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80422A - 分隔部件、面状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分隔部件、面状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80422A
CN115480422A CN202210663153.9A CN202210663153A CN115480422A CN 115480422 A CN115480422 A CN 115480422A CN 202210663153 A CN202210663153 A CN 202210663153A CN 115480422 A CN115480422 A CN 1154804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tion member
notch
light source
ridge
part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6315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芝井功喜
庄功裕
山田元量
柏木直哉
笹冈慎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ch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chi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2113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2534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chia Corp filed Critical Nichi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4804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804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0083Array of reflectors for a cluster of light sources, e.g. arrangement of multiple light sources in one pla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Vessels And Coating Films For Discharge Lamp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分隔部件、面状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在具有分隔部件的面状光源中,抑制分隔部件的热收缩。本面状光源具有:基板;多个光源,其配置于上述基板上;以及至少一个分隔部件,其配置于上述基板上,上述分隔部件具有:多个第一壁部,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棱线;多个第二壁部,其具有在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棱线;以及分隔区域,其包括相对的两个上述第一壁部以及相对的两个上述第二壁部,并且在俯视时被上述第一棱线以及上述第二棱线包围,上述分隔区域在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上配置多个,在至少一个上述第一棱线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切口部,上述光源分别配置于上述分隔区域内。

Description

分隔部件、面状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隔部件、面状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包括排列有多个发光元件的基板、以及设于基板上的反射部件的照明装置。在该照明装置中,在设于反射部件的各开口内配置有发光元件。在该照明装置中,在高温环境下反射部件进行热收缩,有时产生亮度不均,因此实施有用于降低反射部件的热收缩的影响的对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9-1859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具有分隔部件的面状光源中,抑制分隔部件的热收缩。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该面状光源中使用的分隔部件、以及使用该面状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具有:基板;多个光源,其配置于上述基板上;以及至少一个分隔部件,其配置于上述基板上,上述分隔部件具有:多个第一壁部,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棱线;多个第二壁部,其具有在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棱线;以及分隔区域,其包括相对的两个上述第一壁部以及相对的两个上述第二壁部,并且在俯视时被上述第一棱线以及上述第二棱线包围,上述分隔区域在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上配置多个,在至少一个上述第一棱线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切口部,上述光源分别配置于上述分隔区域内。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具有分隔部件的面状光源中,能够抑制分隔部件的热收缩。另外,提供一种在该面状光源中使用的分隔部件、以及使用了该面状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1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区域A的局部俯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连续切口部的另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其1)。
图6是示出连续切口部的另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其2)。
图7是对于比较例的分隔部件1X中的基于热负载的收缩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对于分隔部件1中的基于热负载的收缩的抑制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1A的局部俯视图。
图10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1B的局部俯视图。
图11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1C的局部俯视图。
图12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1D的局部俯视图。
图13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1E的局部俯视图。
图14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1F的局部俯视图。
图15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的XVI-XVI线的剖视图。
图17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2的局部俯视图(其1)。
图18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2的局部俯视图(其2)。
图19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2A的局部俯视图(其1)。
图20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2A的局部俯视图(其2)。
图21是举例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器装置的构成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1D,1E,1F,2,2A 分隔部件
1G,1H 下侧部件
10 第一壁部
11 第一棱线
12 第一侧壁
13 第二侧壁
20 第二壁部
21 第二棱线
22 第三侧壁
23 第四侧壁
30 分隔区域
40,140 底部
40x,140x 开口部
50,50C 连续切口部
51 第一切口部
51E 外周第一切口部
52 第二切口部
52E 外周第二切口部
53 第三切口部
60 面状光源
61 基板
61m 上表面
62 覆盖部件
63 光源
63a 发光元件
63b 密封部件
63c 光反射膜
63d 底部填充物
68A、68B 导体配线
69 接合部件
70 第三壁部
71 第三棱线
72 第五侧壁
