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20104B - Lens barrel - Google Patents
Lens barrel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20104B TWI320104B TW095135383A TW95135383A TWI320104B TW I320104 B TWI320104 B TW I320104B TW 095135383 A TW095135383 A TW 095135383A TW 95135383 A TW95135383 A TW 95135383A TW I320104 B TWI320104 B TW I320104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am
- ring
- lens
- lens barrel
- optical axis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4—Bodies collapsible, foldable or extensible, e.g. book typ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3—Use of materials for the substrate
- H05K1/0393—Flexible materia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hutters For Cameras (AREA)
Description
1320104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相關申請案之相互參考 本發明包含相關於2005年1〇月20日向曰本專利靡提出申 請之曰本專利申請案第2005-306465號之標的物,該案之 全部内容在此併入援引為本案之參考。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一定位在一透鏡系統之光線路徑 中的光量調整器之透鏡筒。 【先前技術】 舉例來說,引用之專利文獻丨已經揭示此種透鏡筒凸輪 機構。亦即,該引用之專利文獻丨所揭示的技術係關於一 種定位在一光學系統之一光線路徑中的光量調整裝置以及 一於其中包含一光量調整裝置的照相機(以下稱之為,,第一 相關技術實例^依照該第一相關技術實例之照相機包括 一具有一第一透鏡組及一第二透鏡組之光學系統,其中該 第透鏡絚之光離開表面被形成為一凹狀表面,且該第二 透鏡組包括一凸狀表面而使得來自於該第一透鏡組之光會 入射在該凸狀表面上,且該光學系統會藉由其介於該第一 透鏡組及該第二透鏡組之間的光學光闌位置而被放大。其 亦包括-具有帛定透射比之據光裝s,該遽光裝置被定位 在該第二透鏡組後面,且其可在用以打開一曝光開口之位 置與用以Μ閉該曝光開口之位置之間移動,且具有一基於 該光學系統之放大狀態以及該渡光裝置是否被移動至用以 113423,doc 1320104 關閉該曝光開口之位置的快門速度來進行控制的控制單 元。依照第一相關技術實例之該照相機的特徵在於,若該 快門速度在該濾光裝置被定位在用以打開該曝光開口的狀 態中變得高於一預定值時,則該濾光裝置會被移動至關閉 該曝光開口之位置,使得該照相機變成能以一較低的快門 速度來拍攝一畫面。
依照具有在引用之專利文獻丨十所揭示之上述配置的照 相機中,其可以達到將一快門光圈之配置予以最佳化、減 少該快門光圈之快門光量差異發生的機會、執行更適當的 曝光以及使照相機之尺寸可以微型化的效果(參考引用之 專利文獻1之曰本專利說明書第[0094]段落)。 [引用之專利文獻1]:日本未實審專利公告案第2〇〇心 252367號 然而,在具有在引用之專利文獻丨中所揭示之上述配置 的透鏡筒巾,由於在-自動曝光裝置及—雙組環圈之間的 空間在非拍攝模式中會變窄’因此在一可撓性接線板中會 產生鬆弛狀況,且此一鬆弛狀況會由一被設置在該雙組環 圈外侧的空間所吸收。基於此一理由,該雙組環圈在其外 側需要一較大空間,但這會有礙於該透鏡筒的微型化。再 者,由於該可撓性接線板會具有鬆他狀況,而該鬆㈣部 分會與其他構件形成滑動式接觸,使得在該滑動部分中會 發生接線破損或者無可避免地使該滑動部分受損。再者, 當該可撓性接線板被容置在該透鏡筒中時,該可撓性接線 板之鬆弛狀況會改變。這接著會產生一缺點,亦即應力將 113423.doc 1320104 施加至一連接至該自動曝光裝置的焊接部分。 【發明内容】 。 藉由本發明所解決之問題如下。亦即,在f知技術的透 • 鏡筒中,由於需要一較大空間來吸收在該可撓性接線板中 w ~產生的鬆弛,因此其難以將該透鏡筒微型化。再者,該 可撓性接線板之鬆弛部分係會與其他部分相接觸,且無可 避免地會便該滑動部分受損或者在該滑動部分中發生接線 破損。 依照本發明之一態樣,其係提供一種透鏡筒,其包括一 可調整一透鏡系統之光量且可在該透鏡系統之光軸方向中 移動之光量調整器;一鄰近構件,其鄰近於該光量調整器 且其可在該光軸方向中相對地移動;及一可撓性接線板, 其一端部被固定至該光量調整器且其另一端部係經該鄰近 構件而引出。在此一透鏡筒中,該可撓性接線板之一端部 的一固定部分以一二維形式固定至該光量調整器,且該可 • 撓性接線板之一中間部分在一形成於該光量調整器與該鄰 近構件之間的空間部分處係被反轉大約1 80度且相對置於 該固定部分而被彎曲成狀似一 U形。 依照本發明之透鏡筒’由於該可撓性接線板之一中間部 分在一形成於該光量調整器與該鄰近構件之間的空間部分 處係被反轉大約1 80度且相對置於該固定部分而被彎曲成 狀似一U形,因此該可撓性接線板之一鬆弛部分可被容置 在一小空間中。此外,由於該可撓性接線板之該鬆弛部分 可避免與其他構件相接觸,因此便可避免該可撓性接線板 113423.doc -8 · 1320104 之該鬆弛部分與其他構件相接觸,如此可避免該滑動部分 受損且可避免在該滑動部分中發生接線破損。 【實施方式】 依照本發明,由於一可撓性接線板之一中間部分在一空 間部分處被彎曲成u形,且其接著以一大約180度的角度反 轉,如此便可以藉由一簡單配置來實現一透鏡筒,其中可 防止該可撓性接線板之一鬆弛部分受損且避免在該鬆弛部 分中發生接線破損,且其有助於微型化並且可減少整個裝 置的重量。 本發明之實施例將參考附圖來予以說明。圖1A、1B至 圖35係用以闡述本發明實施例之示圖。詳言之,圖以及 1B分別為立體視圖,其中顯示依照本發明之一透鏡筒凸輪 機構之一第一實施例,其中圖丨八顯示一縮回狀態的透鏡 筒,而圖1B顯示一伸出狀態的透鏡筒。圖2係圖1 a及1B所 示之透鏡筒的分解立體視圖。圖3係一截面視圖,其中顯 示縮回狀態的透鏡筒。圖4係一截面視圖,其中顯示伸出 狀態的透鏡筒。圖5係一固定環圈的立體視圖。圖6係該固 足環圈的展開圖。圖7八、7B及7C分別係一凸輪環圈之立 體視圖、該凸輪環圈之前視圖及沿著圖8 A之剖面線χ_χ所 取的截面視圖。圖8A及8B分別係該凸輪環圈之一平面視 圖及該凸輪環圈之仰視圖。圖9A及9B分別係該凸輪環圈 之外部周緣表面及該凸輪環圈之内部周緣表面的展開圖。 圖10係一旋轉限制構件的展開圖,而圖11係一線性可動環 圈的展開圖 113423.doc -9- 1320104 圖12係一自動曝光裝置、一 間限制構件及一雙組環圈 的立體視圖。圖13係該雙組環 囿的展開圖。圖14係一單組 透鏡、一早組環圈等等的立體 & nm m 圖。圖15係該單組環圈的 展開圖1 16A及16B分別係一立 ,0t| ^ 體視圖,其中顯示從底 側觀看之該凸輪環圈及該單組環圈的組合,以及以一放大 比例顯示該凸輪環圈及該單組環圈之此―組合的主Μ八 的-意圖。圖17Α及17Β分別為該凸輪環圈及該單心 之㈣組合的前視圖及仰視圖。圖18八及⑽分別 輪環圈及該單組環圈之相同組人 ' ° J、-且口的右側視圖以及沿著 17B之剖面線γ_γ所取的縱向截面視圖。再者,_ 別至圖28A、28B係參考示意圖,其用以闡釋在該單 圈之凸輪從動件與該凸輪環圈之凸輪凹溝之間的位置關 係。詳言之’圖19A及19B分別係一立體視圖及—截面, 圖20A及20B分別係用以闡釋主要部分之示意圖,圖21八、 加及21C分別係-立體視圖、一截面視圖及一用以闌釋 主要部分的示意圖,圖22A、22B及22C係分別為用以閣釋 主要部分之一類似的立體視圖、一類似的截面視圖及一類 似的示意圖,且圖23A及23B係分別為一立體視圖及—戴 面視圖。圖24係一用以闡釋主要部分的示意圖,圖25係一 立體視圖,圖26A及26B分別係一截面視圖及一用以閣釋 主要部分的示意圖,圖27A及27B係分別為一用以闇釋主 要部分之立體視圖及示意圖且圖28A及28B係分別用以閣 釋主要部分的立體視圖及示意圖。 附接至一 圖29係一示意圖’其中顯示一可撓性接線板 •10· H3423.doc 1320104 動曝光裝置的狀態,圖30係一展開圖,其中顯示該可撓性 接線板之一實施例且圖31係一參考示意圖,其用以闡釋在 該自動曝光裝置與該雙組環圈在該光軸方向之一相對位置 與該可撓性接線板之鬆弛之間的關係。 在圖1至4中整體以元件標號丨標示之透鏡筒係顯示依照 本發明之一透鏡筒的第一實施例。該透鏡筒1包括一由諸 如複數個透鏡及濾光鏡之光學元件所組成的拍攝光學系 統、一用以固定地或可移動地支撐該拍攝光學系統之構件 之諸如環圈本體及框架本體的機械系統、一用以操作該機 械系統之諸如馬達及齒輪的動力供應系統及類似系統。 如圖2至4所示,該透鏡筒i之拍攝光學系統係由一第一 透鏡組2、一自動曝光裝置3、一第二透鏡組4、一第三透 鏡組5、一低通濾光鏡(LPF)6、一攝像器件(CCD(電荷耦合 裝置))7等等所組成,其中該第一透鏡組係由從物體側依序 定位之透鏡的組合所形成,而該自動曝光裝置係用以作為 一由一快門及一光闌所組成之光量調整器,且該第二透鏡 組係由複數個透鏡之組合所形成,且該第三透鏡組係由一 或兩個以上的透鏡之組合所形成。該第一透鏡組2及該第 二透鏡組4係可展現一變焦功能,且該光學系統之變焦操 作係藉由在該光轴方向上以預定位移量來移動兩個透鏡組 2及4而執行。再者,該第三透鏡組5係展現一對焦功能, 且該光學系統之對焦操作可以藉由在該光軸方向上以預定 位移量來移動該第三透鏡組5而執行。 s亥透鏡筒1之機械系統包括一單組環圈丨〇、一單組透鏡 113423.doc -II - 1320104
