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2992B - 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 - Google Patents

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2992B
TWI822992B TW109114187A TW109114187A TWI822992B TW I822992 B TWI822992 B TW I822992B TW 109114187 A TW109114187 A TW 109114187A TW 109114187 A TW109114187 A TW 109114187A TW I822992 B TWI822992 B TW I82299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ng device
support
support part
armrest
massa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4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45118A (zh
Inventor
泉中健志
西谷信行
池部宗清
岡本貴之
木村三千代
西堀裕一
山本浩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51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51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29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299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7/00Devices for suction-kneading massage; Devices for massaging the skin by rubbing or br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具備操作裝置、第1支撐部、第2支撐部。操作裝置是接收使用者所進行之輸入。第1支撐部是支撐操作裝置。第2支撐部是配置在扶手,以支撐第1支撐部。第1支撐部是可裝卸地安裝於第2支撐部。扶手包含外罩,外罩包覆支撐前臂之前臂支撐部。第2支撐部是配置在外罩。第2支撐部包含已設於扶手的凹部。根據本態樣,變得可以提高有關於按摩裝置之設置的自由度。

Description

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
本揭示是有關於一種用於支撐操作裝置的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
按摩裝置的操作裝置是為了選擇按摩裝置的動作而受到使用者操作。按摩裝置具備支撐操作裝置的支撐構造。例如,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是以與按摩裝置的本體分開準備的支架(stand)所構成。支架是構成為可以裝卸操作裝置。日本專利特開2016-32626號公報揭示以往的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的一例。
對於設置按摩裝置的空間,按摩裝置整體所佔之空間的大小會影響有關於按摩裝置之設置的自由度。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會有侷限按摩裝置之設置的情況。
本揭示的一態樣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具備操作裝置、第1支撐部、第2支撐部。操作裝置是接收使用者所進行之輸入。第1支撐部是支撐操作裝置。第2支撐部是配置在扶手,以支撐第1支撐部。
根據本態樣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可以提高有關於按摩裝置之設置的自由度。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揭示的第1態樣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具備操作裝置、第1支撐部、第2支撐部。操作裝置是接收使用者所進行之輸入。第1支撐部是支撐操作裝置。第2支撐部是配置在扶手,以支撐第1支撐部。根據本態樣,可以提高有關於按摩裝置之設置的自由度。
在本揭示的第2態樣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中,第1支撐部是可裝卸地安裝於第2支撐部。根據本態樣,使用者的使用容易度即提升。
