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2613A - 發泡粒子及發泡粒子成形體 - Google Patents
發泡粒子及發泡粒子成形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342613A TW202342613A TW112108382A TW112108382A TW202342613A TW 202342613 A TW202342613 A TW 202342613A TW 112108382 A TW112108382 A TW 112108382A TW 112108382 A TW112108382 A TW 112108382A TW 202342613 A TW202342613 A TW 202342613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xpanded particles
- linear low
- density polyethylene
- less
- expanded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7
- 229920000092 linear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6
- 239000004707 linear low-density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3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4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7
- 238000001938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curv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7
- 239000002028 Biom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6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3
- LIKMAJRDDDTEIG-UHFFFAOYSA-N 1-hex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 LIKMAJRDDDTEIG-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QQONPFPTGQHPMA-UHFFFAOYSA-N propylene Natural products CC=C QQONPFPTGQHPMA-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4
- 125000004805 propylene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H])C([H])([*:1])C([H])([H])[*:2]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4
- VXNZUUAINFGPBY-UHFFFAOYSA-N 1-But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 VXNZUUAINFGPBY-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IAQRGUVFOMOMEM-UHFFFAOYSA-N butene Natural products CC=CC IAQRGUVFOMOME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5
- 239000004711 α-olef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KWKAKUADMBZCLK-UHFFFAOYSA-N 1-oct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 KWKAKUADMBZCLK-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7334 co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9000004088 foam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1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8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29920005678 polyethylene based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0113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2612 dispersion me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IUVCFHHAEHNCFT-INIZCTEOSA-N 2-[(1s)-1-[4-amino-3-(3-fluoro-4-propan-2-yloxyphenyl)pyrazolo[3,4-d]pyrimidin-1-yl]ethyl]-6-fluoro-3-(3-fluorophenyl)chromen-4-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F)C(OC(C)C)=CC=C1C(C1=C(N)N=CN=C11)=NN1[C@@H](C)C1=C(C=2C=C(F)C=CC=2)C(=O)C2=CC(F)=CC=C2O1 IUVCFHHAEHNCFT-INIZCTEOSA-N 0.000 description 11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9
- WSSSPWUEQFSQQG-UHFFFAOYSA-N 4-methyl-1-pent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 WSSSPWUEQFSQQ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C=C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5977 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81 NMR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270 dispers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700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1684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702 low-density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BIKXLKXABVUSMH-UHFFFAOYSA-N trizinc;diborate Chemical compound [Zn+2].[Zn+2].[Zn+2].[O-]B([O-])[O-].[O-]B([O-])[O-] BIKXLKXABVUSM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4889 linear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644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736 aqueous me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125000004432 carbon atom Chemical group C*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TVMXDCGIABBOFY-UHFFFAOYSA-N n-Octanol Natural products CCCCCCCC TVMXDCGIABBOF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13716 polyethyle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125000000383 tetramethylene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1])C([H])([H])C([H])([H])C([H])([H])[*:2]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OKTJSMMVPCPJKN-OUBTZVSYSA-N Carbon-13 Chemical compound [13C] OKTJSMMVPCPJKN-OUBTZVS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CTQNGGLPUBDAKN-UHFFFAOYSA-N O-Xylene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1C CTQNGGLPUBDA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1336 alke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549 displac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285 radioa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8096 x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995 Aluminium silic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123574 Arabidopsis thaliana HDA19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Ethylene glycol Chemical compound OCCO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Glycerine Chemical compound OCC(O)CO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50083200 HDA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OKKJLVBELUTLKV-UHFFFAOYSA-N M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OC OKKJLVBELUTLK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297422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strain 972 / ATCC 24843) phd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2211 aluminium silic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704 biodegradable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32 cross lin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GVGUFUZHNYFZLC-UHFFFAOYSA-N dodecyl benzenesulfonate;sodium Chemical compound [Na].CCCCCCCCCCCCOS(=O)(=O)C1=CC=CC=C1 GVGUFUZHNYFZL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31 hot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NLYAJNPCOHFWQQ-UHFFFAOYSA-N kaolin Chemical compound O.O.O=[Al]O[Si](=O)O[Si](=O)O[Al]=O NLYAJNPCOHFWQ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609 me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VLKZOEOYAKHREP-UHFFFAOYSA-N n-Hex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 VLKZOEOYAKHRE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JRZJOMJEPLMPRA-UHFFFAOYSA-N olefin Natural products CCCCCCCC=C JRZJOMJEPLMPR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022 packag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YWAKXRMUMFPDSH-UHFFFAOYSA-N pent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 YWAKXRMUMFPDS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40080264 sodium dodecylbenzenesulfonat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3
- RFFLAFLAYFXFSW-RHQRLBAQSA-N 1,2-dichloro-3,4,5,6-tetradeuteriobenzene Chemical compound [2H]C1=C([2H])C([2H])=C(Cl)C(Cl)=C1[2H] RFFLAFLAYFXFSW-RHQRLBAQ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FFLAFLAYFXFSW-UHFFFAOYSA-N 1,2-dichlorobenzene Chemical compound ClC1=CC=CC=C1Cl RFFLAFLAYFXFS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XKRFYHLGVUSROY-UHFFFAOYSA-N Argon Chemical compound [Ar] XKRFYHLGVUSRO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5 Avera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04 Blow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BTBUEUYNUDRHOZ-UHFFFAOYSA-N Borate Chemical compound [O-]B([O-])[O-] BTBUEUYNUDRHO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VTYYLEPIZMXCLO-UHFFFAOYSA-L Calcium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a+2].[O-]C([O-])=O VTYYLEPIZMXCLO-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2
- RGSFGYAAUTVSQA-UHFFFAOYSA-N Cyclopenta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1 RGSFGYAAUTVSQ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Iro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Fe]=O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OFBQJSOFQDEBGM-UHFFFAOYSA-N Pent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 OFBQJSOFQDEBG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ATUOYWHBWRKTHZ-UHFFFAOYSA-N Prop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 ATUOYWHBWRK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58 absorb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98 atmosphe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734 clay miner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25 crystall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5 crystal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39 density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69 gran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79 gran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NNPPMTNAJDCUHE-UHFFFAOYSA-N isobut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 NNPPMTNAJDCUH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QWTDNUCVQCZILF-UHFFFAOYSA-N isopent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 QWTDNUCVQCZIL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91 measur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046 mixed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55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08 petrole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672 polyolefin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CDOOAUSHHFGWSA-OWOJBTEDSA-N (e)-1,3,3,3-tetrafluoroprop-1-ene Chemical compound F\C=C\C(F)(F)F CDOOAUSHHFGWSA-OWOJBTEDSA-N 0.000 description 1
- LDTMPQQAWUMPKS-OWOJBTEDSA-N (e)-1-chloro-3,3,3-trifluoroprop-1-ene Chemical compound FC(F)(F)\C=C\Cl LDTMPQQAWUMPKS-OWOJBTED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QCUDFIHJAXGTP-KVVVOXFISA-N (z)-octadec-9-enoic acid;sodium Chemical compound [Na].CCCCCCCC\C=C/CCCCCCCC(O)=O ZQCUDFIHJAXGTP-KVVVOXFISA-N 0.000 description 1
- FXRLMCRCYDHQFW-UHFFFAOYSA-N 2,3,3,3-tetrafluoropropene Chemical compound FC(=C)C(F)(F)F FXRLMCRCYDHQF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CBGGJURENJHKV-UHFFFAOYSA-N 2-methylhept-1-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 RCBGGJURENJHK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PKXHXOTZMFCXSH-UHFFFAOYSA-N 3,3-dimethylbut-1-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 PKXHXOTZMFCXS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LGHJTHQWQKJQQ-UHFFFAOYSA-N 3-ethylhex-1-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 OLGHJTHQWQKJQ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KLCNJIQZXOQYTE-UHFFFAOYSA-N 4,4-dimethylpent-1-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 KLCNJIQZXOQYT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KTJSMMVPCPJKN-NJFSPNSNSA-N Carbon-14 Chemical compound [14C] OKTJSMMVPCPJKN-NJFSPNSN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EXZGXHMUGYJMC-UHFFFAOYSA-M Chloride anion Chemical compound [Cl-] VEXZGXHMUGYJMC-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XDTMQSROBMDMFD-UHFFFAOYSA-N Cyclohexa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 XDTMQSROBMDM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Tita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Ti]=O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338 aliphatic hydrocarb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45 anionic surfac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63 antioxid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16 antistat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6 arg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019 calcium carbo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27 cl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0 cross-linked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03 cross-linked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AFABGHUZZDYHJO-UHFFFAOYSA-N dimethyl butane Natural products CCCC(C)C AFABGHUZZDYHJ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90 disso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75 dy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1495 eth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H])C([H])([H])*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63 flame retard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8282 halocarb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7 hel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4 he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SWQJXJOGLNCZEY-UHFFFAOYSA-N hel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He] SWQJXJOGLNCZE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DMEGYFMYUHOHGS-UHFFFAOYSA-N heptamethylene Natural products C1CCCCCC1 DMEGYFMYUHOH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03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0 impreg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15 ingredi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282 iso-but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61 laser diffra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ZLNQQNXFFQJAID-UHFFFAOYSA-L magnesium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Mg+2].