73 第六侧壁
110 第四壁部
111 第四棱线
112 第七侧壁
113 第八侧壁
120 第五壁部
121 第五棱线
122 第九侧壁
123 第十侧壁
150 下侧连续切口部
151 第一下侧切口部
152 第二下侧切口部
710 光学片
720 液晶面板
1000 液晶显示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位置的用语(例如,“上”、“下”、以及包含这些用语的其他用语)。但是,这些用语的使用是为了使参照附图容易理解发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因这些用语的意义而受到限制。另外,在多个附图中表示的相同附图标记的部分表示相同或同等的部分或部件。
而且,以下所示实施方式举例示出了用于使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面状光源等,并不将本发明限定为以下内容。另外,只要不存在特定的记载,以下记载的构成部件的尺寸、材料、形状、其相对的配置等的主旨不在于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定于此,而是进行举例示出。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也能够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变形例。另外,附图所示部件的大小、位置关类等有时为了明确说明而进行了夸张。而且,为了避免附图变得过度复杂,有时使用省略了一部分的要素的图示的模式图,或者作为剖视图使用仅示出切断面的端面图。
<第一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首先对分隔部件进行说明,之后,对在基板上配置了分隔部件以及光源的面状光源进行说明。
[分隔部件1]
图1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1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分隔部件1具有多个第一壁部10、多个第二壁部20、以及多个分隔区域30。多个第一壁部10例如彼此平行配置。另外,多个第二壁部20例如彼此平行配置。分隔部件1可以根据需要具有多个底部40。之后,以分隔部件1具有多个底部40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壁部10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棱线11、第一侧壁12、以及第二侧壁13。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在俯视时隔着第一棱线11配置。第一侧壁12的上端与第二侧壁13的上端连续。在第一侧壁12与第二侧壁13之间存在空间。
第一棱线11是连接第一壁部10的最高的位置的线。在与第一棱线11正交的方向切割的剖视中,第一棱线11的附近可以是尖的形状,也可以是带圆角的形状。另外,第一棱线11可以是极窄的宽度的平坦部以线状延伸的形状。这里所说的平坦部并不是能够在螺纹固定中使用的那样的较宽的宽度,而是比螺纹孔窄的宽度。该平坦部的宽度例如为1mm以下。另外,第一棱线11不具有能够在螺纹固定中使用的那样的扩宽的部分,其实质上为恒定宽度。
第二壁部20具有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棱线21、第三侧壁22、以及第四侧壁23。第三侧壁22和第四侧壁23在俯视时隔着第二棱线21配置。第三侧壁22的上端与第四侧壁23的上端连续。在第三侧壁22与第四侧壁23之间存在空间。
第二棱线21是连接第二壁部20的最高的位置的线。在与第二棱线21正交的方向切割的剖视中,第二棱线21的附近可以是尖的形状,也可以是带圆角的形状。另外,第二棱线21可以是极窄的宽度的平坦部以线状延伸的形状。这里所说的平坦部并不是能够在螺纹固定中使用的那样的较宽的宽度,而是比螺纹孔窄的宽度。该平坦部的宽度例如为1mm以下。另外,第二棱线21不具有能够在螺纹固定中使用的那样的扩宽的部分,其实质上为恒定宽度。
在图1中,定义了彼此正交的X方向以及Y方向,并且将与X方向以及Y方向垂直的方向设定为Z方向。在分隔部件1中,将两个棱线延伸的方向中的、任一者设定为第一方向均可。这里,将图1中的正交的X方向以及Y方向中的X方向设定为第一方向X,将Y方向设定为第二方向Y来进行以下的说明。但是,在分隔部件1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不正交。需要说明的是,在之后的说明中,有时将对象部的-X方向称为X-侧,将+X方向称为X+侧,将-Y方向称为Y-侧,将+Y方向称为Y+侧。
分隔区域30在俯视时是被第一棱线11以及第二棱线21包围的区域。分隔区域30在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配置多个。在图1的例子中,多个分隔区域30将第一方向X设定为行方向,将第二方向Y设定为列方向而配置成行列状。在各行方向配置的分隔区域30的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在各列方向配置的分隔区域30的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图1的例子中,在俯视时,多个矩形的分隔区域30配置为4行8列。
各分隔区域30包括相对的两个第一壁部10、相对的两个第二壁部20、以及底部40。底部40例如俯视时为矩形。在各分隔区域30中,相对的两个第一壁部10是位于底部40的Y-侧的外缘的第一侧壁12、以及位于底部40的Y+侧的外缘的第二侧壁13。另外,在各分隔区域30中,相对的两个第二壁部20是位于底部40的X-侧的外缘的第三侧壁22、以及位于底部40的X+侧的外缘的第四侧壁23。
底部40的外缘与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22、以及第四侧壁23的下端相连。也就是说,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22、以及第四侧壁23在俯视时配置为包围底部40的框状。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22、以及第四侧壁23相对于底部40倾斜。在各分隔区域30中,被相对的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包夹的区域之间的第二方向Y的距离越向底部40侧越窄,越向上部越宽。另外,在各分隔区域30中,被相对的第三侧壁22和第四侧壁23包夹的区域之间的第一方向X的距离越向底部40侧越窄,越向上部越宽。
在底部40具有开口部40x。在将分隔部件1使用于面状光源的情况下,开口部40x是能够配置光源的区域。开口部40x例如配置于底部40的中央部,其未到达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22、以及第四侧壁23的下端。在俯视时,开口部40x的面积比底部40的面积小。开口部40x例如俯视时为圆形。
在通过底部40的中央部且与第二方向Y平行地切割的纵剖视中,优选包括第一棱线11、第一侧壁12、以及第二侧壁13的第一壁部10的形状为向下方开口的V字状。另外,在通过底部40的中央部且与第一方向X平行地切割的纵剖视中(例如,图2),优选包括第二棱线21、第三侧壁22、以及第四侧壁23的第二壁部20的形状为向下方开口的V字状。
需要说明的是,位于分隔部件1整体的Y-侧的外缘的第一壁部10可以不具有第二侧壁13。在该情况下,位于分隔部件1整体的Y-侧的外缘的第一棱线11为第一侧壁12的上端。可以于位于分隔部件1整体的Y-侧的外缘的第二壁部20设置第二切口52,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切口52。另外,位于分隔部件1整体的Y+侧的外缘的第一壁部10可以不具有第一侧壁12。在该情况下,位于分隔部件1整体的Y+侧的外缘的第一棱线11为第二侧壁13的上端。可以于位于分隔部件1整体的Y+侧的外缘的第二壁部20设置第二切口52,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切口52。
另外,位于分隔部件1整体的X-侧的外缘的第二壁部20可以不具有第四侧壁23。在该情况下,位于分隔部件1整体的X-侧的外缘的第二棱线21为第三侧壁22的上端。可以在位于分隔部件1整体的X-侧的外缘的第一壁部10设置第一切口51,也可以不设置設第一切口51。另外,位于分隔部件1整体的X+侧的外缘的第二壁部20可以不具有第三侧壁22。在该情况下,位于分隔部件1整体的X+侧的外缘的第二棱线21为第四侧壁23的上端。可以在位于分隔部件1整体的X+侧的外缘的第一壁部10设置第一切口51,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切口51。
图3是图1的区域A的局部俯视图。分隔部件1具有设于第一棱线11上的第一切口部51、以及设于第二棱线21上的第二切口部52。在图3中,举例示出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连续的连续切口部50。在分隔部件1以及后述分隔部件1A中,有时用连续切口部50对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进行说明。第一切口部51例如为在第一方向X延伸的直线状,第二切口部52例如为在第二方向Y延伸的直线状。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的长度例如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图4是图3的IV-IV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连续切口部50可以贯穿第一壁部10或第二壁部20。图5是示出连续切口部的另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其1)。图6是示出连续切口部的另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其2)。图5以及图6示出了与图4对应的剖面。如图5和图6所示,连续切口部50可以不贯穿第一壁部10或第二壁部20。
