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8769B - 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8769B
TWI728769B TW109111062A TW109111062A TWI728769B TW I728769 B TWI728769 B TW I728769B TW 109111062 A TW109111062 A TW 109111062A TW 109111062 A TW109111062 A TW 109111062A TW I728769 B TWI728769 B TW I72876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driving module
light
optical axis
carrier el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10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38895A (zh
Inventor
蘇恆毅
周明達
曾德生
Original Assignee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110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28769B/zh
Priority to CN202010483000.7A priority patent/CN113534387B/zh
Priority to CN202020965929.9U priority patent/CN212302033U/zh
Priority to US17/038,096 priority patent/US11662548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87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8769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388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889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鏡頭驅動模組,其包含一成像透鏡組、一驅動機構及一載體元件。成像透鏡組具有一光軸,並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其與一被攝物間無其他透鏡,塑膠透鏡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一外周部及一遮光塗層。驅動機構包含至少一線圈與至少一磁石。磁石與線圈對應設置,線圈與磁石之間交互作用產生一驅動磁力,使驅動機構驅動成像透鏡組沿平行光軸方向移動。載體元件用以配置成像透鏡組與驅動機構的線圈與磁石中其中一者,且包含一組裝結構。藉此,有助於簡化後續組裝的複雜度。

Description

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本揭示內容係關於一種鏡頭驅動模組,且特別是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鏡頭驅動模組。
近年來,可攜式電子裝置發展快速,例如智慧型電子裝置、平板電腦等,已充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而裝載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鏡頭驅動模組也隨之蓬勃發展。但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使用者對於鏡頭驅動模組的品質要求也愈來愈高。因此,發展一種載體元件結合鏡筒與載體功能的鏡頭驅動模組遂成為產業上重要且急欲解決的問題。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藉由結合鏡筒與載體功能的載體元件達到簡化組裝複雜度。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鏡頭驅動模組,包含一成像透鏡組、一驅動機構及一載體元件。成像透鏡組具有一光軸,並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塑膠透鏡與 一被攝物間無其他透鏡,塑膠透鏡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一外周部及一遮光塗層,其中成像透鏡組的光軸通過光學有效部,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且遮光塗層設置於塑膠透鏡的外周部的物側,且環繞光學有效部。驅動機構包含至少一線圈與至少一磁石,其中磁石與線圈對應設置,線圈與磁石之間交互作用產生一驅動磁力,使驅動機構驅動成像透鏡組沿平行光軸方向移動。載體元件用以配置成像透鏡組以及驅動機構的線圈與磁石中其中一者,且塑膠透鏡以及驅動機構的線圈與磁石中其中一者均與載體元件有實體接觸,而載體元件的一外表面更包含一組裝結構。組裝結構與驅動機構的線圈與磁石中其中一者實體接觸,用以使線圈與磁石互相面對,且組裝結構與載體元件一體成型。遮光塗層的一部分與載體元件於垂直光軸的方向上無重疊。載體元件更包含一天面,天面沿垂直光軸的方向延伸且面向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遮光塗層由天面往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的距離為H,塑膠透鏡的中心厚度為CT,其滿足下列條件:0<H/CT<3。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鏡頭驅動模組,其中遮光塗層沿水平光軸方向的長度為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mm<L<1.2mm。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mm<L<0.9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鏡頭驅動模組,其中遮光塗層由天面往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 的距離為H,塑膠透鏡的中心厚度為C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06-7
H/CT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06-8
2。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鏡頭驅動模組,其中遮光塗層由天面往鏡頭驅動模組的像側沿平行光軸的方向的延伸位移為H2,塑膠透鏡的中心厚度為C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H2/CT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06-9
0。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06-10
H2/CT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06-11
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鏡頭驅動模組,其中塑膠透鏡的外周部可更包含至少一外斜面,且遮光塗層的一部分塗佈於外斜面上,外斜面與光軸具有至少一夾角,夾角可介於1度與60度之間。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鏡頭驅動模組,其中外斜面的數量可為N個,外斜面與光軸之間的夾角的數量可為N個,夾角由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至像側依序變大,且夾角可介於1度與39度之間。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鏡頭驅動模組,其中成像透鏡組可更包含一環形段差結構,其環繞光學有效部,並為一全環狀,且環形段差結構連接光學有效部與外周部。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鏡頭驅動模組,其中遮光塗層可部分塗佈於環形段差結構上。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鏡頭驅動模組,其中可更包含一彈簧片元件,其與載體元件組裝,彈簧片元件位於載體元件的像側。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鏡頭驅動模組,可更包含 至少一金屬導體元件,與載體元件實體接觸,且金屬導體元件位於載體元件的物側與像側中其中一側。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鏡頭驅動模組,其中金屬導體元件可包含至少二固定孔,與載體元件耦合。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鏡頭驅動模組,其中金屬導體元件可設置於載體元件與彈簧片元件之間。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載體元件朝向鏡頭驅動模組的像側的一側外觀可為一多邊形。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鏡頭驅動模組,其中多邊形可為一四邊形,四邊形為具有複數導角角落。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鏡頭驅動模組,其中線圈的數量可為至少二,與成像透鏡組的光軸相對設置,且設置於四邊形中相對設置的二邊上。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至少二注料痕可分別設置於導角角落。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實施方式之鏡頭驅動模組。
10,20,30,40,71:鏡頭驅動模組
110,210,310,410:外殼
120,220,320,420:金屬導體元件
121,221,321,421:固定孔
131,231,331,431,531,631:塑膠透鏡
132,232,332,432,532,632:環形段差結構
133,233,333,433,533,633:光學有效部
