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6808A -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以及蓋體和容器的組合 - Google Patents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以及蓋體和容器的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6808A
TW202406808A TW112130015A TW112130015A TW202406808A TW 202406808 A TW202406808 A TW 202406808A TW 112130015 A TW112130015 A TW 112130015A TW 112130015 A TW112130015 A TW 112130015A TW 202406808 A TW202406808 A TW 20240680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opening
small
container
ed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30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裕義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Ky7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3/01670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210763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Ky7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Ky7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6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680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7/00Packages formed by enclo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 preformed containers, e.g. boxes, cartons, sacks or bags
    • B65D77/10Container closures formed after filling
    • B65D77/20Container closures formed after filling by applying separate lids or covers, i.e. flexible membrane or foil-like covers

Abstract

提供蓋體、附蓋體的容器、以及蓋體和容器的組合,能夠將冰等固形物、飲料追加至容器,並且在追加了飲料和固形物之後攝取飲料的情況下能夠抑制誤飲固形物。蓋體形成為能夠與具有形成在上端的開口部和形成所述開口部的外周的緣部的容器接合,所述蓋體包括:具備與沿著所述容器的所述緣部而接合至所述容器的區域對應的接合區域對應部、和具有比所述容器的所述開口部小的開口面積的小開口部的基部;對所述小開口部進行開閉的小蓋部;以及將所述基部和所述小蓋部相連的樞接部,所述小蓋部構成為能夠以所述樞接部為軸而相對於所述基部轉動,所述蓋體具有餘邊部,該餘邊部被規定為滿足下述的條件1以及條件2的部分。條件1為在俯視所述基部時,所述餘邊部為在所述基部中的從所述接合區域對應部的內緣到內側且從所述小開口部的開口緣到外側形成的部分。條件2為在俯視所述基部時,在假想了將所述餘邊部和所述樞接部連結的線段的情況下,該線段從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通過。

Description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以及蓋體和容器的組合
本發明涉及蓋體、附蓋體的容器、以及蓋體和容器的組合。
在上端形成有開口部的容器內容納飲食物等(以下,也稱為“內容物”)並安裝蓋體而以關閉了容器內的狀態來提供是被廣泛地進行。
作為在零售店(例如便利商店等)或餐飲店(例如速食店等)等的店鋪中店員對顧客提供內容物的方式,出現了在各個店鋪中實施在容器內容納內容物並安裝蓋體的步驟的提供方式。例如,作為提供方式,在將咖啡、碳酸飲料等飲料作為內容物的情況下,有飲料的攝取者自己實施向容器倒入飲料並安裝蓋體的步驟的方式。另外,有根據攝取者的訂單由店員實施倒入飲料並安裝蓋體的步驟的方式。
作為向容器安裝蓋體的方法,已知有使用熱壓機等方法將蓋體接合至形成容器的上端的開口部的外周的緣部的方法。在飲料為內容物的情況下,在蓋體形成有例如成為飲用口的小開口部,在未使用時小開口部由蓋體覆蓋。在這種安裝了蓋體的附蓋體的容器中,在攝取者從飲用口喝了容器內的飲料之後向該容器追加(續倒)飲料的情況下難以準確地向飲用口倒入飲料。特別是在向容器追加了除了飲料以外的冰等固形物的情況下,難以準確地將冰容納至容器。對此,如專利文獻1所示,考慮從容器的緣部剝下(拆除)蓋體的構造。 另外,作為附蓋體的容器,已知有專利文獻2示出的這種使蓋體融合至口部的緣部的容器。這種容器以容納咖啡等飲料、味增湯以及各種小菜等的內容物等的各種各樣用途來使用。作為在這種附蓋體的容器中使用的蓋體,廣泛應用了使用塑料的薄膜材料。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8412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5-101357號公報
如專利文獻1、2記載的技術那樣,若從容器的緣部拆除蓋體,則有可能在容器內容納了冰等固形物和飲料的狀態下用嘴部接觸容器的上端的緣部來從容器的緣部攝取飲料,擔心誤飲冰等固形物。這種擔憂特別是在使幼兒等兒童從容器的緣部攝取飲料的情況下會成為特別重大的問題。
本發明是鑒於這種問題點而提出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能夠將冰等固形物或飲料追加至容器、並且在追加了飲料和固形物之後攝取飲料的情況下能夠抑制誤飲固形物的蓋體、附蓋體的容器、以及蓋體和容器的組合。
本發明的主旨在於接下來的(1)~(20)的發明。
(1)一種蓋體,形成為能夠與具有形成在上端的開口部和形成所述開口部的外周的緣部的容器接合, 所述蓋體包括:具備與沿著所述容器的所述緣部而接合至所述容器的區域對應的接合區域對應部、和具有比所述容器的所述開口部小的開口面積的小開口部在內的基部;對所述小開口部進行開閉的小蓋部;以及將所述基部和所述小蓋部相連的樞接部, 所述小蓋部構成為能夠以所述樞接部為軸而相對於所述基部轉動, 在俯視所述基部時,所述基部中的從所述小開口部的開口緣到外側具有簷部。 (2)在上述(1)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簷部為餘邊部,該餘邊部被規定為滿足下述的條件1以及條件2的部分, 條件1:在俯視所述基部時,所述餘邊部為在所述基部中的從所述接合區域對應部的內緣到內側且從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到外側形成的部分; 條件2:在俯視所述基部時,在假想了將所述餘邊部和所述樞接部連結的線段的情況下,該線段從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通過。 (3)在上述(2)所述的蓋體中, 在俯視所述基部時,所述餘邊部的面積比所述小開口部的面積小。 (4)在上述(2)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餘邊部形成為該餘邊部的內緣與所述餘邊部的外緣成為非同心狀。 (5)在上述(2)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餘邊部具有從所述餘邊部的外緣趨向所述餘邊部的內緣向下方傾斜的傾斜部。 (6)在上述(1)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小蓋部的上表面側設有捏取部。 (7)在上述(6)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捏取部具有拉片構件, 所述拉片構件接合於所述小蓋部的上表面側。 (8)在上述(7)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小蓋部封閉了所述小開口部的情況下,所述拉片構件的一部分在俯視所述基部時與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交叉。 (9)在上述(6)所述的蓋體中, 具有保持構造形成部,該保持構造形成部在以所述樞接部為軸而相對於所述基部使所述小蓋部轉動而將所述小開口部開放了的狀態下保持所述小蓋部, 在所述捏取部設有爪部, 在所述基部的與所述爪部接觸的位置設有接受部, 所述爪部和所述接受部形成所述保持構造形成部。 (10)在上述(1)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基部的外周緣形成延伸部。 (11)在上述(10)所述的蓋體中, 具有保持構造形成部,該保持構造形成部在以所述樞接部為軸而相對於所述基部使所述小蓋部轉動而將所述小開口部開放了的狀態下保持所述小蓋部, 在所述小蓋部的上表面側設有捏取部, 在所述捏取部設有爪部, 所述延伸部和所述爪部形成所述保持構造形成部。 (12)在上述(10)或者(11)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延伸部與所述小蓋部的前端之間形成有所述樞接部。 (13)在上述(1)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接合區域對應部的內側的部分形成有下沉部。 (14)在上述(1)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小蓋部的外周緣形成有突出部, 在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形成有與所述突出部對應的凹形狀部。 (15)在上述(1)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小蓋部的外周緣形成有沒入部, 在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形成有與所述沒入部對應的凸形狀部。 (16)在上述(1)所述的蓋體中, 形成有將所述小蓋部的外周緣和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相連的連接構造, 所述連接構造為比所述小蓋部脆弱的脆弱部, 在所述小蓋部以所述樞接部為軸而相對於所述基部轉動的情況下,將所述脆弱部破壞。 (17)在上述(16)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脆弱部具有連結部和斷開部的組合構造、以及/或者半切入構造。 (18)在上述(1)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蓋體利用紙質素材來形成。 (19)一種附蓋體的容器,其具備: 在上述(1)所述的蓋體;以及 具有形成在上端的所述開口部、和形成所述開口部的外周的所述緣部的所述容器, 將所述蓋體接合至所述容器。 (20)一種蓋體和容器的組合,其具備: 在上述(1)所述的蓋體;以及 具有形成在上端的所述開口部和形成所述開口部的外周的所述緣部的所述容器。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提供在能夠將冰等固形物、飲料追加至容器、並且在追加了飲料和固形物之後攝取飲料的情況下能夠抑制誤飲固形物、且重新關蓋狀態的穩定性優越的蓋體、附蓋體的容器、以及蓋體和容器的組合。
以下,基於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的蓋體。此外,本發明的蓋體以用於咖啡杯這種倒入各種飲品的容器(杯)的蓋體為例進行說明,但不限於倒入飲品的容器的蓋體,例如還能夠用作容納小菜等的飲品以外的食品的容器的蓋體。另外,本發明的蓋體還能夠應用於容納食品和飲品以外的各種物品、例如螺栓或螺母等之類的部件、或除上述以外的物質的容器。進而,以下,使用本發明的蓋體在俯視時的形狀為圓形狀的例子來進行說明,但蓋體的形狀不限於在俯視時呈圓形狀,也能夠應用於橢圓形狀、矩形狀、三角形狀等多邊形狀、倒角矩形狀、倒角多邊形狀等、圓形狀以外的各種形狀。
以下,參照圖式針對與本發明有關聯的實施方式以及應用例依次進行說明。在本說明書以及圖式中,對具有實質上相同功能構成的構成標注相同的圖式標記,由此,省略重複說明。此外,也可以分別適當組合來應用以下中說明的各實施方式以及變形例、應用例。
以下的說明為本發明的優選(較佳)的具體例,本發明的內容不限於這些的實施方式等。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為了便於說明,示出前後、左右、上下等的方向以及水平面的方向,但本發明的內容不限於這些方向。在圖1~圖67的例子中,將Z軸方向設為上下方向(上側為+Z方向、下側為-Z方向),將X軸方向設為前後方向(後側為+X方向、前側為-X方向),將沿著在將Z軸方向作為法線的平面上規定的彼此正交的X軸以及Y軸的方向設為X軸方向以及Y軸方向,而且將由X軸和Y軸所形成的平面即XY平面設為水平面,基於這些進行說明。圖1~圖67的各圖示出的大小等的相對的大小比率是為了便於說明而記載的,只要沒有特別限定,並非限定實際的大小比率。
[1第一實施方式] [1-1構成] 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1如使用圖3A、圖3B等如後所述地形成為能夠接合至具有形成在上端的開口部102和形成開口部102的外周的成為上端緣部的緣部103的容器。圖3A、圖3B是示出將圖1A、圖1B以及圖2示出的蓋體1接合至容器101的附蓋體的容器150的例子的立體圖、剖視圖。蓋體1能夠沿著緣部103接合來使用。在蓋體1中,在俯視蓋體1時,將接合至緣部103的區域稱為接合區域R。圖1A是示出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1B是示意性示出圖1A的A-A線縱向剖面的剖視圖。圖2是示出後述的餘邊部10的區域以及小開口部6的區域的例子的圖。此外,作為容器101,更優選使用在開口部102的緣部103具有可撓性的容器。但這些並非禁止容器101為金屬製的容器等可撓性少或者基本沒有可撓性的容器。
接合區域R在圖1A、圖1B的例子中對應於以與容器101的開口部102對應的形狀沿著開口部102形成為大致環狀的區域。在蓋體1與容器101的接合區域R沒有連續地接合的情況下,夾在相鄰的接合區域R之間的部分且與緣部103相對的部分也包含在接合區域對應部5內。
(蓋體的材質) 蓋體1的材質沒有特別限定,但優選為紙質素材。作為紙質素材,舉出有所謂紙類,該所謂紙類是通過在網上刮取纖維原料的糊狀物,再對其進行乾燥乃至按壓乾燥並造紙而得到片狀的、所謂紙或由紙漿系纖維等構成的原料片,然後將利用破碎機對原料片進行破碎而得到的破碎紙漿等的開纖纖維原料通過空氣流來堆積纖維,使利用黏合劑使纖維堆積體的纖維相互固定而得到的所謂無塵紙(airlaid sheet)等、植物纖維、其他纖維膠著而製造的,除所謂紙類以外,作為紙質素材,還舉出有化學纖維紙、合成紙、防水紙、塗料紙、替代紙、羊皮紙、羊毛紙、玻璃纖維紙、石頭紙、陶紙等、或將這些層疊了多張而得到的紙製品等。另外,作為紙質素材,除了僅由紙漿構成以外,還可以包含非紙漿系的天然纖維或合成纖維、再生纖維等的纖維,但優選含有50質量%以上的紙漿,更優選含有70質量%以上的紙漿,進一步優選含有80質量%以上的紙漿,特別優選含有100質量%的紙漿。紙質素材還能夠使用合成樹脂或天然樹脂的薄膜或不織布、木箔等木質系素材等進一步與鋁箔等素材的複合材料,但在採用複合材料的情況下,作為複合材料整體優選含有50質量%以上的紙漿,特別優選含有80質量%以上的紙漿。紙漿含有比例越高,則紙質素材越易於被生物降解,從而是優選的。
此外,蓋體1最好整體利用上述紙質素材來形成。但這並非禁止一部分或者全部採用與紙質素材不同的材質來形成。例如,蓋體1可以利用紙質素材和樹脂製的薄膜材料的層疊體等僅形成後述的基部2A1。在該情況下,通過在蓋體1中的配置有薄膜材料的面面向容器101一側的狀態下適當使用按壓法、熱封法或超音波焊接法等密封方法,易於將蓋體1接合至容器101。考慮到這些方面,蓋體1也優選使用包含紙質素材在內的層疊體。此外,針對小蓋部3可以使用包含紙質素材在內的層疊體。
蓋體1如圖1A、圖1B等所示,具有基部2A1、小蓋部3和樞接部7。
(基部) 基部2A1被規定為具有接合區域對應部5且形成小開口部6的部分。基部2A1能夠設為規定後述的小蓋部3的位移的基準的部分。此外,在圖1A的例子中,在俯視蓋體1時,基部2A1和小蓋部3形成蓋體1的露出面70。
(接合區域對應部) 接合區域對應部5為與接合區域R(面對容器101的緣部103的區域且與容器101接合的區域)對應的蓋體1的部分。接合區域對應部5為在附蓋體的容器150中形成蓋體1中的蓋體1與容器101的接合部151的部分。具體來說,在俯視蓋體1時(在圖1A的例子中將Z軸方向(上下方向)作為視線方向的情況),基部2A1中的形成接合區域R的部分被規定為接合區域對應部5。接合區域對應部5通常如圖1A所示形成為環狀。特別是如圖3A、圖3B所示,在容器101的緣部103大致形成為圓環狀的情況下,接合區域R為圓環狀,接合區域對應部5也在俯視蓋體1時大致為圓環狀。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外緣根據接合區域R的外緣的位置來規定。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外緣可以位於基部2A1的外周緣2A,如圖1A的例子那樣與基部2A1的外周緣2A相比位於內側。
(小開口部) 小開口部6形成為貫穿形成蓋體1相對於容器101的對置面73A與蓋體1相對於容器101的非對置面(蓋體1的露出面70)。小開口部6在俯視蓋體1時在與接合區域對應部5對應的部分的內側以比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開口面積小的狀態來形成。小開口部6用於在使蓋體1接合至容器101的狀態下開口形成位於容器101的空間部105的內容物(例如飲品或食物等)的出入口。小開口部6與後述的小蓋部3組合來形成開口形成部4。
(開口形成部) 如圖1A等所示,開口形成部4被規定為具有小開口部6以及小蓋部3的部分。在開口形成部4,伴隨小蓋部3的位移而使小開口部6開閉。開口形成部4以如圖1A所示的那樣成為小蓋部3關閉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和小蓋部3位移而使小開口部6開口的狀態來形成。在以拉起以基部2A1為基準的小蓋部3的方式使小蓋部3轉動的情況下,使小開口部6露出,成為露出口。即,開口形成部4在蓋體1安裝於容器101的狀態下,以當拉起小蓋部3時能夠從小開口部6視覺確認到容器101的空間部105的方式組合了小開口部6和小蓋部3。
此外,在小開口部6成為露出口的狀態下,如後述那樣,能夠成為追加的飲料等液體或冰等固形物的供給口。另外,在容器101的內部(空間部105)已經存在飲料等液體的情況下,小開口部6也可以被用作飲料等的飲用口或倒出口。
(小蓋部) 在蓋體1設有小蓋部3。小蓋部3形成為以能夠將小開口部6開閉的方式遮蓋該小開口部6。在圖1A的例子中,小蓋部3也如圖3B所示,形成為能夠位移至相對於基部2A1拉起的狀態,在拉起小蓋部3時形成小開口部6(打開)。在圖1A的例子中,在利用小蓋部3關閉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下,能夠以使小蓋部3的外周輪廓形狀沿著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的形狀的方式決定小蓋部3的形狀。在該情況下,在利用小蓋部3關閉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下,易於使小蓋部3的外周緣3A的端面接觸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的端面。
在圖1A的例子示出的蓋體1中,小蓋部3在俯視蓋體1時,與接合區域對應部5相比設於內側(中心CT側)。以成為抬起了小蓋部3的狀態的方式使小蓋部3位移(轉動)。小蓋部3利用樞接部7與基部2A1相連。隨著將樞接部7作為支軸抬起小蓋部3,使小開口部6露出。
小蓋部3的形狀或構造只要成為形成後述的餘邊部10的這種形狀或構造即可,沒有特別限定。在圖1A的例子的情況下,小蓋部3的外周緣3A中的前端緣部75A的形狀位於接合區域R的內側,形成為從前端緣部75A趨向基端部74A使小蓋部3的寬度W變寬。小蓋部的寬度W以下述方式來確定。即,在設想從小蓋部的外周緣的既定位置SB1通過且沿著樞接部7的延伸方向的直線DL的情況下,作為該小蓋部的外周緣的既定位置SB1,規定了直線DL與小蓋部的外周緣的交叉位置(在此,為與既定位置SB1不同的位置)(對應位置SB2)。而且,規定既定位置SB1與對應位置SB2的距離,將該距離規定為寬度W。
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不限於如圖1等所示那樣蓋體1的中心CT位於小蓋部3的情況,也可以構成為如圖9A所示那樣小蓋部3不包含蓋體1的中心CT。
在蓋體1中,在小蓋部3立起的狀態下,如上所述,成為小開口部6露出的狀態。將該狀態稱為開蓋狀態。將利用小蓋部3覆蓋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稱為關蓋狀態。
在蓋體1中,在成為開蓋狀態之後(通過立起小蓋部3使小開口部6露出之後),也能夠重新設為關蓋狀態,在成為關蓋狀態的情況下能夠使基部2A1的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的端面面對在小蓋部3的外周緣3A的端面(外周端面)。
(樞接部) 如上所述,蓋體1具有樞接部7。樞接部7大致由與將沿著小蓋部3的外周緣3A的兩個基端部74A連結的線段對應的部分來構成,與基部2A1與小蓋部3的邊界部分對應。樞接部7為在小蓋部3轉動時成為轉動軸的部分。但在小蓋部3轉動的情況下,不僅包含在樞接部7的位置小蓋部3以一定的角度從基部2A1立起的情況,還包含如圖3B等所示那樣小蓋部3從樞接部7趨向小蓋部3的前端緣部75A逐漸彎曲地立起的情況。
基部2A1至少利用樞接部7與小蓋部3相連。樞接部7只要被規定為基部2A1與小蓋部3的邊界的部分即可,沒有特別限定構造。樞接部7與後述的連接構造17同樣地,可以為孔眼構造或半切部。
(基部和小蓋部的連接構造) 在蓋體1中,也可以形成將基部2A1的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和小蓋部3的外周緣3A連接的構造(連接構造17)。連接構造17優選構成為比小蓋部3脆弱的部分即脆弱部。由於連接構造17為脆弱部,所以在小蓋部3以樞接部7為軸相對於所述基部2A1轉動的情況下,能夠破壞脆弱部。即,小蓋部3一邊相對於基部2A1大致沿著連接構造17分離一邊相對於基部2A1立起。
在圖1的例子中,連接構造17的構造如圖17所示為連續部18A和截斷部18B的組合構造。圖17是圖1的由一點鏈線包圍的區域XS的放大俯視圖,是示意性示出連接構造17的一實施例的圖。組合構造例如為沿著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的端面與小蓋部3的外周緣3A的端面相對的部分的長邊方向交替排列連續部18A與截斷部18B的組合構造的構造(所謂孔眼構造)。另外,連接構造17不限於孔眼構造,例如可以為圖18示出的半切部16。半切部16是指,如圖18所示被特定為在蓋體1的厚度方向上到中途切入的部分。半切部16不限於在蓋體1的厚度方向上切入到蓋體1的厚度的一半為止的部分。半切部16包括避免貫穿蓋體1並且切入了蓋體1的厚度的一半以上的構造、或在蓋體1的厚度方向上切入了不到蓋體1的厚度的一半的程度的構造。
此外,在連接構造17具有連續部18A和截斷部18B的情況下,連續部18A也可以具有與半切部16對應的構造。
(簷部) 蓋體1具有簷部。簷部形成為基部2A1的一部分。簷部構成為在俯視基部2A1時在基部2A1中的、從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內緣向內側且從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向外側形成的部分。通過在蓋體1形成有簷部,在打開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開蓋狀態)的情況下,在將小開口部6作為飲用口攝取飲料等時固形物會碰到簷部,抑制誤飲固形物。作為蓋體1中的簷部,在圖1等的例子形成有餘邊(margin)部10。在以下的說明中,以簷部為餘邊部10的情況為例繼續說明。
(餘邊部) 蓋體1如圖1A、圖1B、圖2等所示具有餘邊部10。餘邊部10被規定為滿足下述條件1以及條件2的部分。
條件1:在俯視基部2A1時,餘邊部10為在基部2A1中的從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內緣向內側形成的部分。
條件2:在俯視基部2A1時,在設想了將餘邊部10和樞接部7連結的線段的情況下,線段從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通過。
基部2A1的俯視在圖1A、圖1B中表示將沿著Z軸方向從+Z側朝向-Z側的方向作為視線方向觀看了基部2A1的情況。
關於條件1,餘邊部10為在基部2A1形成的部分,因此,成為與小蓋部3分離的部分。另外,關於條件2,例如如圖1A所示,在設想了將餘邊部10的位置P1和樞接部7的位置P2連結的線段M的情況下,線段M從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通過。餘邊部10在從樞接部7的位置觀看的情況下為在開口緣6G的位置的外側的部分。因此,在圖2的例子中,餘邊部10作為與接合區域對應部5、小蓋部3不同的部分而被特定為圖2的標注了陰影線的部分S1。此外,標注了陰影線的部分S2為與小開口部6對應的部分。在圖1的例子中,部分S2也與小蓋部3對應。圖2是關於圖1的蓋體1示出成為餘邊部10的部分的俯視圖。