即,第一切口部51可以贯穿第一壁部10,也可以不贯穿第一壁部10。例如,第一切口部51可以是有底的凹部。在第一切口部51不贯穿第一壁部10的情况下,优选第一切口部51的深度为第一壁部10的厚度的一半以上。在第一切口部51不贯穿第一壁部10的情况下,第一切口部51可以配置于第一棱线11上,也可以配置于位于第一棱线11的正下的第一壁部10的下表面。在将分隔部件1用于后述面状光源的情况下,若第一切口部51配置于第一壁部10的下表面,则能够抑制产生亮度不均等的光学影响。
另外,第二切口部52可以贯穿第二壁部20,也可以不贯穿第二壁部20。例如,第二切口部52可以为有底的凹部。在第二切口部52不贯穿第二壁部20的情况下,优选第二切口部52的深度为第二壁部20的厚度的一半以上。在第二切口部52不贯穿第二壁部20的情况下,第二切口部52可以配置于第二棱线21上,也可以配置于位于第二棱线21的正下的第二壁部20的下表面。在将分隔部件1用于后述面状光源的情况下,若第二切口部52配置于第二壁部20的下表面,则能够抑制产生亮度不均等的光学的影响。
在俯视时,连续切口部50是十字状。例如,第一切口部51通过第二切口部52的中点,第二切口部52通过第一切口部51的中点。在连续切口部50中,第一切口部51与第二切口部52的交点与交点I一致。连续切口部50至少设置一个即可。在图3的例子中,在全部的交点I配置有连续切口部50。需要说明的是,在俯视时,设于交点I的连续切口部50的形状不限于十字状,也可以为L字状、I字状、T字状等。
配置于一个交点I的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自与该交点I相邻的其他交点I离开配置。在于相邻的交点I也设有连续切口部50的情况下,相邻的连续切口部50分离,彼此不接触。构成连续切口部50的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的各自的长度例如比分隔区域30的一边的长度短。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的各自的长度例如可以设定为一个分隔区域30的一边的长度的3分之1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为了明确连续切口部50的位置,为了方便,用夸张的粗线描绘连续切口部50。但是,实际上,构成连续切口部50的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例如通过准备未在第一棱线11以及第二棱线21设置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的分隔部件中间体,并且使用刀具等的刃具形成切口的方法而形成为例如约数百μm的宽度。
另外,分隔部件1可以通过注射成型等进行成形。在通过注射成型等进行成形的情况下,在相当于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的部分配置模具,以不在相当于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的部分形成部件的方式进行。如此,对于不需要经由“切入”工序而获得的部件,也能够包括切口部。
另外,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也可以例如通过准备未在第一棱线11以及第二棱线21设置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的分隔部件中间体,并且使用了刀模的冲裁加工来形成。具体而言,例如,可以通过将刀模设置于分隔部件中间体的下表面侧,并且使用垫板自分隔部件中间体的上表面侧进行冲压,从而于分隔部件中间体形成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该方法在形成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时难以产生毛刺这点优选。在该情况下,可以通过一次冲裁而在分隔部件中间体的整体形成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可以分为多次来进行冲裁,也可以一处一处进行冲裁。
存在第一侧壁12与第二侧壁13的至少一部分隔着第一切口部51相接的情况。另外,存在第三侧壁22与第四侧壁23的至少一部分隔着第二切口部52相接的情况。如此,第一切口部51和/或第二切口部52的至少一部分相接,从而分隔部件1具有光反射性,在使用后述面状光源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自光源直接入射至第一切口部51和/或第二切口部52的光、自光学片等返回的光进入第一切口部51和/或第二切口部52内。由此,能够抑制自面状光源的光取出量的降低。
分隔部件1能够配置于基板上而与基板接合,从而构成面状光源。在分隔部件1具有光反射性的情况下,第一壁部10的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第二壁部20的第三侧壁22和第四侧壁23、以及底部40作为用于反射来自光源的光的反射部件起作用。也就是说,分隔部件1可以用作面状光源的反射镜。
需要说明的是,“配置于基板上”是指,包括分隔部件等直接配置于基板的上表面的情况、以及隔着后述覆盖部件等而间接配置的情况这两者。另外,“与基板接合”是指,包括分隔部件等与基板的上表面直接接合的情况、以及隔着后述覆盖部件等而间接与基板接合的情况这两者。
在分隔部件1配置于基板上,光源配置于在各开口部40x内露出的基板上的面状光源中,若在高温环境下的保管、光源驱动时等,热负载施加于分隔部件1,则有时在分隔部件1中产生收缩。需要说明的是,若在高温环境下进行保管,则存在分隔部件1的单体也产生热收缩的情况。
例如,在图7所示比较例的分隔部件1X中,设定为完全不设置切口部。若热负载施加于分隔部件1X,则分隔部件1X如箭头所示欲朝向中央部收缩。分隔部件1X的大小在俯视时越大,则分隔部件1X的收缩越大。若因热负载导致分隔部件1X收缩,则有时在各分隔区域30中自光源至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22、以及第四侧壁23的距离改变。
与此相对,在设有连续切口部50的分隔部件1中,第一棱线11以及第二棱线21被连续切口部50截断。因此,若施加热负载,则能够使分隔部件1在被连续切口部50截断的每一个第一棱线11以及第二棱线21处收缩。通过使每一个第一棱线11以及第二棱线21收缩,各第一棱线11以及各第二棱线21在第一棱线以及第二棱线本身收缩的方向(图8所示箭头方向)收缩,因此能够抑制分隔部件1如图7那样向中央部收缩。由此,抑制了在各分隔区域30中自光源至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22、以及第四侧壁23的距离的变化。其结果,能够抑制在分隔部件1中光的反射方向改变,从而在面状光源中能够抑制亮度不均、色度不均。
分隔部件1例如通过用模具对厚度为约0.2~0.3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的片材进行冲压,从而成形为具有第一壁部10、第二壁部20以及底部40的形状。在成形时,由于交点I的部分最被拉伸,因此基于热负载的应力在交点I处最大。因此,在交点I设置连续切口部50来缓和应力对于因热负载导致的分隔部件1的收缩的抑制特别有效。另外,将连续切口部50设定为十字状在能够抑制分隔部件1的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的两个方向的收缩这点是有效的。另外,在分隔部件1的全部的交点I配置连续切口部50在能够抑制分隔部件1整体的收缩这点是有效的。
另外,与配置于交点I之外相比,将第一切口部51、第二切口部52配置于交点I具有以下优点。即,在分隔区域30为矩形的情况下,交点I与交点I之外相比自光源的距离较远。因此,在将分隔部件用于面状光源的情况下,通过在距光源较远的位置设置第一切口部51、第二切口部52,能够使来自光源的光难以到达第一切口部51、第二切口部52,能够抑制亮度不均等的光学影响。
另外,在分隔部件1中,各分隔区域30在俯视时为矩形,由于各分隔区域30为相同形状,因此能够抑制产生亮度不均等的光学影响。
[分隔部件1A]
分隔部件1A是分隔部件的另一个例子。图9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1A的局部俯视图。分隔部件1A在连续切口部50交错状配置这点与分隔部件1(参照图3等)相同。
这里,交错状是指,在于第一方向X相邻的连续切口部50之间,存在未设置连续切口部50的交点I,且在于第二方向Y相邻的连续切口部50之间,存在未设置连续切口部50的交点I。也就是说,在分隔部件1A中,连续切口部50隔着在第一方向X相邻的交点I配置。另外,连续切口部50隔着在第二方向Y相邻的交点I配置。在与配置连续切口部50的交点I在第一方向X相邻的交点I、以及在第二方向Y相邻的交点I处不配置连续切口部50。
分隔部件1A与分隔部件1相同,可以用作面状光源的反射镜。由于分隔部件1A具有连续切口部50,因此能够获得与分隔部件1相同的效果。