134,234,334,434,534,634:外周部
134a,134b,234a,234b,334a,334b,434a,434b,534a,534b,534c,534d:外斜面
135,235,335,435,535,635:遮光塗層
136,236,336,436:透鏡
137,237,337,437:固定環
140,240,340,440,540,640:載體元件
141,241,341,441:組裝結構
142,242,342,442:天面
143,243,343,443:導角
144,244,344,444:注料痕
150,250,350,450:驅動機構
151,251,351,451:線圈
152,252,352,452:磁石
160,260,360,460:彈簧片元件
70:電子裝置
72:電子感光元件
73:使用者介面
74: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75:光學防手震組件
76:感測元件
77:閃光燈模組
78:對焦輔助模組
X:光軸
H:遮光塗層由天面往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的距離
CT:塑膠透鏡的中心厚度
L:遮光塗層沿水平光軸方向的長度
H2:遮光塗層由天面往鏡頭驅動模組的像側沿平行光軸的方向的延伸位移
α1,α2,α3,α4:外斜面與光軸的夾角
第1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爆炸圖;
第1B圖繪示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另一爆炸圖;
第1C圖繪示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組合示意圖;
第1D圖繪示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像側組合示意圖;
第1E圖繪示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透鏡組與載體元件的部分示意圖;
第1F圖繪示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部分剖視示意圖;
第1G圖繪示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像側部分剖視示意圖;
第2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爆炸圖;
第2B圖繪示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另一爆炸圖;
第2C圖繪示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組合示意圖;
第2D圖繪示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像側組合示意圖;
第2E圖繪示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透鏡組與載體元件的部分示意圖;
第2F圖繪示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部分剖視示意圖;
第2G圖繪示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像側部分剖視示意圖;
第3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爆炸圖;
第3B圖繪示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另一爆炸圖;
第3C圖繪示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組合示意圖;
第3D圖繪示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像側組合示意圖;
第3E圖繪示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透鏡組與載體元件的部分示意圖;
第3F圖繪示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部分剖視示意圖;
第3G圖繪示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像側部分剖視示意圖;
第4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爆炸圖;
第4B圖繪示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另一爆炸圖;
第4C圖繪示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組合示意圖;
第4D圖繪示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像側組合示意圖;
第4E圖繪示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成像透鏡組與載體元件的部分示意圖;
第4F圖繪示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部分剖視示意圖;
第4G圖繪示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的像側部分剖視示意圖;
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中成像透鏡組與載體元件的部分示意圖;
第6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中成像透鏡組與載體元件的部分示意圖;
第7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中電子裝置之示意圖;
第7B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方塊圖;
第7C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自拍場景之示意圖;以及
第7D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拍攝的影像之示意圖。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鏡頭驅動模組,包含一成像透鏡組、一驅動機構及一載體元件。成像透鏡組具有一光軸,並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且塑膠透鏡與一被攝物間無其他透鏡,其中塑膠透鏡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一外周部及一遮光塗層。成像透鏡組的光軸通過光學有效部,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且遮光塗層設置於塑膠透鏡 的外周部的物側,且環繞光學有效部。驅動機構包含至少一線圈與至少一磁石,其中磁石與線圈對應設置,線圈與磁石之間交互作用產生一驅動磁力,使驅動機構驅動成像透鏡組沿平行光軸方向移動。載體元件用以配置成像透鏡組以及驅動機構的線圈與磁石中其中一者,且塑膠透鏡以及驅動機構的線圈與磁石中其中一者均與載體元件有實體接觸。載體元件的一外表面更包含一組裝結構,其中組裝結構與驅動機構的線圈與磁石中其中一者實體接觸,用以使線圈與磁石互相面對,且組裝結構與載體元件一體成型。遮光塗層的一部分與載體元件於垂直光軸的方向上無重疊。載體元件更包含一天面,天面沿垂直光軸的方向延伸且面向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遮光塗層由天面往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的距離為H,塑膠透鏡的中心厚度為CT,其滿足下列條件:0<H/CT<3。藉此,可提高載體元件射出成型的製造可行性,並簡化後續的組裝複雜度。
具體來說,天面往物側方向定義為正,天面往像側方向定義為負,天面垂直光軸,而天面延伸線與光軸的交點為歸零點。
進一步來說,遮光塗層原為液態,固化後呈現不透光且具有附著力,可作為一固定元件,且可用以控制成像透鏡組的進光量,藉此定義入射光束的大小。
線圈與磁石之間交互作用產生的驅動磁力可為一電磁驅動力,且驅動磁力係指利用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 勞倫茲力。
載體元件同時配置成像透鏡組與驅動機構,進而整合習知的鏡筒與載體的功能以降低生產成本。因載體元件同時配置成像透鏡組與驅動機構,可簡化組裝工序並提高生產良率。
遮光塗層的一部分與載體元件於垂直光軸的方向無重疊,可指為遮光塗層暴露於空氣中,或指上述部份的遮光塗層位於載體元件的物側,但並不以此為限。藉此,遮光塗層可適應性地填充光學元件之間的特殊空間構型以聚積於理想遮光的位置,進而提升遮蔽雜散光的性能。再者,遮光塗層作為通光孔的設計有助於成像透鏡組小型化。
成像透鏡組可更包含一環形段差結構,其環繞光學有效部,並為一全環狀,且環形段差結構連接光學有效部與外周部。具體而言,全環狀係指環形段差結構環繞光學有效部無斷開的情況。透過環形段差結構的全環狀外型,有利於部品脫模以改善承靠面的平面度。
遮光塗層可部分塗佈於環形段差結構上。具體來說,環形段差結構可聚積遮光塗層,提高其部分的光學密度。藉此,減少機台塗佈遮光塗層時的影像辨識誤差,提高自動化生產的效率。
鏡頭驅動模組可更包含一彈簧片元件,其與載體元件組裝,且彈簧片元件位於載體元件的像側。藉此,可於有限空間內利用材料特性設計出適合的機械支撐結構與理 想的驅動行程組態。
鏡頭驅動模組可更包含金屬導體元件,其與載體元件實體接觸,且金屬導體元件位於載體元件的物側與像側中其中一側。具體來說,金屬導體元件可為一緩衝元件,且金屬導體元件可緩衝組裝過程施加於載體元件的溫度梯度或壓力衝擊,提升生產良率。
金屬導體元件可包含至少二固定孔,與載體元件耦合。具體而言,金屬導體元件可吸收鏡頭驅動模組組裝過程中的衝擊能量,確保成像透鏡組解像力不受影響,且固定孔的數量為至少二可用以限制金屬導體元件的自體旋轉以增加組裝效率。藉此,金屬導體元件可提供自動化組裝的步驟餘裕,故機械組裝工序與電性焊接工序可分開控制以減少製造成本。
金屬導體元件可設置於載體元件與彈簧片元件之間。藉此,提升金屬導體元件的緩衝效益。
載體元件朝向鏡頭驅動模組的像側的一側外觀可為一多邊形。藉此,可配合感光元件的連接結構,且可提升自動化生產過程部品提取的便利性。
多邊形可為一四邊形,且四邊形為具有複數導角角落。進一步來說,多邊形也可為一六邊形或一八邊形,但並不以此為限。藉此,提升鏡頭驅動模組內的空間利用率。
線圈的數量可為至少二,且線圈與成像透鏡組的光軸相對設置,且設置於四邊形中相對設置的二邊上。藉此,增加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勞倫茲力,以提升驅動效率。
