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4596A - 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4596A
TW202334596A TW112104467A TW112104467A TW202334596A TW 202334596 A TW202334596 A TW 202334596A TW 112104467 A TW112104467 A TW 112104467A TW 112104467 A TW112104467 A TW 112104467A TW 202334596 A TW202334596 A TW 20233459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container
storage
refrigerator
container body
side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44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西裕三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45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459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5/00Charging, supporting, and discharging the articles to be coo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冰箱係具備:冰箱本體,係於內部具有儲藏室,且於儲藏室的前面部具有開口部;抽屜式的門,係設於儲藏室的開口部,將儲藏室開閉;第一支持部,係設於儲藏室的左右的側壁的各壁,且分別沿著冰箱本體的進深方向之第一方向延伸設置;第二支持部,係設於儲藏室的左右的側壁的各壁,且分別配置於比第一支持部位於上方處並沿著第一方向延伸設置;左右一對的支架,係固定於門的內面,從前述內面沿著前述第一方向延伸設置,隨著門的開閉動作,依第一支持部的引導而沿著第一方向移動;第一收納容器,係具有第一收納容器本體及第一凸緣部,該第一收納容器本體係配置於儲藏室的內部且上面開口,該第一凸緣部係設於第一收納容器本體的左右的側面部各者,且分別向彼此遠離的方向從側面部朝外側突出設置,且由支架所支持,隨著門的開閉動作而沿著第一方向移動;第二收納容器,係具有第二收納容器本體及第二凸緣部,該第二收納容器本體係配置於儲藏室的內部且上面開口,該第二凸緣部係設於第二收納容器本體的左右的側面部各者,且分別向彼此遠離的方向從側面部朝外側突出設置;以及第三收納容器,係具有第三收納容器本體及第三凸緣部,該第三收納容器本體係配置於儲藏室的內部且上面開口,該第三凸緣部係設於第三收納容器本體的左右的側面部各者,且分別向彼此遠離的方向從側面部朝外側突出設置;在第一收納容器從儲藏室拉出的狀態且第二收納容器位於第一收納容器上時,第二收納容器係由第一收納容器所支持;在第一收納容器從儲藏室拉出的狀態且第二收納容器位於儲藏室內時,第二凸緣部係由第二支持部所支持;在第一收納容器及第二收納容器從儲藏室拉出的狀態且第三收納容器位於儲藏室內時,第三凸緣部係由第二支持部所支持。

Description

冰箱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冰箱,其將複數段的收納容器配置成可對於冰箱本體中所設的儲藏室抽拉。
冰箱係於冰箱本體的內部具有冷凍室或冷藏室等複數個儲藏室。各儲藏室的配置位置通常依各儲藏室的用途而決定。冰箱下側的特大的儲藏室係形成為上面開口的收納容器與抽屜門的開閉連動而對於冰箱本體或儲藏室拉出及推入的構成。此時,該收納容器常見沿上下方向分成複數段而構成者,而構成為上中下三段的情形亦不在少數。而且,如此的抽屜門的把手係配置在抽屜門的上側。
就儲藏室中收納上中下三段收納容器的冰箱的一例而言,例如有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冰箱。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冰箱中,將一對的支架分別固定於抽屜式門的內面的左右,且將第一收納容器配置在該支架上。此外,將第二收納容器配置於由第一收納容器的側壁上端部所形成的凸緣滑動面上。第二收納容器的兩側壁的前部設有一對的滾輪,而後部設有從兩側壁突出的一對突起。第二收納容器的一對滾輪與一對突起係與第一收納容器的凸緣滑動面抵接。
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冰箱中,欲取出保存於第一收納容器內的內容物時係如下地進行。首先,與抽屜式門連動地將第一收納容器朝向前方拉出。此時,第二收納容器係與第一收納容器一起朝向前方被拉出。對此,使用者以手施力於配置在第一收納容器的上方的第二收納容器往進深側推入。如此,與第一收納容器的凸緣滑動面抵接的第二收納容器的滾輪沿著凸緣滑動面上滾動而將第二收納容器推入進深處。
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冰箱中,更於第二收納容器的上方設有可前後方向移動的第三收納容器。第三收納容器係支持於儲藏室的左右的側面所設的支架。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冰箱中,第一收納容器及第二收納容器係與抽屜門連動而拉出,而維持僅第三收納容器停留在冰箱本體內的狀態。欲取出保存於第三收納容器內的內容物時,使用者係在抽屜式門開啟的狀態下,將第三收納容器沿著軌道朝前方拉出來取出內容物。
然而,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冰箱中,要進行對於第一收納容器的物品的取放時,將抽屜式門拉出而將第一收納容器與第二收納容器一起拉出之後,僅使第二收納容器接觸於第一收納容器的凸緣滑動面上滑動而朝後方移動。此時,由於第二收納容器以被支持於第一收容器上的狀態在第一收納容器上移動,因此第一收納容器的開口部的面向前方的寬幅受到限制。結果,會有對於第一收納容器的進深側的物品的取放不便的課題。
相對於此,例如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冰箱中,在儲藏室的左右的側面另設有將第二收納容器收納至儲藏室內的軌道。使用者在開啟抽屜式門時,第二收納容器會沿著軌道而被推入進深側。藉此,第二收納容器從第一收納容器的上方移動到軌道上而可移動至完全收納於冰箱本體內的位置。 [先前技術文獻] [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1-349665號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6-189224號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上述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冰箱中,在儲藏室的左右的側壁具有三種軌道:支持抽屜式門的支架的下段軌道;支持第二收納容器的中段軌道;以及支持第三收納容器的上段軌道。如此的構造中,由於必須在儲藏室的左右的側壁上下方向分離地分別配置三種軌道,因而要將與支架耦合的下段軌道配置在儲藏室的下方。因此,配置在抽屜式門的上部的把手的位置與設於抽屜式門的內面的支架的固定位置之間產生較大的高度方向的距離。
