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58837A - 盖体、带盖容器、以及盖体和容器的组合 - Google Patents

盖体、带盖容器、以及盖体和容器的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58837A
CN117858837A CN202380012905.8A CN202380012905A CN117858837A CN 117858837 A CN117858837 A CN 117858837A CN 202380012905 A CN202380012905 A CN 202380012905A CN 117858837 A CN117858837 A CN 1178588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cover
small
opening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800129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裕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7 Ltd
Original Assignee
KY7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7 Ltd filed Critical KY7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3/02918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4034651A1/ja
Publication of CN117858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588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提供盖体、带盖容器、以及盖体和容器的组合,能够将冰等固形物、饮料追加至容器,并且在追加了饮料和固形物之后摄取饮料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误饮固形物。盖体形成为能够与具有在上端形成的开口部和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外周的缘部的容器接合,所述盖体包括:具备与沿着所述容器的所述缘部接合至所述容器的区域对应的接合区域对应部、和具有比所述容器的所述开口部小的开口面积的小开口部的基部;对所述小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小盖部;以及将所述基部和所述小盖部相连的铰链部,所述小盖部构成为能够以所述铰链部为轴相对于所述基部转动,所述盖体具有余边部,该余边部被规定为满足下述的条件1以及条件2的部分。条件1为在俯视所述基部时,所述余边部为在所述基部中的从所述接合区域对应部的内缘到内侧且从所述小开口部的开口缘到外侧形成的部分。条件2为在俯视所述基部时,在假想了将所述余边部和所述铰链部连结的线段的情况下,该线段从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通过。

Description

盖体、带盖容器、以及盖体和容器的组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盖体、带盖容器、以及盖体和容器的组合。
背景技术
广泛通过向在上端形成有开口部的容器内容纳食物和饮料等(以下,也称为“内容物”)并安装盖体而以关闭了容器内的状态来提供。
作为在零售店(例如便利店等)或餐饮店(例如快餐店等)等的店铺中店员对顾客提供内容物的方式,出现了在各个店铺中实施在容器内容纳内容物并安装盖体的工序的提供方式。例如,作为提供方式,在将咖啡、碳酸饮料等饮料作为内容物的情况下,有饮料的摄取者自己实施向容器倒入饮料并安装盖体的工序的方式。另外,有根据摄取者的下单由店员实施倒入饮料并安装盖体的工序的方式。
作为向容器安装盖体的方法,已知有使用热压机等方法将盖体接合至形成容器的上端的开口部的外周的缘部的方法。在饮料为内容物的情况下,在盖体形成有例如成为饮用口的小开口部,在未使用时小开口部由盖体覆盖。在这种安装了盖体的带盖容器中,在摄取者从饮用口喝了容器内的饮料之后向该容器追加(续倒)饮料的情况下难以准确地向饮用口倒入饮料。特别是在向容器追加了除了饮料以外的冰等固形物的情况下,难以准确地将冰容纳至容器。对此,如专利文献1所示,考虑从容器的缘部剥下(拆除)盖体的构造。
另外,作为带盖容器,已知有专利文献2示出的这种使盖体融合至口部的缘部的容器。这种容器以容纳咖啡等饮料、味增汤以及各种家常菜等的内容物等的各种各样用途来使用。作为在这种在向带盖容器中使用的盖体,广泛应用了使用塑料的薄膜材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4-841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15-1013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专利文献1、2记载的技术那样,若从容器的缘部拆除盖体,则有可能在容器内容纳了冰等固形物和饮料的状态下用嘴部接触容器的上端的缘部来从容器的缘部摄取饮料,担心误饮冰等固形物。这种担忧特别是在使幼儿等儿童从容器的缘部摄取饮料的情况下会成为特别重大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能够将冰等固形物或饮料追加至容器、并且在追加了饮料和固形物之后摄取饮料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误饮固形物的盖体、带盖容器、以及盖体和容器的组合。
本发明的主旨在于接下来的(1)~(20)的发明。
(1)一种盖体,形成为能够与具有在上端形成的开口部和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外周的缘部的容器接合,
所述盖体包括:具备与沿着所述容器的所述缘部接合至所述容器的区域对应的接合区域对应部、和具有比所述容器的所述开口部小的开口面积的小开口部在内的基部;对所述小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小盖部;以及将所述基部和所述小盖部相连的铰链部,
所述小盖部构成为能够以所述铰链部为轴相对于所述基部转动,
在俯视所述基部时,所述基部中的从所述小开口部的开口缘到外侧具有檐部。
(2)在上述(1)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檐部为余边部,该余边部被规定为满足下述的条件1以及条件2的部分,
条件1:在俯视所述基部时,所述余边部为在所述基部中的从所述接合区域对应部的内缘到内侧且从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到外侧形成的部分;
条件2:在俯视所述基部时,在假想了将所述余边部和所述铰链部连结的线段的情况下,该线段从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通过。
(3)在上述(2)所述的盖体中,
在俯视所述基部时,所述余边部的面积比所述小开口部的面积小。
(4)在上述(2)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余边部形成为该余边部的内缘与所述余边部的外缘成为非同心状。
(5)在上述(2)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余边部具有从所述余边部的外缘趋向所述余边部的内缘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
(6)在上述(1)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小盖部的上表面侧设有抓手部。
(7)在上述(6)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抓手部具有拉片构件,
所述拉片构件与所述小盖部的上表面侧接合。
(8)在上述(7)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小盖部封闭了所述小开口部的情况下,所述拉片构件的一部分在俯视所述基部时与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交叉。
(9)在上述(6)所述的盖体中,
具有保持构造形成部,该保持构造形成部在以所述铰链部为轴相对于所述基部使所述小盖部转动而将所述小开口部开放了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小盖部,
在所述抓手部设有爪部,
在所述基部的与所述爪部接触的位置设有接受部,
所述爪部和所述接受部形成所述保持构造形成部。
(10)在上述(1)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基部的外周缘形成延伸部。
(11)在上述(10)所述的盖体中,
具有保持构造形成部,该保持构造形成部在以所述铰链部为轴相对于所述基部使所述小盖部转动而将所述小开口部开放了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小盖部,
在所述小盖部的上表面侧设有抓手部,
在所述抓手部设有爪部,
所述延伸部和所述爪部形成所述保持构造形成部。
(12)在上述(10)或者(11)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小盖部的前端之间形成有所述铰链部。
(13)在上述(1)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接合区域对应部的内侧的部分形成有下沉部。
(14)在上述(1)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小盖部的外周缘形成有突出部,
在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形成有与所述突出部对应的凹形状部。
(15)在上述(1)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小盖部的外周缘形成有没入部,
在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形成有与所述没入部对应的凸形状部。
(16)在上述(1)所述的盖体中,
形成有将所述小盖部的外周缘和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相连的连接构造,
所述连接构造为比所述小盖部脆弱的脆弱部,
在所述小盖部以所述铰链部为轴相对于所述基部转动的情况下,将所述脆弱部破坏。
(17)在上述(16)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脆弱部具有连结部和断开部的组合构造、以及/或者半切入构造。
(18)在上述(1)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盖体利用纸质素材来形成。
(19)一种带盖容器,其具备:
在上述(1)所述的盖体;以及
具有在上端形成的所述开口部、和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外周的所述缘部的所述容器,
将所述盖体接合至所述容器。
(20)一种盖体和容器的组合,其具备:
在上述(1)所述的盖体;以及
具有在上端形成的所述开口部和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外周的所述缘部的所述容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在能够将冰等固形物、饮料追加至容器、并且在追加了饮料和固形物之后摄取饮料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误饮固形物、且重新关盖状态的稳定性优越的盖体、带盖容器、以及盖体和容器的组合。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1B是示意性示出图1A的A-A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3A是示出带盖容器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B是示意性示出图3A的B-B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8A是示意性示出图7的C-C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B是示意性示出在盖体形成有保持构造的情况下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9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4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14B是用于说明余边部的图。
图15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15B是用于示意性说明图15A的D-D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6A、图16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7是示意性示出放大了图1的由点划线包围的区域XS的部分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8是示意性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中小盖部的外周缘和小开口部的开口缘之间的边界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19A、图19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0(a)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20(b)是示意性示出图20(a)的A-A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1(a)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21(b)是示意性示出图21(a)的B-B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2(a)、图22(b)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3(a)、图23(b)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4(a)、图24(b)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5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6(a)、图26(b)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中的易位移构造的平面图。图26(c)是示意性示出图26(b)的C-C线纵向剖面的剖视图。
图27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8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29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安装在容器的带盖容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0是示意性示出图29的D-D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1是示出将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安装在容器的带盖容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2是示出将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安装在容器的带盖容器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33(a)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33(b)是示意性示出图33(a)的E-E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4(a)是示意性示出图33(a)的F-F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4(b)是示意性示出图33(a)的G-G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4(c)是示意性示出图33(a)的H-H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5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36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37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8是示出将第五实施方式的盖体安装在容器的带盖容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9是示出将第五实施方式的盖体安装在容器的带盖容器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40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41(a)是用于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41(b)是示意性示出图41(a)的I-I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2是示出将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盖体安装在容器的带盖容器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43A是用于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43B是示意性示出图43A的A-A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4是用于说明将第七实施方式的盖体安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5是用于说明将第七实施方式的盖体安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46A是用于说明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46B是示意性示出图46A的B-B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7是用于说明将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安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8是用于说明将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安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49A是用于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49B是示意性示出图49A的C-C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图。
图50A、图50B是用于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51A是用于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51B是用于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52A、图52B是用于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53A是用于说明第八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53B是示意性示出图53A的D-D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4A是用于说明第八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54B是示意性示出图54A的E-E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5A是用于说明第九实施方式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55B是示意性示出图55A的F-F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6A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56B是用于说明连接构造的图。
图57示出图56的A-A线纵向剖面的状态,是示意性示出带盖容器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58是示出连结部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9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60是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61是表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62是表示第十四实施方式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63是用于说明将第十四实施方式的盖体安装在容器内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4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第九实施方式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5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第九实施方式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7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第九实施方式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盖体。此外,本发明的盖体以用于咖啡杯这种倒入各种饮品的容器(杯)的盖体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于倒入饮品的容器的盖体,例如还能够用作容纳家常菜等的饮品以外的食品的容器的盖体。另外,本发明的盖体还能够应用于容纳食品和饮品以外的各种物品、例如螺栓或螺母等之类的部件、或除上述以外的物质的容器。而且,以下,使用本发明的盖体在俯视时的形状为圆形状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但盖体的形状不限于在俯视时呈圆形状,也能够应用于椭圆形状、矩形状、三角形状等多边形状、倒角矩形状、倒角多边形状等、圆形状以外的各种形状。
以下,参照附图针对与本发明有关联的实施方式以及应用例依次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对具有实质上相同功能构成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由此,省略重复说明。此外,也可以分别适当组合来应用以下中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应用例。
以下的说明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具体例,本发明的内容不限于这些的实施方式等。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示出前后、左右、上下等的方向以及水平面的方向,但本发明的内容不限于这些方向。在图1~图67的例子中,将Z轴方向设为上下方向(上侧为+Z方向、下侧为-Z方向),将X轴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后侧为+X方向、前侧为-X方向),将沿着在将Z轴方向作为法线的平面上规定的彼此正交的X轴以及Y轴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而且将由X轴和Y轴形成的平面即XY平面设为水平面,基于这些进行说明。图1~图67的各图示出的大小等的相对的大小比率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记载的,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并非限定实际的大小比率。
[1第一实施方式]
[1-1构成]
