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10843A -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10843A
TW201910843A TW107116845A TW107116845A TW201910843A TW 201910843 A TW201910843 A TW 201910843A TW 107116845 A TW107116845 A TW 107116845A TW 107116845 A TW107116845 A TW 107116845A TW 201910843 A TW201910843 A TW 20191084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ing lens
lens
plastic
plastic lens
inner botto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68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8672B (zh
Inventor
林正峰
周明達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168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9867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10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08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86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8672B/zh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包含塑膠鏡筒以及成像鏡片組,成像鏡片組設置於塑膠鏡筒中。塑膠鏡筒包含物端外表面、第一內底面及第二內底面,第一內底面與物端外表面相對設置,第二內底面位於第一內底面的像側。成像鏡片組具有一光軸且由其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及間隔環,塑膠透鏡上設置有光線吸收塗層,間隔環包含物端連接面及相對面,當物端連接面與物側相鄰光學元件連接時,相對面不與物側相鄰光學元件接觸,其中第二內底面與相對面於平行光軸的方向有重疊,光線吸收塗層較物端連接面靠近光軸。藉此,可形成易消除雜散光的光陷阱結構。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成像鏡頭及相機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成像鏡頭及相機模組。
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搭載有成像裝置的個人化電子產品及行動通訊產品的普及,連帶帶動小型化成像鏡頭的興起,對具有高解析度與優良成像品質的小型化成像鏡頭的需求也大幅攀升。
成像鏡頭包含塑膠鏡筒與光學鏡片組,光學鏡片組設置於塑膠鏡筒中。光學鏡片組通常包含複數個透鏡、遮光片及間隔環等光學元件,透鏡之間以嵌合結構彼此嵌合或以間隔環控制透鏡間的間隔距離,藉以提供適當的光學距離或避免相鄰的透鏡之間發生摩擦或碰撞而受損,並可於透鏡間設置遮光片,用以遮蔽成像鏡頭內部不必要的光線。
習用塑膠鏡筒大多配置單一直徑而為直筒狀,其不利於遮蔽成像鏡頭內部不必要的光線而干擾成像品質。為改善直筒狀塑膠透鏡的缺失,另發展出具有不同直徑的塑膠鏡筒,其物側端的直徑小於像側端的直徑(即前窄後 寬的結構),藉此,有利於遮蔽成像鏡頭內部不必要的光線而提升成像品質,然而,習用光學鏡片組中透鏡的嵌合結構仍存在過多面反射的情形,導致雜散光的消除效果有限。
請參照第1A圖,其係繪示習用的一種成像鏡頭1000的剖視示意圖。成像鏡頭1000包含塑膠鏡筒2000以及光學鏡片組(未另標號),光學鏡片組設置於塑膠鏡筒2000中。光學鏡片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塑膠透鏡3100、塑膠透鏡3200、遮光片4100、塑膠透鏡3300、遮光片4200、間隔環5100、塑膠透鏡3400、間隔環5200、遮光片4300、塑膠透鏡3500、固定環5300及成像面3600,其中塑膠透鏡3100、塑膠透鏡3200及塑膠透鏡3300屬於前群鏡片組,塑膠透鏡3400及塑膠透鏡3500屬於後群鏡片組,當入射光線M1、入射光線M2、入射光線M3進入成像鏡頭1000,其中入射光線M2、入射光線M3於前群鏡片組的嵌合結構經過多次面反射後形成反射光線R2、反射光線R3投射於成像面3600,入射光線M1於後群鏡片組的嵌合結構經過多次面反射後形成反射光線R1投射於成像面3600,由第1A圖可知,雖然塑膠鏡筒2000配置為前窄後寬的結構,由於前群鏡片組的嵌合結構仍容易存在面反射的情形,且光線路徑變數太多太複雜,需要耗費大量時間逐一解析,後群鏡片組因光學有效區以外的部分過大,也容易產生內部面反射,導致控制或消除雜散光的效果有限。
另請參照第1B圖,其係繪示第1A圖中成像鏡頭1000的組裝受力示意圖,組裝成像鏡頭1000時,會於固 定環5300提供施力F1以進行壓合,施力F1會於光學元件間抵頂處產生反饋力量,以下係以反饋力量F2舉例說明,請參照第1C圖及第1D圖,第1C圖繪示遮光片4200的壓痕4210示意圖,第1D圖繪示間隔環5100的壓痕5110示意圖,由第1C圖可知,反饋力量F2會導致遮光片4200因不均勻受力而產生壓痕4210,遮光片4200因而受損且無法回復,第1D圖中,間隔環5100係採用較軟性的塑膠製成,反饋力量F2會導致間隔環5100因不均勻受力而產生壓痕5110,其係代表間隔環5100已受力產生不可恢復的屈曲(flexure),其會間接導致相鄰透鏡(即塑膠透鏡3400)產生屈曲的變形狀態而影響該相鄰透鏡光學有效部的形狀,進而影響成像品質,倘若間隔環5100改用較硬的塑膠以避免屈曲,又會有造價過高及不易射出成型的缺點。
因此,如何控制或消除成像鏡頭的雜散光,以提升成像品質,以及如何改善塑膠透鏡在組裝過程中因壓合而變形的情形或加強間隔環的強度,遂成為相關業者關注的焦點。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成像鏡頭包含塑膠鏡筒、設置有光線吸收塗層的塑膠透鏡及間隔環,藉由塑膠鏡筒及間隔環在結構上的互相配合及適當配置的光線吸收塗層,可形成易消除雜散光的光陷阱結 構,進而提升成像鏡頭及相機模組的成像品質,使電子產品滿足更高階的成像需求。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含塑膠鏡筒以及成像鏡片組,成像鏡片組設置於塑膠鏡筒中。塑膠鏡筒包含物端外表面、第一內底面及第二內底面,第一內底面,形成於塑膠鏡筒內且與物端外表面相對設置,且第一內底面環繞一物端開孔,第二內底面形成於塑膠鏡筒內且位於第一內底面的像側。成像鏡片組具有一光軸且由成像鏡片組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及間隔環。塑膠透鏡上設置有光線吸收塗層。間隔環包含中心開孔、物端面及像端面,中心開孔與物端開孔同軸排列,物端面環繞中心開孔,其中物端面包含物端連接面及相對面,物端連接面較相對面靠近中心開孔,物端連接面用以與一物側相鄰光學元件連接,當物端連接面與所述物側相鄰光學元件連接時,相對面不與所述物側相鄰光學元件接觸。像端面與物端面相對設置,像端面包含像端連接面,像端連接面與相對面相對設置,且像端連接面用以與一像側相鄰光學元件連接。第二內底面與相對面於平行光軸的方向有重疊,光線吸收塗層較物端連接面靠近光軸,成像鏡片組中塑膠透鏡的數量至少為N,成像鏡片組中小外徑塑膠透鏡的數量為N1,成像鏡片組中大外徑塑膠透鏡的數量為N2,且N1為1至N-1的正整數,成像鏡片組中小外徑塑膠透鏡的外徑分別為ΦN1m,m為1至N1的正整數,成像鏡片組中大外徑塑膠透鏡的外徑分別為ΦN2n,n為1至N2的正整數,其滿足下列條件:5N <10;N=N1+N2;2.8mm<ΦN1m<3.8mm;以及4.7mm<ΦN2n<7.0mm。藉此,可形成易消除雜散光的光陷阱結構,進而提升成像鏡頭的成像品質。
