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1079A -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1079A
TW202131079A TW109104100A TW109104100A TW202131079A TW 202131079 A TW202131079 A TW 202131079A TW 109104100 A TW109104100 A TW 109104100A TW 109104100 A TW109104100 A TW 109104100A TW 202131079 A TW202131079 A TW 20213107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nnular
optical
shielding
le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4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8690B (zh
Inventor
程俊嘉
蘇恆毅
周明達
張明順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041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28690B/zh
Priority to CN202020558985.0U priority patent/CN211826845U/zh
Priority to CN202010297431.4A priority patent/CN113311641B/zh
Priority to US16/942,964 priority patent/US11353676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86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8690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31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1079A/zh
Priority to US17/732,654 priority patent/US11994738B2/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包含塑膠鏡筒及光學元件組,光學元件組包含光學透鏡、遮光片及遮光塗層。光學透鏡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光學有效部及外周部,外周部的物側周面及像側周面中至少一面包含環形側壁,環形側壁呈現全環狀並沿平行光軸方向延伸。遮光片的環形承靠面與光學透鏡的環形側壁互相對應設置。遮光塗層環繞遮光片的中心開孔且包含環形凹弧部,遮光塗層由光學透鏡的外周部朝向光學透鏡的外徑面延伸,環形凹弧部將遮光片穩固,使遮光片的環形承靠面與光學透鏡的環形側壁之間於平行光軸方向上無相對位移。藉此,可有效遮蔽雜散光。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成像鏡頭及相機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電子裝置上的微型化成像鏡頭及相機模組。
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更加精進,使得電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畫素可達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備高成像品質的相機模組儼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配備相機模組的電子裝置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對於相機模組及其成像鏡頭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樣化,由於往昔之相機模組及其成像鏡頭較不易在成像品質、生產效率、或生產成本等需求間取得平衡,故一種符合前述需求的相機模組及其成像鏡頭遂成產業界努力的目標。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成像鏡頭中的光學元件組包含光學透鏡、遮光片及遮光塗層,光學透鏡的外周部的物側周面及像側周面中至少一面包含環形側壁,遮光片的環形承靠面與光學透鏡的環形側壁互相對應設置,遮光塗層環繞遮光片的中心開孔且包含環形凹弧部,遮光塗層由光學透鏡的外周部朝向光學透鏡的外徑面延伸,藉以提升成像鏡頭的遮蔽雜散光效果。
依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含塑膠鏡筒及光學元件組,塑膠鏡筒包含最小開孔,光學元件組包含光學透鏡、遮光片及遮光塗層。光學透鏡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光學有效部及外周部。成像鏡頭的光軸通過光學有效部。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外周部的物側周面及像側周面中至少一面包含環形側壁,環形側壁呈現全環狀並沿平行光軸方向延伸。遮光片包含物側面、像側面、環形承靠面及中心開孔面。物側面朝向物側。像側面與物側面相對設置。環形承靠面連接物側面及像側面,且環形承靠面與光學透鏡的環形側壁互相對應設置。中心開孔面環繞並形成遮光片的中心開孔,且中心開孔面連接物側面及像側面。遮光塗層環繞遮光片的中心開孔且包含環形凹弧部,遮光塗層由光學透鏡的外周部朝向光學透鏡的外徑面延伸,環形凹弧部將遮光片穩固,使遮光片的環形承靠面與光學透鏡的環形側壁之間於平行光軸方向上無相對位移。遮光塗層的最大直徑為ψH,環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徑為ψSd,中心開孔面的最小直徑ψSa,其滿足下列條件:0.03<(ψH-ψSd)/(ψSd-ψSa)<6.0。藉此,提升成像鏡頭 的遮蔽雜散光效果。
根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遮光塗層的最大直徑為ψH,環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徑為ψSd,中心開孔面的最小直徑ψSa,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ψH/(ψSd-ψSa)]/π2<5.0。
根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遮光片的環形承靠面與光學透鏡的環形側壁可互相對應組裝以對準光軸。
根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環形凹弧部可朝向遮光片的環形承靠面凹縮。
根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光學透鏡的環形側壁與遮光片的環形承靠面沿垂直光軸方向有重疊,遮光塗層的至少一部分與塑膠鏡筒沿水平光軸方向不重疊。
根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光學元件組可設置於塑膠鏡筒內,遮光塗層將光學透鏡穩固至塑膠鏡筒。
根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遮光塗層的至少一部分可連接至塑膠鏡筒的最小開孔。
根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環形側壁的最小直徑為ψWd,環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徑為ψS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mm
Figure 109104100-A0101-12-0003-52
ψWd-ψSd<0.04mm。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5mm<ψWd-ψSd<0.03mm。
根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外周部的物側 周面及像側周面中所述一面可更包含平直承靠區及環形凹槽結構。平直承靠區沿垂直光軸方向延伸,平直承靠區較環形側壁靠近光學有效部,且平直承靠區與遮光片實體接觸。環形凹槽結構呈現全環狀,環形凹槽結構連接環形側壁及平直承靠區,環形凹槽結構較平直承靠區遠離光學有效部,且環形凹槽結構由物側周面及像側周面中所述一面朝向另一面漸縮而形成容置空間,遮光塗層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容置空間中。
根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遮光塗層的最大直徑為ψH,環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徑為ψSd,中心開孔面的最小直徑ψSa,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ψH-ψSd)/(ψSd-ψSa)<5.0。
藉由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有助使遮光片偏移程度獲得較理想的控制。上述各技術特徵皆可單獨或組合配置。
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藉此,有助於相機模組的小型化並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相機模組的成像面。藉此,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
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含塑膠鏡筒及光學元件組,塑膠鏡筒包含最大開孔,光學元 件組包含光學透鏡、遮光片及遮光塗層。光學透鏡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光學有效部及外周部。成像鏡頭的光軸通過光學有效部。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外周部的物側周面及像側周面中至少一面包含環形側壁,環形側壁呈現全環狀並沿平行光軸方向延伸。遮光片包含物側面、像側面、環形承靠面及中心開孔面。物側面朝向物側。像側面與物側面相對設置。環形承靠面連接物側面及像側面,且環形承靠面與光學透鏡的環形側壁互相對應設置。中心開孔面環繞並形成遮光片的中心開孔,且中心開孔面連接物側面及像側面。遮光塗層環繞遮光片的中心開孔且包含環形凹弧部,遮光塗層由光學透鏡的外周部朝向光學透鏡的外徑面延伸,環形凹弧部將遮光片穩固,使遮光片的環形承靠面與光學透鏡的環形側壁之間於平行光軸方向上無相對位移。遮光塗層於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為L,塑膠鏡筒於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為Lb,其滿足下列條件:0.0<L/Lb<0.5。藉此,遮光塗層可具有或取代傳統固態固定環的機械性能。
根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光學透鏡的外周部可包含注料痕,注料痕較環形側壁遠離光學有效部。
根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空氣夾層可形成於光學透鏡的外周部與塑膠鏡筒之間,且遮光塗層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空氣夾層中。
根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遮光塗層的至少一部分可較注料痕遠離光學有效部,且包覆注料痕並與 注料痕實體接觸。
根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遮光塗層於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為L,塑膠鏡筒於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為Lb,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L/Lb<0.4。