結果,使用者操作抽屜式門的把手時,會在抽屜式門的把手與支架固定位置產生較高的旋轉力矩。因此,為了抑制抽屜式門的晃動且為了抑制支架的固定部的變形,必須採取支架的大型化或支架的板厚增加作為對策。為了避免採取這些對策,以採用抽屜式門的把手的位置與抽屜式門的支架的固定位置之間不出現高度方向的大幅差距的構造為佳。
本揭示為用以解決上述課題所研創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取放順暢的使用自由度良好且價廉的冰箱,可維持收容於儲藏室的收納容器的使用自由度的同時,降低抽屜式門的把手的位置與抽屜式門的支架的固定位置的高度方向的差距,藉此避免抽屜式門的支架的大型化及板厚增加。 [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揭示的冰箱係具備:冰箱本體,係於內部具有儲藏室,且於前述儲藏室的前面部具有開口部;抽屜式的門,係設於前述儲藏室的前述開口部,將前述儲藏室開閉;第一支持部,係設於前述儲藏室的左右的側壁的各壁,且分別朝前述冰箱本體的進深方向之第一方向延伸設置;第二支持部,係設於前述儲藏室的左右的前述側壁的各壁,且分別配置於比前述第一支持部位於上方處並沿著前述第一方向延伸設置;左右一對的支架,係固定於前述門的內面,從前述內面沿著前述第一方向延伸設置,隨著前述門的開閉動作,依前述第一支持部的引導而沿著前述第一方向移動;第一收納容器,係具有第一收納容器本體及第一凸緣部,該第一收納容器本體係配置於前述儲藏室的內部且上面開口,該第一凸緣部係設於前述第一收納容器本體的左右的側面部各者,且分別向彼此遠離的方向從前述側面部朝外側突出設置,且由前述支架所支持,隨著前述門的開閉動作而沿著前述第一方向移動;第二收納容器,係具有第二收納容器本體及第二凸緣部,該第二收納容器本體係配置於前述儲藏室的內部且上面開口,該第二凸緣部係設於前述第二收納容器本體的左右的側面部各者,且分別向彼此遠離的方向從前述側面部朝外側突出設置;以及第三收納容器,係具有第三收納容器本體及第三凸緣部,該第三收納容器本體係配置於前述儲藏室的內部且上面開口,該第三凸緣部係設於前述第三收納容器本體的左右的側面部各者,且分別向彼此遠離的方向從前述側面部朝外側突出設置;在前述第一收納容器從前述儲藏室拉出的狀態且前述第二收納容器位於前述第一收納容器上時,前述第二收納容器係由前述第一收納容器所支持;在前述第一收納容器從前述儲藏室拉出的狀態且前述第二收納容器位於前述儲藏室內時,前述第二凸緣部係由前述第二支持部所支持;在前述第一收納容器及前述第二收納容器從前述儲藏室拉出的狀態且前述第三收納容器位於前述儲藏室內時,前述第三凸緣部係由前述第二支持部所支持。 [發明的功效]
根據本揭示的冰箱,設於儲藏室的左右的側壁的支持部僅有二種(第一支持部及第二支持部)即可。藉此,可將保持支架的第一支持部的位置靠上方配置。結果,可減輕操作門時的門的晃動,且可減輕固定門內面與支架的固定部承受的負荷。因此,可提供取放順暢的使用自由度良好且價廉的冰箱,可維持收納於儲藏室的收納容器的使用自由度的同時,防止門的支架的大型化及板厚增加。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揭示的冰箱的實施型態。本揭示不限於以下的實施型態,在不超出本揭示主旨的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化。此外,本揭示係包含以下的實施型態及其變化例所示的構成中,可組合的構成的任意組合。而且,各圖中,標示相同符號的要素係相同或均等的要素,於說明書全文皆為共通。另外,各圖中會有各構成構件的相對大小關係或形狀等與實物不同的情形。此外,各圖中,Z方向為冰箱100的高度方向, Z方向亦有稱為上下方向的情形。Z方向例如為鉛直方向。就Z方向而言,Z1為向上方向、Z2為向下方向。X方向為冰箱100的寬度方向,X方向亦有稱為左右方向的情形。X方向為與Z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為水平方向。就X方向而言,X1為向右方向、X2為向左方向。Y方向為冰箱100的進深方向。Y方向為與X方向及X方向交叉的方向。Y方向例如為水平方向。就Y方向而言 ,Y1為前面方向或前面側,Y2為背面方向或背面側。Y方向亦有稱為第一方向的情形。
實施型態1. 以下,使用圖1至圖8說明實施型態1的冰箱的構成。
圖1係顯示實施型態1的冰箱100的外觀的立體圖。圖2係顯示實施型態1的冰箱100的構成的部分放大立體圖。圖3係顯示實施型態1的冰箱100中,將門11拉出的狀態的部分放大立體圖。圖2及圖3中省略了冰箱100的上部的圖示。
圖4係顯示實施型態1的冰箱100的構成的部分放大縱剖面圖。圖4中省略了冰箱100的上部的圖示。圖5係顯示實施型態1的冰箱100的構成的部分放大立體圖,其省略了冰箱100的上部及門11的圖示。圖6係顯示實施型態1的冰箱100中所設的門11及冷凍室4的構成的分解立體圖。圖7係顯示實施型態1的冰箱100中所設的門11及冷凍室4的構成的縱剖前視圖。圖8係圖7中的區域A的放大圖。
如圖1所示,冰箱100係具有箱型形狀的冰箱本體1。如圖4所示,冰箱本體1係由外箱50及內箱51所構成,且將隔熱材52填充於外箱50與內箱51之間的空間而形成。
冰箱本體1的內部具有儲藏空間53 、57。儲藏空間53係配置在冰箱本體1的下部,而儲藏空間57係配置在冰箱本體1的上部。儲藏空間53中例如設有冷凍室4及冷藏室5之複數個儲藏室。冷藏室5例如用作為儲藏蔬菜的蔬菜室等。冷凍室4及冷藏室5中配置有用以收納食品等的內容物的收納容器。另一方面,儲藏空間57例如設有冷藏室、製冰室、轉換室(解凍室)等之複數個儲藏室。這些儲藏室中配置有用以收容食品等的內容物的層架或收納容器。在此說明的各儲藏室僅為一例,可適當地決定於任意的儲藏空間配置任意的儲藏室。另外,實施型態1中,主要說明儲藏空間53的冷凍室4的構成。
如圖1及圖4所示,實施型態1中,對於儲藏空間53設置第一分隔板2及第二分隔板3。第二分隔板3係配置在第一分隔板2的上方。第一分隔板2及第二分隔板3皆為俯視觀看下具有矩形形狀的板狀構件,沿水平方向延伸設置。第二分隔板3係將冰箱本體1的內部空間分隔為設於冰箱本體1的上部的儲藏空間57以及設於冰箱本體1的下部的儲藏空間53的分隔板。第一分隔板2係將儲藏空間53上下分隔的分隔板。儲藏空間53係藉由第一分隔板2劃分成冷凍室4及冷藏室5。實施型態1中,儲藏空間53的上段為冷凍室4,而下段為冷藏室5。
如圖2所示,冷凍室4係於前面部54配置有門11。如圖3所示,門11為抽屜式門。門11的上端部設有把手11b。如圖4所示,把手11b係具有朝上側凹陷的凹部。使用者可將手指伸入把手11b的凹部,握住把手11b而將門11拉出。此外,如圖4所示,冷凍室4係於背面設有背面壁7。如圖4所示,冰箱本體1係於冷凍室4的背面壁7的更進深側具有冷卻室6。冷卻室6係配設有冷卻器8及冷凍用風扇9。冷卻器8及冷凍用風扇9係使冷凍室4及冷藏室5的空氣如中空箭號所示地循環且將此循環空氣冷卻,藉此將冷凍室4及冷藏室5的溫度分別調整為適當的溫度。
