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6998A - 氣動換向閥 - Google Patents

氣動換向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06998A
TW202106998A TW109112584A TW109112584A TW202106998A TW 202106998 A TW202106998 A TW 202106998A TW 109112584 A TW109112584 A TW 109112584A TW 109112584 A TW109112584 A TW 109112584A TW 202106998 A TW202106998 A TW 20210699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sealing ring
valve core
air passage
v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2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9718B (zh
Inventor
林岳洪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廣東明暉氣動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廣東明暉氣動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廣東明暉氣動科技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69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69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97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971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3/00Details of servomotor systems ; Valve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13/02Fluid distribution or supply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adaptation to the control of servomotors

Abstract

本發明涉及一種氣動換向閥,它包括閥體、第一閥芯、第二閥芯和控制裝置,所述第一閥芯置於閥體的第一閥芯安裝腔內,所述第二閥芯的插入部伸入第一閥芯的第二氣道內,直至第一閥芯和閥體均坐於第二閥芯的底座上,第一閥芯和第二閥芯連通;所述控制裝置包括第一閥杆,所述第一閥杆設置在第二閥芯的控制裝置安裝腔內,所述第一閥杆的頭部朝向第三氣道,第一閥杆的尾部穿過控制裝置安裝腔外形成便於用戶推動第一閥杆密封或疏通第三氣道的按壓部。用戶輕推第一閥杆,第一閥杆堵塞第二閥芯的第三氣道,外界氣體在氣動換向閥內流動並推動第一閥芯動作坐於第二閥芯的底座,通過借助外界氣體的壓力推動第一閥芯移動,達到省力的目的,實現氣流切換。

Description

氣動換向閥
本發明涉及一種氣動換向閥。
目前,市面上的氣動釘槍的槍身設置有用於安裝氣動換向閥的殼體,現在氣動釘槍的殼體加工時,首先將鉸刀從殼體左端往殼體內腔開孔,然後將鉸刀從殼體右端往殼體內腔開孔,由於鉸刀分兩次進行開孔,容易導致殼體內腔的圓心度不同,因此氣動換向閥的組件安裝在殼體內腔,容易導致密封性能差,出現漏氣等情況,產品合格率低,而且氣動換向閥需要分別從殼體左端、殼體右端裝入殼體內腔,安裝十分複雜,而且現有的氣動換向閥需要用力扣板才能調節氣動換向閥的氣體換向,用戶體驗差。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利用氣壓驅動調整氣動換向閥的氣流方向,安裝簡單,省力,採用多層同軸疊套方式組裝的一種氣動換向閥。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氣動換向閥,包括閥體、第一閥芯、第二閥芯和控制裝置,所述閥體為上下貫通的閥體,閥體內腔形成第一氣道,而且閥體內腔設置有第一閥芯安裝腔,所述閥體的上部外壁沿其圓周方向間隔設有第一通氣孔,所述閥體的中部外壁沿其圓周方向間隔設有第二通氣孔,所述閥體的下部外壁沿其圓周方向間隔設有第三通氣孔; 所述第一閥芯為上下貫通的閥芯,第一閥芯內腔形成第二氣道,第一閥芯外壁沿其圓周方向間隔設有第四通氣孔; 所述第二閥芯的上部為插入部,第二閥芯的下部為底座,所述插入部開有第三氣道,所述底座內腔為控制裝置安裝腔,控制裝置安裝腔和第三氣道連通,而且底座的表面位於插入部的外圍間隔設有第五通氣孔,底座的側壁沿其圓周方向間隔設有連通第五通氣孔和控制裝置安裝腔的第六通氣孔; 所述第一閥芯置於閥體的第一閥芯安裝腔內,所述第二閥芯的插入部伸入第一閥芯的第二氣道內,直至第一閥芯和閥體均坐於第二閥芯的底座上,第一閥芯和第二閥芯連通; 所述控制裝置包括第一閥杆,所述第一閥杆設置在第二閥芯的控制裝置安裝腔內,所述第一閥杆的頭部朝向第三氣道,第一閥杆的尾部穿過控制裝置安裝腔外形成便於用戶推動第一閥杆密封或疏通第三氣道的按壓部。
