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7150A - 去毛刺工具以及去毛刺方法 - Google Patents

去毛刺工具以及去毛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7150A
TW202417150A TW112114371A TW112114371A TW202417150A TW 202417150 A TW202417150 A TW 202417150A TW 112114371 A TW112114371 A TW 112114371A TW 112114371 A TW112114371 A TW 112114371A TW 202417150 A TW202417150 A TW 20241715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eburring
cutting edge
aforementioned
deburring tool
gu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4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康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銳必克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銳必克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銳必克科技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71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7150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去毛刺工具,在進行去毛刺動作時,能夠防止或抑制工件的去毛刺對象面被刮傷。 本發明的去毛刺工具(1)係具有圓柱形狀的軸部(2)。將軸部(2)的前端側視為第1方向(X1),將基端側視為第2方向(X2)時,軸部(2)係具備:具有圓環狀的導引面(6a)之導引部(6)、和具有朝第2方向(X2)與導引面(6a)保持連續的外周面(11)之切削刃口形成部(7)。切削刃口形成部(7)係在外周面(11)具備:從導引面(6a)朝第2方向(X2)延伸的凹溝(12)。在切削刃口形成部(7)之凹溝(12)的開口緣(20)中,從導引面(6a)朝第2方向(X2)延伸之開口緣(20)部分是切削刃口(25、26)。在進行去毛刺加工時,係在去毛刺工具(1)進行旋轉的同時,將導引面(6a)及切削刃口形成部(7)接觸於去毛邊對象面(50a)。

Description

去毛刺工具以及去毛刺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以將外周面接觸於工件之去毛刺對象面來除去毛刺之棒狀的去毛刺工具。
習知的這種去毛刺工具是被記載於專利文獻1。該文獻的去毛刺工具是具備:環繞於軸線的外周面、垂直於軸線的前端面、以及朝向與軸線正交的方向橫切過前端面的中心之具有一定寬度的凹溝。凹溝是從去毛刺工具的前端面往基端側與軸線保持平行地延伸。去毛刺工具的前端部分是被凹溝分割成兩個刃部。凹溝的開口緣是具備:與前端面保持連續之前端緣部分、以及與外周面保持連續之外周端緣部分。外周端緣部分是從前端面沿著軸線方向延伸。外周端緣部分是作為去毛刺工具的切削刃口。
在進行去毛刺時,是將去毛刺工具的軸線與工件之去毛刺對象面保持平行的姿勢。並且是將去毛刺工具以軸線為中心進行旋轉的狀態下,將軸部的外周面接觸於工件的去毛刺對象面,沿著去毛刺對象面進行移動。如此一來,存在於去毛刺對象面的緣邊的毛刺,將會被切削刃口所切斷。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6-261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去毛刺工具,在去毛刺加工時,切削刃口會咬住去毛刺對象面而有很容易刮傷工件的表面之問題。此處,佐以圖14、圖15來說明這個問題。圖14係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去毛刺工具的立體圖。圖15係從去毛刺工具的前端面側觀看專利文獻1的去毛刺工具進行去毛刺動作時的說明圖。圖15(a)係顯示去毛刺工具的外周面正在接觸於去毛刺對象面的狀態。圖15(b)係顯示去毛刺工具的凹溝與去毛刺對象面相對向的狀態。圖15(c)係顯示去毛刺工具從圖15(b)的狀態還進行了旋轉的狀態。
如圖14所示,該文獻所揭示的去毛刺工具100係具備:軸部101。軸部101係具備:圍繞在其軸線L0的外周面102、與軸線L0保持垂直的前端部103、以及將前端部103的中心沿著與軸線L0正交的方向予以橫切之具有一定寬度的凹溝104。凹溝104係從前端部103朝向基端側與軸線L0保持平行地延伸。凹溝104的開口緣係具備:與前端部103保持連續的前端緣部分104a、以及與外周面102保持連續的外周端緣部分104b。外周端緣部分104b係從前端部103沿著軸線L0方向延伸。外周端緣部分104b就是去毛刺工具100的切削刃口105。在軸部101中,從切削刃口105朝向內側延伸之凹溝104的內壁面,就是切削刃口105的前角面。前角面與軸部101的外周面102所形成的前角θ0是銳角。換言之,去毛刺工具100的切削刃口105是銳角。
