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70224B - 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70224B
TWI270224B TW094119871A TW94119871A TWI270224B TW I270224 B TWI270224 B TW I270224B TW 094119871 A TW094119871 A TW 094119871A TW 94119871 A TW94119871 A TW 94119871A TW I270224 B TWI270224 B TW I27022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c semiconductor
layer
particles
semiconductor devic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198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10205A (en
Inventor
Chiaki Takubo
Hideo Aoki
Naoko Yamaguchi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6102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102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702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7022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2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10/00Organi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ganic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K10/40Organic transistors
    • H10K10/46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s [OTFT]
    • H10K10/462Insulated 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s]
    • H10K10/464Lateral top-gate IGFETs comprising only a single gat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10/00Organi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ganic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K10/40Organic transistors
    • H10K10/46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s [OTFT]
    • H10K10/462Insulated 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s]
    • H10K10/466Lateral bottom-gate IGFETs comprising only a single gat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20Changing the shape of the active layer in the devices, e.g. patterning
    • H10K71/211Changing the shape of the active layer in the devices, e.g. patterning by sel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an existing laye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20Changing the shape of the active layer in the devices, e.g. patterning
    • H10K71/231Changing the shape of the active layer in the devices, e.g. patterning by etching of existing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Liquid Deposition Of Substances Of Which Semiconductor Devices Are Composed (AREA)

Description

