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0817A - 分隔部件及面狀光源 - Google Patents

分隔部件及面狀光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00817A
TW202300817A TW111121935A TW111121935A TW202300817A TW 202300817 A TW202300817 A TW 202300817A TW 111121935 A TW111121935 A TW 111121935A TW 111121935 A TW111121935 A TW 111121935A TW 202300817 A TW202300817 A TW 20230081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otch
ridgeline
partition member
light source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19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芝井功喜
庄功裕
山田元量
柏木直哉
笹岡慎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亞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2113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2534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亞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亞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08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081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0083Array of reflectors for a cluster of light sources, e.g. arrangement of multiple light sources in one pla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Vessels And Coating Films For Discharge Lamps (AREA)

Abstract

一種面狀光源,在具有分隔部件的面狀光源中,抑制分隔部件的熱收縮。本面狀光源具有:基板;複數個光源,其配置於該基板上;以及至少一個分隔部件,其配置於該基板上,該分隔部件具有:複數個第一壁部,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棱線;複數個第二壁部,其具有在與該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棱線;以及分隔區域,其包括相對的兩個該第一壁部以及相對的兩個該第二壁部,並且在俯視時被該第一棱線以及該第二棱線包圍,該分隔區域在該第一方向以及該第二方向上配置複數個,在至少一個該第一棱線上設置至少一個第一切口部,該光源分別配置於該分隔區域內。

Description

分隔部件及面狀光源
本發明係關於分隔部件及面狀光源。
公知有包括排列有複數個發光元件的基板、以及設於基板上的反射部件的照明裝置。在該照明裝置中,在設於反射部件的各開口內配置有發光元件。在該照明裝置中,在高溫環境下反射部件進行熱收縮,有時產生亮度不均,因此實施有用於降低反射部件的熱收縮的影響的對策(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9-185921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在具有分隔部件的面狀光源中,抑制分隔部件的熱收縮。另外,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該面狀光源中使用的分隔部件、以及使用該面狀光源的液晶顯示裝置。 <用於解決問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面狀光源具有:基板;複數個光源,其配置於該基板上;以及至少一個分隔部件,其配置於該基板上,該分隔部件具有:複數個第一壁部,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棱線;複數個第二壁部,其具有在與該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棱線;以及分隔區域,其包括相對的兩個該第一壁部以及相對的兩個該第二壁部,並且在俯視時被該第一棱線以及該第二棱線包圍,該分隔區域在該第一方向以及該第二方向上配置複數個,在至少一個該第一棱線上設置至少一個第一切口部,該光源分別配置於該分隔區域內。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在具有分隔部件的面狀光源中,能夠抑制分隔部件的熱收縮。另外,提供一種在該面狀光源中使用的分隔部件、以及使用了該面狀光源的液晶顯示裝置。
以下,參照圖式對用於實施發明的方式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的說明中,根據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位置的用語(例如,“上”、“下”、以及包含這些用語的其他用語)。但是,這些用語的使用是為了使參照圖式容易理解發明,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並不因這些用語的意義而受到限制。另外,在複數個圖式中表示的相同符號的部分表示相同或同等的部分或部件。
而且,以下所示實施方式舉例示出了用於使本發明的技術思想具體化的面狀光源等,並不將本發明限定為以下內容。另外,只要不存在特定的記載,以下記載的構成部件的尺寸、材料、形狀、其相對的配置等的主旨不在於將本發明的範圍限定於此,而是進行舉例示出。另外,在一個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內容亦能夠應用於其他實施方式、變形例。另外,圖式所示部件的大小、位置關類等有時為了明確說明而進行了誇張。而且,為了避免圖式變得過度複雜,有時使用省略了一部分的要素的圖示的模式圖,或者作為剖面圖使用僅示出切斷面的端面圖。 <第一實施方式>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首先對分隔部件進行說明,之後,對在基板上配置了分隔部件以及光源的面狀光源進行說明。 [分隔部件1]
圖1是舉例示出分隔部件1的俯視圖。圖2是圖1的II-II線的剖面圖。
如圖1以及圖2所示,分隔部件1具有複數個第一壁部10、複數個第二壁部20、以及複數個分隔區域30。複數個第一壁部10例如彼此平行配置。另外,複數個第二壁部20例如彼此平行配置。分隔部件1可以根據需要具有複數個底部40。之後,以分隔部件1具有複數個底部40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
第一壁部10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棱線11、第一側壁12、以及第二側壁13。第一側壁12和第二側壁13在俯視時隔著第一棱線11配置。第一側壁12的上端與第二側壁13的上端連續。在第一側壁12與第二側壁13之間存在空間。
第一棱線11是連接第一壁部10的最高的位置的線。在與第一棱線11正交的方向切割的剖面中,第一棱線11的附近可以是尖的形狀,亦可以是帶圓角的形狀。另外,第一棱線11可以是極窄的寬度的平坦部以線狀延伸的形狀。這裡所說的平坦部並不是能夠在螺紋固定中使用的那樣的較寬的寬度,而是比螺紋孔窄的寬度。該平坦部的寬度例如為1mm以下。另外,第一棱線11不具有能夠在螺紋固定中使用的那樣的擴寬的部分,其實質上為恒定寬度。
第二壁部20具有在與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棱線21、第三側壁22、以及第四側壁23。第三側壁22和第四側壁23在俯視時隔著第二棱線21配置。第三側壁22的上端與第四側壁23的上端連續。在第三側壁22與第四側壁23之間存在空間。
