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8213A - 用於車輪之懸吊技術 - Google Patents

用於車輪之懸吊技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8213A
TW202138213A TW110100987A TW110100987A TW202138213A TW 202138213 A TW202138213 A TW 202138213A TW 110100987 A TW110100987 A TW 110100987A TW 110100987 A TW110100987 A TW 110100987A TW 202138213 A TW202138213 A TW 20213821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rim
outer rim
inner rim
sli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0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邁克爾 N 巴斯尼特
Original Assignee
邁克爾 N 巴斯尼特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邁克爾 N 巴斯尼特 filed Critical 邁克爾 N 巴斯尼特
Publication of TW202138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8213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03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5/00Rims built-up of several main parts ; Locking means for the rim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6Wheels with compression spo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9/00Wheels of high resiliency, e.g. with conical interacting pressure-surfaces
    • B60B9/02Wheels of high resiliency, e.g. with conical interacting pressure-surfaces using springs resiliently mounted bicycle ri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5/00Rims built-up of several main parts ; Locking means for the rim parts
    • B60B25/22Other apurtenances, e.g. for sealing the component parts enabling the use of tubeless ty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9/00Wheels of high resiliency, e.g. with conical interacting pressure-surfaces
    • B60B9/26Wheels of high resiliency, e.g. with conical interacting pressure-surfaces comprising resilient spo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9/00Wheels of high resiliency, e.g. with conical interacting pressure-surfaces
    • B60B9/26Wheels of high resiliency, e.g. with conical interacting pressure-surfaces comprising resilient spokes
    • B60B9/28Wheels of high resiliency, e.g. with conical interacting pressure-surfaces comprising resilient spokes with telescopic a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3Bicycles; Tri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種車輪,其包含與一輪轂相附接之一內輪緣,以及一外輪緣。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包含數個滑動表面,其中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經組配成使得該等滑動表面:限制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在平行於該車輪之轉軸的方向上彼此相對移動,並使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能夠在垂直於該車輪之轉軸的方向上彼此相對滑動。該車輪更包含多個懸吊構件,其經組配成作用於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之間。

Description

用於車輪之懸吊技術
本揭露之數個範例與用於車輪之懸吊技術相關。一些範例與用於自行車車輪之懸吊技術相關之部分範例。
為了空氣動力學之目的,使自行車車輪具有較深截面的輪緣之作法日益普遍。
本揭露之目的為利用此趨勢並運用了由這些較深截面的輪緣所創造之空間,以提供包含於輪緣之內的懸吊構件。這提供了一種不顯眼的(discreet)、反應快速的接近道路表面之懸吊系統,因此,在道路衝擊輸入之最早期且最有效階段,透過車輪與框架來減少道路衝擊負荷。
雖然本揭露之多個方面是參照自行車車輪來描述,但可被理解的是,在此所描述之(如申請專利範圍的)發明與其特徵可被應用於不同種其他用途之車輪。