如圖15所示,在進行除去毛刺時,係將去毛刺工具100調整成其軸線L0與工件110的去毛刺對象面110a保持平行的姿勢。此外,在進行除去毛刺時,係如圖15(a)所示般地,在將去毛刺工具100以軸線為中心進行旋轉的狀態下,將軸部101的外周面102朝向工件110的去毛刺對象面110a按壓而使其沿著去毛刺對象面110a移動。
然後,如圖15(b)所示般地,在旋轉中的去毛刺工具100的凹溝104與去毛刺對象面110a相對向的旋轉角度位置處,在去毛刺工具100與去毛刺對象面110a互相對向的對向方向中,去毛刺工具100與去毛刺對象面110a之間的圓弧形狀的外周面102就不再存在了。
此處的去毛刺工具100在加工動作中,是一直被朝向去毛刺對象面110a按壓。因此,當去毛刺工具100從圖15(a)所示的狀態移行到圖15(b)所示的狀態時,在去毛刺工具100與去毛刺對象面110a之間,外周面102就不再存在了,因此,軸部101也就相應地處於更接近去毛刺對象面110a的狀態。亦即,軸部101的軸線L0往去毛刺對象面110a靠近,而去毛刺對象面110a變成位於較諸軸部101的外周面102更內側的位置之狀態。從而,如圖15(c)所示般地,當去毛刺工具100更進一步旋轉時,設置在外周面102之凹溝104的開口緣也就是切削刃口105就會切削到去毛刺對象面110a。
有鑑於上述的問題,本案的發明之技術課題是要提供:一種去毛刺工具,係在去毛刺動作中,能夠防止或抑制工件的去毛刺對象面被刮傷。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本發明的去毛刺工具,其特徵為,其係具有圓柱形狀的軸部,將沿著前述軸部之軸線的方向之軸線方向的其中一側視為前方,將另外一側視為後方的情況下,前述軸部係具備:具有在軸線外圍之圓環狀的導引面之導引部、和具有從前述導引面朝前述後方延伸的切削刃口之切削刃口形成部,前述切削刃口形成部,係具備:與前述導引面的前述後方保持連續之外周面、和設在前述外周面的凹溝,前述凹溝,係從前述導引面朝前述後方延伸,在前述軸線方向的中央部分的深度最深,從前述中央部分朝前述前方而逐漸變淺,並且從前述中央部分朝前述後方而逐漸變淺,在前述切削刃口形成部之前述凹溝的開口緣中,從前述導引面朝前述後方延伸的開口緣部分,是切削刃口,從前述軸線方向觀看時,前述切削刃口形成部,其整體係與前述導引部重疊。
根據本發明,軸部係在設有切削刃口之切削刃口形成部的前側,具備:具有圓環狀的外周面之導引部。又,從軸線方向觀看切削刃口形成部時,其整體係與導引部重疊。亦即,切削刃口形成部並不具有較諸導引面更往外周側突出的部分。因此,在將旋轉中的軸部接觸於工件的去毛刺對象面來進行除去毛刺時,只要將導引部接觸於去毛刺對象面的話,即可防止或抑制去毛刺對象面位於較諸導引面更內周側的位置。因此,能夠防止或抑制設在切削刃口形成部的切削刃口也將去毛刺對象面予以削掉。
又,本發明中之具備切削刃口的切削刃口形成部,係具備與導引面的後方保持連續的外周面,因此,能夠更容易抑制切削刃口也將去毛刺對象面予以削掉。再者,本發明中的前述凹溝,係在前述軸線方向之中央部分的深度最深,從前述中央部分朝前述前端側而逐漸變淺,並且從前述中央部分朝前述第2方向而逐漸變淺。因此,可以很容易將被切削刃口切斷後的毛刺從凹溝排出到外部。
在本發明中的前述凹溝,係具備:在前述軸線外圍的圓周方向上相對向的第1內壁面及第2內壁面、和往前述圓周方向延伸且連接前述第1內壁之內周側的端部與前述第2內壁面之內周側的端部之底面,前述開口緣部分,則可以是前述第1內壁面與前述外周面交會的角部、以及前述第2內壁面與前述外周面交會的角部。如此一來,無論將去毛刺工具進行旋轉的旋轉方向是正轉或逆轉的哪一個方向,都可以進行去毛刺的動作。
在本發明中的前述凹溝,係可以設成:以一定的寬度在前述軸線方向上與前述軸線保持平行地延伸,前述第1內壁面及前述第2內壁面,係分別朝以前述軸線為中心的徑向延伸。
例如:斜齒輪的齒部是藉由:滾齒加工及/或齒輪旋風車削加工來形成的。這些切削加工與一般的切削加工相較,會產生較大的毛刺。此處,毛刺變大的話,毛刺的根基部分的強度也就變高。因而對於產生在斜齒輪上的毛刺進行去毛刺加工時,會有較大的負荷加諸於去毛刺工具的切削刃口。因此,如果切削刃口是銳角的話,很容易在切削刃口產生碎屑。相對於此,如果構成切削刃口的前角面之凹溝的第1內壁面及第2內壁面分別是朝徑向延伸的話,各個切削刃口將會形成直角。亦即,切削刃口形成部的外周面與其中一方的切削刃口的前角面也就是第1內壁面所形成的角度是90°。而且,切削刃口形成部的外周面與另外一方的切削刃口的前角面也就是第2內壁面所形成的角度是90°。因此,即使將去毛刺工具用來除去產生在斜齒輪上的毛刺的這種高強度的毛刺時,也能夠防止或抑制在切削刃口產生碎屑。
在本發明中的前述切削刃口形成部,係可以設成:其外徑尺寸在前述軸線方向上係維持一定。
在本發明中的前述切削刃口形成部,係可以設成:朝前述第2方向而外徑尺寸變小。如此一來,在進行去毛刺加工時,發生了軸部的後端側往靠近去毛刺對象面的方向傾斜的情況,也能夠防止或抑制去毛刺對象面被切削刃口的後端側部分刮傷。
在本發明中的前述軸部,係可以設成:在前述第1方向的這一端:具有從前述導引面朝前述第一方向且往內周側彎曲之環狀的彎曲外周面之前端部。具有這種前端部的話,在進行去毛刺加工時,即使軸部對於去毛刺對象面呈傾斜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或抑制軸部的前端刮傷了去毛刺對象面。
在本發明中的前述軸部,係可以設成:在前述切削刃口形成部的前述第2方向上具備:外徑尺寸與前述導引部相同之圓柱部。如此一來,只要是以將導引部及圓柱部接觸於去毛刺對象面的狀態來進行去毛刺動作的話,就可以在進行去毛刺加工時,防止軸部的基端側往靠近去毛刺對象面的方向傾斜。因而能夠防止或抑制去毛刺對象面被切削刃口的基端側部分刮傷。
