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0498A - 搬運裝置及搬運方法 - Google Patents

搬運裝置及搬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0498A
TW202400498A TW112121873A TW112121873A TW202400498A TW 202400498 A TW202400498 A TW 202400498A TW 112121873 A TW112121873 A TW 112121873A TW 112121873 A TW112121873 A TW 112121873A TW 202400498 A TW202400498 A TW 20240049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conveyance
width
feed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18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渡邊勇一
水上雄太
萩原拓也
鈴木哲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芝浦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芝浦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芝浦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04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049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5/00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65/48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using adhesives, i.e. using supplementary joining material; solvent bon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9/00Changing the web roll
    • B65H19/10Changing the web roll in unwinding mechanisms or in connection with unwinding oper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dvancing Web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一種搬運裝置(100),具備:薄片狀的進料薄片(20),設有與薄片(S)接著的接著部(21);導引驅動機構(30),抓持進料薄片(20),並且使進料薄片(20)沿著藉由搬運輥(10)形成的薄片(S)的搬運路徑移動;以及接著機構(50),朝薄片(S)按壓接著部(21),並使薄片(S)與進料薄片(20)接著。

Description

搬運裝置及搬運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薄片的搬運裝置及搬運方法。
以往,提出一種使薄膜通過複數個搬運輥之間的裝置(例如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20-1855號)。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20-1855號的薄膜通過裝置具有:複數個誘導構件,相對於搬運薄膜的搬運區域分別設置於從搬運輥的兩端側往外側遠離的區域,並使線狀導引構件沿著薄膜的搬運路徑移動;以及固定部,分別設置於線狀導引構件,並用於使穿線用的線連結於線狀導引構件。
在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20-1855號記載的薄膜通過裝置中,需要進行把穿過複數個搬運輥之間的線連結於作為搬運對象的薄膜的作業。並且,在此薄膜通過裝置中,在進行薄膜與線的連結作業之後,進行從裝置出口側牽引線並且使製品薄膜通過複數個輥之間的作業。此種作業通常是藉由人工進行。
另一方面,在薄膜的製造中,從提升作業效率及降低成本的觀點而言,具有使如同專利文獻1記載的薄膜通過裝置的藉由人工的作業變為自動化的需求。
本發明以自動搬運所供應之薄片為目的。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態樣,提供一種在長邊方向搬運所供應之薄片的搬運裝置,具備:複數個搬運輥,用於搬運薄片;薄片狀的導引部,設有與薄片接著的接著部;導引驅動機構,抓持導引部,並且使導引部沿著藉由搬運輥形成的薄片的搬運路徑移動;以及接著機構,朝薄片按壓接著部,並使薄片與導引部接著。
並且,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態樣,提供一種在長邊方向搬運所供應之薄片的搬運方法,將設於薄片狀的導引部的接著部朝薄片按壓,以使導引部與薄片互相接著,使導引部沿著藉由複數個搬運輥形成的薄片的搬運路徑移動,並且將薄片導入搬運路徑。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搬運裝置100、以及具備該搬運裝置100的薄膜製造裝置1000。且在各圖式中,為了便於說明,適當地變更各構造的比例尺,未必精確如圖所示。並且,針對複數個相同的構造,可能僅對其一部分添加元件符號,其他部分則省略元件符號。
