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42774A - 按摩裝置 - Google Patents

按摩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42774A
TW202042774A TW109114188A TW109114188A TW202042774A TW 202042774 A TW202042774 A TW 202042774A TW 109114188 A TW109114188 A TW 109114188A TW 109114188 A TW109114188 A TW 109114188A TW 202042774 A TW202042774 A TW 20204277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ushion
massage device
cushion
air
us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4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谷信行
池部宗清
岡本貴之
泉中健志
木村三千代
山本浩平
西堀裕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27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277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7/00Devices for suction-kneading massage; Devices for massaging the skin by rubbing or br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按摩裝置具備:扶手、背墊、第1氣墊、第2氣墊、第3氣墊、位置偏移抑制構造。第1氣墊是在背墊上配置成相向於使用者的肩胛骨。第2氣墊是在背墊上配置成相向於使用者的上臂的背面。第3氣墊是在背墊上配置成相向於使用者的肩部的側面。位置偏移抑制構造是將第1氣墊、第2氣墊、及第3氣墊的相對之位置關係規定成:使膨脹的第3氣墊的力量變得不容易傳達至使用者的前臂之接近於手肘的部分及手肘。

Description

按摩裝置
本揭示是有關於一種按摩裝置。
以往,已知有一種具備支撐前臂之扶手、與按摩背部及肩部等之複數個氣墊的按摩裝置。日本專利特開2011-115657號公報揭示以往的按摩裝置的一例。
在以往的按摩裝置中,當複數個氣墊膨脹的情況下,會有前臂對扶手的位置偏移,讓使用者感到不舒服的可能性。
本揭示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以減低使用者感到不舒服的可能性之按摩裝置。
本揭示的一態樣之按摩裝置具備:扶手、背墊、第1氣墊、第2氣墊、第3氣墊、位置偏移抑制構造。
第1氣墊是在背墊上配置成相向於使用者的肩胛骨。第2氣墊是在背墊上配置成相向於使用者的上臂的背面。第3氣墊是在背墊上配置成相向於使用者的肩部的側面。
位置偏移抑制構造是將第1氣墊、第2氣墊、及第3氣墊的相對之位置關係規定成:使膨脹的第3氣墊的力量變得不容易傳達至使用者的前臂之接近於手肘的部分及手肘。
本態樣之按摩裝置可以減低使用者感到不舒服的可能性。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按摩裝置可採用之態樣1)
本揭示的第1態樣之按摩裝置具備:扶手、背墊、第1氣墊、第2氣墊、第3氣墊、位置偏移抑制構造。
第1氣墊是在背墊上配置成相向於使用者的肩胛骨。第2氣墊是在背墊上配置成相向於使用者的上臂的背面。第3氣墊是在背墊上配置成相向於使用者的肩部的側面。
位置偏移抑制構造是將第1氣墊、第2氣墊、及第3氣墊的相對之位置關係規定成:使膨脹的第3氣墊的力量變得不容易傳達至使用者的前臂之接近於手肘的部分及手肘。
根據本態樣,膨脹的第3氣墊的力量較不容易傳達至前臂之接近於手肘的部分及手肘(以下,稱為手臂特定部),將手臂特定部推向按摩裝置的左右方向的內側的力量會變小,在第1至第3氣墊膨脹的情況下,可抑制手臂特定部對扶手的位置偏移。
在本揭示的第2態樣之按摩裝置中,位置偏移抑制構造是將第1氣墊、第2氣墊、及第3氣墊的相對之位置關係規定成:使第3氣墊與第1氣墊之間的第1距離變得比第3氣墊與第2氣墊之間的第2距離更短。
根據本態樣,可藉由第1距離及第2距離來構成位置偏移抑制構造。因此,各氣墊的形狀等受到位置偏移抑制構造限制的可能性會變得較小。
在本揭示的第3態樣之按摩裝置中,第3氣墊包含:預定的邊;及頂部,相向於預定的邊。位置偏移抑制構造是將第3氣墊的方向規定成:使預定的邊位於比頂部更靠近第1氣墊的位置,並且使頂部位於比預定的邊更靠近第2氣墊的位置。
根據本態樣,膨脹的第3氣墊的力量會變得不容易傳達至手臂特定部,而可以抑制手臂特定部對扶手的位置偏移。
