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6715A - 旋轉電機和驅動裝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轉電機和驅動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26715A
TW202226715A TW110147408A TW110147408A TW202226715A TW 202226715 A TW202226715 A TW 202226715A TW 110147408 A TW110147408 A TW 110147408A TW 110147408 A TW110147408 A TW 110147408A TW 202226715 A TW202226715 A TW 20222671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rib
stator
stator fixing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7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97895B (zh
Inventor
赤石浩毅
山本和志
小笠原大介
牧野祐輔
中川愛海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電產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電產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電產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67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67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78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789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24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ression or reduction of noise or vib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5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or around a fixed spindle;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or direct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旋轉電機和驅動裝置。該旋轉電機具有:轉子,其能夠以沿軸向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進行旋轉;定子,其具有位於轉子的徑向外側的定子鐵芯;外殼,其在內部收納轉子和定子;以及軸承,其將轉子支承為能夠旋轉。外殼具有:蓋壁部,其位於定子的軸向一側;周壁部,其包圍定子,從蓋壁部的徑向外周緣部向軸向另一側延伸;軸承保持部,其設置於蓋壁部,在內部保持軸承;以及肋,其設置於蓋壁部中的軸向另一側的面,將軸承保持部和周壁部連接起來。周壁部具有固定定子鐵芯的定子固定部。肋包含第1肋。沿軸向觀察時,第1肋從軸承保持部朝向定子固定部而沿相對於以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徑向傾斜的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旋轉電機和驅動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旋轉電機和驅動裝置。
以往,已知有各種旋轉電機的振動應對。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降低激勵振動的激振力的方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16671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在旋轉電機中,有時會產生定子鐵芯在繞中心軸線扭轉的朝向上振動的扭轉共振。若產生該扭轉共振,則旋轉電機整體容易振動,因此存在由旋轉電機產生的噪音容易變大的問題。因此,要求能夠進一步降低噪音。
本發明鑒於上述情況,其目的之一在於提供具有能夠降低噪音的構造的旋轉電機和驅動裝置。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為旋轉電機,其包括:轉子,其能夠以沿軸向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進行旋轉;定子,其具有位於所述轉子的徑向外側的定子鐵芯;外殼,其在內部收納所述轉子和所述定子;以及軸承,其將所述轉子支承為能夠旋轉。所述外殼具有:蓋壁部,其位於所述定子的軸向一側;周壁部,其包圍所述定子,從所述蓋壁部的徑向外周緣部向軸向另一側延伸,軸承保持部,其設置於所述蓋壁部,在內部保持所述軸承;以及肋,其設置於所述蓋壁部中的軸向另一側的面,將所述軸承保持部和所述周壁部連接起來。所述周壁部具有固定所述定子鐵芯的定子固定部。所述肋包含第1肋。沿軸向觀察時,所述第1肋從所述軸承保持部朝向所述定子固定部而沿相對於以所述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徑向傾斜的方向延伸。
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為驅動裝置,其搭載於車輛,使車軸旋轉,該驅動裝置包括:上述的旋轉電機;以及傳遞裝置,其與所述旋轉電機連接,將所述轉子的旋轉傳遞至所述車軸。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式,在旋轉電機和驅動裝置中,能夠降低噪音。
在以下的說明中,基於實施方式的驅動裝置搭載於位於水平的路面上的車輛的情況下的位置關係來規定鉛垂方向而進行說明。即,在以下的實施方式中說明的關於鉛垂方向的相對位置關係只要至少在驅動裝置搭載於位於水平的路面上的車輛的情況下滿足即可。
在附圖中,適當示出XYZ坐標系作為三維正交坐標系。在XYZ坐標系中,Z軸方向為鉛垂方向。+Z側為鉛垂方向上側,-Z側為鉛垂方向下側。在以下的說明中,將鉛垂方向上側簡稱為“上側”,將鉛垂方向下側簡稱為“下側”。X軸方向為與Z軸方向垂直的方向,是搭載有驅動裝置的車輛的前後方向。在以下的實施方式中,+X側為車輛的前側,-X側為車輛的後側。Y軸方向為與X軸方向和Z軸方向雙方垂直的方向,是車輛的左右方向即車寬方向。在以下的實施方式中,+Y側為車輛的左側,-Y側為車輛的右側。前後方向和左右方向為與鉛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
另外,前後方向的位置關係並不限於以下的實施方式的位置關係,也可以是,+X側為車輛的後側,-X側為車輛的前側。在該情況下,+Y側為車輛的右側,-Y側為車輛的左側。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垂直的方向。