在本揭示的第3態樣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中,扶手包含外罩,前述外罩包覆支撐前臂之前臂支撐部。前述第2支撐部是配置在外罩。根據本態樣,前臂支撐部的構造因第2支撐部而受到侷限的可能性即降低。
在本揭示的第4態樣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中,第2支撐部包含已設於扶手的凹部。根據本態樣,可以輕易地形成第2支撐部。
本揭示的第5態樣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具備操作裝置、操作裝置支撐部、第1支撐部、第2支撐部。操作裝置支撐部是支撐操作裝置。第1支撐部包含操作裝置支撐部及安裝部。第2支撐部是配置在扶手,且構成為安裝安裝部。根據本態樣,有助於提高有關於按摩裝置之設置的自由度。
在本揭示的第6態樣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中,第1支撐部包含位置變更構造,前述位置變更構造是將操作裝置相對於扶手的位置設定為:第1位置,操作裝置相對於前述扶手而位於左右方向的內側;或第2位置,操作裝置比第1位置更位於左右方向的外側。根據本態樣,使用者的使用容易度即提升。
在本揭示的第7態樣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中,位置變更構造包含使操作裝置支撐部以安裝部之中心軸為中心而旋轉的旋轉構造,當操作裝置支撐部以安裝部之中心軸為中心而旋轉時,操作裝置相對於扶手的位置會被設定為前述第1位置或前述第2位置。根據本態樣,可以輕易地變更操作裝置之位置。
在本揭示的第8態樣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中,第1支撐部包含連結操作裝置支撐部與安裝部的臂。臂包含上表面與下表面。上表面的寬度比下表面的寬度更寬。根據本態樣,臂的外觀變好看。
在本揭示的第9態樣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中,操作裝置支撐部包含支撐操作裝置之背面的第1支撐部構成部。根據本態樣,操作裝置受到安定支撐。
在本揭示的第10態樣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中,操作裝置支撐部包含支撐已連接於操作裝置之連接線的第2支撐部構成部。根據本態樣,連接線受到安定支撐。 (實施形態)
圖1是本揭示的實施形態之按摩裝置1的立體圖。圖2是顯示按摩裝置1的構成的方塊圖。參照圖1、圖2,針對按摩裝置1的構成進行說明。
按摩裝置1是用於按摩人體的對象部位。人體的對象部位是指存在於肩部、手臂、及軀幹的肌肉。按摩裝置1是藉由按摩對象部位的肌肉,而讓使用者放鬆。
按摩裝置1是藉由按壓人體的對象部位,來按摩該對象部位。使用者是以預定的姿勢,例如坐姿來使用按摩裝置1。按摩裝置1作為主要的要素具有:本體部10、按摩部20、控制裝置50、調節裝置60、及操作裝置70。對於按摩裝置1,是從外部的市電(mains electricity)來供給電力。
本體部10整體而言是可供使用者舒適地坐下的椅子。本體部10具備:可供使用者坐下之座部11、配置在座部11的後方之背墊12、配置在座部11的側部之一對扶手13、及配置在座部11的前方斜下之腳墊(ottoman)14。
在本實施形態中,按摩裝置1的前後、左右、上下是和從坐在本體部10的使用者來觀看的前後、左右、上下相一致。
背墊12具備背壁12A與一對肩壁12B。背壁12A是安裝於座部11,且安裝成可就與座部11的連接部分來進行旋轉。一對肩壁12B是形成於背壁12A的側部。
一對扶手13是結合於座部11。一對扶手13分別具備前臂支撐部13A與扶手基座13B。前臂支撐部13A是支撐前臂。外罩13C是包覆前臂支撐部13A。扶手基座13B是支撐前臂支撐部13A及外罩13C。
扶手基座13B是結合於座部11。扶手基座13B包覆座部11的側部。前臂支撐部13A及外罩13C是結合於扶手基座13B。在本體部10的座部11之上方,形成有用於讓使用者坐在座部11的就座空間11B。就座空間11B是被座部11、背墊12、及扶手13所包圍。
前臂支撐部13A具有適合於支撐前臂之形狀。前臂支撐部13A在前後方向上較長,而在左右方向上較短。前臂支撐部13A包含上表面13A1。上表面13A1配置在比座部11之座面11A更上方,且支撐前臂。在上表面13A1配置有至少一個第4氣墊34的其中一個。此第4氣墊34是按摩由前臂支撐部13A所支撐的前臂。
外罩13C具備側部13C1與上部13C2。側部13C1是相對於前臂支撐部13A而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外側。側部13C1包含已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內側的側部內側面13C3。在側部內側面13C3配置有至少一個第4氣墊34的另一個。此第4氣墊34是按摩由前臂支撐部13A所支撐的前臂。
上部13C2是配置在側部13C1的上表面。上部13C2配置在比上表面13A1更上方,以在上部13C2與上表面13A1之間形成用於配置前臂的空間。
腳墊14具備腿支撐部15與足支撐部16。腿支撐部15是支撐下肢的一部分即腿部。足支撐部16是支撐下肢的一部分即足部。
