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43684A - 除濕裝置 - Google Patents

除濕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43684A
TW202043684A TW108141760A TW108141760A TW202043684A TW 202043684 A TW202043684 A TW 202043684A TW 108141760 A TW108141760 A TW 108141760A TW 108141760 A TW108141760 A TW 108141760A TW 202043684 A TW202043684 A TW 20204368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refrigerant
evaporator
condenser
rehea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17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3323B (zh
Inventor
伊東大輔
西山拓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3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36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33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332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58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with dehumidific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除濕裝置(1)係包括框體(20)、第1冷媒迴路(C1)、第2冷媒迴路(C2)及鼓風機(6)。第1冷媒迴路(C1)係包含壓縮機(2)、冷凝器(3)、減壓裝置(4)、蒸發器(5)及第1冷媒。第2冷媒迴路(C2)係包含預冷卻器(7)、再熱器(8)及第2冷媒。冷凝器(3)係包含第1冷凝部(3a)及第2冷凝部(3b)。框體(20)係包含第1風路(9)及第2風路(10)。第1風路(9)之構造,係被鼓風機(6)取入之空氣,自框體(20)的外部往內部,依序通過預冷卻器(7)、蒸發器(5)、再熱器(8)及第1冷凝部(3a)。第2風路(10)之構造,係空氣通過第2冷凝部(3b)。

Description

除濕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除濕裝置。
先前,例如如日本特開昭61-272568號公報(專利文獻1)所述,提案有一種包括冷凍循環迴路及熱管之除濕裝置。在此冷凍循環迴路中,第1冷媒依序循環在壓縮機、冷凝器、減壓裝置及蒸發器。在此熱管中,第2冷媒循環在預冷卻器及再熱器。預冷卻器係被配置成面對蒸發器,而且,在空氣流中,被配置於比蒸發器還要上風處。再熱器係被配置成面對冷凝器,而且,在空氣流中,被配置於比冷凝器還要上風處。往蒸發器輸送之蓄積空氣,係在預冷卻器預先被冷卻,藉此,潮濕空氣之相對濕度變高,變得可增大在蒸發器之除濕量。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61-272568號公報
在上述公報所述之除濕裝置中,當預冷卻器之處理量變大時,自再熱器往冷凝器之散熱量變大,所以,冷凝溫度變高。結果,壓縮機之壓縮比變大,所以,表示除濕裝置之除濕性能之指標,表示每1kWh之除濕量L之EF(Energy Factor)值(L/kWh)降低。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課題所研發出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提高EF值之除濕裝置。
本發明之除濕裝置係包括:框體;以及第1冷媒迴路、第2冷媒迴路及鼓風機,被收容於框體的內部。第1冷媒迴路之構造係包含壓縮機、冷凝器、減壓裝置、蒸發器及第1冷媒,而且,第1冷媒依序流過壓縮機、冷凝器、減壓裝置及蒸發器。第2冷媒迴路之構造,係包含預冷卻器、再熱器及第2冷媒,而且,第2冷媒循環在預冷卻器及再熱器。冷凝器係包含:第1冷凝部,過冷卻液狀態之第1冷媒流過;以及第2冷凝部,過熱氣體狀態之第1冷媒流過。框體係包含:第1風路;以及第2風路,自第1風路被分隔。第1風路之構造,係被鼓風機取入之空氣,自框體的外部往內部,依序通過預冷卻器、蒸發器、再熱器及第1冷凝部。第2風路之構造,係空氣通過第2冷凝部。 [發明效果]
當依據本發明之除濕裝置時,可藉預冷卻器,增大在蒸發器之除濕量。又,可藉第2風路而提高在冷凝器之冷凝性能,所以,可提高EF值。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而且,在以下之圖面中,對於同一或相當之部分,係賦予同一之參照編號,其說明不重複。
實施形態1.