適當地圖示的中心軸線J是沿與鉛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假想軸線。更詳細而言,中心軸線J沿與鉛垂方向垂直的Y軸方向、即車輛的左右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說明中,只要沒有特別說明,將與中心軸線J平行的方向簡稱為“軸向”,將以中心軸線J為中心的徑向簡稱為“徑向”,將以中心軸線J為中心的周向、即繞中心軸線J的方向簡稱為“周向”。在本實施方式中,左側(+Y側)相當於“軸向一側”,右側(-Y側)相當於“軸向另一側”。
適當地圖示的箭頭θ表示周向。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周向中的從右側觀察時以中心軸線J為中心而順時針前進的一側、即箭頭θ所朝向的一側(+θ側)稱為“周向一側”,將周向中的從右側觀察時以中心軸線J為中心而逆時針前進的一側、即與箭頭θ所朝向的一側相反的一側(-θ側)稱為“周向另一側”。
圖1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驅動裝置100是搭載於車輛並使車軸64旋轉的驅動裝置。搭載有驅動裝置100的車輛是混合動力汽車(HEV)、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V)、電動汽車(EV)等以馬達作為動力源的車輛。如圖1所示,驅動裝置100具有旋轉電機10和傳遞裝置60。傳遞裝置60與旋轉電機10連接,將旋轉電機10的旋轉、即後述的轉子30的旋轉傳遞至車輛的車軸64。本實施方式的傳遞裝置60具有齒輪外殼61、與旋轉電機10連接的減速裝置62以及與減速裝置62連接的差動裝置63。
齒輪外殼61在內部收納減速裝置62、差動裝置63以及油O。油O貯存在齒輪外殼61內的下部區域。油O在後述的製冷劑流路90內循環。油O被用作冷卻旋轉電機10的製冷劑。另外,油O相對於減速裝置62和差動裝置63作為潤滑油來使用。作為油O,例如優選使用與粘度比較低的自動變速器用潤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以發揮製冷劑和潤滑油的功能。
差動裝置63具有齒圈63a。從旋轉電機10輸出的扭矩經由減速裝置62傳遞至齒圈63a。齒圈63a的下側的端部浸漬在貯存於齒輪外殼61內的油O中。藉由齒圈63a旋轉,油O被揚起。被揚起的油O例如作為潤滑油而被提供給減速裝置62和差動裝置63。
旋轉電機10是對驅動裝置100進行驅動的部分。旋轉電機10例如位於傳遞裝置60的右側。在本實施方式中,旋轉電機10是馬達。旋轉電機10具有馬達外殼20、轉子30、定子40、製冷劑供給部50、軸承34、35、泵110以及冷卻器120,其中,該轉子30能夠以沿軸向延伸的中心軸線J為中心進行旋轉。
轉子30具有軸31和轉子主體32。雖然省略了圖示,轉子主體32具有轉子鐵芯和固定於轉子鐵芯的轉子磁鐵。轉子30的扭矩被傳遞至傳遞裝置60。
軸31能夠以中心軸線J為中心進行旋轉。軸31被軸承34、35支承為能夠旋轉。由此,軸承34、35將轉子30支承為能夠旋轉。軸承34、35例如是球軸承。在本實施方式中,軸31是中空軸。軸31呈以中心軸線J為中心而沿軸向延伸的圓筒狀。在軸31上設置有連接軸31的內部和軸31的外部的孔部33。軸31跨越馬達外殼20的內部和齒輪外殼61的內部而延伸。軸31的左側的端部向齒輪外殼61的內部突出。在軸31的左側的端部連接有減速裝置62。
定子40與轉子30在徑向上隔著間隙而對置。更詳細而言,定子40位於轉子30的徑向外側。定子40固定在馬達外殼20的內部。定子40具有定子鐵芯41和線圈元件42。
定子鐵芯41呈包圍旋轉電機10的中心軸線J的環狀。定子鐵芯41位於轉子30的徑向外側。定子鐵芯41包圍轉子30。定子鐵芯41例如是藉由沿軸向層疊多個電磁鋼板等板部件而構成的。
如圖2所示,定子鐵芯41具有定子鐵芯主體43和突出部49。定子鐵芯主體43呈包圍轉子30的環狀。更詳細而言,定子鐵芯主體43呈以中心軸線J為中心並在軸向兩側開口的圓筒狀。定子鐵芯主體43具有包圍轉子30的圓筒狀的外周面。在本實施方式中,定子鐵芯主體43的外周面呈以中心軸線J為中心的圓筒狀。雖然省略了圖示,定子鐵芯主體43具有沿軸向延伸的圓筒狀的鐵芯背部和從鐵芯背部向徑向內側延伸的多個齒。
突出部49從定子鐵芯主體43的外周面向徑向外側突出。突出部49是固定於馬達外殼20的部分。突出部49沿軸向延伸。突出部49例如從定子鐵芯主體43的左側的端部延伸至定子鐵芯主體43的右側的端部。突出部49的周向的尺寸隨著朝向徑向外側而變小。沿軸向觀察時,突出部49的徑向外端部的外形為向徑向外側凸出的圓弧狀。
各突出部49具有沿軸向貫穿各突出部49的貫通孔49a。貫通孔49a例如是圓形狀的孔。在貫通孔49a中通入有沿軸向延伸的螺栓29。螺栓29例如從右側(-Y側)通入到貫通孔49a中而擰入設置於馬達外殼20的內螺紋孔27e。由此,突出部49藉由螺栓29而固定於馬達外殼20。
突出部49沿周向隔開間隔地設置有多個。突出部49例如設置有4個。突出部49包含第1突出部44、第2突出部45、第3突出部46以及第4突出部47。第1突出部44、第2突出部45、第3突出部46以及第4突出部47彼此沿周向隔開間隔地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突出部44和第2突出部45位於比中心軸線J靠上側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第3突出部46和第4突出部47位於比中心軸線J靠下側的位置。第1突出部44、第2突出部45、第3突出部46以及第4突出部47例如在周向的整周範圍內等間隔地配置。第1突出部44、第2突出部45、第3突出部46以及第4突出部47例如為彼此相同的形狀。
第1突出部44設置於定子鐵芯主體43的前側部分的上側的端部。第1突出部44從定子鐵芯主體43向上側斜前方突出。第2突出部45設置於定子鐵芯主體43的後側部分的上側的端部。第2突出部45從定子鐵芯主體43向上側斜後方突出。第3突出部46設置於定子鐵芯主體43的後側部分的下側的端部。第3突出部46從定子鐵芯主體43向下側斜後方突出。第4突出部47設置於定子鐵芯主體43的前側部分的下側的端部。第4突出部47從定子鐵芯主體43向下側斜前方突出。
第1突出部44和第2突出部45在前後方向(X軸方向)上對稱地配置。第3突出部46和第4突出部47在前後方向(X軸方向)上對稱地配置。第1突出部44和第4突出部47在鉛垂方向(Z軸方向)上對稱地配置。第2突出部45和第3突出部46在鉛垂方向(Z軸方向)上對稱地配置。
如圖1所示,線圈元件42具有沿著周向安裝於定子鐵芯41的多個線圈42c。多個線圈42c隔著未圖示的絕緣件而分別安裝於定子鐵芯41的各齒上。多個線圈42c沿著周向配置。更詳細而言,多個線圈42c沿著周向在整周範圍內等間隔地配置。雖然省略了圖示,線圈元件42可以具有捆扎各線圈42c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具有將各線圈42c彼此相連的搭接線。
線圈元件42具有從定子鐵芯41沿軸向突出的線圈端部42a、42b。線圈端部42a是從定子鐵芯41向左側突出的部分。線圈端部42b是從定子鐵芯41向右側突出的部分。線圈端部42a包含線圈組件42所包含的各線圈42c中的比定子鐵芯41向左側突出的部分。線圈端部42b包含線圈組件42所包含的各線圈42c中的比定子鐵芯41向右側突出的部分。在本實施方式中,線圈端部42a、42b呈以中心軸線J為中心的圓環狀。雖然省略了圖示,線圈端部42a、42b可以包含捆扎各線圈42c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包含將各線圈42c彼此相連的搭接線。
馬達外殼20是在內部收納轉子30和定子40的外殼。馬達外殼20與齒輪外殼61的右側相連。馬達外殼20具有周壁部21、蓋壁部22以及蓋部件23。周壁部21和蓋壁部22例如是同一單一部件的一部分。蓋部件23例如與周壁部21和蓋壁部22是分體的。