在本揭示的第4態樣之按摩裝置中,背墊包含:背壁,相向於使用者的背部;及肩壁,從背壁突出成相向於使用者的肩部。第1氣墊及第2氣墊是配置在背壁。第3氣墊是配置在肩壁。
根據本態樣,膨脹的第3氣墊的力量會有效率地傳達至肩部,從而按摩肩部。藉由位置偏移抑制構造可抑制力量從第3氣墊朝手臂特定部傳達。亦即,可以一邊藉由第3氣墊來有效率地按摩肩部,一邊抑制手臂特定部對扶手的位置偏移。
在本揭示的第5態樣之按摩裝置中,第2氣墊相較於按摩裝置的第1氣墊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外側。
根據本態樣,膨脹的第2氣墊的力量會有效率地傳達至上臂,從而按摩上臂。
在本揭示的第6態樣之按摩裝置中,按摩裝置的上下方向上的第3氣墊的上端部不比第1氣墊的上端部更往上方突出。按摩裝置的上下方向上的第3氣墊的下端部不比第2氣墊的下端部更往下方突出。
根據本態樣,膨脹的第3氣墊的力量會有效率地傳達至肩部,從而按摩肩部。藉由位置偏移抑制構造可抑制力量從第3氣墊朝手臂特定部傳達。亦即,可以一邊藉由第3氣墊來有效率地按摩肩部,一邊抑制手臂特定部對扶手的位置偏移。 (按摩裝置可採用之態樣2)
本揭示的第7態樣之按摩裝置具備:前臂支撐部、扶手基座、第4氣墊、卡合部、第1連結部、第2連結部。
前臂支撐部是支撐前臂。扶手基座是支撐前臂支撐部。第4氣墊是配置在前臂支撐部。卡合部是將前臂支撐部與扶手基座結合。第1連結部是在前臂支撐部上配置成連結於第4氣墊。第2連結部是在扶手基座上配置成連結於氣體的供給路。
第1連結部是與卡合部所進行之前臂支撐部與扶手基座的卡合連動而與第2連結部相連結。
根據本態樣,即可以有效率地組裝按摩裝置。
在本揭示的第8態樣之按摩裝置中,第1連結部包含:連接路,形成為在前臂支撐部的外表面凹陷。第2連結部包含:連接管,插入至連接路。在本態樣中,在將第1連結部結合於第2連結部的情況下,第2連結部的連接管是藉由連接路來引導。因此,可以輕易地將第1連結部結合於第2連結部。
在本揭示的第9態樣之按摩裝置中,連接路的內徑比連接管的外徑更大。根據本態樣,在結合第1連結部與第2連結部的情況下,可以輕易地將連接管插入至連接路。
本揭示的第10態樣之按摩裝置更具備:彈性構件,在連接路中配置成在連接管的外表面與連接路的內表面之間受壓縮。根據本態樣,在第1連結部已結合於第2連結部的狀態下,可藉由彈性構件的彈性力來加強地保持住連接管對連接路的位置。 (實施形態)
圖1是本揭示的實施形態之按摩裝置1的立體圖。圖2是顯示按摩裝置1的構成的方塊圖。參照圖1、圖2,針對按摩裝置1的構成進行說明。
按摩裝置1是用於按摩人體的對象部位。人體的對象部位是指存在於肩部、手臂、及軀幹的肌肉。按摩裝置1是藉由按摩對象部位的肌肉,而讓使用者放鬆。
按摩裝置1是藉由按壓人體的對象部位,來按摩該對象部位。使用者是以預定的姿勢,例如坐姿來使用按摩裝置1。按摩裝置1作為主要的要素具有:本體部10、按摩部20、控制裝置50、調節裝置60、及操作裝置70。對於按摩裝置1,是從外部的市電(mains electricity)來供給電力。
本體部10整體而言是可供使用者舒適地坐下的椅子。本體部10具備:可供使用者坐下之座部11、配置在座部11的後方之背墊12、配置在座部11的側部之一對扶手13、及配置在座部11的前方斜下之腳墊(ottoman)14。
在本實施形態中,按摩裝置1的前後、左右、上下是和從坐在本體部10的使用者來觀看的前後、左右、上下相一致。
背墊12具備背壁12A與一對肩壁12B。背壁12A是安裝於座部11,且安裝成可就與座部11的連接部分來進行旋轉。一對肩壁12B是形成於背壁12A的側部。
一對扶手13是結合於座部11。一對扶手13分別具備前臂支撐部13A與扶手基座13B。前臂支撐部13A是支撐使用者的前臂。扶手基座13B是支撐前臂支撐部13A。相對於扶手基座13B而使前臂支撐部13A滑動後,前臂支撐部13A便安裝於扶手基座13B。前臂支撐部13A包含:與扶手基座13B卡合之底面部、可安裝操作裝置70之頂面部、及連接底面部與頂面部之側面部。
腳墊14具備腿支撐部15與足支撐部16。腿支撐部15是支撐下肢的一部分即腿部。足支撐部16是支撐下肢的一部分即足部。
腿支撐部15包含背壁15A與三個側壁15B。背壁15A是支撐腿的背面。三個側壁15B是分別支撐右腿的外側部分、左腿的外側部分、右腿及左腿的內側部分。三個側壁15B是安裝於背壁15A的正面。
足支撐部16具備底壁16A、三個側壁16B、背壁。底壁16A是支撐足底。三個側壁16B是分別支撐右足的外側部分、左足的外側部分、右足及左足的內側部分。背壁是支撐足部的背面。底壁16A、三個側壁16B、背壁是一體地形成。
按摩部20具備適合於捶打、揉壓、按壓人體的對象部位之類的按摩之至少一者的構成。按摩部20包含適合於按壓的按摩之氣墊30。
氣墊30是配置在與人體的對象部位對應之本體部10的預定位置處。氣墊30是藉由使其內部的空氣量變化而膨脹或收縮,藉此來按摩人體的對象部位。
氣墊30具備正面、背面、側面。正面是與人體的對象部位相向。背面是和正面為相反側之氣墊30的面。側面是連接正面與背面。背面是固定於本體部10。側面具備適合於氣墊30的膨脹或收縮的構成。例如,側面具有伸縮囊構造。氣墊30是由聚乙烯等之適合於膨脹或收縮的材料所形成。