第二棱線21是連接第二壁部20的最高的位置的線。在與第二棱線21正交的方向切割的剖面中,第二棱線21的附近可以是尖的形狀,亦可以是帶圓角的形狀。另外,第二棱線21可以是極窄的寬度的平坦部以線狀延伸的形狀。這裡所說的平坦部並不是能夠在螺紋固定中使用的那樣的較寬的寬度,而是比螺紋孔窄的寬度。該平坦部的寬度例如為1mm以下。另外,第二棱線21不具有能夠在螺紋固定中使用的那樣的擴寬的部分,其實質上為恒定寬度。
在圖1中,定義了彼此正交的X方向以及Y方向,並且將與X方向以及Y方向垂直的方向設定為Z方向。在分隔部件1中,將兩個棱線延伸的方向中的、任一者設定為第一方向均可。這裡,將圖1中的正交的X方向以及Y方向中的X方向設定為第一方向X,將Y方向設定為第二方向Y來進行以下的說明。但是,在分隔部件1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不正交。需要說明的是,在之後的說明中,有時將物件部的-X方向稱為X-側,將+X方向稱為X+側,將-Y方向稱為Y-側,將+Y方向稱為Y+側。
分隔區域30在俯視時是被第一棱線11以及第二棱線21包圍的區域。分隔區域30在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配置複數個。在圖1的例子中,複數個分隔區域30將第一方向X設定為行方向,將第二方向Y設定為列方向而配置成行列狀。在各行方向配置的分隔區域30的個數可以相同,亦可以不同。另外,在各列方向配置的分隔區域30的個數可以相同亦可以不同。在圖1的例子中,在俯視時,複數個矩形的分隔區域30配置為4行8列。
各分隔區域30包括相對的兩個第一壁部10、相對的兩個第二壁部20、以及底部40。底部40例如俯視時為矩形。在各分隔區域30中,相對的兩個第一壁部10是位於底部40的Y-側的外緣的第一側壁12、以及位於底部40的Y+側的外緣的第二側壁13。另外,在各分隔區域30中,相對的兩個第二壁部20是位於底部40的X-側的外緣的第三側壁22、以及位於底部40的X+側的外緣的第四側壁23。
底部40的外緣與第一側壁12、第二側壁13、第三側壁22、以及第四側壁23的下端相連。亦就是說,第一側壁12、第二側壁13、第三側壁22、以及第四側壁23在俯視時配置為包圍底部40的框狀。第一側壁12、第二側壁13、第三側壁22、以及第四側壁23相對於底部40傾斜。在各分隔區域30中,被相對的第一側壁12和第二側壁13包夾的區域之間的第二方向Y的距離越向底部40側越窄,越向上部越寬。另外,在各分隔區域30中,被相對的第三側壁22和第四側壁23包夾的區域之間的第一方向X的距離越向底部40側越窄,越向上部越寬。
在底部40具有開口部40x。在將分隔部件1使用於面狀光源的情況下,開口部40x是能夠配置光源的區域。開口部40x例如配置於底部40的中央部,其未到達第一側壁12、第二側壁13、第三側壁22、以及第四側壁23的下端。在俯視時,開口部40x的面積比底部40的面積小。開口部40x例如俯視時為圓形。
在通過底部40的中央部且與第二方向Y平行地切割的縱剖面中,優選包括第一棱線11、第一側壁12、以及第二側壁13的第一壁部10的形狀為向下方開口的V字狀。另外,在通過底部40的中央部且與第一方向X平行地切割的縱剖面中(例如,圖2),優選包括第二棱線21、第三側壁22、以及第四側壁23的第二壁部20的形狀為向下方開口的V字狀。
需要說明的是,位於分隔部件1整體的Y-側的外緣的第一壁部10可以不具有第二側壁13。在該情況下,位於分隔部件1整體的Y-側的外緣的第一棱線11為第一側壁12的上端。可以於位於分隔部件1整體的Y-側的外緣的第二壁部20設置第二切口52,亦可以不設置第二切口52。另外,位於分隔部件1整體的Y+側的外緣的第一壁部10可以不具有第一側壁12。在該情況下,位於分隔部件1整體的Y+側的外緣的第一棱線11為第二側壁13的上端。可以於位於分隔部件1整體的Y+側的外緣的第二壁部20設置第二切口52,亦可以不設置第二切口52。
另外,位於分隔部件1整體的X-側的外緣的第二壁部20可以不具有第四側壁23。在該情況下,位於分隔部件1整體的X-側的外緣的第二棱線21為第三側壁22的上端。可以在位於分隔部件1整體的X-側的外緣的第一壁部10設置第一切口51,亦可以不設置設第一切口51。另外,位於分隔部件1整體的X+側的外緣的第二壁部20可以不具有第三側壁22。在該情況下,位於分隔部件1整體的X+側的外緣的第二棱線21為第四側壁23的上端。可以在位於分隔部件1整體的X+側的外緣的第一壁部10設置第一切口51,亦可以不設置第一切口51。
圖3是圖1的區域A的局部俯視圖。分隔部件1具有設於第一棱線11上的第一切口部51、以及設於第二棱線21上的第二切口部52。在圖3中,舉例示出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連續的連續切口部50。在分隔部件1以及後述分隔部件1A中,有時用連續切口部50對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進行說明。第一切口部51例如為在第一方向X延伸的直線狀,第二切口部52例如為在第二方向Y延伸的直線狀。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的長度例如可以相同,亦可以不同。
圖4是圖3的IV-IV的剖面圖。如圖4所示,連續切口部50可以貫穿第一壁部10或第二壁部20。圖5是示出連續切口部的另一個例子的剖面圖(其1)。圖6是示出連續切口部的另一個例子的剖面圖(其2)。圖5以及圖6示出了與圖4對應的剖面。如圖5和圖6所示,連續切口部50可以不貫穿第一壁部10或第二壁部20。
即,第一切口部51可以貫穿第一壁部10,亦可以不貫穿第一壁部10。例如,第一切口部51可以是有底的凹部。在第一切口部51不貫穿第一壁部10的情況下,優選第一切口部51的深度為第一壁部10的厚度的一半以上。在第一切口部51不貫穿第一壁部10的情況下,第一切口部51可以配置於第一棱線11上,亦可以配置於位元於第一棱線11的正下的第一壁部10的下表面。在將分隔部件1用於後述面狀光源的情況下,若第一切口部51配置於第一壁部10的下表面,則能夠抑制產生亮度不均等的光學影響。
另外,第二切口部52可以貫穿第二壁部20,亦可以不貫穿第二壁部20。例如,第二切口部52可以為有底的凹部。在第二切口部52不貫穿第二壁部20的情況下,優選第二切口部52的深度為第二壁部20的厚度的一半以上。在第二切口部52不貫穿第二壁部20的情況下,第二切口部52可以配置於第二棱線21上,亦可以配置於位元於第二棱線21的正下的第二壁部20的下表面。在將分隔部件1用於後述面狀光源的情況下,若第二切口部52配置於第二壁部20的下表面,則能夠抑制產生亮度不均等的光學的影響。
在俯視時,連續切口部50是十字狀。例如,第一切口部51通過第二切口部52的中點,第二切口部52通過第一切口部51的中點。在連續切口部50中,第一切口部51與第二切口部52的交點與交點I一致。連續切口部50至少設置一個即可。在圖3的例子中,在全部的交點I配置有連續切口部50。需要說明的是,在俯視時,設於交點I的連續切口部50的形狀不限於十字狀,亦可以為L字狀、I字狀、T字狀等。
配置於一個交點I的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自與該交點I相鄰的其他交點I離開配置。在於相鄰的交點I亦設有連續切口部50的情況下,相鄰的連續切口部50分離,彼此不接觸。構成連續切口部50的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的各自的長度例如比分隔區域30的一邊的長度短。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的各自的長度例如可以設定為一個分隔區域30的一邊的長度的3分之1的長度。
需要說明的是,在圖3中,為了明確連續切口部50的位置,為了方便,用誇張的粗線描繪連續切口部50。但是,實際上,構成連續切口部50的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例如藉由準備未在第一棱線11以及第二棱線21設置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的分隔部件中間體,並且使用刀具等的刃具形成切口的方法而形成為例如約數百μm的寬度。
另外,分隔部件1可以藉由射出成型等進行成形。在藉由注射成型等進行成形的情況下,在相當於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的部分配置模具,以不在相當於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的部分形成部件的方式進行。如此,對於不需要經由“切入”工序而獲得的部件,亦能夠包括切口部。
