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8468A - 液壓控制單元及液壓控制單元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壓控制單元及液壓控制單元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8468A
TW202348468A TW112106961A TW112106961A TW202348468A TW 202348468 A TW202348468 A TW 202348468A TW 112106961 A TW112106961 A TW 112106961A TW 112106961 A TW112106961 A TW 112106961A TW 202348468 A TW202348468 A TW 20234846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unit
hydraulic control
mentioned
housing
p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69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前智隼
Original Assignee
德商羅伯特 博世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德商羅伯特 博世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德商羅伯特 博世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84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846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3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ing on fluid pressure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 B60T13/66Electrical control in fluid-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68Electrical control in fluid-pressure brake systems by electrically-controlled valves
    • B60T13/686Electrical control in fluid-pressure brake systems by electrically-controlled valves in hydraulic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獲得可因應小型化需求的液壓控制單元,以及前述液壓控制單元的製造方法。 一種搭載於跨騎式車輛的剎車系統之液壓控制單元,其具備:基體,形成有剎車液的流路;電路基板,控制開閉流路的液壓調整閥的驅動;殼體,收納有電路基板;及連接部,連接基體與殼體;連接部具備:凹部,形成於基體;及銷,由殼體保持,其端部被壓入至凹部;於被壓入至凹部的端部形成有貫通孔;貫通孔藉由被壓入至凹部的端部中的、兩端互相連接之第1分枝部及第2分枝部而劃定出外緣,與基體及銷為不同個體的補強構件,抵接並按壓於第1分枝部及第2分枝部的至少一方。

Description

液壓控制單元及液壓控制單元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關於搭載於跨騎式車輛的剎車系統之液壓控制單元,以及搭載於跨騎式車輛的剎車系統之液壓控制單元的製造方法。
作為習知的車輛,有具備藉由控制剎車液的壓力來控制車輪的制動力之剎車系統的車輛。剎車系統具備有液壓控制單元。液壓控制單元具備形成有剎車液的流路的基體、控制開閉剎車液流路的液壓調整閥的驅動的電路基板、以及收納電路基板的殼體。殼體藉由螺栓與基體連接(參照專利文獻1)。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8-8357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此處,車輛之一種的跨騎式車輛,例如與四輪汽車等相比,零件佈局的限制多,液壓控制單元的搭載自由度低。因此,對搭載於跨騎式車輛的液壓控制單元,小型化的需求特別強烈。於此,螺栓具備形成公螺紋的公螺紋形成部、及與工具連接的頭部。當將與螺栓的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寬度作為橫向寬度時,頭部的橫向寬度大。也就是,習知的液壓控制單元中,會產生起因於將基體與殼體連接的連接部的構造而造成小型化有困難的情況。
本發明即是以上述課題為背景而完成的發明,係以獲得可應對小型化需求的液壓控制單元為目的。又,獲得如上所述的液壓控制單元的製造方法。 [解決問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液壓控制單元,係搭載於跨騎式車輛的剎車系統之液壓控制單元,其具備:基體,形成有剎車液的流路;電路基板,控制開閉上述流路的液壓調整閥的驅動;殼體,收納有上述電路基板;及連接部,連接上述基體與上述殼體;上述連接部具備:凹部,形成於上述基體;及銷,由上述殼體保持,其端部被壓入至上述凹部;於被壓入至上述凹部的上述端部形成有貫通孔;上述貫通孔,藉由被壓入至上述凹部的上述端部中的、兩端互相連接之第1分枝部及第2分枝部而劃定出外緣;與上述基體及上述銷為不同個體的補強構件,抵接並按壓於上述第1分枝部及上述第2分枝部的至少一方。