在本發明中也可以設成:從前述切削刃口朝內周側延伸之該切削刃口的前角面,係朝徑向延伸,從前述切削刃口朝圓周方向延伸之該切削刃口的後隙面,從前述軸線方向觀看時,係延伸於前述導引面的內側。如此一來,就可以具有銳角的切削刃口。
其次,本發明的毛刺除去方法,其特徵為:將上述之去毛刺工具之前述軸部的後端部分,藉由徑向浮動支架而安裝於加工機床,在前述徑向浮動支架及前述去毛刺工具以前述軸線為中心進行旋轉的狀態下,將前述導引部及前述切削刃口形成部接觸於工件的去毛刺對象面,以使其沿著前述去毛刺對象面移動而將該去毛刺對象面的毛刺予以去除。
將去毛刺工具藉由徑向浮動支架來安裝到加工機床來執行去毛刺動作的話,如果從去毛刺對象面豎立起來的毛刺的硬度很高而切削刃口無法將毛刺切斷的情況下,軸部將會承受到來自毛刺側之作用在切削刃口形成部的力量而朝向與軸線正交之正交方向移動。亦即,在無法切斷毛刺的情況下,具備切削刃口的切削刃口形成部將會朝向離開去毛刺對象面的方向移動。因而能夠防止或抑制在去毛刺加工中,切削刃口咬住毛刺及去毛刺對象面,而將去毛刺對象面刮傷。此外,也能夠防止或抑制因為有高硬度毛刺的存在而導致在進行去毛刺加工中,在切削刃口產生碎屑。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去毛刺工具以及去毛刺方法,能夠防止或抑制切削刃口將工件的去毛刺對象面刮傷。
茲佐以圖面來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方式的去毛刺工具以及去毛刺方法如下。
圖1係去毛刺工具的立體圖。圖1係從前端側觀看去毛刺工具時的立體圖。圖2係去毛刺工具的側面圖。圖3係圖2中的A-A線的剖面圖。圖3係沿著軸線將去毛刺工具剖開。圖4係圖2中的B-B線的剖面圖。圖4係朝向與軸線正交的方向將毛刺工具的切削刃口形成部剖開。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去毛刺工具1是具有圓柱狀的軸部2。軸部2是由超硬合金或高速工具鋼(high speed steel)所構成的。在以下的說明中,是將沿著軸部2之軸線L的方向當作軸線方向X,將軸線方向X中的軸部2的前端側稱為第1方向X1,將軸線方向X中與第1方向X1相反的這一側(後側)稱為第2方向X2。第2方向X2是軸部2的基端側。
如圖1至圖3所示,軸部2係從第1方向X1的這一端往第2方向X2依序具有:前端部5、導引部6、切削刃口形成部7、圓柱部8、以及桿身部9。前端部5係具備:圓形的前端面5a、和從前端面5a朝外周側且往第2方向X2彎曲之環狀的彎曲外周面5b。
導引部6係具有:在軸線外圍之圓環狀的導引面6a。導引面6a之在軸線方向X上的寬度係在圓周方向上保持一定。前端部5的彎曲外周面5b是平整地與導引面6a之第1方向X1的這一端保持連續。換言之,前端部5係具備:從導引部6的導引面6a朝向第1方向X1且往內周側彎曲之環狀的彎曲外周面5b。
切削刃口形成部7,從軸線方向X觀看時,其整體係與導引部6重疊。亦即,從軸線方向X觀看時,係如圖4所示般地,切削刃口形成部7並沒有較諸導引面6a更往外周側突出的部分。切削刃口形成部7係具有與導引面6a的第2方向X2保持連續的外周面11。而且,切削刃口形成部7係在其外周面11具有複數個從導引部6朝第2方向X2延伸的凹溝12。外周面11是以軸線L為中心的圓弧面。在本實施例中,切削刃口形成部7係具有六個凹溝12。各凹溝12都是以一定的寬度朝軸線方向X延伸。
如圖2所示,從徑向觀看時,各凹溝12都是呈長方形,其長邊是在軸線方向X上。各凹溝12都是具有:在軸線外圍的圓周方向上相對向之第1內壁面13及第2內壁面14。又,從徑向觀看時,各凹溝12係具有:呈長方形的底面17,其長邊是在軸線方向X上。底面17係朝圓周方向延伸而連接於第1內壁面13之內周側的這一端與第2內壁面14之內周側的這一端。
此處,係如圖3所示般地,各凹溝12是在軸線方向X的中央部分的深度最深,從中央部分朝第1方向X1而逐漸變淺,並且從中央部分朝第2方向X2而逐漸變淺。底面17之在第1方向X1上的這一端係與外周面11相同高度。亦即,底面17之在第1方向X1上的這一端係與導引面6a相同高度。又,底面17之在第2方向X2上的這一端係與外周面11相同高度。亦即,底面17之在第2方向X2上的這一端係與圓柱部8的圓環狀外周面8a相同高度。凹溝12之底面17的剖面形狀,是軸線方向X的中央部分往內周側凹陷的圓弧形狀。
如圖2所示般地,在切削刃口形成部7之各凹溝12的開口緣20是呈長方形。各凹溝12的開口緣20係具備:在圓周方向上相對向的第1開口緣部分21及第2開口緣部分22。又,開口緣20係具備:連接第1開口緣部分21之第1方向X1的這一端與第2開口緣部分22之第1方向X1的這一端之第3開口緣部分23;以及連接第1開口緣部分21之第2方向X2的這一端與第2開口緣部分22之第2方向X2的這一端之第4開口緣部分24。第1開口緣部分21和第2開口緣部分22分別都是從導引面6a朝第2方向X2延伸。
在切削刃口形成部7之各凹溝12的開口緣20中,從導引面6a朝第2方向X2延伸之第1開口緣部分21是第1切削刃口25。又,在各凹溝12的開口緣20中,從導引面6a朝第2方向X2延伸之第2開口緣部分22是第2切削刃口26。此處,第1開口緣部分21是第1內壁面13之外周側的這一端,第2開口緣部分22是第2內壁面14之外周側的這一端。因此,第1切削刃口25就是第1內壁面13與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外周面11交會的角部。第2切削刃口26就是第2內壁面14與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外周面11交會的角部。又,與第1開口緣部分21的內周側保持連續的第1內壁面13就是第1切削刃口25的第1前角面。與第2開口緣部分22的內周側保持連續的第2內壁面14就是第2切削刃口26的第2前角面。
