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6321A - 軌道膨脹裝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軌道膨脹裝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6321A
TW202206321A TW110123961A TW110123961A TW202206321A TW 202206321 A TW202206321 A TW 202206321A TW 110123961 A TW110123961 A TW 110123961A TW 110123961 A TW110123961 A TW 110123961A TW 202206321 A TW202206321 A TW 20220632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track
protruding member
expansion device
spl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39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91233B (zh
Inventor
拉斐爾 路克斯
法蘭西斯 里波巴特爾
卡哈里 尼塔吉
Original Assignee
法商西門子移動簡易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法商西門子移動簡易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法商西門子移動簡易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63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63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12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123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11/00Rail joints
    • E01B11/02Dismountable rail joints
    • E01B11/20Dismountable rail joints with gap-bridging
    • E01B11/32Dismountable rail joints with gap-bridging by separate parts, Inserts bridging both rail hea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25/00Tracks for special kinds of railways
    • E01B25/28Rail tracks for guiding vehicles when running on road or similar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achines For Laying And Maintaining Railways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Articles (AREA)
  • Auxiliary Devices For And Details Of Packaging Control (AREA)
  • Pape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有關軌道膨脹裝置(30)及用於補償第一軌道(F1)相對於第二軌道(R2)之膨脹的方法,軌道膨脹裝置(3)構造成將第一軌道(F1)接合至第二軌道(R2)並包含: 前連接軌道(31),包含前端FE1及後端RE1(RE1),其中前端FE1構造成被連接至第一軌道(F1); 後連接軌道(32),包含前端FE2(FE2)及後端RE2(RE2),其中後端RE2(RE2)構造成被連接至第二軌道(F2); 其特徵在於軌道膨脹裝置(30)包含構造成將後端RE1(RE1)可滑動地連接至前端FE2(FE2)之拼合接頭,所述拼合接頭界定由前連接軌道(31)至後連接軌道(32)的連續運行表面(RS),其中所述連續運行表面(RS)之特徵在於可變的縱向長度,此可變之縱向長度構造成隨著將前連接軌道(31)與後連接軌道(32)分開的膨脹間隙(G)之寬度(D)改變。

Description

軌道膨脹裝置及方法
本發明有關軌道膨脹裝置及用於補償設計用於導引被引導車輛的軌道之膨脹的方法。
本發明本質上有關導引車輛之領域,其中「導引車輛」一詞意指公共交通工具,諸如地鐵、火車、或火車子單元、公共汽車等,其構造成用於運輸乘客且其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此等被導引車輛通常藉由至少一條軌道、通常是兩條軌道沿著路線或鐵路導引。更明確地是,本發明有關軌道膨脹裝置、亦已知膨脹接頭,其係安裝在必需補償二軸向直接相鄰軌道之間的相對縱向移動之區域中。此相對移動可源自軌道擴張/收縮、或源自於其中安裝軌道的橋樑結構與支撐軸向直接相鄰之軌道的道碴之間的相對移動。
本發明尤其有關包含藉由安裝在軌道上之單一鐵軌所導引的導引單元之導引車輛。當導引車輛於所述軌道上移動時,導引單元順著藉由該單一軌道所界定的軌線。導引單元例如能夠使導引車輛導引系統沿著所述軌線引導被導引車輛轉向軸,以致所述導引車輛不離開其軌道,保持藉由鐵軌所界定之軌線。通常所述轉向軸裝有轉向架輪。
即使導引單元不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對所述導引單元之簡短敘述將有助於理解本發明:
導引單元大致上包括一對導引輪,亦稱為導引滾輪,安裝在V形部中並配備有凸緣,使其可能夾住軌道。此導引單元例如敘述於文件US 7,228,803 B2或US 6,029,579 A1中。藉由此類型導引單元所導引的車輛根據參考圖1所敘述之以下一般原理來操作:所述導引單元藉著一對與軌道3接觸的滾輪1、2順著軌道3並為導引系統給與強加在導引車輛之轉向軸上的方向。適於導引此導引車輛之軌道3通常由固定至地面5的底板4及支撐頭部7之芯部6製成,滾輪1、2係經由輪面9支撐在頭部7上。因此,於相同對導引滾輪中的每一個滾輪1、2具有其與頭部7之表面接觸的輪面9,頭部7的表面稱為運行表面7a、7b,並對稱地分佈在頭部7之上部的每一側上。當車輛移動時,滾輪1、2係與頭部7接觸,且它們之各自凸緣10在標稱模式下無接觸地環繞頭部,並較接近於其下方的芯部6。如果固定滾輪之角度11、亦即對應於藉由一對導引滾輪的每一個滾輪1、2之旋轉軸線所形成的扇形區及藉由V形部中之導引滾輪對的對稱平面所切割之角度增加,及/或如果凸緣10及/或頭部7的外緣變形,由於環繞頭部7之二凸緣10的下端201、101之間的距離小於頭部7之寬度W,頭部7僅由所述滾輪1、2的夾住中抽出、或甚至由輪面9與凸緣10之間所包括的區域抽出係可能的。
因此,藉由將導引系統之導引單元的導引滾輪對與導引車輛之轉向軸耦接來獲得此車輛的正確定向。如果滾輪正確地夾住軌道3,則導引車輛當其移動時順著藉由軌道3所敘述之軌線。
本發明之目的是提出軌道膨脹裝置及方法,其能夠允許顯著之軌道膨脹同時安裝簡單、輕易適用於不同的軌道構造、且能夠確保軌道-輪子接觸連續性,此軌道-輪子接觸連續性確保導引車輛之安全位移。尤其是,軌道膨脹裝置及方法應適用於如先前所述的導引單元。
為達成所述目的,本發明提出用於補償如藉由獨立請求項之目的所揭示之軌道膨脹的軌道膨脹裝置及方法。本發明之其他優點係呈現在附屬請求項中。