[分隔部件1B]
分隔部件1B是分隔部件的另一个例子。图10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1B的局部俯视图。分隔部件1B在不使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像连续切口部50那样连续,而是彼此分开这点与分隔部件1(参照图3等)不同。
在分隔部件1B中,在第一棱线11上的与第二棱线21交叉的多个交点I中,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交替配置。另外,在第二棱线21上的与第一棱线11交叉的多个交点I中,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交替配置。也可以仅在第一棱线11上的与第二棱线21交叉的多个交点I、以及第二棱线21上的与第一棱线11交叉的多个交点I中的任一者中,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彼此交替配置。
配置于一个交点I的第一切口部51自与该交点I相邻的其他交点I离开配置。也就是说,配置于一个交点I的第一切口部51不到达与该交点I相邻的其他交点I。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二切口部52也相同。
分隔部件1B与分隔部件1相同,能够用作面状光源的反射镜。由于分隔部件1B具有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因此关于收缩的抑制,能够获得与分隔部件1相同的效果。另外,在连续切口部50中在第一切口部51与第二切口部52的交点附近处切口部的打开的程度相对变大,与此相对,在将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彼此分开配置的情况下,能够使切口部的打开程度变小,从而在将分隔部件1B用于面状光源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光源发出的光、自光学片等返回的光进入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从而能够抑制来自面状光源的光取出量的降低。
[分隔部件的其他变形]
在分隔部件中,可以不将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配置于交点I,而是以不与交点I相接的方式配置于相邻的交点I之间。在该情况下,可以仅配置第一切口部51,可以仅配置第二切口部52,也可以配置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这两者。另外,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可以通过多个点的排列来构成。
另外,在分隔部件中,各分隔区域的形状在俯视时不限于矩形。例如,如图11所示分隔部件1C、图12所示分隔部件1D那样,各分隔区域30的形状在俯视时可以为六边形。
分隔部件1C和1D除了多个第一壁部10以及多个第二壁部20之外,还具有多个第三壁部70。多个第三壁部70例如彼此平行配置。分隔部件1C以及1D可以根据需要而具有多个底部40。
第三壁部70具有在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不同的第三方向上延伸的第三棱线71、第五侧壁72、以及第六侧壁73。第五侧壁72和第六侧壁73在俯视时隔着第三棱线71配置。第五侧壁72的上端与第六侧壁73的上端连续。在第五侧壁72和第六侧壁73之间存在空间。
第三棱线71是连接第三壁部70的最高的位置的线。第三棱线71的附近在与第三棱线71正交的方向切割的剖视中可以为尖的形状,也可以为带圆角的形状。另外,与在第一棱线11中说明的相同,第三棱线71可以为极窄的宽度的平坦部以线状延伸的形状。
分隔部件1C和1D具有设于第一棱线11上的第一切口部51、设于第二棱线21上的第二切口部52、以及设于第三棱线71上的第三切口部53。第一切口部51、第二切口部52以及第三切口部53连续,构成连续切口部50C。在连续切口部50C中,第一切口部51、第二切口部52以及第三切口部53在第一棱线11、第二棱线21以及第三棱线71的交点I连续。在分隔部件1C中,在全部的交点I处配置有连续切口部50C。与此相对,在分隔部件1D中,连续切口部50C以交错状配置。
如此,分隔部件1C和1D具备具有第一棱线11的多个第一壁部10、具有第二棱线21的多个第二壁部20、以及具有在与第一棱线11以及第二棱线21不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三棱线71的多个第三壁部70,第一棱线11、第二棱线21以及第三棱线71的端部相连而界定分隔区域30。例如,若分隔区域30在俯视时为六边形,则各分隔区域30在俯视时配置为蜂巢状。分隔区域30可以在俯视时为正六边形。
图13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1E的局部俯视图,其示出了分隔部件1E的左下的角部。如图13的被虚线包围的部分那样,可以在分隔部件1E的外周配置与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不同的外周第一切口部51E以及外周第二切口部52E。外周第一切口部51E是设于第一棱线11上且位于分隔部件1E的外周的切口部。外周第二切口部52E是设于第二棱线21上且位于分隔部件1E的外周的切口部。外周第一切口部51E以及外周第二切口部52E分别能够与分隔部件1E的外周的边正交配置。
在分隔部件1E中,作为一个例子,在第一棱线11上的与第二棱线21交叉的多个交点I处,交替配置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另外,作为一个例子,在第二棱线21上的与第一棱线11交叉的多个交点I处,第一切口部51与第二切口部52交替配置。外周第一切口部51E以及外周第二切口部52E可以依据该规则进行配置,也可以不依据该规则进行配置。在图13所示例子中,全部外周第一切口部51E以及外周第二切口部52E与外周的边正交配置。外周第一切口部51E以及外周第二切口部52E的长度在图13所示例子中比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的长度短。外周第一切口部51E以及外周第二切口部52E的长度例如可以设定为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的长度的约一半。需要说明的是,外周第一切口部51E以及外周第二切口部52E可以与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同时形成,也可以通过与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分开的工序形成。通过同时形成外周第一切口部51E、外周第二切口部52E、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能够提高生产性。
分隔部件可以如图1的例子所示那样在俯视时为矩形形状,也可以在俯视时为异形形状。图14是举例示出在俯视时为异形形状的分隔部件1F的局部俯视图,其示出了分隔部件1F的左下的角部。这里,异形形状是指,在俯视时矩形之外的形状,例如是为了符合特定的产品形状,对完全的矩形施加局部变形、整体变形的形状。分隔部件的外周可以如图14的例子所示那样仅由多个直线构成,也可以包含曲线构成。在分隔部件1F中,在左下的角部存在未配置分隔区域的区域。
在分隔部件1F中,作为一个例子,在第一棱线11上的与第二棱线21交叉的多个交点I处,第一切口部51和第二切口部52交替配置。另外,作为一个例子,在第二棱线21上的与第一棱线11交叉的多个交点I处,第一切口部51与第二切口部52交替配置。与分隔部件1E相同,外周第一切口部51E以及外周第二切口部52E可以依据该规则进行配置,也可以不依据规则进行配置。在图14所示例子中,全部的外周第一切口部51E以及外周第二切口部52E与外周的边正交配置。
另外,通过分隔部件的第一棱线11和第二棱线21的交点的连续切口部可以沿第一棱线11以及第二棱线21进行配置,也可以不沿第一棱线11以及第二棱线21进行配置。在连续切口部不沿第一棱线11以及第二棱线21配置的情况下,连续切口的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配置于侧壁上。
另外,在第一切口部51配置于第一棱线11和第二棱线21的交点的情况下,在俯视时,第一切口部51可以自通过第三侧壁22的下端且与Y方向平行的线的位置延伸至通过第四侧壁23的下端且与Y方向平行的线的位置。同样,在第二切口部52配置于第一棱线11与第二棱线21的交点的情况下,在俯视时,第二切口部52可以自通过第一侧壁12的下端且与X方向平行的线的位置延伸至通过第二侧壁13的下端且与X方向平行的线的位置。
另外,在第一棱线11上配置多个第一切口部51的情况下,各第一切口部51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是越位于外周侧的第一切口部51的切口部的长度越长。由于分隔部件的收缩在外周侧较大,因此通过设定为越位于外周侧的第一切口部51的切口部的长度越长,能够抑制外周侧的收缩。在第二棱线21上配置多个第二切口部52的情况也相同。即,在第二棱线21上配置多个第二切口部52的情况下,各第二切口部52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越位于外周侧的第二切口部52的切口部的长度越长。另外,在第一棱线11上配置多个第一切口部51且在第二棱线21上配置多个第二切口部52的情况下,可以设定为越接近分隔部件的角部的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的切口部的长度越长。由此,能够抑制外周侧的收缩。