舉例而言,薄膜製造裝置1000是用於製造薄膜製品的裝置。如圖1所示,薄膜製造裝置1000具備:原料供應裝置101、擠出機102、T型模103、鑄造機104、搬運裝置100、以及縱向延伸機105。因為原料供應裝置101、擠出機102、T型模103、以及鑄造機104可以分別採用習知的構造,因此省略詳細的圖示及說明,以下簡潔地說明。
原料供應裝置101被供應薄膜製品的原材料(舉例而言,樹脂及塑化劑),並將被供應的原材料供應至擠出機102。
擠出機102把從原料供應裝置101供應的原材料熔融混練、並供應至T型模103。擠出機102係例如為一種利用具有一個螺桿的單軸擠出機。此外,擠出機102也可以是雙軸混練擠出機。
T型模103透過把從擠出機102連續供應的熔融材料從T型模103的狹縫吐出,使前述熔融材料成型為薄片狀(帶狀)。以下,將成型為薄片狀的材料簡稱為「薄片S」。T型模103在長邊方向連續供應薄片S。
鑄造機104冷卻固化從T型模103連續供應的薄片S。如圖2A所示,藉由鑄造機104冷卻固化的薄片S,藉由搬運輥104a往下游搬運,並且在第1回收裝置104b被回收。
以下,說明搬運裝置100的具體構造。在下述說明中,如圖2A等所示,設定正交的3軸作為絕對的座標軸,以X軸方向作為「前後方向」、以Y軸方向作為「左右方向」、以Z軸方向作為「上下方向」。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是平行於水平方向的方向。上下方向是沿著垂直軸的方向。此外,作為以薄片S為基準的方向,以搬運薄片S的方向作為「搬運方向」、以界定薄片S之厚度的方向作為「厚度方向」。搬運方向相當於薄片S的長邊方向,並且相當於上述的縱向方向。在本實施形態中,因為垂直於搬運方向及厚度方向的幅寬方向經常與搬運裝置100的左右方向一致,因此亦將薄片S的幅寬方向稱為左右方向。
如圖2A所示,在鑄造機104的出口設有第1回收裝置104b,用以回收冷卻固化後藉由搬運輥104a搬運的薄片S。剛開始製造薄膜製品時,薄片S內夾雜空氣(混入空氣)、或T型模103內的樹脂從上次製造時起劣化並變黃等,有可能導致薄片S的性質特性不穩定。因此,在開始製造薄膜製品時,在薄片S的性質特性穩定為止,藉由第1回收裝置104b回收前述薄片S。作為第1回收裝置104b,例如可利用:在捲線軸捲取薄片S的捲取機、粉碎薄片S的粉碎機(crusher)等。
若薄片S的性質特性穩定,則不在第1回收裝置104b回收薄片S,而是將前述薄片S供應至搬運裝置100。搬運裝置100搬運在鑄造機104中朝向第1回收裝置104b的薄片S。
如圖2A及圖3所示,搬運裝置100具備:複數個搬運輥10,用於搬運薄片S;進料薄片20,為薄片狀的導引部,設有與薄片S接著的接著部21;導引驅動機構30,抓持進料薄片20,並使進料薄片20沿著藉由搬運輥10所形成的薄片S的搬運路徑移動;切斷機構40,沿著搬運方向切斷從鑄造機104所供應之薄片S的前端;接著機構50,將接著部21朝薄片S按壓,並使薄片S與進料薄片20接著;第2回收裝置60(回收機構),設置於藉由輥10的搬運路徑的出口,並且回收薄片S;以及控制裝置80,控制搬運裝置100的作動。
複數個搬運輥10形成搬運路徑,前述搬運路徑沿著長邊方向搬運從鑄造機104所供應之薄片S。複數個搬運輥10的幅寬(左右方向的尺寸)形成為至少大於薄片S的幅寬。複數個搬運輥10的中心軸分別在左右方向延伸。在圖2中,以箭頭表示搬運輥10的旋轉方向。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搬運裝置100的複數個搬運輥10之中的兩個以上的前述搬運輥10的一部分或全部,構成圖1所示的縱向延伸機105。縱向延伸機105在作為搬運方向的縱向方向延伸薄片S,使其厚度變薄,以製造原料薄膜。
複數個搬運輥10係為,藉由電動馬達等的驅動源(省略圖示)而驅動為分別繞中心軸以預定的方向及速度旋轉。此外,利用在搬運路徑中相對位於下游側的搬運輥10的旋轉驅動速度為快於上游側的搬運輥10的旋轉驅動速度,藉此,使薄片S因搬運輥10的旋轉速度差而在縱向方向延伸。據此,複數個搬運輥10發揮作為縱向延伸機105的功能。
進料薄片20是藉由樹脂材料,更具體來說,是藉由與薄片S或薄膜製品相同的材料而形成的薄片狀的構件,是藉由不產生壓縮殘留應力的非拉伸性素材而形成。藉由使進料薄片20與薄膜製品採用相同材料,可以利用成品時產生的薄膜製品的邊角料等的廢棄部分製造進料薄片20,達到節能化或低成本化。此外,藉由在進料薄片20利用非拉伸性狀態的薄膜製品,可以抑制進料薄片20因溫度變化而造成的變形。
如圖2A、圖3及圖4所示,導引驅動機構30具有:夾住進料薄片20的夾件31、以及使夾件31移動的夾件驅動機構35。而且,在圖4中,(a)部分表示藉由夾件31抓持進料薄片20的前端的狀態、(b)部分表示進料薄片20的後端與薄片S的窄幅寬薄片部S1接著的狀態、(c)部分表示形成寬幅寬薄片部S2的狀態的薄片S。
如圖2A所示,夾件驅動機構35具有:鏈條36,形成為無端狀並構成循環路徑;鏈輪37,咬合於鏈條36並循環驅動鏈條36;以及電動馬達38(參照圖3),驅動鏈輪37。
如圖4所示,鏈條36設置於相對於薄片S的左右方向的單側,具體來說,相對於薄片S的右側。
鏈條36構成預定的循環路徑,前述預定的循環路徑包含沿著薄片S的搬運路徑的路徑。具體來說,構成為從藉由搬運輥10形成的搬運路徑經過第2回收裝置60而引導至搬運路徑的入口的此種循環路徑。
複數個鏈輪37咬合於鏈條36,鏈輪37利用以電動馬達38旋轉驅動而發揮使咬合於鏈輪37的鏈條36循環的驅動力。為了使鏈條36藉由預定的循環路徑移動,設置複數個鏈輪37。換句話說,鏈條36藉由掛繞於複數個鏈輪37而形成預定的循環路徑,前述預定的循環路徑包含沿著薄片S的搬運路徑的路徑。因此,雖然省略圖示,但是為了使鏈條36的循環路徑的一部分沿著藉由搬運輥10的薄片S的搬運路徑,在與搬運輥10對應的位置設置鏈輪37。
在複數個鏈輪37中,電動馬達38產生的驅動力可以傳遞至全部的複數個鏈輪37,電動馬達38的驅動力也可以僅傳遞至一部分的鏈輪37,剩下的鏈輪37則伴隨鏈條36的驅動而從動旋轉。在圖2A中,以虛線箭頭表示鏈條36的驅動方向。