腿支撐部15包含背壁15A與三個側壁15B。背壁15A是支撐腿的背面。三個側壁15B是分別支撐右腿的外側部分、左腿的外側部分、右腿及左腿的內側部分。三個側壁15B是安裝於背壁15A的正面。
足支撐部16具備底壁16A、三個側壁16B、背壁。底壁16A是支撐足底。三個側壁16B是分別支撐右足的外側部分、左足的外側部分、右足及左足的內側部分。背壁是支撐足部的背面。底壁16A、三個側壁16B、背壁是一體地形成。
按摩部20具備適合於捶打、揉壓、按壓人體的對象部位之類的按摩之至少一者的構成。按摩部20包含適合於按壓的按摩之氣墊30。
氣墊30是配置在與人體的對象部位對應之本體部10的預定位置處。氣墊30是藉由使其內部的空氣量變化而膨脹或收縮,藉此來按摩人體的對象部位。
氣墊30具備正面、背面、側面。正面是與人體的對象部位相向。背面是和正面為相反側之氣墊30的面。側面是連接正面與背面。背面是固定於本體部10。側面具備適合於氣墊30的膨脹或收縮的構成。例如,側面具有伸縮囊構造。氣墊30是由聚乙烯等之適合於膨脹或收縮的材料所形成。
氣墊30包含複數個第1氣墊31、複數個第2氣墊32、及複數個第3氣墊33。第1氣墊31至第3氣墊33是配置在適合於對分別對應的人體的對象部位進行按摩之位置處。
複數個第1氣墊31是相對於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線而配置為線對稱。針對複數個第2氣墊32及複數個第3氣墊33也是同樣的。第1氣墊31至第3氣墊33是構成為已膨脹時之內部的空氣密度會成為大致相同。
複數個第1氣墊31是配置在適合於對人體的肩胛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位置處,亦即配置在背壁12A。複數個第1氣墊31分別具有適合於對人體的肩胛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形狀,例如楕圓形狀。肩胛骨附近的肌肉例如為斜方肌。
複數個第2氣墊32是配置在適合於對人體的上臂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位置處,亦即配置在背壁12A。複數個第2氣墊32分別具有適合於對上臂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形狀,例如楕圓形狀。上臂附近的肌肉例如為肱肌。
複數個第3氣墊33是配置在適合於對人體的肩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位置處,亦即配置在肩壁12B。複數個第3氣墊33分別具有適合於對使用者的肩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形狀。較理想的是,第3氣墊33具有不會對使用者的手肘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形狀,例如三角形狀。肩部附近的肌肉例如為三角肌。
氣墊30更具備複數個第4氣墊34、複數個第5氣墊35、複數個第6氣墊36、複數個第7氣墊37、及複數個第8氣墊38。第4氣墊34至第8氣墊38是配置在適合於對分別對應的人體的對象部位進行按摩之位置處。
複數個第4氣墊34是相對於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線而配置為線對稱。針對複數個第5氣墊35、複數個第6氣墊36、複數個第7氣墊37、及複數個第8氣墊38也是同樣的。
複數個第4氣墊34是配置在適合於對人體的前臂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位置處,亦即配置在前臂支撐部13A。複數個第4氣墊34分別具有適合於對前臂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形狀,例如楕圓形狀。前臂附近的肌肉例如為前臂伸肌群及前臂屈肌群的肌肉。較理想的是,複數個第4氣墊34是沿著前臂支撐部13A的長邊方向來配置。
複數個第5氣墊35是配置在適合於對人體的腰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位置處,亦即配置在背壁12A。複數個第5氣墊35分別具有適合於對腰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形狀,例如楕圓形狀。腰部附近的肌肉例如為大腰肌。
複數個第6氣墊36是配置在適合於對人體的大腿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位置處,亦即配置在扶手基座13B。複數個第6氣墊36分別具有適合於對大腿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形狀,例如楕圓形狀。大腿附近的肌肉例如為臀大肌及股四頭肌。較理想的是,複數個第6氣墊36是沿著扶手基座13B的長邊方向來配置。
