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8637A - 電動機車 - Google Patents

電動機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8637A
TW202418637A TW111140616A TW111140616A TW202418637A TW 202418637 A TW202418637 A TW 202418637A TW 111140616 A TW111140616 A TW 111140616A TW 111140616 A TW111140616 A TW 111140616A TW 202418637 A TW202418637 A TW 20241863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inlet duct
battery barrel
expansion portion
power sour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0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新祥
梁文勝
Original Assignee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86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8637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電動機車,包含一車體單元、一動力源、一位於該動力源相對上方的電池桶件,及至少一進風管道。該車體單元包括一轉向機構、一坐墊,及一沿前後方向位於該轉向機構及該坐墊之間的平踏板,該平踏板圍繞界定出一沿前後方向延伸的內部空間。該電池桶件位於該平踏板的相對上方。該至少一進風管道設置於該內部空間內並朝該動力源及該電池桶件延伸。該至少一進風管道可引導外部氣流直接吹向該動力源及該電池桶件,進而達到極佳的散熱能力,克服習知通風口容易被車體結構擋阻而無法引導氣流深入馬達及電池之問題。

Description

電動機車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機動車輛,特別是指一種散熱效果較佳的電動機車。
隨著電池科技的進步以及環保議題的熱度升高,以電池作為能量來源的電動機車也不斷地推陳出新,然而,相較於傳統以燃油驅動的引擎而言,以電力驅動的馬達及作為能量來源的電池十分容易受高溫影響,因此透過散熱來解決升溫問題是電動機車的重要課題,目前常見的散熱方式是透過在前車罩的迎風面上開設進風孔,以使氣流能進入車殼內部,但此種散熱方式難以讓氣流深入車體後方,從而無法對至關重要的電池及馬達產生散熱效果,導致散熱能力無法有效提升。
[本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能提升馬達及電池散熱效率的電動機車。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於是,本發明電動機車,包含一車體單元、一設置於該車體單元內的動力源、一設置於該車體單元內且位於該動力源相對上方處的電池桶件,及至少一設置於該車體單元內的進風管道。該車體單元包括一轉向機構、一位於該轉向機構後方的坐墊,及一沿前後方向位於該轉向機構及該坐墊之間的平踏板,該平踏板圍繞界定出一沿前後方向延伸的內部空間。該電池桶件位於該平踏板的相對上方。該至少一進風管道設置於該內部空間內並朝該動力源及該電池桶件延伸。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該至少一進風管道的後端延伸至該電池桶件的前方或下方。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該至少一進風管道包括一口徑由後而前地增加的前擴張部,及一口徑由前而後地增加的後擴張部。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該至少一進風管道之該後擴張部最高處與水平面的切點高於該前擴張部最高處與水平面的切點。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該動力源與該電池桶件沿上下方向相間隔而界定出一間隙空間,該至少一進風管道的後端伸置於該間隙空間中。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該至少一進風管道還包括一由該前擴張部向後延伸的收縮部,及一由該收縮部向上延伸以連接該後擴張部的引導部。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該車體單元還包括一向下延伸至該內部空間內的抱持管,及二連接該抱持管且向後並向上延伸而分別通過於該電池桶件左右兩側的側車架管,該至少一進風管道沿上下方向位於該抱持管及該兩個側車架管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該車體單元還包括一前輪,及一位於該前輪後方的後輪,該前輪的旋轉軸心線及該後輪的旋轉軸心線位於同一延伸面中,該至少一進風管道部分位於該延伸面中。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該至少一進風管道之該後擴張部最高處與水平面的切點高於該電池桶件最低處與水平面的切點。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該至少一進風管道之該後擴張部最高處與水平面的切點高於該動力源最高處與水平面的切點。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該車體單元還包括二由該轉向機構向後且向上延伸並分別通過於該電池桶件左右兩側的側車架管,及一由該坐墊前端朝前延伸的車體蓋,該至少一進風管道之該後擴張部至少一部份位於該兩個側車架管上方,且該後擴張部沿前後方向位於該車體蓋及該電池桶件之間。
