之玻璃轉移溫度及上述最外樹脂層之硬化後的玻璃轉移溫度以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光記錄媒體之製造裝置,其中,對上述接黏體的加熱係利用紅外線燈進行。
TW95142591A 2005-11-18 2006-11-17 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TWI3952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34434 2005-11-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02360A TW200802360A (en) 2008-01-01
TWI395218B true TWI395218B (zh) 2013-05-01

Family

ID=38049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5142591A TWI395218B (zh) 2005-11-18 2006-11-17 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00632B (zh)
HK (1) HK1122894A1 (zh)
TW (1) TWI395218B (zh)
WO (1) WO2007058309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93045B2 (ja) * 2008-03-31 2014-01-22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媒体
JP5705049B2 (ja) * 2011-07-13 2015-04-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多層構造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光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多層構造シートを用いた光情報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CN112562488A (zh) * 2020-12-12 2021-03-26 武汉华工图像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光变防伪元件及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99736A1 (en) * 2001-10-25 2003-05-29 Yumiko Anzai Recording mediu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US20040004300A1 (en) * 2002-07-04 2004-01-08 Pioneer Corporation Transparent stamper for molding optical multi-layer recording medium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optical multi-layer recording medium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77903B2 (ja) * 1997-08-12 2004-10-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樹脂板製造用鋳型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樹脂板の製造方法
CN1236440C (zh) * 2001-05-01 2006-01-11 Tdk株式会社 光信息媒体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JP2003203402A (ja) * 2001-12-28 2003-07-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情報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情報記録媒体
JP4050993B2 (ja) * 2003-03-20 2008-02-20 三菱化学メディア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光記録媒体の膜厚測定方法、膜厚制御方法及び製造方法
WO2005088629A1 (ja) * 2004-03-15 2005-09-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多層情報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99736A1 (en) * 2001-10-25 2003-05-29 Yumiko Anzai Recording mediu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US20040004300A1 (en) * 2002-07-04 2004-01-08 Pioneer Corporation Transparent stamper for molding optical multi-layer recording medium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optical multi-layer recording mediu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0632A (zh) 2008-11-05
WO2007058309A3 (ja) 2007-08-02
WO2007058309A2 (ja) 2007-05-24
CN101300632B (zh) 2011-05-18
HK1122894A1 (en) 2009-05-29
TW200802360A (en) 2008-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02930B (zh)
US20060145373A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light transmitting stamper
JP4642539B2 (ja) 光記録媒体
JP4514582B2 (ja) 光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光透過性スタンパ
TWI395218B (zh) 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US7910191B1 (en) Method for forming light-transmitting cover layer fo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US9196288B2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JP4649395B2 (ja) 光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5108434B2 (ja) 光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US20110096655A1 (en) Forming light-transmitting cover layer for recording medium
JP2007133970A (ja) 光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93045B2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
JP4238518B2 (ja) 光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22134B2 (ja) 光記録媒体および媒体認識信号の記録方法
JP3980992B2 (ja) 光学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記録媒体
JP2007066489A (ja) 光記録媒体
JP2006147070A (ja) 光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ディスク
JP2004247020A (ja) 光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
JP2008010025A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光情報記録媒体
JP5977266B2 (ja) パターン転写方法
JP2008021393A (ja) 光記録媒体およびディスク媒体認識信号の記録方法
JP4039131B2 (ja) 多層型光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
JP2005203032A (ja) 多層構造光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光透過性スタンパ
JP4088953B2 (ja) 光学情報媒体の製造方法
JP2004005836A (ja) 多層の相変化型光情報記録媒体及び多層の相変化型光情報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