依據前述的成像鏡頭,第二內底面可不與成像鏡片組接觸。物端面可更包含一圓錐面,圓錐面設置於物端連接面與相對面之間,且圓錐面由間隔環的像側往間隔環的物側方向漸縮。當物端連接面與物側相鄰光學元件連接時,圓錐面可不與物側相鄰光學元件接觸,塑膠鏡筒可更包含複數個鏡筒內緣面,各鏡筒內緣面與物端開孔同軸且平行光軸,各鏡筒內緣面與第一內底面或第二內底面或另一鏡筒內緣面連接,第一內底面與所述鏡筒內緣面中位於第二內底面的物側的鏡筒內緣面定義出第一容置空間,第二內底面與所述鏡筒內緣面中位於第二內底面的像側的鏡筒內緣面定義出第二容置空間,第一容置空間內的最像側鏡筒內緣面直徑為ΦB1i,第二容置空間內的最物側鏡筒內緣面直徑為ΦB2o,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27<ΦB2o/ΦB1i<2.0。第一容置空間內的最像側塑膠透鏡外徑為ΦN1i,第二容置空間內的最物側塑膠透鏡外徑為ΦN2o,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35<ΦN2o/ΦN1i<2.2。或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0<ΦN2o/ΦN1i。第一容置空間內的最物側塑膠透鏡外徑為ΦN1o,第一容置空間內的最像側塑膠透鏡外徑為ΦN1i,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ΦN1i/ΦN1o<1.28。第二內底面的寬度為w2,第一內底面的寬度為w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w2/w1<6.5。或者,其可滿足下列條 件:2.0<w2/w1<5.5。第二內底面遠離光軸的部分與物端外表面於平行光軸的方向可不重疊。或者,第二內底面與物端外表面於平行光軸的方向可完全不重疊。間隔環的相對面與像側連接面之間的厚度為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5mm<d<0.75mm。塑膠透鏡可更包含二氧化矽材質層,二氧化矽材質層設置於光線吸收塗層上。物端開孔可為成像鏡片組的光圈。塑膠鏡筒的最像側端可為方型結構。藉由上述提及的各點技術特徵,可提升光陷阱結構消除雜散光的效率。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如前所述的成像鏡頭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成像面。藉此,有利於消除雜散光,提升相機模組的成像品質。
依據前述的相機模組,成像鏡片組中小外徑塑膠透鏡的數量為N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N1。或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4N1。藉由上述提及的各點技術特徵,可進一步消除雜散光。
依據本發明又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前所述的相機模組。藉此,有利於消除雜散光,使電子產品滿足更高階的成像需求。
10、31、41‧‧‧相機模組
11‧‧‧自動對焦組件
12‧‧‧光學防手震組件
13‧‧‧電子感光元件
14‧‧‧軟性電路板
15‧‧‧連接器
20、30、40‧‧‧電子裝置
24‧‧‧使用者介面
24a‧‧‧觸控螢幕
24b‧‧‧按鍵
23‧‧‧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21‧‧‧感測元件
100、100a、200、200a、300、300a、1000‧‧‧成像鏡頭
110、210、310、2000‧‧‧塑膠鏡筒
111、211、311‧‧‧物端外表面
112、212、312‧‧‧第一內底面
113、213、313‧‧‧第二內底面
114、214、314‧‧‧物端開孔
115a、115b、115c、115d、116a、116b、116c、116d、116e、215a、215b、215c、215d、216a、216b、216c、216d、315a、315b、315c、315d、316a、316b、316c、316d、316e‧‧‧鏡筒內緣面
117、217、317‧‧‧第一容置空間
118、218、318‧‧‧第二容置空間
119、219、319‧‧‧最像側端
121、151a、152a、221、251a、252a、253a、321‧‧‧光線吸收塗層
122、222‧‧‧二氧化矽材質層
120、141、142、143、144、151、152、153、154、220、251、252、253、254、320、351、352、353、354、355、3100、3200、3300、3400、3500、‧‧‧塑膠透鏡
271、272、273、371、372、373、374、375、4100、4200、4300‧‧‧遮光片
4210、5110‧‧‧壓痕
130、181、191、230、330、5100、5200‧‧‧間隔環
131、231、331‧‧‧中心開孔
132、232、332‧‧‧物端面
132a、232a、332a‧‧‧物端連接面
132b、232b、332b‧‧‧圓錐面
132c、232c、332c‧‧‧相對面
133、233、233‧‧‧像端面
133a、233a、333a‧‧‧像端連接面
141a‧‧‧物端連接面
182、192、291、391、5300‧‧‧固定環
155、255、356、3600‧‧‧成像面
M1、M2、M3‧‧‧入射光線
R1、R2、R3‧‧‧反射光線
F1‧‧‧施力
F2‧‧‧反饋力量
O‧‧‧光軸
ΦB1i‧‧‧第一容置空間內的最像側鏡筒內緣面直徑
ΦB2o‧‧‧第二容置空間內的最物側鏡筒內緣面直徑
ΦN1i‧‧‧第一容置空間內的最像側塑膠透鏡外徑
ΦN1o‧‧‧第一容置空間內的最物側塑膠透鏡外徑
ΦN2o‧‧‧第二容置空間內的最物側塑膠透鏡外徑
w1‧‧‧第一內底面的寬度
w2‧‧‧第二內底面的寬度
d‧‧‧間隔環的相對面與像側連接面之間的厚度
N‧‧‧成像鏡片組中塑膠透鏡的數量
N1‧‧‧成像鏡片組中小外徑塑膠透鏡的數量
N2‧‧‧成像鏡片組中大外徑塑膠透鏡的數量
ΦN1m‧‧‧成像鏡片組中小外徑塑膠透鏡的外徑
ΦN2n‧‧‧成像鏡片組中大外徑塑膠透鏡的外徑
第1A圖繪示習用的一種成像鏡頭的剖視示意圖; 第1B圖繪示第1A圖中成像鏡頭的組裝受力示意圖;第1C圖繪示遮光片的壓痕示意圖;第1D圖繪示間隔環的壓痕示意圖;第2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一種成像鏡頭的爆炸圖;第2B圖繪示第2A圖中成像鏡頭另一視角的爆炸圖;第2C圖繪示第2A圖中成像鏡頭的組合剖視示意圖;第2D圖繪示第2C圖中成像鏡頭的分離剖視示意圖;第2E圖繪示第2A圖中間隔環的立體示意圖;第2F圖繪示第2A圖中成像鏡頭的參數示意圖;第2G圖繪示第2A圖中成像鏡頭的使用示意圖;第2H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一種成像鏡頭的剖視示意圖;第2I圖繪示第2H圖中成像鏡頭的光線路徑示意圖;第2J圖繪示第2H圖中成像鏡頭的爆炸圖;第2K圖繪示第2J圖中成像鏡頭另一視角的爆炸圖;第3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一種成像鏡頭的組合剖視示意圖;第3B圖繪示第3A圖中成像鏡頭的分離剖視示意圖;第3C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一種成像鏡頭的剖視示意圖;第3D圖繪示第3C圖中成像鏡頭的光線路徑示意圖;第4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的一種成像鏡頭的組合剖視示意圖; 第4B圖繪示第4A圖中成像鏡頭的分離剖視示意圖;第4C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一種成像鏡頭的剖視示意圖;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相機模組的示意圖;第6A圖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6B圖繪示第6A圖中電子裝置的另一示意圖;第6C圖繪示第6A圖中電子裝置的方塊圖;第7圖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以及第8圖繪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成像鏡頭> <第一實施方式>