[O-]C([O-])=O ZLNQQNXFFQJAID-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095 magnesium 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021 magnesium carbo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45 mica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18 mica group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68 molte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IJDNQMDRQITEOD-UHFFFAOYSA-N n-but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 IJDNQMDRQITEO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UOURRHZRLGCVDA-UHFFFAOYSA-D pentazinc;dicarbonate;hexahyd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H-].[OH-].[OH-].[OH-].[OH-].[OH-].[Zn+2].[Zn+2].[Zn+2].[Zn+2].[Zn+2].[O-]C([O-])=O.[O-]C([O-])=O UOURRHZRLGCVDA-UHFFFAOYSA-D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294 prop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790 scatter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4 so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8 so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tita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Ti]=O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NFMWFGXCDDYTEG-UHFFFAOYSA-N trimagnesium;diborate Chemical compound [Mg+2].[Mg+2].[Mg+2].[O-]B([O-])[O-].[O-]B([O-])[O-] NFMWFGXCDDYTE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0391 vin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C([H])[H]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54 viny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4/00—Shaping by internal pressure generated in the material, e.g. swelling or foaming ; Producing porous or cellular expanded plastics art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4/00—Shaping by internal pressure generated in the material, e.g. swelling or foaming ; Producing porous or cellular expanded plastics articles
- B29C44/34—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4/36—Feeding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 B29C44/38—Feeding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into a closed space, i.e. to make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 B29C44/44—Feeding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into a closed space, i.e. to make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n solid for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16—Making expandable particl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16—Making expandable particles
- C08J9/18—Making expandable particles by impregnating polymer particles with the blowing agen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為一種發泡粒子,係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發泡粒子,該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為40%以上,該發泡粒子具有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得到的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的結晶結構,該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該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為10J/g以上且50J/g以下。
Description
本發明關於發泡粒子及發泡粒子成形體。
將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進行模具內成形而成的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其耐藥品性、緩衝性等優良,且再生性亦優良。因此,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作為衝擊吸收材、隔熱材及各種包裝材等,被廣泛地利用作為從電氣/電子零件之包裝/緩衝材、汽車零件之包裝/緩衝材、其它精密零件至食品之各種包裝材。
近年為了對應石油等化石資源的枯竭之顧慮、要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環境問題,生質塑膠已被開發,並嘗試替換迄今為止來自石油之樹脂。
例如,專利文獻1揭示包含來自依ASTM D 6866測得的植物度為80%以上之植物之聚乙烯系樹脂,且植物度為1%以上之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
又,由於如上述般聚乙烯系發泡粒子成形體被廣泛利用,故要求製造具有因應用途之形狀等的各種成形體。因此,以實施改善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之探討。
專利文獻2揭示為了可在寬廣的溫度範圍內成形且使表面平滑性改善,而使特定密度之聚乙烯系樹脂粒子發泡而得的具有特定密度、熔融流體指數、熔融張力(melt tension)、氣泡徑之無交聯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06051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0-01707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但是,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技術中,使用生質聚乙烯不易獲得體積密度低的發泡粒子。又,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技術中,得到的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低,不易在涵蓋寬廣的密度範圍內獲得良好的發泡粒子成形體。
又,為了獲得具有良好的模具內成形性之發泡粒子,可使用作為構成發泡粒子之樹脂的樹脂有限,考慮供給穩定性之觀點,期望增加可製造良好的發泡粒子之樹脂的種類。
專利文獻2並無任何關於就聚乙烯系樹脂而言,使用含有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來製造具有良好的模具內成形性之發泡粒子的揭示內容。
此外,如前所述聚乙烯系發泡粒子成形體被使用於各種用途,故要求將成形體壓縮後之形狀的回復性優良之壓縮永久應變小的成形體。在如此的狀況中,藉由使用密度低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可獲得具有良好的壓縮強度,同時壓縮永久應變減少的成形體受到期待。
但是,使用了密度低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時,得到的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會降低,不易獲得兼顧低壓縮永久應變與模具內成形性之發泡粒子。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課題為提供模具內成形性優良,且生質度高,同時可在涵蓋寬廣的密度範圍內製造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之發泡粒子,以及提供生質度高,同時表觀密度低的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
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課題為提供模具內成形性優良,且可在涵蓋寬廣的密度範圍內製造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之發泡粒子,以及提供表觀密度低,且成形狀態良好的發泡粒子成形體。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課題為提供可製造模具內成形性優良,同時壓縮永久應變小的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之發泡粒子。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人們經過深入探討後之結果發現,以具有特定生質度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並符合特定熔解熱之關係的發泡粒子會解決前述課題。又,發現以具有特定共聚單體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並符合特定熔體流動速率及特定熔解熱之關係的發泡粒子,會解決前述課題。
此外,本發明人們經過深入探討後之結果發現,以具有特定密度及熔點,同時具有特定共聚單體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發泡粒子,會解決前述課題。
亦即,本發明之一態樣係下列[1]~[23]所記載之發泡粒子。
[1]一種發泡粒子,係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發泡粒子,
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為40%以上,
前述發泡粒子具有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得到的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的結晶結構,
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
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為10J/g以上且50J/g以下。
[2]如上述[1]所記載之發泡粒子,其中,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為30J/g以上且50J/g以下。
[3]如上述[1]或[2]所記載之發泡粒子,其中,
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相對於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之比為0.3以上且0.7以下。
[4]如上述[1]~[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泡粒子,其中,以溫度190℃、荷重2.16kg之條件測得的前述發泡粒子的熔體流動速率為0.1g/10分鐘以上且2.0g/10分鐘以下。
[5]如上述[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泡粒子,其中,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包含含有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
[6]如上述[1]~[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泡粒子,其中,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之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為70%以上。
[7]如上述[1]~[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泡粒子,其中,前述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為10kg/m
3以上且300kg/m
3以下。
[8]如上述[1]~[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泡粒子,其中,前述發泡粒子的獨立氣泡率為80%以上。
[9]如上述[1]~[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泡粒子,其中,前述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為6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10]一種發泡粒子成形體,係將如上述[1]~[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泡粒子進行模具內成形而成。
[11]一種發泡粒子,係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發泡粒子,
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
以溫度190℃、荷重2.16kg之條件測得的前述發泡粒子的熔體流動速率為0.1g/10分鐘以上且2.0g/10分鐘以下,
前述發泡粒子具有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得到的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的結晶結構,
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
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為30J/g以上且50J/g以下,
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相對於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之比為0.3以上且0.7以下。
[12]如上述[11]所記載之發泡粒子,其中,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之丁烯成分的含量為0.5mol%以上且6mol%以下,己烯成分的含量為0.2mol%以上且5mol%以下。
[13]如上述[11]或[12]所記載之發泡粒子,其中,前述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為10kg/m
3以上且300kg/m
3以下。
[14]如上述[11]~[1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泡粒子,其中,前述發泡粒子的獨立氣泡率為80%以上。
[15]如上述[11]~[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泡粒子,其中,前述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為6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16]一種發泡粒子成形體,係將如上述[11]~[1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泡粒子進行模具內成形而成。
[17]一種發泡粒子,係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發泡粒子,
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為920kg/m
3以下,
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為120℃以上且130℃以下,
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丙烯成分、及選自丁烯成分、己烯成分及辛烯成分中之一種以上之α-烯烴成分(α1)作為共聚合成分。
[18]如上述[17]所記載之發泡粒子,其中,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的前述丙烯成分的含量為0.5mol%以上且3mol%以下。
[19]如上述[17]或[18]所記載之發泡粒子,其中,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之前述丙烯成分的含量與前述α-烯烴成分(α1)的含量之合計為1mol%以上且10mol%以下,
前述丙烯成分的含量相對於前述丙烯成分的含量與前述α-烯烴成分(α1)的含量之合計的比為0.1以上且0.6以下。
[20]如上述[17]~[1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泡粒子,其中,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生質度為40%以上。
[21]如上述[17]~[2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泡粒子,其中,前述發泡粒子具有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得到的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的結晶結構,前述發泡粒子的熔解熱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
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為10J/g以上且50J/g以下。
[22]如上述[21]所記載之發泡粒子,其中,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相對於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之比為0.2以上且0.7以下。
[23]如上述[17]~[2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泡粒子,其中,前述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為10kg/m
3以上且300kg/m
3以下。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可提供模具內成形性優良,且生質度高,同時可在涵蓋寬廣的密度範圍內製造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之發泡粒子,以及可提供生質度高,同時表觀密度低的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可提供模具內成形性優良,且可在涵蓋寬廣的密度範圍內製造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之發泡粒子,以及可提供表觀密度低,且成形狀態良好的發泡粒子成形體。又,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可提供以往並未探討之在以含有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的發泡粒子中,模具內成形性優良的發泡粒子。
又,根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可提供能製造模具內成形性優良,同時壓縮永久應變小的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之發泡粒子。
本發明之發泡粒子係以如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發泡粒子,尤其具有模具內成形性優良的特徵。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係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發泡粒子,
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之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為40%以上,
前述發泡粒子具有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得到的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的結晶結構,
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
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為10J/g以上且50J/g以下。
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係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發泡粒子,
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
以溫度190℃、荷重2.16kg之條件測得的前述發泡粒子的熔體流動速率為0.1g/10分鐘以上且2.0g/10分鐘以下,
前述發泡粒子具有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得到的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的結晶結構,
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
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為30J/g以上且50J/g以下,
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相對於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之比為0.3以上且0.7以下。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係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發泡粒子,
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為920kg/m
3以下,
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為120℃以上且130℃以下,
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丙烯成分、及選自丁烯成分、己烯成分及辛烯成分中之一種以上之α-烯烴成分(α1)作為共聚合成分。
以下針對各實施形態詳細地說明。
[發泡粒子(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係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發泡粒子,
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為40%以上,
前述發泡粒子具有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得到的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的結晶結構,
