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16007A - 牙刷 - Google Patents
牙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216007A TW202216007A TW110132499A TW110132499A TW202216007A TW 202216007 A TW202216007 A TW 202216007A TW 110132499 A TW110132499 A TW 110132499A TW 110132499 A TW110132499 A TW 110132499A TW 202216007 A TW202216007 A TW 202216007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ss
- center
- end side
- rear end
- inertia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5/00—Brush bodies; Handles integral with brushwar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9/00—Arrangements of the bristles in the brush body
- A46B9/02—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bristles in relation to surface of the brush body, e.g. inclined, in rows, in groups
- A46B9/04—Arranged like in or for toothbrush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7/00—Devices for cleaning, polishing, rinsing or drying teeth, teeth cavities or prostheses; Saliva removers; Dental applian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C17/16—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 A61C17/22—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with brushes, cushions, cups, or the lik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7/00—Devices for cleaning, polishing, rinsing or drying teeth, teeth cavities or prostheses; Saliva removers; Dental applian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C17/16—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 A61C17/22—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with brushes, cushions, cups, or the like
- A61C17/225—Handles or details thereof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2200/00—Brush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functions, uses or applications
- A46B2200/10—For human or animal care
- A46B2200/1066—Toothbrush for cleaning the teeth or dentur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rush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確保了耐疲勞強度的透明系牙刷。刷本體由透明系飽和聚酯樹脂形成。關於第一方向,頭部的厚度在整個區域中為2 mm以上且3.8 mm以下。關於第二方向,頸部的最小寬度為5.3 mm以下,若將頸部為最小寬度的長軸方向上的位置設為W,將位置W處的第一方向上的截面慣性矩設為W1,將頭部的長軸方向、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的中心S處的第一方向上的截面慣性矩設為S1,將握持部的長軸方向、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的中心T處的第一方向上的截面慣性矩設為T1,則截面慣性矩W1為20 mm
4以上且50 mm
4以下,W1/S1所表示的值為0.9以上且1.9以下,T1/W1所表示的值為6以上且26以下。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牙刷。
本申請案基於2020年9月3日於日本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特願2020-148309號而主張優先權,並將其內容引用於本申請案中。
對於齲齒或牙周病的預防,重要的是齒菌斑(plaque)控制。先前,為了去除作為齲齒易發部位的臼齒的深處的齒菌斑,開發出了以頭部薄、頸部細的規格提高臼齒到達性的牙刷。
於開發具有薄型的頭部的牙刷時,在使用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等通用樹脂時要留意的是由於PP為較柔軟的樹脂,因此在確保口腔內操作性的同時抑制使用時的頸部的撓曲。因此,作為解決所述課題的措施,報告了頸領域的最佳的「撓曲行為」、「寬度與厚度的推移」、以及「彎曲形狀」等研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3)。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7/155033號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第2018/079114號
[專利文獻3]國際公開第2018/079115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具有薄型頭部的牙刷大多為作為不透明樹脂的PP或聚甲醛(Polyoxymethylene,POM)(聚縮醛),因此就外觀差別性的觀點而言,期望利用透明系(透明或半透明)樹脂實現頭部的薄型化。先前,作為牙刷用透明系樹脂,主要使用聚酯系,但所述樹脂一般在耐疲勞強度方面存在課題。
具體而言,聚酯系樹脂雖然具有抗瞬間衝擊,但若持續承受較輕的力則容易斷裂這一PP所沒有的特性(PP自身發生塑性變形,因此難以斷裂)。因此,利用聚酯系樹脂實現頭部的薄型化的技術難度高。
本發明是考慮到以上方面而成,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確保了耐疲勞強度的透明系牙刷。
[解決課題之手段]