如圖4所示般地,各凹溝12的第1內壁面13和第2內壁面14分別都是朝以軸線L為中心的徑向延伸。亦即,第1切削刃口25的前角面(第1內壁面13)是朝徑向延伸。另外,第1切削刃口25的後隙面就是軸部2的外周面11。因此,第1切削刃口25的後隙角是0°。從而,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外周面11(後隙面)與第1切削刃口25的前角面所形成的第1角度θ1為90°。亦即,第1切削刃口25是直角。又,第2切削刃口26的前角面也就是第2內壁面14係朝徑向延伸。另外,第1切削刃口25的後隙面是軸部2的外周面11,第1切削刃口25的後隙角為0°。從而,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外周面11與第2切削刃口26的前角面也就是第2內壁面14所形成的第2角度θ2為90°。亦即,第2切削刃口26是直角。
如圖1所示般地,圓柱部8係具備圓環狀外周面8a。圓環狀外周面8a的外徑尺寸是與導引面6a的外徑尺寸相同。圓環狀外周面8a在軸線方向X上的寬度是在圓周方向上保持一定。此處,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外徑尺寸係與導引部6的外徑尺寸及圓柱部8的外徑尺寸相同。又,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外徑尺寸在軸線方向X上是保持一定。因此,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外周面11與導引部6的導引面6a是平整地保持連續。又,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外周面11與圓柱部8的圓環狀外周面8a是平整地保持連續。
桿身部9是位於較諸圓柱部8更往第2方向X2之部分。桿身部9是被夾持固定在加工機床的旋轉主軸之部分。在本實施例中,桿身部9是圓柱形狀。又,桿身部9的外徑尺寸係與圓柱部8相同,圓柱部8與桿身部9之間並沒有邊界。此外,有時候也會對於桿身部9進行切削加工而成為D字形的剖面形狀。
(去毛刺方法) 圖5係利用去毛刺工具1來實施去毛刺方法的說明圖。圖6係利用去毛刺工具1來實施去毛刺方法的流程圖。在圖5所示的例子中,工件50是斜齒輪。工件50的去毛刺對象面50a是斜齒輪之齒部的端面、以及在斜齒輪的端面中之與齒部的內周側相鄰的部分。圖5所示的例子,是利用去毛刺工具1將產生在斜齒輪之齒部的端面的邊緣上的毛刺55予以除去。
如圖5、圖6所示般地,在對於工件50實施去毛刺加工時,係將去毛刺工具1藉由徑向浮動支架51安裝在加工機床52的旋轉主軸52a(步驟ST1)。然後,將加工機床52進行驅動,在將去毛刺工具1以軸線為中心朝第1旋轉方向R1進行旋轉的狀態下,將導引面6a及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外周面11接觸於工件50的去毛刺對象面50a,且沿著去毛刺對象面50a進行移動(步驟ST2)。如此一來,去毛刺工具1就將存在於去毛刺對象面50a的邊緣上的毛刺55予以切斷。將去毛刺工具1朝第1旋轉方向R1進行旋轉時所使用的切削刃口是第1切削刃口25。
在本實施例中,圓柱部8的圓環狀外周面8a並未與去毛刺對象面50a進行接觸。又,在進行去毛刺加工中,前端部5的彎曲外周面5b並未與去毛刺對象面50a進行接觸。此外,去毛刺工具1的旋轉方向也可以是與第1旋轉方向R1相反的方向。在這種情況下,用以切斷毛刺55的切削刃口就改為第2切削刃口26。
此處的徑向浮動支架51是一般的徑向浮動支架。徑向浮動支架51係用來保持去毛刺工具1且可讓去毛刺工具1在與其軸線L正交的直交方向上也能夠進退。又,在進行去毛刺加工中,在將導引面6a和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外周面11與工件50的去毛刺對象面50a進行接觸的狀態下,徑向浮動支架51將會產生與去毛刺工具1承受來自於工件50的力(反作用力)相對應的彈推力,來使得去毛刺工具1與去毛刺對象面50a進行接觸。
(作用效果) 根據本實施例,去毛刺工具1的軸部2係在設有第1切削刃口25及第2切削刃口26之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前端側,具備:具有圓環狀的外周面11之導引部6。此外,從軸線方向X觀看時,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整體係與導引部6重疊。亦即,切削刃口形成部7並不具有較諸導引面6a更往外周側突出的部分。因此,即使想要將旋轉中的軸部2的外周面11與工件50的去毛刺對象面50a進行接觸來將毛刺55予以除去時,只要將導引部6接觸到去毛刺對象面50a即可,所以能夠防止或抑制去毛刺對象面50a位於較諸導引面6a更內周側的位置。因此,能夠防止或抑制切削刃口25、26將去毛刺對象面50a也予以切削掉。
亦即,去毛刺工具1未具備有導引部6之傳統的去毛刺工具100,係如圖15(b)所示般地,在去毛刺工具100的凹溝12與去毛刺對象面50a相對向的旋轉角度位置時,軸部101會接近去毛刺對象面110a,且去毛刺對象面110a將會位於較諸軸部101的外周面102更內側的位置之狀態。因此,如圖15(c)所示般地,去毛刺工具100更進一步旋轉的話,設在外周面102之凹溝104的開口緣也就是切削刃口105,會將去毛刺對象面110a也予以切削掉。相對於此,如果使用本實施例之去毛刺工具1的情況下,就能夠防止或抑制這種情事的發生。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具備有切削刃口25、26之切削刃口形成部7還具有與導引面6a的後方保持連續的外周面11。因此,能夠更容易抑制切削刃口25、26將去毛刺對象面也予以切削掉。