複數個第7氣墊37是配置在適合於對人體的腿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位置處,亦即配置在腿支撐部15的背壁15A及側壁15B之至少一者。複數個第7氣墊37分別具有適合於對腿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形狀,例如楕圓形狀。腿部附近的肌肉例如為小腿三頭肌。較理想的是,複數個第7氣墊37是沿著背壁15A及側壁15B來配置。
複數個第8氣墊38是配置在適合於對人體的足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位置處,亦即配置在足支撐部16的底壁16A及側壁16B之至少一者。複數個第8氣墊38分別具有適合於對足部附近的肌肉進行按壓之形狀,例如楕圓形狀。足部附近的肌肉例如為蚓狀肌。較理想的是,複數個第8氣墊38是沿著底壁16A及側壁16B來配置。
按摩部20更包含適合於捶打或揉壓的按摩之施療機構40。施療機構40是配置在例如背墊12的內部。施療機構40具備施療塊體41、一對臂、揉壓球42。
施療塊體41是容置複數個要素。一對臂是連接於施療塊體41。揉壓球42是安裝於各臂的端部。揉壓球42是藉由與人體的對象部位接觸,來按摩人體的對象部位。
施療機構40更具備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軌道(Rail)。施療塊體41是在此軌道上安裝成可沿著此軌道移動。
控制裝置50具備控制按摩裝置1的各種要素之控制部51、與儲存各種資訊之儲存部52。控制部51包含執行程式的運算處理裝置。運算處理裝置是藉由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MPU(Micro-Processing Unit,微處理單元)之至少一者所構成。控制部51是藉由控制調節裝置60,來控制按摩裝置1的各種要素。
儲存部52具備例如非揮發性記憶體、揮發性記憶體之至少一者。儲存部52是儲存控制部51所進行之各種控制中必要的資訊。儲存部52是儲存控制模式,前述控制模式是規定控制部51如何控制調節裝置60。控制模式包含軀幹伸展模式與肩臂伸展模式。
在軀幹伸展模式中是伸展使用者的軀幹。在肩臂伸展模式中是伸展使用者的肩部及臂部。各控制模式是規定與控制部51所進行之調節裝置60的調節相關的時間及調節量。
調節裝置60是依照控制部51的指示來調節按摩裝置1的各種動作。調節裝置60包含第1調節部61、第2調節部62、第3調節部63。第1調節部61至第3調節部63是分別調節本體部10、氣墊30、及施療機構40。
第1調節部61是調節構成本體部10的要素相對於座部11的位置。例如,第1調節部61是具有兩個第1調節部61,前述兩個第1調節部61是分別調整背墊12及腳墊14相對於座部11的位置。另外,構成本體部10的要素相對於座部11的位置是指構成本體部10的要素相對於座部11的角度。
兩個第1調節部61之其中一者是配置在座部11與背墊12的連接部分,並且具備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轉軸、與透過複數個齒輪而連接於旋轉軸的馬達。當控制部51使此馬達往一個方向旋轉後,背墊12即朝向直立位置立起。當控制部51使此馬達往相反方向旋轉後,背墊12即往後方傾斜。
兩個第1調節部61之另一者是配置在座部11與腳墊14的連接部分,並且具備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轉軸、與透過複數個齒輪而連接於旋轉軸的馬達。當控制部51使此馬達往一個方向旋轉後,腳墊14即往上方移動。當控制部51使此馬達往相反方向旋轉後,腳墊14即往下方移動。
第2調節部62是調節氣墊30內的空氣量。第2調節部62包含氣泵、供氣通路、排氣通路、及電磁閥。藉由電磁閥的切換而透過供氣路徑來連接氣墊30與氣泵後,空氣即供給至氣墊30內,氣墊30便膨脹。藉由電磁閥的切換而連接氣墊30與排氣通路後,空氣即從氣墊30排出,氣墊30便收縮。
第3調節部63是調節揉壓球42相對於背墊12的位置。第3調節部63是配置在例如施療塊體41。第3調節部63包含使揉壓球42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後方向之至少一個方向上移動的移動機構。
移動機構包含第1移動機構、第2移動機構、第3移動機構。第1移動機構至第3移動機構是分別使施療塊體41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後方向上移動。
第1移動機構具備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1旋轉軸、與透過複數個齒輪而連接於第1旋轉軸的第1馬達。在第1旋轉軸中,形成有複數個小齒輪(Pinion)。複數個小齒輪是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軌道的齒條(Rack)相嚙合。當第1馬達旋轉後,揉壓球42即沿著軌道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動。
第2移動機構具備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2旋轉軸、與透過複數個齒輪而連接於第2旋轉軸的第2馬達。第2旋轉軸是由例如滾珠螺桿所構成。滾珠螺桿包含螺桿軸及螺帽。揉壓球42是透過臂而安裝於螺帽。當第2馬達旋轉後,螺帽即相對於螺桿軸而移動,揉壓球42便在左右方向上移動。