本發明的液壓控制單元的製造方法,該液壓控制單元為搭載於跨騎式車輛的剎車系統的液壓控制單元,上述液壓控制單元具備:基體,形成有剎車液的流路;電路基板,控制開閉上述流路的液壓調整閥的驅動;及殼體,收納上述電路基板;將保持於上述殼體的銷的端部,壓入至形成於上述基體的凹部,將上述基體與上述殼體連接;於被壓入至上述凹部的上述端部形成有貫通孔;上述貫通孔,藉由被壓入至上述凹部的上述端部中的、兩端互相連接之第1分枝部與第2分枝部而劃定出外緣;將與上述基體及上述銷為不同個體的補強構件,壓入至從上述基體的外表面延伸至壓入有上述端部之上述凹部的橫孔,且上述補強構件抵接並按壓於上述第1分枝部及上述第2分枝部的至少一方。 [發明效果]
於本發明的液壓控制單元中,藉由保持於殼體的銷的端部被壓入至形成於基體的凹部,而基體與殼體被連接。也就是,藉由可將基體與殼體的連接部以精巧的構造加以實現,提高了小型化的可能性。此外,與基體及銷為不同個體的補強構件,抵接並按壓於劃定形成於銷的端部的貫通孔之外緣的第1分枝部及第2分枝部的至少一方。因此,提高了小型化的可能性,並且可謀求提升連接的耐久性。
以下,使用圖式來對本發明之液壓控制單元進行說明。
另外,於以下,雖對本發明被採用於自行車(例如,二輪車、三輪車等)的情形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亦可被採用於自行車以外之其他跨騎式車輛。自行車以外之其他跨騎式車輛,為例如以引擎及電動馬達中至少一者為驅動源之自動兩輪車、自動三輪車、全地形車(buggy)等。自行車意指所有能夠藉由對踏板賦予之踏力而於路上推進之載具。自行車中包含例如普通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等。此外,自動兩輪車或自動三輪車意指所謂的機車,而機車包含例如摩托車、速可達、電動速可達等。
又,以下所說明之構成及動作等為一例,本發明之液壓控制單元並不限定於如上所述之構成及動作等之情形。例如,以下雖對本發明之液壓控制單元是無泵式的情況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之液壓控制單元亦可具備用以輔助剎車液之流動的泵。此外,以下雖對本發明之剎車系統是以僅對於前輪產生的制動力執行防鎖死剎車控制的情況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之剎車系統亦可為僅對於後輪產生的制動力執行防鎖死剎車控制者,又亦可是對於前輪產生的制動力及於後輪產生的制動力之兩者執行防鎖死剎車控制者。
又,各圖中,對於相同或類似之構件或部分,標註相同符號,或者省略標註符號。又,對於細小之結構,適當簡化或省略圖示。又,將重複之說明適當簡化或省略。
〈剎車系統往自行車之搭載〉 對實施形態之剎車系統往自行車之搭載進行說明。 圖1為表示搭載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剎車系統的自行車的概略構成的圖。另外,於圖1中雖示出了自行車200為二輪車的情況,但自行車200亦可為三輪車等其他的自行車。
跨騎式車輛之一例亦即自行車200,具備車架210、迴轉部230、鞍座218、踏板219、後輪220、以及後輪制動部260。
車架210,例如包含:對迴轉部230之轉向柱231進行軸支之頭管211、連結於頭管211之上管212及下管213、連結於上管212及下管213且保持鞍座218之座位管214、及連結於座位管214之上下端且保持後輪220及後輪制動部260之撐桿215。
於迴轉部230,包含轉向柱231、保持於轉向柱231之把手桿232、保持於把手桿232之把手233、安裝於把手233之制動操作部240、連結於轉向柱231之前叉216、旋轉自如地保持於前叉216之前輪217、及前輪制動部250。前叉216設於前輪217之兩側。前叉216之一端連結於轉向柱231,另一端連接於前輪217之旋轉中心。
制動操作部240,包含作為前輪制動部250之操作部而使用之機構、及作為後輪制動部260之操作部而使用之機構。例如,作為前輪制動部250之操作部而使用之機構,配設於把手233之右端側,作為後輪制動部260之操作部而使用之機構,配設於把手233之左端側。
於迴轉部230之前叉216連結有液壓控制單元1。液壓控制單元1為負責控制前輪制動部250之剎車液之壓力的單元。另外,後輪制動部260可為藉由使剎車液之壓力增加而產生制動力之類型之制動部,又,亦可為機械式產生制動力之類型之制動部(例如,藉由使金屬線產生張力而產生制動力之類型之制動部等)。
例如於框架210之下管213,安裝有成為液壓控制單元1之電源的電源單元270。電源單元270可為電池,又,亦可為發電機。發電機包含例如藉由自行車200之行駛而發電者(例如藉由前輪217或後輪220之旋轉而發電之輪轂電機、為前輪217或後輪220之驅動源之電動機且產生再生電力者等)、藉由太陽光發電者等。
也就是說,於自行車200,搭載有至少包含制動操作部240、前輪制動部250、液壓控制單元1及電源單元270的剎車系統100。剎車系統100可藉由利用液壓控制單元1控制前輪制動部250之剎車液之壓力,而執行防鎖死剎車控制。
<剎車系統之構成>
對實施形態之剎車系統之構成進行說明。 圖2為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剎車系統的概略構成的圖。 液壓控制單元1具備基體10。於基體10形成有主缸口11、輪缸口12、及連通主缸口11與輪缸口12之流路13。
流路13為剎車液之流路。於流路13,包含第1流路14、第2流路15、第3流路16及第4流路17。主缸口11與輪缸口12,經由第1流路14及第2流路15連通。又,於第2流路15之中途部,連接有第3流路16之入口側之端部。