其次,斜齒輪的齒部係藉由:滾齒加工及/或齒輪旋風車削加工而形成的。這種切削加工與一般的切削加工相較,更容易產生較大的毛刺55。此處的毛刺55變大的話,毛刺的根底部分的強度也就變高。因而在對於產生在斜齒輪上的毛刺55進行去毛刺加工時,將會對於去毛刺工具1的切削刃口25、26加諸較大的負荷。因此,如果切削刃口25、26為銳角的情況下,將會有很容易在切削刃口25、26產生碎屑之問題。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例中,作為切削刃口25、26的前角面之凹溝12的第1內壁面13及第2內壁面14分別都是朝徑向延伸。如此一來,第1切削刃口25及第2切削刃口26都成為直角。因此,根據本實施例的去毛刺工具1,與使用圖14所示之切削刃口105為銳角之去毛刺工具100的情況相較,在進行去毛刺加工時,更能夠防止或抑制在切削刃口25、26產生碎屑之情事。
此外,本實施例係將去毛刺工具1藉由徑向浮動支架51來安裝到加工機床上,以進行去毛刺的動作。因此,如果存在於去毛刺對象面50a上的毛刺55硬度很高,無法利用切削刃口25、26來將毛刺55予以切斷之類的情況下,可利用從毛刺55這一側作用到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力量來使得軸部2朝與軸線L正交的直交方向移動。亦即,如果無法切斷毛刺55的話,具有切削刃口25、26的切削刃口形成部7將會朝離開去毛刺對象面50a的方向移動。因此,在進行去毛刺加工中,能夠防止或抑制因為切削刃口25、26咬住毛刺55及去毛刺對象面50a而導致去毛刺對象面50a受到刮傷之情事。此外,也能夠防止或抑制因為存在著硬度較高的毛刺55而導致在進行去毛刺加工中,在切削刃口25、26產生碎屑之情事。
此外,凹溝12是在軸線方向X的中央部分的深度最深,再從中央部分朝前端側逐漸變淺,並且從中央部分朝第2方向X2逐漸變淺。因此,可以很容易將被切削刃口25、26切斷後的毛刺55從凹溝12往外部排出。
又,軸部2是在第1方向X1的這一端,具備前端部5,而該前端部5則是具有:從導引面6a朝第1方向X1且往內周側彎曲之環狀的彎曲外周面5b。因此,在進行去毛刺加工時,即使軸部2對於去毛刺對象面50a呈傾斜的情況下,還是能夠防止或抑制軸部2的前端將去毛刺對象面50a予以刮傷。
又,在本實施例中,凹溝12係具備:在軸線L外圍的圓周方向上相對向之第1內壁面13及第2內壁面14。第1內壁面13之外周側的這一端是第1切削刃口25,第2內壁面14之外周側的這一端是第2切削刃口26。因此,無論將去毛刺工具1進行旋轉的旋轉方向是哪一個方向,都可以進行去毛刺加工。
此處,藉由使用去毛刺工具1來進行去毛刺的方法,工即使工件50的去毛刺對象面50a是彎曲面的情況下,也能夠既抑制發生將去毛刺對象面50a予以刮傷之情事,又能夠將產生於去毛刺對象面50a的邊緣上的毛刺55予以除去。圖7係將產生在傘齒輪之齒部的端面上的毛刺予以除去之去毛刺動作的說明圖。
如圖7所示般地,傘齒輪60係具備:圓筒部61、及設在沿著圓筒部61的中心線M之中心線方向的其中一側之傘狀的齒部62。齒部62是從圓筒部61朝外周側突出。齒部62是在圓筒部61的這一側具有與圓筒部61的外周面保持連續之圓環狀的第1斜錐面62a。第1斜錐面62a係朝內周側且往圓筒部61的這一側傾斜。又,齒部62係在與圓筒部61相反的這一側具有圓環狀的第2斜錐面62b。第2斜錐面62b係朝內周側且往圓筒部61的這一側傾斜。
此處,在利用切削加工而在齒部62形成齒的時候,將會在第1斜錐面62a的邊緣及第2斜錐面62b的邊緣產生毛刺65。在除去產生於第1斜錐面62a的邊緣之毛刺65時,係如圖7(b)中的實線所示般地,係將旋轉中的去毛刺工具1的導引面6a及切削刃口形成部7接觸於第1斜錐面62a,同時又將去毛刺工具1與傘齒輪60在圓筒部61之中心線的外周圍進行相對移動。又,在除去產生於第2斜錐面62b的邊緣之毛刺65時,係如圖7(b)中的虛線所示般地,係將旋轉中的去毛刺工具1的導引面6a及切削刃口形成部7接觸於第2斜錐面62b,同時又將去毛刺工具1與傘齒輪60在圓筒部61之中心線的外周圍進行相對移動。如此一來,即使去毛刺對象面50a為斜錐面的情況下,也能夠將產生在去毛刺對象面50a的邊緣之毛刺55予以除去且又不會刮傷去毛刺對象面50a。
(其他的去毛刺方法) 此處,本實施例的去毛刺工具1,軸部2係在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第2方向X2上具有外徑尺寸與導引部6相同的圓柱部8。因此,在對於產生在形成於去毛刺對象面50a上的開孔之開口緣上的毛刺進行去毛刺加工時,在進行去毛刺加工中,也可以在將導引部6的導引面6a及圓柱部8的圓環狀外周面8a接觸於去毛刺對象面50a的狀態下,移動去毛刺工具1來將毛刺55予以除去。亦即,可以將圓柱部8的圓環狀外周面8a當作第2導引面,接觸於去毛刺對象面50a來進行去毛刺動作。這種情況下,係在切削刃口形成部7之軸線方向X的兩側都存在著與切削刃口形成部7相同外徑尺寸之圓環狀面(導引面6a及圓環狀外周面8a),因此,在進行去毛刺加工時,可以防止軸部2發生朝向離開去毛刺對象面50a的方向傾斜之情事。因而不會發生切削刃口25、26咬住去毛刺對象面50a的情事。如此一來,能夠防止或抑制去毛刺工具1將去毛刺對象面50a予以刮傷。
(變形例) 圖8係變形例之去毛刺工具的側面圖。圖8中係將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形狀予以放大顯示。圖9係使用圖8的去毛刺工具之去毛刺方法的說明圖。本變形例的去毛刺工具1A,雖然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外徑尺寸是朝第2方向X2逐漸變小,但是,其他的構成要素都是與上述的去毛刺工具1相同。因此,對於相對應的構成要素都標示同一元件符號並且省略其詳細說明。
