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8098A - 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及發熱體 - Google Patents
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及發熱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108098A TW202108098A TW109123203A TW109123203A TW202108098A TW 202108098 A TW202108098 A TW 202108098A TW 109123203 A TW109123203 A TW 109123203A TW 109123203 A TW109123203 A TW 109123203A TW 202108098 A TW202108098 A TW 202108098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 heat
- side sheet
- temperature
- heating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及發熱體,其可降低發熱面中之最高溫度、抑制局部性高溫上升,且可藉由增加高溫區域而提高溫度分布之均勻性。
一種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係用以控制發熱體中之發熱面之溫度分布者,該發熱體具備:發熱材料;及袋體,係封入發熱材料且於至少一面具有成為發熱面之面者。該方法是利用從正面觀看呈包圍發熱面之圖心的區劃部妨礙自外側向圖心側之熱傳導,來控制發熱面之溫度分布。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及發熱體。
背景技術
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先前之發熱體。於專利文獻1記載之發熱體具備:發熱性組成物(發熱材料),係藉由與空氣接觸會發熱者;及收納袋(袋體),係收納發熱性組成物者。收納袋係藉由將2片片材之外周緣部彼此密封,而形成為袋狀。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8-376號公報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於上述專利文獻1記載之發熱體,若觀察發熱面之溫度分布,有從正面觀看中央部溫度較高的傾向,於發熱體之發熱面上產生局部性高溫上升並不好。針對如此發熱體之發熱面上局部性高溫上升,先前以來採取了各種對策,但期望更好的對策。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發熱面之局部性高溫上升,進而使溫度分布之均勻性上升的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及發熱體。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係用以控制發熱體中之發熱面之溫度分布者,該發熱體具備:發熱材料;及袋體,係封入前述發熱材料且於至少一面具有前述發熱面者。溫度控制方法係利用從正面觀看呈包圍前述發熱面之圖心的區劃部妨礙自外側向前述圖心側之熱傳導,來控制前述發熱面之溫度分布。
又,於前述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中,前述區劃部宜為:藉由從正面觀看將前述發熱材料排除,而妨礙自外側向前述圖心側之熱傳導。
又,前述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中,宜從正面觀看,亦將前述發熱材料自較前述區劃部靠前述圖心側之部分排除。
又,前述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中,前述袋體宜具有正面側片材部與背面側片材部,前述區劃部宜藉由接合前述正面側片材部與前述背面側片材部而構成,並藉此而構成為將前述發熱材料排除。
又,於前述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中,較前述區劃部靠內側之部分(內側部)之整面宜藉由接合前述正面側片材部與前述背面側片材部而構成。
又,於前述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中,宜藉由使前述區劃部之大小或形狀有所變化,來控制前述發熱面之溫度分布。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發熱體具備:發熱材料;及袋體,係封入前述發熱材料並於一面具有發熱面者。於前述袋體上形成有區劃部,該區劃部呈包圍前述發熱面之圖心以妨礙自外側向圖心側之熱傳導。
又,於前述發熱體中,前述袋體宜具有正面側片材部與背面側片材部,前述區劃部宜藉由將前述發熱材料自前述正面側片材部與前述背面側片材部之間排除而形成。