蓋壁部22位於定子40的左側(+Y側)。蓋壁部22沿徑向擴展。蓋壁部22將馬達外殼20的內部和齒輪外殼61的內部在軸向上分隔開。蓋壁部22具有供軸31通過的貫通孔22b。貫通孔22b將馬達外殼20的內部和齒輪外殼61的內部連接起來。
蓋壁部22具有連接馬達外殼20的內部和齒輪外殼61的內部的開口22a。如圖3所示,沿軸向觀察時,開口22a為大致四邊形狀。開口22a設置於蓋壁部22中的下側的端部。在本實施方式中,開口22a位於比中心軸線J靠前側(+X側)的位置。
如圖1所示,周壁部21呈包圍中心軸線J並在右側開口的筒狀。周壁部21從蓋壁部22的徑向外周緣部向右側(-Y側)延伸。周壁部21包圍定子40。在周壁部21的徑向內側嵌合有定子鐵芯主體43。
如圖3和圖4所示,周壁部21具有定子固定部27。在本實施方式中,定子固定部27是朝向右側(-Y側)的面。定子固定部27例如是與軸向垂直的平坦的面。如圖4所示,定子固定部27藉由設置從周壁部21的內周面向徑向外側凹陷的凹部21a而製成。凹部21a沿軸向延伸。凹部21a的右側的端部開口。凹部21a的左側(+Y側)的端部比蓋壁部22向右側離開地配置。定子固定部27是凹部21a的內表面中的位於左側的面。
在本實施方式中,定子固定部27從周壁部21的內周面向徑向外側突出。定子固定部27的周向的尺寸隨著朝向徑向外側而變小。沿軸向觀察時,定子固定部27的徑向外端部的外形為向徑向外側凸出的圓弧狀。定子固定部27的形狀與突出部49的左側的端面的形狀相同。突出部49的左側的端面與定子固定部27接觸。
在定子固定部27設置有從定子固定部27向左側(+Y側)凹陷的內螺紋孔27e。在內螺紋孔27e中擰入有通入到突出部49的貫通孔49a中的螺栓29。突出部49藉由螺栓29而固定於定子固定部27。由此,定子鐵芯41藉由螺栓29而固定於定子固定部27。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定子固定部27沿周向隔開間隔地設置有多個。定子固定部27例如設置有4個。定子固定部27包含第1定子固定部27a、第2定子固定部27b、第3定子固定部27c以及第4定子固定部27d。第1定子固定部27a、第2定子固定部27b、第3定子固定部27c以及第4定子固定部27d彼此沿周向隔開間隔地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定子固定部27a和第2定子固定部27b位於比中心軸線J靠上側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第3定子固定部27c和第4定子固定部27d位於比中心軸線J靠下側的位置。第1定子固定部27a、第2定子固定部27b、第3定子固定部27c以及第4定子固定部27d例如在周向的整周範圍內等間隔地配置。第1定子固定部27a、第2定子固定部27b、第3定子固定部27c以及第4定子固定部27d例如為彼此相同的形狀。
第1定子固定部27a設置於周壁部21的內周面中的前側部分的上側的端部。第1定子固定部27a從周壁部21的內周面向上側斜前方突出。第2定子固定部27b設置於周壁部21的內周面中的後側部分的上側的端部。第2定子固定部27b從周壁部21的內周面向上側斜後方突出。第3定子固定部27c設置於周壁部21的內周面中的後側部分的下側的端部。第3定子固定部27c從周壁部21的內周面向下側斜後方突出。第4定子固定部27d設置於周壁部21的內周面中的前側部分的下側的端部。第4定子固定部27d從周壁部21的內周面向下側斜前方突出。
第1定子固定部27a和第2定子固定部27b在前後方向(X軸方向)上對稱地配置。第3定子固定部27c和第4定子固定部27d在前後方向(X軸方向)上對稱地配置。第1定子固定部27a和第4定子固定部27d在鉛垂方向(Z軸方向)上對稱地配置。第2定子固定部27b和第3定子固定部27c在鉛垂方向(Z軸方向)上對稱地配置。
在第1定子固定部27a固定有第1突出部44。在第2定子固定部27b固定有第2突出部45。在第3定子固定部27c固定有第3突出部46。在第4定子固定部27d固定有第4突出部47。
如圖1所示,蓋部件23固定於周壁部21的右側(-Y側)的端部。蓋部件23封閉周壁部21的右側的開口。在蓋部件23保持有軸承35。
如圖3所示,馬達外殼20具有軸承保持部28。軸承保持部28設置於蓋壁部22。如圖4和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軸承保持部28從蓋壁部22向右側(-Y側)突出。軸承保持部28呈以中心軸線J為中心的圓筒狀。軸承保持部28的內部構成貫通孔22b的內部的一部分。軸承保持部28在內部保持軸承34。如圖3所示,軸承保持部28具有孔部28a。孔部28a沿鉛垂方向貫穿軸承保持部28的上側的端部中的壁部。孔部28a在右側(-Y側)開口。
馬達外殼20具有肋70。肋70設置於蓋壁部22的右側(-Y側)的面。肋70將軸承保持部28和周壁部21連接起來。更詳細而言,如圖4所示,肋70將軸承保持部28的外周面和周壁部21的內周面中的向左側(+Y側)遠離定子固定部27的部分連接起來。在本實施方式中,肋70呈從蓋壁部22的右側的面向右側突出的板狀。肋70的板面例如朝向與軸向垂直的方向。在本實施方式中,沿軸向觀察時,肋70呈直線狀延伸。肋70、周壁部21以及蓋壁部22例如是同一單一部件的一部分。
如圖3所示,肋70包含第1肋71和第2肋72。沿軸向觀察時,第1肋71從軸承保持部28朝向定子固定部27而沿相對於以中心軸線J為中心的徑向傾斜的方向延伸。另外,在本說明書中,“沿軸向觀察時,第1肋從軸承保持部朝向定子固定部而沿相對於徑向傾斜的方向延伸”是指,沿軸向觀察時,第1肋71沿相對於連結第1肋中的與軸承保持部相連的徑向內端部和中心軸線J的徑向傾斜的方向延伸。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肋71設置有多個。多個第1肋71包含由2個以上的第1肋71構成且按每個定子固定部27設置的第1肋組71s。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肋組71s沿著周向在整周範圍內等間隔地設置有4個。沿軸向觀察時,各第1肋組71s分別朝向各定子固定部27延伸。第1肋組71s各自例如由4個第1肋71構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各第1肋組71s分別包含一對第1肋71a、71b和一對第1肋71c、71d。
沿軸向觀察時,一對第1肋71a、71b相互交叉。即,在本實施方式中,多個第1肋71包含相互交叉的第1肋71a、71b。沿軸向觀察時,一對第1肋71a、71b呈X字形狀配置。第1肋71a隨著從軸承保持部28朝向徑向外側而位於周向一側(+θ側)。第1肋71b隨著從軸承保持部28朝向徑向外側而位於周向另一側(-θ側)。第1肋71a的徑向外側的端部與周壁部21的內周面中的位於與定子固定部27的周向一側的端部的周向位置相同的周向位置的部分相連。第1肋71b的徑向外側的端部與周壁部21的內周面中的位於與定子固定部27的周向另一側的端部的周向位置相同的周向位置的部分相連。
一對第1肋71c、71d沿周向夾持一對第1肋71a、71b。第1肋71c位於一對第1肋71a、71b的周向一側(+θ側)。第1肋71d位於一對第1肋71a、71b的周向另一側(-θ側)。在每個第1肋組71s中,第1肋71c和第1肋71d沿相互平行的方向延伸。在本實施方式中,一對第1肋71c、71d沿連結第1肋71a與第1肋71b交叉的部分和中心軸線J的徑向延伸。