第2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一種成像鏡頭100的爆炸圖,第2B圖繪示第2A圖中成像鏡頭100另一視角的爆炸圖,第2C圖繪示第2A圖中成像鏡頭100的組合剖視示意圖,第2D圖繪示第2C圖中成像鏡頭100的分離剖視示意圖。第2A圖至第2D圖中,成像鏡頭100包含塑膠鏡筒110以及成像鏡片組(未另標號),其中成像鏡片組設置於塑膠鏡筒110中。成像鏡片組具有一光軸O且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120及一間隔環130。
塑膠鏡筒110包含物端外表面111、物端開孔114、第一內底面112以及第二內底面113,其中物端外表面111是位於塑膠鏡筒110最靠近物側的表面,第一內底面112形成於塑膠鏡筒110內且與物端外表面111相對設置,第一內底面112環繞物端開孔114,第二內底面113形成於塑膠鏡筒110內且位於第一內底面112的像側,第二內底面113與第一內底面112本質上互相平行。
如第2C圖所示,塑膠透鏡120上設置有光線吸收塗層121,具體來說,塑膠透鏡120的像側表面(未標號)上局部設置有光線吸收塗層121。前述"光線吸收"是指可吸收波長範圍400nm至700nm的光線(即可見光),其可使波長範圍400nm至700nm的光線穿透率為50%以下。光線吸收塗層121可為油性塗料,包含樹脂、環氧樹脂或壓克力作為基底的速乾型墨水或是光固化膠體混合墨粒的塗料,但不限於此。關於如何使波長範圍400nm至700nm的光線穿透率為50%以下為習知技術,在此不詳加敘述。
如第2D圖所示,間隔環130包含中心開孔131、物端面132及像端面133。中心開孔131與物端開孔114同軸排列。物端面132環繞中心開孔131,物端面132包含物端連接面132a及相對面132c,物端連接面132a較相對面132c靠近中心開孔131,且物端連接面132a及相對面132c本質上互相平行。物端連接面132a用以與一物側相鄰光學元件(圖未繪示)連接,當物端連接面132a與物側相鄰光學元件連接時,相對面132c不與物側相鄰光學元件接觸 (可參見第2G圖及第2H圖)。像端面133與物端面132相對設置,其中像端面133包含像端連接面133a,像端連接面133a與相對面132c相對設置,且像端連接面133a用以與一像側相鄰光學元件(圖未繪示)連接。第二內底面113與相對面132c於平行光軸O的方向有重疊,光線吸收塗層121較物端連接面132a靠近光軸O。藉由第一內底面112及第二內底面113的配置,使塑膠鏡筒110的形狀有別於習用的直筒狀塑膠鏡筒,可提供設置光陷阱結構(未另標號)的良好基礎,再藉由塑膠鏡筒110及間隔環130在結構上的互相配合,可形成易消除雜散光的光陷阱結構,關於光陷阱結構請參照第2G圖的相關說明。
本發明中,每一元件皆具有一物側及一像側,其中物側及像側的定義係以該元件為中心,以較靠近被攝物的一側稱為物側,以較靠近成像面的一側稱為像側。前述"物側相鄰光學元件"是指位於間隔環130的物側且與間隔環130鄰接的光學元件,所述光學元件可為成像鏡片組中的塑膠透鏡、另一間隔環、遮光片或固定環。前述像側相鄰光學元件是指位於間隔環130的像側且與間隔環130鄰接的光學元件,所述光學元件可為成像鏡片組中的塑膠透鏡、另一間隔環、遮光片或固定環。前述"本質上互相平行"是指預設的情形為互相平行,然而製造上的成果或其他因素可能會使平行的情形不完美,因此稱為本質上互相平行,具體而言,當二平面之間的夾角為0度或180度稱為互相平行,將二平面之間的夾角為0度±5度或180度±5度時,定義為本質上互相 平行。較佳地,可將二平面之間的夾角為0度±3度或180度±3度時,定義為本質上互相平行。
以下將詳細說明成像鏡頭100的其他技術特徵,藉由以下技術特徵可進一步提升成像鏡頭100消除雜散光的能力或提升其他性質。
第2C圖及第2D圖中,塑膠鏡筒110更包含複數個鏡筒內緣面,分別為鏡筒內緣面115a、鏡筒內緣面115b、鏡筒內緣面115c、鏡筒內緣面115d、鏡筒內緣面116a、鏡筒內緣面116b、鏡筒內緣面116c、鏡筒內緣面116d以及鏡筒內緣面116e,如第2C圖及第2D圖所示,各個鏡筒內緣面(115a~115d、116a~116e)與物端開孔114同軸且平行光軸O,各個鏡筒內緣面與第一內底面112或第二內底面113或另一鏡筒內緣面連接,舉例來說,鏡筒內緣面115a分別與第一內底面112及鏡筒內緣面115b連接,鏡筒內緣面115b分別與鏡筒內緣面115a及鏡筒內緣面115c連接,鏡筒內緣面115c分別與鏡筒內緣面115b及鏡筒內緣面115d連接,鏡筒內緣面115d分別與鏡筒內緣面115c及第二內底面113連接,其他鏡筒內緣面的連接關係依此類推,不另贅述。第一內底面112與位於第二內底面113的物側的鏡筒內緣面(115a~115d)定義出第一容置空間117,第二內底面113與位於第二內底面113的像側的鏡筒內緣面(116a~116e)定義出第二容置空間118,第一容置空間117可用於容置小外徑塑膠透鏡,如塑膠透鏡120,第二容置空間118可用於容置大外徑塑膠透鏡(可參見第2G圖及第2H圖)。
第2C圖及第2D圖中,第二內底面113與物端外表面111於平行光軸O的方向完全不重疊。藉此,可大幅度縮減塑膠透鏡(如塑膠透鏡120)的體積,減少雜散光路徑的不確定性。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可僅第二內底面113遠離光軸O的部分與物端外表面111於平行光軸O的方向不重疊(可參見第3A圖及第4A圖)。藉此,可減少雜散光在塑膠透鏡內部面反射的機會,較容易掌握雜散光的影響範圍。本段落中,塑膠透鏡可指塑膠透鏡120或成像鏡片組中其他體積有縮減的塑膠透鏡。
另外,塑膠鏡筒110的物端開孔114可作為成像鏡片組的光圈。藉此,只要修改製作塑膠鏡筒110的模具,就可以大量修改成像鏡頭100的光圈(亦為成像鏡片組的光圈),而有利於量產。
第2A圖及第2B圖中,塑膠鏡筒110的最像側端119為一方型結構。藉此,成像鏡頭100可直接與濾光片(圖未繪示)或電子感光元件(圖未繪示)組裝,可有效減少額外的零件(圖未繪示)數量。
第2C圖中,塑膠透鏡120更包含二氧化矽材質層122,二氧化矽材質層122設置於光線吸收塗層121上。藉此,可使光線吸收塗層121與空氣隔絕而形成保護,可避免光線吸收塗層121氧化、褪色或劣化變質。然而,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光線吸收塗層上可不設置二氧化矽材質層。
配合參照第2E圖及第2D圖,第2E圖係繪示第2A圖中間隔環130的立體示意圖,間隔環130的物端面132更包含一圓錐面132b,圓錐面132b設置於物端連接面132a與相對面132c之間,且圓錐面132b由間隔環130的像側往間隔環130的物側方向漸縮。藉此,可提供間隔環130適當的結構強度,增加耐壓力道,進而可避免塑膠透鏡在組裝過程中因壓合而變形的情形(如第1B圖所示),可進一步維持成像品質。
配合參照第2F圖,其係繪示第2A圖中成像鏡頭100的參數示意圖。第一容置空間117內的最像側鏡筒內緣面(在本實施方式中為鏡筒內緣面115d)直徑為ΦB1i,第二容置空間118內的最物側鏡筒內緣面(在本實施方式中為鏡筒內緣面116a)直徑為ΦB2o,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27<ΦB2o/ΦB1i<2.0。藉此,可有利於形成光陷阱結構,並增加光陷阱結構的深度。
