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11641B -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11641B
CN113311641B CN202010297431.4A CN202010297431A CN113311641B CN 113311641 B CN113311641 B CN 113311641B CN 202010297431 A CN202010297431 A CN 202010297431A CN 113311641 B CN113311641 B CN 1133116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annular
light
lens
imaging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9743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11641A (zh
Inventor
程俊嘉
苏恒毅
周明达
张明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11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116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116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116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镜头、相机模组及电子装置,成像镜头包含塑胶镜筒及光学元件组,光学元件组包含光学透镜、遮光片及遮光涂层。光学透镜由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光学有效部及外周部,外周部的物侧周面及像侧周面中至少一面包含环形侧壁,环形侧壁呈现全环状并沿平行光轴方向延伸。遮光片的环形承靠面与光学透镜的环形侧壁互相对应设置。遮光涂层环绕遮光片的中心开孔且包含环形凹弧部,遮光涂层由光学透镜的外周部朝向光学透镜的外径面延伸,环形凹弧部将遮光片稳固,使遮光片的环形承靠面与光学透镜的环形侧壁之间于平行光轴方向上无相对位移。借此,可有效遮蔽杂散光。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成像镜头及相机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电子装置上的微型化成像镜头及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相机模块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相机模块的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相机模块及其成像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由于往昔的相机模块及其成像镜头较不易在成像品质、生产效率、或生产成本等需求间取得平衡,故一种符合前述需求的相机模块及其成像镜头遂成产业界努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成像镜头中的光学元件组包含光学透镜、遮光片及遮光涂层,光学透镜的外周部的物侧周面及像侧周面中至少一面包含环形侧壁,遮光片的环形承靠面与光学透镜的环形侧壁互相对应设置,遮光涂层环绕遮光片的中心开孔且包含环形凹弧部,遮光涂层由光学透镜的外周部朝向光学透镜的外径面延伸,借以提升成像镜头的遮蔽杂散光效果。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塑胶镜筒及光学元件组,塑胶镜筒包含最小开孔,光学元件组包含光学透镜、遮光片及遮光涂层。光学透镜由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光学有效部及外周部。成像镜头的光轴通过光学有效部。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外周部的物侧周面及像侧周面中至少一面包含环形侧壁,环形侧壁呈现全环状并沿平行光轴方向延伸。遮光片包含物侧面、像侧面、环形承靠面及中心开孔面。物侧面朝向物侧。像侧面与物侧面相对设置。环形承靠面连接物侧面及像侧面,且环形承靠面与光学透镜的环形侧壁互相对应设置。中心开孔面环绕并形成遮光片的中心开孔,且中心开孔面连接物侧面及像侧面。遮光涂层环绕遮光片的中心开孔且包含环形凹弧部,遮光涂层由光学透镜的外周部朝向光学透镜的外径面延伸,环形凹弧部将遮光片稳固,使遮光片的环形承靠面与光学透镜的环形侧壁之间于平行光轴方向上无相对位移。遮光涂层的最大直径为ψH,环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径为ψSd,中心开孔面的最小直径ψSa,其满足下列条件:0.03<(ψH-ψSd)/(ψSd-ψSa)<6.0。借此,提升成像镜头的遮蔽杂散光效果。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遮光涂层的最大直径为ψH,环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径为ψSd,中心开孔面的最小直径ψSa,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ψH/(ψSd-ψSa)]/π2<5.0。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遮光片的环形承靠面与光学透镜的环形侧壁可互相对应组装以对准光轴。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环形凹弧部可朝向遮光片的环形承靠面凹缩。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光学透镜的环形侧壁与遮光片的环形承靠面沿垂直光轴方向有重叠,遮光涂层的至少一部分与塑胶镜筒沿平行光轴方向不重叠。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光学元件组可设置于塑胶镜筒内,遮光涂层将光学透镜稳固至塑胶镜筒。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遮光涂层的至少一部分可连接至塑胶镜筒的最小开孔。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环形侧壁的最小直径为ψWd,环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径为ψS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mm≤ψWd-ψSd<0.04mm。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05mm<ψWd-ψSd<0.03mm。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外周部的物侧周面及像侧周面中所述一面可还包含平直承靠区及环形凹槽结构。平直承靠区沿垂直光轴方向延伸,平直承靠区较环形侧壁靠近光学有效部,且平直承靠区与遮光片实体接触。环形凹槽结构呈现全环状,环形凹槽结构连接环形侧壁及平直承靠区,环形凹槽结构较平直承靠区远离光学有效部,且环形凹槽结构由物侧周面及像侧周面中所述一面朝向另一面渐缩而形成容置空间,遮光涂层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容置空间中。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遮光涂层的最大直径为ψH,环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径为ψSd,中心开孔面的最小直径ψSa,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ψH-ψSd)/(ψSd-ψSa)<5.0。
通过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有助使遮光片偏移程度获得较理想的控制。上述各技术特征皆可单独或组合配置。
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借此,有助于相机模块的小型化并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相机模块的成像面。借此,满足现今对电子装置的高规格成像需求。
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塑胶镜筒及光学元件组,塑胶镜筒包含最大开孔,光学元件组包含光学透镜、遮光片及遮光涂层。光学透镜由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光学有效部及外周部。成像镜头的光轴通过光学有效部。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外周部的物侧周面及像侧周面中至少一面包含环形侧壁,环形侧壁呈现全环状并沿平行光轴方向延伸。遮光片包含物侧面、像侧面、环形承靠面及中心开孔面。物侧面朝向物侧。像侧面与物侧面相对设置。环形承靠面连接物侧面及像侧面,且环形承靠面与光学透镜的环形侧壁互相对应设置。中心开孔面环绕并形成遮光片的中心开孔,且中心开孔面连接物侧面及像侧面。遮光涂层环绕遮光片的中心开孔且包含环形凹弧部,遮光涂层由光学透镜的外周部朝向光学透镜的外径面延伸,环形凹弧部将遮光片稳固,使遮光片的环形承靠面与光学透镜的环形侧壁之间于平行光轴方向上无相对位移。遮光涂层于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为L,塑胶镜筒于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为Lb,其满足下列条件:0.0<L/Lb<0.5。借此,遮光涂层可具有或取代传统固态固定环的机械性能。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光学透镜的外周部可包含注料痕,注料痕较环形侧壁远离光学有效部。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空气夹层可形成于光学透镜的外周部与塑胶镜筒之间,且遮光涂层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空气夹层中。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遮光涂层的至少一部分可较注料痕远离光学有效部,且包覆注料痕并与注料痕实体接触。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遮光涂层于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为L,塑胶镜筒于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为Lb,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L/Lb<0.4。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光学元件组可设置于塑胶镜筒内,遮光涂层将光学透镜稳固至塑胶镜筒。
通过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合适的遮光涂层涂布设计范围具有较高的制造组装良率。上述各技术特征皆可单独或组合配置。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及电子感光元件的示意图;
