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8722B - 成像系統 - Google Patents

成像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8722B
TWI448722B TW100141270A TW100141270A TWI448722B TW I448722 B TWI448722 B TW I448722B TW 100141270 A TW100141270 A TW 100141270A TW 100141270 A TW100141270 A TW 100141270A TW I448722 B TWI448722 B TW I44872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system
image side
optical axis
object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12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19609A (zh
Inventor
Tsung Han Tsai
Ming Ta Chou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to TW1001412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48722B/zh
Priority to CN201210048918.4A priority patent/CN103105663B/zh
Priority to CN201220070076.8U priority patent/CN202472103U/zh
Priority to US13/438,674 priority patent/US8724239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3196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96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87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872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成像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成像系統,特別是關於一種小型化的成像系統。
近幾年來,由於光學攝像鏡頭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在手機相機、電腦網路相機、車用鏡頭、安全影像監控及電子娛樂等產業,而一般攝像鏡頭的影像感測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兩種,且由於製程技術的精進,使得影像感測元件的畫素面積縮小,攝像鏡頭逐漸往高畫素及小型化領域發展,因此,如何以微小化的攝像鏡頭於小型的影像感測元件上產生良好的成像品質係為各業者主要研究與開發的方向。
習知廣視角攝影鏡頭,多採反攝影型(Inverse Telephoto)結構以獲得廣視場角的特性。為了兼具良好的成像品質與小型化的特性,係提出具備三枚透鏡之攝影用光學鏡組。美國專利第7,397,612號揭露一種三片式透鏡結構的攝影鏡頭,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配置具負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但如此的配置造成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與像側 面所具有的曲率過大,造成過大的高階像差,並提高鏡片製造的難度。
有鑑於此,急需一種具備廣泛視場角且不至於造成過大的高階像差的攝影用光學鏡組。
為了因應市場需求及改善習知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系統,可有效提供大視角且具有較小的高階像差。
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一實施例之成像系統,由光軸之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具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一具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與一具負屈折力之第三透鏡。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與像側面皆為凹面,第二透鏡之像側面為凸面。第三透鏡之像側面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三透鏡之像側面遠離光軸呈凸面,且第三透鏡之像側面的凹面與第三透鏡之像側面的凸面相互連接。第三透鏡之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第三透鏡之材質為塑膠。
其中,於光軸上,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距離為T1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的距離為T23,第三透鏡之物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5,第三透鏡之像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6,且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T23/T12<0.7;以及(條件式2):0<(R5+R6)/(R5-R6)<4.0。
根據本發明所揭露另一實施例之成像系統,由光軸 之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具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一具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與一具負屈折力之第三透鏡。第一透鏡之物側面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一透鏡之物側面遠離光軸呈凸面,且第一透鏡之像側面的凹面與第一透鏡之像側面的凸面相互連接。第二透鏡之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凸面。第三透鏡之像側面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三透鏡之像側面遠離光軸呈凸面,且第三透鏡之像側面的凹面與第三透鏡之像側面的凸面相互連接,第三透鏡之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第三透鏡之材質為塑膠。
其中,於光軸上,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距離為T1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的距離為T23,第三透鏡之物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5,第三透鏡之像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6,且滿足(條件式1)與(條件式2)。
根據本發明所揭露又一實施例之成像系統,由光軸之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具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一具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與一具負屈折力之第三透鏡。第一透鏡之物側面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一透鏡之物側面遠離光軸呈凸面,且第一透鏡之物側面的凹面與第一透鏡之物側面的凸面相互連接。第二透鏡之像側面為凸面。第三透鏡之物側面為凹面。第三透鏡之像側面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三透鏡之像側面遠離光軸呈凸面,且第三透鏡之像側面的凹面與第三透鏡之像側面的凸面相互連接。第三透鏡之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第三透鏡之材質為塑膠。
其中,於光軸上,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距離 為T1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的距離為T23,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與第三透鏡之像側面之間的距離為TD,第三透鏡之物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5,第三透鏡之像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6,且滿足(條件式1)、0<(R5+R6)/(R5-R6)<1.0與以下條件式:(條件式3):0.8公釐(millimeter,mm)<TD<3.0公釐。
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具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有助於擴大視角。當第一透鏡之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凹面時,第一透鏡之物側面及像側面可以較平均分攤第一透鏡的屈折力,第一透鏡之物側面及像側面的曲率才不至於太過彎曲,以降低第一鏡片於製造上的難度。當第一透鏡之物側面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一透鏡之物側面遠離光軸呈凸面,且第一透鏡之物側面的凹面與第一透鏡之物側面的凸面相互連接時,可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的光線入射角度,並且可進一步修正像差。
具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有利於修正第一透鏡所產生的像差。當第二透鏡之像側面為凸面時,可加強第二透鏡的正屈折力,而有利於修正成像系統的像差。當第二透鏡之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凸面時,可有效加強第二透鏡的屈折力配置,進而縮短成像系統的光學總長度。
具負屈折力之第三透鏡與第二透鏡形成望遠(Telephoto)結構,有效縮短成像系統的光學總長度。當第三透鏡之像側面為凹面時,可使成像系統的主點(Principal Point)更遠離成像面,進而有利於縮短成像系統的光學總長度。當第三透鏡之 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凹面時,可有利於修正成像系統的高階像差。當第三透鏡之像側面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三透鏡之像側面遠離光軸處呈凸面,且第三透鏡之像側面的凹面與第三透鏡之像側面的凸面相互連接時,可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的光線入射角度,並且可進一步修正像差。
於滿足上述(條件式1)時,可較有效控制成像系統的光學總長度。於滿足上述(條件式2)時,可有利於修正成像系統的高階像差。其中,符合上述(條件式2)之最佳範圍可為0<(R5+R6)/(R5-R6)<1.0。於滿足上述(條件式3)時,可有利於成像系統維持小型化,以搭載於輕薄可攜式電子裝置上。