第1肋71c隨著從軸承保持部28朝向徑向外側而位於周向另一側(-θ側)。第1肋71d隨著從軸承保持部28朝向徑向外側而位於周向一側(+θ側)。第1肋71c的徑向外側的端部與周壁部21的內周面中的位於與定子固定部27的周向一側的端部的周向位置相同的周向位置的部分相連。第1肋71d的徑向外側的端部與周壁部21的內周面中的位於與定子固定部27的周向另一側的端部的周向位置相同的周向位置的部分相連。一對第1肋71c、71d的徑向兩端部例如從一對第1肋71a、71b的徑向兩端部沿周向稍微分離地配置。另外,一對第1肋71c、71d的徑向外側的端部也可以分別與一對第1肋71a、71b的徑向外側的端部相連。一對第1肋71c、71d的徑向內側的端部也可以分別與一對第1肋71a、71b的徑向內側的端部相連。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2肋72設置有多個。沿軸向觀察時,在沿周向相鄰的定子固定部27彼此之間配置有至少1個第2肋72。多個第2肋72在沿周向相鄰的第1肋組71s彼此之間至少各配置有1個。沿軸向觀察時,第2肋72從軸承保持部28朝向周壁部21中的周向位置與定子固定部27的周向位置不同的部分延伸。在本實施方式中,第2肋72從軸承保持部28朝向周壁部21而沿著徑向延伸。
第2肋72包含一對第2肋72a、72b。一對第2肋72a、72b位於沿軸向觀察時朝向第1定子固定部27a延伸的第1肋組71s與沿軸向觀察時朝向第2定子固定部27b延伸的第1肋組71s的周向之間。第2肋72a位於遠離第2肋72b的周向一側(+θ側)的位置。一對第2肋72a、72b從軸承保持部28中的位於孔部28a的周向兩側的部分向上側延伸。一對第2肋72a、72b沿隨著朝向徑向外側(上側)而在周向上相互分離的朝向延伸。
第2肋72包含第2肋72c、第2肋72d以及第2肋72e。第2肋72c位於沿軸向觀察時朝向第2定子固定部27b延伸的第1肋組71s與沿軸向觀察時朝向第3定子固定部27c延伸的第1肋組71s的周向之間。第2肋72d位於沿軸向觀察時朝向第3定子固定部27c延伸的第1肋組71s與沿軸向觀察時朝向第4定子固定部27d延伸的第1肋組71s的周向之間。第2肋72e位於沿軸向觀察時朝向第4定子固定部27d延伸的第1肋組71s與沿軸向觀察時朝向第1定子固定部27a延伸的第1肋組71s的周向之間。第2肋72c和第2肋72e沿前後方向(X軸方向)延伸。第2肋72d從軸承保持部28向下側延伸。
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各肋70具有第1連接部74a和第2連接部74b。即,第1肋71和第2肋72分別具有第1連接部74a和第2連接部74b。
第1連接部74a與軸承保持部28相連。更詳細而言,第1連接部74a的徑向內側的端部與軸承保持部28的外周面相連。第1連接部74a的右側(-Y側)的端部隨著朝向徑向外側而位於左側(+Y側)。第1連接部74a的右側的端部中的徑向內側的端部與軸承保持部28的右側的端部相連。第1連接部74a的右側的端部中的徑向內側的端部的軸向位置與軸承保持部28的右側的端部的軸向位置相同。
第2連接部74b位於比第1連接部74a靠徑向外側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第2連接部74b與第1連接部74a的徑向外側連接。第2連接部74b與周壁部21相連。更詳細而言,第2連接部74b的徑向外側的端部與周壁部21的內周面相連。第2連接部74b的延伸方向的尺寸比第1連接部74a的延伸方向的尺寸大。第2連接部74b的右側(-Y側)的端部位於比第1連接部74a的右側的端部靠左側(+Y側)的位置。第2連接部74b的右側的端部位於比軸承保持部28的右側的端部靠左側的位置。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肋70的右側(-Y側)的端部(即第1肋71的右側的端部和第2肋72的右側的端部)位於比軸承保持部28中的右側的端部靠左側(+Y側)的位置,或者肋70的右側(-Y側)的端部(即第1肋71的右側的端部和第2肋72的右側的端部)的軸向位置與軸承保持部28中的右側的端部的軸向位置相同。在第2連接部74b的右側對置地配置有線圈端部42a。線圈端部42a的左側的端部位於比第1連接部74a的右側的端部靠左側的位置。線圈端部42a包圍第1連接部74a的右側的端部和軸承保持部28的右側的端部。
如圖3所示,馬達外殼20具有外殼流路部24、泵安裝部25以及冷卻器安裝部26。外殼流路部24是供作為流體的油O在內部流動的部分。在本實施方式中,外殼流路部24從周壁部21向徑向外側突出。更詳細而言,外殼流路部24從周壁部21的前側部分向前側(+X側)突出。在周壁部21中的與外殼流路部24相連的前側部分設置有第1定子固定部27a和第4定子固定部27d。在本實施方式中,外殼流路部24沿鉛垂方向延伸。
另外,在本說明書中,關於“某個定子固定部設置於周壁部中的與某個物件相連的部分”,包含沿軸向觀察時某個定子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位於周壁部的內部與某個物件之間的情況。
泵安裝部25是供泵110安裝的部分。在本實施方式中,泵安裝部25從周壁部21的下側部分向下側突出。泵安裝部25具有安裝孔部25a。如圖1所示,安裝孔部25a從泵安裝部25的右側(-Y側)的面向左側(+Y側)凹陷。安裝孔部25a是在左側具有底部的孔。在安裝孔部25a的內部從右側插入有泵110。在本實施方式中,泵安裝部25的左側(+Y側)的端部與齒輪外殼61相連。如圖3所示,在周壁部21中的與泵安裝部25相連的下側部分設置有第3定子固定部27c和第4定子固定部27d。
冷卻器安裝部26是供冷卻器120安裝的部分。在本實施方式中,冷卻器安裝部26從周壁部21的上側部分向上側突出。冷卻器安裝部26的前側的端部與外殼流路部24的上側的端部相連。在周壁部21中的與冷卻器安裝部26相連的上側部分設置有第1定子固定部27a和第2定子固定部27b。
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製冷劑供給部50呈沿軸向延伸的管狀。換言之,在本實施方式中,製冷劑供給部50是沿軸向延伸的管。製冷劑供給部50的軸向兩端部被馬達外殼20支承。製冷劑供給部50的左側的端部例如被蓋壁部22支承。製冷劑供給部50的右側的端部例如被蓋部件23支承。製冷劑供給部50位於定子40的徑向外側。在本實施方式中,製冷劑供給部50位於定子40的上側。如圖3所示,製冷劑供給部50位於孔部28a的正上方。製冷劑供給部50的周向位置是第2肋72a的上側的端部的周向位置與第2肋72b的上側的端部的周向位置之間。
如圖1所示,製冷劑供給部50具有向定子40提供作為製冷劑的油O的供給口50a。在本實施方式中,供給口50a是使流入到製冷劑供給部50內的油O的一部分向製冷劑供給部50的外部噴射的噴射口。供給口50a設置有多個。供給口50a包含向定子鐵芯41提供油O的供給口50a和向線圈端部42a、42b提供油O的供給口50a。
如圖3所示,製冷劑供給部50具有向軸承34提供油O的供給口50b。供給口50b位於孔部28a的上側。從供給口50b向下側噴出的油O從孔部28a流入到軸承保持部28的內部。在本實施方式中,從供給口50b排出的油O通過第2肋72a與第2肋72b的周向之間而流入孔部28a。藉由一對第2肋72a、72b,能夠將從供給口50b排出的油O引導到孔部28a內。
泵110輸送作為在外殼流路部24內流動的流體的油O。如圖1所示,泵110插入到安裝孔部25a內並安裝於泵安裝部25。在本實施方式中,泵110從安裝孔部25a向右側(-Y側)突出。泵110例如是電動泵。
冷卻器120對作為在外殼流路部24內流動的流體的油O進行冷卻。在本實施方式中,冷卻器120是油冷卻器。冷卻器120安裝於馬達外殼20的上側。如圖3所示,冷卻器120安裝於冷卻器安裝部26的上側。
在本實施方式中,旋轉電機10具有逆變器單元80。逆變器單元80具有逆變器殼體81和逆變器主體82。逆變器主體82具有逆變器電路82a。即,逆變器單元80具有逆變器電路82a。在本實施方式中,逆變器殼體81呈大致長方體箱狀。逆變器殼體81在內部收納逆變器主體82。即,逆變器殼體81在內部收納逆變器電路82a。逆變器殼體81具有殼體主體部81d和蓋部81e。
