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40164U - 气动换向阀 - Google Patents

气动换向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40164U
CN210240164U CN201921321720.2U CN201921321720U CN210240164U CN 210240164 U CN210240164 U CN 210240164U CN 201921321720 U CN201921321720 U CN 201921321720U CN 210240164 U CN210240164 U CN 2102401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valve core
air passage
sealing ring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2172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uehong Lin
林岳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NGHUI PNEUMAT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NGHUI PNEUMA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NGHUI PNEUMAT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NGHUI PNEUMA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2172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401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401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4016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动换向阀,它包括阀体、第一阀芯、第二阀芯和控制装置,所述第一阀芯置于阀体的第一阀芯安装腔内,所述第二阀芯的插入部伸入第一阀芯的第二气道内,直至第一阀芯和阀体均坐于第二阀芯的底座上,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连通;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阀杆,所述第一阀杆设置在第二阀芯的控制装置安装腔内,所述第一阀杆的头部朝向第三气道,第一阀杆的尾部穿过控制装置安装腔外形成便于用户推动第一阀杆密封或疏通第三气道的按压部。用户轻推第一阀杆,第一阀杆堵塞第二阀芯的第三气道,外界气体在气动换向阀内流动并推动第一阀芯动作坐于第二阀芯的底座,通过借助外界气体的压力推动第一阀芯移动,达到省力的目的,实现气流切换。

Description

气动换向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动换向阀。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气动钉枪的枪身设置有用于安装气动换向阀的壳体,现在气体钉枪的壳体加工时,首先将铰刀从壳体左端往壳体内腔开孔,然后将铰刀从壳体右端往壳体内腔开孔,由于铰刀分两次进行开孔,容易导致壳体内腔的圆心度不同,因此气动换向阀的组件安装在壳体内腔,容易导致密封性能差,出现漏气等情况,产品合格率低,而且气动换向阀需要分别从壳体左端、壳体右端装入壳体内腔,安装十分复杂,而且现有的气动换向阀需要用力扣板才能调节气动换向阀的气体换向,用户体验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气压驱动调整气动换向阀的气流方向,安装简单,省力,采用多层同轴叠套方式组装的一种气动换向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气动换向阀,包括阀体、第一阀芯、第二阀芯和控制装置,所述阀体为上下贯通的阀体,阀体内腔形成第一气道,而且阀体内腔设置有第一阀芯安装腔,所述阀体的上部外壁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有第一通气孔,所述阀体的中部外壁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有第二通气孔,所述阀体的下部外壁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有第三通气孔;
所述第一阀芯为上下贯通的阀芯,第一阀芯内腔形成第二气道,第一阀芯外壁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有第四通气孔;
所述第二阀芯的上部为插入部,第二阀芯的下部为底座,所述插入部开有第三气道,所述底座内腔为控制装置安装腔,控制装置安装腔和第三气道连通,而且底座的表面位于插入部的外围间隔设有第五通气孔,底座的侧壁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有连通第五通气孔和控制装置安装腔的第六通气孔;
所述第一阀芯置于阀体的第一阀芯安装腔内,所述第二阀芯的插入部伸入第一阀芯的第二气道内,直至第一阀芯和阀体均坐于第二阀芯的底座上,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连通;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阀杆,所述第一阀杆设置在第二阀芯的控制装置安装腔内,所述第一阀杆的头部朝向第三气道,第一阀杆的尾部穿过控制装置安装腔外形成便于用户推动第一阀杆密封或疏通第三气道的按压部。