此外,如圖4所示,冰箱本體1的背面側下部形成有機械室10。機械室10係配設有壓縮機(省略圖示)。冰箱本體1內,藉由壓縮機、冷凝器(省略圖示)、減壓器(省略圖示)、以及冷卻器8等構成將循環空氣冷卻的冷凍循環裝置。在此,冷卻器8及冷凝器係在流動於其內部的冷媒與流動於其周圍的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器。
如上所述,冷凍室4的門11為抽屜式門。如圖2至圖4所示,門11係從冰箱本體1的前面部54朝前方移動而開啟冷凍室4的開口部4a。而且,冷凍室4的門11係朝後方移動而與前面部54接觸,藉此關閉開口部4a(冷凍室4)。冷凍室4中收納有複數段的收納容器。實施型態1中,列舉冷凍室4中收納有上段、中段及下段的三段的收納容器的例加以說明。
圖6的分解立體圖中,將安裝有支架12的門11、上端的收納容器、中段的收納容器、及下段的收納容器彼此分離顯示。
以下的說明中,將下段的收納容器稱為「第一收納容器20」,將中段的收納容器稱為「第二收納容器30」,且將下段的收納容器稱為「第三收納容器40」。
首先,大致說明冰箱100的構成。冰箱100的構成細節容後陳述。
如圖5所示,冰箱本體1的左右的側壁(具體而言即為冷凍室4的左右側面)分別設有沿Y方向延伸設置的固定軌道14。冰箱本體1的左右的側壁(具體而言即為冷凍室4的左右側面)係由內箱51形成者。固定軌道14亦有稱為「第一支持部」的情形。此外,第二支持部17係相對於固定軌道14配置於Z方向的向上方向Z1。第二支持部17亦分別沿Y方向延伸設於冷凍室4的左右的側壁。固定軌道14與第二支持部17係配置成彼此分離且平行或大致平行。
相對於此,如圖1所示,門11係配置成與XZ平面平行,且配置在冷凍室4的開口部。此外,如圖6所示,門11係具有左右一對的支架12。左右的支架12係矩形的板狀的構件且分別沿Y方向延伸設置。左右的支架12係相向配置。左右的支架12係配置成彼此平行。此外,左右的支架12的高度位置相同。如圖4所示,支架12係分別固定於門11的內面11a。因此,支架12係從內面11a朝冷凍室4的內部向與內面11a交叉的方向延伸。而且,如圖6所示,支架12係具有曲折部12a及滾輪13。曲折部12a係沿著支架12的長邊方向配置於下端。滾輪13係配置在支架12的進深側的端部12b。支架12的曲折部12a與滾輪13係在配置到固定軌道14的凹部14a內時,依固定軌道14的導引,接觸於固定軌道14的凹部14a內而滑動。
此外,如圖6所示,第一收納容器20的側面部20b係具有第一凸緣部21。第一凸緣部21係由支架12支持,因而與門11的開閉動作連動而沿Y方向移動。藉此,第一收納容器20係隨著門11的開閉動作而沿Y方向移動。此外,如圖6所示,第一收納容器20係具有支持第二收納容器30的支持面部23。
此外,如圖6所示,第二收納容器30係具有段差部31以及配置在段差部31的上方的第二凸緣部33。段差部31係載置於第一收納容器20的支持面部23上而支持於第一收納容器20的支持面部23。藉此,第二收納容器30係隨著門11的開閉動作而與第一收納容器20一起沿Y方向移動。而且,在使用者要將儲藏在第一收納容器20內的內容物取出時,將第二收納容器30朝Y方向的背面方向Y2推入。此時,第二收納容器30的第二凸緣部33係接觸於支持面部23上而滑動。如此,朝後方推入的狀態的第二收納容器30的第二凸緣部33係由設於冷凍室4的左右的側壁的第二支持部17(參照圖5)所支持。
而且,第三收納容器40係於左右的側面部40b設有第三突起部41。第三突起部41係接觸於第二收納容器30的段差部31的上表面而載置於此。第二收納容器30的段差部31的上表面係設有第一突起部36及第二突起部37。該第一突起部36係限制第三突起部41的Y方向的移動。第三突起部41係嵌合在第一突起部36與第二突起部37之間。藉此,第三收納容器40係隨著門11的開閉動作,與第一收納容器20及第二收納容器30一起沿Y方向移動。而且,在使用者要將儲藏於第二收納容器30內的內容物取出時,僅將第三收納容器40朝Y方向的背面方向Y2推入。此時,藉由使用者的推力,第三收納容器40的第三突起部41會越過設於第二收納容器30的段差部31的上表面的第二突起部37。而且,第三收納容器40的側面部40b係具有第三凸緣部43。以第三凸緣部43接觸於冰箱本體1的左右的內壁所設的第二支持部17上滑動時,第三收納容器40係朝Y方向的背面方向Y2移動。
實施型態1中,門11的上部設有把手11b,該把手11b係使用者於開閉門11時的握持處。此外,實施型態1中,作為「第一支持部」的固定軌道14及第二支持部17的兩種軌道係設於冰箱本體1的左右的內壁。相對於此,上述專利文獻2中設有三種軌道。專利文獻2中,必須將三種軌道上下方向分離配置,因而要將下段軌道配置於儲藏室的非常下方處。結果,致使接觸於下段軌道內而滑動的支架與門的把手之間的高度方向距離擴大。因此,將門拉出時,會在支架與門的把手之間產生較高的旋轉力矩。另一方面,實施型態1中,可減少軌道的種類,因而可提高位下段的軌道之固定軌道14的位置。藉此,可降低接觸於下段軌道內而滑動的支架12與門11的把手11B之間的高度方向的距離L1(參照圖6)。結果,可抑制旋轉力矩的產生,因而可避免裝設在門11的支架12的大型化及支架12的板厚的增加而降低冰箱100的製造成本。
以下,使用圖3至圖8詳細說明冰箱100的構成。
圖7的剖面圖係顯示將第一收納容器20、第二收納容器30、以及第三收納容器40收納在冷凍室4的狀態。圖7的剖面圖係顯示以通過第二收納容器30的第二凸緣部33與第三收納容器40的第三突起部41的虛擬平面垂直地截斷冰箱100時的剖面。此外,圖8係放大顯示圖7的區域A的部分。
如圖6所示,門11的內面11a係固定有與門11的開門一起被拉出的左右一對的支架12。就支架12的材質而言,例如可列舉冷間軋延鋼板 (Steel Plate Cold Commercial;SPCC)。左右的支架12係以懸臂方式固定於門11的內面11a。因此,左右的支架12的後方側的端部12b係成為自由端。支架12的裝設方法無特別限制,例如先於支架12設置螺牙孔,將螺栓插入此螺牙孔,並以螺帽固定螺栓的前端。左右的支架12分別為細長的板狀構件,沿Y方向延伸設置。左右的支架12係相向配置成彼此平行。支架12係支持第一收納容器20的支持構件。支架12的自由端的後方側的端部係設有將兩個支架12彼此連結的支架連結部55。如圖6所示,支架連結部55係具有第一支架連結部55a、第二支架連結部55b、及第三支架連結部55c。第一支架連結部55a及第二支架連結部55b係分別裝設於左右的支架12並朝下方延伸,第三支架連結部55c係在第一支架連結部55a與第二支架連結部55b之間連結第一支架連結部55a與第二支架連結部55b。支架連結部55例如藉由將一根細棒狀構件曲折加工而形成。位於支架連結部55的中央部分的第三支架連結部55c係沿著與左右的支架12的延伸設置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設置。支架連結部55係裝設於左右的支架12的Y方向的背面側的端部的內側下部。而且,左右的支架12的Y方向的背面側的端部12b的外側下部係裝設有滾輪13。滾輪13的裝設方法無特別限制,例如先於滾輪13設置已形成公螺牙的螺牙部,將螺牙部插入形成於支架12的螺牙孔,並使用螺帽固定螺牙部的前端。 此外,支架12的下端部設有曲折部12a。曲折部12a係從支架12的下端部起朝外側(左右方向)突出。左右的支架12及支架連結部55亦有統稱為「支持框120」的情形。
第一收納容器20係載置於門11的支架12。第一收納容器20係具有上面開口的長方體形狀的有底箱型形狀。第一收納容器20係具有上面開口的第一收納容器本體20a。第一收納容器本體20a係具有左右一對的側面部20b、背面部20c、前面部20e、及底板20f(參照圖7)。左右一對的側面部20b係彼此相向。背面部20c與前面部20e係彼此相向。