以上關於本發明的內容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的說明係用以示範及解釋本發明的精神及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的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的解釋。
10,20,30,40,50,60,70,80‧‧‧成像系統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第一透鏡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第一透鏡物側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第一透鏡像側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第二透鏡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第二透鏡物側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第二透鏡像側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第三透鏡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第三透鏡物側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第三透鏡像側面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紅外線濾光片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成像面
152,252,352,452,552,652,752,852‧‧‧影像感測元件
第1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第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第1B圖係為波長486.1nm、587.6n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於第1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
第1C圖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1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
第1D圖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1A圖所揭露之成 像系統的畸變曲線示意圖。
第2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第二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第2B圖係為波長486.1nm、587.6n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於第2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
第2C圖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2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
第2D圖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2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畸變曲線示意圖。
第3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第三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第3B圖係為波長486.1nm、587.6n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於第3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
第3C圖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3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
第3D圖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3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畸變曲線示意圖。
第4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第四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第4B圖係為波長486.1nm、587.6n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於第4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
第4C圖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4A圖所揭露之成 像系統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
第4D圖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4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畸變曲線示意圖。
第5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第五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第5B圖係為波長486.1nm、587.6n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於第5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
第5C圖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5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
第5D圖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5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畸變曲線示意圖。
第6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第六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第6B圖係為波長486.1nm、587.6n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於第6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
第6C圖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6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
第6D圖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6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畸變曲線示意圖。
第7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第七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第7B圖係為波長486.1nm、587.6n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 於第7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
第7C圖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7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
第7D圖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7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畸變曲線示意圖。
第8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第八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第8B圖係為波長486.1nm、587.6n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於第8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
第8C圖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8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
第8D圖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8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畸變曲線示意圖。
第9A圖係為依據第1A圖之第一透鏡的結構示意圖。
第9B圖係為依據第1A圖之第三透鏡的結構示意圖。
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係先以「第1A圖」作一舉例說明,以說明各實施例中具有相同的透鏡組成及配置關係,以及說明各實施例中具有相同的成像系統之條件式,而其他相異之處將於各實施例中詳細描述。
以「第1A圖」為例,成像系統10由光軸之物側至像側(如「第1A圖」由左至右)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鏡110、一第 二透鏡120、一第三透鏡130、一紅外線濾光片140及一影像感測元件152,影像感測元件152配置於一成像面150上。
第一透鏡110包括一第一透鏡物側面111及一第一透鏡像側面112。具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110有助於擴大視角。第一透鏡物側面111及第一透鏡像側面112皆為凹面,使得第一透鏡物側面111及第一透鏡像側面112可以較平均分攤第一透鏡110的屈折力,第一透鏡物側面111及第一透鏡像側面112的曲率才不至於太過彎曲,以降低第一鏡片110於製造上的難度。第一透鏡物側面111靠近光軸處P呈凹面,第一透鏡物側面111遠離光軸處Q呈凸面,且第一透鏡物側面111的凹面與第一透鏡物側面111的凸面相互連接(請參照「第9A圖」,係為依據「第1A圖」之第一透鏡的結構示意圖),可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的光線入射影像感測元件152的角度,並且可進一步修正像差。
第二透鏡120包括一第二透鏡物側面121及一第二透鏡像側面122。具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120有利於修正第一透鏡110所產生的像差。第二透鏡物側面121及第二透鏡像側面122皆為凸面,可有效加強第二透鏡120的屈折力配置,進而縮短成像系統10的光學總長度。
第三透鏡130包括一第三透鏡物側面131及一第三透鏡像側面132。具負屈折力之第三透鏡130與第二透鏡120形成望遠(Telephoto)結構,有效縮短成像系統10的光學總長度。第三透鏡物側面131及第三透鏡像側面132皆為凹面,可有效修正 系統高階像差。第三透鏡像側面132靠近光軸處R呈凹面,第三透鏡像側面132遠離光軸處U呈凸面,且第三透鏡像側面132的凹面與第三透鏡像側面132的凸面相互連接(請參照「第9B圖」,係為依據「第1A圖」之第三透鏡的結構示意圖),可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的光線入射影像感測元件152的角度,並且可進一步修正像差。