又,於前述發熱體中,宜從正面觀看,前述發熱材料亦自較前述區劃部靠前述圖心側之部分被排除。
又,於前述發熱體中,前述袋體宜具有正面側片材部與背面側片材部,前述區劃部藉由接合前述正面側片材部與前述背面側片材部而構成,藉此而構成為將前述發熱材料排除。
又,於前述發熱面中,較前述區劃部靠內側之部分(內側部)之整面宜藉由接合前述正面側片材部與前述背面側片材部而構成。
發明效果
本發明之上述態樣之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及發熱體具有以下優點:可使發熱體之發熱面中之最高溫度降低、抑制局部性高溫上升,進而使包括降低後最高溫度的高溫區域之面積增加,提高溫度分布之均勻性。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1)實施形態
(1.1)溫度控制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溫度控制方法係控制例如圖1所示之發熱體1之發熱面6之溫度分布的方法。該發熱體1具備發熱材料4(圖2)、及封入發熱材料4並具有發熱面6之袋體2。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溫度控制方法係利用從正面觀看呈包圍發熱面6之圖心7(中心)的區劃部51來妨礙自外側向圖心7側之熱傳導,控制發熱面6之溫度分布。本實施形態之區劃部51是藉由形成於發熱面6之中心部的發熱材料排除部5的外周部所構成。此處所謂「發熱面6之中心部」如圖3(A)~(C)所示,指從正面觀看發熱面6(從與發熱面6垂直之方向觀看)時(以下正面視),包含發熱面6之圖心7的一範圍。因此,例如圖3(A)中之範圍A、圖3(B)中之範圍B、圖3(C)中之範圍C均為「發熱面6之中心部」。
如圖1所示,袋體2於正面視下於發熱面6之中心部具有發熱材料4被排除而發熱材料4不存在的發熱材排除部5。發熱材排除部5之外周部(即區劃部51)位於發熱材料4與圖心7之間,妨礙自發熱材料4側朝圖心7側之熱傳導。即,於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體1中,由於自發熱材料4朝向對應於發熱面6中心部之一範圍之熱傳導被阻斷,故於發熱面6之中心部的發熱可獲抑制。
於先前之發熱體1中於發熱面6之中心部容易成為高溫,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體1中藉由具有包圍發熱面6之圖心7的區劃部51(較佳為形成在發熱部6之中心部的發熱材排除部5),而可降低發熱面6中之最高溫度、抑制中心部之局部性溫度上升,且可使包含降低後之最高溫度的高溫區域的面積增加,提高溫度分布之均勻性。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溫度控制方法中,可藉由使正面視之區劃部51之大小(發熱材排除部5之面積)有所變化,來調整發熱面6之最高溫度。
例如對於未形成有發熱材排除部5之發熱面6,欲將最高溫度降低到特定溫度、且增加包含降低後之最高溫度的高溫區域的面積時,只要於發熱面6之中心部形成預定大小(面積)的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即可(將其設為基準的發熱面6及基準的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相對該基準的發熱面6,欲進一步降低最高溫度時,將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設計為大於基準的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另一方面,欲防止最高溫度下降到基準的發熱面6時,只要將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設計成較基準的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小即可。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溫度控制方法中,藉由形成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相對於無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的發熱面可降低最高溫度、且可使包含降低後之最高溫度的高溫區域之面積增加,提高溫度分布之均勻性。又,可藉由使正面視之區劃部51之大小(發熱材排除部5之面積)有所變化,來調整最高溫度。簡而言之,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溫度控制方法,可控制發熱面6之溫度分布。
本發明中所謂「高溫區域」指發熱面之溫度區域中(最高溫度-5℃)以上且最高溫度以下的溫度區域。
以下,就可應用本實施形態之溫度控制方法的發熱體1詳細地進行說明。
(1.2)發熱體