本變形例的去毛刺工具1A,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外徑尺寸係朝第2方向X2逐漸變小。亦即,切削刃口形成部7係具備:從導引面6a朝第2方向X2外徑尺寸逐漸變小之斜錐形狀的外周面11。在外周面11上設有以一定的寬度往軸線方向X延伸之複數個凹溝12。在切削刃口形成部7之凹溝12的開口緣20之中,朝第2方向X2延伸的第1開口緣部分21及第2開口緣部分22分別是切削刃口25、26。此處,外周面11的傾斜僅有稍微一點。在本變形例中,切削刃口形成部7之第1方向X1的這一端(與導引部6的邊境)雖然是具有與導引面6a相同的直徑,但是,切削刃口形成部7之第2方向X2的這一端的直徑則是小於導引面6a的直徑1mm。
去毛刺工具1A之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形狀,是為了要對應在去毛刺加工中所發生之去毛刺工具1A的傾斜。亦即,將去毛刺工具1A的桿身部9(軸部2的後端部分)藉由徑向浮動支架51而安裝到加工機床52的旋轉主軸52a來進行去毛刺加工時,去毛刺工具1A的導引部6及切削刃口形成部7係推迫朝向工件50的去毛刺對象面50a。因此,在去毛刺加工中,將會有反作用力F從去毛刺對象面50a加諸到導引部6及切削刃口形成部7,如此一來,將會發生徑向浮動支架51無法再將去毛刺工具1A的軸線L維持在與去毛刺對象面50a保持平行的狀態之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係如圖9所示般地,先將去毛刺工具1A的軸線L對於加工機床52之旋轉主軸52a的旋轉軸N保持傾斜,去毛刺工具1A係以與徑向浮動支架51相連接之第2方向X2的這一側來接近於去毛刺對象面50a。
此處,如果去毛刺工具1A呈傾斜的話,從導引面6a朝第2方向X2分開之切削刃口25、26的後端側部分(基端側部分)將會咬住去毛刺對象面50a而將去毛刺對象面50a予以刮傷。
針對於這種問題,將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外徑尺寸設計成朝第2方向X2逐漸變小。因此,即使是在去毛刺工具1A呈傾斜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或抑制從導引面6a朝第2方向X2分開的切削刃口25、26的基端側部分咬住去毛刺對象面50a。如此一來,在去毛刺加工中,就能夠防止或抑制去毛刺工具1A將去毛刺對象面50a予以刮傷。
(其他的形態) 設在切削刃口形成部7之凹溝12的個數並不限定為六個。又,各凹溝12也可以是朝第2方向X2而寬度逐漸變大。這種情況下,第1切削刃口25及第2切削刃口26是朝第2方向X2且往互相分開的方向傾斜。又,各凹溝12也可以是朝第1方向X1而寬度逐漸變大。這種情況下,第1切削刃口25及第2切削刃口26是朝第1方向X1且往互相分開的方向傾斜。又,各凹溝12也可以是從導引面6a朝第2方向X2且往圓周方向的其中一側傾斜。
(實施例2) 圖10係實施例2之去毛刺工具1B的立體圖。圖11係實施例2之去毛刺工具1B的側面圖。圖12係圖11中的C-C線的剖面圖。圖13係圖11中的D-D線的剖面圖。圖10是從前側觀看本實施例的去毛刺工具1B。圖12係沿著軸線L1將去毛刺工具1B予以剖開。圖13係沿著與軸線L1正交的方向將去毛刺工具1B的切削刃口形成部7予以剖開。實施例2的去毛刺工具1B係具有與上述的去毛刺工具1相對應的構成要素,因此,對於相對應的構成要素都標示同一元件符號並且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圖10所示般地,本實施例的去毛刺工具1B係具有圓柱形狀的軸部2。軸部2係從第1方向X1的這一端朝向第2方向X2依序地具有:前端部5、導引部6、切削刃口形成部7、圓柱部8、及桿身部9。前端部5係具有:圓形的前端面5a、從前端面5a朝外周側且往第2方向X2彎曲之環狀的彎曲外周面5b。導引部6係具有:位於軸線L1的外圍之圓環狀的導引面6a。導引面6a在軸線方向X上寬度是在圓周方向上都維持一定。前端部5係具有:從導引部6的導引面6a朝第1方向X1且往內周側彎曲之環狀的彎曲外周面5b。
圓柱部8係具有圓環狀外周面8a。圓環狀外周面8a的外徑尺寸係與導引面6a的外徑尺寸相同。圓環狀外周面8a在軸線方向X上的寬度是在圓周方向都維持一定。桿身部9是位於較諸圓柱部8更往第2方向X2的位置之部分。
切削刃口形成部7在軸部2中,係位於軸線方向X上之導引部6與圓柱部8之間的位置之部分。如圖13所示般地,從軸線方向X觀看切削刃口形成部7時,其整體係與導引部6重疊。亦即,如圖13所示般地,從軸線方向X觀看切削刃口形成部7時,並沒有較諸導引面6a更往外周側突出的部分。如圖10、圖13所示般地,切削刃口形成部7係具有在軸線L1的外圍以等角度間隔設置的四個刃部30。又,切削刃口形成部7係在圓周方向上之各刃部30之間,具有四個往內周側凹陷之凹部31。如圖10、圖11所示般地,各刃部30係在圓周方向上的其中一側具有:從導引面6a朝第2方向X2延伸的切削刃口32。因此,切削刃口形成部7係具有:在軸線L1的外圍以等角度間隔設置的四個切削刃口32。
各切削刃口32係從導引面6a朝第2方向X2與軸線L1保持平行地延伸。此處,各切削刃口32從軸線L1方向觀看時,係與導引面6a重疊。亦即,如圖10所示般地,如果是以:與導引部6保持同軸且以相同的外徑尺寸從導引面6a朝第2方向X2延伸的假想圓筒V來進行界定的話,各切削刃口32係以連接於這個假想圓筒V的狀態朝第2方向X2延伸。