根據本發明的軌道膨脹裝置構造成將第一軌道連接至第二軌道,更明確地是將第一軌道之端部(以下稱為第一端部)連接至第二軌道的端部(以下稱為第二端部),其中第一端部較佳、但非必需地與第二端部縱向對齊;實際上,根據本發明之軌道膨脹裝置亦可將第一軌道接合至第二軌道,其中第二軌道界定一曲線。於此案例中,軌道膨脹裝置的特徵在於彎曲之幾何形狀,實質上是構造成將第一端部接合至第二端部的一段曲線。
根據本發明,軌道膨脹裝置構造成將所述第一軌道與所述第二軌道連接,其中第一軌道及第二軌道具有較佳完全相同之橫截面,尤其如圖1中所說明。所述第一軌道以及所述第二軌道、或換言之其截面較佳構造成導引被導引車輛的導引單元,其中所述導引單元包含安裝在V形部中之一對導引滾輪1、2(參見圖1),分別是第一滾輪1及第二滾輪2,意欲分別擱置於軌道3的第一運行表面7a及第二運行表面7b上,所述第一運行表面7a及所述第二運行表面7b定位在所述軌道3之中間縱向平面M的每一側上,該等滾輪之每一者較佳為設有凸緣10,此對導引滾輪1、2之凸緣10使得其可能自由地夾住軌道3。於下文中,藉由第一軌道或第二軌道的頭部幾何形狀所界定並意欲支撐導引車輛之輪子或滾輪的運行表面、例如所述第一運行表面7a、或所述第二運行表面7b將稱為標稱運行表面。
根據本發明之軌道膨脹裝置包含: 前連接軌道,包含前端FE1及後端RE1,其中前端FE1構造成例如藉由熔接連接至第一軌道、例如連接至所述第一端部。前端FE1的橫截面較佳為與第一端部之橫截面完全相同; 後連接軌道,包含前端FE2及後端RE2,其中後端RE2構造成例如藉由熔接連接至第二軌道、例如連接至所述第二端部。後端RE2的特徵較佳在於與第二端部及/或第一端部之橫截面完全相同的橫截面; 可選地,連接盒,構造成用於在第一側面上夾緊前連接軌道之基底並於相對的第二側面上夾緊後連接軌道之基底,所述連接盒構造成用於防止後端RE1相對於前端FE2的任何橫向及/或垂直位移,同時允許後端RE1相對於前端FE2之縱向(或軸向)相對位移。連接盒較佳構造成被固定至地面並用於夾緊所述基底,同時讓基底相對於彼此縱向滑動並超過預定距離。可選地,所述連接盒未直接固定至地面,而是可在平移中機動地安裝於夾緊系統中,其中所述夾緊系統構造成用於固定至地面並用於允許連接盒相對於地面的縱向平移,同時防止所述連接盒之任何橫向及/或垂直位移。有利地,連接盒及夾緊系統一起能夠積累根據本發明的數個連續軌道膨脹裝置之膨脹。
根據本發明,所述軌道膨脹裝置包含構造成用於將後端RE1滑動地連接至前端FE2的拼合接頭,所述拼合接頭界定由前連接軌道至後連接軌道之連續運行表面,其中所述連續運行表面的特徵在於構造成隨著將前連接軌道與後連接軌道分開的膨脹間隙的寬度改變的可變縱向長度。
尤其是,拼合接頭包含至少一個第一突出構件,其由前連接軌道朝後連接軌道延伸並構造成用於可滑動地重疊後連接軌道之第一可變部分,其中所述第一突出構件及所述第一可變部分各包含所述連續運行表面之一部分,其尤其設計用於支撐如圖1中所述的導引單元之滾輪。換言之,根據本發明,用於滾輪/輪子的運行表面在第一可變部分與第一突出構件之間分隔。
較佳地,所述拼合接頭包含第二突出構件,其由前連接軌道朝後連接軌道延伸並構造成可滑動地重疊後連接軌道的第二可變部分。例如,第一突出構件可為安裝在所述第二突出構件上方,以便界定構造成收容第三突出構件之第一縱向開口,其中第三突出構件由後連接軌道朝前連接軌道延伸,其中它尤其與第二突出構件重疊。較佳地,在後連接軌道與所述第三突出構件之間界定用於收容第二突出構件的第二開口。換句話說,第三突出構件夾在第一與第二突出構件之間,其中第一及第二突出構件固定至前連接軌道或為前連接軌道的一部分,且第三突出構件固定至後連接軌道或為後連接軌道之一部分,以致它們彼此可滑動地重疊,其中與膨脹間隙相關聯的所述第一及第二開口能夠使前連接軌道、及因此第一軌道相對於後連接軌道、順便說及之第二軌道的相對縱向位移。
根據較佳實施例,第一突出構件之特徵在於寬度,該寬度小於將第一或第二軌頭特徵化之標稱寬度。較佳地,所述第一可變部分的特徵在於寬度,該寬度等於第一或第二軌道頭部之所述標稱寬度。尤其是,藉由第一突出構件為滾輪或輪子所界定的運行表面及藉由用於所述相同滾輪或輪子之第一可變部分所界定的運行表面具有完全相同之寬度。
根據本發明,前連接軌道包含前拼合件,且後連接軌道包含後拼合件。前拼合件及後拼合件是所述拼合接頭的一部分。換言之,能夠藉由使用重疊構件將前連接軌道接合至後連接軌道的所述拼合接頭包含所述前拼合件及所述後拼合件。前拼合件尤其構造成被固定至前連接軌道,尤其是固定至所述後端RE1,且後拼合件構造成被固定至後連接軌道,尤其是固定至所述前端FE2。根據本發明,前拼合件包含構造成橋接膨脹間隙之所述第一突出構件。膨脹間隙的寬度D尤其是前連接軌道相對於後連接軌道之相對縱向位移的函數。
較佳地,所述後拼合件包含所述第一可變部分,且所述第一突出構件構造成朝所述後連接軌道延伸及可滑動地擱置在後拼合件之第一可變部分上。後者因此包含重疊表面,其中藉由第一突出構件重疊的所述表面之縱向長度取決於膨脹間隙的寬度D之值。因此,前拼合件及後拼合件各包含如藉由前拼合件的第一突出構件及藉由後拼合件之所述第一可變部分所界定的所述運行表面,其中所述運行表面係連續式及/或構造成界定滾輪/輪子用之連續運行表面,以致所述由後端RE1移動至前端FE2的滾輪/輪子係與接觸運行表面連續地接觸,其係取決於所述後端RE1與所述前端FE2之間的滾輪/輪子之縱向位置及膨脹間隙的寬度D、第一突出構件之工作表面、或可變部分的運行表面、或可變部分及突出構件之運行表面。
較佳地,前拼合件包含根據其長度縱向地朝後連接軌道延伸的頂部,所述頂部包含基底部分及所述第一突出構件,其中基底部分構造成被固定至前連接軌道,且其中所述第一突出構件由基底部分朝後連接軌道延伸用以橋接膨脹間隙,膨脹間隙尤其被界定在前連接軌道之基底與後連接軌道的基底之間。基底部分與第一突出構件一起界定用於滾輪的連續運行表面,其中,用於相同滾輪,基底部分運行表面之寬度等於第一突出構件運行表面的寬度加上可變部分運行表面之寬度。尤其是,基底部分及可變部分界定軌道頭部兩者,其特徵在於構造成與第一及第二軌道頭部的寬度完全相同之寬度。
較佳地,後拼合件包含所述第三突出構件,其可為構造成亦橋接膨脹間隙。否則說,後拼合件的第三突出構件包含所述第一可變部分,其界定後拼合件之構造成藉由第一突出構件重疊的所述表面,此重疊表面長度取決於膨脹間隙寬度。
如先前所述,第三突出構件較佳與用於界定所述第一及第二開口之第一突出構件及第二突出構件協作,在膨脹間隙的寬度D減小之情況下,所述第一及第二開口分別構造成能夠使第三、第二突出構件分別朝前、後連接軌道縱向位移,且在所述寬度D增加的情況下為相反。尤其是,當所述膨脹間隙之寬度D抵達最小值時,可關閉所述開口的兩者或至少一者。所述第一及第二開口之縱向長度因此隨著膨脹間隙的寬度D之值改變。較佳地,第一突出構件及第一可變部分之每一者包含縱向地延伸並意欲支撐所考量的滾輪之運行表面的一部分、較佳為一半,且用於導引單元之每一滾輪,導引單元設計用於根據藉由所述第一及第二軌道所界定的軌線導引被導引車輛,其中所述運行表面較佳係等於標稱運行表面。
前拼合件較佳包含構造成被固定至前連接軌道並支撐頂部之基底部分的底部,其中所述底部包含所述第二突出構件或為所述第二突出構件。換言之,與頂部一樣,底部縱向地朝後連接軌道延伸並橋接所述膨脹間隙。例如,底部具有藉由前連接軌道所支撐的側面及藉由後連接軌道所支撐之另一側面。基底部分尤其構造成例如經過佈置在底部中的孔洞直接固定至前連接軌道、及/或例如使用構造成將基底部分固定至底部之固定手段間接地固定至前連接軌道。佈置在頂部與底部之間的空間構造成界定所述第一開口,其縱向地延伸,並佈置在第一突出構件與底部的上表面之間,所述第一開口構造成收容可滑動地安裝在上表面上方的第三突出構件,因此重疊於第三可變部分上方之底部。底部尤其包含特徵在於寬度恆定的至少一部分,所述部分至少由第一橫截面縱向地延伸至第二橫截面,其中所述第一橫截面構造成定位在第一開口之第一縱向末端處,且第二橫截面構造成定位在第一開口的第二縱向末端處,並當後者係於其最大值時所界定,亦即當寬度D抵達膨脹間隙之最大值D''時所界定,其中所述第一縱向末端係指向前連接軌道的縱向末端,且所述第二縱向末端係指向後連接軌道之縱向末端,其中所述恆定寬度構造成等於第一軌道或第二軌道的頭部之寬度。換言之,所述恆定寬度的部分因此對應於當膨脹間隙處於其最大值時沒有重疊之底部的一部分,且其接著構造成當膨脹間隙之寬度由其最大值減小時藉由第三突出構件所重疊。根據先前敘述,第三突出構件擱置在底部上並作為用於第一突出構件的支撐件,所述第三突出構件係夾在底部與頂部之間。