由於疲勞斷裂一般發生在頸部,因此為了確保耐疲勞強度,重要的是不要將負荷能量蓄積在頸部區域。因此,本發明者等人為了解決所述課題而進行了努力研究,結果發現,並非是作為先前的薄型化措施而使用的對頸部進行特化的截面形狀推移(即,頸部自身的強化),而是藉由為了使所述能量在大範圍內分散而使頭部、頸部及握持部的各位置處的截面慣性矩的平衡合理化,可解決所述課題,從而完成了本發明。
具體而言,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式,可提供一種牙刷,所述牙刷的特徵在於包括刷本體,所述刷本體具有:頭部,位於前端側且具有植毛面;握持部,較所述頭部更配置於後端側;以及頸部,配置於所述頭部與所述握持部之間,所述刷本體由透明系飽和聚酯樹脂形成,關於與所述植毛面正交的第一方向,所述頭部的厚度在整個區域中為2 mm以上且3.8 mm以下,關於與所述刷本體延伸的長軸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所述頸部的最小寬度為5.3 mm以下,若將所述頸部為所述最小寬度的所述長軸方向上的位置設為W,將所述位置W處的與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W1,將所述頭部的所述長軸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的各方向上成為中央的中心設為S,將所述中心S處的與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S1,將所述握持部的所述長軸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的各方向上成為中央的中心設為T,將所述中心T處的與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T1,則所述截面慣性矩W1為20 mm
4以上且50 mm
4以下,W1/S1所表示的值為0.9以上且1.9以下,T1/W1所表示的值為6以上且26以下。
另外,於所述本發明的一方式的牙刷中,其特徵在於,若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自作為所述植毛面側的正面側觀察的正面視時所述頸部的撓曲區域的相對於所述長軸方向上的長度為中間的位置設為H,將位置H處的與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H1,則所述位置H處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寬度為5.5 mm以下,且所述截面慣性矩H1為28 mm
4以上且70 mm
4以下,若以所述位置H為起點,將向所述頭部側離開15 mm的位置設為Q,將向所述握持部側離開10 mm的位置設為R,將位置Q處的與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Q1,將位置R處的與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R1,則H1/Q1所表示的值為1.0以上且2.0以下,R1/H1所表示的值為1.7以上且3.0以下。
另外,於所述本發明的一方式的牙刷中,其特徵在於,所述撓曲區域的所述正面視時所述長軸方向上的所述前端側的端部是在設置於所述植毛面的多個植毛孔中最位於所述後端側的所述植毛孔中的所述後端側的邊緣的位置,所述撓曲區域的所述正面視時所述長度方向上的所述後端側的端部是所述握持部的前端側的端部,若將所述撓曲區域的所述長度方向上的所述後端側的端部設為位置I,則在所述位置H與所述位置I之間的所述正面視時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外形輪廓線中,連接所述前端側的端點與所述後端側的端點的直線相對於所述長軸方向傾斜1.9°以上且6.5°以下,在自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其中一側觀察的側面視時,在所述位置H與所述位置I之間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與所述正面側為相反側的背面側的外形輪廓線中,連接所述前端側的端點與所述後端側的端點的直線相對於所述長軸方向傾斜3.0°以上且5.3°以下。
另外,於所述本發明的一方式的牙刷中,其特徵在於,若將自所述位置I向所述後端側離開20 mm的位置設為U,則在所述側面視時,所述中心S與所述正面側的所述外形輪廓線的位置H、位置I及位置U大致在直線上,在所述側面視時,所述中心S與所述背面側的所述外形輪廓線的位置H、位置I及位置U大致在直線上,在所述側面視時,所述外形輪廓線的位置H、位置I及位置U與以所述中心S為起點沿所述長軸方向延伸的直線的距離均為5 mm以下。
另外,於所述本發明的一方式的牙刷中,其特徵在於,在所述中心S與所述位置U之間,所述側面視時的所述外形輪廓線全部由選自半徑45 mm以上的圓弧與直線中的線形成,在所述中心S與所述位置U之間,連接所述側面視時的所述外形輪廓線的任意兩點的直線相對於以所述中心S為起點沿所述長軸方向延伸的直線的交叉角度為8°以下。
另外,於所述本發明的一方式的牙刷中,其特徵在於,所述透明系飽和聚酯樹脂是聚伸環己基二亞甲基對苯二甲酸(Polycyclohexylenedimethylene Terephthalic Acid,PCTA)樹脂。
[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中,能夠提供一種確保了耐疲勞強度的透明系牙刷。
以下,參照圖1及圖2說明本發明的牙刷的實施方式。
再者,以下的實施方式是表示本發明的一方式者,並不限定本發明,能夠於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範圍內任意地進行變更。另外,於以下的圖式中,為了容易理解各結構,使實際的結構與各結構中的比例尺或數量等不同。
另外,於以下的說明中,將後述的頭部3的設置有植毛面3a的一側(植毛面側)設為牙刷1的正面側,將頭部3的植毛面3a所面對之側的相反側設為牙刷1的背面側。此外,將刷本體2延伸的方向設為長軸方向,將與植毛面3a平行且與長軸方向正交的方向設為牙刷1的寬度方向(第二方向),將與植毛面3a正交的方向設為牙刷1的厚度方向(第一方向)來進行說明。另外,將設置有頭部3的一側(頭部側)設為前端側,將設置有握持部5的一側(握持部側)設為後端側來進行說明。
圖1是表示牙刷1的結構的側面圖。圖2是自植毛面3a側觀看牙刷1的正面圖。圖2中,省略了刷40的圖示。
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牙刷1包括刷本體2以及刷40,所述刷本體2包括整體上形成為長條狀的樹脂成形體。
刷本體2具有:頭部3,位於前端側且具有植毛面3a;握持部5,較頭部3更配置於後端側;以及頸部4,配置於頭部3與握持部5之間。牙刷1能夠藉由具有植設於頭部3的植毛面3a的多個毛束(未圖示)的刷40來對口腔內進行清掃。
作為構成刷本體2的樹脂,由透明或半透明的透明系的非晶性硬質樹脂形成。本實施方式的刷本體2使用聚酯樹脂作為非晶性硬質樹脂。作為非晶性聚酯樹脂,作為一例,可列舉包含以對苯二甲酸(Terephthalic Acid,TA)及間苯二甲酸(Isophthalic Acid,IPA)為主成分的二羧酸成分、與以1,4環己烷二甲醇二醇(1,4-Cyclohexane Dimethanol Diol,CHDM)為主成分的二醇成分的PCTA樹脂、或者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PB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芳酯樹脂。另外,作為聚酯系以外的非晶性樹脂,可列舉聚苯乙烯樹脂、聚芳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丙烯腈苯乙烯樹脂。
(刷本體的正面側的外形輪廓線形狀)