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10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T23/T12<0.7
(條件式2):0<(R5+R6)/(R5-R6)<4.0
(條件式3):0.8公釐<TD<3.0公釐
其中,T12為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之間於光軸上的距離,T23為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之間於光軸上的距離,TD為第一透鏡物側面111與第三透鏡像側面132之間的距離,R5為第三透鏡物側面131的曲率半徑,R6為第三透鏡像側面132的曲率半徑。
於滿足上述(條件式1)時,可較有效控制成像系統10的光學總長度。其中,符合上述(條件式1)之最佳範圍可為0<T23/T12<0.35。於滿足上述(條件式2)時,可有利於修正成像系統10的高階像差。其中,符合上述(條件式2)之最佳範圍可為0<(R5+R6)/(R5-R6)<1.0。於滿足上述(條件式3)時,可有利於成像系統10維持小型化,以搭載於輕薄可攜式電子裝置上。
再者,成像系統10更包括一光圈100,光圈100可設置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之間。此外,成像系統10另可至少滿足下列條件式其中之一:(條件式4):0<(R3+R4)/(R3-R4)<2.0
(條件式5):28<V2-V3<45
(條件式6):0.8<f/f23<1.3
(條件式7):75度<FOV<140度
(條件式8):2.5<TTL/CT2<5.5
(條件式9):1.70<TD/f<3.0
(條件式10):-1.0<(R1+R2)/(R1-R2)<1.0
其中,R1為第一透鏡物側面111的曲率半徑,R2為第一透鏡像側面112的曲率半徑。R3為第二透鏡物側面121的曲率半徑,R4為第二透鏡像側面122的曲率半徑。V2為第二透鏡120的色散係數,V3為第三透鏡130的色散係數。f為成像系統10的焦距,f23為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的合成焦距(即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所組合成透鏡組的有效焦距)。FOV為成像系統10的最大視角。TTL為第一透鏡物側面111與成像面150之間於光軸上的距離,CT2為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厚度。
於滿足(條件式4)時,可有效縮短成像系統10的光學總長度。其中,符合上述(條件式4)之最佳範圍可為0<(R3+R4)/(R3-R4)<1.0。於滿足(條件式5)時,可有利於色差的修 正。於滿足(條件式6)時,成像系統10可於縮短光學總長與修正像差之間取得平衡。於滿足(條件式7)時,成像系統10可提供較大視角。
於滿足(條件式8)時,第二透鏡120的厚度較為適合且可有效縮短成像系統10的光學總長度,以達到小型化。於滿足(條件式9)時,成像系統10具有較小之體積。於滿足(條件式10)時,可提供良好的視角並可降低成像系統10所產生的高階像差。
此外,若於第一透鏡中僅第一透鏡物側面為凹面時,可協助修正高階像差(如第四實施例)。於第二透鏡中僅第二透鏡像側面為凸面時,可加強第二透鏡的正屈折力,而有利於修正成像系統的像差(如第三實施例)。於第三透鏡中僅第三透鏡像側面為凹面時,可使成像系統的主點(Principal Point)更遠離成像面,進而有利於縮短成像系統的光學總長度(如第二實施例、第三實施例、第四實施例與第八實施例)。
其中,成像系統10中的透鏡材質可為玻璃或塑膠。若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以增加成像系統10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若透鏡材質為塑膠,則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此外,透鏡表面可為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製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狀,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且可以有效降低成像系統10的總長度。
再者,在成像系統10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則 表示透鏡表面於近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則表示透鏡表面於近軸處為凹面。
此外,為了因應使用需求,可在成像系統10中插入至少一光闌,以排除雜散光並提高成像品質或限制其被攝物的成像大小。其中,光闌可為耀光光闌(Glare Stop)或視場光闌(Field Stop)等光闌,可配置於第一透鏡之前、各透鏡之間或成像面之前等,但不以此為限。
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將以下述各實施例進一步描述具體方案。其中,各實施例中參數的定義如下:Fno為成像系統的光圈值,HFOV為成像系統所具有最大視角的一半。此外,各實施例中所描述的非球面可利用但不限於下列非球面方程式(條件式ASP)表示:
其中,X為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頂點之切面的相對距離,Y為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至光軸的距離,k為錐面係數,Ai為第i階非球面係數,在各實施例中i可為但不限於4、6、8、10、12、14、16。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A圖」所示,係為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第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成像系統10所接受光線的波長係以587.6奈米(nanometer,nm)為例,然而上 述波長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並不以上述波長數值為限。
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110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12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鏡130具有負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鏡像側面112為凹面,第一透鏡物側面111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一透鏡物側面111遠離光軸處呈凸面,且第一透鏡物側面111的凹面與第一透鏡物側面111的凸面相互連接。第二透鏡物側面121與第二透鏡像側面122皆為凸面。第三透鏡物側面131為凹面,第三透鏡像側面132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三透鏡像側面132遠離光軸處呈凸面,且第三透鏡像側面132的凹面與第三透鏡像側面132的凸面相互連接。
成像系統10的詳細資料如下列「表1-1」所示:
從「表1-1」可知,第一透鏡110至第三透鏡130之材質皆為塑膠。第一透鏡110至第三透鏡130皆為非球面透鏡,且可符合但不限於上述(條件式ASP)的非球面,關於各個非球面的參數請參照下列「表1-2」:
此外,從「表1-1」中可推算出「表1-3」所述的內容:
由「表1-3」可知,T23/T12=0.09,符合(條件式1)範圍。(R5+R6)/(R5-R6)=0.48,符合(條件式2)範圍。TD=1.83公釐,符合(條件式3)範圍。(R3+R4)/(R3-R4)=0.93,符合(條件式4)範圍。
V2-V3=32.6,符合(條件式5)範圍。f/f23=1.04,符合(條件式6)範圍。FOV=118.0度,符合(條件式7)範圍。TTL/CT2=4.02,符合(條件式8)範圍。TD/f=2.25,符合(條件式9)範圍。(R1+R2)/(R1-R2)=0.93,符合(條件式10)範圍。
請參照「第1B圖」所示,係為波長486.1nm、587.6nm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於「第1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縱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曲線示意圖。其中,波長486.1nm的光線係為「第1B圖」圖面中的實線L。波長587.6nm的光線係為「第1B圖」圖面中的虛線M。波長656.3nm的光線係為「第1B圖」圖面中的點線N。橫座標為焦點位置(mm),縱座標為標準化(Normalized)的入射瞳或光圈半徑。也就是說,由縱向球差曲線可看出近軸光(縱座標接近0)及邊緣光(縱座標接近1)分別進入成像系統10後之焦點位置的差異,上述的近軸光及邊緣光皆平行於光軸。從「第1B圖」中可知,本實施例成像系統10不論是接收波長486.1nm、587.6nm或656.3nm的光線,成像系統10所產生的縱向球差皆介於-0.050mm至0.025mm之 間。
在後述之第二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的內容,「第2B圖」、「第3B圖」、「第4B圖」、「第5B圖」、「第6B圖」、「第7B圖」與「第8B圖」之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中,其所表示之實線L係為波長486.1nm的光線的縱向球差曲線,虛線M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的縱向球差曲線,點線N係為波長656.3nm的光線的縱向球差曲線,為簡潔篇幅,故不再逐一贅述。
再請參照「第1C圖」所示,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1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像散場曲(Astigmatic Field Curves)曲線示意圖。其中,子午面(Tangential Plane)的像散場曲曲線係為「第1C圖」圖面中的虛線T。弧矢面(Sagittal Plane)的像散場曲曲線係為「第1C圖」圖面中的實線S。橫座標為焦點的位置(mm),縱座標為像高(mm)。也就是說,由像散場曲曲線可看出子午面及弧矢面因曲率不同所造成焦點位置之差異。從「第1C圖」中可知,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成像系統10所產生的子午面的像散場曲介於-0.025mm至0.025mm之間,弧矢面的像散場曲介於-0.050mm至0.0mm之間。
在後述之第二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的內容,「第2C圖」、「第3C圖」、「第4C圖」、「第5C圖」、「第6C圖」、「第7C圖」與「第8C圖」之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中,其所表示之實線S係為弧矢面的像散場曲曲線,虛線T係為子午面的像散場曲曲線,為簡潔篇幅,故不再逐一贅述。
再請參照「第1D圖」所示,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1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畸變(Distortion)曲線示意圖。其中,水平軸為畸變率(%),垂直軸為像高(mm)。也就是說,由畸變曲線G可看出不同像高所造成畸變率之差異。從「第1D圖」中可知,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成像系統10所產生的畸變率介於-50.0%至0%之間。如「第1B圖」至「第1D圖」所示,依照上述第一實施例進行設計,成像系統10可有效地修正各種像差。
