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48191A - 化合物及其製造方法、聚醯亞胺化合物以及成型物 - Google Patents

化合物及其製造方法、聚醯亞胺化合物以及成型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48191A
TW202248191A TW111116696A TW111116696A TW202248191A TW 202248191 A TW202248191 A TW 202248191A TW 111116696 A TW111116696 A TW 111116696A TW 111116696 A TW111116696 A TW 111116696A TW 202248191 A TW202248191 A TW 20224819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rmula
compound
carbon atoms
item
follow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6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本充隆
宮田康行
竹田元則
西山和秀
山戸斉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精化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0470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7608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精化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精化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81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819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BGENERAL METHODS OF ORGANIC CHEMISTRY; APPARATUS THEREFOR
    • C07B61/00Other general metho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27/0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containing amino and carboxyl groups boun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 C07C227/04Formation of amino groups in compounds containing carboxyl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29/00Compounds containing amino and carboxyl groups boun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 C07C229/52Compounds containing amino and carboxyl groups boun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having amino and carboxyl groups bound to carbon atoms of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s of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 C07C229/54Compounds containing amino and carboxyl groups boun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having amino and carboxyl groups bound to carbon atoms of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s of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with amino and carboxyl groups bound to carbon atoms of the same non-condensed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229/60Compounds containing amino and carboxyl groups boun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having amino and carboxyl groups bound to carbon atoms of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s of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with amino and carboxyl groups bound to carbon atoms of the same non-condensed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with amino and carboxyl groups bound in meta- or para- posi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315/00Preparation of sulfones; Preparation of sulfoxides
    • C07C315/04Preparation of sulfones; Preparation of sulfoxides by reactions not involving the formation of sulfone or sulfoxide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317/00Sulfones; Sulfoxides
    • C07C317/16Sulfones; Sulfoxides having sulfone or sulfoxide groups and singly-bound oxygen atoms boun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 C07C317/22Sulfones; Sulfoxides having sulfone or sulfoxide groups and singly-bound oxygen atoms boun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with sulfone or sulfoxide groups bound to carbon atoms of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s of the carbon skelet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G12/00 - C08G71/00
    • C08G73/06Polycondensates having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3/10Polyimides; Polyester-imides; Polyamide-im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新穎的間位型酯系芳香族二胺及其製造方法、以及聚醯亞胺合成。一種化合物,由下述式(1)表示:
Figure 111116696-A0101-11-0001-1
於式(1)中,X為下述(a)、(b)、(c)或(d),
Figure 111116696-A0101-11-0001-2
Figure 111116696-A0101-11-0002-3
式(1)中的R 1、R 2、R 3、及R 4、以及(a)、(b)、(c)、(d)中的R 5、R 6、R 7、R 8、R 9、R 10、R 11、R 12、R 13、R 14、R 15、R 16、R 17、R 18、R 19及R 20相互獨立地為氫原子、碳原子數1~6的可經取代的烷基、或者碳原子數1~3的烷氧基,其中,R 7、R 8、R 9、及R 10的至少一個為所述烷基或烷氧基。

Description

間位型酯系芳香族二胺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以該些間位型酯系芳香族二胺為原料的聚醯亞胺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可有效用作用於以聚醯亞胺為首的高功能性高分子及多種有機化合物的原料的間位型酯系芳香族二胺及其衍生物、以及其製造方法。
