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4552A - 電刺激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刺激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04552A
TW202304552A TW111124487A TW111124487A TW202304552A TW 202304552 A TW202304552 A TW 202304552A TW 111124487 A TW111124487 A TW 111124487A TW 111124487 A TW111124487 A TW 111124487A TW 202304552 A TW202304552 A TW 20230455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base
electrode
heel
stimul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4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本茂
中村功
谷口崇
普拉納利 穆昆德 庫爾卡尼
本田健作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Mtg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Mtg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Mtg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45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455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5/00Radiation therapy
    • A61N5/06Radiation therapy using light
    • A61N2005/0635Radiation therapy using light characterised by the body area to be irradiated
    • A61N2005/0643Applicators, probes irradiating specific body areas in close proximity
    • A61N2005/0645Applicators worn by the patien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電刺激裝置100,其具備:基底110;固定於基底110上,用於給予使用者腳底電刺激之電極部112L、112R。基底110係可跟隨腳跟的動作變形。

Description

電刺激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刺激裝置。
(1)已知一種從被置於其上之腳的腳底給予電刺激之電刺激裝置:藉由從腳底給予電刺激,能夠促進伴隨足關節的彎曲及伸展的腳部運動。
專利文獻1已提出一種可搖動之電刺激裝置。此電刺激裝置係在使用中,可跟隨著腳部的運動而搖動。因此,根據此電刺激裝置,因能夠在藉由腳部運動鍛鍊肌肉的同時,維持電極部與腳底接觸之狀態,而能夠持續地給予電刺激。
(2)已知一種給予使用者的肌肉電刺激之電刺激裝置:電刺激裝置藉由對肌肉流入微弱的電流使肌肉緊繃及鬆弛而使肌肉運動。藉此,例如能實現肌力的強化。歷來,已提出從腳底給予電刺激之電刺激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20-01096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技術問題]
(1)專利文獻1之電刺激裝置較大型,因此,此電刺激裝置追求例如小型化以使其能夠收容於狹小空間,特別是縮小高度方向的尺寸。亦即,追求薄型化之裝置。然而,若將電刺激裝置變薄,則能夠搖動的角度變小,或變成不能搖動。於此情形時,當從腳底給予電刺激而足關節彎曲腳跟提起時,腳跟可能離開電極部。雖若腳底之腳尖側部分接觸電極部,就能夠持續給予電刺激,惟若電極部與腳底之接觸面積減少,則流入腳底之電流的電流密度提升,而導致給予腳底期望之電刺激以上之電刺激。
又,此處所說明之課題不能理解為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的一般技術認知,而是本發明人獨自研究之結果。
本發明之第一方面係因應此種狀況所成,其某態樣之示例性之目的之一係提供能夠實現薄型化且能夠給予腳底期望之電刺激之電刺激裝置。
(2)一般而言,電易於流經湧泉穴,因此若能夠將電極部與湧泉穴接觸,從湧泉穴流入電流,則能夠更確實地給予期望之電刺激。又,湧泉穴係在左右之腳底之穴位,被視為能藉由刺激該處使血液循環及代謝改善,係腳趾向腳底側彎曲時腳底最凹的部分,換言之,係在腳底前後方向從腳尖側以1:2做內分之腳底的左右方向之中央的部分。
本發明之第二方面係因應此種狀況所成,其某態樣之示例性之目的之一係提供能給予期望之電刺激之電刺激裝置。 [技術手段]
(1)本發明之第一方面之某態樣之電刺激裝置,係具備:基底;電極部,係固定於基底上,用於給予使用者腳底電刺激。基底係可跟隨腳跟的動作變形。
(2)本發明之第二方面之某態樣之電刺激裝置,其具備:基底;電極部,係固定於基底上,用於給予使用者腳底電刺激。電極部係具有位置可變之凸狀面。
本發明之第二方面之另一態樣亦為電刺激裝置。此裝置具備:基底;電極部,係固定於基底上,用於給予使用者腳底電刺激。電極部係具有與基底後端之距離可變之凸狀面。
又,以上之構成要素的任意組合,或將本發明之構成要素及表現以方法、裝置、系統等之間相互置換所成者,作為本發明之態樣亦有效。 [發明之效果]
(1)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方面,能夠提供可實現薄型化且給予腳底期望之電刺激之電刺激裝置。
(2)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方面,能夠提供可給予腳底期望之電刺激之電刺激裝置。
I 本發明之第一方面 以下,基於理想之實施型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第一方面。實施型態係僅作為例示而非用於限定發明,實施型態中所記載之全部的特徵及其組合,未必發明之本質的部分。實施型態及變形例中,相同或同等之構成要素、部件給予相同之符號,並適宜地省略掉重複之說明。
(實施型態1-1) 圖1係實施型態1-1之電刺激裝置100之頂面圖。圖2係從後方往前後方向所見之圖1之電刺激裝置100之側視圖。圖3係從右側往左右方向所見之圖1之電刺激裝置100之側視圖。以下以圖1所示之前後左右之方向為基準進行說明。電刺激裝置100為腳放置型電刺激裝置,給予置於其上之腳的腳底電刺激。電刺激裝置100,例如置於地面FL使用。
電刺激裝置100係具備:基底110;固定於基底110,用於給予使用者腳底電刺激之電極部112L、112R;將基底110相對使用者之腳跟固定之固定部114;控制對電極部112L、112R的電力供給之控制單元116。
