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4738A - 燃料電池單元、燃料電池匣、及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燃料電池單元、燃料電池匣、及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4738A
TW202234738A TW110148904A TW110148904A TW202234738A TW 202234738 A TW202234738 A TW 202234738A TW 110148904 A TW110148904 A TW 110148904A TW 110148904 A TW110148904 A TW 110148904A TW 202234738 A TW202234738 A TW 20223473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cell
layer
slurry
sealing film
fu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89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6315B (zh
Inventor
末森重徳
宮本晃志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47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47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63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631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2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71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 H01M8/028Sealing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01M8/0282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71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04Non-porou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8/0215Glass; Ceramic materials
    • H01M8/0217Complex oxides, optionally doped, of the type AMO3, A being an alkaline earth metal or rare earth metal and M being a metal, e.g. perovsk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71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 H01M8/0276Sealing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2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 H01M8/1213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electrolyte combination or the supporting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2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 H01M8/1213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electrolyte combination or the supporting material
    • H01M8/1226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electrolyte combination or the support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upporting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2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 H01M8/124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or by the material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1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with solid or matrix-supported electrolytes
    • H01M8/2425High-temperature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1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with solid or matrix-supported electrolytes
    • H01M8/2425High-temperature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243Grouping of unit cells of tubular or cylindrical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2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 H01M2008/1293Fuel cells with solid oxide electroly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燃料電池單元具備:發電部,其係將燃料極、固體電解質及空氣極積層而成;非發電部,其不包含發電部;及氣體密封膜,其至少局部覆蓋非發電部之表面。氣體密封膜包含相互積層之第1層及第2層。第1層之電子導電性較上述第2層低,第2層之氧離子導電性較上述第1層低。

Description

燃料電池單元、燃料電池匣、及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燃料電池單元、燃料電池匣、及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 本案基於2020年12月28日於日本專利廳申請之日本專利特願2020-218971號而主張優先權,將其內容引用於此。
藉由使燃料氣體與氧化性氣體進行化學反應而發電之燃料電池具有優異之發電效率及環境效應等特性。其中,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係使用氧化鋯陶瓷等陶瓷作為電解質,且供給氫氣、城市燃氣、天然氣、及藉由氣化設備而自石油、甲醇、含碳原料製造出之氣化氣體等氣體等作為燃料氣體,於約700℃~1000℃之高溫氛圍中反應而進行發電。
於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中,為了防止燃料氣體與氧化性氣體不必要之混合而設置氣體密封膜。若氣體密封膜之防透氣及氧離子透過之功能不充分,則氧或氧離子自氧化性氣體側經由氣體密封膜向燃料氣體側滲透,將燃料氣體氧化,由此成為導致發電效率等性能降低之主要原因。