本实用新型,气动换向阀的初始状态是第一阀杆远离第二阀芯的第三气道,外界气体在气动换向阀内流动并推动第一阀芯动作远离第二阀芯的底座,通过借助外界气体的压力推动第一阀芯移动,达到省力的目的,而且外界气体在气动换向阀内沿第一通气口排出至气缸,气缸内的气体沿第二通气口排出至气动换向阀内;
当用户轻推第一阀杆,第一阀杆堵塞第二阀芯的第三气道,外界气体在气动换向阀内流动并推动第一阀芯动作坐于第二阀芯的底座,通过借助外界气体的压力推动第一阀芯移动,达到省力的目的,而且外界气体在气动换向阀内沿第二通气口排出至气缸内,气缸内的气体沿第一通气口排出至气动换向阀内 ,实现气流切换,操作十分简单。
而且,气动换向阀的阀体、第一阀芯、第二阀芯和控制装置以叠放式置于壳体内腔,令气动换向阀安装更牢固,并且减少气动换向阀的体积,令气动换向阀占据的空间更小,提高气动换向阀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第一阀杆的头部为圆锥头部,第一阀杆的尾部为圆柱状的按压部,所述用户推动按压部,令第一阀杆的圆锥头部伸出或离开第三气道,从而密封或疏通第三气道。所述第一阀杆的头部为圆锥头部,圆锥头部插入第三气道内紧贴第三气道内壁密封第三气道,由于采用圆锥头部,令第一阀杆密封第三气道的效果更佳,提高气动换向阀的实用性。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还包括第一底盖,所述第一底盖开有便于第一阀杆穿过的第一阀杆通道,所述第一底盖密封第二阀芯的控制装置安装腔,所述第一阀杆的尾部穿过第一阀杆通道伸出控制装置安装腔外形成所述按压部。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阀座,所述阀座顶部开有第七通气孔,阀座侧壁开有第八通气孔,第七通气孔和第八通气孔连通,所述阀座设置在第二阀芯的控制装置安装腔内,第七通气孔与第三气道连通,第八通气孔与第六通气孔连通,所述第一阀杆的头部伸入或离开第七通气孔,用于密封或疏通第七通气孔。所述增设有阀座,所述阀座为塑料阀座,阀座顶部开有第七通气孔,阀座侧壁开有第八通气桶,所述阀座置于控制装置安装腔内,第七通气孔与第三气道连通,第八通气孔与第六通气孔连通,由于阀座为塑料阀座,由于阀座为塑料阀座,由于塑料具有弹性,第一阀杆的头部插入阀座的第六通气孔内,第一阀杆的头部完全堵塞第六通气孔并密封第六通气孔,大大提高气动换向阀的密封性。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阀体内腔还设置有第二阀芯安装腔,所述第一阀芯置于第一阀芯安装腔内,第二阀芯置于第二阀芯安装腔内,实现阀体、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组装形成一体式气动换向阀。所述第一阀芯置于第一阀芯安装腔内,第二阀芯置于第二阀芯安装腔内,实现阀体、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组装形成一体式气动换向阀,将一体式气动换向阀插入气动钉枪的壳体内腔即可完成安装,安装十分简单,避免安装的零配件较多,提高安装效率,用户自行维修气动钉枪十分容易。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阀体位于第一通气孔上方的阀体外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阀体位于第一通气孔下方的阀体外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位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的阀体形成第四气道,所述第一通气孔和第四气道连通,所述阀体位于第二通气孔下方的阀体外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位于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之间的阀体形成第五气道,所述第二通气孔和第五气道连通,所述阀体位于第三通气孔下方的阀体外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位于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的阀体形成第六气道,所述第四通气孔和第六气道连通。所述阀体安装于壳体内腔,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紧贴在壳体内腔,提高气动换向阀的密封性。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第一阀芯上部设置有第五密封圈和第六密封圈,位于第五密封圈和第六密封圈之间的第一阀芯形成第七气道,所述第一阀芯下部位于第三通气孔上方设置有第七密封圈,位于第六密封圈和第七密封圈之间的第一阀芯上设置有第一缓冲圈,第一阀芯下部位于第三通气孔下方设置有第八密封圈,位于第七密封圈和第八密封圈之间的第一阀芯形成第八气道,所述第四通气孔和第八气道连通。所述第一阀芯安装于阀体内,第五密封圈、第六密封圈、第七密封圈和第八密封圈紧贴在阀体内腔,提高气动换向阀的密封性。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插入部的内腔上下贯通,插入部的内腔形成所述第三气道,所述第二阀芯的插入部设置有第九密封圈和第十密封圈,位于第九密封圈和第十密封圈之间的第二阀芯形成第九气道,所述第二阀芯的底座表面设置有第二缓冲圈,第二阀芯的底座位于第五通气孔上方设置有第十一密封圈,第二阀芯的底座位于第五通气孔下方设置有第十二密封圈,第十一密封圈和第十二密封圈之间的第二阀芯形成第十气道,所述第六通气孔和第十气道连通,所述第二阀芯的控制装置安装腔内设置有第三缓冲圈。所述第二阀芯的插入部插入第一阀芯的第二气道内,第九密封圈、第十密封圈紧贴第一阀芯的内壁,第十一密封圈和第十二密封圈紧贴在壳体内壁,提高气动换向阀的密封性。