1270224 (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有機半導體元件和該製造方法。 【先前技術】 近年來’利用有機半導體材料作爲活性層之有機半導 體元件的硏究正急速地進展中。就有機半導體元件而言, Φ 已知有例如在設置於樹脂基板的閘極電極上,經由閘極絕 緣膜形成有機半導體層,並在其上形成源極電極及汲極電 極的場效型有機薄膜電晶體(有機TFT )(例如參照曰本 特開2000 — 3 07 1 72號公報、日本特開2003 - 1 79234號公報 )° 有機半導體元件與使用習知之矽等無機半導體的元件 不同’有機半導體層的形成具有可適用低成本之印刷法等 的優點。再者,有機半導體元件亦具有容易大面積化的優 點。此外,除了有機半導體層本身的柔軟性外,藉由適用 印刷法,可使用樹脂基板,所以具有可製作撓性半導體元 件的特徵。 使用於有機半導體元件的有機半導體材料,五苯( pentacene )等低分子系有機半導體材料與聚噻吩(poly thiophene )、聚荀(polyfluorene )、聚苯乙炔( polyphenylene vinylene)等高分子系有機半導體材料有很 大的不同。由於聚噻吩等高分子系有機半導體材料對有機 溶媒等的溶解性良好,所以嘗試使用溶液狀高分子系有機 -5- (2) 1270224 半導體材料作爲油墨,適用噴墨法、膠版印刷(〇ffset pnnt )法、凹版印刷法等印刷法,來形成有機半導體層。 追些印刷方法中’噴墨法可直接描繪,而不用使用遮 罩等’此外,雖然對於元件構造的微細化等亦有效,但會 有有機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效率較低的困難。再者,膠版印 刷或凹版印刷,對有機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效率良好,反之 ,必須依據元件構造來製造版。因此,有機半導體元件的 φ 製造成本容易增加,同時,不適合製造少量多種類的有機 半導體元件。又,膠版印刷或照相凹版印刷具有無法將元 件構造充分地微細化之困難點。 另一方面,由於五苯(pentacene)等低分子系有機半 導體材料缺少溶媒溶解性,所以難以像高分子系有機半導 體材料那樣適用印刷法來製造有機半導體元件。使用低分 子系有機半導體材料的有機半導體元件,與以往的無機半 導體同樣地,嘗試適用真空成膜步驟來製造,但是,此方 II式將無法充分地發揮使用有機半導體材料之半導體元件的 特徵。低分子系有機半導體材料相較於高分子系材料,半 導體特性良好,所以需要開發可以低成本且適用樹脂基板 等的製造步驟。 【發明內容】 本發明之一型態的有機半導體元件,其特徵爲具備: 具有有機半導體粒子之熱熔接層的有機半導體層;和將電 流或電場供給至上述有機半導體層的電極。 -6- (3) 1270224 本發明之其他型態的有機半導體元件,其特徵爲具備 :具有有機半導體粒子之熱熔接層的有機半導體層;和以 在上述有機半導體層施加電場的方式,經由閘極絕緣膜而 配置的閘極電極;和 與上述有機半導體層電性連接的源極電極;和與上述 有機半導體層電性連接,且以在與上述源極電極之間介設 上述閘極電極之形成區域的方式配置的汲極電極。 本發明之一型態的有機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係製 造具有有機半導體層之有機半導體元件的方法,其特徵爲 :令有機半導體粒子附著於上述有機半導體層之基底層上 的步驟;和將上述有機半導體粒子加熱,使之熱熔接,藉 以形成上述有機半導體層的步驟。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用以實施本發明的型態。以下 Φ係依據圖面,闡述本發明的實施型態,然而這些圖面僅供 圖解用,本發明並不受限於這些圖面。 第1圖係表示根據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之有機半導體 元件的槪略構造的剖面圖。該圖所示的有機半導體元件1 具有由例如絕緣性樹脂所構成的基板2。尤其,絕緣性樹 脂薄膜等撓性基板,在活化有機半導體元件1的特性上是 有效的,更且,從有機半導體元件1之製造成本的降低或 利用領域的擴大等方面來看,更爲理想。然而,基板2的 構成材料並不限定於絕緣性樹脂,亦可使用由各種絕緣材 (4) 1270224 料構成的基板。 基板2上形成有閘極電極3。閘極電極3係由例如電鍍 基底層4和形成於其表面的金屬電鍍層5所構成。但是,閘 極電極3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利用例如印刷法、蒸鍍法、 濺鍍法等來形成。在閘極電極3上形成有閘極絕緣膜6。即 ,基板2的表面包含閘極電極3上均被閘極絕緣膜6覆蓋。 閘極絕緣膜6係藉由例如聚乙嫌苯酚(ρ ο 1 y v i n y 1 p h e η ο 1 ) φ 、聚醯亞胺(polyimide )、氟系樹脂等絕緣性樹脂、或 Si02或Si03N4等的無機絕緣物形成。 在閘極絕緣膜6上,源極電極7與汲極電極8係保持預 定距離而配置。即,源極電極7與汲極電極8係以在彼此間 介設閘極電極3之形成區域的方式配置。此等電極7、8係 與閘極電極3同樣,分別由電鍍基底層9和形成於其表面的 金屬電鑛層10構成。源極電極7及汲極電極8亦與鬧極電極 3同樣不限定於此種構成。具有各電極3、7、8及閘極絕緣 φ膜6的基板2,係如後所述可藉由使用電子照相方式的畫像 形成裝置來製作。然而,此種基板2亦可適用印刷法或層 壓法(laminate)來製作。 在源極電極7及汲極電極8上,以覆蓋兩者的表面和閘 極絕緣膜6整體的方式,形成有機半導體層1 1作爲活性層 。有機半導體層1 1的構成材料,可適用例如聚噻吩(p〇ly thiophene )、聚芴(polyfluorene )、聚苯乙炔( polyphenylene vinylene)等高分子系有機半導體材料、再 者五苯(pentacene )等低分子系有機半導體材料。有機半 -8- (5) 1270224 導體層11係令此種有機半導體材料的粒子(有機半導體粒 子)熱熔接而形成層狀。 