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9550A - 光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9550A
TW202339550A TW112100075A TW112100075A TW202339550A TW 202339550 A TW202339550 A TW 202339550A TW 112100075 A TW112100075 A TW 112100075A TW 112100075 A TW112100075 A TW 112100075A TW 202339550 A TW202339550 A TW 20233955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cident
processing chamber
axis
raw material
emis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00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寺本雄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牛尾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牛尾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牛尾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95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955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5/00X-ray tubes
    • H01J35/02Details
    • H01J35/14Arrangements for concentrating, focusing, or directing the cathode ra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GX-RAY TECHNIQUE
    • H05G2/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X-rays, not involving X-ray tubes, e.g. involving generation of a plasma
    • H05G2/001X-ray radiation generated from plasma
    • H05G2/003X-ray radiation generated from plasma being produced from a liquid or gas
    • H05G2/006X-ray radiation generated from plasma being produced from a liquid or gas details of the ejection system, e.g.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nozzl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GX-RAY TECHNIQUE
    • H05G2/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X-rays, not involving X-ray tubes, e.g. involving generation of a plasma
    • H05G2/001X-ray radiation generated from plasma
    • H05G2/003X-ray radiation generated from plasma being produced from a liquid or gas
    • H05G2/005X-ray radiation generated from plasma being produced from a liquid or gas containing a metal as principal radiation generating compon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5/00X-ray tubes
    • H01J35/02Details
    • H01J35/04Electrodes ; Mutual position thereof; Constructional adaptations therefor
    • H01J35/08Anodes; Anti cathodes
    • H01J35/10Rotary anodes; Arrangements for rotating anodes; Cooling rotary ano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GX-RAY TECHNIQUE
    • H05G2/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X-rays, not involving X-ray tubes, e.g. involving generation of a plasma
    • H05G2/001X-ray radiation generated from plasma
    • H05G2/008X-ray radiation generated from plasma involving a beam of energy, e.g. laser or electron beam in the process of exciting the plasm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008Production of exposure light, i.e. light sources
    • G03F7/70033Production of exposure light, i.e. light sources by plasma extreme ultraviolet [EUV] sources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係提供可抑制碎屑的影響的光源裝置。 解決手段之本發明的一形態的光源裝置,係具備光束擷取部、板構件、原料供給部、放射線取出部。前述光束擷取部係擷取能量束。前述板構件係具有表面及背面,配置於被擷取的前述能量束入射至前述表面的位置,將與前述表面正交的方向作為旋轉軸方向而旋轉。前述原料供給部係通過對前述表面之前述能量束入射的入射區域供給電漿原料來生成電漿。前述放射線取出部係從所生成的前述電漿生成並出射放射線。又,前述板構件係以前述表面的前述入射區域之法線軸從構成於入射至前述入射區域之前述能量束的入射軸,與從前述電漿取出之前述放射線的出射軸之間的軸間區域偏離之方式配置。

Description

光源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可適用於X射線及極紫外光等的出射的光源裝置。
先前,X射線已經用於醫療用用途、工業用用途、研究用用途。 於醫療用領域中,X射線用於胸部X射線照片攝影、牙科X射線照片攝影、CT(Computer Tomogram)等用途。 於工業用領域中,X射線用於觀察構造物或熔接部等之物質內部的非破壞檢測、斷層非破壞檢測等用途。 於研究用領域中,X射線用於用以分析物質的結晶構造的X射線分析、用以分析物質的構成元素的X射線分光(X射線螢光分析)等用途。
X射線可使用X射線管來產生。X射線管係於其內部具有一對電極(陽極、陰極)。對陰極燈絲流通電流來加熱,對陽極與陰極之間施加高電壓的話,從燈絲產生之負的熱電子會高速與陽極表面的標靶衝撞,從該標靶產生X射線。 又,也公知於X射線管中,將陽極側的標靶設為液態金屬射流,藉由對該標靶照射電子束,取出高亮度的X射線的技術。
