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5755A - 半導體結構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5755A
TW202125755A TW109135810A TW109135810A TW202125755A TW 202125755 A TW202125755 A TW 202125755A TW 109135810 A TW109135810 A TW 109135810A TW 109135810 A TW109135810 A TW 109135810A TW 202125755 A TW202125755 A TW 20212575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ayer
interlayer dielectric
dielectric
cap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58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黃心巖
李劭寬
李承晉
羅廷亞
鄧志霖
陳海清
眭曉林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6/876,43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1322395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5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575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22Capacitive arrangements or effects of, or between wir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2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the dielectric comprising air ga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22Modific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dielectric layers, e.g. grading, after-treatment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layers, to increase their density etc.
    • H01L21/76826Modific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dielectric layers, e.g. grading, after-treatment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layers, to increase their density etc. by contacting the layer with gases, liquids or plasm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29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e.g. dielectric etch-stop, barrier, capping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32Multipl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29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e.g. dielectric etch-stop, barrier, capping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34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e.g. dielectric etch-stop, barrier, capping or liner layers formation of thin insulating films on the sidewalls or on top of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3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 H01L23/5329Insulating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43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formed in openings in a dielectric
    • H01L21/76849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formed in openings in a dielectric the layer being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main fill met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8Geometry or layout of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3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 H01L23/5329Insulating materials
    • H01L23/53295Stacked insulating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些實施例關於半導體結構,包括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位於基板上。導電接點直接位於基板之上與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之中。導電線路直接位於導電接點上。導電蓋層位於導電線路上,使該導電蓋層沿著導電線路的上表面連續延伸。第二層間介電結構位於導電蓋層上。第二層間介電結構沿著導電線路的兩側。一對氣隙位於第二層間介電結構中。導電線路在一對氣隙之間橫向分開。介電蓋層,沿著導電蓋層的上表面。介電蓋層在一對氣隙之間橫向分開,並橫向偏離第一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

Description

半導體結構
本發明實施例關於含有蓋結構的內連線結構,且蓋結構具有沿著導電線路之上表面的介電蓋層與導電蓋層。
隨著半導體積體電路的尺寸與結構縮小,形成積體電路的單元密度增加且單元之間的空間減少。空間縮小受限於光微影的光繞射、光罩對準、隔離、以及裝置效能等因素。隨著任意兩個相鄰的導電結構之間的距離減少,造成電容增加,其將增加能耗與時間延遲。
為了減少寄生電容並對應地改善裝置效能,積體電路設計者採用低介電常數的介電層。一種低介電常數的介電層的形成方法可為以雜質摻雜氧化矽。舉例來說,純氧化矽的介電常數為3.9,而氟化的氧化矽玻璃如摻雜氟的氧化矽之介電常數為3.5。此外,摻雜碳的氧化矽之介電常數可進一步降低至約3.0。另一種低介電常數的材料之形成方法為產生大空洞或孔洞於介電層中。空洞的介電常數近似1,因此可增加材料孔隙率以降低孔洞材料的介電常數。大孔洞亦可視作氣隙,其可提供極低的介電常數層於兩個導電結構之間。
本發明多種實施例提供之半導體結構包括: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位於基板上;導電接點,直接位於基板之上與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之中;導電線路,直接位於導電接點上;導電蓋層,位於導電線路上,其中導電蓋層沿著導電線路的上表面連續延伸;第二層間介電結構,位於導電蓋層上,其中第二層間介電結構沿著導電線路的兩側;一對氣隙,位於第二層間介電結構中,其中導電線路在一對氣隙之間橫向分開;以及介電蓋層,沿著導電蓋層的上表面,其中介電蓋層在一對氣隙之間橫向分開,其中介電蓋層橫向偏離第一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其中介電蓋層的下表面垂直對準第一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