图1B绘示图1A中局部1B的参数示意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A的成像镜头的部分爆炸图;
图1D绘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1E绘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部分立体剖视图;
图1F绘示依照图1E的爆炸图;
图1G绘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另一部分立体剖视图;
图1H绘示依照图1G的爆炸图;
图2A绘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及电子感光元件的示意图;
图2B绘示图2A中局部2B的参数示意图;
图2C绘示依照图2A的成像镜头的部分爆炸图;
图2D绘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2E绘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部分立体剖视图;
图2F绘示依照图2E的爆炸图;
图2G绘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另一部分立体剖视图;
图2H绘示依照图2G的爆炸图;
图3A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及电子感光元件的示意图;
图3B绘示图3A中局部3B的参数示意图;
图3C绘示依照图3A的成像镜头的部分爆炸图;
图3D绘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3E绘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部分立体剖视图;
图3F绘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另一部分立体剖视图;
图3G绘示依照图3F的爆炸图;
图4A绘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及电子感光元件的示意图;
图4B绘示图4A中局部4B的参数示意图;
图4C绘示依照图4A的成像镜头的部分爆炸图;
图4D绘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4E绘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部分立体剖视图;
图4F绘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另一部分立体剖视图;
图4G绘示依照图4F的爆炸图;
图5A绘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5B绘示图5A中局部5B的参数示意图;
图5C绘示依照图5A的成像镜头的部分爆炸图;
图5D绘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5E绘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部分立体剖视图;
图5F绘示依照图5E的爆炸图;
图5G绘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另一部分立体剖视图;
图6A绘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6B绘示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6C绘示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图7绘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8绘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20,30:电子装置
16:感测元件
17,27:辅助光学元件
18,28:成像信号处理元件
19:使用者界面
19a:触控屏幕
19b:按键
77:电路板
78:连接器
13:电子感光元件
11,21a,21b,21c,31:相机模块
14:自动对焦组件
15:光学防手震组件
12,100,200,300,400,500:成像镜头
106,206,306,406:成像面
107,207,307,407:电子感光元件
110,210,310,410,510:塑胶镜筒
118,218,318,418,518:最小开孔
119,219,319,419,519:最大开孔
120,220,320,420,520:光学元件组
130,122,123,124,125,126,230,321,322,323,324,330,326,421,422,423,424,425,430,530,522,523:光学透镜
149,249,349,449,549:光学有效部
140,240,340,440,540:外周部
143,243,343,443,543:外径面
141,241,341,441,541:物侧周面
142,242,342,442,542:像侧周面
139,239,339,439,539:平直承靠区
137,337,437:环形凹槽结构
138,338,438:容置空间
135,235,335,435,535:环形侧壁
444:注料痕
160,260,360,460,560:遮光片
168,268,368,468,568:中心开孔
161,261,361,461,561:物侧面
162,262,362,462,562:像侧面
165,265,365,465,565:环形承靠面
167,267,367,467,567:中心开孔面
170,270,370,470,570:遮光涂层
174,274,374,474,574:环形凹弧部
182,282,382,482,582:遮光片
183,383,483:间隔环
184,284,384:固定环
190,290,490,590:空气夹层
z:光轴
za:物侧
zb:像侧
a130,a160,a230,a260,a330,a360,a383,a430,a460,a530,a560:组装方向
ψSa:中心开孔面的最小直径
ψSd:环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径
ψWd:环形侧壁的最小直径
ψH:遮光涂层的最大直径
L:遮光涂层于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
Lb:塑胶镜筒于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A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0及电子感光元件107的示意图,且图1A中绘示了成像镜头100的通过光轴z的一剖面的剖面图,图1B绘示图1A中局部1B的参数示意图,图1C绘示依照图1A的成像镜头100中塑胶镜筒110、光学透镜130、遮光片(LightBlocking Sheet)160及遮光涂层170的爆炸图,图1D绘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1A至图1D可知,成像镜头100包含塑胶镜筒110及光学元件组120,光学元件组120包含光学透镜130、遮光片160及遮光涂层170。进一步而言,光学元件组120包含多个光学元件,具体上光学元件组120由物侧za至像侧zb依序包含光学透镜130、122、123、124、125、126,光学元件组120亦包含遮光片160、遮光涂层170、至少一遮光片182、至少一间隔环(Spacer)183、一固定环(Retainer)184,且光学元件组120中至少一所述光学元件设置于塑胶镜筒110内。再者,成像镜头100可应用于电子装置(图未揭示)的相机模块(图未揭示)中,物侧za是朝向相机模块及其成像镜头100的被摄物(图未揭示)的方向,像侧zb是朝向相机模块及其成像镜头100的成像面106的方向,且电子装置的电子感光元件107设置于成像面106。
图1E绘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0中塑胶镜筒110、光学透镜130、遮光片160及遮光涂层170的立体剖视图,图1F绘示依照图1E的爆炸图,图1G绘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0中塑胶镜筒110、光学透镜130、遮光片160及遮光涂层170的另一立体剖视图,图1H绘示依照图1G的爆炸图。再者,塑胶镜筒110、遮光片160及遮光涂层170本质上皆为封闭圆环形,光学透镜130本质上为包含凸面或凹面的圆盘形,图1E至图1H绘示互相垂直且相交于光轴z的二剖面的立体剖视图,且图1A至图1H中的遮光片160及遮光涂层170可分别以斜线及洒点标示以清楚地绘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0。由图1A至图1H可知,光学透镜130由其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光学有效部149及外周部140,成像镜头100的光轴z通过光学有效部149。外周部140环绕且连接光学有效部149,外周部140包含物侧周面141及像侧周面142,物侧周面141朝向物侧za,像侧周面142朝向像侧zb。物侧周面141及像侧周面142中至少一面(第一实施例中具体上为物侧周面141)包含环形侧壁135,环形侧壁135呈现全环状(即呈现连续的环状或环形,而非由多个单元离散地排列成环状)并沿平行光轴z方向延伸。
遮光片160包含物侧面161、像侧面162、环形承靠面165及中心开孔面167。物侧面161朝向物侧za,像侧面162朝向像侧zb,像侧面162与物侧面161相对设置。环形承靠面165连接物侧面161及像侧面162,且环形承靠面165与光学透镜130的环形侧壁135互相对应设置。中心开孔面167环绕并形成遮光片160的中心开孔168,且中心开孔面167连接物侧面161及像侧面162并较环形承靠面165靠近光轴z。第一实施例中,遮光片160的像侧面162与光学透镜130的物侧周面141实体接触,光学透镜130的环形侧壁135的一部分较遮光片160的环形承靠面165靠近物侧za,环形侧壁135包含法线方向为垂直光轴z方向的表面及法线方向不为垂直光轴z方向的表面,并如图1A及图1F所绘示。
由图1A至图1H可知,遮光涂层170环绕遮光片160的中心开孔168且包含环形凹弧部174,环形凹弧部174为凹弧(Concave-Curved)环形。遮光涂层170由光学透镜130的外周部140朝向光学透镜130的外径面143延伸,其中外径面143连接物侧周面141及像侧周面142,遮光涂层170可连接或不连接外径面143。环形凹弧部174将遮光片160稳固,使遮光片160的环形承靠面165与光学透镜130的环形侧壁135之间于平行光轴z方向上无相对位移。第一实施例中,遮光涂层170连接光学透镜130的物侧周面141,遮光涂层170沿物侧周面141朝向外周部140的外径面143延伸,遮光涂层170不连接外径面143,遮光涂层170的环形凹弧部174邻近环形侧壁135且连接遮光片160的物侧面161。
进一步而言,遮光涂层170原为液态,固化后不透光且具有附着力,可作为一种固定元件(Retaining Element)。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110、遮光片160及遮光涂层170皆具有不透光性质,且进一步地可皆为黑色。
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100提供设计在光学透镜130上的遮光方式,即遮光涂层170将遮光片160固定在光学透镜130上的对应结构(具体上为环形侧壁135及平直承靠区139),较遮光涂层170的内孔靠近光轴z的区域由遮光片160来遮蔽,较遮光片160的环形承靠面165远离光轴z的区域由遮光涂层170来遮蔽,故遮光涂层170可替代并延伸遮光片160无法到达的遮蔽范围,具体上遮光涂层170连接遮光片160与塑胶镜筒110的最小开孔118,且透过遮光涂层170将遮光片160固定于理想遮光位置或单纯只涂布遮光涂层170于光学透镜130上,以上两种方式皆可界定成像镜头100的入光瞳(entrance pupil),但是单纯只涂布遮光涂层170的方法会有遮光涂层170内孔表面反光问题,所以通过遮光涂层170将遮光片160贴合光学透镜130的方式,透过制程改善,可容易控制遮光片160的内孔表面特性,减少内孔表面反光问题,从而提升成像镜头100的遮蔽杂散光效果。再者,通过遮光涂层170将遮光片160稳固至光学透镜130,可进一步限缩遮光片160于平行光轴z方向的可移动量。此外,光学透镜130的外周部140的设计构型本身或是通过与塑胶镜筒110搭配形成空气夹层190之后,通过毛细现象可达到聚积遮光涂层170效果,进一步提高遮光涂层170的光学密度(Optical Density)。
