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30472B -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Google Patents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30472B
TWI230472B TW92132791A TW92132791A TWI230472B TW I230472 B TWI230472 B TW I230472B TW 92132791 A TW92132791 A TW 92132791A TW 92132791 A TW92132791 A TW 92132791A TW I230472 B TWI230472 B TW I23047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emiconductor
light
main surface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2132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425537A (en
Inventor
Hitoshi Murofushi
Shiro Takeda
Original Assignee
Sanke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ke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ken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4255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255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304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3047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3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 H01L33/405Reflectiv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3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 H01L33/387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with a plurality of electrode regions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semiconductor body and being electrically interconnected by another electrode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d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1230472 0)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具有Ga系化合物半導體的半導 體發光元件,詳細地說是有關於一種能夠改善發光效率之 半導體發光元件。 【先前技術】
以往的典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是由:由具有導電性的 GaAs等所構成的支撐基板、η型包覆(clad)層、活性層 、戸型包覆層、被連接到P型包覆層之一部分的陽極、以 及被連接到支撐基板的陰極所構成。此外,以下則將η型 包覆層、活性層以及ρ型包覆層稱爲發光半導體領域。該 半導體發光元件,除了將在發光層中所產生的光經由ρ型 包覆層而放射到上面側外,也被放射到η型包覆層側,亦 即,下面側。由於半導體發光元件的光取出面爲上面側, 因此爲了要提高發光效率,重要的是要如何使從活性層放 射到下面側的光能夠反射到上面側。 爲了要使從活性層放射到下面側的光反射到上面側, 則已知有一在上述之基本構造之半導體發光元件的支撐基 板與發光半導體領域之間配置B r a g g反射膜的構造。
Bragg反射膜與發光半導體同樣地具有可藉由一連串的磊 晶成長過程而形成的優點。但是B r a g g反射膜並未針對波 長爲頻譜帶域之廣寬的光具有足夠的反射率。 而提高光反射率的其他的方法則已知有在上述基本構 -5- (2) 1230472 造的半導體發光元件中,在發光半導體領域的磊晶成長過 程後除去GaAs等的支撐基板,將光透過性基板貼著在發 光半導體領域,更且,則在該光透過性基板的下面形成具 有光反射性之電極的方法。但是設有該光透過性基板與光 反射性電極的構造會有會因爲在發光半導體領域與光透過 性基板之界面的電阻而導致在陽極與陰極之間的順向電壓 變得比較大的缺點。 用來解決上述缺點的方法則被揭露在本案申請人所提 出之日本特開2 0 0 2 — 2 1 7 4 5 0公報(以下稱爲專利文獻1 )中。在該專利文獻1中則揭露一將AuGeGa合金層呈分 散地形成在發光半導體領域的下面側,以A1等的金屬反 射層來覆蓋An GeGa合金層以及未被此所覆蓋之發光半導 體領域的下面,更且,則將導電性支撐基板貼著在反射層 。AuGeGa合金層可針對例如AlGalnP等的發光半導體領 域比較良好地作歐阻接點。因此若根據該構造可以降低陽 極與陰極之間的順向電壓。 但是由於上述專利文獻1的AuGeGa合金層比較厚, 且含有Ge (鍺)而使得光吸收率較大。因此,由AuGeGa 合金層與光反射層所構成的複合層的反射率約爲3 0 %而比 較小。因此,藉由上述專利文獻1的技術很難得到具有高 的發光效率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又,AuGeGa合金層的表 面形態特性(Surface morPh ol 〇gy ),亦即,AuGeGa合金 層之表面的平坦性惡劣。因此無法容易且良好地將導電性 支撐基板與具有AuGeGa合金層的發光半導體領域貼在一 -6 - 1230472 (3) 起。 【發明內容】 在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可提高發光效率或減 小順向電壓之半導體發光元件。 