本發明,氣動換向閥的初始狀態是第一閥杆遠離第二閥芯的第三氣道,外界氣體在氣動換向閥內流動並推動第一閥芯動作遠離第二閥芯的底座,通過借助外界氣體的壓力推動第一閥芯移動,達到省力的目的,而且外界氣體在氣動換向閥內沿第一通氣口排出至氣缸,氣缸內的氣體沿第二通氣口排出至氣動換向閥內; 當用戶輕推第一閥杆,第一閥杆堵塞第二閥芯的第三氣道,外界氣體在氣動換向閥內流動並推動第一閥芯動作坐於第二閥芯的底座,通過借助外界氣體的壓力推動第一閥芯移動,達到省力的目的,而且外界氣體在氣動換向閥內沿第二通氣口排出至氣缸內,氣缸內的氣體沿第一通氣口排出至氣動換向閥內,實現氣流切換,操作十分簡單。
而且,氣動換向閥的閥體、第一閥芯、第二閥芯和控制裝置以疊放式置於殼體內腔,令氣動換向閥安裝更牢固,並且減少氣動換向閥的體積,令氣動換向閥佔據的空間更小,提高氣動換向閥的實用性。
本發明的目的還可以採用以下技術措施解決: 作為更具體的方案,所述第一閥杆的頭部為圓錐頭部,第一閥杆的尾部為圓柱狀的按壓部,所述用戶推動按壓部,令第一閥杆的圓錐頭部伸出或離開第三氣道,從而密封或疏通第三氣道。所述第一閥杆的頭部為圓錐頭部,圓錐頭部插入第三氣道內緊貼第三氣道內壁密封第三氣道,由於採用圓錐頭部,令第一閥杆密封第三氣道的效果更佳,提高氣動換向閥的實用性。
作為更具體的方案,所述氣動換向閥還包括第一底蓋,所述第一底蓋開有便於第一閥杆穿過的第一閥杆通道,所述第一底蓋密封第二閥芯的控制裝置安裝腔,所述第一閥杆的尾部穿過第一閥杆通道伸出控制裝置安裝腔外形成所述按壓部。
作為更具體的方案,所述控制裝置還包括閥座,所述閥座頂部開有第七通氣孔,閥座側壁開有第八通氣孔,第七通氣孔和第八通氣孔連通,所述閥座設置在第二閥芯的控制裝置安裝腔內,第七通氣孔與第三氣道連通,第八通氣孔與第六通氣孔連通,所述第一閥杆的頭部伸入或離開第七通氣孔,用於密封或疏通第七通氣孔。所述閥座為塑膠閥座,閥座頂部開有第七通氣孔,閥座側壁開有第八通氣孔,所述閥座置於控制裝置安裝腔內,第七通氣孔與第三氣道連通,第八通氣孔與第六通氣孔連通,由於閥座為塑膠閥座,由於塑膠具有彈性,第一閥杆的頭部插入閥座的第六通氣孔內,第一閥杆的頭部完全堵塞第六通氣孔並密封第六通氣孔,大大提高氣動換向閥的密封性。
作為更具體的方案,所述閥體內腔還設置有第二閥芯安裝腔,所述第一閥芯置於第一閥芯安裝腔內,第二閥芯置於第二閥芯安裝腔內,實現閥體、第一閥芯和第二閥芯組裝形成一體式氣動換向閥。所述第一閥芯置於第一閥芯安裝腔內,第二閥芯置於第二閥芯安裝腔內,實現閥體、第一閥芯和第二閥芯組裝形成一體式氣動換向閥,將一體式氣動換向閥插入氣動釘槍的殼體內腔即可完成安裝,安裝十分簡單,避免安裝的零配件較多,提高安裝效率,用戶自行維修氣動釘槍十分容易。
作為更具體的方案,所述閥體位於第一通氣孔上方的閥體外圍設置有第一密封圈,閥體位於第一通氣孔下方的閥體外圍設置有第二密封圈,位於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間的閥體形成第四氣道,所述第一通氣孔和第四氣道連通,所述閥體位於第二通氣孔下方的閥體外圍設置有第三密封圈,位於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之間的閥體形成第五氣道,所述第二通氣孔和第五氣道連通,所述閥體位於第三通氣孔下方的閥體外圍設置有第四密封圈,位於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的閥體形成第六氣道,所述第三通氣孔和第六氣道連通。所述閥體安裝於殼體內腔,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緊貼在殼體內腔,提高氣動換向閥的密封性。
作為更具體的方案,所述第一閥芯上部設置有第五密封圈和第六密封圈,位於第五密封圈和第六密封圈之間的第一閥芯形成第七氣道,所述第一閥芯下部位於第三通氣孔上方設置有第七密封圈,位於第六密封圈和第七密封圈之間的第一閥芯上設置有第一緩衝圈,第一閥芯下部位於第三通氣孔下方設置有第八密封圈,位於第七密封圈和第八密封圈之間的第一閥芯形成第八氣道,所述第四通氣孔和第八氣道連通。所述第一閥芯安裝於閥體內,第五密封圈、第六密封圈、第七密封圈和第八密封圈緊貼在閥體內腔,提高氣動換向閥的密封性。
作為更具體的方案,所述插入部的內腔上下貫通,插入部的內腔形成所述第三氣道,所述第二閥芯的插入部設置有第九密封圈和第十密封圈,位於第九密封圈和第十密封圈之間的第二閥芯形成第九氣道,所述第二閥芯的底座表面設置有第二緩衝圈,第二閥芯的底座位於第五通氣孔上方設置有第十一密封圈,第二閥芯的底座位於第五通氣孔下方設置有第十二密封圈,第十一密封圈和第十二密封圈之間的第二閥芯形成第十氣道,所述第六通氣孔和第十氣道連通,所述第二閥芯的控制裝置安裝腔內設置有第三緩衝圈。所述第二閥芯的插入部插入第一閥芯的第二氣道內,第九密封圈、第十密封圈緊貼第一閥芯的內壁,第十一密封圈和第十二密封圈緊貼在殼體內壁,提高氣動換向閥的密封性。
作為更具體的方案,所述插入部的內腔開有所述第三氣道,第三氣道前端封閉,第三氣道後端連通底座內腔,而且第二閥芯的插入部設置有第九密封圈和第十密封圈,位於第九密封圈和第十密封圈之間的第二閥芯形成第九氣道,所述位於第九氣道上的第二閥芯開有連通第三氣道的第十通氣孔,所述第二閥芯的底座表面設置有第二緩衝圈,第二閥芯的底座位於第五通氣孔上方設置有第十一密封圈,第二閥芯的底座位於第五通氣孔下方設置有第十二密封圈,第十一密封圈和第十二密封圈之間的第二閥芯形成第十氣道,所述第六通氣孔和第十氣道連通,所述第二閥芯的控制裝置安裝腔內設置有第三緩衝圈。本發明通過改變第二閥芯,從而改變進氣口、排氣口、第一通氣口和第二通氣口的進氣或排氣,從而調節氣動換向閥的進氣或排氣位置,令氣動換向閥滿足不同的產品使用, 作為更具體的方案,所述控制裝置為第二閥杆,所述第二閥杆為長條狀第一閥杆,第二閥杆的頭部直徑大於第二閥杆的尾部直徑,而且第二閥杆的頭部套置有第十五密封圈和第十六密封圈。