另外,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亦可以例如藉由準備未在第一棱線11以及第二棱線21設置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的分隔部件中間體,並且使用了刀模的沖裁加工來形成。具體而言,例如,可以藉由將刀模設置於分隔部件中間體的下表面側,並且使用墊板自分隔部件中間體的上表面側進行衝壓,從而於分隔部件中間體形成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該方法在形成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時難以產生毛刺這點優選。在該情況下,可以藉由一次沖裁而在分隔部件中間體的整體形成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可以分為多次來進行沖裁,亦可以一處一處進行沖裁。
存在第一側壁12與第二側壁13的至少一部分隔著第一切口部51相接的情況。另外,存在第三側壁22與第四側壁23的至少一部分隔著第二切口部52相接的情況。如此,第一切口部51和/或第二切口部52的至少一部分相接,從而分隔部件1具有光反射性,在使用後述面狀光源的情況下,能夠抑制自光源直接入射至第一切口部51和/或第二切口部52的光、自光學片等返回的光進入第一切口部51和/或第二切口部52內。由此,能夠抑制自面狀光源的光取出量的降低。
分隔部件1能夠配置於基板上而與基板接合,從而構成面狀光源。在分隔部件1具有光反射性的情況下,第一壁部10的第一側壁12和第二側壁13、第二壁部20的第三側壁22和第四側壁23、以及底部40作為用於反射來自光源的光的反射部件起作用。亦就是說,分隔部件1可以用作面狀光源的反射鏡。
需要說明的是,“配置於基板上”是指,包括分隔部件等直接配置於基板的上表面的情況、以及隔著後述覆蓋部件等而間接配置的情況這兩者。另外,“與基板接合”是指,包括分隔部件等與基板的上表面直接接合的情況、以及隔著後述覆蓋部件等而間接與基板接合的情況這兩者。
在分隔部件1配置於基板上,光源配置於在各開口部40x內露出的基板上的面狀光源中,若在高溫環境下的保管、光源驅動時等,熱負載施加於分隔部件1,則有時在分隔部件1中產生收縮。需要說明的是,若在高溫環境下進行保管,則存在分隔部件1的單體亦產生熱收縮的情況。
例如,在圖7所示比較例的分隔部件1X中,設定為完全不設置切口部。若熱負載施加於分隔部件1X,則分隔部件1X如箭頭所示欲朝向中央部收縮。分隔部件1X的大小在俯視時越大,則分隔部件1X的收縮越大。若因熱負載導致分隔部件1X收縮,則有時在各分隔區域30中自光源至第一側壁12、第二側壁13、第三側壁22、以及第四側壁23的距離改變。
與此相對,在設有連續切口部50的分隔部件1中,第一棱線11以及第二棱線21被連續切口部50截斷。因此,若施加熱負載,則能夠使分隔部件1在被連續切口部50截斷的每一個第一棱線11以及第二棱線21處收縮。藉由使每一個第一棱線11以及第二棱線21收縮,各第一棱線11以及各第二棱線21在第一棱線以及第二棱線本身收縮的方向(圖8所示箭頭方向)收縮,因此能夠抑制分隔部件1如圖7那樣向中央部收縮。由此,抑制了在各分隔區域30中自光源至第一側壁12、第二側壁13、第三側壁22、以及第四側壁23的距離的變化。其結果,能夠抑制在分隔部件1中光的反射方向改變,從而在面狀光源中能夠抑制亮度不均、色度不均。
分隔部件1例如藉由用模具對厚度為約0.2~0.3mm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的片材進行衝壓,從而成形為具有第一壁部10、第二壁部20以及底部40的形狀。在成形時,由於交點I的部分最被拉伸,因此基於熱負載的應力在交點I處最大。因此,在交點I設置連續切口部50來緩和應力對於因熱負載導致的分隔部件1的收縮的抑制特別有效。另外,將連續切口部50設定為十字狀在能夠抑制分隔部件1的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的兩個方向的收縮這點是有效的。另外,在分隔部件1的全部的交點I配置連續切口部50在能夠抑制分隔部件1整體的收縮這點是有效的。
另外,與配置於交點I之外相比,將第一切口部51、第二切口部52配置於交點I具有以下優點。即,在分隔區域30為矩形的情況下,交點I與交點I之外相比自光源的距離較遠。因此,在將分隔部件用於面狀光源的情況下,藉由在距光源較遠的位置設置第一切口部51、第二切口部52,能夠使來自光源的光難以到達第一切口部51、第二切口部52,能夠抑制亮度不均等的光學影響。
另外,在分隔部件1中,各分隔區域30在俯視時為矩形,由於各分隔區域30為相同形狀,因此能夠抑制產生亮度不均等的光學影響。 [分隔部件1A]
分隔部件1A是分隔部件的另一個例子。圖9是舉例示出分隔部件1A的局部俯視圖。分隔部件1A在連續切口部50交錯狀配置這點與分隔部件1(參照圖3等)相同。
這裡,交錯狀是指,在於第一方向X相鄰的連續切口部50之間,存在未設置連續切口部50的交點I,且在於第二方向Y相鄰的連續切口部50之間,存在未設置連續切口部50的交點I。亦就是說,在分隔部件1A中,連續切口部50隔著在第一方向X相鄰的交點I配置。另外,連續切口部50隔著在第二方向Y相鄰的交點I配置。在與配置連續切口部50的交點I在第一方向X相鄰的交點I、以及在第二方向Y相鄰的交點I處不配置連續切口部50。
分隔部件1A與分隔部件1相同,可以用作面狀光源的反射鏡。由於分隔部件1A具有連續切口部50,因此能夠獲得與分隔部件1相同的效果。 [分隔部件1B]
分隔部件1B是分隔部件的另一個例子。圖10是舉例示出分隔部件1B的局部俯視圖。分隔部件1B在不使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像連續切口部50那樣連續,而是彼此分開這點與分隔部件1(參照圖3等)不同。
在分隔部件1B中,在第一棱線11上的與第二棱線21交叉的複數個交點I中,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交替配置。另外,在第二棱線21上的與第一棱線11交叉的複數個交點I中,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交替配置。亦可以僅在第一棱線11上的與第二棱線21交叉的複數個交點I、以及第二棱線21上的與第一棱線11交叉的複數個交點I中的任一者中,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彼此交替配置。
配置於一個交點I的第一切口部51自與該交點I相鄰的其他交點I離開配置。亦就是說,配置於一個交點I的第一切口部51不到達與該交點I相鄰的其他交點I。需要說明的是,對於第二切口部52亦相同。
分隔部件1B與分隔部件1相同,能夠用作面狀光源的反射鏡。由於分隔部件1B具有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因此關於收縮的抑制,能夠獲得與分隔部件1相同的效果。另外,在連續切口部50中在第一切口部51與第二切口部52的交點附近處切口部的打開的程度相對變大,與此相對,在將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彼此分開配置的情況下,能夠使切口部的打開程度變小,從而在將分隔部件1B用於面狀光源的情況下,能夠減少光源發出的光、自光學片等返回的光進入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從而能夠抑制來自面狀光源的光取出量的降低。 [分隔部件的其他變形]
在分隔部件中,可以不將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配置於交點I,而是以不與交點I相接的方式配置於相鄰的交點I之間。在該情況下,可以僅配置第一切口部51,可以僅配置第二切口部52,亦可以配置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這兩者。另外,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可以藉由複數個點的排列來構成。
另外,在分隔部件中,各分隔區域的形狀在俯視時不限於矩形。例如,如圖11所示分隔部件1C、圖12所示分隔部件1D那樣,各分隔區域30的形狀在俯視時可以為六邊形。
分隔部件1C和1D除了複數個第一壁部10以及複數個第二壁部20之外,還具有複數個第三壁部70。複數個第三壁部70例如彼此平行配置。分隔部件1C以及1D可以根據需要而具有複數個底部40。
第三壁部70具有在與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不同的第三方向上延伸的第三棱線71、第五側壁72、以及第六側壁73。第五側壁72和第六側壁73在俯視時隔著第三棱線71配置。第五側壁72的上端與第六側壁73的上端連續。在第五側壁72和第六側壁73之間存在空間。
第三棱線71是連接第三壁部70的最高的位置的線。第三棱線71的附近在與第三棱線71正交的方向切割的剖面中可以為尖的形狀,亦可以為帶圓角的形狀。另外,與在第一棱線11中說明的相同,第三棱線71可以為極窄的寬度的平坦部以線狀延伸的形狀。
