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43043A - 反射材料 - Google Patents

反射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43043A
TW202043043A TW109110600A TW109110600A TW202043043A TW 202043043 A TW202043043 A TW 202043043A TW 109110600 A TW109110600 A TW 109110600A TW 109110600 A TW109110600 A TW 109110600A TW 202043043 A TW202043043 A TW 20204304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layer
resin
reflective material
organic particles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06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44655B (zh
Inventor
山下翔
田島久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470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16626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516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14906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516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14906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516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14906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3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30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46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4655B/zh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反射材料,其具有良好之反射特性,用於背光單元時可抑制亮度不均之產生或反射材料之表層所含有之粒子脫離,作為可應對液晶顯示器之薄型化之反射材料,具備將含有聚烯烴樹脂及微粉狀填充劑之樹脂層(B)、含有聚烯烴樹脂及有機粒子之樹脂層(A)及含有聚烯烴樹脂且不含粒徑為10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之樹脂層(C)依序積層而成之構成,且上述樹脂層(A)~(C)中任一層以上之層具有空隙。

Description

反射材料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反射材料。更詳細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較佳地用作液晶顯示器、照明器具、照明看板等之構成構件之反射材料。
以液晶顯示器為首,於照明器具或照明看板等多數領域使用反射材料。最近,於液晶顯示器之領域推進裝置之大型化及顯示性能之高度化,最少亦要求將大量光供給至液晶而提高背光單元之性能,對於反射材料,亦要求更優異之光反射性(亦簡稱為「反射性」)。 作為此種反射材料,例如已知有使用將芳香族聚酯系樹脂作為主原料之白色聚酯膜之液晶顯示器用之反射膜(參照專利文獻1)。 然而,於使用芳香族聚酯系樹脂作為反射材料之材料之情形時,存在由於分子鏈中所包含之芳香環會吸收紫外線,故而因由液晶顯示裝置等之光源發出之紫外線而導致膜劣化、黃變,從而導致反射膜之光反射性降低之問題。
又,亦已知有藉由使向聚丙烯樹脂中添加填充劑而形成之膜延伸,而於膜內形成微細之空隙,從而產生光散射反射之反射材料(參照專利文獻2)及由含有聚烯烴樹脂與填料之基材層及包含聚烯烴樹脂之層構成之積層構成之聚烯烴樹脂光反射體(參照專利文獻3)。 使用此種聚烯烴樹脂之反射膜具有因紫外線而導致之膜之劣化或黃變之問題較少之特徵。 進而,已知有包含聚丙烯樹脂、及與該聚丙烯樹脂呈非相溶性之樹脂之至少1種以上之熱收縮率得以降低之二軸延伸反射片材(參照專利文獻4)。該反射片材具備如下特徵:即便未包含大量無機粉末,與基重、密度為相同程度之先前之反射片材相比,顯示出更高之反射率。
近年來,對液晶顯示器進一步要求薄型化,關於液晶顯示器內所具備之背光裝置,亦要求薄型化。 於使背光裝置薄型化之情形時,必須使背面殼體及導光板等構件變薄。然而,若使該等構件變薄,則背光裝置之機械強度降低,故而例如於顯示器本體受到外力之情形時,導光板與反射材料局部強有力地接觸而導致產生亮度不均或色不均(以下,總稱為「亮度不均」)。因此,對於經薄型化之液晶顯示器所使用之背光裝置,要求進而賦予亮度不均防止功能之反射材料。 作為消除此種亮度不均之問題之元件,提出有使反射材料之表層含有粒子之反射材料(參照專利文獻5、專利文獻6)。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04-23954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11-174213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5-031653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8-158134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2015-163986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專利特開2015-00159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根據本發明者等人之研究,確認到如專利文獻5及專利文獻6所揭示之反射材料雖看到消除亮度不均之問題之效果,但仍存在導光板被切削而受損之情形或背光單元等之構成構件產生污染之情形。又,確認到此種現象於使用聚烯烴樹脂之反射材料中容易產生。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關於使用聚烯烴樹脂之反射材料,提供如下反射材料,其具有良好之反射特性,於用作背光單元等之構成構件時,可抑制亮度不均之產生或構成構件之污染,且可應對液晶顯示器之薄型化。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提出一種反射材料,其具備將含有聚烯烴樹脂及微粉狀填充劑之樹脂層(B)、含有聚烯烴樹脂及有機粒子之樹脂層(A)、及含有聚烯烴樹脂且不含粒徑為10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之樹脂層(C)依序積層而成之構成,且上述樹脂層(A)~(C)中任一層以上之層具有空隙。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所提出之反射材料,具有良好之反射特性,且用作背光單元等之構成構件時,可抑制亮度不均之產生或構成構件之污染。本發明所提出之反射材料可應對液晶顯示器之薄型化。因此,本發明所提出之反射材料可較佳地用作液晶顯示器、照明器具或者照明看板等之反射材料。
以下,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進行說明之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任意變化後實施。
<<本反射材料>>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一例之反射材料(稱為「本反射材料」)係具備將含有聚烯烴樹脂及微粉狀填充劑之樹脂層(B)、含有聚烯烴樹脂及有機粒子之樹脂層(A)、及含有聚烯烴樹脂且不含粒徑為10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之樹脂層(C)依序積層而成之構成,且上述樹脂層(A)~(C)中任一層以上之層具有空隙之反射材料。
此處,對設計本反射材料時之技術思想進行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受以下之技術思想之範圍任何限制。 如上所述,作為防止亮度不均之方法,先前以來,一直進行將反射材料製成積層構成並使其表層含有粒子(尤其是大粒徑之有機粒子)之方法。其原因在於藉由使反射材料之表層含有粒子而於表面形成突起。藉由使反射材料之表面存在突起,可防止導光板與反射材料局部強有力地接觸,從而可抑制亮度不均。因此,於為了於反射材料之表面形成突起而使其含有粒子之情形時,一直採用使積層構成之最表層含有粒子。
另一方面,根據本發明者等人之研究確認到此種反射材料雖看見消除亮度不均之問題之效果,但仍存在根據構成反射材料之材料之選擇或反射材料之層構成、製造條件等而該等反射材料會導致導光板受損之情形或污染背光單元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若產生導光板之受損或構成構件之污染,則推測組入有此種構成構件之液晶顯示器會產生液晶畫面之缺陷。 又,亦判明此種現象於使用聚烯烴樹脂之反射材料中容易產生。 本研究之結果確認到作為其主要原因之一,起因於反射材料中所含有之粒子自表層脫離。進而,認為該粒子之脫離不僅會於反射材料之製造時產生,亦可能會因所製造之反射材料之保管中或背光單元組裝步驟、及組入後之製品處理所產生之振動等而產生。 若以所脫離之粒子附著於反射材料表面之狀態組入至背光單元或於背光單元內粒子自反射材料脫離,則該粒子凝聚而進而大粒徑化,並以夾於反射材料與導光板之間之狀態存在。推定若於該狀態下背光單元受到變形應力,則凝聚粒子部分產生應力集中,導光板或反射材料本身被切削而受損,其結果為成為液晶畫面之缺陷。 於該方面,亦可理解於與相對剛直(彈性模數較高)之聚酯樹脂系之反射材料相比柔軟(彈性模數較低)之聚烯烴樹脂系之反射材料中容易產生問題。 因此,本發明者等人發現即便為使用聚烯烴樹脂之反射材料,藉由不將含有用以形成突起之有機粒子之層作為最表層,而是於該含有有機粒子之層之表層側設置相當於外層之層,亦可發揮亮度不均之抑制效果,並且可抑制反射材料表面所存在之粒子之脫離,並基於該見解設計出本反射材料。
進而,本反射材料由於可將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之各層之功能分離,故而例如可獲得如以下之(i)~(iii)之效果。但是,並不限定於該等效果。 (i)可使樹脂層(B)具有光反射性,另一方面,可使樹脂層(A)及樹脂層(C)具有耐熱性。或者 (ii)可使樹脂層(B)具有光反射性,另一方面,可使樹脂層(A)及樹脂層(C)具有作為反射材料之剛性。或者 (iii)可利用樹脂層(C)使光進行表面反射,另一方面,可使透過樹脂層(C)之光於樹脂層(A)或者樹脂層(B)內反射。 如上所述,由於可將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之功能分離,故而可獲得更高之反射性能以及更優異之耐熱性及耐折性。
<樹脂層(A)> 樹脂層(A)係含有聚烯烴樹脂及有機粒子之層。 於樹脂層(A)中,較佳為上述聚烯烴樹脂為主成分樹脂。藉由使樹脂層(A)將聚烯烴樹脂作為主成分樹脂,可與樹脂層(B)或者樹脂層(C)具有親和性,而使層間接著性良好。又,藉由使樹脂層(A)含有有機粒子,可於本反射材料之表面、通常為樹脂層(C)側表面形成適度之突起,故而可抑制亮度不均。
再者,於本發明中,所謂「主成分樹脂」,意指構成各層之樹脂中質量比率最大之樹脂,容許於不妨礙該主成分樹脂之功能之範圍內含有其他樹脂。此時,該主成分樹脂之含有比率占構成各層之樹脂之50質量%以上、較佳為70質量%以上、尤佳為90質量%以上(包含100質量%)。
(聚烯烴樹脂) 作為樹脂層(A)之主成分樹脂之聚烯烴樹脂並不限定其種類。例如可列舉選自:聚丙烯、丙烯-乙烯共聚物、丙烯-α-烯烴共聚物等聚丙烯系樹脂;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乙烯-α-烯烴共聚物等聚乙烯系樹脂;聚甲基戊烯等α-烯烴樹脂、乙烯-環狀烯烴共聚物等環烯烴樹脂;乙烯-丙烯橡膠(EPR)、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EPDM)等烯烴系彈性體等中之至少1種聚烯烴樹脂。 該等之中,就機械性質、柔軟性等而言,較佳為聚丙烯樹脂、環烯烴樹脂、或兩者之組合。其中,尤佳為將環烯烴樹脂作為主成分樹脂。環烯烴樹脂由於可見光之吸收較少且具有耐熱性,故而適合作為樹脂層(A)之主成分樹脂。
樹脂層(A)中之聚烯烴樹脂之含量並無限定,通常為50質量%以上,較佳為70質量%以上,更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90質量%以上。若聚烯烴樹脂之含量為上述下限值以上,則可對本反射材料賦予良好之柔軟性,故而較佳。 又,樹脂層(A)中之聚烯烴樹脂之含量之上限亦並無限定,亦可除有機粒子外全部為聚烯烴樹脂。較佳為99質量%以下,更佳為9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7質量%以下。若聚烯烴樹脂之含量為上述上限值以下,則本反射材料之耐斷裂性、耐彎折性及亮度不均防止功能等變得良好,故而較佳。 此處,聚烯烴樹脂之含量意指樹脂層(A)中之所有聚烯烴樹脂之合計量。