至少二注料痕可分別設置於導角角落。再者,注料痕的數量可為至少三,但注料位置並不因此為限。藉此,可維持較高精度的成型品質,且可成型更複雜結構的載體元件。
遮光塗層沿水平光軸方向的長度為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mm<L<1.2mm。具體來說,上述的範圍為遮光塗層自動化塗佈過程中較合適的長度範圍。藉此,可提高生產可行性。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mm<L<0.9mm。具體來說,上述的範圍為控制合適的遮光範圍,可藉此簡化載體元件的設計,使載體元件物端的體積可大幅縮小。藉此,載體元件不需完全包覆成像透鏡組。
遮光塗層由天面往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的距離為H,塑膠透鏡的中心厚度為C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14-12
H/CT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14-13
2。具體來說,考量射出成型製造能力與光學設計的需求,故提出上述較適合的比例範圍。藉此,可有助於縮小鏡頭驅動模組的體積。
遮光塗層由天面往鏡頭驅動模組的像側沿平行光軸的方向的延伸位移為H2,塑膠透鏡的中心厚度為C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H2/CT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14-14
0。具體來說,考量射出成型製造能力與光學設計的需求,故提出上述較適合的比例範圍。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14-15
H2/CT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14-16
0。藉此,可減少因塗墨量過大而可能發生的溢墨情形,提高自動化生產的成功率。
塑膠透鏡的外周部可更包含至少一外斜面,且遮光 塗層的一部分塗佈於外斜面上,外斜面與光軸具有至少一夾角,夾角可介於1度與60度之間。具體來說,塑膠透鏡的外周部中,任何滿足夾角條件範圍的面皆可定義為外斜面,而外斜面的設計有利於模具離型與部品脫模,且可同時提供遮光塗層塗佈所需的聚積空間。藉此,外斜面可使塑膠透鏡進一步往物側前移,更容易達到成像透鏡組小型化。
外斜面的數量可為N個,外斜面與光軸之間的夾角的數量可為N個,夾角由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至像側依序變大,且夾角可介於1度與39度之間。藉此,可設計出具有最佳遮光塗層聚積能力的外斜面角度,確保較佳的遮光塗層聚積區域落在理想的遮光位置。
上述本揭示內容鏡頭驅動模組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鏡頭驅動模組。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A圖至第1D圖,第1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10的爆炸圖,第1B圖繪示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10的另一爆炸圖,第1C圖繪示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10的物側組合示意圖,第1D圖繪示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頭驅 動模組10的像側組合示意圖。由第1A圖至第1D圖可知,鏡頭驅動模組1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外殼110、至少一金屬導體元件120、一成像透鏡組(圖未標示)、一載體元件140、一驅動機構150及一彈簧片元件160。
第一實施例中,金屬導體元件120的數量為二,且呈現對稱狀,但並不以此為限。金屬導體元件120與載體元件140實體接觸,且金屬導體元件120位於載體元件140的物側與像側中其中一側。第一實施例中,金屬導體元件120位於載體元件140的物側,但並不以此為限。具體來說,金屬導體元件120可為一緩衝元件,且金屬導體元件120可緩衝組裝過程施加於載體元件140的溫度梯度或壓力衝擊,提升生產良率。
進一步來說,金屬導體元件120包含至少二固定孔121,與載體元件140耦合。具體而言,金屬導體元件120可吸收鏡頭驅動模組10組裝過程中的衝擊能量,確保成像透鏡組解像力不受影響,且固定孔121的數量為至少二可用以限制金屬導體元件120的自體旋轉以增加組裝效率。藉此,金屬導體元件120可提供自動化組裝的步驟餘裕,故機械組裝工序與電性焊接工序可分開控制以減少製造成本。詳細來說,第一實施例中,金屬導體元件120各包含三固定孔121,但數量並不以此為限。
第1E圖繪示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透鏡組與載體元件140的部分示意圖。由第1A圖、第1B圖及第1E圖可知,成像透鏡組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至少一塑膠 透鏡131、一環形段差結構132、一透鏡136及一固定環137。塑膠透鏡131與一被攝物(圖未繪示)間無其他透鏡,塑膠透鏡131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133、一外周部134及一遮光塗層135,其中成像透鏡組的光軸X通過光學有效部133,外周部134環繞光學有效部133,遮光塗層135設置於塑膠透鏡131的外周部134的物側,且環繞光學有效部133。具體來說,遮光塗層135原為液態,固化後呈現不透光且具有附著力,可作為一固定元件,且可用以控制成像透鏡組的進光量,藉此定義入射光束的大小。環形段差結構132環繞光學有效部133,並為一全環狀,且環形段差結構132連接光學有效部133與外周部134。具體而言,全環狀係指環形段差結構132環繞光學有效部133無斷開的情況。透過環形段差結構132的全環狀外型,有利於部品脫模以改善承靠面的平面度。
由第1A圖與第1B圖可知,透鏡136設置於塑膠透鏡131的像側,且固定環137設置於透鏡136的像側,其中透鏡與固定環的數量、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設置其他光學元件,並不以此為限。
詳細來說,遮光塗層135的一部分與載體元件140於垂直光軸X的方向無重疊,可指為遮光塗層135暴露於空氣中,或指上述部份的遮光塗層135位於載體元件140的物側,但並不以此為限。藉此,遮光塗層135可適應性地填充光學元件之間的特殊空間構型以聚積於理想遮 光的位置,進而提升遮蔽雜散光的性能。再者,遮光塗層135作為通光孔的設計有助於成像透鏡組小型化。
進一步來說,遮光塗層135部分塗佈於環形段差結構132上。具體來說,環形段差結構132可聚積遮光塗層135,提高其部分的光學密度。藉此,減少機台塗佈遮光塗層135時的影像辨識誤差,提高自動化生產的效率。
塑膠透鏡131的外周部134可更包含至少一外斜面。具體來說,第一實施例中,外斜面可更包含N個外斜面,且N等於2,分別為外斜面134a、134b。遮光塗層135的一部分塗佈於外斜面134a、134b上。外斜面134a、134b的設計有利於模具離型與部品脫模,且可同時提供遮光塗層135塗佈所需的聚積空間。藉此,外斜面134a、134b可使塑膠透鏡131進一步往物側前移,更容易達到成像透鏡組小型化。
第1F圖繪示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10的像側部分剖視示意圖,第1G圖繪示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10的物側部分剖視示意圖。由第1A圖、第1B圖、第1F圖及第1G圖可知,驅動機構150包含至少一線圈與至少一磁石,第一實施例中,驅動機構150包含一線圈151與二磁石152,但數量並不以此為限。磁石152與線圈151對應設置,線圈151與磁石152之間交互作用產生一驅動磁力,使驅動機構150驅動成像透鏡組沿平行光軸X方向移動。具體而言,線圈151與磁石152之間交互作用產生的驅動磁力可為一電磁驅動力,且 驅動磁力係指利用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勞倫茲力。
載體元件140用以配置成像透鏡組以及驅動機構150的線圈151與磁石152中其中一者,且塑膠透鏡131以及驅動機構150的線圈151與磁石152中其中一者均與載體元件140有實體接觸。載體元件140的一外表面更包含一組裝結構141,其與驅動機構150的線圈151與磁石152中其中一者實體接觸,用以使線圈151與磁石152互相面對,且組裝結構141與載體元件140一體成型。具體來說,第一實施例中,載體元件140用以配置成像透鏡組與驅動機構150的線圈151,且組裝結構141與驅動機構150的線圈151實體接觸。
再者,載體元件140更包含一天面142,天面142沿垂直光軸X的方向延伸且面向鏡頭驅動模組10的物側。具體來說,載體元件140同時配置成像透鏡組與驅動機構150,進而整合習知的鏡筒與載體的功能以降低生產成本。因載體元件140同時配置成像透鏡組與驅動機構150,可簡化組裝工序並提高生產良率。
詳細來說,載體元件140朝向鏡頭驅動模組10的像側的一側外觀為一多邊形。藉此,可配合感光元件的連接結構,且可提升自動化生產過程部品提取的便利性。多邊形可為一四邊形,且四邊形為具有複數導角143角落。進一步來說,多邊形也可為一六邊形或一八邊形,但並不以此為限。藉此,提升鏡頭驅動模組10內的空間利用率。並且,至少二注料痕分別設置於導角143角落。再者,注 料痕的數量可為至少三,但注料位置並不因此為限。第一實施例中,注料痕144的數量為三。藉此,可維持較高精度的成型品質,且可成型更複雜結構的載體元件140。
彈簧片元件160與載體元件140組裝,且彈簧片元件160位於載體元件140的像側。藉此,可於有限空間內利用材料特性設計出適合的機械支撐結構與理想的驅動行程組態。
