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1792A -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1792A
TW202021792A TW107145332A TW107145332A TW202021792A TW 202021792 A TW202021792 A TW 202021792A TW 107145332 A TW107145332 A TW 107145332A TW 107145332 A TW107145332 A TW 107145332A TW 202021792 A TW202021792 A TW 20202179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lor molded
optical
lens
molded lens
optical le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5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2400B (zh
Inventor
張明順
周明達
蔡諄樺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453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92400B/zh
Priority to CN201910179280.XA priority patent/CN111323854B/zh
Priority to US16/574,248 priority patent/US11245824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24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2400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217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1792A/zh
Priority to US17/563,241 priority patent/US11671689B2/en
Priority to US18/308,756 priority patent/US20230262309A1/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12Arr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 G02B3/0031Replication or moulding, e.g. hot embossing, UV-casting, injection mould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0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movable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Lenses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鏡頭,其包含至少一雙色模造透鏡。雙色模造透鏡具有一中心軸,並包含一透光部以及一光線吸收部。透光部包含一光學有效區以及一透鏡周邊區,其中透鏡周邊區環繞光學有效區。光線吸收部環繞光學有效區。透光部與光線吸收部分別為二種不同顏色之塑膠材質,且光線吸收部包含至少三注料部,環繞中心軸,其中注料部皆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同一表面上。雙色模造透鏡的透光部與光線吸收部以射出成型製成且為一體成型。藉此,有助於簡化模具設計,並有效減少注料流道的複雜程度。

Description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本揭示內容係關於一種光學鏡頭,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光學鏡頭。
近年來,可攜式電子裝置發展快速,例如智慧型電子裝置、平板電腦等,已充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而裝載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相機模組也隨之蓬勃發展。但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使用者對於相機模組的品質要求也愈來愈高,因此相機模組除了在光學設計上的品質提升外,在製造組裝精密度也需提升。
本揭示內容提供之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透過使用至少三個注料部成型雙色模造透鏡的光線吸收部,且將注料部皆設置於同一表面上,有助於簡化模具設計,並有效減少注料流道的複雜程度。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光學鏡頭,其包含至少一雙色模造透鏡。雙色模造透鏡具有一中心軸,並包含一透光部以及一光線吸收部。透光部包含一光學 有效區以及一透鏡周邊區,其中透鏡周邊區環繞光學有效區。光線吸收部環繞光學有效區。透光部與光線吸收部分別為二種不同顏色之塑膠材質,且光線吸收部包含至少三注料部,環繞中心軸,其中注料部皆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之同一表面上。雙色模造透鏡的透光部與光線吸收部以射出成型製成且為一體成型。
根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鏡頭,其中雙色模造透鏡的透光部與光線吸收部以二次射出成型製成。
根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鏡頭,其中注料部與中心軸之間的最遠垂直距離為Rg,光線吸收部的外徑為Da,其滿足下列條件:0.20<2Rg/Da
Figure 107145332-A0101-12-0002-56
0.97。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0<2Rg/Da
Figure 107145332-A0101-12-0002-57
0.95。
根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鏡頭,其中各注料部可包含一降面結構。再者,雙色模造透鏡可更包含至少一像側承靠面,其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像側表面,用以與光學鏡頭中與雙色模造透鏡毗鄰的光學元件承靠,其中像側承靠面環繞光學有效區,且降面結構皆設置於像側承靠面。
根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鏡頭,其中注料部皆位於同一平面。再者,所述平面可與中心軸垂直。
根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鏡頭,其中光線吸收部環繞光學有效區的最小開孔直徑為Damin,雙色模造透鏡的外徑為DL,其滿足下列條件:0.20<Damin/DL<0.80。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30<Damin/DL<0.70。
根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鏡頭,其中光線吸收部的最大厚度為ETamax,雙色模造透鏡靠近中心軸的厚度為CT,其滿足下列條件:0.3<ETamax/CT<2.5。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ETamax/CT<2.5。
根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鏡頭,其中光線吸收部投影至中心軸的區域不與雙色模造透鏡位於中心軸上的區域重疊。
根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鏡頭,其中光線吸收部投影至中心軸的區域與雙色模造透鏡的中心厚度區域之間的間隙為dT,雙色模造透鏡靠近中心軸的厚度為CT,其滿足下列條件:0.2<dT/CT<3.0。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dT/CT<2.2。
根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鏡頭,其中雙色模造透鏡的面積為AL,光線吸收部的面積為Aa,其滿足下列條件:0.50<Aa/AL<0.94。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70<Aa/AL<0.94。
根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鏡頭,其可更包含複數個光學元件,且雙色模造透鏡可更包含一像側軸向連接結構,其包含一軸向連接面以及至少一像側承靠面,其中至少一像側承靠面較軸向連接面遠離光學有效區。像側軸向連接結構用以使雙色模造透鏡與相鄰的光學元件對正。