根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光學元件組可設置於塑膠鏡筒內,遮光塗層將光學透鏡穩固至塑膠鏡筒。
藉由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合適的遮光塗層塗佈設計範圍具有較高的製造組裝良率。上述各技術特徵皆可單獨或組合配置。
10,20,30:電子裝置
16:感測元件
17,27:輔助光學元件
18,28: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19:使用者介面
19a:觸控螢幕
19b:按鍵
77:電路板
78:連接器
13:電子感光元件
11,21a,21b,21c,31:相機模組
14:自動對焦組件
15:光學防手震組件
12,100,200,300,400,500:成像鏡頭
106,206,306,406:成像面
107,207,307,407:電子感光元件
110,210,310,410,510:塑膠鏡筒
118,218,318,418,518:最小開孔
119,219,319,419,519:最大開孔
120,220,320,420,520:光學元件組
130,122,123,124,125,126,230,321,322,323,324,330,326,421,422,423,424,425,430,530,522,523:光學透鏡
149,249,349,449,549:光學有效部
140,240,340,440,540:外周部
143,243,343,443,543:外徑面
141,241,341,441,541:物側周面
142,242,342,442,542:像側周面
139,239,339,439,539:平直承靠區
137,337,437:環形凹槽結構
138,338,438:容置空間
135,235,335,435,535:環形側壁
444:注料痕
160,260,360,460,560:遮光片
168,268,368,468,568:中心開孔
161,261,361,461,561:物側面
162,262,362,462,562:像側面
165,265,365,465,565:環形承靠面
167,267,367,467,567:中心開孔面
170,270,370,470,570:遮光塗層
174,274,374,474,574:環形凹弧部
182,282,382,482,582:遮光片
183,383,483:間隔環
184,284,384:固定環
190,290,490,590:空氣夾層
z:光軸
za:物側
zb:像側
a130,a160,a230,a260,a330,a360,a383,a430,a460,a530,a560:組裝方向
ψSa:中心開孔面的最小直徑
ψSd:環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徑
ψWd:環形側壁的最小直徑
ψH:遮光塗層的最大直徑
L:遮光塗層於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
Lb:塑膠鏡筒於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
第1A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及電子感光元件的示意圖;
第1B圖繪示第1A圖中局部1B的參數示意圖;
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的成像鏡頭的部分爆炸圖;
第1D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參數示意圖;
第1E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部分立體剖視圖;
第1F圖繪示依照第1E圖的爆炸圖;
第1G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另一部分立體剖視圖;
第1H圖繪示依照第1G圖的爆炸圖;
第2A圖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及電子感光元 件的示意圖;
第2B圖繪示第2A圖中局部2B的參數示意圖;
第2C圖繪示依照第2A圖的成像鏡頭的部分爆炸圖;
第2D圖繪示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參數示意圖;
第2E圖繪示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部分立體剖視圖;
第2F圖繪示依照第2E圖的爆炸圖;
第2G圖繪示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另一部分立體剖視圖;
第2H圖繪示依照第2G圖的爆炸圖;
第3A圖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及電子感光元件的示意圖;
第3B圖繪示第3A圖中局部3B的參數示意圖;
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的成像鏡頭的部分爆炸圖;
第3D圖繪示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參數示意圖;
第3E圖繪示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部分立體剖視圖;
第3F圖繪示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另一部分立體剖視圖;
第3G圖繪示依照第3F圖的爆炸圖;
第4A圖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及電子感光元件的示意圖;
第4B圖繪示第4A圖中局部4B的參數示意圖;
第4C圖繪示依照第4A圖的成像鏡頭的部分爆炸圖;
第4D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參數示意圖;
第4E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部分立體剖視圖;
第4F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另一部分立體剖視圖;
第4G圖繪示依照第4F圖的爆炸圖;
第5A圖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第5B圖繪示第5A圖中局部5B的參數示意圖;
第5C圖繪示依照第5A圖的成像鏡頭的部分爆炸圖;
第5D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參數示意圖;
第5E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部分立體剖視圖;
第5F圖繪示依照第5E圖的爆炸圖;
第5G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另一部分立體剖視圖;
第6A圖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6B圖繪示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另一示意圖;
第6C圖繪示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方塊圖;
第7圖繪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以及
第8圖繪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一實施例>
第1A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及電子感光元件107的示意圖,且第1A圖中繪示了成像鏡頭100的通過光軸z的一剖面的剖面圖,第1B圖繪示第1A圖中局部1B的參數示意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的成像鏡頭100中塑膠鏡筒110、光學透鏡130、 遮光片(Light Blocking Sheet)160及遮光塗層170的爆炸圖,第1D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的參數示意圖。由第1A圖至第1D圖可知,成像鏡頭100包含塑膠鏡筒110及光學元件組120,光學元件組120包含光學透鏡130、遮光片160及遮光塗層170。進一步而言,光學元件組120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具體上光學元件組120由物側za至像側zb依序包含光學透鏡130、122、123、124、125、126,光學元件組120亦包含遮光片160、遮光塗層170、至少一遮光片182、至少一間隔環(Spacer)183、一固定環(Retainer)184,且光學元件組120中至少一所述光學元件設置於塑膠鏡筒110內。再者,成像鏡頭100可應用於電子裝置(圖未揭示)的相機模組(圖未揭示)中,物側za是朝向相機模組及其成像鏡頭100的被攝物(圖未揭示)的方向,像側zb是朝向相機模組及其成像鏡頭100的成像面106的方向,且電子裝置的電子感光元件107設置於成像面106。
第1E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中塑膠鏡筒110、光學透鏡130、遮光片160及遮光塗層170的立體剖視圖,第1F圖繪示依照第1E圖的爆炸圖,第1G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中塑膠鏡筒110、光學透鏡130、遮光片160及遮光塗層170的另一立體剖視圖,第1H圖繪示依照第1G圖的爆炸圖。再者,塑膠鏡筒110、遮光片160及遮光塗層170本質上皆為封閉圓環形,光學透鏡130本質上為包含凸面或凹面的圓盤形,第 1E圖至第1H圖繪示互相垂直且相交於光軸z的二剖面的立體剖視圖,且第1A圖至第1H圖中的遮光片160及遮光塗層170可分別以斜線及灑點標示以清楚地繪示依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由第1A圖至第1H圖可知,光學透鏡130由其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光學有效部149及外周部140,成像鏡頭100的光軸z通過光學有效部149。外周部140環繞且連接光學有效部149,外周部140包含物側周面141及像側周面142,物側周面141朝向物側za,像側周面142朝向像側zb。物側周面141及像側周面142中至少一面(第一實施例中具體上為物側周面141)包含環形側壁135,環形側壁135呈現全環狀(即呈現連續的環狀或環形,而非由複數單元離散地排列成環狀)並沿平行光軸z方向延伸。
遮光片160包含物側面161、像側面162、環形承靠面165及中心開孔面167。物側面161朝向物側za,像側面162朝向像側zb,像側面162與物側面161相對設置。環形承靠面165連接物側面161及像側面162,且環形承靠面165與光學透鏡130的環形側壁135互相對應設置。中心開孔面167環繞並形成遮光片160的中心開孔168,且中心開孔面167連接物側面161及像側面162並較環形承靠面165靠近光軸z。第一實施例中,遮光片160的像側面162與光學透鏡130的物側周面141實體接觸,光學透鏡130的環形側壁135的一部分較遮光片160的環形承靠面165靠近物側za,環形側壁135包含 法線方向為垂直光軸z方向的表面及法線方向不為垂直光軸z方向的表面,並如第1A圖及第1F圖所繪示。
由第1A圖至第1H圖可知,遮光塗層170環繞遮光片160的中心開孔168且包含環形凹弧部174,環形凹弧部174為凹弧(Concave-Curved)環形。遮光塗層170由光學透鏡130的外周部140朝向光學透鏡130的外徑面143延伸,其中外徑面143連接物側周面141及像側周面142,遮光塗層170可連接或不連接外徑面143。環形凹弧部174將遮光片160穩固,使遮光片160的環形承靠面165與光學透鏡130的環形側壁135之間於平行光軸z方向上無相對位移。第一實施例中,遮光塗層170連接光學透鏡130的物側周面141,遮光塗層170沿物側周面141朝向外周部140的外徑面143延伸,遮光塗層170不連接外徑面143,遮光塗層170的環形凹弧部174鄰近環形側壁135且連接遮光片160的物側面161。
進一步而言,遮光塗層170原為液態,固化後不透光且具有附著力,可作為一種固定元件(Retaining Element)。第一實施例中,塑膠鏡筒110、遮光片160及遮光塗層170皆具有不透光性質,且進一步地可皆為黑色。