氣墊30包含複數個第1氣墊31、複數個第2氣墊32、及複數個第3氣墊33。第1氣墊31至第3氣墊33是配置在適合於對分別對應的人體的對象部位進行按摩之位置處。
複數個第1氣墊31是相對於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線而配置為線對稱。針對複數個第2氣墊32及複數個第3氣墊33也是同樣的。第1氣墊31至第3氣墊33是構成為已膨脹時之內部的空氣密度會成為大致相同。
複數個第1氣墊31是配置在適合於對人體的肩胛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位置處,亦即配置在背壁12A。複數個第1氣墊31分別具有適合於對人體的肩胛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形狀,例如橢圓形狀。肩胛骨附近的肌肉例如為斜方肌。
複數個第2氣墊32是配置在適合於對人體的上臂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位置處,亦即配置在背壁12A。複數個第2氣墊32分別具有適合於對上臂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形狀,例如橢圓形狀。上臂附近的肌肉例如為肱肌。
複數個第3氣墊33是配置在適合於對人體的肩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位置處,亦即配置在肩壁12B。複數個第3氣墊33分別具有適合於對使用者的肩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形狀。較理想的是,第3氣墊33具有不會對使用者的手肘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形狀,例如三角形狀。肩部附近的肌肉例如為三角肌。
氣墊30更具備複數個第4氣墊34、複數個第5氣墊35、複數個第6氣墊36、複數個第7氣墊37、及複數個第8氣墊38。第4氣墊34至第8氣墊38是配置在適合於對分別對應的人體的對象部位進行按摩之位置處。
複數個第4氣墊34是相對於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線而配置為線對稱。針對複數個第5氣墊35、複數個第6氣墊36、複數個第7氣墊37、及複數個第8氣墊38也是同樣的。
複數個第4氣墊34是配置在適合於對人體的前臂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位置處,亦即配置在前臂支撐部13A。複數個第4氣墊34分別具有適合於對前臂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形狀,例如橢圓形狀。前臂附近的肌肉例如為前臂伸肌群及前臂屈肌群的肌肉。較理想的是,複數個第4氣墊34是沿著前臂支撐部13A的長邊方向來配置。
複數個第5氣墊35是配置在適合於對人體的腰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位置處,亦即配置在背壁12A。複數個第5氣墊35分別具有適合於對腰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形狀,例如橢圓形狀。腰部附近的肌肉例如為大腰肌。
複數個第6氣墊36是配置在適合於對人體的大腿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位置處,亦即配置在扶手基座13B。複數個第6氣墊36分別具有適合於對大腿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形狀,例如橢圓形狀。大腿附近的肌肉例如為臀大肌及股四頭肌。較理想的是,複數個第6氣墊36是沿著扶手基座13B的長邊方向來配置。
複數個第7氣墊37是配置在適合於對人體的腿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位置處,亦即配置在腿支撐部15的背壁15A及側壁15B之至少一者。複數個第7氣墊37分別具有適合於對腿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形狀,例如橢圓形狀。腿部附近的肌肉例如為小腿三頭肌。較理想的是,複數個第7氣墊37是沿著背壁15A及側壁15B來配置。
複數個第8氣墊38是配置在適合於對人體的足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位置處,亦即配置在足支撐部16的底壁16A及側壁16B之至少一者。複數個第8氣墊38分別具有適合於對足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形狀,例如橢圓形狀。足部附近的肌肉例如為蚓狀肌。較理想的是,複數個第8氣墊38是沿著底壁16A及側壁16B來配置。