又、’且環圈12雙組透鏡框13、-線性可動環圈 14及-凸輪環圈15、-固定環_等等,纟中該單組環圈 呈現-線性可動構件之-第—特定實例,該單組透鏡框係 用以固持該第-透鏡組2 ’該雙組環圈係呈現一線性可動 構件之―第二特定實例且其亦呈現—鄰近構件之—特定實 例,該雙組透鏡框係用以固持該第二透鏡組4,且該凸輪 環圈係呈現-旋轉構件之-特定實例,該时環圈被固定 至一數位靜態照相機之一照相機本體。其亦包括一用以固 持該第三透鏡組5之三組透鏡框17,以及一被固持至該固 定環圈16之後面部分的後透鏡筒18。上述這些元件係從物 體側被依序配置。然後,一包括該攝像器件(ccd)72Ccd 單元20被附接至該後筒體18。 再者,該透鏡筒1之動力源系統包括一用以轉動該凸輪 環圈15之減速齒輪單元21及一驅動齒輪22及一用以使該光 學系統執行對焦操作之F馬達單元23等等。該減速齒輪單 兀21及該F馬達單元23附接至該固定環圈16及該後筒體18 之一總成本體。然後,該驅動齒輪22係由該固定環圈16及 該後筒體18所支撐,俾可自由地轉動。 該後筒體18包括一具有一被界定在其中央部分處之大致 呈正方形的穿孔25的環狀後表面部分18a、一凸設在一表 面側以圍繞位在該後表面部分1 8a之該穿孔25之圓周的内 部圓較部分1 8b以及一凸設在一表面側以接續該後表面部 分18a之外部邊緣的外部圓轂部分18c。一用以支擇該F馬 達單元23之單元支撐部分26被設置在該外部圓轂部分18c 113423.doc -12- 1320104 。刀°女置部分18d係藉由凹陷該後筒體18之内 部圓轂部分18b之後側之周目邊緣而形&,且該ccd單元 20安裝在該安置部分18(1上。 如圖2至4所示,該CCD單元20包括一用以固持該 CCD(攝像器件)7及其他構件之CCD轉接器28、—密封橡膠 29、一濾光鏡推進器件3〇等等。該(:(;;1) 7固定至該^^^轉 接器28。該CCD轉接器28係由一安裝至該後筒體18之穿孔 25中的大致呈正方形的框架本體所形成。該CCD 7藉由該 密封橡膠29而以一種使其光接收表面可相對置於該cCD轉 接器28之中央開口部分的方式固定至該ccd轉接器28。該 低通濾光鏡6被定位在該CCD 7之光接收表面的前面。該低 通濾、光鏡ό係藉由該濾光鏡推進器件3〇所固定,該濾光鏡 推進器件係由大致呈正方形框架本體所形成,且其被可拆 卸地支撐至該CCD轉接器28。在圖2中,元件標號31標示 一用以與該CCD 7—起使用的可撓性接線板。 被固定至該後筒體18之前面部分的固定環圈16具有一如 圖5所示之構形。該固定環圈16係由一大致呈圓筒狀之圓 筒本體所形成’其用以作為該透鏡筒1之外部機殼本體。 該拍攝光學系統之所有元件可被容置在該固定環圈16中。 如圖ό之展開圖所示’雖然作為該固定環圈16之一端部表 面之光軸方向前表面部分16a係被形成為垂直於該光軸方 向之平坦表面部分,但作為該固定環圈16之另一端部表面 之光轴方向後表面部分16b係藉由預定的階狀部分而在該 光轴方向上被形成具有不平坦部分。該後表面部分16b之 II3423.doc •13- 1320104 °卩刀被提供對應於該後筒體18之連結部分的不平坦 71再者’該固定環圈16具有一用以將該驅動齒輪22之 一部分外露出 术的第一凹口 33,及一用以將該三組透鏡框 17之一部分外露出來的第二凹口 34。 :該固定環圈16之第-及第二凹口 33及34係分別被貫通至 i後表面邻分16b。相應於該等第一凹口 33,一用以支撐 該用以可轉動地支撐該驅動齒輪22之支撐軸桿35的一軸長 方向之一端部的轴承部分16c被設置在該固定環圈16之外 表面上。然後,相應於該第二凹口 34,一用以支撐該F馬 達單7023之一部分的支撐部分16d被設置在該固定環圈16 之外部表面上。再者,兩種具有大致相同的凸輪曲線之總 數為三個的凸輪凹溝37A、37]5及37(:以及三種線性延伸在 該光軸方向上之總數為五個的線性可動導引凹溝38A、 3 8B及3 8C係被設置在該固定環圈丨6之内部周緣表面上。 該固定環圈16之兩種總數為三個的凸輪凹溝37A、37B 及37C包括一螺旋地延伸在該圓周方向上的傾斜表面部分 37a、一接續於該傾斜表面部分37a之前表面部分16&之側 邊且延伸在垂直於該光軸方向之圓周方向上的前水平部分 37b。亦包括一接續於延伸在垂直於該光軸方向之圓周方 向上之該傾斜表面部分37a之後表面部分i6b之侧邊的後水 平部分37c ’且其進一步延伸在相反於該前水平部分371?之 方向。雖然該等三個凸輪凹溝37A、37B及37C之各別的傾 斜表面37a在寬度上係相同的,但在第一種的兩個第一凸 輪凹溝37A及37B之各別傾斜表面37a上係設置有各別的中 I13423.doc • 14· 1320104 央框邊39’以對分該寬度方向。彼此平行延伸之一右侧路 徑39a及一左側路徑39b係藉由該中央框邊39而形成在該等 傾斜表面部分37a上。 該兩個第一凸輪凹溝3 7A及3 7B以及從構形觀點上具有 不同點的第二種單個第二凸輪凹溝37C之總共三個凸輪凹 溝3 7A、3 7B及3 7C係在該圓周方向上以相等間距被設置在 相交於該光軸方向的平坦表面上。稍後將說明的三個被設 置在該凸輪環圈15上的凸輪從動件係與具有上述構形之兩 種總數為三個的凸輪凹溝3 7A、3 7B及3 7C可滑動地相喃 合0 在另一方面’三種總數為五個的線性可動導引凹溝 3 8 A、3 8B及3 8C係彼此平行地被定位在以一直角相交於該 光軸方向之平面上’使得其在圓周方向上彼此隔開一適當 的空間。第一種的兩個第一線性可動導引凹溝38A及3 8B 係用以在該光轴方向上導引該線性可動環圈丨4及轉動限制 構件80兩者。該兩第一線性可動導引凹溝38A及3 8A係與 被設置在該線性可動環圈14上之凸輪從動件(稍後將說明) 可滑動地相嚙合。該兩第一線性可動導引凹溝38A及38A 以一適當的間距被定位該等第一凸輪凹溝37A及37B之每 一者的一側邊(在圖6中為左手側)上。然後,該兩第一線性 可動導引凹溝38A及38A被設置成相交於該第一及第二凸 輪凹溝37A及37B之該等前水平部分37b » 在另一方面,該第二種三個第二線性可動導引凹溝 38B、38B及38C係用以在該光轴方向上導引一線性可動限 113423.doc •15- 1320104 制構件(稍後將說明)。該等三個第二線性可動導引凹溝 38B及38C中之該等兩個第二線性可動導引凹溝 及38B被設置成相交於該第一凸輪凹溝37八之該傾斜表面 邛刀37a,藉此用以在斜向方向上分割該中央突出框邊w 之缺口部分41被分別設置在該各別傾斜表面部分37a上。 在另一方面,相同於該第一線性可動導引凹溝38A,剩下 的一個第二線性可動導引凹溝38C被設置成相交於該第三 凸輪凹溝37C之前水平部分37b。 具有上述配置之固定環圏16被定位在該後筒體18的前 面,且其藉由複數個固定螺絲而可拆卸地固定至該後筒體 U。該支撐軸桿35係由該固定環圈16與該後筒體18之筒總 成本體所固持,且可轉動地支撐至該支撐軸桿35之驅動齒 輪22之齒輪齒的部分係在該齒輪齒寬度方向之幾乎整個長 度上從該第一凹口 33外露至該筒總成本體的外面。一減速 齒輪單元21被可拆卸地附接至該固定環圈16之軸承部分 16c及該後筒體18之凸緣部分,以覆蓋該驅動齒輪22之外 露部分並且藉由複數個固定螺絲來牢固且固定於其上。 如圖2所示’該減速齒輪單元21係由一與該驅動齒輪22 嚙合之輸出齒輪(未圖示)、用以傳送動力至該輸出齒輪之 一或兩個以上的減速齒輪、一藉由經由該減速齒輪傳送動 力至該變焦馬達來轉動該輸出齒輪之變焦馬達44、一可轉 動地支撐該輸出齒輪及其他齒輪且可固定地支撐該變焦馬 達44之外殼45等等所組成。此外殼45係藉由固定螺絲而被 扣固且固定至該筒總成本體,藉此該減速齒輪單元21可被 113423.doc -16 - 1320104 附接來予以組裝及拆解。該減速齒輪單元21包括一旋轉偵 測努甘 、° 係由一諸如旋轉編碼器之適當的器件所構成,以 貞’貝】該變焦馬達44之旋轉而因此輸出一债測信號。 再者’該後筒體18之單元支撐部分26係由一對用以支撐 5玄F馬達單元23以固持該F馬達單元23之支撐件所形成。該 對支持件係向前凸出而以一適當的間距彼此大致呈平行。 由此一單元支撐部分26及該固定環圈16之支撐部分16(1所 固持之該F馬達單元23係用以作為動力供應源而使該透鏡 筒1執行對焦操作。該!?馬達單元23包括一對焦馬達46、一 用以固定地支撐該對焦馬達46之馬達托架47、一可移動地 螺合至該對焦馬達46之一旋轉軸桿46a的滑座48、一用以 將該滑座48導引在大致平行於該旋轉軸桿46a之軸線方向 上的導引桿49等等。 該馬達托架47係形成狀似一 u形且該對焦馬達46固定至 一高起構件的外側。該對焦馬達46之旋轉軸桿46a係由一 饋進螺桿所形成。其旋轉軸桿46a係延伸通過一高起構 件,且其末梢端部被支撐至另一高起構件而變成可自由轉 動。在一高起構件與另一高起構件之間,該滑座48被螺合 至該旋轉軸桿46a而變成可在該轴線方向上移動。一其軸 線被設置成大致平行於該旋轉軸桿46a之軸線的導引桿49 係可滑動地延伸通過該滑座48。該導引桿49之軸線方向的 兩端部位置被支撐至該馬達托架47,且該滑座48可由此一 導引桿49所導引,使得其可以相對於該光轴方向而向前及 向後移動。 U3423.doc ·\7· 1320104 該 鏡組5可藉由具有上述配置之F馬達單元23而相 對於該光轴方向向前及向後移動。該第三透鏡組5被定位 在被設置在該CCD7前面之該低通濾光鏡6之前,且其藉由 該三組透鏡框17所固持。該第三組透鏡框17係由一用以固 . 持該第三透鏡組5之透鏡固持部分17a及-接續於該透鏡固 持部分17a之一側邊的臂部m所組成。該臂部⑽具有一 可使該導引軸桿51可滑動地插人於其中之滑座軸承部分 17c以及一可與該F馬達單元23之滑座48相嚙合的嚙合部分 W 17d。 一由盤簧所形成之三組彈簧52之一端部係與該三組透鏡 框17㈣合。該三組彈簧52之另一端部係與該固定環圈Μ 相嚙合。在此三組彈簧52之彈性力的作用下,該三組透鏡 框17之嚙合部分17d係藉由適當的彈性偏置力而被固持地 推抵於該滑座48。藉此,當該F馬達單元23之對焦馬達46 被驅動而轉動時,該滑座48係藉由該導引桿竹所導引以相 • 應於該?馬達單元23之對焦馬達46之旋轉方向來抵抗該三 組彈育52之彈性力而在該光轴方向上向前及向後移動。因 • 此,相應於該F馬達單元23之一旋轉位移量,該第三透鏡 、·且5在該光軸方向上移動一預定位移量,藉此而完成預定 的對焦操作。 一凸輪環圈15被定位在該固定環圈16内部。該凸輪環圈 15具有一如圖7至9所示之配置。如圖7至9所示,該凸輪環 圈15具有一圓筒狀本體部分15a以及一接續於其本體部分 15a之一端部表面的凸緣部分15b,其中該圓筒狀本體部分 H3423.doc 1320104 之外徑係略小於該固定環圈丨6之内徑。該凸緣部分丨5b係 延展至該徑向方向的外側。該凸緣部分15b係由一圓弧狀 的第一凸緣部分54a以及一圓弧狀的第二凸緣部分54b所組 成,其中該第一凸緣部分係佔用該圓周方向之大致1/2, 且該第二凸緣部分被定位在相反側而與該第一凸緣部分 54a相對置。該第二凸緣部分54b被形成為一佔用該圓周方 向大致1/6的區域。在尺寸上大致相同於該第二凸緣部分 54b之第一及第二凹口部分55a及55b係形成在位於該圓周 方向之兩側上之該第二凸緣部分54b與該第一凸緣部分54a 之間。 如圖8A及8B所示,該凸輪環圈15之凸緣部分15b具有三 個凸輪突出部分57A、57B及57C,其體現該凸輪從動件之 第一實施例。此三個凸輪突出部分57八、573及57(:以大致 相同的間距被設置在該圓周方向上。該第一凸輪突出部分 57A被設置在該第一凸緣部分54a之一側邊上,該第二凸輪 犬出部为57B被没置在該第一凸緣部分54a之另一侧邊上, 且該第三凸輪突出部分57C被設置在該第二凸緣部分54b 上。該三個凸輪突出部分57A、57B及57C中之第一及第二 凸輪突出部分57 A與57B係於其上設置有延伸在斜向方向 之嚙合凹溝5 8。 該二個凸輪突出部分57A、57B及57C係與設置在該固定 環圈16之内周緣表面上的三個凸輪凹溝37A、373及37(:可 滑動地相嚙合《該三個凸輪突出部分57人、57B及57c被形 成對應於該三個凸輪凹溝37A、37B及37C。被設置在該第 113423.doc -19- 1320104 一及第二凸輪凹溝37A及37B上之中央突出框邊39係可滑 動地响合於被設置在該第一及第二凸輪突出部分57A及 57B上之各別的嚙合凹溝58。由於右側及左側路徑39&及 39b係如上述藉由在該等凸輪凹溝37A、373及37C之寬傾 斜表面部分37a上設置該等中央突出框邊39而形成,因此 一可沿著延伸在與該左侧及右側路徑39&及39b相交之方向 上的第二線性可動導引凹溝38B而移動的線性可動限制構 件之一從動件(稍後將說明)係可順利地位移而不會偏離於 該第二線性可動導引凹溝3 8B。 雖然該三個凸輪突出部分57A、57B及57C被設置在以一