另外,在分隔部件中,只要在至少一个第一棱线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切口部即可,可以不在第二棱线上设置第二切口部。另外,在分隔部件中,可以在至少一个第一棱线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切口部,在至少一个第二棱线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切口部。
[面状光源60]
上述分隔部件可以配置于基板上而与基板接合,从而构成面状光源。这里,虽然以分隔部件1为例对面状光源进行了说明,但是可以代替分隔部件1而使用上述分隔部件1A、1B等的其他分隔部件。另外,可以在一个基板上排列配置多个分隔部件。
图15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图16是图15的XVI-XVI线的剖视图。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面状光源60是具有基板61、覆盖部件62、分隔部件1、以及多个光源63的面发光型的发光装置。分隔部件1配置于基板61上。覆盖部件62覆盖基板6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部件62根据需要设置。
在面状光源60中,分隔部件1的底部40的下表面与配置于基板61上的覆盖部件62接合。也就是说,分隔部件1的底部40的下表面隔着覆盖部件62与基板61间接接合。另外,在面状光源60中,光源63配置于在底部40的开口部40x内露出的基板61上。以下,对于包含于面状光源60的部件进行详述。
(基板61)
基板61是用于载置多个光源63的部件。在基板61的上表面61m,配置有用于向光源63供给电力的导体配线68A以及68B。优选覆盖部件62覆盖导体配线68A以及68B中的、不进行与发光元件电连接的区域的一部分。
作为基板61的材料,至少能够将一对导体配线68A以及68B绝缘分离即可,例如,可以举出陶瓷、树脂、复合材料等。作为树脂,可以举出苯酚树脂、环氧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BT树脂、聚邻苯二甲酰胺(PPA)、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作为复合材料,可以举出在上述树脂中混合有玻璃纤维、SiO2、TiO2、Al2O3等的无机填充物的材料、玻璃纤维强化树脂(玻璃环氧基树脂)、以及在金属部件上覆盖有绝缘层的金属基板等。
基板61的厚度可以适当选择。基板61可以是能够通过辊对辊(roll to roll)方式制造的柔性基板或者刚性基板的任一者。刚性基板可以是能够弯曲的薄型刚性基板。导体配线68A以及68B是导电性部件即可,材料不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作为电路基板等的配线层通常使用的材料。导体配线68A以及68B的表面可以配置光反射膜等。
优选覆盖部件62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作为覆盖部件62的材料,可以举出与作为基板61的材料举例示出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作为覆盖部件62,通过使用在上述树脂中含有白色类的光反射性填充物或许多气泡的材料,自光源63放出的光被反射,能够使面状光源60的光取出效率提高。
(光源63)
光源63是用于发出光的部件,其包括例如自己发光的发光元件本身、用透光性树脂等将发光元件密封的部件、以及发光元件被封装后的表面安装型的发光装置(也称为LED)等。例如,作为光源63,如图16所示,可以举出用密封部件63b覆盖发光元件63a的部件。光源63可以使用一个发光元件63a,也可以使用多个发光元件作为一个光源63。发光元件例如可以使用射出蓝色光的元件。另外,作为光源63,可以为包括以下部件的构成:包围发光元件的侧面的包括光反射性材料的树脂;以及覆盖发光元件的上表面以及包括光反射性材料的树脂的上表面的透光性部件。也可以为包括覆盖发光元件的上表面的透光性部件、以及包围发光元件的侧面以及透光性部件的侧面的包括光反射性材料的树脂的构成。这里的透光性部件可以包含荧光体。在发光元件和透光性部件之间,可以设置将发光元件和透光性部件粘接的透光性的粘接部件。
光源63为了在分隔部件1的各分隔区域30中使亮度不均较少地进行光照,优选为宽配光。特别是,优选各个光源63具有蝙蝠翼型配光特性。由此,通过抑制在光源63的正上方向出射的光量,使各个光源63的配光拓宽,使拓宽的光在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22、第四侧壁23以及底部40进行照射,从而能够抑制各分隔区域30中的亮度不均。
这里作为蝙蝠翼型配光特性定义为,将光轴OA设为0度,在配光角的绝对值大于0度的角度下具有发光强度比0度强的发光强度分布。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6所示,光轴OA定义为,通过光源63的中心且与基板61的上表面61m垂直相交的线。
特别是,作为具有蝙蝠翼型配光特性的光源63,例如,如图16所示,可以举出使用了在上表面具有光反射膜63c的发光元件63a的光源。通过在发光元件63a的上表面设置光反射膜63c,朝向发光元件63a的上方向的光基本上被光反射膜63c反射,发光元件63a的正上的光量被抑制,能够获得蝙蝠翼型配光特性。也可以为了设定为蝙蝠翼型配光而另外组装透镜。
光反射膜63c可以是银、铜等的金属膜、在树脂中含有白色类的填充物等的材料、以及这些的组合等的任一者。另外,光反射膜63c设定为电介质多层膜(DBR膜),相对于发光元件63a的发光波长,可以具有对于入射角的反射率角度依赖性。具体而言,优选光反射膜63c的反射率设定为与垂直入射相比倾斜入射变低。由此,发光元件63a的正上的亮度的变化变得缓和,能够抑制发光元件63a的正上成为暗点等、极端变暗的情况。
作为光源63,例如,可以举出在基板61上直接安装的发光元件63a的高度为100μm~500μm。光反射膜63c的厚度可以为0.1μm~3.0μm。即使包括密封部件63b,光源63的厚度也能够设定为约0.5mm~2.0mm。
优选以多个光源63可以彼此独立驱动,并且针对每个光源63的调光控制(例如,局部调光或高动态范围)成为可能的方式,在基板61上进行配线。
(发光元件63a)
作为发光元件63a,可以使用公知的元件。例如,优选作为发光元件63a使用发光二极管。发光元件63a可以选择任意波长。例如,作为蓝色、绿色的发光元件,可以利用使用了GaN、InGaN、AlGaN、AlInGaN等的氮化物类半导体的发光元件。另外,作为红色的发光元件,可以使用GaAlAs、AlInGaP等。而且,也可以使用由这些之外的材料构成的半导体发光元件。使用的发光元件的组成以及发光色、大小、个数等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
如图16所示,发光元件63a可以以跨过设于基板61的上表面61m的正负一对的导体配线68A和68B的方式,隔着接合部件69进行倒装芯片安装。但是,发光元件62a不限于倒装芯片安装,也可以进行面朝上安装。
接合部件69是用于将发光元件63a接合于基板或导体配线的部件,可以举出绝缘性的树脂或导电性的部件等。在图16所示那样的倒装芯片安装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导电性的部件。具体而言,可以举出含Au合金、含Ag合金、含Pd合金、含In合金、含Pb-Pd合金、含Au-Ga合金、含Au-Sn合金、含Sn合金、含Sn-Cu合金、含Sn-Cu-Ag合金、含Au-Ge合金、含Au-Si合金、含Al合金、含Cu-In合金、以及金属与助焊剂的混合物等。
(密封部件63b)
密封部件63b以自外部环境保护发光元件63a且对自发光元件63a出射的光进行光学控制(例如,获得蝙蝠翼型配光特性)等的目的,覆盖发光元件63a。密封部件63b由透光性的材料构成。作为密封部件63b的材料,可以使用环氧基树脂、硅树脂或将其混合的树脂等的透光性树脂、以及玻璃等。这些之中,考虑耐光性以及成形的容易度,优选使用硅树脂。在密封部件63b中可以包括用于使来自发光元件63a的光扩散的扩散剂、与发光元件63a的发光色对应的着色剂等。扩散剂以及着色剂等可以使用在该领域公知的物质。
密封部件63b可以与基板61直接接触。密封部件63b被调整为能够进行印刷、分配器涂敷等的粘度,能够通过加热处理、光照射使其固化。作为密封部件63b的形状,例如,可以举出大致半球形状、在剖视中纵长的凸形状、在剖视中偏平的凸形状、在俯视中圆形状或椭圆形状等,但是不限于此。这里,纵长的凸形状是指,在剖视中,与和基板61的上表面61m平行的方向的最大长度相比,和基板61的上表面61m垂直的方向的最大长度较长的形状。另外,偏平的凸形状是指,在剖视中,与和基板61的上表面61m垂直的方向的最大长度相比,和基板61的上表面61m平行的方向的最大长度较长的形状。密封部件63b可以在发光元件63a的下表面和基板61的上表面61m之间作为底部填充物63d进行配置。
(分隔部件1)
分隔部件1配置于基板61上。在第一侧壁12的下表面以及第二侧壁13的下表面与基板61的上表面或覆盖部件62的上表面之间,设置空间。另外,在第三侧壁22的下表面以及第四侧壁23的下表面与基板61的上表面或覆盖部件62的上表面之间,设置空间。
