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3755A - 複合纖維、複絲、編織物及纖維製品 - Google Patents

複合纖維、複絲、編織物及纖維製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3755A
TW202413755A TW112136690A TW112136690A TW202413755A TW 202413755 A TW202413755 A TW 202413755A TW 112136690 A TW112136690 A TW 112136690A TW 112136690 A TW112136690 A TW 112136690A TW 202413755 A TW202413755 A TW 20241375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polymer
multifilament
filaments
seg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366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浦知彦
増田正人
小河健太郎
川原慎也
稲田康二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3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375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8/00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8/0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 D01F8/1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with at least one polyester as constituent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0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 materials from which they are made
    • D02G3/04Blended or other yarns or threads containing components made from different material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2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292Conjugate,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fibres or fila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3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 D03D15/37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with specific cross-section or surface shape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4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47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multicomponent, e.g. blended yarns or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4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 D04B1/16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synthetic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component Fibers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為了藉由精密地控制複合纖維內的剖面配置及複絲中的纖維配置而提供一種適用於服裝用紡織品的纖維、編織物及纖維製品,本發明為一種複合纖維及複絲及編織物,所述服裝用紡織品具有乾爽的觸感或有回彈感的柔軟的手感,且亦可抑制因與其他原材料的摩擦、磨損等而產生的表面品質的下降,進而於實施了撥水加工的情況下顯現出高的撥水性能,所述複合纖維於纖維橫剖面上存在兩種段A及段B,所述複合纖維中,段B具有較段A而言小的剖面積且由複合成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的兩種聚合物形成,所述複絲包含兩種長絲A及長絲B,所述複絲中,於複絲中的任意兩根長絲A之間存在一根以上的長絲B,長絲B具有較長絲A而言小的纖維徑且由複合成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的兩種聚合物形成,所述編織物包括包含兩種長絲A及長絲B的複絲,於複絲中的任意兩根長絲A之間存在一根以上的長絲B,長絲B具有較長絲A而言小的纖維徑且由複合成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的兩種聚合物形成,且所述編織物實施了水滴滑落角度為1度~20度的撥水加工。

Description

複合纖維、複絲、編織物及纖維製品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複合纖維、複絲、編織物及纖維製品。
包含聚酯或聚醯胺等的合成纖維具有優異的力學特性或尺寸穩定性,因此自服裝用途到非服裝用途被廣泛利用。
工作服或學生服等大多每天穿著,但穿著所述衣服等的工廠工人或學生的活動非常活躍,容易引起起球或磨損等,而採用耐久性較高的織物。因此,於用於所述衣服等的織物中,以提高耐久性為目的,大多採用剛性高的粗纖度的纖維,並且利用經絲與緯絲緻密交叉而相互強烈約束的組織來製作。因此,與一般服裝等中使用的紡織品相比,有時觸感或柔軟性差,有時會阻礙穿著時的穿著感或舒適性。
另外,所述衣服等織物由於經緯的伸縮性低而構成的纖維被約束,由於與地板的摩擦或熨燙、長時間的穿著等與其他原材料的摩擦、磨損等,有時於經時磨損的部分產生光澤增加的所謂的磨光現象,而使紡織品的表面品質下降。此種磨光現像是由於因纖維的變形或磨損使紡織品表面的凹凸結構平坦化且光的反射增加而產生,作為抑制該現象的方法,提出了於後加工中添加矽酮或聚乙烯蠟等平滑劑的方法。
於該後加工中添加平滑劑的方法的目的在於藉由利用平滑劑減少纖維表面的摩擦,而抑制纖維的變形或磨損,並防止由於紡織品表面的平坦化而引起的磨光現象的發生。但是,於該方法中,有時由於平滑劑的附著而導致手感的硬化,或者於洗滌等中平滑劑脫落而耐久性差。
因此,提出了各種纖維技術,即,藉由對纖維的剖面或形態下功夫而不是後加工,於不損害手感或耐久性的情況下,抑制紡織品中的磨光現象的纖維技術。
於專利文獻1中,提出了一種於聚酯纖維的內部配置熔點較聚酯而言低的低熔點聚合物的複合纖維。於該複合纖維中,於聚酯熔融之前藉由芯部的低熔點聚合物的熔解所引起的吸熱作用,吸收因與地板的摩擦等而產生的摩擦熱,藉此可抑制由聚酯的熔融引起的纖維變形,可抑制紡織品中的磨光現象。
進而,於專利文獻2中,提出了一種假撚加工絲,由空氣交織絲獲得,所述空氣交織絲將包含自伸長性的聚酯纖維的複絲作為鞘絲、將包含具有較鞘絲而言高的沸水收縮率的聚酯纖維的複絲作為芯絲而配置。於使用了該加工絲的紡織品中,藉由利用空氣交織於芯絲上環繞鞘絲而於芯絲與鞘絲之間形成空隙,而顯現出柔軟的手感,且進而利用假撚加工賦予輕度的捲曲,藉此可減少由按壓引起的芯絲與鞘絲之間的空隙的壓扁,可抑制熨燙中的磨光現象。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7-186680號公報(申請專利範圍)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0-314038號公報(申請專利範圍)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如專利文獻1所示,若可配置低熔點聚合物來吸收摩擦熱,則有可能可抑制由聚合物的熔融引起的纖維變形。
然而,專利文獻1以抑制因與地板的摩擦等而瞬間產生的摩擦熱所引起的磨光現象為技術思想,於長時間穿著包含專利文獻1的複合纖維的紡織品時,由於與其他原材料的磨損或由按壓引起的壓扁,紡織品表面逐漸平坦化,有時會產生磨光現象。進而,就聚酯與低熔點聚合物的界面剝離的觀點而言,為了保證耐磨損性,纖維徑或纖維形態受到限制,因此有時觸感或柔軟性差。
另外,如專利文獻2所示,藉由利用空氣交織於芯絲上環繞鞘絲而於芯絲與鞘絲之間形成空隙,進而利用假撚加工賦予輕度的捲曲,有可能可減少由按壓引起的芯絲與鞘絲之間的空隙的壓扁,可抑制熨燙等中的由瞬間按壓引起的磨光現象。
但是,於長時間穿著包含專利文獻2的加工絲的紡織品時,於鞘絲因按壓而被壓扁的狀態下施加摩擦,因此芯絲與鞘絲均被磨損,加工絲表層逐漸平坦化,藉此有時會產生磨光現象,進而鞘絲因摩擦而被拉出而導致起毛等,亦有耐久性差的情況。
如以上所述,雖然存在抑制瞬間的摩擦熱或按壓所引起的磨光現象的纖維技術,但不存在抑制長時間穿著時與其他原材料的磨損所引起的磨光現象的纖維技術,更不用說服裝用紡織品中重要的觸感或手感、進而功能性亦難以同時達成。
因此,本發明解決了所述現有技術的問題,課題在於提供一種適用於服裝用紡織品的複合纖維、複絲、編織物或纖維製品,所述適用於服裝用紡織品的複合纖維、複絲、編織物或纖維製品具有乾爽的觸感或有回彈感的柔軟的手感,且亦可抑制因與其他原材料的摩擦、磨損等而產生的表面品質的下降,進而於實施了撥水加工的情況下顯現出高的撥水性能。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課題藉由以下的手段來解決。即, (1)一種複合纖維,於纖維橫剖面上存在兩種段A及段B,所述複合纖維中,段B具有較段A而言小的剖面積且由複合成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的兩種聚合物形成, (2)如所述(1)所述的複合纖維,其中,於纖維橫剖面上在段A的外周配置有3個以上的段B, (3)如所述(1)或(2)所述的複合纖維,其中,於纖維橫剖面上每一個段B的剖面積S B為1 μm 2≦S B<65 μm 2, (4)如所述(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複合纖維,是以段A及段B為島成分的海島複合纖維,由構成海島複合纖維的聚合物中相對於溶劑的溶解速度最快的聚合物形成海成分, (5)一種複絲,是自如所述(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複合纖維分割段A、段B而獲得, (6)一種纖維製品,至少一部分中包含如所述(5)所述的複絲, (7)一種複絲,包含兩種長絲A及長絲B,所述複絲中,於複絲中的任意兩根長絲A之間存在一根以上的長絲B,長絲B具有較長絲A而言小的纖維徑且由複合成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的兩種聚合物形成, (8)如所述(7)所述的複絲,其中,長絲B的纖維徑D B為1 μm≦D B<9 μm, (9)一種編織物,至少一部分中包含如所述(7)或(8)所述的複絲, (10)如所述(9)所述的編織物,實施了撥水加工, (11)一種編織物,包括包含兩種長絲A及長絲B的複絲,於複絲中的任意兩根長絲A之間存在一根以上的長絲B,長絲B具有較長絲A而言小的纖維徑且由複合成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的兩種聚合物形成,且所述編織物實施了水滴滑落角度為1度~20度的撥水加工, (12)如所述(11)所述的編織物,其中,將利用日本工業標準(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JIS)L1930-2014-C4M法的洗滌與利用A法(懸吊乾燥)的乾燥重覆20次前後的水滴滑落角度的差為0度~20度, (13)如所述(11)或(12)所述的編織物,其中,燃燒離子層析測定中的氟含量為25 ng/g以下。 [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的複合纖維、複絲、編織物及纖維製品藉由具有精密地控制了複合纖維內的剖面配置及複絲中的纖維配置的特殊的纖維形態,可獲得如下紡織品,所述紡織品具有乾爽的觸感或有回彈感的柔軟的手感,且亦可抑制因與其他原材料的摩擦、磨損等而產生的表面品質的下降,進而由於其微細且複雜的表面凹凸,於實施了撥水加工的情況下顯現出高的撥水性能。
以下,關於本發明,與所期望的實施形態一起進行詳述。
對先前原材料中因與其他原材料的磨損而產生的磨光現象進行詳細分析後,發現由於纖維的磨損,單纖維的一部分被磨削,於平坦的部位光澤未必增加,於多根纖維的平坦部橫向排列的部位光澤會增加。推斷其原因在於,即便形成於纖維徑為數十μm左右的單纖維的平坦部強烈地反射光,到達人眼的光亦很少,但包含多根纖維的纖維束在面上被磨損而形成數百μm左右的大的平坦部,藉此布帛的一部分引起強烈的光反射,人識別到光。
即,為了抑制作為先前原材料的課題的經時產生的磨光現象,重要的是形成如抑制因纖維的摩擦、磨損等而產生的平坦部的面積般的纖維形態,為了實現這一點,本發明者等人進行了努力研究,發現藉由製成纖維徑縮小至某特定範圍內的極細纖維與通常纖維混雜的複絲,作為紡織品而具有充分的耐久性,且即便與其他原材料反覆磨損的情況下,於纖維束中亦不會形成平坦部,進而發現,由於極細纖維的效果,紡織品的柔軟性提高,且藉由混雜有通常纖維亦可維持回彈感,成為兼顧先前原材料所沒有的對摩擦的耐受性與手感的服裝用紡織品。再者,此處所述的通常纖維、極細纖維是指於纖維徑不同的單纖維混雜的體系中,將纖維徑相對大的纖維稱為通常纖維,將纖維徑小的纖維稱為極細纖維。
另外,於本發明中,配置於纖維束的表層的極細纖維具有捲曲,由於該捲曲引起的立體障礙,於纖維間形成微細的空隙,摩擦面不固定而可柔軟地移動,因此相對於通常的極細纖維配置於表層的纖維束,對摩擦的耐受性進一步變高,可大幅度地抑制作為先前原材料的課題的磨光現象。
另外,發現藉由將具有捲曲的極細纖維與通常纖維混雜並配置於表層,於紡織品表面形成微細且複雜的凹凸,可獲得服裝用紡織品中重要的柔軟度且乾爽的觸感,除此以外,於實施了撥水加工的情況下顯現出高的撥水性能,從而完成了本發明。
具體而言,本發明的必要條件是於複合纖維的纖維橫剖面上存在兩種段A及段B,段B具有較段A而言小的剖面積且由複合成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的兩種聚合物形成。