第3移動機構具備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3旋轉軸、與透過複數個齒輪而連接於第3旋轉軸的第3馬達。在第3旋轉軸中,設置有用於使臂在前後方向上旋轉的齒輪。此齒輪是與和臂一體地旋轉的齒輪相嚙合。當第3馬達旋轉後,臂即在前後方向上旋轉,揉壓球42便在前後方向上移動。
操作裝置70例如為遙控器,前述遙控器是輸出用於操作控制裝置50的操作訊號。操作裝置70具備接收使用者所進行之輸入的操作部71。操作部71具備電源按鈕及模式選擇按鈕之至少一者。當按下電源按鈕後,即切換控制裝置50的電源開啟/關閉。藉由操作模式選擇按鈕,即可以選擇動作模式。當選擇動作模式後,控制部51即執行其動作模式。電源按鈕可以配置在本體部10的任意位置處。
操作裝置70具備朝向使用者顯示資訊的顯示部72。控制部51控制顯示部72,以使其因應於有關於按摩裝置1的資訊、及有關於使用者的資訊之至少一者來顯示圖像。
有關於按摩的資訊例如是有關於按摩裝置1執行中的控制模式的資訊、及有關於正在按摩人體的哪一個對象部位的資訊。顯示部72亦可具備觸控面板,來顯示電源按鈕及模式選擇按鈕之至少一者。
操作裝置70是透過連接線73而與控制裝置50相連接。藉由連接線73,例如電力線載波通訊即變得可行。連接線73包含保護部。保護部是進行保護以使連接線73不會折彎。保護部是例如由尼龍所形成的線套(cord bush)。
按摩裝置1更具備用於支撐操作裝置70的支撐構造S。支撐構造S包含第1支撐部80與第2支撐部90。第1支撐部80是支撐操作裝置70。第2支撐部90是配置在扶手13並支撐第1支撐部80。
第1支撐部80包含操作裝置支撐部81(參照圖4)與安裝部82。操作裝置支撐部81是支撐操作裝置70。安裝部82是可裝卸地安裝於第2支撐部90。安裝部82亦可固定於第2支撐部90。
在操作裝置70、安裝部82分別安裝於操作裝置支撐部81、第2支撐部90的狀態下,操作裝置70是透過第1支撐部80而結合於扶手13。以下,將操作裝置70、安裝部82分別安裝於操作裝置支撐部81、第2支撐部90的狀態簡單表達為裝設有操作裝置70的狀態。
針對第2支撐部90的構成進行例示。第2支撐部90包含已設於扶手13之表面的凹部91(參照圖3)。在凹部91插入有安裝部82。第2支撐部90亦可包含從扶手13突出的凸部。在此情況下,在安裝部82插入有第2支撐部90的凸部。
針對扶手13中之第2支撐部90的形成處進行例示。第2支撐部90是配置在外罩13C的任意位置處。第2支撐部90可配置在外罩13C的側部13C1,且亦可配置在外罩13C的上部13C2。
第2支撐部90亦可配置在前臂支撐部13A的任意位置處。第2支撐部90亦可配置在前臂支撐部13A的上表面13A1。第2支撐部90亦可配置在扶手基座13B的任意位置處。第2支撐部90亦可配置在扶手基座13B的外表面。
在圖1所示之例子中,第2支撐部90是配置在外罩13C的上部13C2(參照圖3、圖4)。第2支撐部90包含已設於上部13C2的凹部91。
第1支撐部80包含將操作裝置70相對於扶手13的位置變更為第1位置或第2位置的位置變更構造83。在第1位置中,操作裝置70是相對於扶手13而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內側。當操作裝置70配置在第1位置時,坐在座部11的使用者離操作裝置70較近。當操作裝置70配置在第2位置時,坐在座部11的使用者離操作裝置70較遠。
第1位置是例如就座空間11B之靠近扶手13的位置。第1位置亦可以是就座空間11B之靠近中央的位置。第2位置是例如扶手13之上方的位置。第2位置亦可以是比扶手13位於左右方向的外側的位置。
位置變更構造83是規定可以對扶手13配置操作裝置70的位置的範圍。操作裝置70也可以配置在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的任一位置。也就是說,操作裝置70無法比第1位置更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內側、以及比第2位置更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外側。
在第2位置是扶手13之上方的位置的情況下,操作裝置70不比扶手13更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外側。藉此,對於設置按摩裝置1的空間,可以將按摩裝置1整體所佔之空間的大小變小。
圖3、圖4是顯示按摩裝置1中的支撐構造S的立體圖。在圖3中,操作裝置70是配置在第1位置。在圖4中,操作裝置70是配置在第2位置。參照圖3、圖4,針對包含旋轉構造83A之位置變更構造83的具體例進行說明。