在分隔部件1中,各开口部40x配置于各分隔区域30的中央部。优选各开口部40x的形状以及大小为光源63全部露出的形状以及大小即可,优选各开口部40x的外缘设定为仅位于光源63的附近。由此,在分隔部件1具有光反射性的情况下,能够使来自光源63的光也在各底部40反射,从而人能够提高光的取出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在分隔部件1中,各开口部40x可以在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的形成前形成,可以在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的形成后形成,也可以与第一切口部51以及第二切口部52同时形成。
在图16中,优选由相邻的第三侧壁22和第四侧壁23形成的角度α例如设定为60度~90度。通过将角度α设定为这样的范围,使分隔部件1所占空间以及区域降低,能够降低分隔部件1的高度,从而能够实现面状光源60的薄型化。对于由相邻的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形成的角度也相同。
相邻的第一棱线11间的间距以及相邻的第二棱线21间的间距能够根据使用的光源的大小、所需面状光源的大小等来适当调整適。作为相邻的第一棱线11间的间距以及相邻的第二棱线21间的间距,例如,可以举出1mm~50mm,优选5mm~20mm,更优选6mm~15mm。
另外,分隔部件1本身的高度H、即分隔部件1的各底部40的下表面至第一棱线11或第二棱线21的Z方向的长度优选为8mm以下,在设定为更薄型的面状光源的情况下优选为约1mm~4mm。
优选分隔部件1使用粘接部件与基板61接合。由此,即使分隔部件1因热而想要收缩,由于分隔部件通过粘接部件与基板61接合,从而能够抑制分隔部件1的收缩。分隔部件1可以使用光反射性的粘接部件对各开口部40x的周围进行接合,从而来自光源63的出射光不入射至基板61与分隔部件1之间。例如,更优选沿各开口部40x的外缘以环状配置光反射性的粘接部件。粘接部件可以是例如在PET基材的两面配置丙烯酸树脂类粘合剂的双面胶带,可以为热熔粘接剂型的粘接片,也可以为热固化性树脂、热可塑性树脂等的树脂类的粘接剂。优选这些粘接部件具有较高的阻燃性。
如上所述,优选分隔部件1具有光反射性。由此,能够使自光源63出射的光通过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22、第四侧壁23以及底部40高效地向上方反射。
分隔部件1可以使用含有由氧化钛、氧化铝或氧化硅等的粒子组成的反射材料的树脂等进行成形,也可以在使用不含有反射材料的树脂进行成形后,在表面设置反射材料。或者,可以使用包括多个细微的气泡的树脂。在该情况下,光在气泡与树脂的界面进行反射。另外,作为在分隔部件1中使用的树脂,可以举出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酯等的热可塑性树脂、或者、环氧基树脂或硅树脂等的热固化性树脂等。优选分隔部件1设定为对于来自光源63的出射光的反射率为70%以上。
分隔部件1可以通过使用金属模具的成形方法、基于光成形的成形方法等来形成,也可以通过购入具有各第一壁部10、各第二壁部20以及各底部40的分隔部件1来进行准备。作为使用了金属模具的成形方法,可以应用注射成型、挤压成形、压缩成形、真空成形、冲压成形等的成形方法。例如,可以通过使用由PET等构成的反射片进行真空成形,获得各第一壁部10、各第二壁部20以及各底部40一体成形的分隔部件1。
需要说明的是,面状光源60作为隔着分隔部件1在光源63的上方配置的光学部件,可以包括扩散片。通过面状光源60具有扩散片,能够提高自面状光源60取出至外部的光的均匀性。另外,面状光源60可以进一步在扩散片的上方具有自由波长转换片、第一棱镜片、第二棱镜片、偏振片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通过面状光源60具有这些光学部件的一种以上,能够进一步提高光的均匀性。需要说明的是,波长转换片例如吸收来自光源的蓝色光的一部分,发出黄色光、绿色光和/或红色光,射出白色光。由于波长转换片自光源63的发光元件63a分开,因此能够使用难以在发光元件63a的附近使用的、热或光强度的耐受性较差的荧光体等。由此,作为面状光源60的背光的性能提高。包含于波长转换片的荧光体可以使用钇·铝·石榴石类荧光体(例如,Y3(Al,Ga)5O12:Ce)、镥·铝·石榴石类荧光体(例如,Lu3(Al,Ga)5O12:Ce)、铽·铝·石榴石类荧光体(例如,Tb3(Al,Ga)5O12:Ce)、CCA类荧光体(例如、Ca10(PO4)6Cl2:Eu)、SAE类荧光体(例如,Sr4Al14O25:Eu)、氯硅酸盐类荧光体(例如,Ca8MgSi4O16Cl2:Eu)、β赛隆类荧光体(例如,(Si,Al)3(O,N)4:Eu)、α赛隆类荧光体(例如,Ca(Si,Al)12(O,N)16:Eu)、SLA类荧光体(例如,SrLiAl3N4:Eu)、CASN类荧光体(例如,CaAlSiN3:Eu)或者SCASN类荧光体(例如,(Sr,Ca)AlSiN3:Eu)等的氮化物类荧光体、KSF类荧光体(例如,K2SiF6:Mn)、KSAF类荧光体(例如,K2(Si0.99,Al0.01)F65.99:Mn)或者MGF类荧光体(例如,3.5MgO·0.5MgF2·GeO2:Mn)等的氟化物类荧光体、具有钙钛矿结构的荧光体(例如,CsPb(F,Cl,Br,I)3)、或者量子点荧光体(例如,CdSe、InP、AgInS2或AgInSe2)等。需要说明的是,在使密封部件63b含有荧光体的情况下,该荧光体可以使用上述材料。
面状光源60可以是相对于X-Y平面平行的形状,也可以是相对于X-Y平面向Z+侧或Z-侧弯曲的形状。例如,在X方向中,面状光源60的中央可以是向Z-侧凹陷的弯曲形状。
<实施例>
首先,制作与图15所示面状光源60相同构造的面状光源A。在面状光源A中,使用外形为与图1所示分隔部件1相同的矩形且形成有与图10所示分隔部件1B相同的切口部的分隔部件。也就是说,使用了在第一棱线上的与第二棱线交叉的多个交点处交替配置第一切口部和第二切口部,并且在第二棱线上的与第一棱线交差的多个交点处交替配置第一切口部和第二切口部的分隔部件。但是,在分隔部件的外周,配置了与外周的边正交的外周第一切口部和外周第二切口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切口部和第二切口部的长度设定为约3mm,外周第一切口部和外周第二切口部的长度设定为约1.5mm。
另外,作为比较例,制作了除了未于分隔部件设置切口部之外与面状光源A相同构造的面状光源B。在面状光源A以及面状光源B中,分隔部件由相同材料形成。作为分隔部件的材料,使用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对于面状光源A以及面状光源B,作为初始数据对分隔部件的长度方向(X方向)和宽度方向(Y方向)的尺寸进行了测定,均为X=225mm、Y=127mm。
接下来,将面状光源A以及面状光源B在100℃的环境下进行保管,对经过1000小时后的分隔部件的X方向以及Y方向的尺寸进行测定,调查了收缩的程度。在表1中示出结果。
(表1)
Figure BDA0003691862440000181
如表1所示,在于分隔部件设有切口部的面状光源A中,分隔部件的X方向的尺寸收缩了0.16mm,Y方向的尺寸收缩了0.12mm。若将其用收缩率表示,X方向为0.07%,Y方向为0.26%。与此相对,在未于分隔部件设置切口部的面状光源B中,分隔部件的X方向的尺寸收缩了0.63mm,Y方向的尺寸收缩了0.42mm。若将其用收缩率表示,则X方向为0.28%,Y方向为0.92%。
如此,能够确认通过于分隔部件设置切口部,与未在分隔部件设置切口部导的情况相比,能够将高温环境下的分隔部件的X方向以及Y方向的收缩抑制为约1/3~1/4。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两个部件重叠的构造的分隔部件的例子。
[分隔部件2]
图17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2的局部俯视图(其1)。图18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2的局部俯视图(其2),其示出了将两个部件重叠前的装填。图17所示分隔部件2在图18所示分隔部件1A的下侧配置有下侧部件1G。
也就是说,分隔部件2具有分隔部件1A和配置于分隔部件1A的下侧的下侧部件1G。在分隔部件2中,分隔部件1A在下侧部件1G之上重叠配置。分隔部件1A的整体的形状与图1等所示分隔部件1相同,切口部的位置、形状与参照图9进行的说明相同。
下侧部件1G具有多个第四壁部110和多个第五壁部120。在图18的例子中,下侧部件1G具有多个底部140,在各底部140设有开口部140x。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仅在分隔部件1A和下侧部件1G任一者具有底部以及开口部,也可以在两者具有底部以及开口部。在分隔部件1A和下侧部件1G这两者具有底部以及开口部的情况下,在下侧部件1G之上重叠分隔部件1A时,在底部140的上侧配置底部40,开口部40x与开口部140x连通。
第四壁部110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四棱线111、第七侧壁112、以及第八侧壁113。第七侧壁112的上端与第八侧壁113的上端连续。在第七侧壁112和第八侧壁113之间存在空间。
第四棱线111是连接第四壁部110的最高的位置的线。在与第四棱线111正交的方向切割的剖视中,第四棱线111的附近可以为尖的形状,也可以为带圆角的形状。另外,与在第一棱线11进行的说明相同,第四棱线111可以是极窄的宽度的平坦部以线状延伸的形状。
各个第四壁部110配置于分隔部件1A的各个第一壁部10的下侧。
第五壁部120具有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五棱线121、第九侧壁122、以及第十侧壁123。第九侧壁122的上端与第十侧壁123的上端连续。在第九侧壁122与第十侧壁123之间存在空间。
