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4927A - 加飾薄膜及光學器件 - Google Patents

加飾薄膜及光學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24927A
TW202224927A TW110135551A TW110135551A TW202224927A TW 202224927 A TW202224927 A TW 202224927A TW 110135551 A TW110135551 A TW 110135551A TW 110135551 A TW110135551 A TW 110135551A TW 202224927 A TW202224927 A TW 20222492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larizer
light
decorative film
film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5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宮井惠美
松田祥一
川口麻未
沼田雄大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4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492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3/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properties or particular surface features, e.g. particular surface coatings; Layered products design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covered by another single cl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Blocking Light For Camera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賦予相機或感測器所期望設計之加飾薄膜。本發明加飾薄膜具有第1主面與第2主面;在該第1主面上之反射光之度量彩度為2以上;使色溫在5500K±500K之範圍內的光入射該第1主面時,透射光之色度相對於入射光之色度的變化為0.07以下。

Description

加飾薄膜及光學器件
本發明涉及加飾薄膜及具備該加飾薄膜之光學器件。
近年來,隨著遠距操作、維護監控、個人識別等技術之發達,開發出各種內建相機或感測器之器件。又,智慧型手機、行動個人電腦等資訊器件亦大多有內建相機。所述相機或感測器通常搭載有受光元件等利用光之元件,可檢測特定波長或各種波長之光強度來辨識資訊,但另一方面卻有因具有用以使光入射受光元件之透射區域(入光部)而呈現與周邊部分不同之外觀,從而易被使用者識別之課題。
針對上述課題,專利文獻1提出了一種加飾片,其依序具有圓偏光反射層、λ/4板A、直線偏光件及λ/4板B,藉由將該加飾片配置於利用光之元件的前面,可不易讓使用者辨識到相機或感測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WO2018/212347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根據專利文獻1之加飾片,雖可藉由在圓偏光反射層反射部分入射光以不易讓使用者辨識到相機或感測器,但無法賦予所期望之設計,因此難以構成與周邊部分具有一體感之設計。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成者,其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賦予相機或感測器所期望設計之加飾薄膜。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根據本發明一面向,提供一種加飾薄膜,其具有第1主面與第2主面;在該第1主面上之反射光之度量彩度為2以上;使色溫在5500K±500K之範圍內的光入射該第1主面時,透射光之色度相對於入射光之色度的變化為0.07以下。 在一實施形態中,上述加飾薄膜包含第1偏光件與第2偏光件,其等係以使透射軸方向實質上平行之方式從上述第1主面側起依序配置;該第1偏光件為吸收型偏光件;該第2偏光件為反射型偏光件或吸收型偏光件;惟,該第2偏光件為吸收型偏光件時,該第1偏光件與該第2偏光件之間更包含半透射性光反射層。 在一實施形態中,上述第2偏光件為吸收型偏光件;上述半透射性光反射層為反射型偏光件;該反射型偏光件之透射軸方向係實質上與上述第1偏光件及上述第2偏光件之透射軸方向平行。 在一實施形態中,其更包含配置於上述第2偏光件之上述第2主面側的相位差層;該相位差層之面內相位差Re(550)為100nm~180nm;該相位差層的慢軸與上述第2偏光件的透射軸形成之角度為35°~55°或125°~145°。 在一實施形態中,上述第1偏光件於面內具有色差。 根據本發明另一面向,提供一種光學器件,其具備上述加飾薄膜與利用透射該加飾薄膜之光的受光元件。 在一實施形態中,上述加飾薄膜係以使第2主面在上述受光元件側之方式配置。 在一實施形態中,上述受光元件為攝像元件。 根據本發明另一面向,提供一種偏光濾器,其包含上述加飾薄膜。 根據本發明又另一面向,提供一種抗漫反射光系統,其係防止於被拍攝體發生之漫反射光者,其包含攝像器件與上述偏光濾器,該偏光濾器係以可裝卸方式安裝於該攝像器件者。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加飾薄膜,其具有第1主面與第2主面;在該第1主面上之反射光之度量彩度為2以上;使在5500K±500K之範圍內具有色溫之光入射該第1主面時,透射光之色度相對於入射光之色度的變化為0.07以下。根據所述加飾薄膜,不僅可在無損相機或感測器之功能下不易讓使用者辨識到相機或感測器,還可隨意賦予所期望之設計。
以下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惟本發明不受該等實施形態所限。又,只要無相反記載,各實施形態便可適當組合。
A.用語定義 (1)折射率(nx、ny、nz) 「nx」為面內折射率達最大之方向(亦即慢軸方向)的折射率,「ny」為在面內與慢軸正交之方向(亦即快軸方向)的折射率,而「nz」為厚度方向的折射率。 (2)面內相位差(Re) 「Re(λ)」係於23℃下以波長λnm之光測定之面內相位差。例如,「Re(550)」係於23℃下以波長550nm之光測定之面內相位差。Re(λ)可於令層(薄膜)之厚度為d(nm)時,藉由式:Re(λ)=(nx-ny)×d求算。 (3)厚度方向之相位差(Rth) 「Rth(λ)」係於23℃下以波長λnm之光測定之厚度方向之相位差。例如,「Rth(550)」係於23℃下以波長550nm之光測定之厚度方向之相位差。Rth(λ)可於令層(薄膜)之厚度為d(nm)時,藉由式:Rth=(nx-nz)×d求算。 (4)Nz係數 Nz係數可以Nz=Rth/Re求算。 (5)「實質上正交」的表現包含2個方向構成之角度為90°±10°之情況,宜為90°±7°,更宜為90°±5°。並且,本說明書中單純提到「正交」時,係可包含實質上正交的狀態。 (6)「實質上平行」的表現包含2個方向構成之角度為0°±10°的情況,宜為0°±7°,更宜為0°±5°。並且,本說明書中單純提到「平行」時,係可包含實質上平行的狀態。