直角相父於該本體部分15a之轴線的相同平面上,如圖7A 及7B所示’但僅有該第三凸輪突出部分57(:被形成比另兩 個凸輪突出部分57A及57B還要薄。由正齒輪所形成的齒 輪部分60被設置在該凸緣部分1几之第一凸緣部分54a上而 圍繞該第三凸輪突出部分57C。該齒輪部分6〇係由一接續 於該第一凸輪突出部分57A之圓周方向之一侧邊且具有相 同的嵩寬度之第一齒輪部分60a、一被形成在該第三凸輪 突出部分57C之轴線方向外侧且具有大致相同於該第一齒 輪部分60a之齒寬度的第二齒輪部分6〇b以及一連接該第一 及第二齒輪部分60a及60b且具有—將該第一及第二齒輪部 分60a及60b之齒寬度相加而得到的齒寬度之第三齒輪部分 60c所組成。 該驅動齒輪22係恒嚙合於該齒輪部分6〇中之該等齒輪部 分60a、6〇b及6〇c的任一者。因此’當該驅動齒輪22藉由 H3423.doc •20- 1320104 致動該減速齒輪單元21而轉動時,該凸輪環圈15係相應於 該驅動齒輪22之旋轉方向而向左或向右轉動。該齒輪部分 60之圓周方向上的長度係具有數量大到足以轉動該凸輪環 圈15達一預定角度的齒輪齒。基於此一緣故,雖然該凸輪 環圈15在該凸輪環圈15由該驅動齒輪22轉動的同時亦在該 軸線方向上被移動,但當該驅動齒輪22之齒寬度被設計成 比該凸輪環圈15之轴線方向之移動量(行程)還長很多時, 則該凸輪環圈15可在該驅動齒輪22與該齒輪部分6〇恒常地 彼此相嚙合的狀態下於一預定範圍内被轉動。 再者,一用以偵測該凸輪環圈丨5之轉動位置的鰭片6丨被 設置在該凸輪環圈15之凸緣部分15b的第一凸緣部分54a。 該鰭片61係接續於該第一凸緣部分54a之第三凸輪突出部 分57C之側邊的端部’且其可在該圓周方向上形成一預定 長度。雖然未圖示,但一光學感測器可被設置在該後筒體 18上’以偵測該鰭片61。當該光學偵測器藉由該鰭片61之 移動而被啟動時’其亦可偵測該凸輪環圈15之轉動位置。 因此’當一控制裝置(將在稍後說明)基於從該轉動位置偵 測器件所獲得之轉動位置資訊以及從設置在上述減速齒輪 單元21上之旋轉編碼器所獲得之偵測資訊來處理這些資訊 時’其便可以控制該凸輪環圈15之旋轉速度及轉動位置。 再者’該凸輪環圈15之凸緣部分15b的第一凸緣部分54a 具有一穿孔62,其可在齒寬度方向上貫穿該第一凸緣部分 54a。該穿孔62被形成一圓弧狀’其可相對於該本體部分 1 5 a之外部周緣表面或位在相反於該第二凸緣部分54b之相 I13423.doc -21 · 1320104 反侧邊的位置上的齒輪部分6〇而呈同心。面向該穿孔62之 本體部分15 a的端部之形狀被設計成相似於該第一及第二 凹口部分55a與5 5b,此將在下文中說明。 二個具有相同凸輪曲線(軌跡)之外部凸輪凹溝65被設置 在該凸輪環圈15之本體部分15a的外部周緣上。該三個外 部凸輪凹溝65係使該透鏡筒1來執行光學變焦操作及筒體 縮回操作’且其以大致相同的間距被定位在該圓周方向 上。如圖7A、7B及圖9A所示,該三個外部凸輪凹溝65各 由一用以對該透鏡筒1施加筒體縮回操作之筒體縮回操作 區域66及一接續於該筒體縮回操作區域66之變焦操作區域 67所組成。該外部凸輪凹溝65之筒體縮回操作區域66係以 一具有大約為45度之傾斜角度的傾斜方向螺旋狀地延伸在 該本體部分15a之外部周緣表面上。該筒體縮回操作區域 66之一端被貫通至該本體部分15a之凸緣部分1讣之該側邊 的端部’且該變焦操作區域67之一端部被接續於該筒體縮 回操作區域66之另一端部。 該外部凸輪凹溝65之變焦操作區域67包括由一形狀類似 於由一預定曲線所形成之圓弧之凹溝所形成之變焦凹溝部 分67a、一由一平缓地連通該變焦凹溝部分67a之一端部與 該筒體縮回操作區域66之凹溝所形成的連通部分67b以及 一用以封閉該變焦凹溝部分67a之另一端部或打開該變焦 凹溝部分67a之另一端部至該本體部分15a之該凸緣部分 15b侧邊的相反側(逆凸緣侧)的封閉部分67c或開口部分 67d。該變焦操作區域67之變焦凹溝部分67a被形成相對於 113423.doc •22· 1320104 "亥本體部分15a之逆凸緣侧中之凸緣部分15b的侧邊而狀似 凸出形狀。該變焦操作區域67之連通部分67b係由一凹 溝所形成,該凹溝之直線部分被平緩地接續。再者,該封 閉部分67a及該開口部分67b係由接續於該圓周方向之凹溝 所形成。 為了形成該等連通部分67b及封閉部分67c或開口部分 7(1 —種犬出部分68a、68b及68c被設置在該本體部分 15a之逆凸緣側。相應於該連通部分67b而被設置之該三個 第一突出部分68a係由梯形部分所形成,該等梯形部分在 其兩側邊上具有傾斜表面。再者,相應於該封閉部分67e 又置之第一犬出部分部分68b以及相應於該開口部分 67d而設置之兩個第三突出部分68c及68c係由梯形部分所 形成’該梯形部分在其兩側邊上具有傾斜表面。在另一方 面,如圖9A之雙虛線所示,在該兩第三突出部分68e及68〇 中’其垂直表面由於該凸輪凹溝被貫通至該本體部分15a 之端部表面側而被設置至該凸輪凹溝之中間部分。 在該外部凸輪凹溝65之筒體縮回操作區域66之凸緣部分 15b的側邊上的開口端部形成一凹溝開口部分71,該單組 環圈10之一稍後將說明的凸輪從動件可插入至該凹溝開口 部分中或從該凹溝開口部分中縮回。用以加壓該單組環圈 10之凸輪從動件以將該凸輪環圈15之旋轉力傳送至該單組 環圈10之加壓部分72係被設置在一構成該凸輪凹溝開口部 分71之凸輪凹溝之側邊表面的外側。再者,一用以將該凸 輪從動件固持在與該外部凸輪凹溝65隔開之位置上的固持 113423.doc •23· I3201Q4 部分73係被設置在該凸輪凹溝開口部分71與該加壓部分72 相反的側邊上。 如圖7A、7C及圖9B所示,三組具有相同凸輪曲線(軌跡) 之内部凸輪凹溝組74係在圓周方向上以相等間距被定位在 該凸輪環圈15之本體部分15a的内部周邊中。此三組内部 凸輪凹溝74係由具有相同凸輪曲線(軌跡)之前内部周緣凸 輪凹溝75及後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6的組合所形成。該前内 周緣凸輪凹溝75及該後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6彼此在該本 體部分15a之軸線方向(其為光軸方向)上相距一預定間距。 再者,該前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5與該後内部周緣凸輪凹溝 76被設置成可在該圓周方向上略為地位移’且其係在彼此 略為歪曲的狀態下被定位。 該前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5及該後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6之 基本凸輪曲線包括一在相同於該外部凸輪凹溝65之筒體縮 回操作區域66的方向上傾斜之第一傾斜表面部分77a、一 在該第一傾斜表面部分7 7之相反側邊上傾斜的第二傾斜表 面部分77b以及一 分77a之一端都盘 一在該圓周方向上連接該第一傾斜表面部
該折回部分77e係藉由一 藉由一在前側邊中呈彎曲狀之連結部分 I13423.doc -24- 1320104 而連結在一起,且在其於該折回部分77e中之圓周方向上 被移動之後便折回至該第二傾斜表面部分77b。 該别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5及該後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6具 有如上述之基本的凸輪曲線。該前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5包 大°卩刀的该弟一傾斜表面部分77a、該水平部分77c、該 第一傾斜表面部分77b及該折回部分77d。在另一方面,該 後内。卩周緣凸輪凹溝76係僅由該第一傾斜表面部分77a及 s開口邛刀77d之一部分所構成。詳言之,該前内部周緣 凸輪凹溝75之第一傾斜表面部分77a係被貫通至位在該第 一内部凸輪凹溝組71中之突出部分68b的端部表面,且其 亦被貝通至位在第二及第三内部凸輪凹溝組74中之該等突 出部分68c及68c之側邊表面。該前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5之 該水平部分77c的一部分被貫通至該本體部分〖5a之凸緣側 的端部表面。 再者該後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6僅包括該開口部分77d 及該第一傾斜表面部分77a之該開口部分77d的側邊的一部 刀。詳a之,該開口部分77d之一端部被貫通至位在該本 體部分15a之逆凸緣側上的端部表面,且該第—傾斜表面 部分77a之一端部被貫通至該本體部分15a之凸緣側的端部 表面。然後,朝向該端部擴寬以有助於該凸輪從動件之插 入及可移除的的導入部分78被分別形成在該前内部周緣凸 輪凹溝75及該後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6的各別開口部分上。 一被限制而使其被禁止在該光軸方向上移動但其可在該 旋轉方向上轉動之線性可動轉動限制構件8〇被安裝至具有 113423.doc -25- 1320104 上述配置之該凸輪環圈15的凸緣部分15b中。如圖2及1〇所 示’該線性可動限制構件80包括一具有大致相同於該本體 部分15a之外徑及内徑的外徑及内徑的環狀環圈部分8〇a、 兩個接續於該環圈部分80a之内部周緣的線性可動導引件 80b及80b以及兩個接續於該線性可動限制構件8〇之外部周 緣的凸出部分件80c及80c。三個凹口 81在該圓周方向上以 相等間距被設置在該線性可動限制構件80之環圈部分8〇a 的外部周緣,俾防止該旋轉限制構件8〇與該單組環圈丨〇之 凸輪從動件(將在下文中說明)相接觸。 該線性可動限制構件80之該兩線性可動導引件8〇1)及8〇b 以相對置方式被定位在彼此相距大約18〇度的位置且其 亦突伸於垂直該環圈部分80之平面方向的方向上。該兩線 性可動導引件80b及80b係與兩個線性可動導引凹溝(其將 在下文中說明)可滑動地相嚙合。再者,該兩凸出部分件 80c及80c係在該圓周方向上以一預定間距朝向該徑向方向 的外側突伸。該兩凸出部分件80c及8〇c係與上述該固定環 圈16之兩第一線性可動導引凹溝38A及38A可滑動地相嚙 合。為了可轉動地容置該線性可動限制構件8〇之該環圈部 分80a,一環狀安置部分15c被設置在該凸輪環圈15之凸緣 部分15b的内部周緣上,如圖7(:及8B所示。 其轉動受到該線性可動限制構件8〇所限制且其僅可在該 光軸方向上移動的雙組環圈12係被附接至該凸輪環圈15的 内部周緣。如圖12及13所示,該雙組環圈12包括一具有一 圓疴狀之圓琦狀本體部分丨2a及一構成一内部凸緣部分之 113423.doc -26 1320104 雙組透鏡框12b,其中該内部凸緣部分係朝向該徑向方向 的内侧展延在該圓筒狀本體部分12a之軸線方向之中間部 分中。一圓轂部分12c被設置在該雙組環圈12之雙組透鏡 框12b的内部周緣處。由複數個透鏡之組合所形成之該第 二透鏡組4係被附接至該圓轂部分12c。 可與该線性可動限制構件8〇之兩線性可動導引件8〇b及 sob滑動地相嚙合之兩個線性可動導引凹溝83及83被設置 在該雙組環圈12之該圓筒狀本體部分! 2 a的外部周緣上。 該兩線性可動導引凹溝83及83被定位在彼此相距18〇度之 位置上,且其形狀被設計成如同直線導引凹溝而平行於該 光軸方向。此外,可與位在該凸輪環圈15之内部周緣中之 二組内部凸輪凹溝組74可滑動地相嚙合之三組凸輪銷組84 被δ又置在該圓筒狀本體部分12 a之外部周緣上。該三組凸 輪銷組84在光軸方向上的高度係相同的,且其亦以相等間 距被定位在該圓周方向上。 母一凸輪銷組84係由被定位在該光軸方向的前面及後面 之一前凸輪銷85及一後凸輪銷86所組成。該前凸輪銷85及 該後凸輪銷86亦在該圓周方向上彼此略微地隔開。該凸輪 銷組84之前凸輪銷85係與該内部凸輪凹溝組74之前内部周 緣凸輪凹溝75相嚙合,且該後凸輪銷86係與該後内部周緣 凸輪凹溝76相嚙合。在此同時,在該線性可動限制構件8〇 之該兩線性可動導引件80b及80b與被設置在該雙组環圈12 之外部周緣中的該兩線性可動導引凹溝83及83相嚙合時, 該線性可動限制構件80之該兩凸出部分件80c及80c係與該 113423.doc -27- 1320104 固定環圈16之該兩第-線性可料引凹溝38A及38a可滑 動地㈣合。基於此-緣故’當該凸輪環圈15轉動時,該 雙組環圈12僅在該光軸方向上沿著由該前内部周緣凸輪凹 由該雙組襲12及該凸輪環圈15之凸㈣構所完成的操
作如下。在該雙組環圈12被完全地容置在該凸輪環圈Η中 的狀態係該照相機裝置的非拍攝狀態。在此時,當該前凸 輪銷8 5被定位在該前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 5之折回部分7 7 e 時,該後凸輪銷85從該本體部分15a向後突伸而使得其不 與該後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6相嚙合。當該凸輪環圈15從該 非拍攝狀態沿著延伸方向轉動時,該前凸輪銷85係藉由該 前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5與該前凸輪銷85之間的嚙合而從該 折回部分77e移動至該第二傾斜表面部分77b。如此一來,
