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02033U -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02033U
CN212302033U CN202020965929.9U CN202020965929U CN212302033U CN 212302033 U CN212302033 U CN 212302033U CN 202020965929 U CN202020965929 U CN 202020965929U CN 212302033 U CN212302033 U CN 2123020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module
lens
lens driving
optical axis
carrier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6592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恒毅
周明达
曾德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Digit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Digit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Digit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Digit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020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020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镜头驱动模块包含一成像透镜组、一驱动机构及一载体元件。成像透镜组具有一光轴,并包含至少一塑胶透镜,其与一被摄物间无其他透镜,塑胶透镜由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一外周部及一遮光涂层。驱动机构包含至少一线圈与至少一磁石。磁石与线圈对应设置,线圈与磁石之间交互作用产生一驱动磁力,使驱动机构驱动成像透镜组沿平行光轴方向移动。载体元件用以配置成像透镜组与驱动机构的线圈与磁石中其中一者,且包含一组装结构。借此,有助于简化后续组装的复杂度。

Description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镜头驱动模块,且特别是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镜头驱动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电脑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镜头驱动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镜头驱动模块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发展一种载体元件结合镜筒与载体功能的镜头驱动模块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通过结合镜筒与载体功能的载体元件达到简化组装复杂度。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镜头驱动模块,包含一成像透镜组、一驱动机构及一载体元件。成像透镜组具有一光轴,并包含至少一塑胶透镜。塑胶透镜与一被摄物间无其他透镜,塑胶透镜由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一外周部及一遮光涂层,其中成像透镜组的光轴通过光学有效部,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且遮光涂层设置于塑胶透镜的外周部的物侧,且环绕光学有效部。驱动机构包含至少一线圈与至少一磁石,其中磁石与线圈对应设置,线圈与磁石之间交互作用产生一驱动磁力,使驱动机构驱动成像透镜组沿平行光轴方向移动。载体元件用以配置成像透镜组以及驱动机构的线圈与磁石中其中一者,且塑胶透镜以及驱动机构的线圈与磁石中其中一者均与载体元件有实体接触,而载体元件的一外表面还包含一组装结构。组装结构与驱动机构的线圈与磁石中其中一者实体接触,用以使线圈与磁石互相面对,且组装结构与载体元件一体成型。遮光涂层的一部分与载体元件于垂直光轴的方向上无重叠。载体元件还包含一天面,天面沿垂直光轴的方向延伸且面向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遮光涂层由天面往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沿平行光轴的方向延伸的距离为H,塑胶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0<H/CT<3。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遮光涂层沿水平光轴方向的长度为L,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mm<L<1.2mm。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L<0.9mm。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遮光涂层由天面往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沿平行光轴的方向延伸的距离为H,塑胶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H/CT≤2。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遮光涂层由天面往镜头驱动模块的像侧沿平行光轴的方向的延伸距离为H2,塑胶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H2/CT≤0。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H2/CT≤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镜头驱动模块,其中塑胶透镜的外周部可还包含至少一外斜面,且遮光涂层的一部分涂布于外斜面上,外斜面与光轴具有至少一夹角,夹角可介于1度与60度之间。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镜头驱动模块,其中外斜面的数量可为N个,外斜面与光轴之间的夹角的数量可为N个,夹角由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变大,且夹角可介于1度与39度之间。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镜头驱动模块,其中成像透镜组可还包含一环形段差结构,其环绕光学有效部,并为一全环状,且环形段差结构连接光学有效部与外周部。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遮光涂层可部分涂布于环形段差结构上。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镜头驱动模块,其中可还包含一弹簧片元件,其与载体元件组装,弹簧片元件位于载体元件的像侧。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镜头驱动模块,可还包含至少一金属导体元件,与载体元件实体接触,且金属导体元件位于载体元件的物侧与像侧中其中一侧。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金属导体元件可包含至少二固定孔,与载体元件耦合。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金属导体元件可设置于载体元件与弹簧片元件之间。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镜头驱动模块,其中载体元件朝向镜头驱动模块的像侧的一侧外观可为一多边形。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镜头驱动模块,其中多边形可为一四边形,四边形为具有复数导角角落。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镜头驱动模块,其中线圈的数量可为至少二,与成像透镜组的光轴相对设置,且设置于四边形中相对设置的二边上。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镜头驱动模块,其中至少二注料痕可分别设置于导角角落。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镜头驱动模块。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爆炸图;
图1B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另一爆炸图;
图1C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组合示意图;
图1D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像侧组合示意图;
图1E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与载体元件的部分示意图;
图1F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1G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像侧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2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爆炸图;
图2B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另一爆炸图;