B.加飾薄膜 圖1係用以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加飾薄膜的概略圖。加飾薄膜100具有第1主面與第2主面。使光a(代表上為白色光)入射加飾薄膜100之第1主面時,反射光b之度量彩度為2以上,宜為5以上,較宜為10以上,更宜為20以上。又,使色溫在5500K±500K之範圍內的光作為入射光a入射時,透射光c之色度變化(Δxy)為0.07以下,宜為0.05以下,較宜為0.03以下。反射光b之度量彩度的上限無特別限制,例如可為100。又,色度變化(Δxy)的下限無特別限制,例如可為0。此外,上述反射光b之度量彩度可於加飾薄膜100整面為均一值,亦可為不同值。又,上述反射光b之度量彩度無須於加飾薄膜100整面為2以上,於至少一部分之區域為2以上即可。
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加飾薄膜在使D65光源之光入射第1主面時,反射光之度量彩度為2以上,宜為5以上,較宜為10以上,更宜為20以上,且使色溫為5500K之光入射第1主面時,透射光相對於入射光之色度變化(Δxy)為0.07以下,宜為0.05以下,較宜為0.03以下。該實施形態中,反射光b之度量彩度的上限無特別限制,例如可為100。又,色度變化(Δxy)的下限無特別限制,例如可為0。
代表上,上述加飾薄膜包含第1偏光件與第2偏光件,其等係以使透射軸方向互為實質上平行之方式從第1主面側起依序配置;該第1偏光件為吸收型偏光件;該第2偏光件為反射型偏光件或吸收型偏光件;惟,第2偏光件為吸收型偏光件時,第1偏光件與第2偏光件之間更包含半透射性光反射層。根據具有所述構成之加飾薄膜,從第1主面側照射白色光(例如D65光源或色溫在5500K±500K之範圍內的光)時,透射第1偏光件之吸收軸的光會被反射型偏光件或半透射性光反射層反射而從第1主面射出,因此藉由對第1偏光件賦予適當設計,可獲得度量彩度為2以上之反射光。又,從第1主面側入射並透射第1偏光件之透射軸的直線偏光可直接透射第2偏光件之透射軸,因此可將透射光之色度相對於入射光之色度的變化(Δxy)設為0.07以下。又,關於所述加飾薄膜,係使用經賦予所期望之設計的吸收型偏光件(例如呈現所期望之色彩及/或紋樣的吸收型偏光件)作為第1偏光件,且以使第2主面側成為靠光學器件(相機、感測器等)之受光元件側之方式將加飾薄膜配置於受光元件之前面,藉此可獲得具有所期望之外觀的光學器件,同時可防止於到達受光元件之光發生不期望之著色。
圖2~圖4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加飾薄膜的概略截面圖。圖2所示加飾薄膜100a係從第1主面側起依序包含屬吸收型偏光件之第1偏光件10與屬反射型偏光件之第2偏光件22。加飾薄膜100a中,第1偏光件(吸收型偏光件)10與第2偏光件(反射型偏光件)22係配置成各自之透射軸方向互為實質上平行。
圖3所示加飾薄膜100b係從第1主面側起依序包含屬吸收型偏光件之第1偏光件10與屬吸收型偏光件之第2偏光件24,且於第1偏光件10與第2偏光件24之間更包含半透射性光反射層30。加飾薄膜100b中,第1偏光件(吸收型偏光件)10與第2偏光件(吸收型偏光件)24係配置成各自之透射軸方向互為實質上平行。此外,加飾薄膜100b中亦可使用反射型偏光件作為半透射性光反射層30。此時,反射型偏光件係以使其透射軸方向實質上與第1偏光件(吸收型偏光件)10及第2偏光件(吸收型偏光件)24之透射軸方向平行之方式配置。藉由使用反射型偏光件作為半透射性光反射層30,可提升透射第1偏光件之透射軸之光的透射率。
圖4所示加飾薄膜100c係從第1主面側起依序包含屬吸收型偏光件之第1偏光件10、屬吸收型偏光件之第2偏光件24及面內相位差Re(550)為100nm~180nm之相位差層40,且於第1偏光件10與第2偏光件24之間更包含半透射性光反射層30。加飾薄膜100c中,第1偏光件(吸收型偏光件)10與第2偏光件(吸收型偏光件)24係配置成各自之透射軸方向互為實質上平行。又,相位差層40係配置成使其慢軸與第2偏光件(吸收型偏光件)24的透射軸形成之角度成為35°~55°或125°~145°、宜成為40°~50°或130°~140°。藉由做成所述構成,可有效抑制因來自相機表面之反射光等而發生之雜散光。又,加飾薄膜100c中亦可使用反射型偏光件作為半透射性光反射層30。此時,反射型偏光件係以使其透射軸方向實質上與第1偏光件(吸收型偏光件)10及第2偏光件(吸收型偏光件)24之透射軸方向平行之方式配置。藉由使用反射型偏光件作為半透射性光反射層30,可提升透射第1偏光件之透射軸之光的透射率。
雖未圖示,但構成上述加飾薄膜之各構成要素代表上係透過任意適當之接著劑層或黏著劑層貼合。又,加飾薄膜只要可獲得本發明效果,便可因應目的進一步包含任意適當之構成要素。例如可於各偏光件之單側或兩側設置保護層。保護層亦可視需求具有硬塗層、防污層等機能層。
上述加飾薄膜之透射率可因應用途等設定成適當之值。該透射率例如為3%以上,宜為10%以上,較宜為30%以上,又例如為60%以下,宜為50%以下,較宜為46%以下。
上述加飾薄膜之偏光度例如為90%以上,宜為95%以上,較宜為99%以上,又例如為100%以下。
此外,本說明書中言及之透射率(單體透射率:Ts)及偏光度可使用分光光度計來測定。具體言之,偏光度可使用分光光度計測定偏光件之平行透射率Tp及正交透射率Tc,並由式:偏光度(%)={(Tp-Tc)/(Tp+Tc)} 1/2×100來求算。此外,該等Ts、Tp及Tc係藉由JIS Z8701之2度視野(D65光源)進行視感度校正所得之Y值。
上述加飾薄膜之厚度例如可為10µm~1000µm,宜可為50µm~500µm,較宜可為100µm~500µm。
以下就構成上述加飾薄膜之各構成要素進行說明。
B-1.第1偏光件 第1偏光件為含二色性物質之吸收型偏光件。如上述,透射第1偏光件之吸收軸並被反射型偏光件或半透射性光反射層反射之光可被辨識為加飾薄膜之設計。因此,只要可獲得度量彩度為2以上之反射光,二色性物質便無特別限制,可因應加飾薄膜所期望之色彩、紋樣等適當選擇。可單獨使用一種二色性物質,亦可組合二種以上二色性物質來使用。此外,本說明書中,有時會將屬吸收型偏光件之第1偏光件稱為第1吸收型偏光件。
在一實施形態中,第1吸收型偏光件於面內具有透射光之度量彩度為2以上、例如為10以上之區域。藉由使用具有所述區域之第1吸收型偏光件,可適宜於加飾薄膜之第1主面側獲得2以上之度量彩度之反射光。又,可適宜辨識包含紋樣及/或色彩之設計。
第1吸收型偏光件可為於面內不具有色差且具有均一光學特性者,或可為具有色差者。根據於面內具有色差之第1吸收型偏光件,可辨識包含紋樣之設計。此外,本說明書中,於面內具有色差意指面內之顏色不均一,存在有透射光之L *a *b *色彩空間之色差ΔE *ab(={(ΔL *) 2+(Δa *) 2+(Δb *) 2} 1/2)成為2以上、更具體而言成為10以上之區域。