(餘邊部的面積和小開口部的面積) 餘邊部10的大小沒有特別限定,但在俯視基部2A1時,優選餘邊部10的面積比小開口部6的面積小。即,在圖2的例子中,與餘邊部10對應的部分S1的面積比與小開口部6對應的部分S2的面積小。在該情況下,小開口部6的大小比餘邊部10的大小大,因此,在附蓋體的容器150處於打開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開蓋狀態)的情況下、易於向容器101的空間部105追加飲料等的液體或冰等固體。此外,關於確定餘邊部10的面積、以及小開口部6的面積的基準,針對餘邊部10的面積以及小開口部6的面積均示出在俯視(在圖2中將從+Z方向朝向-Z方向的方向設為視線方向的情況)蓋體1時的面積。在此示出的確定面積的基準也同樣用於後述的第一部分的面積。
(餘邊部的面積和第一部分的面積) 餘邊部10的面積優選比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第一部分5E的面積大。在此,第一部分5E為以下述方式確定的部分。
在設想了利用沿著樞接部7向外方向延伸的延伸線ME將基部2A1劃分為兩個部分的狀態的情況下,在包含小開口部6在內的部分形成的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部分被規定為第一部分5E,接合區域對應部5中的除了第一部分5E以外的部分被規定為第二部分5F。
在餘邊部10的面積比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第一部分5E的面積大的情況下,易於使餘邊部10相對於第一部分5E在上下方向上稍微撓曲。在處於打開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開蓋狀態)的情況下,在將小開口部6作為飲用口攝取飲料等時固形物碰到餘邊部時,餘邊部變得易於撓曲,變得易於緩衝從固形物對餘邊部施加的力。
(餘邊部的形狀) 餘邊部10的形狀根據小開口部6與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形狀來規定,但優選形成為餘邊部10的內緣10C與餘邊部10的外緣10D成為非同心狀。在此非同心狀表示餘邊部10的內緣10C的輪廓形狀和餘邊部10的外緣10D的輪廓形狀的至少某一方與以蓋體1的中心CT為中心的圓弧狀錯開。在圖2的例子中,餘邊部10的內緣10C的輪廓形狀形成為非圓弧狀,與以蓋體1的中心CT為中心的圓弧狀錯開。但如圖9A、圖9B的例子所示,這並非禁止餘邊部10的內緣10C的輪廓形狀與餘邊部10的外緣10D的輪廓形狀成為以蓋體1的中心CT為中心的圓弧狀。圖9A、圖9B的例子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1的另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延伸部) 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體1中,也可以在基部2A1的外周缘2A形成有延伸部7C。在圖1A、圖1B的例子中,延伸部7C的位置以使樞接部7在關蓋狀態下位於形成小蓋部3的前端的前端緣部75A與延伸部7C之間的方式被規定在基部2A1的外周緣2A。延伸部7C的形狀沒有特別限定,但圖1A的例子中,以延伸部7C的外周緣7D成為流暢地彎曲成凸狀的山形形狀的方式規定了延伸部7C的形狀。
若形成有延伸部7C,則能夠在延伸部7C配置表示與蓋體1對應的容器101的印記或文字等。例如,利用印刷等在延伸部7C配置S、M、L等的文字。然後,在容器101的尺寸為小尺寸的情況下,使用印刷了S的文字的蓋體1,在容器101的尺寸為中等尺寸的情況下,使用印刷了M的文字的蓋體1,在容器101的尺寸為大尺寸的情況下,使用印刷了L的文字的蓋體1,以這種方式使容器101與蓋體1的種類對應關聯。由此,在向容器101接合蓋體1的情況下,能夠抑制利用錯誤的尺寸不同的組合進行容器101與蓋體1的接合的擔憂。
另外,在蓋體1形成有延伸部7C的情況下,能夠將延伸部7C作為捏取點使用。而且,如圖1示出的例子那樣,以使樞接部7位於形成小蓋部3的前端的前端緣部75A與延伸部7C之間的方式在基部2A1的外周緣2A規定了延伸部7C,由此,能夠設為小蓋部3的前端緣部75A的位置與延伸部7C的位置儘量分離的狀態。像這樣使小蓋部3的前端緣部75A的位置與延伸部7C的位置儘量分離,由此,即使人用手拿起延伸部7C並搬運蓋體1,也能夠抑制拿起了蓋體1的人觸摸到蓋體1的小蓋部3的擔憂,能夠抑制因人手的接觸而污染小蓋部3。
[1-2作用以及效果] 在現有的使蓋體接合至容器的緣部的類型的附蓋體的容器中,若從容器的緣部卸下蓋體,則可能在容器內容納了冰等固形物和飲料的狀態下將嘴部接觸容器的上端的緣部而從容器的緣部攝取飲料。因此,有在攝取飲料時冰等固形物從容器之緣一併流出而導致攝取者誤飲固形物的擔憂。
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設有餘邊部10。因此,在嘴部接觸附蓋體的容器150而攝取飲料的情況下,即使冰等固形物預從容器101的空間部105一併流出,液體會從小開口部流出,但易於限制冰等固形物在餘邊部10流出,能夠抑制攝取者誤飲固形物的擔憂。
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小開口部6具有比餘邊部10大的面積,因此,能夠從小開口部6追加倒入飲料等。而且,在追加倒入了飲料等之後,得到與下述示出的本發明的第七~第九實施方式的蓋同樣的作用,由此,也能夠利用小蓋部3重新關閉小開口部6。而且,在像這樣重新關閉的情況下,也能夠與後述的實施方式的蓋體同樣地確保密閉性。
進一步繼續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1-3變形例] (變形例1) 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如圖4所示,可以在小蓋部3的外周緣3A形成有突出部3F。在該情況下,在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形成有與突出部3F對應的凹形狀部。將具有這種構成的蓋體1稱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圖4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突出部) 在圖4的例子中,突出部3F成為在前端緣部75A向朝向小蓋部3的外側的方向呈凸狀延伸的部分。突出部3F在俯視小蓋部3時的小蓋部3的外周緣3A的形狀能夠確定為具有相較於與突出部3F對應的部分的周圍的外周緣3A向外方向突出的輪廓形狀的部分。而且,在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形成有與突出部3F對應的凹形狀部3K。在圖4的例子中,凹形狀部3K形成為與突出部3F嵌合的形狀。由此,在利用小蓋部3重新封閉小開口部6時突出部3F的基端易於利用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來卡合,能夠易於使利用小蓋部3重新封閉小開口部6的狀態穩定。
(變形例2) 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如圖13所示,可以在小蓋部3的外周緣3A形成有沒入部3I。在該情況下,在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形成有與沒入部3I對應的凸形狀部3J。將具有這種構成的蓋體1稱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圖13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沒入部) 沒入部3I成為在從前端緣部75A稍微趨向小蓋部3的基端部74A的既定的位置被設為在朝向小蓋部3的內側的方向上挖掉小蓋部3的形狀的部分。在圖13的例子中,沒入部3I成為在從前端緣部75A向兩個側端緣部76分別稍微趨向小蓋部3的基端部74A的規定的位置分別向在朝向小蓋部3的內側的方向上將小蓋部3挖成U字狀的形狀的部分。
(凸形狀部) 在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形成有與沒入部3I對應的凸形狀部3J。凸形狀部3J形成為與沒入部3I嵌合的形狀,在圖13的例子中形成為舌片狀。由此,在利用小蓋部3重新封閉小開口部6時沒入部3I易於在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的凸形狀部3J或者其附近卡合,能夠易於使由小蓋部3重新封閉小開口部6的狀態穩定。
(變形例3) 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如圖10所示,可以在基部2A1中設有切入部8。將具有這種構成的蓋體1稱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3。圖10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3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切入部) 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3中,切入部8形成為十字型。切入部8能夠通過在上下方向上貫穿構成蓋體的基部的構件來形成。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3中,通過形成有切入部8,能夠將切入部8用作吸管等的插入口。另外,如後述那樣,在設有在由小蓋部3打開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下用於保持的爪部23B的情況下,切入部8能夠用作爪部23B的插入用的通孔。在該情況下,切入部8兼作為後述的保持構造形成部30的一部分,即,爪部23B和切入部8構成保持構造形成部30。此外,切入部8的形狀只要能夠用作吸管等的插入口的形狀即可,不限於十字形狀,也可以使用C字狀或舌片狀等的各種形狀。
(變形例4) 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如圖15A、圖15B所示,也可以在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內側的部分形成有下沉部2B。將具有這種構成的蓋體1稱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4。圖15A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4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15B是示意性示出圖15A的D-D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下沉部) 下沉部2B能夠通過對用於形成蓋體1的構件(有時稱為毛坯料)施加壓花加工來形成。下沉部2B的形成的範圍只要為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內側的部分即可,沒有特別限定,但優選為包含小蓋部3在內的部分。通過包含小蓋部3在內的部分成為下沉部2B,即使在飲料等液體在蓋體1的露出面70側灑出的情況下,也易於向下沉部2B誘導液體,能夠抑制液體灑落至蓋體1的外側的擔憂。
(變形例5) 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如圖16A所示,餘邊部10可以具有從該餘邊部10的外緣10D朝向餘邊部10的內緣10C向斜下方或者斜上方傾斜的傾斜部19。將具有這種構成的蓋體1稱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5。圖16A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5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剖視圖。圖16A與示出在與對應於圖15B的剖面同樣的位置的剖面的圖對應。針對圖16B也同樣。
(傾斜部) 傾斜部19可以在餘邊部10的整體形成,也可以在其一部分形成。針對傾斜部19的傾斜狀態,優選能夠在從蓋體1的關蓋狀態抬起小蓋部3而形成開蓋狀態時利用小蓋部3與餘邊部10的內緣10C(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的接觸部分使傾斜部19的傾斜狀態變動。例如,可以伴隨著抬起小蓋部3,使餘邊部10也稍微向上方向(+Z方向)抬起,以使傾斜部19的傾斜狀態從向斜下方傾斜的狀態成為向斜上方傾斜的狀態或者水平狀態的方式在餘邊部10形成有傾斜部19。這能夠通過以在關蓋狀態下小蓋部3的外周緣3A與餘邊部10的內緣10C(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之間存在摩擦力的方式使小蓋部3與小開口部6接觸來實現。
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5中,通過形成有傾斜部19,易於以餘邊部10的外緣10D作為軸使餘邊部10的內緣10C向上下方向(Z軸方向)撓曲。因此,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4,在附蓋體的容器150處於在容器的空間部容納有飲料等或固形物且打開了小開口部的狀態(開蓋狀態)的情況下,在將小開口部作為飲用口攝取飲料等使固定物撞到餘邊部時,餘邊部變得易於在上下方向上撓曲,易於緩衝由固形物對餘邊部施加的力。
(傾斜部的另一例) 傾斜部19不僅形成於餘邊部10還如圖16B所示形成在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內側整體。圖16B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5的蓋體1的另一實施例的剖視圖。在該情況下,傾斜部19成為從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內緣朝向蓋體1的內側傾斜的傾斜面的部分。
(變形例6) 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不限於如圖1等所示小蓋部3從前端緣部75A趨向樞接部7其寬度W逐漸地變大的情況,也可以如圖9B所示小蓋部3從前端緣部75A到趨向樞接部7的既定的位置為止寬度W逐漸地變大,然後從該既定的位置趨向樞接部7,寬度W逐漸地變小。將具有這種構成的蓋體1稱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6。圖9B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6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在圖9B的例子中,形成為餘邊部10的內緣10C與餘邊部10的外緣10D成為同心狀。
(變形例7) 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如圖19A、圖19B所示也可以在小蓋部3的基端部74A形成應力調整部27。將具有這種構成的蓋體1稱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7。圖19A、圖19B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7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在圖19A的例子中,應力調整部27在小蓋部3的基端部74A成為向外方向彎曲成U字狀的部分。在圖19B的例子中,應力調整部27為在小蓋部3的基端部74A形成的大致圓形的通孔的部分。通過設有應力調整部27,在以樞接部7為軸使小蓋部3轉動時,能夠抑制施加於小蓋部3的基端部74A的應力集中於一點,能夠減少蓋體1從基端部74A朝向基部2A1裂開而導致以樞接部7為軸的小蓋部3的轉動變得不充分的擔憂。此外,在形成有應力調整部27的情況下,小蓋部3的基端部74A包含應力調整部27。因此,如圖19A、圖19B所示,樞接部7大致形成在與將應力調整部27的端連結的直線對應的位置。因此,小蓋部3和餘邊部10能夠分別規定為在圖19A、圖19B中標注了陰影線的部分。
[2第二實施方式] [2-1構成] 第二實施方式的蓋體1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如圖5等所示,在小蓋部3設有捏取部24。將具有這種構成的蓋體1稱為第二實施方式。圖5是示意性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第二實施方式的蓋體1除了在小蓋部3設置捏取部24的構成以外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即可,因此,省略對針對除了在小蓋部3設置捏取部24的構成以外的其他構成(基部2A1、樞接部7或餘邊部10等)的說明。
(捏取部) 在圖5示出的第二實施方式的例子中,在利用小蓋部3封閉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下,在作為小蓋部3的露出面(蓋體1的露出面70)側即上表面側設有捏取部24。捏取部24的構造只要能夠以樞接部7作為軸使小蓋部3轉動即可,沒有特別限定,但在圖5的例子中,作為捏取部24而設有拉片構件31。
(拉片構件) 在圖5的例子中,在利用小蓋部3封閉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下,拉片構件31使拉片構件31的一端部31A接合至小蓋部3,將拉片構件31的另一端部31B設為自由端。將拉片構件31中的接合至小蓋部3的部分稱為拉片接合部18。除了拉片構件31中的拉片接合部18以外,拉片構件31的自由端側的部分(另一端部31B側的部分)只要形成為能夠由人手拿著拉片構件31的程度的大小和形狀即可,沒有特別限定其形狀或構造。拉片構件31的材質可以與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說明的蓋體1的材質同樣,也可以利用紙質素材來構成。
在蓋體1中,小蓋部3中的拉片構件31的安裝位置或安裝方向沒有特別限定,但在圖5的例子中,拉片構件31在小蓋部3的靠近前端的位置(即,前端緣部75A的附近)中接合至小蓋部3。
用於將拉片構件31接合至小蓋部3的方法(即,拉片接合部18的形成方法)能夠例示超音波接合或熱封、基於黏接劑的接合等各種方法。作為拉片接合部18的形成方法,從上述方法中的接合的容易度或接合的強度等的觀點來看,優選超音波接合。小蓋部3中的拉片接合部18的形成位置從易於通過抬起拉片構件31使小蓋部3立起(使小蓋部3轉動)的觀點來看,優選與小蓋部3的中央部錯開的位置。
(拉片構件的朝向(安裝方向)) 在蓋體1中,在圖5的例子中,與拉片構件31的一端部31A相比,拉片構件31的另一端部31B側(自由端側)配置在靠近樞接部7側。但這為一例,拉片構件31的朝向也可以成為圖5的例子示出的方向以外的朝向。例如,可以以與拉片構件31的一端部31A相比使拉片構件31的另一端部31B側處於與樞接部7分離的位置的方式配置拉片構件31。
[2-2作用以及效果] 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蓋體1,能夠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另外,在第二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通過設有捏取部24,能夠易於拉起小蓋部3。
針對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進一步繼續說明。
[2-3變形例] (變形例1) 在作為第二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捏取部24而設置拉片構件31的情況下,如圖11所示,在小蓋部3封閉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下,在俯視基部2A1時,拉片構件31的一部分可以與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交叉。將具有這種構成的蓋體1稱為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圖11是示意性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在圖11中,拉片構件31的一方端(一端部31A)側的端緣與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交叉,將拉片構件31中的與基部2A1的上表面重疊的部分稱為重疊部35。在形成有重疊部35的情況下,在利用小蓋部3打開了小開口部6之後重新利用小蓋部3封閉小開口部6時,通過將重疊部35向下方向(-Z方向)按入小開口部6,形成在小開口部6的更下方側由重疊部35與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卡合的狀態。由此,能夠使利用小蓋部3重新封閉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更穩定化。
此外,從易於使重疊部35發揮使利用上述這種小蓋部3重新封閉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更穩定化的功能的觀點來看,優選如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中也說明的那樣,使小蓋部3形成突出部3F。在該情況下,如圖12所示,在小蓋部3形成了突出部3F的情況下,優選拉片構件31的一方端(一端部31A)側的一部分從突出部3F向外方向延伸,該延伸部分成為重疊部35。圖12是示意性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在圖12的例子示出的蓋體1的情況下,能夠形成在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的下側(對置面73A側)更可靠地卡合拉片構件31的重疊部35的狀態,能夠使利用小蓋部3重新封閉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更穩定化。
(變形例2) 在第二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如圖6的例子所示,可以具有保持構造形成部30,該保持構造形成部30為形成在以樞接部7為軸相對於基部2A1使小蓋部3轉動而開放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下保持小蓋部3的保持構造的部分。將具有這種構成的蓋體1稱為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圖6是示意性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保持構造形成部) 保持構造形成部30的構成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在圖6示出的蓋體1的例子中,爪部23B和接受部33形成了保持構造形成部30。
(爪部) 爪部23B如圖6的例子所示,只要能夠具有利用卡合或插入等相對於後述的接受部33進行卡固的構造的部分即可。在圖6的例子中,爪部23B設在作為捏取部24的例子的拉片構件31。另外,在該例子中,爪部23B在拉片構件31的規定位置利用形成為大致呈山型形狀等的輪廓形狀的切入部分來形成。
(接受部) 接受部33形成為能夠卡合或者插入爪部23B的形狀。在圖6的例子中,接受部33成為利用在基部2A1的既定位置進行切入而形成的狹縫部。接受部33在以使小蓋部3轉動的方式使拉片構件31位移時形成在能夠與爪部23B相對的位置。
(保持構造的形成) 在蓋體1中使小蓋部3立起的情況下等拉起捏取部。此時,通過拉起拉片構件31並且將拉片構件31的自由端側(另一端部31B側)的既定部分折曲,使爪部23B成為向下方或者上方突出的形狀。然後,以使小蓋部3的爪部23B到達與接受部33相對的位置或者其位置的附近位置為止使小蓋部3轉動的方式使拉片構件31位移。然後,將拉片構件31的爪部23B卡合或者插入至接受部33。由此,形成有在使小開口部6露出的狀態下保持小蓋部3的保持構造。
在上述的說明中,說明了保持構造形成部30作為接受部33而形成有狹縫部的情況,但與接受部33對應的構造不限於狹縫部。
(保持構造形成部的另一例) 在蓋體1的基部2A1設有延伸部7C的情況下,如圖7所示,延伸部7C可以作為兼具接受部的功能的部分。圖7是示意性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保持構造形成部的另一例)的俯視圖。
圖7示出的蓋體1與圖6的例子同樣地,爪部23B形成在捏取部24(在圖7中為拉片構件31),爪部23B和延伸部7C形成保持構造形成部30。在圖7的例子中,延伸部7C形成為在以使小蓋部3轉動的方式使拉片構件31位移時延伸部7C的外周緣7D能夠與爪部23B相對。
(保持構造的形成) 在圖7的例示出的蓋體1中,也與圖6的例子同樣地,在使小蓋部3立起的情況下等沿圖8A的箭頭F方向拉起拉片構件31。圖8A是示意性示出圖7的C-C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在圖7的例子中,與圖6的例子同樣地,通過拉起拉片構件31並且折曲拉片構件31的自由端側(另一端部31B側)的既定部分,使爪部成為向下方或者上方突出的形狀。然後,以使小蓋部3的爪部23B到達與延伸部7C的外周緣7D相對的位置或者其位置的附近位置為止使小蓋部3轉動的方式使拉片構件31位移。然後,如圖8B所示,將小蓋部3的爪部23B卡合或者插入至延伸部7C。由此,形成有在將小開口部6設為空間部105的露出口的狀態下保持小蓋部3的保持構造。圖8B是用於說明保持構造的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此外,如圖66所示,可以取代拉片構件31而從小蓋部3突出形成突出片來形成捏取部,通過操作該捏取部24來發揮使小蓋部3開閉的功能。