X射線中波長比較長的軟X射線區域之波長13.5nm的極紫外光(以下也稱為「EUV(Extreme Ultra Violet)光」)近年來作為曝光光線使用。 在此,構成細微圖案之EUV微影用的遮罩的基材係作為層積構造,於由低熱膨脹性玻璃所成的基板上,設置用以反射EUV光的多層膜(例如鉬和矽)所成的反射鏡。 然後,通過在多層膜上對吸收波長13.5nm之放射線的材料進行圖案化,構成EUV遮罩。
EUV遮罩中無法容許之缺陷的大小相較於先前的ArF遮罩之狀況大幅變小,難以檢測出。 因此,作為EUV遮罩的檢查,一般進行被稱為光化檢測(Actinic inspection),使用與微影的作業波長一致之波長的放射線的檢測。例如使用波長13.5nm的放射線進行檢查的話,可透過比10nm更好的分析度來檢測出缺陷。
一般作為EUV光源裝置,可舉出DPP (Discharge Produced Plasma)光源裝置、LDP(Laser Assisted Discharge Produced Plasma)光源裝置及LPP(Laser Produced Plasma)光源裝置。 DPP方式的EUV光源裝置係對被供給包含EUV放射種(氣相的電漿原料)的放電氣體之電極間施加高電壓,藉由放電來生成高密度高溫電漿,利用從其放射之極紫外光者。
LDP光源裝置係改良DPP光源裝置者,例如供給對產生放電的電極(放電電極)表面供給包含EUV放射種之液體狀的電漿原料(例如Sn(錫)或Li(鋰)等),對於該原料照射雷射光束等的能量束(例如電子束或雷射光束等)而使該原料汽化,之後,藉由放電生成高溫電漿。
LPP光源裝置係藉由對於EUV放射用靶材料即噴出為微小之液滴狀的錫(Sn)或鋰(Li)等的微滴,將雷射光聚光,激發該靶材料而產生電漿。
如此,作為產生軟X射線區域之EUV光的EUV光源裝置,可使用DPP方式(LDP方式)、LPP方式的光源裝置。 另一方面,於EUV光源裝置中,DPP方式(LDP方式)係最終藉由電極間的放電來生成電漿,所以,容易產生起因於EUV原料的碎屑。 LPP方式者係將EUV原料即細微之錫的微滴作為標靶,使激發用雷射光聚光於其,光源的構造複雜。又,穩定落下、供給錫的微滴有所難度,會難以穩定生成EUV光。
專利文獻1提案有對圓盤狀的旋轉體塗佈液體狀的X射線產生用的靶原料,對該塗佈之液體狀原料照射能量束(雷射光束)以獲得X射線的方法。依據該方法,可透過比較簡易的構造,獲得高亮度的X射線。 將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方法適用於EUV光源裝置時,相當於所謂LPP方式,但不需要將液體狀的EUV原料作為微滴供給。因此,EUV原料供給變得容易,且可確實地對液體狀的EUV原料照射雷射光束,可透過比較簡易構造的裝置獲得EUV放射。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第665832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於如上所述之出射X射線及EUV光等的光源裝置中,抑制碎屑的影響很重要。
有鑑於以上所述的情況,本發明的目的係提供可抑制碎屑的影響的光源裝置。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本發明的一形態的光源裝置,係具備光束擷取部、板構件、原料供給部、放射線取出部。 前述光束擷取部係擷取能量束。 前述板構件係具有表面及背面,配置於被擷取的前述能量束入射至前述表面的位置,將與前述表面正交的方向作為旋轉軸方向而旋轉。 前述原料供給部係通過對前述表面之前述能量束入射的入射區域供給電漿原料來生成電漿。 前述放射線取出部係從所生成的前述電漿生成並出射放射線。 又,前述板構件係以前述表面的前述入射區域之法線軸從構成於入射至前述入射區域之前述能量束的入射軸,與從前述電漿取出之前述放射線的出射軸之間的軸間區域偏離之方式配置。
在此光源裝置中,對構成為可旋轉之板構件的表面供給電漿原料,照射能量束。藉此,生成電漿,出射放射線。 板構件係以能量束入射的入射區域之法線軸從能量束的入射軸與放射線的出射軸之間的軸間區域偏離之方式配置。 藉此,提供可抑制伴隨電漿的產生之碎屑的影響的光源裝置。
前述光源裝置進而具備收容前述板構件的處理室亦可。此時,前述光束擷取部,係具有連結於前述處理室的入射處理室,與將前述能量束從前述入射處理室入射至前述處理室內的入射側開口亦可。又,前述板構件,係以前述法線軸從前述入射側開口的開口偏離之方式配置亦可。
前述光源裝置進而具備收容前述板構件的處理室亦可。此時,前述放射線取出部,係具有連結於前述處理室的出射處理室,與使前述放射線從前述處理室入射至前述出射處理室內的出射側開口亦可。又,前述板構件,係以前述法線軸從前述出射側開口的開口偏離之方式構成亦可。
前述光源裝置,係進而具備以前述法線軸比前述軸間區域更靠下游側之方式,以從前述軸間區域朝向前述法線軸的方向噴吹氣體的氣體供給部亦可。
前述處理室內,係維持比前述入射處理室更減壓的氣氛亦可。
對於前述入射處理室內,供給用以增加內部的壓力的氣體亦可。
前述處理室內,係維持比前述出射處理室更減壓的氣氛亦可。
對於前述出射處理室內,供給用以增加內部的壓力的氣體亦可。
前述軸間區域,係包含藉由使包含前述入射軸及前述出射軸的平面上的前述入射軸及前述出射軸之間的2維區域,沿著前述平面的法線方向移動時的軌跡所構成的3維區域亦可。
以前述入射軸與前述法線軸之間的角度,或前述出射軸與前述法線軸之間的角度的至少一方包含於30度到60度為止的範圍之方式構成亦可。
以前述入射軸與前述法線軸之間的角度,及前述出射軸與前述法線軸之間的角度各別包含於30度到60度為止的範圍之方式構成亦可。
前述光束擷取部,係具有朝向前述入射區域突出,在突出側的前端設置前述入射側開口的入射側突出部亦可。
前述入射側突出部,係由隨著往突出側前進而剖面積變小的圓錐形狀所成亦可。
前述放射線取出部,係具有朝向前述入射區域突出,在突出側的前端設置前述出射側開口的出射側突出部亦可。
前述出射側突出部,係由隨著往突出側前進而剖面積變小的圓錐形狀所成亦可。
前述光源裝置係進而具備對前述出射側突出部施加電壓的電壓施加部亦可。
前述放射線係為X射線或極紫外光亦可。
前述光源裝置進而具備調整被供給至前述表面之前述電漿原料的厚度的厚度調整機構亦可。 [發明的效果]
如以上所述,依據本發明,可抑制碎屑的影響。再者,在此記載的效果並不一定是被限定者,作為本發明中所記載的任一效果亦可。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光源裝置的基本構造] 圖1係揭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之光源裝置的構造例的示意圖。 圖1係由上方觀察從設置面在所定高度的位置沿著水平方向切斷光源裝置1時的示意剖面時的圖。 在圖1中,為了容易理解光源裝置1的構造及動作,針對不是說明剖面的構造等所需的部分,省略剖面的圖示。 以下,將X方向設為左右方向(X軸的正側為右側,負側為左側),將Y方向設為前後方向(Y軸的正側為前方側,負側為後方側),將Z方向設為高度方向(Z軸的正側為上方側,負側為下方側)來進行說明。 當然,關於本技術的適用,並不限定使用光源裝置1的方向等。
光源裝置1係為LPP方式的光源裝置,可放出例如從波長30nm以下的硬X射線到軟X射線(包含EUV光)的放射線R。 所以,可使用光源裝置1作為X射線產生裝置,或EUV光源裝置(EUV放射產生裝置)。當然,也可對射出其他波長帶域之放射線的光源裝置,使用本技術。
光源裝置1係包含框體2、真空處理室3、能量束入射處理室4、放射線出射處理室5、原料供給機構6、控制部7。 框體2係以大概的外形為立方體形狀之方式構成。 框體2係具有形成於前方面的出射孔8、形成於右側面的入射孔9、形成於後方面的2個貫通孔10及11、形成於左側面的貫通孔12。 框體2的材料並未限定,使用例如金屬製的框體。
在本實施方式中,以通過前方面的出射孔8,延伸於Y方向(前後方向)之方式,設定放射線R的出射軸EA。X射線及EUV光等的放射線R係沿著出射軸EA被取出,從出射孔8朝向前方側放出。 又,在本實施方式中,以從右側面的入射孔9,朝向後方側往左傾斜延伸之方式,設定能量束EB的入射軸IA。 如圖1所示,於框體2的外部,設置射出能量束EB的光束源13。光束源13係以沿著入射軸IA,能量束EB入射至框體2的內部之方式設置。 作為能量束EB,可使用電子束或雷射光束。作為光束源13的構造,採用可射出該等能量束EB的任意構造亦可。
真空處理室3、能量束入射處理室(以下單記載為入射處理室)4及放射線出射處理室(以下單記載為出射處理室)5相互空間上連接。亦即,真空處理室3與入射處理室4相互連結。同樣地,真空處理室3與出射處理室5相互連結。 在本實施方式中,藉由處理室本體14、從處理室本體14的前方面往前方側突出的外側突出部15、從處理室本體14的內周面往內部側突出的2個內側突出部16及17,構成真空處理室3、入射處理室4、出射處理室5。 作為處理室本體14、外側突出部15及2個內側突出部16及17的材料,例如使用金屬材料。