請參照表示實施形態之圖面的符號來說明達成上述目 的之本發明。此外,申請專利範圍以及此處的參考符號只 是爲了幫助理解本發明而加的,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 本發明之半導體發光元件,其特徵在於: 具備有: 具有用於取出光之其中一個的主面(15)與在該其中 一個主面之相反側的另一個主面(16),且在上述其中一 個主面(1 5 )與上述另一個的主面(1 6 )之間具有用於發 光之多個的化合物半導體層,而且露出在上述多個的化合 物半導體層內之上述另一個主面(16)的化合物半導體層 (1 1 )是由含有鎵(Ga )的化合物半導體所形成的半導體 基板(2 ); 被連接到上述半導體基板(2 )之其中一個主面(1 5 )的電極(3 ); 與露出在上述半導體基板(2)之上述另一個的主面 (1 6 )的化合物半導體層(1 1 )的至少一部分呈歐阻接點 ,且由金屬材料與鎵(Ga )的混合層所構成的歐阻接點領 域(4 )及; 用於覆蓋露出於上述半導體基板(2)之上述另一個 1230472 (4) 主面(1 6 )的化合物半導體層(丨丨)與上述歐阻接點領域 (4)之其中一者或兩者,且具有導電性的光反射層(5) 〇 此外上述歐阻接點領域(4 )是由G a與A u的混合層 所構成。
此外’上述歐阻接點領域(4 )的厚度爲2 0〜1 0 0 0 A 〇 露出於上述半導體基板(2)之上述另一個主面的化 合物半導體層(11)是一由將導電型決定雜質添加在選自 由 AlxGayln】— x-yP,在此,X、y 爲滿足 o^xd、ocygi ,〇<x + y S 1的數値而構成的第1的化合物半導體,由 AlxGayIni-x-yAs’ 在此 X、y 爲滿足 〇$χ<ι、〇<ygl、 0<x + yS 1的數値所構成的第2的化合物半導體、以及 AlxGayIn】-x-yN,在此,X、y 爲滿足 〇$x<l、〇<y$l、 0<x + y S 1的數値所構成的第3的化合物半導體之其中一 者內而成者。 上述光反射層(5 )是一反射率較上述歐阻接點領域 (4)爲大的金屬層。 上述金屬層爲鋁層。 更具有被結合在上述光反射層(5 )的導電性支撐基 板(8 )。 上述導電性支撐基板(8 )是含有雜質的矽支撐基板 ,更且具有被連接到上述矽支撐基板的其他的電極(9 ) 1230472 (5) 上述歐阻接點領域(4 )只設在上述半導體基板(2 ) 之另一個主面(1 6 )的一部分,上述光反射層(5 )則覆 盖上述歐阻接點領域(4 )與上述半導體基板(2 )之上述 另一個主面(1 6 )中之未形成有上述歐阻接點領域(4 ) 的部分等兩者。 上述半導體基板(2 )具備有: 由第1導電型的Ga系化合物半導體所構成的第1導 電型半導體層(1 1 ); 由被配置在上述第1導電型半導體領域(11)上的 G a系化合物半導體所構成的活性層(1 2 )及; 被配置在上述活性層(1 2 )上而由與第1導電型呈相 反的第2導電型的Ga系化合物半導體所構成的第2導電 型半導體層(13 )。 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 準備好具有用於取出光之其中一個的主面(㈠)與在 該其中一個主面之相反側的另一個主面(1 6 ),且在上述 其中一個主面(15)與上述另一個的主面(16)之間具有 用於發光之多個的化合物半導體層,而且露出在上述多個 的化合物半導體層內之上述另一個主面(16)的化合物半 導體層(1 1 )是由含有鎵(Ga )的化合物半導體所形成的 半導體基板(2 )的過程; 在上述半導體基板(2)之上述另一個主面(μ)之 至少一部分形成含有過渡金屬之輔助層(;! 7 )的過程; 在上述輔助層(1 7 )之上形成含有可經由上述輔助層 -9- 1230472 (6) (1 7 )而拚散到上述半導體基板(2 )之含有上述鎵之金 屬材料的層(1 8 )的過程; 針對具有上述輔助層以及含有上述金屬材料之層(1 8 )的上述半導體基板(2 )實施溫度較構成含有上述鎵之 化合物半導體層(n)的元素與上述金屬材料的共晶點爲 低的加熱處理,且經由上述輔助層(1 7 )將上述金屬材料 導入到含有上述鎵的化合物半導體層(11),而形成由構 成含有上述鎵之化合物半導體層(11)的元素與上述金屬 材料的混合層所構成之歐阻接點領域(4 )的過程; 除去上述輔助層(17)以及含有上述金屬材料的層( 1 8 )的過程及; 形成可覆蓋露出於上述半導體基板(2)之上述另一 個主面(〗6 )的化合物半導體層(1 1 )與上述歐阻接點領 域(4)之其中一者或兩者而具有導電性的光反射層(5) 〇 將上述輔助層(1 7 )以及含有上述金屬材料的層(1 8 )形成爲只覆蓋上述半導體基板(2)之上述另一個主面 (1 6 )的一部分。 將上述光反射層(5 )形成爲可覆蓋上述歐阻接點領 域(4)與上述半導體基板(2)之上述另一個主面(16) 之未形成有上述歐阻接點領域(4 )的部分等兩者。 露出於上述半導體基板(2)之上述另一個主面的化 合物半導體層(11)是一由將導電型決定雜質添加在選自 由 AlxGaylr^—x—yP’ 在此,X、y 爲滿足 〇Sx<;[、〇<y$i -10- 1230472 (7) ,0<x + y $ 1的數値而構成的第1的化合物半導體’由 AlxGayIn]-x— yAs,在此 X、y 爲滿足 〇$x<l、 0<x+ y S 1的數値所構成的第2的化合物半導體、以及 AlxGaylru - x — yN,在此,X、y 爲滿足 〇 S x<l、〇<y $ 1、 Ο < x + y S 1的數値所構成的第3的化合物半導體之其中一 者內而形成者。 露出於上述半導體基板(2)之上述另一主面(16) 的化合物半導體層(1 1 )是一將導電型決定雜質添加在由 AlxGayIni-x-yP,在此,X、y 爲滿足 0<x<l、0<y€l、 0<x + y‘ 1的數値所構成的化合物半導體而成者,且上述X 的値爲0.4或較此爲大,且上述導電型決定雜質的濃度爲 1018cm-3或較此爲大。 上述輔助層係選自 含有選自 Cr、Ti、Ni、Sc、V、Mn、Fe、Co、Cu、
Zn、Be之至少其中一^者的層;
Au層與Cii層與Au層的複合層;
Cr層與Ni層與Αιι層的複合層及;
Cr層與Au Si層與A·□層的複合層之其中一者。 上述金屬材料的層(18)選自 金(An)層; Αιι層與Cr層與All層的複合層;
Cr層與Ni層與Au層的複合層及;