本發明多種實施例提供之積體晶片包括:內連線介電結構,位於基板上;多個導電接點,位於基板之上與內連線介電結構之中;多個導電線路,直接位於導電接點之上與內連線介電結構之中,其中導電線路與導電接點分別包含導電主體與橫向圍繞導電主體的導電襯墊層;導電蓋層,沿著每一導電線路的上表面;多個氣隙,位於內連線介電結構中,其中氣隙在導電線路中的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橫向分開,其中氣隙的上表面高於導電蓋層的上表面;以及介電蓋層,沿著導電蓋層的上表面,使介電蓋層位於每一導電線路上,其中介電蓋層的厚度在朝向氣隙的方向中,分別自導電線路的第一側壁減少至導電線路的第二側壁,其中介電蓋層的側壁對準導電蓋層的側壁,且其中介電蓋層直接接觸導電蓋層。
本發明多種實施例提供之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包括:形成第一層間介電結構於基板上;形成多個導電接點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中;形成多個導電線路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之中與多個導電接點之上;沿著每一導電線路的上表面形成導電蓋層;選擇性沉積介電蓋層於導電蓋層上,使介電蓋層橫向偏離第一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其中介電蓋層的厚度大於導電蓋層的厚度;形成蝕刻停止層於介電蓋層上,使蝕刻停止層自第一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沿著介電蓋層的側壁延伸至介電蓋層的上表面;圖案化蝕刻停止層與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以定義多個開口橫向地位於導電線路中的相鄰導電線路之間;沿著導電線路的側壁與蝕刻停止層的上表面形成上側介電層,使上側介電層襯墊開口;以及形成第二層間介電結構於導電線路上,使第二層間介電結構包括多個氣隙,且氣隙在導電線路中的相鄰導電線路之間橫向分開,其中第二層間介電結構的下表面低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且其中第二層間介電結構的形成方式使氣隙位於開口中。
下述內容提供的不同實施例或實例可實施本發明的不同結構。特定構件與配置的實施例用以簡化本發明內容而非侷限本發明。舉例來說,形成第一構件於第二構件上的敘述包含兩者直接接觸的實施例,或兩者之間隔有其他額外構件而非直接接觸的實施例。此外,本發明之多個實例可重複採用相同標號以求簡潔,但多種實施例及/或設置中具有相同標號的元件並不必然具有相同的對應關係。
此外,空間性的相對用語如「下方」、「其下」、「較下方」、「上方」、「較上方」、或類似用語可用於簡化說明某一元件與另一元件在圖示中的相對關係。空間性的相對用語可延伸至以其他方向使用之元件,而非侷限於圖示方向。元件亦可轉動90°或其他角度,因此方向性用語僅用以說明圖示中的方向。
積體晶片可包含數個半導體裝置(如電晶體、記憶體裝置、或類似物))位於半導體基板之上及/或之中。內連線結構可位於半導體基板上。內連線結構可包含導電內連線層(具有導電線路與導電通孔),其位於內連線介電結構中。導電線路與導電通孔設置以提供半導體基板之中及/或之上的不同半導體裝置之間的導電路徑。此外,氣隙形成於相鄰的導電結構(比如兩個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的內連線介電結構中,以降低內連線介電結構的介電常數。藉由氣隙降低內連線介電結構的介電常數,可減少兩個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的電容並減少內連線結構中的電阻-電容延遲。
內連線結構的導電內連線層之形成方法可為單鑲嵌或雙鑲嵌製程。舉例來說,可形成導電線路層於半導體基板上的下側層間介電結構中。之後沿著每一導電線路的上表面形成導電蓋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蓋層設置以避免自導電線路向外擴散材料(如銅)。形成介電層於導電線路上。在介電層與下側層間介電結構上進行平坦化製程,以定義多個氣隙於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此外,上側層間介電結構形成於導電線路上,使氣隙保留於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然而圖案化製程可包含暴露導電線路與導電蓋層至含氟蝕刻劑(如四氟化碳、六氟化硫、或類似物)及/或含氯蝕刻劑(如三氯化硼、氯氣、或類似物)的一或多者。含氯蝕刻劑的一或多者可與導電蓋層及/或導電線路反應,進而形成易擴散至內連線結構中的其他導電單元及/或介電單元的金屬離子。這會造成內連線介電結構之時間相關的介電崩潰、對導電線路及/或導電蓋層的損傷(比如導電線路與導電蓋層的分層及/或過蝕刻)、及/或形成漏電流路徑於內連線結構中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進而降低內連線結構的可信度與效能。
綜上所述,本發明一些實施例關於含有蓋結構的內連線結構,且蓋結構具有沿著導電線路之上表面的介電蓋層與導電蓋層。此外,本發明實施例形成內連線結構的方法包括形成多個導電線路於下側層間介電結構中。沿著每一導電線路的上表面形成導電蓋層。之後選擇性地沉積自組裝單層於下側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上,使自組裝單層橫向偏離每一導電蓋層的上表面。沿著每一導電蓋層的上表面選擇性沉積介電蓋層。自組裝單層設置以避免沿著下側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沉積介電蓋層。蝕刻停止層形成於導電線路上。在蝕刻停止層與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上進行圖案化製程,以定義多個氣隙於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圖案化製程可包含將導電線路與導電蓋層暴露至氟為主的蝕刻劑(如四氟化碳、六氟化硫、或類似物)及/或氯為主的蝕刻劑(如三氯化硼、氯氣、或類似物)的一或多者。介電蓋層設置以避免氯為主的蝕刻劑損傷導電蓋層及/或導電線路,進而在圖案化製程時緩解金屬離子的形成。此外,上側層間介電結構形成於導電線路上,使氣隙保留於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因此可形成氣隙於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並避免損傷導電蓋層及/或導電線路。
這可減少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的電容與內連線結構中的電阻-電容延遲,並避免損傷導電蓋層與導電線路,進而增加內連線結構的效能與可信度。
圖1係一些實施例中,積體晶片100的剖視圖,其具有介電蓋層114位於導電線路106上,以及氣隙119位於相鄰的導電線路106之間。
積體晶片100包括內連線結構107位於基板102上。內連線結構107包含內連線介電結構、多個導電接點103、多個導電線路106、與多個導電通孔122。在其他實施例中,內連線結構107可視作後段製程結構,因此導電接點103可視作第一後段製程金屬化層,導電線路106可視作第二後段製程金屬化層,及/或導電通孔122可視作第三後段製程金屬化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內連線介電結構包括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蝕刻停止層116、上側介電層118、與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導電接點103包括導電主體108與導電襯墊層110,並位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襯墊層110設置以減少及/或避免擴散性物種(如銅及/或鋁)自導電主體108向外擴散。此外,導電接點103可設置以電性耦接上方的導電層(如導電線路106及/或導電通孔122)至基板102之上及/或之中的多個半導體裝置(未圖示,比如電晶體、變電容二極體、或類似物)及/或基板102的摻雜區。