主缸口11經由液管101而連接制動操作部240。制動操作部240包含剎車桿241、主缸242及貯液器243。主缸242具備與剎車桿241之使用者之操作連動而移動之活塞部(省略圖示),並經由液管101及主缸口11而連接於第1流路14之入口側。藉由活塞部之移動,第1流路14之剎車液之壓力上升或減少。又,於貯液器243儲存主缸242之剎車液。
輪缸口12經由液管102而連接前輪制動部250。前輪制動部250包含輪缸251及轉子252。輪缸251安裝於前叉216之下端部。輪缸251具備與液管102之壓力連動而移動之活塞部(省略圖示),並經由液管102及輪缸口12而連接於第2流路15之出口側。轉子252被保持於前輪217,與前輪217一起旋轉。由於活塞部之移動,剎車片(省略圖示)壓抵於轉子252,藉此前輪217被制動。
又,液壓控制單元1具備進行流路13之開閉之液壓調整閥20。於本實施形態中,液壓控制單元1,具備入口閥21及出口閥22作為液壓調整閥20。入口閥21,設於第1流路14之出口側與第2流路15之入口側之間,對第1流路14與第2流路15之間之剎車液之流通進行開閉。出口閥22,設於第3流路16之出口側與第4流路17之入口側之間,對第3流路16與第4流路17之間之剎車液之流通進行開閉。藉由入口閥21及出口閥22之開閉動作,控制剎車液之壓力。
又,液壓控制單元1,具備驅動入口閥21之線圈61、及驅動出口閥22之線圈63。例如,於線圈61為非通電狀態時,入口閥21開放剎車液之雙向流動。而且,當對線圈61通電時,入口閥21成為閉合狀態而遮斷剎車液之流動。即,於本實施形態中,入口閥21為非通電時打開之電磁閥。又,例如於線圈63為非通電狀態時,出口閥22遮斷剎車液之流動。而且,當對線圈63通電時,出口閥22成為開放狀態而開放剎車液之雙向流動。即,於本實施形態中,出口閥22為非通電時閉合之電磁閥。
又,液壓控制單元1具備積蓄器23。積蓄器23連接於第4流路17之出口側,貯存通過出口閥22之剎車液。
又,液壓控制單元1具備用於檢測輪缸251之剎車液之壓力的液壓感測器103。液壓感測器103設於第2流路15或第3流路16。
又,液壓控制單元1具備控制部30。控制部30被輸入液壓感測器103、用於檢測前輪217之旋轉速度之車輪轉速感測器(省略圖示)等各種感測器之訊號。另外,控制部30之各部可集中配設,又,亦可分散配設。控制部30例如可包含微電腦、微處理器單元等而構成,又,亦可包含韌體等可更新者而構成,又,亦可包含根據來自CPU等之指令而執行之程式模組等而構成。
控制部30控制對線圈61及線圈63之通電。詳細而言,控制部30,藉由控制對線圈61之通電而控制入口閥21之驅動(開閉動作)。又,控制部30,藉由控制對線圈63之通電而控制出口閥22之驅動(開閉動作)。即,控制部30,藉由控制入口閥21及出口閥22之開閉動作,而控制輪缸251之剎車液之壓力,也就是控制前輪217之制動力。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中,控制部30之中的後述的電路基板31,至少控制對線圈61及線圈63之通電。即,電路基板31藉由控制對線圈61及線圈63之通電,而控制入口閥21及出口閥22之驅動。
例如,控制部30,當於藉由使用者對剎車桿241之操作而前輪217被制動時,根據車輪轉速感測器(省略圖示)之訊號,判斷前輪217之鎖死或有鎖死之可能性時,開始防鎖死剎車控制。
當防鎖死剎車控制開始時,控制部30藉由使線圈61成為通電狀態,使入口閥21閉合,遮斷剎車液自主缸242向輪缸251流動,而抑制輪缸251之剎車液之增壓。另一方面,控制部30藉由使線圈63成為通電狀態,使出口閥22開放,使剎車液可自輪缸251向積蓄器23流動,而進行輪缸251之剎車液之減壓。藉此,解除或避免前輪217之鎖死。控制部30,當根據液壓感測器103之訊號,判斷輪缸251之剎車液已減壓至既定之值時,使線圈63成為非通電狀態而使出口閥22閉合,並在短時間內使線圈61成為非通電狀態而使入口閥21開放,進行輪缸251之剎車液之增壓。控制部30可僅進行1次輪缸251之增減壓,又,亦可反覆進行多次。
當防鎖死剎車控制結束,剎車桿241返回時,主缸242內成為大氣壓狀態,輪缸251內之剎車液返回。又,於防鎖死剎車控制結束,剎車桿241返回時,使出口閥22成為開放狀態。當流路13內之剎車液之壓力低於積蓄器23中儲存之剎車液之壓力時,積蓄器23中儲存之剎車液於未升壓(也就是無泵)之狀態下向積蓄器23外排出而返回流路13內,最終返回主缸242。
<液壓控制單元之構成> 以下說明實施形態之剎車系統的液壓控制單元的構成。 另外,如後述,液壓控制單元1,具備基體10、及與該基體10連接的殼體40。於以下,一邊觀察於基體10的上方配置有殼體40之狀態的液壓控制單元1,一邊說明液壓控制單元1的構成。
圖3為表示從側方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液壓控制單元之內部的圖。詳細而言,圖3是往圖4的箭頭A方向觀察液壓控制單元1的圖,亦是將殼體40在箭頭A方向上成為前面側的部分消除,而觀察液壓控制單元1的圖。亦即,圖3是於在基體10的上方配置有殼體40之狀態下從側方觀察液壓控制單元1的內部的圖。另外,在圖4中揭露有一對連接部80。而於圖3中省略了連接部80之圖示。此外,於圖3中,將複數個蓋固定部50之中的一個的一部分,以及電路基板31的一部份以剖面表示。
圖4為表示從上方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液壓控制單元之內部的圖。詳細而言,圖4是對將殼體40的蓋48及電路基板31拆卸後的狀態之液壓控制單元1從上方觀察的圖。
圖5為表示從側方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液壓控制單元之內部的圖。詳細而言,圖5是往圖4的箭頭B方向觀察液壓控制單元1的圖,亦是將殼體40在箭頭B方向上成為前面側的部分消除,而觀察液壓控制單元1的圖。亦即,圖5是於在基體10的上方配置有殼體40之狀態下從側方觀察液壓控制單元1的內部的圖。另外,於圖5中,省略了在圖4的箭頭B方向上位於線圈單元60的前方的蓋固定部50及連接部80的圖示。