而且,左右的側面部20b的外側面20b1係設有第一凸緣部21。第一凸緣部21係配置於第一收納容器本體20a的開口附近,亦即配置於左右的側面部20b的外側面20b1的上方。左右的第一凸緣部21係分別從外側面20b1向彼此遠離的方向朝外側(左右方向)突出。而且,第一凸緣部21的長邊方向係沿Y方向延伸。第一凸緣部21可設置成及於外側面20b1的全長,但亦可如圖6所示,僅設置於外側面20b1的Y方向的全長的一部分。第一凸緣部21係由門11的支架12所支持。因此,第一收納容器20會隨著門11的開閉動作而沿前後方向(Y方向)移動。第一收納容器20係對於支架12從上方載置。如此,第一收納容器20係可拆卸地由支架12及門11所支持。
此外,如圖6所示,第一收納容器20的背面部20c的高度係設為略低於左右的側面,而成為不會與第二收納容器30碰撞的高度。此外,第一收納容器20的背面部20c係具有後方擋止部20d。後方擋止部20d係與第二收納容器30所設的後述突起35抵接而限制第二收納容器30朝後方的移動。後方擋止部20d的高度係略高於背面部20c。
此外,第一凸緣部21設為在左右的側面部20b與背面部20c的連接部附近及背面部20c處略為降低高度,而成為不會與第二收納容器30碰撞的高度。就一例而言,第一凸緣部21與背面部20c的連接部附近與第二收納容器30之間的間隙為5mm左右。
再者,如圖6所示,第一收納容器20的左右的側面部20b係設有用以支持後述第二收納容器30的段差部31的支持面部23。支持面部23係從第一收納容器20的左右的側面部20b,向彼此遠離的方向朝外側突出設置。如圖8所示,支持面部23的上表面形成為平坦面。平坦面係具有朝左右方向擴展的寬度。而且,如圖6所示,支持面部23的長邊方向係沿Y方向延伸。如圖6所示,支持面部23係配置於比第一凸緣部21偏靠內側,並且配置於Z方向的高度位置高於第一凸緣部21之處。支持面部23的上表面設有朝向上方向Z1凸起的耦合部24。耦合部24係與形成於第二收納容器30的段差部31的凹部32a耦合。
此外,如圖6所示,左右的支架12的後方側的端部12b的下部外側裝設有滾輪13。另一方面,如圖5所示、冰箱100係具有對應於滾輪13的兩個突出部19a、19b。突出部19a、19b係從由內箱51所形成的冷凍室4的左右的側面18,朝冷凍室4的內側突出。突出部19a、19b的長邊方向係沿冰箱本體1的前後方向(Y方向)延伸。突出部19a、19b係以預設的間隔配置在上下方向不同的位置。實施型態1中,突出部19b配置於下側,而突出部19a配置於上側。突出部19a、19b亦有與固定軌道14一起稱為「第一支持部」的情形。此外,突出部19a與突出部19b之間係形成朝外側凹陷的區域。具有凹形狀的金屬製的固定軌道14係裝設於此區域。以下的說明中,將固定軌道14的凹形狀稱為固定軌道14的凹部14a。而且,如圖5所示,固定軌道14的下側的曲折部14b(或突出部19b)的前方裝設有滾輪15。
支架12係如圖6所示,於支架12的下側設有曲折部12a。曲折部12a係例如藉由將支架12的下端部曲折加工而形成。左右的曲折部12a係分別從支架12的下端部向彼此遠離的方向朝外方(左右方向)突出。曲折部12a及滾輪13係插入至設於冷凍室4的左右的側面18的固定軌道14的凹部14a內。滾輪13係在下側的突出部19b的上表面轉動,而滾輪15係在支架12的曲折部12a的下表面轉動。藉此,「支持框120」(左右的支架12及支架連結部55)係接觸於固定軌道14的凹部14a內而滑動。如此,藉由固定軌道14、滾輪15、支架12及滾輪13的組成,「支持框120」係隨著門11的開閉,與第一收納容器20一起從冰箱本體1前後出入。「支持框120」的出入係藉由門11的開閉動作(前後移動)而進行。而且,第一收納容器20的出入也與「支持框120」一起,藉由門11的開閉動作(前後移動)而進行。
如圖6所示,位於中段的收納容器之第二收納容器30係具有上面開口的長方體形狀的有底箱型形狀。第二收納容器30係配置於第一收納容器20的上方,覆蓋第一收納容器20的開口的上面整體或上面的大致整體。第二收納容器30係具有上面開口的第二收納容器本體30a。第二收納容器本體30a與第一收納容器本體20a相比較,底部較淺,使得第二收納容器本體30a的容積小於第一收納容器本體20a的容積。
第二收納容器本體30a係具有左右一對的側面部30b、背面部30c、前面部30e、及底板30d。左右一對的側面部30b係彼此相向。背面部30c與前面部30e係彼此相向。
如圖8所示,第二收納容器本體30a的側面部30b的上端係隨著朝向Z方向的向上方向Z1而兩階段地朝外側(左右方向)突出。具體而言,側面部30b係具備段差部31以及配置於段差部31的上方的第二凸緣部33而兩階段地朝外側突出。
左右的段差部31係分別配置於第二收納容器本體30a的左右的側面部30b的上端,向彼此遠離的方向朝外側(左右方向)突出設置。段差部31係配置於第二收納容器本體30a的側面部30b與第二凸緣部33之間。段差部31係配置於比第二凸緣部33偏靠內側且偏靠下側。
段差部31的下表面32係具有朝上側凹陷的凹部32a(圖8中虛線部分圍起的區域)。凹部32a的長邊方向係沿Y方向延伸。而且,如圖6所示,凹部32a的前端設有朝下側延伸的肋部32b(擋止片)。
如圖8所示,第二凸緣部33係從段差部31的外緣部31b朝上方延伸,且在比段差部31更上方的位置具有曲折部33a而朝外方突出。第二凸緣部33的長邊方向係沿Y方向延伸。
此外,如圖6所示,第二收納容器30的背面部30c係設為高度比左右的側面部30b略為降低,而成為不會與第三收納容器40碰撞的高度。而且,第二收納容器30係於底板30d的下表面前方的左右各具一個突起35。突起35係從第二收納容器30的底板30d的下表面朝下方突出。突起35的前緣部係由45度的斜面形成,而後緣部係由接近垂直的面所形成。突起35的Z方向的大小(高度尺寸)為15mm左右。
如圖6所示,第一收納容器20係於左右的側面部20b的上端設有沿Y方向延伸且具有左右寬度的支持面部23。左右的支持面部23係從左右的側面部20b向彼此遠離的方向朝外側突出設置。而且,支持面部23的上表面的前方設有朝上方凸起的耦合部24。耦合部24係與設於段差部31的凹部32a的前端的肋部32b(擋止片)耦合。藉由肋部32b(擋止片)與耦合部24的抵接耦合,抑制第二收納容器30相對於第一收納容器20的Y方向的移動及X方向的移動。凹部32a亦有稱為「被耦合部」的情形。設於第一收納容器20的耦合部24的至少一部分位於屬於「被耦合部」的凹部32a內時,抑制第二收納容器30相對於第一收納容器20的Y方向的移動。
段差部31係載置於第一收納容器20的支持面部23上。此時,如圖8所示,段差部31載置於支持面部23上而成為段差部31的凹部32a與第一收納容器20的支持面部23於上下方向重疊。如此,第二收納容器30係因段差部31接觸於支持面部23的上表面而被支持成為相對於第一收納容器20可沿Y方向接觸地滑動。
此外,如圖6所示,第一收納容器20的支持面部23係於後方的終端部設有隨著朝向後方而降低高度的傾斜面部25。
將第二收納容器30載置到第一收納容器20上時,第一收納容器20的耦合部24會進入到第二收納容器30的凹部32a內。藉此,耦合部24係形成凹部32a的前側面。前視觀看第二收納容器30時,可視覺確認肋部32b(擋止片)的前面部。並且,藉由肋部32b(擋止片)與耦合部24的抵接,抑制第二收納容器30相對於第一收納容器20的Y方向的移動。如此,第二收納容器30構成為可與第一收納容器20一起對冰箱本體1出入。
