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2792A - 可調整配體結合活性的配體結合分子 - Google Patents

可調整配體結合活性的配體結合分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2792A
TW202402792A TW112121234A TW112121234A TW202402792A TW 202402792 A TW202402792 A TW 202402792A TW 112121234 A TW112121234 A TW 112121234A TW 112121234 A TW112121234 A TW 112121234A TW 202402792 A TW202402792 A TW 20240279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and
antibody
binding molecule
amino acid
seque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12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川智之
石川広幸
加和達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中外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中外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中外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27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279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4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cytokines, lymphokines or interfer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A61K38/16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17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A61K38/19Cytokines; Lymphokines; Interfer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68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68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 A61K47/6801Drug-antibody or immunoglobulin conjugates defined by the pharmacologically or therapeutically active agent
    • A61K47/6803Drugs conjugated to an antibody or immunoglobulin, e.g. cisplatin-antibody conjugates
    • A61K47/6811Drugs conjugated to an antibody or immunoglobulin, e.g. cisplatin-antibody conjugates the drug being a protein or peptide, e.g. transferrin or bleomycin
    • A61K47/6813Drugs conjugated to an antibody or immunoglobulin, e.g. cisplatin-antibody conjugates the drug being a protein or peptide, e.g. transferrin or bleomycin the drug being a peptidic cytokine, e.g. an interleukin or interfer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68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 A61K47/683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 A61K47/684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the antibody targeting a cytokine, e.g. growth factors, VEGF, TNF, a lymphokine or an interfer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68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 A61K47/6889Conjugates wherein the antibody being the modifying agent and wherein the linker, binder or spacer confers particular properties to the conjugates, e.g. peptidic enzyme-labile linkers or acid-labile linkers, providing for an acid-labile immuno conjugate wherein the drug may be released from its antibody conjugated part in an acidic, e.g. tumoural or environ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46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from vertebrates
    • C07K14/47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from vertebrates from mammals
    • C07K14/4701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from vertebrates from mammals not used
    • C07K14/4747Apoptosis related prote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52Cytokines; Lymphokines; Interfer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4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cytokines, lymphokines or interferons
    • C07K16/244Interleukins [I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0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6/28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against CD28 or CD15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66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receptors for cytokines, lymphokines, interfer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variable (Fv) region, i.e. VH and/or V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6Antagonist effect on antigen, e.g. neutralization or inhibition of bind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9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pharmaco)kinetic aspects or by stability of the immunoglobulin
    • C07K2317/92Affinity (KD), association rate (Ka), dissociation rate (Kd) or EC50 valu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9/00Fusion polypept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9/00Fusion polypeptide
    • C07K2319/30Non-immunoglobulin-derived peptide or protein having an immunoglobulin constant or Fc region, or a fragment thereof, attached thereto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9/00Fusion polypeptide
    • C07K2319/50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protease sit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Zoology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藉由在切斷位點被切斷而減弱對於配體之結合活性之配體結合分子及其製造方法、由該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形成之複合體、含有該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融合蛋白質、含有配體結合分子或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融合蛋白質之醫藥組合物。

Description

可調整配體結合活性的配體結合分子
本發明提供至少有1個切斷位點且在該切斷位點被切斷之狀態時與配體之結合減弱之配體結合分子、該配體結合分子之製造方法、以及含有該配體結合分子之醫藥組合物。
抗體在血漿中的安定性高、副作用少,故作為醫藥品受到重視。其中IgG1型的抗體醫藥已有多數個上市,現在也有許多抗體醫藥正在開發 (非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2)。
作為使用抗體醫藥之癌治療藥,至今認可的已有對抗CD20抗原之Rituxan、對抗EGFR抗原之Cetuximab、對抗HER2抗原之Herceptin等(非專利文獻3)。該等抗體分子結合於在癌細胞表現的抗原,利用ADCC、信息妨礙等發揮對於癌細胞之傷害活性。
又,已知有對於會結合於在癌細胞高表現之癌抗原的抗體分子融合了細胞介素等具生理活性之配體而得的免疫細胞介素,以將配體傳遞到固體癌的方法。利用免疫細胞介素而傳遞到固體癌的細胞介素,藉由活化免疫而發揮抗腫瘤效果。IL-2、IL-12、TNF為主的細胞介素因為毒性強,該等細胞介素在癌局部作用,所以期待利用抗體而傳遞到癌的局部,藉此減輕副作用並加強效果(非專利文獻4、5、6),但是它們有:在全身投予皆在臨床未顯示充分的效果、治療窗(therapeutic window)窄、毒性強而無法全身投予等課題,尚未認可作為醫藥品。
就其重大原因可列舉:雖是免疫細胞介素但全身投予的細胞介素會暴露於全身,所以可能全身作用而發揮毒性、或為了避免毒性而僅能以極低用量投予。也有人報告於會結合於癌抗原之抗體融合了IL-2的免疫細胞介素和於不會結合於癌抗原之抗體融合了IL-2的免疫細胞介素,抗腫瘤效果並無不同(非專利文獻7)。
就避免上述問題的方法而言,有人報告將細胞介素與細胞介素受體之間以會被在癌中為高表現之蛋白酶切斷之連結子結合而得的分子。細胞介素會因以連結子結合之細胞介素受體而受抑制,但連結子若被蛋白酶切斷則細胞介素會從細胞介素受體游離且成為活性體。舉例而言,有人報告TNF-alpha與TNF-R以會被uPA切斷之連結子結合而得之分子(非專利文獻8),有人報告IL-2與IL-2R以會被MMP-2切斷之連結子結合而得之分子(非專利文獻9)。但是該等分子雖在連結子切斷前,細胞介素有活性,因連結子之切斷獲致之活性提高僅有約10倍的程度。又,有人報告將IL-2R替換為抗IL-2 scFv,以會被MMP-2切斷之連結子與IL-2結合而得之分子(非專利文獻9)。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 Monoclonal antibody successes in the clinic. Janice M Reichert,Clark J Rosensweig,Laura B Faden & Matthew C Dewitz、Nat. Biotechnol. (2005) 23,1073-1078 [非專利文獻2] The therapeutic antibodies market to 2008. Pavlou AK,Belsey MJ.,Eur. J. Pharm. Biopharm. (2005) 59 (3),389-396 [非專利文獻3] Monoclonal antibodies: versatile platform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Weiner LM,Surana R,Wang S.,Nat. Rev. Immunol. (2010) 10 (5)、317-327 [非專利文獻4] Cyclophosphamide and tucotuzumab (huKS-IL2) following first-line chemotherapy in responding patients with extensive-disease small-cell lung cancer. Gladkov O,Ramlau R,Serwatowski P,Milanowski J,Tomeczko J,Komarnitsky PB,Kramer D,Krzakowski MJ. Anticancer Drugs. 2015 Nov;26(10):1061-8. [非專利文獻5] Defining the Pharmacodynamic Profile and Therapeutic Index of NHS-IL12 Immunocytokine in Dogs with Malignant Melanoma. Paoloni M,Mazcko C,Selting K,Lana S,Barber L,Phillips J,Skorupski K,Vail D,Wilson H,Biller B,Avery A,Kiupel M,LeBlanc A,Bernhardt A,Brunkhorst B,Tighe R,Khanna C. PLoS One. 2015 Jun 19;10(6):e0129954. [非專利文獻6] Isolated limb perfusion with the tumor-targeting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cytokine fusion protein L19-TNF plus melphalan and mild hyperthermia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extremity melanoma. Papadia F,Basso V,Patuzzo R,Maurichi A,Di Florio A,Zardi L,Ventura E,Gonzalez-Iglesias R,Lovato V,Giovannoni L、Tasciotti A、Neri D,Santinami M,Menssen HD,De Cian F. J Surg Oncol. 2013 Feb;107(2):173-9. [非專利文獻7] Antigen specificity can be irrelevant to immunocytokine efficacy and biodistribution. Tzeng A,Kwan BH,Opel CF,Navaratna T,Wittrup KD.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5 Mar 17;112(11):3320-5. [非專利文獻8]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2006 Dec;55(12):1590-600. Epub 2006 Apr 25. Target-selective activation of a TNF prodrug by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 mediated proteolytic processing at the cell surface. Gerspach J1,Nemeth J,Munkel S,Wajant H,Pfizenmaier K. [非專利文獻9] Immunology. 2011 Jun;133(2):206-20. doi: 10.1111/j.1365-2567.2011.03428.x. Epub 2011 Mar 23. Development of an attenuated interleukin-2 fusion protein that can be activated by tumour-expressed proteases. Puskas J1,Skrombolas D,Sedlacek A,Lord E,Sullivan M,Frelinger J.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係有鑑於如此的情況而成,目的之一在於提供在目標組織將細胞介素或趨化介素等配體予以選擇性地活化的配體結合分子、含有該配體結合分子之醫藥組合物、該醫藥組合物及該有效成分之製造方法。 (解決課題之方式)
本案發明人等為了達成上述目的而努力鋭意研究,結果創作出藉由切斷位點被切斷而減弱對於配體之結合活性的配體結合分子。又,本案發明人等發現該配體結合分子或含有該配體結合分子之醫藥組合物在使用該配體治療病症方面為有用,並發現在包括投予該配體結合分子之步驟之病症之治療有用、及該配體結合分子在製造用以治療病症之醫藥為有用。又,本案發明人等創作出該配體結合分子之製造方法而完成本發明。
本發明係基於如此的知見,具體而言包括以下例示性地記載的態樣。 (1)一種配體結合分子,係能夠結合於配體之分子,該分子係為具有至少1個切斷位點之多胜肽,且於該分子在至少1個切斷位點被切斷之狀態,與配體之結合減弱。 (2)如(1)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於前述切斷位點被切斷的狀態,前述配體從前述配體結合分子游離。 (3)如(1)或(2)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該切斷位點包括蛋白酶切斷序列。 (4)如(3)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該蛋白酶係目標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 (5)如(4)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該目標組織為癌組織,該目標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係癌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 (6)如(4)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該目標組織為發炎組織,該目標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係發炎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 (7)如(3)至(6)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蛋白酶係選自蛋白裂解酶(Matriptase)、尿激酶(uPA)、及金屬蛋白酶中之至少1種蛋白酶。 (8)如(3)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係含有選自序列編號:3、34、66、70、71、72、73、35、75、76、335~345、1161~1180、1392~1411所示之序列、表1記載之序列中之序列的序列。 (9) 如(3)至(8)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在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一端更附加第一可動連結子。 (10)如(9)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在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之另一端更附加第二可動連結子。 (11)如(9)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第一可動連結子係由甘胺酸-絲胺酸聚合物構成之可動連結子。 (12)如(10)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第二可動連結子係由甘胺酸-絲胺酸聚合物構成之可動連結子。 (13)如(1)至(12)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包括抗體VH、抗體VL、及抗體恆定區。 (14)如(13)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切斷位點、或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係位在前述抗體恆定區內。 (15)如(14)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切斷位點、或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係插入在抗體重鏈恆定區118號胺基酸(EU編號)至抗體重鏈恆定區140號胺基酸(EU編號)的序列中之任意位置。 (16)如(14)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切斷位點、或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係插入在抗體輕鏈恆定區108號胺基酸(EU編號)(Kabat編號108號)至抗體輕鏈恆定區131號胺基酸(EU編號)(Kabat編號131號)之序列中之任意位置。 (17)如(13)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切斷位點、或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係位在前述抗體VH內或前述抗體VL內。 (18)如(17)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切斷位點、或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係插入在選自由抗體VH7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16號胺基酸(Kabat編號)、40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47號胺基酸(Kabat編號)、55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69號胺基酸(Kabat編號)、73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79號胺基酸(Kabat編號)、83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89號胺基酸(Kabat編號)、95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99號胺基酸(Kabat編號)、及101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113號胺基酸(Kabat編號)構成之群組的序列中之任意位置。 (19)如(17)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切斷位點、或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係插入在選自由抗體VL7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19號胺基酸(Kabat編號)、39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46號胺基酸(Kabat編號)、49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62號胺基酸(Kabat編號)、及96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107號胺基酸(Kabat編號)構成之群組的序列中之任意位置。 (20)如(13)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切斷位點、或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位在前述抗體恆定區與前述抗體VH之交界附近、或/及前述抗體恆定區與前述抗體VL之交界附近。 (21)如(20)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切斷位點、或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係插入在抗體VH109號之胺基酸(Kabat編號)至抗體重鏈恆定區122號之胺基酸(EU編號)之序列中之任意位置。 (22)如(20)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切斷位點、或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係插入在抗體VL104號之胺基酸(Kabat編號)至抗體輕鏈恆定區113號之胺基酸(EU編號)(Kabat編號113位)之序列中之任意位置。 (23)如(13)至(22)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 該配體結合分子中之該抗體VL與該抗體VH係締合,該締合因為該切斷位點被切斷而解除、或因為該蛋白酶切斷序列被蛋白酶切斷而解除。 (24)如(1)至(23)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有生物活性之分子,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利用與前述配體之結合而抑制前述配體之生物活性。 (25)如(1)至(24)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係細胞介素或趨化介素。 (26)如(1)至(24)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係選自介白素、干擾素、造血因子、TNF超級家族、趨化介素、細胞增殖因子、及TGF-β家族中的配體。 (27)如(1)至(24)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CXCL10、IL-12、PD-1、或IL-6R。 (28)如(27)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CXCL10,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VH與抗體VL,該配體結合分子: (a)具有含有成為序列編號:374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75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76之H-CDR3之抗體VH,含有成為序列編號:377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78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79之L-CDR3之抗體VL;或 (b)具有含有成為序列編號:380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81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82之H-CDR3之抗體VH,含有成為序列編號:383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84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85之L-CDR3之抗體VL;或 (c)具有與(a)或(b)競爭之抗體VH與抗體VL;或 (d)具有會與(a)或(b)結合於同一抗原決定基之抗體VH與抗體VL。 (29)如(28)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係含有選自序列編號:4~14、23~27、33、59、60、及346~367所示之序列之抗體重鏈、或序列編號:15~22、1146~1160、1282~1380、及1386~1389所示序列之抗體輕鏈的抗體。 (30) 如(27)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IL-12,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VH與抗體VL,該配體結合分子: (a)具有含有成為序列編號:386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87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88之H-CDR3之抗體VH,含有成為序列編號:389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90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91之L-CDR3之抗體VL;或 (b)具有與(a)競爭之抗體VH與抗體VL;或 (c)與(a)會結合於同一抗原決定基之抗體VH與抗體VL。 (31)如(30)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係含有以序列編號:146表示之抗體重鏈之抗體。 (32)如(27)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PD1,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VH與抗體VL,該配體結合分子: (a)具有含有成為序列編號:392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93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94之H-CDR3之抗體VH、含有成為序列編號:395之R3L-CDR1、成為序列編號:396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97之L-CDR3之抗體VL;或 (b)具有與(a)競爭之抗體VH與抗體VL;或 (c)具有會與(a)結合在同一抗原決定基之抗體VH與抗體VL。 (33)如(32)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係含有選自序列編號:304及305所示序列之抗體重鏈、或選自序列編號:306~315、及322所示序列之抗體輕鏈的抗體。 (34)如(27)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IL-6R(IL-6受體),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VH與抗體VL,該配體結合分子: (a)具有含有成為序列編號:398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99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400之H-CDR3之抗體VH、含有成為序列編號:401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402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403之L-CDR3之抗體VL;或 (b)具有與(a)競爭之抗體VH與抗體VL;或 (c)具有會與(a)結合在同一抗原決定基之抗體VH與抗體VL。 (35)如(34)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係含有選自序列編號:153~156、157~159、及404~470所示之序列之抗體重鏈、或選自序列編號:471~535所示之序列之抗體輕鏈之抗體。 (36)如(1)至(35)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為IgG抗體。 (37)如(1)至(36)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係與前述配體結合。 (38)如(1)至(36)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係與前述配體融合。 (39)如(38)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於已和配體融合之狀態不會進一步與其他配體結合。 (40)如(38)或(39)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介隔連結子而與前述配體融合。 (41)如(40)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連結子不含有蛋白酶切斷序列。 (42)如(38)至(41)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CXCL10,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輕鏈與抗體重鏈,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係與前述配體融合。 (43)如(42)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切斷位點係在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中含有。 (44)如(42)或(43)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CXCL10,前述配體結合分子中含有的抗體輕鏈係與前述配體融合,前述配體結合分子: (a)具有含有成為序列編號:374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75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76之H-CDR3之抗體重鏈、及含有成為序列編號:377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78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79之L-CDR3之抗體輕鏈;或 (b)具有含有成為序列編號:380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81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82之H-CDR3之抗體重鏈、及含有成為序列編號:383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84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85之L-CDR3之抗體輕鏈。 (45)如(42)至(44)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序列編號:370表示之CXCL10改變體。 (46)如(42)至(45)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的抗體輕鏈和前述配體融合,CXCL10與抗體輕鏈融合成的一連串的多胜肽包括以序列編號:372表示的序列。 (47)如(38)至(41)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PD-1,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輕鏈與抗體重鏈,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和前述配體融合。 (48)如(47)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切斷位點含於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中。 (49)如(47)或(48)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PD-1,前述抗體輕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95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96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97之L-CDR3,前述抗體重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92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93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94之H-CDR3。 (50)如(47)至(49)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係序列編號:320表示之PD-1。 (51)如(47)至(50)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PD-1,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的抗體重鏈係和前述配體融合,PD-1與抗體重鏈融合成的一連串多胜肽含有選自序列編號:323及324所示序列中的序列。 (52)如(47)至(50)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PD-1,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的抗體輕鏈係和前述配體融合,PD-1與抗體輕鏈融合成的一連串多胜肽含有選自序列編號:325~334所示序列中的序列。 (53)如(38)至(41)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IL-12,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輕鏈與抗體重鏈,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和前述配體融合。 (54)如(53)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切斷位點含於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中。 (55)如(53)或(54)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IL-12,前述抗體輕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89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90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91之L-CDR3,且前述抗體重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86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87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88之H-CDR3。 (56)如(38)至(41)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IL-6R,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輕鏈與抗體重鏈,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和前述配體融合。 (57)如(56)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切斷位點含於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中。 (58)如(56)或(57)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IL-6R,前述抗體輕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401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402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403之L-CDR3,且前述抗體重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98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99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400之H-CDR3。 (59)一種複合體,係由前述配體、及和前述配體結合之如(1)至(36)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形成。 (60)一種融合蛋白質,係前述配體與如(1)至(36)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融合。 (61)如(60)之融合蛋白質,其於前述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融合的狀態,不會進一步與其他配體結合。 (62)如(60)或(61)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係介隔連結子而與前述配體融合。 (63)如(62)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連結子不含蛋白酶切斷序列。 (64) 如(62)或(63)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連結子係由甘胺酸‐絲胺酸聚合構成的連結子。 (65)如(60)至(64)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CXCL10,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輕鏈與抗體重鏈,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和前述配體融合。 (66)如(65)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切斷位點含於前述配體結合分子之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中。 (67)如(65)或(66)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CXCL10,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的抗體輕鏈和前述配體融合,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具有: (a)含成為序列編號:374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75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76之H-CDR3之抗體重鏈、及含成為序列編號:377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78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79之L-CDR3之抗體輕鏈;或 (b)含成為序列編號:380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81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82之H-CDR3之抗體重鏈、及含成為序列編號:383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84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85之L-CDR3之抗體輕鏈。 (68) 如(65)至(67)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係序列編號:370表示之CXCL10改變體。 (69)如(65)至(68)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之抗體輕鏈和前述配體融合,CXCL10與抗體輕鏈融合成的一連串多胜肽含有序列編號:372所示之序列。 (70)如(60)至(64)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PD-1,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輕鏈與抗體重鏈,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和前述配體融合。 (71)如(70)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切斷位點含於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中。 (72)如(70)或(71)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PD-1,前述抗體輕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95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96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97之L-CDR3,前述抗體重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92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93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94之H-CDR3。 (73)如(70)至(72)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係序列編號:320表示之PD-1。 (74)如(70)至(73)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PD-1,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的抗體重鏈和前述配體融合,PD-1與抗體重鏈融合成的一連串多胜肽含有選自序列編號:323及324所示序列中的序列。 (75)如(70)至(73)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PD-1,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的抗體輕鏈和前述配體融合,PD-1與抗體輕鏈融合成的一連串多胜肽含有選自序列編號:325~334所示序列中的序列。 (76)如(60)至(64)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IL-12,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輕鏈與抗體重鏈,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和前述配體融合。 (77)如(76)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切斷位點含於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中。 (78)如(76)或(77)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IL-12,前述抗體輕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89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90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91之L-CDR3,前述抗體重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86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87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88之H-CDR3。 (79)如(60)至(64)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IL-6R,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輕鏈與抗體重鏈,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和前述配體融合。 (80)如(79)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切斷位點含於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中。 (81)如(79)或(80)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IL-6R,前述抗體輕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401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402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403之L-CDR3,前述抗體重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98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99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400之H-CDR3。 (82)一種醫藥組合物,含有如(1)至(58)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 (83)一種醫藥組合物,含有如(1)至(37)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及配體。 (84)一種醫藥組合物,含有如(59)之複合體。 (85)一種醫藥組合物,含有如(60)至(81)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 (86)一種製造如(1)至(58)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之方法。 (87)如(86)之製造方法,包括於可和配體結合之分子中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步驟。 (88)一種如(60)至(81)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之製造方法,包括使具蛋白酶切斷序列之配體結合分子與其配體融合之步驟。 (89)一種聚核苷酸,編碼如(1)至(58)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 (90)一種載體,含有如(89)之聚核苷酸。 (91)一種宿主細胞,含有如(89)之聚核苷酸或如(90)之載體。 (92)一種製造如(1)至(58)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之方法,包括培養如(91)之宿主細胞之步驟。 (93)一種聚核苷酸,編碼如(60)至(81)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 (94)一種載體,含有如(93)之聚核苷酸。 (95)一種宿主細胞,含有如(93)之聚核苷酸或如(94)之載體。 (96)一種製造如(60)至(81)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之方法,包括培養如(95)之宿主細胞之步驟。 (97)一種蛋白酶基質,含有選自以序列編號: 1161~1180、1392~1411表示之序列、表1之序列中的序列。 (98)如(97)之蛋白酶基質,其中,前述蛋白酶係蛋白裂解酶或尿激酶。 (99)如(97)或(98)之蛋白酶基質,其中,前述蛋白酶為MT-SP1或uPA。 (100)一種多胜肽,含有選自序列編號:1161~1180、1392~1411所示之序列、表1之序列中之一或多數序列。