图2C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组合示意图;
图2D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像侧组合示意图;
图2E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与载体元件的部分示意图;
图2F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2G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像侧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3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爆炸图;
图3B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另一爆炸图;
图3C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组合示意图;
图3D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像侧组合示意图;
图3E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与载体元件的部分示意图;
图3F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3G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像侧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4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爆炸图;
图4B绘示图4A第四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另一爆炸图;
图4C绘示图4A第四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组合示意图;
图4D绘示图4A第四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像侧组合示意图;
图4E绘示图4A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与载体元件的部分示意图;
图4F绘示图4A第四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4G绘示图4A第四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的像侧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5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与载体元件的部分示意图;
图6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与载体元件的部分示意图;
图7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7B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图7C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自拍场景的示意图;以及
图7D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拍摄的影像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20,30,40,71:镜头驱动模块
110,210,310,410:外壳
120,220,320,420:金属导体元件
121,221,321,421:固定孔
131,231,331,431,531,631:塑胶透镜
132,232,332,432,532,632:环形段差结构
133,233,333,433,533,633:光学有效部
134,234,334,434,534,634:外周部
134a,134b,234a,234b,334a,334b,434a,434b,534a,534b,534c,534d:外斜面
135,235,335,435,535,635:遮光涂层
136,236,336,436:透镜
137,237,337,437:固定环
140,240,340,440,540,640:载体元件
141,241,341,441:组装结构
142,242,342,442:天面
143,243,343,443:导角
144,244,344,444:注料痕
150,250,350,450:驱动机构
151,251,351,451:线圈
152,252,352,452:磁石
160,260,360,460:弹簧片元件
70:电子装置
72:电子感光元件
73:使用者界面
74:成像信号处理元件
75:光学防手震组件
76:感测元件
77:闪光灯模块
78:对焦辅助模块
X:光轴
H:遮光涂层由天面往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沿平行光轴的方向延伸的距离
CT:塑胶透镜的中心厚度
L:遮光涂层沿水平光轴方向的长度
H2:遮光涂层由天面往镜头驱动模块的像侧沿平行光轴的方向的延伸距离
α1,α2,α3,α4:外斜面与光轴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镜头驱动模块,包含一成像透镜组、一驱动机构及一载体元件。成像透镜组具有一光轴,并包含至少一塑胶透镜,且塑胶透镜与一被摄物间无其他透镜,其中塑胶透镜由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一外周部及一遮光涂层。成像透镜组的光轴通过光学有效部,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且遮光涂层设置于塑胶透镜的外周部的物侧,且环绕光学有效部。驱动机构包含至少一线圈与至少一磁石,其中磁石与线圈对应设置,线圈与磁石之间交互作用产生一驱动磁力,使驱动机构驱动成像透镜组沿平行光轴方向移动。载体元件用以配置成像透镜组以及驱动机构的线圈与磁石中其中一者,且塑胶透镜以及驱动机构的线圈与磁石中其中一者均与载体元件有实体接触。载体元件的一外表面还包含一组装结构,其中组装结构与驱动机构的线圈与磁石中其中一者实体接触,用以使线圈与磁石互相面对,且组装结构与载体元件一体成型。遮光涂层的一部分与载体元件于垂直光轴的方向上无重叠。载体元件还包含一天面,天面沿垂直光轴的方向延伸且面向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遮光涂层由天面往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沿平行光轴的方向延伸的距离为H,塑胶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0<H/CT<3。借此,可提高载体元件射出成型的制造可行性,并简化后续的组装复杂度。
具体来说,天面往物侧方向定义为正,天面往像侧方向定义为负,天面垂直光轴,而天面延伸线与光轴的交点为归零点。
进一步来说,遮光涂层原为液态,固化后呈现不透光且具有附着力,可作为一固定元件,且可用以控制成像透镜组的进光量,借此定义入射光束的大小。
线圈与磁石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驱动磁力可为一电磁驱动力,且驱动磁力是指利用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劳伦兹力。
载体元件同时配置成像透镜组与驱动机构,进而整合已知的镜筒与载体的功能以降低生产成本。因载体元件同时配置成像透镜组与驱动机构,可简化组装工序并提高生产良率。
遮光涂层的一部分与载体元件于垂直光轴的方向无重叠,可指为遮光涂层暴露于空气中,或指上述部份的遮光涂层位于载体元件的物侧,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遮光涂层可适应性地填充光学元件之间的特殊空间构型以聚积于理想遮光的位置,进而提升遮蔽杂散光的性能。再者,遮光涂层作为通光孔的设计有助于成像透镜组小型化。
成像透镜组可还包含一环形段差结构,其环绕光学有效部,并为一全环状,且环形段差结构连接光学有效部与外周部。具体而言,全环状是指环形段差结构环绕光学有效部无断开的情况。透过环形段差结构的全环状外型,有利于部品脱模以改善承靠面的平面度。
遮光涂层可部分涂布于环形段差结构上。具体来说,环形段差结构可聚积遮光涂层,提高其部分的光学密度。借此,减少机台涂布遮光涂层时的影像辨识误差,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效率。
镜头驱动模块可还包含一弹簧片元件,其与载体元件组装,且弹簧片元件位于载体元件的像侧。借此,可于有限空间内利用材料特性设计出适合的机械支撑结构与理想的驱动行程组态。
镜头驱动模块可还包含金属导体元件,其与载体元件实体接触,且金属导体元件位于载体元件的物侧与像侧中其中一侧。具体来说,金属导体元件可为一缓冲元件,且金属导体元件可缓冲组装过程施加于载体元件的温度梯度或压力冲击,提升生产良率。
金属导体元件可包含至少二固定孔,与载体元件耦合。具体而言,金属导体元件可吸收镜头驱动模块组装过程中的冲击能量,确保成像透镜组解像力不受影响,且固定孔的数量为至少二可用以限制金属导体元件的自体旋转以增加组装效率。借此,金属导体元件可提供自动化组装的步骤余裕,故机械组装工序与电性焊接工序可分开控制以减少制造成本。
金属导体元件可设置于载体元件与弹簧片元件之间。借此,提升金属导体元件的缓冲效益。
载体元件朝向镜头驱动模块的像侧的一侧外观可为一多边形。借此,可配合感光元件的连接结构,且可提升自动化生产过程部品提取的便利性。
多边形可为一四边形,且四边形为具有复数导角角落。进一步来说,多边形也可为一六边形或一八边形,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提升镜头驱动模块内的空间利用率。
线圈的数量可为至少二,且线圈与成像透镜组的光轴相对设置,且设置于四边形中相对设置的二边上。借此,增加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劳伦兹力,以提升驱动效率。