有機半導體層π係藉由令有機半導體粒子附著於具有 作爲基底之源極電極7及汲極電極8的閘極絕緣膜6上,且 在該有機半導體粒子的附著層實施加熱處理,使有機半導 體粒子間熱熔接而形成者。有機半導體粒子對於閘極絕緣 膜6的附著步驟係以適用電子照相方式爲佳。以此方式, φ 可提升元件製造效率或微細圖案的再現性等。 此外,有機半導體粒子的附著步驟並不侷限於電子照 相方式,亦可藉由塗佈例如令有機半導體粒子分散於分散 媒中而形成的液狀物,加以乾躁的方式來實施。無論是哪 一種,重要的是令有機半導體材料以粒子形態附著於基底 層上,藉此方式,可一邊維持有機半導體材料的特性,一 邊形成有機半導體層1 1。又,即使使用缺乏溶媒溶解性等 的低分子系有機半導體材料時,也可形成有機半導體層11 •,而不用使用真空成膜步驟等。 適用電子照相方式形成有機半導體層1 1時,可使用例 如第2圖或第3圖所示的電子照相式畫像形成裝置。第2圖 係表示使用電子照相方式之乾式顯影型畫像形成裝置1 00 的一構成例。畫像形成裝置100主要是由感光鼓(drum) 101、帶電器102、曝光部1〇3、乾式顯影機104、轉印部 105、及固著器106所構成。乾式顯影機104儲存由有機半 導體粒子構成的色彩碳粉粒子。構成色彩碳粉粒子之有機 導體粒子的粒徑係以平均粒徑爲0.5至20μιη的範圍爲佳。 (6) 1270224 使用乾式顯影機1 04時,有機半導體粒子的平均粒徑係以3 至2 0 μ m的範圍爲佳。 第3圖是表示適用電子照相方式之濕式顯影型畫像形 成裝置200的一構成例。畫像形成裝置200主要是由感光鼓 (drum) 201、帶電器202、曝光部203、濕式顯影機204、 及具有中間轉印滾筒205和加壓·加熱滾筒206的轉印·固 著器207構成。濕式顯影機204中儲存液體顯像劑,而該液 φ 體顯像劑係令有機半導體粒子所構成的色彩碳粉粒子懸浮 於介電性液體中而形成者。使用濕式顯影機204時,構成 色彩碳粉粒子之有機半導體粒子的平均粒徑係以0.1至3 μιη 的範圍,尤其以0.1至0.5 μηι的範圍爲佳。 參照第4圖說明使用此種畫像形成裝置之有機半導體 層1 1的形成步驟。首先,就使用第2圖所示之乾式顯影型 畫像形成裝置100的例子,加以闡述。一邊令感光鼓101朝 箭號方向旋轉,一邊藉由帶電器102使感光鼓101的表面電 鲁位帶有一定電位(例如負電荷)。具體的帶電方法,具有 電腦電壓帶電法、滾筒(roller )帶電法、刷子(blush ) 帶電法等。繼之,在適用例如雷射產生·掃描裝置的曝光 部1 03中,依據畫像信號,將雷射光照射在感光鼓1 〇 1,而 去除照射部分的負電荷。以此方式,在感光鼓1 0 1的表面 ,形成依據預定元件圖案的電荷像(靜電潛像)1 07。 然後,從乾式顯影機1 04供給色彩碳粉粒子,即帶電 的有機半導體粒子,使之附著於感光鼓1 0 1上的靜電潛像 1 〇 7,而形成可視像1 0 8。此時,可使用正顯影法或反轉顯 -10- (7) 1270224 影法。又,乾式顯影機1 04可適用眾所周知之電子照像式 複寫系統的乾式色彩碳粉轉印技術。接著,將有機半導體 粒子(色彩碳粉粒子)所形成的可視像1 08,透過轉印部 105從感光鼓101轉印在基材109上。轉印方式已知有靜電 轉印法、黏著轉印法、壓力轉印法等,亦可使用任一者。 即,如第4A圖所示,將作爲色彩碳粉粒子使用的有機 半導體粒子12,依據有機半導體層11的形成圖案,轉印而 φ 附著在具有作爲基材109之閘極絕緣膜6的基板上。接著, 將轉印在閘極絕緣膜6上的有機半導體粒子1 2,透過固著 器106加熱,使之固著。在該加熱固著時,將有機半導體 粒子1 2的至少表面部熔化或軟化,以使相鄰接之有機半導 體粒子12彼此熱熔接。以此方式,如第4B圖所示,形成由 有機半導體粒子12之熱熔接層所構成的有機半導體層11。 此外,有機半導體粒子1 2的轉印步驟及加熱固著步驟亦可 依據有機半導體層11的厚度等反覆實施複數次。 Φ 使用第3圖所示之濕式顯影型畫像形成裝置200時,係 與乾式顯影型畫像形成裝置100同樣地,一邊令感光鼓201 朝箭號方向旋轉,一邊進行帶電器202所致之帶電、曝光 部203所致之靜電潛像208的形成。繼之,從濕式顯影機 2 04供給液體顯像劑,而該液體顯影劑係使有機半導體粒 子作爲色彩碳粉粒子懸浮於介電性液體中而形成者,並且 令該液體顯像劑附著於感光鼓2 0 1上的靜電潛像2 0 8。藉由 內設於濕式顯像機204的濟壓部(Squeeze) 209,去除多餘 的液體,而在感光鼓2 0 1的表面形成可視像2 1 0。 -11 - (8) 1270224 接著,將有機半導體粒子(色彩碳粉粒子)所形成的 可視像208,藉由中間轉印滾筒205暫時印取。然後,將印 取於中間轉印滾筒205的可視像2 1 0,從基材2 1 1的背側, 透過加壓·加熱滾筒206,一邊施加壓力和溫度,一邊轉 印在基材211上。此時,有機半導體粒子所形成的可視像 208,與對於基材2 1 1上的轉印同時加熱而固著。以此方式 ,如第4A圖及第4B圖所示,實施令有機半導體粒子12附著 φ 的步驟、及有機半導體粒子12之熱熔接層(有機半導體層 1 1 )的形成步驟。 在上述有機半導體元件1中,源極電極7與汲極電極8 之間係藉由有機半導體層1 1電性連接。從源極電極7供給 至有機半導體層1 1的電流會從汲極電極8排出。閘極電極3 係經由閘極絕緣膜6配置,俾可在連接源極電極7與汲極電 極8之間的有機半導體層11施加電場。有機半導體元件1係 依據對閘極電極3之電壓的導通·截斷,而具有用以控制 φ源極電極7和汲極電極8間之電流之場效型電晶體(FET ) 的功能。亦即,有機半導體元件1係構成具有開關元件等 功能的有機TFT。 此外,有機半導體元件1亦可適用例如第5圖或第6圖 所示的元件構造。第5圖所示的有機半導體元件1具有在基 板2上形成源極電極7及汲極電極8,且在其上依序設置有 機半導體層1 1、閘極絕緣膜6及閘極電極3的元件構造。