根據本發明,前拼合件因此包含藉由前連接軌道所支撐的一側面及縱向相對之另一側面,此另一側面尤其包含所述第一突出構件,其構造成擱置在後拼合件上。關於後拼合件,它包含藉由後連接軌道所支撐的一側面、及藉由前拼合件之底部所支撐且包含所述第三突出構件的相對縱向側面。尤其是,所述第三突出部分可橋接或不橋接膨脹間隙(參見例如圖3及4中之元件符號320A)。較佳地,前拼合件與後拼合件一起並與後拼合件接觸地一起界定軌道頭部,此軌道頭部構造成支撐將由前連接軌道移動至後連接軌道的導引單元之每一滾輪或輪子。
根據本發明且尤其是,連接盒構造成如上面所解釋地夾緊基底及限制它們的相對縱向位移,例如為膨脹間隙之可變寬度D提供/界定最小值D'及最大值D''。所述相對縱向位移的限制可藉著長孔-銷系統來實現,其中長孔佈置在連接盒內(及/或所述基底之其中一者內)並構造成收容固定至第一或第二連接軌道的基底之銷(及/或分別至連接盒),其中長孔縱向地延伸並因此界定縱向區域,將銷的縱向移動及因此基底(及/或各自之連接盒)的縱向移動限制在此縱向區域內,所述銷係附接至基底。
尤其在如圖1中所顯示之橫截面中測量第一突出構件、基底部分、第一可變部分的寬度、恆定寬度之底部部分。較佳地,前連接軌道包含由前端FE1縱向地延伸直至前拼合件的軌道頭部,且其特徵在於寬度等於所述標稱寬度。換言之,軌道膨脹裝置包含由所述前端FE1直至所述第一突出構件的軌道頭部,其特徵在於寬度,該寬度等於所述標稱寬度。類似地,後連接軌道包含由後端RE2縱向地延伸直至後拼合件之軌道頭部,且其特徵在於寬度,該寬度等於所述標稱寬度。有利地,由於軌道膨脹裝置的夾層結構,上述特徵確保軌道膨脹裝置具有連續地由前端FE1至後端RE2之等於所述標稱寬度的軌道頭部寬度。再者,為了改善根據本發明之軌道膨脹裝置的剛性,第一突出構件較佳包含強化結構,安裝於其頂部表面上並由前連接軌道延伸至第二連接軌道。尤其是,既然縱向延伸之強化結構安裝在第一突出構件的頂部上,於此第一突出構件之位置處的軌道高度係大於第一或第二軌道之標稱軌道高度。為了使導引單元的滑動接觸塊能夠爬升此額外之高度,此軌道膨脹裝置更包含將前連接軌道的軌道頭部之頂部表面連接至強化結構的頂部表面之第一斜面,及將強化結構的所述頂部表面連接至後連接軌道之軌道頭部的頂部表面之第二斜面。
本發明的概念可應用於不同之軌道頭部構造。根據本發明的軌道膨脹裝置之較佳用途有關用於導引單元的軌道,此導引單元包含一對如圖1中所述地安裝在V形部中之導引滾輪1、2。於此案例中,第一軌道及第二軌道典型以軌道頭部為其特徵(參見圖1),其寬度W係大於將導引滾輪1、2的凸緣10之下端101、201分開的距離,以便防止軌道從藉由凸緣10所形成之夾爪外側抽出。如上面所顯示,根據本發明的軌道膨脹裝置尤其能夠保持由第一端部連續直至第二端部之所述寬度W,因此防止凸緣及滾輪的任何垂直動作,或換句話說,任何由所述夾爪外側抽出軌道膨脹裝置,並可導致導引單元離開藉由第一軌道及第二軌道所界定之軌線。
最後,本發明亦提出用於補償第一軌道的端部(亦即所謂之第一端部)相對第二軌道的端部(亦即所謂之第二端部)的膨脹、亦即縱向位移之方法,此方法包含藉著如先前所述的軌道膨脹裝置將第一端部連接至第二端部。
圖1例示適於導引包含安裝在V形部中的一對導引滾輪1、2之導引單元的軌道3,此對導引滾輪分別是第一滾輪1及第二滾輪2,意欲分別擱置於軌道3之第一運行表面7a及第二運行表面7b上,所述第一及所述第二運行表面7a、7b定位於所述軌道3的中間縱向平面M之每一側面上,該等滾輪之每一者較佳係設有凸緣10,所述凸緣10使得其可能自由地夾住軌道3。
根據本發明的軌道膨脹裝置30係在圖2中示意性例示。它包含前連接軌道31及後連接軌道32,其構造成接合、亦即分別被固定至第一軌道及第二軌道。例如,前連接軌道31之前端FE1構造成被固定至第一軌道的第一端部F1,且第二連接軌道32之後端RE2構造成被固定至第二軌道32的第二端部R2。所述前端FE1及後端RE2可分別藉由本技術領域中已知之任何手段、像熔接、螺絲及螺栓系統、夾緊手段、榫和榫眼系統等、或後者的組合固定至所述第一端部F1及第二端部R2。尤其是前連接軌道31及後連接軌道32之每一者包含基底,分別為用於前連接軌道31的基底B1及用於後連接軌道32之基底B2(例如參見圖5及6)、以及腹板和軌道頭部,並構造成支撐及導引被導引車輛的導引單元。所述基底係適用於擱置在支撐表面上,像地面或鐵路枕木。較佳地,前端FE1基底B1之橫截面尤其是與後端RE2基底B2的橫截面完全相同,且它們較佳亦在幾何上與第一端部F1或分別為第二端部R2之基底的橫截面相同。實際上,前端FE1、後端RE2之橫截面及/或幾何形狀分別與第一端部F1、第二端部R2的橫截面及/或幾何形狀相同,以便為軌道提供連續性並簡化它們之連接。根據本發明,後端RE1的橫截面及/或幾何形狀尤其與前端FE2之橫截面及/或幾何形狀實質上不同,以致它們可一起配合用於補償第一軌道相對第二軌道的膨脹/收縮。
根據本發明,後端RE1及前端FE2係藉著軌道膨脹裝置30之拼合接頭可滑動地相互連接。所述拼合接頭包含至少一個第一突出構件312A,所述第一突出構件312A由前連接軌道31朝後連接軌道32延伸並構造成可滑動地重疊後連接軌道32的第一可變部分。根據本發明,第一突出構件312A及所述第一可變部分一起界定用於導引單元之滾輪的連續運行表面,其中所述連續運行表面之特徵在於可變的縱向長度,其變動取決於將後端RE1與前端FE2分開之膨脹間隙G的寬度D之值。較佳地,拼合接頭的前拼合件310包含所述第一突出構件312A,且拼合接頭之後拼合件320包含所述第一可變部分。否則說,前連接軌道31配備有所述前拼合件310,且後連接軌道32配備有所述後拼合件320。
較佳地,第一連接軌道31、第二連接軌道32各自具有軌道的形狀,亦即通常具有基底、腹板、及頭部,且分別由前端FE1延伸至後端RE1,由後端RE2延伸至前端FE2,其中,各自在所述後端RE1、前端FE2處,已切除/移除頭部及腹板之可選部分,分別用於收容所述前拼合件310、所述後拼合件320,其包含用於導引單元的每一滾輪/輪子之運行表面。前拼合件310及後拼合件320形成拼合接頭,其構造成補償藉由第一及第二軌道所形成的軌道系統之長度的膨脹。前拼合件310、及可選地如圖3中所例示之後拼合件320構造成縱向地延伸在尤其佈置於基底B1、B2之間的膨脹間隙G上方,因此分別突出超過用於後拼合件320之基底B1、基底B2,並橋接將前連接軌道31的基底B1與後連接軌道32之基底B2分開的所述膨脹間隙G。藉由像熔接、夾緊系統、螺絲及螺栓系統、或後者之組合的任何已知手段,前拼合件310、後拼合件320分別可為固定至前連接軌道31、後連接軌道32之本體/結構。
較佳地,基底B1、B2分別由前端FE1、FE2縱向地延伸至後端RE1、RE2。根據本發明,基底B1係藉由所述膨脹間隙G來與基底B2分開,所述膨脹間隙G使得所述基底的其中一者能夠相對於另一者相對縱向位移或平移。換句話說,且例如,在第一軌道之延伸或擴張的案例中,第一端部F1例如將前連接軌道31推向後連接軌道32,因此減小膨脹間隙G之寬度D。於對面,第一軌道的收縮將增加膨脹間隙G的寬度D。膨脹間隙G之所述可變寬度D因此使得軌道膨脹裝置30能夠補償第一端部F1相對於第二端部R2的任何縱向相對動作。用於膨脹間隙G之寬度D的最大值D''例如包含在100毫米與200毫米之間,較佳為150毫米。最小值D'可為零或大於零,但較佳為接近零。
所述基底B1、B2尤其構造成與連接盒8配合,此連接盒尤其構造成限制所述最大值D'',並可選地用於界定膨脹間隙G用的最小值D',其中D'可為等於零。所述連接盒8具有實質上矩形之形狀,由第一側面縱向地延伸至與第一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將後端RE1連接至前端FE2。連接盒8較佳適用於夾緊第一側面上之後端RE1及第二側面上的前端FE2,以致允許後端RE1相對於前端FE2之相對縱向平移,而防止任何橫向及/或垂直位移。