[本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功效在於:該電池桶件不設置於該平踏板內且位於該動力源上方的配置方式可使重心集中,且能有效提升空間利用率,此外,該至少一進風管道可與開設於車體表面的通風口相連通,以引導外部氣流直接吹向該動力源及該電池桶件,進而達到極佳的散熱能力,克服習知通風口容易被車體結構擋阻而無法引導氣流深入馬達及電池之問題。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其功效在於,該至少一進風管道可引導氣流對該電池桶件的前方或下方直接進行冷卻,以避免熱害蓄積。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其功效在於,透過該至少一進風管道之該前擴張部及該後擴張部可增加冷卻氣流出入口的面積,進而提升冷卻效率。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其功效在於,該後擴張部高於該前擴張部的設計讓冷卻氣流的方向準確地朝向位於相對高處的該電池桶件,從而提升電池散熱之效果。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其功效在於,該間隙空間可避免該動力源與該電池桶件過於靠近而造成熱氣蓄積。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其功效在於,透過該至少一進風管道各部位的設計,能有效利用車架內的空間,並提升對該動力源及該電池的冷卻效率。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其功效在於,該至少一進風管道有部分位於該延伸面中的設計可降低車輛重心,提升整體穩定性。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其功效在於,透過該後擴張部高度位置之配置,確保該至少一進風管道能對該電池桶件達到較佳的散熱效果。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其功效在於,透過該後擴張部高度位置之配置來控制散熱風向,確保該動力源的熱不會影響到該電池桶件內的電池。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其功效在於,該兩個側車架管可保護該至少一進風管道以避免受到撞擊,該車體蓋也可保護該後擴張部不受砂石塵粒衝擊,達到較佳的保護作用。
參閱圖1、圖2,及圖3,本發明電動機車之一實施例,包含一車體單元1、一設置於該車體單元1內的動力源21、一設置於該車體單元1內且位於該動力源21上方的電池桶件22,及二設置於該車體單元1內且朝該動力源21及該電池桶件22延伸的進風管道3。該車體單元1包括一轉向機構11、一樞接於該轉向機構11下方的前輪12、一位於該前輪12後方的後輪13、一位於該轉向機構11後方及該後輪13上方的坐墊14、一沿前後方向位於該轉向機構11及該坐墊14之間的平踏板15、一抱持管16、二連接該抱持管16且向後並向上延伸的側車架管17,及一由該坐墊14前朝前延伸的車體蓋18。該平踏板15位於該轉向機構11及該坐墊14的相對下方,以供使用者雙腳踏放,且圍繞界定出一沿前後方向延伸的內部空間151。該抱持管16向下延伸至該內部空間151內。
該動力源21位於該內部空間151內,該電池桶件22位於該平踏板15相對上方處而不位於該內部空間151中,該動力源21與該電池桶件22上下相間隔出一間隙空間23。由於該動力源21及該電池桶件22的重量較重,因此本實施例的配置方式可使重心集中,並能有效提升空間利用率,該間隙空間23可避免該動力源21與該電池桶件22過於靠近而造成熱氣蓄積。在本實施例中,該動力源21為與該電動機車的傳動機構連動的馬達或其它電驅動力裝置,其設置位置除了該平踏板15內外,也可以設置於該坐墊14下方的後車體內,並位於與該平踏板15相近的高度位置。該電池桶件22可供一個或多個抽取式電池置入,且沿左右方向位於該兩個側車架管17之間。
參閱圖1、圖3,及圖4,該兩個進風管道3設置於該內部空間151中,且沿上下方向位於該抱持管16及該兩個側車架管17之間,此外,該前輪12的旋轉軸心線A及該後輪13的旋轉軸心線B位於同一延伸面C中,而該兩個進風管道3還有部分位於該延伸面C中,前述的配置方式可有效利用車架內之空間,並降低車輛重心,從而提升整體穩定性及達到配置緊湊化之作用。每一進風管道3包括一口徑由後而前地增加的前擴張部31、一由該前擴張部31向後延伸的收縮部32、一由該收縮部32向上延伸的引導部33,及一連接該引導部33且口徑由前而後地增加的後擴張部34。
參閱圖3、圖5,及圖6,該前擴張部31可與開設於車體表面(例如前罩蓋4)上的通風口相連通,該後擴張部34可如圖3所示地連接在該電池桶件22的前方,但也可以如圖5所示地僅延伸至該電池桶件22的前方而不連接該電池桶件22,這兩種配置方式都可達到直接對該電池桶件22進行送風散熱之功效,此外,也可以視需求而使該後擴張部34延伸至該動力源21及該電池桶件22之間的該間隙空間23中,除了連接於該電池桶件22的下方,也可以如圖6所示地僅伸置於該間隙空間23中但不連接該電池桶件22。
復參閱圖1、圖3,及圖4,該後擴張部34最高處與水平面的切點D高於該前擴張部31最高處與水平面的切點E,且高於該電池桶件22最低處與水平面的切點F,並高於該動力源21最高處與水平面的切點G,前述的配置設計讓冷卻氣流的方向能準確地朝向位於相對高處的該電池桶件22,並確保該動力源21的熱不會影響到該電池桶件22內的電池。此外,每一個後擴張部34至少一部份位於該兩個側車架管17上方,且該後擴張部34沿前後方向位於該車體蓋18及該電池桶件22之間,透過該兩個側車架管17及該車體蓋18的配置,可保護該兩個後擴張部34不受撞擊而達到保護之作用。
綜上所述,該兩個前擴張部31可引導外部氣流通過該兩個進風管道3後直接吹向該動力源21及該電池桶件22,進而對該動力源21及電池產生極佳的散熱能力,並克服習知通風口容易被車體結構擋阻而無法引導氣流深入馬達及電池之問題,該前擴張部31及該後擴張部34的口徑變化設計,可以增加冷卻氣流出入口的面積,進一步提升冷卻效率,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凡是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車體單元 11:轉向機構 12:前輪 13:後輪 14:坐墊 15:平踏板 151:內部空間 16:抱持管 17:側車架管 18:車體蓋 21:動力源 22:電池桶件 23:間隙空間 3:進風管道 31:前擴張部 32:收縮部 33:引導部 34:後擴張部 4:前罩蓋 A:旋轉軸心線 B:旋轉軸心線 C:延伸面 D:切點 E:切點 F:切點 G:切點
本發明之其它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一側視圖,說明本發明電動機車之一實施例; 圖2是一側視圖,說明圖1之電動機車的外觀態樣; 圖3是一不完整的立體圖,進一步說明圖1中該兩個進風管道的配置方式; 圖4是一示意圖,說明圖3中的每一進風管道的具體結構及內部的氣流流向;及 圖5及圖6皆是側視圖,說明該兩個進風管道的另外兩種設置態樣。
1:車體單元
11:轉向機構
12:前輪
13:後輪
15:平踏板
151:內部空間
16:抱持管
17:側車架管
21:動力源
22:電池桶件
23:間隙空間
3:進風管道
A:旋轉軸心線
B:旋轉軸心線
C:延伸面
E:切點
F:切點
G:切點