溝75與該後内部周緣凸輪凹溝%所設定之該内部凸輪凹溝 組74的凸輪曲線向前及向後移動而不相對於該固定環圈Μ 轉動。 該雙組環圈12便在該光軸方向上向前及向後移動而不轉 動。 當該凸輪環圈15在該延伸方向上進一步轉動時,該前凸 輪銷85係沿著該第二傾斜表面部分77b而移動且抵達該水 平部分77c。因此,雖然該前凸輪銷^與該前内部周緣凸 輪凹溝75從該凸輪唾合狀態中脫唾,但由於該前凸輪銷85 被防止與該前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5完全脫嚙,因此該雙組 環圈12之一端部係與該線性可動限制構件8〇相接觸。因 此,當該凸輪環圈15在該延伸方向上轉動時,該前凸輪銷 U3423.doc -28- 1320104 85會進入至該第一傾斜表面77a而使得該前凸輪銷85以一 凸輪嚙合形式再次與該前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5相嚙合。再 者,當該凸輪環圈15轉動時’該後凸輪銷86迫近該後内部 周緣凸輪凹溝76且然後該後凸輪銷86以凸輪嚙合形式與該 後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6相喝合。因此,該前及後凸輪銷85 及86係以凸輪嚙合形式與該前及後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5及 7 6相嗤合。 當該凸輪環圈15在該延伸方向上進一步轉動時,若該雙 組環圈12被推進太多而使得該前凸輪銷8 5通過該第一傾斜 表面77a’則在該前凸輪銷85與該前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5 之間的凸輪喃合便會被脫唾。然而,在此情況下,該後凸 輪銷86係以凸輪嚙合形式與該後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6相嚙 合’藉此便可保持另一凸輪嗜合。因此,便可以主要藉由 僅該後凸輪銷86及該後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6之凸輪嚙合來 將該雙組環圈12進一步推進。在此時,由於其兩端部被擴 寬之該導入部分78係被形成在該前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5之 前及後端部以及該後内部周緣凸輪凹溝7 6之後端部的各別 開口部分上’因此當該前凸輪銷85與該後凸輪銷86之間的 凸輪嚙合可被順利地執行時,便可以完成切換操作。應瞭 解’當該拍攝狀態欲變更為非拍攝狀態時,則所要執行的 操作係相反於上述的操作。 該自動曝光裝置3被附接至該雙組環圈12之前面部分, 且該附接方式係使其可朝向該光軸方向移動一預定距離但 在旋轉方向上的運動則被限制。該自動曝光裝置3係光學 113423.doc •29· 1320104 裝置,其具有一用以關閉及打開一使光線通過之光線路徑 的快門功能、一用以改變該光線路徑之直徑的可變光闌功 能以及一用以將一濾光鏡插入至該光線路徑且與該光線路 徑縮回之濾光功能。該自動曝光裝置3包括一環狀中空支 架88,且一快門光圈、一光闌光圈及一濾光鏡光圈被環設 在一中央開孔中,以圍繞該中央孔,如圖12所示。三個導 引凸部89在該圓周方向上以相等間距被設置在該支架88之 外表面上。 該雙組環圈12包括對應於該自動曝光裝置3之三個導引 凸部89的三個突出的容置部分91。該等導引凸部89係分別 與該等突出的容置部分91相喃合,藉此該自動曝光裝置3 可在該突出的容置部分91中以一間距於該光轴方向上向前 及向後移動。再者’體現一彈性構件以在彈性力作用下來 偏壓該自動曝光裝置3及該雙組環圈12的複數個壓縮盤簧 92係插置在該自動曝枣裝置3與該雙組環圈12之間。使複 數個壓縮盤簧92伸出最遠而使該自動曝光裝置3可以距離 該雙組環圈12最遠的位置便係拍攝狀態的位置。相反地, 使複數個壓縮盤簧92縮回至最内部而使得該自動曝光裝置 3變成最靠近該雙組環圈12的位置便係非拍攝狀態的位 置。 如圖29所示,該可撓性接線板16〇之一端部被附接至該 自動曝光裝置3之後表面且其電性地連接至該自動曝光裝 置3之一致動器組。該自動曝光裝置3包括該致動器組(未 圖不)且該快門機構、該可變光闌機構及該濾光機構可被 113423.doc •30- 1320104 選擇性地移動。由一具有適當剛性且可被變曲的材料形成 之該可撓性接線板160係被電性地連接至該致動器組。 該可撓性接線板160被佈置在該雙組環圈12中而具有適 當的反作用力’使得藉由其自身的反作用力而不會被施加 不良的影響’即使當介於該雙組環圈12與該自動曝光裝置 3之間的空間被改變時亦然。該可撓性接線板具有一如圖 30所示的配置。詳言之’該可撓性接線板16〇係由一位在 該自動曝光裝置3之侧邊上的第一端部i60a、一被引出於 該雙組環圈12外面的第二端部16015及一用以連接該第一端 部160a與該第二端部i6〇b之連結部分i60c。 該可撓性接線板160之第一端部i6〇a係由一大致呈c形之 固定部分161及一被設置在該固定部分161與該連結部分 160c之間的連接部分162所組成。用以固定該固定部分ΐ6ι 至該自動曝光裝置3之支架88的附接孔163係在圓周方向上 以適當的間距被設置在該可撓性接線板16〇之固定部分161 上的複數個位置處(在本實施例中為六個位置)^在六個附 接孔163中,一延伸成圓弧形狀而在該徑向方向上具有一 適當間距的凹口部分係環繞被設置在該連接部分丨62中之 附接孔163而形成。亦可以藉由適當地選擇該凹口部分164 之形狀、尺寸等等而將該連接部分丨62之強度(剛度)設定為 所需要的強度。 ^ 具有上述配置之可撓性接線板16〇的第一端部i6〇a係藉 由使用-例如以焊接為基礎之gjU件而仙定^在圖^ 中之元件符請係標示一焊接部分1而,理所當然 113423.doc 31 1320104 地,固定螺絲、鉚釘或黏膠及其他種類的固定器件亦可用 以作為該固定部分161之固定器件。 當使該可撓性接線板160連接於其上之該自動曝光裝置3 在該非拍攝狀態之前藉由該單組環圈10所推進且該凸輪凹 溝被設置成使得在該雙組環圈12與該自動曝光裝置3之間 的空間在該非拍攝狀態中為最小時,便可以構形一摺疊型 透鏡筒1,其係比習知技術之配置還要薄。 具有上述配置之可撓性接線板160被摺疊且容置在介於 該雙組環圈12與該自動曝光裝置3之間的空間中,如圖31A 及3 1B所示。依照該可撓性接線板16〇之配置,即使當在該 雙組環圈12與該自動曝光裝置3之間的空間在拍攝狀態與 該非拍攝狀態中被改變時,由於該可撓性接線板16〇之變 形所產生的鬆弛係可被容置在上述的空間中。因此,相較 於該容置空間被設置在該雙組環圈12外面的例子,其可以 減少在該非拍攝狀態中的整體厚度。圖31A顯示在被設置 於該雙組環圈12上之該凸出部分166與該可撓性接線板16〇 相接觸之前的狀態。圖31B係顯示該凸出部分166已與該可 撓性接線板160相接觸之後的狀態。再者,由於該可撓性 接線板160可避免與其他的總成形成滑動地接觸,因此可 防止接線破損及到傷。 再者,由於該可撓性接線板16〇藉由該焊接部分165而電 性地連接至該自動曝光裝置3,由於該可撓性接線板16〇變 T所產生的反作用力會被消除且可降低被施加至該焊接部 刀165的應力。再者,由於在該焊接部分及該彎曲部分 113423.doc 32- 1320104 之佈局上的限制可藉由上述凹口部分164之形狀及佈局來 • 予以消除’因此可增加在設計上之自由度,而這有助於微 型化及降低該透鏡之厚度。 再者’在該非拍攝狀態中,該雙組環圈12之圓轂部分 12c會進入至該自動曝光裝置3之支架88的中央開孔88a 中。為此,該中央開孔88a之直徑被設計成大於該圓轂部 分12C之直徑。再者,該圓轂部分12c之末端表面被構形成 _ 可延伸通過該中央開孔88a且變成與該支架之前表面大 致齊平。因此,在該非拍攝狀態中,該自動曝光裝置3之 决門功此、可變光闌功能及該濾光功能的光圈可從該中央 開孔88移動至外面。為了保持這些功能,一空間限制構件 94被插置在該自動曝光裝置3與該雙組環圈12之間。 該空間限制構件94具有一如圖12所示之配置。該空間限 制構件94包括一可轉動地安裝至該雙組環圈12之圓轂部分 12c中之環圈部分94a及一被形成用以從該環圈部分94&之 φ 外部周緣突出至該徑向方向外侧的槓桿部分94b ^ —延伸 &垂直於該環圈部分9钝之平面方向的方向上的凸輪凸部 ,被設置在該槓桿部㈣之末端處。該凸輪凸部W係在 該空間限制構件94被組裝至該雙組環圈12中的狀態下延伸 通過-被界定在該雙組透鏡框j射之孔而到達該自動曝 光裝置3之相反侧。然後,該空間限制構件%在一預定旋 轉方向上由-體現-彈性構件之一特定實例的扭菁^來予 以持續地偏屋。 再者’該空間限制構件94之環圈部分%包括三個擔止 113423.doc -33· 1320104 部分94d,以防止該自動曝光裝置3與該雙組環圈i2免於彼 此接近而超過一預定位移量。該三個擋止部分_在該圓 周方向上卩一大#間距被定位在相反於該環圈部分 94a之凸輪凸部94c於其中突伸而出之側邊的表面上。當該 透鏡筒1被設定成正好在該非拍攝狀態前的狀態時,該空 間限制構件94之凸輪凸部9仏係與從該後筒體以之後表面 部分18a向前突伸而出的凸輪凸部…相接觸。當該透鏡筒 1從此狀態被進一步移動至該非拍攝狀態之方向時,該空 間限制構件94係隨著該凸輪凸部94c之凸輪表面與該凸輪 凸部18e之凸輪表面而被轉動一預定位移量。 因此,當該空間限制構件94被轉動一預定位移量時,該 三個擋止部分94d被移動至該光軸方向的後面。如此一 來,由於該自動曝光裝置3變成可以移動至使其可以接近 該雙組環圈12之方向,因此藉由將該雙組環圈12容置至該 自動曝光裝置3中而可以縮短該光轴方向的長度。在另一 方面’在拍攝狀態中,該空間限制構件94之該三個擋止部 分94d係插置在該自動曝光裝置3與該雙組環圈12之間。因 此’便可以防止在該自動曝光裝置3與該雙組環圈12之間 的空間被減少超過實際需要’這是藉由該等擋止部分94d 來限制位在其間之空間而達成。 依照上述的配置’即使當不當的外力及振動在該拍攝狀 態下被施加至該透鏡筒1,仍可避免在該自動曝光裝置3與 該雙組環圈12之間的空間被縮窄成超過一預定量。基於此 一緣故,可避免該自動曝光裝置3被推抵於該雙組環圈 U3423.doc •34- 1320104 12,藉此便可保護諸如該自動曝光裝置3之該快門功能及 該可變光闌功能的適當功能。此外,相較於在該拍攝狀態 中之厚度,在該非拍攝狀態中從該雙組環圈12至該自動曝 光裝置3之厚度可被減少。 如圖2及3等圖式所示,該單組環圈1〇係相關地附接至該 凸輪環圈15之本體部分15a的外部周緣而變成可以自由地 轉動。如圖2及4等圖式所示’該單組環圈1〇包括一可使該 本體部分1 5a插入内部之圓筒狀本體部分1〇a、一接續於該 圓筒狀本體部分10a之軸長方向之一端部且其被延展至徑 向方向外側的外部凸緣部分l〇b以及一接續於用以作為該 圓清狀本體部分l〇a之轴長方向上之另一端部之前側且其 接續於該徑長方向内徑的内部凸緣部分1〇c。此外,突伸 在该光料方向之後面的三個牦架i〇d係在該圓周方向上以 一相等間距被設置在該單組環圈1〇之該圓筒狀本體部分 10a 上。 該二個托架1 〇d包括朝向該徑向外側突伸之導引凸出部 分97及體現朝向該徑向方向内側突伸之凸輪從動件之一特 定實例的凸輪銷98。雖然該導引凸出部分97及該凸輪銷% 被定位成彼此重疊於相同位置,然而該等導引凸出部分Μ 係與該托架10d之部分一體成型,且該等凸輪銷98係藉由 以壓力來插入不同構件於其上而與該托架1〇d一體成型。 亦即,該導引凸出部分97係由一延伸在該光軸方向上之塊 狀部分所形成,且該三個導引凸出部分97係與該線性可動 %圈14之一稍後將說明的線性可動導引凹溝可滑動地相噛 H3423.doc -35- 1320104 合。 該二個凸輪銷98係與被設置在該凸輪環圈15之本體部分 15a之外部周緣的三個外部凸輪凹溝65可滑動地相嚙合的 凸輪從動件《該凸輪銷98包括一與該外部凸輪凹溝65可滑 動地相接觸之銷頭部分98a、一藉由壓力而安裝至該托架 i〇d之一附接孔中的固定部分98b以及一被設置在該固定部 分98b與該銷頭部分98a之間的凸緣部分%^ ^該凸緣部分 98c係扮演限制該固定部分98b之插入深度的角色以藉此 將該銷頭部分65a之突出量保持在一預定量。一用以與該 凸輪環圈15之加壓部分72接觸之操作表面99被設置在該托 架10d之一設置有諸如凸輪銷98之適當構件的側邊表面 上。該操作表面99被設置成一對應於該加壓部分72之該傾 斜表面的傾斜角度’且該傾斜角度係大約為45度。 該單組環圈10被附接至該線性可動環圈14之内部周緣, 且遠附接方式係使其被限制朝向該旋轉方向移動且其僅可 以在該光軸方向上移動。如圖2及11所示,該線性可動環 圈14包括一可使該單組環圈1〇插入之圓筒狀本體部分14& 以及一被設置在該圓筒狀本體部分l4a之該光軸方向之一 端部處且其亦延展至該徑向方向外側的外部凸緣部分 14b。該外部凸緣部分14b包括三個可與被設置在該固定環 圈16之内部周緣上的三個線性可動導引凹溝38B、3犯及 38C可滑動地相嚙合之突出部分14c。該三個突出部分i4c 被定位在分別對應於該三個線性可動導引凹溝38B、38B 及38C的位置處。 M3423.doc -36- 1320104