參照圖1,實施形態1之除濕裝置1係包括:第1冷媒迴路C1,包含壓縮機2、冷凝器3、減壓裝置4及蒸發器5;鼓風機6;第2冷媒迴路C2,包含預冷卻器7及再熱器8;以及框體20。第1冷媒迴路C1、第2冷媒迴路C2及鼓風機6,係被收容框體20的內部。框體20係面對除濕裝置1當作除濕對象之外部空間(室內空間)。
第1冷媒迴路C1係包含壓縮機2、冷凝器3、減壓裝置4、蒸發器5及第1冷媒。第1冷媒迴路C1之構造,係第1冷媒依序流過壓縮機2、冷凝器3、減壓裝置4及蒸發器5。具體說來,第1冷媒迴路C1之構造,係透過配管,依序連接壓縮機2、冷凝器3、減壓裝置4及蒸發器5。第1冷媒係通過此配管內,以壓縮機2、冷凝器3、減壓裝置4及蒸發器5之順序,依序循環在第1冷媒迴路C1之圖1中實線箭頭,係表示第1冷媒迴路C1中之第1冷媒之流動。
壓縮機2之構造,係壓縮第1冷媒。具體說來,壓縮機2之構造,係自吸入口吸入低壓冷媒以壓縮,當作高壓冷媒而自吐出口吐出。壓縮機2之構造,也可以使冷媒之吐出容量為可變。具體說來,壓縮機2也可以係變頻壓縮機。當壓縮機2之構造係第1冷媒之吐出容量為可變時,除濕裝置1內的第1冷媒之循環量,變得可藉調整壓縮機2之吐出容量而控制。
冷凝器3之構造,冷凝冷卻被壓縮機2昇壓之第1冷媒。冷凝器3係在第1冷媒與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之熱交換器。冷凝器3係具有第1冷媒之入口與出口、及空氣之入口與出口。冷凝器3之第1冷媒之入口,係以配管連接到壓縮機2的吐出口。
冷凝器3係包含第1冷凝部3a及第2冷凝部3b。第1冷凝部3a之構造,係過冷卻狀態之第1冷媒流過。第2冷凝部3b之構造,係過熱氣體狀態之冷媒流過。第1冷凝部3a係只要具有過冷卻狀態之第1冷媒流過之領域即可,也可以具有過冷卻狀態及氣液兩相狀態之第1冷媒流過之領域。第2冷凝部3b係只要具有過熱氣體狀態之第1冷媒流過之領域即可,也可以具有過熱氣體狀態及氣液兩相狀態之第1冷媒流過之領域。
在冷凝器3中,第1冷媒係依序流過第2冷凝部3b及第1冷凝部3a。第1冷凝部3a及第2冷凝部3b係分別具有冷媒入口及冷媒出口。第2冷凝部3b的冷媒入口,係透過配管連接到壓縮機2的吐出口。第1疑縮部3a的冷媒入口,係被連接到第2冷凝部3b的冷媒出口。第1冷凝部3a的冷媒出口,係透過配管連接到減壓裝置4。第2冷凝部3b係被配置於第1冷凝部3a之上方。
冷凝器3也可以係以一體或複數個構成。冷凝器3係在空氣之流動方向中,被配置於比蒸發器5、預冷卻器7、再熱器8還要下風處。冷凝器3之高度,係比蒸發器5、預冷卻器7及再熱器8之高度還要高。
減壓裝置4之構造,係減壓膨脹被冷凝器3冷卻之第1冷媒。減壓裝置4係例如膨脹閥。此膨脹閥也可以係電子控制閥。而且,減壓裝置4並不侷限於膨脹閥,其也可以係毛細管。減壓裝置4係分別透過配管,連接到冷凝器3的冷媒出口與蒸發器5的冷媒入口。
蒸發器5之構造,係使被減壓裝置4減壓膨脹之第1冷媒吸熱,以蒸發冷媒。蒸發器5係在第1冷媒與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之熱交換器。蒸發器5係具有第1冷媒的入口與出口、及空氣的入口與出口。蒸發器5的第1冷媒的出口,係透過配管連接到壓縮機2的吸入口。蒸發器5係在藉鼓風機6產生之空氣之流動中,被配置於比冷凝器3還要上游。亦即,蒸發器5係被配置於比冷凝器3還要上風處。
鼓風機6之構造,係送風空氣。鼓風機6之構造,係自框體20的外部往內部取入空氣,可送風到冷凝器3及蒸發器5。具體說來,鼓風機6之構造,係自外部空間(室內空間)取入空氣到框體20內,在通過蒸發器5及冷凝器3後,吐出到框體20外。
在本實施形態中,鼓風機6係具有軸6a及風扇6b。風扇6b之構造,係將軸6a當作中心以旋轉。風扇6b係藉以軸6a為中心而旋轉,如圖中箭頭A及圖中箭頭C所示,自室內取入空氣到框體20的內部。如圖中箭頭B所示,被取入框體20的內部之空氣,係往外部空間(室內空間)被吐出。如此一來,空氣係經由除濕裝置1以循環在外部空間(室內空間)。
在本實施形態中,鼓風機6係在空氣之流動方向中,被配置於比冷凝器3還要下游。而且,鼓風機6係也可以在空氣之流動方向中,被配置於冷凝器3與蒸發器5之間。又,鼓風機6係也可以在空氣之流動方向中,被配置於比蒸發器5還要上游。
第2冷媒迴路C2係包含預冷卻器7、再熱器8及第2冷媒。第2冷媒迴路C2之構造,係第2冷媒循環在預冷卻器7及再熱器8。具體說來,第2冷媒迴路C2之構造,係預冷卻器7與再熱器8透過配管而被連接。第2冷媒迴路C2也可以係自然循環迴路。具體說來,第2冷媒迴路C2也可以係熱管。圖1中虛線箭頭,係表示第2冷媒迴路C2中之第2冷媒之流動。
預冷卻器7之構造,係使自框體20的外部往內部之被鼓風機6取入之空氣,在流入蒸發器之前,預先冷卻。預冷卻器7之構造,係使第2冷媒自空氣吸熱,以蒸發第2冷媒。預冷卻器7係在第2冷媒與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之熱交換器。預冷卻器7係具有第2冷媒的入口與出口、及空氣的入口與出口。預冷卻器7的第2冷媒的入口與出口,係分別透過配管連接到再熱器8的第2冷媒的出口與入口。預冷卻器7係在藉鼓風機6所產生之空氣之流動中,被配置於比再熱器8還要上游。又,預冷卻器7係在藉鼓風機6所產生之空氣之流動中,被配置於蒸發器還要上游。亦即,預冷卻器7係被配置於比蒸發器5還要上風處。