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
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為10J/g以上且50J/g以下。
又,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係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發泡粒子,
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
以溫度190℃、荷重2.16kg之條件測得的前述發泡粒子的熔體流動速率為0.1g/10分鐘以上且2.0g/10分鐘以下,
前述發泡粒子具有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得到的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的結晶結構,
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
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為30J/g以上且50J/g以下,
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相對於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之比為0.3以上且0.7以下之發泡粒子。
下列說明中,亦將「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及「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匯整稱為「本發明之發泡粒子」。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
前述發泡粒子係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本說明書中,「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意指,發泡粒子係由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主成分之樹脂構成。另外,如後所述,若在不妨礙本發明之效果的範圍內,則發泡粒子也可含有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以外的聚合物等。
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宜為40%以上。生質度藉由落在前述範圍內,可在成形體之製造時,抑制化石資源的使用,且也可減少成形體之生命週期中所排出的二氧化碳量。
考慮前述觀點,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為50%以上更佳,為60%以上再更佳,為70%以上又更佳,為80%以上再更佳。又,上限值並無限制,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若為100%以下即可,考慮容易提高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的觀點,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宜為95%以下,為90%以下更佳。前述生質度係依據ASTM D 6866測得者,意指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所含的來自天然之成分的比例。又,前述生質度係藉由對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測定放射性碳C
14之濃度而求得的值。另外,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使用將多種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進行混合而成的混合樹脂時,也可由用以形成混合樹脂之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生質度、及混合樹脂中之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含有比例,來求得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生質度。
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係具有直鏈結構之乙烯與α-烯烴之共聚物。另外,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也可為將多種乙烯與α-烯烴之共聚物混合而成的混合樹脂。
前述α-烯烴宜為碳數3~20之α-烯烴,為碳數3~10之α-烯烴更佳,為碳數3~6之α-烯烴再更佳。
α-烯烴之具體例可列舉: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4-甲基-1-丁烯、3,3-二甲基-1-丁烯、4-甲基-1-戊烯、4,4-二甲基-1-戊烯、1-辛烯等。它們之中,考慮可穩定地獲得模具內成形性優良的發泡粒子之觀點,α-烯烴宜包含選自由1-丁烯、1-己烯及4-甲基-1-戊烯構成之群組中之至少1種。
因此,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宜含有選自由含有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共聚單體)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及含有丁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共聚單體)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B構成之群組中之至少1種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主成分,含有含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作為主成分更佳。此時,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之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及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B的合計比例為50質量%以上,宜為60質量%以上,為80質量%以上更佳,為90質量%以上再更佳。又,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之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及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B的合計比例為100質量%以下。
又,考慮可更提高發泡粒子的模具內成形性之觀點,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之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的比例為50質量%以上,宜為60質量%以上,為80質量%以上更佳,為90質量%以上再更佳。另一方面,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之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的比例為100質量%以下。
另外,含有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的來自己烯之成分包含1-己烯及4-甲基-1-戊烯。
考慮可穩定地獲得模具內成形性優良的發泡粒子之觀點,使用含有丁烯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B作為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時,該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B中之丁烯成分的含量宜為2mol%以上且7mol%以下,為3mol%以上且6mol%以下更佳。
又,考慮同樣的觀點,使用含有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作為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時,該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中之丁烯成分的含量宜為0.5mol%以上且6mol%以下,為1mol%以上且5mol%以下更佳,為2mol%以上且4mol%以下再更佳。又,使用含有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時,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中之己烯成分的含量宜為0.2mol%以上且5mol%以下,為0.5mol%以上且4mol%以下更佳,為0.8mol%以上且3mol%以下再更佳。
又,在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且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的範圍內,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也可含有來自丙烯之成分作為α-烯烴(共聚合成分、共聚單體)。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來自丙烯之成分時,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的來自丙烯之成分的含量宜為0.3mol%以上且5mol%以下,為0.5mol%以上且4mol%以下更佳,為0.8mol%以上且3mol%以下再更佳,為1mol%以上且2mol%以下特佳。
另外,上述含量係令來自乙烯之成分及來自α-烯烴(丁烯、己烯等碳數3以上之α-烯烴)之成分的合計為100質量%時的含量。又,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的來自α-烯烴之成分的含量宜為10mol%以下,為8mol%以下更佳。又,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的來自α-烯烴之成分的含量宜為0.5mol%以上,為1mol%以上更佳。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的來自各α-烯烴之成分的含量可利用實施例所說明之碳13核磁共振(
13C-NMR)所為之測定等來求得。
又,考慮同樣的觀點,使用含有丁烯成分(來自丁烯之成分)及己烯成分(來自己烯之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作為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時,該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中的來自己烯之成分的含量相對於來自丁烯之成分的含量之比[己烯成分含量(mol%)/丁烯成分含量(mol%)],宜為0.1以上且2以下,為0.2以上且1以下更佳,為0.3以上且0.8以下再更佳。
又,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來自丙烯之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時,該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的來自丙烯之成分的含量相對於來自丙烯以外的α-烯烴(例如丁烯及/或己烯)之成分的含量之比[丙烯成分含量(mol%)/丙烯以外的α-烯烴成分含量(mol%)],宜為0.1以上且2以下,為0.2以上且1以下更佳,為0.3以上且0.7以下再更佳。又,來自丙烯之成分的含量相對於來自丁烯之成分的含量與來自己烯之成分的含量之合計的比[丙烯成分含量(mol%)/[己烯成分含量(mol%)+丁烯成分含量(mol%)]],宜為0.1以上且2以下,為0.2以上且1以下更佳,為0.3以上且0.7以下再更佳。
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考慮提高得到的成形體之機械物性的觀點,宜為110℃以上,為120℃以上更佳,為122℃以上再更佳。另一方面,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考慮提高在成形壓力低的條件時的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的觀點,宜為135℃以下,為130℃以下更佳,為126℃以下再更佳。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係將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製成試驗片,並基於JIS K 7121:2012進行測定。具體而言,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以溫度190℃、荷重2.16kg之條件測得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體流動速率宜為0.1g/10分鐘以上且2.0g/10分鐘以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體流動速率為前述範圍的話,可更提高發泡粒子的模具內成形性。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體流動速率為0.3g/10分鐘以上更佳,為0.5g/10分鐘以上再更佳,為0.7g/10分鐘以上又更佳。又,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體流動速率為1.8g/10分鐘以下更佳,為1.5g/10分鐘以下再更佳,為1.4g/10分鐘以下又更佳。
另外,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體流動速率係以溫度190℃、荷重2.16kg之條件測得的值。更具體而言,可依據JIS K 7210-1:2014,並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宜為910kg/m
3以上且940kg/m
3以下,考慮容易獲得具有期望的物性之發泡粒子的觀點,為910kg/m
3以上且935kg/m
3以下更佳,為912kg/m
3以上且930kg/m
3以下再更佳,為914kg/m
3以上且928kg/m
3以下又更佳。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係利用JIS K7112:1999所記載之A法(水中置換法)進行測定。
考慮容易獲得具有期望的物性之發泡粒子的觀點,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解熱宜為60J/g以上,為70J/g以上更佳,為75J/g以上再更佳。又,考慮同樣的觀點,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解熱宜為120J/g以下,為110J/g以下更佳,為100J/g以下再更佳,為90J/g以下特佳。
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解熱可由藉由將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製成試驗片,並實施依據JIS K 7122:2012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而獲得的DSC曲線求得。具體而言,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發泡粒子(第三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係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發泡粒子,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為920kg/m
3以下,且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為120℃以上且130℃以下,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丙烯成分、及選自丁烯成分、己烯成分及辛烯成分中之一種以上之α-烯烴成分(α1)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發泡粒子。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
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係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本說明書中,「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意指,發泡粒子係由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主成分之樹脂構成。另外,如後所述,若在不妨礙本發明之效果的範圍內,則發泡粒子也可含有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以外的聚合物等。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係以密度為920kg/m
3以下,且含有丙烯成分、及選自丁烯成分、己烯成分及辛烯成分中之一種以上之α-烯烴成分(α1)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另外,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之己烯成分包含1-己烯及4-甲基-1-戊烯。又,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之辛烯成分包含1-辛烯、2-甲基庚烯、3-乙基己烯等。
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丙烯成分、及選自丁烯成分、己烯成分及辛烯成分中之一種以上之α-烯烴成分(α1)作為共聚合成分。亦即,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丙烯成分,且含有選自丁烯成分、己烯成分及辛烯成分中之一種以上之α-烯烴成分(α1)。換言之,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係含有丙烯成分及α-烯烴成分(α1)作為共聚合成分,且α-烯烴成分(α1)係選自丁烯成分、己烯成分及辛烯成分中之一種以上。另外,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亦可謂具有直鏈結構之乙烯以及丙烯以及選自丁烯、己烯及辛烯中之一種以上之α-烯烴的共聚物。
通常,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伴隨密度之降低,熔點會有降低的傾向。使用如此的密度低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來製造發泡粒子的話,對樹脂加熱時的狀態變化大,樹脂容易過度軟化,或在樹脂粒子發泡時,剛發泡後的發泡粒子容易過度收縮,有時會有不易獲得良好的發泡粒子之情況。又,即使可獲得發泡粒子,考慮同樣的觀點,在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時,剛成形後的成形體容易過度縮陷,不易獲得模具內成形性優良的發泡粒子。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中,會改善模具內成形性的理由尚未闡明,但據認為如下。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所使用的含有丙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雖然具有低密度,但熔點較高,會有軟化時之物性變化較緩和的傾向。因此,據認為藉由使用含有丙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即使為密度低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仍可獲得模具內成形性優良的發泡粒子。
又,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中,可使用密度低,同時含有選自丁烯成分、己烯成分及辛烯成分中之一種以上作為共聚合成分,宜含有選自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中之一種以上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來獲得發泡性優良的樹脂粒子、模具內成形性優良的發泡粒子。
考慮該觀點,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之丙烯成分的含量(來自丙烯之成分的含量)宜為0.5mol%以上且3mol%以下。又,考慮容易獲得壓縮永久應變低的成形體之觀點,前述來自丙烯之成分的含量宜為0.6mol%以上,為0.8mol%以上更佳,為1mol%以上再更佳。另一方面,考慮提高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的觀點、容易獲得具有期望之機械物性的成形體之觀點,前述來自丙烯之成分的含量為2mol%以下更佳。
又,考慮同樣的觀點,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之丙烯成分的含量相對於丙烯成分的含量及前述α-烯烴成分(α1)的含量(來自選自丁烯成分、己烯成分及辛烯成分中之一種以上之α-烯烴之成分(α1)的含量)之合計之比,宜為0.1以上,為0.2以上更佳。另一方面,丙烯成分的含量相對於丙烯成分的含量及α-烯烴成分(α1)之含量的合計之比,宜為0.6以下,為0.5以下更佳,為0.4以下再更佳。
另外,上述含量係令來自乙烯之成分以及來自碳數3以上之α-烯烴(丙烯、丁烯、己烯、辛烯等)之成分的合計為100質量%時的含量。又,考慮容易獲得具有期望之物性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之觀點,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之丙烯成分的含量及α-烯烴成分(α1)的含量之合計,宜為1mol%以上10mol%以下,為3mol%以上且8mol%以下更佳。
另外,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多種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時,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之前述丙烯成分的含量之範圍、前述丙烯成分的含量相對於丙烯成分的含量及α-烯烴成分(α1)的含量之合計之比的範圍、前述丙烯成分的含量及α-烯烴成分(α1)的含量之合計的範圍,係表示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含的多種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整體中之丙烯成分的含量之範圍、丙烯成分的含量相對於丙烯成分的含量及α-烯烴成分(α1)的含量之合計之比的範圍、丙烯成分的含量及α-烯烴成分(α1)的含量之合計的範圍。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的來自各α-烯烴之成分的含量可利用實施例所說明之碳13核磁共振(
13C-NMR)所為之測定等來求得。
又,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宜含有選自含有丙烯成分及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共聚單體)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1、及含有丙烯成分及丁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共聚單體)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2中之一種以上作為主成分,含有含丙烯成分及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1作為主成分更佳。此時,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之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1及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2的合計比例為50質量%以上,宜為60質量%以上,為80質量%以上更佳,為90質量%以上再更佳。又,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之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1及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2的合計比例為100質量%以下。
又,考慮可更提高發泡粒子的模具內成形性之觀點,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之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1之比例為50質量%以上,宜為60質量%以上,為80質量%以上更佳,為90質量%以上再更佳。另一方面,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之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1之比例為100質量%以下。