第二收納容器30載置於第一收納容器20上時,如圖8所示,段差部31的下端31a與支持面部23的上表面抵接。此狀態下,如圖8所示,第二凸緣部33與第二支持部17分離而配置於第二支持部17的上方。就一例而言,第二凸緣部33相對於第二支持部17的上表面具有距離L2的間隙。在此。距離L2為5mm左右。亦即,第二收納容器30載置於第一收納容器20上時,第二收納容器30的第二凸緣部33未與第二支持部17接觸。另一方面,將第二收納容器30朝Y方向的背面側推入而從第一收納容器20上滑落時,第二收納容器30的第二凸緣部33係載置到第二支持部17而被第二支持部17所支持。
此外,在門11被拉出的狀態下,使用者克服耦合部24與肋部32b的耦合力而施力將第二收納容器30往後方推時,耦合部24會越過肋部32b。然後,第二收納容器30接觸於支持面部23上朝後方滑動而往後方移動。
並且,使第二收納容器30更往後方滑動時,第二收納容器30的第二凸緣部33將接觸於第二支持部17(參照圖5)上而滑動。如圖5及圖8所示,第二支持部17設於由內箱51所形成的冷凍室4的左右的側面18。門11於開啟狀態下,使用者將第二收納容器30往後方推時,第二收納容器30係接觸於第二支持部17上滑動而往後方移動至收納到冷凍室4。
然後,使第二收納容器30更往後方滑動時,設於第二收納容器30的底板30d的下表面前方的突起35將會與設於第一收納容器20的背面部20c的後方擋止部20d抵接,抑制第二收納容器30更往後方滑動。
此外,如圖6所示,第二收納容器30的段差部31的上表面形成有第一突起部36及第二突起部37。第一突起部36及第二突起部37係從段差部31的上表面朝上方向突出的凸部。第一突起部36及第二突起部37係在第二收納容器30的Y方向的中心點起的背面側,配置於Y方向的不同的位置。後述第三收納容器40的第三突起部41係嵌合於第一突起部36與第二突起部37之間。因此,第一突起部36與第二突起部37係形成為分離達與要嵌入兩者之間的第三收納容器40的第三突起部41相應的距離。相較於第一突起部36,第二突起部37的高度較低。相對於後述第三收納容器40的第三突起部41,第二突起部37係具有低而平滑的傾斜面的形狀(山的形狀)。
此外,第二收納容器30的段差部31的上表面還具有凹陷部38。凹陷部38係配置於比第二突起部37更靠後方。凹陷部38係從段差部31的上表面朝下方凹陷。凹陷部38的前側形成緩坡的傾斜面,而後側由配置成接近垂直的角度的面所形成。
再者,如圖6所示,第二收納容器30中,第二凸緣部33的更後方形成有後方凸緣部39。後方凸緣部39的Y方向的長度(進深方向尺寸)係與第三收納容器40的第三凸緣部43的Y方向的長度(進深方向尺寸)相對應的長度。後方凸緣部39的Z方向的高度係形成為低於第二凸緣部33。
接著,說明位於上段的收納容器之第三收納容器40。如圖6至圖8所示,第三收納容器40係具有上面開口的長方體形狀的有底箱型形狀。第三收納容器40係配置於第二收納容器30的上方,覆蓋第二收納容器30的開口的上面的一部分。如圖3所示,實施型態1中,第三收納容器40係配置成覆蓋第二收納容器30的Y方向的背面側的部分。第三收納容器40係具有上面開口的第三收納容器本體40a。第三收納容器本體40a與第二收納容器本體30a相比較,底部較淺,使得第三收納容器本體40a的容積小於第二收納容器本體30a的容積。
第三收納容器本體40a係具有左右一對的側面部40b、背面部40c、前面部40e、以及底板40d。左右一對的側面部40b係彼此相向。背面部40c與前面部40e係彼此相向。
實施型態1中,如圖3所示,第三收納容器40係覆蓋第二收納容器30的後側的一半左右。因此,第三收納容器40的Y方向的大小(進深方向尺寸)為第二收納容器30的一半左右,但不限於此,亦可略相同。
第三收納容器40係於左右的側面部40b的外側面40b1設有第三突起部41及第四突起部42。第三突起部41及第四突起部42係沿著底板40d的左右的兩邊的每一邊,於前側與後側分別設置一個。具體而言,第三突起部41係配置於比第四突起部42更靠Y方向的前面側。因此,第三突起部41為前側的突起部,而第四突起部42為後側的突起部。第三突起部41及第四突起部42之中的至少第三突起部41亦有稱為「滑動部」的情形。
第三突起部41係接於第二收納容器30的段差部31的上表面載置於此。藉此,第三收納容器40被支持為接觸於第二收納容器30而可沿Y方向滑動。另一方面,第三突起部41嵌合於第二收納容器30的第一突起部36與第二突起部37之間時,限制第三收納容器40相對於第二收納容器30的Y方向的移動。
第三突起部41及第四突起部42係由與第三收納容器本體40a及第二收納容器本體30a相同材料的樹脂構件所構成。第三突起部41及第四突起部42係插入第三收納容器本體40a的外側面40b1所設的裝設部40b2而進行安裝。或者,第三突起部41及第四突起部42亦可與第三收納容器本體40a及第二收納容器本體30a一體成型。
此外,第三收納容器40係具有設於左右的側面部40b的上端的第三凸緣部43。再者,第三收納容器40係具有配置於第三凸緣部43的下方的第五突起部44及第六突起部45。第五突起部44及第六突起部45係沿著第三凸緣部43的下端部,排列配置於第三凸緣部43的下方。第五突起部44及第六突起部45係沿著第三凸緣部43的下端部分別於前側與後側分別設置一個。具體而言,第五突起部44係配置於比第六突起部45更靠Y方向的前面側。 因此,第五突起部44為前側的突起部,而第六突起部45為後側的突起部。第五突起部44及第六突起部45係從第三凸緣部43的下端部,朝Z方向的向下方向Z2延伸。第三收納容器40被朝後方推而收納至冷凍室4內時,第五突起部44及第六突起部45係接觸於第二支持部17上而滑動。
第三收納容器40的第三凸緣部43係配置於左右的側面部40b的上端,且沿Y方向延伸設置。此外,第三凸緣部43係具有朝左右方向擴展的寬度。門11於開啟狀態下,第三收納容器40收納於冷凍室4內時,第三凸緣部43係位於第二支持部17上。另一方面,第三收納容器40載置於第二收納容器30時,無關於門11的開閉狀態,如圖3所示,第三凸緣部43係位於第二收納容器30的後方凸緣部39上。第三凸緣部43載置於第二收納容器30的後方凸緣部39上時,第三凸緣部43係比第二收納容器30的第二凸緣部33位於Z方向的上方。
此外,將第三收納容器40設置於第二收納容器30上,使第三凸緣部43位於第二收納容器30的後方凸緣部39的正上方。此時,第三收納容器40的第三凸緣部43與後方凸緣部39之間產生1mm左右的間隙。因此,第三凸緣部43與後方凸緣部39之間不會產生摩擦,所以當第三突起部41接觸於段差部31上滑動時,可抑制多餘的摩擦的發生。
此外,如圖6所示,第二收納容器30係於段差部31的更上方處具備上側側面部34。上側側面部34係配置於段差部31與後方凸緣部39之間。第三收納容器40被第二收納容器30支持時,第三收納容器40的左右的側面部40b係配置於上側側面部34的內側。此外,第一收納容器20從冷凍室4拉出,且第二收納容器30與第三收納容器40皆位於冷凍室4內時,第二凸緣部33與第三凸緣部43係一起被第二支持部17支持。具體而言,第二凸緣部33載置於第二支持部17上,且第三凸緣部43載置於後方凸緣部39之上,因此第三凸緣部43係間接地被第二支持部17支持。
第二收納容器30與第三收納容器40若為此種構成,開閉門11時,第三收納容器40可與第二收納容器30一起出入冷凍室4。此外,使用者施力使第三收納容器40的第三突起部41越過第二收納容器30的後方的第二突起部37而將第三收納容器40往後方推時,第三收納容器40的第三突起部41會越過第二突起部37。藉此,可使第三收納容器40接觸於第二支持部17上滑動而往後方移動。此時,第二支持部17與第三凸緣部43將會接觸。