關於資訊通訊領域中使用的印刷配線基板等,要求高速、大容量通訊,因此,期待在較先前更高的頻帶中使用。但是,存在由於高頻化而傳輸損耗增大之問題。關於傳輸損耗,分為電阻損耗與介電損耗所產生的影響。其中,電阻損耗具有與頻率成比例地變為熱的特徵,介電損耗具有與頻率、介電損耗角正切、相對介電常數成比例的特徵。
對於可耐受高頻帶中的使用的材料,除了要求耐熱性之外,亦要求優異的電特性,特別是低介電常數、低介電損耗角正切。作為優異的高耐熱性材料,例如已知有聚醯亞胺樹脂(polyimide,PI)或聚醯胺樹脂(非專利文獻1、非專利文獻2)。但是,該些樹脂於分子內具有極性高的醯亞胺基或醯胺基結構,由於該些的影響,很多PI的介電常數(k)通常會超過3.0。另外,作為具有優異的電特性的PI材料,例如已知有聚酯醯亞胺樹脂(polyester imide,PEI)(非專利文獻3)。但是,存在缺乏熱塑性、熔融時的流動性差、缺乏溶劑溶解性、加工性劣化等問題。 [現有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帕斯里克R.A.等人(Pathrick R.A.et,al)「應用高分子科學雜誌(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vol.132,p.41684-41692,2015年. [非專利文獻2]阿科特Z.等人(Akhter Z.et,al)「高分子通報(Polymer Bulletin)」vol.74,p.3889-3906,2017年. [非專利文獻3]長谷川匡俊等人(Masatoshi Hasegawa.et al).「高分子(Polymers)」,vol.12,p.859,2020年. [非專利文獻4]S.玉井等人(S. Tamai et al).「高分子(Polymers)」,vol.37,p.3683-3692,1996年.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作為具有優異的高耐熱性與電特性的材料,提出了PI的低介電常數化。PI由於其單體即二胺的設計多樣性,對於低介電常數化的分子設計而言為有吸引力的材料。PI的低介電常數化的基本考量在於如何稀釋(降低)對高介電常數有影響的醯亞胺基濃度。為了降低PI中的醯亞胺基濃度,有效的是採用具有三核以上的芳香環的二胺來代替如作為芳香族二胺而有代表性的氧基二苯胺(oxydianiline)般的二核體。進而,於PI主鏈中導入酯部的情況對降低PI的吸濕性、低介電常數化而言有效(非專利文獻3)。但是,於非專利文獻3所記載的芳香族二胺中,PI主鏈的直線性提高,相應地會損害PI樹脂的加工性。為了提高PI的加工性,有效的是將間位型芳香族二胺作為原料(非專利文獻4),但對於PI的低介電常數化而言並無幫助。
因此,為了同時達成優異的高耐熱性與電特性、加工性,有效的是將間位型醚系芳香族二胺作為PI的原料。但是,為了製造間位型醚系芳香族二胺前驅物,需要145℃-150℃/5小時、進而170℃-180℃/18小時的嚴苛反應條件(非專利文獻4)。另一方面,酯系芳香族二胺前驅物可於室溫/12小時的溫和反應條件下合成。鑒於上述情況,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有效用作聚醯亞胺樹脂等的樹脂原料、以及電子材料或者該些的中間體或原料的、可容易地製造的間位型酯系芳香族二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以及其製造方法。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者等人對如上所述的芳香族二胺的問題點進行了努力研究,結果製造出一種具有3-胺基苯甲醯基氧基、且為三核體或四核體的雙(3-胺基苯甲醯基氧基)化合物即一種新穎的間位型酯系芳香族二胺、及五核體的間位型酯系芳香族二胺,從而完成了本發明。
即,本發明提供一種下述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及其製造方法。 [化1]
Figure 02_image001
於式(1)中,X為下述(a)、(b)、或(c), [化2]
Figure 02_image003
[化3]
Figure 02_image005
[化4]
Figure 02_image007
式(1)中的R 1、R 2、R 3、及R 4、以及(a)、(b)、(c)中的R 5、R 6、R 7、R 8、R 9、及R 10相互獨立地為氫原子、碳原子數1~6的可經取代的烷基、或者碳原子數1~3的烷氧基,其中,R 7、R 8、R 9、及R 10的至少一個為所述烷基或烷氧基。
另外,本發明提供下述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及其製造方法。 [化5]
Figure 02_image020
於式(1')中,X為下述(d), [化6]
Figure 02_image009
R 1、R 2、R 3、R 4、R 11、R 12、R 13、R 14、R 15、R 16、R 17、R 18、R 19及R 20相互獨立地為氫原子、碳原子數1~6的可經取代的烷基、或碳原子數1~3的烷氧基。
進而,本發明提供一種作為所述二胺化合物與酸酐以及任意的其他二胺化合物的反應產物的聚醯亞胺化合物。 [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的間位型酯系芳香族二胺於各種溶媒中的溶解性優異。另外,本發明的間位型酯系芳香族二胺由於具有三核以上的芳香環,可降低所獲得的聚醯亞胺的醯亞胺濃度,且由於具有酯部,可降低所獲得的聚醯亞胺的吸濕性。因此,對聚醯亞胺的低介電常數化而言有效。進而,本發明的酯系芳香族二胺為間位型,可較佳地用作加工性高的聚醯亞胺原料。
本發明的一態樣是有關於一種下述式(1)所表示的間位型酯系芳香族二胺。 [化7]
Figure 02_image001
於式(1)中,X為下述(a)、(b)、或(c), [化8]
Figure 02_image003
[化9]
Figure 02_image005
[化10]
Figure 02_image007
式(1)中的R 1、R 2、R 3、及R 4、以及(a)、(b)、及(c)中的R 5、R 6、R 7、R 8、R 9、及R 10相互獨立地為氫原子、碳原子數1~6的可經取代的烷基、或者碳原子數1~3的烷氧基,其中,R 7、R 8、R 9、及R 10的至少一個為所述烷基或烷氧基。
本發明的另一態樣是有關於一種下述式(1')所表示的間位型酯系芳香族二胺。 [化11]
Figure 02_image020
於式(1')中,X為下述(d), [化12]
Figure 02_image009
R 1、R 2、R 3、R 4、R 11、R 12、R 13、R 14、R 15、R 16、R 17、R 18、R 19及R 20相互獨立地為氫原子、碳原子數1~6的可經取代的烷基、或碳原子數1~3的烷氧基。
作為R 1、R 2、R 3、R 4、R 5、R 6、R 7、R 8、R 9、R 10、R 11、R 12、R 13、R 14、R 15、R 16、R 17、R 18、R 19及R 20所表示的碳原子數1~6的可經取代的烷基,例如可列舉: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異丁基、戊基、新戊基、環戊基、己基、環己基。作為碳原子數1~3的烷氧基,可列舉: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R 1、R 2、R 3、R 4、R 5、R 6、R 7、R 8、R 9、R 10、R 11、R 12、R 13、R 14、R 15、R 16、R 17、R 18、R 19及R 20相互可不同,亦可相同。較佳為氫原子或碳原子數1~6的烷基。更佳為於所述(a)、(b)及(d)中,R 1、R 2、R 3、R 4、R 5、R 6、R 11、R 12、R 13、R 14、R 15、R 16、R 17及R 18可全部為氫原子。於所述(c)中,R 1、R 2、R 3、R 4較佳為氫原子,R 7、R 8、R 9、及R 10的至少一個較佳為甲基。
較佳為下述式(1a)或(1b)所表示的四核體化合物、或者下述式(1c)所表示的三核體化合物。 [化13]
Figure 02_image029
[化14]
Figure 02_image031
式(1a)及(1b)中,R 1、R 2、R 3、R 4、R 5及R 6為如上所述,且較佳為氫原子。 [化15]
Figure 02_image033
式(1c)中,R 1、R 2、R 3、及R 4為如上所述,且較佳為氫原子,R 7、R 8、R 9、及R 10為如上所述,且其中至少一個為甲基。
另外,作為所述式(d),較佳為由下述式(1d)表示。 [化16]
Figure 02_image035
式(1d)中,R 1、R 2、R 3、R 4、R 11、R 12、R 13、R 14、R 15、R 16、R 17及R 18為如上所述,且較佳為氫原子。R 19及R 20為如上所述,且較佳為甲基。
於所述式(d)中,取代基與芳香環的鍵結位置並無特別限制。較佳為X具有下述結構的化合物。 [化17]
Figure 02_image037
[化18]
Figure 02_image039
R 1、R 2、R 3、R 4、R 11、R 12、R 13、R 14、R 15、R 16、R 17及R 18為如上所述,且較佳為氫原子。R 19及R 20為如上所述,且較佳為甲基。式中*所表示之處表示與氧原子的鍵結。
本發明的化合物特佳為下述化合物。 [化19]
Figure 02_image041
[化20]
Figure 02_image043
[化21]
Figure 02_image045
[化22]
Figure 02_image047
[化23]
Figure 02_image049
[化24]
Figure 02_image051
所述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可藉由將下述式(3)所表示的化合物的兩個硝基還原而容易地獲得。 [化25]