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插入部的内腔开有所述第三气道,第三气道前端封闭,第三气道后端连通底座内腔,而且第二阀芯的插入部设置有第九密封圈和第十密封圈,位于第九密封圈和第十密封圈之间的第二阀芯形成第九气道,所述位于第九气道上的第二阀芯开有连通第三气道的第十通气孔,所述第二阀芯的底座表面设置有第二缓冲圈,第二阀芯的底座位于第五通气孔上方设置有第十一密封圈,第二阀芯的底座位于第五通气孔下方设置有第十二密封圈,第十一密封圈和第十二密封圈之间的第二阀芯形成第十气道,所述第六通气孔和第十气道连通,所述第二阀芯的控制装置安装腔内设置有第三缓冲圈。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第二阀芯,从而改变进气口、排气口、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的进气或排气,从而调节气动换向阀的进气或排气位置,令气道换向阀满足不同的产品使用,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控制装置为第二阀杆,所述第二阀杆为长条状第一阀杆,第二阀杆的头部直径大于第二阀杆的尾部直径,而且第二阀杆的头部套置有第十五密封圈和第十六密封圈。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还包括第二底盖,所述第二底盖开有便于第二阀杆穿过的第二阀杆通道,第二阀杆通道外壁开有连通第二阀杆通道的第九通气孔,所述第二底盖插入第二阀芯的控制装置容置腔内,第二阀芯的第三气道和第二阀杆的第二阀杆通道连通,第二阀芯的第六通气孔和第二阀杆的第九通气孔连通,所述第二阀杆置于第二阀杆通道内,第二阀杆的尾部伸出第二阀杆通道外形成所述按压部,第二阀杆的头部在第二阀杆通道内滑行,堵塞第三气道或令第三气道、第二阀杆通道、第九通孔和第六通气孔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气动换向阀的初始状态是第二阀杆远离第二阀芯的第三气道,外界气体在气动换向阀内流动并推动第一阀芯动作坐于第二阀芯的底座,通过借助外界气体的压力推动第一阀芯移动,达到省力的目的,而且外界气体在气动换向阀内沿第二通气口排出至气缸内,气缸内的气体沿第一通气口排出至气动换向阀内;
当用户轻推第二阀杆,外界气体在气动换向阀内流动并推动第一阀芯动作远离第二阀芯的底座,通过借助外界气体的压力推动第一阀芯移动,达到省力的目的,而且外界气体在气动换向阀内沿第一通气口排出至气缸,气缸内的气体沿第二通气口排出至气动换向阀内,实现气流切换,操作十分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气动换向阀的初始状态是第一阀杆远离第二阀芯的第三气道,外界气体在气动换向阀内流动并推动第一阀芯动作远离第二阀芯的底座,通过借助外界气体的压力推动第一阀芯移动,达到省力的目的,而且外界气体在气动换向阀内沿第一通气口排出至气缸,气缸内的气体沿第二通气口排出至气动换向阀内;
当用户轻推第一阀杆,第一阀杆堵塞第二阀芯的第三气道,外界气体在气动换向阀内流动并推动第一阀芯动作坐于第二阀芯的底座,通过借助外界气体的压力推动第一阀芯移动,达到省力的目的,而且外界气体在气动换向阀内沿第二通气口排出至气缸内,气缸内的气体沿第一通气口排出至气动换向阀内 ,实现气流切换,操作十分简单。
而且,气动换向阀的阀体、第一阀芯、第二阀芯和控制装置以多层同轴叠套方式置于壳体内腔,令气动换向阀安装更牢固,并且减少气动换向阀的体积,令气动换向阀占据的空间更小,提高气动换向阀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气动钉枪示意图。 图2为气动钉枪的剖视图。
图3为气动钉枪与气动换向阀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安装在壳体内腔的气动换向阀示意图(第一通气口排气)。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安装在壳体内腔的气动换向阀示意图(第二通气口排气)。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气动换向阀装配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安装在壳体内腔的气动换向阀示意图(第一通气口排气)。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安装在壳体内腔的气动换向阀示意图(第二通气口排气)。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气动换向阀装配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安装在壳体内腔的气动换向阀示意图(第一通气口排气)。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安装在壳体内腔的气动换向阀示意图(第二通气口排气)。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气动换向阀装配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采用实施例2方案控制装置的一体式气动换向阀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采用实施例2方案控制装置的一体式气动换向阀装配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采用实施例3方案控制装置的一体式气动换向阀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采用实施例3方案控制装置的一体式气动换向阀装配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安装在壳体内腔的气动换向阀示意图(排气口排气)。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安装在壳体内腔的气动换向阀示意图(进气口排气)。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气动换向阀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结合图1到图6所示,一种气动钉枪,所述气动钉枪的枪体500设置有壳体1,所述壳体1开有进气口11、排气口12、第一通气口13和第二通气口14,所述进气口11、排气口12、第一通气口13和第二通气口14分别与壳体1内腔连通。