(環烯烴樹脂) 繼而,作為樹脂層(A)之主成分樹脂,對於上述聚烯烴樹脂之中亦尤佳之環烯烴樹脂進行說明。
所謂環烯烴樹脂,係主鏈包含碳-碳鍵且主鏈之至少一部分具有環狀烴結構之高分子化合物。該環狀烴結構係藉由將如降𦯉烯或四環十二烯所代表之環狀烴結構中具有至少一個烯烴性雙鍵之化合物(環烯烴)用作單體而導入。
環烯烴樹脂被分類成環烯烴之加成聚合物或其氫化物、環烯烴與α-烯烴之加成聚合物或其氫化物、環烯烴之開環聚合物或其氫化物,均可用作環烯烴樹脂。又,環烯烴樹脂可為環烯烴均聚物、環烯烴共聚物之任一者。
作為環烯烴樹脂之具體例,可列舉:環戊烯、環己烯、環辛烯 環戊二烯、1,3-環己二烯等一環環烯烴; 二環[2.2.1]庚-2-烯(慣用名:降𦯉烯)、5-甲基-二環[2.2.1]庚-2-烯、5,5-二甲基-二環[2.2.1]庚-2-烯、5-乙基-二環[2.2.1]庚-2-烯、5-丁基-二環[2.2.1]庚-2-烯、5-亞乙基-二環[2.2.1]庚-2-烯、5-己基-二環[2.2.1]庚-2-烯、5-辛基-二環[2.2.1]庚-2-烯、5-十八烷基-二環[2.2.1]庚-2-烯、5-亞甲基-二環[2.2.1]庚-2-烯、5-乙烯基-二環[2.2.1]庚-2-烯、5-丙烯基-二環[2.2.1]庚-2-烯等二環環烯烴;
三環[4.3.0.12,5]癸-3,7-二烯(慣用名:二環戊二烯)等三環環烯烴; 四環[4.4.0.12,5.17,10]十二-3-烯(亦簡稱為四環十二烯)等四環環烯烴; 8-環戊基-四環[4.4.0.12,5.17,10]十二-3-烯、四環[8.4.14,7.01,10.03,8]十五-5,10,12,14-四烯(亦稱為1,4-亞甲基-1,4,4a,5,10,10a-六氫蒽);環戊二烯之四聚物等多環環烯烴等。 該等環烯烴樹脂可分別單獨使用或者將2種以上組合後作為共聚物使用。
作為可與環烯烴共聚合之α-烯烴之具體例,可列舉: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3-甲基-1-丁烯、3-甲基-1-戊烯、3-乙基-1-戊烯、4-甲基-1-戊烯、4-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戊烯、4-乙基-1-己烯、3-乙基-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烯、1-十四烯、1-十六烯、1-十八烯、1-二十烯等碳數2~20、較佳為碳數2~8之乙烯或α-烯烴等。該等α-烯烴可分別單獨使用或者將2種以上組合使用。
所謂環烯烴樹脂,係含有環烯烴成分作為主成分之樹脂,係含有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之樹脂。 此時,所謂上述「主成分」,意指構成環烯烴樹脂之成分中質量比率最大之成分,容許於不妨礙該主成分之功能之範圍內含有其他成分。此時,該主成分之含有比率占構成環烯烴樹脂之成分之50質量%以上、較佳為70質量%以上(包含100質量%)。再者,關於其他樹脂之主成分亦相同。
於環烯烴樹脂為降𦯉烯等環烯烴與α-烯烴之共聚物之情形時,就平衡性良好地獲得藉由將α-烯烴作為共聚合成分所帶來之延伸加工等之加工性能之提高之效果與藉由將環烯烴作為共聚合成分之主成分所帶來之耐熱性之效果之觀點而言,環烯烴樹脂中之環烯烴成分之含有比率較佳為60~90質量%,其中,更佳為65質量%以上或者80質量%以下。 環烯烴或環烯烴與α-烯烴之聚合方法及所獲得之聚合物之氫化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依據公知之方法進行。
環烯烴樹脂之熔體流動速率(MFR)並無限定。例如,作為依據JIS K7210以230℃、負載21.18 N所測得之值,較佳為0.1~20 g/10min,其中,更佳為0.5 g/10min以上或者10 g/10min以下。
環烯烴樹脂可為結晶性,亦可為非晶性。其中,較佳為非晶性。 環烯烴樹脂之玻璃轉移溫度(Tg)並無限定。就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70℃以上,更佳為80℃以上,進而較佳為85℃以上,較佳為170℃以下,更佳為160℃以下,進而較佳為150℃以下。 若環烯烴樹脂之玻璃轉移溫度為上述範圍,則有延伸加工性變得良好之傾向。 此處,「玻璃轉移點(Tg)」設為藉由示差掃描型熱量計以10℃/分鐘之速度自-50℃升溫至250℃後,以等溫維持1分鐘,以10℃/分鐘之速度冷卻至-50℃,以等溫維持1分鐘後,再次以10℃/分鐘之速度升溫至250℃時讀取之值。 再者,亦可將2種以上之環烯烴樹脂組合後混合並將混合樹脂之玻璃轉移點(Tg)調整為上述範圍。
環烯烴樹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之組成或物性等不同者混合使用。例如,亦可將2種以上之環烯烴樹脂組合後混合,並將混合樹脂之MFR及Tg調整為上述範圍。
樹脂層(A)中之環烯烴樹脂之含量並無限定。較佳為30質量%以上,更佳為3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以上。若環烯烴樹脂之含量為上述下限值以上,則可對本反射材料賦予良好之耐熱性,故而較佳。 又,樹脂層(A)中之環烯烴樹脂之含量之上限亦並無限定。較佳為85質量%以下,更佳為8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75質量%以下。 若環烯烴樹脂之含量為上述上限值以下,則本反射材料之耐斷裂性、耐彎折性及亮度不均防止功能等變得良好,故而較佳。
作為環烯烴樹脂,可使用市售製品。例如可列舉:日本ZEON公司製造之「ZEONOR(註冊商標)」(環狀烯烴之開環聚合體之氫化物)、三井化學公司製造之「APEL(註冊商標)」(乙烯與四環十二烯之加成共聚物)或Poly plastics公司製造之「TOPAS(註冊商標)」(乙烯與降𦯉烯之加成共聚物)等。其中,「ZEONOR」及「TOPAS」由於光吸收作用較少,故而可獲得具有較高之反射性能之反射材料,因此較佳。
(其他聚烯烴樹脂) 於將環烯烴樹脂用作作為樹脂層(A)之主成分樹脂之聚烯烴樹脂之情形時,存在可藉由調配環烯烴樹脂以外之聚烯烴樹脂(以下稱為「其他聚烯烴樹脂」)形成樹脂層(A)而進而提高耐折性與耐熱性之情形。 又,亦可不使用環烯烴樹脂作為樹脂層(A)之主成分樹脂,而僅使用「其他聚烯烴樹脂」作為該主成分樹脂。
「其他聚烯烴樹脂」之熔體流動速率(MFR)並無限定。其中,作為依據JIS K7210以230℃、負載21.18 N所測得之值,較佳為0.1~20 g/10min,其中,更佳為0.5 g/10min以上或者10 g/10min以下。 又,於併用環烯烴樹脂與「其他聚烯烴樹脂」之情形時,較佳為亦將環烯烴樹脂之MFR調整為上述範圍。若如上所述調整兩者之MFR,則有作為反射材料之機械特性變得良好之傾向。
作為「其他聚烯烴樹脂」,可使用於上文中作為樹脂層(A)之主成分樹脂而例示之聚烯烴樹脂中之1種或將2種以上組合使用。其中,較佳為聚乙烯系樹脂或聚丙烯系樹脂,其中,就熔點較高而耐熱性優異且彈性模數等機械特性較高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聚丙烯系樹脂。但是,並不限定於該等。
於「其他聚烯烴樹脂」為聚丙烯系樹脂之情形時,就擠出成形性之觀點而言,熔體流動速率(MFR)作為依據JIS K7210以230℃、負載21.18 N所測得之值,較佳為0.1~20 g/10min,其中,進而較佳為0.2 g/10min以上或者10 g/10min以下、其中0.5 g/10min以上或者5 g/10min以下。
於將環烯烴樹脂與「其他聚烯烴樹脂」組合用作構成樹脂層(A)之樹脂成分之情形時,環烯烴樹脂之MFR(「MFR(CO)」)與「其他聚烯烴樹脂」之MFR(「MFR(PO)」)之關係較佳為MFR(CO):MFR(PO)=1:0.05~1:20,更佳為1:0.1~1:10。 若兩者之MFR之關係為上述範圍內,則有「其他聚烯烴樹脂」於環烯烴樹脂中配向而可使作為反射材料之機械特性良好之傾向,因此較佳。
樹脂層(A)中之「其他聚烯烴樹脂」之含量並無限定。於與環烯烴樹脂併用之情形時,(相對於樹脂層(A)100質量%)較佳為2質量%以上,更佳為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上。又,其上限亦並無限定。較佳為40質量%以下,更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5質量%以下。 若「其他聚烯烴樹脂」之含量為上述下限值以上,則可更有效地抑制延伸時樹脂層(A)斷裂,並且樹脂層(A)與樹脂層(B)或者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層間接著性進一步較高地維持,故而較佳。另一方面,若「其他聚烯烴樹脂」之含量為上述上限值以下,則有可使耐熱性及亮度不均防止功能進一步良好之傾向。
進而,若作為樹脂層(A)之主成分樹脂之聚烯烴樹脂與作為樹脂層(C)之主成分樹脂之聚烯烴樹脂相同,則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接著性提高,故而較佳。但是,並不限定於相同。 又,作為樹脂層(A)之主成分樹脂之聚烯烴樹脂與樹脂層(B)所含有之較佳為作為主成分樹脂而含有之聚烯烴樹脂相同,則樹脂層(A)與樹脂層(B)之接著性提高,故而較佳。但是,並不限定於相同。
(有機粒子) 本反射材料之樹脂層(A)含有有機粒子。 此處所謂「有機粒子」,只要為將有機物作為主成分而形成之粒子狀物質便符合。此時,所謂「主成分」,意指構成有機粒子之成分中質量比率最大之成分,容許於不妨礙該主成分之功能之範圍內含有其他成分。此時,該主成分之含有比率占構成有機粒子之成分之50質量%以上、較佳為70質量%以上(包含100質量%)。 作為該有機粒子,較佳為樹脂粒子,可列舉所謂之聚合物顆粒、聚合物中空粒子等。 作為樹脂粒子之有機粒子之種類並無限定,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酯系樹脂粒子、苯乙烯系樹脂粒子、聚矽氧系樹脂粒子、尼龍系樹脂粒子、聚乙烯系樹脂粒子、苯胍𠯤系樹脂粒子、胺基甲酸酯系樹脂粒子等。 該等有機粒子可為均聚物,亦可為共聚物。該等可使用任1種或將2種以上混合使用。
該等有機粒子之中,較佳為(甲基)丙烯酸酯系樹脂粒子,其中較佳為甲基丙烯酸甲酯系樹脂粒子或甲基丙烯酸丁酯系樹脂粒子,尤佳為甲基丙烯酸甲酯系樹脂粒子。於該等情形時,亦可為將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者甲基丙烯酸丁酯作為主成分之共聚物。 此處,所謂「(甲基)丙烯酸酯」,意指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
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有機粒子之形狀並無限定,例如可為球狀、棒狀、平板狀或不具有特定形狀之粉碎物或凝聚物、無定形者。該等之中,作為有機粒子之形狀,較佳為球狀。 此處所謂「球狀」,未必僅意指真球,只要視覺上為大致球形便符合。具體而言,例如粒子之剖面形狀為圓形、大致圓形、橢圓形、大致橢圓形、由具有曲率之圓弧包圍之形狀等符合。
藉由使樹脂層(A)含有有機粒子,可於相鄰之樹脂層(C)之表面、進而於在該樹脂層(C)表面積層「其他層」之情形時亦於其表面、即本反射材料之樹脂層(C)側表面形成適度之突起。此時,若樹脂層(A)所含有之有機粒子為球狀,則與該有機粒子為不定形之粒子之情形相比,可使上述突起之高度、大小、形狀等相對均勻。如此,可藉由使樹脂層(C)之表面、進而本反射材料之樹脂層(C)側表面所形成之突起之高度、大小、形狀等一致而進一步抑制亮度不均及粒子之脫離等。
又,有機粒子較佳為經交聯處理之粒子(稱為「交聯粒子」)。藉由使有機粒子進行交聯處理,即便於如在擠出製膜時之加熱狀態下受到變形應力之狀態下,亦容易保持粒子之形狀。 有機粒子是否為交聯粒子例如可根據在浸漬於不進行交聯則會溶解之類之溶劑(良溶劑)中時不會溶解而膨潤之情況來確認。此時,亦可適當進行加熱。此外,亦可藉由核磁共振光譜(NMR)或紅外吸收光譜(IR)等來進行確認。 再者,不進行交聯則會溶解之類之溶劑(良溶劑)係視構成有機粒子之樹脂種類而有所不同,於(甲基)丙烯酸酯系樹脂粒子之情形時,例如可列舉丙酮、甲苯、乙酸乙酯、甲基乙基酮等。 為了將有機粒子製成交聯粒子,例如只要使用二乙烯苯或聚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偏苯三甲酸等具有多官能之聚合性基之化合物作為聚合原料即可。
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有機粒子之玻璃轉移點(亦簡稱為「Tg」)較佳為120℃以上。藉由使樹脂層(A)中含有該Tg為120℃以上之有機粒子,可對本反射材料表面賦予適度之硬度,可抑制亮度不均。有機粒子之Tg之下限因與上述相同之原因而較佳為125℃以上,更佳為130℃以上。 又,有機粒子之Tg之上限並無限制,較佳為260℃以下。藉由使該Tg為260℃以下,有本反射材料表面之硬度變得過高之情況得到抑制之傾向。有機粒子之Tg之上限因與上述相同之原因而較佳為240℃以下,更佳為200℃以下。 此處,玻璃轉移點(Tg)係設為藉由示差掃描型熱量計於以30℃/分鐘之升溫速度升溫時讀取到之玻璃轉移點之值,且對粒子本身進行測定。再者,於存在複數個玻璃轉移點(Tg)之情形時,只要至少一個玻璃轉移點(Tg)處於上述範圍即可。
作為將有機粒子之Tg設為上述範圍內之方法,可藉由將有機粒子設為樹脂粒子,並根據樹脂骨架之種類(例如(甲基)丙烯酸酯系骨架或苯乙烯系骨架等)、單體之種類(於共聚合之情形時包含單體之種類及組成比)、分子量(於交聯粒子之情形時為交聯度)等進行調整。 再者,通常有機粒子藉由交聯而Tg會變化。其原因在於高分子鏈之分子運動因交聯點而受到約束。 於本發明中,若有機粒子為交聯粒子且其Tg為上述範圍,則於亮度不均之抑制之方面尤佳。