導電線路106位於導電接點103上,並位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中。導電線路106分別包含導電主體108與導電襯墊層110。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線路106的導電主體108之寬度大於導電接點103的導電主體108之寬度。導電蓋層112沿著每一導電線路106的上表面。導電蓋層112設置以減少及/或避免擴散性物種自導電主體108擴散至周圍結構(比如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與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此外,介電蓋層114沿著導電蓋層112的上表面。蝕刻停止層116位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上。上側介電層118自介電蓋層114的上表面延伸至導電蓋層112的側壁與導電線路106的側壁。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位於上側介電層118上,並包括多個氣隙119。在一些實施例中,氣隙119可視作空洞、孔洞、開口、或類似物。氣隙119位於相鄰的導電線路106之間,並設置以降低內連線介電結構的整體介電常數。舉例來說,氣隙119可降低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的介電常數,進而降低相鄰的導電線路106之間的電容並改善內連線結構107中的電阻-電容延遲。此外,導電通孔122位於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之中與導電線路106之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通孔122分別包含導電主體108與導電襯墊層110。
一些實施例在製作積體晶片100時,可對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進行蝕刻製程,以定義開口於相鄰的導電線路106之間。蝕刻製程可包含將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暴露至氟為主的蝕刻劑(如四氟化碳、六氟化硫、或類似物)及/或氯為主的蝕刻劑(如三氯化硼、氯氣、另一氯為主的蝕刻劑、或任何上述之組合)的一或多者。介電蓋層114設置以避免氟為主的蝕刻劑及/或氯為主的蝕刻劑損傷導電蓋層112及/或導電線路106,進而在蝕刻製程時緩解金屬離子的形成。此外,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的形成方式造成氣隙119定義於相鄰的導電線路106之間的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中。因此氣隙119可形成於相鄰的導電線路106之間,並避免損傷導電蓋層112及/或導電線路106。這會減少相鄰的導電線路106之間的電容,減少內連線結構107中的電阻-電容延遲,並避免損傷導電蓋層112與導電線路106,進而增加內連線結構107的效能與可信度。
圖2A係一些實施例中,積體晶片200a的剖視圖,其具有介電蓋層114與導電蓋層112位於導電線路106上。
積體晶片200a包括內連線結構107位於基板102上。內連線結構107包括金屬化層(如導電接點103、導電線路106、導電通孔122、或類似物)位於內連線介電結構中。金屬化層設置以電性耦接基板102之中及/或之上的半導體裝置202至其他半導體裝置(未圖示)及/或摻雜區(未圖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102可為或包括基體半導體基板(如基體矽)、絕緣層上矽基板、或另一合適的基板材料。內連線介電結構包括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蝕刻停止層116、上側介電層118、與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裝置202可設置為電晶體。在這些實施例中,半導體裝置202包括源極/汲極區204、閘極介電層206、閘極208、與側壁間隔物結構210。閘極介電層206位於閘極208與基板102之間。源極/汲極區204位於閘極208之兩側上的基板102中。此外,側壁間隔物結構210沿著閘極208與閘極介電層206的側壁。
位於內連線結構107中的金屬化層,包括多個導電接點103位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中。導電接點103各自包含導電主體108與導電襯墊層110。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主體108可為或包括鋁、銅、鈷、釕、另一合適的導電材料、或任何上述之組合。在其他實施例中,導電襯墊層110可為或包括氮化鈦、氮化鉭、另一合適材料、或任何上述之組合。
多個導電線路106位於導電接點103上。導電線路106各自包括導電主體108與導電襯墊層110。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線路106位於內連線結構107中的導電線路之最底層中。舉例來說,這些實施例的其他導電線路(未圖示)不位於導電線路106與基板102之間。導電蓋層112位於每一導電線路106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蓋層112可為或包括銅、鈷、釕、鉬、鉻、鎢、錳、銠、銥、鎳、鈀、鉑、銀、金、鋁、另一合適的導電材料、或任何上述之組合。在其他實施例中,導電蓋層112的厚度可為約2 Å至50 Å或另一合適厚度。在多種實施例中,導電蓋層112設置以減少及/或避免自每一導電線路106的導電主體108擴散材料(如銅及/或鋁)至周圍結構(如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及/或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舉例來說,在操作及/或製作積體晶片200a時,會增加內連線結構107中的熱,進而促進或有利於自導電主體108擴散材料(如銅及/或鋁)至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與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及/或另一相鄰的結構。由於導電蓋層112延伸於每一導電線路106的整個上表面,可緩解自導電主體108擴散材料的問題。這可增加積體晶片200a的可信度。
介電蓋層114位於導電蓋層112上。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蓋層114可為或包括氮化鋁、氮氧化鋁、氧化鋁、碳氧化矽、碳氮化矽、氮化矽、碳氮氧化矽、氧化矽、碳化矽、氮氧化矽、另一合適的介電材料、或任何上述之組合。在多種實施例中,介電蓋層114的厚度可為約2 Å至100 Å或另一合適厚度。此外,在製作內連線結構107時,介電蓋層114設置以避免含氟蝕刻劑(如四氟化碳、六氟化硫、或類似物)及/或含氯蝕刻劑(如三氯化硼、氯氣、或類似物)的一或多者損傷導電蓋層112及/或導電線路106。這可部分地增加內連線結構107的可信度與耐久度。
蝕刻停止層116位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與介電蓋層114上。上側介電層118自介電蓋層114的上表面延伸導電蓋層112的側壁與導電線路106的側壁。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停止層116及/或上側介電層118可分別為或包括碳氧化矽、碳氮化矽、氮化矽、碳氮氧化矽、氧化矽、碳化矽、氮氧化矽、氮化鋁、氮氧化鋁、氧化鋁、另一合適的介電材料、或任何上述之組合。在其他實施例中,蝕刻停止層116及/或上側介電層118的厚度可分別為約5 Å至200 Å或另一合適厚度。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位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上,且多個導電通孔122位於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中。導電通孔122各自包含導電主體108與導電襯墊層110。此外,導電通孔122可延伸穿過介電蓋層114以接觸下方的導電蓋層112。