旋轉構造83A包含臂M。臂M是將操作裝置支撐部81連結於安裝部82。臂M包含第1臂構成部M1、第2臂構成部M2、及第3臂構成部M3。第1臂構成部M1、第2臂構成部M2是一起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第3臂構成部M3是幾乎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第1臂構成部M1是連結於操作裝置支撐部81。第2臂構成部M2是連結於安裝部82。第3臂構成部M3是配置在第1臂構成部M1與第2臂構成部M2之間,且將第1臂構成部M1連結於第2臂構成部M2。第3臂構成部M3比第1臂構成部M1及第2臂構成部M2更長。第3臂構成部M3是延伸成使顯示部72接近坐在座部11的使用者。
安裝部82包含第1相對旋轉部82A與第2相對旋轉部82B。第1相對旋轉部82A與第2相對旋轉部82B是結合成可就安裝部82之中心軸C1來相對旋轉。第1相對旋轉部82A是插入至凹部91。第2臂構成部M2是結合於第2相對旋轉部82B。
操作裝置支撐部81包含包覆操作裝置70之背面的第1壁部81A、與包覆操作裝置70之底面的第2壁部81B。第1壁部81A包含相向於操作裝置70之背面的第1壁面81A1。第2壁部81B包含相向於操作裝置70之底面的第2壁面81B1。
第1壁部81A是連結於第1臂構成部M1,且連結成可就第1臂構成部M1之中心軸C1來自由旋轉。第2壁部81B是連結於第1壁部81A的下端,且連結成可相對於第1壁部81A而形成直角。
操作裝置支撐部81包含支撐操作裝置70之背面的第1支撐部構成部81C、與支撐已連接於操作裝置70之連接線73的第2支撐部構成部81D。
第1支撐部構成部81C是配置在第1壁面81A1。第1支撐部構成部81C是形成為可以插入至已設於操作裝置70之背面的溝。第1支撐部構成部81C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第2支撐部構成部81D是設於第2壁部81B。第2支撐部構成部81D是已設於第2壁部81B的端部,且用於使連接線73通過的凹部。
旋轉構造83A包含安裝部82、臂M、操作裝置支撐部81。臂M是連結於安裝部82。操作裝置支撐部81是連結於臂M,且連結成在遠離安裝部82的位置支撐操作裝置70。
臂M及操作裝置支撐部81是以安裝部82之中心軸C1為中心而旋轉。在裝設有操作裝置70的狀態下,當臂M及操作裝置支撐部81以安裝部82之中心軸C1為中心而旋轉時,操作裝置70相對於扶手13的位置會被設定為第1位置或第2位置(參照圖3、圖4)。
圖5是沿著圖3之5-5線的臂M的第3臂構成部M3的截面圖。如圖5所示,第3臂構成部M3包含上表面B1與下表面B2。上表面B1的寬度比下表面B2的寬度更寬。上表面B1的寬度與下表面B2的寬度是訂定成:例如,坐在座部11的使用者看到第2臂構成部M2的情況下,第3臂構成部M3從上表面B1朝向下表面B2看起來較細。藉此,第2臂構成部M2的外觀變好看。
針對按摩裝置1的支撐構造S的作用及效果進行說明。支撐構造S具備第1支撐部80與第2支撐部90。第1支撐部80是支撐操作裝置70。第2支撐部90是設於扶手13並支撐第1支撐部80。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支撐部80是連結於扶手13。因此,相較於在本體部10以外的位置處配置用於支撐操作裝置70的支撐構造的情況,對於設置按摩裝置1的空間,按摩裝置1整體所佔之空間的大小變小。藉此,可以提高有關於按摩裝置1之設置的自由度。 (變形例)
本揭示除了本實施形態之外,還包含以下的變形例、以及在以下的變形例當中,互相不矛盾之至少二個變形例的組合。
圖6是示意地顯示位置變更構造83的第1變形例。如圖6所示,位置變更構造83包含滑動構造83B,前述滑動構造83B是構成為使操作裝置支撐部81在左右方向或前後方向上滑動。
滑動構造83B包含軌道83B1與滑件83B2。操作裝置支撐部81是連結於軌道83B1及滑件83B2之其中一者。安裝部82是連結於軌道83B1及滑件83B2之另一者。
當操作裝置70安裝於操作裝置支撐部81時,操作裝置70是與軌道83B1及滑件83B2之其中一者結合。當安裝部82安裝於扶手13的第2支撐部90時,扶手13是與軌道83B1及滑件83B2之另一者結合。
在裝設有操作裝置70的狀態下,當軌道83B1及滑件83B2之其中一者相對於另一者而移動時,操作裝置70的位置會被設定為第1位置或第2位置。
圖7是示意地顯示位置變更構造83的第2變形例。如圖7所示,位置變更構造83包含形狀柔軟地變形的管件83C。管件83C具有形狀保持性。
操作裝置支撐部81是配置在管件83C的第1端部83C1。安裝部82是配置在管件83C的第2端部83C2。在裝設有操作裝置70的狀態下,因應於管件83C的形狀變化,操作裝置70相對於扶手13的位置會被設定為第1位置或第2位置。
控制裝置50與操作裝置70亦可構成為進行無線通訊。在此情況下,控制裝置50及操作裝置70具備可無線通訊之無線通訊單元。