Figure 02_image053
(式中,R 1、R 2、R 3、R 4及X為如上所述)
以下,對製造方法更詳細地進行說明。
所述硝基的還原反應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將硝基還原為胺基的公知的方法。例如,作為芳香族二硝基化合物的還原方法,可列舉:接觸還原、貝尚還原(bechamp reduction)、鋅粉還原、氯化錫還原、及肼還原等。
還原反應中可使用的溶劑例如可列舉:甲醇、乙醇、1-丙醇、異丙醇、1-丁醇、2-甲氧基乙醇、及2-乙氧基乙醇等醇系溶劑,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N-甲基吡咯啶酮、N,N'-二甲基咪唑啶酮等醯胺系溶劑,及四氫呋喃、二噁烷、乙二醇二甲醚、及二乙二醇等醚系溶劑,但只要是使芳香族二硝基化合物溶解的溶媒,則並不限定於該些。溶劑的量可適宜調整。
還原反應中使用的觸媒可使用作為所述各還原反應的觸媒而公知的觸媒。例如,作為接觸還原或肼還原中可使用的觸媒,可列舉:活性碳、碳黑、石墨、氧化鋁等上所擔載的鈀、鉑、銠等貴金屬觸媒、雷氏鎳(Raney nickel)觸媒、及海綿鎳(sponge nickel)觸媒。觸媒的量並無特別限制,相對於芳香族二硝基化合物,通常為0.1 wt%~10 wt%。
還原反應的反應溫度及時間可適宜選擇。例如,可於50℃~150℃的範圍內的溫度、較佳為60℃~130℃的範圍內的溫度下反應1小時~35小時、較佳為3小時~10小時。反應生成物的處理方法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藉由在去除觸媒並加以冷卻後,對所生成的固體進行過濾、水洗、乾燥,而獲得所述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另外,若進一步根據需要再次藉由結晶過濾、管柱分離等方法進行精製,則可獲得高純度品。
所述式(3)所表示的化合物特佳為由下述式表示。 [化26]
Figure 02_image055
[化27]
Figure 02_image057
[化28]
Figure 02_image059
[化29]
Figure 02_image061
[化30]
Figure 02_image063
[化31]
Figure 02_image065
所述式(3)所表示的化合物可藉由公知的方法製造。例如,可藉由各自所對應的二醇化合物與間硝基苯甲醯氯的縮合來製造。
所述式(1)所表示的間位型酯系芳香族二胺於各種溶媒中的溶解性優異,可有效用作聚醯亞胺的原料。例如,藉由使所述式(1)所表示的間位型酯系芳香族二胺與酸酐反應,可提供聚醯亞胺化合物。
酸酐可為可用作聚醯亞胺的原料的以往公知的酸酐。例如為選自由均苯四甲酸二酐、3,3',4,4'-聯苯四羧酸二酐、2,3,3',4'-聯苯四羧酸二酐、二苯甲酮-3,4,3',4'-四羧酸二酐、4,4'-(2,2-六氟亞異丙基)二鄰苯二甲酸二酐、2,2-雙〔3-(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二酐、2,2-雙〔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二酐、3,3',4,4'-二苯基碸四羧酸二酐及氧基-4,4'-二鄰苯二甲酸二酐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個酸二酐。
所述二胺化合物與酸酐的反應條件或反應比率並無特別限制,依照以往公知的方法適宜選擇即可。例如,關於反應條件,可於25℃~30℃的範圍內的溫度下反應0.5小時~24小時。反應比率可設為1.00。所獲得的聚醯亞胺化合物較佳為可具有2,000~200,000、較佳為10,000~50,000的數量平均分子量。該數量平均分子量例如為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四氫呋喃(tetrahydrofuran,THF))而測定的值。
作為所述聚醯亞胺化合物,亦可進一步使除本發明的二胺化合物以外的任意的二胺化合物反應。於聚醯亞胺化合物中,相對於源自全部二胺化合物的單元的合計莫耳,源自本發明的二胺化合物的單元的比例較佳為10莫耳%~100莫耳%。作為除本發明的二胺化合物以外的任意的二胺化合物,例如為選自由1,4-苯二胺、1,3-苯二胺、1,2-苯二胺、2,4-二胺基甲苯、2,6-二胺基甲苯、間苯二甲胺、對苯二甲胺、2,2'-二甲基聯苯胺、3,3'-二甲基聯苯胺、2,2'-雙(三氟甲基)聯苯胺、4,4'-二胺基二苯基醚、3,4'-二胺基二苯基醚、3,3'-二胺基二苯基醚、4,4'-二胺基二苯基碸、3,3'-二胺基二苯基碸、4,4'-二胺基二苯基硫醚、4,4'-二胺基苯甲醯苯胺、1,3-雙(4-胺基苯氧基)苯、1,4-雙(4-胺基苯氧基)苯、1,3-雙(3-胺基苯氧基)苯、4,4'-雙(4-胺基苯氧基)聯苯、雙[4-(3-胺基苯氧基)苯基]碸、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碸、2,2-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9,9'-雙(4-胺基苯基)芴、9,9'-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芴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個以上。
作為包含本發明的聚醯亞胺化合物的成形物,例如可列舉高速、大容量通訊用材料。 [實施例]
以下,示出實施例來對本發明更詳細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受下述實施例限制。 下述實施例中所使用的測定方法及裝置如下。 於高效液相層析(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測定中使用島津(SHIMADZU)製造的SPD-20A,於熔點測定中使用雅馬拓(YAMATO)製造的MP-21。 於 1H核磁共振波譜分析中使用皇冠(Avance)iii HD 400(布魯克拜厄斯賓(Bruker Biospin)),測定溶媒使用氘代二甲基亞碸(dimethyl sulfoxide,DMSO)。 於 13C核磁共振波譜分析中使用皇冠(Avance)iii HD 400(布魯克拜厄斯賓(Bruker Biospin)),測定溶媒使用氘代DMSO。 於紅外分光測定中使用日本分光製造的FT/IR-4700,藉由衰減全反射(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ATR)法進行測定。 於精密質量分析中使用沃特世(Waters)製造的謝沃(Xevo)g2-XS QTof。
[實施例1] 2,2'-雙[4-(3-硝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六氟丙烷的合成 [化32]
Figure 02_image067
於配備有機械攪拌機與溫度計的300 mL四口燒瓶中投入雙酚AF 25.2 g(75 mmol)與四氫呋喃(THF)200 mL、三乙胺16.0 g(158 mmol),於室溫下使其溶解(淺黃色透明溶液)。加入間硝基苯甲醯氯(m-nitrobenzoyl chloride,MNBC)25.0 g(158 mmol)後,立即產生了白色沈澱。內溫自25℃上升至55℃,不久後變冷。以此狀態於室溫下攪拌1小時,藉由HPLC確認MNBC的消失。保持室溫,將三乙胺鹽酸鹽過濾分離,利用蒸發器將溶媒蒸餾去除。利用離子交換水300 mL對所獲得的白色固體進行漿料清洗、過濾,將濾餅加熱溶解於乙腈260 mL中。緩冷至5℃,進行過濾、乾燥,獲得白色針狀晶體36.0 g/產率76%、熔點(melting point,mp)195.2℃-196.5℃、HPLC純度98.7%的生成物。該生成物為所述式(a)所表示的2,2'-雙[4-(3-硝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六氟丙烷(以下,稱為二硝基體1)。飛行時間-質譜(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TOF-MS)(電灑游離(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633.073(M) -
[實施例2] 2,2'-雙[4-(3-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六氟丙烷的合成 [化33]
Figure 02_image069
於300 mL的不鏽鋼(SUS)高壓釜中投入22.5 g(35 mmol/純度換算)的所述實施例1中獲得的二硝基體1與5%Pd/C 0.261 g(乾燥時為0.113 g(0.113 g as Dry))、THF 150 mL,並進行密封。重覆進行4次氮氣置換與4次氫氣置換,利用肥皂水確認無氣體洩漏。於氫氣0.8 MPa恆壓下、且於150 rpm的攪拌下升溫至50℃。將攪拌數提高至1000 rpm,打開氫氣導入閥。一邊保持內溫60℃-65℃,一邊於38分鐘內吸收理論量的氫氣,進而熟化10分鐘,確認內壓未下降。於氮氣置換後,將高壓釜開封,對使用完畢的觸媒進行熱過濾。利用蒸發器自氫化母液中蒸餾去除溶媒,將所獲得的白色固體加熱溶解於異丙醇150 mL中。加入活性碳0.4 g,於回流下攪拌30分鐘。將活性碳過濾分離,加入離子交換水90 mL。將所產生的沈澱加熱溶解,緩冷至5℃,進行過濾、乾燥,獲得淡黃色針狀晶體18.5 g/產率92%、mp 159.6℃-160.5℃、HPLC純度99.6%的生成物。藉由 1H-NMR及 13C-NMR對該生成物進行結構分析。將結果示於圖1~圖4中。生成物為所述式(b)所表示的2,2'-雙[4-(3-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六氟丙烷。TOF-MS(ESI):575.1414(M+H) +