至少二注料痕可分别设置于导角角落。再者,注料痕的数量可为至少三,但注料位置并不因此为限。借此,可维持较高精度的成型品质,且可成型更复杂结构的载体元件。
遮光涂层沿水平光轴方向的长度为L,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mm<L<1.2mm。具体来说,上述的范围为遮光涂层自动化涂布过程中较合适的长度范围。借此,可提高生产可行性。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L<0.9mm。具体来说,上述的范围为控制合适的遮光范围,可借此简化载体元件的设计,使载体元件物端的体积可大幅缩小。借此,载体元件不需完全包覆成像透镜组。
遮光涂层由天面往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沿平行光轴的方向延伸的距离为H,塑胶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H/CT≤2。具体来说,考量射出成型制造能力与光学设计的需求,故提出上述较适合的比例范围。借此,可有助于缩小镜头驱动模块的体积。
遮光涂层由天面往镜头驱动模块的像侧沿平行光轴的方向的延伸距离为H2,塑胶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H2/CT≤0。具体来说,考量射出成型制造能力与光学设计的需求,故提出上述较适合的比例范围。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H2/CT≤0。借此,可减少因涂墨量过大而可能发生的溢墨情形,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成功率。
塑胶透镜的外周部可还包含至少一外斜面,且遮光涂层的一部分涂布于外斜面上,外斜面与光轴具有至少一夹角,夹角可介于1度与60度之间。具体来说,塑胶透镜的外周部中,任何满足夹角条件范围的面皆可定义为外斜面,而外斜面的设计有利于模具离型与部品脱模,且可同时提供遮光涂层涂布所需的聚积空间。借此,外斜面可使塑胶透镜进一步往物侧前移,更容易达到成像透镜组小型化。
外斜面的数量可为N个,外斜面与光轴之间的夹角的数量可为N个,夹角由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变大,且夹角可介于1度与39度之间。借此,可设计出具有最佳遮光涂层聚积能力的外斜面角度,确保较佳的遮光涂层聚积区域落在理想的遮光位置。
上述本揭示内容镜头驱动模块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镜头驱动模块。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A至图1D,图1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10的爆炸图,图1B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10的另一爆炸图,图1C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10的物侧组合示意图,图1D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10的像侧组合示意图。由图1A至图1D可知,镜头驱动模块1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外壳110、至少一金属导体元件120、一成像透镜组(图未标示)、一载体元件140、一驱动机构150及一弹簧片元件160。
第一实施例中,金属导体元件120的数量为二,且呈现对称状,但并不以此为限。金属导体元件120与载体元件140实体接触,且金属导体元件120位于载体元件140的物侧与像侧中其中一侧。第一实施例中,金属导体元件120位于载体元件140的物侧,但并不以此为限。具体来说,金属导体元件120可为一缓冲元件,且金属导体元件120可缓冲组装过程施加于载体元件140的温度梯度或压力冲击,提升生产良率。
进一步来说,金属导体元件120包含至少二固定孔121,与载体元件140耦合。具体而言,金属导体元件120可吸收镜头驱动模块10组装过程中的冲击能量,确保成像透镜组解像力不受影响,且固定孔121的数量为至少二可用以限制金属导体元件120的自体旋转以增加组装效率。借此,金属导体元件120可提供自动化组装的步骤余裕,故机械组装工序与电性焊接工序可分开控制以减少制造成本。详细来说,第一实施例中,金属导体元件120各包含三固定孔121,但数量并不以此为限。
图1E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与载体元件140的部分示意图。由图1A、图1B及图1E可知,成像透镜组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至少一塑胶透镜131、一环形段差结构132、一透镜136及一固定环137。塑胶透镜131与一被摄物(图未绘示)间无其他透镜,塑胶透镜131由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133、一外周部134及一遮光涂层135,其中成像透镜组的光轴X通过光学有效部133,外周部134环绕光学有效部133,遮光涂层135设置于塑胶透镜131的外周部134的物侧,且环绕光学有效部133。具体来说,遮光涂层135原为液态,固化后呈现不透光且具有附着力,可作为一固定元件,且可用以控制成像透镜组的进光量,借此定义入射光束的大小。环形段差结构132环绕光学有效部133,并为一全环状,且环形段差结构132连接光学有效部133与外周部134。具体而言,全环状是指环形段差结构132环绕光学有效部133无断开的情况。透过环形段差结构132的全环状外型,有利于部品脱模以改善承靠面的平面度。
由图1A与图1B可知,透镜136设置于塑胶透镜131的像侧,且固定环137设置于透镜136的像侧,其中透镜与固定环的数量、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设置其他光学元件,并不以此为限。
详细来说,遮光涂层135的一部分与载体元件140于垂直光轴X的方向无重叠,可指为遮光涂层135暴露于空气中,或指上述部份的遮光涂层135位于载体元件140的物侧,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遮光涂层135可适应性地填充光学元件之间的特殊空间构型以聚积于理想遮光的位置,进而提升遮蔽杂散光的性能。再者,遮光涂层135作为通光孔的设计有助于成像透镜组小型化。
进一步来说,遮光涂层135部分涂布于环形段差结构132上。具体来说,环形段差结构132可聚积遮光涂层135,提高其部分的光学密度。借此,减少机台涂布遮光涂层135时的影像辨识误差,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效率。
塑胶透镜131的外周部134可还包含至少一外斜面。具体来说,第一实施例中,外斜面可还包含N个外斜面,且N等于2,分别为外斜面134a、134b。遮光涂层135的一部分涂布于外斜面134a、134b上。外斜面134a、134b的设计有利于模具离型与部品脱模,且可同时提供遮光涂层135涂布所需的聚积空间。借此,外斜面134a、134b可使塑胶透镜131进一步往物侧前移,更容易达到成像透镜组小型化。
图1F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10的像侧部分剖视示意图,图1G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10的物侧部分剖视示意图。由图1A、图1B、图1F及图1G可知,驱动机构150包含至少一线圈与至少一磁石,第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150包含一线圈151与二磁石152,但数量并不以此为限。磁石152与线圈151对应设置,线圈151与磁石152之间交互作用产生一驱动磁力,使驱动机构150驱动成像透镜组沿平行光轴X方向移动。具体而言,线圈151与磁石152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驱动磁力可为一电磁驱动力,且驱动磁力是指利用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劳伦兹力。
载体元件140用以配置成像透镜组以及驱动机构150的线圈151与磁石152中其中一者,且塑胶透镜131以及驱动机构150的线圈151与磁石152中其中一者均与载体元件140有实体接触。载体元件140的一外表面还包含一组装结构141,其与驱动机构150的线圈151与磁石152中其中一者实体接触,用以使线圈151与磁石152互相面对,且组装结构141与载体元件140一体成型。具体来说,第一实施例中,载体元件140用以配置成像透镜组与驱动机构150的线圈151,且组装结构141与驱动机构150的线圈151实体接触。
再者,载体元件140还包含一天面142,天面142沿垂直光轴X的方向延伸且面向镜头驱动模块10的物侧。具体来说,载体元件140同时配置成像透镜组与驱动机构150,进而整合已知的镜筒与载体的功能以降低生产成本。因载体元件140同时配置成像透镜组与驱动机构150,可简化组装工序并提高生产良率。
详细来说,载体元件140朝向镜头驱动模块10的像侧的一侧外观为一多边形。借此,可配合感光元件的连接结构,且可提升自动化生产过程部品提取的便利性。多边形可为一四边形,且四边形为具有复数导角143角落。进一步来说,多边形也可为一六边形或一八边形,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提升镜头驱动模块10内的空间利用率。并且,至少二注料痕分别设置于导角143角落。再者,注料痕的数量可为至少三,但注料位置并不因此为限。第一实施例中,注料痕144的数量为三。借此,可维持较高精度的成型品质,且可成型更复杂结构的载体元件140。
弹簧片元件160与载体元件140组装,且弹簧片元件160位于载体元件140的像侧。借此,可于有限空间内利用材料特性设计出适合的机械支撑结构与理想的驱动行程组态。
由图1E可知,遮光涂层135由天面142往镜头驱动模块10的物侧沿平行光轴X的方向延伸的距离为H,塑胶透镜131的中心厚度为CT,遮光涂层135沿水平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L,遮光涂层135由天面142往镜头驱动模块10的像侧沿平行光轴X的方向的延伸距离为H2,外斜面134a与光轴X的夹角为α1,外斜面134b与光轴X的夹角为α2,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一条件。详细来说,天面142往物侧方向定义为正,天面142往像侧方向定义为负,天面142垂直光轴X,而天面142延伸线与光轴X的交点为归零点。