電極部112L、112R固定於基底110之頂面110a。電極部112L放置左腳,即應與左腳腳底接觸之電極部;電極部112R放置右腳,即應與右腳腳底接觸之電極部。此處之「接觸」係除了腳底直接接觸電極部112L、112R之情形外,亦包含通過使用凝膠狀的填料或導電性素材之穿戴物(例如,襪子)等其他部件接觸之情形。又,電極部112L、112R亦可理解為分別對應使用者之左右之半身之電極部。
電極部112L、112R為具有可撓性之片狀導電部件。又,電極部112L、112R之表面可為平坦或具有凹凸。例如電極部112L、112R亦可為在三元乙丙橡膠等橡膠基材中,混入碳黑及金屬粉末等導電性賦予劑之片狀導電橡膠。此外,例如電極部112L、112R亦可為在矽基材中混入導電性賦予劑之片狀導電矽。
電極部112L、112R,例如可為能夠與使用者腳底之腳趾跟部附近至腳跟接觸之大小。此外例如電極部112L、112R亦可為俯視時,電極部112L、112R形成為能夠收入整個使用者之腳的大小。無論如何,當使用者之腳正確地置於電極部112L、112R上時,至少腳底之腳趾根部及腳跟與電極部112L、112R接觸。
電極部112L、112R在相對於前後方向些微傾斜之方向延伸。電極部112L與電極部112R在左右方向之間隔,大致上越往前側越寬。換言之,電極部112L、112R係設置為使腳稍微張開(分離),些微開腳(亦即成V字狀張開)地置於其上。
電極部112L、112R係分別藉由配線118L、118R與控制單元116電連接。電極部112L、112R係通過配線118L、118R從控制單元116獲得電力的供給。電極部112L、112R係藉由供給之電力,分別給予置於其上之腳的腳底電刺激。
固定部114為了在腳跟提起與放下時仍能維持腳跟與電極部112L、112R之接觸,將腳跟(腳)相對於基底110固定。
於此例中,固定部114包含2條繫帶120L、120R。繫帶120L、120R係戴在腳背,將腳背乃至腳跟相對於基底110固定。繫帶120L、120R亦可為戴在腳跟骨之後部上端之凹陷處,將腳跟相對於基底110固定者。繫帶120L、120R可為固定於基底110,亦可不固定於基底110、而是通過基底110之下戴在腳背。繫帶120L、120R亦可具有伸縮性。藉此,能夠將腳跟推向基底110。固定部114亦可在作為繫帶120L、120R具有伸縮性之替代下,或在繫帶120L、120R具有伸縮性之外,包含皮帶扣或魔鬼氈等未圖示之緊固件,能夠藉此調整長度。
基底110係由不具有實質的導電性之材料所形成,具有可撓性。藉此,基底110能夠彈性變形,使其跟隨藉由固定部114相對於基底110固定之腳跟的動作而彎曲(換言之,可彈性地撓曲變形)。基底110之底面110b為平坦狀,在電刺激裝置100置於地面FL之狀態時,基底110之底面110b之實質上的全體與地面FL接觸。在俯視時,基底110亦可形成為置於電刺激裝置100上之使用者之腳不會從基底110探出之大小。
基底110之底面110b之左右方向的中央,形成有往前後方向延伸之上方凹陷之溝110c。藉此,基底110在僅有單腳的腳跟提起情形及左右腳跟提起高度相異之情形時,皆能夠跟隨腳跟的動作彈性變形。溝110c,除了如圖式之從前後方向所見呈V字狀之例示外,亦可為U字狀或其他形狀。又,基底110中,亦可形成有裂口作為溝110c之替代。
控制單元116固定於基底110之頂面110a,亦即設置有電極部112L、112R之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亦即,控制單元116設置於電極部112L及電極部112R之間。
控制單元116係包含框體112、收容於框體112內之控制部124。框體122之頂面側設置有顯示部126、作為操作部之電源按鈕128、增加按鈕130及減少按鈕132。電源按鈕128被操作用來開啟或斷開控制單元116的電源。增加按鈕130及減少按鈕132被操作用來變更後述之設定電壓等級。顯示部126係顯示設定電壓等級。
圖4係顯示控制部124之功能結構之方塊圖。控制部124之各方塊,在硬體方面,係可藉由以電腦的CPU、記憶體為首之元件及機械裝置來實現;軟體方面係藉由電腦程式等來實現;但此處係繪製藉由其等之連攜所實現之功能方塊。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能理解,此處之功能方塊係能藉由硬體、軟體之組合以各種形式實現。
控制部124係包含檢知部160、電刺激控制部162及顯示控制部164。
檢知部160係檢知使用者之兩腳相對於電極部112L、112R之接觸狀態。檢知部160,例如藉由檢出電極部112L及電極部112R之間之電阻值之電阻檢出電路來構成。檢知部160在檢出之電阻值未滿閥值之情形時,判斷為形成有使用者與電極部112L、112R作為通電路徑之封閉迴路,而檢知為兩腳接觸在電極部112L、112R。檢知部160在檢出之電阻值在閥值以上之情形時,判斷為未形成使用者與電極部112L、112R作為通電路徑之封閉迴路,而檢知為兩腳未接觸在電極部112L、112R。
顯示控制部164係控制顯示部126之顯示。詳細而言,顯示控制部164係將設定完成之設定電壓等級顯示於顯示部126。
電刺激控制部162係控制從未圖示之電池向電極部112L、112R供給之電力。詳細而言,電刺激控制部162係進行將用於給予使用者之雙腳電刺激之刺激電壓施加於電極部1112L、112R之電刺激控制。電刺激控制在預先設定完成之設定動作時間(例如10分鐘)、預先設定完成之週期(例如頻率設為20Hz之週期),對電極部112L、112R施加交流電壓。電刺激控制部162使用從電池供給之電力生成刺激電壓,藉由將該生成之刺激電壓施加於電極部112L、112R來進行電刺激控制。
電刺激控制部162在電刺激控制開始時,以預先設定之設定電壓等級開始施加刺激電壓。當使用交流電壓時,設定電壓等級為峰值或有效值任一者。設定電壓等級係通過操作增加按鈕130及減少按鈕132進行設定,但亦可通過操作外部之資訊處理終端進行設定。於此情形,藉由從資訊處理終端無線通訊或有線通訊接收表示設定電壓等級之資訊,基於該資訊設定設定電壓等級。於此情形,可使用專用於電刺激裝置100之資訊處理終端,亦可在泛用之資訊處理終端安裝應用程式,並利用該應用程式。
電刺激控制部162在進行電刺激控制途中變為無法滿足預先設定之通電允許條件時,中斷電刺激控制。通電允許條件係為允許對電極部112L、112R施加刺激電壓之條件。例如通電允許條件為,藉由檢知部160檢知到雙腳接觸在電極部112L、112R之狀態。此外,電刺激控制部162在電刺激控制中斷狀態時滿足通電允許條件之情形下,恢復電刺激控制。
電刺激控制部162恢復電刺激控制時,作為電刺激控制之一部分進行緩啟動(soft start)控制。緩啟動控制為從比預先設定之設定電壓等級更小的低電壓等級開始施加刺激電壓,使刺激電壓以從低電壓等級逐漸接近設定電壓等級之方式變化。電刺激控制部162使刺激電壓以在經過預先設定之動作時間(例如5秒)的時間點達到設定電壓等級之方式變化。低電壓等級,例如設定為設定電壓等級一半的大小。電刺激控制部162,例如可從刺激電壓的施加開始連續地變化刺激電壓,亦可階段性地變化刺激電壓。
電刺激控制部162係保持設定動作時間,其係藉由電刺激控制從電刺激控制開始至終止間,應給予電刺激之時間。電刺激控制部162會在中斷電刺激控制後恢復電刺激控制時,用設定控制時間減掉從電刺激控制開始至中斷之時間求得剩餘時間。電刺激控制部162會因應該剩餘時間,重新設定應藉由恢復之電刺激控制給予電刺激之動作時間。本實施之型態中,將與剩餘時間相同之時間重新設定為動作時間。藉此,即使中斷電刺激控制,實際之動作時間之合計亦會與設定動作時間相同。