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100提供設計在光學透鏡130上的遮光方式,即遮光塗層170將遮光片160固定在光學透鏡130上的對應結構(具體上為環形側壁135及平直承靠區139),較遮光塗層170的內孔靠近光軸z的區 域由遮光片160來遮蔽,較遮光片160的環形承靠面165遠離光軸z的區域由遮光塗層170來遮蔽,故遮光塗層170可替代並延伸遮光片160無法到達的遮蔽範圍,具體上遮光塗層170連接遮光片160與塑膠鏡筒110的最小開孔118,且透過遮光塗層170將遮光片160固定於理想遮光位置或單純只塗佈遮光塗層170於光學透鏡130上,以上兩種方式皆可界定成像鏡頭100的入光瞳(entrance pupil),但是單純只塗佈遮光塗層170的方法會有遮光塗層170內孔表面反光問題,所以藉由遮光塗層170將遮光片160貼合光學透鏡130之方式,透過製程改善,可容易控制遮光片160的內孔表面特性,減少內孔表面反光問題,從而提升成像鏡頭100的遮蔽雜散光效果。再者,藉由遮光塗層170將遮光片160穩固至光學透鏡130,可進一步限縮遮光片160於平行光軸z方向的可移動量。此外,光學透鏡130的外周部140的設計構型本身或是藉由與塑膠鏡筒110搭配形成空氣夾層190之後,藉由毛細現象可達到聚積遮光塗層170效果,進一步提高遮光塗層170的光學密度(Optical Density)。
再者,依據本發明的其他成像鏡頭中(圖未揭示),其光學元件組中可包含至少二光學透鏡、至少二遮光片及至少二遮光塗層,各遮光片的環形承靠面與對應的光學透鏡的環形側壁互相對應設置,各遮光塗層環繞對應的遮光片的中心開孔且包含環形凹弧部,各遮光塗層由對應的光學透鏡的外周部朝向對應的光學透鏡的外徑面延伸。再者, 光學元件組的光學透鏡的物側周面及像側周面可皆分別包含環形側壁,光學元件組更包含二遮光片及二遮光塗層,各遮光片的環形承靠面與對應的物側周面或像側周面的環形側壁互相對應設置,各遮光塗層對應物側周面或像側周面,各遮光塗層環繞對應的遮光片的中心開孔且包含環形凹弧部,各遮光塗層由對應的物側周面或像側周面朝向光學透鏡的外徑面延伸。
由第1B圖至第1D圖可知,塑膠鏡筒110可包含最小開孔118,遮光塗層170的最大直徑為ψH,環形承靠面165的最大直徑為ψSd,中心開孔面167的最小直徑ψSa,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3<(ψH-ψSd)/(ψSd-ψSa)<6.0。藉此,光學透鏡130的外周部140的構型設計或與塑膠鏡筒110搭配組合後,形成空氣夾層190,此空氣夾層190可以容納遮光塗層170,進一步達到遮光與穩固光學元件(例如光學透鏡130)的功能,且提高遮光塗層170的光學密度,有助於提升光學透鏡130的非光學有效部(即外周部140)的雜散光遮蔽效果,從而保持成像清晰。遮光塗層170可延伸遮光片160的遮蔽範圍,且較遮光片160更能適應光學元件之間的特殊空間構型。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100不須使用光學透鏡嵌合設計,即可穩固遮光片160於較理想的遮光位置。此外,成像鏡頭100具有長焦鏡頭前端(即物侧za)的遮光設計,且其塑膠鏡筒110為物端(即物侧za)小頭的鏡筒設計。
再者,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可滿足下列條 件:1.0<(ψH-ψSd)/(ψSd-ψSa)<5.0。藉此,使遮光範圍可由遮光片160開始遠離光軸z延伸至遮光片160無法輕易到達的更多區域,提供更理想的非必要光線的遮蔽設計,同時遮光片160的中心開孔168的真圓度可以彌補遮光塗層170的內孔表面容易反光的光學性質不足處,以利用遮光片160的中心開孔168的製程來改善遮光塗層170不容易控制表面反光的光學特性。
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中,參數ψH也可說是遮光塗層170的通過光軸z的直徑中最大者,特別是當遮光塗層170的外周不為圓環形時。參數ψSd也可說是環形承靠面165的通過光軸z的直徑中最大者,特別是當環形承靠面165不為圓環形時。參數ψSa也可說是中心開孔面167的通過光軸z的直徑中最小者,特別是當中心開孔面167不為圓環形時。此外,由第1B圖可知,參數「(ψH-ψSd)/2」是環形承靠面165至遮光塗層170的最大直徑位置於垂直光軸z方向的長度,參數「(ψSd-ψSa)/2」是遮光片160於垂直光軸z方向的寬度。
由第1A圖至第1D圖可知,塑膠鏡筒110可包含最大開孔119,遮光塗層170於平行光軸z方向的長度為L,塑膠鏡筒110於平行光軸z方向的長度為Lb,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L/Lb<0.5。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L/Lb<0.4。藉此,合適的遮光塗層170塗佈設計範圍具有較高的製造組裝良率。
詳細而言,遮光塗層170的最大直徑為ψH,環 形承靠面165的最大直徑為ψSd,中心開孔面167的最小直徑為ψSa,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ψH/(ψSd-ψSa)]/π2<5.0。藉此,合適的遮光塗層170塗佈設計範圍可提升雜散光遮蔽效果。
由第1A圖至第1H圖可知,遮光片160的環形承靠面165與光學透鏡130的環形側壁135可互相對應組裝以對準光軸z。藉此,提升光學透鏡130與遮光片160的組裝良率,使遮光片160偏移程度獲得較理想的控制。具體而言,光學透鏡130的環形側壁135的至少一部分連接或實體接觸環形承靠面165以容置遮光片160,藉由光學透鏡130的環形側壁135可進一步定義出遮光片160於垂直光軸z方向的位置與可移動量。
遮光塗層170的環形凹弧部174可朝向遮光片160的環形承靠面165凹縮(Recessed)。藉此,可增加遮光塗層170穩固遮光片160的性能。
由第1D圖可知,環形側壁135的最小直徑為ψWd,環形承靠面165的最大直徑為ψS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mm
Figure 109104100-A0101-12-0015-53
ψWd-ψSd<0.04mm。藉此,合適的環形側壁135直徑設計範圍,使得遮光片160組裝後的偏移程度獲得較理想的控制。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5mm<ψWd-ψSd<0.03mm。第一實施例中,參數ψWd及ψSd在工程設計上的數值相同,另外,可利用參數ψWd及ψSd的公差微調環形側壁135及環形承靠面165之間的配合間隙,即ψWd-ψSd的數值不為0。
由第1A圖至第1H圖可知,外周部140的物側周面141及像側周面142中所述一面(即物側周面141)可更包含平直承靠區139及環形凹槽結構137。平直承靠區139沿垂直光軸z方向延伸,且具體上平直承靠區139的法線方向為平行光軸z方向,平直承靠區139較環形側壁135靠近光學有效部149,且平直承靠區139與遮光片160的像側面162實體接觸。環形凹槽結構137呈現全環狀,環形凹槽結構137連接環形側壁135及平直承靠區139,環形凹槽結構137較平直承靠區139遠離光學有效部149,且環形凹槽結構137由物側周面141及像側周面142中所述一面(即物側周面141)朝向另一面(即像側周面142)漸縮(即凹縮)而形成容置空間138,遮光塗層1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容置空間138中。藉此,平直承靠區139可有效控制遮光片160於成像鏡頭100中的實際位置,進一步提升成像鏡頭100的光學品質。環形凹槽結構137有助於防止遮光塗層170在塗佈過程中,當塗佈量過多時,不至於溢出至相鄰的光學元件上。再者,平直承靠區139可用來調整遮光片160的環形承靠面165與光學透鏡130的環形側壁135互相對應的配合度,環形凹槽結構137提供遮光塗層170聚積所需的空間,藉此可收集過剩的遮光塗層170並提高遮光片160附著於平直承靠區139的附著力。第一實施例中,物側周面141由光學透鏡130的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平直承靠區139、環形凹槽結構137及環形側壁135。
由第1A圖可知,光學透鏡130的環形側壁135與遮光片160的環形承靠面165沿垂直光軸z方向有重疊,遮光塗層170的至少一部分與塑膠鏡筒110沿水平光軸z方向不重疊。藉此,光學透鏡130的構型設計在空間上不受限於塑膠鏡筒110的結構。第一實施例中,光學透鏡130的環形側壁135與遮光片160的環形承靠面165沿垂直光軸z方向有重疊,具體而言,環形側壁135中最靠近成像面106的位置及環形承靠面165中最靠近成像面106的位置與成像面106的距離相同或近似。遮光塗層170的一部分(即遮光塗層170中較最小開孔118靠近光軸z的一部分)與塑膠鏡筒110沿水平光軸z方向不重疊,具體而言,遮光塗層170中較最小開孔118靠近光軸z的一部分朝向光軸z凸出於最小開孔118,使得遮光塗層170可替代並延伸遮光片160的遮蔽範圍。
光學元件組120中至少一光學元件(例如光學透鏡130、122、123、124、125、126)可設置於塑膠鏡筒110內,且光學元件組120中任一光學元件連接或實體接觸塑膠鏡筒110及另一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遮光塗層170將光學透鏡130穩固至塑膠鏡筒110。由第1A圖中的放大圖可知,第一實施例中的遮光塗層170置入(Interpose)塑膠鏡筒110與光學透鏡130的外周部140(具體上為物側周面141)之間。塑膠鏡筒110、遮光塗層170、光學透鏡130的外周部140沿平行光軸z方向由物側za至像側zb依序排列且互相堆疊,遮光塗層 170將遮光片160穩固至光學透鏡130,且遮光塗層170將光學透鏡130穩固至塑膠鏡筒110。遮光片160藉由遮光塗層170穩固至光學元件組120中最靠近物側za的光學透鏡130,使得遮光片160可決定成像鏡頭100的入射光束大小。
由第1A圖至第1C圖可知,遮光塗層170的至少一部分可連接至塑膠鏡筒110的最小開孔118。藉此,利用毛細現象的流動性與塑膠鏡筒110的最小開孔118配合,可增加遮光塗層170的延伸範圍,增加正常塗佈工序以外的遮蔽效果。
空氣夾層190可形成於光學透鏡130的外周部140(具體上為物側周面141)與塑膠鏡筒110之間,且遮光塗層1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空氣夾層190中。藉此,空氣夾層190具有容納遮光塗層170與提升遮光塗層170附著力等兩種功能。第一實施例中,遮光塗層170充填於空氣夾層190並環形地包覆光學透鏡130,進一步穩固光學元件組120中的光學透鏡130至塑膠鏡筒110之中。
在成像鏡頭100的組裝過程中,如第1D圖所示,遮光片160(以組裝方向a160)、光學透鏡130(以組裝方向a130)及塑膠鏡筒110分別配置於組裝位置之後,以液態的遮光塗層170連接遮光片160、光學透鏡130及塑膠鏡筒110,液態的遮光塗層170並由光學透鏡130的環形側壁135與遮光片160的環形承靠面165之間預先設計 或組裝公差導致的空氣間隙流入容置空間138,從而遮光塗層1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容置空間138中。接著,固化後的遮光塗層170將遮光片160穩固至光學透鏡130,並將光學透鏡130穩固至塑膠鏡筒110。再者,光學元件組120中其他光學元件的組裝細節在此省略,且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的組裝方式並不以本段所述為限。
由第1A圖及第1B圖可知,遮光塗層170的一部分(即遮光塗層170中位於遮光片160的物側za的一部分)與遮光塗層170的另一部分(即遮光塗層170中位於遮光片160的像側zb的一部分)沿水平光軸z方向有重疊,具體而言,遮光塗層170的所述一部分與所述另一部分包覆遮光片160中遠離光軸z的一部分。
再者,遮光塗層170的至少一部分(即遮光塗層170中分別位於遮光片160的物側za及像側zb的二部分)與遮光塗層170的另一部分(即遮光塗層170中較遮光片160遠離光軸z的一部分)沿垂直光軸z方向有重疊,具體而言,遮光塗層170的所述二部分與所述另一部分包覆外周部140中靠近物側za的一部分。
以下表一表列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具體數值,並如第1B圖及第1D圖所繪示。
Figure 109104100-A0101-12-0019-55
Figure 109104100-A0101-12-0020-2
<第二實施例>