Cr層與Au Si層與Au層的複合層之其中一者。 本發明之歐阻接點領域4的光吸收率較以往由 -11 - 1230472 (8) G u A e G a所構成的歐阻接點領域爲低。因此可以抑制在歐 阻接點領域4中的光吸收,而能夠讓在半導體基板2中所 產生,且朝半導體基板2之另一主面1 6方向放射的光的 大部分在歐阻接點領域4與G a系化合物半導體層1 1的界 面產生反射。又,當歐阻接點領域4形成薄時,則在半導 體基板2中所產生,且朝半導體基板2的另一個主面1 6 方向所放射的光的一部分會通過歐阻接點領域4,之後會 在反射層5中被反射而回到半導體基板2之其中一個主面 15而成爲有效的光輸出。因此,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輸出 光量會增加,而能夠提高發光效率。 又,根據本發明之最佳的實施形態,當將歐阻接點領 域4設在半導體基板2之另一個主面1 6的一部分時,則 若輸出光量可以與以往相同時,光是歐阻接點領域4與光 反射層5的界面的反射量增加就可以讓歐阻接點領域4的 面積增加。換言之,即使是增加歐阻接點領域4的面積, 也可以使輸出光量與以往相同。如此般,當增加歐阻接點 領域4的面積時,則在發光時的電流通路的電阻會變小, 而順向電壓會降低,電力損失會變小,而提高發光效率。 根據本發明之最佳的實施形態,當具有光透過性的歐 阻接點領域4形成爲較薄的2 0〜1 0 〇 〇 A時,則在歐阻接點 領域4的光吸收會變小,而歐阻接點領域4與光反射層5 之複合部分的反射率會變大。 又,若根據本發明之製造方法,藉由輔助層1 7的作 用可以良好且容易地且生產性良好地形成所希望的歐阻接 -12- 1230472 (9) 點領域4。亦即’由於過渡金屬具有可將構成化合物半導 體的元素作固相分解的作用以及淸潔半導體表面的功能, 因此若是經由含有過渡金屬的輔助層〗7來加熱半導體層 與金屬材料層時,可在比較的低溫下(共晶溫度以下)讓 半導體材料與金屬材料作固相擴散。而由該低溫的固相擴 散所形成的歐阻接點領域4具有比較薄的厚度,且未含有 會防礙光吸收的歐阻接點領域4。 【實施方式】 實施發明之最佳形態 第1實施形態 接著請參照圖1〜圖9來說明本發明之第i實施形態 之半導體發光元件1,亦即,發光二極體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半導體發光元件1,如圖1槪略所示般,是 由作爲發光半導體領域的發光半導體基板2,作爲第1電 極的陽極3,根據本發明的歐阻接點(〇hmic c〇ntact)領 域4 '光反射層5、第1以及第2的接合金屬層6、7、作 爲導電性支撐基板的矽支撐基板8、作爲第2電極的陰極 9以及電流阻檔(block)層1〇所構成。 發光半導體基板2是由依序讓作爲第1導電型半導體 層的η型半導體層11、活性層12、作爲第2導電型半導 體層的Ρ型半導體層13,由ρ型化合物半導體所構成的 電流擴散層14作嘉晶成長而成者。發光半導體基板2具 有位在光取出側的其中一個主面1 5與和此呈相反側的另 -13- 1230472 (10) 一個主面1 6。在活性層1 2所產生的光則經由P型半導體 層1 3與電流擴散層1 4而從其中一個主面1 5被取出。 也稱爲包覆(clad )層的η型半導體層11是一將n 型雜質(例如S i )摻雜在由化學式A1 x G a y I η】-X - y P, 在此,x、y 爲滿足 〇gx<l、0<ySl、〇<x + y^l 的數 値而構成的Ga系化合物半導體而成者。在此,A1的比例 X最好是0.15〜0.45,更好是0.2〜0.4。又,Ga的比例最 好是0·15〜0.35,更好是〇.4〜0.6。η型半導體層Π的η型 雜質的濃度最好是在5x10】 7cm_3以上。包含在該η型半 導體層1 1中的Ga則對於歐阻接點領域4的形成有所貢獻 。n型半導體層n如周知般具有較活性層1 2爲大的帶間 隙(b a n d g a p ) ° 此外’在圖1的n型半導體層1 1的位置設有由可以 以AlxGayIn]_x_yp來表示之3_ 5族化合物半導體所構成 的η型接觸層,而在該^型接觸層與活性層1 2之間則可 以設置η型包覆層,亦即,η型半導體層。當設有η型接 觸層與η型包覆層等兩者時,則可將該些合起來稱爲第1 導電型半導體層。在設有上述η型接觸層時,則可將η型 包覆層的材料設成有別於η型接觸層。 被配置在η型半導體層1 1之上的活性層1 2也稱爲發 光層,是一由化學式爲AlxGayIn]_ χ_ yP,在此;x、y爲〇 $ 1、;!、x + y$丨的數値而構成的p型的3一 5族化合物半導體。此外,χ最好是〇 以上。在本實施 形恶中雖然故意未將導電型雜質摻雜到活性層1 2,但也 -14 - 1230472 (11) 可以以較p型半導體層1 3爲低的濃度來摻雜p型雜質, 而以較η型半導體層1 1爲低的濃度來摻雜n型雜質。圖 1雖然是表示單一的活性層1 2,但也可以將此設成周知的 多重量子阴1 (MQW: Multi - Quantum — Well)構造、或 單一量子阴1 (SQW: Single — Quantum — Well)構造。 被形成在活性層1 2之上的p型半導體層1 3也稱爲p 型包覆層,是由化學式爲AlxGaylni-x-yP,在此,X、y 爲滿足OSxSl、OSySl、0S χ + y $ 1的數値的P型的3 一 5族化合物半導體所構成。p型包覆層13的p型雜質( 例如Zn)的濃度則決定在例如5xl017cm— 3以上。P型半 導體層1 3如周知般具有較活性層1 2爲大的帶間隙(band gap ) ° 被配置在P型半導體層1 3之上的電流擴散層則具有 可提高流到發光半導體基板2之順向電流之分佈之均一性 的作用,可與陽極3產生歐阻接點的作用、以及將在活性 層1 2中所產生的光導出到元件之外部的作用。例如是由 Gap、或 GaxIm-χΡ 或 AlxGai-xAs 等的 p 型的 3 — 5 族化 合物半導體所構成。該電流擴散層1 4的p型雜質濃度則 設定成較P型半導體層13爲高。此外,更在電流擴散層 14之上可以設置p型接觸層。 被配置在電流擴散層1 4的中央上部的電流阻擋( block )層10是由絕緣層所構成。該電流阻擋層10是用 於防止順向電流集中流到發光半導體基板2的中央部。 陽極3例如是由Cr層與Αιι層的複合層所構成,係 -15- 1230472 (12) 被配置在電流擴散層1 4與電流阻擋層1 〇之上而與電流擴 散層1 4作歐阻接點。又,陽極3則爲了要讓順向電流均 勻地流動,而形成爲從相對於基板2的主面1 5呈垂直的 方向來看爲網格或格子狀。此外,可將陽極3設爲光透過 性電極。 本發明之歐阻接點領域4則被分散配置在發光半導體 基板2的另一主面1 6。亦即,從發光半導體基板2的另 一主面1 6來看,如呈島狀地埋入到n型半導體層n般地 形成各歐阻接點領域4。因此,各歐阻接點領域4與位在 該些之間之η型半導體層11等兩者露出於發光半導體基 板2的另一主面16。 各歐阻接點領域4實質上是由只有Ga與Αιι的混合 層或合金層所構成,而與η型半導體層11以及光反射層 5作歐阻接點。