再者,本發明中的段是指於複合纖維的纖維橫剖面上利用溶劑處理或熱處理、壓力處理等可自複合纖維分割的部分,若任意的段彼此由相同的聚合物形成且剖面積的差為10%以內,則視為相同的段群組。
於將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用於紡織品時,為了不受編織等組織的影響而穩定地形成混雜有極細纖維的複絲,需要於纖維橫剖面上存在兩種段A及段B且段B具有較段A而言小的剖面積。
若於複合纖維的纖維橫剖面上存在兩種段A及段B,則藉由於製成紡織品後自複合纖維分割段A及段B,可使包含具有較段A而言小的剖面積的段B的極細纖維均勻地混雜於複絲中。因此,於使用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的紡織品中,可減少因摩擦、磨損等產生的平坦部的面積,進而由於極細纖維為低彎曲剛性,因此可提高柔軟性,且由於通常纖維為高彎曲恢復,因此亦可維持回彈感。
另外,就藉由存在包含段B的極細纖維而可減少因摩擦、磨損等產生的平坦部的面積的觀點而言,較佳為於段A的外周配置有3個以上的段B。藉由於段A的外周配置段B,分割後獲得的複絲成為包含段A的通常纖維由包含段B的極細纖維包圍的結構,於與其他原材料的磨損時,包含段B的極細纖維優先被磨損,藉此可使所產生的平坦部的面積更小。就該觀點而言,配置於段A的外周的段B的數量越多越佳,更佳為5個以上,特佳為7個以上。另一方面,就維持自包含段A的通常纖維獲得的回彈感的觀點而言,配置於段A的外周的段B較佳為50個以下,更佳為35個以下,特佳為20個以下。
於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的纖維橫剖面上較佳為每一個段B的剖面積S B為1 μm 2≦S B<65 μm 2
藉由每一個段B的剖面積S B小於65 μm 2,於自複合纖維分割段B而獲得的複絲中,藉由包含段B的剖面積小的極細纖維,可獲得減少因摩擦、磨損等產生的平坦部的面積的磨光抑制效果、以及藉由為低彎曲剛性而得的柔軟性提高效果。就該觀點而言,S B越小,越可突顯磨光抑制效果與柔軟性提高效果,因此更佳為S B小於50 μm 2,進而佳為S B小於40 μm 2
另一方面,若每一個段B的剖面積S B過小,則有時會引起利用染料染色時的顯色性的下降或磨損時容易起毛等耐久性的下降,因此每一個段B的剖面積S B較佳為1 μm 2以上,更佳為S B為3 μm 2以上,進而佳為S B為7 μm 2以上。
於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的纖維橫剖面上較佳為每一個段A的剖面積S A為65 μm 2≦S A<700 μm 2
藉由每一個段A的剖面積S A為65 μm 2以上,於將複合纖維分割成段A及段B而獲得的複絲中,藉由包含段A的剖面積大的通常纖維,可維持用於顯現出於服裝用紡織品中較佳的回彈感的彎曲恢復性,且兼顧由包含段B的剖面積小的極細纖維帶來的柔軟性或磨光抑制效果。
就該觀點而言,S A越大,越可藉由高彎曲恢復性提高回彈感,因此更佳為S A為80 μm 2以上,進而佳為S A為95 μm 2以上。另一方面,若S A過大,則由於摩擦、磨損等,包含段A的通常纖維容易被切削,所產生的平坦部的面積變大,有時會阻礙由包含段B的極細纖維帶來的磨光抑制效果,因此S A較佳為小於700 μm 2,更佳為S A小於500 μm 2,進而佳為S A小於350 μm 2
再者,所謂本發明中所述的段的剖面積,利用環氧樹脂等包埋劑包埋複合纖維,對於垂直於纖維軸的方向的纖維橫剖面,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以可觀察到複合纖維的倍率拍攝圖像而求出。藉由使用圖像分析軟體對所拍攝的圖像進行分析,計算出複合纖維的纖維橫剖面上存在的一個段的剖面積,將於小數點第1位四捨五入的值作為段的剖面積。再者,於存在多個相同種類的段的情況下,求出對相同種類的全部段求出的剖面積的單純的數平均,採用將小數點第1位四捨五入的值。
於將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用於紡織品時,為了藉由使自複合纖維分割段B而獲得的極細纖維顯現捲曲而於纖維間形成微細的空隙來進一步抑制磨光現象,或獲得由在紡織品表面形成微細且複雜的凹凸而引起的乾爽的觸感,或於實施了撥水加工的情況下獲得高的撥水性能,於纖維橫剖面上,段B需要由複合成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的兩種聚合物形成。
藉由形成段B的兩種聚合物複合成各自的重心不同的如圖1的(a)所示般的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於分割段B後實施熱處理,藉此包含段B的極細纖維向成為高收縮的聚合物側大幅彎曲,藉由使其連續,可顯現出線圈狀的捲曲形態。進而,藉由控制聚合物重心間距離,能夠顯現出任意的捲曲形態,藉此,可達成作為本發明的目的的藉由於纖維間形成微細的空隙而實現的磨光現象進一步的抑制、或由在紡織品表面形成微細且複雜的凹凸而引起的乾爽的觸感。
另外,藉由於紡織品表面存在微細且複雜的凹凸,於實施撥水加工時,亦能夠顯現出由與水的接觸面積變小帶來的高撥水性能。再者,作為段B的複合結構,可為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中的任一種,若設為並列型,則聚合物的重心間距離變得最大,因此可提高捲曲顯現,若設為偏心芯鞘型,藉由利用耐磨損性優異的低收縮聚合物被覆耐磨損性差的高收縮聚合物,可進一步提高包含段B的極細纖維的耐磨損性。
於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中,形成段B的兩種聚合物若是於熱處理中產生收縮差的組合,則並無特別限定,可考慮黏度不同的聚合物或熔點不同的聚合物的組合,但就容易控制捲曲顯現的觀點而言,較佳為設為熔點不同的聚合物的組合。藉由設為熔點不同的組合,於實施熱處理時,由於低熔點側的聚合物先收縮,因此可容易地顯現出聚合物間的收縮差。
於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中,形成段A的聚合物較佳為形成段A及段B的聚合物中熔點最低的聚合物。若設為該關係,則包含自複合纖維分割而獲得的段A的通常纖維成為高收縮,與包含段B的極細纖維之間產生絲長差,可增加纖維間的空隙,並可進一步提高作為本發明的目的的磨光現象的抑制。
進而,藉由於紡織品表面形成有由包含段B的極細纖維的捲曲引起的微細凹凸及由包含段A的通常纖維引起的粗大凹凸混合而成的更複雜的凹凸,可進一步突顯乾爽的觸感或實施撥水加工時的撥水性能。
另外,於形成段A的聚合物為兩種的情況下,就藉由包含段A、段B的纖維均具有捲曲而可使紡織品顯現出拉伸性能的觀點而言,較佳為如圖1的(b)或圖2所示般的段A由複合成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的兩種聚合物形成,且兩種聚合物中的任一種是構成段A及段B的聚合物中熔點最低的聚合物。
於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中,於段B由複合成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的兩種聚合物形成,且兩種聚合物為熔點不同的聚合物的組合的情況下,作為低熔點聚合物與高熔點聚合物的面積比率,低熔點聚合物/高熔點聚合物較佳為70/30~30/70的範圍內。若為該範圍內,則不會受到由低熔點側的聚合物於熱處理中高收縮時的網眼堵塞引起的手感硬化的影響,可充分地顯現由收縮差引起的捲曲形態,可獲得更粗大的纖維間空隙。
於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的纖維橫剖面上存在的段B中,其剖面形狀不受限定,但就於分割段B後使包含段B的極細纖維顯現捲曲而形成在纖維間具有微細的空隙的纖維形態的觀點而言,段B的剖面形狀較佳為如圖1的(a)所示般的扁平狀。
此處,所謂「扁平狀」是俯視時細長的形狀,具體而言,是指後述的段中的「扁平度」為1.1以上的形狀。
藉由使於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的纖維橫剖面上存在的段B的剖面形狀為扁平狀,長軸的長度成為瓶頸而產生立體障礙,因此可最大限度地發揮由捲曲顯現引起的空隙效果,可進一步突顯由紡織品表面的微細凹凸引起的乾爽的觸感或實施了撥水加工時的撥水性能。就該觀點而言,長軸的長度相對於短軸的長度而言越長越好,扁平度較佳為1.2以上,更佳為1.5以上,進而佳為2.0以上。另一方面,若扁平度變得過大,則有時磨損時的平坦部的面積會增加,因此扁平度較佳為6.0以下,更佳為5.0以下,進而佳為4.0以下。
本實施形態中的段的扁平度藉由以下的方法求出。
首先,利用環氧樹脂等包埋劑包埋複合纖維,對於垂直於纖維軸的方向的纖維橫剖面,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以可觀察到複合纖維的倍率拍攝圖像而求出。藉由使用圖像分析軟體對所拍攝的圖像進行分析,如圖1的(a)所示,將連結段的外周上的任意點中距離最遠的兩點(a1、a2)的直線作為長軸,將連結穿過長軸的中點並與長軸正交的直線和纖維外周的交點(b1、b2)的直線作為短軸,計算出長軸的長度除以短軸的長度的值,將於小數點第2位四捨五入的值作為扁平度。再者,於存在多個相同種類的段的情況下,求出對相同種類的全部段求出的扁平度的單純的數平均,採用將小數點第2位四捨五入的值。
於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的纖維橫剖面上存在的段A中,其剖面形狀不受限定,但就即便於在自複合纖維分割段A而獲得的紡織品磨損時包含段A的纖維磨損的情況下亦可減少平坦部的觀點而言,段A的剖面形狀較佳為如圖1的(a)所示般的於外周具有3個以上的凸部的多葉剖面。藉由於外周具有凸部,可減少磨損時與其他原材料的接觸面積,可減少因磨損而平坦化的面積。就該觀點而言,凸部的數量更佳為5個以上,進而佳為7個以上。另一方面,若凸部的數量過多,則其效果逐漸變小,因此凸部的數量較佳為20個以下,更佳為15個以下,進而佳為10個以下。
於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中,目的是藉由於製成紡織品後分割複合纖維的段A及段B,而使包含段B的極細纖維均勻地混合於複絲中,因此作為複合纖維的剖面形態,較佳為如圖1的(a)所示般的將段A及段B作為島成分的海島複合纖維、或如圖1的(c)所示般的將段A作為芯、將段B作為鞘的芯鞘複合纖維。若是如圖1的(a)所示般的海島複合纖維,則藉由去除海成分z,可分割段A及段B,若是如圖1的(c)所示般的芯鞘複合纖維,則藉由將構成段A的聚合物及構成段B的聚合物分別利用存在於主鏈中的鍵不同的非相溶的聚合物形成,可藉由熱處理或物理衝擊等剝離並分割段A與段B的界面。
另外,就與形成段A及段B的聚合物無關而可穩定地分割段A及段B的觀點而言,更佳為將段A及段B作為島成分的海島複合纖維,且由構成海島複合纖維的聚合物中相對於溶劑的溶解速度最快的聚合物形成海成分。
作為形成海成分的聚合物的溶解速度,若考慮到高次加工中的溶解處理的簡化或時間縮短,則於以形成島成分的聚合物中溶解速度最快的聚合物為基準時,溶解速度比(海成分/島成分)較佳為100以上,進而佳為1000以上。若使溶解速度比為1000以上,則可於短時間內結束溶解處理,因此除了提高步驟速度以外,可於不使島成分的聚合物不必要地劣化的情況下獲得品質更高的布帛。就該觀點而言,溶解速度比越大越佳,但就形成海成分的聚合物的穩定性而言,實質的上限成為10000以下。
作為形成海成分的聚合物,適宜的是自例如聚酯及其共聚物、聚乳酸、聚醯胺、聚苯乙烯及其共聚物、聚乙烯、聚乙烯醇等能夠熔融成形且較其他成分而言顯示出易溶出性的聚合物中選擇。
另外,就簡化海成分的溶出步驟的觀點而言,形成海成分的聚合物較佳為於水系溶劑或熱水等中顯示出易溶出性的共聚聚酯、聚乳酸、聚乙烯醇等。特別是,由於在維持結晶性的同時對鹼性水溶液等水系溶劑亦顯示出易溶出性,因此就即便於在加熱下被賦予摩擦的假撚加工等中亦不會引起複合纖維間的熔接等的高次加工通過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共聚有5 mol%~15 mol%的5-鈉磺基間苯二甲酸的聚酯及除了共聚有所述5-鈉磺基間苯二甲酸以外於5質量%~15質量%的範圍內共聚有重量平均分子量為500~3000的聚乙二醇而成的聚酯。
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藉由於暫時實施編織等高次加工後將複合纖維分割成段A及段B,然後實施熱處理,而獲得均勻地混雜有包含段A的通常纖維與包含段B的具有捲曲的極細纖維的複絲。於該複絲中,由於其特殊的纖維形態,能夠獲得如下服裝用紡織品,所述服裝用紡織品具有先前原材料所沒有的、乾爽的觸感或有回彈感的柔軟的手感,且亦可抑制因與其他原材料的摩擦、磨損等而產生的表面品質的下降,進而於實施了撥水加工的情況下顯現出高的撥水性能。
於本實施形態的複絲中,可減少因摩擦、磨損等產生的平坦部的面積,進而為了顯現出有回彈感的柔軟的手感,需要為包含兩種長絲A及長絲B的複絲,且於複絲中的任意兩根長絲A之間存在一根以上的長絲B,長絲B具有較長絲A而言小的纖維徑。
再者,於本發明中,若複絲中的任意兩根長絲由相同的聚合物形成,且纖維徑的差為10%以內,則視為相同的長絲。
另外,所謂本發明中所述的於複絲中的任意兩根長絲A之間存在一根以上的長絲B,是指均勻地混雜有長絲A及長絲B。具體而言,是指於包含本實施形態的複絲的紡織品中,對於與紡織品的長度方向垂直且與複絲的纖維軸向垂直的紡織品剖面,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以可觀察到包含兩根以上的長絲A在內的15根以上的長絲的倍率拍攝圖像,對於所拍攝的圖像,使用圖像分析軟體,如圖4所示般,分別描繪任意的兩根長絲A中的外切圓R1及外切圓R2,於由所描繪的兩個外切圓的兩根共用外切線(J1及J2)及兩個外切圓(R1及R2)包圍的範圍內存在一根以上的長絲B。例如,於圖4中,可以說於由兩根共用外切線(J1及J2)及兩個外切圓(R1及R2)包圍的範圍內存在四根長絲B,於複絲中的任意兩根長絲A之間存在一根以上的長絲B。
藉由於複絲中的任意兩根長絲A之間存在具有較長絲A而言小的纖維徑的長絲B,而成為於複絲中均勻地混雜有作為通常纖維的長絲A與作為極細纖維的長絲B的纖維形態,可減少因摩擦、磨損等產生的平坦部的面積,進而由於作為極細纖維的長絲B為低彎曲剛性,因此可提高柔軟性,且由於作為通常纖維的長絲A為高彎曲恢復,因此亦可維持回彈感。
於本實施形態的複絲中,較佳為長絲B的纖維徑D B為1 μm≦D B<9 μm。
藉由為長絲B的纖維徑D B小於9 μm的極細纖維,可獲得減少因摩擦、磨損等產生的平坦部的面積的磨光抑制效果、以及藉由為低彎曲剛性而得的柔軟性提高效果。就該觀點而言,D B越小,越可突顯磨光抑制效果與柔軟性提高效果,因此更佳為D B小於8 μm,進而佳為D B小於7 μm。
另一方面,若長絲B的纖維徑D B過小,則有時會引起利用染料染色時的顯色性的下降或磨損時容易起毛等耐久性的下降,因此長絲B的纖維徑D B較佳為1 μm以上,更佳為D B為2 μm以上,進而佳為D B為3 μm以上。