[實施例3] 雙[4-(3-硝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碸的合成 [化34]
Figure 02_image071
於配備有機械攪拌機與溫度計的300 mL四口燒瓶中投入雙酚S 12.8 g(51 mmol)與乙腈200 mL、三乙胺16.0 g(158 mmol),升溫至50℃(白色漿料)。加入間硝基苯甲醯氯(MNBC)25.0 g(158 mmol)後,內溫立即自50℃上升至70℃,不久後變冷。一邊保持60℃一邊攪拌1小時。於50℃下濾取白色沈澱,利用甲醇對濾餅進行清洗。進行風乾而獲得白色粉末27.3 g/產率95%、mp 252℃-253℃、HPLC純度98%的生成物。該生成物為所述式(c)所表示的雙[4-(3-硝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碸(以下,稱為二硝基體2)。
[實施例4] 雙[4-(3-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碸的合成 [化35]
Figure 02_image073
於300 mL的SUS高壓釜中投入22.5 g(35 mmol/純度換算)的所述實施例3中獲得的二硝基體2與5%Pd/C 0.261 g(乾燥時為0.113 g(0.113 g as Dry))、THF 150 mL,並進行密封。重覆進行4次氮氣置換與4次氫氣置換,利用肥皂水確認無氣體洩漏。於氫氣0.8 MPa恆壓下、且於150 rpm的攪拌下升溫至50℃。將攪拌數提高至1000 rpm,打開氫氣導入閥。一邊保持內溫60℃-65℃,一邊於85分鐘內吸收理論量的氫氣,進而熟化20分鐘,確認內壓未下降。於氮氣置換後,將高壓釜開封,由於已析出二胺,故直接利用蒸發器自氫化母液中蒸餾去除溶媒,並加熱溶解於乙腈350 mL中。加入活性碳0.4 g,於回流下攪拌30分鐘。將活性碳過濾分離,加入離子交換水40 mL。將所產生的沈澱加熱溶解,緩冷至5℃,進行過濾、乾燥,獲得淡黃色結晶狀粉末14.5 g/產率74%、mp 235℃-236℃、HPLC純度94%的生成物。藉由 1H-NMR及 13C-NMR對該生成物進行結構分析。將結果示於圖5~圖8中。生成物為所述式(d)所表示的雙[4-(3-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基]碸。 TOF-MS(ESI):489.1106 (M+H) +
[實施例5] 1-甲基-2,5-雙(3-硝基苯甲醯基氧基)苯的合成 [化36]
Figure 02_image075
於配備有機械攪拌機與溫度計的300 mL四口燒瓶中投入甲基對苯二酚9.3 g(75 mmol)與THF 200 mL、三乙胺16.0 g(158 mmol),於室溫下使其溶解(無色透明溶液)。加入間硝基苯甲醯氯(MNBC)25.0 g(158 mmol)後,立即產生了白色沈澱。內溫自25℃上升至58℃,不久後變冷。以此狀態於室溫下攪拌1小時,藉由HPLC確認MNBC的消失。保持室溫,濾取白色沈澱,利用THF對濾餅進行清洗。利用離子交換水400 mL於60℃下進行30分鐘漿料清洗。保持60℃進行過濾,利用甲醇對濾餅進行清洗。進行風乾而獲得白色粉末24.6 g/產率78%、mp 198.0℃-199.2℃、HPLC純度99.3%的生成物。該生成物為所述式(e)所表示的1-甲基-2,5-雙(3-硝基苯甲醯基氧基)苯(以下,稱為二硝基體3)。
[實施例6] 1-甲基-2,5-雙(3-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的合成 [化37]
Figure 02_image077
於300 mL的SUS高壓釜中投入22.5 g(35 mmol/純度換算)的所述實施例5中獲得的二硝基體3與5%Pd/C 0.261 g(乾燥時為0.113 g(0.113 g as Dry))、THF 150 mL,並進行密封。重覆進行4次氮氣置換與4次氫氣置換,利用肥皂水確認無氣體洩漏。於氫氣0.8 MPa恆壓下、且於150 rpm的攪拌下升溫至50℃。將攪拌數提高至1000 rpm,打開氫氣導入閥。一邊保持內溫60℃-65℃,一邊於30分鐘內吸收理論量的氫氣,進而熟化10分鐘,確認內壓未下降。於氮氣置換後,將高壓釜開封,對使用完畢的觸媒進行熱過濾。利用蒸發器自氫化母液中蒸餾去除溶媒,將所獲得的白色固體加熱溶解於異丙醇500 mL中。加入活性碳0.4 g,於回流下攪拌30分鐘。將活性碳過濾分離,加入離子交換水500 mL。將所產生的沈澱加熱溶解,緩冷至5℃,進行過濾、乾燥,獲得具有淡黃色結晶狀粉末11.7 g/產率61%、mp 148℃-150℃、HPLC純度96%的生成物。藉由 1H-NMR及 13C-NMR對該生成物進行結構分析。將結果示於圖9~圖12中。生成物為所述式(f)所表示的1-甲基-2,5-雙(3-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 TOF-MS(ESI):363.1336(M+H) +
[實施例7] 1,2,4-三甲基-3,6-雙(3-硝基苯甲醯基氧基)苯的合成 [化38]
Figure 02_image079
於配備有機械攪拌機與溫度計的300 mL四口燒瓶中投入三甲基對苯二酚11.4 g(75 mmol)與乙腈200 mL、三乙胺16.0 g(158 mmol),於室溫下使其溶解(無色透明溶液)。加入間硝基苯甲醯氯(MNBC)25.0 g(158 mmol)後,立即產生了淡黃色沈澱。內溫自18℃上升至57℃,黏度亦增加。加熱至70℃後黏度逐漸下降,2小時後,冷卻至25℃,濾取白色沈澱,利用甲醇對濾餅進行清洗。進行風乾而獲得具有白色粉末27.3 g/產率81%、mp 226.0℃-226.8℃、HPLC純度99.9%的生成物。該生成物為所述式(g)所表示的1,2,4-三甲基-3,6-雙(3-硝基苯甲醯基氧基)苯(以下,稱為二硝基體4)。
[實施例8] 1,2,4-三甲基-3,6-雙(3-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的合成 [化39]
Figure 02_image081
於300 mL的SUS高壓釜中投入22.5 g(35 mmol/純度換算)的所述實施例7中獲得的二硝基體4與5%Pd/C 0.261 g(乾燥時為0.113 g(0.113 g as Dry))、THF 150 mL,並進行密封。重覆進行4次氮氣置換與4次氫氣置換,利用肥皂水確認無氣體洩漏。於氫氣0.8 MPa恆壓下、且於150 rpm的攪拌下升溫至50℃。將攪拌數提高至1000 rpm,打開氫氣導入閥。一邊保持內溫60℃-65℃,一邊於50分鐘內吸收理論量的氫氣,進而熟化10分鐘,確認內壓未下降。於氮氣置換後,將高壓釜開封,對使用完畢的觸媒進行熱過濾。利用蒸發器自氫化母液中蒸餾去除溶媒,將所獲得的白色固體加熱溶解於異丙醇500 mL中。加入活性碳0.4 g,於回流下攪拌30分鐘。將活性碳過濾分離,加入離子交換水500 mL。將所產生的沈澱加熱溶解,緩冷至5℃,對一次晶體進行過濾。將濾液濃縮至2/3,對所產生的二次晶體進行過濾,與之前的一次晶體合併進行乾燥。獲得淡黃色結晶狀粉末18.9 g/產率94%、mp 187℃-189℃、HPLC純度97%的生成物。藉由 1H-NMR及 13C-NMR對該生成物進行結構分析。將結果示於圖13~圖16中。生成物為所述式(h)所表示的1,2,4-三甲基-3,6-雙(3-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 TOF-MS(ESI):391.1643(M+H) +
[實施例9] [1,4-伸苯基雙(丙烷-2,2-二基)]雙(4,1-伸苯基)雙(3-硝基苯甲酸酯)的合成 [化40]
Figure 02_image083
於配備有攪拌機、溫度計、迪安斯塔克裝置、戴氏(Dimroth)冷卻管的500 mL四口燒瓶中,投入雙(4-羥基苯基)-1,4-二異丙基苯26.0 g(72 mmol)、乙腈200 mL、三乙胺16.0 g(158 mmol),以300 rpm進行攪拌(白色漿料)。其後,加入間硝基苯甲醯氯(MNBC)25.0 g(158 mmol),於75℃下攪拌3小時(加入MNCB後,內溫上升至50℃)。冷卻至25℃,利用桐山漏斗110 mmϕ、No.5C濾紙對白色沈澱進行過濾,利用甲醇100 mL進行浸漬清洗,利用離子交換水200 mL進行浸漬清洗,於90℃、-0.1 MPa下減壓乾燥16 h,以白色粉末的硝基體40.6 g、產率88%、液相層析(liquid chromatography,LC)純度(面積%(Area%))98.8%、熔點(目視)208℃-209℃獲得生成物。該生成物為所述式(i)所表示的[1,4-伸苯基雙(丙烷-2,2-二基)]雙(4,1-伸苯基)雙(3-硝基苯甲酸酯)(以下,稱為二硝基體5)。TOF-MS(ESI):643.209(M-H) -
[實施例10] [1,4-伸苯基雙(丙烷-2,2-二基)]雙(4,1-伸苯基)雙(3-胺基苯甲酸酯)的合成 [化41]
Figure 02_image085