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有機粒子之玻璃轉移點下之熱容量(ΔCp)較佳為0.75 J/(g・℃)以下。藉由使樹脂層(A)中含有ΔCp為0.75 J/(g・℃)以下之有機粒子,可進一步抑制反射材料之亮度不均。 有機粒子之ΔCp之上限因與上述相同之原因而較佳為0.50 J/(g・℃)以下,更佳為0.45 J/(g・℃)以下,進而較佳為0.40 J/(g・℃)以下,進而更佳為0.35 J/(g・℃)以下。 有機粒子之ΔCp之下限並無限制,較佳為0.10 J/(g・℃)以上,更佳為0.15 J/(g・℃)以上,更佳為0.20 J/(g・℃)以上,進而較佳為0.25 J/(g・℃)以上,進而更佳為0.30 J/(g・℃)以上。 此處,玻璃轉移點下之熱容量(ΔCp)設為藉由示差掃描型熱量計以30℃/分鐘之升溫速度升溫時讀取之玻璃轉移點下之ΔCp之值,對粒子本身進行測定。再者,於存在複數個Tg之情形時,設為115~260℃之範圍內之最低溫度之Tg下之熱容量(ΔCp)之值。
作為將有機粒子之ΔCp設為上述範圍之方法,可藉由將有機粒子設為樹脂粒子,並根據樹脂骨架之種類(例如(甲基)丙烯酸酯系骨架或苯乙烯系骨架等)、單體之種類(於共聚合之情形時包含單體之種類及組成比)、分子量(於交聯粒子之情形時為交聯度)等進行調整。其中,交聯度之影響較大。 所謂上述玻璃轉移點,係高分子材料開始微布朗運動之溫度,所謂熱容量(ΔCp),相當於此時之運動量。即,即便為類似組成之樹脂,於交聯度較高之情形時,由於分子鏈會受到約束,故而ΔCp之值亦會減小。因此,ΔCp之值較低意指分子受到約束而交聯度較高。
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較佳為5~50 μm。若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為5 μm以上,則有可於表面高效率地形成對抑制亮度不均有效之高度之突起之傾向。另一方面,若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為50 μm以下,則有可抑制粒子之脫離之傾向。 就上述觀點而言,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液晶顯示器、照明器具或者照明看板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5~50 μm,更佳為18 μm以上或者45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21 μm以上或者39 μm以下,進而更佳為23 μm以上或者37 μm以下。 又,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終端等便攜式資訊處理終端之液晶顯示器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較佳為5~20 μm,更佳為8 μm以上或者19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0 μm以上或者18 μm以下,進而更佳為12 μm以上或者15 μm以下。
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可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 作為原料之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可作為根據藉由動態光散射法等所測得之體積基準粒度分佈而求出之平均粒徑(D50)進行測定。 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可使用光學顯微鏡或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對樹脂層(A)之表面或者本反射材料之剖面進行觀察,測定3個以上、較佳為10個以上之粒子之直徑,並作為其平均值而求出。此時,於剖面形狀並非為圓形之情形(例如為橢圓形等之情形)時,可測定最長直徑與最短直徑之平均值作為各粒子之直徑。 再者,於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有機粒子之形狀自原料之有機粒子之形狀出現明顯變形之情形時,可將原料之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視作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
樹脂層(A)中之有機粒子之含量(相對於樹脂層(A)100質量%)較佳為0.5~10質量%。若有機粒子之含量為0.5質量%以上,則可更容易地對本反射材料表面賦予特定之硬度及粗糙度,因此較佳,若有機粒子之含量為10質量%以下,則可於不妨礙擠出製膜時之連續生產性之情況下進一步有效率地進行生產,因此較佳。 就上述觀點而言,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液晶顯示器、照明器具或者照明看板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有機粒子之含量較佳為0.5~5質量%,更佳為2質量%以上或者4質量%以下。 又,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終端等便攜式資訊處理終端之液晶顯示器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有機粒子之含量較佳為3~10質量%,更佳為3.5質量%以上或者9質量%以下。
(微粉狀填充劑) 樹脂層(A)可一併含有上述有機粒子及上述有機粒子以外之微粉狀填充劑(以下稱為「微粉狀填充劑」)。 藉由使樹脂層(A)中含有微粉狀填充劑,具有如下傾向,即:除因聚烯烴樹脂等與微粉狀填充劑之折射率差所產生之光散射以外,亦因於製造本反射材料之過程中形成於微粉狀填充劑之周圍之空腔與聚烯烴樹脂等之折射率差所產生之光散射、進而形成於微粉狀填充劑之周圍之空腔與微粉狀填充劑之折射率差所產生之光散射等而使得本反射材料之反射特性進一步提高。再者,於可藉由樹脂層(B)確保充分之光反射性之情形時,亦可不使樹脂層(A)含有微粉狀填充劑。
關於可用於樹脂層(A)之微粉狀填充劑之種類、粒徑及表面處理方法,可同樣地使用作為可用於下述樹脂層(B)之微粉狀填充劑而記載者,較佳之例亦相同。此處,作為用於樹脂層(B)之微粉狀填充劑而於下文中說明之事項中之「樹脂層(B)」可改稱為「樹脂層(A)」。
關於樹脂層(A)所含有之微粉狀填充劑,其平均粒徑較佳為0.05 μm以上且15 μm以下。若該微粉狀填充劑之平均粒徑為0.05 μm以上,則對聚烯烴樹脂之分散性不會降低,因此可獲得更均質之反射材料。又,若該平均粒徑為15 μm以下,則聚烯烴樹脂與微粉狀填充劑之界面緻密地形成而可獲得高反射性之反射材料。 就上述觀點而言,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液晶顯示器、照明器具或者照明看板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微粉狀填充劑之平均粒徑更佳為0.1 μm以上或者10 μm以下。 又,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終端等便攜式資訊處理終端之液晶顯示器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微粉狀填充劑之平均粒徑較佳為0.05 μm以上且5 μm以下,更佳為0.1 μm以上或者2 μm以下。
再者,微粉狀填充劑之平均粒徑可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 作為原料之微粉狀填充劑之平均粒徑可作為根據藉由動態光散射法等所測得之體積基準粒度分佈而求出之平均粒徑(D50)進行測定或者將使用離心沈澱式粒度分佈測定裝置所測得之等效球形分佈中之累計(質量基準)50%之粒徑作為平均粒徑(D50)進行測定。 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微粉狀填充劑之平均粒徑可使用光學顯微鏡或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對樹脂層(A)之表面或者本反射材料之剖面進行觀察,測定10個以上之粒子之直徑,並作為其平均值而求出。此時,於剖面形狀並非為圓形之情形時,可測定最長直徑與最短直徑之平均值作為各粒子之直徑。關於下述樹脂層(B)中所含有之微粉狀填充劑亦相同,於該情形時,較佳為對本反射材料之剖面進行觀察之方法。 再者,於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微粉狀填充劑之形狀自原料之微粉狀填充劑之形狀出現明顯變形之情形時,可將原料之微粉狀填充劑之平均粒徑視作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微粉狀填充劑之平均粒徑。
於樹脂層(A)含有微粉狀填充劑之情形時,樹脂層(A)中之微粉狀填充劑之含量並無限定。若考慮到本反射材料之光反射性、機械強度、生產性等,則相對於樹脂層(A)整體(即相對於樹脂層(A)100質量%)較佳為10~80質量%,其中,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上或者70質量%以下。若微粉狀填充劑之含量為10質量%以上,則可充分地確保構成樹脂層(A)之樹脂與微粉狀填充劑之界面之面積,可對本反射材料賦予更高之反射性。若微粉狀填充劑之含量為80質量%以下,則可進一步有效地確保反射材料所需之機械強度,因此較佳。
(其他成分) 樹脂層(A)亦可進而含有聚烯烴樹脂、有機粒子、微粉狀填充劑以外之成分作為「其他成分」。 作為「其他成分」,可列舉:上述以外之樹脂成分(包含熱塑性彈性體)或抗氧化劑、光穩定劑、熱穩定劑、分散劑、紫外線吸收劑、螢光增白劑、相容劑、潤滑劑及微粉狀填充劑以外之填充劑等。
又,亦可於不損及本反射材料之性能之範圍內於樹脂層(A)中含有本反射材料之製造步驟等中所產生之再生原料。 再生原料之含有比率並無限定,相對於樹脂層(A)整體之質量(相對於樹脂層(A)100質量%)較佳為1~60質量%,其中,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上或者50質量%以下。若該含量為1質量%以上,則產生使用再生原料所帶來之成本優勢,若為60質量%以下,則有不會損及反射材料所需之光反射性及機械強度之傾向。 但是,若使樹脂層(A)中含有再生原料,則存在本反射材料之表面粗糙度變得不穩定之情形或反射率變得不穩定之情形,因此於此種情形時,較佳為如下所述使樹脂層(B)中含有再生原料。
<樹脂層(B)> 本反射材料中之樹脂層(B)係含有聚烯烴樹脂之層。 樹脂層(B)只要含有聚烯烴樹脂即可,亦可含有其他樹脂。但是,就提高與樹脂層(A)之密接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含有聚烯烴樹脂作為主成分樹脂。
(聚烯烴樹脂) 用於樹脂層(B)之聚烯烴樹脂並無限定,可自作為樹脂層(A)之聚烯烴樹脂而例示者中選擇使用。例如可列舉選自聚丙烯、丙烯-乙烯共聚物等聚丙烯樹脂、或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乙烯-α-烯烴共聚物等聚乙烯樹脂、或乙烯-環狀烯烴共聚物等環烯烴樹脂、或乙烯-丙烯橡膠(EPR)、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EPDM)等烯烴系彈性體中之至少1種聚烯烴樹脂。該等之中,就機械性質、柔軟性等而言,較佳為聚丙烯樹脂或聚乙烯樹脂,其中,最佳為聚丙烯(丙烯之均聚物)。
再者,樹脂層(B)之聚烯烴樹脂亦可為與作為樹脂層(A)之主成分樹脂之聚烯烴樹脂不同之聚烯烴樹脂。但是,就提高樹脂層(A)(B)間之密接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包含與作為樹脂層(A)之主成分樹脂之聚烯烴樹脂共通之單體單元之聚烯烴樹脂。
用於樹脂層(B)之聚烯烴樹脂就擠出成形性之觀點而言,其熔體流動速率(MFR)作為依據JIS K7210以230℃、負載21.18 N所測得之值,較佳為0.1~20 g/10min,其中,更佳為0.2 g/10min以上或者10 g/10min以下,其中,進而較佳為0.5 g/10min以上或者5 g/10min以下。
樹脂層(B)中之聚烯烴樹脂之含量並無限定,(相對於樹脂層(B)100質量%)較佳為15質量%以上,更佳為2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5質量%以上。若聚烯烴樹脂之含量為上述下限值以上,則樹脂層(B)之強度進一步得到維持,故而較佳。 又,樹脂層(B)中之聚烯烴樹脂之含量之上限亦並無限定,可僅由聚烯烴樹脂構成,但較佳為90質量%以下,更佳為8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下。 若聚烯烴樹脂之含量為上述上限值以下,則不會降低反射率而強度得以維持,故而較佳。
(微粉狀填充劑) 就獲得進一步之反射性能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樹脂層(B)中一併含有上述聚烯烴樹脂及微粉狀填充劑。 藉由使樹脂層(B)含有微粉狀填充劑,因該微粉狀填充劑而入射光進行漫反射而反射特性提高,並且於樹脂層(B)為延伸體之情形時,容易形成空隙。