圖5至8顯示關於根據本發明的連接盒8之較佳實施例的更多細節。所述連接盒8較佳包含: 接地板81,尤其以矩形之形狀為特徵,並構造成由後端RE1延伸至前端FE2,其中其縱向長度構造成能夠使膨脹間隙G的寬度D抵達所述分開基底B1及B2之縱向末端的最大寬度D''; 一對縱向夾緊件82,構造成例如藉著螺絲83及/或螺栓固定至接地板81,其中接地板81之縱向側面構造成收容所述縱向夾緊件82的其中一者,且相對之縱向側面構造成收容另一縱向夾緊件82,以致基底B1、B2的每一縱向側面係藉由所述縱向夾緊件82之其中一者所夾緊。尤其是,所述縱向夾緊件82的每一者之縱向長度等於接地板81的縱向長度。每一縱向夾緊件82較佳包含突出部分821,其引導至軌道之腹板、亦即在軌道的腹板之方向中延伸並構造成使得基底B1及B2的縱向邊緣能夠被夾在接地板81與突出部分821之間(參見圖8); 可選地,用於每一縱向夾緊件82,連接盒包含保護卡特件86,其構造成被固定至縱向夾緊件82的頂部表面、例如固定在其突出部分821上方,且構造成使一縱向側面接觸較佳包含在軌道腹板與突出部分821的縱向邊緣之間的軌道基底表面,以致封閉位於所述縱向邊緣與軌道基底之間的空間並因此保持沒有可阻礙基底B1、B2在連接盒8內滑動之灰塵。
連接盒8更包含用於限制連接盒8內的一基底相對於另一基底之相對位移的銷。例如,一或數個固定銷84固定至接地板81上,較佳垂直於接地板延伸,且構造成收容在前連接軌道31之基底B1中所佈置的對應孔洞(參見圖5-6)內,所述孔洞延伸於突出部分821中所佈置之附加相應孔洞內並打開,其中所述「固定銷84-收容孔洞」系統(亦即包括基底收容孔洞及突出部分收容孔洞的收容孔洞)構造成防止基底相對於連接盒8之相對動作,例如,孔洞的直徑實質上等於固定銷之直徑。此外,至少一個滑動銷85構造成在後連接軌道32的基底B2中所佈置之長孔322內滑動。當然,代替將基底B1固定至連接盒8,固定銷84亦可構造成將連接盒8固定至基底B2,且在此案例中,基底B1將接著包含所述長孔322。可選地,連接盒僅包含佈置在其接地板81上的滑動銷85,其中所述滑動銷85之至少一者構造成在基底B1的長孔322中滑動,而所述滑動銷85之至少另一者構造成在基底B2的長孔322中滑動。於任何案例中,所述長孔322較佳係平行於軌道腹板延伸之縱向長孔,且其長度構造成限制基底B1相對於基底B2的相對位移,因此界定用於膨脹間隙G之所謂最小值D'及最大值D''。滑動銷85較佳垂直地延伸、亦即垂直於接地板81,穿過長孔322,且接著收容在縱向夾緊件82的突出部分821中所佈置之孔洞中,如例如於圖5及6中所顯示。圖5及6尤其顯示軌道膨脹裝置30的二種構造,其中在藉由圖5所例示之第一構造中,膨脹間隙G處於其最小值、亦即其寬度D=D',且其中在藉由圖6所例示的第二構造中,膨脹間隙G處於其最大值、亦即其寬度D=D''。根據本發明,且較佳地,滑動銷85及固定銷84佈置在接地板81上,以便相對於縱向中間平面M對稱地位在垂直於接地板81之軌道的每一側面上。當然,其他實施例係亦可能的,其中例如突出部分821包含一個或數個長孔,且基底B1及/或B2包含與所述長孔之其中一者配合的滑動銷。如果僅有一基底係相對於連接盒活動,則另一基底包含至少一個固定至突出部分821之固定銷。
可選地,根據較佳實施例,連接盒8可為直接固定至地面。根據另一較佳實施例,連接盒8係可平移活動地安裝在如圖11及8中所顯示的夾緊系統9中,其中所述夾緊系統9構造成被固定至地面。夾緊系統9尤其包含第一縱向主夾緊件91及第二縱向主夾緊件92,其每一者構造成夾緊連接盒8,以致連接盒8在主夾緊件91、92內之縱向動作係可能的,同時防止橫向及/或垂直動作。例如,第一縱向主夾緊件91構造成縱向地夾緊縱向夾緊件82之其中一者,且第二縱向主夾緊件92構造成縱向地夾緊所述縱向夾緊件82的另一者。例如,它們之每一者構造成夾緊連接盒8的縱向夾緊件82之外突出部分822,其沿著縱向夾緊件82的一部分或整個縱向長度佈置,且其中所述外突出部分822延伸遠離軌道或所夾緊之基底B1、B2,例如在垂直於中間平面M的方向中。如圖11及15中所顯示,夾緊系統9、尤其是所述第一及第二縱向主夾緊件91、92之縱向長度大於連接盒8的縱向長度。例如且較佳地,夾緊系統9之縱向長度等於連接盒的縱向長度加上膨脹間隙G之寬度的一倍或數倍。有利地,因為連接盒8構造成可在夾緊系統9內活動的,其能夠具有數個串聯、例如一個接一個地安裝之根據本發明的軌道膨脹裝置30,以便增加總膨脹間隙之最大寬度,總膨脹間隙之最大寬度係所述系列中所包含的每一軌道膨脹裝置之膨脹間隙的最大寬度之總和。有利地,本發明能夠串聯地連接至少多達三個根據本發明的軌道膨脹裝置,以便例如允許最大寬度等於用於總膨脹間隙之45cm,此系列的每一軌道膨脹裝置典型能夠有用於其膨脹間隙之15cm的最大寬度。
如圖2至4中所顯示,拼合接頭包含至少一個突出構件、尤其是所述第一突出構件312A,其橋接此膨脹間隙G並與後連接軌道32配合,用於重疊及滑動在後連接軌道之可變部分上方。較佳地,且如業已解釋,後連接軌道32的前端FE2包含後拼合件320,其包含構造成藉由第一突出構件312重疊之所述可變部分,且前連接軌道31包含前拼合件310,其包含所述第一突出構件312A。軌道膨脹裝置的前拼合件310及後拼合件320形成所述拼合接頭。根據圖2,拼合接頭包含單一突出構件、亦即所述第一突出構件312A。根據圖3及圖4,拼合接頭包含數個、較佳三個突出構件,亦即第一突出構件312A、第二突出構件311A、及第三突出構件320A。較佳地,至少二個突出構件橋接此膨脹間隙G。較佳地,橋接膨脹間隙G之所述至少二個突出構件由前連接軌道31的後端RE1朝後連接軌道32延伸,且接著它們之每一者重疊並滑動於後連接軌道31的可變部分上方。例如,圖3及4顯示第一及第二突出構件,其延伸在膨脹間隙G上方、重疊並分別滑動於後拼合件320之第一可變部分上及於後連接軌道32的第二可變部分上。所述第二可變部分係前端FE2之一部分,其構造成並適於滑動地收容及支撐第二突出構件311A。第一、第二突出構件係分別相對於第三突出構件320A、後連接軌道及第三突出構件320A的本體/結構可滑動地安裝。第三突出構件320可延伸在如圖3中所示之膨脹間隙G上方,一側面藉由後連接軌道32所支撐,且一側面藉由前連接軌道31所支撐,亦即延伸超出前端FE2的自由末端,或可於所述膨脹間隙之方向中延伸,但不延伸超出前端FE2的所述自由末端,所述自由末端係引導朝後端RE1之後連接軌道的末端。
前及後拼合件之較佳實施例係藉著圖9及10所例示。如圖9中所顯示,前拼合件構造成被固定至前連接軌道31的後端RE1。關於後拼合件,其係構造成固定至後連接軌道32之前端FE2(參見圖10)。像螺絲83及/或螺栓的固定手段較佳係使用於將拼合件310、320固定至它們各自之連接軌道31、32的本體/結構。前拼合件310構造成縱向地朝後連接軌道32延伸,且至少包含所述第一突出構件312A,其延伸超出基底B1、橋接此膨脹間隙G、且因此藉由後連接軌道32支撐其末端之其中一者。後拼合件320構造成縱向地延伸,較佳包含縱向地朝前連接軌道31延伸的所述第三突出構件320A,根據第一實施例,所述延伸部延伸超出基底B2以便亦橋接膨脹間隙G,且根據第二實施例,所述延伸部僅延伸直至基底B2之端部,且未進一步延伸在前連接軌道31的方向中,以致其在前連接軌道31之方向中的縱向延伸部停止於前端FE2之端部。
較佳地,前拼合件310包含頂部312,並根據其長度縱向地朝後連接軌道32延伸且構造成橋接所述膨脹間隙G。頂部312包含基底部分312B及所述第一突出構件312A,其中後者由基底部分312B朝後連接軌道32延伸。基底部分312B構造成擱置並固定至前連接軌道31的本體/結構。可選地,前拼合件312包含構造成根據其長度縱向地朝其後連接軌道32延伸之底部311,使其縱向末端的其中一者藉由前連接軌道31之本體/結構所固定及支撐,且其另一縱向末端構造成擱置並藉由後連接軌道32所支撐。因此,底部311較佳亦構造成橋接所述膨脹間隙G。較佳地,基底部分312B構造成藉由底部311所支撐,例如用螺接鎖至前連接軌道31的底部311及/或本體/結構。第一開口310A縱向地佈置在第一突出構件312A與底部311之間,用於收容後連接軌道後拼合件320的第三突出構件320A。