再熱器8之構造,係使自框體20的外部往內部之被鼓風機6取入之空氣,在流入冷凝器3之前,再度加熱。再熱器8之構造,係冷凝以預冷卻器7蒸發之第2冷媒,以加熱空氣。再熱器8係在第2冷媒與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之熱交換器。再熱器8係具有第2冷媒的入口與出口、及空氣的入口與出口。再熱器8係在第1風路9中,被配置於第1冷凝部3a與蒸發器5之間。再熱器8係在藉藉鼓風機6所產生之空氣之流動中,被配置於比第1冷凝部3a還要上游。亦即,再熱器8係被配置於比第1冷凝部3a還要上風處。
框體20係包含第1風路9、第2風路10及第1分隔部11。第2風路10係自第1風路9分隔。第1分隔部11之構造,係分隔第1風路9與第2風路10。第1風路9與第2風路10係分別被框體20及第1分隔部11界定。亦即,在框體20的內部,設有第1風路9與第2風路10之兩個風路(空氣之流路)。在第1風路9內,配置有第1冷凝部3a、蒸發器5、預冷卻器7及再熱器8。
在第1風路9的內部,配置有第1冷凝部3a,蒸發器5、預冷卻器7及再熱器8。第1風路9之構造,係自框體20的外部往內部之被鼓風機6取入之空氣,依序通過預冷卻器7、蒸發器5、再熱器8及第1冷凝部3a。在第1風路9中,如圖中箭頭A所示,風扇6b係藉將軸6a當作中心以旋轉,自框體20的外部往內部被取入之空氣,係依序通過預冷卻器7、蒸發器5、再熱器8及第1冷凝部3a。
在第2風路10的內部,配置有第2冷凝部3b。第2風路10之構造,係自框體20的外部往內部之被鼓風機6取入之空氣,通過第2冷凝部3b。在第2風路10中,如圖中箭頭C所示,風扇6b係藉將軸6a當作中心以旋轉,自框體20的外部往內部之被取入之空氣,係通過第2冷凝部3b。如圖中箭頭A及圖中箭頭C所示,第1風路9內的空氣,係與第2風路10內的空氣並行流動,而且,往同一方向流動。
而且,界定第1風路9之空間,無須與界定第2風路10之空間完全分離。在本實施形態中,界定第1風路9之空間,係在第1風路9內的空氣之流通方向中,以比第1冷凝部3a還要下游,連接到界定第2風路10之空間。
在第1風路9內的空氣之流通方向中,位於第1分隔部11之上游側之一端(上游端部),係被配置於比預冷卻器7的空氣出口還要上游側。在第2風路10內的空氣之流通方向中,位於第1分隔部11之下游側之另一端(下游端部),係被配置於與再熱器8的空氣出口相同位置或者,比此空氣出口還要下游側。第1分隔部11係被形成為例如平板狀。第1分隔部11係被固定於框體20的內部。
在框體20設有吸入口14與吹出口21。吸入口14係用於自當作除濕對象之外部空間(室內空間),取入空氣到框體20的內部者。吸入口14係包含第1吸入口14a與第2吸入口14b。第1吸入口14a係連通到第1風路9。第2吸入口14b係連通到第2風路10。吹出口21係用於自框體20的內部,吹出空氣到外部空間者。
框體20係具有後表面20a與前表面20b。在後表面20a設有第1吸入口14a及第2吸入口14b。在後表面20a中,第1吸入口14a之構造,係吸入空氣到第1風路9。在後表面20a中,第2吸入口14b之構造,係吸入空氣到第2風路10。
第1吸入口14a係在第1風路9的空氣之流通方向中,被配置於比第1風路9內的預冷卻器7的空氣入口還要上游側。第2吸入口14b係在第2風路10的空氣之流通方向中,被配置於比第2風路10內的第2冷凝部3b的空氣入口還要上游側。
而且,在除濕裝置1中,於第1風路9內,也可以配置有減壓裝置4。
又,框體20係包含第2分隔部12。第2分隔部12之構造,係分隔第1領域22與第2領域23。第1領域22及第2領域23,係分別藉管體20及第2分隔部12界定。亦即,框體20係包含第1領域22與第2領域23。在第1領域22,配置有被第1分隔部11分隔之第1風路9及第2風路10。亦即,在第1領域22中,係於第1風路9內,配置有第1冷凝部3a、蒸發器5、預冷卻器7及再熱器8。又,在第1領域22內,係於第2風路10內配置有第2冷凝部3b。在第2領域23內,配置有鼓風機6。
在第2分隔部12,設有連接第1領域22與第2領域23之開口部12a。亦即,框體20係包含開口部12a。第2分隔部12係被形成為例如平板狀。當沿著自第1領域22往第2領域23之方向,自第1領域22觀看第2分隔部12的開口部12a時,風扇6b係被配置於開口部12a內。亦即,風扇6b之外徑,係比開口部12a之內徑還要小。又,第2分隔部12之高度係被調整,使得自第1領域22流到第2領域23之空氣,通過第2冷凝部3b之上端。因此,至第2冷凝部3b之上端為止地,進行熱交換,所以,第2冷凝部3b之熱交換不被妨礙。
第1冷媒與第2冷媒也可以係相同。又,第1冷媒與第2冷媒也可以不同。例如也可以第1冷媒係氟利昂系冷媒,第2冷媒係烴(HC)系冷媒。藉第1冷媒與第2冷媒不同,其與第1冷媒及第2冷媒兩者為氟利昂系冷媒之情形相比較下,變得可降低成本及低GWP(地球暖化係數)化。