如圖11、圖13所示般地,各刃部30係具有:從切削刃口32朝徑向往內側延伸的前角面30a。因此,切削刃口32的前角是90°。又,各刃部30係具有:從切削刃口32朝圓周方向延伸的後隙面30b。如圖13所示般地,從軸線L1方向觀看時,後隙面30b是在導引面6a的內側呈直線狀延伸。因此,各切削刃口32的後隙角大於0°。如此一來,各切削刃口32就是銳角。在後隙面30b中,在圓周方向上與切削刃口32相反側的端緣30c係具有:軸線方向X的中央部分往切削刃口32的這一側凹陷之圓弧形狀。在端緣30c之第1方向X1的這一端30d的第1方向X1係與導引面6a保持連續。在端緣30c之第2方向X2的這一端30e的第2方向X2係與圓柱部8的圓環狀外周面8a保持連續。
此處,在後隙面30b的圓周方向中之與切削刃口32相反側的端緣30c,係在凹部31的開口緣中之位於圓周方向的其中一側的開口緣部分。在凹部31的開口緣中之位於圓周方向的另外一側的開口緣,則是凹部31之位於圓周方向的另外一側之刃部30的切削刃口32。各凹部31從徑向觀看時,是在軸線方向X的長度較長。如圖12所示般地,各凹部31係在軸線方向X的中央部分的深度最深,從中央部分朝第1方向X1逐漸變淺,並且從中央部分朝第2方向X2逐漸變淺。
使用本實施例的去毛刺工具1B來對於工件50進行去毛刺加工時,係與圖6所示之去毛刺工具1B的去毛刺方向同樣地先將去毛刺工具1B藉由徑向浮動支架51安裝到加工機床52的旋轉主軸52a(步驟ST1)。然後,驅動加工機床52來使去毛刺工具1B朝軸線L1外圍的第2旋轉方向R2進行旋轉的狀態下,將導引面6a及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外周面11接觸於工件50的去毛刺對象面50a,並且沿著去毛刺對象面50a進行移動(步驟ST2)。如此一來,去毛刺工具1B就將存在於去毛刺對象面50a的邊緣之毛刺55予以切斷。在本實施例中,並沒有將去毛刺工具1B朝第1旋轉方向R2進行旋轉來使用。
此外,從切削刃口32朝圓周方向延伸的後隙面30b也可以是彎曲面。例如:從軸線L1方向觀看時,後隙面30b也可以是在導引面6a的內側,愈遠離切削刃口32愈往遠離導引面6a的方向彎曲的圓弧面。
本實施例之去毛刺工具1B的軸部2也是在設有切削刃口32之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前端側,具備:具有圓環狀的外周面11之導引部6。因此,在將旋轉中的軸部2之切削刃口形成部7接觸於工件50的去毛刺對象面50a來將毛刺55予以除去時,只要將導引部6接觸於去毛刺對象面50a即可,因此,能夠防止或抑制去毛刺對象面50a位於較諸各切削刃口32更內周側的位置。所以能夠防止或抑制切削刃口32將去毛刺對象面50a也切削掉。
此外,本實施例的去毛刺工具1B中,切削刃口形成部7的外徑尺寸也可以是愈往第2方向X2變得愈小。亦即,各刃部30的切削刃口32也可以是朝第2方向X2稍微地往內周側傾斜。這種情況下,如果是以:與導引部6保持同軸且從導引面6a朝第2方向X2外徑尺寸逐漸變小之假想的圓錐台來進行界定的話,各切削刃口32係被設置成連接於這個假想的圓錐台。如此一來,在將去毛刺工具1B藉由徑向浮動支架51安裝到加工機床52的旋轉主軸52a來進行去毛刺的去毛刺加工中,即使去毛刺工具1B呈傾斜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或抑制發生從導引面6a朝第2方向X2分開之切削刃口32的基端側部分咬住去毛刺對象面50a之情事。如此一來,在去毛刺加工中,能夠防止或抑制去毛刺工具1A將去毛刺對象面50a予以刮傷。
1,1A,1B,100:去毛刺工具 2,101:軸部 5:前端部 5a:前端面 5b:彎曲外周面 6:導引部 6a:導引面 7:切削刃口形成部 8:圓柱部 8a:圓環狀外周面 9:桿身部 11:軸部2的外周面 12:凹溝 13:第1內壁面 14:第2內壁面 17:凹溝12的底面 20:凹溝12的開口緣 21:第1開口緣部分 22:第2開口緣部分 23:第3開口緣部分 24:第4開口緣部分 25,26,32,105:切削刃口 30:貫通孔 30a:前角面 30b:後隙面 30c:端緣 31:凹部 50:工件 50a,110a:去毛刺對象面 51:徑向浮動支架 52:加工機床 52a:旋轉主軸 55,65:毛刺 60:傘齒輪 61:圓筒部 62:齒部 62a:第1斜錐面 62b:第2斜錐面 102:軸部101的外周面 103:軸部101的前端部 104:軸部101的凹溝 L,L0:軸線 X1:第1方向 X2:第2方向 R1:第1旋轉方向 R2:第2旋轉方向
[圖1]係實施例1之去毛刺工具的立體圖。 [圖2]係實施例1之去毛刺工具的側面圖。 [圖3]係圖2中的A-A線的剖面圖。 [圖4]係圖2中的B-B線的剖面圖。 [圖5]係使用去毛刺工具之去毛刺方法的說明圖。 [圖6]係去毛刺方法的流程圖。 [圖7]係除去傘齒輪的毛刺時之去毛刺動作的說明圖。 [圖8]係變形例之去毛刺工具的說明圖。 [圖9]係使用變形例的去毛刺工具之去毛刺方法的說明圖。 [圖10]係實施例2之去毛刺工具的立體圖。 [圖11]係實施例2之去毛刺工具的側面圖。 [圖12]係圖11中的C-C線的剖面圖。 [圖13]係圖11中的D-D線的剖面圖。 [圖14]係傳統的去毛刺工具的立體圖。 [圖15]係傳統的去毛刺工具進行去毛刺動作的說明圖。
1:去毛刺工具
2:軸部
5:前端部
5a:前端面
5b:彎曲外周面
6:導引部
6a:導引面
7:切削刃口形成部
8:圓柱部
8a:圓環狀外周面
9:桿身部
12:凹溝
13:第1內壁面
14:第2內壁面
17:凹溝12的底面
20:凹溝12的開口緣
21:第1開口緣部分
22:第2開口緣部分
23:第3開口緣部分
24:第4開口緣部分
25,26:切削刃口
L:軸線
X:軸線方向
X1:第1方向
X2:第2方向

Claims (9)