先前,此種氣體密封膜於高溫下之耐氧化性與耐還原性優異,作為燃料氣體及氧化性氣體無法通過之程度之高密度之緻密膜,例如由YSZ(氧化釔穩定化氧化鋯)等材料形成。然而YSZ等材料具有氧離子透過性,故存在由氧化性氣體與燃料氣體中包含之氧之分壓差而導致氧離子自氧化性氣體側向燃料氣體側滲透之虞。如此先前之氣體密封膜中所使用之YSZ等材料對氧離子之密封特性成為課題,作為用以解決該課題之一手段,可考慮使用互連連接器膜作為氣體密封膜。但互連連接器膜具有電子導電性,故專利文獻1中,提出一種藉由採用包含MTiO 3(M:鹼土類金屬)與金屬氧化物(除TiO 2及YSZ以外)之材料而使絕緣性提高之氣體密封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663323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燃料電池單元之輸出電壓於每1單元較小,為1 V左右,但藉由將複數個燃料電池單元串聯連接而可使輸出電壓增加。近年來,例如正在推進輸出電壓達500~600 V以上之燃料電池模組之開發。於如此高電壓之燃料電池模組中,基於燃料電池單元與周邊構成構件之間之電位差之洩漏電流及氧離子之移動抑制成為課題。
上述專利文獻1中,提出如下方案,即,藉由使用包含MTiO 3(M:鹼土類金屬)與金屬氧化物(除TiO 2及YSZ以外)之材料作為氣體密封膜之材料,而使自氧化性氣體側向燃料氣體側之氧及氧離子之密封性與絕緣性提高。然而,若如上所述推進燃料電池模組之輸出電壓之高電壓化,則即便使用此種材料,亦存在絕緣性不足而無法充分抑制洩漏電流之虞。例如,具備自於作為此種材料之一例之SrTiO 3中摻雜La而成之Sr 0.9La 0.1TiO 3所形成之氣體密封膜之燃料電池模組中,若輸出電壓超出特定值,則顯示洩漏電流激增之顯著行為。認為此係因燃料電池單元之周邊構成構件之帶電狀況而受到影響,為了將此種材料用於輸出電壓較高之燃料電池模組而需進一步改善。
本發明之至少一實施方式係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防止氧及氧離子自氧化性氣體側向燃料氣體側滲透,並且能夠抑制流向周邊構成構件之洩漏電流之燃料電池單元、燃料電池匣、及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至少一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單元具備: 發電部,其係將燃料極、固體電解質及空氣極積層而成者; 非發電部,其不包含上述發電部;及 氣體密封膜,其至少局部覆蓋上述非發電部之表面;且 上述氣體密封膜包含相互積層之第1層及第2層, 上述第1層之電子導電性較上述第2層低, 上述第2層之氧離子導電性較上述第1層低。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至少一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匣具備: 本發明之至少一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單元;及 隔熱體,其包圍包含上述燃料電池單元之發電室;且 上述氣體密封膜設置於與上述隔熱體對向之位置。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至少一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中,該燃料電池單元具備: 發電部,其係將燃料極、固體電解質及空氣極積層而成者; 非發電部,其不包含上述發電部; 氣體密封膜,其至少局部覆蓋上述非發電部之表面;及 基體管,其支持上述發電部、上述非發電部及上述氣體密封膜;且 上述氣體密封膜包含相互積層之第1層及第2層, 上述第1層之電子導電性較上述第2層低, 上述第2層之氧離子導電性較上述第1層低, 該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具備: 漿料塗佈工序,其將構成上述第1層之材料之第1漿料、或構成上述第2層之材料之第2漿料之至少一者塗佈於上述基體管中之與上述非發電部對應之表面上;及 煅燒工序,其將上述第1漿料或第2漿料之至少一者、與塗佈於上述基體管中之與上述發電部對應之表面上的構成上述燃料極及上述固體電解質之材料之第3漿料一同煅燒。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實施方式,可提供一種能夠一面防止氧及氧離子自氧化性氣體側向燃料氣體側滲透,一面抑制流向周邊構成構件之洩漏電流之燃料電池單元、燃料電池匣、及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燃料電池單元、燃料電池匣、及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之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以下,為方便說明,以紙面為基準使用「上」及「下」之表述來說明之各構成要素之位置關係分別表示鉛直上方側、鉛直下方側。又,本實施方式中,於上下方向及水平方向獲得相同效果之情形時,紙面之上下方向並非必須限定於鉛直上下方向,例如亦可對應於與鉛直方向正交之水平方向。 又,以下,作為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之燃料電池單元,以圓筒形(筒狀)為例進行說明,但並非必須限於此,例如亦可為平板形之燃料電池單元。將燃料電池單元形成於基體上,但亦可不是基體而是將電極(燃料極或空氣極)形成得較厚來兼用作基體。
首先,參照圖1對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單元101進行說明。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一形態。
再者,圖1中,對作為燃料電池單元之一形態之使用基體管之圓筒形單元進行說明,但於不使用基體管之情形時,例如,亦可較厚地形成下述燃料極來兼用作基體管,並非限定於使用基體管。又,本實施方式中以基體管係使用圓筒形狀者來進行說明,但只要基體管為筒狀即可,剖面並非必須限定為圓形,例如亦可為橢圓形狀。亦可為將圓筒之周側面垂直壓扁之扁平圓筒(Flat tubular)等燃料電池單元。
燃料電池單元101具備圓筒形狀之基體管103、形成於基體管103之外周之複數個發電部105、及形成於相互鄰接之發電部105之間之非發電部110。發電部105係將燃料極109、固體電解質111及空氣極113積層而形成。又,燃料電池單元101具備如下引線膜115,該引線膜115經由互連連接器107而與形成在基體管103之外周面之複數個發電部105中、在基體管103之軸方向上形成於最靠端中之一端之發電部105之空氣極113電性連接,且具備與形成在最靠端中之另一端之發電部105之燃料極109電性連接之引線膜115。
非發電部110係指燃料電池單元101中不包含發電部105之區域。燃料電池單元101具備至少局部覆蓋非發電部110之表面之氣體密封膜117。圖1中,於位於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兩端部之引線膜115之上表面,換言之於引線膜115之與基體管103側為相反之面上設置有氣體密封膜117。於引線膜115連接有集電構件120。氣體密封膜117具有相互積層之第1層117a及第2層117b,關於其詳細構成將於以下敍述。
此處圖2及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另一形態。圖2及圖3中表示氣體密封膜117之另一配置例。於圖2之燃料電池單元101a中,氣體密封膜117在分別屬於鄰接之發電部105之2個空氣極113之間設置於未積層空氣極113而表面露出之互連連接器107上、及/或固體電解質111上。圖3之燃料電池單元101b中,因省略引線膜115而將氣體密封膜117設置於基體管103之正上方。該情形時,集電構件120連接於空氣極113。 再者,氣體密封膜117之配置並不限定於圖1~圖3所示之形態。
基體管103中設置有空氣極113之側於發電時成為氧化性氣體氛圍。基體管103之內側於發電時成為燃料氣體氛圍,於緊急停止時在阻斷燃料氣體後經氮氣沖洗而成為還原氛圍。氧化性氣體係含氧約15%~30%之氣體,代表性而言較佳為空氣,但除空氣以外亦能夠使用燃燒排氣與空氣之混合氣體、氧氣與空氣之混合氣體等。作為燃料氣體,除氫氣(H 2)及一氧化碳(CO)、甲烷(CH 4)等烴系氣體、城市燃氣、天然氣之外,可列舉藉由氣化設備而自石油、甲醇及煤等含碳原料製造出之氣化氣體等。