於本實施形態的複絲中,較佳為長絲A的纖維徑D A為9 μm≦D A<30 μm。
藉由長絲A的纖維徑D A為9 μm以上,可維持用於顯現出服裝用紡織品中較佳的回彈感的彎曲恢復性,且兼顧由包含段B的剖面積小的極細纖維帶來的柔軟性或磨光抑制效果。
就該觀點而言,D A越大,越可藉由高彎曲恢復性提高回彈感,因此更佳為D A為10 μm以上,進而佳為D A為11 μm以上。另一方面,若D A過大,則由於摩擦、磨損等,作為通常纖維的長絲A容易被切削,所產生的平坦部的面積變大,有時會阻礙由作為極細纖維的長絲B帶來的磨光抑制效果,因此D A較佳為小於30 μm,更佳為D A小於25 μm,進而佳為D A小於20 μm。
於本實施形態的複絲中,為了藉由使作為極細纖維的長絲B顯現捲曲而於纖維間形成微細的空隙來進一步抑制磨光現象,或獲得由在紡織品表面形成微細且複雜的凹凸而引起的乾爽的觸感、於實施了撥水加工的情況下獲得高的撥水性能,於纖維橫剖面上,長絲B需要由複合成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的兩種聚合物形成。
藉由形成長絲B的兩種聚合物複合成各自的重心不同的如圖5的(b)所示般的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若實施熱處理,則長絲B向成為高收縮的聚合物側大幅彎曲,藉由使其連續,可顯現出線圈狀的捲曲形態。進而,藉由控制聚合物重心間距離,能夠顯現出任意的捲曲形態,藉此,可達成作為本發明的目的的藉由於纖維間形成微細的空隙而實現的磨光現象的進一步抑制、或由在紡織品表面形成微細且複雜的凹凸而引起的乾爽的觸感。
另外,藉由於紡織品表面存在微細且複雜的凹凸,於實施撥水加工時,亦能夠顯現出由與水的接觸面積變小帶來的高撥水性能。
再者,作為長絲B的複合結構,可為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中的任一種,若設為並列型,則聚合物的重心間距離變得最大,因此可提高捲曲顯現,若設為偏心芯鞘型,藉由利用耐磨損性優異的低收縮聚合物被覆耐磨損性差的高收縮聚合物,可進一步提高包含長絲B的極細纖維的耐磨損性。
於本實施形態的複絲中,形成長絲B的兩種聚合物若是於熱處理中產生收縮差的組合,則並無特別限定,但就容易控制捲曲顯現的觀點而言,較佳為設為熔點不同的聚合物的組合。藉由設為熔點不同的組合,於實施熱處理時,由於低熔點側的聚合物先收縮,因此可容易地顯現出聚合物間的收縮差。
於本實施形態的複絲中,形成長絲A的聚合物較佳為形成長絲A及長絲B的聚合物中熔點最低的聚合物。若設為該範圍,則作為通常纖維的長絲A成為高收縮,與作為極細纖維的長絲B之間產生絲長差,可增加纖維間的空隙,不僅可進一步提高作為本發明的目的的磨光現象的抑制,而且藉由於紡織品表面形成有由作為極細纖維的長絲B的捲曲引起的微細凹凸及由作為通常纖維的長絲A引起的粗大凹凸混合而成的更複雜的凹凸,可進一步突顯乾爽的觸感或實施撥水加工時的撥水性能。
另外,於形成長絲A的聚合物為兩種的情況下,就藉由長絲A及長絲B均具有捲曲而可使紡織品顯現出拉伸性能的觀點而言,較佳為長絲A由複合成如圖6的(a)所示般的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的兩種聚合物形成,且兩種聚合物中的任一種是構成長絲A及長絲B的聚合物中熔點最低的聚合物。
於本實施形態的複絲中,於長絲B由複合成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的兩種聚合物形成,且兩種聚合物為熔點不同的聚合物的組合的情況下,作為低熔點聚合物與高熔點聚合物的面積比率,低熔點聚合物/高熔點聚合物較佳為70/30~30/70的範圍。若為該範圍內,則不會受到由低熔點側的聚合物於熱處理中高收縮時的網眼堵塞引起的手感硬化的影響,可充分地顯現由收縮差引起的捲曲形態,可獲得更粗大的纖維間空隙。
於本實施形態的複絲中,長絲B的剖面形狀不受限定,但就於分割長絲B後使作為極細纖維的長絲B顯現捲曲而形成在纖維間具有微細的空隙的纖維形態的觀點而言,長絲B的剖面形狀較佳為如圖5的(b)所示般的扁平狀。
此處,所謂「扁平狀」是俯視時細長的形狀,具體而言,是指後述的長絲中的「扁平度」為1.1以上的形狀。
於本實施形態的複絲中,藉由使長絲B的剖面形狀為扁平狀,於長軸方向上體積增大,因此可最大限度地發揮由捲曲顯現引起的空隙效果,可進一步突顯由紡織品表面的微細且複雜的凹凸引起的乾爽的觸感或實施了撥水加工時的撥水性能。就該觀點而言,長軸的長度相對於短軸的長度而言越長越好,扁平度較佳為1.2以上,更佳為1.5以上,進而佳為2.0以上。另一方面,若扁平度變得過大,則有時磨損時的平坦部的面積會增加,因此扁平度較佳為6.0以下,更佳為5.0以下,進而佳為4.0以下。
本實施形態中的段的扁平度藉由以下的方法求出。
首先,利用環氧樹脂等包埋劑包埋自紡織品中抽出的複絲,對於垂直於纖維軸的方向的纖維橫剖面,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以可觀察到複絲的倍率拍攝圖像。藉由使用圖像分析軟體對所拍攝的圖像進行分析,如圖5的(b)所示,將連結長絲的外周上的任意點中距離最遠的兩點(a1、a2)的直線作為長軸,將連結穿過長軸的中點並與長軸正交的直線和纖維外周的交點(b1、b2)的直線作為短軸,計算出長軸的長度除以短軸的長度的值,將於小數點第2位四捨五入的值作為扁平度。再者,於在複絲中存在多個相同種類的長絲的情況下,求出對相同種類的全部長絲求出的扁平度的單純的數平均,採用將小數點第2位四捨五入的值。
於本實施形態的複絲中,長絲A的剖面形狀不受限定,但就即便於紡織品磨損時作為通常纖維的長絲A磨損的情況下亦可減少平坦部的觀點而言,長絲A的剖面形狀較佳為如圖5的(a)所示般的於外周具有3個以上的凸部的多葉剖面。藉由於外周具有凸部,可減少磨損時與其他原材料的接觸面積,可減少因磨損而平坦化的面積。就該觀點而言,凸部的數量更佳為5個以上,進而佳為7個以上。另一方面,若凸部的數量過多,則其效果逐漸變小,因此凸部的數量較佳為20個以下,更佳為15個以下,進而佳為10個以下。
作為本實施形態中使用的聚合物,就加工性優異而言,較佳為熱塑性聚合物。作為熱塑性聚合物,較佳為例如聚酯系、聚乙烯系、聚丙烯系、聚苯乙烯系、聚醯胺系、聚碳酸酯系、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系、聚苯硫醚系等聚合物群組及其共聚物。特別是就可賦予高的界面親和性而可獲得複合剖面無異常的纖維的觀點而言,本實施形態中使用的熱塑性聚合物較佳為全部為該聚合物群組及其共聚物。該些中,就於將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及複絲製作成紡織品時並於染色時可獲得良好的顯色性的觀點而言,複合纖維及複絲中使用的熱塑性聚合物更佳為聚酯系或聚醯胺系的聚合物群組及其共聚物,其中,亦進而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及其共聚物,其原因在於,自高的彎曲恢復性可獲得適度的回彈感。
另外,於關注環境問題的情況下,於本實施形態中,就減少環境負荷的觀點而言,亦適宜的是使用植物來源的生物聚合物或再循環聚合物。因此,作為所述本實施形態中使用的聚合物,可使用利用化學再循環、材料再循環及熱再循環中的任一種方法進行了再資源化的再循環聚合物。
即便於使用生物聚合物或再循環聚合物的情況下,如上所述,就於染色時可獲得良好的顯色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聚酯系或聚醯胺系的聚合物群組及其共聚物,其中,亦可更適宜地使用再循環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及其共聚物,其原因在於,自高的彎曲恢復性可獲得適度的回彈感。
另外,亦可於聚合物中包含氧化鈦、二氧化矽、氧化鋇等無機化合物、碳黑、染料或顏料等著色劑、阻燃劑、螢光增白劑、抗氧化劑或紫外線吸收劑等各種添加劑。
該些中,亦較佳為於聚合物中含有氧化鈦。藉由於聚合物中含有氧化鈦,纖維內的氧化鈦對光進行漫反射,藉此不僅可抑制由光的入射角引起的反射的增減所導致的外觀不均(眩光)等而使外觀品質良化,而且亦可藉由纖維內部的氧化鈦獲得防透或紫外線遮蔽等功能性。為了充分地獲得所述效果,複合纖維中的氧化鈦的含量較佳為0.5質量%以上,更佳為1.0質量%以上,進而佳為3.0質量%以上。另外,若氧化鈦的光的漫反射增加,則有時會引起顯色性的下降,因此纖維中的氧化鈦的含量較佳為10.0質量%以下。
所謂本實施形態中的熔點不同的聚合物的組合,若來自聚酯系、聚乙烯系、聚丙烯系、聚苯乙烯系、聚醯胺系、聚碳酸酯系、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系、聚苯硫醚系等能夠熔融成形的熱塑性聚合物群組及其共聚物中,則是指熔點相差10℃以上的聚合物的組合,若來自酯鍵的聚酯系、醯胺鍵的聚醯胺系等存在於主鏈中的鍵相同的相同聚合物群組中,則是指熔點相差5℃以上的聚合物的組合。
特別是,就抑制剝離而賦予高次加工的穩定性或對紡織品賦予使用耐久性的觀點而言,作為聚合物的組合,更佳為選自酯鍵的聚酯系、醯胺鍵的聚醯胺系等存在於主鏈中的鍵相同的相同聚合物群組中。
作為相同聚合物群組中的低熔點聚合物與高熔點聚合物的組合,例如可列舉如下各種組合,作為聚酯系,可列舉共聚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酯系彈性體/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酯系彈性體/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作為聚醯胺系,可列舉尼龍6或66/尼龍610、尼龍6-尼龍66共聚物/尼龍6或610、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共聚尼龍6/尼龍6或610、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尼龍6或610,作為聚烯烴系,可列舉乙烯-丙烯橡膠微分散聚丙烯/聚丙烯、丙烯-α烯烴共聚物/聚丙烯等。
該些中,就於將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及複絲製作成紡織品時藉由染色可獲得良好的顯色性的觀點而言,熔點不同的聚合物亦更佳為聚酯系或聚醯胺系的組合,其中,作為聚酯系,若設為共聚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組合,則由於自高的彎曲恢復性亦可獲得適度的回彈感,因此可作為特佳的組合列舉。
另外,作為所述共聚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中的共聚成分,例如可列舉琥珀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1,4-環己烷二羧酸、馬來酸、鄰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5-鈉磺基間苯二甲酸等,該些中,就可使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收縮差最大化的觀點而言,較佳為設為共聚有5 mol%~15 mol%的間苯二甲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於由本實施形態的複絲構成紡織品的一部分的紡織品中,由於複絲具有均勻地混雜有通常纖維及極細纖維的纖維形態,因此可減少因摩擦、磨損等產生的平坦部的面積,進而由於極細纖維為低彎曲剛性,因此可提高柔軟性,且由於通常纖維為高彎曲恢復,因此維持回彈感,成為兼顧先前原材料所沒有的對摩擦的耐受性與手感的紡織品。
另外,由於極細纖維具有捲曲,因此由於該捲曲引起的立體障礙,於纖維間形成微細的空隙,摩擦面不固定而可柔軟地移動,因此對摩擦的耐受性進一步變高,可大幅度地提高耐磨光性,除此以外,藉由於表層配置具有捲曲的極細纖維,而於紡織品的表面形成微細且複雜的凹凸,亦可獲得乾爽的觸感、或於實施了撥水加工的情況下亦可獲得高的撥水性能。
因此,可適宜地用於夾克、裙子、內褲、內衣等普通服裝到運動服裝、服裝材料,除此以外可再有效利用其特性而適宜地用於地毯、沙發等室內裝飾製品、汽車座椅等車輛內部裝飾品、化妝品、口罩、健康用品等生活用途等涉及多方面的纖維製品,但就可抑制穿著時與其他原材料的磨損所引起的磨光現象、或可獲得柔軟且乾爽的觸感、於實施了撥水加工的情況下可顯現出高的撥水性能的觀點而言,特佳為用於服裝用途。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的複絲中,可用於不織布或編織物等各種紡織品,但就適合所述服裝用途的觀點而言,較佳為設為本實施形態的複絲構成一部分的編織物。
本發明的編織物中的組織並無特別限定,就作為織物時的織物組織而言,例如可列舉平織、斜紋織、緞紋織、變化平織、變化斜紋織、變化緞紋織、花樣織、紋織、單重疊織、雙重組織、多重組織、經向起絨織、緯向起絨織、紗羅織等。另外,作為為編織品時的編織組織,例如可列舉圓編、緯編、經編(包括翠可特經編、拉舍爾經編)、起絨編、平編、天竺編、棱紋編、互鎖編(雙面編)、橡膠編、反針、經平組織(denbigh structure)、絨針組織(cord structure)、經編緞紋組織(atlas structure)、鏈組織、插入組織等。織物、編織品均可為任意的組織,但較平織而言,較佳為採用如斜紋編織般的容易出現凹凸的組織,其原因在於,本實施形態的複絲容易收縮,於布帛表面容易形成微細且複雜的凹凸。另外,於與其他纖維混用的情況下,理想的是本實施形態的複絲多出現於表面的組織。
於本發明的編織物為織物的情況下,經緯的總覆蓋係數(Cover Factor,CF)較佳為1000~3500。藉由CF為1000以上,可獲得於組織點形成的空隙變少、不易引起起球或磨損等的耐久性高的織物。就該觀點而言,更佳為CF為1500以上。
另一方面,若CF為3500以下,則不會因組織點產生的過度的約束力而失去由所述複絲引起的微細且複雜的凹凸,可抑制穿著時與其他原材料的磨損所引起的磨光現象,或可獲得柔軟且乾爽的觸感,於實施了撥水加工的情況下可顯現出高的撥水性能。就該觀點而言,更佳為CF為2800以下。
所謂此處所述的總覆蓋係數(CF),是指依據JIS L 1096:2010 8.6.1於2.54 cm的區間內測定織物的經密度及緯密度並根據經絲織密度[根/2.54 cm]×(經絲總纖度[dtex]) 1/2+緯絲密度[根/2.54 cm]×緯絲總纖度[dtex]) 1/2的式子求出的值。
於本實施形態的編織物中,為了顯現出高的撥水性能,較佳為編織物包括包含兩種長絲A及長絲B的複絲,於複絲中的任意的兩根長絲A之間存在一根以上的長絲B,長絲B具有較長絲A而言小的纖維徑,並且由複合成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的兩種聚合物形成,且實施了撥水加工。