第2A圖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200及電子感光元件207的示意圖,且第2A圖中繪示了成像鏡頭200的通過光軸z的一剖面的剖面圖,第2B圖繪示第2A圖中局部2B的參數示意圖,第2C圖繪示依照第2A圖的成像鏡頭200中塑膠鏡筒210、光學透鏡230、遮光片260及遮光塗層270的爆炸圖,第2D圖繪示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200的參數示意圖。由第2A圖至第2D圖可知,成像鏡頭200包含塑膠鏡筒210及光學元件組220,光學元件組220包含光學透鏡230、遮光片260及遮光塗層270。進一步而言,光學元件組220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具體上光學元件組220包含光學透鏡230及其他至少一光學透鏡(圖未具體揭露),光學透鏡230為光學元件組220中最靠近物側za的光學透鏡,光學元件組220亦包含遮光片260、遮光塗層270、遮光片282及固定環284,且光學元件組220中全部的光學元件設置於塑膠鏡筒210內。再者,成像鏡頭200可應用於電子裝置(圖未揭示)的相機模組(圖未揭示)中,且電子裝置的電子感光元件207設置於成像面206。
第2E圖繪示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200中塑膠鏡筒210、光學透鏡230、遮光片260及遮光塗層270的立體剖視圖,第2F圖繪示依照第2E圖的爆炸圖,第 2G圖繪示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200中塑膠鏡筒210、光學透鏡230、遮光片260及遮光塗層270的另一立體剖視圖,第2H圖繪示依照第2G圖的爆炸圖。再者,塑膠鏡筒210、遮光片260及遮光塗層270本質上皆為封閉圓環形,光學透鏡230本質上為包含凸面或凹面的圓盤形,第2E圖至第2H圖繪示互相垂直且相交於光軸z的二剖面的立體剖視圖,且第2A圖至第2H圖中的遮光片260及遮光塗層270可分別以斜線及灑點標示以清楚地繪示依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200。由第2A圖至第2H圖可知,光學透鏡230由其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光學有效部249及外周部240,成像鏡頭200的光軸z通過光學有效部249。外周部240環繞且連接光學有效部249,外周部240包含物側周面241及像側周面242,物側周面241朝向物側za,像側周面242朝向像側zb。物側周面241包含環形側壁235,環形側壁235呈現全環狀並沿平行光軸z方向延伸。
遮光片260包含物側面261、像側面262、環形承靠面265及中心開孔面267。物側面261朝向物側za,像側面262朝向像側zb,像側面262與物側面261相對設置。環形承靠面265連接物側面261及像側面262,且環形承靠面265與光學透鏡230的環形側壁235互相對應設置。中心開孔面267環繞並形成遮光片260的中心開孔268,且中心開孔面267連接物側面261及像側面262並較環形承靠面265靠近光軸z。第二實施例中,遮光片 260的像側面262與光學透鏡230的物側周面241實體接觸。
由第2A圖至第2H圖可知,遮光塗層270環繞遮光片260的中心開孔268且包含環形凹弧部274。遮光塗層270由光學透鏡230的外周部240朝向光學透鏡230的外徑面243延伸,其中外徑面243連接物側周面241及像側周面242。環形凹弧部274將遮光片260穩固,使遮光片260的環形承靠面265與光學透鏡230的環形側壁235之間於平行光軸z方向上無相對位移。第二實施例中,遮光塗層270連接光學透鏡230的物側周面241,遮光塗層270沿物側周面241朝向外周部240的外徑面243延伸,遮光塗層270不連接外徑面243,遮光塗層270的環形凹弧部274連接或鄰近環形側壁235且連接遮光片260的物側面261。
第二實施例中,較遮光塗層270的內孔靠近光軸z的區域由遮光片260來遮蔽,較遮光片260的環形承靠面265遠離光軸z的區域由遮光塗層270來遮蔽,故遮光塗層270可替代並延伸遮光片260無法到達的遮蔽範圍,具體上遮光塗層270連接遮光片260與塑膠鏡筒210,且遮光塗層270將遮光片260貼合光學透鏡230。
由第2A圖至第2H圖可知,塑膠鏡筒210包含最大開孔219。遮光片260的環形承靠面265與光學透鏡230的環形側壁235互相對應組裝以對準光軸z。遮光塗層270的環形凹弧部274朝向遮光片260的環形承靠面 265凹縮。
外周部240的物側周面241更包含平直承靠區239。平直承靠區239沿垂直光軸z方向延伸,且具體上平直承靠區239的法線方向為平行光軸z方向,平直承靠區239較環形側壁235靠近光學有效部249,且平直承靠區239與遮光片260的像側面262實體接觸。
由第2A圖可知,光學透鏡230的環形側壁235與遮光片260的環形承靠面265沿垂直光軸z方向有重疊,具體而言,環形側壁235中最靠近成像面206的位置及環形承靠面265中最靠近成像面206的位置與成像面206的距離相同或近似。遮光塗層270的一部分(即遮光塗層270中較最小開孔218靠近光軸z的一部分)與塑膠鏡筒210沿水平光軸z方向不重疊,具體而言,遮光塗層270中較最小開孔218靠近光軸z的一部分朝向光軸z凸出於最小開孔218,使得遮光塗層270可替代並延伸塑膠鏡筒210的遮蔽範圍。
光學元件組220中全部的光學元件設置於塑膠鏡筒210內,且光學元件組220中任一光學元件連接或實體接觸塑膠鏡筒210及另一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遮光塗層270將光學透鏡230穩固至塑膠鏡筒210。由第2A圖中的放大圖可知,第二實施例中的遮光塗層270置入塑膠鏡筒210與光學透鏡230的外周部240(具體上為物側周面241)之間。塑膠鏡筒210、遮光塗層270、光學透鏡230的外周部240沿平行光軸z方向由物側za至像側zb依序 排列且互相堆疊,遮光塗層270將遮光片260穩固至光學透鏡230,且遮光塗層270將光學透鏡230穩固至塑膠鏡筒210。遮光片260藉由遮光塗層270穩固至光學元件組220中最靠近物側za的光學透鏡230,使得遮光片260可決定成像鏡頭200的入射光束大小。
由第2A圖至第2H圖可知,空氣夾層290形成於光學透鏡230的外周部240(具體上為物側周面241)與塑膠鏡筒210之間,且遮光塗層2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空氣夾層290中。
在成像鏡頭200的組裝過程中,如第2D圖所示,遮光片260(以組裝方向a260)、光學透鏡230(以組裝方向a230)及塑膠鏡筒210分別配置於組裝位置之後,以液態的遮光塗層270連接遮光片260、光學透鏡230及塑膠鏡筒210。接著,固化後的遮光塗層270將遮光片260穩固至光學透鏡230,並將光學透鏡230穩固至塑膠鏡筒210。再者,光學元件組220中其他光學元件的組裝細節在此省略,且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200的組裝方式並不以本段所述為限。
由第2A圖及第2B圖可知,遮光塗層270的一部分(即遮光塗層270中位於遮光片260的物側za的一部分)與遮光塗層270的另一部分(即遮光塗層270中較遮光片260遠離光軸z的一部分)沿垂直光軸z方向有重疊,具體而言,遮光塗層270的所述一部分與所述另一部分包覆外周部240中靠近物側za的一部分。
以下表二表列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200中參數的具體數值,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相同,並如第2B圖及第2D圖所繪示。
Figure 109104100-A0101-12-0025-3
<第三實施例>
第3A圖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300及電子感光元件307的示意圖,且第3A圖中繪示了成像鏡頭300的通過光軸z的一剖面的剖面圖,第3B圖繪示第3A圖中局部3B的參數示意圖,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的成像鏡頭300中塑膠鏡筒310、光學透鏡330、遮光片360、遮光塗層370及間隔環383的爆炸圖,第3D圖繪示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300的參數示意圖。由第3A圖至第3D圖可知,成像鏡頭300包含塑膠鏡筒310及光學元件組320,光學元件組320包含光學透鏡330、遮光片360及遮光塗層370。進一步而言,光學元件組320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具體上光學元件組320由物側za至像側zb依序包含光學透鏡321、322、323、324、330、326,光學元件組320亦包含遮光片360、遮光塗層370、至少一遮光片382、一間隔環383及一固定環384,且光學元件組320中全部的光學元件設置於塑膠鏡筒310內。再者,成像鏡頭300可應用於電子裝置(圖未揭示)的相機 模組(圖未揭示)中,且電子裝置的電子感光元件307設置於成像面306。
第3E圖繪示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300中塑膠鏡筒310、光學透鏡330、遮光片360、遮光塗層370及間隔環383的立體剖視圖,第3F圖繪示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300中塑膠鏡筒310、光學透鏡330、遮光片360、遮光塗層370及間隔環383的另一立體剖視圖,第3G圖繪示依照第3F圖的爆炸圖。再者,塑膠鏡筒310、遮光片360、遮光塗層370及間隔環383本質上皆為封閉圓環形,光學透鏡330本質上為包含凸面或凹面的圓盤形,第3E圖至第3G圖繪示互相垂直且相交於光軸z的二剖面的立體剖視圖,且第3A圖至第3G圖中的遮光片360及遮光塗層370可分別以斜線及灑點標示以清楚地繪示依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300。由第3A圖至第3G圖可知,光學透鏡330由其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光學有效部349及外周部340,成像鏡頭300的光軸z通過光學有效部349。外周部340環繞且連接光學有效部349,外周部340包含物側周面341及像側周面342,物側周面341朝向物側za,像側周面342朝向像側zb。像側周面342包含環形側壁335,環形側壁335呈現全環狀並沿平行光軸z方向延伸。
遮光片360包含物側面361、像側面362、環形承靠面365及中心開孔面367。物側面361朝向物側za,像側面362朝向像側zb,像側面362與物側面361相對 設置。環形承靠面365連接物側面361及像側面362,且環形承靠面365與光學透鏡330的環形側壁335互相對應設置。中心開孔面367環繞並形成遮光片360的中心開孔368,且中心開孔面367連接物側面361及像側面362並較環形承靠面365靠近光軸z。第三實施例中,遮光片360的物側面361與光學透鏡330的像側周面342實體接觸。
由第3A圖至第3G圖可知,遮光塗層370環繞遮光片360的中心開孔368且包含環形凹弧部374。遮光塗層370由光學透鏡330的外周部340朝向光學透鏡330的外徑面343延伸,其中外徑面343連接物側周面341及像側周面342。環形凹弧部374將遮光片360穩固,使遮光片360的環形承靠面365與光學透鏡330的環形側壁335之間於平行光軸z方向上無相對位移。第三實施例中,遮光塗層370連接光學透鏡330的像側周面342,遮光塗層370沿像側周面342朝向外周部340的外徑面343延伸,遮光塗層370不連接外徑面343,遮光塗層370的環形凹弧部374連接或鄰近環形側壁335且連接遮光片360的像側面362。
第三實施例中,較遮光塗層370的內孔靠近光軸z的區域由遮光片360來遮蔽,較遮光片360的環形承靠面365遠離光軸z的區域由遮光塗層370來遮蔽,故遮光塗層370可替代並延伸遮光片360無法到達的遮蔽範圍,且遮光塗層370將遮光片360貼合光學透鏡330。
由第3A圖至第3G圖可知,塑膠鏡筒310包含最大開孔319。遮光片360的環形承靠面365與光學透鏡330的環形側壁335互相對應組裝以對準光軸z。遮光塗層370的環形凹弧部374朝向遮光片360的環形承靠面365凹縮。