基體管103例如藉由將多孔質材料煅燒而形成。多孔質材料例如以CaO穩定化ZrO 2(CSZ)、CSZ與氧化鎳(NiO)之混合物(CSZ+NiO)、或Y 2O 3穩定化ZrO 2(YSZ)、或MgAl 2O 4等為主成分。該基體管103支持發電部105、互連連接器107及引線膜115,並且使供給至基體管103之內周面之燃料氣體經由基體管103之細孔而擴散至形成於基體管103之外周面之燃料極109。
燃料極109係以Ni與氧化鋯系電解質材料之複合材料之氧化物作為材料,藉由將該材料煅燒而形成。燃料極109之材料中,例如使用Ni/YSZ。燃料極109之厚度為50 μm~250 μm,燃料極109亦可係對漿料進行網版印刷而形成。該情形時,燃料極109中,作為燃料極109之成分之Ni對燃料氣體具備觸媒作用。該觸媒作用係使經由基體管103供給之燃料氣體、例如甲烷(CH 4)與水蒸氣之混合氣體進行反應而重組為氫(H 2)與一氧化碳(CO)。又,燃料極109使藉由重組而獲得之氫(H 2)及一氧化碳(CO)、與經由固體電解質111供給之氧離子(O 2 )在與固體電解質111之界面附近進行電化學反應而製作水(H 2O)及二氧化碳(CO 2),並釋放電子而發電。
固體電解質111主要使用具備不易使氣體通過之氣密性、及高溫下較高之氧離子導電性之YSZ。該固體電解質111係使在與空氣極之界面製作之氧離子(O 2 )移動至燃料極109者。位於燃料極109之表面上之固體電解質111之膜厚為10 μm~100 μm,固體電解質111亦可係對漿料進行網版印刷而形成。
空氣極113例如藉由將由LaSrMnO 3系氧化物、或LaCoO 3系氧化物所構成之材料煅燒而形成。空氣極113亦可係對該材料之漿料使用網版印刷或分注器進行塗佈而形成。該空氣極113係在與固體電解質111之界面附近,將所供給之空氣等氧化性氣體中之氧分子離子化而產生氧離子(O 2 )者。
再者,空氣極113亦可設為2層構成。該情形時,固體電解質111側之空氣極層(空氣極中間層)顯示較高之氧離子導電性,其係由觸媒活性優異之材料構成。空氣極中間層上之空氣極層(空氣極導電層)亦可由以導電性更高之摻雜有Sr及Ca之LaMnO 3表示之鈣鈦礦型氧化物而構成。藉此,可使發電性能進一步提高。
互連連接器107係藉由將由SrTiO 3系等以M 1-xL xTiO 3(M為鹼土類金屬元素,L為鑭系元素)表示之導電性鈣鈦礦型氧化物所構成之材料進行煅燒而形成。互連連接器107亦可係對該材料之漿料進行網版印刷而形成。互連連接器107成為緻密之膜以不使燃料氣體與氧化性氣體混合。又,互連連接器107要求於氧化氛圍與還原氛圍之兩氛圍下具備穩定之耐久性與電子導電性。該互連連接器107係將相互鄰接之發電部105中之一發電部105之空氣極113與另一發電部105之燃料極109電性連接,且將相互鄰接之發電部105彼此串聯連接者。
引線膜115需要具備電子導電性、及與構成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其他材料之熱膨脹係數接近。因此,引線膜115例如藉由將Ni/YSZ等Ni與氧化鋯系電解質材料之複合材料或SrTiO 3系等由M 1-xLxTiO 3(M為鹼土類金屬元素,L為鑭系元素)所構成之材料進行煅燒而形成。該引線膜115係將在藉由互連連接器107而串聯連接之複數個發電部105發電之直流電力導出至燃料電池單元101之端部附近者。
氣體密封膜117構成為緻密之膜以不使燃料氣體與氧化性氣體混合。此處,首先於詳細說明氣體密封膜117之前,針對比較例之燃料電池單元101,基於實施耐電壓試驗之結果而說明前提技術。圖4係表示燃料電池單元101之耐電壓試驗之狀況之模式圖,圖5係比較例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耐電壓試驗結果之一例。
於燃料電池單元101之耐電壓試驗中,如圖4所示,將燃料電池單元101之輸出端130經由測量線132而電性連接於接地點FG。如上所述,燃料電池單元101具備藉由互連連接器107(參照圖1~圖3)而串聯連接之複數個發電部105,將在複數個發電部105發電之直流電力經由引線膜115(參照圖1~圖3)而引導至輸出端130。
又,圖4中,於燃料電池單元101中之端部附近之外側配置有隔熱體227。其係用於簡易模擬以下構成,即,如以下參照圖11所述,於具備燃料電池單元101之燃料電池匣中,將燃料電池單元101插通於設置在至少局部包圍成為高溫環境之發電室之隔熱體227之孔部(設置於上部隔熱體227a之氧化性氣體排出間隙235b、及設置於下部隔熱體227b之氧化性氣體供給間隙235a),於燃料電池單元101接觸到隔熱體227時,易產生洩漏電流I leak。 再者,隔熱體227中,包含用以使加工性提高之膠體氧化矽、及為了使膠體氧化矽穩定化而添加之Na。
於測量線132上配置有耐電壓試驗器134。耐電壓試驗器134具備電源136(直流電源)、及洩漏電流測量部138。電源136及洩漏電流測量部138分別串聯配置於測量線132上。電源136對燃料電池單元101之輸出端130與接地點FG之間施加試驗電壓Vt。洩漏電流測量部138以能夠測量此時流經測量線132之洩漏電流I leak之方式構成。
圖5中表示對分別具有由不同之單一材料形成之氣體密封膜117之比較例1、及比較例2之耐電壓試驗結果。比較例1具備以YSZ(氧化釔穩定化氧化鋯)為材料形成之氣體密封膜117,比較例2具備如下氣體密封膜117,該氣體密封膜117由包含摻雜有鹼土類金屬之鈦酸酯MTiO 3(M:鹼土類金屬)、具體而言為摻雜有La之SrTiO 3及金屬氧化物之材料所形成。 再者,比較例1及比較例2中,除氣體密封膜117以外之其他構成與上述實施方式共通。
比較例1中,當對處於初始狀態(電壓施加前)之燃料電池單元101施加試驗電壓Vt時,隨著試驗電壓Vt上升而洩漏電流I leak顯示慢慢增加之傾向(參照圖5之符號A),但洩漏電流I leak相對較小,顯示電子導電性較低(良好之電絕緣性)。然而YSZ等材料如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提及緻密化地形成固體電解質,使該固體電解質為氣體無法通過之程度之高密度,但該固體電解質具有氧離子透過性,故存在以下課題,即,防止由氧化性氣體與燃料氣體中包含之氧之分壓差而導致氧離子滲透之效果有限。 再者,如圖5之符號B所示,將試驗電壓Vt施加特定期間(10分鐘)時之試驗電壓Vt與洩漏電流I leak之關係與符號A大致相同。
比較例2中,於在初始狀態下試驗電壓Vt為500 V以下程度之相對較小之範圍,隨著試驗電壓Vt上升而洩漏電流I leak存在慢慢增加之傾向,但若試驗電壓Vt成為某值以上(約600 V以上),則洩漏電流I leak顯示陡增之傾向(參照圖5之符號C)。上述專利文獻1中,相比於比較例1中使用之YSZ等材料,比較例2之包含摻雜有鹼土類金屬之鈦酸酯MTiO 3(M:鹼土類金屬)及金屬氧化物之材料之防止氧離子滲透之效果優異,但因具有某程度之電子導電性,故於高電壓區域顯示無法充分抑制初始洩漏電流I leak
又,如圖5之符號D所示,於比較例2中,根據將試驗電壓Vt施加特定期間(10分鐘)時之試驗電壓Vt與洩漏電流I leak之關係,未呈現如初始狀態般高電壓區域之洩漏電流I leak之陡增。由此而認為,初始狀態下之高電壓區域之洩漏電流I leak之陡增係因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周邊構成構件之帶電狀態而受到影響。
為解決上述比較例之課題,本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中,具備具有積層構造之氣體密封膜117,該氣體密封膜117包含相互積層之第1層117a及第2層117b。相比於第2層117b,第1層117a構成為電子導電性較低,由此可有效降低在與周邊構成構件之間因電位差而產生之洩漏電流I leak。相比於第1層117a,第2層117b構成為氧離子導電性較低,以此可獲得良好之防止氧離子滲透之效果。燃料電池單元101藉由具備具有此種構成之氣體密封膜117,而可一方面防止氧離子自氧化性氣體側向燃料氣體側滲透,一方面抑制流向周邊構成構件之洩漏電流I leak
第1層117a例如藉由將穩定化氧化鋯(將與鋯之價數不同之金屬氧化物固溶而成之均勻相氧化鋯之總稱)等材料煅燒而形成。第1層117a亦可係將該材料之漿料進行網版印刷而形成。
第2層117b係將包含摻雜有鹼土類金屬之鈦酸酯MTiO 3(M:鹼土類金屬)及金屬氧化物之材料煅燒而成。鹼土類金屬為Mg、Ca、Sr、Ba之任一者。鹼土類金屬較佳為Sr或Ba。金屬氧化物為B 2O 3、Al 2O 3、Ga 2O 3、In 2O 3、Tl 2O 3、Fe 2O 3、Fe 3O 4、MgO、NiO、SiO 2等。金屬氧化物相對於MTiO 3添加3 mol%以上。金屬氧化物相對於MTiO 3添加至100 mol%。