第2F圖中,第二內底面113的寬度為w2,第一內底面112的寬度為w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w2/w1<6.5。藉此,可增加光陷阱結構的深度,有利於將雜散光捕獲於光陷阱結構中而不易逃出。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0<w2/w1<5.5。
第2F圖中,間隔環130的相對面132c與像側連接面133a之間的厚度為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5mm<d<0.75mm。藉此,間隔環130的相對面132c與像側連接面133a之間的厚度適中,過薄的厚度會使間隔環130在組裝 過程中因受壓而變形,過厚的厚度會使間隔環130在射出成形階段產生扭曲或翹曲。
配合參照第2G圖,其係繪示第2A圖中成像鏡頭100的使用示意圖。成像鏡頭100可更包含其他光學元件,在第2G圖中,成像鏡頭100的其他光學元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塑膠透鏡141、塑膠透鏡142、間隔環181、塑膠透鏡143、塑膠透鏡144以及固定環182,第2G圖中,將前述其他光學元件以虛線繪示,表示本發明的其他光學元件並不以此為限,在實務中,可依實際需求選擇具有所需性質的光學元件,例如具有所需面形、尺寸及屈折力的塑膠透鏡及/或具有所需表面性質、結構的遮光片、間隔環、固定環等作為其他光學元件。
配合參照第2G圖及第2D圖,第2G圖中,雜散光進入成像鏡頭100後,在第二內底面113、鏡筒內緣面116a與間隔環130的物端面132之間經過多次面反射,最終因能量於每次面反射逐漸耗損而消失,顯示本發明的成像鏡頭100可形成光陷阱結構(如第二內底面113、鏡筒內緣面116a與間隔環130的物端面132所構成空間),有利於將雜散光捕獲於光陷阱結構中而不易逃出,故可有效消除雜散光。
如第2G圖所示,第二內底面113可不與成像鏡片組接觸,亦即第二內底面113和其鄰接的塑膠透鏡143之間具有間隔距離。藉此,可提升光陷阱結構消除雜散光的效 率,並可避免其他光學元件干擾光陷阱結構消除雜散光的效率。
配合參照第2G圖及第2D圖,第2G圖中,當物端連接面132a與物側相鄰光學元件(即塑膠透鏡143)連接時,圓錐面132b可不與物側相鄰光學元件(即塑膠透鏡143)接觸。藉此,可提升光陷阱結構消除雜散光的效率,並可避免其他光學元件干擾光陷阱結構消除雜散光的效率。
配合參照第2G圖及第2D圖,第2G圖中,第一容置空間117內的最像側塑膠透鏡(即塑膠透鏡120)外徑為ΦN1i,第二容置空間118內的最物側塑膠透鏡(即塑膠透鏡143)外徑為ΦN2o,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35<ΦN2o/ΦN1i<2.2。藉此,塑膠透鏡120能因應塑膠鏡筒110形狀而減少鏡片外徑。
配合參照第2G圖及第2D圖,第2G圖中,第一容置空間117內的最物側塑膠透鏡(即塑膠透鏡141)外徑為ΦN1o,第一容置空間117內的最像側塑膠透鏡(即塑膠透鏡120)外徑為ΦN1i,其滿足下列條件:1.0<ΦN1i/ΦN1o<1.28。藉此,有較多的塑膠透鏡(即塑膠透鏡141、142與塑膠透鏡120)減少鏡片外徑。
配合參照第2G圖及第2D圖,第2G圖中,第一容置空間117內的最像側塑膠透鏡(即塑膠透鏡120)外徑為ΦN1i,第二容置空間118內的最物側塑膠透鏡(即塑膠透鏡143)外徑為ΦN2o,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0<ΦN2o/ΦN1i。藉此,塑膠透鏡(即塑膠透鏡141、142與塑 膠透鏡120)減少鏡片外徑的程度加大,有利於預測雜散光的路徑。
成像鏡片組中塑膠透鏡的數量至少為N,成像鏡片組中小外徑塑膠透鏡的數量為N1,成像鏡片組中大外徑塑膠透鏡的數量為N2,且N1為1至N-1的正整數,成像鏡片組中小外徑塑膠透鏡的外徑分別為ΦN1m,m為1至N1的正整數,成像鏡片組中大外徑塑膠透鏡的外徑分別為ΦN2n,n為1至N2的正整數,其滿足下列條件:5N<10;N=N1+N2;2.8mm<ΦN1m<3.81mm;以及4.7mm<ΦN2n<7.0mm。藉此,大外徑塑膠透鏡與小外徑塑膠透鏡的外徑差異明顯,有利於形成光陷阱結構。前述"小外徑塑膠透鏡"係指設置於第一容置空間117內的塑膠透鏡,前述"大外徑塑膠透鏡"係指設置於第二容置空間118內的塑膠透鏡,前述"N1為1至N-1的正整數"係指N1最小值為1、最大值為N-1,換句話說,N2的最小值為1、最大值為N-1(因為N=N1+N2),也就是說成像鏡片組同時包含小外徑塑膠透鏡與大外徑塑膠透鏡。以第2G圖為例,第2G圖中,塑膠透鏡(塑膠透鏡141~144、塑膠透鏡120)的數量為5,相當N=5,小外徑塑膠透鏡(塑膠透鏡141~142、塑膠透鏡120)的數量為3,相當N1=3,小外徑塑膠透鏡的外徑分別為ΦN11、ΦN12及ΦN13,大外徑塑膠透鏡(塑膠透鏡143~144)的數量為2,相當N2=2,大外徑塑膠透鏡的外徑分別為ΦN21及ΦN22。
成像鏡片組中小外徑塑膠透鏡的數量為N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N1。藉此,有較多可以減少雜散光路徑複雜度的塑膠透鏡,較易改善成像鏡頭100的雜散光。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4N1。
本發明中,第一容置空間117內的塑膠透鏡,係指設置於第一容置空間117的塑膠透鏡,更具體來說,係以該塑膠透鏡的外徑面(未另標號)為基準,只要該塑膠透鏡的外徑面與第二內底面113物側的其中一個鏡筒內緣面(115a~115d)接觸,即使該塑膠透鏡靠近光軸O的部分位於第二容置空間118內,仍定義為第一容置空間117內的塑膠透鏡。相似地,第二容置空間118內的塑膠透鏡,係指設置於第二容置空間118的塑膠透鏡,更具體來說,係以該塑膠透鏡的外徑面(未另標號)為基準,只要該塑膠透鏡的外徑面與第二內底面113像側的其中一個鏡筒內緣面(116a~116e)接觸,即使該塑膠透鏡靠近光軸O的部分位於第一容置空間117內,仍定義為第二容置空間118內的塑膠透鏡。
如第2G圖所示,第一內底面112係與成像鏡片組中最物側塑膠透鏡(即塑膠透鏡141)的物端連接面141a連接。
第2H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一種成像鏡頭100a的剖視示意圖,成像鏡頭100a係第一實施方式成像鏡頭100的具體實施例,第2I圖繪示第2H圖中成像鏡頭100a的光線路徑示意圖,第2J圖繪示第2H圖中成像鏡頭 100a的爆炸圖,第2K圖繪示第2J圖中成像鏡頭100a另一視角的爆炸圖。第2H圖至第2J圖中,成像鏡頭100a包含塑膠鏡筒110以及成像鏡片組(未另標號),其中成像鏡片組設置於塑膠鏡筒110中。成像鏡片組具有一光軸O且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塑膠透鏡151、塑膠透鏡152、塑膠透鏡120、間隔環191、塑膠透鏡153、間隔環130、塑膠透鏡154、固定環192以及成像面155。關於塑膠鏡筒110、塑膠透鏡120以及間隔環130的細節請參照上文,在此不另贅述。塑膠透鏡151的外徑面設置有光線吸收塗層151a,塑膠透鏡152的外徑面設置有光線吸收塗層152a。
由第2I圖可知,藉由本發明的塑膠鏡筒110及間隔環130在結構上的互相配合,可形成易消除雜散光的光陷阱結構,再加上適當配置的光線吸收塗層121,可進一步消除雜散光。另外,配合塑膠鏡筒110的構造,有利於縮減第一容置空間117(見第2D圖)內塑膠透鏡(塑膠透鏡151~152、塑膠透鏡120)的外徑,進而可簡化所述塑膠透鏡嵌合結構中面反射的情況,有利於解析光線路徑,可於短時間內推導出較多的光線路徑,進而有利於控制或消除成像鏡頭100a的雜散光,提升成像品質。另進行對照實驗,係將成像鏡頭100a中的塑膠透鏡151更改成外徑面沒有設置光線吸收塗層151a的塑膠透鏡,其餘細節皆維持不變,經檢測結果可知,成像鏡頭100a的成像品質僅略優於對照實驗所用之成像鏡頭的成像品質,顯示於塑膠透鏡151的外徑 面設置光線吸收塗層151a並非需要優先關注,也因此,第2J圖中並未繪示出如第1A圖中入射光線M2的光線路徑。
關於成像鏡頭100a的d、w1、w2、ΦB1i、ΦB2o、ΦN1o、ΦN1i、ΦN2o、w2/w1、ΦB2o/ΦB1i、ΦN2o/ΦN1i、ΦN1i/ΦN1o的數值如表一所示,前述參數的定義請參照上文,在此不另贅述。