再者,所謂本發明中所述的於任意兩根長絲A之間存在一根以上的長絲B,是指均勻地混雜有長絲A及長絲B,具體而言,是指於本實施形態的編織物中,對於與長度方向垂直且與複絲的纖維軸向垂直的剖面,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以可觀察到包含兩根以上的長絲A在內的15根以上的長絲的倍率拍攝圖像,對於所拍攝的圖像,使用圖像分析軟體,如圖4所示般,分別描繪任意的兩根長絲A中的外切圓R1及外切圓R2,於由所描繪的兩個外切圓的兩根共用外切線(J1及J2)及兩個外切圓(R1及R2)包圍的範圍內存在一根以上的長絲B。例如,於圖4中,可以說於由兩根共用外切線(J1及J2)及兩個外切圓(R1及R2)包圍的範圍內存在四根長絲B,於任意兩根長絲A之間存在一根以上的長絲B。
藉由於複絲中的任意兩根長絲A之間存在具有較長絲A而言小的纖維徑的長絲B,而成為於複絲中均勻地混雜有作為通常纖維的長絲A與作為極細纖維的長絲B的纖維形態,進而藉由形成長絲B的兩種聚合物複合成各自的重心不同的如圖5的(b)所示般的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若實施熱處理,則長絲B向成為高收縮的聚合物側大幅彎曲,藉由使其連續,可顯現出線圈狀的捲曲形態。藉此,藉由將具有捲曲的極細纖維與通常纖維混雜並配置於表層,於紡織品表面形成微細且複雜的凹凸,於實施了撥水加工的情況下,藉由與水的接觸面積變小,可顯現出高的撥水性能。
再者,所謂本發明中的實施了撥水加工的編織物,只要編織物實質上具有撥水性能即可,可例示編織物的表面的水滴滑落角度小於90度等。於本發明的編織物包含聚烯烴的情況下,即便不賦予撥水劑亦具有充分的撥水性能,因此即便如此亦為實施了撥水加工的編織物,但於包含作為服裝用途適宜地使用的聚酯或聚醯胺的情況下,無法直接獲得充分的撥水性能,因此較佳為於編織物的表面賦予撥水劑。以編織物的至少一個面具有撥水性能的方式實施撥水加工。視需要適宜選擇是僅對需要撥水性的單面實施撥水加工,還是以兩面均具有撥水性能的方式實施撥水加工。
於對編織物賦予撥水劑而實施撥水加工的情況下,作為撥水劑,可使用氟系、非氟系(例如矽酮系、烴系等其他任意的撥水劑)。撥水劑的種類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包含具有烷基的兩個以上的氫原子經取代為氟原子而成的全氟烷基的氟系化合物的氟系撥水劑、或不含氟元素的非氟系撥水劑等,就環境考慮的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全氟烷基的碳數為6個以下的C6氟系撥水劑或非氟系撥水劑,就再循環性的觀點而言,更佳為使用非氟系撥水劑且編織物實質上不含氟元素。
再者,所謂此處所述的實質上不含氟元素是指燃燒離子層析測定中的氟含量為檢測極限以下即25 ng/g以下。另外,作為非氟系撥水劑,可列舉矽酮系化合物為主體的矽酮系撥水劑、石蠟系化合物為主體的石蠟系撥水劑等烴系撥水劑等。
為了獲得兼具本發明的優點、即、柔軟且乾爽的觸感與高的撥水性能的編織物,較佳為撥水劑的附著量為0.1質量%~1質量%。若撥水劑的附著量增加,則纖維彼此利用撥水劑固著,藉此不僅手感硬化,而且藉由撥水劑填埋凹凸間,觸感亦變得平坦。另一方面,若撥水劑的附著量少,則撥水性能無法充分地顯現,就該些觀點而言,作為撥水劑的附著量,更佳為0.2質量%~0.8質量%,特佳為0.3質量%~0.5質量%。
於本發明的至少實施了撥水加工的編織物中,藉由將具有捲曲的極細纖維與通常纖維混雜並配置於表層,而於紡織品表面形成微細且複雜的凹凸,藉此於將水滴滴加至編織物表面時可顯現出如荷葉效果般的優異的撥水性能,作為所述撥水性能,較佳為表示水滴去除性的水滴滑落角度為1度~20度。
所謂此處所述的水滴滑落角度是如下角度、即、於在水平板上呈平面狀安裝的編織物的表面慢慢地滴加水滴,並使該平板以等速度慢慢地傾斜而滴加的水滴開始滑落時的角度,水滴滑落角度越小,成為水滴去除性越優異的指標。水滴滑落角度是指如下傾斜角(°)、即、使用固液界面分析裝置(協和界面科學(股)製造的「DropMaster」700),於織物表面上承載20℃的水20 μL,並以等速度(目標1度/秒)自0度開始以1度為單位慢慢地使其傾斜而液滴滑落時的傾斜角(°)。
若水滴滑落角度為1度~20度,則例如於用於服裝的情況下,於穿著時編織物上不易殘留水滴,可獲得沒有由濕潤感等引起的不適感的優異的水滴去除性。就該觀點而言,水滴滑落角度越小,於穿著時編織物上幾乎不殘留水滴,可獲得極高的水滴去除性,因此更佳為水滴滑落角度為1度~15度,進而若設為1度~10度,可獲得亦超過自然界的荷葉的超撥水性能,因此可作為特佳的範圍列舉。
於將具有撥水功能的紡織品用於服裝用途的情況下,不僅要求初期的撥水性能,而且亦要求於日常場景中反覆穿著時撥水性能的下降少的實用耐久性。就該觀點而言,於本發明的至少實施了撥水加工的編織物中,較佳為將洗滌與乾燥重覆20次前後的水滴滑落角度的差為0度~20度。
所謂此處所述的將洗滌與乾燥重覆20次前後的水滴滑落角度的差是指自針對本發明的至少實施了撥水加工的編織物重覆進行20次利用JIS L1930-2014-C4M法的洗滌與利用A法(懸吊乾燥)的乾燥後的水滴滑落角度減去實施洗滌與乾燥之前的水滴滑落角度的值的絕對值。
若將洗滌與乾燥重覆20次的前後的水滴滑落角度的差為0度~20度,則可長期地獲得沒有由濕潤感等引起的不適感的優異的水滴去除性,可適宜地用作休閒服裝。進而,若為0度~10度,則亦可適宜地用於設想於嚴酷的環境下使用而要求優異的耐久撥水性的運動服裝或製服服裝,因此可作為更佳的範圍列舉。
以下對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及複絲的製造方法的一例進行詳述。
為了獲得作為本發明的目的的混雜有極細纖維的複絲,能夠採用自複合纖維分割通常纖維與極細纖維的方法、或藉由空氣噴嘴等將分別製絲的通常纖維與極細纖維混纖的方法、自同一紡絲模口噴出通常纖維與極細纖維並同時進行捲繞的紡絲混纖法等各種方法,但於用於紡織品時,為了不受編織等組織的影響而穩定地形成混雜有極細纖維的複絲,較佳為使用如下方法、即、製成於纖維橫剖面上存在兩種段A及段B且段B具有較段A而言小的剖面積的複合纖維,並自複合纖維分割通常纖維與極細纖維的方法。
於包含兩種以上的聚合物的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中,藉由將所使用的聚合物的熔融黏度比設為小於5.0且將溶解度參數值的差設為小於2.0,可穩定地形成複合聚合物流,且可獲得良好的複合剖面的纖維,因此較佳。
作為於製造包含兩種以上的聚合物的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時使用的複合模口,例如可適宜地使用日本專利特開2011-208313號公報中記載的複合模口。
本發明的圖12所示的複合模口以自上到下積層有計量板1、分配板2及噴出板3的大致三種構件的狀態組裝於紡絲組件(spinning pack)內,並供於紡絲。順便一提,圖12是使用了A聚合物、B聚合物、C聚合物等三種聚合物的例子。於先前的複合模口中,難以將3種以上的聚合物複合化,仍然較佳為使用如圖12所例示般的利用了微細流路的複合模口。
於圖12所例示的模口構件中,計量板1承擔對各噴出孔及各分配孔的聚合物量進行計量並使聚合物流入的作用,由分配板2承擔控制單纖維的剖面的複合剖面及其剖面形狀的作用,由噴出板3承擔對由分配板2形成的複合聚合物流進行壓縮並噴出的作用。
為了避免複合模口的說明錯綜複雜,雖然未圖示,但關於積層於較計量板1更靠上方的構件,只要結合紡絲機及紡絲組件使用形成流路的構件即可。藉由結合現有的流路構件來設計計量板1,可直接有效利用現有的紡絲組件及其構件。因此,不需要特別為了該模口而將紡絲機專有化。另外,實際上可於流路-計量板之間或計量板1-分配板2之間積層多片流路板。其目的在於設為如下結構、即、於模口剖面方向及單纖維的剖面方向上設置效率良好地移送聚合物的流路並導入至分配板2的結構。
如此,利用分配板2進行了剖面形成的聚合物流於噴出板3中被縮流並噴出。此時,噴出孔具有對再次計量複合聚合物流的流量、即噴出量的點與紡絲線上的牽伸(=牽引速度/噴出線速度)進行控制的目的。孔徑及孔長適宜的是考慮聚合物的黏度及噴出量來決定。
作為對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及複絲進行製絲的方法,亦能夠藉由以製造長纖維為目的的熔融紡絲法、濕式及乾濕式等溶液紡絲法、適於獲得片狀的纖維結構體的熔噴法及紡黏法等來製造,就提高生產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熔融紡絲法。另外,於熔融紡絲法中,能夠藉由使用後述的複合模口來製造,關於此時的紡絲溫度,較佳為設為所使用的聚合物種類中主要是高熔點或高黏度聚合物顯示出流動性的溫度。作為該顯示流動性的溫度,根據分子量亦不同,但若設定於該聚合物的熔點到熔點+60℃之間,則可穩定地製造。
作為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及複絲於模口中的每單孔的噴出量,若設為0.1 g~10 g/分·孔,則能夠穩定地製造。此時,噴出量較佳為考慮捲繞條件或拉伸倍率等,根據所希望的纖維徑來決定。
被噴出孔的聚合物流於冷卻固化後,被賦予油劑,由成為規定的圓周速度的輥進行牽引。此處,該牽引速度根據噴出量及目標纖維徑決定。於本發明中,就穩定地製造複合纖維及複絲的觀點而言,關於紡絲中的輥的牽引速度,可設為500 m/分鐘~6000 m/分鐘左右,能夠根據聚合物的物性或纖維的使用目的而變更。特別是,就形成高配向且提高力學特性的觀點而言,藉由設為500 m/分鐘~4000 m/分鐘,然後進行拉伸,不僅可促進纖維的單軸配向,而且可藉由由進行了複合的聚合物間的拉伸時的應力差與拉伸時的配向差產生的熱收縮差來控制捲曲顯現,因此較佳。
於拉伸時,例如於包含一對以上的輥的拉伸機中,一般而言,若是包含能夠熔融紡絲的顯示出熱塑性的聚合物的纖維,則藉由設定預熱溫度的第一輥與和結晶化溫度相當的第二輥的圓周速度比,於纖維軸向上被順利地拉伸,且利用第二輥被熱定型並捲繞。此處,作為預熱溫度,較佳為以聚合物的玻璃轉移溫度等可軟化的溫度為基準,適當地設定預熱溫度。作為預熱溫度的上限,較佳為設為於預熱過程中不會因纖維的自發伸長而發生絲道紊亂的溫度。例如,於為玻璃轉移溫度存在於70℃附近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的情況下,通常該預熱溫度設定為80℃~95℃左右。另外,於為不顯示玻璃轉移的聚合物的情況下,只要進行複合纖維的動態黏彈性測定(tanδ),並將所獲得的tanδ的高溫側的峰值溫度以上的溫度選擇為預熱溫度即可。
另外,關於拉伸,可於將進行了紡絲的複合纖維及複絲暫時捲繞後實施拉伸,亦可暫時不捲繞而緊接著紡絲之後進行拉伸,但更佳為實施伴隨拉伸的絲加工。藉由實施絲加工,紡織品表面的凹凸變得更複雜,可提高作為本發明的優點的對摩擦的耐受性或手感、撥水功能。
此處,於實施伴隨拉伸的絲加工的情況下,較佳為使用由高速紡絲獲得的高配向未拉伸絲。高配向未拉伸絲為具有配向非晶及適度的結晶核的結構,結晶化速度快,可藉由防止於加熱器內熔接來抑制斷絲或抑制由拉伸張力下降而引起的起球,因此適合於絲加工。作為製造此種高配向未拉伸絲的方法,根據纖維徑或聚合物品種、黏度而存在一些差異,但於本發明者等人的研究中,藉由自2000 m/分鐘~4000 m/分鐘的範圍選擇紡絲時的捲繞速度,可獲得具有良好的絲加工性的複合纖維。
作為絲加工,若為假撚加工或不均勻拉伸加工等通常的絲加工技術,則並無特別限定,但就可使捲曲形態變化為不均勻的形態且使所獲得的觸感或手感複雜的觀點而言,更佳為實施假撚加工或不均勻拉伸加工。
作為實施假撚加工的方法,只要是通用的方法,則並無特別限定,但若考慮到生產性,則較佳為使用利用盤或帶的摩擦假撚機進行加工。藉由實施假撚加工,而成為由收縮差引起的捲曲與藉由假撚加工賦予的機械捲曲相結合的多重捲曲形態,紡織品表面的凹凸變得更複雜,可提高作為本發明的優點的對摩擦的耐受性或手感、撥水功能。
為了藉由假撚加工穩定地製造使用本發明的捲曲絲,適宜的是藉由加撚區域中的絲束的實際撚數來控制捲曲形態。
即,作為加撚區域中的絲束的撚數的假撚數T(單位為次/m)可根據假撚加工後的絲束的總纖度Df(單位為dtex)而決定,較佳為以滿足以下的條件的方式設定加撚機構的轉速或加工速度等的假撚條件。 20000/Df 0.5≦T≦40000/Df 0.5
此處,假撚數T是藉由以下的方法測定而得。即,以50 cm以上的長度採集於假撚步驟的加撚區域中行進的絲束,以防止於即將撚線之前解除加撚。然後,將採集到的絲樣品安裝於檢撚機,利用JIS L1013(2010)8.13中記載的方法測定撚數而得者為假撚數T。藉由假撚數滿足所述條件,成為由收縮差引起的捲曲與藉由假撚加工賦予的機械捲曲相結合的多重捲曲形態。
另外,於所述假撚條件下,可調整加撚區域中的拉伸倍率。所謂此處所述的拉伸倍率是使用向加撚區域供給絲的輥的圓周速度V0及緊接於加撚機構之後設置的輥的圓周速度Vd,以Vd/V0的形式計算而得者,於供給絲使用拉伸絲的情況下,只要將Vd/V0設為0.9倍~1.4倍即可,於供給絲使用高配向未拉伸絲的情況下,亦可將Vd/V0設為1.2倍~2.0倍,與假撚加工同時進行拉伸。藉由將拉伸倍率設為該範圍,可於不產生加撚區域中的過張力或絲束的鬆弛的情況下,對複絲中的複合纖維整體賦予捲曲。
進而,就牢固地固定假撚步驟中獲得的捲曲的觀點而言,假撚溫度較佳為以複合的聚合物中的高Tg側的聚合物的Tg為基準,自Tg+50℃~Tg+150℃的範圍決定。所謂此處所述的假撚溫度是指設置於加撚區域的加熱器的溫度。藉由將假撚溫度設為所述範圍,可充分地對複合纖維剖面內大幅撚擰變形的聚合物進行結構固定,因此可使假撚步驟中獲得的捲曲的尺寸穩定性良好。
另外,亦較佳為藉由不均勻拉伸加工,以不超過複合纖維的自然拉伸倍率的範圍的拉伸倍率進行拉伸加工,從而獲得拉伸部與未拉伸部於纖維軸向上隨機出現的粗細(thick and thin)。藉由進行不均勻拉伸加工,除了單絲間的染色性的差以外,於拉伸部及未拉伸部亦會產生染色性的差異,因此更強調顏色的濃淡,進而於拉伸部及未拉伸部中捲曲形態亦不同,因此於製成布帛時可顯現出如天然原材料般的木紋調或手感。另外,若於不均勻拉伸加工後連續進行假撚加工,則可獲得木紋調及由多重捲曲形態引起的手感相結合的原材料,因此可作為更佳的範圍列舉。
另外,對於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及複絲,亦可於絲加工前或絲加工後,將其他纖維混纖。混纖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交織混纖、塔斯綸混纖等一般的混纖方法。
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是海島複合纖維,於藉由去除海成分來分割段A及段B的情況下,只要由能夠溶解於溶劑或熱水中的公知的聚合物構成海成分,且於能夠溶解海成分的聚合物的溶劑等中浸漬該複合纖維並去除海成分的聚合物即可。例如,於海成分的聚合物為5-鈉磺基間苯二甲酸或聚乙二醇等共聚而成的共聚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聚乳酸等的情況下,可使用氫氧化鈉水溶液等鹼性水溶液。作為利用鹼性水溶液對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進行處理的方法,例如只要於製成包含該複合纖維的編織物或纖維結構體後,浸漬於鹼性水溶液中即可。此時,若將鹼性水溶液加熱到50℃以上,則可加快水解的進行,因此較佳。另外,若利用流體染色機等,則可一次大量地進行處理,因此就工業的觀點而言較佳。