考慮可穩定地獲得發泡性優良的樹脂粒子之觀點、可穩定地獲得模具內成形性優良的發泡粒子之觀點,使用含有丙烯成分及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1作為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時,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之丁烯成分(來自丁烯之成分)的含量宜為0.5mol%以上且6mol%以下,為1mol%以上且5mol%以下更佳,為2mol%以上且4mol%以下再更佳。又,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之己烯成分(來自己烯之成分)的含量宜為0.2mol%以上且5mol%以下,為0.5mol%以上且4mol%以下更佳,為0.8mol%以上且3mol%以下再更佳。
考慮同樣的觀點,使用含有丙烯成分及丁烯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2作為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時,該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2中之丁烯成分的含量宜為2mol%以上且7mol%以下,為3mol%以上且6mol%以下更佳。
又,考慮可穩定地提高樹脂粒子之發泡性、發泡粒子之二段發泡性的觀點、容易獲得模具內成形性優良,同時可穩定地獲得具有期望之機械物性的成形體之發泡粒子的觀點,在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1及/或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2時,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1或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2中之丙烯成分(來自丙烯之成分)的含量相對於丁烯成分(來自丁烯之成分)的含量之比[丙烯成分含量(mol%)/丁烯成分含量(mol%)]宜為0.1以上且1以下,為0.2以上且0.8以下更佳,為0.3以上且0.6以下再更佳。
又,在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1時,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1中之丙烯成分(來自丙烯之成分)的含量相對於己烯成分(來自己烯之成分)的含量之比[丙烯成分含量(mol%)/己烯成分含量(mol%)]宜為0.5以上且2以下,為0.6以上且1.5以下更佳,為0.8以上且1.4以下再更佳。
以溫度190℃、荷重2.16kg之條件測得的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體流動速率(MFR)宜為0.1g/10分鐘以上且2.0g/10分鐘以下。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體流動速率為前述範圍的話,可更提高發泡粒子的模具內成形性。
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體流動速率為0.3g/10分鐘以上更佳,為0.5g/10分鐘以上再更佳,為0.7g/10分鐘以上又更佳。又,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體流動速率為1.8g/10分鐘以下更佳,為1.5g/10分鐘以下再更佳,為1.4g/10分鐘以下又更佳。
另外,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體流動速率係以溫度190℃、荷重2.16kg之條件測得的值。更具體而言,可依據JIS K 7210-1:2014,並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為120℃以上且130℃以下。如上所述,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使用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丙烯成分、及選自丁烯成分、己烯成分及辛烯成分中之一種以上之α-烯烴成分(α1)作為共聚合成分。如此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雖然具有低密度,但有熔點較高的傾向。因此,據認為會成為具有低密度,同時具有如符合前述熔點範圍之較高的熔點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故即使為密度低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仍可獲得模具內成形性優良的發泡粒子。
考慮該觀點,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為122℃以上更佳,為123℃以上再更佳。另一方面,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考慮提高在成形壓力低的條件時的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的觀點,宜為128℃以下,為126℃以下更佳。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係將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或樹脂粒子或發泡粒子製成試驗片,並基於JIS K 7121:2012進行測定。具體而言,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為920kg/m
3以下,考慮有效地輕易獲得體積密度低的發泡粒子之觀點、容易獲得壓縮永久應變小的發泡粒子成形體之觀點,宜為919kg/m
3以下,為918kg/m
3以下更佳,為917kg/m
3以下再更佳。另一方面,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宜為910kg/m
3以上,考慮容易提高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的觀點,為912kg/m
3以上更佳,為914kg/m
3以上再更佳。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係利用JIS K7112:1999所記載之A法(水中置換法)進行測定。另外,從發泡粒子測定樹脂的密度時,可藉由將實施了消泡處理之發泡粒子作為測定樣本,並實施上述密度之測定來測得樹脂的密度。
考慮可穩定地提高樹脂粒子之發泡性、發泡粒子之二段發泡性的觀點、容易獲得模具內成形性優良,同時可穩定地獲得壓縮永久應變小的成形體之發泡粒子的觀點,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ρ(kg/m
3)、及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Tm(℃)宜符合下式(1)。
ρ<1.14×Tm+779・・・(1)
符合上述式(1)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會有雖然具有低密度,但熔點較高的傾向。因此,可理想地使用作為構成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
上述式(1)的右邊(1.14×Tm+779)與上述式(1)的左邊(密度ρ)之差[(1.14×Tm+779)-ρ]為1以上更佳,為2以上再更佳,為3以上又更佳,為4以上再更佳。又,上限並無限制,宜為10以下。藉由使用符合上述範圍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可更穩定地獲得模具內成形性優良的發泡粒子、壓縮永久應變小的成形體。另外,一般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不含丙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其密度可落在約910kg/m
3以上且940kg/m
3以下之範圍,其熔點可落在約110℃以上且130℃以下之範圍。但是,據認為一般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伴隨密度之降低,熔點會有降低的傾向,故不易如本發明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丙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般兼顧低密度及高熔點。因此,據認為一般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並不符合式(1)之關係。
考慮容易獲得具有期望的物性之發泡粒子的觀點,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解熱宜為60J/g以上,為70J/g以上更佳,為75J/g以上再更佳。又,考慮同樣的觀點,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解熱宜為105J/g以下,為100J/g以下更佳,為95J/g以下再更佳,為90J/g以下特佳。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解熱,可由藉由將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製成試驗片,並實施依據JIS K 7122:2012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而獲得的DSC曲線求得。具體而言,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宜為40%以上。生質度藉由落在前述範圍內,可在成形體之製造時,抑制化石資源的使用,且也可減少成形體之生命週期中所排出的二氧化碳量。
考慮前述觀點,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為50%以上更佳,為60%以上再更佳,為70%以上又更佳,為80%以上再更佳。又,上限值並無限制,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若為100%以下即可,考慮容易提高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的觀點,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宜為95%以下,為90%以下更佳。前述生質度係依據ASTM D 6866測得者,意指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所含的來自天然之成分的比例。又,前述生質度係藉由對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測定放射性碳
14C的濃度而求得的值。
<發泡粒子之特性/組成(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如前所述,係以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為40%以上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者,宜具有以下之特性。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如前所述,係以含有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者,宜具有以下之特性。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及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宜為體積密度10kg/m
3以上且300kg/m
3以下之發泡粒子。前述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考慮提高得到的成形體之機械物性的觀點,宜為10kg/m
3以上,為13kg/m
3以上更佳,為15kg/m
3以上再更佳。另一方面,前述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考慮獲得表觀密度低的成形體之觀點,宜為300kg/m
3以下,為240kg/m
3以下更佳,為200kg/m
3以下再更佳,為100kg/m
3以下又更佳,為80kg/m
3以下再更佳,為60kg/m
3以下又更佳。
如後所述,在本發明中,可對得到的發泡粒子實施加壓處理後,以蒸氣等進行加熱來實施使其進一步發泡之二段發泡,並獲得發泡倍率更高(體積密度低)的發泡粒子。考慮獲得表觀密度低的成形體之觀點,宜實施二段發泡。
實施二段發泡時的一段發泡後(二段發泡前)之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考慮可穩定地獲得具有期望之氣泡結構的發泡粒子之觀點,宜為60kg/m
3以上,為70kg/m
3以上更佳,為80kg/m
3以上再更佳。另一方面,實施二段發泡時的一段發泡後(二段發泡前)之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考慮可穩定地獲得表觀密度低的發泡粒子之觀點,宜為240kg/m
3以下,為200kg/m
3以下更佳,為180kg/m
3以下再更佳,為160kg/m
3以下又更佳。
另外,體積密度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及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的獨立氣泡率,宜為80%以上。發泡粒子的獨立氣泡率為前述範圍的話,可更提高發泡粒子的模具內成形性。發泡粒子的獨立氣泡率,為85%以上更佳,為88%以上再更佳,為90%以上又更佳。又,發泡粒子的獨立氣泡率之上限並無限制,宜為99%以下,為98%以下更佳,為97%以下再更佳。
另外,獨立氣泡率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及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宜為6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為前述範圍的話,可穩定地提高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為70μm以上更佳,為80μm以上再更佳,為100μm以上又更佳。又,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宜為180μm以下,為160μm以下更佳,為140μm以下再更佳。
又,實施二段發泡時的一段發泡後(二段發泡前)之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宜為50μm以上,為60μm以上更佳,為70μm以上再更佳。又,實施二段發泡時的一段發泡後(二段發泡前)之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宜為120μm以下,為110μm以下更佳,為100μm以下再更佳。
另外,平均氣泡徑可藉由在對半切之發泡粒子的剖面之放大照片中,從發泡粒子之最表面通過中心部直到相反側之最表面拉出多條線段,並將線段之合計長度除以和各線段交叉之氣泡數來進行測定。具體而言,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可利用調整添加至樹脂粒子中之氣泡調整劑的種類及添加量、或調整樹脂粒子在發泡時的發泡溫度、耐壓容器內的壓力等來控制在期望的範圍內。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具有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得到的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的結晶結構,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為10J/g以上且50J/g以下。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具有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得到的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的結晶結構,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為30J/g以上且50J/g以下,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相對於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之比為0.3以上且0.7以下。
前述DSC曲線,係利用依據了JIS K7122:2012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所為之DSC曲線。具體而言,可利用差示掃描熱量計,並藉由將發泡粒子1~3mg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來獲得前述DSC曲線。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及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係如前所述,在對前述發泡粒子進行測定之前述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
然後更詳細地說明。
前述DSC曲線意指藉由利用前述測定方法將發泡粒子進行加熱而得的DSC曲線(第1次加熱的DSC曲線)。又,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係指由於構成發泡粒子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通常具有的結晶之熔解而展現的熔解峰部。
另一方面,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係指在第1次加熱的DSC曲線中,出現在比前述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熔解峰部。展現該高溫峰部時,據推斷於樹脂中存在二次結晶。另外,在將發泡粒子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第1次加熱)後,以10℃/分鐘之冷卻速度從200℃冷卻至23℃,其後再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第2次加熱)時所得到的DSC曲線(第2次加熱的DSC曲線)中,僅會展現構成發泡粒子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通常具有的結晶之熔解所為之熔解峰部。該固有峰部在前述第1次加熱的DSC曲線中或第2次加熱的DSC曲線中均會展現,峰部頂點的溫度在第1次及第2次時多少會有不同的情況,通常其差未達5℃。藉此可確認哪個峰部為固有峰部。
另外,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及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宜為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然後以10℃/分鐘之冷卻速度從200℃冷卻至23℃,然後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時所得到的第2次加熱的DSC曲線中,僅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之發泡粒子。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及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係DSC曲線所展現之全部的熔解峰部(吸熱峰部)之熔解熱的合計。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及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為前述範圍的話,可獲得二段發泡性、模具內成形性優良的發泡粒子,且可獲得強度優良的成形體。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及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考慮使得到的成形體之強度改善的觀點,宜為72J/g以上,為75J/g以上更佳,為78J/g以上再更佳。又,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及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考慮提高發泡粒子之二段發泡性、模具內成形性之觀點,宜為95J/g以下,為90J/g以下更佳,為85J/g以下再更佳。
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可由藉由將發泡粒子製成試驗片,並實施依據JIS K 7122:2012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而獲得的DSC曲線求得。具體而言,首先,就試驗片之狀態調節而言,採用「(2)實施一定的熱處理後,測定熔解溫度的情況」,藉由將試驗片以10℃/min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到達200℃後,以10℃/分鐘之速度從200℃降溫至23℃後,再度以10℃/分鐘之速度從23℃進行2次加熱至200℃來取得DSC曲線(第2次加熱時的DSC曲線)。將得到的第2次加熱時的DSC曲線上的溫度80℃之點定義為α,並將相當於熔解結束溫度之DSC曲線上之點定義為β。測定由點α和點β之區間中的DSC曲線與線段(α-β)所包圍的部分之面積,並由該面積可求出發泡粒子的熔解熱。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及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至少為10J/g以上,且為50J/g以下,宜為30J/g以上且50J/g以下。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為前述範圍的話,即使在製成體積密度低的發泡粒子時,仍可提高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且可獲得能進行模具內成形之成形壓力範圍廣的發泡粒子。藉此,可涵蓋寬廣的密度範圍而獲得良好的成形體。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及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考慮即使在製成體積密度更低的發泡粒子時,仍會抑制剛成形後的成形體之縮陷,並提高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的觀點、或穩定地抑制使發泡粒子二段發泡時之二段發泡粒子的收縮之觀點,宜為15J/g以上,為20J/g以上更佳,為30J/g以上再更佳,為32J/g又更佳,為34J/g再更佳。又,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及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考慮使低成形壓力條件時的發泡粒子之熔接性改善,並提高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的觀點、或使發泡粒子二段發泡時,容易獲得體積密度更低的發泡粒子之觀點,為50J/g以下,宜為45J/g以下,為40J/g以下更佳。
高溫峰部的熔解熱可將發泡粒子製成試驗片,並利用依據JIS K7122:2012之熱流束差示掃描熱量測定來求得。具體而言,可由藉由將發泡粒子以10℃/min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獲得的DSC曲線(第1次加熱的DSC曲線)求得,更具體而言,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及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相對於總熔解熱之比[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總熔解熱],宜為0.2以上且0.7以下,為0.3以上且0.7以下更佳。前述各熔解熱為前述範圍,同時前述比為前述範圍的話,可獲得模具內成形性優良,涵蓋寬廣的密度範圍能進行模具內成形之成形壓力範圍寬廣的發泡粒子。又,可獲得二段發泡性良好的發泡粒子。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及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相對於總熔解熱之比,考慮即使在製成體積密度更低的發泡粒子時,仍會抑制剛成形後的成形體之縮陷,並提高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的觀點、或穩定地抑制使發泡粒子二段發泡時之二段發泡粒子的收縮之觀點,宜為0.3以上,為0.35以上更佳,為0.40以上再更佳,為0.42以上又更佳,為0.45以上再更佳。又,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及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相對於總熔解熱之比,考慮使低成形壓力條件時的發泡粒子之熔接性改善,並提高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的觀點、或使發泡粒子二段發泡時,容易獲得體積密度更低的發泡粒子之觀點,宜為0.6以下,為0.55以下更佳。
另外,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相對於總熔解熱之比,可由前述總熔解熱及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求得。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及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中,在不妨礙本發明之效果的範圍內,也可含有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以外的樹脂、彈性體等聚合物。此時,前述發泡粒子中之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以外的聚合物的含量,相對於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100質量份,宜為40質量份以下,為3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20質量份以下再更佳,為10質量份以下又更佳,為5質量份以下特佳。