<第二實施方式>
第3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一種成像鏡頭200的組合剖視圖,第3B圖繪示第3A圖中成像鏡頭200的分離剖視示意圖。第3A圖至第3B圖中,成像鏡頭200包含塑膠鏡筒210以及成像鏡片組(未另標號),其中成像鏡片組設置於塑膠鏡筒210中。成像鏡片組具有一光軸O且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220及一間隔環230。
塑膠鏡筒210包含物端外表面211、物端開孔214、第一內底面212以及第二內底面213,其中物端外表面211是位於塑膠鏡筒210最靠近物側的表面,第一內底面212形成於塑膠鏡筒210內且與物端外表面211相對設置,第一內底面212環繞物端開孔214,第二內底面213形成於 塑膠鏡筒210內且位於第一內底面212的像側,第二內底面213與第一內底面212本質上互相平行。
塑膠透鏡220上設置有光線吸收塗層221,具體來說,塑膠透鏡220的像側表面(未標號)上局部設置有光線吸收塗層221。
間隔環230包含中心開孔231、物端面232及像端面233。中心開孔231與物端開孔214同軸排列。物端面232環繞中心開孔231,物端面232包含物端連接面232a及相對面232c,物端連接面232a較相對面232c靠近中心開孔231,且物端連接面232a及相對面232c本質上互相平行。物端連接面232a用以與一物側相鄰光學元件(圖未繪示)連接,當物端連接面232a與物側相鄰光學元件連接時,相對面232c不與物側相鄰光學元件接觸。像端面233與物端面232相對設置,其中像端面233包含像端連接面233a,像端連接面233a與相對面232c相對設置,且像端連接面233a用以與一像側相鄰光學元件(圖未繪示)連接。第二內底面213與相對面232c於平行光軸O的方向有重疊,光線吸收塗層221較物端連接面232a靠近光軸O。藉此,可形成易消除雜散光的光陷阱結構,進而可提升成像鏡頭200的成像品質。
以下將詳細說明成像鏡頭200的其他技術特徵,藉由以下技術特徵可進一步提升成像鏡頭200消除雜散光的能力或提升其他性質。
塑膠鏡筒210更包含複數個鏡筒內緣面,分別為鏡筒內緣面215a、鏡筒內緣面215b、鏡筒內緣面215c、 鏡筒內緣面215d、鏡筒內緣面216a、鏡筒內緣面216b、鏡筒內緣面216c以及鏡筒內緣面216d,如第3A圖及第3B圖所示,各個鏡筒內緣面(215a~215d、216a~216d)與物端開孔214同軸且平行光軸O,各個鏡筒內緣面與第一內底面212或第二內底面213或另一鏡筒內緣面連接。第一內底面212與位於第二內底面213的物側的鏡筒內緣面(215a~215d)定義出第一容置空間217,第二內底面213與位於第二內底面213的像側的鏡筒內緣面(216a~216d)定義出第二容置空間218,第一容置空間217可用於容置小外徑塑膠透鏡,如塑膠透鏡220,第二容置空間218可用於容置大外徑塑膠透鏡(參見第3C圖)。第二內底面213可不與成像鏡片組接觸(參見第3C圖)。第二內底面213遠離光軸O的部分與物端外表面211於平行光軸O的方向不重疊。塑膠鏡筒210的物端開孔214可作為成像鏡片組的光圈。塑膠鏡筒210的最像側端219可為一方型結構。
塑膠透鏡220可更包含二氧化矽材質層222,二氧化矽材質層222設置於光線吸收塗層221上。
間隔環230的物端面232更包含一圓錐面232b,圓錐面232b設置於物端連接面232a與相對面232c之間,且圓錐面232b由間隔環230的像側往間隔環230的物側方向漸縮。當物端連接面232a與物側相鄰光學元件連接時,圓錐面232b可不與物側相鄰光學元件接觸(參見第3C圖)。
關於第二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200的其他細節可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100相同,在此不另贅述。
第3C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一種成像鏡頭200a的剖視示意圖,成像鏡頭200a係第二實施方式成像鏡頭200的具體實施例,第3D圖繪示第3C圖中成像鏡頭200a的光線路徑示意圖。第3C圖至第3D圖中,成像鏡頭200a包含塑膠鏡筒210以及成像鏡片組(未另標號),其中成像鏡片組設置於塑膠鏡筒210中。成像鏡片組具有一光軸O且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塑膠透鏡251、塑膠透鏡252、遮光片271、塑膠透鏡253、遮光片272、塑膠透鏡220、間隔環230、遮光片273、塑膠透鏡254、固定環291以及成像面255。關於塑膠鏡筒210、塑膠透鏡220以及間隔環230的細節請參照上文,在此不另贅述。塑膠透鏡251的外徑面設置有光線吸收塗層251a,塑膠透鏡252的外徑面設置有光線吸收塗層252a,塑膠透鏡253的像側表面(未標號)設置有光線吸收塗層253a。
由第3D圖可知,藉由本發明的塑膠鏡筒210及間隔環230在結構上的互相配合,可形成易消除雜散光的光陷阱結構,再配合適當配置的光線吸收塗層221,有利於消除雜散光,使雜散光不易投射到成像面255而影響成像品質。另外,配合塑膠鏡筒210的構造,有利於縮減第一容置空間217(見第3B圖)內塑膠透鏡(塑膠透鏡251~253、塑膠透鏡220)的外徑,進而可簡化所述塑膠透鏡嵌合結構中面反射的情況,有利於解析光線路徑,可於短時間內推導出較 多的光線路徑,進而有利於控制或消除成像鏡頭200a的雜散光,提升成像品質。再進行一對照實驗,係將成像鏡頭200a中的塑膠透鏡251更改成沒有設置有光線吸收塗層251a的塑膠透鏡,將塑膠透鏡252更改成沒有設置有光線吸收塗層252a的塑膠透鏡,以及將塑膠透鏡253更改成沒有設置有光線吸收塗層253a的塑膠透鏡,其餘細節皆維持不變,再進行另一對照實驗,係將成像鏡頭200a中的塑膠透鏡220更改成沒有設置有光線吸收塗層221的塑膠透鏡,其餘細節皆維持不變,經檢測結果可知,塑膠透鏡251、塑膠透鏡252及塑膠透鏡253不設置光線吸收塗層251a、252a、253a的雜散光影響小於塑膠透鏡220不設置光線吸收塗層221的雜散光,顯示於塑膠透鏡251、塑膠透鏡252及塑膠透鏡253上分別設置光線吸收塗層251a、252a、253a並非必要,也因此,第3D圖中僅繪示出與塑膠透鏡220有關的三組光線路徑。
關於成像鏡頭200a的d、w1、w2、ΦB1i、ΦB2o、ΦN1o、ΦN1i、ΦN2o、w2/w1、ΦB2o/ΦB1i、ΦN2o/ΦN1i、ΦN1i/ΦN1o的數值如表二所示,前述參數的定義請參照上文,在此不另贅述。
<第三實施方式>
第4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的一種成像鏡頭300的組合剖視圖,第4B圖繪示第4A圖中成像鏡頭300的分離剖視示意圖。第4A圖至第4B圖中,成像鏡頭300包含塑膠鏡筒310以及成像鏡片組(未另標號),其中成像鏡片組設置於塑膠鏡筒310中。成像鏡片組具有一光軸O且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320及一間隔環330。
塑膠鏡筒310包含物端外表面311、物端開孔314、第一內底面312以及第二內底面313,其中物端外表面311是位於塑膠鏡筒310最靠近物側的表面,第一內底面312形成於塑膠鏡筒310內且與物端外表面311相對設置,第一內底面312環繞物端開孔314,第二內底面313形成於塑膠鏡筒310內且位於第一內底面312的像側,第二內底面313與第一內底面312本質上互相平行。
塑膠透鏡320上設置有光線吸收塗層321,具體來說,塑膠透鏡320的像側表面(未標號)上局部設置有光線吸收塗層321。
間隔環330包含中心開孔331、物端面332及像端面333。中心開孔331與物端開孔314同軸排列。物端面332環繞中心開孔331,物端面332包含物端連接面332a及相對面332c,物端連接面332a較相對面332c靠近中心開孔331,且物端連接面332a及相對面332c本質上互相平行。物端連接面332a用以與一物側相鄰光學元件(圖未繪示)連接,當物端連接面332a與物側相鄰光學元件連接時,相對 面332c不與物側相鄰光學元件接觸。像端面333與物端面332相對設置,其中像端面333包含像端連接面333a,像端連接面333a與相對面332c相對設置,且像端連接面333a用以與一像側相鄰光學元件(圖未繪示)連接。第二內底面313與相對面332c於平行光軸O的方向有重疊,光線吸收塗層321較物端連接面332a靠近光軸O。藉此,可形成易消除雜散光的光陷阱結構,進而可提升成像鏡頭300的成像品質。