樹脂層(B)中所含有之微粉狀填充劑並無限定,可例示無機微粉體、有機質微粉體等。再者,該有機質微粉體可使用與用於樹脂層(A)之有機粒子相同者。該等之中,樹脂層(B)較佳為含有該無機微粉體作為微粉狀填充劑。又,亦可將無機微粉體與有機質微粉體組合使用。
作為樹脂層(B)可含有之有機質微粉體,例如可列舉聚合物顆粒、聚合物中空粒子等,該等可使用其中任1種或將2種以上混合使用。 又,本反射材料如下所述,可將於該反射材料之製造步驟等中產生之邊角材料作為再生原料製成樹脂層(B)之原料之一部分。於該情形時,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有機粒子亦含有於樹脂層(B)中。
作為上述無機微粉體,例如可列舉:碳酸鈣、碳酸鎂、碳酸鋇、硫酸鎂、硫酸鋇、硫酸鈣、氧化鋅、氧化鎂、氧化鈣、氧化鈦、氧化鋁、氧化鋅、氧化鋁、氫氧化鋁、羥基磷灰石、二氧化矽、鎂矽酸鹽、雲母、滑石、高嶺土、黏土、玻璃粉、石綿粉、沸石、矽酸白土等。該等可使用任1種或將2種以上混合使用。 該等之中,若考慮到與構成樹脂層(B)之樹脂之折射率差,則較佳為折射率較大者,尤佳為使用折射率為1.6以上之碳酸鈣、硫酸鋇、氧化鈦或氧化鋅。
其中,氧化鈦與其他無機微粉體相比,折射率顯著高,可使與構成樹脂層(B)之樹脂之折射率差顯著大,因此可以與使用其他填充劑之情形相比較少之調配量獲得優異之光反射性。進而,藉由使用氧化鈦,即便使本反射材料之厚度較薄,亦可獲得較高之光反射性。 氧化鈦之含量並無限定,較佳為無機微粉體之合計質量之30%以上。於將有機質微粉體與無機微粉體組合用作微粉狀填充劑之情形時,較佳為將其合計質量之30%以上設為氧化鈦。 作為氧化鈦,例如可使用石原產業公司製造、Chemours公司製造、KRONOS公司製造等之市售品。
為了提高該等無機微粉體對樹脂之分散性,亦可使用於其表面利用矽系化合物、多元醇系化合物、胺系化合物、脂肪酸、脂肪酸酯等實施有表面處理之無機微粉體。
微粉狀填充劑之平均粒徑較佳為0.05~15 μm。若微粉狀填充劑之平均粒徑為0.05 μm以上,則對構成樹脂層(B)之樹脂之分散性良好,因此可獲得更均質之反射材料。又,若微粉狀填充劑之平均粒徑為15 μm以下,則構成樹脂層(B)之樹脂與微粉狀填充劑之界面緻密地形成,可獲得反射性更高之反射材料。 就上述觀點而言,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液晶顯示器、照明器具或者照明看板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微粉狀填充劑之平均粒徑更佳為0.1 μm以上或者10 μm以下。 又,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終端等便攜式資訊處理終端之液晶顯示器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微粉狀填充劑之平均粒徑較佳為0.05 μm以上且5 μm以下,更佳為0.1 μm以上或者2 μm以下。 此處,「平均粒徑」可藉由上述方法進行測定。
若考慮到本反射材料之光反射性、機械強度、生產性等,則樹脂層(B)中所含有之微粉狀填充劑之含量相對於樹脂層(B)整體之質量(即相對於樹脂層(B)100質量%),較佳為10質量%以上,更佳為2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上。若微粉狀填充劑之含量為上述下限值以上,則可充分地確保構成樹脂層(B)之樹脂與微粉狀填充劑之界面之面積,可對反射材料賦予更高之反射性。 又,微粉狀填充劑之含量之上限亦並無限定,較佳為80質量%以下,更佳為7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下。若微粉狀填充劑之含量為上述上限值以下,則可更有效地確保反射材料所需之機械強度。
(其他成分) 樹脂層(B)亦可進而含有聚烯烴樹脂、微粉狀填充劑以外之成分作為「其他成分」。 作為「其他成分」,可列舉:聚烯烴樹脂以外之樹脂成分(包含熱塑性彈性體)或結晶核劑、抗氧化劑、光穩定劑、熱穩定劑、分散劑、紫外線吸收劑、螢光增白劑、相容劑、潤滑劑及其他添加劑等。
又,只要不損及樹脂層(B)之性能,則亦可含有於本反射材料之製造步驟等中產生之再生原料。 再生原料之含有比率並無限定,相對於樹脂層(B)整體之質量(即相對於樹脂層(B)100質量%)較佳為1~60質量%,其中,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上或者50質量%以下。若該含量為1質量%以上,則會產生使用再生原料所帶來之成本優勢,因此較佳,另一方面,若該含量為60質量%以下,則不會損害反射材料所需之光反射性及機械強度,因此較佳。 通常,由於本反射材料之總厚度中樹脂層(B)之厚度所占之比率較高,故而若使樹脂層(B)中含有再生原料,則可減小本反射材料之各特性之變動,故而較佳。
<樹脂層(C)> 樹脂層(C)係含有聚烯烴樹脂且不含粒徑為10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之層。於樹脂層(C)中,較佳為上述聚烯烴樹脂為主成分樹脂。 藉由使樹脂層(C)作為含有聚烯烴樹脂且不含粒徑為10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之層存在,可抑制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有機粒子自本反射材料脫離。進而,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有機粒子之硬度直接影響本反射材料之表面硬度之情況減少,故而於本反射材料與導光板等接觸時,期待抑制對導光板等造成損傷。 為了將樹脂層(C)設為此種構成,較佳為調整樹脂層(C)所使用之原料、即下述樹脂組合物C中所含有之有機粒子之種類及含有比率(亦包含完全不含之情形)。但是,並不限定於該方法。 於上述記載中,更佳為將「粒徑為10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改稱為「粒徑為5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並且設為相同規定之態樣,進而較佳為改稱為「粒徑為2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並且設為相同規定之態樣,尤佳為改稱為「粒徑為1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並且設為相同規定之態樣。
進而,樹脂層(C)較佳為不含粒徑為10 μm以上之微粉狀填充劑,其原因亦與上述有機粒子相同。再者,該微粉狀填充劑係與樹脂層(B)所含有之微粉狀填充劑相同之意義。 為了將樹脂層(C)設為此種構成,較佳為調整樹脂層(C)所使用之原料、即下述樹脂組合物C中所含有之微粉狀填充劑之種類及含有比率(包含完全不含之情形)。但是,並不限定於該方法。
於上述記載中,更佳為將「粒徑為10 μm以上之微粉狀填充劑」改稱為「粒徑為5 μm以上之微粉狀填充劑」並且設為相同規定之態樣,進而較佳為改稱為「粒徑為2 μm以上之微粉狀填充劑」並且設為相同規定之態樣,尤佳為改稱為「粒徑為1 μm以上之微粉狀填充劑」並且設為相同規定之態樣。
再者,所謂「不含粒徑為10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或微粉狀填充劑」,係實質上不含粒徑10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或微粉狀填充劑之意義,容許包含粒徑10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或微粉狀填充劑於樹脂層(C)中之含量為1質量%以下之情形。此時,樹脂層(C)中之粒徑為10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或微粉狀填充劑之含有比率(相對於樹脂層(C)100質量%)較佳為0.5質量%以下,更佳為0.2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以下,尤佳為完全不含。 若粒徑10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或微粉狀填充劑於樹脂層(C)中之含量為1質量%以下,則可防止有機粒子或微粉狀填充劑自本反射材料脫離,故而可實現本發明之效果。
樹脂層(C)「不含粒徑為10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或微粉狀填充劑」可利用以下方法進行確認。 藉由未調配根據藉由動態光散射法等所測得之體積基準粒度分佈而求出之平均粒徑(D50)為10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或微粉狀填充劑作為樹脂層(C)之原料進行確認。 另一方面,關於樹脂層(C)中之有機粒子或微粉狀填充劑,首先確認樹脂層(C)中是否含有有機粒子或微粉狀填充劑。於含有之情形時,選擇任意10個以上之有機粒子或微粉狀填充劑,使用光學顯微鏡或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測定該等粒子之直徑。此時,於剖面形狀並非為圓形之情形時,可測定最長直徑與最短直徑之平均值作為各粒子之直徑。接下來,判定所測得之直徑是否為10 μm以上,若任一粒子之直徑均並非為10 μm以上,則可確認樹脂層(C)「不含粒徑為10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或微粉狀填充劑」。 再者,關於「不含粒徑為5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或微粉狀填充劑」「不含粒徑為2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或微粉狀填充劑」「不含粒徑為1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或微粉狀填充劑」,可藉由將上述「10 μm」分別改稱為「5 μm」「2 μm」「1 μm」並以相同之方式進行確認。
樹脂層(C)除自上述樹脂層(A)之構成中將有機粒子及微粉狀填充劑之含有比率設為上述範圍以外與上述樹脂層(A)之態樣相同。即,關於可用於樹脂層(C)之聚烯烴樹脂或環烯烴樹脂、其他聚烯烴樹脂、微粉狀填充劑、其他成分之種類,可同樣地使用上述作為可用於樹脂層(A)之聚烯烴樹脂或環烯烴樹脂、其他聚烯烴樹脂、微粉狀填充劑、其他成分而記載者,除有機粒子及微粉狀填充劑之含有比率以外,較佳之例、較佳之態樣亦相同。此處,作為樹脂層(A)之態樣而於上文中說明之事項可將「樹脂層(A)」改稱為「樹脂層(C)」後應用。
再者,於樹脂層(A)中之作為主成分樹脂之聚烯烴樹脂與樹脂層(C)中之作為主成分樹脂之聚烯烴樹脂相同之情形或親和性較高之情形時,會產生於本反射材料中不存在或無法確認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交界之情形。於此種情形時,於能夠識別含有有機粒子之區域(層)與不存在有機粒子之區域(層)之情形時,亦可將該等視作樹脂層(A)、樹脂層(C)。進而,於有機粒子之含有比率於厚度方向上連續變化之情形時,亦可將上述有機粒子之含有比率視作樹脂層(A)、樹脂層(C)。於此種情形時,可表現出本發明中之樹脂層(A)、樹脂層(C)所帶來之效果。
<空隙> 本反射材料可藉由使任一層具有空隙而提高反射特性。 該空隙可僅由樹脂層(A)、樹脂層(B)、樹脂層(C)中之任一層具有,亦可由該等層中之任意2層具有,亦可由所有層具有。或者亦可由該等層以外之層(其他層)具有。於如在樹脂層(A)或者樹脂層(C)設置空隙時耐熱性或彈性模數等機械特性降低之情形時,較佳為僅於樹脂層(B)設置上述空隙。藉由將此種空隙僅設置於樹脂層(B),可提高膜整體之耐熱性。 該空隙可藉由預先使構成各層之組合物中含有微粉狀填充劑並進行延伸、較佳為二軸延伸而形成。或者可藉由預先使構成各層之聚烯烴樹脂中含有不相溶之樹脂並進行延伸、較佳為二軸延伸而形成。
<本反射材料> (層構成) 本反射材料只要樹脂層(B)、樹脂層(A)及樹脂層(C)依序積層,則亦可為具有其他任意層之構成。例如,可為於樹脂層(B)或樹脂層(C)之表面具有「其他層」之構成,亦可於樹脂層(A)與樹脂層(B)之層間或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層間介存例如接著層等「其他層」。 作為該「其他層」,亦包含藉由塗佈或蒸鍍而設置之層。
又,亦可為具有2層以上之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中之至少任一層之4層以上之構成。於4層以上之構成之情形時,較佳為將樹脂層(B)設為核心層之構成,更佳為樹脂層(B)之兩面具有樹脂層(A)且2個樹脂層(A)之兩面分別具有樹脂層(C)之構成、即具有「樹脂層(C)/樹脂層(A)/樹脂層(B)/樹脂層(A)/樹脂層(C)」之5層之構成。
藉由將樹脂層(B)、樹脂層(A)及樹脂層(C)依序積層,可實現各層之功能分離,從而可提高反射性能、耐熱性、耐折性、降低亮度不均之產生、粒子脫離等性能。例如,可使樹脂層(B)具有主要賦予光反射性之作用,使樹脂層(A)除耐熱性以外亦具有降低亮度不均之產生之作用,使樹脂層(C)除耐熱性以外亦具有降低粒子脫離之作用。 本反射材料可將任一層作為最表層,但由於樹脂層(C)具有降低粒子脫離之作用,故而較佳為配置樹脂層(C)作為本反射材料之表面層、其中作為反射使用面之最外層。