圖6~圖9為表示從側方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液壓控制單元之內部的圖。詳細而言,圖6是往圖4的箭頭C方向觀察液壓控制單元1的連接部80的圖。亦即,圖6是於在基體10的上方配置有殼體40之狀態下從側方觀察液壓控制單元1的內部的圖。圖7及圖8是表示圖6中D部分的細節的局部放大圖。圖9是往箭頭A方向觀察圖8所圖示的部位的圖。另外,圖6~圖9為在通過銷82的中心之面的剖面圖,但為了明瞭化,銷82的剖面未圖示。
以下,使用圖3~圖9,對本實施形態之液壓控制單元1的構成進行說明。 液壓控制單元1具備基體10、殼體40、線圈單元60以及電路基板31。
基體10例如為以鋁合金為素材的,大致長方體的構件。於基體10的上表面18連接有殼體40。於本實施形態中,殼體40是藉由黏接而與基體10的上表面18連接。藉由將基體10與殼體40以黏接之方式連接,可以使基體10與殼體40之間的氣密性提升。另外,基體10的各表面可為平坦面,亦可包含彎曲面,另外亦可包含階差。
殼體40例如為大致長方體的箱型形狀。於本實施形態中,殼體40是以樹脂形成。亦即,殼體40為樹脂形成品。於殼體40的內部,收納有線圈單元60及電路基板31。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殼體40,具備本體部41及蓋48。本體部41的下面部42,藉由黏接而連接於基體10的上表面18。此外,於本體部41的與電路基板31對向的區域,形成有開口部43a。於本實施形態中,開口部43a形成於本體部41的上面部43。蓋48為覆蓋本體部41的開口部43a之構件。於本實施形態中,蓋48藉由黏接而連接於本體部41。詳細而言,蓋48的下面部,黏接於本體部41的上面部43中的開口部43a的周緣。藉由將蓋48與本體部41以黏接之方式連接,可以使蓋48與本體部41之間的氣密性提升。
線圈單元60具備驅動液壓調整閥20的線圈。亦即,線圈單元60具備線圈61及線圈63。此外,線圈單元60,具備保持線圈61及線圈63的線圈殼體65。於本實施形態中,線圈殼體65,具備配置在線圈61及線圈63的上方之上面部66、配置在線圈61及線圈63的下方之下面部67、以及將上面部66與下面部67連接的側面部68。另外,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線圈殼體65的上面部66的角部之中,成為後述的乘載台90之附近的角部,形成有切口66b。而且,線圈殼體65的側面部68,將上面部66中未形成有切口66b的部位與下面部67連接。
該線圈單元60連接於基體10的上表面18。於本實施形態中,線圈單元60藉由黏接而連接於基體10的上表面18。具體來說,於殼體40的本體部41的下面部42,於與線圈單元60對向的位置,形成有開口部42a。此外,線圈單元60通過本體部41的下面部42的開口部42a。而且,線圈殼體65的下面部67藉由黏接而連接於基體10的上表面18。
電路基板31配置於線圈單元60的上方。電路基板31,與線圈61的連接端子62及線圈63的連接端子64電性連接。藉此,電路基板31成為可控制往線圈61及線圈63的通電之構成。
此處,如圖3~圖5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液壓控制單元1,至少具備一個樹脂製的臂70。於本實施形態中,示出具備2個臂70的例子。該些臂70中的一方的一端,保持於殼體40的本體部41的側面部中之一者即第1側面部44a。此外,該些臂70中的另一方的一端,保持於本體部41中成為與第1側面部44a對向的側面部的第2側面部44b。而且,該些臂70與線圈殼體65的上面部66的上表面66a相接。換言之,該些臂70接觸於線圈單元60中的與基體10的黏接面對向之面。本實施形態的臂70,在與由殼體40所保持之側為相反側的端部附近,具備有朝下方突出的突起71。而且,突起71與線圈殼體65的上面部66的上表面66a相接。亦即,於本實施形態中,突起71成為臂70的與線圈單元60的接觸部位。
詳細而言,在液壓控制單元1組裝完成之後,亦即,在黏接基體10與線圈單元60的黏接劑尚未固化之狀態下,臂70成為突起71被線圈殼體65的上面部66的上表面66a往上方按壓而彈性變形之構成。因此,在黏接基體10與線圈單元60的黏接劑尚未固化之狀態下,可藉由臂70的反力將線圈單元60朝向基體10按壓。因此,本實施形態的液壓控制單元1可藉由黏接而將線圈單元60固定於基體10。
如圖3及圖4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液壓控制單元1,至少具備一個將蓋48固定於殼體40的本體部41的蓋固定部50。於本實施形態中,示出具備2個蓋固定部50的例子。蓋固定部50,設置於由本體部41及蓋48所包圍的空間的內部。此外,蓋固定部50,具備被卡合部51、及與該被卡合部51卡合的卡合部55。被卡合部51,由本體部41及蓋48中之一者所保持。卡合部55,由本體部41及蓋48中之另一者所保持。於本實施形態中,示出被卡合部51由本體部41所保持,且卡合部55由蓋48所保持的例子。另外,於本實施形態中,將蓋48固定於本體部41時相互卡合的2個構成中,剛性較高者作為被卡合部51,剛性較低者作為卡合部55。
另外,作為蓋固定部50的被卡合部51及卡合部55的具體性的構造,可採用習知的按壓扣合(Snap Fit)構造中所採用的各種構造,但於本實施形態中,將被卡合部51及卡合部55設成為如以下的構造。
被卡合部51例如為大致圓筒形狀等的筒狀形狀。卡合部55例如為大致圓柱形狀等的柱狀形狀。卡合部55延伸於被卡合部51的內側,從內側卡合於被卡合部51。詳細而言,於被卡合部51的內周側,設有往內側突出的凸部52。另一方面,於卡合部55的例如前端部,設有向該卡合部55的外側突出的凸部56。卡合部55,藉由凸部56鉤掛於被卡合部51的凸部52,而從內側卡合於被卡合部51。