Figure BDA0002517974070000111
Figure BDA0002517974070000121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A至图2D,图2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20的爆炸图,图2B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20的另一爆炸图,图2C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20的物侧组合示意图,图2D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20的像侧组合示意图。由图2A至图2D可知,镜头驱动模块2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外壳210、至少一金属导体元件220、一成像透镜组(图未标示)、一载体元件240、一驱动机构250及一弹簧片元件260。
第二实施例中,金属导体元件220的数量为一,但并不以此为限。金属导体元件220与载体元件240实体接触,且金属导体元件220位于载体元件240的物侧与像侧中其中一侧。第二实施例中,金属导体元件220位于载体元件240的物侧,但并不以此为限。具体来说,金属导体元件220可为一缓冲元件,且金属导体元件220可缓冲组装过程施加于载体元件240的温度梯度或压力冲击,提升生产良率。
进一步来说,金属导体元件220包含至少二固定孔221,与载体元件240耦合。具体而言,金属导体元件220可吸收镜头驱动模块20组装过程中的冲击能量,确保成像透镜组解像力不受影响,且固定孔221的数量为至少二可用以限制金属导体元件220的自体旋转以增加组装效率。借此,金属导体元件220可提供自动化组装的步骤余裕,故机械组装工序与电性焊接工序可分开控制以减少制造成本。详细来说,第二实施例中,固定孔221的数量为六,但数量并不以此为限。
图2E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与载体元件240的部分示意图。由图2A、图2B及图2E可知,成像透镜组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至少一塑胶透镜231、一环形段差结构232、一透镜236及一固定环237。塑胶透镜231与一被摄物(图未绘示)间无其他透镜,塑胶透镜231由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233、一外周部234及一遮光涂层235,其中成像透镜组的光轴X通过光学有效部233,外周部234环绕光学有效部233,遮光涂层235设置于塑胶透镜231的外周部234的物侧,且环绕光学有效部233。具体来说,遮光涂层235原为液态,固化后呈现不透光且具有附着力,可作为一固定元件,且可用以控制成像透镜组的进光量,借此定义入射光束的大小。环形段差结构232环绕光学有效部233,并为一全环状,且环形段差结构232连接光学有效部233与外周部234。具体而言,全环状是指环形段差结构232环绕光学有效部233无断开的情况。透过环形段差结构232的全环状外型,有利于部品脱模以改善承靠面的平面度。
由图2A与图2B可知,透镜236设置于塑胶透镜231的像侧,且固定环237设置于透镜236的像侧,其中透镜与固定环的数量、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设置其他光学元件,并不以此为限。
详细来说,遮光涂层235的一部分与载体元件240于垂直光轴X的方向无重叠,可指为遮光涂层235暴露于空气中,或指上述部份的遮光涂层235位于载体元件240的物侧,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遮光涂层235可适应性地填充光学元件之间的特殊空间构型以聚积于理想遮光的位置,进而提升遮蔽杂散光的性能。再者,遮光涂层235作为通光孔的设计有助于成像透镜组小型化。
进一步来说,遮光涂层235部分涂布于环形段差结构232上。具体来说,环形段差结构232可聚积遮光涂层235,提高其部分的光学密度。借此,减少机台涂布遮光涂层235时的影像辨识误差,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效率。
塑胶透镜231的外周部234可还包含至少一外斜面。具体来说,第二实施例中,外斜面可还包含N个外斜面,且N等于2,分别为外斜面234a、234b。遮光涂层235的一部分涂布于外斜面234a、234b上。外斜面234a、234b的设计有利于模具离型与部品脱模,且可同时提供遮光涂层235涂布所需的聚积空间。借此,外斜面234a、234b可使塑胶透镜231进一步往物侧前移,更容易达到成像透镜组小型化。
图2F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20的物侧部分剖视示意图,图2G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20的像侧部分剖视示意图。由图2A、图2B、图2F及图2G可知,驱动机构250包含至少一线圈与至少一磁石,且线圈的数量可为至少二。第二实施例中,驱动机构250包含二线圈251与二磁石252,但数量并不以此为限。磁石252与线圈251对应设置,线圈251与磁石252之间交互作用产生一驱动磁力,使驱动机构250驱动成像透镜组沿平行光轴X方向移动。具体而言,线圈251与磁石252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驱动磁力可为一电磁驱动力,且驱动磁力是指利用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劳伦兹力。
载体元件240用以配置成像透镜组以及驱动机构250的线圈251与磁石252中其中一者,且塑胶透镜231以及驱动机构250的线圈251与磁石252中其中一者均与载体元件240有实体接触。载体元件240的一外表面还包含一组装结构241,其与驱动机构250的线圈251与磁石252中其中一者实体接触,用以使线圈251与磁石252互相面对,且组装结构241与载体元件240一体成型。具体来说,第二实施例中,载体元件240用以配置成像透镜组与驱动机构250的线圈251,且组装结构241与驱动机构250的线圈251实体接触。
再者,载体元件240还包含一天面242,天面242沿垂直光轴X的方向延伸且面向镜头驱动模块20的物侧。具体来说,载体元件240同时配置成像透镜组与驱动机构250,进而整合已知的镜筒与载体的功能以降低生产成本。因载体元件240同时配置成像透镜组与驱动机构250,可简化组装工序并提高生产良率。
详细来说,载体元件240朝向镜头驱动模块20的像侧的一侧外观为一多边形。借此,可配合感光元件的连接结构,且可提升自动化生产过程部品提取的便利性。多边形可为一四边形,且四边形为具有复数导角243角落。进一步来说,多边形也可为一六边形或一八边形,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提升镜头驱动模块20内的空间利用率。并且,至少二注料痕分别设置于导角243角落。再者,注料痕的数量可为至少三,但注料位置并不因此为限。第二实施例中,注料痕244的数量为三。借此,可维持较高精度的成型品质,且可成型更复杂结构的载体元件240。
进一步来说,线圈251与成像透镜组的光轴X相对设置,且设置于四边形中相对设置的二边上。借此,增加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劳伦兹力,以提升驱动效率。
弹簧片元件260与载体元件240组装,且弹簧片元件260位于载体元件240的像侧。借此,可于有限空间内利用材料特性设计出适合的机械支撑结构与理想的驱动行程组态。
由图2E可知,遮光涂层235由天面242往镜头驱动模块20的物侧沿平行光轴X的方向延伸的距离为H,塑胶透镜231的中心厚度为CT,遮光涂层235沿水平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L,遮光涂层235由天面242往镜头驱动模块20的像侧沿平行光轴X的方向的延伸距离为H2,外斜面234a与光轴X的夹角为α1,外斜面234b与光轴X的夹角为α2,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二条件。详细来说,天面242往物侧方向定义为正,天面242往像侧方向定义为负,天面242垂直光轴X,而天面242延伸线与光轴X的交点为归零点。
Figure BDA0002517974070000151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3A至图3D,图3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30的爆炸图,图3B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30的另一爆炸图,图3C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30的物侧组合示意图,图3D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30的像侧组合示意图。由图3A至图3D可知,镜头驱动模块3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外壳310、一成像透镜组(图未标示)、一载体元件340、一驱动机构350、至少一金属导体元件320及一弹簧片元件360。
第三实施例中,金属导体元件320的数量为二,且呈现对称状,但并不以此为限。金属导体元件320与载体元件340实体接触,且金属导体元件320位于载体元件340的物侧与像侧中其中一侧。第三实施例中,金属导体元件320位于载体元件340的像侧,但并不以此为限。具体来说,金属导体元件320可为一缓冲元件,且金属导体元件320可缓冲组装过程施加于载体元件340的温度梯度或压力冲击,提升生产良率。
进一步来说,金属导体元件320包含至少二固定孔321,与载体元件340耦合。具体而言,金属导体元件320可吸收镜头驱动模块30组装过程中的冲击能量,确保成像透镜组解像力不受影响,且固定孔321的数量为至少二可用以限制金属导体元件320的自体旋转以增加组装效率。借此,金属导体元件320可提供自动化组装的步骤余裕,故机械组装工序与电性焊接工序可分开控制以减少制造成本。详细来说,第三实施例中,金属导体元件320各包含四固定孔321,但数量并不以此为限。
