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23854A - 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23854A CN111323854A CN201910179280.XA CN201910179280A CN111323854A CN 111323854 A CN111323854 A CN 111323854A CN 201910179280 A CN201910179280 A CN 201910179280A CN 111323854 A CN111323854 A CN 11132385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 color molded
- light
- optical le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0000031700 light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ORQBXQOJMQIAOY-UHFFFAOYSA-N nobelium Chemical compound [No] ORQBXQOJMQIAO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355 Hal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12—Arr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 G02B3/0031—Replication or moulding, e.g. hot embossing, UV-casting, injection moulding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0—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movable optic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Lenses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光学镜头包含至少一双色模造透镜。双色模造透镜具有一中心轴,并包含一透光部以及一光线吸收部。透光部包含一光学有效区以及一透镜周边区,其中透镜周边区环绕光学有效区。光线吸收部环绕光学有效区。透光部与光线吸收部分别为二种不同颜色的塑胶材质,且光线吸收部包含至少三注料部,环绕中心轴,其中注料部皆位于双色模造透镜的同一表面上。双色模造透镜的透光部与光线吸收部以射出成型制成且为一体成型。借此,有助于简化模具设计,并有效减少注料流道的复杂程度。本发明还揭露一种包含如上所述的光学镜头的电子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光学镜头,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光学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电脑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相机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相机模块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相机模块除了在光学设计上的品质提升外,在制造组装精密度也需提升。
发明内容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透过使用至少三个注料部成型双色模造透镜的光线吸收部,且将注料部皆设置于同一表面上,有助于简化模具设计,并有效减少注料流道的复杂程度。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其包含至少一双色模造透镜。双色模造透镜具有一中心轴,并包含一透光部以及一光线吸收部。透光部包含一光学有效区以及一透镜周边区,其中透镜周边区环绕光学有效区。光线吸收部环绕光学有效区。透光部与光线吸收部分别为二种不同颜色的塑胶材质,且光线吸收部包含至少三注料部,环绕中心轴,其中注料部皆位于双色模造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的同一表面上。双色模造透镜的透光部与光线吸收部以射出成型制成且为一体成型。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双色模造透镜的透光部与光线吸收部以二次射出成型制成。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注料部与中心轴之间的最远垂直距离为Rg,光线吸收部的外径为Da,其满足下列条件:0.20<2Rg/Da≤0.97。较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0<2Rg/Da≤0.95。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各注料部可包含一降面结构。再者,双色模造透镜可还包含至少一像侧承靠面,其位于双色模造透镜的像侧表面,用以与光学镜头中与双色模造透镜毗邻的光学元件承靠,其中像侧承靠面环绕光学有效区,且降面结构皆设置于像侧承靠面。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注料部皆位于同一平面。再者,所述平面可与中心轴垂直。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光线吸收部环绕光学有效区的最小开孔直径为Damin,双色模造透镜的外径为DL,其满足下列条件:0.20<Damin/DL<0.80。较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30<Damin/DL<0.70。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光线吸收部的最大厚度为ETamax,双色模造透镜靠近中心轴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0.3<ETamax/CT<2.5。较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ETamax/CT<2.5。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光线吸收部投影至中心轴的区域不与双色模造透镜位于中心轴上的区域重迭。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光线吸收部投影至中心轴的区域与双色模造透镜的中心厚度区域之间的间隙为dT,双色模造透镜靠近中心轴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0.2<dT/CT<3.0。较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dT/CT<2.2。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双色模造透镜的面积为AL,光线吸收部的面积为Aa,其满足下列条件:0.50<Aa/AL<0.94。较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70<Aa/AL<0.94。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可还包含多个光学元件,且双色模造透镜可还包含一像侧轴向连接结构,其包含一轴向连接面以及至少一像侧承靠面,其中至少一像侧承靠面较轴向连接面远离光学有效区。像侧轴向连接结构用以使双色模造透镜与相邻的光学元件对正。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轴向连接面与至少一像侧承靠面的夹角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95度<α<135度。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像侧轴向连接结构至少设置于光线吸收部上。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像侧轴向连接结构与至少二相邻的光学元件对正。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一相机模块,其包含前述的光学镜头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且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镜头的一成像面。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至少二相机模块,其朝向同一侧,其中至少一相机模块包含前述的光学镜头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且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镜头的一成像面。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示意图;