根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鏡頭,其中軸向連接面與至少一像側承靠面的夾角為α,其滿足下列條件:95度<α<135度。
根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鏡頭,其中像側軸向連接結構至少設置於光線吸收部上。
根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鏡頭,其中像側軸向連接結構與至少二相鄰的光學元件對正。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一相機模組,其包含前述的光學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且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鏡頭之一成像面。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至少二相機模組,其朝向同一側,其中至少一相機模組包含前述的光學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且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鏡頭之一成像面。
100、200、300、400、500、611‧‧‧光學鏡頭
101、201、301、401、501‧‧‧鏡筒
102、120、103、130、104、140、105、150、106、160、220、202、203、230、204、240、205、250、206、260、302、320、303、330、304、340、305、350、306、360、402、420、403、430、404、440、405、450、406、460、502、520、503、530、504、540、505、550、506、560‧‧‧光學元件
110、210、310、410、510‧‧‧雙色模造透鏡
1101、2101、3101、4101、5101‧‧‧物側表面
1102、2102、3102、4102、5102‧‧‧像側表面
111、211、311、411、511‧‧‧透光部
111a、211a、311a、411a、511a‧‧‧光學有效區
111b、211b、311b、411b、511b‧‧‧透鏡周邊區
112、212、312、412、512‧‧‧光線吸收部
1121、2121、3121、4121、5121‧‧‧注料部
1121a、2121a、3121a、4121a‧‧‧降面結構
1121b、2121b、3121b、4121b‧‧‧注料口痕跡
1122、2122a、2122b、3122a、3122b、4122a、4122b、5122‧‧‧像側承靠面
2123、3123、4123‧‧‧軸向連接面
600、700、800、900‧‧‧電子裝置
610、710、720、730、810、910‧‧‧相機模組
612‧‧‧電子感光元件
640、711‧‧‧光學防手震組件
650‧‧‧感測元件
661、740‧‧‧閃光燈模組
662、750‧‧‧對焦輔助模組
670、760‧‧‧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680‧‧‧使用者介面
680a‧‧‧觸控螢幕
680b‧‧‧按鍵
690a‧‧‧軟性電路板
690b‧‧‧連接器
X‧‧‧中心軸
Rg‧‧‧注料部與中心軸之間的最遠垂直距離
Da‧‧‧光線吸收部的外徑
Damin‧‧‧光線吸收部環繞光學有效區的最小開孔直徑
DL‧‧‧雙色模造透鏡的外徑
ETamax‧‧‧光線吸收部的最大厚度
CT‧‧‧雙色模造透鏡靠近中心軸的厚度
dT‧‧‧光線吸收部投影至中心軸的區域與雙色模造透鏡的中心厚度區域之間的間隙
α‧‧‧軸向連接面與像側承靠面的夾角
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的物側表面之示意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之示意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的像側表面之示意圖;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注料部的示意圖; 第1F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參數的示意圖;第1G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參數的另一示意圖;第2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的物側表面之示意圖;第2C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之示意圖;第2D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的像側表面之示意圖;第2E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注料部的示意圖;第2F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參數的示意圖;第2G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參數的另一示意圖;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的物側表面之示意圖;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之示意圖;第3D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的像側表面之示意圖; 第3E圖繪示依照沿第3B圖割面線3E-3E的示意圖;第3F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參數的示意圖;第3G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參數的另一示意圖;第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的物側表面之示意圖;第4C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之示意圖;第4D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的像側表面之示意圖;第4E圖繪示依照沿第4B圖割面線4E-4E的示意圖;第4F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參數的示意圖;第4G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參數的另一示意圖;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的物側表面之示意圖;第5C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之示意圖;第5D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的像側表面之示意圖; 第5E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注料部的示意圖;第5F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參數的示意圖;第5G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參數的另一示意圖;第6A圖繪示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外觀示意圖;第6B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另一外觀示意圖;第6C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元件示意圖;第6D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方塊圖;第7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8圖繪示本揭示內容第八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以及第9圖繪示本揭示內容第九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光學鏡頭,包含至少一雙色模造透鏡。雙色模造透鏡具有一中心軸,並包含一透光部以及一光線吸收部。透光部包含一光學有效區以及一透鏡周 邊區,透鏡周邊區環繞光學有效區。光線吸收部環繞光學有效區,透光部與光線吸收部分別為二種不同顏色之塑膠材質,且光線吸收部包含至少三注料部,環繞中心軸,其中至少三注料部皆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之同一表面上。雙色模造透鏡的透光部與光線吸收部以射出成型製成且為一體成型。透過使用至少三個注料部成型雙色模造透鏡的光線吸收部,且將注料部皆設置於同一表面上,有助於簡化模具設計,並有效減少注料流道的複雜程度。