(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之形態) 只要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均為膜狀即薄膜形狀,則更具體之形狀或製造方法並無任何限制。其中,較佳為任一層均係藉由擠出法製膜而成之膜狀。 於各層為膜狀之情形時,任一層均可為未延伸之膜,亦可為單軸或者二軸延伸膜。其中,較佳為至少於單軸方向上延伸1.1倍以上而獲得之延伸膜、尤其是二軸延伸膜。 又,亦可於預先製造相當於各層之膜後,將該等貼合而製成積層構成,但較佳為藉由可一次性形成積層構成之共擠壓法而製造。若利用共擠壓法製成積層構成並且進行延伸,則所有層均被延伸,故而進而較佳。
(厚度) 本反射材料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其中,較佳為30 μm~1500 μm。若考慮到實際使用面上之操作性,則本反射材料之厚度較佳為50~1000 μm左右。 例如,作為液晶顯示器用途之反射材料,厚度較佳為50~700 μm,作為照明器具、照明看板用途之反射材料,厚度較佳為70~1000 μm。 又,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終端等便攜式資訊處理終端之液晶顯示器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厚度較佳為30~200 μm,更佳為50 μm以上或者15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60 μm以上或者110 μm以下。
樹脂層(A)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0.1~100 μm。若樹脂層(A)之厚度為上述範圍內,則有亮度不均進一步有效地得到抑制之傾向。 就上述觀點而言,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液晶顯示器、照明器具或者照明看板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樹脂層(A)之厚度較佳為5~100 μm,更佳為10 μm以上或者80 μm以下。 又,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終端等便攜式資訊處理終端之液晶顯示器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樹脂層(A)之厚度較佳為0.1~20 μm,更佳為0.5 μm以上或者15 μm以下,更佳為1 μm以上或者10 μm以下。 此處,樹脂層(A)之厚度意指平均厚度,係亦使藉由有機粒子而形成之凸部平均化所得之厚度。又,於本反射材料中具有複數層樹脂層(A)之情形時,意指各層平均之厚度。
樹脂層(B)之厚度(於具有2層以上之樹脂層(B)之情形時為其合計厚度)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20~1400 μm。若樹脂層(B)之厚度為上述範圍內,則有反射特性變得良好之傾向。 就上述觀點而言,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液晶顯示器、照明器具或者照明看板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樹脂層(B)之厚度更佳為50 μm以上或者600 μm以下。 又,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終端等便攜式資訊處理終端之液晶顯示器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樹脂層(B)之厚度較佳為20~120 μm,更佳為30 μm以上或者1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40 μm以上或者80 μm以下。 此處,樹脂層(B)之厚度意指平均厚度。 再者,於樹脂層(A)中之作為主成分樹脂之聚烯烴樹脂與樹脂層(B)所含有之作為主成分樹脂之聚烯烴樹脂相同之情形或親和性較高之情形時,亦會產生於本反射材料不存在或無法確認樹脂層(A)與樹脂層(B)之交界之情形。於此種情形時,上述各層之厚度或下述各層之厚度比可根據製造本反射材料時之各層之原料之使用比率或擠出量之比率求出。
樹脂層(C)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1~100 μm。若樹脂層(C)之厚度為上述範圍內,則有抑制粒子之脫離之傾向。 就上述觀點而言,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液晶顯示器、照明器具或者照明看板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樹脂層(C)之厚度較佳為5~100 μm,更佳為10 μm以上或者80 μm以下。 又,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終端等便攜式資訊處理終端之液晶顯示器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樹脂層(C)之厚度較佳為1~10 μm,更佳為2 μm以上或者9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3 μm以上,進而更佳為4 μm以上。 此處,樹脂層(C)之厚度意指平均厚度。又,於本反射材料中具有複數層樹脂層(C)之情形時,意指各層平均之厚度。 再者,於樹脂層(A)中之作為主成分樹脂之聚烯烴樹脂與樹脂層(C)中之作為主成分樹脂之聚烯烴樹脂相同之情形或親和性較高之情形時,會產生於本反射材料中不存在或無法確認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交界之情形。於此種情形時,上述各層之厚度或下述各層之厚度比可根據製造本反射材料時之各層之原料之使用比率或擠出量之比率求出。
於本反射材料中,樹脂層(C)之厚度相對於樹脂層(A)之厚度之比率((C)/(A))較佳為0.5以上且5.0以下。若該厚度之比率為0.5以上,則樹脂層(C)可以充分之厚度覆蓋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有機粒子,故而有樹脂層(A)及樹脂層(C)所帶來之粒子之保持力提高,從而可抑制粒子之脫離之傾向。又,若該厚度之比率為5.0以下,則有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有機粒子不易埋沒於本反射材料中,故而可進一步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之傾向。 樹脂層(C)之厚度相對於樹脂層(A)之厚度之比率((C)/(A))之下限因與上述相同之原因而較佳為0.6以上,更佳為0.8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進而更佳為1.5以上,其中較佳為2.0以上。又,該厚度比之上限因與上述相同之原因而較佳為4.5以下,更佳為4.0以下,進而較佳為3.5以下、其中較佳為3.0以下。
於本反射材料中,樹脂層(B)之厚度相對於樹脂層(A)之厚度之比率((B)/(A))較佳為1~40。若樹脂層(B)相對於樹脂層(A)之厚度比為1倍以上,則有反射特性變得良好之傾向,進而有由於柔軟性變得良好故而彎折加工性提高之傾向。又,若樹脂層(B)相對於樹脂層(A)之厚度比為40倍以下,則有耐熱性變得良好之傾向。 就上述觀點而言,樹脂層(B)之厚度相對於樹脂層(A)之厚度之比率((B)/(A))更佳為2以上或者30以下,進而較佳為5以上或者20以下,尤佳為15以下。 再者,上述厚度比於具有2層以上之樹脂層(A)或者樹脂層(B)之構成之情形時,意指各層之合計厚度之厚度比。
於本反射材料中,樹脂層(B)之厚度相對於樹脂層(A)及樹脂層(C)之合計厚度之比率((B)/((A)+(C)))較佳為2~20,更佳為15以下。若樹脂層(B)相對於樹脂層(A)及樹脂層(C)之合計厚度之厚度比率為2倍以上,則有反射特性變得良好之傾向,進而有由於柔軟性變得良好故而彎折加工性提高之傾向。又,若該厚度比率為20倍以下,則有耐熱性變得良好之傾向。 上述厚度比率於具有2層以上之樹脂層(A)或樹脂層(C)或者樹脂層(B)之構成之情形時,意指各層之合計厚度之比率。
(表面之突起) 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液晶顯示器、照明器具或者照明看板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樹脂層(C)側表面之突起之俯視直徑較佳為21 μm~39 μm,其中進而較佳為22 μm以上或者38 μm以下,其中進而較佳為23 μm以上或者37 μm以下。若本反射材料之樹脂層(C)側表面之突起之俯視直徑處於該範圍內,則有可抑制粒子之脫離並且抑制亮度不均之傾向,故而較佳。
又,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終端等便攜式資訊處理終端之液晶顯示器等之構成構件的情形時,就相同之觀點而言,樹脂層(C)側表面之突起之俯視直徑較佳為5 μm~20 μm,其中更佳為8 μm以上或者19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0 μm以上或者18 μm以下。
此處,「樹脂層(C)側表面之突起之俯視直徑」可使用光學顯微鏡或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自上表面對本反射材料之表面進行觀察,即進行俯視,選擇可明顯地判別為突起之10個以上之任意突起,測定該突起之俯視直徑即對突起俯視時之直徑,並以其平均值之形式求出。於俯視下之突起形狀並非為圓形之情形時,將最短直徑與最長直徑之平均值設為該突起之俯視直徑。 再者,於如「樹脂層(C)/樹脂層(A)/樹脂層(B)/樹脂層(A)/樹脂層(C)」般「樹脂層(C)側表面」位於本反射材料之兩側表面之情形時,只要至少任一表面之突起之俯視直徑為上述範圍即可。關於下述「俯視直徑為21~39 μm之突起密度」、「俯視直徑為5~20 μm之突起密度」、最大高度Rz、算術平均粗糙度Ra亦相同。
本反射材料由於在含有有機粒子之樹脂層(A)積層有樹脂層(C),故而於樹脂層(C)為本反射材料之表層之情形時,因樹脂層(A)中之有機粒子而會於樹脂層(C)之表面、即本反射材料之樹脂層(C)側表面產生突起。又,於在樹脂層(C)之表面積層有「其他層」之情形時,會於該「其他層」之表面即本反射材料之樹脂層(C)側表面產生突起。 但是,於測定樹脂層(C)側表面之突起之俯視直徑時,並不僅將因樹脂層(A)中之有機粒子而產生之突起作為對象。因此,無須確認突起係因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有機粒子而產生者。
作為樹脂層(C)側表面之突起之俯視直徑之調整方法,可根據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有機粒子之種類或調配比率、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厚度比率、樹脂層(A)及樹脂層(C)之作為主成分樹脂之聚烯烴樹脂之種類或調配比率、製造反射材料時之延伸條件等最佳化。但是,並不限定於該等方法。
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液晶顯示器、照明器具或者照明看板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樹脂層(C)側表面之俯視直徑為21~39 μm之突起之密度較佳為7~40個/mm2 ,其中進而較佳為14個/mm2 以上或者35個/mm2 以下,其中進而較佳為21個/mm2 以上且30個/mm2 以下。只要以上述範圍之密度具有俯視直徑為21~39 μm之突起,則有可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之傾向,故而較佳。 又,於將本反射材料用作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終端等便攜式資訊處理終端之液晶顯示器等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就相同之觀點而言,於樹脂層(C)側表面,俯視直徑為5~20 μm之突起之密度較佳為10~210 mm2 ,其中進而較佳為30個/mm2 以上或者180個/mm2 以下,其中進而較佳為40個/mm2 以上且160個/mm2 以下。 作為突起之密度之調整方法,可根據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有機粒子之種類或調配比率、製造反射材料時之延伸條件等進行調整。
(最大高度Rz) 本反射材料之樹脂層(C)側表面之最大高度Rz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3.0 μm以上,更佳為3.1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3.2 μm以上,進而更佳為3.4 μm以上,其中更佳為3.5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4.0 μm以上。若本反射材料之樹脂層(C)側表面之最大高度Rz為上述下限值以上,則有反射特性良好並且亮度不均進一步得到抑制之傾向,故而較佳。 又,本反射材料之樹脂層(C)側表面之最大高度Rz之上限亦無限定,較佳為7.0 μm以下,更佳為6.8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6.5 μm以下,進而更佳為6.0 μm以下,其中更佳為5.5 μm以下。若本反射材料之樹脂層(C)側表面之最大高度Rz為上述上限值以下,則有反射特性良好並且可抑制粒子之脫離之傾向,故而較佳。