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的物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的示意图;
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的像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注料部的示意图;
图1F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参数的示意图;
图1G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参数的另一示意图;
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示意图;
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的物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的示意图;
图2D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的像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2E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注料部的示意图;
图2F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参数的示意图;
图2G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参数的另一示意图;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示意图;
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的物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的示意图;
图3D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的像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3E绘示依照沿图3B割面线3E-3E的示意图;
图3F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参数的示意图;
图3G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参数的另一示意图;
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示意图;
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的物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的示意图;
图4D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的像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4E绘示依照沿图4B割面线4E-4E的示意图;
图4F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参数的示意图;
图4G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参数的另一示意图;
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示意图;
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的物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5C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的示意图;
图5D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的像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5E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注料部的示意图;
图5F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参数的示意图;
图5G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参数的另一示意图;
图6A绘示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另一外观示意图;
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元件示意图;
图6D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图7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8绘示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9绘示本揭示内容第九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光学镜头:100、200、300、400、500、611
镜筒:101、201、301、401、501
光学元件:102、120、103、130、104、140、105、150、106、160、220、202、203、230、204、240、205、250、206、260、302、320、303、330、304、340、305、350、306、360、402、420、403、430、404、440、405、450、406、460、502、520、503、530、504、540、505、550、506、560
双色模造透镜:110、210、310、410、510
物侧表面:1101、2101、3101、4101、5101
像侧表面:1102、2102、3102、4102、5102
透光部:111、211、311、411、511
光学有效区:111a、211a、311a、411a、511a
透镜周边区:111b、211b、311b、411b、511b
光线吸收部:112、212、312、412、512
注料部:1121、2121、3121、4121、5121
降面结构:1121a、2121a、3121a、4121a
注料口痕迹:1121b、2121b、3121b、4121b
像侧承靠面:1122、2122a、2122b、3122a、3122b、4122a、4122b、5122
轴向连接面:2123、3123、4123
电子装置:600、700、800、900
相机模块:610、710、720、730、810、910
电子感光元件:612
光学防手震组件:640、711
感测元件:650
闪光灯模块:661、740
对焦辅助模块:662、750
成像信号处理元件:670、760
使用者界面:680
触控屏幕:680a
按键:680b
软性电路板:690a
连接器:690b
中心轴:X
Rg:注料部与中心轴之间的最远垂直距离
Da:光线吸收部的外径
Damin:光线吸收部环绕光学有效区的最小开孔直径
DL:双色模造透镜的外径
ETamax:光线吸收部的最大厚度
CT:双色模造透镜靠近中心轴的厚度
dT:光线吸收部投影至中心轴的区域与双色模造透镜的中心厚度区域之间的间隙
α:轴向连接面与像侧承靠面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包含至少一双色模造透镜。双色模造透镜具有一中心轴,并包含一透光部以及一光线吸收部。透光部包含一光学有效区以及一透镜周边区,透镜周边区环绕光学有效区。光线吸收部环绕光学有效区,透光部与光线吸收部分别为二种不同颜色的塑胶材质,且光线吸收部包含至少三注料部,环绕中心轴,其中至少三注料部皆位于双色模造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的同一表面上。双色模造透镜的透光部与光线吸收部以射出成型制成且为一体成型。透过使用至少三个注料部成型双色模造透镜的光线吸收部,且将注料部皆设置于同一表面上,有助于简化模具设计,并有效减少注料流道的复杂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揭示内容所述光学有效区是指成像光线通过的区域,可为平面或是具有屈光度、非球面的表面;若将其遮住,会影响成像结果。双色模造则指其为二次射出成型制成或二次模造制成,本揭示内容的双色模造透镜不以前述任一者为限。光线吸收部是指可见光线无法通过的区域,可为黑色材质。
双色模造透镜的透光部与光线吸收部可以二次射出成型制成。利用模具本身构造的精密度来成型双色模造透镜可使透光部与光线吸收部的尺寸皆维持在合理范围内,以有效控制双色模造透镜的品质,避免出现光线吸收部的制程需等待透光部完成后才可进行的情形,减少制程步骤的数量并可有效减少双色模造透镜受灰尘污染的风险。
至少三注料部与中心轴之间的最远垂直距离为Rg,光线吸收部的外径为Da,其满足下列条件:0.20<2Rg/Da≤0.97。借此,可避免注料部的位置出现在光线吸收部的边缘,因光线吸收部为开孔形构造,有助于改善其表面的成型品质,较不易出现灌料不均匀的情形,也避免灌注塑料的流动方向与模具构型产生过多不必要的牵制影响。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50<2Rg/Da≤0.95。借此,可进一步避免大量生产的连续运作阶段,熔融的塑料在模具腔体内部流动时发生腐蚀模具表面的情形。