後拼合件320亦包含基底部分320B及所述第三突出構件320A,所述第三突出構件320A尤其構造成由所述基底部分320B朝後端RE1延伸,亦即超出基底部分320B。基底部分320B較佳地構造成擱置並固定至後連接軌道32之本體/結構。如業已解釋,第三突出構件320A可構造成橋接或不橋接膨脹間隙G。第三突出構件320A構造成滑動及擱置在第一突出構件312A與前拼合件310的底部311之間所佈置的第一開口310A中。尤其是,所述第三突出構件320A延伸超出基底部分320B,以便創建第三突出構件320A與後連接軌道32之本體/結構、更準確地是前端FE2的本體/結構之間所佈置的第二開口321A(與圖10一起參見圖3-4)。第二開口321A構造成收容第二突出構件311A、亦即底部311之構造成延伸超出前連接軌道31的後端RE1之部分。尤其是,第二突出構件311A係滑動地安裝在所述第二開口321A內,且第三突出構件320A係滑動地安裝於第一開口310A內。
根據本發明,第一突出構件312A在可變長度上重疊後拼合件320的對應重疊部分,其變動係膨脹間隙G之可變寬度D的函數。所述重疊部分至少包含突出部分320A:例如,第一突出部分312A構造成滑動在彼此連續之第三突出構件320A的頂部表面及基底部分320B之頂部表面上方。
根據本發明,措詞「頂部」、「底部」、「上部」意指軌道膨脹裝置相對於地面的垂直結構,其中藉著圖12之橫截面T例示較佳的垂直結構:前拼合件底部311安裝在後端RE1上方,此後端RE1至少包含基底B1及可選地包含腹板之底部。前拼合件底部311至少包含軌道頭部的底部121及可選地包含腹板之上部120,其中後拼合件320使其基底部分320B安裝於前端FE2上方,此前端FE2至少包含基底B2及可選地包含腹板的底部,後拼合件基底部分320B及第三突出構件320A至少包含軌道頭部之中間部分122,所述基底部分320B更包含軌道頭部的底部121及可選地亦包含腹板之所述上部120,第三突出構件320A係安裝在第二突出構件311A的頂部上,且最後,前拼合件310之頂部312係安裝於底部311及後拼合件320的頂部上,所述頂部312包含至少由其基底部分312B延伸至其第一突出構件312A之軌道頭部的上部123,其基底部分312B更包含軌道頭部之所述中間部分122。軌道頭部、或換言之它們的突出部分之上部、中間部分、及底部在橫向平面上的疊加界定具有與第一或第二軌道之軌道頭部實質上完全相同的外部形狀之軌道頭部。尤其是,因為中間部分122及底部121構造成具有等於第一軌道頭部或第二軌道頭部的寬度之寬度W,因此防止導引單元的凸緣被抽出。
如圖12中所呈現之較佳實施例中所顯示,第一突出構件312A及後拼合件第一可變部分各包含運行表面之一部分、較佳為一半,並用於設計用於根據藉由所述第一及第二軌道所界定的軌線來導引被導引車輛之導引單元的每一滾輪,而後拼合件第一可變部分之長度隨著所述第一突出構件312A的重疊改變,且此運行表面縱向地延伸並意欲支撐所考量之滾輪。此特徵確保無論膨脹間隙G的寬度D是多少,滾輪或輪子將始終接觸例如當在第一或第二軌道上運行時將接觸之運行表面的至少一半。為了說明此特徵,圖12顯示用於導引單元之每一滾輪的運行表面RS,此導引單元包含一對佈置在如圖1所示之V形部的導引滾輪,用於在軌道膨脹裝置之五個不同縱向位置處截取之五個不同橫截面C1-C5、及藉由它們於圖11中的對應橫截面C1-C5所辨識。
根據圖11中所顯示之軌道膨脹裝置30的較佳實施例,一對相同之運行表面RS對稱地佈置在中間平面M(亦即由第一軌道縱向地延伸至第二軌道並通過軌道膨脹裝置的中間之垂直平面)之每一側面上,如圖12的橫截面C3中所例示。軌道膨脹裝置之所述運行表面構造成連續地延伸第一及第二軌道的運行表面,以致藉由通過根據本發明之軌道膨脹裝置,在所述中間平面M的一側面上由第一軌道移動至第二軌道之導引滾輪係與運行表面、亦即與藉由軌道膨脹裝置於所述側面上所界定的軌道頭部連續地接觸,而與膨脹間隙之寬度值D無關,使D包含在最小值D'與最大值D''之間。軌道膨脹裝置的每一運行表面RS係意欲支撐如圖1中所例示之導引單元的導引滾輪。為此目的,所述運行表面RS尤其是未平行於如圖3及4中所說明之地面或軌道,但係相對於地面或軌道傾斜一傾斜角度,此傾斜角度等於藉由導引滾輪1、2的旋轉軸線所形成之角度11的一半(參見圖1)。
當由第一軌道移動至第二軌道時,導引滾輪將首先在其前端FE1處遇到前連接軌道之頭部的運行表面,其中,尤其是由於它們之橫截面的完全相同之外部形狀,第一軌道及前連接軌道的頭部之運行表面具有完全相同的寬度且相互為連續的。前連接軌道之頭部的運行表面接著由前端FE1連續地延伸直至後端RE1,其中所述頭部係藉由前拼合件310之形狀所界定。所述形狀構造成沿著前拼合件310的整個縱向長度提供運行表面之連續性(亦即滾輪始終與軌道頭部接觸),直至抵達在前端FE2界定後連接軌道32的軌道頭部之形狀的後拼合件320。藉由後拼合件320所界定之軌道頭部的所述形狀構造成確保所述運行表面由在所述前端FE2處之前拼合件310直至後端RE2的連續性,其中第二軌道頭部及後連接軌道頭部於所述後端RE2處之運行表面具有完全相同的寬度且係彼此連續的。例如,後連接軌道之特徵在於,在其後端RE2,軌道頭部的橫截面外部形狀較佳為與第二軌道橫截面之外部形狀相同,因此確保運行表面由後端RE2直至第二軌道的連續性。藉由運行表面之連續性,本發明意指相鄰/連續的運行表面位於相同平面中且具有共同之線或邊緣,以致當由一運行表面通過至另一相鄰/連續的運行表面時、或當同時於二相鄰/連續之運行表面上運行時,在所述運行表面上移動的滾輪將不會遇到間隙。
因此,軌道膨脹裝置之上述特徵確保由第一軌道至第二軌道的導引滾輪運行表面之連續性。較佳地,於軌道頭部的橫截面中所測量之所述運行表面RS的寬度絕不會小於在此橫截面中所測量之第一或第二軌道的標稱運行表面之寬度的一半。實際上,當導引滾輪抵達前拼合件310時,它將擱置於其寬度藉由橫截面C1(參見圖4)所界定之運行表面上:當考量橫截面C1時,將在第一或第二軌道的橫截面上測量之運行表面RS的每一者之運行表面寬度RSW及每一標稱運行表面的寬度都是相等的。換句話說,頂部312之基底部分312B包含運行表面RS,每一運行表面RS的特徵在於當在所述第一或第二軌道上移動時,寬度RSW等於滾輪將接觸之第一或第二軌道的運行表面之寬度。當導引滾輪進一步在第二軌道的方向中移動時,它將在位於開口310A上方之運行表面上運行(這尤其對應於膨脹間隙G的寬度D之值具有大於D'的值之情形),且其寬度係藉由橫截面C2所界定或在其寬度係藉由橫截面C3所界定的運行表面上運行(這尤其對應於膨脹間隙G具有寬度D=D'之情形,亦即其最小值,例如D'=0)。橫截面C2通過開口310A,亦即當膨脹間隙G的寬度D係大於D'時,頂部312橋接開口310A,使其底部312B擱置並固定至底部311及使其第一突出構件312A擱置及/或滑動在後拼合件320上。於此情形中,橫截面C2包含底部分311之橫截面及第一突出構件312A的橫截面,使開口310A佈置在它們之間,並構造成在膨脹間隙G減小期間收容第三突出構件320A。如圖12中所例示,第一突出構件312A的橫截面包含如先前所述之一對運行表面RS,其中所述運行表面RS的每一者之寬度RSW較佳為標稱運行表面的寬度之一半,滾輪當於第一或第二軌道上運行時接觸標稱運行表面。實際上,且如橫截面C3及C4中所顯示,第一突出構件312A包含標稱運行表面的寬度之一半,且後拼合件320的重疊部分、亦即所述第一可變部分較佳包含如藉由第一或第二軌道所界定之標稱運行表面的寬度之另一半。因此,只要創建開口310A,例如由於膨脹間隙G的寬度D之增加,第一突出構件312A將橋接所創建的開口310A,因此軌道膨脹裝置之特徵在於軌道頭部橫截面C2,其以由基底部分312B直至第一突出構件312A進入與後拼合件320接觸的點之軌道膨脹裝置為特徵,其中在所述接觸點處的橫截面界定如橫截面C3或C4中所例示之運行表面RS,亦即,其寬度係藉由第一突出構件312A所界定的運行表面寬度及藉由構造成所述第一突出構件312A所重疊之後拼合件的部分所界定之運行表面寬度的總和,因此所述總和導致總運行表面寬度等於標稱運行表面寬度。實際上,後拼合件320較佳為界定二完全相同之運行表面RS,它們如先前所解釋那樣對稱地佈置在中間平面M的每一側面上,且其特徵在於橫截面中所測量之寬度係標稱運行表面的寬度之一半,如橫截面C3-C5中所顯示。當藉由第一突出構件312A所重疊時,如藉由橫截面C3及C4所例示,後拼合件320的運行表面RS之寬度增加了第一突出構件312A的運行表面之寬度,以致對於藉由第一突出構件312A所重疊的後拼合件之所有長度,所得寬度等於所述標稱寬度。未藉由第一突出構件312A重疊的後拼合件320之任何剩餘縱向長度將接著以等於標稱運行表面寬度的一半之運行表面寬度RSW為特徵,如橫橫截面C5中所顯示。