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1如使用图3A、图3B等在后面说明的那样形成为能够接合至容器,该容器具有在上端形成的开口部102和形成开口部102的外周的成为上端缘部的缘部103的容器。图3A、图3B是示出将图1A、图1B以及图2示出的盖体1接合至容器101的带盖容器150的例子的立体图、剖视图。盖体1能够沿着缘部103接合来使用。在盖体1中,在俯视盖体1时,将接合至缘部103的区域称为接合区域R。图1A是示出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1B是示意性示出图1A的A-A线纵向剖面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后述的余边部10的区域以及小开口部6的区域的例子的图。此外,作为容器101,更优选使用在开口部102的缘部103具有挠性的容器。但这些并非禁止容器101为金属制的容器等挠性少或者基本没有挠性的容器。
接合区域R在图1A、图1B的例子中对应于以与容器101的开口部102对应的形状沿着开口部102形成为大体环状的区域。在盖体1与容器101的接合区域R没有连续地接合的情况下,夹在相邻的接合区域R之间的部分且与缘部103相对的部分也包含在接合区域对应部5内。
(盖体的材质)
盖体1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纸质素材。作为纸质素材,举出有所谓纸类,该所谓纸类是通过在网上刮取纤维原料的糊状物,再对其进行干燥~按压干燥并造纸而得到片状的、所谓纸或由纸浆系纤维等构成的原料片,然后将利用破碎机对原料片进行破碎而得到的破碎纸浆等的开纤纤维原料通过空气流来堆积纤维,使利用黏合剂使纤维堆积体的纤维相互固定而得到的所谓无尘纸等、植物纤维、其他纤维胶着而制造的,除所谓纸类以外,作为纸质素材,还举出有化学纤维纸、合成纸、防水纸、涂料纸、替代纸、羊皮纸、羊毛纸、玻璃纤维纸、石头纸、陶纸等、或将这些层叠了多张而得到的纸制品等。另外,作为纸质素材,除了仅由纸浆构成以外,还可以包含非纸浆系的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再生纤维等的纤维,但优选含有50质量%以上的纸浆,更优选含有70质量%以上的纸浆,进一步优选含有80质量%以上的纸浆,特别优选含有100质量%的纸浆。纸质素材还能够使用合成树脂或天然树脂的薄膜或无纺布、木箔等木质系素材等进一步与铝箔等素材的复合材料,但在采用复合材料的情况下,作为复合材料整体优选含有50质量%以上的纸浆,特别优选含有80质量%以上的纸浆。纸浆含有分越高,则纸质素材越易于被生物降解,从而是优选的。
此外,盖体1最好整体利用上述纸质素材来形成。但这并非禁止一部分或者全部采用与纸质素材不同的材质来形成。例如,盖体1可以利用纸质素材和树脂制的薄膜材料的层叠体等仅形成后述的基部2A1。在该情况下,通过在盖体1中的配置有薄膜材料的面面向容器101一侧的状态下适当使用按压法、热封法或超声波焊接法等密封方法,易于将盖体1接合至容器101。考虑到这些方面,盖体1也优选使用包含纸质素材在内的层叠体。此外,针对小盖部3可以使用包含纸质素材在内的层叠体。
盖体1如图1A、图1B等所示,具有基部2A1、小盖部3和铰链部7。
(基部)
基部2A1被规定为具有接合区域对应部5且形成小开口部6的部分。基部2A1能够设为规定后述的小盖部3的位移的基准的部分。此外,在图1A的例子中,在俯视盖体1时,基部2A1和小盖部3形成盖体1的露出面70。
(接合区域对应部)
接合区域对应部5为与接合区域R(面对容器101的缘部103的区域且与容器101接合的区域)对应的盖体1的部分。接合区域对应部5为在带盖容器150中形成盖体1中的盖体1与容器101的接合部151的部分。具体来说,在俯视盖体1时(在图1A的例子中将Z轴方向(上下方向)作为视线方向的情况),基部2A1中的形成接合区域R的部分被规定为接合区域对应部5。接合区域对应部5通常如图1A所示形成为环状。特别是如图3A、图3B所示,在容器101的缘部103大体形成为圆环状的情况下,接合区域R为圆环状,接合区域对应部5也在俯视盖体1时大体为圆环状。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外缘根据接合区域R的外缘的位置来规定。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外缘可以位于基部2A1的外周缘2A,如图1A的例子那样与基部2A1的外周缘2A相比位于内侧。
(小开口部)
小开口部6形成为贯穿形成盖体1相对于容器101的对置面73A与盖体1相对于容器101的非对置面(盖体1的露出面70)。小开口部6在俯视盖体1时在与接合区域对应部5对应的部分的内侧以比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开口面积小的状态来形成。小开口部6up用于在使盖体1接合至容器101的状态下开口形成位于容器101的空间部105的内容物(例如饮品或食物等)的出入口。小开口部6与后述的小盖部3组合来形成开口形成部4。
(开口形成部)
如图1A等所示,开口形成部4被规定为具有小开口部6以及小盖部3的部分。在开口形成部4,伴随小盖部3的位移而使小开口部6开闭。开口形成部4以如图1A所示的那样成为小盖部3关闭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和小盖部3位移而使小开口部6开口的状态来形成。在以拉起以基部2A1为基准的小盖部3的方式使小盖部3转动的情况下,使小开口部6露出,成为露出口。即,开口形成部4在向容器101安装了盖体1的状态下,以当拉起小盖部3时能够从小开口部6视觉确认到容器101的空间部105的方式组合了小开口部6和小盖部3。
此外,在小开口部6成为露出口的状态下,如后述那样,能够成为追加的饮料等液体或冰等固形物的供给口。另外,在容器101的内部(空间部105)已经存在饮料等液体的情况下,小开口部6也可以被用作饮料等的饮用口或倒出口。
(小盖部)
在盖体1设有小盖部3。小盖部3形成为以能够将小开口部6开闭的方式遮盖该小开口部6。在图1A的例子中,小盖部3也如图3B所示,形成为能够位移至相对于基部2A1拉起的状态,在拉起小盖部3时形成有小开口部6(打开)。在图1A的例子中,在利用小盖部3关闭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下,能够以使小盖部3的外周轮廓形状沿着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的形状的方式决定小盖部3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在利用小盖部3关闭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下,易于使小盖部3的外周缘3A的端面接触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的端面。
在图1A的例子示出的盖体1中,小盖部3在俯视盖体1时,与接合区域对应部5相比设于内侧(中心CT侧)。以成为抬起了小盖部3的状态的方式使小盖部3位移(转动)。小盖部3利用铰链部7与基部2A1相连。随着将铰链部7作为支轴抬起小盖部3,使小开口部6露出。
小盖部3的形状或构造只要成为形成后述的余边部10的这种形状或构造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在图1A的例子的情况下,小盖部3的外周缘3A中的前端缘部75A的形状位于接合区域R的内侧,形成为从前端缘部75A趋向基端部74A使小盖部3的宽度W变宽。小盖部的宽度W以下述方式来确定。即,在设想从小盖部的外周缘的规定位置SB1通过且沿着铰链部7的延伸方向的直线DL的情况下,作为该小盖部的外周缘的规定位置SB1,规定了直线DL与小盖部的外周缘的交叉位置(在此,为与位置SB1不同的位置)(对应位置SB2)。而且,规定位置SB1与位置SB2的距离,将该距离规定为宽度W。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不限于如图1等所示那样盖体1的中心CT位于小盖部3的情况,也可以构成为如图9A所示那样小盖部3不包含盖体1的中心CT。
在盖体1中,在小盖部3立起的状态下,如上所述,成为小开口部6露出的状态。将该状态称为开盖状态。将利用小盖部3覆盖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称为关盖状态。
在盖体1中,在成为开盖状态之后(通过立起小盖部3使小开口部6露出之后),也能够重新设为关盖状态,在成为关盖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使基部2A1的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的端面面对在小盖部3的外周缘3A的端面(外周端面)。
(铰链部)
如上所述,盖体1具有铰链部7。铰链部7大体由与将沿着小盖部3的外周缘3A的两个基端部74A连结的线段对应的部分来构成,与基部2A1与小盖部3的边界部分对应。铰链部7为在小盖部3转动时成为转动轴的部分。但在小盖部3转动的情况下,不仅包含在铰链部7的位置小盖部3以一定的角度从基部2A1立起的情况,还包含如图3B等所示那样小盖部3从铰链部7趋向小盖部3的前端缘部75A逐渐弯曲地立起的情况。
基部2A1至少利用铰链部7与小盖部3相连。铰链部7只要被规定为基部2A1与小盖部3的边界的部分即可,没有特别限定构造。铰链部7与后述的连接构造17同样地,可以为孔眼构造或半切部。
(基部和小盖部的连接构造)
在盖体1中,也可以形成将基部2A1的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和小盖部3的外周缘3A连接的构造(连接构造17)。连接构造17优选构成为比小盖部3脆弱的部分即脆弱部。由于连接构造17为脆弱部,所以在小盖部3以铰链部7为轴相对于所述基部2A1转动的情况下,能够破坏脆弱部。即,小盖部3一边相对于基部2A1大体沿着连接构造17分离一边相对于基部2A1立起。
在图1的例子中,连接构造17的构造如图17所示为连续部18A和截断部18B的组合构造。图17是图1的由点划线包围的区域XS的放大平面图,是示意性示出连接构造17的一实施例的图。组合构造例如为沿着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的端面与小盖部3的外周缘3A的端面相对的部分的长边方向交替排列连续部18A与截断部18B的组合构造的构造(所谓孔眼构造)。另外,连接构造17不限于孔眼构造,例如可以为图18示出的半切部16。半切部16是指,如图18所示被特定为在盖体1的厚度方向上到中途切入的部分。半切部16不限于在盖体1的厚度方向上切入到盖体1的厚度的一半为止的部分。半切部16包括避免贯穿盖体1并且切入了盖体1的厚度的一半以上的构造、或在盖体1的厚度方向上切入了不到盖体1的厚度的一半的程度的构造。
此外,在连接构造17具有连续部18A和截断部18B的情况下,连续部18A也可以具有与半切部16对应的构造。
(檐部)
盖体1具有檐部。檐部形成为基部2A1的一部分。檐部构成为在俯视基部2A1时在基部2A1中的、从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内缘向内侧且从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向外侧形成的部分。通过在盖体1形成有檐部,在打开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开盖状态)的情况下,在将小开口部6作为饮用口摄取饮料等时固形物会碰到檐部,抑制误饮固形物。作为盖体1中的檐部,在图1等的例子形成有余边(margin)部10。在以下的说明中,以檐部为余边部10的情况为例继续说明。
(余边部)
盖体1如图1A、图1B、图2等所示具有余边部10。余边部10被规定为满足下述条件1以及条件2的部分。
条件1:在俯视基部2A1时,余边部10为在基部2A1中的从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内缘向内侧形成的部分。
条件2:在俯视基部2A1时,在设想了将余边部10和铰链部7连结的线段的情况下,线段从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通过。
基部2A1的俯视在图1A、图1B中表示将沿着Z轴方向从+Z侧朝向-Z侧的方向作为视线方向观看了基部2A1的情况。
关于条件1,余边部10为在基部2A1形成的部分,因此,成为与小盖部3分离的部分。另外,关于条件2,例如如图1A所示,在设想了将余边部10的位置P1和铰链部7的位置P2连结的线段M的情况下,线段M从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通过。余边部10在从铰链部7的位置观看的情况下为在开口缘6G的位置的外侧的部分。因此,在图2的例子中,余边部10作为与接合区域对应部5、小盖部3不同的部分而被特定为图2的标注了影线的部分S1。此外,标注了影线的部分S2为与小开口部6对应的部分。在图1的例子中,部分S2也与小盖部3对应。图2是关于图1的盖体1示出成为余边部10的部分的平面图。
(余边部的面积和小开口部的面积)
余边部10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定,但在俯视基部2A1时,优选余边部10的面积比小开口部6的面积小。即,在图2的例子中,与余边部10对应的部分S1的面积比与小开口部6对应的部分S2的面积小。在该情况下,小开口部6的大小比余边部10的大小大,因此,在带盖容器150处于打开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开盖状态)的情况下、易于向容器101的空间部105追加饮料等的液体或冰等的固体。此外,关于确定余边部10的面积、以及小开口部6的面积的基准,针对余边部10的面积以及小开口部6的面积均示出在俯视(在图2中将从+Z方向朝向-Z方向的方向设为视线方向的情况)盖体1时的面积。在此示出的确定面积的基准也同样用于后述的第一部分的面积。
(余边部的面积和第一部分的面积)
余边部10的面积优选比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第一部分5E的面积大。在此,第一部分5E为以下述方式确定的部分。
在设想了利用沿着铰链部7向外方向延伸的延伸线ME将基部2A1划分为两个部分的状态的情况下,在包含小开口部6在内的部分形成的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部分被规定为第一部分5E,接合区域对应部5中的除了第一部分5E以外的部分被规定为第二部分5F。
在余边部10的面积比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第一部分5E的面积大的情况下,易于使余边部10相对于第一部分5E在上下方向上稍微挠曲。在处于打开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开盖状态)的情况下,在将小开口部6作为饮用口摄取饮料等时固形物碰到余边部时,余边部变得易于挠曲,变得易于缓冲从固形物对余边部施加的力。
(余边部的形状)
余边部10的形状根据小开口部6与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形状来规定,但优选形成为余边部10的内缘10C与余边部10的外缘10D成为非同心状。在此非同心状表示余边部10的内缘10C的轮廓形状和余边部10的外缘10D的轮廓形状的至少某一方与以盖体1的中心CT为中心的圆弧状错开。在图2的例子中,余边部10的内缘10C的轮廓形状形成为非圆弧状,与以盖体1的中心CT为中心的圆弧状错开。但如图9A、图9B的例子所示,这并非禁止余边部10的内缘10C的轮廓形状与余边部10的外缘10D的轮廓形状成为以盖体1的中心CT为中心的圆弧状。图9A、图9B的例子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1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延伸部)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也可以在基部2A1的外周缘2A形成有延伸部7C。在图1A、图1B的例子中,延伸部7C的位置以使铰链部7在关盖状态下位于形成小盖部3的前端的前端缘部75A与延伸部7C之间的方式被规定在基部2A1的外周缘2A。延伸部7C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图1A的例子中,以延伸部7C的外周缘7D成为流畅地弯曲成凸状的山形形状的方式规定了延伸部7C的形状。
若形成有延伸部7C,则能够在延伸部7C配置表示与盖体1对应的容器101的印记或文字等。例如,利用印刷等在延伸部7C配置S、M、L等的文字。然后,在容器101的尺寸为小尺寸的情况下,使用印刷了S的文字的盖体1,在容器101的尺寸为中等尺寸的情况下,使用印刷了M的文字的盖体1,在容器101的尺寸为大尺寸的情况下,使用印刷了L的文字的盖体1,以这种方式使容器101与盖体1的种类对应关联。由此,在向容器101接合盖体1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利用错误的尺寸不同的组合进行容器101与盖体1的接合的担忧。
另外,在盖体1形成有延伸部7C的情况下,能够将延伸部7C用作抓手。而且,如图1示出的例子那样,以使铰链部7位于形成小盖部3的前端的前端缘部75A与延伸部7C之间的方式在基部2A1的外周缘2A规定了延伸部7C,由此,能够设为小盖部3的前端缘部75A的位置与延伸部7C的位置尽量分离的状态。像这样小盖部3的前端缘部75A的位置与延伸部7C的位置尽量分离,由此,即使人用手拿起延伸部7C并搬运盖体1,也能够抑制拿起了盖体1的人触摸到盖体1的小盖部3的担忧,能够抑制因人手的接触而污染小盖部3。
[1-2作用以及效果]
在现有的使盖体接合至容器的缘部的类型的带盖容器中,若从容器的缘部卸下盖体,则可能在容器内容纳了冰等固形物和饮料的状态下将嘴部接触容器的上端的缘部而从容器的缘部摄取饮料。因此,有在摄取饮料时冰等固形物从容器的缘一并流出而导致摄取者误饮固形物的担忧。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设有余边部10。因此,在嘴部接触带盖容器150而摄取饮料的情况下,即使冰等固形物预从容器101的空间部105一并流出,液体会从小开口部流出,但易于限制冰等固形物在余边部10流出,能够抑制摄取者误饮固形物的担忧。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小开口部6具有比余边部10大的面积,因此,能够从小开口部6追加倒入饮料等。而且,在追加倒入了饮料等之后,得到与下述示出的本发明的第七~第九实施方式的盖同样的作用,由此,也能够利用小盖部3重新关闭小开口部6。而且,在像这样重新关闭的情况下,也能够与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盖体同样地确保密闭性。
进一步继续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1-3变形例]
(变形例1)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如图4所示,可以在小盖部3的外周缘3A形成有突出部3F。在该情况下,在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形成有与突出部3F对应的凹形状部。将具有这种构成的盖体1称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图4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突出部)
在图4的例子中,突出部3F成为在前端缘部75A向朝向小盖部3的外侧的方向呈凸状延伸的部分。突出部3F在俯视小盖部3时的小盖部3的外周缘3A的形状能够确定为具有相较于与突出部3F对应的部分的周围的外周缘3A向外方向突出的轮廓形状的部分。而且,在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形成有与突出部3F对应的凹形状部3K。在图4的例子中,凹形状部3K形成为与突出部3F嵌合的形状。由此,在利用小盖部3重新封闭小开口部6时突出部3F的基端易于利用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来卡合,能够易于使利用小盖部3重新封闭小开口部6的状态稳定。
(变形例2)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如图13所示,可以在小盖部3的外周缘3A形成有没入部3I。在该情况下,在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形成有与没入部3I对应的凸形状部3J。将具有这种构成的盖体1称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图13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没入部)
没入部3I成为在从前端缘部75A稍微趋向小盖部3的基端部74A的规定的位置被设为在朝向小盖部3的内侧的方向上挖掉小盖部3的形状的部分。在图13的例子中,没入部3I成为在从前端缘部75A向两个侧端缘部76分别稍微趋向小盖部3的基端部74A的规定的位置分别向在朝向小盖部3的内侧的方向上将小盖部3挖成U字状的形状的部分。
(凸形状部)
在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形成有与没入部3I对应的凸形状部3J。凸形状部3J形成为与没入部3I嵌合的形状,在图13的例子中形成为舌片状。由此,在利用小盖部3重新封闭小开口部6时没入部3I易于在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的凸形状部3J或者其附近卡合,能够易于使由小盖部3重新封闭小开口部6的状态稳定。
(变形例3)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如图10所示,可以在基部2A1中设有切入部8。将具有这种构成的盖体1称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图10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切入部)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切入部8形成为十字型。切入部8能够通过在上下方向上贯穿构成盖体的基部的构件来形成。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通过形成有切入部8,能够将切入部8用作吸管等的插入口。另外,如后述那样,在设有在由小盖部3打开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下用于保持的爪部23B的情况下,切入部8能够用作爪部23B的插入用的通孔。在该情况下,切入部8兼作为后述的保持构造形成部30的一部分,即,爪部23B和切入部8构成保持构造形成部30。此外,切入部8的形状只要能够用作吸管等的插入口的形状即可,不限于十字形状,也可以使用C字状或舌片状等的各种形状。
(变形例4)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如图15A、图15B所示,也可以在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内侧的部分形成有下沉部2B。将具有这种构成的盖体1称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图15A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15B是示意性示出图15A的D-D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下沉部)
下沉部2B能够通过对用于形成盖体1的构件(有时称为毛坯料)施加压花加工来形成。下沉部2B的形成的范围只要为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内侧的部分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包含小盖部3在内的部分。通过包含小盖部3在内的部分成为下沉部2B,即使在饮料等液体在盖体1的露出面70侧洒出的情况下,也易于向下沉部2B诱导液体,能够抑制液体洒落至盖体1的外侧的担忧。
(变形例5)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如图16A所示,余边部10可以具有从其余边部10的外缘10D朝向余边部10的内缘10C向斜下方或者斜上方倾斜的倾斜部19。将具有这种构成的盖体1称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图16A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6A与示出在与对应于图15B的剖面同样的位置的剖面的图对应。针对图16B也同样。
(倾斜部)
倾斜部19可以在余边部10整体形成,也可以在一部分形成。针对倾斜部19的倾斜状态,优选能够在从盖体1的关盖状态抬起小盖部3而形成开盖状态时利用小盖部3与余边部10的内缘10C(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的接触部分使倾斜部19的倾斜状态变动。例如,可以伴随着抬起小盖部3,使余边部10也稍微向上方向(+Z方向)抬起,以使倾斜部19的倾斜状态从向斜下方倾斜的状态成为向斜上方倾斜的状态或者水平状态的方式在余边部10形成有倾斜部19。这能够通过以在关盖状态下小盖部3的外周缘3A与余边部10的内缘10C(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之间存在摩擦力的方式使小盖部3与小开口部6接触来实现。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中,通过形成有倾斜部19,易于以余边部10的外缘10D作为轴使余边部10的内缘10C向上下方向(Z轴方向)挠曲。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在带盖容器150处于在容器的空间部容纳有饮料等或固形物且打开了小开口部的状态(开盖状态)的情况下,在将小开口部作为饮用口摄取饮料等使固定物撞到余边部时,余边部变得易于在上下方向上挠曲,易于缓冲由固形物对余边部施加的力。
(倾斜部的另一例)
倾斜部19不仅形成于余边部10还如图16B所示形成在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内侧整体。图16B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盖体1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在该情况下,倾斜部19成为从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内缘朝向盖体1的内侧倾斜的倾斜面的部分。