氣體密封膜117之厚度例如為1 μm~100 μm。於該厚度下,第1層117a及第2層117b各自所占之比率可任意設定。例如,該比率可由氣體密封膜117所要求之電子絕緣性與氧離子絕緣性之平衡來決定。具體而言,於要求優先提高電子絕緣性之情形時,亦可使第1層117a所占之比率變大。又,於要求優先提高氧離子絕緣性之情形時,亦可使第2層117b所占之比率變大。
又,構成氣體密封膜117之第1層117a及第2層117b之積層順序可為任意,本實施方式中例示將第2層117b配置於第1層117a上之情形。即便於周邊構成構件接觸到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外側之情形時,由於第2層117b介存於第1層117a與周邊構成構件之間而使第1層117a與周邊構成構件之間之電位差降低,由此可更有效抑制來自單元外部之氧離子之滲透。又,於周邊構成構件接觸到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外側之情形時,由於較第2層117b之電子導電性低之第1層117a介存於第2層117b與引線膜之間,故可有效抑制自周邊構成構件流向引線膜115之洩漏電流I leak
再者,氣體密封膜117將第1層117a及第2層117b之至少一者包含複數個,藉此亦可具有3層以上之積層構造。該情形時,藉由增加氣體密封膜117之層數而使氣體密封膜117之強度提高,可於如下所述將各層煅燒時更有效地防止產生破裂等不良情況。
圖6係圖1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耐電壓試驗結果之一例(耐電壓試驗之方法如以上參照圖4所述)。圖6表示對燃料電池單元101施加特定期間(10分鐘)試驗電壓Vt=550 V時之洩漏電流I leak。該耐電壓試驗中,表示以特定之間隔(10分鐘)重複實施上述試驗電壓Vt之施加時之洩漏電流I leak之推移(橫軸所示之循環次數係指該重複次數)。 再者,作為比較例,圖6中表示相對於氣體密封膜117自SLT形成之燃料電池單元之耐電壓試驗結果。
根據圖6之耐電壓試驗結果,比較例中,顯示於第2循環以後洩漏電流I leak仍相對較大。相對於此,本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單元101驗證出相比於比較例之燃料電池單元101’,可將洩漏電流I leak抑制為1/5左右,不依存於循環次數而穩定、有效地抑制洩漏電流I leak。根據該結果而顯示,對本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單元101而言,藉由具備包含第1層117a及第2層117b之氣體密封膜117而可以較高水準兼具電子絕緣性與氧離子絕緣性,對於具有較高輸出電壓之燃料電池單元,亦可一面防止氧離子自氧化性氣體側向燃料氣體側滲透,一面抑制流向周邊構成構件之洩漏電流。
(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 繼續對圖1所示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製造方法之一形態之流程圖。
首先,將氧化鈣穩定化氧化鋯(CSZ)等材料藉由擠出成形法而成形為基體管103之形狀(步驟S100)。
藉由將構成燃料極109之材料與有機系媒劑(於有機溶劑中添加有分散劑、黏合劑者)等混合而製作燃料極用漿料,並使用網版印刷法塗佈於基體管103上(步驟S101)。將燃料極用漿料沿基體管103之外周面上之圓周方向分為與發電部105之元件數相當之複數個區域而塗佈。以於下述燒結後使燃料極109成為特定之膜厚之方式,適當設定由塗佈形成之漿料之膜厚。
繼而將構成引線膜115之材料與有機系媒劑等混合而製作引線膜用漿料,且使用網版印刷法塗佈於基體管103上(步驟S102)。於基體管103上如步驟S101中所述已塗佈有燃料極用漿料,引線膜用漿料以至少局部被覆燃料極用漿料之方式塗佈。以於下述燒結後使引線膜115成為特定之膜厚之方式,適當設定藉由塗佈而形成之漿料之膜厚。
繼而將構成固體電解質111之材料及構成互連連接器107之材料分別與有機系媒劑等混合而製作固體電解質用漿料及互連連接器用漿料,且使用網版印刷法依序塗佈於基體管103上(步驟S103)。於基體管103上如步驟S101~S102所述已塗佈有燃料極用漿料及引線膜用漿料,固體電解質用漿料及互連連接器用漿料以至少局部被覆燃料極用漿料及引線膜用漿料之方式塗佈。具體而言,固體電解質用漿料塗佈於燃料極109之外表面上及相互鄰接之燃料極109間之基體管103上。互連連接器用漿料於相當於鄰接之發電部105間之位置,沿基體管103之外周面之圓周方向塗佈。以於下述燒結後使固體電解質111及互連連接器107成為特定之膜厚之方式,適當設定由塗佈形成之漿料之膜厚。
繼而將構成氣體密封膜117之材料與有機系媒劑等混合而製作氣體密封膜用漿料,且使用網版印刷法塗佈於基體管103上(步驟S104)。本實施方式中,將與構成氣體密封膜117之第1層117a及第2層117b對應之材料分別與有機系媒劑等混合,藉此製作與第1層117a對應之第1氣體密封膜用漿料、及與第2層117b對應之第2氣體密封膜用漿料。然後,依第1層117a及第2層117b之積層順序,將第1氣體密封膜用漿料及第2氣體密封膜用漿料塗佈於引線膜115及基體管103上。以於下述燒結後使氣體密封膜117成為特定之膜厚之方式,適當設定由塗佈形成之漿料之膜厚。
將塗佈有上述漿料之基體管103於大氣中(氧化氛圍中)共燒結(步驟S105)。燒結條件具體而言設為1350℃~1450℃(第1燒結溫度)、3~5小時。藉由於上述條件下之共燒結而形成具有包含第1層117a及第2層117b之積層構造之氣體密封膜117。
其次,將構成空氣極113之材料與有機系媒劑等混合而製作空氣極用漿料,於共燒結後之基體管103上塗佈空氣極用漿料(步驟S106)。空氣極用漿料塗佈於固體電解質111之外表面上及互連連接器107上之特定位置。以於煅燒後使空氣極113成為特定之膜厚之方式,適當設定藉由塗佈而形成之漿料之膜厚。
於空氣極用漿料塗佈後,於大氣中(氧化氛圍中)以1100℃~1250℃(第2燒結溫度)煅燒1~4小時(步驟S107)。空氣極用漿料之煅燒溫度設為較形成基體管103~氣體密封膜117時之共燒結溫度低之溫度(即,第2燒結溫度設定為低於第1燒結溫度)。
圖8係藉由圖7之製造方法而製造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氣體密封膜117之斷層圖像。該製造方法中,構成氣體密封膜117之第1層117a及第2層117b均係藉由圖7之步驟S105中所述以較高之第1燒結溫度燒結而形成,故如圖8所示,確認到第1層117a、及第2層117b分別形成為於組織內空隙較少之緻密之膜。
圖9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製造方法之另一形態之流程圖。再者,圖9中之步驟S201~S203與圖7之步驟S101~S103相同,故省略說明。
步驟S204中,將構成氣體密封膜117中設置於下層側之第1層117a之材料與有機系媒劑等混合而製作氣體密封膜用漿料,且使用網版印刷法塗佈於引線膜115及基體管103上。以於下述燒結後使第1層117a成為特定之膜厚之方式,適當設定藉由塗佈而形成之漿料之膜厚。
步驟S205中,與上述步驟S105同樣地,將塗佈有上述漿料之基體管103於大氣中(氧化氛圍中)共燒結。燒結條件具體而言設為1350℃~1450℃(第1燒結溫度)、3~5小時。藉由上述條件下之共燒結而形成氣體密封膜117中之第1層117a。
步驟S206中,與上述步驟S106同樣地,將構成空氣極113之材料與有機系媒劑等混合而製作空氣極用漿料,於共燒結後之基體管103上塗佈空氣極用漿料。空氣極用漿料塗佈於固體電解質111之外表面上及互連連接器107上之特定位置。以於煅燒後使空氣極113成為特定之膜厚之方式,適當設定藉由塗佈而形成之漿料之膜厚。
繼而將構成氣體密封膜117中設置於上層側之第2層117b之材料與有機系媒劑等混合而製作氣體密封膜用漿料,且使用網版印刷法塗佈於氣體密封膜之第1層117a上(步驟S207)。以於下述燒結後使第2層117b成為特定之膜厚之方式,適當設定藉由塗佈而形成之漿料之膜厚。
然後,將進而塗佈有上述漿料之基體管103於大氣中(氧化氛圍中)燒結(步驟S208)。燒結條件具體而言設為1100℃~1250℃(第2燒結溫度)、1~4小時。步驟S208中之第2煅燒溫度設為較步驟S205之形成基體管103~氣體密封膜117時之第1燒結溫度低之低溫。藉由於上述條件下之燒結,將氣體密封膜117中之第2層117b與空氣極113一同形成。