處理室本體14係以大概的外形為直方體形狀之方式構成,前後左右的各面以和框體2的前後左右的各面分別對向之方式配置。 又,處理室本體14係以前方面與右側面之間的右前角部位於能量束EB的入射軸IA上之方式配置。
如圖1所示,於處理室本體14的前方面形成出射孔18。出射孔18在放射線R的出射軸EA上,形成於與框體2之前方面的出射孔8並排的位置。 以從處理室本體14的出射孔18的周緣部,往前方側突出之方式構成外側突出部15。外側突出部15以比框體2的出射孔8更大幅突出於前方側而內接於框體2的出射孔8之方式構成。 又,以於處理室本體14的內部側中,從出射孔18的周緣部往內部側突出之方式構成內側突出部16。 被外側突出部15及內側突出部16包圍的空間具有作為出射處理室5的功能。也可將構成出射處理室5的構件即外側突出部15及內側突出部16本身稱為出射處理室。 外側突出部15及內側突出部16係與處理室本體14一體地形成亦可,另個形成後連接於處理室本體14亦可。
出射處理室5以將放射線R的出射軸EA作為中心軸,成為圓錐形狀之方式構成。出射處理室5以於放射線R的出射軸EA的方向中,中央部分的剖面積較大,隨著接近前後的端部而剖面積變小之方式構成。亦即,出射處理室5成為隨著接近前後的端部而縮小的形狀。
於處理室本體14的右前角部形成入射窗19。入射窗19在能量束EB的入射軸IA上,形成於與框體2之右側面的入射孔9並排的位置。 又,以於處理室本體14的右前角部的內部側中,從包圍入射窗19的位置沿著能量束EB的入射軸IA的方向突出之方式構成內側突出部17。 處理室本體14的內部空間中被內側突出部17包圍的空間具有作為入射處理室4的功能。也可將構成入射處理室4的內側突出部17及處理室本體14的右前角部的部分本身稱為入射處理室。 內側突出部17係與處理室本體14一體地形成亦可,另個形成後連接於處理室本體14亦可。
入射處理室4以將能量束EB的入射軸IA作為中心軸,成為圓錐形狀之方式構成。入射處理室4以於能量束EB的入射軸IA的方向中,隨著接近處理室本體14的內部側的端部而剖面積變小之方式構成。亦即,入射處理室4成為隨著接近內部側的端部而縮小的形狀。
處理室本體14的內部空間中,除了具有出射處理室5之功能的內側突出部16的內部空間及具有作為入射處理室4之功能的內側突出部17的內部空間之外的空間具有作為真空處理室3的功能。也可將構成真空處理室3的部分本身稱為真空處理室。 如圖1所示,處理室本體14具有從框體2的左側面的貫通孔12往框體2的外部突出的部分,其前端連接於排氣用泵20。 藉由排氣用泵20對真空處理室3內進行排氣,而真空處理室3被減壓。藉此,可抑制真空處理室3內生成之放射線R的衰減。 真空處理室3內只要對於入射處理室4及出射處理室5為減壓氣氛即可,不一定是真空氣氛亦可。又,對真空處理室3內供給惰性氣體亦可。 排氣用泵20的具體構造並未被限定,使用真空泵等的任意泵亦可。
原料供給機構6係在真空處理室3內的電漿生成區域21生成電漿P,用以放出放射線R(X射線、EUV光)的機構。 原料供給機構6係包含配置於真空處理室3的內部,原料供給用之圓盤狀的旋轉體22、及收容液相之電漿原料(放射線原料)23的容器24。 如圖1所示,於圓盤狀的旋轉體22,設定能量束EB入射的入射區域25。旋轉體22係以入射區域25配置於入射軸IA與出射軸EA之相交點的位置之方式,配置於真空處理室3內。 對於旋轉體22的入射區域25供給電漿原料23,通過能量束EB入射至入射區域25,生成電漿P。 真空處理室3內之生成電漿P的區域(空間)成為電漿生成區域21。所以,電漿生成區域21成為與旋轉體22的入射區域25之位置對應的區域。 此外,關於原料供給機構6的詳細構造,於後敘述。
控制部7係控制光源裝置1具有之各構成要素的動作。 例如,藉由控制部7,控制光束源13及排氣用泵20的動作。又,藉由控制部7,控制之後說明之各種馬達、電漿原料循環裝置、外部電壓源等的動作。 控制部7係例如具有CPU及記憶體(RAM、ROM)等之電腦所需的硬體電路。藉由CPU將記憶於記憶體的控制程式載入至RAM並執行,以執行各種處理。 作為控制部7,例如使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的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其他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等的裝置亦可。 在圖1中,控制部7作為功能區塊示意性圖示,構成控制部7的位置等任意設計亦可。 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控制部7的CPU執行本實施方式的程式,執行本實施方式的電漿生成方法及放射線出射方法。
以下,針對構成光源裝置1的各種處理室、及原料供給機構6,詳細進行說明。
[入射處理室] 入射處理室4於處理室本體14的右前角部中,藉由內側突出部17構成。於處理室本體14的右前角部配置入射窗19,從光束源13射出的能量束EB通過入射窗19,沿著入射軸IA而入射至入射處理室4的內部。 再者,能量束EB的入射軸IA也可說是入射至入射處理室4的內部之能量束EB的光軸(主軸)。
入射窗19由可透射能量束EB的材料所成,以可承受入射處理室4之內外的壓力差的厚度進行設計。 能量束EB為電子束時,例如可使用鈦或鋁等之金屬膜。 能量束EB為雷射光束時,例如可使用玻璃材料(石英玻璃)。 此外,使用可透射能量束EB的任意材料亦可。
內側突出部17朝向旋轉體22的表面22a的入射區域25突出,於突出側的前端形成入射側開口26。 入射側開口26以在能量束EB的入射軸IA上,與入射窗19並排之方式配置。 入射側開口26係將能量束EB從入射處理室4入射至真空處理室3內。亦即,從入射窗19沿著入射軸IA行進的能量束EB通過入射側開口26,入射至配置於真空處理室3內的旋轉體22。
於入射處理室4的內部,配置用以捕捉飛濺之電漿原料23及碎屑的捕捉機構。 在圖1所示的範例中,作為捕捉機構,配置透射能量束EB,捕捉電漿原料23及碎屑之板狀的旋轉構件即旋轉方式窗27。旋轉方式窗27例如構成為圓盤狀。 於旋轉方式窗27的中心部,安裝有省略圖示之馬達的旋轉軸。藉由馬達使旋轉軸旋轉,讓旋轉方式窗27旋轉。馬達藉由控制部7驅動控制。 馬達形成於框體2的外部,通過形成於框體2及處理室本體14之未圖示的貫通孔,旋轉軸連接於旋轉方式窗27。對處理室本體14導入旋轉軸之際使用機械密封,維持入射處理室4內的氣氛(後述的氣體氣氛)同時允許旋轉方式窗27的旋轉。 又,使旋轉方式窗27旋轉的旋轉軸配置於與能量束EB的入射軸IA錯開的位置。藉此,能量束EB係不被旋轉方式窗27的旋轉軸干涉,可通過旋轉方式窗27的光束透射區域行進。 通過使旋轉方式窗27旋轉,可增加旋轉方式窗27的光束透射區域的實質面積,可謀求旋轉方式窗27的長壽命化,可減低旋轉方式窗27的交換頻度。 再者,關於飛濺的電漿原料23及碎屑的對策,之後詳細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於處理室本體14,以連結於入射處理室4之方式設置氣體注入路徑28。透過氣體注入路徑28,從省略圖示的氣體供給裝置,對入射處理室4內供給氣體。 被供給的氣體是對於能量束EB透射率高的氣體,例如採用氬(Ar)或氦(He)等的稀有氣體等。 氣體的供給是用以增加入射處理室4的內部的壓力。亦即,藉由從氣體注入路徑28對入射處理室4內供給氣體,可將入射處理室4的內部壓力,維持在充分高於真空處理室3的內部壓力的壓力。 內側突出部17由隨著往突出側(形成入射側開口26之側)前進而剖面積變小的圓錐形狀所成。然後,於其前端部設置入射側開口26。藉此,成為有利於供給氣體用以增加入射處理室4的內部的壓力的構造。 又,通過內側突出部17構成為圓錐形狀,可縮小處理室本體14內內側突出部17所佔的空間,可提升其他構件的配置設計等的自由度。結果,可謀求裝置的小型化。
在本實施方式中,藉由入射處理室4、內側突出部17、入射側開口26等,實現擷取能量束的光束擷取部。 又,於本實施方式中,內側突出部17具有作為入射側突出部的功能。
[出射處理室] 出射處理室5由以出射軸EA作為中心軸的圓錐形狀所成,於前方側的端部(外側突出部15的前方側的端部)連接遮罩檢查裝置等的利用裝置。在圖1所示的範例中,作為形成利用裝置的一部分的處理室,連接應用處理室30。 應用處理室30內的壓力為大氣壓亦可。又,應用處理室30的內部係因應需要而由氣體注入路徑31導入氣體(例如惰性氣體)進行清洗亦可。又,應用處理室30的內部的氣體藉由省略圖示的排氣手段排氣亦可。