(变形例6)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不限于如图1等所示小盖部3从前端缘部75A趋向铰链部7其宽度W逐渐地变大的情况,也可以如图9B所示小盖部3从前端缘部75A到趋向铰链部7的规定的位置为止宽度W逐渐地变大,然后从该规定的位置趋向铰链部7,宽度W逐渐地变小。将具有这种构成的盖体1称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图9B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在图9B的例子中,形成为余边部10的内缘10C与余边部10的外缘10D成为同心状。
(变形例7)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如图19A、图19B所示也可以在小盖部3的基端部74A形成应力调整部27。将具有这种构成的盖体1称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图19A、图19B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在图19A的例子中,应力调整部27在小盖部3的基端部74A成为向外方向弯曲成U字状的部分。在图19B的例子中,应力调整部27为在小盖部3的基端部74A形成的大体圆形的通孔的部分。通过设有应力调整部27,在以铰链部7为轴使小盖部3转动时,能够抑制小盖部3的基端部74A的应力集中于一点,能够减少盖体1从基端部74A朝向基部2A1裂开而导致以铰链部7为轴的小盖部3的转动变得不充分的担忧。此外,在形成有应力调整部27的情况下,小盖部3的基端部74A包含应力调整部27。因此,如图19A、图19B所示,铰链部7大体形成在与将应力调整部27的端连结的直线对应的位置。因此,小盖部3和余边部10能够分别规定为在图19A、图19B中标注了影线的部分。
[2第二实施方式]
[2-1构成]
第二实施方式的盖体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等所示,在小盖部3设有抓手部24。将具有这种构成的盖体1称为第二实施方式。图5是示意性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盖体1除了在小盖部3设置抓手部24的构成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即可,因此,省略对针对除了在小盖部3设置抓手部24的构成以外的其他构成(基部2A1、铰链部7或余边部10等)的说明。
(抓手部)
在图5示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在利用小盖部3封闭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下,在作为小盖部3的露出面(盖体1的露出面70)侧即上表面侧设有抓手部24。抓手部24的构造只要能够以铰链部7作为轴使小盖部3转动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在图5的例子中,作为抓手部24而设有拉片构件31。
(拉片构件)
在图5的例子中,在利用小盖部3封闭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下,拉片构件31使拉片构件31的一端部31A接合至小盖部3,将拉片构件31的另一端部31B设为自由端。将拉片构件31中的接合至小盖部3的部分称为拉片接合部18。除了拉片构件31中的拉片接合部18以外,拉片构件31的自由端侧的部分(另一端部31B侧的部分)只要形成为能够由人手拿着拉片构件31的程度的大小和形状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其形状或构造。拉片构件31的材质可以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盖体1的材质同样,也可以利用纸质素材来构成。
在盖体1中,小盖部3中的拉片构件31的安装位置或安装方向没有特别限定,但在图5的例子中,拉片构件31在小盖部3的靠近前端的位置(即,前端缘部75A的附近)中接合至小盖部3。
用于将拉片构件31接合至小盖部3的方法(即,拉片接合部18的形成方法)能够例示超声波接合或热封、基于粘接剂的接合等各种方法。作为拉片接合部18的形成方法,从上述方法中的接合的容易度或接合的强度等的观点来看,优选超声波接合。小盖部3中的拉片接合部18的形成位置从易于通过抬起拉片构件31使小盖部3立起(使小盖部3转动)的观点来看,优选与小盖部3的中央部错开的位置。
(拉片构件的朝向(安装方向))
在盖体1中,在图5的例子中,与拉片构件31的一端部31A相比,拉片构件31的另一端部31B侧(自由端侧)配置在靠近铰链部7侧。但这为一例,拉片构件31的朝向也可以成为图5的例子示出的方向以外的朝向。例如,可以以与拉片构件31的一端部31A相比使拉片构件31的另一端部31B侧处于与铰链部7分离的位置的方式配置拉片构件31。
[2-2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盖体1,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通过设有抓手部24,能够易于拉起小盖部3。
针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一步继续说明。
[2-3变形例]
(变形例1)
在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抓手部24而设置拉片构件31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在小盖部3封闭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下,在俯视基部2A1时,拉片构件31的一部分可以与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交叉。将具有这种构成的盖体1称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图11是示意性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在图11中,拉片构件31的一方端(一端部31A)侧的端缘与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交叉,将拉片构件31中的与基部2A1的上表面重叠的部分称为重叠部35。在形成有重叠部35的情况下,在利用小盖部3打开了小开口部6之后重新利用小盖部3封闭小开口部6时,通过将重叠部35向下方向(-Z方向)按入小开口部6,形成在小开口部6的下方侧由重叠部35与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卡合的状态。由此,能够使利用小盖部3重新封闭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更稳定化。
此外,从易于使重叠部35发挥使利用上述这种小盖部3重新封闭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更稳定化的功能的观点来看,优选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也说明的那样,使小盖部3形成突出部3F。在该情况下,如图12所示,在小盖部3形成了突出部3F的情况下,优选拉片构件31的一方端(一端部31A)侧的一部分从突出部3F向外方向延伸,该延伸部分成为重叠部35。图12是示意性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在图12的例子示出的盖体1的情况下,能够形成在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的下侧(对置面73A侧)更可靠地卡合拉片构件31的重叠部35的状态,能够使利用小盖部3重新封闭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更稳定化。
(变形例2)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如图6的例子所示,可以具有保持构造形成部30,该保持构造形成部30为形成在以铰链部7为轴相对于基部2A1使小盖部3转动而开放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下保持小盖部3的保持构造的部分。将具有这种构成的盖体1称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图6是示意性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保持构造形成部)
保持构造形成部30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图6示出的盖体1的例子中,爪部23B和接受部33形成了保持构造形成部30。
(爪部)
爪部23B如图6的例子所示,只要能够具有利用卡合或插入等相对于后述的接受部33卡固的构造的部分即可。在图6的例子中,爪部23B设在作为抓手部24的例子的拉片构件31。另外,在该例子中,爪部23B在拉片构件31的规定位置利用形成为大体呈山型形状等的轮廓形状的切入部分来形成。
(接受部)
接受部33形成为能够卡合或者插入爪部23B的形状。在图6的例子中,接受部33成为利用在基部2A1的规定位置进行切入而形成的狭缝部。接受部33在以使小盖部3转动的方式使拉片构件31位移时形成在能够与爪部23B相对的位置。
(保持构造的形成)
在盖体1中使小盖部3立起的情况下等拉起抓手部。此时,通过拉起拉片构件31并且将拉片构件31的自由端侧(另一端部31B侧)的规定部分折曲,使爪部23B成为向下方或者上方突出的形状。然后,以使小盖部3的爪部23B到达与接受部33相对的位置或者其位置的附近位置为止使小盖部3转动的方式使拉片构件31位移。然后,将拉片构件31的爪部23B卡合或者插入至接受部33。由此,形成有在使小开口部6露出的状态下保持小盖部3的保持构造。
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了保持构造形成部30作为接受部33而形成有狭缝部的情况,但与接受部33对应的构造不限于狭缝部。
(保持构造形成部的另一例)
在盖体1的基部2A1设有延伸部7C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延伸部7C可以作为兼具接受部的功能的部分。图7是示意性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保持构造形成部的另一例)的平面图。
图7示出的盖体1与图6的例子同样地,爪部23B形成在抓手部24(在图7中为拉片构件31),爪部23B和延伸部7C形成保持构造形成部30。在图7的例子中,延伸部7C形成为在以使小盖部3转动的方式使拉片构件31位移时延伸部7C的外周缘7D能够与爪部23B相对。
(保持构造的形成)
在图7的例示出的盖体1中,也与图6的例子同样地,在使小盖部3立起的情况下等沿图8A的箭头F方向拉起拉片构件31。图8A是示意性示出图7的C-C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在图7的例子中,与图6的例子同样地,通过拉起拉片构件31并且折曲拉片构件31的自由端侧(另一端部31B侧)的规定部分,使爪部成为向下方或者上方突出的形状。然后,以使小盖部3的爪部23B到达与延伸部7C的外周缘7D相对的位置或者其位置的附近位置为止使小盖部3转动的方式使拉片构件31位移。然后,如图8B所示,将小盖部3的爪部23B卡合或者插入至延伸部7C。由此,形成有在将小开口部6设为空间部105的露出口的状态下保持小盖部3的保持构造。图8B是用于说明保持构造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此外,如图66所示,可以取代拉片构件31而从小盖部3突出形成突出片来形成抓手部,通过操作该抓手部24来发挥使小盖部3开闭的功能。
[3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的盖体1如图14A、图14B所示,可以设有多个余边部。将具有这种构成的盖体1称为第三实施方式。图14A是示意性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14B是用于说明余边部10的图。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有小盖部3、基部2A1以及铰链部7。第三实施方式的盖体1除了形成了多个余边部10这一点以及小盖部3与小开口部6的形成部分(位置)不同这一点以外,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对其他方面的说明。
(小盖部3和小开口部的形成部分)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小盖部3的前端缘部75A形成在与接合区域对应部5重叠的位置。另外,小开口部6的开口缘6G与小盖部3的外周缘3A对应,因此,与小盖部同样地,小开口部6的一部分与接合区域对应部5重叠。因此,在图14A示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在开盖状态(以铰链部7为轴使小盖部3转动而使小开口部露出的状态)下形成有在容器101的缘部103的一部分和小开口部使容器的空间部105露出的开口部分(成为露出口的部分)。
(余边部)
余边部1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来定义。因此,在图14的例子中,作为余边部10而形成有第1余边部10A和第2余边部10B。
(第1余边部以及第2余边部的面积和小开口部的面积)
第1余边部10A、第2余边部10B的大小没有分别特别限定,但在俯视基部2A1时,优选第1余边部10A的面积以及第2余边部10B的面积的合计比小开口部6的面积(在图14A的例子中,也与小盖部3的面积对应)小。即,在图14B的例子中,与第1余边部10A对应的部分S11和与第2余边部10B对应的部分S12的合计面积优选比与小开口部6对应的部分S2的面积(小盖部3的面积)小。在该情况下,小开口部6的大小(部分S1的面积)变得比余边部10的大小(部分S11和部分S12的面积的合计)大,因此,在带盖容器150处于打开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开盖状态)的情况下,易于向容器101的空间部105追加饮料等的液体或冰等的固体。
[4应用例]
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1如图3A、图3B所示能够用于带盖容器150。图3A是示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1接合在形成具有在上端形成的开口部102的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外周的缘部103的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B是示意性示出图3A的B-B线纵向剖面的状态的剖视图。使用图3A、图3B继续说明带盖容器150。
(带盖容器)
带盖容器150具有容器101和盖体1接合的接合部151,形成接合部151的盖体1的区域成为接合区域R。盖体1与容器101的接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压接法或热融合法(热封)等的接合方法。以下,以能够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1用于带盖容器150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图3A、图3B的例子中,容器101具备:具有趋向上方向其直径变大(趋向下方而前端变细)的这种筒状的侧壁104和底面部106且在内部形成空间部105的容器主体110、以及在容器主体110的上端(侧壁104的上端)开口的开口部102。虽未图示,但容器101的开口部102形成为圆形状。但在此示出的容器101为一例,不限定容器101的构成。例如,容器101可以将开口部102形成为矩形状。容器101只要能够利用盖体1遮盖开口部102即可。另外,收纳在容器101的内部(空间部105)的物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例示液体状的物质、固体状的物质、或者这些组合等。
在图3示出的容器中,开口部102的缘部103具有凸缘部。如图3等所示,凸缘部可以为将形成容器主体110的构件朝外卷绕的卷曲部109,也可以向外侧方向形成为在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沿部)。
另外,第1实施方式的盖体1可以被设为具有开口部102的容器101的组合。
在上述[4应用例]中示出的情况不限于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盖体1的情况。针对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1同样地,能够用于与容器101接合的带盖容器150(未图示)。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盖体的第四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
[1第四实施方式]
[1-1构成]
(盖体)
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1沿着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缘部103接合来使用。盖体1以在接合至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状态下覆盖开口部102的方式形成为能够形成安装于缘部103的状态(接合至缘部103的状态)的形状。如图20所示,盖体1具有接合至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缘部103的接合区域R。图20是示出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图。作为容器101,更优选使用缘部103具有挠性的容器。但这些并非禁止容器101为金属制的容器等挠性少或者基本没有挠性的容器。
盖体1如图20(a)、图20(b)等所示,具备主体2。在盖体1中,主体2包含接合区域R。图20(a)、图20(b)是分别示出盖体1的其他实施例之一的平面图和剖视图。
(接合区域)
接合区域R表示在盖体1在容器101的开口部102之上安装于缘部103的情况下形成盖体1的面中的与开口部102相对的对置面中的接合至缘部103的区域的部分。接合区域R在图20的例子中,对应于在俯视盖体1时以与容器101的开口部102对应的形状沿着开口部102大体形成为环状的区域。接合区域R的宽度W(沿着内外方向的宽度)通常为与开口部102的缘部103的宽度相同或者比该宽度窄的宽度。但这并非禁止接合区域R的宽度W比开口部102的缘部103的宽度宽。另外,接合区域R可以形成在主体2的外周缘2A的内侧,也可以形成到主体2的外周缘2A。此外,接合区域R的内侧表示在俯视盖体1时形成盖体1中的形成接合区域R的部分的内侧的部分。接合区域R的内侧有时被称为内侧区域Rn。接合区域R的上侧表示在俯视盖体1时盖体1的与接合区域R对应的部分的上表面侧(露出面70侧)。
(主体)
主体2在将盖体1安装在容器101的开口部102之上的状态下覆盖开口部102和缘部103。主体2具备易位移构造5B。
(易位移构造)
在主体2中,易位移构造5B为构成为能够从由主体2的外周缘2A规定的缘部分趋向主体2的内侧使主体2的一部分相对于主体2的其他部分位移的构造部。在本说明书中,将上述缘部分称为第1缘部(在图20(a)等中用附图标记71A表示),将外周缘2A中的除了第1缘部71A以外的部分称为第2缘部71B。另外,将主体2中的、能够相对于第2部分3D相对位移的部分(上述的主体2的一部分)称为第1部分3B,将主体2的其他部分(主体中的除了第1部分以外的部分)规定为第2部分3D。易位移构造5B具有引导部6A。
(引导部)
引导部6A具有从成为缘部分(第1缘部71A)的两端的第1端部71A1和第2端部71A2朝向主体2的内侧延伸部分。引导部6A划分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的至少一部分的边界K1。在图20(a)的例子中,作为引导部6A而形成有第1引导部6B以及第2引导部6C。在该例子中,第1引导部6B从第1端部71A1朝向主体2的内侧延伸,形成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的边界K1。第2引导部6C从第2端部71A2朝向主体2的内侧延伸,形成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的边界K1。此外,在不区别第1引导部6B与第2引导部6C的情况下,统称为引导部6A。
引导部6A横穿接合区域R。另外,在图20(a)的例子中,引导部6A形成为线状。引导部6A被规定为在使第1部分3B相对于第2部分3D位移的情况下沿着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的边界K1形成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的分离构造的部分。在从安装了盖体1的容器101的未使用状态进行第1部分3B的位移的情况下,由于伴随容器101与盖体1的剥离,所以在接合区域R以及其附近在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的边界被赋予很强的力而容易在盖体1产生内部破坏。内部破坏表示在形成盖体1的素材(纸质素材等)自身的内部的层内剥离或在不期待的部分的断裂(在边界K1以外的断裂)。但通过在盖体1形成这种具有引导部6A的易位移构造5B,能够抑制在接合区域R以及其附近在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的边界产生内部破坏的担忧,能够实现第1部分3B的平滑的位移。
引导部6A的构造没有特别限定,但图20(a)的例子中,如上述那样为切入构造。但这并非限制引导部6A为切入构造以外的构造。例如,引导部6A也可以具有脆弱构造。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切入构造表示在容器101安装了盖体1的情况下从相对于口部的非对置面(露出面70)侧到对置面(背面)为止贯穿了整体的狭缝状的贯穿构造。脆弱构造如例如孔眼构造或半切入构造那样表示能够与没有被赋予该构造的部分相比减小位移所需的力的这种构造部分。孔眼构造如图26(a)所示表示交替形成了从露出面70到背面为止贯穿的截断部18B与避免切入的连续部18A的构造。半切入构造如图26(c)所示表示形成避免在形成主体2的材料的厚度方向上贯穿并且被局部切入的部分的切入部32的构造(局部切入构造)。此外,半切入构造没有特别限定相对于构成主体2的材料的切入的深度。图26(a)是示出在引导部6A具有孔眼构造的情况下的例子的平面图,图26(b)是示出在引导部6A具有半切入构造的情况下的例子的平面图。
在图20(a)等的例子中,第1引导部6B具备利用从第1端部71A1到接合区域R的内缘RA为止的部分来形成的第1外侧引导部8A、以及除了第1外侧引导部8A以外的第1内侧引导部9A。另外,第2引导部6C具备利用从第2端部71A2到接合区域R的内缘RA为止的部分来形成的第2外侧引导部8B、以及除了第2外侧引导部8B以外的第2内侧引导部9B。
在引导部6A中,在第1外侧引导部8A和第1内侧引导部9A的构造也可以不同。例如,在第1外侧引导部8A形成有半切入构造,也可以利用第1内侧引导部9A形成切入构造。关于第2外侧引导部8B和第2内侧引导部9B也同样。
在易位移构造5B中,第1引导部6B和第2引导部6C以趋向主体2的内侧而彼此靠近的方式延伸。这为一例,如也在后述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等示出的那样第1引导部6B和第2引导部6C的这些至少一方可以沿着接合区域R的内缘RA来形成。但如后述那样,从将第1部分3B的形状从第1缘部71A朝向主体2的内侧而前端变细的形状的观点来看,第1引导部6B和第2引导部6C优选以从第1端部71A1、第2端部71A2分别趋向主体2的内侧而彼此靠近的方式延伸。
另外,针对第1引导部6B以及第2引导部6C,第1引导部6B中的与接合区域R重叠的部分(第1重叠部)的长度、和第2引导部6C中的与所述接合区域R重叠的部分(第2重叠部)的长度也可以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在第1重叠部的粘合部分的长度与在第2重叠部的粘合部分的长度不同。在该情况下,在使第1部分位移时,在第1外侧引导部8A或第2外侧引导部8B一边解除容器101与盖体1的粘合(剥离)一边进行第1部分的位移,因此,使用者使用一定程度大小的力使第1部分位移。由于在第1内侧引导部9A或第2内侧引导部9B不需要解除容器101与盖体1的粘合的力,所以使用者能够使用比较小的力使第1部分位移。因此,在从第1外侧引导部8A进展至第1内侧引导部9A的定时、和从第2外侧引导部8B进展至第2内侧引导部9B的定时对盖体附加的力急峻变化。此时,若在第1内侧引导部9A或第2内侧引导部9B持续由使用者施加力的状态,则会对盖体施加必要以上的负担。于是,通过使在第1重叠部的粘合部分的长度和在第2重叠部的粘合部分的长度不同,易于错开从第1外侧引导部8A进展至第1内侧引导部9A的定时与从第2外侧引导部8B进展至第2内侧引导部9BN的定时,能够变得不易对盖体赋予必要以上的负担。
(铰链部)
如图20(a)、图20(b)的例子所示,易位移构造5bB优选具有铰链部7。铰链部7与引导部6A的内侧端相连。在图20(a)、图20(b)的例子中,铰链部7的端相对于第1引导部6B和第2引导部6C各自的内侧端相连。即,在内侧引导部(第1内侧引导部9A、第2内侧引导部9B)的端部中的位于与外侧引导部(第1外侧引导部8A、第2外侧引导部8B))的连结端侧相反一侧的端部,引导部6A与铰链部7的端部相连。铰链部7的构造只要为切入构造以外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非形成构造,也可以为脆弱构造。