各注料部可包含一降面结构。借此,可避免因注料部的位置影响光线吸收部与相邻光学元件的组装平整度,使双色模造透镜可以顺利达成小型化的需求,避免额外占用体积设置注料部,徒增不必要的用料。
双色模造透镜可还包含至少一像侧承靠面,其位于双色模造透镜的像侧表面,用以与光学镜头中与双色模造透镜毗邻的光学元件承靠,其中像侧承靠面环绕光学有效区,且降面结构皆设置于像侧承靠面。借此,当像侧承靠面作为支撑结构用途时,仍有余裕的适当空间设置理想的注料位置,使整体双色模造透镜不会因为需要迁就支撑结构而放弃掉较佳的注料位置,对双色模造透镜的成型品质有正相关的帮助。
所述注料部可皆位于同一平面。借此,可有效减少模具零件的数量,减少制造成本。另外,所述平面可与中心轴垂直。借此,可减少模具加工的工序,降低加工刀具的耗损率,进而减低生产开发的成本。
光线吸收部环绕光学有效区的最小开孔直径为Damin,双色模造透镜的外径为DL,其满足下列条件:0.20<Damin/DL<0.80。透过将光线吸收部的开孔大小跟双色模造透镜的外径维持于特定比例,使双色模造透镜具有片状化的配置及均匀的厚度,避免出现局部区域厚度变化过大的情形。当Damin/DL数值过大,双色模造透镜为过度片状化,在射出成型阶段光线吸收部会较容易受到熔融的透光部额外、不必要的影响;当Damin/DL数值过小,则表示光线吸收部宽度过细,在外观环形的几何需求下,容易翘曲变形。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30<Damin/DL<0.70。通过较佳的片状化比例,使光线吸收部的厚度及均匀度获得更佳的控制。
光线吸收部的最大厚度为ETamax,双色模造透镜靠近中心轴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0.3<ETamax/CT<2.5。若ETamax/CT的数值过大,双色模造透镜受到组装力道挤压时,光学有效区容易变形,对成像品质带来负面影响;若ETamax/CT的数值过小,光线吸收部遮蔽杂散光线的效率不佳。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0<ETamax/CT<2.5。借此,可进一步使光学有效区于不易变形与遮蔽杂散光效率间取得平衡。
光线吸收部投影至中心轴的区域不与双色模造透镜位于中心轴上的区域重迭。借此,适用于更多不同规格的双色模造透镜,使特定双色模造透镜要修正特定光学像差而具有特殊形状时,仍然能够设置有光线吸收部,不会因为透镜外型必须修正的光学像差而无法减少杂散光。
光线吸收部投影至中心轴的区域与双色模造透镜的中心厚度区域之间的间隙为dT,双色模造透镜靠近中心轴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0.2<dT/CT<3.0。借此,光线吸收部与光学有效区可保持一特定距离,使光学有效区的塑料冷却情形更单纯,可视为一般单色模造透镜的塑料冷却情形,有助于调整射出机台的参数,作出可以有遮蔽不必要光线功效的双色模造透镜。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5<dT/CT<2.2。由于dT/CT的数值过大,会使双色模造透镜的外型不容易受控制;而dT/CT的数值过小,则会让光学有效区的冷却情形必须再加入考虑光线吸收部的本身热源存在。故,进一步将dT/CT的数值配置于上述范围,有助于双色模造透镜的制造。
双色模造透镜的面积为AL,光线吸收部的面积为Aa,其满足下列条件:0.50<Aa/AL<0.94。借此,提供适当的光线遮蔽效果,可避免遮蔽面积过大,造成光学镜头的进光量受到限制,或可避免遮蔽面积过小,在面对强光源存在的实拍场合时,遮蔽效率不佳。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70<Aa/AL<0.94。借此,可进一步提升成像的局部解像力,避免过亮的杂光投射在局部成像区域会使所述区域完全看不到影像。
光学镜头可还包含多个光学元件,而双色模造透镜可还包含一像侧轴向连接结构,其包含一轴向连接面以及至少一像侧承靠面,其中至少一像侧承靠面较轴向连接面远离光学有效区。像侧轴向连接结构用以使双色模造透镜与相邻的光学元件对正。借此,使光学镜头的组装公差可获得理想的改善,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力。
轴向连接面与至少一像侧承靠面的夹角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95度<α<135度。借此,在考虑离型需求的前提下,配置适合射出成型的制造条件,可应付大量连续射出生产的高压情况。
像侧轴向连接结构可至少设置于光线吸收部上。借此,可着重透光部的光学有效区的品质改善,且对正结构的尺寸精度在光线吸收部的成型阶段改善,增加模具设计的效率。
像侧轴向连接结构与至少二相邻的光学元件对正。借此,透过一个轴向连接结构同时对正两个光学元件,可有效达成小型化的结构要求。
上述本揭示内容光学镜头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内容另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相机模块。相机模块包含前述的光学镜头以及电子感光元件,且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镜头的成像面。借此,提供一微型化且成像品质较佳的电子装置。
本揭示内容另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至少二相机模块,其朝向同一侧。至少一相机模块包含前述的光学镜头以及电子感光元件,且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镜头的成像面。借此,在达成微型化目标的前提下,更进一步提升电子装置的成像品质及应用范围。
<第一实施例>
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0的示意图。由图1A可知,光学镜头100包含镜筒101、双色模造透镜110以及复数光学元件102、120、103、130、104、140、105、150、106、160,其中双色模造透镜110以及光学元件102、120、103、130、104、140、105、150、106、160皆设置于镜筒101中,双色模造透镜110可与光学元件102对正,第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102为遮光片。
配合参照图1B、图1C以及图1D,其中图1B是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01的示意图,图1C是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110的示意图,图1D是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110的像侧表面1102的示意图。由图1A、图1B、图1C以及图1D可知,双色模造透镜110具有一中心轴X,其包含透光部111以及光线吸收部112。透光部111包含光学有效区111a以及透镜周边区111b,其中透镜周边区111b环绕光学有效区111a。光线吸收部112环绕光学有效区111a,透光部111与光线吸收部112分别为二种不同颜色的塑胶材质。双色模造透镜110的透光部111与光线吸收部112以射出成型制成且为一体成型。第一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110的透光部111与光线吸收部112以二次射出成型制成。
由图1A及图1C可知,光线吸收部112投影至中心轴X的区域不与双色模造透镜110位于中心轴X上的区域重迭(更可配合参照图1F)。
由图1D可知,光线吸收部112包含至少三注料部1121,其环绕中心轴X,其中注料部1121皆位于双色模造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01及像侧表面1102中的同一表面上;具体而言,第一实施例中,注料部1121的数量为三,且皆为于双色模造透镜110的像侧表面1102。
配合参照图1E,其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注料部1121的示意图。由图1E可知,各注料部1121可包含降面结构1121a,而注料口痕迹1121b则位于降面结构1121a上。双色模造透镜110可还包含至少一像侧承靠面1122,其位于双色模造透镜110的像侧表面1102,用以与光学镜头100中与双色模造透镜110毗邻的光学元件102承靠,其中像侧承靠面1122环绕光学有效区111a,且降面结构1121a皆设置于像侧承靠面1122。第一实施例中,像侧承靠面1122的数量为一,且与中心轴X垂直,而注料部1121皆为于像侧承靠面1122;也就是说,注料部1121皆位于同一平面。
配合参照图1F以及图1G,其分别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参数的示意图。由图1F以及图1G可知,注料部1121与中心轴X之间的最远垂直距离为Rg(第一实施例中,三注料部1121与中心轴X之间的最远垂直距离皆相同),光线吸收部112的外径为Da,光线吸收部112环绕光学有效区111a的最小开孔直径为Damin,双色模造透镜110的外径为DL(第一实施例中,DL=Da),光线吸收部112的最大厚度为ETamax,双色模造透镜110靠近中心轴X的厚度为CT,光线吸收部112投影至中心轴X的区域与双色模造透镜110的中心厚度区域之间的间隙为dT,其分别满足下列表一的条件。