以下將詳細說明成像鏡頭300的其他技術特徵,藉由以下技術特徵可進一步提升成像鏡頭300消除雜散光的能力或提升其他性質。
塑膠鏡筒310更包含複數個鏡筒內緣面,分別為鏡筒內緣面315a、鏡筒內緣面315b、鏡筒內緣面315c、鏡筒內緣面315d、鏡筒內緣面316a、鏡筒內緣面316b、鏡筒內緣面316c、鏡筒內緣面316d以及鏡筒內緣面316e,如第4A圖及第4B圖所示,各個鏡筒內緣面(315a~315d、316a~316e)與物端開孔314同軸且平行光軸O,各個鏡筒內緣面與第一內底面312或第二內底面313或另一鏡筒內緣面連接。第一內底面312與位於第二內底面313的物側的鏡筒內緣面(315a~315d)定義出第一容置空間317,第二內底面313與位於第二內底面313的像側的鏡筒內緣面(316a~316e)定義出第二容置空間318,第一容置空間317可用於容置小外徑塑膠透鏡,如塑膠透鏡320,第二容置空間318可用於容置大外徑塑膠透鏡(參見第4C圖)。第二內底面313可不與成像鏡片組接觸(參見第4C圖)。第二內底面 313遠離光軸O的部分與物端外表面311於平行光軸O的方向不重疊。塑膠鏡筒310的物端開孔314可作為成像鏡片組的光圈。塑膠鏡筒310的最像側端319可為一方型結構。
塑膠透鏡320可更包含二氧化矽材質層322,二氧化矽材質層322設置於光線吸收塗層321上。
間隔環330的物端面332更包含一圓錐面332b,圓錐面332b設置於物端連接面332a與相對面332c之間,且圓錐面332b由間隔環330的像側往間隔環330的物側方向漸縮。當物端連接面332a與物側相鄰光學元件連接時,圓錐面332b可不與物側相鄰光學元件接觸(參見第4C圖)。
關於第三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300的其他細節可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100相同,在此不另贅述。
第4C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一種成像鏡頭300a的剖視示意圖,成像鏡頭300a係第三實施方式成像鏡頭300的具體實施例。第4C圖中,成像鏡頭300a包含塑膠鏡筒310以及成像鏡片組(未另標號),其中成像鏡片組設置於塑膠鏡筒310中。成像鏡片組具有一光軸O且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塑膠透鏡351、遮光片371、塑膠透鏡352、遮光片372、塑膠透鏡353、遮光片373、塑膠透鏡320、間隔環330、遮光片374、塑膠透鏡354、遮光片375、塑膠透鏡355、固定環391以及成像面356。關於塑膠鏡筒310、塑膠透鏡320以及間隔環330的細節請參照上文,在此不另贅述。
由第4C圖可知,藉由本發明的塑膠鏡筒310及間隔環330在結構上的互相配合,可形成易消除雜散光的光陷阱結構,再配合適當配置的光線吸收塗層321,可進一步消除雜散光,使雜散光不易投射到成像面356而影響成像品質。另外,配合塑膠鏡筒310的構造,有利於縮減第一容置空間317內塑膠透鏡(塑膠透鏡351~353、塑膠透鏡320)的外徑,進而可簡化所述塑膠透鏡嵌合結構中面反射的情況,有利於解析光線路徑,可於短時間內推導出較多的光線路徑,進而有利於控制或消除成像鏡頭300a的雜散光,提升成像品質。
關於成像鏡頭300a的d、w1、w2、ΦB1i、ΦB2o、ΦN1o、ΦN1i、ΦN2o、w2/w1、ΦB2o/ΦB1i、ΦN2o/ΦN1i、ΦN1i/ΦN1o的數值如表三所示,前述參數的定義請參照上文,在此不另贅述。
<相機模組>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如前所述的成像鏡頭以及電子感光元件,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成像面。藉此,有利於消除雜散光,提升相機模組的成像品質。關於成像鏡頭的細節請參照上文,在此不另贅述。
請參照第5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相機模組10的示意圖。相機模組10包含成像鏡頭100a、自動對焦組件11、光學防手震組件12、電子感光元件13、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14以及連接器15,關於成像鏡頭100a的細節請參照的2H圖至第2K圖。相機模組10利用成像鏡頭100a聚光產生影像並配合自動對焦組件11及光學防手震組件12進行影像對焦,最後成像於電子感光元件13,並透過軟性電路板14及連接器15將影像資料輸出。
<電子裝置>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前所述的相機模組。藉此,有利於消除雜散光,使電子產品滿足更高階的成像需求。關於相機模組的細節請參照上文,在此不另贅述。電子裝置可進一步包含但不限於顯示單元(Display)、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此外,電子裝置可為但不限於三維(3D)影像擷取裝置、數位相機、行動產品、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體感遊戲機、車用鏡頭如行車紀錄器與倒車顯影裝置、空拍機、運動攝影器材、各式智慧型電子產品與可穿戴式產品。
配合參照第6A圖及第6B圖,其中第6A圖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的示意圖,第6B圖繪示第6A圖中電子裝置20的另一示意圖。由第6A圖及第6B圖可 知,第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20包含依據本發明的相機模組10。
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20的使用者介面24進入拍攝模式,其中第五實施例中使用者介面24可為觸控螢幕24a、按鍵24b等。此時成像鏡頭100a匯集成像光線在電子感光元件13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23。
配合參照第6C圖,第6C圖繪示第6A圖中電子裝置20的方塊圖,由第6A圖至第6C圖可知,因應電子裝置20中相機模組10的規格,電子裝置20可更包含至少一個輔助光學元件22及至少一個感測元件21。輔助光學元件22可以是補償色溫的閃光燈模組、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21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使相機模組10配置的自動對焦組件11及光學防手震組件12發揮功能,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發明的電子裝置2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觸控螢幕24a直接目視到相機模組10的拍攝畫面,並在觸控螢幕24a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再者,由第6B圖可知,成像鏡頭100a、電子感光元件13、自動對焦組件11、光學防手震組件12、感測元 件21及輔助光學元件22可設置在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14上,並透過連接器15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23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當前的電子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具有輕薄的趨勢,將成像鏡頭100a與相關元件配置於軟性電路板上,再利用連接器將電路彙整至電子裝置的主板,可滿足電子裝置內部有限空間的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並獲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相機模組的自動對焦功能藉由電子裝置的觸控螢幕獲得更靈活的控制。