第 6圖所示的有機半導體元件1具有在閘極絕緣膜6上形成有 機半導體層11,且在其上形成源極電極7及汲極電極8的元 -12- (9) 1270224 件構造。此時,源極電極7及汲極電極8亦可藉由印刷法等 形成。 在這些構造中,有機半導體元件1以適用第1圖或第5 圖所示的元件構造爲佳。第1圖所示的有機半導體元件1中 ,有機半導體層1 1的形成步驟爲最後步驟。所以,在電極 3、7、8的形成步驟適用電鍍法時,可抑制有機半導體層 1 1的特性劣化。第5圖所示的有機半導體元件1中,在有機 φ 半導體層1 1上形成電極3時,閘極絕緣膜6具有有機半導體 層11之保護層的功能。因此,可抑制有機半導體層11的特 性劣化。 上述第1實施型態中,由於係在有機半導體層適用有 機半導體粒子的熱熔接層,所以可將各種有機半導體材料 所構成的有機半導體層11,一邊維持其半導體特性,一邊 形成。再者,可實現有機半導體元件1之製作成本的降低 、製造效率的提升等。例如,並不限定於高分子系有機半 #導體材料,在使用缺乏溶媒溶解性等低分子系有機半導體 材料時,亦可一邊維持有機半導體粒子本來具有的半導體 特性,一邊以良好再現性且以低成本來製作微細的有機半 導體層1 1。 藉由在有機半導體粒子的附著步驟適用電子照相方式 ’可提升有機半導體元件1的製造效率,而不會損及微細 圖案的形成性或直接描繪所致之低成本性等。亦即,根據 電子照相方式,不需使用遮罩或版等,可依據有機半導體 層11的形成圖案,直接令有機半導體粒子附著於基材(基 -13- 1270224 do) 底)上。藉由令此種有機半導體粒子的附著層加熱固著, 可以良好再現性獲得微細的有機半導體層1 1。因此,不會 損及微細圖案的形成性或直接描繪所致之低成本性等,而 可提高有機半導體元件1的製造效率。 該實施型態的有機半導體元件1可適用各種電氣·電 子裝置。例如,作爲有機半導體元件1作爲液晶顯示器或 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等的顯示裝置、光感應器或感壓感應 φ 器等的薄片(Sheet )型感應器裝置、太陽能電池等發電裝 置、無線電標籤(RF tag)等數據載體(data carrier)零 件的開關元件或電路元件等來使用。有機半導體元件之熱 熔接層所構成的有機半導體層1 1並不侷限於FET,亦可使 用於雙載子電晶體(bipolar transistor)等其他三端子構 造的半導體元件。 再者,有機半導體層11亦可適用於有機二極體或有機 半導體開關元件(thyristor)等兩端子構造的半導體元件 φ 。在有機二極體或有機半導體開關元件中,以有機半導體 粒子的熱熔接層,形成P型有機半導體層和η型有機半導體 層的積層膜。藉由在此種積層膜(有機半導體層)附設陽 極與陰極,可構成兩端子構造的有機半導體元件。有機二 極體可作爲例如光感應益或於太陽能電池所使用的受光元 件、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所使用的發光元件等使用。 上述有機半導體層11的形成步驟,即適用電子照相方 式之有機半導體層11的形成步驟,亦可應用於電極3、7、 8的形成步驟(具體而言’電鍍基底層的形成步驟)或閘 -14- (11) 1270224 極絕緣0吴6的形成步驟。也就是說,有機半導體元件1整體 的製作步驟’可適用電子照相方式。參照第7圖,就關於 使用此種電子照相方式之有機半導體元件i的製作步驟加 以闡述。 首先,如第7A圖所示,在基板2上適用電子照相方式 形成閘極電極3的電鍍基底層(電鍍薄片層)5。適用電子 照相方式形成電鍍基底層5時,係使用含金屬微粒子的絕 φ 緣性樹脂粒子(含金屬的樹脂粒子)作爲色彩碳粉。含金 屬的樹脂粒子,可使用在例如B級(stage )的環氧樹脂等 熱硬化性樹脂中,含Pt、Pd、Cu、Au、Ni、Ag等金屬微 粒子的粒子。樹脂粒子中的金屬微粒子係爲無電解電鍍的 核。含金屬的樹脂粒子係與有機半導體粒子同樣地,可使 用第2圖或第3圖所示之電子照相式畫像形成裝置來形成。 例如第2圖所示的畫像形成裝置100中,係在帶有一定 電位的感光鼓1 〇 1,藉由曝光部1 〇3形成預定圖案的靜電潛 φ像108。靜電潛像107係與閘極電極3的形成圖案對應而形 成。從顯影機1 〇4供給含金屬樹脂粒子所構成的色彩碳粉 ,使之附著於感光鼓1 〇 1上的靜電潛像1 0 7。繼之’用轉印 部1 〇 5將形成於感光鼓1 〇 1表面的可視像1 0 8轉印於基材1 0 9 上。然後,將轉印於基材1 〇 9上之含金屬樹脂子所構成 的色彩碳粉,透過固著器1 0 6加熱而固著。B級的熱硬化性 樹脂係藉由加熱而硬化。 如上所述,在基板2上形成有含金屬微粒子之絕緣性 樹脂層所構成的電鍍基底層4。使用第3圖所示之畫像形成 -15- (12) 1270224 裝置200的情形也是同樣。然後,如第7B圖所示,藉由對 電鍍基底層4實施無電解電鍍處理,得以形成作爲電極層 的金屬電鍍層5。第2圖中雖省略圖示,然而係連接固著器 106,設有無電解電鍍槽。具有電鍍基底層4的基板2係浸 漬於Cu等無電解電鍍槽,且將突出於電鍍基底層4之表面 的金屬微粒子作爲核,選擇性地令Cu等金屬析出。藉由此 種無電解電鍍步驟,形成具有金屬電鍍層5的閘極電極3。 | 接著,如第7C圖所示,在閘極電極3上適用電子照相 方式,形成閘極絕緣膜6。適用電子照相方式形成閘極絕 緣膜6時,可使用例如聚乙嫌苯酌(polyvinyl phenol)、 聚醯亞胺(polyimide )、氟系樹脂等絕緣性樹脂粒子作爲 色彩碳粉。使用此種絕緣性樹脂粒子所構成的色彩碳粉, 係與形成電鍍基底層4的情形同樣地,得以實施藉由色彩 碳粉所形成之靜電潛像的現象、藉由色彩碳粉所形成之可 視像的轉印、轉印像的加熱固著。因此,在閘極電極3上 φ形成絕緣性樹脂層所構成的閘極絕緣膜6。此外,在轉印 像的加熱固著中,係藉由使熱硬化性樹脂所構成的色彩碳 粉加熱硬化而固著。