總而言之,前拼合件310、以及後拼合件320包含在其整個長度上的運行表面RS,其中於橫截面中所測量之每一所述運行表面RS的寬度較佳為至少等於將接觸在第一或第二軌道上移動之滾輪的運行表面之寬度的一半。
另外,如圖12中所顯示及先前所解釋,藉由根據本發明之軌道膨脹裝置所界定的軌道頭部之寬度W由第一端部FE1直至後端RE2保持恆定,且較佳係等於第一或第二軌道的軌道頭部寬度。軌道頭部之寬度係垂直於中間平面M測量、亦即在如圖12中所例示的橫截面內測量。尤其是,後拼合件320之特徵在於恆定的最大寬度等於所述第一或第二軌道頭部寬度。較佳地,頂部312之基底部分312B的特徵在於最大寬度構造成界定其寬度W等於所述第一或第二軌道頭部寬度之軌道頭部。尤其是,第一突出構件312A的特徵在於最大寬度W'小於第一或第二軌道頭部寬度,如圖12之橫截面C2中所顯示。然而,既然第一突出構件312A總是位於軌道膨脹裝置的至少另一部分上方,其特徵在於寬度等於第一或第二軌道之軌道頭部寬度,所述另一部分例如係底部311及/或後拼合件320,它確保所述第一突出部分312A及所述另一部分一起界定等於第一或第二軌道頭部寬度的軌道頭部寬度。值得注意的是,底部311之構造成藉由第三突出構件320A重疊的縱向部分之顯著特徵在於恆定寬度等於第一或第二軌道頭部寬度。
根據藉由圖11所例示的較佳實施例,僅底部311及頂部312構造成橋接膨脹間隙G,尤其是當以其最大寬度值D''為特徵時,而使一側面藉由前連接軌道所支撐,且另一側面藉由後連接軌道所支撐,而後拼合件320不會延伸超出前端FE2之端部。底部311係固定至第一連接軌道31的本體/結構,並包含突出末端、亦即所述第二突出構件311A,構造成當第一軌道及第二軌道移離彼此時橋接所述膨脹間隙G,所述第二突出構件311A係滑動地安裝在所述第二開口321A內之第二連接軌道的本體/結構上,因此夾在第二連接軌道的本體/結構與第三突出構件320A之間。較佳地,當膨脹間隙G處於其最小值處而以寬度D'為特徵時,底部311的所述第二突出構件311A接觸後拼合件320之基底部分320B。取決於第三突出構件320A的長度及其是否橋接膨脹間隙G,第一開口310A可為位於膨脹間隙G上方(參見圖4),或可保持位於後端RE1上方(參見圖3),或亦可為位於前端FE2上方(未顯示)。在每一情形中,第三突出構件320A較佳為夾在底部311與頂部312之間,而滑動地安裝於第一開口310A內。當膨脹間隙G處於其最小值處而以寬度D'為特徵時,較佳具有D'=0,所述第一開口310A及所述第二開口321A較佳為關閉。
如圖11及12中所顯示,前拼合件的頂部312包含構造成強化第一突出構件312A之剛性的強化結構313。較佳地,所述強化結構313縱向地延伸在第一突出構件312A之整個長度上,並可選地進一步於一方向中及在基底部分312B上延伸。所述強化結構313可為藉著任何固定手段固定至頂部312,或可為藉由機械加工所獲得,亦即頂部312及其強化結構313係單一且相同的組件。根據為正且較佳包含於5-20毫米之間的高度H,具有15毫米為較佳之值,此強化結構313在第一突出構件312A之頂部上、或可選地於前拼合件310的頂部上垂直地延伸,所述強化結構之頂部表面相對於第一或第二軌道頭部之頂部表面的標稱位準界定位在額外高度處之上位準。
因此,由軌道基底至其軌道頭部的頂部所垂直地測量之軌道的總高度當於第一或第二軌道之橫截面中、或在如圖12所顯示的橫截面中測量時不會相同。為了補償此高度差、亦即源自強化結構313之附加高度H,根據本發明的軌道膨脹裝置30更包含前斜面314及後斜面315,此等斜面構造成將導引單元的接觸塊由第一或第二軌道之軌道頭部的頂部表面之標稱位準導引至強化結構的所述上位準,所述上位準相對於標稱位準位在所述額外高度處。
所述前斜面及所述後斜面之較佳實施例分別在圖13及14中顯示。前斜面314具有構造成由前拼合件朝前連接軌道31的前端FE1延伸之桿棒的基本形狀。所述前斜面314較佳係藉著像螺絲之任何已知固定手段固定至前連接軌道31及前拼合件310。前斜面314包含意欲支撐導引單元的滑塊之頂部表面314S,所述頂部表面314S由構造成固定至前連接軌道的前末端FER1延伸至構造成固定至前拼合件310之後末端RER1。較佳地,前連接軌道31包含在其軌道頭部的頂部縱向地延伸並構造成收容所述前斜面314之縱向長孔或溝槽31S(參見圖6及9),其中當更靠近前拼合件310時,所述長孔或溝槽31S的深度減小,以致前斜面314之前末端FER1的頂部表面314S處於第一或第二軌道之軌道頭部的頂部表面之標稱位準處,且後末端RER1的頂部表面314S位於強化結構313之上位準處。頂部表面314S因此界定由軌道頭部的標稱位準至強化結構313之頂部表面的上位準之傾斜平面。
後斜面315具有實質上構造成由後拼合件320朝後連接軌道32的後端RE2延伸之桿棒的形狀。所述後斜面315較佳係藉由像螺絲的任何已知之固定手段固定至後連接軌道31。所述後斜面315與後拼合件320沒有任何固定手段。較佳地,它包含突出部分315P(參見圖11及圖14),其構造成朝第一突出構件312A延伸並在位於第一突出構件312上方的強化結構313中所佈置之長孔或溝槽313S內滑動(參見圖12,截面T,或圖11)。此突出部分315P能夠將後斜面315可滑動地連接至前拼合件310,以便補償膨脹間隙G的寬度D之變動。後斜面315包含意欲支撐導引單元的滑塊之頂部表面315S,所述頂部表面315S由構造成被固定至後連接軌道的後端RER2延伸至包含所述突出部分315P並構造成接觸前拼合件310之前末端FER2。後連接軌道32較佳包含在其軌道頭部的頂部縱向地延伸並構造成收容所述後斜面315之縱向長孔或溝槽32S(參見圖10),其中當更靠近後拼合件320時,所述長孔或溝槽32S的深度減小,以致後斜面315之後末端RER2的頂部表面315S位於第一或第二軌道之軌道頭部的頂部表面之標稱位準處,且前末端FER2的頂部表面315S位於強化結構313之上位準處。頂部表面315S因此界定由軌道頭部的標稱位準至強化結構313之頂部表面的上位準之傾斜平面。
最後,圖15顯示根據本發明的軌道膨脹裝置之俯視圖,其中前斜面314為由第一軌道移動朝第二軌道的滑塊提供軌道頭部高度之連續增加,以致其可在軌道膨脹裝置上滑動,且後斜面315為所述滾輪提供軌道頭部的所述高度之連續減小,以致它可由強化結構的頂部表面滑動回至第二軌道頭部之頂部表面的標稱位準。
總之,本發明提出藉著拼合接頭將第一軌道接合至第二軌道,拼合接頭包含前拼合件及後拼合件,它們是使用於將所述第一軌道連接至第二軌道的前連接軌道及分別為後連接軌道之可移除組件,其中前拼合件310包含根據其長度縱向地朝後連接軌道延伸的頂部312,所述頂部312包含構造成將後拼合件320重疊在可變長度上之第一突出構件312A,其中第一突出構件312A及構造成藉由第一突出構件312A重疊的後拼合件之頂部一起界定軌道頭部,且每一者包含藉由用於導引單元的每一滾輪之第一或第二軌道所界定的標稱運行表面之一部分、例如一半,此導引單元構造成在所述第一或第二軌道上運行。
1:滾輪 2:滾輪 3:軌道 4:底板 5:地面 6:芯部 7:頭部 7a:運行表面 7b:運行表面 8:連接盒 9:輪面 10:凸緣 11:角度 30:軌道膨脹裝置 31:前連接軌道 31S:溝槽 32:後連接軌道 32S:溝槽 81:接地板 82:夾緊件 83:螺釘 84:固定銷 85:滑動銷 86:保護卡特件 91:主夾緊件 92:主夾緊件 101:下端 120:上部 121:底部 122:中間部分 123:上部 201:下端 310:前拼合件 310A:第一開口 311:底部 311A:第二突出構件 312:第一突出構件 312A:第一突出構件 312B:基底部分 313:強化結構 313S:長孔 314:前斜面 314S:頂部表面 315:後斜面 315P:突出部分 315S:頂部表面 320:後拼合件 320A:第三突出構件 320B:基底部分 321A:第二開口 322:長孔 821:突出部分 822:外突出部分 B1:基底 B2:基底 C1:橫截面 C2:橫截面 C3:橫截面 C4:橫截面 C5:橫截面 D:膨脹間隙的寬度 F1:第一端部 FE1:前端 FE2:前端 FER1:前末端 FER2:前末端 G:膨脹間隙 M:中間平面 R2:第二端部 RE1:後端 RE2:後端 RER1:後末端 RER2:後末端 RS:運行表面 RSW:運行表面寬度