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與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可分別為或包含氧化矽、含氫的碳氧化矽、低介電常數的介電材料、極低介電常數的介電材料、另一合適的介電材料、或任何上述之組合。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與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的有效介電常數,為層狀物包含的介電材料與物理結構的函數。舉例來說,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可具有孔隙率與多個氣隙119,其可減少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的有效介電常數。在一些實施例中,孔隙率為分佈於整個介電材料中的空洞空間,而氣隙為介電層中的較大空洞,否則介電材料可能填入氣隙。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可包含氣隙(未圖示)及/或孔洞狀,進而減少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的有效介電常數。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及/或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的有效介電常數可分別為約2至3.6或另一合適範圍。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及/或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的孔隙率可分別為約0.1%至40%或另一合適數值。因此導入氣隙119於相鄰的導電線路106之間,可減少相鄰的導電線路106之間的電容,並增加內連線結構107的效能。部分的原因為每一氣隙119的介電常數為約1。在一些實施例中,若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及/或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的孔隙率太低(比如小於約0.1%),則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及/或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的有效介電常數降低程度不足,因此可能增加相鄰的導電線路106之間的電容,進而降低積體晶片200a的效能。在其他實施例中,若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及/或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的孔隙率太高(比如大於約40%),則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及/或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的結構完整性降低且更易受到蝕刻損傷。
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蓋層114的厚度分別在朝著多個氣隙119的方向中,自第一厚度t1減少至第二厚度t2。在這些實施例中,第二厚度t2小於第一厚度t1。在其他實施例中,介電蓋層114的中心部分橫向地位於相鄰的一對氣隙119之間,並包含第二厚度t2。
圖2B顯示一些實施例中,積體晶片200b的剖視圖,其為圖2A的積體晶片200a的一些其他實施例,其中每一導電線路106的下表面為弧形。此外,每一氣隙119的寬度自氣隙119的上表面朝基板102的方向持續減少。
圖2C顯示一些實施例中,積體晶片200c的剖視圖,其為圖2A的積體晶片200a的一些其他實施例。
在一些實施例中,接點蝕刻停止層212位於基板102與第一層間介電層214之間。下側蝕刻停止層216位於第一層間介電層214上,且第二層間介電層218位於下側蝕刻停止層216上。第三層間介電層220位於上側介電層118上,並包含氣隙119。此外,上側蝕刻停止層222位於第三層間介電220上。在一些實施例中,接點蝕刻停止層212、下側蝕刻停止層216、與上側蝕刻停止層222可分別為或包括氮化矽、碳化矽、氮氧化矽、碳氧化矽、另一介電材料、或任何上述之組合,及/或厚度為5 Å至200 Å或另一合適厚度。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層間介電層214、第二層間介電層218、與第三層間介電層220可分別為或包括氧化矽、含氫的碳氧化矽、低介電常數的介電材料、極低介電常數的介電材料、另一合適的介電材料、或任何上述之組合。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層間介電層214、第二層間介電層218、與第三層間介電層220的孔隙率可分別為約0.1%至40%或另一合適數值,使每一層的有效介電常數為約2至3.6或另一合適數值。
圖2D顯示一些實施例中,積體晶片200d的剖視圖,其為圖2C的積體晶片200c的一些其他實施例,其中直接位於導電接點103上的每一導電線路106共用導電主體108與導電襯墊層110。在一些實施例中,這是因為雙鑲嵌製程同時形成導電接點103與導電線路106。
圖3A顯示一些實施例中,積體晶片300a的剖視圖,其為圖2A的積體晶片200a的其他實施例,其中多個上側導電線路302位於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之中與導電通孔122之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通孔122與上側導電線路302共用導電主體108與導電襯墊層110。在一些實施例中,這是因為雙鑲嵌製程同時形成導電通孔122與上側導電線路302。
圖3B顯示一些實施例中,積體晶片300b的剖視圖,其為圖3A的積體晶片300a的一些其他實施例,其中多個氣隙119橫向偏離導電通孔著陸區304。第一導電線路106a的第一側壁106as1與第二導電線路106b的第一側壁106bs1之間的距離定義為第一距離d1,其中第二導電線路106b與氣隙119橫向相鄰。此外,第一導電線路106a的第一側壁106as1與第二導電線路106b的第二側壁106bs2之間的距離定義為第二距離d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導電線路106b的第一側壁106bs1與第二導電線路106b的第二側壁106bs2相對。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距離d2至少大於1.5倍的第一距離d1。在一些實施例中,若第二距離d2較小(比如小於1.5倍的第一距離d1),則形成導電通孔122所用的蝕刻製程可能損傷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部分的原因可能是蝕刻製程會過蝕刻至與第二導電線路106b橫向相鄰的氣隙119中,進而減少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的結構完整性及/或使相鄰的導電線路106彼此短接。因此一些實施例中的導電通孔著陸區304的橫向距離大於至少兩倍的第一距離d1。在其他實施例中,若導電通孔著陸區304的橫向距離較小(比如小於兩倍的第一距離d1),則形成導電通孔122所用的蝕刻製程可能損傷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
圖4至13係一些實施例中,形成內連線結構的方法之剖視圖400至1300,且內連線結構具有介電蓋層位於導電線路上,以及氣隙位於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雖然圖4至13所示的剖視圖400至1300搭配方法說明,但應理解圖4至13所示的結構不限於所述方法,而可獨立存在於方法之外。此外,雖然以一系列的步驟說明圖4至13,但應理解這些步驟不限於所述順序,且其他實施例可改變步驟順序。上述方法亦可實施於其他結構。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完全或部分省略所示及/或所述的一些步驟。
如圖4的剖視圖400所示,形成多個導電接點103於基板102之上與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之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102可為或包括基體基板(如基體矽基板)、絕緣層上矽基板、或另一合適材料。在其他實施例中,每一導電接點103包括導電主體108,與橫向圍繞導電主體108的導電襯墊層110。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襯墊層110可設置為擴散阻障層,及/或可為或包含氮化鈦、氮化鉭、另一材料、或任何上述之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接點103的形成方法可為雙鑲嵌製程或單鑲嵌製程。在其他實施例中,導電接點103位於基板102上的內連線結構中的第一金屬化層中(見圖2A)。在其他實施例中,導電接點103可直接位於基板102之中的摻雜區及/或基板102之中及/或之上的半導體裝置(未圖示,如電晶體)之上、直接電性耦接至摻雜區及/或半導體裝置、及/或直接接觸摻雜區及/或半導體裝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導電接點103所用的單鑲嵌製程可包括以化學氣相沉積、物理氣相沉積、原子層沉積、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或另一合適的沉積或成長製程沉積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於基板102上,圖案化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以定義下側導電結構開口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中,以化學氣相沉積、物理氣相沉積、濺鍍、無電鍍、或類似方法沉積襯墊層於導電結構開口中,以化學氣相沉積、物理氣相沉積、濺鍍、無電鍍、或類似方法沉積導電材料於襯墊層上以填入下側導電結構開口,並對導電材料及/或襯墊層進行平坦化製程如化學機械平坦化製程,以定義導電接點103的導電主體108與導電襯墊層110。