滑動後,第三收納容器40的第三突起部41會嵌入第二收納容器30的凹陷部38,抑制第三收納容器40進一步朝後方的移動。
再者,使用者將第三收納容器40抬起,解除第三突起部41與凹陷部38的耦合,並使第三收納容器40進一步往後方滑動。此時,設於第三凸緣部43的下方的第五突起部44與第六突起部45會接觸於第二支持部17上滑動。藉此,第三收納容器40整體將會載置於冷凍室4的左右側面所形成的第二支持部17上。如此,第三收納容器40在被第二支持部17支持的狀態下,收納於冷凍室4內。因第三收納容器40收納至冰箱本體1內,使得第二收納容器30的開口部成為全開的狀態。
使用者要將門11關閉的情形等,將第三收納容器40朝Y方向的後方推時,第三收納容器40係因第三凸緣部43的後端46抵接於冷凍室4的左右的側面18所形成的第二支持部17的後端而停止。因此,可防止第三收納容器40過度朝後方移動而從第二支持部17脫落。
如以上所述,第一收納容器20與第二收納容器30係藉由耦合部24與肋部32b的抵接而抑制第二收納容器30的前後方向的移動(亦即Y方向的移動)。此外,第二收納容器30與第三收納容器40係藉由第三突起部41嵌合於第一突起部36與第二突起部37之間而抑制第三收納容器40的前後方向的移動(亦即,Y方向的移動)。並且,由於門11的支架12與第一收納容器20為耦合狀態,隨著門11的拉出,可將第三收納容器40、第二收納容器30以及第一收納容器20一起拉出。
再者,使用者要取放第三收納容器40的內容物或第二收納容器30的前方的內容物時,僅將門11開啟即可。另一方面,使用者要取放第二收納容器30的後方的內容物時,將第三收納容器40朝後方推即可。再者,使用者要取放第一收納容器20的內容物時,將第二收納容器30朝後方推即可。由於第三收納容器40載置於第二收納容器30上,因此將第二收納容器30朝後方推時,第二收納容器30與第三收納容器40即同時朝後方移動。藉此,使第一收納容器20的開口部成為開啟狀態。
此外,在第二收納容器30與第三收納容器40被拉出的狀態時,若將第三收納容器40朝後方推,因第三收納容器40的第三突起部41嵌入第二收納容器30的凹陷部38,故第三收納容器40往後方的移動會暫時停止在第二收納容器30的後方。此狀態下,第三收納容器40係位於使用者的手可觸及的範圍。
同樣地,在第二收納容器30與第三收納容器40被拉出的狀態時,若將第二收納容器30朝後方推動,因第二收納容器30的突起35與第一收納容器20的後方擋止部20d耦合,故第二收納容器30往後方的移動會暫時停止在第一收納容器20的後方。此狀態下,第二收納容器30係位於使用者的手可觸及的範圍。
如此,若將第三收納容器40或第二收納容器30朝後方推時,第三收納容器40或第二收納容器30會暫時停止在各收納容器的下側所配置的收納容器的後方且位於使用者的手可觸及的範圍。因此,當使用者欲取放第三收納容器40或第二收納容器30的內容物時,使用者再次將第三收納容器40或第二收納容器30拉出即可。
根據以上的構成,實施型態1的冰箱100中,配置於冷凍室4的左右的側面18並沿Y方向延伸的支持部係作為第一支持部的固定軌道14及第二支持部17的兩種軌道,而上述習知的冰箱中設有三個支持部。因此,相較於習知的冰箱,可將位於下段軌道的固定軌道14的位置提高,因此可縮短配置於門的前面上部的把手與門的支架的上下距離。藉此,在門11的開閉時,可減少門11的把手11b至支架12的固定部之間所產生的旋轉力矩。因此,使門11被拉出的方向與使用者施力拉門11的方向接近,使得門11及支架12不會晃動。結果,可順暢地拉出第一收納容器20、第二收納容器30及第三收納容器40。此外,因支架12不會承受不合理的旋轉轉矩,因而可減輕固定支架12與門11的固定部承受的負荷。結果,可避免支架12的大型化及支架12的板厚的增加。
此外,實施型態1中,因將收納容器設為三段而維持作為儲藏室的冷凍室4中收納的收納容器的使用自由度。如此,依據實施型態1,在維持作為儲藏室的冷凍室4中收納的收納容器的順暢地取放帶來的使用自由度的同時,可抑制冰箱100的製造成本。
除此之外,實施型態1中,第三收納容器40及第二收納容器30可分別以透明的材質亦即具有透光性的材質來形成。此時,使用者可一眼掌握收容在第三收納容器40及第二收納容器30的收納物的內容。因此,第三收納容器40及第二收納容器30分別以透明的材質來形成為佳。此時,第三收納容器40及第二收納容器30係例如形成為包含光可透過的樹脂。
實施型態2. 圖9係顯示實施型態2的冰箱中所設的第三收納容器的構成的立體圖。實施型態2中,對於與實施型態1相同的部分係標示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而僅說明不同的部分。
實施型態2的冰箱100中所設的第三收納容器40中,設有兩個滑動構件47以取代上述實施型態1的第三突起部41及第四突起部42。滑動構件47係由不同於中段的收納容器之第二收納容器30的材質所形成。其他構成係與實施型態1相同。
如圖9所示,實施型態2中,第三收納容器40的側面部40b的外側面40b1設有用以裝設滑動構件47的裝設部49。並且,將滑動構件47裝設於裝設部49而形成滑動部56。滑動構件47係由不同於第二收納容器30的材質所形成。
另一方面,裝設部49係與第三收納容器40的側面部40b的外側面40b1一體成型。因此,裝設部49係由與第二收納容器30及第三收納容器40相同材料的樹脂構件所構成。
如上述實施型態1的說明,第三收納容器40及第二收納容器30為相同的樹脂的透明材質時,可一眼掌握內容物。然而,此時,第三收納容器40的第三突起部41及第四突起部42係與第二收納容器30由相同材料所形成,成為第三收納容器40的第三突起部41接觸於第二收納容器30上滑動。由相同材料來形成相互接觸地滑動的構件時,相較於由不同的材料形成時,摩擦力(摩擦係數)會提高。
對此,實施型態2中,將由不同於第二收納容器30的材質所形成的滑動構件47插入第三收納容器40的裝設部49而裝設於此,取代第三收納容器40的第三突起部41及第四突起部42。藉此,可減少第三收納容器40的滑動構件47與第二收納容器30的摩擦力(或是摩擦係數)。在此,相較於由相同的材質來構成滑動構件47與第二收納容器30時,僅由不同的材質來構成即可減少摩擦力(或是摩擦係數)。惟,滑動構件47的材質與第二收納容器30的材質的組合係以盡可能地減少摩擦力(摩擦係數)的材質組合為較佳。就滑動構件47的材質而言,例如可列舉滑動性良好的POM(Polyoxymethylene,聚甲醛)材等。
如以上所述,實施型態2中,由不同於第二收納容器30的材質來形成要設於第三收納容器40的滑動構件47。藉此,可減少第三收納容器40的滑動構件47與第二收納容器30的摩擦力(摩擦係數)。結果,可防止第三收納容器40的滑動構件47與第二收納容器30接觸滑動不順的問題。
實施型態3. 圖10係顯示實施型態3的冰箱中所設的第三收納容器的構成的剖面圖。實施型態3中 ,對於與實施型態1相同的部分係標示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而僅說明不同的部分。
實施型態3的冰箱100中所設的第三收納容器40中,與實施型態2同樣地,設有兩個滑動構件47以取代上述實施型態1中的第三突起部41及第四突起部42。其他構成係與實施型態1相同。
如圖10所示,實施型態2與實施型態3的不同處在於實施型態3中,第二收納容器30的段差部31的上表面所形成的第一突起部36係於第一突起部36的後側的傾斜面36a(亦即,後面部)設有固定用開口部60。固定用開口部60係貫通第一突起部36的板厚的貫通孔。或者,固定用開口部60亦可為設於第一突起部36且呈朝前方凹陷的形狀的凹部。