作為樹脂層(C)側表面之最大高度Rz之調整方法,可根據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厚度比率、樹脂層(A)及樹脂層(C)之作為主成分樹脂之聚烯烴樹脂之種類或調配比率、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有機粒子之種類或調配比率、製造反射材料時之延伸條件等最佳化。 再者,最大高度Rz之測定依據JIS B0601,更詳細而言,基於下述實施例之方法。
(算術平均粗糙度Ra) 本反射材料之樹脂層(C)側表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0.3 μm以上,更佳為0.35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0.4 μm以上,其中較佳為0.5 μm以上,更佳為0.6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0.7 μm以上。若本反射材料之樹脂層(C)側表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上述下限值以上,則有反射特性良好並且亮度不均進一步得到抑制之傾向,故而較佳。 又,本反射材料之樹脂層(C)側表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之上限亦無限定,較佳為1.0 μm以下,更佳為0.9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0.8 μm以下。若本反射材料之樹脂層(C)側表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上述上限值以下,則有反射特性良好並且可抑制粒子之脫離之傾向,故而較佳。
作為樹脂層(C)側表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之調整方法,可根據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厚度比、樹脂層(A)及樹脂層(C)之作為主成分樹脂之聚烯烴樹脂之種類或調配比率、樹脂層(A)之有機粒子之種類或調配比率、製造反射材料時之延伸條件等最佳化。 再者,算術平均粗糙度Ra之測定依據JIS B0601,更詳細而言,基於下述實施例之方法。
(反射率) 本反射材料可具有較高之反射性能。 本反射材料之反射性能並無限制,可將至少單面之平均反射率設為95%以上、進而96%以上、進而97%以上、進而98%以上、尤其是99%以上。若為具有此種反射性能之反射材料,組入有本反射材料之液晶顯示器等之畫面可實現充分之明亮度。 此處所謂「反射率」,意指對波長420~700 nm之光之平均反射率,更詳細之測定方法於下述實施例中進行記載。
(空隙率) 本反射材料較佳為為了提高反射性能而具有空隙。 本反射材料中具有空隙例如可藉由利用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或光學顯微鏡)對本反射材料之剖面進行觀察來進行確認。 本反射材料之空隙率並無限定。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20%以上,另一方面,關於上限值,較佳為80%以下,更佳為70%以下。 若本反射材料之空隙率為上述下限值以上,則本反射材料之白化充分地進行,因此有具有較高之光反射性之傾向。又,若本反射材料之空隙率為上述上限值以下,則有本反射材料之機械強度較佳之傾向。
樹脂層(B)之空隙率並無限定。較佳為20%以上,更佳為25%以上,進而較佳為30%以上,另一方面,關於上限值,較佳為80%以下,更佳為75%以下,進而較佳為70%以下。若樹脂層(B)之空隙率為上述下限值以上,則本反射材料之白化充分地進行,因此有具有更高之光反射性之傾向。又,若樹脂層(B)之空隙率為上述上限值以下,則有本反射材料之機械強度變得更佳之傾向。
再者,本反射材料之空隙率實質上係將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作為對象,於該等層間具有其他層之情形時,設為亦包含其他層。另一方面,於在較樹脂層(A)、樹脂層(B)及樹脂層(C)更靠外面具有例如樹脂板或金屬板等其他層之情形時,於算出反射材料之空隙率時不包含該等層。
本反射材料之空隙率可利用如以下之方法求出。 (1)於藉由延伸形成空隙之情形時,可藉由測定延伸前後之反射材料之密度並藉由下述式而求出。 空隙率(%)={(延伸前之膜之密度-延伸後之膜之密度)/延伸前之膜之密度}×100 (2)於各原料之密度與調配比率明確之情形時,可根據各原料之密度與調配比率算出不具有空隙之情形時之密度,並藉由下述式求出。 空隙率(%)={(不具有空隙之情形時之密度-反射材料之密度)/不具有空隙之情形時之密度}×100 (3)進而,亦可藉由於測定出反射材料之密度後,算出對該反射材料進行熔融、減壓、冷卻固化而將空隙去除後之密度而求出。
<本反射材料之製造方法> 以下,作為本反射材料之製造方法之一例,對藉由共擠壓法而製造之「樹脂層(C)/樹脂層(A)/樹脂層(B)/樹脂層(A)/樹脂層(C)」之5層構成之本反射材料進行說明。但是,並不限定於以下之製造方法。例如亦可藉由塗佈、擠出層壓、熱融合、接著劑等代替共擠壓法而製成積層構成。
再者,作為設置大量含有大粒徑之有機粒子之層之方法,先前一直主要採用塗佈法。然而,若藉由塗佈法設置含有有機粒子之層,則存在表面粗度雖增高,但仍會產生粒子之脫離或循環性(自我循環性)降低等問題之情形,此外,存在亦會產生塗佈層自基材剝離、捲曲(捲繞慣性力)、製造效率降低等問題之情形。 相對於此,於本反射材料之製造方法中,藉由將構成含有有機粒子之層(樹脂層(A))之主成分樹脂與構成樹脂層(B)及樹脂層(C)之樹脂設為同種即聚烯烴樹脂,可製成適合共擠壓法之構成。若藉由共擠壓法製造本反射材料,則亦無須藉由對含有有機粒子之層進行塗佈而設置,因此可提高表面粗度,並且粒子之脫離得到抑制,進而循環性(自己循環性)亦變得良好,亦不存在表層自基材剝離或捲曲,製造效率亦可大幅改善。另一方面,於相對於如本反射材料之上述構成,例如樹脂層(A)或者樹脂層(A)及樹脂層(C)之主成分樹脂為丙烯酸系樹脂之情形時,難以採用共擠壓法,從而亦難以實現上述效果。
(樹脂組合物A) 作為樹脂層(A)之原料,製作調配有聚烯烴樹脂、有機粒子、視需要之其他添加劑之樹脂組合物A。具體而言,於利用帶式混合機、滾筒、亨舍爾混合機等將該等原料混合後,使用班布里混合機、單軸或雙軸擠出機等於樹脂之流動開始溫度以上之溫度(例如220℃~270℃)下進行混練,藉此可獲得樹脂組合物A。 又,分別藉由進料機等添加特定量之各原料,藉此可獲得樹脂組合物A。或亦可將原料之一部分預先作為母料,並將其作為原料而使用。或亦可使用原料之一部分預先作為樹脂組合物,並將該樹脂組合物與其他原料進行混練而獲得樹脂組合物A。
(樹脂組合物B) 作為樹脂層(B)之原料,於聚烯烴樹脂中調配微粉狀填充劑、視需要之其他添加劑等而製作樹脂組合物B。具體而言,於利用帶式混合機、滾筒、亨舍爾混合機等將該等原料混合後,使用班布里混合機、單軸或雙軸擠出機等於樹脂之熔點以上之溫度(例如190℃~270℃)下進行混練,藉此可獲得樹脂組合物B。 又,亦可與樹脂組合物A同樣地使用進料機等製造、或使用原料之一部分作為母料、或使用原料之一部分預先作為樹脂組合物。
(樹脂組合物C) 作為樹脂層(C)之原料,製作調配有聚烯烴樹脂、視需要之其他添加劑之樹脂組合物C。具體而言,於利用帶式混合機、滾筒、亨舍爾混合機等將該等原料混合後,使用班布里混合機、單軸或雙軸擠出機等於樹脂之流動開始溫度以上之溫度(例如220℃~270℃)下進行混練,藉此可獲得樹脂組合物C。 又,可分別藉由進料機等添加特定量之各原料,藉此可獲得樹脂組合物C。或亦可將原料之一部分預先作為母料並將其用作原料。或亦可使用原料之一部分預先作為樹脂組合物,並將該樹脂組合物與其他原料進行混練而獲得樹脂組合物C。 再者,於樹脂層(C)僅使用聚烯烴樹脂之情形時,無須進行任何調配等而相當於樹脂組合物C。
繼而,視需要使以如上方式獲得之樹脂組合物A、樹脂組合物B及樹脂組合物C乾燥後,分別供給至不同之擠出機,並分別加熱至特定溫度以上進行熔融。 擠出溫度等條件任意。例如較佳為樹脂組合物A及樹脂組合物C之擠出溫度為220℃~270℃,樹脂組合物B之擠出溫度為190~270℃。
其後,使已熔融之樹脂組合物A、樹脂組合物B及樹脂組合物C於3種5層用之T字模合流,並自T字模之狹縫狀之噴出口呈積層狀擠出,密接固化於冷卻輥而形成流延片材。
所獲得之流延片材較佳為於至少單軸方向上延伸。藉由延伸,可使樹脂層(B)內部之聚烯烴樹脂與微粉狀填充劑之界面剝離而形成空隙,進行片材之白化,而提高膜之光反射性。 進而,流延片材更佳為於二軸方向上延伸。僅進行單軸延伸而形成之空隙僅會成為於一方向上延伸之纖維狀形態,但藉由二軸延伸,其空隙成為於縱橫兩方向上延伸者而成為圓盤狀形態。 即,藉由進行二軸延伸,樹脂層(B)內部之聚烯烴樹脂與微粉狀填充劑之界面之剝離面積增大,片材之白化進而進行,其結果為可進而提高膜之光反射性。又,若進行二軸延伸,則膜之收縮方向之各向異性減少,可提高膜之耐熱性,又,亦可增大膜之機械強度。
使流延片材延伸時之延伸溫度較佳為樹脂層(A)或樹脂層(C)中所含有之聚烯烴樹脂之玻璃轉移溫度(Tg)以上、(Tg+50)℃以下之範圍內之溫度。 若延伸溫度為玻璃轉移溫度(Tg)以上,則延伸時膜不會斷裂而可穩定地進行。又,若延伸溫度為(Tg+50)℃以下之溫度,則延伸配向提高,其結果為空隙率增大,因此容易獲得反射率較高之膜。
二軸延伸之延伸順序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同時二軸延伸,亦可逐次延伸。可於製成熔融狀態之流延片材後,藉由輥延伸於行進方向(MD)上延伸,然後藉由拉幅延伸於橫向(TD)上延伸,亦可藉由管式延伸等進行二軸延伸。 二軸延伸之情形時之延伸倍率並無限定。以面積倍率計,通常為4倍以上,較佳為5倍以上,更佳為6倍以上,上限通常為25倍以下,較佳為20倍以下,更佳為15倍以下。藉由將面積倍率設為上述範圍內,可將反射材料之空隙率控制為適當正確之範圍,從而可發揮優異之反射性能,因此較佳。 於逐次進行二軸延伸之情形時,第一軸之延伸之倍率較佳為1.1~5.0倍,更佳為1.5~3.5倍,第二軸之延伸之倍率較佳為1.1~5.0倍,更佳為2.5~4.5倍。
延伸後,為了對反射材料賦予尺寸穩定性(空隙之形態穩定性),較佳為進行熱固定。用以對膜進行熱固定之處理溫度較佳為130~165℃,更佳為160℃以下。熱固定所需之處理時間較佳為1秒~3分鐘。 又,關於延伸設備等,並無特別限定,尤佳為進行可於延伸後進行熱固定處理之拉幅延伸。
<用途> 本反射材料之用途並無限定。本反射材料就反射性能優異之方面而言,有效用作液晶顯示器等液晶顯示裝置、照明器具、照明看板等所使用之反射構件。 通常,液晶顯示器係由液晶面板、偏光反射片材、擴散片材、導光板、反射片材、光源、光源反射器等構成。 本反射材料可較佳地用作具有使來自光源之光高效率地入射至液晶面板或導光板之作用之反射材料,亦可較佳地用作具有使來自配置於邊緣部之光源之照射光聚光並入射至導光板之作用之光源反射器。
本反射材料可較佳地作為液晶顯示器之背光單元中所具備之反射材料。若使用本反射材料,則可減少亮度不均之產生及粒子之脫離。導光板之材質亦並無限制,例如可較佳地用於具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樹脂製、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MS樹脂)製、環烯烴樹脂製等之各種導光板之背光單元,尤其適合具備MS樹脂製之導光板之背光單元。 因此,本發明提供一種本反射材料、及具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樹脂製、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MS樹脂)製、環烯烴樹脂製等之導光板之背光單元。
本反射材料亦可直接用作具有上述層構成之反射材料。 進而,亦可作為積層於金屬板或樹脂板(彙總稱為「金屬板等」)之構成使用,有效用作作為上述用途、即液晶顯示器等液晶顯示裝置、照明器具、照明看板等之構成構件之反射板。 因此,可將本反射材料作為構成構件來提供液晶顯示裝置、照明器具或照明看板。
再者,作為積層本反射材料之金屬板,例如可列舉鋁板或不鏽鋼板、鍍鋅鋼板等。 於金屬板等積層本反射材料之方法並無限定。例如可列舉使用接著劑之方法、熱融合之方法、經由接著性片材接著之方法、擠出並塗佈之方法等。 更具體而言,可於金屬板等之供反射材料貼合側之面塗佈聚酯系、聚胺基甲酸酯系、環氧系等之接著劑並貼合反射材料。 繼而,藉由紅外線加熱器及熱風加熱爐進行塗佈面之乾燥及加熱,將金屬板等之表面保持為特定溫度,並且立刻使用滾筒貼合機被覆反射材料並進行冷卻,藉此可獲得反射板。
又,本反射材料可用於上述以外之用途、例如各種工業材料、包裝材料、光學材料、電機材料等各種各樣之用途。
<用語之說明> 於本發明中,於稱為「膜」之情形時,設為包含「片材」,於稱為「片材」之情形時亦設為包含「膜」。 於本發明中,所謂「反射」,只要未特備說明,則意指光之反射,進一步限定性而言,意指可見光之反射。 於本發明中,於表現為「X~Y」(X、Y為任意數字)之情形時,只要未特別說明,則一併包含「X以上且Y以下」之意思及「較佳為大於X」及「較佳為小於Y」之意思。 又,於表現為「X以上」(X為任意數字)之情形時,只要未特別說明,則包含「較佳為大於X」之意思,於表現為「Y以下」(Y為任意數字)之情形時,只要未特別說明,則包含「較佳為小於Y」之意思。 [實施例]
以下示出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而具體地進行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實施例,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技術思想之範圍內進行各種應用。