上述二色性物質例如可使用碘或碘以外之二色性染料。碘以外之二色性染料的具體例可列舉例如:由雙偶氮化合物構成之二色性直接染料、由參偶氮、肆偶氮化合物等構成之二色性直接染料、液晶性偶氮色素、多環式染料、具有磺酸基之(偶氮)染料。二色性染料之具體例可列舉:C.I.直接.黃12、C.I.直接.黃28、C.I.直接.黃44、C.I.直接.黃142;C.I.直接.橙26、C.I.直接.橙39、C.I.直接.橙71、C.I.直接.橙107;C.I.直接.紅2、C.I.直接.紅31、C.I.直接.紅39、C.I.直接.紅79、C.I.直接.紅81、C.I.直接.紅117、C.I.直接.紅247;C.I.直接.綠80、C.I.直接.綠59;C.I.直接・藍1、C.I.直接・藍71、C.I.直接・藍78、C.I.直接・藍168、C.I.直接・藍202;C.I.直接・紫9、C.I.直接・紫51;C.I.直接・棕106、C.I.直接・棕223。又,亦可因應目的使用開發供如WO2009/057676、WO2007/145210、WO2006/057214及日本專利特開2004-251963號公報所揭示之偏光薄膜用之染料。該等色素(染料)可以游離酸或鹼金屬鹽(例如Na鹽、K鹽、Li鹽)、銨鹽、胺類之鹽之形式來使用。
在一實施形態中,第1吸收型偏光件係以樹脂薄膜構成。樹脂薄膜可採用任意適當之構成。例如,以樹脂薄膜構成之第1吸收型偏光件可用單層樹脂薄膜來製作,亦可用二層以上之積層體來製作。
由單層樹脂薄膜構成之第1吸收型偏光件的具體例,可舉經利用二色性物質對聚乙烯醇(PVA)系樹脂薄膜、部分縮甲醛化PVA系樹脂薄膜、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系部分皂化薄膜等親水性高分子薄膜施行染色處理及延伸處理者。
上述染色處理例如可藉由塗佈含二色性物質之染色液、使用該染色液之印刷、浸漬於該染色液中等來進行。亦可組合該等方法來進行。若藉由塗佈或印刷,可使用複數個各自含不同種類及/或不同濃度之二色性物質的染色液,以形成區域A、區域B、區域C等複數個區域之方式進行染色,結果可自由(亦即不受特定圖案所限)賦予偏光件包含2個以上色相及/或顏色濃淡之任意設計(圖樣、文字、紋樣等)。又,若藉由浸漬,可適宜獲得於面內實質上不具色差且具有均一光學特性之偏光件。
塗佈方法及印刷方法只要可獲得本發明效果便無特別限制,由自由賦予包含2個以上色相及/或顏色濃淡之任意設計的觀點來看,藉由印刷進行染色處理較佳。印刷方法可為噴墨印刷法等無版式,亦可為網版印刷法、平版印刷法、凹版印刷法、柔版印刷法等有版式。宜為無版式,較宜為噴墨印刷法。若藉由網版印刷法、平版印刷法、凹版印刷法、柔版印刷法等有版式染色處理,可獲得適於大量生產之偏光件。此外,染色處理不論在延伸處理前或延伸處理後皆無問題。宜在延伸處理後進行。又,可直接印刷於樹脂薄膜,亦可使已印刷於其他薄膜等之物轉印至樹脂薄膜。
染色液中二色性物質之含量以水每100重量份計,例如為1×10 -4重量份~10重量份,宜為1×10 -3重量份~10重量份,更宜為1×10 -2重量份~10重量份。該染色液亦可因應塗敷方法含有界面活性劑、黏度調整劑、抗乾燥劑、pH調整劑、硫酸鈉等染色助劑等。
上述延伸處理之延伸倍率宜為3~7倍。延伸可在染色處理後進行,可邊染色邊進行,亦可在染色處理前進行。可因應需求對親水性高分子薄膜(代表上為PVA系樹脂薄膜)施行膨潤處理、交聯處理、洗淨處理、乾燥處理等。例如,藉由在染色前將親水性高分子薄膜浸漬於水中進行水洗,不僅可洗淨薄膜表面之污垢或抗黏結劑,還可使薄膜膨潤,從而防止染色不均。
作為使用積層體而得之第1吸收型偏光件的具體例可舉使用樹脂基材與積層在該樹脂基材之PVA系樹脂層(PVA系樹脂薄膜)之積層體、或者是使用樹脂基材與塗佈形成於該樹脂基材之PVA系樹脂層之積層體而得之偏光件。使用樹脂基材與塗佈形成於該樹脂基材之PVA系樹脂層之積層體而得之偏光件,例如可藉由以下步驟來製作:將PVA系樹脂溶液塗佈於樹脂基材並使其乾燥,於樹脂基材上形成PVA系樹脂層,而獲得樹脂基材與PVA系樹脂層之積層體;及,將該積層體延伸及染色,以將PVA系樹脂層製成偏光件。在本實施形態中,延伸在代表上包含使積層體浸漬於硼酸水溶液中並延伸。並且視需要,延伸可更包含在硼酸水溶液中進行延伸前將積層體在高溫(例如95℃以上)下進行空中延伸。所得樹脂基材/偏光件之積層體可不剝離樹脂基材便直接使用,亦可積層於保護薄膜上,接著剝離樹脂基材,藉此製成偏光件/保護薄膜之形態(以結果而言可獲得包含作為保護層之樹脂基材或保護薄膜的偏光板)。又,染色方法可使用與由單層樹脂薄膜構成之偏光件之染色方法相同方法,例如塗佈、印刷、浸漬等。
對樹脂薄膜施行利用碘進行染色處理及延伸處理而得之偏光件之製造方法的詳細內容記載於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12-73580號公報、日本專利第6470455號等中。又,對樹脂薄膜施行利用二色性染料進行染色處理及延伸處理而得之偏光件之製造方法的詳細內容記載於例如日本專利特公平06-066001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昭60-133401號公報中。本說明書中即引用該等公報整體之記載作為參考。
在另一實施形態中,第1吸收型偏光件亦可為由液晶性化合物形成之液晶塗佈型偏光件。液晶塗佈型偏光件例如可於基材上塗佈含液晶性化合物之液晶組成物來製造。在塗佈液晶組成物之前,亦可於基材上形成有定向膜。定向膜例如可藉由利用摩擦、偏光照射等對將定向膜形成組成物塗佈於基材上而形成之塗佈膜賦予定向性來形成。
上述液晶組成物可為含液晶性化合物與二色性物質者,亦可為含具有二色性之液晶性化合物者(以後者來說,液晶性化合物兼作二色性物質)。液晶組成物可更包含引發劑、溶劑、分散劑、調平劑、穩定劑、界面活性劑、交聯劑、矽烷耦合劑等。液晶組成物中所含任一化合物亦可具有聚合性官能基。
上述具有二色性之液晶性化合物可適宜使用展現溶致液晶性之偶氮色素。關於展現溶致液晶性之偶氮色素的具體例及使用該偶氮色素之液晶塗佈型偏光件之製造方法,記載於日本專利特開2019-079040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19-079041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19-079042號公報及日本專利特開2019-086766號公報等中,本說明書即援用該等公報整體之記載作為參考。又,關於使用具有向列型液晶性及層列型液晶性、其中尤其具有層列型B液晶性之液晶組成物且具有優異二色比之光吸收各向異性膜之製造方法及液晶材料的具體例,記載於日本專利4937252號公報、日本專利5364304號公報等中,本說明書即援用該等公報整體之記載作為參考。
以樹脂薄膜構成時,第1吸收型偏光件之厚度宜為40µm以下,較宜為30µm以下,更宜為10µm以下。又,該厚度之下限例如可為2µm。
為液晶塗佈型偏光件時,第1吸收型偏光件之厚度宜為5µm以下,較宜為1µm以下,更宜為500nm以下。又,該厚度之下限例如可為10nm。
第1吸收型偏光件於面內之一方向具有吸收軸,且於與該吸收軸方向正交之方向具有透射軸。第1吸收型偏光件宜於面內隨機抽選之任意區域中,在波長380nm~780nm之任一波長下顯示吸收二色性。該區域中之單體透射率例如為1%~90%,宜為5%~80%,較宜為10%~70%。該區域中之偏光度代表上為10%以上,例如為15%以上,宜為30%以上,較宜為40%以上,更宜為50%以上。
B-2.第2偏光件 第2偏光件如上述可使用反射型偏光件或吸收型偏光件。
B-2-1.反射型偏光件 反射型偏光件具有透射特定偏光狀態(偏光方向)之偏光並反射其以外之偏光狀態之光的功能。反射型偏光件之透射率宜為10%~80%,較宜為15%~70%,更宜為20%~60%。反射型偏光件之反射率宜為20%以上,較宜為30%以上,更宜為40%以上。反射型偏光件之偏光度例如為30%~100%,宜為60%~100%。藉由將所述反射型偏光件作為第2偏光件使用,透射第1偏光件之吸收軸的光會在反射軸被反射,同時透射第1偏光件之透射軸的直線偏光可直接透射軸。