根據本揭露之不同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可以提供一種車輪,其包含: 一內輪緣,其與一輪轂相附接;以及 一外輪緣, 其中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包含數個滑動表面,以及 其中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經組配成使得該等滑動表面:限制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在平行於該車輪之轉軸的方向上彼此相對移動,並使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能夠在垂直於該車輪之轉軸的方向上彼此相對滑動; 該車輪更包含: 多個懸吊構件,其經組配成作用於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之間。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等懸吊構件經組配成可被定位於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間所界定出之一空間中。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等懸吊構件經組配成用於產生一偏壓力,其中該偏壓力作用來維持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之同心度。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等懸吊構件之懸吊參數在該車輪於原位時為可調整的。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等懸吊構件經組配成用於實質防止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繞著該車輪之轉軸彼此相對轉動。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等懸吊構件包含:複數個彈簧鉗(sprung tongs)或至少一彈性可變形元件。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彈性可變形元件為一彈性管。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彈性可變形元件為可充氣的。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內輪緣包含用於一充氣閥之用來對該彈性可變形元件充氣的一孔洞。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彈性可變形元件被附接至該內輪緣以防止該彈性可變形元件相對於該內輪緣之滑動;並且/或其中該彈性可變形元件被附接至該外輪緣以防止該彈性可變形元件相對於該外輪緣之滑動。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有一柱塞自該內輪緣或該外輪緣突出,其中該柱塞經組配成當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在垂直於該車輪之轉軸的方向上彼此相對滑動時,使該彈性可變形元件變形。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柱塞之一末端在該車輪之轉軸方向上具有一尺寸,而該尺寸小於該彈性可變形元件在相同方向上之一尺寸。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彈性可變形元件被附接至該柱塞。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的該等滑動表面係實質垂直於該車輪之轉軸。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內輪緣包含一第一滑動表面與一第二滑動表面,以及其中該外輪緣包含一第一滑動表面與一第二滑動表面,其中該內輪緣之第一滑動表面與該外輪緣之第一滑動表面經組配成用於滑動接觸,同時限制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在平行於該車輪之轉軸的一第一方向上彼此相對移動,以及其中該內輪緣之第二滑動表面與該外輪緣之第二滑動表面經組配成用於滑動接觸,同時限制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在平行於該車輪之轉軸的一第二對立方向上彼此相對移動。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內輪緣之第一與第二滑動表面為該內輪緣之側面的朝內表面,以及其中該外輪緣之第一與第二滑動表面為該外輪緣之側面的朝外表面。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內輪緣之第一與第二滑動表面為該內輪緣之側面的朝外表面,以及其中該外輪緣之第一與第二滑動表面為該外輪緣之側面的朝內表面。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等滑動表面中之至少一滑動面包含一或多個溝槽。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一或多個溝槽中之各者在實質垂直於該車輪之轉軸的方向上延伸。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一或多個溝槽中之各者在相對於該車輪之徑向方向傾斜的一方向上延伸。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外輪緣包含一或多個導槽,用於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間所界定之一空間的引流。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外輪緣包含一外部分與一內部分,以及該外輪緣之該等滑動表面中有部分由該外輪緣之該內部分之表面構成。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外輪緣被附接至一輪胎。
於部分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各自包含一孔洞,用於經附接之該輪胎之一充氣閥。
根據本揭露之不同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可以提供一種自行車,其包含一或多個在此所描述之車輪。
根據本揭露之不同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可以提供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請求之範例。
以下描述與一種車輪100相關,該車輪包含: 一內輪緣7,其與一輪轂102相附接;以及 一外輪緣3, 其中該內輪緣7與該外輪緣3包含數個滑動表面20,以及 其中該內輪緣7與該外輪緣3經組配成使得該等滑動表面20:限制該內輪緣7與該外輪緣3在平行於該車輪之轉軸110的方向112上彼此相對移動,並使該內輪緣7與該外輪緣3能夠在垂直於該車輪之轉軸110的方向114上彼此相對滑動; 該車輪100更包含: 懸吊構件8,其經組配成作用於該內輪緣7與該外輪緣3之間。
圖1顯示了本申請所通篇使用之圓柱座標系統。圖 1 展示了圓柱座標系統之基底( r , θ, z )以及一組參考用之右手卡式座標軸(x, y, z)。 r 為一徑向向量並平行於x-y平面。θ為r 與正x軸之夾角。 z 為一軸向向量,其正交於 r
圖2從透視側視圖展示了車輪100之一範例。車輪100係相對於圓柱座標系統來定義,使得圓柱座標系統原點之原點O被定位於車輪100之輪轂102之中心,並使得該車輪之轉軸110對準z軸。故該車輪之旋轉平面,意指與該車輪之轉軸110垂直之平面,為x-y平面(即書頁平面)。
如此處所使用的,術語「側向 」指的是平行於該車輪之轉軸110之方向112(未顯示),且術語「徑向 」指的是平行於x-y平面並發源於該車輪之轉軸110之方向114(即平行於向量 r )。術語「內 」指的是與一「外 」組件相比在徑向方向114上較接近轉軸110的組件。