圖5(a)、(b)係表示電刺激裝置100之使用情境之圖。例如使用者以坐姿將左右腳放置於電刺激裝置100之電極部112L、112R上之同時,將繫帶120L、120R戴在左右之腳背。在電極部112L、112R施加刺激電力,則電流會流過作為通電路徑之電極部112L、使用者之左腳、腰、右腳、電極部112R及控制單元116,給予該路徑上之肌肉電刺激,促進伴隨著其等收縮及舒張之運動。詳細而言,給予脛骨前、小腿肚、腳底等之肌肉電刺激,促進伴隨著其等收縮及舒張之運動。即促進膝下及腳的肌肉之運動。
若膝下及腳的肌肉因電刺激而收縮,足關節會彎曲而使腳移動。亦即,腳會從圖5(a)之狀態向圖5(b)之狀態移動。即腳跟會提起。另一方面,若在收縮狀態之肌肉因電刺激的解除而舒張,則足關節伸展使腳FL、FR移動。亦即,腳會從圖5(b)之狀態向圖5(a)之狀態移動。即腳跟會放下。若重複對膝下及腳的肌肉電刺激,則會促進腳跟重複提起放下之運動。
腳跟重複提起放下時,基底110乃至固定於基底110上之電極部112L、112R跟隨腳跟的動作彈性變形。藉此,能夠維持腳跟與電極部112L、112R之接觸。
根據本實施型態,基底110形成為薄板狀。此外,基底110乃至電極部112L、112R因能跟隨使用者之腳跟的動作彈性變形,故電刺激裝置100在使用中能夠維持腳跟與電極部112L、112R之接觸。藉此,能夠抑制電刺激裝置100在使用中腳底與電極部112L、112R之接觸面積的減少,抑制流向腳底之電流的電流密度之上升,抑制給予期望之電刺激以上之電刺激之情事。即,根據本實施型態,能夠提供可實現薄型化,且能給予腳底期望之電刺激之電刺激裝置100。
接著,說明實施型態1-1關聯之變形例。
(實施型態1-1之變形例1) 固定部114只要基底110乃至電極部112L、112R能以跟隨腳跟之動作相對於腳跟固定即可,不限於實施型態1-1之結構。
圖6(a)、(b)係表示實施型態1-1之變形例1之電刺激裝置100之圖。圖6(a)、(b)係分別對應圖5(a)、(b)。此例之固定部114包含具有黏著性之片狀之導電部件134。導電部件134分別黏貼於電極部112L、112R上。即導電部件134間接地固定於基底110,且與電極部112L、112R電連接。導電部件134可至少分別設置於對應於電極部112L、112R之腳跟(亦即腳跟置於其上)之後方側的部分,可如圖式所示僅設置於對應於腳跟之後方側的部分,亦可設置於電極部112L、112R之全體。導電部件134貼於置於其上之使用者的腳跟。因此,導電部件134乃至電極部112L、112R及基底110能夠跟隨腳跟的動作。電極部112L、112R通過導電部件134與腳跟電接觸,藉由導電部件134給予腳跟電刺激。
又,導電部件134亦可與電極部112L、112R以電連接方式設置於電極部112L、112R之後側相鄰處,直接固定於基底110。抑或是,電極部112L、112R可由導電部件構成。即,電極部112L、112R可具有黏著性。
根據本變形例,能夠產生與實施型態1-1相同之功效。
(實施型態1-1之變形例2) 實施型態1-1及上述變形例中,雖針對基底110之全體具有可撓性,而基底110之全體可變形之情形說明,惟不限於此。基底110只要能維持腳跟與電極部112L、112R之接觸地跟隨腳跟的動作可變形即可,例如,在前後方向某位置更靠腳跟側具有可撓性,相對地,腳尖側可不具有可撓性。即,與某位置相比,靠腳跟側可彎曲地彈性變形,相對地,腳尖側實質上可不能變形。
(實施型態1-1之變形例3) 實施型態1-1及上述變形例中,雖針對基底110跟隨腳跟的動作而基底110之至少一部份彎曲地彈性變形之情形進行說明,惟不限於此。圖7(a)、(b)係表示實施型態1-1之變形例3之電刺激裝置100之圖。圖7(a)、(b)係分別對應圖5(a)、(b)。此例之基底110包含:腳尖側之第一基底部分136、腳跟側之第二基底部分138、及使第二基底部分138可旋轉地連結於第一基底部分136之連結部140。第一基底部分136及第二基底部分138以實質上不能變形地構成。連結部140例如構成為包含鉸鍊結構。第二基底部分138藉由相對於第一基底部分136旋轉來跟隨腳跟的動作。又,圖式之例中固定部114雖構成為包含繫帶120L、120R,但亦可構成為包含如實施型態1-1之變形例1之具有黏著性之導電部件134。根據本變形例,能夠產生與實施型態1-1相同之功效。
(實施型態1-2) 實施型態1-1係說明關於藉由基底具有可撓性、固定部將腳跟相對於基底固定,使基底跟隨腳跟的動作彎曲地彈性變形,維持腳跟與電極部之接觸狀態之情形。實施型態1-2係說明關於基底藉由其彈性恢復力跟隨腳跟的動作,維持腳跟與電極部之接觸狀態之情形。以下,針對與實施型態1-1之相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圖8係從右側往左右方向所見之實施型態1-2電刺激裝置200之側視圖。圖8對應於圖3。圖9(a)、(b)係表示電刺激裝置200之使用情境之圖。
電刺激裝置200係具備:基底210;固定於基底210,用於給予使用者腳底電刺激之電極部112L、112R(圖8、9中僅表示電極部112R);控制對電極部112L、112R的電力供給之控制單元116。
基底210係藉由實質上不具有導電性之材料所形成,而具有柔軟性及彈性。基底210特別係具有能在腳的重量下下沉之柔軟(軟質),且具有能跟隨提起之腳跟的高彈性恢復力。
因基底210具有柔軟性,在收納電刺激裝置200時能夠把基底210壓扁來收納。即,根據此例,能夠將電刺激裝置200實質上地薄型化。
基底210,如圖9(a)所示,當腳置於其上時下沉地彈性變形。此外,當腳跟提起時,亦即,若腳從圖9(a)之狀態向圖9(b)之狀態移動,則基底210會藉由彈性恢復力跟隨腳跟的動作變形。藉此,維持電極部112L、112R與腳跟接觸之狀態。
基底210之頂面210a,並無特別限定,理想係如圖式所示後側(腳跟側)較高而相對於底面210b傾斜。在自然狀態中之傾斜角度α係使用者之腳跟完全提高時仍能接觸於電極部112L、112R之腳度,例如為13.5°以上。
根據本實施型態,能夠產生與實施型態1-1相同之功效。
接著,說明實施型態1-2關聯之變形例。
(實施型態1-2之變形例1) 實施型態中,雖針對基底210之全體具有柔軟性及彈性,由此基底210之全體可變形之情形說明,惟不限於此。圖10係從右側往左右方向所見之實施型態1-2之變形例1之電刺激裝置200之側視圖。圖10對應於圖8。此例之基底210係包含腳尖側之第一基底部分242、腳跟側之第二基底部分244。第一基底部分242以實質上不能變形之方式構成。第二基底部分244具有柔軟性及彈性。雖無特別限定,惟本變形例之基底210之頂面210a相對於第二基底部分244之頂面244a為後側(腳跟側)較高而傾斜於底面210b,第一基底部分242之頂面242a與底面210ba平行。根據本變形例,能夠產生與實施型態1-2相同之功效。
(實施型態1-2之變形例2) 圖11係從右側往左右方向所見之實施型態1-2之變形例2之電刺激裝置200之側視圖。圖12(a)、(b)係表示電刺激裝置200之使用情境之圖。此例之基底210係包含:腳尖側之第一基底部分246、腳跟側之第二基底部分248、連結第一基底部分246與第二基底部分248之連結部250。第一基底部分246及第二基底部分248形成為實質上不能變形之薄板狀。連結部250例如為扭力螺旋彈簧,在連結第一基底部分246與第二基底部分248之同時,藉由其彈性恢復力對第一基底部分246與第二基底部分248施力使其等相重疊。即,藉由連結部250之彈性恢復力,在自然狀態下基底210能對半折疊。在使用電刺激裝置200時,抵抗付勢力地打開對半摺疊的基底210並將腳置於其上。當腳跟提起時,藉由欲將基底210折疊之連結部250的付勢力,第二基底部分248跟隨腳跟的動作,維持電極部112L、112R與腳跟接觸之狀態。根據本變形例,能夠產生與實施型態1-2相同之功效。