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體1係藉由發熱材料4發熱而可對接觸袋體2之身體的一部分給予熱,藉此可對身體給予溫熱效果。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體1係將於發熱材料4發生氧化反應時產生之反應熱作為熱源的例如拋棄式暖暖包。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體1例如於使用前被收容於具有不使空氣通過的氣密性的外袋(未圖示)。然而,本發明之發熱體1不限於拋棄式暖暖包,例如亦可為利用微波爐等對發熱體1進行微波照射,而使發熱材料4發熱之溫熱器具。
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體1係於袋體2之表面具有發熱面6。於本發明中所謂「發熱面6」指於袋體2中塑造用以收納發熱材料4之空間的外周所包圍的袋體2的表面。於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體1中,發熱面6為由後述緣部31(塑造用以收納發熱材料4之空間的外周)所包圍的大致矩形狀的袋體2的主面,發熱體1具有正面及背面之一對發熱面6。發熱體1之前視圖及後視圖為由正面觀看發熱面6之方向。
發熱面6之大小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從正面觀看形成為116mm×81mm之矩形狀。然而,關於發熱面6,例如亦可形成為116mm×81mm以上之尺寸、亦可形成為116mm×81mm以下之尺寸。
又,可於發熱體1之一面形成接著面,直接或從內衣上方黏貼發熱體1而使用,亦可使用者手持發熱體1使發熱體1接觸身體之任意部位而使用。又,可藉由支持件或布等其他構件,將發熱體1捲繞固定於身體任意部分,亦可將用以捲繞於身體任意部分之部分直接形成於發熱體1。
(1.2.1)發熱材料
發熱材料4為可發熱之材料,於本實施形態中為藉由與空氣接觸會發熱的粉狀材料。發熱材料4被封入於袋體2。
關於發熱材料4,例如包含被氧化性金屬、活性碳、碳黑、保水劑、金屬鹽(例如食鹽)及水。被氧化性金屬為發出氧化反應熱之金屬,例如可列舉:選自鐵、鋁、鋅、錳、鎂及鈣中之1種或2種以上的粉末或纖維,其中由操作性、安全性、製造成本、保存性及穩定性之觀點,宜為鐵粉。關於鐵粉可舉例選自還原鐵粉及霧化鐵粉中之1種或2種以上。關於保水劑,例如可列舉:木粉、蛭石、矽藻土、波來鐵、矽膠、氧化鋁、吸水性樹脂等。關於發熱材料4,可直接使用先前的拋棄式暖暖包所使用的組成物,並無特別限制。
關於發熱材料4,亦可使用藉由與空氣接觸會發熱的材料以外的材料。關於發熱材料4,亦可使用例如藉由微波爐等受到微波照射而會發熱的材料(例如鐵氧磁體等陶瓷粉末、紅豆等)。
(1.2.2)袋體
袋體2係形成為袋狀,於內部具有收納發熱材料4的收納空間。本實施形態之袋體2如圖2所示形成為扁平狀,且具備正面側片材部21與背面側片材部22。袋體2藉由接合部3接合正面側片材部21與背面側片材部22,藉此於內部形成收納空間。
本實施形態之袋體2如圖1所示,形成為具有寬度及長度之正面視大致長方形狀。然而,袋體2亦可形成為例如正面視正方形狀、正面視三角形狀、五邊形以上之正面視多邊形狀、正面視正圓形狀、正面視橢圓形狀等,形狀並無限制。
(1.2.2.1)正面側片材部
如圖2所示,正面側片材部21係形成袋體2之一面之成片材狀的部分。本實施形態之正面側片材部21由一片片材構成。本實施形態之正面側片材部21具有可撓性。藉此,使用者可用手搓揉發熱體1或使發熱體1沿身體服貼。
由強度及針對發熱材料4發熱之耐久性等觀點,本實施形態之正面側片材部21宜使用樹脂膜。關於用於樹脂膜之樹脂,較佳為熱塑性樹脂。關於熱塑性樹脂,例如可列舉: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聚醯胺、聚胺基甲酸酯、聚苯乙烯、聚乙烯醇、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碳酸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此等樹脂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二種以上使用。
又,由使發熱體1之肌膚觸感良好之觀點,正面側片材部21宜於樹脂膜之外側設置織布或不織布。
關於織布或不織布之纖維素材,例如可列舉:綿、麻、絹、紙等天然纖維、嫘縈、乙酸酯等半合成纖維、尼龍、維尼綸、聚酯、壓克力、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合成纖維、此等纖維之混合纖維等。其中由使肌膚觸感為良好之觀點,關於纖維素材較佳為尼龍、聚酯、聚丙烯,更佳為尼龍、聚酯等。此等纖維素材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二種以上使用。織布或不織布之單位面積重量只要為可防止發熱材料4朝袋體2外側漏出之程度即可,並無特別限制,舉例可例示20g/m2
以上且70g/m2
以下。
然而,關於正面側片材部21,亦可不必是樹脂膜與織布或不織布之積層體,可由單獨之樹脂膜構成,亦可由單獨之織布或不織布構成。