殼體主體部81d呈在上側開口的大致長方體箱狀。在本實施方式中,殼體主體部81d設置於馬達外殼20。殼體主體部81d和馬達外殼20中的周壁部21和蓋壁部22例如是同一單一部件的一部分。殼體主體部81d具有第1壁部81a、第2壁部81b以及第3壁部81c。即,逆變器殼體81具有:第1壁部81a,其設置於馬達外殼20;第2壁部81b,其設置於馬達外殼20;以及第3壁部81c,其設置於馬達外殼20。
第1壁部81a是構成大致長方體箱狀的殼體主體部81d的壁部中的位於前側(+X側)的壁部。沿軸向觀察時,第1壁部81a沿鉛垂方向延伸。第1壁部81a的下側部分構成周壁部21中的後側(-X側)的端部中的上側的端部。在第1壁部81a設置有第2定子固定部27b。沿軸向觀察時,設置於第1壁部81a的第2定子固定部27b從周壁部21的內周面突出的方向是與第1壁部81a所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另外,在本說明書中,關於“某個定子固定部從周壁部的內周面突出的方向”,例如是沿軸向觀察時連結某個定子固定部的徑向外側的端部和中心軸線J的徑向。在本實施方式中,第2定子固定部27b從周壁部21的內周面突出的方向是沿軸向觀察時相對於第1壁部81a所延伸的鉛垂方向而向後側(-X側)斜向地傾斜的方向。
第2壁部81b是構成大致長方體箱狀的殼體主體部81d的壁部中的位於下側的壁部。沿軸向觀察時,第2壁部81b沿前後方向(X軸方向)延伸。即,沿軸向觀察時,第2壁部81b沿與第1壁部81a不同的方向延伸。在本實施方式中,沿軸向觀察時,第2壁部81b沿與第1壁部81a垂直的方向延伸。第2壁部81b的前側部分與馬達外殼20相連。第2壁部81b的前側的端部與周壁部21中的位於設置有第2定子固定部27b的部分與設置有第3定子固定部27c的部分的周向之間的部分相連。第2壁部81b的前後方向的尺寸比第1壁部81a的鉛垂方向的尺寸大。即,沿軸向觀察時,第1壁部81a的延伸方向的尺寸比第2壁部81b的延伸方向的尺寸小。
第3壁部81c是構成大致長方體箱狀的殼體主體部81d的壁部中的位於後側(-X側)的壁部。沿軸向觀察時,第3壁部81c沿鉛垂方向延伸。即,在本實施方式中,沿軸向觀察時,第3壁部81c沿與第1壁部81a所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蓋部81e例如與殼體主體部81d是分體的。蓋部81e固定於殼體主體部81d的上側。蓋部81e封閉殼體主體部81d的上側的開口。
逆變器主體82收納在逆變器殼體81的內部。在本實施方式中,逆變器主體82固定於蓋部81e的下側的面。逆變器主體82的逆變器電路82a與定子40電連接。雖然省略了圖示,逆變器電路82a例如由多個電晶體構成。藉由逆變器電路82a調整向定子40提供的電力。
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驅動裝置100設置有供作為製冷劑的油O循環的製冷劑流路90。製冷劑流路90跨越馬達外殼20的內部和齒輪外殼61的內部而設置。製冷劑流路90是將貯存在齒輪外殼61內的油O提供給旋轉電機10並再次返回到齒輪外殼61內的路徑。在製冷劑流路90設置有泵110、冷卻器120以及製冷劑供給部50。製冷劑流路90具有第1流路部91、第2流路部92、第3流路部93以及第4流路部94。
第1流路部91、第2流路部92、第3流路部93以及第4流路部94例如設置於馬達外殼20。第1流路部91連接齒輪外殼61的內部中的貯留有油O的部分和泵110。第1流路部91例如設置於泵安裝部25。
第2流路部92連接泵110和冷卻器120。如圖3所示,第2流路部92具有第1部分92a、第2部分92b以及第3部分92c。第2部分92b由沿鉛垂方向延伸的外殼流路部24構成。第1部分92a連接泵110和第2部分92b的下側的端部。第3部分92c連接第2部分92b的上側的端部和冷卻器120。
第3流路部93連接冷卻器120和製冷劑供給部50的內部。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第3流路部93與製冷劑供給部50的左側(+Y側)的端部相連。第4流路部94連接製冷劑供給部50的內部和軸31的內部。第4流路部94例如設置於蓋部件23。在本實施方式中,第4流路部94與製冷劑供給部50的右側(-Y側)的端部和軸31的右側的端部相連。
當泵110被驅動時,貯存在齒輪外殼61內的油O通過第1流路部91而被吸引到泵110內,通過第2流路部92而流入到冷卻器120內。流入到冷卻器120內的油O在冷卻器120內被冷卻後,通過第3流路部93而向製冷劑供給部50的內部流動。流入到製冷劑供給部50內的油O的一部分從供給口50a、50b噴射並提供給定子40或軸承34。流入到製冷劑供給部50內的油O的另一部分通過第4流路部94而流入到軸31的內部。流入到軸31內的油O的一部分從孔部33通過轉子主體32的內部而向定子40飛散。流入到軸31內的油O的另一部分從軸31的左側的開口排出到齒輪外殼61的內部,而再次貯存在齒輪外殼61內。
從供給口50a向定子40提供的油O和從軸31內向定子40提供的油O從定子40奪取熱。冷卻了定子40的油O向下側落下,積存在馬達外殼20內的下部區域。積存在馬達外殼20內的下部區域的油O經由設置於蓋壁部22的開口22a而返回到齒輪外殼61內。如上所述,製冷劑流路90將貯存在齒輪外殼61內的油O提供給轉子30和定子40。
根據本實施方式,連接軸承保持部28和周壁部21的肋70包含第1肋71。沿軸向觀察時,第1肋71從軸承保持部28朝向定子固定部27而沿相對於以中心軸線J為中心的徑向傾斜的方向延伸。因此,藉由第1肋71,能夠提高周壁部21中的設置有定子固定部27的部分的剛性。由此,即使產生了定子鐵芯41在繞中心軸線J扭轉的朝向上振動的扭轉共振,也能夠抑制固定有定子鐵芯41的定子固定部27在繞中心軸線J的扭轉方向上振動。因此,能夠抑制馬達外殼20整體在扭轉方向上振動。另外,沿軸向觀察時,第1肋71沿相對於徑向傾斜的方向延伸。即,第1肋71沿相對於徑向而向周向傾斜的方向延伸。因此,與第1肋71僅沿徑向延伸的情況相比,能夠在繞中心軸線J的扭轉方向上增大第1肋71的剛性。由此,藉由第1肋71與周壁部21中的設置有定子固定部27的部分相連,能夠進一步提高周壁部21中的設置有定子固定部27的部分的剛性。因此,即使產生上述的扭轉共振,也能夠進一步抑制定子固定部27在繞中心軸線J的扭轉方向上振動。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馬達外殼20整體在扭轉方向上振動。由此,即使產生上述的扭轉共振,也能夠抑制從旋轉電機10產生的噪音變大。由此,能夠降低從旋轉電機10產生的噪音。因此,也能夠降低從設置有旋轉電機10的驅動裝置100產生的噪音。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多個第1肋71包含相互交叉的第1肋71a、71b。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第1肋71a的剛性和第1肋71b的剛性。由此,能夠藉由第1肋71a、71b進一步抑制定子固定部27在繞中心軸線J的扭轉方向上振動。因此,能夠進一步降低從旋轉電機10產生的噪音。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多個第1肋71包含由2個以上的第1肋71構成且按每個定子固定部27設置的第1肋組71s。各第1肋組71s分別包含沿軸向觀察時相互交叉的一對第1肋71a、71b和沿周向夾持一對第1肋71a、71b的另一對第1肋71c、71d。因此,藉由第1肋組71s,能夠更加適當地提高周壁部21中的設置有各定子固定部27的部分各自的剛性。因此,能夠進一步降低從旋轉電機10產生的噪音。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第1肋71具有:第1連接部74a,其與軸承保持部28相連;以及第2連接部74b,其與周壁部21相連,位於比第1連接部74a靠徑向外側的位置。