如圖4A所示,沿著鏈條36的循環路徑隔開預定的間隔而在鏈條36設置複數個(在本實施形態中,為3個)夾件31。
只要夾件31能夠位於薄片S的搬運路徑上以抓持進料薄片20,則可以採用習知的構造,因此省略詳細的說明。舉例而言,夾件31構成為具有:本體部,具有插入進料薄片20的凹溝;以及按壓螺栓,將插入於本體部的凹溝的進料薄片20朝凹溝的內周面按壓。此外,舉例而言,夾件31可以是藉由設置於本體部的凹溝內的一對磁鐵夾著薄片S的構造。
如圖4A所示,進料薄片20的前端部20a形成為隨著從左右方向的左側朝向右側而朝向搬運方向的前方傾斜。進料薄片20的前端部20a的幅寬小於薄片S的幅寬。也就是說,進料薄片20的搬運方向的前端部20a相對於左右方向及搬運方向傾斜,並且相對的右側在搬運方向的前方延伸。
如圖2A所示,在進料薄片20的後端部20c(一端部)設置接著部21。接著部21設於進料薄片20的單側面(上下方向的下表面)。舉例而言,接著部21藉由附著於進料薄片20的雙面膠帶或接著劑所構成。
進料薄片20的前端部20a與後端部20c藉由中間部20b而連接。中間部20b以與前端部20a的最大幅寬相同大小的幅寬、以同樣的幅寬在長邊方向延伸。進料薄片20為,在前端部20a及中間部20b藉由夾件31抓持。
如圖4的(b)部分所示,進料薄片20的後端部20c之並未藉由夾件31抓持的部分,形成的幅寬為小於前端部20a及中間部20b。更具體來說,進料薄片20的後端部20c的左邊緣部形成為與進料薄片20的中間部20b的左邊緣部呈連續的直線狀。進料薄片20的後端部20c的右邊緣部比中間部20b的右緣端還要位於左側(換句話說,薄片S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側),進料薄片20的右邊緣部在中間部20b與後端部20c之間形成為階梯狀。
利用鏈條36藉由夾件驅動機構35而循環驅動,夾件31在薄片S的左右方向的外側沿著薄片S的搬運路徑移動。據此,在薄片S的搬運路徑上搬運藉由夾件31抓持的進料薄片20。
如圖2A所示,切斷機構40設置於鑄造機104中的薄片S的搬運路徑的出口,並且切斷藉由鑄造機104的第1回收裝置104b回收之前的薄片S。切斷機構40具有:切斷器41,沿著搬運方向(長邊方向)切斷薄片S;TD切斷器42,沿著左右方向切斷薄片S;切斷器驅動部43(參照圖3),使薄片切斷器41及TD切斷器42移動;以及端部檢測感測器44(參照圖3),作為檢測薄片S的左右方向的一端部(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右側端部)的端部檢測部。
如圖2B所示,薄片切斷器41在從薄片S在左右方向的中心往右側偏離的位置(以下,稱為「切斷位置」)沿著長邊方向切斷薄片S。具體來說,薄片切斷器41從圖2B所示的切斷位置往後方移動,並在沿著薄片S的上下方向移動的部分施加刻痕,其後,朝向左方向移動。據此,如圖4的(c)部分、圖6B等所示,在薄片S形成幅寬相對為窄的部分(以下,稱為「窄幅寬薄片部S1」)、以及幅寬相對為寬的部分(以下,稱為「寬幅寬薄片部S2」)(參照圖4、圖6)。窄幅寬薄片部S1的幅寬與進料薄片20的後端部20c的幅寬大致相同。薄片切斷器41構成為切斷比後述的接收與傳遞位置還要上游的薄片S,前述接收與傳遞位置進行薄片S與進料薄片20的接著。
TD切斷器42是沿著左右方向切斷薄片S的窄幅寬薄片部S1的切斷器。具體來說,TD切斷器42透過沿著左右方向切斷位於後述的接收與傳遞位置的窄幅寬薄片部S1而在搬運方向的前後切斷窄幅寬薄片部S1。
切斷器驅動部43使薄片切斷器41在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的2軸方向移動。切斷器驅動部43使TD切斷器42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2軸方向移動。也就是說,切斷器驅動部43具備:使薄片切斷器41在2軸方向移動的2軸的致動器、以及使TD切斷器42在2軸方向移動的2軸的致動器。因為各致動器的構造可以採用習知的構造,因此省略詳細的圖示及說明。
舉例而言,端部檢測感測器44是雷射式的位移感測器,能夠檢測薄片S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端部檢測感測器44的檢測結果輸入控制裝置80。
如圖2A及圖3所示,接著機構50具有:第1板51及第2板52,其等係夾著進料薄片20及薄片S,並使前述進料薄片20及薄片S互相接著;吸附部53,使進料薄片20吸附於第1板51;升降輥56,作為路徑變更部,前述路徑變更部變更在鑄造機104的第1回收裝置104b回收的薄片S的搬運路徑;以及驅動部57,分別使第1板51、第2板52及升降輥56移動。
第1板51及第2板52是設置為分別平行於水平方向的板狀構件。第1板51及第2板52透過藉由驅動部57移動而夾持薄片S,該薄片S係指位在接收與傳遞位置內藉由TD切斷器42切斷的部分的上游側的薄片S。
吸附部53具有:吸附墊54,設置於第1板51的下表面(參照圖2A);以及吸取源55(參照圖3),透過吸附墊54而吸取氣體。舉例而言,吸取源55是真空泵。透過藉由吸取源55透過吸附墊54吸取氣體,進料薄片20吸附於吸附墊54。藉由吸附墊54吸附進料薄片20的與接著部21為相反側的表面(上表面)。
升降輥56藉由在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移動,而把朝向鑄造機104的第1回收裝置104b的薄片S從下側抬起,變更薄片S的搬運路徑。利用變更薄片S的搬運路徑,薄片S的一部分藉由第1板51及第2板52而移動至能夠與進料薄片20一起夾持的位置(以下,稱為「接收與傳遞位置」)。如圖6A所示,在接收與傳遞位置,藉由升降輥56以在水平方向搬運薄片S的一部分的方式變更搬運路徑,在變為水平的部分往搬運裝置100供應薄片S。