本實施形態之正面側片材部21具有透氣性。本實施形態之正面側片材部21中,藉由樹脂膜為多孔質樹脂膜、或形成有複數個孔(未圖示)之樹脂膜,正面側片材部21具有複數個孔。因此,正面側片材部21可透過複數個孔使袋體2之內外透氣。複數個孔可均等地形成於正面側片材部21之整面、亦可於一部分密集地形成。又,各孔之直徑只要為能抑制發熱材料4經由孔漏出之大小即可,舉例可例示0.1μm以上且30μm以下。又,孔之形狀及數量亦並無特別限制。發熱體1之體感溫度由於會根據袋體2之透氣量而變化,故孔之大小、形狀及數量可考慮發熱體1之體感溫度與發熱材料4之抑制漏出程度而適當設定。
再者,關於正面側片材部21,於單獨使用不織布時,亦可不形成複數個孔。
(1.2.2.2)背面側片材部
背面側片材部22係於袋體2中形成與正面側片材部21為相反側之面之成片材狀的部分。本實施形態之背面側片材部22由一片片材構成。本實施形態之背面側片材部22與正面側片材部21相同具有可撓性。
背面側片材部22與正面側片材部21相同宜使用樹脂膜。然而,背面側片材部22不需要為與正面側片材部21相同構造及相同素材。關於背面側片材部22,雖然宜與正面側片材部21相同,由樹脂膜與織布或不織布之積層體構成,但並不限制於此,可由單獨之樹脂膜構成,亦可由單獨之織布或不織布構成。
本實施形態之背面側片材部22具有透氣性。本實施形態之背面側片材部22係與正面側片材部21相同,藉由樹脂膜為多孔質樹脂膜、或形成有複數個孔(未圖示)之樹脂膜,而背面側片材部22具有複數個孔。然而,背面側片材部22不一定必須具有透氣性,亦可為非透氣性。
正面側片材部21及背面側片材部22各自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宜為0.1mm以上且2.0mm以下。藉此,可使發熱體1柔軟且容易握在手中,另一方面可確保一定強度。
(1.2.2.3)接合部
接合部3係接合正面側片材部21與背面側片材部22的部分。本實施形態之接合部3係由正面側片材部21之一部分與背面側片材部22之一部分熔接(熱封)而構成。然而,接合部3亦可不利用熔接,例如可以接著、縫合、壓接等實現,亦可以其等之組合實現。接合部3如圖1所示,具備緣部31與中間部32。
緣部31係接合部3中沿著袋體2之外周部形成的部分,為接合正面側片材部21與背面側片材部22之外周部彼此的部分。本實施形態之緣部31跨袋體2外周之全長而連續。緣部31之寬度尺寸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宜為1mm以上且10mm以下、較佳為3mm以上且7mm以下。本實施形態之緣部31跨全長形成為大致相同寬度尺寸。
本實施形態之緣部31具備沿著長度方向形成之一對長邊部311、沿著寬度方向形成之一對短邊部312與四個角部313。一對長邊部311於本實施形態中形成為大致直線狀且相互平行。一對短邊部312於本實施形態中以向長度方向外側凸出地彎曲,但亦可形成為直線狀。各角部313連接一個長邊部311之端與一個短邊部312之端。本實施形態之角部313形成為圓角狀,但例如亦可形成為C倒角狀、鈍角狀、銳角狀等。
中間部32係接合部3之中較緣部31靠內側、且與緣部31分離形成的部分。本實施形態之中間部32之大小並無特別限制,只要不對緣部31連接即可,只要在與緣部31之間配置發熱材料4即可。本實施形態之中間部32係形成於發熱面6之中心部,構成發熱材排除部5。關於發熱材排除部5,於後述的「(1.2.2.4)發熱材排除部」中進行詳細敘述。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中間部32形成為正面視矩形狀。然而,中間部32亦可形成為例如正面視圓形狀、五邊形以上之正面視多邊形狀、正面視長圓形(包含橢圓形)狀、正面視星形狀、正面視心形狀等。
(1.2.2.4)發熱材排除部
發熱材排除部5係從正面觀看發熱面6時發熱材料4被排除的部分。本實施形態之發熱材排除部5係於較袋體2之緣部31靠內側且發熱材料4不存在之部分。本實施形態之發熱材排除部5如上所述,藉由中間部32構成。發熱材排除部5之外周部形成區劃部51,藉由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之存在,可控制發熱體1中之發熱面6之溫度分布。
本實施形態之發熱材排除部5其正面視之形狀及大小並無限制,但相對於發熱面6之面積(具有複數個發熱面6時為各發熱面6之面積)例如宜為0.1%以上且20%以下、較佳為0.25%以上且10%以下、更佳為1%以上且5%以下。
發熱材排除部5具備區劃部51、及被區劃部51包圍之內側部52。區劃部51係以包圍發熱面6之圖心7之方式構成,妨礙自區劃部51之外側向圖心7側之熱傳導。區劃部51與內側部52於本實施形態中為一體,沒有邊界,但亦可有邊界。
本實施形態之區劃部51係藉由接合正面側片材部21與背面側片材部22所構成的框狀部分。於本發明中所謂「包圍發熱面6之圖心7」可為繞整個周長包圍圖心7的封閉的區劃,亦可為例如U字狀或C字狀等部分開放的區劃。正面側片材部21與背面側片材部22之接合,例如可以熱封、接著、縫合、壓接等實現。再者,區劃部51除了藉由接合正面側片材部21與背面側片材部22而構成外,亦可由熱傳導率較低的筒狀構件構成,將該筒狀構件以包圍發熱面6之圖心7之方式介置於正面側片材部21與背面側片材部22之間。又,區劃部51亦可由熱傳導率較低的實心構件構成,將該實心構件介置於正面側片材部21與背面側片材部22之間的包含圖心7的一範圍。