图3E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与载体元件340的部分示意图。由图3A、图3B及图3E可知,成像透镜组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至少一塑胶透镜331、一环形段差结构332、一透镜336及一固定环337。塑胶透镜331与一被摄物(图未绘示)间无其他透镜,塑胶透镜331由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333、一外周部334及一遮光涂层335,其中成像透镜组的光轴X通过光学有效部333,外周部334环绕光学有效部333,遮光涂层335设置于塑胶透镜331的外周部334的物侧,且环绕光学有效部333。具体来说,遮光涂层335原为液态,固化后呈现不透光且具有附着力,可作为一固定元件,且可用以控制成像透镜组的进光量,借此定义入射光束的大小。环形段差结构332环绕光学有效部333,并为一全环状,且环形段差结构332连接光学有效部333与外周部334。具体而言,全环状是指环形段差结构332环绕光学有效部333无断开的情况。透过环形段差结构332的全环状外型,有利于部品脱模以改善承靠面的平面度。
由图3A与图3B可知,透镜336设置于塑胶透镜331的像侧,且固定环337设置于透镜336的像侧,其中透镜与固定环的数量、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设置其他光学元件,并不以此为限。
详细来说,遮光涂层335的一部分与载体元件340于垂直光轴X的方向无重叠,可指为遮光涂层335暴露于空气中,或指上述部份的遮光涂层335位于载体元件340的物侧,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遮光涂层335可适应性地填充光学元件之间的特殊空间构型以聚积于理想遮光的位置,进而提升遮蔽杂散光的性能。再者,遮光涂层335作为通光孔的设计有助于成像透镜组小型化。
进一步来说,遮光涂层335部分涂布于环形段差结构332上。具体来说,环形段差结构332可聚积遮光涂层335,提高其部分的光学密度。借此,减少机台涂布遮光涂层335时的影像辨识误差,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效率。
塑胶透镜331的外周部334可还包含至少一外斜面。具体来说,第三实施例中,外斜面可还包含N个外斜面,且N等于2,分别为外斜面334a、334b。遮光涂层335的一部分涂布于外斜面334a、334b上。外斜面334a、334b的设计有利于模具离型与部品脱模,且可同时提供遮光涂层335涂布所需的聚积空间。借此,外斜面334a、334b可使塑胶透镜331进一步往物侧前移,更容易达到成像透镜组小型化。
图3F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30的物侧部分剖视示意图,图3G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30的像侧部分剖视示意图。由图3A、图3B、图3F及图3G可知,驱动机构350包含至少一线圈与至少一磁石,第三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50包含一线圈351与二磁石352,但数量并不以此为限。磁石352与线圈351对应设置,线圈351与磁石352之间交互作用产生一驱动磁力,使驱动机构350驱动成像透镜组沿平行光轴X方向移动。具体而言,线圈351与磁石352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驱动磁力可为一电磁驱动力,且驱动磁力是指利用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劳伦兹力。
载体元件340用以配置成像透镜组以及驱动机构350的线圈351与磁石352中其中一者,且塑胶透镜331以及驱动机构350的线圈351与磁石352中其中一者均与载体元件340有实体接触。载体元件340的一外表面还包含一组装结构341,其与驱动机构350的线圈351与磁石352中其中一者实体接触,用以使线圈351与磁石352互相面对,且组装结构341与载体元件340一体成型。具体来说,第三实施例中,载体元件340用以配置成像透镜组与驱动机构350的线圈351,且组装结构341与驱动机构350的线圈351实体接触。
再者,载体元件340还包含一天面342,天面342沿垂直光轴X的方向延伸且面向镜头驱动模块30的物侧。具体来说,载体元件340同时配置成像透镜组与驱动机构350,进而整合已知的镜筒与载体的功能以降低生产成本。因载体元件340同时配置成像透镜组与驱动机构350,可简化组装工序并提高生产良率。
详细来说,载体元件340朝向镜头驱动模块30的像侧的一侧外观为一多边形。借此,可配合感光元件的连接结构,且可提升自动化生产过程部品提取的便利性。多边形可为一四边形,且四边形为具有复数导角343角落。进一步来说,多边形也可为一六边形或一八边形,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提升镜头驱动模块30内的空间利用率。并且,至少二注料痕分别设置于导角343角落。再者,注料痕的数量可为至少三,但注料位置并不因此为限。第三实施例中,注料痕344的数量为三。借此,可维持较高精度的成型品质,且可成型更复杂结构的载体元件340。
弹簧片元件360与载体元件340组装,且弹簧片元件360位于载体元件340的像侧。借此,可于有限空间内利用材料特性设计出适合的机械支撑结构与理想的驱动行程组态。进一步来说,金属导体元件320设置于载体元件340与弹簧片元件360之间。借此,提升金属导体元件320的缓冲效益。
由图3E可知,遮光涂层335由天面342往镜头驱动模块30的物侧沿平行光轴X的方向延伸的距离为H,塑胶透镜331的中心厚度为CT,遮光涂层335沿水平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L,遮光涂层335由天面342往镜头驱动模块30的像侧沿平行光轴X的方向的延伸距离为H2,外斜面334a与光轴X的夹角为α1,外斜面334b与光轴X的夹角为α2,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三条件。详细来说,天面342往物侧方向定义为正,天面342往像侧方向定义为负,天面342垂直光轴X,而天面342延伸线与光轴X的交点为归零点。
Figure BDA0002517974070000181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4A至图4D,图4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40的爆炸图,图4B绘示图4A第四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40的另一爆炸图,图4C绘示图4A第四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40的物侧组合示意图,图4D绘示图4A第四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40的像侧组合示意图。由图4A至图4D可知,镜头驱动模块4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外壳410、至少一金属导体元件420、一成像透镜组(图未标示)、一载体元件440、一驱动机构450及一弹簧片元件460。
第四实施例中,金属导体元件420的数量为一,但并不以此为限。金属导体元件420与载体元件440实体接触,且金属导体元件420位于载体元件440的物侧与像侧中其中一侧。第四实施例中,金属导体元件420位于载体元件440的物侧,但并不以此为限。具体来说,金属导体元件420可为一缓冲元件,且金属导体元件420可缓冲组装过程施加于载体元件440的温度梯度或压力冲击,提升生产良率。
进一步来说,金属导体元件420包含至少二固定孔421,与载体元件440耦合。具体而言,金属导体元件420可吸收镜头驱动模块40组装过程中的冲击能量,确保成像透镜组解像力不受影响,且固定孔421的数量为至少二可用以限制金属导体元件420的自体旋转以增加组装效率。借此,金属导体元件420可提供自动化组装的步骤余裕,故机械组装工序与电性焊接工序可分开控制以减少制造成本。详细来说,第四实施例中,固定孔421的数量为六,但数量并不以此为限。
图4E绘示图4A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与载体元件440的部分示意图。由图4A、图4B及图4E可知,成像透镜组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至少一塑胶透镜431、一环形段差结构432、一透镜436及一固定环437。塑胶透镜431与一被摄物(图未绘示)间无其他透镜,塑胶透镜431由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433、一外周部434及一遮光涂层435,其中成像透镜组的光轴X通过光学有效部433,外周部434环绕光学有效部433,遮光涂层435设置于塑胶透镜431的外周部434的物侧,且环绕光学有效部433。具体来说,遮光涂层435原为液态,固化后呈现不透光且具有附着力,可作为一固定元件,且可用以控制成像透镜组的进光量,借此定义入射光束的大小。环形段差结构432环绕光学有效部433,并为一全环状,且环形段差结构432连接光学有效部433与外周部434。具体而言,全环状是指环形段差结构432环绕光学有效部433无断开的情况。透过环形段差结构432的全环状外型,有利于部品脱模以改善承靠面的平面度。
由图4A与图4B可知,透镜436设置于塑胶透镜431的像侧,且固定环437设置于透镜436的像侧,其中透镜与固定环的数量、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设置其他光学元件,并不以此为限。
详细来说,遮光涂层435的一部分与载体元件440于垂直光轴X的方向无重叠,可指为遮光涂层435暴露于空气中,或指上述部份的遮光涂层435位于载体元件440的物侧,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遮光涂层435可适应性地填充光学元件之间的特殊空间构型以聚积于理想遮光的位置,进而提升遮蔽杂散光的性能。再者,遮光涂层435作为通光孔的设计有助于成像透镜组小型化。
进一步来说,遮光涂层435部分涂布于环形段差结构432上。具体来说,环形段差结构432可聚积遮光涂层435,提高其部分的光学密度。借此,减少机台涂布遮光涂层435时的影像辨识误差,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效率。