將經過以下附圖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之進一步態樣,其中相同的元件符號係使用於相同及對應的零件: 圖1係構造成導引具有安裝在V形部中之一對導引滾輪的導引系統之軌道的示意性正面代表圖。 圖2係根據本發明之軌道膨脹裝置的主要概念之示意性側視圖。 圖3係根據本發明的概念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示意性側視圖。 圖4係根據本發明之概念的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示意性側視圖。 圖5係膨脹間隙處於最小值的連接盒之較佳具體化的示意說明圖。 圖6係膨脹間隙處於最大值之連接盒的較佳具體化之示意說明圖。 圖7係根據本發明的連接盒之較佳結構的細節。 圖8係根據本發明之軌道膨脹裝置的較佳實施例之橫截面的細節。 圖9係根據本發明之前拼合件及前連接軌道的較佳實施例之三維例示圖。 圖10係根據本發明的後拼合件及後連接軌道之較佳實施例的三維例示圖。 圖11係根據本發明之軌道膨脹裝置的較佳實施例之三維示意說明圖。 圖12係用於圖11中所顯示的較佳實施例之不同橫截面C1-C5的滾輪運行表面之示意例示圖。 圖13係根據本發明的前斜面之較佳實施例。 圖14係根據本發明的後斜面之較佳實施例。 圖15係根據本發明的軌道膨脹裝置之俯視圖。
8:連接盒
30:軌道膨脹裝置
31:前連接軌道
32:後連接軌道
310:前拼合件
310A:第一開口
312:第一突出構件
312A:第一突出構件
312B:基底部分
320:後拼合件
B1:基底
B2:基底
D:寬度
G:膨脹間隙
F1:第一端部
FE1:前端
FE2:前端
R2:第二端部
RE1:後端
RE2:後端

Claims (15)

  1. 一種軌道膨脹裝置(30),構造成將第一軌道(F1)接合至第二軌道(R2),該軌道膨脹裝置(30)包含: 前連接軌道(31),包含前端FE1及後端RE1(RE1),其中該前端FE1構造成被連接至該第一軌道(F1); 後連接軌道(32),包含前端FE2(FE2)及後端RE2(RE2),其中該後端RE2(RE2)構造成被連接至該第二軌道(F2); 其特徵在於該軌道膨脹裝置(30)包含構造成將該後端RE1(RE1)可滑動地連接至該前端FE2(FE2)之拼合接頭,該拼合接頭界定由該前連接軌道(31)至該後連接軌道(32)的連續運行表面(RS),其中該連續運行表面(RS)之特徵在於可變的縱向長度,該可變之縱向長度構造成隨著將該前連接軌道(31)與該後連接軌道(32)分開的膨脹間隙(G)之寬度(D)改變。
  2. 如請求項1之軌道膨脹裝置(30),其中該拼合接頭包含至少一個第一突出構件(312A),由該前連接軌道(31)朝該後連接軌道(32)延伸且構造成可滑動地重疊該後連接軌道(32)的第一可變部分,其中該第一突出構件(312A)及該第一可變部分各包含該連續運行表面(RS)之一部分。
  3. 如請求項2之軌道膨脹裝置(30),其中該拼合接頭包含第二突出構件(311A),其由該前連接軌道(31)朝該後連接軌道(32)延伸並構造成可滑動地重疊該後連接軌道(32)的第二可變部分。
  4. 如請求項3之軌道膨脹裝置(30),其中該第一突出構件(312A)係安裝在該第二突出構件(311A)上,以便界定構造成收容由該後連接軌道(32)朝該前連接軌道(31)延伸的第三突出構件(320A)之第一開口(310A),且其中第二開口(321A)係被界定在該後連接軌道(32)與該第三突出構件(320A)之間並構造成收容該第二突出構件(311A)。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軌道膨脹裝置(30),其中該第一突出構件(312A)的特徵在於寬度,該寬度小於以該第一或第二軌道頭部為特徵之標稱寬度。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軌道膨脹裝置(30),其中藉由該第一突出構件(312A)所界定的運行表面(RS)及藉由該第一可變部分所界定之運行表面(RS)具有完全相同的寬度。
  7. 如請求項2至6中任一項之軌道膨脹裝置(30),其中該拼合接頭包含構造成被固定至該前連接軌道(31)的前拼合件(310)及構造成被固定至該後連接軌道(32)之後拼合件(320),其中該前拼合件(310)包含構造成橋接該膨脹間隙(G)的該第一突出構件(312A),其中該後拼合件(320)包含該第一可變部分,其中該第一突出構件(312A)構造成可滑動地擱置在該後拼合件(320)之第一可變部分上。
  8. 如請求項7之軌道膨脹裝置(30),其中該前拼合件(310)包含頂部(312),根據其長度縱向地朝該後連接軌道(32)延伸,該頂部(312)包含基底部分(312B)及該第一突出構件(312A),其中該基底部分(312B)構造成被固定至該前連接軌道(31),且其中該第一突出構件(312A)由該基底部分(312B)朝該後連接軌道(32)延伸用以橋接該膨脹間隙(G)。
  9. 如請求項7或8之軌道膨脹裝置(30),其中該後拼合件(320)包含該第三突出構件(320A),該第三突出構件包含該第一可變部分。
  10. 如請求項8或9之軌道膨脹裝置(30),其中該前拼合件(310)包含構造成被固定至該前連接軌道(31)並支撐該頂部(312)的基底部分(312B)之底部(311),其中該底部(311)包含該第二突出構件(311A)。
  11. 如請求項10之軌道膨脹裝置(30),其中該底部(311)包含以恆定寬度為特徵的至少一部分,該部分至少由第一橫截面縱向地延伸至第二橫截面,其中該第一橫截面構造成位在該第一開口(310A)之第一縱向末端處,且該第二橫截面位在當處於其最大值時所界定的第一開口(310A)之第二縱向末端處,其中該第一縱向末端係引導朝該前連接軌道(31)的縱向末端,及該第二縱向末端係引導朝該後連接軌道(32)之縱向末端,其中該恆定寬度構造成等於該第一軌道(F1)或第二軌道(R2)的頭部之寬度。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軌道膨脹裝置(30),包含構造成夾緊該前連接軌道31的基底及該後連接軌道32之基底的連接盒(8),以致防止橫向及/或垂直之相對動作,同時允許及限制相對縱向位移。
  13. 如請求項12之軌道膨脹裝置(30),其中該連接盒(8)係在平移中機動地安裝於夾緊系統(9)中,其中該夾緊系統(9)構造成被固定至地面並用於允許該連接盒相對於該地面的縱向平移,同時防止該連接盒之任何橫向及/或垂直動作。
  14.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軌道膨脹裝置(30),其中該第一突出構件(312A)係藉由縱向延伸的強化結構所覆蓋。
  15. 一種用於補償第一軌道之端部相對第二軌道的端部之膨脹的方法,該方法包含藉著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的軌道膨脹裝置將該第一軌道端部連接至該第二軌道端部。
TW110123961A 2020-07-02 2021-06-30 軌道膨脹裝置及方法 TWI7912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0290052.8A EP3933106B1 (en) 2020-07-02 2020-07-02 Rail expansion device and method
EP20290052.8 2020-07-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6321A true TW202206321A (zh) 2022-02-16
TWI791233B TWI791233B (zh) 2023-02-01

Family