圖10係藉由圖9之製造方法而製造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氣體密封膜117之斷層圖像。該製造方法中,將氣體密封膜117中設置於下層側之第1層117a以較高之第1燒結溫度燒結,藉此如圖8所示確認到第1層117a形成為於組織內空隙較少之緻密之膜。一第2層117b以較第1燒結溫度低之第2燒結溫度燒結,藉此如圖8所示確認到形成為與第1層117a相比組織內空隙較多但無破裂或剝離之膜。如此本製造方法中,藉由將第2層117b以較第1層117a低之溫度燒結,而可有效降低於製造時產生破裂等不良情況之虞。
再者,圖9中於氣體密封膜117係將第1層117a設置於下層側,因此例示於步驟S205中先形成第1層117a之情形,但於氣體密封膜117係將第2層117b設置於下層側之情形時,亦可於步驟S205中先形成第2層117b。該情形時,於步驟S208形成第1層117a。
繼而對具備上述燃料電池單元101之燃料電池匣203進行說明。圖1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匣203之概略構成圖。
燃料電池匣203具備複數個燃料電池單元101、發電室215、燃料氣體供給頭217、燃料氣體排出頭219、氧化性氣體(空氣)供給頭221、及氧化性氣體排出頭223。又,燃料電池匣203具備上部管板225a、下部管板225b、上部隔熱體227a、及下部隔熱體227b。 再者,本實施方式中,燃料電池匣203藉由將燃料氣體供給頭217、燃料氣體排出頭219、氧化性氣體供給頭221、及氧化性氣體排出頭223如圖11般配置,而成為燃料氣體與氧化性氣體以對向方式流經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內側與外側之構造,但並非必須如此,例如,亦可平行地流經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內側與外側、或氧化性氣體朝與燃料電池單元101之長邊方向正交之方向流動。
發電室215係形成於上部隔熱體227a與下部隔熱體227b之間之區域。該發電室215係配置有燃料電池單元101之發電部105之區域,且係使燃料氣體與氧化性氣體產生電化學反應而進行發電之區域。又,該發電室215之燃料電池單元101長邊方向之中央部附近之溫度係由溫度測量部(溫度感測器或熱電偶等)監控,於穩定運轉時成為約700℃~1000℃之高溫氛圍。
燃料氣體供給頭217係由燃料電池匣203之上部殼體229a與上部管板225a所包圍之區域,藉由設置於上部殼體229a之上部之燃料氣體供給孔231a而與未圖示之燃料氣體供給支管連通。又,複數個燃料電池單元101藉由密封構件237a而與上部管板225a接合,燃料氣體供給頭217係將經由燃料氣體供給孔231a供給之燃料氣體以大致均勻流量引導至複數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基體管103之內部,使複數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發電性能大致均勻化者。
燃料氣體排出頭219係由燃料電池匣203之下部殼體229b與下部管板225b所包圍之區域,藉由配備於下部殼體229b之燃料氣體排出孔231b而與未圖示之燃料氣體排出支管連通。又,複數個燃料電池單元101藉由密封構件237b而與下部管板225b接合,燃料氣體排出頭219係將通過複數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基體管103之內部而供給至燃料氣體排出頭219之排燃料氣體彙集,且經由燃料氣體排出孔231b排出者。
氧化性氣體供給頭221係由燃料電池匣203之下部殼體229b、下部管板225b、及下部隔熱體227b所包圍之區域,藉由設置於下部殼體229b之側面之氧化性氣體供給孔233a而與未圖示之氧化性氣體供給支管連通。該氧化性氣體供給頭221係將自未圖示之氧化性氣體供給支管經由氧化性氣體供給孔233a供給之特定流量之氧化性氣體經由下述氧化性氣體供給間隙235a而引導至發電室215者。
氧化性氣體排出頭223係由燃料電池匣203之上部殼體229a、上部管板225a、及上部隔熱體227a所包圍之區域,藉由設置於上部殼體229a之側面之氧化性氣體排出孔233b而與未圖示之氧化性氣體排出支管連通。該氧化性氣體排出頭223係將自發電室215經由下述氧化性氣體排出間隙235b供給至氧化性氣體排出頭223之排氧化性氣體經由氧化性氣體排出孔233b引導至未圖示之氧化性氣體排出支管者。
上部管板225a於上部殼體229a之頂板與上部隔熱體227a之間,以上部管板225a、上部殼體229a之頂板及上部隔熱體227a成大致平行之方式固定於上部殼體229a之側板。又,上部管板225a具有與燃料電池匣203中具備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根數對應之複數個孔,該等孔中分別插入有燃料電池單元101。該上部管板225a係將複數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一端部經由密封構件237a及接著構件之任一者或兩者而氣密地支持,並且將燃料氣體供給頭217與氧化性氣體排出頭223隔開者。
上部隔熱體227a以上部隔熱體227a、上部殼體229a之頂板、及上部管板225a成大致平行之方式配置於上部殼體229a之下端部,且固定於上部殼體229a之側板。又,於上部隔熱體227a,與燃料電池匣203中具備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根數對應地設置有複數個氧化性氣體排出間隙235b。氧化性氣體排出間隙235b以孔狀形成於上部隔熱體227a,其直徑設定為較通過氧化性氣體排出間隙235b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外徑大。
該上部隔熱體227a係將發電室215與氧化性氣體排出頭223間隔開者,抑制上部管板225a周圍之氛圍高溫化而強度降低或氧化性氣體中包含之氧化劑所致之腐蝕增加。上部管板225a等包含鎳鉻合金等具有高溫耐久性之金屬材料,防止由上部管板225a等暴露於發電室215內之高溫下使得上部管板225a等內之溫度差變大而導致之熱變形。又,上部隔熱體227a係將通過發電室215暴露於高溫下之排氧化性氣體通過氧化性氣體排出間隙235b而引導至氧化性氣體排出頭223者。
根據本實施方式,藉由上述燃料電池匣203之構造,燃料氣體與氧化性氣體以對向方式流經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內側與外側。藉此,排氧化性氣體與經由基體管103之內部供給至發電室215之燃料氣體之間進行熱交換,將包含金屬材料之上部管板225a等冷卻至不會產生屈曲等變形之溫度而供給至氧化性氣體排出頭223。又,燃料氣體藉由與自發電室215排出之排氧化性氣體之熱交換而升溫,並供給至發電室215。其結果,可將不使用加熱器等而預熱升溫至適宜發電之溫度之燃料氣體供給至發電室215。
又,如上所述上部隔熱體227a以在與插入至氧化性氣體排出間隙235b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間存在不少間隙之方式設計,但例如因運轉時之熱伸縮之影響等而導致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外表面有時會接觸到上部隔熱體227a。燃料電池單元101具有之氣體密封膜117位於隔著氧化性氣體排出間隙235b而與上部隔熱體227a對向之範圍,藉此,即便假設為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外表面接觸到上部隔熱體227a之情形,亦可藉由電子導電性較低之氣體密封膜第1層117a而更有效抑制由燃料電池單元101與上部隔熱體227a之間之電位差所產生之洩漏電流I leak。 又,上部隔熱體227a中包含用以使加工性提高之膠體氧化矽、及為了使膠體氧化矽穩定化而添加之Na。該情形時,若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外表面接觸到上部隔熱體227a,則有上部隔熱體227a中包含之如Na之類之陽離子向燃料電池單元101側移動而產生洩漏電流I leak之虞,但由於氣體密封膜117介存於該位置,故又亦可有效抑制此種陽離子之移動。
下部管板225b於下部殼體229b之底板與下部隔熱體227b之間,以下部管板225b、下部殼體229b之底板及下部隔熱體227b成大致平行之方式固定於下部殼體229b之側板。又,下部管板225b具有與燃料電池匣203中具備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根數對應之複數個孔,該等孔中分別插入有燃料電池單元101。該下部管板225b係將複數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另一端部經由密封構件237b及接著構件之任一者或兩者而氣密地支持,並且將燃料氣體排出頭219與氧化性氣體供給頭221隔開者。