如圖4及圖6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液壓控制單元1,至少具備一個將基體10與殼體40連接的連接部80。於本實施形態中,示出具備2個連接部80的例子。此外,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的殼體40,具備本體部41及蓋48。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連接部80將基體10與殼體40的本體部41連接。連接部80具備形成於基體10的凹部81。本實施形態的液壓控制單元1中,殼體40的本體部41連接至基體10的上表面18。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凹部81形成為從基體10的上表面18往下方凹陷的形狀。此外,連接部80,具備被殼體40的本體部41所保持、且其下端部83被壓入至凹部81的銷82。亦即,藉由保持於殼體40的本體部41之銷82的下端部83被壓入至基體10的凹部81,而成為基體10與殼體40的本體部41連接的構成。
作為習知的液壓控制單元中的基體與殼體的連接構成,已知有以緊固構件即螺栓進行的連接。此處,螺栓具備形成有公螺紋的公螺紋形成部、及供工具連接的頭部。而且,在將與螺栓的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寬度作為橫向寬度的情形時,頭部的橫向寬度大。換言之,在習知的液壓控制單元中,會產生起因於將基體與殼體連接的連接部的構造而造成小型化有困難的情況。另一方面,本實施形態的液壓控制單元1,藉由可將基體10與殼體40的連接部80以精巧的構造加以實現,而提高了小型化的可能性。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液壓控制單元1中,如上所述,基體10與殼體40的本體部41黏接。因此,在本實施形態的液壓控制單元1中,當作用從基體10拉離殼體40的本體部41的力時,除了透過連接部80外,亦可透過將基體10與殼體40的本體部41黏接之黏接劑的黏接力來承受該力。因此,在基體10與殼體40的本體部41黏接的構成的情形,相較於基體10與殼體40的本體部41未黏接的構成,能夠使連接部80的銷82變細,而能夠將液壓控制單元1小型化。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液壓控制單元1,具備複數個連接部80。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成為殼體40的本體部41相對於基體10在2個以上的部位被固定。因而,在藉由連接部80將殼體40的本體部41連接於基體10時,可以將殼體40的本體部41的位置相對於基體10進行定位。因此,藉由具備複數個連接部80,使液壓控制單元1的組裝變容易。
銷82的材質並未特別限定,能以樹脂來形成銷82,亦可以金屬來形成銷82。若為樹脂製的銷82時,藉由與殼體40成為一體形成品,能夠削減液壓控制單元1的組裝工時。另一方面,由於金屬製的銷82不會產生蠕變(creep)現象,故銷82為金屬製時,可以抑制連接部80中的將殼體40的本體部41與基體10連接的力隨時間經過而減低。
此外,殼體40的本體部41保持銷82的構成亦未特別限定。只要在液壓控制單元1組裝完成後,銷82不會從本體部41鬆脫即可,例如,亦可為將銷82鉤掛於本體部41的段部之構成。若為於本體部41的段部與基體10之間夾持有銷82的構成,則可抑制液壓控制單元1組裝完成後銷82從本體部41鬆脫。另外,於本實施形態中,銷82藉由模製(mold)成形而固定於殼體40的本體部41。具體而言,銷82,於樹脂製的本體部41的保持部45中,藉由模製成形而固定。亦即,保持部45是將銷82進行模製的部分。藉由將銷82透過模製成形固定於殼體40的本體部41,可於本體部41之形成時使銷82保持於本體部41。因此,藉由將銷82透過模製成形固定於殼體40的本體部41,能夠削減液壓控制單元1的組裝工時。
此外,於本實施形態中,銷82,在該銷82中的被模製於殼體40的本體部41的部分,至少具備一個突出部85。突出部85,往與將銷82壓入至凹部81的方向非為平行的方向突出。如圖6等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銷82被往下方向按壓,並被壓入至凹部81。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突出部85往橫方向突出。藉由銷82具備突出部85,能夠抑制銷82從保持部45拔出,而提升基體10與殼體40的本體部41的連接的確實性。
此外,於本實施形態中,銷82中的與被壓入至凹部81的端部為相反側的端部,亦即銷82的上端部84,從殼體40的本體部41中將銷82進行模製的部分亦即保持部45突出。藉此,由於可直接按壓銷82並將銷82壓入至凹部81,因此液壓控制單元1的組裝變容易。
此外,於本實施形態中,銷82為在圖6的紙面前後方向上厚度大致均一的板。藉由銷82為板狀,銷82的彈性變形的自由度提升,因此能夠一邊吸收液壓控制單元1的各構成零件的組合誤差,一邊將銷82壓入至凹部81。
此外,於本實施形態中,於銷82中的被壓入至凹部81之側的端部,亦即銷82的下端部83,形成有貫通孔86。如圖7~圖9所示,貫通孔86藉由分別構成下端部83的一部分、且兩端相互連接的第1分枝部83a及第2分枝部83b劃定出外緣。藉此,在將銷82的下端部83壓入至凹部81時,銷82的下端部83可於凹部81內彈性變形。因而,藉由於板狀的銷82的下端部83形成貫通孔86,而容易將銷82的下端部83壓入至凹部81,使液壓控制單元1的組裝變容易。如圖7~圖9所示,與基體10及銷82為不同個體的補強構件87,抵接並按壓於第1分枝部83a及第2分枝部83b的至少一方。透過如此之構成,壓入後的銷82的固定被補強。補強構件87可被壓入基體10。透過如此之構成,可確實地進行補強。