使用熱可塑性樹脂所構成的色彩碳粉 時,例如使之熱熔接而固著。 然後,如第7圖所示,在閘極絕緣膜6上形成源極電極 7及汲極電極8。源極電極7及汲極電極8的形成步驟,係以 相同於閘極電極3之形成步驟的方式來實施。亦即,在閘 極絕緣膜6上,形成源極電極7及汲極電極8的電鍍基底層9 ’並以突出於這些電鍍基底層9表面的金屬微粒子作爲核 -16- (13) 1270224 心,使Cu等金屬藉由無電解電鍍選擇性地吸出。以此方式 ,形成具有金屬電鍍層10的源極電極7及汲極電極8。然後 ,在閘極絕緣膜6上適用電子照相方式,形成有機半導體 層11。有機半導體層11的形成步驟係如上所述。 此外,第5圖所示之有機半導體元件1,係在設有源極 電極7及汲極電極8的基板2上,適用電子照相方式形成有 機半導體層11。此時之有機半導體層11的形成步驟的相異 φ 點,僅在於基底層係設有源極電極7及汲極電極8的基板2 ,此外,均以相同於第4圖的方式來實施。第6圖所示的有 機半導體元件1中,源極電極7及汲極電極8的形成,適用 電子照相方式時,以使用含金屬微粒子的有機半導體粒子 作爲色彩碳粉,來形成電鍍基底層1〇爲佳。因此,可良好 地確保源極電極7及汲極電極8與有機半導體層1 1的電性連 接。 上述有機半導體元件1的製造步驟中,閘極電極3的形 φ成步驟、閘極絕緣膜6的形成步驟、源極電極7與汲極電極 8的形成步驟及有機半導體層11的形成步驟’任一者均可 適用電子照相方式來實施。因此’可以低成本且良好效率 製作有機半導體元件1整體。又,可將有機半導體元件1的 元件構造整體微細化。藉此方式’可實現有機半導體元件 1的小型·高密度化、高功能化、低成本化等。 本實施型態之有機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步驟並不侷限於 FET,亦可適用於其他三端子構造的半導體元件、或有機 二極體等兩端子構造的半導體元件。電子照相方式可適用 -17- (14) 1270224 於各種構造之有機半導體元件的製作步驟’任一者均可將 元件整體以低成本且良好效率來製作。亦即,根據本實施 型態的製造步驟,可實現各種構造之有機半導體元件的小 型·高密度化、高功能化、低成本化等。 繼之,參照第8圖,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型態的有機 半導體元件。此外,在與上述第1實施型態相同的部分附 註相同的符號,以省略部分的說明。第8圖所示的有機半 φ 導體元件20中,係在基板2上分別形成具有電鍍基底層9與 金屬電鍍層1〇的源極電極7及汲極電極8。這些電極7、8係 與上述第1實施型態同樣地,藉由電子照相方式來形成。 在源極電極7及汲極電極8上,形成有機半導體層1 1作 爲活性層。與第1實施型態同樣,有機半導體層1 1的構成 材料,可適用例如例如聚噻吩(poly thiophene )、聚芴 (poly fluorene)、聚苯乙炔(polyphenylene vinylene) 等高分子系有機半導體材料、五苯(pentacene)等低分子 鲁系有機半導體材料。有機半導體層11係令此種有機半導體 材料的粒子(有機半導體粒子)熱熔接。亦即,有機半導 體層U係令有機半導體粒子附著於具有源極電極7及汲極 電極8的基板2上,且在該有機半導體粒子的附著層實施加 熱處理’藉由使有機半導體粒子間熱熔接,而形成層狀。 具體的形成步驟係與第1實施型態相同。 在有機半導體粒子之熱熔接層所構成的有機半導體層 11上’形成有閘極電極3的電鍍基底層4。在電鍍基底層4 上形成具備閘極電極3功能的金屬電鍍層5。電鍍基底層4 -18- (15) 1270224 係與上述第1實施型態同樣地,可藉由電子照相方式形成 。在此,電鍍基底層4係藉由含有金屬微粒子的絕緣性樹 脂層構成,層整體具有絕緣層的功能。亦即,在電鍍基底 層4中,由於作爲電鍍核的金屬微粒子係分散於絕緣性樹 脂層中,所以電鍍基底層4本身得以維持絕緣層的功能。 第2實施型態的有機半導體元件20,係利用具有絕緣 層功能的電鍍基底層4作爲閘極絕緣膜6。亦即,具有閘極 φ 電極3功能的金屬電鍍層5,係經由電鍍基底層4所構成的 閘極絕緣膜6,形成於有機半導體層1 1上。換言之,在用 以連接源極電極7與汲極電極8之間的有機半導體層1 1上, 經由電鍍基底層4所構成的閘極絕緣膜6配置閘極電極3, 並從該閘極電極3施加電場而構成。有機半導體元件20係 與第1實施型態同樣地,具有場效電晶體的功能。 在上述第2實施型態的有機半導體元件20中,藉由利 用電鍍機體層4作爲閘極絕緣膜6,可使構成元件的層數減 φ少。因此,可進一步削減有機半導體元件20的製造成本。 此外,與第1實施型態同樣地,因爲適用有機半導體粒子 之熱熔接層所構成的有機半導體層1 1,所以可將各種有機 半導體材料所構成的層1 1,一邊維持其半導體特性,一邊 以低成本來製作。再者,藉由在有機半導體粒子的附著步 驟適用電子照相方式,不會損及微細圖案的形成性或直接 描繪所致之低成本性等,而可提高有機半導體元件20的製 造效率。 此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型態,只要是利用 -19- (16) 1270224 有機半導體層作爲活性層的有機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均包含於本發明。又,本發明的實施型態在本發明的技 術思想範圍內均可加以擴張或變更,而該擴張或變更的實 施型態亦包含於本發明的技術範圍。 【圖式簡單說明】 本發明係參照圖面來加以描述,然而,這些圖面僅供 φ 圖解用,並非用以限定發明。 第1圖係模式地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之有機半導 .體元件之槪略構造的剖面圖。 第2圖係表示適用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之有機半導 體元件的製造步驟之乾式顯影型畫像形成裝置的一構成例 之圖。 