所述气动换向阀包括阀体2、第一阀芯3、第二阀芯4、控制装置和第一底盖6。所述阀体2为上下贯通的阀体2,阀体2内腔形成第一气道101,而且阀体2内腔设置有第一阀芯安装腔200,所述阀体2的上部外壁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有第一通气孔21,所述阀体2的中部外壁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有第二通气孔22,所述阀体2的下部外壁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有第三通气孔23。
所述阀体2位于第一通气孔21上方的阀体2外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24,阀体2位于第一通气孔21下方的阀体2外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25,位于第一密封圈24和第二密封圈25之间的阀体2形成第四气道104,所述第一通气孔21和第四气道104连通,所述阀体2位于第二通气孔22下方的阀体2外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26,位于第二密封圈25和第三密封圈26之间的阀体2形成第五气道105,所述第二通气孔22和第五气道105连通,所述阀体2位于第三通气孔23下方的阀体2外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27,位于第三密封圈26和第四密封圈27的阀体2形成第六气道106,所述第四通气孔31和第六气道106连通。
所述第一阀芯3为上下贯通的阀芯,第一阀芯3内腔形成第二气道102,第一阀芯3外壁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有第四通气孔31,所述第一阀芯3上部设置有第五密封圈32和第六密封圈33,位于第五密封圈32和第六密封圈33之间的第一阀芯3形成第七气道107,所述第一阀芯3下部位于第三通气孔23上方设置有第七密封圈34,第一阀芯3下部位于第三通气孔23下方设置有第八密封圈35,位于第七密封圈34和第八密封圈35之间的第一阀芯3形成第八气道108,所述第四通气孔31和第八气道108连通,而且,位于第六密封圈33和第七密封圈34之间的第一阀芯3上设置有第一缓冲圈36。
所述第二阀芯4的上部为插入部41,第二阀芯4的下部为底座42,所述插入部41为上下贯通的插入部41,插入部41内腔形成第三气道103,所述底座42内腔为控制装置安装腔43,控制装置安装腔43和第三气道103连通,而且底座42的表面位于插入部41的外围间隔设有第五通气孔44,底座42的侧壁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有连通第五通气孔44和控制装置安装腔43的第六通气孔45,而且,底座42表面设置有第二缓冲圈46,控制装置安装腔43内设置有第三缓冲圈47。
所述第二阀芯4的插入部41设置有第九密封圈411和第十密封圈412,位于第九密封圈411和第十密封圈412之间的第二阀芯4形成第九气道109,所述第二阀芯4的底座42位于第五通气孔44上方设置有第十一密封圈421,第二阀芯4的底座42位于第五通气孔44下方设置有第十二密封圈422,第十一密封圈421和第十二密封圈422之间的第二阀芯4形成第十气道110,所述第六通气孔45和第十气道110连通。
所述控制装置为第一阀杆5,所述第一阀杆5的头部为圆锥头部,第一阀杆5的尾部为圆柱状的按压部10,所述第一阀杆5的头部和第一阀杆5的尾部交界处设置有第十三密封圈51。
所述第一底盖6设置有第十四密封圈61,而且,第一底盖6开有便于第一阀杆5穿过的第一阀杆通道62。
气动换向阀安装在壳体1内:
所述阀体2置于壳体1内腔,阀体2的第一密封圈24、第二密封圈25、第三密封圈26和第四密封圈27紧贴在壳体1内壁。
所述第一阀芯3置于阀体2的第一阀芯安装腔200内,第一阀芯3的第五密封圈32、第六密封圈33、第七密封圈34和第八密封圈35紧贴在阀体2内壁。
所述第二阀芯4的插入部41伸入第一阀芯3的第二气道102内,直至第一阀芯3和阀体2均坐于第二阀芯4的底座42上,第一阀芯3和第二阀芯4连通。
所述第一底座42置于壳体1内,第一底座42密封第二阀芯4的控制装置安装腔43,所述第一阀杆5置于第一阀杆通道62内,第一阀杆5的圆锥头部朝向第三气道103,第一阀杆5的尾部伸出第一阀杆通道62外形成按压部10。
所述气动换向装置和气缸100连接,所述气缸100包括缸体和活塞杆400,所述气动换向装置的第一通气口13连通缸体一端,气道换向装置的第二通气口14连通缸体另一端,从而使第一通气口13、缸体和第二通气口14三者连通,从而推动活塞杆400动作。
实施例1工作原理
未按压第一阀杆5:
第一阀杆5处于初始状态,第一阀杆5的圆锥头部远离第三气道103,外界气体经过进气口11进入壳体1内腔,外界气体沿壳体1内腔、第二气道102、第三气道103、控制装置安装腔43和第六通气孔45排出第五通气孔44,经第五通气孔44排出的外界气体推动第一阀芯3移动,直至第一阀芯3抵靠在阀体2上,调整第一阀芯3的位置。
此时,外界气体经过进气口11进入壳体1内腔,然后沿第一气道101、第七气道107、第一通气孔21、第四气道104排出第一通气口13外,然后进入气缸100内推动活塞杆400移动。