於將本實施形態的複絲用作纖維製品的情況下,可於將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及複絲製成紡織品後,視需要可併用撥水、抗靜電、阻燃、吸濕、抗菌、柔軟精加工、其他公知的後加工,於一部分包含本實施形態的複絲的纖維製品、特別是編織物中,藉由於紡織品表面存在微細且複雜的凹凸,於實施撥水加工時,與水的接觸面積變小,藉此可顯現出高的撥水性能,因此作為後加工,特佳為實施撥水加工。另外,藉由於紡織品表面存在微細且複雜的凹凸,亦可提高該些撥水、抗靜電、阻燃、吸濕、抗菌、柔軟精加工等功能加工劑的洗滌耐久性。
於實施撥水加工的情況下,作為撥水劑,可使用氟系、非氟系(例如矽酮系、烴系等其他任意的撥水劑)。撥水加工步驟並不特別限定於填充法、噴霧法、塗佈法等,但於使撥水劑滲透至編織物內部的方面而言,較佳為填充法。
另外,為了提高撥水性能的耐久性,較佳為於撥水劑中併用交聯劑。作為交聯劑,可使用三聚氰胺系樹脂、嵌段異氰酸酯系化合物(聚合)、乙二醛系樹脂及亞胺系樹脂等中的至少一種,所述交聯劑並無特別限定。
由本實施形態的複絲構成一部分的編織物的織造編織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利用通常的方法織造、編織。於編織物為織物的情況下,例如可列舉水射流織機、噴氣織機、劍桿織機(rapier loom)、提花織機(jacquard loom)等。另外,於編織物為編織品的情況下,例如可列舉圓編機、經編機等。 [實施例]
以下列舉實施例,對本發明的複合纖維及複絲進行具體說明。
對實施例及比較例進行下述評價。
A.聚合物的熔融黏度 藉由真空乾燥機將片狀的聚合物設為水分率200 ppm以下,藉由東洋精機製造的凱匹樂福(Capirograph)對熔融黏度進行測定。再者,關於測定溫度,與紡絲溫度同樣地,將自於氮氣環境下向加熱爐中投入樣品到測定開始設為5分鐘,將剪切速度1216 s -1的值作為聚合物的熔融黏度進行評價。
B.聚合物的熔點 藉由真空乾燥機將片狀的聚合物設為水分率200 ppm以下,秤量約5 mg,使用TA儀器製造的示差掃描熱量儀(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Q2000型,以16℃/分鐘的升溫速度自0℃升溫至300℃後,於300℃下保持5分鐘,進行DSC測定。根據升溫過程中觀測到的熔解峰值計算出熔點。對一個試樣進行3次測定,將其平均值作為熔點。再者,於觀測到多個熔解峰值的情況下,將最高溫側的熔解峰值頂部作為熔點。
C.纖度 對100 m的纖維的質量進行測定,計算出將其值乘以100後的值。將該動作重覆10次,將其平均值的小數點以下四捨五入後的值作為纖度(dtex)。
D.複合纖維中的段的扁平度 利用環氧樹脂等包埋劑包埋複合纖維,對於垂直於纖維軸的方向的纖維橫剖面,利用日立(HITACHI)製造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以可觀察到一根複合纖維的倍率拍攝圖像而求出。藉由使用電腦軟體的三谷商事製造的WinROOF對所拍攝的圖像進行分析,如圖1的(a)所示,將段的外周上的任意點中距離最遠的兩點(a1、a2)加以連結的直線作為長軸,將連結穿過長軸的中點並與長軸正交的直線和纖維外周的交點(b1、b2)的直線作為短軸,計算出長軸的長度除以短軸的長度的值,將於小數點第2位四捨五入的值作為扁平度。再者,於存在多個相同種類的段的情況下,求出對相同種類的全部段求出的扁平度的單純的數平均,採用將小數點第2位四捨五入的值。
E.複合纖維中的段的剖面積(S A、S B) 利用環氧樹脂等包埋劑包埋複合纖維,對於垂直於纖維軸的方向的纖維橫剖面,利用日立(HITACHI)製造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以可觀察到一根複合纖維的倍率拍攝圖像而求出。藉由使用電腦軟體的三谷商事製造的WinROOF對所拍攝的圖像進行分析,計算出存在於複合纖維的纖維橫剖面的一個段的剖面積(μm 2),將於小數點第1位四捨五入的值作為段的剖面積。再者,於存在多個相同種類的段的情況下,求出對相同種類的全部段求出的剖面積(μm 2)的單純的數平均,採用將小數點第1位四捨五入的值。
F.長絲的扁平度 利用環氧樹脂等包埋劑包埋自紡織品中抽出的包含10根以上的長絲的複絲,對於垂直於纖維軸的方向的纖維橫剖面,利用日立(HITACHI)製造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以可觀察到複絲的倍率拍攝圖像而求出。藉由使用電腦軟體的三谷商事製造的WinROOF對所拍攝的圖像進行分析,如圖5的(b)所示,將連結長絲的外周上的任意點中距離最遠的兩點(a1、a2)的直線作為長軸,將連結穿過長軸的中點並與長軸正交的直線和纖維外周的交點(b1、b2)的直線作為短軸,計算出長軸的長度除以短軸的長度的值,將於小數點第2位四捨五入的值作為扁平度。再者,於複絲中存在多個相同種類的長絲的情況下,求出對相同種類的全部長絲求出的扁平度的單純的數平均,採用將小數點第2位四捨五入的值。
G.長絲的纖維徑(D A、D B) 利用環氧樹脂等包埋劑包埋自紡織品中抽出的包含10根以上的長絲的複絲,對於垂直於纖維軸的方向的纖維橫剖面,利用日立(HITACHI)製造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以可觀察到複絲的倍率拍攝圖像而求出。藉由使用電腦軟體的三谷商事製造的WinROOF對所拍攝的圖像進行分析,對存在於複絲的纖維橫剖面的一根長絲的剖面積進行測定,將藉由正圓換算求出的直徑以μm為單位測定至小數點第1位,將小數點第1位四捨五入的值作為纖維徑(μm)。再者,於存在多個相同種類的段的情況下,求出對相同種類的全部段求出的纖維徑的單純的數平均,採用將小數點第1位四捨五入的值。
H.氟含量 藉由以下的燃燒離子層析測定方法來計算出氟含量。 (1)試樣的準備:於將試驗用基布切碎後,將進行了冷凍粉碎的試樣減壓乾燥(於常溫下為2小時)。 (2)標準溶液的調整:利用溴內部標準液對氟離子標準液(1005 μg/mL,和光純藥工業製造,Lot.KPP6061)依次進行稀釋,調整標準溶液。該些中,使用適合於分析試樣中的濃度的標準溶液的分析資料,製作標準曲線。 (3)試樣的燃燒離子層析:秤量試樣,於下述條件下於燃燒裝置(「AQF-100」、三菱化學分析(股)製造)的燃燒管內燃燒,將吸收單元(「GA-100」、三菱化學分析(股)製造)中產生的氣體吸收到溶液中後藉由離子層析儀(「ICS1500」、戴安(DIONEX)製造)對一部分吸收液進行分析。試樣根據秤量以n=2進行測定,求出測定值的平均值(ng/g)。再者,於測定值為25 ng/g以下的情況下,設為「檢測極限以下」。 <燃燒/吸收條件> ·電爐溫度:入口(Inlet)900℃、出口(Outlet)1000℃ ·氣體:Ar/O 2200 mL/分鐘、O 2400 mL/分鐘 ·吸收液:H 2O 290 μg/mL、內標 Br 2 μg/mL ·吸收液量:10 mL <離子層析/陰離子分析條件> ·移動相:2.7 mmol/L Na 2CO 3/0.3 mmol/L NaHCO 3·流速:1.50 mL/分鐘 ·檢測器:電導率檢測器 ·注入量:100 μL
I.紡織品手感評價(柔軟性、回彈感、乾爽感) 調整複合纖維的根數以使經絲方向的覆蓋係數(CFA)為800、緯絲方向的覆蓋係數(CFB)為1200,從而製作2/1斜紋織物。
其中,所謂此處所述的CFA及CFB是按照JIS L 1096:2010 8.6.1於2.54 cm的區間內對織物的經密度及緯密度進行測定,並根據CFA=經絲織密度[根/2.54 cm]×(經絲總纖度[dtex]) 1/2、CFB=緯絲織密度[根/2.54 cm]×(緯絲總纖度[dtex]) 1/2的式子求出的值。於對所獲得的織物依次進行精練、鹼處理、濕熱處理、熱定型、染色加工、撥水加工後,使用以下的方法評價柔軟性、回彈感、乾爽感此三種手感。
I-1.柔軟性 使用加藤科技(Kato Tech)製造的純彎曲試驗機(KES-FB2),利用以下的方法進行評價。即,以有效試樣長度20 cm×1 cm握持20 cm×20 cm的織物,於緯絲方向上在最大曲率±2.5 cm -1的條件下彎曲。計算出此時的曲率0.5 cm -1與1.5 cm -1的每單位寬度的彎矩(gf·cm/cm)的差除以曲率差1 cm -1而得的值及曲率-0.5 cm -1與-1.5 cm -1的每單位寬度的彎矩(gf·cm/cm)的差除以曲率差1 cm -1而得的值的平均值。將該動作於每一個部位進行三次,求出對合計十個部位進行該動作的結果的單純的數平均,將小數點第4位四捨五入後乘以100的值作為彎曲硬度B×10 -2(gf·cm 2/cm)。再者,1 gf·cm 2/cm=9.8 mN·cm 2/cm。根據所獲得的彎曲硬度B×10 -2(gf·cm 2/cm),基於以下的基準對柔軟性進行四等級判定。 S:優異的柔軟性(彎曲硬度B×10 -2≦0.5) A:良好的柔軟性(0.5<彎曲硬度B×10 -2≦1.0) B:具有柔軟性(1.0<彎曲硬度B×10 -2≦1.5) C:柔軟性差(1.5<彎曲硬度B×10 -2)。
I-2.回彈感 使用加藤科技(Kato Tech)製造的純彎曲試驗機(KES-FB2),以有效試樣長度20 cm×1 cm握持20 cm×20 cm的織物,計算出向緯絲方向彎曲時的曲率±1.0 cm -1的滯後的寬度(gf·cm/cm)。將該動作於每一個部位進行三次,求出對合計十個部位進行該動作的結果的單純的數平均,將小數點第4位四捨五入後乘以100的值作為彎曲恢復2HB×10 -2(gf·cm/cm)。再者,1 gf·cm/cm=9.8 mN·cm/cm。根據所獲得的彎曲恢復2HB×10 -2(gf·cm/cm),基於以下的基準對回彈感進行四等級判定。 S:優異的回彈感(彎曲恢復2HB×10 -2≦0.5) A:良好的回彈感(0.5<彎曲恢復2HB×10 -2≦1.0) B:有回彈感(1.0<彎曲恢復2HB×10 -2≦1.5) C:回彈感差(1.5<彎曲恢復2HB×10 -2)。
I-3.乾爽感 使用加藤科技(Kato Tech)製造的自動化表面試驗機(KES-FB4),於20 cm×20 cm的織物的10 cm×10 cm的範圍內對由鋼琴線捲繞的1 cm×1 cm的端子施加50 g的負荷,以1.0 mm/秒的速度滑動,藉此求出平均摩擦係數的變動MMD。將該動作於每一個部位進行三次,求出對合計十個部位進行該動作的結果的單純的數平均,將小數點第4位四捨五入後乘以100的值作為摩擦變動(×10 -2)。根據所獲得的摩擦變動,基於以下的基準對乾爽感進行四等級判定。 S:優異的乾爽感(2.0≦摩擦變動) A:良好的乾爽感(1.5≦摩擦變動<2.0) B:有乾爽感(1.0≦摩擦變動<1.5) C:乾爽感差(摩擦變動<1.0)。
J.紡織品功能評價(拉伸性、撥水性) 調整複合纖維的根數以使經絲方向的覆蓋係數(CFA)為800、緯絲方向的覆蓋係數(CFB)為1200,從而製作2/1斜紋織物。
其中,所謂此處所述的CFA及CFB是按照JIS L 1096:2010 8.6.1於2.54 cm的區間內對織物的經密度及緯密度進行測定,並根據CFA=經絲織密度[根/2.54 cm]×(經絲總纖度[dtex]) 1/2、CFB=緯絲織密度[根/2.54 cm]×(緯絲總纖度[dtex]) 1/2的式子求出的值。於對所獲得的織物依次進行精練、鹼處理、濕熱處理、熱定型、染色加工、撥水加工後,使用以下的方法評價撥水性、拉伸性此兩個功能。
J-1.拉伸性 拉伸性按照JIS L1096:2010的第8.16.1項中記載的伸長率A法(恆速伸長法)進行。再者,於採用樣帶法的17.6 N(1.8 kg)負荷時,試驗條件設為樣品寬度5 cm×長度20 cm、夾持間隔10 cm、拉伸速度20 cm/min。另外,初始負荷按照JIS L1096:2010的方法,使用相當於試樣寬度1 m的重量。求出於織物的橫向上進行三次試驗的結果的單純的數平均,將小數點以下四捨五入後的值作為伸長率(%)。根據所獲得的伸長率,分別基於以下的基準對拉伸性進行三等級判定。 S:優異的拉伸性(30≦伸長率) A:良好的拉伸性(20≦伸長率<30) B:具有拉伸性(10≦伸長率<20) C:拉伸性差(伸長率<10)。
J-2.撥水性(水滴滑落角) 撥水性是使用固液界面分析裝置(協和界面科學(股)製造的「DropMaster」700),求出於水平的台上在20 cm×20 cm的織物表面上承載20℃的水20 μL,並以等速度(目標1度/秒)自0度開始以1度為單位慢慢地使其傾斜而液滴滑落時的傾斜角(°)。求出於織物上的任意五個部位進行該動作的結果的單純的數平均,將小數點以下四捨五入後的值作為水滴滑落角(°)。根據所獲得的水滴滑落角,分別基於以下的基準對撥水性進行三等級判定。 S:優異的撥水性(水滴滑落角≦10) A:良好的撥水性(10<水滴滑落角≦15) B:具有撥水性(15<水滴滑落角≦20) C:撥水性差(20<水滴滑落角)。
K.紡織品表面品質評價(耐磨光性、耐磨損性) 調整複合纖維的根數以使經絲方向的覆蓋係數(CFA)為800、緯絲方向的覆蓋係數(CFB)為1200,從而製作2/1斜紋織物。
其中,所謂此處所述的是根據CFA=經絲織密度[根/2.54 cm]×(經絲總纖度[dtex]) 1/2、CFB=緯絲織密度[根/2.54 cm]×(緯絲總纖度[dtex]) 1/2的式子求出的值。於對所獲得的織物依次進行精練、鹼處理、濕熱處理、熱定型、染色處理、撥水加工後,使用以下的方法評價耐磨光性、耐磨損性此兩種表面品質。
K-1.耐磨光性 使用白化試驗機,將織物安裝於處於裝置上部中心的試樣保持架,並與裝置下部的摩擦面摩擦一定時間。將於實際穿著用途中產生了磨光的織物作為樣本樣品,將摩擦至產生與所述實際穿著用樣品同等的磨光樣光澤時的次數作為規定次數,將此時的摩擦後樣品作為1級樣本。另外,將以規定次數的一半的次數摩擦樣本樣品時的摩擦後樣品作為3級樣本,將摩擦前樣品作為5級樣品。對評價樣品進行摩擦,於D65光源下藉由目視將摩擦後樣品的光澤度與樣本進行比較,以1級刻度實施1級~5級的級別判定。再者,將較3級而言無光澤且較5級而言有光澤的情況設為四級,將較1級而言無光澤且較3級而言有光澤的情況設為2級。根據所獲得的等級判定的結果,並基於以下的基準對耐磨光性進行四等級判定。 S:優異的耐磨光性(級別判定:5級) A:良好的耐磨光性(級別判定:4級) B:具有耐磨光性(級別判定:2級、3級) C:耐磨光性差(級別判定:1級)。
K-2.耐磨損性 關於耐磨損性,使用外觀保持性試驗機(Appearance Retention Tester)(大榮科學精器製作所(股)製造),將切成直徑6 cm的圓形的織物利用蒸餾水濕潤後安裝於圓盤。進而,將切成11 cm的圓形的織物固定於保持乾燥的水平板上。使安裝有利用蒸餾水濕潤的織物的圓盤與固定於水平板上的織物水平接觸,以圓盤的中心畫出直徑38 mm的圓的方式,以420 g的負荷、85 rpm的速度使圓盤進行10分鐘圓運動,使兩片織物摩擦。於摩擦結束後,使用變色褪色用灰色標度,以0.5級刻度對安裝於圓盤上的織物的變色褪色程度實施1級~5級的等級判定。根據所獲得的級別判定結果,並基於以下的基準對耐磨損性進行四等級判定。 S:優異的耐磨損性(級別判定:4.5級以上) A:良好的耐磨損性(級別判定:3.5級、4級) B:良好的耐磨損性(級別判定:2.5級、3級) C:耐磨損性差(級別判定:2級以下)。