第2連接部74b的右側的端部位於比第1連接部74a的右側的端部靠左側的位置。因此,能夠使第1肋71的徑向外側部分向左側、即蓋壁部22側凹陷。由此,在如本實施方式那樣將線圈端部42a與第2連接部74b在軸向上對置地配置的情況下,能夠將線圈端部42a靠近蓋壁部22而配置。因此,即使設置有第1肋71,也能夠抑制馬達外殼20在軸向上大型化。另一方面,藉由設置第1連接部74a,能夠確保第1肋71的剛性。因此,藉由設置第1肋71,能夠適當地得到上述的噪音降低效果。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第1肋71的右側的端部位於比軸承保持部28中的右側的端部靠左側的位置,或者第1肋71的右側的端部的軸向位置與軸承保持部28中的右側的端部的軸向位置相同。因此,第1肋71不會比軸承保持部28向右側突出。由此,能夠抑制第1肋71與轉子30和定子40發生干涉。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肋70包含第2肋72。沿軸向觀察時,在沿周向相鄰的定子固定部27之間配置有至少1個第2肋72,該第2肋72從軸承保持部28朝向周壁部21中的周向位置與定子固定部27的周向位置不同的部分延伸。因此,藉由第2肋72,能夠進一步提高周壁部21相對於扭轉方向的剛性。由此,能夠進一步降低從旋轉電機10產生的噪音。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定子固定部27包含設置於逆變器殼體81的第1壁部81a的第2定子固定部27b。沿軸向觀察時,設置於第1壁部81a的第2定子固定部27b從周壁部21的內周面突出的方向是與第1壁部81a所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因此,與沿軸向觀察時第2定子固定部27b從周壁部21的內周面突出的方向為第1壁部81a所延伸的方向的情況相比,即使在第2定子固定部27b在繞中心軸線J的扭轉方向上振動的情況下,也能夠使第1壁部81a不易在傾倒的方向(前後方向)上振動。由此,即使在產生了上述的扭轉共振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逆變器殼體81振動。因此,能夠進一步降低從旋轉電機10產生的噪音。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逆變器殼體81具有沿軸向觀察時沿與第1壁部81a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2壁部81b。沿軸向觀察時,第1壁部81a的延伸方向的尺寸比第2壁部81b的延伸方向的尺寸小。因此,能夠使沿軸向觀察時的第1壁部81a的長度比較小。由此,即使從第2定子固定部27b向第1壁部81a傳遞振動,也能夠使第1壁部81a不易振動。因此,即使在產生了上述扭轉共振的情況下,也能夠進一步抑制逆變器殼體81振動。因此,能夠進一步降低從旋轉電機10產生的噪音。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定子固定部27包含設置於周壁部21中的與外殼流路部24相連的部分的第1定子固定部27a和第4定子固定部27d。由於馬達外殼20的壁部的厚度因外殼流路部24而變大,因此周壁部21中的與外殼流路部24相連的部分的剛性與周壁部21的其他部分的剛性相比容易變大。因此,藉由在周壁部21中的與外殼流路部24相連的部分設置第1定子固定部27a和第4定子固定部27d,容易提高第1定子固定部27a的剛性和第4定子固定部27d的剛性。由此,即使在產生了上述扭轉共振的情況下,也能夠進一步抑制第1定子固定部27a和第4定子固定部27d振動。因此,能夠進一步降低從旋轉電機10產生的噪音。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外殼流路部24從周壁部21向徑向外側突出。因此,外殼流路部24作為肋而發揮功能,能夠提高周壁部21中的與外殼流路部24相連的部分的剛性。由此,藉由在周壁部21中的與外殼流路部24相連的部分設置第1定子固定部27a和第4定子固定部27d,能夠適當地提高第1定子固定部27a的剛性和第4定子固定部27d的剛性。因此,即使在產生了上述扭轉共振的情況下,也能夠進一步抑制第1定子固定部27a和第4定子固定部27d振動。因此,能夠進一步降低從旋轉電機10產生的噪音。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定子固定部27包含設置於周壁部21中的與冷卻器安裝部26相連的部分的第1定子固定部27a和第2定子固定部27b。由於馬達外殼20的壁部的厚度因冷卻器安裝部26而變大,因此周壁部21中的與冷卻器安裝部26相連的部分的剛性與周壁部21的其他部分的剛性相比容易變大。另外,由於安裝有冷卻器120,冷卻器安裝部26的剛性容易變大。因此,周壁部21中的與冷卻器安裝部26相連的部分的剛性更加容易變大。由此,藉由在周壁部21中的與冷卻器安裝部26相連的部分設置第1定子固定部27a和第2定子固定部27b,容易提高第1定子固定部27a的剛性和第2定子固定部27b的剛性。因此,即使在產生了上述扭轉共振的情況下,也能夠進一步抑制第1定子固定部27a和第2定子固定部27b振動。因此,能夠進一步降低從旋轉電機10產生的噪音。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定子固定部27包含設置於周壁部21中的與泵安裝部25相連的部分的第3定子固定部27c和第4定子固定部27d。由於馬達外殼20的壁部的厚度因泵安裝部25而變大,因此周壁部21中的與泵安裝部25相連的部分的剛性與周壁部21的其他部分的剛性相比容易變大。另外,由於安裝有泵110,泵安裝部25的剛性容易變大。因此,周壁部21中的與泵安裝部25相連的部分的剛性更加容易變大。由此,藉由在周壁部21中的與泵安裝部25相連的部分設置第3定子固定部27c和第4定子固定部27d,容易提高第3定子固定部27c的剛性和第4定子固定部27d的剛性。因此,即使在產生了上述扭轉共振的情況下,也能夠進一步抑制第3定子固定部27c和第4定子固定部27d振動。因此,能夠進一步降低從旋轉電機10產生的噪音。
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的實施方式,在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範圍內,也能夠採用其他結構和其他方法。肋只要包含至少1個第1肋,則可以包含任意的肋。第1肋的數量只要為1個以上即可,沒有特別限定。第1肋只要在沿軸向觀察時從軸承保持部朝向定子固定部而沿相對於以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徑向傾斜的方向延伸,則可以沿任何方向延伸。第1肋也可以不包含相互交叉的第1肋。在設置有多個定子固定部的情況下,第1肋也可以僅設置於多個定子固定部中的一部分的定子固定部。第1肋的形狀沒有特別限定。第1肋也可以在沿軸向觀察時呈曲線狀延伸。第1肋的軸向的尺寸可以在整體上相同。第1肋也可以比軸承保持部向軸向另一側(右側)突出。也可以不設置第2肋。
定子固定部的數量只要為1個以上即可,沒有特別限定。定子固定部的形狀沒有特別限定。定子固定部也可以設置於周壁部的任意部分。也可以不設置外殼流路部。也可以不設置泵安裝部。也可以不設置冷卻器安裝部。也可以不設置逆變器單元。在外殼流路部內流動的流體可以是任意的流體。流體例如可以是絕緣液,也可以是水。在流體是水並且是對定子進行冷卻的製冷劑的情況下,也可以對定子的表面實施絕緣處理。