本發明尚可具體包括以下例示性記載之態樣。 (B1)一種配體結合分子,該配體結合分子能和配體結合,該分子係包含含有選自序列編號:1161~1180、1392~1411所示之序列、表1之序列中之一或多數序列之蛋白酶切斷序列中至少一者的多胜肽,在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被切斷之狀態下該配體結合分子對於配體之結合,比起在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未切斷之狀態下該配體結合分子對於配體之結合弱。 (B2)如(B1)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在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被切斷之狀態下前述配體從前述配體結合分子游離。 (B3)如(B1)或(B2)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蛋白酶係目標組織特異的蛋白酶。 (B4)如(B3)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目標組織為癌組織,前述目標組織特異的蛋白酶係癌組織特異的蛋白酶。 (B5)如(B3)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目標組織為發炎組織,前述目標組織特異的蛋白酶為發炎組織特異的蛋白酶。 (B6)如(B1)至(B5)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蛋白酶係選自蛋白裂解酶、尿激酶(uPA)、及金屬蛋白酶中至少一種蛋白酶。 (B7)如(B1)至(B6)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在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之一端更附加第一可動連結子。 (B8)如(B7)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第一可動連結子係由甘胺酸-絲胺酸聚合物構成的可動連結子。 (B9)如(B7)或(B8)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在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的另一端更附加第二可動連結子。 (B10)如(B9)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第二可動連結子係由甘胺酸-絲胺酸聚合物構成之可動連結子。 (B11)如(B1)至(B10)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VH、抗體VL、及抗體恆定區。 (B12)如(B11)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位在前述抗體恆定區內。 (B13)如(B12)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係導入在抗體重鏈恆定區118號胺基酸(EU編號)至抗體重鏈恆定區140號胺基酸(EU編號)之序列中之任意位置。 (B14)如(B12)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係導入在抗體輕鏈恆定區108號胺基酸(EU編號)(Kabat編號108號)至抗體輕鏈恆定區131號胺基酸(EU編號)(Kabat編號131號)之序列中之任意位置。 (B15)如(B11)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係位在前述抗體VH內或前述抗體VL內。 (B16)如(B15)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係導入在選自由抗體VH7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16號胺基酸(Kabat編號)、40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47號胺基酸(Kabat編號)、55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69號胺基酸(Kabat編號)、73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79號胺基酸(Kabat編號)、83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89號胺基酸(Kabat編號)、95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99號胺基酸(Kabat編號)、及101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113號胺基酸(Kabat編號)構成的群中的序列中之任意位置。 (B17)如(B15)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係導入在選自由抗體VL7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19號胺基酸(Kabat編號)、39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46號胺基酸(Kabat編號)、49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62號胺基酸(Kabat編號)、及96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107號胺基酸(Kabat編號)構成之群中之序列中之任意位置。 (B18)如(B11)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係位在前述抗體恆定區與前述抗體VH之交界附近、或/及前述抗體恆定區與前述抗體VL之交界附近。 (B19)如(B18)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係導入在抗體VH109號之胺基酸(Kabat編號)至抗體重鏈恆定區122號之胺基酸(EU編號)之序列中之任意位置。 (B20)如(B18)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與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係導擩在抗體VL104號之胺基酸(Kabat編號)至抗體輕鏈恆定區113號之胺基酸(EU編號)(Kabat編號113位)之序列中之任意位置。 (B21)如(B11)至(B20)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中之前述抗體VL與前述抗體VH係締合,該締合會由於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被蛋白酶切斷而解除。 (B22)如(B1)至(B21)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係有生物活性之分子,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因為和前述配體結合而妨礙前述配體之生物活性。 (B23)如(B1)至(B22)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係細胞介素或趨化介素。 (B24)如(B1)至(B22)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係選自介白素、干擾素、造血因子、TNF超級家族、趨化介素、細胞增殖因子、及TGF-β家族中的配體。 (B25)如(B1)至(B22)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係CXCL10、IL-12、PD-1、IL-6R、或IL-1Ra。 (B26)如(B25)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CXCL10,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VH及抗體VL,該配體結合分子具有: (a) 含成為序列編號:374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75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76之H-CDR3を之抗體VH、含成為序列編號:377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78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79之L-CDR3之抗體VL;或 (b) 含成為序列編號:380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81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82之H-CDR3之抗體VH、含成為序列編號:383之 L-CDR1、成為序列編號:384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85之L-CDR3之抗體VL;或 (c) 和(a)或(b)競爭之抗體VH與抗體VL;或 (d) 和(a)或(b)結合於相同抗原決定基之抗體VH與抗體VL。 (B27)如(B26)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係含有選自序列編號:4~14、23~27、33、59、60、及346~367所示之序列之抗體重鏈、或選自序列編號:15~22、1146~1160、1282~1380、及1386~1389所示之序列之抗體輕鏈之抗體。 (B28)如(B25)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IL-12,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VH與抗體VL,該配體結合分子具有: (a)含成為序列編號:386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87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88之H-CDR3之抗體VH、含成為序列編號:389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90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91之L-CDR3之抗體VL;或 (b)和(a)競爭之抗體VH與抗體VL;或 (c)和(a)結合於相同抗原決定基之抗體VH與抗體VL。 (B29) 如(B28)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係含有序列編號:146所示之抗體重鏈之抗體。 (B30)如(B25)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PD-1,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VH與抗體VL,該配體結合分子具有: (a)含成為序列編號:392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93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94之H-CDR3之抗體VH、含成為序列編號:395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96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97之L-CDR3之抗體VL;或 (b)和(a)競爭之抗體VH與抗體VL;或 (c)和(a)結合於相同抗原決定基之抗體VH與抗體VL。 (B31)如(B30)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係含有選自序列編號:304及305所示之序列之抗體重鏈、或選自序列編號:306~315、及322所示之序列之抗體輕鏈之抗體。 (B32)如(B25)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IL-6R(IL-6受體),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VH與抗體VL,該配體結合分子具有: (a)含成為序列編號:398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99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400之H-CDR3之抗體VH、含成為序列編號:401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402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403之L-CDR3之抗體VL;或 (b)和(a)競爭之抗體VH與抗體VL;或 (c)和(a)結合於相同抗原決定基之抗體VH與抗體VL。 (B33)如(B32)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係含有選自序列編號:153~156、157~159、及404~470所示之序列中之抗體重鏈、或選自序列編號:471~535所示之序列中之抗體輕鏈之抗體。 (B34)如(B1)至(B33)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係IgG抗體。 (B35)如(B1)至(B34)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係和前述配體結合。 (B36)如(B1)至(B34)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係和前述配體融合。 (B37)如(B36)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在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和配體融合之狀態,不進一步與其他配體結合。 (B38)如(B36)或(B37)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介隔連結子而與前述配體融合。 (B39)如(B38)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連結子不含蛋白酶切斷序列。 (B40)如(B36)至(B39)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係CXCL10,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輕鏈與抗體重鏈,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和前述配體融合。 (B41)如(B40)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含於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中。 (B42)如(B40)或(B41)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CXCL10,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的抗體輕鏈和前述配體融合,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具有: (a)含成為序列編號:374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75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76之H-CDR3之抗體重鏈、及含成為序列編號:377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78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79之L-CDR3之抗體輕鏈;或 (b)含成為序列編號:380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81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82之H-CDR3之抗體重鏈、及含成為序列編號:383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84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85之L-CDR3之抗體輕鏈。 (B43)如(B40)至(B42)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係序列編號:370表示之CXCL10改變體。 (B44)如(B40)至(B43)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之抗體輕鏈和前述配體融合,CXCL10與抗體輕鏈融合成的一連串多胜肽含有序列編號:372所示之序列。 (B45)如(B36)至(B39)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PD-1,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輕鏈與抗體重鏈,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和前述配體融合。 (B46)如(B45)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含於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中。 (B47)如(B45)或(B46)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PD-1,前述抗體輕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95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96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97之L-CDR3,前述抗體重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92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93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94之H-CDR3。 (B48)如(B45)至(B47)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序列編號:320表示之PD-1。 (B49)如(B45)至(B48)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PD-1,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之抗體重鏈和前述配體融合,PD-1與抗體重鏈融合成的一連串多胜肽含有選自序列編號:323及324所示之序列中的序列。 (B50)如(B45)至(B48)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PD-1,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之抗體輕鏈和前述配體融合,PD-1與抗體輕鏈融合成的一連串多胜肽含有選自序列編號:325~334所示之序列中之序列。 (B51)如(B36)至(B39)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IL-12,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輕鏈與抗體重鏈,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和前述配體融合。 (B52) 如(B51)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含於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中。 (B53)如(B51)或(B52)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IL-12,前述抗體輕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89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90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91之L-CDR3,前述抗體重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86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87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88之H-CDR3。 (B54)如(B36)至(B39)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IL-6R,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輕鏈與抗體重鏈,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和前述配體融合。 (B55)如(B54)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含於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中。 (B56)如(B54)或(B55)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配體為IL-6R,前述抗體輕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401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402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403之L-CDR3,前述抗體重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98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99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400之H-CDR3。 (B57)一種複合體,係由前述配體、及和前述配體結合之如(B1)至(B34)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所形成。 (B58)一種融合蛋白質,係前述配體與如(B1)至(B34)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融合。 (B59)如(B58)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在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和配體融合之狀態下,不進一步與其他配體結合。 (B60)如(B58)或(B59)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介隔連結子而與前述配體融合。 (B61)如(B60)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連結子不含蛋白酶切斷序列。 (B62)如(B60)或(B61)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連結子係由甘胺酸‐絲胺酸聚合物構成之連結子。 (B63)如(B58)至(B62)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CXCL10,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輕鏈與抗體重鏈,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和前述配體融合。 (B64)如(B63)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含於前述配體結合分子之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中。 (B65)如(B63)或(B64)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CXCL10,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之抗體輕鏈和前述配體融合,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具有: (a)含成為序列編號:374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75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76之H-CDR3之抗體重鏈,及成為序列編號:377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78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79 之L-CDR3之抗體輕鏈;或 (b)含成為序列編號:380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81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82之H-CDR3之抗體重鏈,及成為序列編號:383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84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85之L-CDR3之抗體輕鏈。 (B66)如(B63)至(B65)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係序列編號:370表示之CXCL10改變體。 (B67)如(B63)至(B66)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之抗體輕鏈和前述配體融合,CXCL10與抗體輕鏈融合成之一連串多胜肽含有序列編號:372所示之序列。 (B68) 如(B58)至(B62)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PD-1,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輕鏈與抗體重鏈,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和前述配體融合。 (B69)如(B68)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含於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 (B70)如(B68)或(B69)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PD-1,前述抗體輕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95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96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97之L-CDR3,前述抗體重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92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93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94之H-CDR3。 (B71)如(B68)至(B70)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序列編號:320表示之PD-1。 (B72)如(B68)至(B71)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PD-1,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之抗體重鏈和前述配體融合,PD-1與抗體重鏈融合成之一連串多胜肽含有選自序列編號:323及324所示之序列中之序列。 (B73)如(B68)至(B71)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PD-1,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之抗體輕鏈和前述配體融合,PD-1與抗體輕鏈融合成的一連串多胜肽含有選自序列編號:325~334所示之序列中之序列。 (B74)如(B58)至(B62)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IL-12,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輕鏈與抗體重鏈,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和前述配體融合。 (B75)如(B74)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含於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中。 (B76)如(B74)或(B75)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IL-12,前述抗體輕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89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390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391之L-CDR3,前述抗體重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86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87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388之H-CDR3。 (B78)如(B58)至(B62)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IL-6R,前述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輕鏈與抗體重鏈,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和前述配體融合。 (B78)如(B77)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蛋白酶切斷序列含於前述抗體輕鏈或前述抗體重鏈中。 (B79)如(B77)或(B78)之融合蛋白質,其中,前述配體為IL-6R,前述抗體輕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401之L-CDR1、成為序列編號:402之L-CDR2、成為序列編號:403之L-CDR3,前述抗體重鏈具有成為序列編號:398之H-CDR1、成為序列編號:399之H-CDR2、成為序列編號:400之H-CDR3。 (B80)一種醫藥組合物,含有如(B1)至(B56)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 (B81)一種醫藥組合物,含有如(B1)至(B35)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 (B82)一種醫藥組合物,含有如(B57)之複合體。 (B83)一種醫藥組合物,含有如(B58)至(B79)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 (B84)一種製造如(B1)至(B56)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之方法。 (B85)如(B84)之製造方法,包括在可和配體結合之分子中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步驟。 (B86)一種如(B58)至(B79)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之製造方法,包括使有蛋白酶切斷序列之配體結合分子與其配體融合之步驟。 (B87)一種聚核苷酸,編碼如(B1)至(B56)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 (B88)一種載體,含有如(B87)之聚核苷酸。 (B89)一種宿主細胞,含有如(B87)之聚核苷酸或如(B88)之載體。 (B90)一種製造如(B1)至(B56)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之方法,包括培養如 (B89)之宿主細胞之步驟。 (B92)一種聚核苷酸,編碼如(B58)至(B79)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 (B92)一種載體,含有如(B91)之聚核苷酸。 (B93)一種宿主細胞,含有如(B91)之聚核苷酸或如(B92)之載體。 (B94)一種製造如(B58)至(B79)中任一項之融合蛋白質之方法,包括培養如(B93)之宿主細胞之步驟。
本發明中,多胜肽通常係指有4個胺基酸左右以上之長度之胜肽、及蛋白質。又,本發明中,多胜肽通常係由人工設計的序列構成的多胜肽,但不特別限定,例如也可為生物來源的多胜肽。又,也可以是天然多胜肽、或合成多胜肽、重組多胜肽等中任一者。再者,上述多胜肽之斷片也包括在本發明之多胜肽。
本說明書中,例如如Ala/A、Leu/L、Arg/R、Lys/K、Asn/N、Met/M、Asp/D、Phe/F、Cys/C、Pro/P、Gln/Q、Ser/S、Glu/E、Thr/T、Gly/G、Trp/W、His/H、Tyr/Y、Ile/I、Val/V,胺基酸以單字母碼或3字母碼、或其兩者表示記載。
為了改變多胜肽之胺基酸序列中之胺基酸,可適當採用部位特異的變異誘發法(Kunkel等(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5) 82、488-492))、Overlap extension PCR等公知方法。又,作為取代成天然胺基酸以外之胺基酸的胺基酸改變方法,也有複數個公知方法可採用 (Annu. Rev. Biophys. Biomol. Struct. (2006) 35、225-249、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3) 100 (11)、6353-6357)。例如:含有終止碼之一即UAG密碼子 (Amber codon)的互補amber suppressor tRNA結合了非天然胺基酸而得的tRNA無細胞轉譯系系統(Clover Direct(Protein Express))等亦為理想。
本說明書中,表示胺基酸之改變部位時使用之「及/或」之用語之意義,包括「及」與「或」適當組合的各種組合。具體而言,例如「37號、45號、及/或47號之胺基酸經取代」,包括以下胺基酸之改變的變化形; (a) 37號、(b)45號、(c)47號、(d) 37號及45號、(e) 37號及47號、(f) 45號及47號、(g) 37號及45號及47號。
本說明書中,又,就表達胺基酸改變的方式,可適當使用在代表特定位置的數字前後加註改變前與改變後之胺基酸之單字母碼或3字母碼的表達方式。例如:於抗體可變區所含之胺基酸施加取代時使用之F37V或Phe37Val這類改變,代表Kabat編號表示之37位之Phe取代成Val。亦即,數字代表Kabat編號表示之胺基酸位置,於其前述載之胺基酸之單字母碼或3字母碼代表取代前之胺基酸、其後記載之胺基酸之單字母碼或3字母碼代表取代後之胺基酸。同樣,對於抗體恆定區所含之Fc區施加胺基酸取代時使用的P238A或Pro238Ala這類改變,表示EU編號表示之238位之Pro取代為Ala。亦即,數字代表EU編號表示之胺基酸位置,在其前述載之胺基酸之單字母碼或3字母碼代表取代前之胺基酸、其後記載之胺基酸之單字母碼或3字母碼代表取代後的胺基酸。
本發明係關於有切斷位點且於該切斷位點被切斷之狀態時與配體之結合減弱的配體結合分子。本發明之配體結合分子係指為多胜肽且可結合於配體之分子。
本發明之配體結合分子,係可結合於配體之分子,尤其在未切斷的狀態可結合於配體之分子。在此的「結合」。通常指以靜電力、凡得瓦力、氫鍵等非共價鍵為主的交互作用所為之結合。本發明之配體結合分子之配體結合態樣之理想例不僅限於此,例如可列舉抗原結合區、抗原結合分子、抗體、及抗體斷片等會結合於抗原之類的抗原抗體反應。
又,可結合於配體,係指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即使是不同分子,配體結合分子仍可結合於配體,並不是指利用共價鍵將配體結合分子予以配體連結。例如不是指配體與配體結合分子介隔連結子而共價鍵結為可結合於配體。又,與配體之結合減弱,係指前述可結合之能力減弱。例如配體與配體結合分子介隔連結子而共價鍵結時,其連結子切斷不視為與配體之結合減弱。又,本發明中,只要配體結合分子可結合於配體,則配體結合分子也可介隔連結子等而與配體連接。
本發明之配體結合分子僅在於以未切斷狀態和配體結合,只要能以未切斷狀態和目的之配體結合,何種結構的分子皆可使用。配體結合分子,不僅限定如上例,例如:抗體之重鏈可變區(VH)及抗體之輕鏈可變區(VL)、單分域抗體(sdAb)、存在於活體內之細胞膜蛋白質Avimer所含之約35個胺基酸之稱為A分域之模組(WO2004/044011、WO2005/040229)、包含於細胞膜表現之糖蛋白質fibronectin中之蛋白質所結合之域10Fn3分域之Adnectin(WO2002/032925)、以構成由ProteinA之58個胺基酸構成的3個螺旋束(bundle)的IgG結合分域為支架(scaffold)的Affibody(WO1995/001937)、具含33個胺基酸殘基之轉彎(turn)與2個反向並行之螺旋以及迴圈的次單元返覆層疊的構造的ankyrin返覆(ankyrin repeat:AR)之分子表面所露出之區DARPins(Designed Ankyrin Repeat proteins)(WO2002/020565)、將嗜中性球明膠酶結合lipocalin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等lipocalin分子中高度保守的8個反向並行的股中央方向扭曲成的活塞桶(barrel)構造的單側予以支撐的4個迴圈區Anticalin等(WO2003/029462)、就八目鰻、沼田鰻等無顎類之獲得免疫系統而言不具免疫球蛋白之構造的可變性淋巴球受體(variable lymphocyte receptor(VLR))之富含白胺酸殘基之返覆(leucine-rich-repeat(LRR))模組返覆疊層而獲得之馬蹄形構造之內部之平行型片構造之中空區(WO2008/016854)。
本說明書,用語「抗體」係以最廣的含意使用,只要能顯示所望的抗原結合活性即可,並不限於此等,包括單株抗體、多株抗體、多特異性抗體(例如:雙特異性抗體)及抗體斷片各種抗體結構。
製作具有所望結合活性之抗體之方法於該技術領域之具有通常知識者為公知。以下列舉製作與IL-6結合之抗體(抗IL-6R抗體)之方法。與IL-6R以外之抗原結合的抗體也可依據下列例示適當製作。
抗IL-6R抗體可使用公眾所知方法以多株或單株抗體之形式取得。抗IL-6R抗體,宜製作哺乳動物來源的單株抗體。哺乳動物來源的單株抗體,包含由融合瘤產生者,及由基因工程的方法以含抗體基因之表現載體轉形而得之宿主細胞所產生者等。本發明之言及之抗體包括「人類化抗體」或「嵌合抗體」。
單株抗體產生融合瘤,可使用公知技術依例如以下方式製作。亦即,使用IL-6R蛋白質當做感作抗原,依通常之免疫方法將哺乳動物免疫。將獲得之免疫細胞以通常的細胞融合法與公知之親代細胞融合。其次依照通常之篩選法,篩選單株抗體產生細胞,可選擇產生抗IL-6R抗體之融合瘤。
具體而言,單株抗體之製作係依例如以下所示方式實行。首先,藉由表現IL-6R基因,取得當做抗體取得之感作抗原使用的IL-6R蛋白質。亦即,藉由將編碼IL-6R之基因序列插入公知之表現載體,而將適當的宿主細胞轉形。從該宿主細胞中或培養上清中以公知方法精製所望之人類IL-6R蛋白質。為了從培養上清中取得可溶型之IL-6R,例如可使Mullberg等人(J. Immunol. (1994) 152 (10)、4958-4968)之可溶型IL-6R表現。又,經精製的天然IL-6R蛋白質也同樣可當做感作抗原使用。
對於哺乳動物免疫時使用之感作抗原,可使用該精製IL-6R蛋白質。IL-6R之部分胜肽也可當做感作抗原使用。於此時,該部分胜肽可利用人類IL-6R之胺基酸序列以化學合成取得。又,也可將IL-6R基因之一部分納入表現載體使表現而取得。再者,使用蛋白質分解酵素將IL-6R蛋白質分解也可取得,但是當做部分胜肽使用之IL-6R胜肽之區域及大小不限於特別之態樣。構成當做感作抗原之胜肽的胺基酸的數目至少為5以上,例如6以上或7以上較佳。更具體而言,可將8~50、較佳為10~30個殘基之胜肽當做感作抗原使用。
又,將IL-6R蛋白質之所望之部分多胜肽或胜肽與不同的多胜肽融合成的融合蛋白質可利用為感作抗原。為了製造當做感作抗原使用之融合蛋白質,例如可適當利用抗體之Fc片段或胜肽標籤(tag)等。表現融合蛋白質之載體,可藉由將編碼所望之二種或更多種多胜肽片段之基因於同一讀框(inframe)融合,並將該融合基因以前述方式插入表現載體而製作。融合蛋白質之製作方法記載於Molecular Cloning 2nd ed. (Sambrook,J et al.、Molecular Cloning 2nd ed.、9.47-9.58(1989)Cold Spring Harbor Lab. press)。可當做感作抗原使用之IL-6R之取得方法及使用其之免疫方法,在WO2003/000883、WO2004/022754、WO2006/006693等亦有具體記載。
以該感作抗原免疫之哺乳動物不限於特定動物,宜考慮與細胞融合使用之親代細胞之間的適合性選擇。一般的囓齒類動物例如小鼠、大鼠、倉鼠,或兔、猴等較佳。
依公知方法將上述動物以感作抗原免疫。例如就一般方法而言,係藉由將感作抗原對於哺乳動物之腹腔內或皮下投予而投予以實施免疫。具體而言,將以PBS(Phosphate-Buffered Saline)或生理食鹽水等以適當稀釋倍率稀釋過的感作抗原,視所望與通常的佐劑例如佛洛依德完全佐劑混合並乳化後,將該感作抗原對於哺乳動物每4至21日投予數次。又,感作抗原免疫時可以使用適當擔體。尤其使用小分子量之部分胜肽當做感作抗原時,有時以結合有白蛋白、血藍蛋白(keyhole lympet hemocyanin)等擔體蛋白質的該感作抗原胜肽進行免疫為理想。
又,產生所望抗體之融合瘤可使用DNA免疫並依以下方式製作。DNA免疫,係指在免疫動物中投予以能表現編碼抗原蛋白質之基因的態樣構建之載體DNA的該免疫動物中,藉由感作抗原在該免疫動物之活體內表現,能提供免疫刺激之免疫方法。比起對於免疫動物投予蛋白質抗原之一般免疫方法,DNA免疫可期待如下的優越性。 -可維持如IL-6R之膜蛋白質之構造而提供免疫刺激 -無需精製免疫抗原
為了以DNA免疫獲得本發明之單株抗體,首先將表現IL-6R蛋白質之DNA對於免疫動物投予。編碼IL-6R之DNA可利用PCR等公知方法合成。將獲得之DNA插入適當表現載體並對於免疫動物投予。表現載體例如可以理想地利用pcDNA3.1等市售表現載體。將載體對於活體投予之方法,可使用一般使用之方法。例如,可藉由將吸附有表現載體之金粒子以基因槍導入免疫動物個體之細胞內而實施DNA免疫。再者,認識IL-6R之抗體之製作也可使用國際公開WO2003/104453記載之方法製作。
以此方式將哺乳動物免疫,確認血清中與IL-6R結合之抗體力價上升後,從哺乳動物採取免疫細胞以供細胞融合。較佳之免疫細胞尤佳為使用脾細胞。
與前述免疫細胞融合之細胞,可使用哺乳動物之骨髓瘤細胞。骨髓瘤細胞宜具有為了篩選的適當選擇標記。選擇標記,係指能於特定培養條件下生存之(或無法生存)之形質。選擇標記中,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糖轉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缺損(以下簡稱為HGPRT缺損)、或胸腺嘧啶激酶缺損(以下簡稱為TK缺損)等為公知。具HGPRT或TK缺損之細胞,具有次黃嘌呤-胺基喋呤-胸腺嘧啶感受性(以下簡稱為HAT感受性)。HAT感受性之細胞在HAT選擇培養基中無法合成DNA會死滅,但若與正常細胞融合則會利用正常細胞之補救合成路徑(salvage pathway)繼續合成DNA,故能在HAT選擇培養基中增殖。
HGPRT缺損或TK缺損之細胞,各可以含6硫鳥嘌呤(thioguanine)、8氮雜鳥嘌呤 (以下簡稱為8AG)、或5'溴去氧尿嘧啶之培養基選擇。於DNA中納入該等嘧啶類似物之正常細胞會死滅。另一方面,未納入該等嘧啶類似物之該等酵素缺損之細胞,能在選擇培養基中生存。其他稱為G418耐受性之選擇標記,係利用新黴素耐受性基因提供對於2-去氧鏈黴胺(streptamine)系抗生物質(慶大黴素(gentamycin類似體)之耐受性。對細胞融合為理想的各種骨髓瘤細胞為公知。
如此的骨髓瘤細胞例如可理想地使用例如:P3(P3x63Ag8.653)(J. Immunol.(1979)123 (4)、1548-1550)、P3x63Ag8U.1(Current Topics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1978)81、1-7)、NS-1(C. Eur. J. Immunol.(1976)6 (7)、511-519)、MPC-11(Cell(1976)8 (3)、405-415)、SP2/0(Nature(1978)276 (5685)、269-270)、FO(J. Immunol. Methods(1980)35 (1-2)、1-21)、S194/5.XX0.BU.1(J. Exp. Med.(1978)148 (1)、313-323)、R210(Nature(1979)277 (5692)、131-133)等。
基本上可依照公知方法例如Keller與Milstein等人的方法(Methods Enzymol.(1981)73、3-46)等,實施前述免疫細胞與骨髓瘤細胞之細胞融合。 更具體而言,可於例如細胞融合促進劑存在下於通常的營養培養液中實施前述細胞融合。融合促進劑可使用例如聚乙二醇(PEG)、仙台病毒 (HVJ)等,為更提高融合效率,可視所望添加使用二甲基亞碸等輔助劑。
免疫細胞與骨髓瘤細胞之使用比例可任意設定。例如相對於骨髓瘤細胞將免疫細胞定為1至10倍較佳。前述細胞融合使用之培養液,例如適於前述骨髓瘤細胞株增殖之RPMI1640培養液、MEM培養液、此外,可使用該種細胞培養使用之通常之培養液,再者,可理想地添加胎牛血清(FCS)等血清補液。
細胞融合係將前述免疫細胞與骨髓瘤細胞以既定量於前述培養液中充分混合,並且將預先加溫至約37℃之PEG溶液(例如平均分子量1000至6000左右)以通常30至60%(w/v)之濃度添加。藉由將混合液緩慢混合,會形成所望之融合細胞(融合瘤)。接著,逐次添加上述列舉之適當培養液,反複實施離心並去除上清之操作,可將對於融合瘤之生長不利的細胞融合劑等除去。
以如此方式獲得之融合瘤,可藉由於通常之選擇培養液,例如HAT培養液(含次黃嘌呤、胺基喋呤、胸腺嘧啶之培養液)培養而選擇。為了使所望之融合瘤以外之細胞(非融合細胞)死滅,可使繼續進行使用上述HAT培養液之培養足夠時間(通常該足夠時間為數日至數週)。其次,以通常之極限稀釋法,實施產生所望抗體之融合瘤之篩選及單一選殖。
以如此方式獲得之融合瘤,可利用因應細胞融合使用之骨髓瘤具有之選擇標記的選擇培養液而選擇。例如具HGPRT或TK缺損之細胞,可藉由以HAT培養液(含次黃嘌呤、胺基喋呤及胸腺嘧啶之培養液)培養而選擇。亦即,當使用HAT感受性骨髓瘤細胞於細胞融合時,可在HAT培養液中將成功與正常細胞細胞融合的細胞選擇性增殖。為了使所望融合瘤以外之細胞(非融合細胞)死滅,可以繼續使用上述HAT培養液之培養足夠時間。具體而言,一般可藉由數日至數週的培養而選擇所望之融合瘤。其次可利用通常之極限稀釋法,實施產生所望之抗體的融合瘤的篩選及單一選殖。