[3第三實施方式] 第三實施方式的蓋體1如圖14A、圖14B所示,可以設有複數個餘邊部。將具有這種構成的蓋體1稱為第三實施方式。圖14A是示意性示出第三實施方式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14B是用於說明餘邊部10的圖。在第三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也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設有小蓋部3、基部2A1以及樞接部7。第三實施方式的蓋體1除了形成了複數個餘邊部10這一點以及小蓋部3與小開口部6的形成部分(位置)不同這一點以外,可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對其他方面的說明。
(小蓋部3和小開口部的形成部分) 在第三實施方式中,小蓋部3的前端緣部75A形成在與接合區域對應部5重疊的位置。另外,小開口部6的開口緣6G與小蓋部3的外周緣3A對應,因此,與小蓋部同樣地,小開口部6的一部分與接合區域對應部5重疊。因此,在圖14A示出的第三實施方式的例子中,在開蓋狀態(以樞接部7為軸使小蓋部3轉動而使小開口部露出的狀態)下形成有在容器101的緣部103的一部分和小開口部使容器的空間部105露出的開口部分(成為露出口的部分)。
(餘邊部) 餘邊部10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來定義。因此,在圖14的例子中,作為餘邊部10而形成有第1餘邊部10A和第2餘邊部10B。
(第1餘邊部以及第2餘邊部的面積和小開口部的面積) 第1餘邊部10A、第2餘邊部10B的大小沒有分別特別限定,但在俯視基部2A1時,優選第1餘邊部10A的面積以及第2餘邊部10B的面積的合計比小開口部6的面積(在圖14A的例子中,也與小蓋部3的面積對應)小。即,在圖14B的例子中,與第1餘邊部10A對應的部分S11和與第2餘邊部10B對應的部分S12的合計面積優選比與小開口部6對應的部分S2的面積(小蓋部3的面積)小。在該情況下,小開口部6的大小(部分S1的面積)變得比餘邊部10的大小(部分S11和部分S12的面積的合計)大,因此,在附蓋體的容器150處於打開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開蓋狀態)的情況下,易於向容器101的空間部105追加飲料等的液體或冰等固體。
[4應用例] 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1如圖3A、圖3B所示能夠用於附蓋體的容器150。圖3A是示出將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1接合在具有形成在上端的開口部102的容器101的形成開口部102的外周的緣部103的實施例的立體圖。圖3B是示意性示出圖3A的B-B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使用圖3A、圖3B繼續說明附蓋體的容器150。
(附蓋體的容器) 附蓋體的容器150具有容器101和蓋體1接合的接合部151,形成接合部151的蓋體1的區域成為接合區域R。蓋體1與容器101的接合方法沒有特別限定,能夠使用壓接法或熱融合法(熱封)等的接合方法。以下,以能夠將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1用於附蓋體的容器150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
在圖3A、圖3B的例子中,容器101具備:具有趨向上方向其直徑變大(趨向下方而前端變細)的這種筒狀的側壁104和底面部106且在內部形成空間部105的容器主體110、以及在容器主體110的上端(側壁104的上端)開口的開口部102。雖未圖示,但容器101的開口部102形成為圓形狀。但在此示出的容器101為一例,不限定容器101的構成。例如,容器101可以將開口部102形成為矩形狀。容器101只要能夠利用蓋體1遮蓋開口部102即可。另外,收納在容器101的內部(空間部105)的物質沒有特別限定,例如能夠例示液體狀的物質、固體狀的物質、或者這些組合等。
在圖3示出的容器中,開口部102的緣部103具有凸緣部。如圖3等所示,凸緣部可以為將形成容器主體110的構件朝外捲繞的捲曲部109,也可以向外側方向形成為在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檐部)。
另外,第1實施方式的蓋體1可以被設為具有開口部102的容器101的組合。
在上述[4應用例]中示出的情況不限於使用第1實施方式的蓋體1的情況。針對第二實施方式以及第三實施方式,也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1同樣地,能夠用於與容器101接合的附蓋體的容器150(未圖示)。
接下來,說明本發明的蓋體的第四實施方式~第六實施方式。
[1第四實施方式] [1-1構成] (蓋體) 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1沿著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緣部103接合來使用。蓋體1以在接合至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狀態下覆蓋開口部102的方式形成為能夠形成安裝於緣部103的狀態(接合至緣部103的狀態)的形狀。如圖20所示,蓋體1具有接合至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緣部103的接合區域R。圖20是示出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圖。作為容器101,更優選使用緣部103具有可撓性的容器。但這些並非禁止容器101為金屬製的容器等可撓性少或者基本沒有可撓性的容器。
蓋體1如圖20(a)、圖20(b)等所示,具備主體2。在蓋體1中,主體2包含接合區域R。圖20(a)、圖20(b)是分別示出蓋體1的其他實施例之一的俯視圖和剖視圖。
(接合區域) 接合區域R表示在蓋體1在容器101的開口部102之上安裝於緣部103的情況下形成蓋體1的面中的與開口部102相對的對置面中的接合至緣部103的區域的部分。接合區域R在圖20的例子中,對應於在俯視蓋體1時以與容器101的開口部102對應的形狀沿著開口部102大致形成為環狀的區域。接合區域R的寬度W(沿著內外方向的寬度)通常為與開口部102的緣部103的寬度相同或者比該寬度窄的寬度。但這並非禁止接合區域R的寬度W比開口部102的緣部103的寬度寬。另外,接合區域R可以形成在主體2的外周緣2A的內側,也可以形成到主體2的外周緣2A。此外,接合區域R的內側表示在俯視蓋體1時形成蓋體1中的形成接合區域R的部分的內側的部分。接合區域R的內側有時被稱為內側區域Rn。接合區域R的上側表示在俯視蓋體1時蓋體1的與接合區域R對應的部分的上表面側(露出面70側)。
(主體) 主體2在將蓋體1安裝在容器101的開口部102之上的狀態下覆蓋開口部102和緣部103。主體2具備易位移構造5B。
(易位移構造) 在主體2中,易位移構造5B為構成為能夠從由主體2的外周緣2A規定的緣部分趨向主體2的內側使主體2的一部分相對於主體2的其他部分位移的構造部。在本說明書中,將上述緣部分稱為第1緣部(在圖20(a)等中用圖式標記71A表示),將外周緣2A中的除了第1緣部71A以外的部分稱為第2緣部71B。另外,將主體2中的、能夠相對於第2部分3D相對位移的部分(上述的主體2的一部分)稱為第1部分3B,將主體2的其他部分(主體中的除了第1部分以外的部分)規定為第2部分3D。易位移構造5B具有引導部6A。
(引導部) 引導部6A具有從成為緣部分(第1緣部71A)的兩端的第1端部71A1和第2端部71A2朝向主體2的內側延伸部分。引導部6A劃分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的至少一部分的邊界K1。在圖20(a)的例子中,作為引導部6A而形成有第1引導部6B以及第2引導部6C。在該例子中,第1引導部6B從第1端部71A1朝向主體2的內側延伸,形成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的邊界K1。第2引導部6C從第2端部71A2朝向主體2的內側延伸,形成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的邊界K1。此外,在不區別第1引導部6B與第2引導部6C的情況下,統稱為引導部6A。
引導部6A橫穿接合區域R。另外,在圖20(a)的例子中,引導部6A形成為線狀。引導部6A被規定為在使第1部分3B相對於第2部分3D位移的情況下沿著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的邊界K1形成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的分離構造的部分。在從安裝了蓋體1的容器101的未使用狀態進行第1部分3B的位移的情況下,由於伴隨容器101與蓋體1的剝離,所以在接合區域R以及其附近在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的邊界被賦予很強的力而容易在蓋體1產生內部破壞。內部破壞表示在形成蓋體1的素材(紙質素材等)自身的內部的層內剝離或在不期待的部分的斷裂(在邊界K1以外的斷裂)。但通過在蓋體1形成這種具有引導部6A的易位移構造5B,能夠抑制在接合區域R以及其附近在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的邊界產生內部破壞的擔憂,能夠實現第1部分3B的平滑的位移。
引導部6A的構造沒有特別限定,但圖20(a)的例子中,如上述那樣為切入構造。但這並非限制引導部6A為切入構造以外的構造。例如,引導部6A也可以具有脆弱構造。
此外,在本說明書中,切入構造表示在容器101安裝了蓋體1的情況下從相對於口部的非對置面(露出面70)側到對置面(背面)為止貫穿了整體的狹縫狀的貫穿構造。脆弱構造如例如孔眼構造或半切入構造那樣表示能夠與沒有被賦予該構造的部分相比減小位移所需的力的這種構造部分。孔眼構造如圖26(a)所示表示交替形成了從露出面70到背面為止貫穿的截斷部18B與避免切入的連續部18A的構造。半切入構造如圖26(c)所示表示形成避免在形成主體2的材料的厚度方向上貫穿並且被局部切入的部分的切入部32的構造(局部切入構造)。此外,半切入構造沒有特別限定相對於構成主體2的材料的切入的深度。圖26(a)是示出在引導部6A具有孔眼構造的情況下的例子的俯視圖,圖26(b)是示出在引導部6A具有半切入構造的情況下的例子的俯視圖。
在圖20(a)等的例子中,第1引導部6B具備利用從第1端部71A1到接合區域R的內緣RA為止的部分來形成的第1外側引導部8A、以及除了第1外側引導部8A以外的第1內側引導部9A。另外,第2引導部6C具備利用從第2端部71A2到接合區域R的內緣RA為止的部分來形成的第2外側引導部8B、以及除了第2外側引導部8B以外的第2內側引導部9B。
在引導部6A中,在第1外側引導部8A和第1內側引導部9A的構造也可以不同。例如,在第1外側引導部8A形成有半切入構造,也可以利用第1內側引導部9A形成切入構造。關於第2外側引導部8B和第2內側引導部9B也同樣。
在易位移構造5B中,第1引導部6B和第2引導部6C以趨向主體2的內側而彼此靠近的方式延伸。這為一例,如也在後述的第四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等示出的那樣第1引導部6B和第2引導部6C的這些至少一方可以沿著接合區域R的內緣RA來形成。但如後述那樣,從將第1部分3B的形狀從第1緣部71A朝向主體2的內側而前端變細的形狀的觀點來看,第1引導部6B和第2引導部6C優選以從第1端部71A1、第2端部71A2分別趨向主體2的內側而彼此靠近的方式延伸。
另外,針對第1引導部6B以及第2引導部6C,第1引導部6B中的與接合區域R重疊的部分(第1重疊部)的長度、和第2引導部6C中的與所述接合區域R重疊的部分(第2重疊部)的長度也可以不同。
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使在第1重疊部的黏合部分的長度與在第2重疊部的黏合部分的長度不同。在該情況下,在使第1部分位移時,在第1外側引導部8A或第2外側引導部8B一邊解除容器101與蓋體1的黏合(剝離)一邊進行第1部分的位移,因此,使用者使用一定程度大小的力使第1部分位移。由於在第1內側引導部9A或第2內側引導部9B不需要解除容器101與蓋體1的黏合的力,所以使用者能夠使用比較小的力使第1部分位移。因此,在從第1外側引導部8A進展至第1內側引導部9A的時點、和從第2外側引導部8B進展至第2內側引導部9B的時點對蓋體附加的力急遽變化。此時,若在第1內側引導部9A或第2內側引導部9B持續由使用者施加力的狀態,則會對蓋體施加必要以上的負擔。於是,通過使在第1重疊部的黏合部分的長度和在第2重疊部的黏合部分的長度不同,易於錯開從第1外側引導部8A進展至第1內側引導部9A的時點與從第2外側引導部8B進展至第2內側引導部9BN的時點,能夠變得不易對蓋體賦予必要以上的負擔。
(樞接部) 如圖20(a)、圖20(b)的例子所示,易位移構造5B優選具有樞接部7。樞接部7與引導部6A的內側端相連。在圖20(a)、圖20(b)的例子中,樞接部7的端部相對於第1引導部6B和第2引導部6C各自的內側端相連。即,在內側引導部(第1內側引導部9A、第2內側引導部9B)的端部中的位於與外側引導部(第1外側引導部8A、第2外側引導部8B))的連結端側相反一側的端部,引導部6A與樞接部7的端部相連。樞接部7的構造只要為切入構造以外即可,沒有特別限定,可以為非形成構造,也可以為脆弱構造。
樞接部7能夠使第1部分3B相對於第2部分3D平滑地位移。例如,在圖20(a)、圖20(b)的例子中,在未使用蓋體1時,在接合區域R中的與第1部分3B對應的區域中成為第1部分3B與容器101接合的狀態,限制了第1部分3B的位移。如圖21(a)、圖21(b)所示,在使用蓋體1時,從第1部分3B的外周緣(第1緣部71A的外側端)使第1部分3B相對於第2部分3D立起。此時,第1部分3B從容器101的緣部103剝離。然後,一邊大致沿著引導部6A使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分離一邊使第1部分3B相對於第2部分3D逐漸地立起。引導部6A規定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的邊界。
若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的分離發展至引導部6A的內側端,由於形成了樞接部7,因此,如圖21(b)所示第1部分3B能夠以樞接部7為軸相對於第2部分3D進一步平滑地向箭頭F方向轉動。然後,第1部分3B能夠以樞接部7為軸平滑地折返至在與第2部分的露出面70側相對的位置。像這樣,樞接部7成為能夠使第1部分的位移更平滑的部分。此外,樞接部7從平滑地形成第1部分3B和第2部分3D的分離部分的觀點來看,優選形成脆弱構造。但這為一例,也可以將樞接部7作為非形成部。非形成部表示省略了切入構造以及脆弱構造的形成的部分。
(第1部分) 第1部分3B被規定為能夠在容器101安裝了蓋體1的狀態下利用易位移構造5B來位移的部分。另外,第1部分3B被規定為在俯視蓋體1時以主體2的外周緣2A的一部分(第1緣部71A)為基端朝向主體2的內側形成向接合區域R的內側擴展的既定的區域的部分(在內側區域Rn中規定的既定部分)。
(第1部分的形狀) 第1部分3B的形狀根據易位移構造5B的引導部6A的佈局來規定。在圖20的例子中,第1部分3B具有作為兩個側緣部77的第1側緣部77A和第2側緣部77B、以及在側緣部77的內側端與側緣部77相連的內緣部73,主體2的外周緣2A中的與第1部分3B對應的第1緣部71A兼作第1部分3B的前端緣部。在第1部分3B中,在從前端緣部(第1緣部71A)朝向內緣部73的方向上,第1側緣部77A和第2側緣部77B朝向主體2的內側在彼此交叉的方向(以彼此靠近的方式)上延伸。第1側緣部77A在第1引導部6B中隨著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分離而形成。第2側緣部77B在第2引導部6C中隨著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分離而形成。
第1部分3B的形狀沒有特別限定,但如圖20(a)等所示,優選具有從主體2的外周緣中的第1部分3B的基端(第1緣部71A)朝向主體2的內側前端變細的形狀。
這種第1部分3B的形狀例如能夠通過像上述那樣採用第1引導部6B與第2引導部6C朝向主體的內側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這種第1引導部和第2引導部的佈局來作為引導部6A的佈局來實現。
在第1部分3B形成為這種形狀的情況下,在使第1部分3B相對於第2部分3D位移時,變得易於沿著引導部6A的延伸方向使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分離。然後,伴隨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的分離而形成有上述的第1側緣部77A、和第2側緣部77B。此外,易位移構造5B的樞接部7形成與內緣部73對應的部分。
(第2部分) 第2部分3D被規定為在俯視蓋體1時形成主體2中的除了由第1部分3B形成的區域以外的區域的部分,即,為主體2中的除了第1部分3B以外的部分。在圖20的例子中,第2部分3D的至少一部分和第1部分3B的至少一部分的邊界K1成為在引導部6A中斷開的構造。在該例子中,後述的樞接部7成為第2部分3D與第1部分3B的邊界K1連續的構造部分。另外,如圖21(a)所示,第2部分3D中的、對應於第2部分3D與第1部分3B的邊界K1的部分為具有與第1部分3B的輪廓的一部分對應的凹狀的輪廓形狀的部分。
(小開口部) 此外,如圖32所示在使第1部分3B位移時(在圖21(a)等的例子中,在第1部分3B以樞接部7為軸折返時),如圖31所示,利用蓋體1和容器101形成開口面積比開口部102小的小開口部6。圖31、圖32是說明在將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1安裝於容器101的附蓋體的容器150中使第1部分3B位移的狀態的圖。這通過作為第1部分3B的大小而規定為能夠形成小開口部6的這種大小來實現。另外,在形成了小開口部6的情況下,容器101的開口部102或空間部105從小開口部6露出。小開口部6在俯視蓋體1時由利用容器101的緣部103、第2部分3D的相對面3H的形成部分和樞接部7包圍的區域來形成。根據這種蓋體1,在向在空間部105內倒入了飲料的容器101的開口部102安裝了蓋體1的情況下,使用者能夠以蓋體1的小開口部6作為飲用口攝取容器101的內部的飲料。
(突出部) 在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優選設有突出部11。突出部11為從主體2的外周緣2A中的與第1部分3B對應的部分朝向外側突出的部分。該突出部11能夠在使第1部分3B相對於第2部分3D位移時作為拉起第1部分3B的捏取點發揮功能。例如,通過在拿著突出部11的前端部11A或其附近的部分的狀態下拉起,伴隨突出部11地拉起第1部分3B。此外,前端部11A表示包含突出部11的前端在內的既定的部分。突出部11與第1部分3B的邊界K2位於主體2的外周緣2A的一部分,可以沿著邊界K2形成有脆弱構造。該脆弱構造可以與利用易位移構造5B說明的脆弱構造同樣的構造。
突出部11的大小沒有特別限定,但在圖20(a)、圖20(b)的例子中,為從第1部分3B的第1緣部71A的整體向外側方向延伸部分,在俯視蓋體1時形成為新月狀。
在圖20(a)的例子示出的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突出部11在該突出部11的內側具有爪部23B且在第2部分3D形成有接受部20。但這並非限於蓋體1具有爪部23B和接受部20的情況。蓋體1也可以省略爪部23B和接受部20的至少某一方。
(爪部) 在變形例5中,爪部23B通過設為使在突出部11形成的爪形成部23C從突出部11垂下的狀態來形成。爪形成部23C利用切入構造來形成。爪形成部23C從突出部11的前端部11A朝向主體2形成為凸狀的形狀。以設為使用者拿著突出部11中的前端部11A或其附近部分等的狀態且使爪形成部23C的前端部24B的部分朝向下方的方式從爪形成部23C的基端24A使爪形成部23C折曲,由此,成為爪形成部23C從突出部11垂下的狀態。此時,垂下的部分成為爪部23B。
(接受部) 接受部20具有能夠插入爪部23B的形狀。具體來說,在圖20(a)的例子中,接受部20成為形成為能夠插入突出部11的爪部23B的形狀的切入構造。在變形例5中,如圖21(b)所示伴隨第1部分3B以樞接部7作為軸而折返至第2部分3D的上表面側,突出部11與第1部分3B一體位移。圖21(a)是示出將第1部分3B折返至第2部分3D的上表面側(露出面70上)的狀態的俯視圖。圖21(b)是圖21(a)中所示的B-B線的剖視圖。
此時,突出部11位移至爪部23B能夠插入至接受部20的位置。即,針對爪部23B與接受部20的相對位置,在第1部分3B以樞接部7為軸折返至第2部分3D的上表面側的情況下,成為爪部23B與接受部20面對的位置。然後,在突出部11的爪部23B被插入至接受部20的情況下,能夠將第1部分3B穩定地維持在折返至第2部分3D的上表面側的狀態。
[1-2作用以及效果] 根據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1,形成有易位移構造5B,能夠利用易位移構造5B使第1部分3B相對於第2部分3D平滑地位移。此時,變得不易在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的邊界產生內部破壞。因此,在通過第1部分3B相對於第2部分3D位移而形成了小開口部6之後,易於重新利用第1部分3B儘量無縫隙地堵塞小開口部6。此外,在第1部分3B相對於第2部分3D至少局部分離的狀態下,將小開口部6露出的狀態稱為開蓋狀態。將利用第1部分3B覆蓋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稱為關蓋狀態。將在一度形成了開蓋狀態之後重新成為關蓋狀態的狀態稱為重新關蓋狀態。
以往,在向附蓋體的容器的內部容納了飲料等的液體的情況下,為了攝取附蓋體的容器的內容物,使用者剝離形成蓋體的薄膜材料而使容器的口部露出。在該情況下,此後,即使想要設為重新利用蓋體覆蓋了露出的口部的部分的狀態(有時成為重新關蓋狀態),也容易解除利用蓋體覆蓋口部的狀態。而且,利用蓋體封堵口部,容易在蓋體與口部之間形成很大的間隙。在這種情況下,液體容易從蓋體與口部的間隙漏出。 針對這一點,根據本發明的蓋體1,在形成開蓋狀態時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易於沿著引導部6A分離,因此,如圖28所示,第1部分3B的側緣部77的端面72C易於與與該端面72C面對的第2部分的面(相對面3H)匹配,在重新關蓋狀態下,易於成為第1部分3B的側緣部77的端面72C與面對該端面72C的第2部分的面(相對面3H)接觸的狀態。
圖28是用於說明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的接觸狀態的局部放大圖。在圖28示出的這種狀態下蓋體1由紙質素材形成的情況下,紙質素材的纖維容易在與端面72C相對的面3H露出,在與端面72C相對的面3H容易產生摩擦。在該情況下,抑制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彼此產生摩擦而導致第1部分3B會簡單地從第2部分3D脫離的擔憂,能夠更穩定地保持利用第1部分3B重新封閉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但在蓋體1中,在成為開蓋狀態時至少引導部6A成為使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斷開的部分,因此,即使重新關蓋狀態也能夠確保通氣性,能夠從第1部分3B和第2部分3D的邊界的至少一部分通過蒸汽。
[1-3變形例] 接下來,說明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1的變形例。
(變形例1) 在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1的例子中,第1內側引導部9A與第2內側引導部9B在朝向主體2的內側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但第1內側引導部9A和第2內側引導部9B的佈局沒有特別限定於在圖20中示出的形狀。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1可以以使第1內側引導部9A與第2內側引導部9B的至少一方如圖23(a)等所示沿著接合區域R的內緣RA延伸的方式來形成(變形例1)。
圖23(a)是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在圖23(a)的例子中,第1內側引導部9A與第2內側引導部9B兩方形成為沿著接合區域R的內緣RA的形狀。另外,在該情況下,第1部分3B在接合區域R的內側的部分中形成為至少一部分具有沿著接合區域R的內緣RA擴展的輪廓形狀的形狀。而且,樞接部7的端部與各個第1內側引導部9A與第2內側引導部9B的端部(與連接至第1外側引導部8A以及第2外側引導部8B一側的端部不同的端部)相連。
(變形例2) 在第四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蓋體1的例子中,第1內側引導部9A和第2內側引導部9B沿著接合區域R的內緣RA來形成、且形成了樞接部7,但圖23(b)所示,可以省略了樞接部7(變形例2)。圖23(b)是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在該例子中,第1部分3B中的形成在接合區域R的內側的部分被形成為沿著接合區域R的內緣RA的形狀。