外周部340的像側周面342更包含平直承靠區339及環形凹槽結構337。平直承靠區339沿垂直光軸z方向延伸,且具體上平直承靠區339的法線方向為平行光軸z方向,平直承靠區339較環形側壁335靠近光學有效部349,且平直承靠區339與遮光片360的物側面361實體接觸。環形凹槽結構337呈現全環狀,環形凹槽結構337連接環形側壁335及平直承靠區339,環形凹槽結構337較平直承靠區339遠離光學有效部349,且環形凹槽結構337由像側周面342朝向物側周面341漸縮而形成容置空間338,遮光塗層3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容置空間338中。藉此,環形凹槽結構337有助於防止遮光塗層370在塗佈過程中,當塗佈量過多時,不至於溢出至相鄰的光學元件(例如間隔環383)上。第三實施例中,像側周面342由光學透鏡330的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平直承靠區339、環形凹槽結構337及環形側壁335。
由第3A圖可知,光學透鏡330的環形側壁335與遮光片360的環形承靠面365沿垂直光軸z方向有重疊,具體而言,環形側壁335中最靠近成像面306的位置及環形承靠面365中最靠近成像面306的位置與成像面306 的距離相同或近似。
光學元件組320中全部的光學元件設置於塑膠鏡筒310內,且光學元件組320中任一光學元件連接或實體接觸塑膠鏡筒310及另一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
在成像鏡頭300的組裝過程中,如第3D圖所示,遮光片360(以組裝方向a360)、光學透鏡330(以組裝方向a330)、間隔環383(以組裝方向a383)及塑膠鏡筒310分別配置於組裝位置之後,以液態的遮光塗層370連接遮光片360及光學透鏡330,液態的遮光塗層370並由光學透鏡330的環形側壁335與遮光片360的環形承靠面365之間預先設計或組裝公差導致的空氣間隙流入容置空間338,從而遮光塗層3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容置空間338中。接著,固化後的遮光塗層370將遮光片360穩固至光學透鏡330。再者,光學元件組320中其他光學元件的組裝細節在此省略,且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300的組裝方式並不以本段所述為限。
由第3A圖及第3B圖可知,遮光塗層370的一部分(即遮光塗層370中位於遮光片360的物側za的一部分)與遮光塗層370的另一部分(即遮光塗層370中位於遮光片360的像側zb的一部分)沿水平光軸z方向有重疊,具體而言,遮光塗層370的所述一部分與所述另一部分包覆遮光片360中遠離光軸z的一部分。
以下表三表列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300中參數的具體數值,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成像 鏡頭100相同,並如第3B圖及第3D圖所繪示。
Figure 109104100-A0101-12-0030-4
<第四實施例>
第4A圖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400及電子感光元件407的示意圖,且第4A圖中繪示了成像鏡頭400的通過光軸z的一剖面的剖面圖,第4B圖繪示第4A圖中局部4B的參數示意圖,第4C圖繪示依照第4A圖的成像鏡頭400中塑膠鏡筒410、光學透鏡430、遮光片460及遮光塗層470的爆炸圖,第4D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400的參數示意圖。由第4A圖至第4D圖可知,成像鏡頭400包含塑膠鏡筒410及光學元件組420,光學元件組420包含光學透鏡430、遮光片460及遮光塗層470。進一步而言,光學元件組420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具體上光學元件組420由物側za至像側zb依序包含光學透鏡421、422、423、424、425、430,光學元件組420亦包含遮光片460、遮光塗層470、至少一遮光片482、至少一間隔環483,且光學元件組420中全部的光學元件設置於塑膠鏡筒410內。再者,成像鏡頭400可應用於電子裝置(圖未揭示)的相機模組(圖未揭示)中,且電子裝置的電子感光元件407設置於成像面406。
第4E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400中塑膠 鏡筒410、光學透鏡430、遮光片460及遮光塗層470的立體剖視圖,第4F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400中塑膠鏡筒410、光學透鏡430、遮光片460及遮光塗層470的另一立體剖視圖,第4G圖繪示依照第4F圖的爆炸圖。再者,塑膠鏡筒410、遮光片460及遮光塗層470本質上皆為封閉圓環形,光學透鏡430本質上為包含凸面或凹面的圓盤形,第4E圖至第4G圖繪示互相垂直且相交於光軸z的二剖面的立體剖視圖,且第4A圖至第4G圖中的遮光片460及遮光塗層470可分別以斜線及灑點標示以清楚地繪示依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400。由第4A圖至第4G圖可知,光學透鏡430由其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光學有效部449及外周部440,成像鏡頭400的光軸z通過光學有效部449。外周部440環繞且連接光學有效部449,外周部440包含物側周面441及像側周面442,物側周面441朝向物側za,像側周面442朝向像側zb。像側周面442包含環形側壁435,環形側壁435呈現全環狀並沿平行光軸z方向延伸。
遮光片460包含物側面461、像側面462、環形承靠面465及中心開孔面467。物側面461朝向物側za,像側面462朝向像側zb,像側面462與物側面461相對設置。環形承靠面465連接物側面461及像側面462,且環形承靠面465與光學透鏡430的環形側壁435互相對應設置。中心開孔面467環繞並形成遮光片460的中心開孔468,且中心開孔面467連接物側面461及像側面462 並較環形承靠面465靠近光軸z。第四實施例中,遮光片460的物側面461與光學透鏡430的像側周面442實體接觸。
由第4A圖至第4G圖可知,遮光塗層470環繞遮光片460的中心開孔468且包含環形凹弧部474。遮光塗層470由光學透鏡430的外周部440朝向光學透鏡430的外徑面443延伸,其中外徑面443連接物側周面441及像側周面442。環形凹弧部474將遮光片460穩固,使遮光片460的環形承靠面465與光學透鏡430的環形側壁435之間於平行光軸z方向上無相對位移。第四實施例中,遮光塗層470連接光學透鏡430的像側周面442,遮光塗層470沿像側周面442朝向外周部440的外徑面443延伸,遮光塗層470連接外徑面443,遮光塗層470的環形凹弧部474連接或鄰近環形側壁435且連接遮光片460的像側面462。
第四實施例中,較遮光塗層470的內孔靠近光軸z的區域由遮光片460來遮蔽,較遮光片460的環形承靠面465遠離光軸z的區域由遮光塗層470來遮蔽,故遮光塗層470可替代並延伸遮光片460無法到達的遮蔽範圍,具體上遮光塗層470連接遮光片460與塑膠鏡筒410的最大開孔419,且遮光塗層470將遮光片460貼合光學透鏡430。
由第4A圖至第4D圖可知,塑膠鏡筒410包含最大開孔419,遮光塗層470於平行光軸z方向的長度為 L,塑膠鏡筒410於平行光軸z方向的長度為Lb,其滿足下列條件:0.0<L/Lb<0.5。具體而言,光學透鏡430為光學元件組420中最靠近成像面406的光學透鏡且設置於塑膠鏡筒410內,最大開孔419位於塑膠鏡筒410中最靠近成像面406的位置,遮光塗層470連接光學透鏡430的像側周面442及塑膠鏡筒410。藉此,遮光塗層470可取代傳統固態固定環的機械性能,進而節省生產成本。高黏滯係數的遮光塗層470具有固定環功能,且較傳統射出成型的固態固定環更能填充特殊構型的空間,提高光學元件組420與塑膠鏡筒410之間的附著力。再者,其滿足下列條件:0.1<L/Lb<0.4。藉此,合適的遮光塗層470塗佈設計範圍具有較高的製造組裝良率。
由第4A圖至第4G圖可知,遮光片460的環形承靠面465與光學透鏡430的環形側壁435互相對應組裝以對準光軸z。遮光塗層470的環形凹弧部474朝向遮光片460的環形承靠面465凹縮。
外周部440的像側周面442更包含平直承靠區439及環形凹槽結構437。平直承靠區439沿垂直光軸z方向延伸,且具體上平直承靠區439的法線方向為平行光軸z方向,平直承靠區439較環形側壁435靠近光學有效部449,且平直承靠區439與遮光片460的物側面461實體接觸。環形凹槽結構437呈現全環狀,環形凹槽結構437連接環形側壁435及平直承靠區439,環形凹槽結構437較平直承靠區439遠離光學有效部449,且環形凹槽 結構437由像側周面442朝向物側周面441漸縮而形成容置空間438,遮光塗層4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容置空間438中。第四實施例中,像側周面442由光學透鏡430的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平直承靠區439、環形凹槽結構437及環形側壁435。
由第4A圖可知,光學透鏡430的環形側壁435與遮光片460的環形承靠面465沿垂直光軸z方向有重疊,具體而言,環形側壁435中最靠近成像面406的位置及環形承靠面465中最靠近成像面406的位置與成像面406的距離相同或近似。
光學元件組420中全部的光學元件設置於塑膠鏡筒410內,且光學元件組420中任一光學元件連接或實體接觸塑膠鏡筒410及另一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遮光塗層470將光學透鏡430穩固至塑膠鏡筒410,且將整體光學元件組420穩固至塑膠鏡筒410。藉此,遮光塗層470固化後具有固定光學元件組420的功能,可同時當作液態固定環來進行成像鏡頭400的組裝,且較習知技術中的固態固定環擁有更小的體積與更理想的遮蔽雜散光性能。由第4A圖中的放大圖可知,第四實施例中的遮光塗層470置入塑膠鏡筒410與光學透鏡430的外周部440(具體上為像側周面442及外徑面443)之間。遮光塗層470將遮光片460穩固至光學透鏡430,且遮光塗層470將光學透鏡430連同光學元件組420中其他光學元件穩固至塑膠鏡筒410。
由第4A圖至第4G圖可知,空氣夾層490形成於光學透鏡430的外周部440(具體上為外徑面443)與塑膠鏡筒410之間,且遮光塗層4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空氣夾層490中。
光學透鏡430的外周部440包含注料痕(Gate Trace)444,注料痕444較環形側壁435遠離光學有效部449。藉此,塑膠材質的光學透鏡430離型時切斷注料而在外周部440形成注料痕444,可確保切斷注料時刀剪不至於破壞到環形側壁435,使得環形側壁435保持全環狀,全環狀構型較非全環狀構型更能提升光學元件組裝品質。再者,注料痕444不與環形側壁435連接,也不與塑膠鏡筒410實體接觸,具體上注料痕444位於外徑面443,且外徑面443較環形側壁435遠離光學有效部449。
遮光塗層470的至少一部分較注料痕444遠離光學有效部449,遮光塗層470包覆注料痕444並與注料痕444實體接觸。藉此,遮光塗層470更加貼合光學透鏡430的外周部440構型,可進一步提升成像鏡頭400的雜散光遮蔽效果。
在成像鏡頭400的組裝過程中,如第4D圖所示,遮光片460(以組裝方向a460)、光學透鏡430(以組裝方向a430)及塑膠鏡筒410分別配置於組裝位置之後,以液態的遮光塗層470連接遮光片460、光學透鏡430及塑膠鏡筒410,液態的遮光塗層470並由光學透鏡430的環形側壁435與遮光片460的環形承靠面465之間預先設計 或組裝公差導致的空氣間隙流入容置空間438,從而遮光塗層4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容置空間438中。接著,固化後的遮光塗層470將遮光片460穩固至光學透鏡430,並將光學透鏡430連同光學元件組420中其他光學元件穩固至塑膠鏡筒410。再者,光學元件組420中其他光學元件的組裝細節在此省略,且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400的組裝方式並不以本段所述為限。
由第4A圖及第4B圖可知,遮光塗層470的一部分(即遮光塗層470中位於注料痕444的物側za的一部分)與遮光塗層470的另一部分(即遮光塗層470中位於注料痕444的像側zb的一部分)沿水平光軸z方向有重疊,具體而言,遮光塗層470的所述一部分與所述另一部分包覆注料痕444。
再者,遮光塗層470的一部分(即遮光塗層470中位於遮光片460的像側zb的一部分)與遮光塗層470的另一部分(即遮光塗層470中位於注料痕444的像側zb的一部分)沿垂直光軸z方向有重疊,具體而言,遮光塗層470的所述一部分與所述另一部分包覆外周部440中靠近像側zb的一部分。