所望之抗體之篩選及單一選殖,可依照基於公知抗原抗體反應之篩選方法而理想地實施。例如,結合於IL-6R之單株抗體可以結合於在細胞表面表現的IL-6R。如此的單株抗體例如可藉由FACS(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篩選。FACS係將與螢光抗體接觸之細胞以雷射光解析,並測定各個細胞發出之螢光,而可測定抗體對於細胞表面之結合的系統。
為了利用FACS篩選產生本發明之單株抗體的融合瘤,首先要製備表現IL-6R之細胞。用於篩選之較佳細胞為使IL-6R強制表現之哺乳動物細胞。藉由以當做宿主細胞之未經轉形之哺乳動物細胞為對照,可以選擇性檢測抗體對於細胞表面之IL-6R的結合活性。亦即,藉由選擇產生未結合於宿主細胞而結合於IL-6R強制表現細胞的抗體的融合瘤,可以取得產生IL-6R單株抗體之融合瘤。
或抗體對於經固定化之IL-6R表現細胞的結合活性可依據ELISA之原理評價。例如,將IL-6R表現細胞固定化在ELISA板的孔。使融合瘤之培養上清接觸孔內之固定化細胞,以檢測結合於固定化細胞的抗體。單株抗體為小鼠來源時,與細胞結合之抗體可利用抗小鼠免疫球蛋白抗體檢測。該等篩選所選擇之產生具有對於抗原之結合能力的所望抗體的融合瘤,可利用極限稀釋法等選殖。
以此方式製作之產生單株抗體之融合瘤可在通常之培養液中繼代培養。而且,該融合瘤可於液態氮中長期保存。
將該融合瘤依照通常方法培養,可從其培養上清取得所望之單株抗體。或可將融合瘤對於與其具適合性之哺乳動物投予使增殖,並從其腹水獲取單株抗體。前者之方法對於獲得高純度抗體為適當。
從該融合瘤等抗體產生細胞選殖的抗體基因所編碼之抗體也可適當利用。藉由將經選殖的抗體基因納入適當載體並導入宿主,可以表現該基因所編碼的抗體。抗體基因之單離與對於載體之導入、及用於將宿主細胞轉形之方法,例如已由Vandamme等人確立 (Eur.J. Biochem.(1990)192 (3)、767-775)。下列所述重組抗體之製造方法亦為公知。
例如,可從產生抗IL-6R抗體之融合瘤細胞取得編碼抗IL-6R抗體之可變區(V區)之cDNA。為此,通常首先從融合瘤萃取全體RNA。用於從細胞萃取mRNA之方法,例如可利用如下方法。 -胍(guanidine)超離心法(Biochemistry (1979) 18 (24)、5294-5299) -AGPC法(Anal. Biochem. (1987) 162 (1)、156-159)
萃取到的mRNA可使用mRNA Purification Kit (GE Health care bioscience製)等精製。或如QuickPrep mRNA Purification Kit (GE Health care bioscience製)等,也有用於從細胞直接萃取全體mRNA之市售套組。使用如此的套組,可從融合瘤取得mRNA。從獲得之mRNA使用反轉錄酵素可合成編碼抗體V區之cDNA。cDNA可利用AMV Reverse Transcriptase First-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生化學工業公司製)等合成。又,為了cDNA之合成及放大,可適當利用SMART RACE cDNA 放大套組(Clontech製)及使用PCR之5’-RACE法(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8) 85 (23)、8998-9002、Nucleic Acids Res. (1989) 17 (8)、2919-2932)。又,在如此的cDNA合成之過程中,可在cDNA的兩末端導入後述適當的限制酶部位。
從獲得之PCR產物精製目的之cDNA片段,其次與載體DNA連結。以如此方式製作重組載體,並導入大腸菌等,選擇群落(colony)後,從形成有該群落之大腸菌製備所望之重組載體。並且針對該重組載體是否具有目的cDNA之鹼基序列,可使用公知之方法例如二去氧核苷酸鏈終結法等確認。
為了取得編碼可變區之基因,利用使用可變區基因放大用引子之5’-RACE法係屬簡便。首先,以從融合瘤細胞萃取之RNA當做模板,合成cDNA,獲得5’-RACE cDNA資料庫。5’-RACE cDNA資料庫之合成可適當使用SMART RACE cDNA 放大套組等市售套組。
以獲得之5’-RACE cDNA資料庫為模板,以PCR法將抗體基因放大。依據公知之抗體基因序列可設計小鼠抗體基因放大用之引子。此等引子為依免疫球蛋白之次類而各不相同的鹼基序列。因此,次類理想為預先使用Iso Strip小鼠單株抗體同種型決定套組(Roche diagnostics)等市售套組決定。
具體而言,當目的為取得例如編碼小鼠IgG之基因時,可利用能將編碼當做重鏈之γ1、γ2a、γ2b、γ3、當做輕鏈之κ鏈與λ鏈的基因放大的引子。為了放大IgG之可變區基因,一般係利用於3'側之引子黏合有相當於接近可變區之恆定區之部分的引子。另一方面, 5'側之引子係利用5’ RACE cDNA資料庫製作套組所附帶的引子。
利用如此放大之PCR產物,可再構成由重鏈與輕鏈之組合而成的免疫球蛋白。以再構成之免疫球蛋白對於IL-6R之結合活性當做指標,可以篩選所望之抗體。例如目的為取得對抗IL-6R之抗體時,抗體對於IL-6R之結合,更佳為特異性的。與IL-6R結合之抗體可藉由例如以下方式篩選; (1)使從融合瘤獲得之含有由cDNA編碼之V區的抗體接觸IL-6R表現細胞之步驟、 (2)檢測IL-6R表現細胞與抗體之間的結合之步驟、及 (3)選擇與IL-6R表現細胞結合之抗體之步驟。
檢測抗體與IL-6R表現細胞之間的結合的方法為公知。具體而言,可利用先前所述FACS等方法,檢測抗體與IL-6R表現細胞間之結合。為了評價抗體之結合活性,可適當利用IL-6R表現細胞之固定標本。
以結合活性為指標之抗體之篩選方法,亦宜使用利用噬菌體載體之淘選法。從多株抗體表現細胞群,以重鏈與輕鏈之次類之資料庫的形式取得抗體基因時,利用噬菌體載體之篩選方法係屬有利。編碼重鏈與輕鏈之可變區之基因,可藉由以適當連結子序列連結,而形成單鏈Fv(scFv)。藉由將編碼scFv之基因插入噬菌體載體,可取得於表面表現scFv之噬菌體。該噬菌體與所望抗原接觸後,藉由回收與抗原結合之噬菌體,可以回收編碼具目的結合活性之scFv的DNA。該操作可視需要反複實施,而將具所望之結合活性之scFv濃縮。
獲得編碼目的抗IL-6R抗體之V區的cDNA後,將該cDNA以認識插入於該cDNA之兩末端的限制酶部位之限制酶消化。較佳之限制酶,係認識構成抗體基因之鹼基序列中出現頻度低之鹼基序列並消化。再者,為了將1副本的消化片段以正確方向插入載體,宜插入提供附著末端之限制酶。藉由將以上述方式經消化之編碼抗IL-6R抗體之V區的cDNA插入適當表現載體,可以取得抗體表現載體。此時,若將編碼抗體恆定區(C區)之基因、與編碼前述V區之基因於同一讀框融合,則可取得嵌合抗體。在此,嵌合抗體係指恆定區與可變區之來源不同者。因此,除了小鼠-人類等的異種嵌合抗體,人類-人類同種嵌合抗體也包含在本發明之嵌合抗體。藉由預先在具恆定區之表現載體插入前述V區基因,可以構建嵌合抗體表現載體。具體而言,可於例如保持有編碼所望之抗體恆定區(C區)之DNA的表現載體之5’側,適當配置消化前述V區基因之限制酶之限制酶認識序列。藉由將以相同組合之限制酶消化過的兩者於同一讀框融合,可以構建嵌合抗體表現載體。
為了製造抗IL-6R單株抗體,可以將抗體基因於由表現控制區控制之下表現的方式納入表現載體。用於表現抗體之表現控制區,包含例如增強子或啟動子。又,也可在胺基末端附加適當的信號序列,以使表現的抗體分泌到細胞外。例如係使用具胺基酸序列MGWSCIILFLVATATGVHS(序列編號:536)之胜肽當做信號序列,但是也可附加其他適當的信號序列。將表現的多胜肽在上述序列之羧基末端部分切斷,切斷的多胜肽可以成熟多胜肽之形式分泌到細胞外。其次,藉由以該表現載體將適當的宿主細胞轉形,可以取得表現編碼抗IL-6R抗體之DNA的重組細胞。
「抗體斷片」係指會和完整抗體所結合之抗原結合之該完整抗體之一部分的該完全抗體以外之分子。抗體斷片之例不僅限於此,包括Fv、Fab、Fab'、Fab’-SH、F(ab')2、雙體抗體(diabody)、線狀抗體、單鏈抗體分子(例如:scFv)、及由抗體斷片形成之多特異性抗體。
用語「全長抗體」、「完整抗體」、及「全部抗體」,在本說明書可交互替換,係指有實質類似天然型抗體結構的結構、或具有包含在本說明書定義之Fc區域之重鏈之抗體。
用語「可變區」或「可變分域」,係指涉及使抗體結合於抗原之抗體之重鏈或輕鏈之分域。抗體之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分域(各為VH及VL),通常各分域有4個保守的框架區 (FR) 及3個互補性決定區 (CDR) 的類似結構。(例如參照Kindt et al. Kuby Immunology、6th ed.、W.H. Freeman and Co.、page 91 (2007)。)能以1個VH或VL分域給予充分的抗原結合特異性。
本說明書使用之用語「互補性決定區」或「CDR」,係指序列為超可變,及/或形成結構上指定的圈環(loop)(「超可變圈環(loop)」)及/或抗原接觸殘基(「抗原接觸」)、抗體之可變分域之各區。通常抗體包括6個CDR:3個VH (H1、H2、H3)、及3個VL(L1、L2、L3)。本說明書之例示的CDR包括下列者: (a) 胺基酸殘基26-32 (L1)、50-52 (L2)、91-96 (L3)、26-32 (H1)、53-55 (H2)、及96-101 (H3)之處產生的超可變圈環(loop) (Chothia and Lesk、J. Mol. Biol. 196:901-917 (1987)); (b) 胺基酸殘基24-34 (L1)、50-56 (L2)、89-97 (L3)、31-35b (H1)、50-65 (H2)、 及95-102 (H3) 之處產生的CDR (Kabat et al.、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5th Ed. Public Health Servic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Bethesda、MD (1991)); (c) 胺基酸殘基27c-36 (L1)、46-55 (L2)、89-96 (L3)、30-35b (H1)、47-58 (H2)、及93-101 (H3) 之處產生的抗原接觸 (MacCallum et al. J. Mol. Biol. 262: 732-745 (1996));及、 (d)包括 HVR胺基酸殘基46-56 (L2)、47-56 (L2)、48-56 (L2)、49-56 (L2)、26-35 (H1)、26-35b (H1)、49-65 (H2)、93-102 (H3)、及94-102 (H3)之(a)、(b)、及/或(c)之組合。 若無特別限定,CDR殘基及可變分域中之其他殘基(例如:FR殘基),在本說明書係依照上述Kabat等人賦予編號。
「框架」或「FR」,係指互補性決定區(CDR)殘基以外之可變分域殘基。可變分域之FR,通常由4個FR分域:FR1、FR2、FR3、及FR4構成。因應此, CDR及FR之序列通常依下列順序出現在VH(或VL):FR1-H1(L1)-FR2-H2(L2)-FR3-H3(L3)-FR4。
本說明書中,用語「恆定區」或「固定區」係指抗體之可變區以外之部分。例如,IgG抗體,係以雙硫鍵鍵結的2個相同輕鏈與2個相同重鏈構成的約150,000道爾吞的雜四聚物糖蛋白,從N末端朝C末端,各重鏈具有也稱為可變重鏈分域或重鏈可變分域的可變區(VH),然後是含有CH1分域、鉸鏈區、CH2分域、CH3分域之重鏈恆定區(CH)。同樣,從N末端朝C末端,各輕鏈具有也稱為可變輕鏈分域或輕鏈可變分域之可變區 (VL),然後是固定輕鏈(CL)分域。天然型抗體之輕鏈,可依據其固定區之胺基酸序列,歸屬在稱為kappa(κ)及lamda (λ)之2類型中之1個類型。
抗體的「類別」,係指抗體之重鏈所具備的固定區或恆定區的類型。抗體有5個主要的類別:IgA、IgD、IgE、IgG、及IgM。並且其中有一些更進一步可區分成次類別(isotype)。例如:IgG1、IgG2、IgG3、IgG4、IgA1、及IgA2。不同類別的免疫球蛋白所對應的重鏈固定區分別稱為α、δ、ε、γ、及μ。
本說明書中,用語「Fc區」係為了要定義含有恆定區之至少一部分之免疫球蛋白重鏈之C末端區。此用語包括天然型序列Fc區及變異體Fc區。一態樣中,人IgG1的情形,重鏈Fc區從Cys226、或從Pro230,延伸到重鏈的羧基末端。惟Fc區之C末端之離胺酸(Lys447)或甘胺酸‐離胺酸(Gly446-Lys447)可存在亦可不存在。本說明書中,若無特別限制,則Fc區或恆定區中之胺基酸殘基之編號係依Kabat et al.、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5th Ed. Public Health Servic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Bethesda、MD 1991 記載之EU編號系統(也稱為EU索引)。
本發明之配體結合分子係含有切斷位點之多胜肽。切斷位點例如可利用酵素切斷,但也可利用還原劑予以還原、或光分解。切斷位點,只要能利用切斷而減弱配體結合分子對於配體之結合即可,可以配置在多胜肽中之任意位置。又,多胜肽中含有的切斷位點可為一個也可為多個。
又,本發明之配體結合分子,切斷之狀態相較於切斷狀態時,配體結合較弱(亦即減弱)。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結合在抗原抗體反應實施態樣中,配體結合之減弱可利用配體結合分子之配體結合活性予以評價。
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結合活性之評價,可依FACS、ELISA格式、ALPHA screen (Amplified Luminescent Proximity Homogeneous Assay)、利用表面電漿子共振(SPR)現象之BIACORE法、BLI(Bio-Layer Interferometry)法(Octet)等周知之方法確認(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6) 103 (11)、4005-4010)。 ALPHA screen,係利用使用提供者與接受者的2種珠之ALPHA技術,依下列之原理實施。接近於提供者珠之分子會與結合於接受者珠之分子交互作用,僅在2珠接近的狀態檢測出發光信號。由雷射激發的提供者珠內的光敏劑將周邊的氧變換為激發狀態的單態氧。單態氧擴散到提供者珠周邊,到達接近的接受者珠時會引起珠內之化學發光反應,最終發出光。與提供者珠結合之分子及結合於接受者珠之分子彼此未交互作用時,提供者珠產生之單態氧未到達接受者珠,故不起化學發光反應。
例如於提供者珠結合有包括經生物素標記之Fc區之配體結合分子,於接受者珠結合有以麩胱甘肽S轉移酶(GST)標籤化的配體。競爭的含未標記的配體結合分子不存在時,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會交互作用並產生520-620 nm的信號。未標籤化的配體結合分子,會與標籤化的配體結合分子在與配體間之交互作用競爭。將競爭結果表示之螢光減少予以定量,可決定相對的結合親和性。抗體等配體結合分子使用Sulfo-NHS-生物素等予以生物素化係為公知。將配體以GST予以標籤化之方法,可適當採用將編碼配體之聚核苷酸與編碼GST之聚核苷酸於同一讀框融合而得之融合基因於保持有可表現之載體的細胞等中表現GST融合配體,並使用麩胱甘肽管柱精製之方法等。獲得之信號可藉由使用例如GRAPHPAD PRISM(GraphPad公司、San Diego)等的軟體以非線性回歸解析之一部位競爭(one-site competition)模型擬合(fitting)而理想地解析。
將觀察交互作用之物質的其中之一(配體)固定在感應晶片之金薄膜上,並從感應晶片的背側照射光使在金薄膜與玻璃的交界面發生全反射,則反射光的一部分會形成反射強度下降的部分(SPR信號)。將觀察交互作用之物質的其中另一者(分析物)流過感應晶片的表面並使配體與分析物結合,則經固定化之配體分子的質量增加,感應晶片表面之溶劑之折射率會改變。藉由該折射率的變化,SPR信號的位置會偏移(反之,結合若解離,則回到信號位置)。Biacore系統取上述偏移量,亦即感應晶片表面之質量變化作為縱軸,將質量之時間變化作為測定資料表示(感測圖)。從感測圖的曲線,求出動力學:結合速度常數(ka)與解離速度常數(kd),由該常數之比求出解離常數(KD)。BIACORE法也可理想地使用於抑制測定法、平衡値解析法。抑制測定法,例如Proc.Natl.Acad.Sci.USA (2006) 103 (11)、4005-4010,平衡値解析法之例記載於Methods Enzymol. 2000;323:325-40.。
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結合之功能減弱,係指例如依上述測定方法,比較待驗配體結合分子單位配體結合量相較於對照配體結合分子呈50%以下,較佳為45%以下、40%以下、35%以下、30%以下、20%以下、15%以下,尤佳為10%以下、9%以下、8%以下、7%以下、6%以下、5%以下、4%以下、3%以下、2%以下、或1%以下之結合量。結合活性之指標可適當使用所望的指標,也可使用例如解離常數(KD)。使用解離常數(KD)作為結合活性之評價指標時,若待驗配體結合分子對於配體之解離常數(KD)比起對照配體結合分子對於配體之解離常數(KD)大,則代表待驗配體結合分子對於配體之結合活性比起對照配體結合分子弱。與配體結合之機能減弱,係指例如:待驗配體結合分子對於配體之解離常數(KD)相較於對照配體結合分子對於配體之解離常數(KD)為2倍以上,較佳為5倍以上、10倍以上,尤佳為100倍以上。 對照配體結合分子,例如,未切斷型之配體結合分子。
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中,本發明之配體結合分子藉由在切斷位點切斷,配體從配體結合分子游離。在此,配體介隔連結子而與配體結合分子之一部分結合,該連結子無切斷位點時,配體以與配體結合分子之該一部分介隔連結子維持連接的狀態而游離(參照例如第1圖)。如此,配體與配體結合分子之一部分一起游離,只要配體結合分子的超過一半游離,則可說配體已從配體結合分子游離。
作為檢測配體因為切斷位點之切斷而從配體結合分子游離之方法,有利用認識配體之配體檢測用抗體等檢測配體之方法。配體結合分子為抗體斷片時,配體檢測用抗體宜和配體結合分子結合在同樣的抗原決定基較佳。使用配體檢測用抗體之配體之檢測,可利用FACS、ELISA格式、ALPHAscreen(Amplified Luminescent Proximity Homogeneous Assay)、利用了表面電漿子共振(SPR)現象之BIACORE法、BLI(Bio-Layer Interferometry)法(Octet)等周知之方法確認(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6) 103 (11)、4005-4010)。 例如,使用Octet檢測配體之游離時,可藉由將認識配體之配體檢測用抗體予以生物素化,使其與生物感測器接觸後,測定針對樣本中之配體之結合,以檢測配體之游離。具體而言,針對含有蛋白酶處理前或蛋白酶處理後之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樣本,使用配體檢測抗體測定配體之量,並比較蛋白酶處理前後之樣本中之配體檢測量,藉此可檢測配體之游離。又,針對含有蛋白酶、配體結合分子、以及配體之樣本及不含蛋白酶且含有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樣本,使用配體檢測抗體測定之配體之量,並比較蛋白酶有無之樣本中之配體檢測量,藉此可檢測配體之游離。更具體而言,可依本申請案實施例中之方法檢測配體之游離。當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融合且形成融合蛋白質時,針對含有蛋白酶處理前或蛋白酶處理後之融合蛋白質之樣本,使用配體檢測抗體測定配體之量,並比較蛋白酶處理前後之樣本中之配體檢測量,藉此可檢測配體之游離。又,針對含有蛋白酶與融合蛋白質之樣本及不含蛋白酶且含有融合蛋白質之樣本,使用配體檢測抗體測定配體之量,並比較蛋白酶有無之樣本中之配體檢測量,藉此可檢測配體之游離。更具體而言,可依本申請案實施例中之方法檢測配體之游離。
又,在與配體結合分子結合時會抑制配體之生理活性之實施態樣中,作為檢測從配體結合分子游離之方法而言,可藉由測定樣本中之配體之生理活性以檢測配體之游離。具體而言,針對含有蛋白酶處理前或蛋白酶處理後之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樣本,測定配體之生理活性並加以比較,藉此可檢測配體之游離。又,針對含有蛋白酶、配體結合分子、及配體之樣本及不含蛋白酶且含有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樣本,測定並比較配體之生理活性,藉此可檢測配體之游離。當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融合並形成融合蛋白質時,針對含有蛋白酶處理前或蛋白酶處理後之融合蛋白質之樣本,測定並比較配體之生理活性,藉此可檢測配體之游離。又,針對含有蛋白酶與融合蛋白質之樣本及不含蛋白酶且含有融合蛋白質之樣本,測定並比較配體之生理活性,藉此可檢測配體之游離。
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中,切斷位點包括蛋白酶切斷序列並利用蛋白酶予以切斷。
本說明書中,用語「蛋白酶」係水解胜肽鍵之內切胜肽酶或外切胜肽酶等酵素,通常稱為內切胜肽酶。本發明中使用的蛋白酶僅限定於能夠切斷蛋白酶切斷序列,其種類無特殊限制。一些實施態樣中,使用目標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目標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例如可指下列中的任一者 (1) 在目標組織中比起在正常組織以更高位準表現之蛋白酶、 (2) 在目標組織中比起在正常組織有更高活性之蛋白酶、 (3) 在目標細胞比起在正常細胞以更高位準表現之蛋白酶、 (4) 在目標細胞比起在正常細胞有更高活性之蛋白酶。 更具體的實施態樣中,使用癌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或發炎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
本說明書中,用語「目標組織」意指至少含有1個目標細胞之組織。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目標組織係癌組織。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目標組織係發炎組織。
用語「癌組織」,係指至少含有1個癌細胞之組織。因此例如係指以癌組織含有癌細胞與血管之方式,貢獻於包括癌細胞及內皮細胞之腫瘤(tumor mass)之形成之所有細胞型。本說明書中,腫瘤係指腫瘤組織巢 (a foci of tumor tissue)。「腫瘤」之用語一般言之,係意指良性新生物或惡性新生物。
本說明書中,「發炎組織」例如可列舉如下。 ・類風濕性關節炎、變形性關節症中之關節 ・支氣管氣喘、COPD中的肺(肺泡) ・發炎性腸病症、克隆氏病、潰瘍性大腸炎中的消化器官 ・肝臟、腎臟、肺之纖維化症中之纖維化組織 ・臟器移植引起排斥反應的組織 ・動脈硬化、心臟衰竭之血管、心臟(心肌) ・代謝症候群中之內臟脂肪 ・異位性皮膚炎其他皮膚炎中之皮膚組織 ・椎間盤突出、慢性腰痛中的脊髓神經 一些種類之目標組織中,已知有特異性的表現或特異性的活化的蛋白酶或據認為和目標組織病症狀態相關的蛋白酶(目標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例如:國際公開WO2013/128194號、國際公開WO2010/081173號、國際公開WO2009/025846號等揭示在癌組織特異性的表現的蛋白酶。又,J Inflamm (Lond). 2010; 7: 45.、Nat Rev Immunol. 2006 Jul;6(7):541-50.、Nat Rev Drug Discov. 2014 Dec;13(12):904-27.、Respir Res. 2016 Mar 4;17:23.、Dis Model Mech. 2014 Feb;7(2):193-203.、Biochim Biophys Acta. 2012 Jan;1824(1):133-45.揭示據認為和發炎相關的蛋白酶。
一些種類之目標組織中,已知有特異性的表現或特異性的活化的蛋白酶或據認為和目標組織病症狀態相關的蛋白酶(目標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例如:國際公開WO2013/128194號、國際公開WO2010/081173號、國際公開WO2009/025846號等揭示在癌組織特異性的表現的蛋白酶。又,J Inflamm (Lond). 2010; 7: 45.、Nat Rev Immunol. 2006 Jul;6(7):541-50.、Nat Rev Drug Discov. 2014 Dec;13(12):904-27.、Respir Res. 2016 Mar 4;17:23.、Dis Model Mech. 2014 Feb;7(2):193-203.、Biochim Biophys Acta. 2012 Jan;1824(1):133-45.揭示據認為和發炎相關的蛋白酶。
除了在目標組織特異性的表現的蛋白酶以外,也存在於目標組織特異性的活化的蛋白酶。例如:蛋白酶有時會以不活化型表現,之後成為活性型,在許多組織存在有抑制活性型蛋白酶之物質,利用活化處理與抑制劑之存在來控制活性 (Nat Rev Cancer. 2003 Jul;3(7):489-501.)。目標組織中,有時活性型蛋白酶從受抑制狀態脫逃,而被特異性地活化。 活性型蛋白酶之測定方法,可採用使用認識活化型蛋白酶之抗體之方法(PNAS 2013 Jan 2; 110(1): 93-98.)、將蛋白酶所認識之胜肽予以螢光標識並在切斷前消光(淬滅),但切斷後發光之方法(Nat Rev Drug Discov. 2010 Sep;9(9):690-701. doi: 10.1038/nrd3053.)進行測定。
從一觀點,用語「目標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可指下列中之任一者: (i) 在目標組織比起在正常組織以更高位準表現之蛋白酶、 (ii) 在目標組織比起在正常組織有更高活性之蛋白酶、 (iii) 在目標細胞比起在正常細胞以更高位準表現之蛋白酶、 (iv) 在目標細胞比起在正常細胞有更高活性之蛋白酶。
雖不限定解釋,但具體的蛋白酶可列舉,半胱胺酸蛋白酶(包括細胞自溶酶(Cathepsin)家族B、L、S等)、天冬胺醯基蛋白酶(細胞自溶酶D、E、K、O等)、絲胺酸蛋白酶(包括蛋白裂解酶(Matriptase)(包括MT-SP1)、細胞自溶酶A及G、凝血酶、胞漿素、尿激酶(uPA)、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因子(tPA)、彈性蛋白酶、蛋白酶3、凝血酶、激肽釋放素(kallikrein)、中性蛋白酶(tryptase)、凝乳酶(chymase)、金屬蛋白酶(包括膜結合型(MMP14-17及MMP24-25)及分泌型(MMP1-13及MMP18-23及MMP26-28)兩者之金屬蛋白酶(MMP1-28)、蛋白酶之A整合素(disintegrin)及金屬蛋白酶(ADAM)、具有A整合素或血小板反應素(thrombospondin)功能域之金屬蛋白酶(ADAMTS)、Meprin (Meprin α(meprin alpha)、Meprin β(meprin beta)))、CD10(CALLA)、以及前列腺特異性的抗原(PSA)、Legumain、TMPRSS3、TMPRSS4、嗜中性球彈性蛋白酶(HNE)、beta分泌酶(secretase)(BACE)、纖維芽細胞活化蛋白質alpha (FAP)、Granzyme B、胍基苯甲酸酶(guanidine-benzoatase)(GB)、胃蛋白酶、neprilysin、NS3/4A、HCV-NS3/4、calpain、ADAMDEC1、腎活素(renin)、細胞自溶酶C、細胞自溶酶V/L2、細胞自溶酶 X/Z/P、Cruzipain、otubain2、激肽釋放素關連胜肽酶(KLKs(KLK3、KLK4、KLK5、KLK6、KLK7、KLK8、KLK10、KLK11、KLK13、KLK14))、骨形成蛋白質1(BMP-1)、活化Protein  C、血液凝固關連蛋白酶(Factor VIIa、Factor IXa、Factor Xa、Factor XIa、Factor XIIa)、HtrA1、乳鐵蛋白、Marapsin、PACE4、DESC1、二胜肽胜肽酶4(DPP-4)、TMPRSS2、細胞自溶酶F、細胞自溶酶H、細胞自溶酶L2、細胞自溶酶O、細胞自溶酶S、顆粒酶(Granzyme) A、Gepsin calpain 2、麩胺酸羧基胜肽酶2、AMSH-Like Proteases、AMSH、gamma分泌酶(gamma secretase)、抗胞漿素切斷酵素(APCE)、Decysin 1、N-Acetylated Alpha-Linked Acidic Dipeptidase-Like 1(NAALADL1)、furin(furin)等。
從其他觀點,目標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可以指癌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或發炎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
癌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例如:國際公開WO2013/128194號、國際公開WO2010/081173號、國際公開WO2009/025846號等揭示之在癌組織特異性的表現的蛋白酶。
癌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之種類而言,在治療對象之癌組織之表現特異性越高,則越可獲得副作用減低效果。癌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在癌組織之濃度為高出正常組織之濃度之5倍以上較佳,高10倍以上更佳,高100倍以上更理想,高500倍以上特別理想,高1000倍以上最理想。又,癌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在癌組織之活性為高出正常組織之活性之2倍以上較佳,高3倍以上、高4倍以上、高5倍以上、高10倍以上更佳,高100倍以上更理想,高500倍以上特別理想,高1000倍以上最理想。 又,癌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可為結合在癌細胞之細胞膜者,也可為不結合在細胞膜而是分泌到細胞外者。癌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未結合在癌細胞之細胞膜時,利用免疫細胞所為之細胞傷害因為係對於癌細胞有特異性,故癌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宜存在於癌組織之內部或附近較佳。本說明書中,「癌組織之附近」,係指癌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切斷序列被切斷而發揮配體結合活性之降低效果之範圍內。惟宜儘可能不傷害正常細胞之範圍較佳。 由另一觀點,癌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係下列中之任一者: (i) 在癌組織比起在正常組織以更高位準表現之蛋白酶、 (ii) 在癌組織比起在正常組織有更高活性之蛋白酶、 (iii) 在癌細胞比起在正常細胞以更高位準表現之蛋白酶、 (iv) 在癌細胞比起在正常細胞有更高活性之蛋白酶。 癌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可為單獨1種也可將2種以上組合。癌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之種類數,可由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考慮治療對象之癌種類而適當設定。
由以上之觀點,作為癌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在上述例示之蛋白酶中,較佳為絲胺酸蛋白酶與金屬蛋白酶,更佳為蛋白裂解酶(包括MT-SP1)、尿激酶(uPA)與金屬蛋白酶,再佳為MT-SP1、uPA、MMP-2、MMP-9。
就發炎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的種類而言,在治療對象之發炎組織之表現特異性越高,則越可獲得副作用減低效果。發炎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宜為在發炎組織之濃度為高出在正常組織之濃度之5倍以上較佳,高10倍以上更佳,高100倍以上更理想,高500倍以上特別理想,高1000倍以上最理想。又,發炎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宜為在發炎組織之活性為高出在正常組織之活性之2倍以上較佳,高3倍以上、高4倍以上、高5倍以上、高10倍以上更佳,高100倍以上更理想,高500倍以上特別理想,高1000倍以上最理想。 又,發炎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可為結合在發炎組織之細胞膜者,也可為不結合在細胞膜在而是分泌到細胞外者。發炎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未結合在發炎組織之細胞膜時,利用免疫細胞所為之細胞傷害因為係對於發炎組織有特異性,故發炎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宜存在於發炎組織之內部或附近較佳。本說明書中,「發炎組織之附近」,係指發炎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切斷序列被切斷而發揮配體結合活性之降低效果之範圍內。惟宜儘可能不傷害正常細胞之範圍較佳。 由其他觀點,發炎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係下列中之任一者: (i) 在發炎組織比起在正常組織以更高位準表現之蛋白酶、 (ii) 在發炎組織比起在正常組織有更高活性之蛋白酶、 (iii) 在發炎細胞比起在正常細胞以更高位準表現之蛋白酶、 (iv) 在發炎細胞比起在正常細胞有更高活性之蛋白酶。 發炎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可為單獨1種也可將2種以上組合。發炎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之種類數,可由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考慮治療對象之病狀而適當設定。
由以上之觀點,發炎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宜為上述例示之蛋白酶中之金屬蛋白酶較理想,金屬蛋白酶中之ADAMTS5、MMP-2、MMP-7、MMP-9、MMP-13更理想。
蛋白酶切斷序列,係當於水溶液中由於目標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而使多胜肽受到水解時,被該目標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特異性的認識的特定胺基酸序列。 蛋白酶切斷序列,考慮減低副作用之觀點,宜為利用在治療對象之目標組織/細胞較特異性表現、或在治療對象之目標組織/細胞較特異性的活化的目標組織特異性的蛋白而以高特異性水解之胺基酸序列較佳。 具體的蛋白酶切斷序列,例如:國際公開WO2013/128194號、國際公開WO2010/081173號、國際公開WO2009/025846號等揭示之在由上述例示之癌組織特異性的表現的蛋白酶、發炎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等所特異性的水解的目標序列。也可使用對於藉由既知之蛋白酶特異性的水解的目標序列導入適當胺基酸變異等予以人工改變而得的序列。又,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如Nature Biotechnology 19、661 - 667 (2001)之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鑑定者。 又,也可使用天然存在的蛋白酶切斷序列。例如可使用TGFβ因接受蛋白酶之切斷而變化為潛在型的這類由於接受蛋白酶之切斷而改變分子形之蛋白質中之接受蛋白酶切斷之序列。
蛋白酶切斷序列例雖不僅限定於此,但可使用國際公開WO2015/116933號、國際公開WO2015/048329號、國際公開WO2016/118629號、國際公開WO2016/179257號、國際公開WO2016/179285號、國際公開WO2016/179335號、國際公開WO2016/179003號、國際公開WO2016/046778號、國際公開WO2016/014974號、美國專利公開US2016/0289324號、美國專利公開US2016/0311903號、PNAS (2000) 97: 7754-7759.、Biochemical Journal (2010) 426: 219-228.、Beilstein J Nanotechnol. (2016) 7: 364-373.中例示之序列。 蛋白酶切斷序列,如上述,更宜為利用理想的目標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予以特異性的水解的胺基酸序列更佳。利用目標組織特異性的蛋白酶予以特異性的水解的胺基酸序列中,以下之胺基酸序列為較佳。 LSGRSDNH(序列編號:3、可利用MT-SP1、uPA切斷) PLGLAG(序列編號:34、可利用MMP-2、MMP-9切斷) VPLSLTMG(序列編號:35、可利用MMP-7切斷)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下列的序列。 TSTSGRSANPRG(序列編號:66、可利用MT-SP1、uPA切斷) ISSGLLSGRSDNH(序列編號:67、可利用MT-SP1、uPA切斷) AVGLLAPPGGLSGRSDNH(序列編號:68、可利用MT-SP1、uPA切斷) GAGVPMSMRGGAG(序列編號:69、可利用MMP-1切斷) GAGIPVSLRSGAG(序列編號:70、可利用MMP-2切斷) GPLGIAGQ(序列編號:71、可利用MMP-2切斷) GGPLGMLSQS(序列編號:72、可利用MMP-2切斷) PLGLWA(序列編號:73、可利用MMP-2切斷) GAGRPFSMIMGAG(序列編號:74、可利用MMP-3切斷) GAGVPLSLTMGAG(序列編號:75、可利用MMP-7切斷) GAGVPLSLYSGAG(序列編號:76、可利用MMP-9切斷) AANLRN(序列編號:77、可利用MMP-11切斷) AQAYVK(序列編號:78、可利用MMP-11切斷) AANYMR(序列編號:79、可利用MMP-11切斷) AAALTR(序列編號:80、可利用MMP-11切斷) AQNLMR(序列編號:81、可利用MMP-11切斷) AANYTK(序列編號:82、可利用MMP-11切斷) GAGPQGLAGQRGIVAG(序列編號:83、可利用MMP-13切斷) PRFKIIGG(序列編號:84、可利用尿激酶原切斷) PRFRIIGG(序列編號:85、可利用尿激酶原切斷) GAGSGRSAG(序列編號:86、可利用uPA切斷) SGRSA(序列編號:87、可利用uPA切斷) GSGRSA(序列編號:88、可利用uPA切斷) SGKSA(序列編號:89、可利用uPA切斷) SGRSS(序列編號:90、可利用uPA切斷) SGRRA(序列編號:91、可利用uPA切斷) SGRNA(序列編號:92、可利用uPA切斷) SGRKA(序列編號:93、可利用uPA切斷) QRGRSA(序列編號:94、可利用tPA切斷) GAGSLLKSRMVPNFNAG(序列編號:95、可利用細胞自溶酶B切斷) TQGAAA(序列編號:96、可利用細胞自溶酶B切斷) GAAAAA(序列編號:97、可利用細胞自溶酶B切斷) GAGAAG(序列編號:98、可利用細胞自溶酶B切斷) AAAAAG(序列編號:99、可利用細胞自溶酶B切斷) LCGAAI(序列編號:100、可利用細胞自溶酶B切斷) FAQALG(序列編號:101、可利用細胞自溶酶B切斷) LLQANP(序列編號:102、可利用細胞自溶酶B切斷) LAAANP(序列編號:103、可利用細胞自溶酶B切斷) LYGAQF(序列編號:104、可利用細胞自溶酶B切斷) LSQAQG(序列編號:105、可利用細胞自溶酶B切斷) ASAASG(序列編號:106、可利用細胞自溶酶B切斷) FLGASL(序列編號:107、可利用細胞自溶酶B切斷) AYGATG(序列編號:108、可利用細胞自溶酶B切斷) LAQATG(序列編號:109、可利用細胞自溶酶B切斷) GAGSGVVIATVIVITAG(序列編號:110、可利用細胞自溶酶L切斷) APMAEGGG(序列編號:111、可利用Meprinα、Meprinβ切斷) EAQGDKII(序列編號:112、可利用Meprinα、Meprinβ切斷) LAFSDAGP(序列編號:113、可利用Meprinα、Meprinβ切斷) YVADAPK(序列編號:114、可利用Meprinα、Meprinβ切斷) RRRRR(序列編號:115、可利用furin切斷) RRRRRR(序列編號:116、可利用furin切斷) GQSSRHRRAL(序列編號:117、可利用furin切斷) SSRHRRALD(序列編號:118) RKSSIIIRMRDVVL(序列編號:119、可利用胞漿素原(Plasminogen)切斷) SSSFDKGKYKKGDDA(序列編號:120、可利用Staphylokinase切斷) SSSFDKGKYKRGDDA(序列編號:121、可利用Staphylokinase切斷) IEGR(序列編號:122、可利用FactorIXa切斷) IDGR(序列編號:123、可利用FactorIXa切斷) GGSIDGR(序列編號:124、可利用FactorIXa切斷) GPQGIAGQ(序列編號:125、可利用膠原蛋白酶切斷) GPQGLLGA(序列編號:126、可利用膠原蛋白酶切斷) GIAGQ(序列編號:127、可利用膠原蛋白酶切斷) GPLGIAG(序列編號:128、可利用膠原蛋白酶切斷) GPEGLRVG(序列編號:129、可利用膠原蛋白酶切斷) YGAGLGVV(序列編號:130、可利用膠原蛋白酶切斷) AGLGVVER(序列編號:131、可利用膠原蛋白酶切斷) AGLGISST(序列編號:132、可利用膠原蛋白酶切斷) EPQALAMS(序列編號:133、可利用膠原蛋白酶切斷) QALAMSAI(序列編號:134、可利用膠原蛋白酶切斷) AAYHLVSQ(序列編號:135、可利用膠原蛋白酶切斷) MDAFLESS(序列編號:136、可利用膠原蛋白酶切斷) ESLPVVAV(序列編號:137、可利用膠原蛋白酶切斷) SAPAVESE(序列編號:138、可利用膠原蛋白酶切斷) DVAQFVLT(序列編號:139、可利用膠原蛋白酶切斷) VAQFVLTE(序列編號:140、可利用膠原蛋白酶切斷) AQFVLTEG(序列編號:141、可利用膠原蛋白酶切斷) PVQPIGPQ(序列編號:142、可利用膠原蛋白酶切斷) LVPRGS(序列編號:143、可利用凝血酶切斷) TSGSGRSANARG(序列編號:335) TSQSGRSANQRG(序列編號:336) TSPSGRSAYPRG(序列編號:337) TSGSGRSATPRG(序列編號:338) TSQSGRSATPRG(序列編號:339) TSASGRSATPRG(序列編號:340) TSYSGRSAVPRG(序列編號:341) TSYSGRSANFRG(序列編號:342) TSSSGRSATPRG(序列編號:343) TSTTGRSASPRG(序列編號:344) TSTSGRSANPRG(序列編號:345)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表1表示之序列。
[表1] 蛋白酶切斷序列 (可被uPA及MT-SP1切斷)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161) 其中X1至X8各代表1個胺基酸,X1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為R;X5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162) 其中X1至X8各代表1個胺基酸,X1係選自A、E、F、G、H、K、M、N、P、Q、W 及 Y之胺基酸;X2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163) 其中X1至X8各代表1個胺基酸,X1 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 係選自A、D、F、L、M、P、Q、V、W 及 Y之胺基酸;X3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164) 其中X1至X8各代表1個胺基酸,X1 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係選自A、E、F、H、I、K、L、M、N、P、Q、R、T、V、W 及 Y之胺基酸;X4為R;X5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 係選自 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165) 其中X1至X8各代表1個胺基酸,X1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 係選自A、D、E、G、H、I、K、L、M、N、Q、R、T、V、W 及 Y之胺基酸;X6 係選自 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166) 其中X1至X8各代表1個胺基酸,X1係選自 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 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 係選自 E、F、K、M、N、P、Q、R、S及W 之胺基酸;X7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167) 其中X1至X8各代表1個胺基酸,X1 係選自 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 係選自 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 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 係選自 A、D、F、G、L、M、P、Q、V及W之胺基酸;X8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168) 其中X1至X8各代表1個胺基酸,X1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係選自A、D、E、F、G、I、K、N、T及W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169) 其中X1至X8各代表1個胺基酸,X1係選自A、G、I、P、Q、S及Y之胺基酸;X2係選自K或T之胺基酸;X3為G;X4為R;X5為S;X6為A;X7係選自H、I及V之胺基酸;X8係選自H、V及Y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170) 其中X1至X8各代表1個胺基酸,X1為Y;X2係選自S及T之胺基酸;X3為G;X4為R;X5為S;X6係選自A及E之胺基酸;X7係選自N及V之胺基酸;X8係選自H、P、V及Y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171) 其中X1至X9各代表1個胺基酸,X1 係選自 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 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係選自胺基酸;X6 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172) 其中X1至X9各代表1個胺基酸,X1 係選自 A、E、F、G、H、K、M、N、P、Q、W 及 Y之胺基酸;X2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係選自 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173) 其中X1至X9各代表1個胺基酸,X1 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 係選自 A、D、F、L、M、P、Q、V、W 及 Y之胺基酸;X3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 係選自 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174) 其中X1至X9各代表1個胺基酸,X1係選自 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 係選自 A、E、F、H、I、K、L、M、N、P、Q、R、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 係選自 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175) 其中X1至X9各代表1個胺基酸,X1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 係選自A、D、E、G、H、I、K、L、M、N、Q、R、T、V、W 及 Y之胺基酸;X6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176) 其中X1至X9各代表1個胺基酸,X1係選自 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 係選自 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 係選自 E、F、K、M、N、P、Q、R、S及W 之胺基酸;X7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177) 其中X1至X9各代表1個胺基酸,X1 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 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 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 係選自A、D、F、G、L、M、P、Q、V及W之胺基酸;X8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178) 其中X1至X9各代表1個胺基酸,X1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 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 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係選自、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 係選自A、D、E、F、G、I、K、N、T及W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179) 其中X1至X9各代表1個胺基酸,X1係選自A、G、I、P、Q、S及Y之胺基酸;X2係選自K或T之胺基酸;X3為G;X4為R;X5為S;X6為A;X7係選自H、I及V之胺基酸;X8係選自H、V及Y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180) 其中X1至X9各代表1個胺基酸,X1為Y;X2係選自S及T之胺基酸;X3為G;X4為R;X5為S;X6係選自A及E之胺基酸;X7係選自N及V之胺基酸;X8係選自H、P、V及Y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392)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 係選自 I、T及 Y之胺基酸;X11為 S;X1 係選自 A、D、E、F 、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 係選自 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係選自 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393)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 