關於本實施方式的牙刷1,當側面觀看刷本體2時,於刷本體2的正面側的外形輪廓線中,自頭部3的後端側朝向握持部5側具有:第一直線區域L1,自頭部3的植毛面3a連續地向後端側呈直線狀延伸;第一曲線區域E1,於正面側具有曲率中心,自第一直線區域L1的後端向後端側呈圓弧狀延伸;以及第二曲線區域E2,於背面側具有曲率中心,自第一曲線區域E1的後端向後端側呈圓弧狀延伸。另外,牙刷1在側面視時的正面側具有:第三曲線區域E3,於正面側具有曲率中心,自第二曲線區域E2的後端向後端側呈圓弧狀延伸;以及第四曲線區域E4,於背面側具有曲率中心,自第三曲線區域E3的後端向後端側呈圓弧狀延伸。進而,牙刷1在側面視時的正面側具有:第五曲線區域E5,於正面側具有曲率中心,自第四曲線區域E4的後端向後端側呈圓弧狀延伸;以及第六曲線區域E6,於背面側具有曲率中心,自第五曲線區域E5的後端向後端側呈圓弧狀延伸。
(刷本體的背面側的外形輪廓線形狀)
關於本實施方式的牙刷1,當側面觀看刷本體2時,於刷本體2的背面側的外形輪廓線中,自頭部3的後端側朝向握持部5側具有:第二直線區域L2,自頭部3的背面連續地向後端側呈直線狀延伸;第七曲線區域E7,於背面側具有曲率中心,自第二直線區域L2的後端側中途向後端側呈圓弧狀延伸;以及第三直線區域L3,自第七曲線區域E7的後端向後端側與長軸方向平行地呈直線狀延伸。另外,牙刷1在側面視時的背面側具有:第八曲線區域E8,於背面側具有曲率中心,自第三直線區域L3的後端向後端側呈圓弧狀延伸;第九曲線區域E9,於背面側具有曲率中心,自第八曲線區域E8的後端向後端側呈圓弧狀延伸;以及第十曲線區域E10,於正面側具有曲率中心,自第九曲線區域E9的後端向後端側呈圓弧狀延伸。進而,牙刷1在側面視時的背面側具有:第十一曲線區域E11,於背面側具有曲率中心,自第十曲線區域E10的後端向後端側呈圓弧狀延伸;第十二曲線區域E12,於正面側具有曲率中心,自第十一曲線區域E11的後端向後端側呈圓弧狀延伸;以及第四直線區域L4,自第十二曲線區域E12的後端向後端側與長軸方向平行地呈直線狀延伸。
(刷本體的寬度方向兩側的外形輪廓線形狀)
關於本實施方式的牙刷1,當正面觀看刷本體2時,相對於位於寬度方向上的中心且在長軸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線,刷本體2的寬度方向兩側的外形輪廓線形成為線對稱。因此,於以下的說明中,對寬度方向上的其中一側(圖2中為下側)的外形輪廓線進行說明。另外,關於呈圓弧狀延伸的曲線區域的曲率中心的位置,相對於外形輪廓線,將寬度方向上的中心側的情況稱為內側,將與寬度方向上的中心為相反側的情況稱為外側。
關於本實施方式的牙刷1,當正面觀看刷本體2時,於刷本體2的寬度方向上的外形輪廓線中,具有:第五直線區域L5,自頭部3與頸部4的邊界(詳情後述)向後端側呈直線狀延伸;第十三曲線區域E13,於外側具有曲率中心,自第五直線區域L5的後端側中途向後端側呈圓弧狀延伸;以及第十四曲線區域E14,於內側具有曲率中心,自第十三曲線區域E13的後端向後端側呈圓弧狀延伸。另外,關於本實施方式的牙刷1,在刷本體2的正面視時,具有:第十五曲線區域E15,於外側具有曲率中心,自第十四曲線區域E14的後端向後端側呈圓弧狀延伸;以及第十六曲線區域E16,於內側具有曲率中心,自第十五曲線區域E15的後端向後端側呈圓弧狀延伸。進而,關於牙刷1,在刷本體2的正面視時,具有:第十七曲線區域E17,於外側具有曲率中心,自第十六曲線區域E16的後端向後端側呈圓弧狀延伸;以及第十八曲線區域E18,於內側具有曲率中心,自第十七曲線區域E17的後端向後端側呈圓弧狀延伸。
(頭部)
頭部3為藉由多個毛束對口腔內進行刷掃的部分,且具有形成為大致長方體狀、並且角部帶有圓潤感的形狀。頭部3在正面視時具有四個頂部被曲線切角的大致四邊形的平板狀的形狀。本實施方式中,頭部3與頸部4的邊界為頭部3的正面視形狀中的形成頸部4側的切角的曲線的終點,即為形成切角的曲線的彎曲方向發生變化的位置。
頭部3於正面側具有植毛面3a。於植毛面3a,排列配置有多個同一直徑的植毛孔6。與頭部3的寬度方向上的長度對應的在寬度方向上隔開間隔地排列有多個(圖2中為2~4個)植毛孔6的行於長軸方向上隔開間隔地設置有多行(圖2中為8行)。植毛孔6中分別植毛有構成刷40的毛束。
毛束藉由以下方式植設於各植毛孔6:將多根刷毛(細絲(filament))捆紮並對折,於其間夾持被稱為平線的金屬製的防脫用具(未圖示)並打入至植毛孔6。頭部3的正面側的植毛面3a與背面側的面形成彼此平坦且平行的面。
頭部3只要為容易對口腔內進行刷掃的形狀或大小即可,其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設為自其基端側朝向前端側寬度逐漸變窄的形狀。另外,頭部3可為自其基端側朝向前端側厚度逐漸變薄的錐形形狀,亦可為頭部3的背面側的中央部隆起且具有圓潤感的形狀。
頭部3在整個區域的厚度較佳為2 mm以上且3.8 mm以下,更佳為3.0 mm~3.7 mm,進而佳為3.1 mm~3.5 mm。再者,於頭部3的厚度並非一定的情況下,將頭部3的厚度定義為頭部3的最大厚度。
於頭部3的厚度小於2 mm的情況下,耐久性有可能降低。於頭部3的厚度超過3.8 mm的情況下,向臼齒的伸入性或操作性有可能降低。藉由將頭部3的厚度設為2 mm以上且3.8 mm以下,可於不降低耐久性的情況下提高向臼齒的伸入性或操作性。
(頸部)
頸部4配置於握持部5與頭部3之間且將握持部5與頭部3連結的部分。本實施方式中,正面視及側面視時的頸部4與握持部5的外形輪廓線為自頭部3與頸部4的邊界朝向握持部5側多根直線及平緩的曲線連接而成的形狀。而且,於正面視時,將作為圖2所示的第十四曲線區域E14與第十五曲線區域E15的交點且曲率發生變化的位置I設為頸部4與握持部5的邊界。再者,於所述曲率變化不明瞭的情況下、或者不存在曲率發生變化的位置的情況下,將相對於刷本體2的全長而言距離刷本體2(頭部3)的前端為42.2%的位置(例如,於刷本體2的全長為180 mm的情況下為距離刷本體2的前端76.0 mm的位置)設為邊界。
頸部4的長軸方向上的長度定義為正面視時的位置W(詳情後述)與位置I的最短距離。頸部4的長度較佳為25 mm~45 mm,進而佳為25 mm~40 mm。
藉由將頸部4的長度設為所述範圍內,可提高向臼齒的伸入性及臼齒的清掃時的操作性。
關於頸部4,自與頭部3的邊界朝向握持部5,於正面視時外形輪廓線由第五直線區域L5形成的區域為一定的最小寬度,外形輪廓線由第十三曲線區域E13及第十四曲線區域E14形成的區域的寬度自最小寬度逐漸變寬。頸部4的最小寬度較佳為5.3 mm以下,更佳為5.0 mm以下,進而佳為4.8 mm以下。藉由將頸部4的最小寬度設為5.3 mm以下,可提高向臼齒的伸入性或操作性。就強度方面而言,頸部4的最小寬度較佳為3.5 mm以上。
關於頸部4,自與頭部3的邊界朝向握持部5,於側面視時外形輪廓線由第一直線區域L1與第三直線區域L3形成的區域為一定的最小厚度,外形輪廓線由曲線區域E1、曲線區域E2及曲線區域E8、曲線區域E9形成的區域的厚度自最小厚度逐漸變廣。位置W(詳情後述)處的頸部4的最小厚度較佳為5.3 mm以下,更佳為5.0 mm以下,進而佳為4.8 mm以下。於頸部4的最小厚度超過5.3 mm的情況下,向臼齒的伸入性或操作性有可能降低。就強度方面而言,頸部4的最小厚度較佳為3.5 mm以上。
若將頸部4中成為最小寬度的長軸方向上的位置設為W,將位置W處的與厚度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寬度×厚度
3/12)設為W1,則截面慣性矩W1較佳為20 mm
4以上且50 mm
4以下,更佳為25 mm
4以上且50 mm
4以下,進而佳為30 mm
4以上且45 mm
4以下。
於截面慣性矩W1超過50 mm
4的情況下,於刷臼齒的臉頰側時,由嘴唇在寬度方向上夾住頸部4,因此會感受到阻力,口腔內操作性降低。於截面慣性矩W1小於20 mm
4的情況下,難以獲得充分的耐疲勞性。藉由將截面慣性矩W1設為20 mm
4以上且50 mm
4以下,可獲得良好的口腔內操作性與充分的耐疲勞性。