驅動部57使第1板51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2軸方向移動。此外,驅動部57使第2板52在左右方向的1軸方向移動。並且,驅動部57使升降輥56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動。與切斷器驅動部43相同,驅動部57具有:相應於第1板51、第2板52及升降輥56的移動方向而分別使前述第1板51、第2板52及升降輥56移動的致動器。因為各致動器的構造可以採用習知的構造,因此省略詳細的圖示及說明。
搬運裝置100中的第2回收裝置60藉由縱向延伸機105(搬運輥10)而回收在縱向方向延伸的薄片S。如圖2A所示,第2回收裝置60是具備以下構件的捲取機,即:捲線軸61、用於將薄片S捲繞於捲線軸61的第1壓料輥(nip roll)62及第2壓料輥63、以及驅動捲線軸61旋轉的電動馬達64(參照圖3)。第1壓料輥62設置於從薄片S相對於捲線軸61的接觸位置朝向捲線軸61的旋轉方向的前方遠離180°以上的位置。如圖2A及圖5所示,第2壓料輥63設置於比第1壓料輥62還要位於薄片S的搬運方向的下游側(捲線軸61的旋轉方向的前方側)。把搬運的薄片S分別引導於捲線軸61與第1壓料輥62及第2壓料輥63之間,並且藉由第1壓料輥62及第2壓料輥63朝向捲線軸61按壓。據此,在捲線軸61的外周捲繞並回收薄片S。在捲線軸61的外周捲繞薄片S時,具體來說,僅捲繞數周時,第1壓料輥62及第2壓料輥63與後述的分離機構70的旋轉刃71一起以遠離捲線軸61的方式後退。據此,可以避免因第1壓料輥62及第2壓料輥63而阻礙薄片S相對於捲線軸61的捲繞。
並且,在搬運裝置100中,設置使進料薄片20從夾件31分離的分離機構70。
如圖3及圖5所示,分離機構70具有:圓板狀的旋轉刃71、以及驅動旋轉刃71旋轉的電動馬達73。
如圖5所示,旋轉刃71設置於比導引驅動機構30的夾件31還要位於左右方向的內側(左側),並且設置於比捲線軸61的右側的端部還要位於左右方向的外側(右側)。旋轉刃71的旋轉軸設置為平行於薄片S的左右方向。而且,圖5中虛線表示捲線軸61的右側的端部。因此,旋轉刃71在進料薄片20的藉由夾件31抓持的部分與接觸捲線軸61的外周的部分之間切斷進料薄片20。據此,從夾件31分離進料薄片20。旋轉刃71的旋轉速度(外周緣的周速)期望為大於或等於進料薄片20的搬運速度。
並且,旋轉刃71設置於此種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即:不切斷進料薄片20的後端部20c,但切斷中間部20b。在旋轉刃71設置於切斷後端部20c的位置的情況下、或是進料薄片20並未形成為階梯狀的情況下,從夾件31分離進料薄片20時,需要持續切斷進料薄片20或使旋轉刃71在左右方向移動。對此,透過進料薄片20形成為階梯狀,只要構成為藉由分離機構70沿著搬運方向切斷中間部20b,就不需要遍及全長切斷進料薄片20,也不需要使旋轉刃71在左右方向移動。因此,可以容易地從夾件31分離。
此外,分離機構70係為,使進料薄片20在從第2回收裝置60的第1壓料輥62朝向第2壓料輥63之際從夾件31分離。具體來說,旋轉刃71設置於第1壓料輥62與第2壓料輥63之間的切斷薄片S的位置。換句話說,在相對於分離機構70的旋轉刃71位於搬運方向的上游及下游分別設置第1壓料輥62及第2壓料輥63。
從夾件31分離的進料薄片20與薄片S一起藉由第2回收裝置60回收。此外,舉例而言,在暫時使導引驅動機構30的作動停止後,從鏈條36移除並回收分離進料薄片20後的夾件31。舉例而言,可以透過在分離機構70的下游設置檢測夾件31的通過的感測器而檢測進料薄片20從夾件31的分離。
控制裝置80是透過具備CPU(中央演算處理裝置)、ROM(唯讀記憶體)、RAM(隨機存取記憶體)、以及I/O介面(輸入輸出介面)的微電腦而構成。RAM儲存CPU處理的數據,ROM事先儲存CPU的控制程式等,I/O介面使用於輸入或輸出連接的機器的資訊。為了執行本實施形態或變形例的控制,控制裝置80程式化為至少能夠執行必要的處理。而且,控制裝置80可以構成為作為一個裝置,也可以分開構成為複數個裝置,並且各控制分散在該複數個裝置處理。
為了能夠執行以下說明的薄片S的搬運方法,控制裝置80控制搬運裝置100的各構造的作動。而且,控制裝置80並不限定設置為對搬運裝置100專用,也可以是與薄膜製造裝置1000的其他裝置共通使用。
接著,說明藉由搬運裝置100的薄片S的搬運方法。
在鑄造機104中,在薄片S的性質特性穩定為止,藉由鑄造機104的第1回收裝置104b回收前述薄片S。
在藉由搬運裝置100開始搬運前的初期狀態(圖2A的狀態)中,夾件31抓持進料薄片20的前端部20a,第1板51吸附進料薄片20的後端部20c。在初期狀態中,為了易於進行吸附進料薄片20的作業,第1板51位於相對於薄片S往右側退避的位置(參照圖2B)。同樣地,第2板52亦相對於薄片S往右側退避。並且,在初期狀態中,薄片切斷器41從在鑄造機104中搬運的薄片S往右側退避,並且從薄片切斷器41切斷的部位(在薄片S中在上下方向移動的部分)往前側退避。並且,TD切斷器42從薄片S往上側退避。再者,在初期狀態中,升降輥56不接觸薄片S,並且往薄片S的下方及後方退避。而且,因為第1板51及第2板52的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的位置互相同步,因此,在圖2B、圖6B至圖9B中,以括弧內的元件符號表示位於下方的第2板52。
舉例而言,在鑄造機104的薄片S的性質特性穩定後,透過藉由作業員操作開始搬運按鈕等,第1回收裝置104b不回收薄片S,而是藉由搬運裝置100搬運前述薄片S。藉由開始搬運按鈕等的操作,縱向延伸機105的搬運輥10以預定的旋轉速度旋轉。
在藉由搬運裝置100的搬運中,首先,如圖6A所示,使位於退避薄片S的位置的升降輥56移動,使朝向第1回收裝置104b的薄片S的一部分移動,並在水平方向搬運前述薄片S的一部分。據此,在鑄造機104搬運的薄片S的一部分移動至接收與傳遞位置。