係選自I、T及 Y之胺基酸;X11 為 S;X1 係選自 A、E、F、G、H、K、M、N、P、Q、W 及 Y之胺基酸;X2 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為R;X5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394)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 係選自 I、T及 Y之胺基酸;X11 為 S;X1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 係選自 A、D、F、L、M、P、Q、V、W 及 Y之胺基酸;X3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395)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 係選自 I、T及 Y之胺基酸;X11 為 S;X1 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 係選自 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係選自A、E、F、H、I、K、L、M、N、P、Q、R、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 係選自 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396)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 係選自 I、T及 Y之胺基酸;X11 為S;X1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 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 係選自A、D、E、G、H、I、K、L、M、N、Q、R、T、V、W 及 Y之胺基酸;X6 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397)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 係選自I、T及 Y之胺基酸;X11 為 S;X1 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 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 係選自 E、F、K、M、N、P、Q、R、S及W 之胺基酸;X7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398)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 係選自 I、T及 Y之胺基酸;X11 為 S;X1 係選自 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 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 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 係選自A、D、F、G、L、M、P、Q、V及W之胺基酸;X8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399)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 係選自 I、T及 Y之胺基酸;X11 為S;X1 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 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 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 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 係選自 A、D、E、F、G、I、K、N、T及W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400)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 係選自 I、T及 Y之胺基酸;X11 為 S;X1係選自A、G、I、P、Q、S及Y之胺基酸;X2係選自K或T之胺基酸;X3為G;X4為R;X5為S;X6為A;X7係選自H、I及V之胺基酸;X8係選自H、V及Y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序列編號:1401)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 係選自 I、T及 Y之胺基酸;X11 為 S;X1為Y;X2係選自S及T之胺基酸;X3為G;X4為R;X5為S;X6係選自A及E之胺基酸;X7係選自N及V之胺基酸;X8係選自H、P、V及Y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402)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 係選自 I、T及 Y之胺基酸;X11 為 S;X1 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 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 係選自 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403)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係選自I、T及 Y之胺基酸;X11 為 S;X1係選自A、E、F、G、H、K、M、N、P、Q、W 及 Y之胺基酸;X2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404)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係選自I、T及 Y之胺基酸;X11 為 S;X1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係選自A、D、F、L、M、P、Q、V、W 及 Y之胺基酸;X3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為R;X5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405)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係選自I、T及 Y之胺基酸;X11 為 S;X1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係選自A、E、F、H、I、K、L、M、N、P、Q、R、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406)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係選自I、T及 Y之胺基酸;X11 為 S;X1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為R;X5係選自A、D、E、G、H、I、K、L、M、N、Q、R、T、V、W 及 Y之胺基酸;X6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407)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係選自I、T及 Y之胺基酸;X11為 S;X1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為R;X5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係選自E、F、K、M、N、P、Q、R、S及W 之胺基酸;X7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408)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係選自I、T及 Y之胺基酸;X11為S;X1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係選自A、D、F、G、L、M、P、Q、V及W之胺基酸;X8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409)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係選自I、T及 Y之胺基酸;X11 為 S;X1係選自A、D、E、F、G、H、I、K、M、N、P、Q、S、T、W 及 Y之胺基酸;X2係選自A、D、E、F、H、K、L、M、P、Q、S、T、V、W 及 Y之胺基酸;X3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4 為R;X5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6係選自A、D、E、F、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7係選自A、D、E、F、G、H、I、K、L、M、N、P、Q、R、S、T、V、W 及 Y之胺基酸;X8係選自A、D、E、F、G、I、K、N、T及W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410)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係選自I、T及 Y之胺基酸;X11 為 S;X1係選自A、G、I、P、Q、S及Y之胺基酸;X2係選自K或T之胺基酸;X3為G;X4為R;X5為S;X6為A;X7係選自H、I及V之胺基酸;X8係選自H、V及Y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使用以下所示者: X10-X11-X1-X2-X3-X4-X5-X6-X7-X8-X9(序列編號:1411) 其中X1至X11各代表1個胺基酸,X10係選自I、T及 Y之胺基酸;X11 為 S;X1為Y;X2係選自S及T之胺基酸;X3為G;X4為R;X5為S;X6係選自A及E之胺基酸;X7係選自N及V之胺基酸;X8係選自H、P、V及Y之胺基酸;X9係選自A、G、H、I、L及R之胺基酸。
除了使用上記蛋白酶切斷序列以外,蛋白酶切斷序列也可藉由重新篩選而取得。例如,可從既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結晶構造解析之結果,改變切斷序列與酵素之活性殘基、認識殘基之交互作用,而探索新的蛋白酶切斷序列。又,也可藉由對於既知蛋白酶切斷序列中之胺基酸施加改變,並確認與蛋白酶之相互作用,以探索新的蛋白酶切斷序列。就其他例而言,可藉由將胜肽資料庫使用噬菌體提示、核糖體提示等in vitro提示法進行提示、或使用固定在晶片或珠粒固定之胜肽陣列確認與蛋白酶之交互作用,以探索會被蛋白酶切斷的序列。 確認蛋白酶切斷序列與蛋白酶之交互作用之方法可藉由確認在in vitro或in vivo之蛋白酶切斷來實施。
藉由將利用SDS-PAGE等之電泳法分離後的蛋白酶處理後之切斷斷片量進行定量,可以進行蛋白酶切斷序列、蛋白酶活性之評價、及已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分子之切斷率之評價。評價已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分子之切斷率之方法之一非限定態樣可列舉以下方法。例如已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改變體使用重組人u-Plasminogen Activator/Urokinase(human uPA、huPA)(R&D Systems;1310-SE-010)或重組人Matriptase/ST14 Catalytic Domain (human MT-SP1、hMT-SP1) (R&D Systems; 3946-SE-010)來評價切斷率時,於huPA 40 nM或hMT-SP1 3 nM、抗體改變體 100μg/mL、PBS、37℃之條件下反應1小時,進行毛細管電泳免疫分析。毛細管電泳免疫分析可使用Wes (Protein Simple) ,但不限於此,就替代毛細管電泳免疫分析之方法而言,可利用SDS-PAGE等分離後以Western Blotting法檢測,不限於此等方法。切斷前後之輕鏈之檢測可使用抗人lambda鏈HRP標識抗體 (abcam; ab9007),但可檢測切斷斷片之抗體能使用任意抗體。藉由將蛋白酶處理後所獲得之各峰部面積使用Wes專用的軟體 (Compass for SW; Protein Simple)輸出,可以將抗體改變體之切斷率 (%) 利用(切斷輕鏈峰部面積)*100/(切斷輕鏈峰部面積+未切斷輕鏈峰部面積)的公式算出。切斷率之計算,只要是能夠檢測蛋白酶處理前後之蛋白質斷片即可,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分子不限於抗體改變體,可計算各種蛋白質中的切斷率。
將已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分子對於動物投予後,檢測血液樣本中的投予分子,可以算出活體內之切斷率。例如將已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改變體對於小鼠投予後,從血液樣本回收血漿,使用Dynabeads Protein A (Thermo; 10001D)以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將抗體精製,進行毛細管電泳免疫分析,能評價抗體改變體之蛋白酶切斷率。毛細管電泳免疫分析可使用Wes (Protein Simple),但不限於此,就替代毛細管電泳免疫分析之方法而言,可於利用SDS-PAGE等分離後以Western Blotting法檢測,不限於此等方法。從小鼠回收之抗體改變體之輕鏈之檢測可使用抗人lambda鏈HRP標識抗體 (abcam; ab9007) ,但能夠檢測切斷斷片之抗體能使用任意抗體。利用毛細管電泳免疫分析獲得之各峰部之面積以Wes專用軟體(Compass for SW; Protein Simple)輸出,並計算輕鏈殘存比(輕鏈峰部面積)/(重鏈峰部面積),藉此可計算在小鼠體內未切斷而殘留的全長輕鏈之比例。活體內切斷效率之計算,只要能夠檢測從活體回收之蛋白質斷片即可,已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分子不限於抗體改變體,可算出在各式各樣蛋白質中的切斷率。藉由使用上述方法計算切斷率,例如可比較已導入不同切斷序列之抗體改變體在活體內之切斷率,也可比較在正常小鼠模式、腫瘤移植小鼠模式等不同動物模式間的同一抗體改變體的切斷率。
例如,表1例示之蛋白酶切斷序列皆為本案發明人等新找到。含此等蛋白酶切斷序列之多胜肽皆有用於作為因蛋白酶之作用而水解之蛋白酶基質。亦即本發明提供含有選自序列編號:1161~1180、1392~1411所示之序列、表1記載之序列中之序列的蛋白酶基質。本發明之蛋白酶基質,可活用作為資料庫,此資料庫係在納入到配體結合分子時,用於選擇具備因應目的之性狀。具體而言,為了將配體結合分子利用局部存在於病灶之蛋白酶予以選擇性切斷,可評價其蛋白酶感受性。與配體結合的配體結合分子在對於活體投予後,經過與各式各樣蛋白酶接觸,可能到達病灶。因此,期望對於病灶局部存在的蛋白酶有感受性且對於除此以外之蛋白酶儘可能有高耐性。為了因應目的選擇理想的蛋白酶切斷序列,若預先針對各蛋白酶基質網羅地解析各種蛋白酶所致的感受性,則可得知蛋白酶耐性。基於獲得之蛋白酶耐性譜帶,可找到具備必要感受性與耐性之蛋白酶切斷序列。 或納入到蛋白酶切斷序列之配體結合分子不僅經利用蛋白酶所為之酵素作用,尚經過pH變化、溫度、氧化還原壓力等各樣環境負荷而到達病灶。針對如此的外部要因,亦可基於比較了各蛋白酶基質之耐性的資訊,來選擇具備因應目的之理想性狀之蛋白酶切斷序列。
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中,可於蛋白酶切斷序列的一端或兩端更附加可動連結子。蛋白酶切斷序列一端之可動連結子可稱呼為第一可動連結子,另一端之可動連結子可稱呼為第二可動連結子。於特定之實施形態,蛋白酶切斷序列與可動連結子包括下式中之一者。 (蛋白酶切斷序列) (第一可動連結子)-(蛋白酶切斷序列) (蛋白酶切斷序列)-(第二可動連結子) (第一可動連結子)-(蛋白酶切斷序列)-(第二可動連結子) 本實施態樣中,可動連結子宜為胜肽連結子較佳。第一可動連結子與第二可動連結子,係各自獨立且任意地存在且含有至少1個可撓性胺基酸(Gly等)之相同或不同之可動連結子。例如:含有蛋白酶切斷序列會獲得所望之蛋白酶接近性之程度之充分數目的殘基(從Arg、Ile、Gln、Glu、Cys、Tyr、Trp、Thr、Val、His、Phe、Pro、Met、Lys、Gly、Ser、Asp、Asn、Ala等任意選擇的胺基酸、尤其Gly、Ser、Asp、Asn、Ala,進而Gly及Ser,尤其Gly等)。
適合使用在蛋白酶切斷序列兩端之可動連結子,通常係會增進蛋白酶對於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接近且提升蛋白酶之切斷效率者。理想的可動連結子可輕易地選擇,可從1個胺基酸(Gly等)至20個胺基酸、2個胺基酸至15個胺基酸或4個胺基酸至10個胺基酸、5個胺基酸至9個胺基酸、6個胺基酸至8個胺基酸或7個胺基酸至8個胺基酸為主而從3個胺基酸至12個胺基酸等不同長度當中選擇理想者者。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可動連結子係1至7個胺基酸之胜肽連結子。
可動連結子,例如下列但不限定,例如:甘胺酸聚合物(G)n、甘胺酸-絲胺酸聚合物(例如包括 (GS)n、(GSGGS:序列編號:45)n及(GGGS:序列編號:36)n,n為至少1之整數)、甘胺酸-丙胺酸聚合物、丙胺酸-絲胺酸聚合物、習知技術周知之其他可動連結子。 其中,甘胺酸及甘胺酸-絲胺酸聚合物受重視,理由是該等胺基酸相對地較不結構化,容易作為成分間之中性繫鏈的作用。 由甘胺酸-絲胺酸聚合物構成之可動連結子,例如以下但不限定,例如: Ser Gly・Ser(GS) Ser・Gly(SG) Gly・Gly・Ser(GGS) Gly・Ser・Gly(GSG) Ser・Gly・Gly(SGG) Gly・Ser・Ser(GSS) Ser・Ser・Gly(SSG) Ser・Gly・Ser(SGS) Gly・Gly・Gly・Ser(GGGS、序列編號:36) Gly・Gly・Ser・Gly(GGSG、序列編號:37) Gly・Ser・Gly・Gly(GSGG、序列編號:38) Ser・Gly・Gly・Gly(SGGG、序列編號:39) Gly・Ser・Ser・Gly(GSSG、序列編號:40) Gly・Gly・Gly・Gly・Ser(GGGGS、序列編號:41) Gly・Gly・Gly・Ser・Gly(GGGSG、序列編號:42) Gly・Gly・Ser・Gly・Gly(GGSGG、序列編號:43) Gly・Ser・Gly・Gly・Gly(GSGGG、序列編號:44) Gly・Ser・Gly・Gly・Ser(GSGGS、序列編號:45) Ser・Gly・Gly・Gly・Gly(SGGGG、序列編號:46) Gly・Ser・Ser・Gly・Gly(GSSGG、序列編號:47) Gly・Ser・Gly・Ser・Gly(GSGSG、序列編號:48) Ser・Gly・Gly・Ser・Gly(SGGSG、序列編號:49) Gly・Ser・Ser・Ser・Gly(GSSSG、序列編號:50) Gly・Gly・Gly・Gly・Gly・Ser(GGGGGS、序列編號:51) Ser・Gly・Gly・Gly・Gly・Gly(SGGGGG、序列編號:52) Gly・Gly・Gly・Gly・Gly・Gly・Ser(GGGGGGS、序列編號:53) Ser・Gly・Gly・Gly・Gly・Gly・Gly(SGGGGGG、序列編號:54) (Gly・Gly・Gly・Gly・Ser(GGGGS、序列編號:41))n (Ser・Gly・Gly・Gly・Gly(SGGGG、序列編號:46))n [n為1以上之整數]等。惟胜肽連結子之長度、序列可因應目的由該技術區中有通常知識者適當選擇。
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配體結合分子包括抗體VH與抗體VL。包括VH與VL之配體結合分子,例如但不限於Fv、scFv、Fab、Fab'、Fab’-SH、F(ab')2、完全抗體等。
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配體結合分子包括Fc區。使用IgG抗體之Fc區時,其種類不限定,可使用IgG1、IgG2、IgG3、IgG4等Fc區。例如可使用包括選自序列編號:55、56、57、58表示之胺基酸序列中之一個序列之Fc區、或對於該等Fc區施加了改變之Fc區變異體。又,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配體結合分子包括抗體恆定區。
本發明之更具體的一些實施態樣中,配體結合分子為抗體。使用抗體作為配體結合分子時,對於配體之結合係由可變區實現。更具體的一些實施態樣中,配體結合分子為IgG抗體。使用IgG抗體作為配體結合分子時,其種類不限定,可使用IgG1、IgG2、IgG3、IgG4等。使用IgG抗體作為配體結合分子時,對於配體之結合亦由可變區實現,IgG抗體之二個可變區中之一者或二者皆可實現對於配體之結合。
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藉由將配體結合分子中之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切斷,配體結合分子中之具配體結合活性之分域被分割切斷,對於配體之結合減弱。例如:使用IgG抗體作為配體結合分子時,抗體可變區中設置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於切斷狀態時,不能形成完全的抗體可變區,而是對於配體之結合減弱之實施態樣。
本說明書中,「締合」可代換為例如,2個以上之多胜肽區交互作用之狀態。一般而言,成為對象之多胜肽區之間,形成疏水鍵、氫鍵、離子鍵等而形成締合體。常見的締合的一例已知在以天然型抗體為代表之抗體中,重鏈可變區(VH)與輕鏈可變區(VL)利用兩者間之非共價鍵等而保持配對結構。
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配體結合分子中含有的VH與VL係締合。又,抗體VH與抗體VL之締合例如可利用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切斷解除。締合之解除,例如可代換為2個以上之多胜肽區之交互作用狀態之全部或一部分解除。VH與VL之締合之解除,可為VH與VL之交互作用全部解除,也可為VH與VL之交互作用之中之一部分解除。 本發明之配體結合分子中,包括,配體結合分子中之抗體VL或其一部分與抗體VH或其一部分之締合,藉由將切斷位點切斷而解除、或蛋白酶切斷序列被蛋白酶切斷而解除之配體結合分子。
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配體結合分子包括抗體VH與抗體VL,配體結合分子之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未被切斷之狀態,配體結合分子中之抗體VH與抗體VL係締合,藉由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切斷,配體結合分子中之抗體VH與抗體VL之締合解除。配體結合分子中之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只要是因切斷而配體結合分子對於配體之結合能力減弱,則可配置在配體結合分子中之任意位置。
本發明之更進一步的一些實施態樣中,配體結合分子包括抗體VH、抗體VL及抗體恆定區。 抗體之VH與VL、CH與CL,依Rothlisberger等人(J Mol Biol. 2005 Apr 8;347(4):773-89.)所述,已知在分域間介隔多數胺基酸側鏈而交互作用。VH-CH1與VL-CL已知就Fab分域而言能形成安定的結構,但如有人所報告,VH與VL之間之胺基酸側鏈一般而言係以10 -5M至10 -8M範圍的解離常數交互作用,僅存在VH分域與VL分域時,據認為形成締合狀態之比例少。
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設計了:在含有抗體VH與抗體VL之配體結合分子設置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切斷前在Fab結構的重鏈-輕鏈交互作用皆存在於二個胜肽間,但於已將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切斷時,包括VH(或VH之一部份)之胜肽與包括VL(或VL之一部份)之胜肽之間之交互作用減弱,VH與VL之締合解除的配體結合分子。
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中,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位在抗體恆定區內。更具體的實施態樣中,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位在比起抗體重鏈恆定區中之140號(EU編號)胺基酸更靠可變區側,較佳為比起抗體重鏈恆定區中之122號(EU編號)胺基酸更靠可變區側。於一些具體的實施態樣中,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導入在抗體重鏈恆定區118號胺基酸(EU編號)至抗體重鏈恆定區140號胺基酸(EU編號)之序列中之任意位置。於其他更具體的實施態樣中,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位在比起抗體輕鏈恆定區中之130號(EU編號)(Kabat編號130號)胺基酸更靠可變區側,較佳為比起抗體輕鏈恆定區中之113號(EU編號)(Kabat編號113號)胺基酸更靠可變區側、比起抗體輕鏈恆定區中之112號(EU編號)(Kabat編號112號)胺基酸更靠可變區側。於一些具體的實施態樣中,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導入在從抗體輕鏈恆定區108號胺基酸(EU編號)(Kabat編號108號)到抗體輕鏈恆定區131號胺基酸(EU編號)(Kabat編號131號)之序列中之任意位置。
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中,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位在抗體VH內或抗體VL內。更具體的實施態樣中,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位在比起抗體VH之7號(Kabat編號)胺基酸更靠抗體恆定區側,較佳為比起抗體VH之40號(Kabat編號)胺基酸更靠抗體恆定區側,更佳為比起抗體VH之101號(Kabat編號)胺基酸更靠抗體恆定區側,又更佳為比起抗體VH之109號(Kabat編號)胺基酸更靠抗體恆定區側,比起抗體VH之111號(Kabat編號)胺基酸更靠抗體恆定區側。更具體的實施態樣中,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位在比起抗體VL之7號(Kabat編號)胺基酸更靠抗體恆定區側,較佳為比起抗體VL之39號(Kabat編號)胺基酸更靠抗體恆定區側,更佳為比起抗體VL之96號(Kabat編號)胺基酸更靠抗體恆定區側,又更佳為比起抗體VL之104號(Kabat編號)胺基酸更靠抗體恆定區側,比起抗體VL之105號(Kabat編號)胺基酸更靠抗體恆定區側。 於一些更具體的實施態樣中,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導入在形成抗體VH或抗體VL中之圈環結構之殘基及靠近圈環結構之殘基之位置。抗體VH或抗體VL中之圈環結構,係指在抗體VH或抗體VL之中未形成α-螺旋、β-板片等二級結構之部分。形成圈環結構之殘基及靠近圈環結構之殘基之位置,具體而言,可指抗體VH7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16號胺基酸(Kabat編號)、40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47號胺基酸(Kabat編號)、55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69號胺基酸(Kabat編號)、73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79號胺基酸(Kabat編號)、83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89號胺基酸(Kabat編號)、95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99號胺基酸(Kabat編號)、101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113號胺基酸(Kabat編號)、抗體VL7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19號胺基酸(Kabat編號)、39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46號胺基酸(Kabat編號)、49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62號胺基酸(Kabat編號)、96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107號胺基酸(Kabat編號)之範圍。 於一些更具體的實施態樣中,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係導入到抗體VH7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16號胺基酸(Kabat編號)、40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47號胺基酸(Kabat編號)、55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69號胺基酸(Kabat編號)、73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79號胺基酸(Kabat編號)、83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89號胺基酸(Kabat編號)、95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99號胺基酸(Kabat編號)、101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113號胺基酸(Kabat編號)之序列中之任意位置。 於一些更具體的實施態樣中,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係導入到從抗體VL7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19號胺基酸(Kabat編號)、從39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46號胺基酸(Kabat編號)、從49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62號胺基酸(Kabat編號)、從96號胺基酸(Kabat編號)至107號胺基酸(Kabat編號)之序列中之任意位置。
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中,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位在抗體VH與抗體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抗體VH與抗體重鏈恆定區之交界附近,可指抗體VH之101號(Kabat編號)之胺基酸至抗體重鏈恆定區140號 (EU編號)之胺基酸之間,較佳可指從抗體VH之109號(Kabat編號)之胺基酸至抗體重鏈恆定區122號(EU編號)之胺基酸之間、或從抗體VH之111號(Kabat編號)之胺基酸至抗體重鏈恆定區122號(EU編號)之胺基酸之間。又,抗體VH與抗體輕鏈恆定區連結時,抗體VH與抗體輕鏈恆定區之交界附近,可指從抗體VH之101號(Kabat編號)之胺基酸至抗體輕鏈恆定區130號(EU編號(Kabat編號130號))之胺基酸之間,較佳可指從抗體VH之109號(Kabat編號)之胺基酸至抗體輕鏈恆定區113號(EU編號)(Kabat編號113號)之胺基酸之間、或從抗體VH之111號(Kabat編號)之胺基酸至抗體輕鏈恆定區112號(EU編號)(Kabat編號112號)之胺基酸之間。
一實施態樣中,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位在抗體VL與抗體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抗體VL與抗體輕鏈恆定區之交界附近,可指從抗體VL之96號(Kabat編號)之胺基酸至抗體輕鏈恆定區130號(EU編號)(Kabat編號130號)之胺基酸之間,較佳為可指從抗體VL之104號(Kabat編號)之胺基酸至抗體輕鏈恆定區113號(EU編號)(Kabat編號113號)之胺基酸之間,或從抗體VL之105號(Kabat編號)之胺基酸至抗體輕鏈恆定區112號(EU編號)(Kabat編號112號)之胺基酸之間。抗體VL與抗體重鏈恆定區連結時,抗體VL與抗體重鏈恆定區之交界附近,可指抗體VL之96號(Kabat編號)之胺基酸至抗體重鏈恆定區140號(EU編號)之胺基酸之間,較佳為可指抗體VL之104號(Kabat編號)之胺基酸至抗體重鏈恆定區122號(EU編號)之胺基酸之間,或抗體VL之105號(Kabat編號)之胺基酸至抗體重鏈恆定區122號(EU編號)之胺基酸之間。
切斷位點/蛋白酶切斷序列,在配體結合分子中可以設置多數個,例如可在抗體恆定區內、抗體VH內、抗體VL內、抗體VH與抗體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抗體VL與抗體恆定區之交界附近中選出的多數處設置。又,若為接觸本發明之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則可替換抗體VH與抗體VL等、變更含有抗體VH與抗體VL與抗體恆定區之分子之形,該分子形也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
本說明書中,用語「配體」係有生物活性之分子。有生物活性之分子通常會和細胞表面之受體交互作用,藉此調節生物學性的刺激、抑制、或其他樣式而作用,據認為它們通常涉及保有前述受體之細胞內之信號傳遞路徑。
本說明書中,配體包括藉由與生物體分子交互作用而發揮生物活性之所望分子。例如配體不僅指與受體交互作用之分子,藉由與該分子交互作用而發揮生物活性之分子亦為配體,例如與該分子交互作用之受體、其結合斷片等也包括在配體。例如:已知作為受體之蛋白質之配體結合部位、含有該受體與其他分子交互作用之部位之蛋白質,包括在本發明之配體。具體而言,可溶性受體、受體之可溶性斷片、膜貫通型受體之細胞外分域、及含有它們的多胜肽等,包括在本發明之配體。
本發明之配體,通常藉由結合於一或多數個結合伙伴而發揮所望的生物活性。配體之結合伙伴,可以為細胞外、細胞內、或膜貫通蛋白質。一個實施形態中,配體之其結合伙伴,為細胞外蛋白質,例如可溶性受體。於其他實施形態中,配體之結合伙伴為膜結合型受體。 本發明之配體能夠以10μM、1μM、100nM、50nM、10nM、5nM、1nM、500pM、400pM、350pM、300pM、250pM、200pM、150pM、100pM、50pM、25pM、10pM、5pM、1pM、0.5pM、或0.1pM以下之解離常數(KD)特異性的結合於其結合伙伴。
作為有生物活性之分子,例如但不限於細胞介素、趨化介素、多胜肽激素、成長因子、細胞凋亡誘導因子、PAMPs、DAMPs、核酸、或它們的斷片。詳細的實施形態中,可使用介白素、干擾素、造血因子、TNF超級家族、趨化介素、細胞增殖因子、TGF-β家族、myokine、adipokine、或神經營養因子作為配體。更詳細的實施形態中,可使用CXCL10、IL-2、IL-7、IL-12、IL-15、IL-18、IL-21、IFN-α、IFN-β、IFN-g、MIG、I-TAC、RANTES、MIP-1a、MIP-1b、IL-1R1(Interleukin-1 receptor、type I)、IL-1R2(Interleukin-1 receptor、type II)、IL-1RAcP(Interleukin-1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或IL-1Ra(蛋白質存取No. NP_776214、mRNA存取No. NM_173842.2)作為配體。
趨化介素係7~16kDa之間之均質的血清蛋白質的家族,特徵為誘導白血球之游走的能力。大部分的趨化介素有4個特徵的半胱胺酸(Cys),由最初2個半胱胺酸所示之功能域而分類在CXC、或alpha、CC或beta、C或gamma及CX3C或delta之趨化介素類別。2個雙硫鍵,係形成在第1與第3半胱胺酸之間、及第2與第4半胱胺酸之間。一般而言,需要雙硫交聯,Clark-Lewis與共同研究者們報告,至少針對CXCL10,雙硫鍵對於趨化介素活性係有決定性(Clark-Lewis et al.、J. Biol. Chem. 269:16075-16081、1994)。對於有4個半胱胺酸之唯一例外,係lymphotactin,僅有2個半胱胺酸殘基。因此lymphotactin,利用僅1個的雙硫鍵而保持了有功能的結構。 再者,CXC或alpha之次家族,因為存在較第1半胱胺酸先行之ELR功能域(Glu-Leu-Arg)而分類為2個群:ELR-CXC趨化介素及非ELR-CXC趨化介素(例如Clark-Lewis、上述,及Belperio et al.、"CXC Chemokines in Angiogenesis(脈管形成之CXC趨化介素)," J. Leukoc. Biol. 68:1-8、2000)。
干擾素誘導性之蛋白質-10(IP-10或CXCL10),係由干擾素-γ及TNF-α誘導,由角化細胞、內皮細胞、纖維母細胞及單核球產生。IP-10,據認為擔當朝向組織發炎部位之活化T細胞之增援的作用(Dufour、et al.、"IFN-gamma-inducible protein 10 (IP-10; CXCL10)-deficient mice reveal a role for IP-10 in effector T cell generation and trafficking(可誘導IFNγ之蛋白質-10(IP-10:CXCL10)缺損小鼠,解明在效應子T細胞之生成及輸送時IP-10之作用)," J Immunol.、168:3195-204、2002)。再者,IP-10可能負責過敏反應。又,也可能負責在發炎性脱髓神經障礙之發生(Kieseier、et al.、"Chemokines and chemokine receptors in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neuropathies: a central role for IP-10(發炎性脱髓神經障礙之趨化介素及趨化介素受體:IP-10之中心作用)," Brain 125:823-34、2002)。
研究顯示IP-10對於接續移植之幹細胞之植入(Nagasawa、T.、Int. J. Hematol. 72:408-11、2000)、幹細胞之增援(Gazitt、Y.、J. Hematother Stem Cell Res 10:229-36、2001; Hattori et al.、Blood 97:3354-59、2001)及抗腫瘤免疫之亢進(Nomura et al.、Int. J. Cancer 91:597-606、2001; Mach and Dranoff、Curr. Opin. Immunol. 12:571-75、2000)可能有用。例如在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已知之報告之中,有人討論趨化介素之生物活性(Bruce、L. et al.、"Radiolabeled Chemokine binding assays(放射性標識趨化介素結合分析),"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2000) vol. 138、pp129-134、Raphaele、B. et al. "Calcium Mobilization,"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2000) vol. 138、pp143-148、Paul D. Ponath et al.、"Transwell Chemotaxis,"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2000) vol. 138、pp113-120 Humana Press. Totowa、New Jersey)。
CXCL10之生物活性例如對於CXCL10受體(CXCR3)之結合、CXCL10誘導性鈣流、CXCL10誘導性細胞趨化性、CXCL10對於醣胺聚糖之結合及CXCL10寡聚物化。 測CXCL10之生理活性之方法可列舉測定CXCL10之細胞游走活性之方法、使用CXCR3穩定表現細胞株之Reporter assay(參照PLoS One. 2010 Sep 13;5(9):e12700.)、利用在GPCR信號傳遞初期誘導之B-Arrestin recruitment之PathHunter TMβ-Arrestin recruitment assay等。
介白素12(IL-12),係由以雙硫醚鍵結的30與40kD之糖苷化多胜肽鏈構成的雜二量物的細胞介素。細胞介素,由包括樹狀細胞、單核球、巨噬體、B細胞、蘭氏細胞及角化細胞及天然殺手(NK)細胞之抗原提示細胞合成並分泌。IL-12中介各種生物學的處理,並且涉及NK細胞刺激因子(NKSF)、T細胞刺激因子、細胞障礙T淋巴球成熟因子及經EBV轉形的B細胞系因子。
介白素12藉由和在細胞(例如:T細胞、NK細胞)之細胞質膜表現之IL-12受體結合而可改變生物學的處理(例如:開始、阻止)。例如: IL-12對於IL-12受體之結合,會刺激前活化之T細胞及NK細胞之增殖,並增進細胞障礙性之T細胞(CTL)、NK細胞及LAK(淋巴因子活化殺手)細胞之細胞溶解活性,誘導T細胞及NK細胞產生γ干擾素(IFNγ),並進而誘導初始Th0細胞(naive Th0 cell)分化為產生IFNγ及IL-2之Th1細胞。尤其IL-12對於設定細胞溶解細胞(例如NK、CTL)之生成及細胞性免疫應答(例如:Th1細胞媒介之免疫應答)係絕對必要。總之,IL-12在預防免疫(例如:感染症之根絕)及病理學的免疫應答(例如:自體免疫)兩者的生成及調節係絕對重要。
作為測定IL-12之生理活性之方法,可列舉IL-12之細胞增殖活性之測定、STAT4 報告基因分析、測定利用IL-12所為之細胞活化(細胞表面標記表現、細胞介素產生等)、利用IL-12所為之細胞分化之促進等之方法。
蛋白質之Programmed Death 1(PD-1),係CD28家族受體之抑制成員,CD28家族尚包括CD28、CTLA-4、ICOS及BTLA。PD-1會在活化B細胞、T細胞及骨髓細胞上表現(Okazaki等人(2002)Curr.Opin.Immunol. 14:391779-82、Bennett等人(2003)J Immunol 170:711-8)。該家族之最初之成員CD28及ICOS,係因為對於單株抗體添加後之T細胞增殖上昇帶來的功能的影響發現(Hutloff等人(1999)Nature 397:263-266、Hansen等人(1980)Immunogenics 10:247-260)。PD-1,係利用篩選細胞凋亡細胞中之不同表現而發現到(Ishida等人(1992)EMBO J. 11:3887-95)。該家族之其他成員CTLA-4與BTLA,各利用篩選細胞傷害性T淋巴球與TH1細胞中之不同表現而發現到。CD28、ICOS及CTLA-4皆有不成對的半胱胺酸殘基,它們可以同聚物化。對照而言,據認為PD-1係以單體形式存在,不具有其他CD28家族成員之特徵之不成對的半胱胺酸。
PD-1基因係編碼為Ig基因超級家族之一部份的55kDa之I型膜貫通蛋白質的基因。PD-1,包括膜近位免疫受體酪胺酸抑制功能域(ITIM)及膜遠位之酪胺酸鹼開關功能域(ITSM)。PD-1與CTLA-4在結構上類似,但是缺少對於B7-1及B7-2結合為重要的MYPPPY功能域(序列編號:537)。已鑑節出針對PD-1之2個配體PD-L1及PD-L2,若結合於PD-1則會負控制T細胞活化 (Freeman等人(2000)J Exp Med 192:1027-34、Latchman等人(2001)Nat Immunol 2:261-8、Carter等人(2002)Eur J Immunol 32:634-43)。PD-L1及PD-L2兩者,皆係會結合於PD-1,且不結合於其他CD28家族成員之B7同系物。PD-1之一個配體PD-L1,於各種人癌當中豐富地存在(Dong等人(2002)Nat.Med. 8:787-9)。PD-1與PD-L1交互作用之結果,會發生腫瘤浸潤性淋巴球之減少、T細胞受體媒介性增殖之降低、及利用癌性細胞所為之免疫回避(Dong等人(2003)J.Mol.Med. 81:281-7、Blank等人(2005)Cancer Immunol.Immunother. 54:307-314、Konishi等人(2004)Clin.Cancer Res. 10:5094-100)。免疫抑制能夠利用抑制PD-L1與PD-1之局部交互作用而回復,當同樣地抑制PD-L2與PD-2之交互作用時,其效果係加成的(Iwai等人(2002)Proc.Nat' l.Acad.Sci. USA 99:12293-7、Brown等人(2003)J.Immunol. 170:1257-66)。
PD-1係在活化B細胞、T細胞及骨髓細胞上表現之CD28家族之抑制成員。PD-1缺損動物,會發生自體免疫性心肌症及伴隨關節炎及腎炎之類紅斑狼瘡症候群之各種自體免疫性表現型病症(Nishimura等人(1999)Immunity 11:141-51、Nishimura等人(2001)Science 291:319-22)。再者,已知PD-1對於自體免疫性腦脊髓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移植片對宿主病(GVHD)、I型糖尿病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發揮重要的作用(Salama等人(2003)J Exp Med 198:71-78、Prokunia及Alarcon-Riquelme(2004)Hum Mol Genet 13:R143、Nielsen等人(2004)Lupus 13:510)。已知小鼠B細胞腫瘤株中,PD-1之ITSM在BCR媒介Ca 2 之流向及下游效應子分子之酪胺酸磷酸化抑制時為必要(Okazaki等(2001)PNAS 98:13866-71)。
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配體為細胞介素。 細胞介素係涉及免疫調節性及發炎性之過程之分泌型細胞信號傳遞蛋白質之家族,其由神經系之神經膠細胞及免疫系之多數細胞分泌。細胞介素可分類為蛋白質、胜肽或糖蛋白質,包括大而多樣的調節因子家族。細胞介素會結合於細胞表面受體而誘發細胞內信號傳遞,藉此調節酵素活性、一些基因及其轉錄因子之上方調控或下方調控、或回饋的妨礙等。 一些實施態樣中,本發明之細胞介素包括介白素(IL)及干擾素(IFN)等免疫調節因子。適合的細胞介素可包括下列類型的1或多數來源的蛋白質:4個α-螺旋束家族(其包括IL-2次家族、IFN次家族及IL-10次家族); IL-1家族(其包括IL-1及IL-8)、以及IL-17家族。細胞介素也可包括分類為增強細胞免疫反應之1型細胞介素(例如:IFN-γ、TGF-β等)、或對於抗體反應有利地作用的2型細胞介素(例如:IL-4、IL-10、IL-13等)者。
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配體為趨化介素。趨化介素一般作為使免疫效應子細胞增援到趨化介素表現部位之化學誘引物質。其據認為為了使其他免疫系成分增援到治療部位,和特定趨化介素基因例如細胞介素基因一起表現為有益。如此的趨化介素包括CXCL10、RANTES、MCAF、MIP1-α、MIP1-β。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已知某種細胞介素也有化學誘引作用,據認為可將它們以趨化介素的用語分類。
又,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配體可以使用細胞介素、趨化介素等改變體(例:Annu Rev Immunol. 2015;33:139-67.)、包括它們的融合蛋白質(例:Stem Cells Transl Med. 2015 Jan; 4(1): 66-73.)。
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配體係選自CXCL10、PD1、IL12、IL-6R、IL-1R1、IL-1R2、IL-1RAcP 、IL-1Ra。前述CXCL10、PD-1、IL-12、IL-6R、IL-1R1、IL-1R2、IL-1RAcP 、IL-1Ra可以和天然存在的CXCL10、PD1、IL12、IL6R有相同序列,也可為和天然存在之CXCL10、PD-1、IL-12、IL-6R、IL-1R1、IL-1R2、IL-1RAcP 、IL-1Ra有不同序列但是保持具對應之天然配體之生理活性的改變體。為了要取得配體之改變體,可以因應各式各樣的目的人為地對配體序列施加改變,較佳為藉由加入不受蛋白酶切斷(蛋白酶抵抗性之)改變以取得配體之改變體。
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配體藉由與未切斷之配體結合分子結合而抑制其生物活性。配體之生物活性受抑制的實施態樣不限定,其之例子例如,未切斷之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結合會實質上或顯著地妨礙或競爭配體與其結合伙伴之結合的實施態樣。使用有配體中和活性之抗體或其斷片作為配體結合分子時,與配體結合之配體結合分子藉由發揮其中和活性,可以抑制配體之生物活性。
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中,未切斷的配體結合分子宜能藉由和配體結合以將配體之生物活性充分中和較佳。亦即,與未切斷的配體結合分子結合之配體之生物活性宜比起未和未切斷的配體結合分子結合之配體之生物活性低為較佳。並不限定於此限定,但例如與未切斷的配體結合分子結合之配體之生物活性,相較於未與未切斷的配體結合分子結合之配體之生物活性,可為90%以下,較佳為80%以下、70%以下、60%以下、50%以下、40%以下、30%以下,尤佳為20%以下、10%以下、9%以下、8%以下、7%以下、6%以下、5%以下、4%以下、3%以下、2%以下、或1%以下。藉由將配體之生物活性予以充分中和,當投予配體結合分子時,可以期待配體防止在到達目標組織前發揮生物活性。 或依據本發明,提供將配體之生物活性中和之方法。本發明之方法,包括使待中和生物活性之配體接觸本發明之配體結合性分子,並將兩者之結合產物回收的步驟。藉由將回收的結合產物的配體結合性分子切斷,可藉此回復已中和之配體之生物活性。即本發明配體之生物活性之中和方法,可進一步包括下列步驟:附加地將由配體-配體結合性分子構成之結合產物之配體結合性分子切斷而回復配體之生物活性(即解除配體結合性分子之中和作用)。
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中,被切斷之配體結合分子對於配體之結合活性,宜比起針對配體之生物體內之天然之結合伙伴(例如針對配體之天然受體)對於配體之結合活性為低較佳。並不限定於此,但例如被切斷之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結合活性,相較於在生物體內之天然結合伙伴與配體之結合量(每單位結合伙伴),顯示90%以下,較佳為80%以下、70%以下、60%以下、50%以下、40%以下、30%以下,尤佳為20%以下、10%以下、9%以下、8%以下、7%以下、6%以下、5%以下、4%以下、3%以下、2%以下、或1%以下之結合量。結合活性的指標可使用適當理想的指標,例如可使用解離常數(KD)。使用解離常數(KD)作為結合活性之評價指標時,被切斷的配體結合分子對於配體之解離常數(KD),相較於生物體內的天然之結合伙伴對於配體之解離常數(KD)為大的話,則被切斷之配體結合分子對於配體之結合活性相較於生物體內之天然結合伙伴顯示會較弱。切斷之配體結合分子對於配體之解離常數(KD),相較於在生物體內之天然結合伙伴對於配體之解離常數(KD),例如1.1倍以上,較佳為1.5倍以上、2倍以上、5倍以上、10倍以上,尤佳為100倍以上。藉由切斷後之配體結合分子對於配體僅保持低結合活性、或對於配體幾乎不具結合活性,會確保配體結合分子被切斷後使配體游離,且可期待與其他配體分子再度結合。