另外,若將頭部3的長軸方向、厚度方向及寬度方向的各方向上成為中央的中心設為S,將中心S處的與厚度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S1,則W1/S1所表示的值較佳為0.9以上且1.9以下,更佳為0.9以上且1.8以下,進而佳為1.0以上且1.8以下。
於W1/S1所表示的值小於0.9的情況下,與頸部4相比,頭部3變得難以撓曲。於所述情況下,伴隨著厚度方向上的彎曲的應力集中容易產生於頸部4的前端側,耐疲勞性變得不利,並且難以將負荷能量傳遞至握持部5側。於W1/S1所表示的值大於1.9的情況下,與頭部3相比,頸部4變得難以撓曲。於所述情況下,相對於頭部3的撓曲容易度,頸部4不連動地產生撓曲,撓曲行為的背離變大,因此負荷能量難以傳遞至握持部5側,會僅由頸部4的區域承擔負荷。
頸部4具有向頭部3施加負荷時會產生撓曲的撓曲區域4A。撓曲區域4A中,前端側的端部是頭部3的後端側的位置G,後端側的端部是頸部4與握持部5的邊界(即,握持部5的前端側端部)的位置I。如圖2所示,撓曲區域4A中的前端側的位置G是設置於植毛面3a的多個植毛孔6中最位於後端側的植毛孔6a的後端側的邊緣的位置。
若將撓曲區域4A的相對於長軸方向上的長度為中間位置的長軸方向上的位置設為H,將位置H處的與厚度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H1,則位置H處的頸部4的寬度較佳為5.5 mm以下。藉由將位置H處的頸部4的寬度設為5.5 mm以下,即使於頸部4的中間位置亦可獲得良好的向臼齒的伸入性及操作性。
另外,截面慣性矩H1較佳為28 mm
4以上且70 mm
4以下,更佳為35 mm
4以上且63 mm
4以下,進而佳為37 mm
4以上且60 mm
4以下。於截面慣性矩H1超過70 mm
4的情況下,於刷臼齒的臉頰側時,由嘴唇在寬度方向上夾住頸部4,因此會感受到阻力,口腔內操作性降低。於截面慣性矩H1小於28 mm
4的情況下,難以獲得充分的耐疲勞性。藉由將截面慣性矩H1設為28 mm
4以上且70 mm
4以下,可獲得良好的口腔內操作性與充分的耐疲勞性。
頸部4中,若以位置H為起點,將向頭部3側離開15 mm的位置設為Q,將位置Q處的與厚度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Q1,則H1/Q1所表示的值較佳為1.0以上且2.0以下,更佳為1.1以上且1.5以下。另外,若以位置H為起點,將向握持部5側離開10 mm的位置設為R,將位置R處的與厚度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R1,則R1/H1所表示的值較佳為1.7以上且3.0以下,更佳為1.9以上且2.8以下。
藉由將H1/Q1所表示的值及R1/H1所表示的值設為所述範圍,可在不會使位置H處的寬度變大而降低口腔內操作性的情況下,使伴隨著厚度方向上的彎曲的應力集中向截面慣性矩大且彎曲強度大的後端側轉移,從而確保耐疲勞性。
如圖2所示,在位置H與位置I之間的正面視時的寬度方向上的外形輪廓線中,連接前端側的端點P1與後端側的端點P2的直線較佳為相對於長軸方向以1.9°以上且6.5°以下的角度(以下稱為角度θ12)傾斜地交叉。如圖1所示,在位置H與位置I之間的側面視時的背面側的外形輪廓線中,連接前端側的端點P4與後端側的端點P5的直線較佳為相對於長軸方向以3.0°以上且5.3°以下的角度(以下稱為角度θ45)傾斜地交叉。
另外,如圖2所示,在位置W與位置I之間的正面視時的寬度方向上的外形輪廓線中,連接前端側的端點P3與後端側的端點P2的直線較佳為相對於長軸方向以1.9°以上且4.5°以下、較佳為2.5°以上且4.0°以下的角度(以下稱為角度θ32)傾斜地交叉。如圖1所示,在位置W與位置I之間的側面視時的背面側的外形輪廓線中,連接前端側的端點P6與後端側的端點P5的直線較佳為相對於長軸方向以2.0°以上且3.5°以下、較佳為2.0°以上且3.0°以下的角度(以下稱為角度θ65)傾斜地交叉。
再者,將成為最小寬度的位置於長軸方向上有一處以上時的位置W設為成為最小寬度的最前端側的位置。
而且,在位置W與位置H之間的正面視時的寬度方向上的外形輪廓線中,連接前端側的端點P3與後端側的端點P1的直線較佳為相對於長軸方向為3°以下、較佳為1°以下的角度(以下稱為角度θ31)。在位置W與位置H之間的側面視時的背面側的外形輪廓線中,連接前端側的端點P6與後端側的端點P4的直線較佳為相對於長軸方向以3°以下、較佳為1°以下的角度(以下稱為角度θ64)傾斜地交叉。
就刷牙舒適度及口腔內操作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頸部4在成為最小寬度的位置W與位置H之間,外形輪廓線相對於長軸方向傾斜的角度小。另一方面,在較位置H更靠後端側、即位置H與位置I之間,若所述角度急劇增大,則有可能損害位置W與位置H之間的刷牙舒適度及口腔內操作性的效果。因此,在外形輪廓線中,將位置H與位置I之間的正面視時的所述角度θ12以及側面視時的所述角度θ45設為所述範圍內,將位置W與位置I之間的正面視時的所述角度θ32及側面視時的所述角度θ65設為所述範圍內,且使寬度及厚度朝向後端側平緩地變大,藉此可在頸部4整體確保刷牙舒適度及口腔內操作性。
若滿足所述截面慣性矩,則頸部4的截面形狀較佳為大致四邊形、大致多邊形、正圓形、橢圓形。
(握持部)
握持部5為由使用者握持的部分,形成為長條柱狀。為了確保對於握持所述握持部5來使用而言充分的長度,較佳為將正面視時的自位置W至握持部5的後端為止的長度設為100 mm~200 mm。
關於握持部5,自與頸部4的邊界的位置I朝向後端側,至正面視時外形輪廓線顯示出第十六曲線區域E16的最大值的位置為止寬度逐漸變寬。於正面視時自第十六曲線區域E16顯示出最大值的位置向後端側的外形輪廓線中,至第十七曲線區域E17顯示出最小值的位置為止寬度逐漸變窄。於正面視時自第十七曲線區域E17顯示出最小值的位置向後端側的外形輪廓線中,至第十八曲線區域E18顯示出最大值的位置為止寬度逐漸變寬。本實施方式的握持部5在第十八曲線區域E18顯示出最大值的位置成為最大寬度。於正面視時自第十八曲線區域E18顯示出最大值的位置向後端側的外形輪廓線中,至後端側的端部為止寬度逐漸變窄。
關於握持部5,自與頸部4的邊界的位置I朝向後端側,至側面視時外形輪廓線顯示出第三曲線區域E3的最小值的位置為止厚度逐漸變小。於側面視時自第三曲線區域E3顯示出最小值的位置向後端側的外形輪廓線中,至第四曲線區域E4顯示出最大值的位置為止厚度逐漸變大。於側面視時自第四曲線區域E4顯示出最大值的位置向後端側的外形輪廓線中,至第五曲線區域E5顯示出最小值的位置為止厚度逐漸變小。於側面視時自第五曲線區域E5顯示出最小值的位置向後端側的外形輪廓線中,至第六曲線區域E6顯示出最大值的位置為止厚度逐漸變大。
如圖1及圖2所示,若將握持部5的長軸方向、厚度方向及寬度方向的各方向上成為中央的中心設為T,將中心T處的與厚度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T1,則T1/W1所表示的值較佳為6以上且26以下,更佳為7以上且20以下,進而佳為7以上且14以下。
於T1/W1所表示的值小於6的情況下,與握持部5相比,頸部4難以撓曲,伴隨著厚度方向上的彎曲的應力集中容易在頸部4的前端側產生而在強度方面變得不利。另一方面,於T1/W1所表示的值大於26的情況下,相對於頸部4的撓曲,握持部5的撓曲被過度抑制,在頸部4與握持部5的邊界附近容易集中應力,有可能在強度方面產生問題。
因此,如上所述,藉由將截面慣性矩W1設為20 mm
4以上且50 mm
4以下,將W1/S1所表示的值設為0.9以上且1.9以下,將T1/W1所表示的值設為6以上且26以下,可控制中心S、位置W及中心T之間的撓曲行為。即,藉由將截面慣性矩設定為所述值,截面慣性矩自頭部3的前端向握持部5平滑地增加,藉此截面慣性矩平緩地變化。藉此,本實施方式的牙刷1中,始終是前端側容易撓曲,後端側難以撓曲,即使在刷本體2使用透明系飽和聚酯樹脂的情況下,負荷能量亦不會局部停留,可自前端側順滑地向就耐疲勞性而言有利的後端側轉移。