作為一例,如圖7所示,補強構件87係壓入至從基體10的外表面延伸至凹部81的橫孔88的球體。於本實施形態中,橫孔88係於基體10的與板狀的銷82的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上對向的2個側表面19中的一方開口、且軸與凹部81的軸正交的孔。橫孔88只要與凹部81交叉即可。也就是說,橫孔88的開口亦可形成於基體10的例如上表面18、其他側表面19等其他的面。補強構件87係在銷82被壓入至凹部81,且基體10與殼體40連接之後壓入。補強構件87,被壓入至抵接第1分枝部83a或第2分枝部83b且被賦予按壓力的位置。透過如此之構成,可確實地進行補強。尤其是,於與凹部81的軸平行的方向上,補強構件87與銷82抵接的位置,只要比銷82的下端部83中寬度最寬的部位更靠近基體10的上表面18即可。透過如此之構成,可確實地進行補強。另外,於圖7中,雖圖示出作為補強構件87的球體抵接於第2分枝部83b的狀態,但亦可為作為補強構件87的球體抵接於第1分枝部83a的狀態,又,亦可為作為補強構件87的各別的球體分別抵接於第1分枝部83a或第2分枝部83b。
作為一例,如圖8及圖9所示,補強構件87為被壓入至從基體10的外表面延伸至凹部81的橫孔88的柱狀體。橫孔88貫通凹部81。於本實施形態中,橫孔88為於基體10的與板狀的銷82的厚度方向平行之方向上對向的2個側表面19中的一方開口、且軸與凹部81的軸正交的孔。橫孔88只要與凹部81交叉即可。也就是說,橫孔88的開口亦可形成於基體10的例如上表面18、其他側表面19等其他的面。補強構件87係在銷82被壓入至凹部81,且基體10與殼體40連接之後壓入。補強構件87,被壓入至通過第1分枝部83a與第2分枝部83b之間而完全橫穿凹部81,並於銷82的深處側再次被壓入橫孔88的位置。透過如此之構成,可確實地進行補強。尤其是,只要補強構件87亦在第1分枝部83a與第2分枝部83b之間,也就是亦在貫通孔86中被壓入即可。透過如此之構成,可確實地進行補強。另外,進一步地,可於基體10形成與板狀的銷82的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上延伸的其他的橫孔88,作為其他的補強構件87,亦可追加如圖7所示的作為補強構件87的球體。
如圖3~圖5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液壓控制單元1,至少具備一個保持於殼體40的乘載台90。於本實施形態中,示出具備2個乘載台90的例子。此外,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的殼體40具備本體部41與蓋48。於本實施形態中,乘載台90保持於殼體40的本體部41。
乘載台9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線圈單元60的線圈殼體65的一部分之下方。乘載台90,係在線圈單元60及殼體40的本體部41連接於基體10之前的狀態下,支承線圈單元60的線圈殼體65的一部分者。
以上,雖對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實施形態的說明內容。例如,亦可僅實施實施形態的說明內容的一部分。
例如,於以上,雖對補強構件87壓入至從基體10的外表面延伸至凹部81的橫孔88的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的補強構件87亦可係藉由其他態樣來補強基體10與殼體40的連接的構件。換言之,補強構件87亦可為在銷82的下端部83壓入至凹部81之後,壓入至該凹部81的環狀體。於如此之情形,補強構件87以包圍銷82中位於下端部83之上方的區域的狀態,抵接並按壓於第1分枝部83a及第2分枝部83b。
1:液壓控制單元 10:基體 11:主缸口 12:輪缸口 13:流路 14:第1流路 15:第2流路 16:第3流路 17:第4流路 18:上表面 19:側表面 20:液壓調整閥 21:入口閥 22:出口閥 23:積蓄器 30:控制部 31:電路基板 40:殼體 41:本體部 42:下面部 42a:開口部 43:上面部 43a:開口部 44a:第1側面部 44b:第2側面部 45:保持部 48:蓋 50:蓋固定部 51:被卡合部 52:凸部 55:卡合部 56:凸部 60:線圈單元 61:線圈 62:連接端子 63:線圈 64:連接端子 65:線圈殼體 66:上面部 66a:上表面 66b:切口 67:下面部 68:側面部 70:臂 71:突起 80:連接部 81:凹部 82:銷 83:下端部 83a:第1分枝部 83b:第2分枝部 84:上端部 85:突出部 86:貫通孔 87:補強構件 88:橫孔 90:乘載台 100:剎車系統 101:液管 102:液管 103:液壓感測器 200:自行車 210:框架 211:頭管 212:上管 213:下管 214:座位管 215:撐桿 216:前叉 217:前輪 218:鞍座 219:踏板 220:後輪 230:迴轉部 231:轉向柱 232:把手桿 233:把手 240:制動操作部 241:剎車桿 242:主缸 243:貯液器 250:前輪制動部 251:輪缸 252:轉子 260:後輪制動部 270:電源單元