反射型偏光件可為直線偏光分離型或圓偏光分離型,惟宜為直線偏光分離型。以下針對直線偏光分離型之反射型偏光件進行具體說明。
圖5為反射型偏光件之一例的概略立體圖。圖式例之反射型偏光件係多層薄膜型之反射型偏光件,其為具有雙折射性之層A與實質上不具雙折射性之層B交替積層而成之多層積層體。例如,所述多層積層體之層的總數可為50~1000。在圖式例中,A層之x軸方向的折射率nx大於y軸方向的折射率ny,而B層之x軸方向的折射率nx與y軸方向的折射率ny係實質上相同。因此,A層與B層之折射率差在x軸方向上大,在y軸方向上則實質上為零。結果x軸方向成為反射軸,而y軸方向成為透射軸。A層與B層在x軸方向上之折射率差宜為0.2~0.3。此外,x軸方向係對應後述製造方法中之反射型偏光件之延伸方向。
上述A層宜以藉由延伸展現雙折射性之材料構成。所述材料之代表例可舉萘二甲酸聚酯(例如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碳酸酯及丙烯酸系樹脂(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宜為聚萘二甲酸乙二酯。上述B層宜以即使進行延伸而實質上也不會展現雙折射性之材料構成。所述材料之代表例可舉萘二甲酸與對苯二甲酸之共聚酯。
上述反射型偏光件中,於A層與B層之界面會透射具有第1偏光方向之光(例如p波),並反射具有與第1偏光方向正交之第2偏光方向之光(例如s波)。於A層與B層之界面,所反射之光之一部份係以具有第1偏光方向之光之形式透射,而一部份係以具有第2偏光方向之光之形式反射。在反射型偏光件之內部,所述反射及透射會反覆進行多次,藉此可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在一實施形態中,反射型偏光件亦可如圖5所示包含有反射層R作為與視辨側為相反側的最外層。藉由設置反射層R,可進一步利用最後未被利用而返回到反射型偏光件之最外部的光,因此可更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反射層R在代表上係藉由聚酯樹脂層之多層結構來展現反射功能。
上述反射型偏光件之整體厚度可因應目的、反射型偏光件所含之層的合計數等來適當設定。上述反射型偏光件之整體厚度宜為10µm~150µm。
上述反射型偏光件代表上可組合共擠製與橫向延伸來製作。共擠製可以任意適當之方式來進行。例如,可為進料塊方式,亦可為多歧管方式。例如可在進料塊中將構成A層之材料與構成B層之材料擠製出,接著使用倍增器使其多層化。此外,所述多層化裝置對熟知此項技藝之人士而言既為公知。接著,將所得長條狀多層積層體代表上往與輸送方向正交之方向(TD)延伸。構成A層之材料(例如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藉由該橫向延伸而折射率僅於延伸方向上增大,結果可展現雙折射性。而構成B層之材料(例如萘二甲酸與對苯二甲酸之共聚酯)即使藉由該橫向延伸,其折射率在任一方向上皆不會增大。結果,可獲得一種反射型偏光件,其於延伸方向(TD)上具有反射軸,而於輸送方向(MD)上具有透射軸(TD對應圖5之x軸方向,MD對應y軸方向)。此外,延伸操作可使用任意適當之裝置來進行。
上述反射型偏光件可使用例如日本專利特表平9-507308號公報記載之物。又,上述反射型偏光件可直接使用市售物,亦可將市售物2次加工(例如延伸)後使用。市售物可舉例如日東電工公司製之商品名「APCF」、3M公司製之商品名「DBEF」、3M公司製之商品名「APF」。
其他方式之反射型偏光件可舉線柵偏光件等金屬細線型之反射型偏光件。線柵偏光件包含複數個排列成條紋狀之線,更具體而言係包含複數個隔著預定間隔平行排列之線,且可透射沿與該線之長邊方向(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振動之直線偏光成分,並反射沿該線之長邊方向振動之直線偏光成分。
線宜為金屬製。線之直徑及線間之間隔可按目的適當設定。在本發明實施形態中,線間之間隔可設定成例如10nm~350nm,宜可設定成50nm~300nm。藉由將線間之間隔設為上述範圍,可在波長350nm~2000nm下良好地獲得偏光分離功能。
B-2-2.吸收型偏光件 可作為第2偏光件使用之吸收型偏光件(有時稱為第2吸收型偏光件)於面內之一方向具有吸收軸,且於與該吸收軸方向正交之方向具有透射軸。第2吸收型偏光件之正交色相a *值例如為-5~5,宜為-3~3,較宜為-1~1。又,正交色相b *值例如為-5~5,宜為-3~3,較宜為-1~1。根據正交色相在所述範圍內之第2吸收型偏光件,可適宜防止對透射光賦予不期望之著色。
第2吸收型偏光件可使用與B-1項記載之第1吸收型偏光件相同之物。由呈中性色相而防止對透射光之著色之觀點來看,宜為含碘作為二色性物質之偏光件。
第2吸收型偏光件宜於面內實質上不具有色差,且具有均一光學特性(代表上為單體透射率及偏光度)。第2吸收型偏光件宜在波長380nm~780nm之任一波長下顯示吸收二色性。第2吸收型偏光件之單體透射率宜為40%~50%,較宜為42%~46%。第2吸收型偏光件之偏光度宜為90%以上,較宜為95%以上,更宜為99%以上。
第2吸收型偏光件之厚度宜為40µm以下,較宜為30µm以下,更宜為10µm以下。又,該厚度之下限例如可為2µm。
B-3.半透射性光反射層 半透射性光反射層具有反射部分入射光並使剩餘之光透射之透射特性及反射特性。半透射性光反射層之透射率例如為10%~85%,宜為10%~80%,較宜為15%~70%,更宜為20%~60%。半透射性光反射層之反射率宜為20%以上,較宜為30%以上,更宜為40%以上。半透射性光反射層可使用例如半反射鏡、格柵薄膜、反射型偏光件等。
半反射鏡例如可使用2個以上折射率不同之介電質膜積層而成之多層積層體。所述半反射鏡宜具有金屬般光澤。
上述介電質膜之形成材料可舉金屬氧化物、金屬氮化物、金屬氟化物、熱塑性樹脂(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介電質膜之多層積層體係藉由所積層之介電質膜的折射率差,使部分入射光在界面反射。藉由介電質膜之厚度改變入射光與反射光之相位,調整2個光之干涉程度,藉此可調整反射率。由介電質膜之多層積層體構成之半反射鏡之厚度例如可為50µm~200µm。所述半反射鏡可使用例如Toray公司製之商品名「PICASUS」等市售物。
又,半反射鏡可使用例如於PET等樹脂薄膜上蒸鍍有鋁(Al)、銦(In)、鋅(Zn)、鉛(Pb)、銅(Cu)、銀(Ag)或該等合金等之金屬的金屬蒸鍍薄膜。該金屬蒸鍍薄膜因反射而具有金屬般光澤,但可透射一部分之光,藉由改變蒸鍍膜厚可控制透光透射率。蒸鍍膜厚宜為1nm~50nm,較宜為10nm~30nm。又,樹脂薄膜之膜厚宜為1µm~1000µm,較宜為20µm~100µm。
格柵薄膜包含具有交替形成條紋狀之格柵部與光透射部的格柵層,格柵部係構成為可光反射。格柵薄膜可視需求於格柵層之單面或兩面更具備基材層。
光透射部及格柵部之寬度可因應所期望之透射率或反射率適當設定。又,格柵部之角度通常在0°~45°之範圍內。此外,格柵部之角度係指格柵部對格柵薄膜主面之角度,將與該主面正交之情況設為0°。
格柵層之厚度可因應目的設定成任意適當之厚度。格柵層之厚度例如可為10µm~1000µm,宜可為50µm~800µm。
反射型偏光件可使用B-2-1項記載之反射型偏光件。
B-4.相位差層 相位差層宜作為λ/4板發揮功能。相位差層例如可為單一層,亦可為組合複數層相位差層而發揮作為λ/4板之功能的積層體。藉由於第2偏光件之第2主面側配置λ/4板,可適宜抑制受光元件與第2偏光件之間的雜散光。