再者,依据本发明的其他成像镜头中(图未揭示),其光学元件组中可包含至少二光学透镜、至少二遮光片及至少二遮光涂层,各遮光片的环形承靠面与对应的光学透镜的环形侧壁互相对应设置,各遮光涂层环绕对应的遮光片的中心开孔且包含环形凹弧部,各遮光涂层由对应的光学透镜的外周部朝向对应的光学透镜的外径面延伸。再者,光学元件组的光学透镜的物侧周面及像侧周面可皆分别包含环形侧壁,光学元件组还包含二遮光片及二遮光涂层,各遮光片的环形承靠面与对应的物侧周面或像侧周面的环形侧壁互相对应设置,各遮光涂层对应物侧周面或像侧周面,各遮光涂层环绕对应的遮光片的中心开孔且包含环形凹弧部,各遮光涂层由对应的物侧周面或像侧周面朝向光学透镜的外径面延伸。
由图1B至图1D可知,塑胶镜筒110可包含最小开孔118,遮光涂层170的最大直径为ψH,环形承靠面165的最大直径为ψSd,中心开孔面167的最小直径ψSa,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3<(ψH-ψSd)/(ψSd-ψSa)<6.0。借此,光学透镜130的外周部140的构型设计或与塑胶镜筒110搭配组合后,形成空气夹层190,此空气夹层190可以容纳遮光涂层170,进一步达到遮光与稳固光学元件(例如光学透镜130)的功能,且提高遮光涂层170的光学密度,有助于提升光学透镜130的非光学有效部(即外周部140)的杂散光遮蔽效果,从而保持成像清晰。遮光涂层170可延伸遮光片160的遮蔽范围,且较遮光片160更能适应光学元件之间的特殊空间构型。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100不须使用光学透镜嵌合设计,即可稳固遮光片160于较理想的遮光位置。此外,成像镜头100具有长焦镜头前端(即物侧za)的遮光设计,且其塑胶镜筒110为物端(即物侧za)小头的镜筒设计。
再者,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0可满足下列条件:1.0<(ψH-ψSd)/(ψSd-ψSa)<5.0。借此,使遮光范围可由遮光片160开始远离光轴z延伸至遮光片160无法轻易到达的更多区域,提供更理想的非必要光线的遮蔽设计,同时遮光片160的中心开孔168的真圆度可以弥补遮光涂层170的内孔表面容易反光的光学性质不足处,以利用遮光片160的中心开孔168的制程来改善遮光涂层170不容易控制表面反光的光学特性。
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参数ψH也可说是遮光涂层170的通过光轴z的直径中最大者,特别是当遮光涂层170的外周不为圆环形时。参数ψSd也可说是环形承靠面165的通过光轴z的直径中最大者,特别是当环形承靠面165不为圆环形时。参数ψSa也可说是中心开孔面167的通过光轴z的直径中最小者,特别是当中心开孔面167不为圆环形时。此外,由图1B可知,参数“ψH-ψSd)/2”是环形承靠面165至遮光涂层170的最大直径位置于垂直光轴z方向的长度,参数“(ψSd-ψSa)/2”是遮光片160于垂直光轴z方向的宽度。
由图1A至图1D可知,塑胶镜筒110可包含最大开孔119,遮光涂层170于平行光轴z方向的长度为L,塑胶镜筒110于平行光轴z方向的长度为Lb,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L/Lb<0.5。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L/Lb<0.4。借此,合适的遮光涂层170涂布设计范围具有较高的制造组装良率。
详细而言,遮光涂层170的最大直径为ψH,环形承靠面165的最大直径为ψSd,中心开孔面167的最小直径为ψSa,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ψH/(ψSd-ψSa)]/π2<5.0。借此,合适的遮光涂层170涂布设计范围可提升杂散光遮蔽效果。
由图1A至图1H可知,遮光片160的环形承靠面165与光学透镜130的环形侧壁135可互相对应组装以对准光轴z。借此,提升光学透镜130与遮光片160的组装良率,使遮光片160偏移程度获得较理想的控制。具体而言,光学透镜130的环形侧壁135的至少一部分连接或实体接触环形承靠面165以容置遮光片160,通过光学透镜130的环形侧壁135可进一步定义出遮光片160于垂直光轴z方向的位置与可移动量。
遮光涂层170的环形凹弧部174可朝向遮光片160的环形承靠面165凹缩(Recessed)。借此,可增加遮光涂层170稳固遮光片160的性能。
由图1D可知,环形侧壁135的最小直径为ψWd,环形承靠面165的最大直径为ψS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mm≤ψWd-ψSd<0.04mm。借此,合适的环形侧壁135直径设计范围,使得遮光片160组装后的偏移程度获得较理想的控制。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05mm<ψWd-ψSd<0.03mm。第一实施例中,参数ψWd及ψSd在工程设计上的数值相同,另外,可利用参数ψWd及ψSd的公差微调环形侧壁135及环形承靠面165之间的配合间隙,即ψWd-ψSd的数值不为0。
由图1A至图1H可知,外周部140的物侧周面141及像侧周面142中所述一面(即物侧周面141)可还包含平直承靠区139及环形凹槽结构137。平直承靠区139沿垂直光轴z方向延伸,且具体上平直承靠区139的法线方向为平行光轴z方向,平直承靠区139较环形侧壁135靠近光学有效部149,且平直承靠区139与遮光片160的像侧面162实体接触。环形凹槽结构137呈现全环状,环形凹槽结构137连接环形侧壁135及平直承靠区139,环形凹槽结构137较平直承靠区139远离光学有效部149,且环形凹槽结构137由物侧周面141及像侧周面142中所述一面(即物侧周面141)朝向另一面(即像侧周面142)渐缩(即凹缩)而形成容置空间138,遮光涂层1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容置空间138中。借此,平直承靠区139可有效控制遮光片160于成像镜头100中的实际位置,进一步提升成像镜头100的光学品质。环形凹槽结构137有助于防止遮光涂层170在涂布过程中,当涂布量过多时,不至于溢出至相邻的光学元件上。再者,平直承靠区139可用来调整遮光片160的环形承靠面165与光学透镜130的环形侧壁135互相对应的配合度,环形凹槽结构137提供遮光涂层170聚积所需的空间,借此可收集过剩的遮光涂层170并提高遮光片160附着于平直承靠区139的附着力。第一实施例中,物侧周面141由光学透镜130的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平直承靠区139、环形凹槽结构137及环形侧壁135。
由图1A可知,光学透镜130的环形侧壁135与遮光片160的环形承靠面165沿垂直光轴z方向有重叠,遮光涂层170的至少一部分与塑胶镜筒110沿平行光轴z方向不重叠。借此,光学透镜130的构型设计在空间上不受限于塑胶镜筒110的结构。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透镜130的环形侧壁135与遮光片160的环形承靠面165沿垂直光轴z方向有重叠,具体而言,环形侧壁135中最靠近成像面106的位置及环形承靠面165中最靠近成像面106的位置与成像面106的距离相同或近似。遮光涂层170的一部分(即遮光涂层170中较最小开孔118靠近光轴z的一部分)与塑胶镜筒110沿平行光轴z方向不重叠,具体而言,遮光涂层170中较最小开孔118靠近光轴z的一部分朝向光轴z凸出于最小开孔118,使得遮光涂层170可替代并延伸遮光片160的遮蔽范围。
光学元件组120中至少一光学元件(例如光学透镜130、122、123、124、125、126)可设置于塑胶镜筒110内,且光学元件组120中任一光学元件连接或实体接触塑胶镜筒110及另一光学元件中至少一者,遮光涂层170将光学透镜130稳固至塑胶镜筒110。由图1A中的放大图可知,第一实施例中的遮光涂层170置入(Interpose)塑胶镜筒110与光学透镜130的外周部140(具体上为物侧周面141)之间。塑胶镜筒110、遮光涂层170、光学透镜130的外周部140沿平行光轴z方向由物侧za至像侧zb依序排列且互相堆叠,遮光涂层170将遮光片160稳固至光学透镜130,且遮光涂层170将光学透镜130稳固至塑胶镜筒110。遮光片160通过遮光涂层170稳固至光学元件组120中最靠近物侧za的光学透镜130,使得遮光片160可决定成像镜头100的入射光束大小。
由图1A至图1C可知,遮光涂层170的至少一部分可连接至塑胶镜筒110的最小开孔118。借此,利用毛细现象的流动性与塑胶镜筒110的最小开孔118配合,可增加遮光涂层170的延伸范围,增加正常涂布工序以外的遮蔽效果。
空气夹层190可形成于光学透镜130的外周部140(具体上为物侧周面141)与塑胶镜筒110之间,且遮光涂层1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空气夹层190中。借此,空气夹层190具有容纳遮光涂层170与提升遮光涂层170附着力等两种功能。第一实施例中,遮光涂层170充填于空气夹层190并环形地包覆光学透镜130,进一步稳固光学元件组120中的光学透镜130至塑胶镜筒110之中。
在成像镜头100的组装过程中,如图1D所示,遮光片160(以组装方向a160)、光学透镜130(以组装方向a130)及塑胶镜筒110分别配置于组装位置之后,以液态的遮光涂层170连接遮光片160、光学透镜130及塑胶镜筒110,液态的遮光涂层170并由光学透镜130的环形侧壁135与遮光片160的环形承靠面165之间预先设计或组装公差导致的空气间隙流入容置空间138,从而遮光涂层1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容置空间138中。接着,固化后的遮光涂层170将遮光片160稳固至光学透镜130,并将光学透镜130稳固至塑胶镜筒110。再者,光学元件组120中其他光学元件的组装细节在此省略,且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0的组装方式并不以本段所述为限。
由图1A及图1B可知,遮光涂层170的一部分(即遮光涂层170中位于遮光片160的物侧za的一部分)与遮光涂层170的另一部分(即遮光涂层170中位于遮光片160的像侧zb的一部分)沿平行光轴z方向有重叠,具体而言,遮光涂层170的所述一部分与所述另一部分包覆遮光片160中远离光轴z的一部分。
再者,遮光涂层170的至少一部分(即遮光涂层170中分别位于遮光片160的物侧za及像侧zb的二部分)与遮光涂层170的另一部分(即遮光涂层170中较遮光片160远离光轴z的一部分)沿垂直光轴z方向有重叠,具体而言,遮光涂层170的所述二部分与所述另一部分包覆外周部140中靠近物侧za的一部分。
以下表一表列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0依据前述参数定义的具体数值,并如图1B及图1D所绘示。
Figure GDA0003849327100000141
<第二实施例>