由第1E圖可知,遮光塗層135由天面142往鏡頭驅動模組10的物側沿平行光軸X的方向延伸的距離為H,塑膠透鏡131的中心厚度為CT,遮光塗層135沿水平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L,遮光塗層135由天面142往鏡頭驅動模組10的像側沿平行光軸X的方向的延伸位移為H2,外斜面134a與光軸X的夾角為α1,外斜面134b與光軸X的夾角為α2,而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一條件。詳細來說,天面142往物側方向定義為正,天面142往像側方向定義為負,天面142垂直光軸X,而天面142延伸線與光軸X的交點為歸零點。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20-1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2A圖至第2D圖,第2A圖繪示依照本 發明第二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20的爆炸圖,第2B圖繪示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20的另一爆炸圖,第2C圖繪示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20的物側組合示意圖,第2D圖繪示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20的像側組合示意圖。由第2A圖至第2D圖可知,鏡頭驅動模組2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外殼210、至少一金屬導體元件220、一成像透鏡組(圖未標示)、一載體元件240、一驅動機構250及一彈簧片元件260。
第二實施例中,金屬導體元件220的數量為一,但並不以此為限。金屬導體元件220與載體元件240實體接觸,且金屬導體元件220位於載體元件240的物側與像側中其中一側。第二實施例中,金屬導體元件220位於載體元件240的物側,但並不以此為限。具體來說,金屬導體元件220可為一緩衝元件,且金屬導體元件220可緩衝組裝過程施加於載體元件240的溫度梯度或壓力衝擊,提升生產良率。
進一步來說,金屬導體元件220包含至少二固定孔221,與載體元件240耦合。具體而言,金屬導體元件220可吸收鏡頭驅動模組20組裝過程中的衝擊能量,確保成像透鏡組解像力不受影響,且固定孔221的數量為至少二可用以限制金屬導體元件220的自體旋轉以增加組裝效率。藉此,金屬導體元件220可提供自動化組裝的步驟餘裕,故機械組裝工序與電性焊接工序可分開控制以減少製造成本。詳細來說,第二實施例中,固定孔221的數量為 六,但數量並不以此為限。
第2E圖繪示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透鏡組與載體元件240的部分示意圖。由第2A圖、第2B圖及第2E圖可知,成像透鏡組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231、一環形段差結構232、一透鏡236及一固定環237。塑膠透鏡231與一被攝物(圖未繪示)間無其他透鏡,塑膠透鏡231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233、一外周部234及一遮光塗層235,其中成像透鏡組的光軸X通過光學有效部233,外周部234環繞光學有效部233,遮光塗層235設置於塑膠透鏡231的外周部234的物側,且環繞光學有效部233。具體來說,遮光塗層235原為液態,固化後呈現不透光且具有附著力,可作為一固定元件,且可用以控制成像透鏡組的進光量,藉此定義入射光束的大小。環形段差結構232環繞光學有效部233,並為一全環狀,且環形段差結構232連接光學有效部233與外周部234。具體而言,全環狀係指環形段差結構232環繞光學有效部233無斷開的情況。透過環形段差結構232的全環狀外型,有利於部品脫模以改善承靠面的平面度。
由第2A圖與第2B圖可知,透鏡236設置於塑膠透鏡231的像側,且固定環237設置於透鏡236的像側,其中透鏡與固定環的數量、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設置其他光學元件,並不以此為限。
詳細來說,遮光塗層235的一部分與載體元件 240於垂直光軸X的方向無重疊,可指為遮光塗層235暴露於空氣中,或指上述部份的遮光塗層235位於載體元件240的物側,但並不以此為限。藉此,遮光塗層235可適應性地填充光學元件之間的特殊空間構型以聚積於理想遮光的位置,進而提升遮蔽雜散光的性能。再者,遮光塗層235作為通光孔的設計有助於成像透鏡組小型化。
進一步來說,遮光塗層235部分塗佈於環形段差結構232上。具體來說,環形段差結構232可聚積遮光塗層235,提高其部分的光學密度。藉此,減少機台塗佈遮光塗層235時的影像辨識誤差,提高自動化生產的效率。
塑膠透鏡231的外周部234可更包含至少一外斜面。具體來說,第二實施例中,外斜面可更包含N個外斜面,且N等於2,分別為外斜面234a、234b。遮光塗層235的一部分塗佈於外斜面234a、234b上。外斜面234a、234b的設計有利於模具離型與部品脫模,且可同時提供遮光塗層235塗佈所需的聚積空間。藉此,外斜面234a、234b可使塑膠透鏡231進一步往物側前移,更容易達到成像透鏡組小型化。
第2F圖繪示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20的物側部分剖視示意圖,第2G圖繪示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20的像側部分剖視示意圖。由第2A圖、第2B圖、第2F圖及第2G圖可知,驅動機構250包含至少一線圈與至少一磁石,且線圈的數量可為至少二。第二實施例中,驅動機構250包含二線圈251與二磁石 252,但數量並不以此為限。磁石252與線圈251對應設置,線圈251與磁石252之間交互作用產生一驅動磁力,使驅動機構250驅動成像透鏡組沿平行光軸X方向移動。具體而言,線圈251與磁石252之間交互作用產生的驅動磁力可為一電磁驅動力,且驅動磁力係指利用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勞倫茲力。
載體元件240用以配置成像透鏡組以及驅動機構250的線圈251與磁石252中其中一者,且塑膠透鏡231以及驅動機構250的線圈251與磁石252中其中一者均與載體元件240有實體接觸。載體元件240的一外表面更包含一組裝結構241,其與驅動機構250的線圈251與磁石252中其中一者實體接觸,用以使線圈251與磁石252互相面對,且組裝結構241與載體元件240一體成型。具體來說,第二實施例中,載體元件240用以配置成像透鏡組與驅動機構250的線圈251,且組裝結構241與驅動機構250的線圈251實體接觸。
再者,載體元件240更包含一天面242,天面242沿垂直光軸X的方向延伸且面向鏡頭驅動模組20的物側。具體來說,載體元件240同時配置成像透鏡組與驅動機構250,進而整合習知的鏡筒與載體的功能以降低生產成本。因載體元件240同時配置成像透鏡組與驅動機構250,可簡化組裝工序並提高生產良率。
詳細來說,載體元件240朝向鏡頭驅動模組20的像側的一側外觀為一多邊形。藉此,可配合感光元件的 連接結構,且可提升自動化生產過程部品提取的便利性。多邊形可為一四邊形,且四邊形為具有複數導角243角落。進一步來說,多邊形也可為一六邊形或一八邊形,但並不以此為限。藉此,提升鏡頭驅動模組20內的空間利用率。並且,至少二注料痕分別設置於導角243角落。再者,注料痕的數量可為至少三,但注料位置並不因此為限。第二實施例中,注料痕244的數量為三。藉此,可維持較高精度的成型品質,且可成型更複雜結構的載體元件240。
進一步來說,線圈251與成像透鏡組的光軸X相對設置,且設置於四邊形中相對設置的二邊上。藉此,增加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勞倫茲力,以提升驅動效率。
彈簧片元件260與載體元件240組裝,且彈簧片元件260位於載體元件240的像側。藉此,可於有限空間內利用材料特性設計出適合的機械支撐結構與理想的驅動行程組態。
由第2E圖可知,遮光塗層235由天面242往鏡頭驅動模組20的物側沿平行光軸X的方向延伸的距離為H,塑膠透鏡231的中心厚度為CT,遮光塗層235沿水平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L,遮光塗層235由天面242往鏡頭驅動模組20的像側沿平行光軸X的方向的延伸位移為H2,外斜面234a與光軸X的夾角為α1,外斜面234b與光軸X的夾角為α2,而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二條件。詳細來說,天面242往物側方向定義為正,天面242往像側方向定義為負,天面242垂直光軸X,而天面242延伸線 與光軸X的交點為歸零點。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26-2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3A圖至第3D圖,第3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30的爆炸圖,第3B圖繪示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30的另一爆炸圖,第3C圖繪示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30的物側組合示意圖,第3D圖繪示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30的像側組合示意圖。由第3A圖至第3D圖可知,鏡頭驅動模組3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外殼310、一成像透鏡組(圖未標示)、一載體元件340、一驅動機構350、至少一金屬導體元件320及一彈簧片元件360。
第三實施例中,金屬導體元件320的數量為二,且呈現對稱狀,但並不以此為限。金屬導體元件320與載體元件340實體接觸,且金屬導體元件320位於載體元件340的物側與像側中其中一側。第三實施例中,金屬導體元件320位於載體元件340的像側,但並不以此為限。具體來說,金屬導體元件320可為一緩衝元件,且金屬導體元件320可緩衝組裝過程施加於載體元件340的溫度梯度或壓力衝擊,提升生產良率。
進一步來說,金屬導體元件320包含至少二固定孔321,與載體元件340耦合。具體而言,金屬導體元件320可吸收鏡頭驅動模組30組裝過程中的衝擊能量,確保成像透鏡組解像力不受影響,且固定孔321的數量為至少二可用以限制金屬導體元件320的自體旋轉以增加組裝效率。藉此,金屬導體元件320可提供自動化組裝的步驟餘裕,故機械組裝工序與電性焊接工序可分開控制以減少製造成本。詳細來說,第三實施例中,金屬導體元件320各包含四固定孔321,但數量並不以此為限。