此外,如圖10所示,實施型態3中,兩個滑動構件47的前側的滑動構件47的前面部形成有朝Y方向的前面側突出的凸形狀的插入部48。插入部48係與固定用開口部60嵌合。
其他構成係與實施型態2相同。
上述實施型態1及2中,第三收納容器40與第二收納容器30的固定方法僅為高度方向的載置。因此,若快速地拉出門11時,第三收納容器40可能會彈起並發出異音。因此,實施型態3中,在第三收納容器40形成凸形狀的插入部48,而在第二收納容器30形成固定用開口部60。如此,將插入部48與固定用開口部60嵌合而此將第三收納容器40與第二收納容器30固定。藉此,因插入部48與固定用開口部60的嵌合而可抑制第三收納容器40的上下方向的移動。因此,可防止第三收納容器40彈起且可減輕異音的發生。
另外,實施型態3中係說明了將插入部48設於實施型態2所示的滑動構件47的例,惟不限於此,亦可將插入部48設於實施型態1所示的第三突起部41。此時,同樣地於第一突起部36設置固定用開口部60。如此,將第三突起部41的插入部48嵌合至固定用開口部60而固定第三收納容器40與第二收納容器30。
如以上所述,實施型態3中,第三收納容器40形成有凸形狀的插入部48而第二收納容器30形成有固定用開口部60。如此,將插入部48嵌合至固定用開口部60而固定第三收納容器40與第二收納容器30。因此,可限制第三收納容器40的上下方向的移動,因而可防止第三收納容器40彈起且可抑制異音的發生。
此外,實施型態3亦如實施型態1及實施型態2的說明,使滑動部56(實施型態1中的第三突起部41)嵌合到段差部31上所設的第一突起部36及第二突起部37之間以限制第三收納容器40的Y方向的移動。藉此,實施型態3可限制第三收納容器40的Y方向的移動且限制第三收納容器40的上下方向的移動。
此外,本揭示不限於上述說明及圖式所示的實施型態1至3的構成。特別是門11的內側的冰箱本體1的內部亦可為冷凍室4以外的其他儲藏室,且包含冷凍室4的儲藏室中收納的收納容器的層數亦可大於三段等,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範圍的情況下可適當地進行其他修改。
1:冰箱本體 2:第一分隔板 3:第二分隔板 4:冷凍室(儲藏室) 4a:開口部 5:冷藏室 6:冷卻室 7:背面壁 8:冷卻器 9:冷凍用風扇 10:機械室 11:門 11a:內面 11b:把手 12:支架 12a:曲折部 12b:端部 13:滾輪 14:固定軌道(第一支持部) 14a:凹部 14b:曲折部 15:滾輪 17:第二支持部 18:側面 19a:突出部 19b:突出部 20:第一收納容器 20a:第一收納容器本體 20b:側面部 20b1:外側面 20c:背面部 20d:後方擋止部 20e:前面部 20f:底板 21:第一凸緣部 23:支持面部 24:耦合部 25:傾斜面部 30:第二收納容器 30a:第二收納容器本體 30b:側面部 30c:背面部 30d:底板 30e:前面部 31:段差部 31a:下端 31b:外緣部 32:下表面 32a:凹部(被耦合部) 32b:肋部 33:第二凸緣部 33a:曲折部 34:上側側面部 35:突起 36:第一突起部 36a:傾斜面 37:第二突起部 38:凹陷部 39:後方凸緣部 40:第三收納容器 40a:第三收納容器本體 40b:側面部 40b1:外側面 40b2:裝設部 40c:背面部 40d:底板 40e:前面部 41:第三突起部(滑動部) 42:第四突起部 43:第三凸緣部 44:第五突起部 45:第六突起部 46:後端 47:滑動構件 48:插入部 49:裝設部 50:外箱 51:內箱 52:隔熱材 53:儲藏空間 54:前面部 55:支架連結部 55a:第一支架連結部 55b:第二支架連結部 55c:第三支架連結部 56:滑動部 57:儲藏空間 60:固定用開口部 100:冰箱 120:支持框 A:區域 L1:距離 L2:距離 X:寬度方向(左右方向) X1:向右方向 X2:向左方向 Y:進深方向(前後方向) Y1:前面方向 Y2:背面方向 Z:高度方向(上下方向) Z1:向上方向 Z2:向下方向
圖1係顯示實施型態1的冰箱100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2係顯示實施型態1的冰箱100的構成的部分放大立體圖。 圖3係顯示實施型態1的冰箱100中,將門11拉出的狀態的部分放大立體圖。 圖4係顯示實施型態1的冰箱100的構成的部分放大縱剖面圖。 圖5係顯示實施型態1的冰箱100的構成的部分放大立體圖,其省略了冰箱100的上部及門11的圖示。 圖6係顯示實施型態1的冰箱100中所設的門11及冷凍室4的構成的分解立體圖。 圖7係顯示實施型態1的冰箱100中所設的門11及冷凍室4的構成的縱剖前視圖。 圖8係圖7中的區域A的放大圖。 圖9係顯示實施型態2的冰箱中所設的第三收納容器的構成的立體圖。 圖10係顯示實施型態3的冰箱中所設的第三收納容器的構成的剖面圖。
1:冰箱本體
4:冷凍室(儲藏室)
14:固定軌道(第一支持部)
14a:凹部
14b:曲折部
15:滾輪
17:第二支持部
18:側面
19a:突出部
19b:突出部
51:內箱
54:前面部
100:冰箱
X:寬度方向(左右方向)
X1:向右方向
X2:向左方向
Y:進深方向(前後方向)
Y1:前面方向
Y2:背面方向
Z:高度方向(上下方向)
Z1:向上方向
Z2:向下方向

Claims (9)

  1. 一種冰箱,係具備: 冰箱本體,係於內部具有儲藏室,且於前述儲藏室的前面部具有開口部; 抽屜式的門,係設於前述儲藏室的前述開口部,將前述儲藏室開閉; 第一支持部,係設於前述儲藏室的左右的側壁的各壁,且分別沿著前述冰箱本體的進深方向之第一方向延伸設置; 第二支持部,係設於前述儲藏室的左右的前述側壁的各壁,且分別配置於比前述第一支持部位於上方處並沿著前述第一方向延伸設置; 左右一對的支架,係固定於前述門的內面,從前述內面沿著前述第一方向延伸設置,隨著前述門的開閉動作,依前述第一支持部的引導而沿著前述第一方向移動; 第一收納容器,係具有第一收納容器本體及第一凸緣部,該第一收納容器本體係配置於前述儲藏室的內部且上面開口,該第一凸緣部係設於前述第一收納容器本體的左右的側面部各者,且分別向彼此遠離的方向從前述側面部朝外側突出設置,且由前述支架所支持,隨著前述門的開閉動作而沿著前述第一方向移動; 第二收納容器,係具有第二收納容器本體及第二凸緣部,該第二收納容器本體係配置於前述儲藏室的內部且上面開口,該第二凸緣部係設於前述第二收納容器本體的左右的側面部各者,且分別向彼此遠離的方向從前述側面部朝外側突出設置;以及 第三收納容器,係具有第三收納容器本體及第三凸緣部,該第三收納容器本體係配置於前述儲藏室的內部且上面開口,該第三凸緣部係設於前述第三收納容器本體的左右的側面部各者,且分別向彼此遠離的方向從前述側面部朝外側突出設置; 在前述第一收納容器從前述儲藏室拉出的狀態且前述第二收納容器位於前述第一收納容器上時,前述第二收納容器係由前述第一收納容器所支持; 在前述第一收納容器從前述儲藏室拉出的狀態且前述第二收納容器位於前述儲藏室內時,前述第二凸緣部係由前述第二支持部所支持; 在前述第一收納容器及前述第二收納容器從前述儲藏室拉出的狀態且前述第三收納容器位於前述儲藏室內時,前述第三凸緣部係由前述第二支持部所支持。