按摩部20更包含適合於捶打或揉壓的按摩之施療機構40。施療機構40是配置在例如背墊12的內部。施療機構40具備施療塊體41、一對支臂、揉壓球42。
施療塊體41是容置複數個要素。一對支臂是連接於施療塊體41。揉壓球42是安裝於各支臂的端部。揉壓球42是藉由與人體的對象部位接觸,來按摩人體的對象部位。
施療機構40更具備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軌道(Rail)。施療塊體41是在此軌道上安裝成可沿著此軌道移動。
控制裝置50具備控制按摩裝置1的各種要素之控制部51、與儲存各種資訊之儲存部52。控制部51包含執行程式的運算處理裝置。運算處理裝置是藉由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MPU(Micro-Processing Unit,微處理單元)之至少一者所構成。控制部51是藉由控制調節裝置60,來控制按摩裝置1的各種要素。
儲存部52具備例如非揮發性記憶體、揮發性記憶體之至少一者。儲存部52是儲存控制部51所進行之各種控制中必要的資訊。儲存部52是儲存控制模式,前述控制模式是規定控制部51如何控制調節裝置60。控制模式包含軀幹伸展模式與肩臂伸展模式。
在軀幹伸展模式中是伸展使用者的軀幹。在肩臂伸展模式中是伸展使用者的肩部及臂部。各控制模式是規定與控制部51所進行之調節裝置60的調節相關的時間及調節量。
調節裝置60是依照控制部51的指示來調節按摩裝置1的各種動作。調節裝置60包含第1調節部61、第2調節部62、第3調節部63。第1調節部61至第3調節部63是分別調節本體部10、氣墊30、及施療機構40。
第1調節部61是調節對構成本體部10的要素之座部11的位置。例如,調節裝置60具有兩個第1調節部61,前述兩個第1調節部61是分別調節背墊12及腳墊14對座部11的位置。另外,對構成本體部10的要素之座部11的位置是指對構成本體部10的要素之座部11的角度。
兩個第1調節部61之其中一者是配置在座部11與背墊12的連接部分,並且具備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轉軸、與透過複數個齒輪而連接於旋轉軸的馬達。當控制部51使此馬達往一個方向旋轉後,背墊12即朝向直立位置立起。當控制部51使此馬達往相反方向旋轉後,背墊12即往後方傾斜。
兩個第1調節部61之另一者是配置在座部11與腳墊14的連接部分,並且具備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轉軸、與透過複數個齒輪而連接於旋轉軸的馬達。當控制部51使此馬達往一個方向旋轉後,腳墊14即往上方移動。當控制部51使此馬達往相反方向旋轉後,腳墊14即往下方移動。
第2調節部62是調節氣墊30內的空氣量。第2調節部62包含氣泵、供氣通路、排氣通路、及電磁閥。藉由電磁閥的切換而透過供氣通路來連接氣墊30與氣泵後,空氣即供給至氣墊30內,氣墊30便膨脹。藉由電磁閥的切換而連接氣墊30與排氣通路後,空氣即從氣墊30排出,氣墊30便收縮。
第3調節部63是調節揉壓球42對背墊12的位置。第3調節部63是配置在例如施療塊體41。第3調節部63包含使揉壓球42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後方向之至少一個方向上移動的移動機構。
移動機構包含第1移動機構、第2移動機構、第3移動機構。第1移動機構至第3移動機構是分別使施療塊體41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後方向上移動。
第1移動機構具備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1旋轉軸、與透過複數個齒輪而連接於第1旋轉軸的第1馬達。在第1旋轉軸中,形成有複數個小齒輪(Pinion)。複數個小齒輪是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軌道的齒條(Rack)相嚙合。當第1馬達旋轉後,揉壓球42即沿著軌道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動。
第2移動機構具備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2旋轉軸、與透過複數個齒輪而連接於第2旋轉軸的第2馬達。第2旋轉軸是由例如滾珠螺桿所構成。滾珠螺桿包含螺桿軸及螺帽。揉壓球42是透過支臂而安裝於螺帽。當第2馬達旋轉後,螺帽即相對於螺桿軸而移動,揉壓球42便在左右方向上移動。
第3移動機構具備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3旋轉軸、與透過複數個齒輪而連接於第3旋轉軸的第3馬達。在第3旋轉軸中,設置有用於使支臂在前後方向上旋轉的齒輪。此齒輪是與和支臂一體地旋轉的齒輪相嚙合。當第3馬達旋轉後,支臂即在前後方向上旋轉,揉壓球42便在前後方向上移動。