圖2展示一範例,其中車輪100自側面觀看時(即沿著車輪之轉軸110觀看時)為實質環狀。其他範例中,車輪100自側向觀看時可以有不同形狀,特別是其處於負載時。舉例來說,車輪100自側面觀看時可以為實質橢圓。
於圖2所示之範例中,車輪100包含一輪轂102。輪轂102之軸對準該車輪之轉軸110。部分範例中,輪轂102可以經組配成使車輪100附接至一個輪式裝置,如一自行車200(見圖14)。舉例來說,輪轂102可以經組配成用來附接於該輪式裝置之車軸。
車輪100可以包含複數個車緣3與7。在圖2所示之範例中,車輪100包含一內輪緣7與一外輪緣3。自該側面觀看時(即沿著車輪之轉軸110觀看時),內輪緣7與外輪緣3可以為實質圓形。其他範例中,內輪緣7及/或外輪緣3自側面觀看時可以有不同形狀,特別是車輪100處於負載時。舉例來說,該形狀自側面觀看時可以為實質橢圓。
圖2之範例中,內輪緣7經組配成用來附接於輪轂102。內輪緣7可以藉由輪轂附接構件103附接於輪轂102;舉例來說,藉由輪幅。圖2之範例中,內輪緣7藉由三個輪幅103附接於輪轂102。其他範例中,將可能有數量更多的輪幅或有數量更少的輪幅。
部分範例中,輪轂附接構件103以及內輪緣7可以為分離之組件並且它們可以經組配成連接在一起。其他範例中,輪轂附接構件103以及內輪緣7可以為單一且相同組件;意即,可為整合組件。
部分範例實施例中,外輪緣3可以經組配成附接於輪胎1。舉例來說,外輪緣3可以為一「緊鉗 」輪緣,或為一「管狀 」輪緣,或為一「無內胎 」輪緣。其他範例實施例中,外輪緣3本身可被組配成與地面接觸而無需輪胎1。
圖3顯示車輪100之一範例,其使用車輪100之截面之分解圖,使得個別之組件部分係分離顯示。圖3之分解圖為圖2之截面A-A之示例。部分範例中,圖3所示組件之橫截面可以延伸至車輪100之全周長或是實質延伸至車輪100之全周長。部分範例中,圖3所示組件中之一或多個組件之橫截面可以不延伸至車輪100之全周長。
在圖3中,書頁平面為x-z平面並且y軸垂直於書頁平面。
車輪100包含:一內輪緣7,用來附接於輪轂102;一外輪緣3;以及懸吊構件8,其經組配成作用於內輪緣7與外輪緣3之間。
內輪緣7包含一中心部分70以及兩個相對之側面壁部分72A、72B,且一內部空間18在其之間。各側面壁部分72A、72B包含一各別之朝內表面74A、74B以及一各別之朝外表面76A、76B。中心部分70包含一朝內表面79以及一朝外表面77。朝外表面77經組配成用來附接於輪轂102(未顯示),舉例來說,透過輪轂附接構件103(未顯示)來附接。部分範例中,中心部分70之朝內表面79經組配成用來附接於懸吊構件8。
外輪緣3包含一中心部分30以及兩個相對之側面壁部分32A、32B,且一內部空間18在其之間。各側面壁部分32A、32B包含一各別之朝內表面34A、34B以及一各別之朝外表面36A、36B。中心部分30包含一朝內表面39以及一朝外表面37。部分範例中,朝外表面37經組配成用來附接於一輪胎1(未顯示)。部分範例中,朝內表面79經組配成用來附接於懸吊構件8。
在組裝時,內輪緣7與外輪緣3經組配成用於相對滑動運動。輪緣7、3中之一者的朝內表面(74A、74B;34A、34B)提供了滑過輪緣7、3中之另一者的朝外表面(36A、36B;76A、76B)的滑動表面20。
舉例來說,在圖4A、4B與4C所繪示的一實例中,內輪緣7之朝內表面74A、74B提供數個滑動表面20A以及外輪緣3之朝外表面36A、36B提供數個滑動表面20B。
舉例來說,在圖5A、5B與5C所繪示的一不同實例中,內輪緣7之朝外表面76A、76B提供數個滑動表面20B以及外輪緣3之朝內表面34A、34B提供數個滑動表面20A。
內輪緣7與外輪緣3經組配成在經組裝之車輪100中,使得滑動表面20:限制內輪緣7與外輪緣3在平行於該車輪之轉軸110(即z方向)的方向112上彼此相對移動,並使內輪緣7與外輪緣3能夠在垂直於該車輪之轉軸110(即x-y平面)的方向114上彼此相對滑動。
在所示範例中,滑動平面20為足夠平滑以使內輪緣7與外輪緣3能夠在垂直於該車輪之轉軸110的方向114上彼此相對滑動。滑動平面20為足夠平滑以容許內輪緣7與外輪緣3能夠平滑地沿著彼此相對移動並維持持續的連接。
在所示範例中,內輪緣7與外輪緣3之側面壁部分72、32有足夠的強度且剛度,以限制內輪緣7與外輪緣3在平行於該車輪之轉軸110(即z方向)的方向112上彼此相對移動。將平行於該車輪之轉軸110的方向112上之移動予以限制,減少或防止了該等輪緣之側向失準。
在所示範例中,內輪緣7與外輪緣3之滑動平面20為實質垂直於該車輪之轉軸110。
外輪緣3可以經組配成配接內輪緣7之內側,且內輪緣7可以經組配成配接外輪緣3之外側(如圖4A、4B、4C所示)使得內輪緣7之第一與第二滑動表面20為內輪緣7之側面壁部分72A、72B之朝內表面74A、74B,以及外輪緣3之第一與第二滑動表面20為外輪緣3之側面壁部分32A、32B之朝外表面36A、36B。內輪緣7包含一第一滑動表面(表面74A)以及一第二滑動表面(表面74B),以及外輪緣3包含一第一滑動表面(表面36A)以及一第二滑動表面(表面36B)。內輪緣7之第一滑動表面(表面74A)以及外輪緣3之第一滑動表面(表面36A)經組配成用於滑動接觸,同時限制內輪緣7與外輪緣3在平行於該車輪之轉軸110的一第一方向(即,-z方向)112上彼此相對移動,以及內輪緣7之第二滑動表面(表面74B)以及外輪緣3之第二滑動表面(表面36B)經組配成用於滑動接觸,同時限制內輪緣7與外輪緣3在平行於該車輪之轉軸110的一第二對立方向(即,+z方向)112上彼此相對移動。
外輪緣3可以經組配成配接內輪緣7之外側,且內輪緣7可以經組配成配接外輪緣3之內側(如圖5A、5B、5C中展示),使得內輪緣7之第一與第二滑動表面20為內輪緣7之側面壁部分72A、72B之朝外表面76A、76B,以及外輪緣3之第一與第二滑動表面20為外輪緣3之側面壁部分32A、32B之朝內表面34A、34B。內輪緣7包含一第一滑動表面(表面76A)以及一第二滑動表面(表面76B),以及外輪緣3包含一第一滑動表面(表面34A)以及一第二滑動表面(表面34B)。內輪緣7之第一滑動表面(表面76A)以及外輪緣3之第一滑動表面(表面34A)經組配成用於滑動接觸,同時限制內輪緣7與外輪緣3在平行於該車輪之轉軸110的一第一方向(即,+z方向)112上彼此相對移動,以及內輪緣7之第二滑動表面(表面76B)以及外輪緣3之第二滑動表面(表面34B)經組配成用於滑動接觸,同時限制內輪緣7與外輪緣3在平行於該車輪之轉軸110的一第二對立方向(即,-z方向)112上彼此相對移動。
懸吊構件8經組配成作用於內輪緣7與外輪緣3之間。部分範例中,懸吊構件8之一外部分可以經組配成用來附接於外輪緣3。部分範例中,懸吊構件8之一內部分可以經組配成用來附接於內輪緣7。
藉由前文,可以理解的是,外輪緣3於徑向上與可安裝於中心輪轂102之內輪緣7滑動接合且被其側向限制。兩個輪緣7、3係藉由可提供受控的預負載及懸吊方式之懸吊構件8來保持隔開且徑向置中,以在有道路衝擊輸入時依負載而定來允許外輪緣3藉由作用於懸吊構件8而相對於內輪緣7滑動,並在一般負載下時使外輪緣3回歸其置中位置。
內輪緣7與外輪緣3經組配成配接在一起,使得一空間18被界定於內輪緣7與外輪緣3間。懸吊構件8經組配成定位於內輪緣7與外輪緣3間所界定出之空間18中。
懸吊構件8經組配成可提供良好衝擊吸收以及使車輪100與地面之間得以有良好抓力。懸吊構件8的作用是使作用於外輪緣3之外力減少傳遞至內輪緣7;因此,其提供了良好衝擊吸收。懸吊構件8作用來維持車輪100與地面之間之正向力大小為實質恆定;因此,能夠有良好抓力。