另外,第一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110的面积为AL,光线吸收部112的面积为Aa,Aa/AL=0.78002。详细来说,第一实施例中,AL=pi*DL^2,Aa=pi*(Da^2-Damin^2),Aa/AL=(Da^2-Damin^2)/DL^2=1-(Damin/DL)^2,且后续各实施例的AL、Aa及Aa/AL数值亦符合前述算式,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第二实施例>
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200的示意图。由图2A可知,光学镜头200包含镜筒201、双色模造透镜210以及复数光学元件220、202、203、230、204、240、205、250、206、260,其中双色模造透镜210以及光学元件220、202、203、230、204、240、205、250、206、260皆设置于镜筒201中,双色模造透镜210可与光学元件203、230对正,第二实施例中,光学元件203为遮光片,光学元件230为透镜。
配合参照图2B、图2C以及图2D,其中图2B是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210的物侧表面2101的示意图,图2C是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210的示意图,图2D是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210的像侧表面2102的示意图。由图2A、图2B、图2C以及图2D可知,双色模造透镜210具有一中心轴X,其包含透光部211以及光线吸收部212。透光部211包含光学有效区211a以及透镜周边区211b,其中透镜周边区211b环绕光学有效区211a。光线吸收部212环绕光学有效区211a,透光部211与光线吸收部212分别为二种不同颜色的塑胶材质。双色模造透镜210的透光部211与光线吸收部212以射出成型制成且为一体成型。第二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210的透光部211与光线吸收部212以二次射出成型制成。
由图2D可知,光线吸收部212包含至少三注料部2121,其环绕中心轴X,其中注料部2121皆位于双色模造透镜210的物侧表面2101及像侧表面2102中的同一表面上;具体而言,第二实施例中,注料部2121的数量为三,且皆为于双色模造透镜210的像侧表面2102。
配合参照图2E,其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注料部2121的示意图。由图2E可知,各注料部2121可包含降面结构2121a,而注料口痕迹2121b则位于降面结构2121a上。
双色模造透镜210可还包含像侧轴向连接结构(未另标号),其包含一轴向连接面2123以及至少一像侧承靠面2122a、2122b。第二实施例中,像侧轴向连接结构设置于光线吸收部212上,像侧承靠面2122a、2122b的数量为二,其中像侧承靠面2122b较轴向连接面2123远离光学有效区211a。配合图2A可知,像侧轴向连接结构可用以使双色模造透镜210与相邻的二光学元件203、230对正。
另外,第二实施例中,注料部2121皆位于像侧承靠面2122a,且像侧承靠面2122a与中心轴X垂直;也就是说,注料部2121皆位于同一平面。
配合参照图2F以及图2G,其分别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参数的示意图。由图2F以及图2G可知,注料部2121与中心轴X之间的最远垂直距离为Rg(第二实施例中,三注料部2121与中心轴X之间的最远垂直距离皆相同),光线吸收部212的外径为Da,光线吸收部212环绕光学有效区211a的最小开孔直径为Damin,双色模造透镜210的外径为DL(第二实施例中,DL=Da),光线吸收部212的最大厚度为ETamax,双色模造透镜210靠近中心轴X的厚度为CT,光线吸收部212投影至中心轴X的区域与双色模造透镜210的中心厚度区域之间的间隙为dT,轴向连接面2123与像侧承靠面2122a的夹角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其分别满足下列表二的条件。
另外,第二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210的面积为AL,光线吸收部212的面积为Aa,Aa/AL=0.78266。
<第三实施例>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300的示意图。由图3A可知,光学镜头300包含镜筒301、双色模造透镜310以及复数光学元件302、320、303、330、304、340、305、350、306、360,其中双色模造透镜310以及光学元件302、320、303、330、304、340、305、350、306、360皆设置于镜筒301中,双色模造透镜310可与光学元件302、320对正,第三实施例中,光学元件302为遮光片,光学元件320为透镜。
配合参照图3B、图3C以及图3D,其中图3B是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310的物侧表面3101的示意图,图3C是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310的示意图,图3D是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310的像侧表面3102的示意图。由图3A、图3B、图3C以及图3D可知,双色模造透镜310具有一中心轴X,其包含透光部311以及光线吸收部312。透光部311包含光学有效区311a以及透镜周边区311b,其中透镜周边区311b环绕光学有效区311a。光线吸收部312环绕光学有效区311a,透光部311与光线吸收部312分别为二种不同颜色的塑胶材质。双色模造透镜310的透光部311与光线吸收部312以射出成型制成且为一体成型。第三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310的透光部311与光线吸收部312以二次射出成型制成。
由图3A及图3C可知,光线吸收部312投影至中心轴X的区域不与双色模造透镜310位于中心轴X上的区域重迭(更可配合参照图3F)。
由图3B可知,光线吸收部312包含至少三注料部3121,其环绕中心轴X,其中注料部3121皆位于双色模造透镜310的物侧表面3101及像侧表面3102中的同一表面上;具体而言,第三实施例中,注料部3121的数量为三,且皆为于双色模造透镜310的物侧表面3101。
配合参照图3E,其绘示依照沿图3B割面线3E-3E的示意图。由图3E可知,各注料部3121可包含降面结构3121a,而注料口痕迹3121b则位于降面结构3121a上。
配合图3C以及图3D可知,双色模造透镜310可还包含像侧轴向连接结构(未另标号),其包含一轴向连接面3123以及至少一像侧承靠面3122a、3122b。第三实施例中,像侧轴向连接结构设置于光线吸收部312上,像侧承靠面3122a、3122b的数量为二,其中像侧承靠面3122b较轴向连接面3123远离光学有效区311a。配合图3A可知,像侧轴向连接结构可用以使双色模造透镜310与相邻的二光学元件302、320对正。
配合参照图3F以及图3G,其分别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参数的示意图。由图3F以及图3G可知,注料部3121与中心轴X之间的最远垂直距离为Rg(第三实施例中,三注料部3121与中心轴X之间的最远垂直距离皆相同),光线吸收部312的外径为Da,光线吸收部312环绕光学有效区311a的最小开孔直径为Damin,双色模造透镜310的外径为DL(第三实施例中,DL=Da),光线吸收部312的最大厚度为ETamax,双色模造透镜310靠近中心轴X的厚度为CT,光线吸收部312投影至中心轴X的区域与双色模造透镜310的中心厚度区域之间的间隙为dT,轴向连接面3123与像侧承靠面3122a的夹角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其分别满足下列表三的条件。
另外,第三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310的面积为AL,光线吸收部312的面积为Aa,Aa/AL=0.811517。
<第四实施例>
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的光学镜头400的示意图。由图4A可知,光学镜头400包含镜筒401、双色模造透镜410以及复数光学元件402、420、403、430、404、440、405、450、406、460,其中双色模造透镜410以及光学元件402、420、403、430、404、440、405、450、406、460皆设置于镜筒401中,双色模造透镜410可与光学元件402、420对正,第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402为遮光片,光学元件420为透镜。