在後述之第二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的內容,「第2D圖」、「第3D圖」、「第4D圖」、「第5D圖」、「第6D圖」、「第7D圖」與「第8D圖」之畸變曲線示意圖,其所表示之實線G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的畸變曲線,為簡潔篇幅,故不再逐一贅述。
需注意的是,波長486.1n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於成像系統10所分別產生的畸變曲線與像散場曲曲線接近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成像系統10的畸變曲線與像散場曲曲線,為避免「第1C圖」與「第1D圖」圖式的混亂,於「第1C圖」與「第1D圖」圖中未繪製出波長486.1n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於成像系統10所分別產生的畸變曲線與像散場曲曲線,以下第二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亦同。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2A圖」所示,係為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第二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其具體實施方式及前述第一 實施例大致相同,且第二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及第一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相同,其元件編號皆以2作為百位數字之開頭,表示其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結構,為求簡化說明,以下僅就相異之處加以說明,其餘相同處不在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系統20所接受光線的波長係以587.6nm為例,然而上述波長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並不以上述波長數值為限。
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210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22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鏡230具有負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鏡像側面212為凹面,第一透鏡物側面211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一透鏡物側面211遠離光軸處呈凸面,且第一透鏡物側面211的凹面與第一透鏡物側面211的凸面相互連接。第二透鏡物側面221與第二透鏡像側面222皆為凸面。第三透鏡物側面231為凸面,第三透鏡像側面232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三透鏡像側面232遠離光軸處呈凸面,且第三透鏡像側面232的凹面與第三透鏡像側面232的凸面相互連接。
成像系統20的詳細資料如下列「表2-1」所示:
從「表2-1」可知,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與第三透鏡230之材質皆為塑膠。第一透鏡210至第三透鏡230皆為非球面透鏡,且可符合但不限於上述(條件式ASP)的非球面,關於各個非球面的參數請參照下列「表2-2」:
此外,從「表2-1」中可推算出「表2-3」所述的內容:
請參照「第2B圖」所示,係為波長486.1nm、587.6n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於「第2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從「第2B圖」中可知,本實施例中不論是接收波長486.1nm、587.6nm或656.3nm的光線,成像系統20所產生的縱向球差皆介於-0.05mm至0.06mm之間。
再請參照「第2C圖」所示,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2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從「第2C圖」中可知,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成像系統20所產生的子午面像散場曲介於-0.025mm至0.050mm之間,弧矢面像散場曲介於-0.025mm至0.025mm之間。
再請參照「第2D圖」所示,係為波長587.6nm的光 線入射於「第2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畸變曲線示意圖。從「第2D圖」中可知,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成像系統20所產生的畸變率介於-15.0%至0.0%之間。如「第2B圖」至「第2D圖」所述,依照上述第二實施例進行設計,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20可有效地修正各種像差。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3A圖」所示,係為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第三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其具體實施方式及前述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且第三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及第一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相同,其元件編號皆以3作為百位數字之開頭,表示其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結構,為求簡化說明,以下僅就相異之處加以說明,其餘相同處不在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系統30所接受光線的波長係以587.6nm為例,然而上述波長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並不以上述波長數值為限。
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310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32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鏡330具有負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鏡像側面312為凹面,第一透鏡物側面311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一透鏡物側面311遠離光軸處呈凸面,且第一透鏡物側面311的凹面與第一透鏡物側面311的凸面相互連接。第二透鏡物側面321為凹面,第二透鏡像側面322為凸面。第三透鏡物側面331為凸面,第三透鏡像側面332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三透鏡像側 面332遠離光軸處呈凸面,且第三透鏡像側面332的凹面與第三透鏡像側面332的凸面相互連接。
成像系統30的詳細資料如下列「表3-1」所示:
從「表3-1」可知,第一透鏡310至第三透鏡330的材質皆為塑膠。第一透鏡310至第三透鏡330皆為非球面透鏡,且可符合但不限於上述(條件式ASP)的非球面,關於各個非球面的參數請參照下列「表3-2」:
此外,從「表3-1」中可推算出「表3-3」所述的內容:
請參照「第3B圖」所示,係為波長486.1nm、587.6n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於「第3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從「第3B圖」中可知,本實施例中不論是接收波長486.1nm、587.6nm或656.3nm的光線,成像系統30 所產生的縱向球差皆介於-0.025mm至0.050mm之間。
再請參照「第3C圖」所示,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3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從「第3C圖」中可知,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成像系統30所產生的子午面像散場曲介於-0.025mm至0.075mm之間,弧矢面像散場曲介於-0.025mm至0.025mm之間。
再請參照「第3D圖」所示,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3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畸變曲線示意圖。從「第3D圖」中可知,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成像系統30所產生的畸變率介於-15.0%至0.0%之間。如「第3B圖」至「第3D圖」所述,依照上述第三實施例進行設計,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30可有效地修正各種像差。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4A圖」所示,係為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第四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其具體實施方式及前述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且第四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及第一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相同,其元件編號皆以4作為百位數字之開頭,表示其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結構,為求簡化說明,以下僅就相異之處加以說明,其餘相同處不在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系統40所接受光線的波長係以587.6nm為例,然而上述波長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並不以上述波長數值為限。
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410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42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鏡430具有負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鏡像側面412為凸面,第一透鏡物側面411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一透鏡物側面411遠離光軸處呈凸面,且第一透鏡物側面411的凹面與第一透鏡物側面411的凸面相互連接。第二透鏡物側面421與第二透鏡像側面422皆為凸面。第三透鏡物側面431為凸面,第三透鏡像側面432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三透鏡像側面432遠離光軸處呈凸面,且第三透鏡像側面432的凹面與第三透鏡像側面432的凸面相互連接。