[圖1]為表示搭載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剎車系統的自行車的概略構成的圖。 [圖2]為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剎車系統的概略構成的圖。 [圖3]為表示從側方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液壓控制單元之內部的圖。 [圖4]為表示從上方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液壓控制單元之內部的圖。 [圖5]為表示從側方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液壓控制單元之內部的圖。 [圖6]為表示從側方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液壓控制單元之內部的圖。 [圖7]為表示從側方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液壓控制單元之內部的圖。 [圖8]為表示從側方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液壓控制單元之內部的圖。 [圖9]為表示從側方觀察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液壓控制單元之內部的圖。
10:基體
18:(基體10的)上表面
41:本體部
42:(本體部41的)下面部
80:連接部
81:凹部
82:銷
83:下端部
83a:第1分枝部
83b:第2分枝部
86:貫通孔
87:補強構件
88:橫孔

Claims (13)

  1. 一種液壓控制單元(1),其係搭載於跨騎式車輛(200)的剎車系統(100)之液壓控制單元,其具備: 基體(10),形成有剎車液的流路(13); 電路基板(31),控制開閉上述流路(13)的液壓調整閥(20)的驅動; 殼體(40),收納有上述電路基板(31);及 連接部(80),連接上述基體(10)與上述殼體(40); 上述連接部(80)具備: 凹部(81),形成於上述基體(10);及 銷(82),由上述殼體(40)保持,其端部(83)被壓入至上述凹部(81); 於被壓入至上述凹部(81)的上述端部(83)形成有貫通孔(86); 上述貫通孔(86),藉由被壓入至上述凹部(81)的上述端部(83)中的、兩端互相連接之第1分枝部(83a)及第2分枝部(83b)而劃定出外緣; 與上述基體(10)及上述銷(82)為不同個體的補強構件(87),抵接並按壓於上述第1分枝部(83a)及上述第2分枝部(83b)的至少一方。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液壓控制單元(1),其中, 上述補強構件(87),被壓入至從上述基體(10)的外表面延伸至上述凹部(81)的橫孔(88)。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液壓控制單元(1),其中, 上述補強構件(87)是抵接於上述第1分枝部(83a)或上述第2分枝部(83b)的球體。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液壓控制單元(1),其中, 上述補強構件(87)是貫通上述第1分枝部(83a)與上述第2分枝部(83b)之間的柱狀體。
  5. 如請求項1至4中之任一項所述之液壓控制單元(1),其中, 上述基體(10)與上述殼體(40)黏接。
  6. 如請求項1至4中之任一項所述之液壓控制單元(1),其中, 上述液壓控制單元(1)具備有複數個上述連接部(80)。
  7. 如請求項1至4中之任一項所述之液壓控制單元(1),其中, 上述銷(82)為金屬製。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液壓控制單元(1),其中, 上述殼體(40)為樹脂形成品; 上述銷(82)藉由模製成形而固定於上述殼體(40)。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液壓控制單元(1),其中, 上述銷(82)於上述銷(82)中的模製成形於上述殼體(40)的部分,具備往與將上述銷(82)壓入至上述凹部(81)之方向非為平行之方向突出的突出部(85)。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液壓控制單元(1),其中, 上述銷(82)中的與壓入至上述凹部(81)之上述端部(83)為相反側的端部(84),從上述殼體(40)的模製成形上述銷(82)的部分(45)突出。
  11. 如請求項1至4中之任一項所述之液壓控制單元(1),其中, 上述殼體(40)為樹脂形成品; 上述殼體(40)與上述銷(82)為一體形成品。
  12. 如請求項1至4中之任一項所述之液壓控制單元(1),其中, 上述銷(82)為板狀。
  13. 一種液壓控制單元(1)的製造方法,該液壓控制單元(1)為搭載於跨騎式車輛(200)的剎車系統(100)的液壓控制單元,上述液壓控制單元(1)具備: 基體(10),形成有剎車液的流路(13); 電路基板(31),控制開閉上述流路(13)的液壓調整閥(20)的驅動;及 殼體(40),收納上述電路基板(31); 將保持於上述殼體(40)的銷(82)的端部(83),壓入至形成於上述基體(10)的凹部(81),將上述基體(10)與上述殼體(40)連接; 於被壓入至上述凹部(81)的上述端部(83)形成有貫通孔(86); 上述貫通孔(86),藉由被壓入至上述凹部(81)的上述端部(83)中的、兩端互相連接之第1分枝部(83a)與第2分枝部(83b)而劃定出外緣; 將與上述基體(10)及上述銷(82)為不同個體的補強構件(87),壓入至從上述基體(10)的外表面延伸至壓入有上述端部(83)之上述凹部(81)的橫孔(88),且上述補強構件(87)抵接並按壓於上述第1分枝部(83a)及上述第2分枝部(83b)的至少一方。
TW112106961A 2022-02-28 2023-02-24 液壓控制單元及液壓控制單元的製造方法 TW2023484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29655 2022-02-28