如圖1所示,於外側突出部15,以連結於出射處理室5之方式設置氣體注入路徑32。透過氣體注入路徑32,從省略圖示的氣體供給裝置,對出射處理室5內供給氣體。 被供給的氣體是對於放射線R透射率高的氣體,例如採用氬或氦等的稀有氣體等。 氬及氦可作為對於能量束EB及放射線R雙方透射率高的氣體使用。所以,對入射處理室4及出射處理室5雙方供給相同氣體亦可。 此時,可共通使用氣體供給裝置,所以,可謀求裝置的簡單化。當然,作為供給至入射處理室4的氣體與供給至出射處理室5的氣體,使用相互不同的氣體亦可。 氣體的供給是用以增加出射處理室5的內部的壓力。亦即,藉由從氣體注入路徑32對出射處理室5內供給氣體,可將出射處理室5的內部壓力,維持在充分高於真空處理室3的內部壓力的壓力。
於出射處理室5的內部,配置用以將入射至出射處理室5內的放射線R導光並聚光於利用裝置內(應用處理室30內)的集光器(聚光鏡)33。在圖1中,入射、聚光於出射處理室5的放射線R的成分以影線圖示。 集光器33的外表面接觸於出射處理室5的內面(外側突出部15的內面),其目的為冷卻與對位。 作為集光器33,例如使用單一外殼的斜入射反射鏡。集光器33本體由金屬構件(例如鋁(Al)、鎳(Ni)、不鏽鋼)構成。
集光器33的內側之反射面的反射塗層可為任意,作為反射放射線R的反射塗層材料,例如釕(Ru)為佳。 再者,將集光器33,代替對本體塗層昂貴的Ru的構造,以將本體設為玻璃(二氧化矽:SiO 2),研磨內側而形成放射線反射面之方式構成亦可。 該玻璃製集光器係反射面的反射率雖然相較於施加Ru塗層的金屬構件製集光器的話反射率比較低,但相較於該Ru塗層集光器的話材料成本非常低,可頻繁交換。
構成出射處理室5的內側突出部16朝向旋轉體22的表面22a的入射區域25突出,於突出側的前端形成出射側開口34。 出射側開口34以在放射線R的出射軸EA上,與處理室本體14的出射孔18及框體2的出射孔8並排之方式配置。 出射側開口34係使放射線R從真空處理室3入射至出射處理室5內。亦即,從電漿P放出之放射線R的一部分通過出射側開口34入射至集光器33。藉由集光器33對放射線R進行導光,在應用處理室30內聚光。 通過適當設計出射側開口34的開口面積,可控制入射至集光器33之放射線R的孔徑角。 再者,放射線R的出射軸EA也可說是從電漿P被擷取至出射處理室5內之放射線R的光軸(主軸)。
內側突出部16由隨著往突出側(形成出射側開口34之側)前進而剖面積變小的圓錐形狀所成。所以,也可將內側突出部16稱為集光器圓錐。 於由圓錐形狀所成的內部突出部16的前端部設置有出射側開口34,所以,成為有利於供給氣體用以增加出射處理室5的內部的壓力的構造。 又,通過內側突出部16構成為圓錐形狀,可縮小處理室本體14內內側突出部16所佔的空間,可提升其他構件的配置設計等的自由度。結果,可謀求裝置的小型化。
如圖1所示,在出射處理室5與應用處理室30之間設置過濾膜35。 過濾膜35係用以物理上分離(物理上分離空間)真空處理室3內的電漿生成區域21與應用處理室30者,防止飛濺的電漿原料23及碎屑進入至應用處理室30(關於此點,之後詳細說明)。 過濾膜35由透射在電漿生成區域21產生之放射線R的材料所成。放射線R為X射線時,過濾膜35例如藉由對於X射線的透射率非常高的鈹薄膜所構成。放射線R為EUV光時,例如藉由鋯(Zr)所構成。
再者,出射處理室5內雖然被供給氣體,但與真空處理室3空間上連接,所以為減壓氣氛。另一方面,應用處理室30內如上所述為大氣壓亦可。 此時,在出射處理室5與應用處理室30之間會產生壓力差。因此,過濾膜35的厚度成為可承受該壓力差的厚度。亦即,過濾膜35以不會破壞與真空處理室3空間上連接之出射處理室5內的減壓氣氛之方式構成。
於出射處理室5的內部,配置遮蔽構件(遮蔽中央)36。 遮蔽構件36以在放射線R的出射軸EA上,與處理室本體14的出射孔18、框體2的出射孔8及過濾膜35並排之方式配置。 於從電漿P放出,入射至出射處理室5的放射線R中,可能存在不被集光器33聚光,行進於出射處理室5內的放射線成分。該未被聚光的放射線成分的至少一部分會一邊擴散一邊行進。此種放射線成分通常在利用裝置中不會被利用,大多狀況並不需要。 在本實施方式中,藉由遮蔽構件36,可對未藉由集光器33聚光的放射線成分進行遮光。
在本實施方式中,藉由出射處理室5、外側突出部15、內側突出部16、出射側開口34等,實現從所生成的電漿取出並出射放射線的放射線取出部。 又,於本實施方式中,內側突出部16具有作為出射側突出部的功能。
[原料供給機構] 圖2係揭示原料供給機構6的構造例的示意圖。 於圖2圖示從圖1的箭頭A方向觀察旋轉體22及容器24的狀況。所以,於圖2圖示旋轉體22的表面22a側。
如圖1及圖2所示,原料供給機構6係包含圓盤狀的旋轉體22、容器24、馬達38、旋轉軸39、撇取器40、電漿原料循環裝置41。
圓盤狀的旋轉體22具有表面22a及背面22b,在表面22a的所定位置,設定能量束EB入射的入射區域25。反過來說,旋轉體22的2個主面中,設定能量束EB入射的入射區域25的主面成為表面22a。然後,相反側的主面成為背面22b。 旋轉體22例如由鎢(W)、鉬(Mo)、鉭(Ta)等的高熔點金屬所構成。 旋轉體22係下方側的一部分浸漬於被貯留在容器24的電漿原料23。
作為放射線R出射X射線時,則電漿原料23使用X射線原料。X射線原料係為常溫液體狀的金屬,例如可使用鎵(Ga)、鎵、銦(In)及錫(Sn)的共晶金屬即Galinstan(註冊商標)等的鎵合金。 作為放射線R出射EUV光時,則電漿原料23使用EUV原料。作為用以放出EUV光的原料,例如使用液體狀的錫(Sn)或鋰(Li)。 Sn、Li在常溫中為固體,所以,在容器24設置省略圖示的溫度調節手段。例如EUV原料為Sn時,容器24被維持在Sn的熔點以上的溫度。
於旋轉體22的背面22b的中心部,連接馬達38的旋轉軸39。藉由控制部7控制馬達38的動作,透過旋轉軸39旋轉旋轉體22。旋轉軸39以延伸於與旋轉體22的表面22a正交的方向之方式配置。所以,旋轉體22以與表面22a正交的方向作為旋轉方向旋轉。 旋轉軸39係通過框體2的貫通孔10,透過機械密封42被導入至真空處理室3內。機械密封42係一邊維持真空處理室3內的減壓氣氛,一邊允許旋轉軸39的旋轉。
在旋轉體22的下方側的一部分浸漬於貯留在容器24的電漿原料23的狀態下,旋轉體22以旋轉軸39為中心旋轉。藉此,電漿原料23藉由與旋轉體22的表面22a的濕潤性,以融合於旋轉體22的表面22a之方式從容器24的原料貯留部分撈起、輸送。所以,馬達38及旋轉軸39具有作為於旋轉體22的表面22a的至少一部分塗佈原料的原料供給部之功能。 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於旋轉體22的表面22a之周緣部的附近,設定能量束EB入射的入射區域25。以對該入射區域25供給電漿原料23之方式,適當設計原料供給部(馬達38及旋轉軸39)的構造及動作。
撇取器40作為用以將供給至旋轉體22的表面22a上之電漿原料23的膜厚調整成所定膜厚的膜厚調整構件,設置在旋轉體22之周緣部的所定位置。 撇取器40係為具有例如通道構造的構造體,以於其內側包夾旋轉體22之方式,具有所定間隙而配置。撇取器40具有作為刮取被塗佈於旋轉體22的表面22a之電漿原料23的一部分的刮漿刀之功能。
旋轉體22的表面22a與撇取器40的間隔係對應旋轉體22的表面22a的能量束EB入射的入射區域25之電漿原料23的膜厚。然後,撇取器40係配置於可將旋轉體22的表面22a的入射區域25之電漿原料23的膜厚調整成所定膜厚的位置。 適當設定旋轉體22的表面22a與撇取器40的間隔。藉此,於容器24的原料貯留部分中被塗佈於旋轉體22之液體狀的電漿原料23以在藉由旋轉體22的旋轉通過撇取器40時,旋轉體22上之膜厚成為所定膜厚的方式進行調整。
藉由撇取器40調整過膜厚之旋轉體22上的電漿原料23係與旋轉體22旋轉一起被輸送至能量束EB入射的入射區域25。亦即,旋轉體22的旋轉方向係為旋轉體22上的電漿原料23通過撇取器40之後,被輸送至入射區域25的方向。然後,於入射區域25中,對旋轉體22上的電漿原料23照射能量束EB,產生電漿P。 藉由撇取器40,可對入射區域25幾近均勻地供給電漿原料23。藉由讓入射區域25之電漿原料23的厚度穩定,可使從電漿P放射之放射線R的強度穩定。 在本實施方式中,藉由撇取器40,實現調整被供給至表面之電漿原料的厚度的厚度調整機構。
電漿原料循環裝置41係在因為放射線R的產生動作而消費電漿原料23時,適當對容器24補充電漿原料23。又,電漿原料循環裝置41也具有作為電漿原料23的溫度調整機構(冷卻機構)之功能。