此外,如圖4的剖視圖400所示,形成多個導電線路106於導電接點103上。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導電線路106包括導電主體108,以及橫向圍繞導電線路106的導電主體108之導電襯墊層110。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線路106的形成方法可為單鑲嵌製程或雙鑲嵌製程。此外,導電蓋層112沿著每一導電線路106的上表面,使導電蓋層112與導電線路106位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中。在其他實施例中,導電線路106位於基板102上的內連線結構中的第二金屬化層中(見圖2A)。在這些實施例中,導電線路106為位於基板102上的導電線路之第一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蓋層112的沉積方法可為化學氣相沉積、物理氣相沉積、原子層沉積、或另一合適的成長或沉積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蓋層112可為或包含銅、鈷、釕、鉬、鉻、鎢、錳、銠、銥、鎳、鈀、鉑、銀、金、鋁、另一合適的導電材料、或任何上述之組合。在其他實施例中,導電蓋層112的厚度可為約2 Å至50 Å或另一合適厚度。在其他實施例中,可由雙鑲嵌製程同時形成導電接點103與導電線路106 (見圖2D)。
如圖5A的剖視圖500所示,沿著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的上表面104us選擇性沉積自組裝單層502。在一些實施例中,自組裝單層502可視作阻擋層。在一些實施例中,自組裝單層502包括頭基,其黏著或鍵結至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而非導電蓋層112。在一些實施例中,自組裝單層502沉積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上的方法可為旋轉塗佈。在其他實施例中,形成自組裝單層502的製程包括旋轉塗佈自組裝單層502於圖4的結構上、且旋轉塗佈於圖4的結構上之自組裝單層502將黏著至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而非導電蓋層112。因此自組裝單層502橫向偏離導電蓋層112的上表面112us。在一些實施例中,自組裝單層502的厚度為約2 Å至50 Å或另一合適厚度。在其他實施例中,自組裝單層502的形成方法可為原子層沉積、化學氣相沉積、旋轉塗佈、浸入製程、或另一合適的沉積或成長製程。其他實施例在選擇性沉積自組裝單層502之前,可在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上進行表面處理製程,以自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的上表面104us移除雜質,及/或準備對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的上表面104us進行自組裝單層502的選擇性沉積。在其他實施例中,表面處理製程可包含濕蝕刻製程、乾蝕刻製程、烘烤製程、另一合適製程、或任何上述之組合。在其他實施例中,表面處理製程可減少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的厚度。
如圖5B的剖視圖501所示的一些實施例,自組裝單層502形成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上。在此方式中,自對準單層502包括頭基504,其經由分子鏈506連接至末端基508 (如尾基)。頭基504設置以黏著至偏好的表面(比如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的上表面104us),而不黏著至其他表面如導電蓋層(如圖5A的導電蓋層112)的上表面(如圖5A的上表面112us)。在些實施例中,頭基504可為或包含丁基三乙氧基矽烷、環己基三甲氧基矽烷、環戊基三甲氧基矽烷、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矽烷、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矽烷、癸基三乙氧基矽烷、二甲氧基(甲基)-正辛基矽烷、三乙氧基乙基矽烷、乙基三甲氧基矽烷、己基三甲氧基矽烷、己基三乙氧基矽烷、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矽烷、十六烷基三乙氧基矽烷、三乙氧基甲基矽烷、三甲氧基甲基矽烷、甲氧基(二甲基)十八烷基矽烷、甲氧基(二甲基)-正辛基矽烷、十八烷基三乙氧基矽烷、三乙氧基正辛基矽烷、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矽烷、三甲氧基(丙基)矽烷、三甲氧基正辛基矽烷、三乙氧基(丙基)矽烷、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十一烷、十二烷、十五烷、十六烷、任何上述之組合、或類似物。在其他實施例中,分子鏈506可為或包含烷基鏈如亞甲基或亞烷基。在其他實施例中,末端基508具有疏水界面性質以排斥介電材料,進而避免介電材料黏著至自組裝單層502。在一些實施例中,末端基508可包含甲基,其可提供疏水界面性質。
如圖6的剖視圖600所示,選擇性地形成介電蓋層114於導電蓋層112上,使介電蓋層114不形成於自組裝單層502上。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蓋層114可為或包含氮化鋁、氮氧化鋁、氧化鋁、碳氧化矽、碳氮化矽、氮化矽、碳氮氧化矽、氧化矽、碳化矽、氮氧化矽、另一合適的介電材料、或任何上述之組合。在其他實施例中,介電蓋層114的厚度為約2 Å至100 Å或另一合適厚度。在一些實施例中,自組裝單層502的末端基(如圖5B的末端基508)包括疏水表面,其可避免介電蓋層114黏著或鍵結至自組裝單層502。因此一些實施例的自組裝單層502設置以避免及/或阻擋介電蓋層114沉積於自組裝單層502的上表面上,使介電蓋層114可選擇性地沉積於無自組裝單層502的區域中。在其他實施例中,選擇性沉積介電蓋層114的方法可為化學氣相沉積、原子層沉積、或另一合適的沉積或成長製程。在其他實施例中,介電蓋層114設置以在後續製程步驟時避免損傷導電蓋層112及/或多個導電線路106 (見圖10)。
如圖7的剖視圖700所示,進行移除製程以自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的上表面104us移除自組裝單層(如圖6的自組裝單層502)。在一些實施例中,移除製程包括將圖6的結構暴露至移除電漿(如氫氣),其設置以移除自組裝單層(如圖6的自組裝單層502)。
如圖8的剖視圖800所示,形成蝕刻停止層116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與介電蓋層114上。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停止層116的沉積方法可為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氣相沉積、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原子層沉積、電漿輔助原子層沉積、或另一合適的成長或沉積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停止層116可為或包含碳氧化矽、碳氮化矽、氮化矽、碳氮氧化矽、氧化矽、碳化矽、氮氧化矽、氮化鋁、氮氧化鋁、氧化鋁、另一介電材料、或任何上述之組合。在其他實施例中,蝕刻停止層116的厚度可為約5 Å至200 Å或另一合適厚度。
如圖9的剖視圖900所示,形成遮罩層902於蝕刻停止層116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遮罩層902可包含硬遮罩層、光阻、任何上述之組合、或類似物。