在圖23(b)中,第1內側引導部9A的端部9A1與第2內側引導部9B的端部9B1相連。在這種情況下,引導部6A的第1內側引導部9A與第2內側引導部9B沿著接合區域R的內緣RA來形成,省略了樞接部7,因此,易於使第1部分3B相對於第2部分3D沿著邊界K1完全分離。此外,在該情況下,小開口部6由利用容器101的緣部103的一部分(在利用第1部分3B的位移露出的部分形成的緣部103的部分)和第2部分3D的相對面3H(內側的端面)包圍的部分來形成。
(變形例3) 在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如圖27所示,易位移構造5B也可以在引導部6A形成以從第1部分3B朝向第2部分3D突出的方式彎曲的突狀彎曲部14(變形例3)。圖27是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變形例3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第1部分3B中的、與突狀彎曲部14對應的部分形成凸部15。在圖27的例子中,在第1部分3B中的形成在接合區域R的內側的部分形成有凸部15。此時,第2部分3D形成與凸部15的輪廓對應的凹狀形狀部15C。
根據變形例3,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的邊界K1的長度增加,能夠增加第1部分3B的端面72C與第2部分3D的相對面3H的面積。由此,能夠更穩定地保持利用第1部分3B重新封閉了小開口部6的重新關蓋狀態。
(變形例4) 在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如圖22(b)所示,在第2部分3D形成有接受部20的情況下,突出部11的前端部11A也可以形成為與接受部20的形狀對應的形狀(變形例4)。圖22(b)是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變形例4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在變形例4中,接受部20成為形成為能夠插入突出部11的前端部11A的形狀的切入口。在變形例4中,伴隨著第1部分3B以樞接部7為軸折返至第2部分3D的上表面側(露出面70側),突出部11與第1部分3B一體地位移。此時,突出部11位移至其前端部11A能夠插入至接受部20的位置。然後,在突出部11的前端部11A插入至接受部20的情況下,能夠穩定地維持將第1部分3B折返至第2部分3D的上表面側的狀態。
(變形例5) 在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如圖22(a)所示,第1部分3B可以在該第1部分3B的內側具有爪部23B且在第2部分3D形成有接受部20(變形例5)。圖22(a)是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變形例5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爪部23B和接受部20的構造、或爪部23B和接受部20的相對位置可以與變形例5相同。在該情況下能夠得到與變形例5同樣的效果。
(變形例6) 在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如圖25所示,也可以形成從主體2的外周緣2A中的與第2部分3D對應的部分的一部分向外側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2(變形例6)。圖25是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變形例6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圖。在該情況下,將從主體2的外周緣2A中的與第1部分3B對應的部分突出的突出部11稱為第1突出部11B。而且,將從主體2的外周緣2A中的與第2部分對應的部分突出的突出部22稱為第2突出部22A。第1突出部11B與第2突出部22A優選在俯視蓋體1時配置為在第1突出部11B與第2突出部22A之間存在主體2的中心CP。在該情況下,例如在向容器101安裝蓋體1的作業者拿著第2突出部22A進行將蓋體1安裝於容器101的作業,容器101的使用者能夠拿著第1突出部11B使第1部分3B相對於第2部分3D位移。即,抑制因使用者以外的人與第1突出部11B接觸而導致第1突出部11B或其周圍被污染的可能性。
(變形例7) 在第四實施方式的變形例7的蓋體1中,在第1突出部11B形成爪部23B,也可以在第2突出部22A形成有接受部20(未圖示)。爪部23B和接受部20的構造、或爪部23B和接受部20的相對位置與可以變形例5同樣。在該情況下能夠與變形例5得到同樣的效果。
(變形例8) 在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如圖24(a)、圖24(b)所示,也可以在突出部11的外周緣75B或者主體2的外周緣2A設有拉片構件31(變形例8)。圖24(a)、圖24(b)是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變形例8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在圖24(a)示出的蓋體1中,複數個拉片構件31設於突出部11的外周緣75B。在圖24(b)示出的蓋體1中,複數個拉片構件31設於主體2的外周緣2A中的與第2部分3D對應的部分(第2緣部71B)。圖24(a)、圖24(b)為一例,拉片構件31的數量等不限於在該圖中示出的數量。此外,優選在各個拉片構件31形成有印刷了事先規定的內容的文字或圖形等的裝飾圖案的印刷部。在形成有印刷部的情況下,優選在拉片構件31的露出面側、背面側的兩面形成有印刷部(未圖示)。
(變形例9) 第四實施方式的變形例9的蓋體1構成為不使爪部23B與接受部20卡合,而是使爪部23B卡合至蓋體1或容器101的緣部103等之類的既定場所。通過像這樣使爪部23B卡合,能夠維持開口形成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或使開口形成的小開口部6重新關閉的狀態。此外,能夠維持小開口部6的開口形成的狀態的構成或能夠維持使小開口部6重新關閉的狀態的構成也可以為上述構成以外的構成。
[2第五實施方式] [2-1構成] (蓋體) 第五實施方式的蓋體1如圖33(a)、圖33(b)所示,在俯視蓋體1時,在主體2的接合區域R的非形成面(露出面70)上,在與接合區域R的內側對應的區域(接合區域R的內側區域Rn)形成有溝槽80。圖33(a)、圖33(b)是示出第五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圖。第五實施方式的蓋體1的除了形成了溝槽80的其他構成(易位移構造5B等)也與第四實施方式同樣,因此,省略對這些進行說明。
(溝槽) 在第五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溝槽80優選在接合區域R的內側區域Rn形成為沿著接合區域R的內緣RA延伸。溝槽80的深度沒有特別限定,但如圖34(a)、圖34(b)、圖34(c)所示,優選構成為隨著從相對於第1部分3B較遠的位置沿著溝槽80的延伸方向靠近第1部分3B而逐漸地變深。如圖34(b)、圖34(c)所示的那樣,在相對於第1部分3B較遠的位置的溝槽80的深度D2比在沿著溝槽80的延伸方向靠近第1部分3B的位置的溝槽80的深度D1淺。另外,溝槽80如圖33(a)、圖34(a)的例子所示,優選也形成在第1部分3B和第2部分3D。在該例子中,以與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的邊界K1交叉的方式使溝槽80延伸。這能夠通過使溝槽80也相對於引導部6A交叉的方式形成來實現。另外,在圖33(a)的例子中,溝槽80形成為橫穿第1部分3B。在該例子中,在第1部分3B中,溝槽80形成為呈沿著內緣RA的曲線狀延伸的形狀。
在該例子中,溝槽80沿著接合區域R的內緣RA形成為C字狀。但這為溝槽80整體的形狀的一例,溝槽80的形狀沒有特別限定。溝槽80例如如圖35所示,可以形成為環狀。 即使在形成有溝槽80的情況下,引導部6A也可以形成切入構造,例如也可以形成半切入構造等的脆弱構造。但在引導部6A形成了半切入構造的情況下,即使溝槽80處於加深了其深度的狀態且溝槽80以跨過引導部6A(跨過第1部分3B與第2部分3D的邊界K1)的方式形成,在引導部6A與溝槽80交叉的位置也不易產生間隙。
(凸型條部) 在蓋體1中,如圖33(b)所示,與溝槽80的形成位置對應的位置且溝槽80的形成面(露出面70)的相反側的位置優選成為凸型條部82。在該情況下,如圖39所示,凸型條部82優選形成在與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緣部103的內面側相接的這種位置。另外,凸型條部82的高度優選被確保為相對於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緣部103不易生成蓋體1的露出面70的面方向上的錯位的程度的高度。這種凸型條部82能夠通過對蓋體1實施壓花加工來實現。根據壓花加工,在蓋體1的露出面70側形成有溝槽80,在與溝槽80的形成位置對應的反面側的位置形成有與溝槽80的深度對應的高度的凸型條部82。而且,通過沿著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緣部103的內側形成溝槽80,如圖39所示,能夠將凸型條部82形成為沿著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緣部103的內端、且與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緣部103的內面側相接。此外,圖39是示出將蓋體1配置在容器101的一例的剖視圖。
通過形成有這種凸型條部82,在以覆蓋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方式配置蓋體1時,易於進行蓋體1相對於容器101的對位。
[2-2作用以及效果] 根據第五實施方式的蓋體1,在相對於容納了液體的容器101的開口部102接合了蓋體1的情況下,即使液體從容器101內部向蓋體1的露出面70上漏出,在液體灑在蓋體1的外側之前,能夠使液體流落至溝槽80。另外,在溝槽80形成為隨著趨向第1部分而變深的情況下,能夠使流入至溝槽80的液體朝向第1部分的位置流下。然後,通過拉起第1部分使小開口部6露出能夠使液體從小開口部6容器內滴落。此外,如圖38所示,第五實施方式也與第四實施方式同樣地,在使第1部分3B位移時形成小開口部6,例如小開口部6形成為由在樞接部7、與第2部分的相對面3H對應的部分、緣部3G包圍的部分。
另外,在溝槽80形成有第1部分3B的情況下,如圖40所示,在形成重新關蓋狀態的情況下將第1部分3B向容器101的緣部103按下時,第1部分3B能夠在該溝槽80的位置稍微產生撓曲,並利用來自該撓曲的恢復力較強地按住容器101的緣部103,能夠使第1部分3B與緣部103的接觸更強。由此,能夠利用第1部分3B更緊固堵塞小開口部6。
[2-3變形例] 說明第五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變形例1) 在圖36示出的第五實施方式的蓋體中,溝槽80的形成數量可以為複數個。另外,關於溝槽80的佈局,如圖36所示,溝槽80也可以呈同心狀形成有複數個。圖36是第五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蓋體1的俯視圖。如該第五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所示,在溝槽80的形成數量為複數個的情況下,對應於開口部102的直徑不同的多種容器101,能夠將一種蓋體1用於覆蓋多種容器101的開口部102。
(變形例2) 在第五實施方式的蓋體中,在溝槽80形成為環狀的情況下,如圖37所示,主體2可以形成為在俯視蓋體1時與溝槽80的內側區域對應的部分(內側區域部90)相比於與溝槽80的外側區域對應的部分(外側區域部91)位於上方。圖37是示出第五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剖視圖。根據第五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蓋體1,在向容納了液體的容器101安裝了蓋體1的情況下,即使液體向蓋體1的露出面70的內側區域部90上漏出,也易於使液體在蓋體1的露出面70上從內側區域部90流入溝槽80。
[3第六實施方式] [3-1構成] (蓋體) 在第3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如圖41所示,可以在第2部分3D,在接合區域R的內側(內側區域Rn)形成有將接合區域R的非形成面(露出面70)的既定區域設為凹狀的凹陷部85。圖41是示出第3實施方式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圖。第六實施方式的蓋體1的除了形成了凹陷部85以外的其他構成(易位移構造5B等)與第四實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對這些進行說明。
(凹陷部) 凹陷部85形成在從第2部分3D中接合區域R的內緣RA起到趨向了主體2的中央的既定位置為止的區域。另外,在圖41的例子中,凹陷部85的底面87在將接合區域R的內緣RA中的距離與第1部分3B對應的部分最遠的位置設為基準位置STP的情況下,具有從基準位置STP趨向第1部分3B向下傾斜的傾斜面。但這並非禁止凹陷部85的底面87為平面。
(隆起部) 在蓋體1中,優選凹陷部85的形成面(露出面70)的反面側的位置成為隆起部86。在該情況下,隆起部86的外周端優選形成為與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緣部103的內面側相接。另外,隆起部86的高度優選被確保為不易相對於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產生錯位的程度的高度。這種隆起部86能夠通過對蓋體1實施壓花加工來實現。根據壓花加工而在蓋體1的露出面70側形成凹陷部85,在與凹陷部85的形成位置對應的反面側的位置形成有高度與凹陷部85的深度對應的隆起部86。然後,通過以使凹陷部85的輪廓形狀成為沿著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形狀的方式形成有凹陷部85,能夠以使與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緣部103的內面側相接的方式來形成隆起部86。
[3-2作用以及效果] 根據第3實施方式的蓋體1,在相對於容納了液體的容器101的開口部102接合了蓋體1的情況下,即使液體從容器101內部漏出到蓋體1的露出面70上,也能夠在液體灑到蓋體1的外側之前使液體流落至凹陷部85。
[3-3變形例] 說明第六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變形例) 根據第六實施方式的蓋體1,如圖42所示,也可以在主體2的整體形成凹陷部85。圖42是示出第六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圖。在第六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在蓋體1中,凹陷部85成為從主體2的外周緣2A趨向主體2的中央而成為沉入成缽狀的形狀。根據第六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蓋體1,在相對於容納了液體的容器101的開口部102接合了蓋體1的情況下,無論液體漏出到蓋體1的露出面70上的哪個位置,都能夠在液體灑到蓋體1的外側之前使液體流落至凹陷部85。
[4應用例] 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1能夠用於圖29、圖30等所示附蓋體的容器150。圖29、圖30是示出分別將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1接合至具有開口部102的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緣部103的實施例的立體圖以及剖視圖。附蓋體的容器150具有容器101與蓋體1接合的接合部151,形成接合部151的蓋體1的區域成為接合區域R。蓋體1與容器101的接合方法沒有特別限定,能夠適當使用壓接法、或熱融合法(熱封)等的接合方法。以下,以將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1用於附蓋體的容器150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
容器101具備具有趨向上方而直徑變大的這種筒狀的側壁104和底面部106且在內部形成空間部105的主體、以及在主體的上端(側壁104的上端)開口的開口部102。雖未圖示,但容器101的開口部102形成為圓形狀。但在此示出的容器101為一例,並非限定容器101的構成。例如,容器也可以將口部形成為矩形狀。容器只要能夠利用蓋體遮蓋口部即可。另外,在容器的內部收納的物質沒有特別限定,例如能夠例示液體狀的物質、固體狀的物質、或者這些組合等。
在圖29、圖30示出的容器中,在開口部102的緣部103形成了將形成容器的主體的構件朝外捲繞的捲曲部109,但容器101不限於此。可以在開口部102的緣部103露出側壁104的端面,也可以在開口部102的緣部103形成朝向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外側延伸的檐部。
另外,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可以為與具有口部的容器的組合。
在上述的[4應用例]示出的情況不限於使用了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1的情況,針對第五實施方式~第六實施方式也同樣。
基於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的蓋體的第七實施方式~第九實施方式。
[1第七實施方式] [1-1構成] (蓋體) 第七實施方式的蓋體1如使用圖44等如後所述地,沿著被特定為從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端緣趨向外側方向的部分的緣部103接合來使用。因此,蓋體1形成為能夠相對於具有開口部102的容器101形成接合至緣部103的接合區域R。另外,蓋體1能夠形成為以在接合至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狀態下覆蓋開口部102的方式形成安裝於緣部103的狀態(接合至緣部103的狀態)的形狀。
蓋體1如圖43所示具有接合至在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上端側形成的緣部103的接合區域R。圖43是示出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圖。作為容器101而更優選使用開口部102的端緣具有可撓性的容器。但這些並非禁止容器101為金屬製的容器等可撓性少或者基本沒有可撓性的容器。
蓋體1如圖43A、圖43B等所示,具備主體2。在蓋體1中,主體2包含接合區域R。圖43A、圖43B分別是示出蓋體1的其他實施例之一的俯視圖和剖視圖。
(接合區域) 接合區域R表示在被特定為從在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上端形成的端緣102A朝向外側方向的部分的緣部103安裝了蓋體1的情況下蓋體1的面中的與開口部102相對的對置面中的接合至緣部103的區域。另外,在蓋體1中,將主體2中的形成接合區域R的部分稱為接合區域對應部5。接合區域R在圖43A、圖43B的例子中對應於以與容器101的開口部102對應的形狀沿著開口部102大致形成為環狀的區域。另外,在該情況下,接合區域對應部5被規定為包含接合區域R的環狀部分。在蓋體1與容器101的接合區域R沒有連續接合的情況下,夾在相鄰的接合區域R的部分也包含在接合區域對應部5內。
接合區域R的寬度(沿著內外方向的寬度)(即,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寬度)通常為與開口部102的緣部103的寬度相同或者比該寬度窄的寬度。但這並非禁止接合區域R的寬度比開口部102的緣部103的寬度寬。另外,接合區域R可以與主體2的外周緣2A相比形成在內側,也可以形成到主體2的外周緣2A。
在俯視蓋體1時(即,俯視主體2),接合區域R的內緣端(即,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內緣端5C)在圖43的例子中位於比開口部102的端緣稍微靠外側的位置,但這為一例,可以位於比開口部102的端緣102A的正上方靠外側很多的位置,也可以位於開口部102的端緣102A的正上方,還可以與開口部102的端緣102A的正上方相比位於內側。此外,俯視蓋體1在圖43A、圖43B中表示將沿著Z軸方向從+Z側朝向-Z側的方向作為視線方向來觀看蓋體1的情況。俯視主體2時也俯視蓋體1同樣地,被規定為表示將從+Z側朝向-Z側的方向作為視線方向觀看了主體2的情況。
此外,在俯視蓋體1時,主體2中的、接合區域R的內側的區域有時被稱為內側區域Rn。另外,接合區域R的上側表示在俯視蓋體1時蓋體1的與接合區域R對應的部分的上表面側(露出面70側)。
(主體) 主體2如圖43A所示在蓋體1安裝在容器101的開口部102之上的狀態下覆蓋開口部102和緣部103。主體2具有與接合區域R對應的部分(接合區域對應部5),具有包含接合區域R的外側部72、以及從外側部72的內緣72A由內側的部分構成的內側部72D。此外,就內外方向而言,將從主體2的中心CT趨向外側的方向設為外側方向,將從主體2的外周緣2A趨向中心CT的方向設為內側方向。
(外側部) 將俯視蓋體1時的、主體2中的接合區域R的內緣(即,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內緣端5C)的外側的部分稱為外側部72。
(內側部) 俯視蓋體1時的、接合區域R的內側(即,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內側)表示形成蓋體1中的形成接合區域R的部分的內側的部分。將該部分稱為內側部72D。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主體2具備第一部分3C和第二部分3E。在圖43的例子中,由第一部分3C與第二部分3E的邊界構成的邊界部5A具有引導部6A和樞接部7。能夠利用引導部6A和樞接部7的組合形成易於實現第一部分3C的轉動的易位移構造。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3C表示主體2中的、被規定為在使該主體2與容器101的緣部103接合的狀態下以使開口部102露出的方式向上方轉動的部分。在此,第一部分3C轉動表示第一部分3C以後述的樞接部7為軸旋轉地位移。在第一部分3C轉動的情況下,第一部分3C的形狀也可以伴隨變形。使第一部分3C向上方轉動例如能夠通過拉起第一部分3C來實現。第一部分3C的形狀沒有特別限定,但在圖43A等的例子中,在俯視蓋體1時,大致形成為半圓狀的形狀。另外,在該例子中,第一部分3C形成在內側部72D(即,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內側)。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3E表示除了主體2中的第一部分3C以外的部分。
(邊界部) 在主體2中,邊界部5A表示被規定為非轉動狀態下的第一部分3C與第二部分3E的邊界的部分。非轉動狀態表示主體2的狀態中的、被限制了使第一部分3C相對於第二部分3E轉動的狀態。例如。非轉動狀態為在未使用蓋體1時沒有使第一部分3C轉動的狀態。
(引導部和樞接部) 邊界部5A具有引導部6A和樞接部7。
樞接部7被規定為在形成上方位移狀態的情況下成為第一部分3C的轉動軸的部分。此外,上方位移狀態被特定為使第一部分3C相對於第二部分3E向上(在圖43B的例子中實現向+Z側的位移的方向、+F方向)轉動的主體2的狀態。
此外,使第一部分3C向上方轉動除了包含使第一部分3C向沿著相對於水平面(在圖43A的例子中也與主體2的上表面(露出面70)對應,與由X軸和Y軸規定的XY平面對應)垂直交叉的平面的面方向上的方向轉動的情況以外,還包含使第一部分3C向沿著相對於水平面傾斜交叉的平面的面方向上的方向轉動的情況。
引導部6A決定在形成上方位移狀態的情況下想要使第一部分3C與第二部分3E產生分離的位置。引導部6A被決定為在形成上方位移狀態的情況下規定預計產生第一部分3C與第二部分3E的分離的位置的部分。
(引導部) 在圖43A、圖43B的例中,引導部6A被特定為以邊界部5A中的、樞接部7的端部(一端部7A、另一端部7B)為基端從樞接部7向分離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在該例子中,引導部6A的一端部6D與樞接部7的一端部7A相連,引導部6A的另一端部6E與樞接部7的另一端部7B相連。
另外,引導部6A形成為向與樞接部7分離的方向呈凸狀的形狀,具有前端部6F,另外,呈線狀(曲線狀)延伸。但這為一例,引導部6A的形狀不限於凸狀,另外,引導部6A也可以以與圖43A示出的這種線狀(曲線狀)不同的狀態來形成。
(引導部與接合區域的位置關係) 在圖43A的例子中,引導部6A形成在接合區域R的內側,即,形成在內側部72D。引導部6A能夠成為在使第一部分3C相對於第二部分3E轉動的情況下形成第一部分3C與第二部分3E的分離構造的部分。