接著,沿著搬運方向以預定的幅寬切斷薄片S,形成窄幅寬薄片部S1。具體來說,使薄片切斷器41從退避薄片S的初期狀態的位置往左側移動。薄片切斷器41從基於端部檢測感測器44的檢測結果取得的薄片S的右側的端部僅以預定的距離朝向左側移動。薄片切斷器41從薄片S的右側的端部朝向左側的移動距離是基於期望的窄幅寬薄片部S1的尺寸而設定。其後,使薄片切斷器41朝向薄片S在上下方向搬運的部位往後方移動至位於切斷位置。據此,薄片切斷器41的刃尖接觸薄片S,朝向第1回收裝置104b的薄片S藉由切斷機構40而在左右方向切斷為窄幅寬薄片部S1及分離薄片部S3(參照圖6B)。如此,基於藉由端部檢測感測器44檢測的薄片S的端部,透過控制薄片切斷器41的左右方向的移動距離,儘管以蛇行方式搬運薄片S,也可以以期望的幅寬切斷薄片S,並且形成窄幅寬薄片部S1。
此外,伴隨薄片切斷器41的移動,亦使TD切斷器42、第1板51及第2板52從退避薄片S的位置(圖2B)往左側移動。據此,TD切斷器42位於窄幅寬薄片部S1的上方。此外,薄片S在第1板51與第2板52之間位於接收與傳遞位置。
而如圖7A所示,藉由使TD切斷器42往下方移動,並接觸薄片S的窄幅寬薄片部S1,在搬運方向的前後切斷窄幅寬薄片部S1。而且,在搬運方向的前後不切斷分離薄片部S3,而是繼續在第1回收裝置104b回收前述分離薄片部S3。
在搬運方向的前後切斷窄幅寬薄片部S1後,第1板51朝向第2板52移動。再來,藉由第1板51及第2板52夾持設置接著部21的進料薄片20的後端部20c、以及切斷的窄幅寬薄片部S1之中位於搬運方向的後側的窄幅寬薄片部S1的前端(參照圖7A)。據此,進料薄片20的後端部20c的接著部21接著於後側的窄幅寬薄片部S1的前端(參照圖8B)。第1板51及第2板52以預定的按壓力或預定的時間夾持進料薄片20及窄幅寬薄片部S1。其後,在解除藉由吸附墊54的進料薄片20的吸附的同時,第1板51從第2板52朝向上方遠離。而第1板51及第2板52則退避至初期狀態的位置(參照圖8)。
在第1板51從第2板52遠離後,導引驅動機構30的鏈條36旋轉驅動,夾件31沿著循環路徑移動,並且沿著搬運路徑搬運進料薄片20。進料薄片20的移動速度(鏈條36的旋轉驅動速度)與縱向延伸機105的搬運輥10的旋轉速度同步。並且,伴隨導引驅動機構30的作動的開始,分離機構70的旋轉刃71亦旋轉。
如圖9A所示,透過沿著搬運路徑搬運進料薄片20,接著於進料薄片20的薄片S的窄幅寬薄片部S1受進料薄片20牽引而導入搬運路徑。其後,透過藉由搬運輥10旋轉驅動,將薄片S搬運至搬運路徑的下游。
並且,因為進料薄片20與搬運輥10的旋轉速度同步移動,因此避免進料薄片20的移動阻礙藉由搬運輥10的薄片S的搬運。
在進料薄片20移動至搬運路徑的出口後,進料薄片20掛繞於第2回收裝置60的捲線軸61,並被導入至第1壓料輥62與捲線軸61之間。其後,進料薄片20藉由分離機構70而從夾件31分離,從夾件31分離的進料薄片20導入捲線軸61與第2壓料輥63之間。再來,進料薄片20與薄片S一起捲繞於捲線軸61,並在第2回收裝置60回收。
在第2回收裝置60中,第1壓料輥62設置於從薄片S及進料薄片20接觸捲線軸61的位置往捲線軸61的旋轉方向的前方遠離180°以上的位置。並且,分離機構70切斷從第1壓料輥62朝向第2壓料輥63的進料薄片20。據此,進料薄片20在從夾件31分離之前至少掛繞於捲線軸61半周。進一步地,在進料薄片20從夾件31分離之後,亦藉由第2壓料輥63朝向捲線軸61按壓前述進料薄片20。藉由這些構造,從夾件31分離之後,進料薄片20從捲線軸61遠離,可以抑制進料薄片20(甚至是薄片S)無法捲繞於捲線軸61等的捲繞不良的發生。
在窄幅寬薄片部S1的前端搬運至搬運路徑的出口,並在第2回收裝置60被回收後(參照圖10A),如圖10B所示,使薄片切斷器41朝向左方向移動,在搬運方向的前後切斷分離薄片部S3。據此,在薄片S切斷的後側形成寬幅寬薄片部S2。寬幅寬薄片部S2與窄幅寬薄片部S1一起供應至搬運裝置100,並且將薄片S的左右方向的整體沿著搬運路徑搬運至出口。
根據夾件31的移動距離檢測窄幅寬薄片部S1至搬運路徑的出口的搬運。具體來說,可以利用:藉由從搬運路徑的長度及夾件31的移動速度檢測窄幅寬薄片部S1到達搬運路徑的出口(第2回收裝置60)為止的時間的方法、藉由位置感測器檢測夾件31通過第2回收裝置60的方法等。
通常,在薄片S的前端部導入搬運輥之間時,由於在左右方向的幅寬相對為窄的一邊不易產生鬆弛等,因此易於搬運薄片S。故如同本實施形態,利用先使窄幅寬薄片部S1搬運至搬運路徑的出口之後,再使包含寬幅寬薄片部S2的薄片S整體沿著搬運路徑移動,便可使薄片S順暢地搬運至搬運路徑的出口。同樣地,由於進料薄片20的幅寬亦形成為小於薄片S的幅寬,因而可以使進料薄片20易於通過搬運輥之間而順暢地搬運。
並且,在本實施形態中,夾件31及鏈條36僅設置於薄片的右側。進料薄片20僅在右側端部受夾件31抓持,左側端部則為自由端。一般來說,若藉由僅在左右方向的單側夾住的進料薄片牽引薄片,則薄片容易伴隨搬運而產生朝向受夾件抓持的右側的偏移(位移)。對此,在本實施形態中,進料薄片20的後端部20c形成為比前端部20a及中間部20b還要窄的幅寬,並且設置於比受夾件31抓持的右端部還要往薄片S的左右的中心側偏移的位置(參照圖4)。據此,可以透過進料薄片20在更靠近左右方向的中心的位置牽引薄片S。從而,即使是僅在左右方向的單側夾住的進料薄片20,也可以抑制薄片S伴隨搬運而往單側偏移。
此外,若進料薄片形成為僅在左右方向的單側受抓持,並且前端不傾斜而垂直於搬運方向,則不受夾件抓持的相反側的自由端易於產生鬆弛等的位移。若產生此種自由端的位移,則阻礙進料薄片的前端相對於搬運輥的導入,變得無法順暢地搬運進料薄片。
對此,在本實施形態中,進料薄片20的前端部20a形成為藉由夾件31抓持的右側位於搬運方向的前方並且傾斜。據此,因為從藉由夾件31抓持的右側導入搬運輥10之間,因此不易產生晃動等的位移,可以將進料薄片20的前端部20a導入搬運輥。據此,可以順暢地搬運進料薄片20。
根據以上所述,從鑄造機104所供應之薄片S藉由進料薄片20及導引驅動機構30導入搬運路徑,並且藉由縱向延伸機105(搬運輥10)在縱向方向延伸。在縱向方向延伸的薄片S藉由搬運輥10的驅動力更往下游側搬運,而在第2回收裝置60捲取。如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可以自動將薄片S導入搬運路徑並往下游搬運,在導入縱向延伸機105並在縱向方向延伸後而回收前述薄片S。