操作裝置70例如為遙控器,前述遙控器是輸出用於操作控制裝置50的操作訊號。操作裝置70具備接受來自外部的輸入之操作部71。操作部71具備電源按鈕及模式選擇按鈕之至少一者。當按下電源按鈕後,即切換控制裝置50的電源開啟/關閉。藉由操作模式選擇按鈕,即可以選擇動作模式。當選擇控制模式後,控制部51即執行其動作模式。電源按鈕可以配置在本體部10的任意位置處。
操作裝置70具備朝向使用者顯示資訊的顯示部72。控制部51控制顯示部72,以使其因應於有關於按摩裝置1的資訊、及有關於使用者的資訊之至少一者來顯示圖像。
有關於按摩的資訊例如是有關於按摩裝置1執行中的控制模式的資訊、及有關於正在按摩人體的哪一個對象部位的資訊。顯示部72亦可具備觸控面板,來顯示電源按鈕及模式選擇按鈕之至少一者。
操作裝置70是透過連接線73而與控制裝置50相連接。藉由連接線73,例如電力線載波通訊即變得可行。連接線73包含保護部。保護部是進行保護以使連接線73不會折彎。保護部是例如由尼龍所形成的線套(cord bush)。
按摩裝置1更具備支撐部80,前述支撐部80是用於將操作裝置70安裝於一對扶手13之其中一者。藉由支撐部80,可以變更操作裝置70的方向。支撐部80包含本體81、安裝支柱82、保持部83。本體81具有支臂形狀。安裝支柱82是使本體81可相對於扶手13來旋動。保持部83是將操作裝置70安裝於支撐部80。
圖3是顯示按摩裝置1的局部放大圖。參照圖3,針對第1氣墊31、第2氣墊32、及第3氣墊33的詳細內容進行說明。
第1氣墊31是在背墊12上配置成相向於使用者的肩胛骨。第1氣墊31是在背墊12的背壁12A上配置成當膨脹後即從後方按壓肩胛骨及其周邊部分。第1氣墊31是配置在背壁12A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部附近。第1氣墊31在上下方向上較長,在左右方向上較短。第1氣墊31包含上端部31U、與設置在上端部31U的下方之下端部31L。
第1氣墊31包含膨脹部31A、周圍部31B、氣體供給部31C、及被固定部31D。膨脹部31A為中空。在氣體供給部31C中,連接有氣體供給路。在氣體供給路中流動的氣體是透過氣體供給部31C而流入至膨脹部31A,使膨脹部31A膨脹。當膨脹部31A內的氣體排出至外部後,膨脹部31A即收縮。
周圍部31B是配置在膨脹部31A的周圍。周圍部31B為實心,並不會膨脹。被固定部31D是從周圍部31B的邊緣往左右方向的外側突出。被固定部31D是藉由螺栓等之固定構件而固定於背墊12。
第2氣墊32是在背墊12上配置成相向於使用者的上臂。第2氣墊32是在背墊12的背壁12A上配置成當膨脹後即從後方按壓上臂的背面。第2氣墊32是配置在背壁12A的左右方向的端部。
第2氣墊32是配置成比第1氣墊31靠近背壁12A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亦即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外側。第2氣墊32在上下方向上較長,在左右方向上較短。第2氣墊32的第1端部位於比第2氣墊32的第2端部靠近左右方向的中心的位置。第2氣墊32包含上端部32U、與設置在上端部32U的下方之下端部32L。
第2氣墊32包含膨脹部32A、周圍部32B、氣體供給部32C、及被固定部32D。膨脹部32A為中空。在氣體供給部32C中,連接有氣體供給路。在氣體供給路中流動的氣體是透過氣體供給部32C而流入至膨脹部32A,使膨脹部32A膨脹。當膨脹部32A內的氣體排出至外部後,膨脹部32A即收縮。
周圍部32B是配置在膨脹部32A的周圍。周圍部32B為實心,並不會膨脹。被固定部32D是在左右方向上從周圍部32B的邊緣往外側突出。被固定部32D是藉由螺栓等之固定構件而固定於背墊12。第2氣墊32的周圍部32B是連接於第1氣墊31的周圍部31B。
第3氣墊33是在背墊12上配置成相向於使用者的肩部。第3氣墊33是在背墊12的肩壁12B上配置成當膨脹後即從外側橫向按壓肩部。第3氣墊33是配置在肩壁12B的前方的端部。第3氣墊33在上下方向上較長,而在前後方向上較短。第3氣墊33包含上端部33U、與設置在上端部33U的下方之下端部33L。
第3氣墊33的上端部33U不比第1氣墊31的上端部31U位於上方,第3氣墊33的下端部33L不比第2氣墊的下端部32L位於下方。
第3氣墊33包含膨脹部33A、周圍部33B、氣體供給部33C、及被固定部33D。膨脹部33A為中空。膨脹部33A具有像是帶有圓角的三角形之形狀。
膨脹部33A包含第1頂部P1、第2頂部P2、第3頂部P3、第1邊S1、第2邊S2、及第3邊S3。第1邊S1是第1頂部P1與第2頂部P2之間的邊。第2邊S2是第1頂部P1與第3頂部P3之間的邊。第3邊S3是第2頂部P2與第3頂部P3之間的邊。
如上述,膨脹部33A具有帶有圓角的三角形之形狀。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頂部是指某種程度彎曲的部分。
第1頂部P1是構成第3氣墊33的下端部33L。第2頂部P2、第3頂部P3、及第3邊S3是構成第3氣墊33的上端部33U。