(實施型態1-3) 圖13(a)、(b)係分別表示從右側往左右方向所見之實施型態1-3之電刺激裝置300之側視圖。
電刺激裝置300係具備:基底310;固定於基底310,用於給予使用者腳底電刺激之電極部112L、112R(圖13中僅表示電極部112R);控制對電極部112L、112R的電力供給之控制單元116。
基底310係包含本體部352、支點部件354。本體部352形成為實質上不能變形之薄板狀。電極部112L、112R固定於本體部352之頂面352a。
支點部件354係主表面為略長方形狀之板狀的部件。支點部件354在其短邊方向一側之端部354a固定於本體部352。支點部件354之長邊方向與電刺激裝置300之左右方向一致。支點部件354特別是以可折疊之方式固定於本體部352。支點部件354理想係在折疊時至少一部分收納於本體部352之底面352b之收納凹部352c。圖式之例為折疊時支點部件354之全體收納於收納凹部。
支點部件354張開時,支點部件354之短邊方向與本體部352之底面352b所成之角度β無特別限定,圖式之例中為90°。
又,作為變形例,支點部件354可在使用電刺激裝置300時,以可裝卸之方式固定於本體部352,亦可在不使用電刺激裝置300時從本體部352取下。支點部件354之另一側之端面354b之形狀無特別限定,理想係在於長邊方向垂直的斷面為曲面狀。例如,端面354b之形狀可為如圖式所示之圓弧狀。
圖14係表示電刺激裝置300之使用情境之圖。若重複對膝下及腳的肌肉電刺激,則會重複足關節彎曲、伸直的運動。此時電刺激裝置300以基底310之支點部件354之端面354b作為支點,跟隨腳的動作搖動。藉此,維持電極部112L、112R與腳跟接觸。
根據本實施型態,基底310之本體部352形成為薄板狀,支點部件354可折疊,因此在支點部件354折疊時可減少基底310之高度方向之尺寸。此外,因基底310乃至電極部112L、112R跟隨腳的動作搖動,在電刺激裝置300使用中能維持腳底與電極部112L、112R之接觸。即,根據本實施型態,能夠提供可實現薄型化,且能給予腳底期望之電刺激之電刺激裝置300。
接著,說明實施型態1-3關聯之變形例。
(實施型態1-3之變形例1) 實施型態1-3係針對支點部件354至少在使用電刺激裝置300時固定於本體部352之情形說明,惟不限於此。圖15係表示從右側往左右方向所見之實施型態1-3之變形例之電刺激裝置300之側視圖。圖15亦表示電刺激裝置300之使用情境之圖。此例中,支點部件354未固定於本體部352,特別係於使用時亦未固定。雖無特別限定,惟支點部件354之外觀形狀於在左右方向垂直的斷面為三角形。又,支點部件354亦可為可展開為板狀之部件。本體部352係可搖動地支撐於支點部件354之三角的角部。於本體部352之底面352b形成有往左右方向延伸之溝352d,本體部352可以於此溝352d收入支點部件354之角之方式,放置於支點部件354上。根據本變形例,能夠產生與實施型態1-3相同之功效。
II 本發明之第二方面 以下,基於理想之實施型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第二方面。
(實施型態2-1) 關於實施型態2-1,針對與上述之本發明之第一方面之實施型態1-1之相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關於與實施型態1-1共通點會適宜地省略說明。
圖16係實施型態2-1之電刺激裝置100之頂面圖。圖17係從後方往前後方向所見之圖16之電刺激裝置100之側視圖。
電刺激裝置100係具備:基底110、電極部112L、112R、固定部114、控制單元116、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150R。
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150R係分別設置於電極部112L、112R與基底110之間。藉此,電極部112L、112R分別之一部份被提起,於上形成凸狀面112Lc、112Rc。使用者左右腳底的湧泉穴以接觸於凸狀面112Lc、112Rc之方式放置於電極部112L、112R,使電流易流入之湧泉穴能夠接觸於電極部112L、112R。
接著,說明本實施型態之電刺激裝置100欲解決之課題。電刺激裝置100中,腳跟之位置大致藉由固定部114之位置決定。相對於此,從腳跟到湧泉穴的位置因使用者而異,特別係因應腳的尺寸而異。因此,根據使用者的腳的尺寸,凸狀面112Lc、112Rc可能無法以接觸於湧泉穴之方式將腳置於其上。作為此之對策,雖亦有考慮形成前後方向較長的凸狀面112Lc、112Rc,惟若這麼做,例如腳的尺寸較小的人,比起湧泉穴更接近腳尖側的腳底的部分會放置於凸狀面112Lc、112Rc上,其結果,有使凸狀面112Lc、112Rc變得無法接觸於湧泉穴之虞。
相對於此,本實施型態係為了解決此課題,凸狀面112Lc、112Rc係以位置可變之方式構成。
圖18係圖16之A-A線段之剖面圖。圖18為通過凸狀面112Lc之剖面。除左右對稱外,凸狀面形成部件150R及藉由其所形成之凸狀面112Rc係與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及藉由其所形成之凸狀面112Lc相同之結構。為此,關於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及藉由其所形成之凸狀面112Lc會詳細敘述,而適宜省略關於凸狀面形成部件150R及藉由其所形成之凸狀面112Rc之說明。
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係在電極部112L與基底110之間,可在前後方向指定之範圍內改變位置(意即,可移動)。藉此,凸狀面112Lc、112Rc可在前後方向指定之範圍內改變位置。即,從基底110至凸狀面112Lc、112Rc之距離可改變。又,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亦可係可在電極部112L與基底110之間左右方向指定之範圍內改變位置。藉此,凸狀面112Lc、112Rc可在左右方向指定之範圍內改變位置。在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之位置在可變之範圍內,電極部112L不固定於基底110。使用者只要移動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至凸狀面112Lc接觸於湧泉穴之位置即可。
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在此例雖為球狀,惟亦可為橢圓球狀或其他之形狀。基底110之頂面110a在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可移動之範圍內,於前後方向間隔地設置有往左右方向延伸且於上側突出之複數(圖18中為6個)之突起110d。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改變其在前後方向位置時,能夠越過突起110d使其移動。另一方面,在使用時,因藉由放置於電極部112L上之腳的重量將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向下壓,而難以越過突起110d移動,因此凸狀面112Lc能維持接觸於湧泉穴之狀態。