由于活塞杆400动作,活塞杆400将气缸100的气体沿第二通气口14进入壳体1内腔,然后沿第六气道106、第三通气孔23、第八气道108、第四通气孔31、第九气道109、第四通气孔31、第八气道108、第二通气孔22和第六气道106排出排气口12外。
按压第一阀杆5:
第一阀杆5的圆锥头部插入第三气道103并密封第三气道103,外界气体经进气口11进入壳体1内腔,外界气体推动第一阀芯3坐于第二阀芯4的底座42上,从而调整第一阀芯3的位置。
此时,外界气体经过进气口11进入壳体1内腔,然后沿第二气道102、第四通气孔31、第八气道108、第三通气孔23和第六气道106排出第二通气口14外,然后进入气缸100内推动活塞杆400移动。
由于活塞杆400动作,活塞杆400将气缸100的气体沿第一通气口13进入壳体1内腔,然后沿第四气道104、第一通气孔21、第七气道107、第二通气孔22和第五气道105排出排气口12外。
实施例2结合图7到图9,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2的控制装置还包括阀座7,所述阀座7为塑料阀座7,阀座7顶部开有第七通气孔71,阀座7侧壁开有第八通气孔72,第七通气孔71和第八通气孔72连通。
所述阀座7设置在第二阀芯4的控制装置安装腔43内,第七通气孔71与第三气道103连通,第八通气孔72与第六通气孔45连通。
实施例2工作原理
未按压第一阀杆5时:
第一阀杆5处于初始状态,第一阀杆5的圆锥头部远离第七通气孔71,从而远离第三气道103,外界气体经过进气口11进入壳体1内腔,外界气体沿壳体1内腔、第二气道102、第三气道103、第三气道103、第七通气孔71、控制装置安装腔43、第八通气孔72、第六通气孔45和第五通气孔44连通,以使外界气体经第五通气孔44排出,推动第一阀芯3动作,调整第一阀芯3位置。
此时,外界气体经过进气口11进入壳体1内腔,然后沿第一气道101、第七气道107、第一通气孔21、第四气道104排出第一通气口13外,然后进入气缸100内推动活塞杆400移动。
由于活塞杆400动作,活塞杆400将气缸100的气体沿第二通气口14进入壳体1内腔,然后沿第六气道106、第三通气孔23、第八气道108、第四通气孔31、第九气道109、第四通气孔31、第八气道108、第二通气孔22和第六气道106排出排气口12外。
按压第一阀杆5时:
第一阀杆5的圆锥头部堵塞第七通气孔71,从而堵塞第三气道103,以使第一阀芯3坐于第二阀芯4的底座42上,调整第一阀芯3位置。
此时,外界气体经过进气口11进入壳体1内腔,然后沿第二气道102、第四通气孔31、第八气道108、第三通气孔23和第六气道106排出第二通气口14外,然后进入气缸100内推动活塞杆400移动。
由于活塞杆400动作,活塞杆400将气缸100的气体沿第一通气口13进入壳体1内腔,然后沿第四气道104、第一通气孔21、第七气道107、第二通气孔22和第五气道105排出排气口12外。
实施例3,结合图10到图12,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采用第二阀杆8和第二底盖9。所述第二底盖9开有便于第二阀杆8穿过的第二阀杆通道91,第二阀杆通道91外壁开有连通第二阀杆通道91的第九通气孔92,所述第二底盖9插入第二阀芯4的控制装置安装腔43内,第二阀芯4的第三气道103和第二阀杆8的第二阀杆通道91连通,第二阀芯4的第六通气孔45和第二阀杆8的第九通气孔92连通。
所述第二阀杆8为长条状阀杆,第二阀杆8的头部直径大于第二阀杆8的尾部直径,第二阀杆8的头部套置有第十五密封圈81和第十六密封圈82。所述第二阀杆8置于第二阀杆通道91内,第二阀杆8的尾部伸出第二阀杆通道91外形成所述按压部10,第二阀杆8的头部在第二阀杆通道91内滑行,堵塞第三气道103或令第三气道103、第二阀杆通道91、第九通气孔92和第六通气孔45连通。
实施例3工作原理,未按压第二阀杆8时:
第二阀杆8处于初始状况,第二阀杆8远离第三气道103并密封第九通气孔92,从而堵塞第三气道103,以使第一阀芯3坐于第二阀芯4的底座42上,调整第一阀芯3位置。
此时,外界气体经过进气口11进入壳体1内腔,然后沿第二气道102、第四通气孔31、第八气道108、第三通气孔23和第六气道106排出第二通气口14外,然后进入气缸100内推动活塞杆400移动。
由于活塞杆400动作,活塞杆400将气缸100的气体沿第一通气口13进入壳体1内腔,然后沿第四气道104、第一通气孔21、第七气道107、第二通气孔22和第五气道105排出排气口12外,按压第二阀杆8时:
第二阀杆8靠近第三气道103并疏通第九通气孔92,外界气体经过进气口11进入壳体1内腔,外界气体沿壳体1内腔、第二气道102、第三气道103、控制装置安装腔43、第九通气孔92、第六通气孔45排出第五通气孔44外,经第五通气孔44排出的外界气体推动第一阀芯3移动,直至第一阀芯3抵靠在阀体2上,调整第一阀芯3的位置,此时,外界气体经过进气口11进入壳体1内腔,然后沿第一气道101、第七气道107、第一通气孔21、第四气道104排出第一通气口13外,然后进入气缸100内推动活塞杆400移动。
由于活塞杆400动作,活塞杆400将气缸100的气体沿第二通气口14进入壳体1内腔,然后沿第六气道106、第三通气孔23、第八气道108、第四通气孔31、第九气道109、第四通气孔31、第八气道108、第二通气孔22和第六气道106排出排气口12外。
实施例4,结合图13和图14,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4所述阀体2内腔还设置有第二阀芯安装腔300,所述第一阀芯3置于第一阀芯安装腔200内,第二阀芯4置于第二阀芯安装腔300内,实现阀体2、第一阀芯3和第二阀芯4采用多层同轴叠套方式组装形成一体式气动换向阀,将气动换向阀插入壳体1内腔即可,安装十分简单。
而且,实施例4采用了实施2的控制装置,所述阀座7置于第二阀芯4的控制装置安装腔43内,第一底盖6密封第二阀芯4的控制装置安装腔43,第一阀杆5穿过第一底盖6的第一阀杆通道62,第一阀杆5头部伸入控制装置安装腔43内,第一阀杆5尾部伸出第一底盖6外形成按压部10。