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20包含複數感測元件21及複數輔助光學元件22,感測元件21及輔助光學元件22設置在軟性電路板14及另外至少一個軟性電路板(未另標號),並透過對應的連接器(圖未繪示)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23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繪示),感測元件及輔助光學元件亦可依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設置於電子裝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載板上。
配合參照第7圖,第7圖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的示意圖。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係一平板電腦,電子裝置30包含依據本發明的相機模組31。
配合參照第8圖,第8圖繪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電子裝置40的示意圖。第七實施例的電子裝置40係一穿戴式裝置,電子裝置40包含依據本發明的相機模組41。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 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20)

  1. 一種成像鏡頭,包含:一塑膠鏡筒,包含:一物端外表面;一第一內底面,形成於該塑膠鏡筒內且與該物端外表面相對設置,其中該第一內底面環繞一物端開孔;及一第二內底面,形成於該塑膠鏡筒內且位於該第一內底面的像側;以及一成像鏡片組,設置於該塑膠鏡筒中,該成像鏡片組具有一光軸且由該成像鏡片組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及一間隔環,該塑膠透鏡上設置有一光線吸收塗層,該間隔環包含:一中心開孔,與該物端開孔同軸排列;一物端面,環繞該中心開孔,其中該物端面包含一物端連接面及一相對面,該物端連接面較該相對面靠近該中心開孔,該物端連接面用以與一物側相鄰光學元件連接,當該物端連接面與該物側相鄰光學元件連接時,該相對面不與該物側相鄰光學元件接觸;及一像端面,與該物端面相對設置,其中該像端面包含一像端連接面,該像端連接面與該相對面相對設置,且該像端連接面用以與一像側相鄰光學元件連接; 其中,該第二內底面與該相對面於平行該光軸的方向有重疊,該光線吸收塗層較該物端連接面靠近該光軸,該成像鏡片組中塑膠透鏡的數量至少為N,該成像鏡片組中小外徑塑膠透鏡的數量為N1,該成像鏡片組中大外徑塑膠透鏡的數量為N2,且N1為1至N-1的正整數,該成像鏡片組中小外徑塑膠透鏡的外徑分別為ΦN1m,m為1至N1的正整數,該成像鏡片組中大外徑塑膠透鏡的外徑分別為ΦN2n,n為1至N2的正整數,其滿足下列條件:5 N<10;N=N1+N2;2.8mm<ΦN1m<3.8mm;以及4.7mm<ΦN2n<7.0mm。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內底面不與該成像鏡片組接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物端面更包含一圓錐面,該圓錐面設置於該物端連接面與該相對面之間,且該圓錐面由該間隔環的像側往該間隔環的物側方向漸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當該物端連接面與該物側相鄰光學元件連接時,該圓錐面不與該物側相鄰光學元件接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塑膠鏡筒更包含複數個鏡筒內緣面,各該鏡筒內緣面與該物端開孔同軸且平行該光軸,各該鏡筒內緣面與該第一內底面或該第二內底面或另一鏡筒內緣面連接,該第一內底面與該些鏡筒內緣面中位於該第二內底面的物側的鏡筒內緣面定義出一第一容置空間,該第二內底面與該些鏡筒內緣面中位於該第二內底面的像側的鏡筒內緣面定義出一第二容置空間,該第一容置空間內的最像側鏡筒內緣面直徑為ΦB1i,該第二容置空間內的最物側鏡筒內緣面直徑為ΦB2o,其滿足下列條件:1.27<ΦB2o/ΦB1i<2.0。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容置空間內的最像側塑膠透鏡外徑為ΦN1i,該第二容置空間內的最物側塑膠透鏡外徑為ΦN2o,其滿足下列條件:1.35<ΦN2o/ΦN1i<2.2。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容置空間內的最物側塑膠透鏡外徑為ΦN1o,該第一容置空間內的最像側塑膠透鏡外徑為ΦN1i,其滿足下列條件:1.0<ΦN1i/ΦN1o<1.28。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容置空間內的最像側塑膠透鏡外徑為ΦN1i,該第二容置空間內的最物側塑膠透鏡外徑為ΦN2o,其滿足下列條件:1.50<ΦN2o/ΦN1i。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內底面的寬度為w2,該第一內底面的寬度為w1,其滿足下列條件:1.0<w2/w1<6.5。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內底面的寬度為w2,該第一內底面的寬度為w1,其滿足下列條件:2.0<w2/w1<5.5。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內底面遠離該光軸的部分與該物端外表面於平行該光軸的方向不重疊。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內底面與該物端外表面於平行該光軸的方向完全不重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間隔環的該相對面與該像側連接面之間的厚度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 0.15mm<d<0.75mm。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塑膠透鏡更包含二氧化矽材質層,該二氧化矽材質層設置於該光線吸收塗層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物端開孔為該成像鏡片組的光圈。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塑膠鏡筒的最像側端為一方型結構。
  17. 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相機模組,其中該成像鏡片組中小外徑塑膠透鏡的數量為N1,其滿足下列條件:3 N1。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相機模組,其中該成像鏡片組中小外徑塑膠透鏡的數量為N1,其滿足下列條件:4 N1。
  20.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相機模組。