與被設置在該單組環圈1G之外部周緣上之三個導引凸出 部分97可滑動地相嚙合之三個線性可動導引凹溝⑻係被 設置在該線性可動環圈14之圓筒狀本體部分⑷的内部周 緣。該三個線性可動導引凹W大致㈣的間距被定 位在該ϋ周方向上’且其彼此平行地線性延伸在該光軸方 向上。在每一線性可動導引凹溝ι〇ι中#然該外部凸緣 部分⑷之侧邊之端部被貫通至制筒狀本體部分14a之端 部表面,然:而其相對側邊之端部係被中斷於該光轴方向之 中間部分。因& ’雖•然該單組環圈1G可進人至在 凸緣部分Mb之側邊上的線性可動環圈14,然而其進入卜』 該逆外部凸緣部分14b之側邊的末端側邊上的死端部,俾 避免該單組環圈10意外地從該末端側邊掉落出來。 -與該線性可動環圈14_起使用而主要用於修飾該透鏡 筒1之外觀的裝飾環圈102被附接至該線性可動環圈14之外 部周緣且與該外部周緣—體成型。錢,該凸輪環圈15被 附接至該附接於該固定環圈16之内部周緣之線性可動環圈 14之内部周緣。 詳言之,被設置在該單組環圈1〇之内部.周緣的該三個凸 輪銷98係分別與被設置在該凸輪環圈15之外部周緣的三個 外部凸輪凹溝74可滑動地相嚙合。然後,被設置在該單組 環圈ίο之該外部周緣的三個導引凸出部分97係與形成在該 線性可動壞圈14之内部周緣中的三個線性可動導引凹溝 101可滑動地相嚙合。再者,突伸至該線性可動環圈14之 外部周緣的三個突出部分14c係分別與被設置在該固定環 113423.doc -37. 1320104 圈16之内部周緣中之三個線性可動導引凹溝38b、38b及 38c可滑動地相喊m同時’被設置在該凸輪環圈i5 之凸緣部分15b上的三個凸輪突出部分57A、57B及57c係 分別與被設置在該固定環圈16之内部周緣中之三個凸輪凹 溝37A、3犯及37(:可滑動地相嗜合。再者被固持在該凸 輪環圈15上之線性可動限制構件8〇的兩個凸出部分件8〇c 係分別與被設置在該固定環圈16之内部周緣中的兩個線性 可動導引凹溝38A及38A可滑動地相嚙合。 如上述,在該線性可動環圈14及該線性可動限制構件 中,由於線性可動環圈14之三個突出部分14c係與該固定 環圈16之三個凸輪凹溝37A、37B&37C相嚙合,且該線性 可動限制構件80之兩凸出部分件8〇c係與該固定環圈16之 兩個線性可動導引凹溝38A及38A相嚙合,該線性可動環 圈14與該線性可動限制構件8〇便可以整體式地在該光軸方 向上移動一長度,其中該凸輪環圈15在該光軸方向上被移 動而不會相對於該固定環圈16轉動。再者,由於該單組環 圈10之三個導引凸出部分97係與該線性可動環圈14之三個 線性可動導引凹溝1 〇 1相嚙合,因此該單組環圈丨〇可以相 應於該凸輪環圈15之旋轉量而在該光軸方向上向前及向後 移動且不會被轉動。應瞭解,該單組環圈1〇及該雙組環圈 12在複數個體現一彈性構件之特定實例之盤簧ι〇3的彈性 力作用下被偏壓而在該光軸方向上彼此吸引。 該單組環圈10及該凸輪環圈15之凸輪機構的操作如下。 如圖16A、16B、圖17A、17B及圖18A ' 18B所示,該單組 H3423.doc -38· 1320104 %圈ίο完全縮入至該凸輪環圈15的狀態係該照相機裝置的 非拍攝狀態。在此時,該凸輪環圈丨5之外部凸輪凹溝6 5的 : 後端侧被打開且在該照相機非拍攝狀態中之該凸輪銷98被 - 疋位在該打開的凸輪凹溝開口部分7丨之固持部分73且其因 此與該外部凸輪凹溝65脫嘀。當該凸輪環圈15從此一狀態 於該延伸方向上轉動時,該凸輪環圈15之加壓部分72會與 該單組環圈10之托架l〇d之操作表面99相碰撞而使得該單 組環圈10藉由如此呈傾斜的操作表面99而被抬升。該單組 環圈10藉由該凸輪環圈15之推進及抬升力而在該光軸方向 上移動且不會相對於該固定環圈16而轉動。 再者,當該凸輪環圈15轉動至該凸輪環圈15位在該延伸 方向的程度時,該凸輪銷98便與該外部凸輪凹溝65相嚙 合。當該凸輪環圈15被進一步轉動時,在該凸輪環圈15之 該加壓部分72與該單組環圈1〇之該操作表面99之間的接觸 狀態會被解除。在此之後’該單組環圈1〇可相應於該凸輪 環圈15之轉動位移量而沿著該外部凸輪凹溝65之凸輪曲線 (軌跡)而在該光轴方向上向前及向後移動,但不會相對於 該固定環圈16而轉動。在此時,由於該外部凸輪凹溝65之 開放端在寬度上被增加至該端部,因此便可以可靠地且容 易地嚙合該凸輪銷98與該外部凸輪凹溝65。應瞭解,當照 相機裝置從該拍攝狀態變更至該非拍攝狀態時所獲得的運 動係變成相反於上述的操作。 如圖2及14所示’其高度在該光轴方向上會改變的複數 -個樓梯間狀固定部分105被設置在位在該單組環圈1〇之内 -113423.doc •39· 1320104 部周緣上的該内部凸緣部分1(^上。該單組透鏡框u藉由 使用複數個被設置在該内部凸緣部分10c上之固定部分1〇5 而被固持至且固定至該單組環圈1〇β該單組透鏡框u係由 装設至該内部凸緣部分10c之環狀構件所形成,且由複數 個透鏡之組合所形成的該第一透鏡組2係被固持在該單組 透鏡框11之内部周緣。用以將該單組透鏡框u固定至該單 組環圈10之複數組(在本實施例中為三組)夾置凸部1〇6係在 該圓周方向上以大致相等間距被設置在該單組透鏡框^之 外部周緣上。 每一夾置凸部106係由以一預定間隙被定位在該光軸方 向之前面及後面之一前凸部1 〇6a及一後凸部1 〇6b之組合所 形成。該前凸部106a及該後凸部106b係被定位成在該圓周 方向上具有小的位移。當該内部凸緣部分l〇c之固定部分 1〇5藉由具有上述配置之複數個夾置凸部1〇6而被前後炎置 時’該單組透鏡框11便被固定至單組環圈1 〇。在此一固定 狀態中’當該單組透鏡框11在圓周方向上轉動時,該單組 透鏡框11可相應於該轉動位移量而在該光軸方向上向前及 向後移動該樓梯間形狀之一階梯狀部分的位移量。在圖14 等諸圖式中之元件標號108係標示一裝飾環圈,其覆蓋該 第一透鏡組2之圓周》 如圖2至4所示,一用以封閉作為拍攝開口之光線路徑以 藉此保護非拍攝狀態下之拍攝光學系統的透鏡屏蔽單元 110係被設置在該單組環圈10之前端部。該透鏡筒單元110 包括一環狀屏蔽主體110a、一對被可轉動地支撐至該屏蔽 113423.doc •40· 1320104 主體11 〇a之打開及閉合光圈丨i 〇b、一用以打開及閉合該等 打開及閉合光圈ll〇b之光圈打開及閉合機構110c等等。複 數個响合棘爪110d在該圓周方向上以一大致相等間距被設 置在該屏蔽主體ll〇a上。該透鏡屏蔽單元u〇藉由嚙合該 等4合棘爪1 l〇d與該圓筒狀本體部分1〇3之内部周緣而被 固定至該單組環圈1〇〇 該透鏡屏蔽單元110之光圈打開及閉合機構丨丨仳包括一 驅動臂’其用以轉動該打開及閉合光圈丨丨〇b,但其未顯示 在圖式中。該驅動臂可藉由朝向該光軸方向之相對運動而 被轉動。因此,當該驅動臂藉由朝向該光軸方向之相對運 動而被轉動時,該透鏡屏蔽單元丨丨〇之光線路徑可藉由打 開及閉合該打開及閉合光圈丨丨〇b而被打開及封閉。 再者,如圖2、3及4所示,一用以保持該透鏡筒丨之外觀 的裝飾環圈112被附接至該單組環圈1〇。該裝飾環圈12可 扮演一相似於用於該線性可動環圈14之該裝飾環圈1〇2之 角色,且其被附接至單組環圈1〇,藉此一體式地固定至該 單組環圈10。雖然這些裝飾環圈的適當材料係諸如鋁合金 及不銹鋼的材料,然而理所當然地,工程塑膠亦可用以作 為上述的材料。再者,雖然該單組環圈1〇、該單組透鏡框 11、該雙組環圈12、該線性可動環圈14、該凸輪環圈15、 該固定環圈16、該三組透鏡框17及該後筒體18之適當材料 係纖維強化塑膠(FRP),然而理所當然地,ABs(丙烯晴_ 丁二烯丙烯-苯乙烯)樹脂及其他的工程塑膠可用以作為上 述的材料’ 合金及S他的金屬亦可作為上述的材 113423.doc •41 1320104 料。 如圖3及4所示,該可撓性接線板15係電性地連接至該自 動曝光裝置3。該可撓性接線板115之一端部連接至一致動 器的接線電路以驅動該自動曝光裝置3之快門機構、該可 變光闌機構等等。該可撓性接線板115之另一端部係電性 地連接至一被安裝在該透鏡筒丨之外側的電源供應器。該 可挽性接線板115之一端被橫置在該雙組環圈12而具有適 當的鬆他,使得即使在該自動曝光裝置3與該雙組環圈12 之間的空間被改變時,仍可藉由其自身的反作用力來避免 不良的影響。 如上述,該凸輪環圈15之外部凸輪凹溝65被構形成使得 被組裝至該雙組環圈12中的該自動曝光裝置3在正好該非 拍攝狀態之前係被推抵於該雙組環圈12,且在該雙組環圈 12與該自動曝光裝置3之間的空間在該非拍攝狀態中可被 最小化。因此,在該非拍攝狀態中,便可以實現一相較於 習知技術之透鏡筒而較薄的摺疊型透鏡筒。 圖 19A、19B、圖 20A、20B、圖 21A、21B、21C、圖 22A、22B、22C、圖 23A、23B、圖 24 ' 圖 25、圖 26A、 26B、圖27A、27B及圖28A、28B係參考示意圖,其中用 以闡釋該透鏡筒1從該筒體縮回狀態伸出之狀態及改變為 變焦狀態。接下來,該透鏡筒1之改變狀態將簡單說明如 下。 圖19A、19B及圖20A、20B顯示該透鏡筒1被置於筒體縮 回狀態的狀態。在此一狀態中’該單組環圈10之三個凸輪 113423.doc •42· 1320104 銷9 8被容置在設置於該凸輪凹溝開口部分7丨之外侧的固持 部分73中,而該凸輪凹溝開口部分7丨係被貫通至位在該凸 輪凹溝15之該外部凸輪凹溝65之筒體縮回操作區域66中。 在此時’在該三個凸輪銷98中之兩個凸輪銷98被定位在該 凸緣部分15b之兩個凹口部分55a及55b中。在另一方面, 剩下的一個凸輪銷98被插入至界定於該第一凸緣部分54a 中之穿孔62中且藉此使其外露至該凸緣部分15b之後表面 側,如圖16A及16B所示。 該單組環圈10向前及向後移動之搡作係當該凸輪環圈15 基於該驅動齒輪22藉由該減速齒輪單元21之轉動而相對於 該單組環圈10轉動時被執行。首先,將說明該單組環圈i 〇 之伸出操作。當該凸輪環圈15在該伸出方向上轉動時,首 先’該凸輪環圈15會被改變至圖21A、21B及21C所示的狀 態。在此時’被設置在該凸輪環圈15上之加壓部分72會與 被設置在該單組環圈1〇上之托架10d的傾斜操作表面99相 接觸,使得該加壓部分72在該圓周方向上加壓該操作表面 99»在此時’指向朝向該光抽方向之力會藉由該加壓部分 72之傾斜表面以及該操作表面99之傾斜表面的動作而產 生。 該加壓部分72與該操作表面99相接觸以將該凸輪銷98從 圖21A、21B及21C所示之狀態改變成如圖22a、22B&22C 所示之狀態。詳言之,該加壓部分72與該操作表面99之接 觸係從該末梢端部逐漸地移動至該托架1〇d之基底端部 側。然後,富該凸輪銷98完全插入至該外部凸輪凹溝65中 H3423.doc -43- 1320104 時,如圖23 A、23B及圖24所示,在該加壓部分72與該操 作表面99之間的接觸會被改變成在該凸輪銷98與該外部凸 : 輪凹溝65之一侧邊表面之間的接觸。在此之後’藉由在該 . 凸輪銷98與該外部凸輪凹溝65之間的接觸,該凸輪銷98藉 由該外部凸輪凹溝65所導引且因此執行如圖25、圖26A、 26B、圖27A、27B及圖28A、28B所示之光學變焦操作。 