成像系統40的詳細資料如下列「表4-1」所示:
從「表4-1」可知,第一透鏡410至第三透鏡430之材質皆為塑膠。第一透鏡410至第三透鏡430皆為非球面透鏡,且可符合但不限於上述(條件式ASP)的非球面,關於各個非球面的參數請參照下列「表4-2」:
此外,從「表4-1」中可推算出「表4-3」所述的內容:
請參照「第4B圖」所示,係為波長486.1nm、587.6n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於「第4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從「第4B圖」中可知,本實施例中不論是接收波長486.1nm、587.6nm或656.3nm的光線,成像系統40所產生的縱向球差皆介於-0.025mm至0.050mm之間。
再請參照「第4C圖」所示,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4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從「第4C圖」中可知,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成像系統40所產生的子午面像散場曲介於0.0mm至0.075mm之間,弧矢面像散場曲介於0.0mm至0.025mm之間。
再請參照「第4D圖」所示,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4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畸變曲線示意圖。從「第4D圖」中可知,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成像系統40所產生的畸變率介於-10.0%至0.0%之間。如「第4B圖」至「第4D圖」所述,依照上述第四實施例進行設計,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40可有效地修正各種像差。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5A圖」所示,係為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第五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其具體實施方式及前述第一 實施例大致相同,且第五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及第一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相同,其元件編號皆以5作為百位數字之開頭,表示其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結構,為求簡化說明,以下僅就相異之處加以說明,其餘相同處不在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系統50所接受光線的波長係以587.6nm為例,然而上述波長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並不以上述波長數值為限。
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510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52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鏡530具有負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鏡像側面512為凹面,第一透鏡物側面511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一透鏡物側面511遠離光軸處呈凸面,且第一透鏡物側面511的凹面與第一透鏡物側面511的凸面相互連接。第二透鏡物側面521與第二透鏡像側面522皆為凸面。第三透鏡物側面531為凹面,第三透鏡像側面532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三透鏡像側面532遠離光軸處呈凸面,且第三透鏡像側面532的凹面與第三透鏡像側面532的凸面相互連接。
成像系統50的詳細資料如下列「表5-1」所示:
從「表5-1」可知,第一透鏡510至第三透鏡530之材質皆為塑膠。第一透鏡510至第三透鏡530皆為非球面透鏡,且可符合但不限於上述(條件式ASP)的非球面,關於各個非球面的參數請參照下列「表5-2」:
此外,從「表5-1」中可推算出「表5-3」所述的內容:
請參照「第5B圖」所示,係為波長486.1nm、587.6n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於「第5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從「第5B圖」中可知,本實施例中不論是接收波長486.1nm、587.6nm或656.3nm的光線,成像系統50所產生的縱向球差皆介於-0.025mm至0.025mm之間。
再請參照「第5C圖」所示,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5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從「第5C圖」中可知,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成像系統50所產生的子午面像散場曲介於-0.1mm至0.0mm之間,弧矢面像散場曲介於-0.15mm至0.0mm之間。
再請參照「第5D圖」所示,係為波長587.6nm的光 線入射於「第5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畸變曲線示意圖。從「第5D圖」中可知,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成像系統50所產生的畸變率介於0.0%至15.0%之間。如「第5B圖」至「第5D圖」所述,依照上述第五實施例進行設計,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50可有效地修正各種像差。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第6A圖」所示,係為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第六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其具體實施方式及前述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且第六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及第一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相同,其元件編號皆以6作為百位數字之開頭,表示其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結構,為求簡化說明,以下僅就相異之處加以說明,其餘相同處不在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系統60所接受光線的波長係以587.6nm為例,然而上述波長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並不以上述波長數值為限。
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610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62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鏡630具有負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鏡像側面612為凹面,第一透鏡物側面611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一透鏡物側面611遠離光軸處呈凸面,且第一透鏡物側面611的凹面與第一透鏡物側面611的凸面相互連接。第二透鏡物側面621與第二透鏡像側面622皆為凸面。第三透鏡物側面631為凹面,第三透鏡像側面632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三透鏡像側面632 遠離光軸處呈凸面,且第三透鏡像側面632的凹面與第三透鏡像側面632的凸面相互連接。
成像系統60的詳細資料如下列「表6-1」所示:
從「表6-1」可知,第一透鏡610至第三透鏡630的材質皆為塑膠。第一透鏡610至第三透鏡630皆為非球面透鏡,且可符合但不限於上述(條件式ASP)的非球面,關於各個非球面的參數請參照下列「表6-2」:
此外,從「表6-1」中可推算出「表6-3」所述的內容:
請參照「第6B圖」所示,係為波長486.1nm、587.6n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於「第6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從「第6B圖」中可知,本實施例中不論是接收波長486.1nm、587.6nm或656.3nm的光線,成像系統60所產生的縱向球差皆介於-0.025mm至0.050mm之間。
再請參照「第6C圖」所示,係為波長587.6nm的光 線入射於「第6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從「第6C圖」中可知,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成像系統60所產生的子午面像散場曲介於0.0mm至0.050mm之間,弧矢面像散場曲介於-0.025mm至0.0mm之間。
再請參照「第6D圖」所示,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6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畸變曲線示意圖。從「第6D圖」中可知,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成像系統60所產生的畸變率介於-25.0%至0.0%之間。如「第6B圖」至「第6D圖」所述,依照上述第六實施例進行設計,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60可有效地修正各種像差。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第7A圖」所示,係為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第七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其具體實施方式及前述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且第七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及第一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相同,其元件編號皆以7作為百位數字之開頭,表示其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結構,為求簡化說明,以下僅就相異之處加以說明,其餘相同處不在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系統70所接受光線的波長係以587.6nm為例,然而上述波長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並不以上述波長數值為限。