Claims (11)

  1. 一種電動機車,包含: 一車體單元,包括一轉向機構、一位於該轉向機構後方的坐墊,及一沿前後方向位於該轉向機構及該坐墊之間的平踏板,該平踏板圍繞界定出一沿前後方向延伸的內部空間; 一動力源,設置於該車體單元內的動力源; 一電池桶件,設置於該車體單元內且位於該動力源相對上方處,且位於該平踏板的相對上方;及 至少一進風管道,設置於該內部空間內並朝該動力源及該電池桶件延伸。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動機車,其中,該至少一進風管道的後端延伸至該電池桶件的前方或下方。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動機車,其中,該至少一進風管道包括一口徑由後而前地增加的前擴張部,及一口徑由前而後地增加的後擴張部。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電動機車,其中,該至少一進風管道之該後擴張部最高處與水平面的切點高於該前擴張部最高處與水平面的切點。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動機車,其中,該動力源與該電池桶件沿上下方向相間隔而界定出一間隙空間,該至少一進風管道的後端伸置於該間隙空間中。
  6. 如請求項3或4所述的電動機車,其中,該至少一進風管道還包括一由該前擴張部向後延伸的收縮部,及一由該收縮部向上延伸以連接該後擴張部的引導部。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動機車,其中,該車體單元還包括一向下延伸至該內部空間內的抱持管,及二連接該抱持管且向後並向上延伸而分別通過於該電池桶件左右兩側的側車架管,該至少一進風管道沿上下方向位於該抱持管及該兩個側車架管之間。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動機車,其中,該車體單元還包括一前輪,及一位於該前輪後方的後輪,該前輪的旋轉軸心線及該後輪的旋轉軸心線位於同一延伸面中,該至少一進風管道部分位於該延伸面中。
  9. 如請求項3或4所述的電動機車,其中,該至少一進風管道之該後擴張部最高處與水平面的切點高於該電池桶件最低處與水平面的切點。
  10. 如請求項3或4所述的電動機車,其中,該至少一進風管道之該後擴張部最高處與水平面的切點高於該動力源最高處與水平面的切點。
  11. 如請求項3所述的電動機車,其中,該車體單元還包括二由該轉向機構向後且向上延伸並分別通過於該電池桶件左右兩側的側車架管,及一由該坐墊前端朝前延伸的車體蓋,該至少一進風管道之該後擴張部至少一部份位於該兩個側車架管上方,且該後擴張部沿前後方向位於該車體蓋及該電池桶件之間。
TW111140616A 2022-10-26 電動機車 TW202418637A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8637A true TW202418637A (zh) 2024-05-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02150B2 (en) Motor-driven vehicle
JP614754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WO2019186952A1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2009107569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カウル及び自動二輪車
TW200927542A (en) Vehicle
JP2016088160A (ja) 燃料電池二輪車
CN108290492A (zh) 摩托车发动机冷却设备
JPWO2020213590A5 (zh)
TW202418637A (zh) 電動機車
JP6428029B2 (ja) 電動車両用スイングアーム
JPH08127377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配置構造
CN101164825A (zh) 热气导引装置
WO2010090241A1 (ja) タイヤ昇温装置
JP6803167B2 (ja) 鞍乗型車両
JPH07117765A (ja) 自動2輪車の外気導入構造
CN118025390A (zh) 电动摩托车
JPS6234873Y2 (zh)
TWI547392B (zh) With the effect of cooling wind guide locomotive
TWI735723B (zh) 機車引擎之冷卻系統及具有此冷卻系統之機車
TWI816440B (zh) 鞍座型車輛的液冷裝置
JPH09249170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CN202279185U (zh) 具马达冷却功能的电动车辆结构
TWI832444B (zh) 電動車的散熱構造
JP6471427B2 (ja) 燃料電池二輪車
WO2023210540A1 (ja) 電動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