第3圖係表不適用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之有機半導 體元件的製造步驟之濕式顯影型畫像形成裝置的一構成例 φ之圖。 第4A圖及第4B圖係模式地表示第1圖所示之有機半導 體元件之有機半導體層的製造步驟之剖面圖。 第5圖係模式地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之有機半導 體元件之一變形例的槪略構造之剖面圖。 第6圖係模式地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之有機半導 體元件之其他變形例的槪略構造之剖面圖。 第7A圖、第7B圖、第7C圖、第7D圖及第7E圖係模式 地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之有機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步 -20- (17) (17)1270224 驟之剖面圖。 第8圖係模式地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型態之有機半導 體元件的槪略構造之剖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20 有機半導體元件 2 基板 3 閘極電極 4、9 電鍍基底層 5、10 金屬電鍍層 6 閘極絕緣膜 7 源極電極 8 汲極電極 11 有機半導體層 100 乾式顯像型畫像形成裝置 101 、 201 感光鼓 102 、 202 帶電器 103 、 203 曝光部 104 乾式顯影機 105 轉印部 106 固著器 107 靜電潛像 108 、 208 可視像 109 、 211 基材 -21 - 1270224 (18) 204 濕式顯影機 205 中間轉印滾筒 206 加壓·加熱滾筒 207 轉印·固著部
-22-

Claims (1)

  1. (1) 1270224 十、申請專利範圍 1·一種有機半導體元件,其特徵爲具備: 具有有機半導體粒子之熱熔接層的有機半導體層;和 將電流或電場供給至上述有機半導體層的電極。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其中, 上述有機半導體粒子具有0.5至20 μηι範圍的平均粒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其中, φ 上述有機半導體層係直接或經由其他層形成於絕緣性樹脂 基板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其中, 上述電極具備:由含有金屬微粒子之絕緣性樹脂層或有機 半導體層所構成的電鍍基底層;和形成於上述電鍍基底層 上的金屬電鍍層。 5. —種有機半導體元件,其特徵爲具備: 具有有機半導體粒子之熱熔接層的有機半導體層;和 φ 以在上述有機半導體層施加電場的方式,經由閘極絕 緣膜而配置的閘極電極;和 與上述有機半導體層電性連接的源極電極;和 與上述有機半導體層電性連接,且以在與上述源極電 極之間介設上述閘極電極之形成區域的方式配置的汲極電 極。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其中’ 選自上述閘極電極、上述源極電極及上述汲極電極之至少 一者具備:具有含有金屬微粒子之絕緣性樹脂層或有機半 -23- (2) 1270224 導體層的電鍍基底層;和形成於上述電鍍基底層上的金屬 電鍍層。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其中, 上述閘極絕緣膜具備絕緣性樹脂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其中, 上述閘極絕緣膜係以覆蓋具有上述閘極電極之基板表面的 方式形成,且上述有機半導體層係以覆蓋形成於上述閘極 φ 絕緣膜上之上述源極電極及上述汲極電極的方式形成。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其中, 上述有機半導體層係以覆蓋具有上述源極電極及上述汲極 電極之基板表面的方式形成,且上述閘極絕緣膜係形成於 上述有機半導體層上,且上述閘極電極係形成於上述閘極 絕緣膜上。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其中, 上述閘極絕緣膜具有含有金屬微粒子的絕緣性樹脂層,且 •上述閘極電極具有將上述閘極絕緣膜作爲電鍍基底層而形 成的金屬電鍍層。 11·一種有機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係製造具有有 機半導體層之有機半導體元件的方法,其特徵爲: 令有機半導體粒子附著於上述有機半導體層之基底層 上的步驟;和 將上述有機半導體粒子加熱,使之熱熔接的步驟。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之製造 方法,其中,使用電子照相方式,令上述有機半導體粒子 -24- (3) 1270224 附著於上述基底層上。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之製造 方法,其中,上述有機半導體粒子的附著步驟具備:將感 光體依據上述有機半導體層的畫像資訊加以曝光,而在上 述感光體上形成靜電潛像的步驟;和以含有上述有機半導 體粒子的色彩碳粉(toner )粒子,將上述感光體上的上述 靜電潛像加以顯影,而在上述感光體上形成色彩碳粉像的 φ 步驟;和將上述感光體上的上述色彩碳粉像轉印於上述基 底層上的步驟。 