<發泡粒子之特性/組成(第三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如前所述,係以具有特定密度及熔點,同時含有丙烯成分、及選自丁烯成分、己烯成分及辛烯成分中之一種以上之α-烯烴成分(α1)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者,宜具有以下之特性。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宜為體積密度10kg/m
3以上且300kg/m
3以下之發泡粒子。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考慮提高得到的成形體之機械物性的觀點,宜為10kg/m
3以上,為13kg/m
3以上更佳,為15kg/m
3以上再更佳。另一方面,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考慮獲得密度低的成形體之觀點,宜為300kg/m
3以下,為240kg/m
3以下更佳,為200kg/m
3以下再更佳,為100kg/m
3以下又更佳,為80kg/m
3以下再更佳,為60kg/m
3以下又更佳。
如後所述,在本發明中,可對得到的發泡粒子實施加壓處理後,以蒸氣等進行加熱來實施使其進一步發泡之二段發泡,並獲得發泡倍率更高(體積密度低)的發泡粒子。考慮獲得密度低的成形體之觀點,宜實施二段發泡。
實施二段發泡時的一段發泡後(二段發泡前)之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考慮可穩定地獲得具有期望之氣泡結構的發泡粒子之觀點,宜為60kg/m
3以上,為70kg/m
3以上更佳,為80kg/m
3以上再更佳。另一方面,實施二段發泡時的一段發泡後(二段發泡前)之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考慮可穩定地獲得密度低的發泡粒子之觀點,宜為240kg/m
3以下,為200kg/m
3以下較理想,為180kg/m
3以下更佳,為160kg/m
3以下再更佳。
另外,體積密度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的獨立氣泡率,宜為80%以上。發泡粒子的獨立氣泡率為前述範圍的話,可更提高發泡粒子的模具內成形性。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的獨立氣泡率,為85%以上更佳,為88%以上再更佳,為90%以上又更佳。又,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的獨立氣泡率之上限並無限制,宜為99%以下,為98%以下更佳,為97%以下再更佳。
另外,獨立氣泡率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宜為6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為前述範圍的話,可穩定地提高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為70μm以上更佳,為80μm以上再更佳,為100μm以上又更佳。又,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為180μm以下更佳,為160μm以下再更佳,為140μm以下又更佳。
又,實施二段發泡時的一段發泡後(二段發泡前)之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宜為50μm以上,為60μm以上更佳,為70μm以上再更佳。又,實施二段發泡時的一段發泡後(二段發泡前)之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宜為120μm以下,為110μm以下更佳,為100μm以下再更佳。
另外,平均氣泡徑可藉由在對半切之發泡粒子的剖面之放大照片中,從發泡粒子之最表面通過中心部直到相反側之最表面拉出多條線段,並將線段之合計長度除以和各線段交叉之氣泡數來進行測定。具體而言,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可利用調整添加至樹脂粒子中之氣泡調整劑的種類及添加量、或調整樹脂粒子在發泡時的發泡溫度、耐壓容器內的壓力等來控制在期望的範圍內。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具有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得到的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的結晶結構,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宜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宜為10J/g以上且50J/g以下。
前述DSC曲線,係利用依據了JIS K7122:2012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所為之DSC曲線。具體而言,可利用差示掃描熱量計,並藉由將發泡粒子1~3mg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來獲得前述DSC曲線。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係如前所述,宜在對前述發泡粒子進行測定之前述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
然後更詳細地說明。
前述DSC曲線意指藉由利用前述測定方法將發泡粒子進行加熱而得的DSC曲線(第1次加熱的DSC曲線)。又,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係指由於構成發泡粒子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通常具有的結晶之熔解而展現的熔解峰部。
另一方面,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係指在第1次加熱的DSC曲線中,出現在比前述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熔解峰部。展現該高溫峰部時,據推斷於樹脂中存在二次結晶。另外,在將發泡粒子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第1次加熱)後,以10℃/分鐘之冷卻速度從200℃冷卻至23℃,其後再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第2次加熱)時所得到的DSC曲線(第2次加熱的DSC曲線)中,僅會展現構成發泡粒子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通常具有的結晶之熔解所為之熔解峰部。該固有峰部在前述第1次加熱的DSC曲線中或第2次加熱的DSC曲線中均會展現,峰部頂點的溫度在第1次及第2次時多少會有不同的情況,通常其差未達5℃。藉此可確認哪個峰部為固有峰部。
另外,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宜為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然後以10℃/分鐘之冷卻速度從200℃冷卻至23℃,然後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時所得到的第2次加熱的DSC曲線中,僅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之發泡粒子。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係DSC曲線所展現之全部的熔解峰部(吸熱峰部)之熔解熱的合計。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宜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為前述範圍的話,可穩定地獲得二段發泡性、模具內成形性優良的發泡粒子,且容易獲得強度優良的成形體。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考慮使得到的成形體之強度改善的觀點,為72J/g以上更佳,為75J/g以上再更佳,為78J/g以上又更佳。又,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考慮提高發泡粒子之二段發泡性、模具內成形性之觀點,為95J/g以下更佳,為90J/g以下再更佳,為85J/g以下又更佳。
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可由藉由將發泡粒子製成試驗片,並實施依據JIS K 7122:2012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而獲得的DSC曲線求得。具體而言,首先,就試驗片之狀態調節而言,採用「(2)實施一定的熱處理後,測定熔解溫度的情況」,藉由將試驗片以10℃/min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到達200℃後,以10℃/分鐘之速度從200℃降溫至23℃後,再度以10℃/分鐘之速度從23℃進行2次加熱至200℃來取得DSC曲線(第2次加熱時的DSC曲線)。將得到的第2次加熱時的DSC曲線上的溫度80℃之點定義為α,並將相當於熔解結束溫度之DSC曲線上之點定義為β。測定由點α和點β之區間中的DSC曲線與線段(α-β)所包圍的部分之面積,並由該面積可求出發泡粒子的熔解熱。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宜為10J/g以上且50J/g以下。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為前述範圍的話,即使在製成體積密度低的發泡粒子時,仍可提高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且可獲得能進行模具內成形之成形壓力範圍廣的發泡粒子。藉此,可涵蓋寬廣的密度範圍而獲得良好的成形體。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考慮即使在製成體積密度更低的發泡粒子時,仍會抑制剛成形後的成形體之縮陷,且可提高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的觀點、或穩定地抑制使發泡粒子二段發泡時之二段發泡粒子的收縮之觀點,為15J/g以上更佳,為20J/g以上再更佳,為30J/g以上又更佳,為32J/g以上再更佳,為34J/g以上特佳。又,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考慮使低成形壓力條件時的發泡粒子之熔接性改善,並提高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的觀點、或使發泡粒子二段發泡時,容易獲得體積密度更低的發泡粒子之觀點,宜為50J/g以下,為45J/g以下更佳,為42J/g以下再更佳。
高溫峰部的熔解熱可將發泡粒子製成試驗片,並利用依據JIS K7122:2012之熱流束差示掃描熱量測定來求得。具體而言,可由藉由將發泡粒子以10℃/min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獲得的DSC曲線(第1次加熱的DSC曲線)求得,更具體而言,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相對於總熔解熱之比[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總熔解熱],宜為0.2以上且0.7以下。前述各熔解熱為前述範圍,同時前述比為前述範圍的話,可獲得模具內成形性優良,涵蓋寬廣的密度範圍能進行模具內成形之成形壓力範圍寬廣的發泡粒子。又,可獲得二段發泡性良好的發泡粒子。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相對於總熔解熱之比,考慮即使在製成體積密度更低的發泡粒子時,仍會抑制剛成形後的成形體之縮陷,且可提高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的觀點、或穩定地抑制使發泡粒子二段發泡時之二段發泡粒子的收縮之觀點,為0.3以上更佳,為0.35以上再更佳,為0.40以上又更佳,為0.42以上特佳。又,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相對於總熔解熱之比,考慮使低成形壓力條件時的發泡粒子之熔接性改善,並提高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的觀點、或使發泡粒子二段發泡時,容易獲得體積密度更低的發泡粒子之觀點,為0.6以下更佳,為0.55以下再更佳,為0.52以下又更佳。
另外,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相對於總熔解熱之比,可由前述總熔解熱及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求得。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中,在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且不妨礙本發明之效果的範圍內,也可含有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以外的樹脂、彈性體等聚合物。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中,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以外的樹脂也包含例如:不含丙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來自丁烯、己烯及辛烯以外的α-烯烴之成分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
此時,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中之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以外的聚合物的含量,相對於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100質量份,宜為40質量份以下,為3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20質量份以下再更佳,為10質量份以下又更佳,為5質量份以下特佳。前述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中之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以外的聚合物的含量也可為0質量份,亦可不含。
<發泡粒子之特性/組成(第一實施形態、第二實施形態及第三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發泡粒子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宜為40%以上。生質度藉由落在前述範圍內,可在成形體之製造時,抑制化石資源的使用,且也可減少成形體之生命週期中所排出的二氧化碳量。考慮前述觀點,本發明之發泡粒子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為50%以上更佳,為60%以上再更佳,為70%以上又更佳,為80%以上特佳。又,上限值並無限制,本發明之發泡粒子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若為100%以下即可,考慮容易提高發泡粒子之模具內成形性的觀點,本發明之發泡粒子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宜為95%以下,為90%以下更佳。前述生質度係依據ASTM D 6866測得者,意指本發明之發泡粒子中所含的來自天然之成分的比例。又,前述生質度可對發泡粒子測定放射性碳C
14的濃度、或由用以製造發泡粒子之來自生質之樹脂的生質度及發泡粒子中之來自生質之樹脂的含有比例來求得。
以溫度190℃、荷重2.16kg之條件測得的本發明之發泡粒子的熔體流動速率,宜為0.1g/10分鐘以上且2.0g/10分鐘以下。發泡粒子的熔體流動速率為前述範圍的話,可更提高發泡粒子的模具內成形性。
本發明之發泡粒子的熔體流動速率為0.3g/10分鐘以上更佳,為0.5g/10分鐘以上再更佳,為0.7g/10分鐘以上又更佳。又,本發明之發泡粒子的熔體流動速率為1.8g/10分鐘以下更佳,為1.5g/10分鐘以下再更佳,為1.4g/10分鐘以下又更佳。
發泡粒子的熔體流動速率係以溫度190℃、荷重2.16kg之條件測得的值。更具體而言,可依據JIS K 7210-1:2014,並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另外,測定中,在不大幅損及樹脂之物性的範圍內,也可因應需要使用實施了利用熱壓製等所為之消泡處理後的發泡粒子作為測定樣本。
又,本發明之發泡粒子宜為無交聯。藉由為無交聯,發泡粒子容易再生,且環境負荷容易減少。
本說明書中所謂無交聯,係指發泡粒子中之發泡粒子利用熱二甲苯萃取法所為之不溶分的比例為5質量%以下。考慮發泡粒子更容易再生之觀點,發泡粒子利用熱二甲苯萃取法所為之不溶分的比例宜為3質量%以下,為0最佳。
發泡粒子利用熱二甲苯萃取法所為之二甲苯不溶分可利用下述方式測定。首先,將精稱之發泡粒子約1g(令其正確的質量為M(g))放入150mL之圓底燒瓶中,添加100mL之二甲苯,以加熱包(mantle heater)加熱並使其回流6小時。其後,將溶解殘留的殘渣(不溶分)以100網目之金屬網進行過濾並分離,以80℃之減壓乾燥器使其乾燥8小時以上。測定使殘渣乾燥而得到的乾燥物之質量m(g),並以百分率來表示m相對於M之比例,藉此可求得發泡粒子中之二甲苯不溶分的比例。
本發明之發泡粒子每1個的平均質量(測定隨機選擇之100個的質量後而得的每1個的算術平均值),宜為0.1~20mg,為0.2~10mg更佳,為0.3~5mg再更佳,為0.4~2mg又更佳。發泡粒子每1個的平均質量,可藉由分別測定隨機選擇之100個發泡粒子的質量,並將這些質量進行算術平均來求得。
又,本發明之發泡粒子中,在不妨礙本發明之效果的範圍內,也可適當添加添加劑。添加劑可列舉例如: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抗靜電劑、阻燃劑、顏料、染料及氣泡調整劑等。這些添加劑例如可藉由在製造樹脂粒子之步驟中進行添加而使其含有於發泡粒子中。
氣泡調整劑可使用例如:無機粉體、有機粉體。無機粉體可列舉:硼酸鋅、硼酸鎂等硼酸金屬鹽等,有機粉末可列舉:聚四氟乙烯(PTFE)等氟樹脂粉末等。
考慮可穩定地獲得具有期望之體積密度,同時氣泡徑之偏差少的發泡粒子之觀點,樹脂粒子中之氣泡調整劑的摻合量宜為50質量ppm以上且5000質量ppm以下,為100質量ppm以上且2000質量ppm以下更佳,為150質量ppm以上且1500質量ppm以下再更佳。
又,考慮容易將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調整至期望的範圍內之觀點,氣泡調整劑宜使用硼酸金屬鹽,使用硼酸鋅更佳。又,使用硼酸鋅時,其以個數為基準之算術平均粒徑宜為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為1μm以上且8μm以下更佳。
硼酸鋅之以個數為基準之算術平均粒徑,可藉由以利用雷射繞射散射法測定之以體積為基準之粒度分佈為基礎,假定粒子之形狀為球並換算成以個數為基準之粒度分佈來獲得以個數為基準之粒度分佈,再基於該以個數為基準之粒度分佈將粒徑進行算術平均而求得。另外,上述粒徑意指和粒子具有同體積之假想球的直徑。
本發明之發泡粒子可在其表面具有用以提高模具內成形時之發泡粒子彼此的熔接性之熔接層。熔接層可存在發泡粒子之表面整體,也可存在表面之一部分。構成熔接層之樹脂係例示:具有比構成發泡粒子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低之熔點的結晶性聚烯烴系樹脂、具有比構成發泡粒子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低之軟化點的非晶性聚烯烴系樹脂等。
在發泡粒子表面形成熔接層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例示例如:使表面具有熔接層之樹脂粒子進行發泡之方法、得到發泡粒子後使熔接層附著於發泡粒子的表面之方法等。使表面具有熔接層之樹脂粒子進行發泡來獲得發泡粒子時,宜採用如下方法:在製造樹脂粒子時,使用可進行共擠壓之擠壓裝置,並將用以形成樹脂粒子本體之樹脂熔融物及用以形成熔接層之樹脂熔融物進行共擠壓,藉此於樹脂粒子之表面疊層熔接層。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發泡粒子可理想地使用作為模具內成形用之發泡粒子。又,本發明之發泡粒子符合特定熔解熱之關係時,會成為二段發泡時之發泡性優良的發泡粒子,故作為二段發泡用之發泡粒子亦為理想的發泡粒子。
另一方面,本發明之發泡粒子符合特定熔解熱之關係時,會成為具有適當的柔軟性及復原性之發泡粒子。因此,本發明之發泡粒子例如也可理想地使用作為緩衝材用之填充物珠粒。填充物珠粒係填充於袋體並用以形成緩衝材之粒子狀填充物,尤其可理想地使用作為珠粒緩衝墊用之填充物珠粒。
<發泡粒子之製造方法>
第一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如前所述,係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若為40%以上,前述發泡粒子若具有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得到的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的結晶結構,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若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若為10J/g以上且50J/g以下,則其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制。
又,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如前所述,係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若為含有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前述發泡粒子若具有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得到的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的結晶結構,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若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若為30J/g以上且50J/g以下,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相對於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之比若為0.3以上且0.7以下,則其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制。
又,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發泡粒子如前所述,係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若為920kg/m
3以下,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若為120℃以上且130℃以下,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若為含有丙烯成分、及選自丁烯成分、己烯成分及辛烯成分中之一種以上之α-烯烴成分(α1)作為共聚合成分發泡粒子,則其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另外,在第三實施形態中,就以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樹脂粒子而言,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宜為920kg/m
3以下,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宜為120℃以上且130℃以下,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宜含有丙烯成分、及選自丁烯成分、己烯成分及辛烯成分中之一種以上之α-烯烴成分(α1)作為共聚合成分樹脂粒子。
發泡粒子例如可藉由使發泡劑含滲於以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樹脂粒子中,並使含有發泡劑之樹脂粒子發泡來製造。以下表示理想的製造方法之一例。
本發明之發泡粒子的理想製造方法,係使以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樹脂粒子進行發泡來製造發泡粒子之方法,其係使含有發泡劑之前述樹脂粒子分散於容器內之水性介質中,並和前述水性介質一起從前述容器釋放至比前述容器內之壓力低的壓力環境下,以使前述樹脂粒子發泡之製造方法。
更具體而言,包含下列步驟:使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樹脂粒子分散於容器內之水性介質中之分散步驟、於容器內使發泡劑含滲於前述樹脂粒子之發泡劑含滲步驟、及將含有發泡劑之前述樹脂粒子和水性介質一起從容器釋放至比容器內之壓力低的壓力環境下以使樹脂粒子發泡之發泡步驟。
(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樹脂粒子之製造)
本發明之發泡粒子之製造所使用的前述樹脂粒子,可藉由對擠壓機內供給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及因應需要而摻合的氣泡調整劑等,進行加熱、混練並製成樹脂熔融物後,將該樹脂熔融物從擠壓機擠出,同時利用股線裁切方式、熱裁切方式、水中裁切方式等來進行造粒而獲得。
前述樹脂粒子每1個的平均質量,宜以成為0.1~20mg的方式進行調整,成為0.2~10mg更佳,成為0.3~5mg再更佳,成為0.4~2mg又更佳。又,上述粒子之外形形狀若為可達成本發明所期望的目的之範圍,則無特別限制,宜為圓柱狀。
樹脂粒子的外形形狀為圓柱狀時,前述樹脂粒子之粒徑(擠壓方向上的長度)宜為0.1~3.0mm,為0.3~1.5mm更佳。又,前述樹脂粒子之擠壓方向上的長度與和前述樹脂粒子之擠壓方向垂直相交之方向上的長度(樹脂粒子的直徑)之比(長度/直徑比),宜為0.5~5.0,為1.0~3.0更佳。
