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7959A - 光學攝像透鏡組、指紋辨識模組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攝像透鏡組、指紋辨識模組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7959A
TW202037959A TW108112513A TW108112513A TW202037959A TW 202037959 A TW202037959 A TW 202037959A TW 108112513 A TW108112513 A TW 108112513A TW 108112513 A TW108112513 A TW 108112513A TW 202037959 A TW202037959 A TW 20203795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bject side
optical imaging
lens group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2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1733B (zh
Inventor
薛鈞哲
葉冠廷
郭子傑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125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91733B/zh
Priority to CN201910317084.4A priority patent/CN111812798B/zh
Priority to US16/427,173 priority patent/US11385440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17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173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37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795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18Sensors therefor using electro-optical elements or layers, e.g. electroluminescent sen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三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三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光學攝像透鏡組中的透鏡總數為三片。當滿足特定條件時,光學攝像透鏡組能同時滿足大光圈、微型化、廣視角及指紋辨識的需求。

Description

光學攝像透鏡組、指紋辨識模組及電子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指紋辨識模組及電子裝置,特別是一種適用於電子裝置的光學攝像透鏡組及指紋辨識模組。
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更加精進,使得電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畫素可達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備高成像品質的光學鏡頭儼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配備光學鏡頭的電子裝置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對於光學鏡頭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樣化。由於往昔之光學鏡頭較不易在成像品質、敏感度、光圈大小、體積或視角等需求間取得平衡,故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光學鏡頭以符合需求。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指紋辨識模組以及電子裝置。其中,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當滿足特定條件時,本發明提供的光學攝像透鏡組能同時滿足大光圈、微型化、廣視角及指紋辨識的需求。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三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三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光學攝像透鏡組中的透鏡總數為三片。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第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1,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其滿足下列條件:
0.50 < f/EPD < 1.9;以及
110.0 < V1+V2+V3 < 200.0。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三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三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光學攝像透鏡組中的透鏡總數為三片。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其滿足下列條件:
0.50 < f/EPD < 1.9;以及
0 < CT2/T23 < 3.4。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三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三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第三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光學攝像透鏡組中的透鏡總數為三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
-6.0 < R1/EPD < 0。
本發明提供一種指紋辨識模組,其包含前述的光學攝像透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攝像透鏡組的成像面上。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前述的指紋辨識模組以及一透光平板,其中透光平板設置於光學攝像透鏡組與被攝物之間。
當f/EPD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助於光學攝像透鏡組形成大光圈與廣視角的配置。
當V1+V2+V3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讓透鏡材質相互配合以修正像差。
當CT2/T23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使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相互配合,有助於壓縮總長。
當R1/EPD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第一透鏡的面形與光圈大小,有助於在短總長、大光圈與廣視角的配置間取得平衡。
電子裝置包含一指紋辨識模組以及一透光平板。指紋辨識模組包含一光學攝像透鏡組。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並且三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其中,三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透光平板設置於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第一透鏡與被攝物之間。
光學攝像透鏡組中的透鏡總數為三片。藉此,有助於在短總長、大光圈、廣視角的配置間取得平衡,並有助於配合指紋辨識的需求。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在廣視角的配置下壓縮體積。第一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藉此,有助於使廣視角之光線進入光學攝像透鏡組。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凹面;藉此,可調整光線於第二透鏡的入射方向,有助於修正像差並減少雜散光。
第二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藉此,可分散正屈折力的分布,以減少為壓縮總長所產生之像差。第二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可調整第二透鏡的屈折力,並能與第一透鏡相互配合以修正像差。
第三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藉此,有助於壓縮總長,並能降低光線於成像面的入射角度以提升電子感光元件的響應效率。第三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可調整第三透鏡的屈折力,有助於修正像差與壓縮總長。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可調整光線的行進方向,以修正離軸之像彎曲等像差。
本發明所揭露的光學攝像透鏡組中,可有至少一片透鏡的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可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藉此,可提升透鏡表面的變化程度,以壓縮光學攝像透鏡組的體積並提升成像品質。其中,光學攝像透鏡組中亦可有至少兩片透鏡各自的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各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中,光學攝像透鏡組中的三片透鏡各自的至少一表面可皆為非球面且各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中,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藉此,可調整第一透鏡的面形,使光學攝像透鏡組適用於大光圈與廣視角的配置。其中,第二透鏡物側表面可為非球面且可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藉此,可助於提升周邊影像品質並壓縮體積。請參照圖44,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及第三透鏡130的反曲點P的示意圖。
本發明所揭露的光學攝像透鏡組中,可有至少一片透鏡的至少一表面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藉此,可進一步提升透鏡表面的變化程度以提升影像品質與照度。其中,光學攝像透鏡組中亦可有至少兩片透鏡各自的至少一表面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其中,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藉此,可調整廣視角光線的行進方向,有助於降低畸變等像差,以進一步提升成像面周邊的影像品質。其中,第二透鏡物側表面於離軸處可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藉此,可進一步提升成像面周邊的影像品質與照度。請參照圖44,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0及第二透鏡120的臨界點C的示意圖。
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0.50 < f/EPD < 1.9。藉此,有助於形成大光圈與廣視角的配置。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80 < f/EPD < 1.7。
第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1,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10.0 < V1+V2+V3 < 200.0。藉此,可讓透鏡材質相互配合以修正像差。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20.0 < V1+V2+V3 < 180.0。在本發明中,單一透鏡的阿貝數V可經由以下式子計算得到:V = (Nd-1)/(NF-NC),其中Nd為該單一透鏡於氦d線波長(587.6 nm)量測到的折射率,NF為該單一透鏡於氫F線波長(486.1 nm)量測到的折射率,NC為該單一透鏡於氫C線波長(656.3 nm)量測到的折射率。
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 < CT2/T23 < 3.4。藉此,可使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相互配合,有助於壓縮總長。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50 < CT2/T23 < 2.7。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9.0 < R1/EPD < 0。藉此,可調整第一透鏡的面形與光圈大小,有助於在短總長、大光圈及廣視角的配置間取得平衡。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6.0 < R1/EPD < 0。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5.4 < R1/EPD < -1.0。
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 < (CT2+CT3)/T23 < 7.2。藉此,可使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相互配合,有助於修正離軸畸變等像差。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4 < (CT2+CT3)/T23 < 6.6。
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其可滿足下列至少一條件:|f/f1| < 0.80;|f/f2| < 0.80;以及|f/f3| < 0.80。藉此,有助於增大視角並降低單一透鏡所產生之像差。其中,亦可滿足下列至少一條件:0.20 < |f/f1| < 0.60;|f/f2| < 0.30;以及|f/f3| < 0.70。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 < TL/EPD < 16.5。藉此,可在短總長與大光圈間取得平衡。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4.0 < TL/EPD < 15.0。請參照圖45,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TL的示意圖。
光學攝像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為FOV,其可滿足下列條件:90.0 [度] < FOV < 180.0 [度]。藉此,可調整視角以配合應用,並能避免因視角過大所產生之畸變。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00.0 [度] < FOV < 160.0 [度]。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1 < Y11/Y12 < 4.0。藉此,可調整第一透鏡之面形,有助於使各視角之光線於第一透鏡能有適當的入射角度以減少像差。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4 < Y11/Y12 < 3.2。請參照圖44,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11及Y12的示意圖。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R1+R2)/(R1-R2)| < 0.45。藉此,可調整第一透鏡之面形以增大視角。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R1+R2)/(R1-R2)| < 0.40。
第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1,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第i透鏡的阿貝數為Vi,第一透鏡的折射率為N1,第二透鏡的折射率為N2,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第i透鏡的折射率為Ni,光學攝像透鏡組中可有至少一片透鏡滿足下列條件:32.5 < Vi/Ni < 38.5,其中i = 1、2或3;藉此,可調整透鏡材質,有助於提升良率與降低成本。其中,當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第一透鏡滿足下列條件:32.5 < V1/N1 < 38.5,有助於提升第一透鏡的成形良率。
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60 < f2/f3 < 7.00。藉此,可讓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相互配合以修正像差。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TL < 6.5 [公釐]。藉此,有助於使光學攝像透鏡組達成微型化,以配合各種應用。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TL < 4.5 [公釐]。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TL < 3.0 [公釐]。
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 < CT2/CT1 < 1.49。藉此,可調整透鏡厚度的比例以壓縮總長。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18 < CT2/CT1 ≦ 1.42。
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可滿足下列條件:-9.0 < (R3+R4)/(R3-R4) < 0。藉此,可調整第二透鏡的面形以修正離軸像差。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7.0 < (R3+R4)/(R3-R4) < -0.10。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5.0 < (R3+R4)/(R3-R4) < -0.25。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可滿足下列條件:5.00 < TL/f < 13.0。藉此,可在壓縮總長與增大視角間取得平衡。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5.60 < TL/f < 12.0。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3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2 < Y11/Y32 < 7.0。藉此,可調整透鏡外徑的比例,以增大視角並壓縮體積。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5 < Y11/Y32 < 5.0。請參照圖44,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11及Y32的示意圖。
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0 < V3/N3 < 30.0。藉此,有助於調整第三透鏡的材質以修正色差等像差。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1.0 < V3/N3 < 21.0。
本發明所揭露的光學攝像透鏡組中,可有至少兩片透鏡為塑膠材質。藉此,可有效降低成本、提升量產能力,並能增加透鏡的變化程度以減少像差與壓縮體積。其中,光學攝像透鏡組的三片透鏡可皆為塑膠材質。
光學攝像透鏡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光學攝像透鏡組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 < ΣCT/ΣAT < 2.8。藉此,可調整透鏡厚度與間距以壓縮體積。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2 < ΣCT/ΣAT < 2.5。
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其可滿足下列條件:57.0 < V2+V3 < 140。藉此,可讓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的材質相互配合以修正像差。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64.0 < V2+V3 < 130。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71.0 < V2+V3 < 120。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 < T12/T23 ≦ 4.69。藉此,可調整透鏡間距,有助於壓縮總長與降低畸變等像差。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00 < T12/T23 ≦ 4.69。