ID=71948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3961A TWI791233B (zh) 2020-07-02 2021-06-30 軌道膨脹裝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65618A1 (zh)
EP (1) EP3933106B1 (zh)
KR (1) KR20230029937A (zh)
CN (1) CN115735032A (zh)
BR (1) BR112022026211A2 (zh)
CA (1) CA3183585A1 (zh)
ES (1) ES2964775T3 (zh)
TW (1) TWI791233B (zh)
WO (1) WO202200259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5540A (en) * 1910-03-08 1910-07-26 Noble H Roe Rail-joint.
US1342228A (en) * 1920-02-28 1920-06-01 Rizzuto James Rail-joint
US3955761A (en) * 1973-03-05 1976-05-11 Szarka Enterprises, Inc. Method for providing a vehicular supporting deck for a railroad grade crossing
US4062490A (en) * 1976-05-21 1977-12-13 Transit Products Company, Inc. Rail fastening clips
CA1069097A (en) * 1977-09-14 1980-01-01 Alphege P. Deslauriers Expansion joint for railroad tracks
FR2759340B1 (fr) 1997-02-11 1999-04-09 Lohr Ind Systeme de guidage le long d'au moins un rail au sol pour un essieu d'un vehicule routier
FR2865986B1 (fr) 2004-02-09 2007-04-13 Lohr Ind Galet incline de guidage a utiliser par paire pour un ensemble de guidage le long d'un rail.
TW201109498A (en) * 2009-09-11 2011-03-16 Xin-Fa Zheng Retractable joint of steel rail
GB201513369D0 (en) * 2015-07-29 2015-09-09 Gantry Railing Ltd Rail fastening device
CN206308562U (zh) * 2016-11-24 2017-07-07 赵建生 一种插接式钢轨
CN107268346A (zh) * 2017-06-26 2017-10-20 徐新敏 钢轨连接组件及轨道总成
CN208455379U (zh) * 2018-06-22 2019-02-01 湖南磁浮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磁浮列车轨道、轨排及其f轨轨缝伸缩接头结构
WO2020015336A1 (zh) * 2018-07-16 2020-01-23 陈启星 梯形拼接加托槽拼接式钢轨接头
CN111287024B (zh) * 2020-02-21 2021-10-12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连接装置和无砟轨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35032A (zh) 2023-03-03
WO2022002593A1 (en) 2022-01-06
TWI791233B (zh) 2023-02-01
CA3183585A1 (en) 2022-01-06
EP3933106A1 (en) 2022-01-05
BR112022026211A2 (pt) 2023-01-17
ES2964775T3 (es) 2024-04-09
US20230265618A1 (en) 2023-08-24
EP3933106B1 (en) 2023-08-30
EP3933106C0 (en) 2023-08-30
KR20230029937A (ko) 2023-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7524020A (ja) 鉄道軌道用の分岐線部分および渡り線部分
US5503084A (en) Device for improving warp stiffness of a railcar truck
JPS63261001A (ja) 軌動案内鉄道車両および磁気車両による共通使用を目的とした複式切替システム
CN107740313B (zh) 一种磁浮列车的轨道及其轨道用接头
TW202206321A (zh) 軌道膨脹裝置及方法
US20170030023A1 (en) Procedure for laying railway tracks
US20200130713A1 (en) Railcar Body Made of Mating Panels Having a Predetermined Gap There in Between
US9555819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tection against guiding loss for a guided vehicle
CN102084061A (zh) 导轨膨胀装置
GB2568342B (en) Apparatus and components of turnout/crossover section for railway track
US20060065791A1 (en) Turnout/crossover section for railway track
WO2020015336A1 (zh) 梯形拼接加托槽拼接式钢轨接头
JP2005535807A5 (zh)
ZA200501348B (en) Turnout/crossover section for railway track
JPH0718605A (ja) 鉄道用レール継目の走行衝撃防止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CN105539479B (zh) 磁浮列车的底架结构
US5024380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 welded rail
KR100906684B1 (ko) 측방 안내방식 고무차륜형 경량전철 안내레일 체결시스템
CA2838305C (en) Power rail, mounting and dismounting method and arrangement composed of combined power rails
US8418970B2 (en) Swing nose crossing
KR102308680B1 (ko) 매립형 궤도용 탈선 복구 장치
JP2001151459A (ja) 覆工板上走路
US20110185938A1 (en) Devices for moving the buffers of articulated cars of railway vehicles travelling on a curve
JPS58127802A (ja) 補強枠を使用したモノレ−ル桁の支承構造
CN115709322A (zh) 悬挂式单轨轨道梁及其制造精度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