另外,利用股線裁切法實施造粒時,樹脂粒子的粒徑、長度/直徑比、平均質量可藉由適當變化擠壓樹脂熔融物時的擠壓速度、股線的拉取速度、裁切股線時的裁切機速度等來實施造粒而進行調整。
(發泡粒子之製造)
本發明之發泡粒子的理想製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驟:使前述樹脂粒子分散於容器內之水性介質中之分散步驟、於容器內使發泡劑含滲於前述樹脂粒子之發泡劑含滲步驟、及將含有發泡劑之前述樹脂粒子和水性介質一起從容器釋放至比容器內之壓力低的壓力環境下以使樹脂粒子發泡之發泡步驟,這些步驟宜以該順序實施,這些步驟係以一系列之步驟的形式實施更佳。另外,利用該一系列之步驟來實施發泡之方法,也稱為分散介質釋放發泡方法。
在前述分散步驟中,就用以使如前述般進行而得到的樹脂粒子在密閉容器內分散之分散介質而言,宜使用水性分散介質。該水性分散介質係以水作為主成分之分散介質。水性分散介質中的水之比例宜為70質量%以上,為80質量%以上更佳,為90質量%以上再更佳,也可為100質量%。水性分散介質中之水以外的分散介質可列舉:乙二醇、甘油、甲醇、乙醇等。
在本發明可理想地使用之分散介質釋放發泡方法中,為了使在容器內加熱後的樹脂粒子彼此不會在容器內互相熔接,宜在分散介質體中添加分散劑。分散劑若為防止樹脂粒子在容器內之熔接者即可,可理想地使用無機分散劑。無機分散劑可列舉例如:高嶺土(kaolin)、雲母、黏土等天然或合成黏土礦物;氧化鋁、氧化鈦、鹼性碳酸鎂、鹼性碳酸鋅、碳酸鈣、氧化鐵等,可使用它們之中的1種,也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它們之中,宜為天然或合成黏土礦物。前述分散劑的添加量相對於前述樹脂粒子100質量份,宜為0.001~5質量份。
另外,使用分散劑時,宜合併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烷基磺酸鈉、油酸(oleic acid)鈉等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作為分散助劑。前述分散助劑相對於前述樹脂粒子100質量份,宜添加約0.001~1質量份。
前述發泡劑含滲步驟中,用以使前述樹脂粒子發泡之發泡劑,宜使用物理發泡劑。該物理發泡劑可列舉:無機物理發泡劑及有機物理發泡劑。無機物理發泡劑可列舉:二氧化碳、空氣、氮氣、氦氣、氬氣等。又,有機物理發泡劑可列舉:丙烷、正丁烷、異丁烷、正戊烷、異戊烷、己烷等脂肪族烴;環戊烷、環己烷等環狀脂肪族烴;乙基氯化物、2,3,3,3-四氟丙烯、反式-1,3,3,3-四氟丙烯、反式-1-氯-3,3,3-三氟丙烯等鹵化烴等。另外,前述物理發泡劑可單獨使用,也可使用二種以上。又,也可合併使用無機物理發泡劑及有機物理發泡劑。本製造方法所使用的發泡劑,考慮容易製造期望之發泡粒子的觀點,宜為無機物理發泡劑,為二氧化碳更佳。
發泡劑的添加量,係考量期望之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發泡劑之種類等來決定,例如使用物理發泡劑時,物理發泡劑的添加量相對於樹脂粒子100質量份,宜為0.1~30質量份,為0.5~15質量份更佳。
發泡粒子製造步驟中,就使發泡劑含滲於樹脂粒子中之方法而言,例如可理想地使用使樹脂粒子分散於密閉容器內之水性分散介質中,同時將發泡劑壓入密閉容器內,並將密閉容器加熱及加壓並予以保持,藉此使發泡劑含滲於樹脂粒子中之方法。
前述發泡步驟中,發泡時之密閉容器內的壓力(內壓)宜為0.5MPa(G)以上,為0.8MPa(G)以上更佳。又,上限宜為4MPa(G)以下,為3MPa(G)以下更佳。若為上述範圍內,則不存在密閉容器之破損、爆炸等疑慮,可安全地製造期望之發泡粒子。又,宜昇溫至100~200℃,更佳為130~160℃,並於該溫度保持約5~30分鐘後,將含有發泡劑之樹脂粒子從密閉容器內釋放至比密閉容器內之壓力低的壓力環境下(例如一大氣壓下)來使其發泡。
又,具有於前述第1次之前述DSC曲線中會展現固有峰部及高溫峰部之結晶結構的本發明之發泡粒子,例如可利用下述方式來製造。
首先,將分散於密閉容器內之分散介質中的樹脂粒子,從(構成樹脂粒子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15℃)加熱至(構成樹脂粒子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10℃)的溫度,同時於該溫度保持充分的時間,宜為約10~60分鐘(保持步驟)。然後,藉由使經過該保持步驟之樹脂粒子進行發泡,可獲得展現上述熔解峰部之發泡粒子。前述保持步驟,例如能以前述分散步驟或前述發泡劑含滲步驟之一部分的形式來實施。又,也可藉由事先準備已經過前述保持步驟的樹脂粒子,並使經過該保持步驟之樹脂粒子進行發泡來獲得發泡粒子。
考慮提高發泡粒子之生產性的觀點,宜藉由在發泡劑的存在下,將分散於密閉容器內之分散介質中的樹脂粒子加熱來實施上述保持步驟後,將密閉容器之內容物從密閉容器內釋放至比密閉容器內之壓力低的壓力環境下,以使樹脂粒子進行發泡來獲得展現上述熔解峰部之發泡粒子。
另外,可使如上述所得到的發泡粒子進行多段的發泡,來獲得發泡倍率更高(體積密度低)的發泡粒子。例如,可將發泡粒子利用空氣等進行加壓處理,並提高發泡粒子之氣泡內的壓力(內壓)後,以蒸氣等進行加熱並使其進一步發泡(二段發泡),並製成發泡倍率更高(體積密度低)的發泡粒子。考慮獲得表觀密度低的成形體之觀點,宜實施二段發泡。
[發泡粒子成形體]
本發明之發泡粒子成形體係將前述發泡粒子進行模具內成形而成。
具體而言,係將如下之發泡粒子,進行模具內成形而成: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為40%以上,前述發泡粒子具有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得到的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的結晶結構,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為10J/g以上且50J/g以下之發泡粒子。
又,係將如下之發泡粒子,進行模具內成形而成: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前述發泡粒子具有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得到的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的結晶結構,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為30J/g以上且50J/g以下,前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相對於前述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之比為0.3以上且0.7以下之發泡粒子。
又,係將如下之發泡粒子,進行模具內成形而成: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為920kg/m
3以下,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為120℃以上且130℃以下,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丙烯成分、及選自丁烯成分、己烯成分及辛烯成分中之一種以上之α-烯烴成分(α1)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發泡粒子。
本發明之發泡粒子成形體,可藉由將發泡粒子填充於成形模具內,並使用蒸氣等加熱介質來進行加熱成形以實施。具體而言,可藉由將發泡粒子填充於成形模具內後,於成形模具內導入蒸氣等加熱介質來將發泡粒子加熱並使其膨脹(二次發泡),同時使其相互熔接,獲得被賦予成形空間的形狀之發泡粒子成形體。又,本發明中的模具內成形也可利用如下方法進行成形:將發泡粒子利用空氣等加壓氣體事先進行加壓處理來提高發泡粒子之氣泡內的壓力,將發泡粒子內的壓力調整至比大氣壓力高0.01~0.3MPa之壓力後,於大氣壓力下或減壓下將該發泡粒子填充於成形模具內,然後對模具內供給蒸氣等加熱介質來使發泡粒子加熱熔接之加壓成形法(例如,日本特公昭51-22951號公報)。又,也可利用如下方法進行成形:於利用壓縮氣體加壓至大氣壓力以上之成形模具內填充已加壓至該壓力以上之發泡粒子後,對模槽內供給蒸氣等加熱介質來實施加熱,並使發泡粒子加熱熔接之壓縮填充成形法(日本特公平4-46217號公報)。其它也可利用如下方法進行成形:將以特殊條件獲得的二次發泡力高的發泡粒子於大氣壓力下或減壓下填充於成形模具之模槽內後,然後供給蒸氣等加熱介質來實施加熱,並使發泡粒子加熱熔接之常壓填充成形法(日本特公平6-49795號公報)或將上述方法組合而成的方法(日本特公平6-22919號公報)等。
考慮提高機械物性之觀點,本發明之發泡粒子成形體的密度宜為10kg/m
3以上,為13kg/m
3以上更佳,為15kg/m
3以上再更佳。又,考慮成為輕量的成形體之觀點,發泡粒子成形體的密度宜為240kg/m
3以下,為200kg/m
3以下更佳,為100kg/m
3以下再更佳,為80kg/m
3以下又更佳,為60kg/m
3以下特佳。
另外,發泡粒子成形體的密度,係藉由將發泡粒子成形體的質量除以根據發泡粒子成形體之尺寸而求得的體積而算出,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本發明之發泡粒子成形體由於為輕量,同時機械物性優良,故能以衝擊吸收材、隔熱材及各種包裝材等之形式使用於食品的運搬容器、電氣/電子零件的包裝/緩衝材、汽車用保險桿等車輛用構件、住宅用隔熱材等建築構件、雜貨等用途。
[實施例]
然後,利用實施例,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受這些例任何限定。
[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關於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之實施例進行說明。
[測定及評價]
針對實施例、比較例所使用的樹脂、發泡粒子、發泡粒子成形體,實施下列測定及評價。另外,發泡粒子或發泡粒子成形體的評價係將它們以相對濕度50%、23℃、1atm之條件放置2天進行狀態調節後實施。
<聚乙烯的生質度、發泡粒子的生質度>
實施例、比較例中使用的聚乙烯(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的生質度,係依據ASTM D 6866測定放射性碳C
14的濃度而求得的值。又,發泡粒子的生質度,係由用以製造發泡粒子之來自生質之樹脂的生質度及發泡粒子中之來自生質之樹脂的含有比例求得。
另外,表A1中,LLA1~LLA3及HDA1係日本生質塑膠協會中的生質塑膠之正面表列清單所記載的聚乙烯。又,該正面表列清單中,LLA1及LLA3係被記載作為以[(C
2H
4)
n(C
4H
8)
m(C
6H
12)
o]之化學結構式表示之含有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LLA2係被記載作為以[(C
2H
4)
n(C
4H
8)
m]之化學結構式表示之含有丁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
<聚乙烯的密度>
實施例、比較例中使用的聚乙烯(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係基於JIS K 7112:1999之A法(水中置換法)進行測定。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的來自α-烯烴之成分的含量>
利用如下之碳13核磁共振(
13C-NMR)求得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的來自各α-烯烴之成分的含量。
首先,使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溶解於鄰二氯苯-d
4(ODCB):苯-d
6(C
6D
6)=4:1之混合溶劑中(130℃),製得10wt/vol%之測定用溶液。核磁共振裝置使用「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ECZ-400S型」,實施以
13C作為測定核之測定用溶液的NMR(
13C-NMR)圖譜測定。以得到的NMR圖譜中的化學位移之資訊為基礎,界定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含的來自α-烯烴之成分,同時求得其含量(mol%)。
<聚乙烯及發泡粒子的熔體流動速率(MFR)>
依據JIS K7210-1:2014,以溫度190℃、荷重2.16kg之條件測定實施例、比較例中使用的聚乙烯(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的熔體流動速率(MFR)及實施例、比較例之發泡粒子的熔體流動速率(MFR)。另外,在發泡粒子的熔體流動速率之測定中,係使用在不大幅損及樹脂之物性的範圍實施了消泡處理後之發泡粒子作為測定樣本,並實施測定。具體而言,首先,藉由利用已將溫度調節至160℃之加熱壓製盤熱壓製發泡粒子3分鐘來實施發泡粒子之消泡處理,製得由構成發泡粒子之樹脂構成的樹脂片。使用藉由將該樹脂片進行裁切而得到的丸粒狀之樣本,實施熔體流動速率的測定。
<聚乙烯的熔點>
實施例、比較例中使用的聚乙烯(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的熔點,係根據JIS K7121:2012,利用熱流束差示掃描熱量測定法進行測定。測定裝置使用高感度型差示掃描熱量計「EXSTAR DSC7020」(SII NanoTechnology公司製)。就試驗片之狀態調節而言,採用「(2)實施一定的熱處理後,測定熔解溫度的情況」,並將試驗片於氮氣流入量30mL/分鐘之條件下,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後,然後於該溫度保持10分鐘後,以10℃/分鐘之冷卻速度冷卻至23℃,再度以加熱速度10℃/分鐘加熱至200℃,獲得DSC曲線(第2次加熱時的DSC曲線)。求出該DSC曲線中的熔解峰部之頂點溫度,並令該值為熔點。
另外,於DSC曲線展現多個熔解峰部時,採用具有最大面積之熔解峰部的頂點溫度作為熔點。此時,可藉由以位於各熔解峰部之頂點溫度間的DSC曲線之谷部溫度為界來區分各熔解峰部並比較各熔解峰部之面積(熔解熱),以判斷具有最大面積之熔解峰部。另外,DSC曲線之谷部溫度係與DSC曲線之微分曲線(DDSC)的縱軸之值為0時之溫度相對應,故也可由DSC之微分曲線進行判斷。
<聚乙烯的熔解熱及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
實施例、比較例中使用的聚乙烯(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的熔解熱及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係依據JIS K7122:2012進行測定。
首先,將聚乙烯或發泡粒子製成試驗片,並以和前述聚乙烯的熔點之測定相同的方法,獲得第2次加熱時的DSC曲線。令得到的第2次加熱時的DSC曲線上的溫度於80℃之點為α,並令相當於熔解結束溫度的DSC曲線上之點為β。測定由點α和點β之區間中的DSC曲線與線段(α-β)所包圍的部分之面積,並由該面積求得聚乙烯的熔解熱或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
<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
利用依據JIS K7122:2012之熱流束差示掃描熱量測定,來測定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具體而言,收集發泡粒子約2mg,利用差示掃描熱量計(EXSTAR DSC7020),以10℃/min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獲得具有2個以上之熔解峰部的DSC曲線(第1次加熱的DSC曲線)。令如下說明中的聚乙烯(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之固有峰部為A,並令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所展現得高溫峰部為B。
拉出連結該DSC曲線上相當於80℃之點α與相當於發泡粒子之熔解結束溫度T的DSC曲線上之點β的直線(α-β)。另外,上述熔解結束溫度T係指高溫峰部B中的高溫側之端點,係高溫峰部與高溫側基線的交點。然後,從相當於上述固有峰部A和高溫峰部B之間的谷部之DSC曲線上之點γ,拉出和圖表之縱軸平行的直線,並令其和前述直線(α-β)相交之點為δ。
求出由DSC曲線中高溫峰部B部分的曲線、線段(δ-β)、及線段(γ-δ)所包圍的部分之面積,並由該面積求得高溫峰部的熔解熱。對不同的3個試驗片實施上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之測定,並令得到的值之算術平均值為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
<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
將約500cm
3之發泡粒子群填充於量筒內,並以量筒底面輕敲地板數次,藉此使量筒內之發泡粒子群的填充高度穩定。讀取量筒刻度所指示之發泡粒子群的總體容積,並令其為V1(L)。然後,測定發泡粒子群的質量,並令其為W1[g]。
藉由將發泡粒子的質量W1[g]除以容積V1(W1/V1),並將單位換算成[kg/m
3],求得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
<發泡粒子的獨立氣泡率>
發泡粒子的獨立氣泡率係如下般進行測定。
將總體體積約20cm
3之發泡粒子群浸漬於乙醇,藉此測定發泡粒子群之表觀體積Va。然後,使測定表觀體積Va後之發泡粒子群充分乾燥後,依據ASTM-D2856-70所記載之程序C,測定發泡粒子群之真體積(構成發泡粒子之樹脂的容積與發泡粒子內之獨立氣泡部分的氣泡總容積之和)之值Vx。該真體積Vx之測定使用TOSHIBA-BECKMAN(股)製之空氣比較式比重計「930」。然後,利用下式(1)求得獨立氣泡率,並求出使用了不同的發泡粒子群之5次測定結果的算術平均值。
獨立氣泡率(%)=(Vx-W/ρ)×100/(Va-W/ρ)・・・(1)
Vx:利用上述方法測得之發泡粒子群的真體積(cm
3)
Va:由將發泡粒子群沉入量筒中之乙醇時的水位上昇部分所測得之發泡粒子群的表觀體積(cm
3)
W:發泡粒子群的質量(g)
ρ:構成發泡粒子之樹脂的密度(g/cm
3)
<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
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係如下般進行測定。
從發泡粒子群隨機選擇30個發泡粒子。將發泡粒子以通過其中心部的方式對半裁切,分別拍攝其中一個剖面的放大照片。在各剖面照片中,從發泡粒子之最表面通過中心部至相反側之最表面為止,以相鄰之2線段所呈之角成為等角度的方式拉出4條線段。分別量測和各線段交叉之氣泡數,並將4條線段的合計長度除以和線段交叉之全部氣泡數,藉此求出各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並藉由對這些值進行算術平均,求得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
<一段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相對於二段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之比>
利用上述體積密度的測定方法,測定一段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及二段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藉由將一段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除以二段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求得一段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相對於二段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之比(體積密度
1 段發泡/體積密度
2 段發泡)。另外,該比之值愈大,愈可獲得體積密度低的二段發泡粒子,故係指二段發泡性優良。
<二段發泡粒子的狀態>
以目視觀察二段發泡粒子的表面狀態。發泡粒子不存在明確的皺摺,幾乎未觀察到發泡粒子之收縮時評為「〇(良好)」,於發泡粒子觀察到明確的皺摺,且觀察到許多發泡粒子之收縮時評為「×(不良)」。
另外,上述評價為「〇(良好)」時,得到的二段發泡粒子間的密度之偏差小,容易管控製造期望之成形體時的發泡粒子之密度,同時成為穩定地展現良好的模具內成形性之發泡粒子。
<能成形良品之成形壓力範圍>
利用後述<發泡粒子成形體之製造>的方法,將成形壓力(成形蒸氣壓)於0.10~0.20MPa(G)之間以0.01MPa逐次變化來成形發泡粒子成形體,並針對得到的成形體之熔接性、表面外觀(間隙=空隙度)、回復性(模具內成形後之膨脹或收縮的回復性)之項目評價模具內成形性。達到如下述所示之基準者評為合格,並令全部的項目皆達合格之蒸氣壓為能成形之蒸氣壓。另外,標附(G)的壓力為計示壓力,亦即以一大氣壓為基準之壓力的值。
能成形之蒸氣壓的下限值至上限值之寬度愈廣,則能成形的範圍愈廣,愈理想。
(熔接性)
將發泡粒子成形體彎折並使其斷裂,求出存在其斷裂面之發泡粒子的數(C1)及破壞的發泡粒子之數(C2)。求得破壞的發泡粒子之數相對於上述發泡粒子之數的比率(C2/C1×100)作為材料破壞率。使用不同的試驗片實施前述測定5次,求出各別的材料破壞率,將其進行算術平均後之材料破壞率為80%以上時評為合格,未達80%時評為不合格。
(表面外觀)
於發泡粒子成形體的中央部描繪100mm×100mm之正方形,從該正方形之一角於對角線上拉出線,計數該線上之1mm×1mm大小以上的空隙(間隙)之數。空隙之數未達5個,且表面無凹凸時評為合格,此外則評為不合格。
(回復性)
分別量測利用模具內成形而得到的縱250mm、橫200mm、厚度50mm之平板形狀的發泡粒子成形體中的四個角落部附近(從角往中心方向10mm內側)的厚度、及中心部(將成形體於縱方向2等分之線與於橫方向2等分之線的交點部分)的厚度。然後,求出中心部之厚度相對於四個角落部附近中之厚度最厚的位置之厚度的比(%)。比為95%以上時評為合格,未達95%評為不合格。
<發泡粒子成形體的密度>
將發泡粒子成形體以相對濕度50%、23℃、1atm之條件放置2天。然後,測定其質量,並令其為W[g]。
然後,根據發泡粒子成形體之尺寸,測定發泡粒子成形體之體積V[cm
3]。
將發泡粒子成形體的質量W[g]除以體積V(W/V),並將單位換算成[kg/m
3],藉此求得發泡粒子成形體的密度。
<發泡粒子成形體之50%應變時之壓縮應力>
從實施例及比較例得到的成形體收集縱5cm×橫5cm×高度2.5cm之試驗片,將上述試驗片以壓縮速度10mm/分鐘進行壓縮,並測定50%應變時之應力。應力愈高,則發泡粒子成形體之強度愈優良。另外,前述試驗片係從以能成形之蒸氣壓的下限值成形而成的成形體進行收集。
將得到的50%應變時壓縮應力除以前述密度,求得發泡粒子成形體之50%應變時之壓縮應力相對於發泡粒子成形體的密度之比。該比若為4kPa/[kg/m
3]以上且10kPa/[kg/m
3]以下,則強度與柔軟性之平衡良好,較為理想。
[聚乙烯]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之實施例A1~A9、及其比較例A1~A6中使用的聚乙烯(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如表A1所示。
又,實施例A1~A4及實施例A8亦屬於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故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LLA1係亦可使用於第二實施形態之聚乙烯。
[表A1]
樹脂代號 | LLA1 | LLA2 | LLA3 | LLA4 | HDA1 | |
樹脂種類 |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 |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 |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 |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 | 高密度聚乙烯 | |
製造公司、品名 | Braskem公司製SLH118 | Braskem公司製SLL118 | Braskem公司製SLH218 | DOW公司製 2049G | Braskem公司製SHC7220 | |
LLDPE中的主要共聚單體種類 | C4/C6 | C4 | C4/C6 | C8 | - | |
共聚單體含量(α-烯烴成分)(mol%) | C4(1-丁烯) | 3.1 | 4.6 | 3.1 | - | 未測定 |
C6(1-己烯) | 1.4 | - | 1.4 | - | ||
C8(1-辛烯) | - | - | - | 1.8 | ||
C3(丙烯) | 1.6 | 1.6 | 1.6 | - | ||
共聚單體含量之mol比 | C6/C4 | 0.45 | - | 0.45 | - | |
C3/[C4+C6] | 0.36 | 0.35 | 0.36 | - | ||
生質度 | [%] | 84 | 87 | 84 | 0 | 94 |
密度 | [kg/m 3] | 916 | 916 | 916 | 926 | 955 |
MFR | [g/10min] | 1.0 | 1.0 | 2.3 | 1.0 | 7.2 |
熔點 | [℃] | 124 | 123 | 123 | 121 | 133 |
熔解熱 | [J/g] | 83 | 80 | 80 | 113 | 200 |
[發泡粒子及發泡粒子成形體之製造]
(實施例A1)
<發泡粒子之製造>
準備於出口側附設股線形成用模具之內徑26mm之擠壓機。
於擠壓機中供給LLA1、作為氣泡調整劑之硼酸鋅(以個數為基準之算術平均粒徑:7μm)並進行熔融混練,形成樹脂熔融物。另外,係以發泡粒子中之硼酸鋅的含量成為500質量ppm的方式進行供給。
將得到的樹脂熔融物從股線形成用模具擠壓製成股線,並將擠壓後的股線進行水冷後,利用造粒機進行裁切,獲得每1個的平均質量為1.5mg,粒徑為1.9mm,長度/直徑比為1.9之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樹脂粒子。
於5L之密閉容器內進料前述樹脂粒子500g、作為分散介質之水3.5L、作為分散劑之高嶺土(kaolin)3g、作為界面活性劑之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商品名:NOIGEN,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0.2g。