相位差層之面內相位差Re(550)例如為100nm~180nm,宜為110nm~170nm,更宜為120nm~160nm,尤宜為135nm~155nm。相位差層代表上具有nx>ny=nz或nx>ny>nz之折射率橢圓體。此外,本說明書中例如「ny=nz」不僅包含精確相等之情況,還包含實質上相等之情況。相位差層之Nz係數例如為0.9~2,宜為1~1.5,較宜為1~1.3。
相位差層之厚度可設定成可作為λ/4板發揮最適當之功能。換言之,厚度可設定成可獲得所期望之面內相位差。具體言之,厚度宜為10µm~80µm,更宜為10µm~60µm,最宜為30µm~50µm。
相位差層可展現相位差值隨測定光之波長變大的逆色散波長特性,亦可展現相位差值隨測定光之波長變小的正波長色散特性,又可展現相位差值幾乎不隨測定光之波長變化的平坦的波長色散特性。在一實施形態中,相位差層展現逆色散波長特性。此時,相位差層之Re(450)/Re(550)宜為0.8以上且小於1,較宜為0.8以上且0.95以下。
相位差層宜為高分子薄膜之延伸薄膜。具體而言,可藉由適當選擇聚合物之種類、延伸處理(例如延伸方法、延伸溫度、延伸倍率、延伸方向)來獲得λ/4板。
形成上述高分子薄膜的樹脂可使用任意適當之樹脂。具體例可舉聚降莰烯等環烯烴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纖維素系樹脂、聚乙烯醇系樹脂、聚碸系樹脂等構成正雙折射薄膜之樹脂。其中,宜為降莰烯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此外,形成高分子薄膜之樹脂的詳細內容例如記載於日本專利特開2014-010291中。本說明書中係援用該記載作為參考。
延伸方法可舉例如橫向單軸延伸、固定端雙軸延伸、逐次雙軸延伸。固定端雙軸延伸之具體例可舉一邊使高分子薄膜沿長邊方向行進,一邊使其往短邊方向(橫向)延伸之方法。該方法可視為橫向單軸延伸。又,亦可採用斜向延伸。藉由採用斜向延伸,可獲得相對於寬度方向具有預定角度之定向軸(慢軸)的長條狀延伸薄膜。
C.光學器件 上述B項記載之加飾薄膜可應用於光學器件。因此,根據本發明另一面向,提供一種光學器件,其具備上述加飾薄膜與利用透射上述加飾薄膜之光的受光元件。光學器件之代表例可列舉相機等攝像器件(影像感測器)、亮度感測器、色彩感測器、紅外線感測器、LiDAR、可見光通訊器件等。
上述受光元件代表上為檢測光並轉換成電訊號之光電效應型元件,可視目的適當選擇。具體例可列舉CCD、CMOS等攝像元件、光電晶體、光敏電阻器等。
在一實施形態中,上述加飾薄膜係以使第2主面在受光元件側之方式配置於受光元件之前面(更具體言之為受光元件之光入射側)。藉由製成所述構成,可調和使光入射受光元件之入光部與其周邊部分之設計而使外觀提升,另一方面可使已防止不期望之著色的光入射受光元件。此外,只要可獲得本發明效果,便亦可於加飾薄膜與受光元件之間配置有其他構件。
D.偏光濾器 上述B項記載之加飾薄膜藉由作為攝像器件之偏光濾器使用,可控制於被拍攝體發生之反射光。因此,根據本發明另一面向,提供一種偏光濾器,其包含上述加飾薄膜。在一實施形態中,偏光濾器可更包含保持上述加飾薄膜之保持架。該實施形態之偏光濾器中,加飾薄膜宜在可旋轉之狀態下保持於保持架上。
圖6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偏光濾器的概略立體圖。偏光濾器200具備加飾薄膜100與保持加飾薄膜100之保持架110。圖式例中,保持架110係具有:固定框112,其係用以將偏光濾器200安裝於攝像器件者;及旋轉框114,其設於固定框112之單側(更具體而言為與安裝於攝像器件側相反之側),且係保持加飾薄膜100者。旋轉框114係構成為可沿周方向旋轉,且係將加飾薄膜100以使第1主面在被拍攝體側之方式進行保持。
E.抗漫反射光系統 根據本發明另一面向,提供一種抗漫反射光系統,其係防止於被拍攝體發生之漫反射光者,其包含攝像器件與D項記載之偏光濾器,該偏光濾器係以可裝卸方式安裝於該攝像器件。圖7係概略分解立體圖,其依循該系統來說明以可裝卸方式安裝有偏光濾器之拍攝器件的安裝部分。圖式例中,係於攝像器件(相機)300之透鏡前面安裝偏光濾器200,且使加飾薄膜100旋轉(使其以鏈線為中心旋轉)以使第1偏光件之吸收軸方向(圖中之虛線方向)對被拍攝體呈適當角度,藉此可抑制於被拍攝體發生之漫反射光,結果可獲得更清晰之影像。
實施例 以下,以實施例來具體說明本發明,惟本發明不受該等實施例所限。各特性之測定方法如下。此外,只要無特別註記,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之「份」及「%」即為重量基準。
(1)厚度 用數位量規((股)尾崎製作所製,製品名「PEACOCK」)進行測定。 (2)偏光件之單體透射率、偏光度 於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Hitachi High-Tech Science Co.製,UH-4150)設置自動偏光測定系統並測定波長380nm~780nm之單體透射率光譜、平行透射率光譜、正交透射率光譜,從該等光譜藉由JIS Z8701之2度視野(D65光源)進行視感度校正,將所得Y值分別作為單體透射率Ts、平行透射率Tp及正交透射率Tc。從所得Tp及Tc利用下述式求算偏光度。 偏光度(%)={(Tp-Tc)/(Tp+Tc)} 1 /2×100 (3)偏光件以外之薄膜(層)之透射率 從使用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Hitachi High-Tech Science Co.製,UH-4150)測定後之波長380nm~780nm之透射率光譜,藉由JIS Z8701之2度視野(D65光源)進行視感度校正,將所得Y值作為單體透射率Ts。 (4)色度變化(Δxy) 對測定試樣之第1主面從法線方向照射光,並用2D光譜輻射計(TOPCON公司製,SR-5000)測定從第2主面射出之光,藉此求出透射光之色度xy。此外,光源係使用了面光源(Leimac公司製,款式「IHM-150/142AW」,型號「325-036」)。使用2D光譜輻射計(TOPCON公司製,SR-5000)直接測定從該光源射出之光的色度,結果色度值x為0.336,色度值y為0.343。又,依循美國規格協會(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訂定之有關色度之規格(ANSI C78.377),將該xy值換算成色溫,得5500K。 透射光之色度相對於入射光之色度(x:0.336,y:0.343)的變化(Δxy)係藉由下式算出(式中,x T及y T分別表示透射光之色度值x及y)。 Δxy={(x T-0.336) 2+(y T-0.343) 2} 1 /2(5)度量彩度 使用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Hitachi High-Tech Science Co.製,UH-4150)測定對測定試樣之第1主面從相對於法線方向呈5°角度照射光時之波長380nm~780nm之反射光光譜,並藉由JIS Z8701之2度視野(D65光源)進行視感度校正,算出L *a *b *值。使用下述式從所得a *值、b *值求算度量彩度。 度量彩度(C *)=((a *) 2+(b *) 2) 1/2