由GaAu混合層所構成的各歐阻接點領域 4最好是形成爲20〜1 000 A的厚度。當歐阻接點領域4的 厚度較20 A爲薄時,則無法良好地取得歐阻接點,而當 其厚度超過1 〇〇〇 A時,則歐阻接點領域4的透光性會變 差。 由AuGa混合層所構成的歐阻接點領域4的光吸收率 較上述專利文獻1的AuGeGa合金層的光吸收率爲小,而 由AuGa合金層所構成的歐阻接點領域4的透光率則較上 述專利文獻1的An GeG a合金層的透光率爲大。亦即,由 於上述專利文獻1的AuGeGa合金層含有可以阻礙光透過 的Ge,且具有2000 A以上的厚度,因此,在上述專利文 -16 - 1230472 (13) 獻1的歐阻接點領域中,則由歐阻接點領域吸收大多數的 光’而幾乎沒有透過歐阻接點領域的光。相較於此,本實 施形態的歐阻接點領域4,由於是由未含有G e的A u G a 混合層所構成,且具有2 0〜1 〇 〇 0 A的比較薄的厚度,因此 ,透光率較以往的AuGeGa爲大。 歐阻接點領域4的表面以及n型半導體層1〗的表面 則爲光反射層5所覆蓋。光反射層5的表面的反射率則較 歐阻接點領域4與η型半導體層1 1之界面的反射率。從 活性層1 2被放射到發光半導體基板2之另一主面1 6側的 光的一部分則在歐阻接點領域4之相互間的η型半導體層 11與光反射層5的界面產生反射而回到發光半導體基板2 的另一主面1 5側,而光的另外一部分則在η型半導體層 1 1與歐阻接點領域4的界面產生反射而回到發光半導體 基板2之其中一個主面1 5側,光的又一其他的一部分則 在通過歐阻接點領域4後在歐阻接點領域4與光反射層5 的界面產生反射而回到發光半導體基板2的其中一個主面 1 5側。在本實施形態中,歐阻接點領域4與光反射層5 的複合層相對於從活性層1 2放射到歐阻接點領域4側的 光的光反射層,亦即,η型半導體層1 1與歐阻接點領域4 之界面的光反射率和歐阻接點領域4與光反射層5之界面 的光反射率的合計的光反射率約6 0 %。由於上述的專利文 獻1的AnGeGa所構成的歐阻接點領域與光反射層的複合 層的光反射率大約是3 0%,因此,本發明之歐阻接點領域 4與光反射層5之複合層的光反射率會大幅地被改善。本 -17- (14) 1230472 發明之光反射率的改善可藉由歐阻接點領域4未含有Ge ,而實質上只由AiiGa來構成、以及歐阻接點領域4極薄 到20〜1〇〇〇 A來達成。 第1的接合金屬層6是由Αιι來構成,而被形成在光 反射層5的整個下面。第2的接合金屬層7是由Au所構 成’而被形成在具有導電性的矽支撐基板8的其中一個表 面。第1以及第2的接合金屬層6、7藉由熱壓著法而互 相被結合。 作爲導電性支撐基板的砂支撐基板8是一將雜質導入 到矽中者,具有發光半導體基板2的機械式支撐功能,作 爲散熱體的功能以及作爲電流通路的功能。 陰極9被形成在矽支撐基板8的整個下面。當取代矽 支撐基板8而改設金屬支撐基板時,由於其成爲陰極,因 此可以省略圖1的陰極9。 在製造圖1的半導體發光元件1時,首先準備好圖3 的發光半導體基板2。圖3的發光半導體基板2例如藉由 周知的 MOCVD〔 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讓n型半導體層1 1、活性層12、p型半導 體層13、以及電流擴散層依序在GaAs基板(未圖示)上 作磊晶成長,之後藉由除去上述的GaAs基板而得到。 接著則藉由真空蒸鍍法依序在發光半導體基板2的另 一主面1 6,亦即η型半導體層1 1的表面上形成例如由Cr 所構成的過渡金屬層與An (金)層。接著,藉由周知的 光石印技術在金屬層上形成一定圖案的蝕刻光罩,使用該 -18- 1230472 (15) 光罩藉由蝕刻除去金屬以及過渡金屬層成一定的圖案,而 得到如圖4所示的過渡金屬層1 7以及金屬1 8。藉此,發 光半導體基板2之另一主面16的一部分會露出。此外, 爲了將過渡金屬層17以及金屬形成爲圖4的圖案,乃在 發光半導體基板2的另一主面16形成具有開口的光阻層 ,而藉由真空蒸鍍在該開口之中以及光阻層之上形成過渡 金屬層1 7與金屬1 8,之後可以除去光阻層以及位於其上 之過渡金屬層17與金屬18。圖4的過渡金屬層17的厚 度爲10〜500 A,而金屬18的厚度爲200〜10000 A左右。 接著’針對圖4所示之伴隨著過渡金屬層1 7與金屬 18的發光半導體基板2實施一爲較η型半導體層11之中 的Ga與金屬18的Au (金)的共晶點,亦即,共熔點( 3 4 5 °C )爲低的溫度,且藉由過渡金屬層i 7的幫助可將 Au (金)或與此類似的金屬擴散到η型半導體層n之溫 度(例如3 00°C )的加熱處理(退火)。藉此,金屬18 的Αιι可經由過渡金屬層1 7擴散到過渡金屬層1 7而產生 由Ga與Au的混合層所構成的歐阻接點領域4。也可以將 該歐阻接點領域稱爲金屬1 8的A u或與此類似的金屬的 擴散層。 上述的加熱處理的溫度與時間則被決定在可將歐阻接 點領域4的厚度限制在2 〇〜〗〇 〇 〇 a的範圍內。又,熱處理 溫度則被決定成可得到具有薄且均勻的厚度,且具有低的 電阻’且與η型半導體層〗1能夠良好地作歐阻接點之特 性的歐阻接點領域4的任意的値。亦即,該熱處理溫度被 -19- 1230472 (16) 決定成較Ga與Au (金)之共晶點,亦即共熔點(3 4 5 °C )爲低的任意的溫度。 圖9的特性線A則表示歐阻接點領域4與光反射層5 的複合部分的反射率相對於根據本發明之熱處理溫度之變 化的變化情形,而特性線B則是表示a u G e G a歐阻接點領 域與光反射層的複合部分的反射率相較於在形成上述的專 利文獻之由A u G e G a所構成的歐阻接點領域時之熱處理溫 度之變化的變化情形。在此的反射率的測量則是以波長 6 5 Onm的紅色光來進行。 當爲特性線B所示之以往含有Ge的歐阻接點領域時 ,則在3 0 0 °C的熱處理下之反射率約30%,而當爲特性線 A所示之本發明之未含有G e的情形時,則在3 0 0 °C的熱 處理下的反射率約6 0 %。因此可知藉由本發明可將歐阻接 點領域4與光反射層5的複合部分的反射率提高3 0 %。若 根據圖9的特性線A,則熱處理溫度愈低,反射率會變得 愈高。但是當熱處理溫度過低時,則歐阻接點領域4與n 型半導體層1 1之間的接觸電阻會變大。爲了要將該接觸 電阻抑制在2 X 1 (Τ 4 Q cm2以下,則最好將熱處理溫度設成 250 〜340 °C,又,更好是 290 〜330 °C。 過渡金屬層17在熱處理時會將構成n型半導體層n 的AlGalnP分解成各元素,而具有容易讓各元素動作的作 用以及淸潔η型半導體層1 1之表面的作用。根據過渡金 屬層1 7的上述作用,藉由較Ga與Au的共晶點爲低的溫 度的熱處理而使AU擴散到n型半導體層n,而將由Ga -20- (17) 1230472 與Au的混合層或合金層所構成的歐阻接點領域4形成極 薄。 