如圖2所示,電漿原料循環裝置41包含原料流入管路44、原料排出管路45、原料貯留槽46、原料驅動部(泵)47、溫度調整機構48。 於原料貯留槽46貯留電漿原料23。 原料流入管路44及原料排出管路45以連通原料貯留槽46與容器24之方式,設置在原料貯留槽46與容器24之間。 原料驅動部47設置於原料流入管路44。藉由原料驅動部47進行驅動,貯留在原料貯留槽46的電漿原料23流出至原料流入管路44,在原料貯留槽46、原料流入管路44、容器24及原料排出管路45的循環系統中,可使電漿原料23循環。 作為原料驅動部47,例如使用可藉由磁力輸送液態金屬(電漿原料23)的電磁泵。當然,使用其他種類的泵亦可。
在本實施方式中,原料貯留槽46及原料驅動部47配置於真空處理室3的外部,且進一步說明是框體2的外部。 從電漿原料循環裝置41延伸至容器24的原料流入管路44及原料排出管路45係通過框體2的貫通孔11,透過密封構件49被導入至真空處理室3內,連接於容器24。 密封構件49係一邊維持真空處理室3內的減壓氣氛,一邊允許將原料流入管路44及原料排出管路45從真空處理室3的外側貫通至內側。
塗佈於旋轉體22的表面22a的電漿原料23中會消費被能量束EB照射的部分。因此,對於為了長期間穩定進行放射線R(X射線或EUV光)的產生動作來說,需要將大容量的電漿原料23貯留於容器24。 另一方面,由於與光源裝置1的真空處理室3之大小的均衡性,真空處理室3的內部可收容之容器24的大小有所限制,也有很多難以將大容量的電漿原料23貯留於容器24的狀況。 因此,構成為可貯留大容量的電漿原料23的原料貯留槽46設置於真空處理室3的外部,可透過原料流入管路44將電漿原料23補充至容器24的原料貯留部分。 藉此,容器24的原料貯留部分之電漿原料23的量可長期間保持一定,結果,可長期間穩定進行放射線R的產生動作。 亦即,電漿原料循環裝置41以容器24的原料貯留部分之電漿原料23的量成為一定之方式,在容器24的原料貯留部分與原料貯留槽46之間讓電漿原料23循環。
又,對塗佈於旋轉體22的表面22a的電漿原料23照射能量束EB的話,從該電漿原料23(標靶)會產生放射線R,並且加熱旋轉體22本身。該被加熱的旋轉體22係每於通過貯留電漿原料23之容器24的原料貯留部分,在與容器24內的電漿原料23之間進行熱交換。 因此,該狀況不變的話,容器24內的電漿原料23的溫度會逐漸變化。在電漿原料23的黏度因為溫度而變化時,因為電漿原料23的溫度的變化,旋轉體22對於電漿原料23的濕潤性也會變化,導致電漿原料23對旋轉體22的附著狀態變化。結果,有放射線R的輸出也發生變化之虞。
本實施方式的電漿原料循環裝置41係於真空處理室3的外部(框體2的外部)具備比較大型的原料貯留槽46。 因此,即使容器24的原料貯留部分中溫度變化的電漿原料23透過原料排出管路45流入至原料貯留槽46,原料貯留槽46內的電漿原料23的溫度也不會有太大變化,保持為幾乎一定。 然後,溫度保持為幾乎一定的電漿原料23透過原料流入管路44流入至容器24。 如此,通過藉由電漿原料循環裝置41係讓電漿原料23循環,容器24內的電漿原料23的溫度被保持為幾乎一定。所以,電漿原料23對旋轉體22的附著狀態也會穩定,可穩定輸出放射線R。
進而,原料貯留槽46內的電漿原料23的溫度藉由設置於原料貯留槽46的內部的溫度調整機構48進行調整亦可。 原料貯留槽46係設置於真空處理室3的外部(框體2的外部),故可使用不被真空處理室3的大小左右之大容量的溫度調整機構48。藉此,在短時間內將電漿原料23的溫度確實地調整成所定溫度。
如此,藉由使用具有溫度調整機構48的電漿原料循環裝置41,可在將電漿原料23的溫度保持為幾乎一定之狀態下,對容器24的原料貯留部分供給電漿原料23。 例如,假設作為電漿原料23使用液體狀態之溫度比常溫還低的液態金屬。即使該狀況中,也可在保持比常溫還低的溫度之狀態下,將液相的電漿原料23供給至容器24。 又,假設作為電漿原料23使用液體狀態之溫度比常溫還高的液態金屬。即使該狀況中,也可在保持比常溫還高的溫度之狀態下,將液相的電漿原料23供給至容器24。
又,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於處理室本體14的前面側,在與真空處理室3空間上連接的區域,構成放射線診斷部29。 放射線診斷部29構成於往與放射線R的出射軸EA不同之方向放射的放射線R入射的位置。 放射線診斷部29係為診斷放射線R的物理狀態的部分,例如藉由檢測有無放射線R的檢測器、測定放射線的輸出的測定器所構成。
在本實施方式中,藉由旋轉體22,實現具有表面及背面,配置於被擷取的能量束入射至前述表面的位置,將與表面正交的方向作為旋轉軸方向而旋轉的板構件。 又,藉由原料供給機構6,實現通過對表面之能量束入射的入射區域供給電漿原料來生成電漿的原料供給部。 又,真空處理室3具有作為收容板構件的處理室之功能。
[放射線R的產生程序] [原料供給] 在旋轉體22的下方側的一部分浸漬於貯留在容器24的電漿原料23的狀態下,該旋轉體22以旋轉軸39為中心旋轉。 電漿原料23藉由與旋轉體22的表面22a的濕潤性,以融合於旋轉體22的表面22a之方式從容器24的原料貯留部分撈起。然後,在塗佈於旋轉體22的表面22a之狀態下,被輸送至能量束EB入射的入射區域25。 旋轉體22的旋轉方向係如圖2所示,作為被供給至旋轉體22的表面22a的電漿原料從容器的原料貯留部分被撈起後,通過撇取器40而到達電漿生成區域21(入射區域25)的方向。
[電漿生成] 通過撇取器40,旋轉體22上之厚度被調整為所定厚度的電漿原料23到達旋轉體22的入射區域25。從光束源13沿著入射軸IA,朝向入射區域25出射能量束EB。能量束EB通過入射孔9、入射窗19、旋轉方式窗27、入射側開口26,入射至被供給電漿原料23的入射區域25。 能量束EB入射至入射區域25的話,存在於入射區域25的電漿原料23被加熱激發,而生成高溫電漿P。然後,從電漿生成區域21所生成的高溫電漿P,放出所定波長的放射線R。
[放射線R的取出] 從高溫電漿P放出的放射線R朝各方向行進。其中,入射至出射處理室5的放射線R通過出射處理室5,被導引至遮罩檢查裝置等的利用裝置(應用處理室30)。亦即,從高溫電漿P放出的放射線R中入射至出射處理室5的成分沿著出射軸EA被取出至外部。
[飛濺的電漿原料23及碎屑的對策] 於電漿原料23的供給工程中,旋轉體22旋轉的話,可能發生因為離心力而附著於旋轉體22的表面22a的電漿原料23飛濺的狀況。 又,於電漿P的生成工程中,對被塗佈於旋轉體22的電漿原料23照射能量束EB的話,電漿原料23的一部分會汽化。此時,電漿原料23的一部分(電漿原料23的粒子)成為碎屑放出。 例如作為碎屑,離子、中性粒子、電子等與放射線R一起放出。又,伴隨電漿P的產生,旋轉體22被濺鍍,也有可能發生旋轉體22的材料粒子成為碎屑放出的狀況。
在本實施方式的光源裝置1中,採用可抑制因為飛濺的電漿原料23及能量束EB的放射所產生之碎屑的影響的技術。以下,針對該點進行說明。
飛濺的電漿原料23及碎屑從入射側開口26進入入射處理室4內時,可能發生電漿原料23及碎屑附著於入射窗19的狀況。此時,在能量束EB是例如雷射光束的狀況等中,會因為附著於入射窗19的電漿原料23及碎屑,導致雷射光束的強度減少。結果,有從電漿P取出的放射線R的強度減少之虞。
在本實施方式的光源裝置1中,真空處理室3內被維持比入射處理室4更加減壓的氣氛。所以,從氣體注入路徑28供給至入射處理室4內的氣體會從入射側開口26朝向真空處理室3流動。藉此,可抑制飛濺的電漿原料23及碎屑從入射側開口26進入入射處理室4內的狀況。 又,構成入射處理室4的內側突出部17為圓錐形狀,於其前端部設置入射側開口26。所以,藉由從氣體注入路徑28對入射處理室4內供給氣體,可將入射處理室4的內部壓力,維持在充分高於真空處理室3的內部壓力的壓力。藉此,電漿原料23及碎屑更加難以從入射側開口26進入入射處理室4內。 進而,形成入射側開口26一事本身有利於抑制電漿原料23及碎屑進入至入射處理室4。
又,於入射處理室4內,配置旋轉方式窗27。藉此,可充分抑制電漿原料23及碎屑附著於入射窗19的狀況。再者,因為抑制電漿原料23及碎屑進入至入射處理室4內,所以,可延長旋轉方式窗27的壽命,可減低旋轉方式窗27的交換頻度。
又,真空處理室3內係維持比出射處理室5更加減壓的氣氛。所以,從氣體注入路徑32供給至出射處理室5內的氣體會從出射側開口34朝向真空處理室3流動。藉此,可抑制飛濺的電漿原料23及碎屑從出射側開口34進入出射處理室5內的狀況。 又,構成出射處理室5的外側突出部15及內側突出部16為圓錐形狀,於其內部側的前端部設置出射側開口34。所以,藉由從氣體注入路徑32對出射處理室5內供給氣體,可將出射處理室5的內部壓力,維持在充分高於真空處理室3的內部壓力的壓力。藉此,電漿原料23及碎屑更加難以從出射側開口34進入出射處理室5內。 進而,形成出射側開口34一事本身有利於抑制電漿原料23及碎屑進入至出射處理室5。 又,通過形成內側突出部16,可將出射側開口34配置於接近所生成的電漿P的位置。藉此,可縮小用以擷取所需之放射線R的出射側開口34的開口面積。結果,有利於抑制電漿原料23及碎屑進入至出射處理室5。