作為更具體的方案,所述氣動換向閥還包括第二底蓋,所述第二底蓋開有便於第二閥杆穿過的第二閥杆通道,第二閥杆通道外壁開有連通第二閥杆通道的第九通氣孔,所述第二底蓋插入第二閥芯的控制裝置安裝腔內,第二閥芯的第三氣道和第二底蓋的第二閥杆通道連通,第二閥芯的第六通氣孔和第二底蓋的第九通氣孔連通,所述第二閥杆置於第二閥杆通道內,第二閥杆的尾部伸出第二閥杆通道外形成所述按壓部,第二閥杆的頭部在第二閥杆通道內滑行,堵塞第三氣道或令第三氣道、第二閥杆通道、第九通氣孔和第六通氣孔連通。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氣動換向閥的初始狀態是第二閥杆遠離第二閥芯的第三氣道,外界氣體在氣動換向閥內流動並推動第一閥芯動作坐於第二閥芯的底座,通過借助外界氣體的壓力推動第一閥芯移動,達到省力的目的,而且外界氣體在氣動換向閥內沿第二通氣口排出至氣缸內,氣缸內的氣體沿第一通氣口排出至氣動換向閥內; 當用戶輕推第二閥杆,外界氣體在氣動換向閥內流動並推動第一閥芯動作遠離第二閥芯的底座,通過借助外界氣體的壓力推動第一閥芯移動,達到省力的目的,而且外界氣體在氣動換向閥內沿第一通氣口排出至氣缸,氣缸內的氣體沿第二通氣口排出至氣動換向閥內,實現氣流切換,操作十分簡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發明,氣動換向閥的初始狀態是第一閥杆遠離第二閥芯的第三氣道,外界氣體在氣動換向閥內流動並推動第一閥芯動作遠離第二閥芯的底座,通過借助外界氣體的壓力推動第一閥芯移動,達到省力的目的,而且外界氣體在氣動換向閥內沿第一通氣口排出至氣缸,氣缸內的氣體沿第二通氣口排出至氣動換向閥內; 當用戶輕推第一閥杆,第一閥杆堵塞第二閥芯的第三氣道,外界氣體在氣動換向閥內流動並推動第一閥芯動作坐於第二閥芯的底座,通過借助外界氣體的壓力推動第一閥芯移動,達到省力的目的,而且外界氣體在氣動換向閥內沿第二通氣口排出至氣缸內,氣缸內的氣體沿第一通氣口排出至氣動換向閥內,實現氣流切換,操作十分簡單。
而且,氣動換向閥的閥體、第一閥芯、第二閥芯和控制裝置以多層同軸疊套方式置於殼體內腔,令氣動換向閥安裝更牢固,並且減少氣動換向閥的體積,令氣動換向閥佔據的空間更小,提高氣動換向閥的實用性。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結合圖1到圖6所示,一種氣動釘槍,所述氣動釘槍的槍體500設置有殼體1,所述殼體1開有進氣口11、排氣口12、第一通氣口13和第二通氣口14,所述進氣口11、排氣口12、第一通氣口13和第二通氣口14分別與殼體1內腔連通。
所述氣動換向閥包括閥體2、第一閥芯3、第二閥芯4、控制裝置和第一底蓋6。所述閥體2為上下貫通的閥體2,閥體2內腔形成第一氣道101,而且閥體2內腔設置有第一閥芯安裝腔200,所述閥體2的上部外壁沿其圓周方向間隔設有第一通氣孔21,所述閥體2的中部外壁沿其圓周方向間隔設有第二通氣孔22,所述閥體2的下部外壁沿其圓周方向間隔設有第三通氣孔23。
所述閥體2位於第一通氣孔21上方的閥體2外圍設置有第一密封圈24,閥體2位於第一通氣孔21下方的閥體2外圍設置有第二密封圈25,位於第一密封圈24和第二密封圈25之間的閥體2形成第四氣道104,所述第一通氣孔21和第四氣道104連通,所述閥體2位於第二通氣孔22下方的閥體2外圍設置有第三密封圈26,位於第二密封圈25和第三密封圈26之間的閥體2形成第五氣道105,所述第二通氣孔22和第五氣道105連通,所述閥體2位於第三通氣孔23下方的閥體2外圍設置有第四密封圈27,位於第三密封圈26和第四密封圈27的閥體2形成第六氣道106,所述第三通氣孔23和第六氣道106連通。
所述第一閥芯3為上下貫通的閥芯,第一閥芯3內腔形成第二氣道102,第一閥芯3外壁沿其圓周方向間隔設有第四通氣孔31,所述第一閥芯3上部設置有第五密封圈32和第六密封圈33,位於第五密封圈32和第六密封圈33之間的第一閥芯3形成第七氣道107,所述第一閥芯3下部位於第三通氣孔23上方設置有第七密封圈34,第一閥芯3下部位於第三通氣孔23下方設置有第八密封圈35,位於第七密封圈34和第八密封圈35之間的第一閥芯3形成第八氣道108,所述第四通氣孔31和第八氣道108連通,而且,位於第六密封圈33和第七密封圈34之間的第一閥芯3上設置有第一緩衝圈36。
所述第二閥芯4的上部為插入部41,第二閥芯4的下部為底座42,所述插入部41為上下貫通的插入部41,插入部41內腔形成第三氣道103,所述底座42內腔為控制裝置安裝腔43,控制裝置安裝腔43和第三氣道103連通,而且底座42的表面位於插入部41的外圍間隔設有第五通氣孔44,底座42的側壁沿其圓周方向間隔設有連通第五通氣孔44和控制裝置安裝腔43的第六通氣孔45,而且,底座42表面設置有第二緩衝圈46,控制裝置安裝腔43內設置有第三緩衝圈47。
所述第二閥芯4的插入部41設置有第九密封圈411和第十密封圈412,位於第九密封圈411和第十密封圈412之間的第二閥芯4形成第九氣道109,所述第二閥芯4的底座42位於第五通氣孔44上方設置有第十一密封圈421,第二閥芯4的底座42位於第五通氣孔44下方設置有第十二密封圈422,第十一密封圈421和第十二密封圈422之間的第二閥芯4形成第十氣道110,所述第六通氣孔45和第十氣道110連通。
所述控制裝置為第一閥杆5,所述第一閥杆5的頭部為圓錐頭部,第一閥杆5的尾部為圓柱狀的按壓部10,所述第一閥杆5的頭部和第一閥杆5的尾部交界處設置有第十三密封圈51。
所述第一底蓋6設置有第十四密封圈61,而且,第一底蓋6開有便於第一閥杆5穿過的第一閥杆通道62。
氣動換向閥安裝在殼體1內: 所述閥體2置於殼體1內腔,閥體2的第一密封圈24、第二密封圈25、第三密封圈26和第四密封圈27緊貼在殼體1內壁。
所述第一閥芯3置於閥體2的第一閥芯安裝腔200內,第一閥芯3的第五密封圈32、第六密封圈33、第七密封圈34和第八密封圈35緊貼在閥體2內壁。
所述第二閥芯4的插入部41伸入第一閥芯3的第二氣道102內,直至第一閥芯3和閥體2均坐於第二閥芯4的底座42上,第一閥芯3和第二閥芯4連通。