第五棱线121是连接第五壁部120的最高的位置的线。在与第五棱线121正交的方向切割的剖视中,第五棱线121的附近可以为尖的形状,也可以为带圆角的形状。另外,与在第一棱线11进行的说明相同,第五棱线121可以为极窄的宽度的平坦部以线状延伸的形状。
各个第五壁部120配置于分隔部件1A的各个第二壁部20的下侧。
下侧部件1G在俯视时具有设于第五棱线121上的第一下侧切口部151和设于第四棱线111上的第二下侧切口部152连续的下侧连续切口部150。第一下侧切口部151例如为在第二方向Y延伸的直线状,第二下侧切口部152例如为在第一方向X延伸的直线状。第一下侧切口部151与第二下侧切口部152的长度例如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俯视时,下侧连续切口部150为十字状。
在分隔部件1A中,连续切口部50以交错状配置。在下侧部件1G中,下侧连续切口部150配置为交错状且配置于在下侧部件1G之上重叠分隔部件1A时,在俯视时不与分隔部件1A的连续切口部50重合的位置。
分隔部件1A可以粘接于下侧部件1G,也可以不粘接于下侧部件1G。在将分隔部件1A粘接于下侧部件1G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粘接剂、双面胶带等。例如,在分隔部件1A和下侧部件1G这两个具有底部的情况下,可以将分隔部件1A的底部40与下侧部件1G的底部140粘接。或者,可以不将分隔部件1A与下侧部件1G的底部彼此粘接,而是将壁部彼此粘接。或者,可以将分隔部件1A与下侧部件1G的底部彼此粘接,进一步将壁部彼此粘接。
下侧部件1G可以为与分隔部件1A相同大小,也可以为不同大小。例如,下侧部件1G可以设定为下侧部件1G的壁部与分隔部件1A的壁部相接,下侧部件1G的底部与分隔部件1A的底部相接的大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后述下侧部件1H也相同,可以为与分隔部件1B相同大小,也可以为不同大小。
如此,在分隔部件2中,在俯视时,在彼此不重合的位置处配置连续切口部50和下侧连续切口部150。因此,在将分隔部件2用于面状光源的情况下,关于分隔部件2的收缩的抑制能够获得与分隔部件1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将分隔部件2用于面状光源的情况下,光源发出的光、自光学片等返回的光中的通过分隔部件1A的切口部的光被下侧部件1G反射。因此,与图3所示在分隔部件1的全部的交点I处设置连续切口部5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自面状光源的光取出量的降低。
[分隔部件2A]
图19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2A的局部俯视图(其1)。图20是举例示出分隔部件2A的局部俯视图(其2),其示出了将两个部件重叠前的状态。图19所示分隔部件2A在图20所示分隔部件1B的下侧配置有下侧部件1H。图19的例子所示分隔部件2A的切口部的位置关系与图17所示分隔部件2不同。
在分隔部件2A中,在下侧部件1H之上重叠分隔部件1B,在俯视时,第一切口部51与第一下侧切口部151交叉,第二切口部52与第二下侧切口部152交叉。例如,在俯视时,第一切口部51与第一下侧切口部151以十字状交叉,第二切口部52与第二下侧切口部152以十字状交差。
如此,在分隔部件2A中,在俯视时,在全部的交点I处,第一切口部51与第一下侧切口部151交叉或者第二切口52与第二下侧切口部152交叉。因此,在将分隔部件2A用于面状光源的情况下,关于分隔部件2A的收缩的抑制,能够获得与分隔部件1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将分隔部件2A用于面状光源的情况下,光源发出的光、自光学片等返回的光中的通过分隔部件1B的切口部的光的一部分被下侧部件1H反射。因此,与在图3所示分隔部件1的全部的交点I处设置连续切口部5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来自面状光源的光取出量的降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抑制光取出量的降低的效果,连续切口部50被下侧部件1G完全堵塞的分隔部件2的效果比分隔部件2A的效果大。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
在分隔部件2中,可以在分隔部件1A中设置至少一个连续切口部50,在下侧部件1G的俯视时不与连续切口部50重合的位置处设置至少一个下侧连续切口部150。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面状光源60用于背光光源的液晶显示器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的例子。
图21是举例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器装置的构成图。如图21所示,液晶显示器装置1000自上侧依次包括液晶面板720、光学片710、以及面状光源60。需要说明的是,面状光源60可以在光源63的上方作为光学部件具有DBEF(反射型偏振片)、BEF(亮度提高片)、滤色器等。
液晶显示器装置1000是在液晶面板720的下方层叠面状光源60的、所谓正下型的液晶显示器装置。液晶显示器装置1000将自面状光源60照射的光照射至液晶面板720。
从面状光源的薄型化的观点出发,可以将面状光源的厚度设定为15mm以下。由此,面状光源变薄,能够使液晶显示器装置1000薄型化。
面状光源60不限于用作液晶显示器装置1000的背光。面状光源60还可以用作电视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抬头显示器、数字标牌、公告牌等的背光。另外,面状光源60可以用作照明用的光源,应急灯、线状照明、或者各种彩灯、车载用的安装等。
以上,虽然对优选实施方式等进行了详述,但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等,不超过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范围,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等施加各种变形和置换。

Claims (11)

1.一种面状光源,具有:
基板;
多个光源,其配置于上述基板上;以及
至少一个分隔部件,其配置于上述基板上,
上述分隔部件具有:多个第一壁部,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棱线;
多个第二壁部,其具有在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棱线;以及
分隔区域,其包括相对的两个上述第一壁部以及相对的两个上述第二壁部,并且在俯视时被上述第一棱线以及上述第二棱线包围,
上述分隔区域在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上配置多个,
在至少一个上述第一棱线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切口部,
上述光源分别配置于上述分隔区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在至少一个上述第二棱线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切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在俯视时,上述第一切口部和上述第二切口部彼此分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在上述第一棱线上的与上述第二棱线交叉的多个交点处,上述第一切口部和上述第二切口部交替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在上述第二棱线上的与上述第一棱线交叉的多个交点处,上述第一切口部和上述第二切口部交替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还具有配置于上述分隔部件的下侧的下侧部件,
上述下侧部件具有:
多个第四壁部,其具有在上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四棱线,并且配置于各个上述第一壁部的下侧;以及
多个第五壁部,其具有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五棱线,并且配置于各个上述第二壁部的下侧;
在上述第五棱线上设置在俯视时与上述第一切口部交叉的第一下侧切口部,
在上述第四棱线上设置在俯视时与上述第二切口部交叉的第二下侧切口部。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上述第二壁部具有隔着上述第二棱线配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
上述第三侧壁和上述第四侧壁的至少一部分隔着上述第二切口部相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上述第一壁部具有隔着上述第一棱线配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上述第一侧壁和上述第二侧壁的至少一部分隔着上述第一切口部相接。
9.一种面状光源,具有:
基板;
多个光源,其配置于上述基板上;以及
至少一个分隔部件,其配置于上述基板上,
上述分隔部件具有:
多个第一壁部,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棱线;
多个第二壁部,其具有在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棱线;
多个第三壁部,其具有在与上述第一棱线以及上述第二棱线不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三棱线;以及
上述第一棱线、上述第二棱线以及上述第三棱线的端部相连而界定的六边形的分隔区域,
上述分隔区域在俯视时以蜂巢状配置多个,
在至少一个上述第一棱线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切口部,
上述光源分别配置于上述分隔区域内。
10.一种分隔部件,具有:
多个第一壁部,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棱线;
多个第二壁部,其具有在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棱线;以及
分隔区域,其包括相对的两个上述第一壁部以及相对的两个上述第二壁部,并且在俯视时被上述第一棱线以及上述第二棱线包围,
上述分隔区域在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上配置多个,
在至少一个上述第一棱线上,配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切口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分隔部件,其中,
在至少一个上述第二棱线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切口部。
CN202210663153.9A 2021-06-15 2022-06-13 分隔部件、面状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4804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9711 2021-06-15
JP2021099711 2021-06-15
JP2021-211382 2021-12-24
JP2021211382A JP7425346B2 (ja) 2021-06-15 2021-12-24 区画部材、面状光源、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80422A true CN115480422A (zh) 2022-12-16

Family

ID=82846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63153.9A Pending CN115480422A (zh) 2021-06-15 2022-06-13 分隔部件、面状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868005B2 (zh)
EP (1) EP4105714A3 (zh)
JP (1) JP2024027179A (zh)
CN (1) CN115480422A (zh)
TW (1) TW20230081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18117A (ja) * 2011-12-05 2013-06-13 Sharp Corp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6634611B2 (ja) 2015-07-01 2020-01-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7045559A (ja) 2015-08-25 2017-03-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631318B2 (ja) 2016-02-29 2020-01-15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を用いた面発光装置
EP3273297B1 (en) * 2016-07-20 2021-05-26 Nichia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6906968B2 (ja) 2017-01-31 2021-07-2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照明装置
JP7082273B2 (ja) * 2017-07-21 2022-06-08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集積型発光装置および発光モジュール
JP2019185921A (ja) 2018-04-04 2019-10-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20119711A (ja) 2019-01-22 2020-08-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
JP6995958B2 (ja) 2020-10-07 2022-02-0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05714A3 (en) 2023-01-18
EP4105714A2 (en) 2022-12-21
US11868005B2 (en) 2024-01-09
JP2024027179A (ja) 2024-02-29
US20220404671A1 (en) 2022-12-22
TW202300817A (zh) 2023-01-01
US20240118572A1 (en) 2024-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4376B (zh) 發光裝置以及液晶顯示裝置
CN215932316U (zh) 发光模组和面状光源
US11769863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device, planar light sour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EP4063945A1 (en) Light-reflecting member and light source device
US11506933B2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1777063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lanar light source, planar light source, and light source
US11699689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lanar light source
CN115480422A (zh) 分隔部件、面状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JP7425346B2 (ja) 区画部材、面状光源、液晶表示装置
CN115248515B (zh) 分区部件、面状光源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US11709312B2 (en) Planar light source including light adjustment members
US20240234643A9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US20240136476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US11662512B2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US20240069380A1 (en) Reflective member, planar light sour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230378407A1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emitting module
CN214956934U (zh) 发光装置及包括其的发光模块
JP7148810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モジュール
US11428984B2 (en) Planar light sour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210202805A1 (en) Light emitting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module
CN116893532A (zh) 面状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24047138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