例如,放射線R為EUV光,且電漿原料為Sn時,飛濺的電漿原料23及碎屑的大部分為Sn。該Sn係熔點為大約232℃,所以,可能發生到達內側突出部16的外表面及內表面的話固化而堆積的狀況。堆積推進的話,也會有出射側開口34因為堆積的Sn而閉塞的狀況。 為了防止此種故障問題,藉由省略圖示的加熱手段或溫度調節手段加熱內側突出部16以保持為電漿原料23的熔點以上亦可。藉此,可防止出射側開口34的閉塞。
又,如圖1所示,設置外部電壓源51,可對於內側突出部16施加正電壓或負電壓亦可。通過對內側突出部16施加電壓,可藉由產生的電場而使離子性的碎屑從內側突出部16推斥,或使碎屑的行進方向偏離進入至出射處理室5內的方向。 此時,內側突出部16藉由陶瓷材料等所成之未圖示的絕緣體,從真空處理室3等的其他零件電性絕緣。又,外部電壓源51的動作藉由控制部7控制。 在本實施方式中,藉由外部電壓源51,實現對出射側突出部施加電壓的電壓施加部。
在出射處理室5之前方側的端部設置過濾膜35。藉由過濾膜35,可阻擋飛濺的電漿原料23及碎屑進入至應用處理室30內的狀況。 再者,在過濾膜35的表面(出射處理室5側的表面),電漿原料23及碎屑堆積的話,放射線R的透射率會逐漸減少。 作為過濾膜35的構造,採用例如以碎屑等某程度堆積於過濾膜35時,碎屑等未堆積的區域露出於出射處理室5側之方式進行旋轉等的移動的構造亦可。又,採用可進行交換的構造亦可。通過採用此種構造,可抑制飛濺的電漿原料23及碎屑的影響。
又,於出射處理室5內,配置遮蔽構件36。藉由遮蔽構件36,可防止沿著出射軸EA及其附近行進的碎屑等到達過濾膜35。 尤其,碎屑的一部分也有比較高速地移動者,直接衝撞過濾膜35的話,也有造成過濾膜35損傷的可能性。在本實施方式中,藉由遮蔽構件36,可防止碎屑等衝撞到過濾膜35,可防止過濾膜35的損傷。結果,可謀求過濾膜35的長壽命化。
圖3係揭示可適用於光源裝置1的容器之其他構造例的示意圖。 在圖3所示的範例中,容器24構成為護蓋狀構造體,可包圍幾乎整個旋轉體22。 於容器24,在與設定於旋轉體22的表面22a之入射區域25對應的位置,形成開口部52。透過開口部52,對入射區域25入射能量束EB,生成電漿P。又,透過開口部52從電漿P取出放射線R,透過出射處理室5出射。 通過將容器24構成為護蓋狀構造體,從旋轉體22飛濺的電漿原料23除了容器24的開口部52之外,會附著於容器24的內壁。然後,附著在內壁的電漿原料23移動至容器24下部的原料貯留部分。 所以,電漿原料23幾乎不會飛濺至容器24的外部且為真空處理室3的內部的空間。結果,可充分抑制飛濺的電漿原料23附著於真空處理室3的內壁之狀況。
[旋轉體22的配置構造] 在光源裝置1中,作為碎屑的對策,關於旋轉體22的配置構造也採用新的技術。 圖4~圖6係用以針對至旋轉體22的配置構造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在光源裝置1中,依據入射至旋轉體22的入射區域25之能量束EB的入射軸IA、從電漿P取出之放射線R的出射軸EA、旋轉體22的表面22a的入射區域25之法線軸NA的相互的位置關係,適當規定旋轉體22的配置構造。 法線軸NA係從入射區域25的能量束EB入射之點,沿著法線方向延伸的軸。
如圖4所示,在光源裝置1中,以入射軸IA、出射軸EA、法線軸NA全部相互相異之方式,配置旋轉體22。 又,旋轉體22以表面22a的入射區域25之法線軸NA從構成於入射至入射區域25之能量束EB的入射軸IA,與從電漿P取出之放射線R的出射軸EA之間的軸間區域54偏離之方式配置。 亦即,以法線軸NA不會通過入射軸IA與出射軸EA之間的軸間區域54之方式配置旋轉體22。
在對平面上供給電漿原料23並照射能量束EB時,電漿原料23汽化之際放出的碎屑係沿著能量束EB入射的區域的法線方向放出最多。亦即,沿著沿法線方向延伸的法線軸NA,放出大量的碎屑。 在本實施方式的光源裝置1中,法線軸NA配置於入射軸IA及出射軸EA各個不同的位置。藉此,可將入射側開口26及出射側開口34個別設置於偏離伴隨電漿P的生成而放出大量碎屑的方向的位置。 結果,可抑制碎屑進入至入射處理室4及出射處理室5。
又,將旋轉體22以法線軸NA從入射側開口26的開口偏離之方式配置。藉此,可抑制碎屑進入至入射處理室4。 同樣地,將旋轉體22以法線軸NA從出射側開口34的開口偏離之方式配置。藉此,可抑制碎屑進入至出射處理室5。 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法線軸NA以從入射側開口26的開口及出射側開口34的開口偏離之方式構成。所以,可充分抑制碎屑進入至入射處理室4及出射處理室5。
又,如圖1及圖4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於入射處理室4的後方側,以延伸於左右方向之方式設置氣體噴嘴55。氣體噴嘴55在處理室本體14的右側面,透過密封構件等設置。 氣體噴嘴55連接於省略圖示的氣體供給裝置,對處理室本體14內供給氣體。
在圖1及圖4所示的範例中,從上方觀察光源裝置1,在從入射軸IA與出射軸EA之間的軸間區域54往左側偏離的位置,配置旋轉體22的入射區域25之法線軸NA。 然後,從氣體噴嘴55,由軸間區域54的右側沿著左右方向朝向左側噴吹氣體。亦即,朝向橫跨入射軸IA、出射軸EA、及法線軸NA的方向,且最後到達法線軸NA的方向,噴吹氣體。 藉此,可使沿著入射區域25之法線軸NA放出最多的碎屑往離開入射軸IA及出射軸EA的方向移動。 結果,可進一步抑制碎屑進入至入射處理室4及出射處理室5。再者,通過增加氣體的流速,可提升抑制碎屑進入至入射處理室4及出射處理室5的效果。
如此,以法線軸NA比軸間區域54更靠下游側之方式,以從軸間區域54朝向法線軸NA的方向噴吹氣體。藉此,可充分抑制伴隨電漿P的生成而放出的碎屑進入至入射處理室4及出射處理室5。 作為氣體的種類,例如採用氬或氦之類的稀有氣體等。例如,使用與供給至入射處理室4的的內部及出射處理室5的內部之氣體相同種類的氣體亦可。
圖5係用以詳細說明軸間區域54的示意圖。 於光源裝置1內,能量束EB的入射軸IA及放射線R的出射軸EA被設定於3維空間上。 如圖5A所示,首先假定包含入射軸IA及出射軸EA的平面57。在圖5所示的範例中,平面57為都不與XY平面、YZ平面、及ZX平面任一平行的平面。具體來說,成為對於XY平面,紙面前方側往下方側傾斜的平面。當然,並不是限定於此種平面。 如圖5B所示,使包含入射軸IA及出射軸EA的平面57上之入射軸IA及出射軸EA之間的2維區域58,沿著平面57的法線方向移動。可將藉由使2維區域58對於平面57沿著法線方向往上方側及下方側移動時的軌跡所構成的3維區域,規定為軸間區域54。 旋轉體22以入射區域25(入射點)之法線軸NA從軸間區域54偏離之方式配置即可。 又,在噴吹氣體時,以法線軸NA比軸間區域54更靠下游側之方式,以從軸間區域54朝向法線軸NA的方向噴吹氣體即可。只要滿足該條件,噴吹氣體的方向任意設定亦可,例如從交叉於2維區域58的傾斜方向噴吹氣體亦可。
再者,在圖5B所示的範例中,連結入射軸IA上的入射側開口26的位置、出射軸EA上的出射側開口34的位置、入射區域25之三角形的區域被規定為2維區域58。 當然,並不限定於此,使用入射軸IA上的其他點及出射軸EA上的其他點,規定2維區域58亦可。 又,於入射軸IA及出射軸EA上不規定點,以包含入射軸IA及出射軸EA的各延長方向全部之方式,規定2維區域58亦可。此時,2維區域58不會成為三角形的形狀,而成為往入射軸IA及出射軸EA的各延長方向擴展的2維區域。
又,增大能量束EB的入射軸IA與法線軸NA之間的角度的話,可抑制沿著法線軸NA放出最多的碎屑進入至入射處理室4。 同樣地,增大放射線R的出射軸EA與法線軸NA之間的角度的話,可抑制沿著法線軸NA放出最多的碎屑進入至入射處理室4。 入射軸IA與法線軸NA之間的角度例如可藉由包含入射軸IA與法線軸NA的平面上之交叉角度來規定。同樣地,出射軸EA與法線軸NA之間的角度例如可藉由包含出射軸EA與法線軸NA的平面上之交叉角度來規定。
例如以入射軸IA與法線軸NA之間的角度,或出射軸EA與法線軸NA之間的角度的至少一方包含於30度到60度為止的範圍之方式構成光源裝置1。藉此,可抑制碎屑的影響。 又,以入射軸IA與法線軸NA之間的角度,及出射軸EA與法線軸NA之間的角度分別包含於30度到60度為止的範圍之方式構成光源裝置1亦可。即使在該狀況中,也可抑制碎屑的影響。