分隔部件1C和1D具有設於第一棱線11上的第一切口部51、設於第二棱線21上的第二切口部52、以及設於第三棱線71上的第三切口部53。第一切口部51、第二切口部52以及第三切口部53連續,構成連續切口部50C。在連續切口部50C中,第一切口部51、第二切口部52以及第三切口部53在第一棱線11、第二棱線21以及第三棱線71的交點I連續。在分隔部件1C中,在全部的交點I處配置有連續切口部50C。與此相對,在分隔部件1D中,連續切口部50C以交錯狀配置。
如此,分隔部件1C和1D具備具有第一棱線11的複數個第一壁部10、具有第二棱線21的複數個第二壁部20、以及具有在與第一棱線11以及第二棱線21不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三棱線71的複數個第三壁部70,第一棱線11、第二棱線21以及第三棱線71的端部相連而界定分隔區域30。例如,若分隔區域30在俯視時為六邊形,則各分隔區域30在俯視時配置為蜂巢狀。分隔區域30可以在俯視時為正六邊形。
圖13是舉例示出分隔部件1E的局部俯視圖,其示出了分隔部件1E的左下的角部。如圖13的被虛線包圍的部分那樣,可以在分隔部件1E的外周配置與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不同的外周第一切口部51E以及外周第二切口部52E。外周第一切口部51E是設於第一棱線11上且位於分隔部件1E的外周的切口部。外周第二切口部52E是設於第二棱線21上且位於分隔部件1E的外周的切口部。外周第一切口部51E以及外周第二切口部52E分別能夠與分隔部件1E的外周的邊正交配置。
在分隔部件1E中,作為一個例子,在第一棱線11上的與第二棱線21交叉的複數個交點I處,交替配置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另外,作為一個例子,在第二棱線21上的與第一棱線11交叉的複數個交點I處,交替配置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外周第一切口部51E以及外周第二切口部52E可以依據該規則進行配置,亦可以不依據該規則進行配置。在圖13所示例子中,全部外周第一切口部51E以及外周第二切口部52E與外周的邊正交配置。外周第一切口部51E以及外周第二切口部52E的長度在圖13所示例子中比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的長度短。外周第一切口部51E以及外周第二切口部52E的長度例如可以設定為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的長度的約一半。需要說明的是,外周第一切口部51E以及外周第二切口部52E可以與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同時形成,亦可以藉由與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分開的工序形成。藉由同時形成外周第一切口部51E、外周第二切口部52E、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能夠提高生產性。
分隔部件可以如圖1的例子所示那樣在俯視時為矩形形狀,亦可以在俯視時為異形形狀。圖14是舉例示出在俯視時為異形形狀的分隔部件1F的局部俯視圖,其示出了分隔部件1F的左下的角部。這裡,異形形狀是指,在俯視時矩形之外的形狀,例如是為了符合特定的產品形狀,對完全的矩形施加局部變形、整體變形的形狀。分隔部件的外周可以如圖14的例子所示那樣僅由複數個直線構成,亦可以包含曲線構成。在分隔部件1F中,在左下的角部存在未配置分隔區域的區域。
在分隔部件1F中,作為一個例子,在第一棱線11上的與第二棱線21交叉的複數個交點I處,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交替配置。另外,作為一個例子,在第二棱線21上的與第一棱線11交叉的複數個交點I處,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交替配置。與分隔部件1E相同,外周第一切口部51E以及外周第二切口部52E可以依據該規則進行配置,亦可以不依據規則進行配置。在圖14所示例子中,全部的外周第一切口部51E以及外周第二切口部52E與外周的邊正交配置。
另外,通過分隔部件的第一棱線11和第二棱線21的交點的連續切口部可以沿第一棱線11以及第二棱線21進行配置,亦可以不沿第一棱線11以及第二棱線21進行配置。在連續切口部不沿第一棱線11以及第二棱線21配置的情況下,連續切口的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配置於側壁上。
另外,在第一切口部51配置於第一棱線11和第二棱線21的交點的情況下,在俯視時,第一切口部51可以自通過第三側壁22的下端且與Y方向平行的線的位置延伸至通過第四側壁23的下端且與Y方向平行的線的位置。同樣,在第二切口部52配置於第一棱線11與第二棱線21的交點的情況下,在俯視時,第二切口部52可以自通過第一側壁12的下端且與X方向平行的線的位置延伸至通過第二側壁13的下端且與X方向平行的線的位置。
另外,在第一棱線11上配置複數個第一切口部51的情況下,各第一切口部51的長度可以相同,亦可以是越位於外周側的第一切口部51的切口部的長度越長。由於分隔部件的收縮在外周側較大,因此藉由設定為越位於外周側的第一切口部51的切口部的長度越長,能夠抑制外周側的收縮。在第二棱線21上配置複數個第二切口部52的情況亦相同。即,在第二棱線21上配置複數個第二切口部52的情況下,各第二切口部52的長度可以相同,亦可以越位於外周側的第二切口部52的切口部的長度越長。另外,在第一棱線11上配置複數個第一切口部51且在第二棱線21上配置複數個第二切口部52的情況下,可以設定為越接近分隔部件的角部的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的切口部的長度越長。由此,能夠抑制外周側的收縮。
另外,在分隔部件中,只要在至少一個第一棱線上設置至少一個第一切口部即可,可以不在第二棱線上設置第二切口部。另外,在分隔部件中,可以在至少一個第一棱線上設置至少一個第一切口部,在至少一個第二棱線上設置至少一個第二切口部。 [面狀光源60]
上述分隔部件可以配置於基板上而與基板接合,從而構成面狀光源。這裡,雖然以分隔部件1為例對面狀光源進行了說明,但是可以代替分隔部件1而使用上述分隔部件1A、1B等的其他分隔部件。另外,可以在一個基板上排列配置複數個分隔部件。
圖15是舉例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面狀光源的俯視圖。圖16是圖15的XVI-XVI線的剖面圖。如圖15以及圖16所示,面狀光源60是具有基板61、覆蓋部件62、分隔部件1、以及複數個光源63的面發光型的發光裝置。分隔部件1配置於基板61上。覆蓋部件62覆蓋基板6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覆蓋部件62根據需要設置。
在面狀光源60中,分隔部件1的底部40的下表面與配置於基板61上的覆蓋部件62接合。亦就是說,分隔部件1的底部40的下表面隔著覆蓋部件62與基板61間接接合。另外,在面狀光源60中,光源63配置於在底部40的開口部40x內露出的基板61上。以下,對於包含於面狀光源60的部件進行詳述。 (基板61)
基板61是用於載置複數個光源63的部件。在基板61的上表面61m,配置有用於向光源63供給電力的導體配線68A以及68B。優選覆蓋部件62覆蓋導體配線68A以及68B中的、不進行與發光元件電連接的區域的一部分。
作為基板61的材料,至少能夠將一對導體配線68A以及68B絕緣分離即可,例如,可以舉出陶瓷、樹脂、複合材料等。作為樹脂,可以舉出苯酚樹脂、環氧基樹脂、聚醯亞胺樹脂、BT樹脂、聚鄰苯二甲醯胺(PPA)、以及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作為複合材料,可以舉出在上述樹脂中混合有玻璃纖維、SiO 2、TiO 2、Al 2O 3等的無機填充物的材料、玻璃纖維強化樹脂(玻璃環氧基樹脂)、以及在金屬部件上覆蓋有絕緣層的金屬基板等。
基板61的厚度可以適當選擇。基板61可以是能夠藉由輥對輥(roll to roll)方式製造的柔性基板或者剛性基板的任一者。剛性基板可以是能夠彎曲的薄型剛性基板。導體配線68A以及68B是導電性部件即可,材料不特別限定,能夠使用作為電路基板等的配線層通常使用的材料。導體配線68A以及68B的表面可以配置光反射膜等。
優選覆蓋部件62由絕緣性的材料構成。作為覆蓋部件62的材料,可以舉出與作為基板61的材料舉例示出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作為覆蓋部件62,藉由使用在上述樹脂中含有白色類的光反射性填充物或許多氣泡的材料,自光源63放出的光被反射,能夠使面狀光源60的光取出效率提高。 (光源63)