內側部52為由區劃部51包圍之部分,位於與區劃部51相同平面狀。本實施形態之內側部52與區劃部51相同,藉由接合正面側片材部21及背面側片材部22而構成,未貫通於發熱體1之厚度方向。發熱材料排除部5亦可不具備內側部52,袋體2亦可與該內側部52接觸之部分為貫通孔,但於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體1中,與內側部52為貫通孔之情形相比,於發熱面6中利用發熱材排除部5抑制溫度過度下降之方面為有利。
藉由該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之存在,可進行發熱面6之溫度分布控制。具體而言,相對於先前發熱體的發熱面6,可將最高溫度降低到特定溫度且使包含降低後之最高溫度的高溫區域的面積增加,提高溫度分布之均勻性(「基準的發熱面6」及「基準的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
相對基準的發熱面6,欲進一步降低最高溫度時,將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設定為大於基準的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此處所謂「將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設定為較大」係指將正面視之區劃部51之大小(發熱材排除部5之面積)設定為大於基準的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
欲避免最高溫度降低至基準的發熱面6時,將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設定為小於基準的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此處所謂「將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設定為較小」係指將正面視之區劃部51之大小(發熱材排除部5之面積)設定為小於基準的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體1中,藉由將區劃部51(發熱材排除部5)形成於發熱面6之中心部,可降低發熱面6之最高溫度、抑制局部性高溫上升,且可使高溫區域之面積增加、提高溫度分布之均勻性。此外,藉由使正面視之區劃部51之大小或形狀(發熱材排除部5之面積或形狀)有所變化,亦可得到目標之溫度分布。
(2)作用效果
如上所說明般,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面6之溫度控制方法及發熱體1,以從正面觀看呈包圍發熱面6之圖心7之方式於袋體2設置區劃部51,妨礙自區劃部51之外側向圖心7側之熱傳導。
根據上述態樣,可降低發熱體1之發熱面6中之最高溫度、且使包含降低後之最高溫度的高溫區域之面積增加,提高溫度分布之均勻性。而且,根據上述態樣,可一面抑制發熱面6之平均溫度降低,一面降低最高溫度。因此,可控制發熱面6之溫度分布。又,封入至袋體2之發熱材料4由於藉由區劃部51被妨礙移動,故可使發熱材料4不易於袋體2內部偏向一側。
再加上,由於區劃部51是利用排除發熱材料4而形成,故可抑制於區劃部51的發熱。因此,可降低發熱面6之最高溫度且增加高溫區域之面積,且可抑制發熱面6之平均溫度降低。
此外,由於於較區劃部51靠圖心7側之部分(內側部52)亦排除了發熱材料4,故可進一步降低發熱面6之最高溫度。
進而,區劃部51藉由接合正面側片材部21與背面側片材部22而構成,藉此而構成為將發熱材料4排除。因此,可有效率地製造發熱體1。
再加上,由於藉由使區劃部51之大小及/或形狀有所變化來控制發熱面6之溫度分布,故可使發熱面6之溫度分布接近目標的溫度分布。
(3)變化例
上述實施形態只不過是本發明之各種實施形態的其中之一。實施形態只要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可根據設計等進行各種變更。以下,列舉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以下說明之變化例可適當組合後進行應用。
上述實施形態中,發熱材排除部5由一個中間部32構成,但亦可由二個以上的中間部32構成。例如於和發熱面6之中心部重疊之位置形成一個中間部32,亦可於發熱面6之中心部以外的位置形成其他中間部32。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發熱面6正面視為矩形狀,但發熱面6不限於矩形狀,例如亦可形成為長圓形狀(包含橢圓形)、心形狀、五邊形以上的多邊形狀等。
於本發明中,有如「大致矩形狀」等般,使用伴隨著「大致」之表現之情形。例如所謂「大致矩形狀」指實質上為「矩形狀」,並非嚴格的「矩形狀」,亦包含大致觀察形狀後可辨識為矩形狀的形狀。關於其他伴隨「大致」之表現亦相同。
又,於本發明中使用如「前端部」及「前端」等般,以「…端部」與「…端」進行區別之表現。例如所謂「前端部」係指具有包含「前端」之一定範圍的部分。關於其他伴隨「…端部」之表現亦相同。
(4)實施例
以下,舉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實施例。