铰链部7能够使第1部分3B相对于第2部分3D平滑地位移。例如,在图20(a)、图20(b)的例子中,在未使用盖体1时,在接合区域R中的与第1部分3B对应的区域中成为第1部分3B与容器101接合的状态,限制了第1部分3B的位移。如图21(a)、图21(b)所示,在使用盖体1时,从第1部分3B的外周缘(第1缘部71A的外侧端)使第1部分3B相对于第2部分3D立起。此时,第1部分3B从容器101的缘部103剥离。然后,一边大体沿着引导部6A使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分离一边使第1部分3B相对于第2部分3D逐渐地立起。引导部6A规定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的边界。
若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的分离发展至引导部6A的内侧端,则形成了铰链部7,因此,如图21(b)所示第1部分3B能够以铰链部7为轴相对于第2部分3D进一步平滑地向箭头F方向转动。然后,第1部分3B能够以铰链部7为轴平滑地折返至在与第2部分的露出面70侧相对的位置。像这样,铰链部7成为能够使第1部分的位移更平滑的部分。此外,铰链部7从平滑地形成第1部分3B和第2部分3D的分离部分的观点来看,优选形成脆弱构造。但这为一例,也可以将铰链部7作为非形成部。非形成部表示省略了切入构造以及脆弱构造的形成的部分。
(第1部分)
第1部分3B被规定为能够在容器101安装了盖体1的状态下利用易位移构造5B来位移的部分。另外,第1部分3B被规定为在俯视盖体1时以主体2的外周缘2A的一部分(第1缘部71A)为基端朝向主体2的内侧形成向接合区域R的内侧扩展的规定的区域的部分(在内侧区域Rn中规定的规定部分)。
(第1部分的形状)
第1部分3B的形状根据易位移构造5B的引导部6A的布局来规定。在图20的例子中,第1部分3B具有作为两个侧缘部77的第1侧缘部77A和第2侧缘部77B、以及在侧缘部77的内侧端与侧缘部77相连的内缘部73,主体2的外周缘2A中的与第1部分3B对应的第1缘部71A兼作第1部分3B的前端缘部。在第1部分3B中,在从前端缘部(第1缘部71A)朝向内缘部73的方向上,第1侧缘部77A和第2侧缘部77B朝向主体2的内侧在彼此交叉的方向(以彼此靠近的方式)上延伸。第1侧缘部77A在第1引导部6B中随着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分离而形成。第2侧缘部77B在第2引导部6C中随着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分离而形成。
第1部分3B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如图20(a)等所示,优选具有从主体2的外周缘中的第1部分3B的基端(第1缘部71A)朝向主体2的内侧前端变细的形状。
这种第1部分3B的形状例如能够通过像上述那样采用第1引导部6B与第2引导部6C朝向主体的内侧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这种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的布局来作为引导部6A的布局来实现。
在第1部分3B形成为这种形状的情况下,在使第1部分3B相对于第2部分3D位移时,变得易于沿着引导部6A的延伸方向使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分离。然后,伴随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的分离而形成有上述的第1侧缘部77A、和第2侧缘部77B。此外,易位移构造5B的铰链部7形成与内缘部73对应的部分。
(第2部分)
第2部分3D被规定为在俯视盖体1时形成主体2中的除了由第1部分3B形成的区域以外的区域的部分,即,为主体2中的除了第1部分3B以外的部分。在图20的例子中,第2部分3D的至少一部分和第1部分3B的至少一部分的边界K1成为在引导部6A中断开的构造。在该例子中,后述的铰链部7成为第2部分3D与第1部分3B的边界K1连续的构造部分。另外,如图21(a)所示,第2部分3D中的、对应于第2部分3D与第1部分3B的边界K1的部分为具有与第1部分3B的轮廓的一部分对应的凹状的轮廓形状的部分。
(小开口部)
此外,如图32所示在使第1部分3B位移时(在图21(a)等的例子中,在第1部分3B以铰链部7为轴折返时),如图31所示,利用盖体1和容器101形成开口面积比开口部102小的小开口部6。图31、图32是说明在将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1安装于容器101的带盖容器150中使第1部分3B位移的状态的图。这通过作为第1部分3B的大小而规定为能够形成小开口部6的这种大小来实现。另外,在形成了小开口部6的情况下,容器101的开口部102或空间部105从小开口部6露出。小开口部6在俯视盖体1时由利用容器101的缘部103、第2部分3D的相对面3H的形成部分和铰链部7包围的区域来形成。根据这种盖体1,在向在空间部105内倒入了饮料的容器101的开口部102安装了盖体1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以盖体1的小开口部6作为饮用口摄取容器101的内部的饮料。
(突出部)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优选设有突出部11。突出部11为从主体2的外周缘2A中的与第1部分3B对应的部分朝向外侧突出的部分。该突出部11能够在使第1部分3B相对于第2部分3D位移时作为拉起第1部分3B的抓手发挥功能。例如,通过在拿着突出部11的前端部11A或其附近的部分的状态下拉起,伴随突出部11地拉起第1部分3B。此外,前端部11A表示包含突出部11的前端在内的规定的部分。突出部11与第1部分3B的边界K2位于主体2的外周缘2A的一部分,可以沿着边界K2形成有脆弱构造。该脆弱构造可以与利用易位移构造5B说明的脆弱构造同样的构造。
突出部11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定,但在图20(a)、图20(b)的例子中,为从第1部分3B的第1缘部71A的整体向外侧方向延伸部分,在俯视盖体1时形成为新月状。
在图20(a)的例子示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突出部11在该突出部11的内侧具有爪部23B且在第2部分3D形成有接受部20。但这并非限于盖体1具有爪部23B和接受部20的情况。盖体1也可以省略爪部23B和接受部20的至少某一方。
(爪部)
在变形例5中,爪部23B通过设为使在突出部11形成的爪形成部23C从突出部11垂下的状态来形成。爪形成部23C利用切入构造来形成。爪形成部23C从突出部11的前端部11A朝向主体2形成为凸状的形状。以设为使用者拿着突出部11中的前端部11A或其附近部分等的状态且使爪形成部23C的前端部24B的部分朝向下方的方式从爪形成部23C的基端24A使爪形成部23C折曲,由此,成为爪形成部23C从突出部11垂下的状态。此时,垂下的部分成为爪部23B。
(接受部)
接受部20具有能够插入爪部23B的形状。具体来说,在图20(a)的例子中,接受部20成为形成为能够插入突出部11的爪部23B的形状的切入构造。在变形例5中,如图21(b)所示伴随第1部分3B以铰链部7作为轴而折返至第2部分3D的上表面侧,突出部11与第1部分3B一体位移。图21(a)是示出将第1部分3B折返至第2部分3D的上表面侧(露出面70上)的状态的平面图,图21(b)是图21(a)中示出的B-B线纵向剖视图。
此时,突出部11位移至爪部23B能够插入至接受部20的位置。即,针对爪部23B与接受部20的相对位置,在第1部分3B以铰链部7为轴折返至第2部分3D的上表面侧的情况下,成为爪部23B与接受部20面对的位置。然后,在突出部11的爪部23B被插入至接受部20的情况下,能够将第1部分3B稳定地维持在折返至第2部分3D的上表面侧的状态。
[1-2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1,形成有易位移构造5B,能够利用易位移构造5B使第1部分3B相对于第2部分3D平滑地位移。此时,变得不易在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的边界产生内部破坏。因此,在通过第1部分3B相对于第2部分3D位移而形成了小开口部6之后,易于重新利用第1部分3B尽量无缝隙地堵塞小开口部6。此外,在第1部分3B相对于第2部分3D至少局部分离的状态下,将小开口部6露出的状态称为开盖状态。将利用第1部分3B覆盖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称为关盖状态。将在一度形成了开盖状态之后重新成为关盖状态的状态称为重新关盖状态。
以往,在向带盖容器的内部容纳了饮料等的液体的情况下,为了摄取带盖容器的内容物,使用者剥离形成盖体的薄膜材料而使容器的口部露出。在该情况下,此后,即使想要设为重新利用盖体覆盖了露出的口部的部分的状态(有时成为重新关盖状态),也容易解除利用盖体覆盖口部的状态。而且,利用盖体封堵口部,容易在盖体与口部之间形成很大的间隙。在这种情况下,液体容易从盖体与口部的间隙漏出。
针对这一点,根据本发明的盖体1,在形成开盖状态时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易于沿着引导部6A分离,因此,如图28所示,第1部分3B的侧缘部77的端面72C易于与与该端面72C面对的第2部分的面(相对面3H)匹配,在重新关盖状态下,易于成为第1部分3B的侧缘部77的端面72C与面对该端面72C的第2部分的面(相对面3H)接触的状态。
图28是用于说明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的接触状态的要部放大图。在图28示出的这种状态下盖体1由纸质素材形成的情况下,纸质素材的纤维容易在与端面72C相对的面3H露出,在与端面72C相对的面3H容易产生摩擦。在该情况下,抑制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彼此产生摩擦而导致第1部分3B会简单地从第2部分3D脱离的担忧,能够更稳定地保持利用第1部分3B重新封闭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但在盖体1中,在成为开盖状态时至少引导部6A成为使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断开的部分,因此,即使重新关盖状态也能够确保通气性,能够从第1部分3B和第2部分3D的边界的至少一部分通过蒸汽。
[1-3变形例]
接下来,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1的变形例。
(变形例1)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1的例子中,第1内侧引导部9A与第2内侧引导部9B在朝向主体2的内侧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但第1内侧引导部9A和第2内侧引导部9B的布局没有特别限定于在图20中示出的形状。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1可以以使第1内侧引导部9A与第2内侧引导部9B的至少一方如图23(a)等所示沿着接合区域R的内缘RA延伸的方式来形成(变形例1)。
图23(a)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在图23(a)的例子中,第1内侧引导部9A与第2内侧引导部9B两方形成为沿着接合区域R的内缘RA的形状。另外,在该情况下,第1部分3B在接合区域R的内侧的部分中形成为至少一部分具有沿着接合区域R的内缘RA扩展的轮廓形状的形状。而且,铰链部7的端部与各个第1内侧引导部9A与第2内侧引导部9B的端部(与连接至第1外侧引导部8A以及第2外侧引导部8B一侧的端部不同的端部)相连。
(变形例2)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盖体1的例子中,第1内侧引导部9A和第2内侧引导部9B沿着接合区域R的内缘RA来形成、且形成了铰链部7,但图23(b)所示,可以省略了铰链部7(变形例2)。图23(b)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在该例子中,第1部分3B中的形成在接合区域R的内侧的部分被形成为沿着接合区域R的内缘RA的形状。
在图23(b)中,第1内侧引导部9A的端部9A1与第2内侧引导部9B的端部9B1相连。在这种情况下,引导部6A的第1内侧引导部9A与第2内侧引导部9B沿着接合区域R的内缘RA来形成,省略了铰链部7,因此,易于使第1部分3B相对于第2部分3D沿着边界K1完全分离。此外,在该情况下,小开口部6由利用容器101的缘部103的一部分(在利用第1部分3B的位移露出的部分形成的缘部103的部分)和第2部分3D的相对面3H(内侧的端面)包围的部分来形成。
(变形例3)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如图27所示,易位移构造5bB也可以在引导部6A形成以从第1部分3B朝向第2部分3D突出的方式弯曲的突状弯曲部14(变形例3)。图27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第1部分3B中的、与突状弯曲部14对应的部分形成凸部15。在图27的例子中,在第1部分3B中的形成在接合区域R的内侧的部分形成有凸部15。此时,第2部分3D形成与凸部15的轮廓对应的凹状形状部15C。
根据变形例3,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的边界K1的长度增加,能够增加第1部分3B的端面72C与第2部分3D的相对面3H的面积。由此,能够更稳定地保持利用第1部分3B重新封闭了小开口部6的重新关盖状态。
(变形例4)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如图22(b)所示,在第2部分3D形成有接受部20的情况下,突出部11的前端部11A也可以形成为与接受部20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变形例4)。图22(b)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在变形例4中,接受部20成为形成为能够插入突出部11的前端部11A的形状的切入口。在变形例4中,伴随着第1部分3B以铰链部7为轴折返至第2部分3D的上表面侧(露出面70侧),突出部11与第1部分3B一体地位移。此时,突出部11位移至其前端部11A能够插入至接受部20的位置。然后,在突出部11的前端部11A插入至接受部20的情况下,能够稳定地维持将第1部分3B折返至第2部分3D的上表面侧的状态。
(变形例5)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如图22(a)所示,第1部分3B可以在该第1部分3B的内侧具有爪部23B且在第2部分3D形成有接受部20(变形例5)。图22(a)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爪部23B和接受部20的构造、或爪部23B和接受部20的相对位置可以与变形例5相同。在该情况下能够得到与变形例5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6)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如图25所示,也可以形成从主体2的外周缘2A中的与第2部分3D对应的部分的一部分向外侧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2(变形例6)。图25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图。在该情况下,将从主体2的外周缘2A中的与第1部分3B对应的部分突出的突出部11称为第1突出部11B。而且,将从主体2的外周缘2A中的与第2部分对应的部分突出的突出部22称为第2突出部22A。第1突出部11B与第2突出部22A优选在俯视盖体1时配置为在第1突出部11B与第2突出部22A之间存在主体2的中心CP。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向容器101安装盖体1的作业者拿着第2突出部22A进行将盖体1安装于容器101的作业,容器101的使用者能够拿着第1突出部11B使第1部分3B相对于第2部分3D位移。即,抑制因使用者以外的人与第1突出部11B接触而导致第1突出部11B或其周围被污染的可能性。
(变形例7)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盖体1中,在第1突出部11B形成爪部23B,也可以在第2突出部22A形成有接受部20(未图示)。爪部23B和接受部20的构造、或爪部23B和接受部20的相对位置与可以变形例5同样。在该情况下能够与变形例5得到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8)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如图24(a)、图24(b)所示,也可以在突出部11的外周缘75B或者主体2的外周缘2A设有拉片构件31(变形例8)。图24(a)、图24(b)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在图24(a)示出的盖体1中,多个拉片构件31设于突出部11的外周缘75B。在图24(b)示出的盖体1中,多个拉片构件31设于主体2的外周缘2A中的与第2部分3D对应的部分(第2缘部71B)。图24(a)、图24(b)为一例,拉片构件31的数量等不限于在该图中示出的数量。此外,优选在各个拉片构件31形成有印刷了事先规定的内容的文字或图形等的装饰图案的印刷部。在形成有印刷部的情况下,优选在拉片构件31的露出面侧、背面侧的两面形成有印刷部(未图示)。
(变形例9)
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9的盖体1构成为不使爪部23B与接受部20卡合,而是使爪部23B卡合至盖体1或容器101的缘部103等之类的规定场所。通过像这样使爪部23B卡合,能够维持开口形成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或使开口形成的小开口部6重新关闭的状态。此外,能够维持小开口部6的开口形成的状态的构成或能够维持使小开口部6重新关闭的状态的构成也可以为上述构成以外的构成。
[2第五实施方式]
[2-1构成]
(盖体)
第五实施方式的盖体1如图33(a)、图33(b)所示,在俯视盖体1时,在主体2的接合区域R的非形成面(露出面70)上,在与接合区域R的内侧对应的区域(接合区域R的内侧区域Rn)形成有槽80。图33(a)、图33(b)是示出第2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图。第五实施方式的盖体1的除了形成了槽80的其他构成(易位移构造5bB等)也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因此,省略对这些进行说明。
(槽)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槽80优选在接合区域R的内侧区域Rn形成为沿着接合区域R的内缘RA延伸。槽80的深度没有特别限定,但如图34(a)、图34(b)、图34(c)所示,优选构成为随着从相对于第1部分3B较远的位置沿着槽80的延伸方向靠近第1部分3B而逐渐地变深。如图34(b)、图34(c)所示的那样,在相对于第1部分3B较远的位置的槽80的深度D2比在沿着槽80的延伸方向靠近第1部分3B的位置的槽80的深度D1浅。另外,槽80如图33(a)、图34(a)的例子所示,优选也形成在第1部分3B和第2部分3D。在该例子中,以与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的边界K1交叉的方式使槽80延伸。这能够通过使槽80也相对于引导部6A交叉的方式形成来实现。另外,在图33(a)的例子中,槽80形成为横穿第1部分3B。在该例子中,在第1部分3B中,槽80形成为呈沿着内缘RA的曲线状延伸的形状。
在该例子中,槽80沿着接合区域R的内缘RA形成为C字状。但这为槽80整体的形状的一例,槽8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槽80例如如图35所示,可以形成为环状。
即使在形成有槽80的情况下,引导部6A也可以形成切入构造,例如也可以形成半切入构造等的脆弱构造。但在引导部6A形成了半切入构造的情况下,即使槽80处于加深了其深度的状态且槽80以跨过引导部6A(跨过第1部分3B与第2部分3D的边界K1)的方式形成,在引导部6A与槽80交叉的位置也不易产生间隙。
(凸型条部)
在盖体1中,如图33(b)所示,与槽80的形成位置对应的位置且槽80的形成面(露出面70)的相反侧的位置优选成为凸型条部82。在该情况下,如图39所示,凸型条部82优选形成在与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缘部103的内面侧相接的这种位置。另外,凸型条部82的高度优选被确保为相对于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缘部103不易生成盖体1的露出面70的面方向上的错位的程度的高度。这种凸型条部82能够通过对盖体1实施压花加工来实现。根据压花加工,在盖体1的露出面70侧形成有槽80,在与槽80的形成位置对应的反面侧的位置形成有与槽80的深度对应的高度的凸型条部82。而且,通过沿着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缘部103的内侧形成槽80,如图39所示,能够将凸型条部82形成为沿着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缘部103的内端、且与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缘部103的内面侧相接。此外,图39是示出将盖体1配置在容器101的一例的剖视图。
通过形成有这种凸型条部82,在以覆盖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方式配置盖体1时,易于进行盖体1相对于容器101的对位。
[2-2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盖体1,在相对于容纳了液体的容器101的开口部102接合了盖体1的情况下,即使液体从容器101内部向盖体1的露出面70上漏出,在液体洒在盖体1的外侧之前,能够使液体流落至槽80。另外,在槽80形成为随着趋向第1部分而变深的情况下,能够使流入至槽80的液体朝向第1部分的位置流下。然后,通过拉起第1部分使小开口部6露出能够使液体从小开口部6容器内滴落。此外,如图38所示,第五实施方式也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使第1部分3B位移时形成小开口部6,例如小开口部6形成为由在铰链部7、与第2部分的相对面3H对应的部分、缘部3G包围的部分。
另外,在槽80形成有第1部分3B的情况下,如图40所示,在形成重新关盖状态的情况下将第1部分3B向容器101的缘部103按下时,第1部分3B能够在该槽80的位置稍微产生挠曲,并利用来自该挠曲的恢复力较强地按住容器101的缘部103,能够使第1部分3B与缘部103的接触更强。由此,能够利用第1部分3B更紧固堵塞小开口部6。
[2-3变形例]
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变形例1)
在图36示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盖体中,槽80的形成数量可以为多个。另外,关于槽80的布局,如图36所示,槽80也可以呈同心状形成有多个。图36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盖体1的平面图。如该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示,在槽80的形成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对应于开口部102的直径不同的多种容器101,能够将一种盖体1用于覆盖多种容器101的开口部102。
(变形例2)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盖体中,在槽80形成为环状的情况下,如图37所示,主体2可以形成为在俯视盖体1时与槽80的内侧区域对应的部分(内侧区域部90)相比于与槽80的外侧区域对应的部分(外侧区域部91)位于上方。图37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盖体1,在向容纳了液体的容器101安装了盖体1的情况下,即使液体向盖体1的露出面70的内侧区域部90上漏出,也易于使液体在盖体1的露出面70上从内侧区域部90流入槽80。
[3第六实施方式]
[3-1构成]
(盖体)
在第3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如图41所示,可以在第2部分3D,在接合区域R的内侧(内侧区域Rn)形成有将接合区域R的非形成面(露出面70)的规定区域设为凹状的凹陷部85。图41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图。第六实施方式的盖体1的除了形成了凹陷部85以外的其他构成(易位移构造5bB等)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对这些进行说明。
(凹陷部)
凹陷部85形成在从第2部分3D中接合区域R的内缘RA起到趋向了主体2的中央的规定位置为止的区域。另外,在图41的例子中,凹陷部85的底面87在将接合区域R的内缘RA中的距离与第1部分3B对应的部分最远的位置设为基准位置STP的情况下,具有从基准位置STP趋向第1部分3B向下倾斜的倾斜面。但这并非禁止凹陷部85的底面87为平面。
(隆起部)
在盖体1中,优选凹陷部85的形成面(露出面70)的反面侧的位置成为隆起部86。在该情况下,隆起部86的外周端优选形成为与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缘部103的内面侧相接。另外,隆起部86的高度优选被确保为不易相对于容器101的开口部102产生错位的程度的高度。这种隆起部86能够通过对盖体1实施压花加工来实现。根据压花加工而在盖体1的露出面70侧形成凹陷部85,在与凹陷部85的形成位置对应的反面侧的位置形成有高度与凹陷部85的深度对应的隆起部86。然后,通过以使凹陷部85的轮廓形状成为沿着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形状的方式形成有凹陷部85,能够以使与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缘部103的内面侧相接的方式来形成隆起部86。