另外,在本說明書中,關於“某個物件設置於其他物件”,可以是某個物件和其他物件的至少一部分是同一單一部件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某個物件與其他物件是分體的且某個物件固定於其他物件。具體而言,例如,關於“第1壁部設置於外殼”,可以是第1壁部和外殼的至少一部分是同一單一部件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第1壁部與外殼是分體的且第1壁部固定於外殼。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圖示了逆變器殼體81的殼體主體部81d與馬達外殼20的一部分成為一體的結構、即殼體主體部81d和馬達外殼20的一部分是同一單一部件的一部分的結構,但不限於此。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也可以是逆變器殼體81的整體與馬達外殼20是分體的。
應用本發明的旋轉電機不限於馬達,也可以是發電機。旋轉電機的用途沒有特別限定。旋轉電機例如可以在使車軸旋轉的用途以外的用途中搭載於車輛,也可以搭載於車輛以外的設備。使用旋轉電機時的姿勢沒有特別限定。旋轉電機的中心軸線也可以沿鉛垂方向延伸。以上,在本說明書中進行了說明的結構能夠在相互不矛盾的範圍內適當組合。
10:旋轉電機 20:馬達外殼(外殼) 21:周壁部 22:蓋壁部 24:外殼流路部 25:泵安裝部 26:冷卻器安裝部 27:定子固定部 28:軸承保持部 30:轉子 34:軸承 40:定子 41:定子鐵芯 60:傳遞裝置 61:齒輪外殼 64:車軸 70:肋 71、71a、71b、71c、71d:第1肋 71s:第1肋組 72、72a、72b、72c、72d、72e:第2肋 74a:第1連接部 74b:第2連接部 80:逆變器單元 81:逆變器殼體 81a:第1壁部 81b:第2壁部 82a:逆變器電路 100:驅動裝置 110:泵 120:冷卻器 J:中心軸線 O:油(流體)
圖1是示意性地示出一個實施方式的驅動裝置的概略結構圖。 圖2是示出一個實施方式的定子的立體圖。 圖3是示出一個實施方式的驅動裝置的剖視圖。 圖4是示出一個實施方式的馬達外殼的一部分的剖視立體圖。 圖5是示出一個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一部分的剖視圖。
20:馬達外殼(外殼)
21:周壁部
22:蓋壁部
22a:開口
24:外殼流路部
25:泵安裝部
25a:安裝孔部
26:冷卻器安裝部
27:定子固定部
27a:第1定子固定部
27b:第2定子固定部
27c:第3定子固定部
27d:第4定子固定部
28:軸承保持部
28a:孔部
50:製冷劑供給部
50b:供給口
61:齒輪外殼
64:車軸
70:肋
71、71a、71b、71c、71d:第1肋
71s:第1肋組
72、72a、72b、72c、72d、72e:第2肋
80:逆變器單元
81:逆變器殼體
81a:第1壁部
81b:第2壁部
81c:第3壁部
81d:殼體主體部
81e:蓋部
82:逆變器主體
82a:逆變器電路
92:第2流路部
92a:第1部分
92b:第2部分
92c:第3部分
93:第3流路部
100:驅動裝置
110:泵
120:冷卻器
J:中心軸線
O:油(流體)

Claims (13)

  1. 一種旋轉電機,包括: 轉子,其能夠以沿軸向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進行旋轉; 定子,其具有位於所述轉子的徑向外側的定子鐵芯; 外殼,其在內部收納所述轉子和所述定子;以及 軸承,其將所述轉子支承為能夠旋轉, 所述外殼具有: 蓋壁部,其位於所述定子的軸向一側; 周壁部,其包圍所述定子,從所述蓋壁部的徑向外周緣部向軸向另一側延伸, 軸承保持部,其設置於所述蓋壁部,在內部保持所述軸承;以及 肋,其設置於所述蓋壁部中的軸向另一側的面,將所述軸承保持部和所述周壁部連接起來, 所述周壁部具有固定所述定子鐵芯的定子固定部, 所述肋包含第1肋, 沿軸向觀察時,所述第1肋從所述軸承保持部朝向所述定子固定部而沿相對於以所述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徑向傾斜的方向延伸。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旋轉電機,其中 所述第1肋設置有多個, 所述多個第1肋包含相互交叉的第1肋。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旋轉電機,其中 所述定子固定部設置有多個, 所述多個第1肋包含由2個以上的所述第1肋構成且按每個所述定子固定部設置的第1肋組, 各所述第1肋組分別包含: 一對第1肋,沿軸向觀察時,所述一對第1肋相互交叉;以及 另一對第1肋,所述另一對第1肋沿周向夾持所述一對第1肋。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旋轉電機,其中 所述第1肋具有: 第1連接部,其與所述軸承保持部相連;以及 第2連接部,其位於比所述第1連接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與所述周壁部相連, 所述第2連接部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部位於比所述第1連接部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部靠軸向一側的位置。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旋轉電機,其中 所述第1肋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部位於比所述軸承保持部中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部靠軸向一側的位置,或者所述第1肋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部的軸向位置與所述軸承保持部中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部的軸向位置相同。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旋轉電機,其中 所述肋包含第2肋, 沿軸向觀察時,在沿周向相鄰的所述定子固定部之間配置有至少1個所述第2肋,並且所述第2肋從所述軸承保持部朝向所述周壁部中的周向位置與所述定子固定部的周向位置不同的部分延伸。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旋轉電機,其中 所述旋轉電機還具有逆變器單元,所述逆變器單元具有與所述定子電連接的逆變器電路, 所述逆變器單元具有逆變器殼體,所述逆變器殼體在內部收納所述逆變器電路, 所述逆變器殼體具有第1壁部,所述第1壁部設置於所述外殼, 所述定子固定部包含設置於所述第1壁部的定子固定部,並且所述定子固定部從所述周壁部的內周面向徑向外側突出, 沿軸向觀察時,設置於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定子固定部從所述周壁部的內周面突出的方向是與所述第1壁部所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旋轉電機,其中 所述逆變器殼體具有第2壁部,沿軸向觀察時,所述第2壁部沿與所述第1壁部不同的方向延伸, 沿軸向觀察時,所述第1壁部的延伸方向的尺寸比所述第2壁部的延伸方向的尺寸小。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旋轉電機,其中 所述外殼具有外殼流路部,該外殼流路部供流體在內部流動, 所述定子固定部包含設置於所述周壁部中的與所述外殼流路部相連的部分的定子固定部。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旋轉電機,其中 所述外殼流路部從所述周壁部向徑向外側突出。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旋轉電機,其中 所述旋轉電機還具有冷卻器,所述冷卻器對在所述外殼流路部內流動的流體進行冷卻, 所述外殼具有冷卻器安裝部,所述冷卻器安裝部供所述冷卻器安裝, 所述定子固定部包含設置於所述周壁部中的與所述冷卻器安裝部相連的部分的定子固定部。