1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之製造 方法,其中,上述顯影步驟具有:以含有平均粒徑爲3至 2 0 μηι範圍之上述有機半導體粒子的上述色彩碳粉粒子,將 上述靜電潛像進行乾式顯影的步驟。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之製造 方法,其中,上述顯影步驟具有:藉由令平均粒徑爲0.1 φ至3μιη範圍之上述有機半導體粒子作爲上述色彩碳粉粒子 懸浮於介電性液體中而形成的液體顯像劑,將上述靜電潛 像進行濕式顯影的步驟。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之製造 方法,其中,又具備:形成在上述有機半導體層供給電流 或電場之電極的步驟。 1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之製造 方法,其中,上述電極的形成步驟具備:使用電子照相方 式,令分散有金屬微粒子的絕緣性樹脂粒子或有機半導體 -25- (4) 1270224 粒子,附著於上述電極之基底層上的步驟;和將上述絕緣 性樹脂粒子或上述有機半導體粒子加熱而形成電鍍基底層 的步驟;和在上述電鍍基底層上實施無電解電鍍而形成金 屬電鍍層的步驟。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之製造 方法,其中,又具備:形成在上述有機半導體層供給電流 之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的步驟;和形成在上述有機半導體 φ 層施加電場之閘極電極的步驟、和在上述有機半導體層與 上述閘極電極之間,形成閘極絕緣膜的步驟。 1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8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之製造 方法,其中,形成上述源極電極、上述汲極電極及上述閘 極電極之至少一者的步驟係具備:使用電子照相方式,令 分散有金屬微粒子的絕緣性樹脂粒子或有機半導體粒子, 附著於上述電極之基底層上的步驟;和將上述絕緣性樹脂 粒子或上述有機半導體粒子加熱而形成電鍍基底層的步驟 φ ;和在上述電鍍基底層實施無電解電鍍而形成金屬電鍍層 的步驟。 2 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之製造 方法,其中,上述閘極絕緣膜的形成步驟係使用電子照相 方式,令絕緣性樹脂粒子附著於上述閘極絕緣膜之基底層 上的步驟;和將上述絕緣性樹脂粒子加熱,使之熱硬化或 熱熔接的步驟。 •26-
TW094119871A 2004-06-16 2005-06-15 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I270224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77880A JP2006005041A (ja) 2004-06-16 2004-06-16 有機半導体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10205A TW200610205A (en) 2006-03-16
TWI270224B true TWI270224B (en) 2007-01-01

Family

ID=35479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19871A TWI270224B (en) 2004-06-16 2005-06-15 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279996A1 (zh)
JP (1) JP2006005041A (zh)
KR (1) KR100681995B1 (zh)
CN (1) CN1713407A (zh)
TW (1) TWI2702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3725B2 (ja) * 2006-08-07 2011-06-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08087196A1 (de) * 2007-01-19 2008-07-24 Basf Se Verfahren zum übertragen von strukturinformationen und vorrichtung hierfür
KR100859113B1 (ko) * 2007-02-13 2008-09-18 홍익대학교부설과학기술연구소 문턱 전압의 조절이 가능한 유기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것의 제조방법
JP5170627B2 (ja) * 2007-10-12 2013-03-27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有機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及び有機半導体装置
FR2923083B1 (fr) * 2007-10-24 2015-04-17 Centre Nat Rech Scient Realisation d'une couche mince en materiau semiconducteur organique moleculaire.