在氣體供給部33C中,連接有氣體供給路。在氣體供給路中流動的氣體是透過氣體供給部33C而流入至膨脹部33A,使膨脹部33A膨脹。當膨脹部33A內的氣體排出至外部後,膨脹部33A即收縮。周圍部33B是配置在膨脹部33A的周圍。周圍部33B為實心,並不會膨脹。
在按摩部20的動作模式中,包含第1氣墊31至第3氣墊33膨脹的動作模式。第1氣墊31是從後方按壓肩胛骨。第2氣墊32是從後方按壓上臂的背面。第3氣墊33是從外側橫向按壓肩部。
在第1氣墊31至第3氣墊33膨脹的動作模式中,前臂之接近於手肘的部分及手肘,亦即手臂特定部會有因第1氣墊31至第3氣墊33的膨脹而受到較不理想的影響之情況。例如,會有因第1氣墊31至第3氣墊33的膨脹,使得手臂特定部對扶手13的位置偏移的可能性。
按摩部20具備位置偏移抑制構造,前述位置偏移抑制構造是抑制第1氣墊31至第3氣墊33膨脹的情況下之手臂特定部對扶手的位置偏移。位置偏移抑制構造是將第1氣墊31至第3氣墊33的相對之位置關係規定成:使膨脹的第3氣墊33的力量變得不容易傳達至手臂特定部。
該位置關係是由例如第1距離L1與第2距離L2來賦與特徵。在此,第1距離L1是指第1氣墊31與第3氣墊33之間的距離。第2距離L2是指第2氣墊32與第3氣墊33之間的距離。位置偏移抑制構造是將各氣墊的相對之位置關係規定成:使第1距離L1變得比第2距離L2更短。
針對第1距離L1及第2距離L2的決定方法進行說明。第1距離L1是第1氣墊31之代表第1氣墊31的部分與第3氣墊33之代表第3氣墊33的部分之間的距離。第2距離L2是第2氣墊32之代表第2氣墊32的部分與第3代表部之間的距離。
以下,將第1氣墊31之代表第1氣墊31的部分稱為第1代表部。將第2氣墊32之代表第2氣墊32的部分稱為第2代表部。將第3氣墊33之代表第3氣墊33的部分稱為第3代表部。
針對第1至第3代表部進行例示。在第1例中,第1至第3代表部是尚未膨脹的氣墊的重心。在第2例中,第1至第3代表部是已膨脹的氣墊之最膨脹的部分的表面。以下,將已膨脹的氣墊之最膨脹的部分簡稱為最大膨脹部。
在第1例的情況下,第1距離L1是第1氣墊31的重心31G與第3氣墊33的重心33G之間的距離。第2距離L2是第2氣墊32的重心32G與第3氣墊33的重心33G之間的距離。
在第2例的情況下,第1距離L1是第1氣墊31的最大膨脹部與第3氣墊33的最大膨脹部之間的距離,第2距離L2是第2氣墊32的最大膨脹部與第3氣墊33的最大膨脹部之間的距離。
位置偏移抑制構造是更進一步地將第3氣墊33對背墊12的方向規定成:使膨脹的第3氣墊33的力量變得不容易傳達至手臂特定部。第3氣墊33包含預定的邊即第3邊S3、及相向於預定的邊之頂部即第1頂部P1。
位置偏移抑制構造是將第3氣墊33的方向規定成:使第3邊S3位於比第1頂部P1靠近第1氣墊31的位置,並且使第1頂部P1位於比第3邊S3靠近第2氣墊32的位置。
針對按摩裝置1的作用進行說明。按摩裝置1具備位置偏移抑制構造。藉由位置偏移抑制構造,各氣墊是配置成使第1距離L1變得比第2距離L2更短。在此情況下,和第1距離L1不比第2距離L2更短的情況相較之下,按壓肩部的側面的第3氣墊33是遠離按壓上臂的背面的第2氣墊32來配置。
因此,膨脹的第3氣墊33的力量會變得不容易傳達至手臂特定部,從外側橫向按壓手臂特定部的力量會變小。其結果,在第1氣墊31至第3氣墊33膨脹的情況下,可抑制手臂特定部對扶手的位置偏移。
圖4是顯示前臂支撐部13A與扶手基座13B已分離的狀態的局部截面圖。圖5是顯示前臂支撐部13A與扶手基座13B有一部分分離的狀態的局部截面圖。圖6是顯示前臂支撐部13A與扶手基座13B已連結的狀態的局部截面圖。
參照圖4至圖6,針對扶手13的構成進行說明。圖示的前臂支撐部13A為底面部,側面部及頂面部則省略。
前臂支撐部13A及扶手基座13B是藉由連結部90及卡合部100來安裝。連結部90是將配置在前臂支撐部13A的第4氣墊34與配置在本體部10的氣泵相連結。
藉由在氣泵與第4氣墊34之間配置連結部90,即可形成氣體的供給路。卡合部100是使前臂支撐部13A與扶手基座13B卡合,而將前臂支撐部13A固定於本體部10。
連結部90包含配置在前臂支撐部13A之第1連結部91、與配置在扶手基座13B之第2連結部92。卡合部100是由例如切口構造所構成,前述切口構造是設置在前臂支撐部13A及扶手基座13B且互相卡合的切口構造。第1連結部91是與卡合部100的卡合連動而與第2連結部92相連結。
圖7是顯示第1連結部91與第2連結部92已連結的狀態的圖。圖8是顯示第1連結部91及第2連結部92的內部構造的截面圖。參照圖7、圖8,針對連結部90的構成進行說明。
第1連結部91是透過連接路R1而與第4氣墊34連接。第1連結部91具備本體部91A。本體部91A是由例如樹脂所構成。本體部91A包含具有3階段的大小的內徑之複數個孔部91B。孔部91B具有從第2連結部92側由大到小的三個內徑。
在複數個孔部91B之至少一個之中,配置有彈性構件91C。彈性構件91C是由例如橡膠所構成。彈性構件91C的內徑和連接管T1的內徑幾乎相同。彈性構件91C是形成為環狀,以在連接管T1的外表面與連接路R1的內表面之間受壓縮。
藉此,在第1連結部91已結合於第2連結部92的狀態下,可藉由彈性構件91C的彈性力來加強地保持住連接管T1對連接路R1的位置。