當第1冷媒及第2冷媒兩者係氟利昂系冷媒時,氟利昂系冷媒係歐洲之氟利昂氣體(F-Gas)限制之對象,所以,很難入手,價格很容易非常昂貴。因此,除濕裝置1變得昂貴。又,當使用烴(HC)系之可燃性冷媒時,當封入量變得較多時,可燃性之風險會升高,所以,在歐洲,冷媒量係成為限制之對象。第1冷媒可使用便宜之R290等之烴(HC)系冷媒,第2冷媒可使用昂貴之R1234f等之氟利昂系冷媒。也可以對應性能、成本及安全性,組合第1冷媒及第2冷媒。
冷凝器3與再熱器8間之距離,也可以大於再熱器8與蒸發器5間之距離。具體說來,第1冷凝部3a與再熱器8間之距離k1,也可以大於再熱器8與蒸發器5間之距離j1。又,第1冷凝部3a與再熱器8間之距離k1,也可以大於蒸發器5與預冷卻器7間之距離j2。
接著,說明本實施形態除濕裝置1之除濕運轉時之動作。
在第1冷媒迴路C1中,自壓縮機2被吐出之過熱氣體狀態之第1冷媒,係流入到被配置於第2風路10內之第2冷凝部3b。流入到第2冷凝部3b之過熱氣體狀態之第1冷媒,係與通過第2吸入口14b,以自外部空間被取入第2風路10內之空氣熱交換,藉此,被冷卻而成為氣液兩相狀態。
自第2冷凝部3b流出之氣液兩相狀態之第1冷媒,係流入到被配置於第1風路9內之第1冷凝部3a。流入到第1冷凝部3a之氣液兩相狀態之第1冷媒,係通過第1吸入口14a,以自外部空間被取入第1風路9內,與依序通過預冷卻器7、蒸發器5及再熱器8之空氣熱交換,而成為過冷卻狀態。
自第1冷凝部3a流出之過冷卻狀態之第1冷媒,係藉通過減壓裝置4而被減壓,成為氣液兩相狀態之後,流入到被配置於第1風路9內之蒸發器5。流入到蒸發器5之氣液兩相狀態之第1冷媒,係通過第1吸入口14a,以與自外部空間被取入第1風路9內之空氣熱交換,藉此,被加熱而成為過熱氣體狀態。此過熱氣體狀態之第1冷媒係被壓縮機2吸入,被壓縮機2壓縮以再度被吐出。如此一來,第1冷媒係在第1冷媒迴路C1循環。
在第2冷媒迴路C2中,於預冷卻器7中,第2冷媒係藉與被取入第1風路9內之空氣熱交換而蒸發。蒸發之第2冷媒係藉壓力差,流到再熱器8。流到再熱器8之第2冷媒,係藉與依序通過預冷卻器7及蒸發器5之空氣熱交換而冷凝。冷凝之第2冷媒係藉重力,流到預冷卻器7。如此一來,第2冷媒係在第2冷媒迴路C2循環。
被取入第1風路9內之空氣,係藉在預冷卻器7中,與第2冷媒熱交換而被冷卻。在預冷卻器7中,被冷卻之空氣,係於蒸發器5中,與第1冷媒熱交換,藉此,被冷卻到空氣之露點以下之溫度。藉此,在蒸發器5中,空氣係被除濕。被往蒸發器5輸送之空氣,係在預冷卻器7被預先冷卻,藉此,潮濕空氣之相對密度變得較高,所以,可增大在蒸發器5之除濕量。
在蒸發器5中,被冷卻之空氣,係藉在再熱器8中,與第2冷媒熱交換而被加熱。在再熱器8中,被加熱之空氣,係藉在第1冷凝部3a中,與第1冷媒熱交換而被加熱。又,被取入第2風路10內之空氣,係在第2冷凝部3b中,藉與第1冷媒熱交換而被加熱。
接著,針對本實施形態除濕裝置1之作用效果,與比較例做對比以說明之。參照圖2,比較例之除濕裝置1,係主要在未設有本實施形態之第1風路9及第2風路10之點上不同。空氣係自圖中箭頭A所示吸入口14,被取入框體20的內部。被取入框體20的內部之空氣,係依序通過預冷卻器7、蒸發器5、再熱器8及冷凝器3,如圖中箭頭B所示,自吹出口21往框體20的外部被吹出。
在比較例之除濕裝置1中,當預冷卻器7之處理量變大時,自再熱器8往冷凝器3之散熱量變大,所以,冷凝溫度變高。結果,壓縮機2之壓縮比變大,所以,表示除濕裝置1之除濕性能之指標,表使每1kWh之除濕量L之EF(Energy Factor)值(L/kWh)係降低。
相對於此,當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時,藉預冷卻器7,可增大在蒸發器5之除濕量。亦即,被送往蒸發器5之潮濕空氣,係在預冷卻器7被預先冷卻,藉此,潮濕空氣之相對溫度變得較高,所以,可增大在蒸發器5之除濕量。又,藉第2風路10,可提高在冷凝器3之冷凝性能,所以,可提高EF值。亦即,被取入框體20之空氣係流動在第2風路10,於第2冷凝部3b中被熱交換。因此,可增加流動在冷凝器3之空氣之風量。又,可使比通過再熱器8以流到第1冷凝部3a之空氣之溫度還要低溫之空氣,流到第2冷凝部3b。因此,可提高第1冷媒迴路C1之冷凝能力。藉此,預冷卻器7之處理量變得較大,藉此,即使再熱器8之散熱量變得較大,也可提高EF值。
又,藉提高第2冷媒迴路C2之冷卻能力,可使第1冷媒迴路C1較小。第2冷媒迴路C2係藉冷媒之自己循環而迴路動作,所以,無須動力。第2冷媒迴路C2之處理量愈增加,則第1冷媒迴路C1之動力可愈小。亦即,可減少為了滿足冷卻性能所需之第1冷媒迴路C1之冷媒循環量,所以,可使壓縮機2小型化。藉此,可減少為了動作壓縮機2所需之動力。
當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時,第1冷媒與第2冷媒也可以不同。因此,可謀求由削減昂貴冷媒之封入量所做之降低成本。又,藉使用GWP(地球暖化係數)較小之冷媒,變得可低GWP(地球暖化係數)化。又,變得可以藉削減可燃性冷媒之封入量,而確保安全性。
當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時,冷凝器3與再熱器8間之距離,係大於再熱器8與蒸發器5間之距離。因此,可抑制由冷凝器3之輻射熱所致之再熱器8之熱損失。
實施形態2.