[3-2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盖体1,在相对于容纳了液体的容器101的开口部102接合了盖体1的情况下,即使液体从容器101内部漏出到盖体1的露出面70上,也能够在液体洒到盖体1的外侧之前使液体流落至凹陷部85。
[3-3变形例]
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变形例)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盖体1,如图42所示,也可以在主体2的整体形成凹陷部85。图42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图。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在盖体1中,凹陷部85成为从主体2的外周缘2A趋向主体2的中央而成为沉入成蒜臼状的形状。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盖体1,在相对于容纳了液体的容器101的开口部102接合了盖体1的情况下,无论液体漏出到盖体1的露出面70上的哪个位置,都能够在液体洒到盖体1的外侧之前使液体流落至凹陷部85。
[4应用例]
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1能够用于图29、图30等所示带盖容器150。图29、图30是示出分别将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1接合至具有开口部102的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缘部103的实施例的立体图以及剖视图。带盖容器150具有容器101与盖体1接合的接合部151,形成接合部151的盖体1的区域成为接合区域R。盖体1与容器101的接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适当使用压接法、或热融合法(热封)等的接合方法。以下,以将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1用于带盖容器150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容器101具备具有趋向上方而直径变大的这种筒状的侧壁104和底面部106且在内部形成空间部105的主体、以及在主体的上端(侧壁104的上端)开口的开口部102。虽未图示,但容器101的开口部102形成为圆形状。但在此示出的容器101为一例,并非限定容器101的构成。例如,容器也可以将口部形成为矩形状。容器只要能够利用盖体遮盖口部即可。另外,在容器的内部收纳的物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例示液体状的物质、固体状的物质、或者这些组合等。
在图29、图30示出的容器中,在开口部102的缘部103形成了将形成容器的主体的构件朝外卷绕的卷曲部109,但容器101不限于此。可以在开口部102的缘部103露出侧壁104的端面,也可以在开口部102的缘部103形成朝向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外侧延伸的沿部。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可以为与具有口部的容器的组合。
在上述的[4应用例]示出的情况不限于使用了第四实施方式的盖体1的情况,针对第五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也同样。
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盖体的第七实施方式~第九实施方式。
[1第七实施方式]
[1-1构成]
(盖体)
第七实施方式的盖体1如使用图44等在后面说明的那样,沿着被特定为从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端缘趋向外侧方向的部分的缘部103接合来使用。因此,盖体1形成为能够相对于具有开口部102的容器101形成接合至缘部103的接合区域R。另外,盖体1能够形成为以在接合至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状态下覆盖开口部102的方式形成安装于缘部103的状态(接合至缘部103的状态)的形状。
盖体1如图43所示具有接合至在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上端侧形成的缘部103的接合区域R。图43是示出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图。作为容器101而更优选使用开口部102的端缘具有挠性的容器。但这些并非禁止容器101为金属制的容器等挠性少或者基本没有挠性的容器。
盖体1如图43A、图43B等所示,具备主体2。在盖体1中,主体2包含接合区域R。图43A、图43B分别是示出盖体1的其他实施例之一的平面图和剖视图。
(接合区域)
接合区域R表示在被特定为从在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上端形成的端缘102A朝向外侧方向的部分的缘部103安装了盖体1的情况下盖体1的面中的与开口部102相对的对置面中的接合至缘部103的区域。另外,在盖体1中,将主体2中的形成接合区域R的部分称为接合区域对应部5。接合区域R在图43A、图43B的例子中对应于以与容器101的开口部102对应的形状沿着开口部102大体形成为环状的区域。另外,在该情况下,接合区域对应部5被规定为包含接合区域R的环状部分。在盖体1与容器101的接合区域R没有连续接合的情况下,夹在相邻的接合区域R的部分也包含在接合区域对应部5内。
接合区域R的宽度(沿着内外方向的宽度)(即,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宽度)通常为与开口部102的缘部103的宽度相同或者比该宽度窄的宽度。但这并非禁止接合区域R的宽度比开口部102的缘部103的宽度宽。另外,接合区域R可以与主体2的外周缘2A相比形成在内侧,也可以形成到主体2的外周缘2A。
在俯视盖体1时(即,俯视主体2),接合区域R的内缘端(即,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内缘端5C)在图43的例子中位于比开口部102的端缘稍微靠外侧的位置,但这为一例,可以位于比开口部102的端缘102A的正上方靠外侧很多的位置,也可以位于开口部102的端缘102A的正上方,还可以与开口部102的端缘102A的正上方相比位于内侧。此外,俯视盖体1在图43A、图43B中表示将沿着Z轴方向从+Z侧朝向-Z侧的方向作为视线方向来观看盖体1的情况。俯视主体2时也俯视盖体1同样地,被规定为表示将从+Z侧朝向-Z侧的方向作为视线方向观看了主体2的情况。
此外,在俯视盖体1时,主体2中的、接合区域R的内侧的区域有时被称为内侧区域Rn。另外,接合区域R的上侧表示在俯视盖体1时盖体1的与接合区域R对应的部分的上表面侧(露出面70侧)。
(主体)
主体2如图43A所示在盖体1安装在容器101的开口部102之上的状态下覆盖开口部102和缘部103。主体2具有与接合区域R对应的部分(接合区域对应部5),具有包含接合区域R的外侧部72、以及从外侧部72的内缘72A由内侧的部分构成的内侧部72D。此外,就内外方向而言,将从主体2的中心CT趋向外侧的方向设为外侧方向,将从主体2的外周缘2A趋向中心CT的方向设为内侧方向。
(外侧部)
将俯视盖体1时的、主体2中的接合区域R的内缘(即,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内缘端5C)的外侧的部分称为外侧部72。
(内侧部)
俯视盖体1时的、接合区域R的内侧(即,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内侧)表示形成盖体1中的形成接合区域R的部分的内侧的部分。将该部分称为内侧部72D。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主体2具备第一部分3C和第二部分3E。在图43的例子中,由第一部分3C与第二部分3E的边界构成的边界部5A具有引导部6A和铰链部7。能够利用引导部6A和铰链部7的组合形成易于实现第一部分3C的转动的易位移构造。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3C表示主体2中的、被规定为在使该主体2与容器101的缘部103接合的状态下以使开口部102露出的方式向上方转动的部分。在此,第一部分3C转动表示第一部分3C以后述的铰链部7为轴旋转地位移。在第一部分3C转动的情况下,第一部分3C的形状也可以伴随变形。使第一部分3C向上方转动例如能够通过拉起第一部分3C来实现。第一部分3C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在图43A等的例子中,在俯视盖体1时,大体形成为半圆状的形状。另外,在该例子中,第一部分3C形成在内侧部72D(即,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内侧)。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3E表示除了主体2中的第一部分3C以外的部分。
(边界部)
在主体2中,边界部5A表示被规定为非转动状态下的第一部分3C与第二部分3E的边界的部分。非转动状态表示主体2的状态中的、被限制了使第一部分3C相对于第二部分3E转动的状态。例如。非转动状态为在未使用盖体1时没有使第一部分3C转动的状态。
(引导部和铰链部)
边界部5A具有引导部6A和铰链部7。
铰链部7被规定为在形成上方位移状态的情况下成为第一部分3C的转动轴的部分。此外,上方位移状态被特定为使第一部分3C相对于第二部分3E向上(在图43B的例子中实现向+Z侧的位移的方向、+F方向)转动的主体2的状态。
此外,使第一部分3C向上方转动除了包含使第一部分3C向沿着相对于水平面(在图43A的例子中也与主体2的上表面(露出面70)对应,与由X轴和Y轴规定的XY平面对应)垂直交叉的平面的面方向上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以外,还包含使第一部分3C向沿着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交叉的平面的面方向上的方向转动的情况。
引导部6A决定在形成上方位移状态的情况下想要使第一部分3C与第二部分3E产生分离的位置。引导部6A被决定为在形成上方位移状态的情况下规定预计产生第一部分3C与第二部分3E的分离的位置的部分。
(引导部)
在图43A、图43B的例中,引导部6A被特定为以边界部5A中的、铰链部7的端部(一端部7A、另一端部7B)为基端从铰链部7向分离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在该例子中,引导部6A的一端部6D与铰链部7的一端部7A相连,引导部6A的另一端部6E与铰链部7的另一端部7B相连。
另外,引导部6A形成为向与铰链部7分离的方向呈凸状的形状,具有前端部6F,另外,呈线状(曲线状)延伸。但这为一例,引导部6A的形状不限于凸状,另外,引导部6A也可以以与图43A示出的这种线状(曲线状)不同的状态来形成。
(引导部与接合区域的位置关系)
在图43A的例子中,引导部6A形成在接合区域R的内侧,即,形成在内侧部72D。引导部6A能够成为在使第一部分3C相对于第二部分3E转动的情况下形成第一部分3C与第二部分3E的分离构造的部分。
(引导部与开口部的位置关系)
另外,在图43A的例子中,引导部6A形成为在向容器101接合了盖体1的状态下位于大体沿着与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端缘102A的正上方(+Z方向侧)相比稍微靠内侧的位置。但这为一例,引导部6A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开口部102的端缘102A的正上方,另外,也可以不沿着端缘102A,引导部6A可以在俯视盖体1时位于与开口部102的端缘102A相比靠内侧更多的位置,但从在使第一部分3C向下方转动而形成了下方位移状态的情况下易于使第一部分3C接触容器101的内周面104A的观点来看,优选位于开口部102的端缘102A的正上方或者端缘102A的外侧。
引导部6A的构造没有特别限定,但如上述那样成为脆弱构造。但这并非限制引导部6A为切入构造以外的构造。
例如,引导部6A也可以具有切入构造。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切入构造表示在向容器101安装了盖体1的情况下从与开口部102相对的非对置面(露出面70)侧到对置面(背面)为止贯穿了整体的狭缝状的贯穿构造。脆弱构造例如像孔眼构造或半切入构造这样,表示与没有被赋予该构造的部分相比能够减少位移所需的力的这种构造部分。
孔眼构造表示交替形成了从露出面70贯穿至背面的切入部、与避免了切入的连续部的构造。半切入构造表示形成了避免在形成主体2的材料的厚度方向上贯穿并且局部被切入的部分的切入部的构造(部分的切入构造)。此外,半切入构造没有特别限定相对于构成主体2的材料的切入深度。
在引导部6A中,构造可以局部不同。例如,在引导部6A的前端部6F附近形成了半切入构造,也可以在除此以外的部分形成切入构造。在引导部6A的前端部6F附近位于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情况下,即使引导部6A整体为切入构造,也通过容器101与盖体1的接合构造(接合部151)为抑制不期望地使第一部分3C打开的情况。
(铰链部)
如图43A、图43B的例子所示,边界部5A具有铰链部7。在该例子中,铰链部7的端部7A、7B相对于引导部6A各自的端部6D、6E相连。铰链部7的构造除了是切入构造以外,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非形成构造,也可以为脆弱构造。非形成构造表示省略了切入构造以及脆弱构造的形成的部分。即,非形成构造表示在使第一部分3C向上方者下方转动时以使铰链部7变得显著的方式构成主体2。
在使用盖体1时,相对于第二部分3E使第一部分3C立起。此时,一边大体沿着引导部6A使第一部分3C与第二部分3E分离一边以铰链部7为轴使第一部分3C相对于第二部分3E转动而逐渐立起。铰链部7从平滑地形成第一部分3C与第二部分3E的分离部分的观点来看优选形成了脆弱构造。但这为一例,也可以以上述方式将铰链部7构成为非形成构造。
(铰链部与接合区域的位置关系)
在图43A的例子中,铰链部7形成在接合区域R的内侧,即,形成在内侧部72D。但这为一例,铰链部7在俯视盖体1时,其至少一端部(7A、7B)可以形成在接合区域R的正上方,也可以形成在接合区域R的外侧。
(铰链部与开口部的位置关系)
另外,在图43A的例子中,铰链部7的端部7A、7B形成为在向容器101接合了盖体1的状态下大体位于与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端缘102A的正上方相比稍微靠内侧的位置。但这为一例,铰链部7的至少一端部(7A、7B)可以形成在开口部102的端缘102A的正上方,也可以与端缘102A的正上方相比形成在外侧的位置。铰链部7的端部7A、7B从在使第一部分3C向下方转动而形成了下方位移状态的情况下易于使第一部分3C接触容器101的内周面104A的观点来看,优选在俯视盖体1时与开口部102的端缘102A的正上方或者端缘102A相比位于外侧。
(露出口)
此外,如图44所示,在使第一部分3C位移了的状态(上方位移状态)下,形成有从开口部102使空间部105露出的露出口6H。根据盖体1,在向在空间部105内被倒入了饮料或味噌汤等液体类的容器101的开口部102安装了盖体1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将盖体1的露出口6H作为饮用口摄取容器101的内部的液体类。
(下方位移状态)
主体2如图43B、图44所示,构成为能够形成下方位移状态。在此,下方位移状态被规定为在主体2的状态中的、以铰链部7作为转动轴与第二部分3E相比向下方(在图43B的例子中实现向-Z侧的位移的方向、-F方向)按压了第一部分3C的状态(使第一部分3C向下方转动的状态)。使第一部分3C向下方转动除了使第一部分3C向相对于水平面(在图43A的例子中,也与主体2的上表面(露出面70)对应,与XY平面对应)垂直交叉的平面的面方向转动的情况以外,还包括使第一部分3C向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交叉的平面的面方向转动的情况。在图43B、图44的例子中,在使第一部分3C向下方转动的情况下,第一部分3C以铰链部7作为转动轴向-F方向转动。
在以使主体2的第一部分3C成为上方位移状态的方式转动之后以使第一部分3C重新堵塞露出口6H的方式向下方按下第一部分3C的情况下,第一部分3C返回至与非转动状态对应的位置。然后,通过向下方按压第一部分3C,而规定为以铰链部7作为转动轴与第二部分3E相比进一步向下方按下了第一部分3C的状态。特别是在盖体1整体成为具有纸质素材的构造的情况下,主体2也具有纸质素材,因此,能够形成在第一部分3C产生了挠曲的状态,能够在第一部分3C上具有下方的挠曲的状态下形成与第二部分3E相比进一步向下方按下了第一部分3C的状态。
此外,在后述的拉片构件31设于第一部分3C的情况下,第一部分3C中的与拉片构件31接合的部分(后述的拉片接合部18)比第一部分3C中的其他设置的部分(拉片接合部18以外的部分)的刚度强。像这样,在拉片构件31设于第一部分3C的情况下,能够对第一部分3C赋予刚度的差异,因此,能够特别有效地形成以使接合了拉片构件31的拉片接合部18的部分附近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在第一部分3C具有下方向的挠曲的状态。因此,在以将盖体1接合至容器101的状态下形成了下方位移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来自第一部分3C中的挠曲的恢复力使第一部分3C更牢固地接触容器101的内周面104A。
(拉片构件)
如图43A、图43B等的例子所示,盖体1优选在第一部分3C安装拉片构件31。第一部分3C中的拉片构件31的安装位置或安装方向没有特别限定,但在图43A、图43B的例子中,拉片构件31在第一部分3C的靠近前端(靠近前端)的位置(即,引导部6A的前端部6F的附近)与第一部分3C接合。此时,拉片构件31与第一部分3C的接合部分被称为拉片接合部18。在该例子中,拉片接合部18形成在拉片构件31的一端部21A。另外,在该例子中,在第一部分3C的靠近前端的位置形成有拉片接合部18。用于将拉片构件31接合至第一部分3C的方法(即,拉片接合部18的形成方法)能够例示超声波接合或热封、基于粘接剂的接合等之类的各种方法。作为拉片接合部18的形成方法,从上述方法中的接合的容易度和接合的强度等这一观点来看,优选超声波接合。第一部分3C中的拉片接合部18的形成位置从易于通过抬起拉片构件31来使第一部分3C立起的观点来看,优选为与第一部分3C的中央部偏移的位置。另外,从该观点来看,优选第一部分3C安装在与铰链部7分离的位置、且与主体2的中央部分离的位置。即,拉片构件31优选安装在第一部分3C的靠近前端的位置。
在第一部分3C中,若拉片构件31接合在远离铰链部7的靠近前端的位置,则能够增加力点相对于铰链部7(支点)的距离。
(抓手部)
在图43A的例子中,拉片构件31将拉片构件31的一端部21A接合至第一部分3C,在拉片构件31的另一端部21B形成了抓手部。抓手部24只要形成为能够拿起拉片构件31的程度的大小和形状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其形状和构造。
(拉片构件的朝向(安装方向))
在盖体1中,图43A的例子中,与拉片构件31的一端部21A相比,拉片构件的另一端侧位于所述主体的中心侧。但这为一例,拉片构件的朝向也可以为图43A的例子示出的方向以外的朝向。例如,也可以与拉片构件的一端部相比,使拉片构件的另一端侧位于面对主体的外侧。
[1-2作用以及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的盖体1如图44所示,能够与容器101的缘部103接合来使用。因此,盖体1形成为能够形成相对于具有开口部102的容器101接合至缘部103的接合区域R。容器101能够优选使用以从开口部102朝向下方开口径变小的方式,即,以朝向下方成为前端变细形状的方式形成的容器。另外,从进一步加强容器101与盖体1的接合力的观点来看,容器优选在上端缘部具有凸缘部。此外,这些并非限定安装盖体1的容器101的形状。但考虑到容器的可堆叠性,容器优选在其外周面也形成为朝向底面部而前端变细的形状。另外,凸缘部在图43中为向外方延伸的平面状的构造,但凸缘部的构造不限于此。凸缘部的形状也可以具有朝外形成了卷曲部的构造。
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盖体1,以能够形成下方位移状态的方式形成了第一部分3C,在向容器101接合了盖体1的状态下在俯视盖体1时,引导部6A形成在开口部102的端缘102A的附近。在容器101的内周面104A朝向底面部106成为前端变细形状的情况下,如图45所示,能够设为设想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与容器101的内周面104A相比位于外侧、或者设想区域与容器101的内周面104A相接。在此,设想区域表示在不在第一部分3C产生挠曲地将第一部分3C向下方按下的情况下设想的引导部6A通过的区域。图45是示出在将盖体1安装在容器101的情况下盖体1的主体2形成了下方位移状态的状态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另外,在设想区域的一部分与容器101的内周面104A相比位于外侧的情况下,在第一部分3C由纸质素材等例示的这种具有挠曲性的素材形成的情况下,在第一部分3C相对于第二部分3E向下方位移的情况下,能够形成一边在第一部分3C产生挠曲一边使第一部分3C的外周缘(与引导部6A对应的部分)接触了容器101的内周面104A的状态。另外,在设想区域与容器101的内周面104A相接的情况下,在使第一部分3C相对于第二部分3E向下方位移的情况下,能够形成将第一部分的外周缘(与引导部6A对应的部分)与容器101的内周面104A相接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4、图45所示,能够形成将容器101的空间部105中的、由盖体1的下侧面(与露出面70相反一侧的面)和容器101的内周面104A包围的空间的部分(部分空间)封闭而重新封闭了容器101的空间部105的至少一部分(部分空间)的状态。此外,有时在使第一部分3C相对于第二部分3E向上方转动的状态(上方位移状态)下将形成有露出口6H的状态称为开盖状态。另外,成为第一部分3C向下方转动的状态(下方位移状态),将空间部105的部分空间被大体封闭的(封闭的)状态(即,利用盖体1覆盖了空间部105的部分的状态)称为关盖状态。将在一度形成了开盖状态之后成为重新关盖状态的状态(空间部105的部分空间被重新封闭的状态)称为重新关盖状态。此外,在图44中,作为上方位移状态的一例,在用实线表示了第一部分3C的位置的大致上侧的部分用虚线表示使第一部分3C向+F方向转动的状态。另外,在图44中,作为下方位移状态的一例,在用实线表示了第一部分3C的位置的大致下侧的部分用虚线表示使第一部分3C向-F方向转动的状态。在图47中也同样。
现有的盖体以及带盖容器在内部容纳了饮料等液体的情况下,为了摄取带盖容器的内容物,使用者剥离形成盖体的薄膜材料而使容器的口部露出。在该情况下,此后,即使想要重新利用盖体覆盖了露出的口部的部分的状态(有时称为重新关盖状态),也容易解除利用盖体覆盖了口部的状态。而且,即使利用盖体堵塞口部,在盖体与口部之间也容易形成很大的间隙,在这种情况下,液体容易从盖体与口部的间隙漏出。因此,在提高在盖体利用带盖容器的情况下的重新关盖状态的稳定性这一点追求得到改善。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发明的盖体,能够解决上述的现有课题,能够简单进行重新关闭并且还能够确保重新关闭时的密闭性。
接下来,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盖体1的变形例。在变形例中例示在上述示出的盖体1的实施例进一步追加或削减了构成等。
[1-3变形例]
(变形例1)
在第七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设有拉片构件31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拉片构件31设有卡合部。将这种方式称为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卡合部)
卡合部为在盖体1中形成在拉起了第一部分3C的情况下能够维持第一部分3C的位置的卡合构造的部分。在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盖体1中,卡合部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卡合部如图49A、图49B所示,能够例示保持部23。作为保持部23,能够例示以能够相对于拉片构件31的面方向朝下突出的方式形成的构造。在此,以卡合部为保持部23的情况为例继续进行说明。此外,这并非以卡合部设为保持部23的情况来限定盖体1。卡合部只要通过相对于盖体1或容器101的规定位置卡合而能够限制拉片构件31的位移的这种构造即可。
(保持部)
保持部23优选形成在拉片构件31中的一端部21A与另一端部21B之间的位置。另外,能够例示构成为通过向拉片构件31形成切入线23A能够在使拉片构件31折曲时形成呈爪状突出的部分。保持部23的形状能够例示三角形状,但不限于此。例如,保持部23的形状能够任意采用半圆形状或四边形状等的多边形状、椭圆形状等的形状。
(卡合接受部)
在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也可以在第二部分3E设有卡合接受部。卡合接受部形成为能够在第二部分中接受卡合部的形状。卡合接受部的位置也可以根据卡合部的位置来规定。针对卡合接受部的形成位置,优选在通过拉起拉片构件31使第一部分3C立起并且折返至第二部分3E的上表面侧、然后使拉片构件31和第一部分3C一并与第二部分3E的上表面侧重叠的情况(形成了上方位移状态的情况)下,在面对卡合部的位置形成有卡合接受部。