第3E圖繪示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透鏡組與載體元件340的部分示意圖。由第3A圖、第3B圖及第3E圖可知,成像透鏡組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331、一環形段差結構332、一透鏡336及一固定環337。塑膠透鏡331與一被攝物(圖未繪示)間無其他透鏡,塑膠透鏡331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333、一外周部334及一遮光塗層335,其中成像透鏡組的光軸X通過光學有效部333,外周部334環繞光學有效部333,遮光塗層335設置於塑膠透鏡331的外周部334的物側,且環繞光學有效部333。具體來說,遮光塗層335原為液態,固化後呈現不透光且具有附著力,可作為一固定元件,且可用以控制成像透鏡組的進光量,藉此定義入射光束的大小。環形段差結構332環繞光學有效部333,並為一全環狀,且環形段差結構332連接光學有效部333與外周部334。具體而言,全環狀係指環形段差結構332 環繞光學有效部333無斷開的情況。透過環形段差結構332的全環狀外型,有利於部品脫模以改善承靠面的平面度。
由第3A圖與第3B圖可知,透鏡336設置於塑膠透鏡331的像側,且固定環337設置於透鏡336的像側,其中透鏡與固定環的數量、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設置其他光學元件,並不以此為限。
詳細來說,遮光塗層335的一部分與載體元件340於垂直光軸X的方向無重疊,可指為遮光塗層335暴露於空氣中,或指上述部份的遮光塗層335位於載體元件340的物側,但並不以此為限。藉此,遮光塗層335可適應性地填充光學元件之間的特殊空間構型以聚積於理想遮光的位置,進而提升遮蔽雜散光的性能。再者,遮光塗層335作為通光孔的設計有助於成像透鏡組小型化。
進一步來說,遮光塗層335部分塗佈於環形段差結構332上。具體來說,環形段差結構332可聚積遮光塗層335,提高其部分的光學密度。藉此,減少機台塗佈遮光塗層335時的影像辨識誤差,提高自動化生產的效率。
塑膠透鏡331的外周部334可更包含至少一外斜面。具體來說,第三實施例中,外斜面可更包含N個外斜面,且N等於2,分別為外斜面334a、334b。遮光塗層335的一部分塗佈於外斜面334a、334b上。外斜面334a、334b的設計有利於模具離型與部品脫模,且可同時提供遮光塗層335塗佈所需的聚積空間。藉此,外斜面334a、 334b可使塑膠透鏡331進一步往物側前移,更容易達到成像透鏡組小型化。
第3F圖繪示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30的物側部分剖視示意圖,第3G圖繪示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30的像側部分剖視示意圖。由第3A圖、第3B圖、第3F圖及第3G圖可知,驅動機構350包含至少一線圈與至少一磁石,第三實施例中,驅動機構350包含一線圈351與二磁石352,但數量並不以此為限。磁石352與線圈351對應設置,線圈351與磁石352之間交互作用產生一驅動磁力,使驅動機構350驅動成像透鏡組沿平行光軸X方向移動。具體而言,線圈351與磁石352之間交互作用產生的驅動磁力可為一電磁驅動力,且驅動磁力係指利用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勞倫茲力。
載體元件340用以配置成像透鏡組以及驅動機構350的線圈351與磁石352中其中一者,且塑膠透鏡331以及驅動機構350的線圈351與磁石352中其中一者均與載體元件340有實體接觸。載體元件340的一外表面更包含一組裝結構341,其與驅動機構350的線圈351與磁石352中其中一者實體接觸,用以使線圈351與磁石352互相面對,且組裝結構341與載體元件340一體成型。具體來說,第三實施例中,載體元件340用以配置成像透鏡組與驅動機構350的線圈351,且組裝結構341與驅動機構350的線圈351實體接觸。
再者,載體元件340更包含一天面342,天面342 沿垂直光軸X的方向延伸且面向鏡頭驅動模組30的物側。具體來說,載體元件340同時配置成像透鏡組與驅動機構350,進而整合習知的鏡筒與載體的功能以降低生產成本。因載體元件340同時配置成像透鏡組與驅動機構350,可簡化組裝工序並提高生產良率。
詳細來說,載體元件340朝向鏡頭驅動模組30的像側的一側外觀為一多邊形。藉此,可配合感光元件的連接結構,且可提升自動化生產過程部品提取的便利性。多邊形可為一四邊形,且四邊形為具有複數導角343角落。進一步來說,多邊形也可為一六邊形或一八邊形,但並不以此為限。藉此,提升鏡頭驅動模組30內的空間利用率。並且,至少二注料痕分別設置於導角343角落。再者,注料痕的數量可為至少三,但注料位置並不因此為限。第三實施例中,注料痕344的數量為三。藉此,可維持較高精度的成型品質,且可成型更複雜結構的載體元件340。
彈簧片元件360與載體元件340組裝,且彈簧片元件360位於載體元件340的像側。藉此,可於有限空間內利用材料特性設計出適合的機械支撐結構與理想的驅動行程組態。進一步來說,金屬導體元件320設置於載體元件340與彈簧片元件360之間。藉此,提升金屬導體元件320的緩衝效益。
由第3E圖可知,遮光塗層335由天面342往鏡頭驅動模組30的物側沿平行光軸X的方向延伸的距離為H,塑膠透鏡331的中心厚度為CT,遮光塗層335沿水 平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L,遮光塗層335由天面342往鏡頭驅動模組30的像側沿平行光軸X的方向的延伸位移為H2,外斜面334a與光軸X的夾角為α1,外斜面334b與光軸X的夾角為α2,而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三條件。詳細來說,天面342往物側方向定義為正,天面342往像側方向定義為負,天面342垂直光軸X,而天面342延伸線與光軸X的交點為歸零點。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31-3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4A圖至第4D圖,第4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40的爆炸圖,第4B圖繪示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40的另一爆炸圖,第4C圖繪示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40的物側組合示意圖,第4D圖繪示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40的像側組合示意圖。由第4A圖至第4D圖可知,鏡頭驅動模組4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外殼410、至少一金屬導體元件420、一成像透鏡組(圖未標示)、一載體元件440、一驅動機構450及一彈簧片元件460。
第四實施例中,金屬導體元件420的數量為一,但並不以此為限。金屬導體元件420與載體元件440實體 接觸,且金屬導體元件420位於載體元件440的物側與像側中其中一側。第四實施例中,金屬導體元件420位於載體元件440的物側,但並不以此為限。具體來說,金屬導體元件420可為一緩衝元件,且金屬導體元件420可緩衝組裝過程施加於載體元件440的溫度梯度或壓力衝擊,提升生產良率。
進一步來說,金屬導體元件420包含至少二固定孔421,與載體元件440耦合。具體而言,金屬導體元件420可吸收鏡頭驅動模組40組裝過程中的衝擊能量,確保成像透鏡組解像力不受影響,且固定孔421的數量為至少二可用以限制金屬導體元件420的自體旋轉以增加組裝效率。藉此,金屬導體元件420可提供自動化組裝的步驟餘裕,故機械組裝工序與電性焊接工序可分開控制以減少製造成本。詳細來說,第四實施例中,固定孔421的數量為六,但數量並不以此為限。
第4E圖繪示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成像透鏡組與載體元件440的部分示意圖。由第4A圖、第4B圖及第4E圖可知,成像透鏡組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431、一環形段差結構432、一透鏡436及一固定環437。塑膠透鏡431與一被攝物(圖未繪示)間無其他透鏡,塑膠透鏡431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433、一外周部434及一遮光塗層435,其中成像透鏡組的光軸X通過光學有效部433,外周部434環繞光學有效部433,遮光塗層435設置於塑膠透鏡431的外周部434 的物側,且環繞光學有效部433。具體來說,遮光塗層435原為液態,固化後呈現不透光且具有附著力,可作為一固定元件,且可用以控制成像透鏡組的進光量,藉此定義入射光束的大小。環形段差結構432環繞光學有效部433,並為一全環狀,且環形段差結構432連接光學有效部433與外周部434。具體而言,全環狀係指環形段差結構432環繞光學有效部433無斷開的情況。透過環形段差結構432的全環狀外型,有利於部品脫模以改善承靠面的平面度。
由第4A圖與第4B圖可知,透鏡436設置於塑膠透鏡431的像側,且固定環437設置於透鏡436的像側,其中透鏡與固定環的數量、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設置其他光學元件,並不以此為限。
詳細來說,遮光塗層435的一部分與載體元件440於垂直光軸X的方向無重疊,可指為遮光塗層435暴露於空氣中,或指上述部份的遮光塗層435位於載體元件440的物側,但並不以此為限。藉此,遮光塗層435可適應性地填充光學元件之間的特殊空間構型以聚積於理想遮光的位置,進而提升遮蔽雜散光的性能。再者,遮光塗層435作為通光孔的設計有助於成像透鏡組小型化。
進一步來說,遮光塗層435部分塗佈於環形段差結構432上。具體來說,環形段差結構432可聚積遮光塗層435,提高其部分的光學密度。藉此,減少機台塗佈遮光塗層435時的影像辨識誤差,提高自動化生產的效率。
塑膠透鏡431的外周部434可更包含至少一外斜面。具體來說,第四實施例中,外斜面可更包含N個外斜面,且N等於2,分別為外斜面434a、434b。遮光塗層435的一部分塗佈於外斜面434a、434b上。外斜面434a、434b的設計有利於模具離型與部品脫模,且可同時提供遮光塗層435塗佈所需的聚積空間。藉此,外斜面434a、434b可使塑膠透鏡431進一步往物側前移,更容易達到成像透鏡組小型化。
第4F圖繪示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40的物側部分剖視示意圖,第4G圖繪示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鏡頭驅動模組40的像側部分剖視示意圖。由第4A圖、第4B圖、第4F圖及第4G圖可知,驅動機構450包含至少一線圈與至少一磁石,且線圈的數量可為至少二。第四實施例中,驅動機構450包含二線圈451與二磁石452,但數量並不以此為限。磁石452與線圈451對應設置,線圈451與磁石452之間交互作用產生一驅動磁力,使驅動機構450驅動成像透鏡組沿平行光軸X方向移動。具體而言,線圈451與磁石452之間交互作用產生的驅動磁力可為一電磁驅動力,且驅動磁力係指利用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勞倫茲力。