需要說明的是,本揭示內容所述光學有效區是指成像光線通過的區域,可為平面或是具有屈光度、非球面的表面;若將其遮住,會影響成像結果。雙色模造則指其為二次射出成型製成或二次模造製成,本揭示內容之雙色模造透鏡不以前述任一者為限。光線吸收部是指可見光線無法通過的區域,可為黑色材質。
雙色模造透鏡的透光部與光線吸收部可以二次射出成型製成。利用模具本身構造的精密度來成型雙色模造透鏡可使透光部與光線吸收部的尺寸皆維持在合理範圍內,以有效控制雙色模造透鏡的品質,避免出現光線吸收部的製程需等待透光部完成後才可進行的情形,減少製程步驟的數量並可有效減少雙色模造透鏡受灰塵汙染的風險。
至少三注料部與中心軸之間的最遠垂直距離為Rg,光線吸收部的外徑為Da,其滿足下列條件:0.20<2Rg/Da
Figure 107145332-A0101-12-0008-58
0.97。藉此,可避免注料部的位置出現在光線吸收部的邊緣,因光線吸收部為開孔形構造,有助於改善其表 面的成型品質,較不易出現灌料不均勻的情形,也避免灌注塑料的流動方向與模具構型產生過多不必要的牽制影響。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50<2Rg/Da
Figure 107145332-A0101-12-0009-59
0.95。藉此,可進一步避免大量生產的連續運作階段,熔融的塑料在模具腔體內部流動時發生腐蝕模具表面的情形。
各注料部可包含一降面結構。藉此,可避免因注料部的位置影響光線吸收部與相鄰光學元件的組裝平整度,使雙色模造透鏡可以順利達成小型化的需求,避免額外占用體積設置注料部,徒增不必要的用料。
雙色模造透鏡可更包含至少一像側承靠面,其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像側表面,用以與光學鏡頭中與雙色模造透鏡毗鄰的光學元件承靠,其中像側承靠面環繞光學有效區,且降面結構皆設置於像側承靠面。藉此,當像側承靠面作為支撐結構用途時,仍有餘裕的適當空間設置理想的注料位置,使整體雙色模造透鏡不會因為需要遷就支撐結構而放棄掉較佳的注料位置,對雙色模造透鏡的成型品質有正相關的幫助。
所述注料部可皆位於同一平面。藉此,可有效減少模具零件的數量,減少製造成本。另外,所述平面可與中心軸垂直。藉此,可減少模具加工的工序,降低加工刀具的耗損率,進而減低生產開發的成本。
光線吸收部環繞光學有效區的最小開孔直徑為Damin,雙色模造透鏡的外徑為DL,其滿足下列條件:0.20<Damin/DL<0.80。透過將光線吸收部的開孔大小跟雙 色模造透鏡的外徑維持於特定比例,使雙色模造透鏡具有片狀化的配置及均勻的厚度,避免出現局部區域厚度變化過大的情形。當Damin/DL數值過大,雙色模造透鏡為過度片狀化,在射出成型階段光線吸收部會較容易受到熔融的透光部額外、不必要的影響;當Damin/DL數值過小,則表示光線吸收部寬度過細,在外觀環形的幾何需求下,容易翹曲變形。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30<Damin/DL<0.70。藉由較佳的片狀化比例,使光線吸收部的厚度及均勻度獲得更佳的控制。
光線吸收部的最大厚度為ETamax,雙色模造透鏡靠近中心軸的厚度為CT,其滿足下列條件:0.3<ETamax/CT<2.5。若ETamax/CT的數值過大,雙色模造透鏡受到組裝力道擠壓時,光學有效區容易變形,對成像品質帶來負面影響;若ETamax/CT的數值過小,光線吸收部遮蔽雜散光線的效率不佳。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0<ETamax/CT<2.5。藉此,可進一步使光學有效區於不易變形與遮蔽雜散光效率間取得平衡。
光線吸收部投影至中心軸的區域不與雙色模造透鏡位於中心軸上的區域重疊。藉此,適用於更多不同規格的雙色模造透鏡,使特定雙色模造透鏡要修正特定光學像差而具有特殊形狀時,仍然能夠設置有光線吸收部,不會因為透鏡外型必須修正的光學像差而無法減少雜散光。
光線吸收部投影至中心軸的區域與雙色模造透鏡的中心厚度區域之間的間隙為dT,雙色模造透鏡靠近中 心軸的厚度為CT,其滿足下列條件:0.2<dT/CT<3.0。藉此,光線吸收部與光學有效區可保持一特定距離,使光學有效區的塑料冷卻情形更單純,可視為一般單色模造透鏡的塑料冷卻情形,有助於調整射出機台的參數,作出可以有遮蔽不必要光線功效的雙色模造透鏡。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5<dT/CT<2.2。由於dT/CT的數值過大,會使雙色模造透鏡的外型不容易受控制;而dT/CT的數值過小,則會讓光學有效區的冷卻情形必須再加入考慮光線吸收部的本身熱源存在。故,進一步將dT/CT的數值配置於上述範圍,有助於雙色模造透鏡的製造。
雙色模造透鏡的面積為AL,光線吸收部的面積為Aa,其滿足下列條件:0.50<Aa/AL<0.94。藉此,提供適當的光線遮蔽效果,可避免遮蔽面積過大,造成光學鏡頭的進光量受到限制,或可避免遮蔽面積過小,在面對強光源存在的實拍場合時,遮蔽效率不佳。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70<Aa/AL<0.94。藉此,可進一步提升成像的局部解像力,避免過亮的雜光投射在局部成像區域會使所述區域完全看不到影像。
光學鏡頭可更包含複數個光學元件,而雙色模造透鏡可更包含一像側軸向連接結構,其包含一軸向連接面以及至少一像側承靠面,其中至少一像側承靠面較軸向連接面遠離光學有效區。像側軸向連接結構用以使雙色模造透鏡與相鄰的光學元件對正。藉此,使光學鏡頭的組裝公差可獲得理想的改善,提高光學鏡頭的解像力。
軸向連接面與至少一像側承靠面的夾角為α,其滿足下列條件:95度<α<135度。藉此,在考慮離型需求的前提下,配置適合射出成型的製造條件,可應付大量連續射出生產的高壓情況。
像側軸向連接結構可至少設置於光線吸收部上。藉此,可著重透光部的光學有效區之品質改善,且對正結構的尺寸精度在光線吸收部的成型階段改善,增加模具設計的效率。
像側軸向連接結構與至少二相鄰的光學元件對正。藉此,透過一個軸向連接結構同時對正兩個光學元件,可有效達成小型化的結構要求。
上述本揭示內容光學鏡頭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揭示內容另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相機模組。相機模組包含前述的光學鏡頭以及電子感光元件,且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鏡頭之成像面。藉此,提供一微型化且成像品質較佳的電子裝置。
本揭示內容另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至少二相機模組,其朝向同一側。至少一相機模組包含前述的光學鏡頭以及電子感光元件,且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鏡頭之成像面。藉此,在達成微型化目標的前提下,更進一步提升電子裝置的成像品質及應用範圍。
<第一實施例>
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00的示意圖。由第1A圖可知,光學鏡頭100包含鏡筒101、雙色模造透鏡110以及複數光學元件102、120、103、130、104、140、105、150、106、160,其中雙色模造透鏡110以及光學元件102、120、103、130、104、140、105、150、106、160皆設置於鏡筒101中,雙色模造透鏡110可與光學元件102對正,第一實施例中,光學元件102為遮光片。
配合參照第1B圖、第1C圖以及第1D圖,其中第1B圖係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110的物側表面1101之示意圖,第1C圖係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110之示意圖,第1D圖係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110的像側表面1102之示意圖。由第1A圖、第1B圖、第1C圖以及第1D圖可知,雙色模造透鏡110具有一中心軸X,其包含透光部111以及光線吸收部112。透光部111包含光學有效區111a以及透鏡周邊區111b,其中透鏡周邊區111b環繞光學有效區111a。光線吸收部112環繞光學有效區111a,透光部111與光線吸收部112分別為二種不同顏色之塑膠材質。雙色模造透鏡110的透光部111與光線吸收部112以射出成型製成且為一體成型。第一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110的透光部111與光線吸收部112以二次射出成型製成。
由第1A圖及第1C圖可知,光線吸收部112投影至中心軸X的區域不與雙色模造透鏡110位於中心軸X上的區域重疊(更可配合參照第1F圖)。
由第1D圖可知,光線吸收部112包含至少三注料部1121,其環繞中心軸X,其中注料部1121皆位於雙色模造透鏡110的物側表面1101及像側表面1102中之同一表面上;具體而言,第一實施例中,注料部1121的數量為三,且皆為於雙色模造透鏡110的像側表面1102。