卡合接受部没有特别限定,但在图49A、图49B的例子中,利用在第二部分的规定位置形成的线状的切入部(插入部26)来形成。插入部26成为沿着主体2的厚度方向贯穿主体2的切入部分。通过在插入部26插入保持部23,易于维持拉片构件31的位置,易于维持上方位移状态。此外,插入部26为卡合接受部的一例,卡合接受部的构成不限于插入部26。例如,可以在位于在盖体1中形成有卡合部的相反侧的端缘部钩挂保持部23等来卡合,也可以为除此以外的构成。
(变形例2)
在第七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在俯视盖体1时,铰链部7的至少一部分与接合区域R的外周端(即,与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外端5D)相比形成在内侧,在图43A的例子中,铰链部7可以与接合区域R的外周端相比形成在内侧。
在第七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不限于图43A的例子,如图50A、图50B所示,也可以配置为铰链部7的至少一端部(端部7A与端部7B的至少某一方)在俯视盖体1时与接合区域R重叠。此时,除了与接合区域R重叠的铰链部7的端部(端部7A与端部7B的至少某一方)以外的其他部分也可以形成在内侧部72D。将这种方式称为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在变形例2中,成为铰链部7与接合区域R的外周端(接合区域对应部5的外端5D)相比形成在内侧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就引导部6A而言,可以如图50A所示使引导部6A的一部分位于接合区域R的内侧(内侧部72D),也可以如图50B所示使引导部6A位于接合区域R。
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在例如铰链部7的端部7A位于接合区域R的情况下,在铰链部7的端部7A与引导部6A的端部6A6D相连的情况下,能够使引导部6A的端部6D位于接合区域R。由此,在将盖体1安装于容器101的状态下通过将盖体1设为下方位移状态而利用盖体1重新封闭容器101时,在引导部6A的端部6D也能够更可靠地将容器101的空间部105的部分空间设为封闭的状态。这在铰链部7的端部7B位于接合区域R的情况下且在铰链部7的端部7B与引导部6A的端部6D相连的情况也同样。
(变形例3)
在第七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在使主体2接合至容器101的缘部103的情况下,在俯视主体2时(俯视盖体1时),铰链部7的至少一端部(端部7A与端部7B的至少某一方)也可以与开口部102的端缘102A相比位于外侧。
(变形例4)
在图43A的例子中,示出了引导部6A与接合区域R的外周端相比位于内侧的情况的例子。第七实施方式的盖体1不限于此,引导部6A的一部分也可以形成在外侧部72。将这种方式称为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在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中,引导部6A的一部分形成在内侧部72D。在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中,例如,如图51B所示,也可以为引导部6A的包含前端部6F在内的规定的部分形成在外侧部72,引导部6A的其他部分形成在内侧部72D。在该情况下,通过使引导部6A的一部分形成在外侧部72,能够在俯视盖体1时将引导部6A的一部分设为与接合区域R重叠的位置,能够设为使第一部分3C的一部位于接合区域R。由此,即使引导部6A具有切入构造,也会限制不期望地使第一部分3C转动的情况。
(变形例5)
在第七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在使主体2接合至容器101的缘部103的情况下,如图51A所示,可以形成为接合区域对应部5与引导部6A的分离距离从靠近铰链部7的位置(端部6D、6E)趋向引导部6A的前端部6F逐渐地变化。将这种方式称为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在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盖体1中,在非转动状态下,在俯视主体2时,引导部6A形成为沿着引导部6A的延伸方向越位于与铰链部7和引导部6A相连的位置(端部6D、6E)分离的位置,则远离与接合区域R对应的部分。
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盖体1,在使主体2接合至容器101的缘部103的情况下,在盖体1成为下方位移状态时,易于在第一部分3C中的接近铰链部7的部分形成更密接地使第一部分3C紧贴于容器101的内周面104A的状态。
(变形例6)
在第七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在图43A的例子中,将第一部分3C与第二部分3E的边界部5A的铰链部7的位置配置在主体2的中央附近,但铰链部7的位置也可以被设为与主体2的中央附近不同的位置。在此在使盖体1与容器101的缘部103接合的情况且在形成了下侧位移状态的情况下,以使第一部分3C的外周缘与容器101的内周面104A相接的方式规定有铰链部7的位置。第一部分3C如图52A所示,铰链部7的位置可以配置在更靠近引导部6A的前端部6F的位置。第一部分3C如图52B所示,铰链部7的位置可以配置在更远离引导部6A的前端部6F的位置。
接下来,说明第八实施方式。
[2第八实施方式]
[2-1构成]
(盖体)
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1如图46A、图46B所示,与第七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主体2,在主体2形成有接合区域R。另外,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1与第七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内侧部72D和外侧部72。在此,在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可以省略在第七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拉片构件31。在第八实施方式的说明中,针对与第七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省略说明。
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1形成有突出部11,第一部分3C的一部分横穿接合区域R、且第一部分3C中的横穿接合区域R的部分与突出部11相接(相连)。
(延伸部)
突出部11为从主体2的外周缘2A中的规定的一部分朝向外侧突出的部分。该突出部11形成为能够在使第一部分3C相对于第二部分3E转动时作为拉起第一部分3C的抓手发挥功能的大小以及形状。例如,通过以拿起突出部11的前端部11A或其附近的部分的状态来拉起,伴随突出部11的位移,拉起如后述那样与突出部11相连的第一部分3C。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主体2具有第一部分3C和第二部分3E,但第一部分3C形成为以上述方式与突出部11相连。第一部分3C与第二部分3E的边界部5a与第七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引导部6A和铰链部7。但引导部6A与第七实施方式不同,形成为避免在主体2中横穿突出部11与铰链部7之间的区域(间部区域RV)。在图46A的例子中,作为引导部6A,形成有以引导部6A的一端部6D为基端的第一引导部60、和以引导部6A的另一端部6E为基端的第二引导部61。第一引导部60从其基端(端部6D)以远离铰链部7的方式趋向接近间部区域RV的方向呈弧状延伸,在间部区域RV的稍微外侧的位置朝向突出部11弯曲,并延伸至主体2的外周缘(盖体1的外周缘2A)为止。第二引导部61与第一引导部60同样地,从第二引导部61的基端(端部6D)以远离铰链部7的方式趋向接近间部区域RV的方向呈弧状延伸,在间部区域RV的稍微外侧的位置朝向突出部11弯曲,并延伸至主体2的外周端(盖体1的外周缘2A)为止。但这为一例,第一引导部60和第二引导部61的构成不限于该例子。此外,在图46A中,间部区域RV用由双点划线圈出的区域来表示。这在图53A、图54A中也同样。
例如,第一引导部60也可以从端部6D以远离铰链部7的方式趋向接近间部区域RV的方向呈弧状延伸,并在间部区域RV的稍微外侧的位置形成端部。第二引导部61也与第一引导部60同样地,也可以从端部6D以远离铰链部7的方式趋向接近间部区域RV的方向呈弧状延伸,并在间部区域RV的稍微内侧的位置形成端部。在该情况下,在未使用时第二部分3E和第一部分3C处于局部丧失了边界的状态,配合上方位移状态或者下方位移状态的形成(在拉起突出部11沿着引导部6A使主体2的一部分立起而使露出口6H露出的情况下)而形成有第一部分3C。
在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与第七实施方式同样地,如图47、图48所示,以能够设为下方位移状态的方式形成有第一部分3C。图47是示出在将盖体1安装在容器101的情况下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8是示出在将盖体1安装于容器101的情况下盖体1的主体2形成了下方位移状态的状态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2-2作用以及效果]
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1与第七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与容器101的缘部103接合来使用。
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1,在使用盖体1时(接合至容器101的缘部103来使用的情况),通过拉起突出部11使第一部分3C相对于第二部分3E立起。此时,一边大体沿着引导部6A使第一部分3C与第二部分3E分离一边以铰链部7为轴使第一部分3C相对于第二部分3E转动一边逐渐地立起。此时,在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形成上方位移状态。
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1,与第七实施方式同样地,以能够形成下方位移状态的方式形成了第一部分3C。另外,在向容器101接合了盖体1的状态下。在俯视盖体1时引导部6A形成在开口部102的端缘102A附近。因此,例如,在第一部分3C相对于第二部分3E进一步向下方位移的情况下,如图48所示,能够形成使第一部分3C的外周缘(与引导部6A对应的部分)接触容器101的内周面104A的状态。此外,突出部11与第一部分3C相连,能够一边以追随第一部分3C的方式对形状赋予挠曲或变形,一边形成接触容器101的内周面104A的状态。
因此,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1,在通过形成上方位移状态而形成了开盖状态之后能够形成重新关盖状态。
接下来,说明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1的变形例。
[2-3变形例]
(变形例1)
在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如图53A、图53B所示,也可以形成折曲辅助部。将这种方式称为第八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折曲辅助部)
折曲辅助部12在将盖体1接合至容器101的缘部103的状态下在盖体1形成下方位移状态时成为引导延伸部相对于第一部分3C立起的位置的部分。
折曲辅助部12在使主体2接合至容器101的缘部103的情况下,在俯视主体2时,在第一部分3C上,在从突出部11朝向了铰链部7的位置(间部区域RV的内侧的位置)、且在与开口部102的端缘102A相比靠内侧的位置(主体2的靠近中央的位置)形成有折曲辅助部12。折曲辅助部12在图53的例子中具有切入构造,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具有脆弱构造。
(变形例2)
在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也可以在突出部11设有卡合部。卡合部可以与在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说明的卡合部同样地来构成。例如,卡合部如图54A、图54B所示可以为保持部23。保持部23可以与在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说明的保持部23同样地来形成。但保持部23优选其突出的方向与突出部11相反。
(卡合接受部)
在第八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也可以在第二部分设有卡合接受部。卡合接受部可以以与在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说明的卡合接受部同样地构成。例如,卡合接受部如图54A、图54B所示可以为插入部26。插入部26可以以与在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说明的插入部26同样地来形成。但形成插入部26的位置优选在以铰链部7为轴将第一部分3C折返而使第二部分3E面对第一部分3C的情况下能够与保持部23面对的位置。成为能够与保持部23面对的位置的情况还包含在使第一部分3C挠曲的状态下能够使插入部26与保持部23相对的情况。
[3第九实施方式]
[3-1构成]
(盖体)
第九实施方式的盖体1如图55A、图55B所示,在主体2上,在接合区域R形成低粘接性区域RPE,并且以避免横穿低粘接性区域RPE与铰链部7之间的区域(间部区域RV)的方式形成有引导部6A,且省略了突出部11,除此以外与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1同样地形成。在图55A的例子中,低粘接性区域RPE用点划线圈出的区域来表示。
(接合区域)
第九实施方式的盖体1在主体2的接合区域R形成有低粘接性区域RPE。在接合区域R中对低粘接性区域RPE的外侧的粘接性与低粘接性区域RPE的粘接性进行了比较的情况下,低粘接性区域RPE被特定为粘接性低的部分(易于剥离的部分)。
(引导部)
引导部6A形成为避免横穿低粘接性区域RPE与铰链部7之间的区域(间部区域RV)。例如作为引导部6A能够通过如在第八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能够通过形成第一引导部60和第二引导部61来实现。在图55A、图55B的例子中,第一引导部60与第二引导部61均在间部区域RV的稍微内侧处弯曲并朝向主体2的外缘部71C延伸,横穿了低粘接性区域RPE。但这为一例,引导部6A的构成不限于图55A、图55B。此外,在图55A的例子中,间部区域RV用由双点划线圈出的区域来表示。
[3-2作用以及效果]
第九实施方式的盖体1与第八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与容器101的缘部103接合来使用。在第九实施方式的在盖体1中,取代在第八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突出部11,而是将外侧部72中的低粘接性区域RPE到外侧的区域用作抓手部,由此,能够如在第八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形成上方位移状态以及下方位移状态。而且,根据第九实施方式的盖体1,与第八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形成重新关盖状态。
[4应用例]
第七实施方式~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1如图44、图47等所示能够用于带盖容器150。图44、图47分别是示出将第七实施方式、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1接合至具有开口部102的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端缘102A到外侧的部分即缘部103的实施例的剖视图。带盖容器150具有容器101与盖体1接合的接合部151,形成接合部151的盖体1的区域成为接合区域R。盖体1与容器101的接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适当使用压接法或热融合法(热封)等的接合方法。以下,以将第七实施方式的盖体1用于带盖容器150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图44等的例子中,容器101具备:容器主体110,其具有趋向上方而直径变大(朝向下方前端变细)的筒状的侧壁104和底面部106,且在内部形成空间部105;以及开口部102,其在容器主体110的上端(侧壁104的上端)开口。虽未图示,但容器101的开口部102形成为圆形状。在此示出的容器101为一例,不限定容器101的构成。例如,容器101可以将开口部102形成为矩形状。容器101只要能够利用盖体1遮盖开口部102即可。另外,收纳在容器101的内部(空间部105)的物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例示液体状的物质、固体状的物质、或者这些组合等。
在图44示出的容器中,由开口部102的端缘102A到外侧的部分形成的缘部103具有凸缘部108。凸缘部108如图44、图47等所示,可以为使形成容器主体110的构件朝外卷绕的卷曲部,也可以形成为向外侧方向在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沿部)。
另外,第七实施方式的盖体1可以与具有开口部102的容器101的组合。
另外,如图64以及图65所示,在打开第一部分3C时,优选设为能够使附着于该第一部分3C的背面侧的水滴等向容器内流落的构成。作为这种构成,如图64所示,优选以下述方式构成,即,在将形成于拉片构件31的保持部23从下侧插入至形成于抓手部的孔状的保持接受部26并维持第一部分3C打开的状态时,第一部分3C的打开部分处于水平状态,或者将在盖体1中在第一部分3C安装有拉片构件的一端侧作为上端部,从该上端部趋向朝向盖体的中央的方向而向下倾斜。通过像这样配置第一部分3C,能够在开封时使附着于盖体的背面的水滴等流落至容器内,在对盖体进行操作时,例如在使用者想要重新关闭一度打开的第一部分3C时等,能够大幅度减少附着于盖体的背面的水滴等将手弄湿而污染手的情况。另外,此时,为了使水滴更加顺畅地流落至容器内,优选形成向盖体引导水滴的引导部500。引导部500可以考虑各种形状,例如优选在成型盖体1时事先利用压花加工等形成筋状的引导部500、另外以在使用者想要打开盖体时使盖体易于折曲的方式进行规定的加工。另外,在一度打开第一部分3C之后重新封止的情况下,出于易于维持第一部分3C重新封止的状态的宗旨,优选第一部分3C的沿着轮廓线的形状的至少一部分采用图67示出的这种波形形状501等。通过设为这种形状,能够使第一部分3C变得易于钩挂,也能够易于维持在重新封止之后的状态。
在上述[4应用例]中示出的情况不限于使用第七实施方式的盖体1的情况,还能够应用于如图47示出的使用第八实施方式的盖体1的情况。另外,在上述[4应用例]中示出的情况也可以同样应用于第九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盖体的第十实施方式~第十三实施方式。
[1第十实施方式]
[1-1构成]
(带盖容器)
第十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150具备容器101、以及安装于容器101的盖体1。另外,带盖容器150具有将容器101和盖体1接合的接合部50。另外,在第十实施方式中以在盖体1的小盖部3设为分体的拉片构件31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这为一例,并非排除不在小盖部设置拉片构件的情况。另外,就拉片构件而言,不限于将与小盖部分体的拉片构件设于小盖部的情况,也可以是与拉片构件对应的部分与小盖部一体形成。另外,在第十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在俯视带盖容器150时,在容器101的横剖面中以容器101的形状为圆形状的情况为例,但容器101的形状不限于此,在容器101的横剖面中容器10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状或多边形状,也可以为将曲线和直线组合的形状。
(盖体)
盖体1沿着容器101的后述的缘部103与容器101接合来使用。在图56A的例子中,在俯视盖体1时,盖体1的外周轮廓的形状为大体圆形,但不限于此,例如盖体1的外周轮廓的形状也可以为矩形状或椭圆形状等。盖体1形成为能够覆盖容器101的后述的开口部102的至少一部分的这种形状。在图56A的例子中,盖体1形成为在利用小盖部3关闭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小开口部6的区域由小盖部3大致覆盖的状态)下遮盖开口部102的整个区域。此外,在遮盖开口部102的整个区域的情况下,包含完全覆盖开口部102的情况、在盖体1的主体部或小盖部形成用于将容器内的空气向外部释放的小孔或具有规定的功能的狭缝部或切缺部等的微细的孔构造的情况。
盖体1具备具有小开口部6的主体2、以及覆盖小开口部6的小盖部3。另外,如图56A的例子所示,盖体1也可以具有与小盖部3连接的拉片构件31。在盖体1中,利用小盖部3和小开口部6形成有开口形成部4。
(主体部)
主体2具有形成后述的接合部50的部分,借助铰链部7与小盖部3相连。在图56A的例子中,主体2优选在抬起小盖部3而形成小开口部6之前的状态下除了铰链部7以外还利用将主体2的小开口部6的端缘部和小盖部3的端缘部连结的连接构造17相对于小盖部3相连。连接构造17的构造为在主体2的小开口部6的端缘部与小盖部3的端缘部相对的部分的沿着长边方向的规定的位置将小开口部6的端缘部与小盖部3的端缘部局部连结的构造。此外,连接构造17可以为图56B示出的这种孔眼构造(在图56B中,截断部18B与连接构造17的交替配置构造),也可以如图58所示为半切部16。另外,在该情况下,半切部16可以沿着主体2的小开口部6的端缘部形成在小开口部6的端缘部(形成外周缘3A的部分)的整个区域,也可以局部形成。
(开口形成部)
如图56A等所示,开口形成部4被定义为伴随小盖部3的位移使小开口部6开闭的部分。开口形成部4被规定为具有小开口部6以及小盖部3的部分。开口形成部4如图56所示形成为成为小盖部3关闭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或者小盖部3位移而使小开口部6开口的状态。开口形成部4到从盖体1的中心CT朝向外侧的方向(外方向)的规定位置为止形成在与中心CT错开的位置。
开口形成部4构成为若在容器101安装了盖体1的状态下打开小盖部3,则能够通过小开口部6对容器101的空间部105进行视觉确认。
(小开口部)
小开口部6形成为贯穿形成盖体1相对于容器101的对置面73A与盖体1相对于容器101的非对置面(盖体1的露出面70)。小开口部6形成为在俯视盖体1时成为在与接合部50对应的部分的内侧比开口部102的开口面积小的状态。小开口部6在带盖容器150中用于将位于容器101的空间部105内的内容物(例如饮品或食物和饮料等)的出入口开口形成。在相对于主体2拉起了小盖部3的情况下,使小开口部6露出。
(小盖部)
在盖体1设有小盖部3。小盖部3以能够开闭小开口部6的方式将其遮盖。在图56的例子中,小盖部3形成为能够在相对于主体2被拉起的状态下进行位移,在拉起小盖部3时形成有小开口部6。
在图56的例子示出的盖体1中,小盖部3在俯视盖体1时相较于与接合部50对应的部分而位于内侧(中心CT侧)。在图56的例子中,与由拉片接合部18接合的拉片构件31相对于小盖部3的动态连动地,以成为抬起了小盖部3的状态的方式使小盖部3位移(转动)。主体2和小盖部3利用铰链部7相连。随着将铰链部7作为支轴抬起小盖部3,使小开口部6露出。此外,在图56的例子中,在俯视盖体1时,盖体1的形成露出面70的部分中的除了小盖部3以外的部分成为主体2。
小盖部3的形状或构造没有特别限定。另外,小盖部3的形状如图56所示,优选具有小盖部3的外周缘3A的至少一部分沿着与接合部50对应的部分(形成接合部50的部分)延伸的这种轮廓形状。在图56的例子的情况下,小盖部3的外周缘3A中的前端缘部75A的形状成为沿着接合区域R的内侧端的形状。另外,此时,前端缘部75A的形状易于成为沿着缘部103的内侧端的形状。这种小盖部3的形状可以应用至第十实施方式的盖体1的小盖部3。以下,在盖体1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明示,即使用了图56示出的这种小盖部3的情况为例继续进行说明。此外,在图56示出的小盖部3的例子中,外周缘3A由前端缘部75A、将前端缘部75A和铰链部7连接的侧端缘部76来构成。
小盖部3的外周缘3A也可以如上述那样利用连接构造17与主体2相连。
在第十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也能够成为在通过抬起了小盖部3使小开口部6露出之后再利用小盖部3覆盖小开口部6的状态。在抬起了小盖部3的状态下,成为小开口部6露出的状态。将该状态称为开盖状态。将利用小盖部3覆盖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称为关盖状态。
在盖体1中,在成为开盖状态之后也能够设为关盖状态,在设为关盖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使形成在主体2的小开口部6的位置的端面与小盖部3的外周缘3A的端面(外周端面)相对。
(铰链部)
如上所述,在盖体1形成有铰链部7,铰链部7能够使小盖部3可转动地与主体2相连。铰链部7与连接构造17同样地,也可以为孔眼构造或半切部。
(拉片构件)
拉片构件31如图56的例子所示具有利用包含另一端部16B在内的部分形成的抓手部24。
在图56的例子中,拉片构件31利用拉片构件31的一端部16A与小盖部3接合,通过该接合而形成有拉片接合部18。小盖部3中的与拉片接合部18对应的部分的位置没有限定,但在图56的例子中,拉片接合部18与小盖部3的靠近前端的部分(靠近一端部14A的位置)接合。
(接合部)