[製作例A:碘系偏光件] 作為熱塑性樹脂基材係使用長條狀且Tg約75℃之非晶質間苯二甲酸共聚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厚度:100µm),並對樹脂基材之單面施行了電暈處理。 在以9:1混合聚乙烯醇(聚合度4200,皂化度99.2莫耳%)及乙醯乙醯基改質PVA(日本合成化學工業公司製,商品名「GOHSEFIMER」)而成之PVA系樹脂100重量份中添加碘化鉀13重量份,並將所得者溶於水中而調製出PVA水溶液(塗佈液)。 於樹脂基材之電暈處理面塗佈上述PVA水溶液並在60℃下乾燥,藉此形成厚度13µm之PVA系樹脂層,而製作出積層體。 將所得積層體於130℃之烘箱內沿縱向(長邊方向)進行單軸延伸成2.4倍(空中輔助延伸處理)。 接著,使積層體浸漬於液溫40℃的不溶解浴(相對於水100重量份摻混4重量份之硼酸而得之硼酸水溶液)中30秒鐘(不溶解處理)。 接著,於液溫30℃之染色浴(相對於水100重量份,以1:7之重量比摻混碘與碘化鉀而得之碘水溶液)中調整濃度的同時使其浸漬於其中60秒鐘,以使最後所得偏光件之單體透射率(Ts)成為所期望之值(染色處理)。 接著,使其浸漬於液溫40℃的交聯浴(相對於水100重量份摻混3重量份之碘化鉀並摻混5重量份之硼酸而得之硼酸水溶液)中30秒鐘(交聯處理)。 然後,一邊使積層體浸漬於液溫70℃之硼酸水溶液(硼酸濃度4重量%、碘化鉀濃度5重量%)中,一邊在周速相異之輥間沿縱向(長邊方向)進行單軸延伸以使總延伸倍率達5.5倍(水中延伸處理)。 之後,使積層體浸漬於液溫20℃的洗淨浴(相對於水100重量份摻混4重量份之碘化鉀而得之水溶液)中(洗淨處理)。 之後,一邊在保持於約90℃之烘箱中乾燥,一邊使其接觸表面溫度保持於約75℃之SUS製加熱輥(乾燥收縮處理)。 依上述方式,於樹脂基材上形成厚度約5µm之偏光件,而獲得具有樹脂基材/碘系偏光件之構成的積層體。 透過紫外線硬化型接著劑將具有內酯環結構之丙烯酸系樹脂薄膜(厚度:40µm)貼合於上述所得偏光件之表面(與樹脂基材為相反側之面)作為保護層。接著,剝離樹脂基材,而獲得具有碘系偏光件/保護層之構成的偏光板。該偏光板(實質上為碘系偏光件)之單體透射率為42.2%,偏光度為99.996%。
[製作例B-1:紅色偏光件] 相對於水100重量份,將Direct Red 81(東京化成工業公司製)4份取代碘來作為二色性色素添加至染色浴中,除此之外依與製作例A相同方式而獲得紅色偏光件(實質上為具有紅色偏光件/保護層之構成的偏光板)。該偏光件之單體透射率為53.4%,偏光度為56.0%。
[製作例B-2:藍色偏光件之製作] 使用Direct Blue 1(東京化成工業公司製)4份作為二色性色素,除此之外依與製作例B-1相同方式而獲得藍色偏光件(實質上為具有藍色偏光件/保護層之構成的偏光板)。該偏光件之單體透射率為40.6%,偏光度為79.5%。
[製作例B-3:黃色偏光件之製作] 使用Direct Yellow 4(東京化成工業公司製)4份作為二色性色素,除此之外依與製作例B-1相同方式而獲得黃色偏光件(實質上為具有黃色偏光件/保護層之構成的偏光板)。該偏光件之單體透射率為80.2%,偏光度為12.0%。
[製作例C-1:紅色黏著劑層之製作] 1.黏著劑組成物之調製 將以78/18/4之重量比包含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NVP、丙烯酸羥乙酯(HEA)之單體混合物100份與作為光聚合引發劑之商品名:IRGACURE 651(汽巴精化公司製)0.035份及商品名:IRGACURE 184(汽巴精化公司製)0.035份一同投入四口燒瓶中,在氮氣環境下照射紫外線直至黏度(BH黏度計,No.5轉子,10rpm,測定溫度30℃)成為約15Pa・s為止使其光聚合,藉此調製出包含上述單體混合物之部分聚合物的單體漿。 於該單體漿100份中摻混丙烯酸羥乙酯(HEA)17.6份、丙烯酸系寡聚物5.9份、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0.088份、作為矽烷耦合劑之3-環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商品名:KBM-403,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0.35份及作為分散劑之Ajinomoto Fine-Techno Co.,Inc.製Ajisper PB821、作為顏料之2,9-二甲基喹啉并[2,3-b]吖啶-7,14(5H,12H)-二酮(2,9-Dimethylquinolino[2,3-b]acridine-7,14(5H,12H)-dione)(BLD Pharmatech Ltd.公司製)0.05質量份,而調製出紅色黏著劑組成物。
此外,上述丙烯酸系寡聚物係使用利用以下方法合成者。 將甲苯100份、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DCPMA)(商品名:FA-513M,日立化成工業公司製)6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MMA)40份及作為鏈轉移劑之α-硫甘油3.5份投入四口燒瓶。接著,在70℃下於氮氣環境下攪拌1小時後,投入作為熱聚合引發劑之AIBN 0.2份,在70℃下使其反應2小時,接著在80℃下使其反應2小時。然後將反應液在130℃之溫度氣體環境下投入,乾燥去除甲苯、鏈轉移劑及未反應單體,藉此獲得固態丙烯酸系寡聚物。該丙烯酸系寡聚物之Tg為144℃,Mw為4300。
2.黏著劑層之製作 於聚酯薄膜之單面成為剝離面之厚度38µm的剝離薄膜R1(三菱樹脂公司製,MRF#38)塗佈上述所得紅色黏著劑組成物,並被覆聚酯薄膜之單面成為剝離面之厚度38µm之剝離薄膜R2(三菱樹脂公司製,MRE#38)阻隔空氣,照射紫外線使其硬化,藉此形成厚度50µm、單體透射率33.9%、偏光度0%之紅色黏著劑片(紅色黏著劑層)。
[製作例C-2:藍色黏著劑層之製作] 除了使用藍色顏料(東京化成工業公司製,製品名「Pigment Blue 15」)0.05份取代紅色顏料外,依與製作例C-1相同方式而獲得厚度50µm、單體透射率35.1%之藍色黏著劑片(藍色黏著劑層)。
[製作例C-3:黃色黏著劑層之製作] 除了使用黃色顏料(Oakwood Products, Inc公司製,製品名「Dalamar Yellow」)0.05份取代紅色顏料外,依與製作例C-1相同方式而獲得厚度50µm、單體透射率66.2%之黃色黏著劑片(黃色黏著劑層)。
[製作例D:相位差薄膜] 使用展現逆色散波長依存性之市售相位差薄膜(帝人公司製,商品名「PURE-ACE WR」,厚度50µm)。該相位差薄膜之面內相位差Re(550)為147nm,Re(450)/Re(550)為0.89。
[實施例1] 將製作例B-1所得紅色偏光件作為第1偏光件使用。於該紅色偏光件之保護層表面透過丙烯酸系黏著劑層(厚度:23µm)積層作為第2偏光件之反射型偏光件(日東電工公司製,製品名「APCF」,單體透射率:45.7%),而獲得具有紅色偏光件/反射型偏光件之構成的積層體。此時,係以使反射型偏光件的透射軸方向與紅色偏光件的透射軸方向平行之方式積層。於所得積層體之紅色偏光件側表面透過丙烯酸系黏著劑層(厚度:23µm)積層作為保護層之三醋酸纖維素(TAC)薄膜(FUJIFILM公司製,製品名「TG60UL」,厚度:60µm)。藉此,獲得從第1主面側起依序具有紅色偏光件與反射型偏光件之加飾薄膜1。
[實施例2] 除了使用製作例B-2所得藍色偏光件取代紅色偏光件外,依與實施例1相同方式而獲得從第1主面側起依序具有藍色偏光件與反射型偏光件之加飾薄膜2。