配合參照第1E圖,其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注料部1121的示意圖。由第1E圖可知,各注料部1121可包含降面結構1121a,而注料口痕跡1121b則位於降面結構1121a上。雙色模造透鏡110可更包含至少一像側承靠面1122,其位於雙色模造透鏡110的像側表面1102,用以與光學鏡頭100中與雙色模造透鏡110毗鄰的光學元件102承靠,其中像側承靠面1122環繞光學有效區111a,且降面結構1121a皆設置於像側承靠面1122。第一實施例中,像側承靠面1122的數量為一,且與中心軸X垂直,而注料部1121皆為於像側承靠面1122;也就是說,注料部1121皆位於同一平面。
配合參照第1F圖以及第1G圖,其分別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參數的示意圖。由第1F圖以及第1G圖可知,注料部1121與中心軸X之間的最遠垂直距離為Rg(第一實施例中,三注料部1121與中心軸X之間的最遠垂直距離皆相同),光線吸收部112的外徑為Da,光線吸收部112環 繞光學有效區111a的最小開孔直徑為Damin,雙色模造透鏡110的外徑為DL(第一實施例中,DL=Da),光線吸收部112的最大厚度為ETamax,雙色模造透鏡110靠近中心軸X的厚度為CT,光線吸收部112投影至中心軸X的區域與雙色模造透鏡110的中心厚度區域之間的間隙為dT,其分別滿足下列表一之條件。
Figure 107145332-A0101-12-0015-1
另外,第一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110的面積為AL,光線吸收部112的面積為Aa,Aa/AL=0.78002。詳細來說,第一實施例中,AL=pi*DL^2,Aa=pi*(Da^2-Damin^2),Aa/AL=(Da^2-Damin^2)/DL^2=1-(Damin/DL)^2,且後續各實施例之AL、Aa及Aa/AL數值亦符合前述算式,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第二實施例>
第2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200的示意圖。由第2A圖可知,光學鏡頭200包含鏡筒201、雙色模造透鏡210以及複數光學元件220、202、203、230、204、240、205、250、206、260,其中雙色模造透鏡210以及光學元件220、202、203、230、204、240、205、250、206、260皆設置於鏡筒201中,雙色模 造透鏡210可與光學元件203、230對正,第二實施例中,光學元件203為遮光片,光學元件230為透鏡。
配合參照第2B圖、第2C圖以及第2D圖,其中第2B圖係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210的物側表面2101之示意圖,第2C圖係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210之示意圖,第2D圖係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210的像側表面2102之示意圖。由第2A圖、第2B圖、第2C圖以及第2D圖可知,雙色模造透鏡210具有一中心軸X,其包含透光部211以及光線吸收部212。透光部211包含光學有效區211a以及透鏡周邊區211b,其中透鏡周邊區211b環繞光學有效區211a。光線吸收部212環繞光學有效區211a,透光部211與光線吸收部212分別為二種不同顏色之塑膠材質。雙色模造透鏡210的透光部211與光線吸收部212以射出成型製成且為一體成型。第二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210的透光部211與光線吸收部212以二次射出成型製成。
由第2D圖可知,光線吸收部212包含至少三注料部2121,其環繞中心軸X,其中注料部2121皆位於雙色模造透鏡210的物側表面2101及像側表面2102中之同一表面上;具體而言,第二實施例中,注料部2121的數量為三,且皆為於雙色模造透鏡210的像側表面2102。
配合參照第2E圖,其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注料部2121的示意圖。由第2E圖可知,各注料部2121 可包含降面結構2121a,而注料口痕跡2121b則位於降面結構2121a上。
雙色模造透鏡210可更包含像側軸向連接結構(未另標號),其包含一軸向連接面2123以及至少一像側承靠面2122a、2122b。第二實施例中,像側軸向連接結構設置於光線吸收部212上,像側承靠面2122a、2122b的數量為二,其中像側承靠面2122b較軸向連接面2123遠離光學有效區211a。配合第2A圖可知,像側軸向連接結構可用以使雙色模造透鏡210與相鄰的二光學元件203、230對正。
另外,第二實施例中,注料部2121皆位於像側承靠面2122a,且像側承靠面2122a與中心軸X垂直;也就是說,注料部2121皆位於同一平面。
配合參照第2F圖以及第2G圖,其分別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參數的示意圖。由第2F圖以及第2G圖可知,注料部2121與中心軸X之間的最遠垂直距離為Rg(第二實施例中,三注料部2121與中心軸X之間的最遠垂直距離皆相同),光線吸收部212的外徑為Da,光線吸收部212環繞光學有效區211a的最小開孔直徑為Damin,雙色模造透鏡210的外徑為DL(第二實施例中,DL=Da),光線吸收部212的最大厚度為ETamax,雙色模造透鏡210靠近中心軸X的厚度為CT,光線吸收部212投影至中心軸X的區域與雙色模造透鏡210的中心厚度區域之間的間隙為dT,軸向連接面2123與像側承靠面2122a的夾角為α,其滿足下列條件:其分別滿足下列表二之條件。
Figure 107145332-A0101-12-0017-62
Figure 107145332-A0101-12-0018-3
另外,第二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210的面積為AL,光線吸收部212的面積為Aa,Aa/AL=0.78266。
<第三實施例>
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300的示意圖。由第3A圖可知,光學鏡頭300包含鏡筒301、雙色模造透鏡310以及複數光學元件302、320、303、330、304、340、305、350、306、360,其中雙色模造透鏡310以及光學元件302、320、303、330、304、340、305、350、306、360皆設置於鏡筒301中,雙色模造透鏡310可與光學元件302、320對正,第三實施例中,光學元件302為遮光片,光學元件320為透鏡。
配合參照第3B圖、第3C圖以及第3D圖,其中第3B圖係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310的物側表面3101之示意圖,第3C圖係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310之示意圖,第3D圖係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310的像側表面3102之示意圖。由第3A圖、第3B圖、第3C圖以及第3D圖可知,雙色模造透鏡310具有一中心軸X,其包含透光部311以及光線吸收部312。透光部311包含光學有效區311a以及透鏡周邊區311b,其中透鏡周邊區311b環繞光學有效區311a。光 線吸收部312環繞光學有效區311a,透光部311與光線吸收部312分別為二種不同顏色之塑膠材質。雙色模造透鏡310的透光部311與光線吸收部312以射出成型製成且為一體成型。第三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310的透光部311與光線吸收部312以二次射出成型製成。
由第3A圖及第3C圖可知,光線吸收部312投影至中心軸X的區域不與雙色模造透鏡310位於中心軸X上的區域重疊(更可配合參照第3F圖)。
由第3B圖可知,光線吸收部312包含至少三注料部3121,其環繞中心軸X,其中注料部3121皆位於雙色模造透鏡310的物側表面3101及像側表面3102中之同一表面上;具體而言,第三實施例中,注料部3121的數量為三,且皆為於雙色模造透鏡310的物側表面3101。
配合參照第3E圖,其繪示依照沿第3B圖割面線3E-3E的示意圖。由第3E圖可知,各注料部3121可包含降面結構3121a,而注料口痕跡3121b則位於降面結構3121a上。
配合第3C圖以及第3D圖可知,雙色模造透鏡310可更包含像側軸向連接結構(未另標號),其包含一軸向連接面3123以及至少一像側承靠面3122a、3122b。第三實施例中,像側軸向連接結構設置於光線吸收部312上,像側承靠面3122a、3122b的數量為二,其中像側承靠面3122b較軸向連接面3123遠離光學有效區311a。配合第3A圖可 知,像側軸向連接結構可用以使雙色模造透鏡310與相鄰的二光學元件302、320對正。
配合參照第3F圖以及第3G圖,其分別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參數的示意圖。由第3F圖以及第3G圖可知,注料部3121與中心軸X之間的最遠垂直距離為Rg(第三實施例中,三注料部3121與中心軸X之間的最遠垂直距離皆相同),光線吸收部312的外徑為Da,光線吸收部312環繞光學有效區311a的最小開孔直徑為Damin,雙色模造透鏡310的外徑為DL(第三實施例中,DL=Da),光線吸收部312的最大厚度為ETamax,雙色模造透鏡310靠近中心軸X的厚度為CT,光線吸收部312投影至中心軸X的區域與雙色模造透鏡310的中心厚度區域之間的間隙為dT,軸向連接面3123與像側承靠面3122a的夾角為α,其滿足下列條件:其分別滿是下列表三之條件。