關於實施例1~3,製造具有區劃部(發熱材排除部)之發熱體,關於比較例,製造不具有區劃部(發熱材排除部)之發熱體,以紅外線熱成像儀拍攝發熱時之發熱面溫度,比較溫度分布。
關於實施例1~3之發熱體,如圖4(A)~圖4(C)所示,製造將發熱面形成為大致矩形狀,發熱面之長度尺寸E(最長部)=116mm、發熱面之寬度尺寸W=81mm的發熱體。又,關於比較例,製造將發熱面形成為大致矩形狀,發熱面之長度尺寸E(最長部)=116mm、發熱面之寬度尺寸W=81mm的發熱體。於實施例1~3及比較例之發熱體中,發熱材料及袋體之素材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全部使用相同者。又,將實施例1~3及比較例各者之發熱材料之量設為37g,將全部設為相同重量。
關於實施例1之發熱體,如圖4(A)所示,於發熱面之中心部(即E1=58mm、W1=40.5mm之位置)形成熱封部作為發熱材排除部。熱封部設為邊長H1=10mm之正方形。
關於實施例2之發熱體,如圖4(B)所示,於發熱面之中心部形成熱封部作為發熱材排除部。熱封部設為邊長H2=20mm之正方形。
關於實施例3之發熱體,如圖4(C)所示,於發熱面之中心部形成熱封部作為發熱材排除部。熱封部設為邊長H3=30mm之正方形。
於圖5顯示將實施例1、2、3與比較例並列之使用紅外線熱成像儀拍攝之結果。又,由以紅外線熱成像儀拍攝之結果,算出各溫度範圍之面積,將各溫度範圍與該溫度範圍下之相對於全體的面積比之關係顯示於表1。又,關於高溫區域(最高溫度-5℃以上且最高溫度以下之溫度區域)之面積比,將從表1擷取者顯示於表2。
將表1曲線化後顯示於圖6。於曲線圖中,縱軸為面積比(%)、橫軸為溫度(℃)。
又,就實施例1、2、3與比較例之各者,從表1擷取最高溫度,算出比較例與實施例1、2、3之最高溫度之差。進而,算出實施例1、2、3與比較例各自之發熱面之平均溫度,算出比較例與實施例1、2、3之平均溫度之差。將其結果顯示於表3。
[表1]
[表2]
[表3]
溫度[℃] | 實施例1[%] | 實施例2[%] | 實施例3[%] | 比較例[%] |
40以上、小於41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39以上、小於4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38以上、小於39 | 0.000 | 0.000 | 0.000 | 4.355 |
37以上、小於38 | 5.256 | 0.000 | 0.000 | 9.926 |
36以上、小於37 | 20.650 | 13.920 | 0.000 | 16.350 |
35以上、小於36 | 21.320 | 21.510 | 1.169 | 15.120 |
34以上、小於35 | 19.050 | 17.920 | 21.250 | 11.390 |
33以上、小於34 | 12.440 | 14.060 | 24.520 | 11.990 |
32以上、小於33 | 7.943 | 8.888 | 19.670 | 12.170 |
31以上、小於32 | 4.986 | 5.607 | 11.170 | 7.748 |
30以上、小於31 | 3.231 | 4.570 | 6.483 | 5.265 |
29以上、小於30 | 3.117 | 4.382 | 4.929 | 3.083 |
28以上、小於29 | 1.353 | 4.864 | 4.227 | 1.623 |
27以上、小於28 | 0.503 | 2.758 | 3.086 | 0.575 |
26以上、小於27 | 0.146 | 1.138 | 3.140 | 0.228 |
25以上、小於26 | 0.000 | 0.372 | 0.317 | 0.118 |
24以上、小於25 | 0.000 | 0.014 | 0.036 | 0.053 |
23以上、小於24 | 0.000 | 0.000 | 0.000 | 0.012 |
實施例1 | 實施例2 | 實施例3 | 比較例 | |
高溫區域[℃] | 32.5-37.5 | 31.8-36.8 | 30.3-35.3 | 33.8-38.8 |
高溫區域之面積比[%] | 82.6 | 76.7 | 84.7 | 59.7 |
最高溫度[℃] | 與比較例之最高溫度之差[℃] | 平均溫度[℃] | 與比較例之平均溫度之差[℃] | |
比較例 | 38.8 | 34.28 | ||
實施例1 | 37.5 | -1.3 | 34 | -0.28 |
實施例2 | 36.8 | -2 | 33.43 | -0.85 |
實施例3 | 35.3 | -3.5 | 32.56 | -1.72 |
由圖5可知,於比較例中於發熱面中央顯示較高溫度之白色部較濃、明顯地存在,但實施例1~3之發熱體其白色部較比較例薄。又,由表1、表2及圖6可知,實施例1~3之發熱體與比較例相較,於發熱面中最高溫度低1~3℃左右、且高溫區域之面積比大17~25%左右。即,實施例1~3之發熱體與比較例相較,可降低發熱面中之最高溫度且可增加高溫區域之面積。即,根據實施例1~3之發熱體,可降低最高溫度、抑制局部性高溫上升,且藉由使包含降低後之最高溫度的高溫區域之面積增加,可提高溫度分布之均勻性。