懸吊構件8經組配成產生一偏壓力40,其中偏壓力40作用來維持內輪緣7與外輪緣3之同心度。
如圖4B與5B所顯示的,當內輪緣7與外輪緣3彼此移開時(即當輪緣7、3不位於中立位置,如圖4A與圖5A所示),懸吊構件8經組配成提供一偏壓力40,而該偏壓力作用來抵抗內輪緣7與外輪緣3之彼此遠離的進一步位移並作用來使內輪緣7與外輪緣3回歸至中立位置,如圖4A與圖5A所示。
如圖4C與5C所顯示的,當內輪緣7與外輪緣3彼此接近時(即當輪緣7、3不位於中立位置,如展示於圖4A與圖5A),懸吊構件8經組配成提供一偏壓力40,而該偏壓力作用來抵抗內輪緣7與外輪緣3之彼此靠近的進一步位移並作用來使內輪緣7與外輪緣3回歸至中立位置,如圖4A與圖5A所示。
懸吊構件8經組配成在正常懸吊操作期間維持內輪緣7與外輪緣3之滑動表面20之至少部分重疊。
懸吊構件8可以包含至少: 產生一偏壓力40之一組件,而該偏壓力係為橫跨該組件之位移之函數;並且/或 產生一偏壓力40之一組件,而該偏壓力係為橫跨該組件之速度之函數;並且/或 產生一偏壓力40之一組件,而該偏壓力係為橫跨該組件之加速度之函數。
產生一偏壓力40而該偏壓力係為橫跨其上之位移之函數的一組件通常指的是一彈簧。將組件所產生之偏壓力40與橫跨該組件之位移間的關係予以定義之函數可以為一常數(即一線性彈簧)或可以不為一常數(即一非線性彈簧)。
產生一偏壓力40而該偏壓力係為橫跨其上之速度之函數的一組件通常指的是一緩衝器,有時為一阻尼器。將組件所產生之偏壓力40與橫跨該組件之速度間的關係予以定義之函數可以為一常數(即一線性阻尼器)或可以不為一常數(即一非線性阻尼器)。
產生一偏壓力40而該偏壓力係為橫跨其上之加速度之函數的一組件通常指的是一慣質(inerter)。將組件所產生之偏壓力40與橫跨該組件之加速度間的關係予以定義之函數可以為一常數(即一線性慣質)或可以不為一常數(即一非線性慣質)。
懸吊構件8可以為可調整的以用於控制偏壓力之大小及/或偏壓力對於位移/速度/加速度之反應。部分範例中,在車輪100於原位時懸吊構件8之懸吊參數可以為可調整的;也就是說,當車輪100附接於一個輪式裝置時懸吊構件8之懸吊參數可以為可調整的。
懸吊構件8可以經組配成使得其於車輪100之慣性矩之貢獻度減少(例如藉由使質量位置更接近車輪100之中心)。
當一驅動或制動之力矩被施加於車輪100時,可以產生內輪緣7與外輪緣3繞著該車輪之轉軸110彼此相對轉動之傾向。如下文所揭露的,懸吊構件8能夠經組配成實質防止內輪緣7與外輪緣3繞著該車輪之轉軸110彼此相對轉動。
圖6展示一範例,其中懸吊構件8包含複數個彈簧,其組配成作為多個彈簧鉗60。該等彈簧鉗延伸於內輪緣7與外輪緣3之間且與該等輪緣連接。此範例中,該等彈簧鉗與內輪緣7構成一銳角
Figure 02_image001
並且具有一中立位置,在該中立位置中該等彈簧鉗與內輪緣7構成一銳角
Figure 02_image003
。彈簧鉗60之彈性偏壓力傾向將角度
Figure 02_image001
回歸至角度
Figure 02_image003
。因此,彈簧鉗60能夠經配組成實質防止內輪緣7與外輪緣3繞著該車輪之轉軸110彼此相對過度轉動。
懸吊構件8可以包含至少一彈性可變形元件50。圖7、8、9及10為繪示有根據本揭露之車輪100之數個範例之橫截面。這些範例中,懸吊構件8包含一彈性可變形元件50。圖7、8及9之範例中,外輪緣3在內輪緣7內移行且與該內輪緣呈滑動連接,如圖4A、4B及4C中所描述者。圖10之範例中,內輪緣7在外輪緣3內移行且與該外輪緣呈滑動連接,如圖5A、5B及5C中所描述者。
圖7至10所示之數個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一柱塞4經組配成於內輪緣7與外輪緣3在垂直於該車輪之轉軸110的方向114上彼此相對滑動時,使彈性可變形元件50變形。彈性可變形元件50於外輪緣3與內輪緣7自中立位置彼此靠近移動時被彈性壓縮。彈性可變形元件50於外輪緣3與內輪緣7自中立位置彼此遠離移動時被彈性拉伸。
圖7至10所示之範例中,柱塞4之一末端14在該車輪之轉軸110方向(即,z方向)上具有一尺寸,而該尺寸小於彈性可變形元件50在相同方向上之一尺寸。
彈性可變形元件50之橫截面形狀可以為任何適合之形狀。彈性可變形元件50可以為可調整的以控制所產生之偏壓力40(未顯示)。
部分範例中,彈性可變形元件50可以為實心或空心。此處所說彈性可變形元件50為空心意指其含有一或更多空腔。空心元件之一具體範例為中空元件(即管件),其含有沿著該元件之全長之單一中心空腔。此處所說彈性可變形元件50為實心意指其實質上無空腔。
圖7至10所顯示之範例中,彈性可變形元件50包含一彈性管52。
圖7至10之數個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彈性管52具有實質圓形之橫截面。這些數個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彈性管52為一氣密、可充氣/氣動之彈性管52。彈性管52之充氣幅度能夠用以控制所產生之偏差力40。
彈性可變形元件50可以為實心或空心之彈性材料,其為強化或無強化的。所顯示之數個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彈性可變形元件50為一薄壁彈性管52,其以合適之高強度與彈性強化纖維所強化。該強化纖維可以藉由使用一斜向編織管或一纏繞或包覆成型之編織物來方便地與彈性管52結合以增加表面之摩擦力。該纖維與彈性管52提供了一徑向可壓縮且實質不可延展之氣密管,該氣密管各端密封住,且沿周向配接於內輪緣7並與使彈性管52能夠加壓之氣閥11(展示於圖7中)結合。內輪緣7包含了用於充氣閥11之用來對彈性管52充氣的孔洞12。
繞著車輪100之周長施加的柱塞4與彈性可變形元件50之間的連接,可以藉由產生使外輪緣3相對於內輪緣7置中之預負載力之設計而有所變化。可被理解的是,在氣動彈性管52之案例中,藉由使用氣閥11來產生一置中性預負載而使壓力變化,置中力能夠容易地被調整。在車輪100附接於一自行車200之範例中,亦可被理解的是,此置中性預負載力係為支撐騎乘者與自行車200的重量但允許懸吊在更高的負載下(如道路震動與衝擊)移行之力。
於所示之數個特定但不必為全部之範例中,彈性可變形元件50之第一部分附接於各別之輪緣且彈性可變形元件50之一第二部分附接於柱塞4。圖7、8及10中,彈性可變形元件50之內部分附接於內輪緣7且彈性可變形元件50之外部分附接於柱塞4。圖9中,彈性可變形元件50之內部分附接於柱塞4且彈性可變形元件50之外部分附接於外輪緣3。
在部分未展示之範例中,車輪100可以不包含柱塞4。此些範例中,彈性可變形元件50之內部分可以附接於內輪緣7且彈性可變形元件50之外部分可以附接於外輪緣3。
彈性可變形元件50於各別之輪緣及/或柱塞4之附接,舉例來說可以藉由結合、黏合、雷射焊接、超音波焊接來產生。部分範例中,該附接經組配成用以防止彈性可變形元件50相對於各別之輪緣及/或相對於柱塞4之滑動。在車輪100包含柱塞4之範例中,彈性可變形元件50經組配成在整個正常懸吊操作中維持與柱塞4之連接。
由圖7至10可理解到,柱塞4以及彈性可變形元件50取決於內輪緣7與外輪緣3之運動而彼此相對移動。圖7、8及10中,柱塞4(非彈性可變形元件50)隨外輪緣3移動。內輪緣7之內部構造之形狀係設成可提供用於容納彈性可變形元件50之底座。圖9中,彈性可變形元件50(非柱塞4)隨外輪緣3移動。
坐落於輪緣7、3中之彈性可變形元件50能夠沿周向位於該輪緣所界定之空間18中。彈性可變形元件50能夠以平行周向之方式與對立柱塞4接觸(舉例來說,永久接觸)。