  1. 一種去毛刺工具,其特徵為: 具有圓柱形狀的軸部, 將沿著前述軸部之軸線的方向之軸線方向的其中一側視為前方,將另外一側視為後方的情況下,前述軸部係具備:具有在軸線外圍之圓環狀的導引面之導引部、和具有從前述導引面朝前述後方延伸的切削刃口之切削刃口形成部, 前述切削刃口形成部,係具備:與前述導引面的前述後方保持連續之外周面、和設在前述外周面的凹溝, 前述凹溝,係從前述導引面朝前述後方延伸,在前述軸線方向的中央部分的深度最深,從前述中央部分朝前述前方而逐漸變淺,並且從前述中央部分朝前述後方而逐漸變淺, 在前述切削刃口形成部之前述凹溝的開口緣中,從前述導引面朝前述後方延伸的開口緣部分,是切削刃口, 從前述軸線方向觀看時,前述切削刃口形成部,其整體係與前述導引部重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去毛刺工具,其中, 前述凹溝,係具備:在前述軸線外圍的圓周方向上相對向的第1內壁面及第2內壁面、和往前述圓周方向延伸且連接前述第1內壁之內周側的端部與前述第2內壁面之內周側的端部之底面, 前述開口緣部分,就是:前述第1內壁面與前述外周面交會的角部、以及前述第2內壁面與前述外周面交會的角部。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去毛刺工具,其中, 前述凹溝,係以一定的寬度在前述軸線方向上與前述軸線保持平行地延伸, 前述第1內壁面及前述第2內壁面,係分別朝以前述軸線為中心的徑向延伸。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去毛刺工具,其中, 前述切削刃口形成部之外徑尺寸,在前述軸線方向上係維持一定。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去毛刺工具,其中, 前述切削刃口形成部之外徑尺寸,係朝前述後方而變小。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去毛刺工具,其中, 前述軸部,係在前端具備:具有從前述導引面朝前述前方且往內周側彎曲之環狀的彎曲外周面之前端部。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去毛刺工具,其中, 前述軸部,係在前述切削刃口形成部的前述後方具備:外徑尺寸與前述導引部相同之圓柱部。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去毛刺工具,其中, 從前述切削刃口朝內周側延伸之該切削刃口的前角面,係朝徑向延伸, 從前述切削刃口朝圓周方向延伸之該切削刃口的後隙面,從前述軸線方向觀看時,係延伸於前述導引面的內側。
  9. 一種去毛刺方法,其特徵為: 將請求項1所述之去毛刺工具之前述軸部的後端部分,藉由徑向浮動支架而安裝於加工機床, 在前述徑向浮動支架及前述去毛刺工具以前述軸線為中心進行旋轉的狀態下,將前述導引部及前述切削刃口形成部接觸於工件的去毛刺對象面,以使其沿著前述去毛刺對象面移動而將該去毛刺對象面的毛刺予以去除。
TW112114371A 2022-06-29 2023-04-18 去毛刺工具以及去毛刺方法 TW2024171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04263 2022-06-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7150A true TW202417150A (zh) 2024-05-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51727B1 (ko) 라디우스 엔드밀 및 절삭 가공 방법
KR101348459B1 (ko) 절삭 공구 및 절삭 인서트
KR102434577B1 (ko) 절삭 공구
JP6470043B2 (ja) 旋削加工用工具
JP2008279547A (ja) 溝加工方法および総形回転切削工具
JP2006212744A (ja) エンドミル
JP2010234462A (ja) エンドミル
JP2012000720A (ja) 総形カッター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総形カッターの研削工具
WO2017122557A1 (ja) ねじ切りカッター
TW202126410A (zh) 倒角刀具及工件的倒角方法
JP2007015025A (ja) テーパネックエンドミル
TW202417150A (zh) 去毛刺工具以及去毛刺方法
WO2023135832A1 (ja) バリ取り工具、およびバリ取り方法
JP2009184044A (ja) 段付きツイストドリ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23965B2 (ja) ドリル
JP7276935B1 (ja) バリ取り工具、およびバリ取り方法
JP7400311B2 (ja) ドリル
JPH11170106A (ja) ドリル
JP4725369B2 (ja) ドリル
JP5564958B2 (ja) 刃先交換式溝入れ工具及び端面溝入れ加工方法
JP2007229899A (ja) ドリル
JPH1133815A (ja) 突き加工工具
JP5034528B2 (ja) 鋳抜き穴加工用回転切削工具
JP7278258B2 (ja) チャック機構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25374A (ja) エンドミ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