載體元件440用以配置成像透鏡組以及驅動機構450的線圈451與磁石452中其中一者,且塑膠透鏡431以及驅動機構450的線圈451與磁石452中其中一者均與載體元件440有實體接觸。載體元件440的一外表面更 包含一組裝結構441,其與驅動機構450的線圈451與磁石452中其中一者實體接觸,用以使線圈451與磁石452互相面對,且組裝結構441與載體元件440一體成型。具體來說,第四實施例中,載體元件440用以配置成像透鏡組與驅動機構450的磁石452,且組裝結構441與驅動機構450的磁石452實體接觸。
再者,載體元件440更包含一天面442,天面442沿垂直光軸X的方向延伸且面向鏡頭驅動模組40的物側。具體來說,載體元件440同時配置成像透鏡組與驅動機構450,進而整合習知的鏡筒與載體的功能以降低生產成本。因載體元件440同時配置成像透鏡組與驅動機構450,可簡化組裝工序並提高生產良率。
詳細來說,載體元件440朝向鏡頭驅動模組40的像側的一側外觀為一多邊形。藉此,可配合感光元件的連接結構,且可提升自動化生產過程部品提取的便利性。多邊形可為一四邊形,且四邊形為具有複數導角443角落。進一步來說,多邊形也可為一六邊形或一八邊形,但並不以此為限。藉此,提升鏡頭驅動模組40內的空間利用率。並且,至少二注料痕分別設置於導角443角落。再者,注料痕的數量可為至少三,但注料位置並不因此為限。第四實施例中,注料痕444的數量為三。藉此,可維持較高精度的成型品質,且可成型更複雜結構的載體元件440。
進一步來說,線圈451與成像透鏡組的光軸X相對設置,且設置於四邊形中相對設置的二邊上。藉此,增 加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勞倫茲力,以提升驅動效率。
彈簧片元件460與載體元件440組裝,且彈簧片元件460位於載體元件440的像側。藉此,可於有限空間內利用材料特性設計出適合的機械支撐結構與理想的驅動行程組態。
由第4E圖可知,遮光塗層435由天面442往鏡頭驅動模組40的物側沿平行光軸X的方向延伸的距離為H,塑膠透鏡431的中心厚度為CT,遮光塗層435沿水平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L,遮光塗層435由天面442往鏡頭驅動模組40的像側沿平行光軸X的方向的延伸位移為H2,外斜面434a與光軸X的夾角為α1,外斜面434b與光軸X的夾角為α2,而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四條件。詳細來說,天面442往物側方向定義為正,天面442往像側方向定義為負,天面442垂直光軸X,而天面442延伸線與光軸X的交點為歸零點。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36-4
<第五實施例>
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中成像透鏡組(圖未標示)與載體元件540的部分示意圖。由第5圖可知,成像透鏡組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531、 一環形段差結構532、一透鏡(圖未繪示)及一固定環(圖未繪示)。塑膠透鏡531與一被攝物(圖未繪示)間無其他透鏡,塑膠透鏡531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533、一外周部534及一遮光塗層535,其中成像透鏡組的光軸X通過光學有效部533,外周部534環繞光學有效部533,遮光塗層535設置於塑膠透鏡531的外周部534的物側,且環繞光學有效部533。具體來說,遮光塗層535原為液態,固化後呈現不透光且具有附著力,可作為一固定元件,且可用以控制成像透鏡組的進光量,藉此定義入射光束的大小。環形段差結構532環繞光學有效部533,並為一全環狀,且環形段差結構532連接光學有效部533與外周部534。具體而言,全環狀係指環形段差結構532環繞光學有效部533無斷開的情況。透過環形段差結構532的全環狀外型,有利於部品脫模以改善承靠面的平面度。
具體而言,透鏡設置於塑膠透鏡531的像側,且固定環設置於透鏡的像側,其中透鏡與固定環的數量、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設置其他光學元件,並不以此為限。
詳細來說,遮光塗層535的一部分與載體元件540於垂直光軸X的方向無重疊,可指為遮光塗層535暴露於空氣中,或指上述部份的遮光塗層535位於載體元件540的物側,但並不以此為限。藉此,遮光塗層535可適應性地填充光學元件之間的特殊空間構型以聚積於理想遮 光的位置,進而提升遮蔽雜散光的性能。再者,遮光塗層535作為通光孔的設計有助於成像透鏡組小型化。
進一步來說,遮光塗層535部分塗佈於環形段差結構532上。具體來說,環形段差結構532可聚積遮光塗層535,提高其部分的光學密度。藉此,減少機台塗佈遮光塗層535時的影像辨識誤差,提高自動化生產的效率。
塑膠透鏡531的外周部534可更包含至少一外斜面。具體來說,第五實施例中,外斜面可更包含N個外斜面,且N等於4,分別為外斜面534a、534b、534c、534d。遮光塗層535的一部分塗佈於外斜面534a、534b、534c、534d上。外斜面534a、534b、534c、534d的設計有利於模具離型與部品脫模,且可同時提供遮光塗層535塗佈所需的聚積空間。藉此,外斜面534a、534b、534c、534d可使塑膠透鏡531進一步往物側前移,更容易達到成像透鏡組小型化。
因第五實施例與第四實施例僅差別於載體元件與成像透鏡組,其餘元件數量與配置關係皆相同,故將不另贅述。
由第5圖可知,遮光塗層535由天面542往鏡頭驅動模組(圖未繪示)的物側沿平行光軸X的方向延伸的距離為H,塑膠透鏡531的中心厚度為CT,遮光塗層535沿水平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L,遮光塗層535由天面542往鏡頭驅動模組(圖未繪示)的像側沿平行光軸X的方向的延伸位移為H2,外斜面534a與光軸X的夾角為α1, 外斜面534b與光軸X的夾角為α2,外斜面534c與光軸X的夾角為α3,外斜面534d與光軸X的夾角為α4,而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五條件。詳細來說,天面542往物側方向定義為正,天面542往像側方向定義為負,天面542垂直光軸X,而天面542延伸線與光軸X的交點為歸零點。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39-5
<第六實施例>
第6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中成像透鏡組(圖未標示)與載體元件640的部分示意圖。由第6圖可知,成像透鏡組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631、一環形段差結構632、一透鏡(圖未繪示)及一固定環(圖未繪示)。塑膠透鏡631與一被攝物(圖未繪示)間無其他透鏡,塑膠透鏡631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633、一外周部634及一遮光塗層635,其中成像透鏡組的光軸X通過光學有效部633,外周部634環繞光學有效部633,遮光塗層635設置於塑膠透鏡631的外周部634的物側,且環繞光學有效部633。具體來說,遮光塗層635原為液態,固化後呈現不透光且具有附著力,可作 為一固定元件,且可用以控制成像透鏡組的進光量,藉此定義入射光束的大小。環形段差結構632環繞光學有效部633,並為一全環狀,且環形段差結構632連接光學有效部633與外周部634。具體而言,全環狀係指環形段差結構632環繞光學有效部633無斷開的情況。透過環形段差結構632的全環狀外型,有利於部品脫模以改善承靠面的平面度。
具體而言,透鏡設置於塑膠透鏡631的像側,且固定環設置於透鏡的像側,其中透鏡與固定環的數量、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設置其他光學元件,並不以此為限。
詳細來說,遮光塗層635的一部分與載體元件640於垂直光軸X的方向無重疊,可指為遮光塗層635暴露於空氣中,或指上述部份的遮光塗層635位於載體元件640的物側,但並不以此為限。藉此,遮光塗層635可適應性地填充光學元件之間的特殊空間構型以聚積於理想遮光的位置,進而提升遮蔽雜散光的性能。再者,遮光塗層635作為通光孔的設計有助於成像透鏡組小型化。
進一步來說,遮光塗層635部分塗佈於環形段差結構632上。具體來說,環形段差結構632可聚積遮光塗層635,提高其部分的光學密度。藉此,減少機台塗佈遮光塗層635時的影像辨識誤差,提高自動化生產的效率。
因第六實施例與第四實施例僅差別於載體元件與成像透鏡組,其餘元件數量與配置關係皆相同,故將不另 贅述。
由第6圖可知,遮光塗層635由天面642往鏡頭驅動模組(圖未繪示)的物側沿平行光軸X的方向延伸的距離為H,塑膠透鏡631的中心厚度為CT,遮光塗層635沿水平光軸X方向的長度為L,遮光塗層635由天面642往鏡頭驅動模組(圖未繪示)的像側沿平行光軸X的方向的延伸位移為H2,而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六條件。詳細來說,天面642往物側方向定義為正,天面642往像側方向定義為負,天面642垂直光軸X,而天面642延伸線與光軸X的交點為歸零點。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41-6
<第七實施例>
第7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中電子裝置70之示意圖,第7B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電子裝置70的方塊圖。由第7A圖與第7B圖可知,電子裝置70係一智慧型手機,且包含一鏡頭驅動模組71、一使用者介面73及電子感光元件72。第七實施例的鏡頭驅動模組71設置於使用者介面73側邊的區域,電子感光元件72設置於鏡頭驅動模組71之成像面(圖未繪示),其中使用者介面73可為觸控螢幕或顯示螢幕,並不以此為限。鏡頭驅動模組71可為前述第一實施例至第六實施例中 的任一者,其包含一成像透鏡組(圖未繪示)、一驅動機構(圖未繪示)及一載體元件(圖未繪示),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70的使用者介面73進入拍攝模式。此時鏡頭驅動模組71匯集成像光線在電子感光元件72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74。