图2A绘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00及电子感光元件207的示意图,且图2A中绘示了成像镜头200的通过光轴z的一剖面的剖面图,图2B绘示图2A中局部2B的参数示意图,图2C绘示依照图2A的成像镜头200中塑胶镜筒210、光学透镜230、遮光片260及遮光涂层270的爆炸图,图2D绘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0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2A至图2D可知,成像镜头200包含塑胶镜筒210及光学元件组220,光学元件组220包含光学透镜230、遮光片260及遮光涂层270。进一步而言,光学元件组220包含多个光学元件,具体上光学元件组220包含光学透镜230及其他至少一光学透镜(图未具体揭露),光学透镜230为光学元件组220中最靠近物侧za的光学透镜,光学元件组220亦包含遮光片260、遮光涂层270、遮光片282及固定环284,且光学元件组220中全部的光学元件设置于塑胶镜筒210内。再者,成像镜头200可应用于电子装置(图未揭示)的相机模块(图未揭示)中,且电子装置的电子感光元件207设置于成像面206。
图2E绘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00中塑胶镜筒210、光学透镜230、遮光片260及遮光涂层270的立体剖视图,图2F绘示依照图2E的爆炸图,图2G绘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00中塑胶镜筒210、光学透镜230、遮光片260及遮光涂层270的另一立体剖视图,图2H绘示依照图2G的爆炸图。再者,塑胶镜筒210、遮光片260及遮光涂层270本质上皆为封闭圆环形,光学透镜230本质上为包含凸面或凹面的圆盘形,图2E至图2H绘示互相垂直且相交于光轴z的二剖面的立体剖视图,且图2A至图2H中的遮光片260及遮光涂层270可分别以斜线及洒点标示以清楚地绘示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00。由图2A至图2H可知,光学透镜230由其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光学有效部249及外周部240,成像镜头200的光轴z通过光学有效部249。外周部240环绕且连接光学有效部249,外周部240包含物侧周面241及像侧周面242,物侧周面241朝向物侧za,像侧周面242朝向像侧zb。物侧周面241包含环形侧壁235,环形侧壁235呈现全环状并沿平行光轴z方向延伸。
遮光片260包含物侧面261、像侧面262、环形承靠面265及中心开孔面267。物侧面261朝向物侧za,像侧面262朝向像侧zb,像侧面262与物侧面261相对设置。环形承靠面265连接物侧面261及像侧面262,且环形承靠面265与光学透镜230的环形侧壁235互相对应设置。中心开孔面267环绕并形成遮光片260的中心开孔268,且中心开孔面267连接物侧面261及像侧面262并较环形承靠面265靠近光轴z。第二实施例中,遮光片260的像侧面262与光学透镜230的物侧周面241实体接触。
由图2A至图2H可知,遮光涂层270环绕遮光片260的中心开孔268且包含环形凹弧部274。遮光涂层270由光学透镜230的外周部240朝向光学透镜230的外径面243延伸,其中外径面243连接物侧周面241及像侧周面242。环形凹弧部274将遮光片260稳固,使遮光片260的环形承靠面265与光学透镜230的环形侧壁235之间于平行光轴z方向上无相对位移。第二实施例中,遮光涂层270连接光学透镜230的物侧周面241,遮光涂层270沿物侧周面241朝向外周部240的外径面243延伸,遮光涂层270不连接外径面243,遮光涂层270的环形凹弧部274连接或邻近环形侧壁235且连接遮光片260的物侧面261。
第二实施例中,较遮光涂层270的内孔靠近光轴z的区域由遮光片260来遮蔽,较遮光片260的环形承靠面265远离光轴z的区域由遮光涂层270来遮蔽,故遮光涂层270可替代并延伸遮光片260无法到达的遮蔽范围,具体上遮光涂层270连接遮光片260与塑胶镜筒210,且遮光涂层270将遮光片260贴合光学透镜230。
由图2A至图2H可知,塑胶镜筒210包含最小开孔218及最大开孔219。遮光片260的环形承靠面265与光学透镜230的环形侧壁235互相对应组装以对准光轴z。遮光涂层270的环形凹弧部274朝向遮光片260的环形承靠面265凹缩。
外周部240的物侧周面241还包含平直承靠区239。平直承靠区239沿垂直光轴z方向延伸,且具体上平直承靠区239的法线方向为平行光轴z方向,平直承靠区239较环形侧壁235靠近光学有效部249,且平直承靠区239与遮光片260的像侧面262实体接触。
由图2A可知,光学透镜230的环形侧壁235与遮光片260的环形承靠面265沿垂直光轴z方向有重叠,具体而言,环形侧壁235中最靠近成像面206的位置及环形承靠面265中最靠近成像面206的位置与成像面206的距离相同或近似。遮光涂层270的一部分(即遮光涂层270中较最小开孔218靠近光轴z的一部分)与塑胶镜筒210沿平行光轴z方向不重叠,具体而言,遮光涂层270中较最小开孔218靠近光轴z的一部分朝向光轴z凸出于最小开孔218,使得遮光涂层270可替代并延伸塑胶镜筒210的遮蔽范围。
光学元件组220中全部的光学元件设置于塑胶镜筒210内,且光学元件组220中任一光学元件连接或实体接触塑胶镜筒210及另一光学元件中至少一者,遮光涂层270将光学透镜230稳固至塑胶镜筒210。由图2A中的放大图可知,第二实施例中的遮光涂层270置入塑胶镜筒210与光学透镜230的外周部240(具体上为物侧周面241)之间。塑胶镜筒210、遮光涂层270、光学透镜230的外周部240沿平行光轴z方向由物侧za至像侧zb依序排列且互相堆叠,遮光涂层270将遮光片260稳固至光学透镜230,且遮光涂层270将光学透镜230稳固至塑胶镜筒210。遮光片260通过遮光涂层270稳固至光学元件组220中最靠近物侧za的光学透镜230,使得遮光片260可决定成像镜头200的入射光束大小。
由图2A至图2H可知,空气夹层290形成于光学透镜230的外周部240(具体上为物侧周面241)与塑胶镜筒210之间,且遮光涂层2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空气夹层290中。
在成像镜头200的组装过程中,如图2D所示,遮光片260(以组装方向a260)、光学透镜230(以组装方向a230)及塑胶镜筒210分别配置于组装位置之后,以液态的遮光涂层270连接遮光片260、光学透镜230及塑胶镜筒210。接着,固化后的遮光涂层270将遮光片260稳固至光学透镜230,并将光学透镜230稳固至塑胶镜筒210。再者,光学元件组220中其他光学元件的组装细节在此省略,且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00的组装方式并不以本段所述为限。
由图2A及图2B可知,遮光涂层270的一部分(即遮光涂层270中位于遮光片260的物侧za的一部分)与遮光涂层270的另一部分(即遮光涂层270中较遮光片260远离光轴z的一部分)沿垂直光轴z方向有重叠,具体而言,遮光涂层270的所述一部分与所述另一部分包覆外周部240中靠近物侧za的一部分。
以下表二表列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00中参数的具体数值,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0相同,并如图2B及图2D所绘示。
Figure GDA0003849327100000171
<第三实施例>
图3A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00及电子感光元件307的示意图,且图3A中绘示了成像镜头300的通过光轴z的一剖面的剖面图,图3B绘示图3A中局部3B的参数示意图,图3C绘示依照图3A的成像镜头300中塑胶镜筒310、光学透镜330、遮光片360、遮光涂层370及间隔环383的爆炸图,图3D绘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0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3A至图3D可知,成像镜头300包含塑胶镜筒310及光学元件组320,光学元件组320包含光学透镜330、遮光片360及遮光涂层370。进一步而言,光学元件组320包含多个光学元件,具体上光学元件组320由物侧za至像侧zb依序包含光学透镜321、322、323、324、330、326,光学元件组320亦包含遮光片360、遮光涂层370、至少一遮光片382、一间隔环383及一固定环384,且光学元件组320中全部的光学元件设置于塑胶镜筒310内。再者,成像镜头300可应用于电子装置(图未揭示)的相机模块(图未揭示)中,且电子装置的电子感光元件307设置于成像面306。
图3E绘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00中塑胶镜筒310、光学透镜330、遮光片360、遮光涂层370及间隔环383的立体剖视图,图3F绘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00中塑胶镜筒310、光学透镜330、遮光片360、遮光涂层370及间隔环383的另一立体剖视图,图3G绘示依照图3F的爆炸图。再者,塑胶镜筒310、遮光片360、遮光涂层370及间隔环383本质上皆为封闭圆环形,光学透镜330本质上为包含凸面或凹面的圆盘形,图3E至图3G绘示互相垂直且相交于光轴z的二剖面的立体剖视图,且图3A至图3G中的遮光片360及遮光涂层370可分别以斜线及洒点标示以清楚地绘示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00。由图3A至图3G可知,光学透镜330由其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光学有效部349及外周部340,成像镜头300的光轴z通过光学有效部349。外周部340环绕且连接光学有效部349,外周部340包含物侧周面341及像侧周面342,物侧周面341朝向物侧za,像侧周面342朝向像侧zb。像侧周面342包含环形侧壁335,环形侧壁335呈现全环状并沿平行光轴z方向延伸。
遮光片360包含物侧面361、像侧面362、环形承靠面365及中心开孔面367。物侧面361朝向物侧za,像侧面362朝向像侧zb,像侧面362与物侧面361相对设置。环形承靠面365连接物侧面361及像侧面362,且环形承靠面365与光学透镜330的环形侧壁335互相对应设置。中心开孔面367环绕并形成遮光片360的中心开孔368,且中心开孔面367连接物侧面361及像侧面362并较环形承靠面365靠近光轴z。第三实施例中,遮光片360的物侧面361与光学透镜330的像侧周面342实体接触。
由图3A至图3G可知,遮光涂层370环绕遮光片360的中心开孔368且包含环形凹弧部374。遮光涂层370由光学透镜330的外周部340朝向光学透镜330的外径面343延伸,其中外径面343连接物侧周面341及像侧周面342。环形凹弧部374将遮光片360稳固,使遮光片360的环形承靠面365与光学透镜330的环形侧壁335之间于平行光轴z方向上无相对位移。第三实施例中,遮光涂层370连接光学透镜330的像侧周面342,遮光涂层370沿像侧周面342朝向外周部340的外径面343延伸,遮光涂层370不连接外径面343,遮光涂层370的环形凹弧部374连接或邻近环形侧壁335且连接遮光片360的像侧面362。
第三实施例中,较遮光涂层370的内孔靠近光轴z的区域由遮光片360来遮蔽,较遮光片360的环形承靠面365远离光轴z的区域由遮光涂层370来遮蔽,故遮光涂层370可替代并延伸遮光片360无法到达的遮蔽范围,且遮光涂层370将遮光片360贴合光学透镜330。
由图3A至图3G可知,塑胶镜筒310包含最小开孔318及最大开孔319。遮光片360的环形承靠面365与光学透镜330的环形侧壁335互相对应组装以对准光轴z。遮光涂层370的环形凹弧部374朝向遮光片360的环形承靠面365凹缩。