Figure 107145332-A0101-12-0020-4
另外,第三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310的面積為AL,光線吸收部312的面積為Aa,Aa/AL=0.811517。
<第四實施例>
第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光學鏡頭400的示意圖。由第4A圖可知,光學鏡頭400包含鏡 筒401、雙色模造透鏡410以及複數光學元件402、420、403、430、404、440、405、450、406、460,其中雙色模造透鏡410以及光學元件402、420、403、430、404、440、405、450、406、460皆設置於鏡筒401中,雙色模造透鏡410可與光學元件402、420對正,第四實施例中,光學元件402為遮光片,光學元件420為透鏡。
配合參照第4B圖、第4C圖以及第4D圖,其中第4B圖係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410的物側表面4101之示意圖,第4C圖係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410之示意圖,第4D圖係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410的像側表面4102之示意圖。由第4A圖、第4B圖、第4C圖以及第4D圖可知,雙色模造透鏡410具有一中心軸X,其包含透光部411以及光線吸收部412。透光部411包含光學有效區411a以及透鏡周邊區411b,其中透鏡周邊區411b環繞光學有效區411a。光線吸收部412環繞光學有效區411a,透光部411與光線吸收部412分別為二種不同顏色之塑膠材質。雙色模造透鏡410的透光部411與光線吸收部412以射出成型製成且為一體成型。第四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410的透光部411與光線吸收部412以二次射出成型製成。
由第4A圖及第4C圖可知,光線吸收部412投影至中心軸X的區域不與雙色模造透鏡410位於中心軸X上的區域重疊(更可配合參照第4F圖)。
由第4B圖可知,光線吸收部412包含至少三注料部4121,其環繞中心軸X。具體而言,第四實施例中,注料部4121的數量為三,且皆為於光線吸收部412的物側表面。必須說明的是,第四實施例中,透光部411為透明材質,故雙色模造透鏡410成型後,可由物側表面4101透視注料部4121。
配合參照第4E圖,其繪示依照沿第4B圖割面線4E-4E的示意圖。由第4E圖可知,各注料部4121可包含降面結構4121a,而注料口痕跡4121b則位於降面結構4121a上。
配合第4C圖以及第4D圖可知,雙色模造透鏡410可更包含像側軸向連接結構(未另標號),其包含一軸向連接面4123以及至少一像側承靠面4122a、4122b。第四實施例中,像側軸向連接結構設置於光線吸收部412上,像側承靠面4122a、4122b的數量為二,其中像側承靠面4122b較軸向連接面4123遠離光學有效區411a。配合第4A圖可知,像側軸向連接結構可用以使雙色模造透鏡410與相鄰的二光學元件402、420對正。
配合參照第4F圖以及第4G圖,其分別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參數的示意圖。由第4F圖以及第4G圖可知,注料部4121與中心軸X之間的最遠垂直距離為Rg(第四實施例中,三注料部4121與中心軸X之間的最遠垂直距離皆相同),光線吸收部412的外徑為Da,光線吸收部412環繞光學有效區411a的最小開孔直徑為Damin,雙色模造透 鏡410的外徑為DL(第四實施例中,DL=Da),光線吸收部412的最大厚度為ETamax,雙色模造透鏡410靠近中心軸X的厚度為CT,光線吸收部412投影至中心軸X的區域與雙色模造透鏡410的中心厚度區域之間的間隙為dT,軸向連接面4123與像側承靠面4122a的夾角為α,其滿足下列條件:其分別滿足下列表四之條件。
Figure 107145332-A0101-12-0023-5
另外,第四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410的面積為AL,光線吸收部412的面積為Aa,Aa/AL=0.59476。
<第五實施例>
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光學鏡頭500的示意圖。由第5A圖可知,光學鏡頭500包含鏡筒501、雙色模造透鏡510以及複數光學元件502、520、503、530、504、540、505、550、506、560,其中雙色模造透鏡510以及光學元件502、520、503、530、504、540、505、550、506、560皆設置於鏡筒501中,雙色模造透鏡510可與光學元件502對正,第五實施例中,光學元件502為遮光片。
配合參照第5B圖、第5C圖以及第5D圖,其中第5B圖係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510的物側表面5101之示意圖,第5C圖係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 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510之示意圖,第5D圖係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510的像側表面5102之示意圖。由第5A圖、第5B圖、第5C圖以及第5D圖可知,雙色模造透鏡510具有一中心軸X,其包含透光部511以及光線吸收部512。透光部511包含光學有效區511a以及透鏡周邊區511b,其中透鏡周邊區511b環繞光學有效區511a。光線吸收部512環繞光學有效區511a,透光部511與光線吸收部512分別為二種不同顏色之塑膠材質。雙色模造透鏡510的透光部511與光線吸收部512以射出成型製成且為一體成型。第五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510的透光部511與光線吸收部512以二次射出成型製成。
由第5A圖及第5C圖可知,光線吸收部512投影至中心軸X的區域不與雙色模造透鏡510位於中心軸X上的區域重疊(更可配合參照第5F圖)。
由第5D圖可知,光線吸收部512包含至少三注料部5121,其環繞中心軸X,其中注料部5121皆位於雙色模造透鏡510的物側表面5101及像側表面5102中之同一表面上;具體而言,第五實施例中,注料部5121的數量為四,且皆為於雙色模造透鏡510的像側表面5102。
配合參照第5E圖,其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注料部5121的示意圖。由第5E圖可知,各注料部5121可包含降面結構5121a,而注料口痕跡5121b則位於降面結構5121a上。雙色模造透鏡510可更包含至少一像側承靠面5122,其位於雙色模造透鏡510的像側表面5102,用以與 光學鏡頭500中與雙色模造透鏡510毗鄰的光學元件502承靠,其中像側承靠面5122環繞光學有效區511a,且降面結構5121a皆設置於像側承靠面5122。第五實施例中,像側承靠面5122的數量為一,且與中心軸X垂直,而注料部5121皆為於像側承靠面5122;也就是說,注料部5121皆位於同一平面。
配合參照第5F圖以及第5G圖,其分別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參數的示意圖。由第5F圖以及第5G圖可知,注料部5121與中心軸X之間的最遠垂直距離為Rg(第五實施例中,三注料部5121與中心軸X之間的最遠垂直距離皆相同),光線吸收部512的外徑為Da,光線吸收部512環繞光學有效區511a的最小開孔直徑為Damin,雙色模造透鏡510的外徑為DL(第五實施例中,DL=Da),光線吸收部512的最大厚度為ETamax,雙色模造透鏡510靠近中心軸X的厚度為CT,光線吸收部512投影至中心軸X的區域與雙色模造透鏡510的中心厚度區域之間的間隙為dT,其分別滿足下列表五之條件。
Figure 107145332-A0101-12-0025-6
另外,第五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510的面積為AL,光線吸收部512的面積為Aa,Aa/AL=0.78002。
<第六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6A圖、第6B圖、第6C圖以及第6D圖,其中第6A圖繪示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600的外觀示意圖,第6B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600的另一外觀示意圖,第6C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600的元件示意圖,第6D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600的方塊圖。由第6A圖、第6B圖、第6C圖以及第6D圖可知,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60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600包含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相機模組610,其中相機模組610包含前述任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611以及電子感光元件612,電子感光元件612設置於光學鏡頭611的成像面(圖未繪示)。藉此,有助於滿足現今電子裝置市場對於搭載於其上的成像鏡頭模組的量產及外觀要求。