(引導部與開口部的位置關係) 另外,在圖43A的例子中,引導部6A形成為在向容器101接合了蓋體1的狀態下位於大致沿著與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端緣102A的正上方(+Z方向側)相比稍微靠內側的位置。但這為一例,引導部6A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於開口部102的端緣102A的正上方,另外,也可以不沿著端緣102A,引導部6A可以在俯視蓋體1時位於與開口部102的端緣102A相比靠內側更多的位置,但從在使第一部分3C向下方轉動而形成了下方位移狀態的情況下易於使第一部分3C接觸容器101的內周面104A的觀點來看,優選位於開口部102的端緣102A的正上方或者端緣102A的外側。
引導部6A的構造沒有特別限定,但如上述那樣成為脆弱構造。但這並非限制引導部6A為切入構造以外的構造。 例如,引導部6A也可以具有切入構造。
此外,在本說明書中,切入構造表示在向容器101安裝了蓋體1的情況下從與開口部102相對的非對置面(露出面70)側到對置面(背面)為止貫穿了整體的狹縫狀的貫穿構造。脆弱構造例如像孔眼構造或半切入構造這樣,表示與沒有被賦予該構造的部分相比能夠減少位移所需的力的這種構造部分。
孔眼構造表示交替形成了從露出面70貫穿至背面的切入部、與避免了切入的連續部的構造。半切入構造表示形成了避免在形成主體2的材料的厚度方向上貫穿並且局部被切入的部分的切入部的構造(部分的切入構造)。此外,半切入構造沒有特別限定相對於構成主體2的材料的切入深度。
在引導部6A中,構造可以局部不同。例如,在引導部6A的前端部6F附近形成了半切入構造,也可以在除此以外的部分形成切入構造。在引導部6A的前端部6F附近位於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情況下,即使引導部6A整體為切入構造,也通過容器101與蓋體1的接合構造(接合部151)為抑制不期望地使第一部分3C打開的情況。
(樞接部) 如圖43A、圖43B的例子所示,邊界部5A具有樞接部7。在該例子中,樞接部7的端部7A、7B相對於引導部6A各自的端部6D、6E相連。樞接部7的構造除了是切入構造以外,沒有特別限定,可以為非形成構造,也可以為脆弱構造。非形成構造表示省略了切入構造以及脆弱構造的形成的部分。即,非形成構造表示在使第一部分3C向上方者下方轉動時以使樞接部7變得顯著的方式構成主體2。
在使用蓋體1時,相對於第二部分3E使第一部分3C立起。此時,一邊大致沿著引導部6A使第一部分3C與第二部分3E分離一邊以樞接部7為軸使第一部分3C相對於第二部分3E轉動而逐漸立起。樞接部7從平滑地形成第一部分3C與第二部分3E的分離部分的觀點來看優選形成了脆弱構造。但這為一例,也可以以上述方式將樞接部7構成為非形成構造。
(樞接部與接合區域的位置關係) 在圖43A的例子中,樞接部7形成在接合區域R的內側,即,形成在內側部72D。但這為一例,樞接部7在俯視蓋體1時,其至少一端部(7A、7B)可以形成在接合區域R的正上方,也可以形成在接合區域R的外側。
(樞接部與開口部的位置關係) 另外,在圖43A的例子中,樞接部7的端部7A、7B形成為在向容器101接合了蓋體1的狀態下大致位於與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端緣102A的正上方相比稍微靠內側的位置。但這為一例,樞接部7的至少一端部(7A、7B)可以形成在開口部102的端緣102A的正上方,也可以與端緣102A的正上方相比形成在外側的位置。樞接部7的端部7A、7B從在使第一部分3C向下方轉動而形成了下方位移狀態的情況下易於使第一部分3C接觸容器101的內周面104A的觀點來看,優選在俯視蓋體1時與開口部102的端緣102A的正上方或者端緣102A相比位於外側。
(露出口) 此外,如圖44所示,在使第一部分3C位移了的狀態(上方位移狀態)下,形成有從開口部102使空間部105露出的露出口6H。根據蓋體1,在向在空間部105內被倒入了飲料或味噌湯等液體類的容器101的開口部102安裝了蓋體1的情況下,使用者能夠將蓋體1的露出口6H作為飲用口攝取容器101的內部的液體類。
(下方位移狀態) 主體2如圖43B、圖44所示,構成為能夠形成下方位移狀態。在此,下方位移狀態被規定為在主體2的狀態中的、以樞接部7作為轉動軸與第二部分3E相比向下方(在圖43B的例子中實現向-Z側的位移的方向、-F方向)按壓了第一部分3C的狀態(使第一部分3C向下方轉動的狀態)。使第一部分3C向下方轉動除了使第一部分3C向相對於水平面(在圖43A的例子中,也與主體2的上表面(露出面70)對應,與XY平面對應)垂直交叉的平面的面方向轉動的情況以外,還包括使第一部分3C向相對於水平面傾斜交叉的平面的面方向轉動的情況。在圖43B、圖44的例子中,在使第一部分3C向下方轉動的情況下,第一部分3C以樞接部7作為轉動軸向-F方向轉動。
在以使主體2的第一部分3C成為上方位移狀態的方式轉動之後以使第一部分3C重新堵塞露出口6H的方式向下方按下第一部分3C的情況下,第一部分3C返回至與非轉動狀態對應的位置。然後,通過向下方按壓第一部分3C,而規定為以樞接部7作為轉動軸與第二部分3E相比進一步向下方按下了第一部分3C的狀態。特別是在蓋體1整體成為具有紙質素材的構造的情況下,主體2也具有紙質素材,因此,能夠形成在第一部分3C產生了撓曲的狀態,能夠在第一部分3C上具有下方的撓曲的狀態下形成與第二部分3E相比進一步向下方按下了第一部分3C的狀態。
此外,在後述的拉片構件31設於第一部分3C的情況下,第一部分3C中的與拉片構件31接合的部分(後述的拉片接合部18)比第一部分3C中的其他設置的部分(拉片接合部18以外的部分)的剛度強。像這樣,在拉片構件31設於第一部分3C的情況下,能夠對第一部分3C賦予剛度的差異,因此,能夠特別有效地形成以使接合了拉片構件31的拉片接合部18的部分附近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在第一部分3C具有下方向的撓曲的狀態。因此,在以將蓋體1接合至容器101的狀態下形成了下方位移狀態的情況下能夠利用來自第一部分3C中的撓曲的恢復力使第一部分3C更牢固地接觸容器101的內周面104A。
(拉片構件) 如圖43A、圖43B等的例子所示,蓋體1優選在第一部分3C安裝拉片構件31。第一部分3C中的拉片構件31的安裝位置或安裝方向沒有特別限定,但在圖43A、圖43B的例子中,拉片構件31在第一部分3C的靠近前端(靠近前端)的位置(即,引導部6A的前端部6F的附近)與第一部分3C接合。此時,拉片構件31與第一部分3C的接合部分被稱為拉片接合部18。在該例子中,拉片接合部18形成在拉片構件31的一端部21A。另外,在該例子中,在第一部分3C的靠近前端的位置形成有拉片接合部18。用於將拉片構件31接合至第一部分3C的方法(即,拉片接合部18的形成方法)能夠例示超音波接合或熱封、基於黏接劑的接合等之類的各種方法。作為拉片接合部18的形成方法,從上述方法中的接合的容易度和接合的強度等這一觀點來看,優選超音波接合。第一部分3C中的拉片接合部18的形成位置從易於通過抬起拉片構件31來使第一部分3C立起的觀點來看,優選為與第一部分3C的中央部偏移的位置。另外,從該觀點來看,優選第一部分3C安裝在與樞接部7分離的位置、且與主體2的中央部分離的位置。即,拉片構件31優選安裝在第一部分3C的靠近前端的位置。
在第一部分3C中,若拉片構件31接合在遠離樞接部7的靠近前端的位置,則能夠增加力點相對於樞接部7(支點)的距離。
(捏取部) 在圖43A的例子中,拉片構件31將拉片構件31的一端部21A接合至第一部分3C,在拉片構件31的另一端部21B形成了捏取部。捏取部24只要形成為能夠拿起拉片構件31的程度的大小和形狀即可,沒有特別限定其形狀和構造。
(拉片構件的朝向(安裝方向)) 在蓋體1中,圖43A的例子中,與拉片構件31的一端部21A相比,拉片構件的另一端側位於所述主體的中心側。但這為一例,拉片構件的朝向也可以為圖43A的例子示出的方向以外的朝向。例如,也可以與拉片構件的一端部相比,使拉片構件的另一端側位於面對主體的外側。
[1-2作用以及效果] 第七實施方式的蓋體1如圖44所示,能夠與容器101的緣部103接合來使用。因此,蓋體1形成為能夠形成相對於具有開口部102的容器101接合至緣部103的接合區域R。容器101能夠優選使用以從開口部102朝向下方開口徑變小的方式,即,以朝向下方成為前端變細形狀的方式形成的容器。另外,從進一步加強容器101與蓋體1的接合力的觀點來看,容器優選在上端緣部具有凸緣部。此外,這些並非限定安裝蓋體1的容器101的形狀。但考慮到容器的可堆疊性,容器優選在其外周面也形成為朝向底面部而前端變細的形狀。另外,凸緣部在圖43中為向外方延伸的平面狀的構造,但凸緣部的構造不限於此。凸緣部的形狀也可以具有朝外形成了捲曲部的構造。
根據第七實施方式的蓋體1,以能夠形成下方位移狀態的方式形成了第一部分3C,在向容器101接合了蓋體1的狀態下在俯視蓋體1時,引導部6A形成在開口部102的端緣102A的附近。在容器101的內周面104A朝向底面部106成為前端變細形狀的情況下,如圖45所示,能夠設為設想區域的至少一部分與容器101的內周面104A相比位於外側、或者設想區域與容器101的內周面104A相接。在此,設想區域表示在不在第一部分3C產生撓曲地將第一部分3C向下方按下的情況下設想的引導部6A通過的區域。圖45是示出在將蓋體1安裝在容器101的情況下蓋體1的主體2形成了下方位移狀態的狀態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另外,在設想區域的一部分與容器101的內周面104A相比位於外側的情況下,在第一部分3C由紙質素材等例示的這種具有撓曲性的素材形成的情況下,在第一部分3C相對於第二部分3E向下方位移的情況下,能夠形成一邊在第一部分3C產生撓曲一邊使第一部分3C的外周緣(與引導部6A對應的部分)接觸了容器101的內周面104A的狀態。另外,在設想區域與容器101的內周面104A相接的情況下,在使第一部分3C相對於第二部分3E向下方位移的情況下,能夠形成將第一部分的外周緣(與引導部6A對應的部分)與容器101的內周面104A相接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如圖44、圖45所示,能夠形成將容器101的空間部105中的、由蓋體1的下側面(與露出面70相反一側的面)和容器101的內周面104A包圍的空間的部分(部分空間)封閉而重新封閉了容器101的空間部105的至少一部分(部分空間)的狀態。此外,有時在使第一部分3C相對於第二部分3E向上方轉動的狀態(上方位移狀態)下將形成有露出口6H的狀態稱為開蓋狀態。另外,成為第一部分3C向下方轉動的狀態(下方位移狀態),將空間部105的部分空間被大致封閉的(封閉的)狀態(即,利用蓋體1覆蓋了空間部105的部分的狀態)稱為關蓋狀態。將在一度形成了開蓋狀態之後成為重新關蓋狀態的狀態(空間部105的部分空間被重新封閉的狀態)稱為重新關蓋狀態。此外,在圖44中,作為上方位移狀態的一例,在用實線表示了第一部分3C的位置的大致上側的部分用虛線表示使第一部分3C向+F方向轉動的狀態。另外,在圖44中,作為下方位移狀態的一例,在用實線表示了第一部分3C的位置的大致下側的部分用虛線表示使第一部分3C向-F方向轉動的狀態。在圖47中也同樣。 現有的蓋體以及附蓋體的容器在內部容納了飲料等液體的情況下,為了攝取附蓋體的容器的內容物,使用者剝離形成蓋體的薄膜材料而使容器的口部露出。在該情況下,此後,即使想要重新利用蓋體覆蓋了露出的口部的部分的狀態(有時稱為重新關蓋狀態),也容易解除利用蓋體覆蓋了口部的狀態。而且,即便利用蓋體堵塞口部,則易於在蓋體與口部之間形成很大的間隙,在這種情況下,液體容易從蓋體與口部的間隙漏出。因此,在提高在蓋體利用附蓋體的容器的情況下的重新關蓋狀態的穩定性這一點追求得到改善。關於這一點,根據本發明的蓋體,能夠解決上述的現有課題,能夠簡單進行重新關閉並且還能夠確保重新關閉時的密閉性。
接下來,說明第七實施方式的蓋體1的變形例。在變形例中例示在上述示出的蓋體1的實施例進一步追加或削減了構成等。
[1-3變形例] (變形例1) 在第七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設有拉片構件31的情況下,也可以在拉片構件31設有卡合部。將這種方式稱為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
(卡合部) 卡合部為在蓋體1中形成在拉起了第一部分3C的情況下能夠維持第一部分3C的位置的卡合構造的部分。在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蓋體1中,卡合部的構成沒有特別限定。
例如,卡合部如圖49A、圖49B所示,能夠例示保持部23。作為保持部23,能夠例示以能夠相對於拉片構件31的面方向朝下突出的方式形成的構造。在此,以卡合部為保持部23的情況為例繼續進行說明。此外,這並非以卡合部設為保持部23的情況來限定蓋體1。卡合部只要通過相對於蓋體1或容器101的規定位置卡合而能夠限制拉片構件31的位移的這種構造即可。
(保持部) 保持部23優選形成在拉片構件31中的一端部21A與另一端部21B之間的位置。另外,能夠例示構成為通過向拉片構件31形成切入線23A能夠在使拉片構件31折曲時形成呈爪狀突出的部分。保持部23的形狀能夠例示三角形狀,但不限於此。例如,保持部23的形狀能夠任意採用半圓形狀或四邊形狀等的多邊形狀、橢圓形狀等的形狀。
(卡合接受部) 在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中,也可以在第二部分3E設有卡合接受部。卡合接受部形成為能夠在第二部分中接受卡合部的形狀。卡合接受部的位置也可以根據卡合部的位置來規定。針對卡合接受部的形成位置,優選在通過拉起拉片構件31使第一部分3C立起並且折返至第二部分3E的上表面側、然後使拉片構件31和第一部分3C一併與第二部分3E的上表面側重疊的情況(形成了上方位移狀態的情況)下,在面對卡合部的位置形成有卡合接受部。
卡合接受部沒有特別限定,但在圖49A、圖49B的例子中,利用在第二部分的既定位置形成的線狀的切入部(插入部26)來形成。插入部26成為沿著主體2的厚度方向貫穿主體2的切入部分。通過在插入部26插入保持部23,易於維持拉片構件31的位置,易於維持上方位移狀態。此外,插入部26為卡合接受部的一例,卡合接受部的構成不限於插入部26。例如,可以在位於在蓋體1中形成有卡合部的相反側的端緣部鉤掛保持部23等來卡合,也可以為除此以外的構成。
(變形例2) 在第七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在俯視蓋體1時,樞接部7的至少一部分與接合區域R的外周端(即,與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外端5D)相比形成在內側,在圖43A的例子中,樞接部7可以與接合區域R的外周端相比形成在內側。
在第七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不限於圖43A的例子,如圖50A、圖50B所示,也可以配置為樞接部7的至少一端部(端部7A與端部7B的至少某一方)在俯視蓋體1時與接合區域R重疊。此時,除了與接合區域R重疊的樞接部7的端部(端部7A與端部7B的至少某一方)以外的其他部分也可以形成在內側部72D。將這種方式稱為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在變形例2中,成為樞接部7與接合區域R的外周端(接合區域對應部5的外端5D)相比形成在內側的狀態。在該情況下,就引導部6A而言,可以如圖50A所示使引導部6A的一部分位於接合區域R的內側(內側部72D),也可以如圖50B所示使引導部6A位於接合區域R。
根據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在例如樞接部7的端部7A位於接合區域R的情況下,在樞接部7的端部7A與引導部6A的端部6D相連的情況下,能夠使引導部6A的端部6D位於接合區域R。由此,在將蓋體1安裝於容器101的狀態下通過將蓋體1設為下方位移狀態而利用蓋體1重新封閉容器101時,在引導部6A的端部6D也能夠更可靠地將容器101的空間部105的部分空間設為封閉的狀態。這在樞接部7的端部7B位於接合區域R的情況下且在樞接部7的端部7B與引導部6A的端部6D相連的情況也同樣。
(變形例3) 在第七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在使主體2接合至容器101的緣部103的情況下,在俯視主體2時(俯視蓋體1時),樞接部7的至少一端部(端部7A與端部7B的至少某一方)也可以與開口部102的端緣102A相比位於外側。
(變形例4) 在圖43A的例子中,示出了引導部6A與接合區域R的外周端相比位於內側的情況的例子。第七實施方式的蓋體1不限於此,引導部6A的一部分也可以形成在外側部72。將這種方式稱為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4。在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4中,引導部6A的一部分形成在內側部72D。在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4中,例如,如圖51B所示,也可以為引導部6A的包含前端部6F在內的既定的部分形成在外側部72,引導部6A的其他部分形成在內側部72D。在該情況下,通過使引導部6A的一部分形成在外側部72,能夠在俯視蓋體1時將引導部6A的一部分設為與接合區域R重疊的位置,能夠設為使第一部分3C的一部位於接合區域R。由此,即使引導部6A具有切入構造,也會限制不期望地使第一部分3C轉動的情況。
(變形例5) 在第七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在使主體2接合至容器101的緣部103的情況下,如圖51A所示,可以形成為接合區域對應部5與引導部6A的分離距離從靠近樞接部7的位置(端部6D、6E)趨向引導部6A的前端部6F逐漸地變化。將這種方式稱為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5。在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5的蓋體1中,在非轉動狀態下,在俯視主體2時,引導部6A形成為沿著引導部6A的延伸方向越位於與樞接部7和引導部6A相連的位置(端部6D、6E)分離的位置,則遠離與接合區域R對應的部分。
根據第七實施方式的蓋體1,在使主體2接合至容器101的緣部103的情況下,在蓋體1成為下方位移狀態時,易於在第一部分3C中的接近樞接部7的部分形成更密接地使第一部分3C緊貼於容器101的內周面104A的狀態。
(變形例6) 在第七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在圖43A的例子中,將第一部分3C與第二部分3E的邊界部5A的樞接部7的位置配置在主體2的中央附近,但樞接部7的位置也可以被設為與主體2的中央附近不同的位置。在此在使蓋體1與容器101的緣部103接合的情況且在形成了下側位移狀態的情況下,以使第一部分3C的外周緣與容器101的內周面104A相接的方式規定有樞接部7的位置。第一部分3C如圖52A所示,樞接部7的位置可以配置在更靠近引導部6A的前端部6F的位置。第一部分3C如圖52B所示,樞接部7的位置可以配置在更遠離引導部6A的前端部6F的位置。
接下來,說明第八實施方式。
[2第八實施方式] [2-1構成] (蓋體) 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1如圖46A、圖46B所示,與第七實施方式同樣地具有主體2,在主體2形成有接合區域R。另外,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1與第七實施方式同樣地,具有內側部72D和外側部72。在此,在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可以省略在第七實施方式中說明的拉片構件31。在第八實施方式的說明中,針對與第七實施方式同樣的構成省略說明。
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1形成有突出部11,第一部分3C的一部分橫穿接合區域R、且第一部分3C中的橫穿接合區域R的部分與突出部11相接(相連)。
(延伸部) 突出部11為從主體2的外周緣2A中的規定的一部分朝向外側突出的部分。該突出部11形成為能夠在使第一部分3C相對於第二部分3E轉動時作為拉起第一部分3C的捏取點發揮功能的大小以及形狀。例如,通過以拿起突出部11的前端部11A或其附近的部分的狀態來拉起,伴隨突出部11的位移,拉起如後述那樣與突出部11相連的第一部分3C。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在第八實施方式中,主體2具有第一部分3C和第二部分3E,但第一部分3C形成為以上述方式與突出部11相連。第一部分3C與第二部分3E的邊界部5A與第七實施方式同樣地,具有引導部6A和樞接部7。但引導部6A與第七實施方式不同,形成為避免在主體2中橫穿突出部11與樞接部7之間的區域(間部區域RV)。在圖46A的例子中,作為引導部6A,形成有以引導部6A的一端部6D為基端的第一引導部60、和以引導部6A的另一端部6E為基端的第二引導部61。第一引導部60從其基端(端部6D)以遠離樞接部7的方式趨向接近間部區域RV的方向呈弧狀延伸,在間部區域RV的稍微外側的位置朝向突出部11彎曲,並延伸至主體2的外周緣(蓋體1的外周緣2A)為止。第二引導部61與第一引導部60同樣地,從第二引導部61的基端(端部6D)以遠離樞接部7的方式趨向接近間部區域RV的方向呈弧狀延伸,在間部區域RV的稍微外側的位置朝向突出部11彎曲,並延伸至主體2的外周端(蓋體1的外周緣2A)為止。但這為一例,第一引導部60和第二引導部61的構成不限於該例子。此外,在圖46A中,間部區域RV用由兩點鏈線圈出的區域來表示。這在圖53A、圖54A中也同樣。
例如,第一引導部60也可以從端部6D以遠離樞接部7的方式趨向接近間部區域RV的方向呈弧狀延伸,並在間部區域RV的稍微外側的位置形成端部。第二引導部61也與第一引導部60同樣地,也可以從端部6D以遠離樞接部7的方式趨向接近間部區域RV的方向呈弧狀延伸,並在間部區域RV的稍微內側的位置形成端部。在該情況下,在未使用時第二部分3E和第一部分3C處於局部喪失了邊界的狀態,配合上方位移狀態或者下方位移狀態的形成(在拉起突出部11沿著引導部6A使主體2的一部分立起而使露出口6H露出的情況下)而形成有第一部分3C。
在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與第七實施方式同樣地,如圖47、圖48所示,以能夠設為下方位移狀態的方式形成有第一部分3C。圖47是示出在將蓋體1安裝在容器101的情況下的一實施例的剖視圖。圖48是示出在將蓋體1安裝於容器101的情況下蓋體1的主體2形成了下方位移狀態的狀態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2-2作用以及效果] 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1與第七實施方式同樣地,能夠與容器101的緣部103接合來使用。
根據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1,在使用蓋體1時(接合至容器101的緣部103來使用的情況),通過拉起突出部11使第一部分3C相對於第二部分3E立起。此時,一邊大致沿著引導部6A使第一部分3C與第二部分3E分離一邊以樞接部7為軸使第一部分3C相對於第二部分3E轉動一邊逐漸地立起。此時,在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形成上方位移狀態。
根據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1,與第七實施方式同樣地,以能夠形成下方位移狀態的方式形成了第一部分3C。另外,在向容器101接合了蓋體1的狀態下。在俯視蓋體1時引導部6A形成在開口部102的端緣102A附近。因此,例如,在第一部分3C相對於第二部分3E進一步向下方位移的情況下,如圖48所示,能夠形成使第一部分3C的外周緣(與引導部6A對應的部分)接觸容器101的內周面104A的狀態。此外,突出部11與第一部分3C相連,能夠一邊以追隨第一部分3C的方式對形狀賦予撓曲或變形,一邊形成接觸容器101的內周面104A的狀態。
因此,根據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1,在通過形成上方位移狀態而形成了開蓋狀態之後能夠形成重新關蓋狀態。
接下來,說明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1的變形例。
[2-3變形例] (變形例1) 在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如圖53A、圖53B所示,也可以形成折曲輔助部。將這種方式稱為第八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
(折曲輔助部) 折曲輔助部12在將蓋體1接合至容器101的緣部103的狀態下在蓋體1形成下方位移狀態時成為引導延伸部相對於第一部分3C立起的位置的部分。
折曲輔助部12在使主體2接合至容器101的緣部103的情況下,在俯視主體2時,在第一部分3C上,在從突出部11朝向了樞接部7的位置(間部區域RV的內側的位置)、且在與開口部102的端緣102A相比靠內側的位置(主體2的靠近中央的位置)形成有折曲輔助部12。折曲輔助部12在圖53的例子中具有切入構造,但不限於此,也可以具有脆弱構造。
(變形例2) 在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也可以在突出部11設有卡合部。卡合部可以與在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中說明的卡合部同樣地來構成。例如,卡合部如圖54A、圖54B所示可以為保持部23。保持部23可以與在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中說明的保持部23同樣地來形成。但保持部23優選其突出的方向與突出部11相反。