根據本實施型態,電極部112L、112R具有凸狀面112Lc、112Rc。於此,電極部為平坦而不具有凹凸之情形,即使將腳放置於電極部,電極部亦不會接觸湧泉穴,無法給予湧泉穴電刺激。相對於此,若根據本實施型態,因電極部112L、112R具有凸狀面112Lc、112Rc,能使凸狀面112Lc、112Rc接觸於湧泉穴,而能夠給予湧泉穴電刺激。此外,根據本實施型態,因凸狀面112Lc、112Rc之位置可改變,能藉由配合腳的大小改變凸狀面112Lc、112Rc之位置,使凸狀面112Lc、112Rc能夠確實接觸於湧泉穴。此外,根據本實施型態,腳跟重複地提起放下時,因基底110乃至固定於基底110上之電極部112L、112R跟隨腳跟的動作彈性變形,能夠維持腳根與電極部112L、112R之接觸。藉此,能夠抑制電刺激裝置100在使用中腳底與電極部112L、112R之接觸面積的減少,抑制流向腳底之電流的電流密度之上升,抑制給予期望之電刺激以上之電刺激之情事。即,根據本實施型態,電極部112L、112R能夠確實接觸於湧泉穴,且能夠給予腳底期望之電刺激。
接著,說明實施型態2-1關聯之變形例。
(實施型態2-1之變形例1) 圖19係實施型態2-1之變形例之電刺激裝置100之剖面圖。圖19對應於圖18。圖19之箭頭表示電流流向。
此例中,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係強磁性體之無數的粒狀部件。粒狀部件例如為鐵砂。
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之下進一步設置有不同於電極部112L之另外的電極部113L。另外的電極部113L固定於基底110之頂面110a。即,於電極部112L與另外的電極部113L之間設置有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另外的電極部113L與電極部112L相同,與控制單元116電連接,從控制單元116獲得電力的供給。
一般而言湧泉穴在腳底中亦為電流易流經處。在電流大量流經部分較不是如此的部分產生更強的磁場。因此,若從電極部113L給予腳底電刺激(亦即使電流流經),在湧泉穴會流過較其他部份更多的電流,因此從電極部113L流向湧泉穴之電流的路徑,會產生較流向其他部份之電流的路徑更強的磁場。藉由在湧泉穴產生之強磁場,在湧泉穴之下方的強磁性體被吸引。藉此,粒狀部件在湧泉穴之下方聚集形成山,其結果,電極部112L、112R之一部分被提起,形成仿造腳底之形狀之凸狀面112Lc、112Rc。為使凸狀面112Lc、112Rc容易形成仿造腳底的形狀,構成凸狀面112Lc、112Rc之電極部112L、112R之部分(覆蓋於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150R之部分),亦可形成為較其他部份薄。
根據本變形例,由於能配合置於其上之腳之湧泉穴的位置形成(移動) 凸狀面112Lc、112Rc,因此無論腳的大小,都能使凸狀面112Lc、112Rc接觸湧泉穴。
(實施型態2-1之變形例2) 圖20係本實施型態2-1之另一變形例之電刺激裝置100之剖面圖。圖20對應於圖18。此例中,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配置於基底110之下。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係連著基底110之一部分(亦即通過基底110) 將電極部112L之一部分提起,形成凸狀面112Lc。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無特別限定,惟與片材152為一體。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可與片材152分別成形後固定於片材152,亦可與片材152一體成形。使用者,例如可將與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形成一體之片材152鋪在地面FL,並在片材152上放置基底110,使得在電極部112L之期望之位置形成凸狀面112Lc。為了避免片材152乃至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相對於基底110之位置偏移,理想的,片材152係由與基底110之摩擦係數大於與地面FL之摩擦係數之材料所形成。根據本變形例,能夠產生與實施型態2-1相同之功效。
(實施型態2- 2) 圖21係實施型態2-2之電刺激裝置100之頂面圖。圖21對應於圖16。以下,針對與實施型態2-1之相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基底110分割為腳尖側之第一基底部分110_1及腳跟側之第二基底部分110_2。
電極部112L係包含:固定於第一基底部分110_1之第一電極部部分112L_1;固定於第二基底部分110_2之第二電極部部分112L_2;電連接第一電極部部分112L_1及第二電極部部分112L_2之連接部112L_3。
連接部112L_3只要能電連接第一電極部部分112L_1及第二電極部部分112L_2即可,其結構並無特別限定。例如連接部112L_3亦可為軟質之繩狀之導電部件。又例如連接部112L_3亦可為硬質之棒狀之導電部件,例如具有可撓性,可彈性地彎曲變形。連接部112L_3為硬質之棒狀之導電部件之情形,連接部112L_3收容於第一電極部部分112L_1及第二電極部部分112L_2中至少一方。
電極部112R係包含:第一電極部部分112R_1、第二電極部部分112R_2、連接部112R_3。第一電極部部分112R_1、第二電極部部分112R_2、連接部112R_3係分別與第一電極部部分112L_1、第二電極部部分112L_2、連接部112L_3為相同之結構。
第一電極部部分112L_1、112R_1分別具有凸狀面112Lc、112Rc。凸狀面112Lc、112Rc係相對於第一基底部分110_1固定地形成。凸狀面112Lc、112Rc之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藉由在第一基底部分110_1具有對應凸狀面112Lc、112Rc之突起來形成。
使用者因應腳的大小調整與第一基底部分110_1及第二基底部分110_2之前後方向之距離L。詳細而言,以腳跟固定於固定部144且凸狀面112Lc、112Rc接觸於湧泉穴之方式,調整第一基底部分110_1及第二基底部分110_2之距離L。第一基底部分110_1及第二基底部分110_2之距離L,腳的尺寸越小越短,腳的尺寸越大越長。
電力可從控制單元116向第一電極部部分及第二電極部部分之一方供給,並從該處通過連接部向第一電極部部分及第二電極部部分之另一方供給。或者,可以從控制單元116向第一電極部分及第二電極部分兩者供電。無論何者,皆能從第一電極部部分及第二電極部部分之雙方給予腳底電刺激。
第二基底部分110_2與實施型態2-1之基底110相同,例如藉由(A)形成,具有可撓性。藉此,第二基底部分110_2能夠跟隨腳跟的動作可彎曲地彈性變形。連接部112L_3、112R_3為軟質或可彈性地撓曲變形之情形時,因跟隨腳跟的動作之連接部112L_3、112R_3亦可變形,而第二基底部分110_2亦可為實質上不能變形之結構。第一基底部分110_1可構成為可變形、亦可構成為實質上不能變形。
根據本實施型態,能夠產生與實施型態2-1相同之功效。