在實施形態2之除濕裝置1中,係主要於預冷卻器7及再熱器8之管外面積之和,係蒸發器5之管外面積之2倍以下之點上,與實施形態1之除濕裝置1不同。管外面積係傳熱管的外周面之面積。當將管外面積比率當作預冷卻器及再熱器之管外面積之和/蒸發器之管外面積×100時,係4<管外面積比率(預冷卻器及再熱器之管外面積之和/蒸發器之管外面積×100)<100。
參照圖3,當預冷卻器7及再熱器8之管外面積之和,係大於蒸發器5之管外面積之2倍時,EF值改善率變小。亦即,由預冷卻器7及再熱器8所構成之第2冷媒迴路C2之效果變小。其係因為藉在預冷卻器7之第2冷媒之溫度上昇,第2冷媒與空氣入口溫度之溫度差變小,熱交換效率降低。第2冷媒之循環路徑變長,所以,流路阻力變大,藉此,因為冷媒之循環量降低,所以,第2冷媒迴路之熱交換量係降低。因此,即使加大預冷卻器7及再熱器8,也無法獲得對應此之性能改善,性價比變差。又,當空氣流方向之列數增加時,通風阻力提高,所以,鼓風機6之動力增加。藉此,EF值係降低。
當預冷卻器7及再熱器8之管外面積之和/蒸發器之管外面積×100≦4時,第2冷媒迴路C2係僅以無鰭片之傳熱管形成,藉此,管外傳熱面積變得太小,所以,預冷卻器7之熱交換量係顯著降低。又,藉填充冷媒到第2冷媒迴路C2,可增加熱交換量,但是,傳熱管之內容積也變小,所以,內壓很容易上昇,藉此,第2冷媒與空氣之溫度差也變小。熱交換器的鰭片係具有防蝕之功能,被設計成自鰭片腐蝕到傳熱管。當沒有鰭片時,傳熱管立即腐蝕,所以,第2冷媒迴路C2的第2冷媒變得很容易往室內洩漏。因此,可靠性降低。
當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時,預冷卻器7及再熱器8之管外面積之和,係蒸發器5之管外面積之2倍以下,所以,EF值改善率較大,所以,可提高性價比。
又,藉當作4<管外面積比率(預冷卻器及再熱器之管外面積之和/蒸發器之管外面積×100)<100,有可能改善對應預冷卻器7及再熱器8之傳熱面積擴大之EF值。
實施形態3.
參照圖4,實施形態3之除濕裝置1,主要係在冷凝器3包含第3冷凝部3c之點上,與實施形態1之除濕裝置1不同。
在本實施形態3之除濕裝置1中,冷凝器3係包含第1冷凝部3a、第2冷凝部3b及第3冷凝部3c。第3冷凝部3c係在第1冷媒迴路C1中,被配置於第1冷凝部3a與第2冷凝部3b之間。第3冷凝部3c之構造,係氣液兩相狀態之冷媒流過。第3冷凝部3c係被配置於第1風路9。自框體20的外部往內部之被鼓風機6取入之空氣,係依照預冷卻器7、蒸發器5、再熱器8、第1冷凝部3a及第3冷凝部3c之順序,通過第1風路9。第1風路9之構造,係空氣通過第1冷凝部3a之後,通過第3冷凝部3c。
第1冷凝部3a與再熱器8間之距離k1,也可以大於再熱器8與蒸發器5間之距離j1。又,第1冷凝部3a與再熱器8間之距離k1,也可以大於蒸發器5與預冷卻器7間之距離j2。甚至,第3冷凝部3c與第1冷凝部3a間之距離k2,也可以大於第1冷凝部3a與再熱器8間之距離k1。
第1冷凝部3a及第3冷凝部3c,係在空氣之流動方向中,被配置於比第1冷凝部3a、蒸發器5、預冷卻器7及再熱器8還要下風處。第1冷凝部3a及第3冷凝部3c之合計高度,係大於第1冷凝部3a、蒸發器5、預冷卻器7、再熱器8之高度。
當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時,第1風路9之構造,係空氣通過第1冷凝部3a之後,通過第3冷凝部3c。過冷卻狀態之冷媒流過之第1冷凝部3a,係在第1冷凝部3a、第2冷凝部3b及第3冷凝部3c之中,冷媒溫度變得最低。因此,再熱器8之散熱時之空氣溫度與第1冷凝部3a之第1冷媒之溫度差變得接近,藉此,在第1冷凝部3a之受熱量變小。藉此,可抑制由再熱器8之散熱所致之冷凝性能之降低。又,第3冷凝部3c之冷媒溫度係高於第1冷凝部3a之冷媒溫度,所以,在第1冷凝部3a中被熱交換,藉此,也可與溫度變高之空氣進行熱交換。藉此,藉第3冷凝部3c可確保冷凝性能,所以,可抑制在第1冷媒迴路C1之冷凝性能之降低。
又,通過第2冷凝部3b之空氣之風量,也可以藉增加流過第2風路10之空氣之風量而增加。例如也可以藉在第1冷凝部3a與第2冷凝部3b之間,設有框體20的吸入口,而增加風量。
又,也可以使冷媒之液領域變多之第1冷凝部3a的傳熱管之直徑,係比其他熱交換器還要細徑化,藉此,實現冷媒量之減少、通風阻力之減少、及傳熱性能之改善。藉此,變得比實施形態1,還要更可改善EF值。
實施形態4.