(卡合接受部) 在第八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中,也可以在第二部分設有卡合接受部。卡合接受部可以以與在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中說明的卡合接受部同樣地構成。例如,卡合接受部如圖54A、圖54B所示可以為插入部26。插入部26可以以與在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中說明的插入部26同樣地來形成。但形成插入部26的位置優選在以樞接部7為軸將第一部分3C折返而使第二部分3E面對第一部分3C的情況下能夠與保持部23面對的位置。成為能夠與保持部23面對的位置的情況還包含在使第一部分3C撓曲的狀態下能夠使插入部26與保持部23相對的情況。
[3第九實施方式] [3-1構成] (蓋體) 第九實施方式的蓋體1如圖55A、圖55B所示,在主體2上,在接合區域R形成低黏接性區域RPE,並且以避免橫穿低黏接性區域RPE與樞接部7之間的區域(間部區域RV)的方式形成有引導部6A,且省略了突出部11,除此以外與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1同樣地形成。在圖55A的例子中,低黏接性區域RPE用一點鏈線圈出的區域來表示。
(接合區域) 第九實施方式的蓋體1在主體2的接合區域R形成有低黏接性區域RPE。在接合區域R中對低黏接性區域RPE的外側的黏接性與低黏接性區域RPE的黏接性進行了比較的情況下,低黏接性區域RPE被特定為黏接性低的部分(易於剝離的部分)。
(引導部) 引導部6A形成為避免橫穿低黏接性區域RPE與樞接部7之間的區域(間部區域RV)。例如作為引導部6A能夠通過如在第八實施方式中說明的那樣能夠通過形成第一引導部60和第二引導部61來實現。在圖55A、圖55B的例子中,第一引導部60與第二引導部61均在間部區域RV的稍微內側處彎曲並朝向主體2的外緣部71C延伸,橫穿了低黏接性區域RPE。但這為一例,引導部6A的構成不限於圖55A、圖55B。此外,在圖55A的例子中,間部區域RV用由兩點鏈線圈出的區域來表示。
[3-2作用以及效果] 第九實施方式的蓋體1與第八實施方式同樣地,能夠與容器101的緣部103接合來使用。在第九實施方式的在蓋體1中,取代在第八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突出部11,而是將外側部72中的低黏接性區域RPE到外側的區域用作捏取部,由此,能夠如在第八實施方式中說明的那樣形成上方位移狀態以及下方位移狀態。而且,根據第九實施方式的蓋體1,與第八實施方式同樣地,能夠形成重新關蓋狀態。
[4應用例] 第七實施方式~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1如圖44、圖47等所示能夠用於附蓋體的容器150。圖44、圖47分別是示出將第七實施方式、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1接合至具有開口部102的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端緣102A到外側的部分即緣部103的實施例的剖視圖。附蓋體的容器150具有容器101與蓋體1接合的接合部151,形成接合部151的蓋體1的區域成為接合區域R。蓋體1與容器101的接合方法沒有特別限定,能夠適當使用壓接法或熱融合法(熱封)等的接合方法。以下,以將第七實施方式的蓋體1用於附蓋體的容器150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
在圖44等的例子中,容器101具備:容器主體110,其具有趨向上方而直徑變大(朝向下方前端變細)的筒狀的側壁104和底面部106,且在內部形成空間部105;以及開口部102,其在容器主體110的上端(側壁104的上端)開口。雖未圖示,但容器101的開口部102形成為圓形狀。在此示出的容器101為一例,不限定容器101的構成。例如,容器101可以將開口部102形成為矩形狀。容器101只要能夠利用蓋體1遮蓋開口部102即可。另外,收納在容器101的內部(空間部105)的物質沒有特別限定,例如能夠例示液體狀的物質、固體狀的物質、或者這些組合等。
在圖44示出的容器中,由開口部102的端緣102A到外側的部分形成的緣部103具有凸緣部108。凸緣部108如圖44、圖47等所示,可以為使形成容器主體110的構件朝外捲繞的捲曲部,也可以形成為向外側方向在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檐部)。
另外,第七實施方式的蓋體1可以與具有開口部102的容器101的組合。
另外,如圖64以及圖65所示,在打開第1部分3C時,優選設為能夠使附著於該第1部分3C的背面側的水滴等向容器內流落的構成。作為這種構成,如圖64所示,優選以下述方式構成,即,在將形成於拉片構件31的保持部23從下側插入至形成於捏取部的孔狀的保持接受部26並維持第1部分3C打開的狀態時,第1部分3C的打開部分處於水平狀態,或者將在蓋體1中在第1部分3C安裝有拉片構件的一端側作為上端部,從該上端部趨向朝向蓋體的中央的方向而向下傾斜。通過像這樣配置第1部分3C,能夠在開封時使附著於蓋體的背面的水滴等流落至容器內,在對蓋體進行操作時,例如在使用者想要重新關閉一度打開的第1部分3C時等,能夠大幅度減少附著於蓋體的背面的水滴等將手弄濕而污染手的情況。另外,此時,為了使水滴更加順暢地流落至容器內,優選形成向蓋體引導水滴的引導部500。引導部500可以考慮各種形狀,例如優選在成型蓋體1時事先利用壓花加工等形成筋狀的引導部500、另外以在使用者想要打開蓋體時使蓋體易於折曲的方式進行既定的加工。另外,在一度打開第1部分3C之後重新封止的情況下,出於易於維持第1部分3C重新封止的狀態的宗旨,優選第1部分3C的沿著輪廓線的形狀的至少一部分採用圖67示出的這種波形形狀501等。通過設為這種形狀,能夠使第1部分3C變得易於鉤掛,也能夠易於維持在重新封止之後的狀態。
在上述[4應用例]中示出的情況不限於使用第七實施方式的蓋體1的情況,還能夠應用於如圖47示出的使用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1的情況。另外,在上述[4應用例]中示出的情況也可以同樣應用於第九實施方式。
接下來,基於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的蓋體的第十實施方式~第十三實施方式。
[1第十實施方式] [1-1構成] (附蓋體的容器) 第十實施方式的附蓋體的容器150具備容器101、以及安裝於容器101的蓋體1。另外,附蓋體的容器150具有將容器101和蓋體1接合的接合部50。另外,在第十實施方式中以在蓋體1的小蓋部3設為分體的拉片構件31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但這為一例,並非排除不在小蓋部設置拉片構件的情況。另外,就拉片構件而言,不限於將與小蓋部分體的拉片構件設於小蓋部的情況,也可以是與拉片構件對應的部分與小蓋部一體形成。另外,在第十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在俯視附蓋體的容器150時,在容器101的橫剖面中以容器101的形狀為圓形狀的情況為例,但容器101的形狀不限於此,在容器101的橫剖面中容器101的形狀可以為矩形狀或多邊形狀,也可以為將曲線和直線組合的形狀。
(蓋體) 蓋體1沿著容器101的後述的緣部103與容器101接合來使用。在圖56A的例子中,在俯視蓋體1時,蓋體1的外周輪廓的形狀為大致圓形,但不限於此,例如蓋體1的外周輪廓的形狀也可以為矩形狀或橢圓形狀等。蓋體1形成為能夠覆蓋容器101的後述的開口部102的至少一部分的這種形狀。在圖56A的例子中,蓋體1形成為在利用小蓋部3關閉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小開口部6的區域由小蓋部3大致覆蓋的狀態)下遮蓋開口部102的整個區域。此外,在遮蓋開口部102的整個區域的情況下,包含完全覆蓋開口部102的情況、在蓋體1的主體部或小蓋部形成用於將容器內的空氣向外部釋放的小孔或具有既定的功能的狹縫部或切缺部等的微細的孔構造的情況。
蓋體1具備具有小開口部6的主體2、以及覆蓋小開口部6的小蓋部3。另外,如圖56A的例子所示,蓋體1也可以具有與小蓋部3連接的拉片構件31。在蓋體1中,利用小蓋部3和小開口部6形成有開口形成部4。
(主體部) 主體2具有形成後述的接合部50的部分,借助樞接部7與小蓋部3相連。在圖56A的例子中,主體2優選在抬起小蓋部3而形成小開口部6之前的狀態下除了樞接部7以外還利用將主體2的小開口部6的端緣部和小蓋部3的端緣部連結的連接構造17相對於小蓋部3相連。連接構造17的構造為在主體2的小開口部6的端緣部與小蓋部3的端緣部相對的部分的沿著長邊方向的既定的位置將小開口部6的端緣部與小蓋部3的端緣部局部連結的構造。此外,連接構造17可以為圖56B示出的這種孔眼構造(在圖56B中,截斷部18B與連接構造17的交替配置構造),也可以如圖58所示為半切部16。另外,在該情況下,半切部16可以沿著主體2的小開口部6的端緣部形成在小開口部6的端緣部(形成外周緣3A的部分)的整個區域,也可以局部形成。
(開口形成部) 如圖56A等所示,開口形成部4被定義為伴隨小蓋部3的位移使小開口部6開閉的部分。開口形成部4被規定為具有小開口部6以及小蓋部3的部分。開口形成部4如圖56所示形成為成為小蓋部3關閉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或者小蓋部3位移而使小開口部6開口的狀態。開口形成部4形成在從蓋體1的中心CT朝向外側的方向(外方向)的既定位置為止的與中心CT錯開的位置。
開口形成部4構成為若在容器101安裝了蓋體1的狀態下打開小蓋部3,則能夠通過小開口部6對容器101的空間部105進行視覺確認。
(小開口部) 小開口部6形成為貫穿形成蓋體1相對於容器101的對置面73A與蓋體1相對於容器101的非對置面(蓋體1的露出面70)。小開口部6形成為在俯視蓋體1時成為在與接合部50對應的部分的內側比開口部102的開口面積小的狀態。小開口部6在附蓋體的容器150中用於將位於容器101的空間部105內的內容物(例如飲品或食物和飲料等)的出入口開口形成。在相對於主體2拉起了小蓋部3的情況下,使小開口部6露出。
(小蓋部) 在蓋體1設有小蓋部3。小蓋部3以能夠開閉小開口部6的方式將其遮蓋。在圖56的例子中,小蓋部3形成為能夠在相對於主體2被拉起的狀態下進行位移,在拉起小蓋部3時形成有小開口部6。
在圖56的例子示出的蓋體1中,小蓋部3在俯視蓋體1時相較於與接合部50對應的部分而位於內側(中心CT側)。在圖56的例子中,與由拉片接合部18接合的拉片構件31相對於小蓋部3的動態連動地,以成為抬起了小蓋部3的狀態的方式使小蓋部3位移(轉動)。主體2和小蓋部3利用樞接部7相連。隨著將樞接部7作為支軸抬起小蓋部3,使小開口部6露出。此外,在圖56的例子中,在俯視蓋體1時,蓋體1的形成露出面70的部分中的除了小蓋部3以外的部分成為主體2。
小蓋部3的形狀或構造沒有特別限定。另外,小蓋部3的形狀如圖56所示,優選具有小蓋部3的外周緣3A的至少一部分沿著與接合部50對應的部分(形成接合部50的部分)延伸的這種輪廓形狀。在圖56的例子的情況下,小蓋部3的外周緣3A中的前端緣部75A的形狀成為沿著接合區域R的內側端的形狀。另外,此時,前端緣部75A的形狀易於成為沿著緣部103的內側端的形狀。這種小蓋部3的形狀可以應用至第十實施方式的蓋體1的小蓋部3。以下,在蓋體1的說明中,只要沒有特別明示,即使用了圖56示出的這種小蓋部3的情況為例繼續進行說明。此外,在圖56示出的小蓋部3的例子中,外周緣3A由前端緣部75A、將前端緣部75A和樞接部7連接的側端緣部76來構成。
小蓋部3的外周緣3A也可以如上述那樣利用連接構造17與主體2相連。
在第十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也能夠成為在通過抬起了小蓋部3使小開口部6露出之後再利用小蓋部3覆蓋小開口部6的狀態。在抬起了小蓋部3的狀態下,成為小開口部6露出的狀態。將該狀態稱為開蓋狀態。將利用小蓋部3覆蓋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稱為關蓋狀態。
在蓋體1中,在成為開蓋狀態之後也能夠設為關蓋狀態,在設為關蓋狀態的情況下能夠使形成在主體2的小開口部6的位置的端面與小蓋部3的外周緣3A的端面(外周端面)相對。
(樞接部) 如上所述,在蓋體1形成有樞接部7,樞接部7能夠使小蓋部3可轉動地與主體2相連。樞接部7與連接構造17同樣地,也可以為孔眼構造或半切部。
(拉片構件) 拉片構件31如圖56的例子所示具有利用包含另一端部16B在內的部分形成的捏取部24。
在圖56的例子中,拉片構件31利用拉片構件31的一端部16A與小蓋部3接合,通過該接合而形成有拉片接合部18。小蓋部3中的與拉片接合部18對應的部分的位置沒有限定,但在圖56的例子中,拉片接合部18與小蓋部3的靠近前端的部分(靠近一端部14A的位置)接合。
(接合部) 在附蓋體的容器150中,作為蓋體1與容器101接合的部分而形成有接合部50。接合部50至少具有寬幅部51、以及寬度比寬幅部窄的窄幅部52來作為彼此寬度不同的部分。接合部50的寬度表示在俯視蓋體1時沿著與接合部50的長邊方向(箭頭F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沿著主體2的面方向上的接合部50的尺寸(圖56、圖58~圖61中H1、H2)。
將被規定為接合部中的寬度相對寬的部分的部分特定為寬幅部51(寬度為H1),將除了寬幅部51以外的部分(成為寬幅部51的寬度以下的寬度的部分(寬度為H2))規定為窄幅部52。寬幅部51與窄幅部52的邊界位置被定義為包含在寬幅部51內。因此,在從寬幅部51朝向窄幅部52使接合部50寬度逐漸變窄的情況下,寬度逐漸變窄的部分包含在寬幅部51內。接合部50成為窄幅部52與沿著寬幅部51的長邊方向(箭頭F方向)的兩個端部相連的狀態。由此,能夠以使對寬幅部51與窄幅部52的邊界附近釋放的力向窄幅部釋放。
(寬幅部和小蓋部的配置) 在附蓋體的容器150中,寬幅部51和小蓋部3的配置滿足以下示出的條件1。
條件1:在利用小蓋部遮蓋小開口部的狀態下,在俯視蓋體時,假設以蓋體的中心為起點與寬幅部交叉的半直線,則至少一條半直線與小蓋部交叉。
在圖56的例子中,至少以蓋體的中心為起點與寬幅部51交叉的半直線M1從小蓋部3的存在區域通過,即,與小蓋部3交叉。半直線M1為相對於與寬幅部51的中心CL沿著寬幅部51的長邊方向F稍微錯開的位置交叉的半直線。
(容器) 容器101具備:主體,其具有趨向上方而直徑變大的這種筒狀的側壁部107和底面部106且在內部形成空間部105;以及開口部102,其利用主體的上端(側壁部107的上端)開口。雖未圖示,但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由緣部103包圍,緣部103形成為圓形狀。但在此示出的容器101為一例,不限定容器101的構成。例如,容器101也可以將緣部103形成為矩形狀。容器101只要能夠利用蓋體1遮蓋開口部102即可。另外,收納在容器101的內部的物質沒有特別限定,例如能夠例示液體狀的物質、固體狀的物質、或者這些組合等。 在圖57示出的容器101中,在緣部103形成有將形成容器101的主體部101A的構件朝外捲繞的捲曲部109,但容器101不限於此。可以在緣部103露出側壁部107的端面,也可以在緣部103形成有朝向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外側延伸的檐部。
[1-2製造方法] 附蓋體的容器150能夠通過將蓋體1配置在容器101的開口部102之上並將蓋體1和容器101接合形成接合部50來製造。蓋體1與容器101的接合方法沒有特別限定,能夠適當使用壓接或熱封等的接合方法。
[1-3作用以及效果] 根據第十實施方式的附蓋體的容器150,接合部50具有彼此寬度不同的部分,將寬幅部51和蓋體1的中心連結的半直線的至少一個在俯視蓋體時與小蓋部交叉。由此,變得易於形成寬幅部位於小蓋部以及小開口部的至少一部分附近的狀態,小蓋部以及小開口部的附近部分的剛度變大,與小蓋部以及小開口部分離的部分的剛度相對不易變大。因此,在拿著小蓋部來拉起的情況下,即使對小蓋部施加力,也易於通過寬幅部使小開口部的形狀穩定。另外,能夠易於將小蓋部的力釋放至窄幅部。
[2第十一實施方式] 上述第十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在附蓋體的容器設有拉片構件31。拉片構件31不限於在第十實施方式中說明的構件。如圖59所示,在第十實施方式的附蓋體的容器中還可以在設為利用拉片構件31拉起了小蓋部3的狀態的情況下設有裝拆自如地固定拉片構件31的固定構造形成部23。以下,將該實施方式稱為第十一實施方式。圖59是示意性示出第十一實施方式的附蓋體的容器所使用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固定構造形成部) 固定構造形成部23只要為能夠在拉起了拉片構件31的狀態下裝拆自如地固定拉片構件31的位置的構造即可,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在圖59的例子中,固定構造形成部23利用爪部23B和接受部20來形成。爪部23B為通過將捏取部折曲而向下方突出的部分。另外,接受部20在主體2形成為狹縫狀。接受部20在拉起小蓋部3使拉片構件31位於主體2上的情況下形成在與爪部23B相對的位置。
(作用以及效果) 根據第十一實施方式的附蓋體的容器150,通過設置固定構造形成部23,能夠維持拉起小蓋部3而形成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
[3第十二實施方式] 在上述第十實施方式的附蓋體的容器中,除了在第十實施方式中示出的條件1以外,如圖60所示,寬幅部51和小蓋部3的配置還可以滿足後述的條件2。以下,將該實施方式稱為第十二實施方式。圖60是示意性示出第十二實施方式的附蓋體的容器所使用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關於寬幅部51和小蓋部3的配置,條件2如下所述。
條件2:在利用所述小蓋部遮蓋了小開口部的狀態下,在俯視蓋體時,樞接部的中心形成在與特定線偏離的位置,該特定線是指,上述半直線中的、以蓋體的中心為起點從沿著寬幅部的長邊方向上的寬幅部中央通過的線。
在圖60的例子中,在俯視蓋體1時,樞接部的中心HP形成在與半直線MCL偏離的位置,半直線MCL是指,上述半直線中的、以蓋體的中心CT為起點從沿著寬幅部51的長邊方向上的寬幅部51的中心CL通過的線。此外,樞接部7的中心HP示出樞接部7的兩個端部7A、7B的中間位置。
(作用以及效果) 根據第十二實施方式的附蓋體的容器150,通過使樞接部7的中心CT與半直線MCL錯開,能夠使寬幅部51的中心CL相對於樞接部7的一端部7A的分離距離與寬幅部51的中心CL相對於另一端部7B的分離距離不同。例如,能夠配置為端部7B更靠近寬幅部51的中心CL,而端部7A位於較遠的位置。在該情況下,在拉起小蓋部3時,端部7A的形狀與端部7B相比易於變動,能夠形成小蓋部3中的易於抬起的部分和相對不易抬起的部分,易於設為不一次性地抬起小蓋部3而是局部地逐漸抬起。
[4第十三實施方式] 在上述第十實施方式的附蓋體的容器中,如圖61所示,接合部50也可以在多處形成寬幅部51和窄幅部52。將該實施方式稱為第十三實施方式。圖61是示意性示出第十三實施方式的附蓋體的容器所使用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接下來,說明本發明的蓋體的第十四實施方式。
(蓋體) 蓋體1沿著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緣部103接合來使用。蓋體1形成為在接合至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狀態下覆蓋開口部102的這種形狀。蓋體1如圖62所示,具有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接合至緣部103的接合區域R。圖62是示出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圖。
(接合區域) 接合區域R是以與容器101的開口部102對應的形狀形成為沿著開口部102環狀的區域。接合區域R的寬度W(沿著內外方向的寬度)通常為與開口部102的緣部103的寬度相同或者比該寬度窄的寬度。但這並非禁止接合區域R的寬度W比開口部102的緣部103的寬度寬。另外,接合區域R可以與蓋體1的外周端71D相比形成在內側,如圖62所示,也可以形成到蓋體1的外周端71D。圖62是示出蓋體1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蓋體1具備具有小開口部6的主體2、覆蓋小開口部6的小蓋片13、以及拉片構件31。在蓋體1中,利用小蓋片13和小開口部6形成有開口形成部4。
(開口形成部) 如圖62等所示,開口形成部4如上述那樣具有小開口部6以及小蓋片13。開口形成部4形成為使小蓋片13以及小開口部6如圖62所示小蓋片13關閉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以及小蓋片13打開而使小開口部6開口的狀態。開口形成部4設在與蓋體1的中央部錯開到趨向外側的方向的既定位置為止的位置。
開口形成部4若在容器101安裝了蓋體1的狀態下打開小蓋片13,則能夠通過小開口部6視覺確認容器101的空間部105。
(開口部) 構成開口形成部4的小開口部6形成為貫穿形成蓋體1相對於容器101的對置面和蓋體1相對於容器101的非對置面(蓋體1的露出面70)。小開口部6在將例如蓋體1安裝於容器101的情況下,用於對位於容器101的空間部105的內容物(例如飲品或食物和飲料等)的出入口進行開口形成。在蓋體1中,在拉起了小蓋片的情況下形成為使小開口部6露出。
(小蓋片) 在蓋體1設有小蓋片13。小蓋片13形成為能夠在相對於主體拉起的狀態下進行位移,在蓋體1中,在拉起小蓋片13時形成有小開口部6。
在圖62的例示出的蓋體1中,小蓋片13在俯視蓋體1時(將上下方向設為視線方向)設於蓋體1的露出面70中的與接合區域R的內側對應的區域(以下有時僅稱為接合區域R的內側的區域、或者內側區域Rn)。小蓋片13連結至包含接合區域R的主體2。如圖62所示,在蓋體1中,與相對於小蓋片13利用第1接合部210A接合的拉片構件31的動態連動地,以成為抬起了小蓋片13的狀態的方式使小蓋片13位移。小蓋片13將主體2和小蓋片13的連結部分作為樞接部,隨著以連結部分作為支軸抬起小蓋片13而使小開口部6露出。小蓋片13在俯視蓋體1時設於接合區域R的內側。以下,將小蓋片13的外周緣3A中的、被抬起小蓋片13時的成為支軸的連結部分(樞接部)稱為樞接連結部74。此外,主體2在俯視蓋體1時,利用形成蓋體1的露出面70的部分中的除了小蓋片13以外的部分來構成。
小蓋片13的形狀或構造沒有特別限定。另外,小蓋片13的形狀如圖62所示,優選小蓋片13的外周緣3A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沿著接合區域R的內側端延伸的輪廓形狀。在圖62的例子的情況下,小蓋片13的外周緣3A中的前端緣部75A的形狀成為沿著接合區域R的內側端的形狀。另外,此時,前端緣部75A的形狀易於成為沿著開口部102的緣部103的內側端的形狀。這種小蓋片13的形狀可以應用至第1實施方式的蓋體1的小蓋片13。以下,在蓋體1的說明中只要沒有特別明示,以使用了圖62示出的這種小蓋片13的情況為例繼續進行說明。此外,在圖62示出的小蓋片13的例子中,外周緣3A利用前端緣部75A和樞接連結部74、將前端緣部75A和樞接連結部74相連的側端緣部76來構成。
在小蓋片13的外周緣3A中,針對除了樞接連結部74以外的部分,可以形成相對於主體2被截斷的狀態的截斷部,也可以形成局部接合的狀態的脆弱部。截斷部能夠通過沿著小蓋片13與主體2的邊界設置切入線來形成。脆弱部能夠通過在小蓋片13與主體2的邊界設置將長度短的切入線與點狀接合部交替排列的構造(孔眼構造),或如圖62的例子所示形成半切入構造來形成。半切入構造為能夠在蓋體1的厚度方向上切入至規定的深度為止的構造。此時,半切入構造中的切入深度優選為蓋體1的厚度的一半以上、且小於蓋體1的厚度。此外,樞接連結部74也可以為脆弱部。
在本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能夠設為在通過使小蓋片13立起使小開口部6露出之後還利用小蓋片13覆蓋小開口部6的狀態。在使小蓋片13立起的狀態下,成為小開口部6露出的狀態。將該狀態稱為開蓋狀態。將利用小蓋片13覆蓋了小開口部6的狀態稱為關蓋狀態。
在蓋體1中,如圖62所示,在成為開蓋狀態之後也能夠設為關蓋狀態,在被設為關蓋狀態的情況下也能夠使形成在主體2的小開口部6的位置的端面與小蓋片13的外周緣3A的端面73a(外周端面)相對。此時,主體2的端面中的與小蓋片13的外周緣3A的端面73a相對的部分成為相對面。在第十四實施方式的蓋體1中,優選外周緣3A的端面73a與相對面接觸而形成接觸部。在該情況下,在蓋體1中,形成在關蓋狀態下能夠利用接觸部牢固覆蓋小開口部6的狀態。但在蓋體1中,在成為開蓋狀態時產生小蓋片13與主體2斷開的部分,因此,能夠確保通氣性,能夠從小蓋片13與主體2之間通過蒸汽。
(拉片構件) 拉片構件31具有與小蓋片13接合的第一部分210、以及在拉起了小蓋片13的狀態下能夠與主體接合的第二部分211。
在圖62的例子中,第一部分210成為拉片構件31的一端部21a。接合第一部分210的小蓋片13的部分沒有限定。但在圖62的例子中,第一部分210接合至小蓋片13的靠近前端的部分(靠近一端部13a的位置)。
第二部分211成為與拉片構件中的第1接合部210A相比靠近另一端部21b側的部分。拉片構件如圖62的例子所示優選在包含另一端部21b在內的部分形成捏取部24。在該情況下,第二部分211優選與捏取部24相比形成在一端部21A側。第二部分211以相對於主體2能夠接合的方式來形成,另外,第二部分211的位置成為在拉起了小蓋片13的狀態下能夠接合至主體的位置。第二部分211可以為與第一部分210分離的位置,也可以與邊界相接。
另外,在俯視蓋體1時,從將拉片構件31收在蓋體1的露出面70內的觀點來看,如圖62的例子所示,優選拉片構件31配置在與第一部分210相比第二部分211位於更靠近蓋體1的中心側。但也可以配置為從蓋體1的中心到第一部分210為止的距離和從蓋體1的中心到捏取部24為止的距離相同,但並非禁止拉片構件31配置為與第二部分211相比第一部分210位於更靠近蓋體1的中心側的情況。
(第1接合部與第2接合部) 在蓋體1中,在利用第一部分210接合了小蓋片13的部分形成有第1接合部210A。另外,在所述第二部分211與所述主體2接合的部分形成有第2接合部211A。