(實施型態2-3) 圖22係表示從右側往左右方向所見之實施型態2-3之電刺激裝置100之側視圖。以下,針對與實施型態2-1之相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電刺激裝置100係具備:基底110;固定於基底110,用於給予使用者腳底電刺激之電極部112L、112R;將基底110相對於使用者之腳跟固定之固定部114;控制對電極部112L、112R的電力供給之控制單元116。
凸狀面112Lc、112Rc係相對於基底110固定地形成。凸狀面112Lc、112Rc之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藉由在基底110具有對應凸狀面112Lc、112Rc之突起來形成。
固定部114之2條繫帶120L、120R(圖22僅表示繫帶120L)可構成為長度可調整。雖無特別限定,圖式之例中,固定部114例如藉由進一步包含皮帶扣或魔鬼氈等緊固件154,使繫帶120L、120R之長度可調整。
使用者將定位銷156R夾在腳的拇指與食指間,將腳以凸狀面112Lc、112Rc接觸於湧泉穴之方式放置於電極部112L、112R。當然,使用者之腳的尺寸越小腳跟位於越前面,使用者之腳的尺寸越大腳跟位於越後面。即,腳跟的位置因使用者而異。本實施型態之固定部114因繫帶120L、120R之長度可調整,而無論腳跟的位置、亦即無論腳的尺寸為何,皆能夠將腳跟相對於基底110固定。
根據本實施型態,能夠產生與實施型態2-1相同之功效。
接著,說明實施型態2-3關聯之變形例。
固定部114之繫帶120L、120R除了能夠調整長度,此外亦可作為調整長度之替代,使其等之兩端固定於基底110之固定位置在前後方向可變更。於此情形,腳的尺寸較小而腳跟位置位於較前側之使用者,只要將繫帶120L、120R之固定位置向較前方移動即可;腳的尺寸較大而腳跟位置位於較後側之使用者,只要將繫帶120L、120R之固定位置向較後方移動即可。根據本實施型態,能夠產生與實施型態2-3相同之功效。
(實施型態2-4) 圖23係實施型態2-4之電刺激裝置100之頂面圖。圖23對應於圖16。以下,針對與實施型態2-1之相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電極部112L具有前後方向之位置相異之複數(圖式之例為兩個)之凸狀面112Lc_1、112Lc_2。相同的,電極部112R具有前後方向之位置相異之複數(圖式之例為兩個)之凸狀面112Rc_1、112Rc_2。凸狀面112Lc_1、112Rc_1分別位於凸狀面112Lc_2、112Rc_2之前。
根據本實施型態,若為腳的尺寸大的使用者則預期凸狀面112Lc_1、112Rc_1會接觸於湧泉穴;若為腳的尺寸小的使用者則預期凸狀面112Lc_2、112Rc_2會接觸於湧泉穴。
凸狀面112Lc_1、112Rc_1可形成於配合男性的腳的平均尺寸之位置,凸狀面112Lc_2、112Rc_2可形成於配合女性的腳的平均尺寸之位置。
例如,在俯視時,凸狀面112Lc_1、112Rc_1之之範圍可較112Lc_2、112Rc_2之範圍更廣。除此之外,又或是作為替代,凸狀面112Lc_1、112Rc_1之高度亦可較凸狀面112Lc_2、112Rc_2之高度高。考慮到一般而言腳的尺寸越大的使用者湧泉穴的凹陷之範圍更廣更深,於此情形,能夠得到更高的合身感。
又例如,凸狀面112Lc_1、112Rc_1之高度可較凸狀面112Lc_2、112Rc_2之高度低。若凸狀面112Lc_1、112Rc_1之高度太高,則有凸狀面112Lc_1、112Rc_1干擾腳的尺寸小的人之虞。詳細而言,以凸狀面112Lc_2、112Rc_2接觸於湧泉穴之方式置於其上之腳較湧泉穴更靠腳尖側之腳底之部分放置於凸狀面112Lc_1、112Rc_1上,可能因此有凸狀面112Lc_2、112Rc_2無法碰觸到湧泉穴之虞。藉由使凸狀面112Lc_1、112Rc_1之高度較低可避免此情形。
根據本實施型態,電極部112L、112R分別具有前後方向之位置相異之複數之凸狀面,此等複數之凸狀面中任一凸狀面被預期能接觸於使用者之湧泉穴。即,根據本實施型態,與實施型態2-1相同,電極部112L、112R能夠接觸於湧泉穴,且能夠給予腳底期望之電刺激。
接著,說明實施型態2-4關聯之變形例。
圖24係實施型態2-4之變形例之電刺激裝置100之頂面圖。本變形例中,電極部112L、112R分別具有多數之凸狀面112Lc、112Rc。多數之凸狀面112Lc、112Rc配置為能接觸於腳的尺寸小的人之湧泉穴,亦能接觸於腳的尺寸大的人之湧泉穴。多數之凸狀面112Lc、112Rc,例如在高度4mm以下形成在俯視面積為12.6mm 2以下的較小的凸狀面。於此情形,能夠抑制應接觸於腳的尺寸大的人之湧泉穴之凸狀面112Lc、112Rc干擾腳的尺寸較小的人。
(實施型態2-5) 關於實施型態2-5,針對與實施型態2-1之相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本實施型態中,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150R固定於基底110。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150R例如為具有柔軟性及彈性之部件。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150R例如可為海綿或低回彈發泡材。本實施型態之凸狀面112Lc、112Rc係為了讓腳的尺寸小的人的湧泉穴及腳的尺寸大的人的湧泉穴皆能置於其上,前後方向上相對較長地形成。因此,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150R設置於前後方向之較長之範圍。將使用者的腳置於其上,凸狀面112Lc、112Rc仿造使用者腳底的形狀變形,凸狀面112Lc、112Rc接觸於湧泉穴。為使凸狀面112Lc、112Rc容易形成仿造腳底的形狀,構成凸狀面112Lc、112Rc之電極部112L、112R之部分(覆蓋於凸狀面形成部件150L、150R之部分),亦可形成為較其他部份薄。根據本實施型態,能夠產生與實施型態2-1相同之功效。
(實施型態2-6) 關於實施型態2-6,針對與實施型態2-1之相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本實施型態中,凸狀面112Lc、112Rc係相對於基底110固定地形成。凸狀面112Lc、112Rc之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凸狀面112Lc、112Rc係為了讓腳的尺寸小的人的湧泉穴及腳的尺寸大的人的湧泉穴皆能置於其上,前後方向上相對較長地形成。此外,凸狀面112Lc、112Rc在左右方向上相對較細地形成。凸狀面112Lc、112Rc在前後方向垂直之剖面成為山形狀。腳的尺寸小的使用者例如可在腳的食指與中指間插入凸狀面112Lc、112Rc之頂部之方式將腳置於其上。
(實施型態2-7) 關於實施型態2-7,針對與實施型態2-1之相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本實施型態中,凸狀面112Lc、112Rc係藉由於構成電極部112L、112R之本體之片狀之導電部件之上,設置有別於其之導電部件而形成。即,該別的導電部件之外表面構成凸狀面112Lc、及112Rc。別的導電部件例如具有柔軟性及彈性。別的導電部件亦可為例如具有導電性之海綿,或內部放入海棉之導電布。