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光學攝像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0 < f/EPD+cot(HFOV) < 2.50。藉此,可在視角與光圈大小間取得平衡。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35 < f/EPD+cot(HFOV) < 2.15。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61 < Y11/TD < 1.0。藉此,可調整光學攝像透鏡組的體積分布,以在廣視角的配置下能達成微型化。
光學攝像透鏡組中的透鏡折射率最大值為Nmax,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0 < Nmax < 1.70。藉此,可調整透鏡材質以修正像差。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Yc1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5 < Yc11/Y11 < 0.75。藉此,可調整臨界點位置以進一步提升影像品質。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25 < Yc11/Y11 < 0.65。請參照圖44,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c11及Y11的示意圖。
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其可滿足下列至少一條件:34.0 < V2 < 70.0;以及10.0 < V3 < 70.0。藉此,可讓透鏡具有適當的材質,有助於修正像差。其中,亦可滿足下列至少一條件:42.0 < V2 < 65.0;以及15.0 < V3 < 60.0。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50.0 < V2 < 60.0。
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其可滿足下列條件:-8.5 < R5/R6 < -1.2。藉此,有助於調整第三透鏡的屈折力以壓縮總長。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6.5 < R5/R6 < -1.5。
本發明所揭露的光學攝像透鏡組可應用於波長介於400奈米至700奈米的光波段。藉此,使用可見光作為光源可減少額外的光源配置,亦可與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所發出光線相互配合。其中,光學攝像透鏡組亦可應用於波長介於480奈米至600奈米的光波段。其中,光學攝像透鏡組亦可應用於波長介於500奈米至575奈米的光波段。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像透鏡組更包含一光圈,且光圈可設置於第一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藉此,可調整光圈位置,以在廣視角與短總長間取得平衡,並有助於修正像差。其中,光圈亦可設置於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
光圈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20 < SL/TL < 0.65。藉此,可進一步調整光圈位置,有助於減少畸變。
被攝物至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OB,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0 [公釐] < TOB+TL < 8.0 [公釐]。藉此,可讓被攝物與成像面間有合適的距離,以在壓縮體積與影像品質間取得平衡。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0 [公釐] < TOB+TL < 7.0 [公釐]。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5 [公釐] < TOB+TL < 6.0 [公釐]。請參照圖45,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TOB及TL的示意圖。
被攝物至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OB,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TOB+TL)/EPD < 28.0。藉此,可在提升影像品質、壓縮體積與增大光圈間取得平衡。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7.0 < (TOB+TL)/EPD < 25.0。
被攝物至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OB,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 < TOB/TL < 2.0。藉此,可調整物距與總長間的比例以壓縮體積,並有助於調整放大率。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30 < TOB/TL < 1.6。
光學攝像透鏡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即電子感光元件之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總長的一半),對應於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最大成像高度的物高為YOB,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 < YOB/ImgH < 9.5。藉此,可調整放大率以配合應用。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3.5 < YOB/ImgH < 9.0。請參照圖45,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OB及ImgH的示意圖。
透光平板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S,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2 [公釐] < CTS < 3.0 [公釐]。藉此,可避免透光平板過厚而無法壓縮整體體積,並避免透光平板過薄而無法承受施加外力。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4 [公釐] < CTS < 2.4 [公釐]。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6 [公釐] < CTS < 1.8 [公釐]。請參照圖45,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CTS的示意圖。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透光平板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S,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0 < TD/CTS < 7.5。藉此,可避免透鏡組與透光平板佔用過多的體積。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80 < TD/CTS < 5.0。
上述本發明光學攝像透鏡組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像透鏡組中,透鏡的材質可為玻璃或塑膠。若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增加光學攝像透鏡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而玻璃透鏡可使用研磨或模造等技術製作而成。若透鏡材質為塑膠,則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此外,可於鏡面上設置非球面(ASP),藉此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縮減透鏡數目,並可有效降低本發明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總長,而非球面可以塑膠射出成型或模造玻璃透鏡等方式製作而成。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像透鏡組中,若透鏡表面為非球面,則表示該透鏡表面光學有效區全部或其中一部分為非球面。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像透鏡組中,可選擇性地在任一(以上)透鏡材料中加入添加物,以改變透鏡對於特定波段光線的穿透率,進而減少雜散光與色偏。例如:添加物可具備濾除系統中600奈米至800奈米波段光線的功能,以助於減少多餘的紅光或紅外光;或可濾除350奈米至450奈米波段光線,以減少多餘的藍光或紫外光,因此,添加物可避免特定波段光線對成像造成干擾。此外,添加物可均勻混和於塑料中,並以射出成型技術製作成透鏡。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像透鏡組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且未界定該凸面位置時,則表示該凸面可位於透鏡表面近光軸處;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且未界定該凹面位置時,則表示該凹面可位於透鏡表面近光軸處。若透鏡之屈折力或焦距未界定其區域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之屈折力或焦距可為透鏡於近光軸處之屈折力或焦距。
本發明所述光學攝影透鏡組、指紋辨識模組及電子裝置之各參數數值(例如折射率、焦距等)若無特別定義,則各參數數值可依據該系統之操作波長而定。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影透鏡組中,所述透鏡表面的反曲點(Inflection Point),係指透鏡表面曲率正負變化的交界點。所述透鏡表面的臨界點(Critical Point),係指垂直於光軸的平面與透鏡表面相切之切線上的切點,且臨界點並非位於光軸上。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像透鏡組中,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成像面依其對應的電子感光元件之不同,可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之曲面,特別是指凹面朝往物側方向之曲面。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像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與成像面之間可選擇性配置一片以上的成像修正元件(平場元件等),以達到修正影像的效果(像彎曲等)。該成像修正元件的光學性質,比如曲率、厚度、折射率、位置、面型(凸面或凹面、球面或非球面、繞射表面及菲涅爾表面等)可配合指紋辨識模組需求而做調整。一般而言,較佳的成像修正元件配置為將具有朝往物側方向為凹面的薄型平凹元件設置於靠近成像面處。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像透鏡組中,可設置有至少一光闌,其可位於第一透鏡之前、各透鏡之間或最後一透鏡之後,該光闌的種類如耀光光闌(Glare Stop)或視場光闌(Field Stop)等,可用以減少雜散光,有助於提升影像品質。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像透鏡組中,光圈之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出射瞳(Exit Pupil)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其具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並可增加電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光學攝像透鏡組的視場角。
本發明可適當設置一可變孔徑元件,該可變孔徑元件可為機械構件或光線調控元件,其可以電或電訊號控制孔徑的尺寸與形狀。該機械構件可包含葉片組、屏蔽板等可動件;該光線調控元件可包含濾光元件、電致變色材料、液晶層等遮蔽材料。該可變孔徑元件可藉由控制影像的進光量或曝光時間,強化影像調節的能力。此外,該可變孔徑元件亦可為本發明之光圈,可藉由改變光圈值以調節影像品質,如景深或曝光速度等。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1至圖3,其中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圖2繪示圖1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圖3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1和圖2可知,指紋辨識模組包含光學攝像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170。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光圈100、第三透鏡130、濾光元件(Filter)150與成像面16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170設置於成像面160上。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110、120、13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1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1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112具有二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1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1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2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122具有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12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12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三透鏡1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31具有二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132具有一反曲點。
透光平板14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被攝物O及第一透鏡11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濾光元件15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三透鏡130及成像面16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
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
Figure 02_image001
X: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交點的切面的相對距離;
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
R:曲率半徑;
k:錐面係數;以及
Ai: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攝像透鏡組中,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光學攝像透鏡組在工作距離(在本實施例中,工作距離包含透光平板140的厚度)下的光圈值(F-number)為Fno(work),光學攝像透鏡組在被攝物為無窮遠下的光圈值為Fno(inf.),光學攝像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數值如下:f = 0.34公釐(mm),Fno(work) = 1.25,Fno(inf.) = 1.21,HFOV = 59.6度(deg.)。
光學攝像透鏡組中的透鏡折射率最大值為Nmax,其滿足下列條件:Nmax = 1.567。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當中,第三透鏡130的折射率大於其餘透鏡的折射率,因此Nmax等於第三透鏡130的折射率。
第二透鏡120的阿貝數為V2,其滿足下列條件:V2 = 55.9。
第三透鏡130的阿貝數為V3,其滿足下列條件:V3 = 44.6。
第二透鏡120的阿貝數為V2,第三透鏡130的阿貝數為V3,其滿足下列條件:V2+V3 = 100.5。
第一透鏡110的阿貝數為V1,第二透鏡120的阿貝數為V2,第三透鏡130的阿貝數為V3,其滿足下列條件:V1+V2+V3 = 156.6。
第一透鏡110的阿貝數為V1,第一透鏡110的折射率為N1,其滿足下列條件:V1/N1 = 36.21。
第二透鏡120的阿貝數為V2,第二透鏡120的折射率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V2/N2 = 36.37。
第三透鏡130的阿貝數為V3,第三透鏡130的折射率為N3,其滿足下列條件:V3/N3 = 28.48。
光學攝像透鏡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光學攝像透鏡組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其滿足下列條件:ΣCT/ΣAT = 1.26。在本實施例中,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係指二相鄰透鏡之間於光軸上的空氣間距。在本實施例中,ΣCT為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之厚度的總和,ΣAT為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當中任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
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其滿足下列條件:(CT2+CT3)/T23 = 3.92。
第一透鏡1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CT2/CT1 = 1.42。
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其滿足下列條件:CT2/T23 = 1.79。
透光平板1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S,其滿足下列條件:CTS = 1.50 [公釐]。
光圈100至成像面16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6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SL/TL = 0.49。
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其滿足下列條件:T12/T23 = 3.10。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第三透鏡像側表面132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透光平板1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S,其滿足下列條件:TD/CTS = 1.18。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6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TL = 2.48 [公釐]。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6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TL/EPD = 8.83。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6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TL/f = 7.31。
被攝物O至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OB,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6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TOB+TL = 5.16 [公釐]。