另外,若將握持部5中成為最大厚度的長軸方向上的位置設為Ta,將位置Ta處的與厚度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Ta1,則Ta1/W1所表示的值較佳為7以上且35以下。本實施方式中,位置Ta與位置I是同一位置。於Ta1/W1所表示的值小於7的情況下,與握持部5相比,頸部4難以撓曲,伴隨著厚度方向上的彎曲的應力集中容易在頸部4的前端側產生而在強度方面變得不利。另一方面,於Ta1/W1所表示的值大於35的情況下,相對於頸部4的撓曲,握持部5的撓曲被過度抑制,在頸部4與握持部5的邊界附近容易集中應力,有可能在強度方面產生問題。
如圖1所示,握持部5中,若將自位置I向後端側離開20 mm的位置設為U,將於側面視時位置U處的背面側的外形輪廓線上的點設為P7,則中心S、所述位置H處的端點P4、位置I處的端點P5及位置U處的點P7大致在直線上。同樣地,若將於側面視時正面側的外形輪廓線上的位置H處的點設為P8,將位置I處的點設為P9,將位置U處的點設為P10,則中心S、位置H處的點P8、位置I處的點P9及位置U處的點P10大致在直線上。此處,所謂大致直線上,是指在將以中心S為起點沿長軸方向延伸的直線設為SL時,所述端點P4、端點P5、點P7、點P8、點P9及點P10距直線SL的距離均為5 mm以下。藉由所述端點P4、端點P5、點P7、點P8、點P9及點P10位於所述位置,不會設置自牙刷1的前端側至後端側在厚度方向上大幅彎曲的部分。因此,牙刷1中,可防止應力負荷局部滯留,從而平滑地向彎曲強度大的握持部5側轉移。
在中心S與位置U之間,側面視時的外形輪廓線較佳為全部由選自半徑45 mm以上的圓弧與直線中的線形成。在中心S與位置U之間,連接側面視時的外形輪廓線的任意兩點的直線較佳為相對於以中心S為起點沿長軸方向延伸的直線SL的交叉角度為8°以下。
藉由在中心S與位置U之間將側面視時的外形輪廓線設為所述的規定,牙刷1中,不會於側面視時的外形輪廓線上設置大的凹凸部,進而可防止應力負荷局部滯留,從而平滑地向彎曲強度大的握持部5側轉移。
若將位置U處的與厚度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U1,則U1/W1所表示的值較佳為6以上且25以下,更佳為7以上且20以下。於U1/W1所表示的值小於6的情況下,與握持部5相比,頸部4難以撓曲,伴隨著厚度方向上的彎曲的應力集中容易在頸部4的前端側產生而在強度方面變得不利。另一方面,於U1/W1所表示的值大於25的情況下,相對於頸部4的撓曲,握持部5的撓曲被過度抑制,在頸部4與握持部5的邊界附近容易集中應力,有可能在強度方面產生問題。
如圖1所示,握持部5中,若將自位置I向前端側離開10 mm的位置設為J,將位置J處的與厚度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J1,將所述位置I處的與厚度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I1,則I1/J1所表示的值較佳為2.0以上且6.0以下,更佳為2.5以上且4.0以下。另外,U1/I1所表示的值較佳為0.5以上且1.1以下。
於I1/J1所表示的值及U1/I1所表示的值為所述範圍內的情況下,可防止(抑制)應力負荷局部滯留在頸部4與握持部5的邊界附近,從而平滑地向彎曲強度大的握持部5側轉移。
在所述位置Q與位置R之間,較佳為於正面視時由半徑為100 mm以上且500 mm以下的圓弧狀曲線或相對於沿長軸方向延伸的直線以1.7°以上且4°以下的角度交叉的直線形成外形輪廓線,更佳為由相對於沿長軸方向延伸的直線以1.8°以上且3°以下的角度交叉的直線形成外形輪廓線。
另外,在所述位置Q與位置R之間,較佳為於側面視時由半徑200 mm以上的圓弧狀曲線或相對於沿長軸方向延伸的直線以1.0°以上且1.4°以下的角度交叉的直線形成外形輪廓線。
藉由在頸部4的位置Q與位置R之間將正面視及側面視時的外形輪廓線設為所述的規定,在位置Q與位置R之間頸部4的截面面積平緩地增加,進而應力負荷可更平滑地向彎曲強度大的握持部5側轉移。
如以上說明般,本實施方式的牙刷1中,藉由使頭部3、頸部4及握持部5的各部位的截面慣性矩比合理化,負荷能量不會局部停留,可轉移至就耐疲勞性而言有利的後端側的部位,從而能夠提供確保了耐疲勞強度的透明系牙刷1。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來進一步明確本發明的效果。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的實施例,可於不變更其主旨的範圍內適當變更來實施。
(實施例1~實施例7、比較例1~比較例6)
本實施例中,按照下述[表1A]、[表1B]所示的規格,針對實施例1~實施例7、比較例1~比較例6的牙刷,製作與圖1及圖2所示的牙刷同樣的樣品。
各例的牙刷的柄體的全長為180 mm,各部位為表1所示的尺寸。刷本體使用了PCTA樹脂。
[評價方法]
(1)疲勞耐久性
[試驗方法]
關於疲勞耐久性,將握持部距離後端為60 mm的部分固定,在頭部以240 rpm的速度且以50 mm的位移反覆施加負荷(樣品數;n=5)。
將反覆施加100萬次所述負荷時全部不斷裂且全部不產生裂紋的情況設為「A」,將施加100萬次時全部不斷裂、即使可確認到一條小於0.5 mm的裂紋的情況設為「B」,將施加100萬次時全部不斷裂、即使可確認到一條0.5 mm以上的裂紋的情況設為「C」,將施加90萬次~100萬次之間時斷裂為一條以內的情況設為「D」,將施加80萬次~90萬次之間時斷裂為一條以內的情況設為「E」,將施加50萬次~80萬次時即使一條斷裂的情況設為「F」,將施加小於50萬次時即使一條斷裂的情況設為「G」。
(2)口腔內操作性
[試驗方法]
由10名監察員(monitor)對口腔內進行清掃,對各例的牙刷的操作性進行評價。
操作性的評價為1分~7分的7個等級,感覺操作性越良好,分數越高。將10名監察員的平均分按照下述判定基準分類,判定口腔內的操作性。
<判定基準>
A:平均分為6.0分以上
B:平均分為5.5分以上且小於6.0分
C:平均分為5.0分以上且小於5.5分
D:平均分為4.5分以上且小於5.0分
E:平均分為4.0分以上且小於4.5分
F:平均分為3.5分以上且小於4.0分
G:平均分小於3.5分
[表1A]
實施例1 | 實施例2 | 實施例3 | 實施例4 | 實施例5 | 實施例6 | 實施例7 | 比較例1 | 比較例2 | 比較例3 | 比較例4 | 比較例5 | 比較例6 | ||
頭部 (中心S) | 中心S處的寬度(mm) | 9.0 | 9.0 | 9.0 | 9.0 | 9.0 | 9.0 | 10.3 | 9.0 | 8.3 | 10.2 | 9.0 | 8.1 | 7.7 |
中心S處的厚度(mm) | 3.5 | 3.7 | 3.1 | 3.1 | 3.1 | 3.3 | 3.0 | 3.4 | 4.3 | 4.8 | 3.5 | 2.5 | 2.6 | |
截面慣性矩S1(mm 4) | 32.2 | 38.0 | 22.3 | 22.3 | 22.3 | 27.0 | 23.2 | 29.5 | 55.0 | 94.0 | 32.2 | 10.5 | 11.3 | |
頸部最細部 (位置W) | 位置W處的寬度(mm) | 4.8 | 4.5 | 4.2 | 4.5 | 4.2 | 4.2 | 4 | 4 | 5.5 | 5.5 | 6.3 | 4.5 | 3.5 |
位置W處的厚度(mm) | 4.8 | 4.7 | 4.7 | 4.5 | 4.5 | 4.2 | 4 | 4 | 4.8 | 5.6 | 3.7 | 3.8 | 3.5 | |
截面慣性矩W1(mm 4) | 44.2 | 38.9 | 36.3 | 34.2 | 31.9 | 25.9 | 21.3 | 21.3 | 50.7 | 80.5 | 26.6 | 20.6 | 12.5 | |