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600的使用者介面680進入拍攝模式,其中第六實施例中使用者介面可為觸控螢幕680a、按鍵680b等。此時光學鏡頭611匯集成像光線在電子感光元件612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670。
因應電子裝置600的相機規格,電子裝置600可更包含光學防手震組件640,係可為OIS防抖回饋裝置,進一步地,電子裝置600可更包含至少一個輔助光學元件(未另標號)及至少一個感測元件650。第六實施例中,輔助光學元件為閃光燈模組661以及對焦輔助模組662,閃光燈模組661可用以補償色溫,對焦輔助模組662可為紅外線測 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650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有利於電子裝置600中相機模組610配置的自動對焦功能及光學防手震組件640的發揮,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電子裝置60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觸控螢幕直接目視到相機的拍攝畫面,並在觸控螢幕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再者,由第6C圖可知,相機模組610光學防手震組件640、感測元件650、閃光燈模組661以及對焦輔助模組662可設置在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690a上,並透過連接器690b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670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當前的電子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具有輕薄的趨勢,將相機模組與相關元件配置於軟性電路板上,再利用連接器將電路彙整至電子裝置的主板,可滿足電子裝置內部有限空間的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並獲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其相機模組的自動對焦功能藉由電子裝置的觸控螢幕獲得更靈活的控制。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感測元件及輔助光學元件亦可依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設置於電子裝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載板上。
此外,電子裝置600可進一步包含但不限於顯示單元(Display)、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第七實施例>
第7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700的示意圖。由第7圖可知,第七實施例的電子裝置70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700包含三相機模組710、720、730、閃光燈模組740、對焦輔助模組750、成像訊號處理元件760、使用者介面(圖未繪示)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圖未繪示),其中相機模組710、720、730均朝向同一側(及朝向物側)。當使用者透過使用者介面對被攝物進行拍攝,電子裝置700利用相機模組710、720、730聚光取像,啟動閃光燈模組740進行補光,並使用對焦輔助模組750提供的被攝物物距資訊進行快速對焦,再加上成像訊號處理元件760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進行影像最佳化處理,來進一步提升相機模組710、720、730中光學鏡頭所產生的影像品質。其中對焦輔助模組750可採用紅外線或雷射對焦輔助系統來達到快速對焦,使用者介面可採用觸控螢幕或實體拍攝按鈕,配合影像處理軟體的多樣化功能進行影像拍攝以及影像處理。
第七實施例中,取相機模組710、720、730分別可包含前述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任一光學鏡頭,且不以此為限。
另外,第七實施例中,相機模組710外側設置有光學防手震組件711,係可為OIS防抖回饋裝置。取像裝置730則為望遠鏡頭,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第八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8圖,其繪示本揭示內容第八實施例的電子裝置800的示意圖。第八實施例的電子裝置800係一平板電腦,電子裝置800包含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相機模組810,其中相機模組810包含光學鏡頭(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鏡頭的成像面(圖未揭示)。
<第九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9圖,其繪示本揭示內容第九實施例的電子裝置900的示意圖。第九實施例的電子裝置900係一穿戴式裝置,電子裝置900包含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相機模組910,其中相機模組910包含光學鏡頭(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鏡頭的成像面(圖未揭示)。
雖然本揭示內容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示內容,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示內容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揭示內容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10‧‧‧雙色模造透鏡
1121‧‧‧注料部
111‧‧‧透光部
1122‧‧‧像側承靠面
111a‧‧‧光學有效區
1101‧‧‧物側表面
111b‧‧‧透鏡周邊區
1102‧‧‧像側表面
112‧‧‧光線吸收部

Claims (23)

  1. 一種光學鏡頭,包含至少一雙色模造透鏡,該雙色模造透鏡具有一中心軸,並包含:一透光部,其包含:一光學有效區;以及一透鏡周邊區,環繞該光學有效區;以及一光線吸收部,環繞該光學有效區,該透光部與該光線吸收部分別為二種不同顏色之塑膠材質,且該光線吸收部包含:至少三注料部,環繞該中心軸,其中該至少三注料部皆位於該雙色模造透鏡的一物側表面及一像側表面中之同一表面上;其中該雙色模造透鏡的該透光部與該光線吸收部以射出成型製成且為一體成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雙色模造透鏡的該透光部與該光線吸收部以二次射出成型製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至少三注料部與該中心軸之間的最遠垂直距離為Rg,該光線吸收部的外徑為Da,其滿足下列條件:0.20<2Rg/Da
    Figure 107145332-A0101-13-0001-60
    0.97。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各該注料部包含一降面結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雙色模造透鏡更包含:至少一像側承靠面,位於該雙色模造透鏡的該像側表面,用以與該光學鏡頭中與該雙色模造透鏡毗鄰的一光學元件承靠,其中該像側承靠面環繞該光學有效區,且該些降面結構皆設置於該像側承靠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些注料部皆位於同一平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平面與該中心軸垂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至少三注料部與該中心軸之間的最遠垂直距離為Rg,該光線吸收部的外徑為Da,其滿足下列條件:0.50<2Rg/Da
    Figure 107145332-A0101-13-0002-61