实施例5,结合图15到图16所示,实施例5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实施例5采用实施例3的控制装置,所述第二底盖9密封第二阀芯4的控制装置安装腔43,第二阀杆8穿过第二阀杆通道91,第二阀杆8头部伸入控制装置安装腔43内,第二阀杆8尾部第一底盖6外形成按压部10。
本实用新型的气动换向阀适用于气动钉枪上或其他气动驱动设备中,组装时,将气动换向阀的阀体2、第一阀芯3、第二阀芯4、控制装置和第一底盖6依次装入气动换向装置的壳体1内腔即可,若气动换向阀为一体式气动换向阀,将一体式气动换向阀装入壳体1内腔即可,操作十分简单,安装容易。
实施例6,结合图17到18所示,实施例6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所述第二阀芯4的上部为插入部41,第二阀芯4的下部为底座42,所述底座42内腔为控制装置安装腔43,所述插入部41的内腔开有第三气道103,第三气道103前端封闭,第三气道103后端连通控制装置安装腔43,而且底座42的表面位于插入部41的外围间隔设有第五通气孔44,底座42的侧壁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有连通第五通气孔44和控制装置安装腔43的第六通气孔45,而且,底座42表面设置有第二缓冲圈46,控制装置安装腔43内设置有第三缓冲圈47。
所述第二阀芯4的插入部41设置有第九密封圈411和第十密封圈412,位于第九密封圈411和第十密封圈412之间的第二阀芯4形成第九气道109,所述位于第九气道109上的第二阀芯4开有连通第三气道103的第十通气孔600,所述第二阀芯4的底座42位于第五通气孔44上方设置有第十一密封圈421,第二阀芯4的底座42位于第五通气孔44下方设置有第十二密封圈422,第十一密封圈421和第十二密封圈422之间的第二阀芯4形成第十气道110,所述第六通气孔45和第十气道110连通,实施例6工作原理
未按压第一阀杆5时:第一阀杆5处于初始状态,第一阀杆5的圆锥头部远离第七通气孔71,从而远离第三气道103,外界气体经过第二通气口14进入壳体1内腔,外界气体沿第六气道106、第三通气孔23、第八气道108、第四通气孔31、第七气道107、第十通气孔600、第三气道103、第七通气孔71、控制装置安装腔43、第八通气孔72、第六通气孔45和第五通气孔44连通,以使外界气体经第五通气孔44排出,推动第一阀芯3动作,调整第一阀芯3位置。
此时,外界气体经过第二通气口14进入壳体1内腔,然后沿第六气道106、第三通气孔23、第八气道108、第四通气孔31、第七气道107、第十通气孔600、第三气道103、第四通气孔31、第八气道108、第二通气孔22和第五气道105排出排气口12外,然后进入气缸100内推动活塞杆400移动。
由于活塞杆400动作,活塞杆400将气缸100的气体沿进气口11进入壳体1内腔,然后沿第一气道101、第七气道107、第一通气孔21、第四气道104排出第一通气口13外。
按压第一阀杆5时:第一阀杆5的圆锥头部堵塞第七通气孔71,从而堵塞第三气道103,以使第一阀芯3坐于第二阀芯4的底座42上,调整第一阀芯3位置。
此时,外界气体经过第二通气口14进入壳体1内腔,然后沿第六气道106、第三通气孔23、第八气道108、第四通气孔31、第七气道107、第十通气孔600、第二气道102排出进气口11外,然后进入气缸100内推动活塞杆400移动,由于活塞杆400动作,活塞杆400将气缸100的气体沿排气口12、第五气道105、第二通气孔22、第七气道107、第一通气孔21、第四气道104排出第一通气口13外,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第二阀芯4,从而改变进气口11、排气口12、第一通气口13和第二通气口14的进气或排气,从而调节气动换向阀的进气或排气位置,令气道换向阀满足不同的产品使用,上述实施例1至5均可通过改变第二阀芯4结构,从而改变其进气或排气位置。

Claims (11)

1.一种气动换向阀,包括阀体、第一阀芯、第二阀芯和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体为上下贯通的阀体,阀体内腔形成第一气道,而且阀体内腔设置有第一阀芯安装腔,所述阀体的上部外壁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有第一通气孔,所述阀体的中部外壁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有第二通气孔,所述阀体的下部外壁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有第三通气孔;
所述第一阀芯为上下贯通的阀芯,第一阀芯内腔形成第二气道,第一阀芯外壁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有第四通气孔;
所述第二阀芯的上部为插入部,第二阀芯的下部为底座,插入部开有第三气道,所述底座内腔为控制装置安装腔,控制装置安装腔和第三气道连通,而且底座的表面位于插入部的外围间隔设有第五通气孔,底座的侧壁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有连通第五通气孔和控制装置安装腔的第六通气孔;