然後,於密閉容器內壓入作為發泡劑之二氧化碳,並加壓至表A2所示之平衡蒸氣壓。然後,邊攪拌密閉容器之內容物,邊以2℃/分鐘之昇溫速度加熱昇溫至發泡溫度(124℃)。再於同溫度保持15分鐘(保持步驟)。利用該保持步驟調整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由利用DSC測定所為之吸熱曲線獲得)。其後,將密閉容器之內容物釋放於一大氣壓下,獲得發泡粒子(一段發泡粒子)。
將如上述獲得的發泡粒子於氣溫23℃、相對濕度50%、1atm之環境放置24小時,實施熟成。然後,於可加壓的密閉容器中填充熟成後的發泡粒子,使該密閉容器內之壓力從常壓上昇,對發泡粒子加壓。維持將發泡粒子加壓的狀態24小時,使空氣含滲於發泡粒子之氣泡內。其後,從密閉容器取出發泡粒子,獲得發泡粒子之氣泡的內壓為0.5MPa(G)之發泡粒子。其後,將該發泡粒子供給於二段發泡裝置。於該裝置內供給蒸氣,使發泡粒子進行二段發泡,獲得體積密度22kg/m
3之發泡粒子(二段發泡粒子)。將二段發泡後之發泡粒子使用於上述測定、發泡粒子成形體之製造。
<發泡粒子成形體之製造>
對發泡粒子以空氣賦予0.25MPa(G)之內壓後,將發泡粒子填充於可成形縱250mm×橫200mm×厚度50mm之平板的模具內,並利用如下之加熱方法實施加熱。
首先,以設置於模具之雙面的排洩閥為打開之狀態對該模具供給蒸氣,實施預熱(排氣步驟)。其後,從模具之一側供給蒸氣來進行加熱,再從模具之另一側供給蒸氣來實施加熱。然後,以預定之成形加熱蒸氣壓力,從模具之兩側供給蒸氣來進行加熱(正式加熱)。正式加熱結束後,釋放壓力並水冷至模具之成形面所產生的壓力成為0.04MPa(G)後,將模具打開並將發泡粒子成形體取出。
將得到的成形體於80℃之烘箱中熟成12小時,獲得發泡粒子成形體(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另外,前述<能成形良品之成形壓力範圍>的評價中,係將成形壓進行變更來實施成形。
得到的發泡粒子之物性等的測定結果、成形體的評價結果如表A2所示。另外,發泡粒子的生質度係和各構成發泡粒子之聚乙烯的生質度相同。又,各發泡粒子為無交聯之發泡粒子。
(實施例A2~A7)
將實施例A1中之聚乙烯、發泡溫度、平衡蒸氣壓變更為如表A2所示之條件,除此之外,和實施例A1同樣地進行,獲得發泡粒子及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得到的發泡粒子之物性等的測定結果、成形體的評價結果如表A2所示。
(實施例A8)
將實施例A1中之發泡溫度、平衡蒸氣壓變更為如表A2所示之條件,同時使用得到的一段發泡粒子來實施模具內成形,除此之外,和實施例A1同樣地進行,獲得發泡粒子及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得到的發泡粒子之物性等的測定結果、成形體的評價結果如表A2所示。
(實施例A9)
將實施例A1中之發泡溫度、平衡蒸氣壓變更為如表A2所示之條件,同時使用得到的一段發泡粒子來實施模具內成形,除此之外,和實施例A1同樣地進行,獲得發泡粒子及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得到的發泡粒子之物性等的測定結果、成形體的評價結果如表A2所示
(比較例A1~A6)
將實施例A1中之聚乙烯及發泡溫度變更為如表A3所示之條件,除此之外,和實施例A1同樣地進行,獲得發泡粒子及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得到的發泡粒子之物性等的測定結果、成形體的評價結果如表A3所示。
又,實施例A1~A4及實施例A8亦屬於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
[表A2]
實施例A1 | 實施例A2 | 實施例A3 | 實施例A4 | 實施例A5 | 實施例A6 | 實施例A7 | 實施例A8 | 實施例A9 | |||
基材種類 | - | LLA1 | LLA1 | LLA1 | LLA1 | LLA2 | LLA2 | LLA3 | LLA1 | LLA1 | |
發泡溫度 | ℃ | 124.2 | 123.6 | 123.6 | 124.1 | 123.5 | 123.2 | 124.2 | 124.1 | 125.1 | |
平衡蒸氣壓 | MPa(G) | 4.0 | 4.0 | 4.0 | 4.5 | 4.0 | 4.0 | 4.0 | 4.5 | 3.9 | |
發泡粒子 | 總熔解熱 | J/g | 83 | 83 | 83 | 83 | 80 | 80 | 83 | 83 | 83 |
高溫峰部熱量 | J/g | 35 | 41 | 50 | 35 | 35 | 40 | 36 | 35 | 25 | |
高溫峰部熱量/總熔解熱 | - | 0.42 | 0.49 | 0.60 | 0.42 | 0.44 | 0.50 | 0.43 | 0.42 | 0.30 | |
生質度 | % | 84 | 84 | 84 | 84 | 87 | 87 | 84 | 84 | 84 | |
MFR(190℃、2.16kg) | g/10min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2.2 | 1.0 | 1.0 | |
一段發泡粒子 體積密度 | kg/m 3 | 100 | 153 | 230 | 85 | 117 | 138 | 92 | 85 | 85 | |
一段發泡粒子 獨立氣泡率 | % | 95 | 96 | 99 | 93 | 95 | 95 | 94 | 93 | 91 | |
一段發泡粒子 平均氣泡徑 | μm | 83 | 80 | 75 | 88 | 92 | 89 | 80 | 88 | 89 | |
二段發泡粒子 體積密度 | kg/m 3 | 22 | 32 | 60 | 15 | 24 | 29 | 20 | - | ||
體積密度 1 段發泡/體積密度 2 段發泡 | - | 4.5 | 4.8 | 3.9 | 5.5 | 4.8 | 4.8 | 4.6 | |||
二段發泡粒子的狀態 | 〇 | 〇 | 〇 | 〇 | 〇 | 〇 | 〇 | ||||
二段發泡粒子 獨立氣泡率 | % | 90 | 92 | 91 | 90 | 84 | 90 | 90 | |||
二段發泡粒子 平均氣泡徑 | μm | 120 | 125 | 90 | 150 | 120 | 120 | 120 | |||
發泡粒子 成形體 | 成形體密度 | kg/m 3 | 28 | 40 | 75 | 19 | 30 | 36 | 25 | 100 | 100 |
可獲得良品之成形範圍 (蒸氣壓下限值-上限值) | MPa(G) | 0.14- 0.16 | 0.14- 0.16 | 0.15- 0.18 | 0.14- 0.16 | 0.14 | 0.14 | 0.14- 0.15 | 0.14- 0.16 | 0.14 | |
50%應變時壓縮應力 | kPa | 125 | 175 | 395 | 95 | 125 | 140 | 115 | 540 | 505 | |
50%應變時壓縮應力/密度 | kPa/ [kg/m 3] | 4.5 | 4.4 | 5.3 | 5.0 | 4.1 | 3.9 | 4.6 | 5.4 | 5.1 |
[表A3]
比較例A1 | 比較例A2 | 比較例A3 | 比較例A4 | 比較例A5 | 比較例A6 | |||
基材種類 | - | LLA1 | LLA2 | LLA4 | HDA1 | HDA1 | HDA1 | |
發泡溫度 | ℃ | 124.8 | 126.1 | 121.1 | 131.2 | 130.6 | 129.1 | |
平衡蒸氣壓 | MPa(G) | 4.0 | 4.0 | 4.0 | 4.0 | 4.0 | 4.0 | |
發泡粒子 | 總熔解熱 | J/g | 83 | 80 | 111 | 183 | 183 | 183 |
高溫峰部熱量 | J/g | 5 | 5 | 44 | 5 | 16 | 75 | |
高溫峰部熱量/總熔解熱 | - | 0.06 | 0.06 | 0.40 | 0.03 | 0.09 | 0.41 | |
生質度 | % | 84 | 87 | 0 | 94 | 94 | 94 | |
MFR(190℃、2.16kg) | g/10min | 1.0 | 1.0 | 1.0 | 7.0 | 7.0 | 7.0 | |
一段發泡粒子 體積密度 | kg/m 3 | 60 | 60 | 230 | 225 | 250 | 460 | |
一段發泡粒子 獨立氣泡率 | % | 80 | 80 | 95 | 98 | 93 | 95 | |
一段發泡粒子 平均氣泡徑 | μm | 100 | 100 | 45 | 70 | 50 | 50 | |
二段發泡粒子 體積密度 | kg/m 3 | 20 | 20 | 92 | 200 | 250 | 460 | |
體積密度 1 段發泡/體積密度 2 段發泡 | - | 3.0 | 3.0 | 2.5 | 1.1 | 1.0 | 1.0 | |
二段發泡粒子的狀態 | × | × | 〇 | 〇 | 〇 | 〇 | ||
二段發泡粒子 獨立氣泡率 | % | 75 | 70 | 91 | 95 | 90 | 90 | |
二段發泡粒子 平均氣泡徑 | μm | 150 | 150 | 60 | 70 | 50 | 50 | |
發泡粒子成形體 | 成形體密度 | kg/m 3 | 25 | 25 | 114 | 247 | 309 | 569 |
可獲得良品之成形範圍 | MPa(G) | 無 | 無 | 無 | 無 | 無 | 無 |
由表A2所示之結果可知,實施例之發泡粒子,其生質度高,模具內成形性優良。又可知,其可良好地獲得表觀密度低的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此外可知,使用實施例之發泡粒子來製造的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儘管表觀密度低,但壓縮應力高,強度亦優良。
關於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由表A2所示之結果可知,實施例A1~A4及A8之發泡粒子,可涵蓋寬廣的密度範圍來製造發泡粒子成形體,可獲得良品之成形範圍亦廣,成形性更優良。又可知,其可良好地獲得表觀密度低的發泡粒子成形體。此外可知,使用實施例之發泡粒子來製造的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其生質度亦高,儘管表觀密度低,但壓縮應力高,強度亦優良。
[第三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關於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之實施例進行說明。
然後,利用實施例,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受這些例任何限定。
[測定及評價]
針對實施例、比較例所使用的樹脂、發泡粒子、發泡粒子成形體,實施下列測定及評價。另外,發泡粒子或發泡粒子成形體的評價係將它們以相對濕度50%、23℃、1atm之條件放置2天進行狀態調節後實施。
<發泡性評價(可獲得良品之發泡溫度範圍)>
在後述<發泡粒子之製造>中的樹脂粒子之發泡中,使發泡溫度以0.1℃逐次變化以製造發泡粒子(一段發泡粒子)。此時,密閉容器內的平衡蒸氣壓係設定為4.0MPa(G)。
評價利用於各發泡溫度之發泡而得到的發泡粒子之體積密度及狀態。具體而言,將體積密度為100kg/m
3以下,且發泡粒子沒有明確的皺摺,幾乎未觀察到發泡粒子之收縮時,定義為可獲得良品之發泡溫度,並以此為根據評價可獲得良品之發泡溫度範圍。
可獲得良品之發泡溫度範圍的下限值至上限值之寬度愈廣,則樹脂粒子之發泡時的發泡性愈良好,且愈理想。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生質度、發泡粒子的生質度>
實施例、比較例中使用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生質度,係依據ASTM D 6866測定放射性碳
14C的濃度而求得的值。又,發泡粒子的生質度,係由用以製造發泡粒子之來自生質之樹脂的生質度及發泡粒子中之來自生質之樹脂的含有比例求得。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
實施例、比較例中使用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ρ)係基於JIS K 7112:1999之A法(水中置換法)進行測定。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的來自α-烯烴之成分的含量>
利用如下之碳13核磁共振(
13C-NMR)求得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中的來自各α-烯烴之成分的含量。
首先,使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溶解於鄰二氯苯-d
4(ODCB):苯-d
6(C
6D
6)=4:1之混合溶劑中(130℃),製得10wt/vol%之測定用溶液。核磁共振裝置使用「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ECZ-400S型」,實施以
13C作為測定核之測定用溶液的NMR(
13C-NMR)圖譜測定。以得到的NMR圖譜中的化學位移之資訊為基礎,界定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含的來自α-烯烴之成分,同時求得其含量(mol%)。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及發泡粒子的熔體流動速率(MFR)>
依據JIS K7210-1:2014,以溫度190℃、荷重2.16kg之條件測定實施例、比較例中使用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體流動速率(MFR)及實施例、比較例之發泡粒子的熔體流動速率(MFR)。另外,在發泡粒子的熔體流動速率之測定中,首先,藉由利用已將溫度調節至160℃之加熱壓製盤熱壓製發泡粒子3分鐘來實施發泡粒子之消泡處理,製得由構成發泡粒子之樹脂構成的樹脂片。使用藉由將該樹脂片進行裁切而得到的丸粒狀之樣本,實施熔體流動速率的測定。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
實施例、比較例中使用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Tm),係根據JIS K7121:2012,利用熱流束差示掃描熱量測定法進行測定。測定裝置使用高感度型差示掃描熱量計「EXSTAR DSC7020」(SII NanoTechnology公司製)。就試驗片之狀態調節而言,採用「(2)實施一定的熱處理後,測定熔解溫度的情況」,並將試驗片於氮氣流入量30mL/分鐘之條件下,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後,然後於該溫度保持10分鐘後,以10℃/分鐘之冷卻速度冷卻至23℃,再度以加熱速度10℃/分鐘加熱至200℃,獲得DSC曲線(第2次加熱時的DSC曲線)。求出該DSC曲線中的熔解峰部之頂點溫度,並令該值為熔點。
另外,於DSC曲線展現多個熔解峰部時,採用具有最大面積之熔解峰部的頂點溫度作為熔點。此時,可藉由以位於各熔解峰部之頂點溫度間的DSC曲線之谷部溫度為界來區分各熔解峰部並比較各熔解峰部之面積(熔解熱),以判斷具有最大面積之熔解峰部。另外,DSC曲線之谷部溫度係與DSC曲線之微分曲線(DDSC)的縱軸之值為0時之溫度相對應,故也可由DSC之微分曲線進行判斷。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解熱及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
實施例、比較例中使用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解熱及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係依據JIS K7122:2012進行測定。
首先,將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或發泡粒子製成試驗片,並以和前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之測定相同的方法,獲得第2次加熱時的DSC曲線。令得到的第2次加熱時的DSC曲線上的溫度於80℃之點為α,並令相當於熔解結束溫度的DSC曲線上之點為β。測定由點α和點β之區間中的DSC曲線與線段(α-β)所包圍的部分之面積,並由該面積求得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解熱或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
<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
利用依據JIS K7122:2012之熱流束差示掃描熱量測定,來測定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具體而言,收集發泡粒子約2mg,利用差示掃描熱量計(EXSTAR DSC7020),以10℃/min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獲得具有2個以上之熔解峰部的DSC曲線(第1次加熱的DSC曲線)。令如下說明中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之固有峰部為A,並令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所展現得高溫峰部為B。
拉出連結該DSC曲線上相當於80℃之點α與相當於發泡粒子之熔解結束溫度T的DSC曲線上之點β的直線(α-β)。另外,上述熔解結束溫度T係指高溫峰部B中的高溫側之端點,係高溫峰部與高溫側基線的交點。然後,從相當於上述固有峰部A和高溫峰部B之間的谷部之DSC曲線上之點γ,拉出和圖表之縱軸平行的直線,並令其和前述直線(α-β)相交之點為δ。
求出由DSC曲線中高溫峰部B部分的曲線、線段(δ-β)、及線段(γ-δ)所包圍的部分之面積,並由該面積求得高溫峰部的熔解熱。對不同的3個試驗片實施上述高溫峰部的熔解熱之測定,並令得到的值之算術平均值為發泡粒子之高溫峰部的熔解熱。
<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
將約500cm
3之發泡粒子群填充於量筒內,並以量筒底面輕敲地板數次,藉此使量筒內之發泡粒子群的填充高度穩定。讀取量筒刻度所指示之發泡粒子群的總體容積,並令其為V1(L)。然後,測定發泡粒子群的質量,並令其為W1[g]。
藉由將發泡粒子的質量W1[g]除以容積V1(W1/V1),並將單位換算成[kg/m
3],求得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
<發泡粒子的獨立氣泡率>
發泡粒子的獨立氣泡率係如下般進行測定。將總體體積約20cm
3之發泡粒子群浸漬於乙醇,藉此測定發泡粒子群之表觀體積Va。然後,使測定表觀體積Va後之發泡粒子群充分乾燥後,依據ASTM-D2856-70所記載之程序C,測定發泡粒子群之真體積(構成發泡粒子之樹脂的容積與發泡粒子內之獨立氣泡部分的氣泡總容積之和)之值Vx。該真體積Vx之測定使用TOSHIBA-BECKMAN(股)製之空氣比較式比重計「930」。然後,利用下式(1)求得獨立氣泡率,並求出使用了不同的發泡粒子群之5次測定結果的算術平均值。
獨立氣泡率(%)=(Vx-W/ρ)×100/(Va-W/ρ)・・・(1)
Vx:利用上述方法測得之發泡粒子群的真體積(cm
3)
Va:由將發泡粒子群沉入量筒中之乙醇時的水位上昇部分所測得之發泡粒子群的表觀體積(cm
3)
W:發泡粒子群的質量(g)
ρ:構成發泡粒子之樹脂的密度(g/cm
3)
<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
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係如下般進行測定。
從發泡粒子群隨機選擇30個發泡粒子。將發泡粒子以通過其中心部的方式對半裁切,分別拍攝其中一個剖面的放大照片。在各剖面照片中,從發泡粒子之最表面通過中心部至相反側之最表面為止,以相鄰之2線段所呈之角成為等角度的方式拉出4條線段。分別量測和各線段交叉之氣泡數,並將4條線段的合計長度除以和線段交叉之全部氣泡數,藉此求出各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並藉由對這些值進行算術平均,求得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
<一段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相對於二段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之比>
利用上述體積密度的測定方法,測定一段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及二段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藉由將一段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除以二段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求得一段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相對於二段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之比(體積密度
1 段發泡/體積密度
2 段發泡)。另外,該比之值愈大,愈可獲得體積密度低的二段發泡粒子,故係指二段發泡性優良。
<二段發泡粒子的狀態>
以目視觀察二段發泡粒子的表面狀態。發泡粒子不存在明確的皺摺,幾乎未觀察到發泡粒子之收縮時評為「〇(良好)」,於發泡粒子觀察到明確的皺摺,且觀察到許多發泡粒子之收縮時評為「×(不良)」。
另外,上述評價為「〇(良好)」時,得到的二段發泡粒子間的密度之偏差小,容易管控製造期望之成形體時的發泡粒子之密度,同時成為穩定地展現良好的模具內成形性之發泡粒子。
<能成形良品之成形壓力範圍>
利用後述<發泡粒子成形體之製造>的方法,將成形壓力(成形蒸氣壓)於0.10~0.20MPa(G)之間以0.01MPa逐次變化來成形發泡粒子成形體,並針對得到的成形體之熔接性、表面外觀(間隙=空隙度)、回復性(模具內成形後之膨脹或收縮的回復性)之項目評價模具內成形性。達到如下述所示之基準者評為合格,並令全部的項目皆達合格之蒸氣壓為能成形之蒸氣壓。另外,標附(G)的壓力為計示壓力,亦即以一大氣壓為基準之壓力的值。
能成形之蒸氣壓的下限值至上限值之寬度愈廣,則能成形的範圍愈廣,愈理想。
(熔接性)
將發泡粒子成形體彎折並使其斷裂,求出存在其斷裂面之發泡粒子的數(C1)及破壞的發泡粒子之數(C2)。求得破壞的發泡粒子之數相對於上述發泡粒子之數的比率(C2/C1×100)作為材料破壞率。使用不同的試驗片實施前述測定5次,求出各別的材料破壞率,將其進行算術平均後之材料破壞率為80%以上時評為合格,未達80%時評為不合格。
(表面外觀)
於發泡粒子成形體的中央部描繪100mm×100mm之正方形,從該正方形之一角於對角線上拉出線,計數該線上之1mm×1mm大小以上的空隙(間隙)之數。空隙之數未達5個,且表面無凹凸時評為合格,此外則評為不合格。
(回復性)
分別量測利用模具內成形而得到的縱250mm、橫200mm、厚度50mm之平板形狀的發泡粒子成形體中的四個角落部附近(從角往中心方向10mm內側)的厚度、及中心部(將成形體於縱方向2等分之線與於橫方向2等分之線的交點部分)的厚度。然後,求出中心部之厚度相對於四個角落部附近中之厚度最厚的位置之厚度的比(%)。比為95%以上時評為合格,未達95%評為不合格。
<發泡粒子成形體的密度>
將發泡粒子成形體以相對濕度50%、23℃、1atm之條件放置2天。然後,測定其質量,並令其為W[g]。
然後,根據發泡粒子成形體之尺寸,測定發泡粒子成形體之體積V[cm
3]。
將發泡粒子成形體的質量W[g]除以體積V(W/V),並將單位換算成[kg/m
3],藉此求得發泡粒子成形體的密度。
<發泡粒子成形體之50%應變時之壓縮應力>
從實施例及比較例得到的成形體收集縱5cm×橫5cm×高度2.5cm之試驗片,將上述試驗片以壓縮速度10mm/分鐘進行壓縮,並測定50%應變時之應力。應力愈高,則發泡粒子成形體之強度愈優良。
另外,將得到的50%應變時壓縮應力除以前述密度,求得發泡粒子成形體之50%應變時之壓縮應力相對於發泡粒子成形體的密度之比。該比若為4kPa/[kg/m
3]以上且10kPa/[kg/m
3]以下,則強度與柔軟性之平衡良好,較為理想。
<發泡粒子成形體之壓縮永久應變>
根據JIS K6767:1999,測定發泡粒子成形體之壓縮永久應變。
首先,切出3個已從發泡粒子成形體去除成形時之表皮層後的縱50mm、橫50mm、厚度25mm之直方體狀試驗片。於溫度23℃、相對濕度50%之環境下,將各試驗片沿試驗片之厚度方向壓縮成25%應變之狀態,並以該狀態放置22小時。其後,將試驗片從壓縮狀態釋放,並於壓縮結束起24小時後,測定試驗片之厚度。將試驗前後之試驗片的厚度之變化量除以試驗前之試驗片的厚度,藉此求出各別試驗片之壓縮永久應變(%),並令它們的算術平均值為壓縮永久應變(%)。
壓縮永久應變之值愈小,則將發泡粒子成形體壓縮後之發泡粒子成形體的形狀回復性愈優良。因此,壓縮永久應變之值小的發泡粒子成形體可理想地使用於各種用途。考慮該觀點,發泡粒子成形體之壓縮永久應變宜為3.0%以下,為2.9%以下更佳,為2.8%以下再更佳。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之實施例B1~B6、及其比較例B1~B7中使用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如表B1所示。另外,於表B1中,亦表示實施例、比較例中使用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ρ(kg/m
3)及熔點Tm(℃)符不符合下式(1)。
ρ<1.14×Tm+779・・・(1)
[表B1]
樹脂代號 | LLB1 | LLB2 | LLB3 | LLB4 | LLB5 | LLB6 | LLB7 | LLB8 | |
製造公司、品名 | Braskem公司製 SLH118 | Braskem公司製 SLL118 | Braskem公司製 SLH218 | LG Chem公司製 SP310 | Braskem製FG31 | DOW公司製2601 | JPP公司製UF442 | DOW公司製 2049G | |
共聚單體種類 | C4/C6/C3 | C4/C3 | C4/C6/C3 | C6 | C4 | C6 | C4 | C8 | |
共聚單體含量(α-烯烴成分)(mol%) | C4(1-丁烯) | 3.1 | 4.6 | 3.1 | 5.0 | 4.5 | - | 2.7 | - |
C6(1-己烯) | 1.4 | - | 1.4 | - | - | 2.7 | - | - | |
C8(1-辛烯) | - | - | - | - | - | - | - | 1.8 | |
C3(丙烯) | 1.6 | 1.6 | 1.6 | - | - | - | - | - | |
合計 | 6.1 | 6.2 | 6.1 | 5.0 | 4.5 | 2.7 | 2.7 | 1.8 | |
共聚單體含量之mol比 | C3/C4 | 0.52 | 0.35 | 0.52 | - | - | - | - | - |
C3/C6 | 1.1 | - | 1.1 | - | - | - | - | - | |
C3/[C3+C4+C6] | 0.26 | 0.26 | 0.26 | - | - | - | - | - | |