下部隔熱體227b以下部隔熱體227b、下部殼體229b之底板及下部管板225b成大致平行之方式配置於下部殼體229b之上端部,且固定於下部殼體229b之側板。又,於下部隔熱體227b,與燃料電池匣203中具備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根數對應地設置有複數個氧化性氣體供給間隙235a。氧化性氣體供給間隙235a以孔狀形成於下部隔熱體227b,其直徑設定為較通過氧化性氣體供給間隙235a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外徑大。
該下部隔熱體227b係將發電室215與氧化性氣體供給頭221間隔開者,抑制下部管板225b周圍之氛圍高溫化而強度降低或氧化性氣體中包含之氧化劑所致之腐食增加。下部管板225b等包含鎳鉻合金等具有高溫耐久性之金屬材料,防止由下部管板225b等暴露於高溫下使得下部管板225b等內之溫度差變大而導致之熱變形。又,下部隔熱體227b係將供給至氧化性氣體供給頭221之氧化性氣體通過氧化性氣體供給間隙235a而引導至發電室215者。
根據本實施方式,藉由上述燃料電池匣203之構造,燃料氣體與氧化性氣體以對向方式流經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內側與外側。藉此,經由基體管103之內部而通過發電室215之排燃料氣體與供給至發電室215之氧化性氣體之間進行熱交換,將包含金屬材料之下部管板225b等冷卻至不會產生屈曲等變形之溫度而供給至燃料氣體排出頭219。又,氧化性氣體藉由與排燃料氣體之熱交換而升溫,並供給至發電室215。其結果,可將不使用加熱器等而升溫至發電所需之溫度之氧化性氣體供給至發電室215。
又,如上所述下部隔熱體227b以在與插入至氧化性氣體供給間隙235a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間存在不少間隙之方式設計,但例如因運轉時之熱伸縮之影響等而導致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外表面有時會接觸到下部隔熱體227b。燃料電池單元101具有之氣體密封膜117位於隔著氧化性氣體供給間隙235a而與下部隔熱體227b對向之範圍,藉此,即便假設為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外表面接觸到下部隔熱體227b之情形,亦可藉由電子導電性較低之氣體密封膜第1層117a而更有效抑制由燃料電池單元101與上部隔熱體227a之間之電位差所產生之洩漏電流I leak。 又,下部隔熱體227b中包含用以使加工性提高之膠體氧化矽、及為了使膠體氧化矽穩定化而添加之Na。該情形時,若燃料電池單元101之外表面接觸到下部隔熱體227b,則有下部隔熱體227b中包含之如Na之類之陽離子向燃料電池單元101側移動而產生洩漏電流I leak之虞,但由於氣體密封膜117介存於該位置,故又亦可有效抑制此種陽離子之移動。
再者,於發電室215發電之直流電力藉由設置於複數個發電部105之包含Ni/YSZ等之引線膜115而導出至燃料電池單元101之端部附近之後,經由集電板(未圖示)集電於燃料電池匣203之集電棒(未圖示),並取出至各燃料電池匣203之外部。藉由上述集電棒導出至燃料電池匣203之外部之直流電力,係將各燃料電池匣203之發電電力相互連接成特定之串聯數及並聯數而導出至外部,且藉由未圖示之功率調節器等電力轉換裝置(變流器等)轉換為特定之交流電力而供給至電力供給目的地(例如負載設備、電力系統)。
此外,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能夠適當將上述實施方式之構成要素替換為周知之構成要素,又,亦可將上述實施方式適當組合。
對上述各實施方式中記載之內容例如以如下方式理解。
(1)一形態之燃料電池單元(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單元101)具備: 發電部(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發電部105),其係將燃料極(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燃料極109)、固體電解質(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固體電解質111)及空氣極(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空氣極113)積層而成; 非發電部(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非發電部110),其不包含上述發電部;及 氣體密封膜(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氣體密封膜117),其至少局部覆蓋上述非發電部之表面;且 上述氣體密封膜包含相互積層之第1層(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第1層117a)及第2層(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第2層117b), 上述第1層之電子導電性較上述第2層低, 上述第2層之氧離子導電性較上述第1層低。
根據上述(1)之形態,覆蓋非發電部之表面之氣體密封膜具有包含第1層及第2層之積層構造。第1層相比於第2層電子導電性較低地構成,藉此可有效地降低在與周邊構成構件之間因電位差而產生之洩漏電流。第2層相比於第1層氧離子導電性較低地構成,藉此抑制經由氣體密封膜之氧離子之移動。燃料電池單元藉由具備具有此種構成之氣體密封膜,而可一面防止氧離子自氧化性氣體側向燃料氣體側滲透,一面抑制流向周邊構成構件之洩漏電流。
(2)另一形態中,如上述(1)之形態,其中 上述第2層配置於上述第1層上。
根據上述(2)之形態,於周邊構成構件接觸到燃料電池單元之外側之情形時,藉由電子導電性較低之氣體密封膜第1層117a而可更有效抑制由燃料電池單元101與上部隔熱體227a之間之電位差所產生之洩漏電流I leak。 又,於周邊構成構件接觸到燃料電池單元之外側之情形時,藉由氧離子導電性較低之第2層117b介存於第1層117a與周邊構成構件之間,而可更有效抑制來自單元外部之氧離子之滲透。
(3)另一形態中,如上述(1)或(2)之形態,其中 上述非發電部包含引線膜(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引線膜115),其與位於端部之上述發電部電性連接, 上述氣體密封膜至少局部覆蓋上述引線膜之表面。
根據上述(3)之形態,氣體密封膜以至少局部覆蓋與位於開端部之上述發電部電性連接之引線膜之表面之方式設置。藉此可有效抑制引線膜處之氧離子之滲透、及洩漏電流之產生。
(4)另一形態中,如上述(1)至(3)中任一形態,其中 上述非發電部包含將上述發電部彼此電性連接之互連連接器(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互連連接器107), 上述氣體密封膜至少局部覆蓋上述互連連接器之表面。
根據上述(4)之形態,氣體密封膜以至少局部覆蓋將發電部彼此電性連接之互連連接器之表面之方式設置。藉此可有效抑制互連連接器處之氧離子之滲透、及洩漏電流之產生。
(5)另一形態中,如上述(1)至(4)中任一形態,其中 上述第1層包含穩定化氧化鋯(將與鋯之價數不同之金屬氧化物固溶而成之均勻相氧化鋯之總稱)。
根據上述(5)之形態,包含電子導電性較低之YSZ而構成第1層,藉此可獲得能夠有效抑制洩漏電流之燃料電池單元。
(6)另一形態中,如上述(1)至(5)中任一形態,其中 上述第2層包含MTiO 3(M:鹼土類金屬)。
根據上述(6)之形態,包含氧離子導電性較低之MTiO 3而構成第2層,藉此可獲得能夠有效抑制氧離子自氧化性氣體側向燃料氣體側滲透之燃料電池單元。
(7)一形態之燃料電池匣(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匣203)具備: 如上述(1)至(6)中任一形態之燃料電池單元;及 隔熱體(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上部隔熱體227a、下部隔熱體227b),其包圍包含上述燃料電池單元之發電室(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發電室215);且 上述氣體密封膜配置於上述表面與上述隔熱體之間。