所述底座42置於殼體1內,底座42密封第二閥芯4的控制裝置安裝腔43,所述第一閥杆5置於第一閥杆通道62內,第一閥杆5的圓錐頭部朝向第三氣道103,第一閥杆5的尾部伸出第一閥杆通道62外形成按壓部10。
所述氣動換向閥安裝在殼體1內,殼體1和氣缸100連接,所述氣缸100包括缸體和活塞杆400,所述殼體1的第一通氣口13連通缸體一端,殼體1的第二通氣口14連通缸體另一端,從而使第一通氣口13、缸體和第二通氣口14三者連通,從而推動活塞杆400動作。
實施例1工作原理 未按壓第一閥杆5: 第一閥杆5處於初始狀態,第一閥杆5的圓錐頭部遠離第三氣道103,外界氣體經過進氣口11進入殼體1內腔,外界氣體沿殼體1內腔、第二氣道102、第三氣道103、控制裝置安裝腔43和第六通氣孔45排出第五通氣孔44,經第五通氣孔44排出的外界氣體推動第一閥芯3移動,直至第一閥芯3抵靠在閥體2上,調整第一閥芯3的位置。
此時,外界氣體經過進氣口11進入殼體1內腔,然後沿第一氣道101、第七氣道107、第一通氣孔21、第四氣道104排出第一通氣口13外,然後進入氣缸100內推動活塞杆400移動。
由於活塞杆400動作,活塞杆400將氣缸100的氣體沿第二通氣口14進入殼體1內腔,然後沿第六氣道106、第三通氣孔23、第八氣道108、第四通氣孔31、第九氣道109、第四通氣孔31、第八氣道108、第二通氣孔22和第五氣道105排出排氣口12外。
按壓第一閥杆5: 第一閥杆5的圓錐頭部插入第三氣道103並密封第三氣道103,外界氣體經進氣口11進入殼體1內腔,外界氣體推動第一閥芯3坐於第二閥芯4的底座42上,從而調整第一閥芯3的位置。
此時,外界氣體經過進氣口11進入殼體1內腔,然後沿第二氣道102、第四通氣孔31、第八氣道108、第三通氣孔23和第六氣道106排出第二通氣口14外,然後進入氣缸100內推動活塞杆400移動。
由於活塞杆400動作,活塞杆400將氣缸100的氣體沿第一通氣口13進入殼體1內腔,然後沿第四氣道104、第一通氣孔21、第七氣道107、第二通氣孔22和第五氣道105排出排氣口12外。
實施例2,結合圖7到圖9所示,實施例2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實施例2的控制裝置還包括閥座7,所述閥座7為塑膠閥座7,閥座7頂部開有第七通氣孔71,閥座7側壁開有第八通氣孔72,第七通氣孔71和第八通氣孔72連通。
所述閥座7設置在第二閥芯4的控制裝置安裝腔43內,第七通氣孔71與第三氣道103連通,第八通氣孔72與第六通氣孔45連通。
實施例2工作原理 未按壓第一閥杆5時: 第一閥杆5處於初始狀態,第一閥杆5的圓錐頭部遠離第七通氣孔71,從而遠離第三氣道103,外界氣體經過進氣口11進入殼體1內腔,外界氣體沿殼體1內腔、第二氣道102、第三氣道103、第七通氣孔71、控制裝置安裝腔43、第八通氣孔72、第六通氣孔45和第五通氣孔44連通,以使外界氣體經第五通氣孔44排出,推動第一閥芯3動作,調整第一閥芯3位置。
此時,外界氣體經過進氣口11進入殼體1內腔,然後沿第一氣道101、第七氣道107、第一通氣孔21、第四氣道104排出第一通氣口13外,然後進入氣缸100內推動活塞杆400移動。
由於活塞杆400動作,活塞杆400將氣缸100的氣體沿第二通氣口14進入殼體1內腔,然後沿第六氣道106、第三通氣孔23、第八氣道108、第四通氣孔31、第九氣道109、第四通氣孔31、第八氣道108、第二通氣孔22和第五氣道105排出排氣口12外。
按壓第一閥杆5時: 第一閥杆5的圓錐頭部堵塞第七通氣孔71,從而堵塞第三氣道103,以使第一閥芯3坐於第二閥芯4的底座42上,調整第一閥芯3位置。
此時,外界氣體經過進氣口11進入殼體1內腔,然後沿第二氣道102、第四通氣孔31、第八氣道108、第三通氣孔23和第六氣道106排出第二通氣口14外,然後進入氣缸100內推動活塞杆400移動。
由於活塞杆400動作,活塞杆400將氣缸100的氣體沿第一通氣口13進入殼體1內腔,然後沿第四氣道104、第一通氣孔21、第七氣道107、第二通氣孔22和第五氣道105排出排氣口12外。
實施例3,結合圖10到圖12所示,實施例3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實施例3採用第二閥杆8和第二底蓋9。所述第二底蓋9開有便於第二閥杆8穿過的第二閥杆通道91,第二閥杆通道91外壁開有連通第二閥杆通道91的第九通氣孔92,所述第二底蓋9插入第二閥芯4的控制裝置安裝腔43內,第二閥芯4的第三氣道103和第二底蓋9的第二閥杆通道91連通,第二閥芯4的第六通氣孔45和第二底蓋9的第九通氣孔92連通。
所述第二閥杆8為長條狀閥杆,第二閥杆8的頭部直徑大於第二閥杆8的尾部直徑,第二閥杆8的頭部套置有第十五密封圈81和第十六密封圈82。所述第二閥杆8置於第二閥杆通道91內,第二閥杆8的尾部伸出第二閥杆通道91外形成所述按壓部10,第二閥杆8的頭部在第二閥杆通道91內滑行,堵塞第三氣道103或令第三氣道103、第二閥杆通道91、第九通氣孔92和第六通氣孔45連通。
實施例3工作原理 未按壓第二閥杆8時: 第二閥杆8處於初始狀況,第二閥杆8遠離第三氣道103並密封第九通氣孔92,從而堵塞第三氣道103,以使第一閥芯3坐於第二閥芯4的底座42上,調整第一閥芯3位置。
此時,外界氣體經過進氣口11進入殼體1內腔,然後沿第二氣道102、第四通氣孔31、第八氣道108、第三通氣孔23和第六氣道106排出第二通氣口14外,然後進入氣缸100內推動活塞杆400移動。
由於活塞杆400動作,活塞杆400將氣缸100的氣體沿第一通氣口13進入殼體1內腔,然後沿第四氣道104、第一通氣孔21、第七氣道107、第二通氣孔22和第五氣道105排出排氣口12外。
按壓第二閥杆8時: 第二閥杆8靠近第三氣道103並疏通第九通氣孔92,外界氣體經過進氣口11進入殼體1內腔,外界氣體沿殼體1內腔、第二氣道102、第三氣道103、控制裝置安裝腔43、第九通氣孔92、第六通氣孔45排出第五通氣孔44外,經第五通氣孔44排出的外界氣體推動第一閥芯3移動,直至第一閥芯3抵靠在閥體2上,調整第一閥芯3的位置。