光源63是用於發出光的部件,其包括例如自己發光的發光元件本身、用透光性樹脂等將發光元件密封的部件、以及發光元件被封裝後的表面安裝型的發光裝置(亦稱為LED)等。例如,作為光源63,如圖16所示,可以舉出用密封部件63b覆蓋發光元件63a的部件。光源63可以使用一個發光元件63a,亦可以使用複數個發光元件作為一個光源63。發光元件例如可以使用射出藍色光的元件。另外,作為光源63,可以為包括以下部件的構成:包圍發光元件的側面的包括光反射性材料的樹脂;以及覆蓋發光元件的上表面以及包括光反射性材料的樹脂的上表面的透光性部件。亦可以為包括覆蓋發光元件的上表面的透光性部件、以及包圍發光元件的側面以及透光性部件的側面的包括光反射性材料的樹脂的構成。這裡的透光性部件可以包含螢光體。在發光元件和透光性部件之間,可以設置將發光元件和透光性部件黏合的透光性的黏合部件。
光源63為了在分隔部件1的各分隔區域30中使亮度不均較少地進行光照,優選為寬配光。特別是,優選各個光源63具有蝙蝠翼型配光特性。由此,藉由抑制在光源63的正上方向出射的光量,使各個光源63的配光拓寬,使拓寬的光在第一側壁12、第二側壁13、第三側壁22、第四側壁23以及底部40進行照射,從而能夠抑制各分隔區域30中的亮度不均。
這裡作為蝙蝠翼型配光特性定義為,將光軸OA設為0度,在配光角的絕對值大於0度的角度下具有發光強度比0度強的發光強度分佈。需要說明的是,如圖16所示,光軸OA定義為,通過光源63的中心且與基板61的上表面61m垂直相交的線。
特別是,作為具有蝙蝠翼型配光特性的光源63,例如,如圖16所示,可以舉出使用了在上表面具有光反射膜63c的發光元件63a的光源。藉由在發光元件63a的上表面設置光反射膜63c,朝向發光元件63a的上方向的光基本上被光反射膜63c反射,發光元件63a的正上的光量被抑制,能夠獲得蝙蝠翼型配光特性。亦可以為了設定為蝙蝠翼型配光而另外組裝透鏡。
光反射膜63c可以是銀、銅等的金屬膜、在樹脂中含有白色類的填充物等的材料、以及這些的組合等的任一者。另外,光反射膜63c設定為電介質多層膜(DBR膜),相對於發光元件63a的發光波長,可以具有對於入射角的反射率角度依賴性。具體而言,優選光反射膜63c的反射率設定為與垂直入射相比傾斜入射變低。由此,發光元件63a的正上的亮度的變化變得緩和,能夠抑制發光元件63a的正上成為暗點等、極端變暗的情況。
作為光源63,例如,可以舉出在基板61上直接安裝的發光元件63a的高度為100μm~500μm。光反射膜63c的厚度可以為0.1μm~3.0μm。即使包括密封部件63b,光源63的厚度亦能夠設定為約0.5mm~2.0mm。
優選以複數個光源63可以彼此獨立驅動,並且針對每個光源63的調光控制(例如,局部調光或高動態範圍)成為可能的方式,在基板61上進行配線。 (發光元件63a)
作為發光元件63a,可以使用公知的元件。例如,優選作為發光元件63a使用發光二極體。發光元件63a可以選擇任意波長。例如,作為藍色、綠色的發光元件,可以利用使用了GaN、InGaN、AlGaN、AlInGaN等的氮化物類半導體的發光元件。另外,作為紅色的發光元件,可以使用GaAlAs、AlInGaP等。而且,亦可以使用由這些之外的材料構成的半導體發光元件。使用的發光元件的組成以及發光色、大小、個數等可以根據目的適當選擇。
如圖16所示,發光元件63a可以以跨過設於基板61的上表面61m的正負一對的導體配線68A和68B的方式,隔著接合部件69進行倒裝晶片安裝。但是,發光元件62a不限於倒裝晶片安裝,亦可以進行面朝上安裝。
接合部件69是用於將發光元件63a接合於基板或導體配線的部件,可以舉出絕緣性的樹脂或導電性的部件等。在圖16所示那樣的倒裝晶片安裝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導電性的部件。具體而言,可以舉出含Au合金、含Ag合金、含Pd合金、含In合金、含Pb-Pd合金、含Au-Ga合金、含Au-Sn合金、含Sn合金、含Sn-Cu合金、含Sn-Cu-Ag合金、含Au-Ge合金、含Au-Si合金、含Al合金、含Cu-In合金、以及金屬與助焊劑的混合物等。 (密封部件63b)
密封部件63b以自外部環境保護發光元件63a且對自發光元件63a出射的光進行光學控制(例如,獲得蝙蝠翼型配光特性)等的目的,覆蓋發光元件63a。密封部件63b由透光性的材料構成。作為密封部件63b的材料,可以使用環氧基樹脂、矽樹脂或將其混合的樹脂等的透光性樹脂、以及玻璃等。這些之中,考慮耐光性以及成形的容易度,優選使用矽樹脂。在密封部件63b中可以包括用於使來自發光元件63a的光擴散的擴散劑、與發光元件63a的發光色對應的著色劑等。擴散劑以及著色劑等可以使用在該領域公知的物質。
密封部件63b可以與基板61直接接觸。密封部件63b被調整為能夠進行印刷、分配器塗敷等的粘度,能夠藉由加熱處理、光照射使其固化。作為密封部件63b的形狀,例如,可以舉出大致半球形狀、在剖面中縱長的凸形狀、在剖面中偏平的凸形狀、在俯視中圓形狀或橢圓形狀等,但是不限於此。這裡,縱長的凸形狀是指,在剖面中,與和基板61的上表面61m平行的方向的最大長度相比,和基板61的上表面61m垂直的方向的最大長度較長的形狀。另外,偏平的凸形狀是指,在剖面中,與和基板61的上表面61m垂直的方向的最大長度相比,和基板61的上表面61m平行的方向的最大長度較長的形狀。密封部件63b可以在發光元件63a的下表面和基板61的上表面61m之間作為底部填充物63d進行配置。 (分隔部件1)
分隔部件1配置於基板61上。在第一側壁12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側壁13的下表面與基板61的上表面或覆蓋部件62的上表面之間,設置空間。另外,在第三側壁22的下表面以及第四側壁23的下表面與基板61的上表面或覆蓋部件62的上表面之間,設置空間。
在分隔部件1中,各開口部40x配置於各分隔區域30的中央部。優選各開口部40x的形狀以及大小為光源63全部露出的形狀以及大小即可,優選各開口部40x的外緣設定為僅位於光源63的附近。由此,在分隔部件1具有光反射性的情況下,能夠使來自光源63的光亦在各底部40反射,從而人能夠提高光的取出效率。需要說明的是,在分隔部件1中,各開口部40x可以在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的形成前形成,可以在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的形成後形成,亦可以與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同時形成。
在圖16中,優選由相鄰的第三側壁22和第四側壁23形成的角度α例如設定為60度~90度。藉由將角度α設定為這樣的範圍,使分隔部件1所占空間以及區域降低,能夠降低分隔部件1的高度,從而能夠實現面狀光源60的薄型化。對於由相鄰的第一側壁12和第二側壁13形成的角度亦相同。
相鄰的第一棱線11間的間距以及相鄰的第二棱線21間的間距能夠根據使用的光源的大小、所需面狀光源的大小等來適當調整適。作為相鄰的第一棱線11間的間距以及相鄰的第二棱線21間的間距,例如,可以舉出1mm~50mm,優選5mm~20mm,更優選6mm~15mm。
另外,分隔部件1本身的高度H、即分隔部件1的各底部40的下表面至第一棱線11或第二棱線21的Z方向的長度優選為8mm以下,在設定為更薄型的面狀光源的情況下優選為約1mm~4mm。
優選分隔部件1使用黏合部件與基板61接合。由此,即使分隔部件1因熱而想要收縮,由於分隔部件藉由黏合部件與基板61接合,從而能夠抑制分隔部件1的收縮。分隔部件1可以使用光反射性的黏合部件對各開口部40x的周圍進行接合,從而來自光源63的出射光不入射至基板61與分隔部件1之間。例如,更優選沿各開口部40x的外緣以環狀配置光反射性的黏合部件。黏合部件可以是例如在PET基材的兩面配置丙烯酸樹脂類粘合劑的雙面膠帶,可以為熱熔黏合劑型的黏合片,亦可以為熱固化性樹脂、熱可塑性樹脂等的樹脂類的黏合劑。優選這些黏合部件具有較高的阻燃性。
如上所述,優選分隔部件1具有光反射性。由此,能夠使自光源63出射的光藉由第一側壁12、第二側壁13、第三側壁22、第四側壁23以及底部40高效地向上方反射。
分隔部件1可以使用含有由氧化鈦、氧化鋁或氧化矽等的粒子組成的反射材料的樹脂等進行成形,亦可以在使用不含有反射材料的樹脂進行成形後,在表面設置反射材料。或者,可以使用包括複數個細微的氣泡的樹脂。在該情況下,光在氣泡與樹脂的介面進行反射。另外,作為在分隔部件1中使用的樹脂,可以舉出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樹脂、環狀聚烯烴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酯等的熱可塑性樹脂、或者、環氧基樹脂或矽樹脂等的熱固化性樹脂等。優選分隔部件1設定為對於來自光源63的出射光的反射率為70%以上。