因此,彈性可變形元件50能夠坐落於內輪緣7(圖7、8及10)以及沿周向位於該內輪緣所界定之空間18。彈性可變形元件50能夠以平行周向之方式與對立柱塞4接觸且因此與外輪緣3接觸(舉例來說,永久接觸)。
圖7至9之範例中,外輪緣3於內輪緣7內移行且與其呈滑動接觸(如圖4A、4B及4C所示)。外輪緣3之側面壁部分32為平行的並適當地修整以提供朝外表面36來作為延伸之徑向滑動表面20(徑向滑動表面20)。內輪緣7之側面壁部分72為平行的並適當地修整以提供朝內表面74來作為延伸之徑向滑動表面20(徑向滑動表面)。外輪緣3之徑向滑動表面20與內輪緣7之平行的徑向滑動表面20接合。外輪緣3之徑向滑動表面20與內輪緣7之徑向滑動表面20延伸達到各自之輪緣的全周長。柱塞4可以為一分離之組件。
內輪緣7的外部輪廓使得該內輪緣能容納經修整之滑動表面20及外輪緣3之徑向運行,同時維持在其朝外表面上優選的空氣動力學之輪廓。
圖7至9之範例中,外輪緣3包含外部分31以及內部分33。外輪緣3之內部分33與外部分31可以為分離形成為數個組件。外輪緣3之內部分33與外部分31彼此之附接,舉例來說可以藉由結合、黏合、雷射焊接、超音波焊接來產生。
外輪緣3之內部分33與外部分31之分離形成可以使製造及/或組裝更佳;舉例來說,分離之組件可被具體地設計並製造,使得其結構與材料性質更符合其功能,且/或使得車輪100之組件能夠更容易地組裝。
圖7至9所示之範例中,外輪緣3之外部分31附接於輪胎1;然而,其他範例中可能不為如此。
圖7及8之範例中,外輪緣3之內部分33包含柱塞4。柱塞4由外輪緣3凸出。柱塞4由外輪緣3在實質徑向方向上向內凸出,而進入內輪緣7所界定之空間18內。
圖7所示之範例中,外輪緣3之滑動表面20完全地由外輪緣3之外部分31之表面所形成。
圖8所示之範例中,外輪緣3之滑動表面20至少部分地由外輪緣3之內部分33之表面所形成。該範例中,外輪緣3之內部分33因此提供了柱塞4以及至少部分地提供了滑動表面20。內部分33(或外部分31)中之固定稜線或谷線能夠與外部分31(或內部分33)之匹配特徵相接合。
圖9所示之範例中,外輪緣3之滑動表面20完全地由外輪緣3之內部分33之表面所形成。
圖9中,彈性可變形元件50(非柱塞4)隨外輪緣3移動。內輪緣7包含柱塞4。柱塞4由內輪緣7凸出。該柱塞由內輪緣7在實質徑向方向上向外凸出,而進入內輪緣7所界定之空間18內。
該範例中,柱塞4與內輪緣7為一體。柱塞4能作用來強化內輪緣7在輪幅負載區域/範圍內之剛度。
部分範例中,內輪緣7可以包含一或多個密封件90以防止髒汙進入及/或液體滲入內輪緣7與外輪緣3所界定之空間18。
圖10顯示根據本揭露的車輪100之橫截面之範例。
該範例顯示,外輪緣3於部分範例中可以為一個單一組件。該範例中,柱塞4為外輪緣3之整合部分。
該範例顯示,外輪緣3於部分範例中可以包含一或多個導槽80,用於內輪緣7與外輪緣3間所界定出之空間18之引流。圖10所示之範例中,以橫截面展示之外輪緣3之部分包含兩個導槽80。其他範例中,以橫截面展示之外輪緣3之部分可以包含數量更多或更少的導槽80。
導槽80作用為內輪緣7與外輪緣3間所界定出之空間18之引流。舉例來說,它們能夠提供用於液體自空間18之離心排放且/或重力下液體之引流的導槽。
可被理解的是,導槽80並無延伸圍繞外輪緣3之整個周長,而是,外輪緣3可以包含離散數量的導槽80,而該等導槽彼此分離並保持間隔圍繞於外輪緣3之周長。
圖10所示之範例中,外輪緣3附接於輪胎1;然而,其他範例中可以不為此情況。
圖11顯示滑動表面20之範例。滑動表面最好擁有低摩擦與耐磨性質。
摩擦力能夠藉由適當的材料選擇來減少。舉例來說,滑動表面20能夠由鐵、鋁、縮醛塑料、尼龍、玻璃、醯胺所組成或被其包覆。舉例來說,該滑動平面能夠具有藉由鉻、陽極處理、石墨、玄武岩、聚四氟乙烯所形成之塗層。
摩擦力能夠藉由減少滑動表面之間的接觸面積來減少。舉例來說,這可以藉由至少一個包含一或多個溝槽62之接觸性滑動表面20來達成。圖11所示為滑動表面20包含複數個溝槽62之範例。
該範例中,溝槽62之各者在實質垂直於車輪之轉軸110的一方向114上延伸。部分範例中,溝槽62可以實質徑向延伸。部分範例中,溝槽62之各者可以在相對於該車輪之徑向方向傾斜的一方向上延伸。
溝槽62可以作用為內輪緣7與外輪緣3間所界定之空間18之引流。舉例來說,它們能夠提供用於液體自空間18之離心排放且/或重力下液體之引流的導槽。
圖12展示內輪緣7與外輪緣3之被部分擷取並放大的透視側視圖之範例。如範例中所展示,柱塞4與彈性可變形元件50未延伸圍繞車輪100之全周長,此提供了鄰近於輪胎內管充氣閥9之間隙,其足夠允許附接於外輪緣3之道路輪胎1的氣閥9通過外輪緣3之孔洞15以及內輪緣7之孔洞16,並於附接於外輪緣3時自內輪緣7向外凸出以便於道路輪胎1的充氣。如描述之具有平滑外部表面之長氣閥是容易取得的且使用於深輪緣是已知作法;舉例來說,這類氣閥可以具有彈性桿。輪胎內管充氣閥9可自由於內輪緣7之孔洞16滑動穿過,以容納內輪緣7與外輪緣3之懸吊移動。部分範例中,輪胎內管充氣閥9藉由位於內輪緣7之孔洞16的軸襯10引導,該軸襯10亦可定位並限制彈性可變形元件50之末端。可被理解的是,鄰近於軸襯10的彈性可變形元件50之末端較佳地使用氣密方式封閉並防止其磨損與/或捏縮。
部分範例中,輪胎內管充氣閥9的根部(即氣閥9中與輪胎內管之連接處相鄰之部分)可被限制,而使得氣閥9中鄰近於輪胎內管之部分被實質防止與外輪緣3之孔洞15相對移動。
其他範例中(未展示),柱塞4與彈性可變形元件50可以延伸圍繞車輪100之全周長;然而,柱塞4與彈性可變形元件50可以各自包含如上所描述之經附接輪胎1之輪胎內管充氣閥9之一孔洞。
如上所提及,部分範例中,所期望的是,避免車輪100的元件由於諸如懸吊、驅動或制動力之故而繞著車輪轉軸110彼此相對轉動。此旨在使內輪緣7與外輪緣3間的驅動力與制動力得以有效傳輸,並旨在防止當輪胎1被附接於外輪緣3時輪胎內管氣閥9相對於軸襯10或外輪緣7之孔洞16之非期望的過度失準。
前述之預負載與彈性可變形元件50於各自之輪緣及/或柱塞4的附接之摩擦等級的注意,為防止轉動方面上的一個因子,並可以藉由已知手法如黏合、摩擦調整材質、形式或修整來增加。舉例來說,藉由將傾斜或斜向編織物併入彈性可變形元件50之纖維強化,這些強化纖維也將會抵抗組件間的轉動力。所述轉動也能夠藉由確保下述事項來防止:彈性可變形元件50與各自之輪緣及/或與柱塞4之附接具有充分的高剪切強度來防止所述元件間的滑動。另外,彈性可變形元件50可以經組配成使得其剪切模數是充分高的,以實質防止內輪緣7與外輪緣3間在非實質徑向之方向上的相對移動,進而抵抗內輪緣7與外輪緣3繞著車輪轉軸110彼此相對轉動。
部分範例中,所期望的是,內輪緣7與外輪緣3間之由於與地面接觸而生的任一相對移動被實質限制至車輪100中之在車輪水平中心線以下之部分。也就是說,車輪100可以經組配使得車輪之內輪緣7與外輪緣3相對於彼此之實質移動只會發生在車輪100之下半部中(即,內輪緣7與外輪緣3間之相對移動被實質控制在車輪100中之接近於地面接觸點的部分,且內輪緣7與外輪緣3之中心於輪緣7、3之相對移動期間維持在相同位置)。舉例來說,這可以藉由設計外輪緣3使得其減少剛性來達成,意即其響應於輸入力時將大幅度偏轉。
此設計之範例係繪示於圖13A中,其展示了外輪緣3之內部分33可以如何適當地分段使得其彎曲剛性減少。展示之範例中,外輪緣3之內部分33已藉由移除實質平行於車輪轉軸110之方向112上的材料來分段。以此方式使組件分段,可被描述為堡形化(castellation)。圖13B所示為圖13A之截面B-B,並展示外輪緣3之內部分33可以如何設計以便能更容易達成車輪100之組裝之範例。展示之範例中,組件的側面部分本質上係鉸接至中心部分,意即該組件在配接於內輪緣7內部時能夠更容易收縮。