<測定及評價方法> 以下對實施例、比較例中所獲得之樣品之測定方法及評價方法進行說明。
(有機粒子之玻璃轉移溫度及玻璃轉移點之熱容量(ΔCp)) 使用示差掃描熱量計(Perkin Elmer Japan公司製造,機種名:DSC8500)測定將有機粒子以30℃/min之升溫速度升溫至250℃時之玻璃轉移點(基準線位移間之反曲點)及玻璃轉移點之熱容量。
(反射材料之厚度) 反射材料之所有層之厚度係藉由膜厚計所測得。 又,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合計厚度、以及樹脂層(B)之厚度係藉由電子顯微鏡並利用反射材料之剖面觀察進行確認。 再者,於3種5層之反射材料(樣品)中,由於難以利用顯微鏡對層界面進行區別,故而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厚度係藉由分別將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合計厚度乘以片材成形時之擠出量比率而求出。
(樹脂層(A)中之有機粒子之形狀) 於對反射材料(樣品)進行用於厚度測定之剖面觀察時,確認有機粒子是否變形,並以以下基準進行判斷。 無變形:與原料之粒子形狀幾乎相同。再者,所謂「幾乎相同」,係指利用光學顯微鏡對反射材料之樹脂層(A)進行觀察,有機粒子之長邊與短邊之比(L/D)為1.8倍以下。於該情形時,可將原料之粒子之平均粒徑視作樹脂層(A)中粒子之平均粒徑。 有變形:自原料之粒子形狀變形。再者,利用光學顯微鏡對反射材料之樹脂層(A)進行觀察,於有機粒子之長邊與短邊之比(L/D)超過1.8倍之情形時判斷為「已經變形」。於該情形時,無法將原料之粒子之平均粒徑視作樹脂層(A)中粒子之平均粒徑。
(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 樹脂層(A)中之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如下所述。 於上述有機粒子之形狀確認中為「無變形」之情形時,採用原料之粒子之平均粒徑之值。 於上述有機粒子之形狀確認中為「有變形」之情形時,利用光學顯微鏡對反射材料之樹脂層(A)面進行觀察,測定3個以上之粒子之直徑,並求出其平均值。此時,於剖面形狀並非為圓形之情形時,設為最長直徑與最短直徑之平均值。
(空隙率) 測定延伸前之積層片材之密度(未延伸片材密度)與延伸後之積層片材之密度(延伸片材密度),並利用下述式求出包含積層片材之反射材料(樣品)之空隙率(%)。 空隙率(%)={(未延伸片材密度-延伸片材密度)/未延伸片材密度}×100
(表面粗糙度) 針對於將反射材料(樣品)靜置於平面上之狀態下隨機選擇之3個部位之樹脂層(C)側表面(正反任一面)測定Rz及Ra,將其平均值設為反射材料(樣品)之Rz(μm)及Ra(μm)。 測定係使用三豐公司製造之「Surftest SJ-210」,並基於JIS B0601(2001)以λc:0.8 mm、λs:2.5 mm進行測定。
(突起之俯視直徑) 反射材料(樣品)之樹脂層(C)側表面(正反任一面)之突起之俯視直徑之測定係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倍率300~500倍左右)自上方對反射材料之表面、即反射材料之樹脂層(C)側表面進行觀察,測定3個以上之任意突起部位之直徑,並作為其平均值而求出。再者,於實施例1~8中,於樹脂層(C)側表面觀察到之突起之俯視形狀均為圓形。
(平均反射率) 於分光光度計(日立高新技術公司製造之「U-3900H」)安裝積分球,遍及波長420~700 nm以0.5 nm間隔測定將氧化鋁白板設為100%時之反射材料(樣品)之反射率。計算出所獲得之測定值之平均值,並設為平均反射率(%)。
(實施例1及2、比較例2及3之亮度不均評價) 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MS樹脂)製且厚度約為2 mm者作為導光板,製作邊緣照明型之背光單元之評價模型。 於反射材料(樣品)之樹脂層(C)側(正反任一面)配置導光板,於在其上部裝上砝碼(2 kg)之狀態下將邊緣照明點亮。利用設置於導光板之上部之照相機確認砝碼之附近是否產生亮度不均,並以以下基準進行判斷。 ○(好):未產生亮度不均,適合作為薄型背光裝置等之反射材料。 ×(不良):產生亮度不均,不適合作為薄型背光裝置等之反射材料。
(實施例3~8、比較例1及4之亮度不均評價) 使用邊緣照明型之背光單元,製作導光板成為最表層之評價模型。以反射材料(樣品)之樹脂層(C)側(正反任一面)成為導光板側之方式配置於厚度0.5 mm之金屬片與導光板之間,於在其上部放上砝碼(300 g)之狀態下將邊緣照明點亮。利用設置於導光板之上部之照相機確認金屬片附近是否產生亮度不均,並根據以下基準進行判斷。 ◎(極好):未發現源自金屬片之端部之亮度不均。 ○(可接受):輕微產生源自金屬片之端部之亮度不均,但仍適合作為薄型背光裝置等之反射材料。 ×(不良):產生源自金屬片之端部之明顯之亮度不均,不適合作為薄型背光裝置等之反射材料。
(實施例1及2、比較例2及3之膠帶剝離評價) 於反射材料(樣品)之樹脂層(C)側表面(正反任一面)貼附黏著帶(Nichib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Sellotape(註冊商標)CT15)後,將黏著帶剝離,使用光學顯微鏡對剝離後之反射材料(樣品)表面及黏著帶之黏著面進行觀察,並根據以下基準進行判斷。再者,對黏著帶之轉印係污染構成構件之程度之代替指標。 ◎(極好):幾乎未出現反射材料(樣品)表面之剝離或黏著帶對反射材料(樣品)表面之轉印。 ○(較好):反射材料(樣品)表面之剝離或反射材料(樣品)表面對黏著帶之轉印較少。 △(可接受):出現少許反射材料(樣品)表面之剝離或反射材料(樣品)表面對黏著帶之轉印。 ×(不良):反射材料(樣品)表面之剝離或反射材料(樣品)表面對黏著帶之轉印較多。
(實施例3~8、比較例1及4之膠帶剝離評價) 於反射材料(樣品)之樹脂層(C)側表面(正反任一面)貼附黏著帶(3M Japan(股)製造,商品名「Scotch超透明Tape SBK-18」)後,將黏著帶剝離,對剝離後之反射材料(樣品)表面進行目視,並以以下基準進行判斷。 ◎(極好):目視下幾乎未確認到反射材料(樣品)表面之剝離。 ○(較好):目視下確認到少許反射材料(樣品)表面之剝離。 △(可接受):確認到反射材料(樣品)表面之部分剝離。 ×(不良):確認到反射材料(樣品)表面之嚴重剝離或大量之部分剝離。
<原料> 以下對實施例、比較例中所使用之原料進行說明。
(COP-A) 非晶性環烯烴樹脂(MFR(230℃、21.18 N):1.5 g/10min、Tg:129℃) (COP-B) 非晶性環烯烴樹脂(MFR(230℃、21.18 N):15 g/10min、Tg:105℃)
(PP-A) 聚丙烯樹脂(Japan Polypropylene公司製造之「NOVATECPP FY6HA」、MFR(230℃、21.18 N):2.3 g/10min) (PP-B) 聚丙烯樹脂(Japan Polypropylene公司製造「NOVATECPP EG6D」、MFR(230℃、21.18 N):2.0 g/10min)
(有機粒子-A) 甲基丙烯酸甲酯系交聯樹脂粒子(Tg:137℃、ΔCp:0.34 J/(g・℃)、平均粒徑(D50):30 μm) (有機粒子-B) 甲基丙烯酸甲酯系交聯樹脂粒子(Tg:138℃、ΔCp:0.20 J/(g・℃)、平均粒徑(D50):12 μm)
(氧化鈦) KRONOS公司製造之「KRONOS2450」(利用氯法製造且利用氧化鋁及二氧化矽進行表面處理所得之金紅石型之氧化鈦、TiO2 含量96.0%、平均粒徑(D50):0.31 μm)
(碳酸鈣) 備北粉化工業公司製造之「Softon 3200」(平均粒徑(D50):0.70 μm)
<實施例1> (樹脂組合物A之製作) 將COP-A、COP-B、PP-A之顆粒物及有機粒子-A以COP-A/COP-B/PP-A/有機粒子-A=50:25:21:4之質量比率進行混合後,使用二軸擠出機進行熔融混練來進行顆粒化,製作樹脂組合物A作為樹脂層(A)之原料。 (樹脂組合物B之製作) 將PP-A之顆粒物與微粉狀填充劑以PP-A:氧化鈦:碳酸鈣=55:40:5之質量比率進行混合後,使用二軸擠出機以270℃進行熔融混練來進行顆粒化,製作樹脂組合物B作為樹脂層(B)之原料。 (樹脂組合物C之製作) 將COP-A、COP-B、PP-A之顆粒物以COP-A/COP-B/PP-A=50:25:25之質量比率進行混合後,使用二軸擠出機進行熔融混練來進行顆粒化,製作樹脂組合物C作為樹脂層(C)之原料。
(反射材料之製作) 將上述樹脂組合物A、B及C分別階段性地供給至加熱至220℃之擠出機A、B及C,於各擠出機中熔融後,以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擠出量分別成為2.6 kg/h及2.8 kg/h、樹脂層(C)之厚度相對於樹脂層(A)之厚度之比率成為1.1之方式調整擠出量並於3種5層用之T字模合流,以成為樹脂層(C)/樹脂層(A)/樹脂層(B)/樹脂層(A)/樹脂層(C)之5層構成之方式呈片狀擠出,利用速度1.0 m/min之流延輥進行冷卻固化而形成未延伸之積層片材。 將所獲得之積層片材於溫度142℃下於膜之行進方向(MD)上進行2.3倍輥延伸後,進而於136℃下於正交方向(TD)上進行3倍拉幅延伸,藉此進行二軸延伸,獲得包含總厚度195 μm之積層片材之反射材料(樣品)。 針對所獲得之反射材料,進行有機粒子之形狀、空隙率、表面粗糙度、平均反射率、亮度不均評價及膠帶剝離評價,並將其結果示於表1及表2。
<實施例2> 以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擠出量分別成為1.4 kg/h及4.2 kg/h且樹脂層(C)之厚度相對於樹脂層(A)之厚度之比率成為3.0之方式調整擠出量,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反射材料(樣品)。針對所獲得之反射材料(樣品)進行與實施例1相同之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及表2。
<實施例3> (樹脂組合物A之製作) 將COP-A、COP-B、PP-A之顆粒物及有機粒子-B以COP-A/COP-B/PP-A/有機粒子-B=50:25:21:4之質量比率進行混合後,使用二軸擠出機於220℃下進行熔融混練而進行顆粒化,製作樹脂組合物A作為樹脂層(A)之原料。 (樹脂組合物B之製作) 製作與實施例1相同之樹脂組合物B作為樹脂層(B)之原料。 (樹脂組合物C之製作) 將COP-A、COP-B、PP-A之顆粒物以COP-A/COP-B/PP-A=50:25:25之質量比率進行混合後,使用二軸擠出機於220℃下進行熔融混練而進行顆粒化,製作樹脂組合物C作為樹脂層(C)之原料。
(反射材料之製作) 將上述樹脂組合物A、B及C分別階段性地供給至加熱至220℃之擠出機A、B及C,於各擠出機中熔融後,以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擠出量分別成為1.1 kg/h及3.0 kg/h且樹脂層(C)之厚度相對於樹脂層(A)之厚度之比率成為2之方式調整擠出量,並於3種5層用之T字模合流,以成為樹脂層(C)/樹脂層(A)/樹脂層(B)/樹脂層(A)/樹脂層(C)之5層構成之方式呈片狀擠出,並利用速度2.5 m/min之流延輥進行冷卻固化而形成未延伸之積層片材。 將所獲得之積層片材於溫度142℃下於膜之行進方向(MD)上進行2.3倍輥延伸後,繼而於136℃下於正交方向(TD)上進行3倍拉幅延伸,藉此進行二軸延伸,進而於158~162℃之範圍內進行2分鐘熱固定處理,藉此獲得包含總厚度71 μm之積層片材之反射材料(樣品)。針對所獲得之反射材料(樣品)進行與實施例1相同之評價,並將其結果示於表1及表2。
<實施例4> 以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擠出量分別成為3.0 kg/h及2.8 kg/h且樹脂層(C)之厚度相對於樹脂層(A)之厚度之比率成為1之方式調整擠出量,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獲得反射材料(樣品)。針對所獲得之反射材料(樣品)進行與實施例1相同之評價,並將其結果示於表1及表2。
<實施例5> 以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擠出量分別成為3.1 kg/h及1.1 kg/h且樹脂層(C)之厚度相對於樹脂層(A)之厚度之比率成為0.5之方式調整擠出量,並將熱固定處理溫度設為157~162℃之範圍,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獲得反射材料(樣品)。針對所獲得之反射材料(樣品)進行與實施例1相同之評價,並將其結果示於表1及表2。
<實施例6> 於樹脂組合物A之製作中,將COP-A、COP-B、PP-A之顆粒物及有機粒子-B設為COP-A/COP-B/PP-A/有機粒子-B=50:25:17:8之質量比率,以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擠出量分別成為1.0 kg/h及3.0 kg/h且樹脂層(C)之厚度相對於樹脂層(A)之厚度之比率成為4之方式調整擠出量,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5相同之方式獲得反射材料(樣品)。針對所獲得之反射材料(樣品)進行與實施例1相同之評價,並將其結果示於表1及表2。
<實施例7> 以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擠出量分別成為3.0 kg/h及2.9 kg/h且樹脂層(C)之厚度相對於樹脂層(A)之厚度之比率成為1之方式調整擠出量,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6相同之方式獲得反射材料(樣品)。針對所獲得之反射材料(樣品)進行與實施例1相同之評價,並將其結果示於表1及表2。