圖25及圖26A與26B顯示該透鏡筒1從該筒體縮回操作區 域66移動至該變焦操作區域67的狀態。當該透鏡筒1從這 些狀態改變成如圖27A及27B所示之狀態時,由於此改變 係一種該第一透鏡組2接近該第二透鏡組4之改變,因此增 加該廣角(廣角透鏡)侧》在另一方面,當該透鏡筒1從圖 27八及278所示之狀態改變成如圖28人及288所示之狀態 時’由於此改變係一種該第一透鏡組2遠離該第二透鏡組4 之改變’因此增加該攝遠(攝遠透鏡)側。 該單組環圈10之縮回操作係藉由相反於在圖丨9A、丨9B 至圖28A及28B所示的操作來完成β 在圖32至34中所示的數位靜態照相機3〇〇係顯示一使用 依照本發明之上述透鏡筒1而被構形成之照相機裝置之第 一實施例。該數位靜態照相機3〇〇可使用一半導體記錄媒 體來作為一資訊記錄媒體,且可藉由一 Ccd(電荷耦合裝 置(連續態攝像器件))而將來自於一物體之光學影像轉換成 一電子信號’且可將此電子信號記錄在該半導體記錄媒體 上或者可以將此電子信號顯示在一平面顯示面板302上, 該平面顯示面板係一種諸如液晶顯示器之顯示裝置。 · 113423.doc • 44 1320104 該數位靜態照相機300包括上述的透鏡筒1,俾當將光導 入至一用以作為一攝像器件之CCD(電荷耦合器件)時可以 攝取一物體影像,且包括一用以封圍該透鏡筒丨及其他的 裝置及設備的照相機機殼3〇1、用以作為由一液晶顯示器 等等所形成之顯示裝置以基於一從該CCD輸出之影像信號 來顯不一影像的平面顯示面板3〇2、用以控制該透鏡筒工、 在該平面顯示面板302上顯示等等之操作的控制裝置、一 電池電源供應器(未圖示)等等。 該照相機機殼3 〇 1係由一矩形扁平容器所形成,且其係 由在則及後方向上彼此疊置之一前機殼3〇3及一後機殼 304、一由插置在該前機殼3〇3與該後機殼3〇4之間之大致 呈長方形的框架本體所形成之中央機殼3〇5等等所組成。 一環狀裝飾環圈306以其從該中心略偏離至一側邊之位置 而被附接至該前機殼303之前表面,且該透鏡筒1之前側面 的單組環圈10係與該裝飾環圈306之中央開孔3〇7相對置, 使得其可以向前及向後移動。 圖32顯示該透鏡筒1之非拍攝狀態(筒體縮回狀態)且其 對應於圖1A。該透鏡筒1之大致整個前表面被構形成大致 與該前機殼303之前表面齊平。再者,圖33顯示該透鏡筒1 之拍攝狀態(伸出狀態)且其對應於圖。知圖33所示,包 括該單組環圈10之該裝飾環圈112以及包括該線性可動環 圈14之裝飾環圈1〇2係以一插入形式延伸。 一閃光裝置之一發光部分307及一自動對焦機構之一光 線發射/光線接收部分308係被設置在該前機殼303之透鏡 113423.doc 45· 1320104 筒1的傾斜上方部分上。再者,一電源按鈕309、一快門釋 放紐310、一諸如擴音器等等之聲音集中裝置之聲音集中 孔311等等被形成該中央機殼3〇5之上表面。再者,—使作 為一電源供應器之電池被可拆卸地容置於其中之電池隔室 部分係被設置在該中央機殼3〇5之一側邊表面部分上且一 電池罩3 12係可拆卸地與該電池隔室部分相嚙合。然後, 用以與一揚聲器裝置配合使用的揚聲器孔313被形成在該
中央機殼305之該電池罩3 12之相反側邊的側邊表面部分 上0 一大顯示窗口 315係貫通於該後機殼304且該平面顯示面 板3 02被附接至該顯示窗口 315。該平面顯示面板具有 一觸控操作功能,藉此使一使用者可以藉由碰觸該顯示表 面來操作該照相機裝置。各種不同的操作開關被設置在該 後機殼304之平面顯示面板3〇2的一側邊上。同時,一用以 選擇功能模式(靜止晝面、移動畫面、播放等等)之模式切 換開關316、—用以執行變焦操作之光學變焦操作按鈕 317、一用以選擇各種選項之選項按鈕317、一用以在該螢 幕上切換顯示之顯示切換按鈕319等等係可被列舉為操作 開關’且該等操作開關並未偈限於此,且一用以移動用於 選擇選項之游標的方向鍵、一用 J ^ 用以切換畫面尺寸及刪除畫 面之晝面按鈕亦可被提供作為該操作開關。 一用以控制該透鏡筒1、該平面顯示面板302等等之控制 、置係被封圍在具有上述配置的照相機機殼則中。該控 制裝置係例如藉由安裝一預定微電腦、電阻器、電容器及 H3423.doc •46· 1320104 其他的電子部件於該接線板上而被構形。 、圖35係-方塊圖’其中顯示包括具有上述配置及作用之 透鏡筒1的數位靜態照相機300之一概要配置之第一實施 例。如圖35所示,該數位靜態照相機3〇〇包括該透鏡筒卜 一扮演該控制裝置之一主要角色的影像記錄/播放電路單 元330、一包括用以驅動該影像記錄/播放電路單元33〇之
一程式記憶體及一資料記憶體及其他RAM(隨機存取記憶 體)及ROM(唯讀記憶體)的内建式記憶體331、一用以處理 拍攝影像等等以提供一預定信號之影像信號處理單元 332、用以顯示拍攝影像等等之平面顯示面板3〇2、一用以 擴充一儲存谷量的外部記憶體333、一用以驅動及控制該 透鏡筒1之透鏡筒控制單元334等等。
該影像記錄/播放電路單元330包括一操作電路,該操作 電路例如包括一微電腦(CPU)等等。該内建式記憶體hi、 該影像信號處理單元332、該透鏡筒控制單元334、該監視 器驅動單元335、一放大器336及兩個界面(i/ps)337及338 被連接至該影像記錄/播放電路單元33〇。該影像信號處理 單元332經由該放大器336而被連接至該CCD 7,該CCD係 被附接至該透鏡筒1。一藉由該影像信號處理單元332而被 處理成一預定信號之信號係被輸入至該影像記錄/播放電 路單元330中。 該平面顯示面板302經由該監視器驅動單元335而連接至 該影像記錄/播放電路單元330 » —連接器339被連接至該 第一界面(I/F)337且該外部記憶體333被可拆卸地連接至該 113423.doc • 47· 1320104 連接器339。再者’一被設置在該照相機機殼301上之連接 端子340被連接至該第二界面(I/F)338。然後,用以驅動及 控制該透鏡筒1之透鏡驅動單元341及一用以偵測該透鏡筒 1之一旋轉量、該透鏡筒丨至該光軸方向的移動量等等之位 置感測器342被連接至該透鏡筒控制單元334。 因此’當一物體影像被輸入至該透鏡筒1之透鏡系統且 在該CCD 7之對焦螢幕上被對焦時,一來自於該ccD 7之 影像信號會經由該放大器336而被輸入至該影像信號處理 單元332。一藉由該影像信號處理單元332而被處理成一預 定影像信號之信號被輸入至該影像記錄/播放電路單元 330。因此’對應於該物體影像之信號係從該影像記錄/播 放電路單元330被輸出至該監視器驅動單元335及該内建式 δ己憶體3 3 1或該外部記憶體3 3 3。因此,一對應於該物體影 像之影像會被顯示在該平面顯示面板3 〇2上,或者若有需 要’對應於該物體影像之影像會被記錄在該内建式記憶體 331或該外部記憶體333上而作為一資訊信號。 具有上述配置之數位靜態照相機3〇〇例如可依照如下方 式來使用。圖32顯示光學透鏡系統藉由封閉該開口及封閉 位在該透鏡筒1中之透鏡屏蔽單元11〇的彈簧1〇b而被封閉 的狀態,亦即,該非拍攝狀態。在此例中,該數位靜態照 相機300之電源供應被設定成關閉狀態。再者,圖33顯示 該光學透鏡系統藉由打開該開口及封閉透鏡屏蔽單元工i 〇 之彈簧l〇b而被打開的狀態,亦即,可拍攝狀態。該可拍 攝狀態可藉由操作該電源供應按鈕3〇9來開啟該電源供應 113423.doc •48- 1320104 器而自動地執行β因此,該數位靜態照相機300便從圖32 所示之狀態改變成圖33所示之狀態。 在該數位靜態照相機300之可拍攝狀態中,當一攝影師 將該照相機透鏡導向該物體且按下該快門釋放鈕3 1 〇時, 該攝影師便可攝取該物體之一晝面且可以獲得該物體之一 影像。在此例中’當該攝影師操作該光學變焦操作按鈕 317時’便可以相應於操作方向而藉由連續地改變一焦距 來獲得一廣角(廣角透鏡)晝面或攝遠(攝遠透鏡)畫面,但 並不改變一影像點》 如上所述,依照本發明’在包括具有外部周邊齒輪系之 Λ輪環圈的透鏡筒中,其可以增加該凸輪凹溝之光轴方向 的長度但不增加該凸輪環圈之光軸方向的總長度。因此, 由於該凸輪凹溝之光軸方向的長度並未改變,因此便可以 減少該凸輪環圈之光轴方向的總長度,且如此一來,便可 以微型化整體透鏡筒。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係採用透鏡作 為上述的光學元件,然而該光學元件並未侷限於上述之實 施例’其理所當然地可以採用例如一光學濾光鏡、一稜鏡 及其他的光學元件。 本發明並未侷限於參考圖式所說明的實施例,且其可以 具有各種不同的修改而不違背本發明之精神。例如,雖然 在上述實施例中該數位靜態照相機被應用於一照相機裝 置,然而本發明並未偈限於此,且本發明可應用於數位影 像照相機、具有内建照相機之個人電腦、具有一内建照相 機的行動電話及其他的照相機裝置。再者,雖然三組透鏡 113423.doc -49- 1320104 係用以作為上述的光學透鏡,然而本發明並未侷限於此, 且理所當然地’其可以採用少於一雙組透鏡之透鏡或大於 四組透鏡之透鏡來作為該光學透鏡。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可以取決於設計條件及其他因 素來採用各種不同的修改、組合、次組合及替代件,只要 其落入於後附請求項或其均等物之範圍内即可。 【圖式簡單說明】 圖1A及1B分別為立體視圖,其中顯示一依照本發明之 一第一實施例之透鏡筒的凸輪機構,其中圖丨八顯示該透鏡 筒之一筒體縮回狀態,而圖1B顯示該透鏡筒之一筒體伸出 狀態; 圖2係圖1所示之透鏡筒的分解立體視圖; 圖3係一截面視圖,其中顯示圖2所示之透鏡筒的筒體縮 回狀態; 圖4係一截面視圖,其中顯示圖1所示之透鏡筒的筒體伸 出狀態; 圖5係一立體視圖’其中顯示依照圖1之透鏡筒的固定環 圈; 圖ό係圖5所示之固定環圈以一展開形式的展開圖,其中 位在該内部周緣表面上之一凸輪凹溝等等係藉由虛線來顯 示; 圖7Α、7Β及7C顯示依照圖1所示之透鏡筒之凸輪環圈, 其中圖7Α係其一立體視圖’圖7Β係其一前視圖而圖7(:係 沿著圖8Α之剖面線Χ-Χ所取的戴面視圖; 113423.doc •50· 圖8A及8B顯示圖7所示的凸輪環圈,其中圖8入係其一平 面視圖而圖8 B係其一仰視圖; 圖9A及9B分別係圖7所示之該凸輪環圈的展開視圖,其 中圖9A係顯示位在該外部周緣表面上之凸輪凹溝的展開視 圖,而圖9B係以虛線顯示位在該内部周緣表面上之凸輪凹 溝的展開視圖; 圖10係一展開視圖,其中以一屐開形式顯示圖2所示之 透鏡筒之一旋轉限制構件; 圖11係圖2所示之透鏡筒之一線性可動環圈的展開視 圖,其中以虛線顯示位在該内部周緣表面上的導引凹溝; 圖12係一分解立體視圖,其中顯示圖2所示之該透鏡筒 之一自動曝光裝置、一空間限制構件及一雙組環圈; 圖13係圖2所示之透鏡筒之雙組環圈的一展開視圖; 圖14係一分解立體視圖,其中顯示圖2所示之透鏡筒的 單組環圈、第一組透鏡框等等; 圖15係圖14所示之第一組透鏡框之展開視圖,其中以虛 線顯示該内部表面之一嗜合部分; 圖16A及16B係顯示圖1所示之該透鏡筒之單組環圈及凸 輪環圈組合在一起的狀態,其中圖16A係一顯示從底側觀 看之該凸輪環圈及該單組環圈的組合狀態之立體視圖,而 圖16B係一以一放大比例顯示圖丨6 A之主要部分的示意 園, 圖17 A及圖17B分別係參考示意圖,其用以閣釋在圖丨6 A 及16B所示之該單組環圈與該凸輪環圈之總成本體與一驅 113423.doc •51 - 1320104 動齒輪之ρβ1的關係’其中圖l7A係其—前視圖而圖μ係 其一仰視圖; 圖18A及圖18B分別係參考示意圖,其用以閣釋在圖i6A 及16B所示之該第_組凸輪與該凸輪環圈之總成本體與一 驅動齒輪之間的關係’其中圖18A係其一右側視圖而圖 18B係沿著圖17B之剖面線γ_γ所取的一截面視圖; 圖19Α及圖19Β分別係參考示意圖,其用以闡釋在圖17八 及17Β所不之該單組環圈與該凸輪環圈之總成本體與一驅 動齒輪之間的關係,其中圖19Α係一顯示該單組環圈之一 凸輪從動件從該凸輪環圈之一凸輪凹溝開口部分完全移動 至外侧的狀態之立體視圖,而圖19Β係其一半截面視圖; 圖20Α及圖20Β分別係參考示意圖,其用以闡釋在圖19Α 及19Β所不之該單組環圈與該凸輪環圈之總成本體與該驅 動齒輪之間的關係,其中圖20Α係一顯示該單組環圈與該 凸輪環圈之一主要部分的展開視圖,而圖2〇Β係該凸輪凹 溝開口部分之展開視圖,其中圖2〇α之齒輪部分係以部分 截面形式顯示; 圖21Α、21Β及21C分別係參考示意圖,其用以闡釋在圖 17Α及17Β所示之該單組環圈與該凸輪環圈之總成本體與 該驅動齒輪之間的關係’其中圖21Α係一顯示該單組環圈 之一凸輪從動件被移動至該凸輪環圈之凸輪凹溝開口部分 之狀態的立體視圖’而圖21Β係其一半截面視圖,且圖 21C係該單組環圈及該凸輪環圈與該凸輪凹溝開口部分之 展開視圖,其中該齒輪部分之一部分係以截面形式顯示; 113423.doc 52- 1320104 動齒輪之間的關係,其中圖26A係其—半截面視圖,且圖 26B係-展開視圖’其中以展開形式顯示_所示之單組 環圈及該凸輪環圈,且其亦以—截面形式顯示該齒輪部分 之一部分,以顯露出該凸輪凹溝開口部分;