以下表四表列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400中參數的具體數值,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相同,並如第4B圖及第4D圖所繪示。
Figure 109104100-A0101-12-0036-5
Figure 109104100-A0101-12-0037-6
<第五實施例>
第5A圖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500的示意圖,且第5A圖中繪示了成像鏡頭500的通過光軸z的一剖面的剖面圖,第5B圖繪示第5A圖中局部5B的參數示意圖,第5C圖繪示依照第5A圖的成像鏡頭500中塑膠鏡筒510、光學透鏡530、遮光片560及遮光塗層570的爆炸圖,第5D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500的參數示意圖。由第5A圖至第5D圖可知,成像鏡頭500包含塑膠鏡筒510及光學元件組520,光學元件組520包含光學透鏡530、遮光片560及遮光塗層570。進一步而言,光學元件組520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具體上光學元件組520由物側za至像側zb依序包含光學透鏡530、522、523,光學元件組520亦包含遮光片560、遮光塗層570、遮光片582,且光學元件組520中全部的光學元件設置於塑膠鏡筒510內。
第5E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500中塑膠鏡筒510、光學透鏡530、遮光片560及遮光塗層570的立體剖視圖,第5F圖繪示依照第5E圖的爆炸圖,第5G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500中塑膠鏡筒510、光學透鏡530、遮光片560及遮光塗層570的另一立體剖視圖。再者,塑膠鏡筒510、遮光片560及遮光塗層570本質上皆為封閉圓環形,光學透鏡530本質上為包含凸面 或凹面的圓盤形,第5E圖至第5G圖繪示互相垂直且相交於光軸z的二剖面的立體剖視圖,且第5A圖至第5G圖中的遮光片560及遮光塗層570可分別以斜線及灑點標示以清楚地繪示依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500。由第5A圖至第5G圖可知,光學透鏡530由其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光學有效部549及外周部540,成像鏡頭500的光軸z通過光學有效部549。外周部540環繞且連接光學有效部549,外周部540包含物側周面541及像側周面542,物側周面541朝向物側za,像側周面542朝向像側zb。物側周面541包含環形側壁535,環形側壁535呈現全環狀並沿平行光軸z方向延伸。
遮光片560包含物側面561、像側面562、環形承靠面565及中心開孔面567。物側面561朝向物側za,像側面562朝向像側zb,像側面562與物側面561相對設置。環形承靠面565連接物側面561及像側面562,且環形承靠面565與光學透鏡530的環形側壁535互相對應設置。中心開孔面567環繞並形成遮光片560的中心開孔568,且中心開孔面567連接物側面561及像側面562並較環形承靠面565靠近光軸z。第五實施例中,遮光片560的像側面562與光學透鏡530的物側周面541實體接觸。
由第5A圖至第5G圖可知,遮光塗層570環繞遮光片560的中心開孔568且包含環形凹弧部574。遮光塗層570由光學透鏡530的外周部540朝向光學透鏡 530的外徑面543延伸,其中外徑面543連接物側周面541及像側周面542。環形凹弧部574將遮光片560穩固,使遮光片560的環形承靠面565與光學透鏡530的環形側壁535之間於平行光軸z方向上無相對位移。第五實施例中,遮光塗層570連接光學透鏡530的物側周面541,遮光塗層570沿物側周面541朝向外周部540的外徑面543延伸,遮光塗層570連接外徑面543,遮光塗層570的環形凹弧部574連接或鄰近環形側壁535且連接遮光片560的物側面561。
第五實施例中,較遮光塗層570的內孔靠近光軸z的區域由遮光片560來遮蔽,較遮光片560的環形承靠面565遠離光軸z的區域由遮光塗層570來遮蔽,故遮光塗層570可替代並延伸遮光片560無法到達的遮蔽範圍,具體上遮光塗層570連接遮光片560與塑膠鏡筒510的最大開孔519,且遮光塗層570將遮光片560貼合光學透鏡530。
由第5A圖至第5D圖可知,光學透鏡530為光學元件組520中最靠近物側za的光學透鏡且設置於塑膠鏡筒510內,塑膠鏡筒510包含最大開孔519,最大開孔519位於塑膠鏡筒510中最靠近物側za的位置,遮光塗層570連接光學透鏡530的物側周面541及塑膠鏡筒510。藉此,遮光塗層570可取代傳統固態固定環的機械性能。
由第5A圖至第5G圖可知,遮光片560的環形 承靠面565與光學透鏡530的環形側壁535互相對應組裝以對準光軸z。遮光塗層570的環形凹弧部574朝向遮光片560的環形承靠面565凹縮。
外周部540的像側周面542更包含平直承靠區539。平直承靠區539沿垂直光軸z方向延伸,且具體上平直承靠區539的法線方向為平行光軸z方向,平直承靠區539較環形側壁535靠近光學有效部549,且平直承靠區539與遮光片560的像側面562實體接觸。
由第5A圖可知,光學透鏡530的環形側壁535與遮光片560的環形承靠面565沿垂直光軸z方向有重疊,具體而言,環形側壁535中最靠近成像面(圖未揭示)的位置及環形承靠面565中最靠近成像面的位置與成像面的距離相同或近似。
光學元件組520中全部的光學元件設置於塑膠鏡筒510內,且光學元件組520中任一光學元件連接或實體接觸塑膠鏡筒510及另一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遮光塗層570將光學透鏡530穩固至塑膠鏡筒510,且將整體光學元件組520穩固至塑膠鏡筒510。由第5A圖中的放大圖可知,第五實施例中的遮光塗層570置入塑膠鏡筒510與光學透鏡530的外周部540(具體上為物側周面541及外徑面543)之間。遮光塗層570將遮光片560穩固至光學透鏡530,且遮光塗層570將光學透鏡530連同光學元件組520中其他光學元件穩固至塑膠鏡筒510。
由第5A圖至第5G圖可知,空氣夾層590形成 於光學透鏡530的外周部540(具體上為外徑面543)與塑膠鏡筒510之間,且遮光塗層5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空氣夾層590中。
在成像鏡頭500的組裝過程中,如第5D圖所示,遮光片560(以組裝方向a560)、光學透鏡530(以組裝方向a530)及塑膠鏡筒510分別配置於組裝位置之後,以液態的遮光塗層570連接遮光片560、光學透鏡530及塑膠鏡筒510。接著,固化後的遮光塗層570將遮光片560穩固至光學透鏡530,並將光學透鏡530連同光學元件組520中其他光學元件穩固至塑膠鏡筒510。再者,光學元件組520中其他光學元件的組裝細節在此省略,且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500的組裝方式並不以本段所述為限。
由第5A圖及第5B圖可知,遮光塗層570的一部分(即遮光塗層570中位於遮光片560的物側za的一部分)與遮光塗層570的另一部分(即遮光塗層570中較遮光片560遠離光軸z的一部分)沿垂直光軸z方向有重疊,具體而言,遮光塗層570的所述一部分與所述另一部分包覆外周部540中靠近物側za的一部分。
以下表五表列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500中參數的具體數值,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相同,並如第5B圖及第5D圖所繪示。
Figure 109104100-A0101-12-0041-56
Figure 109104100-A0101-12-0042-9
<第六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6A圖及第6B圖,其中第6A圖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的示意圖,第6B圖繪示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的另一示意圖,且第6A圖及第6B圖特別是電子裝置10中的相機示意圖。由第6A圖及第6B圖可知,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10包含相機模組11及電子感光元件13,其中相機模組1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12,成像鏡頭12可為前述的成像鏡頭100、200、300、400或500,或是依據本發明的其他成像鏡頭,電子感光元件13設置於相機模組11的成像面(圖未揭示)。藉此,有助於小型化並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故能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
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10的使用者介面19進入拍攝模式,其中第六實施例中使用者介面19可為觸控螢幕19a、按鍵19b等。此時成像鏡頭12匯集成像光線在電子感光元件13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18。
配合參照第6C圖,其繪示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的方塊圖,特別是電子裝置10中的相機方塊圖。由第6A圖至第6C圖可知,因應電子裝置10的相機規格,相 機模組11可更包含自動對焦組件14及光學防手震組件15,電子裝置10可更包含至少一個輔助光學元件17及至少一個感測元件16。輔助光學元件17可以是補償色溫的閃光燈模組、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16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使相機模組11配置的自動對焦組件14及光學防手震組件15發揮功能,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發明的電子裝置1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觸控螢幕19a直接目視到相機的拍攝畫面,並在觸控螢幕19a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再者,由第6B圖可知,相機模組11、感測元件16及輔助光學元件17可設置在電路板77(電路板77為軟性電路版,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上,並透過連接器78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18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當前的電子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具有輕薄的趨勢,將相機模組與相關元件配置於軟性電路板上,再利用連接器將電路彙整至電子裝置的主板,可滿足電子裝置內部有限空間的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並獲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相機模組的自動對焦功能藉由電子裝 置的觸控螢幕獲得更靈活的控制。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包含複數感測元件16及複數輔助光學元件17,感測元件16及輔助光學元件17設置在電路板77及另外至少一個軟性電路板(未另標號)上,並透過對應的連接器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18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感測元件及輔助光學元件亦可依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設置於電子裝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載板上。
此外,電子裝置10可進一步包含但不限於無線通訊單元(Wireless Communication Unit)、控制單元(Control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第七實施例>