如圖10的剖視圖1000所示,依據遮罩層902在蝕刻停止層116與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上進行圖案化製程,以形成多個開口1002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之中與相鄰的導電線路106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圖案化製程可包含進行乾蝕刻製程,其中乾蝕刻製程可採用一或多種蝕刻劑如氟為主的蝕刻劑及/或氯為主的蝕刻劑。舉例來說,氯為主的蝕刻劑可為或包含三氯化硼、氯氣、上述之組合、或類似物。此外,氟為主的蝕刻劑可為或包含四氟化碳、六氟化硫、任何上述之組合、或類似物。介電蓋層114設置以避免氯為主的蝕刻劑損傷導電蓋層112及/或導電線路106,進而緩解及/或避免在圖案化製程時形成金屬離子。這可緩解及/或避免與導電線路106相鄰的介電層之時間相關的介電崩潰、導電線路106與導電蓋層112的分層、過蝕刻導電線路106與導電蓋層112、及/或形成相鄰的導電線路106之間的漏電流路徑,進而增加導電線路106與其他金屬化層(如導電接點103)的可信度與效能。之後可進行移除製程以移除遮罩層902 (未圖示)。在一些實施例中,移除製程可移除至少一部分的蝕刻停止層116,以減少蝕刻停止層116的厚度。
如圖11的剖視圖1100所示,形成上側介電層118於蝕刻停止層116與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上。在一些實施例中,上側介電層118的沉積方法為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氣相沉積、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原子層沉積、電漿輔助原子層沉積、或另一合適的成長或沉積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上側介電層118可為或包含碳氧化矽、碳氮化矽、氮化矽、碳氮氧化矽、氧化矽、碳化矽、氮氧化矽、氮化鋁、氮氧化鋁、氧化鋁、另一介電材料、或任何上述之組合。在其他實施例中,上側介電層118的厚度為約5 Å至200 Å或另一合適厚度。此外,上側介電層118可襯墊開口1002。
如圖12的剖視圖1200所示,形成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於上側介電層118上。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可為或包括氧化矽、含氫的碳氧化矽、低介電常數的介電材料、極低介電常數的介電材料、另一合適的介電材料、或任何上述之組合。此外,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包括多個氣隙119,其位於相鄰的導電線路106之間。氣隙119設置以減少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的有效介電常數。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的有效介電常數為約2至3.6或另一合適範圍。藉由減少相鄰的導電線路106之間的介電常數,可減少相鄰的導電線路106之間的電容,進而增加導電線路106與導電接點103的效能。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的孔隙率可為約0.1%至40%或另一合適數值。
在一些實施例中,將氣隙119導入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中的方法可選擇合適的形成製程。形成具有氣隙119的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之合適製程,可為非順應性的沉積製程如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非順應性的沉積製程可產生氣隙119於凹陷區域中,比如相鄰的導電線路106之間的區域中(如圖11的開口1002之區域中)。例示性的非順應性沉積製程可為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但可採用其他合適的沉積或成長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的孔隙率為約0.1%至40%,而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的有效介電常數可為約2至3.6。
如圖13的剖視圖1300所示,形成多個導電通孔122於多個導電線路106上。導電通孔122延伸穿過第二層間介電結構120以接觸導電蓋層112,使導電通孔122電性耦接至導電線路106。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通孔122的形成方法可為單鑲嵌製程或雙鑲嵌製程。在其他實施例中,導電通孔122各自包含導電主體108,以及橫向圍繞導電主體108的導電襯墊層110。
圖14係本發明實施例中,形成內連線結構的方法1400,且內連線結構具有介電蓋層於導電線路之上,以及氣隙位於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雖然方法1400以一系列的步驟或事件圖示及/或說明,但應理解方法1400不限於所述的順序或步驟。因此一些實施例可由所述順序以外的不同順序進行步驟,及/或同時進行步驟。此外,一些實施例的所述步驟或事件可分成多個步驟或事件,其可分開進行或與其他步驟或子步驟同時進行。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省略一些所述步驟或事件,並可包含其他未說明的步驟或事件。
在步驟1402中,形成多個導電接點於基板之上與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之中。圖4顯示的剖視圖400對應步驟1402的一些實施例。
在步驟1404中,形成多個導電線路於導電接點之上與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之中。圖4顯示的剖視圖400對應步驟1404的一些實施例。
在步驟1406中,形成導電蓋層於每一導電線路上。圖4顯示的剖視圖400對應步驟1406的一些實施例。
在步驟1408中,沿著第一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選擇性地沉積自組裝單層。圖5A顯示的剖視圖500對應步驟1408的一些實施例。
在步驟1410中,選擇性地沉積介電蓋層於導電蓋層上,其中自組裝單層設置以阻擋沿著自組裝單層的上表面沉積介電蓋層。圖6所示的剖視圖600對應步驟1410的一些實施例。
在步驟1412中,沉積蝕刻停止層於介電蓋層與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上。圖8顯示的剖視圖800對應步驟1412的一些實施例。
在步驟1414中,圖案化蝕刻停止層與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以形成多個開口於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圖10顯示的剖視圖1000對應步驟1414的一些實施例。
在步驟1416中,形成上側介電層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與蝕刻停止層上,使上側介電層襯墊開口。圖11顯示的剖視圖1100對應步驟1416的一些實施例。
在步驟1418中,形成第二層間介電結構於上側介電層上,使第二層間介電結構包括多個氣隙橫向位於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圖12顯示的剖視圖1200對應步驟1418的一些實施例。
在步驟1420中,形成多個導電通孔於多個導電線路上。圖13顯示的剖視圖1300對應步驟1420的一些實施例。
圖15及16顯示一些實施例中,取代圖5A至7的步驟之其他步驟的剖視圖1500及1600,因此圖4至13的方法可改為圖4、圖15及16、以及圖8至13的方法(省略圖5A至7的步驟)。在其他實施例中,圖15及16係選擇性形成介電蓋層114於導電蓋層112上的剖視圖1500及1600。
如圖15的剖視圖1500所示,沉積介電蓋層114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與導電蓋層112上。之後形成遮罩層1502於介電蓋層114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遮罩層1502直接位於對應的導電線路106上。在其他實施例中,介電蓋層114的沉積方法可為化學氣相沉積、原子層沉積、或另一合適的成長或沉積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蓋層114可為或包含氮化鋁、氮氧化鋁、氧化鋁、碳氧化矽、碳氮化矽、氮化矽、碳氮氧化矽、氧化矽、碳化矽、氮氧化矽、另一合適的介電材料、或任何上述之組合。在其他實施例中,介電蓋層114的厚度為約2 Å至100 Å或另一合適厚度。