在蓋體1中,與第1接合部210A中的第一部分210和小蓋片13的接合的強度(接合力)相比,第2接合部211A中的第二部分211和主體2的接合的強度(接合力)更小。這例如能夠通過利用超音波接合、熱封、基於黏接劑的接合等固定第一部分210和小蓋片13,並利用具有可拆卸性的黏合劑使第二部分211和主體2黏合來實現。具有可拆卸性的黏合劑可以固定於拉片構件31,也可以固定於主體2。另外,可以在第一部分210、第二部分211設有黏合力不同的黏合劑。此外,第一部分210與小蓋片13的接合力表示為了不使第一部分210和小蓋片13破損地進行拉開所需的力的大小。第二部分211與主體2的接合力表示為了不使第二部分211與主體2破損地進行拉開所需的力的大小。在拉開第一部分210與小蓋片13時彼此會產生破損的情況對應於接合力成為最大的情況。
根據蓋體1,能夠得到能夠實現簡單且衛生地打開了與飲用口對應的開口部的狀態的蓋體。
(應用例) 蓋體1能夠如圖63所示用於附蓋體的容器150。圖63是示出將本實施方式的蓋體1與具有開口部102的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緣部103接合的實施例的剖視圖。蓋體1與容器101的接合方法沒有特別限定,能夠適當使用壓接、熱封等的接合方法。
容器101具備:具有趨向上方而直徑變大的這種筒狀的側壁104和底面部106且在內部形成空間部105的主體;以及在主體的上端(側壁104的上端)開口的開口部102。雖未圖示,但容器101的開口部102形成為圓形狀。但在此示出的容器101為一例,不限定容器101的構成。例如,容器也可以將口部形成為矩形狀。容器只要為能夠利用蓋體遮蓋口部的容器即可。另外,收納在容器的內部的物質沒有特別限定,例如能夠例示液體狀的物質、固體狀的物質、或者這些組合等。
在圖63示出的容器中,在開口部102的緣部103形成了使形成容器101的主體的構件朝外捲繞的捲曲部109,但容器101不限於此。也可以在開口部102的緣部103使側壁104的端面露出,也可以在開口部102的緣部103形成朝向容器101的開口部102的外側延伸的檐部。
另外,蓋體也可以與具有口部的容器的組合。
像到此說明的那樣,本發明的蓋體1能夠應用至多種多樣的形態的蓋體1。另外,也能夠應用至上述形態以外的蓋體1。以上,詳細地說明了本發明的蓋體,但上述只不過例示了本發明的蓋體,不限於這些。因此,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的範圍中適當變更。另外,上述蓋體的構成可以獨立地使用各個例子的蓋體的構成,也可以適當組合各自例子的蓋體的構成。
基於以上的本說明書的說明,本發明可以採用以下示出的構成。 [E1] 一種蓋體,其以能夠與具有形成在上端的開口部和形成所述開口部的外周的緣部的容器接合的方式來形成, 所述蓋體包括:基部,其具備與沿著所述容器的所述緣部而接合至所述容器的區域對應的接合區域對應部、和具有比所述容器的所述開口部小的開口面積的小開口部;以及對所述小開口部進行開閉的小蓋部;以及將所述基部和所述小蓋部相連的樞接部, 所述小蓋部構成為能夠以所述樞接部為軸而相對於所述基部轉動, 在俯視所述基部時,在所述基部中的從所述接合區域對應部的內緣到內側且從所述小開口部的開口緣到外側具有簷部。 [E2] 在上述[E1]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簷部為餘邊部,該餘邊部被規定為滿足下述的條件1以及條件2的部分: 條件1:在俯視所述基部時,所述餘邊部為在所述基部中的從所述接合區域對應部的內緣到內側且從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到外側形成的部分; 條件2:在俯視所述基部時,在假想了將所述餘邊部和所述樞接部連結的線段的情況下,該線段從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通過。 [E3] 在上述[E2]所述的蓋體中, 在俯視所述基部時,所述餘邊部的面積比所述小開口部的面積小。 [E4] 在上述[E2]或者[E3]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餘邊部形成為該餘邊部的內緣與所述餘邊部的外緣成為非同心狀。 [E5] 在上述[E2]~[E4]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餘邊部具有從所述餘邊部的外緣趨向所述餘邊部的內緣而向下方傾斜的傾斜部。 [E6] 在上述[E1]~[E5]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小蓋部的上表面側設有捏取部。 [E7] 在上述[E6]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捏取部具有拉片構件, 所述拉片構件與所述小蓋部的上表面側接合。 [E8] 在上述[E7]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小蓋部封閉了所述小開口部的情況下,所述拉片構件的一部分在俯視所述基部時與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交叉。 [E9] 在上述[E6]~[E8]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具有在以所述樞接部為軸而相對於所述基部使所述小蓋部轉動而將所述小開口部開放了的狀態下保持所述小蓋部的保持構造形成部, 在所述捏取部設有爪部, 在所述基部的與所述爪部接觸的位置設有接受部, 所述爪部和所述接受部形成所述保持構造形成部。 [E10] 在上述[E1]~[E9]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基部的外周緣形成延伸部。 [E11] 在上述[E10]所述的蓋體中, 具有在以所述樞接部為軸而相對於所述基部使所述小蓋部轉動而將所述小開口部開放了的狀態下保持所述小蓋部的保持構造形成部, 在所述小蓋部的上表面側設有捏取部, 在所述捏取部設有爪部, 所述延伸部和所述爪部形成所述保持構造形成部。 [E12] 在上述[E10]或者[E11]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延伸部與所述小蓋部的前端之間形成有所述樞接部。 [E13] 在上述[E1]~[E12]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接合區域對應部的內側的部分形成有下沉部。 [E14] 在上述[E1]~[E13]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小蓋部的外周緣形成有突出部, 在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形成有與所述突出部對應的凹形狀部。 [E15] 在上述[E1]~[E14]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小蓋部的外周緣形成有沒入部, 在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形成有與所述沒入部對應的凸形狀部。 [E16] 在上述[E1]~[E15]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形成有將所述小蓋部的外周緣和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相連的連接構造, 所述連接構造為比所述小蓋部脆弱的脆弱部, 在所述小蓋部以所述樞接部為軸而相對於所述基部轉動的情況下,將所述脆弱部破壞。 [E17] 在上述[E16]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脆弱部具有連結部和斷開部的組合構造、以及/或者半切入構造。 [E18] 在上述[E1]~[E17]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蓋體利用紙質素材來形成。 [E19] 在上述[E1]~[E18]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具有在以所述樞接部為軸而相對於所述基部使所述小蓋部轉動而將所述小開口部開放了的狀態下保持所述小蓋部的保持構造形成部。 [E20] 一种附蓋體的容器,具備: 上述[E1]~[E19]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以及 具有形成在上端的所述開口部、和形成所述開口部的外周的所述緣部的所述容器, 將所述蓋體接合至所述容器。 [E21] 一種蓋體和容器的組合,其具備: 上述[E1]~[E19]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 具有形成在上端的所述開口部和形成所述開口部的外周的所述緣部的所述容器。
另外,本發明包含下述的技術思想。 (F1)蓋體以相對於具有口部和包圍所述口部的緣部的容器形成了以覆蓋所述口部的方式安裝於所述緣部的接合區域的狀態來使用, 具有包含所述接合區域在內的主體, 所述主體具備易位移構造,該易位移構造構成為能夠從在所述主體的外周緣規定的緣部分朝向所述主體的內側使所述主體的一部分相對於所述主體的其他部分位移, 在將所述主體的所述一部分設為第1部分且將所述主體的所述其他部分設為第2部分的情況下, 所述易位移構造具有從所述緣部分的第1端部和第2端部分別沿著所述第1部分與所述第2部分的邊界延伸的引導部, 所述引導部橫穿所述接合區域。 (F2)在上述(F1)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易位移構造具有與所述引導部連續且在所述接合區域的內側形成的樞接部, 在使所述第1部分相對於所述第2部分位移的情況下,所述第1部分以所述樞接部為軸而相對於所述第2部分立起。 (F3)在上述(F1)或者(F2)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第1部分具有從所述緣部分趨向所述主體的內側而前端變細的形狀。 (F4)在上述(F1)~(F3)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主體設有從所述緣部分朝向外側突出的突出部。 (F5)在上述(F4)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易位移構造具有與所述引導部連續且在所述接合區域的內側形成的樞接部,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突出部的內側具有爪部, 所述第2部分具有接受部, 在所述第1部分以所述樞接部為軸而往所述第2部分的上表面側折返的情況下, 所述爪部與所述接受部相對。 (F6)在上述(F4)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易位移構造具有與所述引導部連續且在所述接合區域的內側形成的樞接部, 所述第2部分具有接受部, 在使所述第1部分相對於所述第2部分位移的情況下所述突出部與所述第1部分一體位移,在所述第1部分以所述樞接部為軸而往所述第2部分的上表面側折返的情況下,所述突出部位移至能夠插入至所述接受部的位置。 (F7)在上述(F1)~(F6)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在將從所述緣部分的所述第1端部和所述第2端部分別沿著所述第1部分與所述第2部分的邊界延伸的引導部分別設為第1引導部以及第2引導部的情況下, 所述第1引導部中的與所述接合區域重疊的部分的長度和所述第2引導部中的與所述接合區域重疊的部分的長度不同。 (F8)在上述(F1)~(F6)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在將從所述緣部分的所述第1端部和所述第2端部分別沿著所述第1部分與所述第2部分的邊界延伸的引導部分別設為第1引導部以及第2引導部的情況下, 所述第1引導部具有由從所述第1端部到所述接合區域的內緣為止的部分形成的第1外側引導部、以及除了所述第1外側引導部以外的第1內側引導部, 所述第2引導部具有由從所述第2端部到所述接合區域的所述內緣為止的部分形成的第2外側引導部、以及除了所述第2外側引導部以外的第2內側引導部, 所述第1內側引導部和所述第2內側引導部的至少一方沿著所述接合區域的所述內緣形成。 (F9)在上述(F1)~(F8)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引導部具有切入構造或者脆弱構造。 (F10)在上述(F1)~(F9)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易位移構造形成為能夠使所述第1部分整體與所述第2部分分離。 (F11)在上述(F1)~(F10)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易位移構造在所述引導部形成以從所述第1部分朝向所述第2部分突出的方式彎曲的突狀彎曲部。 (F12)在上述(F1)~(F11)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至少在所述第2部分上在所述接合區域的內側形成有將所述接合區域的非形成面設為凹狀的凹陷部, 在將所述接合區域的內緣中的距離所述緣部分最遠的位置設為基準位置的情況下,所述凹陷部具有從該基準位置朝向所述第1部分向下傾斜的傾斜面。 (F13)在上述(F1)~(F11)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接合區域的內側形成有將所述接合區域的非形成面設為凹狀的溝槽。 (F14)在上述(F13)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溝槽呈橫切第1部分的曲線狀延伸。 (F15)在上述(F13)或者(F14)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溝槽形成為環狀。 (F16)在上述(F13)~(F15)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主體上,所述溝槽的內側的內側區域與所述溝槽的外側的外側區域相比位於上側。 (F17)在上述(F13)~(F16)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溝槽呈同心狀地形成有複數個。 (F18)在上述(F13)~(F17)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溝槽形成為隨著相對於所述第1部分從遠離的位置沿著所述溝槽的延伸方向接近所述第1部分,該溝槽的深度逐漸地變大。 (F19)一種附蓋體的容器,其具備: 具有開口部的容器;以及 上述(F1)~(F18)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 形成有將容器的開口部的端緣和蓋體的接合區域接合的接合部。 (F20)在上述(F19)所述的附蓋體的容器中, 所述接合部利用壓接法或者熱融合法來形成。 (F21)一種蓋體和容器的組合,其具備: 具有開口部的容器;以及 上述(F1)~(F18)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
而且,本發明還包含下述示出的技術思想。 (G1)一種蓋體,其形成為能夠相對於具有開口部的容器形成接合至由從所述開口部的端緣到外側的部分構成的上端緣部的接合區域, 具備具有與所述接合區域對應的部分的主體, 所述主體具有被規定為以在使所述主體接合至所述容器的所述開口部的端緣的狀態下使所述開口部露出的方式向上方轉動的部分的第一部分、以及除了該第一部分以外的第二部分, 相對於所述第二部分使所述第一部分的轉動被限制的非轉動狀態下的所述第一部分與所述第二部分的邊界部具備:在形成被規定為相對於所述第二部分使所述第一部分轉動至所述上方向的狀態的上方位移狀態的情況下成為所述第一部分的轉動軸的樞接部;以及引導部,其規定在形成所述上方位移狀態的情況下想要使所述第一部分與所述第二部分分離的位置, 並且所述主體構成為能夠形成下方位移狀態,該下方位移狀態被規定為將所述樞接部作為所述轉動軸與所述第二部分相比向下方按下所述第一部分的狀態。 (G2)在上述(G1)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樞接部的至少一端部在俯視所述主體時形成在與所述接合區域重疊的位置。 (G3)在上述(G1)或者(G2)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主體具有具有與從所述接合區域的內緣到外側的區域對應的部分的環狀的外側部、和由所述外側部的內側的部分形成的內側部, 所述引導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所述內側部。 (G4)在上述(G3)所述的蓋體中, 在使所述主體接合至所述容器的所述上端緣部的情況下,在俯視所述主體時,所述外側部與所述開口部的所述端緣相比位於外側。 (G5)在上述(G1)~(G4)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在使所述主體接合至所述容器的所述上端緣部的情況下,在俯視所述主體時,所述樞接部的至少一端部與所述開口部的所述端緣相比位於外側。 (G6)在上述(G1)~(G5)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在使所述主體接合至所述容器的所述上端緣部的情況下,在所述非轉動狀態下,在俯視所述主體時,所述引導部形成為隨著沿著所述引導部的延伸方向與所述樞接部與所述引導部的邊界分離,而從與所述接合區域對應的部分分離。 (G7)在上述(G1)~(G6)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第一部分接合有拉片構件。 (G8)在上述(G7)所述的蓋體中, 在俯視所述主體時,被規定為所述拉片構件與所述第一部分的接合部分的拉片接合部形成為與所述樞接部相比接近所述引導部的前端的位置。 (G9)在上述(G7)或者(G8)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拉片構件使該拉片構件的一端部接合至所述第一部分, 所述拉片構件在該拉片構件的另一端部形成捏取部。 (G10)在上述(G9)所述的蓋體中, 與所述拉片構件的所述一端部相比,所述拉片構件的另一端側位於所述主體的中心側。 (G11)在上述(G7)~(G10)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拉片構件具有卡合部。 (G12)在上述(G11)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第二部分具有形成為能夠接受所述卡合部的形狀的卡合接受部。 (G13)在上述(G1)~(G6)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主體在該主體的外周緣的一部分具備向外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所述第一部分的一部分橫穿所述接合區域,且與所述延伸部相連。 (G14)在上述(G13)所述的蓋體中, 在使所述主體接合至所述容器的所述上端緣部的情況下,在俯視所述主體時,在所述第一部分中,在從所述延伸部朝向所述樞接部的位置、且與所述開口部的所述端緣相比在內側的位置形成有折曲輔助部。 (G15)在上述(G1)~(G14)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主體由紙質素材形成。 (G16)在上述(G1)~(G15)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容器形成為從所述開口部趨向下方向其開口徑變小。 (G17)在上述(G1)~(G16)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所述容器在所述上端緣部具有凸緣部。 (G18)在上述(G1)~(G17)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中, 在所述下方位移狀態下,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引導部與所述容器的內周面接觸。 (G19)一種附蓋體的容器,其具備: 具有所述開口部、以及由從所述開口部的端緣到外側的部分形成的上端緣部的容器;以及 (G1)~(G18)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 形成有將容器的上端緣部和蓋體的接合區域接合的接合部。 (G20)在上述(G19)所述的附蓋體的容器中, 接合部利用壓接或者熱融合形成。 (G21)在上述(G19)或者(G20)所述的附蓋體的容器中, 所述容器形成為從所述開口部趨向下方向其開口徑變小。 (G22)在上述(G19)~(G21)中任一項所述的附蓋體的容器中, 所述容器在所述上端緣部具有凸緣部。 (G23)在上述(G19)~(G22)中任一項所述的附蓋體的容器中, 在所述下方位移狀態下,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引導部與所述容器的內周面接觸。 (G24)一種蓋體和容器的組合,其具備: 具有所述開口部和由從所述開口部的端緣到外側的部分形成的上端緣部的容器;以及 上述(G1)~(G18)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體。
另外,本發明包含下述示出的技術思想。 (H1)一種附蓋體的容器,其具備具有形成在上端的開口部的容器、以及安裝在所述容器且覆蓋所述開口部的蓋體, 所述容器具有包圍所述開口部的緣部, 具有沿著所述緣部將所述容器和所述蓋體接合的接合部, 所述蓋體在俯視所述蓋體時具有在與所述接合部對應的部分的內側形成與所述開口部相比開口面積更小的小開口部的主體部、能夠對開閉該小開口部地對其進行遮蓋的小蓋部、以及相對於所述主體部可轉動地連接所述小蓋部的樞接部, 所述接合部作為彼此寬度不同的部分至少具有寬幅部、以及寬度比所述寬幅部窄的窄幅部, 在利用所述小蓋部遮蓋了所述小開口部的狀態下,在俯視所述蓋體時,在假想了以所述蓋體的中心作為起點與所述寬幅部交叉的半直線的情況下,至少一個所述半直線與所述小蓋部交叉。 (H2)在上述(H1)所述的附蓋體的容器中, 所述接合部作為至少彼此寬度不同的部分而至少具有所述寬幅部、以及連接於所述寬幅部的兩個端部且寬度比所述寬幅部窄的所述窄幅部。 (H3)在上述(H1)或者(H2)所述的附蓋體的容器中, 所述蓋體的所述主體部利用紙質素材來形成。 (H4)在上述(H1)~(H3)任一項所述的附蓋體的容器中, 在利用所述小蓋部遮蓋了所述小開口部的狀態下,在俯視所述蓋體時,所述樞接部的中心形成在與所述半直線中的、以所述蓋體的中心為起點從沿著所述寬幅部的長邊方向的所述寬幅部的中央通過的線偏離的位置。 (H5)在上述(H1)~(H4)任一項所述的附蓋體的容器中, 在所述蓋體的所述小蓋部設有拉片構件。
另外,本發明還包含下述示出的技術思想。 (I1)一種蓋體,其具有與容器的口部的周緣接合的接合區域,所述蓋體具有在相對於所述容器接合時覆蓋所述口部的形狀, 所述蓋體具備: 具有開口部的主體;以及 覆蓋所述開口部的小蓋片;以及 拉片構件, 所述小蓋片形成為在該小蓋片的外周緣的至少一部分相對於所述主體連結、且能夠位移至相對於所述主體拉起的狀態, 形成為在拉起了所述小蓋片的情況下使所述開口部露出, 所述拉片構件具有與所述小蓋片接合的第一部分、以及能夠在拉起了所述小蓋片的狀態下與所述主體接合的第二部分, 在將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小蓋片接合的部分設為第1接合部、且將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主體接合的部分設為第2接合部的情況下, 與所述第1接合部中的所述第一部分與所述小蓋片的接合的強度相比所述第2接合部中的所述第二部分與所述主體的接合的強度更小。 (I2)一種容器和蓋體的組合,其具備: 具有口部的容器;以及 上述(I1)所述的蓋體。 (I3)一種附蓋體的容器,其具備: 具有口部的容器;以及 上述(I1)所述的蓋體, 容器的口部由所述蓋體遮蓋。
1:蓋體 2:主體 2A:外周緣 2A1:基部 2B:下沉部 3:小蓋部 3A:外周緣 3B:第1部分 3C:第一部分 3D:第2部分 3E:第二部分 3F:突出部 3G:緣部 3H:相對面 3I:沒入部 3J:凸形狀部 3K:凹形狀部 4:開口形成部 5:接合區域對應部 5A:邊界部 5B:易位移構造 5C:內緣端 5D:外端 5E:第一部分 5F:第二部分 6:小開口部 6A:引導部 6B:第1引導部 6C:第2引導部 6D:端部 6E:端部 6F:前端部 6G:開口緣 6H:露出口 7:樞接部 7A:端部 7B:端部 7C:延伸部 7D:外周緣 8:切入部 8A:第1外側引導部 8B:第2外側引導部 9A:第1內側引導部 9A1:端部 9B:第2內側引導部 9B1:端部 10:餘邊部 10A:第1餘邊部 10B:第2餘邊部 10C:內緣 10D:外緣 11:突出部 11A:前端部 11B:第1突出部 12:折曲輔助部 13:突出部 13a:端部 14:突狀彎曲部 14A:端部 15:凸部 15C:凹狀形狀部 16:半切部 16A:端部 16B:端部 17:連接構造 18:拉片接合部 18A:連續部 18B:截斷部 19:傾斜部 20:接受部 21A:端部 21a:端部 21b:端部 22:突出部 22A:第2突出部 23:固定構造形成部 23A:切入線 23B:爪部 23C:爪形成部 24:捏取部 24A:基端 24B:前端部 25:接受部 26:插入部 27:應力調整部 30:保持構造形成部 31:拉片構件 31A:端部 31B:端部 32:爪部 33:接受部 35:重疊部 50:接合部 51:寬幅部 52:窄幅部 60:第一引導部 61:第二引導部 70:露出面 71A:第1緣部 71A1:第1端部 71A2:第2端部 71B:第2緣部 71C:外緣部 71D:外周端 72:外側部 72A:內緣 72C:端面 72D:內側部 73:內緣部 73A:對置面 73a:端面(外周端面) 74:樞接連結部 74A:基端部 75A:前端緣部 76:側端緣部 77:側緣部 77A:第1側緣部 77B:第2側緣部 80:溝槽 82:凸型條部 85:凹陷部 86:隆起部 87:底面 90:內側區域部 91:外側區域部 101:容器 101A:主體部 102:開口部 102A:端緣 103:緣部 104:側壁 104A:內周面 105:空間部 106:底面部 107:側壁部 108:凸緣部 109:捲曲部 110:容器主體 150:附蓋體的容器 151:接合部 210:第一部分 210A:第1接合部 211:第二部分 211A:第2接合部 500:引導部 501:波形形狀 CT:(蓋體的)中心 CL:(寬幅部的)中心 D1、D2:深度 DL:直線 F:箭頭 H1、H2:寬度 HP:(樞接部的)中心 K1:邊界 K2:邊界 M:線段 M1、MCL:半直線 ME:延伸線 P1、P2:位置 R:接合區域 RA:內緣 Rn:內側區域 RPE:低黏接性區域 RV:間部區域 S1:部分 S11:部分 S12:部分 S2:部分 SB1:既定位置 SB2:對應位置 STP:基準位置 W:寬度 XS:區域