於300 mL高壓釜中投入15.0 g(23 mmol)的二硝基體5、二甲基甲醯胺(dimethyl formamide,DMF)100 mL、雷氏鎳1.0 g,並進行密閉。重覆進行4次氮氣置換與4次氫氣置換,將高壓釜的內壓調整至0.8 MPa進行洩漏檢查,確認無氫氣洩漏後,關閉氫氣導入閥進行密閉。一邊以200 rpm進行攪拌,一邊利用已預熱的加熱包(mantle heater)進行加熱,於成為90℃時將攪拌速度設為1000 rpm,打開氫氣導入閥,開始進行氫化反應(將該時間點設為反應開始0 min)。反應是於90±1℃、0.80 MPa恆壓下進行。以大流量計進行反應至瞬間氫吸收消失為止。此時,氫化時間為50 min。關閉氫氣導入閥,攪拌60 min,確認無內壓下降並停止攪拌,將高壓釜內的氫氣排出後,進行3次氮氣置換(錶壓0~0.3 MPa)。由於已析出將高壓釜開封後的二胺,故利用蒸發器將溶媒蒸餾去除,加入乙腈200 mL進行加熱溶解,對觸媒進行過濾。將濾液冷卻至5℃(約20℃下析出淡灰白色粉末)。利用桐山漏斗110 mmϕ、No.5C濾紙對粉末進行過濾,利用甲醇30 mL、離子交換水30 mL進行浸漬清洗,於90℃、-0.1 MPa下減壓乾燥16 h,以淡灰白色粉末7.9 g、產率97%、LC純度98.6%、熔點(目視)284℃-285℃獲得生成物。該生成物為所述式(j)所表示的[1,4-伸苯基雙(丙烷-2,2-二基)]雙(4,1-伸苯基)雙(3-胺基苯甲酸酯)。 TOF-MS(ESI):585.276(M+H) +
[實施例11] [1,3-伸苯基雙(丙烷-2,2-二基)]雙(4,1-伸苯基)雙(3-硝基苯甲酸酯)的合成 [化42]
Figure 02_image087
於配備有攪拌機、溫度計、迪安斯塔克裝置、戴氏冷卻管的500 mL四口燒瓶中,投入雙酚M 26.0 g(75 mmol)、乙腈200 mL、三乙胺16.0 g(158 mmol),以300 rpm進行攪拌(無色透明)。其後,加入間硝基苯甲醯氯(MNBC)25.0 g(158 mmol),於60℃下攪拌2小時(加入MNCB後,內溫上升至42℃)。冷卻至30℃,利用桐山漏斗110 mmϕ、No.5C濾紙對白色沈澱進行過濾,利用甲醇100 mL進行浸漬清洗,利用離子交換水200 mL進行浸漬清洗,於90℃、-0.1 MPa下減壓乾燥16 h,以白色粉末、產率82%(重量18.6 g)、LC純度99.1%、熔點(目視)160℃-161℃獲得生成物。該生成物為所述式(k)所表示的[1,3-伸苯基雙(丙烷-2,2-二基)]雙(4,1-伸苯基)雙(3-硝基苯甲酸酯)(以下,稱為二硝基體6)。TOF-MS(ESI):643.209(M-H) -
[實施例12] [1,3-伸苯基雙(丙烷-2,2-二基)]雙(4,1-伸苯基)雙(3-胺基苯甲酸酯)的合成 [化43]
Figure 02_image089
於300 mL高壓釜中投入17.0 g(26 mmol)的二硝基體6、THF 120 mL、5%Pd/C 0.1 g(乾燥時(as Dry)),並進行密閉。重覆進行4次氮氣置換與4次氫氣置換,將高壓釜的內壓調整至0.8 MPa進行洩漏檢查,確認無氫氣洩漏後,關閉氫氣導入閥進行密閉。一邊以200 rpm進行攪拌,一邊利用已預熱的加熱包進行加熱,於成為60℃時將攪拌速度設為1000 rpm,打開氫氣導入閥,開始進行氫化反應(將該時間點設為反應開始0 min)。反應是於65±1℃、0.80 MPa恆壓下進行。以大流量計進行反應至瞬間氫吸收消失為止。此時,氫化時間為28 min。關閉氫氣導入閥,攪拌60 min,確認無內壓下降並停止攪拌,將高壓釜內的氫氣排出後,進行3次氮氣置換(錶壓0~0.3 MPa)。將高壓釜開封並對觸媒進行過濾,將濾液冷卻至5℃,但未析出結晶,因此利用蒸發器將溶媒蒸餾去除(糊狀),加入甲醇100 mL進行加熱溶解,冷卻至10℃後析出白色粉末。利用桐山漏斗110 mmϕ、No.5C濾紙進行過濾,利用甲醇50 mL、離子交換水100 mL進行浸漬清洗,於90℃、-0.1 MPa下減壓乾燥16 h,以白色粉末、產率98%(重量15.0 g)、LC純度99.5%、熔點(目視)161℃-162℃獲得生成物。該生成物為所述式(m)所表示的[1,3-伸苯基雙(丙烷-2,2-二基)]雙(4,1-伸苯基)雙(3-胺基苯甲酸酯)。TOF-MS(ESI):585.276(M+H) +
[比較例1] 1,4-雙(4-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的合成/對苯二酚型對二胺 [化44]
Figure 02_image091
於配備有機械攪拌機與溫度計的300 mL四口燒瓶中投入對苯二酚8.3 g(75 mmol)與乙腈200 mL、三乙胺16.0 g(158 mmol),加熱至45℃使其溶解(紅褐色透明溶液)。加入間硝基苯甲醯氯(PNBC)25.0 g(158 mmol)後,立即產生了白色沈澱。內溫自45℃上升至68℃,不久後變冷(淺白綠色漿料)。以此狀態於45℃下攪拌1小時,藉由HPLC確認PNBC的消失。冷卻至室溫後,濾取白色沈澱,利用甲醇對濾餅進行清洗。進行風乾而獲得白色粉末22.4 g/產率73%、mp 263℃-264.5℃、HPLC純度99.6%的生成物。該生成物為所述式(n)所表示的化合物(以下,稱為二硝基體(n))。 [化45]
Figure 02_image093
於300 mL的SUS高壓釜中投入22.5 g(53 mmol/純度換算)的所述二硝基體(n)與5%Pd/C 0.130 g(乾燥時為0.056 g(0.056 g as Dry))、甲基溶纖劑(methyl cellosolve,MC)150 mL,並進行密封。重覆進行4次氮氣置換與4次氫氣置換,利用肥皂水確認無氣體洩漏。於氫氣0.8 MPa恆壓下、且於150 rpm的攪拌下升溫至70℃。將攪拌數提高至1000 rpm,打開氫氣導入閥。一邊保持內溫85℃~90℃,一邊於42分鐘內吸收理論量的氫氣,進而熟化20分鐘,確認內壓未下降。於氮氣置換後,將高壓釜開封,於白色慕斯狀漿料中加入1 L的DMF,於回流溫度下使其溶解。對使用完畢的觸媒進行熱過濾,將濾液緩冷,於5℃下濾取所產生的沈澱。於濾餅中加入γ-丁內酯200 mL,加熱至165℃使其溶解。緩冷至30℃,濾取所產生的沈澱。利用甲醇對濾餅進行清洗並風乾,獲得桃白色粉末12.6 g/產率71%、mp>300℃、HPLC純度96%的生成物。該生成物為所述式(p)所表示的1,4-雙(4-胺基苯甲醯基氧基)苯。
[比較例2] 2,5-雙(4-胺基苯甲醯基氧基)甲苯的合成/甲基對苯二酚型對二胺 [化46]
Figure 02_image095
於配備有機械攪拌機與溫度計的300 mL四口燒瓶中投入甲基對苯二酚9.3 g(75 mmol)與乙腈200 mL、三乙胺16.0 g(158 mmol),保持室溫使其溶解(淺黃色透明溶液)。加入間硝基苯甲醯氯(PNBC)25.0 g(158 mmol)後,立即產生了白色沈澱。內溫自19℃上升至39℃,進而進行加熱而升溫至80℃(白色漿料)。以此狀態攪拌1小時,藉由HPLC確認PNBC的消失。放冷至室溫,濾取白色沈澱,利用甲醇對濾餅進行清洗。進行風乾而獲得白色粉末24.8 g/產率98%、mp 269℃-270.5℃、HPLC純度98%的生成物。該生成物為所述式(q)所表示的化合物(以下,稱為二硝基體(q)) [化47]
Figure 02_image097
於300 mL的SUS高壓釜中投入10.6 g(25 mmol/純度換算)的所述二硝基體(q)與5%Pd/C 0.065 g(乾燥時為0.028 g(0.028 g as dry))、甲基溶纖劑(MC)180 mL,並進行密封。重覆進行4次氮氣置換與4次氫氣置換,利用肥皂水確認無氣體洩漏。於氫氣0.8 MPa恆壓下、且於150 rpm的攪拌下升溫至70℃。將攪拌數提高至1000 rpm,打開氫氣導入閥。一邊保持內溫90℃~95℃,一邊於42分鐘內吸收理論量的氫氣,進而熟化20分鐘,確認內壓未下降。於氮氣置換後,將高壓釜開封,對使用完畢的觸媒進行熱過濾。加入離子交換水45 mL(白色漿料),加熱至回流溫度使其溶解。放冷至20℃,對所產生的沈澱進行過濾、乾燥,獲得淺黃色粉末7.5 g/產率83%、mp 271.5℃-273℃、LC純度96%的生成物。該生成物為所述式(r)所表示的2,5-雙(4-胺基苯甲醯基氧基)甲苯。
二胺的溶解性 將所述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的二胺的熔點與於各種溶媒中的溶解性示於下述表1中。於下述表1中,+++為於室溫下可溶,++為加熱後可溶,+為加熱後半溶解,-為不溶於溶媒。 於對位型二胺中,特別是未經取代的對苯二酚型對二胺(熔點>300℃,比較例1)僅於熱時溶解於N,N-二甲基甲醯胺(DMF)中。於中央的苯環具有甲基的甲基對苯二酚型對二胺(熔點272℃-273℃,比較例2)亦勉強為於熱時溶解於甲基溶纖劑(MC)或二甲基亞碸(DMSO)等高極性溶媒中的程度。另一方面,間位型二胺的熔點均比較低,相對於各種溶媒的溶解性亦高。特別是雙酚AF型容易溶解於多種溶媒中。如此般確認了本發明的效果。
[表1]
實施例2 實施例4 實施例6 實施例8 比較例1 比較例2  
   間二胺 對二胺  
X=
Figure 02_image099
Figure 02_image101
Figure 02_image103
Figure 02_image105
Figure 02_image107
Figure 02_image109
 
熔點℃ 160-161 235-236 148-150 187-189 >300 272-273  
甲醇 +++ - + + -  
異丙醇 ++ - + + - -  
MC +++ ++ +++ +++ - ++  
乙腈 +++ ++ +++ +++ - +  
丙酮 +++ ++ +++ +++ - +  
乙酸乙酯 +++ ++ +++ +++ - +  
氯仿 ++ - +++ +++ - +  
THF +++ + +++ +++ - +  
甲苯 ++ - + + - +
間甲酚 +++ +++ +++ +++ - +
DMSO +++ +++ +++ +++ + ++
DMF +++ +++ +++ +++ ++ +++   
樣品30 mg/溶媒2 mL,+++室溫下可溶,++加熱後可溶,+加熱後半溶解,-不溶
[實施例13] 藉由實施例2中獲得的二胺化合物(雙酚AF型間二胺,式(b))與均苯四甲酸二酐(pyromellitic acid dianhydride,PMDA)的聚合而合成聚醯亞胺 [化48]
Figure 02_image111