接著說明本發明之第二方面之各實施型態之共同的變形例。
上述之實施型態及變形例,雖針對電刺激裝置100係非搖動型電刺激裝置之情形進行說明,惟不限於此,在不與上述之實施型態及變形例之技術思想相矛盾的範圍內,本申請人亦能夠適用於如先前申請之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搖動型電刺激裝置。搖動型電刺激裝置在以凸狀面接觸於湧泉穴之方式將腳置於其上時,會有腳踝的位置根據使用者的尺寸相對於搖動軸太前或太後的情形。於此情形,例如腳跟離開電極部,電極部與腳底的接觸面積減少,流入腳底的電流之電流密度增加,而給予腳底期望之電刺激以上之電刺激。能夠藉由適用於不與上述之實施型態及變形例之技術思想相矛盾的範圍,解決如此之課題。
接著說明更具體之實施例,此說明非為限縮本發明之第一方面及第二方面之範圍,而為幫助理解發明的本質及動作,此外使其等更加明確化。 [實施例]
圖25係實施例之電刺激裝置100之頂面圖。圖25對應於圖1及圖16。圖26係圖25之電刺激裝置100之斜視圖。圖27(a)、(b)係圖25之電刺激裝置100之剖面圖。圖27(a)係圖25 B-B線段之剖面圖,圖27(b)係對應於圖27(a)之斜視剖面圖。
基底110係包含背面材170、片狀之軟墊172。在背面材170上積層軟墊172。背面材170係在電刺激裝置100之使用時與地面接觸之部件。因此背面材170可為垃圾及灰塵不易附著之材料。軟墊172為具有指定之軟墊性之部件,可例如發泡體。於軟墊172上積層有電極部112L、112R。雖無特別限定,但背面材170及軟墊172可形成為在俯視為相同之形狀及大小。背面材170及軟墊172在俯視中形成為電極部112L、112R不會從其等探出之大小。藉由在電極部112L、112R之下設置軟墊172,使用者能夠適度地獲得柔軟的體感。此外,藉由在電極部112L、112R之下設置軟墊172,能夠使電極部112L、112R與地面之間保持距離,防止從電極部112L、112R向地面意外地通電。
電極部112L、112R及軟墊172之周緣被表面材180覆蓋。表面材180,例如,縫於電極部112L、112R。於表面材180、軟墊172及背面材170之周緣部分施予滾邊處理。詳細而言,將表面材180之周緣部分、背面材170及軟墊172之周緣部分,與滾邊用材182一起縫製。此外,於此例中,為了抑制於表面材180產生皺摺,於表面材180之下積層不織布184及片狀軟墊186。
在基底110之左右方向之中央,從基底110之後端於前後方向往前方延伸形成較長之裂口113。在形成裂口113之前後方向之範圍,基底110之左右能夠分別地提起放下。因此,藉由形成較長之裂口113,一邊的腳跟提起放下時,不易或不會使另一邊的腳跟的提起的狀況受到影響。藉此,僅提起單方的腳跟之情形及左右之腳跟提起的高度相異之情形,基底110皆能確實地跟隨腳跟彈性變形,確實地維持腳跟與電極部112L、112R之接觸。此外,能夠使左右的腳跟交互地提起放下而進行如步行般的訓練。
在裂口113之前後方向的長度Ls,只要基於實驗及模擬能夠決定為得到上述之功效的長度即可。在裂口113之前後方向的長度Ls,理想為在基底110之前後方向的長度(亦即全長)La之一半以上之長度,惟亦可為長度La之一半以下。又例如裂口113在凸狀面112Lc、112Rc之位置為固定之情形,如圖式所示,裂口113可延伸至較凸狀面112Lc、112Rc之頂部Pl、Pr更前側(亦即腳尖側)。因腳跟提起之情形湧泉穴附近會成為起點,若裂口113延伸至較與湧泉穴接觸之凸狀面112Lc、112Rc之頂部Pl、Pr更前側,則可確實得到上述之功效。
裂口113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可像圖示之例在前後方向有不固定之寬度,亦可不像圖式之例而在前後方向有一定寬度。此外,裂口113亦可為不使用時無法以肉眼辨識的切割狀之裂口(亦即寬度實質上為零)。
作為變形例,只要一邊之腳跟的提起放下不易或不會受另一邊之腳跟的提起放下影響,則應形成裂口113之部分亦可被覆蓋。例如,可於應形成裂口113之部分設置伸縮性高之材料。
本實施例之電極部112L、112R其等自身具有凸部112La、112Ra乃至凸狀面112Lc、112Rc。亦即,本實施例之電刺激裝置100不具備凸狀面形成部件。於此例中,凸部112La、112Ra作為凸狀壓印浮凸部形成。亦即,於電極部112L、112R之頂面形成有凸狀面112Lc、112Rc,於底面形成有對應於該凸狀面112Lc、112Rc之凹狀面(圖27中僅表示對應於凸狀面112Rc之凹狀面112Rd)。凸部112La、112Ra之下方形成山形狀之空間S。因此,若電極部112L、112R亦即凸部112La、112Ra具有可撓性,則凸部112La、112Ra仿造使用者之腳底之湧泉穴的形狀適度地被擠壓,增加電極部112L、112R與湧泉穴之接觸面積。
電極部112L、112R之表面形成有多數之小的凹部115。多數之凹部115像要強調凸狀面112Lc、112Rc般,例如以環繞凸狀面112Lc、112Rc之方式排列。藉此,能一目了然凸狀面112Lc、112Rc之位置。
凹部115藉由形成為適度的寬度及深度,增加與腳底之接觸面積。因此,凹部115的寬度及深度只要設計為能藉由多數的凹部115而易於肉眼辨識其模樣,且能夠實現較高的接觸面積之值即可。作為一例,凹部115之深度可為0.2~0.5mm之範圍。
繫帶120L、120R之一端側,在基底110之左右方向之中央側,以實質上不可卸下之方式固定。繫帶120L、120R之另一端側具有裝卸機構121,於在基底110之左右方向之外側(較電極部112L、112R更外側),可自由裝卸地固定。裝卸機構121在圖式之例中為按釦,惟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為魔鬼氈。因繫帶120L、120R之一端側可自由裝卸,繫帶120L、120R的安裝拆卸更加容易。
裝卸機構121構成為在受到預想外之過度的力道之情形,繫帶120L、120R會從基底110卸下。藉此,例如以坐姿使用電刺激裝置100後,未卸下繫帶120L、120R即站起並欲步行之情形,繫帶120L、120R之一端會從基底110卸下,而可避免腳勾到繫帶120L、120R導致使用者跌倒之情事。
亦可代替繫帶120L、120R之另一端側於一端側設置裝卸機構121,繫帶120L、120R之一端側可自由裝卸地固定,另一端側以實質上不可卸下之方式固定。當然,亦可於繫帶120L、120R之兩端設置裝卸機構121,使繫帶120L、120R之兩端側可自由裝卸地固定。
上述之實施型態及變形例之任意組合亦可作為本發明之實施型態。例如,第一方面之實施型態1-1~1-3中任一者與第二方面2-1~2-7中之任一者之組合的,亦可作為本發明之實施型態。藉由組合所產生之新的實施型態持有被組合之實施型態及變形例個別之功效的組合。
雖基於實施型態及變形例說明本發明,惟實施型態僅做為演示本發明之原理及應用,實施型態在不超脫請求之範圍所限定之本發明的思想之範圍內,認定多數變形例及配置的變更。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係能夠利用於電刺激裝置。
100,200:電刺激裝置 110,120:基底 112L,112R:電極部 112Lc,112Rc:凸狀面 114:固定部 150L,150R:凸狀面形成部件