又,由表3可知,與實施例2之發熱體相比較,實施例3之發熱體於發熱面之最高溫度較低,實施例1之發熱體於發熱面之最高溫度較高。即,藉由使區劃部(發熱材排除部)之面積有所變化,可控制發熱面中之最高溫度。
又,由表3可知,於實施例1、2之發熱體中,與比較例相較,最高溫度之差為1.3~2℃,相對於此,平均溫度之差為0.28~0.85℃。又,於實施例3之發熱體中,與比較例相較,最高溫度之差為3.5℃,相對於此,平均溫度之差為1.72℃。即,實施例1、2、3之發熱體與比較例相比,平均溫度之下降幅度比最高溫度之下降幅度小。即,藉由將區劃部(發熱材排除部)形成於發熱面之中心部,可一面抑制發熱面之平均溫度降低,一面降低最高溫度。
1:發熱體
2:袋體
21:正面側片材部
22:背面側片材部
3:接合部
31:緣部
311:長邊部
312:短邊部
313:角部
32:中間部
4:發熱材料
5:發熱材料排除部
51:區劃部
52:內側部(較區劃部靠圖心側之部分)
6:發熱面
7:圖心
A:範圍
B:範圍
C:範圍
E:長度尺寸
E1:長度尺寸
H1:邊長
H2:邊長
H3:邊長
W:寬度尺寸
W1:寬度尺寸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發熱體的前視圖。
圖2係圖1之A-A線剖面圖。
圖3(A)、(B)、(C)係用以說明於本實施形態中發熱面之中心部的前視圖。
圖4(A)係實施例1之發熱體的前視圖。圖4(B)係實施例2之發熱體的前視圖。圖4(C)係實施例3之發熱體的前視圖。
圖5係顯示實施例之溫度分布的圖。
圖6係顯示實施例之溫度分布的曲線圖。
1:發熱體
2:袋體
22:背面側片材部
3:接合部
31:緣部
311:長邊部
312:短邊部
313:角部
32:中間部
5:發熱材料排除部
51:區劃部
52:內側部(較區劃部靠圖心側之部分)
6:發熱面
7:圖心
Claims (9)
- 一種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係用以控制發熱體中之發熱面之溫度分布者, 該發熱體具備: 發熱材料;及 袋體,係封入前述發熱材料且於至少一面具有前述發熱面者; 該方法係利用從正面觀看呈包圍前述發熱面之圖心的區劃部妨礙自外側向前述圖心側之熱傳導,來控制前述發熱面之溫度分布。
- 如請求項1之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其中前述區劃部係藉由從正面觀看將前述發熱材料排除,而妨礙自外側向前述圖心側之熱傳導。
- 如請求項2之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其從正面觀看,亦將前述發熱材料自較前述區劃部靠前述圖心側之部分排除。
- 如請求項2或3之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其中前述袋體具有正面側片材部與背面側片材部, 前述區劃部藉由接合前述正面側片材部與前述背面側片材部而構成,藉此而構成為將前述發熱材料排除。
-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其係藉由使前述區劃部之大小或形狀有所變化,來控制前述發熱面之溫度分布。
- 一種發熱體,具備: 發熱材料;及 袋體,係封入前述發熱材料且於一面具有發熱面者; 前述袋體上形成有區劃部,該區劃部呈包圍前述發熱面之圖心以妨礙自外側向圖心側之熱傳導。
- 如請求項6之發熱體,其中前述袋體具有正面側片材部與背面側片材部, 前述區劃部藉由將前述發熱材料自前述正面側片材部與前述背面側片材部之間排除而形成。
- 如請求項7之發熱體,其從正面觀看,前述發熱材料亦自較前述區劃部靠前述圖心側之部分被排除。
- 如請求項6至8中任一項之發熱體,其中前述袋體具有正面側片材部與背面側片材部, 前述區劃部藉由接合前述正面側片材部與前述背面側片材部而構成,藉此而構成為將前述發熱材料排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28478 | 2019-07-10 | ||
JP2019128478A JP7370748B2 (ja) | 2019-07-10 | 2019-07-10 | 発熱面の温度制御方法及び発熱体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08098A true TW202108098A (zh) | 2021-03-01 |
TWI849174B TWI849174B (zh) | 2024-07-21 |
Family
ID=74115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23203A TWI849174B (zh) | 2019-07-10 | 2020-07-09 | 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及發熱體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370748B2 (zh) |
TW (1) | TWI849174B (zh) |