配體結合分子被切斷後,希望受抑制之配體之生物活性會回復。希望藉由被切斷之配體結合分子對於配體之結合減弱,配體結合分子之配體生物活性抑制功能也減弱。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可利用既知之方法,例如檢測配體與其結合伙伴之結合之方法來確認配體之生物活性。
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未切斷狀態之配體結合分子會藉由抗原抗體結合而和配體形成複合體。更具體的實施態樣中,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複合體,可利用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非共價鍵,例如抗原抗體結合形成。
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未切斷狀態之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融合且形成融合蛋白質後,該融合蛋白質內之配體結合分子部分與配體部分會進一步利用抗原抗體結合而交互作用。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可介隔連結子或不介隔連結子而融合。融合蛋白質中之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介隔或不介隔連結子而融合的情形下,配體結合分子部分與配體部分之間之非共價鍵仍然存在。換言之,在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融合之實施態樣中,配體結合分子部分與配體部分之間之非共價鍵,類似於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未融合的實施態樣。藉由配體結合分子被切斷,其非共價鍵減弱。亦即,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結合變得減弱。 本發明之一理想實施態樣中,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介隔連結子而融合。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融合時可使用之連結子,可以使用能利用基因工程導入的任意胜肽連結子、或合成化合物連結子(參照例如:Protein Engineering、9 (3)、299-305、1996)揭示之連結子等,但在本實施態樣宜為胜肽連結子較佳。胜肽連結子之長度不特別限定,可由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因應目的適當選擇。舉例但不限於此,例如,胜肽連結子的情形可列舉: Ser Gly・Ser(GS) Ser・Gly(SG) Gly・Gly・Ser(GGS) Gly・Ser・Gly(GSG) Ser・Gly・Gly(SGG) Gly・Ser・Ser(GSS) Ser・Ser・Gly(SSG) Ser・Gly・Ser(SGS) Gly・Gly・Gly・Ser(GGGS、序列編號:36) Gly・Gly・Ser・Gly(GGSG、序列編號:37) Gly・Ser・Gly・Gly(GSGG、序列編號:38) Ser・Gly・Gly・Gly(SGGG、序列編號:39) Gly・Ser・Ser・Gly(GSSG、序列編號:40) Gly・Gly・Gly・Gly・Ser(GGGGS、序列編號:41) Gly・Gly・Gly・Ser・Gly(GGGSG、序列編號:42) Gly・Gly・Ser・Gly・Gly(GGSGG、序列編號:43) Gly・Ser・Gly・Gly・Gly(GSGGG、序列編號:44) Gly・Ser・Gly・Gly・Ser(GSGGS、序列編號:45) Ser・Gly・Gly・Gly・Gly(SGGGG、序列編號:46) Gly・Ser・Ser・Gly・Gly(GSSGG、序列編號:47) Gly・Ser・Gly・Ser・Gly(GSGSG、序列編號:48) Ser・Gly・Gly・Ser・Gly(SGGSG、序列編號:49) Gly・Ser・Ser・Ser・Gly(GSSSG、序列編號:50) Gly・Gly・Gly・Gly・Gly・Ser(GGGGGS、序列編號:51) Ser・Gly・Gly・Gly・Gly・Gly(SGGGGG、序列編號:52) Gly・Gly・Gly・Gly・Gly・Gly・Ser(GGGGGGS、序列編號:53) Ser・Gly・Gly・Gly・Gly・Gly・Gly(SGGGGGG、序列編號:54) (Gly・Gly・Gly・Gly・Ser(GGGGS、序列編號:41))n (Ser・Gly・Gly・Gly・Gly(SGGGG、序列編號:46))n [n為1以上之整數]等。惟胜肽連結子之長度、序列可以由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因應目的而適當選擇。
合成化合物連結子(化學交聯劑),為胜肽交聯通常使用之交聯劑,例如N-羥基琥珀醯亞胺(NHS)、辛二酸二琥珀醯亞胺酯(DSS)、辛二酸二(硫琥珀醯亞胺基)酯(BS 3 )、二硫雙(琥珀醯亞胺基丙酸酯)(DSP)、二硫雙(硫琥珀醯亞胺基丙酸酯)(DTSSP)、 乙二醇雙(琥珀醯亞胺基琥珀酸酯)(EGS)、乙二醇雙(硫琥珀醯亞胺基琥珀酸酯)(硫-EGS)、二琥珀醯亞胺基酒石酸鹽(DST)、二硫琥珀醯亞胺基 酒石酸鹽(硫-DST)、雙[2-(琥珀醯亞胺氧羰基氧)乙基]碸(BSOCOES)、雙[2-(硫琥珀醯亞胺氧羰基氧)乙基]碸(硫-BSOCOES) 等,該等交聯劑在市面上可購得。
本發明也係關於包括本發明之配體結合分子及醫藥上可容許之擔體之醫藥組合物(藥劑)、包括本發明之配體結合分子、配體、及醫藥上可容許之擔體之醫藥組合物(藥劑)、包括本發明之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融合而得之融合蛋白質、及醫藥上可容許之擔體之醫藥組合物(藥劑)。
本說明書使用之「治療」(及其在文法上之衍生語,例如「治療之」、「治療之事」等),係指企圖改變受治療之個體之自然過程的臨床性介入,在為了預防、在臨床的病態之過程之間都可實施。理想的治療效果不僅限於此,但包括防止病症發生或再發、症狀之減輕、減弱因病症所致任意之直接的或間接的病理的影響、防止轉移、減低病症進行速度、病症狀態之回復或緩和、及預後之寛解或改善。一些實施態樣中,本發明之配體結合分子可以控制配體之生物活性,用在延遲病症之發作、或減慢病症之進行。
本發明中,醫藥組合物通常係指為了病症之治療或預防、或檢查・診斷的藥劑。 又,本發明中,「包括配體結合分子之醫藥組合物」的用語,也可代換為「包括將配體結合分子投予給治療對象之步驟的病症的治療方法」,也可代換為「為了製造治療病症之醫藥之配體結合分子之用途」。「包括配體結合分子之醫藥組合物」,也可代換為「為了治療病症之配體結合分子之用途」。 「包括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醫藥組合物」之用語,也可以代換為「包括將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投予給治療對象之步驟之病症之治療方法」,也可以代換為「為了製造治療病症之醫藥之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用途」。「包括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醫藥組合物」之用語,也可以代換為「為了治療病症之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用途」。 「包括融合蛋白質之醫藥組合物」之用語,也可以代換為「包括將融合蛋白質投予給治療對象之步驟之病症之治療方法」,也可以代換為「為了製造治療病症之醫藥之融合蛋白質之用途」。「包括融合蛋白質之醫藥組合物」之用語也可以代換為「為了治療病症之融合蛋白質之用途」。
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可以將包括配體結合分子之組合物對於個體投予。已對於個體投予之配體結合分子會在個體內,例如:血中,組織中等,與個體內原本存在的配體結合,並以和配體結合的狀態進一步運送到生物體內。被運送到目標組織的配體結合分子,於目標組織被切斷,對於配體之結合減弱,且可在目標組織釋放已結合的配體。被釋放的配體會在目標組織發揮生物活性,並治療起因於目標組織之病症。在配體結合分子已和配體結合時,會抑制配體之生物活性,且配體結合分子於目標組織特異性的被切斷的實施態樣,運送時不會使配體之生物活性發揮,而是在目標組織切斷後方使配體之生物活性發揮,並可治療病症、抑制全身副作用。
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可以將包括配體結合分子之組合物、及包括配體之組合物個別或同時地對於個體投予。又,也可將包括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兩者的組合物對於個體投予。當將包括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兩者之組合物對於個體投予時,該組合物中之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可形成複合體。當投予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之兩者給個體時,配體結合分子會與已投予給個體的配體結合,並且維持結合了配體的狀態運送到生物體內。被運送到目標組織的配體結合分子,在目標組織被切斷,對於配體之結合減弱,且可在目標組織釋放已結合的配體。被釋放的配體會在目標組織發揮生物活性,並治療起因於目標組織之病症。在配體結合分子已和配體結合時,會抑制配體之生物活性,且配體結合分子於目標組織特異性的被切斷的實施態樣,運送時不會使配體之生物活性發揮,而是在目標組織切斷後方使配體之生物活性發揮,並可治療病症、抑制全身副作用。已投予給個體的配體結合分子,除了會和已投予給個體的配體結合以外,也可能和個體內原本存在的配體結合,可維持和個體內原本存在的配體或投予給個體的配體結合的狀態運送到生物體內。 即本發明也提供包括使配體結合性分子接觸配體之步驟、及回收由配體結合性分子與配體構成之複合體之步驟的配體複合體的製造方法。本發明之複合體例如可藉由和藥學上可容許的擔體配合而製成醫藥組合物。
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態樣中,可將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融合而得的融合蛋白質投予給個體。該一些實施態樣中,融合蛋白質中之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介隔或不介隔連結子而形成融合蛋白質,但配體結合分子部分與配體部分之間之非共價鍵仍然存在。當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融合而得的融合蛋白質投予給個體時,融合蛋白質會在生物體內被運送,於目標組織中,融合蛋白質中之配體結合分子部分被切斷,藉此,配體結合分子部分對於配體之非共價鍵減弱,配體及配體結合分子之一部分從融合蛋白質被釋放。被釋放的配體及配體結合分子之一部分會在目標組織發揮配體之生物活性,可治療起因於目標組織之病症。在配體結合分子已和配體結合時,會抑制配體之生物活性,且配體結合分子於目標組織特異性的被切斷的實施態樣,運送時不會使融合蛋白質中之配體之生物活性發揮,而是在目標組織切斷後方使配體之生物活性發揮,並可治療病症、抑制全身副作用。 故基於本發明提供包括下列步驟之對於需投予配體之對象投予配體之方法; [1] 使配體接觸本發明之配體結合體,獲得由兩者構成之結合產物的步驟;及 [2] 將[1]之結合產物對於需投予配體之對象投予的步驟。
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能以該技術領域之人士公知之方法製劑化。例如,能以與水或其他藥學上可容許之液體的無菌性溶液、或懸浮液劑之注射劑之形式以非經口的使用。例如:藥理學上可容許之擔體或介質,具體而言,可考慮適當組合滅菌水或生理食鹽水、植物油、乳化劑、懸浮劑、界面活性劑、安定劑、香味劑、賦形劑、運載劑、防腐劑、黏結劑等,以一般認可的製藥實務要求的單位用量形態混合而製劑化。該等製劑中的有效成分量,可設定為可獲得指示範圍之適當容量。
用於注射之無菌組合物,可使用如注射用蒸餾水之運載劑而依通常之製劑實務配方。注射用之水溶液,例如生理食鹽水、葡萄糖或含其他輔助藥(例如D-山梨醇、D-甘露糖、D-甘露醇、氯化鈉)之等張液。也可併用適當的溶解輔助劑,例如醇(乙醇等)、多元醇(丙二醇、聚乙二醇等)、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聚山梨糖醇酸酯80(TM)、HCO-50等)。
油性液,例如麻油、黃豆油,溶解輔助劑可併用苯甲酸苄酯及/或苯甲醇。又,也可摻合緩衝劑(例如:磷酸鹽緩衝液及乙酸鈉緩衝液)、止痛劑(例如,鹽酸普羅卡因)、安定劑(例如,苯甲醇及酚)、抗氧化劑。製備的注射液通常充填在適當的安瓿。
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較佳為以非經口投予。例如可製成注射劑型、經鼻投予劑型、經肺投予劑型、經皮投予型之組合物。例如可利用靜脈內注射、肌肉內注射、腹腔內注射、皮下注射等對於全身或局部投予。
投予方法可視患者之年齡、症狀適當選擇。含配體結合分子之醫藥組合物之投予量,例如可設定為每次體重1 kg為0.0001 mg至1000 mg之範圍。或,可定為例如每位患者為0.001~100000 mg之投予量,但本發明不一定限於該等數値。投予量及投予方法,視患者之體重、年齡、症狀等而變動,但如為該技術區之人士,可考慮該等條件,設定適當的投予量及投予方法。
本發明也係關於製造在被切斷之狀態對於配體之結合減弱之配體結合分子、或該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融合而得之融合蛋白質之方法。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中,提供包括在可和配體結合之分子中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步驟的配體結合分子或融合蛋白質之製造方法。
作為在可和配體結合之分子中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方法之例,可以列舉在可和配體結合之多胜肽之胺基酸序列中插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方法、將可和配體結合之多胜肽之胺基酸序列的一部分置換為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方法等。
將胺基酸序列A「插入」到胺基酸序列B中,係指將胺基酸序列B無缺損地分成二個部分,並將二個部分間以胺基酸序列A連繋(即新作出「胺基酸序列B前半-胺基酸序列A-胺基酸序列B後半」這樣的胺基酸序列)。將胺基酸序列A「導入」到胺基酸序列B中,係指將胺基酸序列B分成二個部分,並將二個部分間以胺基酸序列A連繋,前述胺基酸序列A「插入」到胺基酸序列B中以外,也可先使和胺基酸序列A相鄰的胺基酸序列B的胺基酸殘基等一或多數胺基酸殘基缺損後再以胺基酸序列A將二個部分連繋(即將胺基酸序列B之一部分置換成胺基酸序列A)。
作為取得可和配體結合之分子之方法,例如取得具有和配體結合之能力之配體結合區之方法。配體結合區,例如可使用公知之抗體之製作方法的方法獲得。 利用該製作方法獲得之抗體可直接用在配體結合區,也可僅用在獲得之抗體中的Fv區,當該Fv區能以單鏈(也稱為「sc」。) 認識抗原時,亦可僅使用該單鏈。又,也可使用包括Fv區之Fab區。
具體的抗體之製作方法為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週知,例如單株抗體的情形,可利用融合瘤法(Kohler and Milstein、Nature 256:495 (1975))、重組方法(美國專利第4,816,567號)製造。又,可以從噬菌體抗體庫單離 (Clackson et al.、Nature 352:624-628 (1991) ; Marks et al.、J.Mol.Biol. 222:581-597 (1991))。又,也可以從單一的B細胞選殖體單離 (N. Biotechnol. 28(5): 253-457 (2011))。
人化抗體也可稱為再構成(reshaped)人抗體。具體而言,人以外之動物,例如小鼠抗體之CDR移植到人抗體而得的人化抗體等係公知。為了獲得人化抗體的一般的基因重組方法亦為已知。具體而言,用以將小鼠之抗體之CDR移植到人之FR的方法,例如Overlap Extension PCR為公知。
藉由將編碼3個CDR與4個FR連結而得的抗體可變區的DNA與編碼人抗體恆定區之DNA於讀框內融合的方式插入到表現載體中,可以製作出人化抗體表現用載體。將該重組載體導入到宿主並建立重組細胞後,培養該重組細胞,使編碼該人化抗體之DNA表現,可藉此於該培養細胞之培養物中產生該人化抗體 (參照歐洲專利申請案公開第239400號說明書、國際公開第1996/002576號)。
也可因應需要,以構成人抗體之CDR會形成適當抗原結合部位的方式取代FR之胺基酸殘基。例如:可應用小鼠CDR移植到人FR所使用之PCR法,而對於FR導入胺基酸序列變異。
可將具有人抗體基因之全部曲目的基因轉殖動物(參照國際公開第1993/012227號、國際公開第1992/003918號、國際公開第1994/002602號、國際公開第1994/025585號、國際公開第1996/034096號、國際公開第1996/033735號)作為免疫動物,以DNA免疫取得所望的人抗體。
再者,使用人抗體庫,以淘選(panning)取得人抗體的技術亦為已知。例如:將人抗體之Fv區以單鏈抗體(亦稱為「scFv」。)的形式,依噬菌體提示法表現在噬菌體之表面。可以選擇表現與抗原結合之scFv的噬菌體。藉由解析選出的噬菌體的基因,可以定出編碼與抗原結合之人抗體之Fv區之DNA的序列。決定了與抗原結合之scFv之DNA序列後,使該Fv區序列與所望之人抗體C區之序列於讀框內融合,之後插入到適當的表現載體,可以製作表現載體。藉由將該表現載體導入到上述列舉的理想表現細胞中,並使編碼該人抗體之基因表現,可取得該人抗體。該等方法已為公知(參照國際公開第1992/001047號、國際公開第1992/020791號、國際公開第1993/006213號、國際公開第1993/011236號、國際公開第1993/019172號、國際公開第1995/001438號、國際公開第1995/015388號)。
於可結合於配體之分子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的分子,成為本發明之配體結合分子。可以針對配體結合分子,確認是否任意地利用對應於該蛋白酶切斷序列之蛋白酶之處理會將配體結合分子切斷。例如:使對於可與配體結合之分子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的分子與蛋白酶接觸,並以SDS-PAGE等電泳法確認蛋白酶處理後產物之分子量,可以藉此確認蛋白酶切斷序列是否被切斷。
藉由將利用SDS-PAGE等之電泳法分離後的蛋白酶處理後之切斷斷片量進行定量,可以進行蛋白酶切斷序列、蛋白酶活性之評價、及已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分子之切斷率之評價。評價已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分子之切斷率之方法之一非限定態樣可列舉以下方法。例如將已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改變體使用重組人u-Plasminogen Activator/Urokinase(human uPA、huPA)(R&D Systems;1310-SE-010)或重組人Matriptase/ST14 Catalytic Domain (human MT-SP1、hMT-SP1) (R&D Systems; 3946-SE-010)來評價切斷率時,於huPA 40 nM或hMT-SP1 3 nM、抗體改變體 100μg/mL、PBS、37℃之條件下反應1小時後,進行毛細管電泳免疫分析。毛細管電泳免疫分析可使用Wes (Protein Simple) ,但不限於此,就替代毛細管電泳免疫分析之方法而言,可利用SDS-PAGE等分離後以Western Blotting法檢測,不限於此等方法。切斷前後之輕鏈之檢測可使用抗人lambda鏈HRP標識抗體 (abcam; ab9007),但可檢測切斷斷片之抗體能使用任意抗體。藉由將蛋白酶處理後所獲得之各峰部面積使用Wes專用的軟體 (Compass for SW; Protein Simple)輸出,可以將抗體改變體之切斷率 (%) 利用(切斷輕鏈峰部面積)*100/(切斷輕鏈峰部面積+未切斷輕鏈峰部面積)的公式算出。切斷率之計算,只要是能夠檢測蛋白酶處理前後之蛋白質斷片即可,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分子不限於抗體改變體,可計算各種蛋白質中的切斷率。
將已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分子對於動物投予後,檢測血液樣本中的投予分子,藉此可以算出活體內之切斷率。例如將已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改變體對於小鼠投予後,從血液樣本回收血漿,使用Dynabeads Protein A (Thermo; 10001D)以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將抗體精製,進行毛細管電泳免疫分析,能評價抗體改變體之蛋白酶切斷率。毛細管電泳免疫分析可使用Wes (Protein Simple)但不限於此,就替代毛細管電泳免疫分析之方法而言,可於利用SDS-PAGE等分離後以Western Blotting法檢測,不限於此等方法。從小鼠回收之抗體改變體之輕鏈之檢測可使用抗人lambda鏈HRP標識抗體 (abcam; ab9007) ,但可檢測切斷斷片之抗體能使用任意抗體。利用毛細管電泳免疫分析獲得之各峰部之面積以Wes專用軟體(Compass for SW; Protein Simple)輸出,並計算輕鏈殘存比(輕鏈峰部面積)/(重鏈峰部面積),藉此可計算在小鼠體內未切斷而殘留的全長輕鏈之比例。活體內切斷效率之計算,只要能夠檢測從活體回收之蛋白質斷片即可,已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分子不限於抗體改變體,可算出在各式各樣蛋白質中的切斷率。藉由使用上述方法計算切斷率,例如可比較已導入不同切斷序列之抗體改變體在活體內之切斷率,也可比較在正常小鼠模式、腫瘤移植小鼠模式等不同動物模式間的同一抗體改變體的切斷率。
又,本發明也係關於編碼於被切斷之狀態對於配體之結合減弱之配體結合分子的聚核苷酸、或編碼該配體結合分子與配體融合而得之融合蛋白質的聚核苷酸。
又,本發明之中聚核苷酸通常被載持(插入)於適當載體並導入宿主細胞。該載體只要可安定地保持插入之核酸即不特別限定,例如宿主使用大腸菌則選殖用載體較佳為pBluescript載體(Stratagene公司製)等,可利用市售之各種載體。為了生產本發明之配體結合分子或融合蛋白質而使用載體之情形,尤以表現載體為有用的。表現載體只要是在試管內、大腸菌內、培養細胞內、生物個體內表現配體結合分子之載體即不特別限制,例如如於試管內表現,較佳為pBEST載體(Promega公司製)、於大腸菌則較佳為pET載體(Invitrogen公司製)、於培養細胞則較佳為pME18S-FL3載體(GenBank Accession No. AB009864)、於生物個體則較佳為pME18S載體(Mol Cell Biol. 8:466-472(1988))等。本發明之DNA插入載體可依常法,例如利用使用限制酶部位之接合酶反應來進行(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 edit. Ausubel et al. (1987) Publish. John Wiley & Sons.Section 11.4-11.11)。
上述宿主細胞不特別限定,可視目的使用各種宿主細胞。用於表現配體結合分子或融合蛋白質之細胞,例如:細菌細胞(例: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菌、鏈黴菌、枯草菌)、真菌細胞(例:酵母、麴菌)、昆蟲細胞(例:果蠅S2、斜紋夜蛾(Spodoptera)SF9)、動物細胞(例:CHO、COS、HeLa、C127、3T3、BHK、HEK293、Bowes 黑色瘤(Melanoma)細胞)及植物細胞。載體對宿主細胞之導入,例如可利用磷酸鈣沉澱法、電脈衝穿孔法(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 edit. Ausubel et al. (1987) Publish. John Wiley & Sons.Section 9.1-9.9)、脂質體(Lipofectamine)法(GIBCO-BRL公司製)、微注射法等公知之方法進行。
為了使宿主細胞之中表現之配體結合分子或融合蛋白質分泌至微胞體之內腔、細胞周邊腔或細胞外之環境,可將適當之分泌信號嵌入目的配體結合分子或融合蛋白質。該等信號對於目的配體結合分子或融合蛋白質可為內因性也可為異種信號。
上述製造方法之中,配體結合分子或融合蛋白質之回收,當本發明之配體結合分子或融合蛋白質分泌至培養基之情形,將培養基回收。當本發明之配體結合分子或融合蛋白質產生於細胞內時,先將該細胞溶解之後將配體結合分子或融合蛋白質回收。
自重組細胞培養物將本發明之配體結合分子或融合蛋白質回收並精製時,可利用包含硫酸銨或乙醇沉澱、酸萃取、陰離子或陽離子交換層析、磷酸纖維素層析、疏水性交互作用層析、親和層析、羥基磷灰石層析及凝集素(lectin)層析之公知方法。
本說明書記載之一或多數實施態樣予以任意組合而得者,只要基於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之技術常識在技術方面不矛盾,則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當然可理解為包括在本發明中。又,本發明除了本說明書記載之一或多數實施態樣予以任意組合而得者以外的發明,只要基於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之技術常識在技術上不矛盾,也應視為本說明書記載的發明。 [實施例]
以下為本發明之方法及組合物之實施例。當可理解依上述一般的記載,有各種其他態樣可以實施。
實施例1 已報導之免疫細胞介素及蛋白酶活化細胞介素之課題 以在癌組織表現之抗原作為目標的免疫細胞介素,一般係藉由在目標的IgG、scFv的末端融合目的的細胞介素而製作(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 2009 Jul;18(7):991-1000.、Curr Opin Immunol. 2016 Jun;40:96-102.)。IL-2、IL-12、TNF為主的細胞介素因為毒性強,為了使該等細胞介素在癌局部作用,利用抗體遞送到癌局部,期待可減輕副作用並且加強效果(非專利文獻4、5、6),但有它們皆在全身投予時於臨床未顯示充分的效果、治療窗(therapeutic window)窄、毒性強而無法全身投予等課題。其重大原因可列舉因為即使是免疫細胞介素,全身投予的細胞介素係暴露於全身,所以於全身作用並可能發揮毒性、或為了避免毒性而僅能以極低用量投予。又,與癌抗原結合之免疫細胞介素,在腫瘤中內化到癌細胞而消失掉,因此視情形難以將細胞介素暴露在腫瘤局部。也已報導於與癌抗原結合之抗體融合了IL2之免疫細胞介素和於不與癌抗原結合之抗體融合了IL-2之免疫細胞介素,抗腫瘤效果並無不同(非專利文獻7)。
作為使係免疫細胞介素之重大課題的全身性作用減低的方法而言,已報導將細胞介素與細胞介素受體之間利用於癌為高表現之蛋白酶切斷的連結子予以結合的分子。細胞介素因為以連結子結合的細胞介素受體而受抑制,但是連結子若被蛋白酶切斷,則細胞介素受體游離,細胞介素成為活性體。舉例而言,有人報告TNFalpha與TNFR利用以uPA切斷之連結子結合之分子(非專利文獻8)、IL-2與IL-2R利用以MMP-2切斷之連結子結合之分子(非專利文獻9)等。但是該等分子即使在連結子之切斷前,細胞介素仍有生物活性,經由連結子之切斷,活性僅提高約10倍左右。 就其原因而言,舉出下列兩點:細胞介素與細胞介素受體之親和性不強,所以即使蛋白酶切斷前,細胞介素仍有某程度之活性、或即使利用蛋白酶將連結子切斷後,細胞介素受體仍可結合於細胞介素,所以會抑制細胞介素之生物活性。
已報導將IL-2R替換成抗IL-2 scFv,介隔利用以MMP-2切斷之連結子而與IL-2結合而得的分子(非專利文獻9)。此IL-2與抗IL-2 scFv介隔蛋白酶切斷連結子結合而得的分子,亦如同細胞介素與細胞介素受體結合而得的分子,若考慮連結子切斷時使IL-2游離的情事,當然會使用IL2親和性不強的抗IL-2 scFv。 又,該等報告的蛋白酶活化細胞介素,不同於上述IgG-IL-2融合物(fusion),因不具Fc區,預測半衰期為短,難維持高暴露。藉由蛋白酶切斷活化前後之細胞介素之藥物動態無重大差別(半衰期皆短),難以加寬治療窗(therapeutic window)。
實施例2 趨化介素在癌免疫療法之應用之課題 趨化介素(Nature Immunology 9、949 - 952 (2008)),係經由G蛋白質共軛受體而表現其作用的鹼性蛋白質,為細胞介素之一群。作用於表現受體之特定白血球,並有使白血球游走於此物質之濃度梯度的方向的活性(趨化性) (Nat Cell Biol. 2016 Jan;18(1):43-53.)。趨化介素已知會在發炎部大量產生,使白血球從血管內游走到發炎組織內。 藉由控制趨化介素,能夠控制白血球之游走,所以據認為可以活用在癌免疫療法。若能夠使T細胞、抗原提示細胞、M1巨噬體等游走在固體癌的局部,據認為可引起抗腫瘤效果。細胞介素利用全身投予亦能發揮作用,但是趨化介素會因濃度梯度而使細胞游走到濃度較高的組織,即使將趨化介素全身投予也無法獲得期待的效果。所以,利用趨化介素之全身投予所為的癌免疫療法(趨化介素療法)據認為並不實際。
實施例3 能夠使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目標組織特異性的配體釋放的配體結合分子的概念 如實施例1、2所示,已有人報告之細胞介素・趨化介素療法存在下列課題。 1.免疫細胞介素,即使利用抗體將細胞介素目標到固體癌,仍因細胞介素會在全身作用,故會產生副作用、或為了避免副作用而僅能以低用量投予,所以無法在腫瘤中高暴露。 2.細胞介素受體(或抗體)與細胞介素以能利用蛋白酶切斷之連結子連結之經蛋白酶活化之細胞介素,細胞介素活性之中和不足,即使在蛋白酶切斷前,細胞介素仍有某程度之活性。 3.經蛋白酶活化之細胞介素中,利用蛋白酶將連結子切斷後,細胞介素受體(或抗體)仍可結合於細胞介素,故會抑制細胞介素之生物活性。 4.經蛋白酶活化之細胞介素中,不活化性型細胞介素之半衰期短,血中滯留時間短,因此必要的投予量多。
為了解決此課題,據認為符合下列條件係重要。 1.在全身,細胞介素或趨化介素等配體會因為配體結合分子而充分受抑制(生物活性最小化) 2.由於蛋白酶所為之切斷,配體之生物活性會回復(成為活性型配體) 3.由於蛋白酶所為之切斷,配體結合分子喪失配體結合活性 4.相較於接受蛋白酶所為之切斷前已結合於配體結合分子之配體,接受蛋白酶所為之切斷而成為活性型的配體有較短的半衰期
符合上述條件之醫藥組合物,據認為是經由切斷位點被切斷而對於配體之結合減弱的分子。可藉由首先取得針對配體之結合分子,然後於結合分子中插入切斷位點以製作配體結合分子。
實施例4 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配體抗體之例 第1、2、3圖顯示使用抗體作為對於配體結合之分子之分子之例。該等例中,首先取得針對配體之中和抗體。然後,在抗配體中和抗體之可變區(VH或VL)與恆定區(CH1或CL)之交界附近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確認該抗配體抗體於蛋白酶切斷序列導入後仍保持著配體結合活性。於配體結合於抗配體中和抗體之狀態,經由利用蛋白酶切斷,確認配體解離。 確認已解離的配體會發揮生物活性。 第1圖中,配體之C末端與抗配體抗體之VH之N末端介隔連結子而結合,並在VH與CH1之交界附近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抗配體抗體對於配體之親和性若足夠強,則配體之生物活性會被充分抑制。此配體-抗配體抗體融合體即使全身投予,配體亦會被中和,故不發揮其生物活性,且配體-抗配體抗體融合體因為有Fc區,故具有長的半衰期。經全身投予之配體-抗配體抗體融合體,若因為在腫瘤組織高表現之蛋白酶而切斷了VH與CH1之交界附近之蛋白酶切斷序列,則配體-連結子-抗配體抗體之VH分子會游離。VH或VL單獨無法結合於配體(為了結合於配體需要VH與VL兩者),配體之中和會解除,於腫瘤組織能發揮生物學的作用。又,此釋放出的配體-連結子-抗配體抗體的VH分子不具Fc區,分子量小,所以具有非常短的半衰期,會快速地從全身消失,能夠使由於配體所致之全身性副作用最小化。 第2圖中,配體與抗配體抗體不像第1圖般以連結子結合,而是在VH與CH1之交界附近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的抗配體抗體與配體混合投予。若抗配體抗體對於配體之親和性充分強,抗配體抗體相對於配體濃度足夠,可將配體之生物活性充分地抑制。即使將此配體-抗配體抗體複合體全身投予,配體仍可被中和,故其生物活性不會發揮,且配體-抗配體抗體複合體因為有Fc區,具有長的半衰期。被全身投予的配體‐抗配體抗體複合體,若由於在腫瘤組織高表現的蛋白酶而將VH與CH1之交界附近之蛋白酶切斷序列切斷,則抗配體抗體之VH分子會游離。VH或VL單獨無法結合於配體(為了結合於配體需要VH與VL兩者),配體之中和被解除,可在腫瘤組織發揮生物學的作用。又,此釋出的配體分子沒有Fc區,分子量小,所以具有非常短的半衰期,會快速地從全身消失,因此能使配體所致之全身性副作用最小化。 第3圖中,VH與CH1之交界附近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而得的抗配體抗體被全身投予。被投予的抗體和體內原本存在的配體結合,之後則與第2圖之上述記載同樣。 如此方式,藉由使用在VH與CH1之交界附近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的抗配體抗體,配體會在表現蛋白酶的組織中選擇性地釋出,並發揮其生物學的作用。配體若為細胞介素,則能使細胞介素在表現蛋白酶之組織中選擇性地作用。配體若為趨化介素,則趨化介素在表現蛋白酶之組織中以高濃度存在,於末梢血則趨化介素濃度降低,所以能使表現趨化介素受體之細胞向表現蛋白酶之組織游走。
實施例5 CXCL10釋放抗體之製作與評價 5-1.對於抗CXCL10中和抗體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 CXCL10係對於效應子T細胞有游走作用的趨化介素之一。以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製備針對係人CXCL10 之中和抗體MabCXCL10(重鏈:EEIVH(序列編號:1)、輕鏈:EEIVL(序列編號:2))的表現載體,並使用FreeStyle 293(Life Technology)以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進行表現、精製。MabCXCL10中含有的CDR序列如下:H-CDR1(NNGMH、序列編號:380)、H-CDR2(VIWFDGMNKFYVDSVKG、序列編號:381)、H-CDR3(EGDGSGIYYYYGMDV、序列編號:382)、L-CDR1(RASQSVSSSYLA、序列編號:383)、L-CDR2(GASSRAT、序列編號:384)、L-CDR3(QQYGSSPIFT、序列編號:385)。 使用Biacore評價MabCXCL10與人CXCL10( 266-IP-010/CF 、R&D Systems ) 的交互作用。具體而言,依照使用NHS・EDC之胺偶聯法在CM3感測晶片 ( BR100536、GE Healthcare )固定R PROTEIN A (SURE) (28-4018-60、GE Healthcare ),並使用20mM ACES、0.05% Tween20、200mM NaCl、pH 7.4作為電泳緩衝液,於捕捉了抗體的狀態,將1.563 nM的人CXCL10作為分析物使其流動,評價抗體對於抗原於37℃之結合。第4圖顯示取僅以電泳緩衝液作為分析物與對照組(blank)之差的經時的結合量的傳感圖。將分析物開始流過的時間作為橫軸的開始點。分析物開始流過的時間的回應為0時之各時間之回應(結合量)為縱軸。如第4圖之傳感圖所示,確認了MabCXCL10對於人CXCL10的結合。 進行於MabCXCL10之重鏈或輕鏈之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插入蛋白酶切斷序列的探討。設計將據報告會被在癌特異性的表現的尿激酶 ( uPA ) 及蛋白裂解酶( MT-SP1 )切斷的序列胜肽序列A(序列編號:3)插入到重鏈或輕鏈之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的7處的第5圖所示的重鏈及輕鏈。也設計不會伴隨切斷序列插入發生糖鎖加成的改變體。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製作編碼重鏈改變體EEIVHA(序列編號:4)、EEIVHB(序列編號:5)、EEIVHC(序列編號:6)、EEIVHD(序列編號:7)、EEIVHE(序列編號:8)、EEIVHF(序列編號:9)、EEIVHG(序列編號:10)、EEIVHBG(序列編號:11)、EEIVHCG(序列編號:12)、EEIVHDG(序列編號:13)、EEIVHEG(序列編號:14)、及輕鏈改變體EEIVLA(序列編號:15)、EEIVLB(序列編號:16)、EEIVLC(序列編號:17)、EEIVLD(序列編號:18)、EEIVLE(序列編號:19)、EEIVLF(序列編號:20)、EEIVLG(序列編號:21)、EEIVLEG(序列編號:22)的表現載體。 將該等重鏈改變體與天然型輕鏈組合、或將天然型重鏈與輕鏈改變體組合,並在重鏈之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插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下列之IgG1抗體:EEIVHA/EEIVL(重鏈序列編號:4、輕鏈序列編號:2)、EEIVHB/EEIVL(重鏈序列編號:5、輕鏈序列編號:2)、EEIVHC/EEIVL(重鏈序列編號:6、輕鏈序列編號:2)、EEIVHD/EEIVL(重鏈序列編號:7、輕鏈序列編號:2)、EEIVHE/EEIVL(重鏈序列編號:8、輕鏈序列編號:2)、EEIVHF/EEIVL(重鏈序列編號:9、輕鏈序列編號:2)、EEIVHG/EEIVL(重鏈序列編號:10、輕鏈序列編號:2)、EEIVHBG/EEIVL(重鏈序列編號:11、輕鏈序列編號:2)、EEIVHCG/EEIVL(重鏈序列編號:12、輕鏈序列編號:2)、EEIVHDG/EEIVL(重鏈序列編號:13、輕鏈序列編號:2)、EEIVHEG/EEIVL(重鏈序列編號:14、輕鏈序列編號:2)、及在輕鏈之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插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下列之IgG1抗體:EEIVH/EEIVLA(重鏈序列編號:1、輕鏈序列編號:15)、EEIVH/EEIVLB(重鏈序列編號:1、輕鏈序列編號:16)、EEIVH/EEIVLC(重鏈序列編號:1、輕鏈序列編號:17)、EEIVH/EEIVLD(重鏈序列編號:1、輕鏈序列編號:18)、EEIVH/EEIVLE(重鏈序列編號:1、輕鏈序列編號:19)、EEIVH/EEIVLF(重鏈序列編號:1、輕鏈序列編號:20)、EEIVH/EEIVLG(重鏈序列編號:1、輕鏈序列編號:21)、EEIVH/EEIVLEG(重鏈序列編號:1、輕鏈序列編號:22),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利用使用了FreeStyle 293 (Life Technologies)之暫時性表現予以表現,並依使用了Protein A之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進行精製。
5-2.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CXCL10中和抗體之結合活性之評價 將在5-1製備之抗體與人CXCL10(266-IP-010/CF 、R&D Systems)之交互作用使用Biacore評價之結果示於第6圖。具體而言,依照使用了NHS・EDC之胺偶聯法於CM3感測晶片 ( BR100536、GE Healthcare )固定R PROTEIN A (SURE) (28-4018-60、GE Healthcare ),並使用20mM ACES、0.05% Tween20、150mM NaCl、pH 7.4作為電泳緩衝液,將抗體以捕捉的狀態流過3.125、1.563、0.781 nM 之人CXCL10作為分析物,評價抗體對於抗原於25℃之結合。第6圖顯示取僅以電泳緩衝液作為分析物與對照組(blank)之差的經時的結合量的傳感圖。將分析物開始流過的時間作為橫軸的開始點。分析物開始流過的時間的回應為0時之各時間之回應(結合量)為縱軸。如第6圖之傳感圖所示,任一抗體皆會對於人CXCL10結合。亦即,可不喪失對於抗原之結合活性,而在抗體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插入蛋白酶切斷序列。
5-3.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CXCL10中和抗體之利用蛋白酶所為之切斷之評價 檢驗於5-1製備之抗體是否會被蛋白酶切斷。使用重組人蛋白裂解酶/ST14 觸媒分域( MT-SP1 ) ( R&D Systems、3946-SE-010 )作為蛋白酶,於蛋白酶 20nM、抗體 60或100μg/mL、PBS、37℃之條件下進行20小時反應後,利用還原SDS-PAGE評價利用蛋白酶所為之切斷,結果示於第7圖。其結果,EEIVHA/EEIVL、EEIVHE/EEIVL、EEIVHF/EEIVL、EEIVHG/EEIVL、EEIVHEG/EEIVL、EEIVHBG/EEIVL因為蛋白酶處理而在25kDa至50kDa之間生出了新的譜帶。再者,EEIVH/EEIVLEG、EEIVH/EEIVLF、EEIVH/EEIVLG因為蛋白酶處理而在25kDa以下生出譜帶。因此確認了EEIVHA/EEIVL、EEIVHE/EEIVL、EEIVHF/EEIVL、EEIVHG/EEIVL、EEIVHEG/EEIVL、EEIVHBG/EEIVL、EEIVH/EEIVLEG、EEIVH/EEIVLF、EEIVH/EEIVLG中,抗體被蛋白酶切斷。
5-4.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CXCL10中和抗體之蛋白酶切斷序列附近導入可動連結子序列 探討在5-3未因重組人蛋白裂解酶/ST14(MT-SP1) 觸媒分域 ( R&D Systems、3946-SE-010 )受切斷之EEIVHC/EEIVL之蛋白酶切斷序列附近插入包括由甘胺酸-絲胺酸聚合物構成之連結子之序列。設計第8圖所示之5種重鏈。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製作編碼重鏈改變體EEIVHC002(序列編號:23)、EEIVHC003(序列編號:24)、EEIVHC004(序列編號:25)、EEIVHC005(序列編號:26)、EEIVHC006(序列編號:27)之表現載體。 將該等重鏈改變體與天然型輕鏈組合,並在重鏈之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插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下列IgG1抗體:EEIVHC002/EEIVL(重鏈序列編號:23、輕鏈序列編號:2)、EEIVHC003/EEIVL(重鏈序列編號:24、輕鏈序列編號:2)、EEIVHC004/EEIVL(重鏈序列編號:25、輕鏈序列編號:2)、EEIVHC005/EEIVL(重鏈序列編號:26、輕鏈序列編號:2)、EEIVHC006/EEIVL(重鏈序列編號:27、輕鏈序列編號:2),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利用使用了FreeStyle 293 (Life Technologies)之暫時性表現予以表現,並依使用了Protein A之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進行精製。
5-5.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與可動連結子序列之抗CXCL10中和抗體之結合活性之評價 使用Biacore評價於5-4製備之抗體與人CXCL10(266-IP-010/CF 、R&D Systems)之交互作用,結果示於第9圖。具體而言,依使用了NHS・EDC之胺偶聯法在CM3感測晶片 ( BR100536、GE Healthcare ) 固定R PROTEIN A (SURE) (28-4018-60、GE Healthcare ) ,並使用20mM ACES、0.05% Tween20、300mM NaCl、pH 7.4作為電泳緩衝液,於捕捉了抗體的狀態,流過6.25、3.125、1.563、0.781 nM 之人CXCL10作為分析物,評價抗體對於抗原在25℃之結合。第9圖顯示取僅以電泳緩衝液作為分析物與對照組(blank)之差的經時的結合量的傳感圖。將分析物開始流過的時間作為橫軸的開始點。分析物開始流過的時間的回應為0時之各時間之回應(結合量)為縱軸。如第9圖之傳感圖所示,任一抗體皆對於人CXCL10結合。亦即,可不失去對於抗原之結合活性而在抗體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插入蛋白酶切斷序列與可動連結子序列。
5-6.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與可動連結子序列之抗CXCL10中和抗體之利用蛋白酶所為之切斷之評價 檢驗於5-5製備之抗體是否會被蛋白酶切斷。使用人尿激酶( uPA )( R&D Systems、1310-SE-010 )、重組人蛋白裂解酶/ST14 觸媒分域( MT-SP1 ) ( R&D Systems、3946-SE-010 )作為蛋白酶,於蛋白酶12.5nM、抗體 133μg/mL、PBS、37℃之條件下進行2、20小時反應後,利用還原SDS-PAGE評價利用蛋白酶所為之切斷,結果示於第10圖。其結果,EEIVHC002/EEIVL、EEIVHC003/EEIVL、EEIVHC004/EEIVL、EEIVHC005/EEIVL、EEIVHEC006/EEIVL因為蛋白酶處理而在25kDa至50kDa之間生出新的譜帶。因此確認了EEIVHC002/EEIVL、EEIVHC003/EEIVL、EEIVHC004/EEIVL、EEIVHC005/EEIVL、EEIVHEC006/EEIVL中,抗體被蛋白酶切斷。 由該等結果顯示,即使是像EEIVHC/EEIVL般僅將蛋白酶切斷位點導入到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的情形下不會被蛋白酶切斷的抗體,仍可藉由在切斷序列附近導入可動連結子序列而製出能被蛋白酶切斷的分子。因此,顯示可藉由將蛋白酶切斷序列與可動連結子任意組合以製作會被蛋白酶切斷的抗體。
5-7.CXCL10-抗CXCL10中和抗體之利用蛋白酶切斷所為之配體之活化 然後使用Biacore評價接合於5-5製備之抗體的人CXCL10是否會因蛋白酶處理而游離。具體而言,使用5-5製備之抗體EEIVHC006a/EEIVL(重鏈序列編號:33、輕鏈序列編號:2),分別準備有抗原/有蛋白酶之分析物、無抗原/有蛋白酶之分析物、有抗原/無蛋白酶之分析物。有抗原/有蛋白酶之分析物,係使用在抗體與人CXCL10結合後以20nM 之重組人蛋白裂解酶/ST14 觸媒分域( MT-SP1)( R&D Systems、3946-SE-010)進行了20小時處置者。無抗原/有蛋白酶之分析物,係使用僅將抗體以20nM之重組人蛋白裂解酶/ST14 觸媒分域( MT-SP1)( R&D Systems、3946-SE-010)進行了20小時處置者。有抗原/無蛋白酶之分析物,使用抗體與人CXCL10結合者。又,準備僅有CXCL10作為抗原之分析物,作為確認CXCL10之結合所為之回應之系統之對照組。將抗CXCL10抗體以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固定在CM5感測晶片 ( BR100530、GE Healthcare),使用20mM ACES、0.05% Tween20、pH 7.4作為電泳緩衝液,分別流過有抗原/有蛋白酶之分析物、無抗原/有蛋白酶之分析物、有抗原/無蛋白酶之分析物、僅抗原之分析物的4種分析物,評價感測晶片上之抗CXCL10抗體與人CXCL10於25℃之結合。 又,使用與不具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MabCXCL10帶有同樣Fab區之MabCXCL10a(重鏈:EEIVHa(序列編號:65)、輕鏈:EEIVL(序列編號:2)),與抗體EEIVHC006a/EEIVL同樣準備有抗原/有蛋白酶之分析物、無抗原/有蛋白酶之分析物、有抗原/無蛋白酶之分析物。同樣地,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在CM5感測晶片 ( BR100530、GE Healthcare )固定抗CXCL10抗體,並使用20mM ACES、0.05% Tween20、pH 7.4作為電泳緩衝液,分別流過有抗原/有蛋白酶之分析物、無抗原/有蛋白酶之分析物、有抗原/無蛋白酶之分析物、僅抗原之分析物(CXCL10)之4種分析物,評價感測晶片上之抗CXCL10抗體與人CXCL10於25℃之結合。 表示取和未固定抗CXCL10抗體之流通槽(flow cell)之差的經時的結合量的傳感圖,示於第11圖。將開始流過分析物之時間作為縱軸之開始點。縱軸表示分析物開始流過時之回應設為100時之各時間之回應。其結果,如第11圖(A)所示,未導入切斷序列之MabCXCL10a即使進行蛋白酶處理,CXCL10仍不游離,但如第11圖(B)所示,藉由EEIVHC006a/EEIVL以蛋白酶處理,確認CXCL10游離。
5-8. 抗體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之胺基酸序列的一部分取代為蛋白酶切斷序列與可動連結子之序列的一部分而得的抗CXCL10中和抗體之製作與利用蛋白酶所為之切斷之評價 探討將MabCXCL10之重鏈之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之胺基酸序列的一部分取代為蛋白酶切斷序列與可動連結子之序列的一部分。設計據報告會被在癌特異性表現之尿激酶 ( uPA ) 及蛋白裂解酶( MT-SP1 )切斷之序列即胜肽序列A(序列編號:3)取代為重鏈之一部分胺基酸而得的第12圖所示之重鏈。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製作編碼重鏈改變體EESVHA009(序列編號:59)、EESVHA012(序列編號:60)之表現載體。 將該等重鏈改變體與天然型輕鏈組合,將下列IgG1抗體:EESVHA009/EEIVL(重鏈序列編號:59、輕鏈序列編號:2)、EESVHA012/EEIVL(重鏈序列編號:60、輕鏈序列編號:2)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以使用FreeStyle 293 (Life Technologies)之暫時性表現予以表現,並依使用了Protein A之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進行精製。 檢查EESVHA009/EEIVL、EESVHA012/EEIVL是否會被蛋白酶切斷。使用人尿激酶( uPA )( R&D Systems、1310-SE-010 )、重組人蛋白裂解酶/ST14 觸媒分域( MT-SP1 ) ( R&D Systems、3946-SE-010 )作為蛋白酶,於蛋白酶12.5nM、抗體 100μg/mL、PBS、37℃之條件下進行20小時反應後,利用還原SDS-PAGE評價利用蛋白酶所為之切斷,結果示於第13圖。其結果,EESVHA009/EEIVL、EESVHA012/EEIVL因為蛋白酶處理而在25kDa至50kDa之間生出新的譜帶。因此確認了EESVHA009/EEIVL、EESVHA012/EEIVL中,抗體會被蛋白酶切斷。