配合参照图4B、图4C以及图4D,其中图4B是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410的物侧表面4101的示意图,图4C是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410的示意图,图4D是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410的像侧表面4102的示意图。由图4A、图4B、图4C以及图4D可知,双色模造透镜410具有一中心轴X,其包含透光部411以及光线吸收部412。透光部411包含光学有效区411a以及透镜周边区411b,其中透镜周边区411b环绕光学有效区411a。光线吸收部412环绕光学有效区411a,透光部411与光线吸收部412分别为二种不同颜色的塑胶材质。双色模造透镜410的透光部411与光线吸收部412以射出成型制成且为一体成型。第四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410的透光部411与光线吸收部412以二次射出成型制成。
由图4A及图4C可知,光线吸收部412投影至中心轴X的区域不与双色模造透镜410位于中心轴X上的区域重迭(更可配合参照图4F)。
由图4B可知,光线吸收部412包含至少三注料部4121,其环绕中心轴X。具体而言,第四实施例中,注料部4121的数量为三,且皆为于光线吸收部412的物侧表面。必须说明的是,第四实施例中,透光部411为透明材质,故双色模造透镜410成型后,可由物侧表面4101透视注料部4121。
配合参照图4E,其绘示依照沿图4B割面线4E-4E的示意图。由图4E可知,各注料部4121可包含降面结构4121a,而注料口痕迹4121b则位于降面结构4121a上。
配合图4C以及图4D可知,双色模造透镜410可还包含像侧轴向连接结构(未另标号),其包含一轴向连接面4123以及至少一像侧承靠面4122a、4122b。第四实施例中,像侧轴向连接结构设置于光线吸收部412上,像侧承靠面4122a、4122b的数量为二,其中像侧承靠面4122b较轴向连接面4123远离光学有效区411a。配合图4A可知,像侧轴向连接结构可用以使双色模造透镜410与相邻的二光学元件402、420对正。
配合参照图4F以及图4G,其分别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参数的示意图。由图4F以及图4G可知,注料部4121与中心轴X之间的最远垂直距离为Rg(第四实施例中,三注料部4121与中心轴X之间的最远垂直距离皆相同),光线吸收部412的外径为Da,光线吸收部412环绕光学有效区411a的最小开孔直径为Damin,双色模造透镜410的外径为DL(第四实施例中,DL=Da),光线吸收部412的最大厚度为ETamax,双色模造透镜410靠近中心轴X的厚度为CT,光线吸收部412投影至中心轴X的区域与双色模造透镜410的中心厚度区域之间的间隙为dT,轴向连接面4123与像侧承靠面4122a的夹角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其分别满足下列表四的条件。
另外,第四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410的面积为AL,光线吸收部412的面积为Aa,Aa/AL=0.59476。
<第五实施例>
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的光学镜头500的示意图。由图5A可知,光学镜头500包含镜筒501、双色模造透镜510以及复数光学元件502、520、503、530、504、540、505、550、506、560,其中双色模造透镜510以及光学元件502、520、503、530、504、540、505、550、506、560皆设置于镜筒501中,双色模造透镜510可与光学元件502对正,第五实施例中,光学元件502为遮光片。
配合参照图5B、图5C以及图5D,其中图5B是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510的物侧表面5101的示意图,图5C是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510的示意图,图5D是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510的像侧表面5102的示意图。由图5A、图5B、图5C以及图5D可知,双色模造透镜510具有一中心轴X,其包含透光部511以及光线吸收部512。透光部511包含光学有效区511a以及透镜周边区511b,其中透镜周边区511b环绕光学有效区511a。光线吸收部512环绕光学有效区511a,透光部511与光线吸收部512分别为二种不同颜色的塑胶材质。双色模造透镜510的透光部511与光线吸收部512以射出成型制成且为一体成型。第五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510的透光部511与光线吸收部512以二次射出成型制成。
由图5A及图5C可知,光线吸收部512投影至中心轴X的区域不与双色模造透镜510位于中心轴X上的区域重迭(更可配合参照图5F)。
由图5D可知,光线吸收部512包含至少三注料部5121,其环绕中心轴X,其中注料部5121皆位于双色模造透镜510的物侧表面5101及像侧表面5102中的同一表面上;具体而言,第五实施例中,注料部5121的数量为四,且皆为于双色模造透镜510的像侧表面5102。
配合参照图5E,其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注料部5121的示意图。由图5E可知,各注料部5121可包含降面结构5121a,而注料口痕迹5121b则位于降面结构5121a上。双色模造透镜510可还包含至少一像侧承靠面5122,其位于双色模造透镜510的像侧表面5102,用以与光学镜头500中与双色模造透镜510毗邻的光学元件502承靠,其中像侧承靠面5122环绕光学有效区511a,且降面结构5121a皆设置于像侧承靠面5122。第五实施例中,像侧承靠面5122的数量为一,且与中心轴X垂直,而注料部5121皆为于像侧承靠面5122;也就是说,注料部5121皆位于同一平面。
配合参照图5F以及图5G,其分别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参数的示意图。由图5F以及图5G可知,注料部5121与中心轴X之间的最远垂直距离为Rg(第五实施例中,三注料部5121与中心轴X之间的最远垂直距离皆相同),光线吸收部512的外径为Da,光线吸收部512环绕光学有效区511a的最小开孔直径为Damin,双色模造透镜510的外径为DL(第五实施例中,DL=Da),光线吸收部512的最大厚度为ETamax,双色模造透镜510靠近中心轴X的厚度为CT,光线吸收部512投影至中心轴X的区域与双色模造透镜510的中心厚度区域之间的间隙为dT,其分别满足下列表五的条件。
另外,第五实施例中,双色模造透镜510的面积为AL,光线吸收部512的面积为Aa,Aa/AL=0.78002。
<第六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6A、图6B、图6C以及图6D,其中图6A绘示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600的外观示意图,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600的另一外观示意图,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600的元件示意图,图6D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600的方块图。由图6A、图6B、图6C以及图6D可知,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60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600包含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相机模块610,其中相机模块610包含前述任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611以及电子感光元件612,电子感光元件612设置于光学镜头611的成像面(图未绘示)。借此,有助于满足现今电子装置市场对于搭载于其上的成像镜头模块的量产及外观要求。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600的使用者界面680进入拍摄模式,其中第六实施例中使用者界面可为触控屏幕680a、按键680b等。此时光学镜头611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元件612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 SignalProcessor,ISP)670。