於配備有機械攪拌機與溫度計、冷凝器的100 mL可分離式燒瓶中投入實施例2中獲得的二胺化合物(雙酚AF型間二胺,式(b))3.78 g(6.58 mmol)與間甲酚20 mL,於室溫下使其溶解(金黃色黏稠溶液)。於氮氣氣流下,加入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1.44 g(6.60 mmol),以此狀態攪拌2小時。期間,隨著黏度的提高,將攪拌數自300 rpm提高至400 rpm、自400 rpm提高至500 rpm。加入異喹啉0.50 g(3.8 mmol),進而攪拌4小時。採取0.5 g的聚合液,注入至甲醇30 mL中。對所產生的白色沈澱進行濾取、乾燥,藉由FT-IR確認聚醯胺酸的生成。將結果示於圖17中。 於所述黏稠的聚合液中追加間甲酚30 mL,加熱至190℃,攪拌14小時。放冷至室溫,將聚合液注入至甲醇300 mL中。濾取所產生的沈澱,利用甲醇對濾餅進行清洗,利用真空乾燥器進行加熱(180℃/8小時)。獲得黃色粉末3.8 g(產率84%)。藉由FT-IR確認可合成聚醯亞胺。將結果示於圖18中。所獲得的聚醯亞胺於室溫下可溶於N-甲基吡咯啶酮(N-methyl pyrrolidinone,NMP)。
[實施例14] 於所述實施例9中,將PMDA替換為4,4'-氧基二鄰苯二甲酸酐(4,4'-oxydiphthalic anhydride,ODPA),除此之外,重覆進行所述實施例9,藉由實施例2中獲得的二胺化合物與ODPA的聚合而合成聚醯亞胺。將所獲得的聚醯亞胺粉末的FT-IR波譜示於圖19中。所獲得的聚醯亞胺於室溫下可溶於NMP。
[實施例15] 於所述實施例9中,將PMDA替換為4,4'-(六氟亞異丙基)二鄰苯二甲酸酐(4,4'-(hexafluoroisopropylidene)diphthalic anhydride,6FDA),除此之外,重覆進行所述實施例9,藉由實施例2中獲得的二胺化合物與6FDA的聚合而合成聚醯亞胺。將所獲得的聚醯亞胺粉末的FT-IR波譜示於圖20中。所獲得的聚醯亞胺於室溫下可溶於NMP。
[實施例16] 於所述實施例9中,將實施例2中獲得的二胺化合物替換為實施例4中獲得的二胺化合物(雙酚S型間二胺),將PMDA替換為4,4'-氧基二鄰苯二甲酸酐(ODPA),除此之外,重覆進行所述實施例9,藉由實施例4中獲得的二胺化合物與ODPA的聚合而合成聚醯亞胺。將所獲得的聚醯亞胺粉末的FT-IR波譜示於圖21中。所獲得的聚醯亞胺於室溫下可溶於NMP。
[實施例17] 於所述實施例9中,將實施例2中獲得的二胺化合物替換為實施例6中獲得的二胺化合物(甲基對苯二酚型間二胺),將PMDA替換為4,4'-氧基二鄰苯二甲酸酐(ODPA),除此之外,重覆進行所述實施例9,藉由實施例6中獲得的二胺化合物與ODPA的聚合而合成聚醯亞胺。將所獲得的聚醯亞胺粉末的FT-IR波譜示於圖22中。所獲得的聚醯亞胺於室溫下可溶於NMP。
[實施例18] 於所述實施例9中,將實施例2中獲得的二胺化合物替換為實施例8中獲得的二胺化合物(三甲基對苯二酚型間二胺),將PMDA替換為4,4'-氧基二鄰苯二甲酸酐(ODPA),除此之外,重覆進行所述實施例9,藉由實施例8中獲得的二胺化合物與ODPA的聚合而合成聚醯亞胺。將所獲得的聚醯亞胺粉末的FT-IR波譜示於圖23中。所獲得的聚醯亞胺於室溫下可溶於NMP。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的間位型酯系芳香族二胺可較佳地用作新穎的聚醯亞胺原料,大大拓展了由該化合物衍生的聚醯亞胺領域的可能性,可期待作為具有優異的高耐熱性與電特性的材料的可能性。
圖1是實施例2中製造的化合物的氫譜核磁共振( 1H-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H-NMR)波譜的圖。 圖2是實施例2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H-NMR波譜的放大圖。 圖3是實施例2中製造的化合物的碳譜核磁共振( 13C-NMR)波譜的圖。 圖4是實施例2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3C-NMR波譜的放大圖。 圖5是實施例4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H-NMR波譜的圖。 圖6是實施例4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H-NMR波譜的放大圖。 圖7是實施例4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3C-NMR波譜的圖。 圖8是實施例4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3C-NMR波譜的放大圖。 圖9是實施例6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H-NMR波譜的圖。 圖10是實施例6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H-NMR波譜的放大圖。 圖11是實施例6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3C-NMR波譜的圖。 圖12是實施例6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3C-NMR波譜的放大圖。 圖13是實施例8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H-NMR波譜的圖。 圖14是實施例8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H-NMR波譜的放大圖。 圖15是實施例8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3C-NMR波譜的圖。 圖16是實施例8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3C-NMR波譜的放大圖。 圖17-1及圖17-2是實施例13中製造的聚醯胺酸的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fourier translation-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波譜與峰列表(peak list)。 圖18-1及圖18-2是實施例13中製造的聚醯亞胺粉末的FT-IR波譜與峰列表。 圖19-1及圖19-2是實施例14中製造的聚醯亞胺粉末的FT-IR波譜與峰列表。 圖20-1及圖20-2是實施例15中製造的聚醯亞胺粉末的FT-IR波譜與峰列表。 圖21-1及圖21-2是實施例16中製造的聚醯亞胺粉末的FT-IR波譜與峰列表。 圖22-1及圖22-2是實施例17中製造的聚醯亞胺粉末的FT-IR波譜與峰列表。 圖23-1及圖23-2是實施例18中製造的聚醯亞胺粉末的FT-IR波譜與峰列表。 圖24是實施例9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H-NMR波譜的圖。 圖25是實施例9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H-NMR波譜的放大圖。 圖26是實施例10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H-NMR波譜的圖。 圖27是實施例10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H-NMR波譜的放大圖。 圖28是實施例10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3C-NMR波譜的圖。 圖29是實施例10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3C-NMR波譜的放大圖。 圖30是實施例11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H-NMR波譜的圖。 圖31是實施例11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H-NMR波譜的放大圖。 圖32是實施例11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H-NMR波譜的圖。 圖33是實施例11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H-NMR波譜的放大圖。 圖34是實施例11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3C-NMR波譜的圖。 圖35是實施例11中製造的化合物的 13C-NMR波譜的放大圖。
Figure 111116696-A0101-11-0003-5

Claims (21)

  1. 一種化合物,由下述式(1)表示:
    Figure 03_image001
    於式(1)中,X為下述(a)、(b)、或(c),
    Figure 03_image003
    Figure 03_image005
    Figure 03_image007
    式(1)中的R 1、R 2、R 3、及R 4、以及(a)、(b)、及(c)中的R 5、R 6、R 7、R 8、R 9、及R 10相互獨立地為氫原子、碳原子數1~6的可經取代的烷基、或者碳原子數1~3的烷氧基,其中,R 7、R 8、R 9、及R 10的至少一個為所述烷基或烷氧基。
  2. 一種化合物,由下述式(1')表示:
    Figure 03_image117
    於式(1')中,X為下述(d),
    Figure 03_image009