  12. 如請求項9至請求項11中任一項所述的旋轉電機,其中 所述旋轉電機還具有泵,所述泵輸送在所述外殼流路部內流動的流體, 所述外殼具有泵安裝部,所述泵安裝部供所述泵安裝, 所述定子固定部包含設置於所述周壁部中的與所述泵安裝部相連的部分的定子固定部。
  13. 一種驅動裝置,其搭載於車輛,使車軸旋轉,其中 所述驅動裝置包括: 如請求項1至12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旋轉電機;以及 傳遞裝置,其與所述旋轉電機連接,將所述轉子的旋轉傳遞至所述車軸。
TW110147408A 2020-12-24 2021-12-17 旋轉電機和驅動裝置 TWI7978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15307A JP2022100990A (ja) 2020-12-24 2020-12-24 回転電機、および駆動装置
JP2020-215307 2020-1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6715A true TW202226715A (zh) 2022-07-01
TWI797895B TWI797895B (zh) 2023-04-01

Family

ID=82071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7408A TWI797895B (zh) 2020-12-24 2021-12-17 旋轉電機和驅動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00990A (zh)
CN (1) CN114678998B (zh)
TW (1) TWI7978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2796A1 (ja) * 2022-08-25 2024-02-29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23202A1 (de) * 2004-10-02 2006-09-07 Schaeffler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JP6014599B2 (ja) * 2011-11-09 2016-10-2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駆動装置
US9762106B2 (en) * 2014-12-04 2017-09-12 Atieva, Inc. Motor cooling system
CN105846588B (zh) * 2016-03-23 2018-09-11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电机的端盖和具有其的电机
CN111512526B (zh) * 2017-12-28 2023-02-2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单元
CN207910579U (zh) * 2018-01-16 2018-09-25 恒速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及其端盖
CN109450145A (zh) * 2018-09-20 2019-03-08 杭州多宝电子有限公司 罩盖及其制作方法
CN111130249A (zh) * 2018-10-31 2020-05-08 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纯电动汽车轮毂电机端盖结构
CN211930409U (zh) * 2020-02-21 2020-11-13 苏州国致优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泵的接线盒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78998B (zh) 2024-04-09
TWI797895B (zh) 2023-04-01
JP2022100990A (ja) 2022-07-06
CN114678998A (zh) 202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4037813A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7491306B2 (ja) インバ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
US11906034B2 (en) Drive apparatus
US11598410B2 (en) Drive device
CN114901499A (zh) 驱动装置
JP2020137405A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WO2019208081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駆動装置
CN115051500A (zh) 驱动装置
TWI797895B (zh) 旋轉電機和驅動裝置
JP7400305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21016257A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US20230090548A1 (en) Drive apparatus
US20220352790A1 (en) Drive device
JP2022136836A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駆動装置
WO2021161567A1 (ja) モータ、モータユニット
JP7468313B2 (ja) 駆動装置
JP7363154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WO2020209244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22136835A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駆動装置
CN115051513A (zh) 驱动装置
WO2023243315A1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駆動装置
JP2023066955A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駆動装置
JP7331430B2 (ja) 駆動装置
WO2019208082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WO2022107370A1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駆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