    0.95。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光線吸收部環繞該光學有效區的最小開孔直徑為Damin,該雙色模造透鏡的外徑為DL,其滿足下列條件:0.20<Damin/DL<0.80。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光線吸收部環繞該光學有效區的最小開孔直徑為Damin,該雙色模造透鏡的外徑為DL,其滿足下列條件:0.30<Damin/DL<0.70。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光線吸收部的最大厚度為ETamax,該雙色模造透鏡靠近該中心軸的厚度為CT,其滿足下列條件:0.3<ETamax/CT<2.5。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光線吸收部的最大厚度為ETamax,該雙色模造透鏡靠近該中心軸的厚度為CT,其滿足下列條件:1.0<ETamax/CT<2.5。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光線吸收部投影至該中心軸的區域不與該雙色模造透鏡位於該中心軸上的區域重疊。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光線吸收部投影至該中心軸的區域與該雙色模造透鏡的中心厚度區域之間的間隙為dT,該雙色模造透鏡靠近該中心軸的厚度為CT,其滿足下列條件:0.2<dT/CT<3.0。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光線吸收部投影至該中心軸的區域與該雙色模造透 鏡的中心厚度區域之間的間隙為dT,該雙色模造透鏡靠近該中心軸的厚度為CT,其滿足下列條件:0.5<dT/CT<2.2。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雙色模造透鏡的面積為AL,該光線吸收部的面積為Aa,其滿足下列條件:0.50<Aa/AL<0.94。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雙色模造透鏡的面積為AL,該光線吸收部的面積為Aa,其滿足下列條件:0.70<Aa/AL<0.94。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光學鏡頭,更包含複數個光學元件;該雙色模造透鏡更包含一像側軸向連接結構,其包含一軸向連接面以及至少一像側承靠面,其中該至少一像側承靠面較該軸向連接面遠離該光學有效區;其中該像側軸向連接結構用以使該雙色模造透鏡與相鄰的該些光學元件對正。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軸向連接面與該至少一像側承靠面的夾角為α,其滿足下列條件:95度<α<135度。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像側軸向連接結構至少設置於該光線吸收部上。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像側軸向連接結構與至少二相鄰的該些光學元件對正。
  22.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相機模組,其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且該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光學鏡頭之一成像面。
  23.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至少二相機模組,其朝向同一側,其中至少一該相機模組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且該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光學鏡頭之一成像面。
TW107145332A 2018-12-14 2018-12-14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924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45332A TWI692400B (zh) 2018-12-14 2018-12-14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CN201910179280.XA CN111323854B (zh) 2018-12-14 2019-03-11 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
US16/574,248 US11245824B2 (en) 2018-12-14 2019-09-18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7/563,241 US11671689B2 (en) 2018-12-14 2021-12-28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8/308,756 US20230262309A1 (en) 2018-12-14 2023-04-28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45332A TWI692400B (zh) 2018-12-14 2018-12-14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2400B TWI692400B (zh) 2020-05-01
TW202021792A true TW202021792A (zh) 2020-06-16

Family

ID=71073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5332A TWI692400B (zh) 2018-12-14 2018-12-14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1245824B2 (zh)
CN (1) CN111323854B (zh)
TW (1) TWI6924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4518B (zh) * 2016-05-09 2018-0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777542B (zh) * 2020-12-23 2022-09-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783760B (zh) * 2021-10-28 2022-11-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筒及光學式辨識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16622A (en) * 1987-07-13 1989-01-20 Hitachi Ltd Injection mold for plastic lens
JP4698874B2 (ja) 2001-04-24 2011-06-08 ローム株式会社 イメ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イメ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6819508B2 (en) 2002-12-30 2004-11-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nsertion type lens assembly for an optical system
JP4833569B2 (ja) 2005-03-24 2011-12-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構造を有する光学レンズ
CN101003170A (zh) * 2006-01-20 2007-07-25 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双色塑胶射出成型方法
JP4866750B2 (ja) 2007-01-30 2012-02-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学部品、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メラ
JP4577584B2 (ja) 2008-01-23 2010-11-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JP2010164755A (ja) 2009-01-15 2010-07-29 Fujinon Corp 光学素子、撮影光学系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US8817396B2 (en) 2010-01-21 2014-08-26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Imaging lens unit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the same