所述第一阀芯置于阀体的第一阀芯安装腔内,所述第二阀芯的插入部伸入第一阀芯的第二气道内,直至第一阀芯和阀体均坐于第二阀芯的底座上,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连通;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阀杆,所述第一阀杆设置在第二阀芯的控制装置安装腔内,所述第一阀杆的头部朝向第三气道,第一阀杆的尾部穿过控制装置安装腔外形成便于用户推动第一阀杆密封或疏通第三气道的按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气动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杆的头部为圆锥头部,第一阀杆的尾部为圆柱状的按压部,所述用户推动按压部,令第一阀杆的圆锥头部伸出或离开第三气道,从而密封或疏通第三气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气动换向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底盖,所述第一底盖开有便于第一阀杆穿过的第一阀杆通道,所述第一底盖密封第二阀芯的控制装置安装腔,所述第一阀杆的尾部穿过第一阀杆通道伸出控制装置安装腔外形成所述按压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气动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阀座,所述阀座顶部开有第七通气孔,阀座侧壁开有第八通气孔,第七通气孔和第八通气孔连通,所述阀座设置在第二阀芯的控制装置安装腔内,第七通气孔与第三气道连通,第八通气孔与第六通气孔连通,所述第一阀杆的头部伸入或离开第七通气孔,用于密封或疏通第七通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气动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内腔还设置有第二阀芯安装腔,所述第一阀芯置于第一阀芯安装腔内,第二阀芯置于第二阀芯安装腔内,实现阀体、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组装形成一体式气动换向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气动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位于第一通气孔上方的阀体外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阀体位于第一通气孔下方的阀体外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位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的阀体形成第四气道,所述第一通气孔和第四气道连通,所述阀体位于第二通气孔下方的阀体外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位于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之间的阀体形成第五气道,所述第二通气孔和第五气道连通,所述阀体位于第三通气孔下方的阀体外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位于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的阀体形成第六气道,所述第四通气孔和第六气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气动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芯上部设置有第五密封圈和第六密封圈,位于第五密封圈和第六密封圈之间的第一阀芯形成第七气道,所述第一阀芯下部位于第三通气孔上方设置有第七密封圈,位于第六密封圈和第七密封圈之间的第一阀芯上设置有第一缓冲圈,第一阀芯下部位于第三通气孔下方设置有第八密封圈,位于第七密封圈和第八密封圈之间的第一阀芯形成第八气道,所述第四通气孔和第八气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气动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的内腔上下贯通,插入部的内腔形成所述第三气道,所述第二阀芯的插入部设置有第九密封圈和第十密封圈,位于第九密封圈和第十密封圈之间的第二阀芯形成第九气道,所述第二阀芯的底座表面设置有第二缓冲圈,第二阀芯的底座位于第五通气孔上方设置有第十一密封圈,第二阀芯的底座位于第五通气孔下方设置有第十二密封圈,第十一密封圈和第十二密封圈之间的第二阀芯形成第十气道,所述第六通气孔和第十气道连通,所述第二阀芯的控制装置安装腔内设置有第三缓冲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气动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的内腔开有所述第三气道,第三气道前端封闭,第三气道后端连通底座内腔,而且第二阀芯的插入部设置有第九密封圈和第十密封圈,位于第九密封圈和第十密封圈之间的第二阀芯形成第九气道,所述位于第九气道上的第二阀芯开有连通第三气道的第十通气孔,所述第二阀芯的底座表面设置有第二缓冲圈,第二阀芯的底座位于第五通气孔上方设置有第十一密封圈,第二阀芯的底座位于第五通气孔下方设置有第十二密封圈,第十一密封圈和第十二密封圈之间的第二阀芯形成第十气道,所述第六通气孔和第十气道连通,所述第二阀芯的控制装置安装腔内设置有第三缓冲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气动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为第二阀杆,所述第二阀杆为长条状第一阀杆,第二阀杆的头部直径大于第二阀杆的尾部直径,而且第二阀杆的头部套置有第十五密封圈和第十六密封圈。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气动换向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底盖,所述第二底盖开有便于第二阀杆穿过的第二阀杆通道,第二阀杆通道外壁开有连通第二阀杆通道的第九通气孔,所述第二底盖插入第二阀芯的控制装置容置腔内,第二阀芯的第三气道和第二阀杆的第二阀杆通道连通,第二阀芯的第六通气孔和第二阀杆的第九通气孔连通,所述第二阀杆置于第二阀杆通道内,第二阀杆的尾部伸出第二阀杆通道外形成所述按压部,第二阀杆的头部在第二阀杆通道内滑行,堵塞第三气道或令第三气道、第二阀杆通道、第九通孔和第六通气孔连通。