TW107116845A 2017-08-11 2017-08-11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986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6845A TWI698672B (zh) 2017-08-11 2017-08-11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6845A TWI698672B (zh) 2017-08-11 2017-08-11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0843A true TW201910843A (zh) 2019-03-16
TWI698672B TWI698672B (zh) 2020-07-11

Family

ID=66590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6845A TWI698672B (zh) 2017-08-11 2017-08-11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98672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9778B (zh) * 2019-04-18 2020-11-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
TWI728769B (zh) * 2020-03-31 2021-05-2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28690B (zh) * 2020-02-10 2021-05-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2925076A (zh) * 2019-12-06 2021-06-08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TWI753795B (zh) * 2021-02-09 2022-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14089494A (zh) * 2020-08-05 2022-02-25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固定环、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US11480760B2 (en) 2019-04-18 2022-10-25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Lens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02979A (ja) * 2010-06-16 2012-01-05 Panasonic Corp レンズ鏡筒、撮像装置および携帯端末装置
TWI504922B (zh) * 2011-09-14 2015-10-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WO2014156915A1 (ja) * 2013-03-26 2014-10-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レン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モジュール、電子機器
CN106094155B (zh) * 2016-07-20 2018-10-3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9778B (zh) * 2019-04-18 2020-11-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
US11480760B2 (en) 2019-04-18 2022-10-25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Lens assembly
CN112925076A (zh) * 2019-12-06 2021-06-08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CN112925076B (zh) * 2019-12-06 2023-06-2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TWI728690B (zh) * 2020-02-10 2021-05-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28769B (zh) * 2020-03-31 2021-05-2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14089494A (zh) * 2020-08-05 2022-02-25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固定环、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TWI753795B (zh) * 2021-02-09 2022-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8672B (zh) 2020-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8484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98672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US11719863B2 (en) Light blocking sheet, optical lens set, imaging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623787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31381B (zh) 環形光學元件組、成像鏡片組與電子裝置
TWI701473B (zh)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03342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57281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71548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49608B (zh) 遮光片、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US11254098B2 (en) Composite light blocking sheet, imaging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M578388U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US11846826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202021792A (zh)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25587B (zh) 遮光片、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691782B (zh)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