如圖16的剖視圖1600所示,依據遮罩層(如圖15的遮罩層1502)在介電蓋層114上進行圖案化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圖案化製程包括乾蝕刻製程、濕蝕刻製程、另一合適的蝕刻製程、或任何上述之組合。此外,一些實施例進行圖案化製程,以自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的上表面104us移除介電蓋層114。
圖17及18顯示一些實施例中,以其他步驟取代圖5A至7的步驟之剖視圖,使圖4至13的方法改為圖4、17、18、及8至13的方法(省略圖5A至7的步驟)。在其他實施例中,圖17及18係選擇性形成介電蓋層114於導電蓋層112上的剖視圖。
如圖17的剖視圖1700所示,形成遮罩層1702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遮罩層1702可橫向偏離導電蓋層112,並包含側壁以定義多個開口,且開口直接在對應的導電線路106上分開。在這些實施例中,可選擇性地沉積遮罩層1702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的上表面104us上。之後可沉積介電蓋層114於遮罩層1702與導電蓋層112上。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蓋層114的沉積方法可為化學氣相沉積、物理氣相沉積、或另一合適的沉積或成長製程。
如圖18的剖視圖1800所示,在介電蓋層114上進行移除製程,以移除高於遮罩層(如圖17的遮罩層1702)的介電蓋層114。在一些實施例中,移除製程包括對介電蓋層114及/或遮罩層(如圖17的遮罩層1702)進行平坦化製程如化學機械平坦化製程。在其他實施例中,移除製程包括在介電蓋層114上進行濕蝕刻製程、乾蝕刻製程、或另一合適的蝕刻製程。在其他實施例中,移除製程設置以自第一層間介電結構104的上表面104us移除遮罩層(如圖17的遮罩層1702)。
綜上所述,本發明一些實施例關於導電線路位於基板上,導電蓋層位於導電線路上、以及介電蓋層位於導電蓋層上。此外,層間介電結構位於導電線路上,使一對氣隙位於層間介電結構中。導電線路在一對氣隙之間橫向分開。
本發明多種實施例提供之半導體結構包括: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位於基板上;導電接點,直接位於基板之上與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之中;導電線路,直接位於導電接點上;導電蓋層,位於導電線路上,其中導電蓋層沿著導電線路的上表面連續延伸;第二層間介電結構,位於導電蓋層上,其中第二層間介電結構沿著導電線路的兩側;一對氣隙,位於第二層間介電結構中,其中導電線路在一對氣隙之間橫向分開;以及介電蓋層,沿著導電蓋層的上表面,其中介電蓋層在一對氣隙之間橫向分開,其中介電蓋層橫向偏離第一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其中介電蓋層的下表面垂直對準第一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蓋層的厚度大於導電蓋層的厚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結構更包括:蝕刻停止層位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上,其中蝕刻停止層自第一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沿著介電蓋層的側壁延伸至介電蓋層的上表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氣隙的高度大於導電線路的高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層間介電結構的下表面垂直地低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結構更包括:上側介電層,位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與第二層間介電結構之間,其中上側介電層自介電蓋層的上表面沿著導電線路的兩側側壁連續延伸至低於導電線路的下表面之一點。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層間介電結構與第二層間介電結構分別包括第一介電材料,其中上側介電層與介電蓋層分別包括第二介電材料,且第一介電材料與第二介電材料不同。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材料的介電常數小於第二介電材料的介電常數。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接點位於直接位於基板上的第一金屬化層中,且其中導電線路位於直接位於第一金屬化層上的第二金屬化層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結構更包括:電晶體,位於基板上,其中電晶體包括源極/汲極區位於基板中、閘極介電層沿著基板、以及閘極位於閘極介電層上;以及其中導電接點的下表面低於閘極的上表面,其中第一層間介電結構橫向圍繞閘極。
本發明多種實施例提供之積體晶片包括:內連線介電結構,位於基板上;多個導電接點,位於基板之上與內連線介電結構之中;多個導電線路,直接位於導電接點之上與內連線介電結構之中,其中導電線路與導電接點分別包含導電主體與橫向圍繞導電主體的導電襯墊層;導電蓋層,沿著每一導電線路的上表面;多個氣隙,位於內連線介電結構中,其中氣隙在導電線路中的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橫向分開,其中氣隙的上表面高於導電蓋層的上表面;以及介電蓋層,沿著導電蓋層的上表面,使介電蓋層位於每一導電線路上,其中介電蓋層的厚度在朝向氣隙的方向中,分別自導電線路的第一側壁減少至導電線路的第二側壁,其中介電蓋層的側壁對準導電蓋層的側壁,且其中介電蓋層直接接觸導電蓋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內連線介電結構包括蝕刻停止層位於介電蓋層上,其中蝕刻停止層的下表面對準介電蓋層的上表面,且其中蝕刻停止層的厚度大於介電蓋層的厚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停止層與介電蓋層包括相同材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蓋層的側壁對準導電線路的側壁。
在一些實施中,積體晶片更包括:多個導電通孔,直接位於導電線路之上與內連線介電結構之中,其中導電通孔自介電蓋層的上表面持續延伸至導電蓋層的上表面,且其中介電蓋層的寬度大於導電通孔的寬度。
本發明多種實施例提供之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包括:形成第一層間介電結構於基板上;形成多個導電接點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中;形成多個導電線路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之中與多個導電接點之上;沿著每一導電線路的上表面形成導電蓋層;選擇性沉積介電蓋層於導電蓋層上,使介電蓋層橫向偏離第一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其中介電蓋層的厚度大於導電蓋層的厚度;形成蝕刻停止層於介電蓋層上,使蝕刻停止層自第一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沿著介電蓋層的側壁延伸至介電蓋層的上表面;圖案化蝕刻停止層與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以定義多個開口橫向地位於導電線路中的相鄰導電線路之間;沿著導電線路的側壁與蝕刻停止層的上表面形成上側介電層,使上側介電層襯墊開口;以及形成第二層間介電結構於導電線路上,使第二層間介電結構包括多個氣隙,且氣隙在導電線路中的相鄰導電線路之間橫向分開,其中第二層間介電結構的下表面低於第一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且其中第二層間介電結構的形成方式使氣隙位於開口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方法更包括:沿著第一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選擇性沉積自組裝單層,使自組裝單層偏離導電蓋層;以及其中介電蓋層選擇性地沉積於自組裝單層所在處。
在一些實施例中,自組裝單層設置以避免沿著第一層間介電結構沉積介電蓋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圖案化製程移除介電蓋層的至少一部分,使介電蓋層的厚度在朝氣隙的方向中分別自導電線路的第一側壁減少至導電線路的第二側壁。