被攝物O至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OB,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6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TOB+TL)/EPD = 18.33。
被攝物O至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OB,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6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TOB/TL = 1.08。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112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R1+R2)/(R1-R2)| = 0.01。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曲率半徑為R1,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R1/EPD = -3.43。
第二透鏡物側表面121的曲率半徑為R3,第二透鏡像側表面122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R3+R4)/(R3-R4) = -0.49。
第三透鏡物側表面131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三透鏡像側表面132的曲率半徑為R6,其滿足下列條件:R5/R6 = -2.34。
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f/EPD = 1.21。
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光學攝像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滿足下列條件:f/EPD+cot(HFOV) = 1.79。
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f1,其滿足下列條件:|f/f1| = 0.41。
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二透鏡120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f/f2| = 0.13。
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三透鏡130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條件:|f/f3| = 0.54。
第二透鏡1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130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條件:f2/f3 = 4.35。
光學攝像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為FOV,其滿足下列條件:FOV = 119.3 [度]。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第三透鏡像側表面132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滿足下列條件:Y11/TD = 0.68。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112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2,其滿足下列條件:Y11/Y12 = 1.86。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第三透鏡像側表面132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32,其滿足下列條件:Y11/Y32 = 2.81。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Yc1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其滿足下列條件:Yc11/Y11 = 0.49。
光學攝像透鏡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對應於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最大成像高度的物高為YOB,其滿足下列條件:YOB/ImgH = 7.92。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第一實施例
f(焦距)=0.34公釐(mm),Fno(work)=1.25,Fno(inf.) =1.21,HFOV(半視角)=59.6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0.000
1 透光平板 平面 1.500 玻璃 1.520 64.2 -
2 平面 1.175
3 第一透鏡 -0.965 (ASP) 0.241 塑膠 1.549 56.1 -0.83
4 0.937 (ASP) 0.592
5 第二透鏡 1.934 (ASP) 0.342 塑膠 1.538 55.9 2.72
6 -5.594 (ASP) 0.093
7 光圈 平面 0.098
8 第三透鏡 1.068 (ASP) 0.407 塑膠 1.567 44.6 0.62
9 -0.457 (ASP) 0.420
10 濾光元件 平面 0.110 玻璃 1.520 64.2 -
11 平面 0.182
12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25.0 nm
工作距離為被攝物O(表面0)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表面3)於光軸上的距離2.675 mm
表二、非球面係數
表面 3 4 5 6 8 9
k  = -1.2559E+00 -3.3836E-01 -5.8250E-01 7.5804E+01 1.1247E+00 -2.8297E-01
A4 = 1.8610E+00 1.2902E+00 5.5395E-01 -2.9584E+00 -3.2498E+00 2.8890E+00
A6 = -4.3440E+00 3.8035E+00 -4.9308E+01 5.4194E+01 2.7945E+01 -7.1073E+01
A8 = 7.3673E+00 -1.2426E+01 2.8996E+02 -1.4521E+03 -3.1109E+02 2.2558E+03
A10 = -8.6449E+00 -1.7006E+01 -6.5845E+02 2.2602E+04 2.0522E+03 -4.1055E+04
A12 = 6.7467E+00 4.2612E+01 5.4394E+02 -1.6618E+05 -4.6202E+03 4.2678E+05
A14 = -3.3141E+00 - - 4.8119E+05 - -2.5148E+06
A16 = 9.2238E-01 - - - - 7.8534E+06
A18 = -1.1026E-01 - - - - -1.0066E+07
表一為圖1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公釐(mm),且表面0到12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二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為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4到A18則表示各表面第4到18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圖4至圖6,其中圖4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圖5繪示圖4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圖6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4和圖5可知,指紋辨識模組包含光學攝像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270。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光圈200、第三透鏡230、濾光元件250與成像面26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270設置於成像面260上。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210、220、23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2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21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212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2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2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22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222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22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三透鏡2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23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232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23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透光平板24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被攝物O及第一透鏡21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濾光元件25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三透鏡230及成像面26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表三、第二實施例
f(焦距)=0.34公釐(mm),Fno(work)=1.34,Fno(inf.) =1.30,HFOV(半視角)=60.0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0.000
1 透光平板 平面 1.500 玻璃 1.520 64.2 -
2 平面 1.221
3 第一透鏡 -0.764 (ASP) 0.321 塑膠 1.548 56.0 -0.69
4 0.854 (ASP) 0.408
5 第二透鏡 1.047 (ASP) 0.340 塑膠 1.548 56.0 1.65
6 -5.845 (ASP) -0.003
7 光圈 平面 0.090
8 第三透鏡 1.890 (ASP) 0.411 塑膠 1.623 26.0 0.59
9 -0.421 (ASP) 0.200
10 濾光元件 平面 0.145 玻璃 1.520 64.2 -
11 平面 0.347
12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25.0 nm
工作距離為被攝物O(表面0)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211(表面3)於光軸上的距離2.721 mm
表四、非球面係數
表面 3 4 5 6 8 9
k  = -1.0000E+00 -1.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1.0000E+00 -1.0000E+00
A4 = 3.6012E+00 4.6261E+00 -5.6905E-01 -6.4064E+00 -5.7343E+00 2.3176E+00
A6 = -1.2825E+01 8.2744E+00 -3.0874E+01 1.6661E+02 7.2051E+01 -8.3253E+01
A8 = 3.2959E+01 -2.6673E+02 1.8995E+02 -5.9039E+03 -1.2920E+03 1.4386E+03
A10 = -5.6794E+01 2.5944E+03 -2.3023E+03 1.1744E+05 1.1244E+04 -1.3090E+04
A12 = 6.3477E+01 -1.0972E+04 1.5579E+04 -1.1488E+06 -3.1000E+04 5.7634E+04
A14 = -4.3932E+01 1.5786E+04 -3.1695E+04 4.4329E+06 - -9.3236E+04
A16 = 1.7061E+01 - - - - -
A18 = -2.8360E+00 - - - - -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二實施例
f [公釐] 0.34 TL/EPD 8.69
Fno (work) 1.34 TL/f 6.69
Fno (inf.) 1.30 TOB+TL [公釐] 4.98
HFOV [度] 60.0 (TOB+TL)/EPD 19.15
Nmax 1.623 TOB/TL 1.20
V2 56.0 |(R1+R2)/(R1-R2)| 0.06
V3 26.0 R1/EPD -2.94
V2+V3 82.0 (R3+R4)/(R3-R4) -0.70
V1+V2+V3 137.9 R5/R6 -4.50
V1/N1 36.17 f/EPD 1.30
V2/N2 36.17 f/EPD+cot(HFOV) 1.88
V3/N3 16.01 |f/f1| 0.49
ΣCT/ΣAT 2.17 |f/f2| 0.20
(CT2+CT3)/T23 8.63 |f/f3| 0.57
CT2/CT1 1.06 f2/f3 2.78
CT2/T23 3.91 FOV [度] 120.0
CTS [公釐] 1.50 Y11/TD 0.66
SL/TL 0.53 Y11/Y12 2.21
T12/T23 4.69 Y11/Y32 2.65
TD/CTS 1.04 Yc11/Y11 0.49
TL [公釐] 2.26 YOB/ImgH 7.85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圖7至圖9,其中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圖8繪示圖7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圖9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7和圖8可知,指紋辨識模組包含光學攝像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370。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310、光闌301、第二透鏡320、光圈300、第三透鏡330、濾光元件350與成像面36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370設置於成像面360上。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310、320、33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3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31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312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3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3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32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322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32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三透鏡3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33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332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33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透光平板34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被攝物O及第一透鏡31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濾光元件35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三透鏡330及成像面36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表五、第三實施例
f(焦距)=0.33公釐(mm),Fno(work)=1.32,Fno(inf.) =1.29,HFOV(半視角)=59.7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0.000
1 透光平板 平面 1.354 玻璃 1.520 64.2 -
2 平面 1.218
3 第一透鏡 -0.879 (ASP) 0.306 塑膠 1.548 56.0 -0.73
4 0.824 (ASP) 0.366
5 光闌 平面 0.101
6 第二透鏡 2.256 (ASP) 0.237 塑膠 1.548 56.0 2.96
7 -5.579 (ASP) 0.014
8 光圈 平面 0.100
9 第三透鏡 1.394 (ASP) 0.459 塑膠 1.623 26.0 0.58
10 -0.426 (ASP) 0.300
11 濾光元件 平面 0.145 玻璃 1.520 64.2 -
12 平面 0.288
13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25.0 nm
工作距離為被攝物O(表面0)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311(表面3)於光軸上的距離2.572 mm
於表面5(光闌301)的有效半徑為0.420 mm
表六、非球面係數
表面 3 4 6 7 9 10
k  = -1.0000E+00 -1.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1.0000E+00 -1.0000E+00
A4 = 3.3420E+00 3.8628E+00 -3.3897E+00 -8.3650E+00 -5.3145E+00 1.6048E+00
A6 = -1.2452E+01 5.8089E+00 3.6257E+00 1.8084E+02 6.6246E+01 -5.5217E+01
A8 = 3.5368E+01 -1.1443E+02 -5.2436E+02 -4.3100E+03 -1.0363E+03 8.4087E+02
A10 = -6.8725E+01 1.1557E+03 5.5947E+03 6.0701E+04 8.0144E+03 -6.5825E+03
A12 = 8.7167E+01 -5.4735E+03 -1.6996E+04 -4.4711E+05 -2.0796E+04 2.4274E+04
A14 = -6.8535E+01 8.3764E+03 1.0116E+04 1.4482E+06 - -3.2384E+04
A16 = 3.0213E+01 - - - - -
A18 = -5.6925E+00 - - - - -
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三實施例
f [公釐] 0.33 TL/EPD 8.91
Fno (work) 1.32 TL/f 6.93
Fno (inf.) 1.29 TOB+TL [公釐] 4.89
HFOV [度] 59.7 (TOB+TL)/EPD 18.80
Nmax 1.623 TOB/TL 1.11
V2 56.0 |(R1+R2)/(R1-R2)| 0.03
V3 26.0 R1/EPD -3.38
V2+V3 82.0 (R3+R4)/(R3-R4) -0.42
V1+V2+V3 137.9 R5/R6 -3.27
V1/N1 36.17 f/EPD 1.29
V2/N2 36.17 f/EPD+cot(HFOV) 1.87
V3/N3 16.01 |f/f1| 0.46
ΣCT/ΣAT 1.72 |f/f2| 0.11
(CT2+CT3)/T23 6.11 |f/f3| 0.58
CT2/CT1 0.77 f2/f3 5.11
CT2/T23 2.08 FOV [度] 119.3
CTS [公釐] 1.35 Y11/TD 0.65
SL/TL 0.56 Y11/Y12 2.15
T12/T23 4.10 Y11/Y32 2.41
TD/CTS 1.17 Yc11/Y11 0.44