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710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72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鏡730具有負屈折力。其中,第一透 鏡像側面712為凹面,第一透鏡物側面711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一透鏡物側面711遠離光軸處呈凸面,且第一透鏡物側面711的凹面與第一透鏡物側面711的凸面相互連接。第二透鏡物側面721與第二透鏡像側面722皆為凸面。第三透鏡物側面731為凹面,第三透鏡像側面732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三透鏡像側面732遠離光軸處呈凸面,且第三透鏡像側面732的凹面與第三透鏡像側面732的凸面相互連接。
成像系統70的詳細資料如下列「表7-1」所示:
從「表7-1」可知,第二透鏡720之材質為玻璃,第一透鏡710與第三透鏡730之材質為塑膠。第一透鏡710至第三 透鏡730皆為非球面透鏡,且可符合但不限於上述(條件式ASP)的非球面,關於各個非球面的參數請參照下列「表7-2」:
此外,從「表7-1」中可推算出「表7-3」所述的內容:
請參照「第7B圖」所示,係為波長486.1nm、587.6 n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於「第7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從「第7B圖」中可知,本實施例中不論是接收波長486.1nm、587.6nm或656.3nm的光線,成像系統70所產生的縱向球差皆介於-0.050mm至0.025mm之間。
再請參照「第7C圖」所示,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7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從「第7C圖」中可知,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成像系統70所產生的子午面像散場曲介於0.0mm至0.050mm之間,弧矢面像散場曲介於-0.025mm至0.0mm之間。
再請參照「第7D圖」所示,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7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畸變曲線示意圖。從「第7D圖」中可知,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成像系統70所產生的畸變率介於-40.0%至0.0%之間。如「第7B圖」至「第7D圖」所述,依照上述第七實施例進行設計,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70可有效地修正各種像差。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第8A圖」所示,係為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第八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其具體實施方式及前述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且第八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及第一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相同,其元件編號皆以8作為百位數字之開頭,表示其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結構,為求簡化說明,以下僅就相異之處加以說明,其餘相同處不在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系統80所接受光線的波長係以587.6nm為例,然而上述波長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並不以上述波長數值為限。
本實施例之第一透鏡810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82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鏡830具有負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鏡物側面811為凸面,第一透鏡像側面812為凹面。第二透鏡物側面821與第二透鏡像側面822皆為凸面。第三透鏡物側面831為凸面,第三透鏡像側面832靠近光軸處呈凹面,第三透鏡像側面832遠離光軸處呈凸面,且第三透鏡像側面832的凹面與第三透鏡像側面832的凸面相互。
成像系統80的詳細資料如下列「表8-1」所示:
從「表8-1」可知,第一透鏡810至第三透鏡830之材質皆為塑膠。第一透鏡810至第三透鏡830皆為非球面透鏡,且可符合但不限於上述(條件式ASP)的非球面,關於各個非球面的參數請參照下列「表8-2」:
此外,從「表8-1」中可推算出「表8-3」所述的內容:
請參照「第8B圖」所示,係為波長486.1nm、587.6n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於「第8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從「第8B圖」中可知,本實施例中不論是接收波長486.1nm、587.6nm或656.3nm的光線,成像系統80所產生的縱向球差皆介於-0.050mm至0.050mm之間。
再請參照「第8C圖」所示,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8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從「第8C圖」中可知,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成像系統80所產生的子午面像散場曲介於-0.025mm至0.025mm之間,弧矢面像散場曲介於-0.050mm至0.0mm之間。
再請參照「第8D圖」所示,係為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於「第8A圖」所揭露之成像系統的畸變曲線示意圖。從「第8D圖」中可知,波長587.6nm的光線入射成像系統80所產生的畸變率介於-50.0%至5.0%之間。如「第8B圖」至「第8D圖」所述,依照上述第八實施例進行設計,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系統80可有效地修正各種像差。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的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專利保護 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成像系統
100‧‧‧光圈
110‧‧‧第一透鏡
111‧‧‧第一透鏡物側面
112‧‧‧第一透鏡像側面
120‧‧‧第二透鏡
121‧‧‧第二透鏡物側面
122‧‧‧第二透鏡像側面
130‧‧‧第三透鏡
131‧‧‧第三透鏡物側面
132‧‧‧第三透鏡像側面
140‧‧‧紅外線濾光片
150‧‧‧成像面
152‧‧‧影像感測元件

Claims (21)

  1. 一種成像系統,係沿著一光軸之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具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靠近該光軸處呈一凹面,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遠離該光軸處呈一凸面,且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的該凹面與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的該凸面相互連接,該第一透鏡之像側面為凹面;一具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該第二透鏡之像側面為凸面;以及一具負屈折力之第三透鏡,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靠近該光軸處呈一凹面,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遠離該光軸處呈一凸面,且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的該凹面與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的該凸面相互連接,該第三透鏡之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該第三透鏡之材質為塑膠;其中,且於該光軸上,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的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的距離為T23,該第三透鏡之物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5,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6,且滿足以下條件式:0<T23/T12<0.7;以及0<(R5+R6)/(R5-R6)<4.0。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二透鏡之物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3,該第二透鏡之像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4,且滿足以下條件式:0<(R3+R4)/(R3-R4)<2.0。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二透鏡具有一色散係數V2,該第三透鏡具有一色散係數V3,且滿足以下條件式:28<V2-V3<45。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於該光軸上,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的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的距離為T23,且滿足以下條件式:0<T23/T12<0.35。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成像系統具有一焦距f,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23,且滿足以下條件式:0.8<f/f23<1.3。
  6. 如請求項2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成像系統具有一最大視角FOV,且滿足以下條件式:75度(degrees)<FOV<140度。
  7. 如請求項2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成像系統另包括一成像面,於該光軸上,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與該成像面之間的距離為TTL,該第二透鏡具有一厚度CT2,且滿足以下條件式:2.5<TTL/CT2<5.5。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於該光軸上,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與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之間的距離為TD,且滿足以下條件式:0.8公釐(millimeter,mm)<TD<3.0公釐。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於該光軸上,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與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之間的距離為TD,該成像系統具有一焦距f,且滿足以下條件式:1.70<TD/f<3.0。