接著則藉著蝕刻來除去圖5之熱處理後的過渡金屬層 1 7以及金屬1 8,而得到圖6之伴隨著歐阻接點領域4的 發光半導體基板2。在較Αιι與Ga的共晶點爲低之溫度的 熱處理中所得到之由A11與G a的混合層所構成之歐阻接 點領域4的表面形態特性(Morphology )會較藉由上述專 利文獻1之共晶點以上的熱處理而由An GeGa所構成的歐 阻接點領域的表面形態特性(Morphology )大幅地被改善 。因此,圖6之含有歐阻接點領域4的發光半導體基板2 的另一主面Γ6的平坦性良好。 接著則如圖7所示,藉由真空蒸鍍法來形成可以覆蓋 發光半導體基板2之另一主面16,亦即,η型半導體層 1 1的露出表面與歐阻接點領域4的表面等兩者而由厚度 1〜1 0 // m左右的A1層所形成的光反射層5,而以紅外線 燈等實施短時間的熱處理。藉此,具有導電性的光反射層 5則與歐阻接點領域4作歐阻接合,且與η型半導體層1 1 接合。由Α1所構成的光反射層5由於與^型半導體層1 1 作Schottky接觸,因此,半導體發光元件1的順向電流 不會從η型半導體層n流向光反射層5。而與光反射層5 相鄰的歐阻接點領域4的表面形態特性(Morphology )良 好’因此’光反射層6的平坦性優良。 ί妾著1 ’則藉由A1的真空蒸鍍而在光反射層5之上形 成第1的接合金屬層6。 -21 - 1230472 (18) 接著則準備好藉由真空蒸鍍將由Au所構成的第2的 接合金屬層7形成在圖8之由含有雜質的s i基板所構成 之導電性基板8的其中一個主面而成者,讓第1以及第2 的金屬接合層6、7作加壓接觸而實施3〇(TC以下之溫度 的熱處理,藉著讓Αια互相地擴散而將第丨及第2的金屬 接合層6、7貼在一起,而使發光半導體基板2與具有導 電性的矽支撐基板8呈一體化。 接著,如圖1所示,在發光半導體基板2之其中一個 表面1 5上形成電流阻擋層1 〇以及陽極3,而在導電性支 撐基板8的下面形成陰極9,遂完成半導體發光元件i。 本實施形態具有以下的效果。 (1 )由於歐阻接點領域4未含有光吸收性大的Ge, 且被形成爲極薄,因此歐阻接點領域4與光反射層5之複 合層的光反射率具有高的値(例如6 0 °/〇 )。因此,從活性 層1 2被放出到光反射層5側的大部分的光則回到發光半 導體基板2的其中一個基板丨5側,而使得發光效率變高 〇 (2 )由於歐阻接點領域4與光反射層5的複合層的 光反射率變大,因此當要得到一定的光輸出時,則歐阻接 點領域4的面積占發光半導體基板2之另一主面1 6的面 積的比例可以較以往增加。當歐阻接點領域4的面積增加 時’則半導體發光兀件1的順向電阻會減小,且順向電壓 降以及笔力ί貝失會減低而提局發光效率。根據本實施形態 之紅色發光二極體的最大發光效率,在電流密度4〇A/cm2 -22- 1230472 (19) 下爲471m/W (流明/瓦特)。 (3 )經由過渡金屬層1 7使A u從Α ία層1 8擴散到η 型半導體層η,很容易在較共晶點爲低的溫度下形成由 AuGa所構成的歐阻接點領域4。 (4 )由於歐阻接點領域4的表面形態特性( Morphology)變好,因此能夠良好地將導電性的支撐基板 8貼在一起。 第2實施形態 接著請參照圖1 〇來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發光 兀件1 a。但是在圖1 0中之與圖1相同的部分,則附加相 同的參考號碼,且省略其說明。 在圖1 〇之半導體發光元件1 a中的歐阻接點領域4則 被形成在發光半導體基板2的另一主面16的整體。即使 歐阻接點領域4如此地形成,由於歐阻接點領域4與光反 射層5的複合層的反射率爲比較高的6 0 %,因此能夠得到 比較高的發光效率。又,相較於圖1,就歐阻接點領域4 的面積變大乙點就會使得順向電流通路的電阻變小,而減 少電力損失。 在圖1 0中,乃取代圖1的矽支撐基板8,而是將金 屬支撐基板8a熱壓接在光反射層5。因此,金屬支撐基 板8 a具有發光半導體基板2的支撐功能與作爲陰極的功 能。 圖1 〇的歐阻接點領域4是以與圖1中以相同號碼所 -23- 1230472 (20) 示者相同的方法而形成,且具有相同的組成以及厚度。因 此,即使是圖1 0的半導體發光元件1 a,也可以得到與圖 1的半導體發光元件1相同的結果。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的實施形態,也例如可作以下 的變形。 (1 )當發光半導體基板2的機構強度足夠時,則可 以省略掉圖1的矽支撐基板8以及圖1 0的金屬支撐基板 8 a。此時,導電性光反射層5則當作陰極來使用。 (2 )在圖2中雖然將歐阻接點領域4之由平面所看 到的分佈圖案設爲四角形的島狀,但也可以變形爲圓形島 狀或格子狀等。 (3 )雖然歐阻接點領域4係與n型半導體層n接觸 ’但也可以取代此,而在η型半導體層u與光反射層5 之間設置由AlGalnP所構成的^型接觸層或η型緩衝層、 或兩者,而可以讓歐阻接點領域4與其接觸。 (4 )即使歐阻接點領域4由AuGa以外的AuGeGa 等之其他的材料所構成時,則只要其具有透光性,藉著將 其厚度限制在20〜1 0 00 A,可使得歐阻接點領域4與光反 射層5的複合層的光反射率變得比較高,而能夠提高發光 效率。 (5 )將金屬1 8與Au以外的Ga產生合金化,而可 以作爲形成歐阻接點的材料。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24 - 1230472 (21) 如上所述般,本發明可以應用在半導體發光元件上。 【圖式簡單說明】 圖1爲表示根據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發 光元件的斷面圖。 圖2爲圖1之半導體發光元件之a— A線斷面圖。 圖3爲用來說明圖1之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造過程之 發光半導體基板的斷面圖。 圖4爲表示在圖3的發光半導體基板設置過渡金屬層 與金屬時的斷面圖。 圖5爲表示在針對圖4所示之發光半導體基板實施熱 處理而形成歐阻接點領域時的斷面圖。 圖6爲表示從圖5除去過渡金屬層與金屬時的斷面圖 〇 圖7爲表示在圖6之發光半導體基板設置光反射層與 第1的接合金屬層時的斷面圖。 圖8爲在圖7中貼上導電性的支撐基板時的斷面圖。 圖9爲在形成歐阻接點領域時的熱處理溫度與根據本 發明以及習知例之歐阻接點領域與光反射層之複合層的反 射率的關係的說明圖。 圖1 〇爲與圖1同樣地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 半導體發光元件的斷面圖。 元件對照表 -25- 1230472 (22) 1 :半導體發光元件 2 :發光半導體基板 3 ·陽極 4 :歐阻接點領域 5 :光反射層 6 :第1的接合金屬層 7:第2的接合金屬層 8 :矽支撐基板 9 :陰極 1 〇 :電流阻擋層 1 1 : η型半導體層 1 2 :活性層 1 3 : ρ型半導體層 1 4 :電流擴散層 1 5 :其中一個的主面 1 6 :另一個的主面 1 7 :過渡金屬層 1 8 :金屬 -26