[實施例3] 除了使用製作例B-3所得黃色偏光件取代紅色偏光件外,依與實施例1相同方式而獲得從第1主面側起依序具有黃色偏光件與反射型偏光件之加飾薄膜3。
[實施例4] 除了使用反射型偏光件(旭化成公司製,線柵偏光薄膜,製品名「WGF TM」,厚度80µm,單體透射率45.7%)作為第2偏光件外,依與實施例1相同方式而獲得從第1主面側起依序具有紅色偏光件與反射型偏光件之加飾薄膜4。
[實施例5] 將製作例B-1所得紅色偏光件作為第1偏光件使用。於該紅色偏光件之保護層表面透過丙烯酸系黏著劑層(厚度:23µm)積層作為半透射性光反射層之半反射鏡(Toray公司製,製品名「PICASUS」,厚度:100µm,透射率:26.6%),而獲得具有紅色偏光件/半反射鏡之構成的積層體。於所得積層體之半反射鏡側表面透過丙烯酸系黏著劑層(厚度:23µm)積層製作例A所得偏光板作為第2偏光件。此時,係以使紅色偏光件之透射軸與碘系偏光件之透射軸平行之方式積層。接著,於所得積層體之紅色偏光件側表面透過丙烯酸系黏著劑層(厚度:23µm)積層作為保護層之三醋酸纖維素(TAC)薄膜(FUJIFILM公司製,製品名「TG60UL」,厚度:60µm)。藉此,獲得從第1主面側起依序具有紅色偏光件、半反射鏡及碘系偏光件之加飾薄膜5。
[實施例6] 除了使用半反射鏡(Toray公司製,製品名「PICASUS」,厚度:100µm,透射率:53.6%)作為半透射性光反射層外,依與實施例5相同方式而獲得從第1主面側起依序具有紅色偏光件、半反射鏡及碘系偏光件之加飾薄膜6。
[實施例7] 除了使用半反射鏡(Toray公司製,製品名「PICASUS」,厚度:100µm,透射率:83.7%)作為半透射性光反射層外,依與實施例5相同方式而獲得從第1主面側起依序具有紅色偏光件、半反射鏡及碘系偏光件之加飾薄膜7。
[實施例8] 除了使用半反射鏡(於厚度50µm之PET薄膜表面形成有厚度25nm之鋁蒸鍍膜的金屬蒸鍍薄膜,透射率:11.7%)作為半透射性光反射層外,依與實施例5相同方式而獲得從第1主面側起依序具有紅色偏光件、半反射鏡及碘系偏光件之加飾薄膜8。
[實施例9] 除了使用反射型偏光件(日東電工公司製,製品名「APCF」,單體透射率:45.7%)作為半透射性光反射層外,依與實施例5相同方式而獲得從第1主面側起依序具有紅色偏光件、反射型偏光件及碘系偏光件之加飾薄膜9。此外,反射型偏光件係以使其透射軸方向與紅色偏光件及碘系偏光件之透射軸方向平行之方式積層。
[實施例10] 於實施例9所得加飾薄膜9之碘系偏光件側表面透過丙烯酸系黏著劑層(厚度:23µm)積層相位差薄膜(帝人公司製,商品名「PURE-ACE WR」,厚度50µm),而獲得從第1主面側起依序具有紅色偏光件、反射型偏光件、碘系偏光件及相位差薄膜之加飾薄膜10。此外,相位差薄膜係以使其慢軸方向與碘系偏光件的透射軸方向形成45°角度之方式積層。
[比較例1] 於反射型偏光件(日東電工公司製,製品名「APCF」,單體透射率:45.7%)之一表面透過製作例C-1中所得紅色黏著劑層積層作為保護層之三醋酸纖維素(TAC)薄膜(FUJIFILM公司製,製品名「TG60UL」,厚度:60µm)。藉此,獲得從第1主面側起依序具有紅色黏著劑層與反射型偏光件之加飾薄膜C1。
[比較例2] 除了使用製作例C-2所得藍色黏著劑層取代紅色黏著劑層外,依與比較例1相同方式而獲得從第1主面側起依序具有藍色黏著劑層與反射型偏光件之加飾薄膜C2。
[比較例3] 除了使用製作例C-3所得黃色黏著劑層取代紅色黏著劑層外,依與比較例1相同方式而獲得從第1主面側起依序具有黃色黏著劑層與反射型偏光件之加飾薄膜C3。
[比較例4] 於半反射鏡(Toray公司製,製品名「PICASUS」,厚度100µm,透射率53.6%)之一表面透過丙烯酸系黏著劑層(厚度:23µm)積層製作例A所得偏光板。接著,於半反射鏡之另一表面透過製作例C-1所得紅色黏著劑層積層作為保護層之三醋酸纖維素(TAC)薄膜(FUJIFILM公司製,製品名「TG60UL」,厚度:60µm)。藉此,獲得從第1主面側起依序具有紅色黏著劑層、半反射鏡及碘系偏光件之加飾薄膜C4。
[比較例5] 將三醋酸纖維素(TAC)薄膜(FUJIFILM公司製,製品名「TG60UL」,厚度:60µm)直接作為加飾薄膜C5使用。
將上述實施例及比較例所得加飾薄膜之構成、反射光之度量彩度(C *)及透射光相對於入射光之色度變化(Δxy)統整顯示於表1及表2中。又,關於各加飾薄膜,係於圖8中顯示於使用2D光譜輻射計測定從第2主面射出之透射光時拍攝所得影像(圖中以「blank」所示影像係不隔著加飾薄膜而直接拍攝從面光源射出之光的影像)。
[表1]
Figure 02_image001
[表2]
Figure 02_image003
如表1及圖8所示可知,實施例之加飾薄膜皆為反射光之度量彩度(C *)大於10,且透射光相對於入射光之色度變化(Δxy)為0.07以下,因此可藉由反射光辨識預定設計,並且不會對透射光過度著色。另一方面,如表2及圖8所示可知,比較例之加飾薄膜C1~C4皆為透射光之色度變化大,有發生著色。又,直接使用透明薄膜之加飾薄膜C5其反射光之色相小,而無法辨識設計。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加飾薄膜可適宜用於相機或感測器等具備受光元件之光學器件、或是搭載有所述光學器件之機器。
10:第1吸收型偏光件 22:反射型偏光件 24:第2吸收型偏光件 30:半透射性光反射層 40:相位差層 100,100a,100b,100c:加飾薄膜 110:保持架 112:固定框 114:旋轉框 200:偏光濾器 300:攝像器件 A,B:層 R:反射層
圖1係用以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加飾薄膜的概略圖。 圖2係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加飾薄膜的概略截面圖。 圖3係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加飾薄膜的概略截面圖。 圖4係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加飾薄膜的概略截面圖。 圖5係可用於本發明加飾薄膜之反射型偏光件之一例的概略立體圖。 圖6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偏光濾器的概略立體圖。 圖7係概略分解立體圖,用以說明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抗漫反射光系統中之偏光濾器對攝像器件之安裝。 圖8係拍攝加飾薄膜之透射光所得之照片。
100:加飾薄膜

Claims (10)

  1. 一種加飾薄膜,具有第1主面與第2主面; 在該第1主面上之反射光之度量彩度為2以上; 使色溫在5500K±500K之範圍內的光入射該第1主面時,透射光之色度相對於入射光之色度的變化為0.07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加飾薄膜,其包含第1偏光件與第2偏光件,其等係以使透射軸方向實質上平行之方式從前述第1主面側起依序配置; 該第1偏光件為吸收型偏光件; 該第2偏光件為反射型偏光件或吸收型偏光件; 惟,該第2偏光件為吸收型偏光件時,該第1偏光件與該第2偏光件之間更包含半透射性光反射層。
  3. 如請求項2之加飾薄膜,其中前述第2偏光件為吸收型偏光件; 前述半透射性光反射層為反射型偏光件; 該反射型偏光件之透射軸方向係實質上與前述第1偏光件及前述第2偏光件之透射軸方向平行。