部分範例中,所期望的是,內輪緣7與外輪緣3間之由於與地面接觸所生的相對運動能夠環繞車輪100之整個周長。也就是說,車輪100經組配成使內輪緣7與外輪緣3能夠出於實質同心度而彼此移動,意即內輪緣7與外輪緣3之中心於內輪緣7與外輪緣3之相對運動期間不會保持在實質相同位置上。舉例來說,這可以藉由組配彈性可變形元件50達成,使其剪切模數足夠低而能達成於非實質徑向之方向上內輪緣7與外輪緣3間之相對移動。可被理解的是,該範例中內輪緣7與外輪緣3於正常懸吊操作期間始終應保持接合。亦可以藉由將縱向編織物併入彈性可變形元件50之纖維強化來達成。
圖14展示一自行車200,其包含有兩個車輪100安裝於其上之框架。圖14中,安裝於框架上之兩個車輪100皆如前所述。其他範例中(未顯示),安裝於框架上之車輪100可以只有一個如前所述。
傳統懸吊在非垂直制動負載或劇烈的坑洞「爬出」狀況下,能遭受增加的摩擦力或甚至於束縛力(binding)。本揭露藉由提供了響應於圍繞車輪100周長之任何負載呈現角度之懸吊行程,來實質地避開或改善這些問題。這之所以能達成,是因為滑動表面20之平面係與針對任何負載呈現角度之力輸入平面相平行且對準。該懸吊系統將因此持續有效率地在制動或坑洞條件下操作,而在駕駛或操作上顯具效益。
可被理解的是,本揭露固有地減少系統之簧下質量。藉由於最早期且最有效階段吸收道路震動與衝擊,本揭露提供了車輪100之組件(如輪幅103,其通常為簧下的且因此通常承受接近峰值的衝擊負載)的增強保護。藉由減少了傳輸通過該等組件之衝擊負載,本揭露允許重新設計以追求諸如減少質量、改善空氣動力學以及減少成本之額外效益的可能性。
藉由利用本揭露之多個方面,有可能部分地或完整地移除傳統懸吊組件;因此,帶來了諸如更顯著的設計自由度、減少成本與減少質量的好處。
再者,透過懸掛構件8之簡易調整(舉例來說,藉由可充氣彈性管之充氣/洩氣),即可滿足一系列騎乘者與自行車200重量以及道路表面之需要。
前述範例揭露了安裝有懸吊系統之車輪100,其懸吊系統包含兩個同心輪緣,即:內輪緣7,其藉由已知方法如輪幅103來附接於中心轂102與輪軸;以及外輪緣3,其徑向地與內輪緣7滑動接合且被內輪緣7與外輪緣3之周向平行表面20所側向限制,並在徑向上自由移動。
至少部分範例中,內輪緣7與外輪緣3藉由彈性元件50分離,而該彈性元件對外輪緣3提供相對於內輪緣7的置中性負載力,以及提供懸吊方法兩者。
至少部分範例中,接合於彈性元件50之柱塞4之形式可以整合於外輪緣3中。
至少部分範例中,接合於彈性元件50之柱塞4之形式可以整合於內輪緣7。
至少部分範例中,柱塞4之形式可以為分離元件。
至少部分範例中,柱塞4之形式可以為分離元件,其延伸至外輪緣3與內輪緣7間的滑動區域18、附接於外輪緣3並提供了外輪緣3與內輪緣7之間的支承面20。
至少部分範例中,彈性元件50可以是呈適當形狀的具有或不具有強化纖維的實心或空心彈性材料,以允許壓縮且因此控制外輪緣3相對於內輪緣7之懸吊移動。
至少部分範例中,彈性元件50為一可撓的強化氣密管52,其能夠便利地依需求加壓以調整負載與衝擊吸收之性質,並且以有效率地抵抗轉動力之方式來強化。
至少部分範例中,由於兩輪緣3、7之相對轉動,外輪緣3之道路偏斜實質上被局限於且藉由設計被局限於車輪100之水平中心線下方的扇形區塊。
至少部分範例中,道路衝擊被充分地吸收於機械之輪緣總成3、7及輪胎1之內,導致了極小的簧下質量及滯後效應,而在減少傳遞到車輪100之其餘部分、機械框架與騎乘者之道路衝擊以及震動的方面上有著後續效益。
至少部分範例中,懸吊系統有能力配設於大多數類型之自行車200的前部及/或後部,且用極小或較小的修改或調整即可,包含作為售後配件。
至少部分範例中,當懸吊系統與其他懸吊或騎乘改善特徵同時使用時,該懸吊系統將貢獻於並加強其他懸吊或騎乘改善特徵。
至少部分範例中,特別是與其他已知機械懸吊系統與空氣力學輪緣相比,懸吊系統只增加自行車200之一點重量。
至少部分範例中,彈性元件50以及柱塞4不是全周向的,以允許用來控制道路輪胎之壓力的輪胎充氣閥11之路徑通過總成與內輪緣以進行維護。
至少部分範例中,元件之結合、表面摩擦調整紋路、構造或修整可以用於防止輪緣3、7、柱塞4與彈性元件50之間彼此相互的轉動。
至少部分範例中,自行車懸吊系統能夠使用兩輪緣3、7來與車輪100中之鄰近輪胎的周邊結合,其中一個裝載輪胎1之輪緣滑動地坐落於另一輪緣,並在兩者之間具有彈性可變形元件50以提供置中性負載力與懸吊構件8。
雖然本揭露之範例已描述於前述段落中,但應該被理解的是,在不偏離所請發明之範圍下,能夠對所提及之範例加以修改。
舉例來說,雖然本揭露之範例已參照自行車的車輪來描述,但應該被理解的是,所請發明以及上述特徵可以被應用於其他用途之車輪。舉例來說,單輪車、三輪車、雙輪車、四輪車、台車(trolleys)、拖車、手推車(carts)、汽車、貨車、雙輪戰車(chariots)、摩托車、單輪、代步車、滑板、長板、邊車、人力車、搖籃車、獨輪車、推布車、輪椅等之車輪。
此文件中的術語「包含(comprise)」被用於包含性而非排他性之意。也就是說,任何提及X包含Y之處都意指X可以包含只有一個Y或可以包含一個以上的Y。如果想要使用具有排除性之意的「包含」,則會在前後文中清楚提及「包含只有一個…」,或使用「組成(consisting)」。
在說明中,已提及了各種範例。範例中相關之特徵或功能的說明,指出了該範例中呈現的那些特徵或功能。於本文中之術語「範例」或「舉例來說」或「能夠」或「可以」的使用是表示(無論明確載述與否)該等特徵或功能至少呈現於所述範例中(無論所述為一個範例與否),以及表示能夠(但不是需要)呈現在其他之部分或所有範例中。因此,「範例」、「舉例來說」、「能夠」或「可以」指的是一類範例中的一個特定實例。實例之特性能夠僅為此實例之特性,或該類別之特性,或該類別之子類別之特性而該子類別包括該類別一些但非全部之實例。故隱含揭露的是,參照一範例但無參照另外範例來描述的特徵,能夠使用(但不是必須)於其他範例中的可能之處以作為可運作組合的一部分。
以上說明中所描述之特徵可以使用於除了明確描述之組合以外之組合。
雖然已參照特定特徵描述了數個功能,但該等功能可以藉由其他特徵執行,無論其他特徵是否有被描述。
雖然已參照特定實施例描述了數個特徵,該等特徵也可以呈現於其他實施例中,無論其他實施例是否有被描述。
此文件中術語「一」以及「該」被用於包含性而非排他性之意。也就是說,任何提及X包含一/該Y之處都意指X可以包含只有一個Y或可以包含一個以上的Y,除非前後文清楚地指出相反的意思。如果想要使用具有排除性之意的「一」或「該」,則會清楚地在前後文中表示。部分情境中,「至少」或「一或多個」的使用可以被用於強調包含性之意,但缺乏這些術語不該被推斷為有任何排除性之意。
一個請求項中存在有一個特徵或是數個特徵之組合,指的是該特徵或是該等特徵之組合本身,且也是指實質達成相同技術效果之特徵(即,等效特徵)。舉例來說,等效特徵包括變體特徵,以及以實質相同方式實質達成相同結果之特徵。舉例來說,等效特徵包括了以實質相同方法執行實質相同功能以便實質達成相同結果的特徵。
此說明中,已使用形容詞或副詞之詞彙提及了不同範例,以描述該等範例之特性。如此之與範例相關的特性說明,指出該特性係於部分範例中完全如描述地呈現並且於其他範例中實質如描述地呈現。
雖然在以上說明書中致力於將注意力放在本發明中之被認定為特別重要的那些特徵上,但應當了解的是,申請人就下述方面請求保護:在此之前參照圖式及/或見於圖式中的任何具有可專利性之特徵或是特徵組合,無論是否對其有特別強調過。