外周部340的像侧周面342还包含平直承靠区339及环形凹槽结构337。平直承靠区339沿垂直光轴z方向延伸,且具体上平直承靠区339的法线方向为平行光轴z方向,平直承靠区339较环形侧壁335靠近光学有效部349,且平直承靠区339与遮光片360的物侧面361实体接触。环形凹槽结构337呈现全环状,环形凹槽结构337连接环形侧壁335及平直承靠区339,环形凹槽结构337较平直承靠区339远离光学有效部349,且环形凹槽结构337由像侧周面342朝向物侧周面341渐缩而形成容置空间338,遮光涂层3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容置空间338中。借此,环形凹槽结构337有助于防止遮光涂层370在涂布过程中,当涂布量过多时,不至于溢出至相邻的光学元件(例如间隔环383)上。第三实施例中,像侧周面342由光学透镜330的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平直承靠区339、环形凹槽结构337及环形侧壁335。
由图3A可知,光学透镜330的环形侧壁335与遮光片360的环形承靠面365沿垂直光轴z方向有重叠,具体而言,环形侧壁335中最靠近成像面306的位置及环形承靠面365中最靠近成像面306的位置与成像面306的距离相同或近似。
光学元件组320中全部的光学元件设置于塑胶镜筒310内,且光学元件组320中任一光学元件连接或实体接触塑胶镜筒310及另一光学元件中至少一者。
在成像镜头300的组装过程中,如图3D所示,遮光片360(以组装方向a360)、光学透镜330(以组装方向a330)、间隔环383(以组装方向a383)及塑胶镜筒310分别配置于组装位置之后,以液态的遮光涂层370连接遮光片360及光学透镜330,液态的遮光涂层370并由光学透镜330的环形侧壁335与遮光片360的环形承靠面365之间预先设计或组装公差导致的空气间隙流入容置空间338,从而遮光涂层3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容置空间338中。接着,固化后的遮光涂层370将遮光片360稳固至光学透镜330。再者,光学元件组320中其他光学元件的组装细节在此省略,且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00的组装方式并不以本段所述为限。
由图3A及图3B可知,遮光涂层370的一部分(即遮光涂层370中位于遮光片360的物侧za的一部分)与遮光涂层370的另一部分(即遮光涂层370中位于遮光片360的像侧zb的一部分)沿平行光轴z方向有重叠,具体而言,遮光涂层370的所述一部分与所述另一部分包覆遮光片360中远离光轴z的一部分。
以下表三表列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00中参数的具体数值,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0相同,并如图3B及图3D所绘示。
Figure GDA0003849327100000201
<第四实施例>
图4A绘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00及电子感光元件407的示意图,且图4A中绘示了成像镜头400的通过光轴z的一剖面的剖面图,图4B绘示图4A中局部4B的参数示意图,图4C绘示依照图4A的成像镜头400中塑胶镜筒410、光学透镜430、遮光片460及遮光涂层470的爆炸图,图4D绘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0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4A至图4D可知,成像镜头400包含塑胶镜筒410及光学元件组420,光学元件组420包含光学透镜430、遮光片460及遮光涂层470。进一步而言,光学元件组420包含多个光学元件,具体上光学元件组420由物侧za至像侧zb依序包含光学透镜421、422、423、424、425、430,光学元件组420亦包含遮光片460、遮光涂层470、至少一遮光片482、至少一间隔环483,且光学元件组420中全部的光学元件设置于塑胶镜筒410内。再者,成像镜头400可应用于电子装置(图未揭示)的相机模块(图未揭示)中,且电子装置的电子感光元件407设置于成像面406。
图4E绘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00中塑胶镜筒410、光学透镜430、遮光片460及遮光涂层470的立体剖视图,图4F绘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00中塑胶镜筒410、光学透镜430、遮光片460及遮光涂层470的另一立体剖视图,图4G绘示依照图4F的爆炸图。再者,塑胶镜筒410、遮光片460及遮光涂层470本质上皆为封闭圆环形,光学透镜430本质上为包含凸面或凹面的圆盘形,图4E至图4G绘示互相垂直且相交于光轴z的二剖面的立体剖视图,且图4A至图4G中的遮光片460及遮光涂层470可分别以斜线及洒点标示以清楚地绘示依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00。由图4A至图4G可知,光学透镜430由其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光学有效部449及外周部440,成像镜头400的光轴z通过光学有效部449。外周部440环绕且连接光学有效部449,外周部440包含物侧周面441及像侧周面442,物侧周面441朝向物侧za,像侧周面442朝向像侧zb。像侧周面442包含环形侧壁435,环形侧壁435呈现全环状并沿平行光轴z方向延伸。
遮光片460包含物侧面461、像侧面462、环形承靠面465及中心开孔面467。物侧面461朝向物侧za,像侧面462朝向像侧zb,像侧面462与物侧面461相对设置。环形承靠面465连接物侧面461及像侧面462,且环形承靠面465与光学透镜430的环形侧壁435互相对应设置。中心开孔面467环绕并形成遮光片460的中心开孔468,且中心开孔面467连接物侧面461及像侧面462并较环形承靠面465靠近光轴z。第四实施例中,遮光片460的物侧面461与光学透镜430的像侧周面442实体接触。
由图4A至图4G可知,遮光涂层470环绕遮光片460的中心开孔468且包含环形凹弧部474。遮光涂层470由光学透镜430的外周部440朝向光学透镜430的外径面443延伸,其中外径面443连接物侧周面441及像侧周面442。环形凹弧部474将遮光片460稳固,使遮光片460的环形承靠面465与光学透镜430的环形侧壁435之间于平行光轴z方向上无相对位移。第四实施例中,遮光涂层470连接光学透镜430的像侧周面442,遮光涂层470沿像侧周面442朝向外周部440的外径面443延伸,遮光涂层470连接外径面443,遮光涂层470的环形凹弧部474连接或邻近环形侧壁435且连接遮光片460的像侧面462。
第四实施例中,较遮光涂层470的内孔靠近光轴z的区域由遮光片460来遮蔽,较遮光片460的环形承靠面465远离光轴z的区域由遮光涂层470来遮蔽,故遮光涂层470可替代并延伸遮光片460无法到达的遮蔽范围,具体上遮光涂层470连接遮光片460与塑胶镜筒410的最大开孔419,且遮光涂层470将遮光片460贴合光学透镜430。
由图4A至图4D可知,塑胶镜筒410包含最小开孔418及最大开孔419,遮光涂层470于平行光轴z方向的长度为L,塑胶镜筒410于平行光轴z方向的长度为Lb,其满足下列条件:0.0<L/Lb<0.5。具体而言,光学透镜430为光学元件组420中最靠近成像面406的光学透镜且设置于塑胶镜筒410内,最大开孔419位于塑胶镜筒410中最靠近成像面406的位置,遮光涂层470连接光学透镜430的像侧周面442及塑胶镜筒410。借此,遮光涂层470可取代传统固态固定环的机械性能,进而节省生产成本。高粘滞系数的遮光涂层470具有固定环功能,且较传统射出成型的固态固定环更能填充特殊构型的空间,提高光学元件组420与塑胶镜筒410之间的附着力。再者,其满足下列条件:0.1<L/Lb<0.4。借此,合适的遮光涂层470涂布设计范围具有较高的制造组装良率。
由图4A至图4G可知,遮光片460的环形承靠面465与光学透镜430的环形侧壁435互相对应组装以对准光轴z。遮光涂层470的环形凹弧部474朝向遮光片460的环形承靠面465凹缩。
外周部440的像侧周面442还包含平直承靠区439及环形凹槽结构437。平直承靠区439沿垂直光轴z方向延伸,且具体上平直承靠区439的法线方向为平行光轴z方向,平直承靠区439较环形侧壁435靠近光学有效部449,且平直承靠区439与遮光片460的物侧面461实体接触。环形凹槽结构437呈现全环状,环形凹槽结构437连接环形侧壁435及平直承靠区439,环形凹槽结构437较平直承靠区439远离光学有效部449,且环形凹槽结构437由像侧周面442朝向物侧周面441渐缩而形成容置空间438,遮光涂层4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容置空间438中。第四实施例中,像侧周面442由光学透镜430的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平直承靠区439、环形凹槽结构437及环形侧壁435。
由图4A可知,光学透镜430的环形侧壁435与遮光片460的环形承靠面465沿垂直光轴z方向有重叠,具体而言,环形侧壁435中最靠近成像面406的位置及环形承靠面465中最靠近成像面406的位置与成像面406的距离相同或近似。
光学元件组420中全部的光学元件设置于塑胶镜筒410内,且光学元件组420中任一光学元件连接或实体接触塑胶镜筒410及另一光学元件中至少一者,遮光涂层470将光学透镜430稳固至塑胶镜筒410,且将整体光学元件组420稳固至塑胶镜筒410。借此,遮光涂层470固化后具有固定光学元件组420的功能,可同时当作液态固定环来进行成像镜头400的组装,且较习知技术中的固态固定环拥有更小的体积与更理想的遮蔽杂散光性能。由图4A中的放大图可知,第四实施例中的遮光涂层470置入塑胶镜筒410与光学透镜430的外周部440(具体上为像侧周面442及外径面443)之间。遮光涂层470将遮光片460稳固至光学透镜430,且遮光涂层470将光学透镜430连同光学元件组420中其他光学元件稳固至塑胶镜筒410。
由图4A至图4G可知,空气夹层490形成于光学透镜430的外周部440(具体上为外径面443)与塑胶镜筒410之间,且遮光涂层4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空气夹层490中。
光学透镜430的外周部440包含注料痕(Gate Trace)444,注料痕444较环形侧壁435远离光学有效部449。借此,塑胶材质的光学透镜430离型时切断注料而在外周部440形成注料痕444,可确保切断注料时刀剪不至于破坏到环形侧壁435,使得环形侧壁435保持全环状,全环状构型较非全环状构型更能提升光学元件组装品质。再者,注料痕444不与环形侧壁435连接,也不与塑胶镜筒410实体接触,具体上注料痕444位于外径面443,且外径面443较环形侧壁435远离光学有效部449。
遮光涂层470的至少一部分较注料痕444远离光学有效部449,遮光涂层470包覆注料痕444并与注料痕444实体接触。借此,遮光涂层470更加贴合光学透镜430的外周部440构型,可进一步提升成像镜头400的杂散光遮蔽效果。
在成像镜头400的组装过程中,如图4D所示,遮光片460(以组装方向a460)、光学透镜430(以组装方向a430)及塑胶镜筒410分别配置于组装位置之后,以液态的遮光涂层470连接遮光片460、光学透镜430及塑胶镜筒410,液态的遮光涂层470并由光学透镜430的环形侧壁435与遮光片460的环形承靠面465之间预先设计或组装公差导致的空气间隙流入容置空间438,从而遮光涂层4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容置空间438中。接着,固化后的遮光涂层470将遮光片460稳固至光学透镜430,并将光学透镜430连同光学元件组420中其他光学元件稳固至塑胶镜筒410。再者,光学元件组420中其他光学元件的组装细节在此省略,且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00的组装方式并不以本段所述为限。
由图4A及图4B可知,遮光涂层470的一部分(即遮光涂层470中位于注料痕444的物侧za的一部分)与遮光涂层470的另一部分(即遮光涂层470中位于注料痕444的像侧zb的一部分)沿平行光轴z方向有重叠,具体而言,遮光涂层470的所述一部分与所述另一部分包覆注料痕444。