握持部 (中心T) | 中心T處的寬度(mm) | 13.0 | 13.0 | 13.0 | 13.0 | 13.0 | 13.0 | 13.0 | 13.0 | 11.5 | 13.0 | 12.5 | 6.7 | 9.0 |
中心T處的厚度(mm) | 7.5 | 7.5 | 7.5 | 7.5 | 7.5 | 7.5 | 7.5 | 7.5 | 9.8 | 7.5 | 6.5 | 7.2 | 8.0 | |
截面慣性矩T1(mm 4) | 457.0 | 457.0 | 457.0 | 457.0 | 457.0 | 457.0 | 457.0 | 457.0 | 902.0 | 457.0 | 286.1 | 208.4 | 384.0 | |
自握持部開始位置I向後端側20 mm的位置U | 位置U處的寬度(mm) | 11.4 | 11.4 | 11.4 | 11.4 | 11.4 | 11.4 | 11.4 | 11.5 | 10.4 | 11.4 | 12.3 | 8.6 | 9.0 |
位置U處的厚度(mm) | 7.9 | 7.9 | 7.9 | 7.9 | 7.9 | 7.9 | 7.9 | 7.9 | 7.6 | 7.9 | 6.4 | 8.2 | 8.0 | |
截面慣性矩U1(mm 4) | 468.4 | 468.4 | 468.4 | 468.4 | 468.4 | 468.4 | 468.4 | 472.5 | 380.4 | 468.4 | 267.6 | 395.1 | 381.9 | |
握持部開始位置I | 位置I處的寬度(mm) | 9.1 | 9.1 | 9.1 | 9.1 | 9.1 | 9.1 | 9.1 | 9.1 | 8.4 | 9.4 | 11.8 | 14.8 | 12.8 |
位置I處的厚度(mm) | 8.5 | 8.5 | 8.5 | 8.5 | 8.5 | 8.5 | 8.5 | 8.5 | 7.4 | 8.0 | 6.0 | 14.5 | 9.8 | |
截面慣性矩I1(mm 4) | 463.2 | 463.2 | 463.2 | 463.2 | 463.2 | 463.2 | 463.2 | 463.2 | 283.7 | 401.1 | 212.4 | 3760.0 | 1003.9 | |
自握持部開始位置I向前端側10 mm的位置J | 位置J處的寬度(mm) | 7.3 | 7.3 | 7.5 | 7.5 | 7.5 | 7.5 | 7.5 | 3.9 | 6.9 | 7.5 | 9.0 | 7.5 | 5.9 |
位置J處的厚度(mm) | 6.4 | 6.5 | 6.5 | 6.5 | 6.5 | 6.2 | 5.7 | 5.9 | 6.6 | 6.3 | 5.5 | 7.5 | 5.7 | |
截面慣性矩J1(mm 4) | 154.7 | 168.1 | 171.6 | 171.6 | 171.6 | 151.1 | 112.7 | 67.3 | 162.3 | 156.7 | 124.8 | 265.1 | 91.1 | |
握持部最大厚度 位置Ta | 位置Ta處的寬度(mm) | 13.0 | 13.0 | 13.0 | 13.0 | 13.0 | 13.0 | 13.0 | 13.0 | 11.5 | 13.0 | 13.0 | 12.5 | 12.0 |
位置Ta處的厚度(mm) | 8.0 | 8.0 | 8.0 | 8.0 | 8.0 | 8.0 | 8.0 | 8.0 | 9.8 | 7.5 | 6.8 | 9.5 | 9.4 | |
截面慣性矩Ta1(mm 4) | 554.7 | 554.7 | 554.7 | 554.7 | 554.7 | 554.7 | 554.7 | 554.7 | 902.0 | 457.0 | 340.6 | 893.1 | 830.6 | |
頸部的撓曲區域的成為中間位置的在長軸方向上的位置H | 位置H處的寬度(mm) | 5.0 | 4.8 | 4.6 | 4.8 | 4.6 | 4.6 | 4.6 | 4.0 | 5.7 | 5.7 | 6.6 | 5.0 | 4.3 |
位置H處的厚度(mm) | 4.9 | 4.8 | 4.8 | 4.7 | 4.7 | 4.4 | 4.4 | 5.3 | 5.7 | 5.8 | 4.9 | 5.0 | 4.1 | |
截面慣性矩H1(mm 4) | 49.6 | 45.2 | 43.5 | 40.3 | 38.8 | 31.8 | 31.6 | 49.6 | 88.0 | 92.7 | 64.7 | 50.3 | 24.9 | |
自位置H向前端側15 mm的位置Q | 位置Q處的寬度(mm) | 4.75 | 4.4 | 4.1 | 4.4 | 4.1 | 4.1 | 4.0 | 4.0 | 5.5 | 5.4 | 7.5 | 4.5 | 3.7 |
位置Q處的厚度(mm) | 4.75 | 4.6 | 4.6 | 4.4 | 4.5 | 4.1 | 3.9 | 3.9 | 4.7 | 5.5 | 3.5 | 4.0 | 3.7 | |
截面慣性矩Q1(mm 4) | 42.4 | 35.7 | 33.3 | 31.2 | 31.1 | 23.5 | 19.8 | 19.8 | 46.1 | 74.9 | 26.8 | 23.7 | 15.6 | |
自位置H向後端側10 mm的位置R | 位置R處的寬度(mm) | 6.5 | 6.3 | 6.1 | 6.2 | 6.1 | 6.1 | 6.2 | 4.0 | 6.3 | 6.6 | 8.7 | 5.8 | 5.0 |
位置R處的厚度(mm) | 5.9 | 5.7 | 5.7 | 5.5 | 5.5 | 5.3 | 5.0 | 5.7 | 6.1 | 6.0 | 5.5 | 5.8 | 4.86 | |
截面慣性矩R1(mm 4) | 111 | 97 | 94.1 | 86.0 | 84.6 | 75.7 | 64.6 | 61.7 | 119 | 119 | 120.6 | 94.3 | 47.8 |
[表1B]
實施例1 | 實施例2 | 實施例3 | 實施例4 | 實施例5 | 實施例6 | 實施例7 | 比較例1 | 比較例2 | 比較例3 | 比較例4 | 比較例5 | 比較例6 | |
W1/S1 | 1.4 | 1.0 | 1.6 | 1.5 | 1.4 | 1.0 | 0.9 | 0.7 | 0.9 | 0.9 | 0.8 | 2.0 | 1.1 |
T1/W1 | 10.3 | 11.7 | 12.6 | 13.4 | 14.3 | 17.6 | 21.4 | 21.4 | 17.8 | 5.7 | 10.8 | 10.1 | 30.7 |
U1/W1 | 10.6 | 12.0 | 12.9 | 13.7 | 14.7 | 18.1 | 22.0 | 22.1 | 7.5 | 5.8 | 10.1 | 19.2 | 30.5 |
Ta1/W1 | 12.5 | 14.2 | 15.3 | 16.2 | 17.4 | 21.4 | 26.0 | 26.0 | 17.8 | 5.7 | 12.8 | 43.4 | 66.4 |
H1/Q1 | 1.2 | 1.3 | 1.3 | 1.3 | 1.2 | 1.3 | 1.6 | 2.5 | 1.9 | 12 | 2.4 | 2.1 | 1.6 |
R1/H1 | 2.2 | 2.2 | 2.2 | 2.1 | 2.2 | 2.4 | 2.0 | 1.2 | 1.4 | 1.3 | 1.9 | 1.9 | 1.9 |
側面視時正面側的點P8、P9、P10距直線SL的最大距離 | 3.0 | 3.1 | 3.1 | 3.3 | 3.3 | 3.6 | 3.5 | 2.6 | 1.9 | 2.1 | 1.5 | 3.3 | 3.9 |
側面視時背面側的點P4、P5、P7距直線SL的最大距離 | 3.6 | 3.7 | 3.7 | 3.9 | 3.9 | 4.2 | 4.1 | 3.2 | 1.7 | 2.2 | 1.1 | 9.6 | 5.7 |