以下,說明本實施形態的作用效果。
在長邊方向搬運所供應之薄片S的搬運裝置100具備:複數個搬運輥10,用於搬運薄片S;薄片狀的進料薄片20,設有與薄片S接著的接著部21;導引驅動機構30,抓持進料薄片20,並且使進料薄片20沿著藉由搬運輥10形成的薄片S的搬運路徑移動;以及接著機構50,朝薄片S按壓接著部21,並使薄片S與進料薄片20接著。
此外,在長邊方向搬運所供應之薄片S的搬運方法為:朝薄片S按壓設置於薄片狀的進料薄片20的接著部21,以使進料薄片20與薄片S互相接著,使進料薄片20沿著藉由複數個搬運輥10形成的薄片S的搬運路徑移動,並且將薄片S導入搬運路徑。
根據這些構造,藉由朝向薄片S按壓接著部21,進料薄片20接著於該薄片S。透過使接著有薄片S的進料薄片20沿著薄片S的搬運路徑移動,薄片S受進料薄片20牽引而導入搬運路徑。如此,可以自動地搬運薄片S。
並且,搬運裝置100更具備:切斷機構40,沿著搬運方向切斷所供應之薄片S的前端;進料薄片20的後端部20c的幅寬形成為小於薄片S的幅寬,切斷機構40以與進料薄片20的後端部的幅寬對應的幅寬沿著搬運方向切斷薄片S,接著機構50接著薄片S的窄幅寬薄片部S1的前端與進料薄片20的後端部20c,前述薄片S的窄幅寬薄片部S1係對應於進料薄片20的後端部20c的幅寬而被切斷。
藉由此構造,由於幅寬比薄片S的全幅寬還要窄的進料薄片20及窄幅寬薄片部S1先導入搬運路徑,因此,與以薄片S的全幅寬導入搬運路徑的情況相比,不易產生鬆弛,可以順暢地搬運進料薄片20及薄片S。
此外,搬運裝置100具備:分離機構70,設置於搬運路徑的出口,切斷進料薄片20並使前述進料薄片20從導引驅動機構30分離;以及第2回收裝置60,把從導引驅動機構30分離的進料薄片20與薄片S一起捲取、回收;第2回收裝置60具有:捲線軸61,捲取薄片S;第1壓料輥62,朝向捲線軸61按壓薄片S;以及第2壓料輥63,設置為比第1壓料輥62還要位於薄片S的搬運方向的下游側,並且朝向捲線軸61按壓薄片S;分離機構70使進料薄片20在從第1壓料輥62朝向第2壓料輥63的時候從導引驅動機構30分離。
根據此構造,通過第1壓料輥62之後,進料薄片20從夾件31分離,分離的進料薄片20藉由第2壓料輥63朝向捲線軸61按壓。據此,因為可以自動地進行進料薄片20從導引驅動機構30的分離,並且在分離前後以第1壓料輥62及第2壓料輥63朝向捲線軸61按壓,因此,可以抑制捲線軸61的捲繞不良。
此外,搬運裝置100更具備:端部檢測感測器44,檢測薄片S的幅寬方向中的一端部;切斷機構40係基於端部檢測感測器44的檢測結果而以與進料薄片20的一端部的幅寬對應的幅寬沿著搬運方向切斷薄片S。
根據此構造,即使在薄片S蛇行前進並且搬運的情況下等,可以藉由期望的幅寬形成窄幅寬薄片部S1。據此,可以更確實地進行薄片S的窄幅寬薄片部S1的前端與進料薄片20的後端部20c的接著。
此外,在搬運裝置100中,進料薄片20是藉由與薄片S相同材料的非拉伸性素材而形成。
根據此構造,可以抑制進料薄片20因溫度變化而造成變形,並且,舉例而言,因為可以再利用從T型模103吐出的廢棄的薄片S,因此可以降低成本。
接著,說明本實施形態的變形例。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進料薄片20的幅寬小於薄片S的全幅寬,並且接著於窄幅寬薄片部S1而在搬運路徑搬運。對此,進料薄片20的幅寬小於薄片S的全幅寬的構造、以及在薄片S形成窄幅寬薄片部S1並且接著於進料薄片20的構造並非必要的構造。
舉例而言,亦可以大於薄片S的全幅寬的幅寬形成進料薄片20,在薄片S的左右兩側設置鏈條36及夾件31,並且以夾件31抓持進料薄片20的左右方向的兩端部而搬運前述進料薄片20。在此情況下,因為分離機構70使進料薄片20從在左右兩方的夾件31分離,因此可以具備設置於薄片S的左右外側的一對旋轉刃71。而且,以裝置構造簡略化及設想降低成本或節省空間的觀點來說,期望為僅在左右方向的單側抓持進料薄片20的構造。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的第2回收裝置60及分離機構70的構造也可以應用於鑄造機104。也就是說,與本實施形態的第2回收裝置60相同,鑄造機104的第1回收裝置104b構成為作為具有捲線軸、第1壓料輥、以及第2壓料輥的捲取機。而在鑄造機104中亦藉由進料薄片20及導引驅動機構30,把從T型模103所供應之薄片S導入搬運輥104a的搬運路徑。進料薄片20在搬運至第1回收裝置104b後藉由分離機構從導引驅動機構30分離,藉由搬運輥104a搬運的薄片S在第1回收裝置104b的捲線軸捲取並回收。如此,本實施形態的第2回收裝置60及分離機構70的構造並不限定為上述的把薄片S從鑄造機104搬運至縱向延伸機105的搬運裝置,亦能夠應用為藉由進料薄片20及導引驅動機構30把薄片S導入搬運輥之間的搬運路徑的其他裝置。
此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搬運裝置100藉由第2回收裝置60回收縱向延伸後的薄片S。對此,搬運裝置100也可以構成為把藉由縱向延伸機105在縱向方向延伸後的薄片S藉由橫向延伸機(省略圖示)更在橫向方向延伸,並且回收延伸後的薄片S。
此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搬運裝置100的複數個搬運輥10雖然發揮作為縱向延伸機105的功能,但是並不限定於此構造。舉例而言,複數個搬運輥10也可以是以互相相同速度驅動,而以不延伸薄片S的方式搬運。在此情況下,舉例而言,也可以構成為把藉由搬運輥10搬運的薄片S導入橫向延伸機等。
此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分離機構70具有旋轉刃71。對此,分離機構70只要可以從夾件31分離進料薄片20即可,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的構造。