此時,外界氣體經過進氣口11進入殼體1內腔,然後沿第一氣道101、第七氣道107、第一通氣孔21、第四氣道104排出第一通氣口13外,然後進入氣缸100內推動活塞杆400移動。
由於活塞杆400動作,活塞杆400將氣缸100的氣體沿第二通氣口14進入殼體1內腔,然後沿第六氣道106、第三通氣孔23、第八氣道108、第四通氣孔31、第九氣道109、第四通氣孔31、第八氣道108、第二通氣孔22和第五氣道105排出排氣口12外。
實施例4,結合圖13和圖14所示,實施例4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實施例4所述閥體2內腔還設置有第二閥芯安裝腔300,所述第一閥芯3置於第一閥芯安裝腔200內,第二閥芯4置於第二閥芯安裝腔300內,實現閥體2、第一閥芯3和第二閥芯4採用多層同軸疊套方式組裝形成一體式氣動換向閥,將氣動換向閥插入殼體1內腔即可,安裝十分簡單。
而且,實施例4採用了實施例2的控制裝置,所述閥座7置於第二閥芯4的控制裝置安裝腔43內,第一底蓋6密封第二閥芯4的控制裝置安裝腔43,第一閥杆5穿過第一底蓋6的第一閥杆通道62,第一閥杆5頭部伸入控制裝置安裝腔43內,第一閥杆5尾部伸出第一底蓋6外形成按壓部10。
實施例5,結合圖15到圖16所示,實施例5與實施例4的區別在於,實施例5採用實施例3的控制裝置,所述第二底蓋9密封第二閥芯4的控制裝置安裝腔43,第二閥杆8穿過第二閥杆通道91,第二閥杆8頭部伸入控制裝置安裝腔43內,第二閥杆8尾部伸出第二底蓋9外形成按壓部10。
本發明的氣動換向閥適用於氣動釘槍上或其他氣動驅動設備中,組裝時,將氣動換向閥的閥體2、第一閥芯3、第二閥芯4、第二閥杆8和第二底蓋9依次裝入氣動釘槍的殼體1內腔即可,若氣動換向閥為一體式氣動換向閥,將一體式氣動換向閥裝入殼體1內腔即可,操作十分簡單,安裝容易。
實施例6,結合圖17到圖19所示,實施例6與實施例2的區別在於: 所述第二閥芯4的上部為插入部41,第二閥芯4的下部為底座42,所述底座42內腔為控制裝置安裝腔43,所述插入部41的內腔開有第三氣道103,第三氣道103前端封閉,第三氣道103後端連通控制裝置安裝腔43,而且底座42的表面位於插入部41的外圍間隔設有第五通氣孔44,底座42的側壁沿其圓周方向間隔設有連通第五通氣孔44和控制裝置安裝腔43的第六通氣孔45,而且,底座42表面設置有第二緩衝圈46,控制裝置安裝腔43內設置有第三緩衝圈47。
所述第二閥芯4的插入部41設置有第九密封圈411和第十密封圈412,位於第九密封圈411和第十密封圈412之間的第二閥芯4形成第九氣道109,所述位於第九氣道109上的第二閥芯4開有連通第三氣道103的第十通氣孔600,所述第二閥芯4的底座42位於第五通氣孔44上方設置有第十一密封圈421,第二閥芯4的底座42位於第五通氣孔44下方設置有第十二密封圈422,第十一密封圈421和第十二密封圈422之間的第二閥芯4形成第十氣道110,所述第六通氣孔45和第十氣道110連通。
實施例6工作原理 未按壓第一閥杆5時:第一閥杆5處於初始狀態,第一閥杆5的圓錐頭部遠離第七通氣孔71,從而遠離第三氣道103,外界氣體經過第二通氣口14進入殼體1內腔,外界氣體沿第六氣道106、第三通氣孔23、第八氣道108、第四通氣孔31、第七氣道107、第十通氣孔600、第三氣道103、第七通氣孔71、控制裝置安裝腔43、第八通氣孔72、第六通氣孔45和第五通氣孔44連通,以使外界氣體經第五通氣孔44排出,推動第一閥芯3動作,調整第一閥芯3位置。
此時,外界氣體經過第二通氣口14進入殼體1內腔,然後沿第六氣道106、第三通氣孔23、第八氣道108、第四通氣孔31、第七氣道107、第十通氣孔600、第三氣道103、第四通氣孔31、第八氣道108、第二通氣孔22和第五氣道105排出排氣口12外,然後進入氣缸100內推動活塞杆400移動。
由於活塞杆400動作,活塞杆400將氣缸100的氣體沿進氣口11進入殼體1內腔,然後沿第一氣道101、第七氣道107、第一通氣孔21、第四氣道104排出第一通氣口13外。
按壓第一閥杆5時:第一閥杆5的圓錐頭部堵塞第七通氣孔71,從而堵塞第三氣道103,以使第一閥芯3坐於第二閥芯4的底座42上,調整第一閥芯3位置。
此時,外界氣體經過第二通氣口14進入殼體1內腔,然後沿第六氣道106、第三通氣孔23、第八氣道108、第四通氣孔31、第七氣道107、第十通氣孔600、第二氣道102排出進氣口11外,然後進入氣缸100內推動活塞杆400移動。
由於活塞杆400動作,活塞杆400將氣缸100的氣體沿排氣口12、第五氣道105、第二通氣孔22、第七氣道107、第一通氣孔21、第四氣道104排出第一通氣口13外。
本發明通過改變第二閥芯4,從而改變進氣口11、排氣口12、第一通氣口13和第二通氣口14的進氣或排氣,從而調節氣動換向閥的進氣或排氣位置,令氣動換向閥滿足不同的產品使用,上述實施例1至5均可通過改變第二閥芯4結構,從而改變其進氣或排氣位置。
500:槍體 1:殼體 11:進氣口 12:排氣口 13:第一通氣口 14:第二通氣口 101:第一氣道 102:第二氣道 103:第三氣道 104:第四氣道 105:第五氣道 106:第六氣道 107:第七氣道 108:第八氣道 109:第九氣道 110:第十氣道 2:閥體 21:第一通氣孔 22:第二通氣孔 23:第三通氣孔 24:第一密封圈 25:第二密封圈 26:第三密封圈 27:第四密封圈 200:第一閥芯安裝腔 300:第二閥芯安裝腔 3:第一閥芯 31:第四通氣孔 32:第五密封圈 33:第六密封圈 34:第七密封圈 35:第八密封圈 36:第一緩衝圈 4:第二閥芯 41:插入部 42:底座 43:控制裝置安裝腔 44:第五通氣孔 45:第六通氣孔 46:第二緩衝圈 47:第三緩衝圈 411:第九密封圈 412:第十密封圈 421:第十一密封圈 422:第十二密封圈 600:第十通氣孔 5:第一閥杆 10:按壓部 51:第十三密封圈 6:第一底蓋 61:第十四密封圈 62:第一閥杆通道 7:閥座 71:第七通氣孔 72:第八通氣孔 8:第二閥杆 81:第十五密封圈 82:第十六密封圈 9:第二底蓋 91:第二閥杆通道 92:第九通氣孔 100:氣缸 400:活塞杆