因應電子裝置70的相機規格,電子裝置70可更包含一光學防手震組件75,係可為OIS防抖回饋裝置,進一步地,電子裝置70可更包含至少一個輔助光學元件(未另標號)及至少一個感測元件76。第七實施例中,輔助光學元件為閃光燈模組77與對焦輔助模組78,閃光燈模組77可用以補償色溫,對焦輔助模組78可為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76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有利於電子裝置70中鏡頭驅動模組71配置的自動對焦功能及光學防手震組件75的發揮,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電子裝置7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觸控螢幕直接目視到相機的拍攝畫面,並在觸控螢幕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此外,電子裝置70可更包含但不限於顯示單元(Display)、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第7C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自拍場景之示意圖,第7D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拍攝的影像之示意圖。由第7A圖至第7D圖可知,鏡頭驅動模組71與使用者介面73皆朝向使用者,在進行自拍(selfie)或直播(live streaming)時,可同時觀看拍攝影像與進行介面的操作,並於拍攝後可得到如第7D圖之拍攝的影像。藉此,搭配本揭示內容之鏡頭驅動模組71可提供較佳的拍攝體驗。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鏡頭驅動模組
110:外殼
120:金屬導體元件
121:固定孔
131:塑膠透鏡
135:遮光塗層
136:透鏡
137:固定環
140:載體元件
141:組裝結構
142:天面
143:導角
144:注料痕
150:驅動機構
151:線圈
152:磁石
160:彈簧片元件

Claims (19)

  1. 一種鏡頭驅動模組,包含:一成像透鏡組,具有一光軸,並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與一被攝物間無其他透鏡,該至少一塑膠透鏡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該成像透鏡組的該光軸通過該光學有效部;一外周部,環繞該光學有效部;及一遮光塗層,設置於該至少一塑膠透鏡的該外周部的物側,且環繞該光學有效部;一驅動機構,包含:至少一線圈;及至少一磁石,與該至少一線圈對應設置,該至少一線圈與該至少一磁石之間交互作用產生一驅動磁力,使該驅動機構驅動該成像透鏡組沿平行該光軸方向移動;以及一載體元件,用以配置該成像透鏡組以及該驅動機構的該至少一線圈與該至少一磁石中其中一者,且該至少一塑膠透鏡以及該驅動機構的該至少一線圈與該至少一磁石中其中該者均與該載體元件有實體接觸,而該載體元件的一外表面包含:一組裝結構,其與該驅動機構的該至少一線圈與該至少一磁石中其中該者實體接觸,用以使該至少一線圈與該至少一磁石互相面對,且該組裝結構與該載體元件一 體成型;其中,該遮光塗層的一部分與該載體元件於垂直該光軸的方向上無重疊;其中,該載體元件更包含一天面,該天面沿垂直該光軸的方向延伸且面向該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該遮光塗層由該天面往該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延伸的距離為H,該至少一塑膠透鏡的中心厚度為CT,其滿足下列條件:0<H/CT<3。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遮光塗層沿水平該光軸方向的長度為L,其滿足下列條件:0mm<L<1.2mm。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遮光塗層沿水平該光軸方向的長度為L,其滿足下列條件:0.1mm<L<0.9mm。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遮光塗層由該天面往該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延伸的距離為H,該至少一塑膠透鏡的中心厚度為CT,其滿足下列條件:0.1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47-18
    H/CT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47-19
    2。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遮光塗層由該天面往該鏡頭驅動模組的像側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的延伸位移為H2,該至少一塑膠透鏡的中心厚度為CT,其滿足下列條件:-2<H2/CT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48-20
    0。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遮光塗層由該天面往該鏡頭驅動模組的像側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的延伸位移為H2,該至少一塑膠透鏡的中心厚度為CT,其滿足下列條件:-1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48-21
    H2/CT
    Figure 109111062-A0305-02-0048-22
    0。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塑膠透鏡的該外周部更包含至少一外斜面,且該遮光塗層的一部分塗佈於該至少一外斜面上,該至少一外斜面與該光軸之間具有至少一夾角,該至少一夾角介於1度與60度之間。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外斜面的數量為N個,該N個外斜面與該光軸之間的該至少一夾角的數量為N個,該N個夾角由該鏡頭驅動模組的物側至像側依序變大,且該N個夾角介於1度與39度之間。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成像透鏡組更包含一環形段差結構,其環繞該光學有效部,並為一全環狀,且該環形段差結構連接該光學有效部與該外周部。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遮光塗層部分塗佈於該環形段差結構上。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鏡頭驅動模組,更包含:一彈簧片元件,其與該載體元件組裝,該彈簧片元件位於該載體元件的像側。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鏡頭驅動模組,更包含:至少一金屬導體元件,與該載體元件實體接觸,且該至少一金屬導體元件位於該載體元件的物側與像側中其中一側。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至少一金屬導體元件包含至少二固定孔,與該載體元件耦合。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至少一金屬導體元件設置於該載體元件與該彈簧片元件之間。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載體元件朝向該鏡頭驅動模組的像側的一側外觀為一多邊形。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多邊形為一四邊形,該四邊形為具有複數導角角落。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該至少一線圈的數量為至少二,與該成像透鏡組的該光軸相對設置,且設置於該四邊形中相對設置的二邊上。
  18.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鏡頭驅動模組,其中至少二注料痕分別設置於至少二該導角角落。
  19.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所述的鏡頭驅動模組。
TW109111062A 2020-03-31 2020-03-31 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287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1062A TWI728769B (zh) 2020-03-31 2020-03-31 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CN202010483000.7A CN113534387B (zh) 2020-03-31 2020-06-01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02020965929.9U CN212302033U (zh) 2020-03-31 2020-06-01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US17/038,096 US11662548B2 (en) 2020-03-31 2020-09-30 Lens driv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1062A TWI728769B (zh) 2020-03-31 2020-03-31 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28769B true TWI728769B (zh) 2021-05-21
TW202138895A TW202138895A (zh) 2021-10-16

Family

ID=73939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1062A TWI728769B (zh) 2020-03-31 2020-03-31 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62548B2 (zh)
CN (2) CN113534387B (zh)
TW (1) TWI7287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8769B (zh) * 2020-03-31 2021-05-2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77081A1 (en) * 2014-03-31 2015-10-01 Huizhou Dayawan Ever Bright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rotation limiting clamp