TL [公釐] 2.32 YOB/ImgH 7.79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圖10至圖12,其中圖1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圖11繪示圖10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圖1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10和圖11可知,指紋辨識模組包含光學攝像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470。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光圈400、第三透鏡430、濾光元件450與成像面46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470設置於成像面460上。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410、420、43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4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41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412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4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4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42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422具有二反曲點,其物側表面42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422於離軸處具有二臨界點。
第三透鏡4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43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432具有一反曲點。
透光平板44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被攝物O及第一透鏡41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濾光元件45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三透鏡430及成像面46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表七、第四實施例
f(焦距)=0.33公釐(mm),Fno(work)=1.28,Fno(inf.) =1.24,HFOV(半視角)=58.5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0.000
1 透光平板 平面 1.550 玻璃 1.520 64.2 -
2 平面 1.331
3 第一透鏡 -0.949 (ASP) 0.297 塑膠 1.548 56.0 -0.75
4 0.798 (ASP) 0.462
5 第二透鏡 1.240 (ASP) 0.230 塑膠 1.548 56.0 3.33
6 3.615 (ASP) 0.089
7 光圈 平面 0.086
8 第三透鏡 0.955 (ASP) 0.450 塑膠 1.623 26.0 0.56
9 -0.449 (ASP) 0.200
10 濾光元件 平面 0.145 玻璃 1.520 64.2 -
11 平面 0.344
12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25.0 nm
工作距離為被攝物O(表面0)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411(表面3)於光軸上的距離2.881 mm
表八、非球面係數
表面 3 4 5 6 8 9
k  = -1.0000E+00 -1.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 1.9609E+00 1.0573E+00 2.0229E+00 -7.4860E+00 -5.6513E+00 1.7408E+00
A6 = -4.7188E+00 1.0750E+01 -9.7614E+01 2.9964E+02 7.1837E+01 2.7268E+01
A8 = 8.7007E+00 -3.6459E+01 6.1152E+02 -8.4501E+03 -6.8829E+02 -8.2060E+02
A10 = -1.1286E+01 -2.4450E+01 -1.3455E+03 1.1783E+05 3.9311E+03 1.5460E+04
A12 = 9.8120E+00 1.0724E+02 7.6871E+02 -7.9391E+05 -9.7535E+03 -1.7538E+05
A14 = -5.3884E+00 - - 2.1403E+06 - 1.1853E+06
A16 = 1.6811E+00 - - - - -4.2829E+06
A18 = -2.2638E-01 - - - - 6.4269E+06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四實施例
f [公釐] 0.33 TL/EPD 8.55
Fno (work) 1.28 TL/f 6.88
Fno (inf.) 1.24 TOB+TL [公釐] 5.18
HFOV [度] 58.5 (TOB+TL)/EPD 19.26
Nmax 1.623 TOB/TL 1.25
V2 56.0 |(R1+R2)/(R1-R2)| 0.09
V3 26.0 R1/EPD -3.52
V2+V3 82.0 (R3+R4)/(R3-R4) -2.04
V1+V2+V3 137.9 R5/R6 -2.13
V1/N1 36.17 f/EPD 1.24
V2/N2 36.17 f/EPD+cot(HFOV) 1.86
V3/N3 16.01 |f/f1| 0.45
ΣCT/ΣAT 1.53 |f/f2| 0.10
(CT2+CT3)/T23 3.89 |f/f3| 0.60
CT2/CT1 0.77 f2/f3 5.96
CT2/T23 1.31 FOV [度] 117.1
CTS [公釐] 1.55 Y11/TD 0.66
SL/TL 0.53 Y11/Y12 1.95
T12/T23 2.64 Y11/Y32 2.61
TD/CTS 1.04 Yc11/Y11 0.55
TL [公釐] 2.30 YOB/ImgH 8.55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圖13至圖15,其中圖1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圖14繪示圖13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圖15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13和圖14可知,指紋辨識模組包含光學攝像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570。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光圈500、第三透鏡530、濾光元件550與成像面56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570設置於成像面560上。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510、520、53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5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51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5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5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52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522具有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52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52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三透鏡5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表面532具有一反曲點。
透光平板54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被攝物O及第一透鏡51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濾光元件55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三透鏡530及成像面56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表九、第五實施例
f(焦距)=0.34公釐(mm),Fno(work)=1.45,Fno(inf.) =1.40,HFOV(半視角)=59.3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0.000
1 透光平板 平面 1.500 玻璃 1.520 64.2 -
2 平面 1.187
3 第一透鏡 -0.611 (ASP) 0.294 塑膠 1.548 55.9 -0.72
4 1.325 (ASP) 0.421
5 第二透鏡 1.692 (ASP) 0.247 塑膠 1.548 55.9 2.71
6 -11.577 (ASP) 0.132
7 光圈 平面 0.057
8 第三透鏡 0.877 (ASP) 0.433 塑膠 1.592 32.6 0.58
9 -0.467 (ASP) 0.200
10 濾光元件 平面 0.145 玻璃 1.520 64.2 -
11 平面 0.364
12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25.0 nm
工作距離為被攝物O(表面0)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511(表面3)於光軸上的距離2.687 mm
表十、非球面係數
表面 3 4 5 6 8 9
k  = -1.0736E+01 1.2740E+00 8.1933E+00 1.1523E+01 -1.3232E+00 -1.1065E+00
A4 = 1.0715E+00 5.3929E+00 -1.4924E+00 -1.4413E+00 -1.7842E+00 8.0704E-01
A6 = -2.2732E+00 -2.7877E+01 -4.4712E+01 -3.6983E+01 1.1362E+01 6.0417E+00
A8 = 3.1159E+00 2.6028E+02 3.1895E+02 9.4208E+02 7.9425E+01 -1.2232E+02
A10 = -2.5951E+00 -1.5743E+03 -6.1416E+02 -1.0721E+04 -1.0056E+03 1.1653E+03
A12 = 1.2047E+00 4.3390E+03 - 7.3433E+04 3.4676E+03 -3.2306E+03
A14 = -2.3410E-01 -4.3564E+03 - -1.7114E+05 -3.0379E+03 1.8664E+03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五實施例
f [公釐] 0.34 TL/EPD 9.55
Fno (work) 1.45 TL/f 6.83
Fno (inf.) 1.40 TOB+TL [公釐] 4.98
HFOV [度] 59.3 (TOB+TL)/EPD 20.75
Nmax 1.592 TOB/TL 1.17
V2 55.9 |(R1+R2)/(R1-R2)| 0.37
V3 32.6 R1/EPD -2.55
V2+V3 88.5 (R3+R4)/(R3-R4) -0.74
V1+V2+V3 144.4 R5/R6 -1.88
V1/N1 36.12 f/EPD 1.40
V2/N2 36.12 f/EPD+cot(HFOV) 1.99
V3/N3 20.46 |f/f1| 0.46
ΣCT/ΣAT 1.60 |f/f2| 0.12
(CT2+CT3)/T23 3.60 |f/f3| 0.57
CT2/CT1 0.84 f2/f3 4.64
CT2/T23 1.31 FOV [度] 118.6
CTS [公釐] 1.50 Y11/TD 0.69
SL/TL 0.52 Y11/Y12 2.11
T12/T23 2.23 Y11/Y32 2.78
TD/CTS 1.06 Yc11/Y11 0.50
TL [公釐] 2.29 YOB/ImgH 7.76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圖16至圖18,其中圖16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圖17繪示圖16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圖18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16和圖17可知,指紋辨識模組包含光學攝像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670。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光圈600、第三透鏡630、濾光元件650與成像面66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670設置於成像面660上。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610、620、63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6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61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6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6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62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622具有二反曲點,其物側表面62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62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三透鏡6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表面632具有一反曲點。
透光平板64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被攝物O及第一透鏡61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濾光元件65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三透鏡630及成像面66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表十一、第六實施例
f(焦距)=0.34公釐(mm),Fno(work)=1.34,Fno(inf.) =1.29,HFOV(半視角)=59.1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0.000
1 透光平板 平面 1.500 玻璃 1.520 64.2 -
2 平面 1.186
3 第一透鏡 -0.659 (ASP) 0.303 塑膠 1.548 56.0 -0.76
4 1.311 (ASP) 0.414
5 第二透鏡 1.453 (ASP) 0.244 塑膠 1.551 52.9 2.81
6 22.287 (ASP) 0.128
7 光圈 平面 0.065
8 第三透鏡 0.944 (ASP) 0.450 塑膠 1.629 25.0 0.57
9 -0.472 (ASP) 0.200
10 濾光元件 平面 0.145 玻璃 1.520 64.2 -
11 平面 0.346
12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25.0 nm
工作距離為被攝物O(表面0)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611(表面3)於光軸上的距離2.686 mm
表十二、非球面係數
表面 3 4 5 6 8 9
k  = -1.0632E+01 3.1272E+00 6.0042E+00 1.1523E+01 -1.9228E+00 -9.6576E-01
A4 = 9.8579E-01 4.2285E+00 -1.0713E+00 -1.6890E+00 -1.5935E+00 1.2031E+00
A6 = -1.9166E+00 -2.0977E+01 -4.3056E+01 -9.2918E-01 6.7864E+00 -2.2833E+00
A8 = 2.4233E+00 2.4462E+02 2.8715E+02 4.3223E+01 9.8024E+01 -2.7368E+01
A10 = -1.8868E+00 -1.6824E+03 -5.3701E+02 -7.2318E+02 -9.9470E+02 4.3233E+02
A12 = 8.3679E-01 5.0504E+03 - 2.2350E+04 3.3668E+03 -9.9755E+02
A14 = -1.5794E-01 -5.5207E+03 - -7.8725E+04 -3.4122E+03 2.5462E+00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六實施例
f [公釐] 0.34 TL/EPD 8.83
Fno (work) 1.34 TL/f 6.82
Fno (inf.) 1.29 TOB+TL [公釐] 4.98
HFOV [度] 59.1 (TOB+TL)/EPD 19.16
Nmax 1.629 TOB/TL 1.17
V2 52.9 |(R1+R2)/(R1-R2)| 0.33
V3 25.0 R1/EPD -2.53
V2+V3 78.0 (R3+R4)/(R3-R4) -1.14
V1+V2+V3 134.0 R5/R6 -2.00
V1/N1 36.18 f/EPD 1.29
V2/N2 34.13 f/EPD+cot(HFOV) 1.89
V3/N3 15.37 |f/f1| 0.44
ΣCT/ΣAT 1.64 |f/f2| 0.12
(CT2+CT3)/T23 3.60 |f/f3| 0.59
CT2/CT1 0.81 f2/f3 4.93
CT2/T23 1.26 FOV [度] 118.1
CTS [公釐] 1.50 Y11/TD 0.67
SL/TL 0.53 Y11/Y12 2.10
T12/T23 2.15 Y11/Y32 2.57
TD/CTS 1.07 Yc11/Y11 0.52
TL [公釐] 2.30 YOB/ImgH 7.75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圖19至圖21,其中圖1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圖20繪示圖19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圖21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19和圖20可知,指紋辨識模組包含光學攝像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770。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光圈700、第三透鏡730、光闌701、濾光元件750與成像面76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770設置於成像面760上。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710、720、73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7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71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712具有二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7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7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72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72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三透鏡7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表面732具有一反曲點。
透光平板74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被攝物O及第一透鏡71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濾光元件75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三透鏡730及成像面76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表十三、第七實施例
f(焦距)=0.35公釐(mm),Fno(work)=1.44,Fno(inf.) =1.40,HFOV(半視角)=62.4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0.000
1 透光平板 平面 1.022 玻璃 1.520 64.2 -
2 平面 1.658
3 第一透鏡 -1.077 (ASP) 0.257 塑膠 1.548 56.0 -0.75
4 0.715 (ASP) 0.446
5 第二透鏡 0.969 (ASP) 0.209 塑膠 1.548 56.0 2.37
6 3.529 (ASP) 0.071