[實施例1] 準備作為聚合物1的共聚有8 mol%的5-鈉磺基間苯二甲酸、9質量%的聚乙二醇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SSIA-PEG共聚PET,熔融黏度:100 Pa·s,熔點:233℃)、作為聚合物2的共聚有7 mol%的間苯二甲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間苯二甲酸(Isophthalic Acid,IPA)共聚PET,熔融黏度:140 Pa·s,熔點:232℃)、作為聚合物3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熔融黏度:30 Pa·s,熔點:254℃)。
於將該些聚合物於290℃下分別熔融後,將聚合物1/聚合物2/聚合物3按照以質量比計為20/40/40的方式進行計量,使其流入組裝有圖12所示的複合模口的紡絲組件中,以成為如圖1的(b)所示的海島複合纖維、即於圖1的(b)的z配置有聚合物1、於x1及y1配置有聚合物2、於x2及y2配置有聚合物3的複合結構的方式,自噴出孔噴出流入聚合物。
對噴出的複合聚合物流冷卻固化後賦予油劑,以紡絲速度1500 m/分鐘捲繞,於加熱至90℃及130℃的輥間進行拉伸,藉此製造110 dtex-24長絲的複合纖維。
關於所獲得的複合纖維,於纖維橫剖面上,於具有圖1的(b)的包含x1及x2的並列型複合結構的八葉形狀的段A的外周配置有8個具有圖1的(b)的包含y1及y2的並列型複合結構的扁平形狀(扁平度3.0)的段B。另外,每一個段A的剖面積S A為167 μm 2,每一個段B的剖面積S B為13 μm 2,段B具有較段A而言小的剖面積,可確認是本發明的複合纖維。
將所獲得的複合纖維作為經絲及緯絲而獲得2/1斜紋織物。將所獲得的織物於包含界面活性劑的80℃的溫水中精練10分鐘,於液流染色機中使用1質量%的氫氧化鈉水溶液加熱至90℃,將作為易溶出性聚合物的聚合物1去除99%以上。繼而,於利用液流染色機於130℃下實施30分鐘的濕熱處理後,於180℃下實施1分鐘的拉幅率5%的條件下的熱定形。
接著,關於染色加工,於包含作為染料的分散染料(黑色)及染色助劑的水溶液中浸漬織物,於溫度130℃下浸漬60分鐘進行染色後,進行水洗。繼而,將織物浸漬於包含還原清洗劑的水溶液中,於溫度80℃下浸漬20分鐘,進行還原清洗後,進行水洗、風乾。然後,關於撥水加工,浸漬於混合有4質量%的「奈西德(Neoseed)」(註冊商標)NR-158(日華化學公司製造,非氟系(石蠟系)撥水劑、固體成分30%)、0.2質量%的「拜克敏(BECKAMINE)」(註冊商標)M-3(DIC公司製造)、0.15質量%的觸媒(catalyst)ACX(DIC公司製造)、1質量%的異丙醇、94.65質量%的水的處理液中,利用軋液機以60%的擠壓率進行軋液後,利用針板拉幅機於130℃、2分鐘內乾燥,於170℃、1分鐘內實施固化。
所獲得的織物包含均勻地混雜有具有圖6的(a)的包含X1及X2的並列型複合結構的八葉形狀的長絲A以及具有圖6的(b)的包含Y1及Y2的並列型複合結構的扁平形狀(扁平度3.0)的長絲B的複絲。另外,長絲A的纖維徑為15 μm,長絲B的纖維徑為4 μm,長絲B具有較長絲A而言小的纖維徑,可確認是本發明的複絲。
包含該複絲的織物於複絲中均勻地混雜有作為通常纖維的長絲A及作為極細纖維的長絲B,因此具有良好的回彈感(彎曲恢復2HB:0.8×10 -2gf·cm/cm(7.8×10 -2mN·cm/cm))及良好的柔軟性(彎曲硬度B:0.8×10 -2gf·cm 2/cm(7.8×10 -2mN·cm 2/cm))。另外,由於作為極細纖維的長絲B為並列型複合結構而具有捲曲,因此由於該捲曲引起的立體障礙,於纖維間形成微細的空隙,摩擦面不固定而可柔軟地移動,因此對摩擦的耐受性變高,不僅具有良好的耐磨光性(耐磨光:4級)及耐磨損性(變色褪色:3.5級),而且藉由具有捲曲的極細纖維配置於表層,於織物的表面形成微細凹凸,從而亦具有良好的乾爽感(摩擦變動:1.7×10 -2),是兼顧先前原材料所沒有的對摩擦的耐受性與手感的織物。
進而,藉由長絲A亦為並列型複合結構,複絲內的所有長絲均具有捲曲,因此除了可獲得良好的拉伸性(伸長率:25%)以外,藉由形成混雜有由作為極細纖維的長絲B的捲曲引起的微細凹凸與由作為通常纖維的長絲A引起的粗大凹凸的微細且複雜的凹凸,而為具有燃燒離子層析測定中的氟含量在檢測極限以下即25 ng/g以下的非氟系撥水劑的織物,同時亦獲得良好的撥水性(水滴滑落角:11°)。將結果示於表中。
[實施例2、實施例3] 除了以使複合纖維的段A的剖面積S A成為66 μm 2、段B的剖面積S B成為5 μm 2(實施例2)、段A的剖面積S A成為670 μm 2、段B的剖面積S B成為50 μm 2(實施例3)的方式變更噴出量以外,全部按照實施例1實施。
於實施例2中,由於複合纖維的段A及段B的剖面積變小,因此構成所獲得的織物的複絲的長絲A及長絲B的纖維徑亦變小,織物的柔軟性或耐磨光性提高,除此以外,隨著纖維徑變小,所顯現出的捲曲的環亦變細,因此形成於織物表面的凹凸亦變得更微細,藉由減少與水滴的接觸面積,撥水性提高。
於實施例3中,由於複合纖維的段A及段B的剖面積變大,因此構成所獲得的織物的複絲的長絲A及長絲B的纖維徑亦變大,織物的回彈性提高,除此以外,隨著纖維徑變大,所顯現出的捲曲的環亦變得粗大,因此形成於織物表面的凹凸亦變得粗大,乾爽感提高。將結果示於表中。
[實施例4] 除了將剖面形狀變更為如圖2的(a)所示般的段B為三葉狀(扁平度:1.4)以外,全部按照實施例1實施。
於實施例4中,藉由於所獲得的織物中的長絲B形成凹凸,光的漫反射增幅,織物的光澤不均(眩光)得到抑制。將結果示於表中。
[實施例5、實施例6] 除了將剖面形狀變更為如圖2的(b)所示般的段A為四葉狀(實施例5)、圖2的(c)所示般的圓狀(實施例6)以外,全部按照實施例1實施。
於實施例5中,隨著所獲得的織物中的長絲A的異型度變大,回彈感提高。另外,隨著長絲B的纖維徑變大,所顯現出的捲曲的環亦變得粗大,因此形成於織物表面的凹凸亦變得粗大,乾爽感提高。
於實施例6中,由於所獲得的織物中的長絲A為圓狀,不僅彎曲硬度變小、柔軟性提高,而且構成長絲A的聚合物間的重心間距離變長,藉此捲曲顯現性提高,拉伸性亦提高。將結果示於表中。
[實施例7、實施例8] 除了將聚合物2變更為高黏度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高黏度PET、熔融黏度:300 Pa·s、熔點:254℃)(實施例7)、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olypropylene terephthalate)(PPT、熔融黏度:130 Pa·s、熔點:231℃)(實施例8)以外,全部按照實施例1實施。
於實施例7中,由於構成所獲得的織物的複絲僅由無共聚成分的PET形成,因此具有優異的回彈感。
於實施例8中,與PPT所具有的橡膠彈性的特性相結合,所獲得的織物不僅顯現出柔軟性更優異的手感,而且長絲A及長絲B的捲曲顯現性提高,因此不僅拉伸功能大幅度提高,而且於纖維表面顯現的凹凸變得更複雜,因此乾爽感或撥水性亦提高。將結果示於表中。
[實施例9] 除了將剖面形狀變更為如圖1的(c)所示般的段B為偏心芯鞘型的複合結構以外,全部按照實施例8實施。
於實施例9中,由於所獲得的織物中的長絲B的表面被PET覆蓋,因此PPT的磨損得到抑制,可獲得良好的耐磨損性。將結果示於表中。
[比較例1] 準備作為聚合物1的共聚有8 mol%的5-鈉磺基間苯二甲酸、9質量%的聚乙二醇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SSIA-PEG共聚PET,熔融黏度:100 Pa·s,熔點:233℃)、作為聚合物2的共聚有7 mol%的間苯二甲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IPA共聚PET,熔融黏度:140 Pa·s,熔點:232℃)、作為聚合物3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熔融黏度:30 Pa·s,熔點:254℃)。
於將該些聚合物於290℃下分別熔融後,將聚合物1/聚合物2/聚合物3按照以質量比計為30/35/35的方式進行計量,使其流入組裝有圖12所示的複合模口的紡絲組件中,以成為如圖3的(b)所示的海島複合纖維、即於圖3的(b)的z配置有聚合物1、於y1配置有聚合物2、於y2配置有聚合物3的複合結構的方式,自噴出孔噴出流入聚合物。
對噴出的複合聚合物流冷卻固化後賦予油劑,以紡絲速度1500 m/分鐘捲繞,於加熱至90℃及130℃的輥間進行拉伸,藉此製造110 dtex-24長絲的複合纖維。
關於所獲得的複合纖維,於纖維橫剖面上,配置有12個具有圖3的(b)的包含y1及y2的並列型複合結構的一種段。另外,每一個段的剖面積為20 μm 2
將所獲得的複合纖維作為經絲及緯絲而獲得2/1斜紋織物。於與實施例1相同的條件下對所獲得的織物依次進行精練、鹼處理、濕熱處理、熱定型、染色加工、撥水加工,而獲得包含一種長絲的織物,所述長絲具有圖11的包含Y1及Y2的並列型複合結構。另外,長絲的纖維徑為5 μm。
於比較例1中,藉由僅包含作為極細纖維的長絲,不僅缺乏回彈感,形成於織物表面的微細凹凸亦變得平坦,乾爽感亦受損。將結果示於表中。
[比較例2] 準備作為聚合物1的共聚有7 mol%的間苯二甲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IPA共聚PET,熔融黏度:140 Pa·s,熔點:232℃)、作為聚合物2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熔融黏度:30 Pa·s,熔點:254℃)。
於將該些聚合物於290℃下分別熔融後,將聚合物1/聚合物2按照以質量比計為50/50的方式進行計量,使其流入組裝有公知的複合模口的紡絲組件中,以成為如圖11所示的複合纖維、即於圖11的X1配置有聚合物1、於X2配置有聚合物2的複合結構的方式,自噴出孔噴出流入聚合物。
對噴出的複合聚合物流冷卻固化後賦予油劑,以紡絲速度1500 m/分鐘捲繞,於加熱至90℃及130℃的輥間進行拉伸,藉此製造110 dtex-48長絲的複合纖維。
將所獲得的複合纖維作為經絲及緯絲而獲得2/1斜紋織物。於與實施例1相同的條件下對所獲得的織物依次進行精練、鹼處理、濕熱處理、熱定型、染色加工、撥水加工,而獲得包含一種長絲的織物,所述長絲具有圖11的包含X1及X2的並列型複合結構。再者,長絲的纖維徑為15 μm。
於比較例2中,藉由僅包含作為通常纖維的長絲,不僅缺乏柔軟性,而且由於纖維的摩擦、磨損等而產生的平坦部的面積大,因此耐磨光性亦差。將結果示於表中。
[比較例3] 準備作為聚合物1的共聚有7 mol%的間苯二甲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IPA共聚PET,熔融黏度:140 Pa·s,熔點:232℃)、作為聚合物2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熔融黏度:30 Pa·s,熔點:254℃)。
於將該些聚合物於290℃下分別熔融後,將聚合物1/聚合物2按照以質量比計為50/50的方式進行計量,使其流入組裝有公知的複合模口的紡絲組件中,以成為如圖11所示的複合纖維、即於圖11的X1配置有聚合物1、於X2配置有聚合物2的複合結構的方式,自噴出孔噴出流入聚合物。
對噴出的複合聚合物流冷卻固化後賦予油劑,以紡絲速度1500 m/分鐘捲繞,於加熱至90℃及130℃的輥間進行拉伸,藉此製造55 dtex-24長絲的複合纖維。
另外,除了變更複合模口的噴出孔數以外,利用與所述相同的方法製造55 dtex-72長絲的複合纖維。
將所獲得的兩種複合纖維使用公知的空氣噴嘴進行混纖後,作為經絲及緯絲獲得2/1斜紋織物。於與實施例1相同的條件下對所獲得的織物依次進行精練、鹼處理、濕熱處理、熱定型、染色加工、撥水加工,而獲得包含混雜有具有圖11的包含X1及X2的並列型複合結構的長絲A及具有圖11的包含Y1及Y2的並列型複合結構的長絲B的複絲的織物。再者,長絲A的纖維徑為15 μm,長絲B的纖維徑為8 μm。
於比較例2中,由於作為通常纖維的長絲A與作為極細纖維的長絲B不均勻地混雜,因此於長絲A偏向存在的部位,由於摩擦、磨損等而產生的平坦部的面積大,耐磨光性差。將結果示於表中。
[實施例10] 準備作為聚合物1的共聚有8 mol%的5-鈉磺基間苯二甲酸、9質量%的聚乙二醇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SSIA-PEG共聚PET,熔融黏度:100 Pa·s,熔點:233℃)、作為聚合物2的共聚有7 mol%的間苯二甲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IPA共聚PET,熔融黏度:140 Pa·s,熔點:232℃)、作為聚合物3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熔融黏度:30 Pa·s,熔點:254℃)。
於將該些聚合物於290℃下分別熔融後,將聚合物1/聚合物2/聚合物3按照以質量比計為20/15/65的方式進行計量,使其流入組裝有圖12所示的複合模口的紡絲組件中,以成為如圖1的(a)所示的海島複合纖維、即於圖1的(a)的z配置有聚合物1、於y1配置有聚合物2、於x1及y2配置有聚合物3的複合結構的方式,自噴出孔噴出流入聚合物。
對噴出的複合聚合物流冷卻固化後賦予油劑,以紡絲速度1500 m/分鐘捲繞,於加熱至90℃及130℃的輥間進行拉伸,藉此製造110 dtex-24長絲的複合纖維。
關於所獲得的複合纖維,於纖維橫剖面上,於圖1的(a)的包含x1的八葉形狀的段A的外周配置有8個具有圖1的(a)的包含y1及y2的並列型複合結構的扁平形狀(扁平度3.0)的段B。另外,每一個段A的剖面積S A為167 μm 2,每一個段B的剖面積S B為13 μm 2,段B具有較段A而言小的剖面積,可確認是本發明的複合纖維。
將所獲得的複合纖維作為經絲及緯絲而獲得2/1斜紋織物。將所獲得的織物於包含界面活性劑的80℃的溫水中精練10分鐘,於液流染色機中使用1質量%的氫氧化鈉水溶液加熱至90℃,將作為易溶出性聚合物的聚合物1去除99%以上。繼而,於利用液流染色機於130℃下實施30分鐘的濕熱處理後,於180℃下實施1分鐘的拉幅率5%的條件下的熱定形。
接著,關於染色加工,於包含作為染料的分散染料(黑色)及染色助劑的水溶液中浸漬織物,於溫度130℃下浸漬60分鐘進行染色後,進行水洗。繼而,將織物浸漬於包含還原清洗劑的水溶液中,於溫度80℃下浸漬20分鐘,進行還原清洗後,進行水洗、風乾。
然後,關於撥水加工,浸漬於混合有4質量%的「奈西德(Neoseed)」(註冊商標)NR-158(日華化學公司製造,非氟系(石蠟系)撥水劑、固體成分30%)、0.2質量%的「拜克敏(BECKAMINE)」(註冊商標)M-3(DIC公司製造)、0.15質量%的觸媒(catalyst)ACX(DIC公司製造)、1質量%的異丙醇、94.65質量%的水的處理液中,利用軋液機以60%的擠壓率進行軋液後,利用針板拉幅機於130℃、2分鐘內乾燥,於170℃、1分鐘內實施固化。
所獲得的織物包含均勻地混雜有圖5的(a)包含的X1的八葉形狀的長絲A以及具有圖5的(b)的包含Y1及Y2的並列型複合結構的扁平形狀(扁平度3.0)的長絲B的複絲。另外,長絲A的纖維徑為15 μm,長絲B的纖維徑為4 μm,長絲B具有較長絲A而言小的纖維徑,可確認是本發明的複絲。