塑胶透镜431的外周部434可还包含至少一外斜面。具体来说,第四实施例中,外斜面可还包含N个外斜面,且N等于2,分别为外斜面434a、434b。遮光涂层435的一部分涂布于外斜面434a、434b上。外斜面434a、434b的设计有利于模具离型与部品脱模,且可同时提供遮光涂层435涂布所需的聚积空间。借此,外斜面434a、434b可使塑胶透镜431进一步往物侧前移,更容易达到成像透镜组小型化。
图4F绘示图4A第四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40的物侧部分剖视示意图,图4G绘示图4A第四实施例中镜头驱动模块40的像侧部分剖视示意图。由图4A、图4B、图4F及图4G可知,驱动机构450包含至少一线圈与至少一磁石,且线圈的数量可为至少二。第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450包含二线圈451与二磁石452,但数量并不以此为限。磁石452与线圈451对应设置,线圈451与磁石452之间交互作用产生一驱动磁力,使驱动机构450驱动成像透镜组沿平行光轴X方向移动。具体而言,线圈451与磁石452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驱动磁力可为一电磁驱动力,且驱动磁力是指利用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劳伦兹力。
载体元件440用以配置成像透镜组以及驱动机构450的线圈451与磁石452中其中一者,且塑胶透镜431以及驱动机构450的线圈451与磁石452中其中一者均与载体元件440有实体接触。载体元件440的一外表面还包含一组装结构441,其与驱动机构450的线圈451与磁石452中其中一者实体接触,用以使线圈451与磁石452互相面对,且组装结构441与载体元件440一体成型。具体来说,第四实施例中,载体元件440用以配置成像透镜组与驱动机构450的磁石452,且组装结构441与驱动机构450的磁石452实体接触。
再者,载体元件440还包含一天面442,天面442沿垂直光轴X的方向延伸且面向镜头驱动模块40的物侧。具体来说,载体元件440同时配置成像透镜组与驱动机构450,进而整合已知的镜筒与载体的功能以降低生产成本。因载体元件440同时配置成像透镜组与驱动机构450,可简化组装工序并提高生产良率。
详细来说,载体元件440朝向镜头驱动模块40的像侧的一侧外观为一多边形。借此,可配合感光元件的连接结构,且可提升自动化生产过程部品提取的便利性。多边形可为一四边形,且四边形为具有复数导角443角落。进一步来说,多边形也可为一六边形或一八边形,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提升镜头驱动模块40内的空间利用率。并且,至少二注料痕分别设置于导角443角落。再者,注料痕的数量可为至少三,但注料位置并不因此为限。第四实施例中,注料痕444的数量为三。借此,可维持较高精度的成型品质,且可成型更复杂结构的载体元件440。
进一步来说,线圈451与成像透镜组的光轴X相对设置,且设置于四边形中相对设置的二边上。借此,增加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劳伦兹力,以提升驱动效率。
弹簧片元件460与载体元件440组装,且弹簧片元件460位于载体元件440的像侧。借此,可于有限空间内利用材料特性设计出适合的机械支撑结构与理想的驱动行程组态。
由图4E可知,遮光涂层435由天面442往镜头驱动模块40的物侧沿平行光轴X的方向延伸的距离为H,塑胶透镜431的中心厚度为CT,遮光涂层435沿水平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L,遮光涂层435由天面442往镜头驱动模块40的像侧沿平行光轴X的方向的延伸距离为H2,外斜面434a与光轴X的夹角为α1,外斜面434b与光轴X的夹角为α2,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四条件。详细来说,天面442往物侧方向定义为正,天面442往像侧方向定义为负,天面442垂直光轴X,而天面442延伸线与光轴X的交点为归零点。
Figure BDA0002517974070000211
<第五实施例>
图5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图未标示)与载体元件540的部分示意图。由图5可知,成像透镜组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至少一塑胶透镜531、一环形段差结构532、一透镜(图未绘示)及一固定环(图未绘示)。塑胶透镜531与一被摄物(图未绘示)间无其他透镜,塑胶透镜531由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533、一外周部534及一遮光涂层535,其中成像透镜组的光轴X通过光学有效部533,外周部534环绕光学有效部533,遮光涂层535设置于塑胶透镜531的外周部534的物侧,且环绕光学有效部533。具体来说,遮光涂层535原为液态,固化后呈现不透光且具有附着力,可作为一固定元件,且可用以控制成像透镜组的进光量,借此定义入射光束的大小。环形段差结构532环绕光学有效部533,并为一全环状,且环形段差结构532连接光学有效部533与外周部534。具体而言,全环状是指环形段差结构532环绕光学有效部533无断开的情况。透过环形段差结构532的全环状外型,有利于部品脱模以改善承靠面的平面度。
具体而言,透镜设置于塑胶透镜531的像侧,且固定环设置于透镜的像侧,其中透镜与固定环的数量、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设置其他光学元件,并不以此为限。
详细来说,遮光涂层535的一部分与载体元件540于垂直光轴X的方向无重叠,可指为遮光涂层535暴露于空气中,或指上述部份的遮光涂层535位于载体元件540的物侧,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遮光涂层535可适应性地填充光学元件之间的特殊空间构型以聚积于理想遮光的位置,进而提升遮蔽杂散光的性能。再者,遮光涂层535作为通光孔的设计有助于成像透镜组小型化。
进一步来说,遮光涂层535部分涂布于环形段差结构532上。具体来说,环形段差结构532可聚积遮光涂层535,提高其部分的光学密度。借此,减少机台涂布遮光涂层535时的影像辨识误差,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效率。
塑胶透镜531的外周部534可还包含至少一外斜面。具体来说,第五实施例中,外斜面可还包含N个外斜面,且N等于4,分别为外斜面534a、534b、534c、534d。遮光涂层535的一部分涂布于外斜面534a、534b、534c、534d上。外斜面534a、534b、534c、534d的设计有利于模具离型与部品脱模,且可同时提供遮光涂层535涂布所需的聚积空间。借此,外斜面534a、534b、534c、534d可使塑胶透镜531进一步往物侧前移,更容易达到成像透镜组小型化。
因第五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仅差别于载体元件与成像透镜组,其余元件数量与配置关系皆相同,故将不另赘述。
由图5可知,遮光涂层535由天面542往镜头驱动模块(图未绘示)的物侧沿平行光轴X的方向延伸的距离为H,塑胶透镜531的中心厚度为CT,遮光涂层535沿水平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L,遮光涂层535由天面542往镜头驱动模块(图未绘示)的像侧沿平行光轴X的方向的延伸距离为H2,外斜面534a与光轴X的夹角为α1,外斜面534b与光轴X的夹角为α2,外斜面534c与光轴X的夹角为α3,外斜面534d与光轴X的夹角为α4,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五条件。详细来说,天面542往物侧方向定义为正,天面542往像侧方向定义为负,天面542垂直光轴X,而天面542延伸线与光轴X的交点为归零点。
Figure BDA0002517974070000231
<第六实施例>
图6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图未标示)与载体元件640的部分示意图。由图6可知,成像透镜组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至少一塑胶透镜631、一环形段差结构632、一透镜(图未绘示)及一固定环(图未绘示)。塑胶透镜631与一被摄物(图未绘示)间无其他透镜,塑胶透镜631由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633、一外周部634及一遮光涂层635,其中成像透镜组的光轴X通过光学有效部633,外周部634环绕光学有效部633,遮光涂层635设置于塑胶透镜631的外周部634的物侧,且环绕光学有效部633。具体来说,遮光涂层635原为液态,固化后呈现不透光且具有附着力,可作为一固定元件,且可用以控制成像透镜组的进光量,借此定义入射光束的大小。环形段差结构632环绕光学有效部633,并为一全环状,且环形段差结构632连接光学有效部633与外周部634。具体而言,全环状是指环形段差结构632环绕光学有效部633无断开的情况。透过环形段差结构632的全环状外型,有利于部品脱模以改善承靠面的平面度。
具体而言,透镜设置于塑胶透镜631的像侧,且固定环设置于透镜的像侧,其中透镜与固定环的数量、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且更可依需求设置其他光学元件,并不以此为限。
详细来说,遮光涂层635的一部分与载体元件640于垂直光轴X的方向无重叠,可指为遮光涂层635暴露于空气中,或指上述部份的遮光涂层635位于载体元件640的物侧,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遮光涂层635可适应性地填充光学元件之间的特殊空间构型以聚积于理想遮光的位置,进而提升遮蔽杂散光的性能。再者,遮光涂层635作为通光孔的设计有助于成像透镜组小型化。
进一步来说,遮光涂层635部分涂布于环形段差结构632上。具体来说,环形段差结构632可聚积遮光涂层635,提高其部分的光学密度。借此,减少机台涂布遮光涂层635时的影像辨识误差,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效率。