Claims (1)

1230472 (1)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其特徵在於: 具備有= 具有用於取出光之其中一個的主面(15)與在該其中 一個主面之相反側的另一個主面(1 6 ),且在上述其中一 個主面(1 5 )與上述另一個的主面(1 6 )之間具有用於發 光之多個的化合物半導體層,而且露出在上述多個的化合 物半導體層內之上述另一個主面(16)的化合物半導體層 (1 1 )是由含有鎵(Ga )的化合物半導體所形成的半導體 基板(2 ); 被連接到上述半導體基板(2)之其中一個主面(15 )的電極(3 ); 與露出在上述半導體基板(2)之上述另一個的主面 (1 6 )的化合物半導體層(丨丨)的至少一部分呈歐阻接點 ’且由金屬材料與鎵(Ga )的混合層所構成的歐阻接點領 域(4 )及; 蓋露出於上述半導體基板(2)之上述另一個 主面(1 6 )的化合物半導體層(丨丨)與上述歐阻接點領域 (4)之#中一者或兩者,且具有導電性的光反射層(5) 〇 2 · Μ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 上述歐阻接點領域(4 )是由Ga與Au的混合層所構成。 3 ·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 上述歐阻接點領域(4 )的厚度爲2 0〜1 0 0 0 Α。 -27- 1230472 (2)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露出 於上述半導體基板(2 )之上述另一個主面的化合物半導 體層(11)是一由將導電型決定雜質添加在選自由 AlxGaylm-x—yP,在此,X、y 爲滿足 0Sx<l、0<y$ 1、 〇<x + y S 1的數値而構成的第1的化合物半導體,由 AlxGayln】-. x-yAs,在此 x、y 爲滿足 0Sx<l、0<y$l、 0<x + yS 1的數値所構成的第2的化合物半導體、以及由 AlxGayln! — x_yN,在此,X、y 爲滿足 0$x<l、〇<y$l、 0<x + y$ 1的數値所構成的第3的化合物半導體之其中一 者內而成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 上述光反射層(5 )是一反射率較上述歐阻接點領域(4 ) 爲大的金屬層。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 上述金屬層爲鋁層。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更具 有被結合在上述光反射層(5 )的導電性支撐基板(8 )。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 上述導電性支撐基板(8 )是含有雜質的矽支撐基板,更 且具有被連接到上述矽支撐基板的其他的電極(9 )。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 上述歐阻接點領域(4 )只設在上述半導體基板(2 )之另 一個主面(1 6 )的一部分,上述光反射層(5 )則覆蓋上 述歐阻接點領域(4 )與上述半導體基板(2 )之上述另一 -28- 1230472 (3) 個主面(1 6 )中之未形成有上述歐阻接點領域(4 )的部 分等兩者。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 上述半導體基板(2 )具備有: 由第1導電型的G a系化合物半導體所構成的第1導 電型半導體層(1 1 ); 由被配置在上述第1導電型半導體領域(11)上的 Ga系化合物半導體所構成的活性層(1 2 )及; 被配置在上述活性層(1 2 )上而由與第1導電型呈相 反的第2導電型的Ga系化合物半導體所構成的第2導電 型半導體層(13 )。 1 1 . 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 準備好具有用於取出光之其中一個的主面(1 5 )與在 該其中一個主面之相反側的另一個主面(1 6 ),且在上述 其中一個主面(15)與上述另一個的主面(16)之間具有 用於發光之多個的化合物半導體層’而且露出在上述多個 的化合物半導體層內之上述另一個主面(16)的化合物半 導體層(1 1 )是由含有鎵(Ga )的化合物半導體所形成的 半導體基板(2 )的過程; 在上述半導體基板(2)之上述另一個主面(16)之 至少一部分形成含有過渡金屬之輔助層(1 7 )的過程; 在上述輔助層(1 7 )之上形成含有可經由上述輔助層 (1 7 )而擴散到上述半導體基板(2 )之含有上述鎵之金 屬材料的層(1 8 )的過程; -29- 1230472 (4) 針對具有上述輔助層以及含有上述金屬材料之層(1 8 )的上述半導體基板(2 )實施溫度較構成含有上述鎵之 化合物半導體層(n)的元素與上述金屬材料的共晶點爲 低的加熱處理,且經由上述輔助層(1 7 )將上述金屬材料 導入到含有上述鎵的化合物半導體層(11),而形成由構 成含有上述鎵之化合物半導體層(11)的元素與上述金屬 材料的混合層所構成之歐阻接點領域(4 )的過程; 除去上述輔助層(1 7 )以及含有上述金屬材料的層( 1 8 )的過程及; 形成可覆蓋露出於上述半導體基板(2)之上述另一 個主面(1 6 )的化合物半導體層(1 1 )與上述歐阻接點領 域(4 )之其中一者或兩者而具有導電性的光反射層(5 ) 〇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 造方法,將上述輔助層(1 7 )以及含有上述金屬材料的層 (18)形成爲只覆蓋上述半導體基板(2)之上述另一個 主面(1 6 )的一部分。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 造方法,將上述光反射層(1 5 )形成爲可覆蓋上述歐阻接 點領域(4)與上述半導體基板(2)之上述另一個主面( 1 6 )之未形成有上述歐阻接點領域(4 )的部分等兩者。 