舉例而言,作為切斷進料薄片20的切斷刃,分離機構70也可以具有前端為略三角形狀的切斷刃(所謂的雷射切斷器),以切斷進料薄片20,而非圓形的旋轉刃71。
此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進料薄片20的材料是與薄片S(薄膜製品)相同的材料。對此,進料薄片20的材料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的構成。舉例而言,進料薄片20也可以是與薄片S相異的樹脂材料。並且,進料薄片20也可以是樹脂材料以外的材料(舉例而言,布製)。
以上,雖然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但是上述實施形態僅表示本發明的應用例的一部分,並不用於將本發明的技術範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的具體構造。
10:搬運輥 20:進料薄片(導引部) 20a:前端部 20b:中間部 20c:後端部 21:接著部 30:導引驅動機構 31:夾件 35:夾件驅動機構 36:鏈條 37:鏈輪 38:電動馬達 40:切斷機構 41:切斷器 42:TD切斷器 43:切斷器驅動部 44:端部檢測感測器(端部檢測部) 50:接著機構 51:第1板 52:第2板 53:吸附部 54:吸附墊 55:吸取源 56:升降輥 57:驅動部 60:第2回收裝置(回收機構) 61:捲線軸 62:第1壓料輥 63:第2壓料輥 64:電動馬達 70:分離機構 71:旋轉刃 73:電動馬達 80:控制裝置 100:搬運裝置 101:原料供應裝置 102:擠出機 103:T型模 104:鑄造機 104a:搬運輥 104b:第1回收裝置 105:縱向延伸機 1000:薄膜製造裝置 S:薄片 S1:窄幅寬薄片部 S2:寬幅寬薄片部 S3:分離薄片部
圖1所示之方塊圖,揭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中之薄膜製造裝置的整體構造。 圖2A所示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中之搬運裝置的構造的構造圖,是搬運裝置整體的側面圖。 圖2B所示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中之搬運裝置的構造的構造圖,是從鑄造機往搬運裝置的接收與傳遞位置周邊的俯視圖。 圖3所示之方塊圖,揭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中之搬運裝置的構造。 圖4所示之概略圖,揭示沿著薄片面之本發明實施形態的搬運裝置的進料薄片及導引驅動機構。 圖5所示之示意圖,揭示本發明實施形態的搬運裝置的分離機構,是從圖2A的箭頭V方向所觀看的圖。 圖6A所示為用於說明在本發明實施形態的搬運方法中,藉由薄片切斷器切斷薄片的步驟的圖,是搬運裝置整體的側面圖。 圖6B所示為用於說明在本發明實施形態的搬運方法中,藉由薄片切斷器切斷薄片的步驟的圖,是從鑄造機往搬運裝置的接收與傳遞位置周邊的俯視圖。 圖7A所示為在本發明實施形態的搬運方法中,藉由TD切斷器切斷薄片之狀態的圖,是搬運裝置整體的側面圖。 圖7B所示為在本發明實施形態的搬運方法中,藉由TD切斷器切斷薄片之狀態的圖,是從鑄造機往搬運裝置的接收與傳遞位置周邊的俯視圖。 圖8A所示為在本發明實施形態的搬運方法中,第1板及第2板從薄片退避之狀態的圖,是搬運裝置整體的側面圖。 圖8B所示為在本發明實施形態的搬運方法中,第1板及第2板從薄片退避之狀態的圖,是從鑄造機往搬運裝置的接收與傳遞位置周邊的俯視圖。 圖9A所示為在本發明實施形態的搬運方法中,將薄片導入搬運路徑之狀態的圖,是搬運裝置整體的側面圖。 圖9B所示為在本發明實施形態的搬運方法中,將薄片導入搬運路徑之狀態的圖,是從鑄造機往搬運裝置的接收與傳遞位置周邊的俯視圖。 圖10A所示為在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搬運方法中,將薄片搬運至第2回收裝置之狀態的圖,是搬運裝置整體的側面圖。 圖10B所示為在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搬運方法中,將薄片搬運至第2回收裝置之狀態的圖,是從箭頭XB方向觀看薄片及薄片切斷器的圖。
10:搬運輥
20:進料薄片(導引部)
21:接著部
30:導引驅動機構
35:夾件驅動機構
36:鏈條
37:鏈輪
38:電動馬達
40:切斷機構
41:切斷器
42:TD切斷器
50:接著機構
51:第1板
52:第2板
54:吸附墊
60:第2回收裝置(回收機構)
61:捲線軸
62:第1壓料輥
63:第2壓料輥
70:分離機構
71:旋轉刃
100:搬運裝置
104:鑄造機
104a:搬運輥
104b:第1回收裝置
105:縱向延伸機
S:薄片

Claims (6)

  1. 一種搬運裝置,前述搬運裝置是在長邊方向搬運所供應之薄片的搬運裝置,具備: 複數個搬運輥,用於搬運前述薄片; 薄片狀的導引部,設有與前述薄片接著的接著部; 導引驅動機構,抓持前述導引部,並且使前述導引部沿著藉由前述搬運輥形成的前述薄片的搬運路徑移動;以及 接著機構,朝前述薄片按壓前述接著部,並使前述薄片與前述導引部接著。
  2. 如請求項1記載的搬運裝置,其中, 前述搬運裝置更具備:切斷機構,沿著搬運方向切斷供應的前述薄片的前端; 前述導引部的一端部的幅寬形成為小於前述薄片的幅寬, 前述切斷機構係為,以與前述導引部的前述一端部的幅寬對應的幅寬沿著前述搬運方向切斷前述薄片, 前述接著機構係為,將前述導引部的前述一端部接著對應前述導引部之前述一端部之幅寬而被切斷的前述薄片之前端。
  3. 如請求項1或2記載的搬運裝置,其中, 前述搬運裝置更具備: 分離機構,設置於前述搬運路徑的出口,切斷前述導引部並且使前述導引部從前述導引驅動機構分離;以及 回收機構,把從前述導引驅動機構分離的前述導引部與前述薄片一起捲取、回收; 前述回收機構具有: 捲線軸,捲取前述薄片; 第1壓料輥,朝向前述捲線軸按壓前述薄片;以及 第2壓料輥,設置於比前述第1壓料輥還要位於前述薄片的搬運方向的下游側,並且朝向前述捲線軸按壓前述薄片; 前述分離機構使前述導引部在從前述第1壓料輥朝向前述第2壓料輥的時候從前述導引驅動機構分離。