生質度 | [%] | 84 | 87 | 84 | 0 | 0 | 0 | 0 | 0 |
密度(ρ) | [kg/m 3] | 916 | 916 | 916 | 918 | 919 | 924 | 924 | 926 |
MFR | [g/10min] | 1.0 | 1.0 | 2.3 | 2.3 | 1.1 | 1.4 | 1.8 | 1.0 |
熔點(Tm) | [℃] | 124 | 123 | 123 | 117 | 121 | 120 | 121 | 121 |
熔解熱 | [J/g] | 83 | 80 | 80 | 84 | 81 | 92 | 81 | 113 |
1.14×Tm+779 | [kg/m 3] | 920 | 919 | 919 | 912 | 917 | 916 | 917 | 916 |
(1)式(ρ<1.14×Tm+779) | 符合 | 符合 | 符合 | 不符合 | 不符合 | 不符合 | 不符合 | 不符合 |
[發泡粒子及發泡粒子成形體之製造]
(實施例B1)
<發泡粒子之製造>
準備於出口側附設股線形成用模具之內徑26mm之擠壓機。
於擠壓機中供給LLB1、作為氣泡調整劑之硼酸鋅(以個數為基準之算術平均粒徑:7μm)並進行熔融混練,形成樹脂熔融物。另外,係以發泡粒子中之硼酸鋅的含量成為500質量ppm的方式進行供給。
將得到的樹脂熔融物從股線形成用模具擠壓製成股線,並將擠壓後的股線進行水冷後,利用造粒機進行裁切,獲得每1個的平均質量為1.5mg,粒徑為1.9mm,長度/直徑比為1.9之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圓柱狀樹脂粒子。
於5L之密閉容器內進料前述樹脂粒子500g、作為分散介質之水3.5L、作為分散劑之高嶺土(kaolin)3g、作為界面活性劑之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商品名:NOIGEN,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0.2g。
然後,於密閉容器內壓入作為發泡劑之二氧化碳,並加壓至表B2所示之平衡蒸氣壓。然後,邊攪拌密閉容器之內容物,邊以2℃/分鐘之昇溫速度加熱昇溫至發泡溫度(124℃)。再於同溫度保持15分鐘(保持步驟)。利用該保持步驟調整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由利用DSC測定所為之吸熱曲線獲得)。其後,將密閉容器之內容物釋放於一大氣壓下,獲得發泡粒子(一段發泡粒子)。
將如上述獲得的發泡粒子於氣溫23℃、相對濕度50%、1atm之環境放置24小時,實施熟成。然後,於可加壓的密閉容器中填充熟成後的發泡粒子,使該密閉容器內之壓力從常壓上昇,對發泡粒子加壓。維持將發泡粒子加壓的狀態24小時,使空氣含滲於發泡粒子之氣泡內。其後,從密閉容器取出發泡粒子,獲得發泡粒子之氣泡的內壓為0.5MPa(G)之發泡粒子。其後,將該發泡粒子供給於二段發泡裝置。於該裝置內供給蒸氣,使發泡粒子進行二段發泡,獲得體積密度22kg/m
3之發泡粒子(二段發泡粒子)。將二段發泡後之發泡粒子使用於上述測定、發泡粒子成形體之製造。
<發泡粒子成形體之製造>
對發泡粒子以空氣賦予0.25MPa(G)之內壓後,將發泡粒子填充於可成形縱250mm×橫200mm×厚度50mm之平板的模具內,並利用如下之加熱方法實施加熱。
首先,以設置於模具之雙面的排洩閥為打開之狀態對該模具供給蒸氣,實施預熱(排氣步驟)。其後,從模具之一側供給蒸氣來進行加熱,再從模具之另一側供給蒸氣來實施加熱。然後,以預定之成形加熱蒸氣壓力,從模具之兩側供給蒸氣來進行加熱(正式加熱)。正式加熱結束後,釋放壓力並水冷至模具之成形面所產生的壓力成為0.04MPa(G)後,將模具打開並將發泡粒子成形體取出。
將得到的成形體於80℃之烘箱中熟成12小時,獲得發泡粒子成形體(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另外,前述<能成形良品之成形壓力範圍>的評價中,係將成形壓進行變更來實施成形。
得到的發泡粒子之物性等的測定結果、成形體的評價結果如表B2所示。另外,發泡粒子的生質度、構成發泡粒子之樹脂的密度、發泡粒子的熔點係和用於製造各發泡粒子之各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生質度、密度、熔點相同。又,各發泡粒子為無交聯之發泡粒子。
(實施例B2~B6)
將實施例B1中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發泡溫度、平衡蒸氣壓變更為如表B2所示之條件,除此之外,和實施例B1同樣地進行,獲得發泡粒子及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得到的發泡粒子之物性等的測定結果、成形體的評價結果如表B2所示。
(比較例B1~B7)
將實施例B1中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發泡溫度變更為如表B3所示之條件,除此之外,和實施例B1同樣地進行,獲得發泡粒子及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得到的發泡粒子之物性等的測定結果、成形體的評價結果如表B3所示。
[表B2]
實施例 B1 | 實施例 B2 | 實施例 B3 | 實施例 B4 | 實施例 B5 | 實施例 B6 | |||
基材種類 | - | LLB1 | LLB1 | LLB1 | LLB1 | LLB2 | LLB3 | |
發泡粒子製造條件 | 發泡溫度 | ℃ | 124.2 | 123.6 | 123.4 | 124.1 | 123.5 | 124.2 |
平衡蒸氣壓 | MPa(G) | 4.0 | 4.0 | 4.0 | 4.5 | 4.0 | 4.0 | |
發泡性評價 | 可獲得良品之溫度範圍(發泡溫度下限值-上限值) | ℃ | 124.2- 124.5 | 124.2- 124.5 | 124.2- 124.5 | 124.2- 124.5 | 123.7- 124.1 | 124.0- 124.3 |
發泡粒子 | 總熔解熱 | J/g | 83 | 83 | 83 | 83 | 80 | 83 |
高溫峰部熱量 | J/g | 35 | 41 | 50 | 35 | 35 | 36 | |
高溫峰部熱量/總熔解熱 | - | 0.42 | 0.49 | 0.60 | 0.42 | 0.44 | 0.43 | |
生質度 | % | 84 | 84 | 84 | 84 | 87 | 84 | |
基材樹脂的密度 | kg/m 3 | 916 | 916 | 916 | 916 | 916 | 916 | |
熔點 | ℃ | 124 | 124 | 124 | 124 | 123 | 123 | |
MFR(190℃、2.16kg) | g/10min | 1.0 | 1.0 | 1.0 | 1.0 | 1.0 | 2.2 | |
一段發泡粒子 體積密度 | kg/m 3 | 100 | 153 | 230 | 85 | 100 | 92 | |
一段發泡粒子 獨立氣泡率 | % | 95 | 96 | 99 | 93 | 95 | 94 | |
一段發泡粒子 平均氣泡徑 | μm | 83 | 80 | 75 | 88 | 92 | 80 | |
二段發泡粒子 體積密度 | kg/m 3 | 22 | 32 | 60 | 15 | 24 | 20 | |
體積密度 1 段發泡/體積密度 2 段發泡 | - | 4.5 | 4.8 | 3.9 | 5.5 | 4.8 | 4.6 | |
二段發泡粒子的狀態 | - | 〇 | 〇 | 〇 | 〇 | 〇 | 〇 | |
二段發泡粒子 獨立氣泡率 | % | 90 | 92 | 91 | 90 | 84 | 90 | |
二段發泡粒子 平均氣泡徑 | μm | 120 | 125 | 90 | 150 | 120 | 120 | |
發泡粒子成形體 | 成形體密度 | kg/m 3 | 28 | 40 | 75 | 19 | 30 | 25 |
可獲得良品之成形範圍(蒸氣壓下限值-上限值) | MPa(G) | 0.14- 0.16 | 0.14- 0.16 | 0.15- 0.18 | 0.14- 0.16 | 0.14 | 0.14- 0.15 | |
50%應變時壓縮應力 | kPa | 125 | 175 | 395 | 95 | 125 | 115 | |
50%應變時壓縮應力/密度 | kPa/[kg/m 3] | 4.5 | 4.4 | 5.3 | 5.0 | 4.1 | 4.6 | |
壓縮永久應變(25%壓縮時) | % | 2.6 | 2.6 | 2.7 | 2.6 | 2.5 | 2.9 |
[表B3]
比較例B1 | 比較例B2 | 比較例B3 | 比較例B4 | 比較例B5 | 比較例B6 | 比較例B7 | |||
基材種類 | - | LLB4 | LLB4 | LLB5 | LLB5 | LLB6 | LLB7 | LLB8 | |
發泡粒子製造條件 | 發泡溫度 | ℃ | 119.2 | 119.3 | 118.4 | 118.6 | 116.8 | 117.5 | 121.1 |
平衡蒸氣壓 | MPa(G) | 4.0 | 4.0 | 4.0 | 4.0 | 4.0 | 4.0 | 4.0 | |
發泡性評價 | 可獲得良品之溫度範圍(發泡溫度下限值-上限值) | ℃ | 無 | 無 | 無 | 無 | 無 | 無 | 121.5 -122.0 |
發泡粒子 | 總熔解熱 | J/g | 84 | 84 | 81 | 81 | 92 | 81 | 111 |
高溫峰部熱量 | J/g | 35 | 30 | 35 | 30 | 35 | 35 | 35 | |
高溫峰部熱量/總熔解熱 | - | 0.42 | 0.36 | 0.43 | 0.37 | 0.38 | 0.43 | 0.32 | |
生質度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基材樹脂的密度 | kg/m 3 | 918 | 918 | 919 | 919 | 924 | 924 | 926 | |
熔點 | ℃ | 117 | 117 | 121 | 121 | 120 | 121 | 121 | |
MFR(190℃、2.16kg) | g/10min | 2.2 | 2.2 | 1.0 | 1.0 | 1.3 | 1.8 | 1.0 | |
一段發泡粒子 體積密度 | kg/m 3 | 153 | 115 | 184 | 131 | 131 | 123 | 92 | |
一段發泡粒子 獨立氣泡率 | % | 96 | 96 | 96 | 96 | 96 | 95 | 95 | |
一段發泡粒子 平均氣泡徑 | μm | 65 | 65 | 105 | 105 | 75 | 70 | 45 | |
二段發泡粒子 體積密度 | kg/m 3 | 34 | 21 | 36 | 21 | 26 | 21 | 31 | |
體積密度 1 段發泡/體積密度 2 段發泡 | - | 4.5 | 5.5 | 5.1 | 6.1 | 5.1 | 3.0 | 3.0 | |
二段發泡粒子的狀態 | - | × | × | × | × | 〇 | × | 〇 | |
二段發泡粒子 獨立氣泡率 | % | 85 | 85 | 90 | 90 | 90 | 88 | 91 | |
二段發泡粒子 平均氣泡徑 | μm | 110 | 110 | 170 | 170 | 105 | 100 | 60 | |
發泡粒子成形體 | 成形體密度 | kg/m 3 | 42 | 26 | 44 | 26 | 32 | 26 | 38 |
可獲得良品之成形範圍(蒸氣壓下限值-上限值) | MPa(G) | 無 | 無 | 無 | 無 | 0.11 | 0.10 | 0.14 -0.15 | |
50%應變時壓縮應力 | kPa | 未測定 | 140 | 115 | 160 | ||||
50%應變時壓縮應力/密度 | kPa/[kg/m 3] | 4.4 | 4.3 | 4.2 | |||||
壓縮永久應變(25%壓縮時) | % | 3.1 | 3.0 | 3.2 |
由表B2所示之結果可知,實施例之發泡粒子,可涵蓋寬廣的密度範圍來製造發泡粒子成形體,模具內成形性優良。又可知,和實施例之發泡粒子相關之樹脂粒子,其發泡性優良。此外可知,使用實施例之發泡粒子來製造的聚乙烯系樹脂發泡粒子成形體,其壓縮永久應變小。
Claims (12)
- 一種發泡粒子,係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發泡粒子, 該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之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為40%以上, 該發泡粒子具有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得到的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的結晶結構, 該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 該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為10J/g以上且50J/g以下。
- 如請求項1之發泡粒子,其中,該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為30J/g以上且50J/g以下。
- 如請求項1或2之發泡粒子,其中, 該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相對於該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之比為0.3以上且0.7以下。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發泡粒子,其中,以溫度190℃、荷重2.16kg之條件測得的該發泡粒子的熔體流動速率為0.1g/10分鐘以上且2.0g/10分鐘以下。
-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發泡粒子,其中,該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包含含有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A。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發泡粒子,其中,該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之依據ASTM D 6866測得的生質度為70%以上。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發泡粒子,其中,該發泡粒子的體積密度為10kg/m 3以上且300kg/m 3以下。
-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發泡粒子,其中,該發泡粒子的獨立氣泡率為80%以上。
-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發泡粒子,其中,該發泡粒子的平均氣泡徑為6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 一種發泡粒子,係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發泡粒子, 該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丁烯成分及己烯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 以溫度190℃、荷重2.16kg之條件測得的該發泡粒子的熔體流動速率為0.1g/10分鐘以上且2.0g/10分鐘以下, 該發泡粒子具有於以10℃/分鐘之加熱速度從23℃加熱至200℃而得到的DSC曲線中,會展現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所固有的熔解峰部(固有峰部)、及比固有峰部更靠高溫側之1個以上之熔解峰部(高溫峰部)的結晶結構, 該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為70J/g以上且100J/g以下, 該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為30J/g以上且50J/g以下, 該高溫峰部的熔解熱相對於該發泡粒子的總熔解熱之比為0.3以上且0.7以下。
- 一種發泡粒子,係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作為基材樹脂之發泡粒子, 該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為920kg/m 3以下, 該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的熔點為120℃以上且130℃以下, 該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含有丙烯成分、及選自丁烯成分、己烯成分及辛烯成分中之一種以上之α-烯烴成分(α1)作為共聚合成分。
- 一種發泡粒子成形體,係將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發泡粒子進行模具內成形而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56623 | 2022-03-30 | ||
JP2022-056618 | 2022-03-30 | ||
JP2022056618A JP2023148536A (ja) | 2022-03-30 | 2022-03-30 | 発泡粒子及び発泡粒子成形体 |
JP2022056623A JP2023148537A (ja) | 2022-03-30 | 2022-03-30 | 発泡粒子及び発泡粒子成形体 |
JP2022-088917 | 2022-05-31 | ||
JP2022088917A JP2023176570A (ja) | 2022-05-31 | 2022-05-31 | 発泡粒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42613A true TW202342613A (zh) | 2023-11-01 |
Family
ID=88200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2108382A TW202342613A (zh) | 2022-03-30 | 2023-03-08 | 發泡粒子及發泡粒子成形體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202342613A (zh) |
WO (1) | WO2023189114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1008525B (it) | 1972-12-19 | 1976-11-30 | Kanegafuchi Chemical Ind | Collegamento di sci a blocco ad inerzia metodo ed apparecchio di stampag gio per resine poliolefiniche espanse |
JPS6010047B2 (ja) * | 1981-11-02 | 1985-03-14 | 日本スチレンペ−パ−株式会社 | 無架橋直鎖低密度ポリエチレン予備発泡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S61185536A (ja) * | 1985-02-13 | 1986-08-19 |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 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の予備発泡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H0686544B2 (ja) * | 1985-07-12 | 1994-11-02 | 鐘淵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無架橋直鎖状低密度ポリエチレン予備発泡粒子およびその成形法 |
JPH0649795B2 (ja) | 1985-11-29 | 1994-06-29 | 日本スチレンペ−パ−株式会社 |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予備発泡粒子成型体の製造方法 |
JPS62151325A (ja) | 1985-12-26 | 1987-07-06 | Mitsubishi Yuka Badische Co Ltd |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の型内成形法 |
JPH0622919B2 (ja) | 1985-12-26 | 1994-03-30 | 三菱油化バ−デイツシエ株式会社 |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の型内成形法 |
JP2709395B2 (ja) * | 1988-08-04 | 1998-02-04 |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スピー | 発泡用無架橋直鎖状低密度ポリエチレン樹脂粒子及び無架橋直鎖状低密度ポリエチレン発泡粒子の製造方法 |
JP5813749B2 (ja) * | 2011-03-08 | 2015-11-17 | 株式会社カネカ | 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型内発泡成形体、および、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の製造方法 |
JP2013060514A (ja) * | 2011-09-13 | 2013-04-04 |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 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発泡成形体及び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の製造方法 |
-
2023
- 2023-02-28 WO PCT/JP2023/007329 patent/WO2023189114A1/ja unknown
- 2023-03-08 TW TW112108382A patent/TW202342613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189114A1 (ja) | 2023-10-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519813B2 (ja) | 発泡粒子とその成形体 | |
CN105849167B (zh) | 聚烯烃系树脂发泡粒子及聚烯烃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型体 | |
WO2017030124A1 (ja) |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の製造方法、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型内発泡成形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型内発泡成形体 | |
US20240279421A1 (en) | Polypropylene-based resin expanded bea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molded article of polypropylene-based resin expanded beads | |
JP5630591B2 (ja) |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予備発泡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3045827B (zh) | 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以及发泡颗粒成形体 | |
TW201819494A (zh) | 熱塑性彈性體發泡粒子成形體之製造方法 | |
JP6961607B2 (ja) | 発泡粒子成形体 | |
TWI733901B (zh) | 發泡粒子及其成形體 | |
JP6471742B2 (ja) |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型内発泡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 |
CN108291048B (zh) | 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制造方法、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及模内发泡成型体 | |
JP2013100555A (ja) |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予備発泡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202342613A (zh) | 發泡粒子及發泡粒子成形體 | |
JP7130080B1 (ja) | 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の製造方法 | |
CN117396546A (zh) | 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成形体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2955499B (zh) | 发泡粒子 | |
TW202344588A (zh) | 發泡粒子之製造方法及發泡粒子 | |
JP7225038B2 (ja) |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及び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成形体 | |
JP7311672B1 (ja) | 発泡粒子の製造方法及び発泡粒子 | |
JP2022167218A (ja) | 多層発泡粒子 | |
JP2018070735A (ja) | 発泡粒子及び発泡粒子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 |
JP5220486B2 (ja) |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予備発泡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23176570A (ja) | 発泡粒子 | |
JP2023148536A (ja) | 発泡粒子及び発泡粒子成形体 | |
JP2023148537A (ja) | 発泡粒子及び発泡粒子成形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