如圖6所示,也可替換入射處理室4與出射處理室5的配置。 在圖4所示的構造例中,對於法線軸NA,入射軸IA位於比出射軸EA更遠的位置。所以,在圖4所示的構造例中,相較於碎屑進入至入射處理室4,可更大幅抑制碎屑進入至出射處理室5。 在圖6所示的構造例中,對於法線軸NA,出射軸EA位於比入射軸IA更遠的位置。所以,在圖6所示的構造例中,相較於碎屑進入至出射處理室5,可更大幅抑制碎屑進入至入射處理室4。 如此,也進行入射處理室4及出射處理室5中讓更想要大幅抑制碎屑的進入的處理室,遠離法線軸NA的設計。藉此,可充分抑制碎屑的影響。
以上,在本實施方式的光源裝置1中,對構成為可旋轉的旋轉體22的表面22a供給電漿原料23,照射能量束EB。藉此,生成電漿P,出射放射線R。 旋轉體22係以能量束EB入射的入射區域25之法線軸NA從能量束EB入射的入射軸IA與放射線R的出射軸EA之間的軸間區域54偏離之方式配置。 藉此,可抑制伴隨電漿P的產生之碎屑的影響。
在光源裝置1中,板形狀的旋轉體22的2個主面中,將一方的主面設為表面22a,設定能量束EB入射的入射區域25。藉此,相較於例如將能量束EB入射至旋轉體22的端面(側面)的狀況,變得容易進行裝置設計,又,可謀求裝置的簡單化。又,可提升各構件的配置設計等的自由度。 又,在供給至旋轉體22的電漿原料(放射線原料)是液體時,根據前述旋轉體22的旋轉速度,電漿原料從該旋轉體22的端面離脫而成為微滴飛濺出去。亦即,因為被供給至旋轉體22的端面(側面)之電漿原料的狀態不穩定,所以,端面之被照射能量束EB的區域的電漿原料的形狀(電漿原料的厚度)不穩定的可能性高,結果,有從電漿放射之放射線的強度不穩定的可能性。藉此,相較於旋轉體22的端面(側面),對前述表面22a照射能量束EB為佳。
<其他實施方式>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上說明的實施方式,可實現其他各種實施方式。
參照各圖式所說明的光源裝置、旋轉體、各種處理室、原料供給機構等的各構造僅為一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技術的趣旨的範圍內,可任意變形。亦即,採用用以實施本技術的其他任意構造亦可。
於本發明中,為了容易理解說明,適當使用「大略」、「幾乎」、「大約」等的用語。另一方面,使用與不使用該等「大略」、「幾乎」、「大約」等的用語的狀況中,並不是代表規定明確的差異。 亦即,於本發明中「中心」、「中央」、「均勻」、「相等」、「相同」、「正交」、「平行」、「對稱」、「延伸」、「軸方向」、「圓柱形狀」、「圓筒形狀」、「環形形狀」、「圓環形狀」等之規定形狀、尺寸、位置關係、狀態等的概念作為包含「實質上中心」、「實質上中央」、「實質上均勻」、「實質上相等」、「實質上相同」、「實質上正交」、「實質上平行」、「實質上對稱」、「實質上延伸」、「實質上軸方向」、「實質上圓柱形狀」、「實質上圓筒形狀」、「實質上環形形狀」、「實質上圓環形狀」等的概念。 例如也包含以「完全中心」、「完全中央」、「完全均勻」、「完全相等」、「完全相同」、「完全正交」、「完全平行」、「完全對稱」、「完全延伸」、「完全軸方向」、「完全圓柱形狀」、「完全圓筒形狀」、「完全環形形狀」、「完全圓環形狀」等為基準的所定範圍(例如±10%的範圍)所包含的狀態。 所以,即使並未附加「大略」、「幾乎」、「大約」等的用語的狀況中,也可能包含可附加所謂「大略」、「幾乎」、「大約」等表現方式的概念。相反地,關於附加「大略」、「幾乎」、「大約」等表現的狀態,並不是一定排除完全的狀態。
於本發明中,使用「大於A(比A大)」、「小於A(比A小)」之類的「大於小於」的表現方式是包括性地包含與A同等之狀況的概念,與不包含與A同等之狀況的概念雙方的表現方式。例如「大於A」並不限定於不包含與A同等的狀況,也包含「A以上」。又,「小於A」並不限定於「未滿A」,也包含「A以下」。 在實施本技術時,根據「大於A」及「小於A」所包含的概念,適當採用具體的設定等發揮前述所說明的效果即可。
也可組合以上說明之本技術的特徵部分中至少2個特徵部分。亦即,各實施方式中說明之各種特徵部分並無各實施方式的區別,任意組合亦可。又,前述中記載之各種效果僅為例示,並不是加以限定者,又,發揮其他效果亦可。
1:光源裝置 2:框體 3:真空處理室 4:入射處理室 5:出射處理室 6:原料供給機構 7:控制部 8:出射孔 9:入射孔 10:貫通孔 11:貫通孔 12:貫通孔 13:光束源 14:處理室本體 15:外側突出部 16:內側突出部 17:內側突出部 18:出射孔 19:入射窗 20:排氣用泵 21:電漿生成區域 22:旋轉體 22a:旋轉體的表面 22b:旋轉體的背面 23:電漿原料 24:容器 25:入射區域 26:入射側開口 27:旋轉方式窗 28:氣體注入路徑 29:放射線診斷部 30:應用處理室 31:氣體注入路徑 32:氣體注入路徑 33:集光器 34:出射側開口 35:過濾膜 36:遮蔽構件 37:氣體噴嘴 38:馬達 39:旋轉軸 40:撇取器 41:電漿原料循環裝置 42:機械密封 44:原料流入管路 45:原料排出管路 46:原料貯留槽 47:原料驅動部 48:溫度調整機構 49:密封構件 51:外部電壓源 52:開口部 54:軸間區域 55:氣體噴嘴 57:平面 58:2維區域 EA:出射軸(放射線的出射軸) EB:能量束 IA:入射軸(能量束的入射軸) NA:法線軸(入射區域之法線軸) R:放射線
[圖1]揭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之光源裝置的構造例的示意圖。 [圖2]揭示原料供給機構的構造例的示意圖。 [圖3]揭示可適用於光源裝置的容器之其他構造例的示意圖。 [圖4]用以針對至旋轉體的配置構造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5]用以詳細說明軸間區域的示意圖。 [圖6]揭示旋轉體的其他配置構造例的示意圖。
4:入射處理室
5:出射處理室
13:光束源
14:處理室本體
16:內側突出部
17:內側突出部
21:電漿生成區域
22:旋轉體
22a:旋轉體的表面
25:入射區域
26:入射側開口
34:出射側開口
54:軸間區域
55:氣體噴嘴
EA:出射軸
IA:入射軸
NA:法線軸

Claims (18)

  1. 一種光源裝置,其特徵為具備: 光束擷取部,係擷取能量束; 板構件,係具有表面及背面,配置於被擷取的前述能量束入射至前述表面的位置,將與前述表面正交的方向作為旋轉軸方向而旋轉; 原料供給部,係通過對前述表面之前述能量束入射的入射區域供給電漿原料來生成電漿;及 放射線取出部,係從所生成的前述電漿生成並出射放射線; 前述板構件,係以前述表面的前述入射區域之法線軸從構成於入射至前述入射區域之前述能量束的入射軸,與從前述電漿取出之前述放射線的出射軸之間的軸間區域偏離之方式配置。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其中,更具備: 處理室,係收容前述板構件; 前述光束擷取部,係具有連結於前述處理室的入射處理室,與將前述能量束從前述入射處理室入射至前述處理室內的入射側開口; 前述板構件,係以前述法線軸從前述入射側開口的開口偏離之方式配置。
  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其中,更具備: 處理室,係收容前述板構件; 前述放射線取出部,係具有連結於前述處理室的出射處理室,與使前述放射線從前述處理室入射至前述出射處理室內的出射側開口; 前述板構件,係以前述法線軸從前述出射側開口的開口偏離之方式構成。
  4.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其中,更具備: 氣體供給部,係以前述法線軸比前述軸間區域更靠下游側之方式,以從前述軸間區域朝向前述法線軸的方向噴吹氣體。
  5.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其中, 前述處理室內,係維持比前述入射處理室更減壓的氣氛。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其中, 對於前述入射處理室內,供給用以增加內部的壓力的氣體。
  7.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其中, 前述處理室內,係維持比前述出射處理室更減壓的氣氛。
  8.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其中, 對於前述出射處理室內,供給用以增加內部的壓力的氣體。