<實施例8> 以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擠出量分別成為4.9 kg/h及2.8 kg/h且樹脂層(C)之厚度相對於樹脂層(A)之厚度之比率成為0.5之方式調整擠出量,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6相同之方式獲得反射材料(樣品)。針對所獲得之反射材料(樣品)進行與實施例1相同之評價,並將其結果示於表1及表2。
<比較例1> 使用樹脂組合物C代替樹脂組合物A,並以成為樹脂層(C)/樹脂層(C)/樹脂層(B)/樹脂層(C)/樹脂層(C)之2種5層構成之方式將樹脂層(C)之擠出量分別設為2.6 kg/h及2.7 kg/h,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5相同之方式獲得反射材料(樣品)。針對所獲得之反射材料(樣品)進行與實施例1相同之評價,並將其結果示於表1及表2。
<比較例2> 於樹脂組合物A之製作中,將PP-B之顆粒物及有機粒子-A以PP-B/有機粒子-A=90:10之質量比率混合後,使用二軸擠出機進行顆粒化,獲得[PP-B/有機粒子-A混合物]後,將COP-A、COP-B之顆粒物及[PP-B/有機粒子-A混合物]以COP-A/COP-B/[PP-B/有機粒子-A混合物]=50:25:25之質量比率混合後,使用二軸擠出機進行顆粒化,製作成為COP-A/COP-B/PP-B/有機粒子-A=50:25:22.5:2.5之質量比率之樹脂組合物A2作為樹脂層(A)之原料。 不使用擠出機C而是階段性地使用加熱至250℃之擠出機A及B於2種3層用之T字模合流,以成為樹脂層(A)/樹脂層(B)/樹脂層(A)之3層構成之方式呈片狀擠出,於正交方向(TD)上於141℃下進行拉幅延伸,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反射材料(樣品)。針對所獲得之反射材料(樣品)進行與實施例1相同之評價,並將其結果示於表1及表2。
<比較例3> 於樹脂組合物A之製作中,將PP-B之顆粒物及有機粒子-A以PP-B/有機粒子-A=85:15之質量比率混合後,使用二軸擠出機進行顆粒化,獲得[PP-B/有機粒子-A混合物]後,將COP-A、COP-B之顆粒物及[PP-B/有機粒子-A混合物]以COP-A/COP-B/[PP-B/有機粒子-A混合物]=50:25:25之重量比率混合後,使用二軸擠出機進行顆粒化,製作以重量比率成為COP-A/COP-B/PP-B/有機粒子-A=50:25:21.25:3.75之樹脂組合物A3作為樹脂層(A)之原料。 使用樹脂組合物A3代替樹脂組合物A2,除此以外,以與比較例2相同之方式獲得3層構成之反射材料(樣品)。針對所獲得之反射材料(樣品)進行與實施例1相同之評價,並將其結果示於表1及表2。
<比較例4> 使用樹脂組合物A代替樹脂組合物C,並以成為樹脂層(A)/樹脂層(A)/樹脂層(B)/樹脂層(A)/樹脂層(A)之2種5層構成之方式將樹脂層(A)之擠出量分別設為3.0 kg/h及2.9 kg/h,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5相同之方式獲得反射材料(樣品)。針對所獲得之反射材料(樣品)進行與實施例1相同之評價,並將其結果示於表1及表2。
[表1]
   調配比率(wt%) 厚度(μm) 樹脂層(C)相對於樹脂層(A)之比率
樹脂層(A) 樹脂層(B) 樹脂層(C) 所有層 各層 (C/A/B/A/C) 各層 (C/C/B/C/C或A/A/B/A/A)
COP-A COP-B PP-A PP-B 有機粒子-A 有機粒子-B PP-A 氧化鈦 碳酸鈣 COP-A COP-B PP-A
實施例1 50 25 21 - 4 - 55 40 5 50 25 25 195 12/10/124/10/11 - 1.1
實施例2 50 25 21 - 4 - 55 40 5 50 25 25 191 17/6/125/5/16 - 3.0
實施例3 50 25 21 - - 4 55 40 5 50 25 25 71 4/2/60/2/4 - 2
實施例4 50 25 21 - - 4 55 40 5 50 25 25 83 3/3/52/3/3 - 1
實施例5 50 25 21 - - 4 55 40 5 50 25 25 74 2/4/49/4/2 - 0.5
實施例6 50 25 17 - - 8 55 40 5 50 25 25 76 4/1/50/1/4 - 4
實施例7 50 25 17 - - 8 55 40 5 50 25 25 83 5/5/58/5/5 - 1
實施例8 50 25 17 - - 8 55 40 5 50 25 25 99 4/8/57/8/4 - 0.5
比較例1 - - - - - - 55 40 5 50 25 25 67 - 4/4/48/4/4 -
比較例2 50 25 - 22.5 2.5 - 55 40 5 - - - 185 0/18/115/21/0 - -
比較例3 50 25 - 21.25 3.75 - 55 40 5 - - - 196 0/22/122/26/0 - -
比較例4 50 25 21 - - 4 55 40 5 - - - 93 - 4/4/47/4/4 -
[表2]
   有機粒子之形狀 樹脂層A中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 (μm) 樹脂層(C)上之突起之俯視直徑 (μm) 空隙率 (%) 表面粗糙度 (μm) 平均反射率 (%) 亮度不均評價 膠帶剝離評價
Ra Rz
實施例1 無變形 30 29 52 0.8 5.2 98.5
實施例2 無變形 30 27 51 0.5 3.2 98.4
實施例3 無變形 12 14 49 0.4 3.4 97.3
實施例4 無變形 12 14 50 0.6 4.2 97.3
實施例5 無變形 12 11 51 0.6 5.5 97.2
實施例6 無變形 12 12 51 0.5 4.1 97.4
實施例7 無變形 12 15 53 0.8 4.6 97.2
實施例8 無變形 12 13 52 0.9 5.4 97.3
比較例1 無變形 - - 42 0.2 1.3 97.8 ×
比較例2 無變形 30 - 51 0.9 7.9 99.3 ×
比較例3 無變形 30 - 55 1.3 10.3 99.3 ×
比較例4 無變形 12 - 53 1.0 8.6 97.4 ×
根據表1及表2明確確認到,實施例1~8之反射材料藉由將含有有機粒子之樹脂層(A)積層於樹脂層(C)與樹脂層(B)之間,而反射率較高、亮度不均得到抑制,不僅如此,反射材料表面之剝離或反射材料表面向黏著帶之轉印亦較少,樹脂層(A)中所含有之有機粒子之脫離得到抑制。 另一方面,確認到不具有樹脂層(A)之比較例1之反射材料無法抑制亮度不均,又,確認到不具有樹脂層(C)之比較例2~4之反射材料其反射材料表面之剝離或反射材料表面向黏著帶之轉印較多,因此粒子容易脫離而於實際使用面上存在問題。

Claims (15)

  1. 一種反射材料,其具備將含有聚烯烴樹脂及微粉狀填充劑之樹脂層(B)、 含有聚烯烴樹脂及有機粒子之樹脂層(A)、及 含有聚烯烴樹脂且不含粒徑為10 μm以上之有機粒子之樹脂層(C)依序積層而成之構成,且 上述樹脂層(A)~(C)中任一層以上之層具有空隙。
  2. 如請求項1之反射材料,其樹脂層(C)側表面之最大高度Rz為3.0 μm~7.0 μm。
  3. 如請求項1或2之反射材料,其中樹脂層(A)所含有之有機粒子於玻璃轉移點下之熱容量(ΔCp)為0.75 J/(g・℃)以下。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反射材料,其中上述有機粒子之玻璃轉移點為120℃以上。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反射材料,其中上述有機粒子為交聯粒子。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反射材料,其中上述樹脂層(C)之厚度相對於上述樹脂層(A)之厚度之比率為0.5~5.0。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反射材料,其中樹脂層(C)側表面之突起之俯視直徑為21 μm~39 μm。
  8.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反射材料,其中樹脂層(C)側表面之突起之俯視直徑為5 μm~20 μm。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反射材料,其於樹脂層(A)中含有有機粒子0.5~10質量%。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反射材料,其空隙率為10~80%。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反射材料,其中樹脂層(A)之聚烯烴樹脂、及樹脂層(C)之聚烯烴樹脂中之任一者或兩者為聚丙烯樹脂或環烯烴樹脂。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反射材料,其中樹脂層(A)與樹脂層(C)之聚烯烴樹脂為相同樹脂。
  13.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反射材料,其用作背光單元之構成構件。
  14.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反射材料,其用作液晶顯示器、照明器具及照明看板中之任一者之構成構件。
  15. 一種液晶顯示器、照明器具或照明看板,其以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反射材料作為構成構件。
TW109110600A 2019-03-28 2020-03-27 反射材料 TWI8446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3805 2019-03-28
JP2019063805 2019-03-28
JP2019-063804 2019-03-28
JP2019063803 2019-03-28
JP2019-063803 2019-03-28
JP2019063804 2019-03-28
JP2020-047080 2020-03-18
JP2020047080A JP2020166260A (ja) 2019-03-28 2020-03-18 反射材
JP2020-051656 2020-03-23
JP2020051656A JP2021149060A (ja) 2020-03-23 2020-03-23 反射材
JP2020051658A JP2021149062A (ja) 2020-03-23 2020-03-23 反射材
JP2020-051657 2020-03-23
JP2020051657A JP2021149061A (ja) 2020-03-23 2020-03-23 反射材
JP2020-051658 2020-03-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3043A true TW202043043A (zh) 2020-12-01
TWI844655B TWI844655B (zh) 2024-06-1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31967A (zh) 2021-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05951B2 (ja) 反射材
JP2007003975A (ja) 光反射板用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TWI504649B (zh) 白色薄膜及使用其之面光源
TW200927802A (en) White film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using the same
JP5739255B2 (ja) 反射材
JP6072754B2 (ja) 反射材
JP2015230351A (ja) 反射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てなる液晶表示装置、照明装置、装飾用物品
WO2013108562A1 (ja) 反射材
JP2020166260A (ja) 反射材
KR101597482B1 (ko) 반사재
TW202043043A (zh) 反射材料
WO2020196760A1 (ja) 反射材
JP2021149062A (ja) 反射材
JP2021149060A (ja) 反射材
JP2021149061A (ja) 反射材
JP2020060671A (ja) 反射材
JP2012189678A (ja) 光反射体
JP2020011430A (ja) 反射材
JP2024054898A (ja) 反射フィルム
JP2019117225A (ja) 反射材
JP2009226748A (ja) 積層二軸配向白色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JP2013083792A (ja) 反射材
JP2001272511A (ja) 光拡散性フィルム
JP2013148607A (ja) 反射材
JP2013148605A (ja) 反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