包含該複絲的織物於複絲中均勻地混雜有作為通常纖維的長絲A及作為極細纖維的長絲B,因此具有良好的回彈感(彎曲恢復2HB:0.6×10 -2gf·cm/cm(5.9×10 -2mN·cm/cm))及良好的柔軟性(彎曲硬度B:1.0×10 -2gf·cm 2/cm(9.8×10 -2mN·cm 2/cm))。另外,由於作為極細纖維的長絲B為並列型複合結構而具有捲曲,因此由於該捲曲引起的立體障礙,於纖維間形成微細的空隙,摩擦面不固定而可柔軟地移動,因此對摩擦的耐受性變高,不僅具有耐磨光性(磨光度:6%)及耐磨損性(變色褪色:4級),而且藉由具有捲曲的極細纖維配置於表層,於織物的表面形成微細凹凸,從而亦具有乾爽感(摩擦變動:1.3×10 -2),是兼顧先前原材料所沒有的對摩擦的耐受性與手感的織物。
進而,藉由將具有捲曲的極細纖維與通常纖維混雜並配置於表層,而於紡織品表面形成微細且複雜的凹凸,從而為具有燃燒離子層析測定中的氟含量在檢測極限以下即25 ng/g以下的非氟系撥水劑的織物,同時亦獲得撥水性(水滴滑落角:18°)。將結果示於表中。
[實施例11] 將聚合物1/聚合物2/聚合物3按照以質量比計為20/65/15的方式進行計量,使其流入組裝有圖12所示的複合模口的紡絲組件中,以成為如圖1的(a)所示的海島複合纖維、即於圖1的(a)的z配置有聚合物1、於x1及y1配置有聚合物2、於y2配置有聚合物3的複合結構的方式,自噴出孔噴出流入聚合物,除此以外,全部按照實施例9實施。
於實施例11中,由於複合纖維的段A僅由低熔點的IPA共聚PET形成,因此構成所獲得的織物的複絲的長絲A於熱處理時成為高收縮,因此長絲A與長絲B產生絲長差,形成於織物表面的凹凸變得粗大,可獲得良好的乾爽感,除此以外,由於絲長差而纖維間空隙變大,因此由於摩擦、磨損等而產生的平坦部的面積變小,具有優異的耐磨光性。將結果示於表中。
[實施例12] 準備作為聚合物1的尼龍6(N6,熔融黏度:190 Pa·s,熔點:223℃)、作為聚合物2的共聚有7 mol%的間苯二甲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IPA共聚PET,熔融黏度:140 Pa·s,熔點:232℃)、作為聚合物3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熔融黏度:30 Pa·s,熔點:254℃)。
於將該些聚合物於290℃下分別熔融後,將聚合物1/聚合物2/聚合物3按照以質量比計為20/40/40的方式進行計量,使其流入組裝有圖12所示的複合模口的紡絲組件中,以成為如圖1的(c)所示的芯鞘複合纖維、即於圖1的(c)的x1配置有聚合物1、於y1配置有聚合物2、於y2配置有聚合物3的複合結構的方式,自噴出孔噴出流入聚合物。
對噴出的複合聚合物流冷卻固化後賦予油劑,以紡絲速度1500 m/分鐘捲繞,於加熱至90℃及130℃的輥間進行拉伸,藉此製造110 dtex-24長絲的複合纖維。
關於所獲得的複合纖維,於纖維橫剖面上,於圖1的(c)的包含x1的八葉形狀的段A的外周配置有8個具有圖1的(a)的包含y1及y2的並列型複合結構的扁平形狀(扁平度3.0)的段B。另外,每一個段A的剖面積S A為209 μm 2,每一個段B的剖面積S B為15 μm 2,段B具有較段A而言小的剖面積,可確認是本發明的複合纖維。
將所獲得的複合纖維作為經絲及緯絲而獲得2/1斜紋織物。將所獲得的織物於包含界面活性劑的80℃的溫水中精練10分鐘,繼而,於利用液流染色機於130℃下實施30分鐘的濕熱處理而使段A與段B剝離後,於180℃下實施1分鐘的拉幅率5%的條件下的熱定形。
接著,關於染色加工,於包含作為染料的分散染料(黑色)及染色助劑的水溶液中浸漬織物,於溫度130℃下浸漬60分鐘進行染色後,進行水洗。繼而,將織物浸漬於包含還原清洗劑的水溶液中,於溫度80℃下浸漬20分鐘,進行還原清洗後,進行水洗、風乾。
然後,關於撥水加工,浸漬於混合有4質量%的「奈西德(Neoseed)」(註冊商標)NR-158(日華化學公司製造,非氟系(石蠟系)撥水劑、固體成分30%)、0.2質量%的「拜克敏(BECKAMINE)」(註冊商標)M-3(DIC公司製造)、0.15質量%的觸媒(catalyst)ACX(DIC公司製造)、1質量%的異丙醇、94.65質量%的水的處理液中,利用軋液機以60%的擠壓率進行軋液後,利用針板拉幅機於130℃、2分鐘內乾燥,於170℃、1分鐘內實施固化。所獲得的織物包含均勻地混雜有圖5的(a)的包含X1的八葉形狀的長絲A以及具有圖5的(b)的包含Y1及Y2的並列型複合結構的扁平形狀(扁平度3.0)的長絲B的複絲。另外,長絲A的纖維徑為16 μm,長絲B的纖維徑為4 μm,長絲B具有較長絲A而言小的纖維徑,可確認是本發明的複絲。
關於包含該複絲的織物,由於長絲A由低彈性且低熔點的尼龍6形成,因此除了具有優異的柔軟性以外,長絲A於熱處理時成為高收縮,因此長絲A與長絲B產生絲長差,形成於織物表面的凹凸變得粗大,可獲得良好的乾爽感,除此以外,由於絲長差而纖維間空隙變大,因此由於摩擦、磨損等而產生的平坦部的面積變小,具有優異的耐磨光性。將結果示於表中。
[實施例13] 除了將實施例1中獲得的110 dtex-24長絲的複合纖維以倍率1.05倍實施假撚加工而製成105 dtex-24長絲的假撚加工絲以外,全部按照實施例1實施。
於實施例13中,由於藉由假撚加工使捲曲顯現性提高,因此不僅拉伸功能大幅度提高,而且於纖維表面顯現出的凹凸變得更複雜,因而觸感或撥水性亦提高。將結果示於表中。
[實施例14] 準備作為聚合物1的共聚有8 mol%的5-鈉磺基間苯二甲酸、9質量%的聚乙二醇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SSIA-PEG共聚PET,熔融黏度:100 Pa·s,熔點:233℃)、作為聚合物2的尼龍66(N66,熔融黏度:200 Pa·s,熔點:255℃)、作為聚合物3的尼龍610(N610,熔融黏度:80 Pa·s,熔點:225℃)。
於將該些聚合物於280℃下分別熔融後,將聚合物1/聚合物2/聚合物3按照以質量比計為20/40/40的方式進行計量,使其流入組裝有圖12所示的複合模口的紡絲組件中,以成為如圖1的(b)所示的海島複合纖維、即於圖1的(b)的z配置有聚合物1、於x1及y1配置有聚合物2、於x2及y2配置有聚合物3的複合結構的方式,自噴出孔噴出流入聚合物。
對噴出的複合聚合物流冷卻固化後賦予油劑,以紡絲速度1500 m/分鐘捲繞,於加熱至40℃及130℃的輥間進行拉伸,藉此製造90 dtex-24長絲的複合纖維。
所獲得的織物包含均勻地混雜有具有圖6的(a)的包含X1及X2的並列型複合結構的八葉形狀的長絲A以及具有圖6的(b)的包含Y1及Y2的並列型複合結構的扁平形狀(扁平度3.0)的長絲B的複絲。另外,長絲A的纖維徑為15 μm,長絲B的纖維徑為4 μm,長絲B具有較長絲A而言小的纖維徑,可確認是本發明的複絲。
將所獲得的複合纖維作為經絲及緯絲而獲得2/1斜紋織物。將所獲得的織物於包含界面活性劑的80℃的溫水中精練,利用液流染色機於包含氫氧化鈉水溶液的溫水中將作為易溶出性聚合物的聚合物1去除99%以上。繼而,利用液流染色機於110℃下實施濕熱處理,於180℃下實施熱定形。
接著,關於染色加工,於包含作為染料的酸性染料(黑色)及染色助劑的水溶液中浸漬織物,於溫度100℃下浸漬60分鐘進行染色後,進行水洗。繼而,將織物浸漬於包含固色劑的水溶液中,於溫度80℃下浸漬20分鐘,進行固色處理後,進行水洗、風乾。
然後,關於撥水加工,將織物浸漬於包含4質量%的「奈西德(Neoseed)」(註冊商標)NR-158(日華化學公司製造,非氟系撥水劑)、交聯劑、滲透劑的水溶液中,利用軋液機以60%的擠壓率進行軋液後,利用針板拉幅機於130℃下乾燥,於170℃下實施固化。
所獲得的織物包含均勻地混雜有圖5的(a)的包含X1的八葉形狀的長絲A以及具有圖5的(b)的包含Y1及Y2的並列型複合結構的扁平形狀(扁平度3.0)的長絲B的複絲。另外,長絲A的纖維徑為16 μm,長絲B的纖維徑為4 μm,長絲B具有較長絲A而言小的纖維徑,可確認是本發明的複絲。
包含該複絲的織物由低彈性的尼龍形成,因此除了具有優異的柔軟性以外,尼龍於磨損時不易磨削,因此耐磨光性或耐磨損性亦優異。將結果示於表中。
[比較例4] 準備作為聚合物1的共聚有8 mol%的5-鈉磺基間苯二甲酸、9質量%的聚乙二醇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SSIA-PEG共聚PET,熔融黏度:100 Pa·s,熔點:233℃)、作為聚合物2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熔融黏度:30 Pa·s,熔點:254℃)。
於將該些聚合物於290℃下分別熔融後,將聚合物1/聚合物2按照以質量比計為20/80的方式進行計量,使其流入組裝有公知的複合模口的紡絲組件中,以成為如圖3的(a)所示的複合纖維、即於圖3的(a)的z配置有聚合物1、於x1、y1配置有聚合物2的複合結構的方式,自噴出孔噴出流入聚合物。
對噴出的複合聚合物流冷卻固化後賦予油劑,以紡絲速度1500 m/分鐘捲繞,於加熱至90℃及130℃的輥間進行拉伸,藉此製造110 dtex-48長絲的複合纖維。
關於所獲得的複合纖維,於纖維橫剖面上,於圖3的(a)的包含x1的八葉形狀的段A的外周配置有8個圖3的(a)的包含y1的扁平形狀(扁平度3.0)的段B。另外,每一個段A的剖面積S A為167 μm 2,每一個段B的剖面積S B為13 μm 2,將所獲得的複合纖維作為經絲及緯絲而獲得2/1斜紋織物。於與實施例1相同的條件下對所獲得的織物依次進行精練、鹼處理、濕熱處理、熱定型、染色加工、撥水加工,而獲得包含均勻地混雜有圖10的(a)的包含X1的八葉形狀的長絲A以及圖10的(b)的包含Y1的扁平形狀(扁平度3.0)的長絲B的複絲的織物。再者,長絲A的纖維徑為15 μm,長絲B的纖維徑為4 μm。
於比較例4中,由於作為極細纖維的長絲B不具有捲曲,因此不僅於織物表面沒有凹凸而缺乏乾爽感,而且由於在纖維的摩擦、磨損時摩擦面被固定,因此長絲A與長絲B均被磨損,產生的平坦部的面積變大,因此耐磨光性亦差。將結果示於表中。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的複合纖維、複絲、編織物藉由具有精密地控制了複合纖維內的剖面配置及複絲中的纖維配置的特殊的纖維形態,可獲得如下紡織品,所述紡織品具有乾爽的觸感或有回彈感的柔軟的手感,且亦可抑制因與其他原材料的摩擦、磨損等而產生的表面品質的下降,進而於實施了撥水加工的情況下顯現出高的撥水性能。
因此,可適宜地用於夾克、裙子、內褲、內衣等普通服裝到運動服裝、服裝材料,除此以外可再有效利用其特性而適宜地用於地毯、沙發等室內裝飾製品、汽車座椅等車輛內部裝飾品、化妝品、口罩、健康用品等生活用途等涉及多方面的纖維製品,但就可抑制穿著時與其他原材料的磨損所引起的磨光現象、或可獲得柔軟且乾爽的觸感、於實施了撥水加工的情況下可顯現出高的撥水性能的觀點而言,特佳為用於服裝用途。
[表1] 表1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實施例6 實施例7 實施例8 實施例9
聚合物 聚合物1 SSIA-PEG 共聚PET SSIA-PEG 共聚PET SSIA-PEG 共聚PET SSIA-PEG 共聚PET SSIA-PEG 共聚PET SSIA-PEG 共聚PET SSIA-PEG 共聚PET SSIA-PEG 共聚PET SSIA-PEG 共聚PET
聚合物2 IPA 共聚PET IPA 共聚PET IPA 共聚PET IPA 共聚PET IPA 共聚PET IPA 共聚PET 高黏度PET PPT PPT
聚合物3 PET PET PET PET PET PET PET PET PET
熔點差 (聚合物3的熔點)-(聚合物2的熔點) 22℃ 22℃ 22℃ 22℃ 22℃ 22℃ 0℃ 23℃ 23℃
重量比 (聚合物1/聚合物2/聚合物3) 20/40/40 20/40/40 20/40/40 20/40/40 20/40/40 20/40/40 20/40/40 20/40/40 20/40/40
複合纖維 複合剖面 圖1的(b) 圖1的(b) 圖1的(b) 圖2的(a) 圖2的(b) 圖2的(c) 圖1的(b) 圖1的(b) 圖1的(d)
段A 聚合物結構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複合結構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剖面形狀 八葉 八葉 八葉 八葉 四葉 八葉 八葉 八葉
剖面積(S A)(μm 2 167 66 670 167 167 167 167 167 167
段B 聚合物結構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複合結構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偏心芯鞘
剖面形狀 扁平 扁平 扁平 三葉 扁平 扁平 扁平 扁平 扁平
扁平度 3.0 3.0 3.0 1.4 3.2 3.0 3.0 3.0 3.0
剖面積(S B)(μm 2 13 5 50 13 26 13 13 13 13
[表2] 表2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實施例6 實施例7 實施例8 實施例9
複絲 長絲A 複合剖面 圖6的(a) 圖6的(a) 圖6的(a) 圖7的(a) 圖8的(a) 圖9的(a) 圖6的(a) 圖6的(a) 圖6的(a)
聚合物結構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複合結構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剖面形狀 八葉 八葉 八葉 八葉 四葉 八葉 八葉 八葉
纖維徑(D A)(μm) 15 9 29 15 15 15 15 15 15
長絲B 複合剖面 圖6的(b) 圖6的(b) 圖6的(b) 圖7的(b) 圖8的(b) 圖9的(b) 圖6的(b) 圖6的(b) 圖6的(c)
聚合物結構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複合結構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偏心芯鞘
剖面形狀 扁平 扁平 扁平 三葉 扁平 扁平 扁平 扁平 扁平
扁平度 3.0 3.0 3.0 1.4 3.2 3.0 3.0 3.0 3.0
纖維徑(D B)(μm) 4 2 8 4 6 4 4 4 4
紡織品 手感 柔軟性 (彎曲硬度B×10 -2(gf.cm 2/cm)) A(0.8) S(0.5) B(1.1) A(0.7) A(0.9) A(0.7) A(0.9) S(0.5) S(0.5)
回彈感 (彎曲恢復2HB×10 -2(gf.cm/cm)) A(0.8) B(1.4) S(0.5) A(0.8) A(0.7) A(0.9) A(0.7) B(1.3) B(1.3)
乾爽感(摩擦變動×10 -2 A(1.7) B(1.2) S(2.1) B(1.4) A(1.8) A(1.6) B(1.4) S(2.3) S(2.2)
紡織品 功能 拉伸性(伸長率(%)) A(25) A(23) A(28) A(26) A(23) A(27) B(15) S(32) S(30)