CN201921321720.2U 2019-08-14 2019-08-14 气动换向阀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2401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21720.2U CN210240164U (zh) 2019-08-14 2019-08-14 气动换向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21720.2U CN210240164U (zh) 2019-08-14 2019-08-14 气动换向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40164U true CN210240164U (zh) 2020-04-03

Family

ID=69963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21720.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240164U (zh) 2019-08-14 2019-08-14 气动换向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401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32169A (zh) * 2019-08-14 2019-10-15 广东明晖气动科技有限公司 气动换向阀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32169A (zh) * 2019-08-14 2019-10-15 广东明晖气动科技有限公司 气动换向阀
CN110332169B (zh) * 2019-08-14 2024-04-02 广东明晖气动科技有限公司 气动换向阀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353068B1 (en) Air Pump For Bicycles
CA2922225C (en) Override for an automatic release vacuum device
US6955531B2 (en) Pump for inflating and deflating an inflatable object with a rotatable nozzle assembly
CN210240164U (zh) 气动换向阀
CA2599443A1 (en) Venting check valve for combustion nailer
US6017201A (en) Air pump with a hidden extension tube
CN210461839U (zh) 复合空气阀
CN110332169B (zh) 气动换向阀
RU2016101741A (ru)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варианты) для работы системы изменения геометрии впускного коллектора
CN105414439A (zh) 一种气动铆钉工具
JP2008232064A (ja) 手動式エアーポンプ
ATE297865T1 (de) Entlüftungsventilanordnung
CN214698532U (zh) 小阀先导式片装集成大流量真空发生器
CN203703272U (zh) 一种高灵敏度减压器
CN214305517U (zh) 滑阀控制组件和使用滑阀控制组件的电磁脉冲阀
CN208566133U (zh) 一种气缸缸筒内壁布油装置
CN208816416U (zh) 消音式真空发生器及真空吸附装置
CN211439836U (zh) 自清洁气枪
CN208816417U (zh) 真空发生器及真空吸附装置
CN202833383U (zh) 三位五通手控阀
CN209761656U (zh) 气筒
CN110541801A (zh) 具有充气及抽气功能的大气量打气筒
CN101825079B (zh) 空气增压泵
CN213839070U (zh) 小流量集装式真空发生器
CN219300024U (zh) 阀头、阀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28300 Room 501, building 7, Huakang building, No. 1, Keji fifth road, Xingtan Industrial Zone, Qixing community, Xingtan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residence declaration)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MINGHUI PNEUMAT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00 Liandu Industrial Zone, Leliu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MINGHUI PNEUMATIC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40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40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