  9.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其中, 前述軸間區域,係包含藉由使包含前述入射軸及前述出射軸的平面上的前述入射軸及前述出射軸之間的2維區域,沿著前述平面的法線方向移動時的軌跡所構成的3維區域。
  10.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其中, 以前述入射軸與前述法線軸之間的角度,或前述出射軸與前述法線軸之間的角度的至少一方包含於30度到60度為止的範圍之方式構成。
  11. 如請求項10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其中, 以前述入射軸與前述法線軸之間的角度,及前述出射軸與前述法線軸之間的角度各別包含於30度到60度為止的範圍之方式構成。
  12.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其中, 前述光束擷取部,係具有朝向前述入射區域突出,在突出側的前端設置前述入射側開口的入射側突出部。
  13.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其中, 前述入射側突出部,係由隨著往突出側前進而剖面積變小的圓錐形狀所成。
  14.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其中, 前述放射線取出部,係具有朝向前述入射區域突出,在突出側的前端設置前述出射側開口的出射側突出部。
  15.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其中, 前述出射側突出部,係由隨著往突出側前進而剖面積變小的圓錐形狀所成。
  16. 如請求項14或15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其中,更具備: 電壓施加部,係對前述出射側突出部施加電壓。
  17.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其中, 前述放射線係為X射線、或極紫外光。
  18.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其中,更具備: 厚度調整機構,係調整被供給至前述表面之前述電漿原料的厚度。
TW112100075A 2022-03-30 2023-01-03 光源裝置 TW2023395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56395A JP2023148403A (ja) 2022-03-30 2022-03-30 光源装置
JP2022-056395 2022-03-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9550A true TW202339550A (zh) 2023-10-01

Family

ID=85036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0075A TW202339550A (zh) 2022-03-30 2023-01-03 光源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17397A1 (zh)
EP (1) EP4255124A1 (zh)
JP (1) JP2023148403A (zh)
KR (1) KR20230141473A (zh)
TW (1) TW202339550A (zh)
WO (1) WO202318862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12405A (ja) 1983-05-18 1984-12-01 Lion Corp 防かび剤組成物
US7230258B2 (en) * 2003-07-24 2007-06-12 Intel Corporation Plasma-based debris mitigation for extreme ultraviolet (EUV) light source
DE102006015641B4 (de) * 2006-03-31 2017-02-23 Ushio Denki Kabushiki Kaisha Vorrichtung zur Erzeugung von extrem ultravioletter Strahlung mittels einer elektrisch betriebenen Gasentladung
US8368039B2 (en) * 2010-04-05 2013-02-05 Cymer, Inc. EUV light source glint reduction system
US9268031B2 (en) * 2012-04-09 2016-02-23 Kla-Tencor Corporation Advanced debris mitigation of EUV light source
JP2016181353A (ja) * 2015-03-23 2016-10-13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極端紫外光光源装置及びその廃原料処理方法
JP6658324B2 (ja) * 2016-06-15 2020-03-04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X線発生装置
RU2670273C2 (ru) * 2017-11-24 2018-10-22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РнД-ИСАН"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генерации излучения из лазерной плазмы
JP2021009274A (ja) * 2018-07-09 2021-01-28 レーザー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源、検査装置、euv光の生成方法及び検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41473A (ko) 2023-10-10
WO2023188624A1 (ja) 2023-10-05
EP4255124A1 (en) 2023-10-04
US20230317397A1 (en) 2023-10-05
JP2023148403A (ja) 2023-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6013B (zh) 雷射生成電漿光源中緩衝氣流穩定化的系統與方法
WO2014178177A1 (ja) 極端紫外光光源装置
JP2017219698A (ja) デブリトラップおよび光源装置
US10285253B2 (en) Discharge electrodes and light source device
TW202339550A (zh) 光源裝置
CN113812215A (zh) 用于极紫外光源的保护系统
WO2023228716A1 (ja) 光源装置
WO2023188630A1 (ja) 光源装置
WO2024084796A1 (ja) 光源装置及び原料供給ユニット
JP7435195B2 (ja) 極端紫外光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ラズマ位置調整方法
WO2023188484A1 (ja) 光源装置
WO2017217228A1 (ja) X線発生装置
WO2024090019A1 (ja) 原料供給装置及び光源装置
US11822258B2 (en) Foil trap and light source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WO2024004381A1 (ja) デブリ低減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光源装置
JP5514595B2 (ja) 電子線照射装置
JP7347402B2 (ja) 回転式ホイルトラップおよび光源装置
JP2024064515A (ja) 原料供給装置及び光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