TWI639027B (zh) * 2016-05-09 2018-10-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201910843A (zh) * 2017-08-11 2019-03-16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60229B (zh) * 2018-03-08 2019-05-2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模組、攝影系統與手機裝置
TW201932908A (zh) * 2018-01-30 2019-08-16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雙色模造光學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92444B2 (ja) 2007-02-02 2012-08-08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4706935B2 (ja) 2008-06-20 2011-06-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01944817B (zh) 2009-07-06 2013-04-2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致动器及具有该致动器的相机模组
JP5846346B2 (ja) 2009-08-21 2016-01-2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手振れ補正装置
TW201134062A (en) 2010-03-26 2011-10-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Voice coil motor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JP5440796B2 (ja) 2010-06-16 2014-03-12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9035502B2 (en) 2011-02-07 2015-05-19 Lg Innotek Co., Ltd. Multifunctional voice coil motor
KR101822651B1 (ko) 2011-02-14 2018-01-2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KR101971639B1 (ko) 2011-11-30 2019-08-1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TWI524631B (zh) 2012-03-13 2016-03-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音圈馬達
TWI524635B (zh) 2012-03-15 2016-03-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音圈馬達及其製造方法
JP5765362B2 (ja) 2013-04-11 2015-08-19 Tdk株式会社 レンズ保持装置
KR102166329B1 (ko) 2013-08-19 2020-10-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TWI542936B (zh) 2014-06-23 2016-07-21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抗傾斜電磁式馬達及鏡頭裝置
US9195026B1 (en) 2014-08-08 2015-11-24 Topray Mems Inc. Step response suppression structure of lens driving apparatus
KR102305996B1 (ko) 2014-08-14 2021-09-2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102311663B1 (ko) 2015-03-18 2021-10-1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206489309U (zh) * 2016-09-30 2017-09-12 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光路调整机构
TWI639029B (zh) * 2017-04-10 2018-10-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09212712B (zh) 2017-07-07 2022-03-29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机构
CN110196478B (zh) * 2019-06-10 2022-03-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TWI728769B (zh) * 2020-03-31 2021-05-2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77081A1 (en) * 2014-03-31 2015-10-01 Huizhou Dayawan Ever Bright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rotation limiting clamp
TWI639027B (zh) * 2016-05-09 2018-10-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201910843A (zh) * 2017-08-11 2019-03-16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1932908A (zh) * 2018-01-30 2019-08-16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雙色模造光學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660229B (zh) * 2018-03-08 2019-05-2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模組、攝影系統與手機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34387B (zh) 2024-04-05
CN212302033U (zh) 2021-01-05
CN113534387A (zh) 2021-10-22
TW202138895A (zh) 2021-10-16
US20210302689A1 (en) 2021-09-30
US11662548B2 (en) 202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8690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US11467471B2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31418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98693B (zh) 鏡頭驅動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48624B (zh)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TWI737978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WO2020216153A1 (zh) 自动聚焦驱动组件、镜头及电子设备
TWI728467B (zh) 相機模組以及電子裝置
TWI698700B (zh)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728769B (zh) 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US20200195817A1 (en)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45175B (zh) 驅動裝置、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650586B (zh) 塑膠鏡筒、自動對焦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28585B (zh) 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759835B (zh)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69815B (zh) 塑膠光轉折元件、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18900B (zh) 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84676B (zh) 塑膠光學轉折元件、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US20240152032A1 (en) Dynamic aperture module,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202419955A (zh) 可變光圈模組、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202223472A (zh) 使用固定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201020089A (en) Lens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