1:按摩裝置 10:本體部 11:座部 11A:座面 11B:就座空間 12:背墊 12A,15A:背壁 12B:肩壁 13:扶手 13A:前臂支撐部 13A1:上表面 13B:扶手基座 13C:外罩 13C1:側部 13C2:上部 13C3:側部內側面 14:腳墊 15:腿支撐部 15B,16B:側壁 16:足支撐部 16A:底壁 20:按摩部 30:氣墊 31:第1氣墊 32:第2氣墊 33:第3氣墊 34:第4氣墊 35:第5氣墊 36:第6氣墊 37:第7氣墊 38:第8氣墊 40:施療機構 41:施療塊體 42:揉壓球 50:控制裝置 51:控制部 52:儲存部 60:調節裝置 61:第1調節部 62:第2調節部 63:第3調節部 70:操作裝置 71:操作部 72:顯示部 73:連接線 80:第1支撐部 81:操作裝置支撐部 81A:第1壁部 81A1:第1壁面 81B:第2壁部 81B1:第2壁面 81C:第1支撐部構成部 81D:第2支撐部構成部 82:安裝部 82A:第1相對旋轉部 82B:第2相對旋轉部 83:位置變更構造 83A:旋轉構造 83B:滑動構造 83B1:軌道 83B2:滑件 83C:管件 83C1:第1端部 83C2:第2端部 90:第2支撐部 91:凹部 B1:上表面 B2:下表面 C1:中心軸 M:臂 M1:第1臂構成部 M2:第2臂構成部 M3:第3臂構成部 S:支撐構造
圖1是本揭示的實施形態之按摩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顯示實施形態之按摩裝置的構成的方塊圖。
圖3是顯示實施形態之按摩裝置中的支撐構造的立體圖。
圖4是顯示實施形態之按摩裝置中的支撐構造的立體圖。
圖5是沿著圖3之5-5線的臂的第3臂構成部的截面圖。
圖6是顯示位置變更構造的第1變形例的示意圖。
圖7是顯示位置變更構造的第2變形例的示意圖。
1:按摩裝置
10:本體部
11:座部
11A:座面
11B:就座空間
12:背墊
12A,15A:背壁
12B:肩壁
13:扶手
13A:前臂支撐部
13A1:上表面
13B:扶手基座
13C:外罩
13C1:側部
13C2:上部
13C3:側部內側面
14:腳墊
15:腿支撐部
15B,16B:側壁
16:足支撐部
16A:底壁
31:第1氣墊
32:第2氣墊
33:第3氣墊
34:第4氣墊
35:第5氣墊
36:第6氣墊
37:第7氣墊
38:第8氣墊
70:操作裝置
71:操作部
72:顯示部
73:連接線
80:第1支撐部
82:安裝部
83:位置變更構造
90:第2支撐部
S:支撐構造

Claims (10)

  1. 一種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具備: 操作裝置,構成為接收使用者所進行之輸入; 第1支撐部,支撐前述操作裝置;及 第2支撐部,配置在扶手,以支撐前述第1支撐部。
  2. 如請求項1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其中前述第1支撐部是可裝卸地安裝於前述第2支撐部。
  3. 如請求項1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其中前述扶手包含外罩,前述外罩包覆支撐前臂之前臂支撐部, 前述第2支撐部是配置在前述外罩。
  4. 如請求項1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其中前述第2支撐部包含已設於前述扶手的凹部。
  5. 一種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具備: 操作裝置,構成為接收使用者所進行之輸入; 操作裝置支撐部,支撐前述操作裝置; 第1支撐部,包含前述操作裝置支撐部及安裝部;及 第2支撐部,配置在扶手,且構成為安裝前述安裝部。
  6. 如請求項5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其中前述第1支撐部包含位置變更構造,前述位置變更構造是將前述操作裝置相對於前述扶手的位置設定為:第1位置,前述操作裝置相對於前述扶手而位於左右方向的內側;或第2位置,前述操作裝置比前述第1位置更位於左右方向的外側。
  7. 如請求項6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其中前述位置變更構造包含使前述操作裝置支撐部以前述安裝部之中心軸為中心而旋轉的旋轉構造,當前述操作裝置支撐部以前述安裝部之中心軸為中心而旋轉時,前述操作裝置相對於前述扶手的位置會被設定為前述第1位置或前述第2位置。
  8. 如請求項5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其中前述第1支撐部包含將前述操作裝置支撐部連結於前述安裝部的臂, 前述臂包含上表面與下表面, 前述上表面的寬度比前述下表面的寬度更寬。
  9. 如請求項5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其中前述操作裝置支撐部包含支撐前述操作裝置之背面的第1支撐部構成部。
  10. 如請求項5之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其中前述操作裝置支撐部包含支撐已連接於前述操作裝置之連接線的第2支撐部構成部。
TW109114187A 2019-05-29 2020-04-28 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 TWI8229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0784 2019-05-29