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冰箱,其中, 前述第二收納容器係具有段差部,該段差部係配置於前述第二收納容器本體的左右的前述側面部與前述第二凸緣部之間; 前述段差部係設於前述第二收納容器本體的左右的前述側面部各者,且分別向彼此遠離的方向從前述側面部朝外側突出設置,且配置於比前述第二凸緣部偏靠內側且偏靠下側; 前述第三收納容器係具有滑動部,該滑動部係設於前述第三收納容器本體的左右的前述側面部各者,且分別向彼此遠離的方向朝外側突出設置; 在前述第三收納容器由前述第二收納容器所支持時,前述滑動部接觸於前述段差部的上表面,且前述第三收納容器被支持成可相對於前述第二收納容器沿前述第一方向滑動。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冰箱,其中, 前述第一收納容器係具有支持面部及耦合部,該支持面部係設於前述第一收納容器本體的左右的前述側面部各者,且分別向彼此遠離的方向從前述側面部朝外側突出設置,該耦合部係設於前述支持面部的上表面且朝向上方向凸起; 前述第二收納容器係具有被耦合部,該被耦合部係設於前述段差部的下表面,且從前述下表面朝向上方向凹陷; 前述支持面部係配置於比前述第一凸緣部偏靠內側且偏靠上側; 前述第二收納容器由前述第一收納容器所支持時,前述段差部接觸於前述支持面部的前述上表面,且前述第二收納容器被支持成可相對於前述第一收納容器沿前述第一方向滑動; 前述第一收納容器的前述耦合部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前述第二收納容器的前述被耦合部而耦合時,限制前述第二收納容器相對於前述第一收納容器的前述第一方向的移動。
  4.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之冰箱,其中, 前述第二收納容器係具有第一突起部及第二突起部,該第一突起部及第二突起部係設於前述段差部的上表面,且配置於前述第一方向的不同位置; 前述第三收納容器的前述滑動部嵌合於前述第一突起部與前述第二突起部之間時,限制前述第三收納容器相對於前述第二收納容器的前述第一方向的移動。
  5.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之冰箱,其中, 前述第三收納容器的前述滑動部係具有裝設部及滑動構件,該裝設部係配置於前述第三收納容器本體的左右的前述側面部的外側,該滑動構件係裝設於前述裝設部。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冰箱,其中,前述第二收納容器與前述滑動構件係由互為不同的材質所形成。
  7. 如請求項4或5所述之冰箱,其中, 前述第三收納容器的前述滑動部係於前面部具有凸狀的插入部; 前述第二收納容器的前述第一突起部係於後面部具有固定用開口部; 前述第三收納容器的前述滑動部嵌合於前述第一突起部與前述第二突起部之間,且前述滑動部的前述插入部插入前述第一突起部的前述固定用開口部時,限制前述第三收納容器相對於前述第二收納容器的前述第一方向的移動及上下方向的移動。
  8.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之冰箱,其中, 前述第二收納容器係具有設於前述段差部的上方的上側側面部; 前述第三收納容器由前述第二收納容器所支持時,前述第三收納容器本體的左右的前述側面部係配置於前述第二收納容器的前述上側側面部的內側; 在前述第一收納容器從前述儲藏室拉出的狀態且前述第二收納容器與前述第三收納容器位於前述儲藏室內時,前述第二凸緣部與前述第三凸緣部係由前述第二支持部所支持。
  9.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冰箱,其中,前述第二收納容器本體及前述第三收納容器本體係形成為包含光可透過的樹脂。
TW112104467A 2022-02-18 2023-02-08 冰箱 TW2023345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2/006576 WO2023157216A1 (ja) 2022-02-18 2022-02-18 冷蔵庫
WOPCT/JP2022/006576 2022-02-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4596A true TW202334596A (zh) 2023-09-01

Family

ID=87577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4467A TW202334596A (zh) 2022-02-18 2023-02-08 冰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334596A (zh)
WO (1) WO202315721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07067A (ja) * 2006-09-27 2008-05-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却貯蔵庫
JP7140597B2 (ja) * 2018-08-21 2022-09-21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2020109338A (ja) * 2019-01-07 2020-07-16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冷蔵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57216A1 (ja) 2023-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75218B1 (en) Refrigerator
JP2010203735A (ja) 冷蔵庫
US20190056168A1 (en) Refrigerator
JP5361849B2 (ja) 冷蔵庫
TW202334596A (zh) 冰箱
JP5783983B2 (ja) 冷蔵庫
JP7247284B2 (ja) 冷蔵庫
JP2010038497A (ja) 冷蔵庫
KR101641403B1 (ko) 냉장고
JP2013057472A (ja) 冷蔵庫
JP4234119B2 (ja) 冷蔵庫
KR101432292B1 (ko) 냉장고
KR101271961B1 (ko) 냉장고의 야채실도어 고정구조
WO2018123338A1 (ja) 冷蔵庫
KR101803625B1 (ko) 냉장고
JP5486940B2 (ja) 冷蔵庫
JP7112968B2 (ja) 冷蔵庫
JP7456854B2 (ja) 冷蔵庫
JP6039924B2 (ja) 冷蔵庫
JP7122087B2 (ja) 冷蔵庫
JP7127813B2 (ja) 冷蔵庫用支持機構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冷蔵庫
JP6186115B2 (ja) 冷蔵庫
JP2023041328A (ja) 冷蔵庫
JP2023041336A (ja) 冷蔵庫
JP2023041333A (ja) 冷蔵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