再者,遮光涂层470的一部分(即遮光涂层470中位于遮光片460的像侧zb的一部分)与遮光涂层470的另一部分(即遮光涂层470中位于注料痕444的像侧zb的一部分)沿垂直光轴z方向有重叠,具体而言,遮光涂层470的所述一部分与所述另一部分包覆外周部440中靠近像侧zb的一部分。
以下表四表列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00中参数的具体数值,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0相同,并如图4B及图4D所绘示。
Figure GDA0003849327100000241
<第五实施例>
图5A绘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00的示意图,且图5A中绘示了成像镜头500的通过光轴z的一剖面的剖面图,图5B绘示图5A中局部5B的参数示意图,图5C绘示依照图5A的成像镜头500中塑胶镜筒510、光学透镜530、遮光片560及遮光涂层570的爆炸图,图5D绘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0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5A至图5D可知,成像镜头500包含塑胶镜筒510及光学元件组520,光学元件组520包含光学透镜530、遮光片560及遮光涂层570。进一步而言,光学元件组520包含多个光学元件,具体上光学元件组520由物侧za至像侧zb依序包含光学透镜530、522、523,光学元件组520亦包含遮光片560、遮光涂层570、遮光片582,且光学元件组520中全部的光学元件设置于塑胶镜筒510内。
图5E绘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00中塑胶镜筒510、光学透镜530、遮光片560及遮光涂层570的立体剖视图,图5F绘示依照图5E的爆炸图,图5G绘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00中塑胶镜筒510、光学透镜530、遮光片560及遮光涂层570的另一立体剖视图。再者,塑胶镜筒510、遮光片560及遮光涂层570本质上皆为封闭圆环形,光学透镜530本质上为包含凸面或凹面的圆盘形,图5E至图5G绘示互相垂直且相交于光轴z的二剖面的立体剖视图,且图5A至图5G中的遮光片560及遮光涂层570可分别以斜线及洒点标示以清楚地绘示依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00。由图5A至图5G可知,光学透镜530由其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光学有效部549及外周部540,成像镜头500的光轴z通过光学有效部549。外周部540环绕且连接光学有效部549,外周部540包含物侧周面541及像侧周面542,物侧周面541朝向物侧za,像侧周面542朝向像侧zb。物侧周面541包含环形侧壁535,环形侧壁535呈现全环状并沿平行光轴z方向延伸。
遮光片560包含物侧面561、像侧面562、环形承靠面565及中心开孔面567。物侧面561朝向物侧za,像侧面562朝向像侧zb,像侧面562与物侧面561相对设置。环形承靠面565连接物侧面561及像侧面562,且环形承靠面565与光学透镜530的环形侧壁535互相对应设置。中心开孔面567环绕并形成遮光片560的中心开孔568,且中心开孔面567连接物侧面561及像侧面562并较环形承靠面565靠近光轴z。第五实施例中,遮光片560的像侧面562与光学透镜530的物侧周面541实体接触。
由图5A至图5G可知,遮光涂层570环绕遮光片560的中心开孔568且包含环形凹弧部574。遮光涂层570由光学透镜530的外周部540朝向光学透镜530的外径面543延伸,其中外径面543连接物侧周面541及像侧周面542。环形凹弧部574将遮光片560稳固,使遮光片560的环形承靠面565与光学透镜530的环形侧壁535之间于平行光轴z方向上无相对位移。第五实施例中,遮光涂层570连接光学透镜530的物侧周面541,遮光涂层570沿物侧周面541朝向外周部540的外径面543延伸,遮光涂层570连接外径面543,遮光涂层570的环形凹弧部574连接或邻近环形侧壁535且连接遮光片560的物侧面561。
第五实施例中,较遮光涂层570的内孔靠近光轴z的区域由遮光片560来遮蔽,较遮光片560的环形承靠面565远离光轴z的区域由遮光涂层570来遮蔽,故遮光涂层570可替代并延伸遮光片560无法到达的遮蔽范围,具体上遮光涂层570连接遮光片560与塑胶镜筒510的最大开孔519,且遮光涂层570将遮光片560贴合光学透镜530。
由图5A至图5D可知,光学透镜530为光学元件组520中最靠近物侧za的光学透镜且设置于塑胶镜筒510内,塑胶镜筒510包含最小开孔518及最大开孔519,最大开孔519位于塑胶镜筒510中最靠近物侧za的位置,遮光涂层570连接光学透镜530的物侧周面541及塑胶镜筒510。借此,遮光涂层570可取代传统固态固定环的机械性能。
由图5A至图5G可知,遮光片560的环形承靠面565与光学透镜530的环形侧壁535互相对应组装以对准光轴z。遮光涂层570的环形凹弧部574朝向遮光片560的环形承靠面565凹缩。
外周部540的物侧周面541还包含平直承靠区539。平直承靠区539沿垂直光轴z方向延伸,且具体上平直承靠区539的法线方向为平行光轴z方向,平直承靠区539较环形侧壁535靠近光学有效部549,且平直承靠区539与遮光片560的像侧面562实体接触。
由图5A可知,光学透镜530的环形侧壁535与遮光片560的环形承靠面565沿垂直光轴z方向有重叠,具体而言,环形侧壁535中最靠近成像面(图未揭示)的位置及环形承靠面565中最靠近成像面的位置与成像面的距离相同或近似。
光学元件组520中全部的光学元件设置于塑胶镜筒510内,且光学元件组520中任一光学元件连接或实体接触塑胶镜筒510及另一光学元件中至少一者,遮光涂层570将光学透镜530稳固至塑胶镜筒510,且将整体光学元件组520稳固至塑胶镜筒510。由图5A中的放大图可知,第五实施例中的遮光涂层570置入塑胶镜筒510与光学透镜530的外周部540(具体上为物侧周面541及外径面543)之间。遮光涂层570将遮光片560稳固至光学透镜530,且遮光涂层570将光学透镜530连同光学元件组520中其他光学元件稳固至塑胶镜筒510。
由图5A至图5G可知,空气夹层590形成于光学透镜530的外周部540(具体上为外径面543)与塑胶镜筒510之间,且遮光涂层5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空气夹层590中。
在成像镜头500的组装过程中,如图5D所示,遮光片560(以组装方向a560)、光学透镜530(以组装方向a530)及塑胶镜筒510分别配置于组装位置之后,以液态的遮光涂层570连接遮光片560、光学透镜530及塑胶镜筒510。接着,固化后的遮光涂层570将遮光片560稳固至光学透镜530,并将光学透镜530连同光学元件组520中其他光学元件稳固至塑胶镜筒510。再者,光学元件组520中其他光学元件的组装细节在此省略,且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00的组装方式并不以本段所述为限。
由图5A及图5B可知,遮光涂层570的一部分(即遮光涂层570中位于遮光片560的物侧za的一部分)与遮光涂层570的另一部分(即遮光涂层570中较遮光片560远离光轴z的一部分)沿垂直光轴z方向有重叠,具体而言,遮光涂层570的所述一部分与所述另一部分包覆外周部540中靠近物侧za的一部分。
以下表五表列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00中参数的具体数值,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0相同,并如图5B及图5D所绘示。
Figure GDA0003849327100000271
<第六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6A及图6B,其中图6A绘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的示意图,图6B绘示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的另一示意图,且图6A及图6B特别是电子装置10中的相机示意图。由图6A及图6B可知,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10包含相机模块11及电子感光元件13,其中相机模块11包含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12,成像镜头12可为前述的成像镜头100、200、300、400或500,或是依据本发明的其他成像镜头,电子感光元件13设置于相机模块11的成像面(图未揭示)。借此,有助于小型化并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故能满足现今对电子装置的高规格成像需求。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10的使用者界面19进入拍摄模式,其中第六实施例中使用者界面19可为触控屏幕19a、按键19b等。此时成像镜头12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元件13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 SignalProcessor,ISP)18。
配合参照图6C,其绘示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的方块图,特别是电子装置10中的相机方块图。由图6A至图6C可知,因应电子装置10的相机规格,相机模块11可还包含自动对焦组件14及光学防手震组件15,电子装置1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辅助光学元件17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16。辅助光学元件17可以是补偿色温的闪光灯模块、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16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使相机模块11配置的自动对焦组件14及光学防手震组件15发挥功能,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1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19a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19a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再者,由图6B可知,相机模块11、感测元件16及辅助光学元件17可设置在电路板77(电路板77为软性电路版,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上,并透过连接器78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18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当前的电子装置如智能手机具有轻薄的趋势,将相机模块与相关元件配置于软性电路板上,再利用连接器将电路汇整至电子装置的主板,可满足电子装置内部有限空间的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并获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相机模块的自动对焦功能通过电子装置的触控屏幕获得更灵活的控制。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包含多个感测元件16及多个辅助光学元件17,感测元件16及辅助光学元件17设置在电路板77及另外至少一个软性电路板(未另标号)上,并透过对应的连接器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18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在其他实施例中(图未揭示),感测元件及辅助光学元件亦可依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设置于电子装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载板上。