1:輪胎 3:外輪緣;輪緣 4:柱塞 7:內輪緣;輪緣 8:懸吊構件 9:輪胎內管充氣閥;氣閥 10:軸襯 11:氣閥;充氣閥;輪胎充氣閥 12,15,16:孔洞 18:內部空間;空間;滑動區域 20:滑動表面;第一與第二滑動表面;徑向滑動表面;周向平行表面;支承面 20A,20B:滑動表面 30:中心部分 31:外部分 32,32A,32B:側面壁部分 33:內部分 34,34A,34B:朝內表面;表面 36,36A,36B:朝外表面;表面 37:朝外表面 39:朝內表面 40:偏壓力 50:彈性可變形元件;彈性元件 52:彈性管;薄壁彈性管;氣動彈性管;強化氣密管 60:彈簧鉗 62:溝槽 70:中心部分 72,72A,72B:側面壁部分 74,74A,74B:朝內表面;表面 76,76A,76B:朝外表面;表面 77:朝外表面 79:朝內表面 80:導槽 90:密封件 100:車輪 102:輪轂 103:輪轂附接構件;輪幅 110:轉軸 112:方向;第一方向;第二對立方向 114:方向;徑向方向 200:自行車
Figure 02_image001
,
Figure 02_image005
:銳角 θ:夾角 r :徑向向量 z :軸向向量 A-A;B-B:截面
部分範例之實施例將在此參照伴隨之圖式之參考來進行描述,其中: 圖1顯示了用於本申請之圓柱座標系統; 圖2從透視側視圖顯示了車輪之一範例; 圖3顯示了車輪之一範例,其使用車輪之截面之分解圖; 圖4A、4B與4C顯示了車輪之一範例組態之截面; 圖5A、5B與5C顯示了車輪之一範例組態之截面; 圖6顯示了懸吊構件之一範例; 圖7顯示了車輪之一範例組態之截面; 圖8顯示了車輪之一範例組態之截面; 圖9顯示了車輪之一範例組態之截面; 圖10顯示了車輪之一範例組態之截面; 圖11顯示了滑動表面之一範例; 圖12顯示了車輪之部分截取並放大之透視側視圖; 圖13A與13B顯示了輪緣之一範例; 圖14顯示了自行車之一範例,其包含一框架與兩個安裝於該框架之車輪。
3:外輪緣
7:內輪緣
8:懸吊構件
20A,20B:滑動表面
36A,36B:朝外表面
74A,74B:朝內表面
112:方向

Claims (25)

  1. 一種車輪,其包含: 一內輪緣,其與一輪轂相附接;以及 一外輪緣, 其中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包含數個滑動表面,以及 其中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經組配成使得該等滑動表面:限制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在平行於該車輪之轉軸的方向上彼此相對移動,並使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能夠在垂直於該車輪之轉軸的方向上彼此相對滑動; 該車輪更包含: 多個懸吊構件,其經組配成作用於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之間。
  2. 如請求項1之車輪,其中該等懸吊構件經組配成可被定位於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間所界定出之一空間中。
  3. 如請求項1或2之車輪,其中該等懸吊構件經組配成用於產生一偏壓力,其中該偏壓力作用來維持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之同心度。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車輪,其中該等懸吊構件之懸吊參數在該車輪於原位時為可調整的。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車輪,其中該等懸吊構件經組配成用於實質防止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繞著該車輪之轉軸彼此相對轉動。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車輪,其中該等懸吊構件包含:複數個彈簧鉗或至少一彈性可變形元件。
  7. 如請求項6之車輪,其中該彈性可變形元件為一彈性管。
  8. 如請求項6或7之車輪,其中該彈性可變形元件為可充氣的。
  9. 如請求項8之車輪,其中該內輪緣包含用於一充氣閥之用來對該彈性可變形元件充氣的一孔洞。
  10. 如請求項6至9中任一項之車輪,其中該彈性可變形元件被附接至該內輪緣以防止該彈性可變形元件相對於該內輪緣之滑動;並且/或其中該彈性可變形元件被附接至該外輪緣以防止該彈性可變形元件相對於該外輪緣之滑動。
  11. 如請求項6至9中任一項之車輪,其中有一柱塞自該內輪緣或該外輪緣突出,其中該柱塞經組配成當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在垂直於該車輪之轉軸的方向上彼此相對滑動時,使該彈性可變形元件變形。
  12. 如請求項11之車輪,其中該柱塞之一末端在該車輪之轉軸方向上具有一尺寸,而該尺寸小於該彈性可變形元件在相同方向上之一尺寸。
  13. 如請求項11或12之車輪,其中該彈性可變形元件被附接至該柱塞。
  14.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車輪,其中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的該等滑動表面係實質垂直於該車輪之轉軸。
  15. 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之車輪,其中該內輪緣包含一第一滑動表面與一第二滑動表面,以及其中該外輪緣包含一第一滑動表面與一第二滑動表面,其中該內輪緣之第一滑動表面與該外輪緣之第一滑動表面經組配成用於滑動接觸,同時限制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在平行於該車輪之轉軸的一第一方向上彼此相對移動,以及其中該內輪緣之第二滑動表面與該外輪緣之第二滑動表面經組配成用於滑動接觸,同時限制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在平行於該車輪之轉軸的一第二對立方向上彼此相對移動。
  16. 如請求項15之車輪,其中該內輪緣之第一與第二滑動表面為該內輪緣之側面的朝內表面,以及其中該外輪緣之第一與第二滑動表面為該外輪緣之側面的朝外表面。
  17. 如請求項15中任一項之車輪,其中該內輪緣之第一與第二滑動表面為該內輪緣之側面的朝外表面,以及其中該外輪緣之第一與第二滑動表面為該外輪緣之側面的朝內表面。
  18. 如請求項1至17中任一項之車輪,其中該等滑動表面中之至少一滑動面包含一或多個溝槽。
  19. 如請求項18之車輪,其中該一或多個溝槽中之各者在實質垂直於該車輪之轉軸的方向上延伸。
  20. 如請求項19之車輪,其中該一或多個溝槽中之各者在相對於該車輪之徑向方向傾斜的一方向上延伸。
  21. 如請求項1至20中任一項之車輪,其中該外輪緣包含一或多個導槽,用於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間所界定之一空間的引流。
  22. 如請求項1至21中任一項之車輪,其中該外輪緣包含一外部分與一內部分,以及該外輪緣之該等滑動表面中有部分由該外輪緣之該內部分之表面構成。
  23. 如請求項1至22中任一項之車輪,其中該外輪緣被附接至一輪胎。
  24. 如請求項23之車輪,其中該內輪緣與該外輪緣各自包含一孔洞,用於經附接之該輪胎之一充氣閥。
  25. 一種自行車,其包含一或多個如請求項1至24中任一項之車輪。
TW110100987A 2020-01-27 2021-01-11 用於車輪之懸吊技術 TW20213821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GB2001129.2A GB2591303B (en) 2020-01-27 2020-01-27 Suspension for wheels