  4. 如請求項2或3之加飾薄膜,其更包含配置於前述第2偏光件之前述第2主面側的相位差層; 該相位差層之面內相位差Re(550)為100nm~180nm; 該相位差層的慢軸與前述第2偏光件的透射軸形成之角度為35°~55°或125°~145°。
  5.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之加飾薄膜,其中前述第1偏光件在面內具有色差。
  6. 一種光學器件,具備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加飾薄膜與利用透射該加飾薄膜之光的受光元件。
  7. 如請求項6之光學器件,其中前述加飾薄膜係以使第2主面在前述受光元件側之方式配置。
  8. 如請求項6或7之光學器件,其中前述受光元件為攝像元件。
  9. 一種偏光濾器,包含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加飾薄膜。
  10. 一種抗漫反射光系統,係防止於被拍攝體發生之漫反射光者,其包含攝像器件與如請求項9之偏光濾器,該偏光濾器係以可裝卸方式安裝於該攝像器件。
TW110135551A 2020-09-29 2021-09-24 加飾薄膜及光學器件 TW2022249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63176 2020-09-29
JP2020163176A JP2022055640A (ja) 2020-09-29 2020-09-29 加飾フィルムおよび光学デバイ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4927A true TW202224927A (zh) 2022-07-01

Family

ID=80950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5551A TW202224927A (zh) 2020-09-29 2021-09-24 加飾薄膜及光學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55640A (zh)
TW (1) TW202224927A (zh)
WO (1) WO20220710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4062A1 (ja) * 2022-04-21 2023-10-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顔料誘導体、膜、光学フィルタ、固体撮像素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9024B (zh) * 2011-10-03 2016-11-21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 Polarized glasses
JP2013200452A (ja) * 2012-03-26 2013-10-03 Seiko Instruments Inc 偏光レンズ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JP6453364B2 (ja) * 2015-02-02 2019-01-1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メガネ用変色光学フィルター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メガネ
WO2018008497A1 (ja) * 2016-07-06 2018-01-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840235B2 (ja) * 2017-05-19 2021-03-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加飾シート、光学デバイス、画像表示装置
WO2021106743A1 (ja) * 2019-11-28 2021-06-0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55640A (ja) 2022-04-08
WO2022071060A1 (ja) 2022-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55837B1 (ko) 편광판과 그 제조 방법, 및 상기 편광판을 이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US7046320B2 (en) Optical element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using the same, as well a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5593724B (zh) 偏光板组及前板一体型液晶显示面板
KR20080074706A (ko) 광학 필름체 및 광학 필름체의 제조 방법
EP1394575A1 (en) Optical device
KR20080090266A (ko) 광학 필름체 및 광학 필름체의 제조 방법
TW202212116A (zh) 設計性薄膜及設計性成形體
CN114942541B (zh) 液晶显示装置
TW202224927A (zh) 加飾薄膜及光學器件
WO2021106743A1 (ja) 光学積層体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WO2018212347A1 (ja) 加飾シート、光学デバイス、画像表示装置
TWI778201B (zh) 圖像生成方法及圖像合成方法
WO2021106742A1 (ja) 光学積層体、光学デバイス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220105632A (ko) 광학 적층체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TW202104952A (zh) 影像生成系統用光學薄膜之組合件
TW202141088A (zh) 偏光件、光學積層體及影像顯示裝置
TW202129378A (zh) 光學積層體、光學器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JP2021144207A (ja) 光学積層体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2659448B1 (ko)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표시장치
TW202130164A (zh) 影像生成系統用光學薄膜之組合件
TW202414037A (zh) 透鏡部及積層薄膜
TW202346907A (zh) 顯示系統及積層薄膜
TW202401074A (zh) 透鏡部及積層薄膜
TW202346906A (zh) 顯示系統及積層薄膜
TW202344875A (zh) 透鏡部及積層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