實施例6 關於為了使因為蛋白酶切斷而失去抗原結合能力之切斷序列插入容許部位之考察 已報導關於在人IgG1抗體之重鏈216號天冬胺酸之正前插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之製作及試管內(in vitro)之功能評價(國際公開WO2004/021861A2)。實驗數據未記載,但主張若將此抗體與抗原混合後以含有對應蛋白酶之培養基處置,則抗原會從抗原抗體複合體游離。 該報告中主張之插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人IgG1抗體之重鏈第216號之胺基酸,在依Kabat、E. et al.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5th edition記載之Kabat編號、EU編號、OU編號中之任一編號系統皆不是天冬胺酸。而若參照不同的文獻,人IgG1抗體之重鏈216號胺基酸據認為是於重鏈與輕鏈之間形成雙硫鍵之半胱胺酸之正後之天冬胺酸(Nature 344、667 - 670 (12 April 1990)、Kabat、E. et al.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4th edition)。在此216號之天冬胺酸之正前插入蛋白酶切斷序列時,據認為會形成和從接受蛋白酶所為之切斷之抗體因木瓜蛋白酶而在抗體之鉸鏈區受切斷時同樣的Fab區。一般認為利用木瓜蛋白酶所為之抗體之鉸鏈區之切斷不易喪失抗原結合能力,所以據認為即使將此於216號之天冬胺酸之正前插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以對應的蛋白酶切斷,仍不會失去抗原結合能力。 也探討假設在Kabat、E. et al.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5th edition記載之Kabat編號中之人IgG1抗體之重鏈第216號之胺基酸(Kabat編號)之正前插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的情形。此部位存在於比起於重鏈與輕鏈之間形成雙硫鍵之第220號半胱胺酸(Kabat編號)還更靠N末端側有數個胺基酸。所以,於此部位引起之蛋白酶所為之重鏈之切斷所帶來的影響,據推測和失去於重鏈與輕鏈之間形成之雙硫鍵時帶來的影響同樣。依過去的文獻,即使是無法形成重鏈與輕鏈之間之雙硫鍵的Fab區,也不易失去抗原結合 (MAbs. 2014 Jan-Feb;6(1):204-18.)。所以Kabat、E. et al.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5th edition記載之Kabat編號之人IgG1抗體之重鏈第216號之胺基酸(Kabat編號)之正前插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的情形,據認為不會因蛋白酶切斷而失去抗原結合能力。
實施例7 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CXCL10中和抗體/CXCL10複合體之伴隨蛋白酶切斷之游走活性評價 評價將實施例5製作之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CXCL10中和抗體與CXCL10形成之複合體是否會因蛋白酶切斷而使CXCL10游離,且CXCL10發揮細胞游走活性。 CXCL10之細胞游走活性,係製作表現小鼠CXCR3(mCXCR3)之Ba/F3轉染細胞 (以下稱為BaF3/mCXCR3),使用此細胞與HTS Transwell TM-96 Permeable Support with 5.0μm Pore Polycarbonate Membrane (Cat. 3387、Corning)評價。準備CXCL10+蛋白酶、EEIVHC006a/EEIVL+CXCL10、EEIVHC006a/EEIVL+CXCL10+蛋白酶、EEIVHC006a/EEIVL+蛋白酶、MabCXCL10+CXCL10+蛋白酶之5種分析物。在PROTEOSAVE SS 1.5mL微型管(Cat. MS-4265M、住友電木)中裝入終濃度10 μg/mL之抗體(MabCXCL10或EEIVHC006a/EEIVL)、終濃度100 ng/mL 之hCXCL10 (Cat. 300-12、Peprotech)、或抗體與hCXCL10兩者,於常溫放置30分鐘,針對有蛋白酶之分析物,於前述反應後更添加mouse MT-SP1 (mMT-SP1 、Cat. 4735-SE-010、R&D Systems)使其終濃度成為12.5 nM。 將各分析物235 μL移到下腔體,於上腔體接種BaF3/mCXCR3細胞75 μL/孔 ,使成為2.0×10 5細胞/孔,並反應6小時。反應於5%二氧化碳、37℃條件下進行。反應6小時後,將下腔體中之溶液100 μL移到螢光冷光96孔板(Cat. 3912、Corning),加入CellTiter-Glo TMLuminescent Cell Viability Assay溶液(Cat. G7571、Promega) 100 μL。於室溫反應10分鐘後,以SpectraMax M3 多模式微板讀取儀(Molecular Devices)測定發光値,評價細胞向下腔體之游走度。其結果示於第14圖。 相較於CXCL10+蛋白酶之分析物,添加EEIVHC006a/EEIVL+CXCL10之分析物時,發光強度減少。發光強度係反應游走的細胞的量,所以可知EEIVHC006a/EEIVL與CXCL10形成複合體,且中和掉CXCL10的作用。另一方面,添加EEIVHC006a/EEIVL+CXCL10+蛋白酶之分析物時,相較於添加了EEIVHC006a/EEIVL+CXCL10之分析物時,發光強度回復,顯示與添加CXCL10+蛋白酶之分析物時同樣使細胞游走。添加了使用不具切斷序列之MabCXCL10抗體之MabCXCL10+CXCL10+蛋白酶之分析物時,未見發光強度之回復。由此結果,顯示EEIVHC006a/EEIVL伴隨利用蛋白酶所為之抗體切斷,CXCL10之中和能力降低。
實施例8 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CXCL10中和抗體-CXCL10融合蛋白質之伴隨蛋白酶切斷之游走活性評價 8-1 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CXCL10中和抗體-CXCL10融合蛋白質之製作及蛋白酶切斷評價 使用針對人CXCL10之中和抗體即MabCXCL10_G7(重鏈:G7H-G1T4(序列編號:368)、輕鏈:G7L-LT0(序列編號:369))之輕鏈,在該輕鏈之N末端介隔由甘胺酸-絲胺酸聚合物構成的連結子序列,連接變異成耐受蛋白酶之人CXCL10變異體hCXCL10R75A (序列編號:370),而設計出配體融合輕鏈hCXCL10R75A.G4SGGGG.G7L-LT0(序列編號:371)。、配體融合輕鏈hCXCL10R75A.G4SGGGG.G7L-LT0(序列編號:371)。並設計將以癌特異地表現的尿激酶 ( uPA ) 及蛋白裂解酶( MT-SP1 )切斷的序列(序列編號:338)插入到hCXCL10R75A.G4SGGGG.G7L-LT0中之抗體可變區與抗體恆定區之交界附近而得的配體融合輕鏈hCXCL10R75A.G7L.12aa0054-LT0(序列編號:372)。將此等配體融合輕鏈與MabCXCL10_G7重鏈之G7H-G1T4組合,將融合蛋白質:G7H-G1T4/ hCXCL10R75A.G4SGGGG.G7L-LT0(重鏈序列編號:368、配體融合輕鏈序列編號:371)、及G7H-G1T4/ hCXCL10R75A.G7L.12aa0054-LT0(重鏈序列編號:368、配體融合輕鏈序列編號:372)依照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利用使用了Expi293 (Life Technologies)之暫時性表現予以表現,並依使用了Protein A之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精製。MabCXCL10_G7之CDR序列如下:H-CDR1(SFSIT、序列編號:374)、H-CDR2(EITPMFGIANYAQKFQG、序列編號:375)、H-CDR3(DGRFDVSDLLTDKPKVTINYNGMDV、序列編號:376)、L-CDR1(SGSSSNIGSNTVN、序列編號:377)、L-CDR2(NNDQRPS、序列編號:378)、L-CDR3(ASWDDSLNGRV、序列編號:379)。 檢查此等融合蛋白質是否會被蛋白酶切斷。使用來自人的尿激酶(human uPA、huPA)(R&D Systems、1310-SE-010)作為蛋白酶。利用還原SDS-PAGE評價利用蛋白酶所為之融合蛋白質之切斷。對於融合蛋白質0.1 mg/ml使30 nM huPA於37℃作用1小時後,利用還原SDS-PAGE評價融合蛋白質之切斷。其結果,G7H-G1T4/ hCXCL10R75A.G4SGGGG.G7L-LT0未被蛋白酶處理切斷,反觀插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G7H-G1T4/ hCXCL10R75A.G7L.12aa0054-LT0,因為蛋白酶處理而在15kDa至25kDa之間產生新的譜帶(第15圖),確認被蛋白酶處理切斷。
8-2 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CXCL10中和抗體-CXCL10融合蛋白質之伴隨蛋白酶切斷之游走活性評價 評價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CXCL10中和抗體與CXCL10融合而得的抗CXCL10中和抗體-CXCL10融合蛋白質是否會因蛋白酶切斷而使CXCL10游離並引起細胞游走。 依下列方法製作、精製僅表現出hCXCL10R75A之活性之hCXCL10R75A-His (序列編號:373)以作為從融合蛋白質游離之hCXCL10R75A之活性比較對象。在變異成耐受蛋白酶的人CXCL10變異體hCXCL10R75A(序列編號:370)的C末端附加組胺酸標籤,製作成附加了組胺酸標籤之人CXCL10變異體 hCXCL10R75A-His (序列編號:373)。hCXCL10R75A-His(序列編號:373)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利用使用了Expi293 (Life Technologies)之暫時性表現予以表現,並依使用了Ni-sepharose之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精製。 細胞游走活性,係製作表現小鼠CXCR3(mCXCR3)之Ba/F3轉染細胞(以下稱為BaF3/mCXCR3),使用此細胞與HTS Transwell TM-96 Permeable Support with 5.0μm Pore Polycarbonate Membrane (Cat. 3387、Corning) 評價。 就uPA(+)之分析物而言,在2.0mL 96孔深孔盤(Cat. P-DW-20-C-S、Axygen)中加入hCXCL10R75A-His 0.15 μg/mL、對於沒有蛋白酶切斷序列之融合蛋白質G7H-G1T4/ hCXCL10R75A.G4SGGGG.G7L-LT0 1.5 μg/mL、或有蛋白酶切斷序列之融合蛋白質G7H-G1T4/ hCXCL10R75A.G7L.12aa0054-LT0 1.5 μg/mL添加了重組huPA (Cat. 1310-SE、R&D systems)使終濃度成為30 nM以準備。G7H-G1T4/ hCXCL10R75A.G4SGGGG.G7L-LT0 、G7H-G1T4/ hCXCL10R75A.G7L.12aa0054-LT0 1.5 μg/mL含有0.15 μg/mL相當量之hCXCL10R75A。uPA(-)之分析物,使用hCXCL10R75A-His 0.15 μg/mL、沒有蛋白酶切斷序列之融合蛋白質G7H-G1T4/ hCXCL10R75A.G4SGGGG.G7L-LT0 1.5 μg/mL、或有蛋白酶切斷序列之融合蛋白質G7H-G1T4/ hCXCL10R75A.G7L.12aa0054-LT0  1.5 μg/mL。 將成為分析對象之各溶液各235 μL移到下腔體,於上腔體接種BaF3/mCXCR3細胞75 μL/孔 ,以使其成為2.0×10 5細胞/孔,反應6小時。反應係於5%二氧化碳、37℃條件下進行。6小時反應後,將下腔體中之溶液100 μL移到OptiPlate-96(Cat. 6005299、PerkinElmer),加入CellTiter-Glo TMLuminescent Cell Viability Assay溶液(Cat. G7571、Promega)100 μL。於室溫反應10分鐘後,以SpectraMax M3多模式微板讀取儀(Molecular Devices)測定發光値,評價細胞向下腔體之游走度。其結果示於第16圖。相較於添加CXCL10R75A-His之情形,添加了未經蛋白酶之G7H-G1T4/ hCXCL10R75A.G7L.12aa0054-LT0融合蛋白質時之發光強度減少。發光強度係反映遊走的細胞的量,故可知G7H-G1T4/ hCXCL10R75A.G7L.12aa0054-LT0中之CXCL10R75A之生理活性被中和。另一方面,添加了經蛋白酶處理之G7H-G1T4/ hCXCL10R75A.G7L.12aa0054-LT0時,相較於添加未經蛋白酶處理之G7H-G1T4/ hCXCL10R75A.G7L.12aa0054-LT0時,發光強度回復,顯示和CXCL10R75A-His同等地使細胞遊走。 沒有切斷序列之G7H-G1T4/hCXCL10R75A.G4SGGGG.G7L-LT0即使進行蛋白酶處理,也未觀察到發光強度回復。由此結果顯示: 隨著G7H-G1T4/ hCXCL10R75A.G7L.12aa0054-LT0被蛋白酶切斷,融合蛋白質中之抗體部分對於CXCL10R75A之中和能力下降。
實施例9 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與可動連結子序列之抗IL-12中和抗體之製作與伴隨蛋白酶切斷之IL-12活化之評價 9-1. 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與可動連結子序列之抗IL-12中和抗體之製作 IL-12係具有免疫活化作用之細胞介素之一。IL-12藉由使免疫細胞活化而發揮抗腫瘤效果,但據報導同時會因全身暴露而引起嚴重的副作用(Nat Immunol. 2012 Jul 19;13(8):722-8.)。 在具有和針對人IL-12之中和抗體Ustekinumab有同樣可變區之抗IL12抗體之重鏈 (UstkH-G1T4、重鏈序列編號:144)之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插入含有由據報導會被尿激酶(uPA)及蛋白裂解酶(MT-SP1)切斷之由胜肽序列A(序列編號:3)及甘胺酸-絲胺酸聚合物構成可動連結子之序列,設計Ustekinumab之重鏈之改變體UstkH-G1T4CYTM1inP1(序列編號:146),並與Ustekinumab之輕鏈 (UstkL-kT0、序列編號:145)組合,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製作編碼Ustekinumab之改變體UstkH-G1T4CYTM1inP1/UstkL-kT0(重鏈序列編號:146、輕鏈序列編號:145)的表現載體。將此Ustekinumab之改變體UstkH-G1T4CYTM1inP1/UstkL-kT0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利用使用了FreeStyle 293 (Life Technologies)之暫時性表現予以表現,並依使用了Protein A之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精製。本實施例中之抗IL-12抗體及其改變體中含有的CDR序列如下:H-CDR1(TYWLG、序列編號:386)、H-CDR2(IMSPVDSDIRYSPSFQG、序列編號:387)、H-CDR3(RRPGQGYFDF、序列編號:388)、L-CDR1(RASQGISSWLA、序列編號:389)、L-CDR2(AASSLQS、序列編號:390)、L-CDR3(QQYNIYPYT、序列編號:391)。
9-2. 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與可動連結子序列之抗IL-12中和抗體之蛋白酶切斷 檢查前述9-1製備之抗體是否會被蛋白酶切斷。使用來自人之重組人蛋白裂解酶/ST14 觸媒分域(human MT-SP1、hMT-SP1) (R&D Systems、3946-SE-010)、來自小鼠之重組小鼠蛋白裂解酶/ST14 觸媒分域(mouse MT-SP1、mMT-SP1) (R&D Systems、4735-SE-010)、及來自人之尿激酶(human uPA、huPA)(R&D Systems、1310-SE-010)作為蛋白酶。蛋白酶處理,係對於Ustekinumab(UstkH-G1T4/ UstkL-kT0)、或Ustekinumab之改變體UstkH-G1T4CYTM1inP1/UstkL-kT0添加hMT-SP1、mMT-SP1、或huPA使最終濃度成為10.1、16.9、9.17 μM,於37℃進行一晩反應。
9-3. 已導入切斷之蛋白酶切斷序列與可動連結子序列之抗IL-12中和抗體之切斷之確認與IL-12活化之評價 利用還原SDS-PAGE評價利用蛋白酶所為之抗體之切斷。其結果,UstkH-G1T4/ UstkL-kT0未受各蛋白酶切斷,反觀插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及可動連結子之UstkH-G1T4CYTM1inP1/UstkL-kT0,因各蛋白酶處理而在25kDa至50kDa之間生出了新的譜帶(第17圖)。因此確認了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與可動連結子序列之抗IL-12中和抗體(UstkH-G1T4CYTM1inP1/UstkL-kT0)會被蛋白酶切斷。 然後,評價當利用蛋白酶切斷了抗體時,IL-12是否會從與抗體之複合體游離並發揮生理活性。IL-12之生理活性係依據NK92人細胞株之IFN-γ(也記載為干擾素gamma、IFN-g)產生來評價。在96孔細胞培養盤接種NK92細胞1×10 5細胞/孔。添加10 ng/mL之IL-12與實施了蛋白酶處理之抗體(UstkH-G1T4/ UstkL-kT0或UstkH-G1T4CYTM1inP1/UstkL-kT0,20、4、0.8、0.16、0.032、0.0054、0.0013 μg/mL之各濃度),以ELISA測定48小時後之IFN-γ產生量。為了評價抗體對於IL-12活性之影響,也進行不添加抗體僅添加經蛋白酶處理完畢的IL-12的實驗(No Ab)。第18圖係測定干擾素gamma之濃度之結果。經各種蛋白酶處理之UstkH-G1T4/ UstkL-kT0(不具蛋白酶切斷序列),會抑制IL-12所為之干擾素gamma之產生(稱為中和),抗體為0.8μg/mL時和未添加IL-12時(No IL-12)成為同程度。另一方面,經各種蛋白酶處理之UstkH-G1T4CYTM1inP1/UstkL-kT0(包括蛋白酶切斷序列),在任一抗體濃度,皆相較於添加了不具蛋白酶切斷序列之UstkH-G1T4/ UstkL-kT0之情形,產生較多干擾素gamma。由此結果可確認: UstkH-G1T4CYTM1inP1/UstkL-kT0因為伴隨切斷而使對於IL-12之中和能力減弱,使IL-12作用於細胞。
實施例10 於抗人CXCL10中和抗體導入了各種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之評價 10-1.對於抗人CXCL10中和抗體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 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製備中和CXCL10之抗體MabCXCL10(重鏈:EEIVH(序列編號:1)、輕鏈:EEIVL(序列編號:2))與MabCXCL10_G7(重鏈:G7H-G1T4(序列編號:368)、輕鏈:G7L-LT0(序列編號:369))之表現載體,使用FreeStyle293細胞 (Invitrogen) 或Expi293細胞 (Life technologies)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表現、精製。 在MabCXCL10或MabCXCL10_G7之重鏈之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分別插入表2中表示之切斷序列,製作MabCXCL10改變重鏈。經插入蛋白酶切斷序列的MabCXCL10重鏈改變體之序列示於表3。
[表2]
[表3]
將表3中之改變重鏈與輕鏈組合,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將表4所示之MabCXCL10改變體及MabCXCL10_G7改變體使用 FreeStyle293細胞 (Invitrogen) 或Expi293細胞 (Life technologies)以暫時性表現予以表現,並依使用了Protein A之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精製。
[表4]
10-2.多數之蛋白酶切斷序列導入到重鏈區之抗人CXCL10中和抗體之利用蛋白酶所為之切斷之評價 檢查10-1製備之抗體是否會被蛋白酶切斷。使用重組人蛋白裂解酶/ST14 觸媒分域( human MT-SP1、hMT-SP1 ) ( R&D Systems、3946-SE-010 )作為蛋白酶,於蛋白酶 10nM、抗體 50μg/mL、PBS、37℃之條件下反應20小時後,供還原SDS-PAGE。結果示於第19A圖、第19B圖。表4所示之MabCXCL10改變體與MabCXCL10_G7改變體,皆因hMT-SP1處理而在37kDa附近生出新的譜帶。亦即確認表2表示之蛋白酶切斷序列會被hMT-SP1切斷。又,依類似的方法也確認表2表示之蛋白酶切斷序列也會被人uPA、小鼠uPA切斷。
實施例11 導入了多樣的蛋白酶的切斷序列的多胜肽之製作與評價 11-1 導入了多樣的蛋白酶的認識序列的多胜肽之製作 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製備針對人IL-6R之中和抗體MRA(重鏈:MRAH-G1T4(序列編號:147)、輕鏈:MRAL-k0(序列編號:148))之表現載體。MRA之CDR序列如下:H-CDR1(SDHAWS、序列編號:398)、H-CDR2(YISYSGITTYNPSLKS、序列編號:399)、H-CDR3(SLARTTAMDY、序列編號:400)、L-CDR1(RASQDISSYLN、序列編號:401)、L-CDR2(YTSRLHS、序列編號:402)、L-CDR3(QQGNTLPYT、序列編號:403)。 已知會被MMP-2、MMP-7、MMP-9切斷之胜肽序列及在此等序列附近含有由甘胺酸-絲胺酸聚合物構成之可動連結子的胜肽序列,示於表5。
[表5]
設計將該等插入序列插入到MRA抗體之重鏈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而得的改變重鏈MEIVHG4SMP2MP9G4S-MEIVHG4SMP2MP9G4SG1T4(序列編號:153)、MEIVHG4SMP2.2G4S-MEIVHG4SMP2.2G4SG1T4(序列編號:154)、MEIVHG4SMP2.4G4S-MEIVHG4SMP2.4G4SG1T4(序列編號:155)、MEIVHG4SMP9G4S-MEIVHG4SMP9G4SG1T4(序列編號:156)、MEIVHMP2.1-MEIVHMP2.1G1T4 (序列編號:157)、 MEIVHMP2.3-MEIVHMP2.3G1T4 (序列編號:158)、MEIVHMP7.2-MEIVHMP7.2G1T4 (重鏈序列編號:159),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製作編碼該等改變重鏈之表現載體。 將該等改變重鏈與MRA輕鏈組合,將表6所示之MRA改變體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利用使用了FreeStyle293細胞 (Invitrogen) 或Expi293細胞 (Life technologies)之暫時性表現予以表現,並依使用了Protein A之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精製。
[表6]
11-2.導入了多樣的蛋白酶的認識序列的多胜肽之利用蛋白酶所為之切斷之評價 檢查於11-1製備之MRA改變體是否會被蛋白酶切斷。使用重組人MMP-2( R&D Systems、902-MP-010 )、重組人MMP-7( R&D Systems、907-MP-010 )、重組人MMP-9( R&D Systems、911-MP-010 )作為蛋白酶。又,蛋白酶係與1 mM對氨基苯汞乙酸鹽(p-aminophenylmercuric acetate) (APMA; abcam、ab112146 ) 混合,於37℃各活化1、24小時活化後使用。使蛋白酶 50 nM、100 nM、或 500 nM、抗體50μg/mL、assay buffer(MMP Activity Assay Kit(Fluorometric - Green) (ab112146)、Component C: Assay Buffer)或 20 mM Tris-HCl、150 mM NaCl、5 mM CaCl 2、pH 7.2 (以下稱為Tris)在37℃之條件下反應20小時後,利用還原SDS-PAGE評價利用蛋白酶所為之切斷,結果示於第20A圖、第20B圖、第21圖。MRA改變體抗體各與表6所示之蛋白酶反應。MMP-2中,觀察到MEIVHG4SMP2MP9G4S-MEIVHG4SMP2MP9G4SG1T4/MRAL-k0、MEIVHG4SMP2.2G4S-MEIVHG4SMP2.2G4SG1T4/MRAL-k0、MEIVHG4SMP2.4G4S-MEIVHG4SMP2.4G4SG1T4/MRAL-k0,MEIVHMP2.1-MEIVHMP2.1G1T4/MRAL-k0、MEIVHMP2.3-MEIVHMP2.3G1T4/MRAL-k0之切斷,MMP-7中,觀察到MEIVHMP7.2-MEIVHMP7.2G1T4/MRAL-k0之切斷,MMP-9中,觀察到MEIVHG4SMP2MP9G4S-MEIVHG4SMP2MP9G4SG1T4/MRAL-k0、MEIVHG4SMP9G4S-MEIVHG4SMP9G4SG1T4/MRAL-k0之切斷。
實施例12 於重鏈之多樣的位置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之評價 12-1 於重鏈之多樣的位置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之製作 將據報告會被尿激酶 ( uPA ) 及蛋白裂解酶( MT-SP1 )切斷之胜肽序列B(序列編號:160)各插入到MRA重鏈可變區(MRAH、序列編號:161)內之不同位置,製得表7所示之MRA重鏈可變區之改變體。使該等MRA重鏈可變區之改變體與各MRA重鏈恆定區(G1T4、序列編號:162)連結,製作出MRA重鏈改變體之,並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製作編碼對應之基因之表現載體。又,將胜肽序列B(序列編號:160)插入到MRA重鏈恆定區(G1T4、序列編號:162)內之不同位置,製作出表8所示之MRA重鏈恆定區之改變體。使該等MRA重鏈恆定區之改變體與各MRA重鏈可變區(MRAH、序列編號:161)連結,製作出MRA重鏈改變體,並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製作編碼對應基因之表現載體。製作的MRA重鏈可變區之改變體及MRA重鏈恆定區之改變體中,蛋白酶切斷序列插入位置也示於表7、8。表7之插入處,係指抗體重鏈可變區中之記載位置(Kabat編號)之恆定區側鄰,表8之插入處,係指抗體重鏈恆定區中之記載位置 (EU編號)之可變區側鄰。
[表7] MRA重鏈可變區之改變體及蛋白酶切斷序列插入位置
MRA重鏈可變區之改變體 蛋白酶切斷序列插入位置 (Kabat編號) 序列編號
MRAVH007.12aa 7號 163
MRAVH008.12aa 8號 164
MRAVH009.12aa 9號 165
MRAVH010.12aa 10號 166
MRAVH011.12aa 11號 167
MRAVH012.12aa 12號 168
MRAVH013.12aa 13號 169
MRAVH014.12aa 14號 170
MRAVH015.12aa 15號 171
MRAVH041.12aa 40號 172
MRAVH042.12aa 41號 173
MRAVH043.12aa 42號 174
MRAVH044.12aa 43號 175
MRAVH045.12aa 44號 176
MRAVH046.12aa 45號 177
MRAVH056.12aa 55號 178
MRAVH057.12aa 56號 179
MRAVH058.12aa 57號 180
MRAVH059.12aa 58號 181
MRAVH060.12aa 59號 182
MRAVH061.12aa 60號 183
MRAVH062.12aa 61號 184
MRAVH063.12aa 62號 185
MRAVH064.12aa 63號 186
MRAVH065.12aa 64號 187
MRAVH066.12aa 65號 188
MRAVH067.12aa 66號 189
MRAVH068.12aa 67號 190
MRAVH069.12aa 68號 191
MRAVH074.12aa 73號 192
MRAVH075.12aa 74號 193
MRAVH076.12aa 75號 194
[表8]
將上述製作之MRA重鏈改變體與MRA輕鏈組合,將表9所示之MRA改變體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利用使用了FreeStyle293細胞 (Invitrogen) 或Expi293細胞 (Life technologies)之暫時性表現予以表現,並依使用了Protein A之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精製。
[表9]
12-2.蛋白酶切斷序列導入到抗體重鏈而得之抗人IL6R中和抗體之利用蛋白酶所為之切斷之評價 檢查12-1製備之MRA改變體是否會被蛋白酶切斷。使用重組人蛋白裂解酶/ST14 觸媒分域( human MT-SP1、hMT-SP1 ) ( R&D Systems、3946-SE-010 )作為蛋白酶,於蛋白酶 10nM、抗體 50μg/mL、PBS、37℃之條件下反應20小時後,供還原SDS-PAGE。結果示於第22A、22B、22C、22D、22E、22F、22G、22H、22I、23A、23B、23C圖。蛋白酶處理後之MRA改變體,相較於重鏈被切斷、未受蛋白酶處理之MRA改變體之重鏈(圖中之MT-SP1(-)泳道(lane)之50kDa附近出現之譜帶),在分子量更小的位置出現重鏈譜帶。由此結果可以確認於12-1製備之MRA改變體會被hMT-SP1切斷。
實施例13 於輕鏈之多樣的位置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之評價 13-1 於輕鏈之多樣的位置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之製作 將據報告會被尿激酶 ( uPA )及蛋白裂解酶( MT-SP1 )切斷之胜肽序列B(序列編號:160)分別插入到MRA輕鏈可變區(MRAL、序列編號:230)內的不同位置,製出表10所示之MRA輕鏈可變區之改變體。使該等MRA輕鏈可變區之改變體各與MRA輕鏈恆定區(k0、序列編號:231)連結,製作出MRA輕鏈改變體之,並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製作編碼對應基因之表現載體。又,將胜肽序列B(序列編號:160)各插入到MRA輕鏈恆定區(k0、序列編號:231)內之不同位置,製出表11所示之MRA輕鏈恆定區之改變體。使該等MRA輕鏈恆定區之改變體與各MRA輕鏈可變區(MRAL、序列編號:230)連結,製作MRA輕鏈改變體,並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製作對應之編碼基因之表現載體。製作的MRA輕鏈可變區之改變體及MRA輕鏈恆定區之改變體中的蛋白酶切斷序列插入位置也示於表10、11。表10之插入處,係抗體輕鏈可變區中之記載胺基酸(Kabat編號)之恆定區側鄰,表11之插入處係指抗體輕鏈恆定區中之記載胺基酸(EU編號)之可變區側鄰。
[表10]
[表11] MRA輕鏈恆定區之改變體及蛋白酶切斷序列插入位置
MRA輕鏈恆定區之改變體 蛋白酶切斷序列插入位置 (EU編號) 序列編號
k0.108.12aa 109號(Kabat編號109號) 275
k0.109.12aa 110號(Kabat編號110號) 276
k0.110.12aa 111號(Kabat編號111號) 277
k0.111.12aa 112號(Kabat編號112號) 278
k0.112.12aa 113號(Kabat編號113號) 279
k0.113.12aa 114號(Kabat編號114號) 280
k0.115.12aa 116號(Kabat編號116號) 281
k0.116.12aa 117號(Kabat編號117號) 282
k0.117.12aa 118號(Kabat編號118號) 283
k0.118.12aa 119號(Kabat編號119號) 284
k0.119.12aa 120號(Kabat編號120號) 285
k0.120.12aa 121號(Kabat編號121號) 286
k0.121.12aa 122號(Kabat編號122號) 287
k0.122.12aa 123號(Kabat編號123號) 288
k0.123.12aa 124號(Kabat編號124號) 289
k0.124.12aa 125號(Kabat編號125號) 290
k0.125.12aa 126號(Kabat編號126號) 291
k0.126.12aa 127號(Kabat編號127號) 292
k0.127.12aa 128號(Kabat編號128號) 293
k0.128.12aa 129號(Kabat編號129號) 294
k0.129.12aa 130號(Kabat編號130號) 295
k0.130.12aa 131號(Kabat編號131號) 296
將上述製作之MRA輕鏈改變體與MRA重鏈組合,並將表12所示之MRA改變體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以使用了FreeStyle293細胞 (Invitrogen) 或Expi293細胞 (Life technologies)之暫時性表現予以表現,並依使用了Protein A之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精製。
[表12]
13-2.蛋白酶切斷序列導入到抗體輕鏈可變區而得的抗人IL6R中和抗體的利用蛋白酶所為之切斷之評價 檢查於13-1製備之MRA改變體是否會被蛋白酶切斷。使用重組人蛋白裂解酶/ST14 觸媒分域( MT-SP1 ) ( R&D Systems、3946-SE-010 )作為蛋白酶,於蛋白酶 10nM、抗體 50μg/mL、PBS、37℃之條件下反應20小時之後,供還原SDS-PAGE。結果示於第24A、第24B、第24C、第24D、第24E、第25A、第25B圖。蛋白酶處理後切斷的MRA改變體,相較於未接受蛋白酶處理之MRA改變體之輕鏈(在圖中MT-SP1(-)泳道之25kDa附近出現的譜帶),於分子量較小的位置出現輕鏈譜帶。
實施例14 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人PD-1中和抗體之製作及對於人PD-1之結合評價 14-1.對於抗人PD-1中和抗體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 於針對人PD1之中和抗體5C4H-G1T4/5C4L-KT0(重鏈5C4H-G1T4、序列編號:297;重鏈可變區5C4H、序列編號:300;重鏈恆定區G1T4、序列編號:301;輕鏈5C4L-KT0、序列編號:298;輕鏈可變區5C4L、序列編號:302;輕鏈恆定區KT0、序列編號:303; H-CDR1(NSGMH、序列編號:392)、H-CDR2(VIWYDGSKRYYADSVKG、序列編號:393)、H-CDR3(NDDY、序列編號:394)、L-CDR1(RASQSVSSYLA、序列編號:395)、L-CDR2(DASNRAT、序列編號:396)、L-CDR3(QQSSNWPRT、序列編號:397))之重鏈或輕鏈插入蛋白酶切斷序列,製作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 首先將據報導會被在癌特異性的表現之蛋白裂解酶(MT-SP1)切斷的胜肽序列(序列編號:299)插入到前述抗體之重鏈5C4H-G1T4或輕鏈5C4L-KT0,製作表13所示之重鏈改變體與表14所示之輕鏈改變體,以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使其表現。
[表13] 抗人PD1中和抗體之重鏈改變體
重鏈改變體 序列編號 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插入位置
5C4HA12aa-G1T4 304 可變區113號(Kabat編號)與恆定區118號(EU編號)之間
5C4HA12aa-G1T4E 305 恆定區118號與119號之間(EU編號)
[表14] 抗人PD1中和抗體之輕鏈改變體
輕鏈改變體 序列編號 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插入位置
5C4LI 12aa-KTO 306 可變區104號與105號(Kabat編號)之間
5C4LC 12aa-KTO 307 可變區105號與106號(Kabat編號)之間
5C4LD 12aa-KTO 308 可變區106號與107號(Kabat編號)之間
5C4LA 12aa-KTO 309 可變區107號(Kabat編號)與恆定區108號(EU編號)(恆定區Kabat編號108號)之間
5C4LE 12aa-KTOE 310 恆定區108號與109號之間(EU編號)(恆定區Kabat編號108號與恆定區Kabat編號109號之間)
5C4LB 12aa-KTOB 311 恆定區109號與110號之間(EU編號)(恆定區Kabat編號109號與恆定區Kabat編號110號之間)
5C4LF 12aa-KTOF 312 恆定區110號與111號之間(EU編號)(恆定區Kabat編號110號與恆定區Kabat編號111號之間)
5C4LG 12aa-KTOG 313 恆定區111號與112號之間(EU編號)(恆定區Kabat編號111號與恆定區Kabat編號112號之間)
5C4LJ 12aa-KTOJ 314 恆定區112號與113號之間(EU編號)(恆定區Kabat編號112號與恆定區Kabat編號113號之間)
5C4LK 12aa-KTOK 315 恆定區113號與114號之間(EU編號)(恆定區Kabat編號113號與恆定區Kabat編號114號之間)
將表13之重鏈改變體與輕鏈5C4L-KT0、或表14之輕鏈改變體與重鏈5C4H-G1T4組合,並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的IgG1抗體(表15)利用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以使用了Expi293 (Life Technologies)之暫時性表現予以表現,並依使用了Protein A之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精製。又,將不含蛋白酶切斷序列之作為對照抗體之5C4H-G1T4/5C4L-KT0(重鏈序列編號:297、輕鏈序列編號:298)進行表現及精製。
[表15]
14-2.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人PD1中和抗體之對於人PD1之結合評價 14-2-1 蛋白酶處理 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係在14-1製備之抗體(終濃度0.111mg/mL)中加入以PBS製備為1.8μg/mL之Recombinant Human Matriptase/ST14 Catalytic Domain (hMT-SP1、R&D systems 3946-SE-010) 10μL。未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係於14-1製備之抗體(終濃度0.111mg/mL) 僅加入PBS10μL。反應時之樣本體積為90μL,蛋白酶之終濃度為0.2μg/mL。各樣本於37℃保溫12小時。
14-2-2 生物素化抗人PD-1中和抗體之製備 製備與5C4H-G1T4/5C4L-KT0有相同可變區之序列之生物素化抗人PD1中和抗體。具體而言,製備編碼在重鏈可變區5C4H(序列編號:300)附加抗體之重鏈恆定區與生物素(AviTag序列、序列編號:316)之5C4VH-G1dGSBAP(序列編號:317)的基因斷片,以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導入到動物細胞表現用載體。將建構之表現載體與表現輕鏈5C4L-KT0B(序列編號:298)之載體使用293 Fectin (Invitrogen)導入到FreeStyle293細胞 (Invitrogen)。此時,係將表現EBNA1(序列編號:318)之基因及表現生物素連接酶(BirA、序列編號:319)之基因同時導入,並以生物素標識之目的添加生物素。將已導入基因之細胞於37℃、8% CO 2培養,使目的之生物素化抗人PD1中和抗體(5C4-bio)分泌到培養上清中。從培養上清以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精製5C4-bio。
14-2-3 蛋白酶處理前後之各抗體之對於人PD-1之結合評價 於14-2-1製備之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未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80μL添加人PD-1使終濃度成為0.67μM,於室溫使其結合30分鐘,製備結合評價用樣本。藉由評價未與抗體結合之PD-1之量,以評價抗體之蛋白酶處理/未處理時之對於PD-1之結合。 具體而言,使用實施例14-2-2製備之生物素化抗人PD-1中和抗體 (5C4-bio) 以BioLayer Interferometry (BLI法)評價未與抗體結合之PD-1之量。 將結合評價用樣本、5C4-bio、PBS分別注入到Tilted bottom (TW384) Micro plates(ForteBio、18-5076)的不同的孔內。使用PBS將鏈黴親和素生物感測器(ForteBio、18-0009)水合,以30℃之設定以Octet RED 384實施測定。於裝有PBS之孔實施30秒基線測定,之後使5C4-bio結合於鏈黴親和素感測器200秒。再度以裝有PBS的孔實施30秒基線測定,之後以裝有結合評價用樣本之孔測定180秒結合,並以裝有PBS之孔測定180秒解離。顯示結合的狀態的即時結合軸示於第26圖。如第26圖所示,於已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的抗體的情形,相較於含有未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之結合評價用樣本,以含有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之結合評價用樣本測定時之結合於5C4-bio之人PD-1之量比較多。亦即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的各抗體,因為蛋白酶處理而對於PD-1之結合活性減弱,PD-1游離且結合於5C4-bio。
14-2-4 抗體之蛋白酶切斷確認(SDS-PAGE) 以SDS-PAGE確認14-2-3使用之抗體是否被蛋白酶處理切斷。將14-2-3製備之蛋白酶切斷抗體/未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當中的10μL與3.3μL之樣本緩衝液混合,並於95℃保溫5分鐘。然後使用Mini-PROTEAN TGX gel (4-20% 15well) (Bio-Rad #456-1096)進行電泳,以Sample Blue Safe Stain (novex、LC6065)將蛋白質染色。其結果示於第27圖。如第27圖所示,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各抗體,已被蛋白酶處理切斷。
14-2-5 蛋白酶處理前後之抗體之PD1結合評價 也依其他方法測定已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各抗體在蛋白酶處理前後之對於PD-1之結合活性。 將14-2-1製備之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或未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10μL與PBS 70μL混合,作為PD-1結合測定樣本。樣本之PD-1結合評價以BioLayer Interferometry (BLI法)評價。將14-2-1製備之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未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與人PD-1 (250nM) 分別注入到Tilted bottom (TW384) Microplates(ForteBio、18-5076)的不同孔。使用PBS來水合Protein G感測器(ForteBio、18-0022),以30℃之設定以Octet RED 384實施測定。以裝有PBS之孔實施30秒基線測定,之後使抗體結合於Protein G感測器200秒。再度以裝有PBS之孔實施30秒基線測定,之後以裝有人PD-1之孔測定180秒結合,以裝有PBS之孔測定180秒解離。顯示結合狀態的即時結合軸示於第28圖。如第28圖所示,使用已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各抗體時,相較於未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之人PD-1結合量減少。
14-3.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人PD-1中和抗體與配體(人PD-1)之複合體中,利用蛋白酶所為之配體釋放評價 14-3-1 配體存在下之蛋白酶處理 於14-1製備之抗體(終濃度0.100mg/mL)中添加10μL以PBS製備成6.67μM之人PD-1,製備成抗體-PD-1複合體液。蛋白酶處理樣本,係於抗體-PD-1複合體液中加入10μL 之以PBS製備為5.28μg/mL之重組之人蛋白裂解酶/ST14 Catalytic Domain (hMT-SP1、R&D systems 3946-SE-010) ,蛋白酶非處理樣本,則僅添加PBS10μL。反應時蛋白酶之終濃度為0.528μg/mL。將各樣本於37℃保溫12小時。
14-3-2 蛋白酶處理後之PD1釋放之評價 使用實施例14-2-2製備之生物素化抗人PD-1中和抗體 (5C4-bio) ,以BioLayer Interferometry(BLI法)來評價未與抗體形成複合體之PD-1之量。 將14-3-1製備之各樣本、5C4-bio、PBS分別注入到Tilted bottom (TW384) Micro plates(ForteBio、18-5076)之不同孔。使用PBS將鏈黴親和素生物感測器(ForteBio、18-0009)水合,於30℃之設定以Octet RED 384測定。以裝有PBS之孔實施30秒基線測定,之後使5C4-bio結合於鏈黴親和素感測器200秒。再度以裝有PBS的孔實施30秒基線測定,以裝有蛋白酶處理樣本或蛋白酶未處理樣本之孔測定180秒結合,並以裝有PBS之孔測定180秒解離。顯示結合狀態之即時結合軸示於第29圖。如第29圖所示,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各抗體之情形,相較於蛋白酶未處理樣本,蛋白酶處理樣本中,結合於5C4-bio之人PD-1之量增加。亦即,由於蛋白酶處理使各抗體對於PD1之結合活性減弱,PD-1從抗體-PD-1複合體游離並釋放。
實施例15 已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人PD-1中和抗體與人PD-1之融合蛋白質(抗PD-1中和抗體‐PD-1融合蛋白質)之製作及評價 15-1.抗人PD-1中和抗體與人PD-1之融合蛋白質之製作 在實施例14-1製作之抗體之重鏈或重鏈改變體之N末端,介隔由甘胺酸-絲胺酸聚合物(序列編號:321)構成之可動連結子來連接人PD-1序列(序列編號:320),製出PD-1融合重鏈(表16)。
[表16]
又,於實施例14-1製作之抗體之輕鏈或輕鏈改變體之N末端,介隔由甘胺酸-絲胺酸聚合物(序列編號:321)構成之可動連結子來連接人PD-1序列(序列編號:320),製作成PD-1融合輕鏈 (表17)。
[表17] PD1融合輕鏈
輕鏈/輕鏈改變體 有無蛋白酶切斷序列插入 PD1融合輕鏈
5C4LH12aa-KT0 (序列編號:322) hPD15C4LH12aa-KT0(序列編號:325)
5C4LI12aa-KT0 (序列編號:306) hPD15C4LI12aa-KT0(序列編號:326)
5C4LC12aa-KT0 (序列編號:307) hPD15C4LC12aa-KT0(序列編號:327)
5C4LD12aa-KT0 (序列編號:308) hPD15C4LD12aa-KT0(序列編號:328)
5C4LE12aa-KT0E (序列編號:310) hPD15C4LE12aa-KT0E(序列編號:329)
5C4LB12aa-KT0B (序列編號:311) hPD15C4LB12aa-KT0B(序列編號:330)
5C4LF12aa-KT0F (序列編號:312) hPD15C4LF12aa-KT0F(序列編號:331)
5C4LG12aa-KT0G (序列編號:313) hPD15C4LG12aa-KT0G(序列編號:332)
5C4LJ12aa-KT0J (序列編號:314) hPD15C4LJ12aa-KT0J(序列編號:333)
5C4LK12aa-KT0K (序列編號:315) hPD15C4LK12aa-KT0K(序列編號:334)
將表16之PD-1融合重鏈與輕鏈5C4L-KT0、或表17之PD-1融合輕鏈與重鏈5C4H-G1T4組合而得的下列之抗PD-1中和抗體-PD-1融合蛋白質: hPD15C4HA12aa-G1T4/5C4L-KT0(PD-1融合重鏈序列編號:323、輕鏈序列編號:298) hPD15C4HE12aa-G1T4E/5C4L-KT0(PD-1融合重鏈序列編號:324、輕鏈序列編號:298) 5C4H-G1T4/hPD15C4LH12aa-KT0(重鏈序列編號:297、PD1-融合輕鏈序列編號:325) 5C4H-G1T4/hPD15C4LI12aa-KT0(重鏈序列編號:297、PD1-融合輕鏈序列編號:326) 5C4H-G1T4/hPD15C4LC12aa-KT0(重鏈序列編號:297、PD1-融合輕鏈序列編號:327) 5C4H-G1T4/hPD15C4LD12aa-KT0(重鏈序列編號:297、PD1-融合輕鏈序列編號:328) 5C4H-G1T4/hPD15C4LE12aa-KT0E(重鏈序列編號:297、PD1-融合輕鏈序列編號:329) 5C4H-G1T4/hPD15C4LB12aa-KT0B(重鏈序列編號:297、PD-1融合輕鏈序列編號:330) 5C4H-G1T4/hPD15C4LF12aa-KT0F(重鏈序列編號:297、PD-1融合輕鏈序列編號:331) 5C4H-G1T4/hPD15C4LG12aa-KT0G(重鏈序列編號:297、PD-1融合輕鏈序列編號:332) 5C4H-G1T4/hPD15C4LJ12aa-KT0J(重鏈序列編號:297、PD-1融合輕鏈序列編號:333) 5C4H-G1T4/hPD15C4LK12aa-KT0K(重鏈序列編號:297、PD-1融合輕鏈序列編號:334) 依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以使用了Expi293 (Life Technologies)的暫時性表現予以表現,並依使用了Protein A之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精製。又,針對不含蛋白酶切斷序列之作為對照抗體之5C4H-G1T4/5C4L-KT0(重鏈序列編號:297、輕鏈序列編號:298)),同樣地表現及精製。
15-2.抗PD-1中和抗體‐PD-1融合蛋白質之利用蛋白酶所為之切斷評價 15-2-1 蛋白酶處理 經蛋白酶處理之融合蛋白質,係於15-1製備之融合蛋白質30μg加入4.9μL 之以PBS製備為16.7μg/mL之Recombinant Human Matriptase/ST14 Catalytic Domain (hMT-SP1、R&D systems 3946-SE-010)。未經蛋白酶處理之融合蛋白質,係在15-1製備之融合蛋白質30μg僅加入4.9μL 之PBS。經蛋白酶處理之融合蛋白質或未經蛋白酶處理之融合蛋白質於37℃保溫12小時。