JP5804692B2 (ja) * 2010-11-24 2015-11-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ック光学部材およびプラスチック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
JP5836610B2 (ja) 2011-03-04 2015-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ック光学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307938A (zh) 2011-08-10 2013-02-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間隔環及鏡頭模組
CN103842144B (zh) 2011-09-30 2015-08-1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透镜及透镜的成形方法
EP2824486B1 (en) 2012-03-08 2016-10-05 FUJIFILM Corporation Composite molded len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6029319B2 (ja) 2012-05-23 2016-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ック光学部材、プラスチック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レンズ
TW201411217A (zh) 2012-09-14 2014-03-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JP6406861B2 (ja) 2013-05-07 2018-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複合成形レンズ、その製造方法、カメラ、撮像レンズ、ファインダー、および双眼鏡
JP2014237260A (ja) * 2013-06-07 2014-12-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並びに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金型
CN106104313B (zh) * 2014-03-17 2017-11-0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透镜、透镜单元、摄像模块、电子设备、注射成型模具及注射成型方法
JP6092463B2 (ja) * 2014-03-18 2017-03-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レンズ、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US9726846B2 (en) * 2014-05-06 2017-08-08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Dual-shot injection molded optical components
KR20160038281A (ko) 2014-09-30 2016-04-0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및 렌즈 금형
TWI581030B (zh) 2015-04-27 2017-05-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58299B (zh) * 2015-04-27 2019-05-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US9894772B2 (en) * 2016-02-18 2018-02-13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olded photosensitive assembly for electronic device
TWI591376B (zh) * 2016-05-09 2017-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39027B (zh) * 2016-05-09 2018-10-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33331B (zh) * 2016-05-09 2018-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14518B (zh) * 2016-05-09 2018-0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12354B (zh) * 2016-12-14 2018-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598614B (zh) * 2016-12-14 2017-09-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CN107219580A (zh) * 2017-06-27 2017-09-29 广州晶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消除杂散光的镜片及其制造方法
JP2019164253A (ja) * 2018-03-20 2019-09-26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23854B (zh) 2022-09-02
US11245824B2 (en) 2022-02-08
US20220124233A1 (en) 2022-04-21
US11671689B2 (en) 2023-06-06
TWI692400B (zh) 2020-05-01
US20200195817A1 (en) 2020-06-18
CN111323854A (zh) 2020-06-23
US20230262309A1 (en) 2023-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81082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with dual molded optical elem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623787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1891B (zh) 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28484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28690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57281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US11671689B2 (en)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698672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03342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21397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M578388U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2009548A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98700B (zh)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US10336021B2 (en) Imaging lens element,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691782B (zh)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WO2021027431A1 (zh) 屏下摄像组件、摄像模组和光学镜头及其制作方法
TWI689750B (zh)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CN220691233U (zh) 光路转折元件、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