圖27A及圖27B分別係參考示意圖,A
丹用以闡釋在圖17A 及17B所示之該單組環圈與該凸輪 固疋總'成本體與該驅 動齒輪之間的關係’其中圖27A係—顯示該單組環圈之一 凸輪從動件移動至該凸輪環圈之凸輪凹溝之光學變隹區域 中的狀態之立體視圖,巾圖咖係一展開視圖,其中以展 開形式顯示圖27A之單組環圈及凸輪環圈,且其亦顯示該 齒輪部分之一部分以顯露出該凸輪凹溝開口部分; 圖28A及圖28B分別係參考干音_,
♦芩不忍圖,其用以闡釋在圖17A 及17B所示之該單組環圈與兮 固興該凸輪裱圈之總成本體與該驅 動齒輪之間的關係,其中圖28A係一顯示該單組環圈之該 凸輪從動件移動通過該凸輪環圈之凸輪凹溝之光學變隹區 域中的狀態之立體視圖’而圖28B係一展開視圖,立中以 展開形式顯示圖28A之單組環圈及凸輪環圈,且其亦顯示 該齒輪部分之—部分以顯露出該凸輪凹溝開口部分; 圖2 9係一示例性參考示音阁 , Μ 5不忍圖,其中閣釋一可撓性接線板 之-端部被連接至圖12所示之自動曝光裝置的狀態,且該 可撓性接線板被環繞佈置; 圖30係展開視圖,其中顯示依照本發明之透鏡筒之γ 撓性接線板之一特定實例; 圖31A及31B分別係參考示意圖其中闡釋依照本發明 113423.doc -54· 1320104 之透鏡筒之可撓性接線板的鬆弛狀態及該自動曝光裝置, 其中圖3 1A係顯示該鬆地部分與該雙組環圈之凸出部分相 接觸之前的狀態’而圖31B顯示在該鬆弛部分已與該雙組 環圈之凸出部分相接觸之後的狀態; 圖32係一數位靜態照相機之立體視圖,其中顯示使用圖 1所示之透鏡筒的照相機裝置之實施例’其中顯示該透鏡 筒從前侧面縮回的狀態;
圖3 3係一數位靜態照相機之立體視圖’其中顯示使用圖 1所示之透鏡筒的照相機裝置之實施例,其中顯示該透鏡 筒從前側面伸出的狀態; 圖34係一數位靜態照相機之立體視圖’其中顯示使用圖 1所示之透鏡筒的照相機裝置之實施例,其中從後侧面顯 示該數位靜態照相機;及
圖3 5係一方塊圖,其中顯示一數位靜態照相機之一概要 配置’該數位靜態照相機係顯示使用圖1所示之透鏡筒之 照相機裝置的實施例。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透鏡筒 2 第一透鏡組 3 自動曝光裝置 4 第二透鏡組 5 第三透鏡組 6 低通濾光鏡 7 攝像器件 113423.doc 1320104 10 單組環圈 10a 圓筒狀本體部分 10b 外部Λ緣部分 10c 内部凸緣部分 lOd 托架 11 透鏡框 12 環圈 12a 圓筒狀本體部分 12b 透鏡框 12c 圓轂部分 13 透鏡框 14 線性可動環圈 14a 圓筒狀本體部分 14b 外部凸緣部分 14c 投影部分 15 凸輪環圈 15a 圓筒狀本體部分 15b 凸緣部分 15c 環狀安置部分 16 固定環圈 16a 光軸方向前表面部分 16b 光軸方向後表面部分 16c 轴承部分 16d 支撐部分 113423.doc ·56· 1320104 17 透鏡框 17b 臂部 17c 滑座轴承部分 17d 喃合部分 18 後透鏡筒 18a 後表面部分 18b 内部圓轂部分 18c 外部圓轂部分 18d 安置部分 18e 凸輪凸部 20 CCD單元 21 減速齒輪單元 22 驅動齒輪 23 F馬達單元 25 大致呈正方形的穿孔 26 單元支撐部分 28 CCD轉接器 29 密封橡膠 30 濾光鏡推進器件 31 可撓性接線板 33 第一凹口 34 第二凹口 35 支撐軸桿 37a 傾斜表面部分 113423.doc -57- 1320104 37A 凸輪凹溝 37b 前水平部分 37B 凸輪凹溝 37c 後水平部分 37C 凸輪凹溝 38A 第一線性可動導引凹溝 38B 第二線性可動導引凹溝 38C 線性可動導引凹溝 39 中央突出框邊 39a 右側路徑 39b 左侧路徑 41 缺口部分 44 變焦馬達 45 外殼 46 對焦馬達 46a 旋轉軸桿 47 馬達托架 48 滑座 49 導引桿 51 導引軸桿 52 彈簧 54a 第一凸緣部分 54b 第二凸緣部分 55a 第一凹口部分 Ldoc _ 58 - 1320104
55b 第二凹口部分 57 A 凸輪突出部分 57B 凸輪突出部分 57C 凸輪突出部分 58 嚙合凹溝 60 齒輪部分 60a 第一齒輪部分 60b 第二齒輪部分 60c 第三齒輪部分 61 鰭片 62 穿孔 65 外部凸輪凹溝 66 筒體縮回操作區域 67 變焦操作區域 67a 變焦凹溝部分 67b 連通部分 67c 封閉部分 67d 開口部分 68a 突出部分 68b 突出部分 68c 突出部分 71 凹溝開口部分 72 加壓部分 73 固持部分 113423.doc -59- 1320104 74 内部凸輪凹溝組 75 前内部周緣凸輪凹溝 76 後内部周緣凸輪凹溝 77a 第一傾斜表面部分 77b 第二傾斜表面部分 77c 水平部分 77d 開口部分 77e 折回部分 78 導入部分 80 線性可動轉動限制構件 80a 環狀環圈部分 80b 線性可動導引件 80c 凸出部分件 81 凹口 83 線性可動導引凹溝 84 凸輪銷組 85 前凸輪銷 86 後凸輪銷 88 支架 88a 中央開孔 89 導引凸部 91 突出的容置部分 92 壓縮盤簧 94 空間限制構件 113423.doc 60- 1320104
94a 環圈部分 94b 槓桿部分 94c 凸輪凸部 94d 擋止部分 95 扭簧 97 導引凸出部分 98 凸輪銷 98a 銷頭部分 98b 固定部分 98c 凸緣部分 99 操作表面 101 線性可動導引凹溝 102 裝飾環圈 103 盤簧 105 樓梯間狀固定部分 106 夾置凸部 106a 前凸部 106b 後凸部 108 裝飾環圈 110 透鏡屏蔽單元 110a 環狀屏蔽主體 110b 打開及閉合光圈 110c 光圈打開及閉合機構 1 lOd 嗔合棘爪 113423.doc -61 · 1320104
112 裝飾環圈 115 可撓性接線板 160 板體 160a 第一端部 160b 第二端部 160c 連結部分 161 固定部分 162 連接部分 163 附接孔 164 凹口部分 165 焊接部分 166 凸出部分 0 300 數位靜態照相機 301 照相機機殼 302 平面顯示面板 303 前機殼 304 後機殼 305 中央機殼 306 環狀裝飾環圈 307 發光部分 308 光線發射/光線接收部分 309 電源按鈕 310 快門釋放鈕 311 聲音集中孔 113423.doc •62- 1320104 312 電池罩 313 揚聲器孔 315 大顯示窗口 316 模式切換開關 317 光學變焦操作按鈕 319 顯示切換按鈕 330 影像記錄/播放電路單元 331 内建式記憶體
332 影像信號處理單元 333 外部記憶體 334 透鏡筒控制單元 335 監視器驅動單元 336 放大器
337 界面 338 界面 339 連接器 340 連接端子 341 透鏡驅動單元 342 位置感測器 113423.doc -63-
Claims (1)
- 13201(^095135383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替換本(98年8月) 十、申請專利範圍: - 1 · 一種透鏡筒,包含: • -光量調整器’其可以調整一透鏡系統之光量且其可 以在該透鏡系統之光軸方向中移動; - 一鄰近構件,其鄰近於該光量調整器且其可在該光軸 方向中相對地移動;及 一可撓性接線板,其一端部被固定至該光量調整哭且 • 其另一端部係經該鄰近構件而引出,其中該可撓性㈣ 板之-端部的—以部分以—二維形式固^至該光量調 整器,且言玄可撓性接線板之一中間冑分係在—形成於該 光量調整器與該鄰近構件之間的空間部分處,於該光: 方向上被彎曲成狀似一 u形而反轉大約18〇度而於該光 轴方向上與該固定部分相對向。 2·㈣求項R透鏡筒,其中該可撓性接線板之_端部係 由一,由—預定固定器件固定的固定部分所形成,且— _ _ 凹I 分被形成在—從該固定部分延伸至該中間部分之 • 一彎曲部分的部分上,以藉此降低剛性。 .3.如。月求項2之透鏡筒,其中該固定部分係一 〇形孔 曲邱八+ ^ °刀之—外側於其中被形成為一凸出部分。 4.如°月求項1之透鏡筒’其中該鄰近構件係-用以固持一 ::°亥透鏡系統之-部分的光學元件之線性可動環圈, 八可在該光軸方向上移動而其旋轉運動則被限制。 113423-980831,doc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306465A JP4595783B2 (ja) | 2005-10-20 | 2005-10-20 | レンズ鏡筒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730909A TW200730909A (en) | 2007-08-16 |
TWI320104B true TWI320104B (en) | 2010-02-01 |
Family
ID=37728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5135383A TWI320104B (en) | 2005-10-20 | 2006-09-25 | Lens barrel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61893B2 (zh) |
EP (1) | EP1777565B1 (zh) |
JP (1) | JP4595783B2 (zh) |
KR (1) | KR20070043636A (zh) |
CN (1) | CN100476483C (zh) |
DE (1) | DE602006012261D1 (zh) |
TW (1) | TWI320104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98091B (zh) * | 2017-05-31 | 2023-04-01 |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 轉接器裝置、安裝座設備、成像設備及配件 |
US11714257B2 (en) | 2017-05-31 | 2023-08-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ccessory, image pickup apparatus on which same is mountable, and camera system |
US11720006B2 (en) | 2017-05-31 | 2023-08-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ccessory, image pickup apparatus on which same is mountable, and camera system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97390B2 (ja) * | 2006-08-18 | 2012-03-14 | Hoya株式会社 | レンズ鏡筒 |
WO2011105589A1 (ja) | 2010-02-26 | 2011-09-01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系統連系装置及び系統連系システム |