第2連結部92是透過連接管T1而與氣泵相連接。連接路R1的內徑比連接管T1的外徑更大。藉此,在結合第1連結部與第2連結部的情況下,可以輕易地將連接管T1插入至連接路R1。
第2連結部92具備本體部92A。本體部92A是由例如樹脂所構成。本體部92A包含供連接管T1插入的孔部92B。孔部92B的內徑比連接管T1的外徑更大。孔部92B的內徑和複數個孔部91B之至少一個相一致。本體部92A更具備從本體部92A突出的突出部92C。突出部92C是與第1連結部91的孔部91B相連結。 (變形例)
本揭示除了本實施形態之外,還包含以下的變形例、以及在以下的變形例當中,互相不矛盾之至少二個變形例的組合。
氣墊30亦可和人體直接接觸。氣墊30亦可更進一步地以使用者不會感到不舒服的材料,例如牛皮來包覆。
氣墊30的構成可任意地變更。例如,亦可省略第1氣墊31至第8氣墊38之至少一者。除了第1氣墊31至第8氣墊之外,亦可更具備第9氣墊。第9氣墊是配置在座部11來按壓使用者的臀部。
1:按摩裝置 10:本體部 11:座部 12:背墊 12A,15A:背壁 12B:肩壁 13:扶手 13A:前臂支撐部 13B:扶手基座 14:腳墊 15:腿支撐部 15B,16B:側壁 16:足支撐部 16A:底壁 20:按摩部 30:氣墊 31:第1氣墊 31A,32A,33A:膨脹部 31B,32B,33B:周圍部 31C,32C,33C:氣體供給部 31D,32D,33D:被固定部 31G,32G,33G:重心 31L,32L,33L:下端部 31U,32U,33U:上端部 32:第2氣墊 33:第3氣墊 34:第4氣墊 35:第5氣墊 36:第6氣墊 37:第7氣墊 38:第8氣墊 40:施療機構 41:施療塊體 42:揉壓球 50:控制裝置 51:控制部 52:儲存部 60:調節裝置 61:第1調節部 62:第2調節部 63:第3調節部 70:操作裝置 71:操作部 72:顯示部 73:連接線 80:支撐部 81:本體 82:安裝支柱 83:保持部 90:連結部 91:第1連結部 91A,92A:本體部 91B,92B:孔部 91C:彈性構件 92:第2連結部 92C:突出部 100:卡合部 L1:第1距離 L2:第2距離 P1:第1頂部 P2:第2頂部 P3:第3頂部 R1:連接路 S1:第1邊 S2:第2邊 S3:第3邊 T1:連接管
圖1是本揭示的實施形態之按摩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顯示實施形態之按摩裝置的構成的方塊圖。
圖3是實施形態之按摩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顯示前臂支撐部與扶手基座已分離的狀態的局部截面圖。
圖5是顯示前臂支撐部與扶手基座有一部分分離的狀態的局部截面圖。
圖6是顯示前臂支撐部與扶手基座已連結的狀態的局部截面圖。
圖7是顯示第1連結部及第2連結部已連結的狀態的圖。
圖8是顯示第1連結部及第2連結部的內部構造的截面圖。
1:按摩裝置
10:本體部
11:座部
12:背墊
12A,15A:背壁
12B:肩壁
13:扶手
13A:前臂支撐部
13B:扶手基座
14:腳墊
15:腿支撐部
15B,16B:側壁
16:足支撐部
16A:底壁
31:第1氣墊
32:第2氣墊
33:第3氣墊
34:第4氣墊
35:第5氣墊
36:第6氣墊
37:第7氣墊
38:第8氣墊
70:操作裝置
71:操作部
72:顯示部
73:連接線
80:支撐部
81:本體
82:安裝支柱
83:保持部

Claims (6)

  1. 一種按摩裝置,具備: 扶手; 背墊; 第1氣墊,在前述背墊上配置成相向於使用者的肩胛骨; 第2氣墊,在前述背墊上配置成相向於前述使用者的上臂的背面; 第3氣墊,在前述背墊上配置成相向於前述使用者的肩部的側面;及 位置偏移抑制構造,將前述第1氣墊、前述第2氣墊、及前述第3氣墊的相對之位置關係規定成:使膨脹的前述第3氣墊的力量變得不容易傳達至前述使用者的前臂之接近於手肘的部分及手肘。
  2. 如請求項1之按摩裝置,其中前述位置偏移抑制構造是將前述第1氣墊、前述第2氣墊、及前述第3氣墊的相對之位置關係規定成:使前述第3氣墊與前述第1氣墊之間的第1距離變得比前述第3氣墊與前述第2氣墊之間的第2距離更短。
  3. 如請求項1之按摩裝置,其中前述第3氣墊包含:預定的邊;及頂部,相向於前述預定的邊, 前述位置偏移抑制構造是將前述第3氣墊的方向規定成:使前述預定的邊位於比前述頂部靠近前述第1氣墊的位置,並且使前述頂部位於比前述預定的邊靠近前述第2氣墊的位置。
  4. 如請求項1之按摩裝置,其中前述背墊包含:背壁,相向於前述使用者的背部;及肩壁,從前述背壁突出成相向於前述使用者的前述肩部, 前述第1氣墊及前述第2氣墊是配置在前述背壁, 前述第3氣墊是配置在前述肩壁。
  5. 如請求項1之按摩裝置,其中前述第2氣墊相較於前述按摩裝置的前述第1氣墊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外側。
  6. 如請求項1之按摩裝置,其中前述按摩裝置的上下方向上的前述第3氣墊的上端部不比前述第1氣墊的上端部位於上方, 前述按摩裝置的上下方向上的前述第3氣墊的下端部不比前述第2氣墊的下端部位於下方。