因应电子装置60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600可还包含光学防手震组件640,可为OIS防抖回馈装置,进一步地,电子装置60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辅助光学元件(未另标号)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650。第六实施例中,辅助光学元件为闪光灯模块661以及对焦辅助模块662,闪光灯模块661可用以补偿色温,对焦辅助模块662可为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650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600中相机模块610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640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60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再者,由图6C可知,相机模块610光学防手震组件640、感测元件650、闪光灯模块661以及对焦辅助模块662可设置在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690a上,并透过连接器690b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670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当前的电子装置如智能手机具有轻薄的趋势,将相机模块与相关元件配置于软性电路板上,再利用连接器将电路汇整至电子装置的主板,可满足电子装置内部有限空间的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并获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其相机模块的自动对焦功能通过电子装置的触控屏幕获得更灵活的控制。在其他实施例中(图未揭示),感测元件及辅助光学元件亦可依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设置于电子装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载板上。
此外,电子装置600可进一步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 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第七实施例>
图7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700的示意图。由图7可知,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70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700包含三相机模块710、720、730、闪光灯模块740、对焦辅助模块750、成像信号处理元件760、使用者界面(图未绘示)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图未绘示),其中相机模块710、720、730均朝向同一侧(及朝向物侧)。当使用者透过使用者界面对被摄物进行拍摄,电子装置700利用相机模块710、720、730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740进行补光,并使用对焦辅助模块750提供的被摄物物距信息进行快速对焦,再加上成像信号处理元件760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进行影像最佳化处理,来进一步提升相机模块710、720、730中光学镜头所产生的影像品质。其中对焦辅助模块750可采用红外线或激光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使用者界面可采用触控屏幕或实体拍摄按钮,配合影像处理软件的多样化功能进行影像拍摄以及影像处理。
第七实施例中,取相机模块710、720、730分别可包含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任一光学镜头,且不以此为限。
另外,第七实施例中,相机模块710外侧设置有光学防手震组件711,可为OIS防抖回馈装置。取像装置730则为望远镜头,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第八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8,其绘示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的电子装置800的示意图。第八实施例的电子装置800是一平板电脑,电子装置800包含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相机模块810,其中相机模块810包含光学镜头(图未揭示)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镜头的成像面(图未揭示)。
<第九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9,其绘示本揭示内容第九实施例的电子装置900的示意图。第九实施例的电子装置900是一穿戴式装置,电子装置900包含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相机模块910,其中相机模块910包含光学镜头(图未揭示)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镜头的成像面(图未揭示)。
虽然本揭示内容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揭示内容,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揭示内容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揭示内容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3)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一双色模造透镜,该双色模造透镜具有一中心轴,并包含:
一透光部,其包含:
一光学有效区;以及
一透镜周边区,环绕该光学有效区;以及
一光线吸收部,环绕该光学有效区,该透光部与该光线吸收部分别为二种不同颜色的塑胶材质,且该光线吸收部包含:
至少三注料部,环绕该中心轴,其中该至少三注料部皆位于该双色模造透镜的一物侧表面及一像侧表面中的同一表面上;
其中该双色模造透镜的该透光部与该光线吸收部以射出成型制成且为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双色模造透镜的该透光部与该光线吸收部以二次射出成型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三注料部与该中心轴之间的最远垂直距离为Rg,该光线吸收部的外径为Da,其满足下列条件:
0.20<2Rg/Da≤0.9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各该注料部包含一降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双色模造透镜还包含:
至少一像侧承靠面,位于该双色模造透镜的该像侧表面,用以与该光学镜头中与该双色模造透镜毗邻的一光学元件承靠,其中该像侧承靠面环绕该光学有效区,且该些降面结构皆设置于该像侧承靠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些注料部皆位于同一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平面与该中心轴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三注料部与该中心轴之间的最远垂直距离为Rg,该光线吸收部的外径为Da,其满足下列条件:
0.50<2Rg/Da≤0.9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线吸收部环绕该光学有效区的最小开孔直径为Damin,该双色模造透镜的外径为DL,其满足下列条件:
0.20<Damin/DL<0.8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线吸收部环绕该光学有效区的最小开孔直径为Damin,该双色模造透镜的外径为DL,其满足下列条件:
0.30<Damin/DL<0.70。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线吸收部的最大厚度为ETamax,该双色模造透镜靠近该中心轴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0.3<ETamax/CT<2.5。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线吸收部的最大厚度为ETamax,该双色模造透镜靠近该中心轴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1.0<ETamax/CT<2.5。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线吸收部投影至该中心轴的区域不与该双色模造透镜位于该中心轴上的区域重迭。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线吸收部投影至该中心轴的区域与该双色模造透镜的中心厚度区域之间的间隙为dT,该双色模造透镜靠近该中心轴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0.2<dT/CT<3.0。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线吸收部投影至该中心轴的区域与该双色模造透镜的中心厚度区域之间的间隙为dT,该双色模造透镜靠近该中心轴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0.5<dT/CT<2.2。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双色模造透镜的面积为AL,该光线吸收部的面积为Aa,其满足下列条件:
0.50<Aa/AL<0.94。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双色模造透镜的面积为AL,该光线吸收部的面积为Aa,其满足下列条件:
0.70<Aa/AL<0.94。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多个光学元件;
该双色模造透镜还包含一像侧轴向连接结构,其包含一轴向连接面以及至少一像侧承靠面,其中该至少一像侧承靠面较该轴向连接面远离该光学有效区;
其中该像侧轴向连接结构用以使该双色模造透镜与相邻的该些光学元件对正。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轴向连接面与该至少一像侧承靠面的夹角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
95度<α<135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像侧轴向连接结构至少设置于该光线吸收部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像侧轴向连接结构与至少二相邻的该些光学元件对正。
2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相机模块,其包含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且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光学镜头的一成像面。
23.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至少二相机模块,其朝向同一侧,其中至少一该相机模块包含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且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光学镜头的一成像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145332 | 2018-12-14 | ||
TW107145332A TWI692400B (zh) | 2018-12-14 | 2018-12-14 |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23854A true CN111323854A (zh) | 2020-06-23 |
CN111323854B CN111323854B (zh) | 2022-09-02 |
Family
ID=71073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79280.XA Active CN111323854B (zh) | 2018-12-14 | 2019-03-11 | 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11245824B2 (zh) |
CN (1) | CN111323854B (zh) |
TW (1) | TWI692400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83760B (zh) * | 2021-10-28 | 2022-11-11 |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鏡筒及光學式辨識裝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14518B (zh) * | 2016-05-09 | 2018-02-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
TWI777542B (zh) * | 2020-12-23 | 2022-09-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416622A (en) * | 1987-07-13 | 1989-01-20 | Hitachi Ltd | Injection mold for plastic lens |
US20130242406A1 (en) * | 2010-11-24 | 2013-09-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lastic optical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JP2014237260A (ja) * | 2013-06-07 | 2014-12-18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並びに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金型 |
TWI639027B (zh) * | 2016-05-09 | 2018-10-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4804A (ja) * | 1997-06-27 | 1999-01-22 |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 |
JP4273378B2 (ja) * | 1999-12-24 | 2009-06-03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698874B2 (ja) | 2001-04-24 | 2011-06-08 | ローム株式会社 | イメ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イメ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US6819508B2 (en) | 2002-12-30 | 2004-11-16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Insertion type lens assembly for an optical system |
JP4833569B2 (ja) | 2005-03-24 | 2011-12-07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反射防止構造を有する光学レンズ |
CN101003170A (zh) * | 2006-01-20 | 2007-07-25 | 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双色塑胶射出成型方法 |
JP4866750B2 (ja) | 2007-01-30 | 2012-02-0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光学部品、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メラ |
JP4577584B2 (ja) | 2008-01-23 | 2010-11-1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
JP2010164755A (ja) | 2009-01-15 | 2010-07-29 | Fujinon Corp | 光学素子、撮影光学系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US8817396B2 (en) | 2010-01-21 | 2014-08-26 |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 Imaging lens unit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the same |
JP5836610B2 (ja) | 2011-03-04 | 2015-12-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ラスチック光学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TW201307938A (zh) | 2011-08-10 | 2013-02-16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間隔環及鏡頭模組 |
CN103842144B (zh) | 2011-09-30 | 2015-08-12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透镜及透镜的成形方法 |
WO2013132708A1 (ja) | 2012-03-08 | 2013-09-1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複合成形レン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金型並びに撮像モジュール |
JP6029319B2 (ja) | 2012-05-23 | 2016-11-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ラスチック光学部材、プラスチック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レンズ |