在带盖容器150中,作为盖体1与容器101接合的部分而形成有接合部50。接合部50至少具有宽幅部51、以及宽度比宽幅部窄的窄幅部52来作为彼此宽度不同的部分。接合部50的宽度表示在俯视盖体1时沿着与接合部50的长边方向(箭头F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沿着主体2的面方向上的接合部50的尺寸(图56、图58~图61中H1、H2)。
将被规定为接合部中的宽度相对宽的部分的部分特定为宽幅部51(宽度为H1),将除了宽幅部51以外的部分(成为宽幅部51的宽度以下的宽度的部分(宽度为H2))规定为窄幅部52。宽幅部51与窄幅部52的边界位置被定义为包含在宽幅部51内。因此,在从宽幅部51朝向窄幅部52使接合部50宽度逐渐变窄的情况下,宽度逐渐变窄的部分包含在宽幅部51内。接合部50成为窄幅部52与沿着宽幅部51的长边方向(箭头F方向)的两个端部相连的状态。由此,能够以使对宽幅部51与窄幅部52的边界附近释放的力向窄幅部释放。
(宽幅部和小盖部的配置)
在带盖容器150中,宽幅部51和小盖部3的配置满足以下示出的条件1。
条件1:在利用小盖部遮盖小开口部的状态下,在俯视盖体时,假设以盖体的中心为起点与宽幅部交叉的半直线,则至少一条半直线与小盖部交叉。
在图56的例子中,至少以盖体的中心为起点与宽幅部51交叉的半直线M1从小盖部3的存在区域通过,即,与小盖部3交叉。半直线M1为相对于与宽幅部51的中心CL沿着宽幅部51的长边方向F稍微错开的位置交叉的半直线。
(容器)
容器101具备:主体,其具有趋向上方而直径变大的这种筒状的侧壁部107和底面部106且在内部形成空间部105;以及开口部102,其利用主体的上端(侧壁部107的上端)开口。虽未图示,但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由缘部103包围,缘部103形成为圆形状。但在此示出的容器101为一例,不限定容器101的构成。例如,容器101也可以将缘部103形成为矩形状。容器101只要能够利用盖体1遮盖开口部102即可。另外,收纳在容器101的内部的物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例示液体状的物质、固体状的物质、或者这些组合等。
在图57示出的容器101中,在缘部103形成有将形成容器101的主体部101A的构件朝外卷绕的卷曲部109,但容器101不限于此。可以在缘部103露出侧壁部107的端面,也可以在缘部103形成有朝向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外侧延伸的沿部。
[1-2制造方法]
带盖容器150能够通过将盖体1配置在容器101的开口部102之上并将盖体1和容器101接合形成接合部50来制造。盖体1与容器101的接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适当使用压接或热封等的接合方法。
[1-3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第十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150,接合部50具有彼此宽度不同的部分,将宽幅部51和盖体1的中心连结的半直线的至少一个在俯视盖体时与小盖部交叉。由此,变得易于形成宽幅部位于小盖部以及小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附近的状态,小盖部以及小开口部的附近部分的刚度变大,与小盖部以及小开口部分离的部分的刚度相对不易变大。因此,在拿着小盖部来拉起的情况下,即使对小盖部施加力,也易于通过宽幅部使小开口部的形状稳定。另外,能够易于将小盖部的力释放至窄幅部。
[2第十一实施方式]
上述第十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在带盖容器设有拉片构件31。拉片构件31不限于在第十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如图59所示,在第十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中还可以在设为利用拉片构件31拉起了小盖部3的状态的情况下设有装拆自如地固定拉片构件31的固定构造形成部23。以下,将该实施方式称为第十一实施方式。图59是示意性示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所使用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固定构造形成部)
固定构造形成部23只要为能够在拉起了拉片构件31的状态下装拆自如地固定拉片构件31的位置的构造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图59的例子中,固定构造形成部23利用爪部23B和接受部20来形成。爪部23B为通过将抓手部折曲而向下方突出的部分。另外,接受部20在主体2形成为狭缝状。接受部20在拉起小盖部3使拉片构件31位于主体2上的情况下形成在与爪部23B相对的位置。
(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150,通过设置固定构造形成部23,能够维持拉起小盖部3而形成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
[3第十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十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中,除了在第十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条件1以外,如图60所示,宽幅部51和小盖部3的配置还可以满足后述的条件2。以下,将该实施方式称为第十二实施方式。图59是示意性示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所使用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关于宽幅部51和小盖部3的配置,条件2如下所述。
条件2:在利用所述小盖部遮盖了小开口部的状态下,在俯视盖体时,铰链部的中心形成在与特定线偏离的位置,该特定线是指,上述半直线中的、以盖体的中心为起点从沿着宽幅部的长边方向上的宽幅部中央通过的线。
在图60的例子中,在俯视盖体1时,铰链部的中心HP形成在与半直线MCL偏离的位置,半直线MCL是指,上述半直线中的、以盖体的中心CT为起点从沿着宽幅部51的长边方向上的宽幅部51的中心CL通过的线。此外,铰链部7的中心HP示出铰链部7的两个端部7A、7B的中间位置。
(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150,通过使铰链部7的中心CT与半直线MCL错开,能够使宽幅部51的中心CL相对于铰链部7的一端部7A的分离距离与宽幅部51的中心CL相对于另一端部7B的分离距离不同。例如,能够配置为端部7B更靠近宽幅部51的中心CL,而端部7A位于较远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拉起小盖部3时,端部7A的形状与端部7B相比易于变动,能够形成小盖部3中的易于抬起的部分和相对不易抬起的部分,易于设为不一次性地抬起小盖部3而是局部地逐渐抬起。
[4第十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十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中,如图61所示,接合部50也可以在多处形成宽幅部51和窄幅部52。将该实施方式称为第十三实施方式。图61是示意性示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所使用的盖体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盖体的第十四实施方式。
(盖体)
盖体1沿着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缘部103接合来使用。盖体1形成为在接合至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状态下覆盖开口部102的这种形状。盖体1如图62所示,具有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接合至缘部103的接合区域R。图62是示出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图。
(接合区域)
接合区域R是以与容器101的开口部102对应的形状形成为沿着开口部102环状的区域。接合区域R的宽度W(沿着内外方向的宽度)通常为与开口部102的缘部103的宽度相同或者比该宽度窄的宽度。但这并非禁止接合区域R的宽度W比开口部102的缘部103的宽度宽。另外,接合区域R可以与盖体1的外周端71D相比形成在内侧,如图62所示,也可以形成到盖体1的外周端71D。图62是示出盖体1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盖体1具备具有小开口部6的主体2、覆盖小开口部6的小盖片13、以及拉片构件31。在盖体1中,利用小盖片13和小开口部6形成有开口形成部4。
(开口形成部)
如图62等所示,开口形成部4如上述那样具有小开口部6以及小盖片13。开口形成部4形成为使小盖片13以及小开口部6如图62所示小盖片13关闭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以及小盖片13打开而使小开口部6开口的状态。开口形成部4设在与盖体1的中央部错开到趋向外侧的方向的规定位置为止的位置。
开口形成部4若在容器101安装了盖体1的状态下打开小盖片13,则能够通过小开口部6视觉确认容器101的空间部105。
(开口部)
构成开口形成部4的小开口部6形成为贯穿形成盖体1相对于容器101的对置面和盖体1相对于容器101的非对置面(盖体1的露出面70)。小开口部6在将例如盖体1安装于容器101的情况下,用于对位于容器101的空间部105的内容物(例如饮品或食物和饮料等)的出入口进行开口形成。在盖体1中,在拉起了小盖片的情况下形成为使小开口部6露出。
(小盖片)
在盖体1设有小盖片13。小盖片13形成为能够在相对于主体拉起的状态下进行位移,在盖体1中,在拉起小盖片13时形成有小开口部6。
在图62的例示出的盖体1中,小盖片13在俯视盖体1时(将上下方向设为视线方向)设于盖体1的露出面70中的与接合区域R的内侧对应的区域(以下有时仅称为接合区域R的内侧的区域、或者内侧区域Rn)。小盖片13连结至包含接合区域R的主体2。如图62所示,在盖体1中,与相对于小盖片13利用第1接合部210A接合的拉片构件31的动态连动地,以成为抬起了小盖片13的状态的方式使小盖片13位移。小盖片13将主体2和小盖片13的连结部分作为铰链部,随着以连结部分作为支轴抬起小盖片13而使小开口部6露出。小盖片13在俯视盖体1时设于接合区域R的内侧。以下,将小盖片13的外周缘3A中的、被抬起小盖片13时的成为支轴的连结部分(铰链部)称为铰链连结部74。此外,主体2在俯视盖体1时,利用形成盖体1的露出面70的部分中的除了小盖片13以外的部分来构成。
小盖片13的形状或构造没有特别限定。另外,小盖片13的形状如图62所示,优选小盖片13的外周缘3A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沿着接合区域R的内侧端延伸的轮廓形状。在图62的例子的情况下,小盖片13的外周缘3A中的前端缘部75A的形状成为沿着接合区域R的内侧端的形状。另外,此时,前端缘部75A的形状易于成为沿着开口部102的缘部103的内侧端的形状。这种小盖片13的形状可以应用至第1实施方式的盖体1的小盖片13。以下,在盖体1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明示,以使用了图62示出的这种小盖片13的情况为例继续进行说明。此外,在图62示出的小盖片13的例子中,外周缘3A利用前端缘部75A和铰链连结部74、将前端缘部75A和铰链连结部74相连的侧端缘部76来构成。
在小盖片13的外周缘3A中,针对除了铰链连结部74以外的部分,可以形成相对于主体2被截断的状态的截断部,也可以形成局部接合的状态的脆弱部。截断部能够通过沿着小盖片13与主体2的边界设置切入线来形成。脆弱部能够通过在小盖片13与主体2的边界设置将长度短的切入线与点状接合部交替排列的构造(孔眼构造),或如图62的例子所示形成半切入构造来形成。半切入构造为能够在盖体1的厚度方向上切入至规定的深度为止的构造。此时,半切入构造中的切入深度优选为盖体1的厚度的一半以上、且小于盖体1的厚度。此外,铰链连结部74也可以为脆弱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能够设为在通过使小盖片13立起使小开口部6露出之后还利用小盖片13覆盖小开口部6的状态。在使小盖片13立起的状态下,成为小开口部6露出的状态。将该状态称为开盖状态。将利用小盖片13覆盖了小开口部6的状态称为关盖状态。
在盖体1中,如图62所示,在成为开盖状态之后也能够设为关盖状态,在被设为关盖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形成在主体2的小开口部6的位置的端面与小盖片13的外周缘3A的端面73a(外周端面)相对。此时,主体2的端面中的与小盖片13的外周缘3A的端面73a相对的部分成为相对面。在第十四实施方式的盖体1中,优选外周缘3A的端面73a与相对面接触而形成接触部。在该情况下,在盖体1中,形成在关盖状态下能够利用接触部牢固覆盖小开口部6的状态。但在盖体1中,在成为开盖状态时产生小盖片13与主体2断开的部分,因此,能够确保通气性,能够从小盖片13与主体2之间通过蒸汽。
(拉片构件)
拉片构件31具有与小盖片13接合的第一部分210、以及在拉起了小盖片13的状态下能够与主体接合的第二部分211。
在图62的例子中,第一部分210成为拉片构件31的一端部21Aa。接合第一部分210的小盖片13的部分没有限定。但在图62的例子中,第一部分210接合至小盖片13的靠近前端的部分(靠近一端部13a的位置)。
第二部分211成为与拉片构件中的第1接合部210A相比靠近另一端部21b侧的部分。拉片构件如图62的例子所示优选在包含另一端部21b在内的部分形成抓手部24。在该情况下,第二部分211优选与抓手部24相比形成在一端部21A侧。第二部分211以相对于主体2能够接合的方式来形成,另外,第二部分211的位置成为在拉起了小盖片13的状态下能够接合至主体的位置。第二部分211可以为与第一部分210分离的位置,也可以与边界相接。
另外,在俯视盖体1时,从将拉片构件31收在盖体1的露出面70内的观点来看,如图62的例子所示,优选拉片构件31配置在与第一部分210相比第二部分211位于更靠近盖体1的中心侧。但也可以配置为从盖体1的中心到第一部分210为止的距离和从盖体1的中心到抓手部24为止的距离相同,但并非禁止拉片构件31配置为与第二部分211相比第一部分210位于更靠近盖体1的中心侧的情况。
(第1接合部与第2接合部)
在盖体1中,在利用第一部分210接合了小盖片13的部分形成有第1接合部210A。另外,在所述第二部分211与所述主体2接合的部分形成有第2接合部211A。
在盖体1中,与第1接合部210A中的第一部分210和小盖片13的接合的强度(接合力)相比,第2接合部211A中的第二部分211和主体2的接合的强度(接合力)更小。这例如能够通过利用超声波接合、热封、基于粘接剂的接合等固定第一部分210和小盖片13,并利用具有可拆卸性的粘合剂使第二部分211和主体2粘合来实现。具有可拆卸性的粘合剂可以固定于拉片构件31,也可以固定于主体2。另外,可以在第一部分210、第二部分211设有粘合力不同的粘合剂。此外,第一部分210与小盖片13的接合力表示为了不使第一部分210和小盖片13破损地进行拉开所需的力的大小。第二部分211与主体2的接合力表示为了不使第二部分211与主体2破损地进行拉开所需的力的大小。在拉开第一部分210与小盖片13时彼此会产生破损的情况对应于接合力成为最大的情况。
根据盖体1,能够得到能够实现简单且卫生地打开了与饮用口对应的开口部的状态的盖体。
(应用例)
盖体1能够如图63所示用于带盖容器150。图63是示出将本实施方式的盖体1与具有开口部102的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缘部103接合的实施例的剖视图。盖体1与容器101的接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适当使用压接、热封等的接合方法。
容器101具备:具有趋向上方而直径变大的这种筒状的侧壁104和底面部106且在内部形成空间部105的主体;以及在主体的上端(侧壁104的上端)开口的开口部102。虽未图示,但容器101的开口部102形成为圆形状。但在此示出的容器101为一例,不限定容器101的构成。例如,容器也可以将口部形成为矩形状。容器只要为能够利用盖体遮盖口部的容器即可。另外,收纳在容器的内部的物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例示液体状的物质、固体状的物质、或者这些组合等。
在图63示出的容器中,在开口部102的缘部103形成了使形成容器101的主体的构件朝外卷绕的卷曲部109,但容器101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开口部102的缘部103使侧壁104的端面露出,也可以在开口部102的缘部103形成朝向容器101的开口部102的外侧延伸的沿部。
另外,盖体也可以与具有口部的容器的组合。
像到此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盖体1能够应用至多种多样的形态的盖体1。另外,也能够应用至上述形态以外的盖体1。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盖体,但上述只不过例示了本发明的盖体,不限于这些。因此,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中适当变更。另外,上述盖体的构成可以独立地使用各个例子的盖体的构成,也可以适当组合各自例子的盖体的构成。
基于以上的本说明书的说明,本发明可以采用以下示出的构成。
[E1]
一种盖体,其以能够与具有在上端形成的开口部和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外周的缘部的容器接合的方式来形成,
所述盖体包括:基部,其具备与沿着所述容器的所述缘部接合至所述容器的区域对应的接合区域对应部、和具有比所述容器的所述开口部小的开口面积的小开口部;以及对所述小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小盖部;以及将所述基部和所述小盖部相连的铰链部,
所述小盖部构成为能够以所述铰链部为轴相对于所述基部转动,
在俯视所述基部时,在所述基部中的从所述接合区域对应部的内缘到内侧且从所述小开口部的开口缘到外侧具有檐部。
[E2]
在上述[E1]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檐部为余边部,该余边部被规定为满足下述的条件1以及条件2的部分:
条件1:在俯视所述基部时,所述余边部为在所述基部中的从所述接合区域对应部的内缘到内侧且从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到外侧形成的部分;
条件2:在俯视所述基部时,在假想了将所述余边部和所述铰链部连结的线段的情况下,该线段从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通过。
[E3]
在上述[E2]所述的盖体中,
在俯视所述基部时,所述余边部的面积比所述小开口部的面积小。
[E4]
在上述[E2]或者[E3]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余边部形成为该余边部的内缘与所述余边部的外缘成为非同心状。
[E5]
在上述[E2]~[E4]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余边部具有从所述余边部的外缘趋向所述余边部的内缘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
[E6]
在上述[E1]~[E5]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小盖部的上表面侧设有抓手部。
[E7]
在上述[E6]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抓手部具有拉片构件,
所述拉片构件与所述小盖部的上表面侧接合。
[E8]
在上述[E7]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小盖部封闭了所述小开口部的情况下,所述拉片构件的一部分在俯视所述基部时与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交叉。
[E9]
在上述[E6]~[E8]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具有在以所述铰链部为轴相对于所述基部使所述小盖部转动而将所述小开口部开放了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小盖部的保持构造形成部,
在所述抓手部设有爪部,
在所述基部的与所述爪部接触的位置设有接受部,
所述爪部和所述接受部形成所述保持构造形成部。
[E10]
在上述[E1]~[E9]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基部的外周缘形成延伸部。
[E11]
在上述[E10]所述的盖体中,
具有在以所述铰链部为轴相对于所述基部使所述小盖部转动而将所述小开口部开放了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小盖部的保持构造形成部,
在所述小盖部的上表面侧设有抓手部,
在所述抓手部设有爪部,
所述延伸部和所述爪部形成所述保持构造形成部。
[E12]
在上述[E10]或者[E11]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小盖部的前端之间形成有所述铰链部。
[E13]
在上述[E1]~[E12]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接合区域对应部的内侧的部分形成有下沉部。
[E14]
在上述[E1]~[E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小盖部的外周缘形成有突出部,
在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形成有与所述突出部对应的凹形状部。
[E15]
在上述[E1]~[E14]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小盖部的外周缘形成有没入部,
在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形成有与所述没入部对应的凸形状部。
[E16]
在上述[E1]~[E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形成有将所述小盖部的外周缘和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相连的连接构造,
所述连接构造为比所述小盖部脆弱的脆弱部,
在所述小盖部以所述铰链部为轴相对于所述基部转动的情况下,将所述脆弱部破坏。
[E17]
在上述[E16]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脆弱部具有连结部和断开部的组合构造、以及/或者半切入构造。
[E18]
在上述[E1]~[E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盖体利用纸质素材来形成。
[E19]
在上述[E1]~[E18]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具有在以所述铰链部为轴相对于所述基部使所述小盖部转动而将所述小开口部开放了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小盖部的保持构造形成部。
[E20]
一种带盖容器,具备:
上述[E1]~[E19]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以及
具有在上端形成的所述开口部、和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外周的所述缘部的所述容器,
将所述盖体接合至所述容器。
[E21]
一种盖体和容器的组合,其具备:
上述[E1]~[E19]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
具有在上端形成的所述开口部和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外周的所述缘部的所述容器。
另外,本发明包含下述的技术思想。
(F1)盖体以相对于具有口部和包围所述口部的缘部的容器形成了以覆盖所述口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缘部的接合区域的状态来使用,
具有包含所述接合区域在内的主体,
所述主体具备易位移构造,该易位移构造构成为能够从在所述主体的外周缘规定的缘部分朝向所述主体的内侧使所述主体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主体的其他部分位移,
在将所述主体的所述一部分设为第1部分且将所述主体的所述其他部分设为第2部分的情况下,
所述易位移构造具有从所述缘部分的第1端部和第2端部分别沿着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的边界延伸的引导部,
所述引导部横穿所述接合区域。
(F2)在上述(F1)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易位移构造具有与所述引导部连续且在所述接合区域的内侧形成的铰链部,
在使所述第1部分相对于所述第2部分位移的情况下,所述第1部分以所述铰链部为轴相对于所述第2部分立起。
(F3)在上述(F1)或者(F2)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第1部分具有从所述缘部分趋向所述主体的内侧而前端变细的形状。