TW109114188A 2019-05-29 2020-04-28 按摩裝置 TW2020427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0783 2019-05-29
JP2019100783A JP2020192188A (ja) 2019-05-29 2019-05-29 マッサージ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2774A true TW202042774A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45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4188A TW202042774A (zh) 2019-05-29 2020-04-28 按摩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2) JP2020192188A (zh)
TW (1) TW202042774A (zh)
WO (1) WO202024118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73272B2 (ja) * 2006-05-29 2011-09-14 株式会社フジ医療器 施療機
JP5141433B2 (ja) * 2008-08-01 2013-02-13 株式会社フジ医療器 椅子式マッサージ機
JP5232116B2 (ja) * 2009-09-25 2013-07-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機
JP2013022405A (ja) * 2011-07-26 2013-02-04 Fuji Iryoki:Kk 椅子式マッサージ機
JP5828261B2 (ja) * 2011-10-13 2015-12-02 株式会社フジ医療器 マッサージ機
JP6736250B2 (ja) * 2014-10-07 2020-08-05 ファミリーイナダ株式会社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92188A (ja) 2020-12-03
JP2023174987A (ja) 2023-12-08
WO2020241187A1 (ja) 2020-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32928B1 (ko) 시료 유닛 및 마사지기
JP2000197676A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KR200427267Y1 (ko) 지압 돌기와 에어백을 구비한 안마의자
CN201906170U (zh) 一种多功能电动按摩垫
JP4915645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044924B2 (ja) 足首関節運動装置
KR20170068237A (ko) 안마의자의 케겔 운동 모드 동작 방법 및 그 방법이 동작 가능한 안마의자
TW202042774A (zh) 按摩裝置
JP2013034669A (ja) 揺動装置
JP6473862B1 (ja) ストレッチ兼用マッサージ器
JP2013046673A (ja) マッサージ機
TWI822992B (zh) 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
JPH11178874A (ja) マッサージ機
WO2020241186A1 (ja) 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マッサージ装置
JP5946734B2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TWI837351B (zh) 按摩裝置的控制裝置及具備其之按摩裝置
KR200377430Y1 (ko) 건강 증진용 의자
JP2009022789A (ja) 椅子式マッサージ機
JP2020130198A (ja) 腰痛対策用のクッション及び携帯クッション
KR200437560Y1 (ko) 지압 기능을 갖는 의자용 목받침
JP4653668B2 (ja) 椅子
JP7366595B2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JP2012011098A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569100B1 (ja) 開脚補助器具
KR20040099473A (ko) 허리 운동기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