圖1為氣動釘槍示意圖。 圖2為氣動釘槍的剖視圖。 圖3為氣動釘槍與氣動換向閥裝配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1安裝在殼體內腔的氣動換向閥示意圖(第一通氣口排氣)。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1安裝在殼體內腔的氣動換向閥示意圖(第二通氣口排氣)。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1的氣動換向閥裝配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2安裝在殼體內腔的氣動換向閥示意圖(第一通氣口排氣)。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2安裝在殼體內腔的氣動換向閥示意圖(第二通氣口排氣)。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2的氣動換向閥裝配圖。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3安裝在殼體內腔的氣動換向閥示意圖(第一通氣口排氣)。 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3安裝在殼體內腔的氣動換向閥示意圖(第二通氣口排氣)。 圖12為本發明實施例3的氣動換向閥裝配圖。 圖13為本發明實施例4採用實施例2方案控制裝置的一體式氣動換向閥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實施例4採用實施例2方案控制裝置的一體式氣動換向閥裝配圖。 圖15為本發明實施例5採用實施例3方案控制裝置的一體式氣動換向閥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實施例5採用實施例3方案控制裝置的一體式氣動換向閥裝配圖。 圖17為本發明實施例6安裝在殼體內腔的氣動換向閥示意圖(排氣口排氣)。 圖18為本發明實施例6安裝在殼體內腔的氣動換向閥示意圖(進氣口排氣)。 圖19為本發明實施例6的氣動換向閥裝配圖。
1:殼體
11:進氣口
12:排氣口
13:第一通氣口
14:第二通氣口
101:第一氣道
102:第二氣道
103:第三氣道
104:第四氣道
105:第五氣道
106:第六氣道
107:第七氣道
108:第八氣道
109:第九氣道
21:第一通氣孔
22:第二通氣孔
23:第三通氣孔
31:第四通氣孔
43:控制裝置安裝腔
44:第五通氣孔
45:第六通氣孔
5:第一閥杆
10:按壓部
100:氣缸
400:活塞杆

Claims (11)

  1. 一種氣動換向閥,包括閥體、第一閥芯、第二閥芯和控制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閥體為上下貫通的閥體,閥體內腔形成第一氣道,而且閥體內腔設置有第一閥芯安裝腔,所述閥體的上部外壁沿其圓周方向間隔設有第一通氣孔,所述閥體的中部外壁沿其圓周方向間隔設有第二通氣孔,所述閥體的下部外壁沿其圓周方向間隔設有第三通氣孔; 所述第一閥芯為上下貫通的閥芯,第一閥芯內腔形成第二氣道,第一閥芯外壁沿其圓周方向間隔設有第四通氣孔; 所述第二閥芯的上部為插入部,第二閥芯的下部為底座,插入部開有第三氣道,所述底座內腔為控制裝置安裝腔,控制裝置安裝腔和第三氣道連通,而且底座的表面位於插入部的外圍間隔設有第五通氣孔,底座的側壁沿其圓周方向間隔設有連通第五通氣孔和控制裝置安裝腔的第六通氣孔; 所述第一閥芯置於閥體的第一閥芯安裝腔內,所述第二閥芯的插入部伸入第一閥芯的第二氣道內,直至第一閥芯和閥體均坐於第二閥芯的底座上,第一閥芯和第二閥芯連通; 所述控制裝置包括第一閥杆,所述第一閥杆設置在第二閥芯的控制裝置安裝腔內,所述第一閥杆的頭部朝向第三氣道,第一閥杆的尾部穿過控制裝置安裝腔外形成便於用戶推動第一閥杆密封或疏通第三氣道的按壓部。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氣動換向閥,其中所述第一閥杆的頭部為圓錐頭部,第一閥杆的尾部為圓柱狀的按壓部,所述用戶推動按壓部,令第一閥杆的圓錐頭部伸出或離開第三氣道,從而密封或疏通第三氣道。
  3. 根據請求項1所述氣動換向閥,還包括第一底蓋,所述第一底蓋開有便於第一閥杆穿過的第一閥杆通道,所述第一底蓋密封第二閥芯的控制裝置安裝腔,所述第一閥杆的尾部穿過第一閥杆通道伸出控制裝置安裝腔外形成所述按壓部。
  4. 根據請求項1所述氣動換向閥,其中所述控制裝置還包括閥座,所述閥座頂部開有第七通氣孔,閥座側壁開有第八通氣孔,第七通氣孔和第八通氣孔連通,所述閥座設置在第二閥芯的控制裝置安裝腔內,第七通氣孔與第三氣道連通,第八通氣孔與第六通氣孔連通,所述第一閥杆的頭部伸入或離開第七通氣孔,用於密封或疏通第七通氣孔。
  5. 根據請求項1所述氣動換向閥,其中所述閥體內腔還設置有第二閥芯安裝腔,所述第一閥芯置於第一閥芯安裝腔內,第二閥芯置於第二閥芯安裝腔內,實現閥體、第一閥芯和第二閥芯組裝形成一體式氣動換向閥。