參照圖5,實施形態4之除濕裝置1,係主要在還包括風量調節裝置DP之點上,與實施形態1之除濕裝置1不同。
實施形態4之除濕裝置1,係還包括風量調節裝置DP。風量調節裝置DP係被配置於第2風路10。風量調節裝置DP之構造,係可調整通過第2風路10之空氣之量。例如風量調節裝置DP之構造,係可藉未圖示之馬達而旋轉。在此情形下,藉風量調節裝置DP旋轉,而增減第2風路10之流路面積,藉此,變得可增減通過第2風路10之空氣之量。
當蒸發器5中之除濕水之量較多,所以,降低第1風路9側之風量時,風量調節裝置DP係被關閉。亦即,風量調節裝置DP旋轉,使得阻塞第2風路10之流路,藉此,第2風路10係被關閉。此時,風量調節裝置DP係被配置,使得在圖5中鉛直方向上延伸。藉此,第1風路9側之風量增加。
當室內之除濕負載較小,所以,可使冷卻能力較小時,風量調節裝置DP係被打開。亦即,風量調節裝置DP旋轉,使得第2風路10之流路暢通,藉此,第2風路10係被打開。此時,風量調節裝置DP係被配置,使得在圖5中水平方向上延伸。藉此,流過第2風路10之空氣之風量增加,所以,冷凝性能提高。因此,變得可減少除濕裝置1之輸入。
在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中,係對應除濕裝置1之來自室內之負載,藉風量調節裝置DP,調整流過第1風路9及第2風路10之空氣之風量,藉此,可實現效率更高之運轉。因此,即使產生負載變動,也可維持較高之EF值。
實施形態5.
參照圖6,實施形態5之除濕裝置1,係主要在還包括流量調整閥13、及蒸發器5包含第1蒸發部5a及第2蒸發部5b之點上,與實施形態3之除濕裝置1不同。
實施形態5之除濕裝置1,係還包括流量調整閥13。流量調整閥13係被配置於第1冷媒迴路C1。在本實施形態中,流量調整閥13係配置有複數個。流量調整閥13係在第1冷媒迴路C1中,被配置於冷凝器3及蒸發器5之上游或下游。流量調整閥13之構造,係可開閉。流量調整閥13係例如電磁閥。
蒸發器5係包含第1蒸發部5a及第2蒸發部5b。第1蒸發部5a與第2蒸發部5b,係透過流量調整閥13被連接。流量調整閥13之構造,係第1冷媒可流通在第1蒸發部5a及第2蒸發部5b之至少任一者。
參照圖7,當負載較小時,流量調整閥13係被開閉,使得第1冷媒依序流過流壓縮機2、第1冷凝部3a、減壓裝置4及第1蒸發部5a。在圖7中,顯示白色之流量調整閥13係打開,顯示黑色之流量調整閥13係關閉。
參照圖8,當負載較大時,流量調整閥13係被開閉,使得第1冷媒依序流過壓縮機2、第2冷凝部3b、第3冷凝部3c、第1冷凝部3a、減壓裝置4、及蒸發器5(第1蒸發部5a及第2蒸發部5b)。在圖8中,顯示白色之流量調整閥13係打開,顯示黑色之流量調整閥13係關閉。
當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時,藉流量調整閥13之開閉,可對應各熱交換器之負載及運轉狀態,切換第1冷媒迴路C1之路徑。又,藉流量調整閥13之節流情況,可兩階段調整冷凝壓力及蒸發壓力,所以,藉調整各熱交換器之壓力,係可較高效率地運轉。
實施形態6.
參照圖9及圖10,在實施形態6之除濕裝置1中,係主要於在框體20的側表面20c設有吸氣口15之點上,與實施形態3之除濕裝置1不同。
在實施形態6之除濕裝置1中,係在框體20的側表面20c設有吸氣口15。吸氣口15係被構成,使得吸入空氣到第1風路9及第2風路10。吸氣口15係被配置於第1冷凝部3a與第2冷凝部3b及第3冷凝部3c之間。吸氣口15係被構成,使得吸入空氣到第1冷凝部3a與第2冷凝部3b及第3冷凝部3c之間。
當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時,在框體20除了設有第1吸入口14a及第2吸入口14b,還設有吸氣口15,所以,可增加通過第2冷凝部3b及第3冷凝部3c之空氣之風量。藉此,可提高冷凝能力。
實施形態7.