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 造方法,露出於上述半導體基板(2)之上述另一個主面 的化合物半導體層(1 1 )是一由將導電型決定雜質添加在 ‘30- 1230472 (5) 選自由AlxGayIn】—x— yP,在此,x、y爲滿足〇$x<1、 〇<y$l、Q<x + ySl的數値而構成的第1的化合物半導體 ’由 AlxGayIni — x-yAs ’ 在此 X、y 爲滿足 0 $ X < 1、 0 < y ‘ 1、〇 < X + y ^ 1的數値所構成的第2的化合物半導體 、以及由AlxGayIn】-x-yN’在此,X、y爲滿足〇$χ<ΐ、 〇<y S 1、0<x + y S 1的數値所構成的第3的化合物半導體 之其中一者內而形成者。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 造方法,露出於上述半導體基板(2)之上述另一主面( 16)的化合物半導體層(11)是一將導電型決定雜質添加 在由 AlxGayln】—x— yP,在此,X、y 爲滿足 〇^χ<1、〇<yg 1、0<x + y S 1的數値所構成的化合物半導體而成者,且上 述X的値爲〇.4或較此爲大,且上述導電型決定雜質的濃 度爲1018cm— 3或較此爲大。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 造方法,其中上述輔助層係選自 含有選自 Cr、Ti、Ni、Sc、V、Mn、Fe、Co、Cu、 Zn、Be之至少其中一者的層; Au層與Cu層與Au層的複合層; Cr層與Ni層與Au層的複合層及; Cr層與AuSi層與Au層的複合層之其中一者。 1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 ^力法,含有上述金屬材料的層(18)選自 金(Au )層; -31 - 1230472 (6) Αιι層與Cr層與Ανα餍的複合層; Cr層與Ni層與Αυ餍的複合層及; Cr層與AuSi層與Au層的複合層之其中一者。 1 8 ·如申請專利範_第1 1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 造方法,其中上述歐阻接點領域(4 )是由G a與A u的合 金層所構成。 1 9 ·如申請專利範圜第n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 造方法,其中上述歐阻接點領域(4 )的厚度爲2 0〜1 〇 〇 0 A 〇 2 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丨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 造方法,其中上述光反射層(5)是一反射率較上述歐阻 接點領域(4 )爲大的金屬層。 2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 造方法,其中上述金屬層爲鋁層。 2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 造方法’更具有將導電型支撐基板(8 )結合到上述光反 射層(5 )的過程。 2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造 方法,其中上述導電型支撐基板(8)是一含有雜質的矽 支撐基板’更且,具有將電極(9 )連接到上述矽支撐基 板的過程。 - 32-
TW92132791A 2002-11-29 2003-11-21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230472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48416 2002-11-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25537A TW200425537A (en) 2004-11-16
TWI230472B true TWI230472B (en) 2005-04-01

Family

ID=32462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2132791A TWI230472B (en) 2002-11-29 2003-11-21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04051758A1 (zh)
CN (1) CN100521261C (zh)
TW (1) TWI230472B (zh)
WO (1) WO200405175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37184B2 (en) 2010-10-06 2012-08-07 Huga Optotech In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20044C (zh) * 2004-09-29 2008-09-17 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KR100657941B1 (ko) 2004-12-31 2006-12-1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요철 구조를 포함하는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4935136B2 (ja) * 2006-03-22 2012-05-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US7501295B2 (en) * 2006-05-25 2009-03-10 Philips Lumileds Lighting Company, Llc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reflective electrode for a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00386899C (zh) * 2006-05-26 2008-05-07 北京工业大学 高效高亮全反射发光二极管及制作方法
JP5346443B2 (ja) 2007-04-16 2013-11-20 ローム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70785B2 (ja) * 2007-04-25 2011-09-14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発光ダイオード