  6. 根據請求項1所述氣動換向閥,其中所述閥體位於第一通氣孔上方的閥體外圍設置有第一密封圈,閥體位於第一通氣孔下方的閥體外圍設置有第二密封圈,位於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間的閥體形成第四氣道,所述第一通氣孔和第四氣道連通,所述閥體位於第二通氣孔下方的閥體外圍設置有第三密封圈,位於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之間的閥體形成第五氣道,所述第二通氣孔和第五氣道連通,所述閥體位於第三通氣孔下方的閥體外圍設置有第四密封圈,位於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的閥體形成第六氣道,所述第三通氣孔和第六氣道連通。
  7. 根據請求項1所述氣動換向閥,其中所述第一閥芯上部設置有第五密封圈和第六密封圈,位於第五密封圈和第六密封圈之間的第一閥芯形成第七氣道,所述第一閥芯下部位於第三通氣孔上方設置有第七密封圈,位於第六密封圈和第七密封圈之間的第一閥芯上設置有第一緩衝圈,第一閥芯下部位於第三通氣孔下方設置有第八密封圈,位於第七密封圈和第八密封圈之間的第一閥芯形成第八氣道,所述第四通氣孔和第八氣道連通。
  8. 根據請求項1所述氣動換向閥,其中所述插入部的內腔上下貫通,插入部的內腔形成所述第三氣道,所述第二閥芯的插入部設置有第九密封圈和第十密封圈,位於第九密封圈和第十密封圈之間的第二閥芯形成第九氣道,所述第二閥芯的底座表面設置有第二緩衝圈,第二閥芯的底座位於第五通氣孔上方設置有第十一密封圈,第二閥芯的底座位於第五通氣孔下方設置有第十二密封圈,第十一密封圈和第十二密封圈之間的第二閥芯形成第十氣道,所述第六通氣孔和第十氣道連通,所述第二閥芯的控制裝置安裝腔內設置有第三緩衝圈。
  9. 根據請求項1所述氣動換向閥,其中所述插入部的內腔開有所述第三氣道,第三氣道前端封閉,第三氣道後端連通底座內腔,而且第二閥芯的插入部設置有第九密封圈和第十密封圈,位於第九密封圈和第十密封圈之間的第二閥芯形成第九氣道,所述位於第九氣道上的第二閥芯開有連通第三氣道的第十通氣孔,所述第二閥芯的底座表面設置有第二緩衝圈,第二閥芯的底座位於第五通氣孔上方設置有第十一密封圈,第二閥芯的底座位於第五通氣孔下方設置有第十二密封圈,第十一密封圈和第十二密封圈之間的第二閥芯形成第十氣道,所述第六通氣孔和第十氣道連通,所述第二閥芯的控制裝置安裝腔內設置有第三緩衝圈。
  10. 根據請求項1所述氣動換向閥,其中所述控制裝置為第二閥杆,所述第二閥杆為長條狀第一閥杆,第二閥杆的頭部直徑大於第二閥杆的尾部直徑,而且第二閥杆的頭部套置有第十五密封圈和第十六密封圈。
  11. 根據請求項5所述氣動換向閥,還包括第二底蓋,所述第二底蓋開有便於第二閥杆穿過的第二閥杆通道,第二閥杆通道外壁開有連通第二閥杆通道的第九通氣孔,所述第二底蓋插入第二閥芯的控制裝置安裝腔內,第二閥芯的第三氣道和第二底蓋的第二閥杆通道連通,第二閥芯的第六通氣孔和第二底蓋的第九通氣孔連通,所述第二閥杆置於第二閥杆通道內,第二閥杆的尾部伸出第二閥杆通道外形成所述按壓部,第二閥杆的頭部在第二閥杆通道內滑行,堵塞第三氣道或令第三氣道、第二閥杆通道、第九通氣孔和第六通氣孔連通。
TW109112584A 2019-08-14 2020-04-15 氣動換向閥 TWI7597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50263.7 2019-08-14
CN201910750263.7A CN110332169B (zh) 2019-08-14 2019-08-14 气动换向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6998A true TW202106998A (zh) 2021-02-16
TWI759718B TWI759718B (zh) 2022-04-01

Family

ID=68149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2584A TWI759718B (zh) 2019-08-14 2020-04-15 氣動換向閥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32169B (zh)
TW (1) TWI7597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79723B (zh) * 2020-05-20 2022-07-19 广东明晖气动科技有限公司 气动钉枪的气动阀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16855B2 (ja) * 1995-03-13 2005-02-02 株式会社フジキン 制御器
CN2758028Y (zh) * 2004-12-16 2006-02-15 林昌方 气动钉枪起动阀
TWI263565B (en) * 2005-04-15 2006-10-11 De Poan Pneumatic Corp Structure of trigger valve for nail gun
TW200842006A (en) * 2007-04-30 2008-11-01 De Poan Pneumatic Corp Main air valve of rivet gun
CN201180810Y (zh) * 2008-03-04 2009-01-14 孙光锋 气控换向阀
US20100301091A1 (en) * 2009-06-01 2010-12-02 Chia-Sheng Liang Linkage Mechanism between Trigger Valve and Control Valve in Pneumatic Nail Guns
CN101956687A (zh) * 2009-07-21 2011-01-26 上海神开石油化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双作用活塞式气动泵