I1/J1 | 3.0 | 2.8 | 2.7 | 2.7 | 2.7 | 3.1 | 4.1 | 6.9 | 1.7 | 2.6 | 1.7 | 14.2 | 11.0 |
U1/I1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3 | 1.2 | 1.3 | 0.1 | 0.4 |
利用直線連接R與Q的正面視時的角度(°) | 2.0 | 2.2 | 2.3 | 2.1 | 2.3 | 2.3 | 2.5 | 0.0 | 0.9 | 1.4 | 1.4 | 1.5 | 1.5 |
利用直線連接R與Q的側面視時的角度(°) | 1.3 | 1.3 | 1.3 | 1.3 | 1.1 | 1.4 | 1.3 | 2.1 | 1.7 | 0.6 | 2.3 | 2.1 | 1.3 |
疲勞耐久性 | A | A | A | A | B | D | E | F | A | A | A | G | G |
口腔內操作性 | D | C | B | B | A | A | A | A | G | G | F | C | A |
如[表1A]、[表1B]所示,於頭部的厚度在整個區域中為2 mm以上且3.8 mm以下、頸部的最小寬度為5.3 mm以下、截面慣性矩W1為20 mm
4以上且50 mm
4以下、W1/S1所表示的值為0.9以上且1.9以下、T1/W1所表示的值為6以上且26以下的實施例1~實施例7的樣品中,疲勞耐久性、口腔內操作性及衝擊耐久性均可獲得良好的結果。
另一方面,關於截面慣性矩,於W1/S1所表示的值偏離0.9以上且1.9以下的範圍的比較例1的樣品中,疲勞耐久性未獲得良好的評價。於頭部的厚度、頸部的最小寬度及截面慣性矩W1偏離所述較佳的範圍的比較例2的樣品中,口腔內操作性未獲得良好的評價。於頭部的厚度、頸部的最小寬度及截面慣性矩W1、T1/W1所表示的值偏離所述較佳的範圍的比較例3的樣品中,口腔內操作性未獲得良好的評價。
於頸部的最小寬度及W1/S1所表示的值偏離所述較佳的範圍的比較例4的樣品中,口腔內操作性未獲得良好的評價。於W1/S1所表示的值偏離所述較佳的範圍的比較例5的樣品中,疲勞耐久性未獲得良好的評價。於截面慣性矩W1及T1/W1所表示的值偏離所述較佳的範圍的比較例6的樣品中,疲勞耐久性未獲得良好的評價。
以上,參照隨附圖式對本發明的較佳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當然不限定於所述例子。所述例子中示出的各結構構件的諸形狀或組合等為一例,能夠於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基於設計要求等進行各種變更。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適用於牙刷。
1:牙刷
2:刷本體
3:頭部
3a:植毛面
4:頸部
4A:撓曲區域
5:握持部
6、6a:植毛孔
40:刷
E1:第一曲線區域
E2:第二曲線區域
E3:第三曲線區域
E4:第四曲線區域
E5:第五曲線區域
E6:第六曲線區域
E7:第七曲線區域
E8:第八曲線區域
E9:第九曲線區域
E10:第十曲線區域
E11:第十一曲線區域
E12:第十二曲線區域
E13:第十三曲線區域
E14:第十四曲線區域
E15:第十五曲線區域
E16:第十六曲線區域
E17:第十七曲線區域
E18:第十八曲線區域
H、I、J、G、Q、R、Ta、U、W:位置
L1:第一直線區域
L2:第二直線區域
L3:第三直線區域
L4:第四直線區域
L5:第五直線區域
P1、P2、P3、P4、P5、P6:端點
P7、P8、P9、P10:點
S、T:中心
SL:直線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圖,且是表示牙刷1的結構的側面圖。
圖2是自植毛面3a側觀看牙刷1的正面圖。
1:牙刷
2:刷本體
3:頭部
3a:植毛面
4:頸部
4A:撓曲區域
5:握持部
40:刷
E1:第一曲線區域
E2:第二曲線區域
E3:第三曲線區域
E4:第四曲線區域
E5:第五曲線區域
E6:第六曲線區域
E7:第七曲線區域
E8:第八曲線區域
E9:第九曲線區域
E10:第十曲線區域
E11:第十一曲線區域
E12:第十二曲線區域
H、I、J、G、Q、R、Ta、U、W:位置
L1:第一直線區域
L2:第二直線區域
L3:第三直線區域
L4:第四直線區域
P4、P5、P6:端點
P7、P8、P9、P10:點
S、T:中心
SL:直線
Claims (6)
- 一種牙刷,其特徵在於包括刷本體,所述刷本體具有:頭部,位於前端側且具有植毛面;握持部,較所述頭部更配置於後端側;以及頸部,配置於所述頭部與所述握持部之間, 所述刷本體由透明系飽和聚酯樹脂形成, 關於與所述植毛面正交的第一方向,所述頭部的厚度在整個區域中為2 mm以上且3.8 mm以下, 關於與所述刷本體延伸的長軸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所述頸部的最小寬度為5.3 mm以下, 若將所述頸部為所述最小寬度的所述長軸方向上的位置設為W,將所述位置W處的與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W1, 將所述頭部的所述長軸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的各方向上成為中央的中心設為S,將所述中心S處的與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S1, 將所述握持部的所述長軸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的各方向上成為中央的中心設為T,將所述中心T處的與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T1, 則所述截面慣性矩W1為20 mm 4以上且50 mm 4以下, W1/S1所表示的值為0.9以上且1.9以下, T1/W1所表示的值為6以上且26以下。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牙刷,其中若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自作為所述植毛面側的正面側觀察的正面視時所述頸部的撓曲區域的相對於所述長軸方向上的長度為中間的位置設為H,將位置H處的與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H1, 則所述位置H處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寬度為5.5 mm以下,且所述截面慣性矩H1為28 mm 4以上且70 mm 4以下, 若以所述位置H為起點,將向所述頭部側離開15 mm的位置設為Q,將向所述握持部側離開10 mm的位置設為R,將位置Q處的與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Q1,將位置R處的與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彎曲相關的截面慣性矩設為R1, 則H1/Q1所表示的值為1.0以上且2.0以下, R1/H1所表示的值為1.7以上且3.0以下。
- 如請求項2所述的牙刷,其中所述撓曲區域的所述正面視時所述長軸方向上的所述前端側的端部是在設置於所述植毛面的多個植毛孔中最位於所述後端側的所述植毛孔中的所述後端側的邊緣的位置, 所述撓曲區域的所述正面視時所述長度方向上的所述後端側的端部是所述握持部的前端側的端部, 若將所述撓曲區域的所述長度方向上的所述後端側的端部設為位置I, 則在所述位置H與所述位置I之間的所述正面視時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外形輪廓線中,連接所述前端側的端點與所述後端側的端點的直線相對於所述長軸方向傾斜1.9°以上且6.5°以下, 在自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其中一側觀察的側面視時,在所述位置H與所述位置I之間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與所述正面側為相反側的背面側的外形輪廓線中,連接所述前端側的端點與所述後端側的端點的直線相對於所述長軸方向傾斜3.0°以上且5.3°以下。