TW201411217A (zh) | 2012-09-14 | 2014-03-16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鏡頭模組 |
JP6406861B2 (ja) | 2013-05-07 | 2018-10-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複合成形レンズ、その製造方法、カメラ、撮像レンズ、ファインダー、および双眼鏡 |
WO2015141263A1 (ja) * | 2014-03-17 | 2015-09-2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光学レンズ、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モジュール、電子機器、射出成形型、及び射出成形方法 |
CN106104314B (zh) * | 2014-03-18 | 2017-09-29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光学透镜、透镜单元、摄像模块、电子设备、注射成型模具及注射成型方法 |
US9726846B2 (en) * | 2014-05-06 | 2017-08-08 |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 Dual-shot injection molded optical components |
KR20160038281A (ko) | 2014-09-30 | 2016-04-07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렌즈 및 렌즈 금형 |
TWI633352B (zh) * | 2015-04-27 | 2018-08-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
TWI581030B (zh) * | 2015-04-27 | 2017-05-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
US9894772B2 (en) * | 2016-02-18 | 2018-02-13 |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olded photosensitive assembly for electronic device |
TWI591376B (zh) * | 2016-05-09 | 2017-07-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
TWI614518B (zh) * | 2016-05-09 | 2018-02-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
TWI633331B (zh) * | 2016-05-09 | 2018-08-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
TWI612354B (zh) * | 2016-12-14 | 2018-01-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
TWI598614B (zh) | 2016-12-14 | 2017-09-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
CN107219580A (zh) * | 2017-06-27 | 2017-09-29 | 广州晶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消除杂散光的镜片及其制造方法 |
JP2019164253A (ja) * | 2018-03-20 | 2019-09-26 |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
2018
- 2018-12-14 TW TW107145332A patent/TWI692400B/zh active
-
2019
- 2019-03-11 CN CN201910179280.XA patent/CN111323854B/zh active Active
- 2019-09-18 US US16/574,248 patent/US11245824B2/en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12-28 US US17/563,241 patent/US11671689B2/en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4-28 US US18/308,756 patent/US20230262309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416622A (en) * | 1987-07-13 | 1989-01-20 | Hitachi Ltd | Injection mold for plastic lens |
US20130242406A1 (en) * | 2010-11-24 | 2013-09-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lastic optical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JP2014237260A (ja) * | 2013-06-07 | 2014-12-18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並びに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金型 |
TWI639027B (zh) * | 2016-05-09 | 2018-10-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83760B (zh) * | 2021-10-28 | 2022-11-11 |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鏡筒及光學式辨識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23854B (zh) | 2022-09-02 |
US11671689B2 (en) | 2023-06-06 |
TW202021792A (zh) | 2020-06-16 |
TWI692400B (zh) | 2020-05-01 |
US20200195817A1 (en) | 2020-06-18 |
US11245824B2 (en) | 2022-02-08 |
US20230262309A1 (en) | 2023-08-17 |
US20220124233A1 (en) | 2022-04-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681082B2 (en) | Imaging lens assembly with dual molded optical elem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TWI623787B (zh) |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 |
TWI728690B (zh) |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 |
TWI621891B (zh) | 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CN112748552B (zh) | 含有双色模造透镜的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 | |
US11671689B2 (en) |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TWI657281B (zh) |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 |
CN113960767B (zh) |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 |
CN111751956A (zh) |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 |
TWI698700B (zh) |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 |
US10336021B2 (en) | Imaging lens element,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TWI689750B (zh) |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 |
CN111458829B (zh) |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 |
CN116699797A (zh) |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