  4. 如請求項2記載的搬運裝置,其中, 前述搬運裝置更具備:端部檢測部,檢測前述薄片的幅寬方向中的一端部; 前述切斷機構基於前述端部檢測部的檢測結果,以與前述導引部的前述一端部的幅寬對應的幅寬沿著前述搬運方向切斷前述薄片。
  5. 如請求項1或2記載的搬運裝置,其中, 前述導引部是藉由與前述薄片相同材料的非拉伸性素材而形成。
  6. 一種搬運方法,前述搬運方法是在長邊方向搬運所供應之薄片的搬運方法, 將設於薄片狀的導引部的接著部朝前述薄片按壓,以使前述導引部與前述薄片互相接著, 使前述導引部沿著藉由複數個搬運輥形成的前述薄片的搬運路徑移動,並且將前述薄片導入前述搬運路徑。
TW112121873A 2022-06-22 2023-06-12 搬運裝置及搬運方法 TW2024004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00711 2022-06-22
JP2022-100711 2022-06-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0498A true TW202400498A (zh) 2024-01-01

Family

ID=89379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21873A TW202400498A (zh) 2022-06-22 2023-06-12 搬運裝置及搬運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400498A (zh)
WO (1) WO202324876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67153A (ja) * 1983-09-21 1985-04-17 段谷産業株式会社 シ−ト貼り化粧板の製造方法
JPH11151794A (ja) * 1997-06-18 1999-06-08 Sekisui Chem Co Ltd 化粧シート被覆材料の製造方法
JP6817478B1 (ja) * 2020-03-30 2021-01-20 大建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化粧板材の製造装置
JP6818171B1 (ja) * 2020-03-30 2021-01-20 大建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化粧板材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6817482B1 (ja) * 2020-06-11 2021-01-20 大建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化粧板材の製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48761A1 (ja) 2023-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92491B2 (ja) 接着性のある薄いバンド、特にコードバンドを切断する切断装置
US7954534B2 (en) Tape sticking apparatus and sticking method
WO2019244653A1 (ja) ガラス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KR101605625B1 (ko) 디스플레이장치용 접착시트 제조장치
WO2013011708A1 (ja) 液晶表示素子の連続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CN115743684A (zh) 一种自动覆膜机
JP2008238680A (ja) ポリマーフィルムの延伸方法及び耳屑回収装置
TW202400498A (zh) 搬運裝置及搬運方法
JP7387083B1 (ja) 搬送装置及び搬送方法
JP7387082B1 (ja) 搬送装置及び搬送方法
KR101492814B1 (ko) 디스플레이장치용 접착시트 제조장치
JPS6214811B2 (zh)
JPH11192664A (ja) フイルム貼合せ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0770641A (zh) 偏光板粘贴装置和偏光板粘贴方法
TWI450804B (zh) 黏著帶貼附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裝置
JP2010058867A (ja) リード用シート接合方法及び接合設備
JP4402417B2 (ja) ゴム部材貼付け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タイヤ構成部材の形成方法
WO2022162983A1 (ja) フィルム製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JPS6359938B2 (zh)
JP5011251B2 (ja) 貼り付け基板用製造装置及びその不良フイルム廃棄方法
CN213894579U (zh) 一种纸带的接纸装置
JP2000062124A (ja) フィルム被覆方法及びラミネ−ター
CN217498115U (zh) 烟机盘纸无胶带接纸装置
WO2013018440A1 (ja) 形状保持性材料の供給装置及び供給方法
JP2855252B2 (ja) 包装用袋の製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