15-2-2 利用蛋白酶處理所為之PD-1之游離評價 使用實施例14-2-2製備之生物素化抗人PD-1中和抗體 (5C4-bio) 以BioLayer Interferometry (BLI法)來評價利用蛋白酶處理所為之PD-1游離。 將15-2-1製備之經蛋白酶處理之融合蛋白質、未經蛋白酶處理之融合蛋白質、5C4-bio、PBS分別注入到Tilted bottom (TW384) Micro plates(ForteBio、18-5076)的不同孔。使用PBS將鏈黴親和素生物感測器(ForteBio、18-0009)水合,以30℃之設定以Octet RED 384實施測定。於裝有PBS之孔實施30秒基線測定,之後,使5C4-bio結合於鏈黴親和素感測器200秒。再度於裝有PBS之孔實施30秒基線測定之後,以裝有經蛋白酶處理之融合蛋白質或未經蛋白酶處理之融合蛋白質之孔測定180秒結合,以裝有PBS之孔測定180秒解離。顯示結合狀態之即時結合軸示於第30圖。如第30圖所示,含有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之抗體-PD1融合蛋白質之情形,相較於蛋白酶未處理樣本,蛋白酶處理樣本中,結合於5C4-bio之人PD-1之量增加。亦即,由於蛋白酶處理使融合蛋白質中之抗體對於PD-1之結合活性減弱,PD-1從融合蛋白質游離。
15-2-3 抗PD-1中和抗體-PD-1融合蛋白質之切斷之確認(SDS-PAGE) 以SDS-PAGE確認15-2-1製備之經蛋白酶處理之融合蛋白質是否被蛋白酶處理切斷。將15-2-1製備之經蛋白酶處理之融合蛋白質或未經蛋白酶處理之融合蛋白質中的10μL與3.3μL之樣本緩衝液混合,於95℃保溫5分鐘。然後使用Mini-PROTEAN TGX gel(4-20% 15孔) (Bio-Rad #456-1096)進行電泳,以Sample Blue Safe Stain(novex、LC6065)將蛋白質染色。其結果示於第31圖。如第31圖所示,含有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之融合蛋白質,已被蛋白酶處理切斷。
實施例16 對於抗人CXCL10中和抗體導入了各種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之評價 16-1 導入了各種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改變體之製作 在係中和人CXCL10之抗體之MabCXCL10_G7(重鏈:G7H-G1T4(序列編號:368)、輕鏈:G7L-LT0(序列編號:369))之輕鏈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插入表18中所示之蛋白酶切斷序列,製作有不同蛋白酶切斷序列之MabCXCL10_G7之輕鏈改變體(表19)。 將上述製作之有蛋白酶切斷序列之輕鏈改變體與重鏈組合,將表20所示之MabCXCL10_G7改變體以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利用使用了Expi293細胞 (Life technologies)之暫時性表現進行表現,並利用使用了ProteinA之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精製。
[表18]
[表19]
[表20]
16-2 已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改變體之利用蛋白酶所為之切斷之評價 以SDS-PAGE 驗證16-1調製之抗體改變體是否因蛋白酶處理而切斷。使用重組人u-Plasminogen Activator/Urokinase(human uPA、huPA) ( R&D Systems、1310-SE-010 )作為蛋白酶,於蛋白酶 40 nM、抗體 100μg/mL、PBS、37℃之條件下反應1小時後,進行還原SDS-PAGE。結果,確認已導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各抗體改變體皆因蛋白酶處理被切斷。即表18中之蛋白酶切斷序列可被蛋白酶切斷。又, G7L.106a.12aa以外之抗體改變體,相較於G7L.106a.12aa,皆效率更好地被切斷。
實施例17 導入到抗人CXCL10中和抗體之各種蛋白酶切斷序列之研究、及導入了切斷序列之抗體之評價 17-1 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改變體之製作 除了實施例16找到的蛋白酶切斷序列,為了提升切斷效率及提升對於蛋白酶之選擇性,進一步實施蛋白酶切斷序列的探討。在係中和人CXCL10之抗體之MabCXCL10_G7(重鏈:G7H-G1T4(序列編號:1181)、輕鏈:G7L-LT0(序列編號:1182))之輕鏈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插入表GT1中所示之蛋白酶切斷序列,製作有不同蛋白酶切斷序列之MabCXCL10_G7之輕鏈改變體(表22)。 將上述製作之有蛋白酶切斷序列之輕鏈改變體與重鏈組合,藉由與實施例16記載之同樣方法製作表23所示之MabCXCL10_G7改變體。
[表21]
[表22]
[表23]
17-2 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改變體之利用蛋白酶所為之切斷之評價 驗證17-1調製之抗體改變體是否因蛋白酶處理被切斷。使用重組人u-Plasminogen Activator/Urokinase(human uPA、huPA)(R&D Systems;1310-SE-010)或重組人蛋白裂解酶/ST14 Catalytic Domain (human MT-SP1、hMT-SP1) (R&D Systems; 3946-SE-010)作為蛋白酶,於huPA 40 nM或hMT-SP1 3 nM、抗體改變體 100μg/mL、PBS、37℃之條件下反應1小時後,進行毛細管電泳分析。毛細管電泳分析使用Wes (Protein Simple) ,切斷前後的輕鏈的檢測使用抗人lambda鏈HRP標識抗體 (abcam; ab9007)。其結果,蛋白酶處理前確認過的36kDa附近的峰部消失,在20kDa附近出現新峰部。即36kDa附近的峰部據認為是抗體改變體之未切斷輕鏈,20kDa附近之峰部據認為是切斷輕鏈。蛋白酶處理後獲得之各峰部之面積使用Wes專用之軟體(Compass for SW; Protein Simple) 輸出,抗體改變體之切斷率 (%)利用(切斷輕鏈峰部面積)*100/(切斷輕鏈峰部面積+未切斷輕鏈峰部面積)之式子算出。huPA處理獲致之抗體改變體之切斷率 (%)示於表24、hMT-SP1處理獲致之抗體改變體之切斷率 (%)示於表25。前述表24及表25所示之抗體改變體之中,相較於G7L.106a.12aa(重鏈:G7H-G1T4(序列編號:1181)、輕鏈:G7L.106a.12aa-LT0(序列編號:1282)),利用huPA所為之切斷率高,在hMT-SP1之切斷率低,即對於huPA有較選擇性的抗體改變體示於表26。
[表24]
[表25]
[表26]
實施例18 對抗人CXCL10中和抗體導入了各種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之in vivo切斷評價 18-1 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雙特異性抗體之製作 在係中和人CXCL10之抗體之MabCXCL10_G7p(重鏈:G7H-F760mnP17(序列編號:1381)、輕鏈:G7L-LT0(序列編號:1182))之輕鏈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插入表27中所示之蛋白酶切斷序列,製作有不同蛋白酶切斷序列之MabCXCL10_G7p之輕鏈改變體(表28)。 將MabCXCL10_G7p之輕鏈、上述製作之有蛋白酶切斷序列之輕鏈改變體、與重鏈組合,將表29所示之MabCXCL10_G7p及MabCXCL10_G7p改變體以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的方法利用使用Expi293細胞 (Life technologies)之暫時性表現進行表現,利用使用了ProteinA之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進行精製。 又,將係對抗鑰孔戚血藍素 (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 之抗體之MabKLHn(重鏈:IC17HdK-F760mnN17(序列編號:1390)、輕鏈:IC17L-k0(序列編號:1391))也以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利用使用Expi293細胞 (Life technologies)之暫時性表現進行表現,利用使用了ProteinA之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進行精製。 將上述MabCXCL10_G7p改變體與MabKLHn混合,以WO2015046467記載之方法製作表30所示之針對人CXCL10與KLH之雙特異性抗體。
[表27]
[表28]
[表29]
[表30] MabCXCL10_G7p改變體與MabKLHn之雙特異性抗體
   抗CXCL10改變抗體 抗KLH抗體
抗體改變體名 重鏈序列編號 輕鏈序列編號 重鏈序列編號 輕鏈序列編號
G7/KLH 1381 1182 1390 1391
G7L.12aa0089.001//KLH 1381 1386 1390 1391
G7L.12aa0089.003//KLH 1381 1387 1390 1391
G7L.12aa0089.005//KLH 1381 1388 1390 1391
G7L.12aa0089.007//KLH 1381 1389 1390 1391
18-2 蛋白酶穩定表現細胞株之製作 使用B16F10/chGPC3/muPA細胞作為移植到小鼠之蛋白酶穩定表現細胞株。此細胞株,係對於小鼠融合瘤株B16F10細胞導入了經改變之小鼠之 chimeric Glypican 3(chGPC3)基因及mouse uPA(muPA: NM_008873)基因,並樹立穩定表現株後選殖的細胞株。B16F10/chGPC3/muPA細胞,以含有10% FBS(SIGMA公司製)、0.5 mg/mL Geneticin(gibco公司製)、及1.5 μg/mL Puromycin(gibco公司製)之RPMI1640培養基(Nacalai公司製)培養。
18-3 同系腫瘤株移植小鼠模式之製作 使用從Charles River公司購買的C57BL/6NCrl小鼠(6週大、♀)作為移植動物。在C57BL/6NCrl小鼠的皮下移植B16F10/chGPC3/muPA細胞(每一隻1E6細胞數),將移植腫瘤體積平均約200 mm 3至300 mm 3的小鼠作為改變抗體投予模式小鼠使用。 移植腫瘤體積依下式算出。 腫瘤體積=長徑×短徑×短徑/2
18-4 投予藥劑之調整 對於B16F10/chGPC3/muPA細胞移植模式小鼠投予之藥劑,使用導入了實施例18-1製作之表29所示之各種蛋白酶切斷序列的抗體改變體。投予藥劑係使用PBST-buffer(PBS+0.05% Tween20 buffer)調製,使改變抗體濃度成為0.1 mg/mL。
18-5 蛋白酶切斷評價為目的之抗體改變體之投予試驗 B16F10/chGPC3/muPA細胞移植小鼠移植後第11日,將導入了各種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改變體5檢體分別以投予量1 mg/kg(小鼠體重每1kg之投予抗體量 mg)從尾靜脈投予。投予試驗中之抗體改變體名、投予量、投予方法等之詳情示於表31。
[表31] 小鼠投予試驗概要
隻數 藥劑 用量 投予法 投予日
1 3 G7/KLH 1mg/kg 尾靜脈 移植後11日
2 3 G7L.12aa0089.001//KLH 1mg/kg 尾靜脈 移植後11日
3 3 G7L.12aa0089.003//KLH 1mg/kg 尾靜脈 移植後11日
4 3 G7L.12aa0089.005//KLH 1mg/kg 尾靜脈 移植後11日
5 3 G7L.12aa0089.007//KLH 1mg/kg 尾靜脈 移植後11日
18-6  從B16F10/chGPC3/muPA細胞移植模式小鼠進行眼窩採血 抗體改變體投予後第1日及第3日,從B16F10/chGPC3/muPA細胞移植模式小鼠利用眼窩採血收集血液。採血係於異氟醚麻醉下實施。收集的血液以1,900×g、4℃離心10分鐘後,取得離心後的上清作為血漿成分,於-30℃保存。
18-7 從小鼠回收的投予抗體的切斷評價 將從實施例18-6回收之血漿使用Dynabeads Protein A (Thermo; 10001D),以該技術領域中有通常知識者公知之方法將抗體精製,為了評價抗體改變體之蛋白酶切斷效率,進行毛細管電泳分析。毛細管電泳分析使用Wes (Protein Simple),抗體輕鏈之檢測使用抗人lambda鏈HRP標識抗體 (abcam; ab9007),抗體重鏈之檢測使用抗人重鏈HRP標識抗體 (Protein Simple; 043-491)。結果,抗人lambda鏈抗體在36kDa附近檢測到未切斷之全長輕鏈之峰部,抗人重鏈抗體,在56kDa附近檢測到全長重鏈的峰部。又,MabKLHn之輕鏈為kappa鏈,故抗人lambda鏈抗體未檢測到,可藉由使用抗人lambda鏈抗體來評價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輕鏈之切斷效率。將利用毛細管電泳分析獲得之各峰部之面積使用Wes專用軟體 (Compass for SW; Protein Simple) 輸出,計算輕鏈殘存比(輕鏈峰部面積)/(重鏈峰部面積),以求出在小鼠體內未被切斷而殘留的全長輕鏈的比例。小鼠投予後1日後及3日後回收的抗體的輕鏈殘存比示於第32圖。結果確認:在腫瘤移植小鼠的體內,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MabCXCL10_G7p改變體,相較MabCXCL10_G7p,輕鏈殘存比較低。即代表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的輕鏈在腫瘤移植小鼠體內被以良好效率切斷。
前述發明已為了幫助明確的理解使用實例及例示詳細記載,但是本說明書之記載及例示不應解釋為限定本發明之範圍。本說明書引用的全部專利文獻及科學文獻的揭示,其全體以參照明示的納入到本說明書內。 [產業利用性]
本發明之配體結合分子,以結合配體的狀態運送到生物體內,在病症組織被切斷而減弱對於配體之結合,能將配體以病症組織特異性的釋放,故可將病症組織特異性的暴露於配體。又,該配體結合分子在運送時會抑制配體之生物活性,所以配體全身性作用的可能性減少,在病症治療方面極有用。
第1圖揭示於含有目標組織特異性的游離的配體-連結子-抗配體抗體之VH分子之IgG抗體與配體之融合蛋白質、及其活化之一樣式之圖。配體與抗配體抗體係以連結子連結。 第2圖揭示在目標組織特異性地使配體游離之IgG抗體、及其活化之一樣式之圖。在VH與CH1之交界附近插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配體抗體與配體係混合並投予給個體。 第3圖揭示在目標組織特異性地使配體游離之IgG抗體、及其活化之一様式之圖。在VH與CH1之交界附近插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配體抗體係投予給個體。被投予的抗體結合於體內原本存在的配體,之後則與第2圖之活化樣式為同樣。 第4圖揭示使用Biacore評價MabCXCL10與人CXCL10之交互作用之結果。 第5A圖揭示藉由在MabCXCL10之抗體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插入蛋白酶切斷序列而作成之抗體分子之模型。 第5B圖揭示製作的各重鏈改變體的名稱、插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的位置、已插入的胺基酸序列。插入部位以[insert]代表。 第5C圖揭示製作的各輕鏈改變體的名稱、插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的位置、已插入的胺基酸序列。插入部位以[insert]代表。 第6A圖揭示使用Biacore評價在MabCXCL10之重鏈之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插入蛋白酶切斷序列而製作之抗體分子與人CXCL10之交互作用之結果。 第6B圖揭示使用Biacore評價在MabCXCL10之輕鏈之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插入蛋白酶切斷序列而製作之抗體分子與人CXCL10之交互作用之結果。 第7-1(A)圖揭示將藉由在MabCXCL10之重鏈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插入蛋白酶切斷序列而作成之抗體分子進行蛋白酶(MT-SP1)處理後,以還原SDS-PAGE電泳,並以考馬司亮藍(Coomassie Brilliant Blue,CBB)檢測以評價切斷程度之結果。在利用蛋白酶處理而產生的2條新的譜帶當中,出現在15 kDa 附近的譜帶係來自VH的譜帶,出現在25-50 kDa之位置的譜帶係來自恆定區的譜帶。 第7-2圖揭示接續(A),及(B)將藉由在MabCXCL10之輕鏈可變區與恆定區插入蛋白酶切斷序列而製作之抗體分子進行蛋白酶(MT-SP1)處理後,以還原SDS-PAGE評價切斷程度之結果。出現了來自經蛋白酶處理切斷之輕鏈的2條新的譜帶。 第7-3圖係接續(B)。 第8圖揭示藉由在MabCXCL10之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插入蛋白酶切斷序列與可動連結子序列而製作之各重鏈改變體之名稱、插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與可動連結子序列之位置、已插入的胺基酸序列。插入部位以[insert]表示。 第9圖揭示使用Biacore評價藉由在MabCXCL10之重鏈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插入蛋白酶切斷序列與可動連結子序列而作之抗體分子與人CXCL10之交互作用之結果。 第10A圖揭示將藉由在MabCXCL10之重鏈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插入蛋白酶切斷序列與連結子序列而製作之抗體分子進行蛋白酶(uPA、MT-SP1)處理後,以還原SDS-PAGE電泳並以CBB檢測來評價切斷程度之結果。因為蛋白酶處理而出現的2條新的譜帶當中,出現在15 kDa 附近的譜帶係來自VH的譜帶,出現在25-50 kDa之位置的譜帶係來自恆定區之譜帶。 第10B圖接續第10A圖。 第11A圖揭示評價是否CXCL10會因為將MabCXCL10a與CXCL10之複合體進行蛋白酶(MT-SP1)處理而游離之結果。 第11B圖揭示評價是否CXCL10會因為將EEIVHC006a/EEIVL與CXCL10之複合體進行蛋白酶(MT-SP1)處理而游離之結果。 第12圖揭示將MabCXCL10之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之胺基酸序列一部分以蛋白酶切斷序列與可動連結子序列取代而作成之各重鏈之名稱、插入了及改變了胺基酸之部位、插入序列、插入及改變後之胺基酸序列。插入部位以[insert]表示。「插入位置及改變位置」之欄中,取消線代表之胺基酸殘基,在插入插入序列時被除去,亦即被取代為插入序列最C末端側之胺基酸。 第13圖揭示將MabCXCL10之可變區與恆定區之交界附近之胺基酸序列一部分以蛋白酶切斷序列與可動連結子取代而製作之抗體分子進行蛋白酶(uPA、MT-SP1)處理後,以還原SDS-PAGE電泳並以CBB檢測來評價切斷程度之結果。因為蛋白酶處理而出現的2條新譜帶當中,出現在15 kDa 附近的譜帶係來自VH的譜帶,出現在25-50 kDa之位置的譜帶係來自恆定區之譜帶。 第14圖係表示螢光素酶活性(發光値)之圖。 第15圖揭示CXCL10-抗CXCL10抗體融合蛋白質以蛋白酶切斷前後之SDS-PAGE之結果。 第16圖係表示螢光素酶活性(發光値)之圖。 第17圖揭示評價導入了蛋白酶切斷序列與可動連結子序列之抗IL-12中和抗體因為蛋白酶所為之切斷之還原SDS-PAGE之圖。 第18圖揭示添加IL-12與抗體時之干擾素gamma之產生之圖。NoAb為不添加抗體僅添加IL-12之樣本,NoIL-12係不添加IL-12也不添加之樣本。 第19A圖揭示抗體利用蛋白酶進行切斷。 第19B圖揭示抗體利用蛋白酶進行切斷。 第20A圖揭示以各種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0B圖揭示以各種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1圖揭示以各種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2A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2B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2C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2D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2E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2F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 第22G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2H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2I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3A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3B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3C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4A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4B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4C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4D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4E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5A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5B圖揭示MRA改變體以蛋白酶切斷之結果。 第26圖揭示比較含有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未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以及PD-1之結合評價用樣本中之PD-1對於5C4-bio之結合之即時軸之圖。黑色粗線代表含有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之結合評價用樣本、灰色細線代表含有未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之結合評價用樣本。X軸代表測定時間(秒),測定開始定為0秒。Y軸代表結合。各軸之名稱代表評價用樣本中中含有的抗體,None(僅抗原之)之軸代表只使用抗原作為評價用樣本且不混合抗體。 第27圖係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與未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之電泳結果。Protease(+)泳道為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protease(-)泳道為未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 第28圖係揭示比較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與蛋白酶未處理抗體對於PD-1之結合之即時軸之圖。黑色粗線代表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灰色細線代表未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X軸代表測定時間(秒),測定開始設為0秒。Y軸代表結合。各軸之名稱代表使用之抗體,None之軸僅使用PBS buffer,未使用抗體。 第29圖揭示比較於PD-1存在下進行蛋白酶處理之樣本與於PD-1存在下未進行蛋白酶處理之樣本中所存在之游離PD-1對於5C4-bio之結合之即時軸之圖。黑色粗線表示已進行蛋白酶處理之樣本、灰色細線代表未進行蛋白酶處理之樣本。X軸表示測定時間(秒),測定開始設為0秒。Y軸表示結合。各軸名稱代表樣本中含有的抗體,在「抗原與蛋白酶」之軸,樣本中僅含PD-1,不含有抗體。 第30圖揭示比較在經蛋白酶處理之融合蛋白質與蛋白酶未處理蛋白質溶液中存在之游離PD-1對於5C4-bio之結合之即時軸之圖。黑色粗線代表已進行蛋白酶處理之樣本,灰色細線代表未進行蛋白酶處理之樣本。X軸表示測定時間(秒),測定開始設為0秒。Y軸代表結合。各軸之名稱代表融合蛋白質中之抗體,None(僅抗原)之軸係就評價用樣本而言不使用融合蛋白質,僅使用抗原PD-1。5C4H-G1T4/5C4L-KT0之軸係不使用融合蛋白質,僅使用5C4H-G1T4/5C4L-KT0抗體。 第31圖係經蛋白酶處理之抗體-PD-1融合蛋白質之電泳結果。Protease(+)泳道係經蛋白酶處理之融合蛋白質,protease(-)泳道係未經蛋白酶處理之融合蛋白質。 第32圖係將已插入蛋白酶切斷序列之抗體分子對於小鼠投予,並評價在活體內之切斷效率之圖。
Figure 12_A0101_SEQ_0001
Figure 12_A0101_SEQ_0002
Figure 12_A0101_SEQ_0003
Figure 12_A0101_SEQ_0004
Figure 12_A0101_SEQ_0005
Figure 12_A0101_SEQ_0006
Figure 12_A0101_SEQ_0007
Figure 12_A0101_SEQ_0008
Figure 12_A0101_SEQ_0009
Figure 12_A0101_SEQ_0010
Figure 12_A0101_SEQ_0011
Figure 12_A0101_SEQ_0012
Figure 12_A0101_SEQ_0013
Figure 12_A0101_SEQ_0014
Figure 12_A0101_SEQ_0015
Figure 12_A0101_SEQ_0016
Figure 12_A0101_SEQ_0017
Figure 12_A0101_SEQ_0018
Figure 12_A0101_SEQ_0019
Figure 12_A0101_SEQ_0020
Figure 12_A0101_SEQ_0021
Figure 12_A0101_SEQ_0022
Figure 12_A0101_SEQ_0023
Figure 12_A0101_SEQ_0024
Figure 12_A0101_SEQ_0025
Figure 12_A0101_SEQ_0026
Figure 12_A0101_SEQ_0027
Figure 12_A0101_SEQ_0028
Figure 12_A0101_SEQ_0029
Figure 12_A0101_SEQ_0030
Figure 12_A0101_SEQ_0031
Figure 12_A0101_SEQ_0032
Figure 12_A0101_SEQ_0033
Figure 12_A0101_SEQ_0034
Figure 12_A0101_SEQ_0035
Figure 12_A0101_SEQ_0036
Figure 12_A0101_SEQ_0037
Figure 12_A0101_SEQ_0038
Figure 12_A0101_SEQ_0039
Figure 12_A0101_SEQ_0040
Figure 12_A0101_SEQ_0041
Figure 12_A0101_SEQ_0042
Figure 12_A0101_SEQ_0043
Figure 12_A0101_SEQ_0044
Figure 12_A0101_SEQ_0045
Figure 12_A0101_SEQ_0046
Figure 12_A0101_SEQ_0047
Figure 12_A0101_SEQ_0048
Figure 12_A0101_SEQ_0049
Figure 12_A0101_SEQ_0050
Figure 12_A0101_SEQ_0051
Figure 12_A0101_SEQ_0052
Figure 12_A0101_SEQ_0053
Figure 12_A0101_SEQ_0054
Figure 12_A0101_SEQ_0055
Figure 12_A0101_SEQ_0056
Figure 12_A0101_SEQ_0057
Figure 12_A0101_SEQ_0058
Figure 12_A0101_SEQ_0059
Figure 12_A0101_SEQ_0060
Figure 12_A0101_SEQ_0061
Figure 12_A0101_SEQ_0062
Figure 12_A0101_SEQ_0063
Figure 12_A0101_SEQ_0064
Figure 12_A0101_SEQ_0065
Figure 12_A0101_SEQ_0066
Figure 12_A0101_SEQ_0067
Figure 12_A0101_SEQ_0068
Figure 12_A0101_SEQ_0069
Figure 12_A0101_SEQ_0070
Figure 12_A0101_SEQ_0071
Figure 12_A0101_SEQ_0072
Figure 12_A0101_SEQ_0073
Figure 12_A0101_SEQ_0074
Figure 12_A0101_SEQ_0075
Figure 12_A0101_SEQ_0076
Figure 12_A0101_SEQ_0077
Figure 12_A0101_SEQ_0078
Figure 12_A0101_SEQ_0079
Figure 12_A0101_SEQ_0080
Figure 12_A0101_SEQ_0081
Figure 12_A0101_SEQ_0082
Figure 12_A0101_SEQ_0083
Figure 12_A0101_SEQ_0084
Figure 12_A0101_SEQ_0085
Figure 12_A0101_SEQ_0086
Figure 12_A0101_SEQ_0087
Figure 12_A0101_SEQ_0088
Figure 12_A0101_SEQ_0089
Figure 12_A0101_SEQ_0090
Figure 12_A0101_SEQ_0091
Figure 12_A0101_SEQ_0092
Figure 12_A0101_SEQ_0093
Figure 12_A0101_SEQ_0094
Figure 12_A0101_SEQ_0095
Figure 12_A0101_SEQ_0096
Figure 12_A0101_SEQ_0097
Figure 12_A0101_SEQ_0098
Figure 12_A0101_SEQ_0099
Figure 12_A0101_SEQ_0100
Figure 12_A0101_SEQ_0101
Figure 12_A0101_SEQ_0102
Figure 12_A0101_SEQ_0103
Figure 12_A0101_SEQ_0104
Figure 12_A0101_SEQ_0105
Figure 12_A0101_SEQ_0106
Figure 12_A0101_SEQ_0107
Figure 12_A0101_SEQ_0108
Figure 12_A0101_SEQ_0109
Figure 12_A0101_SEQ_0110
Figure 12_A0101_SEQ_0111
Figure 12_A0101_SEQ_0112
Figure 12_A0101_SEQ_0113
Figure 12_A0101_SEQ_0114
Figure 12_A0101_SEQ_0115
Figure 12_A0101_SEQ_0116
Figure 12_A0101_SEQ_0117
Figure 12_A0101_SEQ_0118
Figure 12_A0101_SEQ_0119
Figure 12_A0101_SEQ_0120
Figure 12_A0101_SEQ_0121
Figure 12_A0101_SEQ_0122
Figure 12_A0101_SEQ_0123
Figure 12_A0101_SEQ_0124
Figure 12_A0101_SEQ_0125
Figure 12_A0101_SEQ_0126
Figure 12_A0101_SEQ_0127
Figure 12_A0101_SEQ_0128
Figure 12_A0101_SEQ_0129
Figure 12_A0101_SEQ_0130
Figure 12_A0101_SEQ_0131
Figure 12_A0101_SEQ_0132
Figure 12_A0101_SEQ_0133
Figure 12_A0101_SEQ_0134
Figure 12_A0101_SEQ_0135
Figure 12_A0101_SEQ_0136
Figure 12_A0101_SEQ_0137
Figure 12_A0101_SEQ_0138
Figure 12_A0101_SEQ_0139
Figure 12_A0101_SEQ_0140
Figure 12_A0101_SEQ_0141
Figure 12_A0101_SEQ_0142
Figure 12_A0101_SEQ_0143
Figure 12_A0101_SEQ_0144
Figure 12_A0101_SEQ_0145
Figure 12_A0101_SEQ_0146
Figure 12_A0101_SEQ_0147
Figure 12_A0101_SEQ_0148
Figure 12_A0101_SEQ_0149
Figure 12_A0101_SEQ_0150
Figure 12_A0101_SEQ_0151
Figure 12_A0101_SEQ_0152
Figure 12_A0101_SEQ_0153
Figure 12_A0101_SEQ_0154
Figure 12_A0101_SEQ_0155
Figure 12_A0101_SEQ_0156
Figure 12_A0101_SEQ_0157
Figure 12_A0101_SEQ_0158
Figure 12_A0101_SEQ_0159
Figure 12_A0101_SEQ_0160
Figure 12_A0101_SEQ_0161
Figure 12_A0101_SEQ_0162
Figure 12_A0101_SEQ_0163
Figure 12_A0101_SEQ_0164
Figure 12_A0101_SEQ_0165
Figure 12_A0101_SEQ_0166
Figure 12_A0101_SEQ_0167
Figure 12_A0101_SEQ_0168
Figure 12_A0101_SEQ_0169
Figure 12_A0101_SEQ_0170
Figure 12_A0101_SEQ_0171
Figure 12_A0101_SEQ_0172
Figure 12_A0101_SEQ_0173
Figure 12_A0101_SEQ_0174
Figure 12_A0101_SEQ_0175
Figure 12_A0101_SEQ_0176
Figure 12_A0101_SEQ_0177
Figure 12_A0101_SEQ_0178
Figure 12_A0101_SEQ_0179
Figure 12_A0101_SEQ_0180
Figure 12_A0101_SEQ_0181
Figure 12_A0101_SEQ_0182
Figure 12_A0101_SEQ_0183
Figure 12_A0101_SEQ_0184
Figure 12_A0101_SEQ_0185
Figure 12_A0101_SEQ_0186
Figure 12_A0101_SEQ_0187
Figure 12_A0101_SEQ_0188
Figure 12_A0101_SEQ_0189
Figure 12_A0101_SEQ_0190
Figure 12_A0101_SEQ_0191
Figure 12_A0101_SEQ_0192
Figure 12_A0101_SEQ_0193
Figure 12_A0101_SEQ_0194
Figure 12_A0101_SEQ_0195
Figure 12_A0101_SEQ_0196
Figure 12_A0101_SEQ_0197
Figure 12_A0101_SEQ_0198
Figure 12_A0101_SEQ_0199
Figure 12_A0101_SEQ_0200
Figure 12_A0101_SEQ_0201
Figure 12_A0101_SEQ_0202
Figure 12_A0101_SEQ_0203
Figure 12_A0101_SEQ_0204
Figure 12_A0101_SEQ_0205
Figure 12_A0101_SEQ_0206
Figure 12_A0101_SEQ_0207
Figure 12_A0101_SEQ_0208
Figure 12_A0101_SEQ_0209
Figure 12_A0101_SEQ_0210
Figure 12_A0101_SEQ_0211
Figure 12_A0101_SEQ_0212
Figure 12_A0101_SEQ_0213
Figure 12_A0101_SEQ_0214
Figure 12_A0101_SEQ_0215
Figure 12_A0101_SEQ_0216
Figure 12_A0101_SEQ_0217
Figure 12_A0101_SEQ_0218
Figure 12_A0101_SEQ_0219
Figure 12_A0101_SEQ_0220
Figure 12_A0101_SEQ_0221
Figure 12_A0101_SEQ_0222
Figure 12_A0101_SEQ_0223
Figure 12_A0101_SEQ_0224
Figure 12_A0101_SEQ_0225
Figure 12_A0101_SEQ_0226
Figure 12_A0101_SEQ_0227
Figure 12_A0101_SEQ_0228
Figure 12_A0101_SEQ_0229
Figure 12_A0101_SEQ_0230
Figure 12_A0101_SEQ_0231
Figure 12_A0101_SEQ_0232
Figure 12_A0101_SEQ_0233
Figure 12_A0101_SEQ_0234
Figure 12_A0101_SEQ_0235
Figure 12_A0101_SEQ_0236
Figure 12_A0101_SEQ_0237
Figure 12_A0101_SEQ_0238
Figure 12_A0101_SEQ_0239
Figure 12_A0101_SEQ_0240
Figure 12_A0101_SEQ_0241
Figure 12_A0101_SEQ_0242
Figure 12_A0101_SEQ_0243
Figure 12_A0101_SEQ_0244
Figure 12_A0101_SEQ_0245
Figure 12_A0101_SEQ_0246
Figure 12_A0101_SEQ_0247
Figure 12_A0101_SEQ_0248
Figure 12_A0101_SEQ_0249
Figure 12_A0101_SEQ_0250
Figure 12_A0101_SEQ_0251
Figure 12_A0101_SEQ_0252
Figure 12_A0101_SEQ_0253
Figure 12_A0101_SEQ_0254
Figure 12_A0101_SEQ_0255
Figure 12_A0101_SEQ_0256
Figure 12_A0101_SEQ_0257
Figure 12_A0101_SEQ_0258
Figure 12_A0101_SEQ_0259
Figure 12_A0101_SEQ_0260
Figure 12_A0101_SEQ_0261
Figure 12_A0101_SEQ_0262
Figure 12_A0101_SEQ_0263
Figure 12_A0101_SEQ_0264
Figure 12_A0101_SEQ_0265
Figure 12_A0101_SEQ_0266
Figure 12_A0101_SEQ_0267
Figure 12_A0101_SEQ_0268
Figure 12_A0101_SEQ_0269
Figure 12_A0101_SEQ_0270
Figure 12_A0101_SEQ_0271
Figure 12_A0101_SEQ_0272
Figure 12_A0101_SEQ_0273
Figure 12_A0101_SEQ_0274
Figure 12_A0101_SEQ_0275
Figure 12_A0101_SEQ_0276
Figure 12_A0101_SEQ_0277
Figure 12_A0101_SEQ_0278
Figure 12_A0101_SEQ_0279
Figure 12_A0101_SEQ_0280
Figure 12_A0101_SEQ_0281
Figure 12_A0101_SEQ_0282
Figure 12_A0101_SEQ_0283
Figure 12_A0101_SEQ_0284
Figure 12_A0101_SEQ_0285
Figure 12_A0101_SEQ_0286
Figure 12_A0101_SEQ_0287
Figure 12_A0101_SEQ_0288
Figure 12_A0101_SEQ_0289
Figure 12_A0101_SEQ_0290
Figure 12_A0101_SEQ_0291
Figure 12_A0101_SEQ_0292
Figure 12_A0101_SEQ_0293
Figure 12_A0101_SEQ_0294
Figure 12_A0101_SEQ_0295
Figure 12_A0101_SEQ_0296
Figure 12_A0101_SEQ_0297
Figure 12_A0101_SEQ_0298
Figure 12_A0101_SEQ_0299
Figure 12_A0101_SEQ_0300
Figure 12_A0101_SEQ_0301
Figure 12_A0101_SEQ_0302
Figure 12_A0101_SEQ_0303
Figure 12_A0101_SEQ_0304
Figure 12_A0101_SEQ_0305
Figure 12_A0101_SEQ_0306
Figure 12_A0101_SEQ_0307
Figure 12_A0101_SEQ_0308
Figure 12_A0101_SEQ_0309
Figure 12_A0101_SEQ_0310
Figure 12_A0101_SEQ_0311
Figure 12_A0101_SEQ_0312
Figure 12_A0101_SEQ_0313
Figure 12_A0101_SEQ_0314
Figure 12_A0101_SEQ_0315
Figure 12_A0101_SEQ_0316
Figure 12_A0101_SEQ_0317
Figure 12_A0101_SEQ_0318
Figure 12_A0101_SEQ_0319
Figure 12_A0101_SEQ_0320
Figure 12_A0101_SEQ_0321
Figure 12_A0101_SEQ_0322
Figure 12_A0101_SEQ_0323
Figure 12_A0101_SEQ_0324
Figure 12_A0101_SEQ_0325
Figure 12_A0101_SEQ_0326
Figure 12_A0101_SEQ_0327
Figure 12_A0101_SEQ_0328
Figure 12_A0101_SEQ_0329
Figure 12_A0101_SEQ_0330
Figure 12_A0101_SEQ_0331
Figure 12_A0101_SEQ_0332
Figure 12_A0101_SEQ_0333
Figure 12_A0101_SEQ_0334
Figure 12_A0101_SEQ_0335
Figure 12_A0101_SEQ_0336
Figure 12_A0101_SEQ_0337
Figure 12_A0101_SEQ_0338
Figure 12_A0101_SEQ_0339
Figure 12_A0101_SEQ_0340
Figure 12_A0101_SEQ_0341
Figure 12_A0101_SEQ_0342
Figure 12_A0101_SEQ_0343
Figure 12_A0101_SEQ_0344
Figure 12_A0101_SEQ_0345
Figure 12_A0101_SEQ_0346
Figure 12_A0101_SEQ_0347
Figure 12_A0101_SEQ_0348
Figure 12_A0101_SEQ_0349
Figure 12_A0101_SEQ_0350
Figure 12_A0101_SEQ_0351
Figure 12_A0101_SEQ_0352
Figure 12_A0101_SEQ_0353
Figure 12_A0101_SEQ_0354
Figure 12_A0101_SEQ_0355
Figure 12_A0101_SEQ_0356
Figure 12_A0101_SEQ_0357
Figure 12_A0101_SEQ_0358
Figure 12_A0101_SEQ_0359
Figure 12_A0101_SEQ_0360
Figure 12_A0101_SEQ_0361
Figure 12_A0101_SEQ_0362
Figure 12_A0101_SEQ_0363
Figure 12_A0101_SEQ_0364
Figure 12_A0101_SEQ_0365
Figure 12_A0101_SEQ_0366
Figure 12_A0101_SEQ_0367
Figure 12_A0101_SEQ_0368
Figure 12_A0101_SEQ_0369
Figure 12_A0101_SEQ_0370
Figure 12_A0101_SEQ_0371
Figure 12_A0101_SEQ_0372
Figure 12_A0101_SEQ_0373
Figure 12_A0101_SEQ_0374
Figure 12_A0101_SEQ_0375
Figure 12_A0101_SEQ_0376
Figure 12_A0101_SEQ_0377
Figure 12_A0101_SEQ_0378
Figure 12_A0101_SEQ_0379
Figure 12_A0101_SEQ_0380
Figure 12_A0101_SEQ_0381
Figure 12_A0101_SEQ_0382
Figure 12_A0101_SEQ_0383
Figure 12_A0101_SEQ_0384
Figure 12_A0101_SEQ_0385
Figure 12_A0101_SEQ_0386
Figure 12_A0101_SEQ_0387
Figure 12_A0101_SEQ_0388
Figure 12_A0101_SEQ_0389
Figure 12_A0101_SEQ_0390
Figure 12_A0101_SEQ_0391
Figure 12_A0101_SEQ_0392
Figure 12_A0101_SEQ_0393
Figure 12_A0101_SEQ_0394
Figure 12_A0101_SEQ_0395
Figure 12_A0101_SEQ_0396
Figure 12_A0101_SEQ_0397
Figure 12_A0101_SEQ_0398
Figure 12_A0101_SEQ_0399
Figure 12_A0101_SEQ_0400
Figure 12_A0101_SEQ_0401
Figure 12_A0101_SEQ_0402
Figure 12_A0101_SEQ_0403
Figure 12_A0101_SEQ_0404
Figure 12_A0101_SEQ_0405
Figure 12_A0101_SEQ_0406
Figure 12_A0101_SEQ_0407
Figure 12_A0101_SEQ_0408
Figure 12_A0101_SEQ_0409
Figure 12_A0101_SEQ_0410
Figure 12_A0101_SEQ_0411
Figure 12_A0101_SEQ_0412
Figure 12_A0101_SEQ_0413
Figure 12_A0101_SEQ_0414
Figure 12_A0101_SEQ_0415
Figure 12_A0101_SEQ_0416
Figure 12_A0101_SEQ_0417
Figure 12_A0101_SEQ_0418
Figure 12_A0101_SEQ_0419
Figure 12_A0101_SEQ_0420
Figure 12_A0101_SEQ_0421
Figure 12_A0101_SEQ_0422
Figure 12_A0101_SEQ_0423
Figure 12_A0101_SEQ_0424
Figure 12_A0101_SEQ_0425
Figure 12_A0101_SEQ_0426
Figure 12_A0101_SEQ_0427
Figure 12_A0101_SEQ_0428
Figure 12_A0101_SEQ_0429
Figure 12_A0101_SEQ_0430
Figure 12_A0101_SEQ_0431
Figure 12_A0101_SEQ_0432
Figure 12_A0101_SEQ_0433
Figure 12_A0101_SEQ_0434
Figure 12_A0101_SEQ_0435
Figure 12_A0101_SEQ_0436
Figure 12_A0101_SEQ_0437
Figure 12_A0101_SEQ_0438
Figure 12_A0101_SEQ_0439
Figure 12_A0101_SEQ_0440
Figure 12_A0101_SEQ_0441
Figure 12_A0101_SEQ_0442
Figure 12_A0101_SEQ_0443
Figure 12_A0101_SEQ_0444
Figure 12_A0101_SEQ_0445
Figure 12_A0101_SEQ_0446
Figure 12_A0101_SEQ_0447
Figure 12_A0101_SEQ_0448
Figure 12_A0101_SEQ_0449
Figure 12_A0101_SEQ_0450
Figure 12_A0101_SEQ_0451
Figure 12_A0101_SEQ_0452
Figure 12_A0101_SEQ_0453
Figure 12_A0101_SEQ_0454
Figure 12_A0101_SEQ_0455
Figure 12_A0101_SEQ_0456
Figure 12_A0101_SEQ_0457
Figure 12_A0101_SEQ_0458
Figure 12_A0101_SEQ_0459
Figure 12_A0101_SEQ_0460
Figure 12_A0101_SEQ_0461
Figure 12_A0101_SEQ_0462
Figure 12_A0101_SEQ_0463
Figure 12_A0101_SEQ_0464
Figure 12_A0101_SEQ_0465
Figure 12_A0101_SEQ_0466
Figure 12_A0101_SEQ_0467
Figure 12_A0101_SEQ_0468
Figure 12_A0101_SEQ_0469
Figure 12_A0101_SEQ_0470
Figure 12_A0101_SEQ_0471
Figure 12_A0101_SEQ_0472
Figure 12_A0101_SEQ_0473
Figure 12_A0101_SEQ_0474
Figure 12_A0101_SEQ_0475
Figure 12_A0101_SEQ_0476
Figure 12_A0101_SEQ_0477
Figure 12_A0101_SEQ_0478
Figure 12_A0101_SEQ_0479
Figure 12_A0101_SEQ_0480
Figure 12_A0101_SEQ_0481
Figure 12_A0101_SEQ_0482
Figure 12_A0101_SEQ_0483
Figure 12_A0101_SEQ_0484
Figure 12_A0101_SEQ_0485
Figure 12_A0101_SEQ_0486
Figure 12_A0101_SEQ_0487
Figure 12_A0101_SEQ_0488
Figure 12_A0101_SEQ_0489
Figure 12_A0101_SEQ_0490
Figure 12_A0101_SEQ_0491
Figure 12_A0101_SEQ_0492
Figure 12_A0101_SEQ_0493
Figure 12_A0101_SEQ_0494
Figure 12_A0101_SEQ_0495
Figure 12_A0101_SEQ_0496
Figure 12_A0101_SEQ_0497
Figure 12_A0101_SEQ_0498