根據上述(7)之形態,具有上述構成之氣體密封膜以介存於非發電部之表面與隔熱體之間之方式配置。藉此,可於配置氣體密封膜之非發電部之表面接觸到隔熱體時,有效抑制非發電部之表面與隔熱體之間之氧離子移動、洩漏電流。
(8)一形態之燃料電池單元(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單元101)之製造方法中,該燃料電池單元具備: 發電部(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發電部105),其係將燃料極(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燃料極109)、固體電解質(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固體電解質111)及空氣極(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空氣極113)積層而成; 非發電部(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非發電部110),其不包含上述發電部; 氣體密封膜(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氣體密封膜117),其至少局部覆蓋上述非發電部之表面;及 基體管(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基體管103),其支持上述發電部、上述非發電部及上述氣體密封膜;且 上述氣體密封膜包含相互積層之第1層(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第1層117a)及第2層(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第2層117b), 上述第1層之電子導電性較上述第2層低, 上述第2層之氧離子導電性較上述第1層低, 該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具備: 漿料塗佈工序,其將構成上述第1層之材料之第1漿料、或構成上述第2層之材料之第2漿料之至少一者塗佈於上述基體管中之與上述非發電部對應之表面上;及 煅燒工序,其將上述第1漿料或第2漿料之至少一者、與塗佈於上述基體管中之與上述發電部對應之表面上的構成上述燃料極及上述固體電解質之材料之第3漿料一同煅燒。
根據上述(8)之形態,具有上述構成之燃料電池單元中,將構成氣體密封膜之第1層及第2層中之至少一者與發電部之燃料極及固體電解質一同煅燒。發電部之燃料極及固體電解質之煅燒溫度相對較高,故該形態下,氣體密封膜亦以較高之煅燒溫度形成。其結果,可獲得更高緻密度之氣體密封膜,從而可獲得具有良好之氧離子絕緣性之燃料電池單元。又,可削減用以製造燃料電池單元之工序數,故於低成本化方面亦為有利。
(9)另一形態中,如上述(8)之形態,其中 於上述漿料塗佈工序中,將上述第1漿料及上述第2漿料塗佈於上述表面上, 於上述煅燒工序中,將上述第1漿料及上述第2漿料與上述第3漿料一同煅燒。
根據上述(9)之形態,將構成氣體密封膜之第1層及第2層之兩者與發電部之燃料極及固體電解質一同煅燒。藉此,可提高第1層及第2層之兩者之緻密度,從而可獲得具有更佳之氧離子絕緣性之燃料電池單元。又,可進一步削減用以製造燃料電池單元之工序數,從而可以更低成本獲得具有上述構成之燃料電池單元。
(10)另一形態中,如上述(8)之形態,其中 於上述漿料塗佈工序中,將上述第1漿料或上述第2漿料之一者塗佈於上述表面上, 於上述煅燒工序中,將上述第1漿料或上述第2漿料之一者與上述第3漿料一同煅燒。
根據上述(10)之形態,將氣體密封膜中之第1層或第2層之一者與發電部之燃料極及固體電解質一同煅燒。如此將構成氣體密封膜之各層逐層進行煅燒,藉此可獲得更高品質之氣體密封膜。
(11)另一形態中,如上述(10)之形態,其中 於上述煅燒工序之後,將上述第1漿料或上述第2漿料之另一者塗佈於上述非發電部之表面上,藉由以較上述煅燒工序低之溫度進行煅燒而形成上述氣體密封膜。
根據上述(11)之形態,氣體密封膜中之未與發電部之燃料極及固體電解質一同煅燒之另一層於一層之煅燒工序之後,以更低之煅燒溫度進行煅燒。藉此,可防止煅燒時產生破裂等不良情況,從而可獲得更高品質之氣體密封膜。
101:燃料電池單元 103:基體管 105:發電部 107:互連連接器 109:燃料極 110:非發電部 111:固體電解質 113:空氣極 115:引線膜 117:氣體密封膜 117a:第1層 117b:第2層 120:集電構件 130:輸出端 132:測量線 134:耐電壓試驗器 136:電源 138:洩漏電流測量部 203:燃料電池匣 215:發電室 217:燃料氣體供給頭 219:燃料氣體排出頭 221:氧化性氣體供給頭 223:氧化性氣體排出頭 225a:上部管板 225b:下部管板 227:隔熱體 227a:上部隔熱體 227b:下部隔熱體 229a:上部殼體 229b:下部殼體 231a:燃料氣體供給孔 231b:燃料氣體排出孔 233a:氧化性氣體供給孔 233b:氧化性氣體排出孔 235a:氧化性氣體供給間隙 235b:氧化性氣體排出間隙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單元之一形態。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單元之另一形態。 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單元之另一形態。 圖4係表示燃料電池單元之耐電壓試驗之狀況之模式圖。 圖5係比較例之燃料電池單元之耐電壓試驗結果之一例。 圖6係圖1之燃料電池單元之耐電壓試驗結果之一例。 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之一形態之流程圖。 圖8係由圖7之製造方法製造之燃料電池單元之氣體密封膜之斷層圖像。 圖9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之另一形態之流程圖。 圖10係藉由圖9之製造方法製造之燃料電池單元之氣體密封膜之斷層圖像。 圖1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燃料電池匣之概略構成圖。
101:燃料電池單元
103:基體管
105:發電部
107:互連連接器
109:燃料極
110:非發電部
111:固體電解質
113:空氣極
115:引線膜
117:氣體密封膜
117a:第1層
117b:第2層
120:集電構件

Claims (11)

  1. 一種燃料電池單元,其具備: 發電部,其係將燃料極、固體電解質及空氣極積層而成; 非發電部,其不包含上述發電部;及 氣體密封膜,其至少局部覆蓋上述非發電部之表面;且 上述氣體密封膜包含相互積層之第1層及第2層, 上述第1層之電子導電性較上述第2層低, 上述第2層之氧離子導電性較上述第1層低。
  2. 如請求項1之燃料電池單元,其中上述第2層配置於上述第1層上。
  3. 如請求項1或2之燃料電池單元,其中上述非發電部包含引線膜,該引線膜與位於端部之上述發電部電性連接, 上述氣體密封膜至少局部覆蓋上述引線膜之表面。
  4. 如請求項1或2之燃料電池單元,其中上述非發電部包含將上述發電部彼此電性連接之互連連接器, 上述氣體密封膜至少局部覆蓋上述互連連接器之表面。
  5. 如請求項1或2之燃料電池單元,其中上述第1層包含穩定化氧化鋯。
  6. 如請求項1或2之燃料電池單元,其中上述第2層包含MTiO 3(M:鹼土類金屬)。
  7. 一種燃料電池匣,其具備: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燃料電池單元;及 隔熱體,其包圍包含上述燃料電池單元之發電室;且 上述氣體密封膜設置於與上述隔熱體對向之位置。