  10. 一種成像系統,係沿著一光軸之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 一具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靠近該光軸處呈一凹面,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遠離該光軸處呈一凸面,且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的該凹面與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的該凸面相互連接;一具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該第二透鏡之物側面與像側面皆為凸面;以及一具負屈折力之第三透鏡,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靠近該光軸處呈一凹面,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遠離該光軸處呈一凸面,且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的該凹面與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的該凸面相互連接,該第三透鏡之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該第三透鏡之材質為塑膠;其中,於該光軸上,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的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的距離為T23,該第三透鏡之物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5,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6,且滿足以下條件式:0<T23/T12<0.7;以及0<(R5+R6)/(R5-R6)<4.0。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二透鏡之物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3,該第二透鏡之像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4,且滿足以下條件式:0<(R3+R4)/(R3-R4)<1.0。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1,該第一透鏡之像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2,且滿足以下條件式:-1.0<(R1+R2)/(R1-R2)<1.0。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於該光軸上,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與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之間的距離為TD,該成像系統具有一焦距f,且滿足以下條件式:1.70<TD/f<3.0。
  14.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成像系統具有一最大視角FOV,且滿足以下條件式:75度<FOV<140度。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於該光軸上,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與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之間的距離為TD,且滿足以下條件式:0.8公釐<TD<3.0公釐。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於該光軸上,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的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的距離為T23,且滿足以下條件式:0<T23/T12<0.35。
  17. 一種成像系統,係沿著一光軸之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具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靠近該光軸處呈一凹面,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遠離該光軸處呈一凸面,且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的該凹面與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的該凸面相互連接;一具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該第二透鏡之像側面為凸面;以及 一具負屈折力之第三透鏡,該第三透鏡之物側面為凹面,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靠近該光軸處呈一凹面,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遠離該光軸處呈一凸面,且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的該凹面與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的該凸面相互連接,該第三透鏡之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該第三透鏡之材質為塑膠;其中,於該光軸上,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的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的距離為T23,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與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之間的距離為TD,該第三透鏡之物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5,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6,且滿足以下條件式:0<T23/T12<0.7;0<(R5+R6)/(R5-R6)<1.0;以及0.8公釐<TD<3.0公釐。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1,該第一透鏡之像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2,且滿足以下條件式:-1.0<(R1+R2)/(R1-R2)<1.0。
  19.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成像系統具有一最大視角FOV,且滿足以下條件式:75度<FOV<140度。
  20.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成像系統具有一焦距f,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23,且滿足以下條件式:0.8<f/f23<1.3。
  21.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於該光軸上,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與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之間的距離為TD,該成像系統具有一焦距f,且滿足以下條件式:1.70<TD/f<3.0。
TW100141270A 2011-11-11 2011-11-11 成像系統 TWI4487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41270A TWI448722B (zh) 2011-11-11 2011-11-11 成像系統
CN201210048918.4A CN103105663B (zh) 2011-11-11 2012-02-29 成像系统
CN201220070076.8U CN202472103U (zh) 2011-11-11 2012-02-29 成像系统
US13/438,674 US8724239B2 (en) 2011-11-11 2012-04-03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image takin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41270A TWI448722B (zh) 2011-11-11 2011-11-11 成像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9609A TW201319609A (zh) 2013-05-16
TWI448722B true TWI448722B (zh) 2014-08-11

Family

ID=46920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1270A TWI448722B (zh) 2011-11-11 2011-11-11 成像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24239B2 (zh)
CN (2) CN103105663B (zh)
TW (1) TWI44872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8945B (zh) * 2016-07-06 2018-03-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US10073242B2 (en) 2016-07-06 2018-09-11 Abilit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48722B (zh) * 2011-11-11 2014-08-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系統
TWM459408U (zh) * 2013-04-15 2013-08-11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薄型廣角三片式成像鏡頭組
TWI485426B (zh) * 2013-05-03 2015-05-21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微小型鏡頭
US9726859B1 (en) 2014-03-16 2017-08-08 Navitar Industries, Llc Optical assembly for a wide field of view camera with low TV distortion
US10545314B1 (en) 2014-03-16 2020-01-28 Navitar Industries, Llc Optical assembly for a compact wide field of view digital camera with low lateral chromatic aberration
US9316820B1 (en) 2014-03-16 2016-04-19 Hyperion Development, LLC Optical assembly for a wide field of view point action camera with low astigmatism