7 光圈 平面 0.122
8 第三透鏡 1.364 (ASP) 0.420 塑膠 1.649 23.5 0.56
9 -0.439 (ASP) -0.140
10 光闌 平面 0.340
11 濾光元件 平面 0.145 玻璃 1.520 64.2 -
12 平面 0.357
13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25.0 nm
工作距離為被攝物O(表面0)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711(表面3)於光軸上的距離2.680 mm
於表面10(光闌701)的有效半徑為0.445 mm
表十四、非球面係數
表面 3 4 5 6 8 9
k  = -1.0000E+00 -1.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1.0000E+00 -1.0000E+00
A4 = 2.3902E+00 2.3884E+00 -7.4818E-01 -3.9472E+00 -3.5147E+00 1.7704E+00
A6 = -6.9699E+00 -1.4949E+01 -2.1214E+01 4.0398E+02 8.9240E+01 -7.7576E+01
A8 = 1.5581E+01 2.6125E+02 7.8450E+01 -1.7798E+04 -1.6755E+03 1.6567E+03
A10 = -2.4051E+01 -1.7302E+03 -4.3439E+02 3.9382E+05 2.0038E+04 -1.7408E+04
A12 = 2.4157E+01 4.9453E+03 5.9626E+03 -4.5408E+06 -1.3723E+05 9.7580E+04
A14 = -1.4886E+01 -6.6011E+03 -2.7438E+04 2.6352E+07 4.9673E+05 -2.7450E+05
A16 = 5.0699E+00 3.4376E+03 3.8469E+04 -6.1090E+07 -7.3887E+05 3.0522E+05
A18 = -7.2589E-01 - - - - -
第七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七實施例
f [公釐] 0.35 TL/EPD 9.01
Fno (work) 1.44 TL/f 6.44
Fno (inf.) 1.40 TOB+TL [公釐] 4.91
HFOV [度] 62.4 (TOB+TL)/EPD 19.87
Nmax 1.649 TOB/TL 1.20
V2 56.0 |(R1+R2)/(R1-R2)| 0.20
V3 23.5 R1/EPD -4.36
V2+V3 79.5 (R3+R4)/(R3-R4) -1.76
V1+V2+V3 135.5 R5/R6 -3.11
V1/N1 36.17 f/EPD 1.40
V2/N2 36.17 f/EPD+cot(HFOV) 1.92
V3/N3 14.25 |f/f1| 0.46
ΣCT/ΣAT 1.39 |f/f2| 0.15
(CT2+CT3)/T23 3.26 |f/f3| 0.61
CT2/CT1 0.81 f2/f3 4.21
CT2/T23 1.08 FOV [度] 124.7
CTS [公釐] 1.02 Y11/TD 0.74
SL/TL 0.56 Y11/Y12 1.83
T12/T23 2.31 Y11/Y32 2.57
TD/CTS 1.49 Yc11/Y11 0.40
TL [公釐] 2.23 YOB/ImgH 8.18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圖22至圖24,其中圖2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圖23繪示圖22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圖24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22和圖23可知,指紋辨識模組包含光學攝像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870。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810、光闌801、第二透鏡820、光圈800、第三透鏡830、光闌802、濾光元件850與成像面86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870設置於成像面860上。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810、820、83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8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8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81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8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8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82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82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三透鏡8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83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832具有二反曲點。
透光平板84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被攝物O及第一透鏡81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濾光元件85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三透鏡830及成像面86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表十五、第八實施例
f(焦距)=0.34公釐(mm),Fno(work)=1.43,Fno(inf.) =1.39,HFOV(半視角)=62.3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0.000
1 透光平板 平面 1.022 玻璃 1.520 64.2 -
2 平面 1.704
3 第一透鏡 -0.576 (ASP) 0.262 塑膠 1.548 56.0 -0.68
4 1.237 (ASP) 0.369
5 光闌 平面 0.046
6 第二透鏡 1.714 (ASP) 0.211 塑膠 1.548 56.0 2.26
7 -4.251 (ASP) 0.025
8 光圈 平面 0.133
9 第三透鏡 0.862 (ASP) 0.434 塑膠 1.548 56.0 0.60
10 -0.433 (ASP) -0.140
11 光闌 平面 0.340
12 濾光元件 平面 0.145 玻璃 1.520 64.2 -
13 平面 0.356
14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25.0 nm
工作距離為被攝物O(表面0)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811(表面3)於光軸上的距離2.726 mm
於表面5(光闌801)的有效半徑為0.395 mm
於表面11(光闌802)的有效半徑為0.450 mm
表十六、非球面係數
表面 3 4 6 7 9 10
k  = -1.0000E+00 -1.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1.0000E+00 -1.0000E+00
A4 = 6.0226E+00 1.8565E+00 3.0468E+00 5.7619E+00 -3.7574E+00 7.9649E-01
A6 = -2.6457E+01 1.5175E+02 -2.3620E+02 -7.0972E+02 4.2330E+01 -3.0113E+01
A8 = 8.1879E+01 -2.6817E+03 4.9948E+03 3.2094E+04 -2.5836E+02 7.1337E+02
A10 = -1.6676E+02 2.3912E+04 -6.5425E+04 -7.7992E+05 -2.1773E+02 -6.8961E+03
A12 = 2.1793E+02 -1.1188E+05 4.9075E+05 1.0202E+07 1.6944E+04 3.3396E+04
A14 = -1.7525E+02 2.5877E+05 -1.8808E+06 -6.7146E+07 -1.0616E+05 -7.2548E+04
A16 = 7.8772E+01 -2.3309E+05 2.8316E+06 1.7345E+08 2.0864E+05 4.5283E+04
A18 = -1.5113E+01 - - - - -
第八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八實施例
f [公釐] 0.34 TL/EPD 8.83
Fno (work) 1.43 TL/f 6.36
Fno (inf.) 1.39 TOB+TL [公釐] 4.91
HFOV [度] 62.3 (TOB+TL)/EPD 19.87
Nmax 1.548 TOB/TL 1.25
V2 56.0 |(R1+R2)/(R1-R2)| 0.36
V3 56.0 R1/EPD -2.33
V2+V3 112.0 (R3+R4)/(R3-R4) -0.43
V1+V2+V3 167.9 R5/R6 -1.99
V1/N1 36.17 f/EPD 1.39
V2/N2 36.17 f/EPD+cot(HFOV) 1.91
V3/N3 36.17 |f/f1| 0.50
ΣCT/ΣAT 1.58 |f/f2| 0.15
(CT2+CT3)/T23 4.08 |f/f3| 0.57
CT2/CT1 0.81 f2/f3 3.78
CT2/T23 1.34 FOV [度] 124.7
CTS [公釐] 1.02 Y11/TD 0.70
SL/TL 0.58 Y11/Y12 2.23
T12/T23 2.63 Y11/Y32 2.32
TD/CTS 1.45 Yc11/Y11 0.43
TL [公釐] 2.18 YOB/ImgH 8.19
<第九實施例>
請參照圖25至圖27,其中圖2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圖26繪示圖25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圖27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九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25和圖26可知,指紋辨識模組包含光學攝像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970。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910、第二透鏡920、光圈900、第三透鏡930、濾光元件950與成像面96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970設置於成像面960上。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910、920、93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9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9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91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912具有二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9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9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9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921具有三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921於離軸處具有二臨界點。
第三透鏡9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9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表面932具有一反曲點。
透光平板94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被攝物O及第一透鏡91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濾光元件95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三透鏡930及成像面96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七以及表十八。
表十七、第九實施例
f(焦距)=0.35公釐(mm),Fno(work)=1.43,Fno(inf.) =1.38,HFOV(半視角)=62.3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0.000
1 透光平板 平面 1.022 玻璃 1.520 64.2 -
2 平面 1.656
3 第一透鏡 -1.133 (ASP) 0.250 塑膠 1.548 56.0 -0.75
4 0.688 (ASP) 0.474
5 第二透鏡 0.809 (ASP) 0.205 塑膠 1.548 56.0 2.54
6 1.763 (ASP) 0.062
7 光圈 平面 0.114
8 第三透鏡 1.320 (ASP) 0.422 塑膠 1.649 23.5 0.56
9 -0.437 (ASP) 0.200
10 濾光元件 平面 0.145 玻璃 1.520 64.2 -
11 平面 0.360
12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25.0 nm
工作距離為被攝物O(表面0)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911(表面3)於光軸上的距離2.678 mm
於表面9(第三透鏡像側表面932)的有效半徑為0.430 mm
表十八、非球面係數
表面 3 4 5 6 8 9
k  = -1.0000E+00 -1.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1.0000E+00 -1.0000E+00
A4 = 2.2773E+00 8.7355E-01 -1.3384E+00 3.3542E-01 -3.9839E+00 -1.4680E+00
A6 = -6.3124E+00 1.1259E+01 -1.1117E+01 5.3959E+01 1.0025E+02 4.9934E+01
A8 = 1.3309E+01 1.9459E+01 6.8865E+01 -1.9647E+03 -1.7893E+03 -8.5421E+02
A10 = -1.9621E+01 -6.1370E+02 -3.8690E+03 5.7456E+03 2.0147E+04 9.7784E+03
A12 = 1.9051E+01 2.2748E+03 4.7985E+04 5.0573E+05 -1.2756E+05 -6.8173E+04
A14 = -1.1448E+01 -3.3883E+03 -2.0982E+05 -5.3611E+06 4.1928E+05 2.5956E+05
A16 = 3.8234E+00 1.8700E+03 3.0651E+05 1.1613E+07 -5.5523E+05 -3.9842E+05
A18 = -5.3868E-01 - - - - -
第九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九實施例
f [公釐] 0.35 TL/EPD 8.93
Fno (work) 1.43 TL/f 6.45
Fno (inf.) 1.38 TOB+TL [公釐] 4.91
HFOV [度] 62.3 (TOB+TL)/EPD 19.64
Nmax 1.649 TOB/TL 1.20
V2 56.0 |(R1+R2)/(R1-R2)| 0.24
V3 23.5 R1/EPD -4.53
V2+V3 79.5 (R3+R4)/(R3-R4) -2.70
V1+V2+V3 135.5 R5/R6 -3.02
V1/N1 36.17 f/EPD 1.38
V2/N2 36.17 f/EPD+cot(HFOV) 1.91
V3/N3 14.25 |f/f1| 0.46
ΣCT/ΣAT 1.35 |f/f2| 0.14
(CT2+CT3)/T23 3.56 |f/f3| 0.62
CT2/CT1 0.82 f2/f3 4.54
CT2/T23 1.16 FOV [度] 124.5
CTS [公釐] 1.02 Y11/TD 0.75
SL/TL 0.56 Y11/Y12 1.75
T12/T23 2.69 Y11/Y32 2.65
TD/CTS 1.49 Yc11/Y11 0.38
TL [公釐] 2.23 YOB/ImgH 8.18
<第十實施例>
請參照圖28至圖30,其中圖28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圖29繪示圖28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圖30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28和圖29可知,指紋辨識模組包含光學攝像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1070。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010、光闌1001、第二透鏡1020、光圈1000、第三透鏡1030、光闌1002、濾光元件1050與成像面106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1070設置於成像面1060上。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1010、1020、103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10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0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01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1012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10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10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0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02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1022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102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三透鏡10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0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03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1032具有二反曲點。
透光平板104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被攝物O及第一透鏡101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濾光元件105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三透鏡1030及成像面106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九以及表二十。
表十九、第十實施例
f(焦距)=0.34公釐(mm),Fno(work)=1.47,Fno(inf.) =1.43,HFOV(半視角)=62.4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0.000
1 透光平板 平面 1.022 玻璃 1.520 64.2 -
2 平面 1.685
3 第一透鏡 -0.743 (ASP) 0.247 塑膠 1.548 56.0 -0.68
4 0.836 (ASP) 0.400
5 光闌 平面 0.035
6 第二透鏡 1.291 (ASP) 0.200 塑膠 1.548 56.0 2.30
7 -47.733 (ASP) 0.057
8 光圈 平面 0.131
9 第三透鏡 0.827 (ASP) 0.430 塑膠 1.548 56.0 0.59
10 -0.430 (ASP) -0.135
11 光闌 平面 0.335
12 濾光元件 平面 0.145 玻璃 1.520 64.2 -
13 平面 0.355
14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25.0 nm
工作距離為被攝物O(表面0)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011(表面3)於光軸上的距離2.707 mm
於表面5(光闌1001)的有效半徑為0.405 mm
於表面11(光闌1002)的有效半徑為0.455 mm
表二十、非球面係數
表面 3 4 6 7 9 10
k  = -1.0000E+00 -1.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1.0000E+00 -1.0000E+00