  8. 一種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該燃料電池單元具備: 發電部,其係將燃料極、固體電解質及空氣極積層而成; 非發電部,其不包含上述發電部; 氣體密封膜,其至少局部覆蓋上述非發電部之表面;及 基體管,其支持上述發電部、上述非發電部及上述氣體密封膜;且 上述氣體密封膜包含相互積層之第1層及第2層, 上述第1層之電子導電性較上述第2層低, 上述第2層之氧離子導電性較上述第1層低, 該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具備: 漿料塗佈工序,其將構成上述第1層之材料之第1漿料、或構成上述第2層之材料之第2漿料之至少一者塗佈於上述基體管中之與上述非發電部對應之表面上;及 煅燒工序,其將上述第1漿料或第2漿料之至少一者、與塗佈於上述基體管中之與上述發電部對應之表面上的構成上述燃料極及上述固體電解質之材料之第3漿料一同煅燒。
  9. 如請求項8之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漿料塗佈工序中,將上述第1漿料及上述第2漿料塗佈於上述表面上, 上述煅燒工序中,將上述第1漿料及上述第2漿料與上述第3漿料一同煅燒。
  10. 如請求項8之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漿料塗佈工序中,將上述第1漿料或上述第2漿料之一者塗佈於上述表面上, 上述煅燒工序中,將上述第1漿料或上述第2漿料之一者與上述第3漿料一同煅燒。
  11. 如請求項10之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煅燒工序之後,將上述第1漿料或上述第2漿料之另一者塗佈於上述非發電部之表面上,藉由以較上述煅燒工序低之溫度進行煅燒而形成上述氣體密封膜。
TW110148904A 2020-12-28 2021-12-27 燃料電池單元、燃料電池匣、及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 TWI8063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18971A JP6979509B1 (ja) 2020-12-28 2020-12-28 燃料電池セル、燃料電池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燃料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
JP2020-218971 2020-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4738A true TW202234738A (zh) 2022-09-01
TWI806315B TWI806315B (zh) 2023-06-21

Family

ID=78870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8904A TWI806315B (zh) 2020-12-28 2021-12-27 燃料電池單元、燃料電池匣、及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72271A1 (zh)
JP (1) JP6979509B1 (zh)
KR (1) KR20230110555A (zh)
CN (1) CN116636053A (zh)
DE (1) DE112021005589T5 (zh)
TW (1) TWI806315B (zh)
WO (1) WO202214527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53954B1 (ja) * 2011-10-14 2013-02-27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セル
CN105308784A (zh) * 2013-06-29 2016-02-03 圣戈本陶瓷及塑料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致密阻挡层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JP6509552B2 (ja) * 2014-12-17 2019-05-08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5895112B1 (ja) * 2015-01-07 2016-03-30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JP6633236B1 (ja) * 2019-02-26 2020-01-22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セル、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発電システム、高温水蒸気電解セル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79509B1 (ja) 2021-12-15
CN116636053A (zh) 2023-08-22
WO2022145279A1 (ja) 2022-07-07
TWI806315B (zh) 2023-06-21
DE112021005589T5 (de) 2023-08-03
JP2022104010A (ja) 2022-07-08
KR20230110555A (ko) 2023-07-24
US20240072271A1 (en) 2024-0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24135B1 (ja) 燃料電池の構造体
KR100437498B1 (ko) 연료극 지지체식 원통형 고체산화물 연료전지 스택과 그제조 방법
JP5456134B2 (ja) 燃料電池のスタック構造体
US8771898B2 (en) 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in a solid oxide fuel cel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12008385A1 (ja) 燃料電池の構造体
JP5622754B2 (ja) 固体電解質型燃料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固体電解質型燃料電池
JP5455271B1 (ja) 燃料電池
JP2013157254A (ja) 固体電解質型燃料電池
US11764383B2 (en) Single fuel cell, fuel cell module,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high-temperature steam electrolysis cell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I806315B (zh) 燃料電池單元、燃料電池匣、及燃料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
JP5075268B1 (ja) 燃料電池の構造体
JP5501882B2 (ja) 固体酸化物型燃料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55268B1 (ja) 燃料電池
JPH0794191A (ja) 高温固体酸化物電解質電気化学的電池の空気電極
JP2016076351A (ja) 燃料電池セルスタッ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高温水蒸気電解セルスタッ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62786B1 (ja) 燃料電池の構造体
JP7275344B1 (ja) 燃料電池セ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燃料電池カートリッジ
JP2016122545A (ja)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及び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6157637A (ja) 燃料電池及び燃料電池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燃料電池の修復方法
JP2021118067A (ja) 燃料電池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