CN102829235B (zh) * 2012-09-13 2013-11-06 广东省肇庆方大气动有限公司 推挽互联控制延时脉冲组合换向阀
CN104251239B (zh) * 2013-06-28 2016-12-28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气动回路多功能调节装置及方法
CN203477456U (zh) * 2013-09-18 2014-03-12 北京星光沃特传动研究所 一种二位三通气动换向阀
TWM473908U (zh) * 2013-10-04 2014-03-11 Basso Ind Corp 氣動釘槍之壓源控制裝置
CN203940036U (zh) * 2014-04-28 2014-11-12 惠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气动枪气阀结构
CN104235100B (zh) * 2014-08-29 2016-05-04 毅联实业(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气动马达的双气控换向阀
CN204061392U (zh) * 2014-08-29 2014-12-31 毅联实业(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气动马达的双气控换向阀
CN104329486B (zh) * 2014-10-09 2017-01-11 平原机器厂(新乡) 一种自动换向阀及其锁闭气缸和使用该阀的气动驱动装置
CN104454710B (zh) * 2014-10-29 2017-01-18 吴家集 旋转运动控制系统
CN105757030B (zh) * 2016-05-05 2017-11-21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自控式气动换向阀
US11009313B2 (en) * 2017-01-11 2021-05-18 Umarex Usa, Inc. Valve system for air gun
CN106996402B (zh) * 2017-04-18 2018-02-16 长治市神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动延时换向阀
CN206816578U (zh) * 2017-05-25 2017-12-29 湖北文理学院 三位六路气动换向阀
CN208651767U (zh) * 2018-07-09 2019-03-26 宁波盛达阳光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气动电磁阀
CN208651305U (zh) * 2018-07-09 2019-03-26 宁波盛达阳光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动电磁阀
CN208854569U (zh) * 2018-10-18 2019-05-14 广东美特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气动钉枪自动激发装置
CN210240164U (zh) * 2019-08-14 2020-04-03 广东明晖气动科技有限公司 气动换向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32169B (zh) 2024-04-02
TWI759718B (zh) 2022-04-01
CN110332169A (zh) 2019-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16560C (zh) 一种内部控制自动往复气缸
US20120080097A1 (en) Air intake module of water feeding apparatus
US20080185544A1 (en) Structure for air control valve of oxygen concentrator
TW202106998A (zh) 氣動換向閥
CN202252175U (zh) 膜片式单向通气控制装置
EP2599557A1 (en) Portable shower head with air inlet cover
JP5010317B2 (ja) 手動式エアーポンプ
CN105650330A (zh) 一种发动机及其进气电磁阀
CN210240164U (zh) 气动换向阀
CN207951773U (zh) 一种防漏液体喷嘴
CN214789054U (zh) 一种直角转向型流体通断气控阀
CN210531119U (zh) 一种无油静音空压机转换阀
CN204372226U (zh) 一种电磁阀
CN210510424U (zh) 一种燃气自闭阀
CN203926963U (zh) 新型气动节流阀
CN101543808A (zh) 喷漆枪之进气控制装置
CN205578847U (zh) 发动机及其进气电磁阀
WO2020199258A1 (zh) 一种设置快慢排气的子机
CN208295259U (zh) 一种高精度色选机上的电磁阀阀座
CN206036329U (zh) 外调流体恒压阀
TWI411737B (zh) Pneumatic valves for packaging machines
CN209761656U (zh) 气筒
CN217645651U (zh) 一种具有多级减压功能的供氧阀
CN206534366U (zh) 一种消除上升过程中出现震动的转椅
CN202834198U (zh) 三位五通脚踏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