A4 = 4.2349E+00 1.3386E+00 -5.7913E-02 -1.0423E+00 -3.2877E+00 2.0997E-01
A6 = -1.6147E+01 8.6908E+01 -9.1915E+01 6.5842E+01 2.5440E+01 -1.0679E+01
A8 = 4.4442E+01 -1.3536E+03 1.4157E+03 -4.7895E+03 2.1953E+02 5.1673E+02
A10 = -8.1779E+01 1.1032E+04 -1.5983E+04 1.1530E+05 -6.7624E+03 -6.2954E+03
A12 = 9.7382E+01 -4.8174E+04 1.1012E+05 -1.3390E+06 6.2772E+04 3.6498E+04
A14 = -7.1673E+01 1.0311E+05 -3.7551E+05 7.5359E+06 -2.6348E+05 -9.6480E+04
A16 = 2.9552E+01 -8.4566E+04 4.8579E+05 -1.5484E+07 4.1618E+05 8.6295E+04
A18 = -5.2063E+00 - - - - -
第十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十實施例
f [公釐] 0.34 TL/EPD 9.17
Fno (work) 1.47 TL/f 6.42
Fno (inf.) 1.43 TOB+TL [公釐] 4.91
HFOV [度] 62.4 (TOB+TL)/EPD 20.45
Nmax 1.548 TOB/TL 1.23
V2 56.0 |(R1+R2)/(R1-R2)| 0.06
V3 56.0 R1/EPD -3.09
V2+V3 112.0 (R3+R4)/(R3-R4) -0.95
V1+V2+V3 167.9 R5/R6 -1.92
V1/N1 36.17 f/EPD 1.43
V2/N2 36.17 f/EPD+cot(HFOV) 1.95
V3/N3 36.17 |f/f1| 0.50
ΣCT/ΣAT 1.41 |f/f2| 0.15
(CT2+CT3)/T23 3.35 |f/f3| 0.58
CT2/CT1 0.81 f2/f3 3.91
CT2/T23 1.06 FOV [度] 124.7
CTS [公釐] 1.02 Y11/TD 0.70
SL/TL 0.57 Y11/Y12 2.06
T12/T23 2.31 Y11/Y32 2.35
TD/CTS 1.47 Yc11/Y11 0.42
TL [公釐] 2.20 YOB/ImgH 8.20
<第十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31至圖33,其中圖3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圖32繪示圖31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圖33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31和圖32可知,指紋辨識模組包含光學攝像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1170。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10、第二透鏡1120、光圈1100、第三透鏡1130、光闌1101、濾光元件1150與成像面116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1170設置於成像面1160上。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1110、1120、113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11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1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11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1112具有二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11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11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121具有三反曲點,其像側表面1122具有三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112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三透鏡11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表面1132具有一反曲點。
透光平板114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被攝物O及第一透鏡111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濾光元件115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三透鏡1130及成像面116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二十一以及表二十二。
表二十一、第十一實施例
f(焦距)=0.25公釐(mm),Fno(work)=1.35,Fno(inf.) =1.31,HFOV(半視角)=69.4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0.000
1 透光平板 平面 0.852 玻璃 1.520 64.2 -
2 平面 0.732
3 第一透鏡 -0.901 (ASP) 0.487 塑膠 1.548 56.0 -0.64
4 0.678 (ASP) 0.616
5 第二透鏡 1.198 (ASP) 0.175 塑膠 1.548 56.0 3.35
6 3.266 (ASP) 0.035
7 光圈 平面 0.116
8 第三透鏡 1.157 (ASP) 0.391 塑膠 1.649 23.5 0.52
9 -0.412 (ASP) -0.140
10 光闌 平面 0.340
11 濾光元件 平面 0.145 玻璃 1.520 64.2 -
12 平面 0.308
13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25.0 nm
工作距離為被攝物O(表面0)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1(表面3)於光軸上的距離1.584 mm
於表面10(光闌1101)的有效半徑為0.415 mm
表二十二、非球面係數
表面 3 4 5 6 8 9
k  = -1.0000E+00 -1.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1.0000E+00
A4 = 1.1637E+00 -2.9683E+00 -3.3823E+00 -1.1955E+01 -6.8061E+00 -4.6712E+00
A6 = -1.5786E+00 6.7349E+01 1.4853E+02 2.0787E+03 2.3448E+02 4.3831E+02
A8 = 1.5205E+00 -5.5342E+02 -8.0382E+03 -1.8684E+05 -5.9947E+03 -1.7364E+04
A10 = -9.8204E-01 2.7778E+03 2.0824E+05 9.4926E+06 9.6748E+04 3.8180E+05
A12 = 4.1347E-01 -8.0557E+03 -3.0672E+06 -2.8699E+08 -9.5947E+05 -5.0362E+06
A14 = -1.0837E-01 1.1930E+04 2.5939E+07 5.2028E+09 5.7060E+06 4.0913E+07
A16 = 1.5983E-02 -6.9191E+03 -1.1581E+08 -5.4818E+10 -1.8587E+07 -2.0087E+08
A18 = -1.0084E-03 - 2.0966E+08 3.0598E+11 2.5313E+07 5.4764E+08
A20 = - - - -6.9217E+11 - -6.3728E+08
第十一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十一實施例
f [公釐] 0.25 TL/EPD 12.90
Fno (work) 1.35 TL/f 9.81
Fno (inf.) 1.31 TOB+TL [公釐] 4.06
HFOV [度] 69.4 (TOB+TL)/EPD 21.15
Nmax 1.649 TOB/TL 0.64
V2 56.0 |(R1+R2)/(R1-R2)| 0.14
V3 23.5 R1/EPD -4.70
V2+V3 79.5 (R3+R4)/(R3-R4) -2.16
V1+V2+V3 135.5 R5/R6 -2.81
V1/N1 36.17 f/EPD 1.31
V2/N2 36.17 f/EPD+cot(HFOV) 1.69
V3/N3 14.25 |f/f1| 0.40
ΣCT/ΣAT 1.37 |f/f2| 0.08
(CT2+CT3)/T23 3.75 |f/f3| 0.49
CT2/CT1 0.36 f2/f3 6.46
CT2/T23 1.16 FOV [度] 138.8
CTS [公釐] 0.85 Y11/TD 0.90
SL/TL 0.47 Y11/Y12 2.63
T12/T23 4.08 Y11/Y32 4.00
TD/CTS 2.14 Yc11/Y11 0.51
TL [公釐] 2.47 YOB/ImgH 7.35
<第十二實施例>
請參照圖34至圖36,其中圖34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圖35繪示圖34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圖36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34和圖35可知,指紋辨識模組包含光學攝像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1270。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210、光闌1201、第二透鏡1220、光圈1200、第三透鏡1230、濾光元件1250與成像面126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1270設置於成像面1260上。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1210、1220、123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12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2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211具有三反曲點,其像側表面1212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12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12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221具有二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122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三透鏡12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表面1232具有一反曲點。
透光平板124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被攝物O及第一透鏡121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濾光元件125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三透鏡1230及成像面126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二十三以及表二十四。
表二十三、第十二實施例
f(焦距)=0.34公釐(mm),Fno(work)=1.41,Fno(inf.) =1.37,HFOV(半視角)=61.4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0.000
1 透光平板 平面 0.960 玻璃 1.520 64.2 -
2 平面 1.659
3 第一透鏡 -1.108 (ASP) 0.253 塑膠 1.548 56.0 -0.78
4 0.753 (ASP) 0.441
5 光闌 平面 0.035
6 第二透鏡 1.164 (ASP) 0.268 塑膠 1.548 56.0 3.33
7 2.954 (ASP) 0.117
8 光圈 平面 0.121
9 第三透鏡 1.321 (ASP) 0.394 塑膠 1.649 23.5 0.57
10 -0.453 (ASP) 0.200
11 濾光元件 平面 0.080 玻璃 1.520 64.2 -
12 平面 0.434
13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25.0 nm
工作距離為被攝物O(表面0)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211(表面3)於光軸上的距離2.619 mm
於表面5(光闌1201)的有效半徑為0.530 mm
於表面10(第三透鏡像側表面1232)的有效半徑為0.430 mm
表二十四、非球面係數
表面 3 4 6 7 9 10
k  = -1.0000E+00 -1.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1.0000E+00 -1.0000E+00
A4 = 2.2071E+00 1.7067E+00 -1.2550E+00 -6.2379E+00 -2.1340E+00 7.7292E-01
A6 = -5.9720E+00 -2.3510E+00 -2.4822E+01 4.3225E+02 3.4273E+01 -1.7498E+01
A8 = 1.1998E+01 8.9508E+01 5.3887E+02 -1.4710E+04 -3.2322E+02 2.8600E+02
A10 = -1.6527E+01 -7.1964E+02 -6.5365E+03 2.7947E+05 7.1896E+02 -1.6408E+03
A12 = 1.4852E+01 2.1213E+03 4.1365E+04 -2.7620E+06 1.5895E+04 -8.4201E+02
A14 = -8.2347E+00 -2.7868E+03 -1.2704E+05 1.2111E+07 -1.2524E+05 4.1412E+04
A16 = 2.5358E+00 1.3890E+03 1.5143E+05 -1.0420E+07 2.7327E+05 -9.9269E+04
A18 = -3.2957E-01 - - - - -
第十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十二實施例
f [公釐] 0.34 TL/EPD 9.37
Fno (work) 1.41 TL/f 6.84
Fno (inf.) 1.37 TOB+TL [公釐] 4.96
HFOV [度] 61.4 (TOB+TL)/EPD 19.85
Nmax 1.649 TOB/TL 1.12
V2 56.0 |(R1+R2)/(R1-R2)| 0.19
V3 23.5 R1/EPD -4.43
V2+V3 79.5 (R3+R4)/(R3-R4) -2.30
V1+V2+V3 135.5 R5/R6 -2.92
V1/N1 36.17 f/EPD 1.37
V2/N2 36.17 f/EPD+cot(HFOV) 1.91
V3/N3 14.25 |f/f1| 0.44
ΣCT/ΣAT 1.28 |f/f2| 0.10
(CT2+CT3)/T23 2.78 |f/f3| 0.60
CT2/CT1 1.06 f2/f3 5.85
CT2/T23 1.13 FOV [度] 122.8
CTS [公釐] 0.96 Y11/TD 0.72
SL/TL 0.52 Y11/Y12 1.69
T12/T23 2.00 Y11/Y32 2.71
TD/CTS 1.70 Yc11/Y11 0.39
TL [公釐] 2.34 YOB/ImgH 8.24
<第十三實施例>
請參照圖37至圖39,其中圖3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圖38繪示圖37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圖39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37和圖38可知,指紋辨識模組包含光學攝像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1370。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310、第二透鏡1320、光圈1300、第三透鏡1330、濾光元件1350與成像面136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1370設置於成像面1360上。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1310、1320、133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13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3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31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1312具有二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13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13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3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321具有三反曲點,其像側表面1322具有二反曲點,其物側表面132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132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三透鏡13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3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表面1332具有一反曲點。
透光平板134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被攝物O及第一透鏡131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濾光元件135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三透鏡1330及成像面136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二十五以及表二十六。
表二十五、第十三實施例
f(焦距)=0.29公釐(mm),Fno(work)=1.47,Fno(inf.) =1.41,HFOV(半視角)=64.4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0.000
1 透光平板 平面 0.852 玻璃 1.520 64.2 -
2 平面 1.131
3 第一透鏡 -0.775 (ASP) 0.263 塑膠 1.548 56.0 -0.63
4 0.706 (ASP) 0.473
5 第二透鏡 1.358 (ASP) 0.222 塑膠 1.548 56.0 1.78
6 -3.262 (ASP) 0.027
7 光圈 平面 0.074
8 第三透鏡 1.457 (ASP) 0.345 塑膠 1.548 56.0 0.54
9 -0.337 (ASP) 0.200
10 濾光元件 平面 0.145 玻璃 1.520 64.2 -
11 平面 0.325
12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25.0 nm
工作距離為被攝物O(表面0)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311(表面3)於光軸上的距離1.983 mm
表二十六、非球面係數
表面 3 4 5 6 8 9
k  = -1.0000E+00 -1.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1.0000E+00
A4 = 3.5956E+00 -9.9150E-02 -9.3832E+00 1.3708E+00 -7.8436E+00 8.0783E-01
A6 = -1.1837E+01 1.1373E+02 4.2783E+02 -2.3325E+02 3.3418E+02 3.3890E+01
A8 = 2.7683E+01 -1.6292E+03 -1.6897E+04 -3.3407E+03 -1.0689E+04 -5.6718E+03
A10 = -4.3084E+01 1.2967E+04 3.6144E+05 1.1602E+06 2.1030E+05 2.7205E+05
A12 = 4.3319E+01 -5.7509E+04 -4.4581E+06 -5.4397E+07 -2.2201E+06 -6.5802E+06
A14 = -2.6899E+01 1.2785E+05 3.1864E+07 1.1464E+09 1.1687E+07 9.1648E+07
A16 = 9.3462E+00 -1.1017E+05 -1.2189E+08 -1.1430E+10 -2.2099E+07 -7.4663E+08
A18 = -1.3849E+00 - 1.9196E+08 4.3506E+10 -1.5359E+07 3.3258E+09