    R 1、R 2、R 3、R 4、R 11、R 12、R 13、R 14、R 15、R 16、R 17、R 18、R 19及R 20相互獨立地為氫原子、碳原子數1~6的可經取代的烷基、或碳原子數1~3的烷氧基。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化合物,由下述式(1a)或(1b)表示:
    Figure 03_image120
    Figure 03_image122
    式中,R 1、R 2、R 3、R 4、R 5、及R 6為如上所述。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化合物,其中,於式(1b)中,R 1、R 2、R 3、及R 4為氫原子,R 5及R 6相互獨立地為氫原子或碳原子數1~6的烷基。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化合物,由下述式(1c)表示:
    Figure 03_image124
    式中,R 1、R 2、R 3、R 4、R 7、R 8、R 9、及R 10為如上所述。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化合物,其中,於式(1c)中,R 1、R 2、R 3、及R 4為氫原子,R 7、R 8、R 9、及R 10相互獨立地為氫原子或碳原子數1~6的烷基,R 7、R 8、R 9、及R 10的至少一個為所述烷基。
  7. 如請求項2所述的化合物,其中,於式(d)中,R 1、R 2、R 3、及R 4為氫原子,R 11、R 12、R 13、R 14、R 15、R 16、R 17、R 18、R 19及R 20相互獨立地為氫原子或碳原子數1~6的烷基。
  8. 如請求項2或請求項7所述的化合物,其中,於所述式(d)中,X為下述結構中的任一者:
    Figure 03_image126
    Figure 03_image128
    R 11、R 12、R 13、R 14、R 15、R 16、R 17、R 18、R 19及R 20為如上所述,式中*所表示之處表示與氧原子的鍵結。
  9. 一種化合物的製造方法,所述化合物由下述式(1)表示:
    Figure 03_image001
    於式(1)中,X為下述(a)、(b)、或(c),
    Figure 03_image003
    Figure 03_image005
    Figure 03_image007
    式(1)中的R 1、R 2、R 3、及R 4、以及(a)、(b)、及(c)中的R 5、R 6、R 7、R 8、R 9、及R 10相互獨立地為氫原子、碳原子數1~6的可經取代的烷基、或者碳原子數1~3的烷氧基,其中,R 7、R 8、R 9、及R 10的至少一個為所述烷基或烷氧基, 所述製造方法包括將下述式(2)所表示的化合物的兩個硝基還原而獲得所述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步驟,
    Figure 03_image133
    式中,R 1、R 2、R 3、R 4、及X為如上所述。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X為下述(a)或(b):
    Figure 03_image003
    Figure 03_image005
    式中,R 1、R 2、R 3、R 4、R 5、及R 6為如上所述。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製造方法,其中,R 1、R 2、R 3、及R 4為氫原子,R 5及R 6相互獨立地為氫原子或碳原子數1~6的烷基。
  12. 如請求項9所述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X為下述(c):
    Figure 03_image007
    式中,R 1、R 2、R 3、R 4、R 7、R 8、R 9、及R 10為如上所述。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製造方法,其中,R 1、R 2、R 3、及R 4為氫原子,R 7、R 8、R 9、及R 10相互獨立地為氫原子或碳原子數為1~6的烷基,R 7、R 8、R 9、及R 10的至少一個為所述烷基。
  14. 一種化合物的製造方法,所述化合物由下述式(1')表示:
    Figure 03_image117
    於式(1')中,X為下述(d),
    Figure 03_image009
    R 1、R 2、R 3、R 4、R 11、R 12、R 13、R 14、R 15、R 16、R 17、R 18、R 19及R 20相互獨立地為氫原子、碳原子數1~6的可經取代的烷基、或碳原子數1~3的烷氧基, 所述製造方法包括將下述式(2)所表示的化合物的兩個硝基還原而獲得所述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步驟,
    Figure 03_image133
    式中,R 1、R 2、R 3、R 4、及X為如上所述。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製造方法,其中,R 1、R 2、R 3、及R 4為氫原子,R 11、R 12、R 13、R 14、R 15、R 16、R 17、R 18、R 19及R 20相互獨立地為氫原子或碳原子數1~6的烷基。
  16. 如請求項14或請求項15所述的製造方法,其中,於所述式(d)中,X為下述結構中的任一者:
    Figure 03_image126
    Figure 03_image128
    R 11、R 12、R 13、R 14、R 15、R 16、R 17、R 18、R 19及R 20為如上所述,式中*所表示之處表示與氧原子的鍵結。
  17. 一種聚醯亞胺化合物,為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8中任一項所述的化合物與酸酐的反應產物。
  18. 如請求項17所述的聚醯亞胺化合物,其中,所述酸酐為選自由均苯四甲酸二酐、3,3',4,4'-聯苯四羧酸二酐、2,3,3',4'-聯苯四羧酸二酐、二苯甲酮-3,4,3',4'-四羧酸二酐、4,4'-(2,2-六氟亞異丙基)二鄰苯二甲酸二酐、2,2-雙〔3-(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二酐、2,2-雙〔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二酐、3,3',4,4'-二苯基碸四羧酸二酐及氧基-4,4'-二鄰苯二甲酸二酐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個。
  19. 如請求項17或請求項18所述的聚醯亞胺化合物,數量平均分子量為2,000~200,000。
  20. 如請求項17至請求項19中任一項所述的聚醯亞胺化合物,為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8中任一項所述的化合物、酸酐、以及除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8所述的化合物以外的二胺化合物的反應產物,其中,相對於源自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8中任一項所述的化合物的單元與源自所述除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8所述的化合物以外的二胺化合物的單元的合計莫耳,源自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8中任一項所述的化合物的單元的比例為10莫耳%~100莫耳%。
  21. 一種成型物,包含如請求項17至請求項20中任一項所述的聚醯亞胺化合物。
TW111116696A 2021-05-14 2022-05-03 化合物及其製造方法、聚醯亞胺化合物以及成型物 TW2022481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82154 2021-05-14
JP2021-082154 2021-05-14
JP2022047016A JP2022176085A (ja) 2021-05-14 2022-03-23 メタ型エステル系芳香族ジアミン、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らのメタ型エステル系芳香族ジアミンを原料とするポリイミド
JP2022-047016 2022-03-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8191A true TW202248191A (zh) 2022-12-16

Family

ID=84029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6696A TW202248191A (zh) 2021-05-14 2022-05-03 化合物及其製造方法、聚醯亞胺化合物以及成型物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240007136A (zh)
TW (1) TW202248191A (zh)