〔圖1〕係實施型態1-1之電刺激裝置之頂面圖。 〔圖2〕係從後方往前後方向所見之圖1之電刺激裝置之側視圖。 〔圖3〕係從右側往左右方向所見之圖1之電刺激裝置之側視圖。 〔圖4〕係表示圖1之控制部之功能結構之方塊圖。 〔圖5〕圖5(a)、(b)係表示圖1之電刺激裝置之使用情境圖。 〔圖6〕圖6(a)、(b)係表示實施型態1-1之變形例1之電刺激裝置之圖。 〔圖7〕圖7(a)、(b)係表示實施型態1-1之變形例3之電刺激裝置之圖。 〔圖8〕係從右側往左右方向所見之實施型態1-2之電刺激裝置之側視圖。 〔圖9〕圖9(a)、(b)係表示圖8之電刺激裝置之使用情境圖。 〔圖10〕係從右側往左右方向所見之實施型態1-2之變形例1之電刺激裝置之側視圖。 〔圖11〕係從右側往左右方向所見之實施型態1-2之變形例2之電刺激裝置之側視圖。 〔圖12〕圖12(a)、(b)係表示圖11之電刺激裝置之使用情境圖。 〔圖13〕圖13(a)、(b)係分別表示從右側往左右方向所見之實施型態1-3之電刺激裝置之側視圖。 〔圖14〕係表示圖13之電刺激裝置之使用情境圖。 〔圖15〕係表示從右側往左右方向所見之實施型態1-3之變形例之電刺激裝置之側視圖。 〔圖16〕係實施型態2-1之電刺激裝置之頂面圖。 〔圖17〕係從後方往前後方向所見之圖16之電刺激裝置之側視圖。 〔圖18〕係圖16之A-A線段之剖面圖。 〔圖19〕係實施型態2-1之變形例之電刺激裝置之剖面圖。 〔圖20〕係實施型態2-1之另一變形例之電刺激裝置之剖面圖。 〔圖21〕係實施型態2-2之電刺激裝置之頂面圖。 〔圖22〕係表示從右側往左右方向所見之實施型態2-3之電刺激裝置之側視圖。 〔圖23〕係實施型態2-4之電刺激裝置之頂面圖。 〔圖24〕係實施型態2-4之變形例之電刺激裝置之頂面圖。 〔圖25〕係實施例之電刺激裝置之頂面圖。 〔圖26〕係圖25之電刺激裝置之斜視圖。 〔圖27〕圖27(a)、(b)係圖25之電刺激裝置之剖面圖。
110:基底
110a:基底之頂面
110b:基底之底面
112R:電極部
114:固定部
120R:繫帶
FL:地面

Claims (5)

  1. 一種電刺激裝置,其特徵係具備: 基底; 電極部,係固定於該基底上,用於給予使用者腳底電刺激; 該基底係可跟隨腳跟的動作變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刺激裝置,其中,係具備將該基底相對於腳跟固定之固定部。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電刺激裝置,其中,該固定部係可戴於腳部之繫帶。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電刺激裝置,其中,該固定部係包含相對於基底固定,腳跟應置於其上之導電部件; 該導電部件與該電極部電連接並具有黏著性。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刺激裝置,其中,該基底藉由其彈性恢復力跟隨腳跟的動作。
TW111124487A 2021-06-30 2022-06-30 電刺激裝置 TW2023045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9600 2021-06-30
JP2021-109600 2021-06-30
JP2021109599 2021-06-30
JP2021-109599 2021-06-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4552A true TW202304552A (zh) 2023-02-01

Family

ID=84691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4487A TW202304552A (zh) 2021-06-30 2022-06-30 電刺激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3277082A1 (zh)
KR (1) KR20240028344A (zh)
TW (1) TW202304552A (zh)
WO (1) WO202327708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92283A (ja) * 1997-12-27 1999-07-21 Ya Man Ltd 足裏マッサージ器の電極ソックス
JP2000350789A (ja) * 1999-06-11 2000-12-1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低周波治療器
US8308665B2 (en) * 2003-03-06 2012-11-13 Trustees Of Boston Universit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human balance and gait and preventing foot injury
JP7229688B2 (ja) 2018-07-20 2023-02-28 株式会社 Mtg 電気刺激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40028344A (ko) 2024-03-05
WO2023277082A1 (ja) 2023-01-05
JPWO2023277082A1 (zh) 2023-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397161T3 (es) Calzado propioceptivo/cinestético
US4841647A (en) ACU-pressure massaging insoles
AU200422061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human balance and gait and preventing foot injury
KR101998706B1 (ko) 혈류개선과 지압형 구조가 장착된 진동 기능성 건강신발
KR100548684B1 (ko) 발 자극 건강 기구
JP2023071732A (ja) 電気刺激装置
JP2017528284A (ja) マットが付着されたステッパー用足踏板
TW202304552A (zh) 電刺激裝置
JP2015051256A (ja) サンダル
JP3195381U (ja) サンダル基板及びサンダル
CN117500558A (zh) 电刺激装置
WO2006098042A1 (ja) 足部刺激健康具
JP7257664B2 (ja) 一本歯下駄
JP2004344434A (ja) 履物
JP7272804B2 (ja) 電気刺激装置
CN210785994U (zh) 微电流足部按摩器
JP3121825U (ja) 健康履物
KR200365815Y1 (ko) 허벅지용 저주파 벨트
JP6265869B2 (ja) 骨盤・脊椎骨の矯正具
JP3182590U (ja) 履物
JPH10257904A (ja) 健康履き物
JP3506695B1 (ja) 足部刺激健康具
JP6738981B1 (ja) 電気刺激装置
KR200275189Y1 (ko) 신체 교정용 벨트식 운동기구
JP3126078U (ja) 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運動用の補助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