A20 = - - - - - -6.2639E+09
第十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十三實施例
f [公釐] 0.29 TL/EPD 10.20
Fno (work) 1.47 TL/f 7.21
Fno (inf.) 1.41 TOB+TL [公釐] 4.06
HFOV [度] 64.4 (TOB+TL)/EPD 19.95
Nmax 1.548 TOB/TL 0.96
V2 56.0 |(R1+R2)/(R1-R2)| 0.05
V3 56.0 R1/EPD -3.81
V2+V3 112.0 (R3+R4)/(R3-R4) -0.41
V1+V2+V3 167.9 R5/R6 -4.32
V1/N1 36.17 f/EPD 1.41
V2/N2 36.17 f/EPD+cot(HFOV) 1.89
V3/N3 36.17 |f/f1| 0.45
ΣCT/ΣAT 1.45 |f/f2| 0.16
(CT2+CT3)/T23 5.61 |f/f3| 0.54
CT2/CT1 0.84 f2/f3 3.32
CT2/T23 2.20 FOV [度] 128.8
CTS [公釐] 0.85 Y11/TD 0.78
SL/TL 0.53 Y11/Y12 2.12
T12/T23 4.68 Y11/Y32 3.18
TD/CTS 1.65 Yc11/Y11 0.42
TL [公釐] 2.07 YOB/ImgH 7.27
<第十四實施例>
請參照圖40及圖41,其中圖4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圖41繪示圖40的電子裝置辨識指紋的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20a為具有生物辨識功能的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20a包含取像裝置10a、指紋辨識模組30a以及上述第一實施例之透光平板140。其中,取像裝置10a作為電子裝置20a的前置鏡頭使用以提供自拍功能,並且取像裝置10a包含本發明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指紋辨識模組30a具有指紋辨識的功能,其包含上述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在本實施例中,取像裝置10a與指紋辨識模組30a皆包含本發明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但不以此為限。舉例來說,取像裝置10a與指紋辨識模組30a可僅一者包含本發明之光學攝像透鏡組。
透光平板140包含螢幕顯示層141,其一方面可提供保護的功能,並可減少額外元件的使用。光線可通過透光平板140與螢幕顯示層141進入螢幕下之指紋辨識模組30a中的光學攝像透鏡組,以達成更多應用。其中,螢幕顯示層141可具有觸控螢幕的功能,藉以可省去額外的輸入裝置,並能使操作更加直觀。此外,螢幕顯示層141可採用OLED或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AMOLED),藉此,螢幕顯示層可作為光源照射被攝物O,以省去額外光源的設置。
<第十五實施例>
請參照圖42及圖43,其中圖4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五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圖43繪示圖42的電子裝置辨識指紋的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20b為具有生物辨識功能的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20b包含指紋辨識模組30b、光源S以及上述第一實施例之透光平板140。其中,指紋辨識模組30b具有指紋辨識的功能,其包含上述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光源S設置於光學攝像透鏡組的一側,用以照射被攝物O,來自被攝物O的光線可通過透光平板140進入指紋辨識模組30b中的光學攝像透鏡組。在本實施例中,指紋辨識模組30b為上述第一實施例之指紋辨識模組,但不以此為限。
本發明的指紋辨識模組可適用於螢幕下指紋辨識,並兼具優良像差修正與良好成像品質的特色,但不以應用於智慧型手機為限。舉例來說,指紋辨識模組還可多方面應用於數位平板、隨身影像紀錄器與多鏡頭裝置等電子裝置中。
本發明的光學攝像透鏡組亦可應用於各式電子裝置進行各式的影像擷取。舉例來說,光學攝像透鏡組可多方面應用於生物辨識、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裝置、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行車記錄器、倒車顯影裝置、多鏡頭裝置、體感遊戲機與穿戴式裝置等電子裝置中。前揭電子裝置僅是示範性地說明本發明的實際運用例子,並非限制本發明之光學攝像透鏡組的運用範圍。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a:取像裝置 20a、20b:電子裝置 30a、30b:指紋辨識模組 C:臨界點 O:被攝物 P:反曲點 S:光源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光圈 301、701、801、802、1001、1002、1101、1201:光闌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1310:第一透鏡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1111、1211、1311:物側表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1112、1212、1312:像側表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1220、1320:第二透鏡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1121、1221、1321:物側表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1122、1222、1322:像側表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1230、1330:第三透鏡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1031、1131、1231、1331:物側表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1032、1132、1232、1332:像側表面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1240、1340:透光平板 141:螢幕顯示層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1250、1350:濾光元件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1160、1260、1360:成像面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1170、1270、1370:電子感光元件 ΣAT:光學攝像透鏡組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 ΣCT:光學攝像透鏡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 CT1: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2: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3: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S:透光平板於光軸上的厚度 EPD: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 f: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 f1:第一透鏡的焦距 f2:第二透鏡的焦距 f3:第三透鏡的焦距 Fno(work):各實施例之工作距離下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光圈值 Fno(inf.):被攝物於無窮遠下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光圈值 FOV:光學攝像透鏡組中最大視角 HFOV:光學攝像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 ImgH:光學攝像透鏡組的最大成像高度 Ni:第i透鏡的折射率 N1:第一透鏡的折射率 N2:第二透鏡的折射率 N3:第三透鏡的折射率 Nmax:光學攝像透鏡組中的透鏡折射率最大值 Nd:單一透鏡於氦d線波長(587.6 nm)量測到的折射率 NF:單一透鏡於氫F線波長(486.1 nm)量測到的折射率 NC:單一透鏡於氫C線波長(656.3 nm)量測到的折射率 R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2: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3: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4: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5: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6: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SL:光圈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1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23: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D: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OB:被攝物至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V:單一透鏡的阿貝數 Vi:第i透鏡的阿貝數 V1:第一透鏡的阿貝數 V2:第二透鏡的阿貝數 V3:第三透鏡的阿貝數 Y1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Y12: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Y32: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Yc1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 YOB:對應於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最大成像高度的物高
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 圖2繪示圖1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 圖3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4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 。 圖5繪示圖4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 圖6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 。 圖8繪示圖7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 圖9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1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 。 圖11繪示圖10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 圖1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1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 。 圖14繪示圖13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 圖15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16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 。 圖17繪示圖16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 圖18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1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 。 圖20繪示圖19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 圖21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2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 。 圖23繪示圖22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 圖24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2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 。 圖26繪示圖25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 圖27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九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28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 。 圖29繪示圖28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 圖30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3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 。 圖32繪示圖31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 圖33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34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 。 圖35繪示圖34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 圖36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3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指紋辨識模組及透光平板的示意圖 。 圖38繪示圖37的指紋辨識模組示意圖。 圖39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4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圖41繪示圖40的電子裝置辨識指紋的示意圖。 圖4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五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圖43繪示圖42的電子裝置辨識指紋的示意圖。 圖44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11、Y12、Y32、Yc11以及各透鏡的反曲點和臨界點的示意圖。 圖4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CTS、ImgH、TD、TL、TOB以及YOB的示意圖。
100:光圈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透光平板
150:濾光元件
160:成像面
170:電子感光元件
O:被攝物

Claims (28)

  1. 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該三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以及第三透鏡,該三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且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中的透鏡總數為三片; 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該第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1,該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該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其滿足下列條件: 0.50 < f/EPD < 1.9;以及 110.0 < V1+V2+V3 < 200.0。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該第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1,該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該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其滿足下列條件: 0.80 < f/EPD < 1.7;以及 120.0 < V1+V2+V3 < 180.0。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條件: 0 < (CT2+CT3)/T23 < 7.2; |f/f1| < 0.80; |f/f2| < 0.80;以及 |f/f3| < 0.80。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為FOV,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2,其滿足下列條件: 1.0 < TL/EPD < 16.5; 90.0 [度] < FOV < 180.0 [度];以及 1.1 < Y11/Y12 < 4.0。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 |(R1+R2)/(R1-R2)| < 0.45; 其中,該第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1,該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該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第i透鏡的阿貝數為Vi,該第一透鏡的折射率為N1,該第二透鏡的折射率為N2,該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第i透鏡的折射率為Ni,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中至少一片透鏡滿足下列條件: 32.5 < Vi/Ni < 38.5,其中i =1、2或3。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條件: 2.60 < f2/f3 < 7.00。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該第二透鏡物側表面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 TL < 3.0 [公釐]。
  8. 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該三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以及第三透鏡,該三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且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中的透鏡總數為三片; 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其滿足下列條件: 0.50 < f/EPD < 1.9;以及 0 < CT2/T23 < 3.4。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其滿足下列條件: 0.80 < f/EPD < 1.7;以及 0.50 < CT2/T23 < 2.7。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 0 < CT2/CT1 < 1.49;以及 -9.0 < (R3+R4)/(R3-R4) < 0。
  11.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 5.00 < TL/f < 13.0。
  12.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32,該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該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其滿足下列條件: 1.5 < Y11/Y32 < 5.0;以及 11.0 < V3/N3 < 21.0。