- 如請求項3所述的牙刷,其中若將自所述位置I向所述後端側離開20 mm的位置設為U, 則在所述側面視時,所述中心S與所述正面側的所述外形輪廓線的位置H、位置I及位置U大致在直線上, 在所述側面視時,所述中心S與所述背面側的所述外形輪廓線的位置H、位置I及位置U大致在直線上, 在所述側面視時,所述外形輪廓線的位置H、位置I及位置U與以所述中心S為起點沿所述長軸方向延伸的直線的距離均為5 mm以下。
- 如請求項4所述的牙刷,其中在所述中心S與所述位置U之間,所述側面視時的所述外形輪廓線全部由選自半徑45 mm以上的圓弧與直線中的線形成, 在所述中心S與所述位置U之間,連接所述側面視時的所述外形輪廓線中的任意兩點的直線相對於以所述中心S為起點沿所述長軸方向延伸的直線的交叉角度為8°以下。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5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其中所述透明系飽和聚酯樹脂是聚伸環己基二亞甲基對苯二甲酸樹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48309 | 2020-09-03 | ||
JP2020148309A JP7407091B2 (ja) | 2020-09-03 | 2020-09-03 | 歯ブラ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16007A true TW202216007A (zh) | 2022-05-01 |
Family
ID=80490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32499A TW202216007A (zh) | 2020-09-03 | 2021-09-01 | 牙刷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407091B2 (zh) |
KR (1) | KR20230059793A (zh) |
CN (1) | CN116018109A (zh) |
TW (1) | TW202216007A (zh) |
WO (1) | WO202205030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3136831A (ja) | 2022-03-17 | 2023-09-29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15411A (ja) * | 1991-07-12 | 1993-01-26 | Lion Corp | 歯ブラシ |
JPH08187126A (ja) * | 1995-01-06 | 1996-07-23 | Toyobo Co Ltd | ブラシ用毛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高機能ブラシ |
BR112015004084A2 (pt) * | 2012-08-31 | 2017-07-04 | Koninklijke Philips Nv | equipamento de escova de dentes elétrica; e método |
SG10202008762YA (en) | 2016-03-09 | 2020-10-29 | Lion Corp | Toothbrush |
JP2018023432A (ja) * | 2016-08-08 | 2018-02-15 |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 歯ブラシ |
JP6914024B2 (ja) * | 2016-10-28 | 2021-08-04 |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 歯ブラシおよび歯ブラシ製造方法 |
JP7086002B2 (ja) | 2016-10-28 | 2022-06-17 |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 歯ブラシ |
CN113208262B (zh) | 2016-10-28 | 2023-01-13 | 狮王株式会社 | 牙刷 |
-
2020
- 2020-09-03 JP JP2020148309A patent/JP7407091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9-01 CN CN202180054340.0A patent/CN116018109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9-01 KR KR1020237006897A patent/KR20230059793A/ko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 2021-09-01 WO PCT/JP2021/032104 patent/WO202205030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9-01 TW TW110132499A patent/TW202216007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050305A1 (ja) | 2022-03-10 |
KR20230059793A (ko) | 2023-05-03 |
JP7407091B2 (ja) | 2023-12-28 |
CN116018109A (zh) | 2023-04-25 |
JP2022042744A (ja) | 2022-03-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530776B2 (ja) | 歯ブラシ | |
TWI766856B (zh) | 牙刷 | |
JP6385027B1 (ja) | 歯ブラシ | |
CN107635432B (zh) | 牙刷 | |
WO2020095867A1 (ja) | 歯ブラシ | |
JP7086002B2 (ja) | 歯ブラシ | |
WO2013024851A1 (ja) | 歯ブラシ用毛、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歯ブラシ | |
WO2017155045A1 (ja) | 歯ブラシ | |
TW202216007A (zh) | 牙刷 | |
JP7285832B2 (ja) | 歯ブラシ | |
CN216438707U (zh) | 牙刷 | |
WO2017018340A1 (ja) | 歯ブラシ | |
JP7550636B2 (ja) | 歯ブラシ | |
CN214127439U (zh) | 牙刷 | |
JP6452220B2 (ja) | 歯ブラシ | |
WO2019230838A1 (ja) | 歯ブラシ | |
JP2024021493A (ja) | 歯ブラシ | |
JPWO2019054266A1 (ja) | 歯ブラ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