WO (1) | WO2021006167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00260A (ja) | 1998-06-15 | 2000-01-07 | Genchi Kenkyusho:Kk | 発熱体 |
JP2000005210A (ja) * | 1998-06-18 | 2000-01-11 | Kao Corp | 使い捨てカイロ |
JP2003220087A (ja) * | 2002-01-31 | 2003-08-05 | Uni Charm Corp | 発温積層体 |
US7998183B2 (en) | 2004-07-14 | 2011-08-16 | Mycoal Co., Ltd. | Heat generating body |
KR101216355B1 (ko) * | 2009-08-19 | 2012-12-28 | (주)지엘 | 핫팩 생산 장치 |
US20120232621A1 (en) | 2011-03-10 | 2012-09-13 | Kriksunov Leo B | Thermal treatment device with variable heat distribution |
JP2016116806A (ja) * | 2014-12-24 | 2016-06-30 | 花王株式会社 | 発熱体 |
KR101705020B1 (ko) * | 2015-10-02 | 2017-02-22 | (주)에스디생명공학 | 온열 안대 및 온열 안대의 온도 조절재 제조 방법 |
TWI593401B (zh) * | 2016-01-13 | 2017-08-01 | 鼎基先進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聚溫墊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
2019
- 2019-07-10 JP JP2019128478A patent/JP7370748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7-02 WO PCT/JP2020/025955 patent/WO202100616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7-09 TW TW109123203A patent/TWI849174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1013452A (ja) | 2021-02-12 |
WO2021006167A1 (ja) | 2021-01-14 |
JP7370748B2 (ja) | 2023-10-30 |
TWI849174B (zh) | 2024-07-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09039370A (ja) | 蒸気温熱具 | |
US20150173432A1 (en) |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 |
KR200474662Y1 (ko) | 발열포가 포함된 아이 마스크 | |
TW202108098A (zh) | 發熱面之溫度控制方法及發熱體 | |
WO2020137692A1 (ja) | マスク | |
CN102076289B (zh) | 用于预防或治疗痔疮的器具 | |
US20190059619A1 (en) | Self-heating personal covering | |
JP7370749B2 (ja) | 発熱面の温度制御方法及び発熱体 | |
WO2021095583A1 (ja) | アイマスク型の温熱具 | |
TW202108097A (zh) | 發熱體 | |
KR102300624B1 (ko) | 발열포가 포함된 아이 마스크 | |
TWI850489B (zh) | 眼罩型之溫熱件 | |
US20230029162A1 (en) | Heat generator for knees | |
KR200476372Y1 (ko) | 듀얼 발열포가 포함된 패드 | |
JPH0724907U (ja) | 巻付加温具 | |
CN215689020U (zh) | 一种隔热透气包装材料及具有该材料的一体型蒸汽眼罩 | |
JP7362436B2 (ja) | アイマスク型の温熱具 | |
JP7130468B2 (ja) | 発熱具 | |
WO2020137693A1 (ja) | マスク | |
CN204364430U (zh) | 一种具有调温功能的艾灸布套 | |
TW202126271A (zh) | 眼罩型之溫熱件 | |
TW202000161A (zh) | 發熱件 | |
KR20160023222A (ko) | 듀얼 발열포가 포함된 패드 | |
JP2022089420A (ja) | 温熱具 | |
TW202247826A (zh) | 溫熱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