因第六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仅差别于载体元件与成像透镜组,其余元件数量与配置关系皆相同,故将不另赘述。
由图6可知,遮光涂层635由天面642往镜头驱动模块(图未绘示)的物侧沿平行光轴X的方向延伸的距离为H,塑胶透镜631的中心厚度为CT,遮光涂层635沿水平光轴X方向的长度为L,遮光涂层635由天面642往镜头驱动模块(图未绘示)的像侧沿平行光轴X的方向的延伸距离为H2,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六条件。详细来说,天面642往物侧方向定义为正,天面642往像侧方向定义为负,天面642垂直光轴X,而天面642延伸线与光轴X的交点为归零点。
Figure BDA0002517974070000241
<第七实施例>
图7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70的示意图,图7B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70的方块图。由图7A与图7B可知,电子装置70是一智能手机,且包含一镜头驱动模块71、一使用者界面73及电子感光元件72。第七实施例的镜头驱动模块71设置于使用者界面73侧边的区域,电子感光元件72设置于镜头驱动模块71的成像面(图未绘示),其中使用者界面73可为触控屏幕或显示屏幕,并不以此为限。镜头驱动模块71可为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中的任一者,其包含一成像透镜组(图未绘示)、一驱动机构(图未绘示)及一载体元件(图未绘示),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70的使用者界面73进入拍摄模式。此时镜头驱动模块71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元件72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74。
因应电子装置7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70可还包含一光学防手震组件75,是可为OIS防抖回馈装置,进一步地,电子装置7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辅助光学元件(未另标号)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76。第七实施例中,辅助光学元件为闪光灯模块77与对焦辅助模块78,闪光灯模块77可用以补偿色温,对焦辅助模块78可为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76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70中镜头驱动模块71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75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7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此外,电子装置70可还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图7C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自拍场景的示意图,图7D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拍摄的影像的示意图。由图7A至图7D可知,镜头驱动模块71与使用者界面73皆朝向使用者,在进行自拍(selfie)或直播(live streaming)时,可同时观看拍摄影像与进行界面的操作,并于拍摄后可得到如图7D的拍摄的影像。借此,搭配本揭示内容的镜头驱动模块71可提供较佳的拍摄体验。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成像透镜组,具有一光轴,并包含:
至少一塑胶透镜,与一被摄物间无其他透镜,该至少一塑胶透镜由中心至周边依序包含:
一光学有效部,该成像透镜组的该光轴通过该光学有效部;
一外周部,环绕该光学有效部;及
一遮光涂层,设置于该至少一塑胶透镜的该外周部的物侧,且环绕该光学有效部;
一驱动机构,包含:
至少一线圈;及
至少一磁石,与该至少一线圈对应设置,该至少一线圈与该至少一磁石之间交互作用产生一驱动磁力,使该驱动机构驱动该成像透镜组沿平行该光轴方向移动;以及
一载体元件,用以配置该成像透镜组以及该驱动机构的该至少一线圈与该至少一磁石中其中一者,且该至少一塑胶透镜以及该驱动机构的该至少一线圈与该至少一磁石中其中该者均与该载体元件有实体接触,而该载体元件的一外表面包含:
一组装结构,其与该驱动机构的该至少一线圈与该至少一磁石中其中该者实体接触,用以使该至少一线圈与该至少一磁石互相面对,且该组装结构与该载体元件一体成型;
其中,该遮光涂层的一部分与该载体元件于垂直该光轴的方向上无重叠;
其中,该载体元件还包含一天面,该天面沿垂直该光轴的方向延伸且面向该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该遮光涂层由该天面往该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沿平行该光轴的方向延伸的距离为H,该至少一塑胶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0<H/CT<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遮光涂层沿水平该光轴方向的长度为L,其满足下列条件:
0mm<L<1.2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遮光涂层沿水平该光轴方向的长度为L,其满足下列条件:
0.1mm<L<0.9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遮光涂层由该天面往该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沿平行该光轴的方向延伸的距离为H,该至少一塑胶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0.1≤H/CT≤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遮光涂层由该天面往该镜头驱动模块的像侧沿平行该光轴的方向的延伸距离为H2,该至少一塑胶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2<H2/CT≤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遮光涂层由该天面往该镜头驱动模块的像侧沿平行该光轴的方向的延伸距离为H2,该至少一塑胶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1≤H2/CT≤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塑胶透镜的该外周部还包含至少一外斜面,且该遮光涂层的一部分涂布于该至少一外斜面上,该至少一外斜面与该光轴之间具有至少一夹角,该至少一夹角介于1度与60度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外斜面的数量为N个,该N个外斜面与该光轴之间的该至少一夹角的数量为N个,该N个夹角由该镜头驱动模块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变大,且该N个夹角介于1度与39度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还包含一环形段差结构,其环绕该光学有效部,并为一全环状,且该环形段差结构连接该光学有效部与该外周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遮光涂层部分涂布于该环形段差结构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弹簧片元件,其与该载体元件组装,该弹簧片元件位于该载体元件的像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至少一金属导体元件,与该载体元件实体接触,且该至少一金属导体元件位于该载体元件的物侧与像侧中其中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金属导体元件包含至少二固定孔,与该载体元件耦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金属导体元件设置于该载体元件与该弹簧片元件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载体元件朝向该镜头驱动模块的像侧的一侧外观为一多边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多边形为一四边形,该四边形为具有复数导角角落。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线圈的数量为至少二,与该成像透镜组的该光轴相对设置,且设置于该四边形中相对设置的二边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至少二注料痕分别设置于至少二该导角角落。
19.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驱动模块。