參照圖11,在實施形態7之除濕裝置1中,係開口部12a之口徑及風扇6b之直徑,比冷凝器3的被配置於最下風側之部分之高度還要小。
當框體20的開口部12a之口徑及鼓風機6的風扇6b之直徑,比處於空氣之吸入方向之最下游之冷凝器3之部分之高度還要大時,藉風扇6b之直徑,除濕裝置1之寬度及高度係被決定,所以,除濕裝置1係大型化。
開口部12a之口徑及風扇6b之直徑,係比蒸發器5、預冷卻器7、再熱器8之各高度還要大。當開口部12a之口徑及風扇6b之直徑,係比蒸發器5、預冷卻器7、再熱器8之高度還要小時,如果不擴大開口部12a與最下游之冷凝器3之部分之間隔時,空氣幾乎不流到最下游之冷凝器3之部分的上部,所以,熱交換性能係降低。甚至在蒸發器5、預冷卻器7、再熱器8之高度方向,很容易產生風速分佈,所以,這些之熱交換性能也降低。為了均一化高度方向之風速分佈,必須加大開口部12a與最下游之冷凝器3之部分之間隔、冷凝器3與再熱器8間之尺寸、再熱器8與蒸發器5之尺寸。因此,除濕裝置1之深處方向之厚度係增加,所以,除濕裝置1係大型化。又,風扇6b之直徑之小型化係降低風量。開口部12a之口徑之小型化,係增加通風阻力。因此,鼓風機6之輸入係惡化。
當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時,開口部12a之口徑及風扇6b之直徑,係比冷凝器3的被配置於最下風側之部分之高度還要小。因此,可抑制除濕裝置1大型化。
當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時,開口部12a之口徑及風扇6b之直徑,係比蒸發器5、預冷卻器7、及再熱器8之各高度還要大。因此,可抑制冷凝器3、蒸發器5、預冷卻器7、及再熱器8之高度方向之風速分佈。因此,可提高熱交換器之熱交換效率。藉此,可使用可有效使用熱交換器之合理大小之鼓風機6,所以,可提供一種適當大小之除濕裝置1。
上述之各實施形態係可適宜組合。
本次被開示之實施形態,係在全部之點做例示,其必須被考慮成非用於侷限本發明者。本發明之範圍並非上述之說明,而以申請專利範圍表示,其意圖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之意味及範圍內之全部變更。
1:除濕裝置 2:壓縮機 3:冷凝器 3a:第1冷凝部 3b:第2冷凝部 3c:第3冷凝部 4:減壓裝置 5:蒸發器 5a:第1蒸發部 5b:第2蒸發部 6:鼓風機 6a:軸 6b:風扇 7:預冷卻器 8:再熱器 9:第1風路 10:第2風路 11:第1分隔部 12:第2分隔部 12a:開口部 13:流量調整閥 14:吸入口 14a:第1吸入口 14b:第2吸入口 15:吸氣口 20:框體 20a:後表面 20b:前表面 20c:側表面 21:吹出口 22:第1領域 23:第2領域 C1:第1冷媒迴路 C2:第2冷媒迴路 DP:風量調節裝置
〔圖1]概略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除濕裝置之構造之圖。 〔圖2〕概略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變形例之除濕裝置之構造之圖。 〔圖3〕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2之除濕裝置之EF值改善率與管外面積比率之關係之曲線圖。 〔圖4〕概略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除濕裝置之構造之圖。 〔圖5〕概略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4之除濕裝置之構造之圖。 〔圖6〕本發明實施形態5之除濕裝置之冷媒迴路圖。 〔圖7〕表示冷媒流到本發明實施形態5之除濕裝置的第1冷凝部,冷媒不流到第2冷凝部及第3冷凝部之狀態之冷媒迴路圖。 〔圖8〕表示冷媒流到本發明實施形態5之除濕裝置的第1冷凝部、第2冷凝部及第3冷凝部之狀態之冷媒迴路圖。 〔圖9〕概略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6之除濕裝置之構造之圖。 〔圖10〕概略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6之除濕裝置之立體圖。 〔圖11〕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7之除濕裝置的風扇、開口部、冷凝器等之位置關係之圖。
1:除濕裝置
2:壓縮機
3:冷凝器
3a:第1冷凝部
3b:第2冷凝部
4:減壓裝置
5:蒸發器
6:鼓風機
6a:軸
6b:風扇
7:預冷卻器
8:再熱器
9:第1風路
10:第2風路
11:第1分隔部
12:第2分隔部
12a:開口部
14:吸入口
14a:第1吸入口
14b:第2吸入口
20:框體
20a:後表面
20b:前表面
21:吹出口
22:第1領域
23:第2領域
C1:第1冷媒迴路
C2:第2冷媒迴路

Claims (10)

  1. 一種除濕裝置,其包括: 框體;以及 第1冷媒迴路、第2冷媒迴路及鼓風機,被收容於前述框體的內部, 前述第1冷媒迴路之構造,係包含壓縮機、冷凝器、減壓裝置、蒸發器及第1冷媒,而且,前述第1冷媒依序流過前述壓縮機、前述冷凝器、前述減壓裝置及前述蒸發器, 前述第2冷媒迴路之構造,係包含預冷卻器、再熱器及第2冷媒,而且,前述第2冷媒循環在前述預冷卻器及前述再熱器, 前述冷凝器係包含:第1冷凝部,過冷卻液狀態之前述第1冷媒流過;以及第2冷凝部,過熱氣體狀態之前述第1冷媒流過, 前述框體係包含:第1風路;以及第2風路,自前述第1風路被分隔, 前述第1風路之構造,係被前述鼓風機取入之空氣,自前述框體的外部往前述內部,依序通過前述預冷卻器、前述蒸發器、前述再熱器、及前述第1冷凝部, 前述第2風路之構造,係前述空氣通過前述第2冷凝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預冷卻器及前述再熱器的管外面積之和,係前述蒸發器的管外面積之2倍以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冷凝器係包含在前述第1冷媒迴路中,被配置於前述第1冷凝部與前述第2冷凝部間之第3冷凝部, 前述第1風路之構造,係在前述空氣通過前述第1冷凝部後,通過前述第3冷凝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除濕裝置,其中,更包括被配置於前述第2風路之風量調節裝置, 前述風量調節裝置之構造,係可調整通過前述第2風路之前述空氣之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除濕裝置,其中,更包括流量調整閥, 前述蒸發器係包含第1蒸發部及第2蒸發部, 前述流量調整閥之構造,係前述第1冷媒可流通在前述第1蒸發部及前述第2蒸發部之至少任一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第1冷媒係與前述第2冷媒不同。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冷凝器與前述再熱器間之距離,係大於前述再熱器與前述蒸發器間之距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框體係包括設有第1吸入口及第2吸入口之後表面、及設有吸氣口之側表面, 前述第1吸入口之構造,係吸入前述空氣到前述第1風路, 前述第2吸入口之構造,係吸入前述空氣到前述第2風路, 前述吸氣口之構造,係吸入前述空氣到前述第1風路及前述第2風路。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框體係包含:第1領域,配置有前述第1風路及前述第2風路;第2領域,配置有前述鼓風機;以及開口部,連接前述第1領域與前述第2領域, 前述鼓風機係包含風扇, 前述開口部之口徑及前述風扇之直徑,係小於被配置於前述冷凝器之最下風側之部分之高度。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開口部之前述口徑及前述風扇之前述直徑,係大於前述蒸發器、前述預冷卻器及前述再熱器之各高度。