KR100992728B1 (ko) * 2008-10-20 2010-11-0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007113B1 (ko) * 2008-11-25 2011-01-1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412161B (zh) * 2009-11-06 2013-10-11 Semileds Optoelectronics Co 發光二極體裝置
CN102280552B (zh) * 2010-06-14 2015-06-0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晶粒及其制作方法
WO2021059485A1 (ja) * 2019-09-27 2021-04-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652689B (zh) * 2020-12-30 2022-09-02 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12614921A (zh) * 2020-12-31 2021-04-06 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40863A (zh) * 1972-08-25 1974-04-17
JPH05251739A (ja) * 1992-03-06 1993-09-28 Toshiba Corp 半導体発光デバイス
JP4050444B2 (ja) * 2000-05-30 2008-02-20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217450A (ja) * 2001-01-22 2002-08-02 Sanken Electric Co Ltd 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261044A (ja) * 2001-03-06 2002-09-13 Sony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37184B2 (en) 2010-10-06 2012-08-07 Huga Optotech In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21261C (zh) 2009-07-29
WO2004051758A1 (ja) 2004-06-17
TW200425537A (en) 2004-11-16
CN1717812A (zh) 2006-01-04
JPWO2004051758A1 (ja) 2006-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30473B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982207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KR100721147B1 (ko) 수직구조 질화갈륨계 발광다이오드 소자
US8674375B2 (en) Roughened high refractive index layer/LED for high light extraction
US7732822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334601B2 (ja) 半導体発光ダイオード素子及び半導体発光装置
TWI305425B (zh)
TWI230472B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6128227A (ja)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JP2002217450A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0423421A (en) Improved LED efficiency using photonic crystal structure
JP2007103689A (ja) 半導体発光装置
JP2007281037A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64689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
US20110233516A1 (en) Optical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protrusion structure of parallelogram cells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13038248A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2001144321A (ja) 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03302B2 (ja)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KR101805301B1 (ko) 광추출효율 향상을 위한 p-형 오믹 접합 전극 패턴을 구비한 자외선 발광 다이오드 소자
JP5297329B2 (ja) 光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322518B (zh)
JP2007311420A (ja)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0650990B1 (ko) 질화물 반도체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20090109598A (ko) 수직구조의 그룹 3족 질화물계 반도체 발광다이오드 소자및 제조방법
JP4918245B2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