第7圖繪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的示意圖。由第7圖可知,第七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20包含相機模組21a、21b、21c及其分別對應的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各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對應的成像鏡頭的成像面。相機模組21a、21b、21c朝向電子裝置20的同一側且光學特性可不相同,相機模組21a、21b、21c中至少一相機模組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圖未揭示)。依據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電子裝置可為雙鏡頭智慧型手機、三鏡頭智慧型手機、四鏡頭智慧型手機、雙鏡頭平板電腦等至少雙鏡頭的電子裝置。
於電子裝置20的拍攝流程中,透過輔助光學元件27的輔助,可經由相機模組21a、21b、21c分別擷取數個影像,再由電子裝置20配備的處理元件(如成像訊號處理元件28等)達成變焦、影像細膩等所需效果。此外,應可理解依據本發明的電子裝置中的相機模組的配置並不以第7圖所揭露為限。
<第八實施例>
第8圖繪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的示意圖。由第8圖可知,第八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係一穿戴式裝置,電子裝置30包含相機模組31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相機模組3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圖未揭示),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相機模組31的成像面。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成像鏡頭
106:成像面
107:電子感光元件
110:塑膠鏡筒
120:光學元件組
130,122,123,124,125,126:光學透鏡
140:外周部
141:物側周面
142:像側周面
139:平直承靠區
137:環形凹槽結構
135:環形側壁
160:遮光片
161:物側面
162:像側面
165:環形承靠面
167:中心開孔面
170:遮光塗層
174:環形凹弧部
182:遮光片
183:間隔環
184:固定環
190:空氣夾層
z:光軸
za:物側
zb:像側

Claims (19)

  1. 一種成像鏡頭,包含一塑膠鏡筒及一光學元件組,該塑膠鏡筒包含一最小開孔,該光學元件組包含:
    一光學透鏡,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
    一光學有效部,該成像鏡頭的一光軸通過該光學有效部;及
    一外周部,環繞該光學有效部,該外周部的一物側周面及一像側周面中至少一面包含一環形側壁,該環形側壁呈現全環狀並沿一平行光軸方向延伸;
    一遮光片,包含:
    一物側面,朝向物側;
    一像側面,與該物側面相對設置;
    一環形承靠面,連接該物側面及該像側面,且該環形承靠面與該光學透鏡的該環形側壁互相對應設置;及
    一中心開孔面,環繞並形成該遮光片的一中心開孔,且該中心開孔面連接該物側面及該像側面;以及
    一遮光塗層,環繞該遮光片的該中心開孔且包含一環形凹弧部,該遮光塗層由該光學透鏡的該外周部朝向該光學透鏡的一外徑面延伸,該環形凹弧部將該遮光片穩固,使該遮光片的該環形承靠面與該光學透鏡的該環形側壁之間於該平行光軸方向上無相對位移;
    其中,該遮光塗層的最大直徑為ψH,該環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徑為ψSd,該中心開孔面的最小直徑ψSa,其滿足下列條件:
    0.03<(ψH-ψSd)/(ψSd-ψSa)<6.0。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遮光塗層的最大直徑為ψH,該環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徑為ψSd,該中心開孔面的最小直徑ψSa,其滿足下列條件:
    0.1<[ψH/(ψSd-ψSa)]/π2<5.0。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遮光片的該環形承靠面與該光學透鏡的該環形側壁互相對應組裝以對準該光軸。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環形凹弧部朝向該遮光片的該環形承靠面凹縮。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透鏡的該環形側壁與該遮光片的該環形承靠面沿一垂直光軸方向有重疊,該遮光塗層的至少一部分與該塑膠鏡筒沿該水平光軸方向不重疊。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元件組設置於該塑膠鏡筒內,該遮光塗層將該光學透鏡穩固至該塑膠鏡筒。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遮光塗 層的至少一部分連接至該塑膠鏡筒的該最小開孔。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環形側壁的最小直徑為ψWd,該環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徑為ψSd,其滿足下列條件:
    0.0mm
    Figure 109104100-A0101-13-0003-54
    ψWd-ψSd<0.04mm。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環形側壁的最小直徑為ψWd,該環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徑為ψSd,其滿足下列條件:
    0.005mm<ψWd-ψSd<0.03mm。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外周部的該物側周面及該像側周面中該面更包含:
    一平直承靠區,沿一垂直光軸方向延伸,該平直承靠區較該環形側壁靠近該光學有效部,且該平直承靠區與該遮光片實體接觸;以及
    一環形凹槽結構,呈現全環狀,該環形凹槽結構連接該環形側壁及該平直承靠區,該環形凹槽結構較該平直承靠區遠離該光學有效部,且該環形凹槽結構由該物側周面及該像側周面中該面朝向另一面漸縮而形成一容置空間,該遮光塗層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該容置空間中。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遮光塗 層的最大直徑為ψH,該環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徑為ψSd,該中心開孔面的最小直徑ψSa,其滿足下列條件:
    1.0<(ψH-ψSd)/(ψSd-ψSa)<5.0。
  12. 一種相機模組,包含: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
  13.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12所述之相機模組;以及
    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相機模組的一成像面。
  14. 一種成像鏡頭,包含一塑膠鏡筒及一光學元件組,該塑膠鏡筒包含一最大開孔,該光學元件組包含:
    一光學透鏡,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
    一光學有效部,該成像鏡頭的一光軸通過該光學有效部;及
    一外周部,環繞該光學有效部,該外周部的一物側周面及一像側周面中至少一面包含一環形側壁,該環形側壁呈現全環狀並沿一平行光軸方向延伸;
    一遮光片,包含:
    一物側面,朝向物側;
    一像側面,與該物側面相對設置;
    一環形承靠面,連接該物側面及該像側面,且該環形承靠面與該光學透鏡的該環形側壁互相對應設置;及
    一中心開孔面,環繞並形成該遮光片的一中心開孔,且該中心開孔面連接該物側面及該像側面;以及
    一遮光塗層,環繞該遮光片的該中心開孔且包含一環形凹弧部,該遮光塗層由該光學透鏡的該外周部朝向該光學透鏡的一外徑面延伸,該環形凹弧部將該遮光片穩固,使該遮光片的該環形承靠面與該光學透鏡的該環形側壁之間於該平行光軸方向上無相對位移;
    其中,該遮光塗層於該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為L,該塑膠鏡筒於該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為Lb,其滿足下列條件:
    0.0<L/Lb<0.5。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透鏡的該外周部包含一注料痕,該注料痕較該環形側壁遠離該光學有效部。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一空氣夾層形成於該光學透鏡的該外周部與該塑膠鏡筒之間,且該遮光塗層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該空氣夾層中。
  17.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遮光塗層的至少一部分較該注料痕遠離該光學有效部,該遮光塗層包覆該注料痕並與該注料痕實體接觸。
  18.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遮光 塗層於該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為L,該塑膠鏡筒於該平行光軸方向的長度為Lb,其滿足下列條件:
    0.1<L/Lb<0.4。
  19.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元件組設置於該塑膠鏡筒內,該遮光塗層將該光學透鏡穩固至該塑膠鏡筒。
TW109104100A 2020-02-10 2020-02-10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286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4100A TWI728690B (zh) 2020-02-10 2020-02-10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2020558985.0U CN211826845U (zh) 2020-02-10 2020-04-16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2010297431.4A CN113311641B (zh) 2020-02-10 2020-04-16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US16/942,964 US11353676B2 (en) 2020-02-10 2020-07-30 Imaging lens assembly,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7/732,654 US11994738B2 (en) 2020-02-10 2022-04-29 Imaging lens assembly,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4100A TWI728690B (zh) 2020-02-10 2020-02-10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28690B TWI728690B (zh) 2021-05-21
TW202131079A true TW202131079A (zh) 2021-08-16

Family