CN202020965929.9U 2020-03-31 2020-06-01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Active CN21230203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1062A TWI728769B (zh) 2020-03-31 2020-03-31 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TW109111062 2020-03-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02033U true CN212302033U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3955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65929.9U Active CN212302033U (zh) 2020-03-31 2020-06-01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02010483000.7A Active CN113534387B (zh) 2020-03-31 2020-06-01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83000.7A Active CN113534387B (zh) 2020-03-31 2020-06-01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62548B2 (zh)
CN (2) CN212302033U (zh)
TW (1) TWI72876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34387A (zh) * 2020-03-31 2021-10-22 大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92444B2 (ja) 2007-02-02 2012-08-08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4706935B2 (ja) 2008-06-20 2011-06-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01944817B (zh) 2009-07-06 2013-04-2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致动器及具有该致动器的相机模组
JP5846346B2 (ja) 2009-08-21 2016-01-2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手振れ補正装置
TW201134062A (en) 2010-03-26 2011-10-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Voice coil motor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JP5440796B2 (ja) 2010-06-16 2014-03-12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9035502B2 (en) 2011-02-07 2015-05-19 Lg Innotek Co., Ltd. Multifunctional voice coil motor
KR101822651B1 (ko) 2011-02-14 2018-01-2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KR101971639B1 (ko) 2011-11-30 2019-08-1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TWI524631B (zh) 2012-03-13 2016-03-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音圈馬達
TWI524635B (zh) 2012-03-15 2016-03-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音圈馬達及其製造方法
JP5765362B2 (ja) 2013-04-11 2015-08-19 Tdk株式会社 レンズ保持装置
KR102166329B1 (ko) 2013-08-19 2020-10-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JP6433672B2 (ja) * 2014-03-31 2018-12-05 惠州市大亜湾永昶電子工業有限公司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回転規制治具
TWI542936B (zh) 2014-06-23 2016-07-21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抗傾斜電磁式馬達及鏡頭裝置
US9195026B1 (en) 2014-08-08 2015-11-24 Topray Mems Inc. Step response suppression structure of lens driving apparatus
KR102305996B1 (ko) 2014-08-14 2021-09-2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102311663B1 (ko) 2015-03-18 2021-10-1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TWI639027B (zh) * 2016-05-09 2018-10-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CN107884897A (zh) * 2016-09-30 2018-04-06 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光路调整机构
TWI639029B (zh) * 2017-04-10 2018-10-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09212712B (zh) 2017-07-07 2022-03-29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机构
TWI698672B (zh) * 2017-08-11 2020-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47480B (zh) * 2018-01-30 2019-0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雙色模造光學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660229B (zh) * 2018-03-08 2019-05-2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模組、攝影系統與手機裝置
CN110196478B (zh) * 2019-06-10 2022-03-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TWI728769B (zh) * 2020-03-31 2021-05-2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34387A (zh) * 2020-03-31 2021-10-22 大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3534387B (zh) * 2020-03-31 2024-04-05 大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8895A (zh) 2021-10-16
US20210302689A1 (en) 2021-09-30
TWI728769B (zh) 2021-05-21
CN113534387B (zh) 2024-04-05
US11662548B2 (en) 2023-05-30
CN113534387A (zh) 2021-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91369B1 (ko) 폴디드 카메라에 대한 감소된 높이 페널티
US8958690B2 (en) Camera module
US20140368723A1 (en) Lens module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KR20130127780A (ko) 카메라 모듈
TWI748624B (zh)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CN210119621U (zh)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US11899273B2 (en)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10080684A1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350152A1 (en)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150006785A (ko) 카메라 모듈
US20150015954A1 (en) Camera module
CN212302033U (zh)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US20220050260A1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3780512U (zh)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US11914217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26766B (zh)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US7959364B2 (en) Lens protection structure for miniature lens focusing mechanism
TWI411861B (zh) 鏡頭模組
TWI769815B (zh) 塑膠光轉折元件、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6762351A (zh) 摄像模组、制造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