此外,电子装置10可进一步包含但不限于无线通讯单元(WirelessCommunication Unit)、控制单元(Control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第七实施例>
图7绘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的示意图。由图7可知,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20包含相机模块21a、21b、21c及其分别对应的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各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成像镜头的成像面。相机模块21a、21b、21c朝向电子装置20的同一侧且光学特性可不相同,相机模块21a、21b、21c中至少一相机模块包含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图未揭示)。依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图未揭示),电子装置可为双镜头智能手机、三镜头智能手机、四镜头智能手机、双镜头平板电脑等至少双镜头的电子装置。
于电子装置20的拍摄流程中,透过辅助光学元件27的辅助,可经由相机模块21a、21b、21c分别撷取数个影像,再由电子装置20配备的处理元件(如成像信号处理元件28等)达成变焦、影像细腻等所需效果。此外,应可理解依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中的相机模块的配置并不以图7所揭露为限。
<第八实施例>
图8绘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的示意图。由图8可知,第八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是一穿戴式装置,电子装置30包含相机模块31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其中相机模块31包含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图未揭示),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相机模块31的成像面。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塑胶镜筒及一光学元件组,该塑胶镜筒包含一最小开孔,该光学元件组包含:
一光学透镜,由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
一光学有效部,该成像镜头的一光轴通过该光学有效部;及
一外周部,环绕该光学有效部,该外周部的一物侧周面及一像侧周面中至少一面包含一环形侧壁,该环形侧壁呈现全环状并沿一平行光轴方向延伸;
一遮光片,包含:
一物侧面,朝向物侧;
一像侧面,与该物侧面相对设置;
一环形承靠面,连接该物侧面及该像侧面,且该环形承靠面与该光学透镜的该环形侧壁互相对应设置;及
一中心开孔面,环绕并形成该遮光片的一中心开孔,且该中心开孔面连接该物侧面及该像侧面;以及
一遮光涂层,环绕该遮光片的该中心开孔且包含一环形凹弧部,该遮光涂层由该光学透镜的该外周部朝向该光学透镜的一外径面延伸,该环形凹弧部将该遮光片稳固,使该遮光片的该环形承靠面与该光学透镜的该环形侧壁之间于该平行光轴方向上无相对位移;
其中,该遮光涂层的最大直径为ψH,该环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径为ψSd,该中心开孔面的最小直径ψSa,其满足下列条件:
0.03<(ψH-ψSd)/(ψSd-ψSa)<6.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遮光涂层的最大直径为ψH,该环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径为ψSd,该中心开孔面的最小直径ψSa,其满足下列条件:
0.1<[ψH/(ψSd-ψSa)]/π2<5.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遮光片的该环形承靠面与该光学透镜的该环形侧壁互相对应组装以对准该光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环形凹弧部朝向该遮光片的该环形承靠面凹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透镜的该环形侧壁与该遮光片的该环形承靠面沿一垂直光轴方向有重叠,该遮光涂层的至少一部分与该塑胶镜筒沿该平行光轴方向不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元件组设置于该塑胶镜筒内,该遮光涂层将该光学透镜稳固至该塑胶镜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遮光涂层的至少一部分连接至该塑胶镜筒的该最小开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环形侧壁的最小直径为ψWd,该环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径为ψSd,其满足下列条件:
0.0mm≤ψWd-ψSd<0.04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环形侧壁的最小直径为ψWd,该环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径为ψSd,其满足下列条件:
0.005mm<ψWd-ψSd<0.03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外周部的该物侧周面及该像侧周面中该面还包含:
一平直承靠区,沿一垂直光轴方向延伸,该平直承靠区较该环形侧壁靠近该光学有效部,且该平直承靠区与该遮光片实体接触;以及
一环形凹槽结构,呈现全环状,该环形凹槽结构连接该环形侧壁及该平直承靠区,该环形凹槽结构较该平直承靠区远离该光学有效部,且该环形凹槽结构由该物侧周面及该像侧周面中该面朝向另一面渐缩而形成一容置空间,该遮光涂层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该容置空间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遮光涂层的最大直径为ψH,该环形承靠面的最大直径为ψSd,该中心开孔面的最小直径ψSa,其满足下列条件:
1.0<(ψH-ψSd)/(ψSd-ψSa)<5.0。
12.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
13.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相机模块;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相机模块的一成像面。
14.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塑胶镜筒及一光学元件组,该塑胶镜筒包含一最大开孔,该光学元件组包含:
一光学透镜,由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
一光学有效部,该成像镜头的一光轴通过该光学有效部;及
一外周部,环绕该光学有效部,该外周部的一物侧周面及一像侧周面中至少一面包含一环形侧壁,该环形侧壁呈现全环状并沿一平行光轴方向延伸;
一遮光片,包含:
一物侧面,朝向物侧;
一像侧面,与该物侧面相对设置;
一环形承靠面,连接该物侧面及该像侧面,且该环形承靠面与该光学透镜的该环形侧壁互相对应设置;及
一中心开孔面,环绕并形成该遮光片的一中心开孔,且该中心开孔面连接该物侧面及该像侧面;以及
一遮光涂层,环绕该遮光片的该中心开孔且包含一环形凹弧部,该遮光涂层由该光学透镜的该外周部朝向该光学透镜的一外径面延伸,该环形凹弧部将该遮光片稳固,使该遮光片的该环形承靠面与该光学透镜的该环形侧壁之间于该平行光轴方向上无相对位移;
其中,该遮光涂层于该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为L,该塑胶镜筒于该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为Lb,其满足下列条件:
0.0<L/Lb<0.5。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透镜的该外周部包含一注料痕,该注料痕较该环形侧壁远离该光学有效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一空气夹层形成于该光学透镜的该外周部与该塑胶镜筒之间,且该遮光涂层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该空气夹层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遮光涂层的至少一部分较该注料痕远离该光学有效部,该遮光涂层包覆该注料痕并与该注料痕实体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遮光涂层于该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为L,该塑胶镜筒于该平行光轴方向的长度为Lb,其满足下列条件:
0.1<L/Lb<0.4。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元件组设置于该塑胶镜筒内,该遮光涂层将该光学透镜稳固至该塑胶镜筒。
CN202010297431.4A 2020-02-10 2020-04-16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Active CN1133116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4100 2020-02-10
TW109104100A TWI728690B (zh) 2020-02-10 2020-02-10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11641A CN113311641A (zh) 2021-08-27
CN113311641B true CN113311641B (zh) 2023-01-13

Family

ID=7314306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97431.4A Active CN113311641B (zh) 2020-02-10 2020-04-16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2020558985.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826845U (zh) 2020-02-10 2020-04-16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58985.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826845U (zh) 2020-02-10 2020-04-16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353676B2 (zh)