JP2022-029655 2022-02-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8468A true TW202348468A (zh) 2023-12-16

Family

ID=85477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6961A TW202348468A (zh) 2022-02-28 2023-02-24 液壓控制單元及液壓控制單元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348468A (zh)
WO (1) WO202316175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15176A (ja) * 2012-07-11 2014-01-30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及び鞍乗型車両
JP2017007461A (ja) * 2015-06-19 2017-01-12 ローベルト ボッシュ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及び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8083572A (ja) * 2016-11-25 2018-05-31 ローベルト ボッシュ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及び、モータサイクル用ブレーキシステム
JP2021031002A (ja) * 2019-08-29 2021-03-01 ロベルト・ボッシュ・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Robert Bosch Gmbh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ブレーキシステム及び鞍乗型車両
JP7319870B2 (ja) * 2019-08-29 2023-08-02 ロベルト・ボッシュ・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ブレーキシステム及び鞍乗型車両
JP7404050B2 (ja) * 2019-12-06 2023-12-25 ロベルト・ボッシュ・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 車両用のブレーキ液圧制御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61756A1 (ja) 2023-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61135B2 (en) Hydraulic pressure control unit, braking system, and bicycle
EP3753833B1 (en) Hydraulic pressure control unit
JP7319870B2 (ja)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ブレーキシステム及び鞍乗型車両
CN110785329B (zh) 液压控制装置、跨乘型乘具用制动系统、以及跨乘型乘具
JP7303883B2 (ja)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ブレーキシステム及び鞍乗型車両
TW202348468A (zh) 液壓控制單元及液壓控制單元的製造方法
CN114269640A (zh) 液压控制单元、制动系统及跨乘型车辆
JP7303886B2 (ja)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ブレーキシステム及び鞍乗型車両
JP7395283B2 (ja)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ブレーキシステム及び鞍乗型車両
JP7303882B2 (ja)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ブレーキシステム及び鞍乗型車両
CN118019671A (zh) 制动液压控制装置及跨乘型车辆
JP2024049451A (ja)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及び鞍乗型車両
TWI799009B (zh) 液壓控制裝置、剎車系統及跨騎式車輛
JP7303885B2 (ja)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ブレーキシステム及び鞍乗型車両
JP2023156949A (ja)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及び鞍乗型車両
JP2024049452A (ja)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鞍乗型車両、及び、液圧制御ユニットの制御方法
JP2022096449A (ja) 液圧制御装置及び鞍乗型車両
JP2023181015A (ja)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及び鞍乗型車両
JP2022096450A (ja) ブレーキシステム及び鞍乗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