WO (1) WO20222395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3897A1 (ja) 2022-04-22 2023-10-26 田岡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新規なジアミ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ジアミンより製造されるポリアミック酸及びポリイミ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6911367A (zh) * 1969-07-24 1971-01-26
JPS59149928A (ja) * 1983-02-16 1984-08-28 Toshiba Corp 芳香族ポリエステルアミドの製造方法
US5084345A (en) * 1990-11-26 1992-01-28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Laminates utilizing chemically etchable adhesives
WO2001032749A1 (fr) * 1999-11-01 2001-05-10 Kaneka Corporation Nouvelle diamine, nouveau dianhydride acide et nouvelle composition polyimide obtenue
JP2009286854A (ja) * 2008-05-27 2009-12-10 Asahi Kasei E-Materials Corp ポリエステルイミド前駆体およびポリエステルイミド
JP4829930B2 (ja) * 2008-06-30 2011-12-07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ポリイミ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500307B (zh) * 2020-12-02 2022-09-27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含酯基芳香二胺单体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39534A1 (ja) 2022-11-17
KR20240007136A (ko) 2024-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Study o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polyimides derived from 2, 6-bis (3-aminobenzoyl) pyridine
Hsiao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fluorinated polyimides derived from 1, 3-bis (4-amino-2-trifluoromethylphenoxy) naphthalene and aromatic dianhydrides
Guan et al. High transparent polyimides containing pyridine and biphenyl units: synthesis, thermal, mechanical, cryst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Ghaemy et al. Synthesis of soluble and thermally stable polyimide from new diamine bearing N-[4-(9H-carbazol-9-yl) phenyl] formamide pendent group
KR100872676B1 (ko) 불소 함유 디아민 및 이를 사용한 중합체
Yan et al. Soluble polyimides based on a novel pyridine-containing diamine m, p-PAPP and various aromatic dianhydrides
Ma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oluble polyimides based on a new fluorinated diamine: 4-Phenyl-2, 6-bis [3-(4′-amino-2′-trifluoromethyl-phenoxy) phenyl] pyridine
US10294255B1 (en) Multifunctional crosslinking agent, crosslinked polyme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108530304B (zh) 含甲苯基及非共平面结构的芳香二胺、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Wang et al.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new pyridine-bridged poly (ether-imide) s based on 4-(4-trifluoromethylphenyl)-2, 6-bis [4-(4-aminophenoxy) phenyl] pyridine
US6277950B1 (en) Organic-soluble aromatic polyimides, organic solution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Qian et al. Polyimides with low 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 derived from diamines containing benzimidazole and amide: Synthesis, properties, and the N‐substitution effect
TW202248191A (zh) 化合物及其製造方法、聚醯亞胺化合物以及成型物
Ma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polyimides derived from 4-phenyl-2, 6-bis [3-(4-aminophenoxy)-phenyl]-pyridine diamine and aromatic dianhydrides
Ghaemy et al. Organosoluble and thermally stable polyimides derived from a new diamine containing bulky-flexible triaryl pyridine pendent group
EP0729996B1 (en) Polyimid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5844065A (en) 2,2'-dimethyl-4,4'-bis (4-aminophenoxy) biphenyl, and polymers prepared therefrom by polycondensation
Morikawa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imide from 4, 4’-Diamino diphenyl ether having Substituents at 2, 2’-position
Chen et al. Novel organosoluable aromatic polyimides derived from unsymmetrical 1, 3-bis (4-aminophenoxy) naphthalene and aromatic dianhydrides
Yan et al. Optical transparency and light colour of highly soluble fluorinated polyimides derived from a novel pyridine-containing diamine m, p-3FPAPP and various aromatic dianhydrides
Li et al.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novel polyimides based on 10, 10-bis [4-(4-aminophenoxy) phenyl]-9 (10H)-anthrone
CN117295709A (zh) 间位型酯系芳香族二胺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以这些间位型酯系芳香族二胺为原料的聚酰亚胺
Liaw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organosoluble poly (ether-imide) s derived from various novel bis (ether anhydride) s
JP2022176085A (ja) メタ型エステル系芳香族ジアミン、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らのメタ型エステル系芳香族ジアミンを原料とするポリイミド
US6093790A (en) Organic-soluble aromatic polyimides, organic solution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