CN (2) CN113311641B (zh)
TW (1) TWI7286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8690B (zh) * 2020-02-10 2021-05-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48624B (zh) * 2020-08-28 2021-12-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TWI753795B (zh) * 2021-02-09 2022-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68900B (zh) * 2021-05-14 2022-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813011B (zh) * 2021-08-09 2023-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812422B (zh) * 2022-03-24 2023-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95290B (zh) * 2022-05-11 2023-03-0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模組
CN114779424A (zh) * 2022-05-11 2022-07-2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隔圈、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61799A1 (en) * 2002-09-27 2004-04-01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pickup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equipped therewith
CN1734306A (zh) * 2004-08-09 2006-02-15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遮光片、光学仪器及遮光片的制造方法
JP4873996B2 (ja) * 2006-05-25 2012-02-0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
CN101109837A (zh) 2006-07-21 2008-01-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块
JP4866750B2 (ja) 2007-01-30 2012-02-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学部品、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メラ
JP5183754B2 (ja) 2010-02-12 2013-04-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
TWI491948B (zh) 2011-06-07 2015-07-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TW201310104A (zh) 2011-08-29 2013-03-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WO2013047198A1 (ja) 2011-09-30 2013-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339622A (zh) 2012-03-22 2013-10-01 Global Microptics Co Ltd 光學鏡片及其製作方法
KR101425788B1 (ko) 2012-09-05 2014-08-06 주식회사 코렌 렌즈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 시스템
TW201411217A (zh) 2012-09-14 2014-03-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CN103997596A (zh) * 2014-06-10 2014-08-20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
CN106324784B (zh) 2015-06-17 2018-11-0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具有背胶型遮光组件的镜头
US10459134B2 (en) * 2015-08-18 2019-10-29 Corning Incorporated UV-blocking coating with capping layer in optical assembly having UV light source
US10732376B2 (en) * 2015-12-02 2020-08-04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Camera lens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M520143U (zh) 2015-12-17 2016-04-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523103U (zh) 2016-02-03 2016-06-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527093U (zh) * 2016-02-05 2016-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07819976A (zh) * 2016-09-14 2018-03-20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图像感测模块及照相模块
JP6971587B2 (ja) * 2017-02-27 2021-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光学機器
JP2018146878A (ja) * 2017-03-08 2018-09-20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レンズ素子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
TWI639029B (zh) * 2017-04-10 2018-10-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3787B (zh) * 2017-05-16 2018-05-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09031572B (zh) * 2017-06-08 2023-07-14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用于光学模组的焊接结构及其应用
TWI698672B (zh) * 2017-08-11 2020-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US20190187340A1 (en) 2017-12-20 2019-06-20 Spring Rainbow Optics Co., Ltd Lens assembly module with light shielding film
TWI647480B (zh) * 2018-01-30 2019-0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雙色模造光學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111474665A (zh) * 2019-01-23 2020-07-31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应用该光学镜头的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TWI728690B (zh) * 2020-02-10 2021-05-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47586A1 (en) 2021-08-12
US20220252824A1 (en) 2022-08-11
US11994738B2 (en) 2024-05-28
TWI728690B (zh) 2021-05-21
TW202131079A (zh) 2021-08-16
US11353676B2 (en) 2022-06-07
CN211826845U (zh) 2020-10-30
CN113311641A (zh) 2021-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11641B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08693629B (zh) 含有塑胶透镜的成像透镜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US10928560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with dual molded optical elem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8873246B (zh) 含有塑胶透镜的成像透镜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US11604325B2 (en) Imaging lens module with plastic barr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ame module
CN108508679B (zh) 遮光片、光学镜片组、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CN112649938B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657281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0837176B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TWM578388U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4706185B (zh) 使用金属固定环的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US11994736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640943B (zh) 成像透镜组与成像镜头模块
CN115412653A (zh) 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TW202223472A (zh) 使用固定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