分隔部件1可以藉由使用金屬模具的成形方法、基於光成形的成形方法等來形成,亦可以藉由購入具有各第一壁部10、各第二壁部20以及各底部40的分隔部件1來進行準備。作為使用了金屬模具的成形方法,可以應用射出成型、擠壓成形、壓縮成形、真空成形、衝壓成形等的成形方法。例如,可以藉由使用由PET等構成的反射片進行真空成形,獲得各第一壁部10、各第二壁部20以及各底部40一體成形的分隔部件1。
需要說明的是,面狀光源60作為隔著分隔部件1在光源63的上方配置的光學部件,可以包括擴散片。藉由面狀光源60具有擴散片,能夠提高自面狀光源60取出至外部的光的均勻性。另外,面狀光源60可以進一步在擴散片的上方具有自由波長轉換片、第一棱鏡片、第二棱鏡片、偏振片構成的組中選擇的至少一種。藉由面狀光源60具有這些光學部件的一種以上,能夠進一步提高光的均勻性。需要說明的是,波長轉換片例如吸收來自光源的藍色光的一部分,發出黃色光、綠色光和/或紅色光,射出白色光。由於波長轉換片自光源63的發光元件63a分開,因此能夠使用難以在發光元件63a的附近使用的、熱或光強度的耐受性較差的螢光體等。由此,作為面狀光源60的背光的性能提高。包含於波長轉換片的螢光體可以使用釔・鋁・石榴石類螢光體(例如,Y 3(Al,Ga) 5O 12:Ce)、鑥・鋁・石榴石類螢光體(例如,Lu 3(Al,Ga) 5O 12:Ce)、鋱・鋁・石榴石類螢光體(例如,Tb 3(Al,Ga) 5O 12:Ce)、CCA類螢光體(例如、Ca 10(PO 4) 6C l2:Eu)、SAE類螢光體(例如,Sr 4Al 14O 25:Eu)、氯矽酸鹽類螢光體(例如,Ca8MgSi 4O 16Cl 2:Eu)、β賽隆類螢光體(例如,(Si,Al) 3(O,N) 4:Eu)、α賽隆類螢光體(例如,Ca(Si,Al) 12(O,N) 16:Eu)、SLA類螢光體(例如,SrLiAl 3N 4:Eu)、CASN類螢光體(例如,CaAlSiN 3:Eu)或者SCASN類螢光體(例如,(Sr,Ca)AlSiN 3:Eu)等的氮化物類螢光體、KSF類螢光體(例如,K 2SiF 6:Mn)、KSAF類螢光體(例如,K 2(Si 0.99,Al 0.01)F 65.99:Mn)或者MGF類螢光體(例如,3.5MgO・0.5MgF 2・GeO 2:Mn)等的氟化物類螢光體、具有鈣鈦礦結構的螢光體(例如,CsPb(F,Cl,Br,I) 3)、或者量子點螢光體(例如,CdSe、InP、AgInS 2或AgInSe 2)等。需要說明的是,在使密封部件63b含有螢光體的情況下,該螢光體可以使用上述材料。
面狀光源60可以是相對於X-Y平面平行的形狀,亦可以是相對於X-Y平面向Z+側或Z-側彎曲的形狀。例如,在X方向中,面狀光源60的中央可以是向Z-側凹陷的彎曲形狀。 <實施例>
首先,製作與圖15所示面狀光源60相同構造的面狀光源A。在面狀光源A中,使用外形為與圖1所示分隔部件1相同的矩形且形成有與圖10所示分隔部件1B相同的切口部的分隔部件。亦就是說,使用了在第一棱線上的與第二棱線交叉的複數個交點處交替配置第一切口部和第二切口部,並且在第二棱線上的與第一棱線交差的複數個交點處交替配置第一切口部和第二切口部的分隔部件。但是,在分隔部件的外周,配置了與外周的邊正交的外周第一切口部和外周第二切口部。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切口部和第二切口部的長度設定為約3mm,外周第一切口部和外周第二切口部的長度設定為約1.5mm。
另外,作為比較例,製作了除了未於分隔部件設置切口部之外與面狀光源A相同構造的面狀光源B。在面狀光源A以及面狀光源B中,分隔部件由相同材料形成。作為分隔部件的材料,使用了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對於面狀光源A以及面狀光源B,作為初始資料對分隔部件的長度方向(X方向)和寬度方向(Y方向)的尺寸進行了測定,均為X=225mm、Y=127mm。
接下來,將面狀光源A以及面狀光源B在100℃的環境下進行保管,對經過1000小時後的分隔部件的X方向以及Y方向的尺寸進行測定,調查了收縮的程度。在表1中示出結果。 (表1)
Figure 02_image001
如表1所示,在於分隔部件設有切口部的面狀光源A中,分隔部件的X方向的尺寸收縮了0.16mm,Y方向的尺寸收縮了0.12mm。若將其用收縮率表示,X方向為0.07%,Y方向為0.26%。與此相對,在未於分隔部件設置切口部的面狀光源B中,分隔部件的X方向的尺寸收縮了0.63mm,Y方向的尺寸收縮了0.42mm。若將其用收縮率表示,則X方向為0.28%,Y方向為0.92%。
如此,能夠確認藉由於分隔部件設置切口部,與未在分隔部件設置切口部導的情況相比,能夠將高溫環境下的分隔部件的X方向以及Y方向的收縮抑制為約1/3~1/4。 <第二實施方式>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將兩個部件重疊的構造的分隔部件的例子。 [分隔部件2]
圖17是舉例示出分隔部件2的局部俯視圖(其1)。圖18是舉例示出分隔部件2的局部俯視圖(其2),其示出了將兩個部件重疊前的裝填。圖17所示分隔部件2在圖18所示分隔部件1A的下側配置有下側部件1G。
亦就是說,分隔部件2具有分隔部件1A和配置於分隔部件1A的下側的下側部件1G。在分隔部件2中,分隔部件1A在下側部件1G之上重疊配置。分隔部件1A的整體的形狀與圖1等所示分隔部件1相同,切口部的位置、形狀與參照圖9進行的說明相同。
下側部件1G具有複數個第四壁部110和複數個第五壁部120。在圖18的例子中,下側部件1G具有複數個底部140,在各底部140設有開口部140x。需要說明的是,可以僅在分隔部件1A和下側部件1G任一者具有底部以及開口部,亦可以在兩者具有底部以及開口部。在分隔部件1A和下側部件1G這兩者具有底部以及開口部的情況下,在下側部件1G之上重疊分隔部件1A時,在底部140的上側配置底部40,開口部40x與開口部140x連通。
第四壁部110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四棱線111、第七側壁112、以及第八側壁113。第七側壁112的上端與第八側壁113的上端連續。在第七側壁112和第八側壁113之間存在空間。
第四棱線111是連接第四壁部110的最高的位置的線。在與第四棱線111正交的方向切割的剖面中,第四棱線111的附近可以為尖的形狀,亦可以為帶圓角的形狀。另外,與在第一棱線11進行的說明相同,第四棱線111可以是極窄的寬度的平坦部以線狀延伸的形狀。
各個第四壁部110配置於分隔部件1A的各個第一壁部10的下側。
第五壁部120具有在與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五棱線121、第九側壁122、以及第十側壁123。第九側壁122的上端與第十側壁123的上端連續。在第九側壁122與第十側壁123之間存在空間。
第五棱線121是連接第五壁部120的最高的位置的線。在與第五棱線121正交的方向切割的剖面中,第五棱線121的附近可以為尖的形狀,亦可以為帶圓角的形狀。另外,與在第一棱線11進行的說明相同,第五棱線121可以為極窄的寬度的平坦部以線狀延伸的形狀。
各個第五壁部120配置於分隔部件1A的各個第二壁部20的下側。
下側部件1G在俯視時具有設於第五棱線121上的第一下側切口部151和設於第四棱線111上的第二下側切口部152連續的下側連續切口部150。第一下側切口部151例如為在第二方向Y延伸的直線狀,第二下側切口部152例如為在第一方向X延伸的直線狀。第一下側切口部151與第二下側切口部152的長度例如可以相同,亦可以不同。
在俯視時,下側連續切口部150為十字狀。
在分隔部件1A中,連續切口部50以交錯狀配置。在下側部件1G中,下側連續切口部150配置為交錯狀且配置於在下側部件1G之上重疊分隔部件1A時,在俯視時不與分隔部件1A的連續切口部50重合的位置。
分隔部件1A可以黏合於下側部件1G,亦可以不黏合於下側部件1G。在將分隔部件1A黏合於下側部件1G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黏合劑、雙面膠帶等。例如,在分隔部件1A和下側部件1G這兩個具有底部的情況下,可以將分隔部件1A的底部40與下側部件1G的底部140黏合。或者,可以不將分隔部件1A與下側部件1G的底部彼此黏合,而是將壁部彼此黏合。或者,可以將分隔部件1A與下側部件1G的底部彼此黏合,進一步將壁部彼此黏合。
下側部件1G可以為與分隔部件1A相同大小,亦可以為不同大小。例如,下側部件1G可以設定為下側部件1G的壁部與分隔部件1A的壁部相接,下側部件1G的底部與分隔部件1A的底部相接的大小。需要說明的是,對於後述下側部件1H亦相同,可以為與分隔部件1B相同大小,亦可以為不同大小。
如此,在分隔部件2中,在俯視時,在彼此不重合的位置處配置連續切口部50和下側連續切口部150。因此,在將分隔部件2用於面狀光源的情況下,關於分隔部件2的收縮的抑制能夠獲得與分隔部件1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將分隔部件2用於面狀光源的情況下,光源發出的光、自光學片等返回的光中的通過分隔部件1A的切口部的光被下側部件1G反射。因此,與圖3所示在分隔部件1的全部的交點I處設置連續切口部50的情況相比,能夠抑制自面狀光源的光取出量的降低。 [分隔部件2A]