[圖1]圖1A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1B是示意性示出圖1A的A-A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2]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3]圖3A是示出附蓋體的容器的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圖3B是示意性示出圖3A的B-B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4]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5]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6]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7]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8]圖8A是示意性示出圖7的C-C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圖8B是示意性示出在蓋體形成有保持構造的情況下的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9]圖9A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9B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6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10]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3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11]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12]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1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14]圖14A是示意性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14B是用於說明餘邊部的圖。 [圖15]圖15A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4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15B是用於示意性說明圖15A的D-D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16]圖16A、圖16B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5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7]是示意性示出放大了圖1的由一點鏈線包圍的區域XS的部分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18]是示意性示出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中小蓋部的外周緣和小開口部的開口緣之間的邊界的例子的剖視圖。 [圖19]圖19A、圖19B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7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20]圖20(a)是用於說明第四實施方式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20(b)是示意性示出圖20(a)的A-A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21]圖21(a)是用於說明第四實施方式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21(b)是示意性示出圖21(a)的B-B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22]圖22(a)、圖22(b)是用於說明第四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23]圖23(a)、圖23(b)是用於說明第四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24]圖24(a)、圖24(b)是用於說明第四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25]是用於說明第四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26][圖26(a)、圖26(b)]是用於說明第四實施方式的一實施例中的易位移構造的俯視圖。圖26(c)是示意性示出圖26(b)的C-C線縱向剖面的剖視圖。 [圖27]是用於說明第四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28]是用於說明第四實施方式的一實施例的部分放大剖視圖。 [圖29]是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安裝在容器的附蓋體的容器的一例的立體圖。 [圖30]是示意性示出圖29的D-D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31]是示出將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安裝在容器的附蓋體的容器的一例的立體圖。 [圖32]是示出將第四實施方式的蓋體安裝在容器的附蓋體的容器的一例的剖視圖。 [圖33]圖33(a)是用於說明第五實施方式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33(b)是示意性示出圖33(a)的E-E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34]圖34(a)是示意性示出圖33(a)的F-F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圖34(b)是示意性示出圖33(a)的G-G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圖34(c)是示意性示出圖33(a)的H-H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35]是用於說明第五實施方式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36]是用於說明第五實施方式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37]是用於說明第五實施方式的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38]是示出將第五實施方式的蓋體安裝在容器的附蓋體的容器的一例的立體圖。 [圖39]是示出將第五實施方式的蓋體安裝在容器的附蓋體的容器的一例的剖視圖。 [圖40]是用於說明第五實施方式的一實施例的部分放大剖視圖。 [圖41]圖41(a)是用於說明第六實施方式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41(b)是示意性示出圖41(a)的I-I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42]是示出將第六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蓋體安裝在容器的附蓋體的容器的一例的剖視圖。 [圖43]圖43A是用於說明第七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43B是示意性示出圖43A的A-A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44]是用於說明將第七實施方式的蓋體安裝在容器內的狀態的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45]是用於說明將第七實施方式的蓋體安裝在容器內的狀態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46]圖46A是用於說明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46B是示意性示出圖46A的B-B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47]是用於說明將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安裝在容器內的狀態的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48]是用於說明將第八實施方式的蓋體安裝在容器內的狀態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49]圖49A是用於說明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49B是示意性示出圖49A的C-C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圖。 [圖50]圖50A、圖50B是用於說明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51]圖51A是用於說明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5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51B是用於說明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4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52]圖52A、圖52B是用於說明第七實施方式的變形例6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53]圖53A是用於說明第八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53B是示意性示出圖53A的D-D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54]圖54A是用於說明第八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54B是示意性示出圖54A的E-E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55]圖55A是用於說明第九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55B是示意性示出圖55A的F-F線縱向剖面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56]圖56A是表示第十實施方式的附蓋體的容器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56B是用於說明連接構造的圖。 [圖57]示出圖56的A-A線縱向剖面的狀態,是示意性示出附蓋體的容器的剖面的剖視圖。 [圖58]是示出連結部的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59]是表示第十一實施方式的附蓋體的容器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60]是表示第十二實施方式的附蓋體的容器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61]是表示第十三實施方式的附蓋體的容器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62]是表示第十四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63]是用於說明將第十四實施方式的蓋體安裝在容器內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64]是示出第七實施方式~第九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65]是示出第七實施方式~第九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66]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67]是示出第七實施方式~第九實施方式的蓋體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1:蓋體
2A:外周緣
2A1:基部
3:小蓋部
4:開口形成部
5:接合區域對應部
6:小開口部
6A:引導部
7:樞接部
7C:延伸部
7D:外周緣
10:餘邊部
70:露出面
73A:對置面
74A:基端部
75A:前端緣部
76:側端緣部
CT:(蓋體的)中心
DL:直線
M:線段
P1、P2:位置
R:接合區域
SB1:既定位置
SB2:對應位置
W:寬度
XS:區域

Claims (20)

  1. 一種蓋體,其特徵在於, 所述蓋體形成為能夠與具有形成在上端的開口部和形成所述開口部的外周的緣部的容器接合, 所述蓋體包括:基部,其具備與沿著所述容器的所述緣部而接合至所述容器的區域對應的接合區域對應部、和具有比所述容器的所述開口部小的開口面積的小開口部;對所述小開口部進行開閉的小蓋部;以及將所述基部和所述小蓋部相連的樞接部; 所述小蓋部構成為能夠以所述樞接部為軸而相對於所述基部轉動, 在俯視所述基部時,在所述基部中的從所述小開口部的開口緣到外側具有簷部。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蓋體,其中, 所述簷部為餘邊部,該餘邊部被規定為滿足下述的條件1以及條件2的部分, 條件1:在俯視所述基部時,所述餘邊部為在所述基部中的從所述接合區域對應部的內緣到內側且從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到外側所形成的部分; 條件2:在俯視所述基部時,在假想了將所述餘邊部和所述樞接部連結的線段的情況下,該線段從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通過。
  3.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蓋體,其中, 在俯視所述基部時,所述餘邊部的面積比所述小開口部的面積小。
  4.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蓋體,其中, 所述餘邊部形成為該餘邊部的內緣與所述餘邊部的外緣成為非同心狀。
  5.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蓋體,其中, 所述餘邊部具有從所述餘邊部的外緣趨向所述餘邊部的內緣向下方傾斜的傾斜部。
  6.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蓋體,其中, 在所述小蓋部的上表面側設有捏取部。
  7. 根據請求項6所述的蓋體,其中, 所述捏取部具有拉片構件, 所述拉片構件接合於所述小蓋部的上表面側。
  8. 根據請求項7所述的蓋體,其中, 在所述小蓋部封閉了所述小開口部的情況下,所述拉片構件的一部分在俯視所述基部時與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交叉。
  9. 根據請求項6所述的蓋體,其 具有保持構造形成部,該保持構造形成部在以所述樞接部為軸而相對於所述基部使所述小蓋部轉動而將所述小開口部開放的狀態下保持所述小蓋部, 在所述捏取部設有爪部, 在所述基部的與所述爪部接觸的位置設有接受部, 所述爪部和所述接受部形成所述保持構造形成部。
  10.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蓋體,其中, 在所述基部的外周緣形成延伸部。
  11. 根據請求項10所述的蓋體,其 具有保持構造形成部,該保持構造形成部在以所述樞接部為軸而相對於所述基部使所述小蓋部轉動而將所述小開口部開放的狀態下保持所述小蓋部, 在所述小蓋部的上表面側設有捏取部, 在所述捏取部設有爪部, 所述延伸部和所述爪部形成所述保持構造形成部。
  12. 根據請求項10或者11所述的蓋體,其中, 在所述延伸部與所述小蓋部的前端之間形成有所述樞接部。
  13.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蓋體,其中, 在所述接合區域對應部的內側的部分形成有下沉部。
  14.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蓋體,其中, 在所述小蓋部的外周緣形成有突出部, 在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形成有與所述突出部對應的凹形狀部。
  15.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蓋體,其中, 在所述小蓋部的外周緣形成有沒入部, 在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形成有與所述沒入部對應的凸形狀部。
  16.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蓋體,其中, 形成有將所述小蓋部的外周緣和所述小開口部的所述開口緣相連的連接構造, 所述連接構造為比所述小蓋部脆弱的脆弱部, 在所述小蓋部以所述樞接部為軸而相對於所述基部轉動的情況下,將所述脆弱部破壞。
  17. 根據請求項16所述的蓋體,其中, 所述脆弱部具有連結部和斷開部的組合構造、以及/或者半切入構造。
  18.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蓋體,其中, 所述蓋體利用紙質素材來形成。
  19. 一種附蓋體的容器,其特徵在於,具備: 如請求項1所述的蓋體;以及 具有形成在上端的所述開口部、和形成所述開口部的外周的所述緣部的所述容器, 將所述蓋體接合至所述容器。
  20. 一種蓋體和容器的組合,其特徵在於,具備: 如請求項1所述的蓋體;以及 具有形成在上端的所述開口部、和形成所述開口部的外周的所述緣部的所述容器。
TW112130015A 2022-08-09 2023-08-09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以及蓋體和容器的組合 TW20240680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96263P 2022-08-09 2022-08-09
US63/396,263 2022-08-09
US202363461439P 2023-04-24 2023-04-24
US63/461,439 2023-04-24
PCT/JP2023/016707 WO2023210763A1 (ja) 2022-04-27 2023-04-27 蓋体、蓋体付き容器、及び蓋体と容器の組み合わせ
WOPCT/JP2023/016707 2023-04-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6808A true TW202406808A (zh) 2024-02-16

Family

ID=89851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30015A TW202406808A (zh) 2022-08-09 2023-08-09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以及蓋體和容器的組合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406808A (zh)
WO (1) WO202403465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28640U (zh) * 1977-07-29 1979-02-24
JP4441088B2 (ja) * 2000-09-29 2010-03-3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包装容器
JP4352657B2 (ja) * 2002-05-29 2009-10-2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ック成形容器
JP2004224401A (ja) * 2003-01-23 2004-08-12 Kagawa Atsuko 開封保持及び再封が可能な即席食品用容器
JP4826358B2 (ja) * 2006-06-26 2011-11-3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湯切り機能付き蓋材
JP4833821B2 (ja) * 2006-12-25 2011-12-07 共同印刷株式会社 蓋材
JP5181930B2 (ja) * 2007-08-29 2013-04-1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振出口付蓋材
JP2012006613A (ja) * 2010-06-23 2012-01-1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蓋材
GB2537811B (en) * 2015-03-26 2017-07-05 Parkside Flexibles (Europe) Ltd Package
JP2017007733A (ja) * 2015-06-26 2017-01-1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蓋材、及びそれを融着した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34651A1 (ja) 2024-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56943B2 (ja) 易開封性包装体
JP3596684B2 (ja) 液体収納容器用プルタブ
US9914576B2 (en) Package with tamper-evident feature
JPH09512769A (ja) 切妻型頂部を有するカートン
JPS63317453A (ja) 開口部材を備えた容器
TW202406808A (zh)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以及蓋體和容器的組合
TW202408890A (zh)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以及蓋體和容器的組合
WO2013008508A1 (ja) 容器蓋および容器蓋スタック
AU5227600A (en) Case and cardboard blank with tearaway wall
WO2023210763A1 (ja) 蓋体、蓋体付き容器、及び蓋体と容器の組み合わせ
CN117858837A (zh) 盖体、带盖容器、以及盖体和容器的组合
EP0367092B1 (en) Carton
JPH03640A (ja) 開放装置を設けられた包装容器
JP5943473B2 (ja) 紙容器
JP7227583B1 (ja) 蓋体付き容器
JP2023163108A (ja) 蓋体、蓋体付き容器、及び蓋体と容器の組み合わせ
JP2023106283A (ja) 蓋体、蓋体付き容器、及び蓋体と容器の組み合わせ
JP4068943B2 (ja) 蓋付紙容器
US4195748A (en) Closure membrane
JP4127350B2 (ja) 紙容器
JP7224702B1 (ja) 蓋体付き容器
JPH08151042A (ja) 液体収納容器用プルタブ
JP2006131263A (ja) カップ状容器のシート状蓋材
JP2012066845A (ja) 紙製液体容器
JPH031379Y2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