在一些實施例中,圖案化步驟包括將蝕刻停止層與第一層間介電結構暴露至一或多種氯為主的蝕刻劑。
上述實施例之特徵有利於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理解本發明。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理解可採用本發明作基礎,設計並變化其他製程與結構以完成上述實施例之相同目的及/或相同優點。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應理解,這些等效置換並未脫離本發明精神與範疇,並可在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的前提下進行改變、替換、或更動。
d1:第一距離 d2:第二距離 t1:第一厚度 t2:第二厚度 100,200a,200b,200c,200d,300a,300b:積體晶片 102:基板 103:導電接點 104:第一層間介電結構 104us,112us:上表面 106:導電線路 106a:第一導電線路 106as1,106bs1:第一側壁 106b:第二導電線路 106bs2:第二側壁 107:內連線結構 108:導電主體 110:導電襯墊層 112:導電蓋層 114:介電蓋層 116:蝕刻停止層 118:上側介電層 119:氣隙 120:第二層間介電結構 122:導電通孔 202:半導體裝置 204:源極/汲極區 206:閘極介電層 208:閘極 210:側壁間隔物結構 212:接點蝕刻停止層 214:第一層間介電層 216:下側蝕刻停止層 218:第二層間介電層 220:第三層間介電層 222:上側蝕刻停止層 302:上側導電線路 304:導電通孔著陸區 400,500,501,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500,1600,1700,1800:剖視圖 502:自組裝單層 504:頭基 506:分子鏈 508:末端基 902,1502,1702:遮罩層 1002:開口 1400:方法 1402,1404,1406,1408,1410,1412,1414,1416,1418,1420:步驟
圖1係一些實施例中,積體晶片的剖視圖,其具有介電蓋層位於導電線路上以及氣隙位於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 圖2A至2D、3A、及3B係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積體晶片的剖視圖,其具有介電蓋層位於導電線路上以及氣隙位於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 圖4、5A、5B與6至13係一些實施例中,形成積體晶片的方法之剖視圖,其中積體晶片具有介電蓋層位於導電線路上以及氣隙位於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 圖14係一些實施例中,形成積體晶片的方法之流程圖,其中積體晶片具有介電蓋層位於導電線路上以及氣隙位於相鄰的導電線路之間。 圖15及16係圖4至13的方法之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7及18係圖4至13的方法之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
1400:方法
1402,1404,1406,1408,1410,1412,1414,1416,1418,1420:步驟

Claims (1)

  1.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 一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位於一基板上; 一導電接點,直接位於該基板之上與該第一層間介電結構之中; 一導電線路,直接位於該導電接點上; 一導電蓋層,位於該導電線路上,其中該導電蓋層沿著該導電線路的上表面連續延伸; 一第二層間介電結構,位於該導電蓋層上,其中該第二層間介電結構沿著該導電線路的兩側; 一對氣隙,位於該第二層間介電結構中,其中該導電線路在該對氣隙之間橫向分開;以及 一介電蓋層,沿著該導電蓋層的上表面,其中該介電蓋層在該對氣隙之間橫向分開,其中該介電蓋層橫向偏離該第一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其中介電蓋層的下表面垂直對準該第一層間介電結構的上表面。
TW109135810A 2019-12-18 2020-10-16 半導體結構 TW2021257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949545P 2019-12-18 2019-12-18
US62/949,545 2019-12-18
US16/876,432 2020-05-18
US16/876,432 US11322395B2 (en) 2019-12-18 2020-05-18 Dielectric capping structure overlying a conductive structure to increase stability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5755A true TW202125755A (zh) 2021-07-01

Family

ID=76438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5810A TW202125755A (zh) 2019-12-18 2020-10-16 半導體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212575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76544B1 (ko) 개선된 비아 랜딩 프로파일을 위한 신규한 패터닝 방법
KR101465703B1 (ko) 듀얼 스트레스 라이너 상보형 금속 산화물 반도체 소자의콘택트 형성 방법
TW202125756A (zh) 半導體結構
CN103000612B (zh) 半导体器件以及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US7701004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TWI686880B (zh) 半導體裝置和其製造方法
US11908794B2 (en) Protection liner on interconnect wire to enlarge processing window for overlying interconnect via
KR102469899B1 (ko) Mol 인터커넥트 구조 및 제조 방법
US20230377954A1 (en) Dielectric capping structure overlying a conductive structure to increase stability
CN114220788A (zh) 集成芯片
CN113764337B (zh) 导电插塞的制造方法及半导体结构
CN113013141A (zh) 半导体结构
US20220384241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2303849A (zh) 積體晶片
TW202125755A (zh) 半導體結構
KR101168507B1 (ko)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형성 방법
CN113948493A (zh) 半导体存储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4997682B2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880475A (zh) 空气隙形成方法
TWI764388B (zh) 積體電路晶片及其形成方法
KR100588661B1 (ko) 다층 금속 배선 구조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230099965A1 (en) Airgap isolation for back-end-of-the-line semiconductor interconnect structure with top via
TW202310159A (zh) 積體晶片
CN114388474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14121881A (zh) 具有气隙的互连结构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