圖19是舉例示出分隔部件2A的局部俯視圖(其1)。圖20是舉例示出分隔部件2A的局部俯視圖(其2),其示出了將兩個部件重疊前的狀態。圖19所示分隔部件2A在圖20所示分隔部件1B的下側配置有下側部件1H。圖19的例子所示分隔部件2A的切口部的位置關係與圖17所示分隔部件2不同。
在分隔部件2A中,在下側部件1H之上重疊分隔部件1B,在俯視時,第一切口部51與第一下側切口部151交叉,第二切口部52與第二下側切口部152交叉。例如,在俯視時,第一切口部51與第一下側切口部151以十字狀交叉,第二切口部52與第二下側切口部152以十字狀交差。
如此,在分隔部件2A中,在俯視時,在全部的交點I處,第一切口部51與第一下側切口部151交叉或者第二切口52與第二下側切口部152交叉。因此,在將分隔部件2A用於面狀光源的情況下,關於分隔部件2A的收縮的抑制,能夠獲得與分隔部件1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將分隔部件2A用於面狀光源的情況下,光源發出的光、自光學片等返回的光中的通過分隔部件1B的切口部的光的一部分被下側部件1H反射。因此,與在圖3所示分隔部件1的全部的交點I處設置連續切口部50的情況相比,能夠抑制來自面狀光源的光取出量的降低。需要說明的是,對於抑制光取出量的降低的效果,連續切口部50被下側部件1G完全堵塞的分隔部件2的效果比分隔部件2A的效果大。 [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
在分隔部件2中,可以在分隔部件1A中設置至少一個連續切口部50,在下側部件1G的俯視時不與連續切口部50重合的位置處設置至少一個下側連續切口部150。 <第三實施方式>
在第三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將面狀光源60用於背光光源的液晶顯示器裝置(液晶顯示裝置)的例子。
圖21是舉例示出第三實施方式的液晶顯示器裝置的構成圖。如圖21所示,液晶顯示器裝置1000自上側依次包括液晶面板720、光學片710、以及面狀光源60。需要說明的是,面狀光源60可以在光源63的上方作為光學部件具有DBEF(反射型偏振片)、BEF(亮度提高片)、濾色器等。
液晶顯示器裝置1000是在液晶面板720的下方層疊面狀光源60的、所謂正下型的液晶顯示器裝置。液晶顯示器裝置1000將自面狀光源60照射的光照射至液晶面板720。 從面狀光源的薄型化的觀點出發,可以將面狀光源的厚度設定為15mm以下。由此,面狀光源變薄,能夠使液晶顯示器裝置1000薄型化。
面狀光源60不限於用作液晶顯示器裝置1000的背光。面狀光源60還可以用作電視機、平板電腦、智慧手機、智慧手錶、抬頭顯示器、數位標牌、看板等的背光。另外,面狀光源60可以用作照明用的光源,應急燈、線狀照明、或者各種彩燈、車載用的安裝等。
以上,雖然對優選實施方式等進行了詳述,但是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等,不超過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的範圍,能夠對上述實施方式等施加各種變形和置換。
1, 1A, 1B, 1C, 1D, 1E, 1F, 2, 2A:分隔部件 1G, 1H:下側部件 10:第一壁部 11:第一棱線 12:第一側壁 13:第二側壁 20:第二壁部 21:第二棱線 22:第三側壁 23:第四側壁 30:分隔區域 40, 140:底部 40x, 140x:開口部 50, 50C:連續切口部 51:第一切口部 51E:外周第一切口部 52:第二切口部 52E:外周第二切口部 53:第三切口部 60:面狀光源 61:基板 61m:上表面 62:覆蓋部件 63:光源 63a:發光元件 63b:密封部件 63c:光反射膜 63d:底部填充物 68A, 68B:導體配線 69:接合部件 70:第三壁部 71:第三棱線 72:第五側壁 73:第六側壁 110:第四壁部 111:第四棱線 112:第七側壁 113:第八側壁 120:第五壁部 121:第五棱線 122:第九側壁 123:第十側壁 150:下側連續切口部 151:第一下側切口部 152:第二下側切口部 710:光學片 720:液晶面板 1000:液晶顯示器裝置 I:交點
圖1係舉例示出分隔部件1的俯視圖。 圖2係圖1的II-II線的剖面圖。 圖3係圖1的區域A的局部俯視圖。 圖4係圖3的IV-IV的剖面圖。 圖5係示出連續切口部的另一個例子的剖面圖(其1)。 圖6係示出連續切口部的另一個例子的剖面圖(其2)。 圖7係對於比較例的分隔部件1X中的基於熱負載的收縮進行說明的圖。 圖8係對於分隔部件1中的基於熱負載的收縮的抑制進行說明的圖。 圖9係舉例示出分隔部件1A的局部俯視圖。 圖10係舉例示出分隔部件1B的局部俯視圖。 圖11係舉例示出分隔部件1C的局部俯視圖。 圖12係舉例示出分隔部件1D的局部俯視圖。 圖13係舉例示出分隔部件1E的局部俯視圖。 圖14係舉例示出分隔部件1F的局部俯視圖。 圖15係舉例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面狀光源的俯視圖。 圖16係圖15的XVI-XVI線的剖面圖。 圖17係舉例示出分隔部件2的局部俯視圖(其1)。 圖18係舉例示出分隔部件2的局部俯視圖(其2)。 圖19係舉例示出分隔部件2A的局部俯視圖(其1)。 圖20係舉例示出分隔部件2A的局部俯視圖(其2)。 圖21係舉例示出第三實施方式的液晶顯示器裝置的構成圖。
1:分隔部件
10:第一壁部
11:第一棱線
12:第一側壁
13:第二側壁
20:第二壁部
21:第二棱線
22:第三側壁
23:第四側壁
40:底部
40x:開口部
50:連續切口部
51:第一切口部
52:第二切口部
I:交點

Claims (11)

  1. 一種面狀光源,具有: 基板; 複數個光源,其配置於該基板上;以及 至少一個分隔部件,其配置於該基板上, 該分隔部件具有:複數個第一壁部,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棱線; 複數個第二壁部,其具有在與該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棱線;以及 分隔區域,其包括相對的兩個該第一壁部以及相對的兩個該第二壁部,並且在俯視時被該第一棱線以及該第二棱線包圍, 該分隔區域在該第一方向以及該第二方向上配置複數個, 在至少一個該第一棱線上設置至少一個第一切口部, 該光源分別配置於該分隔區域內。
  2. 如請求項1之面狀光源,其中, 在至少一個該第二棱線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二切口部。
  3. 如請求項2之面狀光源,其中, 在俯視時,該第一切口部和該第二切口部彼此分開。
  4. 如請求項3之面狀光源,其中, 在該第一棱線上的與該第二棱線交叉的複數個交點處,該第一切口部和該第二切口部交替配置。
  5. 如請求項3或4之面狀光源,其中, 在該第二棱線上的與該第一棱線交叉的複數個交點處,該第一切口部和該第二切口部交替配置。
  6. 如請求項4或5之面狀光源,其中, 還具有配置於該分隔部件的下側的下側部件, 該下側部件具有: 複數個第四壁部,其具有在該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四棱線,並且配置於各個該第一壁部的下側;以及 複數個第五壁部,其具有在該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五棱線,並且配置於各個該第二壁部的下側; 在該第五棱線上設置在俯視時與該第一切口部交叉的第一下側切口部, 在該第四棱線上設置在俯視時與該第二切口部交叉的第二下側切口部。
  7. 如請求項2至6中任一項之面狀光源,其中, 該第二壁部具有隔著該第二棱線配置的第三側壁和第四側壁, 該第三側壁和該第四側壁的至少一部分隔著該第二切口部相接。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面狀光源,其中, 該第一壁部具有隔著該第一棱線配置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 該第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的至少一部分隔著該第一切口部相接。