GB2001129.2 2020-01-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8213A true TW202138213A (zh) 2021-10-16

Family

ID=69725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0987A TW202138213A (zh) 2020-01-27 2021-01-11 用於車輪之懸吊技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GB (1) GB2591303B (zh)
TW (1) TW202138213A (zh)
WO (1) WO202115228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4695A (en) * 1911-03-10 1911-10-03 Charles E Scheuring Automobile-tire.
US1295379A (en) * 1918-04-24 1919-02-25 Claude T Smith Cushion-wheel.
US1695629A (en) * 1928-03-30 1928-12-18 Allen Jack Resilient wheel
US2323502A (en) * 1942-07-13 1943-07-06 Merrill N Wann Motor vehicle wheel
DE69302597T2 (de) * 1992-02-14 1996-10-02 British Castors Ltd Rad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JP4054056B1 (ja) * 2007-07-27 2008-02-27 株式会社福永事務所 車両用タイヤ
CN203974387U (zh) * 2014-06-20 2014-12-03 潘德宝 防爆减震车轮
JP2016113102A (ja) * 2014-12-17 2016-06-2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非空気圧タイヤ
CN108608796A (zh) * 2016-12-12 2018-10-02 天津市禧福珑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 一种承受碰撞的车轮胎
CN108437698A (zh) * 2018-04-25 2018-08-24 江西瑞韵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铝合金轮毂
CN208615635U (zh) * 2018-06-15 2019-03-19 天津凯飞亚自行车零件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减震槽的自行车轮圈
CN209381675U (zh) * 2018-11-13 2019-09-13 李享睿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自行车车轮
CN109677203B (zh) * 2018-12-31 2021-01-19 河北百龙汽车配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加强型轮毂
CN209534633U (zh) * 2019-01-07 2019-10-25 福建申利卡铝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加强型轮毂
CN209904436U (zh) * 2019-05-31 2020-01-07 杭州中金五金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车轮
WO2021124936A1 (ja) * 2019-12-17 2021-06-24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部材、非空気圧タイヤ及び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52286A1 (en) 2021-08-05
GB202001129D0 (en) 2020-03-11
GB2591303A (en) 2021-07-28
GB2591303B (en) 2022-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041838A (en) Hydraulic or pneumatic wheel for a light-weight vehicle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JP7013037B2 (ja) 反応拘束サスペンションを有する3つ以上のチルティング車輪を有する車両
US20170225510A1 (en) Bicycle rim
WO2019097908A1 (ja) ストラドルドビークル用変動荷重伝達部品、ストラドルドビークル及びクラッチハブの射出成形方法
US10696094B2 (en) Damper assembly
JP2009505885A (ja) 一体成型された合成ハンドル
TW202138213A (zh) 用於車輪之懸吊技術
JP7366233B2 (ja) 車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0184058A1 (ja) シリンダ装置
WO2021114292A1 (zh) 一种减震自行车
CN200967390Y (zh) 具强化辅助刹车减震及平衡的轮框结构
JP2011246036A (ja) タイヤ
US7566050B1 (en) Rotary shock absorber
GB2480639A (en) A suspension for use on two front/rear wheels of a tricycle
JP3922417B2 (ja) ストラットマウント
CN214367465U (zh) 一种减震装置
CN212386231U (zh) 一种螺旋状轮毂
EP2586625B1 (en) Carbon fiber bicycle wheel
KR20180068573A (ko) 서스펜션용 인슐레이터
US11801911B1 (en) Trailing link suspension for a bicycle
GB2345674A (en) Wheel for bicycle or wheelchair
JP7385472B2 (ja) 繊維強化樹脂製ホイー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EP3957492A1 (en) Wheel for straddled vehicles, and straddled vehicle
CN112431894A (zh) 一种减震装置
CN113246651A (zh) 一种减震轮毂、轮胎及其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