TW108141760A 2019-05-27 2019-11-18 除濕裝置 TWI7533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20901 WO2020240661A1 (ja) 2019-05-27 2019-05-27 除湿装置
WOPCT/JP2019/020901 2019-05-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3684A true TW202043684A (zh) 2020-12-01
TWI753323B TWI753323B (zh) 2022-01-21

Family

ID=73553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1760A TWI753323B (zh) 2019-05-27 2019-11-18 除濕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204906B2 (zh)
CN (1) CN113840645A (zh)
TW (1) TWI753323B (zh)
WO (1) WO20202406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62303B2 (en) * 2019-03-01 2021-03-30 Mitek Holdings, Inc. Heat exchanger
WO2022145003A1 (ja) * 2020-12-28 2022-07-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FR3137534A1 (fr) * 2022-07-05 2024-01-12 Airgaïa Système de déshumidification de l’air au sein d’une structure de culture close et structure de culture close équipée d’un tel système de déshumidif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64722U (zh) * 1979-10-23 1981-05-30
JPS61272568A (ja) * 1985-05-24 1986-12-02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除湿機
JP2000320861A (ja) * 1999-05-13 2000-11-24 Shin Nanpoo Kagaku Kogyosho:Kk 除湿機
EP2985538B1 (en) * 2013-04-10 2020-06-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CN109312968B (zh) * 2016-06-22 2020-11-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10139700B (zh) * 2017-01-12 2021-11-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207247400U (zh) * 2017-09-27 2018-04-17 上海朗绿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双冷源新风机及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04906B2 (ja) 2023-01-16
TWI753323B (zh) 2022-01-21
CN113840645A (zh) 2021-12-24
JPWO2020240661A1 (zh) 2020-12-03
WO2020240661A1 (ja) 2020-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3323B (zh) 除濕裝置
US20100011803A1 (en) Horizontal discharge air conditioning unit
TWI671494B (zh) 除濕裝置
JP6888102B2 (ja) 熱交換器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6338254B1 (en) Refrigeration sub-cooler and air conditioning dehumidifier
CN105229382A (zh) 用于空冷式冷却器的模块化盘管
WO2005079957A1 (ja) 空気調和方法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317012A (ja) エアコン
TW202103774A (zh) 除濕機
JP7308975B2 (ja) 除湿装置
KR100930762B1 (ko) 공기 조화기
JP2008121995A (ja) 空気調和機
TWI830175B (zh) 除濕裝置
TWI784343B (zh) 除濕裝置
TWI810896B (zh) 除濕裝置
JP3885063B2 (ja) 空気調和機
KR20060056836A (ko) 냉난방 성능을 높인 실외기 일체형 냉난방기
TWI836224B (zh) 除濕裝置
JP7394722B2 (ja) 除湿装置
WO2022145003A1 (ja) 除湿装置
WO2023281655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1330309A (ja) 空気調和機
WO2023188421A1 (ja) 室外機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WO2020136797A1 (ja) 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