JP2010040897A (ja) * 2008-08-07 2010-02-18 Sony Corp 有機薄膜トランジスタ、有機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GB2467357B (en) * 2009-01-30 2011-09-21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Organic thin film transistors
GB201011280D0 (en) * 2010-07-05 2010-08-18 Cambridge Entpr Ltd Patterning
RU2589338C2 (ru) * 2011-06-10 2016-07-10 Конинклейке Филипс Н.В. Устройство вывода света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JP5948814B2 (ja) * 2011-11-25 2016-07-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トランジスタ、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900110B2 (ja) * 2012-03-30 2016-04-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半導体層の形成方法および形成装置
JP5787038B2 (ja) * 2013-01-07 2015-09-30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透明有機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15076334A1 (ja) * 2013-11-21 2017-03-16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トランジスタ
JP6647556B2 (ja) * 2015-02-23 2020-02-14 国立大学法人 東京大学 コンタクト電極およびその形成方法
CN105023951B (zh) * 2015-07-10 2019-08-13 广州奥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显示装置及其背板
TWI703746B (zh) * 2015-08-28 2020-09-01 國立大學法人千葉大學 有機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及粉體
US11211569B2 (en) 2016-01-29 2021-12-28 Wake Forest University Laser printable organic semiconductor compositions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CN105932157B (zh) * 2016-07-12 2020-02-2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薄膜晶体管制备方法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57774A (en) * 1988-12-14 1990-09-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heat-fixing toner image
US5063125A (en) * 1989-12-29 1991-11-05 Xerox Corporatio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layer for electrical devices
US6693295B2 (en) * 2000-12-25 2004-02-1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Indole derivative, material for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EP2199437B1 (en) * 2001-08-09 2015-07-29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Use of an organic semiconductor solution to form oriented polyacene crystals on a substrate
US6946676B2 (en) * 2001-11-05 2005-09-2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rganic thin film transistor with polymeric interface
US20050160938A1 (en) * 2002-01-08 2005-07-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quid inks comprising stabilizing organosols
US6677607B2 (en) * 2002-01-25 2004-01-13 Motorola, Inc. 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an oxide layer
WO2004013922A2 (en) * 2002-08-06 2004-02-12 Avecia Limited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s
DE10308515B4 (de) * 2003-02-26 2007-01-25 Schott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organischer lichtemittierender Dioden und organische lichtemittierende Diode
US6867081B2 (en) * 2003-07-31 2005-03-1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olution-processed thin film transistor formation method
US7019328B2 (en) * 2004-06-08 2006-03-28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Printed transisto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681995B1 (ko) 2007-02-15
KR20060046460A (ko) 2006-05-17
US20050279996A1 (en) 2005-12-22
TW200610205A (en) 2006-03-16
CN1713407A (zh) 2005-12-28
JP2006005041A (ja) 2006-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70224B (en) 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I258175B (en) Wiring boar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3910907B2 (ja) キャパシタ素子及びこの製造方法、半導体装置用基板、並びに半導体装置
US7433641B2 (en) Fixing member,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661661B2 (en)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circuit portion on a substrate
TWI253104B (en) Thin film device, integrated circuit, electroopt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200537995A (en) Flexible substrate having interlaminar junctions,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20070234918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king printed electronic circuits using electrophotography
TW200908827A (en) Wiring board with built-in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Blanchet et al. Printing techniques for plastic electronics
TW201306273A (zh) 肖特基二極體及其製備方法
KR100578440B1 (ko) 배선 기판, 배선 기판의 제조 장치 및 배선 기판의 제조방법
JP2004282412A (ja) 高周波電子回路部品
JPH07263841A (ja) 配線基板
JP3697271B2 (ja) 回路基板の製造方法
US20060250452A1 (en) Electric component, method of forming conductive pattern, and inkjet head
US8366944B2 (en) Image drum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WO2014106955A1 (ja) 組成物、積層体、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US8308887B2 (en) Via hole forming method using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ing method
JPH0786721A (ja) 配線基板
JP6274112B2 (ja) 組成物、積層体、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JP4201075B2 (ja) 平面コイルの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2006114577A (ja) 回路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0525590A (en) Metal-containing resin particle, resin particle, electronic circuit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electronic circuit
JP2011005716A (ja) 配線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記録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