ID=73143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4100A TWI728690B (zh) 2020-02-10 2020-02-10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53676B2 (zh)
CN (2) CN113311641B (zh)
TW (1) TWI7286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8690B (zh) * 2020-02-10 2021-05-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48624B (zh) * 2020-08-28 2021-12-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TWI753795B (zh) * 2021-02-09 2022-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68900B (zh) * 2021-05-14 2022-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813011B (zh) * 2021-08-09 2023-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812422B (zh) * 2022-03-24 2023-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95290B (zh) * 2022-05-11 2023-03-0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模組
CN114779424A (zh) * 2022-05-11 2022-07-2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隔圈、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4306A (zh) * 2004-08-09 2006-02-15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遮光片、光学仪器及遮光片的制造方法
JP4873996B2 (ja) * 2006-05-25 2012-02-0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
CN101109837A (zh) 2006-07-21 2008-01-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块
JP4866750B2 (ja) 2007-01-30 2012-02-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学部品、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メラ
JP5183754B2 (ja) 2010-02-12 2013-04-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
TWI491948B (zh) 2011-06-07 2015-07-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TW201310104A (zh) 2011-08-29 2013-03-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WO2013047198A1 (ja) 2011-09-30 2013-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339622A (zh) 2012-03-22 2013-10-01 Global Microptics Co Ltd 光學鏡片及其製作方法
KR101425788B1 (ko) 2012-09-05 2014-08-06 주식회사 코렌 렌즈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 시스템
TW201411217A (zh) 2012-09-14 2014-03-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CN103997596A (zh) * 2014-06-10 2014-08-20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
CN106324784B (zh) 2015-06-17 2018-11-0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具有背胶型遮光组件的镜头
US10459134B2 (en) * 2015-08-18 2019-10-29 Corning Incorporated UV-blocking coating with capping layer in optical assembly having UV light source
US10732376B2 (en) * 2015-12-02 2020-08-04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Camera lens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M520143U (zh) 2015-12-17 2016-04-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523103U (zh) 2016-02-03 2016-06-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527093U (zh) * 2016-02-05 2016-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07819976A (zh) * 2016-09-14 2018-03-20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图像感测模块及照相模块
JP6971587B2 (ja) * 2017-02-27 2021-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光学機器
JP2018146878A (ja) * 2017-03-08 2018-09-20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レンズ素子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
TWI639029B (zh) * 2017-04-10 2018-10-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3787B (zh) * 2017-05-16 2018-05-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JP7061139B2 (ja) * 2017-06-08 2022-04-27 ▲寧▼波舜宇光▲電▼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モジュール用の溶接構造及びその応用
TWI698672B (zh) * 2017-08-11 2020-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US20190187340A1 (en) 2017-12-20 2019-06-20 Spring Rainbow Optics Co., Ltd Lens assembly module with light shielding film
TWI647480B (zh) * 2018-01-30 2019-0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雙色模造光學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111474665A (zh) * 2019-01-23 2020-07-31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应用该光学镜头的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TWI728690B (zh) * 2020-02-10 2021-05-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26845U (zh) 2020-10-30
CN113311641B (zh) 2023-01-13
US11353676B2 (en) 2022-06-07
US20220252824A1 (en) 2022-08-11
US20210247586A1 (en) 2021-08-12
TWI728690B (zh) 2021-05-21
CN113311641A (zh) 2021-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8690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US20230273351A1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with dual molded optical elem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8693629B (zh) 含有塑胶透镜的成像透镜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623787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1891B (zh) 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31418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57281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98672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EP3985422B1 (en) Lens assembly, and camera
TWI703342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2040198A (zh) 含有塑膠鏡筒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US11245824B2 (en)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698700B (zh)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201825999A (zh) 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732541B (zh) 成像透鏡組與成像鏡頭模組
US10336021B2 (en) Imaging lens element,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28769B (zh) 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13341541A (zh) 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TW202028840A (zh)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2334689A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202223472A (zh) 使用固定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202340780A (zh)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201020089A (en) Lens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