JP2019100784A JP2020192189A (ja) 2019-05-29 2019-05-29 マッサージ装置の支持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5118A TW202045118A (zh) 2020-12-16
TWI822992B true TWI822992B (zh) 2023-11-21

Family

ID=73545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4187A TWI822992B (zh) 2019-05-29 2020-04-28 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92189A (zh)
TW (1) TWI822992B (zh)
WO (1) WO2020241188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4173A (zh) * 2002-12-05 2004-06-16 欧姆龙健康医疗事业株式会社 按摩器
CN107376343A (zh) * 2017-09-06 2017-11-24 合肥庆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游戏操作装置及操作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7616A (en) * 1991-12-02 1993-01-05 Matsushita Avionics Systems Stowable video display assembly
JP2005313783A (ja) * 2004-04-28 2005-11-10 Fujitsu Ten Ltd 取付スタンドおよびコードガイド
JP4875930B2 (ja) * 2006-06-12 2012-02-15 株式会社フジ医療器 施療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4173A (zh) * 2002-12-05 2004-06-16 欧姆龙健康医疗事业株式会社 按摩器
CN107376343A (zh) * 2017-09-06 2017-11-24 合肥庆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游戏操作装置及操作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92189A (ja) 2020-12-03
TW202045118A (zh) 2020-12-16
WO2020241188A1 (ja) 2020-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29998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KR20190105340A (ko) 별도의 틸팅 프레임을 갖는 안마볼 조립체 및 안마볼 조립체가 적용된 안마의자
JP7072701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CN201906170U (zh) 一种多功能电动按摩垫
KR20120122011A (ko) 가변 시트형 안마 의자
JP2015000070A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4037674B2 (ja) 椅子
TWI822992B (zh) 按摩裝置的支撐構造
JP2013034669A (ja) 揺動装置
CN109771240A (zh) 一种按摩椅
TWI837351B (zh) 按摩裝置的控制裝置及具備其之按摩裝置
WO2020241187A1 (ja) マッサージ装置
CN203244551U (zh) 全自动多功能视舱
JP5946734B2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KR200362249Y1 (ko) 다기능 쇼파
KR102485939B1 (ko) 듀얼 마사지 모듈이 구비된 사무용 안마의자
KR102623608B1 (ko) 허리 안마장치
JPH1176335A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2022133096A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3003388U (ja) あんまいす
JP2022187770A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2022061362A (ja) マッサージ機及びマッサージシステム
JP2013056212A (ja) 椅子式マッサージ機
JP5162718B2 (ja) 椅子式マッサージ機
JP5373348B2 (ja) リラックス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