  9. 一種面狀光源,具有: 基板; 複數個光源,其配置於該基板上;以及 至少一個分隔部件,其配置於該基板上, 該分隔部件具有: 複數個第一壁部,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棱線; 複數個第二壁部,其具有在與該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棱線; 複數個第三壁部,其具有在與該第一棱線以及該第二棱線不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三棱線;以及 該第一棱線、該第二棱線以及該第三棱線的端部相連而界定的六邊形的分隔區域, 該分隔區域在俯視時以蜂巢狀配置複數個, 在至少一個該第一棱線上,設置至少一個第一切口部, 該光源分別配置於該分隔區域內。
  10. 一種分隔部件,具有: 複數個第一壁部,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棱線; 複數個第二壁部,其具有在與該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棱線;以及 分隔區域,其包括相對的兩個該第一壁部以及相對的兩個該第二壁部,並且在俯視時被該第一棱線以及該第二棱線包圍, 該分隔區域在該第一方向以及該第二方向上配置複數個, 在至少一個該第一棱線上,配置有至少一個第一切口部。
  11. 如請求項10之分隔部件,其中, 在至少一個該第二棱線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二切口部。
TW111121935A 2021-06-15 2022-06-14 分隔部件及面狀光源 TW2023008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9711 2021-06-15
JP2021-099711 2021-06-15
JP2021-211382 2021-12-24
JP2021211382A JP7425346B2 (ja) 2021-06-15 2021-12-24 区画部材、面状光源、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0817A true TW202300817A (zh) 2023-01-01

Family

ID=82846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1935A TW202300817A (zh) 2021-06-15 2022-06-14 分隔部件及面狀光源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868005B2 (zh)
EP (1) EP4105714A3 (zh)
JP (1) JP2024027179A (zh)
CN (1) CN115480422A (zh)
TW (1) TW20230081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18117A (ja) * 2011-12-05 2013-06-13 Sharp Corp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6634611B2 (ja) 2015-07-01 2020-01-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7045559A (ja) * 2015-08-25 2017-03-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631318B2 (ja) 2016-02-29 2020-01-15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を用いた面発光装置
EP3273297B1 (en) * 2016-07-20 2021-05-26 Nichia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6906968B2 (ja) * 2017-01-31 2021-07-2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照明装置
JP7082273B2 (ja) * 2017-07-21 2022-06-08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集積型発光装置および発光モジュール
JP2019185921A (ja) 2018-04-04 2019-10-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20119711A (ja) 2019-01-22 2020-08-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
JP6995958B2 (ja) 2020-10-07 2022-02-0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05714A2 (en) 2022-12-21
JP2024027179A (ja) 2024-02-29
CN115480422A (zh) 2022-12-16
US11868005B2 (en) 2024-01-09
EP4105714A3 (en) 2023-01-18
US20220404671A1 (en) 2022-12-22
US20240118572A1 (en) 2024-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43807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module and light emitting module
TWI546984B (zh) 發光元件模組
JP7456858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US11073654B2 (en) Light emitting module with recesses in light guide plate
US10930624B2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TWI784376B (zh) 發光裝置以及液晶顯示裝置
JP2020109718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JP2022082802A (ja) 発光装置
JP6717400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EP4063945A1 (en) Light-reflecting member and light source device
US11506933B2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2300817A (zh) 分隔部件及面狀光源
JP7425346B2 (ja) 区画部材、面状光源、液晶表示装置
US20240069380A1 (en) Reflective member, planar light sour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1650457B2 (en) Demarcating member, demarcating structure body,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1428984B2 (en) Planar light sour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1709312B2 (en) Planar light source including light adjustment members
US20240136476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JP7140987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20230378407A1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emitting module
JP2024047138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TW202411563A (zh) 反射部件和面狀光源
JP2023169856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14122229A (zh)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面状光源、液晶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