撥水性(水滴滑落角(°)) A(11) S(9) A(13) B(16) A(11) A(12) B(16) S(7) S(8)
氟含量(ng/g) 檢測極限以下 檢測極限以下 檢測極限以下 檢測極限以下 檢測極限以下 檢測極限以下 檢測極限以下 檢測極限以下 檢測極限以下
紡織品 表面品質 耐磨光性(耐磨光(級)) A(4) S(5) B(2) A(4) A(4) B(3) A(4) A(4) A(4)
耐磨損性(變色褪色(級)) A(3.5) B(3) A(4) A(3.5) A(3.5) A(3.5) B(3) B(2.5) A(3.5)
[表3] 表3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實施例10 實施例11 實施例12 實施例13 實施例14 比較例4
聚合物 聚合物1 SSIA-PEG 共聚PET IPA 共聚PET IPA 共聚PET SSIA-PEG 共聚PET SSIA-PEG 共聚PET N6 SSIA-PEG 共聚PET SSIA-PEG 共聚PET SSIA-PEG 共聚PET
聚合物2 IPA 共聚PET PET PET IPA 共聚PET IPA 共聚PET IPA 共聚PET IPA 共聚PET N66 PET
聚合物3 PET - - PET PET PET PET N610 -
熔點差 (聚合物3的熔點)-(聚合物2的熔點) 22℃ - - 22℃ 22℃ 22℃ 22℃ 32℃ -
重量比 (聚合物1/聚合物2/聚合物3) 30/35/35 50/50 50/50 20/15/65 20/65/15 20/40/40 20/40/40 20/40/40 20/80
複合纖維 複合剖面 圖3的(b) - - 圖1的(a) 圖1的(a) 圖1的(c) 圖1的(b) 圖1的(b) 圖3的(a)
段A 聚合物結構 - - - 聚合物3 聚合物2 聚合物1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
複合結構 - - - - - - 並列 並列 -
剖面形狀 - - - 八葉 八葉 八葉 八葉 八葉 八葉
剖面積(S A)(μm 2 - - - 167 167 209 167 167 167
段B 聚合物結構 聚合物2/聚合物3 - -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
複合結構 並列 - -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
剖面形狀 - - 扁平 扁平 扁平 扁平 扁平 扁平
扁平度 1.0 - - 3.0 3.0 3.0 3.0 3.0 3.0
剖面積(S B)(μm 2 20 - - 13 13 15 13 13 13
[表4] 表4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實施例10 實施例11 實施例12 實施例13 實施例14 比較例4
複絲 長絲A 複合剖面 - 圖11 圖11 圖5的(a) 圖5的(a) 圖5的(a) 圖6的(a) 圖6的(a) 圖10的(a)
聚合物結構 -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3 聚合物2 聚合物1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
複合結構 - 並列 並列 - - - 並列 並列 -
剖面形狀 - 八葉 八葉 八葉 八葉 八葉 八葉
纖維徑(D A)(μm) - 15 15 15 15 16 15 15 15
長絲B 複合剖面 圖11 - 圖11 圖5的(b) 圖5的(b) 圖5的(b) 圖6的(b) 圖6的(b) 圖10的(b)
聚合物結構 聚合物2/聚合物3 -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聚合物3 聚合物2
複合結構 並列 -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並列 -
剖面形狀 - 扁平 扁平 扁平 扁平 扁平 扁平
扁平度 1.0 - 1.0 3.0 3.0 3.0 3.0 3.0 3.0
纖維徑(D B)(μm) 5 - 8 4 4 4 4 4 4
紡織品 手感 柔軟性 (彎曲硬度B×10 -2(gf.cm 2/cm)) S(0.5) B(1.5) A(1.0) A(0.6) A(0.7) S(0.4) A(1.0) S(0.3) A(0.7)
回彈感 (彎曲恢復2HB×10 -2(gf.cm/cm)) C(1.6) S(0.5) A(1.0) A(1.0) A(0.7) B(1.5) A(0.9) B(1.5) A(1.0)
乾爽感(摩擦變動×10 -2 C(0.9) C(0.6) B(1.3) B(1.3) S(2.0) A(1.9) A(1.9) B(1.4) C(0.9)
紡織品 功能 拉伸性(伸長率(%)) A(20) S(32) A(29) - - - S(32) B(19) -
撥水性(水滴滑落角(°)) B(16) C(30) B(20) B(18) A(14) A(15) S(7) A(15) C(22)
氟含量(ng/g) 檢測極限以下 檢測極限以下 檢測極限以下 檢測極限以下 檢測極限以下 檢測極限以下 檢測極限以下 檢測極限以下 檢測極限以下
紡織品 表面品質 耐磨光性(耐磨光(級)) B(3) C(1) C(1) B(2) S(5) S(5) A(4) S(5) C(1)
耐磨損性(變色褪色(級)) B(2.5) S(5) S(4.5) A(4) A(3.5) A(3.5) A(3.5) S(5) B(3)
1:計量板 2:分配板 3:噴出板 a1、a2:距離最遠的兩點 b1、b2:穿過連結距離最遠的兩點(a1及a2)的直線的中點並正交的直線與纖維外周的交點 J1、J2:共用外切線 R1、R2:外切圓 x1、x2:形成段A的聚合物 X1、X2:形成長絲A的聚合物 y1、y2:形成段B的聚合物 Y1、Y2:形成長絲B的聚合物 z:形成海成分的聚合物
圖1的(a)、圖1的(b)、圖1的(c)及圖1的(d)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中的橫剖面結構的一例的概略圖。 圖2的(a)、圖2的(b)及圖2的(c)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中的橫剖面結構的一例的概略圖。 圖3的(a)及圖3的(b)是表示先前的複合纖維中的橫剖面結構的一例的概略圖。 圖4是用於理解於本實施形態的複絲中的任意兩根長絲A之間存在一根以上的長絲B的圖,外框的虛線是指拍攝圖像的上下左右的邊。 圖5的(a)及圖5的(b)是表示構成本實施形態的複絲的長絲的橫剖面結構的一例的概略圖。圖5的(a)是長絲A的橫剖面結構的概略圖,圖5的(b)是長絲B的橫剖面結構的概略圖。 圖6的(a)、圖6的(b)及圖6的(c)是表示構成本實施形態的複絲的長絲的橫剖面結構的一例的概略圖。圖6的(a)是長絲A的橫剖面結構的概略圖,圖6的(b)及圖6的(c)是長絲B的橫剖面結構的概略圖。 圖7的(a)及圖7的(b)是表示構成本實施形態的複絲的長絲的橫剖面結構的一例的概略圖。圖7的(a)是長絲A的橫剖面結構的概略圖,圖7的(b)是長絲B的橫剖面結構的概略圖。 圖8的(a)及圖8的(b)是表示構成本實施形態的複絲的長絲的橫剖面結構的一例的概略圖。圖8的(a)是長絲A的橫剖面結構的概略圖,圖8的(b)是長絲B的橫剖面結構的概略圖。 圖9的(a)及圖9的(b)是表示構成本實施形態的複絲的長絲的橫剖面結構的一例的概略圖。圖9的(a)是長絲A的橫剖面結構的概略圖,圖9的(b)是長絲B的橫剖面結構的概略圖。 圖10的(a)及圖10的(b)是表示構成先前的複絲的長絲的橫剖面結構的一例的概略圖。 圖11是表示構成先前的複絲的長絲的橫剖面結構的一例的概略圖。 圖12是用於說明本實施形態的複合纖維及複絲的製造方法的模口的橫剖面圖。
a1、a2:距離最遠的兩點
b1、b2:穿過連結距離最遠的兩點(a1及a2)的直線的中點並正交的直線與纖維外周的交點
x1、x2:形成段A的聚合物
y1、y2:形成段B的聚合物
z:形成海成分的聚合物

Claims (13)

  1. 一種複合纖維,於纖維橫剖面上存在兩種段A及段B,所述複合纖維中,段B具有較段A而言小的剖面積且由複合成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的兩種聚合物形成。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複合纖維,其中,於纖維橫剖面上在段A的外周配置有3個以上的段B。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複合纖維,其中,於纖維橫剖面上每一個段B的剖面積S B為1 μm 2≦S B<65 μm 2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複合纖維,是以段A及段B為島成分的海島複合纖維,由構成海島複合纖維的聚合物中相對於溶劑的溶解速度最快的聚合物形成海成分。
  5. 一種複絲,是自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複合纖維分割段A、段B而獲得。
  6. 一種纖維製品,至少一部分中包含如請求項5所述的複絲。
  7. 一種複絲,包含兩種長絲A及長絲B,所述複絲中,於複絲中的任意兩根長絲A之間存在一根以上的長絲B,長絲B具有較長絲A而言小的纖維徑且由複合成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的兩種聚合物形成。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複絲,其中,長絲B的纖維徑D B為1 μm≦D B<9 μm。
  9. 一種編織物,至少一部分中包含如請求項7或8所述的複絲。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編織物,實施了撥水加工。
  11. 一種編織物,包括包含兩種長絲A及長絲B的複絲,於複絲中的任意兩根長絲A之間存在一根以上的長絲B,長絲B具有較長絲A而言小的纖維徑且由複合成並列型或偏心芯鞘型的兩種聚合物形成,且所述編織物實施了水滴滑落角度為1度~20度的撥水加工。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編織物,其中,將利用日本工業標準L1930-2014-C4M法的洗滌與利用A法(懸吊乾燥)的乾燥重覆20次前後的水滴滑落角度的差為0度~20度。
  13. 如請求項11或12所述的編織物,其中,燃燒離子層析測定中的氟含量為25 ng/g以下。
TW112136690A 2022-09-29 2023-09-26 複合纖維、複絲、編織物及纖維製品 TW2024137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56187 2022-09-29
JP2022-156189 2022-09-29
JP2022156189 2022-09-29
JP2022-156187 2022-09-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3755A true TW202413755A (zh) 2024-04-01

Family

ID=90477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36690A TW202413755A (zh) 2022-09-29 2023-09-26 複合纖維、複絲、編織物及纖維製品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413755A (zh)
WO (1) WO202407072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2588B2 (ja) * 1976-03-17 1983-05-10 株式会社クラレ 天然毛皮調編織物の製造法
JPH06116814A (ja) * 1992-10-01 1994-04-26 Toyobo Co Ltd 複合繊維およびその加工方法
JPH09279418A (ja) * 1996-04-16 1997-10-28 Toray Ind Inc 3成分系複合繊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70726A1 (ja) 2024-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35854B2 (ja) 偏心芯鞘複合繊維および混繊糸
JP4563487B2 (ja) 織物
JP7135469B2 (ja) 偏心芯鞘複合繊維を用いた織編物
JP7415455B2 (ja) 芯鞘複合繊維
JP2006214056A (ja) 織物
JP5356771B2 (ja) グローブ用布帛および繊維製品
JP3624824B2 (ja) 織・編物
JP4902220B2 (ja) 防風編地および繊維製品
TW202122454A (zh) 芯鞘複合纖維、複絲及纖維製品
JP5096049B2 (ja) 研磨布用織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研磨布
TW202413755A (zh) 複合纖維、複絲、編織物及纖維製品
WO2024070727A1 (ja) 織編物
JP7439960B2 (ja) 複合繊維、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および繊維製品
JP4145205B2 (ja) 特殊複合仮撚加工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516032B2 (ja) ポリエステル複合仮撚糸、ストレッチ性織編物、およ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JP7400348B2 (ja) 織編物
JP3992604B2 (ja) ポリエステル混繊糸
TW202212658A (zh) 複合纖維、中空纖維及複絲
WO2023100570A1 (ja) 偏心芯鞘複合仮撚糸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織編物
JP2009074188A (ja) 丸編地および繊維製品
WO2023008500A1 (ja) 複合繊維束および繊維製品
US20240018703A1 (en) Woven/knitted fabric
JP5065769B2 (ja) 研磨布用織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研磨布
JP3863051B2 (ja) ポリエステル斑糸
JP2007321319A (ja) 長短複合紡績糸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布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