Figure 12_A0101_SEQ_0499
Figure 12_A0101_SEQ_0500
Figure 12_A0101_SEQ_0501
Figure 12_A0101_SEQ_0502
Figure 12_A0101_SEQ_0503
Figure 12_A0101_SEQ_0504
Figure 12_A0101_SEQ_0505
Figure 12_A0101_SEQ_0506
Figure 12_A0101_SEQ_0507
Figure 12_A0101_SEQ_0508
Figure 12_A0101_SEQ_0509
Figure 12_A0101_SEQ_0510
Figure 12_A0101_SEQ_0511
Figure 12_A0101_SEQ_0512
Figure 12_A0101_SEQ_0513
Figure 12_A0101_SEQ_0514
Figure 12_A0101_SEQ_0515
Figure 12_A0101_SEQ_0516
Figure 12_A0101_SEQ_0517
Figure 12_A0101_SEQ_0518
Figure 12_A0101_SEQ_0519
Figure 12_A0101_SEQ_0520
Figure 12_A0101_SEQ_0521
Figure 12_A0101_SEQ_0522
Figure 12_A0101_SEQ_0523
Figure 12_A0101_SEQ_0524
Figure 12_A0101_SEQ_0525
Figure 12_A0101_SEQ_0526
Figure 12_A0101_SEQ_0527
Figure 12_A0101_SEQ_0528
Figure 12_A0101_SEQ_0529
Figure 12_A0101_SEQ_0530
Figure 12_A0101_SEQ_0531
Figure 12_A0101_SEQ_0532
Figure 12_A0101_SEQ_0533
Figure 12_A0101_SEQ_0534
Figure 12_A0101_SEQ_0535
Figure 12_A0101_SEQ_0536
Figure 12_A0101_SEQ_0537
Figure 12_A0101_SEQ_0538
Figure 12_A0101_SEQ_0539
Figure 12_A0101_SEQ_0540
Figure 12_A0101_SEQ_0541
Figure 12_A0101_SEQ_0542
Figure 12_A0101_SEQ_0543
Figure 12_A0101_SEQ_0544
Figure 12_A0101_SEQ_0545
Figure 12_A0101_SEQ_0546
Figure 12_A0101_SEQ_0547
Figure 12_A0101_SEQ_0548
Figure 12_A0101_SEQ_0549
Figure 12_A0101_SEQ_0550
Figure 12_A0101_SEQ_0551
Figure 12_A0101_SEQ_0552
Figure 12_A0101_SEQ_0553
Figure 12_A0101_SEQ_0554
Figure 12_A0101_SEQ_0555
Figure 12_A0101_SEQ_0556
Figure 12_A0101_SEQ_0557
Figure 12_A0101_SEQ_0558
Figure 12_A0101_SEQ_0559
Figure 12_A0101_SEQ_0560
Figure 12_A0101_SEQ_0561
Figure 12_A0101_SEQ_0562
Figure 12_A0101_SEQ_0563
Figure 12_A0101_SEQ_0564
Figure 12_A0101_SEQ_0565
Figure 12_A0101_SEQ_0566
Figure 12_A0101_SEQ_0567
Figure 12_A0101_SEQ_0568
Figure 12_A0101_SEQ_0569
Figure 12_A0101_SEQ_0570
Figure 12_A0101_SEQ_0571
Figure 12_A0101_SEQ_0572
Figure 12_A0101_SEQ_0573
Figure 12_A0101_SEQ_0574
Figure 12_A0101_SEQ_0575
Figure 12_A0101_SEQ_0576
Figure 12_A0101_SEQ_0577
Figure 12_A0101_SEQ_0578
Figure 12_A0101_SEQ_0579
Figure 12_A0101_SEQ_0580
Figure 12_A0101_SEQ_0581
Figure 12_A0101_SEQ_0582
Figure 12_A0101_SEQ_0583
Figure 12_A0101_SEQ_0584
Figure 12_A0101_SEQ_0585
Figure 12_A0101_SEQ_0586
Figure 12_A0101_SEQ_0587
Figure 12_A0101_SEQ_0588
Figure 12_A0101_SEQ_0589
Figure 12_A0101_SEQ_0590
Figure 12_A0101_SEQ_0591
Figure 12_A0101_SEQ_0592
Figure 12_A0101_SEQ_0593
Figure 12_A0101_SEQ_0594
Figure 12_A0101_SEQ_0595
Figure 12_A0101_SEQ_0596
Figure 12_A0101_SEQ_0597
Figure 12_A0101_SEQ_0598
Figure 12_A0101_SEQ_0599
Figure 12_A0101_SEQ_0600
Figure 12_A0101_SEQ_0601
Figure 12_A0101_SEQ_0602
Figure 12_A0101_SEQ_0603
Figure 12_A0101_SEQ_0604
Figure 12_A0101_SEQ_0605
Figure 12_A0101_SEQ_0606
Figure 12_A0101_SEQ_0607
Figure 12_A0101_SEQ_0608
Figure 12_A0101_SEQ_0609
Figure 12_A0101_SEQ_0610
Figure 12_A0101_SEQ_0611
Figure 12_A0101_SEQ_0612
Figure 12_A0101_SEQ_0613
Figure 12_A0101_SEQ_0614
Figure 12_A0101_SEQ_0615
Figure 12_A0101_SEQ_0616
Figure 12_A0101_SEQ_0617
Figure 12_A0101_SEQ_0618
Figure 12_A0101_SEQ_0619
Figure 12_A0101_SEQ_0620
Figure 12_A0101_SEQ_0621
Figure 12_A0101_SEQ_0622
Figure 12_A0101_SEQ_0623
Figure 12_A0101_SEQ_0624
Figure 12_A0101_SEQ_0625
Figure 12_A0101_SEQ_0626
Figure 12_A0101_SEQ_0627
Figure 12_A0101_SEQ_0628
Figure 12_A0101_SEQ_0629
Figure 12_A0101_SEQ_0630
Figure 12_A0101_SEQ_0631
Figure 12_A0101_SEQ_0632
Figure 12_A0101_SEQ_0633
Figure 12_A0101_SEQ_0634
Figure 12_A0101_SEQ_0635
Figure 12_A0101_SEQ_0636
Figure 12_A0101_SEQ_0637
Figure 12_A0101_SEQ_0638
Figure 12_A0101_SEQ_0639
Figure 12_A0101_SEQ_0640
Figure 12_A0101_SEQ_0641
Figure 12_A0101_SEQ_0642
Figure 12_A0101_SEQ_0643
Figure 12_A0101_SEQ_0644
Figure 12_A0101_SEQ_0645
Figure 12_A0101_SEQ_0646
Figure 12_A0101_SEQ_0647
Figure 12_A0101_SEQ_0648
Figure 12_A0101_SEQ_0649
Figure 12_A0101_SEQ_0650
Figure 12_A0101_SEQ_0651
Figure 12_A0101_SEQ_0652
Figure 12_A0101_SEQ_0653
Figure 12_A0101_SEQ_0654
Figure 12_A0101_SEQ_0655
Figure 12_A0101_SEQ_0656
Figure 12_A0101_SEQ_0657
Figure 12_A0101_SEQ_0658
Figure 12_A0101_SEQ_0659
Figure 12_A0101_SEQ_0660
Figure 12_A0101_SEQ_0661
Figure 12_A0101_SEQ_0662
Figure 12_A0101_SEQ_0663
Figure 12_A0101_SEQ_0664
Figure 12_A0101_SEQ_0665
Figure 12_A0101_SEQ_0666
Figure 12_A0101_SEQ_0667
Figure 12_A0101_SEQ_0668
Figure 12_A0101_SEQ_0669
Figure 12_A0101_SEQ_0670
Figure 12_A0101_SEQ_0671
Figure 12_A0101_SEQ_0672
Figure 12_A0101_SEQ_0673
Figure 12_A0101_SEQ_0674
Figure 12_A0101_SEQ_0675
Figure 12_A0101_SEQ_0676
Figure 12_A0101_SEQ_0677
Figure 12_A0101_SEQ_0678
Figure 12_A0101_SEQ_0679
Figure 12_A0101_SEQ_0680
Figure 12_A0101_SEQ_0681
Figure 12_A0101_SEQ_0682
Figure 12_A0101_SEQ_0683
Figure 12_A0101_SEQ_0684
Figure 12_A0101_SEQ_0685
Figure 12_A0101_SEQ_0686
Figure 12_A0101_SEQ_0687
Figure 12_A0101_SEQ_0688
Figure 12_A0101_SEQ_0689
Figure 12_A0101_SEQ_0690
Figure 12_A0101_SEQ_0691
Figure 12_A0101_SEQ_0692
Figure 12_A0101_SEQ_0693
Figure 12_A0101_SEQ_0694
Figure 12_A0101_SEQ_0695
Figure 12_A0101_SEQ_0696
Figure 12_A0101_SEQ_0697
Figure 12_A0101_SEQ_0698
Figure 12_A0101_SEQ_0699
Figure 12_A0101_SEQ_0700
Figure 12_A0101_SEQ_0701
Figure 12_A0101_SEQ_0702
Figure 12_A0101_SEQ_0703
Figure 12_A0101_SEQ_0704
Figure 12_A0101_SEQ_0705
Figure 12_A0101_SEQ_0706
Figure 12_A0101_SEQ_0707
Figure 12_A0101_SEQ_0708
Figure 12_A0101_SEQ_0709
Figure 12_A0101_SEQ_0710
Figure 12_A0101_SEQ_0711
Figure 12_A0101_SEQ_0712
Figure 12_A0101_SEQ_0713
Figure 12_A0101_SEQ_0714
Figure 12_A0101_SEQ_0715
Figure 12_A0101_SEQ_0716
Figure 12_A0101_SEQ_0717
Figure 12_A0101_SEQ_0718
Figure 12_A0101_SEQ_0719
Figure 12_A0101_SEQ_0720
Figure 12_A0101_SEQ_0721
Figure 12_A0101_SEQ_0722
Figure 12_A0101_SEQ_0723
Figure 12_A0101_SEQ_0724
Figure 12_A0101_SEQ_0725
Figure 12_A0101_SEQ_0726
Figure 12_A0101_SEQ_0727
Figure 12_A0101_SEQ_0728
Figure 12_A0101_SEQ_0729
Figure 12_A0101_SEQ_0730
Figure 12_A0101_SEQ_0731
Figure 12_A0101_SEQ_0732
Figure 12_A0101_SEQ_0733
Figure 12_A0101_SEQ_0734
Figure 12_A0101_SEQ_0735
Figure 12_A0101_SEQ_0736
Figure 12_A0101_SEQ_0737
Figure 12_A0101_SEQ_0738
Figure 12_A0101_SEQ_0739
Figure 12_A0101_SEQ_0740
Figure 12_A0101_SEQ_0741
Figure 12_A0101_SEQ_0742
Figure 12_A0101_SEQ_0743
Figure 12_A0101_SEQ_0744
Figure 12_A0101_SEQ_0745
Figure 12_A0101_SEQ_0746
Figure 12_A0101_SEQ_0747
Figure 12_A0101_SEQ_0748
Figure 12_A0101_SEQ_0749
Figure 12_A0101_SEQ_0750
Figure 12_A0101_SEQ_0751
Figure 12_A0101_SEQ_0752
Figure 12_A0101_SEQ_0753
Figure 12_A0101_SEQ_0754
Figure 12_A0101_SEQ_0755
Figure 12_A0101_SEQ_0756
Figure 12_A0101_SEQ_0757
Figure 12_A0101_SEQ_0758
Figure 12_A0101_SEQ_0759
Figure 12_A0101_SEQ_0760
Figure 12_A0101_SEQ_0761
Figure 12_A0101_SEQ_0762
Figure 12_A0101_SEQ_0763
Figure 12_A0101_SEQ_0764
Figure 12_A0101_SEQ_0765
Figure 12_A0101_SEQ_0766
Figure 12_A0101_SEQ_0767
Figure 12_A0101_SEQ_0768
Figure 12_A0101_SEQ_0769
Figure 12_A0101_SEQ_0770
Figure 12_A0101_SEQ_0771
Figure 12_A0101_SEQ_0772
Figure 12_A0101_SEQ_0773
Figure 12_A0101_SEQ_0774
Figure 12_A0101_SEQ_0775
Figure 12_A0101_SEQ_0776
Figure 12_A0101_SEQ_0777
Figure 12_A0101_SEQ_0778
Figure 12_A0101_SEQ_0779
Figure 12_A0101_SEQ_0780
Figure 12_A0101_SEQ_0781
Figure 12_A0101_SEQ_0782
Figure 12_A0101_SEQ_0783
Figure 12_A0101_SEQ_0784
Figure 12_A0101_SEQ_0785
Figure 12_A0101_SEQ_0786
Figure 12_A0101_SEQ_0787
Figure 12_A0101_SEQ_0788
Figure 12_A0101_SEQ_0789
Figure 12_A0101_SEQ_0790
Figure 12_A0101_SEQ_0791
Figure 12_A0101_SEQ_0792
Figure 12_A0101_SEQ_0793
Figure 12_A0101_SEQ_0794
Figure 12_A0101_SEQ_0795
Figure 12_A0101_SEQ_0796
Figure 12_A0101_SEQ_0797
Figure 12_A0101_SEQ_0798
Figure 12_A0101_SEQ_0799
Figure 12_A0101_SEQ_0800
Figure 12_A0101_SEQ_0801
Figure 12_A0101_SEQ_0802
Figure 12_A0101_SEQ_0803
Figure 12_A0101_SEQ_0804
Figure 12_A0101_SEQ_0805
Figure 12_A0101_SEQ_0806
Figure 12_A0101_SEQ_0807
Figure 12_A0101_SEQ_0808
Figure 12_A0101_SEQ_0809
Figure 12_A0101_SEQ_0810
Figure 12_A0101_SEQ_0811
Figure 12_A0101_SEQ_0812
Figure 12_A0101_SEQ_0813
Figure 12_A0101_SEQ_0814
Figure 12_A0101_SEQ_0815
Figure 12_A0101_SEQ_0816
Figure 12_A0101_SEQ_0817
Figure 12_A0101_SEQ_0818
Figure 12_A0101_SEQ_0819
Figure 12_A0101_SEQ_0820
Figure 12_A0101_SEQ_0821
Figure 12_A0101_SEQ_0822
Figure 12_A0101_SEQ_0823
Figure 12_A0101_SEQ_0824
Figure 12_A0101_SEQ_0825
Figure 12_A0101_SEQ_0826
Figure 12_A0101_SEQ_0827
Figure 12_A0101_SEQ_0828
Figure 12_A0101_SEQ_0829
Figure 12_A0101_SEQ_0830
Figure 12_A0101_SEQ_0831
Figure 12_A0101_SEQ_0832
Figure 12_A0101_SEQ_0833
Figure 12_A0101_SEQ_0834
Figure 12_A0101_SEQ_0835
Figure 12_A0101_SEQ_0836
Figure 12_A0101_SEQ_0837
Figure 12_A0101_SEQ_0838
Figure 12_A0101_SEQ_0839
Figure 12_A0101_SEQ_0840
Figure 12_A0101_SEQ_0841
Figure 12_A0101_SEQ_0842
Figure 12_A0101_SEQ_0843
Figure 12_A0101_SEQ_0844
Figure 12_A0101_SEQ_0845
Figure 12_A0101_SEQ_0846
Figure 12_A0101_SEQ_0847
Figure 12_A0101_SEQ_0848
Figure 12_A0101_SEQ_0849
Figure 12_A0101_SEQ_0850
Figure 12_A0101_SEQ_0851
Figure 12_A0101_SEQ_0852
Figure 12_A0101_SEQ_0853
Figure 12_A0101_SEQ_0854
Figure 12_A0101_SEQ_0855
Figure 12_A0101_SEQ_0856
Figure 12_A0101_SEQ_0857
Figure 12_A0101_SEQ_0858
Figure 12_A0101_SEQ_0859
Figure 12_A0101_SEQ_0860
Figure 12_A0101_SEQ_0861
Figure 12_A0101_SEQ_0862
Figure 12_A0101_SEQ_0863
Figure 12_A0101_SEQ_0864
Figure 12_A0101_SEQ_0865
Figure 12_A0101_SEQ_0866
Figure 12_A0101_SEQ_0867
Figure 12_A0101_SEQ_0868
Figure 12_A0101_SEQ_0869
Figure 12_A0101_SEQ_0870
Figure 12_A0101_SEQ_0871
Figure 12_A0101_SEQ_0872
Figure 12_A0101_SEQ_0873
Figure 12_A0101_SEQ_0874
Figure 12_A0101_SEQ_0875
Figure 12_A0101_SEQ_0876
Figure 12_A0101_SEQ_0877
Figure 12_A0101_SEQ_0878
Figure 12_A0101_SEQ_0879
Figure 12_A0101_SEQ_0880
Figure 12_A0101_SEQ_0881
Figure 12_A0101_SEQ_0882
Figure 12_A0101_SEQ_0883
Figure 12_A0101_SEQ_0884
Figure 12_A0101_SEQ_0885
Figure 12_A0101_SEQ_0886
Figure 12_A0101_SEQ_0887
Figure 12_A0101_SEQ_0888
Figure 12_A0101_SEQ_0889
Figure 12_A0101_SEQ_0890
Figure 12_A0101_SEQ_0891
Figure 12_A0101_SEQ_0892
Figure 12_A0101_SEQ_0893
Figure 12_A0101_SEQ_0894
Figure 12_A0101_SEQ_0895
Figure 12_A0101_SEQ_0896
Figure 12_A0101_SEQ_0897
Figure 12_A0101_SEQ_0898
Figure 12_A0101_SEQ_0899
Figure 12_A0101_SEQ_0900
Figure 12_A0101_SEQ_0901
Figure 12_A0101_SEQ_0902
Figure 12_A0101_SEQ_0903
Figure 12_A0101_SEQ_0904
Figure 12_A0101_SEQ_0905
Figure 12_A0101_SEQ_0906
Figure 12_A0101_SEQ_0907
Figure 12_A0101_SEQ_0908
Figure 12_A0101_SEQ_0909
Figure 12_A0101_SEQ_0910
Figure 12_A0101_SEQ_0911
Figure 12_A0101_SEQ_0912
Figure 12_A0101_SEQ_0913
Figure 12_A0101_SEQ_0914
Figure 12_A0101_SEQ_0915
Figure 12_A0101_SEQ_0916
Figure 12_A0101_SEQ_0917
Figure 12_A0101_SEQ_0918
Figure 12_A0101_SEQ_0919
Figure 12_A0101_SEQ_0920
Figure 12_A0101_SEQ_0921
Figure 12_A0101_SEQ_0922
Figure 12_A0101_SEQ_0923
Figure 12_A0101_SEQ_0924
Figure 12_A0101_SEQ_0925
Figure 12_A0101_SEQ_0926
Figure 12_A0101_SEQ_0927
Figure 12_A0101_SEQ_0928
Figure 12_A0101_SEQ_0929
Figure 12_A0101_SEQ_0930
Figure 12_A0101_SEQ_0931
Figure 12_A0101_SEQ_0932
Figure 12_A0101_SEQ_0933
Figure 12_A0101_SEQ_0934
Figure 12_A0101_SEQ_0935
Figure 12_A0101_SEQ_0936
Figure 12_A0101_SEQ_0937
Figure 12_A0101_SEQ_0938
Figure 12_A0101_SEQ_0939
Figure 12_A0101_SEQ_0940
Figure 12_A0101_SEQ_0941
Figure 12_A0101_SEQ_0942
Figure 12_A0101_SEQ_0943
Figure 12_A0101_SEQ_0944
Figure 12_A0101_SEQ_0945
Figure 12_A0101_SEQ_0946
Figure 12_A0101_SEQ_0947
Figure 12_A0101_SEQ_0948
Figure 12_A0101_SEQ_0949
Figure 12_A0101_SEQ_0950
Figure 12_A0101_SEQ_0951
Figure 12_A0101_SEQ_0952
Figure 12_A0101_SEQ_0953
Figure 12_A0101_SEQ_0954
Figure 12_A0101_SEQ_0955
Figure 12_A0101_SEQ_0956
Figure 12_A0101_SEQ_0957
Figure 12_A0101_SEQ_0958
Figure 12_A0101_SEQ_0959
Figure 12_A0101_SEQ_0960
Figure 12_A0101_SEQ_0961
Figure 12_A0101_SEQ_0962
Figure 12_A0101_SEQ_0963
Figure 12_A0101_SEQ_0964
Figure 12_A0101_SEQ_0965
Figure 12_A0101_SEQ_0966
Figure 12_A0101_SEQ_0967
Figure 12_A0101_SEQ_0968
Figure 12_A0101_SEQ_0969
Figure 12_A0101_SEQ_0970
Figure 12_A0101_SEQ_0971
Figure 12_A0101_SEQ_0972
Figure 12_A0101_SEQ_0973
Figure 12_A0101_SEQ_0974
Figure 12_A0101_SEQ_0975
Figure 12_A0101_SEQ_0976
Figure 12_A0101_SEQ_0977
Figure 12_A0101_SEQ_0978
Figure 12_A0101_SEQ_0979
Figure 12_A0101_SEQ_0980
Figure 12_A0101_SEQ_0981
Figure 12_A0101_SEQ_0982
Figure 12_A0101_SEQ_0983
Figure 12_A0101_SEQ_0984
Figure 12_A0101_SEQ_0985
Figure 12_A0101_SEQ_0986
Figure 12_A0101_SEQ_0987
Figure 12_A0101_SEQ_0988
Figure 12_A0101_SEQ_0989
Figure 12_A0101_SEQ_0990
Figure 12_A0101_SEQ_0991
Figure 12_A0101_SEQ_0992
Figure 12_A0101_SEQ_0993
Figure 12_A0101_SEQ_0994
Figure 12_A0101_SEQ_0995
Figure 12_A0101_SEQ_0996
Figure 12_A0101_SEQ_0997
Figure 12_A0101_SEQ_0998
Figure 12_A0101_SEQ_0999
Figure 12_A0101_SEQ_1000
Figure 12_A0101_SEQ_1001
Figure 12_A0101_SEQ_1002
Figure 12_A0101_SEQ_1003
Figure 12_A0101_SEQ_1004
Figure 12_A0101_SEQ_1005
Figure 12_A0101_SEQ_1006
Figure 12_A0101_SEQ_1007
Figure 12_A0101_SEQ_1008
Figure 12_A0101_SEQ_1009
Figure 12_A0101_SEQ_1010
Figure 12_A0101_SEQ_1011
Figure 12_A0101_SEQ_1012
Figure 12_A0101_SEQ_1013
Figure 12_A0101_SEQ_1014
Figure 12_A0101_SEQ_1015
Figure 12_A0101_SEQ_1016
Figure 12_A0101_SEQ_1017
Figure 12_A0101_SEQ_1018
Figure 12_A0101_SEQ_1019
Figure 12_A0101_SEQ_1020
Figure 12_A0101_SEQ_1021
Figure 12_A0101_SEQ_1022
Figure 12_A0101_SEQ_1023
Figure 12_A0101_SEQ_1024
Figure 12_A0101_SEQ_1025
Figure 12_A0101_SEQ_1026
Figure 12_A0101_SEQ_1027
Figure 12_A0101_SEQ_1028
Figure 12_A0101_SEQ_1029
Figure 12_A0101_SEQ_1030
無。

Claims (15)

  1. 一種配體結合分子,其係配體結合分子,該配體結合分子能夠結合於配體,該分子係為具有含有選自序列編號:1161~1180、1392~1411所示之序列、或表1記載之序列中之一或多數序列之蛋白酶切斷序列中之至少一者之多胜肽,於該蛋白酶切斷序列被切斷的狀態下該配體結合分子對於配體之結合,比起於該蛋白酶切斷序列未被切斷之狀態下該配體結合分子對於配體之結合弱。
  2. 如請求項1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於該蛋白酶切斷序列被切斷的狀態,該配體會從該配體結合分子游離。
  3. 如請求項1或2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該蛋白酶係癌組織特異的蛋白酶或發炎組織特異的蛋白酶。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該配體結合分子含有抗體VH、抗體VL、及抗體恆定區。
  5. 如請求項4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該蛋白酶切斷序列位在該抗體恆定區與該抗體VH之交界附近、或/及該抗體恆定區與該抗體VL之交界附近。
  6. 如請求項4或5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該配體結合分子中之該抗體VL與該抗體VH係締合,該締合因該蛋白酶切斷序列被蛋白酶切斷而解除。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該配體係有生物活性之分子,該配體結合分子藉由和該配體結合而抑制該配體之生物活性。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該配體為細胞介素或趨化介素。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其中,該配體結合分子為IgG抗體。
  10. 一種複合體,係由該配體及與該配體結合之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所形成。
  11. 一種融合蛋白質,係該配體與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融合。
  12. 一種醫藥組合物,含有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或如請求項10之複合體、或如請求項11之融合蛋白質。
  13. 一種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配體結合分子、或如請求項10之複合體、或如請求項11之融合蛋白質之製造方法。
  14. 一種蛋白酶基質,含有選自序列編號:1161~1180、1392~1411所示之序列與表1記載之序列中之序列。
  15. 一種多胜肽,含有選自序列編號:1161~1180、1392~1411所示之序列與表1記載之序列中之一或多數序列。
TW112121234A 2017-11-28 2018-11-28 可調整配體結合活性的配體結合分子 TW2024027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27651 2017-11-28
JP2017227651 2017-11-28
JP2018-103691 2018-05-30
JP2018103691 2018-05-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2792A true TW202402792A (zh) 2024-01-16

Family

ID=6666502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21234A TW202402792A (zh) 2017-11-28 2018-11-28 可調整配體結合活性的配體結合分子
TW107142376A TWI818934B (zh) 2017-11-28 2018-11-28 可調整配體結合活性的配體結合分子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2376A TWI818934B (zh) 2017-11-28 2018-11-28 可調整配體結合活性的配體結合分子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06845A1 (zh)
EP (1) EP3719036A4 (zh)
JP (2) JP7266532B2 (zh)
KR (1) KR20200089312A (zh)
CN (1) CN111630062A (zh)
AU (1) AU2018376309A1 (zh)
BR (1) BR112020010248A2 (zh)
CA (1) CA3083346A1 (zh)
MX (1) MX2020005160A (zh)
RU (1) RU2020120556A (zh)
SG (1) SG11202004627WA (zh)
TW (2) TW202402792A (zh)
WO (1) WO20191073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46574A4 (en) 2016-11-28 2020-09-09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ANTIGEN AND POLYPEPTIDE BINDING AREA INCLUDING A TRANSPORT SECTION
CA3083259A1 (en) * 2017-11-28 2019-06-06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Polypeptide including antigen-binding domain and carrying section
US20210253672A1 (en) * 2018-05-30 2021-08-19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Ligand-binding molecule containing single domain antibody
KR20220017430A (ko) * 2019-06-05 2022-02-11 추가이 세이야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항체 절단 부위 결합 분자
KR20240035556A (ko) * 2021-07-19 2024-03-15 추가이 세이야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융합 폴리펩타이드를 이용하는 프로테아제 매개성의 표적 특이적 사이토카인 송달
WO2023044139A1 (en) * 2021-09-20 2023-03-23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Methods of controlling antibody heterogeneity

Family Cites Families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16567A (en) 1983-04-08 1989-03-28 Genentech, Inc. Recombinant immunoglobin preparations
GB8607679D0 (en) 1986-03-27 1986-04-30 Winter G P Recombinant dna product
GB9015198D0 (en) 1990-07-10 1990-08-29 Brien Caroline J O Binding substance
WO1992020791A1 (en) 1990-07-10 1992-11-26 Cambridge Antibody Technology Limited Methods for producing members of specific binding pairs
ES2108048T3 (es) 1990-08-29 1997-12-16 Genpharm Int Produccion y utilizacion de animales inferiores transgenicos capaces de producir anticuerpos heterologos.
DK0605522T3 (da) 1991-09-23 2000-01-17 Medical Res Council Fremgangsmåde til fremstilling af humaniserede antistoffer
ES2227512T3 (es) 1991-12-02 2005-04-01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Produccion de anticuerpos contra auto-antigenos a partir de repertorios de segmentos de anticuerpos fijados en un fago.
CA2124967C (en) 1991-12-17 2008-04-08 Nils Lonberg Transgenic non-human animals capable of producing heterologous antibodies
JP3507073B2 (ja) 1992-03-24 2004-03-15 ケンブリッジ アンティボディー テクノロジー リミティド 特異的結合対の成員の製造方法
CA2140638C (en) 1992-07-24 2010-05-04 Raju Kucherlapati Generation of xenogeneic antibodies
CA2161351C (en) 1993-04-26 2010-12-21 Nils Lonberg Transgenic non-human animals capable of producing heterologous antibodies
GB9313509D0 (en) 1993-06-30 1993-08-11 Medical Res Council Chemisynthetic libraries
FR2707189B1 (fr) 1993-07-09 1995-10-13 Gradient Ass Procédé de traitement de résidus de combustion et installation de mise en Óoeuvre dudit procédé.
EP0731842A1 (en) 1993-12-03 1996-09-18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Recombinant binding proteins and peptides
EP0770628B9 (en) 1994-07-13 2007-02-28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Reconstituted human antibody against human interleukin-8
CA2219361C (en) 1995-04-27 2012-02-28 Abgenix, Inc. Human antibodies derived from immunized xenomice
EP0823941A4 (en) 1995-04-28 2001-09-19 Abgenix Inc HUMAN ANTIBODIES DERIVED FROM IMMUNIZED XENO MOUSES
ATE448301T1 (de) 2000-09-08 2009-11-15 Univ Zuerich Sammlung von proteinen mit sich wiederholenden sequenzen (repeat proteins), die repetitive sequenzmodule enthalten
JP2004526419A (ja) 2000-10-16 2004-09-02 フィロス インク. 抗体模倣物および他の結合タンパク質のためのタンパク質骨格
US20030157561A1 (en) 2001-11-19 2003-08-21 Kolkman Joost A. Combinatorial libraries of monomer domains
JP4281869B2 (ja) 2001-06-22 2009-06-17 中外製薬株式会社 抗グリピカン3抗体を含む細胞増殖抑制剤
WO2003029462A1 (en) 2001-09-27 2003-04-10 Pieris Proteolab Ag Muteins of human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and related proteins
JP3991280B2 (ja) 2002-06-05 2007-10-17 中外製薬株式会社 抗体作製方法
AU2003265866A1 (en) 2002-09-03 2004-03-29 Vit Lauermann Targeted release
AU2002328429A1 (en) 2002-09-04 2004-03-29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CONSTRUCTION OF ANTIBODY USING MRL/lpr MOUSE
CA2543360A1 (en) 2003-10-24 2005-05-06 Joost A. Kolkman Ldl receptor class a and egf domain monomers and multimers
JP2005168328A (ja) * 2003-12-08 2005-06-30 Hokkaido Univ シグナル伝達活性を有する細胞質蛋白質の活性制御方法
NZ579543A (en) 2004-07-09 2011-07-29 Chugai Pharmaceutical Co Ltd Anti-glypican 3 antibody
AU2007281284A1 (en) 2006-08-02 2008-02-07 The Uab Research Foundation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related to soluble monoclonal variable lymphocyte receptors of defined antigen specificity
CA3128656A1 (en) 2007-08-22 2009-02-26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ctivatable binding polypeptides and methods of identification and use thereof
EP2385955B1 (en) 2009-01-12 2020-08-12 CytomX Therapeutics, Inc. Modified antibody compositions,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reof
US9193791B2 (en) * 2010-08-03 2015-11-24 City Of Hope Development of masked therapeutic antibodies to limit off-target effects
WO2012028697A1 (en) * 2010-09-01 2012-03-08 Eth Zürich, Institute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physics Affinity pur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donor strand complementation
GB201203442D0 (en) 2012-02-28 2012-04-11 Univ Birmingham Immunotherapeutic molecules and uses
WO2013148248A1 (en) * 2012-03-30 2013-10-03 Bayer Healthcare Llc Protease-regulated antibodies
AU2014324884B2 (en) 2013-09-25 2020-03-26 Cytomx Therapeutics, Inc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substrates and other cleavable moietie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WO2015116933A2 (en) * 2014-01-31 2015-08-06 Cytomx Therapeutics, Inc. Matriptase and u-plasminogen activator substrates and other cleavable moietie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BR112017001579A2 (pt) 2014-07-25 2017-11-21 Cytomx Therapeutics Inc anticorpos anti-cd3, anticorpos anti-cd3 ativáveis, anticorpos anti-cd3 multiespecíficos, anticorpos anti-cd3 ativáveis multiespecíficos e métodos de uso dos mesmos
AU2015323313B2 (en) 2014-09-25 2021-04-01 Amgen Inc. Protease-activatable bispecific proteins
CA2964968A1 (en) * 2014-11-11 2016-05-19 Amunix Operating Inc. Targeted xten conjugate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MA41374A (fr) 2015-01-20 2017-11-28 Cytomx Therapeutics Inc Substrats clivables par métalloprotéase matricielle et clivables par sérine protéase et procédés d'utilisation de ceux-ci
CA2978942A1 (en) 2015-03-13 2016-09-22 Cytomx Therapeutics, Inc. Anti-pdl1 antibodies, activatable anti-pdl1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JP2018520642A (ja) 2015-05-01 2018-08-02 ジェネンテック,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マスク抗cd3抗体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BR112017023862A2 (pt) 2015-05-04 2018-07-17 Cytomx Therapeutics Inc anticorpos anti-cd71, anticorpos anti-cd71 ativáveis, e métodos de uso destes
WO2016179335A1 (en) 2015-05-04 2016-11-10 Cytomx Therapeutics, Inc. Anti-itga3 antibodies, activatable anti-itga3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EA201792414A1 (ru) 2015-05-04 2018-06-29 Сайтомкс Терапьютикс, Инк. Антитела против cd166, активируемые антитела против cd166 и способы их применения
CR20180453A (es) * 2016-03-22 2018-12-05 Hoffmann La Roche Moleculas biespecíficas de células t activadas por proteasas
EP3546574A4 (en) * 2016-11-28 2020-09-09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ANTIGEN AND POLYPEPTIDE BINDING AREA INCLUDING A TRANSPORT SECTION
KR102533814B1 (ko) * 2016-11-28 2023-05-19 추가이 세이야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간드 결합 활성을 조정 가능한 리간드 결합 분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089312A (ko) 2020-07-24
JPWO2019107384A1 (ja) 2020-12-17
US20210206845A1 (en) 2021-07-08
TW201925225A (zh) 2019-07-01
CN111630062A (zh) 2020-09-04
WO2019107384A1 (ja) 2019-06-06
EP3719036A4 (en) 2021-09-08
TWI818934B (zh) 2023-10-21
JP2023093604A (ja) 2023-07-04
AU2018376309A1 (en) 2020-06-25
CA3083346A1 (en) 2019-06-06
RU2020120556A (ru) 2021-12-29
MX2020005160A (es) 2020-08-20
BR112020010248A2 (pt) 2020-11-10
SG11202004627WA (en) 2020-06-29
EP3719036A1 (en) 2020-10-07
JP7266532B2 (ja) 2023-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33814B1 (ko) 리간드 결합 활성을 조정 가능한 리간드 결합 분자
TWI818934B (zh) 可調整配體結合活性的配體結合分子
JP2022545439A (ja) 新規il-21プロドラッグ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JP2024056935A (ja) 単ドメイン抗体含有リガンド結合分子
US11884735B2 (en) Agonistic anti-IL-2R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US20230069996A1 (en) Ligand-binding fusion proteins
KR20240046533A (ko) 항-ccr8 항체 및 그것의 용도
RU2803067C2 (ru) Лигандсвязывающая молекула с регулируемой лигандсвязывающей активностью
WO2024031036A2 (en) Il-15 prodrug and uses thereof
TW202413396A (zh) 掩蔽多肽、可活化的新型前藥及其使用方法
TW202411242A (zh) Il—15前藥及其使用
CN117136198A (zh) 激动性抗il-2r抗体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