  13.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中至少二片透鏡各自的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各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該三片透鏡皆為塑膠材質,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其滿足下列條件: 1.0 < ΣCT/ΣAT < 2.8。
  14.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中至少二片透鏡各自的至少一表面於離軸處各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該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該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其滿足下列條件: 57.0 < V2+V3 < 140。
  15. 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包含三片透鏡,該三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以及第三透鏡,該三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中的透鏡總數為三片; 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 -6.0 < R1/EPD < 0。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其滿足下列條件: -5.4 < R1/EPD < -1.0;以及 0 < T12/T23 ≦ 4.69。
  17.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滿足下列條件: 1.00 < f/EPD+cot(HFOV) < 2.50。
  18.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中的透鏡折射率最大值為Nmax,其滿足下列條件: 0.61 < Y11/TD < 1.0;以及 1.50 < Nmax < 1.70。
  19.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Yc11,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其滿足下列條件: 0.15 < Yc11/Y11 < 0.75。
  20.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且該第二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
  21.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該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其滿足下列條件: 34.0 < V2 < 70.0;以及 15.0 < V3 < 60.0。
  22.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其滿足下列條件: -8.5 < R5/R6 < -1.2。
  23.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更包含一光圈,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應用於波長介於480奈米至600奈米的光波段,該光圈設置於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該光圈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 0.20 < SL/TL < 0.65。
  24. 一種指紋辨識模組,包含: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以及 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一成像面上。
  25.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指紋辨識模組;以及 一透光平板,設置於該光學攝像透鏡組與一被攝物之間。
  26. 如請求項25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被攝物至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OB,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 0.50 [公釐] < TOB+TL < 8.0 [公釐];以及 (TOB+TL)/EPD < 28.0。
  27. 如請求項25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被攝物至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OB,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對應於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最大成像高度的物高為YOB,其滿足下列條件: 0 < TOB/TL < 2.0;以及 1.5 < YOB/ImgH < 9.5。
  28. 如請求項25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透光平板中包含一螢幕顯示層,光線可通過該螢幕顯示層,該螢幕顯示層具有觸控螢幕的功能,該透光平板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S,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滿足下列條件: 0.2 [公釐] < CTS < 3.0 [公釐];以及 0.50 < TD/CTS < 7.5。
TW108112513A 2019-04-10 2019-04-10 光學攝像透鏡組、指紋辨識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917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2513A TWI691733B (zh) 2019-04-10 2019-04-10 光學攝像透鏡組、指紋辨識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1910317084.4A CN111812798B (zh) 2019-04-10 2019-04-19 光学摄像透镜组、指纹辨识模块及电子装置
US16/427,173 US11385440B2 (en) 2019-04-10 2019-05-30 Optical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2513A TWI691733B (zh) 2019-04-10 2019-04-10 光學攝像透鏡組、指紋辨識模組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1733B TWI691733B (zh) 2020-04-21
TW202037959A true TW202037959A (zh) 2020-10-16

Family

ID=71134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2513A TWI691733B (zh) 2019-04-10 2019-04-10 光學攝像透鏡組、指紋辨識模組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85440B2 (zh)
CN (1) CN111812798B (zh)
TW (1) TWI6917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1686B (zh) * 2019-12-06 2021-03-11 聲遠精密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指紋辨識模組及光學成像鏡頭
TWI716220B (zh) * 2019-12-11 2021-01-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片式薄型成像鏡片組
TWI753815B (zh) * 2021-04-14 2022-01-2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3126261B (zh) * 2021-04-30 2022-09-20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及生物特征识别装置
CN113467050B (zh) * 2021-06-30 2022-04-15 湖北华鑫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3p超广角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67167B2 (ja) 1997-04-25 2006-04-1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光学系
JP4518836B2 (ja) * 2004-05-14 2010-08-04 Hoya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系
JP2006201674A (ja) 2005-01-24 2006-08-03 Seiko Epson Corp 広角撮像レンズ
JP2007279548A (ja) 2006-04-11 2007-10-25 Olympus Corp 撮像光学系
JP2007279547A (ja) 2006-04-11 2007-10-25 Olympus Corp 撮像光学系
JP2008164989A (ja) 2006-12-28 2008-07-17 Olympus Corp 撮像光学系
JP2009156950A (ja) 2007-12-25 2009-07-16 Olympus Corp 撮像光学系
TWI448722B (zh) 2011-11-11 2014-08-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系統
TWI448724B (zh) * 2012-08-15 2014-08-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攝影系統鏡組
JPWO2015025516A1 (ja) 2013-08-19 2017-03-02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系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US9225888B2 (en) 2013-11-19 2015-12-29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e capturing array system and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device
US10216978B2 (en) 2014-08-26 2019-02-26 Gingy Technology Inc.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device and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method
CN105824108B (zh) * 2015-01-09 2018-06-1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I533020B (zh) * 2015-01-09 2016-05-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48894B (zh) * 2015-02-04 2016-09-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CN105988201B (zh) 2015-04-08 2018-09-0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交互式镜头
CN106443977B (zh) 2015-08-06 2018-10-09 亚太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
JP6416070B2 (ja) 2015-09-28 2018-10-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US9897779B2 (en) * 2015-09-30 2018-02-20 Apple Inc. Camera lens system with three lens components
CN205507200U (zh) 2016-04-15 2016-08-24 湖南拓视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近红外大光圈镜头
US10606070B2 (en) 2016-09-19 2020-03-31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Ocular optical system
CN106773008B (zh) 2016-11-18 2020-02-2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目镜光学系统
CN108037577B (zh) * 2017-12-08 2020-06-26 深圳市莱通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取像镜头
US20210055507A1 (en) 2018-03-26 2021-02-25 Sony Corporation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TWI704386B (zh) 2018-03-31 2020-09-11 金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裝置
CN209388019U (zh) 2018-03-31 2019-09-13 金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装置
TWI706182B (zh) * 2018-07-12 2020-10-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20200049955A1 (en) 2018-08-07 2020-02-13 Gingy Technology Inc.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CN208847926U (zh) 2018-08-13 2019-05-10 上海思立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模组、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TWM569426U (zh) 2018-08-13 2018-11-01 印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組以及指紋辨識裝置
CN109196521B (zh) 2018-08-21 2022-04-05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系统、指纹识别装置和终端设备
CN210038312U (zh) * 2018-08-21 2020-02-07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系统、指纹识别装置和终端设备
TWI674448B (zh) 2018-10-11 2019-10-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片式薄型成像鏡片組
CN111077661B (zh) 2018-10-18 2022-05-17 江西欧迈斯微电子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相机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09044155U (zh) 2018-10-25 2019-06-28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光学组件、成像结构、生物识别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1123489B (zh) * 2018-11-01 2021-11-16 新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片式薄型成像镜片组
US10845573B2 (en) 2018-11-06 2020-11-24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Three-piece compact optical lens system
TWI679449B (zh) * 2018-12-03 2019-1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取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87733B (zh) * 2018-12-20 2020-03-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片系統、辨識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09975953B (zh) 2019-02-28 2021-04-09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CN209640582U (zh) 2019-03-14 2019-11-15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组件、指纹识别模组和终端设备
CN112230395B (zh) 2019-03-14 2023-01-20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组件和指纹识别模组
CN209400783U (zh) 2019-03-15 2019-09-17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取像镜头、识别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722357B (zh) 2019-03-19 2022-10-11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TWI690724B (zh) 2019-03-19 2020-04-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12798A (zh) 2020-10-23
US20200326507A1 (en) 2020-10-15
CN111812798B (zh) 2021-11-09
TWI691733B (zh) 2020-04-21
US11385440B2 (en) 2022-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9449B (zh) 光學取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4570293B (zh) 光学影像拾取系统、取像装置以及可携装置
TW202045973A (zh) 光學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91733B (zh) 光學攝像透鏡組、指紋辨識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87733B (zh) 成像鏡片系統、辨識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10793B (zh) 光學攝影系統及電子裝置
TWI706182B (zh) 成像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EP1591820A1 (en) Imaging lens system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imaging devices
TWI726734B (zh) 影像擷取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30517B (zh) 透鏡系統及電子裝置
TW201300826A (zh) 成像系統鏡頭組
TWI698673B (zh) 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36076A (zh) 光學取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KR20160069088A (ko) 소형 촬영 렌즈계
TW202030515A (zh) 電子裝置
TW202036075A (zh) 光學成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34008A (zh) 取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43837A (zh) 光學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56070B (zh) 光學影像鏡片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