(F4)在上述(F1)~(F3)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主体设有从所述缘部分朝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F5)在上述(F4)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易位移构造具有与所述引导部连续且在所述接合区域的内侧形成的铰链部,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突出部的内侧具有爪部,
所述第2部分具有接受部,
在所述第1部分以所述铰链部为轴向所述第2部分的上表面侧折返的情况下,
所述爪部与所述接受部相对。
(F6)在上述(F4)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易位移构造具有与所述引导部连续且在所述接合区域的内侧形成的铰链部,
所述第2部分具有接受部,
在使所述第1部分相对于所述第2部分位移的情况下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第1部分一体位移,在所述第1部分以所述铰链部为轴向所述第2部分的上表面侧折返的情况下,所述突出部位移至能够插入至所述接受部的位置。
(F7)在上述(F1)~(F6)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在将从所述缘部分的所述第1端部和所述第2端部分别沿着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的边界延伸的引导部分别设为第1引导部以及第2引导部的情况下,
所述第1引导部中的与所述接合区域重叠的部分的长度和所述第2引导部中的与所述接合区域重叠的部分的长度不同。
(F8)在上述(F1)~(F6)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在将从所述缘部分的所述第1端部和所述第2端部分别沿着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的边界延伸的引导部分别设为第1引导部以及第2引导部的情况下,
所述第1引导部具有由从所述第1端部到所述接合区域的内缘为止的部分形成的第1外侧引导部、以及除了所述第1外侧引导部以外的第1内侧引导部,
所述第2引导部具有由从所述第2端部到所述接合区域的所述内缘为止的部分形成的第2外侧引导部、以及除了所述第2外侧引导部以外的第2内侧引导部,
所述第1内侧引导部和所述第2内侧引导部的至少一方沿着所述接合区域的所述内缘形成。
(F9)在上述(F1)~(F8)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引导部具有切入构造或者脆弱构造。
(F10)在上述(F1)~(F9)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易位移构造形成为能够使所述第1部分整体与所述第2部分分离。
(F11)在上述(F1)~(F10)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易位移构造在所述引导部形成以从所述第1部分朝向所述第2部分突出的方式弯曲的突状弯曲部。
(F12)在上述(F1)~(F11)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至少在所述第2部分上在所述接合区域的内侧形成有将所述接合区域的非形成面设为凹状的凹陷部,
在将所述接合区域的内缘中的距离所述缘部分最远的位置设为基准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凹陷部具有从该基准位置朝向所述第1部分向下倾斜的倾斜面。
(F13)在上述(F1)~(F11)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接合区域的内侧形成有将所述接合区域的非形成面设为凹状的槽。
(F14)在上述(F13)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槽呈横切第1部分的曲线状延伸。
(F15)在上述(F13)或者(F14)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槽形成为环状。
(F16)在上述(F13)~(F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主体上,所述槽的内侧的内侧区域与所述槽的外侧的外侧区域相比位于上侧。
(F17)在上述(F13)~(F16)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槽呈同心状地形成有多个。
(F18)在上述(F13)~(F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槽形成为随着相对于所述第1部分从远离的位置沿着所述槽的延伸方向接近所述第1部分,该槽的深度逐渐地变大。
(F19)一种带盖容器,其具备:
具有开口部的容器;以及
上述(F1)~(F18)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
形成有将容器的开口部的端缘和盖体的接合区域接合的接合部。
(F20)在上述(F19)所述的带盖容器中,
所述接合部利用压接法或者热融合法来形成。
(F21)一种盖体和容器的组合,其具备:
具有开口部的容器;以及
上述(F1)~(F18)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
而且,本发明还包含下述示出的技术思想。
(G1)一种盖体,其形成为能够相对于具有开口部的容器形成接合至由从所述开口部的端缘到外侧的部分构成的上端缘部的接合区域,
具备具有与所述接合区域对应的部分的主体,
所述主体具有被规定为以在使所述主体接合至所述容器的所述开口部的端缘的状态下使所述开口部露出的方式向上方转动的部分的第一部分、以及除了该第一部分以外的第二部分,
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使所述第一部分的转动被限制的非转动状态下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边界部具备:在形成被规定为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使所述第一部分转动至所述上方向的状态的上方位移状态的情况下成为所述第一部分的转动轴的铰链部;以及引导部,其规定在形成所述上方位移状态的情况下想要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分离的位置,
并且所述主体构成为能够形成下方位移状态,该下方位移状态被规定为将所述铰链部作为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二部分相比向下方按下所述第一部分的状态。
(G2)在上述(G1)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铰链部的至少一端部在俯视所述主体时形成在与所述接合区域重叠的位置。
(G3)在上述(G1)或者(G2)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主体具有具有与从所述接合区域的内缘到外侧的区域对应的部分的环状的外侧部、和由所述外侧部的内侧的部分形成的内侧部,
所述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所述内侧部。
(G4)在上述(G3)所述的盖体中,
在使所述主体接合至所述容器的所述上端缘部的情况下,在俯视所述主体时,所述外侧部与所述开口部的所述端缘相比位于外侧。
(G5)在上述(G1)~(G4)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在使所述主体接合至所述容器的所述上端缘部的情况下,在俯视所述主体时,所述铰链部的至少一端部与所述开口部的所述端缘相比位于外侧。
(G6)在上述(G1)~(G5)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在使所述主体接合至所述容器的所述上端缘部的情况下,在所述非转动状态下,在俯视所述主体时,所述引导部形成为随着沿着所述引导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铰链部与所述引导部的边界分离,而从与所述接合区域对应的部分分离。
(G7)在上述(G1)~(G6)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第一部分接合有拉片构件。
(G8)在上述(G7)所述的盖体中,
在俯视所述主体时,被规定为所述拉片构件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接合部分的拉片接合部形成为与所述铰链部相比接近所述引导部的前端的位置。
(G9)在上述(G7)或者(G8)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拉片构件使该拉片构件的一端部接合至所述第一部分,
所述拉片构件在该拉片构件的另一端部形成抓手部。
(G10)在上述(G9)所述的盖体中,
与所述拉片构件的所述一端部相比,所述拉片构件的另一端侧位于所述主体的中心侧。
(G11)在上述(G7)~(G10)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拉片构件具有卡合部。
(G12)在上述(G11)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第二部分具有形成为能够接受所述卡合部的形状的卡合接受部。
(G13)在上述(G1)~(G6)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主体在该主体的外周缘的一部分具备向外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所述第一部分的一部分横穿所述接合区域,且与所述延伸部相连。
(G14)在上述(G13)所述的盖体中,
在使所述主体接合至所述容器的所述上端缘部的情况下,在俯视所述主体时,在所述第一部分中,在从所述延伸部朝向所述铰链部的位置、且与所述开口部的所述端缘相比在内侧的位置形成有折曲辅助部。
(G15)在上述(G1)~(G14)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主体由纸质素材形成。
(G16)在上述(G1)~(G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容器形成为从所述开口部趋向下方向其开口径变小。
(G17)在上述(G1)~(G16)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所述容器在所述上端缘部具有凸缘部。
(G18)在上述(G1)~(G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中,
在所述下方位移状态下,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容器的内周面接触。
(G19)一种带盖容器,其具备:
具有所述开口部、以及由从所述开口部的端缘到外侧的部分形成的上端缘部的容器;以及
(G1)~(G18)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
形成有将容器的上端缘部和盖体的接合区域接合的接合部。
(G20)在上述(G19)所述的带盖容器中,
接合部利用压接或者热融合形成。
(G21)在上述(G19)或者(G20)所述的带盖容器中,
所述容器形成为从所述开口部趋向下方向其开口径变小。
(G22)在上述(G19)~(G21)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盖容器中,
所述容器在所述上端缘部具有凸缘部。
(G23)在上述(G19)~(G22)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盖容器中,
在所述下方位移状态下,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容器的内周面接触。
(G24)一种盖体和容器的组合,其具备:
具有所述开口部和由从所述开口部的端缘到外侧的部分形成的上端缘部的容器;以及
上述(G1)~(G18)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
另外,本发明包含下述示出的技术思想。
(H1)一种带盖容器,其具备具有在上端形成的开口部的容器、以及安装在所述容器且覆盖所述开口部的盖体,
所述容器具有包围所述开口部的缘部,
具有沿着所述缘部将所述容器和所述盖体接合的接合部,
所述盖体在俯视所述盖体时具有在与所述接合部对应的部分的内侧形成与所述开口部相比开口面积更小的小开口部的主体部、能够对开闭该小开口部地对其进行遮盖的小盖部、以及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小盖部的铰链部,
所述接合部作为彼此宽度不同的部分至少具有宽幅部、以及宽度比所述宽幅部窄的窄幅部,
在利用所述小盖部遮盖了所述小开口部的状态下,在俯视所述盖体时,在假想了以所述盖体的中心作为起点与所述宽幅部交叉的半直线的情况下,至少一个所述半直线与所述小盖部交叉。
(H2)在上述(H1)所述的带盖容器中,
所述接合部作为至少彼此宽度不同的部分而至少具有所述宽幅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宽幅部的两个端部且宽度比所述宽幅部窄的所述窄幅部。
(H3)在上述(H1)或者(H2)所述的带盖容器中,
所述盖体的所述主体部利用纸质素材来形成。
(H4)在上述(H1)~(H3)任一项所述的带盖容器中,
在利用所述小盖部遮盖了所述小开口部的状态下,在俯视所述盖体时,所述铰链部的中心形成在与所述半直线中的、以所述盖体的中心为起点从沿着所述宽幅部的长边方向的所述宽幅部的中央通过的线偏离的位置。
(H5)在上述(H1)~(H4)任一项所述的带盖容器中,
在所述盖体的所述小盖部设有拉片构件。
另外,本发明还包含下述示出的技术思想。
(I1)一种盖体,其具有与容器的口部的周缘接合的接合区域,所述盖体具有在相对于所述容器接合时覆盖所述口部的形状,
所述盖体具备:
具有开口部的主体;以及
覆盖所述开口部的小盖片;以及
拉片构件,
所述小盖片形成为在该小盖片的外周缘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主体连结、且能够位移至相对于所述主体拉起的状态,
形成为在拉起了所述小盖片的情况下使所述开口部露出,
所述拉片构件具有与所述小盖片接合的第一部分、以及能够在拉起了所述小盖片的状态下与所述主体接合的第二部分,
在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小盖片接合的部分设为第1接合部、且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主体接合的部分设为第2接合部的情况下,
与所述第1接合部中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小盖片的接合的强度相比所述第2接合部中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主体的接合的强度更小。
(I2)一种容器和盖体的组合,其具备:
具有口部的容器;以及
上述(I1)所述的盖体。
(I3)一种带盖容器,其具备:
具有口部的容器;以及
上述(I1)所述的盖体,
容器的口部由所述盖体遮盖。
附图标记说明
1:盖体
2:主体
2A:外周缘
3:小盖部
3A:外周缘
4:开口形成部
5:接合区域对应部
6:小开口部
6A:开口缘
7:铰链部
7A:一端部
8:切入部
10:余边部
10A:第1余边部
10B:第2余边部
11A:前端部
11B:第1突出部
12:折曲辅助部
13:突出部
14:突状弯曲部
15A:第一部分
15B:第二部分
16:半切部
17:连接构造
18A:连续部
18B:截断部
19:倾斜部
20:接受部
23:固定构造形成部
23B:爪部
24:抓手部
26:插入部
30:保持构造形成部
31:拉片构件
31A:一端部
31B:另一端部
32:爪部
33:接受部
34:拉片接合部
35:重叠部
72:外侧部
73:内缘部
74:铰链连结部
75:前端缘部
76:侧端缘部
101:容器
102:开口部
103:缘部
104:侧壁
105:空间部
107:底部
108:凸缘部
110:容器主体
150:带盖容器
151:接合部
CT:中心
F:箭头
M:线段
ME:延伸线
R:接合区域
S1:部分
S11:部分
S12:部分
S2:部分
SB1:规定位置
SB2:对应位置
XS:区域。

Claims (20)

1.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形成为能够与具有在上端形成的开口部和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外周的缘部的容器接合,
所述盖体包括:具备与沿着所述容器的所述缘部接合至所述容器的区域对应的接合区域对应部、和具有比所述容器的所述开口部小的开口面积的小开口部在内的基部;对所述小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小盖部;以及将所述基部和所述小盖部相连的铰链部,
所述小盖部构成为能够以所述铰链部为轴相对于所述基部转动,
在俯视所述基部时,在所述基部中的从所述小开口部的开口缘到外侧具有檐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檐部为余边部,该余边部被规定为满足下述的条件1以及条件2的部分,
条件1:在俯视所述基部时,所述余边部为在所述基部中的从所述接合区域对应部的内缘到内侧且从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到外侧形成的部分;
条件2:在俯视所述基部时,在假想了将所述余边部和所述铰链部连结的线段的情况下,该线段从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通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所述基部时,所述余边部的面积比所述小开口部的面积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余边部形成为该余边部的内缘与所述余边部的外缘成为非同心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余边部具有从所述余边部的外缘趋向所述余边部的内缘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小盖部的上表面侧设有抓手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抓手部具有拉片构件,
所述拉片构件与所述小盖部的上表面侧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小盖部封闭了所述小开口部的情况下,所述拉片构件的一部分在俯视所述基部时与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交叉。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保持构造形成部,该保持构造形成部在以所述铰链部为轴相对于所述基部使所述小盖部转动而将所述小开口部开放了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小盖部,
在所述抓手部设有爪部,
在所述基部的与所述爪部接触的位置设有接受部,
所述爪部和所述接受部形成所述保持构造形成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部的外周缘形成延伸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保持构造形成部,该保持构造形成部在以所述铰链部为轴相对于所述基部使所述小盖部转动而将所述小开口部开放了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小盖部,
在所述小盖部的上表面侧设有抓手部,
在所述抓手部设有爪部,
所述延伸部和所述爪部形成所述保持构造形成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者1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小盖部的前端之间形成有所述铰链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合区域对应部的内侧的部分形成有下沉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小盖部的外周缘形成有突出部,
在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形成有与所述突出部对应的凹形状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小盖部的外周缘形成有没入部,
在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形成有与所述没入部对应的凸形状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将所述小盖部的外周缘和所述小开口部的所述开口缘相连的连接构造,
所述连接构造为比所述小盖部脆弱的脆弱部,
在所述小盖部以所述铰链部为轴相对于所述基部转动的情况下,将所述脆弱部破坏。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脆弱部具有连结部和断开部的组合构造、以及/或者半切入构造。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利用纸质素材来形成。
19.一种带盖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以及
具有在上端形成的所述开口部、和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外周的所述缘部的所述容器,
将所述盖体接合至所述容器。
20.一种盖体和容器的组合,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以及
具有在上端形成的所述开口部和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外周的所述缘部的所述容器。
CN202380012905.8A 2022-08-09 2023-08-09 盖体、带盖容器、以及盖体和容器的组合 Pending CN1178588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63/396,263 2022-08-09
US202363461439P 2023-04-24 2023-04-24
US63/461,439 2023-04-24
JPPCT/JP2023/016707 2023-04-27
PCT/JP2023/029182 WO2024034651A1 (ja) 2022-08-09 2023-08-09 蓋体、蓋体付き容器、及び蓋体と容器の組み合わせ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58837A true CN117858837A (zh) 2024-04-09

Family

ID=90542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80012905.8A Pending CN117858837A (zh) 2022-08-09 2023-08-09 盖体、带盖容器、以及盖体和容器的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5883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86465A (en) Opening arrangement on a packing container
US10640266B2 (en) Closure debonding system
JP2015527266A (ja) ブレークオフキャップを含む一体ボディを有するパッケージ
WO2013008508A1 (ja) 容器蓋および容器蓋スタック
CN117858837A (zh) 盖体、带盖容器、以及盖体和容器的组合
JP2809467B2 (ja) 開放装置を設けられた包装容器
EP2008948A2 (fr) Elément pour la réalisation d'un emballage de conditionnement d'un produit alimentaire, emballage correspondant, et ensemble comprenant un tel emballage et un produit alimentaire
WO2023210763A1 (ja) 蓋体、蓋体付き容器、及び蓋体と容器の組み合わせ
MXPA05004464A (es) Tapa obturadora de pico vertedor para envases compuestos.
JP6645034B2 (ja) 注出口組合体、注出口組合体付容器、及び充填体
TW202408890A (zh)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以及蓋體和容器的組合
TW202406808A (zh) 蓋體、附蓋體的容器、以及蓋體和容器的組合
JP2007099362A (ja) ホット飲料用密封容器
JP5514177B2 (ja) 食品容器
JP4732414B2 (ja) ラップラウンド箱
JP3834549B2 (ja) 可撓性封止を有する容器
JP7227583B1 (ja) 蓋体付き容器
JP4644764B2 (ja) ホット飲料用密封容器
JP6558091B2 (ja) 注出口組合体、注出口組合体付容器、及び充填体
JP5122694B1 (ja) 蓋付き容器
JP2023106283A (ja) 蓋体、蓋体付き容器、及び蓋体と容器の組み合わせ
EP3286098B1 (en) Closure system for containers
JP2023163136A (ja) 蓋体、蓋体付き容器、及び蓋体と容器の組み合わせ
US4195748A (en) Closure membrane
EP4206084A1 (en) Neck and cap for a food packa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