US9316808B1 (en) 2014-03-16 2016-04-19 Hyperion Development, LLC Optical assembly for a wide field of view point action camera with a low sag aspheric lens element
US9995910B1 (en) 2014-03-16 2018-06-12 Navitar Industries, Llc Optical assembly for a compact wide field of view digital camera with high MTF
US9494772B1 (en) 2014-03-16 2016-11-15 Hyperion Development, LLC Optical assembly for a wide field of view point action camera with low field curvature
US10386604B1 (en) 2014-03-16 2019-08-20 Navitar Industries, Llc Compact wide field of view digital camera with stray light impact suppression
US10139595B1 (en) 2014-03-16 2018-11-27 Navitar Industries, Llc Optical assembly for a compact wide field of view digital camera with low first lens diameter to image diagonal ratio
TWI533020B (zh) 2015-01-09 2016-05-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6416070B2 (ja) * 2015-09-28 2018-10-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WO2017064751A1 (ja) * 2015-10-13 2018-08-3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学装置
JPWO2017068637A1 (ja) * 2015-10-20 2018-08-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学装置
WO2017068660A1 (ja) * 2015-10-21 2017-04-2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学装置
JP6542138B2 (ja) * 2016-02-08 2019-07-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対物レンズおよび内視鏡
CN105572849B (zh) * 2016-03-17 2017-11-14 厦门颉轩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广角成像镜头系统
TWI708974B (zh) * 2016-04-28 2020-11-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TWI710791B (zh) 2016-04-28 2020-11-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二)
TWI612326B (zh) 2016-10-21 2018-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取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9471238A (zh) * 2017-09-07 2019-03-15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镜片模组
TWI704386B (zh) * 2018-03-31 2020-09-11 金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裝置
TWI679449B (zh) 2018-12-03 2019-1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取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20200209552A1 (en) * 2018-12-26 2020-07-02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Three-piece infrared single wavelength lens system
CN109975953B (zh) * 2019-02-28 2021-04-09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TWI691733B (zh) 2019-04-10 2020-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攝像透鏡組、指紋辨識模組及電子裝置
KR102337906B1 (ko) 2019-11-21 2021-12-10 (주)파트론 렌즈 광학계
KR102363470B1 (ko) 2020-03-19 2022-02-16 (주)파트론 렌즈 광학계
CN118169847A (zh) * 2024-05-13 2024-06-11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58467A (ja) * 2002-07-30 2005-09-22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
US20050275950A1 (en) * 2002-10-25 2005-12-15 Yoji Kubota Imaging lens
CN101369046A (zh) * 2008-04-28 2009-02-18 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US20090168202A1 (en) * 2007-12-27 2009-07-02 Duk Keun Kwon Imaging lens
JP2009223251A (ja) * 2008-03-19 2009-10-01 Olympus Corp 撮像装置
TW201133024A (en) * 2010-03-19 2011-10-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58180A (ja) * 2004-03-12 2005-09-22 Seiko Epson Corp 広角撮像レンズ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00476493C (zh) * 2006-01-24 2009-04-08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拾像光学系统
TWI321664B (en) 2006-10-05 2010-03-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lens assembly for taking image
JP2009003105A (ja) * 2007-06-20 2009-01-08 Sony Corp ファインダー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CN101566720B (zh) * 2008-04-24 2011-11-0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取像镜头
US7948550B2 (en) * 2008-06-27 2011-05-24 Ricoh Co., Ltd. Electro-optic imaging system with aberrated triplet lens compensated by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CN102236151B (zh) * 2010-04-21 2013-07-1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用光学镜组
TWI448722B (zh) * 2011-11-11 2014-08-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系統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58467A (ja) * 2002-07-30 2005-09-22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
US20050275950A1 (en) * 2002-10-25 2005-12-15 Yoji Kubota Imaging lens
US20090168202A1 (en) * 2007-12-27 2009-07-02 Duk Keun Kwon Imaging lens
JP2009223251A (ja) * 2008-03-19 2009-10-01 Olympus Corp 撮像装置
CN101369046A (zh) * 2008-04-28 2009-02-18 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TW201133024A (en) * 2010-03-19 2011-10-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8945B (zh) * 2016-07-06 2018-03-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US10073242B2 (en) 2016-07-06 2018-09-11 Abilit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US10139593B2 (en) 2016-07-06 2018-11-27 Abilit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120859A1 (en) 2013-05-16
US8724239B2 (en) 2014-05-13
CN103105663A (zh) 2013-05-15
CN202472103U (zh) 2012-10-03
CN103105663B (zh) 2014-12-24
TW201319609A (zh) 2013-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8722B (zh) 成像系統
TWI417596B (zh) 廣視角攝影鏡頭
TWI437258B (zh) 拾像光學鏡組
TWI427355B (zh) 廣視角攝影鏡組
TWI416198B (zh) 光學取像系統
TWI439752B (zh) 光學影像拾取透鏡組
TWI461728B (zh) 影像鏡組
TWI416196B (zh) 影像擷取鏡頭
TWI461731B (zh) 影像鏡頭系統組
TWI438470B (zh) 影像拾取光學鏡片組
TWI449948B (zh) 影像擷取光學鏡組
TWI460465B (zh) 光學影像鏡頭系統組
TWI447427B (zh) 影像透鏡組
TWI447473B (zh) 攝影用光學鏡頭組
TWI448725B (zh) 影像擷取光學鏡片系統
TWI428651B (zh) 光學鏡頭組
TWI422899B (zh) 光學影像鏡片組
TWI414812B (zh) 廣視角光學鏡組
TWI443371B (zh) 取像系統鏡頭組
TWI431352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440921B (zh) 光學影像系統
TWI436124B (zh) 成像用光學鏡頭組
TWI439751B (zh) 成像鏡片系統
TWI452334B (zh) 光學影像拾取系統鏡組
TWI440920B (zh) 取像攝影鏡頭組