JP5494793B2 (ja) * | 2010-03-09 | 2014-05-2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レンズ鏡筒 |
TW201235764A (en) | 2011-02-22 | 2012-09-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Flash module structure |
JP5893420B2 (ja) * | 2012-01-31 | 2016-03-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レンズ鏡筒及びそ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 |
USD756440S1 (en) * | 2012-10-16 | 2016-05-17 | Canon Denshi Kabushiki Kaisha | Interchangeable lens for camera |
CN102967982A (zh) * | 2012-11-08 | 2013-03-13 |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叶片开合装置 |
DE112016000488T5 (de) * | 2015-01-27 | 2017-11-02 | Kabushiki Kaisha Tsuso | Kamerafilterrahmen und kamerafiltereinhei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64348A (en) | 1987-09-03 | 1989-09-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tructure for installing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
JPH0453627Y2 (zh) | 1988-03-11 | 1992-12-16 | ||
JP3050927B2 (ja) * | 1991-01-23 | 2000-06-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レンズ鏡筒 |
JP3044930B2 (ja) | 1992-06-19 | 2000-05-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振れ補正装置 |
JP3604789B2 (ja) * | 1995-09-25 | 2004-12-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リント配線基板の接続構造及び該接続構造を有した光学機器 |
JPH10133249A (ja) * | 1996-10-31 | 1998-05-22 | Canon Inc | レンズ鏡筒 |
JP3401402B2 (ja) * | 1997-05-23 | 2003-04-28 |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ズームレンズカメラ |
US6118666A (en) * | 1998-01-12 | 2000-09-12 |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Flexible printed wiring board and connecting structure thereof |
JP2003131105A (ja) * | 2001-10-24 | 2003-05-08 | Konica Corp | カメラ |
JP4191455B2 (ja) * | 2002-11-14 | 2008-12-03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カメラ |
JP2006145704A (ja) * | 2004-11-17 | 2006-06-08 | Olympus Corp | レンズ鏡筒及び電子機器 |
US20070189766A1 (en) * | 2006-02-10 | 2007-08-1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Lens barrel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
-
2005
- 2005-10-20 JP JP2005306465A patent/JP459578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9-25 US US11/526,000 patent/US766189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9-25 TW TW095135383A patent/TWI320104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10-16 DE DE602006012261T patent/DE602006012261D1/de active Active
- 2006-10-16 EP EP06021668A patent/EP1777565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10-19 KR KR1020060101807A patent/KR20070043636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6-10-20 CN CNB2006101402727A patent/CN10047648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98091B (zh) * | 2017-05-31 | 2023-04-01 |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 轉接器裝置、安裝座設備、成像設備及配件 |
US11714257B2 (en) | 2017-05-31 | 2023-08-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ccessory, image pickup apparatus on which same is mountable, and camera system |
US11720006B2 (en) | 2017-05-31 | 2023-08-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ccessory, image pickup apparatus on which same is mountable, and camera system |
US12117715B2 (en) | 2017-05-31 | 2024-10-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dapter device, imaging apparatus, and accessory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70092247A1 (en) | 2007-04-26 |
JP2007114529A (ja) | 2007-05-10 |
CN1952716A (zh) | 2007-04-25 |
JP4595783B2 (ja) | 2010-12-08 |
CN100476483C (zh) | 2009-04-08 |
US7661893B2 (en) | 2010-02-16 |
DE602006012261D1 (de) | 2010-04-01 |
TW200730909A (en) | 2007-08-16 |
KR20070043636A (ko) | 2007-04-25 |
EP1777565B1 (en) | 2010-02-17 |
EP1777565A1 (en) | 2007-04-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320104B (en) | Lens barrel | |
JP4890040B2 (ja) | 像振れ補正装置 | |
JP4028721B2 (ja) | 電子カメラ | |
JP3415540B2 (ja) |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 |
TWI321226B (en) | Lens barrel cam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otary member for use with cam mechanism | |
KR20070043660A (ko) | 렌즈 경통 | |
US7570885B2 (en) | Imaging device having a rotatable optical element | |
JP2006276240A (ja) | ズームレンズ装置 | |
JP4455350B2 (ja) | 撮像装置 | |
JP2010266678A (ja) | 撮像装置 | |
JP6957160B2 (ja) | レンズ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 |
JP2007114531A (ja) | レンズ鏡筒のカム機構 | |
US20060291075A1 (en) | An imaging device having a polarizing filter, and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rotation of a polarizing filter of an imaging device | |
JP4193748B2 (ja) | 沈胴式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 |
JP2007248642A (ja) |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 |
JP2010156807A (ja) | 光学部品の切換機構、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 |
JP2004145133A (ja) |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 |
JP2018194672A (ja) |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光学機器 | |
US7224536B2 (en) | Imaging device having a rotatable optical element | |
JP2006276242A (ja) | ズームレンズ装置 | |
JP5484141B2 (ja) | 撮像装置 | |
JP2004252200A (ja) | レンズ鏡枠 | |
WO2015037283A1 (ja) | レンズ鏡筒 | |
JP3898827B2 (ja) | レンズ鏡筒 | |
JP5875804B2 (ja) |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